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希西家

《希伯來聖經》綜覽《歷代志下》:活出有形有實的信仰

「安息日研經坊」(2021-12-18)《希伯來聖經》綜覽:《歷代志下》 (作者:Florence Tsang

圖為所羅門建造的聖殿(參代下2:1);圖片來自 public domain(經修改)

這次我們會綜覽《歷代志下》並討論以下問題:

1. 試從《歷代志下》29-33章比較希西家與瑪拿西。

2. 以上的比較帶給我們甚麼屬靈反思?

 

簡介《歷代志下

1. 書名、作者、成書日期、寫作對象和目的:參上一篇《歷代志上》摘要文章[1]

2. 書卷涵蓋的歷史時期:《歷代志下》延續《歷代志上》的故事,它涵蓋與《列王紀》相同的歷史時期。書卷開始時記述所羅門接續大衛作以色列王,由所羅門的統治(公元前971-931年)至王國分裂時期(公元前930-586年),中間橫跨三百多年歷史。在所羅門死後,以色列分裂為北國(稱為「以色列」,由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十個支派組成)和南國(稱為「猶大」,包括猶大支派以及便雅憫支派和西緬支派的一部分)。書卷最後以波斯王居魯士於公元前536年下詔重建聖殿作結(36:22-23;與拉1:1-3相同)。

3. 特色:與追溯南北兩國歷史的《列王紀》不同,《歷代志下》只集中在猶大(南國)的記事,作者主要想突出大衛的直系子孫,並且強調耶路撒冷是唯一真正的敬拜場所,而以色列(北國)只有在與猶大互動時才被提及。此書可算是對《列王紀》的註解或聖經重述(re-written Bible),它對猶大列王有較正面的描述,會淡化或省略一些王的過失,也增補一些王的善行。作者對行得好的君王會較詳細地記述,行惡的王則佔較短篇幅,說明這書更關注那些忠於上帝及其旨意的君王[2],某程度是為了要向讀者展現一個美好的猶大王國並大衛王朝復興的願景。在王國分裂後的26章經文中,約有一半的材料是《歷代志下》所獨有的,作者試圖為他敘述的事件提供神學解釋,就是上帝會按照王所行在祂眼中看為正或惡的事而賜福或管教,因此上帝賞善罰惡的形象在《歷代志下》尤其突出,也表明以色列(包括列國)的興衰全然在上帝的掌管之中。雖然作者在記述時明顯對選用的原始資料有所篩選,然而這並非等同篡改歷史,而是作者假設他的聽眾經已熟悉列王的記載並對《先知書》有所明白,以致可以理解他要藉著這書對當時的世代想要傳遞的信息和教導。

4. 對北國以色列的態度:作者在以色列王國分裂後將焦點集中在南國猶大,強調猶大家才是上帝所揀選,是大衛的子孫,特別在亞比雅與耶羅波安一戰中,亞比雅指責北國離棄耶和華,沒有遵從正確的敬拜條例(參13章)。書中常形容那些行惡的猶大王「行以色列諸王的道」(例如21:6、28:2),亦屢次斥責與以色列王結盟的猶大王(見19:1-2、20:35、21:6-13、22:3-4、25:5-7等)。然而,書中不同的記述都表明猶大對那些願意歸向上帝和在耶路撒冷敬拜的以色列人表示歡迎,例如:在王國分裂後,全以色列的祭司和利未人都從四方來歸羅波安,當時以色列各支派當中凡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的,都隨從利未人來到耶路撒冷獻祭(11:13-17);亞撒作王時,有許多以法蓮和瑪拿西人加入猶大(15:9);希西家在位期間,亞設人、瑪拿西人、西布倫人悔改,來到耶路撒冷守節(30:11);約西亞將宗教改革帶到瑪拿西、以法蓮,甚至拿弗他利(34:6)。也許作者希望透過這些記述,去邀請耶路撒冷以外的上帝子民悔改歸向上帝,並且返回耶路撒冷參與聖殿的建設和敬拜。

5. 大綱:全書共36章,大綱如下[3]

I. 所羅門的統治(1:1-9:31)

II. 南國猶大的歷史(10:1-36:23)

A. 從羅波安到亞哈斯(10:1-28:27)

B. 希西家恢復聖殿敬拜(29:1-31:21)

C. 從希西家到亞們(32:1-33:25)

D. 約西亞和上帝的律法書(34:1-35:27)

E. 猶大最後那些王(36:1-16)

F. 被擄到巴比倫與聖殿被毀(36:17-21)

G. 重建聖殿的諭旨(36:22-23)

 

歷代志下》的內容要點

1. 所羅門的統治(1-9章)

1-9章是有關所羅門的記述,當中呈現一個倒影結構[4]

A. 所羅門的財富和智慧(1:1-17)

B. 外邦人的認可/與希蘭的互動(2:1-16)

C. 建殿/外邦勞力(2:17-5:1)

D. 獻殿(5:2-7:10)

D.’ 上帝的回應(7:11-22)

C.’ 其他建築工程/外邦勞力(8:1-16)

B.’ 外邦人的認可/與希蘭的互動(8:17-9:12)

A.’ 所羅門的財富和智慧(9:13-28)

書中記載所羅門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率領以色列全會眾到基遍敬拜耶和華。此前大衛已將約櫃帶到耶路撒冷,但位於基遍的會幕仍是合法的敬拜場所,當時所羅門上到耶和華面前會幕的銅壇那裏,在壇上獻一千祭牲為燔祭。(1:2-6)這強調所羅門關注上帝與以色列百姓的關係,他致力使以色列人能夠敬拜及親近上帝。所羅門跟他的父親大衛一樣,是個專心尋求和跟隨耶和華的人。然而,《歷代志》的作者刪減了在《列王紀上》3:1-3有關所羅門與埃及王法老結親,以及他在丘壇獻祭燒香的事件。這使《歷代志下》所呈現的所羅門,更接近那位應許的理想君王(大衛的子孫彌賽亞),一個生命沒有被罪所玷污,忠誠地事奉上帝,並且尊崇祂高於自己的王。所羅門在基遍獻祭後,經文記載上帝在夜間向所羅門顯現,所羅門向上帝求智慧聰明,使他可以判斷上帝的百姓。上帝因喜悅他的心意,就應承他所求,賜他智慧聰明,亦賜他資財、豐富、尊榮,是在他以前的列王未曾有過,在他以後也不會再有。(參1:7-12)

整個段落的首尾部分A(1:14-17)和A’( 9:13-28)均提及所羅門的財富和兵力。更廣泛來說,它強調所羅門的統治,就是他由「治理以色列」(1:13)到「統管諸王,從大河到非利士人的地,直到埃及的邊界」(9:26)。所羅門王朝的強盛無疑跟「所羅門王的財寶與智慧勝過地上的眾王」(9:22)有關,從而帶出他的智慧聰明、資財、豐富、尊榮,並非出於他個人的能力,乃是上帝因喜悅他謙卑的心而賜予他的。

接著在B(2:1-16)和B’(8:17-9:12)的部分,作者以推羅王希蘭作為這兩段記述的平行。雖然作者對所羅門建殿的材料有著仔細的描述,但比這更重要的是所羅門和推羅王希蘭之間的交流。所羅門寫給希蘭的信(2:3-10)表明他真誠地渴望榮耀上帝,而希蘭的回信(2:11-16)則表明,在所羅門的時代,以色列正使外邦人認識耶和華。這是上帝對以色列的旨意的一部分,也是作為一個理想的大衛子孫將要完成的事情(參亞 8:22-23)。在B’部分雖然再次提到希蘭,但作者對示巴女王拜訪所羅門的記述更為詳盡,而希蘭與示巴女王的聯繫,是在於他們同樣表明上帝之所以立所羅門作王,是出於祂對以色列的愛(見2:11,9:8)。

至於C(2:17-5:1)和C’(8:1-16)的部分就圍繞著所羅門建殿與其他建築工程,兩者同樣提及他使用外邦的勞力(2:17-18,8:7-10)。大量的建築工程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強盛,而作者常以建築工程來象徵上帝對以色列的祝福。事實上,所羅門在《歷代志下》除了被描繪為一個理想的君王,更重要的是,他是聖殿的建造者,從作者的角度來看,這是所羅門的主要成就。從以上的倒影結構可見,有關所羅門的記述是以建造聖殿作為主軸,當中聖殿的獻呈與上帝的回應更是整個段落的中心。

5:2-7:10是屬於獻殿的部分,當中的記述包括:接約櫃入聖殿、所羅門向百姓講話、所羅門的祈禱,以及人民的慶祝活動。接約櫃是七月節期的時候,大概是住棚節的日子,王與聚集的以色列全會眾都在約櫃前獻牛羊為祭。祭司將耶和華的約櫃接進內殿,就是至聖所。當時吹號的祭司、歌唱的利未人都合一地齊聲讚美稱謝耶和華。耶和華的殿充滿了雲彩,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上帝的殿,這表明了上帝的同在,亦表明上帝悅納所羅門所建造的這殿。

所羅門的禱告記載在6:12-42,上帝住在聖殿裏是象徵祂與子民同在,而因著祂的同在,所羅門請求上帝看顧祂的子民,亦為子民施行公義的審判。在6:22-39,所羅門具體說明了他求主垂聽並回應禱告的七種具體情況:(1)人在聖殿裏起誓(22-23節);(2)以色列被敵人打敗後歸回上帝(24-25節);(3)天不降雨(26-27節);(4)子民經歷疾病或其他災難(28-31節);(5)外邦人來向聖殿祈禱(32-33節);(6)以色列與仇敵爭戰(34-35 節);(7)以色列因罪被擄(36-39節)。所羅門請求上帝,當以色列民向祂所選的耶路撒冷、向著聖殿禱告的時候,求上帝從天上的居所垂聽他們的禱告祈求,赦免百姓向祂所犯的罪,為他們伸張正義。當所羅門祈禱完畢,就有火從天降下來,燒盡一切的燔祭和祭物,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

接著上帝再一次向所羅門顯現,並且應允他的禱告。上帝說:「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謙卑自己,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我必睜眼看,側耳聽在此處所獻的禱告。」(7:14)而在7:17-20,上帝續說:

代下7:17 你若行在我面前,效法你父大衛所行的,遵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謹守我的律例典章,

代下7:18 我就必堅固你國度的王位,正如我與你父大衛所立的約,說:『你的子孫必不斷有人治理以色列。』

代下7:19「倘若你們轉去,離棄我擺在你們面前的律例誡命,去事奉別神,敬拜它們,

代下7:20 我就必把以色列人從我賜給他們的地上連根拔起,也必從我面前捨棄那為我名所分別為聖的殿,使它在萬民中成為笑柄,被人譏誚。

上帝對所羅門的回應可以說是構成了隨後以色列歷史的「憲章」。在王國分裂後的每一位猶大王,上帝都按照當中的原則去行事及對待列王,而到最後當猶大不斷犯罪得罪上帝的時候,上帝也就按著祂對所羅門的回應,捨棄那為上帝的名分別為聖的殿,又讓以色列人經歷被擄。作者以大衛之約(代上17章)、所羅門的祈禱以及上帝的回應(代下6-7章)來讓受眾理解國家的歷史事件,就是遵守聖約會帶來上帝的祝福,而對聖約的不忠則經歷上帝的懲罰。當王和他的子民面臨危險時,若他們在禱告中尋求耶和華並謙卑回轉,可以獲得上帝的寬恕和幫助(參12:6-12;32:26;33:12;34:26-28等)。

在9章結尾提到所羅門在耶路撒冷作全以色列的王四十年之後,就與他祖先同睡,葬在他父親大衛的城裏,他兒子羅波安接續他作王。作者省略了《列王紀上》11:9-13當中上帝責備所羅門的話,亦沒有提及是所羅門的背道而導致王國分裂。作者選擇只呈現所羅門美好的一面,就是一個因信靠和順服上帝而被上帝祝福的正面例子。作者希望以所羅門作為榜樣來激勵當時被擄回歸的百姓,並建立百姓對將來彌賽亞君王的盼望,而不是再為過去而感到遺憾。

2. 南國猶大的歷史(10:1-36:23

在所羅門死後,以色列分裂為南北兩國,自此作者將焦點投放在大衛的直系子孫,即南國猶大的列王身上。書卷的第二部分(10-36章)記載了由羅波安到西底家,二十位[5]猶大王共三百多年的歷史。羅波安在猶大延續了大衛和所羅門的敬拜形式,全以色列的祭司和利未人都從四方來歸順羅波安,而利未人放棄他們的郊野和產業,來到猶大與耶路撒冷事奉耶和華。(11:13-14)而耶羅波安則在以色列另建一種新的敬拜模式,他為丘壇,為山羊鬼魔,為自己所造的牛犢設立祭司。(11:15)經文提及猶大得以鞏固,以及羅波安的強盛,是因他們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11:17)然而,羅波安在強盛的時候離棄了耶和華的律法,因著他們背叛耶和華,及後埃及王示撒就上來攻打耶路撒冷。(12:1-2)

代下12:5 那時,猶大的領袖因為示撒的緣故聚集在耶路撒冷,有先知示瑪雅去見羅波安和眾領袖,對他們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們離棄了我,所以我也離棄你們,把你們交在示撒手裏。』」

代下12:6 於是以色列的領袖和王都謙卑說:「耶和華是公義的。」

代下12:7 耶和華見他們謙卑,耶和華的話就臨到示瑪雅,說:「他們既謙卑,我必不滅絕他們;我要使他們暫時得拯救,不藉著示撒的手將我的怒氣倒在耶路撒冷。

《列王紀》中沒有記述先知的警告,也沒有記述王與眾領袖的謙卑以致耶和華使他們得拯救,這就突顯了《歷代志》的作者想透過這段記載而傳遞的信息,就是猶大的命運與興衰,是完全取決於猶大王與百姓是否忠於耶和華。在《歷代志下》,上帝經常被描繪為一位會因猶大王與百姓的行為而作出干預的上帝:若他們離棄上帝,上帝就離棄他們,將他們交在外邦人手中;若他們謙卑,上帝就為他們帶來拯救。這主旨在猶大列王的記載當中不斷被強調,其中亦重複出現當猶大王依靠上帝,便在爭戰中經歷神蹟的拯救與得勝的記述。(見13:14-18;14:11-12;18:31;20:21-30;32:20-22)

《歷代志下》的另一個重點是聖殿。從第一部分有關所羅門的記載,可見聖殿的建造是整段記述的中心,到了第二部分依然延續聖殿這個主題。猶大沒有像北國以色列那樣隨自己的方式去敬拜上帝,他們維持著耶路撒冷聖殿的敬拜,然而,猶大仍然經歷很大程度的屬靈低谷和民族衰落。因為隨後聖殿敬拜漸漸演變為純粹一種儀式,甚至有王藐視聖殿的情況出現,如烏西雅強行在殿中的壇上燒香(26:16)、亞哈斯從耶和華殿裏取財寶送給亞述王(28:21)、打碎上帝殿裏的器皿並且封鎖耶和華殿的門(28:24)、瑪拿西在耶和華殿中拜偶像(33:3-9)等,這也導致人們越來越忽視聖殿作為上帝同在與管治的象徵,而形式化的敬拜則突顯出猶大的真正問題是背道。如上所述,《歷代志下》的記載明顯更側重於大部分忠於上帝及其旨意的君王,例如:亞撒(14-15章)、約沙法(17-20章)、約阿施(24章)、希西家(29-32章)和約西亞(34-35章)。以上五個王於任內均在猶大施行不同程度的宗教改革,而當中大部分的改革是始於聖殿。亞撒重新修築耶和華的壇(15:8)、約沙法除掉猶大境內的一切丘壇和亞舍拉,又差遣使者帶著耶和華的律法書,走遍各城去教導百姓(17:6-9)、約阿施重修耶和華的殿(24:4)、希西家把他父親亞哈斯封鎖的耶和華殿的門重新打開並整修聖殿(28:24、29:3)、約西亞整修耶和華的殿並按希勒家祭司所發現的律法書帶領子民與上帝重新立約(34:8、29-32)。因此,王對聖殿的態度、對恰當敬拜的著緊程度、除掉偶像的政策等,某程度上亦反映出他們是否忠於上帝,是否定意跟從和事奉祂。

北國以色列於公元前722年被亞述所滅,當時正值南國猶大王亞哈斯統治(約公元前735-719年)的尾聲。亞哈斯沒有效法他的先祖大衛王,他的心和北國列王一樣離上帝很遠。在亞哈斯的統治下,猶大陷入了屬靈的低谷,必需有一個像大衛那樣的王出現方能扭轉猶大的惡況。接續亞哈斯作猶大王的是希西家,他在《歷代志下》中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是希西家帶領猶大在王國分裂後重回屬靈的高峰。而《列王紀》的作者似乎較看重約西亞以及他的宗教改革。(見王上13:2,王下23章)《列王紀》對希西家的記載僅簡要地提及他的宗教改革(王下18:3-7),而更集中於他與亞述人的對抗(王下18:8-19:37;參賽36-37章)、他的疾病以及巴比倫王的使節來訪的情況(王下20章;參賽38-39章)。《歷代志下》則有所不同,它記載得最詳細的是有關希西家的改革(29-31章),相反,作者對亞述的入侵(32:1-23)、巴比倫使節的來訪(32:31)和希西家患病(32:24-26)的記述均較簡潔。

隨著北國以色列的陷落(大量的難民湧入南國猶大),希西家被描繪為將南北兩國合一的君王,因此自大衛和所羅門以後,以色列再次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先大衛一切所行的,他潔淨並重新奉獻聖殿(29章)、從別是巴直到但通告全以色列,吩咐百姓都來耶路撒冷向耶和華守逾越節(30:5)、又分派祭司和利未人按班次事奉(31:2)。作者以大衛和所羅門的形象去映照出希西家符合作為帶領以色列重回合一敬拜的大衛子孫。其次,當希西家呼籲那些「脫離亞述諸王之手的餘民」(30:6)要轉向耶和華時,這也同樣成為了對當時被擄歸回的百姓的呼籲,希西家積極的改革與子民的響應成為了一個模範,作者盼望藉由希西家的成功例子,能給那些對以色列的復興抱有盼望的百姓帶來動力。

在希西家後猶大也經歷了失敗的時期,如瑪拿西和亞們的背道(33章),但瑪拿西的謙卑禱告和復興(33:11-17)與約西亞的改革(34:3-35:19)說明了上帝仍然信實地對待那些願意悔改的子民,向他們施憐憫,賜福給他們。這一系列的事件表明了以色列的復興在於上帝的子民是否願意謙卑地轉向耶和華,並且忠心於祂。

《歷代志下》的最後一章記載了被擄前最後幾位猶大王(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西底家;見36章),他們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那時大衛王朝對猶大的統治經已名存實亡。隨著約西亞的死,猶大落入了外邦勢力的控制之下,首先是埃及,接著是巴比倫,上帝使用強大的外邦勢力來懲罰祂子民的背道。因著他們的種種惡行,經文記述「耶和華向他的百姓大發烈怒,甚至無法可救」(36:16),「耶和華使迦勒底人的王來攻擊他們,把所有的人都交在他手裏。」(36:17)在公元前586年,迦勒底人焚燒了上帝的殿,擄掠殿裏大小的器皿及財寶,帶回巴比倫,又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用火燒了城裏所有的宮殿,毀壞了城裏一切寶貴的器皿。凡脫離刀劍的倖存者,迦勒底王都擄到巴比倫去,作他和他子孫的僕婢,直到波斯帝國興起。聖殿被毀,象徵著上帝不再在祂賜給以色列人的土地上與他們同在,耶路撒冷的陷落意味著以色列人失去了他們生活的三根支柱:聖殿、君王、土地。作者強調這事是出於上帝的旨意:「這就應驗耶和華藉耶利米的口所說的話:地得享安息;在荒涼的日子,地就守安息,直到滿了七十年。」(36:21)表明聖殿被毀和猶大國的覆亡都全然在上帝的掌握和容許中發生的。

代下36:22 波斯王居魯士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的口所說的話,就激發波斯王居魯士的心,使他下詔書通告全國,說:

代下36:23「波斯王居魯士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上帝已將地上萬國賜給我,又委派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 יָֽעַל yaʿal;let him go up),願耶和華──他的上帝與他同在。」

書卷的最後兩節經文反映了《歷代志》並非以人的失敗告終,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上帝的信實上。居魯士的詔書,為當時被擄回歸的子民帶來了盼望。上帝掌管波斯王的心,正如他掌管巴比倫、以及以色列歷世歷代的王一樣。儘管巴比倫的軍隊已將耶和華的聖殿夷為平地,但它仍會再次被建造起來。在希伯來原文中,全書的最後一個字,並非中文翻譯的「同在」,而是「讓他上去」(יָֽעַל yaʿal),意思是上到耶路撒冷。這裏雖是整卷書的結尾,但卻不是一個結束,反倒像是一個新的開始。作者呼籲那些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對耶路撒冷聖殿的建造,以及復興聖殿的敬拜存有盼望,並且仰望上帝所應許那位大衛子孫的來臨。而對於歷世歷代的信徒而言,這裏作為整本《希伯來聖經》的結尾亦帶出對耶和華聖殿和國度的期盼,指向將來上帝與子民永遠同在的美好願景,這跟《希伯來聖經》的第一卷書《創世記》中的伊甸園形成了首尾呼應。而在《新約聖經》開首的耶穌家譜(太1章),就為那位以色列人所仰望的彌賽亞(大衛子孫)的身分給予了答案。

 

希西家與瑪拿西的不同之處

希西家和瑪拿西這兩父子可謂處於猶大列王中好壞的兩極,是次綜覽雖未能涵蓋《歷代志下》所有的課題,然而我們仍可透過這兩個王的比對,去帶出書卷中一些重要的中心思想,以及從中有所反思。從書中的記述,二人所做的事可以說是正好相反:

  • 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先大衛一切所行的(29:2);瑪拿西卻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的列國那些可憎的事(33:2)。

  • 希西家不但帶領猶大百姓一同守節敬拜上帝,他還呼籲以色列人要轉向耶和華(30:1、9);瑪拿西卻引誘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行惡,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嚴重(33:9)。

  • 希西家雖心裏驕傲,但他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卻願意一同謙卑,以致耶和華的憤怒在希西家的日子沒有臨到他們(32:26);相反,當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不聽(33:10)。

  • 希西家和瑪拿西同樣面對亞述大軍,希西家和以賽亞先知為此禱告,向天呼求,上帝就差遣一個使者進入亞述王的營中將敵人殺滅,讓他們經歷神蹟的拯救(32:20-21);相反,上帝不但沒有幫助瑪拿西,經文還提到是耶和華自己使亞述王的將領去攻擊他們(33:11)。

除了以上所列的比較之外,二人最大的分別其實是在於他們對聖殿的態度:

在有關希西家的記述中,作者第一樣提到的是,他開了耶和華殿的門,重新整修。他又潔淨聖殿,除去一切可憎之物,將聖殿分別為聖,重新獻殿並在其中獻祭,就像回到所羅門獻殿時那樣。而他所實施的宗教改革亦跟聖殿相關,他重新分派祭司和利未人的班次,使他們按各自的職分在耶和華殿的門內事奉。(見29:3、20-21;31:2)而作者記述他的兒子瑪拿西所做的第一件事,卻是重新建築他父親希西家所拆毀的丘壇,為諸巴力築壇,造亞舍拉,又敬拜天上的萬象,事奉它們。不但如此,他甚至在耶和華殿中以及聖殿的兩個院子為天上的萬象築壇,並在上帝殿內立雕刻的偶像。(見33:3-7)

聖殿象徵的是上帝的同在。因此,王對聖殿的態度正正反映了他們對上帝的心。希西家重視上帝,因此重視聖殿,上帝祝福他,使他所做的事情亨通;而瑪拿西無視上帝,因此肆意褻瀆聖殿,把聖殿弄得一塌糊塗,上帝就興起仇敵攻擊他。同一所聖殿,因著希西家和瑪拿西對聖殿的不同態度,帶來了不一樣的結果。可見上帝重視的,不只是那個有形的殿,祂更看重人的內心,就是人是否著緊祂的吩咐、看重祂的同在和願意遵行祂的道。在《歷代志下》的記述中,人對上帝的心明顯可從他對聖殿的態度反映出來。

二人的共通之處

希西家和瑪拿西雖然大不相同,然而他們仍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在有關希西家的記載中,記述了他幾次向上帝禱告:當他為從北國來到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卻未自潔就吃逾越節羔羊的百姓代求時,上帝應允他,醫治了百姓(30:18-20);當他面對亞述大軍的威脅而向上帝禱告時,上帝差派使者助他殺滅敵方大軍(32:20-21);當他病得要死而向耶和華禱告時,耶和華就應允他,並賜他一個預兆(32:24);最後當希西家心裏驕傲,及後與百姓一同謙卑的時候,主的憤怒在希西家的日子就沒有臨到他們(32:26)。上帝垂聽並應允希西家的禱告,我們大概會很容易理解,因為我們知道他效法大衛(29:2、34:2),真誠地面對自己的信仰,立志行上帝眼中看為正的事。

另一方面,之前瑪拿西一直不聽上帝的警戒,直到經歷被擄的審判,他在急難的時候終於懇求耶和華,就是在他列祖的上帝面前極其謙卑。結果耶和華同樣地應允他,垂聽了他的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仍坐王位。(33:12-13)如此作惡多端的人,上帝為何不任由他滅亡,為何仍應允他的禱告呢?事實上,在猶大列王之中,並沒有一位是完美的,希西家再好,最終亦有失腳。瑪拿西雖然惡事做盡,但他最後也在主前極其謙卑並且悔改。他們二人,當悔改歸向上帝的時候,上帝同樣垂聽,因為祂曾經應允所羅門:「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謙卑自己,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7:14)

《歷代志下》雖然側重那些忠於上帝的君王,然而它亦提及那些背棄上帝的王以及他們為猶大帶來的惡果。即便如此,大衛的子孫仍然沒有斷絕,特別透過瑪拿西的記述,讓當時被擄回歸的百姓明白因著主的信實,立約的子民即使如瑪拿西一樣因背棄上帝而被擄到巴比倫(參33:11),但他們只要願意謙卑自己,禱告尋求上帝,真心悔改並轉離自己的惡行,上帝仍然是可信可靠的,他們仍可扭轉當時惡劣的景況,再次回到蒙上帝祝福的道路上。

定意尋求耶和華

「定意尋求耶和華」這個主題在《歷代志下》中多次出現(見11:16、12:14、15:2-4、15:12-13、15:15、16:12、17:4、19:3、20:3-4、22:9、25:15、26:5、30:19、31:21、34:3、34:27等),是書中一個重要的信息。當人得罪上帝的時候,上帝所要求的,並非先要百姓獻上多少祭牲,而是首先謙卑自己,向聖殿禱告,尋求上帝的面,並且轉離他們的惡行。也就是說,人要從他們原來所行的道路上,回頭轉向上帝,重回一個正確的方向,去行上帝眼中看為正的事。儘管《歷代志》原為一卷書,並且是連續的記述,但上、下兩冊的側重點略有不同。《歷代志上》強調聖殿在以色列民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讓在外邦統治底下的上帝子民能認清民族的根及其個人身分,激勵他們找回自己在建立上帝聖殿和國度中的崗位,並且為此盡力擺上。《歷代志下》則延續《歷代志上》的主題,帶出聖殿的建造和敬拜不可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是所有稱為上帝名下的人,他們的內心也要回轉歸向上帝,與祂恢復一份親密的關係,他們在所行的路上都要定意尋求上帝,全心依靠祂,而這樣有形有實的敬拜才能得蒙上帝悅納和賜福。

從以上比較所得的屬靈反思

聖殿一直是猶太人信仰上的盼望和敬拜的中心,《歷代志》的作者鼓勵被擄回歸的以色列人參與聖殿的重建與恢復敬拜,然而從歷史上我們看見當日被擄回歸的百姓同心建造的第二聖殿已在公元70年被毀。在《約翰福音》2:19,耶書亞(耶穌)潔淨聖殿的時候曾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天內會建造起來。」他所說的殿是指他的身體。今天一個物質的殿雖不復存在,然而主以他的身體建造了一個由彌賽亞信徒與我們外邦信徒群體組成的屬靈的殿(林前3:16;彼前2:5)。因此《歷代志下》的信息仍然對今天的我們有所提醒,用希西家和瑪拿西為例,我們可有以下的反思:

1. 要以耶書亞作為我們敬拜的中心:希西家與瑪拿西對聖殿敬拜的態度反映他們對上帝的心,以及他們是否願意遵行上帝的吩咐。當耶書亞道成肉身,並以自己的身體為殿,就是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來買贖我們,他就成了我們的主,也就是我們敬拜的焦點。這值得我們反思今天我們對敬拜主的態度如何?我們的敬拜是否真的以耶書亞為中心,抑或已經偏離、甚至以人作為焦點,利用宗教去滿足個人的需要呢?我們又有沒有承認耶書亞在我們生命中的主權,並真正按他所吩咐的而行?另外,我們的敬拜與團契不應只是行禮如儀,更非勉強地維持基本的運作去做做樣子,這樣有形而無實的敬拜活動只會徒費心思,我們要對那些恆常所做的事有所反思,並確保它朝著一個上帝喜悅的方向前進。

2. 定意尋求上帝,行在主喜悅的道路上:我們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總是異常忙碌,可是這種種忙碌,是好像希西家一樣對準上帝的敬拜和侍奉,並且隨時都預備好面對自己的信仰,真誠地來到上帝面前;還是內裏好像瑪拿西那樣為自己設立不同的偶像,被上帝多次警戒仍不願回轉悔改,直到大難臨頭時才懂得謙卑自己呢?我們要留心不要被繁忙的生活牽著鼻子走,以致不知不覺間敬拜了上帝以外的偶像,而是該常常省察自己的內心與行事的動機,並且在所行的路上專心定意尋求上帝,時刻留心聖靈的督責和提醒,懂得及早回轉悔改,返回上帝喜悅的道路上。

3. 在不同的屬靈光景中,都要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罪,謙卑悔改:希西家和瑪拿西的生命雖然看似南轅北轍,但二人同樣有需要在主前謙卑悔改的時候。因此不論看上去多麼屬靈的人,都總有失腳和需要悔改的地方;而同樣地無論一個人再屬世,也仍能有回轉悔改的機會,這是上帝的恩典,因為上帝不輕看痛悔的心靈。事實上,毀滅一個人的並不是罪,而是對罪的縱容和不願悔改,因此我們必須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罪和信仰上的缺失,勇於認罪悔改,學習坦然無懼地來到主的施恩寶座前,為要得祂的憐恤、恩惠和幫助(參來4:16),這樣才能與上帝持續地維持一份完好的關係。

 

結語:活出有形有實的信仰

《歷代志》跨越從亞當到被擄回歸時期,並聚焦在大衛和所羅門的統治來敍述以色列的歷史,旨在表明上帝對大衛的揀選以及祂對大衛家的應許之確定。《歷代志下》記錄從所羅門至猶大諸王的記載,強調大衛王朝的延續,並闡明上帝賜福所有忠於祂和定意尋求祂的大衛子孫。

猶大最後雖因背道而被擄,聖殿也被毀,但耶和華已預定了一天,正如祂所說:「在那日,我必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修補其中的缺口;我必建立那遭破壞的,重新修造,如古時一般。」(摩9:11)《歷代志》所描寫的大衛和所羅門不僅僅是指歷史裏的大衛和所羅門,更是跨越時代和有象徵意義的。作者透過敘述他們的輝煌事蹟以至以色列臣服於外邦列國的時代,為要讓讀者期盼大衛王朝的復興,以色列終有一天會恢復像大衛和所羅門時代那樣的統治,而讀者尤其能夠從所羅門的事蹟明白和看清他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大衛的統治預表著即將到來的彌賽亞君王的國度,他將會完全順服並執行上帝的旨意,實現大衛之約的應許。今天我們曉得那位大衛的子孫就是耶書亞彌賽亞(耶穌基督),他以自己的身體建造了屬靈的殿(約2:21),上帝透過耶書亞去實踐祂的永恆計劃,使人重新與自己建立關係。而《歷代志下》提醒我們,上帝是信實的,祂的應許必定成就,書卷結尾中波斯王居魯士的詔書中清楚提到,所有凡作上帝子民的都可以上耶路撒冷去建造殿宇。這同樣是對我們的呼籲,我們凡作上帝子民的都一同被呼召去建造上帝的殿,就是造就耶書亞的信徒群體。然而這書同時強調上帝的子民要定意尋求耶和華,專心仰賴祂,因此參與建造聖殿與其中的敬拜不單只是有形(進行宗教的儀式),亦必須有實(真誠地面對信仰,努力討上帝喜悅的心志)。這不但用以衡量每一位王,也是衡量每一位主的門徒的指標,是我們是否有分於上帝國度的決定性因素。深願我們都從此書的信息得著提醒,懂得時刻定睛於主,以他為我們生命的焦點,定意尋求他並從罪中轉回,與上帝維持一份完好的關係,以致我們可以活出一個有形有實,真正敬拜上帝的生命!


[1] 參《希伯來聖經》綜覽《歷代志上》查經摘要〈成為建造上帝國度的參與者〉

[2] 作者保留了對約蘭(21:4-20)、亞哈謝(22:1-9)、亞哈斯(28:1-27)、亞們(33:21-25)、約哈斯(36:2-4)、約雅敬(36:5-8)、約雅斤(36:9-10)和西底家(36:11-14)的負面描述。雖然他也保留了對亞撒(14:2-16:14)和約沙法(17:1-21:3)褒貶不一的評價,但他對其他君王的評價比《列王紀》更為正面,如:羅波安(10:1-12:16)、約阿施(22:10-24:27)、亞瑪謝(25:1-28)、烏西雅(26:1-33)、約西亞(34:1-36:1)和瑪拿西(33:1-20),他省略他們的失敗並提供《列王紀》中沒有提及的正面記述。他以非常正面的方式去描繪亞比雅(13:1-14:1)、約坦(27:1-9)和希西家(29:1-32:33),部分是為了讓讀者期盼彌賽亞君王的來臨,他將實現作者對這些王的正面描繪所呈現的理想面向。參R.C. Sproul, ed.,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rlando: Ligonier Ministries, 2005), paragraph 8167.

[3] 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1336.

[4] Raymond B. Dillard, 2 Chronicles, WBC 15;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1987), 5.

[5] 若不把亞她利雅計算在內則共十九位猶大王,當亞哈謝死後,亞她利雅開始剿滅猶大王室所有的後裔並治理以色列。在第七年,祭司耶何耶大推翻亞她利雅並擁立大衛的子孫約阿施作王。《列王紀》和《歷代志》在形容亞她利雅統治時只描述「亞她利雅治理這地的時候」(王下11:3,代下22:12),而沒有採取公式的寫法,說明兩卷書的作者並不認可亞她利雅作為猶大合法的統治者。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以賽亞書》1-39章:從上帝的管教中學會依靠祂

「安息日研經坊」(2021-4-24)《希伯來聖經》綜覽:《以賽亞書》1-39章(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以賽亞像(fresco painted by Michelangelo and his assistants for the Sistine Chapel in the Vatican between 1508 to 1512)

今次我們會簡介《後先知書》和《以賽亞書》,綜覽《以賽亞書》1-39章,並討論以下兩條問題:

1.《以賽亞書》第1章是這卷書的引言。試從這一章指出當時上帝的子民在屬靈上最大的問題是甚麼?

2.《以賽亞書》2:1-4、9:6-7、11:1-10、28:16-17等經文是否與耶書亞(耶穌)的彌賽亞身分有關?無論是或不是,這些經文對《以賽亞書》當代的人有甚麼意義?

 

簡介《後先知書》

《希伯來聖經》的《先知書》共有八卷,前四卷是從《約書亞記》到《列王紀》,被稱為《前先知書》,我們在綜覽《約書亞記》時已簡介過了[1];而後四卷是《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十二先知書》,被稱為《後先知書》。如果與基督新教的《舊約聖經》對照,它們其實屬於我們較熟悉的《大小先知書》(參以下兩表)。留意《大小先知書》這稱呼其實是按篇幅的長短而定,與該書卷的重要性和時序無關,但因名為「大小」就容易讓人誤以為有較重要和較次要之別。《希伯來聖經》把《先知書》分為「前和後」就不會產生這誤會,也更像部分《新約聖經》裏的書卷用前和後的分法(例如:《提摩太前後書》、《彼得前後書》等)。

《希伯來聖經》書卷分類:

《希伯來聖經》書目:

妥拉/律法(5)

創、出、利、民、申

先知書(8)

前先知書:書、士、撒、王

後先知書:賽、耶、結、十二先知[2]

著作/聖卷(11)[3]

詩、箴、伯、五小卷(歌、得、哀、傳、斯)、但、拉、尼、代

《舊約聖經》書卷分類:

《舊約聖經》書目:

摩西五經(5)

創、出、利、民、申

歷史書(12)

書、士、得、撒上、撒下、王上、王下、代上、代下、拉、尼、斯

詩歌智慧書(5)

伯、詩、箴、傳、歌

先知書(5+12)

大先知書:賽、耶、哀、結、但

小先知書:何、珥、摩、俄、拿、彌、鴻、哈、番、該、亞、瑪

無論用《大小先知書》或《後先知書》的稱呼,其共通主題都是針對當代以色列君王和子民的屬靈問題而發出審判和拯救的信息,那些問題主要可分為三類:1)拜偶像、依靠別國(亞述、埃及)的勢力而不依靠上帝;2)社會上的不公義、欺壓孤兒寡婦、流無辜人的血、以權謀私和貪污等等;3)利用宗教的外表去掩飾內裏邪惡的虛假行徑。當中各書卷的主題和針對的問題重點略有不同,有時涵蓋全部三類問題,但有時只強調某一、兩類。無論如何,《先知書》的內容信息主要有三個重點[4]

1)警告:你們(以色列/猶大)經已毀約,因此要馬上悔改;

2)審判:如果不悔改就會帶來審判,就是上帝使用列邦而作的審判;

3)盼望:然而在審判過後仍有盼望,日後得以復興與重建(包括以色列/猶大以至外邦,當中亦提及有關彌賽亞的預言)。

而信息的主旨,是要指出上帝子民的罪、警告其後果、勸喻他們離開各種罪行、歸回妥拉(律法和盟約)所定的標準、敬拜上帝、遵行祂的道、單單信靠和依靠祂。在過程中,先知會指出上帝子民的核心問題是因為他們離棄信靠上帝,違背祂的吩咐,與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和愛鄰如己的教導背道而馳,以致上帝要管教、施行審判和刑罰,為要挽回子民,讓他們能早日回轉悔改,可以得救而不會永遠失去與上帝的關係。而作為上帝的代言人和子民的一分子,先知一方面代表上帝發出祂內心的憤怒、嚴正地指控子民怎樣破壞了與上帝建基於申典盟約上的關係、告誡他們若不悔改將面臨的審判和刑罰,然而在刑罰過後上帝對子民仍有安慰、鼓勵和教導等;而另一方面,先知也會為子民的屬靈情況而難過、為著子民在背棄上帝後將經歷同胞被殺、亡國、被擄而哀傷,他們會替子民向上帝求情,但往往因得不到子民的接納和支持而感到挫敗,他們甚至會因為所宣揚的信息而被君王和子民厭棄,甚至逼迫。

 

研讀《後先知書》的困難和解決方法

研讀《後先知書》並不容易,主要因為其內容較多和複雜,包含以色列國從南北分裂後到被擄回歸時期的先知講論,當中牽涉以色列南北國的關係,以及他們與鄰國的互動。當中部分內容與《前先知書》的歷史記載重疊和平行對照,但不同的是,內容大多不按照時序記載(包括當代的歷史事件、快將來臨的事情、末後的彌賽亞時代[5]等放在一起),彷彿在看一幅風景畫,當視線從右至左或左至右橫向來看,就會看完前景(當代歷史事件)後就馬上跳至遠景(末後世代的記載)的情形。另外,《後先知書》的寫作方式也增加了我們研讀的困難,因為除了敘述的文體以外,先知的講論大多帶有:1)詩歌體裁的特色(例如:不會清晰交代時、人、地、事、說話者和聽眾是誰);2)各種修辭技巧(例如:不時用上希伯來文的雙關語,以致在翻譯上看不出來、難以分辨作者是在描寫真實實況還是只在用一種隱喻的手法來表達);3)包含我們較陌生的天啟文學體裁(例如:《撒迦利亞書》開頭的異象)。因此,要掌握好《後先知書》和明白當中的先知講論,我們必須下苦工去研讀,包括:先要對《前先知書》的內容有一定的掌握,了解以色列與周遭列國的關係和歷史背景,明白先知書的全書脈絡和神學主題,若對希伯來文、詩歌體裁以及相關的修辭技巧等都有所認識,就更能幫助了解和掌握書卷所要帶出的信息。盼望藉著我們對每卷《後先知書》的綜覽,能夠成為讀者的一點點幫助。

 

簡介《以賽亞書》

《以賽亞書》全書共有六十六章,記載在亞述、巴比倫和波斯帝國時期上帝透過先知對南國猶大的講論。其歷史背景涵蓋南北兩國、被擄、回歸、重建等時期,神學信息非常豐富,是早期猶太文獻(包括:拉比文獻、死海古卷)以及《新約聖經》引用最多的先知書,而在早期猶太人三年讀經循環裏,《以賽亞書》是在與《妥拉》同讀的《先知書選段》(Haftarah)中最多出現的書卷[6]。故此,《以賽亞書》是主耶書亞(耶穌)時期三大最受歡迎的《希伯來聖經》書卷之一(另外還有《申命記》和《詩篇》)。

1. 書名:《以賽亞記》的希伯來書名取自以賽亞的名字 יְשַֽׁעְיָ֣הוּ Yeshayahu(1:1)[7],意思是「耶和華的拯救」。而1:1就是全書的標題,交代了以賽亞作先知的背景是在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和希西家作猶大王年間,上帝向他啟示有關南國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異象。

2. 作者和成書日期:由於《以賽亞記》六十六章的內容背景包含了亞述、巴比倫和波斯帝國時期(公元前八世紀至六世紀,前後近三百年),許多學者認為按理不太可能全部內容都出自以賽亞一人之手。當中1-39章的歷史背景為亞述帝國時期,符合以賽亞本人的年代,因此視他為作者並無太大爭議;但40-66章的歷史背景為巴比倫和波斯帝國時期,學者一般相信這是以賽亞的門徒被上帝的靈感動後(參8:16-18、50:4),按照以賽亞的教導、之前1-39章留下的信息、以及以賽亞的神學用詞和主題而寫下和編輯而成的[8]。而由於40-66章沒有留下作者的資料,所以作者普遍被稱為「第二以賽亞」,甚至有學者把以回歸後重建耶路撒冷為背景的56-66章看為是由再下一代的以賽亞門徒所寫成,因而有「第三以賽亞」的稱呼。無論如何,對照其他《先知書》經卷與《以賽亞書》的用字、主前二世紀猶太文獻《便西拉智訓》對希西家的記載、《死海古卷》的《大以賽亞卷》的完整性、《新約聖經》對《以賽亞書》的引用等,均沒有把《以賽亞書》40-66章分開來看[9]。故此,我們也應把《以賽亞書》六十六章看為一卷。而由於全書內容涉及回歸重建時期,成書的日期可看為公元前第六世紀。

3. 內容大綱:《以賽亞書》是《後先知書》的第一卷,一開始所記載的內容較《耶利米書》和《以西結書》的時期更早(公元前第八世紀),全書主要可分為三大分段(見下表):

主要分段

年期

當代支配的帝國

作者

1-39章

公元前739-701

亞述

以賽亞 Isaiah

40-55章

公元前605-539

巴比倫

第二以賽亞 Second-Isaiah

56-66章

公元前539-500/400

波斯

第三以賽亞 Third-Isaiah

以下大綱參考一本猶太研讀本聖經[10]

A. 審判與感恩

1. 審判猶大和耶路撒冷(1:1-5:30)

2. 上主呼召以賽亞(6:1-13)

3. 以馬內利(7:1-12:6)

B. 列國的問題(13:1-27:13)

C. 六禍(28:1-35:10)

D. 與希西家相關的事件(36:1-39:8)

E. 神蹟的拯救(40:1-48:22)

F. 受苦僕人

1. 僕人的使命(49:1-52:15)

2. 僕人的犧牲(53:1-12)

3. 僕人的拯救應許(54:1-59:21)

G. 新天新地(60:1-66:24)

 

綜覽《以賽亞書》1-39章:

A. 審判與感恩(1-12章)

一般《先知書》會在開始時先記載先知本人的蒙召經過,但以賽亞的蒙召記載則出現在第六章,因此第一至五章往往被看為是全書的簡介。而第一章更作為全書的引言和導論,帶出了《以賽亞書》的主旨。首先1:1交代了以賽亞的時代背景後,經文就馬上指出上帝如養育兒女一樣對待祂的百姓,但是他們卻悖逆祂、如同不認識和不明白祂一樣,常常犯罪離棄祂、藐視祂、與祂疏遠。雖然上帝多次管教和責打他們,但他們仍然不知悔改,以致上帝最終容讓南國猶大只剩下耶路撒冷,甚至讓她被圍困和最後要被擄(1:2-8)。我們可以看見上帝是一步步地管教祂的百姓,而不是要滅絕他們。如果不是因著上帝的憐憫,其實耶路撒冷早已被滅(1:9)。當中以賽亞指出那時上帝百姓的最大問題,是利用獻祭和守節等宗教禮儀來掩飾自己的罪惡,他們舉起禱告的手但同時沾滿了血,並且欺壓孤兒寡婦等(1:10-17)。而上帝樂意和子民對質,並表明無論子民過去的罪如何嚴重,只要他們肯回轉悔改,他們的罪雖像硃紅,卻必變成潔白如雪和羊毛一樣(1:18)。不過,假如他們仍然冥頑不靈地違背上帝的吩咐,就必定會被滅。只是當時連官長們也以權謀私、喜愛搶奪、透過賄賂等行徑去製造社會上的不公義(1:21-23),導致上帝命定要煉淨猶大,透過審判親自把公平和公義彰顯在子民中間,讓所有悖逆和犯罪的人得到懲治和管教,同時讓謙卑、悔改、受教的人,就是祂的百姓可從亡國被擄中經歷上帝的救贖、明白和活出上帝對子民的期望、被祂使用(1:24-31)。

賽 6:12 耶和華將人遷到遠方,國內被撇棄的土地很多。

賽 6:13 國內剩下的人若還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滅。然而如同大樹與橡樹,雖被砍伐,殘幹卻仍存留,聖潔的苗裔是它的殘幹。」

賽6章除了記載以賽亞的蒙召,在結束時的兩節經文也道出了全卷《以賽亞書》的精髓,就是雖然子民將要被滅,但上帝仍有憐憫,祂國度的唯一出路,就是彌賽亞這個聖潔的苗裔。

賽7-12章主要記載亞哈斯的屬靈問題,當時他正面對北國以色列和亞蘭國聯盟的威脅,但他卻選擇依靠亞述而不依靠耶和華。本來上帝差派了以賽亞去提醒他可隨便向耶和華求一個預兆,而無論求甚麼上帝也會答應(7:11)。可是,亞哈斯信不過上帝可以為自己帶來拯救,更用表面上屬靈的話語說自己不試探耶和華(7:12)。最終上帝主動給了一個童女懷孕生子並要稱孩子的名為「以馬內利」的預兆給他(7:14),表示他所面對的困境將會在數年內得以解決(7:15-16)。當中「童女」的原文 הָעַלְמָ֗ה 的意思較闊,可指年輕的適婚女子以至新婚的婦人,而更重要的是原文有定冠詞,所以其意思是指當時在場人士所知道的一名已婚婦人(這有可能是以賽亞的妻、亞哈斯的妻或別的婦人),否則,耶和華的預兆就會對當時的亞哈斯來說毫無意義[11]。當《新約聖經》引用《希伯來聖經》時,很多時會被視為「象徵性成就」(Typological fulfillment;意思是歷史事件中所出現的情形或預言,再一次以類似的方式或模樣【Type】在之後的歷史中重現),以「以馬內利」為例,這本來是上帝給予正在面對困難的亞哈斯一個信心的確據,好叫他可以信靠耶和華而安然面對當前的困境,可是最終他卻選擇不依靠上帝。而《馬太福音》1:21-23引用這段的背景,是有關約瑟正在面對的一個難題:就是要娶一個未婚而有了身孕的馬利亞嗎?這時天使告訴約瑟這是要應驗「以馬內利」的預兆,意思是馬利亞的身孕出自耶和華,他反而要以此為上帝給他的預兆,以致可放心去娶馬利亞過門。果然,約瑟並沒有效法亞哈斯,他信靠耶和華並娶了馬利亞。

B. 列國的問題(13:1-27:13

賽13-23章記載上帝對列國施行審判,首先是日後把滅了南國猶大的巴比倫傾覆(13:1-14:23)、接著是審判毀滅了北國以色列的亞述(14:24-27)、非利士(14:28-32)、摩押(15:1-16:14)、大馬士革和以色列(17:1-44)、古實與埃及(18:1-20:6)、巴比倫以及度瑪和阿拉伯(21:1-17)、異象谷(耶路撒冷[12];22:1-25)和推羅(23:1-18)。這表明上帝是全地的主,即使以色列和猶大都將會先後被滅,但這不代表列國所依靠的偶像神明比耶和華更有能力。而上帝用祂的公平和公義去施行審判,就是在審判自己子民的同時,祂也會審判那些行惡、驕傲自大、不願意認識上帝的列國。

賽24-27章通常被稱為「小啟示錄」,因為其內容像《啟示錄》那樣有末世災難、大地遭到毀滅的描述(24:1-23),包括對蛇和海裏大魚的毀滅(可象徵對撒旦的審判;27:1),代表上帝最終會審判全地,並且戰勝所有的邪惡。面對這種大審判的情況,人只能仰望信靠上帝(25:9),而唯有義人才可以因信得生(26:7)。這一方面可理解為指向上帝在末世大審判中人的出路就只有天上的耶路撒冷,而另一方面根據《以賽亞書》的脈絡和當代的歷史平行時序來看,這些災難的描述也反映著兇殘的亞述大軍怎樣摧毀北國以色列和埃及的景況,就是上帝容讓北國以色列覆亡,而當中的以色列民只能回轉悔改依靠上帝,逃往南國猶大,進入耶路撒冷(26:1-3)。可以說,上帝的百姓和列國不能依靠自己或自己所拜的偶像得救,上帝才是人最終和唯一的盼望。

C. 六禍(28:1-35:10

這段經文主要講述希西家年代以賽亞的講論,當中經文提及了六次「禍哉!」(28:1、29:1、15、30:1、31:1、33:1)指出當時南國猶大的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想與埃及結盟(30:1-2、31:1-3)。但上帝指出子民對埃及的投靠必會徒然(30:5-7),並勸喻他們要歸回投靠上帝自己(30:15-24)。其中「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30:15)是我們熟悉的金句,並常用來作靈修或退修的支持經文。親近上帝固然是好,但其實這節經文在上下文中是指著面對亞述威脅的時候,上帝的子民應該單單依靠祂,默然應對,而不是耗盡氣力或依靠埃及的勢力。所以這節經文更好的應用,是當人面對危難之時,更要專心依靠上帝,安靜在主的面前而不是忙亂地把安全感投放在自己的能力或別人身上,以為人的能力能解決問題。而在希西家的年代,百姓即使要面對耶路撒冷被亞述的大軍圍困,但上帝因著他們的信靠而必然保護和搭救到底。所以總的來說,以賽亞的信息是要指出人在困難中的盼望只有上帝(31:5-6)。

D. 與希西家相關的事件(36:1-39:8

這段經文主要描述亞述王西拿基立的大軍兵臨城下,當中希西家對上帝的信心怎樣拯救了耶路撒冷和他自己。當時亞述的軍隊已經滅盡南國猶大的一切城鎮,就連西南部的堅固城拉吉也被攻破,只剩下耶路撒冷。這時,亞述的將軍把耶路撒冷圍困,然後在城外勸上帝的子民不要聽從希西家的話,不要以為可以依靠耶和華而得到拯救(36:14-15),並指從來沒有任何神明的保護能夠抵擋他們(36:18-20)。那時,希西家撕裂衣服,披上麻布,上了耶和華的殿向祂禱告(37:1-20)。結果,上帝派以賽亞向希西家宣告對亞述的審判,並給了希西家一個預兆:「你們今年要吃野生的,明年也要吃自長的;後年,你們就要耕種收割,栽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猶大家所逃脫剩餘的,仍要往下扎根,向上結果。必有剩餘的民從耶路撒冷而出;有逃脫的人從錫安山而來。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37:30-33)最後上帝正如祂所言,派使者殺了亞述的十八萬大軍,解除了耶路撒冷的危機,讓希西家和猶大的百姓經歷依靠上帝而來的救恩。後來,希西家病得要死,連耶和華也要他立遺囑因為他的死期已到。不過,經文再記載希西家轉臉朝牆,向上帝禱告痛哭,結果上帝憐憫他,加添了他十五年的壽數(38:1-6)。可以說,作者刻意記述這些事件,為要叫讀者從這些例子中明白到依靠耶和華是人在危難中得蒙拯救的唯一出路。

最後39章記載希西家在病得痊癒之後,巴比倫王的使者送書信和禮物給他(39:1),結果希西家讓那使者觀看他家裏和全國的一切。上帝藉此叫以賽亞向希西家預言南國猶大的覆亡,就是所有讓巴比倫使者看見的都要被擄去(39:6-7),只是這並非發生在希西家的年間而已。《以賽亞書》第一部分(1-39章)就結束在這裏,而作者以這亡國被擄的預言作結,正好可銜接《以賽亞書》第二部分(40-55章),有關上帝子民在被擄後將要經歷上帝帶領回歸的先知講論。

 

從《以賽亞書》第1章看子民最大的屬靈問題

正如上文所言,第1章作為全書的引言,道出了上帝百姓的最大問題,就是上帝的子民同時進行獻祭和守節等宗教禮儀,但同時又行惡和欺壓孤兒寡婦(1:11、17、23),他們同時舉手禱告,但同時手上也沾滿了血(1:15),他們以香火鼎盛、行禮如儀的宗教信仰活動去掩飾自己內心的邪惡。上帝表明祂討厭這種假冒為善的行為,而這種虛假的問題在當時子民中極為嚴重。當敬虔的外表內藏著邪惡和詭詐,起初世人或許會被這些虛假的表象所蒙騙,但當後來他們發現原來這些所謂的上帝子民其實內心詭詐邪惡、自私自利、毫無真理,就會因而被絆倒並選擇不再相信上帝,不以祂為真神,為可信靠的主,而上帝必定不會容許子民處於這種惡況,並因而進行審判管教。這提醒我們,如果要選擇虛假的信仰其實不如不信倒好,而如果想要認真地信上帝的話,就必須真誠無偽地相信和活出與真理相稱的生命。因為口中說相信上帝,但行事為人卻與所信的背道而馳,這樣的人生不但注定失敗,也會絆倒別人。

 

《以賽亞書》2:1-49:6-711:1-1028:16-17與耶書亞(耶穌)作為彌賽亞的關係(是否彌賽亞的預言)和屬靈意義

賽2:1 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所見,有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事。

賽2:2 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國都要流歸這山。

賽2:3 必有許多民族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到雅各上帝的殿。他必將他的道教導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教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

賽2:4 他必在萬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民族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第一段經文2:1-4的記載,是從第一章對當代以賽亞身處南國處境的描述突然跳到末後的日子(2:2),這種講述末世的情況感覺好像必然與彌賽亞有關。但其實最為相關的經文也只是「萬國中施行審判⋯⋯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2:4),這句話可能與主再來施行審判的情況相近,但經文本身沒有像11章那樣提及大衛的子孫、耶西的根等與彌賽亞有關的字眼,加上這裏主要強調的是許多民族都會前往耶路撒冷學習上帝的教導,所以這不能算是直接與彌賽亞或彌賽亞的時代有關。反而,經文從第一章對上帝子民的指責和教訓跳至第二章的末後萬民流歸錫安的圖像,筆者認為這其實是在鼓勵子民,讓他們明白上帝其實對他們充滿期望,表明他們將來其實可以被主大大使用成為萬民的祝福。情況就如一個父親在責備孩子時,加入幾句對孩子未來有著極大期盼、將來打算送他去外國留學、以他的潛質將來必定對社會有莫大貢獻之類的話。為的是期望子民明白上帝的心而放棄行惡和得罪上帝,不再任意妄為,並且明白若他們真心地聽從上帝的吩咐,將來可以被祂大大使用。

賽9:6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賽9:7 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

第二段經文9:6-7明顯與彌賽亞有關,亦被《新約聖經》的作者多次引用(例如:路1:79、2:11、太28:18、林前15:25等),可看為是彌賽亞的預言真實地應驗在主耶書亞(耶穌)的身上(有關賽9:6的正確解釋和耶穌如何成這彌賽亞的應許,請參另一篇文章[13])。然而,這樣的應驗就對主前八世紀的亞哈斯而言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將來,因此對他來說這同時也是一個用隱喻帶出的信息:當子民拜偶像而不求問上帝(8:19),離開了上帝教誨和妥拉(摩西律法)的結果就只有活在黑暗中(8:20-22),而這時經文指向末後外邦人居住的加利利反而會得見榮光,則向亞哈斯說明了不依靠耶和華的結果就只會帶領國家進入黑暗,讓上帝的百姓落入黑暗中,反而不認識上帝的外邦人卻得著榮耀,而上帝也會另外興起一位大衛的子孫作王,為地上帶來公平和公義的國度。所以,這一方面既是彌賽亞的預言,同時對亞哈斯來說也是一個警告,表明他拒絕依靠上帝的同在(「以馬內利」的預兆)是不會影響上帝的審判和拯救的出現,祂的公平和公義仍然會彰顯,並有祂喜悅的君王坐在大衛的寶座上,去復興和治理上帝的國。可以說,上帝的計劃必然會實現,只是他作為上帝在地上的代表卻不能被祂使用。因著他的不信,結果只會帶領子民經歷上帝的審判,而不能像主耶書亞那樣被上主使用,成為祂的見證,在黑暗中為祂發光。

賽 10:33 看哪,主——萬軍之耶和華以猛撞削斷樹枝;巨木必被砍下,高大的樹必降為低。

賽10:34 稠密的樹林,他要用鐵器砍下,黎巴嫩必被大能者伐倒。

賽11:1 從耶西的殘幹必長出嫩枝,他的根所抽的枝子必結果實。

賽11:2 耶和華的靈必住在他身上,就是智慧和聰明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

賽11:3 他必以敬畏耶和華為樂;行審判不憑眼見,斷是非也不憑耳聞;

賽11:4 卻要以公義審判貧寒人,以正直判斷地上的困苦人,以口中的棍擊打全地,以嘴裏的氣殺戮惡人。

賽11:5 公義必當他的腰帶,信實必作他脅下的帶子。

賽11:6 野狼必與小綿羊同住,豹子與小山羊同臥;少壯獅子、牛犢和肥畜同群;孩童要牽引牠們。

賽11:7 牛必與熊同食,牛犢與小熊同臥;獅子與牛一樣吃草。

賽11:8 吃奶的嬰孩在虺蛇的洞口玩耍,斷奶的幼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

賽11:9 在我聖山各處,牠們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遍滿全地,好像水充滿海洋一般。

賽11:10 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萬民的大旗;列國的人必尋求他,他安歇之所大有榮耀。

第三段11:1-10同樣與彌賽亞明顯有關,「耶西的殘幹必長出嫩枝」(11:1)和「耶西的根」(11:10)就是指彌賽亞是大衛家後裔的用詞。上文賽 10:33-34(另參6:13)以大樹被砍下等隱喻指出上帝讓審判臨到南國,打擊一切高傲和依靠自己的人。而最終在無人得以倖免的情況下,大衛的子孫是唯一的盼望和轉機,是審判背後唯一的拯救和出路(11:1)。而整個11章所描述的和諧景況,彷如新天新地、沒有眼淚的樂土,這正是彌賽亞臨到施行審判以致公平和公義得以彰顯後所帶來的世界。這對亞哈斯時期那些受欺壓的孤兒寡婦等弱勢人士來說其實是個福音,明白到當地上亞哈斯的政權不依靠耶和華、多行不義時,只會惹來上帝親自的審判,而最終上帝會使用祂的受膏者帶來終極的審判和徹底的拯救,這是面對人生在世危難臨到時的終極盼望。

賽28:16 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衡量的石頭,  是寶貴的房角石,穩固的根基;信靠他的人必不致驚恐。

賽28:17 我以公平為準繩,以公義為鉛垂線;冰雹必沖去謊言的避難所,大水必漫過藏身之處。

最後一段28:16-17同樣與彌賽亞明顯有關,是被《新約聖經》作者多次引用的經文(例如:彼前2:6-8、林前3:11、弗2:20、羅9:32-33、10:11等),指耶書亞是上帝所揀選命定的那位,而當時的宗教領袖拒絕接受耶書亞的教導,結果他們的頑梗叛逆會遭到上帝的審判(另參8:14)。《新約聖經》這樣去引用這段經文,其實也可算是之前提過的象徵性的成就(Typological fulfillment),就是原先這種「高傲自大、頑梗叛逆」的屬靈問題,會最先出現在《以賽亞書》時期的南國猶大的領袖身上(28:14),然而同樣的問題之後會再次出現在耶書亞時期的宗教領袖身上。所以,這段經文對不同時期的領袖來說都合用,就是上帝所定的公義必會出現,屬祂的人不應驕傲自恃。

 

結語:從上帝的管教中學會依靠祂

《後先知書》的內容是要指出當代上帝子民的屬靈問題,並透過眾先知發出勸喻、警告、審判和回轉悔改的信息,藉此去施行管教和拯救,挽回子民的生命。這反映上帝對子民的不離不棄,就是正因為看他們是自己的親生兒女才會管教,為的全是要把他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煉淨他們的生命,成為上帝眼中喜悅和有用的子民。而《以賽亞書》1-39章就充滿著上帝對南國猶大的勸喻、警告和審判的信息,記載子民在亞述帝國的陰霾下,要明白亞述是上帝手中管教的杖,為要拯救祂的子民離開惡行,好叫他們能真誠地依靠祂、遵行祂的話、活出行公義和公平、真誠的生命!而面對上帝的管教,祂的百姓如果仍然堅持不去信靠和聽從祂,表面上既要去獻祭、禱告、燒香,又同時欺壓人、製造不公義和不公平,這樣的虛假信仰最終只會招致上帝的審判臨到。

1-39章其實有一個倒影的結構如下:

A. 引言、導論:上帝子民的問題(1章)

B. 第一次危機:亞哈斯的信仰(2-12章)

X. 第二次危機:全地大審判和北國覆亡(13-27章)

B’. 第三次危機:希西家的信仰(28-38章)

A’. 結語:南國被擄的預言(39章)

從B和B’的平行可見,亞哈斯的信仰和希西家的信仰剛好成了一個對照(見下表)。

猶大王

亞哈斯

希西家

正在面對的威脅

以色列和亞蘭的聯軍

亞述的大軍

想依靠的方法

與亞述結盟

與埃及結盟

上帝警告並給予預兆

以馬內利

得吃大量農作物和果子

他們最後的選擇

不求告耶和華

向耶和華禱告

亞哈斯的信仰是一種表面上稱為上帝子民但實質上信不過上帝、不想真正依靠祂的屬靈惡況,而希西家的信仰則是在面對危難困境之時懂得回轉悔改,選擇相信上帝去經歷祂的恩典和拯救。其實上帝作為全地的主,祂對列國以及自己的子民也同樣會施行審判,為要彰顯上帝眼中真正的公平和公義,讓被欺壓的人經歷拯救和歸向祂。而我們既然選擇作上帝的子民,也就要真誠地好好信靠主耶書亞和活出真誠的信仰,摒棄一切叫我們離棄主、不去信靠祂的東西!要知道上帝對我們滿有期望和計劃,祂渴望我們快快地回轉悔改,真心去信靠祂和遵行祂的話,好叫我們可被祂使用。求主幫助我們,既然選擇了要跟從主的道路,就切實認真地活出真理,成為祂所喜悅、不用祂再重重複複地管教的兒女。

 


[1] 《約書亞記》綜覽〈屬靈的傳承和爭戰〉

[2] 何、珥、摩、俄、拿、彌、鴻、哈、番、該、亞、瑪合稱為一卷「十二先知」。

[3] 在《希伯來聖經》中,《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為一卷書。

[4] J. Daniel Hays, The Message of the Prophets,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10), 63.

[5] 例如賽2、11章在賽1-12章中的脈絡。

[6] 例如參本機構網站上的《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的《創世記》讀經表

[7] 也可稱作 ספר ישעיהו   Sefer Yeshaꜥyahu 或  ישעיה Yeshaꜥyah

[8] 例如:以色列的聖者、上帝的靈會臨到彌賽亞君王或僕人的身上、11和65章均描述在彌賽亞時代,豺狼、羊羔、獅子、牛、蛇等將會和諧共處等描述。

[9] 例如《約翰福音》12:38-41記載主耶書亞同時引用《以賽亞書》6:10和 53:1,就反映出全書為一卷的觀念。

[10]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482。

[11] 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把 הָעַלְמָ֗ה 翻譯為ἡ παρθένος hē parthenos,以致突出了「童女」的意思,而這對《馬太福音》的作者來說在神學上更符合馬利亞由聖靈感孕的情況。不過其實這裏的關鍵所在,是無論用希伯來原文或希臘文的翻譯本都包含著定冠詞,意思是以賽亞當時指的是一名在場的女子,而不是直接指著幾百年後的馬利亞而言。

[12] 異象谷所反映的就是耶路撒冷的屬靈問題,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子民從不依靠耶和華,在兵臨城下、災難臨到之時,只靠自己的能力(22:6-7),而當無力面對的時候就只顧享樂地渡過餘生的景況(22:13)。

[13] 賽9:6是聖誕節常被引用的聖經金句,但其正確的意思也往往被錯解,詳情請參閱:〈研經及釋經文章:誰是「永在的父」?〉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列王紀下》:信靠耶書亞我們就能得拯救

「安息日研經坊」(2021-4-17)《希伯來聖經》綜覽:《列王紀下》(作者:Ada Lui)

圖為:以利沙與書念的婦人, by James Tissot, Phillip Medhurst, and William Brassey Hole (1846-1917) from “Old Testament History” (Eyre and Spottiswoode 1925).

《列王紀下》記載了以利沙的事蹟並以色列國與猶大國的相繼滅亡。試討論:

1. 以利沙與耶書亞(耶穌)兩人的事蹟有哪些平行之處?

2. 在他們二人所行的神蹟中,有一些是因著人的信心而成就的。這對當時的人以至於現在的我們傳遞出甚麼信息?

 

簡介《列王紀下》

有關《列王紀下》(ב מְלָכִים Melakhim Bet)的書名、作者及成書日期,請參考上一篇《列王紀上》的查經摘要。[1]《列王紀下》共有25章,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大綱如下:

一. 由亞哈謝至撒瑪利亞的淪陷(1-17章)

1. 以利沙接續以利亞的事工(1:1-8:15)

2. 藉耶戶向亞哈家施行審判(8:16-10:36)

3. 藉亞蘭及亞述向以色列國施行審判 (11:1-16:20)

二. 由希西家至耶路撒冷的淪陷(18-25章)

 

《列王紀下》的內容

一. 由亞哈謝至撒瑪利亞的淪陷(1-17章)

1. 以利沙接續以利亞的事工(1:1-8:15

經文一開始就記載以色列國拜偶像之風熾熱,當時亞哈謝接續亞哈作王,他因生病就派使者去求問以革倫的神明巴力‧西卜,上帝差以利亞去責備他,說:「你派人去問以革倫的神明巴力‧西卜,是因為以色列中沒有上帝可以讓你求問他的話嗎?所以你必不能下所上的床,你一定會死!」(1:16)亞哈謝就死了,他的兄弟約蘭接續他作王。這是以利亞最後的一次向王說預言,接著他把事工傳給以利沙,這是按照之前上帝在何烈山對他的吩咐:「……你要膏哈薛作亞蘭王, 又膏寧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將來逃過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逃過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王上19:15-17)但這三個人當中只有以利沙是由以利亞親自膏的(「膏」在這裏的意思是對那人的呼召),其餘兩個人則是由接續的以利沙所膏(耶戶)或對他宣告上帝的指示(哈薛)。

當耶和華要接以利亞離開的時候,他的門徒以利沙知道這事(經文沒有說他為甚麼知道),以利亞與以利沙同行,他們由吉甲到伯特利,然後由伯特利到耶利哥,再由耶利哥到約旦河,期間以利亞三次叫以利沙留下,但以利沙的回答都是:「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指著你的性命起誓,我必不離開你。」(2:2、4、6)他們到了約旦河邊,以利亞捲起自己的外衣用來打水,水就左右分開,二人走乾地過去[2]。以利亞對以利沙說:「我未被接去離開你以前,你要我為你做甚麼,只管求。」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雙倍感動我。」(2:9)這讓我們想起所羅門作王之後,上帝也曾問他:「你願我賜你甚麼,你可以求。」(王上3:5)當時所羅門求的是一顆能辨別是非去判斷百姓的心,而現在以利沙提出的「雙倍」像是長子可繼承財產的分,只是他求的不是屬地的產業,而是要求承繼以利亞的屬靈職分和權柄。

接著有火馬和火焰車出現把二人隔開,以利亞乘旋風升天去了[3]。以利沙看見,就呼叫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騎兵啊!」(2:12)之後以利沙把自己的衣服撕為兩片。這個動作跟先知亞希雅把自己穿著的新衣撕成十二片類似,當時他把十片給了耶羅波安,寓意上帝會從所羅門手裏撕裂以色列國,把十個支派賜給他。現在以利沙也把衣服撕為兩片,是他為著以利亞的離去而悲哀。而以利沙用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打水,水也左右分開,他就過去了。這表明以利沙已正式成為以利亞的繼承者,上帝的靈將開始藉由以利沙去工作,而一個新的屬靈事工將由以利沙開展。

接著記載的兩件事顯示以利沙有屬靈的權柄。第一件事是他把鹽[4]放在一個新瓶子裏,然後倒在耶利哥的水源,說:「耶和華如此說:『我治好了這水,從那裏不會再有死亡和不生產的事了。』」(2:21)這反映出他有祝福的能力,能醫治水源,從而保存人的生命和生產力。第二件事是他在伯特利咒詛四十二個譏笑他的孩童,他們就被兩隻母熊撕裂,反映出他有咒詛的能力,能把死亡之禍降給那些輕視及譏誚先知的人。

在軍事方面,以利沙能幫助以色列王戰勝外敵。當時摩押背叛以色列,以色列王約蘭聯同猶大王約沙法和以東王出征,他們繞行了七日找不到水喝,就去求問以利沙。以利沙命他們在谷中挖溝,預言谷中必滿了水,事情果然這樣發生。第二天清早日光照在水上,摩押人看見對面的水紅如血,以為是三王互相擊殺,就到以色列營搶奪財物,最後被以色列打敗。

此外,以利沙在民間又行了一些神蹟,包括:1)一個先知的門徒死後遺下妻子孩子,妻子欠債無力償還,就去求以利沙,以利沙吩咐她向鄰舍借空器皿,然後她把僅有的一瓶油倒進器皿,結果是所有器皿都滿了,油才止住,她也因此能用油還債;2)一個富有的書念婦人因殷勤接待以利沙而得兒子,及後因兒子死亡而到迦密山找以利沙,以利沙到她家裏使她的兒子復活;3)當時以色列有饑荒,以利沙在吉甲,他的門徒誤用有毒的野瓜來熬湯,以利沙吩咐他們把麵撒在鍋中,鍋中就沒有毒了;4)一個從巴力‧沙利沙來的人,把初熟果子的食物、二十個大麥做的餅和新麥穗給以利沙,他分給一百個人吃,結果還有剩下。

以利沙也為外邦人行神蹟。亞蘭王的元帥乃縵染上了痲瘋,他從以色列地擄回來的一個小女孩口中得知,撒瑪利亞的先知能治好他。於是他帶著亞蘭王的信和金銀禮物到以色列求醫治。以色列王讀信後以為大禍臨頭,就撕裂衣服。以利沙派了一個使者對乃縵說:「去,在約旦河中沐浴七次,你的肉就必復原,你會得潔淨。」(5:10)乃縵因這吩咐與自己的期望不符而生氣,及後聽從一個僕人的勸告就跟著以利沙的話去行,在約旦河裏浸了七次,他的肉就復原了。他對以利沙說:「看哪,我知道,除了以色列,全地沒有上帝。現在請你收下僕人的禮物。」(5:15)以利沙不肯接受,乃縵就說:「你若不肯,請把兩匹騾子能馱的土賜給僕人,僕人必不再把燔祭或祭物獻給別神,只獻給耶和華。惟有一件事,願耶和華饒恕你僕人:我主人進臨門廟在那裏叩拜的時候,他總是扶著我的手,所以我也在臨門廟叩拜。我在臨門廟叩拜的這事,願耶和華饒恕你僕人。」(5:17-18)這段敘事讓我們想起另外一個尊貴的外邦人──示巴女王也曾因聽聞所羅門的名聲,就帶著許多禮物到耶路撒冷,她折服於所羅門的智慧和治國威儀,就稱頌耶和華,離開時也帶著所羅門所賜的禮物。現在乃縵不是慕以色列王的名而來,而是因著先知的能力而來,當他經歷了耶和華藉先知醫好他,就尊耶和華為獨一的真神,又立志以後不向別的神明獻祭,這跟當時以色列民中有上帝的先知,他們卻沒有尊耶和華為聖,反而去拜外邦的偶像,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接著記載的一個插段是關於以利沙的僕人基哈西瞞著以利沙向乃縵索取二他連得銀子和兩套衣裳。以利沙知道後咒詛基哈西,他就長了痲瘋。

另一個記載是關於以利沙的僕人為自己建造居所,他們在約旦河砍伐樹木時,不小心把借來的一把斧子的頭掉在水裏,以利沙於是砍下一塊木頭拋在水裏,斧子的頭就浮上來了。斧子的頭是鐵造的,竟然能浮在水面上,這顯然是一個神蹟。這個敘事使我們想起所羅門為上帝建殿和為自己建造皇宮所需的木材是由推羅王希蘭提供,推羅王把在黎巴嫩砍伐下來的香柏木和松木,紮成筏子浮在海上運到所羅門那裏。相對於所羅門龐大的建造工程,以利沙的僕人為自己建造居所只是很小的事,但所羅門在建築工程期間,反沒有任何神蹟發生。

以利沙曾兩次為以色列王解決亞蘭王的威脅。第一次是亞蘭王想攻擊以色列,就在以色列附近安營,但不論他在何處安營,以利沙都能把他安營的地點告訴以色列王。亞蘭王知道是以利沙所為,就圍困多坍要捉拿他,用車馬軍兵圍困了城。以利沙的僕人因此害怕,以利沙就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開他的眼目,使他能看見。」(6:17)耶和華開了那僕人的眼目,他就看見滿山有火馬和火焰車圍繞以利沙。而亞蘭人臨到時,以利沙再向耶和華禱告說:「求你擊打這國,使他們眼目失明。」(6:18)於是亞蘭人失明,被以利沙帶到撒瑪利亞城中。以色列王遵從以利沙所說不擊殺他們,反為他們預備宴席,亞蘭人於是不再犯境。

第二次是亞蘭王便‧哈達圍困撒瑪利亞城,以致城內有大饑荒,物價暴漲,民不聊生,當以色列王約蘭得知城內甚至出現婦人易子而食的慘況後,就撕裂衣服,說:「我今日若容許沙法的兒子以利沙的頭還留在他身上,願上帝重重懲罰我!」(6:31)這話跟耶洗別曾對以利亞說的相同:「明日約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懲罰我。」(王上 19:2)這都反映出以色列王不承認所經歷的困境是因他和子民離棄上帝、轉去拜偶像所致,反而把責任歸咎於先知。以利沙於是預言說第二天物價會大大下降,當時一個軍官不信這話,以利沙再預言:「看哪,你必親眼看見,在那裏卻吃不到甚麼。」(7:19)事情的發展是主使亞蘭人的軍隊聽見戰車戰馬的聲音,讓他們以為以色列王雇用了赫人諸王和埃及諸王的大軍來攻擊他們,於是就逃跑,撇下帳棚、馬、驢和軍營,有四個長痲瘋的人出城看見這情況就把消息告訴城裏的人,當日百姓爭相出城掠取亞蘭人留下的物資,期間把那個軍官踩死了,物價果然大大下降,正如以利沙所說的。這些敘事都突顯出先知所言的都會應驗,然而那些不信的人卻不能經歷上帝為人帶來的拯救。

2. 藉耶戶向亞哈家施行審判(8:16-10:36

上帝要藉哈薛和耶戶去追討亞哈家和以色列民的罪,這是祂早就對以利亞說的,要他去膏哈薛作亞蘭王,膏耶戶作以色列王,現在這兩件事由以利沙接續完成。

亞蘭王便‧哈達吩咐哈薛去找以利沙,要他代向耶和華求問他的病是否能好。哈薛到了以利沙那裏,以利沙定睛看著哈薛,直到他感到羞愧,然後以利沙哭了,當哈薛問他為甚麼哭,以利沙回答說是因為他知道哈薛必苦待以色列人,無論壯丁、嬰孩或孕婦都必被他殺死。哈薛後來把便‧哈達殺死,作了亞蘭王。

以利沙命一個先知的門徒,拿一瓶膏油往基列的拉末去找耶戶,他到了之後,就把膏油倒在耶戶頭上,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說:『我膏你作耶和華百姓以色列的王。你要擊殺你主人亞哈的全家,我好在耶洗別身上,為我僕人眾先知和耶和華所有僕人的血伸冤。亞哈全家都必滅亡,凡屬亞哈的男丁,無論是奴役的、自由的,我必從以色列中剪除。」(9:6-8)當其他軍官知道耶戶被膏作以色列王後,就急忙把自己的衣服鋪在臺階的上層,在耶戶的下面,吹角說:「耶戶作王了!」(9:13)於是以色列國進入了第五個王朝──耶戶王朝,耶戶是除了耶羅波安之外,另一個由上帝所立的以色列王。

上帝藉耶戶最先追討的是亞哈奪取了拿伯的葡萄園的罪。以色列王約蘭因與亞蘭王哈薛戰爭而受傷,他回到耶斯列療傷,耶戶去到耶斯列拿伯的田裏遇見約蘭,就把約蘭射死,約蘭仆倒在車上。耶戶吩咐人把約蘭拋在拿伯的田裏,這是按照耶和華曾對亞哈說的預言:「我昨日看見拿伯的血和他眾子的血,我發誓我必在這塊田上報應你。」(9:26)耶洗別聽到耶戶把約蘭殺死的消息,就坐在窗戶旁,耶戶對她身旁的兩三個太監說:「把她拋下來!」(9:33)他們就把她拋下,她的血濺在牆上和馬上。耶戶吩咐人去埋葬耶洗別的屍體,卻只找到她的頭骨和腳,以及手掌。耶戶說:「這正應驗耶和華藉他僕人提斯比人以利亞所說的話,說:『在耶斯列田裏,狗必吃耶洗別的肉。』」(9:36)

接著是追討亞哈全家的罪。亞哈有七十個兒子在撒瑪利亞,耶戶寫信給耶斯列的領袖和長老,說他們可以從亞哈的眾兒子中選一個人作王,然後與耶戶作戰。但眾領袖和長老懼怕,就歸順耶戶,聽從他的吩咐把亞哈的七十個兒子都殺了。耶戶說:「耶和華指著亞哈家所說的話一句也沒有落空,因為耶和華實現了他藉他僕人以利亞所說的話。」(10:10)之後 ,耶戶又把所有在耶斯列剩下的亞哈家的大臣、密友、祭司全都殺了。耶戶之前在射殺約蘭時,把那前去探望約蘭的猶大王亞哈謝也都殺死,因為他也是亞哈家的人(亞哈謝的父親約蘭娶了亞哈的女兒),耶戶在去撒瑪利亞的途中遇見了亞哈謝的兄弟共四十二人,也都把他們殺死。他到了撒瑪利亞之後,又把亞哈家在撒瑪利亞剩下的人全部殺了,正如耶和華對以利亞所說的話。

接著是追討子民拜巴力的罪。耶戶召集眾百姓,對他們說:「亞哈事奉巴力還不夠熱心,耶戶更要熱心。現在你們召集巴力的眾先知和所有拜巴力的人,以及巴力的眾祭司,都到我這裏來,一個也不可缺少,因為我要給巴力獻大祭;凡不來的必不得活。」(10:18-19)當那些人都進了巴力廟之後,耶戶就把他們都殺了,又拆毀巴力廟,把裏面的柱像拿出來焚燒。經文接著記載耶和華對耶戶說:「因你辦好我眼中看為正的事,照我的心意待亞哈家,你的子孫必接續你坐以色列的王位,直到第四代。」 (10:30)

3. 藉亞蘭及亞述向北國施行審判 11:1-16:20

亞蘭在以色列國的東北面,在列王時期不但對以色列國,也對猶大國構成威脅。猶大王亞哈謝被耶戶殺死之後,他的母親亞她利雅殺滅王室所有的後裔,篡位作王(這是猶大國惟一一位女王),但亞哈謝的兒子約阿施藏身聖殿而倖免於難。在亞她利雅的第七年,祭司耶何耶大發動政變,把亞她利雅殺了,扶立年幼的約阿施作王。耶何耶大使王和百姓與耶和華立約,眾百姓就拆毀巴力廟,粉碎祭壇和偶像,但沒有廢去丘壇。約阿施長大後吩咐祭司向人收取捐獻,用作修理殿的破壞之處,但祭司耽延多年不動工,約阿施於是讓人直接把捐獻放入祭壇旁的櫃,把銀子交給修殿的工人。這是約阿施的德政,然而,他把他祖先及自己所分別為聖的物,以及殿與王宮府庫裏所有的金子都送給亞蘭王哈薛,以此換取哈薛不攻耶路撒冷。至於以色列國,約哈斯接續耶戶作王後,他跟隨耶羅波安使以色列民陷在罪裏,使耶和華發怒,祂就讓亞蘭王哈薛和他的兒子便‧哈達多次打敗以色列。

接著記載到以利沙的離世。當時以利沙得了致命的病,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作以色列王,他去看以利沙,伏在他臉上哭泣,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和騎兵啊!」(13:14)這句話與當時以利亞被上帝用旋風接走時,以利沙向以利亞所說的相似,約阿施稱呼以利沙為父,既表示對他的尊敬(因以利沙曾膏他的祖父耶戶作王),也表示他視以利沙為以色列國的軍事保護,而當時威脅著以色列國安危的就是亞蘭。以利沙叫約阿施拿弓箭,用手開弓,他按手在約阿施的手上,吩咐他向打開朝東的窗戶射箭,說:「這是耶和華得勝的箭,是戰勝亞蘭人的箭,因為你必在亞弗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他們。」(14:17)。又吩咐他拿幾枝箭打地,約阿施打了三次就停止了。以利沙向他發怒並預言他只能打敗亞蘭人三次,不能滅盡。這是以利沙最後一次向王說預言,以利沙死後被埋葬,然而就在他死後的那年春天,摩押人成群結隊入侵境內,當時有人正要埋葬死人,因看見摩押人就急忙逃跑,把死人拋在以利沙的墳墓裏,死人一碰到以利沙的骸骨竟然活了過來。這個神蹟指出先知的骸骨(墳墓裏只剩骸骨代表以利沙死了已一段時間)也有使人從死裏復活的能力,因此上帝藉著他所說的話,即使在他死後也必會應驗;而以利沙雖然死了,上帝仍然能藉著他把生命賜給死了的人,也暗示上帝的憐憫與屬天的能力仍然會介入以色列國。

在耶戶王朝之後出現的是沙龍王朝、米拿現王朝、比加王朝,此時亞述興起,取代了亞蘭成為以色列國的最大威脅。以色列民第一次被擄走是在比加作王時,「在以色列王比加的日子,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來奪取以雲、亞伯‧伯‧瑪迦、亞挪、基低斯、夏瑣、基列、加利利和拿弗他利全地,把這些地方的居民都擄到亞述去了。」(15:29)主前732 年,亞述把亞蘭消滅了,主前722 年,即何細亞作王時,亞述把以色列國滅了,把以色列人擄到亞述,又把其他人遷到撒瑪利亞。表面上,亞述是因軍事強勢而把以色列國消滅了,但經文詳細記載了以色列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他們離棄耶和華,沒有遵行上帝的誡命,跟隨外邦人的風俗,事奉偶像,即使上帝藉眾先知勸戒他們離開惡行,他們都不聽從,仍然硬著頸項,惹耶和華發怒,最後自招滅亡。(參17:7-23)

由希西家至耶路撒冷的淪陷(18-25章)

以色列國亡後,猶大國獨存,那時的王是希西家。在希西家時期,猶大國可說是經歷了一次中興,因希西家效法大衛一切所行的,廢去丘壇、毀壞柱像、砍下亞舍拉,「希西家倚靠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後的猶大列王中沒有一個像他一樣的。因為他緊緊跟隨耶和華,謹守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誡命,總不離開。」(18:5-6)亞述滅了以色列國後,對猶大國也虎視眈眈,亞述王西拿基立攻取了猶大的一些堅固城後,就派特使和軍隊圍住耶路撒冷,以威嚇和羞辱的話說猶大必不能勝過亞述的大軍,勸希西家不必作無謂反抗,希西家於是進入聖殿祈求上帝救脫離亞述人的手,上帝藉先知以賽亞告訴他,他的禱告會蒙應允,耶和華於是拯救耶路撒冷,一夜之間擊殺了亞述軍兵十八萬五千人,翌日清早西拿基立拔營回亞述。[5]之後希西家病重,上帝藉以賽亞告訴希西家他會死,希西家再次祈求上帝醫治他的病,於是上帝又藉以賽亞對他說,祂必加添他十五年的壽數。這兩段敘事反映出上帝會垂聽那些謙卑和敬虔人的禱告,也會向人施拯救和賜福。

希西家在面對巴比倫時卻沒有他對亞述的那種警覺性,那時巴比倫王差特使帶來禮物慰問他的病,希西家因此歡喜,竟把自己一切寶庫裏的金銀、香料、膏油、軍械庫裏的兵器,盡都展示給他們看,以賽亞於是向他發預言說,凡他家裏所有的,都要被擄到巴比倫去,他的孩子也有被擄到巴比倫王宮去的,只是這事不會在他作王之時發生,而是在他子孫時才應驗。這就預告了猶大國也逃不過被滅的下場。

希西家的兒子瑪拿西接續作王,他與父親的行為完全相反,他把父親所毀壞的丘壇重新建築,又為巴力築壇及造亞舍拉,甚至效法以色列王亞哈所行的,敬拜天上的萬象。耶和華藉眾先知發出警告:「因猶大王瑪拿西行這些可憎的惡事,比先前亞摩利人所行的一切更壞,使猶大人拜偶像,陷入罪裏,所以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說:看哪,我必降禍於耶路撒冷和猶大,凡聽見的人都必雙耳齊鳴。我必用量撒瑪利亞的準繩和亞哈家的鉛垂線拉在耶路撒冷之上;我必擦拭耶路撒冷,如人擦盤子,把盤子翻過來。我必撇棄我產業中的餘民,把他們交在仇敵手中,使他們成為所有仇敵的擄物和掠物,因為自從他們的祖先出埃及的那日直到今日,他們常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惹我發怒。」(21:11-15)可見猶大國被滅之前,上帝曾差祂的眾先知(例如:耶利米、以西結、哈巴谷等)警告猶大要悔改,否則他們也會像以色列國那樣被上帝審判。可惜猶大並沒有從以色列國的命運汲取教訓,繼續活在拜偶像的罪中,自招滅亡。

在瑪拿西之後,出現了另一位使猶大國在宗教上革新的王,他就是瑪拿西的孫子約西亞。約西亞吩咐人修理殿的破壞之處,期間大祭司希勒家在殿裏發現了律法書,約西亞聽見律法書上的話,就撕裂衣服。他吩咐祭司和臣僕為全猶大向耶和華求問,上帝藉女先知戶勒大說:「我必照著猶大王所讀那書上的一切話,降禍於這地方和其上的居民。因為他們離棄我,向別神燒香,用他們手所做的一切惹我發怒,所以我的憤怒必向這地方發作,總不止息。」(22:16-17)但耶和華因為約西亞在祂面前謙卑,就不在約西亞在位時降這禍。

王下23章詳列了約西亞的宗教改革,例如:1)召集所有領袖和百姓到聖殿,把律法書上一切的話讀給他們聽,又要他們與耶和華立約,盡心盡性遵守祂的誡命、法度、律例;2)守逾越節;3)把那些為巴力和亞舍拉,以及天上萬象所造的器皿從殿裏搬出來燒了;4)把猶大列王所立拜偶像的祭司廢去;5)拆毀殿裏男廟妓的屋子;6)拆毀城門旁的丘壇;7)不許人在欣嫩子谷使兒女經火獻給摩洛;8)把所羅門在耶路撒冷東邊、邪僻山南邊為西頓人的亞斯她錄、摩押人的基抹、亞捫人的米勒公所築的丘壇玷污。約西亞還做了一件事,是應驗了當日神人對耶羅波安說的預言:「此外,在伯特利丘壇的壇,就是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築、使以色列人陷入罪裏的,他也把這壇和丘壇都拆毀了,又焚燒丘壇,打碎成灰,並焚燒了亞舍拉。約西亞轉頭,看見山上的墳墓,就派人取出墳墓裏的骸骨,燒在壇上,玷污了壇,正如從前耶羅波安在節期中站在壇旁時,耶和華藉神人所宣告的話。」(23:15-16)

從這些宗教改革可見當時猶大國拜偶像之風有多嚴重,這都是歷代猶大列王(和北國以色列留下的拜偶像風俗)所積習已久的,約西亞雖然作了一些改革,但都無法改變猶大人那悖逆偏離耶和華的心,猶大國被滅已成定局。猶大王約雅斤作王三個月之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圍困耶路撒冷,約雅斤向巴比倫王投降,他及臣民都被擄至巴比倫。「巴比倫王把耶和華殿裏和王宮裏一切的寶物從那裏拿走,又把以色列王所羅門所造耶和華殿裏一切的金器都毀壞了,正如耶和華所說的。」(24:13)當子民所活的生命與上帝所要求的生命不符時,上帝也不會顧惜那曾歸在祂名下、象徵祂與子民同在的殿。

猶大的最後一位王是西底家,他是約雅斤的叔父瑪探雅,巴比倫王立他作王並給他改名為西底家。西底家後來背叛巴比倫王。巴比倫王攻擊耶路撒冷,拿住西底家,在他眼前殺了他的兒女,又挖了他的眼睛並用銅鏈鎖著他,帶到巴比倫去。猶大國就是在這樣悲慘的情況下結束。但這卷書並不是以此作結,而是記載到被擄到巴比倫的約雅斤被抬舉:「巴比倫王以未‧米羅達作王的元年,就是猶大王約雅斤被擄後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他使猶大王約雅斤抬起頭來,提他出監,對他說好話,使他的位高過與他一同被擄在巴比倫眾王的位;又給他脫了囚服,使他終身常在巴比倫王面前吃飯。王賜給他日常需用的食物,每日一份,終身都是這樣。」(25:27-30)約雅斤被「抬起頭來」,像是上帝給子民的一線曙光,象徵著他們雖然被擄,但上帝終會使祂的子民得到釋放並恢復他們的身分。

 

《列王紀下》的主題和中心思想

1. 以色列國的所有王都行惡,沒有遵守上帝的誡命律例,轉去拜偶像,又為自己造金牛犢,事奉巴力,上帝藉眾先知勸戒以色列民回轉,但他們都不聽從,最後招致上帝的審判,被亞述所滅。

2. 以色列國滅亡後,猶大國因有數位王敬畏上帝,故國祚較長,但自約西亞後,一連四王均行惡,最終上帝藉巴比倫之手懲罰他們。以色列人從此過著被擄的日子。

3. 然而,作者沒有以遭厄運的語調結束這書,而是以盼望的筆觸作結。約雅斤仍然活著,他富象徵性地給脫去囚衣,又獲賜高於其他被擄眾王的尊位。這都在暗示上帝對以色列民的恩典還未斷絕,祂拯救的工作仍然會繼續。

4. 這份盼望也反映在有關以利沙的描述上,以利沙這名字的意思就是「耶和華是拯救」。以利沙死後被埋在墓中。但那些被掉在以利沙墳裏的屍體竟然能活過來,這也意味著上帝的能力仍然可以藉以利沙的死來彰顯,同時暗示了子民雖然被擄,但上帝仍然能夠神蹟地為已亡國的人帶來生命,因上帝仍要向以色列人施行拯救。

 

以利沙與耶書亞(耶穌)兩人的事蹟有哪些平行之處?

在《列王紀下》有關以利沙的描述,當中有很多是跟耶書亞的相似,現以下表列出:

 

平行之處

以利沙

耶書亞

1

名字的意思

「以利沙」的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

「耶書亞」的意思是「耶和華拯救」。(參太 1:21)

2

事工從約旦河開始

以利亞與以利沙到約旦河邊,以利亞用外衣打水,水就左右分開,他乘旋風升天後,留下外衣給以利沙,以利沙用其外衣打水,水也是左右分開。(王下 2:1-14)

耶書亞說施洗約翰就是先知所預言那要來的以利亞,當耶書亞開始他在地上的事工前,他來到約旦河受施洗約翰的洗,他開始時也像施洗約翰傳悔改之道。(可 1:7;太 4:17、11:14)

3

承接職事的一刻,天開了

以利沙看見有火馬和火焰車出現,以利亞就乘旋風升天去了。(王下 2:1-14)

耶書亞受洗,當他從水裏上來時,天為他開了,施洗約翰看見上帝的靈降下,彷彿鴿子落在他身上。(可1:10)

4

門徒比傳承者多

以利沙的門徒比以利亞多。(王下 2:7;王下 4:43)

耶書亞的門徒比施洗約翰多。(約 1:35-37;太 10:1-4)

5

行與水有關的神蹟,帶來祝福

用鹽把耶利哥的水治好了,使人能存活,地能生產。(王下 2:19-22)

出席迦拿婚宴時,把水變酒。(約 2:1-12)

6

油不短缺

餵飽眾人

1. 寡婦有一瓶油,以利沙命她把油倒在借來的器皿中,直到所有器皿都滿了,油才止住。(王下 4:1-7)

2. 以初熟果子的食物、二十個大麥做的餅和新麥穗,分給一百個人吃,還有剩下。(王下 4:42-44)

1. 用五個餅、兩條魚分給五千人吃,碎屑還裝滿十二個籃子。(太 14:13-21)

2. 用七個餅、幾條小魚分給四千人吃,還裝滿七個筐子。(太 15:32-39)

7

使死人復活

使書念婦人的兒子死而復活。(王下 4:8-37)

1. 使拿因城一個寡婦的兒子死而復活。(路 7:11-15)

2. 使會堂主管葉魯的女兒死而復活。(可 5:21-24、35-43)

3. 使死了四天的拉撒路復活。(約 11:17-44)

8

醫治痲瘋病人

使亞蘭王的元帥乃縵的痲瘋得醫治。(王下 5:1-19)

醫治一些痲瘋病人。(太 8:2-3、11:4-6;路 17:11-19)

9

為外邦人治病及趕鬼

乃縵是亞蘭人,因信以利沙的話,他的痲瘋病得醫治。(王下 5:1-19)

1. 一個迦南婦人的女兒被鬼附,婦人因信耶書亞,鬼就離開她女兒。(太 15:21-28)

2. 百夫長因信耶書亞,他的僕人得醫治。(路 7:1-10)

10

浮在水面上的神蹟

使掉在水裏的斧子的頭浮起。(王下 6:1-7)

耶書亞在水面上行走,也使彼得可以行海。(太 14:25-31)

11

使人的眼睛能看見

亞蘭人到多坍要拿住以利沙,以利沙禱告耶和華開僕人的眼目,他的僕人就看見滿山有火馬和火焰車圍繞以利沙。(王下 6:14-17)

1. 耶書亞使一個生來失明的人看見。(約 9:1-7)

2. 使兩個盲人能看見。(太 20:29-34)

12

有一個門徒是貪錢的

以利沙的門徒基哈西瞞著以利沙向乃縵取報酬,基哈西因而得了大痲瘋。(王下 5:20-27)。

耶書亞的門徒猶大以三十塊錢出賣了耶書亞,猶大後來上吊死了。(太 26:14-16;約 12:4-6)。

 

在他們二人所行的神蹟中,有一些是因著人的信心而成就的。這對當時的人以至於現在的我們傳遞出甚麼信息?

在以利沙所行的以下這些神蹟中,都是因著人的信心而成就的:

1. 寡婦的油不短缺(王下 4:1-7):寡婦相信以利沙的話,就向鄰舍借空器皿,然後把僅有的一瓶油倒進器皿,結果經歷到油倒之不盡,直到所有器皿都滿了。

2. 書念婦人的兒子死而復生(王下 4:18-37):書念婦人相信以利沙能叫他的兒子復生,她不對任何人說她兒子的死,包括丈夫及以利沙的僕人,她從家中直趕到迦密山找以利沙,又堅持要以利沙親自到她的家,結果經歷到她的兒子死而復生。

3. 乃縵的痲瘋得醫治(王下 5:9-19):乃縵初時認為以利沙的吩咐不合理,及後卻願意謙卑自己,聽從他的吩咐,到約旦河中沐浴七次,結果經歷到他的肉復原,痲瘋病得潔淨。

在耶書亞(耶穌)所行的以下這些神蹟中,也都是因著人的信心而成就的:

1. 癱子起來行走(可2:12):抬癱子的四個人把耶書亞所在的房子的屋頂拆了,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耶書亞看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孩子,你的罪赦了。」當在場的人議論紛紛時,耶書亞再對癱子說:「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起來,立刻拿著褥子,當著眾人面前出去了。

2. 血漏女人得醫治(太 9:18-22):一個患了經血不止的病有十二年的女人,她相信只要能摸耶書亞的衣裳繸子,就會痊癒。耶書亞看見她就說:「女兒,放心!你的信救了你。」這女人就痊癒了。

3. 盲人得看見(太 9:27-31):兩個盲人相信耶書亞能醫治他們,耶穌就摸他們的眼睛,說:「照著你們的信心成全你們吧。」他們的眼睛就開了。

4. 百夫長的僕人得醫治(路 7:1-10):百夫長託幾個猶太人的長老去求耶書亞救他的僕人,他相信耶書亞話語的權柄,他不敢勞動耶書亞親自去他那裏,說只要耶書亞的話一出,他的僕人就能得醫治。耶書亞說:「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我也沒有見過。」那幾個長老回到百夫長家裏時,發現僕人已經好了。

5. 迦南婦人的女兒被鬼附得釋放(太 15:21-28):迦南婦人相信耶書亞不但在以色列人當中工作,也會憐憫外邦人並向他們施恩。耶書亞對她說:「婦人,你的信心很大!照你所要的成全你吧。」從那時起,她的女兒就好了。

以利沙和耶書亞在世時都行了很多神蹟,但只有那些相信的人才能經歷到這些神蹟所帶來的拯救大能,包括:病得醫治,瞎眼得看見,從債中、從罪中、從被鬼附中得釋放,甚至是死而復活。事實上,以利沙和耶書亞的名字就已表明了他們的使命是要讓人經歷耶和華的拯救。然而,我們看見在以利沙時期,以色列國和猶大國都未能因以利沙的事工而得拯救,反倒先後被外邦人所滅,甚至連聖殿也被巴比倫所毀。聖經告訴我們,以色列民未能得拯救的原因是他們沒有尊耶和華為聖,不遵守祂的誡命律例,反而轉去事奉別的神和敬拜它們。由於他們選擇離棄上帝,上帝也就把他們交在敵人手中,把他們從自己面前趕出去。

同樣地,在耶書亞時期,他也曾對著那座由大希律所重建的聖殿說:「你看見這些宏偉的建築嗎?這裏將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可 13:2)這預言於主後70 年應驗,聖殿被羅馬所毀。這結局也是因為當時以色列人雖然擁有宏偉的聖殿和頻繁的宗教活動,但內心其實藏著各樣的罪,更利用敬虔的外表去謀取自己的利益,把上帝的殿變成賊窩(太21:13)。耶書亞在他們當中時,曾多次表明自己是從上帝而來,呼籲他們悔改回轉,但他們不但不相信他,更要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是他們選擇不接受耶書亞的得救信息,以致上帝讓那已不再代表祂的聖殿被毀,從別處再建立一班能代表祂的人,也就是那些相信耶書亞的信徒。

 

結語:信靠耶書亞(耶穌)我們就能得拯救

約 3:16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約 3:17 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因他得救

約 3:18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已經被定罪了,因為他不信上帝獨一兒子的名。

約 5:24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那位的,就有永生,不至於被定罪,而是已經出死入生了。

耶書亞(耶穌)指出信他的與不信他的之別,就是信他的會得救並有永生,不信他的就被定罪並會滅亡,這是永生與永死之別,而當中的關鍵就是人要否相信他。這相信是指人要接受耶書亞所傳的道,專心一意行在其中,以他的生命為效法的榜樣,因知道這樣的生命才是真的有上帝的同在,也真的蒙上帝所喜悅,又堅心盼望當我們持守這樣的信心去過活,當耶書亞再來時,會把真正的拯救──永生賜給我們。

從聖經裏,有一個信息一直在貫穿著,就是上帝要向人賜福,然而人的罪與不肯悔改的心攔阻了人去得著上帝的福分。藉著耶書亞帶來的拯救之道,我們知道這福分不單是在今世可以經歷到,就是當我們死後,我們也有上帝所賜的永生這福分。上帝願意人都行在這得拯救的路上,只待我們去回應。最後,願以保羅的話作為我們的鼓勵,求聖靈幫助我們,立志過一個得主喜悅的生命。阿們!

林後 5:7 因為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

林後 5:8 我們勇敢,更情願離開身體,與主同住。

林後 5:9 所以,無論是住在身內或住在身外,我們都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


[1]  《列王紀上》綜覽〈耶書亞的道救我們脫離審判〉

[2] 這讓人想起以色列民出埃及過紅海的神蹟,當時摩西向海伸杖,水左右分開,子民行在乾地上,過红海這個經歷象徵以色列民完全脫離了埃及法老的權勢,不再作奴隸,有新的生命和身分。現在以利沙用以利亞的衣服打水,同樣把約旦河分開,既象徵以利沙將接續以利亞的事工,又使人想起以利沙將如摩西的繼承者約書亞那樣,帶領子民過約旦河(以利沙當時身處耶利哥的對岸,與約書亞進入迦南地前一樣,參王下2:15),反映他有領袖的職分去帶領以色列民爭戰。

[3] 以利亞是聖經所記載第二個沒有經歷死亡的人,第一個是以諾,參創5:24。

[4] 「凡獻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鹽調和;在素祭中,不可缺少你與上帝立約的鹽。一切的供物都要加鹽獻上。」(利 2:13),因鹽有保存和防腐作用,因此約又稱「鹽約」,有不廢棄的意思(參民 18:19)。

[5] 有關這次亞述西拿基立圍困耶路撒冷,也有記載於出土的亞述文獻,名為「泰勒棱柱」(Taylor Prism)或「西拿基立角柱」(Sennacherib Prism),描述到當時西拿基立把希西家圍困在耶路撒冷,如同把一隻鳥困在籠中。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