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聖經》綜覽《哈巴谷書》:義人必因他的信得生

《希伯來聖經》綜覽《哈巴谷書》:義人必因他的信得生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21-7-24)《希伯來聖經》綜覽:《哈巴谷書》(筆者:Florence Tsang

圖為瞭望台,攝於 Yad Hashemonah 聖經公園;©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這次我們會綜覽《哈巴谷書》,並思想以下問題:

  1. 《新約聖經》三次引用《哈巴谷書》2:4「義人必因他的信得生」(參羅1:17、加3:11、來10:38),我們如何從這些經文理解「信」的特質?

  2. 面對種種不公義的情況,哈巴谷從向上帝提問至後來發出讚美。試討論他在心態上經歷了甚麼轉變?這些轉變又給了我們甚麼提醒?

 

簡介《哈巴谷書

1. 書名:《哈巴谷書》的希伯來書名 חֲבַקּ֖וּק chavaqquq(Habakkuk)來自1:1「哈巴谷先知所看見的默示。」

2. 作者:哈巴谷,這名字的意思可能源於חָבַק chavaq這個字,有「擁抱」或「抓住」之意,亦有學者推測哈巴谷的名字或與一種名為 hambaququ 的亞述植物在詞源上有關連[1]

3. 成書日期:《哈巴谷書》的成書日期是在被擄前的時期,估計在猶大王約雅敬在位期間(即約公元前 608-597 年)。哈巴谷是南國猶大的先知,這書亦是給猶大的信息。書卷裏並沒有清晰指明成書日期,因它沒有記錄王的年號作為書的時間指標。而經文的內容提供了兩個可供推斷成書日期的線索:第一就是1:2-4,那裏描述到當時猶大的情況,以及1:6提到迦勒底人的崛起。1:6暗示了雖然在哈巴谷作先知期間,迦勒底人還不是古代近東的主導力量,但猶大人應該已經開始感受到他們的存在,不然後來當先知得悉上帝要使用他們去懲罰猶大時,亦不會有那麼強烈的反應。那就表明成書日期應在公元前626 年之後,當時在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的領導下,迦勒底人從亞述人手中奪取了巴比倫的控制權。而1:2-4譴責上帝子民的墮落,暗示當時應該是在猶大王約西亞死後的時間,亦即公元前609年後,而當時子民的敗壞,跟《耶利米書》22 章所提及有關約雅敬統治時期的描述相符,那時不公義的情況充斥整個猶大。而哈巴谷和耶利米為同時期的先知。

4. 大綱:《哈巴谷書》共三章,頭兩章主要記載先知與上帝的對話,而第3章是先知的禱告,亦是一首讚美詩。特別的是這一卷先知書的內容主要是以先知與上帝之間的對話去呈現,就是透過對話去帶出上帝的啟示。全書主要可分為兩個部分:

1. 哈巴谷的疑問(1-2章)

i. 為何邪惡與不公義存在?(1:1-11)

ii. 上帝怎能把權勢給惡人?(1:12-17)

iii. 哈巴谷等候上帝回答(2:1-20)

2. 哈巴谷的禱告(3章)

i. 對上帝大能作為的盼望(3:1-15)

ii. 哈巴谷信心的宣告(3:16-19)

 

哈巴谷書》的內容重點

1. 哈巴谷的疑問(1-2章)

i. 為何邪惡與不公義存在?(1:1-11

哈1:2 耶和華啊,我呼求,你不應允,要到幾時呢?我向你呼喊「暴力!」你還不拯救?

哈1:3 你為何使我看見罪孽?你為何坐視奸惡呢?毀滅和兇暴在我面前,爭執與紛爭不斷發生。

哈1:4 因此律法( תּוֹרָ֔הtorah;law)無效,公理( מִשְׁפָּ֑טmishpat;justice, judgment)從未彰顯。惡人圍困義人,所以公理( מִשְׁפָּ֑טmishpat;justice, judgment)遭受扭曲。

書卷開首並沒有提及任何背景,一開始就記載先知對上帝提出的質問。哈巴谷先知每天看到很多暴力和不公的事情在猶大發生,在一個絕望的景況下,他向上帝呼求和呼喊,然而他不解上帝為何沒有應允他的呼求,而容許猶大長期處於不義之中,為何公義的上帝竟然任由邪惡的事情天天在祂的子民當中發生而不介入呢?在第4節,先知提到「律法( תּוֹרָ֔הtorah;law)無效」,就是指到以色列民不再以上帝的妥拉作為他們的行事標準,以致惡人圍困義人,公理因遭到惡人扭曲而不能彰顯。

哈1:5 你們要向列國觀看,注意看,要驚奇,再驚奇!因為在你們的日子,有一件事發生,儘管有人說了,你們還是不信。

哈1:6 看哪我必興起迦勒底人,就是那殘忍暴躁之民,通行遍地,霸佔不屬自己的住處。

哈1:7 他威武可畏,審判( מִשְׁפָּט֥וֹmishpato;his judgment)與威權都由他而出。

1:5-11記載了上帝對哈巴谷的回答。上帝說「你們要向列國觀看」,意思是哈巴谷不要光看猶大,他的眼光還不夠遠,以致看不見上帝的作為。上帝啟示哈巴谷祂已經安排了一件事將要發生,就是要興起迦勒底人作為懲罰猶大的杖。迦勒底位於南巴比倫地區,當亞述的勢力開始衰落時,迦勒底王朝先在迦勒底鞏固了權力,及後逐漸控制了整個巴比倫。因此,迦勒底人是巴比倫的王朝領袖。他們跟亞述人一樣都是非常殘暴的民族,當他們對一個地方進行侵略時,往往連婦孺和嬰孩都不放過。

此前哈巴谷提到猶大沒有公理( מִשְׁפָּ֑טmishpat;justice, judgment),現在上帝回應說審判( מִשְׁפָּט֥וֹmishpato;his judgment)要由迦勒底人而出,「審判」與「公理」在原文所用的是同一個字,亦即是上帝將權力交給迦勒底人,祂要藉迦勒底人去審判猶大的罪孽。在1:8-11,經文形容迦勒底人的戰馬比豹更快、比野狼更猛、如鷹急速抓食,指到他們的攻勢強而迅速,列國都沒有力量抵擋。

ii. 上帝怎能把權勢給惡人?(1:12-17

哈1:12 耶和華──我的上帝我的聖者啊,你不是從亙古就有嗎?我們必不致死。耶和華啊,你派他為要行審判;磐石啊,你立他為要懲治人。

哈1:13 你的眼目清潔,不看邪惡,也不看奸惡,為何你卻看著人行詭詐呢?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人,為何你保持沉默呢?

哈巴谷在1:12 宣稱上帝是「從亙古就有」[2],是「磐石」,即上帝不會改變。上帝不改變這一事實很重要,因為這意味著上帝會遵守祂的承諾,哈巴谷認定耶和華既與亞伯拉罕立了約,祂是信實的,必不讓以色列人面臨滅族的事情,這就是為甚麼他說:「我們必不致死。」在 1:13中,哈巴谷對上帝說「你的眼目清潔,不看邪惡,也不看奸惡」,他知道上帝是聖潔的,並且憎恨邪惡,因此驚訝上帝竟使用一個比猶大更邪惡的國家來懲罰猶大。畢竟,先知認為儘管猶大背道,但它至少仍比迦勒底人公義。顯然,上帝的回答令哈巴谷落入了一個更大的困惑,因為上帝表明了事情將會變得更糟,而非更好,就如俗話所言:the cure is worse than the disease。哈巴谷由先前覺得上帝不對猶大的不義採取行動,是做得太少,到了這兒卻又認為上帝好像做得太過。在整個第1章,從哈巴谷所提出的兩個疑問,都看見先知所關心的是上帝的公義有沒有在以色列人當中得到彰顯,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公理。

iii. 哈巴谷等候上帝回答(2:1-20

面對上帝要興起迦勒底人去懲罰猶大的作為,哈巴谷說:「我要站在我的瞭望臺,立在城樓上觀看,看耶和華要對我說甚麼,我可用甚麼話向他訴冤。」(2:1)先知正在尋求明白,他要在城樓上等待直到上帝回覆他為止,也要看上帝是否真的會讓殘暴的迦勒底人前來攻擊猶大。耶和華回答說:「將這默示清楚地寫在看板上,使人容易朗讀。因為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論及終局,絕不落空。它雖然耽延,你要等候;因為它必臨到,不再遲延。」(2:2-3)上帝吩咐哈巴谷要將默示清楚地寫在看板上,就是指出先知應該做的不是繼續停留在這裏申訴,而是要告訴百姓上帝將要做的事情。上帝的行動終會來臨,祂已定下了指定的日期,不再遲延,先知必須等待。接著2:4是一節我們十分熟悉的經文,上帝說:「看哪,惡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義人必因他的信得生。」 哈巴谷擔心當兇殘的迦勒底人臨到時,城中的義人會跟惡人一同滅亡,然而上帝應許義人必因信得生,只要他們持守信心,並對上帝保持忠心,就必會在將要來臨的審判中得救。

在2:5-20節,先知宣告有關迦勒底人的五禍,當中均以「禍哉!」作為起頭,並列出迦勒底人的五宗罪,包括貪婪(2:6b-8)、自以為是(2:9-11)、暴力(2:12-14)、對人施行殘暴(2:15-17)以及拜偶像(2:18-20)。而上帝將會按照他們的罪去作出公義的審判:他們搶奪別人,最終被搶奪之人會起來搶奪他們;他們積蓄的不義之財,會變成他們的墳墓;他們用血腥建立的城邑,最後會被火焚燒;他們用酒精和毒物羞辱人,結果反被羞辱;他們雕刻的偶像終究無法幫助他們。雖然迦勒底人自高自大,但是上帝應許到了時候,他們必會遭受這五禍。要知道在哈巴谷的時代,巴比倫正在崛起的過程當中,他們的勢力尚未席捲整個歐亞非大陸,然而這個時候,哈巴谷就已預言了巴比倫最後的覆亡。

特別的地方是,當哈巴谷講述巴比倫的五禍時,當中加插了兩句看似不相關的內容。在第三禍後,哈巴谷突然宣告:「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2:14)這是對比著上一節提到的「萬民勞碌得來的被火焚燒,萬族辛苦建造的,歸於虛空。」(2:13)指到那一切的勞碌得來、辛苦建造的都歸於虛空,然而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卻要充滿遍地,世人藉著上帝懲罰迦勒底人,會認識到上帝的智慧,並歸榮耀給祂。而在2:20,就是宣佈五禍後,先知說「惟耶和華在祂的聖殿中;全地的人都當在祂面前肅敬靜默。」這一節承接了2:18-19,那裏提到巴比倫的偶像都是虛假的,但耶和華這位又真又活的上帝就在祂的聖殿中。

當哈巴谷聽到了上帝對巴比倫的審判後,他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對上帝的敬畏。哈巴谷一開始是帶著問題來問上帝的,但是到了最後,他聽到了上帝的回答,聽到祂對巴比倫的審判,哈巴谷不再有問題了,他在主前肅敬靜默。

2. 哈巴谷的禱告(3章)

整個第3章是先知的禱告,亦是一首讚美歌,當中第3、9、13節都分別出現「細拉」這個詞,這詞的準確含意難以確定,但極可能是一種奏樂的指示符號。全章共有19節,可以分為幾個部分:第1節是標題,第2節記載了先知的請求,第3-15節提到上帝的臨在和戰勝敵人,而最後16-19節就是先知信心的宣告。

哈3:2 耶和華啊,我聽見你的名聲;耶和華啊,我懼怕你的作為。求你在這些年間復興你的作為,在這些年間將它顯明出來;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

哈巴谷懼怕上帝的作為,他知道將來的情況將會比現在更糟,因為上帝公義的審判必然臨到,不論是對猶大或是巴比倫。毫無疑問,哈巴谷自己在其中也會受苦,並且會目睹猶大人的死亡和毀滅,先知祈求上帝復興祂的作為,同時亦請求上帝在懲罰之中為祂的子民存留憐憫。

3:3-7節形容上帝臨在時的情況。3:3-4節提及「上帝從提幔而來,聖者從巴蘭山臨到,他的榮光遮蔽諸天,頌讚遍滿全地。他的輝煌如同日光,從他手裏發出光芒……。」提幔位於以東地,而巴蘭山位於西奈曠野。這裏先知好像在重述以色列人出埃及時,耶和華在西奈山向他們顯現時的情況,就如申33:2所形容:「耶和華從西奈來,從西珥向他們顯現,從巴蘭山發出光輝;從萬萬聖者中來臨,從他右手向他們發出烈火的律法。」而3:6說到「他站立,震動大地,他觀看,震動列國。永久的山崩裂,長存的嶺塌陷,他的作為與古時一樣。」這個場景就如《出埃及記》19章所述,當耶和華降臨在西奈山的時候,整座山都劇烈震動。因此這幾節經文主要是提到上帝將會帶著極大的光輝和榮耀降臨,在天上地下都能看見,祂降臨時將如大地震一般震動天地。

接著的3:8-15,描述到上帝有如大能的戰士擊潰敵人一般,經文特別用了很多水的形象去宣告主戰勝仇敵的能力:「耶和華啊,你豈是向江河發怒,向江河生氣,向海洋發烈怒嗎?你騎在馬上,坐在得勝的戰車上」(3:8)、「上帝以江河分開大地」(3:9)、「大水氾濫而過」(3:10)、以及「你騎馬踐踏海,踐踏洶湧的大水」(3:15)。若之前的描述有如以色列民出埃及後上帝降臨西奈山的情景,這裏就彷如上帝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並且淹沒埃及的追兵一樣。而3:11節提及「日月停在原處」,亦讓讀者聯想起在《約書亞記》10章,當以色列人與亞摩利人爭戰的時候,太陽停在基遍,月亮停在亞雅崙谷,於是以色列因著上帝所施行的神蹟戰勝了仇敵。這一個段落令人回想起上帝以往怎樣幫助祂的子民、拯救他們,讓猶大人可以再一次記起他們的上帝不但有大能,並且一直信實地帶領和看顧他們。

哈3:16 我聽見這聲音,身體戰兢,嘴唇發顫,骨中朽爛,在所立之處戰兢;但我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那上來侵犯我們的民

哈3:17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收成,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

哈3:18 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上帝喜樂。

哈3:19 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又使我穩行在高處。這歌交給聖詠團長,用絲弦的樂器。

在《哈巴谷書》的結束,先知作出了一個信心的宣告,亦是他對於上帝啟示的回應。面對迦勒底人即將前來攻擊猶大,哈巴谷知道他們沒有辦法逃脫,雖然他感到戰兢,但他會安靜等候上帝審判的臨到,他在等候中展現出對上帝的信心。在3:17,當哈巴谷說「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收成,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其實是預示當迦勒底人臨到時,猶大地所要面對的慘況,殘暴的敵軍不會放過任何有生命之物,即便是樹木,他們都會盡行毀壞,而牲畜亦都會被他們所掠奪,他們所擁有一切的豐盛都將要歸於無有。在這裏我們看見哈巴谷先知對上帝有一份堅定的信心,即使他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要失去,但他仍相信上帝是信實的主,他仍因著上帝所保證的救恩而充滿期待的喜樂。哈巴谷最後宣告「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表明他不再依靠自己的力量,而當他的力量是來自上帝,不論眼前的境況如何,他的腳就能站穩,並且穩行在高處。

 

哈巴谷書》的主題

1. 先知意識到猶大百姓以至世界強權的罪惡

哈巴谷非常清楚猶大百姓的罪惡,他向上帝作證,指出當時社會中充滿了各種不公,暴力和紛爭,公理遭到扭曲,並且呼求上帝出手糾正這些情況。他同時亦意識到迦勒底人的罪惡,在預言中指出它貪婪、狂妄自大、暴力和拜偶像等罪行。

2. 上帝對人類事務的主權

當時猶大社會被惡人所支配,以犧牲義人作為代價,哈巴谷起初對上帝明顯的不作為感到困擾,因為主似乎對祂子民中間的不義情況漠不關心。然而,上帝的主權不單彰顯在祂干預和審判的時候,亦在人不明白祂在掌權之時。上帝在人類的事務中從來都不是一個旁觀者。

3. 義人必因他的信得生

這無容置疑是《哈巴谷書》中的核心信息,哈巴谷先知強調信心的重要性。雖然猶大地最後會被上帝隨後的審判而遭掠奪,但先知說他仍要因耶和華歡欣,等候救恩臨到,因上帝已應許祂在審判中會分別義人與惡人,並保存義人的性命。

 

《新約聖經》對「義人必因得生」(2:4)的引用

哈2:3 因為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論及終局,絕不落空。它雖然耽延,你要等候;因為它必臨到,不再遲延。

哈2:4 看哪,惡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義人必因他的信得生

《哈巴谷書》2:4主要表述義人因他的信,可以在即將來到的審判中得救。《新約聖經》中三次引用「義人必因信得生」(來10:38、加3:11、羅1:17),保羅更以哈2:4作為他闡述福音一個重要的聖經基礎,使人明白何謂「因信稱義」。以下是三段《新約》經文對哈2:4的引用:

1. 來10:36-38

來10:36 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可以獲得所應許的。

來10:37 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必不遲延。

來10:38 只是我的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縮,我心就不喜歡他。」

來10:39 我們卻不是退縮以致沉淪的那等人,而是有信心以致得生命的人。

在《哈巴谷書》的背景中,猶大於道德和屬靈上都十分敗壞,惡人欺壓義人。而在這艱難的環境中,哈巴谷提醒子民,惡人最終需要承擔作惡的後果,但義人只要堅持對上帝的信仰,繼續忍耐去行出上帝的道,就必會得著拯救;而《希伯來書》10:37-38不單引用「義人必因信得生」(2:4),它的上下文亦貼近《哈巴谷書》2:3-4的教導,因為《希伯來書》的作者正在討論耐心忍受苦難的主題[3],希望鼓勵絕望的信徒,讓他們放心,上帝的應許一定會在適當的時候實現,必不遲延,所以信徒要繼續忍耐,持守信心到最後,繼續行完上帝的旨意,不要退縮。《希伯來書》對「義人必因信得生」的引用提醒信徒要在困難中不退縮,堅持行出上帝的心意。如果用一棵樹去比喻我們的屬靈生命,那麼「信」就是這樹的根,而根只要夠穩固,就可以抵受狂風暴雨;同樣,當我們的信心穩固,無論遭遇甚麼困難,我們的屬靈生命都不會因此而被連根拔起。

2. 加3:6-11

加3:6 正如亞伯拉罕「信了上帝,這就算他為義」

加3:7 所以,你們知道:有信心的人才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

加3:11 沒有一個人靠著律法在上帝面前稱義,這是明顯的,因為經上說:「義人必因信得生。」

在《哈巴谷書》的時代,先知眼前所見的盡是惡人的迫害,但經文提到「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論及終局,絕不落空。」(2:3)因此信的基礎,絕非眼前的環境,而是上帝對子民所作出的應許。在《哈巴谷書》裏,義人所倚靠的是那位信實的上帝,而迦勒底人所倚靠的是自己的力量;同樣,在《加拉太書》,保羅也提到沒有人能靠著律法在上帝面前稱義,然而義人必因信得生。換言之,人無法靠自己的行為得生,唯有信可以使人得救。留意上文保羅提及「信」的時候首先提及亞伯拉罕「信了上帝,這就算他為義」(創15:6[4])當時他的妻子撒拉一直是不育的,所以上帝的說話在現實看來似乎是不可能發生的,然而他在未看見以撒出生以先,就選擇相信了上帝的話,可見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心並不受他眼前所見的現實所影響。因此真正的信,是不論上帝的話跟眼前的環境有多大的落差,我們也要對上帝有非常堅固的信心,絕不動搖,就如《希伯來書》11:1所言,「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對未見之事有確據。」

3. 羅1:16-17

羅1:16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羅1:17 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ἐκ πίστεως εἰς πίστιν ek pisteōs eis pistin;from faith to faith)。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惟義人必因他的信得生」(哈2:4)中的「信」其實是名詞(原文是אֱמוּנָ֖ה emunah;中文可譯作「信心」),其意思並非指頭腦上對某個信念的認同或接納,而是指一種堅定不移、穩固可靠的情況[5](另參BDB)。這就讓我們明白到,信心不是單單相信上帝存在,不是一刻的事情,而是指到持續地相信。而在保羅寫給羅馬信徒的信中,他引用了哈2:4去闡述福音的拯救大能。保羅提到義人是那些相信上帝的義,而不是他們自己的義的人,所以「義」的基礎是人(他)對上帝的信心(並同時也可以理解為「上帝(祂)的信實」)。而保羅強調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原文的意思是from faith to faith,同樣都是指到一種持續穩固、堅定不移的信心。

 

哈巴谷在心態和信心上的轉變以及對我們的提醒

《哈巴谷書》是一卷特別的先知書,這書大部分是記錄先知自己在信仰問題上的掙扎,多於先知直接向百姓傳講信息。哈巴谷起初面對猶大社會所出現各種不公義的情況而向上帝提問,到後來發出讚美,可見他在心態上明顯經歷了一些轉變,而他對上帝的信心也明顯提升,因此值得我們細看哈巴谷先知的心路歷程,以及這對於今天的我們的提醒。

1. 從只看到眼前猶大的罪孽到放眼觀看上帝的作為

哈1:3 你為何使我看見罪孽?

哈1:5 你們要向列國觀看,注意看,要驚奇,再驚奇!因為在你們的日子,有一件事發生,儘管有人說了,你們還是不信。

哈巴谷原先跟上帝爭辯,是因為只看見目前的景況。上帝讓哈巴谷明白他的眼光不夠闊,以致看不見上帝正在進行的工作,誤以為祂對於當時猶大敗壞的情況並沒有任何作為。事實上,上帝仍然不斷在推進祂的計劃,祂讓哈巴谷知道,祂要藉著迦勒底人去懲罰猶大,透過審判去煉淨祂的百姓。因此我們同樣要明白,不論我們所面對的情況是何等的壞,甚至將來看似要變得更壞也好,我們現在都只是身處於上帝實現祂永恆計劃的一個進程,並反而要問自己的生命是否在逆境中有被上帝煉淨,而不是被眼前所見的事情絆倒對上帝的信心。

2. 從向上帝申訴到知道上帝仍然掌權

哈2:1 我要站在我的瞭望臺,立在城樓上觀看,看耶和華要對我說甚麼,我可用甚麼話向他訴冤。

哈2:20 惟耶和華在他的聖殿中,全地都當在他面前肅靜。

《哈巴谷書》第2章是全書重要的關鍵,因著上帝的啟示,我們在第2章的開首與結尾,見到哈巴谷在心態上、信心上都有一個很大的轉變。他起初抱怨上帝使用迦勒底人來懲罰猶大,想向上帝訴冤,但當他聽到了上帝的啟示,明白到祂對迦勒底人的審判後,他對上帝心生敬畏,並說全地所有人都應當在上帝面前肅敬靜默。哈巴谷明白到上帝在祂的聖殿中坐著為王,惡人的興起與衰敗,全掌控於上帝手中。同樣,我們也應當渴慕尋求上帝的心意,透過祂的話更深明白認識祂,而當我們能確信上帝在全地上有主權,祂仍然坐著為王的時候,無論現在或將來的環境如何,我們都可以堅信這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控之內,並且上帝說「論及終局,絕不落空。它雖然耽延,你要等候;因為它必臨到,不再遲延。」我們要相信在主所定的日子,惡人最終都會得到應得的報應。對於上帝的作為,人總是欠缺耐性,並渴望能即時看見公義臨到,然而上帝並不受時間與空間所限,即便在我們有生之年不能親眼看見,我們仍要相信在隧道的盡頭有光明,就是上帝所應許的公義必然到來。

3. 從抱怨到安靜等候

哈1:13 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人,為何你保持沉默呢?

哈3:16 我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那上來侵犯我們的民。

先知起初抱怨上帝竟然使用殘暴的迦勒底人去懲罰猶大,最後先知卻說要安靜等候災難之日。在先知說出3:16這句話之前,他回想起上帝過往的作為,就是祂從前怎樣拯救和帶領以色列民,以色列民又曾經如何經歷祂的信實和恩典。而當哈巴谷回顧過去,他看見上帝如何向以色列人施恩,就明白上帝在將來同樣也會介入,去拯救祂的百姓。上帝應許義人必因信得生,而先知亦準備好要等候上帝的救恩,並因此而喜樂。同樣,面對將來的困難,當我們追溯過往上帝的恩典、上帝昔日怎樣拯救過歷世歷代的子民、我們又曾經如何經歷過上帝的真實和看見祂的應許,就好應該堅持著這一份信心,就是上帝仍然會介入我們的生命,在艱難之中我們仍會繼續經歷祂的信實和帶領,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以信心回應,無論如何也繼續堅持行出上帝的道。

4. 從呼求審判到祈求憐憫

哈1:2 耶和華啊,我呼求,你不應允,要到幾時呢?我向你呼喊「暴力!」你還不拯救?

哈3:2 耶和華啊,我聽見你的名聲;耶和華啊,我懼怕你的作為。求你在這些年間復興你的作為,在這些年間將它顯明出來;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

哈巴谷一開始呼求上帝公義的審判,然而到最後卻轉為祈求上帝在發怒時以憐憫為念,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轉變。哈巴谷呼求上帝處理猶大的罪時,壓根兒沒有想到上帝竟會使用殘暴的迦勒底人去作為懲罰的工具。很多時當我們呼求上帝審判的時候,我們內心其實是希望上帝能按照我們自己的心意去審判,但是卻沒有意識到我們根本不知道當上帝的審判臨到時,會是以甚麼方式,或人到底是否可以承受得起。因此先知及後轉為求上帝在審判之中以憐憫為念,盼望上帝仍然對祂的百姓有恩典,有憐憫,使他們不致被滅絕。事實上,上帝的心意是要叫人悔改回轉,不然上帝就不會吩咐哈巴谷將默示清楚地寫在看板上,使人容易朗讀,讓百姓可以知道而早作準備。因此今天我們若然明白上帝的心意,我們豈不是應該對人存著一份憐憫的心腸,盡我們的力量去叫人回轉歸向上帝呢?

 

結語:義人必因他的信得生

信心在《哈巴谷書》是非常突出的主題,而信心是人稱義的基礎。因此面對不公義的情況,上帝的子民仍要懷抱信心去等候,確信到了時候,上帝的公義必然臨到,不會遲延,而義人終必因他的信得生。

這卷書讓我們看見哈巴谷如何經歷上帝,它講述先知由一個對上帝充滿疑問的人,轉變為一個完全信靠並順服祂的人,即便他知道將來猶大將要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先知的個人經歷和轉變成為了預言的一部分,而他的改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若然他不改變,他就無法帶出上帝的信息,亦無法寫出第 3 章這一首敬拜上帝的讚美詩。這卷書的最後一句話是「使我穩行在高處」,從第1章到第3章,我們看見哈巴谷在屬靈上穩步向上,他經歷了一個逐漸走向上帝的過程。而這書於某程度上好像以哈巴谷的生命見證去闡述甚麼是信心,他在困境與困惑中選擇抓緊上帝,最終學會順服、等候並且獻上讚美的禱告。

哈巴谷的旅程同樣都是每位信徒的信心之旅,我們尋求的不應該僅僅是對上帝的簡單認識和對上帝的表面信心。而從哈巴谷的轉變,我們也明白到信心並非一成不變,信心需要被操練,而每一次當我們面對艱難和困境,甚或對上帝的作為感到不解,我們都需要守住對上帝的信心,回到上帝那裏與祂對話,尋求祂,讓祂的話和啟示增加我們的信心(因為信心是從聽道而來的;參羅10:17),以致我們有力量,並讓我們對上帝的盼望成為喜樂。人在信仰裏難免會有掙扎的時候,就讓我們都像哈巴谷一樣,懂得面對自己的困惑,選擇抓緊上帝,而每一次當我們經歷信心的跳躍,都能使我們更認識上帝,並且更加體貼上帝的心意。

 


[1] Richard D. Patterson, “Habakkuk,” in vol. 10 of CBC (Carol Stream: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2008), 397.

[2] 在詩103:17-18,同樣提到上帝是從亙古到永遠的那位,而這位從亙古就有的上帝不單是公義的,也會對敬畏祂的人有慈愛,會記念那些遵守祂的約和記念祂的訓詞而遵行的人。

[3] 然而兩者在背景上有一個主要區別,在《哈巴谷書》中,上帝的子民將因對主的不忠而受苦,而在《希伯來書》,上帝的子民卻因對主的忠誠而受苦。

[4] 創15:6中「信」的原文 אָמַן aman有「堅固」的意思(參賽22:23),就像釘子釘在堅固的地方,不會動搖。

[5] אֱמוּנָ֖ה emunah 這個字首次在《出埃及記》17:12出現(中文翻譯為「⋯⋯他的手就穩住(אֱמוּנָ֖ה emunah;steady),直到日落。」當時以色列人與亞瑪力人爭戰,而只要摩西的手舉起,以色列才能得勝,因此「信」(אֱמוּנָ֖ה emunah)其實有「堅定不移」、「不動搖」的概念,並因此可引伸為忠心、可靠、信實等意思。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分享至你的:

關於作者

Florence Tsang author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