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 文章分享

כִּנּ֑וֹר Kinnor 琴

(作者:碧藍色的棋子)

左圖為現今大衛城國家公園入口的 Kinnor 琴雕刻;右圖為耶路撒冷考古發現中一個以「大衛之琴」為設計的飾物;©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大衛和以色列全家在耶和華面前,隨著松木製造的各樣樂器和כִּנּ֑וֹר Kinnor、瑟、鼓、鈸、鑼跳舞。(撒下6:5)

在《舊約聖經》裏,「琴」(כִּנּ֑וֹר Kinnor)這件樂器經常出現,製作材料主要是松木。跟今天常見的豎琴不同,琴的形狀像一個倒轉的梯形,頂部兩端由一條橫軸連接,有八或十條弦線,它沒有共鳴箱,因此音量較細。由於這種琴已失傳了二千多年,所以沒有人聽過它的音色,但根據文獻記載,它的音色甜美(sweet)、溫和(tender)、細軟(soft)。

「琴」在聖經裏共出現了42次,主要是在《詩篇》(共14次)及《歷代志上》(共8次),都是跟讚美稱謝上帝有關;此外,在《撒母耳記上》則提到當掃羅被惡靈攪擾時,大衛為他彈琴,掃羅就心裏舒暢,惡靈也離開他。在《新約聖經》裏提到耶穌傳道的地區主要是在加利利湖一帶,而加利利湖其中一個別名就是基尼烈湖(或基尼烈海;יָם־כִּנֶּ֖רֶת Yam-Kinneret),讀者從音譯可看到它與kinnor的發音相近,大概是由於這個湖的形狀跟「琴」的外形相似,因而得名。

「琴」最早出現在《創世記》4章21節:「他的兄弟名叫猶八,是一切彈吹簫之人的祖師。」後來大衛把它發揚光大。

「大衛和事奉團隊的眾領袖分派亞薩、希幔,以及耶杜頓的子孫唱歌,以彈、鼓瑟、敲鈸伴奏。他們供職的人數如下……上帝賜給亞薩十四個兒子,三個女兒,都歸他們父親指教,在耶和華的殿唱歌、敲鈸、彈、鼓瑟,辦上帝殿的事務。」(代上25:1、5-6)

當大衛成為以色列王之後,他希望為上帝建造聖殿,這心願雖然是由他兒子所羅門完成,但大衛預先為這件事預備,包括設立聖殿禮儀及聖樂團。按照耶和華所定,只有利未人可以在會幕中供職,所以及後建成的聖殿,利未人就專責樂司及詩班。其中聖樂團由四千個利未人組成(代上23:5),當中善於歌唱的有288人,以掣籤定出供職輪值表(代上25:8-31)。

掣籤

誰的兒子

人名

人數

供職

第一掣

亞薩

約瑟和他的弟兄並兒子

12

唱歌

第二掣

耶杜頓

基大利和他的弟兄並兒子

12

彈琴、唱歌

第三掣

亞薩

撒刻和他的兒子並弟兄

12

唱歌

第四掣

不詳

伊洗利和兒子及弟兄

12

不詳

第五掣

亞薩

尼探雅和兒子及弟兄

12

唱歌

第六掣

希幔

布基雅和兒子及弟兄

12

吹角

第七掣

亞薩

耶薩利拉和兒子及弟兄

12

唱歌

第八掣

耶杜頓

耶篩亞和兒子及弟兄

12

彈琴、唱歌

第九掣

希幔

瑪探雅和兒子及弟兄

12

吹角

第十掣

耶杜頓

示每和兒子及弟兄

12

彈琴、唱歌

第十一掣

不詳

亞薩烈和兒子及弟兄

12

不詳

第十二掣

耶杜頓

哈沙比雅和兒子及弟兄

12

彈琴、唱歌

第十三掣

不詳

書巴業和兒子及弟兄

12

吹角

第十四掣

耶杜頓

瑪他提雅和兒子及弟兄

12

彈琴、唱歌

第十五掣

希幔

耶利摩和兒子及弟兄

12

吹角

第十六掣

希幔

哈拿尼雅和兒子及弟兄

12

吹角

第十七掣

希幔

約施比加沙和兒子及弟兄

12

吹角

第十八掣

希幔

哈拿尼和兒子及弟兄

12

吹角

第十九掣

希幔

瑪羅提和兒子及弟兄

12

吹角

第二十掣

希幔

以利亞他和兒子及弟兄

12

吹角

第二十一掣

希幔

何提和兒子及弟兄

12

吹角

第二十二掣

希幔

基大利提和兒子及弟兄

12

吹角

第二十三掣

希幔

瑪哈秀和兒子及弟兄

12

吹角

第二十四掣

希幔

羅幔提.以謝和兒子及弟兄

12

吹角

總人數

288

根據猶太文獻《米示拿》的記載[1],除了上表提及的號角和另外至少兩枝常用的銀號以外,聖殿其餘主要的樂器數目和詩班人數如下:

主要樂器數目

最少

最多

Nevel

2

6

Kinnor

9

無限制

Cymbal

1

1

Halil 笛(節期用)

6

12

 

最少(人)

最多(人)

詩班人數

12

無限制

從上表可見,樂器中並沒有鼓,可以推論在聖樂團所奏的音樂應是較柔和的。除了在節期會用上笛,一般情況下樂器的數目與詩班人數的比例相約,最少各十二個,像是代表著十二支派把讚頌獻給上帝。在眾多樂器中,如果不計較多用途的銀號,聖殿的演奏樂器中就只有「琴」的數量跟詩班一樣,都是沒有限制的,可見其重要性。

參考資料:

1. Othmar Keel, The Symbolism of the Biblical World”, (Winona Lake, Indiana EISENBRAUNS, 1997), 346.

2. Philip J. King and Lawrence E. Stager, “Life in Biblical Israel”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1), 291.

3. Abraham Z. Idelsohn, “Jewish music: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8.


[1] 參 《米示拿》〈定價〉m.Arakin 2:3-6。

安息日研經坊

《撒母耳記》查經摘要(12)撒上14:1-52 掃羅第一次違命

從兩個拿細耳人看兩種選擇

作者:Florence Tsang

耶書亞研經中心最近剛開始了《撒母耳記》的查考。對聖經略有認識的人都知道,撒母耳為神所重用,是以色列偉大的先知、祭司和士師,可憐的士師參孫則時常跨書卷地被人拿來跟撒母耳比較。這事不能倖免的原因,當然跟他倆獨特的身分──拿細耳人脫不了關係(參士13:5,撒上1:11),而在《希伯來聖經》中被提及終生歸給耶和華作拿細耳人的,亦只有這二人。

參孫的母親(聖經沒有記載她的名字)和撒母耳的母親哈拿原都是不能生育的婦人。不同的是,耶和華的使者主動向參孫的母親顯現,預告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並要求這孩生要終生歸給神作拿細耳人;而撒母耳的出生,是因上帝應允了哈拿的禱告,哈拿便按所許的願把撒母耳獻給上帝終生作拿細耳人。

由此我不禁想,原來不論是上帝作主動,即是人很清晰地領受從上而來的呼召;抑或是人作主動,就是領受了上帝的恩典而主動擺上的人,甚或像撒母耳般被動地給家人擺上的也好,上帝亦同樣可以大大使用。

雖然歸給上帝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參孫和撒母耳同樣成為了拿細耳人,而拿細耳人守的條例與大祭司的類似[1],他們在上帝面前都有分別出來的特別身分[2]。然而,從參孫和撒母耳的生命中,我們看見重要的其實不單單是身分,更是他們所作的選擇。說說參孫,他有拿細耳人的身分,卻沒有拿細耳人該有的表現,拿細耳人該守的條例他全都違反了[3],他每一次自我的選擇,都成了自己的網羅;反觀撒母耳,他一生忠心侍奉耶和華,事事順服祂的心意,謹遵祂的吩咐,將耶和華的話傳遍以色列地,並締造新的時代(參撒上3:21、7:13-15等)。

這令我思想,今天基督徒這身分,其實跟拿細耳人亦相近,同樣是從世界分別出來歸給上帝,為主所用的人。可是有了這身分,並不等於已經討了上帝的喜悅,那麼這身分意味著甚麼呢?它意味著的是,擁有這身分的人會較其他人多出一個選擇,是因信主而得著所應許的聖靈而來的(參加3:14)。我們本來只是順從世界和自己的肉體行事,現在卻有了順從聖靈的選擇。《加拉太書》6:8提到:「順著肉體撒種的,必從肉體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這樣說來,成為了基督徒,還要時刻準備好迎接一場場關於「選擇」的自我搏鬥,我們可以選擇繼續體貼肉體收敗壞,又或是順服聖靈收永生。昔日的以色列民同樣有上帝的子民這身分,摩西在離世前卻仍然苦口婆心地叮囑他們要懂得如何選擇,他對以色列民說:「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已經將生與死,祝福與詛咒,擺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要愛耶和華──你的神,聽從他的話,緊緊跟隨他,因為他是你的生命……」(申30:19-20)這段經文清晰指出,蒙上帝所揀選的子民,要因著愛上帝而揀選生命,而上帝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要選擇聽從祂的話,這樣,上帝與子民的關係才會因著雙向的愛而堅立。

比較參孫和撒母耳事奉的起點與歷程,提醒了今天的我們:在決定要事奉之先到底甚麼才是事奉者必須要有的東西?曾見有人執意地渴求上主獨特的呼召,又盼見到多方印證,以致每每裹足不前。然而,即使參孫的母親有神蹟般的呼召,也不等於是參孫的事奉蒙悅納的憑據;相反,哈拿主動的獻上,亦無礙撒母耳成為上帝重要的代言人,並蒙祂喜悅被大大使用。所以今天的你我,就算沒有驚天動地的屬靈經歷,倘若對上帝懷著一顆敬虔的心,就不妨剛強壯膽,全力向前,竭力做一個無愧的工人!

更重要的是,從參孫和撒母耳的生命,我們看見兩種選擇帶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此就知道「選擇」在一個人的生命中何其重要。要知道我們在世為人的每一天都需要不停地作出大大小小的選擇,除了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還有想甚麼、說甚麼、做甚麼,而每一個選擇都顯明了我們的心思意念,影響我們的走向,並決定我們最終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也許我們應該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多一分在意,分辨一下自己所選擇的是敬虔還是敗壞;是從世界分別出來還是順從了世界;是因對上帝的愛而守住信徒這寶貴的身分,還是無視聖徒的體統;是無論何時都堅定地站在上帝身邊,還是終日與世界為鄰。

也許我們還會自我釋懷地想,若非與撒母耳比較,其實參孫也不是特別糟糕。我們是好是壞,在我們心裏那衡量的標準,有時候彷彿視乎我們拿何人與己相比。可是作耶書亞的門徒,要緊的並非在於與其他人比對,而是有沒有跟從祂的腳蹤走,更並非在上帝與世界中取一個平衡,因為這一條我們需要揀選的生命窄路,沒有中庸之道,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生與死,祝福與咒詛,非此即彼。

 


[1] 拿細耳人與大祭司兩者需要遵守的嚴格條例很相近,參民6:1-8;利10:8-9、21:10-11,以及本機構網上文章〈五經中的耶書亞(民數記1:1-7:89)問題討論摘要〉註5。

[2] 拿細耳人一詞(Nazirite)的原文是נָזִיר(譯音為nazir),在申33:16論及對約瑟的祝福時,這詞被譯作「與兄弟有分別之人」。而נָזִיר(nazir)的動詞נָזַר(nazar)有「奉獻」、「分別出來」之意。

[3] 參本機構網上文章〈撒母耳記上1:1-28問題討論摘要〉註9。


其他「分享園地」的文章: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