Tag Archive 蝗災

出10:1-29、撒上6:6-14:從法老明白何謂真正地認罪悔改

「安息日研經坊」(2022-2-26)《妥拉》與《先知書選段》10:1-29,撒上6:6-14(筆者:Ada Lui

圖為摩西伸杖施行第八災蝗災;by Jame Tissot, in public domain

當上帝向埃及施行第七和第八災之後,法老曾分別兩次向上帝認罪並求饒恕(出9:27-28,10:16-17),從經文的描述我們可以怎樣解讀他的認罪?這對我們又有甚麼提醒?

 

第八災:蝗災(出10:1-20

承接上一個《妥拉》分段的結尾記載到上帝向埃及施行第七災的冰雹與火攙雜之災,法老的反應是認罪並向摩西求情,但當上帝止住了雷和雹之後,法老的心又再次剛硬( חָזַקchazaq ; strong)。今段《妥拉》經文就記載到上帝接著施行的兩個災,分別是第八災的蝗災(10:1-20)以及第九災的黑暗之災(10:21-29)。如之前的文章摘要提及十災裏有一個結構[1],第八和第九災是第三個循環裏的最後兩個災,第八災蝗災與之前的第二災蛙災、第五災牲畜瘟疫之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上帝每次都會吩咐摩西去見法老,要求法老放祂的子民離開;而第九災黑暗之災則與第三災虱災(或譯作「蚊災」)、第六災瘡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每次上帝都不會吩咐摩西去見法老,就直接降災。所以,今段的開頭描述到上帝在施行蝗災之前吩咐摩西去見法老,所給的警吿也是這三個循環裏的最後一次。

出 10:1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到法老那裏,因我使他硬著(כָּבַד kaved ; heavy)心,也使他臣僕硬著心,為要在他們中間顯出我的這些神蹟來,

出 10:2 並要叫你將我嚴厲對付埃及的事,和在他們中間所行的神蹟,傳於兒子和孫子的耳中,好叫你們知道我是耶和華。」

上帝吩咐摩西去見法老,預先說明祂會使法老和他臣僕的心剛硬,意味著祂已不會再給法老悔改的機會,會把接下來的災執行到底,上帝為祂將要做的事說明兩個原因:一是祂要施行神蹟;二是祂要以色列民把這些神蹟傳於子孫的耳中,好叫他們知道祂是耶和華。「神蹟」(‎אֹתֹתַ֥ ; 也可譯作「記號」)在原文是複數,所以指的不單是上帝接著要行的第八災神蹟,也包括之後上帝為拯救子民離開埃及而行的更多神蹟(例如:第九災、第十災、過紅海等等)。第二個原因與之前上帝指出祂做的事是為要讓以色列民和他們世世代代的子孫都知道祂是耶和華(10:2),曾為當時的以色列民除去勞役、救贖他們、以他們為子民等(參出6:6-7),並指出每一代人都有責任把上帝的一切拯救作為對下一代述說[2]。而上帝說祂會做「嚴厲對付埃及的事」( עָלַלʿalal ; glean)在原文可解作「愚弄埃及人的事」,意思是上帝要藉祂所做的事去挖苦埃及人,使他們成為笑柄。預示了上帝將要做的事會使埃及周圍的人感到震驚並會嗤笑他們。

上帝藉摩西對法老說:「耶和華──希伯來人的上帝這樣說:『你在我面前不肯謙卑要到幾時呢?放我的百姓走,好事奉我。』」(10:3)這正解釋了法老的心一直剛硬的原因,即使已經被七個災折騰了這麼久,而且一個災比一個災嚴重,法老仍然不肯承認自己和埃及偶像的能力都不能跟上帝相比,他不肯聽從上帝的吩咐放以色列民走,反而想繼續與上帝對抗,要操控以色列民的去留。上帝這次要使蝗蟲[3]進入埃及的境內,對於埃及和近東一帶的人來說,蝗災是常有的事,牠們繁殖迅速,從原生的產地成群飛來,吃盡田間所有農作物,帶來極大的災害。但這次將比一般蝗災為禍更甚,因這次蝗蟲數量之多足以「遮滿地面,甚至地也看不見了」(10:5)。「地面」的「面」在原文是עַיִן(ʿayin ; 眼睛),所以這句直譯的意思是「蝗災要遮蓋這地的眼睛,以致地不能看見。」這是一幅地被蝗蟲完全覆蓋、全地漆黑一片的景象。而後果就是蝗蟲「要吃那冰雹後所剩,就是留給你們的;並且要吃那生長在田間的一切樹木。」(10:5)這裏描述的田間樹木可以是指之前在冰雹與火攙雜之災破壞後殘留的農作物,現在被完全吞噬淨盡[4],也可以是指冰雹與火攙雜之災過後一段時間,再次有幼芽生出在地上,但都會被這次的蝗災吞滅。換言之,降冰雹與火攙雜之災時上帝其實已手下留情,但現在這個蝗災將會是對農作物一個徹底性的毀滅。

經文不單描述蝗蟲的破壞力,更描述到蝗蟲的「攻勢」,牠們不是單去農田,也會進入人的居所,但不是先去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屋,而是先去佔領法老的宮殿,然後是他眾臣僕的房屋,最後才去埃及人的房屋,這的確是匪夷所思的事!蝗蟲像是一支有人在背後指揮著的軍隊,懂得先向最重要的目標作出致命的攻擊。事實上,蝗蟲在《聖經》裏往往比喻強大的軍隊[5],因為兩者都有一些共同點,就是陣容龐大、攻擊迅速、殺傷力強、叫人無法抵擋。這次的蝗災將是埃及人前所未見的,以致摩西對法老說:「你祖宗和你祖宗的祖宗在世以來,直到今日都沒有見過。」(10:6)而「祖宗和你祖宗的祖宗」這字眼正好跟之前上帝吩咐子民要把祂的作為傳於「兒子和孫子」的耳中成為一個對照。

摩西留下的這個警告讓法老的臣僕知道大事不妙,他們想勸法老讓步,於是對法老說:「這傢伙成為我們的羅網要到幾時呢?讓這些人去事奉耶和華──他們的上帝吧!埃及快要滅亡了,你還不知道嗎?」(10:7)他們不敢責怪法老,只能把責任推到摩西身上,稱摩西為「這傢伙」,而「要到幾時呢?」這字眼與之前上帝指責法老不肯在祂面前謙卑「要到幾時呢?」是個對照。因著臣僕的勸告,法老就把摩西和亞倫召來,要在上帝所提出的要求上作出限制,法老問摩西要去的是哪些人,但其實摩西之前已清楚對他說要走的是百姓(עַם ʿam ; people;參10:3),即所有人,但為要讓法老不再含糊,摩西重申說明:「我們要帶著年老的和年少的同去,要帶著我們的兒子和女兒,以及我們的羊群牛群一起去,因為我們要向耶和華守節。」(10:9)對於法老來說,所有人都去是不合理的,是他不能接受的,要是單純是去守節的話,只要壯年人( גְּבָרִים֙gevarim)去就足夠了,根本不需要連年老的、年少的、兒子、女兒都去,所以,他認為如果所有人都去,其目的必然是要逃之夭夭。於是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吧!我若讓你們帶著你們的孩子同去,看[6],災禍( רָעָ֖הraʿah)就在你們面前!不可都去!你們壯年人去事奉耶和華吧,因為這是你們所求的。」(10:10-11)

法老這個回答好像前後矛盾,他的第一句話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吧!」表面上看似是一個祝福句,然而從他後面的那一句:「災禍就在你們面前!不可都去!」並最後把摩西和亞倫趕出去,我們就知道法老其實是在怒氣之下對摩西的要求作出拒絕。其實第一句話並非是一個祝福語,而是一個反諷句,法老認為以色列民不懷好意,以致他要以災禍將臨而對他們作警告。筆者參考了馮象博士的《摩西五經》就這兩節的翻譯,把法老的語氣演繹了出來,或許讓讀者較易明白當中的意思:

出 10:10 原來是要寡人把婦孺也放了!法老叫起來:這就叫耶和華與你們同在?居心叵測呀!

出 10:11 不行!只准男人去拜耶和華,你們原本就是這個要求。說罷,命人把他們趕出王宮。

正如上帝早已說的,法老依然硬著心,不肯按照上帝的要求放所有以色列民走。於是上帝吩咐摩西向埃及地伸出手,摩西就照著做。上帝使東風颳在埃及地上,整整一晝一夜,東風把蝗蟲都颳了來,整個埃及都佈滿蝗蟲,地上一片黑暗。經文強調這場蝗災是「空前絕後的」,「牠們吃盡了地上一切的植物和冰雹過後所剩樹上的果子。埃及全地,無論是樹木,是田間的植物,連一點綠的也沒有留下。」(10:15)這場蝗災既是直接摧毀埃及地的農作物,也可以說是攻擊了埃及人所膜拜的那些農作物的守護神[7],讓埃及人知道那些偶像根本無能力守護他們的耕作。可以想像這樣沉重的打擊必為埃及帶來一場嚴重的糧食危機,而可笑的是埃及因尼羅河谷有種植的優勢,故在古代是著名的糧倉(參創12:10,41章)。於是,法老不得不急忙召了摩西和亞倫來,說:「我得罪了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又得罪了你們。現在求你,就這一次,饒恕我的罪,祈求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救我脫離這次的死亡。」(10:16-17)

我們都會質疑法老這番認罪之辭是否真誠,但無論如何,摩西的回應是離開法老去祈求上帝。上帝就使強勁的西風吹來,把蝗蟲颳起吹入紅海( יַם־סוּף; 或譯「蘆葦海」Reed Sea),以致在埃及全境連一隻也沒有留下。這個災的敘述就結束於「但耶和華任憑法老的心剛硬( חָזַק chazaq;strong),不放以色列人走。」(10:20)他又再一次反口覆舌。事實上,這已是法老第二次藉摩西向上帝認罪並求饒,第一次是在第七災冰雹與火攙雜之災之後,他也有認罪並承諾會放以色列民走,但很明顯他並沒有履行承諾,所以才會有這第八災蝗災的發生。這使讀者不得不問,法老這兩次認罪求饒要帶出甚麼信息?我們在稍後會詳細論述。

 

第九災:黑暗之災(出10:21-29

接著的這一災,上帝沒有向法老作出警告,就直接對摩西說:「你向天伸出你的手,使黑暗籠罩埃及地;這黑暗甚至可以摸得到。」(10:21)這次上帝不是吩咐摩西用杖而只是伸手,是否因為摩西以杖伸向天這舉動是對天的不敬畏?我們未能肯定。而當摩西向天伸手,濃密的黑暗就籠罩了埃及全地三天之久。學者推測這黑暗之災其實是一場沙塵暴,是由於之前上帝用大風把蝗蟲吹走而帶來了大量的沙塵,以致全埃及地都籠罩在沙塵之下,出現了濃密的黑暗。經文特別描述「這黑暗甚至可以摸得到」(10:20),像是有實質、有重量的東西。這黑暗維持了三天之久,所以不像是一般的日蝕現象,而且表面上這災好像沒有帶來甚麼實質的傷害或損失,經文描述「三天內,人人彼此看不見,誰也不敢起身離開原地」(10:23),猶太拉比的釋經指這黑暗之災意味著埃及人被拘禁在黑暗裏,他們都動彈不得,沒有了自由,而與之相對的是:「所有以色列人住的地方卻有光」,這就意味著,表面上是以色列人被困在埃及地,是一群沒有自由的奴隸,但其實他們才是有自由的一群,因為有光在他們當中[8]。這個黑暗之災的另一個理解也可以是針對當時埃及所敬拜的太陽神[9],在古代埃及人的明白裏,太陽神每天都會從黑暗中死裏復活,破曉而生,而這三天的黑暗足以證明這個太陽神根本不能掌管光明,甚至是已死。在上帝面前,所有偶像都是虛無,只有上帝是掌管天地的那一位。

法老又把摩西召來,說:「去,事奉耶和華吧!只是你們的羊群牛群要留下來。你們的孩子可以和你們同去。」(10:24)法老願意放行所有人,卻要留下他們的羊群牛群,原因可能是要以牲畜作抵押,好確保他們回來,也可能是出於實際需要,因為在蝗災之後,埃及的經濟已受到重創,那些牲畜能補糧食及經濟所需,又或者是他的驕傲和尊嚴讓他不容許自己完全妥協。但摩西沒有退讓,說:「你必須把祭物和燔祭牲交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可以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獻祭。我們的牲畜也要與我們同去,連一蹄也不留下,因為我們要從牲畜中挑選來事奉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未到那裏之前,我們還不知道要用甚麼來事奉耶和華。」(10:25-26)摩西要法老把祭物和燔祭牲交給他(在原文是「法老,你要提供祭物」),這句話叫人不解,難道他要為法老獻祭嗎?猶太拉比認為上帝不可能會悅納法老的祭物。而從敘述手法的角度看,摩西並不是真是要法老交出祭物,而是要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調侃法老之前那句不敬的話:「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吧!」(10:10)意思是,摩西大概在這裏也反唇相譏,嘲弄法老說:「不但我們要向上帝獻祭,連法老你本人都得罪了上帝,也應把祭物和燔祭牲交給我們,好讓我們代你獻祭呢! 」

摩西再重申他們要帶走所有牲畜,因為他們還不知道上帝喜悅的祭牲是哪些,所以要全數帶走,再聽從上帝的指示。經文接著說「但耶和華任憑法老的心剛硬(חָזַק chazaq),法老不肯放他們走。」(10:27)這次會面的結果是,法老對摩西說:「離開我去吧!你要小心,不要再見我的面,因為再見我面的那日,你就必死!」(10:28)毫無疑問,法老被摩西的話激怒,又兩次提到「他的面」,這與之前上帝藉摩西對法老說:「你在我面前不肯謙卑要到幾時呢?」(10:3)又是一個對照。在古代社會的觀念裏,人不能見神的面,人若然見神的面,就會招致殺身之禍(參出3:6)。由此可見,法老說摩西若再見他的面就必死,他其實是在自比為神,對於他這種驕傲自大,目中無上帝的態度,摩西的回覆是:「就照你說的,我也不要再見你的面了!」(10:29)而這第九災就結束在摩西拂袖而去這畫面上。

如之前的文章摘要所述[10],十災裏有一個結構,而九災中的每三個災是一個循環,每個循環都有共通點,除了看見災的出現模式之外,也看見在每個災之後,或許是法老自己的心剛硬,又或許是上帝使法老的心剛硬。簡單而言,在每一個災之後,上帝都會給法老機會去悔改,只是所給的機會在逐漸遞減,到了今段經文的第八和第九災,上帝已不再給法老悔改的機會了,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屬靈提醒,上帝固然願意人人都悔改(參彼後3:9),但機會不是無止境的,當人不趁著還有機會時就馬上悔改,人的心只會越來越剛硬,到了上帝所定的時候,人就再沒有機會回轉,也就只有承受上帝按其惡行而施行懲罰了。

 

《妥拉》出10:1-29與《先知書選段》撒上 6:6-14的關聯

撒上 6:6 你們為何硬著(כָּבַד kaved)心,像埃及人和法老硬著(כָּבַד kaved)心一樣呢?上帝豈不是嚴厲對付( עָלַלʿalal ; glean)埃及,使埃及人釋放以色列人,他們就走了嗎?

撒上 6:7 現在你們應當造一輛新車,把兩頭未曾負軛,還在哺乳的母牛套在車上,趕牛犢離開母牛,回家去。

撒上 6:8 你們要把耶和華的約櫃放在車上,把所獻賠罪的金器裝在匣子裏,放在櫃旁,送走櫃子,讓它去。

撒上 6:9 你們要觀察:車若直行過以色列的邊界,上到伯‧示麥去,這大災禍( רָעָ֖הraʿah)就是耶和華降在我們身上的;若不然,我們就知道,這不是他的手擊打我們,而是我們偶然遭遇的。」

撒上 6:10 非利士人就照樣做了。他們取了兩頭哺乳的母牛套在車上,把牛犢關在家裏,

撒上 6:11 把耶和華的約櫃和裝金老鼠以及金痔瘡像的匣子都放在車上。

撒上 6:12 牛直行大路,在往伯‧示麥的一條大道上,一面走一面叫,不偏左右。非利士的領袖跟在後面,直到伯‧示麥的地界。

撒上 6:13 那時,伯‧示麥人正在平原收割麥子,舉目看見約櫃,就歡歡喜喜地迎見它。

撒上 6:14 車到了伯‧示麥人約書亞的田間,就在那裏停了。在那裏有一塊大磐石,他們把車的木頭劈了,把兩頭母牛獻給耶和華為燔祭( עֹלָהʿolah )。

《撒母耳記上》記載的是以色列民由士師時期進入王國時期的事,而這段《先知書選段》的經文背景是士師時期,那時以色列民的宗教和道德情況都非常敗壞。上帝的會幕在示羅,在裏面供職的是祭司以利,他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都是祭司,卻是不認識上帝又行惡的人。在一場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的爭戰中,何弗尼和非尼哈把上帝的約櫃抬到戰場,以為這樣就必能得勝,誰知結局是以色列人大敗,他們二人死在戰場,約櫃更被非尼士人擄走,而以利當聽到這個消息也因驚慌倒下而亡。非利士人為了炫耀自己的神明打敗了以色列的神,就把約櫃放在他們的大袞廟裏,誰知大袞的肢幹折斷,於是他們不再把約櫃放在廟裏,而把它送到其他非利士的城市,但所到之處,無不使非利士人受禍,使他們叫苦連天,於是他們打算把約櫃送回給以色列人。

而這段經文就是關於非利士人的術士在商討怎樣送回約櫃,他們提到昔日法老因硬著心而不放以色列人,以致上帝嚴厲地對付他們,所以現在他們不要重蹈法老的覆轍,要把約櫃送回。但為了證明他們這次災禍是出於上帝而不是出於偶然,他們把兩頭哺乳的母牛套在一部新車上,把約櫃放在上面,然後把牛犢關在家裏,在正常情況下,兩頭哺乳的母牛會因著不願離開初生的牛犢而不肯前行,但奇怪的是兩頭母牛筆直地走在大道上,不偏左右,一直走到以色列與非利士最接近的地方伯‧示麥。於是那裏的人歡歡喜喜地迎見約櫃,也即時把車的木頭劈了,又把兩頭母牛獻給耶和華為燔祭。

從上述所見,今段《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的經文在意思上都是有關外邦人在受災後要把屬於上帝的人或物件送走,不再強留。另外,這兩段經文也有很多相同的字眼,這就成為它們之間的一些連繫,現以下表列出:

連繫

 10:129

撒上 6:6-14

硬著
(כָּבַד kaved ; heavy)

嚴厲對付
( עָלַלʿalal ; glean)

出 10:1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到法老那裏,因我使他硬著כָּבַד心,也使他臣僕硬著心,為要在他們中間顯出我的這些神蹟來,

出 10:2 並要叫你將我嚴厲對付עָלַל埃及的事,和在他們中間所行的神蹟,傳於兒子和孫子的耳中,好叫你們知道我是耶和華。」

撒上 6:6 你們為何硬著כָּבַד心,像埃及人和法老硬著כָּבַד心一樣呢?上帝豈不是嚴厲對付עָלַל埃及,使埃及人釋放以色列人,他們就走了嗎?

 放

(שָׁלַח shalach

send)

出 10:3 ……:『你在我面前不肯謙卑要到幾時呢?שָׁלַח我的百姓走,好事奉我。

出 10:4 你若不肯שָׁלַח我的百姓走,……

出 10:7 ……讓這些人שָׁלַח事奉耶和華──他們的上帝吧!……

出 10:20 但耶和華任憑法老的心剛硬,不שָׁלַח以色列人走。

出 10:27 但耶和華任憑法老的心剛硬,法老不肯שָׁלַח他們走。

撒上 6:6 你們為何硬著心,像埃及人和法老硬著心一樣呢?上帝豈不是嚴厲對付 埃及,使埃及人釋放שָׁלַח以色列人,他們就走了嗎?

撒上 6:8 你們要把耶和華的約櫃放在車上,把所獻賠罪的金器裝在匣子裏,放在櫃旁,送走שָׁלַח櫃子,讓它去。

災禍

( רָעָ֖ה raʿah ;evil)

出 10:10 法老對他們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吧!我若讓你們帶著你們的孩子同去,看,災禍רָעָ֖ה就在你們面前!

撒上 6:9 你們要觀察:車若直行過以色列的邊界,上到伯‧示麥去,這大災禍רָעָ֖ה就是耶和華降在我們身上的;若不然,我們就知道,這不是他的手擊打我們,而是我們偶然遭遇的。」

燔祭

(עֹלָהʿolah

出 10:25 摩西說:「你必須把祭物和燔祭牲עֹלָה交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可以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獻祭。

撒上 6:14 車到了伯‧示麥人約書亞的田間,就在那裏停了。在那裏有一塊大磐石,他們把車的木頭劈了,把兩頭母牛獻給耶和華為燔祭עֹלָה

 

當上帝向埃及施行第七和第八災之後,法老曾分別兩次向上帝認罪並求饒恕(出 9:27-2810:16-17),從經文的描述我們可以怎樣解讀他的認罪?這對我們又有甚麼提醒?

當摩西第一次去見法老,對他說要讓上帝的子民離開,法老的回應是:「耶和華是誰,要我聽他的話,讓以色列人去?我不認識耶和華,也不放以色列人走!」(5:2)按照這個邏輯,如果他認識耶和華,他就會放以色列人走,然而從之後的事件可見,即使上帝藉每一個災向法老彰顯祂的能力,而每次法老也都因招架不住而要藉摩西求上帝收回那些災禍,但由始至終,法老都沒有因著見識過上帝的大能就願意遵照上帝的要求放以色列人走。由此可見,即使是親眼見識過上帝的能力,又有多次被上帝的能力擊倒,法老都未肯順服上帝,他對上帝的認識可能只是視上帝為眾多神明中的一位,事實上法老視自己也是一位神明,他恃著自己的地位而不肯在上帝面前降卑。惟獨有兩次,經文描述法老向上帝認罪求饒,然而當災禍消失後,他的心又再一次剛硬,法老這兩次認罪最終沒有改變他本人,也沒有改變他和埃及人受上帝懲罰的這結局,那麼我們可以從中得著甚麼提醒?

第一次法老認罪是在上一段《妥拉》經文,當上帝向埃及施行第七災冰雹與火攙雜之災,那是一個非比尋常的災,冰與火是兩樣不能並存的物質,現在卻同時出現,為埃及帶來極嚴重的禍害,這個認知使法老不得不作出認罪和求饒,甚至承諾願意放以色列人走,好叫災禍盡快消失。他對摩西和亞倫說:「這一次我犯罪了。耶和華是公義的;我和我的百姓是邪惡的。請你們祈求耶和華,因上帝的雷轟和冰雹已經夠了。我要放你們走,你們不用再留下來了。」(9:27-28)但從經文的描述,摩西雖然同意為他祈求上帝叫冰雹止住,好使他知道地是屬於上帝,但當時摩西已察覺他這番話並不會帶來真實的果效,所以摩西說:「至於你和你的臣僕,我知道你們仍然不敬畏耶和華上帝。」(9:30)可見摩西知道,就正如之前每次當上帝把災禍終止之後,法老並不是真的生發出對上帝敬畏的心,他的心依然是剛硬的,這次也會把自己的承諾棄之如敝屣。但值得留意的是,當法老向上帝認罪後來卻又食言之後,上帝就再沒有給法老悔改的機會了。

第二次法老認罪是在今段經文的第八災蝗災之後,法老對摩西和亞倫說:「我得罪了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又得罪了你們。現在求你,就這一次,饒恕我的罪,祈求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救我脫離這次的死亡。」(10:16-17)但是當上帝按摩西所求把蝗災消除之後,法老的心再次剛硬,不放以色列人走,又是一個緩兵之計。而從他與摩西的對話中反映出,他一直沒有打算要遵照上帝的要求,放行所有以色列人,每次他都把自己的控制權凌駕在上帝的要求之上,如能通得過自己的盤算,就會考慮答應部分要求,如不能通過的,就直接拒絕。簡而言之,法老認為自己對以色列民的去留掌有操控之權,他仍以自己是以色列民的王自居,不承認以色列民是屬於上帝的,既沒有把上帝放在眼裏,更遑論會在上帝面前謙卑自己,順服於上帝的話語。而在第九災黑暗之災後,他對摩西說不要再見他的面,否則摩西必會死。他那份自比為神的心高氣傲,盡顯無遺。由始至終,法老一直坐在自己的寶座上與上帝對峙,沒有打算承認上帝的權柄在自己之上,也沒有打算從王位上下來,交出自己的權柄,這樣沒有以行動去證明自己真的知道自己的行為得罪了上帝,那樣的認罪只是廉價的巧語之辭,一點實質意義都沒有。或許能欺瞞自己,但豈能騙得過上帝呢?

 

結語:從法老明白何謂真正地認罪悔改

法老的認罪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反面教材,讓我們知道何謂真實的認罪,他認罪的動機是基於要解決當前所遇到的危難,而為了達到目的,他會向那位有能力解決這危難的上帝,承認自己犯了罪,甚至作出承諾願意按照上帝的要求而行,然而這個認罪既是建基於危難的出現,也必然會在危難除去時就消失。這樣的認罪是短暫的,既沒有一份出自內心對上帝的敬畏,也就不會有隨之而來的順服和改過行動,當面前的危難一過,就會故態復萌,做回自己的王,行事為人也只會隨從自己內心的那個自我。

值得我們作為借鑑的,除了是法老沒有以行動去證明他的認罪之外,也是他不斷在濫用上帝給他悔改的機會。當他第一次向上帝認罪求饒,上帝收回災禍之後,他又再次硬著心,不履行對上帝的承諾。上帝似乎沒有立即追討他的言而無信,所以在第八災蝗災之後,他又故技重施,再一次以認罪求饒去換取災禍的挪去,以為這一次也會像之前那樣,無須履行承諾也不會被上帝追討他的罪。但正如上文所言,上帝樂意給人機會去悔改,也願意饒恕那些願意悔改的人,但人要以行動去證明他的悔改是真實的,不能試圖以表面的認罪、屈服去敷衍上帝,要知道上帝是輕慢不得的(參加6:7),因為上帝知道人的心思意念,祂不一定會即時施行懲罰,但到了祂所定的時間,祂必會按各人的行為去審判各人。

真實的認罪是出於一份深切的看見自己的罪性,知道自己無力自救,而向上帝承認過犯並祈求上帝的饒恕。基於這份對自己和對上帝的認識,人會祈求上帝並希望祂介入自己的生命,好讓祂在自己的生命中作改變和帶領的工作,以致自己不會再得罪上帝,生命能蒙祂喜悅。這樣一份深切的認知,必然會帶來相應的行動,就是願意把自己的主權交給上帝,並以祂的旨意為自己的人生方向。可以說,承認自己犯罪得罪上帝只是一個起始點,重要的是接著的行動必須要與這個認罪的屬靈狀態接軌,以致往後生命的每時每刻都緊靠祂、順服祂,致力與祂保持一份親密的關係。

昔日上帝藉摩西帶領子民離開埃及,早就清楚向他們揭示自己的心意,就是當上帝拯救他們之後,他們就不再在法老的管轄之下,而是要由上帝掌管帶領。他們不用再做法老的奴僕,而是改為做上帝的百姓和僕人,從此用生命去事奉祂(出3:12,10:3,10:26)。

弗 4:1 我為主作囚徒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

徒 26:20 我先在大馬士革,後在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以及外邦,勸勉他們應當悔改歸向上帝,行事與悔改的心相稱

從前的我們因著不認識上帝而偏行己路,心思意念和行事為人都與上帝的心意相違背,現在我們既得蒙主耶書亞(耶穌)的拯救,生命也就屬於他,並要以他為我們的主、我們的王,可以說,我們是踏上了一條把自己生命的主權交給他,活一個與蒙恩相稱的生命之旅。求聖靈幫助我們能夠以一份謙卑而順服的心跟隨上帝,以行動去回應上帝的吩咐和帶領,與主建立一份親密的關係,以事奉這位至高者為我們生命中最大的福氣。阿們!


[1] 參本機構《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7:8-8:19、珥2:30-3:16(或18)文章摘要:〈十災中首三災所彰顯出的上帝屬性〉

[2] 猶太人遵從這個吩咐,到今天在守逾越節時會在筵席期間重述他們的祖先出埃及的故事,藉此記念上帝拯救以色列民離開埃及為奴之地,讓他們可以真正地活出上帝子民的身分。整個筵席的程序和儀式會按照一份名為《哈加達》(הַגָּדָה‎‎Haggadah,意思是「述說」)的文本來進行,裏面除了記載以色列民出埃及的故事,也寫有逾越節筵席的各項儀式、每種食物的意義及相關的頌禱詞。

[3] 蝗蟲(אַרְבֶּ֖ה ʾarbeh)這字在原文的意思是眾多,可能取其與蝗蟲出現時數目也是眾多之意。

[4] 第七災冰雹之災提到「……因為大麥已經吐穗,亞麻也開了花。」(出9:31)時間大概是在二月至三月之間,而蝗災應該是在三月左右,距離逾越節的日子很近。

[5] 例如:《約珥書》也用蝗災來比喻亞述強大的軍隊要來到北國並要把它毀滅。參珥1:4-6,2:4-5。

[6] 《和合本》在這裏的翻譯是「你們要謹慎」,也註釋說這可譯作「你們存著惡意」。

[7] 古埃及的一位神明 Osiris,被視為是使穀物有豐收的神明。

[8] Nosson Scherman, The Stone Edition: The Chumash , (Mesorah Publication Ltd, Brooklyn, N.Y. 1998), 344.

[9] 在埃及還有好幾個太陽神,除了Re太陽神之外還有Horus、Nut、Hathor。

[10] 參本機構《五經中的耶書亞》查經系列(《出埃及記》6:2-9:35)文章摘要(14):〈何謂真正認識耶和華〉之註4以及上一段的查經摘要文章〈上帝使法老的心剛硬的屬靈意義〉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約珥書》:在末世中信徒要持守的品行

「安息日研經坊」(2021-6-12)《希伯來聖經》綜覽:《約珥書》(筆者:Ada Lui)

圖為古代蝗蟲壁畫(約公元前12世紀),參珥1:4-17;(來源:public domain)

《約珥書》2:32「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在《新約聖經》裏曾被使徒彼得和保羅引用(徒2:21和羅10:13)。

1.  《約珥書》所描述的上帝屬性和作為怎樣有助我們理解「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

2.  使徒彼得和保羅引用這節經文時,是要給當時的人甚麼勸告?

 

簡介《約珥書》

1. 書名:《約珥書》的希伯來書名 יוֹאֵלYo’el(Joel)來自1:1「耶和華的話臨到毗土珥的兒子約珥。」(約珥的意思是「耶和華是神」)表明這卷書的內容是上帝藉約珥所說的話。

2. 作者:對於約珥的個人資料,《聖經》本身並沒有提及,所以我們只能從書內的資料去猜測。書內多次提及猶大、錫安、耶路撒冷,估計約珥是南國猶大的先知,但由於當中未有提及王的名字,有學者估計他有可能是在約阿施作猶大王時期(主前835-796)的先知,因約阿施登基時只有七歲,在位時由祭司耶何耶大輔政。

3. 成書日期:學者對這卷書的成書日期意見不一,主張的成書日期由主前九世紀至四世紀不等。論據之一是,書內提到的外邦國家有推羅、西頓和非利士,這些都是北國被滅之前的國家,卻也提到希臘,這則是在南國被滅之後。另一論據是,這書的主題包括有:耶和華的日子、聖靈澆灌、以色列民要回歸等,類似的主題在其他先知書也有提及,所以成書日期可能跟這些先知同期,例如:以西結(主前六世紀)或阿摩司(主前八世紀)。也許,這書的作者或編者要我們留意的不是它成書的背景,而是當中要傳遞的信息。

4. 大綱:《約珥書》共有3章(《希伯來聖經》則有4章),可分為三個部分:

1. 審判

A. 蝗災(1:1-12)

B. 哀哭和悔改(1:13-20)

C. 發出警告(2:1-11)

D. 盼望得寬恕(2:12-17)

2. 憐憫

A. 復興(2:18-27)

B. 聖靈澆灌(2:28-32)

3. 拯救(3:1-21)

 

《約珥》的主題及中心思想

從敘事的脈絡我們可以把這書分為七個段落,而貫穿這七個段落的主題就是「耶和華的日子」,全書共出現了五次(1:15,2:1,2:11,2:31,3:14)。這七個段落有一個A-B-C-D-A’-B’-C’的結構,中心點(D)就是「呼籲悔改」,可以說《約珥書》表面上是記載審判,但這中心點讓我們明白,審判的原意是要勸人悔改,歸向上帝。筆者給每個段落一個標題,並將逐一論述:

A. 蝗災與呼籲(1:2-14)

B. 耶和華的日子要臨近(1:15-20)

1:15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

C. 耶和華親自帶領蝗蟲大軍臨到猶大(2:1-11)

2:1 ……耶和華的日子快到

2:11 ……耶和華的日子大而可畏……

D. 呼籲悔改(2:12-17

A’. 應許復興(2:18-27)

B’. 聖靈澆灌凡有血氣的(2:28-32)

2:31 ……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

C’. 耶和華將再次臨到猶大,報應列國,復興猶大(3:1-21)

3:14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

1. 蝗災與呼籲(1:2-14

這段描述到猶大地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蝗蟲之災,它帶來的禍害使地的一切出產全被吃掉,寸草不剩,經文形容這支蝗災隊伍如同是一支龐大又強盛的軍隊,把猶大地盡行吞滅,以致葡萄樹、無花果樹全都衰殘,五穀、新酒和新油都缺乏。當中提及各種蝗蟲彷彿是在接力地吃掉所剩下的農作物,刻劃出一種絕望的景象。學者討論這到底是一場真實的蝗災還是以此比喻以色列地曾受亞述和巴比倫兩支大軍的蹂躪並被覆亡。無論如何,約珥用這場災難去呼籲猶大各階層的人要作出反應,包括:老年人要把這次災難傳給子孫,子孫再傳給後代;醉酒的人要因無酒可飲而清醒,並要為此哭泣哀號;農夫要為大麥、小麥和莊稼全都毀了而慚愧和哀號;祭司要為不再有素祭和澆酒祭[1]可獻而束上麻布痛哭哀號。先知更呼籲祭司要採取行動:「你們要使禁食的日子分別為聖,宣告嚴肅會,召集長老和這地所有的居民來到耶和華──你們上帝的殿,向耶和華哀求。」(1:14)面對這次全國性的災難所帶來的毀滅和絕望,猶大人的惟一出路就是舉國都要謙卑,聚集到上帝面前,向祂呼求。

2. 耶和華的日子要臨近(1:15-20

作者以這史無前例的災難作引言,是要把蝗災所帶來的災難跟另一個將要臨近的日子相比,這日子被稱為是耶和華的日子[2],作者呼籲猶大人更應該為那日子的臨近而悲哀,因為那日子的災難性毀滅是從全能者而來,並且比蝗災有過之而無不及,就是糧食斷絕、聖殿無歡樂、種子朽爛、五穀枯乾、溪水乾涸,走獸、牲畜、牛羊因無草而受苦,因為「有火吞噬野地的草場,火焰燒盡田野的樹木。」(1:19)而在《聖經》裏,火往往寓意為上帝的審判。這段的場景是針對地、地的出產和地上的活物,意味著地上的萬物都將首先經歷那場審判所帶來的災難。

3. 耶和華親自帶領蝗蟲大軍臨到猶大(2:1-11

這段經文描述到耶和華的日子臨到前會出現一個類似是戰爭的場面,作者呼籲猶大人要「在錫安吹角,在我的聖山發出警報。」(2:1)吹角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召集眾人為打仗作準備,經文再以蝗蟲比喻為軍隊,牠們所帶來的破壞如同是火將一切吞噬,那情景彷彿是美好的伊甸園在災難後變成了荒涼的曠野。作者用了很多筆墨去形容這支軍隊的強盛,「牠們如勇士奔跑,如戰士攀登城牆,各行於自己的道路,不亂隊伍。」「牠們蹦上城,跳上牆,爬上房屋,從窗戶進來,如同盜賊。」(2:7、9)牠們動作快速,走遍大街小巷,屋內屋外,叫人無處可逃。這個日子的大而可畏之處在於它是由耶和華帶領,「耶和華在他的軍旅前出聲,他的隊伍龐大,遵行他命令的強盛。」(2:11)那時地動天搖,日月昏暗,星宿無光。這日子是人無法想像,也無法承受的,「自古以來沒有像這樣的,以後直到萬代也必沒有。」以致作者不得不說:「耶和華的日子大而可畏,誰能當得起呢?」(2:11)

4. 呼籲悔改(2:12-17

在描述了這樣一個大而可畏的日子之後,就來到這書的中心點,就是上帝藉先知向人發出呼籲:「然而你們現在要禁食,哭泣,哀號,一心歸向我。這是耶和華說的。」(2:12)「歸向」(שׁוּב shuv)這個字有轉身的意思,指的是人要由本來所走錯的路,轉而歸向耶和華所指示的路,這就是悔改的意思,是由內心的痛悔而生發的行動,悔改的行動包括:禁食,哭泣,哀號。先知強調「你們要撕裂心腸,不要撕裂衣服。」(2:13)上帝要的是人真心悔改,而不是徒有外表。上帝告訴人祂是有憐憫的,人如果回應祂那悔改的呼籲,那麼祂也會向人作出回應,「歸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因為他有恩惠,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會改變心意,不降那災難。 誰知道他也許會回心轉意,留下餘福,就是獻給耶和華──你們上帝的素祭和澆酒祭。」(2:13-14)2:13的描述跟上帝昔日在西奈山向摩西宣告祂的名字時的描述相同(參出34:5-7),這讓我們知道原來上帝的名字背後所反映的就是祂那憐憫人的屬性,上帝要人認識祂,並要存著一份謙卑的心去尋求祂的寬恕,又要相信上帝的心意是要與人和好,使人能重新向祂獻上素祭和澆酒祭,也就是重新去維繫與上帝那一份立約的關係。

接著經文再次呼籲人在錫安吹角,並使禁食的日子分別為聖,宣告嚴肅會,聚集百姓,祭司要在走廊和祭壇間哭泣,說:「耶和華啊,求你顧惜你的百姓,不要使你的產業受羞辱,在列國中成為笑柄。為何讓人在萬民中說『他們的上帝在哪裏』呢?」(2:17)這個禱告的重點是,百姓懇求上帝的顧惜,並不是基於子民沒有罪,而是基於上帝的名不能被羞辱,因為如果屬上帝的百姓(祂的產業)被毀滅,上帝的名將要蒙羞。這個禱告跟摩西當日為犯了拜金牛犢的罪的百姓去代求的理念相似(參出 32:11-13),祭司代百姓向上帝請求饒恕,一方面是相信上帝有豐盛的慈愛,願意赦免那些願意悔改的人,另一方面,子民也要知道由於上帝與子民有立約的關係,所以祂會著緊祂的百姓會使祂的名在人面前被尊敬呢?還是蒙羞呢?這對我們是一個重要的提醒:我們應該站在上帝的一方,時刻著緊祂的名在人前要被尊為聖,而不要使祂的名被羞辱。

5. 應許復興(2:18-27

這段開始出現了一番新景象,而整個轉變是緣於這一句:「耶和華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憫他的百姓。」(2:18)上帝強調地和百姓都是祂的,因此祂主動要向地和百姓施恩,祂作出了一連串的工作去逆轉之前那地土荒涼、草木不生的情況。作者形容這是耶和華所行的大事。這一段關於上帝的工作帶來的生機,與之前蝗蟲帶來的毀壞所用的字眼正好可作對照,現以下表列出:

逆轉

蝗蟲帶來的毀壞1:4-2:3

上帝工作帶來的生機2:19-2:25

•      由被蝗蟲吃掉所有變為得到補還

1:4 剪蟲吃剩的,蝗蟲來吃;蝗蟲吃剩的,蝻子來吃;蝻子吃剩的,螞蚱來吃

2:25 我差遣到你們中間的大軍隊,就是蝗蟲、蝻子、螞蚱、剪蟲,那些年間所吃的,我要補還給你們。

•      由缺乏五穀、新酒、新油變為充滿五穀、新酒、新油

1:10 田荒涼,地悲哀;因為五穀毀壞,新酒枯竭,新的油也缺乏

2:19 耶和華應允他的百姓說:「看哪,我要賞賜你們五穀、新酒和新的油,使你們飽足,我必不再使你們受列國的羞辱。

2:24「禾場充滿五穀,池中漫溢新酒和新的油

•      由慚愧、哀號變為歡喜快樂

•      由莊稼全毀變為有秋雨春雨降下

1:11 農夫啊,你們要慚愧;修整葡萄園的啊,你們要哀號;因為大麥、小麥與田間的莊稼全都毀了

2:23「錫安的民哪,你們要歡喜,要因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快樂;因他賞賜你們合宜的秋雨,為你們降下甘霖秋雨和春雨,和先前一樣。

•      由葡萄樹枯乾,無花果樹衰殘變為無花果樹、葡萄樹都效力

•      田野的走獸由無草可吃變為草已生長

1:12 葡萄樹枯乾,無花果樹衰殘,石榴樹、棕樹、蘋果樹,

1:20 田野的走獸切慕你,因為溪水乾涸,火吞噬了野地的草場

2:22 田野的走獸啊,不要懼怕,因為曠野的草已生長,樹木結果,無花果樹、葡萄樹也都效力

•      由猶大被入侵成為荒涼之地變為入侵者被趕至乾旱荒蕪之地

2:3 牠們前面有火吞噬,後面有火焰燒盡。牠們未到以前,地如伊甸園,過去以後,卻成了荒涼的曠野,沒有一樣能躲避牠們。

2:20 我要使北方來的隊伍遠離你們,將他們趕到乾旱荒蕪之地:前隊趕入東海,後隊趕入西海;臭氣上升,惡臭騰空。耶和華果然行了大事!

接著經文說:「你們必吃得飽足,讚美耶和華──你們上帝的名,他為你們行了奇妙的事。我的百姓不致羞愧,直到永遠。我是在以色列中,又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沒有別的。我的百姓不致羞愧,直到永遠。」(2:26-27)當人經歷到上帝所做的這一切大事,就應該讚美祂的名,與此同時,也應該知道祂就在以色列中,所以百姓不必再羞愧。這是一份親身經歷過上帝的憐憫、又見證過祂奇妙的大能而真的知道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

6. 聖靈澆灌(2:28-32

2:28「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肉之軀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人要做異夢,你們的少年要見異象。

2:29 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婢女。

2:30「我要在天上地下顯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煙柱。

2:31 太陽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

2:32 那時,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因為照耶和華所說的,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將有逃脫的人。凡耶和華所召的(「凡呼求耶和華的」),都在餘民之列。」

作者敘述完上帝向猶大所做的奇妙工作之後,鏡頭一轉由猶大地去到「凡有血肉之軀的人」,也就是猶大以外的人,原來耶和華的日子是與所有人都有關的,因為在耶和華的那日子臨到之前,上帝要把祂的靈澆灌凡有血肉之軀的,這是那日子要臨到前的徵兆,另一個徵兆是天象的變異,「太陽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2:31)這裏的描述跟《啟示錄》6:12的相似:「羔羊揭開第六個印的時候,我看見地大震動,太陽變黑像粗麻布,整個月亮變紅像血。」可見這日子所指的可能就如《啟示錄》作者所描述的一場末世大災難那樣,是上帝要向人作最後的審判之前會出現的現象。

如果說之前經文兩次提到吹角是要呼籲猶大人回轉向上帝呼求憐憫,那麼這個「靈澆灌凡有血肉之軀的」也如同是一個吹角的作用,要呼籲所有人去求告耶和華的名,因為他們也能夠因此而跟那些餘民(也就是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逃脫的人,指的應該是蒙上帝拯救的猶大人)一同得著拯救,可以在耶和華的日子臨到時,免去上帝審判的懲罰。

7. 耶和華將再次臨到猶大,祂要復興猶大,報應列國(3:1-21

這段描述在末後的日子將發生的事,包括:上帝要復興猶大,報復列國,居於錫安。這段可為五個小段:

  1. 上帝會使猶大和耶路撒冷被擄之人歸回,祂要聚集萬民到約沙法谷[3],施行審判(3:1-3)
  2. 上帝會報應推羅、西頓、非利士四境的人,為了報應他們把猶大人賣到異地,上帝也會使他們被賣到遠方之地(3:4-8)
  3. 上帝在審判列國之前會有一場戰爭,經文形容這場戰爭如同是人揮鐮刀收割莊稼(3:9-14)[4]
  4. 上帝將親臨耶路撒冷,作祂百姓的避難所,上帝要住在耶路撒冷(3:15-17)
  5. 埃及、以東要荒涼,猶大則有泉源從耶和華的殿中流出,猶大要存到永遠(3:18-21)[5]

 

《約珥書》所描述的上帝屬性和作為怎樣有助我們理解「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

上帝的屬性和作為如同是一個銀子的兩面,不能分割。因為上帝的屬性會使祂有所作為,而從祂的作為也彰顯出祂的屬性,而上帝的名字則往往代表著祂的屬性和作為,所以人在求告耶和華名之前,必須先要知道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而從《約珥書》,我們藉上帝的一連串作為得以看見祂的屬性,也因此能跟先知發出「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的這呼籲有共鳴。筆者從這卷書歸納出上帝公義、憐憫和拯救這三方面的屬性和作為:

1. 上帝是公義的,以致祂要向背道的猶大施行審判,目的不是要消滅他們,而是要他們悔改。

2. 上帝又是有憐憫的,所以祂在審判之前,藉先知向子民呼籲,期望子民聽從並歸向祂。

3. 上帝要向人憐憫、施恩的心腸比祂要向人審判的心意要大,所以祂向那些真心回轉的人施恩,赦免他們的罪,不向他們降災。

4. 上帝會回應子民的呼求,祂「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憫他的百姓」,於是作出拯救的行動。祂的拯救行動有這三方面:

1) 對於地,上帝要把地被毀壞的情況逆轉,把生命和豐盛賜給地;

2) 對於人,祂要把靈賜給凡有血肉之軀的,也就是祂的靈要在他們裏面,他們有了這一個新生命,就有能力按祂的話語而行;祂又要給子民一個永恆的居所,祂要住在他們中間;

3) 對於世界,祂要為子民伸冤,向列國施行審判,在耶和華的日子臨到之前將有一場最終的戰爭。

5. 上帝的心意最終要實現,祂要回到祂的揀選之地──耶路撒冷,並要與子民同在直到永遠。

《約珥書》兩次提到上帝的名,分別是 「讚美耶和華──你們上帝的名,他為你們行了奇妙的事。」(2:26)和「那時,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2:32)兩次都是呼籲,前者是呼籲人要因上帝所行的讚美祂,因祂把人從絕望哀痛之境,帶回到豐盛喜樂之地;後者是呼籲人要向上帝求告,因為只有上帝能拯救人脫離耶和華日子臨到時的災難。這個呼籲不單是向猶大人的,也是向所有人的,凡是被上帝的靈澆灌的人,他們都有上帝的同在(包括從上帝那裏領受預言和異夢),他們也因與上帝的這份連結而蒙上帝拯救。

我們從《新約聖經》裏知道「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這個預言是藉著主耶書亞(耶穌)而應驗的,他是上帝的獨生愛子,本有上帝的形像和樣式,卻按著上帝的旨意,降世為人,為世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如同一隻無瑕疵的羔羊,被獻上成為贖罪祭。我們因他所流出的血而罪得赦免,凡是相信他的都可以得拯救,指的是能在耶和華審判的日子臨到時,不致因有罪而受懲罰。

事實上,「耶書亞」是耶穌的希伯來文名字 ישוע(Yeshua)的音譯,意思是「耶和華拯救」。當天使告訴約瑟說馬利亞要懷孕生子時,也說明了耶書亞的使命:「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太 1:21)意思很清楚是他要把人從罪的光景裏救出來。正因為上帝已經定了一個日子,要在全地上彰顯祂的公義,那時祂就要按人的行為做一個終極的審判,那些不願意悔改、仍活在罪中的人將要受罰,而那些忠心於祂的將要得賞賜,所以這份拯救是要救我們免在上帝審判之日受永死,不但如此,我們更蒙應許將來會與耶書亞一同復活,得著永生。

 

使徒彼得和保羅引用這節經文時對當時的人的勸告

主耶書亞從死裏復活後,在他升天之前,他囑咐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所應許的聖靈。聖靈是真理的靈,他會讓門徒明白耶書亞的教導,也會給他們力量去遵行他的吩咐(參約16:13),聖靈會與信徒同在,直到他們見主的面,而所受的聖靈就是他們得救的印記(參弗1:13、4:30)。

主耶書亞升天後的那個五旬節,門徒聚集在一起,聖靈如火舌向他們顯現,分開落在他們每個人身上,他們就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而那時從天下各國來的虔誠猶太人,都聽見他們用各國的鄉談講論上帝的大作為(參徒2:1-11),我們可以想像他們必定是在讚美上帝的名和祂的奇妙工作。當時彼得一開始引用《約珥書》2:28-32(徒2:16-21)作宣講,指當時聖靈降臨成就了先知約珥所預言的聖靈要澆灌眾人的徵兆,由此表明當時已經到了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之前的景況,所以當人看見這個徵兆時,應該作出的回應就是求告耶和華的名,好從這個大而可畏的日子中得著拯救。

當時彼得在引用《約珥書》時結束在「凡求告主的就必得救」這句話(徒2:21),讓當時的聽眾意識到自己要立即在上主面前謙卑,去懇求上主的救恩。彼得接著用《詩篇》16篇和110篇解釋關於耶書亞的受死、復活和升天,說明當時被釘死的耶書亞就是上帝所立的、那位要來的彌賽亞,並且是他們的主[6]!當時的聽眾感到扎心,願意悔改接受上主所差來的耶書亞為主,最後彼得對當時的人的勸告是:「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使你們的罪得赦免,就會領受所賜的聖靈。」(徒2:38)就這樣,當時的人接受了耶書亞為主,讓自己的罪得赦免。彼得又進一步的勸告人:「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徒2:40)意思就是這個扭曲真理,拒絕和殺害了被上帝所差來的耶書亞的世代將要敗亡,所以那些受了洗的信徒,不能繼續過一些不認耶書亞為主的生活,免得自己與這個世代一同滅亡。

保羅作為外邦人的使徒,他引用《約珥書》2:32這節經文時提到主耶書亞的救恩不單是為猶太人預備的,也是為外邦人的,「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人人都有同一位主,他也厚待求告他的每一個人。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 10:12-13;留意當中保羅對「主」的觀念,已經從《約珥書》所指的耶和華,轉為祂所膏立的耶書亞了;參註6)接著他給信徒的勸告就是:「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告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 10:14-15;參賽52:7)保羅是在提醒那些因認識主耶書亞而得著救恩的人,也務必要把這個福音、喜信傳出去,好讓其他人也可以悔改去求告主名,得著救恩。

 

結語:在末世中信徒要持守的品行

《約珥書》的信息環繞著「耶和華的日子」這個主題,這是一個上帝要向人施行審判的日子,在那日子臨到之前,上帝向人作出呼籲,要人悔改歸向祂,祂更應許會賜下祂的靈給所有人,使這份赦罪之恩不但臨到猶太人,也臨到外邦人。而耶書亞成就的這個救贖之恩,不但使人在末日上帝的審判臨到時能免去懲罰,人如果按著聖靈的教導去過一個敬虔及忠心於上帝的生命,更要得著永恆不朽壞的生命為賞賜。

彼得在五旬節的講論已向我們揭示,那個耶和華的日子已因主耶書亞所成就的救恩而更近了,他又把那日子形容為「萬物的結局」(彼後4:7),而對於那些已認信歸在主耶書亞名下的信徒應該怎樣在世過生活,彼得有以下的勸告,筆者也以此與信徒互勉,求聖靈幫助我們各人都活出這些品行:

彼後 4:7 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要警醒禱告

彼後 4:8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彼後 4:9 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

彼後 4:10 人人要照自己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各種恩賜的好管家。

彼後 4:11 若有人講道,他要按著上帝的聖言講;若有人服事,他要按著上帝所賜的力量服事,好讓上帝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願榮耀和權能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1] 按出29:30-41的規定,祭司每日的早上和黃昏都要在聖殿獻一隻羊,早上的祭要與素祭一同獻,晚上的祭要與澆酒祭一同獻,藉此確立子民在履行他們與上帝在約裏的責任。然而,沒有小麥,就製不出素祭所需的細麵,沒有葡萄,就釀不出澆酒祭所需的酒,以致祭司不能再在聖殿獻祭,也暗示著上帝與子民的關係斷絕了。

[2] 在聖經裏每提到「耶和華的日子」或「那日子」,意思不一定是一般所理解的「一日」(24小時),在《聖經》裏,日子也可以是指一段時間,例如:「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詩90:4)「……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後3:8)

[3] 約沙法谷(3:12、12)大概不是一個實際的地理名,「約沙法」的意思是「耶和華審判」,寓意上帝要在一個指定的地方向列國施行審判,另外約沙法谷與斷定谷(3:14)的意思相同。

[4] 這又是一個末世的圖畫,「另有一位天使從聖所出來,向那坐在雲上的大聲喊著:『伸出你的鐮刀來收割吧,因為收割的時候已經到了,地上的莊稼已經熟透了。』」(啟 14:15)形容上帝要如同農夫那樣把莊稼分開,有用的麥子祂要收入穀倉,無用的雜草祂要消滅。

[5] 這個願景指向的是彌賽亞來到時,上帝那完美的國度將要實現在地上,並且要存到永遠。

[6] 當早期使徒明白到上帝已經立耶書亞為主的時候,他們由本來所信的「主」從耶和華轉移為耶書亞。另外,由於《希伯來聖經》被翻譯為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時,剛好把「耶和華」這名字翻譯為希臘文κύριος(主)這個詞,所以當早期使徒引用《七十士譯本》的時候,就直接把《希伯來聖經》中對耶和華的明白,直接放在主耶書亞身上了。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