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立約的使者

出23:20-24:18、瑪3:1-6:一生付代價去持守與上帝所立的約

「安息日研經坊」(2022-7-16)《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23:20-24:18、瑪3:1-6(筆者:Ada Lui

圖:宰羊羔的一刻;Background photo from yayimages.com

今段《妥拉》(出23:20-24:18)經文記載到上帝與子民確立約書的過程。試討論:

1. 在立約儀式(出24:1-11)裏有哪些重要元素?

2. 當中與主耶書亞(耶穌)的立約有甚麼平行?

 

23:20-24:18的大綱

承接上兩段《妥拉》經文是關於上帝在與子民立約之前,藉摩西頒佈祂的誡命和典章,今段《妥拉》經文就進入立約的敘事,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

1. 應許與警告(23:20-33)

2. 立約儀式(24:1-11)

3. 上帝吩咐摩西上山領受石版(24:12-18)

 

應許與警告(23:20-33

出23:20「看哪,我要差遣使者(מַלְאָךְ在你前面,在路上保護你,領你到我所預備的地方。

出23:21 你們要在他面前謹慎,聽從(שָׁמַע他的話。不可抗拒他,否則他必不赦免你們的過犯,因為我的名在他身上。

出23:22「你若真的聽從(שָׁמַע他的話,照我一切所說的去做,我就以你的仇敵為仇敵,以你的敵人為敵人。

出23:23「我的使者(מַלְאָךְ要走在你前面,領你到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迦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那裏,我必將他們除滅。

這裏兩次提到上帝會差祂的使者走在子民前面,帶領他們到上帝所預備的地方,然後兩次提到子民必需聽從這位使者的話,因他身上有上帝的名,若子民抗拒他就是得罪上帝,這位使者會帶領子民除滅那地的人。前者是上帝對子民的應許:祂要差使者領他們到迦南地;後者則是這個應許的條件:子民要聽從這位使者的吩咐。這裏說的使者是否就是之後帶領以色列民進入迦南地的約書亞?然而在《約書亞記》5:13-15 記載到當子民進入迦南地之後,在將要攻打第一個地方耶利哥城時,有一個人出現在約書亞面前並對他說,他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約書亞就說:「我主有甚麼話,請吩咐僕人吧!」接著的第六章就記載到子民怎樣按著上帝的吩咐去做,最後耶利哥城牆神蹟地倒塌,子民攻陷了這座堅固的城。這段敘事正好說明了上帝按著祂的應許派使者走在子民前面,而當子民遵照上帝的吩咐而行,就能戰勝那地的人。

出23:24 你不可跪拜事奉他們的神明,也不可隨從他們的習俗,卻要徹底廢除,完全打碎他們的柱像。

出23:25 你們要事奉耶和華──你們的上帝,他必賜福給你的糧食和水,也必從你中間除去疾病。

出23:26 你境內必沒有流產的、不生育的。我要使你享滿你年日的數目。

這裏描述的是上帝對子民的警告,當上帝帶領子民除滅迦南人,使他們住在那地時,子民不可隨從那地方的習俗去跪拜事奉他們的神明,子民不要以為那些神明能賜他們糧食和水,或能除去他們的疾病,上帝指出那位賜他們糧食和水,除去他們疾病的是上帝,只要他們專心事奉祂,上帝應許他們必能在那地享平安和長壽,但條件是他們必不能事奉那地的神明。

出23:27 凡你所到的地方,我要使那裏的眾百姓在你面前驚慌失措,又要使你所有的仇敵轉身逃跑。

出23:28 我要派瘟疫在你的前面,把希未人、迦南人、赫人從你面前趕出去。

出23:29 我不在一年之內把他們從你面前趕出去,恐怕地會荒廢,野地的走獸增多危害你。

出23:30 我要逐漸把他們從你面前趕出去,直到你的人數增多,承受那地為業。

出23:31 我要定你的疆界,從紅海直到非利士海,從曠野直到大河。我要把那地的居民交在你手中,你要把他們從你面前趕出去。

出23:32 不可跟他們和他們的神明立約。

出23:33 他們不可住在你的地上,免得他們使你得罪我。你若事奉他們的神明,必成為你的圈套。」

在應許和警告過後,上帝又再一次強調祂必定讓子民進到應許之地。祂表明祂不會在一年之內把所有住在迦南地的人趕走,又解釋了為甚麼是一年,這是因為如果把所有迦南人都即時趕走而子民當時的人數又不足以佔用所有地方時,那麼野獸就會住在沒有人的地方,並且會繁殖增多,危害他們的安全。此外,上帝又已定出他們所得之地的疆界。這些論到得著應許地之後的細節,在在都是保證上帝必會按祂所定的時間和計劃成就祂對子民的應許。然後經文又再強調這個應許要實現的條件是,子民不可跟迦南的人或偶像有任何關係,不可跟他們立約。事實上,這個條件是重申十誡裏極為重要的誡命,就是子民除了上帝以外,不可有別的神,這正是上帝與子民立約之前再三強調的,子民必需對上帝忠誠,在一份立約的關係裏,不可有第三者。

 

立約儀式(24:1-11

出24:1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和亞倫、拿答、亞比戶,以及以色列長老中的七十人,都要上到耶和華這裏來,遠遠地下拜。

出24:2 只有摩西可以接近耶和華,其他的人卻不可接近;百姓也不可和他一同上來。」

這一段記載了整個立約的儀式,頭兩節先提到立約的人物,也就是第19章所描述的,當上帝降臨西奈山時,上帝按著祂對聖潔的要求而把子民分為三個可接近祂的距離,最近的是摩西,之後是亞倫、拿答、亞比戶和七十位長老,再之後是百姓。當中只有摩西一人可以接近上帝,可以上到山上領受上帝的吩咐,而亞倫,即後來的大祭司,以及他的兒子拿答、亞比戶和七十位長老,則只能遠遠地下拜,其餘的百姓更是不可以接近。

出24:3 摩西下山,向百姓陳述耶和華一切的命令和典章。眾百姓齊聲說:「耶和華所吩咐的一切,我們都必遵行。」

出24:4 摩西將耶和華一切的命令都寫下來。他清早起來,在山腳築了一座壇,按著以色列十二支派立了十二根石柱。

出24:5 他差派以色列的年輕人去獻燔祭,又宰牛獻給耶和華為平安祭。

出24:6 摩西將血的一半盛在盆中,另一半灑在壇上。

出 24:7 然後,他拿起約書來,念給百姓聽。他們說:「耶和華所吩咐的一切,我們都必遵行,也必聽從。」

出24:8 摩西把血灑在百姓身上,說:「看哪!這是立約的血,是耶和華按照這一切的命令和你們立約的憑據。」

摩西作為上帝與子民雙方的代表,帶領著子民與上帝立約。摩西先把上帝的命令(דָּבָר davar典章( מִּשְׁפָּטִ֑ים mishpatim讀給百姓聽,這裏用「命令」和「典章」形容上帝的一切吩咐,前者大概可以理解為是第20章所載的十誡,後者可以理解為是第21至23章所列的律例典章,這些上帝的話都是約的內容,子民在聽清楚了之後,都同聲回應說願意遵行約裏的一切內容。

就一般的約而言,立約方如作出了口頭承諾,就已經具有約束力,但這不是一般的約,而是上帝與整個以色列民所立的約,之後一連串的儀式正反映出這約的神性和莊嚴。接著摩西把上帝的一切命令都寫下來,成為「約書」,然後築了一座壇作為獻祭之用,其建築應該是按著之前上帝的指示,用未被鑿過的石頭而建(20:25),那時還未設立祭司制度,是由年輕人負責獻祭(大概因為獻祭是花力氣的工作,故由年青人去做)。在壇上獻上的是燔祭和平安祭,燔祭是把整個祭牲燒盡,代表全然呈獻給上帝,單是為了討祂的喜悅;而平安祭的祭牲的肉,獻祭者是可以吃的,代表他與上帝一份完好與和諧的關係。血代表生命,以祭牲所流的血去立約,象徵雙方是以生命去堅立這個約,血的一半被灑在壇上,這壇代表的是上帝,另一半要灑在百姓身上,但在灑血之前,摩西再把約書的內容念給百姓聽,百姓也再次同聲說他們必會遵行,於是摩西才把血灑在他們身上並說:「這是立約的血,是耶和華按照這一切的命令和你們立約的憑據。」還有十二根石柱去代表十二個支派,這些石柱就如同是立約的見證人(參創31:51-52),這樣,立約儀式才正式完成。

出24:9 摩西、亞倫、拿答、亞比戶,以及以色列長老中的七十人都上去,

出24:10 看見了(רָאָה saw以色列的上帝。在他的腳下,彷彿有藍寶石鋪道,明淨如天。

出24:11 他不把手伸在以色列領袖的身上。他們瞻仰(חָזָה gazed上帝,又吃又喝。

在立約之後,那些本來只能遠遠下拜的亞倫、拿答、亞比戶和七十位長老,現在可以與摩西一同上去,經文描述他們「看見」上帝,又「瞻仰」上帝,反映出他們現在與上帝的距離已不像之前那麼遙遠,他們現在甚至可以在上帝面前吃喝。在古代近東社會,當立約雙方確立了彼此有立約的關係之後,會共同坐席,代表一份和平友好的關係(參創31:54)。

 

上帝吩咐摩西上山領受石版(24:12-18

出24:12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上山到我這裏來,就在那裏,我要將石版,就是我所寫的律法和誡命賜給你,使你可以教導他們。」

出24:13 摩西和他的助手約書亞站起來;摩西上了上帝的山。

出24:14 摩西對長老們說:「你們在這裏等我們,直到我們再回到你們這裏。看哪,亞倫和戶珥與你們同在。誰有訴訟,可以去找他們。」

出24:15 摩西上山,有雲彩把山遮蓋。

出24:16 耶和華的榮耀駐在西奈山,雲彩遮蓋了山六天,第七天他從雲中呼叫摩西。

出24:17 耶和華的榮耀在山頂上,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狀如吞噬的火。

出24:18 摩西進入雲中,登上了山。摩西在山上四十晝夜。

立約儀式完成之後,上帝再命令摩西上山,祂要把律法和誡命寫在石版上賜給摩西,好使他能教導子民,這讓我們知道立約的結束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就是子民要開始學習怎樣去奉上帝為他們獨一的上帝,以及學習履行在約裏的責任。摩西帶了他的助手約書亞一同上山,臨上山前吩咐眾長老們,如有訴訟可以找亞倫和戶珥,於是就進入了上帝的同在足有四十晝夜。在這四十天裏,摩西像是被隱藏了起來,但經文強調上帝的榮耀在山頂上,就在以色列人的眼前,是他們可以看見的,上帝的同在依然在子民中間。從之後的經文我們知道這四十天就是上帝把會幕的樣式指示摩西,祂吩咐子民要為祂建造聖所,為要住在子民的中間(出25:8)。立約奠定了上帝與子民的關係,是一份如同是新郎和新娘在定下婚約之後要住在一起的親密關係。

 

《先知書選段》3:1-6與今段《妥拉》出23:20-24:18的關聯

瑪3:1 萬軍之耶和華說:「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 מַלְאָכִ֔י malʾakhi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來到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看哪,快要來到。」

瑪3:2 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他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因為他如煉金匠的火,如漂洗者的鹼。

瑪3:3 他必坐下如煉淨銀子的人,必潔淨利未人,熬煉他們像金銀一樣;他們就憑公義獻供物給耶和華。

瑪3:4 那時,猶大和耶路撒冷所獻的供物必蒙耶和華悅納,彷彿古時之日、上古之年。

瑪3:5 萬軍之耶和華說:「我必臨近你們,施行審判。我必速速作見證,警戒那些行邪術的、犯姦淫的、起假誓的、剝削雇工工錢的、欺壓孤兒寡婦的、屈枉寄居者的和不敬畏我的人。」

瑪3:6「我──耶和華是不改變的;所以,雅各的子孫啊,你們不致滅亡。

《瑪拉基書》的背景是在波斯帝國統治時期,波斯王居魯士因著被上帝激動而下詔書讓被擄的以色列民回歸耶路撒冷並重建聖殿,然而當聖殿恢復了獻祭禮儀之後的一段日子,子民已失去了當時重建聖殿的熱忱,現在聖殿雖然有獻祭活動,也有祭司在供職,但子民其實已失去了對上帝的尊崇,不但在宗教上存著虛假,社會上也沒有彰顯上帝所要的公平和公義。這卷書記載了上帝藉先知瑪拉基與以色列民進行了六次爭論,指出祭司和百姓的罪,斥責他們蔑視上帝,欺壓貧窮。今段《先知書選段》經文屬於上帝與子民的第四次爭論(2:17-3:6),主題是關於上帝要差遣祂的使者去恢復公義。

經文的開始是上帝說祂要差遣使者在祂的前面預備道路,這很明顯與今段《妥拉》經文的開始同樣提到上帝要差遣使者在子民前面,保護及引領他們到祂所預備的地方(出23:20)是一個平行的關聯。瑪 3:1先提到上帝那位「我的使者」會在上帝前面預備道路,之後又提到有位「立約的使者」,到底這兩位使者是同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在《新約聖經》裏,主耶書亞(耶穌)也曾引用《瑪拉基書》 3:1去指出施洗約翰就是那位走在前面預備道路的使者(參太11:10,可1:2,路7:27),而施洗約翰自己說將來有一位比他更大的要來到,他就是給那位解鞋帶也是不配,指的就是主耶書亞;言下之意,那位立約使者就是耶書亞了。不論瑪3:1裏所指的使者是同一人還是兩個人,他或他們的工作就是呼籲那些已違反了與上帝所立的約的子民,要重返到約裏去履行他們對上帝的尊崇以及執行社會公義,子民應該遵守上帝在約裏所吩咐的一切話,就是今段《妥拉》的重要主題,這也成為兩段經文的另一個平行的關聯。

瑪3:2-4接著描述上帝的使者要做的工作,他要像煉金的工匠那樣把利未人煉淨,好叫他們「所獻的供物必蒙耶和華悅納」。祭物之所以蒙悅納,與那祭物必需是按著上帝對供物的聖潔要求而獻上固然有關,但如果負責獻祭的祭司藐視上帝,生命中沒有上帝所要求的聖潔,那麼他們所獻上的也不會蒙悅納,一切的獻祭活動都只會徒勞。瑪3:5是上帝呼籲子民要悔改,否則祂的審判很快會臨到,但最後的一節瑪3:6就表明了上帝的心意並非要人滅亡,而是希望人能聽從祂的警告而悔改回轉。

今段《妥拉》經文與《先知書選段》經文有一些相同的字眼也成為它們之間的關聯,現以下表列出:

相同字眼

出23:20-24:18

瑪3:1-6

差遣

(‎שָׁלַח shalach

使者

(מַלְאָךְ malʾak

出23:20「看哪,我要差遣(‎שָׁלַח)使者(מַלְאָךְ在你前面,在路上保護你,領你到我所預備的地方。

出23:23「我的使者(מַלְאָךְ要走在你前面,領你到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迦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那裏,我必將他們除滅。

瑪3:1 萬軍之耶和華說:「看哪,我要差遣(‎שָׁלַח我的使者(מַלְאָךְ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來到他的殿;立約的使者(מַלְאָךְ,就是你們所仰慕的,看哪,快要來到。」

( בְּרִיתberit

出24:7 然後,他拿起約(בְּרִית書來,念給百姓聽。他們說:「耶和華所吩咐的一切,我們都必遵行,也必聽從。」

出24:8 摩西把血灑在百姓身上,說:「看哪!這是立約(בְּרִית的血,是耶和華按照這一切的命令和你們立約的憑據。」

瑪3:1 萬軍之耶和華說:「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來到他的殿;立約(בְּרִית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看哪,快要來到。」

 

立約儀式(出24:1-11)裏有哪些重要元素?它們與主耶書亞(耶穌)的立約有甚麼平行?

出 24:1-11詳細記載了上帝與子民的立約過程,這一部分我們在上文已作重點論述,現就這一段的每一節所描述的立約元素以及它們與主耶書亞(耶穌)的立約平行,用以下列表詳細論述:

經文

立約元素

與主耶書亞的立約平行

出24:1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和亞倫、拿答、亞比戶,以及以色列長老中的七十人,都要上到耶和華這裏來,遠遠地下拜。

出24:2 只有摩西可以接近耶和華,其他的人卻不可接近;百姓也不可和他一同上來。」

立約的雙方:上帝,百姓;

立約的中間人:摩西

立約的中間人由上帝揀選,並為百姓所接納,只有這個中間人能代表百姓去接近上帝。耶書亞是上帝的獨生愛子,他就是上帝所揀選的人,上帝要藉耶書亞與所有信靠他的人立新約。(路9:35,約14:6)

出24:3a 摩西下山,向百姓陳述耶和華一切的命令和典章。……

中間人的角色:他既代表百姓也代表上帝。他要到上帝那裏領受上帝的命令和典章,然後把上帝的一切命令和典章陳述給百姓聽。

耶書亞說他對以色列民所說的話都不是來自他自己,而是來自那差他的天父,天父叫他說甚麼,他就說甚麼。(約12:49-50)

出24:3b……眾百姓齊聲說:「耶和華所吩咐的一切,我們都必遵行。」

當百姓聽完了上帝的命令和典章之後,同聲承諾會遵行祂的一切吩咐,表示願意進入立約的關係裏。

耶書亞把天國的道向人傳講,人若願意聽從,就表示願意進入上帝的國裏,有天國子民的身分,是屬於上帝的了。

出24:4a 摩西將耶和華一切的命令都寫下來。……

約的內容被寫在石版上(見24:12),成為「約書」。

信徒就是基督的書信,藉著上帝的靈寫在我們的心上,我們要用生命去見證自己是已經與主立約的。(林後 3:3)

出24:4 b 他清早起來,在山腳築了一座壇,……

壇:是一個獻祭的地方,藉此讓子民親近上帝,並透過把祭牲的生命獻上,立約雙方都以自己的生命去進入這份立約的關係。

耶書亞在十字架上把自己如同是祭物那樣獻給上帝,讓我們得以親近祂(弗2:13),而我們也應該把身體當作是一個活祭獻給上帝。(羅12:1)

出24:4c 按著以色列十二支派立了十二根石柱

立石柱:石有長久立定之意,可作為約的見證人,代表這約是長久有效的。

信徒有主耶書亞的同在,也有聖靈的內住,見證我們是與耶書亞立了約的。(羅8:16)

出24:5 他差派以色列的年輕人去獻燔祭,又宰牛獻給耶和華為平安祭

立約所獻祭的是燔祭和平安祭,前者是把祭牲整個燒盡,代表全然呈獻給上帝,單單為了討祂的喜悅,後者代表人與上帝一份完好和諧的關係。

耶書亞的捨己犧牲,成為一個完美的祭,蒙上帝所悅納,藉著他所成就的救贖我們得以與上帝和好,而我們各人也應當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獻上。(西1:22)

出24:6 摩西將血的一半盛在盆中,另一半灑在壇上

血代表生命:這個約是以生命被獻上而確立的,把立約的血分為兩半,一半灑在壇上(壇代表上帝)

我們的生命被耶書亞所流出的血所買贖,他是用自己的血與我們確立新約。

出24:7 然後,他拿起約書來,念給百姓聽。他們說:「耶和華所吩咐的一切,我們都必遵行,也必聽從。

把另一半的血灑在百姓身上之前,百姓要再一次聽約書的內容,也再次重申會遵守這約,就像是一個誓言。

這好比在婚禮時,新郎和新娘聽證婚人宣讀盟約之後,就作出誓言,承諾會履行丈夫和妻子的責任。今天我們既有天國子民的身分,也應立志履行天國子民的責任。

出24:8 摩西把血灑在百姓身上,說:「看哪!這是立約的血,是耶和華按照這一切的命令和你們立約的憑據。」

百姓身上帶著立約的憑據,他們是被血所潔淨的群體,在身分上正式被確立為上帝的子民,蒙祂所悅納。

信徒被耶書亞的血所潔淨,過犯被赦免,得以被稱為義,而在身分上也被確立為上帝的子民,蒙祂所悅納。(來 9:22)

出24:9 摩西、亞倫、拿答、亞比戶,以及以色列長老中的七十人都上去,

出 24:10 看見了以色列的上帝。在他的腳下,彷彿有藍寶石鋪道,明淨如天。

立約儀式後,雙方見面,上帝讓子民中的領袖們看見祂的尊貴,卻看不見祂的形象。

耶書亞是上帝形像的完美彰顯,信徒的肉眼雖然未曾親眼見過他,但相信當主再來時,我們必得見主面。

出24:11 他不把手伸在以色列領袖的身上。他們瞻仰上帝,又吃又喝

立約儀式後的筵席:子民中的領袖們在上帝面前吃喝,享有一份與上帝和平的關係。

那些與上帝有約又忠心於祂的人,將來要赴那羔羊的筵席,享受與主永遠同在的福氣。(啟19:9)

 

結語:一生付代價去持守與上帝所立的約

上帝以大能的手拯救以色列民出埃及,然後帶領他們到曠野,在西奈山降臨顯現,為的是要與他們立約,也就是上帝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上帝的子民。而在立約之前,上帝藉摩西把祂的律例誡命典章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以及祂對子民有哪些期望和要求。上帝做了這一切一切,現在就期待著子民的意向和回應,他們是否真的願意進入這份立約的關係裏?今段經文讓我們看見在立約儀式裏,子民兩次承諾會遵行上帝所吩咐的一切話,又以祭牲的血沾在身上作為立約的憑據,代表自己願意以付上生命去持守這個約。立約儀式裏的每個元素都反映出這個神與人所立的約是何等的莊嚴和鄭重,表明這約既已確立,立約者就要忠心於這約,矢志履行約裏的內容。

今天信徒與主耶書亞同樣有一份立約的關係,我們雖然未必能經歷過像當日西奈山那一連串立約儀式的具體儀式,但我們同樣會透過決志的禱告、洗禮的見證、委身事奉主等去回應耶書亞的捨身救贖和他對我們的呼召,並立下志向要一生跟隨他。耶書亞在世時對那些要跟隨他的人作過提醒,要他們計算跟隨他的代價,就像是人在蓋一座樓之前要「坐下來計算費用」(路14:28),而跟隨耶書亞的代價就是要像他那樣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他,為他擺上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我們與上帝所立的是一生的約,是願意用我們整個人生去遵行祂的吩咐的承諾,我們的主耶書亞已向我們展示了祂對上帝的忠誠,他為要完成上帝的計劃而擺上自己的生命,藉著流出寶血與我們立約,但願我們也以忠誠去回應他,一生緊緊跟隨他,每天都盡心盡力去持守與他的約,求主幫助我們。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瑪拉基書》:真正屬主的寶貴產業

「安息日研經坊」(2021-8-21)《希伯來聖經》綜覽:《瑪拉基書》(作者:Florence Tsang

圖為施洗約翰從遠處看見耶書亞(耶穌),他是《瑪拉基書》應許要來的以利亞(4:5),為耶書亞預備道路的「我的使者」(見太11:10-14);by James Tissot,Brooklyn Museum

這次我們會綜覽《瑪拉基書》,並思想以下問題:

1. 耶書亞(耶穌)如何成就《瑪拉基書》中有關彌賽亞的預言?

2. 當時的百姓最主要的問題是甚麼?當中有甚麼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簡介《瑪拉基書

1. 書名:《瑪拉基書》的希伯來書名 מַלְאָכִֽי malʾakhi(Malachi)來自1:1「耶和華的話,藉瑪拉基傳給以色列的默示。」

2. 作者:這卷書的作者是瑪拉基,這名字在原文的意思是「我的使者」。由於這個詞在3:1的預言中出現時應翻譯為「我的使者」而不是瑪拉基,而且先知和祭司都被稱為「耶和華的使者」(見2:7;另見該1:13),有些人認為「瑪拉基」只是傳統賦予作者的一個稱號而非作者的名字。這一觀點得到《七十士譯本》的支持,該譯本將1:1中的「瑪拉基」按其字面意思翻譯為「他的使者」,而亞蘭文譯本《約拿單的他爾根》(Targum of Jonathan)則在1:1添加了註解,指到這位主的使者就是以斯拉文士。此外,反對將瑪拉基視為先知個人名字的主要論據,是由於經文當中沒有提及任何關於先知的個人資料,例如出生地和家庭背景等。然而這些都不足以成為拒絕瑪拉基作為先知名字的充分理由。事實上,不是每卷《先知書》都提及有關先知的背景,而且很可能瑪拉基實際上就是作者的名字。

3. 成書日期:《瑪拉基書》的背景是在波斯帝國時期(參1:8),當時部分被擄的以色列人已經歸回耶路撒冷,第二聖殿亦已重建(公元前516年),並恢復殿中獻祭的禮儀,因此《瑪拉基書》的成書日期後於《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兩書均包含鼓勵子民重建聖殿的信息)。《瑪拉基書》的時期約為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時代,書卷對律法的強調(4:4),某程度上也表明成書日期應是在以斯拉返回耶路撒冷教導猶太人遵行上帝的律法(參拉7:14、25-26;尼 8:18),和尼希米返到耶路撒冷推行宗教改革之間,即約公元前458-445年間。亦有人認為《瑪拉基書》的成書日期是在尼希米兩次返回耶路撒冷之間的時期,即約公元前 433 年[1]

4. 書卷特色:書中有一系列的先知性辯論,記載了耶和華與以色列人的六次爭論。當中有一個類似的模式,就是先由耶和華發表一個聲明開始,之後百姓通常會以反問形式去表達他們不認同上帝或先知的指責,然後上帝會再為此作出回應或宣告。從這一系列的爭論可見當時以色列人普遍對上帝的態度。事實上,類似這些辯論式的預言在先知書中並非首次出現,但《瑪拉基書》的獨特之處,是在於它幾乎整卷書都以這種風格寫成。而另一個特色,就是上帝在這卷書中說話的比例非常高,在全書55節的經文當中,有47節都是上帝親口說的話。

5. 大綱:《瑪拉基書》共四章(在《希伯來聖經》只分為三章,我們常用的中英文譯本中的4:1-6為《希伯來聖經》的3:19-24),大綱如下:

1. 標題(1:1)

2. 耶和華與以色列人的六次爭論(1:2-4:3)

i. 第一次爭論:上帝對子民的愛(1:2-5)

ii. 第二次爭論:祭司的罪(1:6-2:9)

iii. 第三次爭論:休妻和與異族女子通婚(2:10-16)

iv. 第四次爭論:上帝的公義(2:17-3:6)

v. 第五次爭論:什一奉獻(3:7-12)

vi. 第六次爭論:事奉上帝的意義(3:13-4:3)

3. 結語(4:4-6)

 

瑪拉基書》的內容重點

耶和華與以色列人的六次爭論(1:2-4:3

1. 第一次爭論:上帝對子民的愛(1:2-5

耶和華在書卷的起首說:「我曾愛你們。」但以色列人卻反問:「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1:2)當時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巴比倫歸回耶路撒冷已約100年,雖然他們在上帝的保守下得以重建聖殿,然而這殿與所羅門王所建的實在不能相比,而當時猶大只是隸屬波斯帝國的一個省,在他們中間也沒有王,加上面對生活上的種種困難與農作物失收等問題,不禁令他們質疑上帝是否真的如祂所說的愛他們。過往在不同先知的預言中都提及上帝要使以色列人歸回,祂會復興以色列,使他們在列國中為大,可是他們已歸回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卻仍然沒有看見以色列復興那個榮耀的景象,耶路撒冷依然荒涼,而以色列人亦在其中掙扎求存。

上帝就此把雅各和以掃作比對去表述祂對以色列的愛,祂說:「以掃不是雅各的哥哥嗎?我卻愛雅各,惡以掃,使他的山嶺荒涼,把他的地業交給曠野的野狗。」(1:2b-3)上帝表明雅各是祂所揀選的,雅各代表以色列,而以掃則代表以東(有時也象徵所有列國)。從歷史上我們看見雅各和以掃的後代彼此為敵,在《俄巴底亞書》中,上帝曾說祂要與以東爭戰,將它從高處拉下來(俄1、4),上帝審判以東的原因是出於它的驕傲,也因著他們在猶大遭難被擄時落井下石去攻擊他們的弟兄,因此上帝說以掃家必無倖存者,而雅各卻要得回原有的產業(俄17-18)。上帝要以色列人留意他們跟以東的結局是多麼的不同,就是要提醒他們,以色列是上帝所揀選的,他們不要單憑眼前的景況去否定上帝的愛,而是要記得他們與上帝之間是有立約的關係,以色列雖因背約而遭審判,經歷亡國被擄,但上帝是守約的上帝,因此以色列跟以東和列國都不一樣,上帝不會丟棄他們,祂應許以色列仍然有將來,這就表明了上帝對以色列那種不離不棄的愛。

2. 第二次爭論:祭司的罪(1:6-2:9

瑪1:6 萬軍之耶和華對你們說:「兒子孝敬(יְכַבֵּ֥ד yekhabbed;to be heavy, honored)父親,僕人敬畏主人;我既為父親,孝敬我的( כְבוֹדִ֡יkhevodi;My honor)在哪裏呢?我既為主人,敬畏我的( מוֹרָאִ֜יmoraʾi;My fear)在哪裏呢?你們這些藐視我名的祭司啊!」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藐視你的名呢?」

第二次爭論提及到祭司的罪。上帝首先斥責祭司們藐視祂的名,將不潔淨的食物獻在祭壇上,將瞎眼的、瘸腿的、有病的獻為祭物。上帝沒有把重點放在他們違反了獻祭的條例,就是所獻的祭牲必須沒有殘疾(參利1:3、10、3:1等),而是祭司們對上帝的藐視,例如他們暗中說:「耶和華的供桌是可藐視的。」(1:7)他們褻瀆主的名,說:「主的供桌是不潔淨的,供桌上的果子和食物是可藐視的。」又說:「看哪,這些事何等煩瑣!」(1:12-13)上帝責備說若然他們把次等的東西獻給省長,省長也不會接納,更不會抬舉他們,事實上獻的人甚至要冒著受懲罰的風險,既然他們尚且知道省長不會接受次等的供物,那麼這些供物就更不應用作獻給萬軍之耶和華!上帝形容自己為「父親」和「主人」,而以色列為「兒子」和「僕人」,經文說「兒子孝敬(יְכַבֵּ֥ד yekhabbed)父親,僕人敬畏主人」,「孝敬」在原文所用的字是 כָּבַד kavad,有「看重、榮耀」之意,上帝的意思是,他們不單明明地違反律法,還要看重人過於看重上帝。從這段的爭論中可見祭司對上帝完全不是一個僕人對待主人的心態,反而更像一個悖逆的兒子對待父親那樣,不懂得尊崇和敬畏祂。

在被擄回歸後,原以為以色列已經歸回上帝,他們拜偶像的惡習經已止息,但祭司竟把自己的職責與獻祭的事奉視作等閒,只勉強維持著聖殿的運作,內裏卻沒有真正對上帝的敬畏與重視,更遑論要帶領眾百姓敬拜上帝。上帝責備眾祭司破壞了祂與利未人所立的約,就是生命與平安的約(2:4-5、8),有關這約可參考《民數記》3:45、18:21和《申命記》10:8、33:8-10等提及上帝與利未支派有獨特關係的記載,其中《民數記》25:10-13更提及上帝賜「平安的約」給利未支派中亞倫的子孫非尼哈和他的後裔:

民25:10 耶和華吩咐摩西說:

民25:11「亞倫祭司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使我的憤怒轉離以色列人,因為在他們中間,他以我的妒忌為他的妒忌,使我不在妒忌中毀滅以色列人。

民25:12 因此,你要說:『看哪,我將我平安的約賜給他。

民25:13 這是他和他的後裔永遠當祭司職任的約,因他為了上帝而妒忌,他為以色列人贖罪。』」

巴蘭曾以詭計陷害以色列人,他將摩押和米甸女子送到以色列人那裏,使他們行淫和拜偶像,以致上帝使用瘟疫去擊殺以色列人。當時西緬支派中的領袖帶了一個米甸女子進了帳棚,亞倫的孫子非尼哈馬上從會眾當中起來,用槍將二人殺死,瘟疫就平息了,上帝將平安的約賜給他和他的後裔,就是永遠當祭司職任的約。可見上帝和利未人所立的約,就是上帝應許將平安賜給利未人,然而,他們要好像非尼哈一樣,以上帝的妒忌為自己的妒忌,著緊上帝所著緊的事,非尼哈為以色列人贖罪,令瘟疫平息,為以色列帶來拯救,使上帝不致因妒忌而毀滅以色列人。著緊上帝所著緊的事和為以色列人贖罪,是祭司的職分,上帝論到祭司時說到「真實的訓誨在他口中,他的嘴唇中沒有不義。他以平安和正直與我同行,使許多人回轉離開罪孽。祭司的嘴唇當守護知識,人也當從他口中尋求訓誨,因為他是萬軍之耶和華的使者。」(2:6-7)然而在瑪拉基的日子,祭司破壞了他們和上帝的這個約,他們不但沒有使百姓回轉離開罪孽,甚至自己也身陷罪孽之中。

3. 第三次爭論:休妻和與異族女子通婚(2:10-16

這段主要是關於休妻和娶外邦女子的問題,其中的特別之處,是先知說「我們豈不都有一位父嗎?豈不是一位上帝創造了我們嗎?」他形容以色列人有同一位父,他們是由同一位上帝所創造的,而對比著上帝作為他們的父親,先知形容異族女子是「外邦神明的女子(原文בַּת bat或作「女兒」)」。(參2:10-11)這再一次強調上帝與以色列之間那份親密的關係,是不容外邦偶像介入(就是外邦妻子會將偶像敬拜帶入以色列家庭以至群體之中)。以色列人休妻另娶外邦女子,除了出於私慾,亦有可能是涉及經濟上(甚至政治上)的考慮,因為當他們從被擄之地歸回時,與異族通婚就成了他們融入當地商業社會的一個最快捷便利的方式[2]。然而上帝重視婚約,祂恨惡人背棄自己年輕時所娶的誓約的妻(因為上帝也是信實地對待以色列民,他們的生命也應該流露和反映上帝的那份信實),因此吩咐他們要謹守自己的心,不可行詭詐。

4. 第四次爭論:上帝的公義(2:17-3:6

耶和華斥責猶太人用言語使祂厭煩,因他們說:「凡行惡的,耶和華看為善,並且喜愛他們;」又說:「公平的上帝在哪裏呢?」(2:17)他們批評上帝不公,因祂沒有賞善罰惡,既然如此,違反律法又有甚麼不對呢?雖然子民使上帝厭煩,但上帝依然對他們的質問作出回應:

瑪3:1 萬軍之耶和華說:「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3]。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來到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看哪,快要來到。」

瑪3:2 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他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因為他如煉金匠的火,如漂洗者的鹼。

瑪3:3 他必坐下如煉淨銀子的人,必潔淨利未人,熬煉他們像金銀一樣;他們就憑公義獻供物給耶和華。

瑪3:4 那時,猶大和耶路撒冷所獻的供物必蒙耶和華悅納,彷彿古時之日、上古之年。

瑪3:5 萬軍之耶和華說:「我必臨近你們,施行審判。我必速速作見證,警戒那些行邪術的、犯姦淫的、起假誓的、剝削雇工工錢的、欺壓孤兒寡婦的、屈枉寄居者的和不敬畏我的人。」

瑪3:6「我-耶和華是不改變的;所以,雅各的子孫啊,你們不致滅亡。

面對百姓的指控,上帝反駁並且應許會施行公義。頭三次的爭論中比較著重有關「約」的部分,而進到第四次爭論,焦點就開始轉去「耶和華審判的日子」,當那日子忽然臨到時,沒有人能夠「當得起」和「立得住」。主來到時會做煉淨和潔淨的工作,祂會潔淨利未人,利未人就憑公義獻供物,而猶大和耶路撒冷所獻的供物都必蒙耶和華悅納。這裏是指審判之後會帶來純淨的敬拜,是上帝所悅納的。然而,在這個審判的日子之前,上帝會差遣祂的使者在祂前面預備道路(3:1),而這亦指向子民所盼望的彌賽亞的來臨(例如參太11:10、可1:2、路7:27等引用3:1以及賽40:3)。

5. 第五次爭論:什一奉獻(3:7-12

耶和華責備以色列人常常偏離祂的律例而不遵守,並吩咐他們要轉向祂,祂就轉向他們,但以色列人卻反問:「我們如何轉向呢?」(3:7)上帝進而說他們全國上下都搶奪祂的供物,就是沒有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奉獻和當獻的供物獻上。從3:11所見,以色列人當時經歷蝗災與旱災,以致他們的土產被毀壞,果實未熟以先就掉落,百姓因農作物失收而苦不堪言。上帝勉勵他們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3:10)「敞開天上的窗戶」是指著上帝會降雨給他們,使他們能有收成,就如申28:12所說,他們若留心聽從上帝的話,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耶和華必為你敞開天上的寶庫,按時降雨在你的地上。他必賜福你手裏所做的一切。」上帝吩咐子民要悔改,不要再只顧自己的事而忽略了上帝的家,也不要再以自己的方法去謀求福祉,而是應轉去謹守遵行上帝的律法(參民18:21、利27:30、申14:22-29),以致他們能再次經歷從上而來的賜福。

6. 第六次爭論:事奉上帝的意義(3:13-4:3

最後這次爭論跟第四次爭論的內容有些相似,兩者均提及行惡的人沒有得到應得的報應,早前先知責備以色列人用言語使耶和華厭煩,這裏上帝就責備以色列人「你們用話頂撞我」(3:13),因為在他們眼裏行義行惡都無甚差別,就說:「事奉上帝是枉然,我們遵守上帝所吩咐的,在萬軍之耶和華面前哀痛而行,有甚麼益處呢?現在,我們稱狂傲的人為有福,並且行惡的人得以建立;他們雖然試探上帝,卻得以逃脫。」(3:14-15)當時惡人當道的情況令以色列人覺得失望,但難道他們認為事奉上帝必須有益處就是對的麼?難道當上帝臨到施行審判時,不論以色列人對待上帝的態度如何,上帝也一定會站在他們那邊麼?

瑪3:16 那時,敬畏耶和華的人彼此談論,耶和華側耳而聽,且有紀念冊在他面前,記錄那敬畏耶和華、思念他名的人。

瑪3:17 萬軍之耶和華說:「在我所定的日子,他們必屬我,是我寶貴的產業。我必憐憫他們,如同人憐憫那服侍他的兒子。

瑪3:18 那時你們必再一次看出義人和惡人,事奉上帝和不事奉上帝的人有何差別。」

事情現在或許不如他們所期望的發生,然而上帝應許當「耶和華的日子」臨到,他們必定能看出義人和惡人的分別(指他們將來不同的結局):凡狂傲的和行惡的都如碎秸,在那日被燒盡,根與枝條無一存留;而對敬畏上帝的名的人,必有公義的太陽出現,其光線有醫治的能力,他們必出來跳躍如圈裏的牛犢。(見4:1-2)

經過六次的爭論,在3:16形容有一群人,經文稱之為「敬畏耶和華的人」,他們就先知的信息,就上帝的責備和吩咐在彼此談論,而經文形容上帝側耳聽他們的談論,又記下每一個聽到祂的話後會思想,並且轉回去遵行的人,上帝將他們的名字記錄在紀念冊[4]上。這不是單單討論義人與惡人及其結局,也帶出上帝重視祂與以色列的關係,祂說那些敬畏祂的人是屬祂的,是祂寶貴的產業,他們就如忠心服侍父親的兒子一樣,上帝會憐憫他們,向他們施恩。

耶和華的日子(4:4-6

瑪4:4「你們當記念我僕人摩西的律法,就是我在何烈山為以色列眾人所吩咐他的律例典章。

瑪4:5「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要差遣以利亞先知到你們那裏去。

瑪4:6 他必使父親( אָבוֹת֙ʾavot;fathers)的心轉向(שׁוּב shuv;return, restore)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 אֲבוֹתָ֑םʾavotam;their fathers),免得我來詛咒這地。」

這最後三節是《瑪拉基書》的結語,亦是先知對子民的最後勸勉。在之前六次爭論之中,先知首先專注在子民背約的問題,及後就提到耶和華的日子,也就是審判之日,並警誡子民要回轉悔改。而這三節正正就是《瑪拉基書》的一個總結,經文首先提及「你們當記念我僕人摩西的律法,就是我在何烈山為以色列眾人所吩咐他的律例典章。」何烈山,也就是西奈山,是以色列人領受上帝律法的地方,先知提醒他們要記念上帝的誡命,信守與上帝所立的約。最後亦預言在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臨到以前,上帝要差遣先知以利亞來,使人心改變,免得遍地受咒詛。留意最後一節提到「他必使父親( אָבוֹת֙ʾavot;fathers)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 אֲבוֹתָ֑םʾavotam;their fathers)」,在原文中,兩次出現「父親」這個詞都是複數,而「轉回」的原文是指到轉向或修復的意思。在瑪拉基的時代,以色列人因休妻另娶外邦女子,帶來了很多家庭關係的破裂,因此從字面上看,這似乎是指向家庭關係的復和。從另一個角度看,父親和兒女的關係本應是非常親密的,但現在兩者卻是疏離,彼此的心都不在對方身上。從廣義的層面看,或許這可以指到普遍關係的修補,就是從破裂回到原先親密的狀態。而在《瑪拉基書》當中,這一種本來親密卻破裂的關係,除了指到人與人,亦同樣可以指到上帝與以色列百姓之間的關係。而當以利亞先知來到時,就是要扭轉這一種情況。

 

《瑪拉基書》的主題

1. 耶和華對以色列不變的愛

《瑪拉基書》一開始就帶出耶和華對以色列那一份不變的愛,事實上從上帝帶領猶大百姓從被擄之地回歸耶路撒冷,就能看見上帝一直看顧著祂的百姓,從沒有丟棄他們。面對子民的不順服,上帝依然不斷地呼籲他們回轉,從而繼續賜福給他們。

2. 強調守約的重要性和指責以色列人背約

《瑪拉基書》強調約的觀念,例如經文提到上帝和利未所立的平安之約(2:5-9)、上帝和以色列先祖的約(2:10)、夫妻的婚約(2:14),亦提到一位立約的使者(3:1)。在先知的信息中非常強調守約的重要性,因此他在多方面對以色列人種種背約的問題去作出指責。

3. 在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以先,將差派以利亞先知到來並預言彌賽亞的來臨

《瑪拉基書》作為先知書的最後一卷,預言在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來臨之前,上主會差派以利亞先知來繼續上帝的救贖計劃,並且預言彌賽亞的來臨。雖然以色列人經已從被擄當中歸回,聖殿亦已重建,然而上帝對以色列的救贖工作尚未完成。在上帝所定的日子,主會忽然回到祂的聖殿,去完成祂對子民的拯救工作。而在主來臨之前祂會差派祂的使者,他會像先知以利亞一樣帶來審判和盼望的信息,呼籲子民悔改回轉,使敬畏上帝的百姓得以預備好自己去等候審判之日來臨。

 

耶書亞(耶穌)對《瑪拉基書》中彌賽亞預言的成就

為主預備道路的使者

在新約時期,當希律作猶太王的時候,有一位祭司叫撒迦利亞,他的妻子伊利莎白是不生育的。有一天當撒迦利亞在主的殿中燒香時,有天使向他顯現,對他說:「你的妻子伊利莎白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約翰。」並且指到「他要使許多以色列人回轉,歸於主──他們的上帝。他將有以利亞的精神和能力[5],走在主的前面,叫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叫悖逆的人轉向義人的智慧,又為主預備迎接他的百姓。」(見路1:13-17)當約翰出生後,撒迦利亞就預言約翰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因為他要走在主的前面,為主預備道路。(路1:76)天使的宣告就是確認約翰將要作彌賽亞的先驅,這成就了《瑪拉基書》的應許,約翰就是那位上帝所差來,要走在主的前面,為他預備道路的使者。

太11:13 眾先知和律法,直到約翰為止,都說了預言。

太11:14 如果你們願意接受,這人就是那要來的以利亞。

……

太17:11 耶穌回答:「以利亞的確要來,並要復興萬事;

太17:12 可是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人不認識他,反倒任意待他。人子也將這樣受他們的苦。」

太17:13 門徒這才明白耶穌所說的是指施洗的約翰。

耶書亞也親自說明施洗約翰成就了那個來自《瑪拉基書》對「以利亞」的期盼。換言之,彌賽亞(耶書亞)已經隨著「以利亞」的出現而來到世上。當約翰看見耶書亞時,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的!」(約1:29)並且當他看到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留在耶書亞身上,就作見證說耶書亞是上帝的兒子(約1:32-34),是百姓所盼望的彌賽亞,而他自己只是奉差遣在他前面開路的(約3:28)。

除了藉著有關以利亞的預言去證明耶書亞就是彌賽亞之外,耶書亞亦成就了《瑪拉基書》當中一些指向彌賽亞的描述:

 

《瑪拉基書》

在《新約聖經》的相關經文

1. 立約

瑪3:1 萬軍之耶和華說:「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來到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看哪,快要來到。」

太26:28 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許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

來9:15 為此,基督作了新約的中保;因為他的死,贖了人在第一個約之時所犯的罪過,使蒙召的人能得著所應許永遠的產業。

《瑪拉基書》是一卷預備上帝子民迎接那位「立約的使者」,也就是子民所期盼,所仰慕的彌賽亞來臨的書。而「立約的使者」這個稱呼說明他會來與子民立約,這跟先知耶利米的信息互相呼應。耶31:31-34提到上帝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的約,祂要將祂的律法放在百姓裏面,寫在他們的心上,並且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得他們的罪惡。耶書亞與門徒吃逾越節的筵席時曾說要以自己的血與人立約,使罪得赦。(太26:28)《希伯來書》9:15亦指出基督就是這新約的中保。

2. 潔淨與煉淨

瑪3:2 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他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因為他如煉金匠的火,如漂洗者的鹼

太3:11 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子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

火可以煉淨金屬的雜質,而鹼則用作潔淨,把衣服洗白,當彌賽亞來臨的時候,他會煉淨和潔淨上帝的子民,使他們得以成為聖潔。3:2這幅審判的圖畫要在彌賽亞第二次降臨時才會完全應驗,但當他第一次降臨時亦有在百姓身上作煉淨和潔淨的工作。施洗約翰是用水施洗,但那在他以後來的耶書亞,要用聖靈與火給人施洗。

3. 醫治

瑪4:2 但是,對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太陽出現,其光線(כָּנָף kanaf;作「翅膀」)有醫治的能力。……

可6:56 耶穌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裏、或鄉間,他們都把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穌讓他們摸一摸他的衣裳繸子,摸著的人就都好了。

路8:44 她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繸子,經血立刻止住了。

「翅膀」這個詞在原文其實是 כָּנָף kanaf,也就是「邊角」的意思,當患血漏的婦人摸耶書亞的衣裳繸子而得痊癒時,瑪拉基的這個預言就應驗了。耶書亞在地時行了許多醫治的神蹟,然而他來主要是醫治人的內心,叫罪人悔改歸向上帝(太9:12-13),為人帶來救恩,就如路1:78-79所描述,他像「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和平的路上。」

4. 受苦與作王

瑪4:4「你們當記念我僕人摩西的律法,就是我在何烈山為以色列眾人所吩咐他的律例典章。

瑪4:5「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要差遣以利亞先知到你們那裏去。

太17:3-5 忽然,有摩西和以利亞向他們顯現,與耶穌說話。……忽然有一朵明亮的雲彩遮蓋他們,又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你們要聽從他!

啟11:3「我要賜權柄給我那兩個見證人,穿著粗麻衣說預言一千二百六十天。」

啟11:6 這二人有權柄關閉天空,使他們說預言的日子不下雨;又有權柄使水變為血,並且能隨時隨意用各樣的災害擊打大地

在《瑪拉基書》的結語同時強調遵守摩西律法的必要性並吩咐子民必須等候那將要來的彌賽亞,這預示了彌賽亞要成全律法並成就新約的工作[6]。在登山變像的事件中,摩西和以利亞的出現就好像兩個見證人一樣,見證耶書亞就是以色列人一直期盼那位上帝所興起像摩西的先知,是上帝命令百姓要聽從的那位(申18:15-19;太17:5),也是隨著「以利亞」(施洗約翰)之後來臨的彌賽亞,他同時成就了律法和先知的預言,這也是要在耶書亞受苦被害以先讓門徒認識他的神性,給他們信心去面對主的死。而在《啟示錄》11章,提及到在彌賽亞作王掌權之前,同樣會有兩個見證人的出現,當中描述到他們的權柄分別跟以利亞和摩西從前所行的神蹟相同,因此當他們二人的形像再次出現時,寓意耶書亞將會執掌大權作王。

 

在瑪拉基時代上帝子民的主要問題

從上文所見,以色列百姓的問題與得罪上帝的事實在多不勝數,他們將不潔淨的祭物獻在壇上、破壞了上帝與利未人所立的約、背棄誓約的妻去娶外邦神明的女子、不斷投訴上帝沒有施行公義、沒有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奉獻和當獻的供物獻上、甚至認為事奉上帝是枉然的。但事實上,以上都並非當時百姓最主要的問題,從《瑪拉基書》中我們看見上帝認為有問題的事情,以色列人卻並不覺得是問題,因此他們主要的問題不單在於他們表面上的惡行,更加在於他們背後的叛逆心態。

當時以色列人被擄回歸已約100年,而聖殿重建後亦已過了數十載,他們仍然看不見先前先知所預言,就是上帝應許會復興以色列那一幅榮耀的圖象,相反,他們經歷乾旱、蝗災以致農作物失收,周遭繼續有人反對他們,社會中的惡人興旺……這一切客觀環境上的困難對他們的信仰造成了一種猛烈的衝擊,令他們灰心失望,以致認為保持敬虔都沒有甚麼作用,他們慢慢地失去了對上帝的敬畏,也逐漸對自己的職責敷衍了事。因此,他們敬拜獻祭的事情也只是行禮如儀,並開始用自己的方法去謀生,致力融入當地的社群,與外邦人結親,他們對上帝的愛亦逐漸變得冷淡。而這一種不再敬畏上帝、不再愛上帝的心態,從他們的外在行為就表露無遺。

瑪1:6 萬軍之耶和華對你們說:「兒子孝敬父親,僕人敬畏主人;我既為父親,孝敬我的在哪裏呢?我既為主人,敬畏我的在哪裏呢?……」

上帝形容自己為父親,形容以色列為祂的兒子。作為一個父親,在書卷一開始上帝就說祂愛雅各,因為雅各家是祂所揀選的,並且上帝信實不變,因此以色列才不致滅亡。上帝對以色列就像父親對兒女的愛,祂有耐性,沒有即時施行審判,因此以色列人仍然可以回轉歸向上帝,上帝說「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這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係,只要以色列人願意悔改,上帝會隨時回應祂的兒女,然而上帝卻得不到一個父親應得的尊重與看重。另一方面,上帝同時形容自己為主人,以色列是祂的僕人。然而上帝不是一位普通的主人,這節經文一開始就提到祂是萬軍之耶和華,這亦是《瑪拉基書》當中不斷重覆的片語,「萬軍之耶和華」在這卷書中出現的次數極為頻密,整卷書共55節經文當中就出現了24次,可見這是上帝要以色列人留意的重點。上帝是那位統管天使天軍與天地萬有的主,因此子民必須懂得敬畏這位主人,並謹遵祂的吩咐。

 

我們的反思

當日百姓的經歷其實與今天的我們都有類似的地方,他們等待彌賽亞來復興以色列的日子,今天我們等候主耶書亞再來作王掌權的日子。在等待期間,子民面對很多客觀環境上的困難,面對惡人當道,社會上出現不公平的情況,因此他們變得灰心,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可能都是大同小異。當然,我們不會跟他們犯一式一樣的錯誤,至少今天我們不用再獻上祭牲,然而,當失去了對上帝的敬畏和愛,不論在甚麼時代,行為上都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特徵:

1. 流於表面的敬拜

上帝曾責備以色列人說:「甚願你們中間有人把殿的門關上,免得你們徒然在我壇上燒火。我不喜歡你們,也不從你們手中悅納供物。」(1:10)可見上帝不悅納徒有形式的敬拜,因為這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在百姓中間雖然有實體的聖殿,但在其中卻沒有真正敬畏上帝的人;當中雖有祭司,卻沒有上帝的道。今天,我們也要慎防將信仰變成一種形式、傳統或習慣,不要想著只做了最基本的事,稍為花點時間敷衍一下上帝,祂就必然要悅納與賜福,因為唯有那些真心誠意敬畏祂的人,才能被上帝稱為祂寶貴的產業。

2. 生活漸趨世俗化

上帝要祂的子民謹守祂的律例典章,除了是叫他們活出上帝喜悅的生命,也是要將他們從世人當中分別出來。可是當時的百姓除了有一些例行的宗教活動之外,他們所做的事根本與世人無異,例如他們在律法上看人的情面、娶外邦女子、彼此行詭詐等。他們在安頓下來後就慢慢開始在生活與道德標準上都與當地的人融合。事實上,世俗化是一個過程,如果失去了對上帝的愛和敬畏,人必然會愈來愈以自我為中心,漸漸地所想的都只是為自己謀取最大的益處。因此我們都需要認真去反思,我們的一言一行,有沒有把我們從不信的人當中明顯地分別出來,而並非完美地融入世俗之中,多了的只是一件宗教的外袍?

3. 對上帝的應許沒有期望

當時以色列人對於上帝所應許以色列的復興與榮耀的盼望已不抱甚麼期望,他們覺得上帝不愛他們,對他們的遭遇與景況也漠不關心,這種感受大大衝擊了他們的信仰生活,以致對上帝心生抱怨,在上帝的責備下仍不斷反駁。「萬軍之耶和華」所代表著的是上帝的大能,上帝必定會按祂的時間去成就祂的應許。今天我們也要反問自己,我們對上帝是否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以至可以跨越現世的眼光去看見上帝的作為?而主的再來又是否我們心底裏最期盼的事情呢?

 

結語:真正屬主的寶貴產業

《瑪拉基書》作為《先知書》的最後一卷,它除了呼籲子民要記念摩西的律法,亦再次重申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必然臨到,而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也會隨著「以利亞」的出現而到來。這書處處點出以色列人背約、信仰形式化、自私自利與世俗化等問題,因他們眼中只看得見客觀環境的困難而看不見上帝,以致逐漸就失去了對上帝的敬畏、愛和信心。上帝既為父,祂因著愛必管教屬祂的人;上帝亦為主,祂是萬軍之耶和華,是吞滅的火(申4:24;來12:29),是輕慢不得的(加6:7)。祂配得我們的敬畏與看重,因此我們要以虔誠與敬畏的心去事奉祂。

事實上,今天我們的社會以至整個世界,每天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很多不公之事發生,就現實來看,的確我們未必能即時看見行義與行惡到底有何不同的結局。然而這書提醒我們,在萬軍之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一定能看見義人和惡人,事奉上帝和不事奉上帝的人最終之分別,這也成了每一位敬畏上帝的人的盼望。

在《瑪拉基書》中,上帝說:「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3:7)而不論是施洗約翰或是耶書亞,他們都在傳講回轉悔改的信息:「你們要悔改!因為天國近了。」(太3:2、4:17)在等候主再來的日子,就讓我們都不被眼前無奈的現實和灰心所擊倒,倒要裝備好自己,守住敬畏上帝的心,保持對上帝的愛,堅持不被世俗同化,繼續真誠地敬拜和事奉上帝,那麼在主再來的日子,我們必如圈裏的牛犢出來跳躍那樣歡喜快樂。求聖靈鑒察我們眾人的心,教我們在得罪上帝的事情上馬上悔改回轉,以致我們的名字都被記錄在主的生命冊上,成為真正屬主的寶貴產業!阿們。



[1] R.C. Sproul, ed.,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rlando: Ligonier Ministries, 2005), paragraph 21919.

[2] Andrew E. Hill, “Malachi,” in The Minor Prophets, Job, Psalms, Proverbs, Ecclesiastes, Song of Songs, vol. 5 of ZIBBCOT, ed. John H. Walton;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5 vol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9), 237.

[3] 參賽40:3-5。

[4] 這裏提到的紀念冊在《聖經》其他地方也有提到(見出32:32,詩56:8)。這冊子是由上帝保存的記錄,也就是猶太傳統理解的生命冊。從每年的猶太新年開始,生命冊被打開,在接下來的十天裏,人們有機會為過去一年的過錯認罪並悔改,以致自己的名能繼續被記在冊子上,而在贖罪日那天,生命冊會再度被密封一年。

[5] 施洗約翰和以利亞的經歷和事工都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衣著方面(王下1:8;太3:4)、在曠野中(王上19:4-8;約1:23)、直斥王的問題(王上18:17-18;太14:3-4)、面對死亡的威脅(王上19:2;太14:8)、帶領百姓悔改回轉(王上18:39、21:27;太3:5-6)等。總的而言,施洗約翰雖不是從死裏復活的以利亞,但以利亞的事工特別有助於描述約翰事工的特徵,並且二人對於不敬虔的人和事都會直接譴責。面對子民敬拜偶像的情況,以利亞向上帝的子民作出挑戰,而施洗約翰要履行類似的先知角色,去呼召上帝的子民悔改並歸回與上帝的約之中,預備迎接彌賽亞的來臨。

[6] Douglas Stuart, Malachi, The Minor Prophets: An Exegetical and Expository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Baker, 1998), 1256-1257.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