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十二先知

《希伯來聖經》綜覽《阿摩司書》:活出公平和公義的生命

「安息日研經坊」(2021-6-19)《希伯來聖經》綜覽:《阿摩司書》(筆者:Herbert Chan)

今次我們會簡介《十二先知》和綜覽《阿摩司書》,並討論以下問題:

1. 試根據《阿摩司書》5:4-24的記載,討論以色列民有哪些問題?而上帝對祂子民所要求的公義和公平包括甚麼?

2. 《阿摩司書》與《新約聖經》有哪些最為明顯的關聯?

 

簡介《阿摩司

1. 書名:《阿摩司書》的希伯來書名 עָמוֹס ‘Amôs̱來自1:1「這是猶大王烏西雅在位與約阿施的兒子以色列王耶羅波安在位的時候,大地震前二年,從提哥亞來的牧人阿摩司(עָמ֔וֹס ‘Amôs̱所見的──他的話論到以色列。」

2. 作者:阿摩司(עָמ֔וֹס ‘Amôs̱名字的意思是「負擔、支持」,意指對耶和華的負擔或支持。他的名字與以賽亞的父親亞摩斯相似,但兩者不論在原文或中文翻譯上也不同。阿摩司來自南國猶大的提哥亞[1],本身的職業是牧人,是修剪桑樹和牧放的(參7:14-15)。然而他竟然被上帝呼召去北國以色列宣講信息,筆者估計這可能反映:1)當時北國以色列中沒有人可供上帝差遣;2)北國以色列的政權拒絕聽取當地先知的宣講;3)以色列的問題已經極為嚴重,根本不用一個長時間事奉的專職先知(例如何西阿)也能指出他們的問題。以上這些原因其實並無排他性,可以同時並存,而從7:10-13祭司亞瑪謝要求阿摩司馬上離開以色列,可見以色列並不容許任何對政權有異見的人士存在,這支持1和2的可能性。

3. 成書日期:1:1的標題顯示阿摩司作先知的時間為烏西雅作王(主前790-740年)和耶羅波安二世作王(主前793-753年)期間,也就是說他大概與約拿、何西阿、以賽亞和彌迦等先知同期。經文另外又提及當時是一次大地震出現的前兩年[2],所以一般學者估計阿摩司真正作先知的時間極短,大概只有一年左右,並且是眾多寫作先知中最早的一位,估計在主前760年左右,也就是北國亡國(主前722-721年)前約40年。

4. 歷史背景:耶羅波安二世能在北國以色列作王近40年,反映當時的政治局勢較為穩定(參王下14:23-29)。那時北方的亞蘭正被亞述帝國牽制著,同時以色列也沒有跟南國猶大出現內戰,因此當時的以色列國算是強盛。然而,政治和經濟環境的相對穩定以致人們生活安逸,讓當時的以色列國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嚴重,沒有意識到得罪上帝的後果會引致祂的審判臨到而亡國被擄。阿摩司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對北國以色列發出嚴厲的提醒和警告,好讓以色列在審判來臨之前可以有機會回轉悔改,歸向上帝。

5. 特色和大綱:《阿摩司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上帝直接對以色列的神諭或宣告,並主要以詩歌體裁寫成,甚少敘事。而《阿摩司書》全書共有九章,當中絕大部分經文都是指責以色列的問題、警告和審判她的話,幾乎只有最後六節經文是提及盼望的信息。以下是全書的大綱[3]

I. 上帝的審判

    1. 對列國(1:1-2:5)

    2. 對以色列(2:6-16)

II.  上帝指控以色列

    1. 指責以色列的蔑視(3:1-4:13)

    2. 以色列的放縱(5:1-6:14)

III.  預言以色列的異象和象徵

    1. 蝗災、火災與鉛(7:1-17)

    2. 一籃夏天的果子(8:1-10)

    3. 上帝話語的旱災(8:11-14)

    4. 聖殿的柱子(9:1-10)

    5. 以色列的重建(9:11-15)

 

《阿摩司》的內容重點

1. 上帝對列國的審判(1:1-2:5

《阿摩司書》開始以「耶和華必從錫安吼叫(יִשְׁאָ֔ג yish’ag)……牧人的草場哀傷(אָבַל’āval)……」來表達上帝正以一份既憤怒又哀痛和失望的心情來帶出以下的審判和宣告。而《阿摩司書》的對象雖然是北國以色列,可是接著的經文卻是以審判以色列周邊的國家(當中包括猶大)來開始這書的。有學者指這種論述手法一方面是一種勸說的技巧:先讓以色列聆聽一些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指責對手的問題),就當她聽得非常留心、津津有味之時,先知才突然把話題轉移至以色列的問題,列出上帝對她的指責,好讓她能留心傾聽和正視自己的問題[4](情況就如昔日拿單先知指正大衛王的問題時,也是先以一個故事去讓大衛聽得氣憤,最後才指出「你就是那人!」;見撒下12:1-7)。而另一方面,筆者認為先審判以色列的周邊列國,然後才審判以色列,其實也有實質的作用:就是當阿摩司指責以色列社會中那些不公平和不公義的問題時,可突顯出上帝的行事和審判卻是十分公平和公義的!祂並非只針對以色列而言,而是也公正地審判列國。這讓以色列無法推諉,不能用任何藉口去抵賴說別國的問題比自己更嚴重。而事實上,阿摩司對這些列國的指責都同樣用上「(某某國家)三番四次犯罪」這句判語(合共用了七次),以強調上帝並非一時之氣去宣告審判的臨到,而是經過多次忍耐、給予機會改善卻得不到回應才施行的審判。這同樣是反映出上帝的審判是公正和叫人無法推諉的。

2. 上帝對以色列的審判(2:6-16

論到對以色列的審判,阿摩司照樣指責「以色列三番四次犯罪」,他們「為銀子賣了義人,為一雙鞋賣了窮人」(2:6)、「把貧寒人的頭踐踏在地的塵土上,又阻礙困苦人的道路。父子與同一個女子行淫」(2:7)等等,就是一些社會上對人的欺壓和不公義的情況。其中中文翻譯「父子與同一個女子行淫(יֵֽלְכוּ֙ אֶל־הַֽנַּעֲרָ֔ה)」這句話,在原文其實未必一定指性方面的道德問題,因為除了這個翻譯之外,全書也沒有別處提及類似「姦淫」的指控,而且「行淫」在《聖經》裏往往是用另一些動詞來表達的[5],而這裏所用的動詞片語則多用作指「往……去」、「對著……方向走」,所以這裏可能只是強調兩個男人欺負或對付一個少女的情況。無論如何,阿摩司強調以色列民的問題在於他們為了少許自身的利益就欺壓別人、摒棄公義。他繼續指「你們卻把酒給拿細耳人喝,囑咐先知說:『不要說預言。』」(2:12),就是責備以色列民鼓吹著一種不敬虔和不聖潔之風(因為拿細耳人就是那些自願分別為聖,約束自己像大祭司那樣過聖潔生活,為要向上帝表達一份敬虔和樂意聖潔自守心志的人[6])。除了不公義和不敬虔的問題,以色列人不想聽那些來自上帝的話,反對先知作出不利自己的宣講。

3. 上帝指責以色列的蔑視(3:1-4:13

上帝對以色列表明「在地上萬族中,我只認識你們;因此,我必懲罰你們一切的罪孽。」(3:2),並比喻說「二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獅子若無獵物,豈會在林中咆哮呢?少壯獅子若無所得,豈會從洞裏吼叫呢?」(3:3-4)來說明凡事必有其原因,指上帝對以色列的審判並非無緣無故。就是因著他們認識上帝,然而卻要犯罪,以致祂不能不出手審判他們。留意這裏作者再次用上「吼叫(יִשְׁאַ֤ג yish’ag)」一詞,讓讀者聯想起1:2所帶出的上帝那份憤怒和哀傷的心情。

摩3:10「他們以暴力搶奪,堆積在自己的宮殿裏,卻不懂得行正直的事。」這是耶和華說的。

摩3:11 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敵人必來圍攻這地,削弱你的勢力,搶掠你的宮殿。」

接著3:10-11指出他們不行正直的惡,以暴力和搶奪得來的東西來建立自己的宮殿,也就是他們的富庶和安全感(「宮殿」也可譯作「堡壘」),反映他們雖然是上帝的子民,經歷上帝的供應和賜福,然而卻與上帝的吩咐背道而馳。對此,上帝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預言以色列民將要經歷被人暴力和搶奪的後果(也就是預言以色列將要被以殘暴見稱的亞述人所惡待)。

摩 3:14 我懲罰以色列罪孽的日子,也要懲罰伯特利的祭壇;祭壇的角必被砍下,墜落於地。

摩 3:15 我要拆毀過冬和避暑的房屋,象牙的房屋必毀滅,廣廈豪宅都歸無有。」這是耶和華說的。

3:14-15繼續預告上帝的審判將要臨到,伯特利將要被拆毀(伯特利就是以色列的宗教中心,是耶羅波安立作敬拜金牛犢的兩個城市之一,另一個是北邊的但城),說明上帝已經不能再容讓子民拜金牛犢而不去敬拜祂。另外,那些較為權貴、富戶所建立的產業將要歸於無有,這暗示他們有份促成拜金牛犢和社會上的不公義之風(另參4:1)。

摩4:4「以色列人哪,任你們往伯特利去犯罪,到吉甲增加罪過,每早晨獻上你們的祭物,每三日納你們的十一奉獻;

摩4:5 任你們獻上有酵的感謝祭,宣揚你們的甘心祭,使人聽見,因為這是你們所喜愛的。」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摩4:4-5特別提及他們往伯特利去犯罪,也就是獻祭給金牛犢的問題。另外經文又提及到吉甲去獻祭,這讓讀者聯想起昔日掃羅王三番四次在吉甲獻祭時所犯的罪(參撒上11-15章,掃羅沒有等撒母耳回來就自行獻祭,又保留上帝所恨惡和命令要滅絕的亞瑪力人等),反映當時以色列民的問題,就如昔日掃羅王的問題那樣,為上帝所憎惡[7]。接著摩4:6-13多次出現「你們仍不歸向我」這句話,說明上帝用盡各種方法去警告和管教以色列,然而他們仍然三番四次地得罪上帝,不肯悔改去順服上帝。可以說,這是來自他們的一種高傲和對上帝的蔑視(另參6:8、8:7)。

4. 以色列的放縱(5:1-6:14)和上帝對祂子民所要求的公義和公平

第五章一開始記載阿摩司為以色列作了一首哀歌,帶出以色列將來慘敗的圖像,就是十個人出戰,九個要死去的景況(5:2-3)。

摩5:4 耶和華向以色列家如此說:「你們要尋求我,就必存活。

摩5:5 不要往伯特利尋求,不要進入吉甲(גִּלְגָּל֙ gilgal),也不要過到別是巴;因為吉甲(גִּלְגָּל֙ gilgal)必被擄走(גָּלֹ֣ה יִגְלֶ֔ה galoh yigleh),伯特利必歸無有。」 

摩5:6 要尋求耶和華,就必存活,免得他在約瑟家如火發出,焚燒伯特利,無人撲滅。

5:4-5指上帝呼籲以色列尋求祂,不要敬拜別的,否則他們將要被擄。當中「吉甲」這個詞與「必被擄走」是個雙關語(wordplay)[8],強調以色列民會因為不尋求上帝而導致被擄的下場。當中經文繼續指出他們做了多種不義和不公平的惡行,例如:憎恨正直人、向貧窮人勒索、在城門口本應是伸張公義的地方屈枉貧窮人、迫害義人、收受賄賂、智慧人卻不敢作聲等等。這些惡行都違反上帝在《摩西五經》中要求子民要持守的誡命、律例和典章。

最後先知以「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公義如江河滔滔。」來指出上帝的期望(5:24),而這句話的中文翻譯其實也十分傳神地帶出其原文的意思,就是上帝期望公平和公義要在祂的子民中間源源不絕、湧流不息!而從上下文所見,上帝對子民的要求包括:1)尋求和依靠上帝(因為真正的公平和公義並非按照人自己的意思,而是要根據上帝的標準而定);2)不以自己的利益為首(5:11-12);3)要憐憫和看顧弱勢(5:10、12);4)審訊要公平(5:10、12),活出恨惡邪惡,喜愛良善,秉公行義的生命[9](5:14-15);5)智慧人要敢於發聲,不再沉默!就是那些有能力的人好應為弱勢和沒有能力的人發聲,積極地帶出上帝所要求的公平和公義。[10]

接著第六章記載當中的權貴和富戶以為上帝的審判不會那麼快來到,於是死不悔改(6:3),結果上帝讓這些人首先被擄,而他們逍遙的歡宴也必將消失。(6:4-7)上帝針對著他們的高傲、自誇和對別人的欺壓等情況,宣告他們將要因著自己的惡行而遭報,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也就是從北到南的整個以色列地)[11]。(6:13-14)

5. 預言以色列的異象和象徵:蝗災、火災與鉛(7:1-17

7-9章記載阿摩司預言以色列將要遇見的四個異象。首兩個異象是有關上帝所降下的蝗災和火災(7:1、4),當時因著阿摩司求情,結果兩個災都被免去了,可見真正來自耶和華的先知並非一味只懂得惡言指責,而是在責備和宣告審判的背後,是帶著一份關愛和承擔,致力為子民禱告代求,既盼望子民回轉悔改歸向上帝,也同時懇求上帝回轉改變祂的心意,不去降災禍給自己的同胞百姓(7:2-3、5-6)。接著第三個異象是「主手拿鉛垂線,站立在依鉛垂線建好的牆邊。」(7:7)當中「鉛垂線」是較為古舊的翻譯。它的原文 אֲנָךְ ’anach只出現在《阿摩司書》,其他《希伯來聖經》經卷並沒有出現過,因此其意思十分含糊。過去通常被翻譯「鉛垂線」,意指建築城牆時用來量度垂直水平的工具,但現近代學者因著對古近東的語言學認識多了而普遍將這字改為指「鉛」或「錫」等的軟金屬,表示以色列的城牆不夠堅固,容易被攻破,而這個明白亦更貼近上下文的意思(7:9)。

這時經文刻意記載一段伯特利的祭司亞瑪謝與先知阿摩司的對話(7:10-17)。當中亞瑪謝代表著耶羅波安二世的政權,拒絕接受阿摩司的顛覆性預言,他作為上帝的僕人本應彰顯上帝的真理,讓地上的君王回轉去按照上帝的心意而行,然而他卻為了鞏固王和自己的勢力,就拒絕了阿摩司的話,並命令他立即離開當地返回南國。對此,阿摩司即時宣告上帝對亞瑪謝的審判(7:16-17)。這段對話,在整卷《阿摩司書》中猶如一個例證,表明以色列的屬靈問題和死不悔改的態度。加上之前兩個異象的災都已經提及過阿摩司的求情,反映上帝將要對以色列施行的亡國審判其實十分公義,情況就如今天法官指出某某罪犯的惡行證據確鑿,並已考慮過所有求情信之後而得出合適的判詞和刑罰一樣。

6. 預言以色列的異象和象徵:上帝話語的旱災(8:11-14)和聖殿的柱子(9:1-10

這段經文指上帝必派饑荒降在以色列地,但解釋「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而是因不聽耶和華的話。」(8:11)以說明饑荒並非以色列民真正要面對和改善的問題,而是要改變他們那種一心要依靠別神而不聽從上帝的景況(8:14)。而他們不想聽從上帝的心態,直接導致他們無論怎樣尋找也得不著上帝的話。經文接著用了多個圖像去表達他們最終的結局就是亡國被擄的慘況。他們在伯特利用作敬拜的聖殿和祭壇要被拆毀、子民要被剪除、以色列家要在萬國中飄流,而那些以為災禍必不會臨到的人,都必定要死在刀下。(9:1-10)也就是說上帝公義的審判必會臨到。

7. 預言以色列的異象和象徵:以色列的重建(9:11-15

《阿摩司書》全書都充滿責備和審判的話,直到最後這六節經文,才讓我們稍稍一瞥黑暗的審判過後將會出現的一線曙光。

摩9:11「在那日,我必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修補其中的缺口;我必建立那遭破壞的,重新修造,如古時一般,

摩9:12 使以色列人接管以東所剩餘的和所有稱為我名下的國。這是耶和華說的,他要行這事。

其中9:11所記的「大衛倒塌的帳幕」,學者多數認為是指「大衛的王朝」(北國以色列原本也屬大衛的,那是在所羅門之後才分裂的),而要「重建」,就是指「大衛的王朝」經歷南北分裂到後來南北兩國先後經歷亡國和被擄等災難,都並非上帝所樂見的,上帝仍然要在管教過後,重建和修復以色列。最終目的就是復興以色列去讓外邦人也能歸於上帝的名下(參9:12)[12]。換言之,上帝興起以色列國,並非出於以色列自己的本事,而是上帝想要讓全地都認識祂,把榮耀歸給祂。最後經文用了多幅農耕收成的圖像,去表達上帝將會讓被擄的子民回歸並重建當地來為這書作結(9:13-15)。

 

《阿摩司書》與《新約聖經》最為明顯的三個關聯

1. 審判的主題:《新約聖經》本身延續著《希伯來聖經》裏上帝是審判全地的主這個觀念(例如參羅2:2、2:12、14:10;林前5:13;來12:23等)。而隨著使徒對「主」的觀念從「耶和華」轉移至「基督」[13],並明白耶書亞(耶穌)死後復活,被上帝高舉作王,賜予審判世界的權柄後,《新約聖經》除了保持上帝會施行審判這個觀念之外,也加上了我們各人都要站在基督的審判臺前受審(林後5:10;提後4:1),甚至更有經文指聖徒也有審判的權柄(例如林前6:2)。另外,《啟示錄》記載的各種災難、白色大寶座等(參啓20:11-12),都明顯與上帝的審判有關。

而主耶書亞第一次來到世上的時候,他表明要做的是赦罪和憐憫,但在他的教導中也不時會帶出審判的提醒和警告的信息,例如:「但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必須受審判;凡罵弟兄是廢物的,必須受議會的審判;凡罵弟兄是白痴的,必須遭受地獄的火。」(太5:22)或當有城鎮拒絕接受耶書亞的時候,他就說「在審判的日子,所多瑪和蛾摩拉地方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太10:15、11:24;另參太11:22、12:41-42以及其在符類福音的平行經文),以及「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些跟從我的人,到了萬物更新、人子坐在他榮耀寶座上的時候,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太19:18)。可以說,從基督的第一次到來以至他日後將要再來,「審判」都是福音裏所包含、《新約聖經》所教導的重要信息,提醒人們要認罪悔改、歸向上帝!而耶書亞就如先知阿摩司那樣,在警告和宣告審判的背後,同時內心也帶著希望人回轉悔改歸向上帝的期盼。

2.公平和公義的主題:在四福音書中,《路加福音》大概是最強調天國的福音包含看顧貧窮人和社會上處於弱勢的邊緣人士的那卷了。例如,耶書亞在拿撒勒會堂讀出《以賽亞書》所記「我要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路4:18;參賽61:1-2、42:7、58:6)這些與彌賽亞觀念有關的經文。另外,耶書亞也在比喻中提及擺設宴席去請那些貧窮的、殘疾的、瘸腿的、失明的人等(路14:13-14)。而他對撒該的接納,也讓他用行動在主面前悔改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勒索了誰,就還他四倍。」(路19:8)。在在都表示福音是要讓弱勢和貧窮人得著拯救和看顧。除了《路加福音》,《新約聖經》中教導人要施行憐憫、公平和公義的書卷中較為突出的,筆者認為是《雅各書》。當中作者提醒信徒「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並且「不可按著外貌待人……你們卻羞辱貧窮的人。欺壓你們,拉你們到公堂去的,不就是這些富有的人嗎?」(雅2:1-6)。最後,保羅亦有提醒信徒「我們認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我們不雅觀的,越發裝飾得雅觀。」(林前12:23)就是要教導信徒不以外貌待人,甚至要刻意去看顧那些不體面的信徒,好叫他們和世人都知道上帝接納人的內心過於外在的表面。最後,如果要聯想不公義的例子,或許會想到出賣耶書亞的門徒猶大、那些對付耶書亞的宗教領袖、聖殿的體制,以及羅馬的政權怎樣有份殺害義人耶書亞的惡行。

3. 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的主題:正如許多其他先知書一樣,阿摩司除了勸告、責備和宣告審判的信息,也帶出了審判中的盼望,也就是「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這個「復興大衛王朝」的遠景。《新約聖經》對此的看法並不是在政治上讓地上的以色列國獨立、復興或再次強大起來(這本來也是主耶書亞復活過後一班使徒當時的期望;見徒1:6-7),然而耶書亞表明讓天國的福音傳遍才是至關重要!也就是說,他作為大衛的子孫,真正的「大衛王朝」並非指地上的國度,而是上帝賜與基督作王掌權的屬靈國度!在這個國度裏,除了有猶太的信徒也包括了我們外邦的信徒。《使徒行傳》15:13-21記載在耶路撒冷會議上,雅各就引用「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這句話(參摩9:11-12所指也包括外邦人的理解),去表明上帝的心意一直是要讓外邦人能夠有份去認識和歸向祂(例如參申4章)。當時這個應許開始應驗,而今天我們其實也有份成就《阿摩司書》這個應許,成了上帝的子民,有份去建立祂的國,在地上彰顯上帝所喜悅的公平和公義。

 

結語:活出公平和公義的生命

《阿摩司書》強調上帝的子民必須活出公平和公義的生命,這是從《摩西五經》中上帝對百姓早就定下的要求和準則,而上帝自己也是這樣行事。先知阿摩司提醒主前八世紀的以色列國,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不義、欺壓貧窮人、蔑視上帝的話、高傲自恃地追求安逸的生活而不尋求歸向上帝,並列出例子去比對子民的不義和上帝處事的公平和公義,說明上帝審判北國以色列是合理且公道的(例如祂也審判以色列周邊國家、亞瑪謝拒絕接受上帝的話說明以色列的罪證確鑿、上帝的審判不是沒有考慮過阿摩司為他們的求情等等),也就是叫以色列無法推諉自己是罪有應得的,明白到上帝必會讓亡國被擄出現。不過,上帝仍然希望給予他們回轉悔改的機會,因為亡國被擄是發生在若干年之後,他們仍有機會痛改前非。只可惜《聖經》的記載告訴我們當時的子民不懂得回轉悔改歸向上帝。

今天當我們有份應驗「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這個應許,我們有份作上帝子民的一分子,又是否有留心自己的一言一行是不是真正行出公平和公義?基督教的服務是否真的在幫助弱勢社群還是只服侍富戶?我們又是否按外貌待人而不樂意讓貧窮和不體面的人進入我們的群體?我們要謹記上帝會施行公義的審判,並不要因為暫時的安逸而像當時的以色列民那樣,沒有意識到自己所行那些不公平和不公義的惡行。但願我們不但得著主耶書亞的救恩,也有著他憐憫和看顧弱勢的那份心腸,並立志離惡行善,活出上帝喜悅的生命!阿們。


[1] 提哥亞位於伯利恆東南方,與耶路撒冷有十多哩的距離,是座落於猶大山區的一個城鎮。

[2] 猶太拉比指《聖經》中記載過三次大地震,分別是:1)西奈山的經歷、2)烏西雅年間這一次(摩1:1;另參8:7-8),以及3)撒迦利亞預言末後彌賽亞來臨時(亞14:5)。由於《撒迦利亞書》也引用烏西雅年間的這次地震,相信這場地震廣為人知。事實上,以色列位於地震帶,不少歷史文化遺跡不是被戰爭摧毀,就是被地震破壞。

[3]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813。

[4] 參考李思敬博士,《阿摩司書》信息的錄音。

[5] 「行淫」會較多用動詞 זָנָה zānāh去表達,又或者用「進入」的動詞 בּוֹא bô’去代表「同房」。

[6] 參本機構的網上查經摘要文章〈五經中的耶書亞:從屬靈美德到被主使用〉

[7] 撒上15:26 撒母耳對掃羅說:「我不同你回去,因為你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以色列的王。」

[8] 兩者在原文的子音都相同,都包含g l g l的音。

[9] 另參上文提及上帝在1:1-2:5也對列國施行審判,7:1-6先知的代求等等,所以上帝的公義也成了子民的榜樣。

[10] 7:10-17 祭司亞瑪謝與阿摩司的對話其實出現了兩個例子:祭司亞瑪謝本應要代表上帝發聲,怎料他卻為了維護權勢而拒絕上帝的話,相反阿摩司則從南國遠道前往北國勸說,表明了他面對不義的政權也無懼地敢於為主發聲。

[11] 上帝對以色列的審判是「以色列家,看哪,我必興起一國攻擊你們;他們必欺壓你們,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的河。」(6:14)當中提及的「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意思是從應許地以北靠近大馬士革的哈馬口到南端的死海一帶(亞拉巴的意思是裂谷,也就是約旦河和死海位處的地帶)。而「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本來是當時上帝眷佑耶羅波安二世讓以色列得以收回的地土(參王下 14:25),但現在因為以色列的惡行,上帝將要收回對以色列的祝福了。

[12] 9:12中以東和所有的列國有平行的意思,而以東(以掃的後人)往往代表著敵檔上帝和以色列,所以這裏指那些剩餘不再對抗上帝的人,和列國中所有願意歸於上帝的人,上帝其實都願意接納,並放在以色列的手下。

[13] 參上一篇查經摘要〈《希伯來聖經》綜覽《約珥書》:在末世中信徒要持守的品行〉註腳6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約珥書》:在末世中信徒要持守的品行

「安息日研經坊」(2021-6-12)《希伯來聖經》綜覽:《約珥書》(筆者:Ada Lui)

圖為古代蝗蟲壁畫(約公元前12世紀),參珥1:4-17;(來源:public domain)

《約珥書》2:32「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在《新約聖經》裏曾被使徒彼得和保羅引用(徒2:21和羅10:13)。

1.  《約珥書》所描述的上帝屬性和作為怎樣有助我們理解「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

2.  使徒彼得和保羅引用這節經文時,是要給當時的人甚麼勸告?

 

簡介《約珥書》

1. 書名:《約珥書》的希伯來書名 יוֹאֵלYo’el(Joel)來自1:1「耶和華的話臨到毗土珥的兒子約珥。」(約珥的意思是「耶和華是神」)表明這卷書的內容是上帝藉約珥所說的話。

2. 作者:對於約珥的個人資料,《聖經》本身並沒有提及,所以我們只能從書內的資料去猜測。書內多次提及猶大、錫安、耶路撒冷,估計約珥是南國猶大的先知,但由於當中未有提及王的名字,有學者估計他有可能是在約阿施作猶大王時期(主前835-796)的先知,因約阿施登基時只有七歲,在位時由祭司耶何耶大輔政。

3. 成書日期:學者對這卷書的成書日期意見不一,主張的成書日期由主前九世紀至四世紀不等。論據之一是,書內提到的外邦國家有推羅、西頓和非利士,這些都是北國被滅之前的國家,卻也提到希臘,這則是在南國被滅之後。另一論據是,這書的主題包括有:耶和華的日子、聖靈澆灌、以色列民要回歸等,類似的主題在其他先知書也有提及,所以成書日期可能跟這些先知同期,例如:以西結(主前六世紀)或阿摩司(主前八世紀)。也許,這書的作者或編者要我們留意的不是它成書的背景,而是當中要傳遞的信息。

4. 大綱:《約珥書》共有3章(《希伯來聖經》則有4章),可分為三個部分:

1. 審判

A. 蝗災(1:1-12)

B. 哀哭和悔改(1:13-20)

C. 發出警告(2:1-11)

D. 盼望得寬恕(2:12-17)

2. 憐憫

A. 復興(2:18-27)

B. 聖靈澆灌(2:28-32)

3. 拯救(3:1-21)

 

《約珥》的主題及中心思想

從敘事的脈絡我們可以把這書分為七個段落,而貫穿這七個段落的主題就是「耶和華的日子」,全書共出現了五次(1:15,2:1,2:11,2:31,3:14)。這七個段落有一個A-B-C-D-A’-B’-C’的結構,中心點(D)就是「呼籲悔改」,可以說《約珥書》表面上是記載審判,但這中心點讓我們明白,審判的原意是要勸人悔改,歸向上帝。筆者給每個段落一個標題,並將逐一論述:

A. 蝗災與呼籲(1:2-14)

B. 耶和華的日子要臨近(1:15-20)

1:15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

C. 耶和華親自帶領蝗蟲大軍臨到猶大(2:1-11)

2:1 ……耶和華的日子快到

2:11 ……耶和華的日子大而可畏……

D. 呼籲悔改(2:12-17

A’. 應許復興(2:18-27)

B’. 聖靈澆灌凡有血氣的(2:28-32)

2:31 ……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

C’. 耶和華將再次臨到猶大,報應列國,復興猶大(3:1-21)

3:14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

1. 蝗災與呼籲(1:2-14

這段描述到猶大地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蝗蟲之災,它帶來的禍害使地的一切出產全被吃掉,寸草不剩,經文形容這支蝗災隊伍如同是一支龐大又強盛的軍隊,把猶大地盡行吞滅,以致葡萄樹、無花果樹全都衰殘,五穀、新酒和新油都缺乏。當中提及各種蝗蟲彷彿是在接力地吃掉所剩下的農作物,刻劃出一種絕望的景象。學者討論這到底是一場真實的蝗災還是以此比喻以色列地曾受亞述和巴比倫兩支大軍的蹂躪並被覆亡。無論如何,約珥用這場災難去呼籲猶大各階層的人要作出反應,包括:老年人要把這次災難傳給子孫,子孫再傳給後代;醉酒的人要因無酒可飲而清醒,並要為此哭泣哀號;農夫要為大麥、小麥和莊稼全都毀了而慚愧和哀號;祭司要為不再有素祭和澆酒祭[1]可獻而束上麻布痛哭哀號。先知更呼籲祭司要採取行動:「你們要使禁食的日子分別為聖,宣告嚴肅會,召集長老和這地所有的居民來到耶和華──你們上帝的殿,向耶和華哀求。」(1:14)面對這次全國性的災難所帶來的毀滅和絕望,猶大人的惟一出路就是舉國都要謙卑,聚集到上帝面前,向祂呼求。

2. 耶和華的日子要臨近(1:15-20

作者以這史無前例的災難作引言,是要把蝗災所帶來的災難跟另一個將要臨近的日子相比,這日子被稱為是耶和華的日子[2],作者呼籲猶大人更應該為那日子的臨近而悲哀,因為那日子的災難性毀滅是從全能者而來,並且比蝗災有過之而無不及,就是糧食斷絕、聖殿無歡樂、種子朽爛、五穀枯乾、溪水乾涸,走獸、牲畜、牛羊因無草而受苦,因為「有火吞噬野地的草場,火焰燒盡田野的樹木。」(1:19)而在《聖經》裏,火往往寓意為上帝的審判。這段的場景是針對地、地的出產和地上的活物,意味著地上的萬物都將首先經歷那場審判所帶來的災難。

3. 耶和華親自帶領蝗蟲大軍臨到猶大(2:1-11

這段經文描述到耶和華的日子臨到前會出現一個類似是戰爭的場面,作者呼籲猶大人要「在錫安吹角,在我的聖山發出警報。」(2:1)吹角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召集眾人為打仗作準備,經文再以蝗蟲比喻為軍隊,牠們所帶來的破壞如同是火將一切吞噬,那情景彷彿是美好的伊甸園在災難後變成了荒涼的曠野。作者用了很多筆墨去形容這支軍隊的強盛,「牠們如勇士奔跑,如戰士攀登城牆,各行於自己的道路,不亂隊伍。」「牠們蹦上城,跳上牆,爬上房屋,從窗戶進來,如同盜賊。」(2:7、9)牠們動作快速,走遍大街小巷,屋內屋外,叫人無處可逃。這個日子的大而可畏之處在於它是由耶和華帶領,「耶和華在他的軍旅前出聲,他的隊伍龐大,遵行他命令的強盛。」(2:11)那時地動天搖,日月昏暗,星宿無光。這日子是人無法想像,也無法承受的,「自古以來沒有像這樣的,以後直到萬代也必沒有。」以致作者不得不說:「耶和華的日子大而可畏,誰能當得起呢?」(2:11)

4. 呼籲悔改(2:12-17

在描述了這樣一個大而可畏的日子之後,就來到這書的中心點,就是上帝藉先知向人發出呼籲:「然而你們現在要禁食,哭泣,哀號,一心歸向我。這是耶和華說的。」(2:12)「歸向」(שׁוּב shuv)這個字有轉身的意思,指的是人要由本來所走錯的路,轉而歸向耶和華所指示的路,這就是悔改的意思,是由內心的痛悔而生發的行動,悔改的行動包括:禁食,哭泣,哀號。先知強調「你們要撕裂心腸,不要撕裂衣服。」(2:13)上帝要的是人真心悔改,而不是徒有外表。上帝告訴人祂是有憐憫的,人如果回應祂那悔改的呼籲,那麼祂也會向人作出回應,「歸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因為他有恩惠,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會改變心意,不降那災難。 誰知道他也許會回心轉意,留下餘福,就是獻給耶和華──你們上帝的素祭和澆酒祭。」(2:13-14)2:13的描述跟上帝昔日在西奈山向摩西宣告祂的名字時的描述相同(參出34:5-7),這讓我們知道原來上帝的名字背後所反映的就是祂那憐憫人的屬性,上帝要人認識祂,並要存著一份謙卑的心去尋求祂的寬恕,又要相信上帝的心意是要與人和好,使人能重新向祂獻上素祭和澆酒祭,也就是重新去維繫與上帝那一份立約的關係。

接著經文再次呼籲人在錫安吹角,並使禁食的日子分別為聖,宣告嚴肅會,聚集百姓,祭司要在走廊和祭壇間哭泣,說:「耶和華啊,求你顧惜你的百姓,不要使你的產業受羞辱,在列國中成為笑柄。為何讓人在萬民中說『他們的上帝在哪裏』呢?」(2:17)這個禱告的重點是,百姓懇求上帝的顧惜,並不是基於子民沒有罪,而是基於上帝的名不能被羞辱,因為如果屬上帝的百姓(祂的產業)被毀滅,上帝的名將要蒙羞。這個禱告跟摩西當日為犯了拜金牛犢的罪的百姓去代求的理念相似(參出 32:11-13),祭司代百姓向上帝請求饒恕,一方面是相信上帝有豐盛的慈愛,願意赦免那些願意悔改的人,另一方面,子民也要知道由於上帝與子民有立約的關係,所以祂會著緊祂的百姓會使祂的名在人面前被尊敬呢?還是蒙羞呢?這對我們是一個重要的提醒:我們應該站在上帝的一方,時刻著緊祂的名在人前要被尊為聖,而不要使祂的名被羞辱。

5. 應許復興(2:18-27

這段開始出現了一番新景象,而整個轉變是緣於這一句:「耶和華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憫他的百姓。」(2:18)上帝強調地和百姓都是祂的,因此祂主動要向地和百姓施恩,祂作出了一連串的工作去逆轉之前那地土荒涼、草木不生的情況。作者形容這是耶和華所行的大事。這一段關於上帝的工作帶來的生機,與之前蝗蟲帶來的毀壞所用的字眼正好可作對照,現以下表列出:

逆轉

蝗蟲帶來的毀壞1:4-2:3

上帝工作帶來的生機2:19-2:25

•      由被蝗蟲吃掉所有變為得到補還

1:4 剪蟲吃剩的,蝗蟲來吃;蝗蟲吃剩的,蝻子來吃;蝻子吃剩的,螞蚱來吃

2:25 我差遣到你們中間的大軍隊,就是蝗蟲、蝻子、螞蚱、剪蟲,那些年間所吃的,我要補還給你們。

•      由缺乏五穀、新酒、新油變為充滿五穀、新酒、新油

1:10 田荒涼,地悲哀;因為五穀毀壞,新酒枯竭,新的油也缺乏

2:19 耶和華應允他的百姓說:「看哪,我要賞賜你們五穀、新酒和新的油,使你們飽足,我必不再使你們受列國的羞辱。

2:24「禾場充滿五穀,池中漫溢新酒和新的油

•      由慚愧、哀號變為歡喜快樂

•      由莊稼全毀變為有秋雨春雨降下

1:11 農夫啊,你們要慚愧;修整葡萄園的啊,你們要哀號;因為大麥、小麥與田間的莊稼全都毀了

2:23「錫安的民哪,你們要歡喜,要因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快樂;因他賞賜你們合宜的秋雨,為你們降下甘霖秋雨和春雨,和先前一樣。

•      由葡萄樹枯乾,無花果樹衰殘變為無花果樹、葡萄樹都效力

•      田野的走獸由無草可吃變為草已生長

1:12 葡萄樹枯乾,無花果樹衰殘,石榴樹、棕樹、蘋果樹,

1:20 田野的走獸切慕你,因為溪水乾涸,火吞噬了野地的草場

2:22 田野的走獸啊,不要懼怕,因為曠野的草已生長,樹木結果,無花果樹、葡萄樹也都效力

•      由猶大被入侵成為荒涼之地變為入侵者被趕至乾旱荒蕪之地

2:3 牠們前面有火吞噬,後面有火焰燒盡。牠們未到以前,地如伊甸園,過去以後,卻成了荒涼的曠野,沒有一樣能躲避牠們。

2:20 我要使北方來的隊伍遠離你們,將他們趕到乾旱荒蕪之地:前隊趕入東海,後隊趕入西海;臭氣上升,惡臭騰空。耶和華果然行了大事!

接著經文說:「你們必吃得飽足,讚美耶和華──你們上帝的名,他為你們行了奇妙的事。我的百姓不致羞愧,直到永遠。我是在以色列中,又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沒有別的。我的百姓不致羞愧,直到永遠。」(2:26-27)當人經歷到上帝所做的這一切大事,就應該讚美祂的名,與此同時,也應該知道祂就在以色列中,所以百姓不必再羞愧。這是一份親身經歷過上帝的憐憫、又見證過祂奇妙的大能而真的知道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

6. 聖靈澆灌(2:28-32

2:28「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肉之軀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人要做異夢,你們的少年要見異象。

2:29 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婢女。

2:30「我要在天上地下顯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煙柱。

2:31 太陽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

2:32 那時,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因為照耶和華所說的,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將有逃脫的人。凡耶和華所召的(「凡呼求耶和華的」),都在餘民之列。」

作者敘述完上帝向猶大所做的奇妙工作之後,鏡頭一轉由猶大地去到「凡有血肉之軀的人」,也就是猶大以外的人,原來耶和華的日子是與所有人都有關的,因為在耶和華的那日子臨到之前,上帝要把祂的靈澆灌凡有血肉之軀的,這是那日子要臨到前的徵兆,另一個徵兆是天象的變異,「太陽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2:31)這裏的描述跟《啟示錄》6:12的相似:「羔羊揭開第六個印的時候,我看見地大震動,太陽變黑像粗麻布,整個月亮變紅像血。」可見這日子所指的可能就如《啟示錄》作者所描述的一場末世大災難那樣,是上帝要向人作最後的審判之前會出現的現象。

如果說之前經文兩次提到吹角是要呼籲猶大人回轉向上帝呼求憐憫,那麼這個「靈澆灌凡有血肉之軀的」也如同是一個吹角的作用,要呼籲所有人去求告耶和華的名,因為他們也能夠因此而跟那些餘民(也就是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逃脫的人,指的應該是蒙上帝拯救的猶大人)一同得著拯救,可以在耶和華的日子臨到時,免去上帝審判的懲罰。

7. 耶和華將再次臨到猶大,祂要復興猶大,報應列國(3:1-21

這段描述在末後的日子將發生的事,包括:上帝要復興猶大,報復列國,居於錫安。這段可為五個小段:

  1. 上帝會使猶大和耶路撒冷被擄之人歸回,祂要聚集萬民到約沙法谷[3],施行審判(3:1-3)
  2. 上帝會報應推羅、西頓、非利士四境的人,為了報應他們把猶大人賣到異地,上帝也會使他們被賣到遠方之地(3:4-8)
  3. 上帝在審判列國之前會有一場戰爭,經文形容這場戰爭如同是人揮鐮刀收割莊稼(3:9-14)[4]
  4. 上帝將親臨耶路撒冷,作祂百姓的避難所,上帝要住在耶路撒冷(3:15-17)
  5. 埃及、以東要荒涼,猶大則有泉源從耶和華的殿中流出,猶大要存到永遠(3:18-21)[5]

 

《約珥書》所描述的上帝屬性和作為怎樣有助我們理解「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

上帝的屬性和作為如同是一個銀子的兩面,不能分割。因為上帝的屬性會使祂有所作為,而從祂的作為也彰顯出祂的屬性,而上帝的名字則往往代表著祂的屬性和作為,所以人在求告耶和華名之前,必須先要知道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而從《約珥書》,我們藉上帝的一連串作為得以看見祂的屬性,也因此能跟先知發出「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的這呼籲有共鳴。筆者從這卷書歸納出上帝公義、憐憫和拯救這三方面的屬性和作為:

1. 上帝是公義的,以致祂要向背道的猶大施行審判,目的不是要消滅他們,而是要他們悔改。

2. 上帝又是有憐憫的,所以祂在審判之前,藉先知向子民呼籲,期望子民聽從並歸向祂。

3. 上帝要向人憐憫、施恩的心腸比祂要向人審判的心意要大,所以祂向那些真心回轉的人施恩,赦免他們的罪,不向他們降災。

4. 上帝會回應子民的呼求,祂「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憫他的百姓」,於是作出拯救的行動。祂的拯救行動有這三方面:

1) 對於地,上帝要把地被毀壞的情況逆轉,把生命和豐盛賜給地;

2) 對於人,祂要把靈賜給凡有血肉之軀的,也就是祂的靈要在他們裏面,他們有了這一個新生命,就有能力按祂的話語而行;祂又要給子民一個永恆的居所,祂要住在他們中間;

3) 對於世界,祂要為子民伸冤,向列國施行審判,在耶和華的日子臨到之前將有一場最終的戰爭。

5. 上帝的心意最終要實現,祂要回到祂的揀選之地──耶路撒冷,並要與子民同在直到永遠。

《約珥書》兩次提到上帝的名,分別是 「讚美耶和華──你們上帝的名,他為你們行了奇妙的事。」(2:26)和「那時,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2:32)兩次都是呼籲,前者是呼籲人要因上帝所行的讚美祂,因祂把人從絕望哀痛之境,帶回到豐盛喜樂之地;後者是呼籲人要向上帝求告,因為只有上帝能拯救人脫離耶和華日子臨到時的災難。這個呼籲不單是向猶大人的,也是向所有人的,凡是被上帝的靈澆灌的人,他們都有上帝的同在(包括從上帝那裏領受預言和異夢),他們也因與上帝的這份連結而蒙上帝拯救。

我們從《新約聖經》裏知道「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這個預言是藉著主耶書亞(耶穌)而應驗的,他是上帝的獨生愛子,本有上帝的形像和樣式,卻按著上帝的旨意,降世為人,為世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如同一隻無瑕疵的羔羊,被獻上成為贖罪祭。我們因他所流出的血而罪得赦免,凡是相信他的都可以得拯救,指的是能在耶和華審判的日子臨到時,不致因有罪而受懲罰。

事實上,「耶書亞」是耶穌的希伯來文名字 ישוע(Yeshua)的音譯,意思是「耶和華拯救」。當天使告訴約瑟說馬利亞要懷孕生子時,也說明了耶書亞的使命:「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太 1:21)意思很清楚是他要把人從罪的光景裏救出來。正因為上帝已經定了一個日子,要在全地上彰顯祂的公義,那時祂就要按人的行為做一個終極的審判,那些不願意悔改、仍活在罪中的人將要受罰,而那些忠心於祂的將要得賞賜,所以這份拯救是要救我們免在上帝審判之日受永死,不但如此,我們更蒙應許將來會與耶書亞一同復活,得著永生。

 

使徒彼得和保羅引用這節經文時對當時的人的勸告

主耶書亞從死裏復活後,在他升天之前,他囑咐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所應許的聖靈。聖靈是真理的靈,他會讓門徒明白耶書亞的教導,也會給他們力量去遵行他的吩咐(參約16:13),聖靈會與信徒同在,直到他們見主的面,而所受的聖靈就是他們得救的印記(參弗1:13、4:30)。

主耶書亞升天後的那個五旬節,門徒聚集在一起,聖靈如火舌向他們顯現,分開落在他們每個人身上,他們就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而那時從天下各國來的虔誠猶太人,都聽見他們用各國的鄉談講論上帝的大作為(參徒2:1-11),我們可以想像他們必定是在讚美上帝的名和祂的奇妙工作。當時彼得一開始引用《約珥書》2:28-32(徒2:16-21)作宣講,指當時聖靈降臨成就了先知約珥所預言的聖靈要澆灌眾人的徵兆,由此表明當時已經到了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之前的景況,所以當人看見這個徵兆時,應該作出的回應就是求告耶和華的名,好從這個大而可畏的日子中得著拯救。

當時彼得在引用《約珥書》時結束在「凡求告主的就必得救」這句話(徒2:21),讓當時的聽眾意識到自己要立即在上主面前謙卑,去懇求上主的救恩。彼得接著用《詩篇》16篇和110篇解釋關於耶書亞的受死、復活和升天,說明當時被釘死的耶書亞就是上帝所立的、那位要來的彌賽亞,並且是他們的主[6]!當時的聽眾感到扎心,願意悔改接受上主所差來的耶書亞為主,最後彼得對當時的人的勸告是:「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使你們的罪得赦免,就會領受所賜的聖靈。」(徒2:38)就這樣,當時的人接受了耶書亞為主,讓自己的罪得赦免。彼得又進一步的勸告人:「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徒2:40)意思就是這個扭曲真理,拒絕和殺害了被上帝所差來的耶書亞的世代將要敗亡,所以那些受了洗的信徒,不能繼續過一些不認耶書亞為主的生活,免得自己與這個世代一同滅亡。

保羅作為外邦人的使徒,他引用《約珥書》2:32這節經文時提到主耶書亞的救恩不單是為猶太人預備的,也是為外邦人的,「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人人都有同一位主,他也厚待求告他的每一個人。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 10:12-13;留意當中保羅對「主」的觀念,已經從《約珥書》所指的耶和華,轉為祂所膏立的耶書亞了;參註6)接著他給信徒的勸告就是:「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告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 10:14-15;參賽52:7)保羅是在提醒那些因認識主耶書亞而得著救恩的人,也務必要把這個福音、喜信傳出去,好讓其他人也可以悔改去求告主名,得著救恩。

 

結語:在末世中信徒要持守的品行

《約珥書》的信息環繞著「耶和華的日子」這個主題,這是一個上帝要向人施行審判的日子,在那日子臨到之前,上帝向人作出呼籲,要人悔改歸向祂,祂更應許會賜下祂的靈給所有人,使這份赦罪之恩不但臨到猶太人,也臨到外邦人。而耶書亞成就的這個救贖之恩,不但使人在末日上帝的審判臨到時能免去懲罰,人如果按著聖靈的教導去過一個敬虔及忠心於上帝的生命,更要得著永恆不朽壞的生命為賞賜。

彼得在五旬節的講論已向我們揭示,那個耶和華的日子已因主耶書亞所成就的救恩而更近了,他又把那日子形容為「萬物的結局」(彼後4:7),而對於那些已認信歸在主耶書亞名下的信徒應該怎樣在世過生活,彼得有以下的勸告,筆者也以此與信徒互勉,求聖靈幫助我們各人都活出這些品行:

彼後 4:7 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要警醒禱告

彼後 4:8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彼後 4:9 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

彼後 4:10 人人要照自己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各種恩賜的好管家。

彼後 4:11 若有人講道,他要按著上帝的聖言講;若有人服事,他要按著上帝所賜的力量服事,好讓上帝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願榮耀和權能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1] 按出29:30-41的規定,祭司每日的早上和黃昏都要在聖殿獻一隻羊,早上的祭要與素祭一同獻,晚上的祭要與澆酒祭一同獻,藉此確立子民在履行他們與上帝在約裏的責任。然而,沒有小麥,就製不出素祭所需的細麵,沒有葡萄,就釀不出澆酒祭所需的酒,以致祭司不能再在聖殿獻祭,也暗示著上帝與子民的關係斷絕了。

[2] 在聖經裏每提到「耶和華的日子」或「那日子」,意思不一定是一般所理解的「一日」(24小時),在《聖經》裏,日子也可以是指一段時間,例如:「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詩90:4)「……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後3:8)

[3] 約沙法谷(3:12、12)大概不是一個實際的地理名,「約沙法」的意思是「耶和華審判」,寓意上帝要在一個指定的地方向列國施行審判,另外約沙法谷與斷定谷(3:14)的意思相同。

[4] 這又是一個末世的圖畫,「另有一位天使從聖所出來,向那坐在雲上的大聲喊著:『伸出你的鐮刀來收割吧,因為收割的時候已經到了,地上的莊稼已經熟透了。』」(啟 14:15)形容上帝要如同農夫那樣把莊稼分開,有用的麥子祂要收入穀倉,無用的雜草祂要消滅。

[5] 這個願景指向的是彌賽亞來到時,上帝那完美的國度將要實現在地上,並且要存到永遠。

[6] 當早期使徒明白到上帝已經立耶書亞為主的時候,他們由本來所信的「主」從耶和華轉移為耶書亞。另外,由於《希伯來聖經》被翻譯為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時,剛好把「耶和華」這名字翻譯為希臘文κύριος(主)這個詞,所以當早期使徒引用《七十士譯本》的時候,就直接把《希伯來聖經》中對耶和華的明白,直接放在主耶書亞身上了。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何西阿書》:活出慈愛和忠誠的生命

「安息日研經坊」(2021-6-5 )《希伯來聖經》綜覽:《何西阿書》(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撒馬利亞古城遺跡(Photo credits:Bibleplaces.com )

今次我們會簡介《十二先知》和綜覽《何西阿書》,並討論以下問題:

  1. 《何西阿書》用不忠的妻子(1-3章)、父親面對叛逆的兒子(11:1-11)來比喻上帝子民的問題,這對我們來說有甚麼提醒?

  2. 《何西阿書》多次提及「慈愛」(2:19、4:1、6:4、6:6、10:12、12:6)。試根據這6節經文來解釋何謂「慈愛」?上帝期望我們如何活出「慈愛」?

 

簡介《十二先知》

《何西阿書》是《十二先知》的首卷書,因此研讀《十二先知》就是以《何西阿書》作為開始。猶太傳統把《十二先知》看為一卷書,屬《希伯來聖經》中《後先知書》的最後一卷,排在《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之後。這傳統至少可追溯至主前二世紀的經外文獻《便西拉智訓》[1],而多數學者認為現時的《十二先知》是在亡國被擄後的波斯帝國時期所編輯而成[2],按照猶太拉比典籍《塔木德》的記載(b. B. Bat . 15a),在波斯帝國時,猶太長老所成立的大公議會(The Great Assembly)將《十二先知》編寫成書。

《希伯來聖經》裏《十二先知》的十二卷書按次序分別是:《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彌迦書》、《那鴻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 。這跟新教的《小先知書》的書目一致,所記的內容包括從主前八世紀至六世紀前後南北兩國二百多年的黑暗歷史,就是從亡國被擄到回歸重建耶路撒冷。當中六卷書(何、摩、彌、番、該、亞)的開頭有歷史標題,其餘六卷(珥、俄、拿、鴻、哈、瑪)則沒有,這些歷史標題能有助我們了解書卷的歷史背景。

學者Paul House指《十二先知》可分為三部分[3],每部分都有其主題:

1. 《何西阿書》~《彌迦書》:「警告(Warnings)」

2.《那鴻書》~《西番雅書》:「審判(Judgements)」

3.《哈該書》~《瑪拉基書》:「恢復/復興(Restoration)」

各書卷之間的連繫並不明顯[4],不過為首的書卷《何西阿書》在起首的1-3章是以丈夫對不忠妻子的愛來表達「上帝對子民的愛」,而最尾的書卷《瑪拉基書》在起首的1:2也同樣是表明了「上帝對子民的愛」,形成了首尾呼應的效果。而《希伯來聖經》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把《十二先知》(即《小先知書》)放在《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大先知書》)之前,更突顯出《何西阿書》的重要位置(不但在《小先知書》中為首,更是《七十士譯本》裏所有《先知書》的第一卷),反映《先知書》的主旨並非只是宣告審判或預言將來的事,也是強調上帝在黑暗的時代或子民的屬靈敗壞中,祂仍然定意愛祂的百姓。

 

簡介《何西阿

1.書名:《何西阿書》的希伯來書名הוֹשֵׁ֙עַ֙ Hôshēa 來自1:1「當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作以色列王的時候,耶和華的話臨到備利的兒子何西阿(הוֹשֵׁ֙עַ֙ Hôshēa。」留意這名字在希伯來原文跟約書亞原本的名字和北國以色列最後一位王的名字一樣(參民13:16 ……摩西叫嫩的兒子何西阿【הוֹשֵׁעַ Hôshēa為約書亞;另參王下17:1 ……以拉的兒子何細亞【הוֹשֵׁעַ Hôshēa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九年。) 

2.作者:有關這書的作者備利的兒子何西阿的資料並不多,書的內容描述大量有關北國以色列的情況,並反映他非常熟悉以色列的地形和地理(2:22;4: 15;5:1、8;6:8、9;9:15;10:5、8;12:11)以及以色列的歷史(5:13;7:7;11;8:4;8-14 )。因著他對北國以色列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所以普遍會認為何西阿是來自北國以色列的先知。[5]

3.成書日期: 1:1的標題顯示何西阿在烏西雅王至希西家王年間(主前八世紀)、耶羅波安二世時期(主前786-746)作先知[6],與約拿、阿摩司、以賽亞和彌迦等先知同期。從內容看一般相信是北國亡國(主前721年)之前40至50年左右,而成書日期多數推斷為北國亡國後只剩下南國猶大的期間。

4.大綱:《何西阿書》共有14章,首三章是全書的概要,以何西阿的家庭(他娶了不忠的女子歌篾為妻和她誕下三個兒女)來比喻以色列民對上帝不忠。然而,最終上帝仍然要何西阿接納妻子並贖回她,以表達上帝並沒有放棄以色列民,仍然愛他們和要救贖他們。而4-10章詳細記載以色列對上帝的不忠、他們所拜的偶像、他們所行的不義等惡行,並指出這些問題帶來了他們被審判和管教的後果,他們要在慘痛的亡國經歷中學習回轉悔改,明白上帝對公義的要求、祂對以色列民的愛和期望、他們在審判過後仍要歸向耶和華等等。以下是全書的大綱[7]

I. 歌篾,象徵以色列

1. 何西阿的家庭(1:1-11)

2. 上帝審判以色列(2:1-13)

3. 歌篾被贖(3:1-3)

4. 以色列被贖(2:14-23;3:4-5)

II. 審判與憐憫

1. 以色列將要被懲罰(4:1-7:16)

2. 收割的是暴風(8:1-9:9)

3. 以色列的背道(9:10-11:7)

4. 上帝憐憫的得勝(11:8-14:9)

5.寫作特色:《何西阿書》主要用希伯來詩歌體裁寫成,充滿平行句和圖像。而字句中常常用了多項修辭技巧,包括隱喻和雙關語(word-play)。例如:作者用丈夫和不忠的妻(1-3章)、君王和子民(11:5、13:10)、父親和叛逆的兒子(11:1-4)等關係來比喻上帝與以色列民的關係;另外經文也多次用人名「羅‧路哈瑪」和「路哈瑪」來寓意「不憐憫」和「憐憫」、用人名「羅‧阿米」和「阿米」來寓意「不是我的子民」和「我的子民」、用「伊施」和「巴力」的稱呼來對比「我的男人/丈夫」和「偶像、我的主人/丈夫」等等(下文在論述相關經文時再詳細闡釋)。

 

《何西阿》的內容重點

何西阿的家庭(1:1-11

耶和華吩咐何西阿去娶淫蕩的女子歌篾為妻,收那從淫亂所生的兒女,因為「這地行大淫亂,離棄耶和華。」(1:2)。當中原文的用詞「這地(הָאָ֔רֶץ Ha’arets)」往往用作指以色列地,就是說北國以色列和上帝之間有著夫婦之間那種親密和立約的關係,然而他們卻「行淫」,所指的意思並不是所有以色列民都在性方面跌倒,而是指在信仰上他們既敬拜上帝,但同時又拜其他偶像(如巴力)和倚仗其他權勢(如亞述和埃及)。至於歌篾所生的三個孩子,第一個經文清楚說明是為何西阿所生的,名叫「耶斯列(יִזְרְעֶ֑אל yizrᵉ’eʾl)」,這詞跟「以色列(יִשְׂרָאֵֽל yisrāʾēl)」讀音相似,兩者可說是雙關語(word-play),可達到諷刺以色列民的作用。經文說孩子命名為耶斯列的原因是「因為再過片時,我要懲罰耶戶家在耶斯列流人血的罪,也必終結以色列家的王朝。」(1:3)就是要藉用這個兒子的名字來指責以色列民的罪行!其實本來耶斯列這個名字有「上帝播種」的意思,讓人期待上帝在農耕上的賜福與收成,但當年以色列的亞哈王和耶洗別卻以耶斯列作為他們的大本營,然後在全國鼓吹敬拜巴力,又曾搶奪拿伯的葡萄園,安排假的見證人去殺害他等等,以致耶斯列或多或少帶有負面的意思。而雖然耶戶曾在以色列中毀滅巴力,但他仍然讓人到伯特利和但拜金牛犢,以致耶戶家只能坐以色列的王位直到第四代(王下10:28-31、15: 12)。這裏經文指責耶戶流人血的罪,則應該不是指他追殺亞哈家的眾子和耶洗別,而是指他殺死南國猶大王亞哈謝(王下9:27)以及他的四十二個親人的嗜殺行為(王下10:12-14)[8]接著經文記載歌篾再生了兩個孩子,但卻沒有說明是否為何西阿而生的,他們的名字分別是「羅‧路哈瑪」(לֹ֣א רֻחָ֑מָה;意思是「不憐憫」;見1: 6)和「羅‧阿米」(לֹ֣א עַמִּ֑י;意思是「不是我的子民」;見1:9),這些名字都表達了上帝對當時的以色列民那份厭惡和難受的心情。

上帝審判以色列(2:1-13

第二章一開始(留意在原文裏第一章只有九節,1:10在《希伯來聖經》中是在第二章的起首,為方便讀者,本文會沿用中譯本的經節)雖然預先表明上帝願意再次憐憫以色列民和再次看待他們為自己的子民,但仍然繼續以何西阿的家庭來比喻上帝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經文指由於何西阿的妻歌篾所生的兒女是從淫亂而生的,所以他們不蒙耶和華的憐憫,而歌篾因為追不上自己所愛的人,所以就決定返回前夫何西阿那裏(2:7)。然而,她仍然不明白自己一切的豐足本是來自丈夫,竟然佩戴耳環和珠寶去為巴力燒香,甚至把自己一切所有都歸功於巴力,誤以為是巴力一直在賞賜自己(2:5 、8)。因此,耶和華要懲罰和管教她,收回祂的祝福、止息她的宴樂、讓她感到羞恥(2:9-13)。經文對歌篾的描述就是要反映以色列民拜巴力和依靠別國的問題,他們不明白是上帝一直在保守和賜福他們,他們卻不懂得感謝祂,所以上帝要奪去賜給他們的所有,讓他們因自己的惡行而感到羞愧。

歌篾被贖(3:1-3 )和以色列被贖(2:14-23 3:4-5

耶和華吩咐何西阿要再次去愛那個不忠、犯了姦淫的妻,以表達上帝仍然愛著那些已經偏向別神的以色列民。何西阿用十五舍客勒銀子和一賀梅珥半大麥去買回妻子,並對妻子說要與自己同住多日,不可行淫,不可歸於別人,他自己也會這樣待她( 3:3)。這指出了上帝對以色列民的刑罰和管教只是一個過程而並非結局,祂不是要放棄這段關係,並打算像以色列年輕時從埃及地上來的時候一樣,再次誘導和帶領她(2:14- 15),目的是要使以色列民能稱呼自己為「伊施」(אִישִׁ֑י 的音譯;意思是「我的男人/丈夫」),而不再稱祂為「巴力」(בַּעְלִֽי;原文是「我的巴力」)。「巴力」在原文的意思是「我的主人/丈夫」,但由於這稱呼同時也是偶像「巴力」的名字,所以這句話其實在表明上帝要子民棄絕偶像巴力,即使上帝就如他們的主和丈夫,也不要再用這種稱呼。(2:16-17)。上帝說祂要像聘妻一樣再次用公義、公平、慈愛、憐憫來修復與以色列民的關係,再一次對羅‧路哈瑪(לֹ֣א רֻחָ֑מָה;意思是「不憐憫」)施憐憫(וְרִֽחַמְתִּ֖י),又稱羅‧阿米(לֹֽא־עַמִּי֙;意思是「不是我的子民」)為自己的子民,並讓他們稱祂為上帝,就是重新再次確立雙方的關係。(2:19-23)而上帝最終的期望是以色列人必多日過著無君王、無領袖、無祭祀、無柱像、無以弗得,無家中神像的生活(3:4),就是說他們不要再隨己意放縱,並且專一尋求上帝和大衛王,意思是他們要和南國猶大合一歸向上帝和當時上帝的受膏者(應該指希西家;另參1:11),但這也可寓意在末後的日子歸向那將要來的大衛子孫彌賽亞,敬畏他和得著從彌賽亞而來的好處。總的來說,《何西阿書》首三章道出了全書的主旨:雖然子民對上帝不忠,但上帝仍然深愛他們,所以先知勸喻他們明白公義的審判將要臨到,並在刑罰過後仍要歸向上帝,致力修復與祂的關係。

以色列將要被懲罰(4:1-7:16 )並收割暴風(8:1-9:9

第四章開始羅列以色列的各種罪行,包括:無誠信、無慈愛、不認識上帝、亂起誓、欺騙、殺害、偷盜、姦淫、殘暴、屢次流人的血等等(4:1-2),就連祭司也犯罪和任由子民得罪上帝(4:7-8)。子民除了多行不義,又求問木頭和木杖,離棄上帝。於是上帝容讓他們蒙羞恥,也不搭救他們,讓他們經歷像被獅子撕裂一樣,好讓他們自覺有罪,希望他們醒悟過來切切尋求上帝(5:1-15)。當中經文提及的一些地方名如基比亞、拉瑪和伯‧亞文,聽在以色列人的耳中有著負面的意思:基比亞讓人聯想起利未人的妾那件邪惡的事件(參士19章);拉瑪則是有關拉結在其附近的以法他路上去世的悲劇和哀哭(這傳統被後來《耶利米書》和《馬太福音》所引用,見耶31:15及太2:18;另外拉瑪是先知撒母耳的本城和安葬之地,見撒上25:1、28:3);伯‧亞文(בֵּ֣ית אָ֔וֶן)在原文中跟「罪孽的家」基本上相同,諷刺北國的伯特利(意思是「上帝的家」)失卻了它名字的意思。

在第六章一開始,有一把上帝子民的聲音呼籲眾人要回轉認識耶和華[9],6:2的金句「過兩天他必使我們甦醒, 第三天他必使我們興起, 我們就在他面前得以存活。」反映假如他們真的肯悔改,耶和華其實十分願意醫治他們和重新賜給他們新生,可是這看來只是流於一個理想的期盼(要等到主耶穌第三天從死裏復活過來才真正成就這節的含義),因為子民對此根本沒有以任何悔改的實際行動,相反經文指子民對上帝的慈愛חֶ֥סֶד chesed)「如同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露水」(6:4),可以說是非常短暫、少得可憐。但上帝其實非常看重這種特質,祂清晰地指出「我喜愛慈愛חֶ֥סֶד chesed),不喜愛祭物;喜愛人認識上帝,勝於燔祭。」(6:6)「慈愛(חֶ֥סֶד chesed)」這個詞往往也會被翻譯為「憐憫」,英文則常被翻作loving kindness,而原文的意思主要是指一份堅定、忠誠的愛和看顧,往往用於立約關係裏的一份向對方的委身和犧牲,不管在甚麼情況也仍然用愛和憐憫去恩待對方,這絕非出於一時衝動、或是憑感覺和想要滿足自己的慾望。慈愛(חֶ֥סֶד chesed本來就是上帝的重要屬性和特質,祂期望能在自己子民當中同樣找到這份特質,好叫他們能懂得忠誠地委身於上帝和愛別人。可是,上帝卻未能在祂的子民中找到慈愛(חֶ֥סֶד chesed,因為他們對上帝並不忠誠。事實上,他們並非不再敬拜上帝,而是既要獻祭給上帝,維持著敬虔的宗教外表,但同時卻又拜別神。這情況在《馬太福音》中被主耶書亞(耶穌)引用來指當時的宗教領袖只愛表面上的敬虔,卻缺乏內裏那種上帝對人的慈愛,以致待人沒有憐憫,生命中充滿驕傲和虛假。(參太9:13;另參太12:7)

第七章之後經文開始用以法蓮和撒馬利亞來指以色列。以法蓮是北國以色列中作領導的支派,也是建立北國以色列的耶羅波安所屬的支派(見王上11:26);而撒馬利亞則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是君王的所在地,因此兩者也有其以色列的代表性。而經文用以法蓮和撒馬利亞,也許一方面是強調其領導的無能,另一方面用較小的地域來比喻以色列也能暗示北國正處於一種萎縮的景況,在勢力和屬靈上均步向滅亡。事實上,經文指他們已經失去屬靈的觸覺,以為上帝不在意他們的一切惡行(7:2),又自以為是,以為可以透過求告埃及、投奔亞述去解決問題,因此上帝批評他們的做法是愚蠢無知的行為。(7:10-11;另參參王下17:3-4)而接著第八章更用圖像指他們所栽種的是風、所收割的是暴風(8:7),​​可以說他們是自食其果,甚至是加倍地收取自己所栽種的敗壞。他們投奔亞述、僱用列國,結果上帝讓他們在一切的事上都變得缺乏(就正如2:9-12用何西阿的妻所要經歷的管教那樣),而且不得再住在耶和華的地(暗示要子民被擄去;9:3)。上帝讓以色列敗壞,就是要追討子民的罪孽,懲罰他們的罪惡。(9:9)

以色列的背道(9:10-11:7

第十章一開始續指上帝要定以色列民心懷二意的罪,並要拆毀以色列民的祭壇,粉碎他們的柱像。(10:1-2)而子民必因伯‧亞文(בֵּ֣ית אָ֔וֶן Bet Aven)的牛犢驚恐(10:5),也就是指他們所敬拜和給予他們安全感的金牛犢必隨著上帝的審判而被毀。正如上文提及伯亞文(בֵּ֣ית אָ֔וֶן Bet Aven)的意思是「罪孽的家」,正是要諷刺伯特利(「上帝的家」),因為伯特利是其中一個拜金牛犢的所在地。也就是說,「伯特利」將要被毀壞,就連他們所拜的牛犢也要被擄,而以色列的王將要滅亡。(10:6-8)可以說,上帝指出了以色列民的各樣罪行,也帶出在祂公義的本質下,這些惡行必會引致懲罰和審判的後果,就連「上帝的家」也不能避免,必因其大惡而被滅絕(10:15)。

第十一章經文用了父親和兒子的關係來比喻上帝和以色列民,指上帝在以色列民年幼時就已經愛他、從埃及地召他[10],並曾教導以色列民行走,又用膀臂抱起他們,但以色列民卻像孩子叛逆父親那樣遠離上帝,不省悟其實是上帝一直在醫治他們,用慈繩愛索牽引著他們。(11:1-4)結果雖然他們出了埃及後不再回去,但因為他們不依靠上帝,所以亞述將會作他們的王,雖然他們呼求也不能得到解救。(11:5-7)上帝視以色列為自己的兒子,作為父親的上帝在難受和不得已的心情下仍然要施行管教,為要讓兒子能改過自身[11],並修正他們與父親之間的關係。

上帝憐憫的得勝(11:8-14:9

接著的經文再次喚起上帝對審判以色列的難過心情:「以法蓮哪,我怎能捨棄你?以色列啊,我怎能棄絕你……」(11:8)反映上帝像父親在懲罰自己兒子時那種矛盾不捨的心情。這心情同時交織著上帝對子民的指控:「終日追逐東風,增添虛謊和殘暴,與亞述立約,也把油送到埃及。」(12:1;留意原文在11:12開始了第十二章)經文續指以色列的情況就如早期雅各的生命,在腹中抓住哥哥的腳跟,壯年的時候與上帝角力,並要得勝。(12:3-4)這一方面指出以色列民有源自雅各那種想要滿足自己、掌管自己人生、不肯放手信靠上帝的本性;另一方面經文提起雅各的故事,就如父親憶起兒子年幼時的點滴,上帝也在回顧以色列民的性格和年幼時的軼事。而在複雜的心情中,上帝也必須繼續按公義施行審判,讓撒瑪利亞擔當其背叛的罪孽,經歷將要覆亡的懲罰。(12:14-13:16)

最後,先知提醒子民正確的心態和對上帝的應有回應:「求你除盡罪孽,悅納善行,我們就用嘴唇的祭代替牛犢獻上。亞述不能救我們,我們不再騎馬,也不再對我們手所造的偶像說:『你是我們的上帝』;孤兒在你那裏得蒙憐憫。」(14:1-2)就是子民應離惡行善,回歸依靠上帝,不再隨自己的慾望去依靠偶像和其他的權勢。也唯有這樣才可轉消上帝對子民的怒氣,帶來祂對子民的醫治,讓他們再次經歷上帝所賜的豐盛和供應,甚至再次被上帝大大使用,結出從上帝而來的果實!(14:4-8)

 

《何西阿書》的主題及屬靈提醒

《何西阿書》一方面解釋了以色列民要經歷亡國被擄是因為他們的惡行所致,另一方面反映出上帝在施行審判和管教時帶著難過與矛盾的心情。上帝因著祂的公義不能不施行審判,同時祂因著自己的慈愛和信實,就堅持去愛這群不忠的子民!以下的經文倒影結構[12],或許也反映著上帝這份複雜的心情:

A. 用家庭關係(丈夫和不忠妻子)比喻上帝的愛(1-3章)

B. 以色列將要被審判(4章)

C.以法蓮的各種問題和不忠(5章)

X.上帝喜愛慈愛,但以色列民卻喜歡背約行詭詐(6:1-7)

C’. 以法蓮和撒馬利亞的各種問題和背約(6:8-8章)

B’. 以色列亡國被擄的後果(9-10章)

A’. 用家庭關係(父親與叛逆的兒子)比喻上帝的愛(11-14章)

這結構反映作者是以描述上帝的愛來包圍著上帝的審判和管教,而結構的中心點是解釋上帝是因著祂的慈愛,以致即使祂所愛的人向祂施行詭詐,祂仍然選擇不放棄他們,堅持要愛他們,並管教他們如同父親愛兒子那樣。這些信息特別提醒南國的猶大必須從以色列的失敗中學習功課:不要再在上帝面前行惡、不忠和驕傲,要明白不悔改的後果,以及體恤上帝在管教過程那份難受的心情,以致不要再犯罪得罪上帝。

這卷書對今天的我們有以下的提醒:

1. 何西阿不忠的妻:提醒我們作為上帝子民的身分,就要檢視自己的生命有沒有甚麼地方仍然在得罪上帝,處於放縱自己、不懂感恩、不忠誠對待上帝的情況。例如把自己的滿足感和安全感建基於屬世的事情或享樂上,而不是與上帝的親密關係上。

2. 父親的叛逆兒子:我們明白父親管教兒子的心情嗎?我們有體卹過天父因為繼續看見我們不依靠祂而偏行己路、繼續犯罪的痛苦心情嗎?我們要提醒自己所有不悔改的過錯、或隨意浪費和虛耗生命,都會讓上帝難過和失望。我們要像孝敬地上父母那樣,明白孝敬天父和不讓祂難過的重要。 

3. 何西阿對不忠的妻以及父親對叛逆兒子的愛:雖然何西阿的妻子不忠,但上帝要何西阿贖回她以表達上帝對子民那份不離不棄的愛。同樣,即使兒子如何叛逆,父親仍然看重這份關係,並希望透過管教而扭轉他的生命,並再次接納他來改善雙方的關係。這提醒我們無論過去怎樣犯錯或得罪了上帝,我們仍要知道上帝慈愛的屬性和特質是不會改變的,祂仍然渴望我們回轉悔改,像等待浪子回家那樣盼著我們能再次與祂修復關係,甚至被祂再次使用、靠祂結出果子。另外,兒子也應當向父親學習,我們不但要因著上帝的慈愛而學習回轉悔改,更同樣要培養出這份忠誠的愛,堅定地去愛上帝和愛鄰舍(下文再述)。

 

上帝期望我們活出《何西阿書》的「慈愛」

何2:19我必聘你永遠歸我為妻,以公義、公平、慈愛(חֶסֶד ches̱ed、憐憫聘你歸我; 

何4:1以色列人哪,當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指控這地的居民,因為在這地上無誠信(אֱמֶ֧ת真理),無慈愛(חֶסֶד ches̱ed,無人認識上帝(דַּ֥עַת אֱלֹהִ֖ים對上帝的認識); 

何6:4以法蓮哪,我可以向你怎樣行呢?猶大啊,我可以向你怎樣做呢?因為你們的慈愛(חֶסֶד ches̱ed如同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露水。 

何6:6我喜愛慈愛(חֶסֶד ches̱ed,不喜愛祭物;喜愛人認識上帝(דַ֥עַת אֱלֹהִ֖ים對上帝的認識),勝於燔祭。 

何10:12你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收割慈愛(חֶסֶד ches̱ed你們要開墾荒地,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等他臨到,公義必如雨降給你們。 

何12:6所以你當歸向你的上帝,謹守慈愛(חֶסֶד ches̱ed和公平,常常等候你的上帝。 

《何西阿書》六次出現慈愛(חֶסֶד ches̱ed這個詞,當中的經文可豐富我們對這詞的明白[13]2:19反映慈愛和公義和公平同樣重要。事實上,如果沒有了公義和公平,世界上的邪惡和不公義就不能被消除和平反,而受欺壓的人也不能得到拯救、憐憫和看顧,也就是說不能彰顯出上帝對人的慈愛; 4:1指出慈愛是跟真理、對上帝的認識程度並行,也就是說我們不能靠自己的想法來明白慈愛,我們對人的愛也必須建基於真理和對上帝的明白上,否則所謂的愛就可能只會是短暫、流於感受、受環境所限和為迷戀的人做傻事等等;6:4提醒我們上帝期望我們的生命中應當有慈愛的特質和性情,就是按《聖經》的教導去活出對上帝和別人的忠誠和委身(尤其是婚姻等立約關係中),而這份愛並不是轉眼即逝,需要堅定地維持;6:6提醒我們不要只顧活出敬虔的宗教外表,而是要看重自己的內心是否對人有憐憫和慈愛(留意主耶書亞【耶穌】特別引用這節去指出當時法利賽人的虛假問題;參太9:13、12:17);10:12提醒我們慈愛是堅毅和忠誠的,這並非一種一朝一夕而有的特質,而是需要經過栽種、澆灌、一個孕育成長的過程,才能生發出即使情況和環境讓自己失望、難過,但仍然選擇堅持不變去愛和忠誠地看待對方;最後12:6提醒我們慈愛和公平是有可能流逝和失去的,所以必須好好謹守保存,讓我們的生命能夠常常彰顯天父的這些特質和性情。 

 

結語:活出慈愛和忠誠的生命

《何西阿書》作為《十二先知》的起首帶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當上帝的子民犯錯得罪祂以致要被審判和管教時,上帝並沒有放棄百姓,而是堅持要去愛這群不忠和叛逆的子民,並透過教導、提醒、管教去挽回和重建他們與自己的關係。這讓我們看見上帝的先知所發出的指責、警告和審判,並非帶著惡毒或仇恨,或樂見子民經歷受罰的痛苦,而是背後有著上帝一份慈愛的性情和難過的心情去施行審判和拯救。最終的目的是為要修補關係、彰顯上帝的公義、讓子民回轉歸向祂。所以,我們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在上帝先知的位置上去審判或論斷別人,以此來宣洩自己的情緒、立場和感受,而是要先在內心栽種一份對上帝和對別人的慈愛。

另外,《何西阿書》用了許多詩歌體裁的特色,包括圖像和隱喻,去表達面對著不忠和叛逆的子民,上帝內心所流露的一份難過和矛盾的心情。祂就是因著對我們的慈愛、一份在立約關係中信實不變的委身和忠誠,以致在我們還作罪人、對祂和別人不忠的時候,祂仍然選擇去愛和接納我們,差派主耶書亞(耶穌)去為我們犧牲,施行救贖,為要挽回我們的生命。那麼,我們有沒有體會天父這份在難過中仍然愛我們到底的心腸,從而去省察自己一切不虔不孝的言行?我們能否更體恤天父渴望我們回轉悔改歸向祂的心意,以致不再常常行惡得罪上帝,讓祂的聖靈擔憂(弗4:30)?但願我們的行事為人與我們所蒙的呼召和承受的救恩相稱(弗4:1),活出像天父那樣慈愛的生命,以忠誠的愛去愛上帝和愛別人。阿們!


[1]「願十二先知的骸骨,從墳塋中展現新生命;因他們安慰了雅各之民,以堅定的盼望解救他們。」(《便西拉智訓》〈德訓篇〉49: 10)

[2] Adele Berlin and Marc Zvi Brettler, eds., The Jewish Study Bible: Second Edition ,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1125.

[3] J. Daniel Hays, The Message of the Prophets ,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10), 262.

[4]各書之間的連繫並不明顯,但有一些書卷之間相關片語和主題反映各書卷的內容也許有參照的情況。例如「耶和華必從錫安吼叫」(珥3:16、摩1:2);「全地都當在他面前肅靜」(該2:20)和「在主耶和華面前要靜默無聲」(番1 :7);《阿摩司書》結束時提及以東的終結,這與緊接著的《俄巴底亞書》主題相同。

[5] RC Sproul, ed.,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rlando: Ligonier Ministries, 2005), paragraph 19761.

[6]雖然《何西阿書》的內容是關於北國以色列,但標題卻較多用南國猶大君王的年號,學者有不同看法。例如:這書的寫作對像是南國被擄回歸後的猶太人,另外也有說法指緊接著耶羅波安二世之後北國以色列的政治局勢動盪,君王任期可短至數月,因此以當時北國的君王年號來作參考並不太合適。

[7]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708。

[8] J. Andrew Dearman, The Book of Hosea ,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Old Testament ;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0), 93.

[9]當中6:2「過兩天他必使我們甦醒,第三天他必使我們興起,我們就在他面前得以存活。」更常被解釋為是《希伯來聖經》裏對三天後有復活的支持理據(參太16:21;約2:22、20:9;林前15:4)。

[10]《馬太福音》2:15記載大希律死後,耶書亞從埃及上來返回以色列地,是要應驗《何西阿書》這裏所指的「我從埃及召我的兒子出來。 」這是第二聖殿時期拉比常用的解經方法,雖然處境不可同日而語,但兩者可以用「我的兒子」作為關聯的鑰詞去用作解釋或成就《希伯來聖經》的經文。

[11]另參「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勤加管教。」(箴13:24)

[12]建基於李思敬博士,「火煉的新生」《十二先知》釋義中《何西阿書》的文學倒影解構。

[13]慈愛(חֶסֶד  ches̱ed)這個名詞在整本《希伯來聖經》出現249次,而《十二先知》則只有13次,當中《何西阿書》就佔了6次之多。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