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聖經》綜覽《何西阿書》:活出慈愛和忠誠的生命

《希伯來聖經》綜覽《何西阿書》:活出慈愛和忠誠的生命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21-6-5 )《希伯來聖經》綜覽:《何西阿書》(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撒馬利亞古城遺跡(Photo credits:Bibleplaces.com )

今次我們會簡介《十二先知》和綜覽《何西阿書》,並討論以下問題:

  1. 《何西阿書》用不忠的妻子(1-3章)、父親面對叛逆的兒子(11:1-11)來比喻上帝子民的問題,這對我們來說有甚麼提醒?

  2. 《何西阿書》多次提及「慈愛」(2:19、4:1、6:4、6:6、10:12、12:6)。試根據這6節經文來解釋何謂「慈愛」?上帝期望我們如何活出「慈愛」?

 

簡介《十二先知》

《何西阿書》是《十二先知》的首卷書,因此研讀《十二先知》就是以《何西阿書》作為開始。猶太傳統把《十二先知》看為一卷書,屬《希伯來聖經》中《後先知書》的最後一卷,排在《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之後。這傳統至少可追溯至主前二世紀的經外文獻《便西拉智訓》[1],而多數學者認為現時的《十二先知》是在亡國被擄後的波斯帝國時期所編輯而成[2],按照猶太拉比典籍《塔木德》的記載(b. B. Bat . 15a),在波斯帝國時,猶太長老所成立的大公議會(The Great Assembly)將《十二先知》編寫成書。

《希伯來聖經》裏《十二先知》的十二卷書按次序分別是:《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彌迦書》、《那鴻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 。這跟新教的《小先知書》的書目一致,所記的內容包括從主前八世紀至六世紀前後南北兩國二百多年的黑暗歷史,就是從亡國被擄到回歸重建耶路撒冷。當中六卷書(何、摩、彌、番、該、亞)的開頭有歷史標題,其餘六卷(珥、俄、拿、鴻、哈、瑪)則沒有,這些歷史標題能有助我們了解書卷的歷史背景。

學者Paul House指《十二先知》可分為三部分[3],每部分都有其主題:

1. 《何西阿書》~《彌迦書》:「警告(Warnings)」

2.《那鴻書》~《西番雅書》:「審判(Judgements)」

3.《哈該書》~《瑪拉基書》:「恢復/復興(Restoration)」

各書卷之間的連繫並不明顯[4],不過為首的書卷《何西阿書》在起首的1-3章是以丈夫對不忠妻子的愛來表達「上帝對子民的愛」,而最尾的書卷《瑪拉基書》在起首的1:2也同樣是表明了「上帝對子民的愛」,形成了首尾呼應的效果。而《希伯來聖經》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把《十二先知》(即《小先知書》)放在《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大先知書》)之前,更突顯出《何西阿書》的重要位置(不但在《小先知書》中為首,更是《七十士譯本》裏所有《先知書》的第一卷),反映《先知書》的主旨並非只是宣告審判或預言將來的事,也是強調上帝在黑暗的時代或子民的屬靈敗壞中,祂仍然定意愛祂的百姓。

 

簡介《何西阿

1.書名:《何西阿書》的希伯來書名הוֹשֵׁ֙עַ֙ Hôshēa 來自1:1「當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作以色列王的時候,耶和華的話臨到備利的兒子何西阿(הוֹשֵׁ֙עַ֙ Hôshēa。」留意這名字在希伯來原文跟約書亞原本的名字和北國以色列最後一位王的名字一樣(參民13:16 ……摩西叫嫩的兒子何西阿【הוֹשֵׁעַ Hôshēa為約書亞;另參王下17:1 ……以拉的兒子何細亞【הוֹשֵׁעַ Hôshēa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九年。) 

2.作者:有關這書的作者備利的兒子何西阿的資料並不多,書的內容描述大量有關北國以色列的情況,並反映他非常熟悉以色列的地形和地理(2:22;4: 15;5:1、8;6:8、9;9:15;10:5、8;12:11)以及以色列的歷史(5:13;7:7;11;8:4;8-14 )。因著他對北國以色列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所以普遍會認為何西阿是來自北國以色列的先知。[5]

3.成書日期: 1:1的標題顯示何西阿在烏西雅王至希西家王年間(主前八世紀)、耶羅波安二世時期(主前786-746)作先知[6],與約拿、阿摩司、以賽亞和彌迦等先知同期。從內容看一般相信是北國亡國(主前721年)之前40至50年左右,而成書日期多數推斷為北國亡國後只剩下南國猶大的期間。

4.大綱:《何西阿書》共有14章,首三章是全書的概要,以何西阿的家庭(他娶了不忠的女子歌篾為妻和她誕下三個兒女)來比喻以色列民對上帝不忠。然而,最終上帝仍然要何西阿接納妻子並贖回她,以表達上帝並沒有放棄以色列民,仍然愛他們和要救贖他們。而4-10章詳細記載以色列對上帝的不忠、他們所拜的偶像、他們所行的不義等惡行,並指出這些問題帶來了他們被審判和管教的後果,他們要在慘痛的亡國經歷中學習回轉悔改,明白上帝對公義的要求、祂對以色列民的愛和期望、他們在審判過後仍要歸向耶和華等等。以下是全書的大綱[7]

I. 歌篾,象徵以色列

1. 何西阿的家庭(1:1-11)

2. 上帝審判以色列(2:1-13)

3. 歌篾被贖(3:1-3)

4. 以色列被贖(2:14-23;3:4-5)

II. 審判與憐憫

1. 以色列將要被懲罰(4:1-7:16)

2. 收割的是暴風(8:1-9:9)

3. 以色列的背道(9:10-11:7)

4. 上帝憐憫的得勝(11:8-14:9)

5.寫作特色:《何西阿書》主要用希伯來詩歌體裁寫成,充滿平行句和圖像。而字句中常常用了多項修辭技巧,包括隱喻和雙關語(word-play)。例如:作者用丈夫和不忠的妻(1-3章)、君王和子民(11:5、13:10)、父親和叛逆的兒子(11:1-4)等關係來比喻上帝與以色列民的關係;另外經文也多次用人名「羅‧路哈瑪」和「路哈瑪」來寓意「不憐憫」和「憐憫」、用人名「羅‧阿米」和「阿米」來寓意「不是我的子民」和「我的子民」、用「伊施」和「巴力」的稱呼來對比「我的男人/丈夫」和「偶像、我的主人/丈夫」等等(下文在論述相關經文時再詳細闡釋)。

 

《何西阿》的內容重點

何西阿的家庭(1:1-11

耶和華吩咐何西阿去娶淫蕩的女子歌篾為妻,收那從淫亂所生的兒女,因為「這地行大淫亂,離棄耶和華。」(1:2)。當中原文的用詞「這地(הָאָ֔רֶץ Ha’arets)」往往用作指以色列地,就是說北國以色列和上帝之間有著夫婦之間那種親密和立約的關係,然而他們卻「行淫」,所指的意思並不是所有以色列民都在性方面跌倒,而是指在信仰上他們既敬拜上帝,但同時又拜其他偶像(如巴力)和倚仗其他權勢(如亞述和埃及)。至於歌篾所生的三個孩子,第一個經文清楚說明是為何西阿所生的,名叫「耶斯列(יִזְרְעֶ֑אל yizrᵉ’eʾl)」,這詞跟「以色列(יִשְׂרָאֵֽל yisrāʾēl)」讀音相似,兩者可說是雙關語(word-play),可達到諷刺以色列民的作用。經文說孩子命名為耶斯列的原因是「因為再過片時,我要懲罰耶戶家在耶斯列流人血的罪,也必終結以色列家的王朝。」(1:3)就是要藉用這個兒子的名字來指責以色列民的罪行!其實本來耶斯列這個名字有「上帝播種」的意思,讓人期待上帝在農耕上的賜福與收成,但當年以色列的亞哈王和耶洗別卻以耶斯列作為他們的大本營,然後在全國鼓吹敬拜巴力,又曾搶奪拿伯的葡萄園,安排假的見證人去殺害他等等,以致耶斯列或多或少帶有負面的意思。而雖然耶戶曾在以色列中毀滅巴力,但他仍然讓人到伯特利和但拜金牛犢,以致耶戶家只能坐以色列的王位直到第四代(王下10:28-31、15: 12)。這裏經文指責耶戶流人血的罪,則應該不是指他追殺亞哈家的眾子和耶洗別,而是指他殺死南國猶大王亞哈謝(王下9:27)以及他的四十二個親人的嗜殺行為(王下10:12-14)[8]接著經文記載歌篾再生了兩個孩子,但卻沒有說明是否為何西阿而生的,他們的名字分別是「羅‧路哈瑪」(לֹ֣א רֻחָ֑מָה;意思是「不憐憫」;見1: 6)和「羅‧阿米」(לֹ֣א עַמִּ֑י;意思是「不是我的子民」;見1:9),這些名字都表達了上帝對當時的以色列民那份厭惡和難受的心情。

上帝審判以色列(2:1-13

第二章一開始(留意在原文裏第一章只有九節,1:10在《希伯來聖經》中是在第二章的起首,為方便讀者,本文會沿用中譯本的經節)雖然預先表明上帝願意再次憐憫以色列民和再次看待他們為自己的子民,但仍然繼續以何西阿的家庭來比喻上帝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經文指由於何西阿的妻歌篾所生的兒女是從淫亂而生的,所以他們不蒙耶和華的憐憫,而歌篾因為追不上自己所愛的人,所以就決定返回前夫何西阿那裏(2:7)。然而,她仍然不明白自己一切的豐足本是來自丈夫,竟然佩戴耳環和珠寶去為巴力燒香,甚至把自己一切所有都歸功於巴力,誤以為是巴力一直在賞賜自己(2:5 、8)。因此,耶和華要懲罰和管教她,收回祂的祝福、止息她的宴樂、讓她感到羞恥(2:9-13)。經文對歌篾的描述就是要反映以色列民拜巴力和依靠別國的問題,他們不明白是上帝一直在保守和賜福他們,他們卻不懂得感謝祂,所以上帝要奪去賜給他們的所有,讓他們因自己的惡行而感到羞愧。

歌篾被贖(3:1-3 )和以色列被贖(2:14-23 3:4-5

耶和華吩咐何西阿要再次去愛那個不忠、犯了姦淫的妻,以表達上帝仍然愛著那些已經偏向別神的以色列民。何西阿用十五舍客勒銀子和一賀梅珥半大麥去買回妻子,並對妻子說要與自己同住多日,不可行淫,不可歸於別人,他自己也會這樣待她( 3:3)。這指出了上帝對以色列民的刑罰和管教只是一個過程而並非結局,祂不是要放棄這段關係,並打算像以色列年輕時從埃及地上來的時候一樣,再次誘導和帶領她(2:14- 15),目的是要使以色列民能稱呼自己為「伊施」(אִישִׁ֑י 的音譯;意思是「我的男人/丈夫」),而不再稱祂為「巴力」(בַּעְלִֽי;原文是「我的巴力」)。「巴力」在原文的意思是「我的主人/丈夫」,但由於這稱呼同時也是偶像「巴力」的名字,所以這句話其實在表明上帝要子民棄絕偶像巴力,即使上帝就如他們的主和丈夫,也不要再用這種稱呼。(2:16-17)。上帝說祂要像聘妻一樣再次用公義、公平、慈愛、憐憫來修復與以色列民的關係,再一次對羅‧路哈瑪(לֹ֣א רֻחָ֑מָה;意思是「不憐憫」)施憐憫(וְרִֽחַמְתִּ֖י),又稱羅‧阿米(לֹֽא־עַמִּי֙;意思是「不是我的子民」)為自己的子民,並讓他們稱祂為上帝,就是重新再次確立雙方的關係。(2:19-23)而上帝最終的期望是以色列人必多日過著無君王、無領袖、無祭祀、無柱像、無以弗得,無家中神像的生活(3:4),就是說他們不要再隨己意放縱,並且專一尋求上帝和大衛王,意思是他們要和南國猶大合一歸向上帝和當時上帝的受膏者(應該指希西家;另參1:11),但這也可寓意在末後的日子歸向那將要來的大衛子孫彌賽亞,敬畏他和得著從彌賽亞而來的好處。總的來說,《何西阿書》首三章道出了全書的主旨:雖然子民對上帝不忠,但上帝仍然深愛他們,所以先知勸喻他們明白公義的審判將要臨到,並在刑罰過後仍要歸向上帝,致力修復與祂的關係。

以色列將要被懲罰(4:1-7:16 )並收割暴風(8:1-9:9

第四章開始羅列以色列的各種罪行,包括:無誠信、無慈愛、不認識上帝、亂起誓、欺騙、殺害、偷盜、姦淫、殘暴、屢次流人的血等等(4:1-2),就連祭司也犯罪和任由子民得罪上帝(4:7-8)。子民除了多行不義,又求問木頭和木杖,離棄上帝。於是上帝容讓他們蒙羞恥,也不搭救他們,讓他們經歷像被獅子撕裂一樣,好讓他們自覺有罪,希望他們醒悟過來切切尋求上帝(5:1-15)。當中經文提及的一些地方名如基比亞、拉瑪和伯‧亞文,聽在以色列人的耳中有著負面的意思:基比亞讓人聯想起利未人的妾那件邪惡的事件(參士19章);拉瑪則是有關拉結在其附近的以法他路上去世的悲劇和哀哭(這傳統被後來《耶利米書》和《馬太福音》所引用,見耶31:15及太2:18;另外拉瑪是先知撒母耳的本城和安葬之地,見撒上25:1、28:3);伯‧亞文(בֵּ֣ית אָ֔וֶן)在原文中跟「罪孽的家」基本上相同,諷刺北國的伯特利(意思是「上帝的家」)失卻了它名字的意思。

在第六章一開始,有一把上帝子民的聲音呼籲眾人要回轉認識耶和華[9],可是這看來只是流於一個理想的期盼,因為子民對此根本沒有以任何實際的行動回應,相反經文指子民對上帝的慈愛חֶ֥סֶד chesed)「如同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露水」(6:4),可以說是非常短暫、少得可憐。但上帝其實非常看重這種特質,祂清晰地指出「我喜愛慈愛חֶ֥סֶד chesed),不喜愛祭物;喜愛人認識上帝,勝於燔祭。」(6:6)「慈愛(חֶ֥סֶד chesed)」這個詞往往也會被翻譯為「憐憫」,英文則常被翻作loving kindness,而原文的意思主要是指一份堅定、忠誠的愛和看顧,往往用於立約關係裏的一份向對方的委身和犧牲,不管在甚麼情況也仍然用愛和憐憫去恩待對方,這絕非出於一時衝動、或是憑感覺和想要滿足自己的慾望。慈愛(חֶ֥סֶד chesed本來就是上帝的重要屬性和特質,祂期望能在自己子民當中同樣找到這份特質,好叫他們能懂得忠誠地委身於上帝和愛別人。可是,上帝卻未能在祂的子民中找到慈愛(חֶ֥סֶד chesed,因為他們對上帝並不忠誠。事實上,他們並非不再敬拜上帝,而是既要獻祭給上帝,維持著敬虔的宗教外表,但同時卻又拜別神。這情況在《馬太福音》中被主耶書亞(耶穌)引用來指當時的宗教領袖只愛表面上的敬虔,卻缺乏內裏那種上帝對人的慈愛,以致待人沒有憐憫,生命中充滿驕傲和虛假。(參太9:13;另參太12:7)

第七章之後經文開始用以法蓮和撒馬利亞來指以色列。以法蓮是北國以色列中作領導的支派,也是建立北國以色列的耶羅波安所屬的支派(見王上11:26);而撒馬利亞則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是君王的所在地,因此兩者也有其以色列的代表性。而經文用以法蓮和撒馬利亞,也許一方面是強調其領導的無能,另一方面用較小的地域來比喻以色列也能暗示北國正處於一種萎縮的景況,在勢力和屬靈上均步向滅亡。事實上,經文指他們已經失去屬靈的觸覺,以為上帝不在意他們的一切惡行(7:2),又自以為是,以為可以透過求告埃及、投奔亞述去解決問題,因此上帝批評他們的做法是愚蠢無知的行為。(7:10-11;另參參王下17:3-4)而接著第八章更用圖像指他們所栽種的是風、所收割的是暴風(8:7),​​可以說他們是自食其果,甚至是加倍地收取自己所栽種的敗壞。他們投奔亞述、僱用列國,結果上帝讓他們在一切的事上都變得缺乏(就正如2:9-12用何西阿的妻所要經歷的管教那樣),而且不得再住在耶和華的地(暗示要子民被擄去;9:3)。上帝讓以色列敗壞,就是要追討子民的罪孽,懲罰他們的罪惡。(9:9)

以色列的背道(9:10-11:7

第十章一開始續指上帝要定以色列民心懷二意的罪,並要拆毀以色列民的祭壇,粉碎他們的柱像。(10:1-2)而子民必因伯‧亞文(בֵּ֣ית אָ֔וֶן Bet Aven)的牛犢驚恐(10:5),也就是指他們所敬拜和給予他們安全感的金牛犢必隨著上帝的審判而被毀。正如上文提及伯亞文(בֵּ֣ית אָ֔וֶן Bet Aven)的意思是「罪孽的家」,正是要諷刺伯特利(「上帝的家」),因為伯特利是其中一個拜金牛犢的所在地。也就是說,「伯特利」將要被毀壞,就連他們所拜的牛犢也要被擄,而以色列的王將要滅亡。(10:6-8)可以說,上帝指出了以色列民的各樣罪行,也帶出在祂公義的本質下,這些惡行必會引致懲罰和審判的後果,就連「上帝的家」也不能避免,必因其大惡而被滅絕(10:15)。

第十一章經文用了父親和兒子的關係來比喻上帝和以色列民,指上帝在以色列民年幼時就已經愛他、從埃及地召他[10],並曾教導以色列民行走,又用膀臂抱起他們,但以色列民卻像孩子叛逆父親那樣遠離上帝,不省悟其實是上帝一直在醫治他們,用慈繩愛索牽引著他們。(11:1-4)結果雖然他們出了埃及後不再回去,但因為他們不依靠上帝,所以亞述將會作他們的王,雖然他們呼求也不能得到解救。(11:5-7)上帝視以色列為自己的兒子,作為父親的上帝在難受和不得已的心情下仍然要施行管教,為要讓兒子能改過自身[11],並修正他們與父親之間的關係。

上帝憐憫的得勝(11:8-14:9

接著的經文再次喚起上帝對審判以色列的難過心情:「以法蓮哪,我怎能捨棄你?以色列啊,我怎能棄絕你……」(11:8)反映上帝像父親在懲罰自己兒子時那種矛盾不捨的心情。這心情同時交織著上帝對子民的指控:「終日追逐東風,增添虛謊和殘暴,與亞述立約,也把油送到埃及。」(12:1;留意原文在11:12開始了第十二章)經文續指以色列的情況就如早期雅各的生命,在腹中抓住哥哥的腳跟,壯年的時候與上帝角力,並要得勝。(12:3-4)這一方面指出以色列民有源自雅各那種想要滿足自己、掌管自己人生、不肯放手信靠上帝的本性;另一方面經文提起雅各的故事,就如父親憶起兒子年幼時的點滴,上帝也在回顧以色列民的性格和年幼時的軼事。而在複雜的心情中,上帝也必須繼續按公義施行審判,讓撒瑪利亞擔當其背叛的罪孽,經歷將要覆亡的懲罰。(12:14-13:16)

最後,先知提醒子民正確的心態和對上帝的應有回應:「求你除盡罪孽,悅納善行,我們就用嘴唇的祭代替牛犢獻上。亞述不能救我們,我們不再騎馬,也不再對我們手所造的偶像說:『你是我們的上帝』;孤兒在你那裏得蒙憐憫。」(14:1-2)就是子民應離惡行善,回歸依靠上帝,不再隨自己的慾望去依靠偶像和其他的權勢。也唯有這樣才可轉消上帝對子民的怒氣,帶來祂對子民的醫治,讓他們再次經歷上帝所賜的豐盛和供應,甚至再次被上帝大大使用,結出從上帝而來的果實!(14:4-8)

 

《何西阿書》的主題及屬靈提醒

《何西阿書》一方面解釋了以色列民要經歷亡國被擄是因為他們的惡行所致,另一方面反映出上帝在施行審判和管教時帶著難過與矛盾的心情。上帝因著祂的公義不能不施行審判,同時祂因著自己的慈愛和信實,就堅持去愛這群不忠的子民!以下的經文倒影結構[12],或許也反映著上帝這份複雜的心情:

A. 用家庭關係(丈夫和不忠妻子)比喻上帝的愛(1-3章)

B. 以色列將要被審判(4章)

C.以法蓮的各種問題和不忠(5章)

X.上帝喜愛慈愛,但以色列民卻喜歡背約行詭詐(6:1-7)

C’. 以法蓮和撒馬利亞的各種問題和背約(6:8-8章)

B’. 以色列亡國被擄的後果(9-10章)

A’. 用家庭關係(父親與叛逆的兒子)比喻上帝的愛(11-14章)

這結構反映作者是以描述上帝的愛來包圍著上帝的審判和管教,而結構的中心點是解釋上帝是因著祂的慈愛,以致即使祂所愛的人向祂施行詭詐,祂仍然選擇不放棄他們,堅持要愛他們,並管教他們如同父親愛兒子那樣。這些信息特別提醒南國的猶大必須從以色列的失敗中學習功課:不要再在上帝面前行惡、不忠和驕傲,要明白不悔改的後果,以及體恤上帝在管教過程那份難受的心情,以致不要再犯罪得罪上帝。

這卷書對今天的我們有以下的提醒:

1. 何西阿不忠的妻:提醒我們作為上帝子民的身分,就要檢視自己的生命有沒有甚麼地方仍然在得罪上帝,處於放縱自己、不懂感恩、不忠誠對待上帝的情況。例如把自己的滿足感和安全感建基於屬世的事情或享樂上,而不是與上帝的親密關係上。

2. 父親的叛逆兒子:我們明白父親管教兒子的心情嗎?我們有體卹過天父因為繼續看見我們不依靠祂而偏行己路、繼續犯罪的痛苦心情嗎?我們要提醒自己所有不悔改的過錯、或隨意浪費和虛耗生命,都會讓上帝難過和失望。我們要像孝敬地上父母那樣,明白孝敬天父和不讓祂難過的重要。 

3. 何西阿對不忠的妻以及父親對叛逆兒子的愛:雖然何西阿的妻子不忠,但上帝要何西阿贖回她以表達上帝對子民那份不離不棄的愛。同樣,即使兒子如何叛逆,父親仍然看重這份關係,並希望透過管教而扭轉他的生命,並再次接納他來改善雙方的關係。這提醒我們無論過去怎樣犯錯或得罪了上帝,我們仍要知道上帝慈愛的屬性和特質是不會改變的,祂仍然渴望我們回轉悔改,像等待浪子回家那樣盼著我們能再次與祂修復關係,甚至被祂再次使用、靠祂結出果子。另外,兒子也應當向父親學習,我們不但要因著上帝的慈愛而學習回轉悔改,更同樣要培養出這份忠誠的愛,堅定地去愛上帝和愛鄰舍(下文再述)。

 

上帝期望我們活出《何西阿書》的「慈愛」

何2:19我必聘你永遠歸我為妻,以公義、公平、慈愛(חֶסֶד ches̱ed、憐憫聘你歸我; 

何4:1以色列人哪,當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指控這地的居民,因為在這地上無誠信(אֱמֶ֧ת真理),無慈愛(חֶסֶד ches̱ed,無人認識上帝(דַּ֥עַת אֱלֹהִ֖ים對上帝的認識); 

何6:4以法蓮哪,我可以向你怎樣行呢?猶大啊,我可以向你怎樣做呢?因為你們的慈愛(חֶסֶד ches̱ed如同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露水。 

何6:6我喜愛慈愛(חֶסֶד ches̱ed,不喜愛祭物;喜愛人認識上帝(דַ֥עַת אֱלֹהִ֖ים對上帝的認識),勝於燔祭。 

何10:12你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收割慈愛(חֶסֶד ches̱ed你們要開墾荒地,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等他臨到,公義必如雨降給你們。 

何12:6所以你當歸向你的上帝,謹守慈愛(חֶסֶד ches̱ed和公平,常常等候你的上帝。 

《何西阿書》六次出現慈愛(חֶסֶד ches̱ed這個詞,當中的經文可豐富我們對這詞的明白[13]2:19反映慈愛和公義和公平同樣重要。事實上,如果沒有了公義和公平,世界上的邪惡和不公義就不能被消除和平反,而受欺壓的人也不能得到拯救、憐憫和看顧,也就是說不能彰顯出上帝對人的慈愛; 4:1指出慈愛是跟真理、對上帝的認識程度並行,也就是說我們不能靠自己的想法來明白慈愛,我們對人的愛也必須建基於真理和對上帝的明白上,否則所謂的愛就可能只會是短暫、流於感受、受環境所限和為迷戀的人做傻事等等;6:4提醒我們上帝期望我們的生命中應當有慈愛的特質和性情,就是按《聖經》的教導去活出對上帝和別人的忠誠和委身(尤其是婚姻等立約關係中),而這份愛並不是轉眼即逝,需要堅定地維持;6:6提醒我們不要只顧活出敬虔的宗教外表,而是要看重自己的內心是否對人有憐憫和慈愛(留意主耶書亞【耶穌】特別引用這節去指出當時法利賽人的虛假問題;參太9:13、12:17);10:12提醒我們慈愛是堅毅和忠誠的,這並非一種一朝一夕而有的特質,而是需要經過栽種、澆灌、一個孕育成長的過程,才能生發出即使情況和環境讓自己失望、難過,但仍然選擇堅持不變去愛和忠誠地看待對方;最後12:6提醒我們慈愛和公平是有可能流逝和失去的,所以必須好好謹守保存,讓我們的生命能夠常常彰顯天父的這些特質和性情。 

 

結語:活出慈愛和忠誠的生命

《何西阿書》作為《十二先知》的起首帶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當上帝的子民犯錯得罪祂以致要被審判和管教時,上帝並沒有放棄百姓,而是堅持要去愛這群不忠和叛逆的子民,並透過教導、提醒、管教去挽回和重建他們與自己的關係。這讓我們看見上帝的先知所發出的指責、警告和審判,並非帶著惡毒或仇恨,或樂見子民經歷受罰的痛苦,而是背後有著上帝一份慈愛的性情和難過的心情去施行審判和拯救。最終的目的是為要修補關係、彰顯上帝的公義、讓子民回轉歸向祂。所以,我們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在上帝先知的位置上去審判或論斷別人,以此來宣洩自己的情緒、立場和感受,而是要先在內心栽種一份對上帝和對別人的慈愛。

另外,《何西阿書》用了許多詩歌體裁的特色,包括圖像和隱喻,去表達面對著不忠和叛逆的子民,上帝內心所流露的一份難過和矛盾的心情。祂就是因著對我們的慈愛、一份在立約關係中信實不變的委身和忠誠,以致在我們還作罪人、對祂和別人不忠的時候,祂仍然選擇去愛和接納我們,差派主耶書亞(耶穌)去為我們犧牲,施行救贖,為要挽回我們的生命。那麼,我們有沒有體會天父這份在難過中仍然愛我們到底的心腸,從而去省察自己一切不虔不孝的言行?我們能否更體恤天父渴望我們回轉悔改歸向祂的心意,以致不再常常行惡得罪上帝,讓祂的聖靈擔憂(弗4:30)?但願我們的行事為人與我們所蒙的呼召和承受的救恩相稱(弗4:1),活出像天父那樣慈愛的生命,以忠誠的愛去愛上帝和愛別人。阿們!

 


[1]「願十二先知的骸骨,從墳塋中展現新生命;因他們安慰了雅各之民,以堅定的盼望解救他們。」(《便西拉智訓》〈德訓篇〉49: 10)

[2] Adele Berlin and Marc Zvi Brettler, eds., The Jewish Study Bible: Second Edition ,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1125.

[3] J. Daniel Hays, The Message of the Prophets ,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10), 262.

[4]各書之間的連繫並不明顯,但有一些書卷之間相關片語和主題反映各書卷的內容也許有參照的情況。例如「耶和華必從錫安吼叫」(珥3:16、摩1:2);「全地都當在他面前肅靜」(該2:20)和「在主耶和華面前要靜默無聲」(番1 :7);《阿摩司書》結束時提及以東的終結,這與緊接著的《俄巴底亞書》主題相同。

[5] RC Sproul, ed.,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rlando: Ligonier Ministries, 2005), paragraph 19761.

[6]雖然《何西阿書》的內容是關於北國以色列,但標題卻較多用南國猶大君王的年號,學者有不同看法。例如:這書的寫作對像是南國被擄回歸後的猶太人,另外也有說法指緊接著耶羅波安二世之後北國以色列的政治局勢動盪,君王任期可短至數月,因此以當時北國的君王年號來作參考並不太合適。

[7]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708。

[8] J. Andrew Dearman, The Book of Hosea ,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Old Testament ;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0), 93.

[9]當中6:2「過兩天他必使我們甦醒,第三天他必使我們興起,我們就在他面前得以存活。」更常被解釋為是《希伯來聖經》裏對三天後有復活的支持理據(參太16:21;約2:22、20:9;林前15:4)。

[10]《馬太福音》2:15記載大希律死後,耶書亞從埃及上來返回以色列地,是要應驗《何西阿書》這裏所指的「我從埃及召我的兒子出來。 」這是第二聖殿時期拉比常用的解經方法,雖然處境不可同日而語,但兩者可以用「我的兒子」作為關聯的鑰詞去用作解釋或成就《希伯來聖經》的經文。

[11]另參「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勤加管教。」(箴13:24)

[12]建基於李思敬博士,「火煉的新生」《十二先知》釋義中《何西阿書》的文學倒影解構。

[13]慈愛(חֶסֶד  ches̱ed)這個名詞在整本《希伯來聖經》出現249次,而《十二先知》則只有13次,當中《何西阿書》就佔了6次之多。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分享至你的:

關於作者

Herbert Chan administrator

陳金城,現任 BMY 總幹事,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碩士,主修猶太研究,專注於研究早期猶太人與基督徒的釋經、喜愛希伯來語、日語、結他、以色列地旅遊。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