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亞述

《希伯來聖經》綜覽《那鴻書》: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安息日研經坊」(2021-7-17)《希伯來聖經》綜覽:《那鴻書》(作者:Ada Lui)

圖為:亞述尼尼微城的王宮及歷史遺蹟畫像,by Sir Austen Henry Layard,1853(in public common)

《那鴻書》是關於上帝宣告要向尼尼微施行報應,使它被毀滅,並為子民帶來安慰。

1. 試從福音書裏列舉一些經文,說明耶書亞(耶穌)在世時,沒有對行惡犯罪的人施行即時的報應。

2. 上帝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 12:19,來 10:30)這對我們在世的行事為人作出甚麼指引?

 

簡介《那鴻書》

1. 書名:《那鴻書》的希伯來書名 נַחוּם(Nahum)來自1:1「論尼尼微的默示,伊勒歌斯人那鴻所見異象的書。」「那鴻」(נַחוּם Nahum)在原文的意思是「安慰」,可解作「受安慰」或「安慰者」[1]。這書的內容是關於上帝宣告尼尼微將要被毀,而傳講這個會為子民帶來「安慰」信息的先知就是那鴻(安慰者)。

2. 作者:那鴻來自伊勒歌斯,但這地方的確實位置現已難以考究,學者有幾個說法:1)根據約瑟夫的《猶太古史》,伊勒歌斯是在加利利的一個城鎮;2)另一說法認為伊勒歌斯就是迦百農(Kfar-Nahum;village of comfort),意思是「那鴻的村莊」或「安慰的村莊」;3)由於本書1:15提及猶大,所以有人認為伊勒歌斯是在南國猶大;4)更有人認為伊勒歌斯並不是一個真實的地方名,因為它在原文的意思可以解作「上帝是嚴厲的」;5)另外也有傳統指伊勒歌斯是位於底格里斯河旁尼尼微城遺跡的對岸[2]。總的而言,我們無法準確知道那鴻來自哪一個地方。

3. 成書日期:學者估計這書的成書日期跟兩個城的被毀有關。在3:8提到的挪亞們﹝No-Amon,意思是「太陽神阿蒙之城」,即現今的底比斯(Thebes)﹞的陷落,它是埃及的一個大城,在公元前 663年被亞述攻破,所以本書的成書日期應該在這件事之後;又因為本書的信息是預言尼尼微城的被毀,而它是在公元前612年被瑪代和巴比倫的聯軍所滅,所以本書的成書日期應該在這件事之前,所以估計這卷書的成書日期在公元前 663至612年之間。

4. 歷史背景:《約拿書》(約在公元前793-754年成書)和《那鴻書》(約在公元前 663-612年成書)都提到尼尼微是一個罪惡之城(拿1:2,3:6;鴻1:11,3:1),但兩卷書所載有關尼尼微城的結局卻截然不同:前者是尼尼微全城的人都因約拿的信息而悔罪離惡,結局是上帝收回祂本要傾覆尼尼微城的心意;後者是上帝宣告祂要與尼尼微城為敵,要把祂全然毀滅。這兩個結局之間相隔約有一百多年,期間在《聖經》所記載關於亞述與南北國的一些事件會有助我們對這卷書的理解。

在約拿時期,亞述還未進入它的全盛時期,直到公元前八世紀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亞述帝國開始強盛,而《聖經》裏首個有提及的亞述王名字就是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王下15:29;又名「普勒」;王下15:19 ),當時以色列王米拿現向亞述進貢稱臣(王下 15:19);猶大王亞哈斯年間,猶大淪為亞述的附庸國(王下 15-16);之後的亞述王撒縵以色五世,更在公元前722年把北國毀滅了;接著是亞述王撒珥根二世,他鎮壓了猶大在西方的叛變,擄走了猶大人(王下 17:6);後來當猶大王希西家在位時,亞述王西拿基立曾攻陷了猶大的所有堅固城,並圍困僅餘的耶路撒冷(公元前701年),但最後無功而還(王下 19:36);到了以撒哈頓作亞述王時,他重建了巴比倫,使之為附庸城市,把猶大王瑪拿西押解到這城(代下 33:11),之後的亞述王是亞述巴尼帕,他毀滅了埃及的挪亞們(公元前663年)。然而,自此亞述的國勢漸弱,其首都尼尼微城更被隨之興起的新巴比倫帝國於公元前612 年毀滅,最後亞述亡於公元前609年。而一般相信,《那鴻書》信息的背景是在亞述的強盛時期。

至於尼尼微城的背景,它是一個古城,由挪亞的曾孫寧錄所建(創10:10-11),在約拿時期,尼尼微還未是亞述的首都,直到西拿基立作王時,才把它立為首都。《約拿書》提到尼尼微是一個大城,但它被毀後就一直被埋在塵土中,直到1845 年被考古學家發現它的遺址,我們才知道這座古城的一些資料。它在現今的伊拉克摩蘇爾區,靠近底格里斯河,這城的圓周約有 60 公里長,佔地約700公頃,外圍築了內外牆,各寬15米,城牆長12公里,內牆高6米, 外牆高10米,樓城共有 15 座。這樣厚實的城牆再加上200 多公尺寬的護城河[3],使尼尼微城成為一個固若金湯,堅不可摧的城市。

5. 大綱:《那鴻書》共有三章,大綱如下:

A. 上帝的憤怒

一、上帝審判的大能(1:1-8)

二、給亞述的警告(1:9-15)

B. 尼尼微受審判

一、尼尼微城被圍攻(2:1-13)

二、上帝與尼尼微為敵(3:1-19)

 

《那鴻書》的內容重點

一、上帝審判的大能1:1-8

1:2的開始就說「耶和華是忌邪、報應的上帝。」「忌邪」(קַנּוֹא qannoʾ)在原文的意思是指一份熱熾和專一的愛,因此上帝不容許祂的子民敬拜別神,也不容許別神分享祂的榮耀。在1:2 一連三次提到「報應」,可見上帝在極大的憤怒下要作出懲罰,在頭尾兩節(1:2,1:8)都提到上帝的「仇敵」,我們從之後的經文得知,上帝在憤怒之下要報應的仇敵就是亞述(以首都尼尼微城為代表)。

1:3提到上帝的屬性「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但耶和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這裏提到上帝會把祂對人的怒氣延後,但不代表祂沒有能力作出審判,更不代表祂對人的罪視而不見,祂絕對會按著人的過犯作出相應的懲罰。接著經文用了一連串的形容詞去描述上帝的大能,包括:「他的道路在旋風和暴風之中」(1:3) 這是要針對當時外邦國家視偶像為掌管風雨的神明;上帝不但斥責海,也能使江河乾涸(1:4),使本來水份充沛的地方(巴珊,迦密,黎巴嫩)都沒有植物;上帝的能力也在乾地之上,「大山因他震動,小山也都融化」(1:3)。當大能的上帝「他發憤恨,誰能立得住呢?他發烈怒,誰能當得起呢?」(1:6)然而,這位上帝是一位美善的上帝,人在患難的日子要投靠祂,上帝必然會成為那些人的保障(1:7)。

二、給亞述的警告1:9-15

這一段經文包含了上帝對亞述以及對猶大所說的話。經文指亞述籌劃計謀攻擊耶和華,反映出上帝把自己與猶大掛鈎,也就是當亞述攻擊猶大時,其實就是在攻擊耶和華。耶和華對亞述的宣判是:亞述會被徹底消滅,當中的一些經文描述到:「仇敵不會再度興起」(1:9)、「又如枯乾的碎秸,全然燒滅」(1:10)、「也要被剪除,歸於無有」(1:12)、「你的名下必不再留後」(1:14)、「因為惡人不再侵犯你,他已滅絕淨盡了。」(1:15)

1:11提到「有一人從你【單數,陰性詞;應是指尼尼微城】那裏出來,圖謀邪惡,設惡計攻擊耶和華。」一般相信這人就是亞述王西拿基立,在《列王紀下》18:13-37記載到他圍困耶路撒冷時,曾派他的將軍向猶大王希西家傳威嚇的話:「難道耶和華能救耶路撒冷脫離我的手嗎?」(王下18:35)結果上帝在一夜之間殺了亞述軍兵十八萬五千人(王下19:35),西拿基立只能落荒而逃。事實上,《以賽亞書》曾指出亞述是上帝所使用去攻擊以色列的工具:「禍哉!亞述,我怒氣的棍!他們手中的杖是我的惱恨。」(賽 10:5)但《以賽亞書》也預言到上帝會懲罰亞述的驕傲自大,「我必懲罰亞述王自大的心和他高傲尊貴的眼目。因為他說:『我所成就的事是靠我手的能力和我的智慧,因為我本有聰明。我挪移列國的地界,搶奪他們所積蓄的財寶,並且像勇士,使坐寶座的降為卑。』」(賽 10:12-13)而值得我們留意的是,上帝雖然能夠使用人的惡行去成就祂要做的事(就如主耶書亞被釘在十字架,卻被上帝用來成就救恩),但這不代表惡人不用為自己的罪行負責,因上帝仍然會因人的惡而向那人追討罪孽。

上帝宣告祂要把敵人徹底消滅,祂又對猶大說:「他們雖然勢力強大,人數眾多,也要被剪除,歸於無有。我雖曾使你受苦,卻不再使你受苦。現在,我要從你身上折斷他的軛,解開捆綁你的繩索。」(1:12-13)這裏的意思是亞述雖然把北國毀滅,致使以色列民受苦,但猶大必不會再像以色列那樣亡於亞述,這對猶大來說絕對是一個安慰的信息!

「看哪,在山上有報佳音、傳平安之人的腳蹤。猶大啊,守你的節期,還你的願吧!因為惡人不再侵犯你,他已滅絕淨盡了。」(1:15)

類似1:15的描述其實也在《以賽亞書》52:7(另參賽40:9)出現:「在山上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息,傳揚救恩,那人的腳蹤何等佳美啊!他對錫安說:『你的上帝作王了!』」而我們從賽52:7清楚地看見,這之所以是一個佳音和好信息是因為「你的上帝作王了!」因為當上帝作王,祂就會執起權柄向列國施行公義的審判,使被壓制的子民得到平反,這對他們來說是個好消息。也就是說,當上帝折斷別國加在子民身上的軛,解開捆綁著他們的繩索,子民將會因著上帝的作為而得安慰。

三、尼尼微城被圍攻2:1-13

《那鴻書》是以詩歌體裁寫成,文筆優美。這一段作者就以文字化為畫筆,把尼尼微城被圍攻的場面生動地描繪出來,當中不乏具色彩及動感的敘述。經文開始提到「那打碎你的人上到你面前」(2:1),指的是巴比倫和瑪代的聯軍,然後描述到他們的裝備:「盾牌是紅的,精兵都穿朱紅衣服,……戰車上的鐵閃爍如火」(2:3),然後是聯軍的猛烈攻勢:「戰車在街上疾行,在廣場上來往奔馳,形狀如火把,飛馳如閃電。」(2:3)接著很快就提到尼尼微的失陷:「河閘開放,宮殿沖沒。」(2:6)正如在1:8「但他必以漲溢的洪水淹沒其地方」所暗示,尼尼微城被圍攻與洪水有關,也就是說,當時底格里斯河水漲,圍繞著尼尼微的護城河河水上升,衝破河閘,於是聯軍長驅而進,這本來使尼尼微難以被攻入的護城河,現在反過來成為敵人的通道。當然,這也可能只是隱喻尼尼微將要被傾覆的結局,但無論如何,亞述之所以被攻陷,經文說是「上帝所命定之事」(2:7),是上帝的手在掌管整件事的發生。

經文接著描述尼尼微城的人爭相逃亡的慌亂情況,聯軍則肆意搶奪,「你們搶奪金子吧!你們搶奪銀子吧!因為所積蓄的無窮,華美的寶器無數。」(2:9)這是要諷刺亞述以前侵略別國時所奪回來的金銀寶器現在都被搶掠一空,而整個城市頓變成「荒蕪,荒涼,全然荒廢[4],人心害怕,雙膝顫抖,腰部疼痛,臉都變色。」(2:10)一座曾經是榮美之城被戰爭蹂躪後將變得面目全非。

2:11-13以獅子(公獅、母獅、小獅)比喻亞述的精兵[5],以洞穴比喻亞述帝國,以獵物比喻被亞述侵略打敗的國家,亞述以前殺戮無數,把獵物撕碎吃掉,又把獵物塞滿他們的洞穴,現在上帝要與亞述為敵,「將它的戰車焚燒成煙,刀劍必吞滅你的少壯獅子;我必從地上除滅你的獵物,你使者的聲音必不再聽見。」(2:13)

四、上帝與尼尼微為敵3:1-19

這一章以「禍哉!」作為開始,3:1-4是上帝宣告亞述的罪狀。經文把尼尼微稱為「流人血的城」[6],並且充滿欺詐,搶奪和擄掠的事。他們多有馬匹戰車,四處侵略,殺人無數,屍骸遍野;他們拜偶像,行邪術,更誘惑萬族跟隨他們。他們的罪惡滿盈,上帝再次說:「我與你為敵」(3:5),祂要使本來不可一世的亞述風光不再,更要使亞述蒙羞受辱,為眾人所藐視。而當這個結局出現時,「尼尼微荒涼了!有誰為你悲傷呢?我何處找到安慰你的人呢?」(3:7)亞述的滅亡對眾人來說是罪有應得,沒有人會為它的被毀而悲傷,他們不會得到半點的安慰。

3:8-12這段把尼尼微的被毀與挪亞們的被毀作比較。挪亞們這城跨河而建,距離約有 530 公里,曾是埃及的首府,幅員廣大,同樣有堅固城和護城河,但它比尼尼微城更強,因它不但有天然屏障,且有強大的軍事聯盟,南有古實,北有弗人和路比人(3:9)。但這城的結局是「但它被流放,被人擄去,它的嬰孩也被摔碎在各街頭;人為它的貴族抽籤,它的權貴都被鎖鏈鎖住。」(3:10)它是在公元前663年被亞述所毀,我們從《以西結書》30:14-16得知,是上帝使用亞述把挪亞們毀滅,正如當年上帝使用過亞述去執行祂對北國的審判一樣,現在上帝也要用巴比倫去向亞述施報應。對於上帝要施行的報應,亞述完全無反抗之力,尼尼微現在「像無花果樹上初熟的果子,一經搖動,就落在想吃的人口中。」(3:12)

接著3:13-19是描述尼尼微的徹底覆亡,它是被火焚燒淨盡的,「你的門閂被火焚燒」(3:13),「在那裏,火要吞滅你」(3:15)。經文又以蝻子和蝗蟲比喻亞述大軍,他們雖然曾經人數眾多,也將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亞述的人無論是王、貴族或百姓,都已散落山間,無人招聚,這是暗示這個城市將永不能被重建,因為「你的損傷並未減輕,你的傷痕極其重大。」(3:19)而對於亞述的這個終極結局,「凡聽見這消息的人都因你拍掌。有誰沒有時常遭受你的暴行呢?」這是指出上帝的作為是公正的,亞述的暴行使多人受苦,上帝就按著亞述當得的報應向它施行審判。

 

《那鴻書》的主題

1. 上帝是忌邪的上帝,祂會向敵人施行報應;祂雖然不輕易發怒,但卻大有能力,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

2. 上帝曾使用亞述管教以色列,但祂仍會在所定的時間、以祂的方法按亞述的惡行報應它。

3. 尼尼微是堅固和榮華之城,卻是罪惡和拜偶像的代表,上帝要與它為敵,使它永遠被消滅。

4. 當上帝向敵人施行報應,就會為子民帶來安慰,而祂向敵人所施行的審判也是公義的。

 

試從福音書裏列舉一些經文,說明耶書亞在世時,沒有對行惡犯罪的人施行即時的報應。

《約拿書》和《那鴻書》都是關於上帝對尼尼微城的對待,當中分別展現了上帝兩種並存的屬性。《約拿書》展現的是上帝憐憫的屬性:「我知道你是有恩惠,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會改變心意,不降那災難。」(拿4:2)而在《那鴻書》展現的則是上帝公義的屬性:「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但耶和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鴻1:3)而上帝憐憫和公義的屬性在《出埃及記》34:6-7,當祂向摩西宣告祂的名字時,就已經親自說明了:「耶和華,耶和華,有憐憫,有恩惠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和信實,為千代的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懲罰人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主耶書亞是上帝在地上的完美彰顯,他有著上帝的性情,並帶著上帝給他的使命來到世上。當天使向馬利亞報喜信時,就提到馬利亞將要生下來的兒子的身分,「他將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上帝要把他祖先大衛的王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沒有窮盡。」(路1:32-33)對於當時期待著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來臨的人來說,耶書亞是「以色列的安慰者」,「那時,在耶路撒冷有一個人,名叫西面;這人又公義又虔誠,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又有聖靈在他身上。」(路2:25)西面的盼望正反映出猶太人的期待,當時以色列受羅馬的轄制,他們都期待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能像大衛王那樣,救他們脫離外邦政權,使以色列復國,為以色列人帶來安慰。

然而,耶書亞對自己在地上要做的事其實已作了清楚的表述:「有人把以賽亞先知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4:17-19)耶書亞所讀的經文引自《以賽亞書》61:1-2、42:7、58:6等,但要留意的是他沒有把賽61:2的下半句讀出來:「我們的上帝報仇的日子;安慰(לְנַחֵ֖ם lenachem)所有悲哀的人」,由此可見,耶書亞在地上所施行的拯救,並非一次過完成終極的審判,而是先要為人承擔罪債,把人從罪的壓制中釋放出來,使他們在心靈上得自由,而並非要推翻地上的政權,讓以色列人從政治勢力中得到解放。

耶書亞怎樣把人從罪中拯救出來?他向人傳講天國的信息,呼籲他們悔改,又以神蹟奇事證明他來自上帝,雖然有很多人跟隨他,但也有不少人不信他,甚至敵擋和試探他。面對不信他的人,耶書亞沒有即時向人施行報應,而是像上帝一樣「不輕易發怒,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他選擇把對人的審判延後,卻也直指出人的罪,並希望人能聽從他的話而悔改,正如約3:17所說:「上帝差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因他得救。」在《新約聖經》中我們可找到一些例子如下:

  1. 太11:20-24。耶書亞像先知那樣對一些不悔改的城市哥拉汛、伯賽大、迦百農說:「有禍了」,因為他們看見他所行的異能,卻不肯悔改,他對不信的人作嚴厲的指責,把他們將要面臨的審判告訴他們,為的是要他們悔改。

  2. 太23:13-36。耶書亞對文士和法利賽人一連講了八次「有禍了!」並詳細指出他們所犯的罪,可見耶書亞雖然沒有即時向他們施行報應,但不代表他對罪視而不見,他警告人當審判臨到時要為自己的罪承擔後果。

  3. 約8:1-11。記載一個犯姦淫時被捉的女人,當時的人要求耶書亞即時定她的罪並馬上執行刑罰,但耶書亞說:「你們中間誰沒有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約8:7) 他的目的是要喚醒人知罪的心,當時的人一個一個離開,耶書亞於是對女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約8:11)可見耶書亞看重的是人要知罪、離開罪,並且不再犯罪。

  4. 路9:51-56。記載耶書亞的門徒進了撒瑪利亞的一個村莊但不獲接待,當時門徒希望他能作出即時的審判,於是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嗎?」(路9:54)但耶書亞責備他們,說:「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而是要救人的性命。」(路9:55)這更清楚地說明了耶書亞在地上的工作是要對人施憐憫和拯救。

  5. 太13:24-30。耶書亞曾以麥子和雜草去比喻信和不信的人,「讓這兩樣一起長,等到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會對收割的人說,先把雜草拔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把麥子收在我的倉裏。」(太13:30)他對罪人寬容,是要給罪人悔改的機會,直到上帝所命定的那終極審判的日期臨到,也就是「當收割的時候」,這兩種人將有截然不同的結局。

 

上帝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 12:19,來 10:30)這對我們在世的行事為人作出甚麼指引?

「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是引自《申命記》 32:35-36、43:「伸冤報應在我,到了時候他們會失腳。因為他們遭難的日子近了,他們的厄運快要臨到。耶和華見他的百姓毫無能力,無論是為奴的、自由的,都沒有存留,就必為他們伸冤,為自己的僕人發憐憫。」「列國啊,當與耶和華的子民一同歡呼;因為他要為他僕人所流的血伸冤,報應他的敵人 ,救贖他的土地和他的子民 。」這番話是摩西對子民的臨別講論,囑咐他們務必要謹守遵行上帝的律例誡命,免得自招詛咒,但摩西也同時預言他們必會在信仰上失腳,以致上帝會讓他們經歷患難與厄運,然而上帝的拯救也必會臨到,當他們無力自救,上帝會為他們伸冤,向他們的敵人施行報應。

羅 12:17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

羅 12:18 若是可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羅 12:19 各位親愛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給主的憤怒留地步,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羅 12:20 不但如此,「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做,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引自箴 25:21-22)

羅 12:21 不要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在《羅馬書》引用這幾節經文時,是要提醒信徒在世要怎樣行事為人,這對我們也是合適的指引。在這裏保羅對信徒的勸勉有三個「不要」:不要用惡的方法去報復惡人;不要為自己伸冤,而是要等候上帝,祂會在所定的日期、以祂的方法去為他們伸冤,因為伸冤的事屬於上帝;不要被惡人的行為牽制而去行惡,反而要去行善;而三個「不要」的總意就是不要敗給惡,要以善取勝。

來 10:30 因為我們知道誰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又說:「主要審判他的百姓。」

來 10:31 落在永生上帝的手裏真是可怕呀!

……

來 10:35 所以,不可丟棄你們無懼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

來 10:36 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可以獲得所應許的。

來 10:37 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必不遲延。

來 10:38 只是我的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縮,我心就不喜歡他。」

來 10:39 我們卻不是退縮以致沉淪的那等人,而是有信心以致得生命的人。

在《希伯來書》引用這幾節經文時,重點是審判的權柄在於主,提醒信徒如果以惡制惡,自己也必會落在被審判之列,所以信徒要堅心忍耐,以信心等候主的再來。也要謹記在審判的日子自己也同樣要面對賞善罰惡的上帝,信徒不要像那些沒有盼望的人一樣退後沉淪,而是要為得到上帝的賞賜而在信仰上站穩。

 

結語: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那鴻書》關乎上帝的安慰和提醒子民要學習忍耐等候祂的信息,因為公義的上帝有祂審判的時間。耶書亞在離世前對門徒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要有勇氣,我已經勝過世界。」(約16:33)耶書亞也曾處身於一個彎曲悖謬的世代,他為要見證上帝的道而受殺害,付上生命的代價,面對邪惡和不公義,耶書亞沒有被惡所勝,反而是以善勝惡,他為我們做了一個「勝過世界」的榜樣,讓我們知道怎樣以信心和忍耐面對苦難,不致於灰心退後,因為耶書亞就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

來 12:2 仰望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如今已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

來 12:3 你們要仔細想想這位忍受了罪人如此頂撞的耶穌,你們就不致心灰意懶了。

盼望我們都以耶書亞的忍耐為榜樣,在世上做個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常存盼望,常存忍耐,堅心等候主的再來,不要像惡人一樣去自行報仇,因為主必會為所有受邪惡不義對待的人伸冤和施行公義的審判。筆者願以保羅對信徒的祝福與讀者互勉。

帖後 2:16 願我們主耶穌基督自己,和那愛我們、開恩將永遠的安慰美好的盼望賜給我們的父上帝,

帖後 2:17 安慰你們的心,並且在一切善行善言上堅固你們!


[1] נַחוּם(nahum)這個字的字根也出現在「尼希米」(נְחֶמְיָה Nechemyah;上帝安慰)和「挪亞」(נחַ Noach;安慰。參創5:29)這兩個名字裏。

[2] 中世紀有傳統指伊勒歌斯是al-Kush,位於現今的Mosul以北50里,參Tremper Longman III, Nahum, The Minor Prophets: An Exegetical and Expository Commentary;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Grand Rapids: Baker, 1998), 765。

[3] 參《考考古推推理:楔文破譯,古城重現》楊受城著,(宣道出版社,香港,2015),31。

[4] 「荒蕪,荒涼,全然荒廢」(בּוּקָ֥ה וּמְבוּקָ֖ה וּמְבֻלָּקָ֑ה buqah umevuqah umevullaqah)這三個字在原文的讀音相似,有詩歌的特色。中文以三個荒字去譯,嘗試把原文的神髓表現出來。

[5] 從亞述的浮雕可見,他們常用勇猛的獅子作為國家的象徵。

[6] 「亞述人驍勇善戰,強暴殘忍,他們常以酷刑為榮,包括把敵人肢解作樂,用炭漆活焚,用沸油活煮,活剝人取皮,以頭顱建塔,屍身作架。」(馬有藻著,《舊約概論》,中國信徒佈道會,1985;326。)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約拿書》:要以天父的心為心

「安息日研經坊」(2021-7-3)《希伯來聖經》綜覽:《約拿書》(筆者:Ada Lui)

圖為以色列約帕的一個大魚雕像 (相片來源:耶書亞研經中心)

這次的討論問題是:試從《約拿書》找出約拿與耶書亞(耶穌)二人的平行之處。

 

簡介《約拿書》

書名:《約拿書》的希伯來書名 יוֹנָה(Yonah;Jonah)來自1:1「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約拿(יוֹנָה Yonah)這名字在原文的意思是「鴿子」,象徵被差出去傳遞信息的使者(參創 8:11),而約拿正是被上帝差遣,要到尼尼微城向其中的居民宣講信息。

作者:約拿這名字曾在《列王紀下》14:25出現,應該是指同一人,「他【耶羅波安二世】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藉他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約拿先知所說的。」我們由此得知約拿是北國的先知,事奉時期是在耶羅波安二世在位時(公元前793-753,共40年),與阿摩司、何西阿等先知同期。約拿來自迦特‧希弗,這是一個在拿撒勒以北約三公里的城市,屬於西布倫支派的加利利地(參王下14:25;書19:10-13)。

成書日期:作者雖然與阿摩司、何西阿等先知一樣是較為早期的先知,就是亞述帝國仍在的時期,但由於這書所用的希伯來文包含一些被擄時期的語言元素[1],所以有學者估計這書是在被擄後、甚至是在波斯時期成書的(約公元前五世紀)[2]

歷史背景:上帝藉約拿預言以色列將收回邊界之地,這在耶羅波安二世時果然應驗了,以色列的版圖回到了所羅門的全盛時期,經文說這是「因耶和華看見以色列非常艱苦的困境。」(王下14:26)這「艱苦的困境」是由於上帝興起亞蘭王哈薛去追討亞哈家的罪,以致以色列受到亞蘭的欺壓(參王上19:15-17;王下8:12-13,13:3、19),後來耶羅波安二世的祖父約哈斯(公元前814-793年)向耶和華呼求,耶和華就應允他,「賜給以色列一位拯救者,使他們脫離亞蘭人的手,於是以色列人仍舊安居在自己的帳棚裏。」(王下13:4-5)這拯救者指的應該是亞述,據歷史資料所示,這時期亞蘭因被亞述牽制而無暇攻擊以色列,而耶羅波安二世的父親約阿施更三次打敗亞蘭,收回了之前被奪的城鎮(王下13:25),以致到了耶羅波安二世時期,以色列出現了一個無論對內對外,都較之前強盛的時期。

大綱:《約拿書》跟其他先知書不同,它的主要內容不是上帝藉先知所講的神諭,而是約拿這個人的傳記。當中有記載到一些神蹟,而耶書亞(耶穌)也曾提及(太12:38-40,16:4;路11:29)。《約拿書》共有四章,大綱如下:

一. 約拿抗命(1:1-17)

二. 約拿悔改(2:1-10)

三. 約拿傳道(3:1-10)

四.  約拿不悅(4:1-11)

 

《約拿書》的內容重點

一. 約拿抗命1:1-17

經文一開始就記載耶和華對約拿的吩咐:「起來,到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因為他們的惡已達到我面前。」(1:2)約拿是北國的先知,上帝卻差他到亞述的尼尼微城[3]宣告信息。約拿反抗耶和華這個吩咐,他為要躲避耶和華[4],就下到( יָרַדyarad;down)約帕,付了船費,下了( יָרַדyarad)一條往他施的船。約帕是以色列的一個港口,而尼尼微在其東面約600英里,他施(今日的西班牙)則在約帕的西面約2200英里。約拿選擇了與尼尼微相反的方向而行,踏上遙遠的路途,船費應該不少,確是不惜代價。約拿為甚麼不願意去尼尼微,作者在4:2才提及,然而我們從《聖經》所載的一些經文,大概也可推斷出三個原因:第一,約拿對北國的預言應驗了(王下14:25),可以說他是一位「成功」的先知,但現在上帝差他到尼尼微城宣告審判的信息,要是上帝最後因憐憫那城而不施行審判,那麼他就成為一個「不成功」的先知;第二,約拿可能已經預知北國將亡於亞述,也可能聽過與他同期的先知阿摩司(公元前760-750年)的預言,就是上帝必興起一國攻擊以色列(摩6:14),「耶羅波安必被刀殺,以色列百姓必被擄,離開本地。」(摩7:11)所以約拿不願意到敵人那裏,更不願意他們悔改得寬恕,因為約拿愛自己的同胞並深信上帝有能力審判亞述,所以不想亞述避過審判,並在日後攻擊自己的國家;第三,尼尼微不但是一個拜偶像的外邦城,亞述人更是殘暴成性,邪惡不堪(拿1:2,3:8、10),想到日後他們將殘害自己的同胞,約拿就不希望他們能聽聞上帝呼籲人悔改的信息。

當約拿以為自己能「躲避耶和華」時,上帝就在海上颳起大風,於是狂風大作,船幾乎破裂,水手們都懼怕得各自哀求自己的神明(反映出他們都是外邦人),約拿卻在艙底躺臥沉睡。船長去把他叫醒,要他也求告他的神明,但約拿似乎不為所動。船上的人大概看出這次風浪不尋常,於是決定抽籤,要「看看這災難臨到我們是因誰的緣故。」(1:7)結果抽出約拿來,這明顯是出於上帝的手,為要迫使約拿作出回應。船上的人隨即問了約拿一連串的問題,想知道他是誰,以及這災難為甚麼臨到他們。約拿回答說:「我是希伯來人,我敬畏耶和華,天上的上帝,他創造了滄海和陸地。」(1:9)當他們知道這場風浪是出於那位創造海和地的上帝所致,就更懼怕了,就問約拿他們當怎樣做才能使海浪平靜。約拿的回覆竟然是:「你們把我抬起來,拋進海裏,海就會平靜了;我知道你們遭遇這大風浪是因我的緣故。」(1:12)可見約拿寧願葬身大海也不願前往尼微微城傳道。船上的人不願意這樣做,於是竭力划槳,想要把船靠回陸地,卻是不能,風浪越來越大,他們無奈地只能照約拿所說的去做,但在做之前求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求求你不要因這人的性命使我們滅亡,不要使流無辜人血的罪歸給我們;因為你──耶和華隨自己的旨意行事。」(1:14)接著他們把約拿抬起來,拋進海裏,海浪就平息了。他們就更懼怕耶和華,及後向耶和華獻祭許願。

這一章的描述把約拿與船上的人的反應作了一個強烈的對比。船上的是外邦人,他們遇上這場風浪尚且懂得懼怕而向神明求告;相反,約拿聲稱自己敬畏耶和華,卻違背上帝的吩咐;當船上的人知道這場風浪因約拿躲避耶和華而起,都愛惜他的生命而不願意把他拋進大海,及後無奈要犧牲他時,也都向上帝求寬恕;相反,約拿情願被拋進海也不願向耶和華求助。最重要的是,在經歷了上帝平息海浪之後,船上的外邦人向耶和華獻祭許願,他們因這場風浪而認識耶和華,這雖然並非出於約拿的本意,卻是上帝藉約拿的抗命而成就的。而且上帝要藉約拿去做的事情還未完結,經文接著就說耶和華安排了一條大魚吞下約拿,讓約拿在魚腹中三日三夜(1:17)。「安排」(מָנָה manah)這個字有「預備,指派」的意思,在這卷書共出現了四次(1:17,4:6、7、8)除了這場風浪,上帝將要在約拿身上做更多的事以顯明祂的心意。

. 約拿悔改2:1-10

第二章是描述約拿被大魚吞下之後向上帝禱告,不論這三日三夜在魚腹中是指他已死但後來復活,還是指他在魚腹中一直沒有死,都是一個神蹟。這禱告大致可分為三個小段:

i)人在面對死亡時向上帝呼求(2:2-5: 這段用了很多跟死亡有關的術語,都是指向約拿有過如同是死亡一般的經歷,例如:「我從陰間( שְׁאוֹלshe’ol ; hell)的深處( בֶּטֶןbeten ; belly)呼求」(2:2),「你將我投下深淵(מְצוֹלָה metzulah;deep place),直到海心大水環繞我,你的波浪洪濤漫過我身」(2:3),「眾水環繞我,幾乎淹沒我」(2:5),「深淵(תְּהוֹם tehom;abyss)[5]圍住我;海草纏繞我的頭」(2:5)。他描述自己曾去到一個深淵,是海的極深處,被大水、眾水、波浪所淹沒,這都意味著死亡或瀕死的經歷[6]

ii)上帝垂聽人的呼求並施行拯救(2:6-7:這段描述上帝把他「從地府(שַׁחַת shachat ; pit)裏救出來」(2:6),第一及第二段共兩次提到「上帝的殿」(可以理解為是「上帝的同在」),一次是他從上帝的面前被驅逐,他仰望上帝的殿(2:4),另一次是他的心靈發昏,他以禱告進入了上帝的殿(2:7),都意味著他的肉身進到一個與上帝分隔的處境,但他的靈卻渴望上帝的同在;

iii)人蒙拯救後向上帝獻上感謝和還願(2:8-9:這段提到「那信奉虛無神明的人,丟棄自己的慈愛」(2:8),似乎在預示那些拜偶像的人要離棄他們之前所信靠的。這個禱告的最後一句是「但我要以感謝的聲音向你獻祭。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救恩出於耶和華。」(2:9)當約拿經歷過上帝的拯救之後,他要還所許的願,大概是指他願意聽從上帝的吩咐到尼尼微去。

結尾的一節是「耶和華吩咐那魚,魚就把約拿吐在陸地上。」(2:10)從上帝安排大魚把約拿吞下,直到祂吩咐大魚把約拿吐到地上,這三日三夜的時間全在上帝的掌管裏。可見約拿雖然不順服上帝,甚至要與上帝的心意背道而行,但上帝並沒有放棄他,既把他從死亡裏救出來,更要他重拾之前的使命。

. 約拿傳道3:1-10

第三章的開始同樣是耶和華對約拿的吩咐:「起來,到尼尼微大城去,把我告訴你的信息向其中的居民宣告。」(3:2)內容與第一次的吩咐相同,只是這次約拿沒有逃避,而是照耶和華的話起來(與之前的「下去」相反)進到尼尼微城,宣告說:「再過四十天,尼尼微要傾覆了」[7](3:2)尼尼微城的人聽了約拿的宣講後,「就信服上帝,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穿上麻衣。」(3:5)表示全城人都在上帝面前謙卑痛悔,而尼尼微王[8]聽到消息後,「他就從寶座起來,脫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3:6)表示連在位的都放下權柄,在上帝面前謙卑自己。不但如此,王更下令不論是人或牲畜都要禁食、披上麻布,更吩咐所有人都要「切切求告上帝,各人要回轉離開惡道,離棄自己掌中的殘暴。」(3:8-9)可見這不單是一個宗教儀式,而是全城的人從上至下都徹底的悔改,迫切地求告上帝,作出與悔改的心一致的行動,反映出尼尼微城的人對約拿的宣告深信不疑,知道要是自己不離開惡道,上帝的審判必會臨到。當他們做了這一切悔改行動的同時,也知道他們是否能免去災難,全在於上帝的決定,因為只有上帝才有審判的權柄:「誰知道上帝也許會回心轉意,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致滅亡。」(3:9)

這一章的結束是「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上帝就改變心意,原先所說要降與他們的災難,他不降了。」(3:10)從《聖經》裏我們明白到,上帝差祂的僕人到犯罪的群體中(不論是祂的子民或外邦人)宣講審判的信息,那其實是一個有條件的執行,意思是上帝期望人聽了信息之後懂得悔改回轉,那麼祂就不會降下懲罰。而這裏說上帝「改變心意」正說明了上帝本來的心意就是要拯救人,而不是把人滅絕,否則祂大可直接把災降下,而不須差祂的僕人去宣講信息[9]

. 約拿不悅4:1-11

第四章描述約拿雖然遵照上帝的吩咐到尼尼微宣講信息,但對於上帝不向尼尼微降下原定的災難就「大大不悅,甚至發怒」(3:10)。在這章記載了約拿與上帝的兩段對話,當中約拿說出他不願意去尼尼微的原因:「耶和華啊,這不就是我仍在本國的時候所說的嗎?我知道你是有恩惠,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會改變心意,不降那災難。我就是因為這樣,才急速逃往他施去的呀!」(4:2)他覺得自己逃往他施是合理的,因為按著他對上帝那憐憫的屬性的理解,上帝這次差他到尼尼微是要給那裏的人一個悔改的機會,然而尼尼微城所代表的是亞述帝國,是一個拜偶像、犯罪及傷害自己同胞的民族,約拿不願意看到那城的人被上帝赦免,他認為尼尼微城的人罪大惡極,應當被毀滅,現在上帝果然赦免了尼尼微城的人,果然如他所預,約拿非常憤怒,因為這個結局間接是因他「傳道」而起,他生氣到一個地步甚至向上帝求死。

經文接著說他「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裏為自己搭了一座棚。他坐在棚子的蔭下,要看看城裏會發生甚麼事。」(4:5)簡而言之,約拿已審判了尼尼微,他盼望上帝能執行他所期望的審判。他像一個審判官那樣坐在一個棚子裏,一心期待著上帝降災,要看尼尼微受審判的結局。

而叫我們驚訝的是,上帝並沒有生氣,反而做了一連串的工作要讓約拿領悟祂的心意。上帝先安排一棵蓖麻,使它生長高過約拿,讓影子遮蓋他的頭,使他感到涼快;但在次日黎明,上帝卻安排一條蟲來咬這蓖麻,以致它枯乾,到太陽出來的時候,上帝再安排炎熱的東風,使約拿曝曬於太陽之下。就這樣,約拿在一日之間,先經歷蓖麻為他遮蓋日頭的歡喜,又經歷到失去蓖麻後,被曬得發昏的痛苦,於是他又為自己所承受的痛苦而發怒,並再次求死。

面對這樣的約拿,耶和華向他作這個反問:「這棵蓖麻你沒有為它操勞,也不是你使它長大的;它一夜生長,一夜枯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就有十二萬多人,還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4:10-11)這十二萬是否實數,我們不得而知,如果「不能分辨左右手」所指的是孩童,那麼這城就至少有六十萬人,而如果這是指沒有屬靈辨別能力的人,那麼這十二萬多人就是尼尼微城的總人口。無論如何,從經文形容尼尼微是大城,又說這城大得要走三天的路程才能走完,在在都表明了這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城,而重點是,上帝非常清楚城裏面的人數,仿佛是祂已數過,由此反映出上帝是多麼看重人的性命。

失去蓖麻的經歷是上帝為約拿量身訂製的,而上帝這番語重深長的話是邀請約拿設身處地去體會祂的心腸。上帝是創造主,祂創造了一切,也掌管一切,祂也愛惜祂所造的一切,不忍心看見任何人或生物滅亡,即使在約拿眼中尼尼微城的人罪不可恕,當受懲罰,但上帝有豐盛的慈愛,祂希望人能從罪中回轉,那麼祂就可以向人施憐憫,收回本來要降下的災。從上帝對約拿這個反問中,我們看見上帝並不樂於看見惡人滅亡,更何況當中的人根本還未懂得分辨善惡,祂豈不是更要去憐惜嗎?事實上,我們從上帝差祂的僕人到犯罪的人中宣講警告的信息,就已經可以明白祂的心腸了。這卷書沒有記載約拿最後的反應,或許這是作者給每一個上帝的僕人的問題:我們奉差遣去作上帝的工,當我們在事奉時,是否都本著上帝的心腸去作工呢?

 

《約拿書》的中心思想

這卷書表面上是約拿的傳記,然而從這四章記載到約拿的遭遇,我們看見這書的主角其實是上帝自己,因每一章都在表明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而這也正是本書的中心思想:

1. 上帝是創造主:祂創造和掌管萬有。

上帝創造了海和地,祂的權柄遍及大自然及生物,包括:風、海、大魚、蓖麻、蟲、東風。

2. 上帝是拯救主:祂愛世人,祂的計劃是要拯救人,不是要把人毀滅。

祂使海浪平息,救了船上的人;祂用大魚把約拿吞下,讓他經歷死亡後又活過來;祂把原先要降與尼尼微城的災難收回,不使他們滅亡。全都表明上帝不單愛以色列人,也愛外邦人。

3. 上帝是差遣人的主:即使祂的僕人抗命,祂仍把宣講信息的使命託付給他們 。

雖然約拿違背上帝的吩咐,但上帝沒有放棄他,仍然要使用他為上帝傳講信息。祂沒有改派另一個僕人去尼尼微城,而是改變約拿的想法,讓他體會上帝的心腸。

4. 上帝是審判的主:祂有審判人的權柄,但更願意向人施憐憫。

藉著約拿和風浪,船上的人懂得敬畏上帝並向祂獻祭。藉著約拿所宣講的信息,尼尼微城的人懂得在上帝面前謙卑悔改,轉離惡行,最後沒有被上帝毀滅;藉著蓖麻的枯乾,上帝要讓約拿明白祂愛惜所有祂所造的人和生物,不願意他們滅亡。

 

從《約拿書》看約拿與耶書亞二人的平行之處

在《馬太福音》12:38-42 和16:1-4裏,耶書亞都提到約拿的神蹟,他把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的事,與自己將要三日三夜在地裏面的事比較,更以此為一個徵兆,預示當這件事發生時,上帝將要向邪惡的世代作出審判,勸喻人要盡快回轉悔改。事實上,除了這三日三夜的事件之外,我們從《約拿書》的敘事也可看見約拿與耶書亞二人的一些平行之處,現以下表列出:

平行之處

約拿

耶書亞

1. 鴿子象徵使者,被差出去傳遞信息

1:1 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

1:2「起來,到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因為他們的惡已達到我面前。」

太3:16 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裏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看見上帝的靈降下,彷彿鴿子落在他身上

太4:17 從那時候,耶穌開始宣講,說:「你們要悔改!因為天國近了。」

•      「約拿」的意思是「鴿子」,上帝差約拿到尼尼微城向其中的居民宣講信息。

•      耶書亞公開事奉前,到約旦河受洗,聖靈彷彿鴿子落在他身上,之後他開始傳講天國的信息。

2. 他們的事工都始於加利利

王下14:25 他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藉他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約拿先知所說的。

太4:12 耶穌聽見約翰下了監,就退到加利利去;

太4:13 後來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住在那裏。那地方靠海,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地區。

•      約拿來自西布倫地,屬於加利利地區。

•      耶書亞的事工從加利利開始。

3. 他們都「向下」

1:3 約拿卻起身,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他下到( יָרַדyaraddown約帕,遇見一條船要往他施去。約拿付了船費,就上( יָרַדyarad船,與船上的人同往他施,為要躲避耶和華。

約3:13 除了從天降下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

約 6:38 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願行,而是要遵行差我來那位的旨意。

•      約拿不順服上帝,於是下到約帕,再下了船。

•      耶書亞順服上帝的旨意,從天降下到地上。

4. 在船上遇上狂風,兩人都睡了,船上的人把他們叫醒

1:4耶和華在海上颳起大風,海就狂風大作,船幾乎破裂。

1:5 水手都懼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明。他們把船上的貨物拋進海裏,為要減輕載重。約拿卻下到艙底,躺臥沉睡

1:6 船長到他那裏,對他說:「你怎麼還在沉睡呢?起來,求告你的神明,或者神明顧念我們,使我們不致滅亡。」

可4:37 忽然狂風大作,波浪打入船內,以致船灌滿了水。

可4:38 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他,說:「老師!我們快沒命了,你不管嗎?」

可4:40 耶穌對他們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

•      上帝在海上颳起大風,為要阻止約拿前往他施,約拿沉睡不去理會上帝的作為。船上的人把約拿叫醒,要他求告他的神明。

•      耶書亞與門徒在船上遇上狂風,耶書亞睡著了,門徒以為他們會喪命,就把耶書亞叫醒,耶書亞指門徒沒有信心。

5. 船上的人懼怕

1:9 他說:「我是希伯來人,我敬畏耶和華,天上的上帝,他創造了滄海和陸地。」

1:10 那些人就大大懼怕,對他說:「你做的是甚麼事呢?」原來他們已經知道他在躲避耶和華,因為他告訴了他們。

可4:39 耶穌醒了,斥責那風,向海說:「住了吧!靜了吧!」風就止住,大大平靜了。

可4:41 他們就非常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都聽從他。」

•      船上的人知道約拿所敬畏的是耶和華,是天上的上帝,創造了滄海和陸地,就大大懼怕。

•      耶書亞斥責風又吩咐海,風浪就止住,證明他的權柄在風和海之上,門徒因此非常懼怕,不確定耶書亞的真正身分。

6. 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去救別人 

1:11 海浪越來越洶湧,他們就問他說:「我們當向你做甚麼,才能使海浪平靜呢?」

1:12 他對他們說:「你們把我抬起來,拋進海裏,海就會平靜了;我知道你們遭遇這大風浪是因我的緣故。」

約10:18 沒有人奪去我的命,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捨棄,也有權再取回。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

林後5:21 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使我們在他裏面成為上帝的義

•      約拿知道這風浪是因他所致,於是願意犧牲自己救船上的人。

•      耶書亞願意按照上帝的旨意而犧牲自己,他被釘死不是因他的罪,而是為世人的罪。

7. 外邦人嘗試不讓無辜人受死,但不成功,最後表示流無辜人血的罪不在自己身上

1:13 然而那些人竭力划槳,想要把船靠回陸地,卻是不能;因風浪越來越大,撲向他們。

1:14 於是他們求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求求你不要因這人的性命使我們滅亡,不要使流無辜人血的罪歸給我們;因為你──耶和華隨自己的旨意行事。」

1:15 他們把約拿抬起來,拋進海裏,海的狂浪就平息了。

太27:21 總督回答他們說:「這兩個人,你們要我釋放哪一個給你們呢?」他們說:「巴拉巴。」

太27:22 彼拉多說:「這樣,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我怎麼辦他呢?」他們都說:「把他釘十字架!」

太27:24 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

太27:26 於是彼拉多釋放巴拉巴給他們,把耶穌鞭打後交給人釘十字架。

•      船上的人嘗試不讓約拿死,但不成功,最後只好照約拿所說的,把他拋進海裏,但在拋之前,他們求耶和華不要把流無辜人的血的罪歸在他們身上。

•      彼拉多嘗試釋放耶書亞,但當時的人寧願要巴拉巴,也要把耶書亞釘十字架。彼拉多最後洗手,表示流耶書亞的血的罪不在他身上,然後把耶書亞交給他們。

8. 跌進海裏 / 行在海上

1:15 他們把約拿抬起來,拋進海裏,海的狂浪就平息了。

約6:18 忽然狂風大作,海浪翻騰。

約6:19 門徒搖櫓,約行了十里多,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漸漸靠近了船,他們就害怕。

•      約拿被拋進入海裏。

•      耶書亞在海面上行走。

9. 他們被犧牲後,人的反應是非常害怕

1:16 那些人就大大懼怕耶和華,向耶和華獻祭許願。

太27:50 耶穌又大喊一聲,氣就斷了。

太27:51 忽然,殿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震動,磐石崩裂,

太27:54 百夫長和跟他一同看守耶穌的人看見地震和所經歷的事,非常害怕,說:「他真是上帝的兒子!」

•      約拿被拋進海裏,海浪就平息,船上的人就大大懼怕耶和華。

•      耶書亞在十字架上斷氣時,殿的幔子裂開、地震動,外邦人看見就害怕,知道他就是上帝的兒子。

10. 有三日三夜的死亡經歷

1:17 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下約拿,約拿在魚腹中三日三夜

太12:39 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同樣,人子也要三日三夜在地裏面。」

太6:21 從那時起,耶穌才向門徒明說,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和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天復活

•      約拿在魚腹中三日三夜,上帝讓他有死亡的經歷,之後拯救他脫離死亡。

•      耶書亞說他要如約拿那樣經歷死亡,但三日後要復活。

11. 禱告蒙應允 

2:2 說:「我在患難中求告耶和華,他就應允我;

太26:42 他第二次又去禱告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須我喝,就願你的旨意成全。」

來5:7 基督在他肉身的日子,曾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上帝,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

•      約拿在面對死亡時向上帝求告,蒙上帝應允。

•      耶書亞在客西馬尼園流淚禱告,他的禱告蒙上帝應允。

12. 與上帝分隔 

2:4 我說:『我從你眼前被驅逐,然而我仍要仰望你的聖殿。』

太27:46 約在下午三點鐘,耶穌大聲高呼,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

•      約拿經歷被上帝驅逐,也就是與上帝分隔。

•      耶書亞在十字架上擔當人的罪,在那一刻上帝與他分隔。

13. 他們的靈漸弱 

2:7 我心靈發昏時,就想起耶和華。我的禱告進入你的聖殿,達到你面前。

路23:46 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交在你手裏!」他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      約拿的靈發昏,但他仍仰望上帝的同在。

•      耶書亞把靈交在上帝手裏,就斷氣了。

14. 救恩出於耶和華 

2:9 但我要以感謝的聲音向你獻祭。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救恩出於耶和華。」

太1:21 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

約5:24「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那位的,就有永生,不至於被定罪,而是已經出死入生了。

•      約拿整個在魚腹的經歷,讓他作出了這個宣告:「救恩出於耶和華」。

•      耶書亞( ישוע Yeshua)這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拯救」,說明他的工作就是要把人從罪惡裏救出來,叫那些信他的人能得著拯救,不致被定罪而滅亡,反要得永生。

15. 死而復活 

2:10 耶和華吩咐那魚,魚就把約拿吐在陸地上

太28:5 天使回應婦女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

太28:6 他不在這裏,照他所說的,他已經復活了。你們來!看看安放他的地方。

•      上帝讓約拿在魚腹裏出來,重回陸地,就如同是死而復活一樣。

•      耶書亞受死,被埋葬在墳墓裏,第三天從死裏復活。

16. 復活後向人傳講信息

3:2「起來,到尼尼微大城去,把我告訴你的信息向其中的居民宣告。」

太28:19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太28:20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導他們遵守。看哪,我天天與你們同在,直到世代的終結。」

徒1:8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      約拿遵照上帝的吩咐到尼尼微宣講信息。

•      耶書亞復活後,向門徒顯現,臨升天前給門徒使命,要他們把福音傳到地極。

17. 信息的內容是警告審判將臨 

1:2「起來,到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因為他們的惡已達到我面前。

3:4 約拿進城,走了一天,宣告說:「再過四十天,尼尼微要傾覆了!」

太12:38 當時,有幾個文士和法利賽人對耶穌說:「老師,我們想請你顯個神蹟給我們看看。」

太12:39 耶穌回答他們:「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蹟,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了。

太12:40 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同樣,人子也要三日三夜在地裏面。

太12:41 在審判的時候,尼尼微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看哪,比約拿更大的在這裏!

太12:42 在審判的時候,南方的女王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她從地極而來,要聽所羅門智慧的話。看哪,比所羅門更大的在這裏!」

•      約拿遵行上帝的吩咐到尼尼微宣講審判的信息。

•      耶書亞向不信和行惡的世代傳講審判的信息。

18. 外邦人因聽他們的信息而悔改

3:5 尼尼微人就信服上帝,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穿上麻衣。

3:6 這消息傳到尼尼微王那裏,他就從寶座起來,脫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

3:7 他叫人通告尼尼微全城,說:「王和大臣有令,人、畜、牛、羊都不可嘗任何東西,不可吃,也不可喝水。

3:8 人與牲畜都要披上麻布,切切求告上帝。各人要回轉離開惡道,離棄自己掌中的殘暴

3:9 誰知道上帝也許會回心轉意,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致滅亡。」

約12:32 我從地上被舉起來的時候,我要吸引萬人來歸我。」

約 12:33 耶穌這話是指自己將要怎樣死說的。

彼2:38 彼得對他們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使你們的罪得赦免,就會領受所賜的聖靈。

約一1:9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      尼尼微城的人聽了約拿的信息就信服上帝,全城人都謙卑在上帝面前,希望祂回心轉意,不叫他們滅亡。

•      耶書亞說當他在十字架上成就救恩之後,就會吸引萬人歸向他。

•      人若認罪悔改,上帝必會赦免。

19. 對罪人悔改,被上帝免去懲罰的反應

3:10 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上帝就改變心意,原先所說要降與他們的災難,他不降了。

4:1 這事令約拿大大不悅,甚至發怒

太5:44 但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迫害你們的禱告。

路 15:10 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上帝的使者也是這樣為他歡喜。」

•      約拿因上帝向惡人施恩而生氣。

•      耶書亞教導人要愛仇敵。

•      又說罪人悔改,我們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上帝和祂的使者也都為此歡喜。

20. 上帝才是有審判權柄的那位

4:2 他就向耶和華禱告,說:「耶和華啊,這不就是我仍在本國的時候所說的嗎?我知道你是有恩惠,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會改變心意,不降那災難。我就是因為這樣,才急速逃往他施去的呀

約5:22 父不審判任何人,而是把審判的事全交給子

約5:27 並且賜給他施行審判的權柄,因為他是人子。

約12:47 若有人聽見我的話而不遵守,我不審判他,因為我來不是要審判世人,而是要拯救世人

•      約拿覺得尼尼微城不應被寬恕,他其實已代替了上帝的位置,對尼尼微城的人作出自己的審判。

•      上帝有審判的權柄,但祂把這權柄給了耶書亞,當耶書亞第一次來到世上時 ,他不是去審判,而是拯救,藉著他成就的救恩,給人悔改的機會。

21. 上帝彰顯出對人的憐憫及拯救

4:11 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就有十二萬多人,還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6:35 你們倒要愛仇敵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很多了,你們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

約3:16「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羅5:8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      上帝愛惜祂所造的人(包括以色列的仇敵),所以差祂的僕人去傳講悔改的信息,為要使人聽從祂的話,謙卑悔改,歸信上帝,得著祂的拯救。

•      因著對人的愛,上帝差祂的獨生子到地上成就救恩,這救恩是為所有人預備的,祂的心意是要讓人(包括那些殺害他的人)相信耶書亞,那麼當末世的審判臨到時,信靠他的人就不致被定罪而滅亡。

22. 約帕是一個向外邦人傳福音的起點

1:3 約拿卻起身,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他下到約帕,遇見一條船要往他施去。……

徒10:1 在凱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

徒10:5 現在你要派人往約帕去,請一位稱為彼得的西門來。

徒10:15 第二次有聲音再對他說:「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俗的。」

徒10:34 彼得開口說:「我真的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的

徒10:35 不但如此,在各國中那敬畏他而行義的人都為他所悅納

•      約拿向外邦人宣講悔改的信息,約帕是一個很重要的起點。

•      外邦人哥尼流差人到約帕請彼得到他家,他因而領受了福音。彼得最後明白到上帝悅納一切敬畏他而行義的人。

 

結語:要以天父的心為心

《約拿書》讓我們學習體貼上帝的心腸,並愛仇敵的功課,而要做到這件困難的事,就必先要看見上帝是創造主,也是拯救主和審判的主。上帝是創造主,祂掌管萬有,說有就有、命立就立,一切的權柄都源於祂,所以我們本來就沒有資格去審判別人或干預上帝的審判工作。此外,上帝是拯救主和審判的主,祂創造萬物,為要賜福,只是人類的始祖因犯罪而失去了這福份,於是上帝開展了祂的救贖計劃。上帝揀選了亞伯拉罕去承載祂的心意,「我必使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使你的名為大;你要使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給他;詛咒你的,我必詛咒他。地上的萬族都必因你得福。」(創12:2-3)上帝藉亞伯拉罕建立了以色列這個群體,與他們立約,讓以色列人成為祂的子民,又給他們律例、誡命、典章,以此塑造他們成為上帝在地上的僕人,好讓世人認識祂並歸向祂。但我們從以色列的歷史知道,以色列辜負了上帝給他們向世人作見證的這個託付,以致上帝要管教他們,讓他們亡國被擄,落在外邦政權的管轄之下,及後當他們回轉悔改,經歷上帝的拯救,歸向上帝,就可重拾上帝子民的身分。可見上帝的審判原是要帶來拯救。

上帝這份要給予人機會去回轉悔改的心意,我們從《新約聖經》就能清楚看見。主耶書亞從天降下,親自成就上帝要向人施恩及賜福的計劃。耶書亞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因他得救。」(約3:16-17)約拿作為被上帝所差的僕人,卻不明白上帝想要拯救人的心腸,也不認同祂那豐盛的慈愛,是要惠及所有人,包括那些外邦人和犯罪行惡的人。

這卷書向我們揭示上帝要拯救的不單是以色列人,而是祂所創造的每一個生命,因為祂愛惜每一個人的生命,不願意人在沉淪中滅亡。約拿未能領會上帝這份愛世人,甚至連仇敵也愛的心腸,然而耶書亞是天父完全的彰顯,他有著天父那憐憫人的心腸,以致他為要體貼天父的心,就甘心樂意擺上自己,成就天父的心意,甚至在十字架上饒恕那些加害於他的人(路23:34),成為上帝為世人所預備的受苦彌賽亞(賽53:12)。

《腓立比書》2:5-8 描述了耶書亞為體貼天父要拯救人的心而付上的代價:

腓 2:6 他本有上帝的形像,卻不堅持自己與上帝同等;

腓 2:7 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

腓 2:8 就謙卑自己,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天父的心意之所以能成就,全是因為主耶書亞以天父的心為心,而保羅也以此勸勉我們:「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保羅在提醒我們要以耶書亞的心為心,不要因為自己在世的身分、成就、信主的年日或事奉的職銜而自高,以致輕看別人、辱罵別人、甚至審判別人,而是應該甘心放下自己,為上帝的國度盡心擺上,為的是要天父的旨意能在我們身上成就。


[1] 参黃天相著,《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公義與慈愛》(明道社,香港,2012),101。另外,例如1:14的נָקִ֑יא (中文翻譯為「無辜」)一詞,估計是受亞蘭語的影響,在詞語的最後加入了首個希伯來字母 ’Aleph

[2] The Jewish Study Bibl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4), 1188.

[3] 尼尼微是亞述的一個古城,是挪亞的曾孫寧錄所建(參創10:11)。

[4] 1:2兩次提到「躲避耶和華」在原文都有פָּניִם (paniym;面)這個字,更貼切的譯法是「躲避耶和華的面」或「躲避耶和華的同在」,這是指一份特別的同在,是有別於耶和華的無所不在。

[5] 「深淵」(תְּהוֹם tehom)曾出現在創 1:2 「地是空虛混沌,深淵(תְּהוֹם tehom)上面一片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6] 這個禱告裏的一些術語也曾在一些詩篇出現,例如:「陰間」、「地府」出現在詩16:10,18:4-5,30:3;「眾水」出現在詩69:1,18:4-5。

[7] 這一句在原文只有五個字,עוֹד אַרְבָּעִ֣ים י֔וֹם וְנִֽינְוֵ֖ה נֶהְפָּֽכֶת(more / forty / day / Nineveh / be overturned)。「傾覆」(הָפַךְ haphakh)這個詞在創 19:25也出現「 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城裏所有的居民和土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 הָפַךְ haphakh)。」這是指所多瑪和蛾摩拉被完全毀滅。

[8] 據考古刻文所示,亞大得‧尼拉力三世(Adad-nirari Ⅲ)在位時,亞述一些在西面的省份有自治獨立的傾向,而當時管理這些省份的很可能是省長,雖然沒有文獻清楚顯示尼尼微城是自治省,但估計可能是類似的情況。而在拿3:6譯作「王」(מֶלֶךְ melekh)的那個希伯來詞語,在阿卡德語是šaknu,這個字在其他考古文獻譯作「省長」或「總督」。參John H Walton,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Vol 5 , (Zondervan, Grand Rapids, Michigan 49530, 2009) , 113-114。

[9] 值得留意的是,上帝赦免人的罪,不代表那人在上帝收回懲罰後可以返回罪中,因為這是在濫用上帝的恩典,更是在輕慢上帝,上帝必然會追討(參羅2:4,加6:7;來6:4-8)。我們從歷史中得知,尼尼微城雖然在聽從約拿的信息後悔改,以致上帝免去其傾覆的懲罰,但尼尼微城在公元前 612 年,終因犯罪行惡而被巴比倫所滅。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