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聖經》綜覽《傳道書》:智慧人從今生就為永恆而勞力

《希伯來聖經》綜覽《傳道書》:智慧人從今生就為永恆而勞力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21-10-23)《希伯來聖經》綜覽:《傳道書》(筆者:Ada LUI

圖為一塊刻著《傳道書》3:1 的紀念石 ;Photo by Riviera Pearls on Unsplash

《傳道書》藉探討人生的意義而帶出人在上帝面前當盡的分。

在《四福音書》裏,耶書亞(耶穌)曾以比喻或訓言去教導人不要只為今生短暫的事籌算,而要為有永恆價值的事而盡力,當中的一些信念跟《傳道書》所說的相似。試從《四福音書》中列舉一些經文來說明。


傳道書》簡介

1. 書名:來自1:1「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傳道者(קֹהֶ֣לֶת Qohelet)這個字的希伯來文字根 קָהַל(qahal)有「收集,招聚」的意思,既可指「收集智慧之言」這動作,也可指「招聚眾人去聽智慧之言的人」,英文書名Ecclesiastes 譯自《七十士譯本》的 Ἐκκλησιαστής(Ekklēsiastēs),意思是「招聚者」,即採納了後者的意思,中譯本沿用這個意思,譯作「傳道者」。

2. 作者:由於1:1 提及這位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王,是大衛的兒子,加上書內提到他「大有智慧,勝過在我以前所有統治耶路撒冷的人」(1:16,另參2:9),所以傳統一般認為作者是所羅門,但其實所羅門的名字並沒有在書中出現。事實上,「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可以指大衛其他作王的兒子,不一定是所羅門,有猶太傳統指作者是希西家[1]。此外,從書內一些屬於被擄時期的文字(下文再述)推測,這書的成書日期並不在所羅門時期,然而,在結尾12:9提到作者列舉出許多箴言,當中也可能包括了所羅門的箴言和其他智慧的話。

3. 成書日期:根據書內所用的一些用詞可推測這書的成書日期大約是在公元前六世紀至二世紀時期。這些用詞例如有:2:5「庭園」(pardes)和8:11「判罪」(pitgam),這兩個字是外來語,源自波斯文,所以估計這書的成書不會早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Persian Empire;公元前六世紀之後)統治猶大和大部分遠東地區的時期。另一方面,死海古卷也發現《傳道書》的一些殘片,所以這書的成書日期不會遲於公元前二世紀,也有學者認為書內的思想可能受到希臘哲學思想的影響,估計這書的成書日期可能在希臘統治的早期,即公元前三世紀,但這看法無法確定。[2]

4. 《五小卷》之一:按猶太人的傳統,他們會在住棚節時誦讀《傳道書》。住棚節主要是慶祝秋季的收成,發展到後期也慶祝完成了一年循環的《妥拉》讀經。為工作完成而慶祝,既是表達喜樂,也是對過去的時光作出記念及反思,這與《傳道書》的主題呼應,或許就是這個原因,猶太人把這書與住棚節連在一起[3]

5. 大綱:《傳道書》共有12章,大綱如下[4]

一. 前言(1:1-11)

二. 人生體驗之考察

1. 充滿體驗的人生(1:12-2:26)

2. 對人生的觀察(3:1-4:6)

3. 明智的勸告(4:7-7:22)

4. 對智慧的渴求(7:23-9:18)

5. 當人生終結時(10:1-12:7)

三. 後記(12:8-14)


《傳道書》的敘事特點

《傳道書》是一本不容易理解的書,當中的主題很多,都是環繞人生不同的體驗,而論述的手法也多樣化,但由於主題不按次序,論述也穿插其中,像是沒有連貫性,甚至給人矛盾的感覺,讓人難以找出當中的脈絡,只能如大綱那樣基本上分為三部分,而中間的主要部分就包含著各類作者對人生體驗的考察[5]。筆者嘗試綜合當中一些論述的手法,希望能幫助讀者理解當中的重點信息。

1. 在一個特定的主題下,作者的論述會對某些事物作出否定,但這不代表他完全否定那些事物的意義。例如:智慧不能改變人生的遭遇,智慧人跟愚昧人的結局都相同,但這不代表智慧沒有用處,智慧仍然比愚昧好。

2. 作者從事物的一個層面去論述,為的是要引導讀者去看那事物的另一個層面。例如:

i. 從人生的虛空看上帝的主權

ii. 從不能擺脫的生命結局──死亡,看人怎樣在有生命之時應享受他的勞碌

iii. 從人的勞碌看上帝的賜予

3. 作者沒有提及上帝的救贖或以色列國,而只是強調上帝是創造主及萬物的主宰,所以讀者不宜把《聖經》其他書卷所提及的救贖觀套入這書來研讀。

4. 書中有一些關鍵詞反覆出現,對這些詞語有基本的概念會幫助我們理解作者的論述。例如:

i. 虛空(‎הֲבֵ֤ל hevel):意思是「一口氣」,共出現了38次,引伸的意思是「短暫易逝,捉摸不定,並無實質,不會長久」;

ii. 「虛空」與「捕風」(‎striving wind):這兩個詞語放在一起的次數共有‎6次,意思是人如果追求一些短暫易逝的東西,就如同是捕風捉影,注定是徒勞無功;

iii. 日光之下(under the sun):共出現了29次,相對於那個在日光之上、我們的感觀接觸不到的世界。「日光之下」是指我們能用感觀接觸及經驗到的這個世界裏涵蓋的一切人、事、物,也就是人生,作者把論述的範圍設定在人今生所處的世界,而不是來生的世界;

iv. 「報償」(חָלַק chalaq):共出現了7次,也可解作「分」(portion),即由上帝以主權決定屬於那人在世時可得的資源及能力。


《傳道書》的內容重點

一.  前言(1:1-11

經文開首傳道者介紹了自己的身分後,在1:2 就作出他對人生的一個觀察結果:「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全是虛空。」「虛空的虛空」(הֲבֵ֤ל הֲבָלִים֙;havel havalim;第一個字是單數,第二個字是複數)是用了比較級別(comparative)中最極致的級別來表達[6],也就是「極度虛空」的意思。這個觀察他在後記部分又再複述(12:8),而在兩次觀察的中間部分就是他對人生各個主題的論述,環繞著一個提問,也就是這書的核心主題:「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1:3)[7]「勞碌」(עָמַל ʿamal;labour, toil)可指體力勞動(參詩127:1),也可指心力消耗[8],指的是人在他一生中所作出的努力。「益處」(יִתְרוֹן yitron;profit, advantage)這個字是一個與貿易有關的詞語,意思是以貿易換取的「回報」,而在這卷書裏,「益處」大概可以理解為人以勞碌能換來的「意義」。

1:4-9是作者對這個眼能見、耳能聽的世界作出觀察後得出的結論:人人都有期限,當人活過了他的一生後就會消失,由新一代人取替,就如同是太陽、風、江河一樣,被設定在一個有期限的軌道上,循環不斷,最後歸回原處。「已過的事,無人記念;將來的事,後來的人也不記念」(1:11),新的事會變成舊的事,舊的事會變成不曾發生過的事,一切事物都沒有存在價值。這反映出傳道者、或猶太人對「延續」和「記念」的看重,要是人生沒有了這兩樣,就真的沒甚麼意義。前言這部分當然不是作者的終極結論,否則不會有之後的十一章經文,作者是以一種「以反面說正面」的手法去引導讀者跟隨他去尋找「虛空的出路」,讓讀者一邊認同他對人生的考察,一邊聽進他的勸告。中間這篇幅最長的部分就是他對人生體驗之考察,大概可分為五個段落:

二、 人生體驗之考察

1. 充滿體驗的人生(1:12-2:26

傳道者以他擁有王的這身分和大有智慧的條件,開始「用智慧專心探尋、考察天下所發生的一切事」,結論是:「上帝給世人何等沉重的擔子,使他們在其中勞苦!」(1:13)他覺察到人一切的勞碌都是出於上帝的心意,所以人不能改變(參創3:17-19)。既然這是上帝的心意,那麼他就嘗試以智慧去探究「世人在天下短暫一生中,當行何事為美。」(2:3)「美」( ט֜וֹב tov)的原文多數譯作「好」,跟上帝看祂的創造是「好」的(參創1:4、10、12、18、21、25、31)是同一個字。上帝既然給人人都有期限,那麼人要怎樣行事才會算為「好」?

為要考察人生,作者以人的感觀享受去試驗人是否會因此而覺得有福樂,包括:建房屋、造園子、買僕婢、蓄牛羊、積金銀、集財寶、立妃嬪,嘗試視這些為他一生勞碌的報償(חָלַק chalaq;portion),但他發現自己並不以此為滿足,反而認為這是虛空。他的不滿足來自觀看智慧人與愚昧人的結局,發現原來都是一樣,智慧人所勞碌的終歸無有,更不知所勞碌的要歸給誰,那麼這是否值得他勞碌一生?但他從另一個層面得出這個結論:「難道一個人有吃有喝,且在勞碌中享福,不是福氣嗎?我看這也是出於上帝的手。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2:24-25)也就是說,他察覺到「人有吃有喝,且在勞碌中享福」就是「好」的。「上帝喜愛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上帝使他勞苦,將他所儲藏、所堆積的歸給上帝所喜愛的人。」(2:26)人能享受勞碌所得的分,就已經是在享受上帝的賜予,人其實不能控制自己能擁有多少,更不能預知那些曾經擁有的要留給誰,因為這都是在上帝的手裏,所以,人不要視物質豐饒為成就而滿足,要視自己所得的乃是上帝量給自己的分而滿足。

2. 對人生的觀察(3:1-4:6

這一段是傳道者對「定時」這命題的論述,他的觀察是「凡事都有定期,天下每一事務都有定時。」(3:1)接著的3:2-8 就列出了十四種事物的兩極情況:生與死、栽種與拔出、殺戮與醫治、拆毀與建造、哭與笑、哀慟與跳舞、丟石頭與撿石頭、懷抱與不抱、尋找與失落、保存與拋棄、撕裂與縫補、沉默與說話、喜愛與恨惡、戰爭與和平。這些事物都有出現與消失的時間,人沒法控制它們在甚麼時候發生或結束,一切全由上帝掌管,「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恆安放在世人心裏;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測透。」(3:11)上帝對萬物定出期限其實是好的,只是人不能預知而已,人之所以對有限期的事物感覺虛空,其實也是出於上帝,因為祂把永恆放在人心裏,讓人知道「期限」與「永恆」之別。人雖然不能預知萬事的定期,卻可以在他有期限的一生享受上帝給他的分,「我知道,人除了終身喜樂納福,沒有一件幸福的事。並且人人吃喝,在他的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上帝的賞賜。我知道上帝所做的都必存到永遠;無所增添,無所減少。上帝這樣做,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3:12-14)人要認知萬物的定時由上帝掌管,以致人懂得對上帝有敬畏的心。

既說萬事都有定時,當然也包括:公平公義之事有時,奸惡欺壓之事有時,作者指出上帝會在祂所定的時間作審判(3:16-17),或在人活著時,或在人死之後,人不會知道他在上帝面前的結局會怎樣,就正如走獸不知道一樣,「誰知道人的氣息是往上升,走獸的氣息是下入地呢?」(2:21)「人能夠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是最好不過了」,死後的事沒有人知道(3:22),但人可以把握他在世時所經營的事,只要在當中得享喜樂就應以此為滿足。

3. 明智的勸告(4:7-7:22

這一段是論述人生在各樣的勞碌中怎樣才算是好,作者的手法往往是把兩樣事物作比較,較多用的字眼是「強如、勝於;比……好」。

(a)4:7-12論到有同伴比孤身好。「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4:9),有同伴的人既可與人同得勞碌的報償,也可在跌倒時互相扶持。4:13-16論到智慧比愚昧好,一個年輕的王即使貧寒但如果有智慧,就會有跟隨者,也能治理眾人,但當他年老變得不納諫時,就會變成愚昧,不得民心。

(b)5:1-9論到人對上帝要心存恭敬,謹言慎行。「你到上帝的殿要謹慎你的腳步;近前聽,勝過愚昧人獻祭,他們不知道自己在作惡。在上帝面前你不可冒失開口,也不可心急發言;因為上帝在天上,你在地上,所以你的話語要少。」(5:1-2)人要是輕慢上帝,上帝必追討其作為。所以,即使你看見窮人受欺壓,公義公平被掠奪,看似上帝不干預,但要謹記「有一位高過居高位的在鑒察,在他們之上還有更高的。」(5:8)

(c)5:10-17論到勞碌的人不拘吃多少都能滿足,這比富而不知足的人好。事實上,財富不能成為人的保障,因為他或會遭遇不幸,財產盡失,生了兒子,也會一無所有。「他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5:15)財富帶給他的是「他終身在黑暗中吃喝,多有煩惱、病痛和怒氣」。(5:17)

(d)5:18-6:12論到真正的福樂和禍患(也是作者給讀者的勸告)。「看哪,我所見為善(ט֜וֹב tov;也可譯作『好』)為美的,就是人在上帝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應得的報償。而且,一個人蒙上帝賞賜財富與資產,又使他能享用,能獲取自己當有的報償,在他的勞碌中喜樂,這是上帝的賞賜。」(5:18-19)這才是真的福樂,相反,一個人如果蒙上帝賜他財富、資產和尊榮,但卻把他所有的賜給別人,使他不能享用,又或使這人長壽卻不知足,這才是真的禍患。所以人不要以為家財越多就是對自己越有益,因為人在世的遭遇他根本不會知道,更遑論他死後的情況。

(e)7:1-10論到人要思念死亡的日子,「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必將這事放在心上。」(7:2)智慧人能從遭喪之家領悟出怎樣珍惜地過在世的日子,但愚昧人卻只懂得在宴樂之家大聲歡笑,對自己的死期毫無所悟。

(f)7:11-18論到人要怎樣面對順境和逆境,人雖然不能控制事情的順逆,但智慧人在「順利時要喜樂;患難時當思考。上帝使這兩樣都發生,因此,人不知將會發生甚麼事。」(7:14)人要知道上帝掌管人的生死禍福,所以不要去做一些嘗試控制禍福的事,「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何必未到期而死呢?」(7:16-17)這是指不要以為多行義就能得福,或者行少許惡也不會招禍,正因為人的意念和行為上帝都必監察,所以,人不要越過自己應作的分,要敬畏上帝的主權,這才是對自己好的:「你持守這個,那個也不要鬆手才好。敬畏上帝的人,這一切都能兼得。」(7:18)

4. 對智慧的渴求(7:23-9:18

這一段是論到智慧之難尋,「萬事之理遙不可及,太深奧,誰能測透呢?」(7:24)接著作者把死亡與罪相提並論,「我發現有一種婦人比死還苦毒:她本身是陷阱,她的心是羅網,手是鎖鏈。凡蒙上帝喜愛的人必能躲開她;有罪的人卻被她纏住了。」(7:26)這裏以婦人比喻罪,指出罪對人的控制就如死亡對人的控制那樣堅牢,但蒙上帝喜愛的人能脫離罪的掌控。那麼誰是蒙上帝喜愛的人?作者提到有智慧的人即使覺得王的命令不合理,也不要急躁(8:4-5);即使看見惡人沒有即時受罰,也不要生作惡之念(8:11-12);即使測不透為甚麼「義人所遭遇的,反而照惡人所做的;惡人所遭遇的,反而照義人所做的。」都要學習凡事都有適當的時機和必經的過程(8:5),更要把一切事交給掌管萬事的上帝。「福樂必臨到敬畏上帝的人,就是在他面前心存敬畏的人。惡人卻不得福樂,他的日子好像影兒不得長久,因為他不敬畏上帝。」(8:12-13)對於人人都要面對死期,作者的勸告是,要珍惜活著的日子,「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8:12-13)所指的賞賜就是上帝賜予人勞碌的報償,人可以歡喜快樂地享用,人手上所當做的事應要盡力去做,要讓上帝悅納我們的作為。(9:7-10)接著作者論到有能力及智慧不一定能得著應有的成就,全在乎時機,「快跑的未必能贏,強壯的未必戰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聰明的未必得財富,有學問的未必得人喜悅,全在乎各人遇上的時候和機會。」(9:11)作者以一個例子說明智慧是有能力的,甚至可以拯救一座城,但智慧人不一定被人看重,因為罪人仍會選擇愚昧而不選擇智慧。這一個段落的開首說智慧之難尋,結尾卻說罪人不選擇智慧,中間則說蒙上帝喜愛的人能擺脫罪,可見人要尋得智慧,其實都是出於上帝的喜愛和保守,以致尋找智慧的人不至落入罪中。

5. 當人生終結時(10:1-12:7

面對有期限的人生,作者教導人怎樣以智慧處世,都是一些很積極的勸告。例如:「死蒼蠅使做香的膏油散發臭氣,同樣,一點愚昧也能壓倒智慧和尊榮。」(10:1)以死蒼蠅比喻愚昧,即使是最微小的愚昧也能敗壞事情,使人做錯決定,帶來不好、不合理的情況;例如:「就是愚昧人立在高位;有錢人卻坐在低位。我見僕人騎馬,王子像僕人在地上步行。」(10:6-7)所以,智慧人要謹慎不要讓自己有絲毫的愚昧,也要懂得在合適的時候做事,因為這樣才會有果效,例如:「鐵器鈍了,若不將刃磨快,就必多費力氣;但智慧的益處在於使人成功。」(10:10)智慧人要慎言,不要說詛咒的話(10:12、20),不要耽於宴樂飲酒,不要懶惰(10:16-19),即使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果效,也要勤勞工作,「早晨要撒種,晚上也不要歇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前者或後者,或兩者都一樣好。」(11:6)要以喜樂的心過世上的年日(11:8-9),與此同時,「卻要知道,為這一切,上帝必審問你。」(11:9)最後,12:2-6以一些圖像去描述人年老體力衰敗的情況,例如:眼睛昏花(12:2),身軀駝背(12:3),牙齒脫落(12:4),以此勸告人要珍惜自己年輕的日子,「你趁著年輕、衰老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悅的那些歲月來臨之前,當記念造你的主。」(12:1)結語是說當人走到上帝為他定的期限,原本上帝賜人的氣息也要歸回上帝那裏:「塵土仍歸於地,像原來一樣,氣息仍歸於賜氣息的上帝。」(12:7)

三.後記(12:8-14

作者再次提到他對人生的觀察:「虛空的虛空,全是虛空。」(12:8)總結出他以智慧「思量,考察,並列舉出許多箴言。」(12:9)表明這書所述的都是誠實可喜悅的話,要像刺棒那樣把人刺醒,又指出這些嘉言[9]其實「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12:11)從上下文可理解這一個牧者其實就是上帝,作者既以此呼應自己的智慧是來自上帝,也為自己的論述增添說服力。作者給讀者的最後勸告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12:13-14)由此可見,作者想藉這卷書傳遞的一份處世的智慧,就是人在其有限的一生中,要時刻以敬畏上帝並遵守祂的吩咐為己任,也要懂得珍惜上帝賜給自己的分,這才沒有虛度人生。

 

在《四福音書》裏,耶書亞(耶穌)曾以比喻或訓言去教導人不要只為今生短暫的事籌算,而要為有永恆價值的事而盡力,當中的一些信念跟《傳道書》所說的相似。試從《四福音書》中列舉一些經文來說明。

《傳道書》用了很多篇幅論述人生命的期限以及人不能控制的許多事情,但它給人的出路是,要知道上帝掌管萬事,人其實可以在上帝所賜的分中享福樂。主耶書亞(耶穌)在世時,也時常教導人要信靠上帝的供應和保守,勸告人不要只為今生的事去籌算,而要為天國那有永恆價值的事而盡力。以下會列舉一些經文作論述:

一. 不要為明天憂慮(太 6:2531-34

太 6:25「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或為你們的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

……

太 6:31 所以,不要憂慮,說:『我們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

太 6:32 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要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都知道。

太 6:33 你們要先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主耶書亞教導人不要為吃的、喝的、穿的去憂慮,這些其實都是生命的基本需要,很自然成為人想努力賺取的東西。他指出天父知道祂兒女的需要,相對於這些地上的東西,天父想把更好的東西給祂的兒女,所以人應該渴求跟天國有關的事,為自己能在天國裏有分而努力,而如果人渴求得著天國,就要以自己在今生能活出天國的義為目標,至於人所需的吃喝穿,天父必然會供應。這與《傳道書》所說,人之所以能享受勞碌的成果──有吃有喝,其實都是出於天父的賞賜(傳2:24,3:13,5:18,8:15)的意思是一致的,同樣是勸告人不要以追求吃喝為目標,因為人可得的分其實都是由天父掌管。

二. 地上的財寶,天上的財寶(太 6:19-2113:44-46

太 6:19「不要為自己在地上積蓄財寶;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洞來偷。

太 6:20 要在天上積蓄財寶;天上沒有蟲子咬,不會銹壞,也沒有賊挖洞來偷。

太 6:21 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哪裏。」

太 13:44「天國好比寶貝藏在地裏,人發現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

太 13:45「天國又好比商人尋找好的珍珠,

太 13:46 發現一顆貴重的珍珠,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下這顆珍珠。」

耶書亞用兩個比喻說明天國的價值遠比地上最貴重的東西為高。第一個比喻是指天國才是人最值得努力的,因為人為天國所付出的能存到永恆(太6:19-21);第二個比喻是指出人如果要得著天國,就必需付上他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是知道天國才是他最想要得著的(太13:44-46)。主耶書亞勸告人要用有限的一生去換取有永恆價值的東西,即使那代價多大都是值得的,相比於永恆的天國,地上一切最貴重的東西都微不足道。這與《傳道書》所說,人之所以不滿足於自己有的,是因為上帝把永恆放在人的心裏(傳3:11)的意思是一致的,人都會渴求永恆的東西,這是出於上帝的命定:只有永恆的東西才能滿足人的心。

三. 無知的財主(路 12:16-21

路 12:16 然後他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一個財主,田地出產豐富。

路 12:17 他自己心裏想:『我的出產沒有地方儲藏,怎麼辦呢?』

路 12:18 就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庫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裏好儲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

路 12:19 然後要對我自己說:你這個人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供多年享用,只管安安逸逸吃喝快樂吧!』

路 12:20 上帝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就要你的性命,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路 12:21 凡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

這個比喻是關於一個只懂得在今生為自己積財的無知財主的結局,當上帝取走他的性命,他一生的積蓄頓時無所用之,這對那些以為能操控自己的成就甚至是生命的人是當頭棒喝。耶書亞指出人在世時就應自省自己在上帝面前是否富足,這富足包括自己與上帝的關係是否完好,以及自己是否活出一個討上帝喜悅的生命。耶書亞教導人不要像那個無知的財主,只為今生的物質而籌算卻沒有看見自己在屬靈上的貧乏。這比喻與《傳道書》所說,人以為擁有財富就是穩固和保障的意思是一致的,因為當禍患忽然臨到人時,就會把他一切財富都奪去(傳5:10-17)。

四. 按才受託的比喻(太 25:14-30

太 25:14「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出外遠行,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

太 25:15 他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出外遠行去了。

太 25:16 那領五千的立刻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

太 25:17 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

太 25:18 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太 25:19 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

太 25:20 那領五千的又帶著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請看,我又賺了五千。』

太 25:21 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僕人,你在少許的事上忠心,我要派你管理許多的事,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吧!』

太 25:22 那領二千的也進前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請看,我又賺了二千。』

太 25:23 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僕人,你在少許的事上忠心,我要派你管理許多的事,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吧!』

太 25:24 那領一千的也進前來,說:『主啊,我知道你,你是個嚴厲的人:沒有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播的地方也要收穫,

太 25:25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銀子在這裏。』

太 25:26 他的主人回答他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播的地方也要收穫,

太 25:27 就該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

太 25:28 把他這一千奪過來,給那有一萬的。

太 25:29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太 25:30 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裏,在那裏他要哀哭切齒了。

耶書亞用這個比喻去闡述,作為受主人托管財富的僕人應有的心態,以及有忠心與沒有忠心的僕人的結局。第一,主人是按著各人的才幹作分配的,也就是說他深知各人的能力,也期待著他們會善用所賜的能力去為主人工作;第二,主人沒有指定他們要用甚麼方式去讓財富生利,而是讓他們在自己遠行的期間自行思考和盡情發揮;第三,主人必回來和僕人算賬。

那些忠心於主人以至有盡力運用主人托管的財富生利的僕人,就能享受主人為他們準備的喜樂,而那些覺得主人嚴厲而沒有履行責任的僕人,則只會原封不動地把主人所托管的交還主人,彷彿從來沒有受過主人的托付。這個比喻讓我們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擁有天父所賜的才幹和能力,就如同僕人從主人那裏領受了他所賜的財富一樣,各人所領的才幹和能力雖有不同,但天父期待每個人能盡力去管理祂所托管的工作,以至能有倍增的利益。至於那些不以自己受托的身分去為主人工作的僕人,他們對主人其實沒有敬畏的心,他們的結局就只會受到主人的責備,也無分於主人那永恆的家業──天國。《傳道書》說上帝以祂的主權、按著祂所喜愛的把各人應得的分給予各人(參傳2:26,5:19),人要認知他所擁有的資源都是由上帝分配給他的,上帝喜悅人以敬畏祂的心去發揮自己的能力,也去享受自己勞碌所得的成果(參傳11:9),只是人必須謹慎怎樣運用上帝所賜的分,在他度過了一生之後,就要到上帝面前受審問(參傳12:13),情況近似比喻裏那些受托管的僕人最終要向主人交賬一樣,主人要以他們所行的作善惡判斷。


結語:智慧人從今生就為永恆而勞力

《傳道書》所說的雖然是日光之下的事,指出人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所經歷的似乎都是不能控制或不能理解的事,都是虛空、沒有意義;但作者其實是在引導人從自己的限制中看到上帝的主權,並要以敬畏的心去經營上帝所賜給人的分,既知道永恆的事由上帝掌管,人就當謹慎怎樣在世過活,因為當人走完他的一生,他的氣息終歸要回到上帝那裏。可見,傳道者要向人傳遞的智慧,不是要去解答人生所有經驗的因由,而是要人在肉眼可見的事物中看見肉眼所看不見的永恆,勸告人要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過在世的日子,盡力按上帝所賜的分去活一個敬畏上帝的人生。

主耶書亞以比喻和教導去闡述天國,同樣也是在教導人要有一種超越今生看到永恆的視野。當人有這份屬靈的觸感,他的心就不會再以這個世界所以為是貴重的事物而滿足,他的心思意念會轉向那有永恆價值的事上。存這樣的心志去為天國擺上的人,必能得著天父為他們準備那將來的永恆福樂。這是一個人要在今生就做的抉擇,用我們這有限和會朽壞的生命去換取那永恆、不能朽壞的生命,所以,永恆不是在我們死後才開始的,而是在此時此刻!求主開我們的心眼,使我們有這份智慧,懂得為天國而擺上我們的才幹和時間,盡力去為主而活,以至我們將來見主的面時,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得到祂的稱讚和賞賜。阿們!


[1] 參猶太拉比文獻《塔木德》(b.B.Bat. 15a)。

[2]The Jewish Study Bible, 2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4), 1601。

[3] 同上。

[4]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Massachusetts, 2016), 1211。

[5] 楊錫鏘牧師把《傳道書》的大綱分作三個部分,標題分別是:一. 前言:「虛空」(1:2);二.  五個結論:當中出現了一些重複的字眼,包括:「吃喝/喜樂/勞碌/上帝所賜/強如或勝過」(2:24-26,3:12-15,5:18-20,8:15,9:7-10);三. 後記:「虛空」(12:8)。參楊錫鏘《傳道書》講義2015:創造與傳道書。

[6] 正如《雅歌》的希伯來書名  שִׁ֥יר הַשִּׁירִ֖יםShir Hashirim(Song of Songs), שִׁ֥יר Shir的意思是歌,第一個是單數,第二個是複數,意思是「歌中之歌」,表示這歌是極致非凡的一首作品。

[7] 正如《約伯記》也有一個提問成為整卷書的核心主題:「義人受苦是否上帝不公義?」

[8]  詩25:18 把 עָמַל 譯作「艱難」。

[9] 「嘉言」原文作「這些言集的主人」(複數),與12:11起首的「智慧人」(複數)是個平行。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分享至你的:

關於作者

Ada Lui subscriber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