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耶和華的日子

《新約聖經》綜覽《彼得後書》:信徒應當要怎樣預備主的再來

「安息日研經坊」(2024)《新約聖經》綜覽:《彼得後書》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聖彼得大教堂前的聖彼得雕像 – 羅馬,義大利 – 梵蒂岡城(來自 Yayimages)

簡介《彼得後書》

書名:彼得後書,希臘文ΠΕΤΡΟΥ ΕΠΙΣΤΟΛΗ ΔΕΥΤΕΡΑ,意思是「彼得的書信(第二)」[1]

作者:使徒西門.彼得;但有不少意見認為作者不是他本人,因為前書和後書在主題、希臘文的用詞、寫作風格、引用經文的手法上都不太一致。然而由於代筆在古代書信中很普遍(例如:羅16:22),加上彼得可能用了不同的代筆去寫下前書和後書,甚至過程或許不是按照彼得的口述逐字地謄寫,而是代筆透過彼得提供的主題及要點寫成,之後再讓他過目修改,所以雖然兩封書信在用詞和風格上未必一致,但也不能否定它們都是聖靈感動使徒彼得去向當時信徒發出的信息。

對象:第一世紀的外邦信徒,並像前書那樣主要寫給散居在現今土耳其北部一帶的外邦信徒。[2]

成書日期、地點:約公元60-65年間;寫於前書和彼得殉道之間。前書的成書日期在公元60年前後(見《彼得前書》的摘要簡介[3]),雖然後書跟前書一樣未有反映尼祿對基督徒的嚴峻迫害,但彼得在後書中暗示自己將要離世(見1:13-15),而彼得約在公元65-67年間殉道,所以估計這書大概寫於公元60-65年間。寫作地點與前書一樣,仍舊在羅馬。

寫作背景:上一封書信《彼得前書》主要教導信徒如何面對和克服信仰上的逼迫,而隨著基督徒所受到的逼迫不斷增加,但主再來的應許仍未出現,以致有假教師和好譏誚的聲音出現,提出了一些與使徒和《希伯來聖經》不符、否定主再來施行審判等的教導,故此作者再寫第二封書信去作出回應。另外,由於作者預計自己快將離世,所以他也盼望對信徒作出最後的教導和勸勉。

寫作目的:提醒外邦信徒讀者要讓自己的靈命不斷成長,建立出應有的屬靈品格和美德,並要明辨真理,作者也指出一些假教師和好譏誚的人在教導上的謬誤,澄清主再來和末世審判的真確性。

寫作特色:

1. 這信可算是彼得殉道離世前對信徒的遺言(1:13-15);

2. 內容強調使徒的權柄(3:2);

3. 這信與《猶大書》的主題和內容接近,尤其是第二章的內容與《猶大書》出現不少平行的地方,可以說這信在撇除了《猶大書》對經外文獻的引用及猶太釋經的部分之後,餘下的信息和用詞上大致相同。故此有說法指《猶大書》的作者是根據《彼得後書》的內容而寫成的,理由是使徒彼得較知名、是信徒熟悉的大人物;不過,近代學者則較多認為情況剛好相反,是使徒彼得運用了《猶大書》的內容而寫成《彼得後書》的,理由是對當代的信徒來說,《猶大書》的作者猶大是耶書亞(耶穌)的親兄弟,他在早期教會的地位可與小雅各(主的另一個親兄弟)相約,在當時更為信徒所認識和敬重。無論如何,我們可從兩封書信的平行,理解到當代信徒的處境以及他們正在面對的困難和挑戰;

4. 這信沒有像《彼得前書》那樣用「經上說」去引用《希伯來聖經》、解釋耶書亞的身分、資格以及他怎樣成就經文之類,而是直接用片語去帶出《希伯來聖經》的記載,例如:「太古憑上帝的話有了天,並由水而出和藉著水而成的地」(3:5)、「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3:8);

5. 比《彼得前書》更多與希臘世界的觀念平行,例如:1:6-7所列出的品格並非信徒所獨有,也是希臘世界所重視的一些美德。

 

全書大綱

I. 信仰的確據

1. 問候(1:1-2)

2. 在信心上要長出的品格(1:3-11)

3. 他榮美的見證人(1:12-21)

II. 要小心假教師(2:1-22)

III. 主的日子

1. 末世的譏誚者(3:1-10)

2. 新天新地(3:11-18)


I. 信仰的確據

1. 問候(1:1-2

彼後1:1 耶穌基督的僕人(δοῦλος bond-servant)和使徒西門.彼得寫信給那因我們的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的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

彼後1:2 願恩惠、平安,因你們認識上帝和我們的主耶穌,多多加給你們!

彼前1:1 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寫信給那些被揀選,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寄居的人,

1:1-2是這封書信的問候語,也是全書的前言,說明了作者自己和收信對象的身分。相比彼前1:1,彼後1:1加入了「僕人」的描述和使用全名「西門.彼得」去介紹作者自己,這與書中假教師的不實身分形成對比,突顯作者才是基督的真正僕人,同時強調自己作為使徒的身分資格。另外,可能因為這信也算是作者臨離世前對信徒的遺言(1:13-15),所以內容情詞迫切,並要清楚交代自己的身分,以防備任何誤以為作者不是他本人的情況。當中1:1作者用這句話「因我們的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的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去描述收信的信徒,一方面說明作者當時之所以能夠有信心,所靠的其實跟收信的外邦信徒一樣,全是建基於上帝和主基督的義(而不是他自己的身分或本事),可見作者放下自己的使徒身段,顯出一份與平信徒看齊的謙卑。而1:2的祝福,是提醒信徒在信主之後,仍然必須透過繼續認識上帝和與主建立更深的關係,好得著從上而來更多的恩惠和平安!

2. 在信心上要長出的品格(1:3-11

1:3-11主要指出上帝已經給予信徒充足的屬靈能力和應許,能有離惡行善的能力,因此信徒應該要有目標地在屬靈的品格上不斷叫自己成長和進步!

彼後1:5 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努力。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

彼後1:6 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

彼後1:7 有了虔敬,又要加上(φιλαδελφία philadelphia)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ἀγάπη agape)眾人的心。

當中的1:5-7列出從有信心起始,屬靈品格將可以怎樣持續地進步的每一個階段[4],最終達至「愛弟兄的心」和「愛眾人的心」,這裏的原文其實是用了兩個不同的「愛」字(中文直譯為「有了愛,再加上愛」),其中前者的「愛」 φιλαδελφία philadelphia 的確可理解為「愛弟兄」,而後者的「愛」 ἀγάπη agape 則指一份願意犧牲、無條件的愛(也就是主基督對我們的愛)。如果從福音書的記載回顧彼得的生平,這份 ἀγάπη agape 的愛正好是主在復活之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參約21:15-17)當中首兩次向彼得提問和期望他要有的那份「愛」,而彼得也期盼信徒同樣要以生發出這種「愛」為目標。1:8-11用了正反的說法多次強調信徒必須要有「這幾樣(就是1:5-7所列的屬靈品格)」,好讓我們不至於懶散不結果子,懂得真正從過去的罪中得潔淨,使自己的蒙召和被選堅定不移,豐豐富富地進入「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度」裏。也就是說,我們信主雖然是單靠「恩典」和「信心」而不是靠行為,但我們必須刻意地讓自己的靈命持續不斷地成長,直至活出像基督那份願意犧牲的愛為止,否則就有可能動搖我們的屬靈身分和召命!可惜基督教的群體容易高舉「因信稱義」而看輕生命因信心而必須要有的改變,情況就如擁有15年免費教育的香港學生,他們無須靠好成績(好行為)才得以繼續有書讀,但這不等於可以放任自己不溫習、不做功課、不考試升班,因為這樣等同失去了學生本身的身分和使命。同樣地,我們既然有了信徒的身分,就必須要致力朝著靈命成長和進步的方向邁進。

3. 他榮美的見證人(1:12-21

1:12-15指即使信徒讀者已經知道了這些事(上文列出的屬靈品格和不斷成長的需要),作者認為仍然必須常常提醒他們,甚至因著他快將離世(「脫離這帳棚」;見1:13-15),所以更要盡心竭力地強調這些事的重要性。他在教導靈命要成長的信息之後,在1:16-21強調使徒和先知都是這些事的見證人,也就是指他們的信息可靠,信徒讀者必須看重這些來自上帝的話!

首先,作者作為使徒的一分子,他親眼見證過主基督的威榮,當中1:17-18所指的這份「榮耀」應該就是福音書中「登山變像」的經歷(見太17:5及其平行經文),所以他自己是有力的見證人。

彼後1:19 我們有先知更確實(βεβαιότερον completely reliable 完全可靠)的信息,你們要好好地留意這信息,如同留意照耀在暗處的明燈,直等到天亮,晨星在你們心裏升起的時候。

接著的1:19-21再指出另一種有力的見證人——舊約的先知。其中1:19「如同留意照耀在暗處的明燈,直等到天亮,晨星在你們心裏升起的時候」這句話,往往被誤以為與民24:17「有星出於雅各」的彌賽亞應許有關。但其實這裏的晨星只是一個例子用來比喻要注視明燈在漆黑中出現的時刻,重點在於「你們要好好地留意這信息」所指的一種心態和期待。也就是說,信徒要像留意在漆黑中晨星何時會出現那樣,去等候先知的信息所提及的時機將在何時應驗。其中絕大部分先知都強調「耶和華的日子」這個上帝審判的時刻(例如珥1:15、俄15等),所以作者看來是要讀者留意「主再來的日子」的出現。可以說,這是把《希伯來聖經》(或《舊約聖經》)中所提及主耶和華的日子與主基督再來的日子作平行對照,讓信徒從《聖經》的先知啟示想到,正如先知預言耶和華的日子那樣,基督將來也必定會再來。1:20-21強調《希伯來聖經》上所記的預言(先知所說的話)不能隨自己的意思解釋,因為這些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來的上帝的話。換言之,只有使徒和先知等見證人才有資格解說(從現今的角度來看就是《新約聖經》與《舊約聖經》一同為主所作的見證),作者之所以要這樣鋪陳,無非是為了對比接著下文所提及的假先知和假教師,表示他們的教導都與《聖經》中上帝透過先知所發的信息不符,信徒要認清誰才是上帝的真正僕人,和哪些才是真正來自上帝的教導。

 

II. 要小心假教師(2:1-22

第二章開始指出假教師的問題,這是全書中十分突出的主題,並與《猶大書》有不少平行之處(兩者的平行對照會留待《猶大書》的查經摘要再討論)。首先,2:1提及從前(舊約時代)有「假先知」的出現,而當時則有「假教師」的出現,這記述的次序跟上文所記的「使徒」和「先知」成了一個文學上的倒影結構和對比:

A. 1:16-18 使徒(不是隨從一些捏造出來的無稽傳說;見1:16)

B. 1:19-21 舊約先知

B’. 2:1a 假先知

A’. 2:1b-3 假教師(要用捏造的言語;見2:3)

作者指出,這些假教師的特徵是行事不光明正大、不忠誠和貪心(2:1-3),信徒要留意這些並防範他們對真理之道的毀謗。而接著的2:4-8,作者用了三個《聖經》的例子去指出假教師的錯謬:a)上帝沒有寬容犯了罪的天使[5];b)上帝沒有寬容上古的世界所以用了洪水來毀滅;c)上帝判決了所多瑪和蛾摩拉。作者嘗試用這些例子去證明上帝的審判必然會出現(正如上帝在歷史裏的作為),強調上帝必然會審判不義,同時在祂的審判中拯救義人(例如拯救洪水時代的挪亞和在滅所多瑪時拯救羅得;2:6 // 猶15)。因此,我們可以估計當時假教師的教導否定了:上帝審判的必然性、上帝也會追究信徒的不義、信徒不應放縱自己等的真理之道。接著,作者再次強調上帝必然會審判不義的人(2:9),尤其是這些膽大任性、無懼地毀謗眾尊榮者的假教師,就連天使那麼有能力也不會像他們那樣膽敢說毀謗的話(2:10-11 // 猶8、9、16、18)。然後,作者比喻這些假教師為沒有理性的牲畜、跟生來就要被捉拿宰殺的一樣,不但無知,而且是敗壞別人和自己、喜歡受不義的工錢、喜愛白晝狂歡、引誘心不堅定的人、習慣性貪婪等等,而他們所走的正是假先知巴蘭之路(2:12-17 // 猶10-13)。讀者們要知道,巴蘭在《聖經》傳統中和當時猶太人的觀念裏是個不義的假先知,上帝不會聽他的禱告(參申23:5、書24:10、猶11、啟2:14)。他明知上帝已經吩咐了他不要按照當時摩押王西撥的兒子巴勒所要求的去做(咒詛出埃及不久的以色列民),但卻仍然期望上帝或會改變心意,去讓自己可從這份受聘的差事中獲利(參民22章)。不但如此,巴蘭並沒有從這次的錯誤中悔改,他後來為摩押王巴勒獻計,在毗珥的事上透過婦女的誘惑讓以色列民陷在罪裏得罪上帝,以致上帝要用瘟疫來對付以色列民(見民31:16)。也就是說,他明知上帝的原則和行事作風,但卻想要借上帝的手去達到自己的個人目的!而作者在2:12-19中用巴蘭作為例子,除了提醒信徒不要沾染貪愛不義之財、好宴樂、滿眼淫色、習慣貪婪這些不斷滿足自我慾望的問題(2:13-15),同時也提醒信徒不要聽信假教師而犯下「明知故犯」的罪。

作者在上文提及舊約時代中既有耶和華先知為上帝說話的同時,也會有假先知的出現(用巴蘭作為例子),那麼當時的信徒同樣會有來自使徒們的教導,但也會有一些假教師的教導。所以信徒必須明辨!接著作者繼續描述這些假教師對信徒的影響:用肉體的情慾和淫蕩的事引誘那些剛信主、脫離了錯謬人生的信徒,讓他們回復昔日未信主的舊我生活,致使他們繼續活在罪中得罪上帝,又應許信徒有放縱情慾、貪婪、滿足自己利益的自由,但其實這些是叫人成了腐敗的罪的奴隸。(2:18-19)作者指出,信徒既然認識了主、知道義路和恩典,但卻選擇不努力去行的話,就會走向背棄上帝、後果不堪設想的景況。(2:20-22)簡而言之,作者提醒信徒讀者,當時假教師的教導只強調上帝的恩典,而無視祂對信徒的聖潔要求和祂會施行公義的審判,以致已信基督和經歷過主恩的信徒,有機會離棄真理之道,明知故犯地作主所憎惡的事,成為持續地得罪主、驕傲和自我的人,最終只會與假教師一起沉淪。


III. 主的日子

1. 末世的譏誚者(3:1-10

彼後3:1 親愛的,我現在寫給你們的是第二封信。在這兩封信裏,我都提醒你們,激發你們真誠的心,

彼後3:2 要你們記得聖先知預先所說的話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傳給你們的。

彼後3:3 第一要緊的,你們要知道,在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的私慾出來譏誚,

彼後3:4 說:「他要來臨的應許在哪裏呢?因為從列祖長眠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啊!」

3:1讓我們知道這是作者的第二封信(所以被稱為《彼得後書》),並且兩封信的目的都是為要提醒信徒讀者,激發他們真誠的心。其中「激發(διεγείρω diegeiro)」一詞在原文有「攪動」的意思,也就是要讓信徒讀者從信中感到扎心、靈命有所覺悟。3:2再次提醒信徒讀者,必須謹記《聖經》的話(上帝透過先知所作的啟示),這也是領受了救主的命令的使徒所傳給他們的信息。可以說,舊約的先知與新約使徒的信息是相符並且一致的(兩者對現今的信徒來說可理解為《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的教導一致)。接著,作者提醒讀者有關末世要注意的事項,當中第一要緊的是要注意有好譏誚的人出現,他們會否定主的再來和末日的審判,也就是說他們的聲音與假教師不謀而合,是鼓勵人放縱私慾、多行不義、相信犯罪也不會有後果。而他們的理由是從列祖長眠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並沒有改變。(3:4)然而,作者按照他們所說的邏輯,表明起初創造的時候旱地的確是藉著水分開而成,但挪亞時代洪水滅世的事件就還原了這個創造的秩序(這是在反駁好譏誚的人的邏輯),並表明歷史上已經有審判世界的先例。因此,正確的邏輯是,審判暫時未出現並不等於日後不會出現,因為天地的存留是按照上帝的話和時間表,但當到了不敬虔的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就會用火焚燒。(3:5-6)作者引用詩90:4提醒讀者:「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3:8)意思是上帝對時間的看法與人不一樣,所以即使人在一生的日子中沒有看見審判的出現,也不等於上帝不打算施行審判!故此,我們要懂得敬畏上帝,並知道因著祂憐憫的心腸,願意人人都有悔改回轉的機會,祂對審判的延遲其實是出於祂的寬容。(3:9)但信徒要留意,主來的時候要像賊一樣,是我們不能預知的(另參太24:32),所以信徒必須警醒和為這個日子的到來作好準備。

2. 新天新地(3:11-18

作者在第三章的起首提到,「上帝的日子」將會來臨,而在審判過後將會有「新天新地」的出現。留意「上帝的日子」和「新天新地」對信徒讀者而言並非全新的觀念,而是與舊約先知書中常提及的「耶和華的日子」以及《以賽亞書》65:17、66:22所記載的「新天新地」平行,所指向的就是上帝的審判和審判之後的彌賽亞國度。可以說,昔日耶和華上帝怎樣透過對以色列民和列國施行審判以帶來新的景象,祂也會同樣在主基督再來的日子時叫這些情況出現。而作為上帝的子民,我們只要致力以聖潔、敬虔度日,就能在經歷「主的日子」之後與「新天新地」永遠長存。(3:11-13)

接著的3:14-18是整封書信的結束,作者最後力勸信徒讀者:

1)既然你們等候這些事(大概是指上文所提及的末世必然會出現的主再來、審判的事),就要竭力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責,與主有著一份平安和好的關係(3:14);

2)要謹慎地研讀使徒保羅的書信,因為無學問而又不小心曲解的話,結果會自取滅亡(3:15-16;也許作者是暗示信徒不要偏頗地看因信稱義、曲解了上帝恩典,導致跟隨了假教師的教導);

3)既然你們預先知道這事(指當時有假教師、好譏誚的人出現),就當防備,免得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從自己穩定的立場上墜落。(3:17)

作者繼3:8之後,再兩度重複地用「親愛的」來稱呼信徒讀者(3:14、17),可見作者在臨離世前像父母擔心子女一樣,他擔心當時信徒的屬靈生命會出現偏差!他最後以「你們倒要在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願榮耀歸給他,從今直到永遠之日。阿們!」(3:18)來作結,反映全書的首尾呼應,作者提醒信徒要注重自身靈命的成長,好防備末世假教導的氾濫。


結語:信徒應當要怎樣預備主的再來

《彼得後書》共有三章,並以「知識」和「認識」貫穿全書(1:5、6、8,2:20,3:18),提醒信徒要在正確地認識主、明白《聖經》、明辨真理上持續不斷地成長,懂得選擇走正確的屬靈道路,以預備自己迎接主的再來,進入新天新地。第一章作者強調屬靈生命成長、成熟的進程,提醒我們要檢視自己的靈命,留意屬靈的品格有否成長、成熟,是否越來越像基督,是否與我們的屬靈身分和召命匹配。

第二章作者指正假教師的問題,提醒信徒正如舊約時代有真先知和假先知的出現,當時也有使徒的純正教導和假教師的教導,所以信徒必須明辨。他提醒信徒不要懷緬未信主前舊我的景況,因為活在貪婪、追求宴樂和滿足自我慾望的心態中,就會很容易被假教師所誘惑,而墮入明知故犯、持續地得罪上帝的景況裏。這提醒了我們,有否不斷提升自己屬靈的分辨力,包括在信仰中是否建立一種願意捨己、愛主愛人的心態,還是自我中心地只想藉上帝聽禱告去滿足自己,導致逐漸離開了真理?

最後第三章作者引用《希伯來聖經》反駁一些好譏誚的人的謬誤,力證主必然會再來施行審判和成就新天新地的應許,提醒信徒應當好好預備自己迎見主面,以聖潔、敬虔、無可指責為目標去度世上的日子。這提醒我們是否深信主必再來,並為此而準備自己見主的面。事實上,作為上帝的兒女我們只是說自己信主是不夠的(《雅各書》2:19也提醒我們鬼魔也信,且怕得發抖),所以我們要問自己怎樣過世上的日子和預備迎接主的再來,包括:我是否肯定主認識我?我信主後有好好為主努力去成長、學習愛祂、活出像主的生命嗎?我的人生在追求地上的成就和快樂,還是追求成為上帝所喜愛的兒女,靈命能持續成長,以致不斷被主使用去建立祂的國度?

筆者很感恩曾在過去工作多年的公司中建立過一個查經團契,後來離職時收到了同事的感謝卡,並看到上面寫著一句「從你身上讓我看見了主」的話。當然,對方不知道筆者的屬靈生命其實也有許多不足和軟弱,但這句話到今天仍然成為筆者的鼓勵,叫我深信努力順服聖靈、活出主的樣式、讓人從自己的言行與真理的教導上去認識主和看見主,正是迎見主面時可獻上最好的一份禮物!求主幫助、求主使用、求主悅納我們每個信徒雖不配但願意努力為主而活的擺上!阿們。



[1] 參彼後3:1「親愛的,我現在寫給你們的是第二封信。……」

[2] 如果這是彼得的第二封書信,那麼收信對象也是相同,按前書的描述,例如:「你們祖先傳下來虛妄的行為」(彼前1:18)、「從前隨從外邦人【新譯:教外人】的心意,生活在淫蕩、情慾、醉酒、荒宴、狂飲和可憎的偶像崇拜中」(彼前4:3)可估計他們並非猶太基督徒,而是外邦信徒。詳情可參前書的摘要簡介。

[3] 見筆者上一篇文章:《新約聖經》綜覽《彼得前書》:信徒要學會如何面對受苦

[4] 有學者指除了首尾的「信心」和「愛」是基督徒對上帝獨有之外,其餘的屬靈特質在希羅世界中也有類似的美德。

[5] 「犯了罪的天使」一般可理解為創6:2所指的「上帝的兒子們」,他們與人的女子結合而犯罪,讓當時的世代充滿強暴。其中兩約之間的經外文獻例如《以諾一書》10:11-15提及到他們要被審判和囚禁直至世代的末了。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西番雅書》:主所愛的,祂必管教

「安息日研經坊」(2021-7-31)《希伯來聖經》綜覽:《西番雅書》(筆者:Herbert Chan

圖為聖殿銅海被迦勒底人擄掠的情境;1896–1902 by James Tissot or followers

這次我們會綜覽《西番雅書》,並討論以下問題:

1. 《西番雅書》有沒有與彌賽亞有關的預言或被《新約聖經》引用?耶書亞(耶穌)怎樣成就這書?

2. 《西番雅書》強調「審判」這個主題,然而主耶書亞已經為相信他的人承擔了罪債,那麼這書對我們信徒來說有甚麼意義和提醒?


簡介《西番雅

1. 書名:《西番雅書》的希伯來書名 צְפַנְיָה Zephanyah來自1:1「當亞們的兒子猶大王約西亞在位的時候,耶和華的話臨到希西家的玄孫,亞瑪利雅的曾孫,基大利的孫子,古示的兒子西番雅(צְפַנְיָה֙)。」

2. 作者:「西番雅」這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的隱藏(hidden)、耶和華的珍藏(treasure-up)」(參BDB),是指耶和華看為寶貴,要珍藏起來的。這個名字很有意思,難怪整本《聖經》裏有不少於四位不同的人物也名為西番雅[1],而《西番雅書》的作者是其中之一。猶太拉比指西番雅與耶利米先知(大概是耶利米作先知的早期)以及女先知戶勒大同期,是約西亞王在位時期的三位先知之一,其中有拉比更指他是先知哈巴谷的門徒,並且是先知耶利米的導師(mentor)[2]。另外,1:1交代作者西番雅的背景時詳述他的四代先祖,這手法十分罕見,而在原文裏最後的先祖是刻意停於「希西家」這名字上,較多的學者認為這是指猶大王希西家,也就是約西亞王可能是西番雅的叔叔,而西番雅在王室和官員中作先知,為要對耶路撒冷的領袖作出提醒,另外這也可能在暗示昔日先祖希西家王推行的宗教改革對當時約西亞王的宗教改革帶來了一定的正面影響。

3. 成書日期和背景:《西番雅書》的成書日期在猶大亡國被擄之前,在約西亞王在位期間(即約公元前 640-609 年)。當時南國猶大的屬靈情況極為黑暗,因為約西亞之前的兩位王瑪拿西和亞們極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王下21:2-22)。例如瑪拿西重新建築了希西家所毀壞的丘壇、為偶像巴力築壇、造亞舍拉雕像放在耶和華的殿內、效法以色列王亞哈所行的。他又在耶和華殿的院子敬拜天上的萬象、讓兒子經火、觀星象、行法術、求問招魂的和行巫,引誘上帝的子民行惡,情況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嚴重,以致耶和華極為憤怒,直接促成了猶大南國覆亡。而約西亞的父親亞們延續父親瑪拿西的惡行,他後來被臣僕背叛和殺死,於是年僅八歲的約西亞登基作王。約西亞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行他祖先大衛一切所行的道,不偏左右。他十二歲那年開始大舉推行宗教改革(見代下34:3),而十八歲時他吩咐修理聖殿期間在殿裏找到律法書(見王下22:1、代下34:8),及後他繼續移除所有對巴力和亞舍拉的敬拜、先祖為天上萬象所造的器皿以至拜偶像的祭司、在猶大城鎮的丘壇和耶路撒冷周圍燒香的丘壇、耶和華殿裏男廟妓的屋子、耶和華殿兩院中所立的偶像和所築的壇等等,讓南國猶大的覆亡延後,不在他在世的日子發生(參王下22:1-23:15;另參代下34:1-35:19)。我們從約西亞所作一連串清除偶像的行動可見,當時上帝子民的屬靈情況已經十分敗壞,敬拜多神或離棄上帝都已成了當時普遍的風氣,而這正是《西番雅書》先知發出警告和審判信息的歷史背景。

4. 大綱:《西番雅書》共三章,大部分內容描述上帝對猶大的指控和審判的話,但在第三章也明顯提及審判中的盼望和拯救,並上帝將要作王的情況等:

I. 審判的日子

A. 審判臨到地上(1:1-3)

B. 審判列國(1:4-3:7)

II. 盼望之日

A. 所有列國將敬拜上帝(3:8-13)

B. 上帝作王掌權(3:14-20)

 

《西番雅書》的內容重點

1. 審判的日子:審判臨到地上(1:1-3)和列國(1:4-3:7

番1:2 耶和華說:「我必從地面上徹底除滅萬物。

番1:3 我必除滅人與牲畜,除滅空中的鳥、海裏的魚、絆腳石和惡人;我必把人從地面上剪除(הִכְרַתִּ֣י,這是耶和華說的。

番1:4 我必伸手攻擊猶大和耶路撒冷所有的居民;從這地方剪除(הִכְרַתִּ֞י剩下的巴力、事奉偶像之祭司的名字與祭司;

番1:5 還有那些在屋頂拜天上萬象的,那些敬拜耶和華指著他起誓,卻又指著米勒公起誓的;

番1:6 並那些轉去不跟從耶和華,不尋求耶和華,也不求問他的。」

番1:7 在主耶和華面前要靜默無聲,因為耶和華的日子(י֣וֹם יְהוָ֔ה Yom YHVH快到了。耶和華已經預備祭物,將召來的人分別為聖。

先知在書卷的起首就宣判耶和華要像昔日在挪亞時期以洪水毀滅世界那樣,經文所用的描述像「反創造」一樣完全相反了上帝在創1章的創世工作,好像上帝子民對祂的離棄和敗壞,在祂眼中就如世界末日那樣絕望(1:2-3)。祂在宣告毀滅世界的同時,表明必會伸手攻擊猶大和耶路撒冷所有的居民(1:4),剪除剩下的巴力、事奉偶像之祭司以及他們的名字,以及子民中的多神敬拜者(1:5)和那些完全離棄上帝的人(1:6),就是所有不是單單敬拜上帝的人。而上帝審判的這個日子是以「耶和華的日子」來表達(1:7),當中「已經預備祭物」和「將召來的人分別為聖」是以諷刺的手法表明上帝只能接納子民的受罰為獻祭,以平息祂的怒氣。

番1:10 「當那日,從魚門必發出悲哀的聲音,從第二城區發出哀號的聲音,從山間發出破裂的大響聲。這是耶和華說的。

番1:11 瑪革提施(字面意思:水泥)的居民哪,你們要哀號,因為所有的商人都滅亡了,滿載銀子的人都被剪除(הִכְרַתִּ֞י

番1:12 那時,我必用燈巡查耶路撒冷,懲罰那些沉湎在酒渣上的人;他們心裏說:『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

番1:13 他們的財寶成為掠物,房屋變為廢墟。他們建造房屋,卻不得住在其內;栽葡萄園,卻不得喝其中所出的酒。」

番1:14 耶和華的大日(יוֹם־יְהוָה֙ הַגָּד֔וֹל臨近,臨近而且甚快;那是耶和華日子的風聲,勇士必在那裏痛痛地哭號。

緊接著經文繼續多次指著這日子來說(1:8-10、14-18,以及之後的2:1-3),描述當時世界和南國猶大將要面對審判的慘況。例如,祂必懲罰所有行不義、殘暴和詭詐的人,而在耶路撒冷城的魚門(位於耶路撒冷城西北方,是通往雅法這商業漁港的城門)和第二城區(即希西家時期因北國滅亡以致大量難民遷入而擴建的耶路撒冷城區,這些難民應更明白罪惡所帶來的審判結果)將要發出哀聲。經文又描述上帝要懲罰那些沉湎在酒渣上,並心裏說:「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的人(1:12)。可以說,《西番雅書》的描述手法極為細緻,像鏡頭從最闊的世界性滅絕一步步走進耶路撒冷城內惡行的描述,繼而聚焦在當時子民內心的惡念。

接著經文多次提及耶和華的怒氣和發怒(1:15、18、2:1-3),並指出子民將要面對急難困苦、荒廢淒涼和黑暗幽冥的日子。當中所有的商人都必滅亡,子民不能以為靠自己的錢財就能避過一劫,因為耶和華妒忌的火必燒滅全地,向地上所有的居民施行可怕的毀滅(1:15-18;有關在「耶和華的日子」中對審判的描述,可另參摩5:18-20、8:3-13;賽2:6-22等)。經文再次提及「剪除(הִכְרַתִּ֞י)」(1:4、11),像要表明只有透過這樣的審判和滅絕才能徹底除去當時猶大的惡。而面對這樣的災難性審判,上帝的子民唯有謙卑、回轉悔改、追求公義,或許可以在上帝的刑罰中得以存活(2:3)。

在描述南國猶大受刑罰之後,經文轉而描述上帝將要對猶大周邊列國也同樣施行審判:

1)首先2:4-7是西面沿海一帶的迦薩、亞實基倫、亞實突等迦南地和非利士地(另參摩1:6-8、結25:16、亞9:5-6等)。上帝要毀滅當中的居民,收服這沿海地區成為日後猶大家的餘民可放牧和安躺之地。也就是說,耶和華要猶大亡國被擄的同時,也應許眷顧被擄的人將要歸回承受地土。

2)然後2:8-10指控東面的摩押、亞捫等地過去辱罵上帝的百姓、驕傲自大,侵犯上帝子民的疆土,所以他們將要像所多瑪、蛾摩拉那樣永遠荒廢(另參結25:3、6等)。

3)接著2:11-12指古實人也要被上帝的刀所殺,說明當時埃及南方強大的古實國最終被北方亞述帝國打敗的這個歷史事實(參鴻3:8-10),背後其實也是上帝的手所作的工。

4)最後上帝攻擊北方,毀滅驕傲自大的亞述,讓素來歡樂、安然居住,自誇說「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沒有別的」的亞述首府尼尼微城,變成荒涼、野獸躺臥、被人嗤笑之地。這是指著巴比倫將要怎樣毀滅亞述而言,可見這些帝國的興起與衰落,其實也是上帝的掌權。

番3:1 禍哉,這欺壓的城!(指耶路撒冷)悖逆,污穢,

番3:2 不聽從命令,不領受訓誨,不倚靠耶和華,不親近它的上帝。

番3:3 其中的領袖是咆哮的獅子,審判官是晚上的野狼,不留一點到早晨。

番3:4 它的先知是虛浮詭詐的人,祭司褻瀆聖所,強解律法。

番3:5 耶和華在它中間行公義,斷不做非義的事,每早晨顯明他的公義,無日不然;只是不義的人不知羞恥。

番3:6 「我已經除滅(הִכְרַ֣תִּי;剪除)列國,使他們的城樓荒廢。我使他們街道荒涼,無人經過;他們的城鎮毀壞,沒有人,沒有居民。

番3:7 我說:『只要你敬畏我,領受訓誨;其住處就不會照我原先所定的被剪除(יִכָּרֵ֣ת。』然而,他們從早起來就在各樣事上敗壞自己。

在預言猶大鄰國的結局後,第三章開始經文又轉回指責耶路撒冷,因為3:1-4的描述,尤其是先知行詭詐和祭司強解律法(תּוֹרָֽה Torah)等,都明顯是指著猶大領袖的問題而言。經文指耶路撒冷變成悖逆、污穢、不聽從命令,不領受訓誨,不倚靠耶和華,不親近上帝之地,反映這個本來上帝揀選立為祂居所、彰顯公義之地,卻成了不義的人不知羞恥地行惡之地,以致上帝要像荒廢其他列國一樣毀壞這城。不過,與審判列國的不同之處,在於上帝仍然憐憫祂的子民,仍然給予他們機會,只要他們願意恢復敬畏上帝和聽從祂的訓誨就可以免受被剪除(יִכָּרֵ֣ת的結局(可惜3:7記載子民並沒有改變以致經歷亡國被擄)。這裏書卷再度兩次提及「剪除(הִכְרַ֣תִּי」(見3:6、7),跟之前兩次的出現(1:4、11)起了首尾呼應的作用,提醒和警告上帝的子民將要面臨被剪除,好讓子民懂得悔改和敬畏祂。事實上,上帝對南國猶大以致周邊列國施行審判,就是要告訴祂的子民自己會公義地審判,除掉一切的惡,他們既不要以為列國比耶和華厲害(因為他們也在上帝面前站立不住),亦不要以為上帝的子民行惡是沒有後果要承受,可以在審判中獲得豁免,他們與列國的分別只在於上帝額外對他們的憐憫和管教,為要拯救他們返回與上帝立約的關係裏。

2. 盼望之日:所有列國將敬拜上帝(3:8-13)和上帝作王掌權(3:14-20

番3:8 「你們要等候我,直到我興起擄掠的日子;因為我已定意招聚列邦,聚集列國,將我的惱怒,我一切的烈怒,都傾倒在它們身上。我妒忌的火必燒滅全地。這是耶和華說的。

番3:9 「那時,我要改變萬民,使他們有清潔的嘴唇,好求告耶和華的名,同心合意事奉我。

番3:10 那些向我祈求的,我所分散的子民,必從古實河的那一邊,獻供物給我。

番3:11 「當那日,你必不再因一切得罪我的事蒙羞,因為那時我必從你中間除掉狂喜高傲的人,在我的聖山上你也不再狂傲。

番3:12 我卻要在你中間留下困苦貧寒的百姓,他們必投靠耶和華的名。

番3:13 以色列的餘民必不行惡,不說謊,口中沒有詭詐的舌頭;他們吃喝躺臥,無人使他們驚嚇。」

從3:8開始,上帝表明祂的子民要等待祂把怒氣傾倒在列國身上的日子,因為上帝不單藉此拯救和潔淨以色列民,也會潔淨和改變外邦人,讓他們懂得求告祂和事奉祂(3:9)。可以說,透過耶和華的日子所帶來的審判與管教,上帝對祂的子民和屬於祂的外邦人施行拯救。那時,分散的上帝子民將要帶供物獻給上帝,這跟之前1:7所提及以「審判人、刑罰人」作為獻祭供物成了一個對照,這時子民不再因為過去的罪和所經歷的審判而蒙羞,同時亦不能像之前那樣高傲自恃(3:11),因為萬民都要尊崇上帝。因著上帝的審判和拯救,以色列民再次投靠上帝並生命得以被煉淨,成為不行惡、不說謊、不詭詐的人,以致上帝能夠住在他們中間,賜下祂的同在和平安(3:12-13)。

番3:14 錫安哪,應當歌唱!以色列啊,應當歡呼!耶路撒冷啊,應當滿心歡喜快樂!

番3:15 耶和華已經免去對你的審判,趕出你的仇敵。以色列的王——耶和華在你中間;你必不再懼怕災禍。

番3:16 當那日,必有話對耶路撒冷說:「不要懼怕!錫安哪,不要手軟!

番 3:17 耶和華——你的上帝在你中間  大有能力,施行拯救。他必因你歡欣喜樂,他在愛中靜默,且因你而喜樂歡呼。

番3:18 我要聚集那些因無節期而愁煩的人,他們曾遠離你,是你的重擔和羞辱。

番3:19 那時,看哪,我必對付所有苦待你的人,拯救瘸腿的,召集被趕出的;那些在全地受羞辱的,我必使他們得稱讚,享名聲。

番 3:20 那時,我必領你們回來,召集你們;我使你們被擄之人歸回的時候,我必使你們在地上的萬民中享名聲,得稱讚;這是耶和華說的。」

這時,書卷起首提及的一切審判和驚惶都要過去,以色列民要為著上帝對他們的赦罪、趕出他們的仇敵、住在他們中間而歡呼歌唱(3:14-15)。上帝不單在祂的子民中間與他們同在,更表明會為他們平反,對付所有苦待他們的人,拯救他們當中受欺壓的、瘸腿的、被趕出的、在全地受羞辱的並必使他們得稱讚,享名聲(3:16-20)。換句話說,在人看來已經毫無價值、被人唾棄的人都能因著上帝的拯救而生命被扭轉。而《西番雅書》以此結束明顯也徹底改寫了之前所描述的全地性審判,叫人明白在上帝的審判中有盼望和拯救,並且必須要經過公義的審判才能出現。


耶書亞(耶穌)怎樣成就《西番雅書》?

《西番雅書》雖然以耶和華從審判中帶來徹底的改變和拯救作結,但經文並沒有提到祂會呼召、膏立或差遣某位領袖或使者,或出現與彌賽亞有關的字眼例如「大衛子孫、耶西的根」,因此我們難以指出這書有直接跟彌賽亞(君王、先知或祭司等身分的上帝僕人)或彌賽亞應許有關的痕跡。另一方面,《新約聖經》也沒有明顯地解釋或引用《西番雅書》的經文,當中只有幾段經文可以隱約看見一些在《西番雅書》裏出現過的片語或用詞(見下表)[3]

《西番雅書》

《新約聖經》

番1:11 瑪革提施的居民哪,你們要哀號,因為所有的商人都滅亡了,滿載銀子的人都被剪除。

雅5:1 注意!你們這些富足人哪,要為將要臨到你們身上的災難哭泣、號咷。

番2:7 這地必為猶大家的餘民所得;他們要在那裏放牧,晚上躺臥在亞實基倫的房屋中;因為耶和華──他們的上帝必眷顧他們,使被擄的人歸回。

路1:68 「主──以色列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因他眷顧他的百姓,為他們施行救贖,

番3:13 以色列的餘民必不行惡,不說謊,口中沒有詭詐的舌頭;他們吃喝躺臥,無人使他們驚嚇。」

約1:47 耶穌看見拿但業向他走來,就論到他說:「看哪,這真是個以色列人!他心裏是沒有詭詐的。

啟14:5 在他們口中找不出謊言,他們是沒有瑕疵的。

番 3:15 耶和華已經免去對你的審判,趕出你的仇敵。以色列的王──耶和華在你中間;你必不再懼怕災禍。

啟21:3 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他要和他們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另參約1:14)

番3:16 當那日,必有話對耶路撒冷說:「不要懼怕!錫安哪,不要手軟!

來12:12 所以,你們要把下垂的手舉起來,發酸的腿挺直;

《西番雅書》既然沒有有關彌賽亞的預言或應許,也沒有清楚被《新約》經文所引用或解釋,那麼主耶書亞有沒有成就這書?或許我們可從一些主題上看見主耶書亞對《西番雅書》的成就。

1. 耶書亞(耶穌)把人從罪中贖回

番2:6 沿海之地要變為草場,牧人的住處和羊群的圈。

番2:7 這地必為猶大家的餘民所得;他們要在那裏放牧,晚上躺臥在亞實基倫的房屋中;因為耶和華——他們的上帝必眷顧他們,使被擄的人歸回。 

番3:9 「那時,我要改變萬民,使他們有清潔的嘴唇,好求告耶和華的名,同心合意事奉我。

番3:10 那些向我祈求的,我所分散的子民,必從古實河的那一邊,獻供物給我。

番3:15 耶和華已經免去對你的審判……

番3:17 耶和華——你的上帝在你中間大有能力,施行拯救……

《西番雅書》指出上帝要從審判中救贖祂的子民、眷顧和免去對他們的審判(2:7、3:15、3:17),甚至要改變萬民(2:7、3:9)、使他們得潔淨後可以求告祂、事奉祂、獻供物給祂(3:9-10)。同樣地,上帝的這些心意也在《新約聖經》出現,並且是透過主耶書亞來成就的。

路1:68「主——以色列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因他眷顧他的百姓,為他們施行救贖,

羅3:24 如今卻蒙上帝的恩典,藉著在基督耶穌裏的救贖,就白白地得稱為義

弗4:30 不要使上帝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救贖的日子來到

西1:14 藉著他的愛子,我們得蒙救贖,罪得赦免。

路1:68記載上帝要透過耶書亞去眷顧祂的百姓和施行救贖;羅3:24清楚指出上帝的救恩就如昔日上帝白白地免去以色列的罪一樣,而信徒也是藉著信主而白白稱義(另參弗2:8解釋得救是本乎恩和因著信),就是因著主的救贖而罪得赦免(西1:14)。另外,信徒也要等候將來上帝在審判過後終極救贖的來臨(弗4:30),這就如昔日《西番雅書》時期的上帝子民那樣,被擄過後將會有上帝的救贖出現,他們要等上帝審判列國,為他們平反,最終經歷上帝帶領他們歸回並召集屬祂的人,而這情況也同樣出現在列國身上,他們也會在審判過後有機會歸向上帝(番3:9-10)。也就是說,審判和被擄回歸是救贖的影兒,耶書亞透過十字架的刑罰把世人從罪中救贖出來才是真像,成就上帝對人的終極拯救。

2. 耶書亞(耶穌)要牧養上帝的子民以及圈外的羊

《西番雅書》不但提及上帝眷顧祂的子民(2:6-7),也同時提及祂對外邦人的看顧(3:9),甚至祂要拯救瘸腿的、召集被趕出的,使那些在全地受羞辱的得稱讚和享名聲(3:19),表明了上帝對外邦人和那些被人厭棄的人的接納。這就正如《約翰福音》第10章提及主自己是好牧羊人,但他不但牧養以色列民,並說「我另外有羊,不屬這圈裏的,我必須領牠們來,牠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約10:16)意思就是他要眷顧以色列家以外的外邦人。

弗2:12 要記得那時候,你們與基督無關,與以色列選民團體隔絕,在所應許的約上是局外人,而且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上帝。

弗2:13 從前你們是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他的血,已經得以親近了。

……

弗2:19 這樣,你們不再是外人或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裏的人了,

《以弗所書》2:12-22說明外邦人因著基督的緣故能夠與以色列民同被接納和眷顧,他們本來是局外人,這跟那些因不健全而不能進入以色列群體的人一樣被人厭棄,然而因著耶書亞的緣故而能夠與聖徒同國,成為上帝家裏的人。可見《西番雅書》中上帝對外邦列國以及那些瘸腿和被人厭棄的人的接納也是個影兒,而真像是主耶書亞成就對外邦人和被人厭棄、瘸腿、瞎眼等等以色列家的局外人的接納,讓他們得以親近上帝,生命被扭轉成為彌賽亞聖殿的一部分(弗2:21)。

3. 耶書亞(耶穌)再來時要施行審判,成就「耶和華的日子」!

林前5:5 要把這樣的人交給撒但,使他的肉體敗壞,好讓他的靈魂在主的日子可以得救。

帖前5:2 因為你們自己明明知道,主的日子來到會像賊在夜間突然來到一樣。

帖後2:2 無論藉著靈,藉著言語,藉著冒我的名寫的書信,說主的日子已經到了,不要輕易動心,也不要驚慌。

彼後3:10 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一樣來到;那日,天必在轟然一聲中消失,天體都要被烈火熔化,地和地上的萬物都要燒盡。

猶6 至於那些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的天使,主用鎖鏈把他們永遠拘留在黑暗裏,等候大日子的審判。

啟6:16 向山和巖石說:「倒在我們身上吧!把我們藏起來,躲避坐寶座者的臉面和羔羊的憤怒;

啟6:17 因為他們遭憤怒的大日子到了,誰能站得住呢?」

啟16:14 他們本是鬼魔的靈,施行奇事,到普天下眾王那裏去,召集他們在全能者上帝的大日子作戰。

《西番雅書》多次用「耶和華的日子」(1:7-10、14-17)或「耶和華發怒的日子」(1:18、2:1-3)來表達上帝的審判來臨。《新約聖經》也清楚記載到上帝審判的日子,但要留意因為猶太人不會直呼上帝的名字「耶和華」(יְהוָ֣ה YHVH)而是普遍用「主」(Adonai)」去稱呼,以致在《希伯來聖經》被翻譯為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的時候,「耶和華」的名字就已經普遍被翻譯為「主」(κύριος kurios),而這個對上帝名字稱呼的傳統也繼續反映在《新約聖經》的希臘文裏。因此,當《新約聖經》的經文裏出現「主」的時候,我們不應馬上以為這必定是指著「主耶穌」而言的,而是要先看清楚上下文才可作判斷。要知道,耶書亞第一次來到世上時,他多次表明自己是要召罪人悔改和赦罪,而不是要施行審判(太9:13;路7:48、23:24;約8:11、12:47-48等),他是在復活升天後才獲授權去作審判活人死人的審判者[4]。因此,「主的日子」仍然可以指「耶和華的日子」(另參路17:26「人子的日子」,見註4),只是耶和華是用祂的愛子耶書亞去代表自己履行審判者的角色而已(這是成就上帝在末後的審判計劃;參約5:22、27;徒2:33-35、詩2、詩110等)。可以說,「耶和華的日子」並非一個固定的日子或單單指著昔日猶大亡國被擄的日子而言,而是代表著上帝要來作主導、行使祂的王權、施行審判和拯救的時間。因此,昔日《西番雅書》所提及的「耶和華的日子」對當時的人而言就是上帝對他們和列國的末日審判,而這個影兒的真像就是上帝授權耶書亞在末後再來施行審判的日子了。


主耶書亞(耶穌)既已為人承擔了罪債,那麼《西番雅書》強調的審判對信徒來說有甚麼意義和提醒?

彼前4:17 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上帝的家開始;若是先從我們開始,那麼,不信從上帝福音的人將有何等的結局呢?

彼前4:18「若是義人還僅僅得救,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將有何地可站呢?」

來12:5 你們又忘了上帝勸你們如同勸兒女的那些話,說:「我兒啊,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不可灰心;

來12:6 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他所接納的每一個孩子。」

雖然主耶書亞第一次來的時候已經透過十字架上的白白犧牲為世人承擔了罪債,然而這不代表信徒就不用經歷上帝的審判。彼前4:17清楚提醒我們,審判要從上帝的家,也就是從所有信徒(教會)開始;而彼前4:18更提醒信徒因著耶書亞而稱義也只不過是僅僅得救而已,因此,我們不能因為主耶書亞為我們承擔了罪債而繼續犯罪或放任自己過不敬虔的生活,而是要知道我們被他的寶血買贖回來,就已經是屬於主耶書亞的人,不再屬於自己的了(另參林前6:19)。

《希伯來書》12:5-6引用箴3:11-12和伯5:17,教導上帝必定會管教屬祂的人,就如父母愛兒子而會作出管教一樣,所以我們作為信徒必須要明白既然生命已經得蒙救贖,就必須繼續被主煉淨我們,成為聖潔去匹配我們聖潔的上帝,以合乎作為上帝兒女的身分。而《西番雅書》大部分提及審判的經文,就是為要屬上帝的子民懂得謙卑悔改(3:7、11),甚至透過被擄這個難以接受的管教去煉淨生命和懂得謙卑自己去歸向祂。所以,《西番雅書》所提及的審判,正好提醒信徒是否在信主得救後就不願意再在屬靈上有所成長,過著自我、自高的生活,不肯被主改變和煉淨?要知道我們自己對主的順服和跟從祂的道,總比經歷從祂而來的刑罰和管教好得多!


結語:主所愛的,祂必管教

《西番雅書》的審判信息,是為要向昔日上帝的子民發出極大的警告,好讓他們懂得作出回轉悔改的決定,否則就必須要透過亡國被擄的經歷,以致生命被煉淨去歸回上帝。今日我們作為信徒既然得蒙救贖、被上帝接納成為祂家裏的人,也就要知道「主所愛的,祂必管教」這個道理,就正如約15:2的提醒「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掉;凡結果子的,他就修剪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上帝必定為了我們的好處而作出提醒、引導和管教,為要使我們成為合祂心意的兒女,結更多的果子。而上文提及西番雅這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的珍藏」(所以無論發生甚麼事,主也不會丟棄我們),我們作為上帝的兒女,也就是上帝眼中的寶貝,祂必然期望我們成聖和成長,並把最好的賜給我們!盼望我們都明白主的愛,以致懂得不斷努力去順服聖靈、被祂的話更新改變,成為祂喜愛的兒女和珍藏,而不是作浪子,要經過痛苦的刑罰才懂得回轉悔改歸向祂。求主幫助我們走這成聖的路,更深體會主的愛和引領!阿們。



[1] 《聖經》中四位不同的西番雅,分別是:1)亞撒利雅是西番雅(צְפַנְיָֽה)的兒子,他是希曼的子孫,屬利未支派(代上6:33-36);2)《西番雅書》的作者,猶大王約西亞年間作先知,古示的兒子西番雅(צְפַנְיָה֙);3)亞倫的後人西番亞(צְפַנְיָ֖ה)副祭司,留意他的中文譯名用字不同,但原文是相同的(耶52:24;另參王下25:18-21);4)在巴比倫回歸的時候,有一位西番雅(צְפַנְיָ֑ה),他兒子的名字是約西亞(亞6:10)。

[2] Rabbi Menachem Davis, Rabbi Matis Roberts, Rabbi Yitzchok Stavsky, The Milstein Edition of the Later Prophets: The Twelve Prophets / Trei Asar (Mesorah Publications Ltd, 2014), 348.

[3] 參考ESV cross reference、NA28 cross reference、GNT OT cross reference而得出的可能關聯。

[4] 四福音書多次記載耶書亞稱自己為「人子」,這是成就《但以理書》7:13-14所指人子將在末後有審判權柄的身分。所以,某程度上耶書亞表明自己將要在末後駕著雲再來,像人子那樣拿起審判的權柄。而路17:26稱那時為「人子的日子」,我們可以理解為那時候就是上帝要施行審判的「耶和華的日子」。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約珥書》:在末世中信徒要持守的品行

「安息日研經坊」(2021-6-12)《希伯來聖經》綜覽:《約珥書》(筆者:Ada Lui)

圖為古代蝗蟲壁畫(約公元前12世紀),參珥1:4-17;(來源:public domain)

《約珥書》2:32「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在《新約聖經》裏曾被使徒彼得和保羅引用(徒2:21和羅10:13)。

  1. 《約珥書》所描述的上帝屬性和作為怎樣有助我們理解「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
  2. 使徒彼得和保羅引用這節經文時,是要給當時的人甚麼勸告?

 

簡介《約珥書》

1. 書名:《約珥書》的希伯來書名 יוֹאֵלYo’el(Joel)來自1:1「耶和華的話臨到毗土珥的兒子約珥。」(約珥的意思是「耶和華是神」)表明這卷書的內容是上帝藉約珥所說的話。

2. 作者:對於約珥的個人資料,《聖經》本身並沒有提及,所以我們只能從書內的資料去猜測。書內多次提及猶大、錫安、耶路撒冷,估計約珥是南國猶大的先知,但由於當中未有提及王的名字,有學者估計他有可能是在約阿施作猶大王時期(主前835-796)的先知,因約阿施登基時只有七歲,在位時由祭司耶何耶大輔政。

3. 成書日期:學者對這卷書的成書日期意見不一,主張的成書日期由主前九世紀至四世紀不等。論據之一是,書內提到的外邦國家有推羅、西頓和非利士,這些都是北國被滅之前的國家,卻也提到希臘,這則是在南國被滅之後。另一論據是,這書的主題包括有:耶和華的日子、聖靈澆灌、以色列民要回歸等,類似的主題在其他先知書也有提及,所以成書日期可能跟這些先知同期,例如:以西結(主前六世紀)或阿摩司(主前八世紀)。也許,這書的作者或編者要我們留意的不是它成書的背景,而是當中要傳遞的信息。

4. 大綱:《約珥書》共有3章(《希伯來聖經》則有4章),可分為三個部分:

1. 審判

A. 蝗災(1:1-12)

B. 哀哭和悔改(1:13-20)

C. 發出警告(2:1-11)

D. 盼望得寬恕(2:12-17)

2. 憐憫

A. 復興(2:18-27)

B. 聖靈澆灌(2:28-32)

3. 拯救(3:1-21)

 

《約珥》的主題及中心思想

從敘事的脈絡我們可以把這書分為七個段落,而貫穿這七個段落的主題就是「耶和華的日子」,全書共出現了五次(1:15,2:1,2:11,2:31,3:14)。這七個段落有一個A-B-C-D-A’-B’-C’的結構,中心點(D)就是「呼籲悔改」,可以說《約珥書》表面上是記載審判,但這中心點讓我們明白,審判的原意是要勸人悔改,歸向上帝。筆者給每個段落一個標題,並將逐一論述:

A. 蝗災與呼籲(1:2-14)

B. 耶和華的日子要臨近(1:15-20)

1:15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

C. 耶和華親自帶領蝗蟲大軍臨到猶大(2:1-11)

2:1 ……耶和華的日子快到

2:11 ……耶和華的日子大而可畏……

D. 呼籲悔改(2:12-17

A’. 應許復興(2:18-27)

B’. 聖靈澆灌凡有血氣的(2:28-32)

2:31 ……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

C’. 耶和華將再次臨到猶大,報應列國,復興猶大(3:1-21)

3:14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

1. 蝗災與呼籲(1:2-14

這段描述到猶大地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蝗蟲之災,它帶來的禍害使地的一切出產全被吃掉,寸草不剩,經文形容這支蝗災隊伍如同是一支龐大又強盛的軍隊,把猶大地盡行吞滅,以致葡萄樹、無花果樹全都衰殘,五穀、新酒和新油都缺乏。當中提及各種蝗蟲彷彿是在接力地吃掉所剩下的農作物,刻劃出一種絕望的景象。學者討論這到底是一場真實的蝗災還是以此比喻以色列地曾受亞述和巴比倫兩支大軍的蹂躪並被覆亡。無論如何,約珥用這場災難去呼籲猶大各階層的人要作出反應,包括:老年人要把這次災難傳給子孫,子孫再傳給後代;醉酒的人要因無酒可飲而清醒,並要為此哭泣哀號;農夫要為大麥、小麥和莊稼全都毀了而慚愧和哀號;祭司要為不再有素祭和澆酒祭[1]可獻而束上麻布痛哭哀號。先知更呼籲祭司要採取行動:「你們要使禁食的日子分別為聖,宣告嚴肅會,召集長老和這地所有的居民來到耶和華──你們上帝的殿,向耶和華哀求。」(1:14)面對這次全國性的災難所帶來的毀滅和絕望,猶大人的惟一出路就是舉國都要謙卑,聚集到上帝面前,向祂呼求。

2. 耶和華的日子要臨近(1:15-20

作者以這史無前例的災難作引言,是要把蝗災所帶來的災難跟另一個將要臨近的日子相比,這日子被稱為是耶和華的日子[2],作者呼籲猶大人更應該為那日子的臨近而悲哀,因為那日子的災難性毀滅是從全能者而來,並且比蝗災有過之而無不及,就是糧食斷絕、聖殿無歡樂、種子朽爛、五穀枯乾、溪水乾涸,走獸、牲畜、牛羊因無草而受苦,因為「有火吞噬野地的草場,火焰燒盡田野的樹木。」(1:19)而在《聖經》裏,火往往寓意為上帝的審判。這段的場景是針對地、地的出產和地上的活物,意味著地上的萬物都將首先經歷那場審判所帶來的災難。

3. 耶和華親自帶領蝗蟲大軍臨到猶大(2:1-11

這段經文描述到耶和華的日子臨到前會出現一個類似是戰爭的場面,作者呼籲猶大人要「在錫安吹角,在我的聖山發出警報。」(2:1)吹角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召集眾人為打仗作準備,經文再以蝗蟲比喻為軍隊,牠們所帶來的破壞如同是火將一切吞噬,那情景彷彿是美好的伊甸園在災難後變成了荒涼的曠野。作者用了很多筆墨去形容這支軍隊的強盛,「牠們如勇士奔跑,如戰士攀登城牆,各行於自己的道路,不亂隊伍。」「牠們蹦上城,跳上牆,爬上房屋,從窗戶進來,如同盜賊。」(2:7、9)牠們動作快速,走遍大街小巷,屋內屋外,叫人無處可逃。這個日子的大而可畏之處在於它是由耶和華帶領,「耶和華在他的軍旅前出聲,他的隊伍龐大,遵行他命令的強盛。」(2:11)那時地動天搖,日月昏暗,星宿無光。這日子是人無法想像,也無法承受的,「自古以來沒有像這樣的,以後直到萬代也必沒有。」以致作者不得不說:「耶和華的日子大而可畏,誰能當得起呢?」(2:11)

4. 呼籲悔改(2:12-17

在描述了這樣一個大而可畏的日子之後,就來到這書的中心點,就是上帝藉先知向人發出呼籲:「然而你們現在要禁食,哭泣,哀號,一心歸向我。這是耶和華說的。」(2:12)「歸向」(שׁוּב shuv)這個字有轉身的意思,指的是人要由本來所走錯的路,轉而歸向耶和華所指示的路,這就是悔改的意思,是由內心的痛悔而生發的行動,悔改的行動包括:禁食,哭泣,哀號。先知強調「你們要撕裂心腸,不要撕裂衣服。」(2:13)上帝要的是人真心悔改,而不是徒有外表。上帝告訴人祂是有憐憫的,人如果回應祂那悔改的呼籲,那麼祂也會向人作出回應,「歸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因為他有恩惠,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會改變心意,不降那災難。 誰知道他也許會回心轉意,留下餘福,就是獻給耶和華──你們上帝的素祭和澆酒祭。」(2:13-14)2:13的描述跟上帝昔日在西奈山向摩西宣告祂的名字時的描述相同(參出34:5-7),這讓我們知道原來上帝的名字背後所反映的就是祂那憐憫人的屬性,上帝要人認識祂,並要存著一份謙卑的心去尋求祂的寬恕,又要相信上帝的心意是要與人和好,使人能重新向祂獻上素祭和澆酒祭,也就是重新去維繫與上帝那一份立約的關係。

接著經文再次呼籲人在錫安吹角,並使禁食的日子分別為聖,宣告嚴肅會,聚集百姓,祭司要在走廊和祭壇間哭泣,說:「耶和華啊,求你顧惜你的百姓,不要使你的產業受羞辱,在列國中成為笑柄。為何讓人在萬民中說『他們的上帝在哪裏』呢?」(2:17)這個禱告的重點是,百姓懇求上帝的顧惜,並不是基於子民沒有罪,而是基於上帝的名不能被羞辱,因為如果屬上帝的百姓(祂的產業)被毀滅,上帝的名將要蒙羞。這個禱告跟摩西當日為犯了拜金牛犢的罪的百姓去代求的理念相似(參出 32:11-13),祭司代百姓向上帝請求饒恕,一方面是相信上帝有豐盛的慈愛,願意赦免那些願意悔改的人,另一方面,子民也要知道由於上帝與子民有立約的關係,所以祂會著緊祂的百姓會使祂的名在人面前被尊敬呢?還是蒙羞呢?這對我們是一個重要的提醒:我們應該站在上帝的一方,時刻著緊祂的名在人前要被尊為聖,而不要使祂的名被羞辱。

5. 應許復興(2:18-27

這段開始出現了一番新景象,而整個轉變是緣於這一句:「耶和華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憫他的百姓。」(2:18)上帝強調地和百姓都是祂的,因此祂主動要向地和百姓施恩,祂作出了一連串的工作去逆轉之前那地土荒涼、草木不生的情況。作者形容這是耶和華所行的大事。這一段關於上帝的工作帶來的生機,與之前蝗蟲帶來的毀壞所用的字眼正好可作對照,現以下表列出:

逆轉蝗蟲帶來的毀壞1:4-2:3上帝工作帶來的生機2:19-2:25
•      由被蝗蟲吃掉所有變為得到補還1:4 剪蟲吃剩的,蝗蟲來吃;蝗蟲吃剩的,蝻子來吃;蝻子吃剩的,螞蚱來吃2:25 我差遣到你們中間的大軍隊,就是蝗蟲、蝻子、螞蚱、剪蟲,那些年間所吃的,我要補還給你們。
•      由缺乏五穀、新酒、新油變為充滿五穀、新酒、新油1:10 田荒涼,地悲哀;因為五穀毀壞,新酒枯竭,新的油也缺乏2:19 耶和華應允他的百姓說:「看哪,我要賞賜你們五穀、新酒和新的油,使你們飽足,我必不再使你們受列國的羞辱。
2:24「禾場充滿五穀,池中漫溢新酒和新的油
•      由慚愧、哀號變為歡喜快樂
•      由莊稼全毀變為有秋雨春雨降下
1:11 農夫啊,你們要慚愧;修整葡萄園的啊,你們要哀號;因為大麥、小麥與田間的莊稼全都毀了2:23「錫安的民哪,你們要歡喜,要因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快樂;因他賞賜你們合宜的秋雨,為你們降下甘霖秋雨和春雨,和先前一樣。
•      由葡萄樹枯乾,無花果樹衰殘變為無花果樹、葡萄樹都效力
•      田野的走獸由無草可吃變為草已生長
1:12 葡萄樹枯乾,無花果樹衰殘,石榴樹、棕樹、蘋果樹,
1:20 田野的走獸切慕你,因為溪水乾涸,火吞噬了野地的草場
2:22 田野的走獸啊,不要懼怕,因為曠野的草已生長,樹木結果,無花果樹、葡萄樹也都效力
•      由猶大被入侵成為荒涼之地變為入侵者被趕至乾旱荒蕪之地2:3 牠們前面有火吞噬,後面有火焰燒盡。牠們未到以前,地如伊甸園,過去以後,卻成了荒涼的曠野,沒有一樣能躲避牠們。2:20 我要使北方來的隊伍遠離你們,將他們趕到乾旱荒蕪之地:前隊趕入東海,後隊趕入西海;臭氣上升,惡臭騰空。耶和華果然行了大事!

接著經文說:「你們必吃得飽足,讚美耶和華──你們上帝的名,他為你們行了奇妙的事。我的百姓不致羞愧,直到永遠。我是在以色列中,又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沒有別的。我的百姓不致羞愧,直到永遠。」(2:26-27)當人經歷到上帝所做的這一切大事,就應該讚美祂的名,與此同時,也應該知道祂就在以色列中,所以百姓不必再羞愧。這是一份親身經歷過上帝的憐憫、又見證過祂奇妙的大能而真的知道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

6. 聖靈澆灌(2:28-32

2:28「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肉之軀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人要做異夢,你們的少年要見異象。

2:29 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婢女。

2:30「我要在天上地下顯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煙柱。

2:31 太陽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

2:32 那時,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因為照耶和華所說的,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將有逃脫的人。凡耶和華所召的(「凡呼求耶和華的」),都在餘民之列。」

作者敘述完上帝向猶大所做的奇妙工作之後,鏡頭一轉由猶大地去到「凡有血肉之軀的人」,也就是猶大以外的人,原來耶和華的日子是與所有人都有關的,因為在耶和華的那日子臨到之前,上帝要把祂的靈澆灌凡有血肉之軀的,這是那日子要臨到前的徵兆,另一個徵兆是天象的變異,「太陽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2:31)這裏的描述跟《啟示錄》6:12的相似:「羔羊揭開第六個印的時候,我看見地大震動,太陽變黑像粗麻布,整個月亮變紅像血。」可見這日子所指的可能就如《啟示錄》作者所描述的一場末世大災難那樣,是上帝要向人作最後的審判之前會出現的現象。

如果說之前經文兩次提到吹角是要呼籲猶大人回轉向上帝呼求憐憫,那麼這個「靈澆灌凡有血肉之軀的」也如同是一個吹角的作用,要呼籲所有人去求告耶和華的名,因為他們也能夠因此而跟那些餘民(也就是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逃脫的人,指的應該是蒙上帝拯救的猶大人)一同得著拯救,可以在耶和華的日子臨到時,免去上帝審判的懲罰。

7. 耶和華將再次臨到猶大,祂要復興猶大,報應列國(3:1-21

這段描述在末後的日子將發生的事,包括:上帝要復興猶大,報復列國,居於錫安。這段可為五個小段:

  1. 上帝會使猶大和耶路撒冷被擄之人歸回,祂要聚集萬民到約沙法谷[3],施行審判(3:1-3)
  2. 上帝會報應推羅、西頓、非利士四境的人,為了報應他們把猶大人賣到異地,上帝也會使他們被賣到遠方之地(3:4-8)
  3. 上帝在審判列國之前會有一場戰爭,經文形容這場戰爭如同是人揮鐮刀收割莊稼(3:9-14)[4]
  4. 上帝將親臨耶路撒冷,作祂百姓的避難所,上帝要住在耶路撒冷(3:15-17)
  5. 埃及、以東要荒涼,猶大則有泉源從耶和華的殿中流出,猶大要存到永遠(3:18-21)[5]

 

《約珥書》所描述的上帝屬性和作為怎樣有助我們理解「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

上帝的屬性和作為如同是一個銀子的兩面,不能分割。因為上帝的屬性會使祂有所作為,而從祂的作為也彰顯出祂的屬性,而上帝的名字則往往代表著祂的屬性和作為,所以人在求告耶和華名之前,必須先要知道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而從《約珥書》,我們藉上帝的一連串作為得以看見祂的屬性,也因此能跟先知發出「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的這呼籲有共鳴。筆者從這卷書歸納出上帝公義、憐憫和拯救這三方面的屬性和作為:

1. 上帝是公義的,以致祂要向背道的猶大施行審判,目的不是要消滅他們,而是要他們悔改。

2. 上帝又是有憐憫的,所以祂在審判之前,藉先知向子民呼籲,期望子民聽從並歸向祂。

3. 上帝要向人憐憫、施恩的心腸比祂要向人審判的心意要大,所以祂向那些真心回轉的人施恩,赦免他們的罪,不向他們降災。

4. 上帝會回應子民的呼求,祂「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憫他的百姓」,於是作出拯救的行動。祂的拯救行動有這三方面:

1) 對於地,上帝要把地被毀壞的情況逆轉,把生命和豐盛賜給地;

2) 對於人,祂要把靈賜給凡有血肉之軀的,也就是祂的靈要在他們裏面,他們有了這一個新生命,就有能力按祂的話語而行;祂又要給子民一個永恆的居所,祂要住在他們中間;

3) 對於世界,祂要為子民伸冤,向列國施行審判,在耶和華的日子臨到之前將有一場最終的戰爭。

5. 上帝的心意最終要實現,祂要回到祂的揀選之地──耶路撒冷,並要與子民同在直到永遠。

《約珥書》兩次提到上帝的名,分別是 「讚美耶和華──你們上帝的名,他為你們行了奇妙的事。」(2:26)和「那時,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2:32)兩次都是呼籲,前者是呼籲人要因上帝所行的讚美祂,因祂把人從絕望哀痛之境,帶回到豐盛喜樂之地;後者是呼籲人要向上帝求告,因為只有上帝能拯救人脫離耶和華日子臨到時的災難。這個呼籲不單是向猶大人的,也是向所有人的,凡是被上帝的靈澆灌的人,他們都有上帝的同在(包括從上帝那裏領受預言和異夢),他們也因與上帝的這份連結而蒙上帝拯救。

我們從《新約聖經》裏知道「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這個預言是藉著主耶書亞(耶穌)而應驗的,他是上帝的獨生愛子,本有上帝的形像和樣式,卻按著上帝的旨意,降世為人,為世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如同一隻無瑕疵的羔羊,被獻上成為贖罪祭。我們因他所流出的血而罪得赦免,凡是相信他的都可以得拯救,指的是能在耶和華審判的日子臨到時,不致因有罪而受懲罰。

事實上,「耶書亞」是耶穌的希伯來文名字 ישוע(Yeshua)的音譯,意思是「耶和華拯救」。當天使告訴約瑟說馬利亞要懷孕生子時,也說明了耶書亞的使命:「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太 1:21)意思很清楚是他要把人從罪的光景裏救出來。正因為上帝已經定了一個日子,要在全地上彰顯祂的公義,那時祂就要按人的行為做一個終極的審判,那些不願意悔改、仍活在罪中的人將要受罰,而那些忠心於祂的將要得賞賜,所以這份拯救是要救我們免在上帝審判之日受永死,不但如此,我們更蒙應許將來會與耶書亞一同復活,得著永生。

 

使徒彼得和保羅引用這節經文時對當時的人的勸告

主耶書亞從死裏復活後,在他升天之前,他囑咐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所應許的聖靈。聖靈是真理的靈,他會讓門徒明白耶書亞的教導,也會給他們力量去遵行他的吩咐(參約16:13),聖靈會與信徒同在,直到他們見主的面,而所受的聖靈就是他們得救的印記(參弗1:13、4:30)。

主耶書亞升天後的那個五旬節,門徒聚集在一起,聖靈如火舌向他們顯現,分開落在他們每個人身上,他們就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而那時從天下各國來的虔誠猶太人,都聽見他們用各國的鄉談講論上帝的大作為(參徒2:1-11),我們可以想像他們必定是在讚美上帝的名和祂的奇妙工作。當時彼得一開始引用《約珥書》2:28-32(徒2:16-21)作宣講,指當時聖靈降臨成就了先知約珥所預言的聖靈要澆灌眾人的徵兆,由此表明當時已經到了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之前的景況,所以當人看見這個徵兆時,應該作出的回應就是求告耶和華的名,好從這個大而可畏的日子中得著拯救。

當時彼得在引用《約珥書》時結束在「凡求告主的就必得救」這句話(徒2:21),讓當時的聽眾意識到自己要立即在上主面前謙卑,去懇求上主的救恩。彼得接著用《詩篇》16篇和110篇解釋關於耶書亞的受死、復活和升天,說明當時被釘死的耶書亞就是上帝所立的、那位要來的彌賽亞,並且是他們的主[6]!當時的聽眾感到扎心,願意悔改接受上主所差來的耶書亞為主,最後彼得對當時的人的勸告是:「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使你們的罪得赦免,就會領受所賜的聖靈。」(徒2:38)就這樣,當時的人接受了耶書亞為主,讓自己的罪得赦免。彼得又進一步的勸告人:「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徒2:40)意思就是這個扭曲真理,拒絕和殺害了被上帝所差來的耶書亞的世代將要敗亡,所以那些受了洗的信徒,不能繼續過一些不認耶書亞為主的生活,免得自己與這個世代一同滅亡。

保羅作為外邦人的使徒,他引用《約珥書》2:32這節經文時提到主耶書亞的救恩不單是為猶太人預備的,也是為外邦人的,「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人人都有同一位主,他也厚待求告他的每一個人。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 10:12-13;留意當中保羅對「主」的觀念,已經從《約珥書》所指的耶和華,轉為祂所膏立的耶書亞了;參註6)接著他給信徒的勸告就是:「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告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 10:14-15;參賽52:7)保羅是在提醒那些因認識主耶書亞而得著救恩的人,也務必要把這個福音、喜信傳出去,好讓其他人也可以悔改去求告主名,得著救恩。

 

結語:在末世中信徒要持守的品行

《約珥書》的信息環繞著「耶和華的日子」這個主題,這是一個上帝要向人施行審判的日子,在那日子臨到之前,上帝向人作出呼籲,要人悔改歸向祂,祂更應許會賜下祂的靈給所有人,使這份赦罪之恩不但臨到猶太人,也臨到外邦人。而耶書亞成就的這個救贖之恩,不但使人在末日上帝的審判臨到時能免去懲罰,人如果按著聖靈的教導去過一個敬虔及忠心於上帝的生命,更要得著永恆不朽壞的生命為賞賜。

彼得在五旬節的講論已向我們揭示,那個耶和華的日子已因主耶書亞所成就的救恩而更近了,他又把那日子形容為「萬物的結局」(彼後4:7),而對於那些已認信歸在主耶書亞名下的信徒應該怎樣在世過生活,彼得有以下的勸告,筆者也以此與信徒互勉,求聖靈幫助我們各人都活出這些品行:

彼後 4:7 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要警醒禱告

彼後 4:8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彼後 4:9 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

彼後 4:10 人人要照自己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各種恩賜的好管家。

彼後 4:11 若有人講道,他要按著上帝的聖言講;若有人服事,他要按著上帝所賜的力量服事,好讓上帝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願榮耀和權能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1] 按出29:30-41的規定,祭司每日的早上和黃昏都要在聖殿獻一隻羊,早上的祭要與素祭一同獻,晚上的祭要與澆酒祭一同獻,藉此確立子民在履行他們與上帝在約裏的責任。然而,沒有小麥,就製不出素祭所需的細麵,沒有葡萄,就釀不出澆酒祭所需的酒,以致祭司不能再在聖殿獻祭,也暗示著上帝與子民的關係斷絕了。

[2] 在聖經裏每提到「耶和華的日子」或「那日子」,意思不一定是一般所理解的「一日」(24小時),在《聖經》裏,日子也可以是指一段時間,例如:「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詩90:4)「……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後3:8)

[3] 約沙法谷(3:12、12)大概不是一個實際的地理名,「約沙法」的意思是「耶和華審判」,寓意上帝要在一個指定的地方向列國施行審判,另外約沙法谷與斷定谷(3:14)的意思相同。

[4] 這又是一個末世的圖畫,「另有一位天使從聖所出來,向那坐在雲上的大聲喊著:『伸出你的鐮刀來收割吧,因為收割的時候已經到了,地上的莊稼已經熟透了。』」(啟 14:15)形容上帝要如同農夫那樣把莊稼分開,有用的麥子祂要收入穀倉,無用的雜草祂要消滅。

[5] 這個願景指向的是彌賽亞來到時,上帝那完美的國度將要實現在地上,並且要存到永遠。

[6] 當早期使徒明白到上帝已經立耶書亞為主的時候,他們由本來所信的「主」從耶和華轉移為耶書亞。另外,由於《希伯來聖經》被翻譯為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時,剛好把「耶和華」這名字翻譯為希臘文κύριος(主)這個詞,所以當早期使徒引用《七十士譯本》的時候,就直接把《希伯來聖經》中對耶和華的明白,直接放在主耶書亞身上了。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