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聖經》綜覽《但以理書》:上帝既作王掌權,我們就更要忠心地作見證

《希伯來聖經》綜覽《但以理書》:上帝既作王掌權,我們就更要忠心地作見證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21-11-6)《希伯來聖經》綜覽:《但以理書》 (筆者:Herbert Chan

圖為但以理在獅子坑內(但6:16-24);1896–1902 by James Tissot

這次我們會綜覽《但以理書》,試從書中分享一個你認為是最重要或最深刻的屬靈教導。

 

簡介《但以理書》

1. 書名:《但以理書》的希伯來書名 דָּנִיֵּאלDaniye’l來自1:6「他們中間有猶大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和亞撒利雅。」意思是「神是我的審判官」。

2. 成書時間:公元前603-538年,或公元前164年。

3. 作者:傳統上認為是但以理;近代學者因為成書的時間而認為作者較有可能是公元前二世紀一名匿名的猶太人;而拉比的傳統則認為是早期的大公會(Men of the Great Assembly)所寫[1]

4. 書卷的特色:

a. 前六章為敘事文體,用第三身記載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在被擄中的經歷。

b. 後六章為預言天啟文體,用第一身記載但以理所看見的歷史預言末後的異象。

c. 全書強調但以理滿有智慧,在被擄中展現出忠誠的見證和上帝的掌權(參《以西結書》14:14、28:3對他的提及);另外《以斯拉記》8:2也提及有一位但以理,他與以斯拉一同返回耶路撒冷,相信那是在《但以理書》約一百年後才出現的人物。

d. 與其他先知書不同,這書沒有警告和審判以色列民的罪的信息。由於猶太人看重書中但以理及其三位朋友怎樣在患難中忠於上帝並以智慧行事的美德,所以把這書放在《希伯來聖經》第三部分的《著作》裏,成為智慧傳統的一部分;而基督徒則較看重但以理的先知身分,就是他怎樣代表上帝發言,講述他看見的異象,特別是有關上帝國度的來臨、彌賽亞會被剪除、人子駕著雲而來等等一些與《福音書》有緊密聯繫的預言和天啟性內容。

e. 《但以理書》與《以斯帖記》均描述猶太人在被擄到外邦期間上帝在其中的工作。前者較為宏觀,牽涉帝國的轉變、君王的更替,以及在不同時期國與國之間的事件;而後者則較為微觀,主要講述波斯帝國期間書珊城裏猶太人的遭遇。

f. 使用了多種文學體裁:敘事、預言、天啟文學。

g. 使用了兩種《聖經》語言:希伯來文、亞蘭文(見以下大綱)。

5. 天啟文學的體裁:「天啟」一詞源自《啟示錄》的希臘文 apokalypsis,意思是把隱藏的天上奧秘透過天使啟示出來,包括上帝在天上的寶座、末後將要發生的事情等等。《聖經》的天啟文學,是為要從地上的角度以外,提供另一個從天上觀看的角度,好讓當代的讀者在面對外國政權的壓制、戰爭、逼迫和末世災難等無助和困苦的境況,仍然能夠從另一個屬靈的角度,去看見上帝在眼前的艱難中仍然坐著為王,祂最終會施行公義的審判與拯救,而這屬靈的啟示可為上帝的子民帶來盼望和鼓勵。其文學手法通常使用許多圖像、立體動感的描述、具象徵性的寓意和啟示,為要在有政治危險的環境中隱晦而又生動地傳遞來自上帝的信息(例如:作者可能不便直接宣告一些對當時政權不利的信息,以免受到不必要的攻擊)。另外,有學者指《但以理書》的天啟文學手法仍未成熟,反映當時的天啟文學可能仍然在演進的階段,更有一些意見認為《但以理書》只是以天啟文學的手法來把已經發生的歷史寫成像預言將來的事情一樣,這主要是關乎作者和成書日期的爭議。

6. 研讀《但以理書》的一些困難:

a. 文學體裁的爭議:1-6章屬敘事文體,7-12章是先知性預言?還是天啟文學?

b. 兩種語言的爭議:經文的希伯來文(1:1-2:4a、8:1-12:13)和亞蘭文(2:4b-7:28)分段,跟文學體裁的分段(1-6章、7-12章)不同,為甚麼要用兩種語言來記載?

c. 作者、日期和手法的爭議:公元前六世紀的但以理?公元前二世紀的匿名猶太人?也就是說,是但以理把將來的異象寫下成書?公元前二世紀的作者收集但以理的資料成書?還是全出自公元前二世紀的匿名猶太人的手筆,並以天啟文學的手法寫出過去的歷史?

d. 寫作對象、歷史背景和寫作目的的爭議:寫給公元前六世紀被擄的猶太人?還是給公元前二世紀受苦中的猶太人?想要預告末世?還是想要鼓勵受苦中的猶太人?

e. 歷史資料的爭議:大流士是誰(6:1)?出令重建耶路撒冷是指哪一年(9:23)?

f. 經文解釋的爭議:例如:第二章和第七章提及的第四個國是指希臘還是羅馬?如何理解七十個七(9:25)?受膏者是否指耶穌(9:25-26)?

g. 不容易掌握的觀念:末世的觀念、人子的觀念、復活的觀念等。

h. 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聯(引用和被引用):常引用《耶利米書》;《四福音書》記載耶書亞(耶穌)指自己是「人子」;《啟示錄》提及的獸、角、遠古的日子、寶座和審判的異象,眾星墜落在地等等。

7. 大綱(「希」代表經文用希伯來文寫成,「亞」代表經文用亞蘭文寫成):

(希)簡介、王的食物、但以理與他的朋友(第一章)

A.(亞)尼布甲尼撒有關大像的夢(第二章:四個國要被第五個國擊敗)

B.(亞)但以理三個朋友進入火窯事件(第三章:被擄的子民在外邦忠心見證上帝)

C.(亞)尼布甲尼撒的大樹的夢(第四章:外邦君王驕傲自大招致自己的失敗)

C’. (亞)伯沙撒和牆上寫字的事件(第五章:外邦君王驕傲自大招致自己的失敗)

B’. (亞)但以理落在獅子坑(第六章:被擄的子民在外邦忠心見證上帝)

A’. (亞)四隻巨獸(第七章:四個國要被第五個國擊敗;天啟文體)

(希)公綿羊與公山羊(第八章;天啟文體)

(希)但以理的祈禱和七十個七(第九章;天啟文體)

(希)南方的王和北方的王(第十至十二章;天啟文體)

書卷的對象是猶太人,所以經文主要以希伯來文寫成,但中間2:4b至7:28約六章的經文則用亞蘭文寫成,這反映經文內容的地理位置轉變了。也就是說,2:4b-7:28是以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帝國和波斯帝國作為經文的歷史背景,而之後在第八章,經文的場景已經是回歸耶路撒冷之後[2],用以色列作為中心去看日後出現的北方王和南方王,這也是另一種以色列民活在外邦的統治下所面對的歷史處境。至於第一章因為是全書的簡介,所以沿用希伯來文。而讀者要留意第二章至第七章不單在語言上改用了亞蘭文,在文學上這部分也呈現出一個倒影結構。換句話說,作者(或編者)是精心設計並刻意使用亞蘭文去表達經文中的信息,同時讓第七章作為聯繫敘事文體與天啟文體的中心點。

 

第一章:簡介、王的食物、但以理與他的朋友

第一章經文一開始指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圍困耶路撒冷並把上帝殿中的器皿帶回他神明的庫房中(1:1-2)。表面上這是交代《但以理書》亡國被擄的背景,但經文刻意提及地上兩位君王和天上兩位神明,明顯是為要指出雖然猶大王表面上看似敗於巴比倫王,但其實這不代表上帝敗於巴比倫的神明(可能指Marduk),經文說明是上帝特意安排讓約雅敬和自己殿中的器皿一起被擄去。這並非因著尼布甲尼撒的能力,而是出於上帝的旨意,祂一直掌管著整個過程,包括地上君王和帝國的興衰!事實上,第一章的經文在原文中多次出現 נָתַן natan這個動詞(意思是「給予」)[3],其中1:2、1:9、17表明這是上帝的工作,是祂在「給予」、「供應」,看顧被擄中上帝子民的需要,是上帝在人以為是出了亂子的情況中仍然作王和掌管一切。

接著經文交代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哈拿尼雅、米沙利和亞撒利雅)怎樣在被擄的人中,因著他們的外貌、學問和聰明而被帶入巴比倫的王宮。(1:6)他們都被賦予巴比倫的名字(表面上是失去自己的猶太人身分),然而他們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並且請求只吃素菜。(1:7-8)一般的解釋多數指因為王提供的食物是祭過偶像以致是不潔的,然而在被擄的情況下其實任何食物(包括素菜)也難免會被祭過偶像或在處理的過程中沾染宗教上的不潔,可以說,在被擄中要持守聖潔談何容易。除了食物,經文刻意提及酒,所以他們的選擇性禁食,可能是要強調他們身處亡國被擄的處境而刻意避開飲酒宴樂和享受的場合,以表達自己對國家和上帝的忠誠和敬虔,並在被擄、無權的形勢下仍盡力堅守自己猶太人的身分。結果,他們十天吃素反而比享用王膳的少年更加俊美健壯(1:15),說明即使上帝的子民被擄,但仍然無阻上帝不斷在他們中間施恩、看顧和餵養![4] 不但如此,他們的智慧和聰明比全國所有的術士和巫師勝過十倍(1:20),也就是說,上帝的子民即使被擄,落在外邦人手中,仍可靠著以色列的上帝去勝過他們。

 

第二章:尼布甲尼撒有關大像的夢

第二章講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做了一個夢而沒有人能說出夢的內容和作出解釋,最終只有但以理可以完滿地解說。他說明這夢是來自上帝,為要指示給尼布甲尼撒知道將要發生有關帝國變遷的事。夢中的大像代表著先後出現的四個國,就是在巴比倫後會有另外三國出現,但這大像最終會被一塊石頭打碎,因為上帝將會另立一個永不敗壞的國度,而這個國度將會勝過地上所有人所建立的帝國。(2:44-45)尼布甲尼撒王聽到但以理的解說後,馬上臉伏於地,向但以理下拜,並且吩咐人給他奉上供物和香,並指但以理的上帝誠然是萬神之神、萬王之主,是奧祕的啟示者。(2:47)表面上,尼布甲尼撒王從但以理的解夢得悉上帝的偉大,不過從之後的記載,我們知道他當時大概只是即興的門面話,而不是打從心底裏謙卑自己,認真地要認識和相信上帝。而第二章的四個地上的國將會與第七章的四獸平行,經文沒有清楚道出國家的名字,我們會在討論第七章的時候一併處理。

 

第三章:但以理三個朋友進入火窯的事件

第三章記載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個非常高的金像,並要求他所有的官員和下屬當聽見角、號、琴、瑟、三角琴、鼓和各樣樂器的聲音,就要向金像俯伏下拜。然而有幾個迦勒底人進前來控告王所派管理巴比倫省事務的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就是但以理的三個朋友,指他們不肯拜金像。於是,尼布甲尼撒再次吩咐他們說:「一聽見角、號、琴、瑟、三角琴、鼓和各樣樂器的聲音,就俯伏拜我所造的像,否則必立刻扔在烈火的窯中,有哪一個神明能救你們脫離我的手呢?」(3:15)這時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堅決表明不會下拜,指他們所事奉的上帝能將他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即或不然,也絕不事奉尼布甲尼撒王的神明,也不拜他所立的金像。於是他們被捆綁著扔進加熱至七倍高溫的烈火窯中,但火中竟然有一位像神的人站在他們中間。結果尼布甲尼撒靠近烈火窯門,說:「至高上帝的僕人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出來,來吧!」(3:26)他們毫髮無傷地從火中出來,尼布甲尼撒看見就稱頌上帝,並降旨說無論何方、何國、何族的人,都不得毀謗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的上帝,否則那人要被凌遲,他的房屋必成糞堆。

這章故事的鋪排和結束,表面上指出尼布甲尼撒再次高舉上帝,卻其實說明了雖然尼布甲尼撒王清楚知道上帝是誰(因為他在2:26已經說出祂是至高的),但實際上他從沒有真正尊上帝為至高。他並沒有因著知道上帝的位置而謙卑自己,也沒有命人去敬拜上帝,反而要敬拜他造的像;到事件的結束,他也只是懲罰毀謗上帝的人而已,而不是命令全國人民改為敬拜耶和華上帝。可見,他只不過是經歷到無法推諉的神蹟時,才不得不承認上帝是真實存在,而並非由心而發地想高舉和敬拜祂。另一方面,作者從文學上不斷重複列出多個官員身分(3:2、3)和與拜金像有關的多種樂器聲(3:5、7、15),然而王的御旨卻不能應用在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身上,明顯地諷刺王的話常常重複但卻並不是真正有能力和權柄,上帝才是真正掌權和有能力的那位,祂可以毫無攔阻地眷顧自己的子民。因此,這章表明了地上君王的愚昧,並上帝子民怎樣在外邦的權勢下仍然堅守著對上帝的信靠,至死忠心地為上帝作見證。

 

第四章:尼布甲尼撒有關大樹的夢

第四章一開始提到尼布甲尼撒樂意宣揚至高上帝向他所行的神蹟奇事(4:2-3),當讀者猜想尼布甲尼撒是否已經歸向上帝的時候,這時經文記載尼布甲尼撒再次做夢,而同樣地這次也只有但以理一人可以完滿地講解他的夢,其他術士、巫師、迦勒底人、觀兆的人都不能。(4:6-8)經文明顯地在提示讀者,在第二章上帝也曾藉著夢向尼布甲尼撒啟示過,提醒他要懂得謙卑,敬畏上帝,明白祂的國度勝過地上所有的國度和權柄。這次的夢同樣是來自上帝,當中以一棵高大的樹和它可供應一切造物的偉大來比喻尼布甲尼撒的王國。(4:10-12、20-22)可是,夢中有一位從天而來的守望者,要砍斷這樹以致其殘幹,用鐵圈和銅圈套住它,使它和地上的走獸一同吃草,並經過七個時期,好叫世人知道上帝在人的國度中掌權,這預示尼布甲尼撒將要失去他的王國和能力,好叫他知道天(上帝)在掌權(4:10-16、24-26)。換句話說,這章一開始提及尼布甲尼撒說自己要高舉上帝,上帝因此按他的情況把這話確切地實現,就是讓他透過謙卑來高舉上帝。而但以理當時不但解夢,也曾向王進諫可怎樣行,以致他的平安或可延長。可是十二個月後,尼布甲尼撒仍然一心只想高舉自己,他在王宮頂上散步時說:「這大巴比倫豈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首都,要顯示我威嚴的榮耀嗎?」(4:29-30)於是,這夢就果然發生在他身上,上帝讓他謙卑下來,成就他曾說過要稱頌至高者的話。(4:34)而這章的最後一句話「那行事驕傲的,他能降為卑。」(4:37)正好反映上帝在尼布甲尼撒身上的作為。可以說,上帝再次透過夢和夢的應驗去提醒尼布甲尼撒要謙卑、榮耀上帝,而這正反映出他一直以來都沒有確切改變自己驕傲自大的問題,他口中說要尊崇上帝其實並非發自內心。當他以為是靠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地上一個強大的帝國和自己的王位時,上帝就擊打他,以此讓人知道誰才是真正在掌權的!

 

第五章:伯沙撒和牆上寫字的事件

這章和第四章是個平行,同樣指出一個外邦君王的自高自大導致上帝要擊打他,使他謙卑下來。這次是尼布甲尼撒以後的伯沙撒王,他吩咐人將他父[5]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聖殿所擄掠的金銀器皿拿來,好使王與大臣、王后、妃嬪用這器皿飲酒。(5:3)這反映他跟尼布甲尼撒犯了相同的惡,不懂得敬畏上帝,甚至沒有從先祖的事蹟中汲取教訓,反而在上帝面前自高,隨意使用本已歸於上帝的器皿,並用以高舉讚美金、銀、銅、鐵、木、石造等不配得的神明。上帝於是透過在牆上寫字,並再次只讓但以理一人可以解明,來指出伯沙撒驕傲的問題。他雖知道一切(尼布甲尼撒的自高和結局、上帝的偉大等等)卻仍不謙卑自己,反而羞辱上帝。最終他換來當晚就被殺害,整個國家被傾覆的下場。

 

第六章:但以理落在獅子坑

這章和第三章是個平行,同樣說明地上君王的愚昧和上帝子民的忠心見證。經文一開始提及大流士怎樣偉大,治理全國,而我們理解這位大流士為波斯帝國的開國君王古列(Cyrus;又稱居魯士)會更為合適[6]。但以理在這位波斯的大流士君王面前有卓越的靈性,超乎其餘的兩位總長和所有總督,於是王想立他治理全國。(6:3)總長和總督想對付他但因為他辦事忠心和精明而找不到任何把柄或過失,於是他們設計陷害他要王下旨,除了王以外就不可向別神或人有任何請求,否則要被扔在獅子坑中。結果但以理如常在家裏禱告上帝,他的敬虔就成了被人控告的把柄,而王因為已經簽署了禁令不能廢去,所以雖然他不情願看見但以理死,但也不能更改自己的禁令。結果,但以理像之前第三章他三個朋友在火窯中神蹟獲救一樣,他在獅子坑中毫髮無傷。當王擔心他而大清早趕往獅子坑觀看他的時候,但以理解釋指有上帝的使者封住了獅子的口,以致沒有傷害他。王為此高興,於是下令人要在但以理的上帝面前戰兢畏懼,明白祂是永活的上帝,祂的國度永不敗壞,祂的權柄永存無極!(6:26)這再次提醒讀者,即使上帝的子民落在不同的外邦君王下,仍然可以忠心為主作見證並經歷主的同在!與此同時,經文又繼續諷刺地上的君王不能讓自己的旨意貫徹落實,甚至竟然反被自己的旨意和臣僕所戲弄;相反,天上的君王在人看為不可能挽救的逆境中,也能輕易地成就祂自己的心意,派使者去看顧獅子坑裏忠心的僕人。

 

第七章: 四隻巨獸

這章和第二章是個平行,同時進入被稱為是天啟文學或先知啟示的部分,所以當讀者以為1-6章和7-12章是按文體把《但以理書》分為上下兩部分來讀的時候,其實第七章正正把第二至七章的亞蘭文倒影結構,與第七至十二章的天啟性經文緊密地聯繫起來,使兩部分即使文體不同,也能達到連貫的效果。

第七章一開始記載但以理自己做夢,領受上帝的啟示,他夢見的四頭野獸代表著四個地上的帝國,它們跟第二章金像所預示的四個地上帝國是平行的記載。兩章經文同樣指出這四個國度表面上出現令人懼怕戰競的君王或權勢,但在上帝面前通通都是不堪一擊。而且7:13-14是十分重要的經文,當中提到有一位有神聖身分的人子,將擁有永遠的權柄和要審判地上的列國。地上的君王無論怎樣自誇,看似強大和有能力併吞全地(7:23),但最終都要被上帝審判和毀滅,只有屬上帝的聖民才能承受永遠的上帝國度。(7:27)這章和第二章一樣,經文沒有清楚交代四個國的名字,而學者間有不同的討論和看法(下表列出最普遍的三個不同看法)[7]

 

2

7

羅馬看法

希臘看法1

希臘看法2

第一國

獅子

巴比倫

巴比倫

尼布甲尼撒

第二國

膀臂

瑪代波斯

瑪代

瑪代

第三國

腹部和腰

希臘

波斯

波斯

  

四頭四翼

四位將軍

波斯的四王,四個方向擴展

波斯的四王

第四國

鐵腳鐵與泥

第四獸

羅馬

希臘

希臘

 

十根腳趾

十角

十個羅馬王帝(已成就將來成就)

西流基王朝的十個君王

十個管轄區

這些看法是建基於讀者怎樣理解往後第8-12章經文中的一些記載(例如:9:25、26的受膏君王和受膏者指的是誰),而希臘看法一和希臘看法二的分別主要依據怎樣理解十根腳趾或十角的意思。

 

第八章: 公綿羊與公山羊

第八章離開了第二至七章的文學倒影結構,語言上也轉回用希伯來文,並從第七章四隻獸的圖像轉為兩隻獸(公綿羊和公山羊)。經文一開始簡介了異象的處境,以倒敘的方式返回巴比倫王伯沙撒作王第三年的時期(8:1-2),接著是但以理對異象的講解:公綿羊、公山羊和一位聖者的出現(8:3-14)。但以理得到天使加百列的幫助明白異象的意思(8:15-19)和對異象內容的解說(8:20-26),說明雙角的公綿羊就是瑪代王和波斯王,而那公山羊就是希臘王,至於兩眼當中的大角就是第一個君王,也就是指亞歷山大了。這些清晰的解說有效地幫助讀者明白書中獸和角所分別代表的帝國和君王。其中8:22再提及四個角,應是指瓜分亞歷山大所建立的希臘帝國的四位將軍,他們分別管轄馬其頓和希臘、小亞細亞、敘利亞和埃及。當中與以色列民有關的就是在敘利亞的西流基王朝和埃及的多利買王朝,他們雙方不時對壘致使位於中間的以色列地淪為戰場。後來西流基王朝出現一位殘暴的君王安提阿古四世,他因為極力推崇希臘文化及偶像崇拜,而殘害一神信仰的猶太人(8:23-25;另外次經的《馬加比一、二書》更詳細記載當時猶太人殉道的情況)。全章最後用但以理為著異象中所看見的悲痛情景而昏倒、生病、感到驚駭和不解作結(8:27)。

 

第九章:但以理的祈禱和七十個七

第九章繼續以倒敘的方式記載,當中沒有提及帝國,只有但以理對《耶利米書》的反思、禱告和禱告中所看見的異象。一開始經文記載但以理根據《耶利米書》論及耶路撒冷要荒涼七十年這事快要期滿了(9:2;耶25:11-12、29:10),於是他為同胞以色列民禁食禱告,為他們認罪和懇求上帝的饒恕(9:3-20)。禱告中他看見先前異象中的加百列再次前來指教他異象的內容(9:21-27)。

但9:25 你當知道,當明白,從發出命令(1恢復並重建耶路撒冷,直到受膏的君(2出現,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3。耶路撒冷城連街帶濠都必在艱難中恢復並重建。

但9:26 過了六十二個七,那受膏者(4被剪除,一無所有;必有一王的百姓來毀滅這城和聖所,它的結局必如洪水沖沒。必有戰爭,一直到末了,荒涼的事已經定了。

但9:27 在一七之期(5,他必與許多人堅立盟約;一七之半,他必使獻祭與供獻止息。那施行毀滅的可憎之物必立在聖殿裏,直到所定的結局傾倒在那行毀滅者的身上。」

其中9:25-27是極為難解的經文,因為經文多個用詞所指的意思(見上述引文的數字)本身都可以有多個不同的解釋,以致這些解釋的不同組合影響了整段經文的理解。例如:9:25的「命令」是指由古列發出的(公元前539年)、由耶和華發出的(公元前605年;參耶25:11-12),還是亞哈隨魯的兒子大流士發出的(公元前486-65之間;見9:1、拉4:6)?這會影響讀者如何理解9:25的「受膏的君」,那是指主耶書亞彌賽亞(耶穌基督)還是古列作為上帝的「受膏者」(賽45:1)?而9:25的「受膏的君」與9:26的「受膏者」又是否同一人?如認為當中的受膏者是指主耶書亞的話,那麼第二章和第七章所指向的第四國就是指羅馬帝國了(見上表的「羅馬看法」);另一方面,如果按一些猶太拉比的傳統[8],則傾向解釋9:25「受膏的君」為古列,而9:26的「受膏者」則可能是經過六十二個七的年期後馬加比家族起義讓猶太獨立期間的一位祭司(約公元前100年),而按此就得出第二章和第七章所指向的第四國就是希臘(見上表兩種「希臘看法1、2」)。在這摘要的有限篇幅下我們難以作詳細的討論,但筆者想指出,我們作為外邦信徒,容易直接把《聖經》中的受膏者直接指向耶書亞(耶穌),即採納「羅馬看法」;但如果按照上下文來看(包括第八章的波斯與希臘爭戰,以及之後十至十二章裏南方的王和北方的王分別指當時在埃及的多利買王朝和在敘利亞的西流基王朝),較配合經文脈絡的說法則應該採納「希臘看法」。但這不代表《但以理書》與耶書亞無關,因為正如其他先知書一樣,同一個情況或事件的模式(pattern),也可以在往後的日子再次出現和再次成就的(Typological fulfillment)。情況就如《以賽亞書》7:14所指的「以馬內利」是當時上帝給猶大王亞哈斯的一個標記,好讓他知道應該信靠上帝的同在和保守而不用去依靠自己或亞述;但同時「以馬內利」再次成就在耶書亞出生的世代,上帝要約瑟明白這是可信靠上帝的標記,因此他可以安心娶馬利亞為妻,相信上帝的同在、保守和旨意必在其中,這就是相同的情況往後可再次成就(Typological fulfillment)的意思。而事實上,9:25-26經文本身的含糊性,就容許我們作多種不同的解釋和推測。但無論如何,第九章讓讀者清楚看見的,是猶太人在巴比倫和波斯帝國下的遭遇仍未算最差,透過但以理看見的異象,上帝的子民在往後的日子原來還要面對比當時更大的逼害和更嚴峻的考驗!不過,上帝在第七章所應許的人子必定會在末後來審判和刑罰邪惡的權勢,讓上帝的子民得以平反。

 

第十至十二章:南方的王和北方的王

最後三章經文的大部分篇幅是關於南方的王和北方的王之間的互動和對壘,以及當中上帝子民的盼望。第十章主要記載但以理再次看見異象後,因為異象中的大爭戰而極度戰兢,但有從上帝而來的使者成為但以理的鼓勵和得力的泉源:

但10:5 舉目觀看,看哪,有一人身穿細麻衣,腰束烏法的純金腰帶。

但10:6 他的身體如水蒼玉,面貌如閃電,眼目如火把,手臂和腳如明亮的銅,說話的聲音像眾人的聲音。

這位來自上帝的使者,彷如《啟示錄》1:13-15所描述的人子,也就是駕著雲來到的耶書亞.彌賽亞(耶穌基督;見啟1:4-7)。但以理稱他為主(10:17),是他的話語和對但以理的觸摸讓但以理得著力量去克服戰競,得以傳遞這些上帝的啟示。

第十一章主要關乎南方的王的北方的王之間的爭戰,當中南方和北方是根據以色列地作為中心點來看,所以南方就是指埃及地,而北方就是指敘利亞以至現今的伊朗和伊拉克一帶,而且所涵蓋的時間可能超過第八章所說的希臘帝國後期。經文一開始講述異象的內容從波斯帝國的描述轉至希臘帝國,11:3-4明顯是指著亞歷山大而說,因為他所建立的希臘帝國版圖在他死後被四位將軍瓜分,而不是給了他的後裔。當中南方的王就是指當時在埃及地的多利買王朝的君王,而北方的王則是指位於敘利亞地的西流基王朝的君王。經文記載這兩個王朝多年以來的爭戰、多代君王之間互相攻擊,雙方曾嘗試結盟但又不成功(11:6、17),期間南方的多利買王曾一度佔上風(11:11-12),但之後不敵北方的西流基王(11:13-16)。後來北方的王出現一位邪惡和詭詐的王,按照經文的描述可推斷為歷史中的安提阿古四世。他勝過南方多利買的大軍(11:21-28),並在一次南下時褻瀆聖殿,並讓上帝的子民受盡逼迫,並要承受一段日子的熬煉(11:31-35;另參《馬加比一、二書》全書以及約瑟夫的《猶太古史》12章有關以色列民這段受苦的歷史記載)。可以說,上帝子民所受的逼迫和慘況比他們在被擄時期所受的更甚。最後一段11:36-39描述一位自高自大的王,他甚至超過所有的神明,又用荒謬的話攻擊萬神之神!他必行事亨通,直到主的憤怒結束。而因為歷史中外邦的君王一般都會敬拜多個他們的神明或偶像,所以我們難以從歷史中確定這王是誰,有說法指可能是一位在末後、現在仍未出現的敵基督,也有解經家(例如:耶柔米)認為這裏仍然是指安提亞古四世。無論如何,經文描述的是列國都處於戰亂和許多人被殺滅淨盡的情況(11:40-45),而且當中的邪惡勢力越來越大,上帝的子民的處境和艱難也越來越嚴峻。

第十二章承接第十一章的異象,指出在戰亂艱苦境況中上帝子民的出路與盼望,尤其是12:1-3有關上帝的百姓將會有死後復活的應許!在這章的異象中,但以理雖然看見地上有著無比的艱難,但他同時看見天上所發生的現實是,保佑上帝百姓的天使長米迦勒站起來,表明百姓中凡記錄在冊上的都必得拯救(12:1)。接著經文續指睡了的人要醒過來(意思指死了的人復活過來)!當中有人可以承受永生,也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12:2)。而智慧人和領人歸向義的(兩者在原文都是複數)均要發光,可理解為能夠見證上帝、蒙祂悅納使用的意思(12:3)。這些應許對艱難中的上帝子民是何等大的安慰!這為當時受外邦君王欺壓的上帝子民帶來了盼望和出路。經文的最後一段指出這些應許將要應驗,但確實的日子卻難以從經文得知,而事實上經文也表明這些話是「隱藏封閉,直到末時」(12:9)。當中的道理,沒有一個惡人會明白,惟獨智慧人能明白,如參考《箴言》的傳統,最大的智慧就是關乎是否對上帝心存敬畏了。結束時,上帝的使者向但以理說「你必安息,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分。」(12:13)這再次提示「死後復活」的應許不單只在但以理所看見的異象中出現,而且也將要個人地應驗在他自己本人身上!可以說,但以理有生之年經歷了上帝怎樣審判(但以理名字的意思)兩位外邦君王,而他忠心和盡力所作的見證,讓他承受上帝為他預備的復活和永生。所以即使往後上帝的子民將會繼續不斷受不同程度的苦,但要記起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的信心榜樣,知道上帝的掌權超過這一切,祂同樣為那些至死忠心的子民預備了復活和永生的應許。

 

《但以理書》中筆者認為最重要或最深刻的屬靈教導

筆者想從兩個層面分享《但以理書》中最重要和最深刻的屬靈教導:1)《但以理書》書卷裏的屬靈教導,和2)《但以理書》對耶書亞(耶穌)的預表和基督教信仰的影響。

1.《但以理書》書卷裏的屬靈教導:預備上帝子民面對困難、地上的一切艱難中看見屬靈的真相和盼望,就是即使艱難和邪惡肆虐,但上帝仍在掌權,祂的審判和拯救終必會臨到!

上帝的子民雖然亡國被擄,流落外邦人手中,但屬靈的真相是,這全然是上帝的安排,是祂將自己的子民交在外邦君王的手中,一切都按照祂的旨意而行,祂仍在掌權,從不間斷(但1章)。上帝的國度勝過地上的一切君王、權勢和國度,祂的國存到永遠。祂最終會對付驕傲的外邦君王,讓人子駕著雲來審判列國(但2、7章)。至於上帝的子民,則可以因著祂的掌權和永恆的國度,而在患難和逼迫中學習忠心和委身於祂!即使被擄到外邦、面對外邦君王的權勢、限制、敵人的無理攪擾攻擊,上帝的子民仍要選擇活出忠心和美好的見證!(但3、6章)這對歷世歷代受盡逼迫的子民來說是個提醒:無論身處公元前六世紀的時代、公元前二世紀的時代,在今天以至將來,即使邪惡不斷張狂,或從人的角度來看情況只會不斷變差,甚至可能要付上生命的代價、受逼害和面對敵基督的出現(但8-11章)等等,上帝仍然在這一切之上作王掌權,祂的審判和拯救終必會臨到,屬祂的子民就算肉身死去,也必有永生復活、永存在祂的國度裏的盼望(但12章)!

2.《但以理書》對耶書亞(耶穌)的預表和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影響:對基督徒而言,《但以理書》的重要性尤其在於它預先清楚說明了上帝的掌權不只在歷史裏、猶太人被擄回歸的經歷中,也在將來末後的日子裏。祂的受膏者主耶書亞(耶穌)的犧牲、世上的國度在末後都站立不住、上帝的國度要永存、末後人子將要來審判、屬上帝的人要復活和承受永生等計劃和安排,都一一在上帝的掌握之中。下表嘗試列出三個《但以理書》對耶書亞的預表和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影響。

《但以理書》的經文

對耶書亞的預表和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影響

但9:25 你當知道,當明白,從發出命令恢復並重建耶路撒冷,直到受膏的君出現,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耶路撒冷城連街帶濠都必在艱難中恢復並重建。

但9:26 過了六十二個七,那受膏者被剪除,一無所有;必有一王的百姓來毀滅這城和聖所,它的結局必如洪水沖沒。必有戰爭,一直到末了,荒涼的事已經定了。

上帝在完全掌權:上帝透過《但以理書》說明了受膏者彌賽亞基督何時出現、何時犧牲等一切都完全在祂的掌握之中!耶書亞作為上帝終極派來的受膏者和人子,他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被剪除),但上帝藉此成就祂的旨意和拯救計劃。

但2:44 當諸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個永不敗壞的國度,這國度必不歸給其他百姓,卻要打碎滅絕所有的國度,存立到永遠。

但7:13 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看哪,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上的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

但7:14 他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  他的國度必不敗壞。

但7:27 國度、權柄和天下諸國的大權必賜給至高者的眾聖民。他的國是永遠的國,所有掌權的都必事奉他,順從他。

上帝的國度存到永遠:上帝已經計劃了祂永恆的國度,並將要透過祂的受膏者和人子(耶書亞)來成就!他降生來到上帝的子民中宣告天國近了,人要悔改歸向祂。他又得勝罪惡和死亡的權勢,讓人可以從罪惡和死亡中被拯救出來,為祂發光去做見證,成為祂國度的一分子,有份成就祂的旨意。而當我們知道上帝信實地讓子民被擄回歸、讓受膏者被剪除等等時,我們就可以相信上帝的旨意也必定按時去成就,而將來人子必來審判,完成建立上帝的永恆國度。

但12:1「那時,保佑你百姓的天使長米迦勒必站起來,並且有大艱難,自從有國以來直到此時,未曾有過這樣的事。那時,你的百姓凡記錄在冊上的,必得拯救。

但12:2 睡在地裏塵埃中的必有多人醒過來;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

但12:3 智慧人要發光,如同天上的光;那領許多人歸於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

上帝子民的復活和永生盼望:這書尤其帶出了肉身的死亡並非一切的完結這觀念,因為記在冊上的人會被拯救、義人會復活得永生,而惡人會被定罪,屬上帝的子民在祂的國裏存到永遠(另見啟20:12)。這就是主耶書亞曾到來所成就的天國計劃,並要再來完成的工作。

 

結語:上帝既作王掌權,我們就更要忠心地作見證

《但以理書》1-6章讓我們看到上帝在子民經歷亡國被擄的情況下仍然作王掌權,而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如何在異地裏活出忠心於上帝的信仰生活,用上帝所賜的智慧和聰明成為地上忠誠的臣僕和上帝的見證人,在祝福外邦的君王和國民的同時,不去抬高自己而是要讓人認識上帝!他們選擇敬虔度日並不代表生活上必然會風平浪靜,他們也曾被不懂敬畏上帝的仇敵置於死地,甚至上帝也沒有即時除去死亡的威脅,而是親自進入艱難中與他們同在!上帝可適時介入他們的處境,和施行神蹟的拯救,但正如但以理三個朋友所言,上帝的子民要有「即或不然」的信心,預備好怎樣面對因忠於上帝而來的各種挑戰。

與此同時,上帝雖然多番啟示讓地上的君王認識祂和提醒他們要懂得尊崇祂,但這些君王因著心高氣傲和自以為是,最終就要經歷審判和懲治。可以說,作者在首六章展示出上帝怎樣在歷史中全然掌權,鼓勵上帝的子民在被欺壓的日子中要有智慧行事和有堅定的信心,並以此來讓讀者進入之後的經文。7-12章繼續讓我們從更多宏觀的角度看見現實的艱難中其實存在另一個屬天的真相,那就是當地上的邪惡與日俱增時,上帝在天上仍然坐著為王,並按照祂的旨意和計劃而行。祂的國度存到永恆,超過地上的所有國度,祂掌管一切,包括所有帝國的興衰、君王的更替、歷史事件的進程和發展,事情都只會按照祂的心意一一成就,甚至包括受膏者被殺、子民所要面對的逼害、末後的審判和上帝子民將會復活進入永生的安排等等。就是全部人以為不穩妥和危難的日子,其實完全都在上帝的掌管之內!而祂這份大能的掌權、信實不變和祂對人的看顧,成了歷世歷代上帝子民在困難中的安慰和盼望。雖然邪惡的勢力和不法的事必定會不斷增多,但上帝既然按照祂的計劃讓主耶書亞這位受膏者已經來過,又按照祂的啟示讓地上的帝國一個一個的過去,我們可以相信祂的計劃必然會按時實現,祂所立的人子也必定會來實行審判和拯救,祂的國度也必將存到永遠。求主賜我們智慧和敬畏的心,不要被現實的無奈或肉眼所見的恐懼支配我們的心,明白到上帝過去既然一直作王掌權,我們就更要忠心地作好地上的見證,在人看來無出路的景況中仍然信靠祂,在每天的艱難生活中堅持仰望祂,因為主必會再來審判和拯救,讓我們可以永遠與祂同在。阿們。


[1] 參猶太拉比文獻《巴比倫塔木德》(b.B.Bat. 15a)。

[2] 不過但以理並沒有參與回歸耶路撒冷,他少年的時候被擄,現在70年後回歸時已經十分年老,而12:13也提及他可能快要安息離世。

[3] 原文 נָתַן natan在第一章被翻譯為中文的「交在」(1:2)、「使」(1:9)、「給」或「賜給」(1:12、16、17)等。

[4] 留意經文多次出現數目字「十」(參1:12、14、15、20),這或許暗示像十災、十誡那樣,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所經歷的一切,背後有著上帝的帶領和安排。

[5] 伯沙撒王並非尼布甲尼撒王的兒子,因為中間也有其他君王。但古代先王和後帝的關係常用父子來稱呼。

[6] 大流士這名稱為《聖經》學者和讀者帶來了一些混亂,因為以斯拉時期讓猶太人重新恢復建造聖殿的波斯君王被稱為大流士,而真正奪取迦勒底國的應該是古列。所以5:31提及「瑪代人大流士年六十二歲,取了迦勒底國」,並且6:1繼續提及這位大流士的偉大,理應指古列才合理。對於這個難題有不同的學說,其中筆者認為較可取的是有學者指經文沒有用古列的名字而用大流士,可能是因為《但以理書》經常引用《耶利米書》,而根據《耶利米書》的記載,是瑪代人滅巴比倫的(見耶51:11),另外古列的母親是瑪代人,父親是波斯人,他本身有瑪代人的身分,大流士或許是古列的瑪代名字或有關的稱號,所以《但以理書》就按《耶利米書》的說法強調了古列的瑪代人身分來記述。

[7] Wendy Widder, OT366 Book Study: Daniel and Its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Logos Mobile Education; Bellingham, WA: Lexham Press, 2017).

[8] 猶太拉比也持不同立場,9:25的「受膏的君」傾向指古列(居魯士;但也有指所羅巴伯等);而9:26的「受膏者」則指向祭司或大祭司(但也有指希律的後裔亞基帕王二世等)。參Rabbi Hersh Goldwurm, Daniel: A new translation with a commentary anthologized from Talmudic, Midrashic, and Rabbinic sources (Artscroll Tanach Series), 260-264.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分享至你的:

關於作者

Herbert Chan author

陳金城,現任 BMY 總幹事,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碩士,主修猶太研究,專注於研究早期猶太人與基督徒的釋經、喜愛希伯來語、日語、結他、以色列地旅遊。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