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聖經》綜覽《那鴻書》: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希伯來聖經》綜覽《那鴻書》: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21-7-17)《希伯來聖經》綜覽:《那鴻書》(作者:Ada Lui)

圖為:亞述尼尼微城的王宮及歷史遺蹟畫像,by Sir Austen Henry Layard,1853(in public common)

《那鴻書》是關於上帝宣告要向尼尼微施行報應,使它被毀滅,並為子民帶來安慰。

1. 試從福音書裏列舉一些經文,說明耶書亞(耶穌)在世時,沒有對行惡犯罪的人施行即時的報應。

2. 上帝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 12:19,來 10:30)這對我們在世的行事為人作出甚麼指引?

 

簡介《那鴻書》

1. 書名:《那鴻書》的希伯來書名 נַחוּם(Nahum)來自1:1「論尼尼微的默示,伊勒歌斯人那鴻所見異象的書。」「那鴻」(נַחוּם Nahum)在原文的意思是「安慰」,可解作「受安慰」或「安慰者」[1]。這書的內容是關於上帝宣告尼尼微將要被毀,而傳講這個會為子民帶來「安慰」信息的先知就是那鴻(安慰者)。

2. 作者:那鴻來自伊勒歌斯,但這地方的確實位置現已難以考究,學者有幾個說法:1)根據約瑟夫的《猶太古史》,伊勒歌斯是在加利利的一個城鎮;2)另一說法認為伊勒歌斯就是迦百農(Kfar-Nahum;village of comfort),意思是「那鴻的村莊」或「安慰的村莊」;3)由於本書1:15提及猶大,所以有人認為伊勒歌斯是在南國猶大;4)更有人認為伊勒歌斯並不是一個真實的地方名,因為它在原文的意思可以解作「上帝是嚴厲的」;5)另外也有傳統指伊勒歌斯是位於底格里斯河旁尼尼微城遺跡的對岸[2]。總的而言,我們無法準確知道那鴻來自哪一個地方。

3. 成書日期:學者估計這書的成書日期跟兩個城的被毀有關。在3:8提到的挪亞們﹝No-Amon,意思是「太陽神阿蒙之城」,即現今的底比斯(Thebes)﹞的陷落,它是埃及的一個大城,在公元前 663年被亞述攻破,所以本書的成書日期應該在這件事之後;又因為本書的信息是預言尼尼微城的被毀,而它是在公元前612年被瑪代和巴比倫的聯軍所滅,所以本書的成書日期應該在這件事之前,所以估計這卷書的成書日期在公元前 663至612年之間。

4. 歷史背景:《約拿書》(約在公元前793-754年成書)和《那鴻書》(約在公元前 663-612年成書)都提到尼尼微是一個罪惡之城(拿1:2,3:6;鴻1:11,3:1),但兩卷書所載有關尼尼微城的結局卻截然不同:前者是尼尼微全城的人都因約拿的信息而悔罪離惡,結局是上帝收回祂本要傾覆尼尼微城的心意;後者是上帝宣告祂要與尼尼微城為敵,要把祂全然毀滅。這兩個結局之間相隔約有一百多年,期間在《聖經》所記載關於亞述與南北國的一些事件會有助我們對這卷書的理解。

在約拿時期,亞述還未進入它的全盛時期,直到公元前八世紀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亞述帝國開始強盛,而《聖經》裏首個有提及的亞述王名字就是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王下15:29;又名「普勒」;王下15:19 ),當時以色列王米拿現向亞述進貢稱臣(王下 15:19);猶大王亞哈斯年間,猶大淪為亞述的附庸國(王下 15-16);之後的亞述王撒縵以色五世,更在公元前722年把北國毀滅了;接著是亞述王撒珥根二世,他鎮壓了猶大在西方的叛變,擄走了猶大人(王下 17:6);後來當猶大王希西家在位時,亞述王西拿基立曾攻陷了猶大的所有堅固城,並圍困僅餘的耶路撒冷(公元前701年),但最後無功而還(王下 19:36);到了以撒哈頓作亞述王時,他重建了巴比倫,使之為附庸城市,把猶大王瑪拿西押解到這城(代下 33:11),之後的亞述王是亞述巴尼帕,他毀滅了埃及的挪亞們(公元前663年)。然而,自此亞述的國勢漸弱,其首都尼尼微城更被隨之興起的新巴比倫帝國於公元前612 年毀滅,最後亞述亡於公元前609年。而一般相信,《那鴻書》信息的背景是在亞述的強盛時期。

至於尼尼微城的背景,它是一個古城,由挪亞的曾孫寧錄所建(創10:10-11),在約拿時期,尼尼微還未是亞述的首都,直到西拿基立作王時,才把它立為首都。《約拿書》提到尼尼微是一個大城,但它被毀後就一直被埋在塵土中,直到1845 年被考古學家發現它的遺址,我們才知道這座古城的一些資料。它在現今的伊拉克摩蘇爾區,靠近底格里斯河,這城的圓周約有 60 公里長,佔地約700公頃,外圍築了內外牆,各寬15米,城牆長12公里,內牆高6米, 外牆高10米,樓城共有 15 座。這樣厚實的城牆再加上200 多公尺寬的護城河[3],使尼尼微城成為一個固若金湯,堅不可摧的城市。

5. 大綱:《那鴻書》共有三章,大綱如下:

A. 上帝的憤怒

一、上帝審判的大能(1:1-8)

二、給亞述的警告(1:9-15)

B. 尼尼微受審判

一、尼尼微城被圍攻(2:1-13)

二、上帝與尼尼微為敵(3:1-19)

 

《那鴻書》的內容重點

一、上帝審判的大能1:1-8

1:2的開始就說「耶和華是忌邪、報應的上帝。」「忌邪」(קַנּוֹא qannoʾ)在原文的意思是指一份熱熾和專一的愛,因此上帝不容許祂的子民敬拜別神,也不容許別神分享祂的榮耀。在1:2 一連三次提到「報應」,可見上帝在極大的憤怒下要作出懲罰,在頭尾兩節(1:2,1:8)都提到上帝的「仇敵」,我們從之後的經文得知,上帝在憤怒之下要報應的仇敵就是亞述(以首都尼尼微城為代表)。

1:3提到上帝的屬性「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但耶和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這裏提到上帝會把祂對人的怒氣延後,但不代表祂沒有能力作出審判,更不代表祂對人的罪視而不見,祂絕對會按著人的過犯作出相應的懲罰。接著經文用了一連串的形容詞去描述上帝的大能,包括:「他的道路在旋風和暴風之中」(1:3) 這是要針對當時外邦國家視偶像為掌管風雨的神明;上帝不但斥責海,也能使江河乾涸(1:4),使本來水份充沛的地方(巴珊,迦密,黎巴嫩)都沒有植物;上帝的能力也在乾地之上,「大山因他震動,小山也都融化」(1:3)。當大能的上帝「他發憤恨,誰能立得住呢?他發烈怒,誰能當得起呢?」(1:6)然而,這位上帝是一位美善的上帝,人在患難的日子要投靠祂,上帝必然會成為那些人的保障(1:7)。

二、給亞述的警告1:9-15

這一段經文包含了上帝對亞述以及對猶大所說的話。經文指亞述籌劃計謀攻擊耶和華,反映出上帝把自己與猶大掛鈎,也就是當亞述攻擊猶大時,其實就是在攻擊耶和華。耶和華對亞述的宣判是:亞述會被徹底消滅,當中的一些經文描述到:「仇敵不會再度興起」(1:9)、「又如枯乾的碎秸,全然燒滅」(1:10)、「也要被剪除,歸於無有」(1:12)、「你的名下必不再留後」(1:14)、「因為惡人不再侵犯你,他已滅絕淨盡了。」(1:15)

1:11提到「有一人從你【單數,陰性詞;應是指尼尼微城】那裏出來,圖謀邪惡,設惡計攻擊耶和華。」一般相信這人就是亞述王西拿基立,在《列王紀下》18:13-37記載到他圍困耶路撒冷時,曾派他的將軍向猶大王希西家傳威嚇的話:「難道耶和華能救耶路撒冷脫離我的手嗎?」(王下18:35)結果上帝在一夜之間殺了亞述軍兵十八萬五千人(王下19:35),西拿基立只能落荒而逃。事實上,《以賽亞書》曾指出亞述是上帝所使用去攻擊以色列的工具:「禍哉!亞述,我怒氣的棍!他們手中的杖是我的惱恨。」(賽 10:5)但《以賽亞書》也預言到上帝會懲罰亞述的驕傲自大,「我必懲罰亞述王自大的心和他高傲尊貴的眼目。因為他說:『我所成就的事是靠我手的能力和我的智慧,因為我本有聰明。我挪移列國的地界,搶奪他們所積蓄的財寶,並且像勇士,使坐寶座的降為卑。』」(賽 10:12-13)而值得我們留意的是,上帝雖然能夠使用人的惡行去成就祂要做的事(就如主耶書亞被釘在十字架,卻被上帝用來成就救恩),但這不代表惡人不用為自己的罪行負責,因上帝仍然會因人的惡而向那人追討罪孽。

上帝宣告祂要把敵人徹底消滅,祂又對猶大說:「他們雖然勢力強大,人數眾多,也要被剪除,歸於無有。我雖曾使你受苦,卻不再使你受苦。現在,我要從你身上折斷他的軛,解開捆綁你的繩索。」(1:12-13)這裏的意思是亞述雖然把北國毀滅,致使以色列民受苦,但猶大必不會再像以色列那樣亡於亞述,這對猶大來說絕對是一個安慰的信息!

「看哪,在山上有報佳音、傳平安之人的腳蹤。猶大啊,守你的節期,還你的願吧!因為惡人不再侵犯你,他已滅絕淨盡了。」(1:15)

類似1:15的描述其實也在《以賽亞書》52:7(另參賽40:9)出現:「在山上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息,傳揚救恩,那人的腳蹤何等佳美啊!他對錫安說:『你的上帝作王了!』」而我們從賽52:7清楚地看見,這之所以是一個佳音和好信息是因為「你的上帝作王了!」因為當上帝作王,祂就會執起權柄向列國施行公義的審判,使被壓制的子民得到平反,這對他們來說是個好消息。也就是說,當上帝折斷別國加在子民身上的軛,解開捆綁著他們的繩索,子民將會因著上帝的作為而得安慰。

三、尼尼微城被圍攻2:1-13

《那鴻書》是以詩歌體裁寫成,文筆優美。這一段作者就以文字化為畫筆,把尼尼微城被圍攻的場面生動地描繪出來,當中不乏具色彩及動感的敘述。經文開始提到「那打碎你的人上到你面前」(2:1),指的是巴比倫和瑪代的聯軍,然後描述到他們的裝備:「盾牌是紅的,精兵都穿朱紅衣服,……戰車上的鐵閃爍如火」(2:3),然後是聯軍的猛烈攻勢:「戰車在街上疾行,在廣場上來往奔馳,形狀如火把,飛馳如閃電。」(2:3)接著很快就提到尼尼微的失陷:「河閘開放,宮殿沖沒。」(2:6)正如在1:8「但他必以漲溢的洪水淹沒其地方」所暗示,尼尼微城被圍攻與洪水有關,也就是說,當時底格里斯河水漲,圍繞著尼尼微的護城河河水上升,衝破河閘,於是聯軍長驅而進,這本來使尼尼微難以被攻入的護城河,現在反過來成為敵人的通道。當然,這也可能只是隱喻尼尼微將要被傾覆的結局,但無論如何,亞述之所以被攻陷,經文說是「上帝所命定之事」(2:7),是上帝的手在掌管整件事的發生。

經文接著描述尼尼微城的人爭相逃亡的慌亂情況,聯軍則肆意搶奪,「你們搶奪金子吧!你們搶奪銀子吧!因為所積蓄的無窮,華美的寶器無數。」(2:9)這是要諷刺亞述以前侵略別國時所奪回來的金銀寶器現在都被搶掠一空,而整個城市頓變成「荒蕪,荒涼,全然荒廢[4],人心害怕,雙膝顫抖,腰部疼痛,臉都變色。」(2:10)一座曾經是榮美之城被戰爭蹂躪後將變得面目全非。

2:11-13以獅子(公獅、母獅、小獅)比喻亞述的精兵[5],以洞穴比喻亞述帝國,以獵物比喻被亞述侵略打敗的國家,亞述以前殺戮無數,把獵物撕碎吃掉,又把獵物塞滿他們的洞穴,現在上帝要與亞述為敵,「將它的戰車焚燒成煙,刀劍必吞滅你的少壯獅子;我必從地上除滅你的獵物,你使者的聲音必不再聽見。」(2:13)

四、上帝與尼尼微為敵3:1-19

這一章以「禍哉!」作為開始,3:1-4是上帝宣告亞述的罪狀。經文把尼尼微稱為「流人血的城」[6],並且充滿欺詐,搶奪和擄掠的事。他們多有馬匹戰車,四處侵略,殺人無數,屍骸遍野;他們拜偶像,行邪術,更誘惑萬族跟隨他們。他們的罪惡滿盈,上帝再次說:「我與你為敵」(3:5),祂要使本來不可一世的亞述風光不再,更要使亞述蒙羞受辱,為眾人所藐視。而當這個結局出現時,「尼尼微荒涼了!有誰為你悲傷呢?我何處找到安慰你的人呢?」(3:7)亞述的滅亡對眾人來說是罪有應得,沒有人會為它的被毀而悲傷,他們不會得到半點的安慰。

3:8-12這段把尼尼微的被毀與挪亞們的被毀作比較。挪亞們這城跨河而建,距離約有 530 公里,曾是埃及的首府,幅員廣大,同樣有堅固城和護城河,但它比尼尼微城更強,因它不但有天然屏障,且有強大的軍事聯盟,南有古實,北有弗人和路比人(3:9)。但這城的結局是「但它被流放,被人擄去,它的嬰孩也被摔碎在各街頭;人為它的貴族抽籤,它的權貴都被鎖鏈鎖住。」(3:10)它是在公元前663年被亞述所毀,我們從《以西結書》30:14-16得知,是上帝使用亞述把挪亞們毀滅,正如當年上帝使用過亞述去執行祂對北國的審判一樣,現在上帝也要用巴比倫去向亞述施報應。對於上帝要施行的報應,亞述完全無反抗之力,尼尼微現在「像無花果樹上初熟的果子,一經搖動,就落在想吃的人口中。」(3:12)

接著3:13-19是描述尼尼微的徹底覆亡,它是被火焚燒淨盡的,「你的門閂被火焚燒」(3:13),「在那裏,火要吞滅你」(3:15)。經文又以蝻子和蝗蟲比喻亞述大軍,他們雖然曾經人數眾多,也將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亞述的人無論是王、貴族或百姓,都已散落山間,無人招聚,這是暗示這個城市將永不能被重建,因為「你的損傷並未減輕,你的傷痕極其重大。」(3:19)而對於亞述的這個終極結局,「凡聽見這消息的人都因你拍掌。有誰沒有時常遭受你的暴行呢?」這是指出上帝的作為是公正的,亞述的暴行使多人受苦,上帝就按著亞述當得的報應向它施行審判。

 

《那鴻書》的主題

1. 上帝是忌邪的上帝,祂會向敵人施行報應;祂雖然不輕易發怒,但卻大有能力,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

2. 上帝曾使用亞述管教以色列,但祂仍會在所定的時間、以祂的方法按亞述的惡行報應它。

3. 尼尼微是堅固和榮華之城,卻是罪惡和拜偶像的代表,上帝要與它為敵,使它永遠被消滅。

4. 當上帝向敵人施行報應,就會為子民帶來安慰,而祂向敵人所施行的審判也是公義的。

 

試從福音書裏列舉一些經文,說明耶書亞在世時,沒有對行惡犯罪的人施行即時的報應。

《約拿書》和《那鴻書》都是關於上帝對尼尼微城的對待,當中分別展現了上帝兩種並存的屬性。《約拿書》展現的是上帝憐憫的屬性:「我知道你是有恩惠,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會改變心意,不降那災難。」(拿4:2)而在《那鴻書》展現的則是上帝公義的屬性:「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但耶和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鴻1:3)而上帝憐憫和公義的屬性在《出埃及記》34:6-7,當祂向摩西宣告祂的名字時,就已經親自說明了:「耶和華,耶和華,有憐憫,有恩惠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和信實,為千代的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懲罰人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主耶書亞是上帝在地上的完美彰顯,他有著上帝的性情,並帶著上帝給他的使命來到世上。當天使向馬利亞報喜信時,就提到馬利亞將要生下來的兒子的身分,「他將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上帝要把他祖先大衛的王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沒有窮盡。」(路1:32-33)對於當時期待著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來臨的人來說,耶書亞是「以色列的安慰者」,「那時,在耶路撒冷有一個人,名叫西面;這人又公義又虔誠,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又有聖靈在他身上。」(路2:25)西面的盼望正反映出猶太人的期待,當時以色列受羅馬的轄制,他們都期待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能像大衛王那樣,救他們脫離外邦政權,使以色列復國,為以色列人帶來安慰。

然而,耶書亞對自己在地上要做的事其實已作了清楚的表述:「有人把以賽亞先知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4:17-19)耶書亞所讀的經文引自《以賽亞書》61:1-2、42:7、58:6等,但要留意的是他沒有把賽61:2的下半句讀出來:「我們的上帝報仇的日子;安慰(לְנַחֵ֖ם lenachem)所有悲哀的人」,由此可見,耶書亞在地上所施行的拯救,並非一次過完成終極的審判,而是先要為人承擔罪債,把人從罪的壓制中釋放出來,使他們在心靈上得自由,而並非要推翻地上的政權,讓以色列人從政治勢力中得到解放。

耶書亞怎樣把人從罪中拯救出來?他向人傳講天國的信息,呼籲他們悔改,又以神蹟奇事證明他來自上帝,雖然有很多人跟隨他,但也有不少人不信他,甚至敵擋和試探他。面對不信他的人,耶書亞沒有即時向人施行報應,而是像上帝一樣「不輕易發怒,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他選擇把對人的審判延後,卻也直指出人的罪,並希望人能聽從他的話而悔改,正如約3:17所說:「上帝差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因他得救。」在《新約聖經》中我們可找到一些例子如下:

  1. 太11:20-24。耶書亞像先知那樣對一些不悔改的城市哥拉汛、伯賽大、迦百農說:「有禍了」,因為他們看見他所行的異能,卻不肯悔改,他對不信的人作嚴厲的指責,把他們將要面臨的審判告訴他們,為的是要他們悔改。

  2. 太23:13-36。耶書亞對文士和法利賽人一連講了八次「有禍了!」並詳細指出他們所犯的罪,可見耶書亞雖然沒有即時向他們施行報應,但不代表他對罪視而不見,他警告人當審判臨到時要為自己的罪承擔後果。

  3. 約8:1-11。記載一個犯姦淫時被捉的女人,當時的人要求耶書亞即時定她的罪並馬上執行刑罰,但耶書亞說:「你們中間誰沒有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約8:7) 他的目的是要喚醒人知罪的心,當時的人一個一個離開,耶書亞於是對女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約8:11)可見耶書亞看重的是人要知罪、離開罪,並且不再犯罪。

  4. 路9:51-56。記載耶書亞的門徒進了撒瑪利亞的一個村莊但不獲接待,當時門徒希望他能作出即時的審判,於是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嗎?」(路9:54)但耶書亞責備他們,說:「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而是要救人的性命。」(路9:55)這更清楚地說明了耶書亞在地上的工作是要對人施憐憫和拯救。

  5. 太13:24-30。耶書亞曾以麥子和雜草去比喻信和不信的人,「讓這兩樣一起長,等到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會對收割的人說,先把雜草拔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把麥子收在我的倉裏。」(太13:30)他對罪人寬容,是要給罪人悔改的機會,直到上帝所命定的那終極審判的日期臨到,也就是「當收割的時候」,這兩種人將有截然不同的結局。

 

上帝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 12:19,來 10:30)這對我們在世的行事為人作出甚麼指引?

「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是引自《申命記》 32:35-36、43:「伸冤報應在我,到了時候他們會失腳。因為他們遭難的日子近了,他們的厄運快要臨到。耶和華見他的百姓毫無能力,無論是為奴的、自由的,都沒有存留,就必為他們伸冤,為自己的僕人發憐憫。」「列國啊,當與耶和華的子民一同歡呼;因為他要為他僕人所流的血伸冤,報應他的敵人 ,救贖他的土地和他的子民 。」這番話是摩西對子民的臨別講論,囑咐他們務必要謹守遵行上帝的律例誡命,免得自招詛咒,但摩西也同時預言他們必會在信仰上失腳,以致上帝會讓他們經歷患難與厄運,然而上帝的拯救也必會臨到,當他們無力自救,上帝會為他們伸冤,向他們的敵人施行報應。

羅 12:17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

羅 12:18 若是可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羅 12:19 各位親愛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給主的憤怒留地步,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羅 12:20 不但如此,「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做,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引自箴 25:21-22)

羅 12:21 不要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在《羅馬書》引用這幾節經文時,是要提醒信徒在世要怎樣行事為人,這對我們也是合適的指引。在這裏保羅對信徒的勸勉有三個「不要」:不要用惡的方法去報復惡人;不要為自己伸冤,而是要等候上帝,祂會在所定的日期、以祂的方法去為他們伸冤,因為伸冤的事屬於上帝;不要被惡人的行為牽制而去行惡,反而要去行善;而三個「不要」的總意就是不要敗給惡,要以善取勝。

來 10:30 因為我們知道誰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又說:「主要審判他的百姓。」

來 10:31 落在永生上帝的手裏真是可怕呀!

……

來 10:35 所以,不可丟棄你們無懼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

來 10:36 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可以獲得所應許的。

來 10:37 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必不遲延。

來 10:38 只是我的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縮,我心就不喜歡他。」

來 10:39 我們卻不是退縮以致沉淪的那等人,而是有信心以致得生命的人。

在《希伯來書》引用這幾節經文時,重點是審判的權柄在於主,提醒信徒如果以惡制惡,自己也必會落在被審判之列,所以信徒要堅心忍耐,以信心等候主的再來。也要謹記在審判的日子自己也同樣要面對賞善罰惡的上帝,信徒不要像那些沒有盼望的人一樣退後沉淪,而是要為得到上帝的賞賜而在信仰上站穩。

 

結語: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那鴻書》關乎上帝的安慰和提醒子民要學習忍耐等候祂的信息,因為公義的上帝有祂審判的時間。耶書亞在離世前對門徒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要有勇氣,我已經勝過世界。」(約16:33)耶書亞也曾處身於一個彎曲悖謬的世代,他為要見證上帝的道而受殺害,付上生命的代價,面對邪惡和不公義,耶書亞沒有被惡所勝,反而是以善勝惡,他為我們做了一個「勝過世界」的榜樣,讓我們知道怎樣以信心和忍耐面對苦難,不致於灰心退後,因為耶書亞就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

來 12:2 仰望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如今已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

來 12:3 你們要仔細想想這位忍受了罪人如此頂撞的耶穌,你們就不致心灰意懶了。

盼望我們都以耶書亞的忍耐為榜樣,在世上做個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常存盼望,常存忍耐,堅心等候主的再來,不要像惡人一樣去自行報仇,因為主必會為所有受邪惡不義對待的人伸冤和施行公義的審判。筆者願以保羅對信徒的祝福與讀者互勉。

帖後 2:16 願我們主耶穌基督自己,和那愛我們、開恩將永遠的安慰美好的盼望賜給我們的父上帝,

帖後 2:17 安慰你們的心,並且在一切善行善言上堅固你們!


[1] נַחוּם(nahum)這個字的字根也出現在「尼希米」(נְחֶמְיָה Nechemyah;上帝安慰)和「挪亞」(נחַ Noach;安慰。參創5:29)這兩個名字裏。

[2] 中世紀有傳統指伊勒歌斯是al-Kush,位於現今的Mosul以北50里,參Tremper Longman III, Nahum, The Minor Prophets: An Exegetical and Expository Commentary;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Grand Rapids: Baker, 1998), 765。

[3] 參《考考古推推理:楔文破譯,古城重現》楊受城著,(宣道出版社,香港,2015),31。

[4] 「荒蕪,荒涼,全然荒廢」(בּוּקָ֥ה וּמְבוּקָ֖ה וּמְבֻלָּקָ֑ה buqah umevuqah umevullaqah)這三個字在原文的讀音相似,有詩歌的特色。中文以三個荒字去譯,嘗試把原文的神髓表現出來。

[5] 從亞述的浮雕可見,他們常用勇猛的獅子作為國家的象徵。

[6] 「亞述人驍勇善戰,強暴殘忍,他們常以酷刑為榮,包括把敵人肢解作樂,用炭漆活焚,用沸油活煮,活剝人取皮,以頭顱建塔,屍身作架。」(馬有藻著,《舊約概論》,中國信徒佈道會,1985;326。)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分享至你的:

關於作者

Ada Lui subscriber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