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研讀的經文是馬可福音8:31-9:13,但筆者把上一段8:27-30也一併研讀,以增加其連貫性,大綱如下:
彼得在凱撒利亞‧腓立比承認耶書亞是基督(8:27-30)
耶書亞向門徒透露人子將受死和復活(8:31-33)
背起十字架跟從主耶書亞(8:34-9:1)
登山變像(9:2-8)
耶書亞的囑咐(9:9-10)
耶書亞解說以利亞已經到來(9:11-13)
8:27-30記載耶書亞(耶穌)帶著門徒前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1],凱撒利亞‧腓立比是一處拜偶像極其興旺之地[2]。考古學家在當地山邊的大石上,發現了至少七個偶像崇拜的神廟或建設[3]。耶書亞刻意帶門徒到這個屬於外邦人的地區,他先問門徒:「人說我是誰?」之後再問:「你們說我是誰?」是想他們清楚知道自己所跟從的是誰,要他們不要像那些拜偶像的外邦人、又或是像許多猶太人那樣,跟從他只是為了得好處和幫助,而沒去深究耶書亞的真正身分。當時猶太人普遍認為耶書亞是施洗約翰[4]、或是以利亞[5]、又或是先知中的一位[6]。當時只有彼得正確地說出耶書亞的真正身分是「基督」[7],然而耶書亞禁止門徒不可告訴其他人,就像他之前吩咐污鬼的那樣(參1:34;3:12)。筆者認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門徒還未能理解和掌握「基督」的真正含義,所以耶書亞不希望他們把錯誤的「彌賽亞」觀念傳揚出去。後來當彼得聽到耶書亞說要受死,想要阻止他,就證明了彼得對「基督」的認知跟耶書亞要門徒明白的大相徑庭。
8:31是整卷馬可福音的轉捩點,因為耶書亞首次說出自己必須受苦、被殺和復活。在馬可福音前八章的經文裏,耶書亞都以大能、行神蹟奇事等來展現自己人子的榮耀身分。自從彼得(作為十二門徒的代表)宣認了耶書亞是「基督」之後,耶書亞就開始向門徒啟示他作為「基督」的使命,也就是要走一條在世人眼中看為徹底失敗、卑賤、失去尊嚴並最終導致自己喪命的路(留意耶書亞在此把「人子」和「基督」等同了)[8]。雖然耶書亞說明他會在死後的第三天復活,但門徒並不明白其意思(即使彼得、約翰、雅各經歷過登山變像後亦然,參9:9-10)。事實上,「受苦的彌賽亞」這個觀念在當時並非主流[9],所以,當他們聽到耶書亞說自己將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甚至被殺,都覺得難以接受,因為這並不符合他們對「耶書亞」或「基督」這身分的期望。
接著,經文說彼得拉著耶書亞要勸他(8:32)。「勸」這個字的原文是ἐπιτιμᾶν(epitiman),跟之前耶書亞「禁戒」門徒(8:30)和「責備」彼得(8:33)這兩個字的原文一樣,也就是彼得其實在指責耶書亞!耶書亞轉過來,看著門徒,責備彼得是「撒旦」,這並非指彼得突然變成了魔鬼,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說彼得成為了上帝的「對頭」、「敵對者」,因為他不體貼上帝的心意、只體貼人的心意。所以耶書亞要彼得退到他後邊去,要他轉回去跟隨自己、體貼上帝的心意。
8:34-9:1記載耶書亞教導門徒應該怎樣跟隨他。這也是他對所有跟隨者的清晰要求,就是每個人都要背起十字架來跟隨他。而「上帝的國大有能力臨到」(9:1)可能是指接著將要發生的「登山變像」,但也可能是指門徒日後將經歷及看到福音興旺的景況(參徒2:41-47、6:7等)。
9:2-8這段經文一般被稱為「登山變像」,其發生的地點並沒有一致的說法[10],筆者認為黑門山的機會較大[11]。值得我們注意的是9:2中「變了形像」(μετεμορφώθη;paralambanei)的原文動詞是被動式的!這表明「登山變像」完全是出於天父的心意,而非耶書亞主動彰顯自己有多榮耀。那麼,為甚麼天父要安排「登山變像」讓門徒看到耶書亞榮耀的一面呢?摩西和以利亞與耶書亞一同出現是甚麼意思呢?門徒為甚麼說要為三人各造一座棚?經文又為甚麼刻意要描述事件發生在六天之後?為甚麼耶書亞只帶了三位門徒?
9:9-13記載他們下山時,耶書亞再次囑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裏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這次彼得沒有再勸阻耶書亞,但三位門徒卻彼此議論「從死裏復活」是甚麼意思,又問耶書亞文士為甚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耶書亞說以利亞固然如經上所指的要先來(參瑪4:5-6),而他已經來了,但人卻任意待他(參 6:14-15),這意味著人根本沒有因以利亞的呼籲而歸順上帝。這也間接解釋了9:12,為甚麼彌賽亞(耶書亞用「人子」指自己)也將同樣被人拒絕,並要受許多的苦[12],至終都沒有按著普遍猶太人所期望的出現。
怎樣理解和實踐「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8:34)?
為甚麼要有「登山變像」?
首先,「背十字架」並非指我們要背起耶書亞的十字架[13],而是指各人要背負自己的十字架,這任務沒有別人可以代勞。十字架雖然是羅馬帝國的刑具,但通常不會用在羅馬公民身上,而會用來處死奴隸、強盜、叛亂者等罪犯[14],所以,釘十字架是一種極其羞辱的刑罰。另一方面,我們要知道「背十字架」是天父給耶書亞預備的苦路,是他在世時的最終使命,他在十字架上的捨身完全是為了天國福音的緣故。因此,當耶書亞要每個跟隨他的門徒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他時,是要我們各人都以他為榜樣,按著從上帝所領受的去為天國福音付出和犧牲。這包括在過程中可能要面對不同程度的困難、受苦、受辱,甚至殉道。「生命」這個字的原文ψυχὴν(psuchen)在8:35-37出現了兩次,是指人的靈魂或性命[15]。耶書亞教導我們不要以為人可以靠自己的方法去守護自己的「生命」,我們只能透過為主擺上自己的「生命」才能真正救活自己。
由於門徒還不理解(也不能接受)耶書亞作為彌賽亞將要受苦和被害,所以耶書亞在預言自己將受苦、被殺並復活(8:31-38)之後,特意要讓門徒經歷「登山變像」這個神蹟,並且有摩西和以利亞出現[16]。有學者認為摩西和以利亞分別代表著摩西五經和先知書,意味著整本舊約聖經都在為耶書亞作見證[17]。但筆者認為這個說法牽強,因為以利亞從沒有寫下聖經書卷,以他來代表聖經的先知書欠缺說服力。筆者在此建議另一個解釋:摩西和以利亞兩人都像耶書亞一樣,是一個在地上行過許多神蹟的先知,而且他們兩人的離世都非常獨特!摩西是由上帝埋葬,表示沒有人看過他的屍首,他也沒有真正的墳墓(參申34:6);以利亞則被上帝接走升天(參王下2:11),表示他沒有經過死亡。這兩個情況正好跟耶書亞的空墳墓(復活)及升天做對照!換句話說,既然耶書亞跟摩西和以利亞一樣,也是一位行過許多神蹟的先知,那麼他的死也就必然跟摩西和以利亞的死亡一樣非常獨特。因此,摩西和以利亞與耶書亞在一起是為他獨特的死亡和復活作見證[18],耶書亞在門徒真正面對自己被殺害之前,就先行給門徒「解藥」,讓他們日後恐懼之時可以想起這個神蹟般的經歷,明白耶書亞必然會跟摩西和以利亞一樣有上帝的保守,從而生出信心和盼望。可以說,「登山變像」的目的是要增加門徒的信心去面對耶書亞的死亡,讓他們看見耶書亞在地上受苦,完全是出於天父的心意和掌握之內,以致相信天父最終會讓耶書亞成為那位駕著雲而來榮耀的人子(但7:13-14)。
另外,「登山變像」的其他細節也是具有意義的。9:2一開始提及六天、只帶著彼得、雅各、約翰上高山等的描述,這些細節與五經裏摩西上山的一段經文極為相似:
摩西上山領受誡命的有關描述(出24-25章) | 登山變像(可9:2-7) |
雲彩遮蓋山六天(出24:16) | 過了六天(可9:2) |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和亞倫、拿答、亞比戶……」(出24:1) | 耶書亞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可9:2) |
都要上到我這裏來(出24:1) 上山,在山上(出24:18) | 上了高山(可9:2) |
耶和華的榮耀在山頂上,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狀如烈火。(出24:17) | 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可9:3) |
雲彩遮蓋山(出24:16)、摩西進入雲中(24:18) | 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也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可9:7) |
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出25:8) | 拉比,我們在這裏真好!(可9:5) |
製造「帳幕」(σκηνῆς )《七十士譯本》(出25:9) | 可以搭三座「棚」(σκηνάς)(可9:5) |
摩西下山,將耶和華的命令典章都述說與百姓聽。眾百姓齊聲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出24:3) 又將約書念給百姓聽。他們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出24:7) | 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可9:7) |
從兩段經文的平行來推斷,「登山變像」的經歷是上帝要門徒感受到出埃及記24-25章的經過,叫他們立志聽從耶書亞的話,就如昔日以色列民聽從耶和華的話。而從雲彩出來的聲音:「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是要讓門徒確知耶書亞所說有關他自己被害的事是出自上帝的旨意,這正正回應了彼得想搭棚留著耶書亞與他們同在的想法。因為在出埃及記24-25章之後,經文就記載以色列民要建造會幕,而會幕的材料全是以色列民甘心樂意的擺上。上帝要門徒聽從耶書亞、甘心樂意地擺上(參出25:2),以背起十字架的心志去建立上帝所喜悅的居所,讓天父住在我們中間。而且,昔日上帝透過會幕與子民同在,對比著耶書亞也必須經歷死亡才能成就上帝與人同在這個終極目標,這不但有賴耶書亞的順服和犧牲,也需要門徒至死忠心的順服去跟隨他和傳揚他。
有人說基督教是一個經常強調要有「愛」的信仰,這沒有錯,但我們不能單講耶書亞愛我、天父也愛我,而沒有以行動來回應耶書亞和天父的愛!耶書亞以真理和犧牲的愛在地上建立天國,是要讓我們能夠參與、努力學效他、看重天父所看重的,甘願為了天國和福音的緣故而放下各種錯誤的期望、個人的想法和前設。這樣,我們才稱得上是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去跟從耶書亞,成為他真正的門徒[19]。
大部分基督徒都聽過「背十字架」的教導,然而真正立志「背十字架」來跟從主的卻不多。即使信徒願意降低生活條件,也未必能夠像主一樣忍辱負重、放下尊嚴(願意為主放下自己某些權利、承受不必要的羞辱)。信徒要持久地走在這條路上,就必需要有弟兄姊妹彼此守望、互相勉勵和幫助,發揮教會和團契生活本該有的功用(故此本機構設計的查經聚會,也是特意要讓弟兄姊妹一同討論經文、分享交流和禱告守望的)。
「登山變像」的記載讓我們明白,上帝會在信徒面對艱難以先,就已預先給我們足夠的盼望和出路(另參林前10:13)。我們除了有主賜下的聖靈、信仰上同行和守望的戰友等作為背十字架跟隨主的幫助,我們也要知道在地上背負十字架的耶書亞,並不是上帝計劃的整幅圖畫!耶書亞經已復活成為天上那位滿有榮耀的主,他正等待著我們跟隨他的步伐,因著他給我們的盼望,我們知道今天為天國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和所承受的苦楚不會是徒然的,因為一切都將被上帝使用去成就祂的旨意,就如耶書亞基督走過的路一樣,最終讓我們與他一同作王(參提後2:12、啟20:4-6)。願我們都能靠著那加給我們力量的,學習背起十字架跟隨主!
[1] 「村莊」一詞原文是複數,指當地一帶而並非某個地點。
[2] 凱撒利亞‧腓立比鄰近「但」城,曾是以色列民拜金牛犢的地點之一(參王上12:28-29、王下10:29)。
[3] 包括:奧古斯都的神廟、潘神(Pan god)的巖穴、宙斯的神廟,以及其他希臘神明的院子和廟宇。其地點前身更可能是拜巴力‧迦得(בַּעַל גָּד Baal-gad)之處(參書11:16-17、12:7、13:5)。
[4] 希律‧安提帕認為耶書亞是死而復活的施洗約翰(參6:14-16)。另外, 約瑟夫描述施洗約翰為一個好人,一個對人公義、對上帝敬虔的人(參《猶太古史》18.117﹝18.5.2﹞)。有人認為耶書亞是施洗約翰的化身,即表示其身量也只不過跟施洗約翰一樣,又或者看耶書亞只是一個好人、義人而已。
[5] 耶書亞跟以利亞一樣是先知,並行了許多神蹟。以利亞被耶和華接升天而沒有經歷死亡(情況跟以諾一樣;參David Flusser, Jesus, 153),所以猶太人認為耶書亞可能是以利亞的化身,是一個行神蹟的先知,就像以利亞一樣而已。
[6] 按《申命記》18:15-18,末後將會有一位先知興起像摩西。在兩約時期的文獻指那末後的先知可能是以賽亞或耶利米的再現(參《以斯拉四書》2:18)。這反映人們對耶書亞的身分不確定,只看他為某位過去曾經出現的先知。
[7]「基督」等於「彌賽亞」,是猶太人一直期望會出現的一位耶和華的受膏者。猶太人尤其期望這位「彌賽亞」會以君王的身分去復興以色列國。(參本機構上載之〈馬可福音摘要9〉註腳1。)
[8] 關於彌賽亞的《舊約聖經》經文甚多,在羅馬的統治下,猶太人不甘長期被外邦人欺壓而迫切地期盼上帝介入,所以他們極看重那些能給予他們盼望的經文,期待上帝會按那些經文的應許差派一位君王式的彌賽亞來拯救他們。由於當時他們已身處苦難,甚少人會願意接受「受苦的彌賽亞」這個觀念。因此,耶書亞一直沒有公開自己的彌賽亞身分,是為免猶太人對他有錯誤的期望。而當彼得宣稱耶書亞是「彌賽亞」時,耶書亞馬上說人子將要受苦被殺,正是想指出「榮耀的人子」(但7:13-14)也同時是那位「受苦的彌賽亞」(但9:25-26),又因為當時一般人比較少思索有關「受苦的彌賽亞」的經文,耶書亞要讓門徒清楚知道他作為彌賽亞要走的路並非按照他們所期望的。
[9] 「受苦的彌賽亞」這個觀念,雖然有在聖經裏出現 (例如:創37-50約瑟的受苦故事、賽53受苦的僕人、但9:26被剪除的受膏者等),但在新約時期之前(兩約之間)並不明顯(例如:死海古卷主要提及的是「以色列的」和「亞倫的」兩位彌賽亞)。
[10] 傳統相信登山變像的地點是他泊山(這山上現建有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教堂紀念此事),但這山的高度不足2000呎,與「高山」之稱不符,所以有學者認為高山應該是靠近凱撒利亞‧腓立比的黑門山,但也有人認為黑門山太高(達9000多呎),山上氣溫極低,不太可能是耶書亞和門徒可達或久留之地,所以有人提議,登山變像可能發生在加利利西北方的Mt. Meron,現在那兒只有少部分第4世紀的會堂遺跡。直至目前為止,正確地點仍未有一致看法。
[11] 因為黑門山比較符合「高山」的描述,而自從8:27交代了他們去凱撒利亞‧腓立比(位於黑門山山麓)之後,經文再沒有明確指出他們去了其他地方。另外,經文也沒有說他們登上山頂,所以登山變像的地點並非是寒冷得他們無法可達或逗留之地。
[12] 例如:詩22:6-7、賽53:2-3、但9:26、亞13:7(參ESV Cross Reference)。
[13] 曾思翰、鄧紹光著(曾景恆譯),《馬可福音:敘事鑑別與神學詮釋》(基道2016),286。
[14] G F. Hawthorne, “cross, crossbearing,” Zondervan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1:1102.
[15] 跟ψυχὴν這個希臘文對應的希伯來文是 נֶפֶשׁ(nephesh),意思是靈魂或性命。
[16]經文沒有解釋為甚麼門徒可以認出兩人分別就是摩西和以利亞,筆者推測可能是兩人出現時,有某些特徵讓門徒可以聯想起來。例如:摩西手持著法版、以利亞身穿像施洗約翰一樣的駱駝毛衣,然而相貌卻不是施洗約翰等等。
[17] 《舊約聖經》的正典,即《希伯來聖經》,是從猶太人的角度主要分為「摩西的律法」、「先知書」、「著作」三個部分。大概在耶書亞時期,前兩個部分的書卷均已經被確認為聖經正典,只有以「詩篇」為首的「著作」方面還未被完全確認。例如:太5:17只提及「律法」和「先知」;而路24:44只提及「律法」、「先知」和「著作」部分裏為首的「詩篇」。
[18]見證人往往需要有兩位或以上(參申17:6、19:15,以及太18:16、林後13:1)。啟11:3-6描述到有兩位見證人,很可能是摩西和以利亞,啟11:11-12指上帝使這兩人從死裏復活,駕著雲上了天,這情況跟耶書亞將來會以「榮耀的人子」來臨極為相似。
[19]這正是耶書亞吩咐門徒「背十字架」去跟隨他的意思,也是使徒保羅教導他的屬靈兒子提摩太應有的心志(參提後1:8、2:3、2:9、4:5)。
耶書亞研經中心 版權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