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著作

《希伯來聖經》綜覽《歷代志下》:活出有形有實的信仰

「安息日研經坊」(2021-12-18)《希伯來聖經》綜覽:《歷代志下》 (作者:Florence Tsang

圖為所羅門建造的聖殿(參代下2:1);圖片來自 public domain(經修改)

這次我們會綜覽《歷代志下》並討論以下問題:

1. 試從《歷代志下》29-33章比較希西家與瑪拿西。

2. 以上的比較帶給我們甚麼屬靈反思?

 

簡介《歷代志下

1. 書名、作者、成書日期、寫作對象和目的:參上一篇《歷代志上》摘要文章[1]

2. 書卷涵蓋的歷史時期:《歷代志下》延續《歷代志上》的故事,它涵蓋與《列王紀》相同的歷史時期。書卷開始時記述所羅門接續大衛作以色列王,由所羅門的統治(公元前971-931年)至王國分裂時期(公元前930-586年),中間橫跨三百多年歷史。在所羅門死後,以色列分裂為北國(稱為「以色列」,由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十個支派組成)和南國(稱為「猶大」,包括猶大支派以及便雅憫支派和西緬支派的一部分)。書卷最後以波斯王居魯士於公元前536年下詔重建聖殿作結(36:22-23;與拉1:1-3相同)。

3. 特色:與追溯南北兩國歷史的《列王紀》不同,《歷代志下》只集中在猶大(南國)的記事,作者主要想突出大衛的直系子孫,並且強調耶路撒冷是唯一真正的敬拜場所,而以色列(北國)只有在與猶大互動時才被提及。此書可算是對《列王紀》的註解或聖經重述(re-written Bible),它對猶大列王有較正面的描述,會淡化或省略一些王的過失,也增補一些王的善行。作者對行得好的君王會較詳細地記述,行惡的王則佔較短篇幅,說明這書更關注那些忠於上帝及其旨意的君王[2],某程度是為了要向讀者展現一個美好的猶大王國並大衛王朝復興的願景。在王國分裂後的26章經文中,約有一半的材料是《歷代志下》所獨有的,作者試圖為他敘述的事件提供神學解釋,就是上帝會按照王所行在祂眼中看為正或惡的事而賜福或管教,因此上帝賞善罰惡的形象在《歷代志下》尤其突出,也表明以色列(包括列國)的興衰全然在上帝的掌管之中。雖然作者在記述時明顯對選用的原始資料有所篩選,然而這並非等同篡改歷史,而是作者假設他的聽眾經已熟悉列王的記載並對《先知書》有所明白,以致可以理解他要藉著這書對當時的世代想要傳遞的信息和教導。

4. 對北國以色列的態度:作者在以色列王國分裂後將焦點集中在南國猶大,強調猶大家才是上帝所揀選,是大衛的子孫,特別在亞比雅與耶羅波安一戰中,亞比雅指責北國離棄耶和華,沒有遵從正確的敬拜條例(參13章)。書中常形容那些行惡的猶大王「行以色列諸王的道」(例如21:6、28:2),亦屢次斥責與以色列王結盟的猶大王(見19:1-2、20:35、21:6-13、22:3-4、25:5-7等)。然而,書中不同的記述都表明猶大對那些願意歸向上帝和在耶路撒冷敬拜的以色列人表示歡迎,例如:在王國分裂後,全以色列的祭司和利未人都從四方來歸羅波安,當時以色列各支派當中凡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的,都隨從利未人來到耶路撒冷獻祭(11:13-17);亞撒作王時,有許多以法蓮和瑪拿西人加入猶大(15:9);希西家在位期間,亞設人、瑪拿西人、西布倫人悔改,來到耶路撒冷守節(30:11);約西亞將宗教改革帶到瑪拿西、以法蓮,甚至拿弗他利(34:6)。也許作者希望透過這些記述,去邀請耶路撒冷以外的上帝子民悔改歸向上帝,並且返回耶路撒冷參與聖殿的建設和敬拜。

5. 大綱:全書共36章,大綱如下[3]

I. 所羅門的統治(1:1-9:31)

II. 南國猶大的歷史(10:1-36:23)

A. 從羅波安到亞哈斯(10:1-28:27)

B. 希西家恢復聖殿敬拜(29:1-31:21)

C. 從希西家到亞們(32:1-33:25)

D. 約西亞和上帝的律法書(34:1-35:27)

E. 猶大最後那些王(36:1-16)

F. 被擄到巴比倫與聖殿被毀(36:17-21)

G. 重建聖殿的諭旨(36:22-23)

 

歷代志下》的內容要點

1. 所羅門的統治(1-9章)

1-9章是有關所羅門的記述,當中呈現一個倒影結構[4]

A. 所羅門的財富和智慧(1:1-17)

B. 外邦人的認可/與希蘭的互動(2:1-16)

C. 建殿/外邦勞力(2:17-5:1)

D. 獻殿(5:2-7:10)

D.’ 上帝的回應(7:11-22)

C.’ 其他建築工程/外邦勞力(8:1-16)

B.’ 外邦人的認可/與希蘭的互動(8:17-9:12)

A.’ 所羅門的財富和智慧(9:13-28)

書中記載所羅門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率領以色列全會眾到基遍敬拜耶和華。此前大衛已將約櫃帶到耶路撒冷,但位於基遍的會幕仍是合法的敬拜場所,當時所羅門上到耶和華面前會幕的銅壇那裏,在壇上獻一千祭牲為燔祭。(1:2-6)這強調所羅門關注上帝與以色列百姓的關係,他致力使以色列人能夠敬拜及親近上帝。所羅門跟他的父親大衛一樣,是個專心尋求和跟隨耶和華的人。然而,《歷代志》的作者刪減了在《列王紀上》3:1-3有關所羅門與埃及王法老結親,以及他在丘壇獻祭燒香的事件。這使《歷代志下》所呈現的所羅門,更接近那位應許的理想君王(大衛的子孫彌賽亞),一個生命沒有被罪所玷污,忠誠地事奉上帝,並且尊崇祂高於自己的王。所羅門在基遍獻祭後,經文記載上帝在夜間向所羅門顯現,所羅門向上帝求智慧聰明,使他可以判斷上帝的百姓。上帝因喜悅他的心意,就應承他所求,賜他智慧聰明,亦賜他資財、豐富、尊榮,是在他以前的列王未曾有過,在他以後也不會再有。(參1:7-12)

整個段落的首尾部分A(1:14-17)和A’( 9:13-28)均提及所羅門的財富和兵力。更廣泛來說,它強調所羅門的統治,就是他由「治理以色列」(1:13)到「統管諸王,從大河到非利士人的地,直到埃及的邊界」(9:26)。所羅門王朝的強盛無疑跟「所羅門王的財寶與智慧勝過地上的眾王」(9:22)有關,從而帶出他的智慧聰明、資財、豐富、尊榮,並非出於他個人的能力,乃是上帝因喜悅他謙卑的心而賜予他的。

接著在B(2:1-16)和B’(8:17-9:12)的部分,作者以推羅王希蘭作為這兩段記述的平行。雖然作者對所羅門建殿的材料有著仔細的描述,但比這更重要的是所羅門和推羅王希蘭之間的交流。所羅門寫給希蘭的信(2:3-10)表明他真誠地渴望榮耀上帝,而希蘭的回信(2:11-16)則表明,在所羅門的時代,以色列正使外邦人認識耶和華。這是上帝對以色列的旨意的一部分,也是作為一個理想的大衛子孫將要完成的事情(參亞 8:22-23)。在B’部分雖然再次提到希蘭,但作者對示巴女王拜訪所羅門的記述更為詳盡,而希蘭與示巴女王的聯繫,是在於他們同樣表明上帝之所以立所羅門作王,是出於祂對以色列的愛(見2:11,9:8)。

至於C(2:17-5:1)和C’(8:1-16)的部分就圍繞著所羅門建殿與其他建築工程,兩者同樣提及他使用外邦的勞力(2:17-18,8:7-10)。大量的建築工程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強盛,而作者常以建築工程來象徵上帝對以色列的祝福。事實上,所羅門在《歷代志下》除了被描繪為一個理想的君王,更重要的是,他是聖殿的建造者,從作者的角度來看,這是所羅門的主要成就。從以上的倒影結構可見,有關所羅門的記述是以建造聖殿作為主軸,當中聖殿的獻呈與上帝的回應更是整個段落的中心。

5:2-7:10是屬於獻殿的部分,當中的記述包括:接約櫃入聖殿、所羅門向百姓講話、所羅門的祈禱,以及人民的慶祝活動。接約櫃是七月節期的時候,大概是住棚節的日子,王與聚集的以色列全會眾都在約櫃前獻牛羊為祭。祭司將耶和華的約櫃接進內殿,就是至聖所。當時吹號的祭司、歌唱的利未人都合一地齊聲讚美稱謝耶和華。耶和華的殿充滿了雲彩,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上帝的殿,這表明了上帝的同在,亦表明上帝悅納所羅門所建造的這殿。

所羅門的禱告記載在6:12-42,上帝住在聖殿裏是象徵祂與子民同在,而因著祂的同在,所羅門請求上帝看顧祂的子民,亦為子民施行公義的審判。在6:22-39,所羅門具體說明了他求主垂聽並回應禱告的七種具體情況:(1)人在聖殿裏起誓(22-23節);(2)以色列被敵人打敗後歸回上帝(24-25節);(3)天不降雨(26-27節);(4)子民經歷疾病或其他災難(28-31節);(5)外邦人來向聖殿祈禱(32-33節);(6)以色列與仇敵爭戰(34-35 節);(7)以色列因罪被擄(36-39節)。所羅門請求上帝,當以色列民向祂所選的耶路撒冷、向著聖殿禱告的時候,求上帝從天上的居所垂聽他們的禱告祈求,赦免百姓向祂所犯的罪,為他們伸張正義。當所羅門祈禱完畢,就有火從天降下來,燒盡一切的燔祭和祭物,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

接著上帝再一次向所羅門顯現,並且應允他的禱告。上帝說:「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謙卑自己,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我必睜眼看,側耳聽在此處所獻的禱告。」(7:14)而在7:17-20,上帝續說:

代下7:17 你若行在我面前,效法你父大衛所行的,遵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謹守我的律例典章,

代下7:18 我就必堅固你國度的王位,正如我與你父大衛所立的約,說:『你的子孫必不斷有人治理以色列。』

代下7:19「倘若你們轉去,離棄我擺在你們面前的律例誡命,去事奉別神,敬拜它們,

代下7:20 我就必把以色列人從我賜給他們的地上連根拔起,也必從我面前捨棄那為我名所分別為聖的殿,使它在萬民中成為笑柄,被人譏誚。

上帝對所羅門的回應可以說是構成了隨後以色列歷史的「憲章」。在王國分裂後的每一位猶大王,上帝都按照當中的原則去行事及對待列王,而到最後當猶大不斷犯罪得罪上帝的時候,上帝也就按著祂對所羅門的回應,捨棄那為上帝的名分別為聖的殿,又讓以色列人經歷被擄。作者以大衛之約(代上17章)、所羅門的祈禱以及上帝的回應(代下6-7章)來讓受眾理解國家的歷史事件,就是遵守聖約會帶來上帝的祝福,而對聖約的不忠則經歷上帝的懲罰。當王和他的子民面臨危險時,若他們在禱告中尋求耶和華並謙卑回轉,可以獲得上帝的寬恕和幫助(參12:6-12;32:26;33:12;34:26-28等)。

在9章結尾提到所羅門在耶路撒冷作全以色列的王四十年之後,就與他祖先同睡,葬在他父親大衛的城裏,他兒子羅波安接續他作王。作者省略了《列王紀上》11:9-13當中上帝責備所羅門的話,亦沒有提及是所羅門的背道而導致王國分裂。作者選擇只呈現所羅門美好的一面,就是一個因信靠和順服上帝而被上帝祝福的正面例子。作者希望以所羅門作為榜樣來激勵當時被擄回歸的百姓,並建立百姓對將來彌賽亞君王的盼望,而不是再為過去而感到遺憾。

2. 南國猶大的歷史(10:1-36:23

在所羅門死後,以色列分裂為南北兩國,自此作者將焦點投放在大衛的直系子孫,即南國猶大的列王身上。書卷的第二部分(10-36章)記載了由羅波安到西底家,二十位[5]猶大王共三百多年的歷史。羅波安在猶大延續了大衛和所羅門的敬拜形式,全以色列的祭司和利未人都從四方來歸順羅波安,而利未人放棄他們的郊野和產業,來到猶大與耶路撒冷事奉耶和華。(11:13-14)而耶羅波安則在以色列另建一種新的敬拜模式,他為丘壇,為山羊鬼魔,為自己所造的牛犢設立祭司。(11:15)經文提及猶大得以鞏固,以及羅波安的強盛,是因他們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11:17)然而,羅波安在強盛的時候離棄了耶和華的律法,因著他們背叛耶和華,及後埃及王示撒就上來攻打耶路撒冷。(12:1-2)

代下12:5 那時,猶大的領袖因為示撒的緣故聚集在耶路撒冷,有先知示瑪雅去見羅波安和眾領袖,對他們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們離棄了我,所以我也離棄你們,把你們交在示撒手裏。』」

代下12:6 於是以色列的領袖和王都謙卑說:「耶和華是公義的。」

代下12:7 耶和華見他們謙卑,耶和華的話就臨到示瑪雅,說:「他們既謙卑,我必不滅絕他們;我要使他們暫時得拯救,不藉著示撒的手將我的怒氣倒在耶路撒冷。

《列王紀》中沒有記述先知的警告,也沒有記述王與眾領袖的謙卑以致耶和華使他們得拯救,這就突顯了《歷代志》的作者想透過這段記載而傳遞的信息,就是猶大的命運與興衰,是完全取決於猶大王與百姓是否忠於耶和華。在《歷代志下》,上帝經常被描繪為一位會因猶大王與百姓的行為而作出干預的上帝:若他們離棄上帝,上帝就離棄他們,將他們交在外邦人手中;若他們謙卑,上帝就為他們帶來拯救。這主旨在猶大列王的記載當中不斷被強調,其中亦重複出現當猶大王依靠上帝,便在爭戰中經歷神蹟的拯救與得勝的記述。(見13:14-18;14:11-12;18:31;20:21-30;32:20-22)

《歷代志下》的另一個重點是聖殿。從第一部分有關所羅門的記載,可見聖殿的建造是整段記述的中心,到了第二部分依然延續聖殿這個主題。猶大沒有像北國以色列那樣隨自己的方式去敬拜上帝,他們維持著耶路撒冷聖殿的敬拜,然而,猶大仍然經歷很大程度的屬靈低谷和民族衰落。因為隨後聖殿敬拜漸漸演變為純粹一種儀式,甚至有王藐視聖殿的情況出現,如烏西雅強行在殿中的壇上燒香(26:16)、亞哈斯從耶和華殿裏取財寶送給亞述王(28:21)、打碎上帝殿裏的器皿並且封鎖耶和華殿的門(28:24)、瑪拿西在耶和華殿中拜偶像(33:3-9)等,這也導致人們越來越忽視聖殿作為上帝同在與管治的象徵,而形式化的敬拜則突顯出猶大的真正問題是背道。如上所述,《歷代志下》的記載明顯更側重於大部分忠於上帝及其旨意的君王,例如:亞撒(14-15章)、約沙法(17-20章)、約阿施(24章)、希西家(29-32章)和約西亞(34-35章)。以上五個王於任內均在猶大施行不同程度的宗教改革,而當中大部分的改革是始於聖殿。亞撒重新修築耶和華的壇(15:8)、約沙法除掉猶大境內的一切丘壇和亞舍拉,又差遣使者帶著耶和華的律法書,走遍各城去教導百姓(17:6-9)、約阿施重修耶和華的殿(24:4)、希西家把他父親亞哈斯封鎖的耶和華殿的門重新打開並整修聖殿(28:24、29:3)、約西亞整修耶和華的殿並按希勒家祭司所發現的律法書帶領子民與上帝重新立約(34:8、29-32)。因此,王對聖殿的態度、對恰當敬拜的著緊程度、除掉偶像的政策等,某程度上亦反映出他們是否忠於上帝,是否定意跟從和事奉祂。

北國以色列於公元前722年被亞述所滅,當時正值南國猶大王亞哈斯統治(約公元前735-719年)的尾聲。亞哈斯沒有效法他的先祖大衛王,他的心和北國列王一樣離上帝很遠。在亞哈斯的統治下,猶大陷入了屬靈的低谷,必需有一個像大衛那樣的王出現方能扭轉猶大的惡況。接續亞哈斯作猶大王的是希西家,他在《歷代志下》中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是希西家帶領猶大在王國分裂後重回屬靈的高峰。而《列王紀》的作者似乎較看重約西亞以及他的宗教改革。(見王上13:2,王下23章)《列王紀》對希西家的記載僅簡要地提及他的宗教改革(王下18:3-7),而更集中於他與亞述人的對抗(王下18:8-19:37;參賽36-37章)、他的疾病以及巴比倫王的使節來訪的情況(王下20章;參賽38-39章)。《歷代志下》則有所不同,它記載得最詳細的是有關希西家的改革(29-31章),相反,作者對亞述的入侵(32:1-23)、巴比倫使節的來訪(32:31)和希西家患病(32:24-26)的記述均較簡潔。

隨著北國以色列的陷落(大量的難民湧入南國猶大),希西家被描繪為將南北兩國合一的君王,因此自大衛和所羅門以後,以色列再次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先大衛一切所行的,他潔淨並重新奉獻聖殿(29章)、從別是巴直到但通告全以色列,吩咐百姓都來耶路撒冷向耶和華守逾越節(30:5)、又分派祭司和利未人按班次事奉(31:2)。作者以大衛和所羅門的形象去映照出希西家符合作為帶領以色列重回合一敬拜的大衛子孫。其次,當希西家呼籲那些「脫離亞述諸王之手的餘民」(30:6)要轉向耶和華時,這也同樣成為了對當時被擄歸回的百姓的呼籲,希西家積極的改革與子民的響應成為了一個模範,作者盼望藉由希西家的成功例子,能給那些對以色列的復興抱有盼望的百姓帶來動力。

在希西家後猶大也經歷了失敗的時期,如瑪拿西和亞們的背道(33章),但瑪拿西的謙卑禱告和復興(33:11-17)與約西亞的改革(34:3-35:19)說明了上帝仍然信實地對待那些願意悔改的子民,向他們施憐憫,賜福給他們。這一系列的事件表明了以色列的復興在於上帝的子民是否願意謙卑地轉向耶和華,並且忠心於祂。

《歷代志下》的最後一章記載了被擄前最後幾位猶大王(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西底家;見36章),他們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那時大衛王朝對猶大的統治經已名存實亡。隨著約西亞的死,猶大落入了外邦勢力的控制之下,首先是埃及,接著是巴比倫,上帝使用強大的外邦勢力來懲罰祂子民的背道。因著他們的種種惡行,經文記述「耶和華向他的百姓大發烈怒,甚至無法可救」(36:16),「耶和華使迦勒底人的王來攻擊他們,把所有的人都交在他手裏。」(36:17)在公元前586年,迦勒底人焚燒了上帝的殿,擄掠殿裏大小的器皿及財寶,帶回巴比倫,又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用火燒了城裏所有的宮殿,毀壞了城裏一切寶貴的器皿。凡脫離刀劍的倖存者,迦勒底王都擄到巴比倫去,作他和他子孫的僕婢,直到波斯帝國興起。聖殿被毀,象徵著上帝不再在祂賜給以色列人的土地上與他們同在,耶路撒冷的陷落意味著以色列人失去了他們生活的三根支柱:聖殿、君王、土地。作者強調這事是出於上帝的旨意:「這就應驗耶和華藉耶利米的口所說的話:地得享安息;在荒涼的日子,地就守安息,直到滿了七十年。」(36:21)表明聖殿被毀和猶大國的覆亡都全然在上帝的掌握和容許中發生的。

代下36:22 波斯王居魯士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的口所說的話,就激發波斯王居魯士的心,使他下詔書通告全國,說:

代下36:23「波斯王居魯士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上帝已將地上萬國賜給我,又委派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 יָֽעַל yaʿal;let him go up),願耶和華──他的上帝與他同在。」

書卷的最後兩節經文反映了《歷代志》並非以人的失敗告終,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上帝的信實上。居魯士的詔書,為當時被擄回歸的子民帶來了盼望。上帝掌管波斯王的心,正如他掌管巴比倫、以及以色列歷世歷代的王一樣。儘管巴比倫的軍隊已將耶和華的聖殿夷為平地,但它仍會再次被建造起來。在希伯來原文中,全書的最後一個字,並非中文翻譯的「同在」,而是「讓他上去」(יָֽעַל yaʿal),意思是上到耶路撒冷。這裏雖是整卷書的結尾,但卻不是一個結束,反倒像是一個新的開始。作者呼籲那些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對耶路撒冷聖殿的建造,以及復興聖殿的敬拜存有盼望,並且仰望上帝所應許那位大衛子孫的來臨。而對於歷世歷代的信徒而言,這裏作為整本《希伯來聖經》的結尾亦帶出對耶和華聖殿和國度的期盼,指向將來上帝與子民永遠同在的美好願景,這跟《希伯來聖經》的第一卷書《創世記》中的伊甸園形成了首尾呼應。而在《新約聖經》開首的耶穌家譜(太1章),就為那位以色列人所仰望的彌賽亞(大衛子孫)的身分給予了答案。

 

希西家與瑪拿西的不同之處

希西家和瑪拿西這兩父子可謂處於猶大列王中好壞的兩極,是次綜覽雖未能涵蓋《歷代志下》所有的課題,然而我們仍可透過這兩個王的比對,去帶出書卷中一些重要的中心思想,以及從中有所反思。從書中的記述,二人所做的事可以說是正好相反:

  • 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先大衛一切所行的(29:2);瑪拿西卻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的列國那些可憎的事(33:2)。
  • 希西家不但帶領猶大百姓一同守節敬拜上帝,他還呼籲以色列人要轉向耶和華(30:1、9);瑪拿西卻引誘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行惡,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嚴重(33:9)。
  • 希西家雖心裏驕傲,但他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卻願意一同謙卑,以致耶和華的憤怒在希西家的日子沒有臨到他們(32:26);相反,當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不聽(33:10)。
  • 希西家和瑪拿西同樣面對亞述大軍,希西家和以賽亞先知為此禱告,向天呼求,上帝就差遣一個使者進入亞述王的營中將敵人殺滅,讓他們經歷神蹟的拯救(32:20-21);相反,上帝不但沒有幫助瑪拿西,經文還提到是耶和華自己使亞述王的將領去攻擊他們(33:11)。

除了以上所列的比較之外,二人最大的分別其實是在於他們對聖殿的態度:

在有關希西家的記述中,作者第一樣提到的是,他開了耶和華殿的門,重新整修。他又潔淨聖殿,除去一切可憎之物,將聖殿分別為聖,重新獻殿並在其中獻祭,就像回到所羅門獻殿時那樣。而他所實施的宗教改革亦跟聖殿相關,他重新分派祭司和利未人的班次,使他們按各自的職分在耶和華殿的門內事奉。(見29:3、20-21;31:2)而作者記述他的兒子瑪拿西所做的第一件事,卻是重新建築他父親希西家所拆毀的丘壇,為諸巴力築壇,造亞舍拉,又敬拜天上的萬象,事奉它們。不但如此,他甚至在耶和華殿中以及聖殿的兩個院子為天上的萬象築壇,並在上帝殿內立雕刻的偶像。(見33:3-7)

聖殿象徵的是上帝的同在。因此,王對聖殿的態度正正反映了他們對上帝的心。希西家重視上帝,因此重視聖殿,上帝祝福他,使他所做的事情亨通;而瑪拿西無視上帝,因此肆意褻瀆聖殿,把聖殿弄得一塌糊塗,上帝就興起仇敵攻擊他。同一所聖殿,因著希西家和瑪拿西對聖殿的不同態度,帶來了不一樣的結果。可見上帝重視的,不只是那個有形的殿,祂更看重人的內心,就是人是否著緊祂的吩咐、看重祂的同在和願意遵行祂的道。在《歷代志下》的記述中,人對上帝的心明顯可從他對聖殿的態度反映出來。

二人的共通之處

希西家和瑪拿西雖然大不相同,然而他們仍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在有關希西家的記載中,記述了他幾次向上帝禱告:當他為從北國來到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卻未自潔就吃逾越節羔羊的百姓代求時,上帝應允他,醫治了百姓(30:18-20);當他面對亞述大軍的威脅而向上帝禱告時,上帝差派使者助他殺滅敵方大軍(32:20-21);當他病得要死而向耶和華禱告時,耶和華就應允他,並賜他一個預兆(32:24);最後當希西家心裏驕傲,及後與百姓一同謙卑的時候,主的憤怒在希西家的日子就沒有臨到他們(32:26)。上帝垂聽並應允希西家的禱告,我們大概會很容易理解,因為我們知道他效法大衛(29:2、34:2),真誠地面對自己的信仰,立志行上帝眼中看為正的事。

另一方面,之前瑪拿西一直不聽上帝的警戒,直到經歷被擄的審判,他在急難的時候終於懇求耶和華,就是在他列祖的上帝面前極其謙卑。結果耶和華同樣地應允他,垂聽了他的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仍坐王位。(33:12-13)如此作惡多端的人,上帝為何不任由他滅亡,為何仍應允他的禱告呢?事實上,在猶大列王之中,並沒有一位是完美的,希西家再好,最終亦有失腳。瑪拿西雖然惡事做盡,但他最後也在主前極其謙卑並且悔改。他們二人,當悔改歸向上帝的時候,上帝同樣垂聽,因為祂曾經應允所羅門:「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謙卑自己,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7:14)

《歷代志下》雖然側重那些忠於上帝的君王,然而它亦提及那些背棄上帝的王以及他們為猶大帶來的惡果。即便如此,大衛的子孫仍然沒有斷絕,特別透過瑪拿西的記述,讓當時被擄回歸的百姓明白因著主的信實,立約的子民即使如瑪拿西一樣因背棄上帝而被擄到巴比倫(參33:11),但他們只要願意謙卑自己,禱告尋求上帝,真心悔改並轉離自己的惡行,上帝仍然是可信可靠的,他們仍可扭轉當時惡劣的景況,再次回到蒙上帝祝福的道路上。

定意尋求耶和華

「定意尋求耶和華」這個主題在《歷代志下》中多次出現(見11:16、12:14、15:2-4、15:12-13、15:15、16:12、17:4、19:3、20:3-4、22:9、25:15、26:5、30:19、31:21、34:3、34:27等),是書中一個重要的信息。當人得罪上帝的時候,上帝所要求的,並非先要百姓獻上多少祭牲,而是首先謙卑自己,向聖殿禱告,尋求上帝的面,並且轉離他們的惡行。也就是說,人要從他們原來所行的道路上,回頭轉向上帝,重回一個正確的方向,去行上帝眼中看為正的事。儘管《歷代志》原為一卷書,並且是連續的記述,但上、下兩冊的側重點略有不同。《歷代志上》強調聖殿在以色列民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讓在外邦統治底下的上帝子民能認清民族的根及其個人身分,激勵他們找回自己在建立上帝聖殿和國度中的崗位,並且為此盡力擺上。《歷代志下》則延續《歷代志上》的主題,帶出聖殿的建造和敬拜不可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是所有稱為上帝名下的人,他們的內心也要回轉歸向上帝,與祂恢復一份親密的關係,他們在所行的路上都要定意尋求上帝,全心依靠祂,而這樣有形有實的敬拜才能得蒙上帝悅納和賜福。

從以上比較所得的屬靈反思

聖殿一直是猶太人信仰上的盼望和敬拜的中心,《歷代志》的作者鼓勵被擄回歸的以色列人參與聖殿的重建與恢復敬拜,然而從歷史上我們看見當日被擄回歸的百姓同心建造的第二聖殿已在公元70年被毀。在《約翰福音》2:19,耶書亞(耶穌)潔淨聖殿的時候曾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天內會建造起來。」他所說的殿是指他的身體。今天一個物質的殿雖不復存在,然而主以他的身體建造了一個由彌賽亞信徒與我們外邦信徒群體組成的屬靈的殿(林前3:16;彼前2:5)。因此《歷代志下》的信息仍然對今天的我們有所提醒,用希西家和瑪拿西為例,我們可有以下的反思:

1. 要以耶書亞作為我們敬拜的中心:希西家與瑪拿西對聖殿敬拜的態度反映他們對上帝的心,以及他們是否願意遵行上帝的吩咐。當耶書亞道成肉身,並以自己的身體為殿,就是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來買贖我們,他就成了我們的主,也就是我們敬拜的焦點。這值得我們反思今天我們對敬拜主的態度如何?我們的敬拜是否真的以耶書亞為中心,抑或已經偏離、甚至以人作為焦點,利用宗教去滿足個人的需要呢?我們又有沒有承認耶書亞在我們生命中的主權,並真正按他所吩咐的而行?另外,我們的敬拜與團契不應只是行禮如儀,更非勉強地維持基本的運作去做做樣子,這樣有形而無實的敬拜活動只會徒費心思,我們要對那些恆常所做的事有所反思,並確保它朝著一個上帝喜悅的方向前進。

2. 定意尋求上帝,行在主喜悅的道路上:我們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總是異常忙碌,可是這種種忙碌,是好像希西家一樣對準上帝的敬拜和侍奉,並且隨時都預備好面對自己的信仰,真誠地來到上帝面前;還是內裏好像瑪拿西那樣為自己設立不同的偶像,被上帝多次警戒仍不願回轉悔改,直到大難臨頭時才懂得謙卑自己呢?我們要留心不要被繁忙的生活牽著鼻子走,以致不知不覺間敬拜了上帝以外的偶像,而是該常常省察自己的內心與行事的動機,並且在所行的路上專心定意尋求上帝,時刻留心聖靈的督責和提醒,懂得及早回轉悔改,返回上帝喜悅的道路上。

3. 在不同的屬靈光景中,都要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罪,謙卑悔改:希西家和瑪拿西的生命雖然看似南轅北轍,但二人同樣有需要在主前謙卑悔改的時候。因此不論看上去多麼屬靈的人,都總有失腳和需要悔改的地方;而同樣地無論一個人再屬世,也仍能有回轉悔改的機會,這是上帝的恩典,因為上帝不輕看痛悔的心靈。事實上,毀滅一個人的並不是罪,而是對罪的縱容和不願悔改,因此我們必須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罪和信仰上的缺失,勇於認罪悔改,學習坦然無懼地來到主的施恩寶座前,為要得祂的憐恤、恩惠和幫助(參來4:16),這樣才能與上帝持續地維持一份完好的關係。

 

結語:活出有形有實的信仰

《歷代志》跨越從亞當到被擄回歸時期,並聚焦在大衛和所羅門的統治來敍述以色列的歷史,旨在表明上帝對大衛的揀選以及祂對大衛家的應許之確定。《歷代志下》記錄從所羅門至猶大諸王的記載,強調大衛王朝的延續,並闡明上帝賜福所有忠於祂和定意尋求祂的大衛子孫。

猶大最後雖因背道而被擄,聖殿也被毀,但耶和華已預定了一天,正如祂所說:「在那日,我必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修補其中的缺口;我必建立那遭破壞的,重新修造,如古時一般。」(摩9:11)《歷代志》所描寫的大衛和所羅門不僅僅是指歷史裏的大衛和所羅門,更是跨越時代和有象徵意義的。作者透過敘述他們的輝煌事蹟以至以色列臣服於外邦列國的時代,為要讓讀者期盼大衛王朝的復興,以色列終有一天會恢復像大衛和所羅門時代那樣的統治,而讀者尤其能夠從所羅門的事蹟明白和看清他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大衛的統治預表著即將到來的彌賽亞君王的國度,他將會完全順服並執行上帝的旨意,實現大衛之約的應許。今天我們曉得那位大衛的子孫就是耶書亞彌賽亞(耶穌基督),他以自己的身體建造了屬靈的殿(約2:21),上帝透過耶書亞去實踐祂的永恆計劃,使人重新與自己建立關係。而《歷代志下》提醒我們,上帝是信實的,祂的應許必定成就,書卷結尾中波斯王居魯士的詔書中清楚提到,所有凡作上帝子民的都可以上耶路撒冷去建造殿宇。這同樣是對我們的呼籲,我們凡作上帝子民的都一同被呼召去建造上帝的殿,就是造就耶書亞的信徒群體。然而這書同時強調上帝的子民要定意尋求耶和華,專心仰賴祂,因此參與建造聖殿與其中的敬拜不單只是有形(進行宗教的儀式),亦必須有實(真誠地面對信仰,努力討上帝喜悅的心志)。這不但用以衡量每一位王,也是衡量每一位主的門徒的指標,是我們是否有分於上帝國度的決定性因素。深願我們都從此書的信息得著提醒,懂得時刻定睛於主,以他為我們生命的焦點,定意尋求他並從罪中轉回,與上帝維持一份完好的關係,以致我們可以活出一個有形有實,真正敬拜上帝的生命!


[1] 參《希伯來聖經》綜覽《歷代志上》查經摘要〈成為建造上帝國度的參與者〉

[2] 作者保留了對約蘭(21:4-20)、亞哈謝(22:1-9)、亞哈斯(28:1-27)、亞們(33:21-25)、約哈斯(36:2-4)、約雅敬(36:5-8)、約雅斤(36:9-10)和西底家(36:11-14)的負面描述。雖然他也保留了對亞撒(14:2-16:14)和約沙法(17:1-21:3)褒貶不一的評價,但他對其他君王的評價比《列王紀》更為正面,如:羅波安(10:1-12:16)、約阿施(22:10-24:27)、亞瑪謝(25:1-28)、烏西雅(26:1-33)、約西亞(34:1-36:1)和瑪拿西(33:1-20),他省略他們的失敗並提供《列王紀》中沒有提及的正面記述。他以非常正面的方式去描繪亞比雅(13:1-14:1)、約坦(27:1-9)和希西家(29:1-32:33),部分是為了讓讀者期盼彌賽亞君王的來臨,他將實現作者對這些王的正面描繪所呈現的理想面向。參R.C. Sproul, ed.,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rlando: Ligonier Ministries, 2005), paragraph 8167.

[3] 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1336.

[4] Raymond B. Dillard, 2 Chronicles, WBC 15;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1987), 5.

[5] 若不把亞她利雅計算在內則共十九位猶大王,當亞哈謝死後,亞她利雅開始剿滅猶大王室所有的後裔並治理以色列。在第七年,祭司耶何耶大推翻亞她利雅並擁立大衛的子孫約阿施作王。《列王紀》和《歷代志》在形容亞她利雅統治時只描述「亞她利雅治理這地的時候」(王下11:3,代下22:12),而沒有採取公式的寫法,說明兩卷書的作者並不認可亞她利雅作為猶大合法的統治者。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歷代志上》:成為建造上帝國度的參與者

「安息日研經坊」(2021-12-11)《希伯來聖經》綜覽:《歷代志上》 (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樂意事奉上帝的祭司(參代上28:21);圖片來自 depositphotos(經修改)

1. 《歷代志上》的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記載家譜、大衛的王朝、祭司利未人的體制、營運聖殿的人手和體制,又解釋《撒母耳記》一些難解的經文,其用意何在?

2. 《歷代志上》對作為耶書亞(耶穌)信徒的我們來說有甚麼屬靈意義或提醒?

 

簡介《歷代志》

1. 書名:《歷代志》的希伯來書名是 דִּבְרֵי הַיָּמִים Divrei HaYamim,字面的意思是「這些日子的事或字(複數)」,可翻譯為「歷史」、「記事」、「史冊」等。這組詞在書卷裏出現得最多的其實是《列王紀》,在《以斯帖記》裏也能找到(王睡不著時所看的「歷史」),而《歷代志》裏則只有一次(代上27:24「《大衛王記》」的「記」在原文就是這組詞)。

2. 書卷的位置和性質:基督教傳統把它歸類為歷史書,放在《撒母耳記》和《列王紀》之後,並且跟《七十士譯本》一樣分為上、下冊(Παραλειπ Α´和Β´);而《希伯來聖經》則看《歷代志上》和《歷代志下》為一卷書,放在《著作》部分的最後,並且看《歷代志》為《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前先知書》)某些部分的重寫、演繹和解釋。不過,《歷代志》沒有被放在《先知書選段》(Haftarah)裏作為會堂的讀經傳統之用[1]。《歷代志》對猶太人來說並非單純的歷史記載,它帶著前瞻性的教導和神學性的目的。由於《歷代志》內容篇幅頗多,所以我們會分開上、下卷來綜覽。

3. 作者:被擄回歸的一位猶太人;而猶太拉比的傳統認為是以斯拉所寫[2]

4. 成書時間:公元前538-331年(參《歷代志下》的結束,以及從書中沒有任何希臘等元素而推斷),而主題較符合公元前515-400年,並且較大機會在公元前460後寫成[3]

5. 寫作對象和目的:給當時被擄回歸的猶太人,鼓勵他們克服回歸後所要面對的種種問題,確立他們要帶著上帝子民這個身分,去仰望上帝的國度、聖殿的重建和期盼彌賽亞的來臨。

6. 語言:普遍認為是「後期的聖經希伯來文」(Late Biblical Hebrew),這跟《撒母耳記》和《列王紀》的古典聖經希伯來文(Classical Biblical Hebrew)略有不同。

7. 資料來源:《歷代志》引用的資料廣泛,包括來自《撒母耳記》、《列王紀》、其他《聖經》書卷和以下提及的資料(有部分也應該是《撒母耳記》和《列王紀》的原始資料):

代上9:1 以色列眾人按家譜登記,看哪,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猶大人因背叛被擄到巴比倫。

代上27:24 洗魯雅的兒子約押開始數點,卻還沒有數完。為了這事,烈怒臨到以色列,數點的數目也沒有寫在《大衛王記》上。

代上29:29 大衛王自始至終的事蹟,看哪,都寫在撒母耳先見的書上、拿單先知的書上和迦得先見的書上

代下9:29 所羅門其餘的事,自始至終,不都寫在拿單先知的書上和示羅人亞希雅的《預言書》上,以及易多先見論尼八兒子耶羅波安的《默示書》上嗎?

代下12:15 羅波安的事蹟,自始至終不都寫在示瑪雅先知和易多先見的《史記》上嗎?羅波安與耶羅波安時常交戰。

代下13:22 亞比雅其餘的事和他的言行都寫在易多先知的評傳上。

代下16:11 亞撒自始至終的事蹟,看哪,都寫在《猶大和以色列諸王記》上。

代下24:27 至於他的兒子們和他所受的眾多警戒,以及他重修上帝殿的事,看哪,都寫在《列王評傳》上。他的兒子亞瑪謝接續他作王。

代下26:22 烏西雅其餘的事,自始至終,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先知都記錄下來

代下32:32 希西家其餘的事和他的善行,看哪,都寫在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先知的《默示書》上和《猶大和以色列諸王記》上。

8. 《歷代志上》的大綱[4],以及文學上經文所呈現的倒影結構:

I. 以色列各家的家譜(1:1-9:44)

II. 聯合王國時期以色列的君王

A. 掃羅的死(10:1-14)

B. 大衛作王

1. 戰爭和戰士(11:1-12:40)

2. 運送約櫃(13:1-17:27)

3. 更多的戰爭和戰士(18:1-21:30)

4. 大衛安排建造聖殿(22:1-29:30)

留意《歷代志上》的內容雖然有許多歷史資料,然而其編排並非完全按歷史時序,而是同時按照一些主題,也就是一些作者認為對回歸的猶太人來說是重要和他們要留意的內容。當中主要是交代大衛的子孫的歷史根據,和祭司利未人的聖殿體制的歷史根據,而這兩者都源於大衛想為上帝建造聖殿一事!而按照主題來看,經文可呈現一個工整的文學倒影結構:

A. 以色列各家的家譜(1:1-9:44)

B. 掃羅的死:大衛作以色列的王(10:1-14)

C. 大衛作王:戰爭和戰士(11:1-12:40)

X. 大衛作王:運送約櫃、讚美上帝、記念祂的約和應許(13:1-17:27)

          C’. 大衛作王:更多的戰爭和戰士(18:1-21:30)

B’. 大衛安排建造聖殿:所羅門作以色列的王(22:1-23:13)

A’. 大衛安排建造聖殿:摩西、亞倫、利未指派的後裔(23:14-29:30)

 

《歷代志上》的內容重點

1. 以色列各家的家譜(1:1-9:44

第1章開始記載亞當的家譜,但作者跳過了該隱和亞伯,直接從塞特開始記載,情況就如創5章一樣記述上帝所看重,關乎後裔發展的那條線,就是從亞當、塞特到挪亞,再發展到亞伯拉罕。接著,經文詳細地記載亞伯拉罕的多個後裔,當中最重要就是以撒、以及他的兒子以掃和雅各。第2章從以色列(即雅各)的十二個兒子開始,一直到大衛。第3章特意記載大衛作王,數算他所生的兒子。大衛在希伯崙作王七年六個月,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十三年,合共四十年。當中並沒有像《撒母耳記》那樣提及大衛因拔示巴而對烏利亞所行過的惡,這反映作者只想正面地高舉大衛以及他的王朝,就是南國猶大的列王,當中沒有提及他們的一些惡行,也沒有提及北國以色列的王。可以說,《歷代志上》並非要記載一段客觀、準確和全面的以色列歷史,而是只記載上帝所揀選和使用,祂希望回歸的子民能夠惦記著,在歷史中重要的人物。他們主要有先祖、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大衛和這王朝歷代的王,直到被擄後帶領子民回歸的所羅巴伯及其後裔。

第4章又回到十二支派中的猶大,然後再仔細地記載其後裔,但今次特別提到雅比斯這個人物(4:9-10)。經文沒有提供太多關於他的背景,但從經文的脈絡可見,估計他屬猶大支派。而「雅比斯」的意思是「我生他甚是痛苦。」以致他向上帝禱告「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疆界,你的手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4:10)雖然這是信徒喜歡的一節金句,但按上下文來看,這其實是一段受苦中的禱文,而並非供信徒以此作為日常「求興旺」的禱告範例。雅比斯被放在這段猶大支派的家譜裏,可對當時回歸以色列地的猶太人帶來一定的安慰,提醒他們可以在自己身處的艱苦和困境中仰望上帝、向祂禱告。接著在猶大之後,經文簡述其他支派的家譜,而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未支派。

在第6章開始記載利未的後裔,主要是摩西、亞倫以及其後裔等祭司人物,他們當中有些人在所羅門建造的耶路撒冷殿中擔任過祭司的職分,直到祭司也隨著猶大亡國而被擄為止。而6:16則再次從利未開始記述(因此6:1和6:16是完全相同的經文),交代其餘利未支派的後裔。當中不但提及撒母耳,也提及在會幕前負責歌唱事奉的利未人,及至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了耶和華的殿,於是他們就按著班次供職的事蹟。到6:49,經文又返回記述亞倫、他的後裔和利未人,但這次是關乎他們的分地,直到6:72才繼續簡述其他支派。可以說,經文不單是按時序來記載,而是按照事奉者的職能,就是按主題來記載的。之後8:28到9:44主要記載被擄回歸後「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包括一些族長、領袖(8:28、9:34)、四個支派的人(9:3),並且有祭司和利未人。經文特意記載他們的職能,例如管理上帝的殿、作守衛看門口、看守上帝殿的房間和寶庫、管理器具和聖所的一切器皿、歌唱等,而且他們晝夜供職,不做別樣的工,即專心事奉上帝。而第9章就用掃羅和他後裔的記載作結。可以說,首九章的家譜為回歸的猶太人提供了過去上帝所使用的領袖的名單,表揚這些歷史偉人過去怎樣為上帝的國度和聖殿而努力並得到了輝煌的成績,當中上帝尤其大大使用的是君王和祭司利未人,這讓回歸的猶太人明白自己既然也有上帝的子民這身分,也就連於大衛的王朝、所羅門所建聖殿的敬拜和宗教信仰,如此《歷代志》的作者確立了他們的自我形象和屬上帝子民的身分,讓他們對以色列的復國、大衛王朝的復興等觀念,有了深刻的歷史根據,對上帝將要成就對大衛的應許、彌賽亞的國度,有了一個具體的藍本。

2. 掃羅的死:大衛作以色列的王(10:1-14

這段主要交代掃羅的死以至以色列的王國給了耶西的兒子大衛。當中描述掃羅怎樣在非利士人的攻擊下壯烈犧牲,表現英勇。對於《撒母耳記》詳細記載有關他不聽從上帝、干犯耶和華和招魂等問題,《歷代志》則輕描淡寫地用了10:13和10:14的上半節就簡單交代了過去,然後結束在王國給了大衛這句話上。因此,作者對大衛和掃羅的描述非常正面,讓讀者對掃羅和大衛都留下美好的印象,這讓回歸的子民對自身的過去和日後上帝所要成就對大衛的應許都有著正面的憧憬。

3. 大衛作王:戰爭和戰士(11:1-12:40

這段主要記載大衛是如何得到人心,並且耶和華與他同在。11章一開始記述以色列人聚集推舉大衛作他們的王,他成功攻佔耶布斯人的堡壘並建造了大衛城,有洗魯雅的兒子約押為他作元帥。他日漸強大,有著耶和華的同在和幫助,於是越來越多驍勇善戰的勇士都樂意跟隨他。經文尤其多次指他在不同的情況和階段中,都分別有「三個勇士」願意捨命去幫助他。而且經文不時提及一些勇士能一次過殺掉三百個敵人,又細緻地描寫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怎樣在下雪時殺了一隻獅子,並殺了一個身高五肘、手裏拿著槍桿粗如織布機軸的埃及人。(11:22-25)雖然這人的戰鬥力有著少年大衛打敗歌利亞的影子,可是經文說他仍不及前三個勇士!反映在大衛的領導下,他的家是怎樣人強馬壯、人才輩出。接著經文記載各個支派都分別有多個不同的勇士和領袖前來投奔大衛,當中甚至包括利未支派和亞倫家的領袖(12:26-27)。這段經文以大衛不但做了全以色列的王,更說明了他的國度強大穩固來作結,當中突顯出大衛王朝有著十二支派的參與和支持,大衛家的興旺是全以色列同心去支持建立的成果!

4. 大衛作王:運送約櫃、讚美上帝、記念祂的約和應許(13:1-17:27

這段主要集中記載大衛和上帝之間的關係,並以「大衛的約」和應許作結。經文首先記載大衛希望把約櫃接到大衛城的過程(13:1-15:15),當中作者嘗試處理《撒母耳記》中烏撒因用手扶了約櫃而被殺的這個聖經難題。《歷代志》解釋烏撒之所以會死的背後原因,是關乎運送的過程並沒有按上帝的吩咐讓利未人來抬,當時的以色列民用了牛車(就如拜偶像的非利士怎樣運送約櫃回以色列地一樣;參撒上6章)。所以接著14-15章記載大衛怎樣經常求問上帝,看重上帝的心意,他透過細心地安排利未人去負責抬約櫃,著緊他們是否有分別為聖等等,以致最終成功接回約櫃。之後,經文記載大衛安排負責歌唱的利未人參與事奉(15:16-29),並且描述大衛對上帝的獻祭和讚美(16:1-13)。在大衛讚美上帝的禱文中,他提及上帝與亞伯拉罕的約(16:14-43),及至他渴望為上帝建造聖殿的想法等(17:1-6)。不過,最終上帝透過拿單先知告訴大衛,祂的聖殿必須待他的兒子來興建。不過上帝同時向大衛應許,指他的王位必會堅定,直到永遠!(17:7-14)而這也成了全書的核心要點,讓回歸的猶太人對彌賽亞的國度、以色列的復興都帶著正面的憧憬和期盼。

5. 大衛作王:更多的戰爭和戰士(18:1-21:30

這段主要交代大衛作王後的成功。他在爭戰中得勝以東、摩押、亞捫、非利士、亞瑪力等鄰近的敵人,並奪取了器皿、金銀等獻給耶和華(18:11)。他無論往哪裏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他作全以色列的王,又向眾百姓秉公行義。對內勤政愛民,對外連連得勝敵國,其版圖擴大至以色列北邊的亞蘭,東邊的以東、摩押和亞捫等地,而西南邊非利士人也被他制伏了。(18:1-20:4)

另外,這段經文也嘗試解釋另外兩個在《撒母耳記》的聖經難題。第一個是誰殺死了歌利亞?我們一般的答案都認為是大衛,而這是建基於我們較為熟悉的撒上17章,可是其實撒下21:19也清楚指到是伯利恆人雅雷的兒子伊勒哈難殺了迦特人歌利亞!經文刻意描述這人的槍桿粗如織布機的軸,暗示他與撒上17章的迦特人歌利亞是同一個人。就著兩段互相抵觸的經文,或許有說法指真的是伊勒哈難殺了歌利亞,只是在記載上歸功於大衛王而已(因為歷史往往是由勝利的掌權者寫下的,所以自然會頌讚並高舉在位的君王)。就此說法,《歷代志》的作者就嘗試在20:5-8解釋清楚,伊勒哈難所殺的其實並非迦特人歌利亞本人,而是歌利亞的兄弟名叫拉哈米。所以,可以說《歷代志》的作者維護了大衛殺死巨人歌利亞這個傳統。第二個聖經難題是有關撒下24章提及大衛數點以色列人一事,當中經文指「耶和華的怒氣又向以色列發作,於是激起大衛來對付他們」,也就是說上帝竟然容讓大衛去犯罪,以數點人口來自傲一番,而藉此懲罰以色列民,使他們遭受瘟疫的災難。這個說法的疑難是把上帝說成行事帶惡意、不講道理、沒有慈愛。而《歷代志》的作者就嘗試在21:1-2解釋,要攻擊以色列的其實並非上帝而是撒但,是牠而不是上帝激起大衛去數點以色列人的。由此可見,《歷代志》的作者透過釐清《聖經》的一些難題,尤其是那些對大衛王朝不利的說法,好讓回歸以色列地的猶太人能毫無疑惑地看待過去自身歷史的真實性,增加他們對上帝話語以至對《聖經》應許的大衛王朝要存復興的信心!最後,這段經文以大衛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上為耶和華築壇獻祭,有火從天降下,悅納了他所獻的燔祭和平安祭來作結。

6. 大衛安排建造聖殿:所羅門作以色列的王(22:1-29:30

這段主要記載上帝不要大衛去為自己建造聖殿,而是要讓他的兒子所羅門去建造,不過大衛仍然努力地預備了無數的材料及人手,為建殿工程的所需而盡心竭力。他又召集以色列的眾領袖、祭司和利未人,數點他們和安排班次及編制去管理耶和華殿的事務,當中包括有官長、審判官、門口的守衛和負責頌讚的等等。到了大衛臨終前,他表明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已經使祂的百姓得享安寧,祂將要永遠住在耶路撒冷,因此利未人不必再抬帳幕和其中所使用的一切器皿了,而是在耶和華的殿中事奉,幫助亞倫的祭司後裔去辦理上帝殿的事務。最後29章像書卷開頭的家譜那樣,重點記載參與聖殿事奉的名單和人數,就是由大衛和事奉團隊的眾領袖分派的亞薩、希幔,以及耶杜頓的子孫等人,他們負責唱歌,並以彈琴、鼓瑟、敲鈸伴奏。而守門方面就按著父系抽籤分守各門,又有以色列人的族長、千夫長、百夫長和官長都分配班次,每班二萬四千人,整年按月輪流出入,按班次服事王。

最後,《歷代志上》在結束時總括了大衛成功作以色列王四十年,他死的時候年紀老邁,日子滿足,享盡榮華富貴,而他的兒子(大衛的子孫)所羅門就接續他作王。耶和華使所羅門在以色列眾人眼前非常尊大,賜他君王的威嚴,勝過他以前任何一位以色列王。可以說,《歷代志》透過記載昔日大衛王的卓越領導、大衛王朝的輝煌建立歷史、以色列國版圖的擴展、大衛的王位曾怎樣成功地透過他的子孫延續下去等等,讓回歸的猶太人明白上帝對大衛的約必定會落實,當代的子民應選擇積極回應參與上帝復興以色列國的計劃,有分去實現上帝對大衛王朝的應許。

 

《歷代志上》的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記載家譜、大衛的王朝、祭司利未人的體制、營運聖殿的人手和體制,又解釋《撒母耳記》一些難解的經文,其用意何在?這對我們來說的屬靈意義或提醒?

首先《歷代志上》的作者明顯不是隨意地記述以色列的家譜和歷史,而是有目的地刻意帶出其重點信息,因為:1)首九章的家譜多次重複,又用另一個角度去記載之前已經記載過的人物,反映作者是以主題來記述,主要交代大衛家、祭司、利未人的發展以及當中有貢獻的人物;2)接著記載的以色列歷史則刻意掩蓋或美化大衛個人和大衛家在《撒母耳記》及《列王紀》裏曾清楚記載的罪惡(例如大衛殺烏利亞、搶去拔示巴、數點百姓等);3)只提及大衛個人和大衛家的貢獻、有極多勇士跟隨他、他對內對外的功績、國泰民安、聖殿敬拜和獻祭的規模等。另外,由於作者選擇性重述及解釋《撒母耳記》中一些難解的經文,又強調雖然上帝不許大衛為祂建殿,但大衛臨終前仍然竭盡所能為興建聖殿的工程作全面準備。因此,綜合上述《歷代志上》的文學手法和取材,看來作者是希望教導和提醒被擄回歸的猶太人:

1. 明白自己的身分有根、大衛的應許仍有待實現、在聖殿供職的身分是在上帝眼中看為寶貴和值得記念的。因此可以說,作者的用意是在傳遞和建立屬靈的價值觀,要上帝的子民信靠上帝和祂的應許必會實現,並持守這信念來過活,克服眼前的艱難和現實生活上的問題。

2. 上帝的子民要從大衛王朝昔日的光輝和聖殿敬拜的規模來憧憬建殿後的復興景況,要積極成為勇士,參與復興以色列國、聖殿的敬拜等,明白只要他們蒙上帝的喜悅,上帝就會從施懲罰轉為對他們的祝福和看顧。

3. 上帝的話語是可靠、無謬誤的,而且上帝不再追究過去所犯的罪。換句話說,子民因自身以至國家的過犯導致亡國被擄的問題、《撒母耳記》及《列王紀》對大衛個人和大衛家所指證的罪行等,都不會再被上帝記念,而回歸的子民無須對上帝的話和應許感到疑惑和憂心。

4. 大衛即使不能參與建造聖殿的「硬件」(建築物),但他也盡力預備好一切聖殿的「軟件」(材料、人手和制度等)。這提醒回歸的子民可從大衛身上學習他那種盡力和積極的態度,就是在受限制的情況下,如何找出自己在上帝的國度和計劃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和可付出的貢獻。

對應上述四點,我們作為耶書亞(耶穌)的信徒則可有以下的屬靈反思和應用:

1. 我們是否明白被擄回歸(就是從罪中回轉、重新得救)的生命全出於上帝?我們有沒有在上帝國度和計劃裏找到自己可以承擔的崗位,明白參與建造上帝國度是有福的這個價值觀?

2. 我們是否著緊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大衛子孫)的國度?有否渴慕主(彌賽亞)早日再來?當福音傳遍天下的時候,末期才來到(參太24:14),那麼我們是否願意成為傳福音的勇士,知道主必賞賜和記念我們的努力?

3. 我們是否真正信靠上帝的話語和應許,憑信心而活?還是經常存疑,認為上帝的話語沒有能力?要留意《聖經》裏多處指出上帝的話語帶著能力:

賽40:8 草必枯乾,花必凋謝,惟有我們上帝的話永遠立定。 

賽55:11 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絕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的旨意,達成我差它的目的。

太5: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直到一切都實現。

4. 最後,大衛雖然不能參與建殿的工程,但他在限制中仍然盡力擺上一切去為建殿的事情而努力,直到臨終為止。今天我們撫心自問有多盡力去為上帝的國度而努力,有多盡力去建立耶書亞所建立的屬靈聖殿(他的信徒群體、教會)?

 

結語:成為建造上帝國度的參與者

《歷代志上》的作者以大衛王朝和聖殿的體制為主線去編寫以色列的家譜、大衛家過去顯赫的歷史、聖殿榮耀的敬拜和規模等等,讓回歸的猶太人明白民族過去的輝煌歷史與信仰根源、確立自己是上帝的子民這個身分、明白參與復興大衛家和聖殿運作的重要性等等。也就是說,《歷代志上》的內容起了鼓勵性的作用和果效,推動上帝的子民去確信祂對大衛的應許必會實現,日後大衛的子孫彌賽亞也必會到來復興以色列國。這對我們作為耶書亞的信徒來說,《新約聖經》所寫下有關耶書亞所建立的天國、他對門徒的吩咐、他會再來接我們到父家等應許,都成為我們的鼓勵,讓我們去憧憬上帝的應許的實現,並樂意參與在其中!

《歷代志上》的作者除了努力去帶出鼓勵上帝子民的信息,他筆下的大衛也給了我們重要的提醒。上帝不容讓大衛建殿而要留待「大衛的子孫」來完成可說是饒有深意,昔日他的兒子所羅門曾建立榮耀輝煌的實體聖殿,而耶書亞作為「大衛的子孫」則成就了這個預表,用自己的性命來建立了屬靈的聖殿(他的信徒群體、教會)。而大衛到臨終前仍竭盡所能為上帝努力而作的,也只不過是為到地上一個可被毀壞的實體聖殿而已,然而今天我們可以為上帝努力付出的,卻是祂兒子用寶貴的性命去買贖和建立的屬靈聖殿,這是何等大的價值!求主幫助我們找到上帝國度裏的屬靈位置,明白參與事奉是何等有福的,以致樂意盡心、盡性、盡力去為主而活,成為像昔日大衛的勇士那樣同心去跟隨大衛的子孫耶書亞,在上帝建造祂國度的過程中成為一個祂喜悅的參與者!


[1] 有關《先知書選段》(Haftarah)的傳統,請參本機構網頁上的簡介:https://bmy.org.hk/?p=5662

[2] 參猶太拉比文獻《巴比倫塔木德》(b.B.Bat. 15a)。

[3] R.C. Sproul, ed.,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rlando: Ligonier Ministries, 2005), 590.

[4] 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1151.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尼希米記》:同心建造一個能榮耀上帝的群體

「安息日研經坊」(2021-11-27)《希伯來聖經》綜覽:《尼希米記》(作者:Ada LUI

圖為尼希米看見耶路撒冷的瓦礫;by James Tissot

《尼希米記》記載了回歸耶路撒冷的子民重建城牆及更新聖約的過程。試討論:

1. 領袖尼希米展現了上帝僕人哪些應有的屬靈質素?

2. 眾子民又是怎樣各盡其職?這給我們甚麼提醒?

 

簡介《尼希米記

1. 書名:《尼希米記》的書名來自1:1「哈迦利亞的兒子尼希米的言語如下:……」這個名字的希伯來文是 נְחֶמְיָ֖ה Nechemyah,意思是「耶和華已安慰」或「耶和華有憐憫」。對於尼希米的身分,我們除了知道他父親的名字是哈迦利亞之外,其他資料不詳。[1]在早期《聖經》的猶太正典中,《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本為一卷,稱為《以斯拉記》。公元三世紀,教父俄利根把它分為兩卷,稱為《以斯拉記上、下》;公元四世紀,耶柔米的拉丁文《武加大譯本》同樣把它分為兩卷;公元十五世紀,《希伯來聖經》定章節的時候,也跟隨《武加大譯本》的做法,把這書分為上、下兩卷,分別稱為《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放在《希伯來聖經》的《著作》部分,在《歷代志》之前。而基督新教的《舊約聖經》則把這兩卷書放在《歷代志下》之後。

2. 有關《尼希米》的作者、成書時間和背景資料,請參上一篇《以斯拉記》的文章摘要[2]

3. 大綱:《尼希米記》共有十三章,大概可分為兩部分,大綱如下[3]

I. 重建城牆

1. 尼希米回耶路撒冷之旅(1:1-2:20)

2. 分配工作(3:1-32)

3. 重建受阻(4:1-23,6:1-19)

4. 尼希米改革(5:1-19)

5. 城牆建成(7:1-73)

II. 重建子民

1. 誦讀妥拉(8:1-18)

2. 更新聖約(9:1-10:39)

3. 數點子民(11:1-12:26)

4. 獻城牆禮(12:27-47)

5. 潔淨聖殿和改革婚姻(13:1-31)

 

《尼希米記》的內容重點

1. 尼希米回耶路撒冷之旅(1:1-2:20

經文的開始是尼希米以第一人稱的敘事。那時是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公元前445年),尼希米在書珊城堡(波斯帝國的其中一個首都)裏當酒政,工作是為王試酒(確保王所飲的酒無毒),是王所信任的人才能當的職位(1:1、2:1)。當時耶路撒冷的建城工程在停頓的狀態[4],尼希米向剛從猶大回來的兄弟哈拿尼查問那裏的情況,得知「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餘民在猶大省那裏遭大難,受凌辱;耶路撒冷的城牆被拆毀,城門被火焚燒。」(1:3)他「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上帝面前禁食祈禱。」(1:4)故事就是由這位身在波斯王宮、心卻在耶路撒冷城的猶太人的禱告而揭開了序幕。

1:5-1:11是尼希米的一篇悔罪禱告,他跟以斯拉一樣(拉9:6-15),在禱文中用「我們」來把自己連於以色列民,代表著整個群體向上帝承認他們都犯了罪,沒有遵守摩西的誡命、律例、典章。他求上帝記念祂藉摩西所說的話:「你們被趕散的人雖在天涯,我也必從那裏將他們召集回來,帶到我所選擇立為我名居所的地方。」(1:9;另參申30:4)又求上帝「使你僕人今日亨通,在這人面前蒙恩。」(1:11)「這人」指的就是亞達薛西王,他曾下王諭:「使這城不得建造,等到我再降旨。」(拉 4:21)現在尼希米求他能得亨通、蒙王恩,就等於是要王下旨改變自己之前的命令,這就只有上帝能做得到了。

四個月之後,上帝就讓尼希米所祈求的事情發生了。當時尼希米在亞達薛西王面前奉酒,王察覺他面帶愁容,就問他所為何事。尼希米回答說:「我祖先墳墓所在的那城荒涼,城門被火焚燒,我豈能面無愁容呢?」(2:3)王就問他:「你想求甚麼?」(2:4)這時尼希米向上帝祈禱,接著向王提出一連串的請求,包括:i)「求王差遣我往猶大,到我祖先墳墓所在的那城去,我好重新建造。」(2:5);ii)「求王賜我詔書,通知河西的省長准我經過,直到猶大。」(2:7);iii)「又賜詔書,通知管理王園林的亞薩,叫他給我木材,作為殿的營樓之門、城牆,和我自己要住的房屋的橫梁。」(2:8)尼希米所求的都跟他要回耶路撒冷重建城牆有關,但他由始至終都沒有提及「耶路撒冷」這名字,以免惹起王的疑心,可見他是一個謹言慎行的人。王允准他的一切所求,更派軍官和騎兵護送他,足以讓人知道王之前的命令果然已改。然而,和倫人參巴拉(據伊里芬丁蒲紙所載,他是撒瑪利亞一帶的省長)和作臣僕的亞捫人多比雅,當「聽見有人來為以色列人爭取利益,就很惱怒。」(2:10)他們的勢力範圍主要是在撒瑪利亞區,但他們知道如果耶路撒冷城重建後就必有損他們的利益,在接著的幾章經文就是描述以參巴拉和多比雅為首的一夥人,怎樣多次圖謀破壞尼希米的工作,而每次經文都說當他們「聽見」消息就會採取行動(2:19,4:1、7、15,6:1)。事實上,早在《以斯拉記》第四章就已記載自第一批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至重建城牆的過程中,敵人的攻擊一直未停止過,而我們從《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這兩卷書就看見上帝的僕人是怎樣靠著上帝去勝過這些攻擊,以致上帝要做的事最終能夠成就。

尼希米到了耶路撒冷的頭三天,他都沒有即時把要做的事告訴人,而是騎著牲口,帶著幾個隨從在夜間巡查城牆的情況。2:13-16記載了他巡查的路線,主要是圍著城的南面走了一趟。之後,他對猶大人、祭司、貴族、官長和做工的人說:「我們所遭的難,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來吧,讓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2:17)又告訴他們上帝施恩的手怎樣幫助他,於是他們就一起建造。當參巴拉、多比雅、阿拉伯人基善聽見就嗤笑他們說:「你們所做的這事是甚麼呢?要背叛王嗎?」(2:19)這又是在重施故技,想指控他們背叛王而叫他們懼怕,但尼希米回答說:「天上的上帝必使我們亨通。我們作他僕人的,要起來建造;你們卻在耶路撒冷無份、無權、無名號。」(2:20)尼希米這番話是與這夥人劃清界線,宣告他們與屬上帝的子民以及屬上帝的耶路撒冷都無份無關。

2. 分配工作(3:1-32

這一段的開始是以利亞實大祭司和眾祭司開始建立城門,把門分別為聖,先從北面的羊門(估計這是人帶著羊進入聖殿的門)開始敘述,然後由北(有8個部分)、西(有10個部分)、南(有2個部分)、東(有21個部分)這次序詳細記載城牆每一面要修造的各部分工作,包括:立門、架橫梁、安門扇、裝閂和鎖、蓋門頂等。之後記載參與修造者的名單,先是聖殿服役的人,包括:大祭司以利亞實、祭司、利未人;然後是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包括:耶利哥人、提哥亞人、基遍人、米斯巴人、撒挪亞的居民;也有不同職業的人,包括:銀匠、做香料的、商人、管理的;也有婦人。反映出這建牆的工程是一個全民參與的工作,各人都按著能力去做自己的那一份。經文又特別把那些不參與工作的人記載下來:「提哥亞貴族不用肩扛他們主人的工作。」(3:5)以作對比。此外,尼希米會安排人去修造對著他們自己房屋的那面牆的工作,這既是為方便,也增加了他們為保護家園而工作的動力。有一些人在修造完自己負責的那部分之後,會幫忙修造下一部分,可見在尼希米的帶領下,人人分工合作,各盡所能。值得留意的是,在第3至4章動詞 חָזַק chazaq 共出現了38次之多,絕大部分都以「使役形(Hifl)」來出現,意思是「抓緊,使堅強」(《和修》譯作「修造、拿(兵器)」),寓意著這工程既是使城牆堅固,其實也是要使修造的人剛強。

3. 重建受阻(4:1-236:1-19

這一段是參巴拉等人嘗試用種種方法去阻撓城牆的工程,他們先是嗤笑猶太人說:「這些軟弱的猶太人做甚麼呢?要為自己重建嗎?要獻祭嗎?要一日完工嗎?要使土堆裏火燒過的石頭再有用嗎?」(4:2)參巴拉以「火燒過的石頭」向猶太人重提耶路撒冷城曾被火焚燒這慘痛的經歷,多比雅則說:「他們所修造的石牆,就是狐狸上去也必崩裂。」(4:3)都是意在打擊猶太人建造的意志。尼希米沒有理會這些嘲諷,只禱告求上帝記念到他們被藐視,使毀謗的罪歸於敵人頭上。他們繼續修造城牆,「整個城牆就連接起來,到一半高,因為百姓一心做工。」(4:6)參巴拉和多比雅把阻撓行動升級,他們招聚更多的人,當中有阿拉伯人、亞捫人和亞實突人,同謀要來攻打耶路撒冷,要使城混亂,更恐嚇說要進到猶太人中間,殺死他們,使工作停止。於是尼希米派人站崗,晝夜防備他們。期間猶太人不無膽怯,也曾認為自己力氣衰弱,不可能建造城牆。那些靠近敵人居住的猶太人甚至因恐懼而十次從各處來到叫作工的人回去。

這時尼希米要他們以爭戰的心態作準備,他叫百姓站在城牆後邊低窪的空處,又使百姓各按宗族站著,拿刀、拿槍、拿弓。對那些貴族、官長和百姓說:「不要怕他們!當記得主是大而可畏的。你們要為你們的弟兄、兒女、妻子、家園爭戰。」(4:14)於是他們繼續建造城牆。從那日起,一半人做工,一半人拿槍、拿盾牌、拿弓、穿鎧甲,官長都站在猶大全家的後邊。而扛抬材料的人扛抬的時候,也是一手做工,一手拿兵器。各人腰間佩刀,尼希米又安排吹角的人在他旁邊,當人聽到吹角聲,不論遠近,都要聚集到他那裏,尼希米對百姓說如果敵人來襲,上帝必為他們爭戰。他們從天亮一直工作到星宿出現,為了在夜間守衛,索性在耶路撒冷過夜。而衛兵也不脫衣服,全程在戒備的狀態。可見城牆的建造不單是一個肉眼所見的建築工程,同時也是一場屬靈的爭戰:子民雙手既要勤勞作工,心態上也要警醒不倦。

按照大綱的分段,6:1-19(跳過5:1-19)也納入「重建受阻」這主題下。這一段提到參巴拉和多比雅等人見恐嚇無效之後,轉而對尼希米作出人身攻擊。他們四次派人到尼希米那裏,說要與他在村莊見面,但尼希米知道他們想害他,都一一拒絕,到第五次時他們給尼希米一封未封口的信(大概是想讓任何接觸到信的人都能讀到內容並傳講出去)。信的內容是說有風聲指猶太人謀反,要立尼希米為王,他們以此要求尼希米到他們那裏商議。這是一個很嚴重的指控,但尼希米依然沒有因為這威嚇而應約,只回覆說這是捏造的事。

接著記載尼希米到了先知示瑪雅(這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已聽見」)那裏,但他閉門不接見。原來他已被參巴拉和多比雅等人收買,要他對尼希米說有人要在夜裏殺他,指示尼希米要到殿中與示瑪雅會面,但這計謀也被尼希米識破,於是他拒絕了。原因是以尼希米的身分是不能到聖殿去的,而這計謀就是要讓他犯罪,好毀謗他。如是者,敵人的種種阻撓都失敗,城牆用了五十二天就修完了,這無疑是一個神蹟,以致四圍的列國都懼怕,因為知道這是出於上帝。經文最後補充說,其實猶大中有許多人與多比雅[5]結盟,多次向多比雅通報尼希米的消息,目的都是要使尼希米懼怕。這是再一次強調,敵人的攻擊來自四方八面,所以尼希米是處於內外受敵,但他沒有因為懼怕或想自保而放棄上帝要他做的工作,他一直帶領著百姓要在上帝裏心志堅定,以致他們最終能勝過敵人的一切惡計。

4. 尼希米改革(5:1-19

這一段是關於尼希米處理百姓中間的放債問題,事緣他們當中有人因貧窮而向富有的借錢買糧,以田地、葡萄園、房屋等作抵押,後因無力還債而被迫讓兒女作人奴婢。尼希米為此非常憤怒,就斥責貴族和官長竟然在借錢給弟兄時索取利息,違犯了借錢給弟兄不可向他取利息的這條誡命(見出 22:25、利25:36-37、申23:19)。尼希米以自己的榜樣為勸說,他盡力把那些被賣到列國的猶太人弟兄贖回來,為的就是要弟兄不致成為奴僕,尼希米訓誡子民要敬畏上帝,免得他們受列國仇敵毀謗,於是吩咐貴族、官員和百姓要免除利息並歸回抵押的田地、葡萄園、橄欖園、房屋並已收取的利息(糧食、新酒和新油),他們都照做了。

而5:14-19則是描述尼希米做猶大地省長十二年之久,都沒有吃省長的俸祿,也沒有向百姓索取糧食和酒,以及四十舍客勒銀子,這是出於他敬畏上帝,也是因為愛護百姓,他自己更身體力行,參與修造城牆。在招待四圍列國前來的人、猶太人、官長與自己同席時,他也不會索取省長的俸祿,以免增加百姓的勞役。這一段指出尼希米是一個敬畏上帝和愛護百姓的人,作者把這段加插在他被參巴拉和多比雅誣告想自立為王的指控之前,大概是要預先為尼希米這人的正直清廉做保證,強調他一切所做的都是出於敬畏上帝和愛護百姓,並無半點私心,以致當敵人作出這樣嚴重的毀謗時,尼希米都能夠不被動搖,而百姓也沒有對他失去信任。

5. 城牆建成(7:1-73

城牆建成之後,就是守城的工作。7:1開始記載尼希米安排門口的守衛、歌唱的和利未人,吩咐兄弟哈拿尼和官長哈拿尼雅管理耶路撒冷。他們都是忠信及敬畏上帝的人。尼希米分派人各按班次看守耶路撒冷的城門。但他遇上了問題,就是「城又寬又大,城中的百姓卻稀少,房屋也還沒有建造。」(7:4)於是他召集貴族、官長和百姓,為要登記家譜。他找到第一批被擄回歸者的家譜。7:7-69就是一份回歸者的名單,這名單與之前拉2:1-67所載的相似(相隔93年)[6]。這一段的結束記載到以色列人都住在自己的城裏,意味著耶路撒冷城已具規模,不再荒涼。也可以說,尼希米當時受感而渴望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心願已達成了。

6. 誦讀妥拉(8:1-18

這一段的開始說在七月時,「眾百姓如同一人聚集在水門前的廣場,請以斯拉文士將耶和華吩咐以色列的摩西的律法書帶來。」(8:1)這次聚集是出於百姓的主動,似乎是他們在重要的日子就會做的事,所以,以斯拉也很自然地將律法書帶到他們那裏,讀給那些能聽得明白的人,眾百姓在廣場從清早到中午,都專注地聽。以斯拉站在為這事特製的木臺上,當他展開書卷時,百姓都站起來。以斯拉稱頌耶和華,百姓就都舉手應聲說:「阿們!阿們!」又低頭俯伏在地敬拜。以斯拉和宗教領袖把律法書的意思講明,好使百姓明白。

而百姓聽見律法書上的話都哭了,尼希米、以斯拉和教導百姓的利未人就對眾百姓說:「今日是耶和華──你們上帝的聖日,不要悲哀,也不要哭泣。」(8:9)尼希米要他們去吃喝,也要跟不能預備食物的人分享,於是眾百姓吃喝,大大喜樂,因為他們明白所教導他們的話。次日,眾百姓又聚集到以斯拉那裏要明白律法書上的話。當知道在七月的節期要住在棚裏守節,就都上山把各樣樹枝取來,在各人的房頂上、院子裏、上帝殿的院內、水門的廣場和以法蓮門的廣場搭棚。這是從被擄之地歸回的全會眾從未行過的,「從第一天直到末一天,以斯拉天天朗讀上帝的律法書。他們守節七日,第八日照例有嚴肅會。」(8:18)這一段指出子民對上帝話語的渴慕以及再次照律法所吩咐的去行,當子民都遵守上帝的律法,就表示他們回到與上帝立約的關係裏。

7. 更新聖約(9:1-10:39

這一段所記的是子民守贖罪日。在守過住棚節這個歡慶的日子後,就是一個要刻苦己心的日子,經文說到了七月二十四日,以色列人聚集禁食,披麻蒙灰。(9:1)他們與外邦人分別出來,站著承認自己的罪和祖先的罪孽。他們站著聽律法書六小時,又用了六小時來認罪及敬拜。9:4-37是一篇很長的認罪禱告,當中有一個倒影結構:

A. 讚美(9:5b)

B. 述說過去上帝的恩典不斷,但以色列民卻不斷悖逆(9:6-31)

X. 祈求:求上帝不要看他們自亡國後所遭遇的一切苦難為小事(9:32)

B.’ 承認現在的罪(9:33-35)

A.’ 哀哭(9:36-37)

尼希米與子民在上帝面前立約,當中的領袖、利未人和祭司都用印確立。10:1-27是一份在約上蓋印者的名單,先是尼希米和西底家,10:1-8是祭司名單;10:9-13是利未人名單;10:14-27是百姓中首領的名單;10:28-29記述「其餘的百姓、祭司、利未人、門口的守衛、歌唱的、殿役,所有與鄰邦民族分別出來、歸服上帝律法的,以及他們的妻子、兒女,凡有知識、能明白的,都隨從他們貴族的弟兄發咒起誓,要遵行上帝藉他僕人摩西所賜的律法,謹守遵行耶和華──我們主的一切誡命、典章、律例。」可見這是以色列民全體一致性的立約行動。10:30-38就詳細列明他們會遵守的事情,大致有三項:

一. 不與異族通婚。(10:30)

二.  守安息日,在安息日不作買賣,第七年不耕種,不討債。(10:31)

三. 要為聖殿的運作奉獻,需要獻上的東西包括:(10:32-38)

1. 每年各人捐獻三分之一舍客勒,作為殿稅

2. 殿裏的陳設餅、每日的獻祭,各節期所需的祭和聖物(參出 30:11-16)

3. 百姓抽籤每年奉獻木柴作聖殿之用(參利 6:12)

4. 獻初熟的土產、果子,頭生兒子、首生的牛羊(參民18:16)

5. 十一奉獻,把麵、果子、新酒、新油奉到庫房,土地所產的十分之一奉給利未人

6. 利未人也把所得的十分之一奉到聖殿的倉裏(參利27:30-33)

這一段的結束是他們重申誓言「我們絕不會不顧我們上帝的殿。」(10:39)聖殿作為耶路撒冷城的信仰核心,它象徵著上帝在子民的中間。事實上,建造聖殿是子民回歸以色列地的原意和首要任務,因為這關乎他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所以子民既然因著上帝的信實和恩典而能歸回耶路撒冷,就有責任讓聖殿按著上帝的規定恢復運作,這是他們作為立約子民不可有違的。

8. 數點子民(11:1-12:26

這一段是承接7:4描述到關於城牆建好之後,由於城中的百姓稀少,房屋也還沒有建造而要安排的事:「百姓的領袖住在耶路撒冷。其餘的百姓抽籤,每十人中選一人來住在聖城耶路撒冷,另外九人住在別的城鎮。凡甘心樂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為他們祝福。」(11:1-2)接著經文記載了一份住在耶路撒冷的領袖的名單:11:4-6是猶大支派,有468人;11:7-9是便雅憫支派,有928人;11:10-14是祭司,有128人;11:15-18是利未人,有284人。11:19-22是在聖殿服役的人,包括:門口的守衛、殿役、歌唱者和輔助王管理百姓的人。11:25-31是一份住在村莊和屬猶大鄉鎮的人的名單,當中有一些猶大人所住的地區屬便雅憫。

接著的名單是第一批由所羅巴伯和耶書亞率領歸回的人,12:1-7是祭司的名單;12:8-9是利未人的名單;12:10-11是由耶書亞至押杜亞大祭司的名單[7];12:12-21 是在約雅金時代的祭司名單。這樣,由以利亞實作大祭司到押杜亞作大祭司,利未人的族長和祭司的名字也都記在冊上。

9. 獻城牆禮(12:27-47

這一段記載的是耶路撒冷城牆的奉獻禮。先是祭司和利未人潔淨自己,然後潔淨百姓、城門和城牆。這個奉獻禮的敘事當中也有一個倒影結構[8]

1. 預備歡樂的奉獻典禮(12:27-30)

2. 組織兩隊人(12:31a)

3. 一隊人往城牆右邊行(12:31b-37)

A. 何沙雅和猶大的一半領袖(12:32)

B. 七位拿號筒的祭司(12:33-35a)

C. 撒迦利亞和八位利未人樂器手(12:35b-36a)

X. 文士以斯拉引領(12:36b)

A.’ 尼希米和一半百姓/官長(12:38、40)

B.’ 七位拿號筒的祭司(12:41)

C.’ 伊斯拉希雅和八位利未人樂器手(12:42)

3.’ 一隊人往城牆左邊行(12:38-39)

2.’ 兩隊人相遇,站在上帝的殿中(12:40)

1.’ 進行歡樂的奉獻典禮(12:43)

奉獻禮完畢後,眾人獻上豐盛的祭物並且歡樂,因為上帝使他們大大歡樂,連婦女孩童也都歡樂,甚至從遠處都可聽到耶路撒冷的歡聲。他們就按照之前所承諾的,把舉祭、初熟之物,十一奉獻,以及要給祭司和利未人的份都收在庫房裏,而祭司和利未人也遵守上帝所吩咐的守潔淨禮,歌唱的和門口的守衛則照著大衛和所羅門的規定而歌唱讚美。在所羅巴伯和尼希米的時代,所有在殿役服侍的人都有當得的份。這是一幅完美和諧的圖畫,展示出當城牆重建完成之後,子民都各按其職地去事奉上帝,可以說,這時的耶路撒冷城能讓周圍的人看見,一個屬於上帝的城所當有的樣式。

9. 潔淨聖殿和改革婚姻(13:1-31

但好景不常,這一段記載到子民再次違背了他們與上帝所立的約,沒有遵守在10:30-38所承諾的三件事:不與異族通婚,守安息日,什一奉獻。

先是以利亞實祭司因與多比雅有姻親關係,竟然在庫房為多比雅預備了一所大屋子,那本是用來收存素祭、乳香、器皿,和照例供給利未人、歌唱者、門口守衛的五穀、新酒和新油的十分之一的。當時尼希米回到波斯王那裏幾日,並不在耶路撒冷,他回來後才知道這件惡事,就把那屋子裏屬於多比雅的東西都拋出去,把聖殿的器皿、素祭和乳香搬回那裏。尼希米之後又發現無人把利未人當得的份供給他們,以致利未人為生計的緣故而到田裏工作,尼希米就斥責官長,又把利未人召回崗位上供職。

13:12-22記載百姓沒有把五穀、新酒和新油的十分之一送入庫房,又沒有守安息日,在安息日如常地踹醡酒池,把貨物運入耶路撒冷,一些住在城裏的推羅人甚至在安息日把貨物賣給猶大人。尼希米於是也斥責他們,指出他們的祖先也因為干犯安息日,致使上帝的憤怒臨到以色列。他吩咐人在安息日把城門關閉,免得有人在那日挑擔子進城,又不准商人和販賣的人在耶路撒冷城外過夜,再吩咐利未人要潔淨自己來守城門,要使安息日分別為聖。

13:23-30記載猶太人娶了亞實突、亞捫和摩押的女子為妻,以致他們的兒女不會說猶大話。尼希米就斥責他們,詛咒他們,打了他們幾個人,拔下他們的鬍鬚,叫他們指著上帝起誓不可與外族人通婚,要以所羅門被外邦女子引誘犯罪這事作為鑑戒。尼希米又把以利亞實大祭司的孫子趕出去,因他是參巴拉的女婿,因著他們玷污了祭司的職分就潔淨他們,免得他們違背祭司和利未人的約,又分派祭司和利未人的班次,使他們各盡其職,按定期奉獻木柴和初熟的土產。尼希米這一連串撥亂反正的工作都是要確保子民與一切不合上帝心意的事情分別出來,又要確保聖殿能按照上帝的吩咐而運作,好叫子民能得蒙上帝的悅納。由始至終,尼希米的負擔都是希望屬上帝的群體不再受凌辱(1:3、17),而這與子民持守與上帝立約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

 

領袖尼希米展現了上帝僕人哪些應有的屬靈質素?

我們從尼希米身上看見上帝怎樣把一件又大又難的事託付給他,而尼希米又是怎樣在重重艱難中完成上帝的託付,期間他展現出上帝僕人應有的一些屬靈質素,筆者嘗試把它分為三個向度,分別是:對上帝、對子民、對敵人,現以列點逐一簡述:

1. 對上帝:存敬畏的心和信心,甘願承擔使命

  • 他雖然在波斯作官,但心繫上帝的城和子民的福祉,為上帝的名受凌辱和子民的大難而哭泣,禁食,禱告
  • 他認識上帝是守約施慈愛的上帝,也就為子民認罪代求,謙卑尋求上帝的恩典
  • 他耐心等候上帝在波斯王內心工作,當時機來臨時,勇敢地承擔重建城牆的使命,也得到王賜予幫助
  • 由開展工程至工程完畢,他都是按著上帝給他的感動來行事,把一切艱難的事放在禱告中,專心倚靠上帝的幫助去完成使命

2. 對子民:存服事的心,在政治上管治,在屬靈上領導,愛護與管教兼施

  • 他與子民分享上帝的心意,鼓勵他們共同承擔使命:建造城牆
  • 他組織及分配各人的工作,安排他們的住處
  • 他堅立子民的心,不受敵人威嚇,帶領子民在禱告中倚靠上帝
  • 他激勵子民為家園而爭戰,一手拿兵器,一手建造,沒有停工
  • 他活出一個正直公義的生命,放棄省長的俸祿,減輕百姓賦稅,以自己的金錢款待王族,得到百姓的信任,使他們都服在其帶領下
  • 他引導子民要持守上帝聖潔的要求,又謙卑地讓以斯拉作教導律法的領袖
  • 責備偏離上帝誡命的人,進行撥亂反正的工作

3. 對敵人:不懼怕,不退讓,一面倚靠上帝,一面警醒防備

  • 他不會因敵人的嘲笑及蔑視而失去信心
  • 他面對敵人的威嚇亦沒有自亂陣腳,反而組織子民同心防備
  • 當敵人設計謀害他,也不會退縮或妥協
  • 他有屬靈的辨別能力,能識破敵人的計謀
  • 他深信上帝會追討敵人的惡,並會記念他的擺上,所以他只專注做好自己的本分
  • 他深信上帝必為子民爭戰

 

眾子民又是怎樣各盡其職?這給我們甚麼提醒?

一個忠心於上帝,又愛護子民的領袖固然很重要,但子民的跟隨和配合才是上帝的群體得以建立的重要因素。《尼希米記》除了記載尼希米所展現的上帝僕人的質素之外,也記載了子民怎樣各盡其職,以致耶路撒冷城得以重建。筆者以列點逐一簡述:

順服上帝僕人的帶領,謙卑放下自己,重過以上帝為中心的生活

  • 同心建造城牆,參與者來自各層面:祭司,利未人,官長,貴族,百姓,婦女,商人
  • 工程期間不受敵人的威嚇而停工,在禱告中倚靠上帝
  • 本書出現多份名單,可見上帝看重並記念每一個有分參與聖工的人
  • 主動及渴慕要聽從上帝的律法
  • 同心守節
  • 自願守約
  • 為上帝的殿的運作奉上當盡的分

 

結語:同心建造一個能榮耀上帝的群體

《尼希米記》是上一篇《以斯拉記》的延續,其重點也跟《以斯拉記》的相似。《以斯拉記》的核心信息是重建聖殿和聖民,而重建聖民所著重的是教導子民重過聖潔的生活。《尼希米記》的核心信息則是重建城牆和聖民,而這次重建聖民所著重的是教導子民要重守聖約,代表著他們不單止修造城牆,也「修造」與上帝的關係!

在重建城牆的整個過程中,我們看見不同身分或職業的子民在尼希米的帶領下,同心建造,他們一邊做好自己所負責的那部分工作,一邊拿起兵器抵擋敵人的一切攻擊和威嚇,即使生命受威脅也不退縮。最終耶路撒冷的城牆用了五十二天就完成了,這使仇敵閉口無言,不得不承認這事的成就是出於上帝,上帝的名不致蒙羞。

當日上帝既按著祂與以色列所立的約的應許,使被擄的子民得以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及聖城,而子民的責任就是要回應上帝的信實,重回與上帝所立的約的關係裏,竭力持守屬上帝的群體這個聖潔的身分。今天,我們作為耶書亞(耶穌)的信徒,藉著他的救贖恩典而能成為新約裏的子民,與那些信靠耶書亞為彌賽亞的以色列民「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為蒙應許的人。」(弗3:6)也都要被建立成為一個屬上帝子民的群體,我們就應當聖潔自守,以愛心行事,各盡其職,彼此建立和造就。正如保羅的教導:「靠著他全身都連接得緊湊,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使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 4:16)這是每位信徒一生都要持續地做的事!而雖然過程中必然會遇上各種的考驗和困難,但我們從尼希米身上看見的榜樣是,他不斷在禱告裏祈求上帝的垂顧和施恩,最終得勝。

要留意的是,這卷書是以尼希米的禱告來結束的:「……我的上帝啊,求你記念我,施恩於我。」(13:31)他深知道只有上帝能成就祂自己定意要作成的事,就正如上帝曾藉先知撒迦利亞所說的:「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 4:6)所以,不論是建造地上屬於上帝的建築物(聖殿及城牆,或說今天教會的建築物、群體聚會的安排等),或是建造人內心那座上帝的居所(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上帝都在提醒我們要專心倚靠祂、順服祂的帶領。願上帝的靈引導我們每一位信徒,以聖潔和謙卑的心去尋求上帝居住在我們中間,按照祂的心意而活,各盡其職,在地上建立一群屬上帝、能榮耀祂名的子民。阿們。


[1] 在尼3:16,7:7 和拉2:2 雖然出現尼希米這個名字,但他們是另外兩個人,並不是本書所記的主角。

[2] 〈《以斯拉記》綜覽查經摘要:以聖潔和順服的心去建造上帝的居所〉

[3] 參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1279。

[4] 尼1:1的這位亞達薛西王應該就是在其作王的第七年(拉 7:7),允准以斯拉率領第二批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的那一位,至於在拉 4:7-22 所述在亞達薛西年間,猶大的敵人曾上書奏告王指控猶太人,以致王下令「這城不得建造,等到我再降旨」(拉 4:21)這事應該發生在這十三年之間。但也有猶太拉比認為拉4:7所指的那位亞達薛西其實是在公元前486-465年作王的亞哈隨魯(或稱薛西/薛西斯),即《以斯帖記》裏的那位王。參The Jewish Study Bible (Oxford University, 2014), 1670。

[5] 多比雅娶了示迦尼的女兒(拉2:5),他的兒子娶了米書蘭的女兒(尼3:4),都是猶大的貴族,所以他會透過這些關係去設計謀害尼希米。

[6] 雖然兩份名單相似,但猶太學者認為以斯拉的那份名單要反映的是被擄子民從巴比倫的回歸,而《尼希米記》這份名單要反映的則是回歸是與是獻聖殿有關的。參The Jewish Study Bible (Oxford University, 1985), 1690。

[7] 這名單可視為代上 6:3-15名單的延續。

[8] 華爾基,俞明義著《華爾基舊約神學下冊》(香港,天道書樓,2014),頁974。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以斯拉記》:以聖潔和順服的心去建造上帝的居所

「安息日研經坊」(2021-11-13)《希伯來聖經》綜覽:《以斯拉記》 (作者:Ada LUI

圖為公開讀律法書,參拉7:10、25;James Tissot, 1886-1894

1. 《以斯拉記》記載了以色列民回歸耶路撒冷後重建聖殿及重過聖潔生活的經過,過程中他們遇到甚麼困難和考驗?領袖及百姓們又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和考驗?

2. 試從他們的這些經歷去討論何謂「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

 

簡介《以斯拉記

1. 書名:《以斯拉記》的書名來自7:1「這些事以後,波斯王亞達薛西在位的時候,有個人叫以斯拉,……」這個名字的希伯來文是 עֶזְרָא ꜥEzraʾ,意思是「幫助」或「幫助者」。以斯拉是亞倫大祭司的後裔,有祭司的身分,同時他是一個文士,精通耶和華的律法(7:6)。在早期《聖經》的猶太正典中,《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本為一卷,稱為《以斯拉記》。公元三世紀,教父俄利根把它分為兩卷,稱為《以斯拉記上、下》;公元四世紀,耶柔米的拉丁文《武加大譯本》同樣把它分為兩卷;公元十五世紀,《希伯來聖經》根據《武加大譯本》的做法,把這書分為《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放在《希伯來聖經》的著作部分,次序在《歷代志》之前,而基督新教的《舊約聖經》則把這兩卷書放在《歷代志下》之後。

2. 作者:傳統認為《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的作者是同一人,因當中有一些重覆或相同的記載,例如:代下36:22-23與拉1:1-3的敘事重覆,兩份回歸者的名單(拉2章,尼3章)也類同。作者採用的材料包括:以斯拉的自傳和尼希米的自傳,書中保留了他們二人以第一人稱的敘事,也收納了一些公函。另也有猶太傳統認為作者是以斯拉,寫作時採用了《尼希米回憶錄》的材料。

3. 成書時間:大概是公元前四世紀,年份可以收窄至在公元前330年時期,因在尼12:11提到「耶何耶大生約拿單,約拿單生押杜亞」,而押杜亞是在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時期作大祭司的。

4. 背景資料:有關《以斯拉記》的歷史背景可參以下列表[1]

公元前

回歸與重建

經文內提及的波斯國王

586

猶大國滅亡

 

539

巴比倫亡於波斯

539-530古列(居魯士)

536

波斯王古列(居魯士)准擄民回歸

536

所羅巴伯、約書亞率隊歸回(第一次)

535

聖殿基石立定

535-520

聖殿怠工

520

哈該、撒迦利亞蒙召

522-486大利烏(或譯大流士)

516

聖殿重建完成

475

撒迦利亞事奉畢

458

以斯拉歸回(第二次)

465-424亞達薜西

445

尼希米歸回(第三次)

444

聖城牆重建完成

433

尼希米重回波斯

425

瑪拉基蒙召

 

5. 語言:大部分是希伯來文寫成;有少部分經文是亞蘭文(4:8-6:18及7:12-26),主要是關於王的御旨和書信等記載。《希伯來聖經》最主要的亞蘭文經文就是出現在《但以理書》和這書裏。

6. 大綱:《以斯拉記》共有十章,大概可分為兩部分,大綱如下:

I. 所羅巴伯回歸

1. 居魯士的宣詔(1:1-11)

2. 數點回歸之民(2:1-67)

3. 為聖殿獻祭(2:68-3:7)

4. 建造聖殿(3:8-6:22)

II. 以斯拉回歸

1. 亞達薛西的獻禮(7:1-28)

2. 數點回歸之民(8:1-14)

3. 耶路撒冷的旅程(8:15-36)

4. 廢除通婚(9:1-10:44)

 

《以斯拉記》內容重點

1. 居魯士的宣詔(1:1-11

經文開始是波斯王居魯士頒下的一封通告全國的詔書,時間是在他戰勝巴比倫的那一年,即公元前539年,經文說這是「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的口所說的話,就激發波斯王居魯士[2]的心,使他下詔書」(1:1),內容是「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去,重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殿,他是在耶路撒冷的上帝;願上帝與這人同在。」(1:3)上帝藉耶利米曾預言猶太人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期滿後上帝要懲罰巴比倫並讓猶太人回歸故土(參耶25:11-12,29:10)。這七十年的計算方法有兩種,一是指由猶太人第一次被擄直到回歸耶路撒冷,二是指由聖殿被毀直到重建[3],但其實也可以是同時指兩種,因為猶太人得以回歸耶路撒冷,既為重建聖殿,也是重建聖民,而這兩件事正是《以斯拉記》的核心信息。

回應詔書的有猶大和便雅憫支派的族長、祭司、利未人,他們的心被上帝感動而願意上耶路撒冷建造聖殿,其他人也甘心把銀器、金子、財物、牲畜、珍寶獻上,支持他們回歸和建造聖殿,此外,居魯士王把從前尼布甲尼撒王從耶路撒冷所奪走的器皿[4]交給猶大領袖設巴薩[5],使他帶回耶路撒冷。經文詳細記載了這些器皿的數目,1:9-10記載的器皿數目共有2499件,而1:11所記載的數目則共有5400件,估計這是包括了所有大小器皿。這一段是要指出,回歸的子民不是空手而去,而是帶著建殿所需的物資和本來就屬於聖殿的器皿,反映出當上帝要子民完成祂所託付的事,就必也為子民供應所需的東西。[6]

2. 數點回歸之民(2:1-67

這一段詳細記載了第一批回歸子民的名單。當中的領袖有所羅巴伯和大祭司耶書亞,而百姓的名單就按著類別去記載他們的名字。2:3-19是各家族的名單,2:20-35是各城居民的名單,2:36-39是祭司的名單,共有4289人,2:40-58是在聖殿服役的利未人(歌唱的、門口的守衛、殿役)的名單,2:59-61則是族譜不明的人的名單。全會眾共有42360人,連同之後所載的僕婢和歌唱的男女7537人,這第一次回歸的人數共有49897人。值得留意的是,當中那些族譜不明的人要算為不潔,不得作祭司,他們也不可吃至聖的物,這反映出領袖對於祭司在身分上要聖潔有嚴謹的要求,而「聖潔」這主題成為這卷書的中心思想。

3. 為聖殿獻祭(2:68-3:7

當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後就著手在聖殿原有的根基上建造,在工程開始之前,族長們為聖殿甘心獻上禮物,有金子、銀子和祭司的禮服。到了七月(七月的第一日是吹角節),以色列人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祭司耶書亞和所羅巴伯帶領著他們的兄弟築壇,並按照律法書所寫的在壇上獻上各樣的祭(每日當獻的燔祭、節期獻祭、甘心祭),並守住棚節(七月十五日),他們把銀子給石匠和木匠,又把糧食、酒、油給西頓人和推羅人,以換取他們把香柏樹從黎巴嫩以海運而來(如同當年所羅門建殿時的做法)。當時聖殿的根基尚未立定,子民就已按著摩西的律法築壇獻祭,這舉動大概是在效法當日約書亞帶領子民進入迦南地時,也築了一座壇向耶和華獻祭(參書8:30-31),以此宣告這地屬於上帝,並且是因著上帝的信實,子民才得以進到應許之地。這一段敘事是要強調他們現在要重建的這聖殿是之前那所聖殿的再版或延續。

4. 建造聖殿(3:8-6:22

在他們回歸耶路撒冷的第二年(公元前536年)二月,他們就開工建造,由二十歲以上的利未人監督建造。當工匠立殿的根基時,祭司穿禮服吹號,利未人敲鈸,站著讚美耶和華,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眾百姓也大聲呼喊。經文指:「然而有許多祭司、利未人和族長,就是見過先前那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這殿立了根基,就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或哭號的聲音,……。」(3:12-13)百姓因聖殿的根基立定而歡呼或哭泣,或許是有感於這殿的規模不及所羅門的殿(另參該2:3-9),但肯定他們也是有感於這殿得以重建,全是出於上帝的信實和恩典。

然而,聖殿的重建工程因敵人的攻擊而被逼停頓,這些敵人自稱「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的日子以來,我們常向上帝獻祭。」(4:2)估計他們是自以撒‧哈頓(公元前681-669年)時期陸續被遷移到撒瑪利亞居住的外邦人,他們膜拜自己本族的偶像,卻也說自己常獻祭給耶和華,然而並不是真正敬拜獨一的耶和華上帝(參王下17:6,17:24-33)。[7]他們對猶太人的攻擊包括:

1. 假意向所羅巴伯和族長示好,說自己與猶太人一樣尋求上帝,又向上帝獻祭,希望與猶太人一同建造聖殿,但當遭到所羅巴伯、耶書亞和族長的拒絕後,他們就在百姓建造的時候,使百姓的手發軟,擾亂他們。(4:2-4)

2. 從居魯士在位至大流士在位的時候,他們賄賂謀士,要破壞建殿的計劃(建殿工程因此停了十六年)。

3. 當亞哈隨魯即位之初,也就是在聖殿建成後三十年,他們上書控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

4. 當亞達薛西在位年間(也就是在以斯拉率領第二次回歸、尼希米率領第三次回歸的年間;參以上背景列表)他們又再上書奏告,4:8-16記載了奏文的內容,他們指控猶太人自古以來常有悖逆的事,現在城牆已經完成,如果讓猶太人繼續建城,猶太人就不會再進貢、納糧、繳稅,那麼王就會受虧損。4:17-22是王諭回覆說查明這城確曾有反叛的事,下令停止建造,等到王再降旨。於是敵人用勢力和強權叫猶太人停工。

這裏記載的事有些是發生在後來尼希米建城牆的時期,而把它們加插在這裏是要說明由重建聖殿、重建城牆、重建耶路撒冷城的過程中,敵人的攻擊一直未停止過。

第5章返回關於建殿的敘事,在大流士第二年(公元前520年,即工程停止十六年後),上帝差派兩個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向子民說預言,幫助他們重啟工程。於是所羅巴伯和耶書亞動工重建聖殿。此舉惹來河西總督的干涉,質詢是誰授權他們完成這建築。猶太人具實回答,河西總督奏文上告大流士請求示意,奏文的內容記載在5:7-17,在等待王降旨的期間,官員沒有叫猶太人停工,這是因為上帝的眼目看顧猶太人(5:5)。大流士的王諭回覆說證明居魯士曾降旨讓猶太人在耶路撒冷為上帝建殿,並歸還尼布甲尼撒所掠取的東西,這王諭更降旨:(1)不要攔阻建殿的工作;(2)從王的庫房支付工程所需;(3)供應獻祭所需用的牲畜;(4)無論誰更改這命令,就把那人懸在他自己的屋梁上,又使他的房屋成為糞堆。這封詔書使建殿的工程不再受阻,得以順利完成。

在大流士王第六年(公元前516年),即用了四年,聖殿就建好了。以色列人為聖殿舉行奉獻禮,就如同所羅門建殿後也舉行奉獻禮一樣(王上8:63),他們獻上的公牛、公綿羊、小綿羊雖然不及所羅門那時的多,但也是盡了他們的能力,重要的是,他們都是按照摩西的律法而行,又派祭司和利未人按著班次事奉上帝;在正月十四日,百姓守逾越節,祭司和利未人一同自潔,所有被擄歸回的子民和那些歸附他們的,都除掉外邦人的污穢,同吃逾越節的羔羊。整個獻殿禮的結束是子民感到極大的歡喜快樂,經文解釋這是因為耶和華使他們歡喜(6:22),可見上帝悅納這殿,也悅納這班子民。

5. 亞達薛西的獻禮(7:1-28

聖殿的重建完成後,接著要重建的就是聖民。關鍵人物是以斯拉,他是亞倫大祭司的後裔,並且「他是一位文士,精通耶和華──以色列上帝所賜摩西的律法。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因為耶和華──他上帝的手幫助他。」從7:10所記:「以斯拉立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導以色列人。」我們可推測以斯拉向王所求的,就是要返回耶路撒冷,好將律例、典章教導那裏的以色列人。亞達薛西王第七年(公元前458年),即聖殿建成後的五十八年,以斯拉率領第二批被擄的子民回歸耶路撒冷。他們在正月初一從巴比倫起程,五月初一就到了耶路撒冷,經文說是因為上帝施恩的手幫助他。由第七章開始,「上帝的手」[8]這個詞語經常出現,而學者說亞達薛西王有一徽號Longimanus,意思是「長臂者」,他應該是以手臂來象徵其權力所控的版圖既遠且廣。而作者則以「上帝的手」去強調,這事情的表面是亞達薛西王的手臂(權力)讓以斯拉得以回耶路撒冷,但其實背後是上帝的手在幫助祂的子民。猶太拉比有討論為甚麼以斯拉這麼遲才回歸耶路撒冷,他們的解釋是因為以斯拉要專心鑽研「妥拉」(可指摩西的律法,或所有來自耶和華的教導),並認為以斯拉這樣做是對的,因為遵守妥拉比建聖殿重要。[9]

7:11-20是亞達薛西王的一封詔命,內容是讓那些凡願意上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百姓、祭司、利未人都可以與以斯拉同去,王派了七個謀士同去,詔書列明王所賜的金銀以及百姓和祭司甘心獻給聖殿的禮物,並讓以斯拉帶同聖殿事奉所需用的器皿,聖殿裏所需用的經費可由王庫支取。7:21-28則是另一封給河西官員的王諭,內容是吩咐官員要供應以斯拉的一切所需,不可要求那些在聖殿服役的人(祭司、利未人、歌唱的、門口的守衛和殿役)進貢、納糧和繳稅,更賦予以斯拉權柄:「指派所有明白你上帝律法的人作官長、審判官,治理河西所有的百姓,教導不明白上帝律法的人。凡不遵行你上帝律法和王命令的人,當速速定他的罪,或處死,或充軍,或抄家,或囚禁。」(7:25-26)可見這次的回歸得到王的實質支持,以致以斯拉不得不讚美上帝:「耶和華──我們列祖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因他使王起這心願,使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得榮耀。」(7:27)

6. 數點回歸之民(8:1-14

這裏記載的是第二次回歸的族長和他們的家譜,共有十五個家族的子孫,男丁有1496人,連同利未人40人,殿役220人,以及一些婦孺,這次的人數約有2000人。可見願意回歸的子民屬於少數,畢竟猶太人自從被擄至今已超過了一百二十多年,他們分散各地定居,而且在波斯帝國的管治下,他們的生活應該比在巴比倫統治時期的好。所以,這批願意回歸的猶太人實屬可貴。

7. 耶路撒冷的旅程(8:15-36

這一段記載的是以斯拉在抵達耶路撒冷之前所做的事,都是與他此行的目的有關,就是要為教導以色列民遵守摩西的律法作準備。以斯拉在亞哈瓦河邊紮營三日,要找出當中的利未人,大概是預計聖殿的運作需要一定的人手,並且他們或有助於以色列民活出律法的吩咐,而當他發現當中沒有利未人時,就派一些領袖往迦西斐雅(這大概是一個跟敬拜上帝有關的地方)去見領袖易多,要他為聖殿帶事奉的人來,最後找到四十個利未人和殿役二百二十人。然後,以斯拉在河邊宣告要百姓一同禁食,求上帝保護他們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有平安。當時以斯拉帶著許多金銀財物,而由巴比倫到耶路撒冷需時四個月,所以這趟旅程著實有危險,但以斯拉因不想上帝的名蒙羞而沒有求王派步兵和騎兵保護他們上路,他與百姓禁食,祈求上帝為他們抵擋路上的仇敵和埋伏之人的攻擊,眾人都同心在上帝面前刻苦己心,尋求上帝施恩的手幫助,而上帝也應允了他們所求,使他們平安抵達耶路撒冷。這反映出以斯拉在未到達耶路撒冷之前,就已經在屬靈方面帶領著子民依靠上帝。

接著是以斯拉分派十二位祭司長,把王和官員及以色列眾人所獻給聖殿的金銀和器皿,都秤了交給他們,吩咐他們說:「你們歸耶和華為聖,器皿也歸為聖;金銀是甘心獻給耶和華──你們列祖之上帝的。你們要警醒看守,直到你們在祭司長和利未族長,以及以色列的各族長面前,在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庫房內,把這些過了秤。」(8:28)以斯拉對屬於聖殿的器皿和在殿裏服役的人,都有嚴謹的聖潔要求,他也把這份嚴謹的態度傳給那些將要在聖殿裏事奉的人。他們到了耶路撒冷之後,8:33-36再次記錄他們把帶來的金銀和器皿都在聖殿過秤,重量全寫在冊上,就交到祭司手中,又為被擄歸回的人向上帝獻上燔祭和贖罪祭。這一段的記載是要指出那些回到耶路撒冷的子民和器皿都是聖潔的,是分別出來屬於上帝的,也是蒙上帝所悅納的。

8. 廢除通婚(9:1-10:44

這一段是關於以斯拉處理猶太人與外族通婚的事,也是跟聖潔這主題有關。當時眾領袖對以斯拉說:「以色列百姓、祭司和利未人沒有棄絕迦南人、赫人、比利洗人、耶布斯人、亞捫人、摩押人、埃及人和亞摩利人等列邦民族所行可憎的事。因他們為自己和兒子娶了這些外邦女子,以致聖潔的種籽和列邦民族混雜,而且領袖和官長在這事上是罪魁。」(9:1-2)在以斯拉時期,除了亞捫人、摩押人、埃及人還在他們當中之外,其他外族人都已不存在了,這裏列出的外族人名單跟《申命記》7:1所列的相似,那份名單後所記的就是一條關於以色列民不可與這些外族通婚的誡命:「不可與他們結親;不可將你的女兒嫁給他的兒子,也不可叫你的兒子娶他的女兒。」(申7:3)原因是「因為他必使你的兒女離棄我,去事奉別神,以致耶和華的怒氣向你們發作,迅速將你除滅。」(申7:4)以斯拉精通摩西的律法,他很清楚以色列之所以亡國被擄,就是因為子民隨從外邦人去跪拜那些人手所造的偶像,以致最終要承受上帝的懲罰。當以斯拉聽到以色列民又再違反這條誡命,陷入拜偶像的危機,甚至為首的竟然是領袖,就悲痛萬分。他「撕裂衣服和外袍,拔了頭髮和鬍鬚,驚惶地坐著。」(9:4)他的哀慟是因為他知道這罪將會為子民招致極大的禍患,而其他因為上帝的言語而戰兢的人也都聚集到以斯拉那裏。

在獻晚祭的時候,以斯拉穿著撕裂的衣服和外袍,雙膝跪下向上帝禱告。9:6-15是以斯拉一篇很長的悔罪禱告,以斯拉沒有獨善其身,他的禱文都是用「我們」來將自己和子民視為一個整體向上帝認罪,承認他們祖先一直悖逆上帝,以致上帝把他們交在鄰國諸王的手中,但上帝沒有丟棄他們,藉波斯諸王向他們施恩,使他們能重建聖殿及城牆。然而,現在以色列民再一次違背上帝的誡命,與外族結親,大大得罪上帝,所以他們實在無法在上帝面前站立得住。以斯拉禱告完畢後,俯伏在上帝殿前,而以色列中不論男女孩童都聚集到他那裏痛哭。

這時耶歇的兒子示迦尼對以斯拉說:「我們娶了這地的外邦女子,干犯了我們的上帝,然而現在以色列人在這事上還有指望。現在,我們要與我們的上帝立約,送走所有的妻子和她們所生的,照著主和那些因我們上帝誡命戰兢之人所議定的,按律法去行。起來,這是你當辦的事,我們必支持你,你當奮勇而行。」(10:2-4)於是以斯拉就叫祭司長、利未人和以色列眾人起誓,要照這話去做,之後通告所有人,叫他們在三日之內聚集在耶路撒冷。群眾如期到上帝殿前的廣場,那時是九月,既是冬天,又下大雨,以致群眾都戰抖。以斯拉站起來要群眾為著娶外邦女子這罪向上帝認罪,並要他們遵行上帝的旨意,離開那些外邦女子(也就是切斷與拜偶像有關的聯繫)。全會眾都同意要照著以斯拉的話去做,但因辦這事需時,於是另定了一個日期要辦好這事。由十月初一到正月初一,他們就查清了所有娶外邦女子的人數。10:18-44是一份娶了外邦女子的人的名單,共有111個名字:祭司17人,利未人6人,歌唱的1人,殿役3人,百姓84人。而這卷書是結束於他們為著自己所犯的罪獻上贖罪祭,並按照承諾把所娶的外邦妻子及所生的兒女都送走。

這段敘事或許會使讀者產生疑問,認為把妻子兒女送走是拆散家庭,不合乎道德人倫的標準,況且在《舊約聖經》裏也有一些上帝所重用的人物也同樣是娶了外邦女子(例如:亞伯拉罕娶了埃及人夏甲,約瑟娶了埃及祭司的女兒,摩西娶了古實女子等等)。經文對此沒有作任何負面的批評,那為甚麼以斯拉在處理子民與異族通婚的事上要這麼「不近人情」呢?讀者要明白,表面上,剛才所列的那些人物與被擄回歸的子民所做沒有兩樣,都是娶了外邦女子,但其實在性質上是截然不同的。首先,前者所列舉的例子是出現在律法還未頒下之前(在《出埃及記》20章以前),而《申命記》7:3這律法是指明當子民到了迦南地之後,不可娶那地的外邦女子,以免沾上她們拜偶像的風俗。而從以色列的歷史可見,他們的國家之所以滅亡、子民被擄,正是因為子民事奉外邦神明,背棄了與上帝所立的約所致。現在因著上帝的信實和恩典,子民才得以從被擄的地方回歸上帝的應許之地,但要是他們再次與這地的外邦人通婚,就代表完全沒有從歷史中汲取過教訓,再次讓整個民族陷入一個信仰的危機中,而以斯拉現要做的,就是撥亂反正,帶領子民重回正軌,讓異族通婚的事不再存留在上帝的群體之中。而10:18-44所記載的這份名單固然是寫下子民在這事上犯了罪,但也寫下了他們為自己的罪付上代價,目的是為要讓整個群體持守著屬上帝的聖潔子民這身分,好讓他們能蒙上帝悅納。這份以上帝為至高的敬畏心態一直是《聖經》對我們的重要教導[10]


在以色列民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重過聖潔生活的過程中,他們遇到甚麼困難和考驗?領袖及百姓們又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和考驗?

《以斯拉記》讓我們看見被擄回歸的子民重建聖殿和重建屬靈生命的經過,要完成這個使命,不能單靠出色的領袖,而是要每一位子民與領袖同心,並各自盡上自己當擺上的那一分。筆者嘗試用以下列表略述他們在這過程中所遇上的困難和考驗,以及他們怎樣去克服這些困難和考驗。

 

經文

困難和考驗,領袖和百姓的回應,以及克服困難和考驗的經過

1

1:5 於是,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凡是心被上帝感動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

1:11 金銀器皿共有五千四百件。被擄的人從巴比倫上耶路撒冷的時候,設巴薩把這一切都帶了上來。

自願回歸的子民只有約五萬人,可以說他們都是經過考驗的,因為回歸耶路撒冷就表示他們已選擇放棄適應多年的生活,並立志面對未知的將來,以及承擔重建聖殿的責任。他們都是被上帝感動而願意踏上這條回歸之路的人,為的是要回應上帝藉先知耶利米對子民能回歸耶路撒冷建殿的應許。

2

2:62 這些人在族譜之中尋查自己的譜系,卻尋不著,因此算為不潔,不得作祭司。

2:63 省長對他們說,不可吃至聖的物,直到有會用烏陵和土明的祭司興起來。

領袖嚴守祭司必須是聖潔身分的這要求,於是規定那些族譜不明的人不可以作祭司,而百姓都順服於領袖的決定。

3

2:68 ……為上帝的殿甘心獻上禮物,要在原有的根基上重新建造。

3:1 ……那時他們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

3:2 ……都起來建築以色列上帝的壇,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壇上獻燔祭

3:3 ……因為他們懼怕鄰邦民族,又在其上向耶和華早晚獻燔祭

3:4 ……守住棚節……

3:5 ……並在初一和耶和華一切分別為聖的節期獻祭,又向耶和華獻各人的甘心祭

3:9 ……都起來如同一人,監督那些在上帝殿裏做工的人。

回到耶路撒冷的這批人,與當地的人相比,無疑是屬於少數,由於鄰邦的民族都比他們強,所以他們會懼怕,但他們沒有因為懼怕而退縮,而是專心地做建殿的工作,期間他們甘心為上帝獻上禮物,在殿的根基未立好之前,築壇獻祭,並按照摩西的律法去獻祭和守節,同心建立聖殿的根基。

4

4:3 但所羅巴伯、耶書亞和其餘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我們建造上帝的殿與你們無關,因為我們要照波斯王居魯士所吩咐的,自己為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協力建造。」

當敵人假意示好,說要參與重建聖殿的工作時,領袖能辨識其動機,並堅定地拒絕與那些不是專一敬拜耶和華的人同工。

5

4:4 那地的人就在猶大百姓建造的時候,使他們的手發軟,擾亂他們

4:5 ……那些人賄賂謀士,要破壞他們的計劃

4:24 於是,在耶路撒冷上帝殿的工程就停止了……

由於敵人的諸多阻撓,以致百姓被逼停止建殿的工程。

6

5:1 那時,哈該先知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兩個先知奉以色列上帝的名向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說預言。

5:5 但上帝的眼目看顧猶太人的長老,以致沒有人叫他們停工,……。

6:14 猶太人的長老因哈該先知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的預言,就建造這殿,凡事順利。……,建造完畢。

上帝知道他們的困難,所以差派兩位先知對他們作出責備和應許,於是他們回轉並依靠上帝,遵從先知的訓示,啟動未完的建殿工程。而因著上帝的幫助,敵人的阻撓最終不成功,建殿的工程在四年後順利完成。

 

試從他們的這些經歷去討論何謂「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

聖殿是上帝在地上所立,唯一可以去敬拜祂的地方,而人往聖殿去向上帝獻祭的目的是要讓自己的生命能蒙上主悅納,能無虧欠地親近上主。在《福音書》的記載中,主耶書亞(耶穌)也曾教導人要怎樣去敬拜上帝:

約4:23 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靈(pneúma;spirit, wind, breath)和誠實(alḗtheia;truth, faithfulness)敬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敬拜他。

約4:24 上帝是靈(pneúma),所以敬拜他的必須用心靈(pneúma)和誠實(alḗtheia)敬拜他。

主耶書亞指出真正對天父的敬拜,是人一種在心靈(pneúma)裏的活動,是由內心生發出對上帝的敬畏而降服於祂,於是願意按著上帝的話──真理(alḗtheia)而行事,這樣的敬拜是上帝所悅納的。《以斯拉記》記載了被擄回歸子民的建殿過程,以及他們學習過聖潔生活的經歷,期間展現出他們是怎樣「在心靈裏敬畏上帝」和「順服遵守上帝的律法」,現以下表簡述之。

 

「在心靈裏敬畏上帝」的經文例子

「順服遵守上帝的律法」的經文例子

1

1:5 ……凡是心被上帝感動的人,……

3:2 ……,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壇上獻燔祭。

2

1:6 ……甘心獻上禮物

2:68 ……甘心獻上禮物……。

3:4 並照律法書上所寫的守住棚節 ,按數照例每日獻所當獻的燔祭

3

3:11 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

6:18 他們派祭司按著班次,利未人也按著班次在耶路撒冷事奉上帝,正如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

4

6:22 他們歡歡喜喜地守除酵節七日,因為耶和華使他們歡喜。

7:10 以斯拉立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導以色列人

5

10:1 以斯拉禱告,認罪,哭泣,……,有以色列中的男女和孩童聚集到以斯拉那裏,成了一個盛大的會,百姓無不痛哭

10:3現在,我們要與我們的上帝立約,送走所有的妻子和她們所生的,照著主和那些因我們上帝誡命戰兢之人所議定的,按律法去行

事實上,當所羅門建殿完畢並舉行獻殿禮時,他在禱告裏已提到上帝的居所其實不是人手所建的殿:「上帝果真住在地上嗎?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容納你,何況我所建的這殿呢?」(王上8:27)接著所羅門在禱告裏就提到,上帝真正喜悅的居所,是在一班對祂心存敬畏的人當中,他們或許會因軟弱、犯罪而被上帝懲罰,但只要他們懂得以謙卑的心尋求上帝,願意離開惡行,遵照上帝的話而行,就必蒙上帝的寬恕和接納,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說:「那至高無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卻與心靈痛悔的謙卑人同住;要使謙卑的人心靈甦醒,使痛悔的人內心復甦。』」(賽57:15)。可以說,上帝真正看重的殿,其實是一班合乎祂心意的人,也就是懂得在上帝的話語上謹慎、敬畏,存謙卑的心事奉上帝的一群人!


結語:以聖潔和順服的心去建造上帝的居所

《以斯拉記》是由上帝應驗祂對子民的應許──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而揭開序幕的,上帝激動波斯王居魯士的心,使他下詔書容許那些願意回歸耶路撒冷的人為上帝建殿,這全是出於上帝的信實和恩典,然而,這事雖然是按著上帝的應許而發生,卻不代表子民的建殿過程無風無浪,相反,在建殿的過程中子民經歷了很多困難和考驗,他們甚至因敵人的攻擊而被逼停工,但靠著上帝的恩典和幫助、子民的順服,這建殿的工程終於完成。可以說,這條回歸和重建聖殿之路,是一條上帝的子民要不斷經歷考驗、不斷自潔、不惜代價,以及要一直仰望上帝的幫助而行的路。

此外,當聖殿在耶路撒冷重建完成之後,也不代表上帝在人內心要建造的居所已經完成了。從以斯拉立志要教導子民遵守上帝的話語可見,人要在內心為上帝預備居所的工程仍然要繼續,子民建殿時曾遇上敵人的攻擊而被逼停工,而人內心那上帝的居所同樣會因人偏離上帝的話而叫人的屬靈成長陷於停頓,情況就如同子民與異族通婚會使自己陷於罪中一樣。作為屬於上帝的子民,要保守聖潔身分的途徑只有一個,就是以上帝的話語作為生活的準繩,以此較正自己內心所有不符合上帝教導的心思意念,並立志行在上帝所指引的真理的路上。

彼前2:5你們作為活石,要被建造成屬靈的殿,成為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獻上蒙上帝悅納的屬靈祭物。

今天,主耶書亞的門徒就是上主要居住的屬靈的殿,而這個屬靈的殿的建造工程將在我們的一生中不斷地進行!而《以斯拉記》給我們的提醒是:我們是否有好好地持守聖潔子民的這個身分?不讓它受屬世的做法或自己的私慾所玷污?我們是否有常常活出上帝的吩咐,以自己的生命作為一個祭物,並要讓這祭能蒙上帝悅納?求聖靈幫助我們,叫我們都能時刻活在上帝的話語裏,被祂的話語更新、改變和校正,好叫我們的內心能被建造成上帝喜悅的居所。阿們。



[1] 參馬有藻著《舊約概論》(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1985),頁344。

[2] 上帝曾藉先知以賽亞預言祂所膏的居魯士會下令建造上帝的殿和釋放被擄的子民(賽44:28,45:13),但這並不代表居魯士是一個認識上帝的人(賽45:1-5),只是上帝要使用他來成就自己所預言的事。

[3] 從猶大子民被擄(公元前606年)至回歸(公元前536年)去計算,共有七十年的時間,期間經歷三次被擄,第一次是約雅敬作王時(公元前606年),第二次是約雅斤作王時(公元前 597年),第三次是西底家作王時(公元前 586年);而從聖殿被毀(公元前586年)至重建(公元前516年)去計算,也大約有七十年的時間。

[4] 參王下24:13,25:14-15。

[5] 設巴薩(Sheshbazzar)可能就是代上3:18的示拿薩(Shenazar),他是猶大王約雅斤的兒子,也是所羅巴伯的叔父,參代上3:17-19。

[6] 這也讓我們想起當以色列民出埃及時也不是空手離開的,他們是帶著埃及人所給的金器、銀器和衣裳(出3:21,12:35),而那些物資也成了子民在曠野建造會幕的材料。

[7] 參The Jewish Study Bible (Oxford University , 2014), 1669。

[8] 拉7:6、9、28;8:18、22。

[9] 參The Jewish Study Bible (Oxford University , 2014), 1666。不過,由於猶太拉比的著作大多在第二聖殿被毀之後出現(公元二至六世紀),所以其神學思想往往是傾向強調研讀和遵行妥拉這個重要性過於不復存在的聖殿敬拜。

[10] 例如:申6:5「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最大誡命。而主耶書亞(耶穌)也同樣教導我們對上帝的愛要多於對妻子兒女的愛,例如:可10:37「愛父母勝過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勝過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但要留意的是,主耶書亞並沒有叫人不要去愛自己的家人,而是在強調當兩者在信仰上出現衝突時,我們要知道其優先次序並要懂得怎樣回應。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但以理書》:上帝既作王掌權,我們就更要忠心地作見證

「安息日研經坊」(2021-11-6)《希伯來聖經》綜覽:《但以理書》 (筆者:Herbert Chan

圖為但以理在獅子坑內(但6:16-24);1896–1902 by James Tissot

這次我們會綜覽《但以理書》,試從書中分享一個你認為是最重要或最深刻的屬靈教導。

 

簡介《但以理書》

1. 書名:《但以理書》的希伯來書名 דָּנִיֵּאלDaniye’l來自1:6「他們中間有猶大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和亞撒利雅。」意思是「神是我的審判官」。

2. 成書時間:公元前603-538年,或公元前164年。

3. 作者:傳統上認為是但以理;近代學者因為成書的時間而認為作者較有可能是公元前二世紀一名匿名的猶太人;而拉比的傳統則認為是早期的大公會(Men of the Great Assembly)所寫[1]

4. 書卷的特色:

a. 前六章為敘事文體,用第三身記載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在被擄中的經歷。

b. 後六章為預言天啟文體,用第一身記載但以理所看見的歷史預言末後的異象。

c. 全書強調但以理滿有智慧,在被擄中展現出忠誠的見證和上帝的掌權(參《以西結書》14:14、28:3對他的提及);另外《以斯拉記》8:2也提及有一位但以理,他與以斯拉一同返回耶路撒冷,相信那是在《但以理書》約一百年後才出現的人物。

d. 與其他先知書不同,這書沒有警告和審判以色列民的罪的信息。由於猶太人看重書中但以理及其三位朋友怎樣在患難中忠於上帝並以智慧行事的美德,所以把這書放在《希伯來聖經》第三部分的《著作》裏,成為智慧傳統的一部分;而基督徒則較看重但以理的先知身分,就是他怎樣代表上帝發言,講述他看見的異象,特別是有關上帝國度的來臨、彌賽亞會被剪除、人子駕著雲而來等等一些與《福音書》有緊密聯繫的預言和天啟性內容。

e. 《但以理書》與《以斯帖記》均描述猶太人在被擄到外邦期間上帝在其中的工作。前者較為宏觀,牽涉帝國的轉變、君王的更替,以及在不同時期國與國之間的事件;而後者則較為微觀,主要講述波斯帝國期間書珊城裏猶太人的遭遇。

f. 使用了多種文學體裁:敘事、預言、天啟文學。

g. 使用了兩種《聖經》語言:希伯來文、亞蘭文(見以下大綱)。

5. 天啟文學的體裁:「天啟」一詞源自《啟示錄》的希臘文 apokalypsis,意思是把隱藏的天上奧秘透過天使啟示出來,包括上帝在天上的寶座、末後將要發生的事情等等。《聖經》的天啟文學,是為要從地上的角度以外,提供另一個從天上觀看的角度,好讓當代的讀者在面對外國政權的壓制、戰爭、逼迫和末世災難等無助和困苦的境況,仍然能夠從另一個屬靈的角度,去看見上帝在眼前的艱難中仍然坐著為王,祂最終會施行公義的審判與拯救,而這屬靈的啟示可為上帝的子民帶來盼望和鼓勵。其文學手法通常使用許多圖像、立體動感的描述、具象徵性的寓意和啟示,為要在有政治危險的環境中隱晦而又生動地傳遞來自上帝的信息(例如:作者可能不便直接宣告一些對當時政權不利的信息,以免受到不必要的攻擊)。另外,有學者指《但以理書》的天啟文學手法仍未成熟,反映當時的天啟文學可能仍然在演進的階段,更有一些意見認為《但以理書》只是以天啟文學的手法來把已經發生的歷史寫成像預言將來的事情一樣,這主要是關乎作者和成書日期的爭議。

6. 研讀《但以理書》的一些困難:

a. 文學體裁的爭議:1-6章屬敘事文體,7-12章是先知性預言?還是天啟文學?

b. 兩種語言的爭議:經文的希伯來文(1:1-2:4a、8:1-12:13)和亞蘭文(2:4b-7:28)分段,跟文學體裁的分段(1-6章、7-12章)不同,為甚麼要用兩種語言來記載?

c. 作者、日期和手法的爭議:公元前六世紀的但以理?公元前二世紀的匿名猶太人?也就是說,是但以理把將來的異象寫下成書?公元前二世紀的作者收集但以理的資料成書?還是全出自公元前二世紀的匿名猶太人的手筆,並以天啟文學的手法寫出過去的歷史?

d. 寫作對象、歷史背景和寫作目的的爭議:寫給公元前六世紀被擄的猶太人?還是給公元前二世紀受苦中的猶太人?想要預告末世?還是想要鼓勵受苦中的猶太人?

e. 歷史資料的爭議:大流士是誰(6:1)?出令重建耶路撒冷是指哪一年(9:23)?

f. 經文解釋的爭議:例如:第二章和第七章提及的第四個國是指希臘還是羅馬?如何理解七十個七(9:25)?受膏者是否指耶穌(9:25-26)?

g. 不容易掌握的觀念:末世的觀念、人子的觀念、復活的觀念等。

h. 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聯(引用和被引用):常引用《耶利米書》;《四福音書》記載耶書亞(耶穌)指自己是「人子」;《啟示錄》提及的獸、角、遠古的日子、寶座和審判的異象,眾星墜落在地等等。

7. 大綱(「希」代表經文用希伯來文寫成,「亞」代表經文用亞蘭文寫成):

(希)簡介、王的食物、但以理與他的朋友(第一章)

A.(亞)尼布甲尼撒有關大像的夢(第二章:四個國要被第五個國擊敗)

B.(亞)但以理三個朋友進入火窯事件(第三章:被擄的子民在外邦忠心見證上帝)

C.(亞)尼布甲尼撒的大樹的夢(第四章:外邦君王驕傲自大招致自己的失敗)

C’. (亞)伯沙撒和牆上寫字的事件(第五章:外邦君王驕傲自大招致自己的失敗)

B’. (亞)但以理落在獅子坑(第六章:被擄的子民在外邦忠心見證上帝)

A’. (亞)四隻巨獸(第七章:四個國要被第五個國擊敗;天啟文體)

(希)公綿羊與公山羊(第八章;天啟文體)

(希)但以理的祈禱和七十個七(第九章;天啟文體)

(希)南方的王和北方的王(第十至十二章;天啟文體)

書卷的對象是猶太人,所以經文主要以希伯來文寫成,但中間2:4b至7:28約六章的經文則用亞蘭文寫成,這反映經文內容的地理位置轉變了。也就是說,2:4b-7:28是以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帝國和波斯帝國作為經文的歷史背景,而之後在第八章,經文的場景已經是回歸耶路撒冷之後[2],用以色列作為中心去看日後出現的北方王和南方王,這也是另一種以色列民活在外邦的統治下所面對的歷史處境。至於第一章因為是全書的簡介,所以沿用希伯來文。而讀者要留意第二章至第七章不單在語言上改用了亞蘭文,在文學上這部分也呈現出一個倒影結構。換句話說,作者(或編者)是精心設計並刻意使用亞蘭文去表達經文中的信息,同時讓第七章作為聯繫敘事文體與天啟文體的中心點。

 

第一章:簡介、王的食物、但以理與他的朋友

第一章經文一開始指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圍困耶路撒冷並把上帝殿中的器皿帶回他神明的庫房中(1:1-2)。表面上這是交代《但以理書》亡國被擄的背景,但經文刻意提及地上兩位君王和天上兩位神明,明顯是為要指出雖然猶大王表面上看似敗於巴比倫王,但其實這不代表上帝敗於巴比倫的神明(可能指Marduk),經文說明是上帝特意安排讓約雅敬和自己殿中的器皿一起被擄去。這並非因著尼布甲尼撒的能力,而是出於上帝的旨意,祂一直掌管著整個過程,包括地上君王和帝國的興衰!事實上,第一章的經文在原文中多次出現 נָתַן natan這個動詞(意思是「給予」)[3],其中1:2、1:9、17表明這是上帝的工作,是祂在「給予」、「供應」,看顧被擄中上帝子民的需要,是上帝在人以為是出了亂子的情況中仍然作王和掌管一切。

接著經文交代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哈拿尼雅、米沙利和亞撒利雅)怎樣在被擄的人中,因著他們的外貌、學問和聰明而被帶入巴比倫的王宮。(1:6)他們都被賦予巴比倫的名字(表面上是失去自己的猶太人身分),然而他們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並且請求只吃素菜。(1:7-8)一般的解釋多數指因為王提供的食物是祭過偶像以致是不潔的,然而在被擄的情況下其實任何食物(包括素菜)也難免會被祭過偶像或在處理的過程中沾染宗教上的不潔,可以說,在被擄中要持守聖潔談何容易。除了食物,經文刻意提及酒,所以他們的選擇性禁食,可能是要強調他們身處亡國被擄的處境而刻意避開飲酒宴樂和享受的場合,以表達自己對國家和上帝的忠誠和敬虔,並在被擄、無權的形勢下仍盡力堅守自己猶太人的身分。結果,他們十天吃素反而比享用王膳的少年更加俊美健壯(1:15),說明即使上帝的子民被擄,但仍然無阻上帝不斷在他們中間施恩、看顧和餵養![4] 不但如此,他們的智慧和聰明比全國所有的術士和巫師勝過十倍(1:20),也就是說,上帝的子民即使被擄,落在外邦人手中,仍可靠著以色列的上帝去勝過他們。

 

第二章:尼布甲尼撒有關大像的夢

第二章講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做了一個夢而沒有人能說出夢的內容和作出解釋,最終只有但以理可以完滿地解說。他說明這夢是來自上帝,為要指示給尼布甲尼撒知道將要發生有關帝國變遷的事。夢中的大像代表著先後出現的四個國,就是在巴比倫後會有另外三國出現,但這大像最終會被一塊石頭打碎,因為上帝將會另立一個永不敗壞的國度,而這個國度將會勝過地上所有人所建立的帝國。(2:44-45)尼布甲尼撒王聽到但以理的解說後,馬上臉伏於地,向但以理下拜,並且吩咐人給他奉上供物和香,並指但以理的上帝誠然是萬神之神、萬王之主,是奧祕的啟示者。(2:47)表面上,尼布甲尼撒王從但以理的解夢得悉上帝的偉大,不過從之後的記載,我們知道他當時大概只是即興的門面話,而不是打從心底裏謙卑自己,認真地要認識和相信上帝。而第二章的四個地上的國將會與第七章的四獸平行,經文沒有清楚道出國家的名字,我們會在討論第七章的時候一併處理。

 

第三章:但以理三個朋友進入火窯的事件

第三章記載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個非常高的金像,並要求他所有的官員和下屬當聽見角、號、琴、瑟、三角琴、鼓和各樣樂器的聲音,就要向金像俯伏下拜。然而有幾個迦勒底人進前來控告王所派管理巴比倫省事務的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就是但以理的三個朋友,指他們不肯拜金像。於是,尼布甲尼撒再次吩咐他們說:「一聽見角、號、琴、瑟、三角琴、鼓和各樣樂器的聲音,就俯伏拜我所造的像,否則必立刻扔在烈火的窯中,有哪一個神明能救你們脫離我的手呢?」(3:15)這時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堅決表明不會下拜,指他們所事奉的上帝能將他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即或不然,也絕不事奉尼布甲尼撒王的神明,也不拜他所立的金像。於是他們被捆綁著扔進加熱至七倍高溫的烈火窯中,但火中竟然有一位像神的人站在他們中間。結果尼布甲尼撒靠近烈火窯門,說:「至高上帝的僕人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出來,來吧!」(3:26)他們毫髮無傷地從火中出來,尼布甲尼撒看見就稱頌上帝,並降旨說無論何方、何國、何族的人,都不得毀謗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的上帝,否則那人要被凌遲,他的房屋必成糞堆。

這章故事的鋪排和結束,表面上指出尼布甲尼撒再次高舉上帝,卻其實說明了雖然尼布甲尼撒王清楚知道上帝是誰(因為他在2:26已經說出祂是至高的),但實際上他從沒有真正尊上帝為至高。他並沒有因著知道上帝的位置而謙卑自己,也沒有命人去敬拜上帝,反而要敬拜他造的像;到事件的結束,他也只是懲罰毀謗上帝的人而已,而不是命令全國人民改為敬拜耶和華上帝。可見,他只不過是經歷到無法推諉的神蹟時,才不得不承認上帝是真實存在,而並非由心而發地想高舉和敬拜祂。另一方面,作者從文學上不斷重複列出多個官員身分(3:2、3)和與拜金像有關的多種樂器聲(3:5、7、15),然而王的御旨卻不能應用在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身上,明顯地諷刺王的話常常重複但卻並不是真正有能力和權柄,上帝才是真正掌權和有能力的那位,祂可以毫無攔阻地眷顧自己的子民。因此,這章表明了地上君王的愚昧,並上帝子民怎樣在外邦的權勢下仍然堅守著對上帝的信靠,至死忠心地為上帝作見證。

 

第四章:尼布甲尼撒有關大樹的夢

第四章一開始提到尼布甲尼撒樂意宣揚至高上帝向他所行的神蹟奇事(4:2-3),當讀者猜想尼布甲尼撒是否已經歸向上帝的時候,這時經文記載尼布甲尼撒再次做夢,而同樣地這次也只有但以理一人可以完滿地講解他的夢,其他術士、巫師、迦勒底人、觀兆的人都不能。(4:6-8)經文明顯地在提示讀者,在第二章上帝也曾藉著夢向尼布甲尼撒啟示過,提醒他要懂得謙卑,敬畏上帝,明白祂的國度勝過地上所有的國度和權柄。這次的夢同樣是來自上帝,當中以一棵高大的樹和它可供應一切造物的偉大來比喻尼布甲尼撒的王國。(4:10-12、20-22)可是,夢中有一位從天而來的守望者,要砍斷這樹以致其殘幹,用鐵圈和銅圈套住它,使它和地上的走獸一同吃草,並經過七個時期,好叫世人知道上帝在人的國度中掌權,這預示尼布甲尼撒將要失去他的王國和能力,好叫他知道天(上帝)在掌權(4:10-16、24-26)。換句話說,這章一開始提及尼布甲尼撒說自己要高舉上帝,上帝因此按他的情況把這話確切地實現,就是讓他透過謙卑來高舉上帝。而但以理當時不但解夢,也曾向王進諫可怎樣行,以致他的平安或可延長。可是十二個月後,尼布甲尼撒仍然一心只想高舉自己,他在王宮頂上散步時說:「這大巴比倫豈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首都,要顯示我威嚴的榮耀嗎?」(4:29-30)於是,這夢就果然發生在他身上,上帝讓他謙卑下來,成就他曾說過要稱頌至高者的話。(4:34)而這章的最後一句話「那行事驕傲的,他能降為卑。」(4:37)正好反映上帝在尼布甲尼撒身上的作為。可以說,上帝再次透過夢和夢的應驗去提醒尼布甲尼撒要謙卑、榮耀上帝,而這正反映出他一直以來都沒有確切改變自己驕傲自大的問題,他口中說要尊崇上帝其實並非發自內心。當他以為是靠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地上一個強大的帝國和自己的王位時,上帝就擊打他,以此讓人知道誰才是真正在掌權的!

 

第五章:伯沙撒和牆上寫字的事件

這章和第四章是個平行,同樣指出一個外邦君王的自高自大導致上帝要擊打他,使他謙卑下來。這次是尼布甲尼撒以後的伯沙撒王,他吩咐人將他父[5]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聖殿所擄掠的金銀器皿拿來,好使王與大臣、王后、妃嬪用這器皿飲酒。(5:3)這反映他跟尼布甲尼撒犯了相同的惡,不懂得敬畏上帝,甚至沒有從先祖的事蹟中汲取教訓,反而在上帝面前自高,隨意使用本已歸於上帝的器皿,並用以高舉讚美金、銀、銅、鐵、木、石造等不配得的神明。上帝於是透過在牆上寫字,並再次只讓但以理一人可以解明,來指出伯沙撒驕傲的問題。他雖知道一切(尼布甲尼撒的自高和結局、上帝的偉大等等)卻仍不謙卑自己,反而羞辱上帝。最終他換來當晚就被殺害,整個國家被傾覆的下場。

 

第六章:但以理落在獅子坑

這章和第三章是個平行,同樣說明地上君王的愚昧和上帝子民的忠心見證。經文一開始提及大流士怎樣偉大,治理全國,而我們理解這位大流士為波斯帝國的開國君王古列(Cyrus;又稱居魯士)會更為合適[6]。但以理在這位波斯的大流士君王面前有卓越的靈性,超乎其餘的兩位總長和所有總督,於是王想立他治理全國。(6:3)總長和總督想對付他但因為他辦事忠心和精明而找不到任何把柄或過失,於是他們設計陷害他要王下旨,除了王以外就不可向別神或人有任何請求,否則要被扔在獅子坑中。結果但以理如常在家裏禱告上帝,他的敬虔就成了被人控告的把柄,而王因為已經簽署了禁令不能廢去,所以雖然他不情願看見但以理死,但也不能更改自己的禁令。結果,但以理像之前第三章他三個朋友在火窯中神蹟獲救一樣,他在獅子坑中毫髮無傷。當王擔心他而大清早趕往獅子坑觀看他的時候,但以理解釋指有上帝的使者封住了獅子的口,以致沒有傷害他。王為此高興,於是下令人要在但以理的上帝面前戰兢畏懼,明白祂是永活的上帝,祂的國度永不敗壞,祂的權柄永存無極!(6:26)這再次提醒讀者,即使上帝的子民落在不同的外邦君王下,仍然可以忠心為主作見證並經歷主的同在!與此同時,經文又繼續諷刺地上的君王不能讓自己的旨意貫徹落實,甚至竟然反被自己的旨意和臣僕所戲弄;相反,天上的君王在人看為不可能挽救的逆境中,也能輕易地成就祂自己的心意,派使者去看顧獅子坑裏忠心的僕人。

 

第七章: 四隻巨獸

這章和第二章是個平行,同時進入被稱為是天啟文學或先知啟示的部分,所以當讀者以為1-6章和7-12章是按文體把《但以理書》分為上下兩部分來讀的時候,其實第七章正正把第二至七章的亞蘭文倒影結構,與第七至十二章的天啟性經文緊密地聯繫起來,使兩部分即使文體不同,也能達到連貫的效果。

第七章一開始記載但以理自己做夢,領受上帝的啟示,他夢見的四頭野獸代表著四個地上的帝國,它們跟第二章金像所預示的四個地上帝國是平行的記載。兩章經文同樣指出這四個國度表面上出現令人懼怕戰競的君王或權勢,但在上帝面前通通都是不堪一擊。而且7:13-14是十分重要的經文,當中提到有一位有神聖身分的人子,將擁有永遠的權柄和要審判地上的列國。地上的君王無論怎樣自誇,看似強大和有能力併吞全地(7:23),但最終都要被上帝審判和毀滅,只有屬上帝的聖民才能承受永遠的上帝國度。(7:27)這章和第二章一樣,經文沒有清楚交代四個國的名字,而學者間有不同的討論和看法(下表列出最普遍的三個不同看法)[7]

 

2

7

羅馬看法

希臘看法1

希臘看法2

第一國

獅子

巴比倫

巴比倫

尼布甲尼撒

第二國

膀臂

瑪代波斯

瑪代

瑪代

第三國

腹部和腰

希臘

波斯

波斯

  

四頭四翼

四位將軍

波斯的四王,四個方向擴展

波斯的四王

第四國

鐵腳鐵與泥

第四獸

羅馬

希臘

希臘

 

十根腳趾

十角

十個羅馬王帝(已成就將來成就)

西流基王朝的十個君王

十個管轄區

這些看法是建基於讀者怎樣理解往後第8-12章經文中的一些記載(例如:9:25、26的受膏君王和受膏者指的是誰),而希臘看法一和希臘看法二的分別主要依據怎樣理解十根腳趾或十角的意思。

 

第八章: 公綿羊與公山羊

第八章離開了第二至七章的文學倒影結構,語言上也轉回用希伯來文,並從第七章四隻獸的圖像轉為兩隻獸(公綿羊和公山羊)。經文一開始簡介了異象的處境,以倒敘的方式返回巴比倫王伯沙撒作王第三年的時期(8:1-2),接著是但以理對異象的講解:公綿羊、公山羊和一位聖者的出現(8:3-14)。但以理得到天使加百列的幫助明白異象的意思(8:15-19)和對異象內容的解說(8:20-26),說明雙角的公綿羊就是瑪代王和波斯王,而那公山羊就是希臘王,至於兩眼當中的大角就是第一個君王,也就是指亞歷山大了。這些清晰的解說有效地幫助讀者明白書中獸和角所分別代表的帝國和君王。其中8:22再提及四個角,應是指瓜分亞歷山大所建立的希臘帝國的四位將軍,他們分別管轄馬其頓和希臘、小亞細亞、敘利亞和埃及。當中與以色列民有關的就是在敘利亞的西流基王朝和埃及的多利買王朝,他們雙方不時對壘致使位於中間的以色列地淪為戰場。後來西流基王朝出現一位殘暴的君王安提阿古四世,他因為極力推崇希臘文化及偶像崇拜,而殘害一神信仰的猶太人(8:23-25;另外次經的《馬加比一、二書》更詳細記載當時猶太人殉道的情況)。全章最後用但以理為著異象中所看見的悲痛情景而昏倒、生病、感到驚駭和不解作結(8:27)。

 

第九章:但以理的祈禱和七十個七

第九章繼續以倒敘的方式記載,當中沒有提及帝國,只有但以理對《耶利米書》的反思、禱告和禱告中所看見的異象。一開始經文記載但以理根據《耶利米書》論及耶路撒冷要荒涼七十年這事快要期滿了(9:2;耶25:11-12、29:10),於是他為同胞以色列民禁食禱告,為他們認罪和懇求上帝的饒恕(9:3-20)。禱告中他看見先前異象中的加百列再次前來指教他異象的內容(9:21-27)。

但9:25 你當知道,當明白,從發出命令(1恢復並重建耶路撒冷,直到受膏的君(2出現,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3。耶路撒冷城連街帶濠都必在艱難中恢復並重建。

但9:26 過了六十二個七,那受膏者(4被剪除,一無所有;必有一王的百姓來毀滅這城和聖所,它的結局必如洪水沖沒。必有戰爭,一直到末了,荒涼的事已經定了。

但9:27 在一七之期(5,他必與許多人堅立盟約;一七之半,他必使獻祭與供獻止息。那施行毀滅的可憎之物必立在聖殿裏,直到所定的結局傾倒在那行毀滅者的身上。」

其中9:25-27是極為難解的經文,因為經文多個用詞所指的意思(見上述引文的數字)本身都可以有多個不同的解釋,以致這些解釋的不同組合影響了整段經文的理解。例如:9:25的「命令」是指由古列發出的(公元前539年)、由耶和華發出的(公元前605年;參耶25:11-12),還是亞哈隨魯的兒子大流士發出的(公元前486-65之間;見9:1、拉4:6)?這會影響讀者如何理解9:25的「受膏的君」,那是指主耶書亞彌賽亞(耶穌基督)還是古列作為上帝的「受膏者」(賽45:1)?而9:25的「受膏的君」與9:26的「受膏者」又是否同一人?如認為當中的受膏者是指主耶書亞的話,那麼第二章和第七章所指向的第四國就是指羅馬帝國了(見上表的「羅馬看法」);另一方面,如果按一些猶太拉比的傳統[8],則傾向解釋9:25「受膏的君」為古列,而9:26的「受膏者」則可能是經過六十二個七的年期後馬加比家族起義讓猶太獨立期間的一位祭司(約公元前100年),而按此就得出第二章和第七章所指向的第四國就是希臘(見上表兩種「希臘看法1、2」)。在這摘要的有限篇幅下我們難以作詳細的討論,但筆者想指出,我們作為外邦信徒,容易直接把《聖經》中的受膏者直接指向耶書亞(耶穌),即採納「羅馬看法」;但如果按照上下文來看(包括第八章的波斯與希臘爭戰,以及之後十至十二章裏南方的王和北方的王分別指當時在埃及的多利買王朝和在敘利亞的西流基王朝),較配合經文脈絡的說法則應該採納「希臘看法」。但這不代表《但以理書》與耶書亞無關,因為正如其他先知書一樣,同一個情況或事件的模式(pattern),也可以在往後的日子再次出現和再次成就的(Typological fulfillment)。情況就如《以賽亞書》7:14所指的「以馬內利」是當時上帝給猶大王亞哈斯的一個標記,好讓他知道應該信靠上帝的同在和保守而不用去依靠自己或亞述;但同時「以馬內利」再次成就在耶書亞出生的世代,上帝要約瑟明白這是可信靠上帝的標記,因此他可以安心娶馬利亞為妻,相信上帝的同在、保守和旨意必在其中,這就是相同的情況往後可再次成就(Typological fulfillment)的意思。而事實上,9:25-26經文本身的含糊性,就容許我們作多種不同的解釋和推測。但無論如何,第九章讓讀者清楚看見的,是猶太人在巴比倫和波斯帝國下的遭遇仍未算最差,透過但以理看見的異象,上帝的子民在往後的日子原來還要面對比當時更大的逼害和更嚴峻的考驗!不過,上帝在第七章所應許的人子必定會在末後來審判和刑罰邪惡的權勢,讓上帝的子民得以平反。

 

第十至十二章:南方的王和北方的王

最後三章經文的大部分篇幅是關於南方的王和北方的王之間的互動和對壘,以及當中上帝子民的盼望。第十章主要記載但以理再次看見異象後,因為異象中的大爭戰而極度戰兢,但有從上帝而來的使者成為但以理的鼓勵和得力的泉源:

但10:5 舉目觀看,看哪,有一人身穿細麻衣,腰束烏法的純金腰帶。

但10:6 他的身體如水蒼玉,面貌如閃電,眼目如火把,手臂和腳如明亮的銅,說話的聲音像眾人的聲音。

這位來自上帝的使者,彷如《啟示錄》1:13-15所描述的人子,也就是駕著雲來到的耶書亞.彌賽亞(耶穌基督;見啟1:4-7)。但以理稱他為主(10:17),是他的話語和對但以理的觸摸讓但以理得著力量去克服戰競,得以傳遞這些上帝的啟示。

第十一章主要關乎南方的王的北方的王之間的爭戰,當中南方和北方是根據以色列地作為中心點來看,所以南方就是指埃及地,而北方就是指敘利亞以至現今的伊朗和伊拉克一帶,而且所涵蓋的時間可能超過第八章所說的希臘帝國後期。經文一開始講述異象的內容從波斯帝國的描述轉至希臘帝國,11:3-4明顯是指著亞歷山大而說,因為他所建立的希臘帝國版圖在他死後被四位將軍瓜分,而不是給了他的後裔。當中南方的王就是指當時在埃及地的多利買王朝的君王,而北方的王則是指位於敘利亞地的西流基王朝的君王。經文記載這兩個王朝多年以來的爭戰、多代君王之間互相攻擊,雙方曾嘗試結盟但又不成功(11:6、17),期間南方的多利買王曾一度佔上風(11:11-12),但之後不敵北方的西流基王(11:13-16)。後來北方的王出現一位邪惡和詭詐的王,按照經文的描述可推斷為歷史中的安提阿古四世。他勝過南方多利買的大軍(11:21-28),並在一次南下時褻瀆聖殿,並讓上帝的子民受盡逼迫,並要承受一段日子的熬煉(11:31-35;另參《馬加比一、二書》全書以及約瑟夫的《猶太古史》12章有關以色列民這段受苦的歷史記載)。可以說,上帝子民所受的逼迫和慘況比他們在被擄時期所受的更甚。最後一段11:36-39描述一位自高自大的王,他甚至超過所有的神明,又用荒謬的話攻擊萬神之神!他必行事亨通,直到主的憤怒結束。而因為歷史中外邦的君王一般都會敬拜多個他們的神明或偶像,所以我們難以從歷史中確定這王是誰,有說法指可能是一位在末後、現在仍未出現的敵基督,也有解經家(例如:耶柔米)認為這裏仍然是指安提亞古四世。無論如何,經文描述的是列國都處於戰亂和許多人被殺滅淨盡的情況(11:40-45),而且當中的邪惡勢力越來越大,上帝的子民的處境和艱難也越來越嚴峻。

第十二章承接第十一章的異象,指出在戰亂艱苦境況中上帝子民的出路與盼望,尤其是12:1-3有關上帝的百姓將會有死後復活的應許!在這章的異象中,但以理雖然看見地上有著無比的艱難,但他同時看見天上所發生的現實是,保佑上帝百姓的天使長米迦勒站起來,表明百姓中凡記錄在冊上的都必得拯救(12:1)。接著經文續指睡了的人要醒過來(意思指死了的人復活過來)!當中有人可以承受永生,也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12:2)。而智慧人和領人歸向義的(兩者在原文都是複數)均要發光,可理解為能夠見證上帝、蒙祂悅納使用的意思(12:3)。這些應許對艱難中的上帝子民是何等大的安慰!這為當時受外邦君王欺壓的上帝子民帶來了盼望和出路。經文的最後一段指出這些應許將要應驗,但確實的日子卻難以從經文得知,而事實上經文也表明這些話是「隱藏封閉,直到末時」(12:9)。當中的道理,沒有一個惡人會明白,惟獨智慧人能明白,如參考《箴言》的傳統,最大的智慧就是關乎是否對上帝心存敬畏了。結束時,上帝的使者向但以理說「你必安息,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分。」(12:13)這再次提示「死後復活」的應許不單只在但以理所看見的異象中出現,而且也將要個人地應驗在他自己本人身上!可以說,但以理有生之年經歷了上帝怎樣審判(但以理名字的意思)兩位外邦君王,而他忠心和盡力所作的見證,讓他承受上帝為他預備的復活和永生。所以即使往後上帝的子民將會繼續不斷受不同程度的苦,但要記起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的信心榜樣,知道上帝的掌權超過這一切,祂同樣為那些至死忠心的子民預備了復活和永生的應許。

 

《但以理書》中筆者認為最重要或最深刻的屬靈教導

筆者想從兩個層面分享《但以理書》中最重要和最深刻的屬靈教導:1)《但以理書》書卷裏的屬靈教導,和2)《但以理書》對耶書亞(耶穌)的預表和基督教信仰的影響。

1.《但以理書》書卷裏的屬靈教導:預備上帝子民面對困難、地上的一切艱難中看見屬靈的真相和盼望,就是即使艱難和邪惡肆虐,但上帝仍在掌權,祂的審判和拯救終必會臨到!

上帝的子民雖然亡國被擄,流落外邦人手中,但屬靈的真相是,這全然是上帝的安排,是祂將自己的子民交在外邦君王的手中,一切都按照祂的旨意而行,祂仍在掌權,從不間斷(但1章)。上帝的國度勝過地上的一切君王、權勢和國度,祂的國存到永遠。祂最終會對付驕傲的外邦君王,讓人子駕著雲來審判列國(但2、7章)。至於上帝的子民,則可以因著祂的掌權和永恆的國度,而在患難和逼迫中學習忠心和委身於祂!即使被擄到外邦、面對外邦君王的權勢、限制、敵人的無理攪擾攻擊,上帝的子民仍要選擇活出忠心和美好的見證!(但3、6章)這對歷世歷代受盡逼迫的子民來說是個提醒:無論身處公元前六世紀的時代、公元前二世紀的時代,在今天以至將來,即使邪惡不斷張狂,或從人的角度來看情況只會不斷變差,甚至可能要付上生命的代價、受逼害和面對敵基督的出現(但8-11章)等等,上帝仍然在這一切之上作王掌權,祂的審判和拯救終必會臨到,屬祂的子民就算肉身死去,也必有永生復活、永存在祂的國度裏的盼望(但12章)!

2.《但以理書》對耶書亞(耶穌)的預表和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影響:對基督徒而言,《但以理書》的重要性尤其在於它預先清楚說明了上帝的掌權不只在歷史裏、猶太人被擄回歸的經歷中,也在將來末後的日子裏。祂的受膏者主耶書亞(耶穌)的犧牲、世上的國度在末後都站立不住、上帝的國度要永存、末後人子將要來審判、屬上帝的人要復活和承受永生等計劃和安排,都一一在上帝的掌握之中。下表嘗試列出三個《但以理書》對耶書亞的預表和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影響。

《但以理書》的經文

對耶書亞的預表和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影響

但9:25 你當知道,當明白,從發出命令恢復並重建耶路撒冷,直到受膏的君出現,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耶路撒冷城連街帶濠都必在艱難中恢復並重建。

但9:26 過了六十二個七,那受膏者被剪除,一無所有;必有一王的百姓來毀滅這城和聖所,它的結局必如洪水沖沒。必有戰爭,一直到末了,荒涼的事已經定了。

上帝在完全掌權:上帝透過《但以理書》說明了受膏者彌賽亞基督何時出現、何時犧牲等一切都完全在祂的掌握之中!耶書亞作為上帝終極派來的受膏者和人子,他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被剪除),但上帝藉此成就祂的旨意和拯救計劃。

但2:44 當諸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個永不敗壞的國度,這國度必不歸給其他百姓,卻要打碎滅絕所有的國度,存立到永遠。

但7:13 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看哪,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上的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

但7:14 他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  他的國度必不敗壞。

但7:27 國度、權柄和天下諸國的大權必賜給至高者的眾聖民。他的國是永遠的國,所有掌權的都必事奉他,順從他。

上帝的國度存到永遠:上帝已經計劃了祂永恆的國度,並將要透過祂的受膏者和人子(耶書亞)來成就!他降生來到上帝的子民中宣告天國近了,人要悔改歸向祂。他又得勝罪惡和死亡的權勢,讓人可以從罪惡和死亡中被拯救出來,為祂發光去做見證,成為祂國度的一分子,有份成就祂的旨意。而當我們知道上帝信實地讓子民被擄回歸、讓受膏者被剪除等等時,我們就可以相信上帝的旨意也必定按時去成就,而將來人子必來審判,完成建立上帝的永恆國度。

但12:1「那時,保佑你百姓的天使長米迦勒必站起來,並且有大艱難,自從有國以來直到此時,未曾有過這樣的事。那時,你的百姓凡記錄在冊上的,必得拯救。

但12:2 睡在地裏塵埃中的必有多人醒過來;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

但12:3 智慧人要發光,如同天上的光;那領許多人歸於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

上帝子民的復活和永生盼望:這書尤其帶出了肉身的死亡並非一切的完結這觀念,因為記在冊上的人會被拯救、義人會復活得永生,而惡人會被定罪,屬上帝的子民在祂的國裏存到永遠(另見啟20:12)。這就是主耶書亞曾到來所成就的天國計劃,並要再來完成的工作。

 

結語:上帝既作王掌權,我們就更要忠心地作見證

《但以理書》1-6章讓我們看到上帝在子民經歷亡國被擄的情況下仍然作王掌權,而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如何在異地裏活出忠心於上帝的信仰生活,用上帝所賜的智慧和聰明成為地上忠誠的臣僕和上帝的見證人,在祝福外邦的君王和國民的同時,不去抬高自己而是要讓人認識上帝!他們選擇敬虔度日並不代表生活上必然會風平浪靜,他們也曾被不懂敬畏上帝的仇敵置於死地,甚至上帝也沒有即時除去死亡的威脅,而是親自進入艱難中與他們同在!上帝可適時介入他們的處境,和施行神蹟的拯救,但正如但以理三個朋友所言,上帝的子民要有「即或不然」的信心,預備好怎樣面對因忠於上帝而來的各種挑戰。

與此同時,上帝雖然多番啟示讓地上的君王認識祂和提醒他們要懂得尊崇祂,但這些君王因著心高氣傲和自以為是,最終就要經歷審判和懲治。可以說,作者在首六章展示出上帝怎樣在歷史中全然掌權,鼓勵上帝的子民在被欺壓的日子中要有智慧行事和有堅定的信心,並以此來讓讀者進入之後的經文。7-12章繼續讓我們從更多宏觀的角度看見現實的艱難中其實存在另一個屬天的真相,那就是當地上的邪惡與日俱增時,上帝在天上仍然坐著為王,並按照祂的旨意和計劃而行。祂的國度存到永恆,超過地上的所有國度,祂掌管一切,包括所有帝國的興衰、君王的更替、歷史事件的進程和發展,事情都只會按照祂的心意一一成就,甚至包括受膏者被殺、子民所要面對的逼害、末後的審判和上帝子民將會復活進入永生的安排等等。就是全部人以為不穩妥和危難的日子,其實完全都在上帝的掌管之內!而祂這份大能的掌權、信實不變和祂對人的看顧,成了歷世歷代上帝子民在困難中的安慰和盼望。雖然邪惡的勢力和不法的事必定會不斷增多,但上帝既然按照祂的計劃讓主耶書亞這位受膏者已經來過,又按照祂的啟示讓地上的帝國一個一個的過去,我們可以相信祂的計劃必然會按時實現,祂所立的人子也必定會來實行審判和拯救,祂的國度也必將存到永遠。求主賜我們智慧和敬畏的心,不要被現實的無奈或肉眼所見的恐懼支配我們的心,明白到上帝過去既然一直作王掌權,我們就更要忠心地作好地上的見證,在人看來無出路的景況中仍然信靠祂,在每天的艱難生活中堅持仰望祂,因為主必會再來審判和拯救,讓我們可以永遠與祂同在。阿們。


[1] 參猶太拉比文獻《巴比倫塔木德》(b.B.Bat. 15a)。

[2] 不過但以理並沒有參與回歸耶路撒冷,他少年的時候被擄,現在70年後回歸時已經十分年老,而12:13也提及他可能快要安息離世。

[3] 原文 נָתַן natan在第一章被翻譯為中文的「交在」(1:2)、「使」(1:9)、「給」或「賜給」(1:12、16、17)等。

[4] 留意經文多次出現數目字「十」(參1:12、14、15、20),這或許暗示像十災、十誡那樣,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所經歷的一切,背後有著上帝的帶領和安排。

[5] 伯沙撒王並非尼布甲尼撒王的兒子,因為中間也有其他君王。但古代先王和後帝的關係常用父子來稱呼。

[6] 大流士這名稱為《聖經》學者和讀者帶來了一些混亂,因為以斯拉時期讓猶太人重新恢復建造聖殿的波斯君王被稱為大流士,而真正奪取迦勒底國的應該是古列。所以5:31提及「瑪代人大流士年六十二歲,取了迦勒底國」,並且6:1繼續提及這位大流士的偉大,理應指古列才合理。對於這個難題有不同的學說,其中筆者認為較可取的是有學者指經文沒有用古列的名字而用大流士,可能是因為《但以理書》經常引用《耶利米書》,而根據《耶利米書》的記載,是瑪代人滅巴比倫的(見耶51:11),另外古列的母親是瑪代人,父親是波斯人,他本身有瑪代人的身分,大流士或許是古列的瑪代名字或有關的稱號,所以《但以理書》就按《耶利米書》的說法強調了古列的瑪代人身分來記述。

[7] Wendy Widder, OT366 Book Study: Daniel and Its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Logos Mobile Education; Bellingham, WA: Lexham Press, 2017).

[8] 猶太拉比也持不同立場,9:25的「受膏的君」傾向指古列(居魯士;但也有指所羅巴伯等);而9:26的「受膏者」則指向祭司或大祭司(但也有指希律的後裔亞基帕王二世等)。參Rabbi Hersh Goldwurm, Daniel: A new translation with a commentary anthologized from Talmudic, Midrashic, and Rabbinic sources (Artscroll Tanach Series), 260-264.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以斯帖記》:隱藏卻不缺席的上帝

「安息日研經坊」(2021-10-30)《希伯來聖經》綜覽:《以斯帖記》 (作者:Florence Tsang

圖為以斯帖與王的宴席(參斯7:1-2);by James Tissot, in public domain

這次我們會綜覽《以斯帖記》,並討論以下問題:

1. 《以斯帖記》整卷書中未有提及上帝的名字,但讀者仍能明白當中充滿上帝的工作。試舉出書中能找到上帝蹤跡的地方。

2. 書中末底改和以斯帖的態度和行動,對我們有甚麼屬靈的提醒?

 

簡介《以斯帖記

1. 書名:《以斯帖記》的書名是以書卷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以斯帖去命名的,她的名字首次出現在2:7「末底改撫養他叔叔的女兒哈大沙,就是以斯帖( אֶסְתֵּר֙ʾester;Esther),因為她沒有父母。這女子容貌美麗;她父母死了,末底改收她為自己的女兒。」以斯帖是一名猶太女子,在父母過身後由堂兄末底改所收養。哈大沙(הֲדַסָּ֗ה Hadassah)是她的希伯來名字,意思是桃金孃或番石榴,而以斯帖則是她的波斯名,這名字跟巴比倫神祇依什塔爾Ishtar相似,意思是星星,然而這個希伯來文的音譯,其意思十分重要,與全書有關,下文再述。

2. 作者:不詳,但根據書中所展現的民族情懷,加上作者對波斯習俗、書珊城以至宮廷事都瞭如指掌,估計作者很可能是一名居於波斯的猶太人。而拉比的傳統則認為是早期的大公會(Men of the Great Assembly)所寫[1]。另外,有建議指末底改為此書作者,因書中提及「末底改記錄這些事」(9:20;另見9:23、29-32)並且制定普珥日的條例。

3. 成書日期:約公元前460-331年間,因猶太人約在公元前470年前後逃過滅族的命運,而按9:19所記,成書時普珥節似乎已經約定俗成並慶祝了一段年日,因此最早的成書日期估計約公元前460年;而這書由希伯來文寫成,當中並無任何希臘字,所以理應在公元前331年,即波斯被希臘所滅前成書。[2]

4. 時代背景:《以斯帖記》的故事發生在波斯帝國亞哈隨魯的時代(公元前 486-464年),當時猶大為波斯帝國所管治。亞哈隨魯從印度直到古實統治一百二十七個省(1:1),可見波斯當時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帝國。故事主要發生在書珊城,它是波斯的王都之一,亦是波斯王的冬宮。《以斯帖記》的故事在亞哈隨魯王在位第三年開始(1:3),即約公元前483年,當時是第一聖殿被毀後100年左右,而聖殿重建已約有30年的時間,然而耶路撒冷的城牆並未重建,所以這書的時間點應在《以斯拉記》6-7章之間。

5. 《五小卷》之一:《五小卷》是在節期時誦讀的書卷,而它的編排是按照猶太節期在月曆上出現的次序而發展出來,以便猶太人守節的時候在會堂裏誦讀。由於普珥節在亞達月,而亞達月是猶太暦的十二月,即最後一個月份,因此《以斯帖記》排在《五小卷》的最後一個部分。《以斯帖記》和普珥節密不可分,這書提供了普珥節起源的故事,並授權其每年的慶祝活動。普珥節是關於猶太人如何從他們的敵人手中得著拯救的故事,在本書後段末底改和以斯帖給猶太人寫信,吩咐他們要每年慶祝普珥節。傳統上,朗讀《以斯帖記》是普珥節的核心慶祝活動,節日前一天人們會禁食禱告,書卷會在普珥節前一晚和第二天早上公開誦讀,當讀到哈曼名字時所有人就會發出嘈音去掩蓋他的名字。普珥節是充滿歡樂的日子,節日期間人們會聚在一起吃喝,彼此餽送禮物,賙濟窮人。普珥節雖然沒有被記在《五經》當中,但在《巴比倫塔木德》(b. Megillah 14a)一段拉比的討論中提到,若然猶太人記念出埃及,就是他們從奴役中被釋放時會唱誦讚美詩,那麼,去記念普珥節當中的奇蹟,記念上帝拯救他們出死入生,豈非更要誦讀《以斯帖記》的故事來歌頌上帝嗎?因此《以斯帖記》雖然沒有提及上帝的名字,然而它除了記述猶太人於被擄後在異國統治下的生活,也是記念上帝在祂子民身上所施行的拯救工作。

6. 大綱:全書共10章,大綱如下[3]

I. 陰謀的誕生

A. 以斯帖成為皇后(1:1-2:23)

B. 哈曼的陰謀(3:1-15)

II. 陰謀的揭露

A. 對以斯帖的請求(4:1-17)

B. 以斯帖進到王前(5:1-14)

C. 末底改被尊崇(6:1-14)

D. 哈曼被處決(7:1-10)

III. 陰謀的失敗

A. 王的命令(8:1-17)

B. 普珥節(9:1-32)

C. 末底改被提升(10:1-3)

 

以斯帖記》的內容要點

I. 陰謀的誕生(1-3章)

故事隨著亞哈隨魯王的宴席而展開,他在位第三年時(約公元前483年),為所有官員、臣僕、波斯和瑪代的權貴、各省的貴族與領袖擺設宴席,並把他榮耀國度的豐富和他偉大威嚴的尊貴給他們看了許多日子,共一百八十天。及後又為所有住書珊城堡的百姓,在御花園的院子裏擺設宴席七日。(1:3-5)事實上,在亞哈隨魯王在位初期,他分別平定了埃及和巴比倫的叛亂,因此這場盛大的宴席除了慶祝勝利外,相信最主要的原因是為著征服希臘的戰爭作準備,亞哈隨魯王要統治這麼巨大的版圖,他需要藉這些窮奢極侈的宴席去團結人心,並檢視國家的資源,讓波斯帝國上下都有信心去發動戰爭。而在多日飲宴歡樂的尾聲,卻發生了一件事,就是王后瓦實提拒絕王命,不肯到宴席中讓各民族和官員觀看她的美貌(這可能包括要展露她的身體,以致她斷然拒絕),這使王從「心中快樂」瞬間變成「非常憤怒,怒火中燒」(1:10、12),並聽從了大臣米慕干的提議不准瓦實提再到王的面前,且要把她王后的位分賜給比她更好的妃子。

在第2章提及王要選妃立為王后,代替瓦實提,之後介紹了猶太人末底改和以斯帖這兩個主要人物出場。經文特別提到有關末底改的家庭背景,他是便雅憫人基士的曾孫(2:5)。按撒上9:1-2所記,便雅憫人基士是掃羅的父親,因此末底改和以斯帖很可能是來自掃羅王的家族。2:7形容以斯帖容貌美麗,當官員招聚所有美貌的少女送入王宮的時候,以斯帖就因此亦被送進宮中。經文重複提到所有看見以斯帖的人都喜歡她,不單止掌管女院的希該,更重要是亞哈隨魯王愛以斯帖過於眾女子,於是在他在位第七年就將以斯帖立為王后,去代替瓦實提。(2:9、15-17)在以斯帖被立為王后的前後,經文兩次提及以斯帖遵照末底改的吩咐,沒有將自己的籍貫宗族告訴人,就是把自己的身分並她與末底改的關係都向人隱藏起來(2:10、20)[4],這也是後來以斯帖能夠阻止哈曼消滅猶太人的陰謀的重要因素。2:21-23記述了一段小插曲,當末底改坐在朝門時,意外地得悉有兩個守門的太監因惱怒王想要下手害他,他將這事告訴了以斯帖,以斯帖就以末底改的名向王報告,這事被記錄在史籍上。這幾節輕描淡寫的記述,將成為往後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而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從第3章開始。「亞哈隨魯王使亞甲人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尊大,提升了他,叫他的爵位超過所有與他同朝的官長。在朝門,王所有的臣僕都跪拜哈曼,因為王如此吩咐,但末底改不跪不拜。」(3:1-2)哈曼是亞甲人,即亞瑪力人亞甲的後代,經文強調末底改對哈曼不跪不拜,是因為他猶太人的身分(3:4),作者刻意提及末底改和哈曼的種族及父名似乎是要向讀者暗示以色列和亞瑪力長久以來有勢不兩立的敵對關係[5]。哈曼把自己與末底改之間的個人衝突升級至涉及所有猶太人的全國性衝突,他以猶太人的獨特性在王面前作出指控,誣衊他們不守王的律例,不忠於波斯帝國,所以容留他們對王無益;諷刺的是,末底改對王的忠誠早已在上一章得到了證明。在亞哈隨魯王十二年正月(尼散月),哈曼以抽普珥(普珥即籤)的方式,定了在十二月,即亞達月十三日,把所有的猶太人,無論老少婦女孩子,全然剪除,殺戮滅絕,並搶奪他們的財產。他以王的戒指下諭旨,以敕令的方式在各省頒佈。他對末底改拒絕下拜的反應,就像國王對瓦實提拒絕前來的反應一樣,誇張得遠遠超出合理的範圍;在某程度上,這彷彿是以色列與他們的仇敵亞瑪力之間的角力的延續。

II. 陰謀的揭露(4-7章)

第二部分主要描述末底改和以斯帖試圖逆轉哈曼以王的名所下那道滅絕猶太人的諭旨。這段的開場與第一部分開始宮廷宴席的奢華相反,末底改和所有猶太人都極其悲哀,禁食哭泣哀號,許多人躺在麻布和爐灰中。末底改傳話給以斯帖,囑咐她去向王懇求,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請命。但以斯帖沒有即時照他的吩咐而行,因為按定例,若未奉召見擅入內院見王的必被處死,除非王伸出金杖,否則不得存活。末底改託人對以斯帖說:「你不要自己以為在王宮裏強過任何猶太人,得以倖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太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4:13-14)以斯帖吩咐人回覆末底改說:「你當去召集書珊所有的猶太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這樣禁食。然後我違例去晉見王,我若死就死吧!」(4:15-16)

到了第三日,以斯帖進到王宮的內院,王不但向她伸出金杖,還對她說:「以斯帖王后啊,你要甚麼?無論你求甚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賜給你。」(5:3)奇怪的是,以斯帖沒有抓緊這黃金時機即時提出她的要求,而是請王與哈曼赴她所預備的宴席。在宴席中,當王再次詢問以斯帖有甚麼要求時,她還是甚麼也沒說,只是請王和哈曼明日再赴她為他們預備的宴席。這裏可見以斯帖處事之謹慎,首先她沒有在王宮內院即時向王提出請求,因為當時應該有王的官員臣僕在場,王很可能會受他們影響,反而在私人宴會中以斯帖就能有多些把握去說服王。至於以斯帖為何要到第二次宴席才表明自己的請求?又為何要一再邀請哈曼赴宴呢?中世紀拉比Rashi提到以斯帖這個舉動可能是要挑起王的嫉妒,讓王誤以為哈曼對王后有非份之想繼而殺死他。事實上這個推斷可算合理,因哈曼指控猶太人不遵守王的律例,而以斯帖作為波斯王后,她的身分理應要從整體波斯帝國的益處去考量,如果她貿然表明自己猶太人的身分,並為那些被指控背叛王的猶太人求情,很大機會只是自取滅亡,所以她必須小心行事,看準機會才能絕地反擊。在第5章和第7章的兩次宴席,以斯帖比以往更顯出她的勇氣、聰明和主動性,她獨自策劃整個計劃,並作出恰到好處的鋪排去揭露哈曼的陰謀與破壞他的詭計。

雖然如此,但計劃的成敗並非掌握在以斯帖的手中。第6章是關鍵的一章,當中的情節是建立在巧合、誤解和逆轉之上。恰巧那夜王睡不著覺,就吩咐人把史籍念給他聽。當讀到末底改揭發兩個太監害王的陰謀時,王竟發現末底改還沒有得到賞賜,就想要尊崇他。恰巧哈曼為著要把末底改掛在木架上一事來見王,由於王與哈曼都不知道對方在想甚麼,因此對話中存在著巨大的誤解,當中最諷刺的是哈曼心裏說:「王所喜愛要賜尊榮的人,除了我,還有誰呢?」(6:6)於是他就毫不客氣地要王賜下他的王袍和御馬去在城的廣場巡行,以高舉自己,怎料他一心想得到的尊榮卻原來是要加在末底改的身上。最後哈曼非但未能除去末底改,更要親自在書珊城中公開地尊崇他。

斯7:3 以斯帖王后回答說:「王啊,我若在你眼前蒙恩,王若以為好,我所要的,是王把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我的本族。

斯7:4 因為我和我的本族被出賣了,要被剪除,殺戮,滅絕。我們若被賣為奴為婢,我就閉口不言;但我們的痛苦比起王的損失,算不得甚麼。

斯7:5 亞哈隨魯王問以斯帖王后說:「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誰?這人在哪裏呢?」

斯7:6 以斯帖說:「仇人敵人就是這惡人哈曼!」哈曼在王和王后面前非常驚惶。

斯7:7 王大怒,起來離開酒席往御花園去了。哈曼見王定意要加罪於他,就留下來求以斯帖王后救他的命。

本段最大的逆轉發生在第7章的宴席,以斯帖為執行拯救猶太人的使命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她先向王求自己的性命,接著才提到她的本族,她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並提出了合理的理據,言辭間處處以國家和王的利益為出發點,說明如果他們被賣為奴,也算是對國家有利益,然而他們是被剪除、殺戮、滅絕,這事就牽涉到王的損失,她就不能閉口不言了。而王的著眼點是竟然有人在他管治的國度下危及王后的性命。以斯帖於是趁機指出哈曼就是想殺害自己的人。值得留意的是,以斯帖至此其實都沒有表明自己是猶太人,王很可能也沒有即時把她所說的事,與哈曼先前要殺所有猶太人的法令聯繫在一起。當王從御花園回來時,竟恰巧看見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就誤以為哈曼在凌辱王后,於是下令將哈曼處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以斯帖指控哈曼想要殺自己,和亞哈隨魯稱哈曼要在他面前凌辱王后,都指向哈曼想要取代王的位置。這大概不是他滅絕猶太人的目的,但是,在第6章有關穿王袍和騎御馬的建議就能看出哈曼的確有想成為王的渴望,事實證明這導致了他最終的敗落與滅亡。最後他死在自己為末底改豎立的木架上,這是書中其中一個最明顯的逆轉。在這個部分,我們看到事情急劇轉變,而一切是由王睡不著覺開始,我們看見哈曼的敗落,以及末底改被提升。然而,猶太人被滅絕的危機並沒有因哈曼的死而解除。

III. 陰謀的失敗(8-10章)

哈曼的死並不是故事的結局,因為猶太人還沒有得救。以斯帖再次冒著性命危險向王懇求,她跪在他的腳下,在他面前哭泣,懇求王下諭旨,廢除哈曼殺滅各省猶太人所頒的詔書。然而奉王的名所寫、用王的戒指蓋印的諭旨是不能廢除的,因此必須用另一項同樣具有約束力的法令去抗衡。在王的批准下,以斯帖和末底改就以王的印戒下了一道新諭旨,「王准各城各鎮的猶太人在一日之內,在十二月,就是亞達月的十三日聚集,在亞哈隨魯王的各省保護自己的性命,剪除,殺戮,滅絕那要攻擊猶太人的各省各族所有的軍隊,以及他們的妻子兒女,奪取他們的財產為掠物。」(8:11-12)這個法令可以讓猶太人在那個決定性的日子聚集起來保護自己。現在不但末底改得到尊榮,所有猶太人同樣有光榮,並且歡喜快樂去擺設宴席,甚至國中許多民族的人因懼怕猶太人,就自稱為猶太人。

到了亞達月十三日,猶太人的仇敵盼望制伏他們,但猶太人反倒制伏了恨他們的人,用刀擊殺所有的仇敵,包括哈曼的十個兒子。當一切結束時,波斯的猶太人在不同的日子休息和慶祝。在書珊以外的所有省份,亞達月十四日是勝利後休息和慶祝的日子。而在書珊的猶太人因和仇敵爭戰多一天,所以他們在亞達月十五日休息和慶祝。及後末底改寫信給所有的猶太人,吩咐他們每年守亞達月十四、十五兩日,以這兩日為猶太人擺脫仇敵得享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並在這兩日設宴歡樂,彼此餽送禮物,賙濟窮人。他們的敵人曾密謀將他們殺死並且掠奪他們所有的財產,因此猶太人彼此餽送禮物和賙濟窮人,就是要提醒他們,若不是上帝對他們的眷顧,他們將會失去一切。而由於哈曼以抽普珥的方式去設計滅絕猶太人,猶太人就照著普珥這名字稱這兩日為普珥日。事實上,這個名字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就是上帝子民的命運並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像哈曼這樣的人在他的神明面前抽籤就能夠決定,只有上帝能決定祂子民的命運。普珥日提醒著世世代代的猶太人,只有上帝才能決定世界上的事情如何發展,只有上帝才能決定祂子民的命運。及後以斯帖和末底改以全權寫第二封信,去堅立普珥日,勸他們按時守這普珥日,又加入禁食與哀求的條例,為的是要提醒猶太人有關普珥節的背景。

書卷的結尾提到亞哈隨魯王向國中和海島的人徵稅,以及末底改被提升,並他在猶太社區中的聲望和對人民的關心。這是將亞哈隨魯王和末底改去作為一個對比,前者向百姓徵稅,後者卻為本族的人爭取福利和謀求幸福。與此同時,亦表達出世界的政治結構繼續主宰上帝子民的生活,然而上帝仍然看顧著祂的百姓,即使有些時候祂的作為看來並不明顯。當猶太人被擄後,他們在流亡的不確定和危險的生活中掙扎求存。然而,《以斯帖記》表明,即使耶和華雖然看來像是隱藏了,然而祂仍然在歷史當中工作,以實現對祂子民的應許。普珥節背後所代表的是上帝對祂的子民的保護,以致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當中,仍然給他們帶來希望。

 

在《以斯帖記》中尋找上帝的蹤跡

1. 從以斯帖名字的暗示

這卷書以以斯帖的波斯名字(音譯為希伯來語אֶסְתֵּר֙ ʾester)命名,當她的波斯名字用希伯來語來理解的話,意思是「我被隱藏」(אֶסָּתֵר ʾessater)。隨著故事的開展,「隱藏」在《以斯帖記》是一個重要的主題。當瓦實提被廢,王要立新王后時,以斯帖隱藏了她猶太人的身份;當她邀請王與哈曼出席宴會時,又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意圖。正如她的名字所暗示的一樣,她在這個故事中是一個隱藏自己的人。

然而,以斯帖的名字不單暗示她自己的隱藏,亦是向讀者暗示上帝同樣隱藏在這個故事中,事實上,從經文的蛛絲馬跡,無不叫人去想起上帝的存在。例如:當哈曼頒佈滅絕猶太人的諭旨後,4:3和16節分別兩次提及「禁食」,禁食和穿麻布的行為不僅是悲傷的表達,更體現了猶太人對上帝的信仰,如9:31所記,他們禁食是伴隨著哀求,是向上帝禱告,代表他們在上帝面前刻苦己心去尋求祂的幫助。而當末底改催迫以斯帖去為猶太人請命時所說的「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就暗示上帝是拯救的源頭,亦是上帝讓以斯帖得到王后的位份,為的就是要讓猶太人得救。還有,當王吩咐哈曼去尊榮末底改後,哈曼的妻子說:「你在末底改面前開始敗落;他既是猶太人,你必不能勝過他,終必在他面前敗落。」(6:13)為何末底改是猶太人,哈曼就不能勝過他呢?因為當中所暗示的並非哈曼不能勝過猶太人,他所不能勝過的,是猶太人的上帝。因此,從以斯帖名字的意思,作者暗示這一切事件的背後有上帝的同在和工作,上帝雖然隱藏,卻從沒有缺席。

2. 巧合與逆轉

在這卷書當中最明顯可以找到上帝蹤跡的地方,莫過於作者所採用的文學手法,特別是大量巧合和逆轉的情節。書中充滿了一連串巧合的情節,其中一些更對故事的結局帶來關鍵的影響,例如:

  • 末底改湊巧知道守門太監想害王的計謀(2:21-23)

  • 哈曼在首次宴席後湊巧碰見末底改,心裏惱怒想殺害他就吩咐人做了木架(5:9-14)

  • 湊巧睡不著覺,吩咐人念歷史書,湊巧讀到末底改救王的記錄,發現還未賞賜末底改(6:1-3)

  • 哈曼湊巧為殺害末底改的事進入王宮的外院被王召見(6:4-5)

  • 哈曼湊巧誤會王想尊崇的人是自己(6:6)

  • 哈曼伏在以斯帖的榻上湊巧被王看見,被王即時處決(7:8-10)

而《以斯帖記》的故事中除了巧合外,亦出現了很多逆轉的情節,當中大部分是關於哈曼和末底改二人命運的逆轉:

  • 王令哈曼的權勢超過同朝的官長(3:1-2)與王使末底改在朝中為大(9:3-4)

  • 王將他的戒指交給哈曼(3:10)與王將他的戒指交給末底改(8:2)

  • 末底改在悲痛中撕裂衣服(4:1)與末底改穿著朝服(8:15)

  • 哈曼的妻子建議哈曼為末底改架起木架(5:14)與哈曼的妻子告訴哈曼他必在末底改面前敗落(6:13-14)

  • 哈曼為末底改建造木架(5:14)與哈曼在他建造的木架上被處決(7:9-10)

  • 哈曼認為王想要榮耀他(6:6-9)與王告訴哈曼要榮耀末底改(6:11-12)

事實上從末底改和哈曼的背景,可以明白這二人所代表的不僅是他們自己,更是他們的族人(猶太人和他們仇敵亞瑪力人)之間的角力,因此書中亦有一些以猶太人為中心的逆轉:

  • 猶太人將被那些攻擊他們的人殺戮滅絕(3:13);猶太人被允許殺戮滅絕所有攻擊他們的人(8:11)

  • 信差奉王命急忙起行,將滅絕猶太人的敕令傳遍書珊城堡(3:15);信差奉王命急忙起行,將猶太人可以攻擊仇敵的敕令傳遍書珊城堡(8:14)

  • 猶太人極其悲哀,禁食哭泣哀號(4:3);猶太人歡喜快樂,擺設宴席(8:17)

《以斯帖記》的敘述充滿著不尋常的巧合和逆轉,一兩個巧合和逆轉的情節或許證實不了甚麼,但眾多巧合的累積就表明了上帝正在幕後確保事情正循某個方向發生,是上帝的手在背後引導,並且控制著全盤的局面,使猶太人最終得蒙拯救並且被提升,而他們的仇敵卻要敗落。這些非人手所能作的多次巧合和逆轉,成為了上帝在背後掌權和工作的明證,就是那位隱藏的上帝透過一連串的「巧合」去逆轉局勢,以拯救祂的百姓。

3. 與約瑟故事的平行

透過與《聖經》其他記述的平行,亦可看見上帝的蹤跡。以斯帖的故事與約瑟、摩西、但以理的故事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他們都生活在外邦的宮廷裏,並且同樣因為著緊自己的民族而作出行動。事實上,以斯帖與約瑟的故事最為相近,當我們細心比對二人的故事,不難發現當中有不少平行的地方:

平行之處

約瑟

以斯帖

外邦宮廷

 

創39:1 約瑟被帶下埃及去。有一個埃及人波提乏,是法老的官員,是護衛長,他從那些帶約瑟下來的以實瑪利人手中把約瑟買了去。

斯2:8 王的諭旨和敕令傳出之後,許多女子被招聚到書珊城堡,交給掌管女子的希該;以斯帖也被送入王宮,交給希該。

在人眼前蒙恩

 

創39:4 約瑟就在主人眼前蒙恩……。

創39:21 但耶和華與約瑟同在,向他施恩,使他在監獄長的眼前蒙恩

斯2:15 ……凡看見以斯帖的都喜歡她

被提拔

 

創41:42-43 法老就脫下手上帶印的戒指,戴在約瑟的手上,給他穿上細麻衣,把金鏈戴在他的頸項上,又給約瑟坐他的副座車,在他前面有人呼叫說:「跪下。」於是,法老委派他治理埃及全地

斯2:17 王愛以斯帖過於眾女子,她在王面前蒙寵愛勝過眾少女。王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頭上,立她為王后,代替瓦實提。

兩個人得罪王

 

創40:1 這些事以後,埃及王的司酒長和司膳長得罪了他們的主埃及王。

斯2:21-22 那時候,末底改坐在朝門,王有兩個守門的太監,辟探和提列,惱恨亞哈隨魯王,想要下手害他……。

跟王的睡眠有關

 

創41:1 過了兩年,法老做夢,看哪,自己站在尼羅河邊,

斯6:1 那夜王睡不著覺,吩咐人取歷史書,就是史籍,念給他聽,

隱藏身分

創42:7 約瑟看見他哥哥們,就認出他們,卻對他們裝作陌生人……

斯2:10 以斯帖未曾將自己的籍貫宗族告訴人,因為末底改囑咐她不可叫人知道。

宴席

創43:32 他們為約瑟單獨擺了一席,為那些人又擺了一席,也為和約瑟同吃飯的埃及人另擺了一席,因為埃及人不和希伯來人一同吃飯;那是埃及人所厭惡的。

斯5:4 以斯帖說:「王若以為好,請王帶著哈曼今日赴我為王預備的宴席。」

斯5:8 ……請王和哈曼再赴我為你們預備的宴席。明日我必照王的話去做。」

帶來拯救

創45:7 上帝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給你們在世上存留餘種,大施拯救,保全你們的性命

斯4:14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創39:2 ……耶和華與他同在,他是一個通達的人。

創39:3 他主人見耶和華與他同在,又見耶和華使他手裏所辦的事都順利,

創39:23 ……耶和華與約瑟同在,耶和華使他所做的都順利。

在約瑟的故事中,經文一而再地明確表明耶和華與約瑟同在,耶和華使他所做的都順利。由此讀者明白約瑟在外邦宮廷中得高位是上帝的意思,是上帝的工作,為的是要使用他去帶來拯救。而透過約瑟與以斯帖故事的平行之處,讀者可以聯想到上帝在這兩個故事中應是以類似的形式在背後工作,即便上帝沒有在《以斯帖記》中被提及,但上帝仍然參與在以斯帖的故事中,即使當時子民被波斯所管治,上帝仍然與他們同在,是祂在人看來是巧合的事情背後使以斯帖所做的盡都順利,從而為猶太人帶來拯救。

因此書中雖然沒有提及上帝的名字,但當中卻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引導讀者,去看見那位表面上看似看不見,卻無處不在的上帝。

 

隱藏的上帝與耶書亞(耶穌)

在耶書亞(耶穌)身上,隱藏的上帝被啟示出來,他以人類可見的方式與人同在,住在我們中間。矛盾的是,這位被啟示的上帝卻同時間是隱藏的。這樣說的意思是,一方面,隱藏的上帝在肉身顯現,有天使宣布他的來臨,亦有神蹟標誌著他的事工,上帝通過他向人說話。在他身上,上帝以最震撼性的方式與人同在。因此,耶書亞是上帝最後和最大的啟示,是隱藏的上帝在其中顯現的那一位,也就是說,他代表上帝向人宣告:上帝與人同在。

然而,另一個角度看,在耶書亞裏面,上帝同時隱藏了自己。耶書亞在世界上,但經常不被人所承認,很多人未能認出或承認他的真實身份,甚至說:「他是被別西卜附身的」,又說:「他是靠著鬼王趕鬼的。」(可 3:22)上帝就在他們中間,但他們不能輕易地看出這個事實。上帝取了人的樣式,更難想像的是,他在肉身中受苦,並且死在十字架上,這使他完全超出了我們理性的人類思維。道成肉身和釘身受死是上帝顯示自己一個最超越人類理性的表達。因此,上帝不僅藉耶書亞去揭示自己,卻同時隱藏了自己。也就是說,上帝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去揭示自己,任何不是憑信心去尋求祂的人都會被區隔開。

在《以斯帖記》中,以斯帖承擔了猶太人的困境,代表他們面臨生命的危險,並因著她的忠誠而拯救了整個民族,最後猶太人民用盛宴慶祝他們戰勝邪惡和死亡。事實上,在耶書亞身上也看到同樣的模式,他一個人承擔起眾人的罪債,他忠於上帝並擺上自己的性命使所有信的人可以得救,而他的復活就標誌著主已經得勝邪惡和死亡的權勢。

《以斯帖記》說明了信仰的一個面向,就是流亡的以色列人生活在一個上帝看似沒有明顯干預或啟示的時代,然而,末底改和以斯帖,以及整個猶太群體,他們仍然需要對上帝有信心,而這書帶出了上帝以隱藏的方式去看顧自己的百姓。今天,上帝的子民仍在等待基督的再來,大多數人生活在一個很像《以斯帖記》的世界,上帝看來對人的生活沒有明顯的工作,沒有奇蹟,也沒有明顯的超自然現象。從表面上看,上帝似乎隱藏在視線之外,事實上,現今大多數基督徒都處於一種確實相信上帝存在,但他們的世界好像沒有上帝明顯的干預和參與。因此,當我們仍在等候耶書亞回來,在上帝終極的救贖和逆轉來臨之前,在仍然艱難的現況中,我們或許可借鏡末底改和以斯帖,看看從他們身上有甚麼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的地方。

 

末底改和以斯帖的態度和行動對我們的屬靈提醒

1. 順從上帝勝於順從人王所有的臣僕都跪拜哈曼,但末底改不跪不拜。事實上,沒有律法規定猶太人不可拜外邦領袖,經文明確指出末底改不跪拜哈曼,是因為他猶太人的身分。哈曼是亞瑪力人亞甲的後裔,上帝曾表明祂要世世代代和亞瑪力爭戰(出17:16),又吩咐以色列人「你要把亞瑪力的名從天下塗去;你不可忘記這事。」(申25:19)當末底改面對順從哈曼或順從上帝時,他保持對上帝的忠信,勇敢地拒絕在一個被認為是上帝和以色列的敵人面前屈膝,即使這使他的生命處於危險之中。今天,若我們被迫要做出與基督信仰相違背的事,我們又會否向現實低頭,覺得一次半次沒甚麼大不了,還是像末底改一樣,在巨大的威脅面前仍然選擇作一個勇敢、忠誠的人,在信仰的立場上堅定不移?我們是要努力去取悅人,還是努力去成為一個上帝喜悅的人呢?

2. 不憑眼見的信心:經文記載人在哈曼面前抽普珥的日子是正月,即尼散月,在正月十三日,哈曼以王的名寫諭旨,下令要滅絕所有猶太人。尼散月是逾越節的月份,亦即是上帝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月份。而尼散月十三日就是宰羔羊的前一天,面對這樣的巧合,猶太人到底有沒有信心,去相信上帝會像往昔一樣拯救他們呢?當末底改第一次叫以斯帖去見王的時候,以斯帖回覆說如果她貿然去見王是違反波斯的定例,而末底改聽到之後沒有將所有寄望放在以斯帖身上,他知道以斯帖不是猶太人唯一的希望(即便當時看來像是如此),因此他說:「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太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即使以斯帖選擇不作聲,末底改仍相信上帝會使用其他方法去拯救他們。同樣地,當我們面臨艱難的處境,我們又是否有信心去相信上帝的同在與拯救?

3. 為他人擺上自己:在以斯帖的情況,如果她堅持繼續隱藏自己的身分,不為猶太人向王請命,相信即使整個猶太民族被滅絕,以斯帖仍然可以存活,仍然可以在王宮中繼續當王后。然而她最終卻說「我若死就死吧」,可見以斯帖有甘願為自己的族人而冒死的決心,而她在哈曼死後亦再次冒死在王面前求情,流淚哀求他阻止亞甲人哈曼害猶太人的惡謀,因為她不忍看著自己本族的人受害,不忍看見同宗的人被滅。今天我們大部分的信徒未必會面對這樣生死攸關的景況,倘若退後一百步來看,讓我們撫心自問,在弟兄姊妹有需要的時候,我們願意為著其他人的益處去擺上自己嗎?我們是否每事都要權衡所有利弊,確定自己不受影響的情況下才有空間去理會他人,或是即使有損自身的利益,也有勇氣為其他人挺身而出?

4. 人的主動性即使末底改相信上帝拯救,他也並非披麻蒙灰坐等神蹟出現,而是囑咐以斯帖去接近王,他對以斯帖說:「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他表明以斯帖被選為王后並非偶然,而是上帝的工作,為的是要藉著她去實現上帝拯救的計劃。在《聖經》的大部分故事中,上帝被描繪成干預歷史,並揀選人去完成祂的計劃。然而,在《以斯帖記》,末底改和以斯帖從沒有被形容為上帝揀選用作拯救的人物。《以斯帖記》的故事強調人的主動性,末底改和以斯帖都沒有預先知道上帝的拯救計劃,而他們的主動性對於將猶太人從滅絕的邊緣拯救出來有著絕對的關鍵性。我們有否想過,當上帝祝福我們的生命,或將我們安置於某個崗位,我們都需要有同樣的積極性,主動地為上帝的國、為教會發揮所長、堵塞破口。

 

結語:隱藏卻不缺席的上帝

《以斯帖記》表明了儘管散居的猶太人所生活的波斯帝國充滿了危險和不確定性,但耶和華還是使用了末底改和以斯帖,將哈曼對猶太人的法令完全逆轉,拯救祂的子民免於滅絕的威脅。當一系列無法解釋的逆轉開始發生時,就表明耶和華在幕後以隱藏的方式拯救祂的子民。因此,這書表明耶和華有能力、也願意將祂的子民從危險和不敬虔的世界中拯救出來。

我們曉得上帝沒有應許天色常藍,沒有應許信主後我們的生活就一帆風順,但即便世上有再多的困苦艱難,即便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好像看不見上帝明顯的工作,我們仍要忠於上主,因為祂是信實的,祂不但能使「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8:28),祂也必再來並成就所應許的終極救贖與逆轉!上帝即使在人看似最缺席的時候也在場,就算沒有先知來解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甚至沒有任何明確來自上帝的說話。上帝作為我們的拯救者仍然會在暗中看顧保護屬祂的子民,讓他們永遠不受盲目的命運或邪惡力量的擺佈,因上帝仍然掌管世界的歷史,並以隱藏的方式去工作,以實現祂的永恆計劃和對祂子民的應許。深盼我們都從《以斯帖記》中學習,以信心的眼睛去看見那位隱藏卻從不缺席的上帝,並因著這份屬靈的看見,更積極主動地為上帝的國度擺上自己,願我們都更多被上帝使用,以成就祂在我們身上美好的旨意。阿們。


[1] 參猶太拉比文獻《巴比倫塔木德》(b.B.Bat. 15a)。

[2] 《中文聖經啟導本》增訂新版普及版,(海天書樓,2018),772。

[3]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1228。

[4] 經文沒有解釋為何末底改要以斯帖隱瞞自己的身分,到底是否宮廷中有反猶太人的氛圍?但明顯公開猶太人的身分似乎會對以斯帖不利所以才有需要刻意隱瞞。在《以斯拉記》4:6就記載到,當亞哈隨魯在位,他的國度剛開始的時候,有一些討厭猶太人的人上書控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加上從之後的經文亦看見在波斯中的確有不少恨猶太人的人(參9:1、5),所以末底改的做法亦不無道理。

[5] 耶和華在出埃及後宣布祂將消滅攻擊以色列的亞瑪力人,又表明要世世代代都和亞瑪力爭戰(出17:8-16;申25:17-19)。後來,耶和華命令便雅憫人掃羅消滅亞瑪力人(撒上15)。但是,掃羅違背耶和華,他憐惜亞甲,沒有履行上帝的旨意將他們滅絕,耶和華就奪走了他的王權。這造成亞甲人(哈曼)和便雅憫人(末底改)之間的敵意。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傳道書》:智慧人從今生就為永恆而勞力

「安息日研經坊」(2021-10-23)《希伯來聖經》綜覽:《傳道書》(筆者:Ada LUI

圖為一塊刻著《傳道書》3:1 的紀念石 ;Photo by Riviera Pearls on Unsplash

《傳道書》藉探討人生的意義而帶出人在上帝面前當盡的分。

在《四福音書》裏,耶書亞(耶穌)曾以比喻或訓言去教導人不要只為今生短暫的事籌算,而要為有永恆價值的事而盡力,當中的一些信念跟《傳道書》所說的相似。試從《四福音書》中列舉一些經文來說明。


傳道書》簡介

1. 書名:來自1:1「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傳道者(קֹהֶ֣לֶת Qohelet)這個字的希伯來文字根 קָהַל(qahal)有「收集,招聚」的意思,既可指「收集智慧之言」這動作,也可指「招聚眾人去聽智慧之言的人」,英文書名Ecclesiastes 譯自《七十士譯本》的 Ἐκκλησιαστής(Ekklēsiastēs),意思是「招聚者」,即採納了後者的意思,中譯本沿用這個意思,譯作「傳道者」。

2. 作者:由於1:1 提及這位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王,是大衛的兒子,加上書內提到他「大有智慧,勝過在我以前所有統治耶路撒冷的人」(1:16,另參2:9),所以傳統一般認為作者是所羅門,但其實所羅門的名字並沒有在書中出現。事實上,「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可以指大衛其他作王的兒子,不一定是所羅門,有猶太傳統指作者是希西家[1]。此外,從書內一些屬於被擄時期的文字(下文再述)推測,這書的成書日期並不在所羅門時期,然而,在結尾12:9提到作者列舉出許多箴言,當中也可能包括了所羅門的箴言和其他智慧的話。

3. 成書日期:根據書內所用的一些用詞可推測這書的成書日期大約是在公元前六世紀至二世紀時期。這些用詞例如有:2:5「庭園」(pardes)和8:11「判罪」(pitgam),這兩個字是外來語,源自波斯文,所以估計這書的成書不會早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Persian Empire;公元前六世紀之後)統治猶大和大部分遠東地區的時期。另一方面,死海古卷也發現《傳道書》的一些殘片,所以這書的成書日期不會遲於公元前二世紀,也有學者認為書內的思想可能受到希臘哲學思想的影響,估計這書的成書日期可能在希臘統治的早期,即公元前三世紀,但這看法無法確定。[2]

4. 《五小卷》之一:按猶太人的傳統,他們會在住棚節時誦讀《傳道書》。住棚節主要是慶祝秋季的收成,發展到後期也慶祝完成了一年循環的《妥拉》讀經。為工作完成而慶祝,既是表達喜樂,也是對過去的時光作出記念及反思,這與《傳道書》的主題呼應,或許就是這個原因,猶太人把這書與住棚節連在一起[3]

5. 大綱:《傳道書》共有12章,大綱如下[4]

一. 前言(1:1-11)

二. 人生體驗之考察

1. 充滿體驗的人生(1:12-2:26)

2. 對人生的觀察(3:1-4:6)

3. 明智的勸告(4:7-7:22)

4. 對智慧的渴求(7:23-9:18)

5. 當人生終結時(10:1-12:7)

三. 後記(12:8-14)


《傳道書》的敘事特點

《傳道書》是一本不容易理解的書,當中的主題很多,都是環繞人生不同的體驗,而論述的手法也多樣化,但由於主題不按次序,論述也穿插其中,像是沒有連貫性,甚至給人矛盾的感覺,讓人難以找出當中的脈絡,只能如大綱那樣基本上分為三部分,而中間的主要部分就包含著各類作者對人生體驗的考察[5]。筆者嘗試綜合當中一些論述的手法,希望能幫助讀者理解當中的重點信息。

1. 在一個特定的主題下,作者的論述會對某些事物作出否定,但這不代表他完全否定那些事物的意義。例如:智慧不能改變人生的遭遇,智慧人跟愚昧人的結局都相同,但這不代表智慧沒有用處,智慧仍然比愚昧好。

2. 作者從事物的一個層面去論述,為的是要引導讀者去看那事物的另一個層面。例如:

i. 從人生的虛空看上帝的主權

ii. 從不能擺脫的生命結局──死亡,看人怎樣在有生命之時應享受他的勞碌

iii. 從人的勞碌看上帝的賜予

3. 作者沒有提及上帝的救贖或以色列國,而只是強調上帝是創造主及萬物的主宰,所以讀者不宜把《聖經》其他書卷所提及的救贖觀套入這書來研讀。

4. 書中有一些關鍵詞反覆出現,對這些詞語有基本的概念會幫助我們理解作者的論述。例如:

i. 虛空(‎הֲבֵ֤ל hevel):意思是「一口氣」,共出現了38次,引伸的意思是「短暫易逝,捉摸不定,並無實質,不會長久」;

ii. 「虛空」與「捕風」(‎striving wind):這兩個詞語放在一起的次數共有‎6次,意思是人如果追求一些短暫易逝的東西,就如同是捕風捉影,注定是徒勞無功;

iii. 日光之下(under the sun):共出現了29次,相對於那個在日光之上、我們的感觀接觸不到的世界。「日光之下」是指我們能用感觀接觸及經驗到的這個世界裏涵蓋的一切人、事、物,也就是人生,作者把論述的範圍設定在人今生所處的世界,而不是來生的世界;

iv. 「報償」(חָלַק chalaq):共出現了7次,也可解作「分」(portion),即由上帝以主權決定屬於那人在世時可得的資源及能力。


《傳道書》的內容重點

一.  前言(1:1-11

經文開首傳道者介紹了自己的身分後,在1:2 就作出他對人生的一個觀察結果:「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全是虛空。」「虛空的虛空」(הֲבֵ֤ל הֲבָלִים֙;havel havalim;第一個字是單數,第二個字是複數)是用了比較級別(comparative)中最極致的級別來表達[6],也就是「極度虛空」的意思。這個觀察他在後記部分又再複述(12:8),而在兩次觀察的中間部分就是他對人生各個主題的論述,環繞著一個提問,也就是這書的核心主題:「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1:3)[7]「勞碌」(עָמַל ʿamal;labour, toil)可指體力勞動(參詩127:1),也可指心力消耗[8],指的是人在他一生中所作出的努力。「益處」(יִתְרוֹן yitron;profit, advantage)這個字是一個與貿易有關的詞語,意思是以貿易換取的「回報」,而在這卷書裏,「益處」大概可以理解為人以勞碌能換來的「意義」。

1:4-9是作者對這個眼能見、耳能聽的世界作出觀察後得出的結論:人人都有期限,當人活過了他的一生後就會消失,由新一代人取替,就如同是太陽、風、江河一樣,被設定在一個有期限的軌道上,循環不斷,最後歸回原處。「已過的事,無人記念;將來的事,後來的人也不記念」(1:11),新的事會變成舊的事,舊的事會變成不曾發生過的事,一切事物都沒有存在價值。這反映出傳道者、或猶太人對「延續」和「記念」的看重,要是人生沒有了這兩樣,就真的沒甚麼意義。前言這部分當然不是作者的終極結論,否則不會有之後的十一章經文,作者是以一種「以反面說正面」的手法去引導讀者跟隨他去尋找「虛空的出路」,讓讀者一邊認同他對人生的考察,一邊聽進他的勸告。中間這篇幅最長的部分就是他對人生體驗之考察,大概可分為五個段落:

二、 人生體驗之考察

1. 充滿體驗的人生(1:12-2:26

傳道者以他擁有王的這身分和大有智慧的條件,開始「用智慧專心探尋、考察天下所發生的一切事」,結論是:「上帝給世人何等沉重的擔子,使他們在其中勞苦!」(1:13)他覺察到人一切的勞碌都是出於上帝的心意,所以人不能改變(參創3:17-19)。既然這是上帝的心意,那麼他就嘗試以智慧去探究「世人在天下短暫一生中,當行何事為美。」(2:3)「美」( ט֜וֹב tov)的原文多數譯作「好」,跟上帝看祂的創造是「好」的(參創1:4、10、12、18、21、25、31)是同一個字。上帝既然給人人都有期限,那麼人要怎樣行事才會算為「好」?

為要考察人生,作者以人的感觀享受去試驗人是否會因此而覺得有福樂,包括:建房屋、造園子、買僕婢、蓄牛羊、積金銀、集財寶、立妃嬪,嘗試視這些為他一生勞碌的報償(חָלַק chalaq;portion),但他發現自己並不以此為滿足,反而認為這是虛空。他的不滿足來自觀看智慧人與愚昧人的結局,發現原來都是一樣,智慧人所勞碌的終歸無有,更不知所勞碌的要歸給誰,那麼這是否值得他勞碌一生?但他從另一個層面得出這個結論:「難道一個人有吃有喝,且在勞碌中享福,不是福氣嗎?我看這也是出於上帝的手。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2:24-25)也就是說,他察覺到「人有吃有喝,且在勞碌中享福」就是「好」的。「上帝喜愛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上帝使他勞苦,將他所儲藏、所堆積的歸給上帝所喜愛的人。」(2:26)人能享受勞碌所得的分,就已經是在享受上帝的賜予,人其實不能控制自己能擁有多少,更不能預知那些曾經擁有的要留給誰,因為這都是在上帝的手裏,所以,人不要視物質豐饒為成就而滿足,要視自己所得的乃是上帝量給自己的分而滿足。

2. 對人生的觀察(3:1-4:6

這一段是傳道者對「定時」這命題的論述,他的觀察是「凡事都有定期,天下每一事務都有定時。」(3:1)接著的3:2-8 就列出了十四種事物的兩極情況:生與死、栽種與拔出、殺戮與醫治、拆毀與建造、哭與笑、哀慟與跳舞、丟石頭與撿石頭、懷抱與不抱、尋找與失落、保存與拋棄、撕裂與縫補、沉默與說話、喜愛與恨惡、戰爭與和平。這些事物都有出現與消失的時間,人沒法控制它們在甚麼時候發生或結束,一切全由上帝掌管,「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恆安放在世人心裏;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測透。」(3:11)上帝對萬物定出期限其實是好的,只是人不能預知而已,人之所以對有限期的事物感覺虛空,其實也是出於上帝,因為祂把永恆放在人心裏,讓人知道「期限」與「永恆」之別。人雖然不能預知萬事的定期,卻可以在他有期限的一生享受上帝給他的分,「我知道,人除了終身喜樂納福,沒有一件幸福的事。並且人人吃喝,在他的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上帝的賞賜。我知道上帝所做的都必存到永遠;無所增添,無所減少。上帝這樣做,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3:12-14)人要認知萬物的定時由上帝掌管,以致人懂得對上帝有敬畏的心。

既說萬事都有定時,當然也包括:公平公義之事有時,奸惡欺壓之事有時,作者指出上帝會在祂所定的時間作審判(3:16-17),或在人活著時,或在人死之後,人不會知道他在上帝面前的結局會怎樣,就正如走獸不知道一樣,「誰知道人的氣息是往上升,走獸的氣息是下入地呢?」(2:21)「人能夠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是最好不過了」,死後的事沒有人知道(3:22),但人可以把握他在世時所經營的事,只要在當中得享喜樂就應以此為滿足。

3. 明智的勸告(4:7-7:22

這一段是論述人生在各樣的勞碌中怎樣才算是好,作者的手法往往是把兩樣事物作比較,較多用的字眼是「強如、勝於;比……好」。

(a)4:7-12論到有同伴比孤身好。「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4:9),有同伴的人既可與人同得勞碌的報償,也可在跌倒時互相扶持。4:13-16論到智慧比愚昧好,一個年輕的王即使貧寒但如果有智慧,就會有跟隨者,也能治理眾人,但當他年老變得不納諫時,就會變成愚昧,不得民心。

(b)5:1-9論到人對上帝要心存恭敬,謹言慎行。「你到上帝的殿要謹慎你的腳步;近前聽,勝過愚昧人獻祭,他們不知道自己在作惡。在上帝面前你不可冒失開口,也不可心急發言;因為上帝在天上,你在地上,所以你的話語要少。」(5:1-2)人要是輕慢上帝,上帝必追討其作為。所以,即使你看見窮人受欺壓,公義公平被掠奪,看似上帝不干預,但要謹記「有一位高過居高位的在鑒察,在他們之上還有更高的。」(5:8)

(c)5:10-17論到勞碌的人不拘吃多少都能滿足,這比富而不知足的人好。事實上,財富不能成為人的保障,因為他或會遭遇不幸,財產盡失,生了兒子,也會一無所有。「他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5:15)財富帶給他的是「他終身在黑暗中吃喝,多有煩惱、病痛和怒氣」。(5:17)

(d)5:18-6:12論到真正的福樂和禍患(也是作者給讀者的勸告)。「看哪,我所見為善(ט֜וֹב tov;也可譯作『好』)為美的,就是人在上帝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應得的報償。而且,一個人蒙上帝賞賜財富與資產,又使他能享用,能獲取自己當有的報償,在他的勞碌中喜樂,這是上帝的賞賜。」(5:18-19)這才是真的福樂,相反,一個人如果蒙上帝賜他財富、資產和尊榮,但卻把他所有的賜給別人,使他不能享用,又或使這人長壽卻不知足,這才是真的禍患。所以人不要以為家財越多就是對自己越有益,因為人在世的遭遇他根本不會知道,更遑論他死後的情況。

(e)7:1-10論到人要思念死亡的日子,「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必將這事放在心上。」(7:2)智慧人能從遭喪之家領悟出怎樣珍惜地過在世的日子,但愚昧人卻只懂得在宴樂之家大聲歡笑,對自己的死期毫無所悟。

(f)7:11-18論到人要怎樣面對順境和逆境,人雖然不能控制事情的順逆,但智慧人在「順利時要喜樂;患難時當思考。上帝使這兩樣都發生,因此,人不知將會發生甚麼事。」(7:14)人要知道上帝掌管人的生死禍福,所以不要去做一些嘗試控制禍福的事,「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何必未到期而死呢?」(7:16-17)這是指不要以為多行義就能得福,或者行少許惡也不會招禍,正因為人的意念和行為上帝都必監察,所以,人不要越過自己應作的分,要敬畏上帝的主權,這才是對自己好的:「你持守這個,那個也不要鬆手才好。敬畏上帝的人,這一切都能兼得。」(7:18)

4. 對智慧的渴求(7:23-9:18

這一段是論到智慧之難尋,「萬事之理遙不可及,太深奧,誰能測透呢?」(7:24)接著作者把死亡與罪相提並論,「我發現有一種婦人比死還苦毒:她本身是陷阱,她的心是羅網,手是鎖鏈。凡蒙上帝喜愛的人必能躲開她;有罪的人卻被她纏住了。」(7:26)這裏以婦人比喻罪,指出罪對人的控制就如死亡對人的控制那樣堅牢,但蒙上帝喜愛的人能脫離罪的掌控。那麼誰是蒙上帝喜愛的人?作者提到有智慧的人即使覺得王的命令不合理,也不要急躁(8:4-5);即使看見惡人沒有即時受罰,也不要生作惡之念(8:11-12);即使測不透為甚麼「義人所遭遇的,反而照惡人所做的;惡人所遭遇的,反而照義人所做的。」都要學習凡事都有適當的時機和必經的過程(8:5),更要把一切事交給掌管萬事的上帝。「福樂必臨到敬畏上帝的人,就是在他面前心存敬畏的人。惡人卻不得福樂,他的日子好像影兒不得長久,因為他不敬畏上帝。」(8:12-13)對於人人都要面對死期,作者的勸告是,要珍惜活著的日子,「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8:12-13)所指的賞賜就是上帝賜予人勞碌的報償,人可以歡喜快樂地享用,人手上所當做的事應要盡力去做,要讓上帝悅納我們的作為。(9:7-10)接著作者論到有能力及智慧不一定能得著應有的成就,全在乎時機,「快跑的未必能贏,強壯的未必戰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聰明的未必得財富,有學問的未必得人喜悅,全在乎各人遇上的時候和機會。」(9:11)作者以一個例子說明智慧是有能力的,甚至可以拯救一座城,但智慧人不一定被人看重,因為罪人仍會選擇愚昧而不選擇智慧。這一個段落的開首說智慧之難尋,結尾卻說罪人不選擇智慧,中間則說蒙上帝喜愛的人能擺脫罪,可見人要尋得智慧,其實都是出於上帝的喜愛和保守,以致尋找智慧的人不至落入罪中。

5. 當人生終結時(10:1-12:7

面對有期限的人生,作者教導人怎樣以智慧處世,都是一些很積極的勸告。例如:「死蒼蠅使做香的膏油散發臭氣,同樣,一點愚昧也能壓倒智慧和尊榮。」(10:1)以死蒼蠅比喻愚昧,即使是最微小的愚昧也能敗壞事情,使人做錯決定,帶來不好、不合理的情況;例如:「就是愚昧人立在高位;有錢人卻坐在低位。我見僕人騎馬,王子像僕人在地上步行。」(10:6-7)所以,智慧人要謹慎不要讓自己有絲毫的愚昧,也要懂得在合適的時候做事,因為這樣才會有果效,例如:「鐵器鈍了,若不將刃磨快,就必多費力氣;但智慧的益處在於使人成功。」(10:10)智慧人要慎言,不要說詛咒的話(10:12、20),不要耽於宴樂飲酒,不要懶惰(10:16-19),即使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果效,也要勤勞工作,「早晨要撒種,晚上也不要歇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前者或後者,或兩者都一樣好。」(11:6)要以喜樂的心過世上的年日(11:8-9),與此同時,「卻要知道,為這一切,上帝必審問你。」(11:9)最後,12:2-6以一些圖像去描述人年老體力衰敗的情況,例如:眼睛昏花(12:2),身軀駝背(12:3),牙齒脫落(12:4),以此勸告人要珍惜自己年輕的日子,「你趁著年輕、衰老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悅的那些歲月來臨之前,當記念造你的主。」(12:1)結語是說當人走到上帝為他定的期限,原本上帝賜人的氣息也要歸回上帝那裏:「塵土仍歸於地,像原來一樣,氣息仍歸於賜氣息的上帝。」(12:7)

三.後記(12:8-14

作者再次提到他對人生的觀察:「虛空的虛空,全是虛空。」(12:8)總結出他以智慧「思量,考察,並列舉出許多箴言。」(12:9)表明這書所述的都是誠實可喜悅的話,要像刺棒那樣把人刺醒,又指出這些嘉言[9]其實「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12:11)從上下文可理解這一個牧者其實就是上帝,作者既以此呼應自己的智慧是來自上帝,也為自己的論述增添說服力。作者給讀者的最後勸告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12:13-14)由此可見,作者想藉這卷書傳遞的一份處世的智慧,就是人在其有限的一生中,要時刻以敬畏上帝並遵守祂的吩咐為己任,也要懂得珍惜上帝賜給自己的分,這才沒有虛度人生。

 

在《四福音書》裏,耶書亞(耶穌)曾以比喻或訓言去教導人不要只為今生短暫的事籌算,而要為有永恆價值的事而盡力,當中的一些信念跟《傳道書》所說的相似。試從《四福音書》中列舉一些經文來說明。

《傳道書》用了很多篇幅論述人生命的期限以及人不能控制的許多事情,但它給人的出路是,要知道上帝掌管萬事,人其實可以在上帝所賜的分中享福樂。主耶書亞(耶穌)在世時,也時常教導人要信靠上帝的供應和保守,勸告人不要只為今生的事去籌算,而要為天國那有永恆價值的事而盡力。以下會列舉一些經文作論述:

一. 不要為明天憂慮(太 6:2531-34

太 6:25「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或為你們的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

……

太 6:31 所以,不要憂慮,說:『我們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

太 6:32 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要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都知道。

太 6:33 你們要先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主耶書亞教導人不要為吃的、喝的、穿的去憂慮,這些其實都是生命的基本需要,很自然成為人想努力賺取的東西。他指出天父知道祂兒女的需要,相對於這些地上的東西,天父想把更好的東西給祂的兒女,所以人應該渴求跟天國有關的事,為自己能在天國裏有分而努力,而如果人渴求得著天國,就要以自己在今生能活出天國的義為目標,至於人所需的吃喝穿,天父必然會供應。這與《傳道書》所說,人之所以能享受勞碌的成果──有吃有喝,其實都是出於天父的賞賜(傳2:24,3:13,5:18,8:15)的意思是一致的,同樣是勸告人不要以追求吃喝為目標,因為人可得的分其實都是由天父掌管。

二. 地上的財寶,天上的財寶(太 6:19-2113:44-46

太 6:19「不要為自己在地上積蓄財寶;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洞來偷。

太 6:20 要在天上積蓄財寶;天上沒有蟲子咬,不會銹壞,也沒有賊挖洞來偷。

太 6:21 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哪裏。」

太 13:44「天國好比寶貝藏在地裏,人發現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

太 13:45「天國又好比商人尋找好的珍珠,

太 13:46 發現一顆貴重的珍珠,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下這顆珍珠。」

耶書亞用兩個比喻說明天國的價值遠比地上最貴重的東西為高。第一個比喻是指天國才是人最值得努力的,因為人為天國所付出的能存到永恆(太6:19-21);第二個比喻是指出人如果要得著天國,就必需付上他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是知道天國才是他最想要得著的(太13:44-46)。主耶書亞勸告人要用有限的一生去換取有永恆價值的東西,即使那代價多大都是值得的,相比於永恆的天國,地上一切最貴重的東西都微不足道。這與《傳道書》所說,人之所以不滿足於自己有的,是因為上帝把永恆放在人的心裏(傳3:11)的意思是一致的,人都會渴求永恆的東西,這是出於上帝的命定:只有永恆的東西才能滿足人的心。

三. 無知的財主(路 12:16-21

路 12:16 然後他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一個財主,田地出產豐富。

路 12:17 他自己心裏想:『我的出產沒有地方儲藏,怎麼辦呢?』

路 12:18 就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庫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裏好儲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

路 12:19 然後要對我自己說:你這個人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供多年享用,只管安安逸逸吃喝快樂吧!』

路 12:20 上帝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就要你的性命,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路 12:21 凡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

這個比喻是關於一個只懂得在今生為自己積財的無知財主的結局,當上帝取走他的性命,他一生的積蓄頓時無所用之,這對那些以為能操控自己的成就甚至是生命的人是當頭棒喝。耶書亞指出人在世時就應自省自己在上帝面前是否富足,這富足包括自己與上帝的關係是否完好,以及自己是否活出一個討上帝喜悅的生命。耶書亞教導人不要像那個無知的財主,只為今生的物質而籌算卻沒有看見自己在屬靈上的貧乏。這比喻與《傳道書》所說,人以為擁有財富就是穩固和保障的意思是一致的,因為當禍患忽然臨到人時,就會把他一切財富都奪去(傳5:10-17)。

四. 按才受託的比喻(太 25:14-30

太 25:14「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出外遠行,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

太 25:15 他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出外遠行去了。

太 25:16 那領五千的立刻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

太 25:17 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

太 25:18 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太 25:19 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

太 25:20 那領五千的又帶著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請看,我又賺了五千。』

太 25:21 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僕人,你在少許的事上忠心,我要派你管理許多的事,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吧!』

太 25:22 那領二千的也進前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請看,我又賺了二千。』

太 25:23 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僕人,你在少許的事上忠心,我要派你管理許多的事,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吧!』

太 25:24 那領一千的也進前來,說:『主啊,我知道你,你是個嚴厲的人:沒有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播的地方也要收穫,

太 25:25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銀子在這裏。』

太 25:26 他的主人回答他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播的地方也要收穫,

太 25:27 就該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

太 25:28 把他這一千奪過來,給那有一萬的。

太 25:29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太 25:30 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裏,在那裏他要哀哭切齒了。

耶書亞用這個比喻去闡述,作為受主人托管財富的僕人應有的心態,以及有忠心與沒有忠心的僕人的結局。第一,主人是按著各人的才幹作分配的,也就是說他深知各人的能力,也期待著他們會善用所賜的能力去為主人工作;第二,主人沒有指定他們要用甚麼方式去讓財富生利,而是讓他們在自己遠行的期間自行思考和盡情發揮;第三,主人必回來和僕人算賬。

那些忠心於主人以至有盡力運用主人托管的財富生利的僕人,就能享受主人為他們準備的喜樂,而那些覺得主人嚴厲而沒有履行責任的僕人,則只會原封不動地把主人所托管的交還主人,彷彿從來沒有受過主人的托付。這個比喻讓我們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擁有天父所賜的才幹和能力,就如同僕人從主人那裏領受了他所賜的財富一樣,各人所領的才幹和能力雖有不同,但天父期待每個人能盡力去管理祂所托管的工作,以至能有倍增的利益。至於那些不以自己受托的身分去為主人工作的僕人,他們對主人其實沒有敬畏的心,他們的結局就只會受到主人的責備,也無分於主人那永恆的家業──天國。《傳道書》說上帝以祂的主權、按著祂所喜愛的把各人應得的分給予各人(參傳2:26,5:19),人要認知他所擁有的資源都是由上帝分配給他的,上帝喜悅人以敬畏祂的心去發揮自己的能力,也去享受自己勞碌所得的成果(參傳11:9),只是人必須謹慎怎樣運用上帝所賜的分,在他度過了一生之後,就要到上帝面前受審問(參傳12:13),情況近似比喻裏那些受托管的僕人最終要向主人交賬一樣,主人要以他們所行的作善惡判斷。


結語:智慧人從今生就為永恆而勞力

《傳道書》所說的雖然是日光之下的事,指出人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所經歷的似乎都是不能控制或不能理解的事,都是虛空、沒有意義;但作者其實是在引導人從自己的限制中看到上帝的主權,並要以敬畏的心去經營上帝所賜給人的分,既知道永恆的事由上帝掌管,人就當謹慎怎樣在世過活,因為當人走完他的一生,他的氣息終歸要回到上帝那裏。可見,傳道者要向人傳遞的智慧,不是要去解答人生所有經驗的因由,而是要人在肉眼可見的事物中看見肉眼所看不見的永恆,勸告人要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過在世的日子,盡力按上帝所賜的分去活一個敬畏上帝的人生。

主耶書亞以比喻和教導去闡述天國,同樣也是在教導人要有一種超越今生看到永恆的視野。當人有這份屬靈的觸感,他的心就不會再以這個世界所以為是貴重的事物而滿足,他的心思意念會轉向那有永恆價值的事上。存這樣的心志去為天國擺上的人,必能得著天父為他們準備那將來的永恆福樂。這是一個人要在今生就做的抉擇,用我們這有限和會朽壞的生命去換取那永恆、不能朽壞的生命,所以,永恆不是在我們死後才開始的,而是在此時此刻!求主開我們的心眼,使我們有這份智慧,懂得為天國而擺上我們的才幹和時間,盡力去為主而活,以至我們將來見主的面時,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得到祂的稱讚和賞賜。阿們!


[1] 參猶太拉比文獻《塔木德》(b.B.Bat. 15a)。

[2]The Jewish Study Bible, 2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4), 1601。

[3] 同上。

[4]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Massachusetts, 2016), 1211。

[5] 楊錫鏘牧師把《傳道書》的大綱分作三個部分,標題分別是:一. 前言:「虛空」(1:2);二.  五個結論:當中出現了一些重複的字眼,包括:「吃喝/喜樂/勞碌/上帝所賜/強如或勝過」(2:24-26,3:12-15,5:18-20,8:15,9:7-10);三. 後記:「虛空」(12:8)。參楊錫鏘《傳道書》講義2015:創造與傳道書。

[6] 正如《雅歌》的希伯來書名  שִׁ֥יר הַשִּׁירִ֖יםShir Hashirim(Song of Songs), שִׁ֥יר Shir的意思是歌,第一個是單數,第二個是複數,意思是「歌中之歌」,表示這歌是極致非凡的一首作品。

[7] 正如《約伯記》也有一個提問成為整卷書的核心主題:「義人受苦是否上帝不公義?」

[8]  詩25:18 把 עָמַל 譯作「艱難」。

[9] 「嘉言」原文作「這些言集的主人」(複數),與12:11起首的「智慧人」(複數)是個平行。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耶利米哀歌》:上帝的信實是我們惟一的出路

「安息日研經坊」(2021-10-16)《希伯來聖經》綜覽:《耶利米哀歌》 (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耶路撒冷哭牆的一塊紀念石;Image by LittleBoulder from Pixabay

這次我們會綜覽《耶利米哀歌》,並討論:《耶利米哀歌》與耶書亞(耶穌)有甚麼關聯?這書對基督徒來說有甚麼屬靈意義?

 

簡介《耶利米哀歌》

1. 書名:《耶利米哀歌》的希伯來書名 אֵיכָ֣הEichah來自1:1「唉!先前人口稠密的城市,現在為何【אֵיכָ֣ה……(這字在2:1、4:1也再出現)」,意思是「唉⋯⋯為何?」或「何竟(會這樣)?」是一種在艱難和不如意中的悲嘆和提問語。而中文「耶利米哀歌」假定了作者是耶利米(於下文「作者」部分再詳述),當中「哀歌」(或英文書名:Lamentations)源自希臘文動詞所引伸的大聲哭號或嚎哭的意思。

2. 歷史背景:《耶利米哀歌》由五首哀歌組成,悼念耶路撒冷亡於巴比倫(公元前587/586年),見《耶利米書》39及52章、《列王紀下》24-25章、《歷代志下》36章等。

3. 哀歌的本質:哀歌的意思,就是以歌或禱告向上帝和其他人表達內心的悲鳴、不甘心、被惡待、遭受不公義,或在刑罰中經歷痛苦等,並渴望情況可扭轉和得以平反的感受。而在《耶利米哀歌》中,詩人為猶大亡國被擄這懲罰而哀哭、悲嘆和申訴。

4. 文學寫作手法:全書共五章,每章都是一首以希伯來詩歌體裁寫成的哀歌。首四首是離合詩(字母詩),而最後一首並非離合詩,因每節經文之間沒有明顯的秩序鋪排。

a. 第一、二、四首均有22節,每一節的起首字母都用一個希伯來文字母來開始,按希伯來文22個字母的順序排列,就如英文字母的順序 A、B、C、D、E……

b. 第三首有66節,每三節的起首字母用同一個希伯來文字母來開始,按希伯來文22個字母的順序排列,就如英文字母的AAA、BBB、CCC……

c. 第五首有22節,但並不再按希伯來文的22個字母順序來排列。這樣的鋪排或許反映在四首工整的哀歌後,詩人的哀悼情緒已經按捺不住要向上帝爆發,隨意地向祂傾吐和呼求。

5. 作者:不詳,全書五章均沒有提及耶利米的名字。不過猶太拉比的傳統認為是耶利米[1],而公元前三世紀的《七十士譯本》在書卷的起首加入了標題,指耶利米用這哀歌來哀悼耶路撒冷。另外《聖經》曾記載耶利米寫過哀歌,例如代下35:25提及耶利米為約西亞作哀歌,又指他把哀歌寫在《哀歌書》上,加上耶利米的歷史時代正是南國猶大傾覆之時,符合《耶利米哀歌》的歷史背景。另一方面,《耶利米書》與《耶利米哀歌》之間的共同點也是耶利米被認為是這書的作者的原因,例如:耶利米因著《耶利米書》的記載而被喻為淚眼先知(參耶9:1、14:17),這跟《耶利米哀歌》的內容多次提及詩人流淚是吻合的(見1:16、2:11、3:48-49),另外《耶利米書》32和37章記載耶利米被囚在監裏,這亦與《耶利米哀歌》第3章詩人描述自己遭遇的內容十分相近;而不認同耶利米是作者的意見,主要是因為第3和第5首哀歌與其餘的哀歌並不協調[2],所以推斷他可能只是部分《耶利米哀歌》的作者,而並非惟一的作者。無論如何,綜合以上各點,《耶利米哀歌》雖然沒有清楚說明作者是耶利米,但傳統上以耶利米作為這書的作者大致上算合理,而編者刻意不留下耶利米的名字,也許是不想讀者單單以這書為耶利米的個人感受,而是讓他們可以更容易代入經文去為耶路撒冷哀哭,禱告和記念。

6. 成書日期:明顯是在南國猶大亡國(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傾覆之後不久而寫下的(見1:3、2:2、2:9)。而因為經文從未提及上帝的安慰臨到、回歸耶路撒冷或重建聖殿的字眼,所以估計在公元前六世紀前寫成[3]

7. 在《聖經》中的位置和猶太人的應用:《耶利米哀歌》在《希伯來聖經》裏是被放在《著作》部分的《五小卷》裏,在《雅歌》和《路德記》之後。這次序大概並非主耶書亞(耶穌)時期就有的,因為公元後六世紀的《塔木德》提到《著作》時所列出的書卷次序是:得、詩、伯、箴、傳、歌、哀( B. Bat. 14b)(即放在《雅歌》之後),另外在公元前三世紀的《七十士譯本》裏,《耶利米哀歌》則緊接著《耶利米書》和《巴錄書》。到後來基督新教的《舊約聖經》也相仿,《耶利米哀歌》是緊接著《耶利米書》的。因此,現時的《希伯來聖經》把《耶利米哀歌》放在《五小卷》的這個位置,主要是按照猶太人的曆法,聖殿被毀日(或稱耶城被毀日;Tisha b’Av,即農曆5月9日)是在春季的逾越節和五旬節之後和秋季的住棚節之前(在西曆7-8月間),而按照猶太人的傳統,他們會在聖殿被毀日誦讀這書,並且會以禁食來悼念(參亞7:3-5、8:19)。

8. 大綱:《耶利米哀歌》共5章,其大綱及文學上的倒影結構如下[4]

A. 一個城的悲哀(1:1-22)

B. 上帝的憤怒(2:1-22)

X. 絕望和憐憫(3:1-66)

B’. 耶路撒冷被包圍(4:1-22)

A’. 為修復而禱告(5:1-22)

一個城的悲哀(1:1-22

第一首哀歌的起首以אֵיכָ֣ה’Eichah表達對耶城受災的哀嘆,並問何竟耶路撒冷會從王后的身分淪落為一名寡婦,意思是指現時耶城的處境像被上帝離棄了一樣,十分荒涼,情況極其悲慘。(1:1)經文接著繼續用寡婦來作比喻,不但沒有人前來過節(1:4),她也在落入敵人手中而沒有人前來幫助(1:7),她遭人冷待,沒有任何人願意安慰她。整篇哀歌裏四次重複強調「無人安慰」(見1:2、1:9、1:17、1:21),可見這是這首哀歌的重點。詩人解釋這是因為「那安慰(מְנַחֵ֖ם我、使我重新得力的,離我甚遠。」(1:16)當中的動詞「安慰」,正是《以賽亞書》40:1「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當中所用的字眼,反映《耶利米哀歌》是在亡國被擄後不久寫下的,當時仍然未到《以賽亞書》40章提及上帝安慰他們和帶領百姓回歸的時間,可以說,上帝讓詩人為那些在處於亡國和被擄中受苦而仍然未有盼望、未得見光明的人發聲和哀哭[5]。這反映出,上帝雖然是慈愛和信實的,而且和以色列之間有盟約的關係,可是祂同時有公義和會管教子民的一面(1:18),可以說,祂對子民的愛和信實,不是子民一廂情願幻想出來而得出的歡欣或滿足感,而是包括從先知的多次勸告到最後要經歷亡國被擄的慘痛教訓,為的是要讓子民的屬靈生命有所成長,能真正地活出《聖經》的真理和祂所期望的質素。

另一方面,詩人在這哀歌中多次表明耶路撒冷的受苦,是出於耶和華的手而並非因為仇敵的能力(1:17、21)。在詩歌結束的時候,詩人轉而指向其他仇敵,強調他們的不是和也有行惡(1:21-22),所以祈求上帝也同樣以公義懲處他們。這可說是人性的顯露,就是在自己受罰的時候不希望別人仍能享受罪中之樂,認為其他行惡的人必須同樣受苦才突顯出上帝作為全地的主的公義。無論如何,詩人在痛苦中沒有離開上帝,而是繼續祈求上帝的介入。

總的而言,第一首哀歌一方面說明上帝會因人的罪惡而施行極重的刑罰,祂對子民的愛也包含公義的審判和嚴厲的管教;另一方面,詩人明白耶城的苦難是來自上帝的刑罰,他既然哀哭和祈求上帝工作,就代表他未有因為眼前的苦難而放棄信仰,他仍然信靠上帝,並向祂發出禱告和哀求。

上帝的憤怒(2:1-22

第二首哀歌的起首繼續以אֵיכָ֣ה’Eichah來表達哀嘆,問何竟主的發怒如此猛烈,並不顧念自己的腳蹬(2:1)。這是將錫安比喻為上帝的腳蹬,祂的立足點,也表示上帝本應站在錫安的一方去對付敵人,但現在上帝竟然反過來攻擊自己的百姓!接著2:2-9加以描述這荒謬的情況,就是祂竟然發怒破壞錫安,發烈怒砍斷以色列一切的角(角可理解為能力、權勢),在仇敵面前收回右手(不再用大能保護耶路撒冷),讓以色列被火焚燒。(2:2) 祂容讓以色列民被殺戮,厭棄所膏立的君王,撇棄自己的祭壇,憎惡自己的聖所⋯⋯拆毀錫安的城牆,定意毀滅耶路撒冷。(2:7-8)最終使耶路撒冷的君王和官長被擄去,不能活出律法的吩咐,而先知也不再從祂那裏領受異象。2:10-19描述耶路撒冷被毀後城中的苦況和詩人在流淚哀哭中的話。當時長老都披麻蒙灰地舉哀、孩童和吃奶的在城內最繁忙的廣場上昏厥、母親看見懷中的孩子喪命而無能為力,情況極為悲慘蒼涼,甚至路過的人和仇敵都拍掌和嗤笑他們。而詩人也沒有安慰的話可以告訴百姓(2:13),只能說這是上帝所命定要成就的(2:17),就是上帝和以色列民在西奈山所定立的盟約關係中一些因子民違背律法而要承受的咒詛(見利26:14-45、申28:15-68)。在詩歌結束的時候,詩人懇求上帝的看顧,並問「婦人豈可吃自己所生、所撫育的嬰孩嗎?祭司和先知豈可在主的聖所中被殺嗎?」(2:20)這一方面反映出慘況的嚴峻,但同時是再一次肯定這是上帝發怒的結果,因此他祈願上帝回心轉意,再次憐恤錫安。

總結而言,全首哀歌描述上帝在烈怒中刑罰耶路撒冷的情形,強調耶路撒冷的受災並非敵人的權能,而是上帝定意刑罰的結果。這表明了詩人確信上帝的掌權,惟有上帝轉而顧恤百姓,他們才有盼望。這讓讀者為耶路撒冷哀悼的同時,懂得反思己過和必須哀哭懇求上帝的憐憫。

絕望和憐憫(3:1-66

第三首哀歌某程度上破格,不再用 אֵיכָ֣ה’Eichah來開始,而且經文長達66節(見上文提及的文學寫作手法),並從前兩首哀歌所用的第三身「她」(指耶路撒冷)改為用第一身「我」。這個「我」的最直接理解是指詩人自己,但或可引伸去代表當時的耶路撒冷城、城中每一個居民,甚或是讀者,讓歷代唸誦這歌的人都可把自己代入經文中,借用經文來表達悲嘆和哀求。以下筆者會用詩人來代表這個「我」,就是詩人描述上帝怎樣惡待他,透過攻擊、折斷骨頭、用銅鏈關鎖等等。(3:1-8)儘管詩人哀求禱告,但也不蒙垂聽。不但如此,上帝如埋伏的熊,如在隱密處的獅子攻擊過路的人一樣毫無憐憫地對待詩人,讓他成為全體百姓的笑柄,受盡苦楚,飽食茵蔯。最終詩人指自己「力量衰敗,在耶和華那裏我毫無指望!」(3:18)以表達自己的困苦和失去盼望的憂悶(3:20)。

從3:21起,詩人有所領悟(也提示讀者同樣要有這領悟),就是既然上帝是如此信實地執行祂的公義和盟約中的詛咒,那麼祂的信實就是自己的出路,是一個錢幣的兩面!也就是說,上帝也必定會按照祂的信實和應許去施行慈愛和憐憫而不會永遠懷怒,因此詩人說:「每早晨,這些都是新的;你的信實極其廣大!」和「耶和華是我的福分,因此,我要仰望他。」(3:23-24)可見在痛苦的受罰中惟一的出路仍然在於上帝,因這是基於祂信實的本質。就如《耶利米書》29:7所指(當時是向著必定要經歷被擄的子民而言),當他們甘願為罪受罰,順應上帝要使他們被擄的安排,在其中為將要被擄到的城求平安,他們才能真正在受苦的痛悔中找到盼望和出路。因此,詩人繼續說:「凡等候耶和華,心裏尋求他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3:25)和「人仰望耶和華,安靜等候他的救恩,這是好的。人在年輕時負軛,這是好的。」(3:26-27)就是勸人要接納上帝使自己因罪而受罰的安排,並從中等候耶和華,相信長遠這安排是為自己好的。餘下的經文繼續表達怎樣從受罰中要有盼望,知道上帝雖然會使人憂愁,但也會照樣有豐盛的慈愛和憐憫,並勸喻人要懂得省察和檢討自己的行為,歸向上帝,因為刑罰仍未終結(3:29-47)。在詩歌結束的時候,詩人繼續不斷哀求禱告,他因為百姓所遭到的刑罰和痛苦而流淚哀哭,並表明要直到上帝垂聽禱告為止(3:48-50),他又表明自己已開始進入無故被攻擊的情況(不再是因過犯而受應得的刑罰;3:52),甚至快要喪掉生命(3:54),因此詩人不斷哀求上帝救贖自己、看見他的委屈、聽見敵人對他的辱罵和計謀、為他主持公義和伸冤、報應和除滅敵人等等。(3:55-66)

總括而言,第三首哀歌的中心對象不再是耶路撒冷,而是轉向詩人自己,讓受罰的人可以代入經文去親身表達自己的痛苦感受,同時帶領讀者從上帝的刑罰中看見祂的信實,指出這是每一個被上帝刑罰的人的惟一盼望!就是上帝怎樣信實地刑罰,祂也會信實地回心轉意和施慈愛憐憫。所以,詩人在痛苦中無須否定自己痛苦的感受,但也不要離棄上帝,而是要一直抓緊祂、為百姓哀哭禱告和懇求上帝的憐憫。這為歷世歷代得罪了上帝的人留下榜樣和出路,教導罪人應該怎樣反思自己的感受,同時學習回轉悔改,歸向上帝和依靠祂。而從全書的文學倒影解構來看,這就是全書的中心思想所在。

耶路撒冷被包圍(4:1-22

第四首哀歌的起首再次以אֵיכָ֣ה’Eichah來表達哀嘆,問何竟榮耀的耶路撒冷會面目全非,遭遇如此悲慘的下場。詩人用大量昔日耶路撒冷的繁華美好的景象,對比眼前的淒涼情況,突顯目前慘況的嚴重。例如,「昔日錫安寶貝的孩子雖然好比精金,但現在竟當作陶匠手所做的瓦瓶。」(4:2)「素來吃美好食物的,如今遭遺棄在街上;素來穿著朱紅衣裳長大的,如今卻擁抱糞堆。」(4:5)詩人用昔日所多瑪城因罪惡而被傾覆也只不過是一瞬間的痛苦,來對比現時耶路撒冷所受的刑罰和折磨既漫長又難受得多。(4:6)甚至表示被刀劍刺殺的勝過因飢餓而死的,因為當時的百姓所面對的饑荒使他們漸漸消瘦才步入死亡,連慈心的婦人也要親手烹煮自己的兒女為食物才能度日。(4:10)情況令人悲痛欲絕,不堪入目。

詩人在餘下的經文解釋這些慘況是上帝傾倒祂的烈怒的結果,表明百姓的身分猶如患了大痲瘋一樣,成了不潔而不得前往親近上帝,用《利未記》的講法就是不容許留在耶和華的會中而要到營外隔離,反映他們應該被擄而不是留在原地。(4:15;另見利13:45-46)可以說,當時耶路撒冷的百姓正處於被上帝棄絕的不潔淨中,就連耶和華的受膏者(留意這並非指主耶書亞耶穌,而是昔日的君王)也要被抓到仇敵的坑裏[6],完全無望,而百姓對上帝的仰望也是完全徒然。詩歌在結束的時候,詩人指錫安罪孽的懲罰已經結束,耶和華必不再使耶路撒冷的餘民被擄去,相反,惡待以色列的以東必要受罰[7]。這是對審判結束的宣告,也是在災難過後對未來的盼望。

總的而言,第四首哀歌與第二首哀歌是個平行,兩者同樣描寫耶路撒冷的慘況,指出這是由於耶和華的烈怒所帶來的惡果,提醒人得罪上帝的後果極其嚴重,情況可以十分悲慘。但無論情況何等惡劣,詩人的盼望和出路仍然在上帝那裏。

為修復而禱告(5:1-22

最後第五首哀歌,又是另一個破格,它雖然跟第一、二、四首哀歌一樣有22節經文,但卻不是離合詩,也沒有明顯的規律,而詩人由之前用的第三身(「她」)或第一身單數(「我」)改為以第一身複數「我們」來代表自己以及百姓的心聲,像是透過之前的幾首哀歌,成功勸喻其他人跟自己達致一樣的想法,一同向上帝發出哀求和禱告。當中詩人和其他人一同懇求上帝看顧他們所受的凌辱(5:1),表明自己所擔當的不單是自己的罪孽,更加上了先祖犯罪的後果(5:7),他們正為一切刀劍、饑荒、被奴僕欺壓(表示自己的身分比奴僕還要卑賤)、被逼作各類苦工等問題所折磨,以致內心只有悲哀和發昏。(5:8-17)詩歌在結束的時候,詩人表示他們清楚知道自己因所犯的罪而遭禍,但同時因為他們被上帝所罰,以致認定上帝滿有大能、掌權,並且是他們惟一的出路。因此,詩人高舉上帝:「耶和華啊,你治理直到永遠,你的寶座萬代長存。」(5:19)並像兒女懇求父親寬恕自己一樣,求問:「你為何全然忘記我們?為何長久離棄我們?」這些表達和求問都是有智慧地謙卑自己去哀求上帝,是否真的要那麼狠心去對自己,反映最終詩人在痛苦中仍然繼續不斷抓緊上帝和仰望祂。

《耶利米哀歌》全書的結束並未有提及上帝最終是否寬恕了以色列民,然而我們從《聖經》其他的書卷知道,上帝之後會安慰他們和再次帶領被擄的人回歸耶路撒冷。《耶利米哀歌》刻意結束在尚未看見上帝回心轉意之時,一方面反映這書裏的情景很可能發生在剛亡國被擄後不久的現實情況;另一方面也說明這書的重點並不在於上帝對子民的寬恕憐憫,而是要描述上帝子民在受罰中應有的信仰觀,就是懂得為自己的罪而哀痛,學習在痛苦中尋求上帝,確信祂是苦痛中的惟一拯救。

 

《耶利米哀歌》與耶書亞(耶穌)的關聯

1. 耶書亞(耶穌)曾因有城鎮拒絕天國的福音而宣告類似《耶利米哀歌》的咒詛:

《耶利米哀歌》

耶書亞(耶穌)

哀4:6 我百姓的罪孽比所多瑪的罪還大;所多瑪雖無人伸手攻擊,轉眼之間就被傾覆。

太10:14 凡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話的人,你們離開那家,或是那城的時候,要跺掉你們腳上的塵土。太10:15 我實在告訴你們,在審判的日子,所多瑪和蛾摩拉地方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太11:21 「哥拉汛哪,你有禍了!伯賽大啊,你有禍了!因為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推羅、西頓,他們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太11:22 但我告訴你們,在審判的日子,推羅和西頓所受的,比你們還容易受呢!太11:23 迦百農啊,  你以為要被舉到天上嗎?你要被推下陰間!因為在你那裏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所多瑪,它還可以存留到今日。太11:24 但我告訴你們,在審判的日子,所多瑪地方所受的,比你們還容易受呢!」(另參平行經文:路10:10-15)

《耶利米哀歌》用所多瑪的罪惡和被傾覆的痛苦程度,來與耶路撒冷城所受的刑罰和咒詛作比較(參4:6;創19章),而按《福音書》的記載,耶書亞(耶穌)也曾用這個典故去指出拒絕天國福音的後果,是將要承受比所多瑪更重的刑罰。當中尤以耶書亞的傳道基地迦百農、哥拉汛和伯賽大等為甚,因耶書亞已經多次在那些城鎮行神蹟和教導,但他們仍然拒絕接受耶書亞的教導,就要承受更嚴厲的審判。

2. 耶書亞(耶穌)曾像《耶利米哀歌》那樣表達上帝厭棄耶路撒冷聖殿,指出其罪行和刑罰:

《耶利米哀歌》

耶書亞(耶穌)

哀2:7 耶和華撇棄自己的祭壇,憎惡自己的聖所,把宮殿的牆交給仇敵。他們在耶和華的殿中喧嚷,如在節慶之日一樣。 

太21:12 耶穌進了聖殿,趕出聖殿裏所有在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

太21:13 對他們說:「經上記著:『我的殿要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另參考平行經文:可11:15-17;路19:45-47;耶書亞引用的是賽56:7和耶7:11)

約2:14 他看見聖殿裏有賣牛羊和鴿子的,還有兌換銀錢的人坐著,

約2:15 耶穌就拿繩子做成鞭子,把所有的,包括牛羊都趕出聖殿,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

約2:16 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拿走!不要把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

哀2:14 你的先知為你看見虛假和粉飾的異象,並未揭露你的罪孽,使你被擄的歸回;卻傳給你虛假與誤導人的默示。

太23:13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當著人的面把天國的門關了,自己不進去,要進去的人,你們也不容他們進去。

哀4:1 唉!黃金竟然無光!純金竟然變色!聖所的石頭散落在街上。

哀4:11 耶和華發盡他的憤怒,傾倒他的烈怒,用火焚燒錫安,燒燬錫安的根基。

哀4:13這都因她先知的罪惡和祭司的罪孽,他們在城中流了義人的血。

哀5:7 我們的祖先犯罪,而今他們不在了,我們卻擔當他們的罪孽。

太23:35 如此,地上所有義人流的血都歸到你們身上,從義人亞伯的血起,直到你們在聖所和祭壇中間所殺的巴拉加的兒子撒迦利亞的血為止。

太23:36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一切的罪都要歸到這世代了。」

太23:37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少次想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但是你們不願意。

太23:38 看吧,你們的家要被廢棄成為荒蕪。

太24:2 耶穌回應他們說:「你們不是看見這一切嗎?我實在告訴你們,這裏將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

《耶利米哀歌》大部分的內容並不是要描述上帝審判的經過,而是耶路撒冷經歷過審判和刑罰之後,百姓的慘況和他們痛苦的感受。所以書中大多直接只提「罪」或「罪孽」的字眼,而不再像其他先知書那樣清晰羅列猶大的罪狀。例如2:7所反映的是上帝已經因為憎惡耶路撒冷的罪惡而決定要撇棄她。不過,偶爾也有經文重提耶路撒冷所犯的罪,例如2:14就指出當時的宗教領袖怎樣虛假和誤導人,而4:13又指出他們的另一個罪行就是流義人的血。整體而言,《耶利米哀歌》清楚表達了上帝對耶路撒冷的厭棄和憤怒,這跟耶書亞在四本《福音書》裏所記載有關他衝擊聖殿的運作、直接指出聖殿的罪行是一個平行,而《耶利米哀歌》指出宗教領袖的虛假,就更是與《馬太福音》23章的內容平行。他像昔日上帝憎厭耶路撒冷聖殿(第一聖殿)和領袖的虛假文化那樣,也厭棄和宣告要審判當時的耶路撒冷聖殿(第二聖殿)和宗教領袖。

3. 耶書亞(耶穌)肯定哀痛的人,他像《耶利米哀歌》裏的詩人一樣被人嘲笑和離棄、發出禱告、為耶路撒冷而憂愁和哀求、帶領人歸回上帝:

《耶利米哀歌》

耶書亞(耶穌)

哀2:11 我的眼睛流淚,以致失明;我的心腸煩亂,肝膽落地……
哀3:48 因我百姓遭毀滅,我的眼睛淚流成河。

哀3:22 因耶和華的慈愛,我們不致滅絕,因他的憐憫永不斷絕,
哀3:23 每早晨,這些都是新的;你的信實極其廣大!
哀3:24 我心裏說:「耶和華是我的福分,因此,我要仰望他。」
哀3:25 凡等候耶和華,心裏尋求他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

太5:4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哀3:8 儘管我哀號求救,他仍攔阻我的禱告。

哀3:14 我成了全體百姓的笑柄,成了他們終日的歌曲。

哀3:56 我的聲音你聽見了,求你不要掩耳不聽我的呼聲,我的求救。

路22:44 耶穌非常痛苦焦慮,禱告更加懇切,汗如大血點滴在地上。

太27:46 約在下午三點鐘,耶穌大聲高呼,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

太27:39 從那裏經過的人譏笑他,搖著頭,

可15:31 眾祭司長和文士也這樣嘲笑他,彼此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

路23:35 百姓站在那裏觀看。官長也嘲笑他,說:「他救了別人,他若是基督,是上帝所揀選的,救救他自己吧!」

路23:39 同釘的犯人中有一個譏笑他,說:「你不是基督嗎?救救你自己和我們吧!」

哀5:1 耶和華啊,求你顧念我們所遭遇的,留意看我們所受的凌辱。

哀5:21 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回轉歸向你,我們就得以回轉。求你更新我們的年日……

路23:34 〔這時,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 〕士兵就抽籤分他的衣服。

《耶利米哀歌》裏詩人對耶路撒冷的被毀的哀哭、呼求和禱告,反映的是上帝的僕人對祂百姓的愛和關切,連自己也跟百姓一同遭受困苦。而耶書亞同樣有著這份愛,他道成肉身體貼人的軟弱,並希望自己的同胞猶太人和上帝的關係能夠修復,甚至情願被人嘲笑、犧牲自己,即使經歷像被棄絕的痛苦也定意要走完天父的旨意,成就救贖。可以說,昔日詩人的哀痛為耶書亞所肯定,並成了對他的預表。

 

《耶利米哀歌》對基督徒的屬靈意義和提醒

1. 上帝僕人的性情:不論是《耶利米哀歌》的詩人或是耶書亞(耶穌),他們都沒有因為百姓犯了罪而高高在上地責怪他們的不是或對他們發怒,相反,他們都帶著愛和願意為他們承擔罪責的心去事奉上帝、為他們禱告代求,甘願為上帝的百姓受苦和作出犧牲也在所不計。這提醒我們不要一知道身邊的弟兄姊妹犯了罪、得罪了上帝,就即時與他們割席、鄙視和放棄他們,或在某些位置想取代他們,以為自己比對方更屬靈、更有資格,甚至帶著高傲的眼光自以為自己是審判官那樣可以去定他們的罪,要知道其實我們在主的眼中本來也只不過是一個不配的罪人,而我們的恩賜也是來自主,自己根本就沒有甚麼優越之處。相反地,我們應該為這些得罪了上帝、影響了身邊的人的弟兄姊妹更多禱告代求,甚至為他們的罪而哀傷,因為罪的後果往往都帶來刑罰和悲慘的收場。

2. 犯罪的後果和管教:《耶利米哀歌》的內容和耶書亞(耶穌)的生命都指出耶路撒冷(和聖殿)要為所犯的罪而受災、被毀,而今天的信徒群體就是上帝的殿(參林前3:16、6:16;林後6:16;弗2:21等),假如我們的群體像昔日的聖殿那樣腐敗和得罪上帝,這個群體同樣也有可能被主管教,甚至被拆毀。另外,這提醒我們犯罪就會有惡果須要承擔,因為主是公義的。《耶利米哀歌》裏的百姓要為罪受罰,而我們的主耶書亞也同樣為罪受苦,只是他為的不是自己的過犯,而是為了世人(包括我們)的罪!(參賽53:4-6;太20:28、羅4:25、5:6;加1:4等)所以我們要時刻警醒不要犯罪得罪上帝,不要把主再次釘在十架上羞辱他(參來6:4),也不要常常讓祂出手管教(參來12:4-11),我們才懂得順服聽祂的話。

3. 上帝信實的審判才是我們的盼望和出路:《耶利米哀歌》的詩人指出上帝既然會信實地施行審判的刑罰,那麼祂也必會信實地施慈愛、憐憫和拯救。而上帝既然信實,祂就成為我們在痛苦中惟一真正的出路,所以我們必須悔改歸向祂!這提醒我們在任何的痛苦、艱難,甚至是受罰中,都要嘗試把感受用禱告帶到上帝的面前,讓上帝去轉化我們,讓祂自己成為我們的出路和盼望,而不是靠其他五花八門的方法和途徑,企圖讓自己的肉身上有短暫的快樂、滿足,因為這些對我們的屬靈生命和與上帝的關係都毫無幫助。

 

結語:上帝的信實是我們惟一的出路

《耶利米哀歌》所記載的是上帝子民在亡國被擄、失敗和受罰中的哀痛。上帝沒有掩飾這段痛苦的歷史,而是讓詩人把哀慟的感受寫下,一方面既表達上帝接納和看重人在痛苦中向祂的哭訴、哀求和禱告;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見犯罪所帶來的惡果何等嚴重,以致我們要正視自己所犯的罪以及其惡果,不要重蹈覆轍去得罪上帝,懂得早日回轉悔改。透過這五章哀歌,詩人讓我們看見上帝的信實同時也是我們犯罪受罰中惟一的出路和盼望。祂既然信實地執行公義的審判和刑罰,也必會信實地按應許悅納和憐憫我們!因此,我們要從以色列的歷史中汲取教訓,要常常以犯罪所帶來的惡果為鑒戒,幫助我們立志過討上帝喜悅的聖潔生活。最後,既然上帝的信實是我們的惟一的出路,我們就要效法詩人和耶書亞(耶穌)的心志,為自己、教會和身邊的人的罪而哀痛代求,並讓身邊處於艱難和黑暗痛苦中的人能歸向上帝和依靠祂,經歷祂信實的愛和憐憫。

 


[1] 參猶太拉比文獻《塔木德》(b.B.Bat. 15a)。

[2] 例如人稱的改變、詩節的數目、是否離合詩的文學手法等。參 John Bowker, The Complete Bible Handbook: An Illustrated Companion (Barnes & Noble 2006), 310。

[3] 參Adele Berlin and Marc Zvi Brettler, eds., The Jewish Study Bible: Second Edition,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1582。

[4]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1062。

[5] 如果把《耶利米哀歌》放在《以賽亞書》的脈絡來看的話,詩人正是處於39章(猶大國仍未覆亡)與40章(上帝安慰接納被擄的子民)之間。不過上帝並沒有忘記這兩章經文之間的這段悲慘的歷史和教訓。

[6] 這裏可平行猶大王西底家被巴比倫的軍隊抓著成為俘虜的遭遇(見耶39:4-7)。

[7] 參結25:12-15、《俄巴底亞書》以及這查經系列的另一篇摘要文章〈《俄巴底亞書》綜覽〉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路得記》:以行動活出天父的愛和憐憫才配得賞賜

「安息日研經坊」(2021-10-9)《希伯來聖經》綜覽:《路得記》(筆者:Ada LUI

圖為路得在田裏撿麥穗(參路2:2-17);James Tissot, 1896, French

《路得記》記載路得、拿娥米和波阿斯這三人的恩慈行動,最終成就了一個關於得贖以及在上帝的計劃裏有分的故事。

試從《四福音書》中列舉一些耶書亞(耶穌)的比喻或教導,是指出天父要祂的兒女們像祂那樣以愛和憐憫去對人,因為這與他們在天國裏是否有分是相關的。

《路得記》簡介

1. 書名:來自1:4「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一個名叫俄珥巴,第二個名叫路得,在那裏住了約有十年。」《聖經》有不少書卷都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然而《路得記》不但以一個外邦人的名字命名,更是一個摩押女子。

2. 作者:身分不詳;如按猶太拉比的傳統,作者是撒母耳[1]

3. 成書日期:許多早期的學者認為這書是在公元前950至700年成書,也就是大衛王在位至北國亡於亞述的年間。但近期的學者傾向把成書日期定在南國被擄或是回歸時期,也就是公元前586至500 年之間[2]。按後者的推斷,這書是一個關乎回歸的故事,是應許那些被擄歸回的人會被祝福,他們的家庭能延續,就如拿娥米從摩押地回到伯利恆所經歷的一樣。此外,這也為本書提及大衛的家譜賦予了意義,因為當時大衛王朝已終結,提及大衛的家譜會燃起以色列人對大衛王朝復興的盼望。如果這書是寫在被擄初期的話,也就是以斯拉、尼希米反對猶太人與外邦人通婚的那段時期,本書從正面的角度去敘述摩押女子路得歸信猶太群體的故事,是在強調猶太人只能接受外邦人的歸順,但不容許猶太人因通婚而受外邦信仰影響。

4. 《五小卷》之一:按猶太人的傳統,他們會在五旬節時誦讀《路得記》。這書與五旬節連在一起是合宜的,因為路得的故事發生在逾越節至五旬節期間,也就是由開始收割大麥至收割小麥的這七個星期內。自《聖經》成書的早期開始,學者就認為上帝藉摩西在西奈山賜下妥拉的那天是五旬節,這是守五旬節的一個重要元素,路得被視為是在五旬節接受了妥拉而進入猶太群體的,正如以色列人是在五旬節領受妥拉一樣[3]

5. 大綱:《路得記》共有4章,大綱如下[4]

  1. 以利米勒全家遷往摩押(1:1-5)
  2. 返回伯利恆(1:6-22)
  3. 在波阿斯的田拾麥穗(2:1-23)
  4. 贖業至親的決定(3:1-18)
  5. 贖業至親的行動(4:1-9)
  6. 路得與波阿斯結婚(4:10-16)
  7. 大衛的家譜(4:17-22)

《路得記》的內容重點

  1. 以利米勒全家遷往摩押(1:1-5

書卷的開始記述「士師統治的時候,國中有饑荒。在猶大的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1:1)士師統治的時候是一個政治混亂、宗教和道德都極度敗壞的年代。「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照自己眼中看為對的去做。」(士21:25)反映出那時的人都不遵守律法,是一個律法鬆弛、公義不彰(lawlessness)的年代。1:1提到兩個地方,分別是「伯利恆」(‎בֵּ֧ית לֶ֣חֶם Bet-lechem;「糧食之家」)和摩押地,稱為糧食之家的地方竟然諷刺地出現饑荒,而摩押地則使人想起關於淫亂或上帝不喜悅的事[5],這樣的開場白給人帶來一種負面的印象。

接著記載那一個人的家庭,他名叫以利米勒(אֱלִימֶלֶך ’Elimelech;「我的神是王」),妻子名叫拿娥米(נָעֳמִ֜י Naꜥomi;「甜、愉快的」),有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מַחְל֤וֹן Machlon;「病弱」),一個名叫基連(כִלְיוֹן֙ Khilyon;「憔悴」),兩個兒子都娶了摩押女子,一個名叫俄珥巴(עָרְפָּ֔ה ꜥOrpah;「頸背」) ,一個名叫路得(רוּת Rut;「朋友,同伴」)。我們或許會因這兩個兒子的名字而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聖經》的敘事往往不是要讀者去考究它是真實還是虛構,而是要讀者從這些文學手法去留意當中的信息(例如:兩個兒子的名字或許是要預告他們命不久矣)。以利米勒一家在摩押地由寄居到住了十年,直到以利米勒和兩個兒子都死了,只剩下拿娥米和兩個媳婦,拿娥米才決定回伯利恆。《聖經》沒有交代以利米勒遷往摩押是否不蒙上帝喜悅以致招災,而是想突顯拿娥米的境況非常悲慘,因為在古代社會,女子不會外出謀生,也沒有田地或家產的繼承權,她們出嫁後的生活只能倚靠丈夫或兒子;現在這三位寡婦都失去了倚靠,生活陷入了困境。留意拿娥米的苦況剛好與她名字的原文意思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也是一種文學手法,為要增加故事的張力,讓讀者繼續追看下去,看看到底這個不合理的局面會怎樣被逆轉。

  1. 返回伯利恆(1:6-22

「拿娥米與兩個媳婦起身,要從摩押地回去,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給他們。」(1:6)「回去」(שׁוּב shuv)這個字既可指身體的回轉,也可指靈性上的回轉,也就是「悔改」之意,這個字在本書共出現了15次,可見是一個重點,而拿娥米回轉的原因是「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給他們。」(1:6下)拿娥米打算自己回去,就勸兩個媳婦留在摩押地,她祝願耶和華恩待兩個媳婦能在摩押地尋得夫家(1:8),這是當時作為寡婦的惟一出路。在《聖經》裏,「恩待」(חַסְד chesed)這個字主要用來表達在盟約關係裏上帝對子民的那份忠誠和慈愛[6],這個字也可翻譯作堅固的愛、堅貞等(參《呂振中譯本》)。它在本書裏共出現了3次,第一次是用在耶和華身上(1:8),第二次是用在波阿斯身上(2:20),第三次是用在路得身上(3:10;《和修》把它譯作「忠誠」)。

兩個媳婦本欲跟隨拿娥米回猶大,但拿娥米說:「為何要跟我去呢?我還能生兒子作你們的丈夫嗎?……我年紀老了,不能再有丈夫。就算我還有希望,今夜有丈夫,而且也生了兒子,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1:11-13)這番話的背景跟《申命記》25:5-6所載的一條律法(levirate marriage,中文譯作〈娶寡嫂制〉)有關,內容是說一個人娶妻後沒生下兒子就死了,他的兄弟要為這人盡本分娶那寡婦為妻,生下的長子要歸在那已死的人名下,這律法的目的是要「為兄弟建立家室」(申25:9),並同時為那寡婦提供生活的保障。而按這律法,要是拿娥米再有兒子就可以娶她們為妻,但這已是不可能發生了。

這番話成功把俄珥巴勸退,她吻別拿娥米就返回摩押地,而按拿娥米的說法,俄珥巴是「回她的百姓和她的神明(那神明就是「基抹」,參民21:29)那裏去了」(1:15),但路得卻不為所動,她緊跟著拿娥米,說:「不要勸我離開你,轉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裏去,我也往哪裏去;你在哪裏住,我也在哪裏住;你的百姓就是我的百姓;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死在哪裏,我也死在哪裏,葬在哪裏。只有死能使你我分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懲罰我!」(1:16-17)這裏反映出路得對拿娥米的愛和忠誠,並同時不願意離開耶和華的信仰,她願意照顧婆婆而放棄尋找夫家,為了表示決心,她甚至立下背誓的咒詛[7]。「拿娥米見路得決意要跟自己去,就不再對她說甚麼了。」(1:18)她們回到伯利恆引起全城騷動,婦女們都認不出拿娥米。拿娥米對她們說:「不要叫我拿娥米,要叫我瑪拉( מָרָ֔אmara;「苦」),因為全能者使我受盡了苦。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使我受苦,全能者降禍於我。你們為何還叫我拿娥米呢?」(1:20-21)這裏反映出拿娥米的痛苦和絕望,她認定是耶和華使她受苦,「滿滿地出去」是指她當時有丈夫和兩個兒子,現在「空空地回來」是指他們都死了,但她忘了她的身邊還有一個媳婦路得。經文接著說當她們回來時,「正是開始收割大麥的時候」(1:22),而故事就從收割麥子開展的。

  1. 在波阿斯的田拾麥穗(2:1-23

在這部分出場的是以利米勒本族的一個親屬,名叫波阿斯(בֹּעַז Boʿaz;「在他裏面有力量),是個大財主(גִּבּוֹר gibbor ;也可解作「大有能力」)。路得對拿娥米說:「讓我到田裏去拾取麥穗,我在誰的眼中蒙恩,就跟在誰的身後。」(2:2)這又跟摩西的一條律法有關,記載在《利未記》19:9-10「你們在自己的地收割莊稼時,不可割盡田的角落,也不可拾取莊稼所掉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葡萄,也不可拾取葡萄園中掉落的葡萄,要把它們留給窮人和寄居的。」《申命記》24:19-22重述這條律法時就更清楚地說明其目的:「你要記得你曾在埃及地作過奴僕,所以我吩咐你遵行這事。」(申24:22)表明上帝要子民在經歷過祂的憐憫和恩典後,就要像祂那樣恩待那些困苦的人,特別是寄居者、孤兒和寡婦。而經文說路得「恰巧來到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塊田裏。」讀者們自然能領悟這當然不是巧合,而是上帝引領路得去到波阿斯的田裏。

波阿斯從監督收割的僕人口中得知那個在田裏拾取麥穗的女子就是跟隨拿娥米從摩押地回來的路得,也聽到她那謙卑和勤勞的態度。波阿斯的僕人容許路得在收割的人身後撿取禾捆中掉落的麥,其實已遵行了上述那條律法。然而從2:8-16開始就描述到波阿斯怎樣親自恩待路得,在在都顯出他所做的已超出律法所要求的,包括:1)讓路得以後都在他的田裏拾取麥穗;2)讓路得緊跟著女僕們,吩咐僕人不可侵犯或責備她;3)容許她喝水缸裏僕人打來的水;4)給她餅吃,又讓她把餅蘸在醋裏(醋可解渴);5)把烘了的穗子給她吃,讓她吃飽,並且有餘;6)吩咐僕人即使路得在禾捆中拾取麥穗,也不可羞辱她;7)要僕人從捆裏抽一些出來留給她拾取。

路得非常感激波阿斯的恩待,自覺只是一個外邦女子,卻蒙他那樣的照顧和保護,波阿斯對她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向婆婆所行的,以及你離開父母和你的出生地,到素不相識的百姓中,這些事人都告訴我了。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報償你。你來投靠在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願你滿得他的報償。」(2:11-12)波阿斯對路得的稱讚差不多是把她跟亞伯拉罕相比,他們都離開了本地、本族而去到一個陌生之地(參創12:1)。這裏提到上帝的「翅膀」( כָּנָףkanaf)使人想起當以色列民出埃及之後,上帝說:「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כָּנָף kanaf)上,帶你們來歸我。」這是以翅膀去描述上帝對子民的憐愛、保護和供應。波阿斯說路得來投靠在上帝的翅膀下,願她滿得上帝的報償。現實是,路得現在來到波阿斯的田,為她提供憐愛、保護和供應的是波阿斯。

當晚路得帶著一伊法的大麥[8]回到拿娥米那裏,告訴拿娥米她在一個名叫波阿斯的人那裏做工。拿娥米就說波阿斯在恩待(חַסְד chased)活人和死人(死人是指她死去的丈夫和兒子,活人是指她們二人),又說波阿斯是一個他們的「贖業至親」(גָּאַל gaʾal;kinsman redeemer)(2:20)。留意「贖業至親」又跟摩西的一條律法有關,這身分的責任包括:1)把至親因貧窮而賣去的產業贖回(利25:25);2)如至親因貧窮而將自己賣給外人或寄居的,要把他贖回(利25:47-48);3)如至親有可得的訴訟賠償卻未能交其本人,該賠償可歸贖業至親(民5:6-8);4)要替至親報血仇(民35:19)[9]。留意贖業至親的責任不包括要娶至親的遺孀,拿娥米這時指波阿斯是她們的贖業至親,或許只是想到第一項責任。而無論如何,拿娥米之後的計劃能否成功,全視乎波阿斯是否會忠誠地活出上帝對「贖業至親」這律法,以及會否對路得施憐憫。

  1. 贖業至親的決定(3:1-18

路得遵照波阿斯和拿娥米的吩咐,緊跟著波阿斯的女僕身後拾取麥穗,直到大麥和小麥收割完畢。這時拿娥米對路得說:「女兒啊,我不該為你找個歸宿,使你享福嗎?」(3:1)這意味著她接下來要說的話都是跟路得的婚姻有關(留意在古代社會,婚姻的主要元素並不關乎愛情,而是要為家族延後和生活得保障)。拿娥米告訴路得波阿斯今夜將在禾場簸大麥[10],吩咐她「要沐浴抹膏,穿上外衣,下到禾場,一直到那人吃喝完了,都不要讓他認出你來。他躺下的時候,你看準他躺臥的地方,就進去掀露他的腳,躺臥在那裏,他必告訴你所當做的事。」(3:3-4)這些吩咐當中暗示著要與他有性行為,例如:「掀露他的腳」、三次提到「躺下躺臥」[11],這都叫人猜測拿娥米想路得效法她瑪當日因猶大而得子的舉動。同是寡婦的她瑪,因著公公猶大沒讓小兒子盡本分娶她,就脫去寡婦的衣裳,用面紗蒙著自己,坐在猶大會經過的路上,讓猶大以為她是妓女,就與她同寢,最後成孕並生下雙胞胎(參創38章)。拿娥米吩咐路得暗地裏去親近波阿斯,是希望她也能從波阿斯得子,那麼路得的婚姻就有希望了。

對於婆婆要求自己做這些大膽的舉動,路得都願意順從,她說:「凡你所吩咐我的,我必遵行。」(3:5)經文接著記載:「路得就下到禾場,照她婆婆吩咐她的一切去做。」(3:6)中世紀的一位猶太拉比Rashi認為路得是先下到禾場,然後才裝扮自己,免得路過的人以為她是妓女[12]。筆者的推測是受到她瑪的故事所啟發,覺得這先後次序的倒轉是指,她瑪是在懷孕之後猶大才知道她的身分,但按著故事的發展,波阿斯是知道了路得的身分後,才娶她並使她懷孕,路得比她瑪更為蒙福。

當波阿斯半夜醒來,見有個女子躺在他的腳旁,就驚慌的問是誰。路得回答說:「我是你的使女路得。請你用你衣服的邊來遮蓋你的使女,因為你是可以贖我產業的至親。」(3:9)衣服的「邊」( כָּנָףkanaf)跟2:12的「翅膀」在原文是同一個字,用「衣服的邊去遮蓋」寓意著婚姻的結合,《以西結書》也曾用這意象說上帝用祂衣服的「邊」( כָּנָףkanaf)去遮蓋以色列的赤體,向她起誓和立約,使以色列歸祂(結16:8)。波阿斯當然明白路得的意思,他讚賞她說:「女兒啊,願你蒙耶和華賜福。你後來的忠誠(חַסְד chesed)比先前的更美。因為無論貧富的年輕人,你都沒有跟從。女兒啊,現在不要懼怕,凡你所說的,我必為你做,因為我城裏的百姓都知道你是個賢德的女子。」(3:10-11)經文沒清楚交代波阿斯與路得是否發生了性行為,但大部分學者都傾向是沒有的。讀者或許會認為路得這舉動有違婦道,但經文多次強調波阿斯與路得有一份救贖者與被贖者的關係,作者又藉波阿斯對路得的稱讚讓讀者明白到,路得此舉不是出於情慾,而是出於她對拿娥米和夫家的忠誠(חַסְד chesed),要是路得只考慮自己的婚姻,她大可以選一個年輕的丈夫,但現在路得請求波阿斯娶她是關乎到夫家的產業是否能得贖。

波阿斯對路得說,有另一位贖業至親比他更有資格盡上至親的本分,他應許說「明早他若肯為你盡至親的本分,很好,就由他吧!倘若他不肯,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為你盡上至親的本分。」(3:13)他讓路得躺到早晨,到早上就讓路得用所披的外衣,裝了六簸箕的大麥回去,路得回去後把一切發生的事都告訴了拿娥米,又告訴她說:「你不可空手回去見婆婆。」(3:17)那六簸箕的大麥對拿娥米來說就好像是信物一樣(就像她瑪也從猶大手中得到信物;參創38:17),讓她相信波阿斯必會辦妥這事。「簸箕」[13]到底是多少不能確定,但Rashi 認為「六」是指之後出現的六個公義的後人[14],雖然這純屬推測,但簸箕裏的麥粒其實就是麥子的後代,或許波阿斯要藉此給拿娥米的信息是:他已明白拿娥米希望路得能有後代的這盼望。而「不可空手」這一句在經文中不是出自波阿斯的口而是由路得所複述,作者像是要以此回應拿娥米從摩押地回來時說:「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1:21),現在情況將會被改變。

  1. 贖業至親的行動(4:1-9

波阿斯一早就去到城門,在古代近東社會,城門是一個進行商議決策、交易和訴訟的地方。波阿斯請了本城的十個長老來,在城門遇上那一個贖業至親,就對他說:「從摩押地回來的拿娥米,現在要賣我們弟兄以利米勒的那塊地。我想我應該向你說清楚:你可以買那塊地,當著在座的眾人和我百姓的長老面前,你若要贖就贖吧!倘若你不贖就告訴我,讓我知道,因為除了你以外,沒有人可以先贖,在你之後才輪到我。」(4:3-4)那人說他要贖。但接著波阿斯說:「你從拿娥米和摩押女子路得手中買這地的時候,也當買死人的妻子,使死人在產業上留名。」(4:5)那人就回答說他不能贖了,因為這對他的產業有損,他願意把這個資格讓給波阿斯,並且以當時的交易方式(一方的鞋子要脫給另一方)去落實這決定(4:6-8)。於是波阿斯正式成為拿娥米的贖業至親,他說:「你們今日都是證人;凡屬以利米勒,以及基連和瑪倫的,我都從拿娥米手中買下來了。我也娶瑪倫的妻子摩押女子路得,好讓死人可以在產業上留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鄉的城門中消失了。你們今日都是證人。」(4:9-10)如上文所述,贖業至親的律法責任其實不包括娶至親的寡婦,但波阿斯把那一條為死人留名的律法也一併的去盡上本分,這再一次讓我們看見波阿斯對拿娥米和路得的恩慈已超過了律法所要求的。

  1. 路得與波阿斯結婚(4:10-16

他們這宗婚姻得到在場所有百姓和長老的祝福:「願耶和華使進你家的這女子,像建立以色列家的拉結和利亞二人一樣。又願你在以法他得亨通,在伯利恆有名聲。願耶和華從這年輕女子賜你後裔,使你的家像她瑪從猶大所生法勒斯的家一樣。」(4:11-12)經文把路得這個摩押女子與以色列的先祖母拉結和利亞相提並論,又把她跟她瑪相比,祝福她能為波阿斯生下後裔;不論是拉結、利亞或她瑪,她們能有兒子都是上帝所賜的福氣。

波阿斯娶了路得後,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婦女們就對拿娥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為他今日沒有使你斷絕可以贖產業的至親。願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聲。他必振奮你的精神,奉養你的晚年,因為他是愛慕你的媳婦所生的。有這樣的媳婦,比有七個兒子更好!」(4:14-15)這段說話是要回應拿娥米之前曾認定是耶和華降禍於她,但現在就證明事情並非像她所以為的,是上帝藉著路得對拿娥米那份忠誠的愛,以及波阿斯的敬虔和對人的憐憫,使拿娥米不再是兩手空空,而是懷中抱有一個孩子,家庭得以延續。

  1. 大衛的家譜(4:17-22

最後就記載大衛的家譜路得所生的孩子就是大衛的祖父,他的名字是俄備得( עוֹבֵ֔דOved;「服侍者」),「俄備得是耶西的父親,是大衛的祖父。」(4:17)最後的家譜由法勒斯的後代開始列出:「法勒斯生希斯崙;希斯崙生蘭;蘭生亞米拿達;亞米拿達生拿順;拿順生撒門;撒門生波阿斯;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耶西生大衛。」(4:18-22)路得對拿娥米的忠誠與慈愛,使她不但成為猶太群體的一分子,更成為以色列國一位上帝所重用的王大衛的曾祖母,彌賽亞‧耶書亞(耶穌基督)也是由大衛而出。

當以色列處於一個黑暗的士師統治時期,那是一個各人都只會照自己眼中看為對的去做的時期,卻出現了一位外邦女子路得,她對拿娥米的忠誠與恩慈超過了一般媳婦對婆婆的愛,又出現了一位波阿斯,他對拿娥米和路得所做的恩慈行動,已超過了摩西的律法所要求的要顧念困苦的人。在這個故事裏,上帝似乎是隱藏的,但從作者的敘事手法我們就知道是上帝把他們三人連在一起,又使用他們成就了祂拯救以色列民的計劃。

 

試從《四福音書》中列舉一些耶書亞(耶穌)的比喻或教導,是指出天父要祂的兒女們像祂那樣以愛和憐憫去對人,因為這與他們在天國裏是否有分是相關的。

《路得記》讓我們看見上帝喜悅人以忠誠和慈愛去對待別人,祂也會賞賜這些人,讓他們能在上帝的國度裏有分。事實上,忠誠和慈愛正是上帝自己的性情,《舊約聖經》往往以「慈愛(חַסְד chesed)和信實」去形容上帝:

創 24:27 說:「耶和華──我主人亞伯拉罕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因他不斷以慈愛信實(חַסְדּ֛וֹ וַאֲמִתּ֖וֹ chasdo vaʾametto;『祂的慈愛和祂的信實』)待我主人。至於我,耶和華一路引領我,直到我主人的兄弟家裏。」

出 34:6 耶和華在他面前經過,宣告:「耶和華,耶和華,有憐憫,有恩惠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和信實(חֶ֥סֶד וֶאֱמֶֽת chesed veʾemet

而在《新約聖經》裏,當形容耶書亞的性情時,則提及「恩典和真理」這兩個詞組:

約 1: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χάρις charis)有真理(ἀληθείας alētheia;truth, faithfulness),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

χάρις(charis)這個希臘文在《新約聖經》裏,意思大多數是「恩惠,恩典」(grace),既是指上帝對人的恩典(路1:30;羅3:24),也是指耶書亞對人的恩惠(徒15:11;羅12:6)[15]

耶書亞是上帝完美的彰顯,他宣講天國的真理,又治病趕鬼把人從壓制中釋放出來,在在都帶著一份對人的憐憫和愛[16],他對人堅定的愛並非因為我們願意信他或先去愛他,而是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他的愛就先向我們顯明了(羅5:8;約一4:19)。藉著耶書亞,人能與天父和好,成為天父的兒女(約 1:12),並且我們是主耶書亞用真道所生的(約1:12,雅1:18),所以我們的心思意念及行事為人,都要以他的教導為準繩,以致我們能活出一個與天國子民的身分相符的生命。

耶書亞向人傳講真理時,常常教導人要對上帝和他有忠誠的愛,例如:「愛父母勝過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勝過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10:37)又引用《申命記》6:4-5來說明最大的誡命是關乎我們怎樣去愛上帝等等(另參太25:1-30以及其平行經文)。對人方面,耶書亞也往往會提到天國的價值觀和天父那憐憫和慈愛的心腸,為的是要教導天父的兒女們也要像天父那樣對人有愛和憐憫,這也是建基於我們對主的一份忠誠的愛。現從《四福音書》中列出一些耶書亞在這方面的比喻或教導作論述。

  1. 不饒恕人的惡僕(太18:21-35

當彼得問主耶書亞當饒恕人幾次的時候,主耶書亞說了一個關於天國的比喻,當中有三個人物:王、王的僕人、僕人的同伴。王的僕人欠了王一萬他連得,但無力償還,王「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太18:27)但這僕人之後卻不肯寬容一個欠他一百個銀幣的同伴,把那同伴下在監裏,主人知道這事後就對僕人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應該憐憫你的同伴,像我憐憫你嗎?」(太18:32-33)於是把僕人交給司刑的,直到他還清了所欠的債。耶書亞對門徒說:「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太18:35)在教導人要饒恕別人時,耶書亞先讓人醒悟到自己是一個蒙了天父饒恕的人,天父饒恕人是出於祂的憐憫,祂期望那些經歷過祂憐憫的人,也效法祂去憐憫人,其中一個實際的行動就是表現在饒恕別人對自己的虧欠。要留意的是,這不是一個選擇性的吩咐,因為天父對那些沒有憐憫心腸的人,是會追討他的過犯的。

  1. 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路10:25-37

有一個律法師問耶書亞怎樣才可以承受永生,這人從律法書上知道他必須盡心、盡性、盡力、盡意去愛主上帝,又要愛鄰如己,只是他不知道誰是他的鄰舍。耶書亞說了一個比喻,是關於一個落在強盜手中的人,他被剝去衣裳又被打得重傷,比喻裏只有撒瑪利亞人對他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旅店裏去,照應他。第二天,他拿出兩個銀幣來,交給店主,說:『請你照應他,額外的費用,我回來時會還你。』」(路10:34-35)耶書亞說,落在強盜手中的人得到撒瑪利亞人的憐憫,所以撒瑪利亞人是那人的鄰舍。這個故事會使當時的人受到衝擊,因為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互不交往,甚至彼此為敵(參約4:9;路9:52-54),但現在耶書亞把要愛的「鄰舍」也包括了敵人。事實上,要愛你的仇敵這教導耶書亞在登山寶訓也有提及:

太5:44 但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迫害你們的禱告。

太5:45這樣,你們就可以作天父的兒女了。因為他叫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天父要祂的兒女們去愛敵人,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正是天父在做的事,而作為祂的兒女,祂也要求他們跟祂做同樣的事。

  1. 兩個兒子的比喻(路15:11-32

這個比喻我們都很熟悉,當中也有三個人物:父親、大兒子、小兒子。小兒子離家在外花光了父親的家財後,就後悔回家,父親為他動了慈心,不但沒有責備他,反倒為他回家而歡喜,大兒子對於父親接納這個弟弟甚為不悅,父親於是對大兒子說:「……可是你這個弟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慶祝。」(路15:32)這就是父親的心腸,他對子女的憐憫之情遠遠大於要計算他們曾有的過犯,這番剖白是希望大兒子能體貼父親的愛子之心。而在這個比喻之前的兩個比喻──失羊和失錢的比喻,其實都是耶書亞用來向法利賽人和文士說明:「一個罪人悔改,上帝的使者也是這樣為他歡喜。」(參路15:7、10)上帝定意要拯救罪人,所以差了耶書亞來到地上為罪人成就救贖之恩,這也就意味著上帝的工作必然是在罪人中。這三個比喻的重點是在問天父的兒女們:是否能明白天父的心?是否也會為罪人的悔改而歡喜?甚至被推動去參與主耶書亞那拯救罪人的工作?

  1. 把綿羊和山羊分開(太25:31-46

耶書亞在踏上十字架被釘死之路之前,門徒問他關於他要來臨和世代終結的預兆(太24:3),耶書亞說:「當人子在他榮耀裏,同著眾天使來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人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太24:31-33)接著指出誰是那些可以承受上帝自創世以來為人所預備的國的人(太24:34),他們因上帝的緣故而主動向有需要的人做出憐憫的行動而不求回報,包括:給那些人吃的、喝的、住的、穿的、以及看顧他們,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正是上帝要求祂的兒女們去做的事,至於那些沒有這樣做的人,就只配得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裏去!(太24:41)可見這份對人有憐憫並有實際行動的,是天父的兒女們的一個標記,耶書亞要我們以這樣的認知去等待他的再來,也要確實地知道將來天父必以這樣的要求向祂的兒女們問責。

結語:以行動活出天父的愛和憐憫才配得賞賜

《路得記》記載了上帝藉路得、拿娥米和波阿斯各人對上帝和人的忠誠與慈愛(חֶ֥סֶד chesed),成就了祂對以色列民的拯救,為子民帶來一位偉大的君王大衛,而這更延伸至後來上帝對世人的拯救計劃,為世人帶來一位永恆的救贖主彌賽亞‧耶書亞(參太1)。人能得到上帝的最大福氣,莫過於能在上帝的國度裏有分,而這分福氣與我們是否有忠誠的愛和憐憫是息息相關的。

耶書亞的教導清楚指出,我們要對上帝和人有一份忠誠的愛(חֶ֥סֶד chesed,就是一份堅定和不求回報的愛。對人有愛和憐憫是上帝的性情,上帝也要使用祂的兒女們向人做出帶著愛和憐憫的行為,包括:饒恕人、愛仇敵、接納罪人、照顧那些困苦及有需要的人等等。這份對人的愛和憐憫不是來自我們,而是來自上帝的,祂讓我們自己親身經歷過,又要使用我們去讓別人都能經歷到祂的愛和憐憫。當我們樂意被祂所使用,在生活中切實活出這份屬上帝的性情,我們才配得被稱為是至高者的兒女,也能以信心去等待主耶書亞的再來,並盼望能得天父的賞賜(參路6:32-36)。最後,願以使徒約翰的話與弟兄姊妹互勉:

約一5:3 我們遵守上帝的命令,這就是愛他了,而且他的命令並不是難守的。

約一5:4 因為凡從上帝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過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

約一5:5 勝過世界的是誰呢?不就是那信耶穌是上帝兒子的嗎?


[1] 參猶太拉比文獻《塔木德》(b.B.Bat. 14b)。

[2] 其中一個原因是,雖然《路得記》的故事發生在士師年間,但經文的希伯來文明顯受到亞蘭文影響,所以從語文來看,理應是被擄回歸時期的作品。

[3]The Jewish Study Bible, 2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4), 1574。

[4]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Massachusetts, 2016), 1189。

[5] 摩押的始祖是羅得之子,他是羅得與大女兒從亂倫而生的(參創19:36-37)。《民數記》22至25章記載,當時以色列人在曠野聚居,摩押王巴勒因懼怕他們而欲雇先知巴蘭去咒詛他們,但因耶和華的阻攔而不成功,及後巴蘭用詭計使以色列人與摩押和米甸的女子行淫,惹上帝發怒,以致上帝把瘟疫降在以色列民中,死了二萬四千人。在《申命記》,上帝更說明:「亞捫人或摩押人不可入耶和華的會;甚至到第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華的會。」(申 23:3)

[6] 參出15:13、20:6、34:6-7;民14:18-19;申7:9、12。

[7] 猶太學者Rashi 視這番話為路得正式皈依猶太信仰的誓詞,路得是在拿娥米的指示下說的(Ruth Rabbah)。但這看法對後來的拉比猶太教而言有欠說服力,因外邦人正式皈依猶太信仰是拉比時期才出現的事。不過在古代猶太教時期,外邦人是可加入猶太人的群體,而路得就是一個例子。參The  Jewish Study Bible, 1575。事實上,及後的經文每當提到路得的名字時,也仍是以摩押女子來稱呼她。

[8] 一伊法的分量大約是10 俄梅珥,而1 俄梅珥大約是一個人一天的食物分量。

[9] John H. Walton, ZIBBC Vol 2 ( Zondervan, Grand Rapids, Michigan, 2009), 257.

[10] 「禾場」也就是「打穀場」,多是在一塊堅硬的平地上。以色列人在收割後,會把禾捆聚集到打穀場,以便進行兩個工序,第一個工序是把禾捆鋪在地上,以「碾禾橇」碾過,好讓穀粒脫離麥稈,由於穀粒跟糠秕(即碎稈和穀殼)混在一起;第二個工序就是用揚穀叉(即「簸箕」)把穀粒拋在空中,讓輕的糠秕被風吹走,重的穀粒留下來;當所有處理好的穀粒仍在打穀場而還未存放入穀倉時,就需要有人日夜看守。估計波阿斯那天晚上是跟僕人吃喝,慶祝收割完畢,然後在打穀場睡覺,看守收成。參林梓鳳著,《聖經的詞裏人間》,頁2-12;黃天相著,《路得記:恩惠的故事》,頁136。

[11] 「腳」可以是男性生殖器的委婉語,參出4:25,而「掀露他的腳」就等同是「露其下體」,也是「跟他有性行為」的委婉語,參利18章。

[12] Rashi 更認為路得這些舉動是正式皈依猶太信仰,例如:她沐浴自己代表從之前拜偶像之身潔淨過來,她膏抹自己代表她接受了妥拉,她穿上外衣,代表她穿上了安息日的衣裳,象徵完全遵守安息日(Peʾah 8.7)。

[13] 六「簸箕」的總重量不明,如果是六「伊法」,就約有90-150千克,這太份量太重,路得無法扛得起,如果是六「俄梅珥」,則是路得一天拾取的量的10份之6,則太少,所以有可能是六「細亞」,即2 伊法。

[14] Rashi (Ruth Rab.) 認為「六」是指六個公義的後人:大衛、希西家、約西亞、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

[15] 這個字也可解作「得人的喜愛」(路2:52,徒2:47)、「恩慈的行為「(林後8:6)和「感謝「(路6:32-34)。

[16] 耶書亞對人滿有憐憫(例如:太9:36、20:34;可1:41、14:14,路7:13)和愛(例如:約11:35-36、13:1)。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雅歌》:從男女之情到更愛上帝

「安息日研經坊」(2021-10-2)《希伯來聖經》綜覽:《雅歌》(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以色列地的百合花(見歌2:1-2、16、4:5、5:13、6:2-3、7:2),攝於耶路撒冷聖經植物公園;©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雅歌》除了可按字面意思理解,猶太的傳統會把書中男女之情比喻為上帝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而基督徒的傳統則理解為基督和教會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也嘗試把《雅歌》中的男女關係理解為上帝和祂子民(包括外邦信徒)之間的關係:

1)這對我們來說可帶來甚麼屬靈的意義或提醒?

2)《新約聖經》裏有提及相關的教導嗎?

 

簡介《五小卷》

在綜覽《希伯來聖經》第三部分《著作》的《詩篇》、《箴言》和《約伯記》之後,按次序就是《五小卷》,所以我們會先簡介《五小卷》和綜覽《五小卷》的起首書卷:《雅歌》。這五卷書會在猶太月曆的主要節日裏誦讀。(見下表)

猶太的節日

按猶太傳統會讀的書卷

希伯來文書名

逾越節

雅歌

שִׁיר הַשִּׁירִים

五旬節

路得記

רוּת

耶城被毀日

耶利米哀歌

אֵיכָה

住棚節

傳道書

קֹהֶלֶת

普珥節

以斯帖記

אֶסְתֵּר

不過這猶太傳統並非耶書亞(耶穌)時期的傳統[1],而是後來的猶太人按照猶太節期在月曆上出現的次序而發展出來的,以便守節時在會堂裏誦讀。而每卷書所對應的節期都有其原因,我們會在綜覽每卷書的時候提及。

 

簡介《雅歌》

1. 書名:《雅歌》的希伯來書名 שִׁ֥יר הַשִּׁירִ֖יםShir Hashirim(Song of Songs)來自1:1「所羅門的雅歌。」希伯來文 שִׁ֥יר Shir的意思是歌,而  שִׁ֥יר הַשִּׁירִ֖יםShir Hashirim就是「歌中之歌」,這表達方式就如「萬王之王」、「至聖所」那樣,表示這歌是極致非凡的一首作品。

2. 《雅歌》的內容簡介和研讀上的困難:《雅歌》的主題表面上是表達對愛情的渴慕,用詩歌體裁寫出一對男女的相愛過程,以至進入婚姻當中的感受。女主角為農村女孩,而她的良人則為一位耶路撒冷的君王,詩歌的內容主要是描述二人的內心世界,也有一些對現實和夢境的描述,並不按照時序而寫。當中偶爾提及雙方的母親、兄弟、守衛和耶路撒冷的女子等人物。在所有《希伯來聖經》的書卷中,《雅歌》普遍是被忽略的,而要解讀這書也存在不少難題,例如:a)作者是否所羅門?b)內容露骨,難以公開教導;c)既難以直接按字面來讀和教,那麼應該如何理解經文的內容和想要表達的意思(按字面、寓意還是其他方法)?d)跟《以斯帖記》一樣,書卷內容在原文中並沒有提及上帝的名字[2],要怎樣理解這書的神學意義?e)關乎情愛的內容,為何可以列入《聖經》的正典?f)詩歌體裁的經文沒有交代內容的時間、地點、人物和背景資料等,也不按時序,以致難以準確解讀。

3. 作者:《雅歌》的作者在傳統上被認為是所羅門,但也有不支持這說法的。支持者的理據主要建基於:a)1:1的標題指向所羅門;b)《列王紀上》4:32指出他作箴言三千句,詩歌一千零五首,所以《雅歌》可能是他所寫的智慧文獻中的其中一首;c)按照經文的內容和描述,情歌本身較配合一些國泰民安(有農耕收成)和生活平靜的處境,這也符合所羅門王的時期;d)經文同時提及南北兩國的地點(例如:得撒和耶路撒冷),並沒有反映南北國之間有衝突,或已受到亞述或巴比倫帝國的威脅,亦不像亡國被擄或回歸的景況,因此也符合所羅門時期的理解。而不支持者的理據則主要是:a)《列王紀上》11:3提及所羅門娶了七百個公主,三百個妃嬪,但經文卻指向一男一女的專一關係;b)經文中出現所羅門的名字時是以第三身來記載而不是用較為合理的第一身;c)《雅歌》的希伯來文有受亞蘭文影響的跡象,所以不像以色列國早期的著作;d)標題1:1中「所羅門的」原文是 אֲשֶׁ֥ר לִשְׁלֹמֹֽה 也可理解為「歸給、屬於、為了」所羅門(就如「大衛的詩」也未必是指由大衛所寫),因而估計《雅歌》也未必一定出自所羅門之手,而可以是後人收集後歸在他名下。無論如何,我們無法絕對肯定作者是否所羅門,不過《雅歌》的內容反映男主角應該在耶路撒冷作王,而且經文提及雖然他有六十王后、八十妃嬪,並有無數的童女,但女主角才是他獨一的鴿子、是他完美的人兒(6:8-9),加上拉比傳統上較支持所羅門是作者的說法[3],所以即使我們無法肯定,但嘗試用所羅門來代入經文,可算是最理想的做法,並且也是編者以「所羅門的雅歌」為題的原因。

4. 成書日期:若按傳統觀點相信所羅門為《雅歌》的作者,這書的寫作日期就會是在他作王的時期(公元前十世紀左右)。而假使這書只是歸在所羅門的名下而並非由他所寫,按照經文反映的社會背景和牽涉的地理資料,也指向屬於以色列國較早期的作品[4]

5. 解經的方式:早期的猶太拉比已經討論是否應該按字面的意思來理解這書,其中著名的拉比 Akiba(公元後第一至二世紀)宣告,如果有人在宴會廳中唱《雅歌》並純粹當歌詞(按字面意思)來看,他就不能承受永生(T. Sanh. 12:10)。而猶太拉比在傳統上傾向用《雅歌》中男女之間的愛情比喻為上帝和以色列民之間的愛[5]。基督教的傳統則傾向理解為預表基督和教會之間的愛。可以說,過去兩者都認為按字面的意思較難直接應用,於是傾向以寓意或預表的方式來解讀《雅歌》。不過,也有現代學者認為《雅歌》應按字面理解,是純粹描寫人類對愛情和性的渴求的文學作品。筆者建議用猶太人兼容性的態度來面對,只要說法合理並能帶領我們更親近上帝,也就不妨同時參考多個不同層次的解釋(包括字面、寓意和預表),以豐富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和對祂話語的理解。

6. 神學信息:雖然《雅歌》的主題表面上是男女之間的愛,但其實也有其神學重要性,例如:

a)說明上帝關心人的所有,包括愛和被愛、對性的需要、戀愛的過程和感受。

b)愛情和性都是上帝賜給人的禮物,本是好的。可惜後來人扭曲愛和性的觀念(例如:創6:4-6),而《雅歌》卻教導和強調上帝子民中間正確的觀念和應用:i)一男一女的夫妻盟約關係是上帝所訂立和看重的(創2:24-25;箴2:15-18);ii)正確的性關係符合《妥拉》所教導的道德倫理(出20:14;利18和20章);iii)對抗古近東的異教、拜偶像中的廟妓文化(利19:29;申23:17-18;王下23:7;何4:14)。

c)帶出要明白《聖經》和上帝,不能單靠理性討論,也要從感性層面去體會的重要性。

d)《雅歌》中一男一女的親密關係,尤如返回人類犯罪前伊甸園的美好景況(創2:25),表明上帝希望領人回歸像伊甸園那時的人與人、上帝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e)《雅歌》高舉「愛」,表明上帝喜悅「愛」、看重「愛」,甚至祂自己就是「愛」(約一4:16)!祂喜悅人建立彼此相愛的關係,包括愛祂、愛基督和愛鄰舍。

7. 文學手法:《雅歌》整卷書都是以希伯來詩歌體裁寫成,當中常用的修辭包括:

a)平行句,例如:如同基達的帳棚,好像所羅門的幔子(1:5);

b)重複句,例如:不要挑動愛情(2:7、3:5、8:4);我的良人屬我(2:16、6:3);我屬我的良人(6:3、7:10);

c)明喻及圖像,例如:……你的牙齒如新剪毛的一群母羊,洗淨之後走上來,它們成對,沒有一顆是單獨的。(4:2)

d)其他手法,例如:大量對話、描寫反應、感嘆、雙關語(pun, word play)的文學修辭技巧等等。

8. 大綱以及其文學結構:《雅歌》共有8章,1:1是標題,然後1:2-8:14的內容大綱並不是按時序來記載,而是用一個文學上的倒影結構去呈現男女之間的關係,首尾部分強調雙方對彼此的渴慕和期待,而中間的部分是二人結合的婚禮圖畫,充滿浪漫的意境:

A. 渴慕之歌(1:2-2:7)

B. 尋覓之歌(2:8-3:5)

X. 婚姻之歌(3:6-5:1)

B’. 委身之歌(5:2-8:4)

A’. 期待之歌(8:5-14)


渴慕之歌(1:2-2:7

第一段詩歌的主題是描述男女的互相渴慕。1:2-4描寫女主角渴望得到他良人的親吻和愛情,並重複用酒來比喻她在愛和思念中的陶醉(1:2、1:4)。從「王領我進入他的內室。我們必因你歡喜快樂,我們要思念你的愛情」(1:4)並之後提及的「耶路撒冷的女子」(1:5),反映她的良人在耶路撒冷作王。接著1:5-7描述她的內心世界和家庭背景,她為自己皮膚黝黑而自辯,說母親的兒子們都對她發怒,要她去看守他們的葡萄園,以致連自己的葡萄園也未能看守。這些話反映出她看自己為不配、因被人使喚而自憐,同時夾雜著內心對良人的一份思念──「你在何處牧羊?正午在何處使羊歇臥?」她雖看自己為卑微,良人卻稱讚她是最美麗的女子,又比喻她像法老戰車上的駿馬,因為埃及戰車的馬匹會配戴金銀的裝飾,所以這是指他要給她配戴華麗的裝飾,表達出對她的愛意和看重。(見1:9-11)

歌2:1 我是沙崙的玫瑰花,是谷中的百合花。

歌2:2 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荊棘裏的百合花。

1:12-2:2雙方繼續輪流稱讚對方的美麗和英俊。女主角說自己是「沙崙的玫瑰花,谷中的百合花。」沙崙是以色列北部沿海的平原,土地算肥沃和適合植物生長,所以「沙崙的玫瑰」是指自己十分平凡,只是花海中的一朵而已;同樣,在缺乏河流和水源的以色列地,山谷是最多雨水匯集流經之處,因此雨季過後乾旱的山谷也可生出較多的花草,所以「谷中百合花」是平行句,同樣指到自己不過是眾多百合花的其中一朵而已,她覺得自己如此平凡,根本配不上男主角。但是,她的良人卻回應:「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荊棘裏的百合花。」說明他心目中只有女主角一朵百合花,其他的女子都是荊棘,肯定了女方的獨一地位和重要性。餘下的經文繼續表達女主角對良人的心動和渴慕,甚至因愛成病,反映男女主角並非可以常常單獨相處見面,他們的相聚有時可能只在公開的宴會廳裏(參2:4)。這跟男主角作為以色列王,要「牧養」整個國家,國務繁重的背景吻合(王在古近東的文化中往往被比喻為牧羊人去保護國民和供應他們的需要)。

歌2:7 耶路撒冷的女子啊,我指著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囑咐你們,不要喚醒(תָּעִ֧ירוּ,不要挑動(תְּעֽוֹרְר֛וּ愛情,等它自發。

第一段詩歌以2:7作結,類似的句子也在3:5和8:4出現,估計是作為詩歌的停頓和分段之用。我們無法肯定說這話的人是誰,但按照上下文應該是女主角。當中「耶路撒冷的女子」估計是王身邊的眾多童女(參1:3),「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則可寓意為快速和戀慕的意思(參詩8:33;箴5:9、6:5),而「喚醒」和「挑動」在原文中其實相同,也就是在叮囑那些圍繞著王身邊的侍女,要讓她與王之間的關係自然發展,不要在王身邊代她說話或作任何催逼的行動。這提醒我們感情是不能勉強的(就如上帝恩待我們,不會勉強我們去愛祂、為祂付出),所以我們也不應只做一些表面工夫,試圖營造一份看似與上帝親密的關係,事實上我們若尊重祂的話就應該全心全意地切實去愛祂並順服地遵行祂的吩咐,這才是真正愛上帝的表現(參申6:4、約14:21)。另外,如果以女主角的思念去看的話,這或許是在表達女主角對王的體貼和尊重,她雖然十分渴慕見王,但同時又不希望打擾王處理國務,寧願等候王回來見自己的矛盾心情。可以說,第一段詩歌細緻地描寫了這對情侶對彼此的肯定、愛意、渴慕等心情,並他們互相體貼、顧及對方感受的心意。另外要留意,經文中多次提及「葡萄園」,這是彼此建立親密關係的圖畫,因為耶和華也曾用葡萄園來表達自己和以色列的親密關係(賽5章),難怪猶太拉比的寓意解經會把當中的男女關係比喻為上帝與子民之間的理想關係。


尋覓之歌(2:8-3:5

第二段詩歌的主題為「尋覓」,2:8-14描述男主角前來找女主角的經過,希望她會跟自己同去,並用冬天已過,春天已來比喻為適合見面的時機,讓他得見她的美貌,得聽她悅耳的聲音。

歌2:15 請為我們擒拿狐狸,就是毀壞葡萄園的小狐狸,我們的葡萄正在開花。」

歌2:16 我的良人屬我,我也屬他,他在百合花中放牧。

2:15再次提及葡萄園,並以二人的葡萄正在開花來表達彼此關係的穩步發展。不過,歌詞突然說要提防小狐狸毀壞葡萄園,就是指要防範任何破壞或影響他們二人關係的東西。如果按猶太拉比的寓意式解經,這是提醒以色列民要預防一些傷害或影響他們與上帝之間關係的事情,因為上帝和子民是彼此屬於對方的,不能容納第三者,這對當時古代的猶太人來說,特別提醒他們不可在敬拜上帝的同時,又去拜其他偶像(例如:巴力、亞舍拉)。而對基督徒而言,則提醒我們不可容讓任何東西傷害或影響我們與主耶書亞(耶穌)之間的關係,這與耶書亞在登山寶訓中「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的教導互相呼應。2:16的「我的良人屬我(דּוֹדִ֥י לִי֙ dodi li),我也屬他(וַאֲנִ֣י ל֔וֹ wa’ani lo)」表明彼此擁有對方和屬於對方,而「他在百合花中放牧」反映良人作為一位王,在身邊會有許多女子出現,但二人都單單屬於對方、彼此委身於對方。

2:17-3:5則描述女主角對雙方已經結成夫婦一起生活的憧憬或描述。她在黃昏的時候期望她的良人回家,並會在夜間突然睡醒而不見良人,於是便到城中尋找他。最終女子找到她的良人,就拉住他不再肯放他走,她說要「領他進入我母親的家,到懷我者的內室。」這是平行的詩句,表達出一種十分有安全感的處境,那是因為她的良人不能離開她。而這段詩歌的結束(3:5),再次用「耶路撒冷的女子啊,我指著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囑咐你們,不要喚醒,不要挑動愛情,等它自發。」這句話,也許像之前2:7那樣是表達一種希望讓愛情自然發展的心聲,這正是女主角既不想良人離開自己,同時也不想勉強他去愛和委身於自己的情況。


婚姻之歌(3:6-5:1

第三段詩歌的主題描述男女主角進行婚禮、進入婚姻的親密關係,也是整篇《雅歌》的核心部分。3:6-11是女主角對所羅門王坐轎行婚禮的描述,婚禮進行的氣氛濃厚,並且經文兩次提及所羅門的名字(3:7、3:11);4:1-8則進一步描述他迎娶女主角的情境、在婚姻中親密的關係和對她的讚美,當中描述女主角在面紗後的美麗(4:1),王稱她為「我的新娘」(4:8),並且邀請她一同離開黎巴嫩。黎巴嫩可能是她原生家庭的所在或他們二人相識之地(留意所羅門時期的以色列國版圖北至推羅和西頓,所以當時的黎巴嫩也屬以色列境內)。這時,男主角要她離開和轉移視線(4:8),可能在提示二人的結合不但在身分上要有所轉變,他期望女主角要有新的視野,並且要離開過去父家的舊有生活方式,因著新的身分而作出改變。

4:9-5:1繼續表達男主角(新郎)對女主角(新娘)的愛意,其中4:12-16比喻女主角「是上鎖的園子,是禁閉的園子,是封閉的泉源」也就是她單單屬於她的良人(4:16-5:1)。當中出現樹、花、沒藥、沉香等香料等字眼,不禁讓人聯想起《箴言》7:14-21描述一個愚昧無知的青年怎樣被誘惑去靠近外邦女子,最終賠上自己的性命。這兩段經文成了對照,突顯出把親密關係建立在婚姻中才是真智慧!如果按猶太拉比寓意式的解經,這場婚禮和雙方的聯合可比喻為上帝領以色列民出埃及後在西奈山宣讀十誡、訂立盟約的情景。難怪猶太的傳統會在逾越節的時候誦讀《雅歌》,就是要記念以色列民出了埃及並與上帝聯合,就必須撇棄以往在埃及的舊有生活方式和思維,單單事奉上帝。


委身之歌(5:2-8:4

第四段詩歌的主題關乎雙方對對方的委身,與之前第二段對對方的尋覓是一個呼應(2:8-3:5)。一開始5:2-8記載女主角躺臥,但心卻醒,這時她的良人敲門要她開門,像是工作忙碌過後夜裏回家的情況。她初時因為已經洗淨了自己、脫了衣裳就寢就不想再起來開門,但當看見良人從門縫裏伸進他的手就想改變主意,在遲疑不決之間她最終也前往開門,然而她的良人已經轉身離開了,於是她就出去尋找。這時經文再次提及城中巡邏的守衛,這明顯在《雅歌》的文學倒影結構中與之前的3:1-4是個平行,然而這次女主角遇上他們後,竟然被打傷和被奪去了披肩!這情況是難以理解的,解經家大多解釋守衛誤以為她是個妓女[6],但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她做惡夢的夢境(5:2),又或者只是一個比喻,去對比之前3:4最後找到良人的美好結果。無論如何,這段結束在「耶路撒冷的女子啊,我囑咐你們:若遇見我的良人,要告訴他,我為愛而生病。」(5:8)這是女主角再次對「耶路撒冷的女子」說話,以表達她內心對良人渴慕的感受。而這段有關二人的若即若離,反映他們雖然已經結婚,但二人仍未能完全同步或建立出默契。按照猶太拉比的寓意式解經,這段可比喻為以色列民在西奈山立約後便隨即在山下拜金牛犢,以致上帝十分傷心,最終要由利未人殺害其他支派的同胞三千人以及摩西的代求才能平息事件(出32-33章)。另外也有猶太拉比把這段經文比喻為以色列民亡國被擄的慘痛經歷,因此他們思念上帝,希望祂出手救贖他們回歸耶路撒冷。

接著5:9女主角被提問「你這女子中最美麗的,你的良人有甚麼勝過別的良人呢?你的良人有甚麼勝過別的良人,你這樣囑咐我們?」引出一段女主角讚美和肯定她良人的話(5:10-16),接著她再被問到「你這女子中最美麗的,你的良人往何處去?你的良人轉向何處去了?我們好與你同去尋找他。」而她的回應就是「我的良人進入自己園中,到香花園,在園內放牧,採百合花。」(6:2)這回答對應之前第二段詩歌的起首2:8-2:16,表達二人有屬於他們倆的葡萄園,而6:3「我屬我的良人,我的良人屬我;他在百合花中放牧。」在原文更與2:16幾乎完全相同,明顯是個平行對應,以表達雙方的關係是彼此單單屬於對方,這些提問根本不能動搖他們之間那種委身和忠誠的關係。另外,這也可對照伊甸園中蛇怎樣用說話來挑撥亞當、夏娃和上帝之間的關係,讓二人不聽從上帝的吩咐(創3:4-5),而《雅歌》則強調二人的關係不會因為別人的話而動搖。

6:4-13記述男主角對他佳偶的稱讚,當中「你美麗如得撒,秀美如耶路撒冷」(6:4)是指著以色列南北兩個地區的重要城市(得撒和耶路撒拉冷分別是南北國分裂早期的兩國首都,後來北國的暗利把首都遷至撒瑪利亞;參王上16章)。得撒(תִּרְצָה Tirtzah)在原文的意思是「美麗」,也就是說,他用雙重的手法去表達女主角的重要性和美麗!不但如此,男主角更進一步強調雖然宮中有六十王后、八十妃嬪,和無數的童女,但在他眼中唯有女主角是完美和獨一的,就連王后和妃嬪見了她也要讚美她(6:8-10)。之後經文指他下到堅果園後又不知不覺坐在百姓高官的戰車中,可以說,他作為王的身分卻遇上最愛的人,生活忙碌於戀愛與國務之間,有點兒分身乏術,而6:13a(原文為7:1)指她們(估計是耶路撒冷的女子們)重複呼喊書拉密的女子(即女主角)要她回去、回去。當中書拉密這個名稱在原文帶著定冠詞,所以不是人名,這可能是北方某遊牧民族的名稱,也有可能是跟希伯來文字根shlm(「完美」的意思)有關,這名字甚至可以是「所羅門」在原文的陰性詞,暗示女主角是屬所羅門的女子[7]。無論如何,更重要的是這句話反映出她正在離開、遠去!可以推測,也許女主角仍未願意緊緊跟隨男主角的步伐,完全地放下自己與她的良人同心面對國務。在寓意的明白上,這提醒上帝的子民必須與上帝同心,願意為到祂的國而放下自己等等。而6:13b「你們為何要觀看書拉密的女子,像觀看兩隊人馬הַֽמַּחֲנָֽיִם;原文的意思是『兩個營』或『瑪哈念』;參32:2)在跳舞呢?」可能是對著所羅門的侍女,女主角帶點晦氣的回應,就是指她們為何要她回去,以顯露自己與王不協調的表現。無論如何,當中所表達的兩隊人馬或兩個陣營,正好吻合之前對女主角未能完全跟隨她良人步伐的推測。

接著,7:1-9a記載男主角對女主角的身體發出讚美的話。猶太拉比用寓意去理解這些經文,把腳和大腿比喻為上耶路撒冷朝聖的腳蹤,又把肚臍比喻為建立下一代的美德(因為肚臍是連於未出生的嬰孩,供應他們的養分),而兩乳則因為是用作乳養嬰孩而被寓意為教養孩子。因此這些表面上與性有關的含意也被看為是正面和值得稱讚的。接著經文記載女主角對男主角的回應,看來她期望返回昔日他們相聚的田野和村莊,並在葡萄園檢查種植的成果,她說在那裏要把愛情給他。當中提及她為良人預備了曼陀羅草和各樣佳美的果子,這些都與生育有關,昔日呂便曾在田野找到曼陀羅草而讓利亞從拉結手中取得與雅各同房的機會,及後因而多了幾位弟妹(創30:14-21)。這時女主角期望她的良人像自己的兄弟,那麼她就可以在公眾場合毫無顧忌地與他親吻(或許也表示她願意像服侍兄弟那樣為良人而付出和犧牲)。接著經文提及她帶男主角進入她母親的家,也就是她最有安全感的地方,這時她得著良人的擁抱,表明二人的契合和委身。這段最後再以「耶路撒冷的女子啊,我囑咐你們,不要喚醒、不要挑動愛情,等它自發。」作結,暗示二人的緊密關係是自然努力的成果。


期待之歌(8:5-14

最後一段詩歌以「期待」為題,當中8:5-7是女主角表達自己對愛情的看法,指出它的寶貴和激烈。

歌8:6 求你將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記,帶在你臂上如戳記。因為愛情如死之堅強,熱戀如陰間之牢固,所發的光是火焰的光,是極其猛烈的火焰。

歌8:7 愛情,眾水不能熄滅,江河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 

留意8:6a的「心上如印記」並非單純指「心心相印」的意思,因為在古代「印」代表一個人的身分標記和權柄(參創38:18),當女主角希望良人心上和手臂上都有她為印記,意思除了求良人把她銘記在心,也包括希望良人屬她所擁有,希望自己有權對他提出要求,甚至他會為自己做事等等。換句話說,女主角渴望良人極為看重她的位置。而8:6b解釋為甚麼她有這個想法,經文同時用了平行和雙關語的修辭技巧,因為「愛情(אַהֲבָ֔ה ’ahavah)……堅強(עַזָּ֤ה ‘azah)」和「熱戀(קִנְאָ֑ה qin’ah)……牢固(קָשָׁ֥ה qashah)」本身已經是平行句(另外「死」和「陰間」也是平行),而且所用的四個詞語都是單數陰性詞尾的ah音,形成像中文的押韻現象,為要強調當中對愛情的表述,就是如死亡一樣十分堅固,因為沒有人能夠脫離死亡的人生結局!換句話說,愛情有能力超越死亡,是死亡也不能分離的。另外,愛情又是極其猛烈的火焰[8],寓意它的力量極大,甚至可以推動和改變一個人,但同時如果一不小心也就會對人造成極大破壞和傷害,因此要發展一段愛情就必須十分小心和謹慎。8:7繼續表達愛情之火連眾水都不能熄滅,其力量之大和堅定,並非金錢所能動搖和改變。換句話說,愛情能使人有力量為了對方而犧牲自己的一切,並且是至死不渝、堅定不移!

全書的末段8:8-14明顯不是按時序的描述,而是為要帶出一個小女孩仍未長成卻有人來提親,以致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況(8:8)。經文強調的是無論如何也要盡力好好準備自己,並渴望讓自己的葡萄園有份獻給所羅門,可以得聽他的聲音(留意原文的「聽見」也可解作「聽從」)。最後,這段經文以「我的良人哪,求你快來!(בְּרַ֣ח  berach;flee, go away, hurry)像羚羊,像小鹿,在香草山上。」這句話作結,表達一份期望準備好自己,並期待良人可以盡快到來的心情。按猶太拉比的寓意式理解,就是以色列民希望自己準備好迎見上帝的面並期望上帝快來;對基督徒而言,我們明白主基督已經來過世上,現在我們要好好預備自己,等候祂的再來。


若看《雅歌》為上帝和祂子民之間的關係,當中的屬靈意義並它與《新約聖經》的關聯:

1. 忠誠和專一的關係:《雅歌》強調夫妻是一男一女的忠誠盟約關係(例如2:2、2:15-16、6:3、6:8-9)。這提醒我們首先要愛對對象,並且忠於對方,因此我們對上帝和配偶都要專一,並要留心防範一些可能破壞雙方關係的人、事、物。

而在《新約聖經》中提醒人要對主和對人忠誠的經文有以下例子:

太6:24「一個人不能服侍兩個主;他不是恨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服侍上帝,又服侍瑪門。」

約15:5 我就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

腓3:19 他們的結局就是滅亡。他們的神明是自己的肚腹;他們以自己的羞辱為光榮,專以地上的事為念。

提前3:12 執事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要好好管兒女和自己的家。

多1:6 若有無可指責的人,(監督)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兒女也是信主的,沒有人告他們放蕩,不受約束,就可以設立。

2. 上帝期望我們愛祂和委身於祂:《雅歌》帶出男女之間的期望、犧牲和委身,而上帝也期望我們愛祂、著緊祂、願意聽從祂和委身於祂!值得留意的是所羅門是大衛的子孫,這跟主耶書亞(耶穌)平行,如果這是關乎對所羅門的愛,也可平行我們對大衛的子孫耶書亞的愛。

《新約聖經》中相關的提醒:

太10:37 愛父母勝過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勝過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

路10:27 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如己。

約14:21 有了我的命令而又遵守的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人,我父要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親自向他顯現。

約21:17 耶穌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 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無所不知,你知道我愛你。」

弗5:22-33 作妻子的,你們要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作丈夫的,你們要愛自己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這是極大的奧祕,而我是指基督和教會說的。然而,你們每個人都要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要敬重她的丈夫。

雅4:8 要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

彼前2:4 要親近主,他是活石,雖然被人所丟棄,卻是上帝所揀選、所珍貴的。

約一4:16 我們知道並且深信上帝是愛我們的。上帝就是愛,住在愛裏面的就是住在上帝裏面;上帝也住在他裏面。

3. 主是我們的快樂、滿足和渴望:《雅歌》中常常表達男女之間對對方的渴慕和欣賞,尤其用了許多五官感覺來描述對對方的愛和稱讚,這提醒我們要更多讚美上帝和配偶,而且視上帝和配偶為我們最大的滿足來源!今天我們最大的滿足來自甚麼?我們平常用甚麼來滿足我們五官的感覺?要知道上帝期望我們會尋求祂、渴慕祂、為祂大發熱心、因祂而滿足。

《新約聖經》中相關的提醒:

太7:7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找到;叩門,就給你們開門。[9]

路11:11-13 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求雞蛋,反給他蠍子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他豈不更要把聖靈賜給求他的人嗎?

約3:29 娶新娘的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在一旁聽,一聽見新郎的聲音就歡喜快樂。因此,我這喜樂得以滿足了。

約15:11 「我已對你們說了這些事,是要讓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裏,並讓你們的喜樂得以滿足。

約16:24 直到現在,你們沒有奉我的名求甚麼,如今你們求就必得著,使你們的喜樂得以滿足。

約20:20 說了這話,他把手和肋旁給他們看。門徒一看見主就喜樂了。

啟3:19 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另參多2:14)

4. 渴望主快來:《雅歌》常常出現期望對方出現或得以相見的經文(1:7、2:17、3:2、5:6、8:13),這提醒我們是否時刻渴望都與主同行?生命的所有部分都讓祂介入?我們是否期望主的再來?我們會因看見自己像《雅歌》結尾的小妹那樣未充分預備好而不斷努力嗎?最終我們渴望回歸伊甸園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嗎?

《新約聖經》中相關的經文:

太22:8 於是王對僕人說:『喜宴已經齊備,只是所邀的人不配。

太25:5 新郎遲延的時候,她們都打盹,睡著了。

路15:21 兒子對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

約14:3 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哪裏。

帖前2:19 當我們的主耶穌再來,我們站在他面前的時候,我們的盼望、喜樂和所誇的冠冕是甚麼呢?不正是你們嗎

啟19:7 我們要歡喜快樂,將榮耀歸給他;因為羔羊的婚期到了,他的新娘也自己預備好了,

啟21:2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裏,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娘打扮整齊,等候丈夫。

 

結語:從男女之情到更愛上帝

《雅歌》表面上是關乎男女之情,是容易被忽略的書卷,但其實這本書除了描寫人的情愛,也提醒我們可以怎樣更愛上帝。透過這次對《雅歌》的綜覽,筆者希望能讓讀者對這書有以下的認識和提醒:

1. 猶太的傳統會把《雅歌》中的男女之情比喻為上帝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並看上帝和以色列的婚盟為在西奈山所立的約(所以拉比的傳統會在逾越節讀《雅歌》);而基督徒的傳統則理解這關係為基督和教會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新郎和新婦的關係)。這讓我們明白讀《聖經》可以有多個層次和角度,並且可同時地應用,活出願意委身去愛上帝和愛配偶的生命。

2. 雖然《雅歌》的內容按字面理解是有關男女之情,但這反映出上帝對愛情的看重,對性、對渴望有親密關係的肯定。這書帶出一男一女的夫妻關係是上帝的設計和心意,我們要好好維繫和經營與配偶之間的愛和感情,並要懂得去守護一份親密的關係,不容讓有破壞和傷害它的情況出現。而對於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同樣地我們也必須好好守護,提防自己不要得罪上帝,也不要輕易被來自別人或世界的話去動搖我們對上帝的信心。

3. 《雅歌》提醒我們不但要懂得更多去愛配偶、彼此讚美、肯定對方,更進一步提醒我們要懂得投放更多感情去愛上帝和讚美祂!既然我們與上帝有盟約的關係,就更要學習與上帝同心,不是只要求上帝按我們的想法來滿足我們,而是願意學習體貼上帝,願意更多為天國而付出、渴望主的再來和同在。

《雅歌》的末段為愛情作了定義,說明它的力量和影響力(8:6-7),但願我們都被基督那份犧牲捨己的愛而激勵(參路7:47;羅5:8;林後5:14;弗3:18-19、5:2),好讓我們也不斷嘗試用更多的愛去愛上帝和愛我們的配偶。



[1] 按照公元後六世紀的猶太拉比文獻《塔木德》對《著作》的記載,其次序是得、詩、伯、箴、傳、歌、哀(b. B. Bat. 14b)。而公元前二世紀的《七十士譯本》則把《雅歌》放在詩歌智慧書裏,順序是詩、瑪拿西的禱告、伯、箴、傳、歌,其後是所羅門智訓、便西拉智訓、所羅門的詩篇,可以說這些次序理應更貼近耶書亞時期的書卷次序。

[2] 《和合本》把8:6的結尾翻譯為「耶和華的烈焰」,但《和修》、《新譯》、《呂振中》等都翻譯作類似「極為強烈的火焰」,而不是「耶和華的火焰」。因為這句話的原文שַׁלְהֶ֥בֶתְיָֽה 裏,「火焰」這個字שַׁלְהֶ֫בֶת 在整本《希伯來聖經》中只出現在這裏,以致其意思和用法難以確定,至於結束於yah這個發音上除了可理解為耶和華,也可理解為「她的」(參《七十士譯本》),當中「她」指的應是前文「嫉恨」這個單陰名詞,並理解為極其強烈的意思。

[3] 猶太拉比R. Hiyya Rabba指所羅門年老的時候才寫《雅歌》,但也有另一位R. Yonatan則指他年輕時寫《雅歌》、中年時寫《箴言》、年老時寫《傳道書》。要留意的是,雖然拉比對《雅歌》的寫作時間有所爭議,但他們在所羅門為《雅歌》的作者這一點上都沒有爭議。

[4] R.C. Sproul, ed.,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rlando: Ligonier Ministries, 2005), paragraph 15054.

[5] 猶太拉比的解經可分四個層面(PaRDeS:Peshat, Derash, Remez, Sod),是字面的應用、引伸的教導、隱藏的意義和屬靈的謎語,其中以Derash層面理解《雅歌》,就是將當中的男女關係引伸至上帝和以色列民之間的關係。

[6]  Roland E. Murphy, The Song of Songs: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Canticles or The Song of Songs, Hermeneia 22; ed. S. Dean McBride Jr.;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0), 171.

[7] Graham S. Ogden and Lynell Zogbo, A Handbook on The Book of Song of Songs, UBS Translator’s Handbooks;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New York: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98), 192;另參G. Lloyd Carr, The Song of Solomon: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TOTC 19; IVP/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84), 168。

[8]見註2。

[9] 留意《馬太福音》7:7其實在引用耶29:4-13「信上說:『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對所有被擄的,就是我使他們從耶路撒冷被擄到巴比倫去的人如此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這是耶和華說的。你們呼求我,向我禱告,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當中的意思並非指子民想要甚麼就求甚麼,而上帝必定聽從,而是透過耶利米帶出上帝的旨意中,子民必定會被擄去巴比倫,只要子民願意順服上帝的這個心意,他們就無論求甚麼都能經歷上帝的應允,以顯明這是上帝的帶領。所以太7:7的意思,是指門徒在聽從主的情況下求就能得著,而不是完全想怎樣滿足自己都可以。留意《路加福音》11:11-13是個平行的教導,當中指按上帝的旨意求聖靈的話,上帝必會垂聽。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約伯記》:懂得謙卑是我們生命的智慧

「安息日研經坊」(2021-9-18)《希伯來聖經》綜覽:《約伯記》(筆者:Ada LUI

圖為約伯與他的三個朋友,James Jacques Joseph Tissot (French, 1836-1902) and Followers c.1896-1902

《約伯記》藉著探討「義人受苦是否上帝不公義」帶出人對上帝的認識有限,從而教導人要怎樣在苦難中得著智慧。

試從《四福音書》中列舉耶書亞(耶穌)的一些比喻或教導,是針對人只以「義人得福,惡人受禍」這原則去解釋人的禍福遭遇,又或是人以自己對公義的標準去質疑上帝的公義。我們可以怎樣從耶書亞的話語中得著智慧?


《約伯記》簡介

1. 書名:《約伯記》的希伯來書名來自1:1「烏斯地有一個人名叫約伯」。「約伯」的希伯來文是 אִיּ֣וֹב(Yiyov),有人從它的字根 אָיַב 引出「敵人、敵意」的意思。烏斯地在阿拉伯沙漠的邊界,靠近以東,而從文本中提及的示巴人(1:15)和迦勒底人(1:17)都仍然是游牧民族推斷,約伯應屬公元前2000至1000年的一個古近東游牧民族。約伯這名字也出現在《以西結書》14:14「雖有挪亞、但以理、約伯這三人在那裏,他們只能因自己的義救自己的命。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2. 體裁:《約伯記》屬於《希伯來聖經》的第三部分《著作》,歸類為「詩歌智慧書」[1]。不論是信徒或非信徒,都對這卷書有極高的評價[2]。故事取材相信來自民間故事,由敘事文體(前言和後記)與詩歌體(中間的人物對話)兩部分組成。散文部分所用的神的名字是以色列人對神的獨有稱呼──耶和華;而詩歌部分所用的神的名字則是當時近東民族普遍對神的稱呼── אֱלֹ֣(伊勒)或 שַׁדַּ֗י(全能的上帝)。根據學者Robert Alter 的看法,這書屬於古代近東國際之間的著作,但它以一個較普世的觀點出發,當中沒有提及以色列的人物,雖然所有發言的人都是一神論者,但它沒有提及以色列的立約歷史,也沒有提及以色列國。《約伯記》被視為與智慧文學有關是因為它探討了「神義論」[3]這課題。義人受苦是個叫人困擾的現象,在米索不達米亞和埃及也有類似但較粗略的著作,然而沒有證據顯示《約伯記》受到那些著作的影響。[4]

3. 作者:身分不詳,但相信多於一位(不排除也包括約伯自己),而在這書的流傳及抄寫過程中或有部分文本遺失,有人曾作過增補或修訂。例如:在約伯與朋友對話的第三個回合裏(22至31章),沒有了瑣法的發言,取而代之的是約伯的一段獨白(27至31章),當中又加插了敘述者的一篇歌頌智慧之詩(28章);此外,在第32章出現的以利戶這個人物在前言並沒有提及,而在他發言之後,約伯也沒有回應,所以估計第32至37章是由後人所加。

4. 成書日期:約伯雖然屬於公元前2000至1000年的人物,但猶太拉比從約伯身上看到很多在以色列歷史裏不同時期都出現過的主題和對白,於是估計這書的成書日期可能在亞伯拉罕至波斯王亞哈隨魯[5]時期。而從這書的語文反映作者熟悉亞蘭文,大部分學者推斷這書可能是在公元前六世紀後期至五世紀成書,屬被擄後期的作品。

5. 大綱:《約伯記》共有42章,大綱如下[6]

一. 前言(1:1-2:13)

A. 約伯的生命(1:1-5)

B. 天上的集會(1:6-12)

C. 約伯的生命出現災禍(1:13-22)

D. 天上的集會(2:1-6)

E. 約伯經歷更多苦難(2:7-13)

二. 言論和回應(3:1-42:6)

A. 約伯的哀慟(3:1-26)

B. 第一回合的言論(4:1-14:22)

C. 第二回合的言論(15:1-21:34)

D. 第三回合的言論(22:1-31:40)

E. 以利戶發言(38:1-41:34)

F. 上主說話(38:1-41:34)

G. 約伯降服(42:1-6)

三. 後記(42:7-17)

A. 約伯為他的朋友禱告(42:7-9)

B. 上帝恢復約伯(42:10-17)


《約伯記》的內容重點


一. 前言(1:1-2:13

這部分是以敘事文體寫成,大概可分為兩個段落:1)約伯的生命;2)兩次天上的集會 。

1) 約伯的生命

經文一開始就形容約伯是一個「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1:1)的人,這個評價之後再由耶和華親口說了兩次(1:8,2:3),可見約伯在上帝眼中是一個完全無可指責的人。接著描述他所擁有的子女和財產也是完全的,他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又有七千隻羊,三千匹駱駝,五百對牛,五百匹母驢,而「七」和「十」都是代表「完全」的數字。不但如此,約伯的兒子會輪流設宴請三個姊妹赴席,約伯又會在宴席後替兒子獻燔祭,免得他們犯罪背棄神,這都反映出約伯有一個完美和敬虔的生命,而這些背景也為之後撒但攻擊他留下了伏筆。

2) 兩次天上的集會

接著描述兩次天上的集會,兩次的背景都相似,都是有上帝的眾使者侍立在上帝面前,撒但也在其中。兩次都是由上帝主動向撒但發問:「你從哪裏來?」撒但就回答:「我從地上走來走去,在那裏往返。」(1:7,2:2)當中「往返」(הִתְהַלֵּ֖ךְ hithallekh)一詞是動詞「行走」(הָלַךְ hālakh)的關身語態,可以指漫無目的地來回行走,而這個動詞的關身語態也同樣出現在創3:8「天起了涼風,那人和他妻子聽見耶和華上帝在園中來回行走(מִתְהַלֵּ֥ךְ mithallekh)的聲音,……。」作者是否想讓讀者聯想撒但是在模仿上帝在伊甸園曾有的舉動,我們不能肯定,但從這一幕以至接續發生的事卻與《創世記》1-3章的一些情節有相似之處。撒但說自己漫無目的在地上往返,但從上帝接著問撒但:「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那樣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1:8)就可見撒但其實是在察看地上的人,好找出他們的過犯並在上帝面前作控告(參啟12:10)。上帝稱呼約伯為「我的僕人」是一個極高的評價,但撒但不以為然,牠認為約伯之所以敬畏上帝全然是因為上帝給了他很多福氣,言下之意,牠是在指控約伯與上帝的關係只不過是一場物質的交易。而為了證明這個指控並不成立,耶和華對撒但說:「看哪,凡他所有的都在你手中;只是不可伸手加害於他。」(1:12)對於上帝容許撒但去攻擊約伯,我們或許不表認同,但這裏的重點是要指出撒但的能力是由上帝所賦予,牠的能力不但受上帝的限制,也要聽命於上帝方能行事。記著這一點會幫助我們理解這卷書的信息。

接著撒但對約伯作出一連串的攻擊,包括:i) 示巴人把約伯的牲畜擄去,又殺了他的僕人;ii) 有火從天降下來,把約伯的羊群和僕人都吞滅了;iii) 迦勒底人把駱駝擄去,又殺了他的僕人;iv) 狂風從曠野颳來,襲擊房屋的四角,房屋倒塌在約伯的子女身上,他們就都死了。這些接二連三的天災人禍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並不是尋常的事,一瞬間就把約伯所擁有的全部奪去,然而他的性命並沒有受害,就正如上帝對撒但所吩咐的。對於這突如其來的苦難,約伯的反應是「撕裂外袍,剃了頭,俯伏在地敬拜,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1:20-21)即使失去了所有,約伯仍然敬拜耶和華,甘心接受上帝對他的賜予或收回。經文接著說:「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沒有犯罪,也不以上帝為狂妄。」(1:22)可見約伯與上帝的關係並不是建立在一份交易上,撒但對約伯的指控並不成立,然而事情沒有以此作結。

接著是第二次天上的集會,上帝再次向撒但說話,除了同樣對約伯作出極高的評價之外,也直指撒但對約伯的攻擊絲毫沒有影響約伯在上帝面前的純正。然而撒但仍不退讓,對耶和華說:「人以皮代皮,情願捨去一切所有的,來保全性命。但你若伸手傷他的骨頭和他的肉,他必當面背棄你。」(2:4-5)這裏「以皮代皮」最直接的意思可理解為撒但指控約伯只是以身外之物去換性命,要是他的身體受損,約伯就不再敬畏上帝了。但也可以有另一個更深層的意思,「皮」是人的外表(或包裝),當人的外表被揭開,他裏面的真實情況就會表露無遺。言下之意,撒但這次對約伯的攻擊會把他內心最真實的狀況表明出來。那麼,撒但這次的指控是否會同樣不成立?這就必須待約伯經歷過這考驗,我們才能知道。經文記載耶和華對撒但說:「看哪,他在你手中,只要留下他的性命。」(2:6)讀者讀到這裏可能已經對撒但恨得牙癢癢,並且對上帝竟然批准撒但加害約伯更是難以接受,然而這裏再次要強調的是,撒但必須得到上帝的批准才能行動,而且牠的權力是受到上帝限制的。

這次撒但直接擊打約伯的身體,使他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約伯坐在灰燼中,拿瓦片刮身體。他的妻子對他說:「你仍然持守你的純正嗎?你背棄上帝,死了吧!」(2:6)約伯妻子的對白讓我們想起伊甸園的那一幕,夏娃因受蛇的引誘,就叫亞當也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同的是,亞當聽了夏娃的話,違背了上帝的吩咐,但約伯並沒有聽從妻子,他說:「你說話,正如愚頑的婦人。唉!難道我們從上帝手裏得福,不也受禍嗎?」(2:10)到目前為止,「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沒有以口犯罪。」之後就出現約伯的三位朋友,他們分別是提幔人以利法、書亞人比勒達、拿瑪人瑣法[7],他們聽到約伯的災禍就相約而來,看見約伯的苦難就都撕裂外袍,又把塵土撒向空中落在自己的頭上,與約伯同坐在地上,他們來的目的是為約伯悲傷和安慰他,然而接著他們對約伯的言論卻與這個目的完全背道而馳。


二. 言論和回應(3:1-42:6

這部分是以詩歌體裁寫成,大概可分為四個段落:1) 約伯詛咒自己的生日;2) 約伯與三位朋友的對話;3) 以利戶的發言;4) 上主兩次與約伯對話。

1) 約伯詛咒自己的生日

約伯經過七天七夜的靜坐之後,就開口詛咒自己出生的那日,當中有很多字眼都跟黑暗和夜有關(參3:1-7),又提到一種海獸Leviathan,中文音譯「力威亞探」(或譯作「鱷魚」,但這到底是甚麼動物則不得而知)。如上文所述,這段落有一些情節與《創世記》1-3章類似。例如:i) 約伯提到黑暗、夜、海【獸】正是上帝開始創造時的情景:「深淵上面一片黑暗」(創1:2);ii) 上帝開口說話去創造天地,又賜福給被造的萬物,但約伯開口說話就是詛咒自己的出生(被造),他彷彿落入了一個上帝還未開始創造時那個混沌空虛的境況,又或者說,是一個被逆轉了的世界,因為他的生命本來是和諧、豐盛、完整和美好的,現在卻跌進貧乏、痛苦、無光和絕望中,他寧願自己從沒有出生過,他沒有安息,享受不到生命的任何意義。

2) 約伯與三位朋友的對話

當約伯說話之後,他的三位朋友就輪流發言,按次序是以利法、比勒達、瑣法,估計以利法是當中最年長的一位,所以首先發言(參32:6)。在每個人發言之後,約伯都會作出回應,如是者,共有三個回合,而在第三個回合裏,瑣法沒有發言,約伯則有一段很長的獨白,中間有一篇歌頌智慧之詩,現列出當中的結構:

1) 第一回合(4:1-14:22):

1.1 以利法說話(4:1-5:27)及約伯的回應(6:1-7:21)

1.2 比勒達說話(8:1-22)及約伯的回應(9:1-10:22)

1.3 瑣法說話(11:1-20)及約伯的回應(12:1-14:22)

2) 第二回合(15:1-21:34):

2.1 以利法說話(15:1-35)及約伯的回應(16:1-17:16)

2.2 比勒達說話(18:1-21)及約伯的回應(19:1-29)

2.3 瑣法說話(20:1-29)及約伯的回應(21:1-34)

3) 第三回合(22:1-31:40):

3.1 以利法說話(22:1-30)及約伯的回應 (23:1-24:25)

3.2 比勒達說話(25:1-6)及約伯的回應(26:1-14)

3.3 約伯的獨白(27:1-31:40)【28:1-28 歌頌智慧之詩】

約伯三位朋友的言論其實全都是在指責約伯,而他們的理據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個,筆者嘗試整理當中的重點,指出謬誤所在,並舉例說明這些與真實情況不符的誤判:

謬誤一:把人的禍福遭遇簡化成一條原則:「義人得福,惡人受禍」。

例如:【以利法】「請你追想:無辜的人有誰滅亡?正直的人何處被剪除?按我所見,耕罪孽的,種毒害的,照樣收割。」(4:7-8)

誤判:由於認定約伯遭災必定是因為他犯罪,於是把一連串的罪名加在他身上。而讀者都知道約伯受苦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犯罪,因此能肯定他們對約伯的指責全屬誣陷。

例如:【以利法】「你的罪惡豈不是大嗎?你的罪孽不是沒有窮盡嗎?因你無故強取弟兄的抵押,剝去赤身者的衣服。疲乏的人,你沒有給他水喝;飢餓的人,你沒有給他食物。」(22:5-7)

謬誤二:把傳統或列祖的觀念作為權威。

例如:【以利法】「我們這裏有白髮的和年老的,比你父親還年長。」(15:10)「就是智慧人從列祖所受,傳講而不隱瞞的事。」(15:18)【瑣法】「你豈不知道嗎?亙古以來,自從人被安置在地,」(20:4)

誤判:只用傳統或列祖的觀念去判斷事情,忽視了人的遭遇各有其獨特的處境,有時可能出現例外、甚至原因不明的情況,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妄下判斷。

例如:【比勒達】「不義之人的住處總是這樣,這就是不認識上帝之人的下場。」(18:21)

謬誤三:以個人的主觀屬靈經驗來嘗試加強自己論證的說服力。

例如:【以利法】「有話暗中傳遞給我,耳朵聽其微小的聲音。」(4:12)「有靈從我面前經過,我身上的毫毛豎立。那靈停住,我卻不能辨其形狀;有形像在我眼前。我在靜默中聽見有聲音:」(4:15-16)

誤判:一些神秘或屬靈的經歷是很個人的,既無從驗證那些經歷是出於上帝還是出於撒但,所以不應自己解讀那些經歷後就把那意思套在別人的處境上。難怪約伯對此作出反駁:

例如:「你向誰發出言語?誰的靈從你而出?……看哪,這不過是上帝工作的些微;我們聽見他的話,是何等細微的聲音!他大能的雷聲誰能明白呢?」(26:4、14)

基於以上三個錯謬的理據,這三位朋友對約伯的勸告是:上帝是公義的,約伯受苦必定是因為約伯不義,所以約伯要悔改,接受上帝的懲治,不要再犯罪。他們結論的判語包括:「看哪,上帝所懲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輕看全能者的管教。」(5:17)「你若遠遠脫離你手中的罪孽,不容許不義住在你帳棚之中;這樣,你必仰起臉來,毫無瑕疵;你也必安穩,無所懼怕。」(11:14-15)

從這三人的發言中,我們或許都會感到驚訝,他們不是約伯的朋友嗎?為甚麼他們對約伯的為人好像全無認識?他們不是來安慰朋友的嗎?為甚麼輪流對約伯作出這許多尖銳的責備和又失實的指控?諷刺的是,他們都不是不認識耶和華的人,他們對耶和華的屬性和能力都能侃侃而談,但面對一個極度悲傷的心靈,他們不是以憐憫的心腸去聆聽,而是以自己的信仰知識妄自為約伯提供答案。結果是,約伯不但沒有得到安慰,反因這些言論而愁苦加增。從約伯的回應中可見他不斷為自己申辯,當中大概有三個重點:

1. 堅持自己所受的苦難不是因為他犯罪,他是無辜受苦的。

例如:「我因沒有違棄那聖者的言語,就仍以此為安慰,在不止息的痛苦中還可歡躍。」(6:10)「請你們指教我,我就不作聲;我在何事上有錯,請使我明白。」(6:24)「我的手中卻沒有暴力,我的祈禱也是純潔的。」(16:17)

2. 堅信他的苦難是出於上帝擊打他。

例如:「上帝發怒撕裂我,逼迫我,向我咬牙切齒;我的敵人怒目瞪我。他們向我大大張口,打我的耳光羞辱我,聚在一起攻擊我。上帝把我交給不敬虔的人,把我扔到惡人的手中。」(16:9-11)

3. 以現實的情況去反駁「義人得福,惡人受禍」這原則的必然性,指出有時惡人未必有惡果,義人與惡人的結局都相同。

例如:「有人至死身體強壯,盡得平順安逸;他的肚腹充滿奶汁,他的骨髓滋潤。有人至死心中痛苦,從未嘗過福樂的滋味;他們同樣躺臥於塵土,蟲子覆蓋他們。」(21:23-26)

約伯給自己的出路是,即使他在生時得不到申訴,也盼望在死後可以到上帝面前陳情,反映出約伯有永生的觀念,他認為生命不會因死亡而結束,而是會在另一個境界接受上帝的審問。

例如:「這樣,我的盼望在哪裏呢?我所盼望的,誰能看見呢?這盼望要下到陰間的門閂嗎?要一起在塵土中安息嗎?」(17:15-16)「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後他必站在塵土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上帝。」(19:25-26)「惟願我知道哪裏可以尋見上帝,能到他的臺前,我就在他面前陳明我的案件,滿口辯訴。」(23:3-4)

接著是約伯的獨白,當中第28章是一篇歌頌智慧之詩,是在回答「智慧從何處來?」內容大致是指出人憑聰明可以找到藏寶石之處,但沒有人能找到智慧的道路;因為智慧在上帝那裏,尋找上帝就能得到智慧。當中28:28「他對人說:『看哪,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事就是聰明。』」[8](28:28)可謂是點題之句。

第29至31章是約伯的總結,他懷念從前上帝保護他的日子,因他現在成為人的笑談,被人厭惡,他的心極其悲傷,認定是上帝使他落入這困苦中。他又起誓自己沒有犯過任何罪,包括:姦淫、貪財、幸災樂禍、不顧念孤兒寡婦、不接待旅客、遮掩自己的過犯等等,他的獨白以這句作結:「惟願有一位肯聽我!看哪,我的記號,願全能者回答我!願那與我爭訟的寫下狀詞!」(31:35)或許有人會認為約伯過於自以為義(就如他三位朋友對他的看法),但正如在簡介裏所述,猶太拉比從約伯身上看到很多以色列歷史裏不同時期都出現過的主題和對白,這意味著約伯所代表的不單是他個人的經歷,也代表著上帝子民在苦難中那份熱切地尋找上帝的心情,以及在黑暗中對信仰的執著和堅持。在現實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經歷生命中痛苦和無望的時候,把自己最真實的哀慟表達出來,而尋求上帝的介入才是人的出路,這遠勝於用一些有偏差的觀念去解釋人生中那些複雜難明、不合理或不公義的遭遇。

3) 以利戶的發言

以利戶( אֱלִיהוּʾeliyhû ;意思是「祂是我的神」)這個人並沒有出現在書卷的前言,經文介紹他是「布西人蘭族巴拉迦的兒子」,根據《創世記》所載,烏斯與布西是兄弟,因此估計以利戶是約伯的親戚[9]。以利戶說自己現在才發言是因為他年輕,不敢陳述意見,但當他聽到他們無一人能折服約伯時,就向約伯發怒,因為約伯自以為義(32:2)。

以利戶的言論與約伯的三位朋友相似,他重申上帝是公義的,所以約伯的苦難必然是因他有不義之處,例如:「……上帝斷不致行惡,全能者斷不致不義。他必按人所做的報應人,使各人照所行的得報。」(34:10-11)以利戶提出一個新的見解,就是約伯的苦難是上帝對他的考驗,但他認為約伯堅持自己是無辜受苦而向上帝強辯是一件惡事。例如:「願約伯被考驗到底,因他回答像惡人一樣。他在罪上又加悖逆;在我們中間引起疑惑,用許多言語輕慢上帝。」(34:36-37)

在尾段以利戶述說上帝創造的偉大,指出約伯的知識有限,無法測透上帝的能力和智慧,以此勸約伯要敬畏上帝,不要說虛妄的話,例如:「又有誰能明白密雲如何鋪張,和上帝行宮的雷聲呢?」(36:29)「你知道上帝如何安排這些,如何使雲中的閃電照耀嗎?你知道雲彩如何浮於空中,知識全備者奇妙的作為嗎?」(37:15-16)這裏用了很多反問句都跟之後上帝向約伯的提問相似,學者都認為以利戶的發言是後加之作,但起了承先(補充約伯三位朋友的論點不足之處)和啟後(上帝與約伯的對話)的作用。

4) 上主兩次與約伯對話

來到這卷書的高潮部分,就是上帝兩次直接與約伯對話,兩次都是耶和華在旋風中向約伯說話。「旋風」(סַעַר saʿar;storm)這個字在原文可解作「風暴」,在古代近東社會的觀念裏,當一個神明在風暴中出現時,就代表祂是一個戰士[10],上帝以戰士的身分出現,又叫約伯要如勇士束腰(38:3,40:7),這姿態就像是對約伯說:「來,我們較量一下。」

上帝親自與約伯兩次對話,其實都是在向約伯挑戰,第一個挑戰記載在38至39章,上帝問約伯:「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裏?你若明白事理,只管說吧!」(38:4)然後向約伯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先是關於天上的景象,包括:約伯是否知道上帝怎樣定出宇宙萬象的定律;怎樣定出地的尺度和海的界線,怎樣定出光明和黑暗的居所,怎樣帶領天上的星宿(38:5-36);然後是關於地上的生物,包括:上帝怎樣定出地上各種動物走獸的獨特生態環境以及其獨特的能力,這些動物走獸有獅子、烏鴉、野山羊、野驢、牛、鴕鳥、馬、鷹雀、大鷹。牠們的受造與人類不同,不會受人馴服,卻會聽命於上帝。

上帝要約伯知道,是祂以權柄和智慧決定天地萬物的界限,也決定受造物的存在角色和意義,當中的秩序和奧妙超出約伯的知識所能明白。上帝對約伯的第一個挑戰,約伯完全無話可答,他說:「看哪,我是卑賤的!我用甚麼回答你呢?我只好用手摀住我的口。我說了一次,就不回答;說了兩次,不再說了。」(40:4-5)

第二個挑戰是記載在40至42章,上帝對約伯說:「你豈可廢棄我的判斷?豈可定我有罪,好顯自己為義嗎?」(40:8)然後在上帝的提問裏主要是關於兩個海獸,一個是河馬(בְ֭הֵמוֹת behemoth;40:15),一個是力威亞探(或譯「鱷魚」;41:1),經文詳細描述牠們的體形是多麼的精奇,力量是多麼的堅不可摧,性情又是多麼的兇猛,例如:河馬是「在上帝所造之物中為首」(40:19),力威亞探是「塵世上沒有像牠那樣的受造物,一無所懼,……牠在一切狂傲的野獸中作王。」(41:33)在古代近東的神話裏,這兩個海獸都是邪惡勢力的代表[11],沒有人敢惹牠們。然而,上帝能制伏牠們,因為是上帝把牠們創造出來的,並說:「誰能在我面前站立得住呢?誰能與我對質,使我償還呢?天下萬物都是我的。」(41:10-11)

上帝要約伯知道,萬物由上帝統管,上帝既造約伯,也造出人無法與之抗衡的兇惡之物,但上帝有能力可以駕馭牠們。上帝對約伯的第二個挑戰,約伯完全降服,他說:「我知道,你萬事都能做;你的計劃不能攔阻。誰無知使你的旨意隱藏呢?因此我說的,我不明白;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求你聽我,我要說話;我問你,求你讓我知道。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撤回,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42:2-6)

表面上,上帝好像沒有回答約伯的問題:「苦難從何而來?」「義人為甚麼受苦?」但其實上帝已回應了他所需要知道的,就是──上帝以祂的能力和智慧行事,天下萬物的秩序和彼此之間的關係都由祂決定,包括:善與惡,福與禍;上帝既有權力定出它們之間的界線,就有能力按著祂的計劃去執行,既是這樣,約伯怎麼知道他的受苦不是上帝執行祂計劃的一個環節?又怎麼知道這甚或是藉著他的受苦而去完成上帝的計劃?人的知識根本無法識透上帝的作為,但人可以選擇仍然去敬畏上帝,謙卑自己,認定所有事情都由上帝掌管,祂必按著自己的美善和公義的屬性去成就祂對這個世界的計劃。

上帝與約伯的這段對話與前言的部分有一個很明顯的首尾呼應之處,就是天上的兩次集會是上帝與撒但對話,地上則有兩次上帝與約伯的對話;在天上所發生的事讓我們看見,撒但雖然是惡者的代表,但牠的權柄其實來自上帝,所以牠的行動受到上帝所限制,牠只能做上帝容許的事情,我們未必能明白上帝為甚麼讓惡者行動,但必然能看出當中「上帝的旨意行在天上」這個重點[12]。天上所發生的事情,約伯雖然不知道,及後上帝親自向他說明受造之物都服在祂的權柄之下,即使是人看為是邪惡的動物,上帝也給了牠們各自的活動範圍(撒但也有其活動範圍),上帝有能力管轄祂所造之物。上帝以祂的權能和智慧去成就祂的旨意,在天上如是,在地上也如是。


三. 後記(42:7-17

這部分是以敘事文體寫成,可分為兩個段落:1)約伯為他的朋友禱告;2)上帝恢復約伯。

1)約伯為他的朋友禱告

上帝責備約伯的三位朋友,說:「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正確。」(42:7、8)上帝並沒有責備約伯在痛苦中向祂作出的抗辯,反指責他三位朋友的議論是愚妄的,而且上帝仍然以「我的僕人」去稱呼約伯,更吩咐他的三個朋友要找約伯為他們禱告和獻祭,可見上帝悅納約伯,也悅納他為別人獻上的祭。

2)上帝恢復約伯

最後是上帝恢復約伯的人生,包括:「耶和華就使約伯從苦境中轉回,並且耶和華賜給他的比他從前所有的加倍。」「他有一萬四千隻羊,六千匹駱駝,一千對牛,一千匹母驢。他也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此後,約伯又活了一百四十年,得見他的四代兒孫。」(42:10、12、16)「七」和「十」這些代表「完全」的數字再次出現,約伯再次擁有一個完美的生命,不但他的財富是雙倍的完美,他自己也是活到日子滿足而死。

或許有人會認為約伯現在雖然同樣擁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但不能彌補之前他所失去的那些子女,這是錯看了這段經文的重點。這裏不是要讀者去衡量約伯現在擁有的是否可以彌補過去所失去的,而是要強調上帝是賜福的那位,約伯雖然經歷過苦難,但上帝有權決定甚麼時候停止他的苦難,也有能力把雙倍的福分賜給他。禍福都是由上帝掌管,也只會按著祂的心意而發生,所以人要認清,禍福不是由我們的信仰觀念所掌管,更不是由我們判斷應該在甚麼時候發生。《約伯記》向我們展示的是一位完全掌權、隨己意行事的上帝,我們或許不知道苦難為甚麼發生,但我們可以選擇以謙卑的心去敬畏上帝!當苦難臨到自己身上,或者不公義的事情充斥時,也要確信上帝掌管萬有,也掌管著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要專心信靠祂,不要被逆境或苦難所絆倒而失去信心,這或許就是《約伯記》要我們學習的智慧。


試從《四福音書》中列舉一些耶書亞(耶穌)的比喻或教導,是針對人只以「義人得福,惡人受禍」這原則去解釋人的福禍遭遇,又或是人以自己對公義的標準去質疑上帝的公義。我們可以怎樣從耶書亞的話語中得著智慧?現列舉以下三段經文作論述:

1. 耶書亞治好生來失明的人(約9:1-43

經文強調這是一個生來就失明的人,他失明不是人為的意外。門徒問耶穌:「拉比,這人生來失明,是誰犯了罪?是這人還是他的父母呢?」(9:2)反映出當時的人普遍以「義人得福,惡人受禍」這個原則去解釋人的禍福遭遇,以致認為這人的失明必然是犯罪的結果,要不是他犯罪,就是他的父母犯罪。但耶書亞(耶穌)回答說:「既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9:3)耶書亞否定了這個人的失明是由罪所致,更指出這「禍」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上帝要在這人身上工作。接著就記載耶書亞怎樣開了這個失明的人的眼睛,之後就有人查問這是由誰人所作。當法利賽人知道是耶書亞開了他的眼睛之後,就拒絕接受這是由耶書亞所行的神蹟(因為他們認定他不守安息日,所以是個罪人,9:16,另參太12:10-14;路6:2),又否定那個被開了眼睛的人所作的見證,反責備他說:「你完全是生在罪中的,還要來教訓我們嗎?」(9:34)這些法利賽人固守一些既定的宗教觀念,並以此判斷誰有罪、誰沒有罪,完全否定在那些宗教觀念以外的任何「例外」,以致對一個擺在眼前的神蹟──一個只有上帝才能把一個人的禍轉為福的神蹟──都視而不見,把自己的宗教觀念的權威凌駕在上帝的工作之上。最後,耶書亞對他們說:「你們若是失明的,就沒有罪了;但現在你們說『我們能看見』,你們的罪還在。」(9:41)我們從這件事可以得著的智慧是,人會被自己的宗教觀念所蒙蔽,以致看不見上帝在人當中的工作,甚至會把上帝所使用的人定為罪人,這是我們切實要避免的罪。

2. 認為滅亡的人比自己更有罪(路13:1-5

這段經文提到當時有人把「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13:1)告訴耶書亞,他就以此教導人說:「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其他的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同樣要滅亡!從前西羅亞樓倒塌,壓死了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照樣要滅亡!」(路13:1-5)從耶書亞對他們作出的警告可見,當時的人認為那些滅亡的人是罪有應得的,自己沒有遭此災禍,必然是因為自己沒有罪。但耶書亞提醒他們,他們與那些遭災禍的人其實沒有分別,都是有罪和需要悔改的人,要是他們不從罪中悔改,他們的結局同樣都是滅亡。我們可以從中得著的智慧是,耶書亞把人對滅亡的理解指向屬靈的層面,在屬靈的層面上,滅亡不是指人的肉身死亡(可能是出於意外、患病或被人謀害等),而是指人因不悔改而將在末世受上帝審判時承受滅亡的結局。

3. 在葡萄園做工的比喻(太20:1-16

這個比喻裏的葡萄園主人,分別在清早、上午九點鐘、正午、下午三點鐘、下午五點鐘,出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主人跟清早雇用的人講定一天一個銀幣。到了發工錢的時候,主人向不同時間開始工作的人所發的工錢都是一個銀幣。這使那些清早就工作的人對主人發怨言:「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些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待他們和我們一樣嗎?」(20:12)他們的埋怨看似是合理的,因為一般人都會認同「多勞多得」這個原則,現在主人沒有執行這個原則,豈不是不公義嗎?但在這個比喻裏,主人的回答卻是:「朋友,我沒虧待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個銀幣嗎?拿你的錢走吧!我樂意給那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我的東西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眼紅了嗎?」(20:13-15)耶書亞用這個比喻帶給我們的智慧是,我們不可以把自己期望出現的公義強加在上帝身上,甚至要上帝照著我們對公義的標準去執行。相反,我們要認識上帝的權柄,只有祂有權柄決定每個人應得的分,更有權柄向人施憐憫(羅9:15)。所以,我們不應該跟別人比較誰得到上帝的恩典更多,又或者當有人得到似乎是他不配得的恩典時,我們也不應論斷說那人沒有資格,甚至以此質疑上帝不公義。因我們各人領受的,都是上帝量給我們的分,我們都應存感恩的心,歡喜地領受。


結語:懂得謙卑是我們生命的智慧

約伯的三位朋友都是認識耶和華的人,但當他們嘗試解釋苦難為甚麼臨到約伯時,就只是以自己片面的信仰觀去斷定約伯是個罪人,讀者們因為知道天上的那一幕,所以能肯定約伯受苦並不是因為他犯了罪;而約伯對於自己一生行公義、好憐憫,卻無辜受苦而感到極大的痛苦和不解,他向上帝申訴,盼望能得到答案。上帝親自向約伯說話,內容全是關於祂的全能和全知,是祂創造這個世界,也掌管著當中的界限和運作,即使是人看為對立的事物(光與暗,善與惡,生與死),也是由上帝決定它們各自的角色。這番說話讓約伯完全降服,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約伯屬靈的眼睛被打開,他看見自己的有限,也看見上帝的可敬可畏,約伯的生命在經歷過上帝所容許的苦難(和保守)之後,反而更完全,生命能承載上帝雙倍的福氣。

主耶書亞在地上時,把天國的信息帶給我們,凡接受他的信息就要把生命服在上帝的權柄下。他藉著教導和施行神蹟去打開人屬靈的眼睛,叫人不再以一些既定的信仰觀念或固有的傳統規條去看上帝的工作。事實上,上帝藉耶書亞所要成就的拯救計劃的確超出當時的人所能明白:耶書亞要先經歷死亡,為世人付上罪的代價,上帝的救贖恩典才能賜給那些接受耶書亞的人。我們這些已明白並接受了這救贖之恩的人,生命就理當交由耶書亞掌管和帶領,不再執著於自己舊有的價值觀和從世界而來的觀念,而是帶著新生命的樣式,行事為人都跟隨聖靈的指引,即使將要走的路並非我們所能完全理解,甚至有時候會讓我們付上受苦的代價,我們也要明白天父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我們必須學習謙卑順服地行在上帝的旨意裏。正如保羅對信徒的勸勉:

羅 12:1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羅 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約伯記》是一卷智慧之書,當中要傳遞的不是一些高超的知識,而是一種態度,就是要人懂得以謙卑敬畏的心去面對逆境或前境不明的境況!這態度與我們是否願意讓自己的心思意念常常被上帝更新息息相關,因為我們的生命被拯救,不是要等到末後主再來的時候,而是自我們接受主耶書亞開始,每一天都在發生:我們時刻都要定意活出一個被更新了的生命,行事不憑自己的意思,而是尋求上帝的心意。因確信上帝的心意是善良的、純全的、可喜悅的,有祂的帶領我們就必能得著勝過世界的智慧,並能靠著祂去克服人生的高低起跌,因祂是那位保守和賜福人的上帝。願頌讚榮耀都歸給全能的上帝,阿們!


[1] 《約伯記》屬《希伯來聖經》第三部分的《著作》,次序排在《詩篇》和《箴言》之後,而在我們較熟悉的《舊約聖經》裏,《約伯記》的次序則是排在《詩歌智慧書》的第一卷。

[2] 例如: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說它是「聖經中最宏偉,精心的作品」。而一位啟蒙時期的德國哲學家康德 (Immanuel Kant)則用約伯來闡釋他對於善惡報應的哲學分析。

[3] 「神義論」是基督教神學的一支,目的是為神辯護和證明神的美善,並處理在世界的種種罪惡、敗壞和苦難中,神如何是既善良又全能的問題。參《基督教聖經與神學詞典》(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3)頁509。

[4] Robert Alter, The Wisdom Books: Job, Proverbs, and Ecclesiastes, (W.W. Norton &Company, Inc, New York, 2010)¸ 4.

[5] 參 The Jewish Study Bib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4), 1492。

[6]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Massachusetts, 2016), 1118。

[7] 提幔在以東地;書亞在幼發拉底河;而拿瑪的位置則不詳。

[8] 這與《箴言》3:7 「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和9:10「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互相呼應。

[9] 創22:21「長子烏斯、他的兄弟布斯、亞蘭的父親基摩利」,這裏的「布斯」在原文與「布西」相同。

[10] 參 The Jewish Study Bib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4) , 1548。

[11] John H Walton, ZIBBC Vol 5 (Grand Rapids, 2009), 297-298.

[12] 即使上帝容讓惡的出現,但上帝的心意仍然可以成全的,情況就如人要釘死主耶書亞,但上帝卻藉此叫他從死裏復活,成就祂的救贖計劃。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箴言》:選擇生命之道的智慧人

「安息日研經坊」(2021-9-11)《希伯來聖經》綜覽:《箴言》 (作者:Florence Tsang

這次我們會綜覽《箴言》,並思想以下問題:

  1. 《箴言》1-9章對智慧女子的描述跟耶書亞(耶穌)有哪些平行的地方?
  2. 試從《箴言》的教導去概括智慧人的特質。(參箴1-9章、30-31章)

簡介《箴言

1. 書名:《箴言》的希伯來書名 מִ֭שְׁלֵיmishlei(Proverbs)來自1:1「大衛的兒子,以色列王所羅門的箴言:」 מִ֭שְׁלֵיmishlei源自 מָשָׁל mashal一詞,解作比喻、格言、諺語等。它以複數構組(plural construct)的形式出現,暗示它緊連於「以色列王所羅門的」。

2. 作者:《箴言》是一部不同時期智者智慧的匯集,傳統上認為所羅門是《箴言》的主要作者(參1:1、10:1、25:1),在《列王紀上》4:29-32提及上帝賜給所羅門極大的智慧和聰明,使他的智慧勝過所有人,並作了箴言三千句。除所羅門外,亦有一些不具名的智慧人的箴言被輯入這卷書之中(主要在22:17-24:34;參22:17、24:23)。而在《箴言》最後的30和31章,則指明作者分別是亞古珥和利慕伊勒王。

3. 成書日期:若按傳統觀點相信所羅門為《箴言》的主要作者,這書的寫作日期大部分就會在他作王的時期(公元前十世紀左右)。至於《箴言》被編輯成書的日期,按25:1「所羅門的箴言,是猶大王希西家的人所謄錄的」,此書應是由希西家的文士負責收集整理並做編輯的工作,即《箴言》的成書日期不會早於希西家作王的時期(公元前715-686年),有保守派學者認為《箴言》的最終形式或要到以斯拉時期,即被擄回歸後才完成。根據這個推論,《箴言》的成書日期約於公元前700年至400年之間[1]

4. 大綱:《箴言》共31章,大綱如下[2]

I. 智慧的發言(1:1-9:18)

II. 智慧與愚昧的對比(10:1-22:16)

III. 智者的忠告(22:17-24:34)

IV. 生活的格言(25:1-29:27)

V. 箴言匯集

i. 亞古珥(30:1-33)

ii. 利慕伊勒王(31:1-9)

iii. 才德婦人的離合詩(31:10-31)

 

《箴言》與古近東智慧文學的關聯

智慧文學並不是以色列所獨有的,事實上,《箴言》和古代近東的智慧文學不論在形式以至內容上都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箴言》一開始交代作者是大衛的兒子以色列王所羅門,其後的內容是一位父親吩咐兒子要聽他的教誨。而智慧文學在古埃及的文學作品中有著重要的角色,約從古王國時期起(公元前2700年左右)就已存在,它屬於一種箴言式的文章,在古埃及稱為sbꜣyt Sebayt,意思是「教導」。它通常由長輩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作為對後輩的訓誡以及生活行事上的指導,因此這類文體很常以「由……(父親/長輩/老師)給他的兒子(或指學生)……」作為整篇訓誨的開始,且會略為交代有關這位父親/長輩的背景。儘管古近東的智慧文學比《箴言》早了一千多年,但寫給「我兒」的文學格式似乎更像是埃及的著作,如《普塔霍特普箴言錄》(The Instructions of Ptahhotep)、《給梅里卡拉的訓誨》(The Instructions for Meri-ka-Re)、《阿蒙涅姆赫特的訓誨》(The Instructions of Amen-en-het)、《阿尼的訓誨》(The Instructions of Ani)、《阿門尼莫訓誨錄》(The Instructions of Amenemope)等。所羅門娶了法老的女兒(王上3:1)也許是其中一個可能性使他對這種教誨文學有所認識[3]

當中引起學者廣泛討論的是,《阿門尼莫教誨錄》包含了三十章對於生活的教誨,而《箴言》22:17-24:22則記載了「智言三十則」。22:20「謀略和知識的美事(שָׁלִישִׁ֑ים shalishim),我豈沒有寫給你嗎?」當中「美事」的原文亦可譯作「三十」(שִׁלְשׁוֹם shilshom),而學者在「智言三十則」中亦找到一些與《阿門尼莫教誨錄》相似的內容。事實上,對於《箴言》是否收納了《阿門尼莫教誨錄》其中一些內容至今仍沒有一致的看法與定論,即或《阿門尼莫教誨錄》比《箴言》更早成書,亦不能確定兩者之間存在著絕對的關連,因為智慧文學在當時列國可謂相當普及,因此另一個可能性是兩者都使用了同一個來源[4]

單就文學特徵來看的話,《箴言》中【X, X+1】的文學格式(例如30:18「我所測不透的奇妙有三樣,我所不知道的有四樣」)和冗長的、相互關聯的話語,與西北閃族的箴言文學具有相似之處。例如在亞希卡爾(Ahiqar;亞述王西拿基立的謀士;約公元前七世紀)的格言中,提及「好事有兩件,還有第三件也叫沙瑪士喜悅;一件是飲酒並與人分享的人,一件是精通智慧[並遵行]的人;另一件是道聽不塗說的人,這就是沙瑪士看為寶貴的。」[5]這種文學手法在《箴言》中也是常見的格式。

總的而言,《箴言》的信息是以一種古近東常見的教導形式來呈現,然而,它內裏所表達的智慧跟其他古近東的智慧相比是獨一無二的。《箴言》運用了當時常見的文學形式,不但沒有削弱其神學性,反而突顯出耶和華和智慧之間的關聯,並藉此與其他人類的智慧作出比對,教導一種符合上帝標準的智慧。

 

《箴言》運用的希伯來詩歌文學手法

1. 同義平行。例如20:13「不要貪睡,免致貧窮;眼要睜開,就可吃飽。」當中前半句和後半句表達出同一個概念,就是不要懶惰。使用同義平行句可以加強一個概念,並為前面的句子作出補充或延伸。

2. 反義平行。例如14:1「婦人的智慧建立家室;愚昧卻親手拆毀它。」前半句和後半句形成一個對比,事實上它們仍是表達同一個概念,只是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和觀點去看。反義平行句在《箴言》中是非常重要的文學手法,它催促讀者要在兩者之中作出正確的選擇。

3. 「強如/勝過……」句式。例如16:8「少獲利,行事公義,強如多獲利,行事不義。」或17:1「一塊乾餅,大家相安;勝過宴席滿屋,大家相爭。」這種手法可以將兩件事之間的相對價值突顯出來,從而教導人哪些才是在生命中更為重要的事情。

4. 比喻。例如10:26「懶惰人使那差他的人,如醋倒牙,如煙薰目。」比喻是希伯來詩歌體裁常用的技巧,不但令文字看來更優美、表達的意象更豐富,更會令讀者對作者所提出的重點有更深入的思考。

5. 數字的平行文體(X, X+1)。例如6:16「耶和華所恨惡的有六樣,他心所憎惡的共有七樣」。如上文所提及,這是古近東智慧文學,特別是閃語箴言文學的一種常見的文學手法,平行文體的表達可帶出強調意思的效果,以6:16為例,就是要讀者留意「耶和華所恨惡的東西」。

6. 離合詩/字母詩(Acrostic)。在希伯來文中共有22個字母,離合詩就是按照希伯來文字母的順序來作為每一段落的開頭。例如31:10-31是一首稱頌才德婦人的詩,亦是一首完整的離合詩。它共有22節,每一節均以一個希伯來文字母來開始,從首到尾地表達出「才德婦人」的完美性,也加強人對這詩的記憶和傳遞

 

有關《箴言》的應用

《箴言》並不是上帝的應許或律法,而是智慧的格言,它提供一種洞見、觀察或忠告,是被普遍接受的一種通用的真理和生活智慧。

箴26:4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昧話回答他,免得你與他一樣。

箴26:5 要照愚昧人的愚昧話回答他,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

從字面上看,26:4和26:5所提倡的論點似乎是對立的,《箴言》甚至因此曾被質疑是否該被納入在《聖經》正典之中,因這兩節經文看來是自相矛盾的[6]。然而這正正提醒了我們要正確閱讀和應用《箴言》,不能單從字面上盲目地跟從,就如一些現代諺語如「人多好辦事」和「人多手腳亂」,兩者看來是完全相反的表述,然而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只是要視乎所應用的處境。由此可見,26:4和26:5同時都是正確的,只是當事人需要就當時的處境去進行判斷,例如:眼前的愚昧人是否一個受教的人?他會否思考自己的話?甚至當事人也需要衡量自己會不會被愚昧人的說話影響或激怒,最終變為跟他一樣愚昧等。

簡而言之,《箴言》的應用需要在一個合適的時機,以及用在合適的人身上,並且應用的人亦需要有智慧去作出正確的判斷。「箴言在愚昧人的口中,正如瘸子的腳懸空無用」,「好像荊棘刺入醉漢的手」(26:7、9),這裏指出愚昧人往往不能對周遭的人和處境作出正確的判斷,因此我們必須謹慎應用箴言,不要在未弄清楚處境是否合適時就隨意拿來勸說或教訓人,因為若應用不當,反而有機會導致反效果

 

箴言》的內容要點

兩條道路:選擇智慧或愚昧女子(1-9章)

箴1-9章是由相對較長、結構嚴謹,並且互相關聯的一組詩歌所組成,因此會作為一個單元去閱讀。1:1-7首先交代這個段落是以色列王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的教導,因此《箴言》並非隨意將一些智慧格言結集起來,而是帶有明確的寫作目的,就是「要使人懂得智慧和訓誨,明白通達的言語,使人領受明智的訓誨,就是公義、公平和正直」(1:2-3),並且在1:7已點出了《箴言》的其中一個重點──「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1-9章的內容主要是以父親對兒子的教導去表述,而這位父親再三吩咐他的兒子要聽他的訓誨,領受他的言語,且要遵守他的命令[7]

「道路」(דֶּרֶךְ derekh)在這個段落是一個重要的隱喻,在兒子面前展開的是兩條不同的道路──生命的道路與死亡的道路。父親一開始就警告兒子不可隨從罪人的道路,因為走在其上必奪去自己的生命(參1:15-19)。而同樣在第1章,緊接著父親的勸告就出現了另一把聲音:「智慧在街市上呼喊( חָכְמוֹתtaronnah;she cries aloud, 3fs),在廣場上高聲吶喊(תִּתֵּ֥ן titten;she raises, 3fs),在熱鬧街頭呼叫(תִּ֫קְרָ֥א tiqraʾ;she cries out, 3fs),在城門口,在城中,發出(תֹאמֵֽר toʾmer;she speaks, 3fs)言語,說:『你們無知的人喜愛無知,傲慢人喜歡傲慢,愚昧人恨惡知識,要到幾時呢?你們當因我的責備回轉,我要將我的靈澆灌你們,將我的話指示你們。』」(1:20-23)在這幾節經文中,原文所用的動詞均屬第三身女性單數(3fs),因此這是出自一個稱為「智慧」的女子的聲音。《箴言》將智慧擬人化為一名女子,她不斷在人群聚集的地方發聲,為的是要所有人都聽從她的呼籲而回轉,然而人卻是不聽。(1:24-25)而智慧女子將不聽她的勸戒和藐視她的責備,等同於不敬畏耶和華。(1:29-30)

在2-4章,父親鼓勵兒子去尋求智慧,因為智慧的價值高於一切。智慧使人懂得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上帝(2:5),又使人行善人的(דֶּרֶךְ derekh;road),守義人的路。(2:20)及後在5-7章,父親吩咐兒子要遠離淫婦的誘惑,這一種女子不但令人著迷而且狡猾,她沒有任何道德和原則。她跟智慧女子一樣,在街市、廣場,或巷口等候,但她所做的卻是要引誘年青人。(7:10-12)因此父親囑咐兒子要遠離她,不可偏向她的道,因為那是引到死亡和陰間之路。(7:25-27)

智慧女子在第8章再一次發聲,她迫切地在人群當中呼喚,催促人作出聰明的決定。這一章是一首智慧頌,智慧在其中剖白自己,她不但有策略、知識、聰明、能力,8:15-16更提到「君王藉我治國,王子藉我定公平,王公貴族,所有公義的審判官,都藉我掌權。」8:22-31是這首智慧頌的高峰,智慧道出自己在上帝創世前就已存在,她說:「耶和華在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8:22)她又描述自己在上帝創世時,在上帝的旁邊作工程師。(8:30)《箴言》到此一直以擬人法去描繪智慧,而在這一章就明確帶出了智慧是上帝的屬性,「智慧」所指的正正就是上帝的智慧。猶太聖賢將《箴言》的「智慧」理解為「妥拉」(תּוֹרָה torah;意思是來自上帝的教導、指引,也泛指「摩西五經」、「摩西的律法」,以至整本《希伯來聖經》等[8]),他們將8:22解讀為妥拉在世界被創造之先就已存在[9]。而在第8章結束時,智慧重複呼籲人要聽從她,從而得智慧,得生命。(8:32-36)

在第一部分的最後一章,智慧和愚昧女子同時出現,似是刻意使兩者作為一個對比:

9:1 智慧建造房屋,鑿成七根柱子,

9:2 宰殺牲畜,調好美酒,又擺設筵席,

9:3 派遣女僕出去,自己在城中至高處呼喚:

9:4「誰是愚蒙的人,讓他轉到這裏來!」又對那無知的人說:

9:5「你們來,吃我的餅,喝我調的酒。

9:6 你們要離棄愚蒙,就得存活,並要走明智的道路。」

9:13 愚昧的女子喧嚷,她是愚蒙,一無所知。

9:14 她坐在自己家門口,在城中高處的座位上,

9:15 呼喚過路的,向那些在路上直走的人說:

9:16「誰是愚蒙的人,讓他轉到這裏來!」又對那無知的人說:

9:17「偷來的水是甜的,暗藏的餅是美的。

9:18 人卻不知有陰魂在她那裏,她召喚的人是在陰間的深處。

第3節提到智慧在「城中至高處」,在古時的耶路撒冷,位於城中至高處的建築是聖殿,因此經文明顯帶出智慧所代表的是耶和華上帝。而愚昧女子在「城中高處的座位」,所代表的就是那些引誘以色列遠離上帝的偶像。年青人就像站在一個岔路口,兩把聲音都在呼籲他走她們的路。年青人會選擇赴誰的筵席呢?事實上,一起坐席所寓意的並非只是同吃一頓飯而已,它所指的是一份關係的建立,而《箴言》1-9章清楚指出,這是一個攸關生死的決定。(參9:6、18)

正確生活的智慧(10-29章)

這個部分包括了所羅門在內的智者們的忠告和很多與生活相關的格言。這些格言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不同層面,因此主題亦相當廣泛,其中包括:公義和紀律、社會義務、貧窮與財富、懶惰與勤奮、驕傲與謙卑、放任與節制、婚姻、家庭生活、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友誼的重要性、王室行為、快樂、舌頭的使用、以及其他個人特徵和習慣等。當中不同主題的箴言並非組在一起,而是分散在不同的部分。

這個大段落與古近東的智慧文學有許多相近之處,它道出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處世之道和待人接物的智慧。雖然在表面上《箴言》就像一本與世俗智慧相關的書卷,然而即使在這個部分亦充滿著《箴言》的作者對於上帝的理解,突出了上帝在這智慧書當中的地位。人要敬畏上帝誠然是《箴言》當中的重點(1:7;9:10;15:33;16:6;22:4等),此外《箴言》亦強調上帝的主權(16:4、9;19:21;22:2)、闡述上帝的全知(15:3、11;21:2)、上帝被視為創造者(14:31;17:5;20:12)、提到遵守上帝律法的重要性(28:4;29:18)、上帝與子民的父子關係(3:11-12),而雖然「約」這個詞只出現了一次(2:16-17),但這個概念在《箴言》中亦肯定存在。可見《箴言》並非只提供一些智慧生活的格言,而是表達一種始於上帝的智慧如何流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

亞古珥的言語30章)

「瑪撒人( מַּשָׂא֙masaʾ ;burden, oracle)亞古珥的言語」(30:1)又可譯作「亞古珥的言語,就是默示」,亞古珥的默示被收錄在《箴言》的結語中,作為智慧女子之外的另一種聲音。

箴30:2 我比眾人更像畜牲,也沒有人的聰明。

箴30:3 我沒有學好智慧,也不認識至聖者(原文直譯作「也不明白關於至聖者的知識」 )。

箴30:4 誰升天又降下來?誰聚風在手掌中?誰包水在衣服裏?誰立定地的四極?他名叫甚麼?他兒子名叫甚麼?你知道嗎?

箴30:5 上帝的言語句句都是煉淨的,投靠他的,他便作他們的盾牌。

箴30:6 你不可加添他的言語,恐怕他責備你,你就顯為說謊的。

亞古珥感覺自己像是智慧的局外人,他不僅沒有人的聰明,也沒有自信可以斷言自己能明白上帝的心思。在《箴言》之前的部分,智慧的道路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人可以選擇行在其中,然而亞古珥不太確定自己擁有得著智慧的能力,而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在生命的走向上必須深深依賴那位創造主並祂的言語(30:4-6)。有關「他兒子名叫甚麼?」這個問題,首先在30:4頭四個問題的答案明顯都是指向那位創造和掌管萬有的上帝[10],因此「他兒子」應是指到以色列(參出4:22),在《七十士譯本》中「兒子」是複數,亦可指「以色列的眾百姓」;從《箴言》的角度來看,上帝的兒子也可指那些接受上帝的責備和管教的人。(見3:11-12)在接著的7-9節,亞古珥求上帝兩件事,就是使他不貧窮也不富足,免得他飽足了就不認上帝,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他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上帝的名,可見他認為敬畏上帝比起金銀財寶都更為重要。對比著「上帝的兒子」,就是那些不認識上帝的四類人,他們詛咒父母、自以為潔、高傲且欺壓困苦人。(30:11-14)由此得見,「上帝的兒子」與「不認識上帝的人」,就是亞古珥的言語中所闡述的兩條道路。

在30章的後半部分(30:15-33)出現了一系列的「三四之詩」,這組詩表達了事物的有序性,並聚焦於日常生活中可觀察到的現象,目的是要人明白上帝所建立的秩序、人如何干預和破壞上帝的秩序而造成痛苦和危機,以及在其中生存的智慧之道。

利慕伊勒王與才德的婦人(31章)

31:1-9提到利慕伊勒王的母親教導他「不要將你的精力給婦女,也不要有敗壞君王的行為。利慕伊勒啊,君王不宜,君王不宜喝酒,王子尋找烈酒也不相宜」(31:3-4),這裏不是指到一種禁慾主義或禁酒,而是表達一個君王需要盡量遠離有風險的事情,並要節制自己的享樂,以免忘記或耽誤了更重要的事情,就是「為不能自辯的人開口,為所有孤獨無助者伸冤」並「開口按公義判斷,當為困苦和貧窮的人辯護」。(31:8-9)

全書最後的段落31:10-31是一首有關才德婦人的離合詩,表面上它像是呈現出一個完美妻子的模範,然而從這首詩的細節中,可見她不是一般的家庭主婦,她同時也像一個精明的商人(參31:14、16、24)。事實上,「才德」的原文 חַ֭יִל chayil是指到「能力」,這是一個男性的詞語,在《希伯來聖經》中很多時用作指作戰的能力、軍隊、財富等[11]。這首詩形容才德婦人的價值遠勝過寶石(31:10)、開口就發智慧、舌上有仁慈的教誨(31:26),並說「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31:29)。這種種描述都不禁令人聯想起在《箴言》起首所提到的那位智慧女子,而《箴言》對兩者的描述明顯有不少平行的地方:

才德婦人(箴31:10-31

智慧女子(箴1-9

31:10 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她的價值遠勝過寶石

8:11「因為智慧比寶石更美,一切可喜愛的都不足與其比較。(另見3:15)

31:11 她丈夫心裏信賴(בָּ֣טַח batach;trust)她,必不缺少利益;

1:33 惟聽從我的,必安然(בֶּ֑טַח betach;trust)居住,得享寧靜,不怕災禍。」

31:13 她尋找羊毛和麻,歡喜用手做工

8:30 那時,我在他旁邊為工程師,天天充滿喜樂,時時在他面前歡笑

31:14 她好像商船,從遠方運來糧食,31:16 她想得田地,就去買來,用手中的成果栽葡萄園

9:5「你們來,吃我的餅,喝我調的酒

31:15 未到黎明她就起來,把食物分給家中的人,將當做的工分派 (חֹק hoq;portion)女僕。

8:29 為滄海定出範圍(חֹק hoq;boundary),使水不越過界限,奠定大地的根基。

31:16 她想得田地,就去買來,用手中的成果(פְרִי peri;fruit)栽葡萄園。

8:19 我的果實(פִּ֭רְיִי piry;fruit)勝過金子,強如純金,我的出產超乎上選的銀子。

31:17 她以能力束腰,使膀臂有力(אָמַץ ʾamets;strong)。

8:28 上使穹蒼堅硬(אָמַץ ʾamets;strong),下使淵源穩固,

31:18 她覺得自己獲利不錯,她的燈終夜不滅。

3:14 因為智慧的獲利勝過銀子,所得的盈餘強如金子,

31:28 她的兒女起來稱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她:

3:18 她給持守她的人作生命樹,謹守她的必定蒙福

31:30b 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

9:10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在《箴言》的起首描述了兩名女子(智慧和愚昧),而到了書卷的結束部分則詳細地描寫了一名女子,她被稱為才德的婦人。從以上列表的對照平行,才德的婦人不止是一位賢德的妻子和模範女性的榜樣,她更擁有智慧女子的特質,並把智慧活現在生活的各個範疇。而在全書的結束部分,亦再一次強調「敬畏耶和華」這個主題(31:30)。

 

1-9章對智慧女子的描述與耶書亞(耶穌)的平行之處

《路加福音》2章記載當耶書亞「漸漸長大,就強健起來,充滿智慧,又有上帝的恩典在他身上」(路2:40),及後又說「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2:52)《馬可福音》6:2記述耶書亞在會堂裏教導人,眾人聽見就很驚奇,說:「這人哪來這本事呢?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異能呢?」而在《路加福音》11章,耶書亞說:「在審判的時候,南方的女王要起來定這世代的人的罪,因為她從地極而來,要聽所羅門智慧的話。看哪,比所羅門更大的在這裏!」(路11:31)他提到自己比所羅門更大,而他的智慧亦超越所羅門的智慧。事實上,耶書亞的生命是智慧的極致體現,在保羅書信中更直指他就是上帝的智慧(林前1:24)和上帝的奧秘,在他裏面蘊藏著一切智慧和知識(西2:2-3)。

《箴言》將上帝的智慧擬人化為智慧女子,使上帝的智慧在地上活現出來,與人互動,指引世人選擇生命的道路。而從《新約聖經》可見,耶書亞就是上帝的智慧,他道成肉身,住在世人中間,為的也是要世人可以因信他而得生命。(約1:14、3:16、14:6)除此之外,在箴1-9章對智慧女子的描述當中,也有不少與耶書亞的平行之處:

 

智慧女子(1-9

耶書亞(耶穌)

在萬物之先 

箴8:22「耶和華在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 

西1:15 愛子是那看不見的上帝之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西1:17 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他而存在。

居首位 

箴4:7 智慧為首,所以要獲得智慧,要用你一切所有的換取聰明。

西1:18 他是身體(教會)的頭;他是元始,是從死人中復活的首生者,好讓他在萬有中居首位

參與創造並住在人間 

箴3:19 耶和華以智慧奠立地基,以聰明鋪設諸天,箴8:30 那時,我在他旁邊為工程師,天天充滿喜樂,時時在他面前歡笑,箴8:31 在他的全地歡笑,喜愛住在人世間

約1:3 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另見西1:16)約1: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生命的源頭 

箴8:35 因為尋得我的,就尋得生命,他必蒙耶和華的恩惠。

約5:26 因為父怎樣自己裏面有生命,也照樣賜給他兒子自己裏面有生命,約一5:12 那有上帝兒子的,就有生命;沒有上帝兒子的,就沒有生命。

領人行在生命的路上

箴2:19 凡到她那裏去的,不得回轉,也得不到生命的路。箴2:20 智慧使你行善人的道,守義人的路

約14:6 耶穌對他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

藉他認識上帝 

箴2:4 尋找她,如尋找銀子,搜尋她,如搜尋寶藏,箴2:5 你就懂得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上帝

約14:7 既然你們認識了我,也會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就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了。」

叫人回轉悔改,將他的靈澆灌人

箴1:23 你們當因我的責備回轉,我要將我的靈澆灌你們,將我的話指示你們。

太4:17 從那時候,耶穌開始宣講,說:「你們要悔改!因為天國近了。」約14:16-17 我要求父,父就賜給你們另外一位保惠師,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他就是真理的靈……

傳講並呼籲人聽從真理 

箴8:6 你們當聽,因我要說尊貴的事,我要張開嘴唇講正直的事。箴8:7 我的口要發出真理,我的嘴唇憎惡邪惡。

約8:40 我把在上帝那裏所聽見的真理告訴了你們,現在你們卻想要殺我;亞伯拉罕沒有做過這樣的事。約18:37 ……耶穌回答:「是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界,為了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都聽我的話。」

不被接納

箴1:24 因為我呼喚,你們不聽,我招手,無人理會。箴1:25 你們忽視我一切的勸戒,拒聽我的責備。

太11:20 那時,耶穌在一些城行了許多異能。因為城裏的人不肯悔改,他就責備那些城說:約1:11 他來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並不接納他

一切權柄的來源

箴8:15 君王藉我治國,王子藉我定公平,箴8:16 王公貴族,所有公義的審判官,都藉我掌權。

西2:9 因為上帝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裏面;西2:10 你們在他裏面也已經成為豐盛。他是所有執政掌權者的元首

愛那些愛他的人

箴8:17 愛我的,我也愛他,懇切尋求我的,必尋見。

約14:21 有了我的命令而又遵守的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人,我父要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親自向他顯現。」

擺設宴席請人赴宴

箴9:1 智慧建造房屋,鑿成七根柱子,箴9:2 宰殺牲畜,調好美酒,又擺設筵席,箴9:3 派遣女僕出去,自己在城中至高處呼喚:箴9:4「誰是愚蒙的人,讓他轉到這裏來!」……

太22:2「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宴席。太22:3 他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邀的人來赴宴,他們卻不肯來。太22:4 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去告訴那被邀的人,我的宴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宴。』……太22:9 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邀來赴宴。』

餅與酒(透過筵席與人建立關係)

箴9:5「你們來,吃我的餅,喝我調的酒。箴9:6 你們要離棄愚蒙,就得存活,並要走明智的道路。」

林前11:25 飯後,他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來記念我。」林前11:26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宣告主的死,直到他來。

 

《箴言》所教導的:智慧人的特質

《箴言》的目的是要叫人得著智慧,因此值得我們去思想如何作一個智慧人。整體來說,箴10-29章的主題相對上較其他篇章零散,所以這次我們主要會從箴1-9章,以及30-31章去嘗試概括一些智慧人的特質。

1. 敬畏耶和華

在《箴言》中,智慧沒有被定義為過人的見識。相反,它與「敬畏耶和華」有著直接的關係,這亦是《箴言》一再反覆強調的主題[12]。《箴言》表明真正的智慧只能透過敬畏耶和華而來,因為「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也就是說真正的智慧是始於和上帝的關係,而「敬畏耶和華」是和上帝建立正確關係的首要條件,人只能在這份關係下才能活出有意義和有智慧的人生。

亞古珥的言語提醒我們不要自信地將認識上帝和獲得智慧視為簡單化的學習。事實上,如果沒有耶和華的啟示,人根本不可能明白關於上帝的事情(包括祂所造的世界),更遑論曉得祂的真實想法(30:1-5);而除非靠著耶和華的恩典,否則就不可能忠於祂(30:7-9)。人往往很容易落入一個自以為明白上帝的誤區,然而亞古珥以自己作為例子,說明了人對於神聖的事情總是無知的。總括來說,除了和上帝的關係外,人沒有任何可以得著智慧的方法,因此人所能做的,就只有仰賴那位創天造地並掌管一切生命的造物主,並遵行祂的吩咐。

2. 選擇生命之道

《箴言》1-9章特別針對年青人陳明了他面前的兩種選擇──生命的道路和死亡的道路。當中一位父親向他的兒子描述揀選智慧的益處,他從頭到尾都吩咐兒子要切慕和尋求智慧,並要遠離愚昧女子。到了箴9章,智慧和愚昧女子同時出現,兩名女子都在城中高處說話,向年輕人發出邀請,她們同樣說:「誰是愚蒙的人,讓他轉到這裏來!」她們邀請他一同坐席吃喝,目的就是要和他彼此建立關係。邀請雖然一樣,然而兩者所代表的道路卻完全不同,智慧所代表的是生命的道路,而愚昧女子所代表的是死亡的道路。經文的意思非常清楚,就是年輕人必須在她們兩者之間作出選擇。《箴言》沒有將年輕人最終的選擇告訴我們,然而所有人都是這兩位女子的邀請對象,我們都需要作出一個決定,就是跟隨智慧女子還是愚昧女子?背後所象徵的是我們會選擇上帝,抑或是其他一切引誘我們離開上帝的偶像或世人所走的道路呢?

「道路」所比喻的是人整個生命的模式。就好像《箴言》10-29章當中所表達的,在生活的不同範疇,當我們每天面對著大大小小不同的選擇,就像站在一個又一個的分岔口,智慧人會懂得按上帝喜悅的標準作出正確的選擇,不偏離地行在生命的道路上,就如3:6所說,「在你一切所行的路上都要認定他,他必使你的道路平直。」因此智慧人不僅僅停留在認信的層面,因為作了一次正確的選擇不等於以後的路不會走偏,因此智慧人在每天生活中的各個範疇,都能認定上帝並作出正確的選擇。上一點提到智慧是從與上帝的關係而來,而我們每一次的選擇,某程度上也就成為了衡量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的指標。

3. 在重要的事情上竭力作工

在31章出現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利慕伊勒王,另一個是才德的婦人。從利慕伊勒王的言語,可見智慧人會因著自己的身分責任,願意為了一些更重要的事情去節制和約束自己。而在《箴言》結束時所描述的那位才德的妻子,她和智慧女子有很多平行的地方,她把智慧在她生活的方方面面活現出來。事實上,有關才德婦人的描述,並非只是用來衡量一個妻子的標準,更是給每一位敬畏上帝、選擇行在生命道路上的人去衡量自己的指標,因為智慧會在人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來。「才德」在原文可指到「(作戰的)能力」,這個婦人不論在處理家庭內外的事情上,都好像一名戰士奮勇爭戰一般,31:12更形容「她終其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因此,這位才德婦人其實是每一個跟從上帝的人所學效的對象。才德婦人建立她丈夫的家,她的一生都使丈夫有益無損,換句話說,智慧與敬畏上帝就是建立家庭的最重要元素;同樣,一個敬畏上帝的智慧人亦會致力去建立上帝的家,他的一生都使上帝有益無損,並且為著上帝的國度而奮鬥爭戰。因此從《箴言》31章,可見智慧人懂得因著更重要的事情而節制和約束自己,就是為了建立上帝的家而竭力作工,為主爭戰,一生都致力去榮耀上帝的名。

 

結語:選擇生命之道的智慧人

智慧是世界性的,而且它的定義會隨著不同文化與宗教而有所改變,但《箴言》所論及的不單是日常的人生智慧,它主要教導人怎樣活出敬虔的人生,就是敬畏上帝並遵行祂的吩咐,因為這是在一切的智慧之上的。事實上,對比世俗的人類智慧和格言,《箴言》的本質更是從上帝的智慧去透視人間的智慧,為要引導人從世俗的智慧中去看見上帝,選擇上帝賜人的生命之道。

《箴言》的目的,是要使人明白智慧,並成為一個智慧人,因為尋得智慧就得著生命。從上文的討論,我們明白上帝的智慧最能反映在耶書亞(耶穌)的身上,他就是智慧人的典範,教導我們懂得敬畏上帝,持續選擇並行在生命的道路上,並且竭力為著上帝的家爭戰和作工。耶書亞的一生將這些特質完美地展現出來,活現了上帝所教導的智慧。對於每一個跟隨耶書亞的信徒而言,或許這些特質都可以成為我們去檢視自己到底有沒有真正效法主,有沒有真正活出一個有智慧的生命的指標。深願我們心中所求的、所應用的,和事奉上所靠的都不再是屬世的智慧,而是唯獨從上主而來那屬天的智慧,以致我們能常常活出上帝的心意,一直行在生命的道路上,到老也不偏離。

 


[1] R.C. Sproul, ed.,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rlando: Ligonier Ministries, 2005), paragraph 13568.

[2]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1062。

[3] A. K. Helmbold, “Proverbs, Book of.,” ZEB, 4:1043-1044.

[4] 同上,4:1048。

[5] 參川普‧朗文(Tremper Longman III)著,謝青峰譯,《如何讀箴言》(友友文化事業出版,2006),98-99。

[6] Eugene H. Merrill, Mark F. Rooker, Michael A. Grisanti, The World And The Wor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Nashville, B&H Publishing Group, 2011), 98.

[7] 見1:8、2:1、3:1、4:1、4:10、5:1、6:1、6:20、7:1。

[8] 對「妥拉」更詳細的介紹,請參本機構「聖經原文學習」的文章〈希伯來文(4)תּוֹרָה Torah 命中上帝的心意〉。

[9] Adele Berlin and Marc Zvi Brettler, eds., The Jewish Study Bible: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1438.

[10] 「誰升天又降下來?」或許是指到雅各所夢見的天梯,當時有耶和華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創28:10-12),又或是指上帝降臨在西奈山(出19:18-20),並在曠野的時候住在以色列人中間(出25:8);「誰聚風( ר֨וּחַruakh;wind, breath, spirit)在手掌中?」則可解作掌管人的生命氣息,因「風」的原文ר֨וּחַ ruakh亦可理解為「氣息」和「靈」;「誰包水在衣服裏?」則與伯26:8「他將水包在密雲中」類似,指到上帝掌管與人生命息息相關的水源;而「誰立定地的四極?」就是指全地的創造主。因此這四個問題都是指向耶和華上帝。

[11] 在《路得記》中也曾以חַ֭יִל chayil形容路得為「賢德」的女子。

[12] 參1:7、1:29、2:5、3:7、8:13、9:10、10:27、14:26-27、15:16、15:33、16:6、19:23、22:4、23:17、24:21、31:30。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詩篇》:上帝作王是我們一生的盼望

「安息日研經坊」(2021-9-4)《希伯來聖經》綜覽:《詩篇(作者:Herbert Chan)(如需要搜尋希伯來文詩歌,可按此

圖為大衛唱詩,參詩57:7;James J. Tissot (1836-1902, French artist and illustrator), detail of “David Singing” (1896-1900)

這次我們會簡介《希伯來聖經》的第三部分《著作》以及綜覽《詩篇》,並討論以下的問題:《詩篇》是《新約聖經》引用最多的三大《希伯來聖經》書卷之一(其餘兩卷分別是《以賽亞書》和《申命記》)。試列舉一些《詩篇》與主耶書亞(耶穌)之間的關聯。

 

簡介《著作》

《希伯來聖經》中沒有被列入《妥拉》和《先知書》的書卷,就歸類為《著作》,共有十一卷,可細分為三個部分,見下表的分類和對每卷書的簡介。

《著作》的書卷:

三部分:

內容性質:

詩篇

真理之書/詩歌智慧書

猶太人的詩歌集和禱文集,教導人怎樣向上帝表達感受、發出禱告,幫助人在順逆境中都信靠上帝。

箴言

一般日常性的人生智慧,教導人怎樣活出敬虔的人生。雖然智慧是世界性的(非《聖經》獨有),但在《聖經》而言,智慧關乎敬畏上帝和遵行祂的吩咐。

約伯記

有別於《箴言》的智慧,《約伯記》是獨特處境性的人生智慧,針對義人也會受苦的情況,教導人怎樣面對逆境和苦難。

雅歌

五小卷

在五大節期使用,順次序是:逾越節、五旬節、耶城被毀日、住棚節、普珥節。猶太人除了誦讀《妥拉》和部分《先知書》,也會在節期時誦讀這五卷書,以集體地記念和見證上帝。

路得記

耶利米哀歌

傳道書

以斯帖記

但以理書

歷史書

怎樣在列國管治下堅持過敬虔、忠誠的信仰人生。

以斯拉記、尼希米記

同屬一卷,記載從被擄回歸後,猶太人怎樣克服困難,過順服上帝和聖潔的生活。

歷代志(上/下)

回歸後猶太人應該怎樣看待過去的以色列歷史,回應上帝的應許計劃、參與建造聖殿。

《著作》的第一部分《詩篇》、《箴言》和《約伯記》屬於詩歌智慧的書卷類,猶太人稱這三卷為「真理之書」,這是因為它們的書名(תְּחִלִּים、מִשְׁלֵי、אִיּוֹב)在原文的首個字母加起來是希伯來文「真理」(אֱמֶת ʾĕmeth)這個詞。而《五小卷》的每卷書除了有其本身的主題外,猶太人在每年的五大節期誦讀它們,不但集體記念上帝在以色列歷史中的作為,也鞏固了他們對自身的身分認同。最後的歷史書部分,主要環繞猶太人亡國被擄及回歸的歷史見證、記載他們怎樣為上帝而活,以及猶太人應該怎樣看過去的以色列歷史。整體而言,《著作》是關乎以色列民落實信仰的書卷,讓歷世歷代的上帝子民都能具體地應用在生活中,在現實的艱難中仍然信靠上帝、敬畏上帝、榮耀上帝,活出上帝所喜悅的人生。

 

簡介《詩篇》

1. 書名:《詩篇》的希伯來書名是 תְּהִלִּים‎ Tehillim (複數;意思是「讚美」,《詩篇》裏首次出現在詩9:14)。

2. 作者:多位,包括大衛、所羅門、可拉、亞薩、以斯拉人希幔、以斯拉人以探幔、摩西,以及一些匿名的詩人。《七十士譯本》(約公元前三世紀)在不同詩篇的標題中加入了更多大衛的名字,又有一些加入了哈該和撒迦利亞等名字,反映《詩篇》在成書過程中,對作者的解讀和標題的數量都在演變。而由於標題中有大衛名字的佔大多數,而且是他成立利未人的詩班敬拜(代上15:16-22),再加上與彌賽亞有關的詩大多有他的名字(例如詩2、18、20、22、110等),因此傳統上會籠統地稱《詩篇》的作者為大衛。

3. 成書日期:《詩篇》由多位詩人寫的詩所組成,寫作時間可以從摩西到被擄回歸之後,視乎怎樣去解讀經文。而收集、編輯、成書的時間,估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先有卷一和卷二的大衛詩集,然後陸續加入其他詩人的作品和詩集。估計大約在公元前400年前後,就是以斯拉、尼希米的時期,《詩篇》才大致被編輯成書。

4. 書卷的性質和特色:《詩篇》與其他《聖經》書卷不同的地方有好幾方面:

a)《詩篇》不像誡命、律法或先知的勸告那樣是直接從上帝而來的吩咐或信息,而是間接透過上帝感動人向祂發出的回應,以詩歌和禱告的方式表達信仰和人生中的各類感受,例如哀哭、讚美、感恩等;

b)《詩篇》包含的詩歌和禱告容易抒發人的內心感受,加上大部分詩的歷史背景和年代含糊,這反而是個優點,因沒有時間性,可讓不同年代的上帝子民也能產生共鳴和更容易應用在自身的處境裏;

c)它並非單一一本詩集,而是由多本詩集集結而成(見下表[1]),就如《聖經》的情況那樣,本身像一個圖書館,內容廣泛和豐富。

大衛的詩集

詩3-41;51-72;138-145

可拉的詩集

詩42-49;84-85、87-88

稱「上帝」的(Elohistic)詩集

詩42-83

亞薩的詩集

詩73-83

加冕(登基)詩集

詩93-100

稱謝詩詩集

詩103-107 (多出現Hodu L’Adonai「稱謝耶和華」的字句)

上行之詩詩集

詩120-134

哈利路亞讚美詩詩集

詩111-118;146-150(Hallel:詩113-118)

d)《詩篇》不是《希伯來聖經》中最長的書卷(按原文計算最長是《耶利米書》),但卻有最多的章數(150篇)和作者,以致跨越最長的歷史年代,涵蓋人生的不同處境和經驗,應用性強,加上詩歌和禱文易於流傳,成為深受歷世歷代上帝子民喜愛的《聖經》書卷[2]

e)《詩篇》是《希伯來聖經》的《著作》部分中最早歸入《聖經》正典的書卷(參路24:44;另參Josephus Apion 1.8等),並放在《著作》部分的首位,成為這部分的代表書卷。

f)《詩篇》的經文屬希伯來詩歌的文學體裁,用大量的平行句、圖像、比喻和雙關語來表達信息,而且著重結構,不時出現離合詩(字母詩)和首尾呼應等情況,研讀時必須留意。

5. 大綱:《詩篇》共有150篇(留意《七十士譯本》加入第151篇[3],並在篇數的計算上略有不同),分為以下五卷[4]

a)卷一(1至41篇):拯救之歌

b)卷二(42至72篇):神聖的審判

c)卷三(73至89篇):猶大國的歌

d)卷四(90至106篇):上帝的偉大王國

e)卷五(107至150篇):讚美和稱謝之歌

6. 詩的分類:除了可按照上文所提及的詩人、五卷中所屬的卷數、詩集來分類之外,學者Hermann Gunkel對《詩篇》的分類亦有其認受性,他把《詩篇》主要分為讚美(Praises)和哀歌(Laments)兩大類,並按群體(communal)或個人(individual)等性質來區分。而根據《詩篇》中共同出現的用字和主題,《詩篇》也可細分為創造、君王、加冕、信靠、智慧(律法)、彌賽亞等類別。此外,按照經文的結構和修辭手法,也可把《詩篇》分類為詩節(strophe;例如第3、18、118篇)、離合詩(字母詩;例如第9、34、119篇)、交叉法(Chiasm;包含倒影結構的情況,例如第1、8、104篇)等類別。

7. 高舉「妥拉」的重要性:「妥拉」(תּוֹרָה  Torah)一詞,雖然往往被翻譯為「律法」,但其實狹義上一般指《摩西五經》(簡稱《五經》)或《五經》的經卷(Torah Scroll),當中包括許多律法以外的內容,例如故事、詩歌、節期的安排等;而廣義則泛指所有來自上帝的教導和指引[5]。所以雖然《希伯來聖經》三大部分之首的《摩西五經》本身就可稱為「妥拉」,但同時「妥拉」並非在上帝於西奈山上頒布律法的時候才出現,而是從《創世記》一開始提及「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1:3)就已經反映萬物在起初就已經會聽從上帝的吩咐,而《創世記》也提及亞伯拉罕遵守了上帝的「律法」(原文就是「妥拉」;創26:5),因此「妥拉」在《五經》的開頭就已經存在[6]。另外,作為《先知書》部分起首的《約書亞記》,經文一開始也提及「妥拉」(書1:8),而作為《著作》部分起首的《詩篇》,經文也同樣地一開始就提及「妥拉」(詩1:2)。換句話說,《希伯來聖經》三大部分的開始都提及「妥拉」或關乎「妥拉」,這強調「妥拉」在《希伯來聖經》正典中的地位超然,也反映以斯拉、尼希米時期回歸以色列地的猶太人對「妥拉」的看重。事實上,在回歸的時期以斯拉帶領猶太人重新看重上帝的律法(「妥拉」),所以《詩篇》被編輯為五卷,大概就是為要高舉《摩西五經》的緣故。有猶太傳統說摩西寫了《五經》,而大衛則作了《詩篇》五卷,另外《著作》中出現的五小卷也同樣出現「五」,也就是要強調「妥拉」的重要性。

 

《詩篇》的結構反映以色列的歷史

1. 卷一和卷二(第一至七十二篇):《詩篇》不但被分為五卷,而且各詩的次序鋪排讓整卷《詩篇》的結構能夠反映出以色列的王國歷史。在卷一和卷二中,除了起首的第一和二篇沒有標題外(這兩篇是整卷《詩篇》的引言,下文再述),其餘從第三至七十二篇都有標題,其中大部分都提及「大衛」的名字,而且大部分都屬於哀歌,不少是有關大衛生平的種種經歷中他對上帝所發出的呼求(例如被掃羅追殺、逃避他的兒子押沙龍等等),另外也有一些君王詩(例如第二、十八篇),這些也代表了大衛王和他的兒子所羅門王的登基和統治等背景。

2. 卷三(第七十三至八十九篇):卷三只有17篇詩,是五卷《詩篇》中詩的數量最少的,內容多提及詩人被仇敵欺壓、不公義的情境,也有指出雕刻偶像的問題,可反映出以色列南北國分裂、受列國壓迫,經歷亡國被擄和回歸。

3. 卷四(第九十至一百零六篇):卷四開始從之前較多負面的哀歌轉為有較多的讚美詩,表達詩人要歸回上帝和數算祂的恩典和保護,並開始表達願耶和華作王的信息。這正好反映上帝的子民從被擄回歸後,他們重新思考自己作為上帝子民的身分,並要感謝上帝對以色列民的保守和帶領。

4. 卷五(第一百零七至一百五十篇):卷五出現大量的稱謝詩和讚美詩,可反映著以色列民要為回歸耶路撒冷和回歸上帝而慶祝,並為耶和華對自己的救贖而感謝。經文多次提及「聖殿」和對上帝的讚美與歌頌,在在都反映著有關恢復聖殿的敬拜、讓耶和華作王統治他們的情境。

 

從《詩篇》的結構看見當中的改變和盼望[7]

1.《詩篇》的開始:詩篇一

詩篇一作為整卷《詩篇》的開始,以律法詩(或稱智慧詩;因為當中主張上帝的律法/妥拉)指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和結局:喜愛上帝律法的是義人的道路,這人會經歷上帝的看顧和順利,結局是有福的(אַ֥שְֽׁרֵי;而行惡犯罪的人卻會站立不住,其道路必滅亡(תֹּאבֵֽד,藉此提醒人要選擇前者。留意「有福」和「滅亡」在原文裏它們的字母開頭分別是希伯來文字母的首與尾的字母(alephtav就如英文的A和Z一樣),表明了兩條道路就是兩個極端,聽從上帝的律法(妥拉)而活極為重要,這道路是走向最美好的人生!

2.《詩篇》中部的轉向改變(Overarching change):詩篇七十三

卷三作為《詩篇》的中部,是把卷一和卷二充滿許多哀歌的情況開始漸漸轉向卷四和卷五的讚美和稱頌詩。簡單來說,哀歌是在問為甚麼義人要受苦?為甚麼惡人卻可以囂張?這是詩人表達自己的哀痛、對拯救未有臨到和對義人卻要受苦的困惑和難受。因為這經歷正正有違詩篇一的教導——義人有著上帝的看顧,他的道路是有福的。而作為卷三的起首,詩篇七十三本身也包含哀歌的一些特點,例如:述說眼前的艱苦困境和表達詩人痛苦的感受(73:1-14)、雖然情況未見改善但仍然堅持信靠上帝的帶領(73:23-26)等。但詩篇七十三與一般哀歌的不同之處,是詩人沒有向上帝呼喊求救,因為詩人在訴苦後就在上帝的聖所裏有一個獨特的經歷,讓他像在做夢(或穿越時空)一樣看到將來惡人的結局,上帝仍在掌權,他們終必跌倒滅亡,所以原來詩篇一的教導是真實的,只是時間未到而已。詩人因著這個明白如釋重負,可以毅然表達自己無論肉身怎樣受苦衰殘,上帝就是他的一切,並成了他心裏的力量(73:26),也就是說,明白上帝作王掌權讓詩人變得有力量去忍耐和勝過眼前所見的不義苦況。

3.《詩篇》的結束:詩篇一百五十

《詩篇》結束的時候(詩145-150),充滿對上帝極大的讚美,以最後一篇詩篇一百五十為例,強調要到聖所(150:1)讚美上帝、要用不同的樂器去讚美祂(150:3-5),凡有生命的都要讚美祂!(150:6)也就是一幅上帝終極作王掌權的圖畫,一切都要俯伏敬拜祂。換句話說,《詩篇》的結構本身就是一個信息:讓人明白到人生雖然好像卷一和卷二那樣充滿痛苦和悲哀,但上帝的子民只要堅持作義人、遵行祂的妥拉、明白上帝在作王掌權,不義和罪惡最終會被審判,義人受苦的情況會被平反,以致人可以在上帝的聖殿,就是在祂的同在裏發出感恩和讚美!

4.《詩篇》的另一個開始:詩篇二

雖然上帝的子民只要堅持信靠祂作義人、遵行祂的妥拉,最終能夠以上帝作王掌權而感恩和讚美,可是上帝是怎樣作王掌權的呢?詩篇二為讀者提供了另一個《詩篇》的引言。首先,詩篇一和二被看為是同一個單元去作為《詩篇》的引言,是因為這兩篇詩同樣是沒有標題(但其餘所有卷一和卷二的詩篇,即三至七十二篇均有標題);另外,雖然兩首詩的主題和內容相距甚遠,但內文其實有相同的連繫詞語,就是「有福(אַ֝שְׁרֵ֗י)」和「滅亡(וְתֹ֬אבְדוּ)」(2:12),而兩篇詩甚至出現首尾呼應的情況(詩篇一的起首句和詩篇二的結束句,都是以「有福」來開始的),因此就把兩篇詩緊扣在一起成為《詩篇》的引言。詩篇二的內容主要是講述地上列國的君王都自恃自己的能力去對抗上帝和祂的受膏者,上帝表明這在祂的眼中十分可笑,並要在怒中責備他們,祂要宣告自己的兒子受膏作王,並要來代表祂審判懲罰列國,表明這些地上的帝國、權勢和能力都要過去,都在上帝眼中站不住腳和不堪一擊,所以他們要警醒謙卑,懂得敬畏祂和向祂的兒子(受膏者)敬禮。也就是說,上帝要來作王掌權審判列國,但祂不用親自行動,而是差遣祂的兒子作代表。因此,詩篇二提醒人除了要有詩篇一的智慧,遵行上帝的律法,也必須敬畏上帝的受膏者和投靠他!這讓上帝的子民明白遵行上帝的律法雖然可能也會面對不義和受苦,但最終在上帝裏有盼望,因為祂所差派的受膏者會來作王掌權,並為上帝的子民平反和審判邪惡。

可以說,《詩篇》的結構是表達信靠上帝的人生即使會遇到苦難和悲哀,但因著上帝的掌權最終會由苦變甜、從悲轉喜,當中關鍵的是上帝將要來作王掌權,這讓被擄回歸,正面對著艱苦生活的上帝子民來說是極大的提醒和鼓勵,激發他們要好好努力建設上帝的聖殿,為要經歷上帝的同在,並等候受膏者的到來。

 

《詩篇》與主耶書亞(耶穌)之間的關聯(四個層面)

筆者嘗試用四個層面去分析《詩篇》與主耶書亞(耶穌)之間的關聯,並以列表對照相關的經文。

1. 層面一:耶書亞自己作為猶太人,他會唱誦《詩篇》,並會引用《詩篇》來教導和回應,以及用《詩篇》來禱告、抒發自己。

耶書亞用一句孩童都會念的俗語「我們為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唱哀歌,你們不捶胸。」(太11:17;路7:32)來指責當時的人無動於衷,當中所說的唱哀歌,就是猶太人在喪禮上所唱的(例如詩篇九十篇),而耶書亞作為猶太人,熟知唱哀歌的傳統。另外,在最後晚餐之後,耶書亞和門徒像往常那樣唱了詩,就出來往橄欖山去(太26:30;可14:26)。四福音書也有提及耶書亞要門徒預備的是逾越節的筵席,而按照猶太傳統,他們在筵席後會唱頌詩篇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八篇的讚美詩(Hallel)。

耶書亞又曾說:「這就是我從前和你們同在時所告訴你們的話: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一切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路24:44)下表是一些具體有關他對《詩篇》的教導和引用:

《詩篇》

《新約聖經》

詩78:2 我要開口說比喻,我要解開古時的謎語,

太5:2 他開口教導他們說:

太13:34 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的話,不用比喻,他就不對他們說甚麼。

太13:35 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的話:「我要開口說比喻,說出從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

詩37:11 但謙卑的人必承受土地,以豐盛的平安為樂。

太5:5 謙和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土地。

詩6:8 你們所有作惡的人,離開我吧!因為耶和華聽了我哀哭的聲音。

太7:22 在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

太7:23 我要向他們宣告:『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給我走開!』」

詩107:20 他發出自己的話語醫治他們,救他們脫離陰府。

太8:8 百夫長回答:「主啊,你到舍下來,我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僮僕就會痊癒。

太8:13 耶穌對百夫長說:「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成全你了。」 就在那時,他的僮僕好了。

詩8:2 你因敵人的緣故,從孩童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敵和報仇的閉口無言。(另參LXX: Out of the mouth of babes and sucklings hast thou perfected praise, because of thine enemies; that thou mightest put down the enemy and avenger.)

太21:15 祭司長和文士看見耶穌所行的奇事,又見小孩子在聖殿裏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之子!」就很生氣,

太21:16 對他說:「這些人所喊的,你聽到了嗎?」耶穌對他們說:「聽到了。經上說:『你藉孩童和吃奶的口發出完全的讚美』,你們沒有念過嗎?」

詩118:22 匠人所丟棄的石頭  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詩118:23 這是耶和華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奇妙。

太21:42 耶穌對他們說:「『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奇妙。』這段經文你們從來沒有念過嗎?

詩110:0 大衛的詩。

詩110:1 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

太22:41 法利賽人聚集的時候,耶穌問他們:

太22:42 「論到基督,你們的意見如何?他是誰的後裔呢?」 他們說:「是大衛的。」

太22:43 耶穌說:「這樣,大衛被聖靈感動,怎麼還稱他為主,說:

太22:44『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把你的仇敵放在你腳下?』

太22:45 大衛既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大衛的後裔呢?」

太22:46 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一句話,從那日以後沒有人敢再問他甚麼。

太26:64 耶穌對他說:「你自己說了。然而,我告訴你們,此後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來臨。」

詩41:9 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信賴、吃我飯的人也用腳踢我。

約13:18 我不是指著你們眾人說的,我知道我所揀選的是誰;但是要應驗經上的話:『吃我飯的人用腳踢我。』

詩69:21 他們拿苦膽給我當食物;我渴了,他們拿醋給我喝。

太27:34 士兵拿苦膽調和的酒給耶穌喝。他嘗了,不肯喝。

詩22:7 凡看見我的都嗤笑我;他們撇嘴搖頭

詩22:8 「他把自己交託給耶和華,讓耶和華救他吧!耶和華既喜愛他,可以搭救他吧!

太27:39 從那裏經過的人譏笑他,搖著頭,
太27:40 說:「你這拆毀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救救你自己吧!如果你是上帝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呀!

詩22:1(大衛的詩。交給聖詠團長,曲調用「黎明的小鹿」)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的呻吟?

太27:46 約在下午三點鐘,耶穌大聲高呼,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 就是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另見可15:34)

詩31:5 我將我的靈交在你手裏;耶和華——信實的上帝啊,你救贖了我。

路23:46 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交在你手裏!」他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2. 層面二:門徒和其他人用《詩篇》來解釋主耶書亞的救贖工作和身分。

筆者主要按照《福音書》(馬太和約翰為主)、《使徒行傳》和《希伯來書》等較多引用《詩篇》經文的書卷來作例子:

《詩篇》

《新約聖經》

詩69:9 因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並且辱罵你的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

約2:15 耶穌就拿繩子做成鞭子,把所有的,包括牛羊都趕出聖殿,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

約2:16 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拿走!不要把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

約2:17 他的門徒就想起經上記著:「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

詩35:19 求你不容那無理與我為仇的向我誇耀!不容那無故恨我的向我瞪眼!

約15:25 這是要應驗他們律法上所寫的話:『他們無故地恨我。』

詩118:25 耶和華啊,求你拯救!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順利!

太21:9 前呼後擁的人群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之子!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和散那是音譯,意思就是「求耶和華拯救」)

詩22:16 犬類圍著我,惡黨環繞我;他們扎了我的手、我的腳。

……

詩22:18 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內衣抽籤。  

太27:35 他們把他釘在十字架上,然後抽籤分了他的衣服, 

可15:24 於是他們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抽籤分他的衣服,看誰得甚麼。

路23:34 ⋯⋯士兵就抽籤分他的衣服。

詩34:20 又保護他全身的骨頭,連一根也不折斷。

約19:36 這些事發生,為要應驗經上的話:「他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

詩16:8 我讓耶和華常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邊,我就不致動搖。

詩16:9 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 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

詩16:10 因為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讓你的聖者見地府。

徒2:30 既然大衛是先知,他知道上帝曾向他起誓,要從他的後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寶座上。

徒2:31 他預先看見了,就講論基督的復活,說:『他不被撇在陰間;他的肉身也不見朽壞。』

徒2:32 這耶穌,上帝已經使他復活了,我們都是這事的見證人。

詩110:0 大衛的詩。

詩110:1 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

徒2:34 大衛並沒有升到天上,但他自己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

徒2:35 等我使你的仇敵作你的腳凳。』

徒2:36 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

詩118:21 我要稱謝你,因為你已經應允我,又成了我的拯救!  

詩118:22 匠人所丟棄的石頭  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徒4:11 這位耶穌是:『你們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徒4:12 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詩2:1 列國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圖謀虛妄?

詩2:2 世上的君王都站穩,臣宰一同算計,要對抗耶和華,對抗他的受膏者:

徒4:25-26 你曾藉著聖靈託你僕人——我們祖宗大衛的口說:『外邦為甚麼擾動?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地上的君王都站穩,臣宰也聚集一處,要對抗主,對抗主的受膏者』

徒4:27 希律和本丟.彼拉多,同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這城裏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聖僕耶穌,

詩68:18 你已經升上高天,擄掠了俘虜;你在人間,就是在悖逆的人中,受了供獻,使耶和華上帝可以與他們同住。

弗4:8 所以有話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俘虜,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

弗4:9 既說「他升上」,豈不是指他曾降到地底下嗎?

詩110:0 大衛的詩。

詩110:1 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

來1:2-3 末世,藉著他兒子向我們說話,又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藉著他創造宇宙⋯⋯是上帝本體的真像,常用他大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他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

來1:13上帝曾對哪一個天使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的仇敵作你的腳凳」

詩2:7 我要傳耶和華的聖旨,他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

徒13:33 上帝已經向我們這些作他們兒女的應驗,使耶穌復活了。正如《詩篇》第二篇上記著:『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

來5:5 同樣,基督也沒有自取作大祭司的榮耀,而是在乎向他說話的那一位,他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

來1:5 上帝曾對哪一個天使說過:「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又說過:「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 呢?

詩97:7 願所有事奉雕刻偶像、靠虛無神明自誇的,都蒙羞愧。萬神哪,你們都當拜他。

來1:6 再者,上帝引領他長子進入世界的時候,說:「上帝的使者都要拜他。」

詩104:4 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

來1:7 關於使者,他說:「上帝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

詩45:6 上帝啊,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你國度的權杖是正直的權杖。

來1:8 關於子,他卻說:「上帝啊,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你國度的權杖是正直的權杖。

詩102:25 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

詩102:26 天地都會消滅,你卻長存;天地都會像外衣漸漸舊了。你要將天地如內衣更換,天地就都改變了。

詩102:27 惟有你永不改變,你的年數沒有窮盡。

來1:10 他又說:「主啊,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

來1:11 天地都會消滅,你卻長存;天地都會像衣服漸漸舊了;

來1:12 你要將天地捲起來,像捲一件外衣,天地像衣服都會改變。你卻永不改變;你的年數沒有窮盡。」

詩8:4 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

詩8:5 你使他比上帝微小一點,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

詩8:6 [6-8] 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牲畜、空中的鳥、海裏的魚,凡游在水裏的,都服在他的腳下。

來2:6 但有人在某處證明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

來2:7 你使他暫時比天使微小,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

來2:8 使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既然使萬物都服他,就沒有剩下一樣不服他的了。只是如今我們還不見萬物都服他;

詩22:22 我要將你的名傳給我的弟兄,  在會眾中我要讚美你。

來2:12 說:「我要將你的名傳給我的弟兄,在會眾中我要頌揚你。」

詩95:7 因為他是我們的上帝;我們是他草場的百姓,是他手中的羊。惟願你們今天聽他的話!

詩95:8 你們不可硬著心,像在米利巴,就是在曠野瑪撒的日子。

詩95:9 那時,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

詩95:10 四十年之久,我厭煩那世代,說:「這是心裏迷糊的百姓,竟不知道我的道路!」

詩95:11 所以,我在怒中起誓:「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來3:7 所以,正如聖靈所說:「今日,你們若聽他的話,

來3:8 就不可硬著心,像在背叛之時,就如在曠野受試探之日。

來3:9 在那裏,你們的祖宗試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

來3:10 有四十年之久。所以,我厭煩那世代,說:他們的心常常迷糊,竟不知道我的道路!

來3:11 我在怒中起誓: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來4:3 但我們已經信的人進入安息,正如上帝所說:「我在怒中起誓: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其實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已經完成了。

詩110:4 耶和華起了誓,絕不改變:「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體系永遠為祭司。」

來5:6 就如又有一處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體系永遠為祭司。」

來7:17 因為有給他作見證的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體系永遠為祭司。」

詩22:24 因為他沒有藐視、憎惡受苦的人,也沒有轉臉不顧他們;那受苦之人呼求的時候,他就垂聽。

來5:7 基督在他肉身的日子,曾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上帝,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

詩84:10 在你的院宇一日,勝似千日;寧可在我上帝的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裏。

來11:25 他寧可和上帝的百姓一同受苦,也不願在罪中享受片刻的歡樂。

 3. 層面三:《詩篇》的種類和字眼。

以下是一些未必在《新約聖經》有清楚引用或教導的經文,但卻屬於彌賽亞詩、君王詩、加冕詩等,可讓我們更明白上帝怎樣叫他的兒子受膏作王。

詩2:2 世上的君王都站穩,臣宰一同算計,要對抗耶和華, 對抗他的受膏者

詩18:50 耶和華賜極大的救恩給他所立的王,施慈愛給他的受膏者就是給大衛和他的後裔,直到永遠。

詩20:6 現在我知道耶和華必救護他的受膏者,從他神聖的天上應允他,用右手的能力救護他。

詩21:3 你以美善的福氣迎接他,把純金的冠冕戴在他頭上。

詩21:4 他向你祈求長壽,你就賜給他,就是日子長久,直到永遠。

詩28:8 耶和華是他百姓的力量,又是他受膏者得救的保障。

詩29:10 耶和華坐在洪水之上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

詩84:9 上帝啊,我們的盾牌,求你觀看,求你垂顧你受膏者的面!

詩89:38 但你惱怒你的受膏者,拒絕他,離棄了他。

詩89:27 我也要立他為長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

詩89:51 耶和華啊,這是你仇敵所加的羞辱,羞辱了你受膏者的腳蹤。

詩93:1 耶和華作王!他以威嚴為衣穿上;耶和華以能力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

詩96:10 要在列國中說:「耶和華作王了!世界堅定,不得動搖;他要按公正審判萬民。」

詩97:1 耶和華作王! 願地快樂!  願眾海島歡喜!

詩99:1 耶和華作王,萬民當戰抖!他坐在基路伯的寶座上,地當動搖。

詩105:15 「不可傷害我的受膏者,也不可惡待我的先知。」

詩132:10 求你因你僕人大衛的緣故,不要厭棄你的受膏者

詩132:17 在那裏我要使大衛的角茁壯,為我的受膏者預備明燈。

另外,字眼如「救恩」(יְשׁוּעָה yeshuah)在原文就是耶書亞名字的意思(例如詩3:8、9:14、13:5、35:9、53:6、67:2等)。

4. 層面四:《詩篇》的整體結構反映耶書亞的生命。

上文提及《詩篇》的整體結構是在起首的卷一和卷二有較多哀歌,卷三作為轉向的改變,卷四和卷五有較多讚美詩,表達歡迎上帝來作王掌權的情況。這種由悲哀轉化為喜樂盼望的結果,不但反映著以色列(上帝的長子)從大衛到亡國被擄回歸的歷史,也同時平行耶書亞作為上帝的長子在地上的一生,他是怎樣為天國而受苦被害,最終上帝使他從死裏復活,升天坐在祂的右邊。這叫我們每個跟從耶書亞的上帝子民也同得盼望,知道在世上雖然有苦難,但我們的主已經得勝世界,將來他要來施行公義的審判,帶來終極的拯救。

 

結語:上帝作王是我們一生的盼望

《詩篇》是整本《希伯來聖經》中十分獨特的書卷,它並非直接來自上帝的教導和啟示,也並非單一作者的聖經書卷,而是集合了聖經時代中眾多上帝感動人向祂發出的話,就是以詩歌和禱告的形式向上帝表達詩人在崎嶇的人生路上的各種感受和內心的想法,當中包括傷痛、哀悼、讚美、感恩等。而由於大部分詩的歷史性含糊,使《詩篇》的經文更能讓歷世歷代的上帝子民產生共鳴,引導他們立志遵行祂的教導,同時又把人生各種處境中的需要、感受、義人要受苦等難以理解的苦難帶到上帝的跟前,交托給祂去轉化和更新改變。

按著上文的討論,《詩篇》的結構是從以哀歌為主的卷一和卷二轉到以讚美詩為主的卷四和卷五,這不但反映出以色列的歷史也是怎樣因著上帝作王的緣故可以從困苦轉為喜樂,也平行了主耶書亞(耶穌)的一生。《詩篇》第二篇解釋上帝的計劃是要讓祂的兒子來代表祂作王(受膏者)掌權。而我們的主耶書亞就是這位受膏的君王,他的一生雖然也要經歷從苦到甘,但正正是這樣才成就了天父的旨意。耶書亞的生命是我們信徒面對在世苦難的盼望和榜樣,使我們知道只要立志聽從和喜愛上帝的教導,投靠祂的受膏者耶書亞,即使人生在世滿有苦難,但我們所信的上帝已經定了祂的愛子耶書亞得勝世界,並要來作王掌權!盼望我們都因著這綜覽而更深認識《詩篇》和上帝的救贖計劃,並更確信我們的主耶書已經在上帝的右邊,將來他必會再來作王掌權和審判一切的不義。阿們。


[1] 參Nancy deClaisse-Walford, Introduction to the Psalms: A Song from Ancient Israel (Chalice Press 2004), 35。

[2] 除了現代的信徒十分喜愛《詩篇》(所以曾有《新約聖經》附《詩篇》、《箴言》的聖經版本出現),另外在第二聖殿時期(包括耶穌時期)也是十分受歡迎的書卷,所以它也是《新約聖經》和《死海古卷》所引用最多的三大《希伯來聖經》書卷之一。

[3] 詩151篇主要是記述大衛的生平,像是要以此把整本《詩篇》連於大衛,就如詩篇七十二篇(卷二的結束)。另外我們現時常用的原文聖經根據馬所拉抄本(MT)一些詩篇的篇數與《七十士譯本》(LXX)不同,例如MT的第9和10篇,在LXX是合併為第9篇,同樣MT的第114和115篇也在LXX合併為113,但MT的146和147分別在LXX拆開為114和115篇以及146和147篇。

[4] 每卷的主題參 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898。

[5] 對「妥拉」更詳細的介紹,請參本機構「聖經原文學習」的文章〈希伯來文(4)תּוֹרָה Torah 命中上帝的心意〉。

[6] 「妥拉」存在於萬物被創造以先的觀念,也能在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文獻找到。

[7] 參Mark D. Futato, Interpreting the Psalms, An Exegetical Handbook (Kregel 2007), 72-80,當中提及Claus Westermann是首位學者提出《詩篇》的整體結構是一個從悲哀到讚美的信息。另參Water Bruggemann, The Message of the Psalms, A theological commentary (Augsburg 1984), 19 提及的orientation, disorientation, new orientation 的概念。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