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聖經》綜覽《以斯帖記》:隱藏卻不缺席的上帝

《希伯來聖經》綜覽《以斯帖記》:隱藏卻不缺席的上帝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21-10-30)《希伯來聖經》綜覽:《以斯帖記》 (作者:Florence Tsang

圖為以斯帖與王的宴席(參斯7:1-2);by James Tissot, in public domain

這次我們會綜覽《以斯帖記》,並討論以下問題:

1. 《以斯帖記》整卷書中未有提及上帝的名字,但讀者仍能明白當中充滿上帝的工作。試舉出書中能找到上帝蹤跡的地方。

2. 書中末底改和以斯帖的態度和行動,對我們有甚麼屬靈的提醒?

 

簡介《以斯帖記

1. 書名:《以斯帖記》的書名是以書卷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以斯帖去命名的,她的名字首次出現在2:7「末底改撫養他叔叔的女兒哈大沙,就是以斯帖( אֶסְתֵּר֙ʾester;Esther),因為她沒有父母。這女子容貌美麗;她父母死了,末底改收她為自己的女兒。」以斯帖是一名猶太女子,在父母過身後由堂兄末底改所收養。哈大沙(הֲדַסָּ֗ה Hadassah)是她的希伯來名字,意思是桃金孃或番石榴,而以斯帖則是她的波斯名,這名字跟巴比倫神祇依什塔爾Ishtar相似,意思是星星,然而這個希伯來文的音譯,其意思十分重要,與全書有關,下文再述。

2. 作者:不詳,但根據書中所展現的民族情懷,加上作者對波斯習俗、書珊城以至宮廷事都瞭如指掌,估計作者很可能是一名居於波斯的猶太人。而拉比的傳統則認為是早期的大公會(Men of the Great Assembly)所寫[1]。另外,有建議指末底改為此書作者,因書中提及「末底改記錄這些事」(9:20;另見9:23、29-32)並且制定普珥日的條例。

3. 成書日期:約公元前460-331年間,因猶太人約在公元前470年前後逃過滅族的命運,而按9:19所記,成書時普珥節似乎已經約定俗成並慶祝了一段年日,因此最早的成書日期估計約公元前460年;而這書由希伯來文寫成,當中並無任何希臘字,所以理應在公元前331年,即波斯被希臘所滅前成書。[2]

4. 時代背景:《以斯帖記》的故事發生在波斯帝國亞哈隨魯的時代(公元前 486-464年),當時猶大為波斯帝國所管治。亞哈隨魯從印度直到古實統治一百二十七個省(1:1),可見波斯當時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帝國。故事主要發生在書珊城,它是波斯的王都之一,亦是波斯王的冬宮。《以斯帖記》的故事在亞哈隨魯王在位第三年開始(1:3),即約公元前483年,當時是第一聖殿被毀後100年左右,而聖殿重建已約有30年的時間,然而耶路撒冷的城牆並未重建,所以這書的時間點應在《以斯拉記》6-7章之間。

5. 《五小卷》之一:《五小卷》是在節期時誦讀的書卷,而它的編排是按照猶太節期在月曆上出現的次序而發展出來,以便猶太人守節的時候在會堂裏誦讀。由於普珥節在亞達月,而亞達月是猶太暦的十二月,即最後一個月份,因此《以斯帖記》排在《五小卷》的最後一個部分。《以斯帖記》和普珥節密不可分,這書提供了普珥節起源的故事,並授權其每年的慶祝活動。普珥節是關於猶太人如何從他們的敵人手中得著拯救的故事,在本書後段末底改和以斯帖給猶太人寫信,吩咐他們要每年慶祝普珥節。傳統上,朗讀《以斯帖記》是普珥節的核心慶祝活動,節日前一天人們會禁食禱告,書卷會在普珥節前一晚和第二天早上公開誦讀,當讀到哈曼名字時所有人就會發出嘈音去掩蓋他的名字。普珥節是充滿歡樂的日子,節日期間人們會聚在一起吃喝,彼此餽送禮物,賙濟窮人。普珥節雖然沒有被記在《五經》當中,但在《巴比倫塔木德》(b. Megillah 14a)一段拉比的討論中提到,若然猶太人記念出埃及,就是他們從奴役中被釋放時會唱誦讚美詩,那麼,去記念普珥節當中的奇蹟,記念上帝拯救他們出死入生,豈非更要誦讀《以斯帖記》的故事來歌頌上帝嗎?因此《以斯帖記》雖然沒有提及上帝的名字,然而它除了記述猶太人於被擄後在異國統治下的生活,也是記念上帝在祂子民身上所施行的拯救工作。

6. 大綱:全書共10章,大綱如下[3]

I. 陰謀的誕生

A. 以斯帖成為皇后(1:1-2:23)

B. 哈曼的陰謀(3:1-15)

II. 陰謀的揭露

A. 對以斯帖的請求(4:1-17)

B. 以斯帖進到王前(5:1-14)

C. 末底改被尊崇(6:1-14)

D. 哈曼被處決(7:1-10)

III. 陰謀的失敗

A. 王的命令(8:1-17)

B. 普珥節(9:1-32)

C. 末底改被提升(10:1-3)

 

以斯帖記》的內容要點

I. 陰謀的誕生(1-3章)

故事隨著亞哈隨魯王的宴席而展開,他在位第三年時(約公元前483年),為所有官員、臣僕、波斯和瑪代的權貴、各省的貴族與領袖擺設宴席,並把他榮耀國度的豐富和他偉大威嚴的尊貴給他們看了許多日子,共一百八十天。及後又為所有住書珊城堡的百姓,在御花園的院子裏擺設宴席七日。(1:3-5)事實上,在亞哈隨魯王在位初期,他分別平定了埃及和巴比倫的叛亂,因此這場盛大的宴席除了慶祝勝利外,相信最主要的原因是為著征服希臘的戰爭作準備,亞哈隨魯王要統治這麼巨大的版圖,他需要藉這些窮奢極侈的宴席去團結人心,並檢視國家的資源,讓波斯帝國上下都有信心去發動戰爭。而在多日飲宴歡樂的尾聲,卻發生了一件事,就是王后瓦實提拒絕王命,不肯到宴席中讓各民族和官員觀看她的美貌(這可能包括要展露她的身體,以致她斷然拒絕),這使王從「心中快樂」瞬間變成「非常憤怒,怒火中燒」(1:10、12),並聽從了大臣米慕干的提議不准瓦實提再到王的面前,且要把她王后的位分賜給比她更好的妃子。

在第2章提及王要選妃立為王后,代替瓦實提,之後介紹了猶太人末底改和以斯帖這兩個主要人物出場。經文特別提到有關末底改的家庭背景,他是便雅憫人基士的曾孫(2:5)。按撒上9:1-2所記,便雅憫人基士是掃羅的父親,因此末底改和以斯帖很可能是來自掃羅王的家族。2:7形容以斯帖容貌美麗,當官員招聚所有美貌的少女送入王宮的時候,以斯帖就因此亦被送進宮中。經文重複提到所有看見以斯帖的人都喜歡她,不單止掌管女院的希該,更重要是亞哈隨魯王愛以斯帖過於眾女子,於是在他在位第七年就將以斯帖立為王后,去代替瓦實提。(2:9、15-17)在以斯帖被立為王后的前後,經文兩次提及以斯帖遵照末底改的吩咐,沒有將自己的籍貫宗族告訴人,就是把自己的身分並她與末底改的關係都向人隱藏起來(2:10、20)[4],這也是後來以斯帖能夠阻止哈曼消滅猶太人的陰謀的重要因素。2:21-23記述了一段小插曲,當末底改坐在朝門時,意外地得悉有兩個守門的太監因惱怒王想要下手害他,他將這事告訴了以斯帖,以斯帖就以末底改的名向王報告,這事被記錄在史籍上。這幾節輕描淡寫的記述,將成為往後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而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從第3章開始。「亞哈隨魯王使亞甲人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尊大,提升了他,叫他的爵位超過所有與他同朝的官長。在朝門,王所有的臣僕都跪拜哈曼,因為王如此吩咐,但末底改不跪不拜。」(3:1-2)哈曼是亞甲人,即亞瑪力人亞甲的後代,經文強調末底改對哈曼不跪不拜,是因為他猶太人的身分(3:4),作者刻意提及末底改和哈曼的種族及父名似乎是要向讀者暗示以色列和亞瑪力長久以來有勢不兩立的敵對關係[5]。哈曼把自己與末底改之間的個人衝突升級至涉及所有猶太人的全國性衝突,他以猶太人的獨特性在王面前作出指控,誣衊他們不守王的律例,不忠於波斯帝國,所以容留他們對王無益;諷刺的是,末底改對王的忠誠早已在上一章得到了證明。在亞哈隨魯王十二年正月(尼散月),哈曼以抽普珥(普珥即籤)的方式,定了在十二月,即亞達月十三日,把所有的猶太人,無論老少婦女孩子,全然剪除,殺戮滅絕,並搶奪他們的財產。他以王的戒指下諭旨,以敕令的方式在各省頒佈。他對末底改拒絕下拜的反應,就像國王對瓦實提拒絕前來的反應一樣,誇張得遠遠超出合理的範圍;在某程度上,這彷彿是以色列與他們的仇敵亞瑪力之間的角力的延續。

II. 陰謀的揭露(4-7章)

第二部分主要描述末底改和以斯帖試圖逆轉哈曼以王的名所下那道滅絕猶太人的諭旨。這段的開場與第一部分開始宮廷宴席的奢華相反,末底改和所有猶太人都極其悲哀,禁食哭泣哀號,許多人躺在麻布和爐灰中。末底改傳話給以斯帖,囑咐她去向王懇求,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請命。但以斯帖沒有即時照他的吩咐而行,因為按定例,若未奉召見擅入內院見王的必被處死,除非王伸出金杖,否則不得存活。末底改託人對以斯帖說:「你不要自己以為在王宮裏強過任何猶太人,得以倖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太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4:13-14)以斯帖吩咐人回覆末底改說:「你當去召集書珊所有的猶太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這樣禁食。然後我違例去晉見王,我若死就死吧!」(4:15-16)

到了第三日,以斯帖進到王宮的內院,王不但向她伸出金杖,還對她說:「以斯帖王后啊,你要甚麼?無論你求甚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賜給你。」(5:3)奇怪的是,以斯帖沒有抓緊這黃金時機即時提出她的要求,而是請王與哈曼赴她所預備的宴席。在宴席中,當王再次詢問以斯帖有甚麼要求時,她還是甚麼也沒說,只是請王和哈曼明日再赴她為他們預備的宴席。這裏可見以斯帖處事之謹慎,首先她沒有在王宮內院即時向王提出請求,因為當時應該有王的官員臣僕在場,王很可能會受他們影響,反而在私人宴會中以斯帖就能有多些把握去說服王。至於以斯帖為何要到第二次宴席才表明自己的請求?又為何要一再邀請哈曼赴宴呢?中世紀拉比Rashi提到以斯帖這個舉動可能是要挑起王的嫉妒,讓王誤以為哈曼對王后有非份之想繼而殺死他。事實上這個推斷可算合理,因哈曼指控猶太人不遵守王的律例,而以斯帖作為波斯王后,她的身分理應要從整體波斯帝國的益處去考量,如果她貿然表明自己猶太人的身分,並為那些被指控背叛王的猶太人求情,很大機會只是自取滅亡,所以她必須小心行事,看準機會才能絕地反擊。在第5章和第7章的兩次宴席,以斯帖比以往更顯出她的勇氣、聰明和主動性,她獨自策劃整個計劃,並作出恰到好處的鋪排去揭露哈曼的陰謀與破壞他的詭計。

雖然如此,但計劃的成敗並非掌握在以斯帖的手中。第6章是關鍵的一章,當中的情節是建立在巧合、誤解和逆轉之上。恰巧那夜王睡不著覺,就吩咐人把史籍念給他聽。當讀到末底改揭發兩個太監害王的陰謀時,王竟發現末底改還沒有得到賞賜,就想要尊崇他。恰巧哈曼為著要把末底改掛在木架上一事來見王,由於王與哈曼都不知道對方在想甚麼,因此對話中存在著巨大的誤解,當中最諷刺的是哈曼心裏說:「王所喜愛要賜尊榮的人,除了我,還有誰呢?」(6:6)於是他就毫不客氣地要王賜下他的王袍和御馬去在城的廣場巡行,以高舉自己,怎料他一心想得到的尊榮卻原來是要加在末底改的身上。最後哈曼非但未能除去末底改,更要親自在書珊城中公開地尊崇他。

斯7:3 以斯帖王后回答說:「王啊,我若在你眼前蒙恩,王若以為好,我所要的,是王把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我的本族。

斯7:4 因為我和我的本族被出賣了,要被剪除,殺戮,滅絕。我們若被賣為奴為婢,我就閉口不言;但我們的痛苦比起王的損失,算不得甚麼。

斯7:5 亞哈隨魯王問以斯帖王后說:「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誰?這人在哪裏呢?」

斯7:6 以斯帖說:「仇人敵人就是這惡人哈曼!」哈曼在王和王后面前非常驚惶。

斯7:7 王大怒,起來離開酒席往御花園去了。哈曼見王定意要加罪於他,就留下來求以斯帖王后救他的命。

本段最大的逆轉發生在第7章的宴席,以斯帖為執行拯救猶太人的使命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她先向王求自己的性命,接著才提到她的本族,她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並提出了合理的理據,言辭間處處以國家和王的利益為出發點,說明如果他們被賣為奴,也算是對國家有利益,然而他們是被剪除、殺戮、滅絕,這事就牽涉到王的損失,她就不能閉口不言了。而王的著眼點是竟然有人在他管治的國度下危及王后的性命。以斯帖於是趁機指出哈曼就是想殺害自己的人。值得留意的是,以斯帖至此其實都沒有表明自己是猶太人,王很可能也沒有即時把她所說的事,與哈曼先前要殺所有猶太人的法令聯繫在一起。當王從御花園回來時,竟恰巧看見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就誤以為哈曼在凌辱王后,於是下令將哈曼處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以斯帖指控哈曼想要殺自己,和亞哈隨魯稱哈曼要在他面前凌辱王后,都指向哈曼想要取代王的位置。這大概不是他滅絕猶太人的目的,但是,在第6章有關穿王袍和騎御馬的建議就能看出哈曼的確有想成為王的渴望,事實證明這導致了他最終的敗落與滅亡。最後他死在自己為末底改豎立的木架上,這是書中其中一個最明顯的逆轉。在這個部分,我們看到事情急劇轉變,而一切是由王睡不著覺開始,我們看見哈曼的敗落,以及末底改被提升。然而,猶太人被滅絕的危機並沒有因哈曼的死而解除。

III. 陰謀的失敗(8-10章)

哈曼的死並不是故事的結局,因為猶太人還沒有得救。以斯帖再次冒著性命危險向王懇求,她跪在他的腳下,在他面前哭泣,懇求王下諭旨,廢除哈曼殺滅各省猶太人所頒的詔書。然而奉王的名所寫、用王的戒指蓋印的諭旨是不能廢除的,因此必須用另一項同樣具有約束力的法令去抗衡。在王的批准下,以斯帖和末底改就以王的印戒下了一道新諭旨,「王准各城各鎮的猶太人在一日之內,在十二月,就是亞達月的十三日聚集,在亞哈隨魯王的各省保護自己的性命,剪除,殺戮,滅絕那要攻擊猶太人的各省各族所有的軍隊,以及他們的妻子兒女,奪取他們的財產為掠物。」(8:11-12)這個法令可以讓猶太人在那個決定性的日子聚集起來保護自己。現在不但末底改得到尊榮,所有猶太人同樣有光榮,並且歡喜快樂去擺設宴席,甚至國中許多民族的人因懼怕猶太人,就自稱為猶太人。

到了亞達月十三日,猶太人的仇敵盼望制伏他們,但猶太人反倒制伏了恨他們的人,用刀擊殺所有的仇敵,包括哈曼的十個兒子。當一切結束時,波斯的猶太人在不同的日子休息和慶祝。在書珊以外的所有省份,亞達月十四日是勝利後休息和慶祝的日子。而在書珊的猶太人因和仇敵爭戰多一天,所以他們在亞達月十五日休息和慶祝。及後末底改寫信給所有的猶太人,吩咐他們每年守亞達月十四、十五兩日,以這兩日為猶太人擺脫仇敵得享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並在這兩日設宴歡樂,彼此餽送禮物,賙濟窮人。他們的敵人曾密謀將他們殺死並且掠奪他們所有的財產,因此猶太人彼此餽送禮物和賙濟窮人,就是要提醒他們,若不是上帝對他們的眷顧,他們將會失去一切。而由於哈曼以抽普珥的方式去設計滅絕猶太人,猶太人就照著普珥這名字稱這兩日為普珥日。事實上,這個名字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就是上帝子民的命運並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像哈曼這樣的人在他的神明面前抽籤就能夠決定,只有上帝能決定祂子民的命運。普珥日提醒著世世代代的猶太人,只有上帝才能決定世界上的事情如何發展,只有上帝才能決定祂子民的命運。及後以斯帖和末底改以全權寫第二封信,去堅立普珥日,勸他們按時守這普珥日,又加入禁食與哀求的條例,為的是要提醒猶太人有關普珥節的背景。

書卷的結尾提到亞哈隨魯王向國中和海島的人徵稅,以及末底改被提升,並他在猶太社區中的聲望和對人民的關心。這是將亞哈隨魯王和末底改去作為一個對比,前者向百姓徵稅,後者卻為本族的人爭取福利和謀求幸福。與此同時,亦表達出世界的政治結構繼續主宰上帝子民的生活,然而上帝仍然看顧著祂的百姓,即使有些時候祂的作為看來並不明顯。當猶太人被擄後,他們在流亡的不確定和危險的生活中掙扎求存。然而,《以斯帖記》表明,即使耶和華雖然看來像是隱藏了,然而祂仍然在歷史當中工作,以實現對祂子民的應許。普珥節背後所代表的是上帝對祂的子民的保護,以致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當中,仍然給他們帶來希望。

 

在《以斯帖記》中尋找上帝的蹤跡

1. 從以斯帖名字的暗示

這卷書以以斯帖的波斯名字(音譯為希伯來語אֶסְתֵּר֙ ʾester)命名,當她的波斯名字用希伯來語來理解的話,意思是「我被隱藏」(אֶסָּתֵר ʾessater)。隨著故事的開展,「隱藏」在《以斯帖記》是一個重要的主題。當瓦實提被廢,王要立新王后時,以斯帖隱藏了她猶太人的身份;當她邀請王與哈曼出席宴會時,又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意圖。正如她的名字所暗示的一樣,她在這個故事中是一個隱藏自己的人。

然而,以斯帖的名字不單暗示她自己的隱藏,亦是向讀者暗示上帝同樣隱藏在這個故事中,事實上,從經文的蛛絲馬跡,無不叫人去想起上帝的存在。例如:當哈曼頒佈滅絕猶太人的諭旨後,4:3和16節分別兩次提及「禁食」,禁食和穿麻布的行為不僅是悲傷的表達,更體現了猶太人對上帝的信仰,如9:31所記,他們禁食是伴隨著哀求,是向上帝禱告,代表他們在上帝面前刻苦己心去尋求祂的幫助。而當末底改催迫以斯帖去為猶太人請命時所說的「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就暗示上帝是拯救的源頭,亦是上帝讓以斯帖得到王后的位份,為的就是要讓猶太人得救。還有,當王吩咐哈曼去尊榮末底改後,哈曼的妻子說:「你在末底改面前開始敗落;他既是猶太人,你必不能勝過他,終必在他面前敗落。」(6:13)為何末底改是猶太人,哈曼就不能勝過他呢?因為當中所暗示的並非哈曼不能勝過猶太人,他所不能勝過的,是猶太人的上帝。因此,從以斯帖名字的意思,作者暗示這一切事件的背後有上帝的同在和工作,上帝雖然隱藏,卻從沒有缺席。

2. 巧合與逆轉

在這卷書當中最明顯可以找到上帝蹤跡的地方,莫過於作者所採用的文學手法,特別是大量巧合和逆轉的情節。書中充滿了一連串巧合的情節,其中一些更對故事的結局帶來關鍵的影響,例如:

  • 末底改湊巧知道守門太監想害王的計謀(2:21-23)

  • 哈曼在首次宴席後湊巧碰見末底改,心裏惱怒想殺害他就吩咐人做了木架(5:9-14)

  • 湊巧睡不著覺,吩咐人念歷史書,湊巧讀到末底改救王的記錄,發現還未賞賜末底改(6:1-3)

  • 哈曼湊巧為殺害末底改的事進入王宮的外院被王召見(6:4-5)

  • 哈曼湊巧誤會王想尊崇的人是自己(6:6)

  • 哈曼伏在以斯帖的榻上湊巧被王看見,被王即時處決(7:8-10)

而《以斯帖記》的故事中除了巧合外,亦出現了很多逆轉的情節,當中大部分是關於哈曼和末底改二人命運的逆轉:

  • 王令哈曼的權勢超過同朝的官長(3:1-2)與王使末底改在朝中為大(9:3-4)

  • 王將他的戒指交給哈曼(3:10)與王將他的戒指交給末底改(8:2)

  • 末底改在悲痛中撕裂衣服(4:1)與末底改穿著朝服(8:15)

  • 哈曼的妻子建議哈曼為末底改架起木架(5:14)與哈曼的妻子告訴哈曼他必在末底改面前敗落(6:13-14)

  • 哈曼為末底改建造木架(5:14)與哈曼在他建造的木架上被處決(7:9-10)

  • 哈曼認為王想要榮耀他(6:6-9)與王告訴哈曼要榮耀末底改(6:11-12)

事實上從末底改和哈曼的背景,可以明白這二人所代表的不僅是他們自己,更是他們的族人(猶太人和他們仇敵亞瑪力人)之間的角力,因此書中亦有一些以猶太人為中心的逆轉:

  • 猶太人將被那些攻擊他們的人殺戮滅絕(3:13);猶太人被允許殺戮滅絕所有攻擊他們的人(8:11)

  • 信差奉王命急忙起行,將滅絕猶太人的敕令傳遍書珊城堡(3:15);信差奉王命急忙起行,將猶太人可以攻擊仇敵的敕令傳遍書珊城堡(8:14)

  • 猶太人極其悲哀,禁食哭泣哀號(4:3);猶太人歡喜快樂,擺設宴席(8:17)

《以斯帖記》的敘述充滿著不尋常的巧合和逆轉,一兩個巧合和逆轉的情節或許證實不了甚麼,但眾多巧合的累積就表明了上帝正在幕後確保事情正循某個方向發生,是上帝的手在背後引導,並且控制著全盤的局面,使猶太人最終得蒙拯救並且被提升,而他們的仇敵卻要敗落。這些非人手所能作的多次巧合和逆轉,成為了上帝在背後掌權和工作的明證,就是那位隱藏的上帝透過一連串的「巧合」去逆轉局勢,以拯救祂的百姓。

3. 與約瑟故事的平行

透過與《聖經》其他記述的平行,亦可看見上帝的蹤跡。以斯帖的故事與約瑟、摩西、但以理的故事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他們都生活在外邦的宮廷裏,並且同樣因為著緊自己的民族而作出行動。事實上,以斯帖與約瑟的故事最為相近,當我們細心比對二人的故事,不難發現當中有不少平行的地方:

平行之處

約瑟

以斯帖

外邦宮廷

 

創39:1 約瑟被帶下埃及去。有一個埃及人波提乏,是法老的官員,是護衛長,他從那些帶約瑟下來的以實瑪利人手中把約瑟買了去。

斯2:8 王的諭旨和敕令傳出之後,許多女子被招聚到書珊城堡,交給掌管女子的希該;以斯帖也被送入王宮,交給希該。

在人眼前蒙恩

 

創39:4 約瑟就在主人眼前蒙恩……。

創39:21 但耶和華與約瑟同在,向他施恩,使他在監獄長的眼前蒙恩

斯2:15 ……凡看見以斯帖的都喜歡她

被提拔

 

創41:42-43 法老就脫下手上帶印的戒指,戴在約瑟的手上,給他穿上細麻衣,把金鏈戴在他的頸項上,又給約瑟坐他的副座車,在他前面有人呼叫說:「跪下。」於是,法老委派他治理埃及全地

斯2:17 王愛以斯帖過於眾女子,她在王面前蒙寵愛勝過眾少女。王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頭上,立她為王后,代替瓦實提。

兩個人得罪王

 

創40:1 這些事以後,埃及王的司酒長和司膳長得罪了他們的主埃及王。

斯2:21-22 那時候,末底改坐在朝門,王有兩個守門的太監,辟探和提列,惱恨亞哈隨魯王,想要下手害他……。

跟王的睡眠有關

 

創41:1 過了兩年,法老做夢,看哪,自己站在尼羅河邊,

斯6:1 那夜王睡不著覺,吩咐人取歷史書,就是史籍,念給他聽,

隱藏身分

創42:7 約瑟看見他哥哥們,就認出他們,卻對他們裝作陌生人……

斯2:10 以斯帖未曾將自己的籍貫宗族告訴人,因為末底改囑咐她不可叫人知道。

宴席

創43:32 他們為約瑟單獨擺了一席,為那些人又擺了一席,也為和約瑟同吃飯的埃及人另擺了一席,因為埃及人不和希伯來人一同吃飯;那是埃及人所厭惡的。

斯5:4 以斯帖說:「王若以為好,請王帶著哈曼今日赴我為王預備的宴席。」

斯5:8 ……請王和哈曼再赴我為你們預備的宴席。明日我必照王的話去做。」

帶來拯救

創45:7 上帝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給你們在世上存留餘種,大施拯救,保全你們的性命

斯4:14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創39:2 ……耶和華與他同在,他是一個通達的人。

創39:3 他主人見耶和華與他同在,又見耶和華使他手裏所辦的事都順利,

創39:23 ……耶和華與約瑟同在,耶和華使他所做的都順利。

在約瑟的故事中,經文一而再地明確表明耶和華與約瑟同在,耶和華使他所做的都順利。由此讀者明白約瑟在外邦宮廷中得高位是上帝的意思,是上帝的工作,為的是要使用他去帶來拯救。而透過約瑟與以斯帖故事的平行之處,讀者可以聯想到上帝在這兩個故事中應是以類似的形式在背後工作,即便上帝沒有在《以斯帖記》中被提及,但上帝仍然參與在以斯帖的故事中,即使當時子民被波斯所管治,上帝仍然與他們同在,是祂在人看來是巧合的事情背後使以斯帖所做的盡都順利,從而為猶太人帶來拯救。

因此書中雖然沒有提及上帝的名字,但當中卻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引導讀者,去看見那位表面上看似看不見,卻無處不在的上帝。

 

隱藏的上帝與耶書亞(耶穌)

在耶書亞(耶穌)身上,隱藏的上帝被啟示出來,他以人類可見的方式與人同在,住在我們中間。矛盾的是,這位被啟示的上帝卻同時間是隱藏的。這樣說的意思是,一方面,隱藏的上帝在肉身顯現,有天使宣布他的來臨,亦有神蹟標誌著他的事工,上帝通過他向人說話。在他身上,上帝以最震撼性的方式與人同在。因此,耶書亞是上帝最後和最大的啟示,是隱藏的上帝在其中顯現的那一位,也就是說,他代表上帝向人宣告:上帝與人同在。

然而,另一個角度看,在耶書亞裏面,上帝同時隱藏了自己。耶書亞在世界上,但經常不被人所承認,很多人未能認出或承認他的真實身份,甚至說:「他是被別西卜附身的」,又說:「他是靠著鬼王趕鬼的。」(可 3:22)上帝就在他們中間,但他們不能輕易地看出這個事實。上帝取了人的樣式,更難想像的是,他在肉身中受苦,並且死在十字架上,這使他完全超出了我們理性的人類思維。道成肉身和釘身受死是上帝顯示自己一個最超越人類理性的表達。因此,上帝不僅藉耶書亞去揭示自己,卻同時隱藏了自己。也就是說,上帝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去揭示自己,任何不是憑信心去尋求祂的人都會被區隔開。

在《以斯帖記》中,以斯帖承擔了猶太人的困境,代表他們面臨生命的危險,並因著她的忠誠而拯救了整個民族,最後猶太人民用盛宴慶祝他們戰勝邪惡和死亡。事實上,在耶書亞身上也看到同樣的模式,他一個人承擔起眾人的罪債,他忠於上帝並擺上自己的性命使所有信的人可以得救,而他的復活就標誌著主已經得勝邪惡和死亡的權勢。

《以斯帖記》說明了信仰的一個面向,就是流亡的以色列人生活在一個上帝看似沒有明顯干預或啟示的時代,然而,末底改和以斯帖,以及整個猶太群體,他們仍然需要對上帝有信心,而這書帶出了上帝以隱藏的方式去看顧自己的百姓。今天,上帝的子民仍在等待基督的再來,大多數人生活在一個很像《以斯帖記》的世界,上帝看來對人的生活沒有明顯的工作,沒有奇蹟,也沒有明顯的超自然現象。從表面上看,上帝似乎隱藏在視線之外,事實上,現今大多數基督徒都處於一種確實相信上帝存在,但他們的世界好像沒有上帝明顯的干預和參與。因此,當我們仍在等候耶書亞回來,在上帝終極的救贖和逆轉來臨之前,在仍然艱難的現況中,我們或許可借鏡末底改和以斯帖,看看從他們身上有甚麼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的地方。

 

末底改和以斯帖的態度和行動對我們的屬靈提醒

1. 順從上帝勝於順從人王所有的臣僕都跪拜哈曼,但末底改不跪不拜。事實上,沒有律法規定猶太人不可拜外邦領袖,經文明確指出末底改不跪拜哈曼,是因為他猶太人的身分。哈曼是亞瑪力人亞甲的後裔,上帝曾表明祂要世世代代和亞瑪力爭戰(出17:16),又吩咐以色列人「你要把亞瑪力的名從天下塗去;你不可忘記這事。」(申25:19)當末底改面對順從哈曼或順從上帝時,他保持對上帝的忠信,勇敢地拒絕在一個被認為是上帝和以色列的敵人面前屈膝,即使這使他的生命處於危險之中。今天,若我們被迫要做出與基督信仰相違背的事,我們又會否向現實低頭,覺得一次半次沒甚麼大不了,還是像末底改一樣,在巨大的威脅面前仍然選擇作一個勇敢、忠誠的人,在信仰的立場上堅定不移?我們是要努力去取悅人,還是努力去成為一個上帝喜悅的人呢?

2. 不憑眼見的信心:經文記載人在哈曼面前抽普珥的日子是正月,即尼散月,在正月十三日,哈曼以王的名寫諭旨,下令要滅絕所有猶太人。尼散月是逾越節的月份,亦即是上帝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月份。而尼散月十三日就是宰羔羊的前一天,面對這樣的巧合,猶太人到底有沒有信心,去相信上帝會像往昔一樣拯救他們呢?當末底改第一次叫以斯帖去見王的時候,以斯帖回覆說如果她貿然去見王是違反波斯的定例,而末底改聽到之後沒有將所有寄望放在以斯帖身上,他知道以斯帖不是猶太人唯一的希望(即便當時看來像是如此),因此他說:「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太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即使以斯帖選擇不作聲,末底改仍相信上帝會使用其他方法去拯救他們。同樣地,當我們面臨艱難的處境,我們又是否有信心去相信上帝的同在與拯救?

3. 為他人擺上自己:在以斯帖的情況,如果她堅持繼續隱藏自己的身分,不為猶太人向王請命,相信即使整個猶太民族被滅絕,以斯帖仍然可以存活,仍然可以在王宮中繼續當王后。然而她最終卻說「我若死就死吧」,可見以斯帖有甘願為自己的族人而冒死的決心,而她在哈曼死後亦再次冒死在王面前求情,流淚哀求他阻止亞甲人哈曼害猶太人的惡謀,因為她不忍看著自己本族的人受害,不忍看見同宗的人被滅。今天我們大部分的信徒未必會面對這樣生死攸關的景況,倘若退後一百步來看,讓我們撫心自問,在弟兄姊妹有需要的時候,我們願意為著其他人的益處去擺上自己嗎?我們是否每事都要權衡所有利弊,確定自己不受影響的情況下才有空間去理會他人,或是即使有損自身的利益,也有勇氣為其他人挺身而出?

4. 人的主動性即使末底改相信上帝拯救,他也並非披麻蒙灰坐等神蹟出現,而是囑咐以斯帖去接近王,他對以斯帖說:「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他表明以斯帖被選為王后並非偶然,而是上帝的工作,為的是要藉著她去實現上帝拯救的計劃。在《聖經》的大部分故事中,上帝被描繪成干預歷史,並揀選人去完成祂的計劃。然而,在《以斯帖記》,末底改和以斯帖從沒有被形容為上帝揀選用作拯救的人物。《以斯帖記》的故事強調人的主動性,末底改和以斯帖都沒有預先知道上帝的拯救計劃,而他們的主動性對於將猶太人從滅絕的邊緣拯救出來有著絕對的關鍵性。我們有否想過,當上帝祝福我們的生命,或將我們安置於某個崗位,我們都需要有同樣的積極性,主動地為上帝的國、為教會發揮所長、堵塞破口。

 

結語:隱藏卻不缺席的上帝

《以斯帖記》表明了儘管散居的猶太人所生活的波斯帝國充滿了危險和不確定性,但耶和華還是使用了末底改和以斯帖,將哈曼對猶太人的法令完全逆轉,拯救祂的子民免於滅絕的威脅。當一系列無法解釋的逆轉開始發生時,就表明耶和華在幕後以隱藏的方式拯救祂的子民。因此,這書表明耶和華有能力、也願意將祂的子民從危險和不敬虔的世界中拯救出來。

我們曉得上帝沒有應許天色常藍,沒有應許信主後我們的生活就一帆風順,但即便世上有再多的困苦艱難,即便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好像看不見上帝明顯的工作,我們仍要忠於上主,因為祂是信實的,祂不但能使「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8:28),祂也必再來並成就所應許的終極救贖與逆轉!上帝即使在人看似最缺席的時候也在場,就算沒有先知來解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甚至沒有任何明確來自上帝的說話。上帝作為我們的拯救者仍然會在暗中看顧保護屬祂的子民,讓他們永遠不受盲目的命運或邪惡力量的擺佈,因上帝仍然掌管世界的歷史,並以隱藏的方式去工作,以實現祂的永恆計劃和對祂子民的應許。深盼我們都從《以斯帖記》中學習,以信心的眼睛去看見那位隱藏卻從不缺席的上帝,並因著這份屬靈的看見,更積極主動地為上帝的國度擺上自己,願我們都更多被上帝使用,以成就祂在我們身上美好的旨意。阿們。


[1] 參猶太拉比文獻《巴比倫塔木德》(b.B.Bat. 15a)。

[2] 《中文聖經啟導本》增訂新版普及版,(海天書樓,2018),772。

[3]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1228。

[4] 經文沒有解釋為何末底改要以斯帖隱瞞自己的身分,到底是否宮廷中有反猶太人的氛圍?但明顯公開猶太人的身分似乎會對以斯帖不利所以才有需要刻意隱瞞。在《以斯拉記》4:6就記載到,當亞哈隨魯在位,他的國度剛開始的時候,有一些討厭猶太人的人上書控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加上從之後的經文亦看見在波斯中的確有不少恨猶太人的人(參9:1、5),所以末底改的做法亦不無道理。

[5] 耶和華在出埃及後宣布祂將消滅攻擊以色列的亞瑪力人,又表明要世世代代都和亞瑪力爭戰(出17:8-16;申25:17-19)。後來,耶和華命令便雅憫人掃羅消滅亞瑪力人(撒上15)。但是,掃羅違背耶和華,他憐惜亞甲,沒有履行上帝的旨意將他們滅絕,耶和華就奪走了他的王權。這造成亞甲人(哈曼)和便雅憫人(末底改)之間的敵意。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分享至你的:

關於作者

Florence Tsang author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