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瑪拿西

《希伯來聖經》綜覽《歷代志下》:活出有形有實的信仰

「安息日研經坊」(2021-12-18)《希伯來聖經》綜覽:《歷代志下》 (作者:Florence Tsang

圖為所羅門建造的聖殿(參代下2:1);圖片來自 public domain(經修改)

這次我們會綜覽《歷代志下》並討論以下問題:

1. 試從《歷代志下》29-33章比較希西家與瑪拿西。

2. 以上的比較帶給我們甚麼屬靈反思?

 

簡介《歷代志下

1. 書名、作者、成書日期、寫作對象和目的:參上一篇《歷代志上》摘要文章[1]

2. 書卷涵蓋的歷史時期:《歷代志下》延續《歷代志上》的故事,它涵蓋與《列王紀》相同的歷史時期。書卷開始時記述所羅門接續大衛作以色列王,由所羅門的統治(公元前971-931年)至王國分裂時期(公元前930-586年),中間橫跨三百多年歷史。在所羅門死後,以色列分裂為北國(稱為「以色列」,由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十個支派組成)和南國(稱為「猶大」,包括猶大支派以及便雅憫支派和西緬支派的一部分)。書卷最後以波斯王居魯士於公元前536年下詔重建聖殿作結(36:22-23;與拉1:1-3相同)。

3. 特色:與追溯南北兩國歷史的《列王紀》不同,《歷代志下》只集中在猶大(南國)的記事,作者主要想突出大衛的直系子孫,並且強調耶路撒冷是唯一真正的敬拜場所,而以色列(北國)只有在與猶大互動時才被提及。此書可算是對《列王紀》的註解或聖經重述(re-written Bible),它對猶大列王有較正面的描述,會淡化或省略一些王的過失,也增補一些王的善行。作者對行得好的君王會較詳細地記述,行惡的王則佔較短篇幅,說明這書更關注那些忠於上帝及其旨意的君王[2],某程度是為了要向讀者展現一個美好的猶大王國並大衛王朝復興的願景。在王國分裂後的26章經文中,約有一半的材料是《歷代志下》所獨有的,作者試圖為他敘述的事件提供神學解釋,就是上帝會按照王所行在祂眼中看為正或惡的事而賜福或管教,因此上帝賞善罰惡的形象在《歷代志下》尤其突出,也表明以色列(包括列國)的興衰全然在上帝的掌管之中。雖然作者在記述時明顯對選用的原始資料有所篩選,然而這並非等同篡改歷史,而是作者假設他的聽眾經已熟悉列王的記載並對《先知書》有所明白,以致可以理解他要藉著這書對當時的世代想要傳遞的信息和教導。

4. 對北國以色列的態度:作者在以色列王國分裂後將焦點集中在南國猶大,強調猶大家才是上帝所揀選,是大衛的子孫,特別在亞比雅與耶羅波安一戰中,亞比雅指責北國離棄耶和華,沒有遵從正確的敬拜條例(參13章)。書中常形容那些行惡的猶大王「行以色列諸王的道」(例如21:6、28:2),亦屢次斥責與以色列王結盟的猶大王(見19:1-2、20:35、21:6-13、22:3-4、25:5-7等)。然而,書中不同的記述都表明猶大對那些願意歸向上帝和在耶路撒冷敬拜的以色列人表示歡迎,例如:在王國分裂後,全以色列的祭司和利未人都從四方來歸羅波安,當時以色列各支派當中凡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的,都隨從利未人來到耶路撒冷獻祭(11:13-17);亞撒作王時,有許多以法蓮和瑪拿西人加入猶大(15:9);希西家在位期間,亞設人、瑪拿西人、西布倫人悔改,來到耶路撒冷守節(30:11);約西亞將宗教改革帶到瑪拿西、以法蓮,甚至拿弗他利(34:6)。也許作者希望透過這些記述,去邀請耶路撒冷以外的上帝子民悔改歸向上帝,並且返回耶路撒冷參與聖殿的建設和敬拜。

5. 大綱:全書共36章,大綱如下[3]

I. 所羅門的統治(1:1-9:31)

II. 南國猶大的歷史(10:1-36:23)

A. 從羅波安到亞哈斯(10:1-28:27)

B. 希西家恢復聖殿敬拜(29:1-31:21)

C. 從希西家到亞們(32:1-33:25)

D. 約西亞和上帝的律法書(34:1-35:27)

E. 猶大最後那些王(36:1-16)

F. 被擄到巴比倫與聖殿被毀(36:17-21)

G. 重建聖殿的諭旨(36:22-23)

 

歷代志下》的內容要點

1. 所羅門的統治(1-9章)

1-9章是有關所羅門的記述,當中呈現一個倒影結構[4]

A. 所羅門的財富和智慧(1:1-17)

B. 外邦人的認可/與希蘭的互動(2:1-16)

C. 建殿/外邦勞力(2:17-5:1)

D. 獻殿(5:2-7:10)

D.’ 上帝的回應(7:11-22)

C.’ 其他建築工程/外邦勞力(8:1-16)

B.’ 外邦人的認可/與希蘭的互動(8:17-9:12)

A.’ 所羅門的財富和智慧(9:13-28)

書中記載所羅門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率領以色列全會眾到基遍敬拜耶和華。此前大衛已將約櫃帶到耶路撒冷,但位於基遍的會幕仍是合法的敬拜場所,當時所羅門上到耶和華面前會幕的銅壇那裏,在壇上獻一千祭牲為燔祭。(1:2-6)這強調所羅門關注上帝與以色列百姓的關係,他致力使以色列人能夠敬拜及親近上帝。所羅門跟他的父親大衛一樣,是個專心尋求和跟隨耶和華的人。然而,《歷代志》的作者刪減了在《列王紀上》3:1-3有關所羅門與埃及王法老結親,以及他在丘壇獻祭燒香的事件。這使《歷代志下》所呈現的所羅門,更接近那位應許的理想君王(大衛的子孫彌賽亞),一個生命沒有被罪所玷污,忠誠地事奉上帝,並且尊崇祂高於自己的王。所羅門在基遍獻祭後,經文記載上帝在夜間向所羅門顯現,所羅門向上帝求智慧聰明,使他可以判斷上帝的百姓。上帝因喜悅他的心意,就應承他所求,賜他智慧聰明,亦賜他資財、豐富、尊榮,是在他以前的列王未曾有過,在他以後也不會再有。(參1:7-12)

整個段落的首尾部分A(1:14-17)和A’( 9:13-28)均提及所羅門的財富和兵力。更廣泛來說,它強調所羅門的統治,就是他由「治理以色列」(1:13)到「統管諸王,從大河到非利士人的地,直到埃及的邊界」(9:26)。所羅門王朝的強盛無疑跟「所羅門王的財寶與智慧勝過地上的眾王」(9:22)有關,從而帶出他的智慧聰明、資財、豐富、尊榮,並非出於他個人的能力,乃是上帝因喜悅他謙卑的心而賜予他的。

接著在B(2:1-16)和B’(8:17-9:12)的部分,作者以推羅王希蘭作為這兩段記述的平行。雖然作者對所羅門建殿的材料有著仔細的描述,但比這更重要的是所羅門和推羅王希蘭之間的交流。所羅門寫給希蘭的信(2:3-10)表明他真誠地渴望榮耀上帝,而希蘭的回信(2:11-16)則表明,在所羅門的時代,以色列正使外邦人認識耶和華。這是上帝對以色列的旨意的一部分,也是作為一個理想的大衛子孫將要完成的事情(參亞 8:22-23)。在B’部分雖然再次提到希蘭,但作者對示巴女王拜訪所羅門的記述更為詳盡,而希蘭與示巴女王的聯繫,是在於他們同樣表明上帝之所以立所羅門作王,是出於祂對以色列的愛(見2:11,9:8)。

至於C(2:17-5:1)和C’(8:1-16)的部分就圍繞著所羅門建殿與其他建築工程,兩者同樣提及他使用外邦的勞力(2:17-18,8:7-10)。大量的建築工程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強盛,而作者常以建築工程來象徵上帝對以色列的祝福。事實上,所羅門在《歷代志下》除了被描繪為一個理想的君王,更重要的是,他是聖殿的建造者,從作者的角度來看,這是所羅門的主要成就。從以上的倒影結構可見,有關所羅門的記述是以建造聖殿作為主軸,當中聖殿的獻呈與上帝的回應更是整個段落的中心。

5:2-7:10是屬於獻殿的部分,當中的記述包括:接約櫃入聖殿、所羅門向百姓講話、所羅門的祈禱,以及人民的慶祝活動。接約櫃是七月節期的時候,大概是住棚節的日子,王與聚集的以色列全會眾都在約櫃前獻牛羊為祭。祭司將耶和華的約櫃接進內殿,就是至聖所。當時吹號的祭司、歌唱的利未人都合一地齊聲讚美稱謝耶和華。耶和華的殿充滿了雲彩,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上帝的殿,這表明了上帝的同在,亦表明上帝悅納所羅門所建造的這殿。

所羅門的禱告記載在6:12-42,上帝住在聖殿裏是象徵祂與子民同在,而因著祂的同在,所羅門請求上帝看顧祂的子民,亦為子民施行公義的審判。在6:22-39,所羅門具體說明了他求主垂聽並回應禱告的七種具體情況:(1)人在聖殿裏起誓(22-23節);(2)以色列被敵人打敗後歸回上帝(24-25節);(3)天不降雨(26-27節);(4)子民經歷疾病或其他災難(28-31節);(5)外邦人來向聖殿祈禱(32-33節);(6)以色列與仇敵爭戰(34-35 節);(7)以色列因罪被擄(36-39節)。所羅門請求上帝,當以色列民向祂所選的耶路撒冷、向著聖殿禱告的時候,求上帝從天上的居所垂聽他們的禱告祈求,赦免百姓向祂所犯的罪,為他們伸張正義。當所羅門祈禱完畢,就有火從天降下來,燒盡一切的燔祭和祭物,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

接著上帝再一次向所羅門顯現,並且應允他的禱告。上帝說:「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謙卑自己,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我必睜眼看,側耳聽在此處所獻的禱告。」(7:14)而在7:17-20,上帝續說:

代下7:17 你若行在我面前,效法你父大衛所行的,遵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謹守我的律例典章,

代下7:18 我就必堅固你國度的王位,正如我與你父大衛所立的約,說:『你的子孫必不斷有人治理以色列。』

代下7:19「倘若你們轉去,離棄我擺在你們面前的律例誡命,去事奉別神,敬拜它們,

代下7:20 我就必把以色列人從我賜給他們的地上連根拔起,也必從我面前捨棄那為我名所分別為聖的殿,使它在萬民中成為笑柄,被人譏誚。

上帝對所羅門的回應可以說是構成了隨後以色列歷史的「憲章」。在王國分裂後的每一位猶大王,上帝都按照當中的原則去行事及對待列王,而到最後當猶大不斷犯罪得罪上帝的時候,上帝也就按著祂對所羅門的回應,捨棄那為上帝的名分別為聖的殿,又讓以色列人經歷被擄。作者以大衛之約(代上17章)、所羅門的祈禱以及上帝的回應(代下6-7章)來讓受眾理解國家的歷史事件,就是遵守聖約會帶來上帝的祝福,而對聖約的不忠則經歷上帝的懲罰。當王和他的子民面臨危險時,若他們在禱告中尋求耶和華並謙卑回轉,可以獲得上帝的寬恕和幫助(參12:6-12;32:26;33:12;34:26-28等)。

在9章結尾提到所羅門在耶路撒冷作全以色列的王四十年之後,就與他祖先同睡,葬在他父親大衛的城裏,他兒子羅波安接續他作王。作者省略了《列王紀上》11:9-13當中上帝責備所羅門的話,亦沒有提及是所羅門的背道而導致王國分裂。作者選擇只呈現所羅門美好的一面,就是一個因信靠和順服上帝而被上帝祝福的正面例子。作者希望以所羅門作為榜樣來激勵當時被擄回歸的百姓,並建立百姓對將來彌賽亞君王的盼望,而不是再為過去而感到遺憾。

2. 南國猶大的歷史(10:1-36:23

在所羅門死後,以色列分裂為南北兩國,自此作者將焦點投放在大衛的直系子孫,即南國猶大的列王身上。書卷的第二部分(10-36章)記載了由羅波安到西底家,二十位[5]猶大王共三百多年的歷史。羅波安在猶大延續了大衛和所羅門的敬拜形式,全以色列的祭司和利未人都從四方來歸順羅波安,而利未人放棄他們的郊野和產業,來到猶大與耶路撒冷事奉耶和華。(11:13-14)而耶羅波安則在以色列另建一種新的敬拜模式,他為丘壇,為山羊鬼魔,為自己所造的牛犢設立祭司。(11:15)經文提及猶大得以鞏固,以及羅波安的強盛,是因他們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11:17)然而,羅波安在強盛的時候離棄了耶和華的律法,因著他們背叛耶和華,及後埃及王示撒就上來攻打耶路撒冷。(12:1-2)

代下12:5 那時,猶大的領袖因為示撒的緣故聚集在耶路撒冷,有先知示瑪雅去見羅波安和眾領袖,對他們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們離棄了我,所以我也離棄你們,把你們交在示撒手裏。』」

代下12:6 於是以色列的領袖和王都謙卑說:「耶和華是公義的。」

代下12:7 耶和華見他們謙卑,耶和華的話就臨到示瑪雅,說:「他們既謙卑,我必不滅絕他們;我要使他們暫時得拯救,不藉著示撒的手將我的怒氣倒在耶路撒冷。

《列王紀》中沒有記述先知的警告,也沒有記述王與眾領袖的謙卑以致耶和華使他們得拯救,這就突顯了《歷代志》的作者想透過這段記載而傳遞的信息,就是猶大的命運與興衰,是完全取決於猶大王與百姓是否忠於耶和華。在《歷代志下》,上帝經常被描繪為一位會因猶大王與百姓的行為而作出干預的上帝:若他們離棄上帝,上帝就離棄他們,將他們交在外邦人手中;若他們謙卑,上帝就為他們帶來拯救。這主旨在猶大列王的記載當中不斷被強調,其中亦重複出現當猶大王依靠上帝,便在爭戰中經歷神蹟的拯救與得勝的記述。(見13:14-18;14:11-12;18:31;20:21-30;32:20-22)

《歷代志下》的另一個重點是聖殿。從第一部分有關所羅門的記載,可見聖殿的建造是整段記述的中心,到了第二部分依然延續聖殿這個主題。猶大沒有像北國以色列那樣隨自己的方式去敬拜上帝,他們維持著耶路撒冷聖殿的敬拜,然而,猶大仍然經歷很大程度的屬靈低谷和民族衰落。因為隨後聖殿敬拜漸漸演變為純粹一種儀式,甚至有王藐視聖殿的情況出現,如烏西雅強行在殿中的壇上燒香(26:16)、亞哈斯從耶和華殿裏取財寶送給亞述王(28:21)、打碎上帝殿裏的器皿並且封鎖耶和華殿的門(28:24)、瑪拿西在耶和華殿中拜偶像(33:3-9)等,這也導致人們越來越忽視聖殿作為上帝同在與管治的象徵,而形式化的敬拜則突顯出猶大的真正問題是背道。如上所述,《歷代志下》的記載明顯更側重於大部分忠於上帝及其旨意的君王,例如:亞撒(14-15章)、約沙法(17-20章)、約阿施(24章)、希西家(29-32章)和約西亞(34-35章)。以上五個王於任內均在猶大施行不同程度的宗教改革,而當中大部分的改革是始於聖殿。亞撒重新修築耶和華的壇(15:8)、約沙法除掉猶大境內的一切丘壇和亞舍拉,又差遣使者帶著耶和華的律法書,走遍各城去教導百姓(17:6-9)、約阿施重修耶和華的殿(24:4)、希西家把他父親亞哈斯封鎖的耶和華殿的門重新打開並整修聖殿(28:24、29:3)、約西亞整修耶和華的殿並按希勒家祭司所發現的律法書帶領子民與上帝重新立約(34:8、29-32)。因此,王對聖殿的態度、對恰當敬拜的著緊程度、除掉偶像的政策等,某程度上亦反映出他們是否忠於上帝,是否定意跟從和事奉祂。

北國以色列於公元前722年被亞述所滅,當時正值南國猶大王亞哈斯統治(約公元前735-719年)的尾聲。亞哈斯沒有效法他的先祖大衛王,他的心和北國列王一樣離上帝很遠。在亞哈斯的統治下,猶大陷入了屬靈的低谷,必需有一個像大衛那樣的王出現方能扭轉猶大的惡況。接續亞哈斯作猶大王的是希西家,他在《歷代志下》中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是希西家帶領猶大在王國分裂後重回屬靈的高峰。而《列王紀》的作者似乎較看重約西亞以及他的宗教改革。(見王上13:2,王下23章)《列王紀》對希西家的記載僅簡要地提及他的宗教改革(王下18:3-7),而更集中於他與亞述人的對抗(王下18:8-19:37;參賽36-37章)、他的疾病以及巴比倫王的使節來訪的情況(王下20章;參賽38-39章)。《歷代志下》則有所不同,它記載得最詳細的是有關希西家的改革(29-31章),相反,作者對亞述的入侵(32:1-23)、巴比倫使節的來訪(32:31)和希西家患病(32:24-26)的記述均較簡潔。

隨著北國以色列的陷落(大量的難民湧入南國猶大),希西家被描繪為將南北兩國合一的君王,因此自大衛和所羅門以後,以色列再次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先大衛一切所行的,他潔淨並重新奉獻聖殿(29章)、從別是巴直到但通告全以色列,吩咐百姓都來耶路撒冷向耶和華守逾越節(30:5)、又分派祭司和利未人按班次事奉(31:2)。作者以大衛和所羅門的形象去映照出希西家符合作為帶領以色列重回合一敬拜的大衛子孫。其次,當希西家呼籲那些「脫離亞述諸王之手的餘民」(30:6)要轉向耶和華時,這也同樣成為了對當時被擄歸回的百姓的呼籲,希西家積極的改革與子民的響應成為了一個模範,作者盼望藉由希西家的成功例子,能給那些對以色列的復興抱有盼望的百姓帶來動力。

在希西家後猶大也經歷了失敗的時期,如瑪拿西和亞們的背道(33章),但瑪拿西的謙卑禱告和復興(33:11-17)與約西亞的改革(34:3-35:19)說明了上帝仍然信實地對待那些願意悔改的子民,向他們施憐憫,賜福給他們。這一系列的事件表明了以色列的復興在於上帝的子民是否願意謙卑地轉向耶和華,並且忠心於祂。

《歷代志下》的最後一章記載了被擄前最後幾位猶大王(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西底家;見36章),他們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那時大衛王朝對猶大的統治經已名存實亡。隨著約西亞的死,猶大落入了外邦勢力的控制之下,首先是埃及,接著是巴比倫,上帝使用強大的外邦勢力來懲罰祂子民的背道。因著他們的種種惡行,經文記述「耶和華向他的百姓大發烈怒,甚至無法可救」(36:16),「耶和華使迦勒底人的王來攻擊他們,把所有的人都交在他手裏。」(36:17)在公元前586年,迦勒底人焚燒了上帝的殿,擄掠殿裏大小的器皿及財寶,帶回巴比倫,又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用火燒了城裏所有的宮殿,毀壞了城裏一切寶貴的器皿。凡脫離刀劍的倖存者,迦勒底王都擄到巴比倫去,作他和他子孫的僕婢,直到波斯帝國興起。聖殿被毀,象徵著上帝不再在祂賜給以色列人的土地上與他們同在,耶路撒冷的陷落意味著以色列人失去了他們生活的三根支柱:聖殿、君王、土地。作者強調這事是出於上帝的旨意:「這就應驗耶和華藉耶利米的口所說的話:地得享安息;在荒涼的日子,地就守安息,直到滿了七十年。」(36:21)表明聖殿被毀和猶大國的覆亡都全然在上帝的掌握和容許中發生的。

代下36:22 波斯王居魯士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的口所說的話,就激發波斯王居魯士的心,使他下詔書通告全國,說:

代下36:23「波斯王居魯士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上帝已將地上萬國賜給我,又委派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 יָֽעַל yaʿal;let him go up),願耶和華──他的上帝與他同在。」

書卷的最後兩節經文反映了《歷代志》並非以人的失敗告終,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上帝的信實上。居魯士的詔書,為當時被擄回歸的子民帶來了盼望。上帝掌管波斯王的心,正如他掌管巴比倫、以及以色列歷世歷代的王一樣。儘管巴比倫的軍隊已將耶和華的聖殿夷為平地,但它仍會再次被建造起來。在希伯來原文中,全書的最後一個字,並非中文翻譯的「同在」,而是「讓他上去」(יָֽעַל yaʿal),意思是上到耶路撒冷。這裏雖是整卷書的結尾,但卻不是一個結束,反倒像是一個新的開始。作者呼籲那些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對耶路撒冷聖殿的建造,以及復興聖殿的敬拜存有盼望,並且仰望上帝所應許那位大衛子孫的來臨。而對於歷世歷代的信徒而言,這裏作為整本《希伯來聖經》的結尾亦帶出對耶和華聖殿和國度的期盼,指向將來上帝與子民永遠同在的美好願景,這跟《希伯來聖經》的第一卷書《創世記》中的伊甸園形成了首尾呼應。而在《新約聖經》開首的耶穌家譜(太1章),就為那位以色列人所仰望的彌賽亞(大衛子孫)的身分給予了答案。

 

希西家與瑪拿西的不同之處

希西家和瑪拿西這兩父子可謂處於猶大列王中好壞的兩極,是次綜覽雖未能涵蓋《歷代志下》所有的課題,然而我們仍可透過這兩個王的比對,去帶出書卷中一些重要的中心思想,以及從中有所反思。從書中的記述,二人所做的事可以說是正好相反:

  • 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先大衛一切所行的(29:2);瑪拿西卻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的列國那些可憎的事(33:2)。

  • 希西家不但帶領猶大百姓一同守節敬拜上帝,他還呼籲以色列人要轉向耶和華(30:1、9);瑪拿西卻引誘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行惡,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嚴重(33:9)。

  • 希西家雖心裏驕傲,但他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卻願意一同謙卑,以致耶和華的憤怒在希西家的日子沒有臨到他們(32:26);相反,當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不聽(33:10)。

  • 希西家和瑪拿西同樣面對亞述大軍,希西家和以賽亞先知為此禱告,向天呼求,上帝就差遣一個使者進入亞述王的營中將敵人殺滅,讓他們經歷神蹟的拯救(32:20-21);相反,上帝不但沒有幫助瑪拿西,經文還提到是耶和華自己使亞述王的將領去攻擊他們(33:11)。

除了以上所列的比較之外,二人最大的分別其實是在於他們對聖殿的態度:

在有關希西家的記述中,作者第一樣提到的是,他開了耶和華殿的門,重新整修。他又潔淨聖殿,除去一切可憎之物,將聖殿分別為聖,重新獻殿並在其中獻祭,就像回到所羅門獻殿時那樣。而他所實施的宗教改革亦跟聖殿相關,他重新分派祭司和利未人的班次,使他們按各自的職分在耶和華殿的門內事奉。(見29:3、20-21;31:2)而作者記述他的兒子瑪拿西所做的第一件事,卻是重新建築他父親希西家所拆毀的丘壇,為諸巴力築壇,造亞舍拉,又敬拜天上的萬象,事奉它們。不但如此,他甚至在耶和華殿中以及聖殿的兩個院子為天上的萬象築壇,並在上帝殿內立雕刻的偶像。(見33:3-7)

聖殿象徵的是上帝的同在。因此,王對聖殿的態度正正反映了他們對上帝的心。希西家重視上帝,因此重視聖殿,上帝祝福他,使他所做的事情亨通;而瑪拿西無視上帝,因此肆意褻瀆聖殿,把聖殿弄得一塌糊塗,上帝就興起仇敵攻擊他。同一所聖殿,因著希西家和瑪拿西對聖殿的不同態度,帶來了不一樣的結果。可見上帝重視的,不只是那個有形的殿,祂更看重人的內心,就是人是否著緊祂的吩咐、看重祂的同在和願意遵行祂的道。在《歷代志下》的記述中,人對上帝的心明顯可從他對聖殿的態度反映出來。

二人的共通之處

希西家和瑪拿西雖然大不相同,然而他們仍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在有關希西家的記載中,記述了他幾次向上帝禱告:當他為從北國來到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卻未自潔就吃逾越節羔羊的百姓代求時,上帝應允他,醫治了百姓(30:18-20);當他面對亞述大軍的威脅而向上帝禱告時,上帝差派使者助他殺滅敵方大軍(32:20-21);當他病得要死而向耶和華禱告時,耶和華就應允他,並賜他一個預兆(32:24);最後當希西家心裏驕傲,及後與百姓一同謙卑的時候,主的憤怒在希西家的日子就沒有臨到他們(32:26)。上帝垂聽並應允希西家的禱告,我們大概會很容易理解,因為我們知道他效法大衛(29:2、34:2),真誠地面對自己的信仰,立志行上帝眼中看為正的事。

另一方面,之前瑪拿西一直不聽上帝的警戒,直到經歷被擄的審判,他在急難的時候終於懇求耶和華,就是在他列祖的上帝面前極其謙卑。結果耶和華同樣地應允他,垂聽了他的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仍坐王位。(33:12-13)如此作惡多端的人,上帝為何不任由他滅亡,為何仍應允他的禱告呢?事實上,在猶大列王之中,並沒有一位是完美的,希西家再好,最終亦有失腳。瑪拿西雖然惡事做盡,但他最後也在主前極其謙卑並且悔改。他們二人,當悔改歸向上帝的時候,上帝同樣垂聽,因為祂曾經應允所羅門:「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謙卑自己,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7:14)

《歷代志下》雖然側重那些忠於上帝的君王,然而它亦提及那些背棄上帝的王以及他們為猶大帶來的惡果。即便如此,大衛的子孫仍然沒有斷絕,特別透過瑪拿西的記述,讓當時被擄回歸的百姓明白因著主的信實,立約的子民即使如瑪拿西一樣因背棄上帝而被擄到巴比倫(參33:11),但他們只要願意謙卑自己,禱告尋求上帝,真心悔改並轉離自己的惡行,上帝仍然是可信可靠的,他們仍可扭轉當時惡劣的景況,再次回到蒙上帝祝福的道路上。

定意尋求耶和華

「定意尋求耶和華」這個主題在《歷代志下》中多次出現(見11:16、12:14、15:2-4、15:12-13、15:15、16:12、17:4、19:3、20:3-4、22:9、25:15、26:5、30:19、31:21、34:3、34:27等),是書中一個重要的信息。當人得罪上帝的時候,上帝所要求的,並非先要百姓獻上多少祭牲,而是首先謙卑自己,向聖殿禱告,尋求上帝的面,並且轉離他們的惡行。也就是說,人要從他們原來所行的道路上,回頭轉向上帝,重回一個正確的方向,去行上帝眼中看為正的事。儘管《歷代志》原為一卷書,並且是連續的記述,但上、下兩冊的側重點略有不同。《歷代志上》強調聖殿在以色列民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讓在外邦統治底下的上帝子民能認清民族的根及其個人身分,激勵他們找回自己在建立上帝聖殿和國度中的崗位,並且為此盡力擺上。《歷代志下》則延續《歷代志上》的主題,帶出聖殿的建造和敬拜不可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是所有稱為上帝名下的人,他們的內心也要回轉歸向上帝,與祂恢復一份親密的關係,他們在所行的路上都要定意尋求上帝,全心依靠祂,而這樣有形有實的敬拜才能得蒙上帝悅納和賜福。

從以上比較所得的屬靈反思

聖殿一直是猶太人信仰上的盼望和敬拜的中心,《歷代志》的作者鼓勵被擄回歸的以色列人參與聖殿的重建與恢復敬拜,然而從歷史上我們看見當日被擄回歸的百姓同心建造的第二聖殿已在公元70年被毀。在《約翰福音》2:19,耶書亞(耶穌)潔淨聖殿的時候曾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天內會建造起來。」他所說的殿是指他的身體。今天一個物質的殿雖不復存在,然而主以他的身體建造了一個由彌賽亞信徒與我們外邦信徒群體組成的屬靈的殿(林前3:16;彼前2:5)。因此《歷代志下》的信息仍然對今天的我們有所提醒,用希西家和瑪拿西為例,我們可有以下的反思:

1. 要以耶書亞作為我們敬拜的中心:希西家與瑪拿西對聖殿敬拜的態度反映他們對上帝的心,以及他們是否願意遵行上帝的吩咐。當耶書亞道成肉身,並以自己的身體為殿,就是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來買贖我們,他就成了我們的主,也就是我們敬拜的焦點。這值得我們反思今天我們對敬拜主的態度如何?我們的敬拜是否真的以耶書亞為中心,抑或已經偏離、甚至以人作為焦點,利用宗教去滿足個人的需要呢?我們又有沒有承認耶書亞在我們生命中的主權,並真正按他所吩咐的而行?另外,我們的敬拜與團契不應只是行禮如儀,更非勉強地維持基本的運作去做做樣子,這樣有形而無實的敬拜活動只會徒費心思,我們要對那些恆常所做的事有所反思,並確保它朝著一個上帝喜悅的方向前進。

2. 定意尋求上帝,行在主喜悅的道路上:我們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總是異常忙碌,可是這種種忙碌,是好像希西家一樣對準上帝的敬拜和侍奉,並且隨時都預備好面對自己的信仰,真誠地來到上帝面前;還是內裏好像瑪拿西那樣為自己設立不同的偶像,被上帝多次警戒仍不願回轉悔改,直到大難臨頭時才懂得謙卑自己呢?我們要留心不要被繁忙的生活牽著鼻子走,以致不知不覺間敬拜了上帝以外的偶像,而是該常常省察自己的內心與行事的動機,並且在所行的路上專心定意尋求上帝,時刻留心聖靈的督責和提醒,懂得及早回轉悔改,返回上帝喜悅的道路上。

3. 在不同的屬靈光景中,都要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罪,謙卑悔改:希西家和瑪拿西的生命雖然看似南轅北轍,但二人同樣有需要在主前謙卑悔改的時候。因此不論看上去多麼屬靈的人,都總有失腳和需要悔改的地方;而同樣地無論一個人再屬世,也仍能有回轉悔改的機會,這是上帝的恩典,因為上帝不輕看痛悔的心靈。事實上,毀滅一個人的並不是罪,而是對罪的縱容和不願悔改,因此我們必須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罪和信仰上的缺失,勇於認罪悔改,學習坦然無懼地來到主的施恩寶座前,為要得祂的憐恤、恩惠和幫助(參來4:16),這樣才能與上帝持續地維持一份完好的關係。

 

結語:活出有形有實的信仰

《歷代志》跨越從亞當到被擄回歸時期,並聚焦在大衛和所羅門的統治來敍述以色列的歷史,旨在表明上帝對大衛的揀選以及祂對大衛家的應許之確定。《歷代志下》記錄從所羅門至猶大諸王的記載,強調大衛王朝的延續,並闡明上帝賜福所有忠於祂和定意尋求祂的大衛子孫。

猶大最後雖因背道而被擄,聖殿也被毀,但耶和華已預定了一天,正如祂所說:「在那日,我必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修補其中的缺口;我必建立那遭破壞的,重新修造,如古時一般。」(摩9:11)《歷代志》所描寫的大衛和所羅門不僅僅是指歷史裏的大衛和所羅門,更是跨越時代和有象徵意義的。作者透過敘述他們的輝煌事蹟以至以色列臣服於外邦列國的時代,為要讓讀者期盼大衛王朝的復興,以色列終有一天會恢復像大衛和所羅門時代那樣的統治,而讀者尤其能夠從所羅門的事蹟明白和看清他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大衛的統治預表著即將到來的彌賽亞君王的國度,他將會完全順服並執行上帝的旨意,實現大衛之約的應許。今天我們曉得那位大衛的子孫就是耶書亞彌賽亞(耶穌基督),他以自己的身體建造了屬靈的殿(約2:21),上帝透過耶書亞去實踐祂的永恆計劃,使人重新與自己建立關係。而《歷代志下》提醒我們,上帝是信實的,祂的應許必定成就,書卷結尾中波斯王居魯士的詔書中清楚提到,所有凡作上帝子民的都可以上耶路撒冷去建造殿宇。這同樣是對我們的呼籲,我們凡作上帝子民的都一同被呼召去建造上帝的殿,就是造就耶書亞的信徒群體。然而這書同時強調上帝的子民要定意尋求耶和華,專心仰賴祂,因此參與建造聖殿與其中的敬拜不單只是有形(進行宗教的儀式),亦必須有實(真誠地面對信仰,努力討上帝喜悅的心志)。這不但用以衡量每一位王,也是衡量每一位主的門徒的指標,是我們是否有分於上帝國度的決定性因素。深願我們都從此書的信息得著提醒,懂得時刻定睛於主,以他為我們生命的焦點,定意尋求他並從罪中轉回,與上帝維持一份完好的關係,以致我們可以活出一個有形有實,真正敬拜上帝的生命!


[1] 參《希伯來聖經》綜覽《歷代志上》查經摘要〈成為建造上帝國度的參與者〉

[2] 作者保留了對約蘭(21:4-20)、亞哈謝(22:1-9)、亞哈斯(28:1-27)、亞們(33:21-25)、約哈斯(36:2-4)、約雅敬(36:5-8)、約雅斤(36:9-10)和西底家(36:11-14)的負面描述。雖然他也保留了對亞撒(14:2-16:14)和約沙法(17:1-21:3)褒貶不一的評價,但他對其他君王的評價比《列王紀》更為正面,如:羅波安(10:1-12:16)、約阿施(22:10-24:27)、亞瑪謝(25:1-28)、烏西雅(26:1-33)、約西亞(34:1-36:1)和瑪拿西(33:1-20),他省略他們的失敗並提供《列王紀》中沒有提及的正面記述。他以非常正面的方式去描繪亞比雅(13:1-14:1)、約坦(27:1-9)和希西家(29:1-32:33),部分是為了讓讀者期盼彌賽亞君王的來臨,他將實現作者對這些王的正面描繪所呈現的理想面向。參R.C. Sproul, ed.,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rlando: Ligonier Ministries, 2005), paragraph 8167.

[3] 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1336.

[4] Raymond B. Dillard, 2 Chronicles, WBC 15;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1987), 5.

[5] 若不把亞她利雅計算在內則共十九位猶大王,當亞哈謝死後,亞她利雅開始剿滅猶大王室所有的後裔並治理以色列。在第七年,祭司耶何耶大推翻亞她利雅並擁立大衛的子孫約阿施作王。《列王紀》和《歷代志》在形容亞她利雅統治時只描述「亞她利雅治理這地的時候」(王下11:3,代下22:12),而沒有採取公式的寫法,說明兩卷書的作者並不認可亞她利雅作為猶大合法的統治者。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創48:1-22;王下13:14-23查經摘要:雅各在臨終前所展示的信心

(作者:Ada Lui)

創 48:1-22 是關於雅各收納約瑟的兩個兒子為自己的兒子,立次子以法蓮在長子瑪拿西之上並為他們祝福,又把長子應得的雙分產業賜給約瑟。

《希伯來書》11:21 說:「因著信,雅各臨死的時候給約瑟的兩個兒子個別祝福,扶著枴杖敬拜上帝。」試討論雅各在祝福約瑟的兩個兒子這事上怎樣展示他的信心?

(圖為雅各祝福以法蓮和瑪拿西;by Benjamin West, 1766-68;Public Domain)

今段《妥拉》經文(創48:1-22)的大綱

今章經文可分為七個部分,當中有一個倒影結構:

A. 約瑟得知父親病了,就帶兩個兒子到父親那裏,雅各於是起來見約瑟(48:1-2)

B. 雅各對約瑟述說上帝對他的祝福,之後說要把他的兩個兒子視為自己所生並提到拉結的死(48:3-7)

C. 約瑟把瑪拿西和以法蓮帶到父親跟前,要得雅各的祝福(48:8-11)

X. 約瑟向父親下拜(48:12)

C’. 雅各提升次子以法蓮在長子瑪拿西之上,並為他們二人祝福(48:13-16)

B’. 約瑟嘗試讓父親按著瑪拿西和以法蓮的長幼次序去祝福,但雅各拒絕(48:17-20)

A’. 雅各臨死前,把長子的雙分產業賜給約瑟(48:21-22)

 

約瑟帶兩個兒子到父親雅各那裏(48:1-2

創 48:1 這些事以後,有人告訴約瑟說:「看哪,你的父親病了。」他就帶著兩個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同去。

創 48:2 有人告訴雅各說:「看哪,你的兒子約瑟到你這裏來了。」以色列就勉強在床上坐起來。

今段經文一開始提到雅各病了,這病應該不輕,以致約瑟知道後就甚為著緊,帶著兩個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去見雅各。這應該是雅各臨死前所發生的事(參49:1、33),當時雅各約一百四十七歲(47:28),而瑪拿西和以法蓮估計介乎二十至二十五歲之間(他們是在豐年期間出生,也就是在雅各下埃及前的三至六年之間出生;參41:50、45:6)。經文沒有說明約瑟帶兒子們來看雅各的目的,大概是除了帶他們見祖父最後一面之外,也希望雅各能在死前為他們祝福。當雅各知道約瑟來到他那裏,就勉強「在床上坐起來」,這些字眼讓人聯想起從前以撒誤以為雅各是以掃而祝福他的那情境,當時以撒年老,眼睛昏花,不能看見,當雅各冒認哥哥以掃到父親那裏時,就對父親說:「我是你的長子以掃。我已照你吩咐我的做了。請起來坐著,吃我的野味,你好為我祝福。」(參27:1-19)可見以撒祝福雅各時,同樣也是起來坐著的。

雅各述說上帝對他的祝福,要把約瑟的兩個兒子視為己出並提到拉結的死(48:3-7

創 48:3 雅各對約瑟說:「全能的上帝(אֵ֣ל שַׁדַּ֗יʾEl Shaddai)曾在迦南地的路斯向我顯現,賜福給我,

創 48:4 對我說:『看哪,我必使你生養眾多,成為許多民族,又要將這地賜給你的後裔,永遠為業。

創 48:5 我未到埃及你那裏之前,你在埃及地所生的以法蓮和瑪拿西這兩個兒子,現在他們是我的,正如呂便和西緬是我的一樣。

創 48:6 你在他們以後所生的後裔就是你的,這些後裔可以在自己兄弟的名下得產業。

創 48:7 至於我,我從巴旦回來的時候,拉結在我身旁死了,就是在往迦南地的路上,離以法他還有一段路程。我就把她葬在往以法他的路旁;以法他就是伯利恆。」

雅各對約瑟說的這番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都是跟他所領受的祝福有關:

第一個部分(48:3-4):雅各述說上帝對他的祝福,當中包含兩個應許:(A)後裔和(B)地。雅各特別提到上帝向他顯現,賜福給他的地方是在迦南地的路斯,也就是他為要逃避哥哥而離開迦南地,踏上往巴旦‧亞蘭的旅途的開始點。當雅各述說當年的應許時,其內容更多像是以撒對他的祝福,至於上帝在路斯對他的應許,當中的字眼則跟上帝對他祖父亞伯拉罕的應許相似。現把雅各分別從父親所領受的祝福、上帝對他的應許,以及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以下表列出作為對照:

以撒給雅各的祝福

上帝在路斯對雅各的應許

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

創 28:1 以撒叫了雅各來,為他祝福,並吩咐他說:「你不要娶迦南的女子為妻。

創 28:2 你起身往巴旦‧亞蘭去,到你外祖父彼土利的家,從你舅父拉班的女兒中娶一位作你的妻子。

創 28:3 願全能的上帝(אֵ֣ל שַׁדַּ֗יʾEl Shaddai)賜福給你,A)使你生養眾多,成為許多民族,

創 28:4 B將應許亞伯拉罕的福賜給你和你的後裔,使你承受你所寄居的地為業,就是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地。

創 28:13 看哪,耶和華站在梯子上面  ,說:「我是耶和華──你祖父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B)你現在躺臥之地,我要將它賜給你和你的後裔

創 28:14 A)你的後裔必像地上的塵沙,必向東西南北開展;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

創 28:15 看哪,我必與你同在,無論你往哪裏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我總不離棄你,直到我實現了對你所說的話。」

創 12:3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給他;詛咒你的,我必詛咒他。A1)地上的萬族都必因你得福。」

創 13:14 羅得離開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從你所在的地方,A2)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

創 13:16 A3)我要使你的後裔好像地上的塵沙,人若能數地上的塵沙,才能數你的後裔。

從上表可見,雖然雅各述說上帝對自己的應許時沒有提及亞伯拉罕或以撒,但他從上帝所領受的應許其實是傳承自上帝對亞伯拉罕及以撒的應許。

第二個部分(48:5-6):雅各稱呼上帝為「全能的上帝」(אֵ֣ל שַׁדַּ֗יʾEl Shaddai;48:3),這個名稱之前曾出現在創28:3和 35:11,都是強調上帝掌管著生育及其延續,祂是生命的源頭,又是使生命繁衍的那位,而這稱呼與上帝要使雅各生養眾多有關。現在雅各提出要把約瑟在埃及地所生的以法蓮和瑪拿西視為是他所生的,當中可能有三個含意。第一,經文特別說這兩個兒子是約瑟在埃及地所生的,暗示約瑟不像以撒和雅各那樣娶父家親屬的女子為妻,他這兩個兒子的母親是埃及人,而雅各把他們當作是自己所生的,就能確保約瑟的後裔都能歸在雅各(以色列)名下;第二,當雅各把約瑟的兩個兒子提升為自己的兒子,就意味著當雅各的兒子們分產業時,約瑟所得的將是雙分,這也等於是奠定了約瑟長子的地位;第三,雅各因收納了以法蓮和瑪拿西而多了兩個兒子,在雅各的心目中,他的妻子只有拉結一位,而由拉結所生的只有約瑟和便雅憫,可以說,現在他由拉結而得的兒子由兩個變為四個。

第三個部分(48:7):雅各在這裏提及拉結的死,也應該跟他所領受的祝福有關。如上表所示,以撒為雅各祝福之前,特別提出了一個條件:「你不要娶迦南的女子為妻。你起身往巴旦‧亞蘭去,到你外祖父彼土利的家,從你舅父拉班的女兒中娶一位作你的妻子。」(28:1-2)也就是說,以撒這個祝福要成就的話,雅各必須在祖父的家中娶一個女子為妻。雅各一直視拉結為他的妻子,當他娶了拉結而拉結又生下了約瑟時,可以說他已經做到了這個祝福所需的條件,於是準備從巴旦‧亞蘭回迦南地,要得上帝所賜的地為業,但就在他回到迦南地之前,拉結就死了,這也等於是他不會再從這位妻子得後裔了。

約瑟把瑪拿西和以法蓮帶到父親跟前,要得雅各的祝福(48:8-11

創 48:8 以色列看見約瑟的兒子,就說:「這些是誰?」

創 48:9 約瑟對他父親說:「這是上帝在這裏賜給我的兒子。」以色列說:「領他們到我跟前,我要為他們祝福。」

創 48:10 以色列年紀老邁,眼睛昏花,不能看見。約瑟領他們到他跟前,他就和他們親吻,抱著他們。

創 48:11 以色列對約瑟說:「我沒有想到能夠見你的面。看哪,上帝還讓我看見你的兒子。」

由這段開始,經文就不再用雅各而是用以色列這名字,相對於上部分雅各述說他從上帝領受祝福時的經歷,強調的是他個人的意向,現在改用以色列大概是強調雅各正在成就上帝的應許和計劃,他作為族長去為他的後裔祝福,而這些祝福將會關乎整個以色列國的建立和發展。

當雅各看見約瑟的兒子,就問:「這些是誰?」這給人的感覺像是雅各從沒有見過他們,又或者是認不出他們,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他們住的地方離雅各頗遠,所以不常見面,也可能是他們的外貌和衣著都埃及化,以致雅各不知道他們是誰,又或者是雅各年紀老邁,眼睛昏花,看不清楚等等。姑勿論是哪個原因,雅各的這個提問讓人聯想到當以撒想為以掃祝福時,經文也有兩處類似的描述,當年「以撒年老,眼睛昏花,不能看見」(27:1),雅各冒認以掃來到父親那裏,以撒對他說:「我在這裏。我兒,你是誰?」(27:18)

此外,當約瑟領兒子們到雅各跟前,「他就和他們親吻,抱著他們」。當年雅各領受以撒的祝福時,雅各「就近前親吻父親」(27:27)。這些類似的情節會引發讀者在讀到雅各立以法蓮在瑪拿西之上的敘述時,提出這個疑問:當年以撒眼睛不能看見,就誤把雅各當作是長子而錯把長子的祝福給了雅各,現在雅各會否跟父親犯同樣的錯,歷史再度重演呢?

約瑟向父親下拜(48:12

創 48:12 約瑟把他們從以色列兩膝中間領出來,自己臉伏於地下拜。

這一節描述以法蓮和瑪拿西在雅各的兩膝中間,這似乎是一個有意義的動作,或許是代表著一個認養的儀式,而在這儀式之後,以法蓮和瑪拿西就算為是雅各的兒子了。接著約瑟把他們領出來,自己也向雅各下拜,準備與以法蓮和瑪拿西一同領受父親雅各的祝福。

雅各提升次子以法蓮在長子瑪拿西之上,並為他們二人祝福(48:13-16

創 48:13 然後,約瑟牽著他們兩個,帶到父親跟前,右手牽以法蓮到以色列的左邊,左手牽瑪拿西到以色列的右邊。

創 48:14 以色列卻伸出右手來,按在次子以法蓮的頭上,又交叉伸出左手來,按在長子瑪拿西的頭上。

創 48:15 他就為約瑟祝福說:「願我祖父亞伯拉罕和我父親以撒所事奉的上帝,就是一生牧養我直到今日的上帝,

創 48:16 救贖我脫離一切患難的那位使者,賜福給這兩個孩子。願我的名,我祖父亞伯拉罕和我父親以撒的名藉著他們得以流傳。又願他們在全地上多多繁衍。」

這裏仔細描述約瑟把長子瑪拿西放在雅各的右邊,把次子以法蓮放在雅各的左邊,很明顯是希望父親能按著他們的長幼次序去祝福;然而出乎讀者的意料,雅各竟交叉雙手,把右手按在以法蓮的頭上,把左手按在瑪拿西的頭上,然後為約瑟和他的兩個兒子祝福。

雅各先提到上帝是祖父亞伯拉罕和父親以撒所事奉的,又是牧養自己一生的那位。這是非常生動地形容了他與上帝的關係,雅各自己和兒子們都是牧羊人,當然知道牧羊人怎樣牧養羊群,既要供應牠們吃喝、保護牠們不受傷害,也要教導牠們跟隨自己,不偏行己路(參詩23,賽53:6),可見雅各把這祝福傳承下去的同時,更希望把自己與上帝的這份關係傳承下去,好叫他的後裔知道上帝會像牧養自己那樣去牧養他們。

接著他以自己的經歷去祝福這兩個孩子,他說自己經歷過上帝使者的救贖,而之前的經文曾三次提及上帝的使者向雅各顯現並幫助他脫離困境(參28:12、31:11、32:1),我們可以看這裏所提到的使者為是上帝自己或祂的代表。雅各提到自己的名、亞伯拉罕和以撒的名都要藉這兩個孩子流傳,名字代表著一個人的使命和性情,所以,當雅各先提及他們祖孫三人與上帝的關係,然後才說要流傳他們的名,就很有意思了,因為當人流傳他們的名就自然會傳揚上帝的名。最後,雅各對他們的祝福是「在全地上多多繁衍」。

約瑟嘗試讓父親按著瑪拿西和以法蓮的長幼次序去祝福,但雅各拒絕(48:17-20

創 48:17 約瑟見父親把右手按在以法蓮的頭上,他看為不好(רַע yeraʿ),就提起他父親的手,要從以法蓮的頭上移到瑪拿西的頭上。

創 48:18 約瑟對父親說:「我父,不是這樣。這個才是長子,請你把右手按在他頭上。」

創 48:19 他父親卻不肯,說:「我知道,我兒,我知道。他也要成為一族,也要強大。可是他的弟弟將來比他還要強大;他弟弟的後裔要成為許多國家。」

創 48:20 以色列就在當日為他們祝福,說:「以色列人要指著你們祝福,說:『願上帝使你如以法蓮、瑪拿西一樣。』」於是他立以法蓮在瑪拿西之上。

如上文所言,約瑟希望父親能按照瑪拿西和以法蓮的長幼次序去祝福他們,但當他發覺父親把右手放在以法蓮的頭上就看為不好,他嘗試把雅各的右手移到瑪拿西頭上,但雅各拒絕了並說明他是故意這樣做的(他沒有像父親以撒那樣以為他是以掃,就錯把長子的祝福給了他),又清楚地指出他們兄弟二人將來的發展:「他【瑪拿西】也要成為一族,也要強大。可是他的弟弟【以法蓮】將來比他還要強大;他弟弟【以法蓮】的後裔要成為許多國家。」(48:19)到底雅各這番話是從上帝領受的?還是因著發生在以撒和自己身上的事而這樣確信?或兩者皆是?雖然不能肯定答案,但我們從這番話裏的確看見有一些字眼曾出現在以撒和雅各身上。

當以撒出生後,撒拉「就對亞伯拉罕說:『你把這使女和她兒子趕出去!因為這使女的兒子不可與我的兒子以撒一同承受產業。』亞伯拉罕為這事非常憂愁,因為關乎他的兒子。」(21:10-11)這裏「憂愁」( וַיֵּ֧רַעwayeraʿ)與約瑟「看為不好」( וַיֵּ֣רַעwayeraʿ)在原文是同一個動詞,是造成不好或導致惡出現的意思。而這兩件事的共通點是:沒有按照兒子出生的長幼次序作安排,而是把次子的地位提升在長子之上。當亞伯拉罕為這事作難時,上帝對他說:「你不必為這孩子和你的使女憂愁( יֵרַ֤עyeraʿ)。撒拉對你說的話,你都要聽從;因為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至於使女的兒子,我也必使他成為一國,因為他是你的後裔。」(21:12-13)上帝要亞伯拉罕聽從撒拉,因為祂所揀選的是以撒而不是以實瑪利,但上帝也告訴亞伯拉罕,以實瑪利將來也要成為一國,於是亞伯拉罕就順服上帝;現在同樣地,當雅各把他的意思說出來,約瑟也順服了。但留意,他對以法蓮和瑪拿西的祝福就只有一句:「以色列人要指著你們祝福,說:『願上帝使你如以法蓮、瑪拿西一樣。』」可以說,雅各這樣說是為要表明日後的以色列民也將要延續他今天對他們二人的祝福。而雖然雅各把以法蓮立在瑪拿西之上(前者強於後者),但將來以色列人會視他們同樣為蒙上帝祝福的人。

雅各把長子的雙分產業賜給約瑟(48:21-22

創 48:21 以色列又對約瑟說:「看哪,我快要死了,但上帝必與你們同在,領你們回到你們祖先之地。

創 48:22 從前我用刀用弓從亞摩利人手下奪取的那一份,我要把它賜給你,使你比你的兄弟多得一份(שְׁכֶ֥ם אַחַ֖ד shekhem ʾechad。」

這兩節是關於上帝賜給雅各的祝福裏關於他的後裔要得地為業的應許,雅各說他現在雖然會死在埃及地,但他相信上帝必會與他的後裔同在,並把他們領回迦南地。如上所述,雅各把約瑟視為長子,所以在臨終前把雙分的產業賜給他,他說要給約瑟的「一份」(שְׁכֶ֥ם אַחַ֖ד shekhem ʾechad)在原文的意思是「肩頭」或「頸背」(也有中文翻譯本把它理解為「山尖/山坡」[1]),它的原文其實跟「示劍」這個地方相同,所以雅各所指的這份產業也有可能是指示劍(或被後人理解為示劍),因當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他們的確把約瑟的骸骨葬在示劍(參書24:32);而且,雅各說那一份是他用刀用弓從亞摩利人手中奪取的,亞摩利人是迦南地的一族,住在山區(示劍是在山區),而「用刀用弓」也應該是指雅各的兒子西緬和利未因妹妹底拿在示劍受辱而殺死全城男子,又掠奪他們的財物的那事件(創34章)。

《先知書選段》(王下13:14-23)的內容大概

王下 13:14 以利沙得了致命的病,以色列王約阿施下來看他,伏在他臉上哭泣,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和騎兵啊!」

王下 13:15 以利沙對他說:「把弓箭拿來。」王就拿了弓箭來。

王下 13:16 以利沙對以色列王說:「你用手開弓。」王就用手開弓。以利沙按手在王的手上,

王下 13:17 說:「打開朝東的窗戶。」他就打開。以利沙說:「射箭!」他就射箭。以利沙說:「這是耶和華得勝的箭,是戰勝亞蘭人的箭,因為你必在亞弗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他們。」

王下 13:18 以利沙又說:「拿幾枝箭來。」他就拿了來。以利沙對以色列王說:「打地吧!」他打了三次,就停止了。

王下 13:19 神人向他發怒,說:「你應當擊打五六次,就能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現在你只能打敗亞蘭人三次。」

王下 13:20 以利沙死了,人把他埋葬了。新的一年,摩押人成群結隊入侵境內。

王下 13:21 有人正在埋葬死人,看哪,他們看見一群人來,就把死人拋在以利沙的墳墓裏,逃跑了。死人一碰到以利沙的骸骨,就活過來,用腳站了起來。

王下 13:22 約哈斯在位年間,亞蘭王哈薛屢次欺壓以色列。

王下 13:23 耶和華卻因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仍施恩給以色列人,憐憫他們,眷顧他們,不肯滅盡他們,直到現在仍不趕逐他們離開自己面前。

這段經文的頭一節有兩個人物出場,分別是以色列王約阿施和先知以利沙,他們二人都跟先知以利亞有淵緣。在亞哈作以色列王期間,作先知的是以利亞,上帝吩咐以利亞分別膏哈薛作亞蘭王、膏耶戶作以色列王,膏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他(王上19:15-16),而約阿施就是耶戶的孫子。當耶戶作王時,上帝應許讓他的子孫作王直到第四代,耶戶把國中的巴力偶像除掉,只是沒有使以色列人離開拜金牛犢的罪(王下10:28-31),以致上帝興起亞蘭人來攻擊以色列國,為要管教他們,要他們懂得從罪中回轉(王下13:3)。

今段經文發生在以利沙臨死之前,當時約阿施來看望他,稱他為父親,又說他是「以色列的戰車和騎兵」,這既是對先知的尊重,也讓人聯想起當以利亞升天時,以利沙也說了類似的話:「以利沙看見,就呼叫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騎兵啊!』」(王下 2:12)當時先知的地位非常崇高,每逢國家遭難時,王就要倚靠先知向上帝求問,祈求上帝替他們抵禦外敵,所以這裏以利沙被形容為國家打仗的兵器(戰車騎兵),而王下13:15-19正是記載以利沙在臨死前為約阿施抵抗亞蘭人一事。

以利沙叫約阿施做了一連串的動作,包括:用手開弓、打開朝東的窗戶、射箭、拿幾枝箭、用箭打地,約阿施都一一照做了,但當時約阿施只用箭打了地三次,以利沙就發怒,因為在約阿施用箭打地之前,他已說明:「這是耶和華得勝的箭,是戰勝亞蘭人的箭,因為你必在亞弗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他們。」(王下 13:17)但因為約阿施沒有盡力,只是打了三次,以利沙就此作預言說約阿施不能完全把亞蘭人滅盡,而只能打敗亞蘭人三次。

接著兩節(王下13:20-21)記載了以利沙死後的一件神蹟,就是「死人一碰到以利沙的骸骨,就活過來,用腳站了起來。」把以利沙死前對約阿施作出的預言與他死後能使骸骨活過來的這兩件事接連記載,正是要達到一個對比的效果:如果以利沙死後的骸骨尚且有使死人活過來的能力,那麼他活著時所說的話豈不更是屹立不搖,必要應驗嗎?

而最後兩節提到約阿施的父親約哈斯在位年間,亞蘭王哈薛屢次欺壓以色列,這一方面意味著以色列人並沒有從他們的罪中回轉,以致上帝仍然使用亞蘭人,要讓以色列人懂得謙卑並依靠上帝。事實上,約哈斯也曾在上帝面前謙卑,於是上帝差派了一位拯救者救他們脫離亞蘭人的手,但可惜的是以色列人仍然拜金牛犢,沒有從罪中回轉(王下13:5)。而今段經文的結尾則記載以色列人雖然屢次轉離上帝,但上帝因著與以色列的三位先祖所立的約就仍然憐恤和寬容他們:「耶和華卻因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仍施恩給以色列人,憐憫他們,眷顧他們,不肯滅盡他們,直到現在仍不趕逐他們離開自己面前。」

 

《先知書選段》(王下13:14-23)與今段《妥拉》經文(創48:1-22)的聯繫

這兩段經文有很多共同的元素,現以下表列出:

共同元素

妥拉(創 48:1-22

先知書選段(王下 13:14-23

父與子

創 48:18 約瑟對父親說:「我父,不是這樣。這個才是長子,請你把右手按在他頭上。」

王下 13:14 以利沙得了致命的病,以色列王約阿施下來看他,伏在他臉上哭泣,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和騎兵啊!」

病得快死

創 48:1 這些事以後,有人告訴約瑟說:「看哪,你的父親病了。」他就帶著兩個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同去。

王下 13:14 以利沙得了致命的病,以色列王約阿施下來看他,伏在他臉上哭泣,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和騎兵啊!」

死前的祝福/吩咐

 

創 48:9 約瑟對他父親說:「這是上帝在這裏賜給我的兒子。」以色列說:「領他們到我跟前,我要為他們祝福。

王下 13:15 以利沙對他說:「把弓箭拿來。」……

王下 13:16 以利沙對以色列王說:「你用手開弓。」……

王下 13:17 說:「打開朝東的窗戶。」……以利沙說:「射箭!」 ……

創 48:22 從前我用刀用從亞摩利人手下奪取的那一份,我要把它賜給你,使你比你的兄弟多得一份。」

王下 13:15 以利沙對他說:「把箭拿來。」王就拿了箭來。

王下 13:16 以利沙對以色列王說:「你用手開。」王就用手開。以利沙按手在王的手上,

按手

創 48:14 以色列卻伸出右手來,按在次子以法蓮的頭上,又交叉伸出左手來,按在長子瑪拿西的頭上。

王下 13:16 以利沙對以色列王說:「你用手開弓。」王就用手開弓。以利沙按手在王的手上

戰勝外邦人(亞摩利人/亞蘭人)

創 48:22 從前我用刀用弓從亞摩利人手下奪取的那一份,我要把它賜給你,使你比你的兄弟多得一份。」

王下 13:19 神人向他發怒,說:「你應當擊打五六次,就能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現在你只能打敗亞蘭人三次。」 

三位先祖的名字要被流傳/上帝記念與三位先祖的約

創 48:16 救贖我脫離一切患難的那位使者,賜福給這兩個孩子。願我的名,我祖父亞伯拉罕和我父親以撒的名藉著他們得以流傳。又願他們在全地上多多繁衍。」

王下 13:23 耶和華卻因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仍施恩給以色列人,憐憫他們,眷顧他們,不肯滅盡他們,直到現在仍不趕逐他們離開自己面前。 

回到迦南地/留在應許地

創 48:21 以色列又對約瑟說:「看哪,我快要死了,但上帝必與你們同在,領你們回到你們祖先之地。 

王下 13:23 耶和華卻因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仍施恩給以色列人,憐憫他們,眷顧他們,不肯滅盡他們,直到現在仍不趕逐他們離開自己面前。

 

雅各在祝福約瑟的兩個兒子這事上彰顯他的信

《希伯來書》11章的第一節是我們很熟悉的金句:「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對未見之事有確據。」可以說,這是作者對「信心」的定義。簡而言之,信心是人處於一份張力時應有的態度,這份張力來自上帝對人的應許與人在現實中所經歷的存在著落差,當人處於這份張力時,應當怎樣抓緊上帝的應許以致不會灰心喪志?作者在這一章裏列舉出一眾聖經人物在世時所活出的態度去闡明何謂信心。他們的共通點是,在世時雖然仍未得著上帝所應許的,但對於上帝已應許了的事非常有把握,知道那是必會發生的事,縱使他們沒有親眼看見,但他們確信到一個地步如同是已經親眼看見了那應許的實現。

而作者列舉這些聖經人物之中,雅各是其中一位:「因著信,雅各臨死的時候給約瑟的兩個兒子個別祝福,扶著枴杖敬拜上帝。」(來11:21)這裏強調的是雅各在臨終前所做的一件事,就是雅各把祖父亞伯拉罕和父親以撒從上帝所領受的,又傳給他的應許傳承下去。這應許的內容包括了「後裔要繁衍眾多」和「得迦南地永遠為業」,這也就是雅各祝福以法蓮和瑪拿西的內容。

在今段經文裏,我們看見雅各對約瑟的兩個兒子的祝福包括以下兩個行動,這兩個行動都緊繫於上帝的應許:

1. 雅各把約瑟在埃及所生的兩個兒子歸在雅各家名下

雅各此舉是要確保約瑟在埃及地所生(母親為埃及人)的兩個兒子也有分於上帝應許要賜給亞伯拉罕的產業,而日後以法蓮和瑪拿西也的確成為了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兩個支派,也各自分得地業(書16-17章)。

2. 雅各對以法蓮和瑪拿西的祝福

雅各把以法蓮立在瑪拿西之上,可能出於他自身的經歷以及先祖亞伯拉罕和以撒的經歷,也就是,在上帝的旨意裏,強的那個不一定是長子,而更可能是次子,因這是出於上帝的揀選而並非按著人的出生次序,就如以實瑪利是頭生的,以撒是後來生的,但上帝指定由以撒這從應許而生的得產業;又如以掃是頭生的,雅各是次生的,但上帝早在他們出生之前,已揀選了雅各而不是以掃(羅9:11)。值得留意的是,雅各給以法蓮和瑪拿西的祝福是相同的:「……救贖我脫離一切患難的那位使者,賜福給這兩個孩子。願我的名,我祖父亞伯拉罕和我父親以撒的名藉著他們得以流傳。又願他們在全地上多多繁衍。」「以色列人要指著你們祝福,說:『願上帝使你如以法蓮、瑪拿西一樣。』」(48:16、20)他們二人所領受的祝福是相同的,或許這也是雅各的心願,要親手結束長子與非長子之間的競爭。

 

結語:雅各在臨終前所展示的信心

今段經文讓我們看見雅各在臨終前怎樣把他從先祖和上帝所領受的祝福與應許傳承下去,當時他知道自己要死於埃及地,而他的子孫也不能在短時間內返回迦南地,上帝所說要賜給他有眾多後裔以及得迦南地永遠為業的應許,可以說是遙遙無期;當他死時,他家族的人數雖然不斷增多,但卻都只是埃及的寄居者,而他在迦南地所擁有的產業,也只不過是 「他用一百可錫塔從示劍的父親哈抹的眾子手中買了搭帳棚的那塊地」(33:19),以及他祖父亞伯拉罕從赫人手中所買的麥比拉田和田間的洞(參23:16-20)。然而他對於上帝的應許完全沒有半點疑惑,因為他所認識的上帝是「一生牧養他」和「救贖他脫離一切患難」的那位,所以他相信即使他死去,上帝也必然會繼續與他的後裔同在。

雅各留給子孫們的除了是他從上帝所領受的祝福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對上帝的信心,而這份信心是他經歷過上帝在他生命中的工作和帶領而建立的。甚願我們的生命都有上帝的作為,讓祂成為我們的牧者,帶領我們像雅各一樣走一條信心的道路,直到我們見主面的那天。阿們!


[1] 參另一譯本就創 48:22的翻譯:「我給你一片山坡地,多於給你兄弟們的地;那是從前我用刀用弓從亞摩利人手中用奪來的 。(《環球聖經譯本》)


《妥拉與先知書選段》查經摘要(安息日研經坊):

創41:38-42:17;賽11:2-16、55:1及其後查經摘要:從約瑟的生命明白事奉

(作者: Ada Lui)

創 41:38-42:17 是關於法老委派約瑟治理埃及和約瑟的哥哥們到埃及買糧。試討論:

由約瑟被賣到埃及為奴,直到他成為埃及的管治者,期間約瑟是怎樣經歷他的召命人生?這又給了我們甚麼啟迪?

(圖為約瑟管理全埃及;by James Tissot;Public domain)

 

今段《妥拉》經文(41:38-42:17)的大綱

1. 法老委派約瑟治理埃及(41:38-46)

2. 七個豐年裏,約瑟為埃及儲糧以及建立自己的家(41:47-52)

3. 七個荒年開始,全地都有饑荒(41:53-57)

4. 雅各差兒子們到埃及買糧(42:1-5)

5. 約瑟的哥哥們到了埃及,向約瑟下拜並表示要買糧,他們認不出約瑟(42:6-8)

6. 約瑟指控哥哥們是奸細,把他們關在監裏三天(42:9-17)

 

法老委派約瑟治理埃及

上一段《妥拉》的結尾部分記載約瑟為法老解夢後,隨即就夢的信息給法老建議,說:「現在,請法老選一個聰明(נָב֣וֹן navon)又有智慧(חָכָ֑ם chakham)的人,委派他治理埃及地。」(41:33)他的提議在法老和他眾臣僕眼中都覺得好。(41:37)今段經文一開始就記述「法老對臣僕說:『像這樣的人,有上帝的靈(ר֥וּחַ אֱלֹהִ֖ים ruach ʾelohim)在他裏面,我們豈能找得著呢?』」(41:38)這是聖經第一次描述「上帝的靈」在一個人裏面。[1]「上帝」(אֱלֹהִ֖ים ʾelohim)這個字在原文是複數,在《聖經》裏也常被譯作「眾神明」。而法老雖然未必認識上帝,但從約瑟為法老解夢時四次提到「上帝」﹝41:25、28、32(x2)﹞,我們可以肯定法老口中所說的「上帝」或「神明」其實是指約瑟所信奉的那位上帝[2]。接著,「法老對約瑟說:『上帝既指示你這一切事,就沒有人像你這樣聰明(נָב֣וֹן navon)又有智慧(חָכָם chakham)。你可以治理我的家;我的百姓都必服從你口中的命令。惟獨在寶座上,我比你大。』」(41:39-40)可見法老已看出約瑟正具備了他自己所說的治理埃及的條件,於是法老正式委派約瑟治理他的家(41:41),把約瑟的地位提升到只在法老一人之下。而這時的約瑟已三十歲,也就是由他被賣為奴至今已過了十三年。

創 41:42 法老就脫下手上帶印的戒指,戴在約瑟的手上,給他穿上細麻衣,把金鏈戴在他的頸項上,

創 41:43 又給約瑟坐他的副座車,在他前面有人呼叫說:「跪下。」 於是,法老委派他治理埃及全地。

創 41:44 法老對約瑟說:「我是法老,若沒有你的命令,埃及全地的人都不可擅自辦事。」

接著的三節經文(41:42-44)都是描述法老怎樣把權力賦予約瑟,包括:

1) 「法老就脫下手上帶印的戒指,戴在約瑟的手上」:這戒指其實是法老的御璽,刻有他的名字和徽號,用作蓋詔書或文件;此舉代表約瑟有著跟法老一樣的管治埃及的權柄;

2) 「給他穿上細麻衣」:是上好的衣服,是皇室或宮廷人員,甚至是祭司才能穿的衣服;

3) 「把金鏈戴在他的頸項上」:表示約瑟尊貴的身分或是因他有功勳而獲得的賞賜;

4) 「又給約瑟坐他的副座車,在他前面有人呼叫說:『跪下。』」:副座車緊隨在法老的座車之後,代表約瑟的地位如同是法老,百姓必需向他下拜;

5) 「我是法老,若沒有你的命令,埃及全地的人都不可擅自辦事。」:當以上的授權儀式完畢,法老正式宣告他已把管治埃及的權柄授予約瑟。

就這樣在一天之內,約瑟的地位被法老提升為埃及的宰相,有著權柄、尊貴和榮耀。此外,「法老給約瑟起名叫撒發那特‧巴內亞,又將安城的祭司波提‧非拉的女兒亞西納給他為妻。約瑟就出去治理埃及地。」(41:45)法老給約瑟一個埃及的名字,又把祭司的女兒給他為妻,可以說,約瑟從此有了一個全新而又尊貴的身分,是徹頭徹尾告別了他之前那個為奴及囚犯的身分。[3]

 

在七個豐年裏,約瑟為埃及儲糧以及建立自己的家

創 41:47 七個豐年之內,地的出產極其豐盛,

創 41:48 約瑟聚集埃及地七年一切的糧食,把糧食積存在各城裏,就是把各城周圍田地的糧食都積存在該城裏。

創 41:49 約瑟積存的五穀很多,如同海邊的沙,無法計算,數也數不清。

創 41:50 荒年未到以前,安城的祭司波提‧非拉的女兒亞西納為約瑟生了兩個兒子。

創 41:51 約瑟給長子起名叫瑪拿西,因為他說:「上帝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

創 41:52 他給次子起名叫以法蓮,因為他說:「上帝使我在受苦的地方興盛。」

這部分是在七個豐年裏有關約瑟的敘事。約瑟在七個豐年裏為埃及儲糧,所積存的糧食多如「海邊的沙」,這使人聯想到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的後裔要如同海邊的沙那樣多,兩者像是一個平行[4]。在上帝的祝福及約瑟的管治下,約瑟所儲的糧食不但足夠在往後的七個荒年裏供應埃及所需,更有餘可供給從各地來買糧食的人,反映出上帝藉著約瑟把祝福降臨到他所在的埃及以至全地。

在豐年之時,約瑟的妻為他生了兩個兒子,約瑟為這兩個兒子所起的希伯來文名字,寄託了他由被賣到埃及為奴到被提升為埃及宰相的內心感受。他的長子名叫「瑪拿西」,直譯是「他帶來忘懷」,代表著「上帝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41:51)次子名叫「以法蓮」,直譯是「雙重昌盛」,代表著「上帝使我在受苦的地方興盛。」(41:52)約瑟所說的「忘了」當然不是指在他的記憶裏,已不再有他父的全家,因為在下一章記載到當約瑟看見他的哥哥們,就馬上認出了他們,這裏所指的是他已不再介意他從前所受的苦,因為正是在他受苦的地方,上帝使他變得興盛,前者是過去式,後者是現在式。我們或可以把約瑟過去所受的困苦和他現在的興盛做一個對照,以反映當中的轉變:

轉變

過去的困苦

現在的興盛

地位

約瑟是雅各最愛的兒子,地位高於其他哥哥,卻因哥哥的嫉妒而被賣,十七歲就離開了父家。(37:2-4、28)

現在是法老的宰相,地位高於所有埃及的百姓,為法老治理他的家和埃及全地。(41:39-41)

尊貴(跟「衣服」相關)

父親給了他一件長袍(37:3),這長袍後來被兄長取走,用以欺騙父親約瑟已死。(37:31-32)

做波提乏的管家時,自己的衣服被波提乏的妻子取走,用以誣陷約瑟調戲她。(39:11-18)

法老把手上帶印的戒指戴在約瑟的手上,給他穿上細麻衣,把金鏈戴在他的頸項上,又給約瑟坐他的副座車,眾人要向他下跪。(41:42-43)

家室

作波提乏的管家時,約瑟未有妻子,堅決拒絕波提乏妻子的引誘而無辜下監。(39:19-20)

法老將安城的祭司波提‧非拉的女兒亞西納給他為妻,亞西納為約瑟生了兩個兒子。(41:45、50)

 

七個荒年開始,全地都有饑荒

創 41:56 當時饑荒遍滿了全地,約瑟就開了各處的糧倉,賣糧食給埃及人。埃及地的饑荒非常嚴重。

創 41:57 各地的人都去埃及,到約瑟那裏買糧食,因為全地的饑荒非常嚴重。

七個豐年過後,就是七個荒年的來臨,「各地都有饑荒,惟獨埃及全地有糧食。」(41:54)這饑荒發生在中東一帶,但經文多次描述這饑荒影響「全地」(41:55-57),大概是指當時已知的世界。「等到埃及全地也有了饑荒,眾百姓就向法老哀求糧食。法老對所有的埃及人說:『你們到約瑟那裏去,凡他所說的,你們都要做。』」(41:55)對比著全世界的饑荒,惟獨埃及有糧,而對比著埃及裏的所有人,只有約瑟一人掌管著糧食可以給誰,以至出現了一個場面:「各地的人都去埃及,到約瑟那裏買糧食」(41:57),因此誰想要得到糧食都得聽從約瑟的話,可以說,當時約瑟的權柄已延伸至全地。

 

雅各差兒子們到埃及買糧

創 42:1 雅各見埃及有糧,就對兒子們說:「你們為甚麼彼此對看呢?」

創 42:2 他又說:「看哪,我聽見埃及有糧,你們可以下到那裏,從那裏為我們買些糧來,我們就可以存活,不至於死。」

創 42:3 於是,約瑟的十個哥哥都下去,到埃及買糧食。

創 42:4 至於約瑟的弟弟便雅憫,雅各沒有派他和哥哥們同去,因為雅各說:「恐怕他遭難。」

創 42:5 以色列的兒子們來了,在前來的人當中,為要買糧食,因為迦南地也有饑荒。

創42章至45章是關於約瑟與兄弟們復和的故事,而創42:1-5則為這故事揭開了序幕。由於迦南地也受饑荒影響,所以雅各就差他的兒子們到埃及買糧。雅各這個決定很明顯跟他的祖先不同,他不像亞伯拉罕那樣在遇上饑荒時就舉家下埃及,這應該是出於他相信上帝要他留在應許地迦南。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他已年老,不想再顛簸。當描述到雅各差他的兒子下埃及時,42:3所用的字眼是「約瑟的十個哥哥都下去」,而不是「雅各的十個兒子都下去」,這使人想起之前雅各也曾差他的兒子去,當時是雅各差約瑟去找他的十個哥哥(37:14),現在是他的十個哥哥去找約瑟,當然他們那時並不知情,但就讓讀者為約瑟怎樣重遇他的十個哥哥感到好奇。而42:4又刻意提到「至於約瑟的弟弟便雅憫,雅各沒有派他和哥哥們同去,因為雅各說:『恐怕他遭難。』」這再次讓讀者想起那次雅各差約瑟去找哥哥們的結果是遭難(37:33),那麼今次他們兄弟重遇,結果是怎樣?而這次便雅憫沒有同下埃及,也為往後的事情發展鋪下了伏線。可見,作者在敘述關於約瑟怎樣與兄弟們復和的故事時,確是精心鋪排。

 

約瑟的哥哥們到了埃及,向約瑟下拜並表示要買糧,他們認不出約瑟

創 42:6 當時在埃及地掌權的人是約瑟,賣糧給各地眾百姓的就是他。約瑟的哥哥們來了,臉伏於地,向他下拜。

創 42:7 約瑟看見他哥哥們,就認出他們,卻對他們裝作陌生人,向他們說嚴厲的話,對他們說:「你們從哪裏來?」他們說:「我們從迦南地來買糧。」

創 42:8 約瑟認得他哥哥們,他們卻不認得他。

約瑟的十個哥哥下到埃及,卻都認不出約瑟來,只知道他是埃及的掌權者,就全都向他下拜。他們認不出約瑟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這時的約瑟已經38或39歲,距離他們加害約瑟時已過了二十年,現時的約瑟不論是樣貌、衣著、裝束都已改變,而且是透過翻譯員跟他們對話(參42:23),況且他們怎麼會想到當年被掉在坑裏後來失蹤了的約瑟,現在竟然成了埃及地的主人?約瑟則認出哥哥們,但他沒有馬上跟他們相認,而是開始「刁難」他們。經文在這裏描述約瑟「向他們說嚴厲的話」(42:7),這跟之前約瑟的哥哥們因父親愛約瑟過於他們,「就恨約瑟,不與他說友善(שָׁלוֹם shalom)的話」(37:4)是個對照。

 

約瑟指控哥哥們是奸細,把他們關在監裏三天

創 42:9 約瑟想起從前所做的那兩個夢,就對他們說:「你們是奸細,你們來是要窺探這地的虛實。」

創 42:10 他們對他說:「我主啊,不是的,僕人們是來買糧的。

創 42:11 我們都是同一個人的兒子,我們是誠實的人。僕人們並不是奸細。」

創 42:12 約瑟對他們說:「不,你們一定是窺探這地的虛實來的。」

創 42:13 他們說:「僕人們本是兄弟十二人,我們都是迦南地同一個人的兒子。看哪,最小的今日在我們父親那裏,有一個不在了。」

創 42:14 約瑟對他們說:「我剛才對你們說過了,你們是奸細!

創 42:15 我指著法老的性命起誓,若是你們最小的弟弟不到這裏來,你們就不可以離開這裏;這樣你們就可以證實自己了。

創 42:16 要派你們當中的一個人去,把你們的弟弟帶來。至於你們,都要關在這裏,好證實你們的話是不是真的。若不是,我指著法老的性命起誓,你們一定是奸細。」

創 42:17 於是約瑟把他們一起都關在監裏三天。

當時,約瑟的哥哥們都向他下跪,這讓約瑟想起了他從前所做的那兩個夢:第一個夢是「約瑟與哥哥們在田裏捆禾稼;約瑟的捆起來站著,哥哥們的捆圍著約瑟的捆下拜。」(參37:7)現在,這個夢果然應驗了,因為約瑟的哥哥們為著買糧(「禾捆」象徵糧食)都得向約瑟下拜。至於第二個夢,則是太陽、月亮和十一顆星都向約瑟下拜(參37:9),則似乎還未應驗,因為按雅各的解釋「十一顆星」是指約瑟的兄弟(37:10),當中包括便雅憫,但他並沒有到來[5]。接著我們就看見約瑟一連串的計劃都是跟便雅憫有關的。

首先,約瑟指控他的哥哥們是奸細,是來窺探埃及的虛實,這當然是一個誣告,他的哥哥們為表清白,於是說:「僕人們本是兄弟十二人,我們都是迦南地同一個人的兒子。看哪,最小的今日在我們父親那裏,有一個不在了。」(42:13)他們把自己的家庭成員和盤托出,正中了約瑟的下懷,約瑟隨即要求他們提出證據來證明他們所言屬實,也就是要把弟弟(便雅憫)帶來,否則會把他們當作是奸細。約瑟兩次誣告他的哥哥們是奸細(42:9、16),讓我們想起約瑟自己也曾兩次被波提乏的妻子誣告他調戲她(39:14、17),約瑟好像是「參考」之前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並套用在哥哥們身上。而他把哥哥們都關在監裏三天,又讓我們想起約瑟在監裏為司酒長和司膳長解夢時,也曾提及三天之後兩人將迎來截然不同的結局,前者是「官復原職」(40:13),「後者是「身首異處」(40:19)。約瑟這一招讓讀者摸不透他所想的,到底他的哥哥們在監裏三天之後的結果會是怎樣?是吉是凶?這則有待下回分解。

 

《先知書選段》(11:2-1655:1及其後)與《妥拉》經文(41:38-42:17)的關聯

賽 11:1 從耶西的殘幹必長出嫩枝,他的根所抽的枝子必結果實。

賽 11:2 耶和華的靈必住在他身上,就是智慧和聰明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

賽 11:3 他必以敬畏耶和華為樂;行審判不憑眼見,斷是非也不憑耳聞;

賽 11:4 卻要以公義審判貧寒人,以正直判斷地上的困苦人,以口中的棍擊打全地,以嘴裏的氣殺戮惡人。

賽 11:5 公義必當他的腰帶,信實必作他脅下的帶子。

賽 11:6 野狼必與小綿羊同住,豹子與小山羊同臥;少壯獅子、牛犢和肥畜同群;孩童要牽引牠們。

賽 11:7 牛必與熊同食,牛犢與小熊同臥;獅子與牛一樣吃草。

賽 11:8 吃奶的嬰孩在虺蛇的洞口玩耍,斷奶的幼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

賽 11:9 在我聖山各處,牠們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遍滿全地,好像水充滿海洋一般。

賽 11:10 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萬民的大旗;列國的人必尋求他,他安歇之所大有榮耀。

賽 11:11 當那日,主必再度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剩餘的,就是在亞述、埃及、巴特羅、古實、以攔、示拿、哈馬,並眾海島所剩下的。

賽 11:12 他要向列國豎立大旗,召集以色列被趕散的人,又從地極四方聚集分散的猶大人。

賽 11:13 以法蓮的嫉妒必消散,苦待猶大的也被剪除;以法蓮必不嫉妒猶大,猶大也不苦待以法蓮。

賽 11:14 他們要飛向西方,撲在非利士人的肩頭上,他們要一同擄掠東方人,他們的手伸到以東和摩押;亞捫人也必順服他們。

賽 11:15 耶和華必使埃及的海灣全然毀壞,他舉手在大河之上颳起了暴熱的風,擊打它,使它分成七條溪流,人穿鞋便可渡過。

賽 11:16 必有一條大道,為百姓中從亞述逃脫生還的餘民而開,如當日為以色列從埃及上來一樣。

賽11:2-16主要描述彌賽亞時代(Messianic Era)來臨時的美好景況。那時,賽11:1所指的「耶西的根」,也就是大衛的子孫(或大衛的苗裔[6])將會出現,他代表著上帝將差來的一位彌賽亞,這位彌賽亞將按著上帝的心意去拯救及掌管全地及其上的子民。這段經文的內容大意如下:

1. 他裏面有上帝的靈(賽11:2);

2. 他敬畏上帝,以公義和正直去審判(賽11:3-5);

3. 在他的管治底下,地上會出現一片安詳和諧的景象,而所描繪的畫面如同是返回伊甸園時的景況,那時兇猛的動物都能跟溫馴的動物共處,小孩也能駕馭各種動物(賽11:6-9);

4. 到了所定的日子,他會作上帝軍隊的元帥,戰勝眾仇敵,拯救上帝的子民,列國的人都會來尋求他(賽11:10-16)。

賽 55:1 來!你們所有乾渴的,都當來到水邊;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吃;  不用銀錢,不付代價,  就可買酒和奶。

賽 55:2 你們為何花錢買那不是食物的東西,用勞碌得來的買那無法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意聽從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

賽 55:3 當側耳而聽,來到我這裏;要聽,就必存活。我要與你們立永約,就是應許給大衛那可靠的慈愛。

賽 55:4 看哪,我已立他作萬民的見證,立他作萬民的君王和發令者。

賽 55:5 看哪,你要召集素不認識的國民,素不認識的國民要奔向你;這都因耶和華──你的上帝,因以色列的聖者已經榮耀了你。

賽 55:6 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在他接近的時候求告他。

賽 55:7 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應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憫他;當歸向我們的上帝,因為他必廣行赦免。

賽 55:8 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這是耶和華說的。

賽 55:9 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賽 55:10 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要滋潤土地,使地面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

賽 55:11 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絕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的旨意,達成我差它的目的。

賽 55:12 你們必歡歡喜喜出來,平平安安蒙引導。大山小山必在你們面前歡呼,田野的樹木也都拍掌。

賽 55:13 松樹長出,代替荊棘;番石榴長出,代替蒺藜。這要為耶和華留名,作為永不磨滅的證據。

另一段《先知書選段》的經文是賽55:1-13,背景是猶大雖然亡國被擄,但上帝要賜下祂的話語,並要以祂的話語引導他們歸回應許之地。這段經文的內容大意如下:

1. 以色列民必因著上帝的話語而得飽足,上帝必堅立祂與大衛所立的永約(賽55:1-3);

2. 上帝已立了一位見證人作萬民的君王,所以,人要離開不義的道路,轉去尋找耶和華,就連那些本來不認識耶和華的人也要去尋找他(賽55:4-7);

3. 人雖然不能理解上帝那高超的意念,但上帝的話語終必應驗,人也必因此而歡喜快樂(賽55:8-13)。

這兩段《先知書》的經文在字眼上有一些與今段《妥拉》經文平行之處,現以下表列出。

平行之處

妥拉(創 41:38-42:17

《先知書選段》( 11:2-1655:1及其後)

一個有上帝的靈的人,他會有聰明和智慧

創 41:38 法老對臣僕說:「像這樣的人,有上帝的靈(ר֥וּחַ אֱלֹהִ֖ים在他裏面,我們豈能找得著呢?」

創 41:39 法老對約瑟說:「上帝既指示你這一切事,就沒有人像你這樣聰明(נָב֥וֹן navon又有智慧(חָכָם chakam

賽 11:2 耶和華的靈(ר֣וּחַ יְהוָ֑ה必住在他身上,就是智慧(חָכְמָה chokmah聰明(בִּינָה biynah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

在他的治理下,地上會出現超乎平常的豐盛及和睦

創 41:48 約瑟聚集埃及地七年一切的糧食,把糧食積存在各城裏,就是把各城周圍田地的糧食都積存在該城裏。

創 41:49 約瑟積存的五穀很多,如同海邊的沙,無法計算,數也數不清。

賽 11:6 野狼必與小綿羊同住,豹子與小山羊同臥;少壯獅子、牛犢和肥畜同群;孩童要牽引牠們。

賽 11:7 牛必與熊同食,牛犢與小熊同臥;獅子與牛一樣吃草。

賽 11:8 吃奶的嬰孩在虺蛇的洞口玩耍,斷奶的幼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

各地的人都會到上帝所立的人那裏去,為要得糧食或聽從上帝的話

(這裏的平行是,糧食使人身體得飽足,但上帝的話使人靈裏得飽足)

創 41:56 當時饑荒遍滿了全地,約瑟就開了各處的糧倉,賣糧食給埃及人。埃及地的饑荒非常嚴重。
創 41:57 各地的人都去埃及,到約瑟那裏買糧食,因為全地的饑荒非常嚴重。

賽 11:10 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萬民的大旗;列國的人必尋求他,他安歇之所大有榮耀。

賽 55:5 看哪,你要召集素不認識的國民,素不認識的國民要奔向你;這都因耶和華──你的上帝,因以色列的聖者已經榮耀了你。

賽 55:10 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要滋潤土地,使地面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

賽 55:11 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絕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的旨意,達成我差它的目的。

 

約瑟從被賣到埃及為奴到成為埃及的管治者,他所經歷的召命人生可有甚麼啟迪?

約瑟的一生跟「夢」脫不了關係,而他的召命人生也是從做夢開始的,然而,由他領受召命(下文會解釋)直到他承接的職事,中間經歷了很多的起起跌跌。現論述由約瑟被賣到埃及為奴,到他成為埃及的管治者期間所經歷的,可以帶來甚麼啟迪。

1. 約瑟領受了從上帝而來的召命

雅各偏愛約瑟,這早就為他招來了哥哥們的嫉妒,再加上約瑟為人正直,把哥哥們的惡事報告給父親聽,這就更使他成為哥哥們的眼中釘,但約瑟對哥哥們好像毫無戒心。當他從上帝那裏領受了兩個夢,就直接告訴了哥哥們,雖然當時約瑟並沒有解夢,但哥哥們已急不及待的把夢解釋為「難道你真的要作我們的王嗎?難道你真的要統治我們嗎?」(37:8)這就使哥哥們對他的恨意到了頂點,也成為了他們加害約瑟的導火線。在某程度上,哥哥們對夢的解釋並沒有錯,上帝的確已立約瑟在雅各的眾子之上,但這不是馬上就成就的事,約瑟當時只是領受了從上帝而來的啟示,這也成了對他的召命,但在這事成就之前,約瑟必先要經過一連串的歷練。

2. 約瑟的召命不被人認同,他甚至因而受害

他的哥哥們不願意接受這位弟弟成為他們的管治者,也意味著他們是在拒絕接受上帝給約瑟的召命。他們試圖使約瑟的夢無法實現,於是趁父親不在場時,把約瑟扔在坑裏,本想把他殺死,但最後決定把他賣作為奴,但後來回到坑中卻找不到他,原因是在他們不知情下,約瑟已經被賣到埃及了(參37:19-28)。為了不讓父親知道他們想加害於約瑟的行為,他們唯有編一個謊言去欺騙父親說約瑟已死。約瑟從此離開了父家,輾轉被賣到埃及為奴,於是他由一個受父親寵愛的兒子,轉眼卻變成一個在異地的奴隸。

3. 約瑟被降卑為奴,卻仍忠心服事主人

約瑟的人生經歷了這樣的巨變,可以說是因他的召命所間接引起的。約瑟領受了上帝給他的召命,那就是他的地位將來要被提升至在眾兄弟之上。但現實是,哥哥們並不尊重他,而且他被賣到埃及,成了埃及的一個奴隸,身分卑微得可以。而約瑟雖知道上帝給他的召命,但他卻沒有因著自己目前低賤的身分而心有不甘或怨天尤人,相反,他順服上帝的帶領,在波提乏的家裏盡心地服事主人,即使得到波提乏的信任也沒有濫用職權或僭越位分,而且面對考驗時(被波提乏妻子的引誘;參39:1-9),也沒有犯罪背叛主人,仍然保持他的正直和忠誠。

4. 因忠心於主人及上帝而受苦,卻仍盡心服事有需要的人

約瑟的正直並沒有為他帶來獎勵,相反,他被波提乏的妻子誣陷而被關在監裏,成為一名囚犯,身分比奴隸更不如。但他沒有自暴自棄或質疑上帝的工作,而是繼續順服上帝的帶領,忠心地在監裏見證上帝。當他看見司酒長和司膳長面帶愁容(參40:7),就主動地想去幫助他們,當約瑟知道他們因為所做的夢而困擾,就為他們解夢,表明那是上帝的啟示。經文來到這裏,我們才看見約瑟有解夢的能力,用現在的術語就是「約瑟發揮他的恩賜去事奉」。換言之,即使是在受苦期間,約瑟仍是那麼敏銳於別人的需要,積極地要讓上帝使用自己去服事人,按著上帝所賜的能力去傳遞來自祂的信息。

5. 有著從上帝而來的恩賜卻不被記念

司酒長和司膳長兩人的結局,果然如約瑟為他們解夢的信息那樣發生(一個官復原職,一個身首異處),用今天的術語就是「約瑟的事奉非常有果效」,但是他的付出和努力並沒有被記念。司酒長完全忘記了約瑟的託付,沒有隨即在法老面前提及他,以致約瑟並沒有「即時」因他的事奉得到回報。但我們知道在兩年後,約瑟從監裏被提出來,正正是跟他曾為司酒長解夢這事有關,而在約瑟為法老解夢後,他因而被提升為埃及的宰相。可以說,這時約瑟才總算在承接召命後嘗到真正的成果!約瑟除了要在七個豐年期間為埃及儲糧之外,更重要的是,當七個荒年來臨時,他要拯救雅各一家,而這才是他事奉裏最需要達成的目的,也就是要成就上帝多年前賜與給他的那兩個夢。

 

結語:從約瑟的生命明白事奉

從約瑟領受兩個夢的召命直到他成為埃及的管治者,終於看見自己事奉上帝的成果,前後共經過十三年,期間他的際遇讓人覺得他距離上帝給他的召命好像越來越遠,他所經歷的包括:被親兄弟拒絕和加害,被人誣陷和辜負,在在都叫讀者們為他喊冤和不值,也對上帝怎樣應驗祂的計劃沒有絲毫頭緒。直至今章,我們看見約瑟被提升為治理埃及全地的宰相,集權柄、尊貴、榮耀於一身,我們才為約瑟之前所受的苦釋懷,也稍為領略上帝既是把呼召賜給人的那位,也是按著祂所定的日期去應驗祂話語的那位。這值得我們反思,當信徒說自己領受了上帝的呼召,這不代表他能即時嘗到事奉的成果和順利地開展他的事奉,而這中間的距離存在著一份張力,那就是一個領受了呼召的人,他無法得知何時才能真正完成上帝所給的召命!但從約瑟的經歷我們得到啟迪,原來最重要的,並不是我們要清楚地知道上帝甚麼時候才讓祂在我們身上的呼召應驗,而是我們會否一直忠心地事奉和見證祂,就是不論身處的崗位是高是低,不論所擺上的事奉是否得到賞識或記念,我們都務要忠心,因為知道我們所服事的主人是上帝,祂是信實的,祂必會按著祂美善的旨意和時間成就祂在我們身上的計劃。

約瑟是上帝所使用的僕人,他在地上服事的崗位是管家,先是波提乏的管家,接著是監獄的管家,最後是法老的管家。上帝讓他從卑微的職位開始,最後才給他高位,但不論在哪個崗位,約瑟給我們看見的是,他貫徹始終都是一個忠心的管家。這讓筆者想起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給我們的勸勉:

林前4:1 人應該把我們看為基督的執事,為上帝的奧祕的管家。

林前 4:2 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忠心。

約瑟被提升為治理埃及的管家,其地位固然尊貴,但按保羅這裏所說,我們的身分其實更尊貴,因為我們「為上帝的奧祕的管家」,而「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忠心。」上帝對我們每一位都有呼召,而且都是按著祂所分給我們的才幹、位置和資源等,去讓我們在不同崗位中承擔著事奉和見證祂的職事,然而在過程中我們不要計較事奉崗位的高與低,只要我們在各自的職事上都忠心地服事,就能讓上帝完成祂要在我們身上達成的旨意,也能叫別人因著我們的事奉而經歷到上帝所預備的拯救和福氣。求主加能賜力給我們各人,同作忠心事奉祂的管家,好叫上帝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阿們。


[1] 《聖經》第一次出現「上帝的靈(ר֥וּחַ אֱלֹהִ֖ים ruach ʾelohim)」這組名詞是在創 1:2「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面一片黑暗;上帝的靈(ר֥וּחַ אֱלֹהִ֖ים ruach ʾelohim)運行在水面上。」當時是上帝的靈直接在工作;但上帝的靈在人裏頭,這裏是首次出現。

[2]「上帝的靈」這組名詞也出現在《但以理書》,但意思不是解作「上帝的靈」,而是「神明的靈」:「我聽說你裏頭有神明的靈(ר֥וּחַ אֱלָהִ֖ין ruach ʾelahin),心中有光,又有聰明和高超的智慧。」(但5:14)但以理跟約瑟一樣同樣有神的靈,他們都有聰明和智慧,而且都能解夢(參但4章)。

[3]「撒發那特‧巴內亞」的意思是「神說過:『他活著』」或「神說話並活著」,而安城估計是現今的希流波利(Heliopolis),意思是太陽之城;「波提‧非拉」可能解作「他是太陽神冉(Ra)所賜的」,而「亞西納」則可能解作「她屬於女神湼特(Neit)」,從這些名字的意思可見,埃及當時膜拜的偶像是太陽神。

[4] 「海邊的沙」出現在創22:17、32:12。參 “Torah Club, Depths of the Torah” (FFOZ, Marshfield 2017), 360.

[5] 至於「太陽和月亮」,筆記估計應該是分別指埃及和巴比倫。因埃及拜的是太陽神(如註腳3所述),而巴比倫拜的則是月亮神。

[6] 參耶23:5、33:15、亞3:8、6:12等。


《妥拉與先知書選段》查經摘要(安息日研經坊):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