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 《希伯來聖經》綜覽

《希伯來聖經》綜覽《約拿書》:要以天父的心為心

「安息日研經坊」(2021-7-3)《希伯來聖經》綜覽:《約拿書》(筆者:Ada Lui)

圖為以色列約帕的一個大魚雕像 (相片來源:耶書亞研經中心)

這次的討論問題是:試從《約拿書》找出約拿與耶書亞(耶穌)二人的平行之處。

 

簡介《約拿書》

  1. 書名:《約拿書》的希伯來書名 יוֹנָה(Yonah;Jonah)來自1:1「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約拿(יוֹנָה Yonah)這名字在原文的意思是「鴿子」,象徵被差出去傳遞信息的使者(參創 8:11),而約拿正是被上帝差遣,要到尼尼微城向其中的居民宣講信息。
  2. 作者:約拿這名字曾在《列王紀下》14:25出現,應該是指同一人,「他【耶羅波安二世】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藉他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約拿先知所說的。」我們由此得知約拿是北國的先知,事奉時期是在耶羅波安二世在位時(公元前793-753,共40年),與阿摩司、何西阿等先知同期。約拿來自迦特‧希弗,這是一個在拿撒勒以北約三公里的城市,屬於西布倫支派的加利利地(參王下14:25;書19:10-13)。
  3. 成書日期:作者雖然與阿摩司、何西阿等先知一樣是較為早期的先知,就是亞述帝國仍在的時期,但由於這書所用的希伯來文包含一些被擄時期的語言元素[1],所以有學者估計這書是在被擄後、甚至是在波斯時期成書的(約公元前五世紀)[2]
  4. 歷史背景:上帝藉約拿預言以色列將收回邊界之地,這在耶羅波安二世時果然應驗了,以色列的版圖回到了所羅門的全盛時期,經文說這是「因耶和華看見以色列非常艱苦的困境。」(王下14:26)這「艱苦的困境」是由於上帝興起亞蘭王哈薛去追討亞哈家的罪,以致以色列受到亞蘭的欺壓(參王上19:15-17;王下8:12-13,13:3、19),後來耶羅波安二世的祖父約哈斯(公元前814-793年)向耶和華呼求,耶和華就應允他,「賜給以色列一位拯救者,使他們脫離亞蘭人的手,於是以色列人仍舊安居在自己的帳棚裏。」(王下13:4-5)這拯救者指的應該是亞述,據歷史資料所示,這時期亞蘭因被亞述牽制而無暇攻擊以色列,而耶羅波安二世的父親約阿施更三次打敗亞蘭,收回了之前被奪的城鎮(王下13:25),以致到了耶羅波安二世時期,以色列出現了一個無論對內對外,都較之前強盛的時期。
  5. 大綱:《約拿書》跟其他先知書不同,它的主要內容不是上帝藉先知所講的神諭,而是約拿這個人的傳記。當中有記載到一些神蹟,而耶書亞(耶穌)也曾提及(太12:38-40,16:4;路11:29)。《約拿書》共有四章,大綱如下:

一. 約拿抗命(1:1-17)

二. 約拿悔改(2:1-10)

三. 約拿傳道(3:1-10)

四.  約拿不悅(4:1-11)

 

《約拿書》的內容重點

一. 約拿抗命1:1-17

經文一開始就記載耶和華對約拿的吩咐:「起來,到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因為他們的惡已達到我面前。」(1:2)約拿是北國的先知,上帝卻差他到亞述的尼尼微城[3]宣告信息。約拿反抗耶和華這個吩咐,他為要躲避耶和華[4],就下到( יָרַדyarad;down)約帕,付了船費,下了( יָרַדyarad)一條往他施的船。約帕是以色列的一個港口,而尼尼微在其東面約600英里,他施(今日的西班牙)則在約帕的西面約2200英里。約拿選擇了與尼尼微相反的方向而行,踏上遙遠的路途,船費應該不少,確是不惜代價。約拿為甚麼不願意去尼尼微,作者在4:2才提及,然而我們從《聖經》所載的一些經文,大概也可推斷出三個原因:第一,約拿對北國的預言應驗了(王下14:25),可以說他是一位「成功」的先知,但現在上帝差他到尼尼微城宣告審判的信息,要是上帝最後因憐憫那城而不施行審判,那麼他就成為一個「不成功」的先知;第二,約拿可能已經預知北國將亡於亞述,也可能聽過與他同期的先知阿摩司(公元前760-750年)的預言,就是上帝必興起一國攻擊以色列(摩6:14),「耶羅波安必被刀殺,以色列百姓必被擄,離開本地。」(摩7:11)所以約拿不願意到敵人那裏,更不願意他們悔改得寬恕,因為約拿愛自己的同胞並深信上帝有能力審判亞述,所以不想亞述避過審判,並在日後攻擊自己的國家;第三,尼尼微不但是一個拜偶像的外邦城,亞述人更是殘暴成性,邪惡不堪(拿1:2,3:8、10),想到日後他們將殘害自己的同胞,約拿就不希望他們能聽聞上帝呼籲人悔改的信息。

當約拿以為自己能「躲避耶和華」時,上帝就在海上颳起大風,於是狂風大作,船幾乎破裂,水手們都懼怕得各自哀求自己的神明(反映出他們都是外邦人),約拿卻在艙底躺臥沉睡。船長去把他叫醒,要他也求告他的神明,但約拿似乎不為所動。船上的人大概看出這次風浪不尋常,於是決定抽籤,要「看看這災難臨到我們是因誰的緣故。」(1:7)結果抽出約拿來,這明顯是出於上帝的手,為要迫使約拿作出回應。船上的人隨即問了約拿一連串的問題,想知道他是誰,以及這災難為甚麼臨到他們。約拿回答說:「我是希伯來人,我敬畏耶和華,天上的上帝,他創造了滄海和陸地。」(1:9)當他們知道這場風浪是出於那位創造海和地的上帝所致,就更懼怕了,就問約拿他們當怎樣做才能使海浪平靜。約拿的回覆竟然是:「你們把我抬起來,拋進海裏,海就會平靜了;我知道你們遭遇這大風浪是因我的緣故。」(1:12)可見約拿寧願葬身大海也不願前往尼微微城傳道。船上的人不願意這樣做,於是竭力划槳,想要把船靠回陸地,卻是不能,風浪越來越大,他們無奈地只能照約拿所說的去做,但在做之前求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求求你不要因這人的性命使我們滅亡,不要使流無辜人血的罪歸給我們;因為你──耶和華隨自己的旨意行事。」(1:14)接著他們把約拿抬起來,拋進海裏,海浪就平息了。他們就更懼怕耶和華,及後向耶和華獻祭許願。

這一章的描述把約拿與船上的人的反應作了一個強烈的對比。船上的是外邦人,他們遇上這場風浪尚且懂得懼怕而向神明求告;相反,約拿聲稱自己敬畏耶和華,卻違背上帝的吩咐;當船上的人知道這場風浪因約拿躲避耶和華而起,都愛惜他的生命而不願意把他拋進大海,及後無奈要犧牲他時,也都向上帝求寬恕;相反,約拿情願被拋進海也不願向耶和華求助。最重要的是,在經歷了上帝平息海浪之後,船上的外邦人向耶和華獻祭許願,他們因這場風浪而認識耶和華,這雖然並非出於約拿的本意,卻是上帝藉約拿的抗命而成就的。而且上帝要藉約拿去做的事情還未完結,經文接著就說耶和華安排了一條大魚吞下約拿,讓約拿在魚腹中三日三夜(1:17)。「安排」(מָנָה manah)這個字有「預備,指派」的意思,在這卷書共出現了四次(1:17,4:6、7、8)除了這場風浪,上帝將要在約拿身上做更多的事以顯明祂的心意。

. 約拿悔改2:1-10

第二章是描述約拿被大魚吞下之後向上帝禱告,不論這三日三夜在魚腹中是指他已死但後來復活,還是指他在魚腹中一直沒有死,都是一個神蹟。這禱告大致可分為三個小段:

i)人在面對死亡時向上帝呼求(2:2-5: 這段用了很多跟死亡有關的術語,都是指向約拿有過如同是死亡一般的經歷,例如:「我從陰間( שְׁאוֹלshe’ol ; hell)的深處( בֶּטֶןbeten ; belly)呼求」(2:2),「你將我投下深淵(מְצוֹלָה metzulah;deep place),直到海心大水環繞我,你的波浪洪濤漫過我身」(2:3),「眾水環繞我,幾乎淹沒我」(2:5),「深淵(תְּהוֹם tehom;abyss)[5]圍住我;海草纏繞我的頭」(2:5)。他描述自己曾去到一個深淵,是海的極深處,被大水、眾水、波浪所淹沒,這都意味著死亡或瀕死的經歷[6]

ii)上帝垂聽人的呼求並施行拯救(2:6-7:這段描述上帝把他「從地府(שַׁחַת shachat ; pit)裏救出來」(2:6),第一及第二段共兩次提到「上帝的殿」(可以理解為是「上帝的同在」),一次是他從上帝的面前被驅逐,他仰望上帝的殿(2:4),另一次是他的心靈發昏,他以禱告進入了上帝的殿(2:7),都意味著他的肉身進到一個與上帝分隔的處境,但他的靈卻渴望上帝的同在;

iii)人蒙拯救後向上帝獻上感謝和還願(2:8-9:這段提到「那信奉虛無神明的人,丟棄自己的慈愛」(2:8),似乎在預示那些拜偶像的人要離棄他們之前所信靠的。這個禱告的最後一句是「但我要以感謝的聲音向你獻祭。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救恩出於耶和華。」(2:9)當約拿經歷過上帝的拯救之後,他要還所許的願,大概是指他願意聽從上帝的吩咐到尼尼微去。

結尾的一節是「耶和華吩咐那魚,魚就把約拿吐在陸地上。」(2:10)從上帝安排大魚把約拿吞下,直到祂吩咐大魚把約拿吐到地上,這三日三夜的時間全在上帝的掌管裏。可見約拿雖然不順服上帝,甚至要與上帝的心意背道而行,但上帝並沒有放棄他,既把他從死亡裏救出來,更要他重拾之前的使命。

. 約拿傳道3:1-10

第三章的開始同樣是耶和華對約拿的吩咐:「起來,到尼尼微大城去,把我告訴你的信息向其中的居民宣告。」(3:2)內容與第一次的吩咐相同,只是這次約拿沒有逃避,而是照耶和華的話起來(與之前的「下去」相反)進到尼尼微城,宣告說:「再過四十天,尼尼微要傾覆了」[7](3:2)尼尼微城的人聽了約拿的宣講後,「就信服上帝,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穿上麻衣。」(3:5)表示全城人都在上帝面前謙卑痛悔,而尼尼微王[8]聽到消息後,「他就從寶座起來,脫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3:6)表示連在位的都放下權柄,在上帝面前謙卑自己。不但如此,王更下令不論是人或牲畜都要禁食、披上麻布,更吩咐所有人都要「切切求告上帝,各人要回轉離開惡道,離棄自己掌中的殘暴。」(3:8-9)可見這不單是一個宗教儀式,而是全城的人從上至下都徹底的悔改,迫切地求告上帝,作出與悔改的心一致的行動,反映出尼尼微城的人對約拿的宣告深信不疑,知道要是自己不離開惡道,上帝的審判必會臨到。當他們做了這一切悔改行動的同時,也知道他們是否能免去災難,全在於上帝的決定,因為只有上帝才有審判的權柄:「誰知道上帝也許會回心轉意,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致滅亡。」(3:9)

這一章的結束是「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上帝就改變心意,原先所說要降與他們的災難,他不降了。」(3:10)從《聖經》裏我們明白到,上帝差祂的僕人到犯罪的群體中(不論是祂的子民或外邦人)宣講審判的信息,那其實是一個有條件的執行,意思是上帝期望人聽了信息之後懂得悔改回轉,那麼祂就不會降下懲罰。而這裏說上帝「改變心意」正說明了上帝本來的心意就是要拯救人,而不是把人滅絕,否則祂大可直接把災降下,而不須差祂的僕人去宣講信息[9]

. 約拿不悅4:1-11

第四章描述約拿雖然遵照上帝的吩咐到尼尼微宣講信息,但對於上帝不向尼尼微降下原定的災難就「大大不悅,甚至發怒」(3:10)。在這章記載了約拿與上帝的兩段對話,當中約拿說出他不願意去尼尼微的原因:「耶和華啊,這不就是我仍在本國的時候所說的嗎?我知道你是有恩惠,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會改變心意,不降那災難。我就是因為這樣,才急速逃往他施去的呀!」(4:2)他覺得自己逃往他施是合理的,因為按著他對上帝那憐憫的屬性的理解,上帝這次差他到尼尼微是要給那裏的人一個悔改的機會,然而尼尼微城所代表的是亞述帝國,是一個拜偶像、犯罪及傷害自己同胞的民族,約拿不願意看到那城的人被上帝赦免,他認為尼尼微城的人罪大惡極,應當被毀滅,現在上帝果然赦免了尼尼微城的人,果然如他所預,約拿非常憤怒,因為這個結局間接是因他「傳道」而起,他生氣到一個地步甚至向上帝求死。

經文接著說他「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裏為自己搭了一座棚。他坐在棚子的蔭下,要看看城裏會發生甚麼事。」(4:5)簡而言之,約拿已審判了尼尼微,他盼望上帝能執行他所期望的審判。他像一個審判官那樣坐在一個棚子裏,一心期待著上帝降災,要看尼尼微受審判的結局。

而叫我們驚訝的是,上帝並沒有生氣,反而做了一連串的工作要讓約拿領悟祂的心意。上帝先安排一棵蓖麻,使它生長高過約拿,讓影子遮蓋他的頭,使他感到涼快;但在次日黎明,上帝卻安排一條蟲來咬這蓖麻,以致它枯乾,到太陽出來的時候,上帝再安排炎熱的東風,使約拿曝曬於太陽之下。就這樣,約拿在一日之間,先經歷蓖麻為他遮蓋日頭的歡喜,又經歷到失去蓖麻後,被曬得發昏的痛苦,於是他又為自己所承受的痛苦而發怒,並再次求死。

面對這樣的約拿,耶和華向他作這個反問:「這棵蓖麻你沒有為它操勞,也不是你使它長大的;它一夜生長,一夜枯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就有十二萬多人,還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4:10-11)這十二萬是否實數,我們不得而知,如果「不能分辨左右手」所指的是孩童,那麼這城就至少有六十萬人,而如果這是指沒有屬靈辨別能力的人,那麼這十二萬多人就是尼尼微城的總人口。無論如何,從經文形容尼尼微是大城,又說這城大得要走三天的路程才能走完,在在都表明了這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城,而重點是,上帝非常清楚城裏面的人數,仿佛是祂已數過,由此反映出上帝是多麼看重人的性命。

失去蓖麻的經歷是上帝為約拿量身訂製的,而上帝這番語重深長的話是邀請約拿設身處地去體會祂的心腸。上帝是創造主,祂創造了一切,也掌管一切,祂也愛惜祂所造的一切,不忍心看見任何人或生物滅亡,即使在約拿眼中尼尼微城的人罪不可恕,當受懲罰,但上帝有豐盛的慈愛,祂希望人能從罪中回轉,那麼祂就可以向人施憐憫,收回本來要降下的災。從上帝對約拿這個反問中,我們看見上帝並不樂於看見惡人滅亡,更何況當中的人根本還未懂得分辨善惡,祂豈不是更要去憐惜嗎?事實上,我們從上帝差祂的僕人到犯罪的人中宣講警告的信息,就已經可以明白祂的心腸了。這卷書沒有記載約拿最後的反應,或許這是作者給每一個上帝的僕人的問題:我們奉差遣去作上帝的工,當我們在事奉時,是否都本著上帝的心腸去作工呢?

 

《約拿書》的中心思想

這卷書表面上是約拿的傳記,然而從這四章記載到約拿的遭遇,我們看見這書的主角其實是上帝自己,因每一章都在表明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而這也正是本書的中心思想:

  1. 上帝是創造主:祂創造和掌管萬有。

上帝創造了海和地,祂的權柄遍及大自然及生物,包括:風、海、大魚、蓖麻、蟲、東風。

  1. 上帝是拯救主:祂愛世人,祂的計劃是要拯救人,不是要把人毀滅。

祂使海浪平息,救了船上的人;祂用大魚把約拿吞下,讓他經歷死亡後又活過來;祂把原先要降與尼尼微城的災難收回,不使他們滅亡。全都表明上帝不單愛以色列人,也愛外邦人。

  1. 上帝是差遣人的主:即使祂的僕人抗命,祂仍把宣講信息的使命託付給他們 。

雖然約拿違背上帝的吩咐,但上帝沒有放棄他,仍然要使用他為上帝傳講信息。祂沒有改派另一個僕人去尼尼微城,而是改變約拿的想法,讓他體會上帝的心腸。

  1. 上帝是審判的主:祂有審判人的權柄,但更願意向人施憐憫。

藉著約拿和風浪,船上的人懂得敬畏上帝並向祂獻祭。藉著約拿所宣講的信息,尼尼微城的人懂得在上帝面前謙卑悔改,轉離惡行,最後沒有被上帝毀滅;藉著蓖麻的枯乾,上帝要讓約拿明白祂愛惜所有祂所造的人和生物,不願意他們滅亡。

 

從《約拿書》看約拿與耶書亞二人的平行之處

在《馬太福音》12:38-42 和16:1-4裏,耶書亞都提到約拿的神蹟,他把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的事,與自己將要三日三夜在地裏面的事比較,更以此為一個徵兆,預示當這件事發生時,上帝將要向邪惡的世代作出審判,勸喻人要盡快回轉悔改。事實上,除了這三日三夜的事件之外,我們從《約拿書》的敘事也可看見約拿與耶書亞二人的一些平行之處,現以下表列出:

平行之處約拿耶書亞
1. 鴿子象徵使者,被差出去傳遞信息1:1 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
1:2「起來,到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因為他們的惡已達到我面前。」
太3:16 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裏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看見上帝的靈降下,彷彿鴿子落在他身上
太4:17 從那時候,耶穌開始宣講,說:「你們要悔改!因為天國近了。」
•      「約拿」的意思是「鴿子」,上帝差約拿到尼尼微城向其中的居民宣講信息。•      耶書亞公開事奉前,到約旦河受洗,聖靈彷彿鴿子落在他身上,之後他開始傳講天國的信息。
2. 他們的事工都始於加利利王下14:25 他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藉他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約拿先知所說的。太4:12 耶穌聽見約翰下了監,就退到加利利去;
太4:13 後來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住在那裏。那地方靠海,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地區。
•      約拿來自西布倫地,屬於加利利地區。•      耶書亞的事工從加利利開始。
3. 他們都「向下」1:3 約拿卻起身,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他下到( יָרַדyaraddown約帕,遇見一條船要往他施去。約拿付了船費,就上( יָרַדyarad船,與船上的人同往他施,為要躲避耶和華。約3:13 除了從天降下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
約 6:38 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願行,而是要遵行差我來那位的旨意。
•      約拿不順服上帝,於是下到約帕,再下了船。•      耶書亞順服上帝的旨意,從天降下到地上。
4. 在船上遇上狂風,兩人都睡了,船上的人把他們叫醒1:4耶和華在海上颳起大風,海就狂風大作,船幾乎破裂。
1:5 水手都懼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明。他們把船上的貨物拋進海裏,為要減輕載重。約拿卻下到艙底,躺臥沉睡
1:6 船長到他那裏,對他說:「你怎麼還在沉睡呢?起來,求告你的神明,或者神明顧念我們,使我們不致滅亡。」
可4:37 忽然狂風大作,波浪打入船內,以致船灌滿了水。
可4:38 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他,說:「老師!我們快沒命了,你不管嗎?」
可4:40 耶穌對他們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
•      上帝在海上颳起大風,為要阻止約拿前往他施,約拿沉睡不去理會上帝的作為。船上的人把約拿叫醒,要他求告他的神明。•      耶書亞與門徒在船上遇上狂風,耶書亞睡著了,門徒以為他們會喪命,就把耶書亞叫醒,耶書亞指門徒沒有信心。
5. 船上的人懼怕1:9 他說:「我是希伯來人,我敬畏耶和華,天上的上帝,他創造了滄海和陸地。」
1:10 那些人就大大懼怕,對他說:「你做的是甚麼事呢?」原來他們已經知道他在躲避耶和華,因為他告訴了他們。
可4:39 耶穌醒了,斥責那風,向海說:「住了吧!靜了吧!」風就止住,大大平靜了。
可4:41 他們就非常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都聽從他。」
•      船上的人知道約拿所敬畏的是耶和華,是天上的上帝,創造了滄海和陸地,就大大懼怕。•      耶書亞斥責風又吩咐海,風浪就止住,證明他的權柄在風和海之上,門徒因此非常懼怕,不確定耶書亞的真正身分。
6. 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去救別人 1:11 海浪越來越洶湧,他們就問他說:「我們當向你做甚麼,才能使海浪平靜呢?」
1:12 他對他們說:「你們把我抬起來,拋進海裏,海就會平靜了;我知道你們遭遇這大風浪是因我的緣故。」
約10:18 沒有人奪去我的命,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捨棄,也有權再取回。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
林後5:21 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使我們在他裏面成為上帝的義
•      約拿知道這風浪是因他所致,於是願意犧牲自己救船上的人。•      耶書亞願意按照上帝的旨意而犧牲自己,他被釘死不是因他的罪,而是為世人的罪。
7. 外邦人嘗試不讓無辜人受死,但不成功,最後表示流無辜人血的罪不在自己身上1:13 然而那些人竭力划槳,想要把船靠回陸地,卻是不能;因風浪越來越大,撲向他們。
1:14 於是他們求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求求你不要因這人的性命使我們滅亡,不要使流無辜人血的罪歸給我們;因為你──耶和華隨自己的旨意行事。」
1:15 他們把約拿抬起來,拋進海裏,海的狂浪就平息了。
太27:21 總督回答他們說:「這兩個人,你們要我釋放哪一個給你們呢?」他們說:「巴拉巴。」
太27:22 彼拉多說:「這樣,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我怎麼辦他呢?」他們都說:「把他釘十字架!」
太27:24 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
太27:26 於是彼拉多釋放巴拉巴給他們,把耶穌鞭打後交給人釘十字架。
•      船上的人嘗試不讓約拿死,但不成功,最後只好照約拿所說的,把他拋進海裏,但在拋之前,他們求耶和華不要把流無辜人的血的罪歸在他們身上。•      彼拉多嘗試釋放耶書亞,但當時的人寧願要巴拉巴,也要把耶書亞釘十字架。彼拉多最後洗手,表示流耶書亞的血的罪不在他身上,然後把耶書亞交給他們。
8. 跌進海裏 / 行在海上1:15 他們把約拿抬起來,拋進海裏,海的狂浪就平息了。約6:18 忽然狂風大作,海浪翻騰。
約6:19 門徒搖櫓,約行了十里多,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漸漸靠近了船,他們就害怕。
•      約拿被拋進入海裏。•      耶書亞在海面上行走。
9. 他們被犧牲後,人的反應是非常害怕1:16 那些人就大大懼怕耶和華,向耶和華獻祭許願。太27:50 耶穌又大喊一聲,氣就斷了。
太27:51 忽然,殿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震動,磐石崩裂,
太27:54 百夫長和跟他一同看守耶穌的人看見地震和所經歷的事,非常害怕,說:「他真是上帝的兒子!」
•      約拿被拋進海裏,海浪就平息,船上的人就大大懼怕耶和華。•      耶書亞在十字架上斷氣時,殿的幔子裂開、地震動,外邦人看見就害怕,知道他就是上帝的兒子。
10. 有三日三夜的死亡經歷1:17 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下約拿,約拿在魚腹中三日三夜太12:39 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同樣,人子也要三日三夜在地裏面。」
太6:21 從那時起,耶穌才向門徒明說,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和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天復活
•      約拿在魚腹中三日三夜,上帝讓他有死亡的經歷,之後拯救他脫離死亡。•      耶書亞說他要如約拿那樣經歷死亡,但三日後要復活。
11. 禱告蒙應允 2:2 說:「我在患難中求告耶和華,他就應允我;太26:42 他第二次又去禱告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須我喝,就願你的旨意成全。」
來5:7 基督在他肉身的日子,曾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上帝,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
•      約拿在面對死亡時向上帝求告,蒙上帝應允。•      耶書亞在客西馬尼園流淚禱告,他的禱告蒙上帝應允。
12. 與上帝分隔 2:4 我說:『我從你眼前被驅逐,然而我仍要仰望你的聖殿。』太27:46 約在下午三點鐘,耶穌大聲高呼,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
•      約拿經歷被上帝驅逐,也就是與上帝分隔。•      耶書亞在十字架上擔當人的罪,在那一刻上帝與他分隔。
13. 他們的靈漸弱 2:7 我心靈發昏時,就想起耶和華。我的禱告進入你的聖殿,達到你面前。路23:46 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交在你手裏!」他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      約拿的靈發昏,但他仍仰望上帝的同在。•      耶書亞把靈交在上帝手裏,就斷氣了。
14. 救恩出於耶和華 2:9 但我要以感謝的聲音向你獻祭。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救恩出於耶和華。」太1:21 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
約5:24「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那位的,就有永生,不至於被定罪,而是已經出死入生了。
•      約拿整個在魚腹的經歷,讓他作出了這個宣告:「救恩出於耶和華」。•      耶書亞( ישוע Yeshua)這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拯救」,說明他的工作就是要把人從罪惡裏救出來,叫那些信他的人能得著拯救,不致被定罪而滅亡,反要得永生。
15. 死而復活 2:10 耶和華吩咐那魚,魚就把約拿吐在陸地上太28:5 天使回應婦女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
太28:6 他不在這裏,照他所說的,他已經復活了。你們來!看看安放他的地方。
•      上帝讓約拿在魚腹裏出來,重回陸地,就如同是死而復活一樣。•      耶書亞受死,被埋葬在墳墓裏,第三天從死裏復活。
16. 復活後向人傳講信息3:2「起來,到尼尼微大城去,把我告訴你的信息向其中的居民宣告。」太28:19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太28:20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導他們遵守。看哪,我天天與你們同在,直到世代的終結。」
徒1:8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      約拿遵照上帝的吩咐到尼尼微宣講信息。•      耶書亞復活後,向門徒顯現,臨升天前給門徒使命,要他們把福音傳到地極。
17. 信息的內容是警告審判將臨 1:2「起來,到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因為他們的惡已達到我面前。
3:4 約拿進城,走了一天,宣告說:「再過四十天,尼尼微要傾覆了!」
太12:38 當時,有幾個文士和法利賽人對耶穌說:「老師,我們想請你顯個神蹟給我們看看。」
太12:39 耶穌回答他們:「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蹟,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了。
太12:40 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同樣,人子也要三日三夜在地裏面。
太12:41 在審判的時候,尼尼微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看哪,比約拿更大的在這裏!
太12:42 在審判的時候,南方的女王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她從地極而來,要聽所羅門智慧的話。看哪,比所羅門更大的在這裏!」
•      約拿遵行上帝的吩咐到尼尼微宣講審判的信息。•      耶書亞向不信和行惡的世代傳講審判的信息。
18. 外邦人因聽他們的信息而悔改3:5 尼尼微人就信服上帝,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穿上麻衣。
3:6 這消息傳到尼尼微王那裏,他就從寶座起來,脫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
3:7 他叫人通告尼尼微全城,說:「王和大臣有令,人、畜、牛、羊都不可嘗任何東西,不可吃,也不可喝水。
3:8 人與牲畜都要披上麻布,切切求告上帝。各人要回轉離開惡道,離棄自己掌中的殘暴
3:9 誰知道上帝也許會回心轉意,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致滅亡。」
約12:32 我從地上被舉起來的時候,我要吸引萬人來歸我。」
約 12:33 耶穌這話是指自己將要怎樣死說的。
彼2:38 彼得對他們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使你們的罪得赦免,就會領受所賜的聖靈。
約一1:9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      尼尼微城的人聽了約拿的信息就信服上帝,全城人都謙卑在上帝面前,希望祂回心轉意,不叫他們滅亡。•      耶書亞說當他在十字架上成就救恩之後,就會吸引萬人歸向他。
•      人若認罪悔改,上帝必會赦免。
19. 對罪人悔改,被上帝免去懲罰的反應3:10 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上帝就改變心意,原先所說要降與他們的災難,他不降了。
4:1 這事令約拿大大不悅,甚至發怒
太5:44 但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迫害你們的禱告。
路 15:10 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上帝的使者也是這樣為他歡喜。」
•      約拿因上帝向惡人施恩而生氣。•      耶書亞教導人要愛仇敵。
•      又說罪人悔改,我們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上帝和祂的使者也都為此歡喜。
20. 上帝才是有審判權柄的那位4:2 他就向耶和華禱告,說:「耶和華啊,這不就是我仍在本國的時候所說的嗎?我知道你是有恩惠,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會改變心意,不降那災難。我就是因為這樣,才急速逃往他施去的呀約5:22 父不審判任何人,而是把審判的事全交給子
約5:27 並且賜給他施行審判的權柄,因為他是人子。
約12:47 若有人聽見我的話而不遵守,我不審判他,因為我來不是要審判世人,而是要拯救世人
•      約拿覺得尼尼微城不應被寬恕,他其實已代替了上帝的位置,對尼尼微城的人作出自己的審判。•      上帝有審判的權柄,但祂把這權柄給了耶書亞,當耶書亞第一次來到世上時 ,他不是去審判,而是拯救,藉著他成就的救恩,給人悔改的機會。
21. 上帝彰顯出對人的憐憫及拯救4:11 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就有十二萬多人,還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6:35 你們倒要愛仇敵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很多了,你們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
約3:16「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羅5:8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      上帝愛惜祂所造的人(包括以色列的仇敵),所以差祂的僕人去傳講悔改的信息,為要使人聽從祂的話,謙卑悔改,歸信上帝,得著祂的拯救。•      因著對人的愛,上帝差祂的獨生子到地上成就救恩,這救恩是為所有人預備的,祂的心意是要讓人(包括那些殺害他的人)相信耶書亞,那麼當末世的審判臨到時,信靠他的人就不致被定罪而滅亡。
22. 約帕是一個向外邦人傳福音的起點1:3 約拿卻起身,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他下到約帕,遇見一條船要往他施去。……徒10:1 在凱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
徒10:5 現在你要派人往約帕去,請一位稱為彼得的西門來。
徒10:15 第二次有聲音再對他說:「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俗的。」
徒10:34 彼得開口說:「我真的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的
徒10:35 不但如此,在各國中那敬畏他而行義的人都為他所悅納
•      約拿向外邦人宣講悔改的信息,約帕是一個很重要的起點。•      外邦人哥尼流差人到約帕請彼得到他家,他因而領受了福音。彼得最後明白到上帝悅納一切敬畏他而行義的人。

 

結語:要以天父的心為心

《約拿書》讓我們學習體貼上帝的心腸,並愛仇敵的功課,而要做到這件困難的事,就必先要看見上帝是創造主,也是拯救主和審判的主。上帝是創造主,祂掌管萬有,說有就有、命立就立,一切的權柄都源於祂,所以我們本來就沒有資格去審判別人或干預上帝的審判工作。此外,上帝是拯救主和審判的主,祂創造萬物,為要賜福,只是人類的始祖因犯罪而失去了這福份,於是上帝開展了祂的救贖計劃。上帝揀選了亞伯拉罕去承載祂的心意,「我必使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使你的名為大;你要使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給他;詛咒你的,我必詛咒他。地上的萬族都必因你得福。」(創12:2-3)上帝藉亞伯拉罕建立了以色列這個群體,與他們立約,讓以色列人成為祂的子民,又給他們律例、誡命、典章,以此塑造他們成為上帝在地上的僕人,好讓世人認識祂並歸向祂。但我們從以色列的歷史知道,以色列辜負了上帝給他們向世人作見證的這個託付,以致上帝要管教他們,讓他們亡國被擄,落在外邦政權的管轄之下,及後當他們回轉悔改,經歷上帝的拯救,歸向上帝,就可重拾上帝子民的身分。可見上帝的審判原是要帶來拯救。

上帝這份要給予人機會去回轉悔改的心意,我們從《新約聖經》就能清楚看見。主耶書亞從天降下,親自成就上帝要向人施恩及賜福的計劃。耶書亞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因他得救。」(約3:16-17)約拿作為被上帝所差的僕人,卻不明白上帝想要拯救人的心腸,也不認同祂那豐盛的慈愛,是要惠及所有人,包括那些外邦人和犯罪行惡的人。

這卷書向我們揭示上帝要拯救的不單是以色列人,而是祂所創造的每一個生命,因為祂愛惜每一個人的生命,不願意人在沉淪中滅亡。約拿未能領會上帝這份愛世人,甚至連仇敵也愛的心腸,然而耶書亞是天父完全的彰顯,他有著天父那憐憫人的心腸,以致他為要體貼天父的心,就甘心樂意擺上自己,成就天父的心意,甚至在十字架上饒恕那些加害於他的人(路23:34),成為上帝為世人所預備的受苦彌賽亞(賽53:12)。

《腓立比書》2:5-8 描述了耶書亞為體貼天父要拯救人的心而付上的代價:

腓 2:6 他本有上帝的形像,卻不堅持自己與上帝同等;

腓 2:7 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

腓 2:8 就謙卑自己,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天父的心意之所以能成就,全是因為主耶書亞以天父的心為心,而保羅也以此勸勉我們:「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保羅在提醒我們要以耶書亞的心為心,不要因為自己在世的身分、成就、信主的年日或事奉的職銜而自高,以致輕看別人、辱罵別人、甚至審判別人,而是應該甘心放下自己,為上帝的國度盡心擺上,為的是要天父的旨意能在我們身上成就。


[1] 参黃天相著,《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公義與慈愛》(明道社,香港,2012),101。另外,例如1:14的נָקִ֑יא (中文翻譯為「無辜」)一詞,估計是受亞蘭語的影響,在詞語的最後加入了首個希伯來字母 ’Aleph

[2] The Jewish Study Bibl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4), 1188.

[3] 尼尼微是亞述的一個古城,是挪亞的曾孫寧錄所建(參創10:11)。

[4] 1:2兩次提到「躲避耶和華」在原文都有פָּניִם (paniym;面)這個字,更貼切的譯法是「躲避耶和華的面」或「躲避耶和華的同在」,這是指一份特別的同在,是有別於耶和華的無所不在。

[5] 「深淵」(תְּהוֹם tehom)曾出現在創 1:2 「地是空虛混沌,深淵(תְּהוֹם tehom)上面一片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6] 這個禱告裏的一些術語也曾在一些詩篇出現,例如:「陰間」、「地府」出現在詩16:10,18:4-5,30:3;「眾水」出現在詩69:1,18:4-5。

[7] 這一句在原文只有五個字,עוֹד אַרְבָּעִ֣ים י֔וֹם וְנִֽינְוֵ֖ה נֶהְפָּֽכֶת(more / forty / day / Nineveh / be overturned)。「傾覆」(הָפַךְ haphakh)這個詞在創 19:25也出現「 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城裏所有的居民和土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 הָפַךְ haphakh)。」這是指所多瑪和蛾摩拉被完全毀滅。

[8] 據考古刻文所示,亞大得‧尼拉力三世(Adad-nirari Ⅲ)在位時,亞述一些在西面的省份有自治獨立的傾向,而當時管理這些省份的很可能是省長,雖然沒有文獻清楚顯示尼尼微城是自治省,但估計可能是類似的情況。而在拿3:6譯作「王」(מֶלֶךְ melekh)的那個希伯來詞語,在阿卡德語是šaknu,這個字在其他考古文獻譯作「省長」或「總督」。參John H Walton,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Vol 5 , (Zondervan, Grand Rapids, Michigan 49530, 2009) , 113-114。

[9] 值得留意的是,上帝赦免人的罪,不代表那人在上帝收回懲罰後可以返回罪中,因為這是在濫用上帝的恩典,更是在輕慢上帝,上帝必然會追討(參羅2:4,加6:7;來6:4-8)。我們從歷史中得知,尼尼微城雖然在聽從約拿的信息後悔改,以致上帝免去其傾覆的懲罰,但尼尼微城在公元前 612 年,終因犯罪行惡而被巴比倫所滅。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俄巴底亞書》:對付驕傲的本性

「安息日研經坊」(2021-6-26)《希伯來聖經》綜覽:《俄巴底亞書》(筆者:Florence Tsang)

圖為以東的「波斯拉」城,「波斯拉」與「摘葡萄的」(俄5)在原文的發音相近;photo credit: Bibleplaces.com

今次我們會綜覽《俄巴底亞書》,並思想以下問題:

1. 試從《俄巴底亞書》看驕傲的特質。

2.  這個針對以東的預言對我們有甚麼提醒?

 

簡介《俄巴底亞書

  1. 書名:《俄巴底亞書》的希伯來書名 עֹֽבַדְיָ֑ה ʿovadyah(Obadiah)來自第1節「俄巴底亞所見的異象。我們從耶和華那裏得到消息,有使者被差往列國去:『起來吧,我們要起來與以東爭戰!』主耶和華論以東如此說:」而從這節就知道整卷書是論到以東的預言。
  2. 作者:俄巴底亞,這名字的意思是上帝的僕人或敬拜上帝的人。俄巴底亞是一個在《希伯來聖經》裏常見的名字,除了這卷書的作者外,在《聖經》中共有十二個人都叫俄巴底亞。[1]由於這書不像其他先知書那樣提及是誰作王或其年期,亦沒有任何關於作者的背景資料(例如俄巴底亞是誰的兒子),而學者對於此書的成書日期頗有爭議,因此我們難以確定作者的身分,亦不確定作者是否就是那十二個俄巴底亞的其中一個。
  3. 成書日期:不能確定,估計約在公元前九世紀(非利士人和阿拉伯人攻擊猶大,公元前848-841年)或公元前六世紀(巴比倫人攻擊猶大,公元前605-586年)[2]。雖然成書日期不能確定,然而以東在不同時期所做的事情都非常類似,就是當耶路撒冷遭難,被敵人入侵和掠奪的時候,以東人都以耶路撒冷的衰落為喜樂,甚至參與掠奪,成為加害者的一分子。
  4. 大綱:《俄巴底亞書》是《聖經》中最短的一卷書,只有 291 個希伯來語單詞,全書有21節,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1. 預言以東被毀(1-9)
    2. 以東對以色列的惡行(10-16)
    3. 以色列的勝利(17-21)

 

以東和以色列的歷史和恩怨

《俄巴底亞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針對猶大或以色列的預言,它的重點是以東的罪和將會臨到他們的審判。以東人是以掃的後裔,以掃是以撒和利百加的兒子,雅各的兄弟。以掃和雅各在母腹中已彼此相爭(創25:22),長大後以掃因一碗豆湯而將長子的名分賣了給雅各(創25:30-31),及後雅各假冒哥哥以掃從父親以撒那裏騙取了長子的祝福,致使以掃怨恨雅各,決定要在以撒死後將弟弟雅各殺死(創27:35-41)。雖然雅各從巴旦‧亞蘭回到迦南地時,以掃寬容了他,兄弟二人破裂的關係看似有所修補,但從雅各對以掃說會前往西珥,卻在以掃起行後轉而去了疏割,可見二人的關係仍非完好(參創33章)。而兄弟二人之間的矛盾,就是以掃對雅各那種敵視的態度,亦延伸至他們的後代。

當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的日子,以東人就禁止以色列人通過他們的領土(民20:18-20);到了大衛統治以色列時征服了以東人,他在全以東都設立軍營,以東人就臣服在以色列之下(撒下8:14);而在約蘭在位期間,以東叛變,自己立王脫離猶大的權勢(王下8:20);但在亞瑪謝作王時,以色列再次將以東征服(王下14:7);後來當亞蘭王佔領耶路撒冷時,以東人就趁機入侵耶路撒冷(王下16:6);在公元前六世紀,當巴比倫滅猶大時,以東亦趁機向猶大家報仇(結25:12)。由此可見,以東從來不甘於在以色列之下,只要機會來到他們就會起來反抗,當有人攻打以色列,以東亦會趁機報仇。從他們的歷史就看見以東人對以色列的敵意是非常根深蒂固。

 

俄巴底亞書》的內容重點

1. 預言以東被毀(1-9

經文頭兩節交代先知收到消息,上帝要招聚列國起來與以東爭戰。而上帝論到以東時,就先交代它的結局,上帝說要使以東在列國中為最小,被人大大藐視。(1-2節)以東心高氣傲,上帝就把它所自恃的都逐一推倒:以東的居所在高處,自以為固若金湯、堅不可摧,上帝說要把它從那裏拉下來(3-4節);它的財物豐足,上帝就使它隱藏的寶物被尋出,甚至一無所剩(5-6節);它所依賴的盟友都欺騙它,並設下圈套陷害它(7節);以東自恃有智慧人和聰明人,上帝就把他們除滅(8節);上帝又使以東的勇士被殺戮剪除(9節)。

俄巴底亞的預言大部分以詩歌體裁寫成,因此在當中可以見到一些雙關語,例如第3節提到以東住在「巖穴」,「巖石」的原文סֶּ֖לַע selaʿ,就和以東其中一個主要城市西拉(סֶּ֖לַע Selaʿ)的原文一致,而西拉城就是建在堅固的石山上。而在第5節,「摘葡萄的」的原文בֹּֽצְרִים֙ botzrim亦和以東另一個城市波斯拉בָּצְרָ֔ה Botzrah的發音相近。加上第9節所提及的提幔,可見整個第一部分先知透過以東三個主要的城市:西拉、波斯拉、提幔,就是三個以東引以為傲的城市,去論述以東的驕傲,亦帶出上帝針對以東的驕傲去作出審判。

2. 以東對以色列的惡行(10-16

俄10 因你向兄弟雅各施暴,你必蒙羞,永被剪除。

俄11 當陌生人擄掠雅各的財物,當外邦人進入他的城門,為耶路撒冷抽籤分取財物的日子,你竟站在一旁,像與他們同夥。

俄12 你兄弟遭難的日子,你不該瞪著眼看;猶大人被滅的日子,你不該幸災樂禍;他們遭難的日子,你不該說狂傲的話。

俄13 我子民遭災的日子,你不該進他們的城門;他們遭災的日子,你不該瞪著眼看他們受苦;他們遭災的日子,你不該伸手搶他們的財物。

俄14 他們遭難的日子,你不該站在岔路口剪除他們逃脫的人,你不該交出他們的倖存者。

在這個段落中,先知譴責以東對以色列的惡行,這可以說是以東遭受審判的一個主要原因。經文以八次「你不該」去論述以東在猶大遭災的日子做了不該做的事,包括:瞪著眼看、幸災樂禍、說狂傲的話[3]、進他們的城門、瞪著眼看他們受苦、伸手搶他們的財物、站在岔路口剪除他們逃脫的人、交出他們的倖存者。這些行為是由內至外的,起初以東只是瞪著眼看,進而說狂傲的話,再演化為一些外在的加害行為。以東的行為其實與侵略者無異,因此先知責備它如同與猶大的侵略者同夥。在第10和12節,經文強調猶大是以東的兄弟,以東所做的種種罪行本身已是不對,更何況是做在自己弟兄身上,因此招致上帝的憤怒與嚴厲的審判。

俄15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萬國你所做的,人也必向你照樣做,你的報應必歸到自己頭上

俄16 你們在我聖山怎樣喝了苦杯,萬國必照樣不停地喝,且喝且吞,他們就必歸於無有。

這兩節的焦點從以東延伸至萬國,就是當上帝審判萬國的日子,祂會按照各人所行的去報應各人,表明祂公義的屬性。《聖經》經常以「杯」去代表災難和審判,而當耶和華的日子來臨時,經文形容「萬國必照樣不停地喝,且喝且吞」,代表沒有人能夠逃避上帝的審判,每一個人都要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負上責任。

3. 以色列的勝利(17-21

俄17 但在錫安山必有逃脫的人,那山必成為聖;雅各家必得原有的產業。

俄18 雅各家必成為大火,約瑟家成為火焰以掃家必如碎秸,遭燃燒,被吞滅,以掃家必無倖存者。這是耶和華說的。

俄19 他們必得尼革夫和以掃山,得謝非拉,非利士人之地,他們必得以法蓮地和撒瑪利亞地,得便雅憫和基列;

俄20 被擄的以色列大軍必得迦南人的地,直到撒勒法[4],在西法拉[5]被擄的耶路撒冷人必得尼革夫的城鎮。

俄21 必有一些解救者(מֽוֹשִׁעִים֙ moshiʿim;deliverers)上到錫安山,審判以掃山,國度就歸耶和華了。

在這卷書的最後部分,先知提及以色列的勝利,說明上帝的子民所受的苦只是暫時的,因為在他們中間必有拯救,讓他們在困境中存有一份盼望。在上帝所應許的將來,以色列將要成為火,以東將成為碎秸,被火完全吞滅。雖然以東為到猶大遭災而歡喜,但在17-18節上帝表明,以色列家和以掃家將要得到跟當前景況截然不同的結局。以色列將要復興,並且得回他們的產業,以東則將被以色列摧毀而無剩餘,而以東既然在猶大遭難的日子交出他們的倖存者(14節),上帝就要使以掃家必無倖存者。

在公元前五世紀,拿巴提人(Nabataean,即古阿拉伯人)由沙漠入侵以東,到公元前四世紀以東被拿巴堤人吞併,以東人被逐出原來的國土後,就散居在猶大南地,他們後來被稱為以土買人(Idumean)。在兩約之間的馬加比時代,以東兩次被猶太人征服,到了羅馬時代就被併入了羅馬的版圖。在第一世紀,隨著猶太人的起義導致羅馬軍的鎮壓,耶路撒冷被毀後,以東人也在抗爭中徹底從歷史上消失了。

俄巴底亞預言以色列的疆土將往南拓展到尼革夫(Negev;或譯作南地),往西拓展到非利士地,往北拓展到以法蓮和撒瑪利亞,往東拓展到以掃山。這裏除了帶出上帝要復興以色列,同時亦指到上帝要使用以色列去拓展上帝的國度。

《俄巴底亞書》的預言以錫安山出現解救者的應許結束,突出了以東和以色列的對比,以東將要被徹底毀滅,沒有「解救者」去幫助它,但「解救者」卻必上到錫安山。「解救者」(מֽוֹשִׁעִים֙ moshiʿim;deliverers)在原文為複數,或許是指著上帝會興起不同的人去拯救以色列民。而在後來的猶太傳統中,就將這段經文理解為指向一個彌賽亞時代[6]。當那日子來臨時,以掃山要被審判,這兒不單指到以東,也同樣指到那些惡行和以東相似的列國,當他們被審判之後,國度就歸耶和華了。這是一個關乎末世的盼望,就是當敵擋上帝和上帝子民的勢力被徹底消滅後,世上所有的王權都要歸給上帝。

 

俄巴底亞書》的主題

1. 上帝的主權

「我們從耶和華那裏得到消息,有使者被差往列國去:『起來吧,我們要起來與以東爭戰!』 」(1節)

在舊約時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所敬奉的神明。以東有它的神;以色列有它的上帝。但在俄巴底亞的信息中,上帝要向以東說話,並且追討它的罪行,因此上帝不只是以色列的君王,祂亦管治以東以至列國,是全地的創造者和統治者。以東的驕傲與不信並不意味著上帝不會向以東實行祂的旨意,正正因著以東的驕傲,上帝要對它作出審判。因此以東以至列國和以色列一樣,都在上帝的管治之下。

2. 上帝的審判和對以東的憎惡

「因你向兄弟雅各施暴,你必蒙羞,永被剪除。」(10節)

俄巴底亞譴責以東在耶路撒冷遭災時所做的一切暴行。上帝斥責以東不顧念兄弟之情,當猶大受苦時,以東人眼看著它被敵人蹂躪,不但袖手旁觀,又因猶大受苦而幸災樂禍,甚至出手加害。上帝會對敵擋以色列的人作出審判,以東怎樣對待猶大,將來也要遭受同樣的對待。而歷史已經證明《俄巴底亞書》的預言在很多方面都是正確的。耶路撒冷淪陷近三千年,今天以色列仍然存在,但當時幸災樂禍的以東卻成為了歷史。因此《俄巴底亞書》也提醒所有屬上帝的子民,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有盼望,正如俄巴底亞所寫的:「耶和華的日子臨近萬國,你所做的必將成就在你身上」。因此不但是以東,上帝亦會對萬國進行公義的審判,所有人都要為他們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

 3. 上帝的勝利和對以色列的看顧

「國度就歸耶和華」(21節)

俄巴底亞強調以色列是上帝的子民,出於上帝的恩典,以色列將被拯救,而那些反對它的人最終將被消滅剩盡。這是以色列人在民族災難中的盼望。雖然俄巴底亞的信息是基於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但先知在預言的結束指向更遠的未來。上帝的子民必須對上帝有信心,在上帝所應許的日子,以色列會得勝,子民要仰望國度歸耶和華,就是上帝在全地作王掌權的日子。

 

從《俄巴底亞書》看驕傲的特質

《俄巴底亞書》主要是針對以東的預言,當中說到以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上它有豐足的財物,又與鄰近的國家結盟,國中亦有許多智慧人和謀士,且有相當的軍事力量,以致它心高氣傲。的確,以東在很多方面都擁有非常優越的條件,然而這些都只是以東驕傲的條件,而非驕傲的特質,因人可以擁有這一切而仍然謙卑,或一無所有卻仍然驕傲。以下會試從《俄巴底亞書》所描述的以東去看驕傲的一些特質:

1.  倚靠自己的心態:經文描述以東心裏說:「誰能把我拉下來到地上呢?」(3節),可見以東有一種自以為是、全然倚靠自己的心態,以東將它所擁有的一切取代了上帝的位置,它不敬畏上帝,亦不把上帝放在眼內。而倚靠自己事實上就是一種對上帝的驕傲。

2. 自我中心,對人缺乏同理心:從以東對猶大所做的種種惡行,可見它不但非常自我中心,並且對人缺乏憐憫和同理心,在其他人的受苦之中,他們所關注的只是自身的利益。以東因著對猶大的敵意而樂於看它受苦,也得見它的報復心很重,換句話說,驕傲的人是見不得別人好,特別是他所憎恨的人愈不好他就愈快樂。經文形容以東由袖手旁觀、到幸災樂禍、口出惡言、最後更落井下石,參與搶掠,又交出猶大的倖存者,可見驕傲的人會對人存著一種不對的心態,從而作出不對的言語以至行為。

3. 自欺:當上帝斥責以東時,就提到「你狂傲的心欺騙了你」(3節),因此驕傲可以說是由於人被自己的想法所蒙蔽,對自己有一個錯誤的認知,就變得自以為是,狂傲自恃。

總的來說,驕傲其實是出於一種自欺的心態,就好像一個人照哈哈鏡那樣,人無法從中看見一個正確的影像。驕傲使人不論對上帝、對別人、對自己都有一種扭曲和偏差的看法,他會將自己放得很大,以致不論跟上帝和他人都不能建立一個正確和良好的關係。

 

這個針對以東的預言對我們的提醒

既然驕傲使人不論對上帝、對別人、對自己都存著一種偏差,那麼我們就嘗試從這三方面去思考這個針對以東的預言對我們的提醒。

1. 全然依靠上帝:

《俄巴底亞書》幫助我們藉上帝對以東的審判,去認清上帝恨惡人的驕傲。「驕傲在敗壞以先,內心高傲在跌倒之前。」(箴16:18)這一節經文就像以東的寫照一樣。以東所有引以為傲的東西,都因著它的高傲而被上帝徹底地扭轉:它從高處被拉下來;它一切的財物都被搜出;它當中的智慧人、聰明人、勇士都被剪除。上帝要以東看清楚,它所倚靠的一切都不是真正可以依靠的保障。《聖經》教導我們「上帝抵擋驕傲的人,但賜恩給謙卑的人。」(雅4:6,彼前5:5;引自箴3:34)因此,從以東的結局,我們必須學習在上帝面前謙卑,服在祂大能的手下,知道唯有祂是我們全然的依靠。

人傾向認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因著自己的努力、智慧、才能、甚至運氣而得來的,然而真正的自給自足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上帝。因此人永遠不會完全獨立,亦永遠不會停止需要上帝。人的本質是脆弱的,我們縱使擁有再多亦無法掌控一切,所以我們要記得自己所擁有的智慧、財物、以至每一天的生命都是來自上主。特別在面對現今世代的急速轉變和挑戰,我們要做的不是更用力去捉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是要謙卑尋求那位掌控一切的上帝,因為唯有祂才是我們真正穩固的依靠和生命的保障。

2. 不要相恨乃要相愛:

上帝強調以東和以色列是兄弟,祂責備以東所做的一切惡行都不是一個兄弟應有的行為。從以東受審判的異像中,俄巴底亞看到將來有一天,以東以至列國都要受審判,以色列的上帝要叫列國向他交帳,包括他們對待上帝子民的態度。因此《俄巴底亞書》為受苦的上帝子民帶來了盼望,因為上帝沒有撇棄自己的百姓,祂不但應許要拯救他們,並且會追討列國的罪行。

申2:4 你要吩咐百姓說:你們弟兄以掃的子孫住在西珥,你們要經過他們的邊界。他們必懼怕你們,但你們要分外謹慎。

申2:5 不可向他們挑戰;他們的地,連腳掌可踏之處,我都不給你們,因我已將西珥山賜給以掃為業。

申2:6 你們要用錢向他們買糧吃,也要用錢向他們買水喝。

申23:7 不可憎惡以東人,因為他是你的弟兄。……

從前當以色列人在曠野經過以東邊界的時候,上帝吩咐他們對以東人要分外謹慎,不可向他們挑戰,不要攻打他們。上帝要以色列注意他們對待以東的態度,亦命令以色列人要顧念兄弟之情,要善待以東人,因為以東人是他們的弟兄。當以東人徹底消失後,昔日上帝對以東的責備和審判的信息繼續流傳下來給以色列人,亦同樣給今日的我們。目的是要使上帝的子民知道,上帝希望他們如何對待自己的弟兄。

因此《俄巴底亞書》並非單單為要讓上帝的子民知道上帝會審判那些惡待他們的人,也是同時提醒子民自己不要成為那個行惡的弟兄,因為若然他們這樣行,結果必然像以東人一樣為自己招致審判,就如經文所說:「你所做的,人也必向你照樣做,你的報應必歸到自己頭上」。

約一2:9 人若說自己在光明中,卻恨他的弟兄,他到如今還是在黑暗裏。

約一2:10 那愛弟兄的,就是住在光明中,他不會使人失足犯罪。

約一2:11 惟獨那恨弟兄的,是在黑暗裏,也在黑暗裏行走,不知道往哪裏去,因為黑暗使他的眼睛瞎了。

驕傲使人專顧自己,容易漠視他人,並經常以一個審判的眼光去批評論斷別人。因此,弟兄之間不要彼此懷恨,乃要彼此相愛,若然連上帝的子民都彼此憎恨,那麼我們與世人又有甚麼分別呢?我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的憎恨人,我們也會有自己的原因,但就讓我們學習離開審判者的座位,將主權交還給上帝,深信祂會替愛祂的人主持公道。事實上,屬上帝的人彼此相愛就是向世人所做的見證,讓人可以藉著我們去認識上帝。

3. 看自己合乎中道與對付老我:

驕傲源於自欺,因此「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照著上帝所分給各人的信心來衡量,看得合乎中道。」(羅12:3)我們不要因自己的能力比別人高,或所擁有的東西比別人多而自誇,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上帝所賜的恩而自高自大,因為「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伯1:21)。而自高與自卑是一體兩面,因此把自己看得太高或太低亦不合宜。

另一方面,以東和以色列之間的敵意是源於他們的先祖以掃和雅各,他們自母腹之中已經彼此相爭,雖是雙胞胎,然而二人的生命特質卻南轅北轍。《希伯來書》12:16提及以掃的時候,就形容他是「不敬虔」的,因為他因一點點食物就將自己長子的名分賣了。以掃為了一碗豆湯賣了長子的名分,而雅各卻是不斷抓緊機會想要得到長子的名分和祝福。雅各的生命雖然充滿瑕疵,但因著他對屬靈的事的渴求,上帝一直透過管教,去拆毀他生命中一些上帝不喜悅的東西,同時也一直保護和引導他。因此以掃(或以東)所代表的是屬肉體的生命,只在乎今生的慾望可以得到滿足;而雅各(或以色列)則代表著屬靈的生命,在乎有永恆價值的事情,亦可以被上帝去塑造和改變。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以掃和雅各在相爭,就是屬肉體的老我和屬靈的新我之爭。

加5:16你們要順著聖靈而行,絕不可滿足肉體的情慾。

加5:17 因為肉體的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肉體相爭,這兩個彼此敵對,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

《俄巴底亞書》起首時提到,上帝呼籲要起來與以東爭戰,從屬靈的角度看,今天上帝同樣要我們與自己生命中的以東爭戰,就是要藉著聖靈的能力,去治死肉體的邪情私慾。所以我們要對付的以東,並非我們身邊的人,更不是那些我們看不過眼的弟兄,而是深藏在我們生命當中那個上帝所恨惡、不敬虔、屬肉體的老我。

 

結語: 對付驕傲的本性

《俄巴底亞書》雖然只有一章,但當中蘊藏著重要的信息,它讓我們認清驕傲是上帝所憎惡的。驕傲在人的本性中非常根深柢固,它蒙蔽了我們的雙眼,扭曲我們對上帝、其他人、以及自己的認知,這對我們的屬靈生命帶來很大的傷害和破壞。我們必須要在上帝面前謙卑,承認自己一直以來的看法是存在著盲點,並不是完全正確的,這樣方可對上帝、對身邊的人和自己都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看法和正確的態度。

從這卷書可以看見以東以至敵擋上帝子民的列國都要被審判,而以色列要被保存的信息。然而我們千萬不要忽略另一個角度,就是上帝的國度要藉著祂的子民去拓展。而我們是否能讓人從我們身上認識上帝,是在乎我們對上帝以及對人的態度,和因著這些態度而產生的言語和行為。

加5:13 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把這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侍

加5:14 因為全部律法都包括在「愛鄰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

加5:15 你們要謹慎,你們若相咬相吞,恐怕要彼此消滅了

加5:16 我說,你們要順著聖靈而行,絕不可滿足肉體的情慾

加5:17 因為肉體的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肉體相爭,這兩個彼此敵對,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

……

加5:24 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與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

深願我們都能夠真正謙卑在主面前,認真去檢視自己的生命,求聖靈光照我們,讓我們看清自己生命的本相,幫助我們除去心中的驕傲,以致我們懂得不去相咬相爭,以致彼此消滅,乃是用愛心去彼此服侍,並且愛人如己,又靠著聖靈去將身體的惡行治死,做一個體貼上帝,而不是一個體貼肉體的人。


[1] R.C. Sproul, ed.,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rlando: Ligonier Ministries, 2005), paragraph 20690.

[2] 關於《俄巴底亞書》的成書日期,只能根據書卷裏所描述的事件去推斷,而文本中唯一的歷史背景參考是11-14節,當中提及以東人為猶大遭難而歡欣,甚至參與去掠奪他們的財物,因此有兩個比較有可能性的時期,第一個是公元前九世紀,在約蘭統治時期,當時以東背叛猶大,自己立王,脫離了猶大的權勢。及後約蘭因離棄耶和華,上帝就使非利士人和阿拉伯人上來攻擊猶大,《俄巴底亞書》最後亦有提及非利士地,有學者認為這件歷史事件符合《俄巴底亞書》11-14 節的陳述。加上以東當時剛剛脫離了猶大的勢力,因此他們會為到猶大的災難而喜樂和趁機攻擊猶大。第二個有可能的時期是公元前六世紀,巴比倫攻撃猶大,以東人在耶路撒冷被攻陷的日子助紂為虐,他們搶奪並且攻擊猶大倖存的百姓。《俄巴底亞書》和《耶利米書》49:7-22當中不少描述都有平行之處,然而由於成書日期不確定,因此亦都無法得知是耶利米引用了俄巴底亞的預言,或是俄巴底亞引用耶利米的預言。

[3] 在《詩篇》137:7,說到在耶路撒冷被攻破的日子,以東人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可見以東對猶大毫無憐憫之心,還在旁煽風點火,而猶大的災難對他們來說就如一件非常值得歡樂的事情。

[4] 撒勒法是腓利基海岸的一個城,位於西頓附近,即以色列北方一帶。

[5] 西法拉是小亞細亞的撒狄,位於現今的土耳其。「在西法拉被擄的耶路撒冷人必得尼革夫的城鎮」,是指到被擄的耶路撒冷人都得以歸回。

[6] Adele Berlin and Marc Zvi Brettler, eds., The Jewish Study Bible: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1186.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阿摩司書》:活出公平和公義的生命

「安息日研經坊」(2021-6-19)《希伯來聖經》綜覽:《阿摩司書》(筆者:Herbert Chan)

今次我們會簡介《十二先知》和綜覽《阿摩司書》,並討論以下問題:

1. 試根據《阿摩司書》5:4-24的記載,討論以色列民有哪些問題?而上帝對祂子民所要求的公義和公平包括甚麼?

2. 《阿摩司書》與《新約聖經》有哪些最為明顯的關聯?

 

簡介《阿摩司

1. 書名:《阿摩司書》的希伯來書名 עָמוֹס ‘Amôs̱來自1:1「這是猶大王烏西雅在位與約阿施的兒子以色列王耶羅波安在位的時候,大地震前二年,從提哥亞來的牧人阿摩司(עָמ֔וֹס ‘Amôs̱所見的──他的話論到以色列。」

2. 作者:阿摩司(עָמ֔וֹס ‘Amôs̱名字的意思是「負擔、支持」,意指對耶和華的負擔或支持。他的名字與以賽亞的父親亞摩斯相似,但兩者不論在原文或中文翻譯上也不同。阿摩司來自南國猶大的提哥亞[1],本身的職業是牧人,是修剪桑樹和牧放的(參7:14-15)。然而他竟然被上帝呼召去北國以色列宣講信息,筆者估計這可能反映:1)當時北國以色列中沒有人可供上帝差遣;2)北國以色列的政權拒絕聽取當地先知的宣講;3)以色列的問題已經極為嚴重,根本不用一個長時間事奉的專職先知(例如何西阿)也能指出他們的問題。以上這些原因其實並無排他性,可以同時並存,而從7:10-13祭司亞瑪謝要求阿摩司馬上離開以色列,可見以色列並不容許任何對政權有異見的人士存在,這支持1和2的可能性。

3. 成書日期:1:1的標題顯示阿摩司作先知的時間為烏西雅作王(主前790-740年)和耶羅波安二世作王(主前793-753年)期間,也就是說他大概與約拿、何西阿、以賽亞和彌迦等先知同期。經文另外又提及當時是一次大地震出現的前兩年[2],所以一般學者估計阿摩司真正作先知的時間極短,大概只有一年左右,並且是眾多寫作先知中最早的一位,估計在主前760年左右,也就是北國亡國(主前722-721年)前約40年。

4. 歷史背景:耶羅波安二世能在北國以色列作王近40年,反映當時的政治局勢較為穩定(參王下14:23-29)。那時北方的亞蘭正被亞述帝國牽制著,同時以色列也沒有跟南國猶大出現內戰,因此當時的以色列國算是強盛。然而,政治和經濟環境的相對穩定以致人們生活安逸,讓當時的以色列國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嚴重,沒有意識到得罪上帝的後果會引致祂的審判臨到而亡國被擄。阿摩司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對北國以色列發出嚴厲的提醒和警告,好讓以色列在審判來臨之前可以有機會回轉悔改,歸向上帝。

5. 特色和大綱:《阿摩司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上帝直接對以色列的神諭或宣告,並主要以詩歌體裁寫成,甚少敘事。而《阿摩司書》全書共有九章,當中絕大部分經文都是指責以色列的問題、警告和審判她的話,幾乎只有最後六節經文是提及盼望的信息。以下是全書的大綱[3]

I. 上帝的審判

    1. 對列國(1:1-2:5)

    2. 對以色列(2:6-16)

II.  上帝指控以色列

    1. 指責以色列的蔑視(3:1-4:13)

    2. 以色列的放縱(5:1-6:14)

III.  預言以色列的異象和象徵

    1. 蝗災、火災與鉛(7:1-17)

    2. 一籃夏天的果子(8:1-10)

    3. 上帝話語的旱災(8:11-14)

    4. 聖殿的柱子(9:1-10)

    5. 以色列的重建(9:11-15)

 

《阿摩司》的內容重點

1. 上帝對列國的審判(1:1-2:5

《阿摩司書》開始以「耶和華必從錫安吼叫(יִשְׁאָ֔ג yish’ag)……牧人的草場哀傷(אָבַל’āval)……」來表達上帝正以一份既憤怒又哀痛和失望的心情來帶出以下的審判和宣告。而《阿摩司書》的對象雖然是北國以色列,可是接著的經文卻是以審判以色列周邊的國家(當中包括猶大)來開始這書的。有學者指這種論述手法一方面是一種勸說的技巧:先讓以色列聆聽一些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指責對手的問題),就當她聽得非常留心、津津有味之時,先知才突然把話題轉移至以色列的問題,列出上帝對她的指責,好讓她能留心傾聽和正視自己的問題[4](情況就如昔日拿單先知指正大衛王的問題時,也是先以一個故事去讓大衛聽得氣憤,最後才指出「你就是那人!」;見撒下12:1-7)。而另一方面,筆者認為先審判以色列的周邊列國,然後才審判以色列,其實也有實質的作用:就是當阿摩司指責以色列社會中那些不公平和不公義的問題時,可突顯出上帝的行事和審判卻是十分公平和公義的!祂並非只針對以色列而言,而是也公正地審判列國。這讓以色列無法推諉,不能用任何藉口去抵賴說別國的問題比自己更嚴重。而事實上,阿摩司對這些列國的指責都同樣用上「(某某國家)三番四次犯罪」這句判語(合共用了七次),以強調上帝並非一時之氣去宣告審判的臨到,而是經過多次忍耐、給予機會改善卻得不到回應才施行的審判。這同樣是反映出上帝的審判是公正和叫人無法推諉的。

2. 上帝對以色列的審判(2:6-16

論到對以色列的審判,阿摩司照樣指責「以色列三番四次犯罪」,他們「為銀子賣了義人,為一雙鞋賣了窮人」(2:6)、「把貧寒人的頭踐踏在地的塵土上,又阻礙困苦人的道路。父子與同一個女子行淫」(2:7)等等,就是一些社會上對人的欺壓和不公義的情況。其中中文翻譯「父子與同一個女子行淫(יֵֽלְכוּ֙ אֶל־הַֽנַּעֲרָ֔ה)」這句話,在原文其實未必一定指性方面的道德問題,因為除了這個翻譯之外,全書也沒有別處提及類似「姦淫」的指控,而且「行淫」在《聖經》裏往往是用另一些動詞來表達的[5],而這裏所用的動詞片語則多用作指「往……去」、「對著……方向走」,所以這裏可能只是強調兩個男人欺負或對付一個少女的情況。無論如何,阿摩司強調以色列民的問題在於他們為了少許自身的利益就欺壓別人、摒棄公義。他繼續指「你們卻把酒給拿細耳人喝,囑咐先知說:『不要說預言。』」(2:12),就是責備以色列民鼓吹著一種不敬虔和不聖潔之風(因為拿細耳人就是那些自願分別為聖,約束自己像大祭司那樣過聖潔生活,為要向上帝表達一份敬虔和樂意聖潔自守心志的人[6])。除了不公義和不敬虔的問題,以色列人不想聽那些來自上帝的話,反對先知作出不利自己的宣講。

3. 上帝指責以色列的蔑視(3:1-4:13

上帝對以色列表明「在地上萬族中,我只認識你們;因此,我必懲罰你們一切的罪孽。」(3:2),並比喻說「二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獅子若無獵物,豈會在林中咆哮呢?少壯獅子若無所得,豈會從洞裏吼叫呢?」(3:3-4)來說明凡事必有其原因,指上帝對以色列的審判並非無緣無故。就是因著他們認識上帝,然而卻要犯罪,以致祂不能不出手審判他們。留意這裏作者再次用上「吼叫(יִשְׁאַ֤ג yish’ag)」一詞,讓讀者聯想起1:2所帶出的上帝那份憤怒和哀傷的心情。

摩3:10「他們以暴力搶奪,堆積在自己的宮殿裏,卻不懂得行正直的事。」這是耶和華說的。

摩3:11 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敵人必來圍攻這地,削弱你的勢力,搶掠你的宮殿。」

接著3:10-11指出他們不行正直的惡,以暴力和搶奪得來的東西來建立自己的宮殿,也就是他們的富庶和安全感(「宮殿」也可譯作「堡壘」),反映他們雖然是上帝的子民,經歷上帝的供應和賜福,然而卻與上帝的吩咐背道而馳。對此,上帝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預言以色列民將要經歷被人暴力和搶奪的後果(也就是預言以色列將要被以殘暴見稱的亞述人所惡待)。

摩 3:14 我懲罰以色列罪孽的日子,也要懲罰伯特利的祭壇;祭壇的角必被砍下,墜落於地。

摩 3:15 我要拆毀過冬和避暑的房屋,象牙的房屋必毀滅,廣廈豪宅都歸無有。」這是耶和華說的。

3:14-15繼續預告上帝的審判將要臨到,伯特利將要被拆毀(伯特利就是以色列的宗教中心,是耶羅波安立作敬拜金牛犢的兩個城市之一,另一個是北邊的但城),說明上帝已經不能再容讓子民拜金牛犢而不去敬拜祂。另外,那些較為權貴、富戶所建立的產業將要歸於無有,這暗示他們有份促成拜金牛犢和社會上的不公義之風(另參4:1)。

摩4:4「以色列人哪,任你們往伯特利去犯罪,到吉甲增加罪過,每早晨獻上你們的祭物,每三日納你們的十一奉獻;

摩4:5 任你們獻上有酵的感謝祭,宣揚你們的甘心祭,使人聽見,因為這是你們所喜愛的。」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摩4:4-5特別提及他們往伯特利去犯罪,也就是獻祭給金牛犢的問題。另外經文又提及到吉甲去獻祭,這讓讀者聯想起昔日掃羅王三番四次在吉甲獻祭時所犯的罪(參撒上11-15章,掃羅沒有等撒母耳回來就自行獻祭,又保留上帝所恨惡和命令要滅絕的亞瑪力人等),反映當時以色列民的問題,就如昔日掃羅王的問題那樣,為上帝所憎惡[7]。接著摩4:6-13多次出現「你們仍不歸向我」這句話,說明上帝用盡各種方法去警告和管教以色列,然而他們仍然三番四次地得罪上帝,不肯悔改去順服上帝。可以說,這是來自他們的一種高傲和對上帝的蔑視(另參6:8、8:7)。

4. 以色列的放縱(5:1-6:14)和上帝對祂子民所要求的公義和公平

第五章一開始記載阿摩司為以色列作了一首哀歌,帶出以色列將來慘敗的圖像,就是十個人出戰,九個要死去的景況(5:2-3)。

摩5:4 耶和華向以色列家如此說:「你們要尋求我,就必存活。

摩5:5 不要往伯特利尋求,不要進入吉甲(גִּלְגָּל֙ gilgal),也不要過到別是巴;因為吉甲(גִּלְגָּל֙ gilgal)必被擄走(גָּלֹ֣ה יִגְלֶ֔ה galoh yigleh),伯特利必歸無有。」 

摩5:6 要尋求耶和華,就必存活,免得他在約瑟家如火發出,焚燒伯特利,無人撲滅。

5:4-5指上帝呼籲以色列尋求祂,不要敬拜別的,否則他們將要被擄。當中「吉甲」這個詞與「必被擄走」是個雙關語(wordplay)[8],強調以色列民會因為不尋求上帝而導致被擄的下場。當中經文繼續指出他們做了多種不義和不公平的惡行,例如:憎恨正直人、向貧窮人勒索、在城門口本應是伸張公義的地方屈枉貧窮人、迫害義人、收受賄賂、智慧人卻不敢作聲等等。這些惡行都違反上帝在《摩西五經》中要求子民要持守的誡命、律例和典章。

最後先知以「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公義如江河滔滔。」來指出上帝的期望(5:24),而這句話的中文翻譯其實也十分傳神地帶出其原文的意思,就是上帝期望公平和公義要在祂的子民中間源源不絕、湧流不息!而從上下文所見,上帝對子民的要求包括:1)尋求和依靠上帝(因為真正的公平和公義並非按照人自己的意思,而是要根據上帝的標準而定);2)不以自己的利益為首(5:11-12);3)要憐憫和看顧弱勢(5:10、12);4)審訊要公平(5:10、12),活出恨惡邪惡,喜愛良善,秉公行義的生命[9](5:14-15);5)智慧人要敢於發聲,不再沉默!就是那些有能力的人好應為弱勢和沒有能力的人發聲,積極地帶出上帝所要求的公平和公義。[10]

接著第六章記載當中的權貴和富戶以為上帝的審判不會那麼快來到,於是死不悔改(6:3),結果上帝讓這些人首先被擄,而他們逍遙的歡宴也必將消失。(6:4-7)上帝針對著他們的高傲、自誇和對別人的欺壓等情況,宣告他們將要因著自己的惡行而遭報,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也就是從北到南的整個以色列地)[11]。(6:13-14)

5. 預言以色列的異象和象徵:蝗災、火災與鉛(7:1-17

7-9章記載阿摩司預言以色列將要遇見的四個異象。首兩個異象是有關上帝所降下的蝗災和火災(7:1、4),當時因著阿摩司求情,結果兩個災都被免去了,可見真正來自耶和華的先知並非一味只懂得惡言指責,而是在責備和宣告審判的背後,是帶著一份關愛和承擔,致力為子民禱告代求,既盼望子民回轉悔改歸向上帝,也同時懇求上帝回轉改變祂的心意,不去降災禍給自己的同胞百姓(7:2-3、5-6)。接著第三個異象是「主手拿鉛垂線,站立在依鉛垂線建好的牆邊。」(7:7)當中「鉛垂線」是較為古舊的翻譯。它的原文 אֲנָךְ ’anach只出現在《阿摩司書》,其他《希伯來聖經》經卷並沒有出現過,因此其意思十分含糊。過去通常被翻譯「鉛垂線」,意指建築城牆時用來量度垂直水平的工具,但現近代學者因著對古近東的語言學認識多了而普遍將這字改為指「鉛」或「錫」等的軟金屬,表示以色列的城牆不夠堅固,容易被攻破,而這個明白亦更貼近上下文的意思(7:9)。

這時經文刻意記載一段伯特利的祭司亞瑪謝與先知阿摩司的對話(7:10-17)。當中亞瑪謝代表著耶羅波安二世的政權,拒絕接受阿摩司的顛覆性預言,他作為上帝的僕人本應彰顯上帝的真理,讓地上的君王回轉去按照上帝的心意而行,然而他卻為了鞏固王和自己的勢力,就拒絕了阿摩司的話,並命令他立即離開當地返回南國。對此,阿摩司即時宣告上帝對亞瑪謝的審判(7:16-17)。這段對話,在整卷《阿摩司書》中猶如一個例證,表明以色列的屬靈問題和死不悔改的態度。加上之前兩個異象的災都已經提及過阿摩司的求情,反映上帝將要對以色列施行的亡國審判其實十分公義,情況就如今天法官指出某某罪犯的惡行證據確鑿,並已考慮過所有求情信之後而得出合適的判詞和刑罰一樣。

6. 預言以色列的異象和象徵:上帝話語的旱災(8:11-14)和聖殿的柱子(9:1-10

這段經文指上帝必派饑荒降在以色列地,但解釋「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而是因不聽耶和華的話。」(8:11)以說明饑荒並非以色列民真正要面對和改善的問題,而是要改變他們那種一心要依靠別神而不聽從上帝的景況(8:14)。而他們不想聽從上帝的心態,直接導致他們無論怎樣尋找也得不著上帝的話。經文接著用了多個圖像去表達他們最終的結局就是亡國被擄的慘況。他們在伯特利用作敬拜的聖殿和祭壇要被拆毀、子民要被剪除、以色列家要在萬國中飄流,而那些以為災禍必不會臨到的人,都必定要死在刀下。(9:1-10)也就是說上帝公義的審判必會臨到。

7. 預言以色列的異象和象徵:以色列的重建(9:11-15

《阿摩司書》全書都充滿責備和審判的話,直到最後這六節經文,才讓我們稍稍一瞥黑暗的審判過後將會出現的一線曙光。

摩9:11「在那日,我必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修補其中的缺口;我必建立那遭破壞的,重新修造,如古時一般,

摩9:12 使以色列人接管以東所剩餘的和所有稱為我名下的國。這是耶和華說的,他要行這事。

其中9:11所記的「大衛倒塌的帳幕」,學者多數認為是指「大衛的王朝」(北國以色列原本也屬大衛的,那是在所羅門之後才分裂的),而要「重建」,就是指「大衛的王朝」經歷南北分裂到後來南北兩國先後經歷亡國和被擄等災難,都並非上帝所樂見的,上帝仍然要在管教過後,重建和修復以色列。最終目的就是復興以色列去讓外邦人也能歸於上帝的名下(參9:12)[12]。換言之,上帝興起以色列國,並非出於以色列自己的本事,而是上帝想要讓全地都認識祂,把榮耀歸給祂。最後經文用了多幅農耕收成的圖像,去表達上帝將會讓被擄的子民回歸並重建當地來為這書作結(9:13-15)。

 

《阿摩司書》與《新約聖經》最為明顯的三個關聯

1. 審判的主題:《新約聖經》本身延續著《希伯來聖經》裏上帝是審判全地的主這個觀念(例如參羅2:2、2:12、14:10;林前5:13;來12:23等)。而隨著使徒對「主」的觀念從「耶和華」轉移至「基督」[13],並明白耶書亞(耶穌)死後復活,被上帝高舉作王,賜予審判世界的權柄後,《新約聖經》除了保持上帝會施行審判這個觀念之外,也加上了我們各人都要站在基督的審判臺前受審(林後5:10;提後4:1),甚至更有經文指聖徒也有審判的權柄(例如林前6:2)。另外,《啟示錄》記載的各種災難、白色大寶座等(參啓20:11-12),都明顯與上帝的審判有關。

而主耶書亞第一次來到世上的時候,他表明要做的是赦罪和憐憫,但在他的教導中也不時會帶出審判的提醒和警告的信息,例如:「但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必須受審判;凡罵弟兄是廢物的,必須受議會的審判;凡罵弟兄是白痴的,必須遭受地獄的火。」(太5:22)或當有城鎮拒絕接受耶書亞的時候,他就說「在審判的日子,所多瑪和蛾摩拉地方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太10:15、11:24;另參太11:22、12:41-42以及其在符類福音的平行經文),以及「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些跟從我的人,到了萬物更新、人子坐在他榮耀寶座上的時候,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太19:18)。可以說,從基督的第一次到來以至他日後將要再來,「審判」都是福音裏所包含、《新約聖經》所教導的重要信息,提醒人們要認罪悔改、歸向上帝!而耶書亞就如先知阿摩司那樣,在警告和宣告審判的背後,同時內心也帶著希望人回轉悔改歸向上帝的期盼。

2.公平和公義的主題:在四福音書中,《路加福音》大概是最強調天國的福音包含看顧貧窮人和社會上處於弱勢的邊緣人士的那卷了。例如,耶書亞在拿撒勒會堂讀出《以賽亞書》所記「我要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路4:18;參賽61:1-2、42:7、58:6)這些與彌賽亞觀念有關的經文。另外,耶書亞也在比喻中提及擺設宴席去請那些貧窮的、殘疾的、瘸腿的、失明的人等(路14:13-14)。而他對撒該的接納,也讓他用行動在主面前悔改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勒索了誰,就還他四倍。」(路19:8)。在在都表示福音是要讓弱勢和貧窮人得著拯救和看顧。除了《路加福音》,《新約聖經》中教導人要施行憐憫、公平和公義的書卷中較為突出的,筆者認為是《雅各書》。當中作者提醒信徒「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並且「不可按著外貌待人……你們卻羞辱貧窮的人。欺壓你們,拉你們到公堂去的,不就是這些富有的人嗎?」(雅2:1-6)。最後,保羅亦有提醒信徒「我們認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我們不雅觀的,越發裝飾得雅觀。」(林前12:23)就是要教導信徒不以外貌待人,甚至要刻意去看顧那些不體面的信徒,好叫他們和世人都知道上帝接納人的內心過於外在的表面。最後,如果要聯想不公義的例子,或許會想到出賣耶書亞的門徒猶大、那些對付耶書亞的宗教領袖、聖殿的體制,以及羅馬的政權怎樣有份殺害義人耶書亞的惡行。

3. 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的主題:正如許多其他先知書一樣,阿摩司除了勸告、責備和宣告審判的信息,也帶出了審判中的盼望,也就是「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這個「復興大衛王朝」的遠景。《新約聖經》對此的看法並不是在政治上讓地上的以色列國獨立、復興或再次強大起來(這本來也是主耶書亞復活過後一班使徒當時的期望;見徒1:6-7),然而耶書亞表明讓天國的福音傳遍才是至關重要!也就是說,他作為大衛的子孫,真正的「大衛王朝」並非指地上的國度,而是上帝賜與基督作王掌權的屬靈國度!在這個國度裏,除了有猶太的信徒也包括了我們外邦的信徒。《使徒行傳》15:13-21記載在耶路撒冷會議上,雅各就引用「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這句話(參摩9:11-12所指也包括外邦人的理解),去表明上帝的心意一直是要讓外邦人能夠有份去認識和歸向祂(例如參申4章)。當時這個應許開始應驗,而今天我們其實也有份成就《阿摩司書》這個應許,成了上帝的子民,有份去建立祂的國,在地上彰顯上帝所喜悅的公平和公義。

 

結語:活出公平和公義的生命

《阿摩司書》強調上帝的子民必須活出公平和公義的生命,這是從《摩西五經》中上帝對百姓早就定下的要求和準則,而上帝自己也是這樣行事。先知阿摩司提醒主前八世紀的以色列國,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不義、欺壓貧窮人、蔑視上帝的話、高傲自恃地追求安逸的生活而不尋求歸向上帝,並列出例子去比對子民的不義和上帝處事的公平和公義,說明上帝審判北國以色列是合理且公道的(例如祂也審判以色列周邊國家、亞瑪謝拒絕接受上帝的話說明以色列的罪證確鑿、上帝的審判不是沒有考慮過阿摩司為他們的求情等等),也就是叫以色列無法推諉自己是罪有應得的,明白到上帝必會讓亡國被擄出現。不過,上帝仍然希望給予他們回轉悔改的機會,因為亡國被擄是發生在若干年之後,他們仍有機會痛改前非。只可惜《聖經》的記載告訴我們當時的子民不懂得回轉悔改歸向上帝。

今天當我們有份應驗「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這個應許,我們有份作上帝子民的一分子,又是否有留心自己的一言一行是不是真正行出公平和公義?基督教的服務是否真的在幫助弱勢社群還是只服侍富戶?我們又是否按外貌待人而不樂意讓貧窮和不體面的人進入我們的群體?我們要謹記上帝會施行公義的審判,並不要因為暫時的安逸而像當時的以色列民那樣,沒有意識到自己所行那些不公平和不公義的惡行。但願我們不但得著主耶書亞的救恩,也有著他憐憫和看顧弱勢的那份心腸,並立志離惡行善,活出上帝喜悅的生命!阿們。


[1] 提哥亞位於伯利恆東南方,與耶路撒冷有十多哩的距離,是座落於猶大山區的一個城鎮。

[2] 猶太拉比指《聖經》中記載過三次大地震,分別是:1)西奈山的經歷、2)烏西雅年間這一次(摩1:1;另參8:7-8),以及3)撒迦利亞預言末後彌賽亞來臨時(亞14:5)。由於《撒迦利亞書》也引用烏西雅年間的這次地震,相信這場地震廣為人知。事實上,以色列位於地震帶,不少歷史文化遺跡不是被戰爭摧毀,就是被地震破壞。

[3]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813。

[4] 參考李思敬博士,《阿摩司書》信息的錄音。

[5] 「行淫」會較多用動詞 זָנָה zānāh去表達,又或者用「進入」的動詞 בּוֹא bô’去代表「同房」。

[6] 參本機構的網上查經摘要文章〈五經中的耶書亞:從屬靈美德到被主使用〉

[7] 撒上15:26 撒母耳對掃羅說:「我不同你回去,因為你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以色列的王。」

[8] 兩者在原文的子音都相同,都包含g l g l的音。

[9] 另參上文提及上帝在1:1-2:5也對列國施行審判,7:1-6先知的代求等等,所以上帝的公義也成了子民的榜樣。

[10] 7:10-17 祭司亞瑪謝與阿摩司的對話其實出現了兩個例子:祭司亞瑪謝本應要代表上帝發聲,怎料他卻為了維護權勢而拒絕上帝的話,相反阿摩司則從南國遠道前往北國勸說,表明了他面對不義的政權也無懼地敢於為主發聲。

[11] 上帝對以色列的審判是「以色列家,看哪,我必興起一國攻擊你們;他們必欺壓你們,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的河。」(6:14)當中提及的「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意思是從應許地以北靠近大馬士革的哈馬口到南端的死海一帶(亞拉巴的意思是裂谷,也就是約旦河和死海位處的地帶)。而「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本來是當時上帝眷佑耶羅波安二世讓以色列得以收回的地土(參王下 14:25),但現在因為以色列的惡行,上帝將要收回對以色列的祝福了。

[12] 9:12中以東和所有的列國有平行的意思,而以東(以掃的後人)往往代表著敵檔上帝和以色列,所以這裏指那些剩餘不再對抗上帝的人,和列國中所有願意歸於上帝的人,上帝其實都願意接納,並放在以色列的手下。

[13] 參上一篇查經摘要〈《希伯來聖經》綜覽《約珥書》:在末世中信徒要持守的品行〉註腳6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約珥書》:在末世中信徒要持守的品行

「安息日研經坊」(2021-6-12)《希伯來聖經》綜覽:《約珥書》(筆者:Ada Lui)

圖為古代蝗蟲壁畫(約公元前12世紀),參珥1:4-17;(來源:public domain)

《約珥書》2:32「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在《新約聖經》裏曾被使徒彼得和保羅引用(徒2:21和羅10:13)。

  1. 《約珥書》所描述的上帝屬性和作為怎樣有助我們理解「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
  2. 使徒彼得和保羅引用這節經文時,是要給當時的人甚麼勸告?

 

簡介《約珥書》

1. 書名:《約珥書》的希伯來書名 יוֹאֵלYo’el(Joel)來自1:1「耶和華的話臨到毗土珥的兒子約珥。」(約珥的意思是「耶和華是神」)表明這卷書的內容是上帝藉約珥所說的話。

2. 作者:對於約珥的個人資料,《聖經》本身並沒有提及,所以我們只能從書內的資料去猜測。書內多次提及猶大、錫安、耶路撒冷,估計約珥是南國猶大的先知,但由於當中未有提及王的名字,有學者估計他有可能是在約阿施作猶大王時期(主前835-796)的先知,因約阿施登基時只有七歲,在位時由祭司耶何耶大輔政。

3. 成書日期:學者對這卷書的成書日期意見不一,主張的成書日期由主前九世紀至四世紀不等。論據之一是,書內提到的外邦國家有推羅、西頓和非利士,這些都是北國被滅之前的國家,卻也提到希臘,這則是在南國被滅之後。另一論據是,這書的主題包括有:耶和華的日子、聖靈澆灌、以色列民要回歸等,類似的主題在其他先知書也有提及,所以成書日期可能跟這些先知同期,例如:以西結(主前六世紀)或阿摩司(主前八世紀)。也許,這書的作者或編者要我們留意的不是它成書的背景,而是當中要傳遞的信息。

4. 大綱:《約珥書》共有3章(《希伯來聖經》則有4章),可分為三個部分:

1. 審判

A. 蝗災(1:1-12)

B. 哀哭和悔改(1:13-20)

C. 發出警告(2:1-11)

D. 盼望得寬恕(2:12-17)

2. 憐憫

A. 復興(2:18-27)

B. 聖靈澆灌(2:28-32)

3. 拯救(3:1-21)

 

《約珥》的主題及中心思想

從敘事的脈絡我們可以把這書分為七個段落,而貫穿這七個段落的主題就是「耶和華的日子」,全書共出現了五次(1:15,2:1,2:11,2:31,3:14)。這七個段落有一個A-B-C-D-A’-B’-C’的結構,中心點(D)就是「呼籲悔改」,可以說《約珥書》表面上是記載審判,但這中心點讓我們明白,審判的原意是要勸人悔改,歸向上帝。筆者給每個段落一個標題,並將逐一論述:

A. 蝗災與呼籲(1:2-14)

B. 耶和華的日子要臨近(1:15-20)

1:15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

C. 耶和華親自帶領蝗蟲大軍臨到猶大(2:1-11)

2:1 ……耶和華的日子快到

2:11 ……耶和華的日子大而可畏……

D. 呼籲悔改(2:12-17

A’. 應許復興(2:18-27)

B’. 聖靈澆灌凡有血氣的(2:28-32)

2:31 ……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

C’. 耶和華將再次臨到猶大,報應列國,復興猶大(3:1-21)

3:14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

1. 蝗災與呼籲(1:2-14

這段描述到猶大地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蝗蟲之災,它帶來的禍害使地的一切出產全被吃掉,寸草不剩,經文形容這支蝗災隊伍如同是一支龐大又強盛的軍隊,把猶大地盡行吞滅,以致葡萄樹、無花果樹全都衰殘,五穀、新酒和新油都缺乏。當中提及各種蝗蟲彷彿是在接力地吃掉所剩下的農作物,刻劃出一種絕望的景象。學者討論這到底是一場真實的蝗災還是以此比喻以色列地曾受亞述和巴比倫兩支大軍的蹂躪並被覆亡。無論如何,約珥用這場災難去呼籲猶大各階層的人要作出反應,包括:老年人要把這次災難傳給子孫,子孫再傳給後代;醉酒的人要因無酒可飲而清醒,並要為此哭泣哀號;農夫要為大麥、小麥和莊稼全都毀了而慚愧和哀號;祭司要為不再有素祭和澆酒祭[1]可獻而束上麻布痛哭哀號。先知更呼籲祭司要採取行動:「你們要使禁食的日子分別為聖,宣告嚴肅會,召集長老和這地所有的居民來到耶和華──你們上帝的殿,向耶和華哀求。」(1:14)面對這次全國性的災難所帶來的毀滅和絕望,猶大人的惟一出路就是舉國都要謙卑,聚集到上帝面前,向祂呼求。

2. 耶和華的日子要臨近(1:15-20

作者以這史無前例的災難作引言,是要把蝗災所帶來的災難跟另一個將要臨近的日子相比,這日子被稱為是耶和華的日子[2],作者呼籲猶大人更應該為那日子的臨近而悲哀,因為那日子的災難性毀滅是從全能者而來,並且比蝗災有過之而無不及,就是糧食斷絕、聖殿無歡樂、種子朽爛、五穀枯乾、溪水乾涸,走獸、牲畜、牛羊因無草而受苦,因為「有火吞噬野地的草場,火焰燒盡田野的樹木。」(1:19)而在《聖經》裏,火往往寓意為上帝的審判。這段的場景是針對地、地的出產和地上的活物,意味著地上的萬物都將首先經歷那場審判所帶來的災難。

3. 耶和華親自帶領蝗蟲大軍臨到猶大(2:1-11

這段經文描述到耶和華的日子臨到前會出現一個類似是戰爭的場面,作者呼籲猶大人要「在錫安吹角,在我的聖山發出警報。」(2:1)吹角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召集眾人為打仗作準備,經文再以蝗蟲比喻為軍隊,牠們所帶來的破壞如同是火將一切吞噬,那情景彷彿是美好的伊甸園在災難後變成了荒涼的曠野。作者用了很多筆墨去形容這支軍隊的強盛,「牠們如勇士奔跑,如戰士攀登城牆,各行於自己的道路,不亂隊伍。」「牠們蹦上城,跳上牆,爬上房屋,從窗戶進來,如同盜賊。」(2:7、9)牠們動作快速,走遍大街小巷,屋內屋外,叫人無處可逃。這個日子的大而可畏之處在於它是由耶和華帶領,「耶和華在他的軍旅前出聲,他的隊伍龐大,遵行他命令的強盛。」(2:11)那時地動天搖,日月昏暗,星宿無光。這日子是人無法想像,也無法承受的,「自古以來沒有像這樣的,以後直到萬代也必沒有。」以致作者不得不說:「耶和華的日子大而可畏,誰能當得起呢?」(2:11)

4. 呼籲悔改(2:12-17

在描述了這樣一個大而可畏的日子之後,就來到這書的中心點,就是上帝藉先知向人發出呼籲:「然而你們現在要禁食,哭泣,哀號,一心歸向我。這是耶和華說的。」(2:12)「歸向」(שׁוּב shuv)這個字有轉身的意思,指的是人要由本來所走錯的路,轉而歸向耶和華所指示的路,這就是悔改的意思,是由內心的痛悔而生發的行動,悔改的行動包括:禁食,哭泣,哀號。先知強調「你們要撕裂心腸,不要撕裂衣服。」(2:13)上帝要的是人真心悔改,而不是徒有外表。上帝告訴人祂是有憐憫的,人如果回應祂那悔改的呼籲,那麼祂也會向人作出回應,「歸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因為他有恩惠,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會改變心意,不降那災難。 誰知道他也許會回心轉意,留下餘福,就是獻給耶和華──你們上帝的素祭和澆酒祭。」(2:13-14)2:13的描述跟上帝昔日在西奈山向摩西宣告祂的名字時的描述相同(參出34:5-7),這讓我們知道原來上帝的名字背後所反映的就是祂那憐憫人的屬性,上帝要人認識祂,並要存著一份謙卑的心去尋求祂的寬恕,又要相信上帝的心意是要與人和好,使人能重新向祂獻上素祭和澆酒祭,也就是重新去維繫與上帝那一份立約的關係。

接著經文再次呼籲人在錫安吹角,並使禁食的日子分別為聖,宣告嚴肅會,聚集百姓,祭司要在走廊和祭壇間哭泣,說:「耶和華啊,求你顧惜你的百姓,不要使你的產業受羞辱,在列國中成為笑柄。為何讓人在萬民中說『他們的上帝在哪裏』呢?」(2:17)這個禱告的重點是,百姓懇求上帝的顧惜,並不是基於子民沒有罪,而是基於上帝的名不能被羞辱,因為如果屬上帝的百姓(祂的產業)被毀滅,上帝的名將要蒙羞。這個禱告跟摩西當日為犯了拜金牛犢的罪的百姓去代求的理念相似(參出 32:11-13),祭司代百姓向上帝請求饒恕,一方面是相信上帝有豐盛的慈愛,願意赦免那些願意悔改的人,另一方面,子民也要知道由於上帝與子民有立約的關係,所以祂會著緊祂的百姓會使祂的名在人面前被尊敬呢?還是蒙羞呢?這對我們是一個重要的提醒:我們應該站在上帝的一方,時刻著緊祂的名在人前要被尊為聖,而不要使祂的名被羞辱。

5. 應許復興(2:18-27

這段開始出現了一番新景象,而整個轉變是緣於這一句:「耶和華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憫他的百姓。」(2:18)上帝強調地和百姓都是祂的,因此祂主動要向地和百姓施恩,祂作出了一連串的工作去逆轉之前那地土荒涼、草木不生的情況。作者形容這是耶和華所行的大事。這一段關於上帝的工作帶來的生機,與之前蝗蟲帶來的毀壞所用的字眼正好可作對照,現以下表列出:

逆轉蝗蟲帶來的毀壞1:4-2:3上帝工作帶來的生機2:19-2:25
•      由被蝗蟲吃掉所有變為得到補還1:4 剪蟲吃剩的,蝗蟲來吃;蝗蟲吃剩的,蝻子來吃;蝻子吃剩的,螞蚱來吃2:25 我差遣到你們中間的大軍隊,就是蝗蟲、蝻子、螞蚱、剪蟲,那些年間所吃的,我要補還給你們。
•      由缺乏五穀、新酒、新油變為充滿五穀、新酒、新油1:10 田荒涼,地悲哀;因為五穀毀壞,新酒枯竭,新的油也缺乏2:19 耶和華應允他的百姓說:「看哪,我要賞賜你們五穀、新酒和新的油,使你們飽足,我必不再使你們受列國的羞辱。
2:24「禾場充滿五穀,池中漫溢新酒和新的油
•      由慚愧、哀號變為歡喜快樂
•      由莊稼全毀變為有秋雨春雨降下
1:11 農夫啊,你們要慚愧;修整葡萄園的啊,你們要哀號;因為大麥、小麥與田間的莊稼全都毀了2:23「錫安的民哪,你們要歡喜,要因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快樂;因他賞賜你們合宜的秋雨,為你們降下甘霖秋雨和春雨,和先前一樣。
•      由葡萄樹枯乾,無花果樹衰殘變為無花果樹、葡萄樹都效力
•      田野的走獸由無草可吃變為草已生長
1:12 葡萄樹枯乾,無花果樹衰殘,石榴樹、棕樹、蘋果樹,
1:20 田野的走獸切慕你,因為溪水乾涸,火吞噬了野地的草場
2:22 田野的走獸啊,不要懼怕,因為曠野的草已生長,樹木結果,無花果樹、葡萄樹也都效力
•      由猶大被入侵成為荒涼之地變為入侵者被趕至乾旱荒蕪之地2:3 牠們前面有火吞噬,後面有火焰燒盡。牠們未到以前,地如伊甸園,過去以後,卻成了荒涼的曠野,沒有一樣能躲避牠們。2:20 我要使北方來的隊伍遠離你們,將他們趕到乾旱荒蕪之地:前隊趕入東海,後隊趕入西海;臭氣上升,惡臭騰空。耶和華果然行了大事!

接著經文說:「你們必吃得飽足,讚美耶和華──你們上帝的名,他為你們行了奇妙的事。我的百姓不致羞愧,直到永遠。我是在以色列中,又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沒有別的。我的百姓不致羞愧,直到永遠。」(2:26-27)當人經歷到上帝所做的這一切大事,就應該讚美祂的名,與此同時,也應該知道祂就在以色列中,所以百姓不必再羞愧。這是一份親身經歷過上帝的憐憫、又見證過祂奇妙的大能而真的知道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

6. 聖靈澆灌(2:28-32

2:28「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肉之軀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人要做異夢,你們的少年要見異象。

2:29 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婢女。

2:30「我要在天上地下顯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煙柱。

2:31 太陽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

2:32 那時,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因為照耶和華所說的,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將有逃脫的人。凡耶和華所召的(「凡呼求耶和華的」),都在餘民之列。」

作者敘述完上帝向猶大所做的奇妙工作之後,鏡頭一轉由猶大地去到「凡有血肉之軀的人」,也就是猶大以外的人,原來耶和華的日子是與所有人都有關的,因為在耶和華的那日子臨到之前,上帝要把祂的靈澆灌凡有血肉之軀的,這是那日子要臨到前的徵兆,另一個徵兆是天象的變異,「太陽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2:31)這裏的描述跟《啟示錄》6:12的相似:「羔羊揭開第六個印的時候,我看見地大震動,太陽變黑像粗麻布,整個月亮變紅像血。」可見這日子所指的可能就如《啟示錄》作者所描述的一場末世大災難那樣,是上帝要向人作最後的審判之前會出現的現象。

如果說之前經文兩次提到吹角是要呼籲猶大人回轉向上帝呼求憐憫,那麼這個「靈澆灌凡有血肉之軀的」也如同是一個吹角的作用,要呼籲所有人去求告耶和華的名,因為他們也能夠因此而跟那些餘民(也就是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逃脫的人,指的應該是蒙上帝拯救的猶大人)一同得著拯救,可以在耶和華的日子臨到時,免去上帝審判的懲罰。

7. 耶和華將再次臨到猶大,祂要復興猶大,報應列國(3:1-21

這段描述在末後的日子將發生的事,包括:上帝要復興猶大,報復列國,居於錫安。這段可為五個小段:

  1. 上帝會使猶大和耶路撒冷被擄之人歸回,祂要聚集萬民到約沙法谷[3],施行審判(3:1-3)
  2. 上帝會報應推羅、西頓、非利士四境的人,為了報應他們把猶大人賣到異地,上帝也會使他們被賣到遠方之地(3:4-8)
  3. 上帝在審判列國之前會有一場戰爭,經文形容這場戰爭如同是人揮鐮刀收割莊稼(3:9-14)[4]
  4. 上帝將親臨耶路撒冷,作祂百姓的避難所,上帝要住在耶路撒冷(3:15-17)
  5. 埃及、以東要荒涼,猶大則有泉源從耶和華的殿中流出,猶大要存到永遠(3:18-21)[5]

 

《約珥書》所描述的上帝屬性和作為怎樣有助我們理解「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

上帝的屬性和作為如同是一個銀子的兩面,不能分割。因為上帝的屬性會使祂有所作為,而從祂的作為也彰顯出祂的屬性,而上帝的名字則往往代表著祂的屬性和作為,所以人在求告耶和華名之前,必須先要知道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而從《約珥書》,我們藉上帝的一連串作為得以看見祂的屬性,也因此能跟先知發出「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的這呼籲有共鳴。筆者從這卷書歸納出上帝公義、憐憫和拯救這三方面的屬性和作為:

1. 上帝是公義的,以致祂要向背道的猶大施行審判,目的不是要消滅他們,而是要他們悔改。

2. 上帝又是有憐憫的,所以祂在審判之前,藉先知向子民呼籲,期望子民聽從並歸向祂。

3. 上帝要向人憐憫、施恩的心腸比祂要向人審判的心意要大,所以祂向那些真心回轉的人施恩,赦免他們的罪,不向他們降災。

4. 上帝會回應子民的呼求,祂「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憫他的百姓」,於是作出拯救的行動。祂的拯救行動有這三方面:

1) 對於地,上帝要把地被毀壞的情況逆轉,把生命和豐盛賜給地;

2) 對於人,祂要把靈賜給凡有血肉之軀的,也就是祂的靈要在他們裏面,他們有了這一個新生命,就有能力按祂的話語而行;祂又要給子民一個永恆的居所,祂要住在他們中間;

3) 對於世界,祂要為子民伸冤,向列國施行審判,在耶和華的日子臨到之前將有一場最終的戰爭。

5. 上帝的心意最終要實現,祂要回到祂的揀選之地──耶路撒冷,並要與子民同在直到永遠。

《約珥書》兩次提到上帝的名,分別是 「讚美耶和華──你們上帝的名,他為你們行了奇妙的事。」(2:26)和「那時,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2:32)兩次都是呼籲,前者是呼籲人要因上帝所行的讚美祂,因祂把人從絕望哀痛之境,帶回到豐盛喜樂之地;後者是呼籲人要向上帝求告,因為只有上帝能拯救人脫離耶和華日子臨到時的災難。這個呼籲不單是向猶大人的,也是向所有人的,凡是被上帝的靈澆灌的人,他們都有上帝的同在(包括從上帝那裏領受預言和異夢),他們也因與上帝的這份連結而蒙上帝拯救。

我們從《新約聖經》裏知道「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這個預言是藉著主耶書亞(耶穌)而應驗的,他是上帝的獨生愛子,本有上帝的形像和樣式,卻按著上帝的旨意,降世為人,為世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如同一隻無瑕疵的羔羊,被獻上成為贖罪祭。我們因他所流出的血而罪得赦免,凡是相信他的都可以得拯救,指的是能在耶和華審判的日子臨到時,不致因有罪而受懲罰。

事實上,「耶書亞」是耶穌的希伯來文名字 ישוע(Yeshua)的音譯,意思是「耶和華拯救」。當天使告訴約瑟說馬利亞要懷孕生子時,也說明了耶書亞的使命:「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太 1:21)意思很清楚是他要把人從罪的光景裏救出來。正因為上帝已經定了一個日子,要在全地上彰顯祂的公義,那時祂就要按人的行為做一個終極的審判,那些不願意悔改、仍活在罪中的人將要受罰,而那些忠心於祂的將要得賞賜,所以這份拯救是要救我們免在上帝審判之日受永死,不但如此,我們更蒙應許將來會與耶書亞一同復活,得著永生。

 

使徒彼得和保羅引用這節經文時對當時的人的勸告

主耶書亞從死裏復活後,在他升天之前,他囑咐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所應許的聖靈。聖靈是真理的靈,他會讓門徒明白耶書亞的教導,也會給他們力量去遵行他的吩咐(參約16:13),聖靈會與信徒同在,直到他們見主的面,而所受的聖靈就是他們得救的印記(參弗1:13、4:30)。

主耶書亞升天後的那個五旬節,門徒聚集在一起,聖靈如火舌向他們顯現,分開落在他們每個人身上,他們就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而那時從天下各國來的虔誠猶太人,都聽見他們用各國的鄉談講論上帝的大作為(參徒2:1-11),我們可以想像他們必定是在讚美上帝的名和祂的奇妙工作。當時彼得一開始引用《約珥書》2:28-32(徒2:16-21)作宣講,指當時聖靈降臨成就了先知約珥所預言的聖靈要澆灌眾人的徵兆,由此表明當時已經到了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之前的景況,所以當人看見這個徵兆時,應該作出的回應就是求告耶和華的名,好從這個大而可畏的日子中得著拯救。

當時彼得在引用《約珥書》時結束在「凡求告主的就必得救」這句話(徒2:21),讓當時的聽眾意識到自己要立即在上主面前謙卑,去懇求上主的救恩。彼得接著用《詩篇》16篇和110篇解釋關於耶書亞的受死、復活和升天,說明當時被釘死的耶書亞就是上帝所立的、那位要來的彌賽亞,並且是他們的主[6]!當時的聽眾感到扎心,願意悔改接受上主所差來的耶書亞為主,最後彼得對當時的人的勸告是:「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使你們的罪得赦免,就會領受所賜的聖靈。」(徒2:38)就這樣,當時的人接受了耶書亞為主,讓自己的罪得赦免。彼得又進一步的勸告人:「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徒2:40)意思就是這個扭曲真理,拒絕和殺害了被上帝所差來的耶書亞的世代將要敗亡,所以那些受了洗的信徒,不能繼續過一些不認耶書亞為主的生活,免得自己與這個世代一同滅亡。

保羅作為外邦人的使徒,他引用《約珥書》2:32這節經文時提到主耶書亞的救恩不單是為猶太人預備的,也是為外邦人的,「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人人都有同一位主,他也厚待求告他的每一個人。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 10:12-13;留意當中保羅對「主」的觀念,已經從《約珥書》所指的耶和華,轉為祂所膏立的耶書亞了;參註6)接著他給信徒的勸告就是:「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告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 10:14-15;參賽52:7)保羅是在提醒那些因認識主耶書亞而得著救恩的人,也務必要把這個福音、喜信傳出去,好讓其他人也可以悔改去求告主名,得著救恩。

 

結語:在末世中信徒要持守的品行

《約珥書》的信息環繞著「耶和華的日子」這個主題,這是一個上帝要向人施行審判的日子,在那日子臨到之前,上帝向人作出呼籲,要人悔改歸向祂,祂更應許會賜下祂的靈給所有人,使這份赦罪之恩不但臨到猶太人,也臨到外邦人。而耶書亞成就的這個救贖之恩,不但使人在末日上帝的審判臨到時能免去懲罰,人如果按著聖靈的教導去過一個敬虔及忠心於上帝的生命,更要得著永恆不朽壞的生命為賞賜。

彼得在五旬節的講論已向我們揭示,那個耶和華的日子已因主耶書亞所成就的救恩而更近了,他又把那日子形容為「萬物的結局」(彼後4:7),而對於那些已認信歸在主耶書亞名下的信徒應該怎樣在世過生活,彼得有以下的勸告,筆者也以此與信徒互勉,求聖靈幫助我們各人都活出這些品行:

彼後 4:7 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要警醒禱告

彼後 4:8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彼後 4:9 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

彼後 4:10 人人要照自己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各種恩賜的好管家。

彼後 4:11 若有人講道,他要按著上帝的聖言講;若有人服事,他要按著上帝所賜的力量服事,好讓上帝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願榮耀和權能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1] 按出29:30-41的規定,祭司每日的早上和黃昏都要在聖殿獻一隻羊,早上的祭要與素祭一同獻,晚上的祭要與澆酒祭一同獻,藉此確立子民在履行他們與上帝在約裏的責任。然而,沒有小麥,就製不出素祭所需的細麵,沒有葡萄,就釀不出澆酒祭所需的酒,以致祭司不能再在聖殿獻祭,也暗示著上帝與子民的關係斷絕了。

[2] 在聖經裏每提到「耶和華的日子」或「那日子」,意思不一定是一般所理解的「一日」(24小時),在《聖經》裏,日子也可以是指一段時間,例如:「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詩90:4)「……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後3:8)

[3] 約沙法谷(3:12、12)大概不是一個實際的地理名,「約沙法」的意思是「耶和華審判」,寓意上帝要在一個指定的地方向列國施行審判,另外約沙法谷與斷定谷(3:14)的意思相同。

[4] 這又是一個末世的圖畫,「另有一位天使從聖所出來,向那坐在雲上的大聲喊著:『伸出你的鐮刀來收割吧,因為收割的時候已經到了,地上的莊稼已經熟透了。』」(啟 14:15)形容上帝要如同農夫那樣把莊稼分開,有用的麥子祂要收入穀倉,無用的雜草祂要消滅。

[5] 這個願景指向的是彌賽亞來到時,上帝那完美的國度將要實現在地上,並且要存到永遠。

[6] 當早期使徒明白到上帝已經立耶書亞為主的時候,他們由本來所信的「主」從耶和華轉移為耶書亞。另外,由於《希伯來聖經》被翻譯為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時,剛好把「耶和華」這名字翻譯為希臘文κύριος(主)這個詞,所以當早期使徒引用《七十士譯本》的時候,就直接把《希伯來聖經》中對耶和華的明白,直接放在主耶書亞身上了。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何西阿書》:活出慈愛和忠誠的生命

「安息日研經坊」(2021-6-5 )《希伯來聖經》綜覽:《何西阿書》(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撒馬利亞古城遺跡(Photo credits:Bibleplaces.com )

今次我們會簡介《十二先知》和綜覽《何西阿書》,並討論以下問題:

  1. 《何西阿書》用不忠的妻子(1-3章)、父親面對叛逆的兒子(11:1-11)來比喻上帝子民的問題,這對我們來說有甚麼提醒?

  2. 《何西阿書》多次提及「慈愛」(2:19、4:1、6:4、6:6、10:12、12:6)。試根據這6節經文來解釋何謂「慈愛」?上帝期望我們如何活出「慈愛」?

 

簡介《十二先知》

《何西阿書》是《十二先知》的首卷書,因此研讀《十二先知》就是以《何西阿書》作為開始。猶太傳統把《十二先知》看為一卷書,屬《希伯來聖經》中《後先知書》的最後一卷,排在《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之後。這傳統至少可追溯至主前二世紀的經外文獻《便西拉智訓》[1],而多數學者認為現時的《十二先知》是在亡國被擄後的波斯帝國時期所編輯而成[2],按照猶太拉比典籍《塔木德》的記載(b. B. Bat . 15a),在波斯帝國時,猶太長老所成立的大公議會(The Great Assembly)將《十二先知》編寫成書。

《希伯來聖經》裏《十二先知》的十二卷書按次序分別是:《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彌迦書》、《那鴻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 。這跟新教的《小先知書》的書目一致,所記的內容包括從主前八世紀至六世紀前後南北兩國二百多年的黑暗歷史,就是從亡國被擄到回歸重建耶路撒冷。當中六卷書(何、摩、彌、番、該、亞)的開頭有歷史標題,其餘六卷(珥、俄、拿、鴻、哈、瑪)則沒有,這些歷史標題能有助我們了解書卷的歷史背景。

學者Paul House指《十二先知》可分為三部分[3],每部分都有其主題:

1. 《何西阿書》~《彌迦書》:「警告(Warnings)」

2.《那鴻書》~《西番雅書》:「審判(Judgements)」

3.《哈該書》~《瑪拉基書》:「恢復/復興(Restoration)」

各書卷之間的連繫並不明顯[4],不過為首的書卷《何西阿書》在起首的1-3章是以丈夫對不忠妻子的愛來表達「上帝對子民的愛」,而最尾的書卷《瑪拉基書》在起首的1:2也同樣是表明了「上帝對子民的愛」,形成了首尾呼應的效果。而《希伯來聖經》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把《十二先知》(即《小先知書》)放在《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大先知書》)之前,更突顯出《何西阿書》的重要位置(不但在《小先知書》中為首,更是《七十士譯本》裏所有《先知書》的第一卷),反映《先知書》的主旨並非只是宣告審判或預言將來的事,也是強調上帝在黑暗的時代或子民的屬靈敗壞中,祂仍然定意愛祂的百姓。

 

簡介《何西阿

1.書名:《何西阿書》的希伯來書名הוֹשֵׁ֙עַ֙ Hôshēa 來自1:1「當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作以色列王的時候,耶和華的話臨到備利的兒子何西阿(הוֹשֵׁ֙עַ֙ Hôshēa。」留意這名字在希伯來原文跟約書亞原本的名字和北國以色列最後一位王的名字一樣(參民13:16 ……摩西叫嫩的兒子何西阿【הוֹשֵׁעַ Hôshēa為約書亞;另參王下17:1 ……以拉的兒子何細亞【הוֹשֵׁעַ Hôshēa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九年。) 

2.作者:有關這書的作者備利的兒子何西阿的資料並不多,書的內容描述大量有關北國以色列的情況,並反映他非常熟悉以色列的地形和地理(2:22;4: 15;5:1、8;6:8、9;9:15;10:5、8;12:11)以及以色列的歷史(5:13;7:7;11;8:4;8-14 )。因著他對北國以色列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所以普遍會認為何西阿是來自北國以色列的先知。[5]

3.成書日期: 1:1的標題顯示何西阿在烏西雅王至希西家王年間(主前八世紀)、耶羅波安二世時期(主前786-746)作先知[6],與約拿、阿摩司、以賽亞和彌迦等先知同期。從內容看一般相信是北國亡國(主前721年)之前40至50年左右,而成書日期多數推斷為北國亡國後只剩下南國猶大的期間。

4.大綱:《何西阿書》共有14章,首三章是全書的概要,以何西阿的家庭(他娶了不忠的女子歌篾為妻和她誕下三個兒女)來比喻以色列民對上帝不忠。然而,最終上帝仍然要何西阿接納妻子並贖回她,以表達上帝並沒有放棄以色列民,仍然愛他們和要救贖他們。而4-10章詳細記載以色列對上帝的不忠、他們所拜的偶像、他們所行的不義等惡行,並指出這些問題帶來了他們被審判和管教的後果,他們要在慘痛的亡國經歷中學習回轉悔改,明白上帝對公義的要求、祂對以色列民的愛和期望、他們在審判過後仍要歸向耶和華等等。以下是全書的大綱[7]

I. 歌篾,象徵以色列

1. 何西阿的家庭(1:1-11)

2. 上帝審判以色列(2:1-13)

3. 歌篾被贖(3:1-3)

4. 以色列被贖(2:14-23;3:4-5)

II. 審判與憐憫

1. 以色列將要被懲罰(4:1-7:16)

2. 收割的是暴風(8:1-9:9)

3. 以色列的背道(9:10-11:7)

4. 上帝憐憫的得勝(11:8-14:9)

5.寫作特色:《何西阿書》主要用希伯來詩歌體裁寫成,充滿平行句和圖像。而字句中常常用了多項修辭技巧,包括隱喻和雙關語(word-play)。例如:作者用丈夫和不忠的妻(1-3章)、君王和子民(11:5、13:10)、父親和叛逆的兒子(11:1-4)等關係來比喻上帝與以色列民的關係;另外經文也多次用人名「羅‧路哈瑪」和「路哈瑪」來寓意「不憐憫」和「憐憫」、用人名「羅‧阿米」和「阿米」來寓意「不是我的子民」和「我的子民」、用「伊施」和「巴力」的稱呼來對比「我的男人/丈夫」和「偶像、我的主人/丈夫」等等(下文在論述相關經文時再詳細闡釋)。

 

《何西阿》的內容重點

何西阿的家庭(1:1-11

耶和華吩咐何西阿去娶淫蕩的女子歌篾為妻,收那從淫亂所生的兒女,因為「這地行大淫亂,離棄耶和華。」(1:2)。當中原文的用詞「這地(הָאָ֔רֶץ Ha’arets)」往往用作指以色列地,就是說北國以色列和上帝之間有著夫婦之間那種親密和立約的關係,然而他們卻「行淫」,所指的意思並不是所有以色列民都在性方面跌倒,而是指在信仰上他們既敬拜上帝,但同時又拜其他偶像(如巴力)和倚仗其他權勢(如亞述和埃及)。至於歌篾所生的三個孩子,第一個經文清楚說明是為何西阿所生的,名叫「耶斯列(יִזְרְעֶ֑אל yizrᵉ’eʾl)」,這詞跟「以色列(יִשְׂרָאֵֽל yisrāʾēl)」讀音相似,兩者可說是雙關語(word-play),可達到諷刺以色列民的作用。經文說孩子命名為耶斯列的原因是「因為再過片時,我要懲罰耶戶家在耶斯列流人血的罪,也必終結以色列家的王朝。」(1:3)就是要藉用這個兒子的名字來指責以色列民的罪行!其實本來耶斯列這個名字有「上帝播種」的意思,讓人期待上帝在農耕上的賜福與收成,但當年以色列的亞哈王和耶洗別卻以耶斯列作為他們的大本營,然後在全國鼓吹敬拜巴力,又曾搶奪拿伯的葡萄園,安排假的見證人去殺害他等等,以致耶斯列或多或少帶有負面的意思。而雖然耶戶曾在以色列中毀滅巴力,但他仍然讓人到伯特利和但拜金牛犢,以致耶戶家只能坐以色列的王位直到第四代(王下10:28-31、15: 12)。這裏經文指責耶戶流人血的罪,則應該不是指他追殺亞哈家的眾子和耶洗別,而是指他殺死南國猶大王亞哈謝(王下9:27)以及他的四十二個親人的嗜殺行為(王下10:12-14)[8]接著經文記載歌篾再生了兩個孩子,但卻沒有說明是否為何西阿而生的,他們的名字分別是「羅‧路哈瑪」(לֹ֣א רֻחָ֑מָה;意思是「不憐憫」;見1: 6)和「羅‧阿米」(לֹ֣א עַמִּ֑י;意思是「不是我的子民」;見1:9),這些名字都表達了上帝對當時的以色列民那份厭惡和難受的心情。

上帝審判以色列(2:1-13

第二章一開始(留意在原文裏第一章只有九節,1:10在《希伯來聖經》中是在第二章的起首,為方便讀者,本文會沿用中譯本的經節)雖然預先表明上帝願意再次憐憫以色列民和再次看待他們為自己的子民,但仍然繼續以何西阿的家庭來比喻上帝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經文指由於何西阿的妻歌篾所生的兒女是從淫亂而生的,所以他們不蒙耶和華的憐憫,而歌篾因為追不上自己所愛的人,所以就決定返回前夫何西阿那裏(2:7)。然而,她仍然不明白自己一切的豐足本是來自丈夫,竟然佩戴耳環和珠寶去為巴力燒香,甚至把自己一切所有都歸功於巴力,誤以為是巴力一直在賞賜自己(2:5 、8)。因此,耶和華要懲罰和管教她,收回祂的祝福、止息她的宴樂、讓她感到羞恥(2:9-13)。經文對歌篾的描述就是要反映以色列民拜巴力和依靠別國的問題,他們不明白是上帝一直在保守和賜福他們,他們卻不懂得感謝祂,所以上帝要奪去賜給他們的所有,讓他們因自己的惡行而感到羞愧。

歌篾被贖(3:1-3 )和以色列被贖(2:14-23 3:4-5

耶和華吩咐何西阿要再次去愛那個不忠、犯了姦淫的妻,以表達上帝仍然愛著那些已經偏向別神的以色列民。何西阿用十五舍客勒銀子和一賀梅珥半大麥去買回妻子,並對妻子說要與自己同住多日,不可行淫,不可歸於別人,他自己也會這樣待她( 3:3)。這指出了上帝對以色列民的刑罰和管教只是一個過程而並非結局,祂不是要放棄這段關係,並打算像以色列年輕時從埃及地上來的時候一樣,再次誘導和帶領她(2:14- 15),目的是要使以色列民能稱呼自己為「伊施」(אִישִׁ֑י 的音譯;意思是「我的男人/丈夫」),而不再稱祂為「巴力」(בַּעְלִֽי;原文是「我的巴力」)。「巴力」在原文的意思是「我的主人/丈夫」,但由於這稱呼同時也是偶像「巴力」的名字,所以這句話其實在表明上帝要子民棄絕偶像巴力,即使上帝就如他們的主和丈夫,也不要再用這種稱呼。(2:16-17)。上帝說祂要像聘妻一樣再次用公義、公平、慈愛、憐憫來修復與以色列民的關係,再一次對羅‧路哈瑪(לֹ֣א רֻחָ֑מָה;意思是「不憐憫」)施憐憫(וְרִֽחַמְתִּ֖י),又稱羅‧阿米(לֹֽא־עַמִּי֙;意思是「不是我的子民」)為自己的子民,並讓他們稱祂為上帝,就是重新再次確立雙方的關係。(2:19-23)而上帝最終的期望是以色列人必多日過著無君王、無領袖、無祭祀、無柱像、無以弗得,無家中神像的生活(3:4),就是說他們不要再隨己意放縱,並且專一尋求上帝和大衛王,意思是他們要和南國猶大合一歸向上帝和當時上帝的受膏者(應該指希西家;另參1:11),但這也可寓意在末後的日子歸向那將要來的大衛子孫彌賽亞,敬畏他和得著從彌賽亞而來的好處。總的來說,《何西阿書》首三章道出了全書的主旨:雖然子民對上帝不忠,但上帝仍然深愛他們,所以先知勸喻他們明白公義的審判將要臨到,並在刑罰過後仍要歸向上帝,致力修復與祂的關係。

以色列將要被懲罰(4:1-7:16 )並收割暴風(8:1-9:9

第四章開始羅列以色列的各種罪行,包括:無誠信、無慈愛、不認識上帝、亂起誓、欺騙、殺害、偷盜、姦淫、殘暴、屢次流人的血等等(4:1-2),就連祭司也犯罪和任由子民得罪上帝(4:7-8)。子民除了多行不義,又求問木頭和木杖,離棄上帝。於是上帝容讓他們蒙羞恥,也不搭救他們,讓他們經歷像被獅子撕裂一樣,好讓他們自覺有罪,希望他們醒悟過來切切尋求上帝(5:1-15)。當中經文提及的一些地方名如基比亞、拉瑪和伯‧亞文,聽在以色列人的耳中有著負面的意思:基比亞讓人聯想起利未人的妾那件邪惡的事件(參士19章);拉瑪則是有關拉結在其附近的以法他路上去世的悲劇和哀哭(這傳統被後來《耶利米書》和《馬太福音》所引用,見耶31:15及太2:18;另外拉瑪是先知撒母耳的本城和安葬之地,見撒上25:1、28:3);伯‧亞文(בֵּ֣ית אָ֔וֶן)在原文中跟「罪孽的家」基本上相同,諷刺北國的伯特利(意思是「上帝的家」)失卻了它名字的意思。

在第六章一開始,有一把上帝子民的聲音呼籲眾人要回轉認識耶和華[9],可是這看來只是流於一個理想的期盼,因為子民對此根本沒有以任何實際的行動回應,相反經文指子民對上帝的慈愛חֶ֥סֶד chesed)「如同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露水」(6:4),可以說是非常短暫、少得可憐。但上帝其實非常看重這種特質,祂清晰地指出「我喜愛慈愛חֶ֥סֶד chesed),不喜愛祭物;喜愛人認識上帝,勝於燔祭。」(6:6)「慈愛(חֶ֥סֶד chesed)」這個詞往往也會被翻譯為「憐憫」,英文則常被翻作loving kindness,而原文的意思主要是指一份堅定、忠誠的愛和看顧,往往用於立約關係裏的一份向對方的委身和犧牲,不管在甚麼情況也仍然用愛和憐憫去恩待對方,這絕非出於一時衝動、或是憑感覺和想要滿足自己的慾望。慈愛(חֶ֥סֶד chesed本來就是上帝的重要屬性和特質,祂期望能在自己子民當中同樣找到這份特質,好叫他們能懂得忠誠地委身於上帝和愛別人。可是,上帝卻未能在祂的子民中找到慈愛(חֶ֥סֶד chesed,因為他們對上帝並不忠誠。事實上,他們並非不再敬拜上帝,而是既要獻祭給上帝,維持著敬虔的宗教外表,但同時卻又拜別神。這情況在《馬太福音》中被主耶書亞(耶穌)引用來指當時的宗教領袖只愛表面上的敬虔,卻缺乏內裏那種上帝對人的慈愛,以致待人沒有憐憫,生命中充滿驕傲和虛假。(參太9:13;另參太12:7)

第七章之後經文開始用以法蓮和撒馬利亞來指以色列。以法蓮是北國以色列中作領導的支派,也是建立北國以色列的耶羅波安所屬的支派(見王上11:26);而撒馬利亞則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是君王的所在地,因此兩者也有其以色列的代表性。而經文用以法蓮和撒馬利亞,也許一方面是強調其領導的無能,另一方面用較小的地域來比喻以色列也能暗示北國正處於一種萎縮的景況,在勢力和屬靈上均步向滅亡。事實上,經文指他們已經失去屬靈的觸覺,以為上帝不在意他們的一切惡行(7:2),又自以為是,以為可以透過求告埃及、投奔亞述去解決問題,因此上帝批評他們的做法是愚蠢無知的行為。(7:10-11;另參參王下17:3-4)而接著第八章更用圖像指他們所栽種的是風、所收割的是暴風(8:7),​​可以說他們是自食其果,甚至是加倍地收取自己所栽種的敗壞。他們投奔亞述、僱用列國,結果上帝讓他們在一切的事上都變得缺乏(就正如2:9-12用何西阿的妻所要經歷的管教那樣),而且不得再住在耶和華的地(暗示要子民被擄去;9:3)。上帝讓以色列敗壞,就是要追討子民的罪孽,懲罰他們的罪惡。(9:9)

以色列的背道(9:10-11:7

第十章一開始續指上帝要定以色列民心懷二意的罪,並要拆毀以色列民的祭壇,粉碎他們的柱像。(10:1-2)而子民必因伯‧亞文(בֵּ֣ית אָ֔וֶן Bet Aven)的牛犢驚恐(10:5),也就是指他們所敬拜和給予他們安全感的金牛犢必隨著上帝的審判而被毀。正如上文提及伯亞文(בֵּ֣ית אָ֔וֶן Bet Aven)的意思是「罪孽的家」,正是要諷刺伯特利(「上帝的家」),因為伯特利是其中一個拜金牛犢的所在地。也就是說,「伯特利」將要被毀壞,就連他們所拜的牛犢也要被擄,而以色列的王將要滅亡。(10:6-8)可以說,上帝指出了以色列民的各樣罪行,也帶出在祂公義的本質下,這些惡行必會引致懲罰和審判的後果,就連「上帝的家」也不能避免,必因其大惡而被滅絕(10:15)。

第十一章經文用了父親和兒子的關係來比喻上帝和以色列民,指上帝在以色列民年幼時就已經愛他、從埃及地召他[10],並曾教導以色列民行走,又用膀臂抱起他們,但以色列民卻像孩子叛逆父親那樣遠離上帝,不省悟其實是上帝一直在醫治他們,用慈繩愛索牽引著他們。(11:1-4)結果雖然他們出了埃及後不再回去,但因為他們不依靠上帝,所以亞述將會作他們的王,雖然他們呼求也不能得到解救。(11:5-7)上帝視以色列為自己的兒子,作為父親的上帝在難受和不得已的心情下仍然要施行管教,為要讓兒子能改過自身[11],並修正他們與父親之間的關係。

上帝憐憫的得勝(11:8-14:9

接著的經文再次喚起上帝對審判以色列的難過心情:「以法蓮哪,我怎能捨棄你?以色列啊,我怎能棄絕你……」(11:8)反映上帝像父親在懲罰自己兒子時那種矛盾不捨的心情。這心情同時交織著上帝對子民的指控:「終日追逐東風,增添虛謊和殘暴,與亞述立約,也把油送到埃及。」(12:1;留意原文在11:12開始了第十二章)經文續指以色列的情況就如早期雅各的生命,在腹中抓住哥哥的腳跟,壯年的時候與上帝角力,並要得勝。(12:3-4)這一方面指出以色列民有源自雅各那種想要滿足自己、掌管自己人生、不肯放手信靠上帝的本性;另一方面經文提起雅各的故事,就如父親憶起兒子年幼時的點滴,上帝也在回顧以色列民的性格和年幼時的軼事。而在複雜的心情中,上帝也必須繼續按公義施行審判,讓撒瑪利亞擔當其背叛的罪孽,經歷將要覆亡的懲罰。(12:14-13:16)

最後,先知提醒子民正確的心態和對上帝的應有回應:「求你除盡罪孽,悅納善行,我們就用嘴唇的祭代替牛犢獻上。亞述不能救我們,我們不再騎馬,也不再對我們手所造的偶像說:『你是我們的上帝』;孤兒在你那裏得蒙憐憫。」(14:1-2)就是子民應離惡行善,回歸依靠上帝,不再隨自己的慾望去依靠偶像和其他的權勢。也唯有這樣才可轉消上帝對子民的怒氣,帶來祂對子民的醫治,讓他們再次經歷上帝所賜的豐盛和供應,甚至再次被上帝大大使用,結出從上帝而來的果實!(14:4-8)

 

《何西阿書》的主題及屬靈提醒

《何西阿書》一方面解釋了以色列民要經歷亡國被擄是因為他們的惡行所致,另一方面反映出上帝在施行審判和管教時帶著難過與矛盾的心情。上帝因著祂的公義不能不施行審判,同時祂因著自己的慈愛和信實,就堅持去愛這群不忠的子民!以下的經文倒影結構[12],或許也反映著上帝這份複雜的心情:

A. 用家庭關係(丈夫和不忠妻子)比喻上帝的愛(1-3章)

B. 以色列將要被審判(4章)

C.以法蓮的各種問題和不忠(5章)

X.上帝喜愛慈愛,但以色列民卻喜歡背約行詭詐(6:1-7)

C’. 以法蓮和撒馬利亞的各種問題和背約(6:8-8章)

B’. 以色列亡國被擄的後果(9-10章)

A’. 用家庭關係(父親與叛逆的兒子)比喻上帝的愛(11-14章)

這結構反映作者是以描述上帝的愛來包圍著上帝的審判和管教,而結構的中心點是解釋上帝是因著祂的慈愛,以致即使祂所愛的人向祂施行詭詐,祂仍然選擇不放棄他們,堅持要愛他們,並管教他們如同父親愛兒子那樣。這些信息特別提醒南國的猶大必須從以色列的失敗中學習功課:不要再在上帝面前行惡、不忠和驕傲,要明白不悔改的後果,以及體恤上帝在管教過程那份難受的心情,以致不要再犯罪得罪上帝。

這卷書對今天的我們有以下的提醒:

1. 何西阿不忠的妻:提醒我們作為上帝子民的身分,就要檢視自己的生命有沒有甚麼地方仍然在得罪上帝,處於放縱自己、不懂感恩、不忠誠對待上帝的情況。例如把自己的滿足感和安全感建基於屬世的事情或享樂上,而不是與上帝的親密關係上。

2. 父親的叛逆兒子:我們明白父親管教兒子的心情嗎?我們有體卹過天父因為繼續看見我們不依靠祂而偏行己路、繼續犯罪的痛苦心情嗎?我們要提醒自己所有不悔改的過錯、或隨意浪費和虛耗生命,都會讓上帝難過和失望。我們要像孝敬地上父母那樣,明白孝敬天父和不讓祂難過的重要。 

3. 何西阿對不忠的妻以及父親對叛逆兒子的愛:雖然何西阿的妻子不忠,但上帝要何西阿贖回她以表達上帝對子民那份不離不棄的愛。同樣,即使兒子如何叛逆,父親仍然看重這份關係,並希望透過管教而扭轉他的生命,並再次接納他來改善雙方的關係。這提醒我們無論過去怎樣犯錯或得罪了上帝,我們仍要知道上帝慈愛的屬性和特質是不會改變的,祂仍然渴望我們回轉悔改,像等待浪子回家那樣盼著我們能再次與祂修復關係,甚至被祂再次使用、靠祂結出果子。另外,兒子也應當向父親學習,我們不但要因著上帝的慈愛而學習回轉悔改,更同樣要培養出這份忠誠的愛,堅定地去愛上帝和愛鄰舍(下文再述)。

 

上帝期望我們活出《何西阿書》的「慈愛」

何2:19我必聘你永遠歸我為妻,以公義、公平、慈愛(חֶסֶד ches̱ed、憐憫聘你歸我; 

何4:1以色列人哪,當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指控這地的居民,因為在這地上無誠信(אֱמֶ֧ת真理),無慈愛(חֶסֶד ches̱ed,無人認識上帝(דַּ֥עַת אֱלֹהִ֖ים對上帝的認識); 

何6:4以法蓮哪,我可以向你怎樣行呢?猶大啊,我可以向你怎樣做呢?因為你們的慈愛(חֶסֶד ches̱ed如同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露水。 

何6:6我喜愛慈愛(חֶסֶד ches̱ed,不喜愛祭物;喜愛人認識上帝(דַ֥עַת אֱלֹהִ֖ים對上帝的認識),勝於燔祭。 

何10:12你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收割慈愛(חֶסֶד ches̱ed你們要開墾荒地,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等他臨到,公義必如雨降給你們。 

何12:6所以你當歸向你的上帝,謹守慈愛(חֶסֶד ches̱ed和公平,常常等候你的上帝。 

《何西阿書》六次出現慈愛(חֶסֶד ches̱ed這個詞,當中的經文可豐富我們對這詞的明白[13]2:19反映慈愛和公義和公平同樣重要。事實上,如果沒有了公義和公平,世界上的邪惡和不公義就不能被消除和平反,而受欺壓的人也不能得到拯救、憐憫和看顧,也就是說不能彰顯出上帝對人的慈愛; 4:1指出慈愛是跟真理、對上帝的認識程度並行,也就是說我們不能靠自己的想法來明白慈愛,我們對人的愛也必須建基於真理和對上帝的明白上,否則所謂的愛就可能只會是短暫、流於感受、受環境所限和為迷戀的人做傻事等等;6:4提醒我們上帝期望我們的生命中應當有慈愛的特質和性情,就是按《聖經》的教導去活出對上帝和別人的忠誠和委身(尤其是婚姻等立約關係中),而這份愛並不是轉眼即逝,需要堅定地維持;6:6提醒我們不要只顧活出敬虔的宗教外表,而是要看重自己的內心是否對人有憐憫和慈愛(留意主耶書亞【耶穌】特別引用這節去指出當時法利賽人的虛假問題;參太9:13、12:17);10:12提醒我們慈愛是堅毅和忠誠的,這並非一種一朝一夕而有的特質,而是需要經過栽種、澆灌、一個孕育成長的過程,才能生發出即使情況和環境讓自己失望、難過,但仍然選擇堅持不變去愛和忠誠地看待對方;最後12:6提醒我們慈愛和公平是有可能流逝和失去的,所以必須好好謹守保存,讓我們的生命能夠常常彰顯天父的這些特質和性情。 

 

結語:活出慈愛和忠誠的生命

《何西阿書》作為《十二先知》的起首帶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當上帝的子民犯錯得罪祂以致要被審判和管教時,上帝並沒有放棄百姓,而是堅持要去愛這群不忠和叛逆的子民,並透過教導、提醒、管教去挽回和重建他們與自己的關係。這讓我們看見上帝的先知所發出的指責、警告和審判,並非帶著惡毒或仇恨,或樂見子民經歷受罰的痛苦,而是背後有著上帝一份慈愛的性情和難過的心情去施行審判和拯救。最終的目的是為要修補關係、彰顯上帝的公義、讓子民回轉歸向祂。所以,我們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在上帝先知的位置上去審判或論斷別人,以此來宣洩自己的情緒、立場和感受,而是要先在內心栽種一份對上帝和對別人的慈愛。

另外,《何西阿書》用了許多詩歌體裁的特色,包括圖像和隱喻,去表達面對著不忠和叛逆的子民,上帝內心所流露的一份難過和矛盾的心情。祂就是因著對我們的慈愛、一份在立約關係中信實不變的委身和忠誠,以致在我們還作罪人、對祂和別人不忠的時候,祂仍然選擇去愛和接納我們,差派主耶書亞(耶穌)去為我們犧牲,施行救贖,為要挽回我們的生命。那麼,我們有沒有體會天父這份在難過中仍然愛我們到底的心腸,從而去省察自己一切不虔不孝的言行?我們能否更體恤天父渴望我們回轉悔改歸向祂的心意,以致不再常常行惡得罪上帝,讓祂的聖靈擔憂(弗4:30)?但願我們的行事為人與我們所蒙的呼召和承受的救恩相稱(弗4:1),活出像天父那樣慈愛的生命,以忠誠的愛去愛上帝和愛別人。阿們!

 


[1]「願十二先知的骸骨,從墳塋中展現新生命;因他們安慰了雅各之民,以堅定的盼望解救他們。」(《便西拉智訓》〈德訓篇〉49: 10)

[2] Adele Berlin and Marc Zvi Brettler, eds., The Jewish Study Bible: Second Edition ,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1125.

[3] J. Daniel Hays, The Message of the Prophets ,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10), 262.

[4]各書之間的連繫並不明顯,但有一些書卷之間相關片語和主題反映各書卷的內容也許有參照的情況。例如「耶和華必從錫安吼叫」(珥3:16、摩1:2);「全地都當在他面前肅靜」(該2:20)和「在主耶和華面前要靜默無聲」(番1 :7);《阿摩司書》結束時提及以東的終結,這與緊接著的《俄巴底亞書》主題相同。

[5] RC Sproul, ed.,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rlando: Ligonier Ministries, 2005), paragraph 19761.

[6]雖然《何西阿書》的內容是關於北國以色列,但標題卻較多用南國猶大君王的年號,學者有不同看法。例如:這書的寫作對像是南國被擄回歸後的猶太人,另外也有說法指緊接著耶羅波安二世之後北國以色列的政治局勢動盪,君王任期可短至數月,因此以當時北國的君王年號來作參考並不太合適。

[7]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708。

[8] J. Andrew Dearman, The Book of Hosea ,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Old Testament ;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0), 93.

[9]當中6:2「過兩天他必使我們甦醒,第三天他必使我們興起,我們就在他面前得以存活。」更常被解釋為是《希伯來聖經》裏對三天後有復活的支持理據(參太16:21;約2:22、20:9;林前15:4)。

[10]《馬太福音》2:15記載大希律死後,耶書亞從埃及上來返回以色列地,是要應驗《何西阿書》這裏所指的「我從埃及召我的兒子出來。 」這是第二聖殿時期拉比常用的解經方法,雖然處境不可同日而語,但兩者可以用「我的兒子」作為關聯的鑰詞去用作解釋或成就《希伯來聖經》的經文。

[11]另參「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勤加管教。」(箴13:24)

[12]建基於李思敬博士,「火煉的新生」《十二先知》釋義中《何西阿書》的文學倒影解構。

[13]慈愛(חֶסֶד  ches̱ed)這個名詞在整本《希伯來聖經》出現249次,而《十二先知》則只有13次,當中《何西阿書》就佔了6次之多。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以西結書》:絕望中的曙光和目標

「安息日研經坊」(2021-5-29)《希伯來聖經》綜覽:《以西結書》(作者:Florence Tsang)

圖為人面牛身帶翅膀的神像(可比較結1:5-7),攝於巴黎羅浮宮;© Herbert Chan / Beit Midrash Yeshua

今次我們會綜覽《以西結書》,並思想以下問題:

1. 我們如何從《以西結書》36-37章看見上帝對祂子民的心意?這在《新約聖經》中如何成就?

2. 以西結在被擄群體當中發出有關聖殿的信息,這對當時的人以至今天的我們有甚麼提醒?

 

簡介《以西結書

1. 書名:《以西結書》的希伯來書名 יְחֶזְקֵאל Yechezkel(Ezekiel)來自1:3「在迦勒底人之地的迦巴魯河邊,耶和華的話特地臨到布西的兒子以西結( יְחֶזְקֵ֨אלYechezkel;意思是「上帝加力」)祭司,耶和華的手按在他身上。」

2. 作者:此書結構嚴謹,風格亦一致,相信是出自單一作者,也就是以西結先知。在主前597年,約雅斤王和他的家眷、全耶路撒冷眾領袖、所有大能的勇士、木匠和鐵匠,約共一萬人被擄到巴比倫(見王下24:14-15),當時以西結也在被擄的隊伍之中。書卷開首提到「三十年四月初五」(1:1),也就是「約雅斤王被擄的第五年四月初五」(1:2),一般學者相信「三十年」所指的是以西結的歲數,因此他被擄到巴比倫時約二十六歲,而當他三十歲時,就在迦巴魯河邊看見上帝的異象,生於祭司家族的以西結本應在三十歲時可以開始在聖殿事奉(參民4:3),然而他被擄到巴比倫,上帝就在這時呼召他作被擄群體的先知,作以色列家的守望者(參3:17、33:7)。

3. 成書日期:以西結的信息由約雅斤王被擄第五年至二十七年(參1:1-2、29:17),即主前593至571年,估計成書日期約在主前六世紀初。

4. 大綱:《以西結書》共48章,涵蓋耶路撒冷陷落前後的記載,因此耶路撒冷被圍困以至被毀就是這卷書的中心事件。《以西結書》跟其他被擄前的先知書相近,均包含警告、審判與安慰的信息。而以西結出身祭司家庭,他所宣講的內容不但蘊含申典神學的特質,亦側重《利未記》當中所強調的潔淨、獻祭與禮儀等。書中大部分內容是按時序記載的[1],當中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1. 對以色列的預言(1-24章)

i. 以西結蒙召(1-3章)

ii. 耶路撒冷遭圍困(4-6章)

iii. 以色列的過犯與結局(7-24章)

2. 對列國的預言(25-32章)

3. 預言以色列的未來(33-48章)

i. 耶路撒冷淪陷(33章)

ii. 以色列的復興(34-39章)

iii. 新的聖殿(40-48章)

 

以西結書》的內容重點

1. 對以色列的預言(1-24章)

以西結蒙召(1-3章)

以西結在巴比倫的迦巴魯河邊看見上帝的寶座向他顯現,在異象中他看到狂風、閃爍著火的雲、閃電、還有四活物承托著上帝的寶座;活物的形象、翅膀與輪子都象徵著上帝的大能和無所不在[2]。耶和華的同在超越限制,祂不單只在耶路撒冷或是聖殿之中,也去到被擄的子民當中。以西結聽見「翅膀的響聲,像大水的聲音,像全能者的聲音,又像軍隊鬧鬨的聲音……在他們頭上的穹蒼之上有聲音」(1:24-25),最後他聽見「一位說話者的聲音」,以西結形容「這就是耶和華榮耀形像的樣式」(1:28)。以西結就是在這異象中被差遣作被擄之人的先知,上帝立他作以色列家的守望者,吩咐他要聽祂口中的話,去警戒百姓。上帝又吩咐他要吃書卷,象徵他事工的開始,他將要在子民中說出上帝審判的話語。特別的地方是,上帝稱呼以西結為「人子」(בֶּן־אָדָם֙ ben adam;son of man),「人子」在《以西結書》中共出現了93次,這個稱呼除了突出人本身只是塵土的卑微本質外,亦是因為上帝的靈將以西結帶到一個高度,使他看見天上耶和華的榮耀,突出了他在上帝和基路伯面前,只不過是一個凡人,兩者成了強烈的對比[3]。不過要留意,這裏對「人子」的觀念未必適用於其他書卷,因為這觀念在往後的《聖經》書卷裏繼續演變,例如後來的《但以理書》、《以諾一書》以至《新約聖經》,為這觀念加添了不同的理解。

在3章結束時,上帝卻使以西結的舌頭貼住上膛,以致他啞口。事實上,先知並非完全失去說話的能力,而是他的口完全在上帝的控制之下,以西結作為上帝的僕人和先知,他要承受啞口的痛苦,他的言語和行事將完全由上帝支配和帶領,他在上帝的靈的引導下,只能說上帝要他傳講的說話,作順服的僕人。

耶路撒冷遭圍困(4-6章)

上帝吩咐以西結去做一連串「先知的象徵行為」(prophetic symbolic act),就好像默劇一樣,將上帝的信息以行動做出來給猶大人看(這是上帝慣常對先知的吩咐,就是用行動和圖像去讓人聽見和看見上帝的信息)。例如上帝吩咐以西結要拿一塊磚,將耶路撒冷畫在上面,就好像一個模型,然後以西結就圍攻這城,代表耶路撒冷將要被毀。他又要向左側臥390日,代表承擔以色列家的罪孽;然後向右側臥40日,代表擔當猶大家的罪孽。而他要在側臥的390日裏,用小麥、大麥、豆子、紅豆、小米、粗麥去做餅,用牛糞烤來吃,象徵耶路撒冷的居民將來的慘況,就是上帝要斷絕耶路撒冷的糧食供應,最終他們就在自己的罪孽中消滅。上帝又吩咐以西結用刀剃頭髮和鬍鬚,然後將鬚髮的三分之一放在城中用火焚燒,三分之一放在城的四圍用刀砍碎,三分之一任風吹散,象徵以色列民中三分之一會遭瘟疫而死,三分之一會倒在刀下,三分之一會分散四方。

上帝要以西結先知用大量的象徵行動去展示信息,而不直接用言語的原因,明顯是因為當時子民對上帝的說話已經聽不進去了。他們經歷被擄後,已沉浸在自己的苦況中,只冀望得到即時的解救,因而抗拒一切審判的信息。而當時被擄的人亦以為他們被擄只是短期性的,特別當中有一些假先知在百姓中傳平安的信息,更令他們誤信自己很快就可以回到耶路撒冷。因此,上帝吩咐先知去做這些象徵行為,是要吸引他們的注意,使他們可以明白上帝的心意。而先知的象徵行動亦表明,即使在猶大遭災的日子,上帝仍然掌權。若沒有先知的象徵行動,當人看見耶路撒冷被毀,就會以為是因著巴比倫的強大勢力;但象徵行動卻讓人看見另一個現實,就是猶大的覆亡是出於上帝的旨意,是上帝因著子民的罪而主動將他們交在巴比倫人手中。

以色列的過犯與結局(7-24章)

在8-11章,上帝的靈將以西結舉到天地之間,將他帶回耶路撒冷的聖殿。在異象中上帝讓以西結看見聖殿中四件可憎的事,包括:以色列人在聖殿祭壇門北邊的門口設立偶像、七十個長老暗中向偶像燒香、婦女們坐在耶和華殿朝北的門口為搭模斯[4]哭泣、和約有二十五個人在耶和華殿門口、走廊和祭壇中間,背向耶和華的殿,面向東方拜太陽。上帝好像在向先知控訴以色列人怎樣玷污祂的聖所,上帝說「他們在這裏做了極其可憎的事,使我遠離我的聖所」(8:6)。而就算國難當前,以色列人仍然不懂得悔改回轉去尋求耶和華,反而轉去尋求外邦神明的保護,因此上帝說「我也要以憤怒行事。我的眼必不顧惜,也不可憐他們;他們雖在我耳邊大聲呼求,我還是不聽。」(8:18)而在這個段落我們也看見上帝的榮耀一步步離開聖殿和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榮耀從城中上升前,祂宣告對耶路撒冷的審判經已立定,他們將要被交在外邦人手中,又要仆倒在刀下;但同時祂也為子民帶來盼望,「我雖將以色列全家遠遠流放到列國,使他們分散在列邦,我卻要在他們所到的列邦,暫時作他們的聖所」(11:16)。上帝又應許將來祂會再一次聚集他們,將以色列地賜給他們;上帝又要使以色列有合一的心,祂要將新靈放在他們裏面,又從他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他們肉心,使他們順從和遵行上帝的律例和典章。

在餘下的部分,上帝藉以西結斥責以色列所犯的罪,當中以很多不同的比喻來形容在上帝眼中以色列的真實光景,例如責備假先知像廢墟中的狐狸,他們不理會百姓的死活,沒有為以色列堵住缺口,只懂得以粉飾的說話欺騙百姓,讓他們誤以為他們當中還有平安;上帝又形容耶路撒冷的居民好像沒有用的葡萄樹,只能被當作柴燒;上帝亦責備以色列好像一個背夫行淫,如妓女一樣的妻子,因以色列離棄上帝去靠攏別國的勢力,然而以色列比妓女更不堪,因為妓女是收禮的,但以色列卻是倒貼的,不是其他人要求與她行淫,是以色列自己給別人賞金,忘了她所有的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的恩典;上帝又以兩個犯罪的姊妹去形容以色列與猶大,姊姊(北國以色列)因行淫而被審判、被殺,妹妹(南國猶大)看見了還是不悔改,所行的比姊姊更甚,最終得到一樣的結局。

在18章特別提到個人責任,這也是《以西結書》所強調的其中一個重點。以色列有俗語說「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牙齒就酸倒」(18:2),意思是指人要承受先祖行惡所帶來的後果。然而上帝卻說,若兒子看到父親所犯的一切罪,卻不照樣去做,反而順從上帝的典章和律例,他必定會存活,並不因父親的罪孽死亡,上帝會照每一個人所行的去報應各人。因為當時的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他們所承受的痛苦,都是先祖的罪所帶來的惡果,但上帝強調只要一個人願意回轉,離開一切的惡行,他必要存活,因為上帝不喜歡有任何人死亡。

約於主前587年,西底家王背叛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以致耶路撒冷遭到圍城。上帝對以西結說:「人子啊,你要記錄這一天的名稱,這特別的一天,巴比倫王圍困耶路撒冷,就在這特別的一天。……我──耶和華說了這話,時候到了,就必成就;必不退縮,不顧惜,也不憐憫。人必照你的所作所為審判你。這是主耶和華說的。」(24:2、24)上帝同時藉以西結妻子的死亡,去成為以色列家的預兆。以西結喪妻,但上帝吩咐他不可悲哀哭泣,也不可流淚,只可嘆息,不可出聲,也不可辦理喪事,象徵當耶路撒冷淪陷之後,猶大人只可以默然地接受這個事實,而當事情成就時,他們就知道這事是出於耶和華。

2. 對列國的預言(25-32章)

這部分共八章經文,主要是關於審判列國的預言,從形式上來看這部分像是一個預言的彙集。當中提到七個國家,包括亞捫、摩押、以東、非利士、推羅、西頓和埃及,都是以色列周邊的國家。在耶路撒冷淪陷期間,這些國家都對此有不同的反應,例如亞捫人幸災樂禍、摩押人輕視猶大家,認為他們即使有上帝,但與列國根本沒有分別,而以東和非利士人則趁機向猶大報仇。經文沒有特別提及西頓的罪,只是預言上帝要向它施行審判,使上帝在中間得著榮耀。至於推羅和埃及,他們在當時算是勢力相對較強的國家,然而上帝斥責他們因著自己的能力就心高氣傲,只為自身的利益打算,完全不在意上帝的作為,甚至自比為神,埃及人更誘惑猶大背叛巴比倫,與上帝的旨意相違背。這裏關於七國的預言並不包括巴比倫,因為上帝明言巴比倫是祂用作刑罰的工具,但其他國家卻在猶大遭難時趁火打劫,他們最終難逃上帝的審判,上帝要將他們都交在巴比倫王的手中。

而在審判列國的預言當中,上主提到「四圍恨惡以色列家的人,對他們必不再如刺人的荊棘,傷人的蒺藜;他們就知道我是主耶和華。」(28:14)祂將招聚以色列家,他們將要回到祂所賜的地上安然居住,而當這一切實現的時候,上帝再一次說「他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上帝」(28:26)。上帝審判列國,就足以證明祂是全地的主宰,並且帶出了無論審判或拯救,都是顯明上帝公義的作為,為的是要讓人知道耶和華是主。而對以色列人來說,上帝責備且追討列國對以色列的種種罪行,又應許將來必帶領他們歸回本地,這除了是給以色列一個信心的展望,也是表明即使耶路撒冷城已淪陷,然而上帝與以色列的關係並非就此終結,上帝並沒有就此丟下他們。

3. 預言以色列的未來(33-48章)

耶路撒冷淪陷(33章)

最後這個部分主要是關於以色列復興的信息。而33章是一個轉接的篇章,在復興的信息前,上帝再一次立以西結作以色列家的守望者,並再一次重申他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回轉離開惡道,當中重複了部分第3章和18章的內容。耶路撒冷的陷落並不代表以西結先知職事的結束,即使之前所宣講的審判信息已成事實,即使已經國破家亡,但上帝仍要使用他繼續去警戒百姓,他接下來要宣講的是復興和安慰的信息,去為子民帶來盼望。經文再一次提到「我必按你們各人所行的審判你們」(33:20),就是要讓子民知道他們必須從罪中回轉,準備好自己去迎接將來的復興。

留意之前在24章,上帝就提到「逃脫的人豈不來到你這裏,使你耳聞這事嗎?」(24:26)而33章是銜接24章的故事,說到有人從耶路撒冷來向以西結報告,說:「城已被攻破。」(33:21)自此,上帝就開了以西結的口,讓他不再受限,可以發出接下來有關復興的信息。

以色列的復興(34-39章)

復興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幾個重點:

1)以色列的牧人

結34:15 我要親自牧養我的群羊,使牠們得以躺臥。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結34:16 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包紮;有病的,我必醫治;只是肥的壯的,我要除滅;我必秉公牧養牠們。』

上帝提到從前以色列的領袖是壞牧人,帶領百姓偏離上帝的道路。如今,上帝要親自作他們的牧人,祂要尋找、領回、醫治群羊,秉公牧養祂的百姓。

結34:23 我必在他們之上立一牧人,就是我的僕人大衛,牧養牠們;他必牧養他們,作他們的牧人。

結34:24 我──耶和華必作他們的上帝,我的僕人大衛要在他們中間作王。這是我──耶和華說的。

上帝要在以色列人之上立一個牧人,就是他的僕人大衛,去牧養羊群,這個牧人要作他們的王。《約翰福音》10章記載耶書亞(耶穌)就是好牧人,會為羊捨命,表明他成就了這一段經文所指的那位彌賽亞君王。

結 34:25「我要與他們立平安的約,使惡獸從境內斷絕;他們在曠野也能安然居住,在樹林也能躺臥。

結34:30 他們必知道我──耶和華他們的上帝與他們同在,並知道他們,以色列家,是我的子民。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結34:31 你們這些人,你們是我的羊,我草場上的羊;我是你們的上帝。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上帝亦要與以色列家立平安的約,使他們從此得享平安,可以安然居住。在這個約之中,耶和華上帝會與祂的子民同在,祂要作他們的上帝,而以色列家就是上帝的子民。

2)子民得潔淨,新心靈、新生活

在36章,上帝提到祂為了自己的聖名,為要使祂至大的名顯為聖,祂要從列國聚集以色列的百姓,領他們回到本地,並且要潔淨他們脫離一切的污穢。祂也要賜給他們一顆新心,將新的靈放在他們裏面,又從他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他們肉心,使從前不能夠遵行上帝話語的子民,都因著有這一個新心和上帝的靈,得以順從上帝的律例和典章。

3)枯骨復生

結37:9 耶和華對我說:「人子啊,你要說預言,向(הָר֑וּחַ ha-ruach;the breath)說預言。你要[對( הָר֑וּחַha-ruach )]說,耶和華如此說:氣息(הָר֑וּחַ ha-ruach)啊,要從四( רוּחוֹת֙ruchot;winds)而來,吹在這些被殺的人身上,使他們活過來。」

結37:10 於是我遵命說預言,氣息( הָר֑וּחַ ha-ruach )就進入骸骨,骸骨就活過來,並且用腳站起來,成為極大的軍隊。

……

結37:14 我必將我的靈( רוּחִ֤י ruchi;My Spirit)放在你們裏面,你們就要活過來。我把你們安置在本地,你們就知道我─耶和華說了這話,就必成就。這是耶和華說的。」

37章上半部分記載一個枯骨復生的異象,是以形象化的方式去描述上帝的靈所要作成的工作。當時上帝的靈將以西結帶到一個遍滿骸骨的平原上,經文形容骸骨極其枯乾,代表這一群人已經死去很久。上帝說要給骸骨加上筋,長出肉,又包上皮,讓骨與骨彼此接連,只是裏面仍沒有氣息。耶和華就吩咐以西結要向風說預言,「風」、「氣息」、「靈」在希伯來原文都是同一個字 ר֑וּח ruach,當先知說預言的時候,氣息就從四(原文同樣是 ר֑וּח ruach,四方的意思是「四面的風」)而來,氣息進入骸骨,骸骨就活過來,成為極大的軍隊。上帝說這些骸骨就是以色列全家,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一切的指望,但是上帝要將祂自己的靈放在他們裏面,使他們可以重新活過來。這一段的重點是,如果上帝能夠將生命重新賜給這一堆零散的枯骨,那麼祂同樣可以將生命賜給任何人,包括那些亡國被擄、分散和絕望的上帝子民。

4)以色列和猶大的合一

37章的後半部分是有關以色列和猶大的合一。自所羅門王之後,以色列就分裂為南北兩國,而他們亦先後被亞述和巴比倫所滅,但上帝說祂要將以色列和猶大重新在祂手中合而為一,並且會有一個王在他們中間,作他們全體的王,以色列和猶大將不再分裂,且同歸一個牧人。這裏跟34章所提及的信息相近,同樣提到以色列的牧人,也提到上帝要與祂的子民立平安的約,作為永約。

在新聖殿的信息前的兩章經文(38-39章),是屬於啟示性的預言,當中提到歌革招聚列國的聯軍去攻打以色列,但上帝親自保護並且擊敗聯軍,就是象徵在末後的日子,上帝會消滅一切邪惡的勢力。接著在《以西結書》的最後一個部分就是有關新聖殿的異象。

新的聖殿(40-48章)

整個關於新聖殿的部分帶有啟示文學的色彩,我們較難從字面上逐字逐句去理解經文,反而要著重經文背後所要傳達的信息。在耶路撒冷城被攻破的十四年後,上帝讓以西結看見一個異象,以西結再一次被帶回以色列地,一個面貌如銅的使者帶領以西結進到新的聖殿中遊歷。這個聖殿不像所羅門所建的,也不是被擄歸回後所羅巴伯所建的聖殿,或是後來大希律所建的聖殿。實質上這樣的聖殿在之後的《聖經》書卷裏也從來沒有被建造過,它或許是千禧年的聖殿,象徵著一個理想聖殿的模樣,是上帝與人同在的標記和藍圖,表示上帝給予祂子民的盼望。

這個段落可簡單分為四個部分:

1)新聖殿的描述(40-42章):這部分集中在聖殿的描繪,上帝的使者帶領以西結一邊量度,一邊仔細參觀這個新聖殿的每一個地方,包括聖殿的外院、內院、整個聖殿的結構、內殿、聖殿各樣的裝飾、內院的房屋、聖殿的外牆等等。這段仔細記載每個地方的尺寸,而量度是為了要建造,這個新聖殿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上帝所定的被重建起來。

2)上帝的榮耀回到聖殿(43章):記載上帝的榮耀回到聖殿當中,上帝的榮光重新充滿聖殿。這部分也詳細描述祭壇的尺寸與獻祭的禮儀。

3)聖所的條例,新的敬拜與事奉(44-46章):記述聖所的規例,以及新的敬拜和事奉的建立,當中特別提及祭司和利未人的職責,他們要分別「聖與俗」、「潔淨與不潔淨」,也記載很多有關獻祭的規定。

4)土地的恢復與地的分配(47-48章):在47章形容有一條河從聖所流出,河水一入死海就使水變淡(等於可以飲用和帶來生命),水得到醫治就有極多的魚在其中。而這條河所流經的地方,百物都要存活,河兩邊的樹木每月都結果子,葉子可以治病。這裏整個描述跟《啟示錄》22:1-2所描述新天新地中有一條生命水的河非常相似;事實上,在《創世記》2:10都提到「有一條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裏分成四個源頭」,所以新聖殿就好像上帝再一次去創造一個如伊甸園那樣的地方,好讓祂可以不受區隔地與人同在。而這段亦用了不少的篇幅去記述十二支派重新分得各自的地業,表明以色列人將來可以重新繼承應許之地。

以下會跟大家看這個段落中一段重要的經文:

結43:1 以後,他帶我到一座門,就是朝東的門。

結43:2 看哪,以色列上帝的榮光從東而來,他的聲音如同眾水的響聲,地因他的榮耀發光。

結43:3 我所見的異象如同從前我來滅城的時候所見的異象,又如我在迦巴魯河邊所見的異象,我就臉伏於地。

結43:4 耶和華的榮光從朝東的門照入殿中

結43:5 靈將我舉起,帶入內院,看哪,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

結43:6 我聽見有一位從殿中向我說話,有一人站在我旁邊。

結43:7 他對我說:「人子啊,這是我寶座之地,是我腳掌所踏之地。我要住在這裏,住在以色列人中間直到永遠。以色列家和他們的君王不可再以淫行,或在高處以君王的屍首玷污我的聖名

結43:8 因他們使自己的門檻挨近我的門檻,使自己的門框挨近我的門框,又使他們與我之間僅隔一牆,並且行可憎的事,玷污我的聖名,所以我發怒滅絕他們。

結43:9 現在,他們當從我面前遠離淫行和君王的屍首,我就要住在他們中間,直到永遠

在《以西結書》43章,先知在異象中看見以色列上帝的榮光從東而來,這個異象就好像起初他在迦巴魯河邊所見到的一樣,及後「耶和華的榮光從朝東的門照入殿中……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耶和華上帝在新的殿中發言,宣告這是祂寶座之地,以色列家要遠離一切淫行,祂要住在這裏,住在以色列人中間直到永遠。聖殿是上帝在地上的居所,亦象徵著永恆主與人同在的標誌。當人不再以上帝為中心,轉去拜偶像、行邪惡,我們看見在8-11章,上帝的榮耀離開了那個已被污穢的聖殿;上帝讓以西結看見新聖殿的異象,就是將來當上帝復興以色列的時候,聖殿必須要重建,以致上帝的榮耀可以重臨。整卷《以西結書》以這一節經文作結:「……從此以後,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48:35)那個舊的殿已經毀壞了,當新聖殿被建立,一切不再依照舊有的樣式,上帝要把一切都更新了,並且祂要住在祂的子民中間,直到永遠。

 

《以西結書》的主題

  1. 上帝在全地的主權:這卷書以猶大亡國前後作為最主要的歷史背景,當中強調上帝在全地的主權。「【就知道】我是耶和華」(כִּי־אֲנִ֣י יְהוָ֗ה)這一個短句在全書合共出現了70次,並且全部集中在5至39章,當中包括審判以色列、審判列國、以及復興的信息。由此可見,上帝不單單統治以色列,亦掌管著所有國家的命運。而上帝透過先知所發出的預言定必成就,正如先知預言耶路撒冷被毀一樣。因此,透過審判和復興的信息,上帝要讓以色列人以至列國都認識祂的公義、祂對全地的掌權、以及祂對以色列民的眷顧。
  2. 聖靈的工作:這卷書強調聖靈的工作,以及聖靈向先知的啟示,書中多次說耶和華的靈降在以西結身上(或耶和華的手按在他身上),先知也在異象中被上帝的靈帶到不同的地方。「靈」(רוּחַ ruach)於書中出現約52次,這字在《希伯來聖經》佔出現次數 (共378次) 的七分之一。這讓我們看見上帝的靈在子民的困境之中依然工作不息,並且藉著先知去為祂發言,向子民傳達上帝的心意。而上帝亦應許賜下新心與新靈給祂的百姓,使他們可以遵行上帝的誡命。
  3. 上帝的榮耀和聖殿:上帝的榮耀和聖殿是以西結所見三個異象當中的核心主題。在《以西結書》開首,上帝的榮耀在巴比倫向以西結顯現,表明上帝的寶座在全地上自由往來,上帝的同在並不會被限制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裏。然而上帝亦重視聖殿的重建,強調以色列民要除去一切玷污上帝聖所的事,重新注重敬拜,耶和華的榮耀就會再次回到聖殿中,而上帝亦會永遠居住在他們中間。當時被擄的人身處的環境被巴比倫的神明所包圍,因此聖殿的重建,以及上帝榮耀的重臨,就成為被擄的人在無助中的焦點和盼望。

 

從《以西結書》36-37 章看上帝對祂子民的心意

這兩章都是有關復興的信息,而當中出現了很多共同的元素:

36

37

36:25 我要潔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棄絕一切的偶像

37:23 我卻要救他們離開一切犯罪所住的地方;我要潔淨他們

36:27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裏面

37:14 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裏面

36:27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

37:24 他們必順從我的典章,謹守遵行我的律例

36:28 住在我所賜給你們祖先之地

37:25 他們要住在我賜給我僕人雅各的地上

在這兩章中,上帝重複提及要潔淨祂的百姓,使他們離開罪惡,又要將自己的靈放在他們裏面,使他們順從並遵行上帝的律例典章,並且應許他們要住在祂賜給他們列祖的地上;事實上,這一切都是為著達成上帝對子民的永恆心意:「我的居所必在他們中間;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37:27;另見36:28、37:23、26)

在37章有關枯骨復生的經文中提到以色列全體必歸一個牧人,而大衛要作他們的王,直到永遠(見37:24-25)。上帝對以色列的救贖不僅指子民可以回歸自己的土地,當中亦包括為以色列帶來屬靈的復興,就是上帝的子民要轉向上帝為他們預備的彌賽亞君王(大衛的後裔),亦唯有透過這個牧人,他們方可得到真正和終極的平安。

 

上帝榮耀的同在

以西結先知所見的三個異象中的重點,是上帝的榮耀和上帝的殿。聖殿是上帝在地上的居所,上帝要藉祂的居所與人同在。早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上帝已吩咐他們要造聖所,目的不是住在會幕之中,而是住在子民中間(出25:8)。在出40章,當會幕建成的時候,經文兩次形容「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出40:34-35)。到了王國時期,所羅門王為上帝建造聖殿,是按照上帝對大衛所說:「我必使你兒子接續你,坐你的王位,他必為我的名建殿」。(王上5:5)而當聖殿建成的時候,經文形容「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耶和華的殿」(王上8:11)。但因著以色列的背道,他們拜偶像玷污了上帝的聖所,最終導致耶和華的榮耀要離開聖殿,及後耶路撒冷陷落,聖殿亦被毀,猶大人就被擄到巴比倫。然而上帝的同在並沒有離開他們,及後到了波斯帝國時期,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在大流士王第六年,聖殿完工,經文記載「以色列人、祭司和利未人,以及其餘被擄歸回的人都歡歡喜喜地為上帝的這殿行奉獻禮」(拉6:16),他們向上帝獻祭,祭司和利未人亦重新按班次事奉上帝。重新建殿是上帝的吩咐亦是上帝所喜悅的事情,但特別的地方是,經文卻沒有好像以前那樣,記載耶和華的榮光充滿這個殿。那麼,上帝的榮耀在新約時期有否回到聖殿當中?

 

在《新約聖經》中的成就

《約翰福音》1:14說到「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由此我們知道耶書亞取了人的樣式,住在子民中間,而他就是上帝的榮光,就正如《希伯來書》1:3所說:「他是上帝榮耀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常用他大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他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這跟結36-37章所說的相仿,上帝要親自潔淨祂的子民;耶書亞來到世上,也是要成為贖罪祭,去洗淨人的罪。然而當他(上帝榮耀的光輝)進入聖殿時,看見裏頭仍是充斥著各種敗壞與假冒為善,使這本應稱為萬國禱告的殿成為了賊窩(太21:13;可11:17;路19:46;約2:16)。因此,上帝的榮耀不會臨到這個聖殿之中,而當時的祭司長、文士以及百姓的領袖甚至設法要除掉祂差來的耶書亞。然而,耶書亞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把它重建」(約2:19),而他所說的殿是指他的身體。當主從死裏復活以後,就向門徒顯現,跟他們說:「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裏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面來的能力。」(路24:49)

在《使徒行傳》2章,記載到在五旬節的第一天,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整段跟《以西結書》1章講述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上帝榮耀的寶座的描述有不少共同之處(引用《新約聖經》的希伯來文譯本作為對照):

共同之處

《使徒行傳》2章

《以西結書》1章

聲音(קוֹל qol

徒2:2 忽然,有響聲(קוֹל qol;sound)從天上下來……

結1:24 活物行走的時候,我聽見翅膀的響聲(קוֹל qol;sound),像大水的聲音,像全能者的聲音,又像軍隊鬧鬨的聲音。……

結1:25 在他們頭上的穹蒼之上有聲音。……

結1:28 ……這就是耶和華榮耀形像的樣式,我一看見就臉伏於地。我又聽見一位說話者的聲音

火(אֵשׁ esh

徒2:3 又有舌頭如火焰(אֵשׁ esh;fire)向他們顯現,分開落在他們每個人身上。

結1:27 我見他的腰以上有彷彿閃耀的金屬,周圍有彷彿(אֵשׁ esh;fire)的形狀,又見他的腰以下有彷彿的形狀,周圍也有光輝。

靈(רוּחַ ruach

徒2:4 他們都被聖靈(רוּחַ ruach;Spirit)充滿,就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

結1:21 ……因為活物的(רוּחַ ruach;Spirit)在輪中。

一陣大風/極大震動(רַעַשׁ גָּדוֹל raʿash gadol

徒2:2 ……好像一陣大風(רַעַשׁ גָּדוֹל raʿash gadol;great storm or shaking)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整座屋子;

結3:12 那時,靈將我舉起,我就聽見在我身後有極大震動(רַ֣עַשׁ גָּד֑וֹל raʿash gadol )的聲音:「耶和華的榮耀,從他所在之處,是應當稱頌的!」

以西結形容他所看見的異象為「這就是耶和華榮耀形像的樣式」(結1:28),而在結3:12,以西結也聽見有聲音說:「耶和華的榮耀,從他所在之處,是應當稱頌的!」因此我們從這個對照可見,整個聖靈降臨的場景,跟耶和華的榮耀向以西結顯現時非常相似;而耶和華的榮耀,就在耶書亞被釘死後(寓意上帝同在的「聖殿」被毀;參約2:21)接著的五旬節的第一天,降臨在耶書亞的門徒身上。

根據耶書亞時期猶太人在會堂的讀經傳統,他們在五旬節的第一天所讀的《先知書選段》(Haftarah)[5],正正就是《以西結書》1章以及3:12!可以想像,主的門徒在五旬節那天到聖殿敬拜,當日他們所讀的《以西結書》描述先知看見上帝榮耀顯現的異象,而上帝選擇在同一天將聖靈賜給這一群忠心跟從耶書亞的門徒。這也應驗了上帝說要將祂的靈放在祂的子民裏面。(36:27、37:14)

事實上,天是上帝的寶座,地是祂的腳凳,上帝不需要居住在一個宏偉的建築物裏面,在《以西結書》,上帝選擇與被擄者同在,而到了新約時期,上帝的心意依然不變,祂要住在祂的子民中間。《使徒行傳》讓我們看見,上帝的榮耀沒有充滿一個實體的殿,而是充滿在聖殿裏面那一群主耶書亞所建立的門徒,他們就被建造成屬靈的殿(參彼前2:5),上帝藉著這個在耶書亞裏面、真正屬於主的群體去與人同在。

 

以西結在被擄群體當中發出有關聖殿的信息,對當時的人以至今天的我們的提醒

1. 面對被同化的危機:被擄的群體被帶到離耶路撒冷一千公里以外的巴比倫,他們生活在一個不潔之地,既沒有聖殿,周圍更充斥著異邦的偶像,他們正面臨一個被巴比倫同化的危機。結40-48章記載有關新聖殿的信息,或許今天我們讀這些經文的時候沒有多大感覺,甚至覺得沉悶。但試想像,當被擄的群體再一次從先知口中聽到有關新聖殿每一個細節的描述:聖殿的外院、內院、整個聖殿的結構、內殿、聖殿中各樣的裝飾、內院的房屋、聖殿的外牆,祭司和利未人的職責、獻祭的規定……聖殿和當中的敬拜就自自然然會在他們的腦海中被建構出來,這一切都在提醒他們自己的真正身分,是上帝從萬民中所揀選的子民,有著敬拜和事奉上帝的責任。同樣地,今天作為信徒的我們也並不是離群而居的,我們雖然每天都生活在世俗的世界之中,被這個世界的價值觀與上帝的價值觀衝擊和影響著,然而我們仍然是有天國的子民的身分,所以要謹慎不對世界所灌輸給我們的價值觀想也不想就照單全收,而是要將自己分別出來,真正在主面前活出在世而不屬世的生命,就正如使徒保羅所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2. 失去信仰的重心:聖殿一直是猶太人信仰的核心,而在被擄以至聖殿被毀之後,他們完全失去了信仰的重心,因此他們的信仰、以至整個民族精神都正在逐漸瓦解。在《以西結書》1章,當上帝的榮耀在巴比倫向以西結顯現,就表明上帝的同在並不限於耶路撒冷或是聖殿。當上帝離開聖殿之前,祂說:「我卻要在他們所到的列邦,暫時作他們的聖所」(11:16),上帝從至聖所,一步一步到了城外,再去到被擄的群體當中,祂從至聖之處走向世俗,住在祂的百姓中間。聖殿是敬拜上帝的地方,而上帝說祂要「作他們的聖所」,就是要使自己成為子民敬拜的中心。因此即使沒有聖殿,沒有獻祭,都不等於敬拜要終止。要知道敬拜上帝,最重要的並不是要依附於一個建築物!就算那麼宏偉的聖殿,當子民的心根本沒有上帝,上帝的榮耀都會離開聖殿,並且任由聖殿被毀。這道理於我們亦然,真正的敬拜並不在於我們所身處的環境或是方式,而是我們有沒有確實以心靈和誠實(真理)去敬拜上帝。(參約4:23-24)

3. 新聖殿的願景:以西結為當時的被擄群體提供了一個新聖殿的願景,讓他們知道被擄的日子會有終結的一天,而將來聖殿要被重建,這就成了整個被擄群體的共同盼望,他們因著有這指望,就要繼續在異地持守他們的信仰,並且等候上帝帶領他們回歸的日子,見證上主的榮耀再一次回到聖殿當中。在《使徒行傳》2章,聖靈在五旬節降臨在耶書亞的門徒身上,就好像上帝的榮耀降臨一樣,他們成為了一個屬靈的殿,及後外邦人亦可以因信而得以在這個屬靈的殿中有分。上帝的殿就是基督的身體,是一群屬主的人所建成的群體。因此,我們在世的生活也不應單單只是掛心自己的事情,或是活在惶恐和沒有盼望之中,因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裏都應該有一個共同的願景,就是「上帝的殿要被建立!」林前3:11提到「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耶書亞已經為這個殿立好了根基,而每一個屬上帝的人,都需要與上帝同工,參與建立永生上帝的聖殿,使教會成為上帝與人同在的地方,讓上帝的榮耀得以在我們中間彰顯。

 

結語:絕望中的曙光和目標

在猶大遭難期間,上帝差遣以西結成為被擄群體的先知,向他們宣告審判以及將來復興的信息。上帝雖將猶大交在巴比倫手中,但上帝的靈依然工作不息,為要讓那些已陷入絕望的猶大人明白上帝的心意,也要讓他們知道,即使聖殿已被毀,上帝將來也會將餘民帶回他們列祖之地,這殿將來仍要重建,而上帝的榮耀也將必重臨。

亡國被擄的猶大人當時陷於幾近絕望的境地,在他們看來,復興與歸回本地看似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上帝讓復興與新聖殿的信息成為被擄者於黑暗中的曙光,子民要跳出自己個人的想法和限制,堅信上帝所應許的必會成就,並繼續在艱難的日子持守信仰,在無形的聖殿中敬拜主,靜候上帝的應許成就。

今天的我們,不論遇到甚麼逆境,也要抱持對上帝的信心和盼望,活出在世而不屬世的生命,真正懂得以心靈和誠實去敬拜上帝,並且繼續在地上參與建立「上帝的殿」(就是教會、信徒群體;參林前3:16、6:19;林後6:16;弗2:21等)。上帝是做新事的上帝,祂所行的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願意我們都不被自己個人有限的眼光所限制,即使偶爾感到無助或失望,我們也要定睛於上帝的應許和給予我們的使命,繼續活出主喜悅的生命,準備好自己迎接主再臨的日子。

 


[1] 《以西結書》當中列出了合共十三個日期標記(1:1-2、8:1、20:1、24:1、26:1、29:1、29:17、30:20、31:1、32:1、32:17、33:21、40:1),所有年期均以約雅斤王被擄的那一年計算。《以西結書》大致上是按時序記述,除了29:1和29:17,估計是要將審判埃及的信息與其他審判列國的信息整合而作出的調動。

[2] 許多學者會把活物跟亞述、巴比倫等地的「獸身人面像」(Lamassu)神明作對照,讓人明白有來自神的啟示。

[3] Daniel Bodi, “Ezekiel,” in Isaiah, Jeremiah, Lamentations, Ezekiel, Daniel, vol. 4 of ZIBBCOT, ed. John H. Walto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9), 408.

[4] 搭模斯是美索不達米亞所崇拜的神祇之一,是掌管農作物的神明。而為搭模斯哭泣是使搭模斯再生的一個年度儀式。參 F. E. Young, “Tammuz,” ZEB, 5:690.

[5] 有關《先知書選段》(Haftarah)的讀經傳統,可參本機構《妥拉》與《先知書選段》查經摘要文章的簡介

「安息日研經坊」(2021-5-29)《希伯來聖經》綜覽:《以西結書》

圖為人面牛身帶翅膀的神像(可比較結1:5-7),攝於巴黎羅浮宮;© Herbert Chan / Beit Midrash Yeshua

今次我們會綜覽《以西結書》,並思想以下問題:

  1. 我們如何從《以西結書》36-37章看見上帝對祂子民的心意?這在《新約聖經》中如何成就?
  2. 以西結在被擄群體當中發出有關聖殿的信息,這對當時的人以至今天的我們有甚麼提醒?

 

簡介《以西結書

  1. 書名:《以西結書》的希伯來書名 יְחֶזְקֵאל Yechezkel(Ezekiel)來自1:3「在迦勒底人之地的迦巴魯河邊,耶和華的話特地臨到布西的兒子以西結( יְחֶזְקֵ֨אלYechezkel;意思是「上帝加力」)祭司,耶和華的手按在他身上。」
  2. 作者:此書結構嚴謹,風格亦一致,相信是出自單一作者,也就是以西結先知。在主前597年,約雅斤王和他的家眷、全耶路撒冷眾領袖、所有大能的勇士、木匠和鐵匠,約共一萬人被擄到巴比倫(見王下24:14-15),當時以西結也在被擄的隊伍之中。書卷開首提到「三十年四月初五」(1:1),也就是「約雅斤王被擄的第五年四月初五」(1:2),一般學者相信「三十年」所指的是以西結的歲數,因此他被擄到巴比倫時約二十六歲,而當他三十歲時,就在迦巴魯河邊看見上帝的異象,生於祭司家族的以西結本應在三十歲時可以開始在聖殿事奉(參民4:3),然而他被擄到巴比倫,上帝就在這時呼召他作被擄群體的先知,作以色列家的守望者(參3:17、33:7)。
  3. 成書日期:以西結的信息由約雅斤王被擄第五年至二十七年(參1:1-2、29:17),即主前593至571年,估計成書日期約在主前六世紀初。
  4. 大綱:《以西結書》共48章,涵蓋耶路撒冷陷落前後的記載,因此耶路撒冷被圍困以至被毀就是這卷書的中心事件。《以西結書》跟其他被擄前的先知書相近,均包含警告、審判與安慰的信息。而以西結出身祭司家庭,他所宣講的內容不但蘊含申典神學的特質,亦側重《利未記》當中所強調的潔淨、獻祭與禮儀等。書中大部分內容是按時序記載的[1],當中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1. 對以色列的預言(1-24章)

i. 以西結蒙召(1-3章)

ii. 耶路撒冷遭圍困(4-6章)

iii. 以色列的過犯與結局(7-24章)

2. 對列國的預言(25-32章)

3. 預言以色列的未來(33-48章)

i. 耶路撒冷淪陷(33章)

ii. 以色列的復興(34-39章)

iii. 新的聖殿(40-48章)

 

以西結書》的內容重點

1. 對以色列的預言(1-24章)

以西結蒙召(1-3章)

以西結在巴比倫的迦巴魯河邊看見上帝的寶座向他顯現,在異象中他看到狂風、閃爍著火的雲、閃電、還有四活物承托著上帝的寶座;活物的形象、翅膀與輪子都象徵著上帝的大能和無所不在[2]。耶和華的同在超越限制,祂不單只在耶路撒冷或是聖殿之中,也去到被擄的子民當中。以西結聽見「翅膀的響聲,像大水的聲音,像全能者的聲音,又像軍隊鬧鬨的聲音……在他們頭上的穹蒼之上有聲音」(1:24-25),最後他聽見「一位說話者的聲音」,以西結形容「這就是耶和華榮耀形像的樣式」(1:28)。以西結就是在這異象中被差遣作被擄之人的先知,上帝立他作以色列家的守望者,吩咐他要聽祂口中的話,去警戒百姓。上帝又吩咐他要吃書卷,象徵他事工的開始,他將要在子民中說出上帝審判的話語。特別的地方是,上帝稱呼以西結為「人子」(בֶּן־אָדָם֙ ben adam;son of man),「人子」在《以西結書》中共出現了93次,這個稱呼除了突出人本身只是塵土的卑微本質外,亦是因為上帝的靈將以西結帶到一個高度,使他看見天上耶和華的榮耀,突出了他在上帝和基路伯面前,只不過是一個凡人,兩者成了強烈的對比[3]。不過要留意,這裏對「人子」的觀念未必適用於其他書卷,因為這觀念在往後的《聖經》書卷裏繼續演變,例如後來的《但以理書》、《以諾一書》以至《新約聖經》,為這觀念加添了不同的理解。

在3章結束時,上帝卻使以西結的舌頭貼住上膛,以致他啞口。事實上,先知並非完全失去說話的能力,而是他的口完全在上帝的控制之下,以西結作為上帝的僕人和先知,他要承受啞口的痛苦,他的言語和行事將完全由上帝支配和帶領,他在上帝的靈的引導下,只能說上帝要他傳講的說話,作順服的僕人。

耶路撒冷遭圍困(4-6章)

上帝吩咐以西結去做一連串「先知的象徵行為」(prophetic symbolic act),就好像默劇一樣,將上帝的信息以行動做出來給猶大人看(這是上帝慣常對先知的吩咐,就是用行動和圖像去讓人聽見和看見上帝的信息)。例如上帝吩咐以西結要拿一塊磚,將耶路撒冷畫在上面,就好像一個模型,然後以西結就圍攻這城,代表耶路撒冷將要被毀。他又要向左側臥390日,代表承擔以色列家的罪孽;然後向右側臥40日,代表擔當猶大家的罪孽。而他要在側臥的390日裏,用小麥、大麥、豆子、紅豆、小米、粗麥去做餅,用牛糞烤來吃,象徵耶路撒冷的居民將來的慘況,就是上帝要斷絕耶路撒冷的糧食供應,最終他們就在自己的罪孽中消滅。上帝又吩咐以西結用刀剃頭髮和鬍鬚,然後將鬚髮的三分之一放在城中用火焚燒,三分之一放在城的四圍用刀砍碎,三分之一任風吹散,象徵以色列民中三分之一會遭瘟疫而死,三分之一會倒在刀下,三分之一會分散四方。

上帝要以西結先知用大量的象徵行動去展示信息,而不直接用言語的原因,明顯是因為當時子民對上帝的說話已經聽不進去了。他們經歷被擄後,已沉浸在自己的苦況中,只冀望得到即時的解救,因而抗拒一切審判的信息。而當時被擄的人亦以為他們被擄只是短期性的,特別當中有一些假先知在百姓中傳平安的信息,更令他們誤信自己很快就可以回到耶路撒冷。因此,上帝吩咐先知去做這些象徵行為,是要吸引他們的注意,使他們可以明白上帝的心意。而先知的象徵行動亦表明,即使在猶大遭災的日子,上帝仍然掌權。若沒有先知的象徵行動,當人看見耶路撒冷被毀,就會以為是因著巴比倫的強大勢力;但象徵行動卻讓人看見另一個現實,就是猶大的覆亡是出於上帝的旨意,是上帝因著子民的罪而主動將他們交在巴比倫人手中。

以色列的過犯與結局(7-24章)

在8-11章,上帝的靈將以西結舉到天地之間,將他帶回耶路撒冷的聖殿。在異象中上帝讓以西結看見聖殿中四件可憎的事,包括:以色列人在聖殿祭壇門北邊的門口設立偶像、七十個長老暗中向偶像燒香、婦女們坐在耶和華殿朝北的門口為搭模斯[4]哭泣、和約有二十五個人在耶和華殿門口、走廊和祭壇中間,背向耶和華的殿,面向東方拜太陽。上帝好像在向先知控訴以色列人怎樣玷污祂的聖所,上帝說「他們在這裏做了極其可憎的事,使我遠離我的聖所」(8:6)。而就算國難當前,以色列人仍然不懂得悔改回轉去尋求耶和華,反而轉去尋求外邦神明的保護,因此上帝說「我也要以憤怒行事。我的眼必不顧惜,也不可憐他們;他們雖在我耳邊大聲呼求,我還是不聽。」(8:18)而在這個段落我們也看見上帝的榮耀一步步離開聖殿和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榮耀從城中上升前,祂宣告對耶路撒冷的審判經已立定,他們將要被交在外邦人手中,又要仆倒在刀下;但同時祂也為子民帶來盼望,「我雖將以色列全家遠遠流放到列國,使他們分散在列邦,我卻要在他們所到的列邦,暫時作他們的聖所」(11:16)。上帝又應許將來祂會再一次聚集他們,將以色列地賜給他們;上帝又要使以色列有合一的心,祂要將新靈放在他們裏面,又從他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他們肉心,使他們順從和遵行上帝的律例和典章。

在餘下的部分,上帝藉以西結斥責以色列所犯的罪,當中以很多不同的比喻來形容在上帝眼中以色列的真實光景,例如責備假先知像廢墟中的狐狸,他們不理會百姓的死活,沒有為以色列堵住缺口,只懂得以粉飾的說話欺騙百姓,讓他們誤以為他們當中還有平安;上帝又形容耶路撒冷的居民好像沒有用的葡萄樹,只能被當作柴燒;上帝亦責備以色列好像一個背夫行淫,如妓女一樣的妻子,因以色列離棄上帝去靠攏別國的勢力,然而以色列比妓女更不堪,因為妓女是收禮的,但以色列卻是倒貼的,不是其他人要求與她行淫,是以色列自己給別人賞金,忘了她所有的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的恩典;上帝又以兩個犯罪的姊妹去形容以色列與猶大,姊姊(北國以色列)因行淫而被審判、被殺,妹妹(南國猶大)看見了還是不悔改,所行的比姊姊更甚,最終得到一樣的結局。

在18章特別提到個人責任,這也是《以西結書》所強調的其中一個重點。以色列有俗語說「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牙齒就酸倒」(18:2),意思是指人要承受先祖行惡所帶來的後果。然而上帝卻說,若兒子看到父親所犯的一切罪,卻不照樣去做,反而順從上帝的典章和律例,他必定會存活,並不因父親的罪孽死亡,上帝會照每一個人所行的去報應各人。因為當時的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他們所承受的痛苦,都是先祖的罪所帶來的惡果,但上帝強調只要一個人願意回轉,離開一切的惡行,他必要存活,因為上帝不喜歡有任何人死亡。

約於主前587年,西底家王背叛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以致耶路撒冷遭到圍城。上帝對以西結說:「人子啊,你要記錄這一天的名稱,這特別的一天,巴比倫王圍困耶路撒冷,就在這特別的一天。……我──耶和華說了這話,時候到了,就必成就;必不退縮,不顧惜,也不憐憫。人必照你的所作所為審判你。這是主耶和華說的。」(24:2、24)上帝同時藉以西結妻子的死亡,去成為以色列家的預兆。以西結喪妻,但上帝吩咐他不可悲哀哭泣,也不可流淚,只可嘆息,不可出聲,也不可辦理喪事,象徵當耶路撒冷淪陷之後,猶大人只可以默然地接受這個事實,而當事情成就時,他們就知道這事是出於耶和華。

2. 對列國的預言(25-32章)

這部分共八章經文,主要是關於審判列國的預言,從形式上來看這部分像是一個預言的彙集。當中提到七個國家,包括亞捫、摩押、以東、非利士、推羅、西頓和埃及,都是以色列周邊的國家。在耶路撒冷淪陷期間,這些國家都對此有不同的反應,例如亞捫人幸災樂禍、摩押人輕視猶大家,認為他們即使有上帝,但與列國根本沒有分別,而以東和非利士人則趁機向猶大報仇。經文沒有特別提及西頓的罪,只是預言上帝要向它施行審判,使上帝在中間得著榮耀。至於推羅和埃及,他們在當時算是勢力相對較強的國家,然而上帝斥責他們因著自己的能力就心高氣傲,只為自身的利益打算,完全不在意上帝的作為,甚至自比為神,埃及人更誘惑猶大背叛巴比倫,與上帝的旨意相違背。這裏關於七國的預言並不包括巴比倫,因為上帝明言巴比倫是祂用作刑罰的工具,但其他國家卻在猶大遭難時趁火打劫,他們最終難逃上帝的審判,上帝要將他們都交在巴比倫王的手中。

而在審判列國的預言當中,上主提到「四圍恨惡以色列家的人,對他們必不再如刺人的荊棘,傷人的蒺藜;他們就知道我是主耶和華。」(28:14)祂將招聚以色列家,他們將要回到祂所賜的地上安然居住,而當這一切實現的時候,上帝再一次說「他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上帝」(28:26)。上帝審判列國,就足以證明祂是全地的主宰,並且帶出了無論審判或拯救,都是顯明上帝公義的作為,為的是要讓人知道耶和華是主。而對以色列人來說,上帝責備且追討列國對以色列的種種罪行,又應許將來必帶領他們歸回本地,這除了是給以色列一個信心的展望,也是表明即使耶路撒冷城已淪陷,然而上帝與以色列的關係並非就此終結,上帝並沒有就此丟下他們。

3. 預言以色列的未來(33-48章)

耶路撒冷淪陷(33章)

最後這個部分主要是關於以色列復興的信息。而33章是一個轉接的篇章,在復興的信息前,上帝再一次立以西結作以色列家的守望者,並再一次重申他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回轉離開惡道,當中重複了部分第3章和18章的內容。耶路撒冷的陷落並不代表以西結先知職事的結束,即使之前所宣講的審判信息已成事實,即使已經國破家亡,但上帝仍要使用他繼續去警戒百姓,他接下來要宣講的是復興和安慰的信息,去為子民帶來盼望。經文再一次提到「我必按你們各人所行的審判你們」(33:20),就是要讓子民知道他們必須從罪中回轉,準備好自己去迎接將來的復興。

留意之前在24章,上帝就提到「逃脫的人豈不來到你這裏,使你耳聞這事嗎?」(24:26)而33章是銜接24章的故事,說到有人從耶路撒冷來向以西結報告,說:「城已被攻破。」(33:21)自此,上帝就開了以西結的口,讓他不再受限,可以發出接下來有關復興的信息。

以色列的復興(34-39章)

復興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幾個重點:

1)以色列的牧人

結34:15 我要親自牧養我的群羊,使牠們得以躺臥。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結34:16 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包紮;有病的,我必醫治;只是肥的壯的,我要除滅;我必秉公牧養牠們。』

上帝提到從前以色列的領袖是壞牧人,帶領百姓偏離上帝的道路。如今,上帝要親自作他們的牧人,祂要尋找、領回、醫治群羊,秉公牧養祂的百姓。

結34:23 我必在他們之上立一牧人,就是我的僕人大衛,牧養牠們;他必牧養他們,作他們的牧人。

結34:24 我──耶和華必作他們的上帝,我的僕人大衛要在他們中間作王。這是我──耶和華說的。

上帝要在以色列人之上立一個牧人,就是他的僕人大衛,去牧養羊群,這個牧人要作他們的王。《約翰福音》10章記載耶書亞(耶穌)就是好牧人,會為羊捨命,表明他成就了這一段經文所指的那位彌賽亞君王。

結 34:25「我要與他們立平安的約,使惡獸從境內斷絕;他們在曠野也能安然居住,在樹林也能躺臥。

結34:30 他們必知道我──耶和華他們的上帝與他們同在,並知道他們,以色列家,是我的子民。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結34:31 你們這些人,你們是我的羊,我草場上的羊;我是你們的上帝。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上帝亦要與以色列家立平安的約,使他們從此得享平安,可以安然居住。在這個約之中,耶和華上帝會與祂的子民同在,祂要作他們的上帝,而以色列家就是上帝的子民。

2)子民得潔淨,新心靈、新生活

在36章,上帝提到祂為了自己的聖名,為要使祂至大的名顯為聖,祂要從列國聚集以色列的百姓,領他們回到本地,並且要潔淨他們脫離一切的污穢。祂也要賜給他們一顆新心,將新的靈放在他們裏面,又從他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他們肉心,使從前不能夠遵行上帝話語的子民,都因著有這一個新心和上帝的靈,得以順從上帝的律例和典章。

3)枯骨復生

結37:9 耶和華對我說:「人子啊,你要說預言,向(הָר֑וּחַ ha-ruach;the breath)說預言。你要[對( הָר֑וּחַha-ruach )]說,耶和華如此說:氣息(הָר֑וּחַ ha-ruach)啊,要從四( רוּחוֹת֙ruchot;winds)而來,吹在這些被殺的人身上,使他們活過來。」

結37:10 於是我遵命說預言,氣息( הָר֑וּחַ ha-ruach )就進入骸骨,骸骨就活過來,並且用腳站起來,成為極大的軍隊。

……

結37:14 我必將我的靈( רוּחִ֤י ruchi;My Spirit)放在你們裏面,你們就要活過來。我把你們安置在本地,你們就知道我─耶和華說了這話,就必成就。這是耶和華說的。」

37章上半部分記載一個枯骨復生的異象,是以形象化的方式去描述上帝的靈所要作成的工作。當時上帝的靈將以西結帶到一個遍滿骸骨的平原上,經文形容骸骨極其枯乾,代表這一群人已經死去很久。上帝說要給骸骨加上筋,長出肉,又包上皮,讓骨與骨彼此接連,只是裏面仍沒有氣息。耶和華就吩咐以西結要向風說預言,「風」、「氣息」、「靈」在希伯來原文都是同一個字 ר֑וּח ruach,當先知說預言的時候,氣息就從四(原文同樣是 ר֑וּח ruach,四方的意思是「四面的風」)而來,氣息進入骸骨,骸骨就活過來,成為極大的軍隊。上帝說這些骸骨就是以色列全家,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一切的指望,但是上帝要將祂自己的靈放在他們裏面,使他們可以重新活過來。這一段的重點是,如果上帝能夠將生命重新賜給這一堆零散的枯骨,那麼祂同樣可以將生命賜給任何人,包括那些亡國被擄、分散和絕望的上帝子民。

4)以色列和猶大的合一

37章的後半部分是有關以色列和猶大的合一。自所羅門王之後,以色列就分裂為南北兩國,而他們亦先後被亞述和巴比倫所滅,但上帝說祂要將以色列和猶大重新在祂手中合而為一,並且會有一個王在他們中間,作他們全體的王,以色列和猶大將不再分裂,且同歸一個牧人。這裏跟34章所提及的信息相近,同樣提到以色列的牧人,也提到上帝要與祂的子民立平安的約,作為永約。

在新聖殿的信息前的兩章經文(38-39章),是屬於啟示性的預言,當中提到歌革招聚列國的聯軍去攻打以色列,但上帝親自保護並且擊敗聯軍,就是象徵在末後的日子,上帝會消滅一切邪惡的勢力。接著在《以西結書》的最後一個部分就是有關新聖殿的異象。

新的聖殿(40-48章)

整個關於新聖殿的部分帶有啟示文學的色彩,我們較難從字面上逐字逐句去理解經文,反而要著重經文背後所要傳達的信息。在耶路撒冷城被攻破的十四年後,上帝讓以西結看見一個異象,以西結再一次被帶回以色列地,一個面貌如銅的使者帶領以西結進到新的聖殿中遊歷。這個聖殿不像所羅門所建的,也不是被擄歸回後所羅巴伯所建的聖殿,或是後來大希律所建的聖殿。實質上這樣的聖殿在之後的《聖經》書卷裏也從來沒有被建造過,它或許是千禧年的聖殿,象徵著一個理想聖殿的模樣,是上帝與人同在的標記和藍圖,表示上帝給予祂子民的盼望。

這個段落可簡單分為四個部分:

1)新聖殿的描述(40-42章):這部分集中在聖殿的描繪,上帝的使者帶領以西結一邊量度,一邊仔細參觀這個新聖殿的每一個地方,包括聖殿的外院、內院、整個聖殿的結構、內殿、聖殿各樣的裝飾、內院的房屋、聖殿的外牆等等。這段仔細記載每個地方的尺寸,而量度是為了要建造,這個新聖殿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上帝所定的被重建起來。

2)上帝的榮耀回到聖殿(43章):記載上帝的榮耀回到聖殿當中,上帝的榮光重新充滿聖殿。這部分也詳細描述祭壇的尺寸與獻祭的禮儀。

3)聖所的條例,新的敬拜與事奉(44-46章):記述聖所的規例,以及新的敬拜和事奉的建立,當中特別提及祭司和利未人的職責,他們要分別「聖與俗」、「潔淨與不潔淨」,也記載很多有關獻祭的規定。

4)土地的恢復與地的分配(47-48章):在47章形容有一條河從聖所流出,河水一入死海就使水變淡(等於可以飲用和帶來生命),水得到醫治就有極多的魚在其中。而這條河所流經的地方,百物都要存活,河兩邊的樹木每月都結果子,葉子可以治病。這裏整個描述跟《啟示錄》22:1-2所描述新天新地中有一條生命水的河非常相似;事實上,在《創世記》2:10都提到「有一條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裏分成四個源頭」,所以新聖殿就好像上帝再一次去創造一個如伊甸園那樣的地方,好讓祂可以不受區隔地與人同在。而這段亦用了不少的篇幅去記述十二支派重新分得各自的地業,表明以色列人將來可以重新繼承應許之地。

以下會跟大家看這個段落中一段重要的經文:

結43:1 以後,他帶我到一座門,就是朝東的門。

結43:2 看哪,以色列上帝的榮光從東而來,他的聲音如同眾水的響聲,地因他的榮耀發光。

結43:3 我所見的異象如同從前我來滅城的時候所見的異象,又如我在迦巴魯河邊所見的異象,我就臉伏於地。

結43:4 耶和華的榮光從朝東的門照入殿中

結43:5 靈將我舉起,帶入內院,看哪,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

結43:6 我聽見有一位從殿中向我說話,有一人站在我旁邊。

結43:7 他對我說:「人子啊,這是我寶座之地,是我腳掌所踏之地。我要住在這裏,住在以色列人中間直到永遠。以色列家和他們的君王不可再以淫行,或在高處以君王的屍首玷污我的聖名

結43:8 因他們使自己的門檻挨近我的門檻,使自己的門框挨近我的門框,又使他們與我之間僅隔一牆,並且行可憎的事,玷污我的聖名,所以我發怒滅絕他們。

結43:9 現在,他們當從我面前遠離淫行和君王的屍首,我就要住在他們中間,直到永遠

在《以西結書》43章,先知在異象中看見以色列上帝的榮光從東而來,這個異象就好像起初他在迦巴魯河邊所見到的一樣,及後「耶和華的榮光從朝東的門照入殿中……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耶和華上帝在新的殿中發言,宣告這是祂寶座之地,以色列家要遠離一切淫行,祂要住在這裏,住在以色列人中間直到永遠。聖殿是上帝在地上的居所,亦象徵著永恆主與人同在的標誌。當人不再以上帝為中心,轉去拜偶像、行邪惡,我們看見在8-11章,上帝的榮耀離開了那個已被污穢的聖殿;上帝讓以西結看見新聖殿的異象,就是將來當上帝復興以色列的時候,聖殿必須要重建,以致上帝的榮耀可以重臨。整卷《以西結書》以這一節經文作結:「……從此以後,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48:35)那個舊的殿已經毀壞了,當新聖殿被建立,一切不再依照舊有的樣式,上帝要把一切都更新了,並且祂要住在祂的子民中間,直到永遠。

 

《以西結書》的主題

  1. 上帝在全地的主權:這卷書以猶大亡國前後作為最主要的歷史背景,當中強調上帝在全地的主權。「【就知道】我是耶和華」(כִּי־אֲנִ֣י יְהוָ֗ה)這一個短句在全書合共出現了70次,並且全部集中在5至39章,當中包括審判以色列、審判列國、以及復興的信息。由此可見,上帝不單單統治以色列,亦掌管著所有國家的命運。而上帝透過先知所發出的預言定必成就,正如先知預言耶路撒冷被毀一樣。因此,透過審判和復興的信息,上帝要讓以色列人以至列國都認識祂的公義、祂對全地的掌權、以及祂對以色列民的眷顧。
  2. 聖靈的工作:這卷書強調聖靈的工作,以及聖靈向先知的啟示,書中多次說耶和華的靈降在以西結身上(或耶和華的手按在他身上),先知也在異象中被上帝的靈帶到不同的地方。「靈」(רוּחַ ruach)於書中出現約52次,這字在《希伯來聖經》佔出現次數的七分之一(共378次)。這讓我們看見上帝的靈在子民的困境之中依然工作不息,並且藉著先知去為祂發言,向子民傳達上帝的心意。而上帝亦應許賜下新心與新靈給祂的百姓,使他們可以遵行上帝的誡命。
  3. 上帝的榮耀和聖殿:上帝的榮耀和聖殿是以西結所見三個異象當中的核心主題。在《以西結書》開首,上帝的榮耀在巴比倫向以西結顯現,表明上帝的寶座在全地上自由往來,上帝的同在並不會被限制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裏。然而上帝亦重視聖殿的重建,強調以色列民要除去一切玷污上帝聖所的事,重新注重敬拜,耶和華的榮耀就會再次回到聖殿中,而上帝亦會永遠居住在他們中間。當時被擄的人身處的環境被巴比倫的神明所包圍,因此聖殿的重建,以及上帝榮耀的重臨,就成為被擄的人在無助中的焦點和盼望。

 

從《以西結書》36-37 章看上帝對祂子民的心意

這兩章都是有關復興的信息,而當中出現了很多共同的元素:

36 37
36:25 我要潔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棄絕一切的偶像 37:23 我卻要救他們離開一切犯罪所住的地方;我要潔淨他們
36:27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裏面 37:14 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裏面
36:27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 37:24 他們必順從我的典章,謹守遵行我的律例
36:28 住在我所賜給你們祖先之地 37:25 他們要住在我賜給我僕人雅各的地上

在這兩章中,上帝重複提及要潔淨祂的百姓,使他們離開罪惡,又要將自己的靈放在他們裏面,使他們順從並遵行上帝的律例典章,並且應許他們要住在祂賜給他們列祖的地上;事實上,這一切都是為著達成上帝對子民的永恆心意:「我的居所必在他們中間;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37:27;另見36:28、37:23、26)

在37章有關枯骨復生的經文中提到以色列全體必歸一個牧人,而大衛要作他們的王,直到永遠(見37:24-25)。上帝對以色列的救贖不僅指到子民可以回歸自己的土地,當中亦包括為以色列帶來屬靈的復興,就是上帝的子民要轉向上帝為他們預備的彌賽亞君王(大衛的後裔),亦唯有透過這個牧人,他們方可得到真正和終極的平安。

 

上帝榮耀的同在

以西結先知所見的三個異象中的重點,是上帝的榮耀和上帝的殿。聖殿是上帝在地上的居所,上帝要藉祂的居所與人同在。早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上帝已吩咐他們要造聖所,目的不是住在會幕之中,而是住在子民中間(出25:8)。在出40章,當會幕建成的時候,經文兩次形容「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出40:34-35)。到了王國時期,所羅門王為上帝建造聖殿,是按照上帝對大衛所說:「我必使你兒子接續你,坐你的王位,他必為我的名建殿」。(王上5:5)而當聖殿建成的時候,經文形容「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耶和華的殿」(王上8:11)。但因著以色列的背道,他們拜偶像玷污了上帝的聖所,最終導致耶和華的榮耀要離開聖殿,及後耶路撒冷陷落,聖殿亦被毀,猶大人就被擄到巴比倫。然而上帝的同在並沒有離開他們,及後到了波斯帝國時期,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在大流士王第六年,聖殿完工,經文記載「以色列人、祭司和利未人,以及其餘被擄歸回的人都歡歡喜喜地為上帝的這殿行奉獻禮」(拉6:16),他們向上帝獻祭,祭司和利未人亦重新按班次事奉上帝。重新建殿是上帝的吩咐亦是上帝所喜悅的事情,但特別的地方是,經文卻沒有好像以前那樣,記載耶和華的榮光充滿這個殿。那麼,上帝的榮耀在新約時期有否回到聖殿當中?

 

在《新約聖經》中的成就

《約翰福音》1:14說到「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由此我們知道耶書亞取了人的樣式,住在子民中間,而他就是上帝的榮光,就正如《希伯來書》1:3所說:「他是上帝榮耀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常用他大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他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這跟結36-37章所說的相仿,上帝要親自潔淨祂的子民;耶書亞來到世上,也是要成為贖罪祭,去洗淨人的罪。然而當他(上帝榮耀的光輝)進入聖殿時,看見裏頭仍是充斥著各種敗壞與假冒為善,使這本應稱為萬國禱告的殿成為了賊窩(太21:13;可11:17;路19:46;約2:16)。因此,上帝的榮耀不會臨到這個聖殿之中,而當時的祭司長、文士以及百姓的領袖甚至設法要除掉祂差來的耶書亞。然而,耶書亞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把它重建」(約2:19),而他所說的殿是指他的身體。當主從死裏復活以後,就向門徒顯現,跟他們說:「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裏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面來的能力。」(路24:49)

在《使徒行傳》2章,記載到在五旬節的第一天,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整段跟《以西結書》1章講述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上帝榮耀的寶座的描述有不少共同之處(引用《新約聖經》的希伯來文譯本作為對照):

共同之處 《使徒行傳》2章 《以西結書》1章
聲音(קוֹל qol 徒2:2 忽然,有響聲(קוֹל qol;sound)從天上下來…… 結1:24 活物行走的時候,我聽見翅膀的響聲(קוֹל qol;sound),像大水的聲音,像全能者的聲音,又像軍隊鬧鬨的聲音。……
結1:25 在他們頭上的穹蒼之上有聲音。……
結1:28 ……這就是耶和華榮耀形像的樣式,我一看見就臉伏於地。我又聽見一位說話者的聲音
火(אֵשׁ esh 徒2:3 又有舌頭如火焰(אֵשׁ esh;fire)向他們顯現,分開落在他們每個人身上。 結1:27 我見他的腰以上有彷彿閃耀的金屬,周圍有彷彿(אֵשׁ esh;fire)的形狀,又見他的腰以下有彷彿的形狀,周圍也有光輝。
靈(רוּחַ ruach 徒2:4 他們都被聖靈(רוּחַ ruach;Spirit)充滿,就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 結1:21 ……因為活物的(רוּחַ ruach;Spirit)在輪中。
一陣大風/極大震動(רַעַשׁ גָּדוֹל raʿash gadol 徒2:2 ……好像一陣大風(רַעַשׁ גָּדוֹל raʿash gadol;great storm or shaking)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整座屋子; 結3:12 那時,靈將我舉起,我就聽見在我身後有極大震動(רַ֣עַשׁ גָּד֑וֹל raʿash gadol )的聲音:「耶和華的榮耀,從他所在之處,是應當稱頌的!」

以西結形容他所看見的異象為「這就是耶和華榮耀形像的樣式」(結1:28),而在結3:12,以西結也聽見有聲音說:「耶和華的榮耀,從他所在之處,是應當稱頌的!」因此我們從這個對照可見,整個聖靈降臨的場景,跟耶和華的榮耀向以西結顯現時非常相似;而耶和華的榮耀,就在耶書亞被釘死後(寓意上帝同在的「聖殿」被毀;參約2:21)接著的五旬節的第一天,降臨在耶書亞的門徒身上。

根據耶書亞時期猶太人在會堂的讀經傳統,他們在五旬節的第一天所讀的《先知書選段》(Haftarah)[5],正正就是《以西結書》1章以及3:12!可以想像,主的門徒在五旬節那天到聖殿敬拜,當日他們所讀的《以西結書》描述先知看見上帝榮耀顯現的異象,而上帝選擇在同一天將聖靈賜給這一群忠心跟從耶書亞的門徒。這也應驗了上帝說要將祂的靈放在祂的子民裏面。(36:27、37:14)

事實上,天是上帝的寶座,地是祂的腳凳,上帝不需要居住在一個宏偉的建築物裏面,在《以西結書》,上帝選擇與被擄者同在,而到了新約時期,上帝的心意依然不變,祂要住在祂的子民中間。《使徒行傳》讓我們看見,上帝的榮耀沒有充滿一個實體的殿,而是充滿在聖殿裏面那一群主耶書亞所建立的門徒,他們就被建造成屬靈的殿(參彼前2:5),上帝藉著這個在耶書亞裏面、真正屬於主的群體去與人同在。

 

以西結在被擄群體當中發出有關聖殿的信息,對當時的人以至今天的我們的提醒

  1. 面對被同化的危機:被擄的群體被帶到離耶路撒冷一千公里以外的巴比倫,他們生活在一個不潔之地,既沒有聖殿,周圍更充斥著異邦的偶像,他們正面臨一個被巴比倫同化的危機。結40-48章記載有關新聖殿的信息,或許今天我們讀這些經文的時候沒有多大感覺,甚至覺得沉悶。但試想像,當被擄的群體再一次從先知口中聽到有關新聖殿每一個細節的描述:聖殿的外院、內院、整個聖殿的結構、內殿、聖殿中各樣的裝飾、內院的房屋、聖殿的外牆,祭司和利未人的職責、獻祭的規定……聖殿和當中的敬拜就自自然然會在他們的腦海中被建構出來,這一切都在提醒他們自己的真正身分,是上帝從萬民中所揀選的子民,有著敬拜和事奉上帝的責任。同樣地,今天作為信徒的我們也並不是離群而居的,我們雖然每天都生活在世俗的世界之中,被這個世界的價值觀與上帝的價值觀衝擊和影響著,然而我們仍然是有天國的子民的身分,所以要謹慎不對世界所灌輸給我們的價值觀想也不想就照單全收,而是要將自己分別出來,真正在主面前活出在世而不屬世的生命,就正如使徒保羅所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2. 失去信仰的重心:聖殿一直是猶太人信仰的核心,而在被擄以至聖殿被毀之後,他們完全失去了信仰的重心,因此他們的信仰、以至整個民族精神都正在逐漸瓦解。在《以西結書》1章,當上帝的榮耀在巴比倫向以西結顯現,就表明上帝的同在並不限於耶路撒冷或是聖殿。當上帝離開聖殿之前,祂說:「我卻要在他們所到的列邦,暫時作他們的聖所」(11:16),上帝從至聖所,一步一步到了城外,再去到被擄的群體當中,祂從至聖走向世俗,住在祂的百姓中間。聖殿是敬拜上帝的地方,而上帝說祂要「作他們的聖所」,就是要使自己成為子民敬拜的中心。因此即使沒有聖殿,沒有獻祭,都不等於敬拜要終止。要知道敬拜上帝,最重要的並不是要依附於一個建築物!就算那麼宏偉的聖殿,當子民的心根本沒有上帝,上帝的榮耀都會離開聖殿,並且任由聖殿被毀。這道理於我們亦然,真正的敬拜並不在於我們所身處的環境或是方式,而是我們有沒有確實以心靈和誠實(真理)去敬拜上帝。(參約4:23-24)
  3. 新聖殿的願景:以西結為當時的被擄群體提供了一個新聖殿的願景,讓他們知道被擄的日子會有終結的一天,而將來聖殿要被重建,這就成了整個被擄群體的共同盼望,他們因著有這指望,就要繼續在異地持守他們的信仰,並且等候上帝帶領他們回歸的日子,見證上主的榮耀再一次回到聖殿當中。在《使徒行傳》2章,聖靈在五旬節降臨在耶書亞的門徒身上,就好像上帝的榮耀降臨一樣,他們成為了一個屬靈的殿,及後外邦人亦可以因信而得以在這個屬靈的殿中有分。上帝的殿就是基督的身體,是一群屬主的人所建成的群體。因此,我們在世的生活也不應單單只是掛心自己的事情,或是活在惶恐和沒有盼望之中,因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裏都應該有一個共同的願景,就是「上帝的殿要被建立!」林前3:11提到「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耶書亞已經為這個殿立好了根基,而每一個屬上帝的人,都需要與上帝同工,參與建立永生上帝的聖殿,使教會成為上帝與人同在的地方,讓上帝的榮耀得以在我們中間彰顯。

 

結語:絕望中的曙光和目標

在猶大遭難期間,上帝差遣以西結成為被擄群體的先知,向他們宣告審判以及將來復興的信息。上帝雖將猶大交在巴比倫手中,但上帝的靈依然工作不息,為要讓那些已陷入絕望的猶大人明白上帝的心意,也要讓他們知道,即使聖殿已被毀,上帝將來也會將餘民帶回他們列祖之地,這殿將來仍要重建,而上帝的榮耀也將必重臨。

亡國被擄的猶大人當時陷於幾近絕望的境地,在他們看來,復興與歸回本地看似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上帝讓復興與新聖殿的信息成為被擄者於黑暗中的曙光,子民要跳出自己個人的想法和限制,堅信上帝所應許的必會成就,並繼續在艱難的日子持守信仰,在無形的聖殿中敬拜主,靜候上帝的應許成就。

今天的我們,不論遇到甚麼逆境,也要抱持對上帝的信心和盼望,活出在世而不屬世的生命,真正懂得以心靈和誠實去敬拜上帝,並且繼續在地上參與建立「上帝的殿」(就是教會、信徒群體;參林前3:16、6:19;林後6:16;弗2:21等)。上帝是做新事的上帝,祂所行的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願意我們都不被自己個人有限的眼光所限制,即使偶爾感到無助或失望,我們也要定睛於上帝的應許和給予我們的使命,繼續活出主喜悅的生命,準備好自己迎接主再臨的日子。


[1] 《以西結書》當中列出了合共十三個日期標記(1:1-2、8:1、20:1、24:1、26:1、29:1、29:17、30:20、31:1、32:1、32:17、33:21、40:1),所有年期均以約雅斤王被擄的那一年計算。《以西結書》大致上是按時序記述,除了29:1和29:17,估計是要將審判埃及的信息與其他審判列國的信息整合而作出的調動。

[2] 許多學者會把活物跟亞述、巴比倫等地的「獸身人面像」(Lamassu)神明作對照,讓人明白有來自神的啟示。

[3] Daniel Bodi, “Ezekiel,” in Isaiah, Jeremiah, Lamentations, Ezekiel, Daniel, vol. 4 of ZIBBCOT, ed. John H. Walto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9), 408.

[4] 搭模斯是美索不達米亞所崇拜的神祇之一,是掌管農作物的神明。而為搭模斯哭泣是使搭模斯再生的一個年度儀式。參 F. E. Young, “Tammuz,” ZEB, 5:690.

[5] 有關《先知書選段》(Haftarah)的讀經傳統,可參本機構《妥拉》與《先知書選段》查經摘要文章的簡介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耶利米書》:上帝對立約子民的期望

「安息日研經坊」(2021-5-22)《希伯來聖經》綜覽:《耶利米書》(作者:Ada Lui)

圖為耶路撒冷淪陷及子民被擄(公元前586年)by James Tissot (1836-1902)

《耶利米書》記載南國猶大覆亡及子民被擄之前,上帝藉耶利米給君王和子民的信息。

  1. 試列出《耶利米書》31:31-40所提到「新約」的內容重點。

  2. 當中的一些重點跟耶書亞(耶穌)與信徒所立的「新約」相似,試從《新約聖經》裏列舉一些經文來說明。

 

簡介《耶利米書》

  1. 書名:《耶利米書》的希伯來書名 יִרְמְיָהוּ  Yirmeyahu(Jeremiah)來自1:1「這些是便雅憫地亞拿突城的祭司,希勒家的兒子耶利米的話。」說明這書所載的是耶利米的話,故用了他的名字作書名。

  2. 作者:這書所涉的體裁和主題很多,包括:向以色列和列國的預言、安慰的預言、象徵性的動作、異象、講章、個人及對群體的哀嘆,以及先知個人的事蹟等。這一系列的敘事,估計是由不同作者在不同時期所完成,先由先知口述,再由他的門徒把先知的話記錄下來。

  3. 成書日期:《耶利米書》第36章提到上帝吩咐耶利米把上帝對他所說的話寫下來,於是文士巴錄就把耶利米的話寫下來,但這卷書給約雅敬王燒了,上帝再吩咐耶利米寫第二卷書,這書再加添了一些事,所以這書的成書日期大約在主前七世紀。由於這書反映出申典神學觀念,且在書尾記載了約雅斤從監獄被釋放的事(主前561年),估計在被擄時期再經過編輯。

  4. 內容大綱:全書共有52章,它並不是按時序而寫,而是按主題而寫,大概可分為四部分。

一. 預言審判來臨

A. 耶利米蒙召(1:1-19)

B. 猶大背道(2:1-23:40)

C. 審判將臨(24:1-29:32)

D. 應許復興(30:1-33:26)

二. 審判臨到

A. 審判的原因(34:1-35:19)

B. 耶利米被逼迫及囚禁(36:1-38:28)

C. 耶路撒冷被毀(39:1-18)

D. 餘民(40:1-45:5)

三. 論列國的信息(46:1-51:64)

四. 附錄:耶路撒冷淪陷(52:1-34)

 

《耶利米書》的中心思想

《耶利米書》是《後先知書》的第二卷,在前一篇《以賽亞書》的文章摘要列出了《後先知書》的特色,《耶利米書》正包含了當中的所有特色,現把那篇文章摘要所列的特色擷取如下,可作為《耶利米書》的中心思想。這書是針對當代猶大君王和子民的屬靈問題,而那些問題可分為三類:

  1. 拜偶像、依靠別國的勢力而不依靠上帝;

  2. 社會上有不公義、欺壓孤兒寡婦、流無辜人的血、以權謀私和貪污等情況;

  3. 利用宗教的外表去掩飾內裏邪惡的虛假行徑。

耶利米就著這些問題所作的信息主要有三個重點[1]

  1. 警告:猶大已經毀約,必須馬上悔改;

  2. 審判:如不悔改就會招致審判,上帝會使用列邦施行審判;

  3. 盼望:然而在審判過後仍有盼望,猶大日後將會復興及得以重建(包括以色列、猶大以至外邦,當中也有提及關於彌賽亞的預言)。

 

猶大國的政治背景與耶利米的蒙召

耶利米的事奉年期由約西亞王第十三年一直至西底家王第十一年猶大國被亡,共有四十多年,期間約西亞王曾進行宗教改革,但可惜只是宗教禮儀上的轉變,人心仍然未被更新,約西亞之後的四位王都是行惡的,以致未能讓猶大逃過被上帝審判的結局。這時期在猶大附近的三個強國(埃及、亞述、巴比倫)正在互相角力,而猶大則淪為列強的附庸國。約西亞在位時,巴比倫興起,在主前612年,巴比倫聯合瑪代攻陷尼尼微,主前605年更把亞述消滅,成為北方一大強國。自約西亞死於與埃及之戰後,法老王尼哥把繼任只有六個月的約哈斯王帶到埃及,另立約哈斯的兄弟約雅敬為王。主前605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打敗了埃及王尼哥之後,就對猶大進行攻擊,尼布甲尼撒圍困耶路撒冷,把約雅斤王及其臣僕擄到巴比倫,另立西底家為王。主前586年,因西底家背叛巴比倫,尼布甲尼撒毀滅耶路撒冷,在西底家眼前殺了他的兒女,又挖了他的眼睛,用銅鏈鎖著他,帶到巴比倫去囚禁,另立了基大利作猶大省長。

耶利米來自亞拿突城的祭司家庭,上帝呼召他作先知時,已向他說明上帝要藉他宣講的信息,當中既有壞消息,也有好消息:「看哪,我已將我的話放在你口中。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1:9-10)上帝給耶利米看見兩個異象,第一個是杏樹枝(שָׁקֵד shaqed),這個字的希伯來文跟「看守」(שָׁקַד shoqed ;參 1:12)這字的讀音相似,杏樹在春天是最早開花的(陽曆二、三月),它開花之後,其他樹木就會陸續開花,這是象徵上帝會看守祂的話語,使祂所說的話都一一成就。第二個是一個燒開的鍋從北而傾,預示上帝將興起巴比倫從北而來向猶大施行審判,原因是「這民離棄我,向別神燒香,跪拜自己手所造的,我要針對這一切惡行,向他們宣讀我的判決。」(1:16)由於耶利米要講的是上帝的判決,所以他不會是個受歡迎的人物。上帝對他說:「看哪,我今日使你成為堅城、鐵柱、銅牆對抗全地和猶大的君王、官長、祭司,並這地的百姓。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勝過你,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這是耶和華說的。」(1:18-19)可見耶利米將會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會逼害他,甚至會威脅到他的生命,但上帝會與他同在,並會拯救他。

 

《耶利米書》的內容重點

由於《耶利米書》的敘事不是按時間發生的次序,而是以主題作敘述,如果按其記載的篇章去綜覽,會較為複雜和混亂,所以筆者會把這書的內容重點作概略論述,希望有助讀者了解當中的信息。

一. 上帝的判決

如上文所說,耶利米要指出君王和子民的屬靈問題,現把那些問題歸類並及列舉相關經文作說明:

1. 拜偶像

2:2……耶和華如此說:「你年輕時的恩愛,新婚時的愛情,你怎樣在曠野,在未耕種之地跟隨我,我都記得。」

2:28 ……猶大啊,你神明的數目與你城的數目相等

在這卷書裏,上帝常以夫妻關係比喻祂與猶大的關係,當猶大背棄上帝,轉去拜偶像,情況就如同是妻子背叛了丈夫,破壞了婚約,其行為等同是犯了姦淫。

2. 倚靠別國

2:13 因為我的百姓做了兩件惡事: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又為自己鑿出水池,卻是破裂不能儲水的池子。

上帝責備猶大不去倚靠祂這生命的泉源和保障,卻去尋求別國(埃及和亞述)的幫助,但上帝指出這些強國其實都是不可靠的(兩者都敗於巴比倫)。

3. 不公義

5:1 你們要走遍耶路撒冷的街市,在廣場尋找,看是否有人行公平、求誠實;若有,我就赦免這城

從這節經文反映出猶大的情況就如同是所多瑪、蛾摩拉那樣敗壞,上帝在當中找不到行公平和誠實的義人,這也意味著她不配被赦免,下場也將如同所多瑪、蛾摩拉那樣要被毀滅。

4. 虛假宗教

6:13「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最大的都貪圖不義之財,從先知到祭司全都行事虛假。

6:14 他們輕忽地醫治我百姓的損傷,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

由平民百姓到身負聖職的先知和祭司都貪圖不義之財,他們希望有安穩的生活,所以不願意聽耶利米宣告有禍患臨到的信息,卻情願聽先知和祭司那些安撫人、卻其實都是虛假的信息。

5. 假先知

14:14 耶和華對我說:「那些先知託我的名說假預言,我並未差遣他們,沒有吩咐他們,

14:15……他們說這地不會有刀劍、饑荒,其實那些先知自己必被刀劍、饑荒滅絕。

有些先知為討好百姓,甚至託上帝的名說假預言,宣稱他們不會滅亡,但其實這些先知都要被滅絕。

6. 自恃有聖殿

7:4不要倚靠虛謊的話,說:『這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

7:11這稱為我名下的殿在你們眼中豈可看為賊窩呢?看哪,我真的都看見了。這是耶和華說的。

百姓拒絕聽從耶利米所講的信息,不肯悔改,滿以為只要有聖殿在他們當中,上帝就必定會保存他們,不讓他們落入敵人的手中,但上帝宣告,祂不會容許子民把聖殿變為藏污納垢之所,所以祂必會作出行動。

. 審判將要臨到

1. 禍患臨到

5:17 他們必吃盡你的莊稼和糧食,是你兒女該吃的;必吃盡你的牛羊,吃盡你的葡萄和無花果;又必用刀劍毀壞你所倚靠的堅固城。

上帝要興起巴比倫去滅絕百姓的家園,奪去他們的財產,叫他們一無所有。

2. 離棄聖殿

12:7 我離棄了我的殿宇,撇棄了我的產業,將我心裏所親愛的交在她仇敵手中。

由於百姓活在虛假的信仰裏,他們一邊在聖殿裏獻祭,另一邊卻拜偶像,所以上帝不惜離棄祂的殿,好制止他們的虛假行徑。

三. 宣講復興的信息

上帝對耶利米說,祂不但要「拔出,拆毀,毀壞,傾覆」,也要「建立,栽植」,所以祂藉耶利米給子民的並非只是審判的信息,也包含安慰的信息。

1. 歸回

12:15 我拔出他們以後,必回轉過來憐憫他們,使他們歸回,各歸本業,各歸故土

上帝應許當祂把子民趕散至其他地方時,祂也必會使他們歸回故土。

2. 悔改

18:7 我何時論到一邦或一國說,要拔出、拆毀、毀壞;

18:8 我所說的那一邦若回轉離開他們的惡,我就改變心意,不將我想要施行的災禍降與他們。

18:9 我何時論到一邦或一國說,要建立、栽植;

18:10 他們若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不聽從我的話,我就改變心意,不將我所說的福氣賜給他們。

上帝藉耶利米宣判禍患將臨,為的是要人悔改回轉,不再行惡,如果他們回轉,上帝就會改變心意,不將祂要施行的災禍降與他們。相反,要是他們繼續行惡,上帝就會把本要賜予的福氣收回。

四. 上帝吩咐耶利米做的一些象徵性行動

上帝吩咐耶利米宣講對猶大的判決,不單是用口去講,也吩咐他做一些象徵性的行動,嘗試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好對他們發出警告。這些行動包括:

  1. 吩咐耶利米以一條麻布帶子束腰,之後把它藏在幼發拉底河(寓意在巴比倫一帶)的磐石穴中,幾天後把它挖出來,這時帶子已破爛,毫無用處。帶子是人的貼身衣物,象徵子民與上帝有親密的關係,但上帝現在要把子民交在巴比倫的手中,讓他們被敗壞,因他們對上帝已毫無用處。(13:1-11)

  2. 到陶匠的家去,看陶匠用泥做的器皿在手中做壞了,就用它做別的器皿。象徵上帝就是陶匠,而猶大就像是一個做壞了的器皿,於是上帝照祂看為好的再做這器皿。(18:1-10)

  3. 去買陶匠的瓷瓶,在人前打碎那瓶。象徵上帝現在要打碎猶大,如同打碎瓷瓶一樣,上帝使他們被趕散,不再完整。(19:1-11)

  4. 讓耶利米看見有兩筐無花果在耶和華殿前,一筐是極好的無花果,一筐是極壞的無花果,前者比喻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大人,是上帝會保存的子民,後者比喻留在耶路撒冷或逃往埃及的人,是會被滅的。(24:1-14)

  5. 吩咐耶利米以木軛套在頸項上,比喻子民要聽從上帝的旨意,服在巴比倫王的軛下,服事他,就得存活。(27:1-13) 

五. 上帝對耶利米個人的吩咐

  1. 吩咐他不可在這地方娶妻,或為自己生兒育女,因為猶大快要被滅絕。(16:2)

  2. 當巴比倫王的軍隊圍困耶路撒冷時,上帝吩咐耶利米向叔父的兒子買亞拿突城的一塊地,並把買契放在瓦器裏,以便長久保存。寓意將來在這地必有人回來購置房屋、田地和葡萄園。(32:1-15)

  3. 吩咐耶利米在利甲族的人面前擺設盛滿了酒的碗和杯,但他們遵照祖先約拿達的吩咐不喝酒。上帝把猶大與利甲族相比,利甲族的人尚且懂得嚴守祖先的吩咐,但上帝的子民卻不遵守上帝的約。(35:1-19)

  4. 耶利米從耶路撒冷送信給被擄倖存的長老、祭司、先知,要他們建造房屋,開墾田園,娶妻生兒女,生養眾多,不可減少(29:1-23)。這意味他們將會在異地居住一段時間,不會很快回歸。在這信中,就寫有我們都很熟悉的安慰話語。

29:11 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這是耶和華說的。

29:12 你們呼求我,向我禱告,我就應允你們。

29:13 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

. 耶利米的宣講被拒

9:1 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水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

10:25 求你將憤怒傾倒在不認識你的列國中,傾倒在不求告你名的各族上;因為他們吞了雅各,不但吞了,而且滅絕,使他的住處變為荒涼。

15:1 耶和華對我說:「雖有摩西和撒母耳站在我面前,我的心也不顧惜這百姓。你把他們從我眼前趕出,叫他們出去吧!

耶利米有「哭泣的先知」這名號,一方面是因為他要目睹同胞的禍患和耶路撒冷被毀,另一方面是因子民拒絕接受上帝藉他所傳的信息,甚至要逼害他。耶利米曾為自己的同胞向上帝禱告,但由於百姓並沒有聽從他的信息,以致上帝對耶利米說,他不必再為子民代求,即使有摩西和撒母耳為他們代求,祂也不會顧惜百姓。

. 耶利米受逼害

18:18 他們說:「來吧!讓我們設計謀害耶利米;因為我們有祭司講律法,有智慧人設謀略,有先知說預言,都未曾斷絕。來吧!讓我們用舌頭攻擊他,不要理他一切的話。」

百姓拒絕接受耶利米宣講耶路撒冷將被巴比倫毀滅的信息,他們為了不想耶利米再宣講,就設計要謀害耶利米,好讓他不能再擾亂民心。在這卷書裏記載了耶利米至少有五次被囚:

  1. 在城門口被捕,囚在牢房,人誣告他有通敵之罪(37:11-15)

  2. 從牢房釋放出來,又被囚在護衛兵的院中(37:21)

  3. 囚在滿是淤泥的牢獄中(38:6)

  4. 再度從牢房中釋放,囚在護衛兵的院中,直到耶路撒冷被攻陷(38:28)

  5. 巴比倫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把他從耶路撒冷帶出來,在拉瑪把他釋放(40:1)

有一段敘事是記載百姓因懼怕巴比倫而想要逃往埃及,領袖們要求耶利米向上帝求問心意,並答應無論上帝說甚麼,他們都必定聽從。十天之後,耶利米回覆說上帝的話是要他們留在猶大地,就能安居,相反,如果他們下埃及,就必自招滅亡。但百姓和領袖指責耶利米說謊,不願聽從,仍舊去了埃及[2]。可見他們根本由始至終都沒有一顆真正聽從上帝的心,只是要按己意行事。(42章)

. 耶利米與約雅敬王

在這卷書裏記載了約雅敬王做的兩件惡事。第一,上帝吩咐耶利米取一卷書,把祂從約西亞王的日子起直到那日,所說攻擊以色列和猶大、並各國的一切話都寫在書上;耶利米於是命文士巴錄把那些話寫在書卷上。巴錄向眾百姓宣讀那書卷,眾官長把書卷留在以利沙瑪文士的房間裏,然後進院見王,把這一切話說給王聽。但約雅敬王用文士的刀把書卷割破,又丟在火盆裏燒了。這與當年他父親約西亞的反應剛好成了一個對照,約西亞修理聖殿時,在聖殿找到一卷律法書,當他聽到律法書上所寫的,就撕裂衣服,立志要使百姓回到上帝的律法。可惜的是,約雅敬不但沒有撕裂衣服,反而把書卷燒了。上帝吩咐耶利米再取一書卷,將猶大王約雅敬所燒的那卷書上原有的一切話寫在上面。第二,一位先知烏利亞奉耶和華的名說預言,他所說的與耶利米所說的完全一樣,烏利亞因懼怕約雅敬而逃到埃及,最後約雅敬把他捉拿回來並把他殺了。

. 耶利米與西底家王

相對於約雅敬,西底家較為願意聽耶利米說話,當耶利米被官長逼害時,西底家想要救他,但西底家為人懦弱,對當時朝庭中那些親埃及派的勢力不敢反抗。上帝曾藉耶利米向西底家說話,叫他不要指望埃及能替他打敗巴比倫,上帝的心意是要他歸順巴比倫王,那麼他和他的全家都必存活,耶路撒冷也不會被火焚燒。上帝又吩咐耶利米把木軛套在頸項上,象徵著猶大要服事巴比倫。但假先知哈拿尼雅取下耶利米頸項上的軛,把它折斷,說上帝兩年內必折斷巴比倫的軛。上帝於是說,哈拿尼雅折斷了木軛,卻換來鐵軛!哈拿尼雅不久就死了。

西底家曾與耶路撒冷的眾百姓立約,要他們宣告自由,釋放各人的僕人和婢女,此舉本是希望上帝出手解救耶路撒冷,免受巴比倫圍困,但當西底家知道埃及的軍隊正來支援時就反悔,叫那些被釋放得自由的僕人婢女回來,強迫他們仍為僕婢。此舉惹上帝發怒,宣布他們必被巴比倫所滅。西底家最後的結局非常悲慘,他被銅鏈鎖著被帶到巴比倫去,直到死的日子。於是猶大國覆亡,尼布甲尼撒焚燒耶和華的殿、拆毀了耶路撒冷四圍的城牆,又把百姓擄走了。

. 論列國

上帝立耶利米為猶大和列邦的先知,除了對猶大宣講信息之外,上帝也藉他向列國說預言,由46章至51章所論述的次序由南方至北方。這幾章反映的是上帝掌管列國,即使是那些不認識祂的國家也被上帝所使用,為的是要成就上帝管教及建立以色列國的心意。

  1. 南方:埃及(46:1-28)、非利士人(47:1-7)

  2. 東方(48:1-49:33):摩押、亞捫、以東、大馬士革、基達

  3. 北方:以攔(49:34-39)、巴比倫(50:1-51:64)

十一. 末後的盼望

1. 七十年後回歸[3]

上帝雖然讓猶大國亡於巴比倫,又讓百姓被擄到巴比倫,但祂應許說:「你末後必有指望,你的兒女必回到自己的疆土。」(31:17)上帝指出猶大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當七十年滿了之後,祂要懲罰巴比倫王和那國,祂會激起瑪代君王的心(也就是波斯帝國)把巴比倫毀滅,而我們從《以斯拉記》看見這個應許果然應驗,波斯王古列下詔讓猶大百姓回以色列地重建聖殿(拉1:1-3)。

2. 有一位大衛的苗裔作他們的牧人

23:3 我要從我趕他們到的各國召集我羊群中剩餘的,領他們歸回本處;他們必生養眾多。

23:4 我必設立牧人照管他們,牧養他們。他們不再懼怕,不再驚惶,沒有一個失喪的。這是耶和華說的。

23:5「看哪,日子將到,我要為大衛興起公義的苗裔;他必掌王權,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這是耶和華說的。

23:6 在他的日子,猶大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

上帝與大衛立了永約,應許大衛必有後裔作王直到永遠(參撒下7以及相關的查經摘要[4])。這普遍被看為是《先知書》裏應許彌賽亞將要來臨的預言,這情況在《耶利米書》裏也有出現,預言將有一位像大衛那樣的牧人會來領他們歸回,這位牧人也會牧養他們,使他們不再懼怕。

3. 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

《耶利米書》的主題是環繞猶大違背了他們與上帝所立的約,因著他們不肯悔改,以致上帝的審判臨到他們,他們背約的後果就是被趕離應許之地。然而,當審判過後,上帝的恩典仍然要臨到他們,上帝要挽回及建立他們。

耶31:31-40記載了上帝的應許,就是祂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的約。所謂「新約」自然是有別於之前的西奈山之約,但意思並不是把之前的約廢掉,而是要把祂與子民的約再次更新。至於這個新約的內容重點以及它與耶書亞跟信徒所立的「新約」的相似之處,將以下表作論述。

 

《耶利米書》31:31-40 所提到「新約」以及主耶書亞的成就

以下先論述《耶利米書》 31:31-40 所提到的「新約」的內容重點。

 

《耶利米書》 31:31-40有關「新約」的經文及重點

1

31:31「看哪,日子將到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的約。這是耶和華說的。

 

•      立約的時間:「日子將到」

•      立約的雙方:上帝作主動,祂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立新的約。

2

31:32這約不像我拉著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地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我雖作他們的丈夫,他們卻背了我的約。這是耶和華說的。

 

•      立新約的原因:西奈山之約已被以色列家和猶大家違背。

3

31:33 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這是耶和華說的。

 

•      與前約的不同之處:律法是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

•      與前約的相同之處:「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參利26:12)。

4

31:34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最大的都必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得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

 

約的基本特質:

1) 人認識上帝。認識( יָדַע yadaʿ)這個字在原文不單是指頭腦上的知識,而是個人與耶和華的一份親密關係。

2) 罪得赦免。在這份關係下,上帝應許要赦免他們的罪孽。

5

31:35 耶和華使太陽白晝發光,按定例使月亮和星辰照耀黑夜,又攪動大海,使海中波浪澎湃,萬軍之耶和華是他的名,他如此說:

31:36「這些定例若能在我面前廢掉,以色列的後裔才會在我面前斷絕,永遠不再成國。這是耶和華說的。」

31:37 耶和華如此說:「若有人能測量上面的天,探索下面地的根基,我才會因以色列後裔所做的一切棄絕他們。這是耶和華說的。」

 

•      立約之民永久長存:以色列的後裔不會斷絕,並要成為永遠的國。

6

31:38 看哪,日子將到,這城必為耶和華而造,從哈楠業樓直到角門。這是耶和華說的。

31:39 丈量的繩子要往外拉出,直到迦立山,又轉到歌亞;

31:40 拋屍的全谷和倒灰之處,並一切田地,直到汲淪溪,又到東邊馬門的角落,都要歸耶和華為聖;不再拔出,不再傾覆,直到永遠

 

•      約的保證:日子將到,聖城必被建造,不再傾覆,直到永遠。

我們從上帝子民的回歸,隱約看見《耶利米書》所應許的「新約」出現[5],然而要直等到耶書亞(耶穌)與信徒立新約的時候,我們才能從《新約聖經》中看到主耶書亞怎樣完美地成就這個應許。以下列舉一些《新約聖經》有關「新約」的經文並加以說明。

 

《新約聖經》有關「新約」的經文及重點

1

太 26:19 門徒遵照耶穌所吩咐的去預備了逾越節的宴席
太 26:28 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許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

林前 11:23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是從主所領受的。主耶穌被出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
林前 11:25 飯後,他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來記念我。」

弗 3:6 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裏,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為蒙應許的人。

 

•      立約的時間:耶書亞與門徒吃逾越節宴席時,指他要用自己的血立新約,所以當他在十字架上流血犧牲的時候,所立的新約就正式開始了。

•      立約的雙方:耶書亞作主動,與門徒立的,也是與所有相信他的人立的(包括猶太人與外邦人)

2

羅5:6 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在特定的時刻為不敬虔之人死。

來 8:6如今耶穌已經得了更優越的事奉,正如他作更美之約的中保;這約原是憑更美之應許立的。

 

•      立新約的原因:耶書亞按照上帝所定的時刻為世人被獻上為贖罪祭,為的是要成就一個更新的約,他也作了這個更美之約的中保。

3

來 9:12 他不用山羊和牛犢的血,而是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至聖所就獲得了永遠的贖罪。
來 9:14 何況基督的血,他藉著永遠的靈把自己無瑕疵地獻給上帝,更能洗淨我們的良心,除去致死的行為,好事奉那位永生的上帝。

約 14:26 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把一切的事教導你們,並且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

腓 2:13 因為是上帝在你們心裏運行,使你們又立志又實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

羅8:16聖靈自己與我們的靈一同見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

彼前2:9不過,你們是被揀選的一族,是君尊的祭司,是神聖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使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1)    與前約的不同之處

這約不是用山羊和牛犢的血立的,而是耶書亞用自己的血所立的,他作為一個無瑕疵的祭被獻給上帝,成就了永遠的救贖。他復活升天後,就差了聖靈來到我們裏面,聖靈就是真理的靈,讓我們明白耶書亞的教導,也在我們心裏作出引導,讓我們能行出耶書亞的教導。

2)    與前約的相同之處:「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聖靈住在我們裏面,印證著上帝給了我們子女的名分,我們有天國子民的身分。

4

約 17:3 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

約 17:26 我已讓他們認識你的名,還要讓他們認識,好讓你愛我的愛在他們裏面,我也在他們裏面。」太 26:28 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許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

羅 8:1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裏的人就不被定罪了。

 

約的基本特質

1) 人認識上帝。耶書亞讓人在他裏面,就能得以認識天父。我們藉子認識父,與他們有一份親密的關係,這是一份永遠的關係。

2) 罪得赦免。我們因主耶書亞的救恩得蒙救贖,罪得赦免。

5

約 6:39 差我來那位的旨意就是:他所賜給我的,要我一個也不失落,並且在末日使他復活。

約 10:28 並且,我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裏把他們奪去。

來 9:15 為此,基督作了新約的中保;因為他的死,贖了人在第一個約之時所犯的罪過,使蒙召的人能得著所應許永遠的產業。

 

•      立約之民永久長存:相信耶書亞的人永不會滅亡,並要得著永遠的產業。

6

林前 6:19 你們豈不知道你們的身體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上帝而來,住在你們裏面的。而且你們不是屬自己的人

啟 21:2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裏,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娘打扮整齊,等候丈夫。

 

•      約的保證:我們就是上帝的靈的居所,而在末後,新耶路撒冷將從天而降,上帝的子民將在天上與主耶書亞永遠在一起。

 

結語:上帝對立約子民的期望

從上帝揀選亞伯拉罕開始,祂就定意要藉著與人立約,去建立一班屬祂的子民,為的是要賜福他們,也給他們使命,讓他們作祂的見證人,在地上彰顯上帝的屬性,好叫全地的人都能認識祂,並被吸引到祂那裏。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會延續至他的後代(參創17:1-19),由亞伯拉罕傳至以撒,再由以撒傳至雅各,再由雅各的後裔──以色列民傳承。以色列民藉摩西作中保與上帝在西奈山立約,奠定了他們與上帝的關係,也就是上帝要作他們的王,他們要作上帝的子民,從此他們的生命要被上帝的教導所塑造去活出上帝的吩咐,以致他們能名符其實地被稱為上帝的子民,行事為人反映出上帝的形象樣式,讓世人能從他們的生命認出他們屬於上帝。

上帝尋得大衛這一位合祂心意的人,又藉著與大衛立約去堅立祂要把祂的國建立在地上的這心意,但可惜的是,自大衛之後,以色列的君王以至百姓的生命都沒有持久地謹守遵行上帝的吩咐、彰顯上帝的屬性。我們從《先知書》就看見上帝藉眾先知對君王和百姓說話,呼籲他們回到與上帝所立的約裏,但子民三番四次地頑梗悖逆,不斷活在罪中,以致上帝要興起外邦攻擊他們,把他們趕散到被擄之地,上帝連那曾歸在自己名下的聖殿也不顧惜。

然而,叫我們驚訝的是,即使子民一直違約,已不配作上帝的子民,上帝仍然主動要與他們立一個新的約,更預示這約更勝之前的約:祂會把律法放在子民心裏,他們每一個都會認識祂,上帝又應許這班在新約裏的子民要存到永遠。這約由啟動到成就都是出於上帝的恩典和憐憫,是人不配得,更不可以自誇的。

作為新約信徒的我們都知道,這約已藉耶書亞完美地成就,正如保羅所說,我們得以在這新約裏,全是上帝的恩典,因為是上帝去揀選人,也與人立約,為要與人建立關係:

林前 1:29 使凡血肉之軀的,在上帝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林前 1:30 但你們得以在基督耶穌裏是本乎上帝,他使基督成為我們的智慧,成為公義、聖潔、救贖

林前 1:31 如經上所記:「要誇耀的,該誇耀主。」

這裏所指的「經上所記」正是來自《耶利米書》9:23-24:

耶 9:23 耶和華如此說:「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力氣誇口,財主也不要因他的財富誇口;

耶 9:24 誇口的卻要誇自己有聰明,認識我是耶和華,知道我喜悅在世上施行慈愛、公平和公義。這是耶和華說的。

我們藉著主耶書亞認識天父,也認識到天父的屬性,祂「喜悅在世上施行慈愛、公平和公義。」透過綜覽《耶利米書》,我們了解到之前的約之所以需要被更新,是因為當時子民背棄了與上帝所立的約,他們的生命不再彰顯上帝的性情、不能向世人見證上帝。他們失敗了,那麼我們呢?我們的生命又是否有背棄主耶書亞所立的約?是否順服聖靈的引導去活出這些特質呢?我們是否有向人見證上帝的慈愛、公平和公義?求聖靈幫助我們,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也讓上帝的美善能藉著我們彰顯在人前,既表明我們是名符其實的信徒,也能將榮耀歸給天父。阿們。

 


[1] J. Daniel Hays, The Message of the Prophets,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10), 63.

[2] 傳統說,那些要逃到埃及的人也帶走了耶利米,而耶利米最後死在那裏。

[3] 七十年的計算方法有兩種說法:1) 由主前605年猶大人被擄至538年波斯王古列下詔容許猶太人回歸,約是七十年;2) 由主前586 猶大國被滅至主前516年聖殿重建落成,約是七十年。猶大人一共有三次被擄,第一次是在主前605年,約雅敬王時期;第二次是在主前597年,約雅斤王時期;第三次是在主前587年,西底家王時期。

[4] 《希伯來聖經》綜覽《撒母耳記下》:讓主耶書亞作我們一生的王

[5] 賽59:21耶和華說:「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我加給你的靈,傳給你的話,必不離你的口,也不離你後裔與你後裔之後裔的口,從今直到永遠;這是耶和華說的。」(另參54:10)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以賽亞書》40-66章:上帝的子民應怎樣面對受苦和逆境?

「安息日研經坊」(2021-5-8)《希伯來聖經》綜覽:《以賽亞書》40-66章(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 Wadi Qilt flash flood with waterfall, photo credit: BiblePlaces.com

今次我們會綜覽《以賽亞書》40-66章,並討論以下兩條問題:

  1. 《以賽亞書》40-66章記載上帝勸喻子民「回歸以色列地重建耶路撒冷」。試討論這主題跟《摩西五經》中的哪些事件有關?

  2. 《以賽亞書》40-66章所指的受苦僕人是以色列還是主耶書亞(耶穌)?這對我們來說有甚麼屬靈意義?

 

簡介《以賽亞書》40-66

上一篇《以賽亞書》1-39章的摘要已為《以賽亞書》全書作了簡介[1],所以這次只就40-66章作綜覽。《以賽亞書》39章到40章的背景已經從南國猶大覆亡之前的希西家時期(公元前第八世紀),直接跳到猶大亡國被擄後期與回歸的早期(公元前六世紀)。而內容是先知對在巴比倫和波斯帝國的統治下生活的以色列民的講論,內容是安慰和勸喻他們不要放棄,要明白上帝的旨意是帶領他們回歸以色列地,重建耶路撒冷和恢復聖殿的敬拜。當中上帝又說明是祂興起波斯王居魯士(或譯古列)去讓他們回歸以色列地,為要子民理解並學習在受苦中仍然要依靠祂。對比以敘述為主的1-39章,40-66章則運用了更多希伯來詩歌的體裁,並有四首普遍被學者認為是「僕人之歌」的記述(42:1-4、49:1-6、50:4-7、52:13-53:12);語調就從較嚴厲的警告和審判的講論,變為更語重深長和帶著憐恤的安慰、勸喻和應許的話。上回已經解釋過有關《以賽亞書》的作者是誰這問題(見註1),我們大概可稱40-66章為第二以賽亞的作品(或再細分40-55章為第二以賽亞;56-66章為第三以賽亞)。以下的大綱沿用上回所參考的猶太研讀本聖經[2]

I. 審判與感恩

a. 審判猶大和耶路撒冷(1:1-5:30)

b. 上主呼召以賽亞(6:1-13)

c. 以馬內利(7:1-12:6)

II. 列國的問題(13:1-27:13)

III. 六禍(28:1-35:10)

IV. 與希西家相關的事件(36:1-39:8)

V. 神蹟的拯救(40:1-48:22)

VI. 受苦僕人

a. 僕人的使命(49:1-52:15)

b. 僕人的犧牲(53:1-12)

c. 僕人的拯救應許(54:1-59:21)

VII. 新天新地(60:1-66:24)

 

綜覽《以賽亞書》40-66

A. 神蹟的拯救(40-48章)

賽40:1 你們的上帝說:「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נַחֲמ֥וּ נַחֲמ֖וּ עַמִּ֑י

賽40:2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向它宣告,它的戰爭已結束,它的罪孽已赦免;它為自己一切的罪,已從耶和華手中加倍受罰。」 

賽40:3有聲音呼喊著:「要在曠野為耶和華預備道路,在沙漠為我們的上帝修直大道。

賽40:4 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陡峭的要變為平坦,崎嶇的必成為平原。

賽40:5 耶和華的榮耀必然顯現,凡有血肉之軀的都一同看見,因為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 

第二以賽亞一開始就道出信息的重點,就是要安慰被擄中的子民(40:1),讓他們明白他們的罪孽已被赦免,因他們已經加倍被罰(40:2),這是過於他們當受的。這段以詩歌的平行句指出上帝要帶領他們回歸,就在「曠野」和「沙漠」那樣的艱難處境中,他們要預備好跟隨上帝的帶領,走耶和華的道路(40:3-4),因為上帝沒有放棄子民,祂要向他們彰顯自己的榮耀。

賽40:6 有聲音說:「你喊叫吧!」我說:「我喊叫甚麼呢?」凡有血肉之軀的盡都如草,  他的一切榮美像野地的花。

賽40:7 耶和華吹一口氣,草就枯乾,花也凋謝。百姓誠然是草;

賽40:8 草必枯乾,花必凋謝,惟有我們上帝的話永遠立定。 

賽40:9 報好信息的錫安哪,要登高山;報好信息的耶路撒冷啊,要極力揚聲。揚聲不要懼怕,對猶大的城鎮說:「看哪,你們的上帝!」

先知的講論同時也道出被擄的人的心聲,他們認為自己沒有盼望和出路,其血肉之軀就如花草一樣轉眼消逝(40:6)。其實被擄受苦的人有這份失望的心情是絕對可以理解的,就如我們在經歷苦難或不順境,也可能曾質疑上帝是否真實存在、上帝是否看顧作為子民的自己等等。不過先知繼續指出,如果單用人的眼光來看,百姓的生命的確誠然如花草般脆弱和短暫,但只要靠著上帝永恆不變的話語,就能有堅定的信念和盼望!(40:7-8)而這就是好消息(或福音),因為上帝表明祂要帶領被擄的子民回歸,用行動來作他們的王、他們的上帝,祂也要眷顧和重建耶路撒冷(錫安)。而在《新約聖經》中,福音書的作者引用這個好消息來指天國近了,意思就是上帝要來作王掌權,祂的國度現要臨到,所以子民要馬上悔改回轉歸向祂!(參可1:3-4及其平行經文)

賽 40:26 你們要向上舉目,看是誰創造這萬象,按數目領出它們,一一稱其名,以他的權能和他的大能大力,使它們一個都不缺。 

賽 40:27 雅各啊,你為何說,以色列啊,你為何言,「我的道路向耶和華隱藏,我的冤屈上帝並不查問」 ?

賽 40:28 你豈不曾知道嗎?你豈未曾聽見嗎?永在的上帝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他不疲乏,也不困倦;  他的智慧無法測度。

……

賽 40:31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先知勸喻子民要仰望上帝,因為祂是萬有的創造者,意思是祂既然有能力創造,就必然有能力扭轉和改變一切,因此上帝可以超乎他們的想像去帶領他們回歸,成就祂的旨意(40:26)。但子民當時仍然心存疑惑、灰心喪志,認為上帝不再理會他們的冤屈和苦情(40:27),所以先知續指,上帝並非不知道,反而是他們不知道上帝其實有多大的能力,不理解上帝可以讓神蹟出現,扭轉他們的景況。先知指,只要他們一心願意順服等候耶和華的帶領,就必定能重新得力,甚至如上帝那樣有能力、不疲乏(留意40:28和40:31的平行)。可以說,當時以色列民因被擄的經歷而失意,並不明白上帝要他們回歸重建耶路撒冷這美意。

賽 41:2 東方興起一人(也就是 Cyrus 居魯士/古列),憑公義召他來到腳前?將列國交給他,使他管轄列王,把他們如灰塵交與他的刀,如風吹的碎秸交與他的弓?

……

賽 41:8 惟你以色列,我的僕人,雅各,我所揀選的,我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

賽 41:9 你是我從地極領來,從地角召來的,我對你說:「你是我的僕人;我揀選你,並不棄絕你。」  

上帝要子民相信他,等待神蹟出現,就是祂所興起東方的波斯王居魯士(古列)(41:2、45:13、46:11;上帝甚至稱他為牧人和受膏者;44:28、45:1)會容讓他們從亡國被擄中回歸重建耶路撒冷。考古的發現支持居魯士讓以色列民回歸的說法[3],不過《聖經》要強調的卻不是居魯士如何厲害、對俘虜有憐憫,或是有能力去建立和管治波斯帝國等等,而是表明居魯士也只不過是上帝所命定和所膏立(分別為聖)去使用的人,為要成就祂的旨意而已。所以,經文的重點仍然是要說服被擄的以色列民要明白和順服上帝的心意,從而願意信靠、聽從和配合祂的工作。為此,上帝提及他們是「我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等親愛的話來勸喻他們(41:8),而且強調唯有以色列民才是祂的僕人,是祂所揀選和不會棄絕的(41:8-9)。祂安撫被擄的子民不要懼怕前路,要明白上帝要召他們回歸的心意其實是為他們好,祂會樂意按公義去扶持他們。可以說,我們熟悉的這句鼓勵人心的金句「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幫助你,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41:10)從上下文所指的意思,是上帝帶領人所要走的路雖然看似困難,但祂希望人能放心去信靠和跟隨祂。

賽 42:1 看哪,我的僕人(עַבְדִּי֙ āvadimy servant[4],我所扶持、所揀選、心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מִשְׁפָּ֖ט 公平、公義)傳給萬邦。

賽 42:2 他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

賽 42:3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他憑信實將公理(מִשְׁפָּ֖ט傳開。

賽 42:4 他不灰心,也不喪膽,直到他在地上設立公理(מִשְׁפָּ֖ט;眾海島都等候他的訓誨。 

第一首「僕人之歌」(42:1-4)沒有清楚說明當中的僕人是誰,但從上下文可見,上帝至今只提及過以色列(或雅各)是祂的僕人、是祂所揀選的。不過,這裏所指的僕人卻是上帝所喜悅的,並指他會把公義和公平(公理)傳給萬邦,所以一方面這不太可能是當時亡國被擄的以色列民,但另一方面這句原文的動詞是用完成式(Qatal)來表達「我的靈賜給他(נָתַ֤תִּי רוּחִי֙ עָלָ֔יו」,反映說這句話時,這人已經出現,可以估計,他或許是被擄的以色列民中一位能夠聽從和順服上帝的呼籲、帶領子民回歸的民中領袖(有可能是所羅巴伯、以斯拉),甚或是被上帝膏立使用的波斯王居魯士。無論如何,靠著上帝聖靈的引領,這僕人能夠被上帝使用帶領被擄的以色列民成就上帝的心意。

經文接著指這僕人「不喧嚷,不揚聲」(42:2),可指他不會高舉自己的主張,而「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42:3)則代表他滿有上帝的心腸,會憐憫和給予人機會。上帝更會「使他成為萬邦之光」(42:6)和「開盲人的眼,領囚犯出監獄,領坐在黑暗中的出地牢。」(42:7)這在當時對上帝失去信心的被擄子民而言,就是他們在黑暗中得到這位僕人領袖的幫助,以致可以不再留在被擄之地,能夠從黑暗中找到光明(要留意從地理上看巴比倫和波斯帝國所處的兩河流域生活會比迦南地更為豐裕,而他們也已經安頓,所以當時他們要離開回歸貧乏的錫安其實並不容易,只是如果繼續留在當地的話就是攔阻上帝成就祂的旨意,在屬靈上可說是處於黑暗)。而這些明白在耶書亞(耶穌)時代更被看為是對彌賽亞的描述,所以《馬太福音》引用以上賽42章的經文並解釋這些描述都要應驗在耶書亞(耶穌)身上(太12:18-20),指他讓當時的人從黑暗中得到光照。要留意,雖然《新約聖經》把這僕人指向主耶書亞,但第二以賽亞本身也用「誰比我的僕人眼瞎呢?誰比我所差遣的使者耳聾呢?誰瞎眼像那獻身給我的人?誰瞎眼像耶和華的僕人呢?看見許多事卻不領會,耳朵開通卻聽不見。」(42:19-20)等描述去指出這僕人的不完美,所以如果直接把這第一首僕人之歌直接指向主耶書亞,就會有點不太合理。就此筆者建議繼續用「象徵性成就」(Typological fulfillment)的方式來理解,就是昔日這僕人曾怎樣帶領被擄的子民從屬靈的黑暗中得著光照,後來耶書亞也照樣帶領他當代活在屬靈黑暗中的人得著真理的光。換句話說,這既是指向昔日第二以賽亞年代的人物,也是指向耶書亞如何完美地成就這種「屬靈的光照」。這樣「多重成就」的理解讓兩種解釋都同時成立,沒有牴觸,就是既能不抽離第二以賽亞年代的處境以及那僕人是不完美的描述,也同時按《新約聖經》的理解應用在耶書亞身上,明白他更美地成就了這位第二以賽亞所指的上帝僕人的角色和事奉。

之後經文曾刻意描述波斯王居魯士是上帝所喜悅,會發命令建造耶路撒冷的那位(44:28-45:1),而經文指上帝提名召居魯士,他雖不認識祂,但上帝也加給他名號,是出於上帝的僕人雅各、祂所揀選的以色列(45:4),所以可以說,上帝所作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被擄的以色列民。祂表明要使公義和救恩臨近被擄的子民(46:13),就是要審判巴比倫的高傲和她對被擄的以色列民的無憐憫(47:1-6),並吩咐子民要從巴比倫中出來,明白這是耶和華對子民的救贖。(48:20)

總的來說,上帝安慰被擄的子民並教導他們仍然要信靠祂,他們雖然受苦,但上帝給予他們僕人的身分,讓他們可以在受苦中仍然對上帝有信心,能透過順服祂去成就祂的心意。而上帝帶領他們回歸重建的神蹟,將要透過祂興起的居魯士去實現,以及祂對巴比倫的審判而達成(48章)。 

B. 受苦僕人

i. 僕人的使命(49:1-52:15

第二首「僕人之歌」(49:1-6)續指以色列是上帝所選召的僕人(49:1、3、5、6),並指「使以色列中蒙保存的人歸回;然而此事尚小,我還要使你作萬邦之光,使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49:6)就是說上帝的目的並非單單止於子民能夠經歷拯救和回歸,而是要他們能夠被上帝大大使用去為祂作見證,讓世人認識上帝的救恩。可以說,雖然子民經歷過困苦和艱難,但這些審判和管教只是經歷上帝的過程而並非終點,上帝不是要棄絕他們而是要再次憐憫和安慰他們,並讓他們從中見證上帝拯救的大能和祂對人的憐憫看顧。不但如此,他們所經歷的拯救同樣也只是跟隨上帝的一個過程,而並非終點,所有願意順服和事奉上帝的人都是祂的僕人,可以被祂使用去發光和傳揚祂(49:13)。

第三首「僕人之歌」(50:4-7)進一步指出,作為僕人有主耶和華所賜受教者的舌頭,使他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50:4),也就是甘願吃苦去被上主使用。「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人拔我兩頰的鬍鬚,我由他拔;人侮辱我,向我吐唾沫,我並不掩面。主耶和華必幫助我,所以我不抱愧。我硬著臉面好像堅石,也知道我必不致蒙羞。」(50:6-7)更加表明這僕人是甘願受苦、受人凌辱也堅持到底的心志,即使面對任何困難也深信上帝必會幫助自己。可以說,這裏所描述的僕人有著極為理想的僕人心態,對耶和華有極強烈的委身和信心。而在這僕人之歌前後的兩段經文50:2-3和50:9-11,所描述的內容就彷如《出埃及記》中對出埃及、十災情景的描述,反映現在順服上帝離開被擄之地回歸耶路撒冷的這事,就如昔日上帝用十災審判埃及,擊打埃及的偶像神明,好拯救自己的子民過紅海出埃及那樣,為的是要讓當時的法老和整個世界知道耶和華是何等偉大。可以說,以色列雖然受苦,但只要有受苦僕人的心志,不是為了自己的好處才去信靠上帝,就能在受苦中更體貼上帝的心意和成就祂的計劃,有機會可被上帝使用他們所受的苦去見證祂大能的拯救。

賽52:1錫安哪,興起!興起!穿上你的能力!聖城耶路撒冷啊,穿上你華美的衣服!因為從今以後,未受割禮、不潔淨的必不再進入你中間。

賽52:2耶路撒冷啊,抖去塵埃,起來坐在王位上!被擄的錫安哪,解開你頸上的鎖鏈! 

賽52:3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白白地被賣,也必不用銀子贖回。」

賽52:4 主耶和華如此說:「先前我的百姓下到埃及,在那裏寄居,末後又有亞述人欺壓他們。」

賽52:5 我的百姓既是白白地被擄,如今我在這裏做甚麼呢?這是耶和華說的。轄制他們的人歡呼,我的名終日不斷受褻瀆,這是耶和華說的。

賽52:6 因此,我的百姓必認識我的名;在那日,他們必知道說這話的就是我。看哪,是我!」 

上帝在52章應許「錫安/耶路撒冷」不再被外邦所侵佔(52:1),這裏所指的「錫安/耶路撒冷」其實是被擄的子民(52:2),而用「錫安/耶路撒冷」來隱喻的目的,估計是要表明上帝仍然與被擄的子民同在(就像聖殿在其中一樣;52:9-11)。而祂的子民「白白被賣、白白被擄」(52:3、5),意思是他們原先因為自己的罪而被上帝管教,但現在他們已受苦過於所當受的。他們因著列國的欺壓,以致上帝要出手扭轉,重新確立祂與子民的關係(52:6)。

總的來說,上帝的僕人在受苦中對苦難有更豐富的屬靈領會,就是在受苦中不要灰心喪志,反而更要順服信靠那位公義的上帝,因為祂會為自己所面對的不公義平反,並且期望自己的僕人能夠被祂使用。而僕人要做的,是甘願透過受苦(甚至是過於應受的苦),去見證上帝的大能和拯救。

ii. 僕人的犧牲(53:1-12

第四首「僕人之歌」(52:13-53:12)記述上帝的僕人要面對極大的苦困,甚至要犧牲生命去為上帝的子民贖罪。我們可能馬上直接連繫他為主耶書亞,但如果放回在第二以賽亞的處境裏,他就是被擄的以色列民。上帝期望他們(或他們中間有領袖)能夠在極大的困難和壓力中堅持忍耐、甘願受苦去事奉上帝,也要有心志甘願犧牲自己的性命去達成上帝渴望子民回歸耶路撒冷。這解釋了被擄的以色列民作為上帝眼中的僕人要白白受苦,其意義包括了要成就上帝拯救的應許,為所有的以色列人贖罪等等。雖然回歸最終的確發生,但我們未能肯定在被擄的人當中,是否真有人能夠做到53章所指對「受苦僕人」的要求,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主耶書亞是那位更完美的僕人,就如《彼得前書》所指,耶書亞不但成就《以賽亞書》這段經文,擔當了我們的罪(彼前2:24),他更是我們作上帝僕人的榜樣(彼前2:21),讓我們明白怎樣去愛上帝和學習為祂所愛的人而犧牲自己,學習更多放下自己。

iii. 僕人的拯救應許(54:1-59:21

先知在54章的開始把耶路撒冷比喻為不懷孕、不生育的、被遺棄的婦人,但她竟然有了比常人更多的兒女,因此將會從悲哀變為喜樂(54:1)。因著被擄的緣故,錫安變得凋零、被藐視和棄絕,但上帝會徹底逆轉改變這情況,使荒廢變成有人居住,並且不再讓她抱愧受辱(54:3-7)。這表明上帝帶領子民回歸的應許將要實現,經文甚至形容耶路撒冷城將會有珠玉和寶石鋪砌,以表達出上帝對子民的愛就如丈夫為妻子送禮裝飾一樣(參啓21章的新聖城耶路撒冷)[5]。上帝表明祂的話絕不會徒然,以致子民必定可以經歷上帝眷顧的喜樂(55:11-12)。

到了56章經文突然把話題轉到「守安息日、獻祭、聖殿(被稱為萬民禱告的殿;56:7),並歡迎外邦人的加入被趕散的以色列(56:8)」,這表明子民回歸以色列地的耶路撒冷,恢復聖殿的敬拜,並容讓敬畏上帝的太監和外邦人也可一同敬拜上帝(56:3)[6]。而這容讓外邦人加入的觀念,更與《新約聖經》的教導相符(福音可以傳向外邦,源於徒10章的彼得與哥尼流事件)。如這類的教導,在其他《希伯來聖經》書卷並不常見,難怪《以賽亞書》極受《新約聖經》作者的歡迎,常被引用。然而,當時原本在耶路撒冷的牧人領袖在先知的筆下看來邪惡,他們的問題包括:偏行己路和人人追求自己的利益(56:11)、不記念義人(57:1)、叛逆和虛謊(57:4)、拜偶像(57:6-7)、在禁食的時候仍然追求私利、剝削為你們做苦工的人(58:3)、紛爭興訟並以兇惡的拳頭打人(58:4)等等。故此,上帝厭惡他們虛假的禁食。可以說,因著耶路撒冷當地的這些邪惡和問題,上帝的子民回歸當地後也並不代表能輕鬆地生活。不過上帝因為愛惜耶路撒冷,並不喜悅聖殿的敬拜淪為行禮如儀之舉,所以祂必會施行醫治和公義的審判,讓屬靈上飢餓和困苦的人得到憐憫和滿足,讓當中的黑暗得到光照。

也就是說,雖然回歸的子民要因為順服上帝而受苦,而他們返回耶路撒冷後也因為當地領袖的問題而要面對生活的困難,可是上帝必然會出手拯救,幫助他們解決耶路撒冷當中的不義(59章),最後更應許有一位救贖主來到錫安(59:20)和子民立約。由此可見,上帝的子民按照上帝的旨意回歸耶路撒冷,但這並不代表人生從此會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然而經文帶出的是,當子民甘願受苦去回應上帝的帶領,雖然前面的路極為艱鉅和問題眾多,但上帝的應許必然應驗,祂必拯救自己的子民到底。

C. 新天新地(60:1-66:24

賽60:1 興起,發光!因為你(單陰;妳)的光已來到!耶和華的榮光發出照耀著你(妳)

59章結束所指的救贖主將會帶來極大的拯救,他帶著耶和華的榮光照耀耶路撒冷(60:1當中的妳指耶路撒冷),即使黑暗籠罩大地,幽暗遮蓋萬民,他也能光照一切,甚至吸引列國(60:2-3),而且有外邦人要來建立她(60:10);她的城門必時常開放,使人將列國的財物帶來歸她,他們的君王也被牽引而來(60:11),甚至上帝指耶路撒冷的居民會全部成為義人,並永遠得地為業等等。這明顯是極其誇張的說法,把耶路撒冷描寫成新天新地一樣。有關這位救贖主的描述,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彌賽亞經文(61:1-3)所表明會帶來徹底更新、拯救和盼望的那位(參路4:18-19有關主耶書亞的成就)。這情況在《以賽亞書》的歷史處境裏難以看見,因為這與《以斯拉記》3:12所指見過先前那殿的長老的失望並不相符(另參該2:3有關聖殿從前的榮耀),因此這裏看來並非「象徵性成就」的情況,在當時並未曾發生,而是單單預言彌賽亞時代的新耶路撒冷的景況。

而上帝應許不會姑息錫安(耶路撒冷)的邪惡,他為要帶來拯救,惡人就必須被懲治,也就是必須施行公義審判,好讓人看見上帝的榮耀(62:1-2)。接著63和64章分別提及對外和對內的審判。當中以東往往代表敵對以色列的外邦勢力(63:1),以致上帝必須報仇(63:4-6),以成就對以色列的拯救(63:6-8)。而對內,祂也要處理聖城錫安的惡和祂不喜悅的事(65:11-12),最終讓祂的僕人可以歡喜快樂(65:13-14)。這時先知再次提及那完美、和諧共處的時代將要出現,就是「野狼必與羔羊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 蛇必以塵土為食物;在我聖山的遍處,牠們都不傷人,也不害物」的景況(65:25),這跟賽11章所記的彌賽亞時代平行。最終上帝所造的這個新天新地、祂的子民和他們的名號將要長存。

由此可見,被擄的以色列民要回歸耶路撒冷雖然要面對各類的艱苦和不如意,但他們所受的苦並不徒然,因為那是上帝拯救計劃的藍圖,表明了上帝將來要徹底地除掉邪惡和不義、拯救所有聽從祂的子民、建立永存的新天新地。

 

「回歸以色列地重建耶路撒冷」跟《摩西五經》中有關的事件

A. 出埃及:《五經》中與被擄回歸相關的事件最明顯的莫過於《出埃及記》中首15章記載,就是子民離開被轄制不能敬拜上帝的埃及地,經歷上帝的大能、十災的審判和紅海的分開而經歷神蹟般的拯救,並以應許地為目標(這也跟當年亞伯拉罕因飢荒下埃及然後回到迦南地的方向一致)。然而出埃及與子民被擄回歸有些不太相關的地方:1)出埃及的子民落在埃及地並非因為他們犯罪,但以色列民原先亡國被擄卻與他們犯罪有關;2)出埃及是成就以色列民的祖宗亞伯拉罕多年前的應許(創15章);但在以賽亞的年代,那是直接向當代被擄和回歸的以色列民作出應許;3)出埃及的時候,是子民的哀聲上達於天,但《以賽亞書》所記的被擄回歸是上帝主動提出要安慰他們的。

B. 亞伯拉罕、利百加、雅各:其實《創世記》的幾位先祖和先祖母都有從兩河流域前往迦南地的信心經歷。先是亞伯拉罕首次離開本地、本族、父家的信心之旅(創12章),然後是利百加憑信心跟亞伯拉罕的老僕人前往迦南地嫁給以撒(創24章)。不過跟出埃及的情況一樣,兩者都並非因犯罪以致住在當地。最後是雅各從拉班那裏歸回,他的確是因得罪了哥哥以掃因而被逼逃往哈蘭(情況有點像得罪了上帝而要被擄一樣),而他也因著信服上帝的帶領,成家立業後就歸回應許地(創27:42-28:5;31:11-18)。

C. 伊甸園:這本來是讓人與上帝同在和永遠活著的樂土(創3:22),但因為人的罪而導致他們被上帝驅逐出去。而猶太人有一個觀念稱為“Tikkun Olam”(字面意思是「修復世界」),首次出現在早期拉比文獻的米示拿(m.Gittin 4.2)。雖然現代的猶太人會對此有各種不同的理解(例如:改善人權、民主、自由、福利等等),但回到《聖經》的角度來看,它的意思就是回歸伊甸園,即回到昔日人沒有犯罪之前,那種可與上帝親密同在的完好關係裏。如果以色列民的亡國被擄就如昔日亞當夏娃因罪而被驅逐出伊甸園的話,那麼以色列民的回歸就如他們回歸伊甸園的情況了,而這需靠賴我們的主耶書亞所成就的救恩才能達至。

 

受苦僕人是以色列還是主耶書亞(耶穌)?這對我們來說有甚麼屬靈意義?

誠如上文多處論述,按照《以賽亞書》的上下文,我們較應解釋這僕人為上帝所揀選和喜愛的「以色列」[7]。而無論這「以色列」是指以色列民的整體、子民中被上帝使用的某位領袖、或是上帝心目中對以色列民作為僕人的理想期望,許多有關這個僕人的講論都可以從「象徵性成就」的理解來看,就是這些經文會再次應驗在主耶書亞身上。而不同的只是,耶書亞是那位完美的僕人。無論如何,「受苦的僕人」提醒我們不要只著眼於自己所受的苦和不愉快的感受,更要明白上帝可以怎樣更大地使用自己和讓所經歷到的困難變得更有意義(例如可以安慰那些與自己同樣受苦的人)。

另外,從第二以賽亞的講論,我們可以清楚理解上帝對祂僕人的期望,就是要有甘願受苦、犧牲去被上帝使用的心志,勇於為其他上帝子民而擔當,並帶領子民去成就和活出上帝的心意。這提醒我們如果要被主使用,就要有願意為主受苦的心理準備。而對被擄回歸的以色列民而言,他們順服上帝的旨意回歸耶路撒冷,作上帝的僕人,並不等於他們到達耶路撒冷後就會毫無困難。這提醒我們願意順服作主的僕人去聽從祂,並非為了個人的順境或好處,意思就是我們對上帝的順服,是建基於祂是上帝,我們是僕人,而不是出於功利的心態去計算自己是否得益。這情況就如以賽亞蒙召被差遣的時候,明知道百姓是心蒙油脂,耳朵發沉,但仍然願意事奉上帝,傳講上帝的話,直到城鎮荒涼,無人居住為止(6:10-11)。以賽亞的事奉未必會為他帶來甚麼成就、滿足和順利(甚至帶來痛苦與失望),然而因為這是上帝的旨意就樂意甘願踏上事奉的路。而主耶書亞也沒有兩樣,他在客西馬尼的禱告就是求父拿走苦杯,但不要按照他自己的意思,要按天父的意思。

 

結語:上帝的子民應怎樣面對受苦和逆境?

《以賽亞書》40-66章記載上帝怎樣安慰亡國被擄的以色列民,當時他們大概因為亡國而對上帝失去信心和盼望,但上帝勸喻他們不要因為所受的苦而放棄和不再信靠祂。就是即使受苦也要明白上帝的心意和繼續順服祂,在不如意中仍然願意作上主的僕人,為有分去成就祂要帶領子民回歸重建耶路撒冷的計劃而滿足。可以說,上帝在教導自己的子民怎樣在受苦中自處、找回自己的身分角色和召命、明白上帝的公義(包括對子民的管教和為子民多受的苦作平反),並且不再是因為追求順利才去信靠主、也不是為了有好處而去事奉主,而是單單因為祂就是上帝。另外,子民需要學習以上帝的角度去看所承受的痛苦,明白受苦中更多的屬靈意義,以致可在苦難中見證上帝和被祂使用。而從上帝安慰被擄的以色列民來看,今日我們即使被主管教,上帝也從來沒有放棄我們,祂只是要讓我們在管教過後可再次被祂興起和使用。所以我們不應氣餒和只著眼於自己面前所受的痛苦,反而更要從苦難中學會順服、明白可怎樣在痛苦中仍然見證上帝,再次得蒙祂的喜悅,成為上帝可以使用的僕人。

以下是40-66章經文大綱的倒影結構:

A. 安慰,安慰我的百姓(40:1-31)

B. 將來的的審判(41:1-29)

C. 耶和華僕人的角色(42:1-25)

D. 以色列蒙救贖,脫離巴比倫的手(43:1-45:25)

E. 對巴比倫的審判(46:1-47:15)

F. 以色列的獲釋放與歡欣(48:1-52:12)

X1. 受苦的僕人(52:13-53:12

X2. 耶路撒冷被重新建立(54:1-17

F’. 呼籲百姓信靠神(55:1-13)

E’. 外邦人加入神的家庭(56:1-8)

D’. 概述以色列的罪(56:9-57:21)

C’. 呼籲百姓要真正行義(58:1-14)

B’. 以色列的罪與神的拯救(59:1-21)

A’. 神復興的高潮(60:1-66:24)

從結構的中央位置可見,「受苦的僕人」與「耶路撒冷被重新建立」既重要也相關。事實上,如果沒有甘願受苦回歸的僕人以色列民,就不可能出現耶路撒冷的重建。同樣,沒有主耶書亞的犧牲,也不能建立天上的耶路撒冷,去讓我們得著上帝永遠的同在。求主幫助我們能以主耶書亞為榜樣,不是單在安逸中才可以信靠和事奉上帝,而是可以為上帝和別人去作受苦的僕人,樂意作出更多和更大的承擔,就是懂得從天父的角度去看見苦難中的意義,在困境中仍堅持順服主,作祂喜悅的僕人,為要有分成就祂的旨意。

 


[1]《以賽亞書》1-39章的綜覽

[2]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482。

[3] 考古出土的居魯士(古列)圓柱/銘筒(Cyrus Cylinder)記載公元前539年他使巴比倫亡國,並宣布重建巴比倫城的政策,包括讓人回歸敬拜自己信奉的神明。

[4] 名詞「僕人」的屬性雖然是「單陽」(masculine singular),但不一定指一個人,也可是一個集合名詞(collective noun)用於表示整體以色列民,這就如經文互通地用「雅各」和「以色列」來指以色列民的整體。

[5] 《以賽亞書》常用婦人來比喻以色列和耶路撒冷(參49:14-26;50:1-3),這與教會是基督的新婦這個比喻平行。

[6] 原本太監和外邦人都不准進入耶和華的會。(見民18:4、7;申23:1-3)。

[7] 例如參41:8、41:9、42:1、42:19、43:10、44:1-2、44:21、45:4、48:20、49:3、63:17等。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以賽亞書》1-39章:從上帝的管教中學會依靠祂

「安息日研經坊」(2021-4-24)《希伯來聖經》綜覽:《以賽亞書》1-39章(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以賽亞像(fresco painted by Michelangelo and his assistants for the Sistine Chapel in the Vatican between 1508 to 1512)

今次我們會簡介《後先知書》和《以賽亞書》,綜覽《以賽亞書》1-39章,並討論以下兩條問題:

1.《以賽亞書》第1章是這卷書的引言。試從這一章指出當時上帝的子民在屬靈上最大的問題是甚麼?

2.《以賽亞書》2:1-4、9:6-7、11:1-10、28:16-17等經文是否與耶書亞(耶穌)的彌賽亞身分有關?無論是或不是,這些經文對《以賽亞書》當代的人有甚麼意義?

 

簡介《後先知書》

《希伯來聖經》的《先知書》共有八卷,前四卷是從《約書亞記》到《列王紀》,被稱為《前先知書》,我們在綜覽《約書亞記》時已簡介過了[1];而後四卷是《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十二先知書》,被稱為《後先知書》。如果與基督新教的《舊約聖經》對照,它們其實屬於我們較熟悉的《大小先知書》(參以下兩表)。留意《大小先知書》這稱呼其實是按篇幅的長短而定,與該書卷的重要性和時序無關,但因名為「大小」就容易讓人誤以為有較重要和較次要之別。《希伯來聖經》把《先知書》分為「前和後」就不會產生這誤會,也更像部分《新約聖經》裏的書卷用前和後的分法(例如:《提摩太前後書》、《彼得前後書》等)。

《希伯來聖經》書卷分類:

《希伯來聖經》書目:

妥拉/律法(5)

創、出、利、民、申

先知書(8)

前先知書:書、士、撒、王

後先知書:賽、耶、結、十二先知[2]

著作/聖卷(11)[3]

詩、箴、伯、五小卷(歌、得、哀、傳、斯)、但、拉、尼、代

《舊約聖經》書卷分類:

《舊約聖經》書目:

摩西五經(5)

創、出、利、民、申

歷史書(12)

書、士、得、撒上、撒下、王上、王下、代上、代下、拉、尼、斯

詩歌智慧書(5)

伯、詩、箴、傳、歌

先知書(5+12)

大先知書:賽、耶、哀、結、但

小先知書:何、珥、摩、俄、拿、彌、鴻、哈、番、該、亞、瑪

無論用《大小先知書》或《後先知書》的稱呼,其共通主題都是針對當代以色列君王和子民的屬靈問題而發出審判和拯救的信息,那些問題主要可分為三類:1)拜偶像、依靠別國(亞述、埃及)的勢力而不依靠上帝;2)社會上的不公義、欺壓孤兒寡婦、流無辜人的血、以權謀私和貪污等等;3)利用宗教的外表去掩飾內裏邪惡的虛假行徑。當中各書卷的主題和針對的問題重點略有不同,有時涵蓋全部三類問題,但有時只強調某一、兩類。無論如何,《先知書》的內容信息主要有三個重點[4]

1)警告:你們(以色列/猶大)經已毀約,因此要馬上悔改;

2)審判:如果不悔改就會帶來審判,就是上帝使用列邦而作的審判;

3)盼望:然而在審判過後仍有盼望,日後得以復興與重建(包括以色列/猶大以至外邦,當中亦提及有關彌賽亞的預言)。

而信息的主旨,是要指出上帝子民的罪、警告其後果、勸喻他們離開各種罪行、歸回妥拉(律法和盟約)所定的標準、敬拜上帝、遵行祂的道、單單信靠和依靠祂。在過程中,先知會指出上帝子民的核心問題是因為他們離棄信靠上帝,違背祂的吩咐,與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和愛鄰如己的教導背道而馳,以致上帝要管教、施行審判和刑罰,為要挽回子民,讓他們能早日回轉悔改,可以得救而不會永遠失去與上帝的關係。而作為上帝的代言人和子民的一分子,先知一方面代表上帝發出祂內心的憤怒、嚴正地指控子民怎樣破壞了與上帝建基於申典盟約上的關係、告誡他們若不悔改將面臨的審判和刑罰,然而在刑罰過後上帝對子民仍有安慰、鼓勵和教導等;而另一方面,先知也會為子民的屬靈情況而難過、為著子民在背棄上帝後將經歷同胞被殺、亡國、被擄而哀傷,他們會替子民向上帝求情,但往往因得不到子民的接納和支持而感到挫敗,他們甚至會因為所宣揚的信息而被君王和子民厭棄,甚至逼迫。

 

研讀《後先知書》的困難和解決方法

研讀《後先知書》並不容易,主要因為其內容較多和複雜,包含以色列國從南北分裂後到被擄回歸時期的先知講論,當中牽涉以色列南北國的關係,以及他們與鄰國的互動。當中部分內容與《前先知書》的歷史記載重疊和平行對照,但不同的是,內容大多不按照時序記載(包括當代的歷史事件、快將來臨的事情、末後的彌賽亞時代[5]等放在一起),彷彿在看一幅風景畫,當視線從右至左或左至右橫向來看,就會看完前景(當代歷史事件)後就馬上跳至遠景(末後世代的記載)的情形。另外,《後先知書》的寫作方式也增加了我們研讀的困難,因為除了敘述的文體以外,先知的講論大多帶有:1)詩歌體裁的特色(例如:不會清晰交代時、人、地、事、說話者和聽眾是誰);2)各種修辭技巧(例如:不時用上希伯來文的雙關語,以致在翻譯上看不出來、難以分辨作者是在描寫真實實況還是只在用一種隱喻的手法來表達);3)包含我們較陌生的天啟文學體裁(例如:《撒迦利亞書》開頭的異象)。因此,要掌握好《後先知書》和明白當中的先知講論,我們必須下苦工去研讀,包括:先要對《前先知書》的內容有一定的掌握,了解以色列與周遭列國的關係和歷史背景,明白先知書的全書脈絡和神學主題,若對希伯來文、詩歌體裁以及相關的修辭技巧等都有所認識,就更能幫助了解和掌握書卷所要帶出的信息。盼望藉著我們對每卷《後先知書》的綜覽,能夠成為讀者的一點點幫助。

 

簡介《以賽亞書》

《以賽亞書》全書共有六十六章,記載在亞述、巴比倫和波斯帝國時期上帝透過先知對南國猶大的講論。其歷史背景涵蓋南北兩國、被擄、回歸、重建等時期,神學信息非常豐富,是早期猶太文獻(包括:拉比文獻、死海古卷)以及《新約聖經》引用最多的先知書,而在早期猶太人三年讀經循環裏,《以賽亞書》是在與《妥拉》同讀的《先知書選段》(Haftarah)中最多出現的書卷[6]。故此,《以賽亞書》是主耶書亞(耶穌)時期三大最受歡迎的《希伯來聖經》書卷之一(另外還有《申命記》和《詩篇》)。

1. 書名:《以賽亞記》的希伯來書名取自以賽亞的名字 יְשַֽׁעְיָ֣הוּ Yeshayahu(1:1)[7],意思是「耶和華的拯救」。而1:1就是全書的標題,交代了以賽亞作先知的背景是在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和希西家作猶大王年間,上帝向他啟示有關南國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異象。

2. 作者和成書日期:由於《以賽亞記》六十六章的內容背景包含了亞述、巴比倫和波斯帝國時期(公元前八世紀至六世紀,前後近三百年),許多學者認為按理不太可能全部內容都出自以賽亞一人之手。當中1-39章的歷史背景為亞述帝國時期,符合以賽亞本人的年代,因此視他為作者並無太大爭議;但40-66章的歷史背景為巴比倫和波斯帝國時期,學者一般相信這是以賽亞的門徒被上帝的靈感動後(參8:16-18、50:4),按照以賽亞的教導、之前1-39章留下的信息、以及以賽亞的神學用詞和主題而寫下和編輯而成的[8]。而由於40-66章沒有留下作者的資料,所以作者普遍被稱為「第二以賽亞」,甚至有學者把以回歸後重建耶路撒冷為背景的56-66章看為是由再下一代的以賽亞門徒所寫成,因而有「第三以賽亞」的稱呼。無論如何,對照其他《先知書》經卷與《以賽亞書》的用字、主前二世紀猶太文獻《便西拉智訓》對希西家的記載、《死海古卷》的《大以賽亞卷》的完整性、《新約聖經》對《以賽亞書》的引用等,均沒有把《以賽亞書》40-66章分開來看[9]。故此,我們也應把《以賽亞書》六十六章看為一卷。而由於全書內容涉及回歸重建時期,成書的日期可看為公元前第六世紀。

3. 內容大綱:《以賽亞書》是《後先知書》的第一卷,一開始所記載的內容較《耶利米書》和《以西結書》的時期更早(公元前第八世紀),全書主要可分為三大分段(見下表):

主要分段

年期

當代支配的帝國

作者

1-39章

公元前739-701

亞述

以賽亞 Isaiah

40-55章

公元前605-539

巴比倫

第二以賽亞 Second-Isaiah

56-66章

公元前539-500/400

波斯

第三以賽亞 Third-Isaiah

以下大綱參考一本猶太研讀本聖經[10]

A. 審判與感恩

1. 審判猶大和耶路撒冷(1:1-5:30)

2. 上主呼召以賽亞(6:1-13)

3. 以馬內利(7:1-12:6)

B. 列國的問題(13:1-27:13)

C. 六禍(28:1-35:10)

D. 與希西家相關的事件(36:1-39:8)

E. 神蹟的拯救(40:1-48:22)

F. 受苦僕人

1. 僕人的使命(49:1-52:15)

2. 僕人的犧牲(53:1-12)

3. 僕人的拯救應許(54:1-59:21)

G. 新天新地(60:1-66:24)

 

綜覽《以賽亞書》1-39章:

A. 審判與感恩(1-12章)

一般《先知書》會在開始時先記載先知本人的蒙召經過,但以賽亞的蒙召記載則出現在第六章,因此第一至五章往往被看為是全書的簡介。而第一章更作為全書的引言和導論,帶出了《以賽亞書》的主旨。首先1:1交代了以賽亞的時代背景後,經文就馬上指出上帝如養育兒女一樣對待祂的百姓,但是他們卻悖逆祂、如同不認識和不明白祂一樣,常常犯罪離棄祂、藐視祂、與祂疏遠。雖然上帝多次管教和責打他們,但他們仍然不知悔改,以致上帝最終容讓南國猶大只剩下耶路撒冷,甚至讓她被圍困和最後要被擄(1:2-8)。我們可以看見上帝是一步步地管教祂的百姓,而不是要滅絕他們。如果不是因著上帝的憐憫,其實耶路撒冷早已被滅(1:9)。當中以賽亞指出那時上帝百姓的最大問題,是利用獻祭和守節等宗教禮儀來掩飾自己的罪惡,他們舉起禱告的手但同時沾滿了血,並且欺壓孤兒寡婦等(1:10-17)。而上帝樂意和子民對質,並表明無論子民過去的罪如何嚴重,只要他們肯回轉悔改,他們的罪雖像硃紅,卻必變成潔白如雪和羊毛一樣(1:18)。不過,假如他們仍然冥頑不靈地違背上帝的吩咐,就必定會被滅。只是當時連官長們也以權謀私、喜愛搶奪、透過賄賂等行徑去製造社會上的不公義(1:21-23),導致上帝命定要煉淨猶大,透過審判親自把公平和公義彰顯在子民中間,讓所有悖逆和犯罪的人得到懲治和管教,同時讓謙卑、悔改、受教的人,就是祂的百姓可從亡國被擄中經歷上帝的救贖、明白和活出上帝對子民的期望、被祂使用(1:24-31)。

賽 6:12 耶和華將人遷到遠方,國內被撇棄的土地很多。

賽 6:13 國內剩下的人若還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滅。然而如同大樹與橡樹,雖被砍伐,殘幹卻仍存留,聖潔的苗裔是它的殘幹。」

賽6章除了記載以賽亞的蒙召,在結束時的兩節經文也道出了全卷《以賽亞書》的精髓,就是雖然子民將要被滅,但上帝仍有憐憫,祂國度的唯一出路,就是彌賽亞這個聖潔的苗裔。

賽7-12章主要記載亞哈斯的屬靈問題,當時他正面對北國以色列和亞蘭國聯盟的威脅,但他卻選擇依靠亞述而不依靠耶和華。本來上帝差派了以賽亞去提醒他可隨便向耶和華求一個預兆,而無論求甚麼上帝也會答應(7:11)。可是,亞哈斯信不過上帝可以為自己帶來拯救,更用表面上屬靈的話語說自己不試探耶和華(7:12)。最終上帝主動給了一個童女懷孕生子並要稱孩子的名為「以馬內利」的預兆給他(7:14),表示他所面對的困境將會在數年內得以解決(7:15-16)。當中「童女」的原文 הָעַלְמָ֗ה 的意思較闊,可指年輕的適婚女子以至新婚的婦人,而更重要的是原文有定冠詞,所以其意思是指當時在場人士所知道的一名已婚婦人(這有可能是以賽亞的妻、亞哈斯的妻或別的婦人),否則,耶和華的預兆就會對當時的亞哈斯來說毫無意義[11]。當《新約聖經》引用《希伯來聖經》時,很多時會被視為「象徵性成就」(Typological fulfillment;意思是歷史事件中所出現的情形或預言,再一次以類似的方式或模樣【Type】在之後的歷史中重現),以「以馬內利」為例,這本來是上帝給予正在面對困難的亞哈斯一個信心的確據,好叫他可以信靠耶和華而安然面對當前的困境,可是最終他卻選擇不依靠上帝。而《馬太福音》1:21-23引用這段的背景,是有關約瑟正在面對的一個難題:就是要娶一個未婚而有了身孕的馬利亞嗎?這時天使告訴約瑟這是要應驗「以馬內利」的預兆,意思是馬利亞的身孕出自耶和華,他反而要以此為上帝給他的預兆,以致可放心去娶馬利亞過門。果然,約瑟並沒有效法亞哈斯,他信靠耶和華並娶了馬利亞。

B. 列國的問題(13:1-27:13

賽13-23章記載上帝對列國施行審判,首先是日後把滅了南國猶大的巴比倫傾覆(13:1-14:23)、接著是審判毀滅了北國以色列的亞述(14:24-27)、非利士(14:28-32)、摩押(15:1-16:14)、大馬士革和以色列(17:1-44)、古實與埃及(18:1-20:6)、巴比倫以及度瑪和阿拉伯(21:1-17)、異象谷(耶路撒冷[12];22:1-25)和推羅(23:1-18)。這表明上帝是全地的主,即使以色列和猶大都將會先後被滅,但這不代表列國所依靠的偶像神明比耶和華更有能力。而上帝用祂的公平和公義去施行審判,就是在審判自己子民的同時,祂也會審判那些行惡、驕傲自大、不願意認識上帝的列國。

賽24-27章通常被稱為「小啟示錄」,因為其內容像《啟示錄》那樣有末世災難、大地遭到毀滅的描述(24:1-23),包括對蛇和海裏大魚的毀滅(可象徵對撒旦的審判;27:1),代表上帝最終會審判全地,並且戰勝所有的邪惡。面對這種大審判的情況,人只能仰望信靠上帝(25:9),而唯有義人才可以因信得生(26:7)。這一方面可理解為指向上帝在末世大審判中人的出路就只有天上的耶路撒冷,而另一方面根據《以賽亞書》的脈絡和當代的歷史平行時序來看,這些災難的描述也反映著兇殘的亞述大軍怎樣摧毀北國以色列和埃及的景況,就是上帝容讓北國以色列覆亡,而當中的以色列民只能回轉悔改依靠上帝,逃往南國猶大,進入耶路撒冷(26:1-3)。可以說,上帝的百姓和列國不能依靠自己或自己所拜的偶像得救,上帝才是人最終和唯一的盼望。

C. 六禍(28:1-35:10

這段經文主要講述希西家年代以賽亞的講論,當中經文提及了六次「禍哉!」(28:1、29:1、15、30:1、31:1、33:1)指出當時南國猶大的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想與埃及結盟(30:1-2、31:1-3)。但上帝指出子民對埃及的投靠必會徒然(30:5-7),並勸喻他們要歸回投靠上帝自己(30:15-24)。其中「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30:15)是我們熟悉的金句,並常用來作靈修或退修的支持經文。親近上帝固然是好,但其實這節經文在上下文中是指著面對亞述威脅的時候,上帝的子民應該單單依靠祂,默然應對,而不是耗盡氣力或依靠埃及的勢力。所以這節經文更好的應用,是當人面對危難之時,更要專心依靠上帝,安靜在主的面前而不是忙亂地把安全感投放在自己的能力或別人身上,以為人的能力能解決問題。而在希西家的年代,百姓即使要面對耶路撒冷被亞述的大軍圍困,但上帝因著他們的信靠而必然保護和搭救到底。所以總的來說,以賽亞的信息是要指出人在困難中的盼望只有上帝(31:5-6)。

D. 與希西家相關的事件(36:1-39:8

這段經文主要描述亞述王西拿基立的大軍兵臨城下,當中希西家對上帝的信心怎樣拯救了耶路撒冷和他自己。當時亞述的軍隊已經滅盡南國猶大的一切城鎮,就連西南部的堅固城拉吉也被攻破,只剩下耶路撒冷。這時,亞述的將軍把耶路撒冷圍困,然後在城外勸上帝的子民不要聽從希西家的話,不要以為可以依靠耶和華而得到拯救(36:14-15),並指從來沒有任何神明的保護能夠抵擋他們(36:18-20)。那時,希西家撕裂衣服,披上麻布,上了耶和華的殿向祂禱告(37:1-20)。結果,上帝派以賽亞向希西家宣告對亞述的審判,並給了希西家一個預兆:「你們今年要吃野生的,明年也要吃自長的;後年,你們就要耕種收割,栽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猶大家所逃脫剩餘的,仍要往下扎根,向上結果。必有剩餘的民從耶路撒冷而出;有逃脫的人從錫安山而來。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37:30-33)最後上帝正如祂所言,派使者殺了亞述的十八萬大軍,解除了耶路撒冷的危機,讓希西家和猶大的百姓經歷依靠上帝而來的救恩。後來,希西家病得要死,連耶和華也要他立遺囑因為他的死期已到。不過,經文再記載希西家轉臉朝牆,向上帝禱告痛哭,結果上帝憐憫他,加添了他十五年的壽數(38:1-6)。可以說,作者刻意記述這些事件,為要叫讀者從這些例子中明白到依靠耶和華是人在危難中得蒙拯救的唯一出路。

最後39章記載希西家在病得痊癒之後,巴比倫王的使者送書信和禮物給他(39:1),結果希西家讓那使者觀看他家裏和全國的一切。上帝藉此叫以賽亞向希西家預言南國猶大的覆亡,就是所有讓巴比倫使者看見的都要被擄去(39:6-7),只是這並非發生在希西家的年間而已。《以賽亞書》第一部分(1-39章)就結束在這裏,而作者以這亡國被擄的預言作結,正好可銜接《以賽亞書》第二部分(40-55章),有關上帝子民在被擄後將要經歷上帝帶領回歸的先知講論。

 

從《以賽亞書》第1章看子民最大的屬靈問題

正如上文所言,第1章作為全書的引言,道出了上帝百姓的最大問題,就是上帝的子民同時進行獻祭和守節等宗教禮儀,但同時又行惡和欺壓孤兒寡婦(1:11、17、23),他們同時舉手禱告,但同時手上也沾滿了血(1:15),他們以香火鼎盛、行禮如儀的宗教信仰活動去掩飾自己內心的邪惡。上帝表明祂討厭這種假冒為善的行為,而這種虛假的問題在當時子民中極為嚴重。當敬虔的外表內藏著邪惡和詭詐,起初世人或許會被這些虛假的表象所蒙騙,但當後來他們發現原來這些所謂的上帝子民其實內心詭詐邪惡、自私自利、毫無真理,就會因而被絆倒並選擇不再相信上帝,不以祂為真神,為可信靠的主,而上帝必定不會容許子民處於這種惡況,並因而進行審判管教。這提醒我們,如果要選擇虛假的信仰其實不如不信倒好,而如果想要認真地信上帝的話,就必須真誠無偽地相信和活出與真理相稱的生命。因為口中說相信上帝,但行事為人卻與所信的背道而馳,這樣的人生不但注定失敗,也會絆倒別人。

 

《以賽亞書》2:1-49:6-711:1-1028:16-17與耶書亞(耶穌)作為彌賽亞的關係(是否彌賽亞的預言)和屬靈意義

賽2:1 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所見,有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事。

賽2:2 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國都要流歸這山。

賽2:3 必有許多民族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到雅各上帝的殿。他必將他的道教導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教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

賽2:4 他必在萬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民族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第一段經文2:1-4的記載,是從第一章對當代以賽亞身處南國處境的描述突然跳到末後的日子(2:2),這種講述末世的情況感覺好像必然與彌賽亞有關。但其實最為相關的經文也只是「萬國中施行審判⋯⋯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2:4),這句話可能與主再來施行審判的情況相近,但經文本身沒有像11章那樣提及大衛的子孫、耶西的根等與彌賽亞有關的字眼,加上這裏主要強調的是許多民族都會前往耶路撒冷學習上帝的教導,所以這不能算是直接與彌賽亞或彌賽亞的時代有關。反而,經文從第一章對上帝子民的指責和教訓跳至第二章的末後萬民流歸錫安的圖像,筆者認為這其實是在鼓勵子民,讓他們明白上帝其實對他們充滿期望,表明他們將來其實可以被主大大使用成為萬民的祝福。情況就如一個父親在責備孩子時,加入幾句對孩子未來有著極大期盼、將來打算送他去外國留學、以他的潛質將來必定對社會有莫大貢獻之類的話。為的是期望子民明白上帝的心而放棄行惡和得罪上帝,不再任意妄為,並且明白若他們真心地聽從上帝的吩咐,將來可以被祂大大使用。

賽9:6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賽9:7 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

第二段經文9:6-7明顯與彌賽亞有關,亦被《新約聖經》的作者多次引用(例如:路1:79、2:11、太28:18、林前15:25等),可看為是彌賽亞的預言真實地應驗在主耶書亞(耶穌)的身上(有關賽9:6的正確解釋和耶穌如何成這彌賽亞的應許,請參另一篇文章[13])。然而,這樣的應驗就對主前八世紀的亞哈斯而言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將來,因此對他來說這同時也是一個用隱喻帶出的信息:當子民拜偶像而不求問上帝(8:19),離開了上帝教誨和妥拉(摩西律法)的結果就只有活在黑暗中(8:20-22),而這時經文指向末後外邦人居住的加利利反而會得見榮光,則向亞哈斯說明了不依靠耶和華的結果就只會帶領國家進入黑暗,讓上帝的百姓落入黑暗中,反而不認識上帝的外邦人卻得著榮耀,而上帝也會另外興起一位大衛的子孫作王,為地上帶來公平和公義的國度。所以,這一方面既是彌賽亞的預言,同時對亞哈斯來說也是一個警告,表明他拒絕依靠上帝的同在(「以馬內利」的預兆)是不會影響上帝的審判和拯救的出現,祂的公平和公義仍然會彰顯,並有祂喜悅的君王坐在大衛的寶座上,去復興和治理上帝的國。可以說,上帝的計劃必然會實現,只是他作為上帝在地上的代表卻不能被祂使用。因著他的不信,結果只會帶領子民經歷上帝的審判,而不能像主耶書亞那樣被上主使用,成為祂的見證,在黑暗中為祂發光。

賽 10:33 看哪,主——萬軍之耶和華以猛撞削斷樹枝;巨木必被砍下,高大的樹必降為低。

賽10:34 稠密的樹林,他要用鐵器砍下,黎巴嫩必被大能者伐倒。

賽11:1 從耶西的殘幹必長出嫩枝,他的根所抽的枝子必結果實。

賽11:2 耶和華的靈必住在他身上,就是智慧和聰明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

賽11:3 他必以敬畏耶和華為樂;行審判不憑眼見,斷是非也不憑耳聞;

賽11:4 卻要以公義審判貧寒人,以正直判斷地上的困苦人,以口中的棍擊打全地,以嘴裏的氣殺戮惡人。

賽11:5 公義必當他的腰帶,信實必作他脅下的帶子。

賽11:6 野狼必與小綿羊同住,豹子與小山羊同臥;少壯獅子、牛犢和肥畜同群;孩童要牽引牠們。

賽11:7 牛必與熊同食,牛犢與小熊同臥;獅子與牛一樣吃草。

賽11:8 吃奶的嬰孩在虺蛇的洞口玩耍,斷奶的幼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

賽11:9 在我聖山各處,牠們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遍滿全地,好像水充滿海洋一般。

賽11:10 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萬民的大旗;列國的人必尋求他,他安歇之所大有榮耀。

第三段11:1-10同樣與彌賽亞明顯有關,「耶西的殘幹必長出嫩枝」(11:1)和「耶西的根」(11:10)就是指彌賽亞是大衛家後裔的用詞。上文賽 10:33-34(另參6:13)以大樹被砍下等隱喻指出上帝讓審判臨到南國,打擊一切高傲和依靠自己的人。而最終在無人得以倖免的情況下,大衛的子孫是唯一的盼望和轉機,是審判背後唯一的拯救和出路(11:1)。而整個11章所描述的和諧景況,彷如新天新地、沒有眼淚的樂土,這正是彌賽亞臨到施行審判以致公平和公義得以彰顯後所帶來的世界。這對亞哈斯時期那些受欺壓的孤兒寡婦等弱勢人士來說其實是個福音,明白到當地上亞哈斯的政權不依靠耶和華、多行不義時,只會惹來上帝親自的審判,而最終上帝會使用祂的受膏者帶來終極的審判和徹底的拯救,這是面對人生在世危難臨到時的終極盼望。

賽28:16 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衡量的石頭,  是寶貴的房角石,穩固的根基;信靠他的人必不致驚恐。

賽28:17 我以公平為準繩,以公義為鉛垂線;冰雹必沖去謊言的避難所,大水必漫過藏身之處。

最後一段28:16-17同樣與彌賽亞明顯有關,是被《新約聖經》作者多次引用的經文(例如:彼前2:6-8、林前3:11、弗2:20、羅9:32-33、10:11等),指耶書亞是上帝所揀選命定的那位,而當時的宗教領袖拒絕接受耶書亞的教導,結果他們的頑梗叛逆會遭到上帝的審判(另參8:14)。《新約聖經》這樣去引用這段經文,其實也可算是之前提過的象徵性的成就(Typological fulfillment),就是原先這種「高傲自大、頑梗叛逆」的屬靈問題,會最先出現在《以賽亞書》時期的南國猶大的領袖身上(28:14),然而同樣的問題之後會再次出現在耶書亞時期的宗教領袖身上。所以,這段經文對不同時期的領袖來說都合用,就是上帝所定的公義必會出現,屬祂的人不應驕傲自恃。

 

結語:從上帝的管教中學會依靠祂

《後先知書》的內容是要指出當代上帝子民的屬靈問題,並透過眾先知發出勸喻、警告、審判和回轉悔改的信息,藉此去施行管教和拯救,挽回子民的生命。這反映上帝對子民的不離不棄,就是正因為看他們是自己的親生兒女才會管教,為的全是要把他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煉淨他們的生命,成為上帝眼中喜悅和有用的子民。而《以賽亞書》1-39章就充滿著上帝對南國猶大的勸喻、警告和審判的信息,記載子民在亞述帝國的陰霾下,要明白亞述是上帝手中管教的杖,為要拯救祂的子民離開惡行,好叫他們能真誠地依靠祂、遵行祂的話、活出行公義和公平、真誠的生命!而面對上帝的管教,祂的百姓如果仍然堅持不去信靠和聽從祂,表面上既要去獻祭、禱告、燒香,又同時欺壓人、製造不公義和不公平,這樣的虛假信仰最終只會招致上帝的審判臨到。

1-39章其實有一個倒影的結構如下:

A. 引言、導論:上帝子民的問題(1章)

B. 第一次危機:亞哈斯的信仰(2-12章)

X. 第二次危機:全地大審判和北國覆亡(13-27章)

B’. 第三次危機:希西家的信仰(28-38章)

A’. 結語:南國被擄的預言(39章)

從B和B’的平行可見,亞哈斯的信仰和希西家的信仰剛好成了一個對照(見下表)。

猶大王

亞哈斯

希西家

正在面對的威脅

以色列和亞蘭的聯軍

亞述的大軍

想依靠的方法

與亞述結盟

與埃及結盟

上帝警告並給予預兆

以馬內利

得吃大量農作物和果子

他們最後的選擇

不求告耶和華

向耶和華禱告

亞哈斯的信仰是一種表面上稱為上帝子民但實質上信不過上帝、不想真正依靠祂的屬靈惡況,而希西家的信仰則是在面對危難困境之時懂得回轉悔改,選擇相信上帝去經歷祂的恩典和拯救。其實上帝作為全地的主,祂對列國以及自己的子民也同樣會施行審判,為要彰顯上帝眼中真正的公平和公義,讓被欺壓的人經歷拯救和歸向祂。而我們既然選擇作上帝的子民,也就要真誠地好好信靠主耶書亞和活出真誠的信仰,摒棄一切叫我們離棄主、不去信靠祂的東西!要知道上帝對我們滿有期望和計劃,祂渴望我們快快地回轉悔改,真心去信靠祂和遵行祂的話,好叫我們可被祂使用。求主幫助我們,既然選擇了要跟從主的道路,就切實認真地活出真理,成為祂所喜悅、不用祂再重重複複地管教的兒女。

 


[1] 《約書亞記》綜覽〈屬靈的傳承和爭戰〉

[2] 何、珥、摩、俄、拿、彌、鴻、哈、番、該、亞、瑪合稱為一卷「十二先知」。

[3] 在《希伯來聖經》中,《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為一卷書。

[4] J. Daniel Hays, The Message of the Prophets,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10), 63.

[5] 例如賽2、11章在賽1-12章中的脈絡。

[6] 例如參本機構網站上的《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的《創世記》讀經表

[7] 也可稱作 ספר ישעיהו   Sefer Yeshaꜥyahu 或  ישעיה Yeshaꜥyah

[8] 例如:以色列的聖者、上帝的靈會臨到彌賽亞君王或僕人的身上、11和65章均描述在彌賽亞時代,豺狼、羊羔、獅子、牛、蛇等將會和諧共處等描述。

[9] 例如《約翰福音》12:38-41記載主耶書亞同時引用《以賽亞書》6:10和 53:1,就反映出全書為一卷的觀念。

[10]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482。

[11] 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把 הָעַלְמָ֗ה 翻譯為ἡ παρθένος hē parthenos,以致突出了「童女」的意思,而這對《馬太福音》的作者來說在神學上更符合馬利亞由聖靈感孕的情況。不過其實這裏的關鍵所在,是無論用希伯來原文或希臘文的翻譯本都包含著定冠詞,意思是以賽亞當時指的是一名在場的女子,而不是直接指著幾百年後的馬利亞而言。

[12] 異象谷所反映的就是耶路撒冷的屬靈問題,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子民從不依靠耶和華,在兵臨城下、災難臨到之時,只靠自己的能力(22:6-7),而當無力面對的時候就只顧享樂地渡過餘生的景況(22:13)。

[13] 賽9:6是聖誕節常被引用的聖經金句,但其正確的意思也往往被錯解,詳情請參閱:〈研經及釋經文章:誰是「永在的父」?〉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列王紀下》:信靠耶書亞我們就能得拯救

「安息日研經坊」(2021-4-17)《希伯來聖經》綜覽:《列王紀下》(筆者:Ada Lui)

圖為:以利沙與書念的婦人, by James Tissot, Phillip Medhurst, and William Brassey Hole (1846-1917) from “Old Testament History” (Eyre and Spottiswoode 1925).

《列王紀下》記載了以利沙的事蹟並以色列國與猶大國的相繼滅亡。試討論:

  1. 以利沙與耶書亞(耶穌)兩人的事蹟有哪些平行之處?
  2. 在他們二人所行的神蹟中,有一些是因著人的信心而成就的。這對當時的人以至於現在的我們傳遞出甚麼信息?

 

簡介《列王紀下》

有關《列王紀下》(ב מְלָכִים Melakhim Bet)的書名、作者及成書日期,請參考上一篇《列王紀上》的查經摘要。[1]《列王紀下》共有25章,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大綱如下:

一. 由亞哈謝至撒瑪利亞的淪陷(1-17章)

  1. 以利沙接續以利亞的事工(1:1-8:15)
  2. 藉耶戶向亞哈家施行審判(8:16-10:36)
  3. 藉亞蘭及亞述向以色列國施行審判 (11:1-16:20)

二. 由希西家至耶路撒冷的淪陷(18-25章)

 

《列王紀下》的內容

一. 由亞哈謝至撒瑪利亞的淪陷(1-17章)

1. 以利沙接續以利亞的事工(1:1-8:15

經文一開始就記載以色列國拜偶像之風熾熱,當時亞哈謝接續亞哈作王,他因生病就派使者去求問以革倫的神明巴力‧西卜,上帝差以利亞去責備他,說:「你派人去問以革倫的神明巴力‧西卜,是因為以色列中沒有上帝可以讓你求問他的話嗎?所以你必不能下所上的床,你一定會死!」(1:16)亞哈謝就死了,他的兄弟約蘭接續他作王。這是以利亞最後的一次向王說預言,接著他把事工傳給以利沙,這是按照之前上帝在何烈山對他的吩咐:「……你要膏哈薛作亞蘭王, 又膏寧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將來逃過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逃過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王上19:15-17)但這三個人當中只有以利沙是由以利亞親自膏的(「膏」在這裏的意思是對那人的呼召),其餘兩個人則是由接續的以利沙所膏(耶戶)或對他宣告上帝的指示(哈薛)。

當耶和華要接以利亞離開的時候,他的門徒以利沙知道這事(經文沒有說他為甚麼知道),以利亞與以利沙同行,他們由吉甲到伯特利,然後由伯特利到耶利哥,再由耶利哥到約旦河,期間以利亞三次叫以利沙留下,但以利沙的回答都是:「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指著你的性命起誓,我必不離開你。」(2:2、4、6)他們到了約旦河邊,以利亞捲起自己的外衣用來打水,水就左右分開,二人走乾地過去[2]。以利亞對以利沙說:「我未被接去離開你以前,你要我為你做甚麼,只管求。」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雙倍感動我。」(2:9)這讓我們想起所羅門作王之後,上帝也曾問他:「你願我賜你甚麼,你可以求。」(王上3:5)當時所羅門求的是一顆能辨別是非去判斷百姓的心,而現在以利沙提出的「雙倍」像是長子可繼承財產的分,只是他求的不是屬地的產業,而是要求承繼以利亞的屬靈職分和權柄。

接著有火馬和火焰車出現把二人隔開,以利亞乘旋風升天去了[3]。以利沙看見,就呼叫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騎兵啊!」(2:12)之後以利沙把自己的衣服撕為兩片。這個動作跟先知亞希雅把自己穿著的新衣撕成十二片類似,當時他把十片給了耶羅波安,寓意上帝會從所羅門手裏撕裂以色列國,把十個支派賜給他。現在以利沙也把衣服撕為兩片,是他為著以利亞的離去而悲哀。而以利沙用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打水,水也左右分開,他就過去了。這表明以利沙已正式成為以利亞的繼承者,上帝的靈將開始藉由以利沙去工作,而一個新的屬靈事工將由以利沙開展。

接著記載的兩件事顯示以利沙有屬靈的權柄。第一件事是他把鹽[4]放在一個新瓶子裏,然後倒在耶利哥的水源,說:「耶和華如此說:『我治好了這水,從那裏不會再有死亡和不生產的事了。』」(2:21)這反映出他有祝福的能力,能醫治水源,從而保存人的生命和生產力。第二件事是他在伯特利咒詛四十二個譏笑他的孩童,他們就被兩隻母熊撕裂,反映出他有咒詛的能力,能把死亡之禍降給那些輕視及譏誚先知的人。

在軍事方面,以利沙能幫助以色列王戰勝外敵。當時摩押背叛以色列,以色列王約蘭聯同猶大王約沙法和以東王出征,他們繞行了七日找不到水喝,就去求問以利沙。以利沙命他們在谷中挖溝,預言谷中必滿了水,事情果然這樣發生。第二天清早日光照在水上,摩押人看見對面的水紅如血,以為是三王互相擊殺,就到以色列營搶奪財物,最後被以色列打敗。

此外,以利沙在民間又行了一些神蹟,包括:1)一個先知的門徒死後遺下妻子孩子,妻子欠債無力償還,就去求以利沙,以利沙吩咐她向鄰舍借空器皿,然後她把僅有的一瓶油倒進器皿,結果是所有器皿都滿了,油才止住,她也因此能用油還債;2)一個富有的書念婦人因殷勤接待以利沙而得兒子,及後因兒子死亡而到迦密山找以利沙,以利沙到她家裏使她的兒子復活;3)當時以色列有饑荒,以利沙在吉甲,他的門徒誤用有毒的野瓜來熬湯,以利沙吩咐他們把麵撒在鍋中,鍋中就沒有毒了;4)一個從巴力‧沙利沙來的人,把初熟果子的食物、二十個大麥做的餅和新麥穗給以利沙,他分給一百個人吃,結果還有剩下。

以利沙也為外邦人行神蹟。亞蘭王的元帥乃縵染上了痲瘋,他從以色列地擄回來的一個小女孩口中得知,撒瑪利亞的先知能治好他。於是他帶著亞蘭王的信和金銀禮物到以色列求醫治。以色列王讀信後以為大禍臨頭,就撕裂衣服。以利沙派了一個使者對乃縵說:「去,在約旦河中沐浴七次,你的肉就必復原,你會得潔淨。」(5:10)乃縵因這吩咐與自己的期望不符而生氣,及後聽從一個僕人的勸告就跟著以利沙的話去行,在約旦河裏浸了七次,他的肉就復原了。他對以利沙說:「看哪,我知道,除了以色列,全地沒有上帝。現在請你收下僕人的禮物。」(5:15)以利沙不肯接受,乃縵就說:「你若不肯,請把兩匹騾子能馱的土賜給僕人,僕人必不再把燔祭或祭物獻給別神,只獻給耶和華。惟有一件事,願耶和華饒恕你僕人:我主人進臨門廟在那裏叩拜的時候,他總是扶著我的手,所以我也在臨門廟叩拜。我在臨門廟叩拜的這事,願耶和華饒恕你僕人。」(5:17-18)這段敘事讓我們想起另外一個尊貴的外邦人──示巴女王也曾因聽聞所羅門的名聲,就帶著許多禮物到耶路撒冷,她折服於所羅門的智慧和治國威儀,就稱頌耶和華,離開時也帶著所羅門所賜的禮物。現在乃縵不是慕以色列王的名而來,而是因著先知的能力而來,當他經歷了耶和華藉先知醫好他,就尊耶和華為獨一的真神,又立志以後不向別的神明獻祭,這跟當時以色列民中有上帝的先知,他們卻沒有尊耶和華為聖,反而去拜外邦的偶像,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接著記載的一個插段是關於以利沙的僕人基哈西瞞著以利沙向乃縵索取二他連得銀子和兩套衣裳。以利沙知道後咒詛基哈西,他就長了痲瘋。

另一個記載是關於以利沙的僕人為自己建造居所,他們在約旦河砍伐樹木時,不小心把借來的一把斧子的頭掉在水裏,以利沙於是砍下一塊木頭拋在水裏,斧子的頭就浮上來了。斧子的頭是鐵造的,竟然能浮在水面上,這顯然是一個神蹟。這個敘事使我們想起所羅門為上帝建殿和為自己建造皇宮所需的木材是由推羅王希蘭提供,推羅王把在黎巴嫩砍伐下來的香柏木和松木,紮成筏子浮在海上運到所羅門那裏。相對於所羅門龐大的建造工程,以利沙的僕人為自己建造居所只是很小的事,但所羅門在建築工程期間,反沒有任何神蹟發生。

以利沙曾兩次為以色列王解決亞蘭王的威脅。第一次是亞蘭王想攻擊以色列,就在以色列附近安營,但不論他在何處安營,以利沙都能把他安營的地點告訴以色列王。亞蘭王知道是以利沙所為,就圍困多坍要捉拿他,用車馬軍兵圍困了城。以利沙的僕人因此害怕,以利沙就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開他的眼目,使他能看見。」(6:17)耶和華開了那僕人的眼目,他就看見滿山有火馬和火焰車圍繞以利沙。而亞蘭人臨到時,以利沙再向耶和華禱告說:「求你擊打這國,使他們眼目失明。」(6:18)於是亞蘭人失明,被以利沙帶到撒瑪利亞城中。以色列王遵從以利沙所說不擊殺他們,反為他們預備宴席,亞蘭人於是不再犯境。

第二次是亞蘭王便‧哈達圍困撒瑪利亞城,以致城內有大饑荒,物價暴漲,民不聊生,當以色列王約蘭得知城內甚至出現婦人易子而食的慘況後,就撕裂衣服,說:「我今日若容許沙法的兒子以利沙的頭還留在他身上,願上帝重重懲罰我!」(6:31)這話跟耶洗別曾對以利亞說的相同:「明日約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懲罰我。」(王上 19:2)這都反映出以色列王不承認所經歷的困境是因他和子民離棄上帝、轉去拜偶像所致,反而把責任歸咎於先知。以利沙於是預言說第二天物價會大大下降,當時一個軍官不信這話,以利沙再預言:「看哪,你必親眼看見,在那裏卻吃不到甚麼。」(7:19)事情的發展是主使亞蘭人的軍隊聽見戰車戰馬的聲音,讓他們以為以色列王雇用了赫人諸王和埃及諸王的大軍來攻擊他們,於是就逃跑,撇下帳棚、馬、驢和軍營,有四個長痲瘋的人出城看見這情況就把消息告訴城裏的人,當日百姓爭相出城掠取亞蘭人留下的物資,期間把那個軍官踩死了,物價果然大大下降,正如以利沙所說的。這些敘事都突顯出先知所言的都會應驗,然而那些不信的人卻不能經歷上帝為人帶來的拯救。

2. 藉耶戶向亞哈家施行審判(8:16-10:36

上帝要藉哈薛和耶戶去追討亞哈家和以色列民的罪,這是祂早就對以利亞說的,要他去膏哈薛作亞蘭王,膏耶戶作以色列王,現在這兩件事由以利沙接續完成。

亞蘭王便‧哈達吩咐哈薛去找以利沙,要他代向耶和華求問他的病是否能好。哈薛到了以利沙那裏,以利沙定睛看著哈薛,直到他感到羞愧,然後以利沙哭了,當哈薛問他為甚麼哭,以利沙回答說是因為他知道哈薛必苦待以色列人,無論壯丁、嬰孩或孕婦都必被他殺死。哈薛後來把便‧哈達殺死,作了亞蘭王。

以利沙命一個先知的門徒,拿一瓶膏油往基列的拉末去找耶戶,他到了之後,就把膏油倒在耶戶頭上,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說:『我膏你作耶和華百姓以色列的王。你要擊殺你主人亞哈的全家,我好在耶洗別身上,為我僕人眾先知和耶和華所有僕人的血伸冤。亞哈全家都必滅亡,凡屬亞哈的男丁,無論是奴役的、自由的,我必從以色列中剪除。」(9:6-8)當其他軍官知道耶戶被膏作以色列王後,就急忙把自己的衣服鋪在臺階的上層,在耶戶的下面,吹角說:「耶戶作王了!」(9:13)於是以色列國進入了第五個王朝──耶戶王朝,耶戶是除了耶羅波安之外,另一個由上帝所立的以色列王。

上帝藉耶戶最先追討的是亞哈奪取了拿伯的葡萄園的罪。以色列王約蘭因與亞蘭王哈薛戰爭而受傷,他回到耶斯列療傷,耶戶去到耶斯列拿伯的田裏遇見約蘭,就把約蘭射死,約蘭仆倒在車上。耶戶吩咐人把約蘭拋在拿伯的田裏,這是按照耶和華曾對亞哈說的預言:「我昨日看見拿伯的血和他眾子的血,我發誓我必在這塊田上報應你。」(9:26)耶洗別聽到耶戶把約蘭殺死的消息,就坐在窗戶旁,耶戶對她身旁的兩三個太監說:「把她拋下來!」(9:33)他們就把她拋下,她的血濺在牆上和馬上。耶戶吩咐人去埋葬耶洗別的屍體,卻只找到她的頭骨和腳,以及手掌。耶戶說:「這正應驗耶和華藉他僕人提斯比人以利亞所說的話,說:『在耶斯列田裏,狗必吃耶洗別的肉。』」(9:36)

接著是追討亞哈全家的罪。亞哈有七十個兒子在撒瑪利亞,耶戶寫信給耶斯列的領袖和長老,說他們可以從亞哈的眾兒子中選一個人作王,然後與耶戶作戰。但眾領袖和長老懼怕,就歸順耶戶,聽從他的吩咐把亞哈的七十個兒子都殺了。耶戶說:「耶和華指著亞哈家所說的話一句也沒有落空,因為耶和華實現了他藉他僕人以利亞所說的話。」(10:10)之後 ,耶戶又把所有在耶斯列剩下的亞哈家的大臣、密友、祭司全都殺了。耶戶之前在射殺約蘭時,把那前去探望約蘭的猶大王亞哈謝也都殺死,因為他也是亞哈家的人(亞哈謝的父親約蘭娶了亞哈的女兒),耶戶在去撒瑪利亞的途中遇見了亞哈謝的兄弟共四十二人,也都把他們殺死。他到了撒瑪利亞之後,又把亞哈家在撒瑪利亞剩下的人全部殺了,正如耶和華對以利亞所說的話。

接著是追討子民拜巴力的罪。耶戶召集眾百姓,對他們說:「亞哈事奉巴力還不夠熱心,耶戶更要熱心。現在你們召集巴力的眾先知和所有拜巴力的人,以及巴力的眾祭司,都到我這裏來,一個也不可缺少,因為我要給巴力獻大祭;凡不來的必不得活。」(10:18-19)當那些人都進了巴力廟之後,耶戶就把他們都殺了,又拆毀巴力廟,把裏面的柱像拿出來焚燒。經文接著記載耶和華對耶戶說:「因你辦好我眼中看為正的事,照我的心意待亞哈家,你的子孫必接續你坐以色列的王位,直到第四代。」 (10:30)

3. 藉亞蘭及亞述向北國施行審判 11:1-16:20

亞蘭在以色列國的東北面,在列王時期不但對以色列國,也對猶大國構成威脅。猶大王亞哈謝被耶戶殺死之後,他的母親亞她利雅殺滅王室所有的後裔,篡位作王(這是猶大國惟一一位女王),但亞哈謝的兒子約阿施藏身聖殿而倖免於難。在亞她利雅的第七年,祭司耶何耶大發動政變,把亞她利雅殺了,扶立年幼的約阿施作王。耶何耶大使王和百姓與耶和華立約,眾百姓就拆毀巴力廟,粉碎祭壇和偶像,但沒有廢去丘壇。約阿施長大後吩咐祭司向人收取捐獻,用作修理殿的破壞之處,但祭司耽延多年不動工,約阿施於是讓人直接把捐獻放入祭壇旁的櫃,把銀子交給修殿的工人。這是約阿施的德政,然而,他把他祖先及自己所分別為聖的物,以及殿與王宮府庫裏所有的金子都送給亞蘭王哈薛,以此換取哈薛不攻耶路撒冷。至於以色列國,約哈斯接續耶戶作王後,他跟隨耶羅波安使以色列民陷在罪裏,使耶和華發怒,祂就讓亞蘭王哈薛和他的兒子便‧哈達多次打敗以色列。

接著記載到以利沙的離世。當時以利沙得了致命的病,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作以色列王,他去看以利沙,伏在他臉上哭泣,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和騎兵啊!」(13:14)這句話與當時以利亞被上帝用旋風接走時,以利沙向以利亞所說的相似,約阿施稱呼以利沙為父,既表示對他的尊敬(因以利沙曾膏他的祖父耶戶作王),也表示他視以利沙為以色列國的軍事保護,而當時威脅著以色列國安危的就是亞蘭。以利沙叫約阿施拿弓箭,用手開弓,他按手在約阿施的手上,吩咐他向打開朝東的窗戶射箭,說:「這是耶和華得勝的箭,是戰勝亞蘭人的箭,因為你必在亞弗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他們。」(14:17)。又吩咐他拿幾枝箭打地,約阿施打了三次就停止了。以利沙向他發怒並預言他只能打敗亞蘭人三次,不能滅盡。這是以利沙最後一次向王說預言,以利沙死後被埋葬,然而就在他死後的那年春天,摩押人成群結隊入侵境內,當時有人正要埋葬死人,因看見摩押人就急忙逃跑,把死人拋在以利沙的墳墓裏,死人一碰到以利沙的骸骨竟然活了過來。這個神蹟指出先知的骸骨(墳墓裏只剩骸骨代表以利沙死了已一段時間)也有使人從死裏復活的能力,因此上帝藉著他所說的話,即使在他死後也必會應驗;而以利沙雖然死了,上帝仍然能藉著他把生命賜給死了的人,也暗示上帝的憐憫與屬天的能力仍然會介入以色列國。

在耶戶王朝之後出現的是沙龍王朝、米拿現王朝、比加王朝,此時亞述興起,取代了亞蘭成為以色列國的最大威脅。以色列民第一次被擄走是在比加作王時,「在以色列王比加的日子,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來奪取以雲、亞伯‧伯‧瑪迦、亞挪、基低斯、夏瑣、基列、加利利和拿弗他利全地,把這些地方的居民都擄到亞述去了。」(15:29)主前732 年,亞述把亞蘭消滅了,主前722 年,即何細亞作王時,亞述把以色列國滅了,把以色列人擄到亞述,又把其他人遷到撒瑪利亞。表面上,亞述是因軍事強勢而把以色列國消滅了,但經文詳細記載了以色列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他們離棄耶和華,沒有遵行上帝的誡命,跟隨外邦人的風俗,事奉偶像,即使上帝藉眾先知勸戒他們離開惡行,他們都不聽從,仍然硬著頸項,惹耶和華發怒,最後自招滅亡。(參17:7-23)

由希西家至耶路撒冷的淪陷(18-25章)

以色列國亡後,猶大國獨存,那時的王是希西家。在希西家時期,猶大國可說是經歷了一次中興,因希西家效法大衛一切所行的,廢去丘壇、毀壞柱像、砍下亞舍拉,「希西家倚靠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後的猶大列王中沒有一個像他一樣的。因為他緊緊跟隨耶和華,謹守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誡命,總不離開。」(18:5-6)亞述滅了以色列國後,對猶大國也虎視眈眈,亞述王西拿基立攻取了猶大的一些堅固城後,就派特使和軍隊圍住耶路撒冷,以威嚇和羞辱的話說猶大必不能勝過亞述的大軍,勸希西家不必作無謂反抗,希西家於是進入聖殿祈求上帝救脫離亞述人的手,上帝藉先知以賽亞告訴他,他的禱告會蒙應允,耶和華於是拯救耶路撒冷,一夜之間擊殺了亞述軍兵十八萬五千人,翌日清早西拿基立拔營回亞述。[5]之後希西家病重,上帝藉以賽亞告訴希西家他會死,希西家再次祈求上帝醫治他的病,於是上帝又藉以賽亞對他說,祂必加添他十五年的壽數。這兩段敘事反映出上帝會垂聽那些謙卑和敬虔人的禱告,也會向人施拯救和賜福。

希西家在面對巴比倫時卻沒有他對亞述的那種警覺性,那時巴比倫王差特使帶來禮物慰問他的病,希西家因此歡喜,竟把自己一切寶庫裏的金銀、香料、膏油、軍械庫裏的兵器,盡都展示給他們看,以賽亞於是向他發預言說,凡他家裏所有的,都要被擄到巴比倫去,他的孩子也有被擄到巴比倫王宮去的,只是這事不會在他作王之時發生,而是在他子孫時才應驗。這就預告了猶大國也逃不過被滅的下場。

希西家的兒子瑪拿西接續作王,他與父親的行為完全相反,他把父親所毀壞的丘壇重新建築,又為巴力築壇及造亞舍拉,甚至效法以色列王亞哈所行的,敬拜天上的萬象。耶和華藉眾先知發出警告:「因猶大王瑪拿西行這些可憎的惡事,比先前亞摩利人所行的一切更壞,使猶大人拜偶像,陷入罪裏,所以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說:看哪,我必降禍於耶路撒冷和猶大,凡聽見的人都必雙耳齊鳴。我必用量撒瑪利亞的準繩和亞哈家的鉛垂線拉在耶路撒冷之上;我必擦拭耶路撒冷,如人擦盤子,把盤子翻過來。我必撇棄我產業中的餘民,把他們交在仇敵手中,使他們成為所有仇敵的擄物和掠物,因為自從他們的祖先出埃及的那日直到今日,他們常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惹我發怒。」(21:11-15)可見猶大國被滅之前,上帝曾差祂的眾先知(例如:耶利米、以西結、哈巴谷等)警告猶大要悔改,否則他們也會像以色列國那樣被上帝審判。可惜猶大並沒有從以色列國的命運汲取教訓,繼續活在拜偶像的罪中,自招滅亡。

在瑪拿西之後,出現了另一位使猶大國在宗教上革新的王,他就是瑪拿西的孫子約西亞。約西亞吩咐人修理殿的破壞之處,期間大祭司希勒家在殿裏發現了律法書,約西亞聽見律法書上的話,就撕裂衣服。他吩咐祭司和臣僕為全猶大向耶和華求問,上帝藉女先知戶勒大說:「我必照著猶大王所讀那書上的一切話,降禍於這地方和其上的居民。因為他們離棄我,向別神燒香,用他們手所做的一切惹我發怒,所以我的憤怒必向這地方發作,總不止息。」(22:16-17)但耶和華因為約西亞在祂面前謙卑,就不在約西亞在位時降這禍。

王下23章詳列了約西亞的宗教改革,例如:1)召集所有領袖和百姓到聖殿,把律法書上一切的話讀給他們聽,又要他們與耶和華立約,盡心盡性遵守祂的誡命、法度、律例;2)守逾越節;3)把那些為巴力和亞舍拉,以及天上萬象所造的器皿從殿裏搬出來燒了;4)把猶大列王所立拜偶像的祭司廢去;5)拆毀殿裏男廟妓的屋子;6)拆毀城門旁的丘壇;7)不許人在欣嫩子谷使兒女經火獻給摩洛;8)把所羅門在耶路撒冷東邊、邪僻山南邊為西頓人的亞斯她錄、摩押人的基抹、亞捫人的米勒公所築的丘壇玷污。約西亞還做了一件事,是應驗了當日神人對耶羅波安說的預言:「此外,在伯特利丘壇的壇,就是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築、使以色列人陷入罪裏的,他也把這壇和丘壇都拆毀了,又焚燒丘壇,打碎成灰,並焚燒了亞舍拉。約西亞轉頭,看見山上的墳墓,就派人取出墳墓裏的骸骨,燒在壇上,玷污了壇,正如從前耶羅波安在節期中站在壇旁時,耶和華藉神人所宣告的話。」(23:15-16)

從這些宗教改革可見當時猶大國拜偶像之風有多嚴重,這都是歷代猶大列王(和北國以色列留下的拜偶像風俗)所積習已久的,約西亞雖然作了一些改革,但都無法改變猶大人那悖逆偏離耶和華的心,猶大國被滅已成定局。猶大王約雅斤作王三個月之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圍困耶路撒冷,約雅斤向巴比倫王投降,他及臣民都被擄至巴比倫。「巴比倫王把耶和華殿裏和王宮裏一切的寶物從那裏拿走,又把以色列王所羅門所造耶和華殿裏一切的金器都毀壞了,正如耶和華所說的。」(24:13)當子民所活的生命與上帝所要求的生命不符時,上帝也不會顧惜那曾歸在祂名下、象徵祂與子民同在的殿。

猶大的最後一位王是西底家,他是約雅斤的叔父瑪探雅,巴比倫王立他作王並給他改名為西底家。西底家後來背叛巴比倫王。巴比倫王攻擊耶路撒冷,拿住西底家,在他眼前殺了他的兒女,又挖了他的眼睛並用銅鏈鎖著他,帶到巴比倫去。猶大國就是在這樣悲慘的情況下結束。但這卷書並不是以此作結,而是記載到被擄到巴比倫的約雅斤被抬舉:「巴比倫王以未‧米羅達作王的元年,就是猶大王約雅斤被擄後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他使猶大王約雅斤抬起頭來,提他出監,對他說好話,使他的位高過與他一同被擄在巴比倫眾王的位;又給他脫了囚服,使他終身常在巴比倫王面前吃飯。王賜給他日常需用的食物,每日一份,終身都是這樣。」(25:27-30)約雅斤被「抬起頭來」,像是上帝給子民的一線曙光,象徵著他們雖然被擄,但上帝終會使祂的子民得到釋放並恢復他們的身分。

 

《列王紀下》的主題和中心思想

  1. 以色列國的所有王都行惡,沒有遵守上帝的誡命律例,轉去拜偶像,又為自己造金牛犢,事奉巴力,上帝藉眾先知勸戒以色列民回轉,但他們都不聽從,最後招致上帝的審判,被亞述所滅。
  2. 以色列國滅亡後,猶大國因有數位王敬畏上帝,故國祚較長,但自約西亞後,一連四王均行惡,最終上帝藉巴比倫之手懲罰他們。以色列人從此過著被擄的日子。
  3. 然而,作者沒有以遭厄運的語調結束這書,而是以盼望的筆觸作結。約雅斤仍然活著,他富象徵性地給脫去囚衣,又獲賜高於其他被擄眾王的尊位。這都在暗示上帝對以色列民的恩典還未斷絕,祂拯救的工作仍然會繼續。
  4. 這份盼望也反映在有關以利沙的描述上,以利沙這名字的意思就是「耶和華是拯救」。以利沙死後被埋在墓中。但那些被掉在以利沙墳裏的屍體竟然能活過來,這也意味著上帝的能力仍然可以藉以利沙的死來彰顯,同時暗示了子民雖然被擄,但上帝仍然能夠神蹟地為已亡國的人帶來生命,因上帝仍要向以色列人施行拯救。

 

以利沙與耶書亞兩人的事蹟有哪些平行之處?

在《列王紀下》有關以利沙的描述,當中有很多是跟耶書亞的相似,現以下表列出:

 平行之處以利沙耶書亞
1名字的意思「以利沙」的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耶書亞」的意思是「耶和華拯救」。(參太 1:21)
2事工從約旦河開始以利亞與以利沙到約旦河邊,以利亞用外衣打水,水就左右分開,他乘旋風升天後,留下外衣給以利沙,以利沙用其外衣打水,水也是左右分開。(王下 2:1-14)耶書亞說施洗約翰就是先知所預言那要來的以利亞,當耶書亞開始他在地上的事工前,他來到約旦河受施洗約翰的洗,他開始時也像施洗約翰傳悔改之道。(可 1:7;太 4:17、11:14)
3承接職事的一刻,天開了以利沙看見有火馬和火焰車出現,以利亞就乘旋風升天去了。(王下 2:1-14)耶書亞受洗,當他從水裏上來時,天為他開了,施洗約翰看見上帝的靈降下,彷彿鴿子落在他身上。(可1:10)
4門徒比傳承者多以利沙的門徒比以利亞多。(王下 2:7;王下 4:43)耶書亞的門徒比施洗約翰多。(約 1:35-37;太 10:1-4)
5行與水有關的神蹟,帶來祝福用鹽把耶利哥的水治好了,使人能存活,地能生產。(王下 2:19-22)出席迦拿婚宴時,把水變酒。(約 2:1-12)
6油不短缺
餵飽眾人
1. 寡婦有一瓶油,以利沙命她把油倒在借來的器皿中,直到所有器皿都滿了,油才止住。(王下 4:1-7)
2. 以初熟果子的食物、二十個大麥做的餅和新麥穗,分給一百個人吃,還有剩下。(王下 4:42-44)
1. 用五個餅、兩條魚分給五千人吃,碎屑還裝滿十二個籃子。(太 14:13-21)
2. 用七個餅、幾條小魚分給四千人吃,還裝滿七個筐子。(太 15:32-39)
7使死人復活使書念婦人的兒子死而復活。(王下 4:8-37)1. 使拿因城一個寡婦的兒子死而復活。(路 7:11-15)
2. 使會堂主管葉魯的女兒死而復活。(可 5:21-24、35-43)
3. 使死了四天的拉撒路復活。(約 11:17-44)
8醫治痲瘋病人使亞蘭王的元帥乃縵的痲瘋得醫治。(王下 5:1-19)醫治一些痲瘋病人。(太 8:2-3、11:4-6;路 17:11-19)
9為外邦人治病及趕鬼乃縵是亞蘭人,因信以利沙的話,他的痲瘋病得醫治。(王下 5:1-19)1. 一個迦南婦人的女兒被鬼附,婦人因信耶書亞,鬼就離開她女兒。(太 15:21-28)
2. 百夫長因信耶書亞,他的僕人得醫治。(路 7:1-10)
10浮在水面上的神蹟使掉在水裏的斧子的頭浮起。(王下 6:1-7)耶書亞在水面上行走,也使彼得可以行海。(太 14:25-31)
11使人的眼睛能看見亞蘭人到多坍要拿住以利沙,以利沙禱告耶和華開僕人的眼目,他的僕人就看見滿山有火馬和火焰車圍繞以利沙。(王下 6:14-17)1. 耶書亞使一個生來失明的人看見。(約 9:1-7)
2. 使兩個盲人能看見。(太 20:29-34)
12有一個門徒是貪錢的以利沙的門徒基哈西瞞著以利沙向乃縵取報酬,基哈西因而得了大痲瘋。(王下 5:20-27)。耶書亞的門徒猶大以三十塊錢出賣了耶書亞,猶大後來上吊死了。(太 26:14-16;約 12:4-6)。

 

在他們二人所行的神蹟中,有一些是因著人的信心而成就的。這對當時的人以至於現在的我們傳遞出甚麼信息?

在以利沙所行的以下這些神蹟中,都是因著人的信心而成就的:

  1. 寡婦的油不短缺(王下 4:1-7):寡婦相信以利沙的話,就向鄰舍借空器皿,然後把僅有的一瓶油倒進器皿,結果經歷到油倒之不盡,直到所有器皿都滿了。
  2. 書念婦人的兒子死而復生(王下 4:18-37):書念婦人相信以利沙能叫他的兒子復生,她不對任何人說她兒子的死,包括丈夫及以利沙的僕人,她從家中直趕到迦密山找以利沙,又堅持要以利沙親自到她的家,結果經歷到她的兒子死而復生。
  3. 乃縵的痲瘋得醫治(王下 5:9-19):乃縵初時認為以利沙的吩咐不合理,及後卻願意謙卑自己,聽從他的吩咐,到約旦河中沐浴七次,結果經歷到他的肉復原,痲瘋病得潔淨。

在耶書亞所行的以下這些神蹟中,也都是因著人的信心而成就的:

  1. 癱子起來行走(可2:12):抬癱子的四個人把耶書亞所在的房子的屋頂拆了,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耶書亞看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孩子,你的罪赦了。」當在場的人議論紛紛時,耶書亞再對癱子說:「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起來,立刻拿著褥子,當著眾人面前出去了。
  2. 血漏女人得醫治(太 9:18-22):一個患了經血不止的病有十二年的女人,她相信只要能摸耶書亞的衣裳繸子,就會痊癒。耶書亞看見她就說:「女兒,放心!你的信救了你。」這女人就痊癒了。
  3. 盲人得看見(太 9:27-31):兩個盲人相信耶書亞能醫治他們,耶穌就摸他們的眼睛,說:「照著你們的信心成全你們吧。」他們的眼睛就開了。
  4. 百夫長的僕人得醫治(路 7:1-10):百夫長託幾個猶太人的長老去求耶書亞救他的僕人,他相信耶書亞話語的權柄,他不敢勞動耶書亞親自去他那裏,說只要耶書亞的話一出,他的僕人就能得醫治。耶書亞說:「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我也沒有見過。」那幾個長老回到百夫長家裏時,發現僕人已經好了。
  5. 迦南婦人的女兒被鬼附得釋放(太 15:21-28):迦南婦人相信耶書亞不但在以色列人當中工作,也會憐憫外邦人並向他們施恩。耶書亞對她說:「婦人,你的信心很大!照你所要的成全你吧。」從那時起,她的女兒就好了。

以利沙和耶書亞在世時都行了很多神蹟,但只有那些相信的人才能經歷到這些神蹟所帶來的拯救大能,包括:病得醫治,瞎眼得看見,從債中、從罪中、從被鬼附中得釋放,甚至是死而復活。事實上,以利沙和耶書亞的名字就已表明了他們的使命是要讓人經歷耶和華的拯救。然而,我們看見在以利沙時期,以色列國和猶大國都未能因以利沙的事工而得拯救,反倒先後被外邦人所滅,甚至連聖殿也被巴比倫所毀。聖經告訴我們,以色列民未能得拯救的原因是他們沒有尊耶和華為聖,不遵守祂的誡命律例,反而轉去事奉別的神和敬拜它們。由於他們選擇離棄上帝,上帝也就把他們交在敵人手中,把他們從自己面前趕出去。

同樣地,在耶書亞時期,他也曾對著那座由大希律所重建的聖殿說:「你看見這些宏偉的建築嗎?這裏將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可 13:2)這預言於主後70 年應驗,聖殿被羅馬所毀。這結局也是因為當時以色列人雖然擁有宏偉的聖殿和頻繁的宗教活動,但內心其實藏著各樣的罪,更利用敬虔的外表去謀取自己的利益,把上帝的殿變成賊窩(太21:13)。耶書亞在他們當中時,曾多次表明自己是從上帝而來,呼籲他們悔改回轉,但他們不但不相信他,更要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是他們選擇不接受耶書亞的得救信息,以致上帝讓那已不再代表祂的聖殿被毀,從別處再建立一班能代表祂的人,也就是那些相信耶書亞的信徒。

 

結語:信靠耶書亞我們就能得拯救

約 3:16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約 3:17 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因他得救

約 3:18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已經被定罪了,因為他不信上帝獨一兒子的名。

約 5:24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那位的,就有永生,不至於被定罪,而是已經出死入生了。

耶書亞指出信他的與不信他的之別,就是信他的會得救並有永生,不信他的就被定罪並會滅亡,這是永生與永死之別,而當中的關鍵就是人要否相信他。這相信是指人要接受耶書亞所傳的道,專心一意行在其中,以他的生命為效法的榜樣,因知道這樣的生命才是真的有上帝的同在,也真的蒙上帝所喜悅,又堅心盼望當我們持守這樣的信心去過活,當耶書亞再來時,會把真正的拯救──永生賜給我們。

從聖經裏,有一個信息一直在貫穿著,就是上帝要向人賜福,然而人的罪與不肯悔改的心攔阻了人去得著上帝的福分。藉著耶書亞帶來的拯救之道,我們知道這福分不單是在今世可以經歷到,就是當我們死後,我們也有上帝所賜的永生這福分。上帝願意人都行在這得拯救的路上,只待我們去回應。最後,願以保羅的話作為我們的鼓勵,求聖靈幫助我們,立志過一個得主喜悅的生命。阿們!

林後 5:7 因為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

林後 5:8 我們勇敢,更情願離開身體,與主同住。

林後 5:9 所以,無論是住在身內或住在身外,我們都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


[1]  《列王紀上》綜覽〈耶書亞的道救我們脫離審判〉

[2] 這讓人想起以色列民出埃及過紅海的神蹟,當時摩西向海伸杖,水左右分開,子民行在乾地上,過红海這個經歷象徵以色列民完全脫離了埃及法老的權勢,不再作奴隸,有新的生命和身分。現在以利沙用以利亞的衣服打水,同樣把約旦河分開,既象徵以利沙將接續以利亞的事工,又使人想起以利沙將如摩西的繼承者約書亞那樣,帶領子民過約旦河(以利沙當時身處耶利哥的對岸,與約書亞進入迦南地前一樣,參王下2:15),反映他有領袖的職分去帶領以色列民爭戰。

[3] 以利亞是聖經所記載第二個沒有經歷死亡的人,第一個是以諾,參創5:24。

[4] 「凡獻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鹽調和;在素祭中,不可缺少你與上帝立約的鹽。一切的供物都要加鹽獻上。」(利 2:13),因鹽有保存和防腐作用,因此約又稱「鹽約」,有不廢棄的意思(參民 18:19)。

[5] 有關這次亞述西拿基立圍困耶路撒冷,也有記載於出土的亞述文獻,名為「泰勒棱柱」(Taylor Prism)或「西拿基立角柱」(Sennacherib Prism),描述到當時西拿基立把希西家圍困在耶路撒冷,如同把一隻鳥困在籠中。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列王紀上》:耶書亞的道救我們免受審判的懲罰

「安息日研經坊」(2021-4-10)《希伯來聖經》綜覽:《列王紀上》(筆者:Ada Lui)

圖為:「所羅門的智慧」by James Tissot(French, 1862-1902)

《列王紀上》記載了所羅門王朝的興盛,以及在以色列分裂為南北兩國後列王的統治,也記載了上帝藉眾先知對行惡的那些王作出的指控和審判。而耶書亞(耶穌)也曾像先知那樣說預言,試討論:

  1. 耶書亞曾就當時一些不願意悔改的人作出哪些指控或審判性的預言?
  2. 我們從耶書亞的那些預言可以領悟甚麼?上帝又期待我們怎樣回應?

 

簡介《列王紀上》

  1. 書名:《列王紀》在希伯來古卷是一本書,記載了由大衛晚年至猶大王約雅斤被擄至巴比倫的事。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把《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合稱為《王國記》,全書共四冊(《撒母耳記》是第一、二冊,《列王紀》是第三、四冊),它把《列王紀》分為上下兩卷。而《列王紀上》的希伯來書名是 מְלָכִים א (Melakhim ʾAleph)。
  2. 作者及成書日期:按猶太傳統,這書的作者是先知耶利米,但書內並無明確指出,但應該是一位對《申命記》非常熟悉的人,因書內充滿了申典神學的思想,包括「守約蒙福,背約招禍」的信念。它的成書日期不會早於主前六世紀,因約雅斤被擄一事是發生在主前562年。這書估計在被擄時期或是波斯時期被編輯過。
  3. 內容大綱:《列王紀上》共有22章,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大綱如下:

一. 統一的以色列國(1-11章)

A. 所羅門繼承王位(1:1-2:12)

B. 所羅門鞏固國位(2:13-46)

C. 所羅門的智慧(3:1-28)

D. 所羅門的政績(4:1-34)

X. 所羅門建聖殿與皇宮(5:1-9:9)

D’. 所羅門的財富(9:10-10:25)

C’. 所羅門的愚昧(10:26-11:13)

B’. 所羅門王朝的衰敗(11:14-40)

A’. 所羅門王逝世(11:41-43)

二. 分裂的以色列國 (南北兩國)(12-22章)

    1. (南)羅波安與(北)耶羅波安(12-14章)
    2. (南)亞比央、亞撒 與(北)拿答、巴沙(15章)
    3. (南)亞撒 與(北)以拉、心利、暗利、亞哈(16章)
    4. 先知以利亞與亞哈王(17-22章上)
    5. (南)約沙法 與(北)亞哈、亞哈謝(22章下)

 

《列王紀上》的內容

一. 統一的以色列國(1-11章)

  1. 所羅門繼承王位(1:1-2:12)

大衛王年紀老邁,他的第四子亞多尼雅謀取王位,在隱‧羅結獻祭並宴請王的眾兒子和臣僕。先知拿單讓拔示巴把這消息告訴大衛,請求他指示立誰會繼承他作王。大衛於是對撒督祭司、先知拿單、將領比拿雅,說:「要帶領你們主的僕人,讓我兒子所羅門騎我自己的騾子,送他下到基訓。在那裏,撒督祭司和拿單先知要膏他作以色列的王;你們也要吹角,說:『所羅門王萬歲!』你們要跟隨他上來,使他坐在我的王位上,他要接續我作王。我已立他作以色列和猶大的君王。」(1:35)於是所羅門作了以色列的王。這卷書一開首就指出是上帝藉先知介入以色列王位繼承的安排:按著屬世的繼承次序,應該是由亞多尼雅繼承大衛,但大衛曾向上帝起誓,王位要由上帝所喜愛的所羅門繼承(參1:17、30;撒下12:24)。

  1. 所羅門鞏固國位(2:13-46)

大衛臨死前囑咐所羅門要謹守上帝的律例、誡命、典章和法度,那麼他就會作事亨通,上帝也會成就祂對大衛的應許,使他的後裔不斷有人坐在以色列的王位上。所羅門登上王位後,把覬覦王位的亞多尼雅殺死,又把曾支持他的元帥約押殺了(又因他曾殺了押尼珥和亞瑪撒),並革除了曾支持亞多尼雅的祭司亞比亞他的職分,最後把違背了所羅門規定的便雅憫人示每殺死(又因他曾咒罵大衛)。這樣,國度在所羅門的手中就鞏固了。

  1. 所羅門的智慧(3:1-28)

所羅門與埃及王法老結親,娶了法老的女兒,這很明顯是一個政治決定,因這有助他加強在外交上的勢力。接著經文說所羅門愛耶和華,在基遍的一處丘壇向上帝獻上大量的燔祭(基遍是當時會幕的所在地;參8:4、代下1:3、13)。上帝夜間在夢中向所羅門顯現,說:「你願我賜你甚麼,你可以求。」所羅門回答說:「求你賜僕人善於了解的心,可以判斷你的百姓,辨別是非。」(3:9)這請求蒙上帝喜悅,上帝於是連所羅門沒有求的富足、尊榮都賜給他。接著就描述到所羅門在判斷兩個妓女的爭子案上,顯出他有上帝的智慧。

  1. 所羅門的政績(4:1-34)

所羅門劃分出十二個行政區域,每區設一個官員各負責供給王和王室食物一個月,這也顯出他的治國智慧。經文又提到上帝賜給所羅門的智慧勝過萬人,以致萬民都來聽他的智慧。當時「猶大人和以色列人如同海邊的沙那樣多,都吃喝快樂。所羅門統治諸國,從大河到非利士地,直到埃及的邊界。」(4:20-21)這都使人想到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關於地及後裔的應許都一一應驗(參創15:18, 22:17)。

  1. 所羅門建聖殿與皇宮(5:1-9:9)

所羅門作王第四年開始建造耶和華的殿,由推羅王希蘭在黎巴嫩為他砍伐香柏木和松木,另外所羅門挑選了八萬人在山上鑿石頭用作殿的根基。殿的設計跟會幕相似,有內殿(至聖所)和外殿(聖所),整個殿都貼上金子,牆上刻著基路伯、棕樹和綻開的花,這殿用了七年才建成。在建殿期間,上帝的話臨到所羅門,提醒他要遵行祂的律例和典章,那麼祂就必住在以色列民中間。這是在申明上帝看重的不是這金碧輝煌的建築物,而是子民要遵行祂的道,這才是祂衡量會否住在子民中間的關鍵因素。

所羅門為自己建造的宮殿卻用了十三年才建成,用的都是貴重的石頭和香柏木,極度宏偉。他也為法老的女兒建造了一座宮室,另又建造了審判廳和黎巴嫩林宮。作者把所羅門為上帝建殿及為自己建造皇宮的描述並列,很明顯是一個對比,突顯出他為自己建造的宮室不比上帝的居所遜色,而這樣大量的建築工程也為日後子民因服役過甚而積下埋怨的情緒留下伏筆。(參王上12:4)

當聖殿建成,所羅門在七月的一個節期(應該是住棚節)召集了以色列的長老、各支派的領袖和以色列人的族長到耶路撒冷,祭司把約櫃請進內殿,又把會幕裏的一切聖器皿都放入殿內。所羅門在約櫃前獻牛羊為祭,多得不可勝數。「祭司從聖所出來的時候,有雲充滿耶和華的殿,祭司因雲彩的緣故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耶和華的殿。」(8:10-11)這跟會幕被立起時的情景相似 ,當時是「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摩西不能進會幕,因為雲彩停在其上,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出40:34-35)可見上帝悅納了這聖殿,正如祂從前悅納了會幕一樣。

於是所羅門為以色列全會眾祝福,並向上帝禱告,他禱告的內容有一個模式,就是當人在一些情況下悔罪、又向上帝祈求時,他祈求上帝垂聽並採取行動,現把內容大概列出:

  1. 當個人得罪鄰舍或百姓得罪上帝而受禍時,包括:「敗在仇敵面前;天閉塞不下雨;地有饑荒、瘟疫、焚風、霉爛、蝗蟲、螞蚱;仇敵圍困城門;在外與仇敵爭戰;被擄到仇敵之地。」
  2. 當他們到殿裏向上帝祈求並悔改時,包括:「歸向你;離開他們的罪;宣認你的名;內心知道有禍;外邦人為你的名從遠方而來;回轉悔改,盡心盡性歸向你。」
  3. 求上帝在天上垂聽,採取行動,包括:「定惡人有罪,定義人為義;使他們歸回;將當行的善道教導他們;使他們敬畏你;使萬民認識你;為子民伸張正義;在被擄之地蒙憐憫。 」

及後耶和華再次向所羅門顯現,對他說祂已把這殿分別為聖,使祂的名永遠立在那裏;然後重申要所羅門及他的子孫謹守遵行上帝的律例典章,上帝就必實踐祂對大衛的應許,讓他的子孫不斷有人坐以色列的王位上;相反,要是他或他的子孫轉去不跟從上帝,事奉別神,敬拜它們,上帝就會把以色列民從祂賜給他們的地上剪除,也必從祂面前捨棄那為祂的名所分別為聖的殿,使他們在萬民中成為笑柄,被人譏誚。這番話再次嚴肅地指出,即使殿已建成,子民仍要謹記守約的重要,如果他們背約轉離上帝,就會招禍,上帝也不會顧惜這殿。

  1. 所羅門的財富(9:10-10:25)

示巴(即今非洲東部)女王聽見所羅門的名聲,就帶著隨從和許多貴重的禮物到耶路撒冷,要用難題考問所羅門。她折服於所羅門的智慧,又震懾於他治國的威儀和氣派,就稱頌耶和華。接著經文描述所羅門的財富,他每年從經商及貢物得到大量的金銀和珍禽異獸,這些記載都反映出所羅門王朝的興盛已達至以色列國歷史裏的最高峰時期。

  1. 所羅門的愚昧(10:26-11:13)

就在所羅門最富強輝煌的時候,他的心開始偏離上帝,更違背了上帝藉摩西對王的吩咐,因他為自己聚集了大批戰車騎兵,又在法老的女兒之外,寵愛許多外邦女子,他娶了七百個公主,三百個妃嬪,這都是摩西律法所禁止的:「只是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申17:16),「王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免得他的心偏離;也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申17:17)這些妻妾誘惑他的心,以致他在年老時隨從了別神,甚至在耶路撒冷對面的山上建造丘壇。於是,上帝因他不遵守祂的誡命律例而作出審判,祂向所羅門宣布會把以色列國撕裂,並把它賜給他的大臣。然而,因大衛的緣故,這事不會發生在他作王時,而是在他兒子作王的時候,上帝會保留一個支派給他的兒子。

  1. 所羅門王朝的衰敗(11:14-40)

上帝興起了兩個人作所羅門的敵人,一個是以東王哈達,另一個是亞蘭王利遜。上帝又派先知亞希雅去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他是以法蓮人,是所羅門的一個臣僕。亞希雅把自己身上的新衣撕成十二片,給了耶羅波安十片,對他說上帝從所羅門的手裏撕裂以色列國,把十個支派賜給他。所羅門於是想要殺耶羅波安,但他逃往埃及。再一次,我們看見上帝藉先知去介入以色列王位的安排,祂揀選了耶羅波安作北國的第一位王。

  1. 所羅門王逝世(11:41-43)

所羅門作王四十年後就死了,由他兒子羅波安接續他作王。

第一部分(1至11章)的小結

這部分記載了所羅門由盛而衰,由他擁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到陷入拜偶像的愚昧,由他被上帝賜予智慧、富足、尊榮到上帝要從他手上取走十個支派,原因是他娶了眾多的外邦女子並跟隨她們拜偶像。事實上,所羅門在婚姻上的缺失早在他娶法老的女兒一事上可見,這宗婚姻是出於政治因素,卻成了一個缺口,讓外邦的文化逐漸滲入所羅門的屬靈生命,由初期他愛耶和華,為耶和華獻祭(3:3),到後期他轉而愛外邦的妻妾,心被誘惑跟隨她們拜偶像,甚至為她們建丘壇(11:2),沒有謹慎遵行上帝的吩咐,也沒有把上帝親自對他作出的提醒放在心裏。可見即使智慧高如所羅門,要是他沒有專心一意跟隨上帝,最後都只會像愚昧人一樣,被世俗的文化、多神主義和個人私慾所俘虜,為自己和子孫招來上帝的審判。

二. 分裂的以色列國(12-22章)

  1. 列王敘事的簡介

正如上文所述,《列王紀上、下》本是一卷書,如果從以色列國的統一與分裂的敘事去分段,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所羅門王的統一王國時期(王上1至11章)

第二個時期:南北兩國並存的分裂王國時期(王上12至王下17章)

第三個時期:南國獨存的王國時期(王下18至22章)

第二個時期的篇幅最長,記載了南北兩國列王的事蹟。南國自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開始,一直至南國亡於巴比倫,時間約為主前931至586年,共有二十位王,歷代君王都是大衛家的子孫(除了第七位王亞她利雅,她是亞哈謝的母親,作王6 年)。南國主要有兩個支派──猶大和便雅憫支派,定都耶路撒冷。而北國由耶羅波安開始,一直到北國亡於亞述,時間約為主前931至722年,共九個王朝,十九位王,君王的王位繼承或是由父傳子或是由篡位而得(當中第一王朝的耶羅波安和第五王朝的耶戶都是由上帝所立),北國有十個支派,首都由初期耶羅波安定都於示劍,到後來暗利定都於撒瑪利亞。

自王國時期開始,就有眾多先知出現,他們有些是口傳先知,有些是著作先知,他們宣講信息的對象主要是君王和他的大臣。在第二個時期記載到關於列王和先知的敘事的,簡列如下:

 先知君王經文
1示羅的亞希雅耶羅波安一世王上 11:26-40,14:1-17
2神人示瑪雅羅波安王上 12:21-24
3

猶大來的一位神人與

伯特利的一位老先知

耶羅波安一世王上 13:1-32
4哈尼拿的兒子耶戶巴沙王上 16:1-4
5以利亞亞哈王上 17章至王下 2:12
6一位先知亞哈王上 20:13-14,20:28
7米該亞亞哈王上 22:1-36
8以利沙耶戶及其他王上 19至21章,王下 2至10章,13:14-21
9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耶羅波安二世王下 14:25-27

此外,作者在敘述南北兩國諸王的事蹟時,往往有以下的敘事模式[1]

 以色列列王猶大列王
何時登位猶大王某某的某某年,某某登基做以色列王。以色列王某某的某某年,某某登基做猶大人的王。
在位年期某某在某地在位多少年。他登基的時候多大,做王多少年,他的母親是誰。
評價評價模式:「某某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行耶羅波安所行的道,使以色列民陷在罪裏」。(全是惡的)與「他祖大衛所行」相比,評價他做的怎麼樣。(當中有行惡的,也有善的)
其餘政績某某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某某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寫在《猶大諸王記》上。
由誰接續某某與他列祖同睡,另一人接續他作王。某某與他列祖同睡,另一人接續他作王。

南國的二十位王有善的、也有惡的(八位王是善的,十二位是惡的),但北國的王則全都是惡的。而從評價一欄可見,作者是從他們的屬靈表現作判斷,而不是從他們的政治或軍事表現作判斷。當有作王的行惡時,上帝就會派先知到他們當中,直指他們的惡行並作出預言,有些是警告性的,有些是宣布即將降臨的審判,預言或在即時應驗,或在該王任期之後才應驗。而為了證明他們是上帝的傳話人,他們會以行神蹟來證明自己所言的必然應驗。

而在《列王紀上》第12至22章記載關於君王和先知的敘事最多的,是北國的耶羅波安和亞哈,本文會撮要他們二人的事蹟以作為這部分的綜覽。

  1. 耶羅波安的事蹟

當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在耶路撒冷作王之後,以色列的其他支派本想在示劍立他作王,他們派了耶羅波安作代表向羅波安提出一個條件:「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現在求你減輕你父親所加給我們的苦工和重軛,我們就服事你。」(12:4)但遭到羅波安拒絕,於是以色列各支派不再擁護大衛家,而立了耶羅波安作他們的王,經文指出這事是出於耶和華,為要應驗祂藉先知亞希雅對耶羅波安所說的話。自此,以色列分為南面的猶大國和北面的以色列國。而從這個敘事開始,我們會陸續看見上帝怎樣藉眾先知發預言,以及這些預言怎樣逐一應驗。

耶羅波安成為北國的第一位王,建都於示劍,他因為怕百姓到耶路撒冷獻祭就會心繫大衛王家族,於是鑄造了兩個金牛犢,一個安置在伯特利,另一個安置在但,對百姓說:「你們上耶路撒冷去實在夠久了。以色列啊,看哪,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明。」(12:28)這事不單使百姓陷在罪裏,也成為往後的以色列王一直跟隨的行徑。此外,耶羅波安又在一些丘壇建神殿,立不屬利未人的平民百姓為祭司,自定八月十五日為節期,自己在壇上燒香並向他所鑄的牛犢獻祭。

上帝於是派一個神人到伯特利,對耶羅波安宣告審判:「大衛家必生一個兒子,名叫約西亞,他必將在你上面燒香的丘壇祭司,宰殺在你上面,人的骨頭也必燒在你上面。」(13:2)當時耶羅波安想從壇上伸手拿住神人,他的手就即時萎縮,他於是向神人懇求,手就復原了。約西亞是猶大國的第十六位王,在位的年分是主前641至610年,而耶羅波安在位的年分是主前927至906年,也就是說神人的這預言要約在三百年後才應驗;然而,耶羅波安其實也親身經歷到上帝藉神人所降的災與醫治,但可惜他並沒有因此而看重先知的話而向上帝認罪悔改,當他的兒子病重時,他甚至讓妻子喬裝去找先知亞希雅,企圖瞞騙他去求問兒子的病會否康復。但上帝早已告訴亞希雅那要來的是他的妻子,於是藉亞希雅向他的妻子宣告對耶羅波安的審判:「我從百姓中提拔了你,立你作我百姓以色列的君王,將大衛家的國撕裂,賜給你,你卻不效法我僕人大衛,遵守我的誡命,全心順從我,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你反倒行惡,比在你之前所有的人更嚴重;你離開了我,為自己立了別神,鑄了偶像,……我必除滅耶羅波安的家,如同人掃除糞土,直到消滅。」(14:7-10)。亞希雅又預言到當他妻子的腳一進城,那病重的兒子必死,而事情果然這樣發生。

我們由這個敘事得知,耶羅波安為要鞏固自己的國位而在信仰上作出妥協,最終自招上帝的審判,王朝不能長久,他把王位傳給兒子拿答,拿答在位只有兩年,王位就被巴沙所篡奪。自始北國就落入朝代更迭的歷史中,歷經九個王朝,君王的繼承或由父傳子,或由弒王纂位而得,也有因軍事勢力而被擁立為王的。但不論是由誰作王,他們都沒有尊耶和華為聖,繼續行耶羅波安所行的道,就是以金牛犢取代耶和華,又拜其他外邦的偶像,致使以色列民一直陷在罪裏。

  1. 亞哈的事蹟

亞哈的父親暗利是北國第四個王朝的第一位君王,由百姓所擁立,他以撒瑪利亞為首都,自此先知書的書卷裏會以撒瑪利亞為北國的代表。暗利的兒子亞哈繼承王位,經文對亞哈的評價是:「暗利的兒子亞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比他以前所有的王更嚴重。他犯了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犯的罪,還當作是小事,又娶了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兒耶洗別為妻,去事奉巴力,敬拜它。」(16:30-31)耶洗別甚至要殺絕國中耶和華的先知,就是在這個背景下,一位非常重要的先知出場了,他就是住在基列的提斯比人以利亞,他一出場就對亞哈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的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水,也不下雨。」(17:1)這番話是直接挑戰他們所拜的巴力,因巴力被視為是掌管風雨的神明。

於是以色列經歷了三年的乾旱和饑荒,在這段期間,上帝讓西頓撒勒法的一位寡婦供養以利亞,以利亞為這寡婦行了神蹟,既讓她家的油和麵用之不盡,又使她的兒子死而復生。三年後,上帝讓以利亞出現在亞哈面前,亞哈不單不承認這災禍是因他使百姓犯了拜偶像的罪所致,反指責是由以利亞造成的,以利亞於是叫亞哈召集所有巴力的先知共450個和亞舍拉的先知共400 個一同到迦密山。以利亞與這批先知各選一頭牛犢作祭牲,然後求告自己的神明去接納那祭牲,結果巴力和亞舍拉的先知不論做甚麼儀式,甚至以刀自劃身體,都沒有事發生,而當以利亞向上帝禱告,就有火從天而降燒盡他的祭牲。當時百姓都大呼:「耶和華是上帝!耶和華是上帝!」接著以利亞吩咐百姓把所有巴力和亞舍拉的先知都殺死,接著天就降下大雨。

耶洗別因這事要追殺以利亞,他就逃跑,在一棵羅騰樹下求死,仗著天使兩次給他食物,他走了四十晝夜的路去到何烈山,在那裏與上帝進行了一段對話。

何烈山在以色列人的歷史裏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山,這座山讓我們想起另一位非常重要的先知──摩西。當以色列民出埃及後,他們去到何烈山腳下,摩西則上山共有四十晝夜領受上帝的十誡。這兩個敘事之間有兩個平行之處:

第一,子民都在拜偶像。當摩西在山上領受建造會幕的吩咐時,山下的子民卻造了金牛犢去取代上帝。當時上帝本想把他們滅絕,另興起摩西成為大國,但因著摩西的求情,上帝才寬恕了子民,現在以利亞到何烈山,其背景也是當時以色列民不但拜金牛犢,甚至拜巴力。

第二,上帝向先知顯明祂的心意(憐憫與懲罰)。當上帝饒恕了子民拜金牛犢的罪後,摩西求上帝讓他看見祂的榮耀,上帝讓摩西站在磐石上,當上帝的榮耀經過時,祂將他放在磐石縫裏,摩西可以看見祂的背而不是祂的面。就在上帝在摩西面前經過時,祂宣告:「耶和華,耶和華,有憐憫,有恩惠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和信實,為千代的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懲罰人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 34:6-7)現在以利亞在山上的洞裏,上帝問他在做甚麼,以利亞不是為子民代求,而是作出控訴,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人,他們還要追殺我。」(19:10、14)上帝就叫以利亞站在山上,祂要從那裏經過,接著順次出現了烈風、地震、火,但上帝都不在其中,這三種現象或許是在暗示以利亞期望上帝會對以色列民施行的審判,然而上帝沒有這樣做,反而是有微小的聲音出現。上帝第二次問以利亞同樣的問題,以利亞再以同樣的控訴回答上帝,上帝這次把祂要採取的懲罰說出來,祂要以利亞分別膏哈薛作亞蘭王,膏耶戶作以色列王,膏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他,又說:「將來逃過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逃過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但我在以色列中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未曾親吻巴力的。」就著亞哈和以色列民所犯拜巴力的罪,上帝會用外來的(哈薛)和裏面的(耶戶和以利沙)器皿向他們施行審判。然而值得留意的是,上帝說祂為自己留下了七千個仍忠心於祂的先知,是以此回應以利亞說只有他一個先知,而這也在暗示上帝仍然要那些對祂忠心的先知們,以微小的聲音,在子民中間為祂傳講信息。

經文接著記載亞哈做的一件惡事,就是他貪戀拿伯的葡萄園,致使耶洗別收買假的見證人誣陷拿伯詛咒上帝和王,人就用石頭打死拿伯,亞哈於是奪取了他的葡萄園。上帝藉以利亞向亞哈宣判:「看哪,我必使災禍臨到你,把你除滅。以色列中凡屬亞哈的男丁,無論是奴役的、自由的,我都要剪除。我必使你的家像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的家,又像亞希雅的兒子巴沙的家,因為你惹我發怒,又使以色列陷入罪裏。論到耶洗別,耶和華說:『狗必在耶斯列的城郭吃耶洗別。凡屬亞哈的人,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鳥吃。』」(21:21-24)亞哈聽後就在上帝面前謙卑,於是上帝把這事延至亞哈的子孫才實現。這預言的應驗記載在王下10 章。

今卷書的結尾是關於亞哈聯同猶大王約沙法出戰亞蘭,在出戰前,亞哈召集約四百個先知問他們自己應否出戰,一眾先知都說亞哈必會得勝;但當耶和華的先知米該亞被請來時,他卻說那些先知這樣說是因為上帝容許謊言的靈進到他們的口中。米該亞預言亞哈必在這戰役中陣亡,而最終事情果然這樣發生,亞哈死在該場戰爭中。

 

《列王紀上》的主題和中心思想

所羅門的統治是以色列歷史裏最頂峰的時期,也是上帝使大衛之約得以應驗的明證。然而所羅門在婚姻上的缺失使他逐漸受外邦文化的影響,最後更偏離上帝,轉而拜偶像,於是上帝的審判臨到,以色列國也因此進入了分裂時期。但上帝仍然保守祂與大衛所立之約,讓大衛的後裔依然不斷有人坐在王位上。

北國以色列的第一位王耶羅波安在信仰上作出了妥協,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造了兩個金牛犢,以此取代上帝,免得以色列民前往耶路撒冷敬拜。而之後接續他的以色列王也一直跟隨他所行的,導致以色列民一直陷在拜偶像的罪裏。另一位北國的王亞哈,在婚姻上則犯了一個更嚴重的缺失,他娶了西頓王的女兒耶洗別為妻,敬拜她所拜的巴力,讓巴力幾乎成為以色列的「國教」,又殺害上帝的先知,這都反映出當時以色列國的屬靈景況非常敗壞。

南北兩國列王分地而治,上帝是以他們是否專一敬拜祂而決定他們的國勢。當他們忠於上帝並遵守祂的誡命時,國就興盛;相反,當他們轉去拜偶像、違背上帝的命令時,國就遭受禍患。雖然列王每每背棄上帝,上帝仍然差祂的先知去到他們那裏,指出他們的各種罪,向他們發出警告及審判的預言,行神蹟以證明上帝藉他們所說的都會應驗,應驗的時間或在即時,或在將來。上帝在施行審判之前,讓這些先知作出警告,為的是要他們悔改離罪,專心敬拜上帝並遵行祂的道。如果人願意在上帝面前謙卑,轉離惡行,上帝仍會向那人施恩,不把所定的災禍降下。但如果人不聽先知所言,剛硬悖逆,持續地活在罪中,上帝的審判就會臨到。

上帝的這份心腸藉著先知以利亞表露無遺,事實上,以利亞這名字的意思就是「耶和華是神」,正是要提醒子民,只有耶和華一位上帝,祂就是當日領子民出埃及,使他們脫離為奴之地的耶和華,在以利亞與巴力的先知對決而大勝之後,子民好應認清這個事實,專心一意的敬拜耶和華,撇棄一切的偶像,而以利亞當日在迦密山上對百姓的呼籲,可說是貫穿了今卷書的主題:「你們心持二意要到幾時呢?如果耶和華是上帝,就當順從耶和華;如果是巴力,就當順從巴力。」(18:21)這是一條要子民作出選擇的路,沒有中間路線,也不容妥協。

 

耶書亞(耶穌)曾就當時一些不願意悔改的人作出哪些指控或審判性的預言?

《列王紀上》讓我們看到在王國時期先知的角色,他們宣講信息的對象主要是君王和他的大臣,內容有一些是關乎國家的軍事,但更多是指控君王所犯的罪。由於他們離棄上帝及拜偶像,不遵守上帝的道,上帝於是派先知就他們的罪作預言,這些預言是在解釋當前或將來的災禍其實是上帝對他們的懲罰。

主耶書亞(耶穌)在地上時也有作先知的職事。在他公開傳道之前,他到施洗約翰那裏受洗,當他從水裏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施洗約翰看見上帝的靈彷彿鴿子落在他身上。在《舊約聖經》時期,當上帝的靈降在人的身上時,他就會受感說話,講出上帝要他說的話,成為上帝的代言人,也就是先知的意思。而當上帝的靈落在耶書亞身上時,就意味著他是受上帝差遣的,他將為上帝傳揚信息,而他出來傳道的一個信息就是:「你們要悔改!因為天國近了。」(太 4:17)「悔改」正正就是以色列歷代眾先知的核心信息。[2]

耶書亞也曾像其他先知那樣,宣告審判要臨到那些看見了他所行的神蹟卻仍然不願意悔改的城市,如哥拉汛、伯賽大、迦百農,他嚴厲地指出他們將「有禍了!」因為當審判的日子來臨時,他們所受的要比推羅、西頓、所多瑪這些城市所受的更重(太 11:21)。他又斥責一些文士和法利賽人,指他們假意要看神蹟,卻其實不信耶書亞是從上帝那裏來的,耶書亞指出在審判的日子,尼尼微人要定他們的罪,因為他們聽了約拿所傳的話就悔改,南方的女王也要定他們的罪,因她遠從地極去到所羅門那裏要聽他智慧的話,這些外邦人尚且願意聽從上帝藉人所說的話,但現在有一位比約拿和所羅門更大的人去到他們當中,他們反倒不願意聽從耶書亞的話。

另外,在《馬太福音》23章記載了耶書亞對文士和法利賽人所說的七個「有禍了!」都是在責備他們的假冒為善,直斥他們徒然擁有宗教上的高位,卻沒有真實的敬虔,心裏只有貪婪、放蕩、虛偽和不法的事,完全沒有行出上帝所要求的公義、憐憫和信實。更甚的是,他們把錯誤的教導教訓人,作了瞎眼的嚮導,而當有人指出他們的過犯時,他們不但不聽從,反倒把那些人殺害,他們的行為就像以前那些要殺害上帝所差來的眾先知的人一樣。耶書亞對他們作出了非常嚴厲的判語:「這一切的罪都要歸到這世代了。」(太 23:36)

主耶書亞這樣直指當時那世代的人所犯的罪,又對他們的行為作出了警告和審判性的預言,情況就像在王國時期的那些先知一樣。正如上文所述,先知的主要職事是作為上帝的傳話人,那些話語的目的其實大部分是要指出人已偏離了上帝的道,必須立即離開所行的,回歸到上帝所指示的那條正路上去,而當耶書亞也像昔日先知一樣指出當時上帝子民所犯的罪時,福音書的作者也在透過這些記載來提醒今天的我們。

 

我們從耶書亞的那些預言可以領悟甚麼?上帝又期待我們怎樣回應?

在耶書亞那些嚴厲的指責裏,都提到關於審判的日子,但他並沒有說明這日子何時來臨,事實上,他是希望藉這些警告去呼籲人悔改,好讓人逃避審判日子來臨時他們會承受的懲罰,他的這份心腸我們從以下他的這個比喻可見:

路 13:6 於是,耶穌用比喻說:「有一個人在葡萄園裏栽了一棵無花果樹。他前來在樹上找果子,卻找不到,

路 13:7 就對園丁說:『看哪,我這三年來到這棵無花果樹前找果子,竟找不到。把它砍了吧,何必白佔土地呢?』

路 13:8 園丁回答:『主啊,今年且留著,等我在樹周圍掘開土,加上肥料,

路 13:9 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它砍了。』」

在這個比喻裏,那個要把一棵三年都沒有果子的無花果樹砍下的葡萄園主人是天父上帝,那棵無花果樹就是上帝所栽植、卻沒有結出屬靈果子的人,園丁則是主耶書亞。當上帝的審判要臨到時,他為這棵無花果樹代求,願意在它的周圍掘土,加上肥料,寓意以他的道去教導他們,讓他們能有屬靈的生命力,以致能結出果子,避過上帝的審判。簡而言之,耶書亞要以他的道挽回那些在生命裏已沒有活出上帝的道的人,好讓他們能因著耶書亞的教導而悔改,結出與悔改的心相稱的行為,這樣才能活出上帝所喜悅的生命,逃避當上帝的審判來到時被滅的結果。

耶書亞的心意是希望當時的人聽到他的警告和審判的預言就願意悔改,事實上,在《馬太福音》23章記載他指控文士和法利賽人的七個「有禍了」之後,就記載耶書亞預言到因著他們不願意悔改,那快將要來的災禍就是耶路撒冷的淪陷,他又預言到自己將會再來:

太 23:37「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少次想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但是你們不願意。

太 23:38 看吧,你們的家要被廢棄成為荒蕪。

太 23:39 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絕不會再見到我,直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主耶書亞曾說,他來到地上是為要拯救世人,而他的拯救之道除了透過他的犧牲,也藉著他所教導的話,就是當人聽了他的話又遵守,就不致落入上帝的審判中;相反,那些「棄絕我、不領受我話的人自有審判他的;我所講的道在末日要審判他。」(約 12:48)也就是說,將來在審判的日子,也就是他再來的時候,他會以他所講的道作為審判人的準繩。

 

結語:耶書亞的道救我們免受審判的懲罰

耶書亞指出在末日會有審判,《新約聖經》也有說明:「按著命定,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9:27)那時我們都要站在基督審判臺前受審,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林後 5:10)。而能救我們在審判時免受懲罰的,就是要在現今聽從耶書亞的道。

當耶書亞在世時,他不住地從多個方面去解明上帝的道,好讓人能明白上帝的道並去遵守。他曾說了以下的話,既是要救人免受將來審判的懲罰,表明了他對上帝子民的期望:

  1. 「那落在好土裏的,就是人聽了道,並用純真善良的心持守它,耐心等候結果實。」(路 8:15)

人聽了耶書亞的道之後,不要把它當作是腦袋上的知識,而是要把他的話牢牢地記在心裏,以純真善良的心在日常的生活中持守著這些道,讓這些道在心裏生根發芽,耐心地等待生命結出美好的屬靈果子。

  1. 「所以,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路 8:18)

人聽了耶書亞的道之後,要以謙卑的心去持守這些道,不要以為自己聽了、知道了就等如是已經做到了!因為當人只是聽了道卻沒有實踐出來時,那麼他聽再多的道也是枉然,那些道根本不會存留在他的生命裏;相反,要是他能把道實踐出來,上帝會使他明白更多,生命也就因此而更札實。

  1. 「聽了上帝的道而遵行的人,就是我的母親,我的兄弟了。」 (路 8:21)

藉著遵行耶書亞的道,我們能跟他建立一份親密的關係,如同是家人那樣的親密。而這正是每一位屬上帝的子民(包括我們外邦人)都應該有的屬靈生命狀態。

最後,願意用一句話去總結耶書亞對我們的期望,那就是:「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祈求聖靈在我們的內心工作,使我們有聆聽的耳朵去順服主,也有悔改及遵行上帝話語的心。阿們!


[1] 參游斌著,《希伯來聖經的文本、歷史與思想世界》。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1,頁202。

[2] 主耶書亞也曾承認自己有著跟先知相同的遭遇,例如:先知在本鄉和自己的家之外,是不被尊敬(太 13:57)以及先知是不可能在耶路撒冷之外被害的(路 13:33)。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撒母耳記下》:讓主耶書亞作我們一生的王

「安息日研經坊」(2021-3-20)《希伯來聖經》綜覽:《撒母耳記下》(筆者:Ada Lui)

圖為:「大衛的子孫作王」by James Tissot(1862-1902), The Jewish Museum at New York

《撒母耳記下》記載了「大衛之約」(7:8-15),內容包括:上帝應許要堅立大衛的國和王位直到永遠。試討論:

在《新約聖經》裏每當指耶書亞(耶穌)是大衛的子孫時,當中的意思是甚麼?耶書亞怎樣應驗「大衛之約」?

 

簡介《撒母耳記下》

有關《撒母耳記下》(שְׁמוּאֵל ב Shemuʾel Bet)的書名、作者及成書日期,請參考上一篇《撒母耳記上》的查經摘要。[1]《撒母耳記下》共有24章,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大綱如下:

  1. 大衛作希伯崙的王:掃羅王朝的衰落(1-4章)

  2. 大衛作以色列的王:建都耶路撒冷,犯罪與離開耶路撒冷,重回耶路撒冷(5-20章)

  3. 大衛當政時的附錄:饑荒;勇士名單,大衛頌歌及最後之言,勇士名單;瘟疫(21-24章)

 

《撒母耳記下》的主題和中心思想

一. 大衛作希伯崙的王:掃羅王朝的衰落(1-4章)

《撒母耳記上》的結尾記載了兩場戰爭(撒上28-31章),一場是掃羅與非利士人之戰,另一場是大衛與亞瑪力人之戰,結果是掃羅戰死,大衛得勝並返回洗革拉。《撒母耳記下》的開始就記載有一個亞瑪力人到大衛那裏,告訴他掃羅和約拿單在戰中陣亡,又聲稱是自己殺死了垂危的掃羅,大衛並沒有因此慶幸,反而撕裂衣服,悲哀哭泣及禁食,更命人把那個亞瑪力人殺死,因為他作供說自己殺了耶和華的受膏者,大衛之後作了一首「弓歌」去哀悼掃羅和約拿單,表達他對掃羅王的忠心及對摯友約拿單的喜愛。

大衛在求問耶和華之後,就帶著家眷到希伯崙,正式結束了他為逃避掃羅的追殺而逃亡的日子。接著猶大人就到希伯崙去,膏立大衛作猶大家的王(這是大衛第二次被膏立,第一次是被撒母耳)。當大衛知道是基列的雅比人把掃羅和約拿單埋葬後,就派使者對基列的雅比人說要厚待他們,此舉除了表示對掃羅的尊敬之外,也是希望得到雅比人的支持(撒上11章記載掃羅曾救過雅比人,所以他們是掃羅的支持者)。當大衛作猶大家的王時,掃羅的元帥押尼珥立了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作王,於是大衛王朝與掃羅王朝南北分立,雙方時有戰爭(並不是由大衛作主動,而是由押尼珥挑起,例如:基遍之戰,參撒下2:12-32),結果是「大衛家日見強盛,掃羅家卻日見衰弱。」(3:1)

在掃羅家掌權的其實是押尼珥,他因伊施‧波設質問他為甚麼與掃羅的妃子同寢而向伊施‧波設發怒,說:「……我要照著耶和華起誓應許大衛的話為他成就,廢去掃羅家的國度,建立大衛的王位,使他治理以色列和猶大,從但直到別是巴。」(3:9-10)這番話透露出他本知道上帝的心意是要立大衛作全以色列的王,卻背道而馳立了伊施‧波設作王,現見大衛家強盛就趁機投向大衛。押尼珥先派使者到大衛那裏表示要與他立約,大衛答應,但條件是要取回他的妻子──掃羅的女兒米甲(大衛此舉大槪是想以掃羅的女婿這身分得到以色列人的擁護),押尼珥就照做了,然後跟以色列的長老商議,說:「從前你們企盼大衛作王治理你們,現在你們可以這樣做了。」(3:17-18)由此可見,其實以色列民早有歸向大衛之意。

押尼珥到希伯崙向大衛表示他要召集全以色列與大衛立約,讓大衛能治理全以色列,然而當他離開後就被約押追上並殺了。大衛知道後要百姓撕裂衣服,腰束麻布,然後把押尼珥葬在希伯崙並為他舉哀。這事傳到全以色列後,伊施‧波設的兩個軍官把伊施‧波設殺死,又把他的首級拿到希伯崙給大衛,滿以為會得到獎賞,但大衛吩咐人把他們殺了。及後以色列眾支派來到希伯崙見大衛,說:「看哪,我們是你的骨肉。從前掃羅作我們王的時候,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耶和華也曾對你說:『你必牧養我的百姓以色列,你必作以色列的君王。』」(5:1-2)於是以色列的眾長老到希伯崙與大衛立約,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這是大衛第三次被膏立)。

由大衛被撒母耳膏立開始、到被掃羅追殺而要逃亡、及至掃羅死亡、他在希伯崙作王、直到最後作全以色列的王,大衛都並沒有以自己的能力或捷徑(主動殺掃羅或坐享別人殺掃羅的成果)去取得以色列的王位,他只是希望以和平及立約的方式去得到以色列眾人的擁戴。事實上,上帝讓他先在希伯崙作王七年,然後才讓他作全以色列的王(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十三年,即共四十年),這既是上帝指定的時間,也是對大衛的考驗,而經文讓我們看見,是大衛對上帝的敬畏和順服讓他通過了種種考驗,最後成為了那位上帝為子民所立的王。

二. 大衛作以色列的王:建都耶路撒冷,犯罪與離開耶路撒冷,重回耶路撒冷(5-20章)

1)建都耶路撒冷(5-10章)

大衛統一了以色列之後,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建首都,他選了位於便雅憫南面近猶大北面的耶路撒冷,這明顯是一個政治考慮,有利於他管理猶大和以色列各支派,此外,這處地勢險要,也適合作首都,大衛打敗那裏的耶布斯人,取得錫安的堡壘,即大衛城,又在那裏建皇宮,生兒女。及後他兩次在利乏音谷,遵照上帝的指示擊敗了非利士人。經文說:「大衛知道耶和華堅立他作以色列王,又為自己百姓以色列的緣故,使他的國興盛。」(5:12)這一連串的敘事都可見上帝使大衛的王國興盛並建立他的家。

耶路撒冷成為政治中心後,大衛想使它也成為宗教中心,於是打算把約櫃接到大衛城。這次運送約櫃共進行了兩次,第一次大衛把約櫃從巴拉‧猶大(即基列‧耶琳,參撒上7:1)亞比拿達的家裏抬出來,放在新車上,由牛來拉並由亞比拿達的兒子烏撒和亞希約趕車,大衛和以色列全家則在耶和華面前奏樂跳舞;但在運送途中牛失前蹄,烏撒用手扶住約櫃而被上帝擊殺,大衛於是懼怕就把約櫃轉送到迦特人俄別‧以東的家,共有三個月時間,及後聽到耶和華賜福給俄別‧以東的家才歡歡喜喜地再去接回約櫃,這次他按照著上帝的吩咐用人抬約櫃(參民4:5、15),自己獻牛與肥畜為祭,大衛當時穿著細麻布以弗得,意味著他沒有穿王袍,而是以僕役的身分,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然而米甲卻因此輕視大衛,經文說米甲直到死的那日都沒有孩子(這反映出上帝不喜悅她輕看大衛)。從這兩次運送約櫃的事件可見,上帝的子民不能以外邦人那種方式去對待上帝的約櫃(參撒上6:7),而是要在上帝面前謙卑,也要以上帝所喜悅的方式去敬拜祂。

當耶和華使大衛的國不受四境的仇敵擾亂時,大衛生發為上帝建殿的心。上帝藉先知拿單告訴大衛,上帝悅納了他建殿的心,但建殿的不是大衛而是他的兒子。接著在撒下7:8-16記載了上帝對大衛作出的應許,大概可分為三部分:

一)第一部分(撒下7:8-11):

7:8現在,你要對我僕人大衛這樣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從羊圈中將你召來,叫你不再牧放羊群,立你作我百姓以色列的君王。

7:9 你無論往哪裏去,我都與你同在,剪除你所有的仇敵。我必使你得大名,好像世上偉人的名一樣。

7:10 我必為我百姓以色列選定一個地方,栽植他們,使他們住自己的地方,不再受攪擾;兇惡之子也不像從前那樣苦待他們,

7:11 並不像我命令士師治理我百姓以色列的日子。我必使你平靜,不受任何仇敵攪擾,並且耶和華應許你,耶和華必為你建立家室。

這部分應驗在大衛在位之時,重點是上帝會建立和興起大衛的家,使他的名為大。

二)第二部分(撒下7:12-15):

7:12 當你壽數滿足、與你祖先同睡的時候,我必使你身所生的後裔接續你;我也必堅定他的國。

7:13 他必為我的名建造殿宇,我必堅定他國度的王位,直到永遠。

7:14 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他若犯了罪,我必用人的杖,用世人的鞭責罰他。

7:15 但我的慈愛仍不離開他,像離開在你面前所廢的掃羅一樣。

這部分將應驗在接續大衛作王的那一位後裔身上,重點是這位兒子會為上帝建殿,而他與上帝的關係會如同是父子。

三)第三部分(撒下7:16):

7:16 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你面前永遠堅立,你的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

這部分則應驗在更遠的將來,重點是上帝應許會有一位後裔從大衛家而出,上帝會立他坐在大衛的王位上直到永遠,而他的國度也必堅定到永遠。

上帝給大衛的這些應許極為重要,因為《希伯來聖經》多處暗示上帝曾與大衛立了永約(稱為「大衛之約」;參撒下23:5、賽55:3、耶33:21、詩89:3-4【原文是89:4-5】、代下21:7等)。這約強調上帝要堅立大衛的國到永遠,他必有後裔接繼其王位,好延續上述這些應許所提及的內容(另參代下7:18、13:5、詩132:11等)。另外,這些應許具有一些可貫穿整本《聖經》的元素,例如:上帝對國度的應許更新了祂要使亞伯拉罕成為大國、君王要從他的後裔而出的應許,並應驗在《新約聖經》裏所指的大衛的子孫耶書亞(耶穌)身上(下文再述)。

接著經文敘述大衛的統治,對外他戰勝了四圍的外邦人,把得到的大量金銀銅器皿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8:11);對內他定了各政治宗教的職位。經文描述「……大衛無論往哪裏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8:14)「大衛作全以色列的王,又向眾百姓秉公行義。」(8:15)反映出大衛以上帝的公義去治理以色列,他如同是上帝在地上的一個完美代表,可以說,這時候的以色列國就像是上帝的國度臨到地上一樣。

除了秉公行義,經文記載了大衛的兩個恩慈行動:第一,大衛恩待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他兩腿都是瘸的,大衛把掃羅的一切田地都歸還他,又讓他住在耶路撒冷並與王同席吃飯。第二,大衛因亞捫王拿轄曾恩待他而欲向拿轄的兒子哈嫩施恩,但哈嫩卻羞辱大衛的臣僕,甚至向大衛發動戰爭,最後被大衛打敗。這兩則敘事反映出大衛不但以公義治國,同時又向人施憐憫。然而人對大衛作王會有接受或拒絕這兩種反應:接受的那位可與王坐席,拒絕的那位就會被王打敗。

2)犯罪與離開耶路撒冷(11-18章)

正當大衛王朝像回到上帝所立的伊甸園那樣美好時,罪卻進入了大衛的生命,並且又是藉著眼目的情慾而發動的。大衛因看見赫人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美貌而與她同寢,當大衛得知她懷了孕,他為了掩飾自己的罪,就借亞捫人的手讓烏利亞在戰場上被殺,及後假裝烏利亞之死與自己無關,然後把拔示巴接回宮作妻子。大衛這些行為同時犯下姦淫、謀殺、作假見證及貪戀人的妻子等罪,他所做的在上帝眼中看為惡,於是祂差拿單去見大衛。拿單以一個富人搶了窮人小母羊的故事揭發大衛的罪,大衛承認:「我得罪耶和華了![2]」上帝要他承受犯罪的懲罰:「現在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12:10)、「你在暗中做那事,我卻要在以色列眾人面前,在日光之下做這事。」(12:12)並按著大衛自己口中所說的,犯這罪的人要賠償四倍(12:6)。我們從往後的敘事看見這是指大衛將有四個兒子喪生。[3]

之後幾章經文就描述罪怎樣在大衛家蔓延以致大衛要承受罪所結的果子,第一件事是拔示巴與大衛從姦淫所生的孩子得重病而死,然而吊詭的是,大衛接著跟拔示巴所生的兒子所羅門卻為耶和華喜愛,上帝祂藉拿單賜給所羅門一個名字叫「耶底底亞」,意思是「耶和華所愛的」,可見上帝的慈愛仍與大衛同在。第二件事是他的長子暗嫩強姦了同父異母的妹妹她瑪,大衛雖然憤怒,卻沒就暗嫩的罪採取任何行動,她瑪的胞兄押沙龍因此對暗嫩懷恨,就在二年後,他趁暗嫩到以法蓮地赴他所設的宴會時把暗嫩殺死,之後逃到基述,三年後得約押的幫助而回到耶路撒冷並與大衛見面。同樣地,大衛也沒有追究押沙龍的罪,這時的大衛像已失去了執行公義的能力。

押沙龍不但沒有悔罪之心,更密謀造反,他常常站在城門旁為人判斷爭訟,同時又貶損大衛,說王沒有為他們施行審判,押沙龍因此漸漸贏取了以色列民的心。如是者過了四年,他向大衛謊稱要到希伯崙還願,卻暗中派密使走遍以色列各支派,以角聲宣布:「押沙龍在希伯崙作王了!」於是隨從押沙龍的百姓日漸增多。大衛為免押沙龍擊殺城裏的人,就逃離耶路撒冷,有一群臣僕隨他而行,祭司撒督抬著約櫃想與大衛同去,但被大衛阻止,說:「你將上帝的約櫃請回城去。我若在耶和華眼前蒙恩,他必使我回來,再見到約櫃和他的居所。倘若他說:『我不喜愛你』;我在這裏,就照他眼中看為好的待我!」(15:25-26)可見,大衛知道自己是否仍然可以回耶路撒冷作王,全在乎上帝是否喜悅他,他也願意順服在上帝的心意下。

當大衛知道他的一位謀士亞希多弗轉投了押沙龍,就叫他的朋友戶篩也假意轉投押沙龍,好破壞亞希多弗的計謀,同時暗地裏把耶路撒冷的消息傳給他。在大衛逃亡期間,有兩個人出現,一個是米非波設的僕人洗巴,他帶著驢和餅去迎送大衛,聲稱米非波設已離棄大衛並說:「以色列家今日必將我父的國歸還我。」(16:3)大衛於是把凡屬米非波設的都給了洗巴。另一個是掃羅家族的示每,他咒罵大衛並向他扔石頭,大衛的將領亞比篩本想把他殺了,但大衛說:「由他咒罵吧!因為這是耶和華吩咐他的。或者耶和華見我遭難,因我今日被這人咒罵而向我施恩。」(16:11-12)這再一次反映出大衛在患難中仍盼望上帝向他施恩。

押沙龍聽從亞希多弗的計謀,在以色列眾人眼前與他父親的妃嬪親近,這正應驗了上帝之前藉拿單所說:「你在暗中做那事,我卻要在以色列眾人面前,在日光之下做這事。」亞希多弗給押沙龍出的另一個主意是,在當夜由他帶領一萬二千人去追殺大衛,但戶篩的主意是要押沙龍聚集所有以色列民,並親自率兵出戰。這次押沙龍卻聽從了戶篩的計謀,而經文也說明了原因:「……這是因為耶和華定意破壞亞希多弗的良謀,為的是耶和華要降禍給押沙龍。」(17:14)由此可見上帝的介入,也預告了押沙龍必因出戰而身亡的結局。

戶篩隨即要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把消息告知大衛,要他當夜過約旦河,負責傳消息的兩個人的行蹤被押沙龍的一個僕人發現,幸得一個婦人把他們藏在井裏,才得以脫險並順利把消息帶給大衛,這情節讓我們想起兩個探子在耶利哥城被喇合隱藏的故事(書2章)。於是大衛和跟隨他的百姓都過了約旦河,到了瑪哈念時有三個人前來,其中一個是基列人巴西萊,他為大衛一行人提供充足的食物,並說:「百姓在曠野中,必定又飢渴又疲乏。」這情況是儼如以色列民出埃及後在曠野得到上帝的供應,這又讓我們看見上帝的保守和照顧一直伴隨著大衛。

大衛本想親自迎戰押沙龍,但被軍兵勸阻,於是他把軍兵分為三隊,分別由約押、亞比篩、以太率領,大衛囑咐他們說:「你們要為我的緣故寬待那年輕人押沙龍。」(18:5)這場內戰發生在以法蓮的樹林裏,以色列百姓敗在大衛的軍兵面前。而當押沙龍騎著騾子從大橡樹密枝底下經過時,他的頭被橡樹夾住而懸掛在空中,約押見到他就把他殺死。大衛坐在城門等待消息,得知押沙龍的死就非常哀痛,眾軍兵也因而感到羞愧,但約押勸王到城門,於是眾軍兵才有面目到王面前。接著以色列眾支派議論紛紛要請王回來,大衛則派人到撒督和亞比亞他那裏,要他們讓猶大支派請王回去,這估計是大衛想挽回猶大眾人的心,釋除他們以為會被追究背叛罪的憂慮(因押沙龍是在猶大的希伯崙自立為王的,反映出他們曾支持過押沙龍)。

3)重回耶路撒冷(19-20章)

這部分是有關大衛返回耶路撒冷途中的敘事,有些是他離開時所發生的事的後續:

1) 猶大人到吉甲迎接大衛過約旦河;

2) 示每和洗巴各自帶著僕人來安排大衛的家眷過河。示每為之前曾咒罵大衛的罪而俯伏在大衛面前請求饒恕,亞比篩本想把他殺死,但被大衛阻止;

3) 米非波設迎接王,向大衛解釋說是被洗巴欺騙才沒有與大衛同去,大衛最後決定米非波設與洗巴要平分土地。米非波設的回應是:「我主我王既然平安地回宮,甚至讓洗巴全都拿去也沒關係。」(19:30)。

4) 巴西萊送大衛過河,他自覺年老而婉拒了大衛接他回耶路撒冷的好意,只讓自己的一位僕人隨大衛回去。

從這些人來迎接大衛的人的表現及結果可以歸納出,當大衛要重返耶路撒冷作王時,有四種情況發生:最先來接大衛的是他所屬的支派,接著是有人需要王的饒恕,有人的冤情要得到申訴,有人會因王回來而歡喜,也有人樂意為王擺上而不求回報。

接著發生了另一場內亂,是由一位便雅憫人示巴所挑動的:以色列眾人因不滿猶大人先於他們迎接王而種下了背叛大衛的種子,他們離棄大衛跟隨示巴,而猶大人則緊緊跟隨大衛。大衛派亞瑪撒出戰,但他耽延了所定的期限,大衛於是派亞比篩出戰,約押同去並在基遍把亞瑪撒殺死,約押走遍以色列各支派追趕示巴,直追至伯‧瑪迦的亞比拉,城內的一位智慧婦人成功勸眾人把示巴殺死,於是一場內戰又平息了。

留意從大衛犯罪而衍生的一連串後果可見,這許多的波折固然是因大衛的罪而起,但他的兒子暗嫩和押沙龍的喪生其實也是由於他們自己個人的罪所致。而所不同的是,大衛犯罪後懂得向上帝認罪,在承擔罪的懲罰期間仰賴上帝的憐憫,所以仍然能蒙上帝的眷顧,但暗嫩和押沙龍卻完全沒有悔改的心,以致死在罪中。

. 大衛當政時的附錄:饑荒;勇士名單,大衛頌歌及最後之言,勇士名單;瘟疫(21-24章)

《撒母耳記下》的主角雖然是大衛,但它所記的事其實是以色列的建國史,如果說這卷書是一部建國史,那麼這幾章的附錄就跟一個國家要怎樣被建立有關。

撒下21:1-14記載了一場饑荒。經文說:「大衛在位年間有饑荒,一連三年,大衛求問耶和華,耶和華說:『掃羅和他家犯了流人血之罪,因為他殺死了基遍人。』」掃羅明顯違反了當日約書亞與基遍人所立的約,就是以色列人要讓他們存活(參書9:15),於是大衛問基遍人要些甚麼。基遍人要求把掃羅子孫七人懸掛在基比亞,也就是耶和華揀選掃羅的地方,大衛於是把掃羅子孫七人交了出來,但不包括米非波設,當中有利斯巴為掃羅所生的兩個兒子。利斯巴在懸掛屍體的附近搭棚,不讓飛鳥或走獸走向屍體。大衛因此受感動,讓人到基利波山把掃羅和約拿單的骸骨搬來,與那些被懸掛的人的骸骨一同葬在便雅憫的洗拉,也就是掃羅父親基士的墳墓裏。這件事反映出上帝非常看重人是否守約,祂會向人追討背約的罪,而守約的精神是以色列的立國根基,正因為他們與上帝有一份立約的關係,所以要謹守遵行約裏的吩咐,如果他們背約,上帝會按照約裏所定的審判而降災給以色列。

撒下21:15-23:39的敘事有四個單元,當中有一個結構:

A. 大衛的四位勇士名單:他們把非利士人中幾個最強悍的殺死

B. 大衛的頌讚詩:大衛因著耶和華救他脫離所有仇敵和掃羅之手而向上帝感恩

B’. 大衛最後之言:大衛提及上帝要他以公義和敬畏上帝的心來治理以色列

A’. 大衛的三十七位勇士名單:當中提及他們的英勇及忠於大衛的事蹟

這四個單元的首尾是記載大衛身邊一班既英勇又忠心於他的勇士,他們為國殺敵及保護王的安全,這正好說明一個國家的興盛不能單靠一位有領導才能的王,而是必需有一班既與王同心,又願意捨命去建立國家的人;中間的兩個單元則是王最重要的兩個角色:第一,他必須知道在他之上有一位上帝,上帝才是他和子民的終極拯救者;第二,王要以公義和敬畏上帝的心去治理國家,也要把這心志承傳給下一代,好使上帝能堅立祂與大衛所立的約。

最後的24章與21章首尾呼應,同樣是記載上帝要追討子民的罪。經文沒有說明那是甚麼罪,只說上帝激起大衛去數點以色列人和猶大人。大衛派約押執行這工作,走遍全地,歷時九個多月。之後大衛心中自責,就向上帝認罪,求祂除掉自己的罪孽。可見這裏要指出的罪,既涉及子民,也涉及王。

上帝藉先知迦得對大衛說:「耶和華如此說:我向你提出三樣,隨你選擇一樣,我好降給你。……你要國中有七年的饑荒呢?或是你在敵人面前逃跑,被追趕三個月呢?或是在你國中有三日的瘟疫呢?」(24:12-13)大衛的回答是:「我很為難。我們寧願落在耶和華的手裏,因為他有豐盛的憐憫;我不願落在人的手裏。」(24:14)於是,耶和華降瘟疫給以色列,百姓中死了七萬人,正當天使去到耶布斯人亞勞拿的禾場要毀滅耶路撒冷時,耶和華改變心意,不降那災難,並吩咐迦得對大衛說:「你上去,在耶布斯人亞勞拿的禾場上為耶和華立一座壇。」(24:18)於是大衛用了五十舍客勒銀子買下禾場與牛,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獻燔祭和平安祭。耶和華垂聽了那地的祈求,瘟疫就在以色列中停止了。(24:25)

《撒母耳記下》以這個敘事作結可謂繞有深意,因這地方就是日後聖殿興建之地,聖殿是上帝在地上的居所,也是祂與人相會之處。這裏本是上帝要追討人的罪孽而施行審判的地方,往後卻成為了人因著悔改及獻祭而得蒙憐憫的地方。當人來到這裏,就能經歷到上帝的公義和憐憫,而祂的憐憫往往比祂要施行的刑罰更大。

在以色列國的歷史裏,大衛王絕對是一位典範人物,他是以色列民要學效的對象。大衛被稱為是一位合乎上帝心意的人,這不是指他是一個不會犯罪的人(事實上,世上根本沒有不曾犯罪的人,參約一1:10),而是指他是一位上帝可使用的人,上帝甚至要與他立永約。從這卷書我們看見大衛是一個認識上帝的人,當他省察到自己的罪,就立即向上帝認罪悔改並求祂除去自己的罪孽。當他承受罪的刑罰時會仰望上帝的憐憫,以致上帝可以引領他回到生命的正軌,活出一個在上帝眼中看為好的生命。人在想起大衛時,應該想起上帝在他身上所彰顯的公義和憐憫,而這就是這卷書的主題和中心思想。

 

在《新約聖經》裏每當指耶書亞耶穌是大衛的子孫時,當中的意思是甚麼?

《馬太福音》一開始記載耶書亞的家譜時,就提到他是大衛的子孫,「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家譜。」(太1:1)又記載到他在地上的父親約瑟是大衛的子孫(太1:20),在在都是要強調耶書亞是大衛的後裔。而從幾位東方博士對希律王說:「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裏?」(太2:2)以及天使向野外牧羊人的宣告:「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2:11)也是要指出耶書亞的出生就是要像大衛那樣作猶太人的王,也是眾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即「基督」,意思是「受膏者」),並且他要作他們的救主。

在《馬太福音》裏記載了三則敘事,兩則是關於盲人被耶書亞摸過眼睛後就得看見(太9:27-30,20:29-34),一則是關於一個迦南婦人因耶書亞話語的能力,她的女兒就從被鬼附的苦況中得釋放(太15:21-28)。這三則敘事的共通點是他們都向耶書亞呼求:「大衛之子,可憐我(們)吧!」可見當時有些人藉耶書亞所行的神蹟而相信他就是大衛的子孫,他身上帶著屬天的能力,能拯救他們脫離肉身的痛苦及壓制。但他們當中更多人相信耶書亞既是大衛的子孫,就會像大衛那樣是一位榮耀的君王,會立時拯救他們脫離地上外邦政權的壓制,所以當耶書亞騎騾進入耶路撒冷時,他們就歡呼擁戴他為王:「和散那歸於大衛之子!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太21:9)(「和散那」的意思是「求你拯救」,也是「耶書亞」這名字的意思)可以說,每當經文記載有人稱呼耶書亞(耶穌)是大衛的子孫時,都是在反映他們期待著耶書亞的來到會實現他們心目中對大衛的印象,也就是,耶書亞會是一位理想的君王,會按著上帝的應許來復興大衛王朝、拯救他們脫離外邦的欺壓及解決他們所面對的種種困難。

 

耶書亞怎樣應驗「大衛之約」?

毫無疑問,耶書亞就是上帝所應許的那位要來到以色列民中的「大衛的子孫」,而我們從天使對馬利亞的宣告中就更清楚地看見耶書亞就是那位要應驗大衛之約的人:「他將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上帝要把他祖先大衛的王位給他。」(路1:32)這三件將要發生在耶書亞身上的事正好與大衛之約裏的三個部分的重點相同,見下表:

 大衛之約相關的應許耶書亞將要成就的
1撒下7:9 我必使你得大名他將要為大
2撒下7:14 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稱為至高者的兒子
3撒下7:14 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你面前永遠堅立,你的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主上帝要把他祖先大衛的王位給他

值得留意的是,當上帝對大衛說出這約裏的應許時,其應驗的時間將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大衛在位時期,他兒子所羅門在位時期,以及將來大衛的後裔作王的時期,而耶書亞則是一人同時應驗所有這些約裏的應許。

耶書亞被稱為是大衛之約裏所指的那個「大衛的子孫」,意味著他會是一個如同大衛一樣的人物,的而且確耶書亞他像大衛一樣是上帝所揀選並膏立的,他有上帝的同在和屬天的能力,上帝將藉著他向以色列人施行拯救,並要堅立他的王位直到求遠。然而,他卻不是按著當時猶太人對「大衛的子孫」的期望那樣,在世時作一位像大衛那樣的得勝君王,為他們推翻羅馬人的政權,復興地上的以色列國,而是按著上帝所定的時間,在他第一次來到地上時,是要為建立上帝那永恆的天國作準備。耶書亞先領受的職分是像耶和華的先知那樣去宣講悔改的信息(參太4:17),並以行神蹟去證明他就是上帝所差來的人(參太3:17,路4:18-19),他呼籲人聽從他的教導,活出一個離開罪的生命,好為自己將來能得著永遠的拯救並進入上帝的國。

耶書亞雖是那位要坐在大衛王位上的人,但他不是像大衛那樣即時以軍事行動去解救以色列人,建立一個地上的王國,也並非即時解決所有人的困難,滿足他們對自己的期望。我們從他與法利賽人及彼拉多的對話中看見,他要帶來一個怎樣的王國:

1) 當法利賽人指控耶書亞趕鬼的能力來自鬼王別西卜時,耶書亞回應說他是靠著上帝的靈趕鬼,而當上帝的能力藉著他成就在人身上時,那就是上帝的國臨到他們了。(太12:22-28)

2) 當彼拉多問耶書亞他是否猶太人的王時,耶書亞回答說他的確是,只是他的國不屬於這世界,他來是「為了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都聽我的話。」(約18:37)

由此可見,耶書亞要作王的那個國度,是一個屬靈的國度,屬於這國度的人,會聽從耶書亞的話,也會經歷上帝的拯救工作。

當時的人對耶書亞是否就是那位大衛的子孫存疑,其癥結或許可以從耶書亞與法利賽人的這番對話中看見:

太22:41 法利賽人聚集的時候,耶穌問他們:

太22:42 「論到基督,你們的意見如何?他是誰的後裔呢?」他們說:「是大衛的。」

太22:43 耶穌說:「這樣,大衛被聖靈感動,怎麼還稱他為主,說:

太22:44 『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把你的仇敵放在你腳下?』」

太22:45 大衛既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大衛的後裔呢?」

太22:46 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一句話,從那日以後沒有人敢再問他甚麼。

耶書亞引用的經文來自《詩篇》110:1,其中叫當時的人最不理解的是,如果基督是大衛的後裔,那麼大衛為甚麼反而稱自己的後裔為主呢?這答案在耶書亞從死裏復活之後,使徒彼得為我們解開了:

徒 2:30 既然大衛是先知,他知道上帝曾向他起誓,要從他的後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寶座上。

徒 2:31 他預先看見了,就講論基督的復活,說:『他不被撇在陰間;他的肉身也不見朽壞。』

徒 2:32 這耶穌,上帝已經使他復活了,我們都是這事的見證人。

徒 2:33 他既被高舉在上帝的右邊,又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就把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澆灌下來。

徒 2:34 大衛並沒有升到天上,但他自己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

徒 2:35 等我使你的仇敵作你的腳凳。』

彼得的講道指出,耶書亞雖是大衛的子孫,但他比大衛還要大,大衛死了,但耶書亞卻死而又活,現已在高天之上,坐在上帝的右邊,他要作王直到永遠,他的國度不是一個短暫的、屬地的國度,而是一個永恆的、屬天的國度。原來,這位以色列人所期望的彌賽亞,當他第一次來到地上時,是要作一位「受死的彌賽亞」,及至當他經歷了死亡之後,才會作一位「君王彌賽亞」。「受死的彌賽亞」和「君王彌賽亞」這兩個角色表面看來好像並不協調,然而我們從這裏所引用的《詩篇》110篇的第4節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詩 110:4 耶和華起了誓,絕不改變:「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體系永遠為祭司。」

這裏預言了那位彌賽亞是一個如同麥基洗德那樣的人物(參創14:18-20),「麥基洗德」的意思是「公義的王」,也就是說上帝起誓要立的那位彌賽亞既是王,也同時是上帝永遠的祭司,他是一人身兼兩個職分。而我們從耶書亞的死而復活終於明白過來,他之所以能承接這兩個職分其實是要先經過死亡。《希伯來書》指出耶書亞的死亡所包含的兩重意義:

來7:27 他不像那些大祭司,每日必須先為自己的罪,後為百姓的罪獻祭,因為他只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把這事成全了。

來2:14 既然兒女同有血肉之軀,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軀,為能藉著死敗壞那掌管死權的,就是魔鬼,

來2:15 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作奴隸的人。

耶書亞作為我們的大祭司,他獻上的不是牲畜的祭,而是以自己作為一個永遠的贖罪祭,為我們付清了罪的贖價,成為上帝與人中間的永遠中保;此外,他的死亡也敗壞了魔鬼的權勢,他所戰勝的不是地上的政權,而是戰勝了罪藉死亡而轄制我們的權柄,他既已戰勝死亡,就可以把我們從罪及死亡中釋放出來,好與他同得死而復活的生命。

耶書亞是大衛的子孫,他會應驗大衛之約,在上帝那永恆的國度裏作王直到永遠。當他第一次來到地上時,他傳揚天國悔改的道,凡聽從他又順服在聖靈底下的,就是服在上帝的國的統治下,人在這個國度裏會經歷到從罪裏得釋放的自由 ,而上帝的國就是藉此而建立在那些以耶書亞為主為王的人身上。而按著耶書亞的應許,他必會再來,當他再來時,他不但要作屬上帝子民的王,也要作全地的王,在全地施行審判,成就上帝按照大衛之約裏所應許的那永恆國度。

 

結語:讓主耶書亞作我們一生的王

大衛是耶書亞的一個預表人物,他所象徵的是一位按著上帝的心意,去拯救祂的子民脫離敵人侵擾的一位得勝君王。如上文所述,大衛的確按上帝的心意建立了一個統一而強盛的以色列國,但他卻因犯罪而受上帝的審判,致使自己及國家一度陷入混亂及軟弱的景況,最後因著上帝的憐憫及信實,他才得以保住王位。大衛的事蹟讓我們知道,那位守約施慈愛的上帝才是我們的終極拯救者,因著祂對人的慈愛和憐憫,人才得以站立在祂面前。

上帝差主耶書亞降生成為大衛的後裔,是要應驗大衛之約,使他作上帝子民的王,然而當耶書亞在世時,他並不是以一個君臨天下之勢來到子民當中,而是懷著柔和謙卑的心,去尋找屬上帝的迷羊(太11:29,15:24),他又順服上帝的旨意,甘心獻上自己的性命成就上帝的永恆救贖計劃,現已在高天之上成為我們永遠的大祭司,當他再來時就要作子民及全地的王,他的國也將存到永遠。

我們這群已有天國子民身分的信徒,是否都在盼望這位榮耀君王的再來?又是否每天都以主耶書亞為我們的王,順服他的旨意,在世過著敬虔及謹慎自守的日子?最後,筆者願以使徒彼得的話作為我們彼此的勸勉。

彼前4:1 既然基督在肉身受苦,你們也該將這樣的心志作為兵器,因為在肉身受過苦的已經與罪斷絕了,

彼前4:2 使你們從今以後不再隨從人的情慾,只順從上帝的旨意,在世度餘下的光陰。

彼前4:7 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要警醒禱告。


[1]  《撒母耳記上》綜覽〈在困難中忍耐和聽從上帝〉

[2] 我們如果以大衛是「一國之君」,他當然可以「三妻四妾」,也可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觀念去看大衛的行為,就未必會認同他的行為是惡的。然而,作者告訴我們他這些行為其實只是要滿足一己私慾,就肆意違背耶和華的教導,這明顯是得罪了上帝(另參詩51:4)。

[3] 這是指大衛要為自己謀殺了烏利亞而賠上四個兒子的性命,第一個是他與拔示巴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得重病而死(撒下12:18),第二個是長子暗嫩因強姦了她瑪而被押沙龍所殺(撒下13:29),第三個是三子押沙龍因叛亂而被約押所殺(撒下18:14),第四個是四子亞多尼雅因覬覦王位而被所羅門所殺(王上2:25)。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撒母耳記上》:在困難中忍耐和聽從上帝

「安息日研經坊」(2021-3-13)《希伯來聖經》綜覽:《撒母耳記上》(筆者:Herbert Chan)
圖為:「大衛割下了掃羅的衣角,參撒上24:5」by James Tissot(1862-1902), The Jewish Museum at New York

今次我們會簡介和綜覽《撒母耳記上》,並討論以下兩條問題:

  1. 《撒母耳記上》的祭司以利、以色列民和掃羅王有甚麼共通的屬靈問題?

  2. 《撒母耳記上》的掃羅和大衛最截然不同的屬靈質素是甚麼?耶書亞(耶穌)或《新約聖經》裏有相關的教導嗎?

 

簡介《撒母耳記上》

  1. 書名:《撒母耳記》的希伯來書名是 שְׁמוּאֵל shemuʾel,正是「撒母耳」的名字(1:20)。不過其實《撒母耳記上》25章已提及撒母耳的死,但猶太的傳統仍然以撒母耳來命名這書,既是因為撒母耳是個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也反映出猶太人看重的是人死後所帶來的長遠影響,多於人生在世所建立的短暫成就。事實上,撒母耳的確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不但作士師拯救子民脫離外族人的攻擊,又巡行各地為他們施行審判,更作耶和華的先知先後膏立了掃羅和大衛作以色列的王,帶領以色列民從士師時期走進王國時期,為以色列民的歷史展開了新的一頁。而《七十士譯本》乾脆把《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合稱為四冊王國書卷(《撒母耳記》是第一、二冊,《列王紀》是第三、四冊)。因此《撒母耳記》分為上下兩卷,而《撒母耳記上》的希伯來書名就被稱為 שְׁמוּאֵל א Shemuʾel ʾAlpeh

  2. 作者和成書日期:猶太的傳統看《撒母耳記》的作者是撒母耳本人[1],但正如上文所述,撒上25章已記載到他的死,所以他大概最多只寫了這書卷的部分內容,其餘的估計由其他人,例如拿單先知和迦得先知寫成(參代上29:29)。而編輯成書的日期則估計在主前8-9世紀之間[2]

  3. 內容大綱:《撒母耳記》是《前先知書》的第三卷,內容建基於《申命記》的神學,可理解為是「申典歷史」的一部分,記載了以色列民從士師時期進入王國時期的經過,當中先知和君王的角色尤其突出,影響著上帝與以色列民之間的關係。而《撒母耳記上》有31章,從撒母耳的出生作背景開始,一直記載至掃羅的死,並大致可分為三大段落[3]

A. 撒母耳審判以色列(1-7章)

1. 撒母耳的出生與分別為聖

2. 約櫃被擄及回歸之旅

B. 掃羅作王(8-15章)

C. 掃羅與大衛(16-31章)

1. 大衛受膏

2. 戰勝歌利亞

3. 大衛與約拿單

4. 掃羅追殺大衛

5. 掃羅和他兒子們之死

這三個段落分別講述以色列民的三個領袖:撒母耳、掃羅和大衛,從他們怎樣行事和流露出各自的生命質素,去提醒和教導讀者上帝心裏所喜悅和厭惡的生命是怎樣的。

 

綜覽《撒母耳記上》的三大段落:

A. 撒母耳審判以色列(1-7章)

《撒母耳記上》一開始交代了撒母耳出生的背景,耶和華使他的母親哈拿不能生育,然而她丈夫的另一個妻子則有孩子(1:2、5),而且作了她的對頭,常常惹她發怒,使她生氣(1:6)。這讓哈拿長時期感到受欺壓,在過程中她不斷忍耐和等候上帝的拯救。這情況彷如士師時期的以色列民,不斷受到外族人的欺壓而希望得到上帝的拯救一樣。而耶和華使哈拿不能生育,更讓我們想起先祖亞伯拉罕家族的故事,像在暗示上帝最終會讓哈拿生下一個應許之子,能為以色列帶來曙光一樣。而事實上,之後的經文記載撒母耳的確為以色列帶來關鍵性的改變:他被分別為聖送到會幕,在以利面前事奉耶和華,聽到耶和華的聲音(之前耶和華的聲音稀少;見3:1),並有耶和華的同在,而上帝更使他所說的話一句也不落空(3:19)!也就是說,經文強調耶和華十分喜悅撒母耳並會大大使用他。相比之下,當時理應更親近上帝的祭司以利,經文卻描述他眼目昏花、不能看見(即不能判斷是非),更收不到上帝的聲音或啟示(3:1-2)。而且,經文指他的兩個兒子都不認識耶和華(2:12),並且在祭物上藐視上帝(2:13-17),把本來使人親近上帝的會幕和獻祭完全變成滿足他們個人慾望的地方。這些描述一方面對照出撒母耳在屬靈上的長進;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時以色列民的屬靈惡況已經從《士師記》結束時的利未人層面延伸至祭司的層面了。可以說,以色列民並沒有從上帝使用外邦人去管教他們而悔改和長進,歸向上帝,就連當時以色列的屬靈領袖也只是表面上在會幕事奉,卻沒有與上帝建立關係或把上帝的吩咐教導子民,反而利用子民對耶和華的敬拜來獲取私利。

撒上4-7章記載約櫃被擄以及它的回歸之旅,同樣反映出以色列民當時不蒙上帝喜悅的屬靈情況。當時他們因為不敵非利士人,就把約櫃抬出來希望反敗為勝(4:2-3),但這做法無疑是想操控上帝去達成自己的心願、滿足自己的需要。結果,他們不但被打敗、以利的兒子被殺,就連約櫃也被非利士擄去。經文記載以利的媳婦認為「榮耀離開以色列了!」(4:21)然而其實上帝並沒有失去榮耀,因為我們從後來的經文可見上帝在非利士地得著了更大的榮耀,就是約櫃在非利士地所到之處,不但偶像大袞倒下斷裂,各城的非利士人更被上帝擊打受災,最終只能謙恭地把約櫃連同賠償的金痔瘡和金老鼠放在牛車上送回以色列地。可是當時在伯‧示麥出來迎接約櫃的以色列民因隨己意偷看約櫃,藐視上帝而被上帝擊殺(6:19)。所以,某程度上以色列民甚至比非利士人更不懂得敬畏上帝,他們對上帝的不敬讓上帝的榮耀無法彰顯。最後,約櫃從非利士地回歸後被帶到基列‧耶琳。後來當以色列人再次被非利士人攻擊時,他們才開始懂得悔改歸向耶和華,透過撒母耳請求上帝施恩幫助。那時上帝使用撒母耳帶領他們制伏了非利士和其他外族人(7:3-14)。撒母耳就這樣一生都作以色列民的士師,並巡行多個地方為他們施行審判(7:15-17)。這在某程度上反映子民彼此之間或許有著許多爭議或不公義的情況,以致必須由撒母耳解決他們之間的紛爭。但無論如何,以色列民因著撒母耳的出現,才開始從《士師記》的犯罪循環中學會更多依靠耶和華和歸向祂,明白如何在困境中聽從上帝的吩咐。

B. 掃羅作王(8-15章)

撒母耳年紀老邁,就立他的兒子作以色列的士師(8:1),然而他們並不行他的道,貪財受賄,屈枉正直(8:3),可見在當時要培養出好的屬靈領袖真的並不容易。而以色列民藉此機會要撒母耳立一位王來治理他們,像其他列國一樣(8:5)。上帝安慰撒母耳其實以色列民的心並非厭棄他,而是厭棄上帝自己,不要祂作他們的王(8:7)。最終上帝讓撒母耳答應百姓的要求,為他們立了掃羅作王。我們從耶和華的說法可見,以色列民心底裏最想要的其實是效法其他外邦,也就是說他們不以上帝的吩咐來作為他們行事為人的規範,而是只想上帝滿足他們那仿傚別人的慾望!而以色列民對上帝的輕看,筆者認為其實也可從經文中兩個對撒母耳的稱呼反映出來。撒母耳要膏立掃羅的時候,當時他正在找驢,有人建議他找神人「先見」去求問驢的下落。我們知道這位「先見」其實就是「先知」撒母耳。而「先見」(רֹאֶה ro’eh;seer)和「先知」(נָבִיא navi’;prophet)不但在原文上不同,這兩種叫法更顯出人對撒母耳的不同渴求:「先見」是關乎看見異象、預視將來,對人來說,找到撒母耳就等同找到他們想要的答案,這代表人認為撒母耳的工作就是為自己排難解紛,像求神問卜一樣可為自己獲取利益;但「先知」則是上帝代言人的意思,這稱呼所反映的是人渴望藉著撒母耳明白上帝的心意和指引!所以,「先知」早期被稱為「先見」,某程度上反映當時以色列民只追求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太關心上帝的吩咐和心意。這觀念符合上帝對子民的評語(8:7-9)和經文對他們堅持己見要立王的描述(8:19-20)。可以說,早期以色列民稱耶和華的先知為先見,突顯出他們自我中心,只想上帝滿足他們的這種屬靈問題。

自從撒母耳膏立掃羅之後,書卷的重點就由撒母耳轉移到掃羅這位新上任的以色列領袖身上。掃羅初作以色列王時表現自卑,被人藐視時仍保持沉默(9:21、10:21-23、27)。但自從11章記載上帝的靈帶領他打了一場勝仗後,他就變得越來越自大和自我中心。就在他作王第二年的時候,他在一場戰事中不等待撒母耳回來就自行獻上燔祭,經文描述他當時因為撒母耳仍未回來而百姓又開始離他而去,所以他就因著急而自行獻祭,以為上帝的吩咐只不過是一個儀式而已(13:8-14)。這反映他一心只想追求人的擁戴以及從上帝獲取好處,卻不太理會這到底是否耶和華喜悅的做法。撒母耳責備他違背耶和華的吩咐,因此他的國度必不長久。然而,掃羅看來並沒有把勸告聽入耳中,他在14章的另一場戰事中,當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得勝時(14:23),他卻要求「凡不等到晚上我向敵人報完了仇就吃東西的,必受詛咒。」(14:24)他的話像是要把整場戰事看為他個人的成就和對敵人的報仇,而不是上帝帶領他們得勝。結果他的兒子約拿單違反了掃羅的這道命令,但上帝卻使約拿單大大得勝仇敵,可見上帝並不認同掃羅的做法,也代表了掃羅的行事和決定仍然沒有建基於上帝的心意。不但如此,掃羅隨便起誓後自己又不遵守(14:44-45),加上所定下的這條無理的命令,在在都反映出他沒有能力做好管理和領導的角色。另外,經文從沒有記載他會因著事情的不順利,而懂得反省自己是否沒有按照上帝的心意而行,反而只記載他被指沒有親近上帝,以致上帝一直不願意回應他的求問(14:36-37)。可以說,當掃羅一味只想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而行、滿足自己的慾望、建立自己的威望(就是人的榮耀)時,上帝知道他根本就沒有意欲要執行祂的旨意,就不再與他說話了。

到了15章,掃羅更特意走到迦密為自己立下紀念碑(15:12),反映他以為人生最重要的成就是榮耀自己,忘了是上帝立他作以色列王。接著,在與亞瑪力人的戰事中,上帝透過撒母耳吩咐掃羅要滅絕亞瑪力人以及其一切牲口,他更完全違背上帝的吩咐,不但為自己留下了許多牛羊和不殺亞瑪力王亞甲,而且當撒母耳指正其問題時,他更把責任全推卸給百姓,並假冒為善地說這是為了把上好的牛羊獻祭給耶和華。撒母耳即時拆穿了他的謊言和虛假,說:「耶和華喜愛燔祭和祭物,豈如喜愛人聽從他的話呢?看哪,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肪。」(15:22)然而,掃羅仍死不悔改,他雖然口口聲聲說自己知錯,但其實他卻不打算轉回去遵行上帝的吩咐,殺掉亞甲王,而只是求撒母耳在人前抬舉自己(15:30)。他不但沒有謙卑悔改的心,更看自己的面子過於上帝是否厭惡自己(15:23-26)。由於他長期違背上帝的吩咐,並把上帝所恨惡的亞瑪力王留下,完全地背棄上帝,因此上帝不能繼續使用他去帶領祂的百姓,而只能另立一位君王去取代他(15:28)。

C. 掃羅與大衛(16-31章)

16章記載大衛的出場,他被撒母耳膏立為以色列王去取代掃羅,而上帝的靈從此大大感動他;同時上帝的靈就離開掃羅,經文甚至說「有邪靈從耶和華那裏來擾亂他」(16:14),我們或可理解這為聖靈所要作成的事,對掃羅來說就成了敵擋他的一種攪擾。由此我們可以從掃羅身上明白到,即使過去人曾被聖靈充滿或感動過,但倘若那人持續不斷地違抗聖靈的感動和旨意,聖靈的提醒和工作不但會消失,甚至會作那人的對頭。而對比掃羅感到受邪靈攪擾,耶和華則與大衛同在,甚至連掃羅的僕人也明白這點,以致引他進到掃羅那裏彈琴,使他舒暢(16:23)。

17章記載我們耳熟能詳的大衛戰勝巨人歌利亞的故事。當時沒有一個以色列人有膽量出來應戰,就連比眾人都高一個頭、最應該出戰的掃羅王,也沒有勇敢地站出來接受敵方的挑戰。而就在所有以色列民都把這看作是困境之時,大衛則認為「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竟然向永生上帝的軍隊罵陣!」(17:26)於是就挺身而出要去應戰。年紀輕輕的大衛(17:33)有著不一樣的屬靈眼光,他沒有使用掃羅的戰衣或武器,而是全然依靠萬軍之耶和華的名,就出去戰勝了歌利亞,讓以色列民擊退了非利士人。這事以後,掃羅留住大衛,不讓他回父家,而約拿單也愛大衛如同自己的性命,並與他立約(18:1-3)。然而由於大衛辦事精明,又得到百姓和掃羅臣僕的愛戴,加上當一行人凱旋回來的時候,眾婦女歡樂唱和,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18:7)掃羅因而極度憤怒,把依靠上帝去拯救以色列民的民族英雄大衛當作是他的頭號敵人,從此大衛的人生就從那短暫的光輝轉眼變成了長年流離失所的逆境,過著不斷逃避掃羅追殺的生涯。當時掃羅氣憤地說:「將萬萬歸給大衛,千千歸給我,只剩下王國沒有給他!」(18:8)反映出掃羅認為以色列國是屬於自己而不是屬於上帝的,更以為以色列國是自己一手所創建出來,並且由自己擁有的一樣。他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榮耀,並不懂得感激上帝或大衛出手從非利士人的手中拯救了以色列民。可以說,大衛的成功(也就是上帝對他的使用)成了掃羅嫉妒和仇恨的根源。

自此掃羅多次想奪大衛的命,但約拿單和上帝都多次保護了他脫離掃羅的手。而大衛在逃難的過程中,曾到過祭司亞希米勒那裏取食物和武器,並裝瘋以避過亞吉王的威脅,又躲藏在亞杜蘭洞,但同時卻照顧所有生活窘迫的、欠債的、心裏苦惱的人,可見大衛在自己面對困境之時,仍然會看顧身邊有需要的人。而掃羅得知大衛曾找過亞希米勒,竟然把整個祭司城中所有耶和華的祭司、男女、孩童、吃奶的,甚至牛、羊和驢子都通通殺光(22:18-19)。可見,掃羅自恃自己是以色列的王就藐視上帝,完全不把祂放在眼內。而他的濫殺無辜,也反映他對人毫無憐憫之心。相反,當時亞比亞他逃命來到大衛那裏,大衛就立時表示願意承擔當中的責任和答應會照顧他(22:23)。大衛雖然身在患難中,卻仍然看顧身邊有需要的人。經文甚至多次記載他主動求問上帝去攻擊以色列民的敵人非利士人,又主動前往拯救基伊拉的居民(23:1-5),上帝不但帶領大衛得勝,更在掃羅多次尋索他時保守他的性命(23:14)。這讓我們看見大衛不但有著耶和華的看顧,他和掃羅在待人和對上帝的態度和行事都截然不同。

不但如此,掃羅起碼曾兩次落在大衛的手中(24:6-8、26:9-11),但大衛卻表明不可伸手害耶和華的受膏者。他本來可趁機除去掃羅,解決威脅著自己性命的不利處境,但他卻因為對上帝的尊重和信靠,而甘願忍受掃羅不斷的無理追殺。明顯地,對比著大衛看重上帝的受膏者,掃羅則明知上帝揀選和喜悅大衛,但卻仍然不肯謙卑悔改,他緊擁著權位,不願意退位讓賢,使大衛接替自己作王管理以色列,而且堅持要尋索大衛的性命,試圖敵擋上帝的旨意成就。之後隨著撒母耳的死、掃羅繼續不斷追殺大衛,大衛最終決定為了逃避掃羅而假裝投靠非利士的迦特王亞吉,他趁這個時候對付了不少以色列的仇敵,在暗中幫助以色列。可以說,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遭遇而埋怨和虛度自己的人生,反而在逆境中找機會發揮他受膏者的角色和功能,忍耐等候著上帝的安排和時間。

最後28-31章主要交代掃羅的死。當中經文記載上帝沒有回答掃羅的任何求問,於是他就找來一個招魂的婦人去召已經死去的撒母耳,結果上帝就用了他所選的這個方法去警告掃羅,讓他得知明天就是自己的死期(28:6-19)。相比之下,上帝多次回答大衛的求問,例如在亞瑪力人搶奪了他的妻子兒女時,大衛在這危機中求問上帝,就得到祂的指引以致最終追回失去的一切(30:1-19)。而且,對比著掃羅不懂得善待自己的軍隊,以及沒有公義地行事,大衛則為百姓定下法則和公平,讓所奪得的財物不是全歸於自己,而是公平地分配給百姓以及猶大的領袖。這反映他不但看重上帝,也看重所有他的同行者和上帝的百姓(30:20-26)。最後《撒母耳記上》以掃羅和他的兒子們在同日戰死作結,當中掃羅因為不想自己被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凌辱,而選擇伏在自己的刀上死去。這描述除了解說掃羅是怎樣死去之外,可能也在寓意掃羅是如何被自己的頑梗悖逆、堅持敵擋上帝旨意的惡性(自己的刀),親手扼殺了自己的屬靈生命和與上帝的關係。

 

《撒母耳記上》的祭司以利、以色列民和掃羅王有甚麼共通的屬靈問題?

基本上我們可從經文的描述、上帝對他們各人的評語和指責等,而得知他們共通的屬靈問題。

祭司以利撒上2:29 你們為何踐踏我所吩咐獻在我居所的祭物和供物呢?你為何尊重你的兒子過於尊重我,將我百姓以色列所獻美好的祭物都拿去養肥你們自己呢?』
撒上2:30 因此,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說:『我確實說過,你和你祖宗的家必永遠行在我面前,但現在耶和華卻說,我絕不會這樣做。因為尊重我的,我必尊重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
屬靈問題:祭司作為以色列民中的屬靈領袖,本應是分別為聖去順服和尊崇上帝,但上帝指責祭司以利竟然縱容自己的兒子去搶奪上帝的祭物,藉宗教之名去滿足私利,反映以利藐視上帝,看重自己的兒子而輕看上帝。
以色列民撒上4:3 百姓回到營裏,以色列的長老說:「耶和華今日為何使我們敗在非利士人面前呢?我們要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抬到我們這裏來,好讓他來到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掌。
撒上6:19 耶和華擊殺伯示麥人,因為他們觀看他的約櫃。他擊殺了百姓七十人。百姓因耶和華大大擊殺他們,就哀哭了。
撒上8:7 耶和華對撒母耳說:「你只管聽從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而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
撒上8:8 自從我領他們出埃及的日子到如今,他們離棄我,事奉別神;正像他們從前所做的一切事,現在他們也照樣向你做了。
撒上8:19 百姓卻不肯聽撒母耳的話,說:「不!我們一定要一個王治理我們,
撒上8:20 使我們像列國一樣,有王治理我們,率領我們,為我們爭戰。
屬靈問題:以色列民以為只要把約櫃抬出來就能勝過敵人,就如自己可以操弄上帝去達成自己的願望一樣。而他們當中的伯‧示麥人又藐視上帝,偷看約櫃。後來以色列民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王,像列國一樣。上帝解釋這是因為他們不希望耶和華作他們的王去帶領和管理他們。可見他們一直以來,都一心只想上帝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去滿足自己,並無意按上帝的心意而行。這種信仰情況如同拜偶像一樣,看自己過於看重上帝,同樣也是藐視耶和華的表現。
掃羅王撒上15:12 撒母耳清早起來,去見掃羅。有人告訴撒母耳說:「掃羅到了迦密,看哪,他在那裏為自己立了紀念碑,又轉身下到吉甲。」
撒上15:23 悖逆的罪與行邪術的罪相等;頑梗的罪與拜虛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王。
撒上18:8 掃羅非常憤怒,不喜歡這話。他說:「將萬萬歸給大衛,千千歸給我,只剩下王國沒有給他!」
撒上28:18 因為你沒有聽從耶和華的話,沒有執行他對亞瑪力人的惱怒,所以今日耶和華向你做這事。
屬靈問題:掃羅因為作王就從自卑變成自大,只想追求自己的榮耀,他竟然為自己而不是為上帝立紀念碑,又為了自己的面子而討好別人去推崇自己,甚至不惜多次違背上帝的吩咐。在在都反映出他看重自己過於上帝,以為以色列國是屬於自己的,忘記是上帝建立以色列國、是上帝立他作王。可以說,他只想上帝滿足自己的需要,建立自己的榮耀,而從來沒有想過要謹守遵行上帝的吩咐,或帶領百姓過著順服和尊崇上帝的生活。

從上表可見,三者的共通之處就是他們對上帝的藐視和輕看。他們均看重自己過於上帝,一心只想滿足自己的慾望和需要過於聽從上帝的吩咐,甚至不惜想利用上帝去達到自己的目的。

 

《撒母耳記上》的掃羅和大衛最截然不同的屬靈質素是甚麼?耶書亞(耶穌)或《新約聖經》裏有相關的教導嗎?

《撒母耳記上》明顯指出掃羅不尊重耶和華,他除了多次違背耶和華的吩咐之外,更殺害耶和華的祭司、濫殺無辜的生命、追殺上帝的受膏者大衛等。下表嘗試對照他和大衛三方面的不同。

屬靈特質掃羅大衛
1. 愛上帝(著緊上帝的感受和謹守祂的吩咐)
  • 以為以色列是自己的國,並立碑紀念自己
  • 多次為了自己而違背上帝的吩咐!
  • 殺耶和華的祭司(受膏的祭司)
  • 尊崇上帝,明白得勝在乎祂
  • 常常聽命於上帝(求問後就隨即遵行)
  • 尊重耶和華以致祂的受膏者,多次不殺掃羅
2. 愛別人(看顧別人的需要)
  • 禁止因戰爭而疲憊的以色列人進食
  • 殺祭司城的所有男女、孩童和吃奶的,甚至連牛、羊和驢子都用刀殺了
  • 看顧跟隨他的人、亞比該、亞希米勒等
  • 尊重耶和華以致祂的受膏者,多次不殺掃羅
  • 主動對付以色列民的仇敵、送禮給猶大的領袖
3. 面對困境時仍然堅持聽命,去愛上帝和愛別人?
  • 怕百姓離開自己,於是私下獻祭
  • 知道上帝說不悅納自己,就馬上表示會敬拜祂,但卻仍沒有聽命去殺亞甲王
  • 得不到上帝的指示就用招魂的婦人
  • 被掃羅追殺,但沒有因此而灰心喪志
  • 明明自己已經受膏,仍卻耐心等候上帝的時間
  • 在面對困難時,單單求問上帝的旨意並謹守遵行

他們二人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掃羅藐視上帝,而大衛則十分看重上帝。但有一點值得我們留意的是,掃羅在遇到不如意的情況時,特別容易違背上帝的吩咐和變得對人毫無憐憫,他不惜一切要人抬高自己,甚至濫用上帝所賜的王權去剷除對自己不利的人;而大衛卻在艱難的困境中,仍然極力地要求自己和別人尊敬上帝,同時又看顧有需要的人,他時常求問上帝的心意去愛人和保護人,在不如意時仍然致力活出上帝所賜的君王身分。

太 26:52 耶穌對他說:「收刀入鞘吧! 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

太 26:53 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

路22:42 說:「父啊!你若願意,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是照我的意願,而是要成全你的旨意。 

我們所信靠的主耶書亞(耶穌)不但教導我們要遵行「愛上帝」和「愛人如己」這兩條最大的誡命[4],他也同樣像大衛一樣在困難和壓力下仍然堅心去活出這兩條誡命,就是當他面對被拉去釘十字架的困難中仍然選擇順服上帝的旨意,而不求自己得到解救,就是甘願放下救自己的機會,為要成就上帝拯救世人的旨意。

除福音書以外,其他《新約聖經》的經文也不斷提醒我們要學習忍耐到底去愛上帝(帖後 3:5)、愛弟兄姊妹(林前 13:4),為要行完祂的旨意(來10:36、雅5:10):

帖後3:5 願主引導你們的心去愛上帝並學基督的忍耐!

林前13:4 是恆久忍耐(μακροθυμεῖ patient;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ὑπομένει endures

來 10:36 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

雅 5:10 弟兄們,你們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說話的眾先知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樣。

 

結語:在困難中忍耐和聽從上帝

《撒母耳記上》的開始記載了哈拿怎樣在艱難中忍耐和依靠上帝,以致得蒙上帝應允賜下撒母耳;而書卷的中部就記載撒母耳和上帝對子民的忍耐,面對子民只想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堅持要立王的主見,撒母耳不斷提醒和等候他們悔改去歸向上帝;到了書卷的後段,則詳細描述大衛怎樣忍受著艱難的流亡生活也不願意動手傷害耶和華的受膏者掃羅,就是不用自己的方法加快登基作王,使自己的生活可以過得好一些,而是甘願在艱難中不斷忍耐,並等候上帝所定的時間出現。

《撒母耳記上》的這些記載提醒我們不要效法以利家、當時的以色列民和掃羅,將對上帝的敬拜用作滿足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王國,以致當遇到一點點的艱難就輕易跌倒、背棄上帝,而是要從哈拿、撒母耳和大衛身上學習,即使在生活的張力中仍要不斷忍耐和信靠上帝、聽從祂的吩咐!其實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而我們必須學習把艱難看為對自己信心的考驗:我們是每逢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就不再堅持去遵行上帝的吩咐?還是選擇在艱難中仍然堅心要聽從上帝的吩咐去愛上帝和愛別人?在順境的時候我們可能較容易做到專心事奉上帝、憐憫有需要的人、捐獻、更多讀經禱告親近祂等等,但真正考驗我們的,就是在我們遇到困難和逆境的時候,我們是否仍然堅持按上帝的旨意而行,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但願這書卷提醒我們,無論在任何的困難和逆境中,我們仍要看重上帝,存忍耐的心繼續去愛上帝、愛鄰舍,和聽從祂的吩咐,定意選擇站在上帝的一方,時刻把祂放在我們生命的首位。求主幫助我們渡過現實中的一切艱難,更求主賜給我們信心和忍耐去活出祂喜悅的生命。阿們!


[1] 參《塔木德》〈論最後一道門〉(b.Bava Batra)14b。

[2] 參R.C. Sproul, ed.,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rlando: Ligonier Ministries, 2005), paragraph 4860.

[3]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305。

[4] 參可12:29-30以及在符類福音的平行經文。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士師記》:脫離犯罪的循環

「安息日研經坊」(2021-3-6)《希伯來聖經》綜覽:《士師記》(作者:Florence Tsang)

圖為:「參孫掙斷繩子,士16:9」by James Tissot(1862-1902), The Jewish Museum at New York

今次我們會綜覽《士師記》,並思想以下問題:

  1. 耶書亞(耶穌)如何成就和完全士師的角色與功能?

  2. 參孫的生命對我們有甚麼提醒?(參士13-16章)

 

簡介《士師記

1. 書名:《士師記》在《希伯來聖經》中屬《前先知書》的第二卷,它的書名是 שֹֽׁפְטִ֑ים shofetim,意思是「審判者」(或「審判官」)【複數】,這卷書的名字源自約書亞死後和以色列進入君王體制期間的十二位士師的事蹟[1]。士師在原文的意思雖然是審判者,但他們並不等同現今的法官,我們不宜從現代的司法層面去解讀,因為從《士師記》的內容所見,士師包含各式各樣的領袖,他們大多數屬於軍事領袖,例如俄陀聶、以笏、基甸、耶弗他,他們會帶領百姓爭戰,但也有些是單打獨鬥的戰士,例如珊迦和參孫,亦有女先知底波拉,她會為以色列人作審判的工作。「士師」這個字在這卷書中首次出現在2:16「耶和華興起士師(שֹֽׁפְטִ֑ים shofetim),士師就拯救他們脫離搶奪他們之人的手。」因此雖然君王時期前士師的角色相當多元化,但這節交代了上帝興起士師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以色列民從敵人的壓迫中拯救出來。

2. 作者和成書日期:作者不詳,猶太傳統上認為是撒母耳[2]。成書日期估計於大衛在希伯崙作猶大王的時期(約主前1011至1004年)[3]

3.《士師記》年期:《士師記》所覆蓋的年期未能確定。按王上6:1,以色列人出埃及地起至所羅門作以色列王第四年開始建造耶和華的殿期間共四百八十年,若由此推斷,士師時期(不包括《撒母耳記》所載的以利、撒母耳及其兒子)大概只涵蓋三百年左右[4],然而若把《士師記》中所列包括以色列人在敵人手中的年期、地得太平以及不同士師作士師的年期加起來卻多於四百年。事實上,在約書亞分地後,不同支派居於各自的屬地,並需要各自為未得之地而爭戰和對付外敵,因此,在《士師記》中有關不同士師事蹟的記載應是屬區域性的記載,它們在時間上有重疊的部分,而非按時間逐個記述。

4. 大綱:《士師記》共有21章,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

1. 前言:以色列人的妥協(1:1-3:4)

2. 士師的事蹟與六個循環(3:5-16:31)

3. 後記:以色列人的敗壞(17:1-21:25)

 

士師記》的主題和中心思想

1. 以色列人的妥協(1:1-3:4):妥協是敗壞的開始

前言的部分交代士師興起的背景,主要敘述在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沒有按上帝的吩咐趕出迦南人,以致迦南人住在他們中間,經文更形容亞摩利人強逼但人住在山區,不准他們下到平原(1:34),可見以色列人不但沒有全然制伏迦南人,反而是他們的影響力在迦南人當中愈來愈小。在2:1-5,耶和華的使者在波金向以色列人顯現,責備他們與迦南人立約,沒有遵守上帝的吩咐拆毀他們的祭壇(參申7:1-5),因此上帝不會再從他們面前趕出迦南人,以色列人將要受到迦南人的壓迫,而他們的神明亦會成為以色列人的圈套。以色列人之所以不能擊敗迦南人並非因為軍事力量不足,而是沒有服從耶和華的命令,因耶和華的使者清楚說明由於他們對上帝吩咐的妥協,所以上帝不會在他們面前趕出迦南人。

2:11-19講述新一代的以色列人因離棄上帝去拜偶像而發生的事情,這段基本上就是這卷書第二部分關於士師事蹟的一個預覽,而當中有一個故事發展的模式。2:11「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是一句關鍵句,往後這句句子會不斷出現,上帝因著以色列人隨從別神,就將他們交在仇敵手中,及後當以色列人回轉向他呼求時,他就興起士師拯救他們。2:20-3:4說明上帝不再從以色列人面前趕出列國,祂留下那些國家是要考驗以色列人是否願意謹守遵行祂的道。這說明了以色列人是否遵行上帝的道,並維持他們與上帝之間那份約的關係,與他們的遭遇有著密切的關連。也就是說,他們遵行誡命就蒙福,違反誡命就遭禍,這個從《申命記》所延伸的祝福與咒詛的觀念在《士師記》可謂相當突出[5]

2. 士師的事蹟與六個循環(3:5-16:31):上帝的管教與憐憫

這部分提及十二位士師的事蹟,當中所載不同人物的篇幅各有長短,例如參孫就佔了四章經文,但有些士師卻是幾節經文就輕輕帶過,因此十二個士師當中又可分為六個大士師(俄陀聶、以笏、底波拉、基甸、耶弗他、參孫)和六個小士師(珊迦、陀拉、睚珥、以比讚、以倫、押頓)。這部分有六節經文均以「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3:7、3:12、4:1、6:1、10:6、13:1)來作為故事敍述的開始,因而把這部分分為六個大段落,也可以說以色列人落入了六個循環,六個循環是隨著六個大士師的故事開展,而他們所面對的敵人亦不盡相同,參下列簡表:

六個循環

敵人

1.   俄陀聶(3:7-11)

美索不達米亞人

2.   以笏、珊迦(3:12-31)

摩押人

3.   底波拉(4:1-5:31)

迦南人

4.   基甸、陀拉、睚珥(6:1-10:5)

米甸人

5.   耶弗他(10:6-12:7)

亞捫人

6.   參孫(13:1-16:31)

非利士人

每一個循環都跟第二章所提到的模式一致:1)以色列人離棄上帝隨從別神;2)上帝將他們交在敵人手裏;3)以色列人向上帝呼求;4)上帝興起士師施行拯救。可見以色列人的遭遇與他們是否遵行上帝的誡命相連,那些壓迫他們的仇敵是上帝用作管教子民的工具,而士師也是上帝所揀選和興起用作拯救子民的領袖,這彰顯出上帝的主權和大能,祂才是這一切事情背後的那位審判者(參11:27; יְהוָ֤ה הַשֹּׁפֵט֙ Adonai ha-shofet;Lord, the Judge)和拯救者。

而在這六個循環之中其實有很多事情都非常相似,當我們把這些事情一一列出,就能看見當中有一個倒影結構,這個結構告訴我們這不單是一個又一個的循環,更是一個向下的循環:

A. 俄陀聶:他的妻子押撒催促他向迦勒要一塊田(1:14)

B. 以笏:在約旦河的渡口殺了約一萬摩押人(3:28-29)

C. 底波拉:婦人雅億以橛子殺了西西拉(4:21)

X.  基甸:先拆毀了巴力的壇,後來卻造了一個以弗得(6:32、8:27)

C’. 亞比米勒:婦人以一塊磨石打破了亞比米勒的頭蓋骨(9:53)

B’. 耶弗他:在約旦河的渡口殺了四萬二千以法蓮人(12:5-6)

A’. 參孫:大利拉天天用話催逼他說出制伏他的方法(16:16)

俄陀聶作為第一位士師,經文沒有任何關於他的負面記載,他好像士師的一個模範,然而隨著往後每個循環的開展,以色列人的屬靈情況每況愈下,由殺敵到自相殘殺、由拆毀偶像的祭壇到造偶像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究其原因,是當以色列人選擇住在迦南人中間和與他們通婚,隨著時間的流逝,以色列人開始被迦南人同化,跟隨了他們的思維和行事方式,漸漸遠離上帝。

3. 以色列人的敗壞(17:1-21:25):期盼公義的王來臨

在這個後記部分主要講述了兩件事,就是有關米迦的偶像(17-18章)以及一個利未人和他的妾(19-21章)的記載。在這兩件事當中,經文分別提到摩西的孫子約拿單(18:30)和亞倫的孫子非尼哈(20:28),這二人應是跟約書亞同年代的人,因此這部分雖被放在《士師記》的結尾,然而在時序上應是屬早期發生的事情。

在17章,米迦的母親造神像給他的兒子米迦,米迦派了他的一個兒子作祭司,後來他以每年十塊銀子聘請了一個猶大族的利未人作他的私人祭司,他說:「現在我知道耶和華必恩待我,因為我有利未人作我的祭司。」(17:13)雖然米迦口中提到耶和華,但是他的行徑卻跟異教敬拜無異。在原文中,米迦在17:1的名字是 מִיכָֽיְהוּ Mikhayehu,意思是「誰像耶和華」,而當米迦的母親將神像安置在米迦的房子裏後,在17:5米迦的名字就改為 מִיכָ֔ה Mikhah,反映上帝名字的縮寫從原本的名字中消失了,就像耶和華根本不在他的生命裏面。在18章,但支派因為不能趕走亞摩利人還在覓地居住,他們前往攻打拉億城途中就搶走了米迦的偶像,又帶走了利未人作他們支派的祭司。

在19-21章,有一個從以法蓮山區來的利未人帶著他的妾留宿在便雅憫支派的基比亞城,城中的無賴要求屋的主人將利未人帶出來,讓他們與他交合,後來利未人將他的妾交給他們,他們就整夜凌辱她,直到第二日早晨。整件事不期然令我們聯想到在《創世記》19章當中所多瑪的罪行,兩件事在很多細節上都異常地相似,不同的只是這件事竟是發生在上帝的子民中間。後來利未人的妾死了,他就將妾的屍身切成十二塊,分送到以色列全地。於是以色列各個支派就聯合起來攻打便雅憫,引發了以色列的第一次內戰,這場內戰中死了很多人,整個便雅憫支派亦幾乎被滅絕。

從米迦的偶像的事件,我們首先看見一個家庭的敗壞,後來卻看見一整個支派的敗壞,從以色列人在宗教上的敗壞,可見他們根本不像他們的主耶和華,他們的生命一點都彰顯不了上帝的屬性,更遑論要他們在迦南地為上帝作見證。而在利未人的妾的事件中,從一個支派的邪惡到整個以色列發生內戰,亦讓我們看見以色列人不但不像上帝,他們更是與上帝昔日所毀滅的所多瑪人非常相似。而利未人同時出現在這兩個故事中,作者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屬耶和華的聖職人員都敗壞了,以色列在持守上帝的道上看來已全然失敗,這群上帝的子民需要再一次被拯救。

在《士師記》的結束部分,以色列人籠罩在宗教與道德敗壞的氛圍,甚至陷入內戰的混亂中,經文重複提到「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照自己眼中看為對的去做。」(17:6、21:25)事實上,以色列不是沒有王,而是他們沒有尊耶和華為王;但與此同時,這也暗示當沒有王去帶領百姓行出耶和華的標準,每個人就行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事。因此這也是作為以色列將進入君王制度的鋪墊,尤其指向往後當大衛來臨時,他能帶領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對的事。

 

耶書亞如何成就和完全士師的角色與功能?

士2:16 耶和華興起士師,士師就拯救他們脫離搶奪他們之人的手

士2:17 然而,他們卻不聽從士師,竟隨從別神而行淫,向它們叩拜。他們列祖所行的道,所聽從耶和華的命令,他們都速速偏離了,並不照樣遵行。

2:16概括地描述了士師的工作就是要作為一個拯救者(מוֹשִׁ֛יעַ moshia;參3:9、15),他要為上帝的百姓爭戰,使他們從敵人的欺壓和奴役中得釋放。而2:17也暗示了士師理應也有一個屬靈帶領者的身分,他在子民中間要成為一個榜樣,帶領上帝的百姓成為一個敬拜和事奉上帝的群體,並且引導他們行出上帝的道。

耶書亞作為拯救者:耶書亞的希伯來名字יֵשׁוּעַ Yeshua的意思是「耶和華拯救」,在他降生以先,主的使者在約瑟夢中向他顯現時說:「她(馬利亞)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太1:21)在《士師記》中,士師作為拯救者,他們所帶來的拯救並不完全,他們針對迦南地局部受仇敵壓迫的地方,拯救那地的上帝子民,以致他們可以得到短暫太平的日子;而耶書亞來到世上的目的是要拯救世人,他藉著死敗壞掌死權的魔鬼(來2:14-15),把人從罪和死亡中得釋放,使人可以藉著主耶書亞得勝仇敵(林前15:57),耶書亞所帶來的是屬乎全地的救恩,以致信靠他的人能夠得著永遠的生命與拯救(約3:16)。

耶書亞作為帶領者:耶書亞是上帝的愛子,是祂所喜悅的,上帝吩咐人要聽從耶書亞(太17:5),上帝的子民透過聽從耶書亞的吩咐,就可以明白以至行出上帝的心意。在《約翰福音》10章,耶書亞將自己比喻為好牧人(約10:11、14),當他把自己的羊都放出來,就走在前面,羊也跟著他,因為牠們認得他的聲音。(約10:4)耶書亞以生命去活出他的教導,就是成為門徒的榜樣,使跟從他的人都照著他所行的去行。(約13:14-15、約14:12、路22:19)事實上,耶書亞不單只是走在前面作帶領者的角色,在《約翰福音》15章,當他提到葡萄樹與枝子的關係時,就強調門徒要常在他裏面,他也要常在門徒裏面,這裏所說的是一種連結和合一,當人與主連結,就能多結果子,榮耀父上帝。在《士師記》當中我們看見士師的生命都有瑕疵,他們大多數不能發揮好作為一個屬靈帶領者的角色,有些更帶領子民偏離上帝的道路。然而耶書亞的生命是完全的、是上帝所喜愛的,因此當他作為我們的屬靈帶領者,他就像一個牧人一樣走在前面帶領上帝的羊群,並且以自己的生命作為榜樣讓人去跟從,使人透過與自己連結而多結果子,從而建立一個合一、榮耀天父的群體。

耶書亞是王:《士師記》以「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照自己眼中看為對的去做。」(21:25)作結,當時子民陷入一個敗壞的境況,他們需要再次被拯救,而一個公義的王出現可以帶領他們走出不斷犯罪、得罪上帝的循環。在《士師記》的首尾部分分別提及當子民求問上帝哪個支派要先出去爭戰的時候,耶和華兩次的回應都是「猶大先上去」(1:2、20:18),而《士師記》中第一個士師俄陀聶也是出於猶大支派,這再次強調猶大在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領導地位。後來來自猶大支派的大衛作王時,以色列的確有回轉歸向上帝,並且因著蒙上帝賜福而變得非常強盛,然而最終那位出自猶大支派、執掌王權的大衛子孫是耶書亞。在《路加福音》1章,天使向馬利亞預言,她將要生的兒子「要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上帝要把他祖先大衛的王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沒有窮盡。」(路1:32-33)主耶書亞也曾親口承認他是王,他說「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界,為了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都聽我的話。」(約18:37)他要使人不再行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事,而是按真理而行,行上帝眼中看為正的事,從而使人歸回上帝,建立一個屬於上帝、一個沒有窮盡的國度。

 

參孫的生命對我們的提醒

在參孫的故事中,我們看見他的生命跟以色列人一樣,落入一個又一個得罪上帝的循環裏,他的生命一而再,再而三被個人情慾所牽制。參孫的故事中出現過四個女人:瑪挪亞的妻子、亭拿的女子、迦薩的妓女、以及大利拉,而在這四個女人之中,唯有大利拉的名字被記載下來,作者似乎是刻意想讀者專注在大利拉身上。大利拉出場時,經文形容參孫愛上了大利拉(16:4),參孫的名字 שִׁמְשׁ֖וֹן shimshon在原文中跟太陽 שֶּׁ֖מֶשׁ shemesh相似(尤其是古代希伯來文並沒有子音,即分別為shmshnshmsh),而大利拉的名字 דְּלִילָֽה deliylah在原文中和晚上לַיְלָה  laylah這個字接近(沒有子音的話就是dlylhlylh),所以很有意思,因為他們好像一個代表日頭,一個代表晚上,這彷彿寓意著事情的發展正從光明進入到黑暗中。大利拉四次催逼參孫說出捆綁他的方法,而參孫亦四次回答大利拉。頭兩次參孫沒有說出真正的答案,到了第三次,參孫開始提及他頭上的七條髮綹,可見他已經慢慢向大利拉作出妥協,他所說的已經愈來愈接近真正的答案,果真到了第四次,參孫不但將他拿細耳人的身分告訴大利拉,還跟她說只要剃了他的頭髮,他的力氣就會離開他。參孫的生命和以色列人一樣,都陷入了一個向下的循環,由亭拿的非利士女子開始,參孫每次都被情慾所絆倒,最後在他跟大利拉的故事裏面,其實大利拉由首次問參孫,已經說明她要知道制伏他的方法,而參孫明知大利拉想要捆綁他,卻容讓她一直在自己身邊,最後讓大利拉有機可乘,將他的髮綹,就是參孫作為拿細耳人的象徵剃掉。之後經文形容「大利拉開始制伏參孫」,就好像代表著黑夜制伏了光明一樣,最終參孫落在仇敵的手中。

特別的是,雖然參孫常常被血氣主導行事,但是在參孫的故事中,我們看見耶和華的靈四次感動參孫。或許我們會不解,參孫的屬靈生命那麼不濟,他喜歡非利士女子、違反拿細耳人的規定、做事又我行我素,為何上帝仍然使用他,為何上帝的靈仍與他同在呢?雖然在故事中我們看見參孫的確擊殺了很多非利士人,但是很多時都是出於他的衝動和憤怒,而其實參孫是知道上帝的旨意是要他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的手,但他並沒有全心實踐上帝給他的使命。上帝對人有慈愛、忍耐和憐憫,參孫所不明白的是,上帝對他的包容是要他回轉,相反參孫卻存著一種僥倖的心態,當大利拉剃他的髮綹,參孫當下還想自己可以好像前幾次一樣脫身而去,他壓根兒沒有想過耶和華已經離開了他。參孫由起初行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事,到最後讓敵人挖了他的眼睛,又用銅鏈鎖住他,叫他在監獄裏推磨,可見人最終都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事實上,參孫的生命就像以色列人的縮影,下表為以色列人與參孫生命的比對:

共通之處

以色列人

參孫

分別出來歸給上帝

出19:6 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神聖的國民。……

士13:5 ……這孩子一出母胎就歸給上帝作拿細耳人。他必開始拯救以色列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與外邦人聯合,行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事

士3:5-6 以色列人住在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中間,娶他們的女兒,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的兒子,並事奉他們的神明。

士21:25 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照自己眼中看為對的去做

士14:3 他父母對他說:「在你弟兄的女兒中,或在本族所有的人中,難道沒有女子嗎?你何必在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中去娶妻呢?」參孫對他父親說:「請你給我娶那女子,因為我喜歡她(הִ֖יא יָשְׁרָ֥ה בְעֵינָֽי;原文直譯為「她在我的眼中看為好」)。」

上帝聽見呼求就眷念

士2:18 耶和華為他們興起士師,耶和華與士師同在。士師在世的一切日子,耶和華拯救他們脫離仇敵的手。耶和華因他們受欺壓迫害所發出的哀聲,就憐憫他們

士15:18-19 參孫非常口渴,就求告耶和華說:「你既藉僕人的手施行這麼大的拯救,現在我要渴死,落在未受割禮的人手中嗎?」上帝就使利希的窪地裂開,從中湧出水來。參孫喝了,精神恢復。因此那泉名叫隱‧哈歌利(意思是「呼求者的水泉」),直到今日它仍在利希。

士16:28 參孫求告耶和華說:「主耶和華啊,求你眷念我。上帝啊,就這一次,求你賜給我力量,使我向非利士人報那挖我雙眼的仇。」

不斷得罪上帝

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2:11、3:7、3:12、4:1、6:1、10:6、13:1)

娶非利士女子(14:2);與迦薩的妓女親近(16:1);違反拿細耳人的規定,包括喝酒(14:10)、觸碰死屍(14:9、15:15)、將拿細耳人的身分告訴大利拉,讓她剃了他的頭髮(16:17-19)

失卻上帝揀選的身分,上帝使其落在仇敵手中

士2:13 他們離棄了耶和華,去事奉巴力和亞斯她錄。

士2:14 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發作,把他們交在搶奪他們的人手中,又把他們交給四圍仇敵的手中,以致他們在仇敵面前再也不能站立得住。

士16:19 大利拉哄參孫睡在她的膝上,叫一個人來剃掉參孫頭上的七條髮綹。於是大利拉開始制伏參孫,他的力氣就離開他了。

士16:20 大利拉說:「參孫,非利士人來捉你了!」參孫從睡中醒來,說:「我要像前幾次一樣脫身而去。」他卻不知道耶和華已經離開他了

士16:21 非利士人逮住他,挖了他的眼睛,帶他下到迦薩,用銅鏈鎖住他,叫他在監獄裏推磨。

參孫是唯一一個擁有拿細耳人身分的士師,並且他要終身作拿細耳人,意味著他的一生本應要為上帝所用,然而他的血氣和軟弱卻主導著整個故事的發展,我們至少可從參孫的生命有以下兩個反思:

屬靈生命必須脫離犯罪的惡性循環:人性的軟弱是很真實的,我們或許也有類似的經驗,就是做了一些上帝不喜悅的事情得罪祂,及後一遇見困難時就只想尋求上帝的解救,而沒有想過自己要成長和進步,結果主憐憫了我們,幫助我們度過困境,但不久後我們卻又再次得罪上帝,重複地又再做上帝不喜悅的相同事情。我們知道主必不輕看一個真心痛悔的心靈,然而我們有否常常在同一些事情上重複地得罪上帝呢?若果我們的屬靈生命中的某些軟弱會將我們反覆拉入一個循環裏面,我們就要把這些東西挪開,不要容讓它不停將我們絆倒。我們既是活在上帝的光中,就不要給魔鬼留地步,不要讓黑暗的勢力有任何機會去制伏我們。

不要濫用上帝的慈愛和恩典,也不要輕忽上帝所給的恩賜和使命:參孫的生命給我們的另一個提醒,就是我們不要一邊不停犯相同的錯誤,另一邊卻期望上帝永遠不會離開我們的生命;更不要明明得知上帝在我們生命當中的心意,卻只是將上帝所給的恩賜運用在滿足自己私慾的事情上,而沒有將上帝的事情放在心上。從參孫的生命可見,一個人有上帝的靈同在、被上帝大大使用,並不等於他的生命必然蒙上帝喜悅,上帝不是一個善良的暴君,祂期望卻不強迫人行善,祂給予人自由意志去作出自己的選擇,人可以選擇祝福與生命,也可以選擇詛咒與死亡。上帝會使用軟弱的人,然而被上帝使用,不等於一個人的生命毫無瑕疵,上帝期望我們的屬靈生命不斷成長和進步,並且藉著主得以完全。今天我們也有上帝的靈在我們的生命當中,若然我們沒有好好運用上帝所給的恩賜去成就上帝給我們的使命,上帝不一定會立刻撇棄我們,但我們很可能會因為承受邪惡所帶來的一些惡果或影響,因此我們更加要把握機會悔改,而非繼續不聽上帝的吩咐去偏行己路。

 

結語:脫離犯罪的循環

我們常聽說「歷史總是不斷重演和循環」,這套用在《士師記》這卷書上看來亦非常貼切,以色列人由進入迦南地開始就在上帝的吩咐上作出妥協,以致偏離了上帝的道,落入了一個又一個得罪上帝的循環裏,他們本應成為一個祭司的國度,在應許地上見證上帝,然而見證不成,反而變得與迦南人無異。因著上帝對祂子民的憐恤,當他們被仇敵壓迫而呼求時,上帝就興起士師拯救他們,上帝揀選士師,上帝的靈與他們同在,他們就拯救以色列人脫離仇敵的手。然而《聖經》非常誠實,它除了記錄士師的英勇,對士師的軟弱亦毫不掩飾,他們雖然能靠著上帝去對付以色列四圍的仇敵,但綜觀十二位士師,他們都未能為以色列帶來持久的屬靈復興。

今天上帝揀選了我們,祂的靈同樣住在我們當中,我們會像以色列人和參孫一樣落入一個得罪上帝的循環裏麼?事實上,我們要突破犯罪循環的唯一出路,就是耶穌基督,《希伯來書》12:1-2提醒我們:「既然我們有這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就該卸下各樣重擔和緊緊纏累的罪,以堅忍的心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如今已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或許我們每天要面對的現實生活好像一種無止盡的循環,沒有出路,然而我們的屬靈生命決非如此,耶書亞拯救我們的生命,帶領我們繼續向前行,我們的君王可以為我們的信心創始成終,因此我們要憑信心不斷禱告前行,靠著聖靈的幫助卸下那些緊緊纏累我們的罪,走上屬靈的直路,活出一個與蒙召的恩相稱的生命!

 


[1] 《士師記》並不是包含所有士師的事蹟,因為按《撒母耳記》所載,在掃羅作王以前,以利、撒母耳和撒母耳的兩個兒子約珥和亞比亞都作以色列的士師。(參撒上4:18、7:15、8:1-2)

[2] 參《塔木德》〈論最後一道門〉(b.Bava Batra)14b。

[3] 士18:31提到「上帝的家在示羅多少日子,但人為自己設立米迦所雕刻的像也在但多少日子。」即暗示成書時上帝的會幕已不在示羅,在《撒母耳記上》4章,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打仗時約櫃被擄,之後約櫃一直沒有再回到示羅。在士17:6 說到「那時,以色列沒有王」,暗示成書時以色列應已進入君王時期。而士1:21「耶布斯人與便雅憫人同住在耶路撒冷,直到今日。」說明成書時大衛理應仍未作全以色列的王,因為大衛作以色列王的時候攻取了耶布斯人的地方,並且從希伯崙遷都至耶路撒冷(參撒下5:6-9)。

[4] 另外,以色列人住希實本和所屬的鄉鎮一帶至耶弗他時期已經有三百年了(11:26),減去之前《約書亞記》約七十年的時間(參書14:7、24:29),並加上耶弗他之後約六十多年的士師時期(士13:1、16:31),《士師記》的年期也是大概三百年;不過,若根據考古資料來推斷,迦南地山區最早有人定居是在主前十三世紀末的話,那麼《士師記》當中的記載所涵蓋的年期則有可能少於二百年。參Adele Berlin and Marc Zvi Brettler, eds., The Jewish Study Bible: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497.

[5] 《士師記》屬於「申典歷史」(Deuteronomistic History)的一部分,它的內容建基於《申命記》的神學,特別強調上帝與子民之間那份約的關係,祝福與詛咒等觀念。參申28章和利26章。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約書亞記》:屬靈的傳承和爭戰

「安息日研經坊」(2021-2-20)《希伯來聖經》綜覽:《約書亞記》(筆者:Herbert Chan)

圖為圍繞耶利哥吹角 by James Tissot(1862-1902), The Jewish Museum at New York

今次我們會簡介《希伯來聖經》裏《前先知書》的部分,以及綜覽《約書亞記》。討論問題如下:

  1. 《約書亞記》的記載與主耶書亞(耶穌)的生命和事奉有甚麼關聯?

  2. 《約書亞記》對屬靈領袖來說有甚麼提醒或應用?

 

簡介《前先知書》

《希伯來聖經》分為三大部分:摩西的律法(5卷)、先知書(8卷)和著作(11卷),合共24卷書。到了中世紀,猶太人把先知書分為前先知書(下表1-4)和後先知書(下表5-8)。

 希伯來文名稱英文名稱中文名稱
1יְהוֹשֻׁעַJoshua約書亞記
2שֹׁפְטִיםJudges士師記
3שְׁמוּאֵלSamuel撒母耳記
4מְלָכִיםKings列王紀
5יְשַׁעְיָהוּIsaiah以賽亞書
6יִרְמְיָהוּJeremiah耶利米書
7יְחֶזְקֵאלEzekiel以西結書
8תְּרֵי־עֲשַׂרThe Twelves十二先知

《前先知書》包括四卷書:《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紀》,從文體性質來看,它們都屬於歷史記載,所以基督教在傳統上稱它們為「歷史書」,可是從它們的主旨和文學手法來看,每卷書的寫作目的都並非是要讓讀者客觀地明白當時的歷史,而是要讓上帝的子民明白祂對子民的心意、感受和教導。另外,有近代學者看四卷書的本質為「申典歷史」(Deuteronomistic History),意思是它們緊接著《申命記》的歷史而延伸,並建基於《申命記》的神學,其內容包含《申命記》所帶出的盟約關係、摩西律法的教導、祝福與咒詛等觀念。而對於猶太人把這四卷書視為《先知書》的一部分,基督徒可能會較難理解,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普遍基督徒都誤解了「先知」這觀念。其實《聖經》裏「先知」(נָבִיא nāvı̂ʾ一詞並非解作「未卜先知」或預言家,而是「代言人」的意思(參出7:1),所以《聖經》中所記的耶和華先知等於是「上帝的代言人」,是站在子民和上帝之間的中介人。而摩西在《申命記》提及上帝會興起一位先知像他(參申18:15),所以一直以來,猶太人都期待上帝的先知興起,好代表上帝去教導和引領子民。事實上,在《希伯來聖經》的世界裏,上帝的先知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當中他們的職份包括:代表上帝發言(例如:約書亞代表上帝發言和帶領子民進入迦南地)、施行審判和拯救(例如:眾士師和撒母耳),而且更會膏立君王(例如:撒母耳膏立掃羅和大衛),和行神蹟奇事等(例如:以利亞和以利沙就行了許多神蹟)。因此,雖然這四卷書表面看似是歷史書,但其實內容包含重要的先知性記載,交代了上帝在以色列民中間的教導、心意和帶領。

 

簡介《約書亞記》

  1. 書名:《約書亞記》的希伯來書名 יְהוֹשֻׁעַ Yehôshuaꜥ,源自1:1中提及嫩的兒子「約書亞」這名字。他接替摩西成為以色列民的領袖,並帶領他們過約旦河進入迦南地去得地為業。

  2. 作者和成書日期:《約書亞記》的作者不詳,猶太的傳統認為是約書亞本人,但近代學者大多估計成書日期是在被擄回歸後,所以推斷作者並非約書亞。而書中的內容(主要是地名有關的描述)則反映較可能是寫於約書亞死後與撒母耳或掃羅時期之間[1]

  3. 內容大綱:《約書亞記》緊接著《申命記》結尾摩西離世的記載,講述嫩的兒子約書亞繼承摩西帶領以色列民進入迦南地爭戰,實現上帝對先祖亞伯拉罕的應許,就是把迦南地賜給他的後裔。《約書亞記》全書有24章,可分為上下兩半,前半的12章主要記載攻佔迦南地的經過,而後半的12章則主要關乎分地和承受地業後的安排。全書大致可分為四大段落:

A. 預備進入迦南地(1-5章)

B. 攻佔迦南地(6-12章)

C. 分地的安排(13-21章)

D. 承受地業後的安排(22-24章)

 

綜覽《約書亞記》的四大段落:

A. 預備進入迦南地1-5章)

《約書亞記》首五章記載約書亞接續摩西的角色,帶領以色列民過約旦河,要他們準備去為上帝而戰,成就上帝向亞伯拉罕的應許(創15:16)。一開始上帝多次吩咐約書亞要剛強壯膽[2],謹守遵行祂藉摩西所吩咐的話。這大概是因為對比在曠野裏跟從上帝,現在子民要主動去攻城掠地,所需要的勇氣和毅力必然更大。但上帝同時多次應許會與約書亞同在,所以對約書亞和子民來說,跟從上帝就是活在一份張力中,他們要相信上帝必然與他們同在,然後拿出勇氣主動迎接面前的困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上帝的喜悅。

第二章記載兩個探子窺探耶利哥城並被妓女喇合救出,喇合同樣也活在一份張力中,但她選擇信靠上帝而背棄耶利哥王。喇合雖然是個外邦女子,但因著她對耶和華所表現的勇氣和信心,最終讓自己和家人在日後獲得拯救。喇合的信心也讓以色列民確信耶和華必會把迦南地交在他們手裏,這反映出子民在面對地上爭戰的同時,背後其實也是一場屬靈爭戰,子民必須選擇信靠耶和華才能得勝。

接著約書亞帶領百姓過約旦河時,經文刻意記載當時正是收割的日子,約旦河的水漲滿兩岸(3:15),以致第二代以色列民在過約旦河時經歷到河水中斷和豎立成壘的神蹟,就如昔日第一代以色列民出埃及過紅海時的經歷一樣。這讓當時的以色列民(以及讀者)明白到上帝昔日怎樣帶領摩西,祂也必怎樣帶領約書亞,以色列民也必同樣經歷上帝大能的拯救和得勝。子民經過乾了的約旦河時,十二支派各拿了石頭作記念,並在吉甲行了割禮和守逾越節。

然後約書亞在靠近耶利哥時遇見一個人,他問那人:「你是屬我們的,還是屬我們敵人的呢?」(5:13)這反映出約書亞認為陣營只有兩個,不是屬自己一方的就必然是屬敵人的,但那人的回應指出自己是來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約書亞作為領袖,他在面對耶利哥這場爭戰時以為自己是最重要的人物,子民必須聽命和依靠他去得勝,然而上帝這時提醒他帶領子民的元帥其實是上帝,而子民得勝的關鍵也在於他們順服和依靠祂!接著約書亞像摩西看見火燒荊棘的異象時那樣把鞋脫下去跪拜上帝。這提醒我們在跟從上帝和為上帝爭戰的路上,除了要有勇氣和信心之外,絕不能因為自己正在做對的事而自高自大,因為得勝的真正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謙卑和順服依靠上帝!從《約書亞記》首五章的記載來看,當中已經有幾個十分重要的主題出現: 1)領袖的傳承;2)上帝的應許必會實現;3)在張力中選擇信靠耶和華;4)耶和華才是我們的元帥等。而這些主題也會陸續在往後的經文出現。

B. 攻佔迦南地(6-12章)

6-12章主要記載四場爭戰(耶利哥、艾城、南方王的聯盟、北方王的聯盟),當中對耶利哥和艾城的戰役記載得尤其詳細,估計因為這是最先的兩場戰役,指出了子民在爭戰中得勝的屬靈原則:耶利哥雖然是一座大城,但子民只要按照耶和華的吩咐一連七天繞城行走和吹角,最終城牆就倒下,以色列民大大得勝;相反,艾城雖然是座小城,但因為亞干一人違背耶和華的吩咐,導致所有以色列民都經歷挫敗。可見我們不可輕忽自己行惡的影響力,原來一個人犯罪跌倒是可以導致整個群體失敗的。這再次提醒我們耶和華是真正的元帥,我們必須一同順服依靠祂才能得勝!

第8章結尾特別記載約書亞在以巴路山上為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築了一座壇,寓意迦南地將要成為敬拜上帝之地。不但如此,約書亞更將摩西所寫的律法抄寫在石頭上,並讓以色列眾民站在約櫃兩旁,在抬約櫃的祭司的面前,一半對著基利心山,另一半對著以巴路山,照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為以色列百姓祝福,又宣讀律法上祝福和詛咒的話。這讓當時的以色列民親身體會如昔日上帝在西奈山上頒布律法、把十誡寫在石版上讓摩西帶下山給百姓、與百姓立約的經歷等,好讓他們都立志成為上帝的子民。筆者嘗試用下表把以上《約書亞記》所記的以色列民經歷與《出埃及記》作平行對照:

約書亞記出埃及記
過約旦河(書3-4)過紅海(出14-15)
打敗耶利哥王(書6)打敗法老追兵(出14-15)
毫不容易才打敗艾王(書7-8)毫不容易才打敗亞瑪力人(出17)
約書亞在以巴路山獻祭、在石頭上抄寫律法書、宣讀祝福與咒詛(書8:30-35)上帝在西奈山宣讀十誡、在石版上寫下律法、百姓獻祭(出19-24)

進入9-11章,就是另外兩場戰役的記載。約書亞最先攻佔的耶利哥和艾城,是屬於後來便雅憫抽籤所得的地區,位於整個以色列的中心樞紐位置,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可輕易向南北開展戰線。9-10章記載約書亞在基遍和亞西加一帶打敗南方五個在亞摩利的王,就是耶路撒冷王、希伯崙王、耶末王、拉吉王和伊磯倫王。當中經文多次指出是耶和華使以色列民得勝的(10:10-11、14),祂甚至聽禱告讓日頭和月亮停住(10:12-13),以致日出時光線從水平線上出現,更有利以色列軍向西面推進殺敵。經文接著記載約書亞繼續向南方推進,奪取了瑪基大、立拿、拉吉、希伯崙等重鎮,從加低斯‧巴尼亞攻到迦薩,又攻打歌珊全地,直到基遍。而經文強調約書亞之所以能一舉擊敗了這些王,奪了他們的地,是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為以色列作戰。

然後11章記載了類似的戰事,這次是對付以夏瑣王耶賓為首的北方聯盟。經文描述敵軍雖然多如海邊的沙,並有極多的戰車戰馬(11:4),但耶和華卻把他們全交在以色列的手中(11:8),約書亞奪了這些王的一切城鎮,擒獲了這些王,用刀殺了他們,把他們完全滅盡[3],正如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所吩咐的。經文強調,他們得勝是基於「耶和華怎樣吩咐他的僕人摩西,摩西就這樣吩咐約書亞,約書亞也照樣做了。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約書亞沒有一件偏離不做的。」(11:15)這再次提醒我們耶和華才是元帥,而領袖要傳承的正是要使上帝的子民順服祂和依靠祂!

約書亞照著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一切話奪了那全地,就按著以色列支派所得的份把地分給他們為業。於是國中太平,沒有戰爭(11:23;另參22:4)。這讓以色列民初嚐上帝所賜的平安生活,體驗上帝怎樣使他們經歷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實現。而12章以清單列出以色列民在約旦河的東西兩岸所奪得的地和所擊敗的王,回顧耶和華怎樣帶領他們爭戰和得勝。

C. 分地的安排(13-21章)

13章一開始記載耶和華指約書亞已經年紀老邁,但還有極多剩下的未得之地,所以吩咐他要進行抽籤分地,好讓以色列各支派能繼承他的角色和肩負起爭戰的責任,就是按照各自的分地繼續完成得地為業的使命。這提醒我們分地的真正意義並非指我們可以怎樣為自己獲取個人利益,而更多是關乎承傳和承擔,就是延續上帝過去透過約書亞帶領子民爭戰得勝的經歷,讓各支派都承擔起上帝所分給他們的責任,透過順服和依靠耶和華去得著地業,經歷得勝,讓上帝所期望的國度得以在他們中間建立起來。下列簡表為抽籤分地的次序和記載。

 約旦河西約旦河東經文
1 呂便書13
2 迦得書13
3 瑪拿西半支派書13
 迦勒積極奪得希伯崙 書14、15
1猶大 書15
2以法蓮 書16
3瑪拿西半支派 書17
 七個支派未夠積極分地 書18
1便雅憫 書18
2西緬 書19
3西布倫 書19
4以薩迦 書19
5亞設 書19
6拿弗他利 書19
7 書19
 逃城及利未人分散在48個城逃城及利未人分散在48個城書20-21

在抽籤分地的過程中,經文加插了一段耶孚尼的兒子迦勒主動提出耶和華應許他的後裔必得地為業的經文(14章),於是約書亞為他祝福,並把希伯崙給他為業。經文三次重複指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像提醒著各支派都要以這心志為榜樣,就是無論面對甚麼困難和張力,上帝的子民也應堅持走耶和華喜悅的道路。然而,18章記載餘下七個支派在分地的事上有所耽延,但最後約書亞也在示羅(會幕所安放之地)為他們抽籤分地。20-21章記載利未人因為沒有自己的產業而必須散居在十二支派當中,其中有六座城要定為逃城,好讓不小心殺了人的人有機會逃避報仇者的追殺。這一方面表明上帝所要求的公義和聖潔要在應許地彰顯,另一方面,這也反映出上帝必會按應許讓以色列民得地為業,好讓他們能夠在當地遵行祂的吩咐。

D. 承受地業後的安排(22-24章)

22章記述分地後約旦河東兩個半支派做了一件讓其他支派誤會的事。當時呂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在約旦河東築了一座壇,這讓全會眾的以色列人都聚集在示羅,打算上去攻打他們,因為他們以為這兩個半支派打算離棄耶和華,不再前往耶和華會幕所在的示羅和其他支派一同敬拜上帝。但這兩個半支派澄清築壇的目的並非要向別神獻祭或離棄耶和華,而是要以此為證據,好讓他們的後裔能證明自己也是敬拜耶和華的,免得日後約旦河西的其他支派說他們在耶和華裏無份(22:27)。事件澄清後,其他支派固然不再討伐約旦河東的兩個半支派,但《聖經》特意要記載這場誤會,看來是為要提醒十二支派在爭戰和分地後,彼此之間會較以往更容易出現溝通和信任上的問題,所以大家必須更致力去維繫互信,彼此守望,這樣才能同心建立上帝在他們中間的國度。

最後23-24的兩章經文,主要講述約書亞臨終前囑咐全以色列眾長老、領袖、審判官和官長日後要怎樣繼續履行抽籤分地的責任,就是要他們努力去得地為業、愛耶和華,大大壯膽地謹守遵行寫在摩西律法書上的一切話,不偏左右地事奉祂。約書亞又肯定百姓過去付出的努力(23:8),並和他們立約,讓他們立志跟從上帝(24:25)。當中約書亞指自己和一家都必定事奉耶和華(24:15),而百姓當時也作出同樣的回應,多次表明自己絕不會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別神,並承諾會謹守遵行上帝的律法(24:16、21、24)。24:31特別記載「約書亞在世的日子和他死了以後,那些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所做一切事的長老還在世的時候,以色列人事奉耶和華。」這句話一方面反映以色列民在約書亞死後的一段時間仍然十分敬畏上帝,但同時另一方面也暗示這個美好的屬靈情況並不持久。事實上,我們從往後的《聖經》經卷就可以看見以色列民的屬靈景況將會走下坡。因此,這再次提醒我們「屬靈的傳承」的重要性。

 

《約書亞記》的記載與主耶書亞(耶穌)的生命和事奉的關聯

《約書亞記》的內容和主題,都跟耶書亞的生命和事奉很有關係,筆者現以下表列出一些供參考。

 《約書亞記》主耶書亞的生命和事奉
1約書亞(יְהוֹשֻׁעַ Yehoshua)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拯救」耶書亞(יֵשׁוּעַ Yeshua)名字的意思也是「耶和華拯救」[4]
2上帝與約書亞同在上帝與耶書亞同在
3約書亞是「先知」,帶領十二支派耶書亞是「先知」,帶領十二門徒
4約書亞讓第二代子民經歷「出埃及」耶書亞讓信他的人經歷「出埃及」
5約書亞(在以巴路山)教導子民謹守遵行律法耶書亞登山教導律法不能廢去,都要成全
6約書亞實現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耶書亞實現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5]
7約書亞為十二支派分地,將得地為業的使命傳承下去耶書亞給十二門徒大使命,將傳天國福音的使命傳承下去
8十二支派的分地是關乎承擔使命,作約書亞未完的工十二門徒傳道也是關乎承擔使命,作耶書亞未完的工
9爭戰得勝全在乎上帝,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傳道時得勝也全靠聖靈,不是靠自己的能力
10外邦人喇合因信藉恩典得救耶書亞也讓外邦信徒因信藉恩典得救

 

《約書亞記》對屬靈領袖來說有甚麼提醒或應用?

透過綜覽《約書亞記》,筆者認為這書可帶給今天屬靈領袖幾個重要的提醒和應用:

  1. 應許必實現:百姓能夠取得迦南地,是上帝對亞伯拉罕應許的實現(參創15:16),這說明主的信實不變。今天,領袖們也同樣要使信徒相信和經歷《新約聖經》中主的應許也必會應驗。

  2. 屬靈的傳承:約書亞繼承了摩西,之後又分地給十二支派繼續爭戰,傳承得地為業的使命,就如耶書亞差遣十二門徒在他離世後繼續傳道一樣。所以,領袖必須好好計劃如何在屬靈上「傳承」使命,激勵並建立會承擔的門徒,讓他們延續愛上帝、專心跟從祂、為祂爭戰和建立天國的使命。

  3. 耶和華才是元帥:領袖一方面既要有承擔和勇氣,但另一方面也要懂得謙卑讓耶和華作元帥,並要懂得肯定和感激他人的參與和協助。畢竟我們要傳承的不是個人的成就而是上帝的偉大。

  4. 順服和違背:這書展現出《申命記》中祝福與咒詛的原則,當子民遵行上帝的吩咐就經歷得勝(耶利哥),違背的話就招致失敗(艾城),可見順服上帝是屬靈爭戰的得勝關鍵。

  5. 群體的觀念:今天信徒講求個人得救和自身的信仰體驗,然而這書提醒我們當所有子民都順服上帝時,他們才會從爭戰中得勝,因為一個叛逆的人(亞干)已經可讓全部子民一同落敗。所以領袖要教導信徒不能單顧自己的事,也要彼此看顧,要以整體信徒都能一同得勝為目標。

  6. 承擔的觀念:「分地」並非為個人的利益好處,而是分工去承擔建立上帝國度的重任。所以領袖要教導信徒明白上帝所賜的崗位,學習各盡其職做好自己的本分,在不同崗位中(家庭、工作、事奉和日常生活中)都要積極承擔起建立上帝國度的責任。

  7. 合一而非單一:十二支派中有兩個半支派的行事和想法截然不同(例如:自行築壇),引致支派之間產生誤會,險些導致內戰。這提醒領袖和信徒,要明白群體之間必然在行事和想法上不盡相同,所以我們必須彼此更多尊重、互信和溝通,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論斷和紛爭。

最後,《約書亞記》其實不但可分為上下兩半或四個大段落,全書更有一個倒影結構:

A. 摩西死後,約書亞要起來作領袖(書1)

B. 喇合的信心(書2)

C. 過約旦河,取石頭作記念(書3-4)

D. 耶利哥和艾城的戰役反映屬靈爭戰得勝的原則(書5-8)

E. 打敗南方的聯盟和北方的聯盟(書9-12)

X. 約書亞年老,所以先分地再由十二支派繼續爭戰得地(書13)

E’. 約旦河東和約旦河西的分地(書14-19)

D’. 逃城和利未人的安排反映上帝公義和聖潔的原則(書20-21)

C’. 兩個半支派返回約旦河東,築壇作證據(書22)

B’. 約書亞的臨別叮囑和立約,百姓以信心回應(書23:1-24:28)

A’. 約書亞死後不久,百姓仍事奉耶和華(書24:29-33)

這結構進一步突顯出約書亞既是摩西的繼承者,他自己也是把使命傳承至下一代的人,而當中最重要傳遞給後世的,並不是約書亞自己的個人成就或功績,而是要讓後人承擔起建立上帝國度的使命,為主爭戰,以耶和華為元帥,並立志遵行上帝的吩咐,不偏離了祂去敬拜別神。

 

總結:屬靈的傳承和爭戰

《約書亞記》提醒我們屬靈上傳承的重要性和屬靈爭戰中得勝的關鍵原則。與世人不同的是,我們要致力傳承下去的目的和動機並非要千古留名,讓人記念自己的豐功偉績,而是要讓下一代更加愛主、敬畏祂和榮耀祂,讓上帝可更大去得著人的心,傳承祂的心意和使命。而過程中所要面對的屬靈爭戰,我們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經驗,而是先要懂得謙卑順服主,讓耶和華作我們的元帥去帶領我們爭戰得勝。祂既是信實的主,祂的應許就必會實現,讓信靠祂的人得勝和必不蒙羞(參羅8:37、賽28:16、彼前2:6等)。求聖靈幫助我們成為祂喜悅的軍隊,好讓我們懂得專心跟從祂、有分為祂去爭戰、有幸可以經歷祂帶領我們得勝。阿們!


[1] 例如:西頓這地方仍被看為是腓利基的重鎮(11:8、19:28)、耶布斯人仍住在耶路撒冷(15:63)等。參Jewish Study Bible 以及Reformation Study Bible對《約書亞記》的簡介。

[2] 書1:6、7、9、18,另外之前在《申命記》上帝也曾三次吩咐約書亞要剛強壯膽(申31:6、7、23)。

[3] 留意可能會有人用「種族滅絕」、「違反人權」等現代術語來標籤《約書亞記》中攻打迦南地的記載,然而我們要知道這些觀點存在謬誤,因為:1)《聖經》中的上帝是全地的最終掌權者,所以祂對迦南地罪惡的審判只是行使祂的權柄,就如之前祂曾用洪水審判毀滅全地,並應許會再來審判世人一樣; 2)沒有審判就沒有拯救,如果沒有懲治邪惡,公義就不能伸張,所以上帝要按祂的公義來執行審判並無不妥,因為只有這樣祂所定的美善和平安才得以在迦南地彰顯;3)上帝是有憐憫的主,不是喜愛殺戮或反覆無常地隨意就奪去人的性命,祂曾表明亞摩利人的罪孽還沒有滿盈(參創15:16),所以未有即時執行審判,換句話說是給予迦南人有回轉悔改的機會,只是祂預知到他們絕大部分都將不打算悔改信靠上帝,因此我們不能把一件獨特性的攻打迦南地事件,定性為上帝或《聖經》的價值觀有錯。

[4] 「約書亞」這名字在被擄回歸後受亞蘭文影響而有所改變,我們從尼 8:17的原文可見約書亞這名字的希伯來原文已改為 יֵשׁ֨וּעַ  Yeshua,亦即耶穌的希伯來文名字「耶書亞」(參《新約聖經》的希伯來文譯本MHNT、DHNT)。

[5] 《約書亞記》具體地成就上帝賜迦南地給亞伯拉罕子孫的應許 ,而耶書亞則讓人因信稱義,成為亞伯拉罕屬靈的後裔(加3:7-9、羅4:11-16、9:6-8等),也就是在屬靈意思上成就了上帝要使亞伯拉罕的後裔多不勝數這個應許(創12:2、15:5-6)。而耶書亞成就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地,筆者認為在屬靈上可以理解為人的心因信耶書亞而歸向上帝和順服祂,因為應許地的關鍵在於上帝的子民從心裏悔改,願意立志活出上帝的吩咐。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申命記》:愛與遵行的生命之路

「安息日研經坊」(2021-2-6)《希伯來聖經》綜覽:《申命記》(筆者:Ada Lui)

圖為摩西眺望應許地, by James Tissot(1862-1902), The Jewish Museum at New York

在《申命記》裏,摩西多次勸告以色列民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並要謹守遵行祂所吩咐的一切話。試討論:耶書亞有哪些教導也指出,人如果愛上帝(耶書亞),就必會遵行上帝的話?

 

簡介《申命記

1. 書名:《申命記》在《希伯來聖經》的書名是 דְּבָרִ֗ים Davarim,這詞取自1:1在原文起首的第二個詞,意思是「話語」【複數】。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稱這書為 deuteronomion﹝由deuteros(第二)和nomos(律法)兩個字組成﹞,意思是「律法二讀」,中譯本以此取名為《申命記》。

2. 作者和成書日期:《申命記》是《摩西五經》的第五卷,也是最後的一部分,傳統上認為這書的作者是摩西,而成書的日期估計約在主前十五或十二世紀[1]

3. 內容大綱:《申命記》共有34章,內容主要記載摩西在離世前對第二代以色列民的講論,並可大致分為四個部分,筆者給各部分定了一個主題:

1. 摩西第一篇講論:引言及回顧(1-4章)

2. 摩西第二篇講論:愛與遵守(5-28章)

3. 摩西第三篇講論:在應許地作見證(29-30章)

4. 摩西的預言、祝福及離世(31-34章)

 

《申命記》的主題及中心思想

《申命記》這卷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首先,在眾多《舊約聖經》中,它是《新約聖經》引用得最多經文的其中一卷書(另外兩卷是《詩篇》和《以賽亞書》);此外,主耶書亞(耶穌)在曠野三次受魔鬼試探時,都是引用《申命記》的經文(參申6:13、16、8:3;太 4:4、7、10);而代表猶太人信仰核心的禱文「聽命誦」(Shema)共有三段,第一及第二段就是申6:4-9 和11:13-21(另外一段是民15:37-41)。

《申命記》的內容雖然大部分是摩西向第二代以色列民重申上帝的律法,但他並不是一字不漏地把上帝的律法重念一遍,而是為子民過去四十年在曠野所經歷的事作總結,並就當中的一些誡命作解釋及補充,為的是要子民不要重蹈覆轍,並勸導子民要在愛裏去遵守上帝的誡命,而這正是這卷書的主題和中心思想。

 

摩西第一篇講論:引言及回顧(1-4章)

第一章的1至8節記載了這卷書的一些背景資料,包括:

時間:以色列民出埃及之後的第四十年十一月初一(1:3)

地點:約旦河東的曠野,這地是在擊敗了亞摩利王和巴珊王後被以色列民佔據了(1:1、4)

人物:摩西,以色列民(1:1;第二代以色列民)

目的:要子民現在起行去得地為業(1:6-8)

為要預備他們進入迦南地,摩西說了三篇講論,而在第一篇講論(1:9-3:22)中,他先提及以下這幾件事,都是跟上帝應許要賜給他們的那地有關:

1. 摩西按支派選出領袖處理訴訟(1:9-18)

2. 十二探子窺探迦南地後,百姓因懼怕不肯進去(1:19-33)

3. 上帝懲罰第一代子民不得進入應許之地,除了迦勒和約書亞(1:34-40)

4. 百姓不聽從上帝的阻止,強行攻進亞摩利人的地,終告失敗(1:41-46)

5. 三十八年後,上帝就「地」給子民指示,祂沒有賜給子民的是:西珥山(賜給以掃的子孫為業);亞珥和亞捫人的地(賜給羅得的子孫為業)(2:4-23)

6. 祂賜給子民的是:亞摩利人希實本王西宏的地,巴珊王噩的地(2:24-3:11)

7. 從這兩王手上所得之地已分給呂便、迦得、瑪拿西半支派(3:12-22)

由三十八年前第一代的以色列民不肯去得地為業,到後來第二代的以色列民得到約旦河東的地,在在都證明了為他們爭戰的是耶和華(3:22),摩西以此鼓勵子民不要怕,現在就要去得地為業。

然而,摩西告誡子民,他們如果要在上帝的帶領下戰勝迦南人,關鍵是要「聽我所教導你們的律例典章,要遵行,好使你們存活,得以進入耶和華──你們列祖之上帝所賜給你們的地,承受為業。」(4:1)這些律例典章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們都是耶和華當日降臨西奈山時親自賜下的,那時子民只聽到聲音,沒看見任何形像,當時那聲音成了現在的律例典章,所以他們必須謹守遵行。摩西指出這些律例典章都是公義的,而當子民遵行時,就會使他們在萬民中成為有智慧的人,因而讓列國都能認識上帝(4:6-8)。

 

摩西第二篇講論:愛與遵守(5-28章)

這是三篇講論中篇幅最長的一篇,摩西把當日所領受而傳給第一代子民的律法,現在重新向第二代子民宣講,他除了覆述上帝的律例典章之外,也加入了他的解釋和補充。筆者就當中的重點分段論述:

一. 重申十誡(5:6-21

我們之前在綜覽《出埃及記》時提及過,「十誡」在原文更準確的翻譯是「十句話」或「十件事」,它的內容像是一份約章,奠定了立約雙方──上帝與子民的關係,而當摩西重述這「十誡」時,其中的第四誡和第十誡與《出埃及記》所載的稍有不同,現以下表論述:

《出埃及記》

《申命記》

【第四誡】出 20:8-11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的上帝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奴僕、婢女、牲畜,以及你城裏寄居的客旅,都不可做任何的工。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就安息了;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申 5:12-15 當守安息日為聖日,正如耶和華-你上帝所吩咐的。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的上帝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牛、驢、牲畜,以及你城裏寄居的客旅,都不可做任何的工,使你的僕婢可以和你一樣休息。你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的上帝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領你從那裏出來。因此,耶和華──你的上帝吩咐你守安息日。

【第十誡】出 20:17 不可貪戀(חָמַד chamad)你鄰舍的房屋;不可貪戀(חָמַד chamad)你鄰舍的妻子、奴僕、婢女、牛驢,以及他一切所有的。

申 5:21 不可貪戀(חָמַד  chamad)你鄰舍的妻子;也不可貪圖(אוה avah你鄰舍的房屋、田地、僕婢、牛驢,以及他一切所有的。

按照《出埃及記》的記載,守安息日的原因是上帝在六日之內創造天地萬物,第七日就安息,所以要記念上帝是創造主;而在《申命記》,守安息日的原因是上帝以大能把子民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所以要記念上帝是他們的救贖主。這兩個原因雖然不同,但其實並不相悖,反而是互相補充,因為上帝既是天地萬物的創造主,也是救贖人,使人得安息的主。至於第十誡,按《出埃及記》的記載,先是不可貪戀鄰舍的房屋,然後才是不可貪戀鄰舍的妻子;而在《申命記》,則是先説不可貪戀鄰舍的妻子,然後才說不可貪圖鄰舍的房屋,而貪圖(אוה ’avah)這個字的意思比貪戀(חָמַד chamad)更強烈,不單指貪念,更指有打算佔據。由此可見,摩西在重申上帝的誡命時,是按著子民應該更謹慎的事情排序,以作強調。

 

二. 聽命誦(申6:4-9

申 6:4 以色列啊,你要聽( שְׁמַ֖עshema‘)!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是獨一( אֶחָד ’echad)的主。

申 6:5 你要盡心( לְבָבlevav;heart)、盡性( נַפְשְׁךָ֖nefesh ; soul)、盡力(מְאֹד me’od ; very, might)愛耶和華──你的上帝。

申 6:6 我今日吩咐你的這些話都要記在心上,

申 6:7 也要殷勤教導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走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吟誦。

申 6:8 要繫在手上作記號,戴在額上作經匣;

申 6:9 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和你的城門上。

6:4 在原文是以 שְׁמַ֖ע shema‘ 這個字作開頭的,直譯作「聽命!」,意思是「要聆聽並遵行」,再一次,摩西以子民在西奈山的經歷作前題,指出子民現在要聽的正是上帝在西奈山降臨時說話的聲音,而他們要遵行的正是由那聲音所頒下的律例誡命,這位上帝是獨一的,也是他們惟一的上帝,所以子民要以全部的心思意念、全部的性命、全部的力量和所擁有的東西去愛上帝。他們既要把上帝的話記在心上,也要在坐下、起來、出外、在家都吟誦,並且還要把上帝的話教導兒女,務求把順服上帝的心志傳承給下一代。而當子民這樣行時,他們就成為屬於上帝的一群神聖的子民,也就是上帝從萬民中所分別出來的,特作祂所寶貴的子民。

與上帝立了約,又有了上帝的話語,並不代表子民會凡事順利,反而他們四十年在曠野接受了一連串的考驗,上帝的目的「是要磨煉你,考驗你,為要知道你的心如何,是否願意遵守他的誡命。」(8:2)上帝在他們經歷飢餓時,把天上的嗎哪賜給他們作食物,為的是「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8:3)以致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刻都遵行祂的道,也懂得敬畏祂。上帝管教他們如同父親管教兒女一樣,因為他們將來要得為業的應許地與他們現在所處的曠野大相逕庭,那地有河流泉源,也有豐盛的田產,包括小麥、大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油和蜂蜜(8:7-8),然而那地卻是一個拜偶像的地方,他們會受試探,以為那地的富庶是由於人所拜的偶像所賜,因此他們要學會不偏離上帝,而摩西嚴嚴地囑咐他們切勿隨從外邦人拜偶像。

子民因拜偶像而得罪上帝是有例可尋的,在金牛犢的事件上,子民背棄與上帝所立的約,沒有以上帝為惟一的神,卻為自己造偶像,更妄稱那偶像是帶領他們出埃及的神。上帝本要滅絕他們,但因著摩西的代求而饒恕了他們,與子民重新立約,經過這件事之後,上帝把利未支派分別出來,讓他們在會幕裏事奉。上帝因為愛他們的列祖,所以依然信實地以他們作自己的子民。上帝既這樣專一的愛他們,子民也應該專一地去回應上帝,摩西勸子民要使自己的心受割禮,不可再硬著頸項(10:16)。割禮是一個以色列民在肉身上的立約記號,藉此表示他們與上帝立了約,現在摩西要子民在心上行割禮,意思是要他們專心愛上帝,不可憑己意而行,以免他們徒有立約的記號,卻沒有活出約的真義。

當子民專心謹守遵行上帝的話,上帝就會在他們所得的地上,按時賜下秋雨和春雨,使地的出產能按時而出,好讓他們得飽足。換言之,他們要把從曠野所學的功課應用到將來所得的那地。在曠野時,上帝把他們所需的糧食從天而降,到了那地之後,他們仍要依靠上帝從天降下雨水,好叫他們的種植有收成;相反,要是他們不守約,轉而去拜別神,上帝就會使天閉塞不下雨,好叫子民知罪並回轉,可見他們在曠野生活的磨鍊,是為了他們將來在迦南地的生活作準備。摩西清晰地指出,守約帶來祝福,背約帶來詛咒,這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路,而為要子民謹記並懂得選擇,摩西吩咐他們到了應許之地,就要在基利心山上宣佈祝福,在以巴路山上宣佈詛咒[2]

 

. 上帝的居所,人的敬拜(申12:1-16:17

從上一段的內容我們可以看見,上帝的心意是讓人到祂的應許之地,祂要向人賜福,這早在創世時就已經向人顯明了,但人卻因違背上帝的話而失落了上帝的心意。我們可以從這一段看似是零碎的記載,找到一些與《創世記》2-4章的平行,就是在創世時人怎樣失落了上帝的心意,現在上帝又是怎樣針對人的背約而做的挽回工作(見下表)。

上帝的心意

人失落了上帝的心意(創2-4

上帝做的挽回工作(申12:1-16:17

上帝立一處讓人可以親近祂的地方

上帝在東方的伊甸園栽了一個園子,把人安置在園子裏(創2:8,15)。

上帝會在他們的支派中選擇一處作為立他名的居所,子民要在那裏求問上帝並獻祭。(申12:5-6)。

人要學習行上帝眼中看為好的事

上帝吩咐人:園中各樣樹上所出的可以隨意吃,只是知善惡的樹所出的,你不可吃。(創2:16-17)

上帝吩咐人可以吃甚麼,不可吃甚麼,要他們學習不可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而是必須照耶和華所吩咐和祂眼中看為正的事而行。(申12:14-25)

有聲音試探人偏離上帝的吩咐,這其實是上帝給人的考驗

在園子裏,有蛇的聲音引誘夏娃不去聽從上帝,而亞當又受妻子的聲音所試探(創3:1-6 )。

若有另一些聲音,不論是來自先知或是至親如妻兒子女,要引誘人去事奉所不認識的別神,人都不要跟隨,那其實是上帝給人的考驗(申13:1-6)

人要把自己屬血氣的慾念,放在上帝的吩咐之下

夏娃看那知善惡樹好作食物,又悅人的眼目,那樹令人喜愛,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吃,又給亞當吃。(創3:6)

申14章把關於敬拜與飲食的條例並列,是要指出敬拜上帝的真義就是人要把自己屬血氣的傾向,都一一放在上帝的命令之下。

上帝告誡人別被惡念轄制而犯罪,因罪的極致會使人僭越上帝對生命的主權,奪取別人的性命

「罪」這個字第一次在聖經出現,是該隱在獻祭的事上生亞伯的氣,上帝於是告誡他:「你若做得不對,就伏在門前。它想要控制你,你卻要制伏它。」(創4:7)上帝要該隱抑制怒氣,否則就會被惡念所支配而犯罪。然而該隱沒有聽從,把亞伯殺了,地把亞伯的血接收了,但亞伯的血仍能說話,上帝也聽到了。(創4:10-12)

申15章記載上帝對債的處理,祂為債設了一個期限,每七年一次要免債及釋奴。在聖經裏,債往往比喻為人的罪,上帝為人的負債定了一個期限,到第七年他要從債中(罪中)得釋放。

上帝宣告祂對生命有主權,牲畜中頭生的屬於他,這意味著所有動物都屬於祂。生命是屬於上帝的,即使動物死了,那代表著生命的血,人都不能吃,而是要把血倒在地裏。(申15:19-23)

人犯罪後,怎樣可再見上帝的面

當該隱殺了亞伯,上帝對他的懲罰是他要流離飄蕩在地上,該隱說這意味著他不能見上帝的面。(創4:14,16)

申16:1-17是關於人可以去到上帝那裏見祂的面,上帝吩咐以色列民一年三次要到上帝所定的地方守節:逾越節,七七節,住棚節。

 

. 上帝給人權柄,人要以公義執行上帝的話(申16:18-18:22

上帝是權柄的至高者,祂賦予人權柄去代表祂在地上執行公義,當中以審判官和官長為首,上帝要求他們在判斷時要追求公正(צֶ֥דֶק צֶ֖דֶק; tzedeq tzedeq )(16:20),不可屈枉正直,也不可接受賄賂。其他在地上有權柄的人還有君王、祭司和先知,君王要以上帝的律法去治理百姓,並要抄寫一次律法,表明自己也與子民一樣看重和遵行上帝的話;祭司是沒有產業的,他們要在所居之地事奉上帝,而先知則要代表上帝說話。

 

. 不可殺人(19:1-21:9

當上帝在地上設立了一些職份去代表祂行公義之後,祂首先要人學習怎樣在處理殺人和有人被殺的事上施行公義,這段記載可看為是「不可殺人」(更應譯作「不可謀殺」)這條誡命的擴充版。

1. 設三座庇護城,讓那些不慎殺人的人可以逃避復仇者的追殺(19:1-13)

2. 當斷案時,要有兩三個人作見證才可定人的罪(19:15-21)

3. 與仇敵爭戰之前,要提出和平協議,對方拒絕才可攻打殺敵(20:1-20)

4. 如果有人被殺,要致力查找兇手,不讓流無辜人的血的罪歸到子民中間(21:1-9)

 

六.關於民生的誡命(21:10-25:19

若說上一段是關於不可殺人的誡命,我們大概可看這段經文所載的72條誡命[3]是關於另外的四條誡命:「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見證、不可貪心」,所涉的層面包括人際關係(親人至鄰舍)及生活起居(住所財產到買賣交易)。這段經文用了很多 כִּי(Ki)和 אִם(’Im)這兩個連接詞[4],它們的意思是「當」和「如果」,意味著所列舉的都是一些例子,當人實踐時要以個別處境作衡量,從而揣摩當中的原則。猶太拉比把這72條誡命歸納出五個大原則[5],筆者根據其論述整理如下:

1. 因人有向惡及向善的兩個傾向,所以有些誡命是要人勒住向惡的傾向。例子:當人想把美貌的被擄女子娶為妻時,要遵守一連串的條例,目的是要人勒住淫念(21:10-14)。

2. 有些誡命是要起警惕的作用,而未必旨在要人執行。例子:把頑梗忤逆的兒子治死,好警誡人要孝敬父母(21:18-21)。

3. 對別人要有道德責任。例子:建造房屋時,要為別人的生命安全而在屋頂圍上欄杆(22:8)。

4. 要尊重生命,包括動物。例子:要先放走母鳥,才可把雛鳥或鳥蛋取走(22:6-7)。

5. 在判斷事情上,要以上帝的善惡標準作選擇。例子:要用公平的法碼和升斗(25:13-16)。

 

. 入迦南地後要作見證(申 26-28章)

這裏所載的都是他們到了迦南要做的一些宣告或儀式,藉以記念和見證上帝信實的作為,也就是說,藉著子民對上帝的順服和宣認,表明自己就是上帝的見證人,在列國面前作上帝的代表:

1. 當他們到了迦南地時,就要把各種初熟的土產帶到上帝的居所,宣告上帝把他們帶進迦南地(26:1-10)。

2. 每三年取十分一,給利未人、寄居的、孤兒和寡婦,視這些為聖物並按上帝的吩咐給他們(26:11-15)。

3. 當他們過了約旦河,要豎立幾塊大石頭並要把律法寫在石頭上,也要用沒有鑿過的石頭築石壇,在壇上獻祭(27:1-10)。

4. 此外,他們當中的六個支派要站在基利心山上宣告祝福,另外六個支派就要在以巴路山上宣告詛咒,而百姓都要同聲說阿們(27:11-26)。

這段的結束是摩西再次勸告子民要謹守遵行上帝的一切誡命,他們就會在一切事上都蒙福;相反,要是他們不去遵行上帝的誡命,他們就會在各樣事上招禍,不但農產失收,也會有瘟疫疾病,甚至被敵人攻擊及趕散至他們不認識的國去。

 

摩西第三篇講論:重新立約(29-30章)

摩西向這第二代的子民重申,當年上帝在西奈山與子民所立的約,現在也延伸至在場的每一位,包括領袖、族長、長老、官長、男子、他們的妻子兒女、寄居的,砍柴挑水的人,都在這約裏,所以他們都要遵守在約裏的一切話。要是他們日後因背約而遭禍,他們就要回想並回轉,上帝就必會憐憫他們。最後,摩西呼天喚地的再次警誡子民,指出他們在應許之地能否存活,是關乎他們守約與否:「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已經將生與死,祝福與詛咒,擺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30:19)

 

摩西的預言祝福及離世(31-34章)

這部分像是一個附錄,記載了摩西死前的幾件事:

1. 摩西之接班人(31章):摩西交代了約書亞將接替他,帶領子民進入應許之地;並且,摩西把律法書給了祭司和眾長老。

2. 摩西之歌(32章):摩西按照上帝的吩咐把他對子民的勸告寫成一首歌吟誦給子民聽,好讓他們世世代代能記住。

3. 摩西之祝福(33章):摩西對十二支派的祝福。

4. 摩西之死(34章):摩西登上尼波山,上帝讓他看見將來子民要得之地,之後他就死在摩押地,死時一百二十歲,上帝將他葬在摩押地,但沒有人知道他的墳墓。

 

《申命記》與主耶書亞和《新約聖經》的關聯

《申命記》是《摩西五經》的最後一卷,也可以說是前四卷的註釋,是摩西總結了以色列民在曠野的四十年經歷而整理出的講論、吩咐及提醒,為的是要教導那些將會進入應許地的第二代子民,怎樣與上帝維持一份立約的關係。當中他歸納出一道最重要的誡命,就是「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申 6:4-5)而主耶書亞也指出,這是律法中的第一條誡命,也是最大,最重要的誡命(太22:37-38)。其意思顯而易見,因為當人用盡他的全人去愛上帝時,那人就會細心地聆聽上帝的吩咐,也會謹守遵行上帝的吩咐。愛與遵行就像是一個銀子的兩面,不可以切割,有愛就必然會遵守,也惟有遵行才能真正表達人對上帝的愛。

事實上,耶書亞就是一個把「愛與遵行」完全實踐出來的生命,他這樣描述自己來世上的目的:

太 5:17 「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而是要成全。

太 5: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直到一切都實現。

耶書亞說他要成全並實現律法,所指的並不是某一條律法,而是全部,他是怎樣做到的?讓我們先看「律法」這個字的意思,它的原文是תּוֹרָה  Torah,字根是ירה  yarah,意思是(向著一個目標)「投擲」,引伸出來的意思是「指引」或「教導」;也就是說,律法是上帝給人的指引和教導,而這些指引和教導所要命中的那個目標就是一個按著上帝話語而活的生命。

當耶書亞說他要成全並實現律法,意思是他的整個生命都是按照上帝在《聖經》所載的指引而行。他的生命人能看見,能觸摸,能讓人實際的知道要怎樣活出一個上帝所喜悅的生命。主耶書亞又教導人要聽從及跟隨他,因為人如果跟隨他那樣活,就是在實踐律法中最重要的誡命,在愛裏遵行上帝的話,而這人就必能得著生命。這個聽而遵行上帝話語的教導,就是耶書亞的生命之道,也正是《申命記》的核心信息。

摩西在臨別時多次勸告子民要謹守遵行上帝的律法,因為那些都是由上帝親自傳給他的,他又提到上帝會興起另一位先知像他,那時子民謹記要聽從他(申18:15、18)。到新約時期,摩西所指的另一位先知、那把人須要聽從的聲音終於出現了,就是當耶書亞登山變像時,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你們要聽從他!」(太17:5)事實上,耶書亞的登山寶訓,當中就有很多教導是他在摩西律法的基礎下,把律法中上帝的心意解說得更透徹,例如:[6]

太 5:21-22 「你們聽過有對古人說:『不可殺人』……但是我告訴你們:……

太 5:27-28 「你們聽過有話說:『不可姦淫。』……但是我告訴你們:……

當他把上帝的律法解明後,他要人照著他的話去行,他以一個建房子的比喻去指出,聽從與不聽從的人將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局:

太 7:24 「所以,凡聽了我這些話又去做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

太 7:25 風吹,雨打,水沖,撞擊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

太 7:26 凡聽了我這些話而不去做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

太 7:27 風吹,雨打,水沖,撞擊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厲害。」

說到人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耶書亞其實也在教導相同的東西,只是他以另一個角度去闡明那份全人的愛,就是「捨己」:

太 16:24 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太 16:25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要喪失生命;凡為我喪失生命的,要得著生命。

耶書亞為這份捨己的愛賦予一個形象化的圖畫,就是「背十字架」。從太16:23,我們明白到,背十字架就是去「體貼上帝的心意,而不去體貼人的意思」。主耶書亞要走的,就是一條背十字架的路,他把自己的性命都放下,為的是要遵行上帝的心意。然而,好消息是,這樣捨棄自己生命的人,反而會得著一個不一樣的生命,並且會在死後復活,就像主耶書亞向門徒所應許的。當我們再細想耶書亞的這個應許時,就明白到當日摩西對子民的勸告:「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8:3)地上的食物只能讓人的肉身生命活著,但是有另一個生命,一個永恆的屬靈生命,則是要靠著遵行上帝的話才能存活,而這就是耶書亞向我們展示的生命之道。

 

愛與遵行的生命之路

「愛與遵行」是《申命記》的中心思想,也同樣是耶書亞的核心教導,他用生命為這教導作了一個完美示範。耶書亞呼籲人跟從他,並說人如果愛他,就會遵守他的命令:

約 14:15 你們若愛我,就會遵守我的命令。

約 15:10 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會常在我的愛裏,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裏。

《聖經》所說的愛是關乎犧牲的(另參創22),所以愛上帝是關乎人為上帝而放下自己,這既是我們遵行上帝話語的動力和表現,也是讓我們確實知道自己在上帝愛裏的明證。主耶書亞來到世上,不但要成就上帝救贖人的心意,更把律法所指向的那個上帝所喜悅的生命活出來,好讓我們都能跟隨他,凡事只以上帝的心意為念,致力以全人去活一個蒙上帝悅納的生命。昔日摩西向子民的呼籲,要他們選擇一條上帝所賜福的生命之路,同樣地,耶書亞也在呼籲他的門徒去走這條背十字架的路,是一條既要放下生命,又會得著生命的路。就讓我們都回應主的呼召,努力走上這條生命之路吧!


[1] 詳解請參《希伯來聖經》綜覽:《創世記》的文章摘要

[2] 這兩座山位於示劍城的左右兩旁,在山頭上可彼此對望。而子民在進入迦南地後,就按照摩西在這裏的吩咐,在山上宣讀律法上祝福和詛咒的話(參書8:30-35)。

[3] 拉比從《摩西五經》裏歸納出613條誡命,當中有72條是關於十誡裏的這四誡。

[4] 在今段經文裏,כִּי Ki(因為、當、如果)和אִם Im(如果)分別出現了50次和8次。

[5] 參 Salkin, Jeffrey K., Parasha‘Ki Tetze’, The JPS B’nai Mitzvah Torah Commentary (JPS Study Bible),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6] 其他例子可參《馬太福音》第5章。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民數記》:在曠野磨練出上帝的精兵

「安息日研經坊」(2021-1-30)《希伯來聖經》綜覽:《民數記》(筆者:Florence Tsang)

今次我們會簡介《民數記》,並思想以下問題:

  1. 《民數記》與耶書亞(耶穌)和《新約聖經》有甚麼關聯?
  2. 在「曠野」這個主題上,《民數記》對我們有甚麼提醒?(請先閱讀民13-14章)

 

簡介《民數記

  1. 書名:《民數記》在《希伯來聖經》中的書名是 בְּמִדְבַּ֥ר Bemidbar,意思是「在曠野」,這是以民1:1的原文第五個字命名的,帶出了這卷書的主題是關於以色列人在曠野旅程期間所發生的事情。《民數記》(Numbers)的中英文書名是譯自《七十士譯本》的希臘文書名Ἀριθμοί Arithmoi,意思是「數字」,此書在耶柔米(Jerome)所譯的拉丁文《武加大譯本》(Vulgate)中稱為Numeri,而猶太文獻《塔木德》就把這書稱為 הַפְּקוּדִים happequddim[1],意指這是《摩西五經》中一卷記錄人口數點的書。民1章與26章分別記載了以色列人的兩次數點,而這個翻譯突出了「數點」的主題,或許有人認為「數點」在整卷書當中只佔了很少篇幅,因此以「數點」作為書名並未能全面表達這卷書的主題,然而透過兩次數點,也帶出了出埃及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以色列人之間的轉變與成長。

  2. 作者和成書日期:《民數記》是《摩西五經》的第四卷,傳統上認為這書的作者是摩西。成書日期大概是在主前十五或十二世紀[2]

  3. 內容大綱:《民數記》共36章,是《出埃及記》與《利未記》的延續,當中有一些事件和律例跟前兩卷書有重複記述,如摩西豎立會幕、子民發怨言、獻祭條例等。《民數記》主要記載以色列民在出埃及後的第二年到四十年間,上帝信實地帶領子民走曠野的路(西奈曠野、尋的曠野、汛的曠野、巴蘭曠野),但以色列人卻不斷悖逆上帝,並在十二探子的事件中被上帝審判,以致除了迦勒和約書亞之外,一整代人都死在曠野。出埃及四十年後,上帝帶領第二代以色列人重新出發,把他們領到摩押平原,就是進迦南地前的最後一站。《民數記》的體裁非常多元,由數點人口和羅列各類清單(例如族長的奉獻、分戰利品、分地的領袖等)、故事敘述、律法條例等看似不相關的片段集合而成,並且它們在書中交替地出現(例如不同的條例會穿插在不同的故事敘述之中),雖然細看的話可見當中的關聯,但整體而言,這卷書在結構上的複雜性會讓我們較難掌握當中的脈絡。我們可以首先從這卷書的四個地理標記,就是按以色列民在曠野中的路程分段作為框架去入手理解[3]

1. 西奈曠野(1:1-10:10

i. 第一次數點,安營與行軍次序(1:1-2:34)

ii. 職責與條例(3:1-10:10)

2. 從西奈曠野到加底斯(10:11-19:22

i. 發怨言與悖逆(10:11-16:50)

ii. 祭司與利未人的職責與條例(17:1-19:22)

3. 從加底斯到摩押平原(20:1-22:4

4. 摩押平原(22:5-36:13

i. 巴蘭和巴勒(22:5-25:18)

ii. 第二次數點(26:1-65)

iii. 律例與提示(27:1-30:16)

iv. 征服米甸人(31:1-54)

v. 分地(32:1-36:13)

 

民數記》四個分段的中心思想

1. 西奈曠野(1:1-10:10):建立以上帝為中心的秩序

這卷書一開始就記載了第一次數點,當時以色列人安營在西奈曠野,耶和華吩咐摩西要數點二十歲以上能出去打仗的男丁,由此我們知道數點的目的是為了預備子民爭戰,而在這次數點中,二十歲以上的男丁之總人數為603,550人。有兩點我們必須留意,首先,民1:1清楚記載那是出埃及地後第二年二月初一,然而,在民7:1記述摩西豎立帳幕的時候,那時是第二年正月初一(見出40:17),而民9:1-3記載子民守逾越節時是第二年正月十四日,由此可見,作者是刻意將較後發生的數點事件放在書卷的開首;第二,民1:2中上帝吩咐「要數點(⋯⋯שְׂא֗וּ אֶת־רֹאשׁ֙)」在原文的意思直譯作「把……的頭抬起」,代表上帝要子民脫離以往埃及奴隸的身分,並重新授予他們一個要為上帝爭戰的身分(1:20),從而突出《民數記》中最重要的主題,就是上帝期望在祂所建立的國度裏(參創12:2),子民的身分(和使命)就是要成為一支軍隊去為祂爭戰。

除了數點外,上帝亦安排了以色列各支派的安營與行軍次序,上帝安排每三個支派為一營,分別安營在會幕的四方,而利未人的營則位於十二支派與會幕的中間,也是分別安營在四方,摩西與亞倫的位置在東邊,即會幕的入口處。這個安營次序突顯了上帝要在曠野這個沒有限制和秩序的地方,在祂的子民當中創造秩序,是一個以會幕(上帝)為中心的秩序。而這部分也包含利未人的數點和職責、有關營內潔淨的條例等,因此以色列人不單在外讓人看來不再是一盤散沙,而是有秩序的耶和華軍隊,在內有關會幕的運作,利未各子孫所負責的崗位,以及營內潔淨的要求等,都叫人曉得上帝要求祂的子民不論內外,從個人到整個群體都要按祂的指示而行,就像行軍者要聽從長官的命令一樣。

在一系列的條例後(5:1-6:21),接著在民6:22-27是我們很熟悉的祭司的祝福,當中提到「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向你仰臉」,就是指願上帝喜悅以色列民的生命,從而賜福、施恩、保護他們、給他們平安。最後6:27提到「他們(亞倫和他兒子)要如此奉我的名為以色列人祝福」,在原文的意思是「將上帝的名字放在以色列的眾子身上」,說明當以色列人按上帝的吩咐而行,他們不單是蒙上帝喜悅和賜福的一群,而且他們的身上會帶著上帝的名字,表明他們屬於上帝、分享上帝的性情,並且可以作為上帝的代表在地上見證祂。

總括而言,《民數記》第一部分大約十章的經文,講述以色列民雖然仍然停留在西奈曠野未開始前行,然而這部分的重要性是在於上帝如何在開始整個路程之前預備祂的百姓,為他們建立一個以上帝為中心的秩序,教導他們在上帝的營中不論內外都要保持聖潔和順服,而上帝會在一路上引導和記念他們。

2. 從西奈曠野到加底斯(10:11-19:22):上帝的信實與子民的背信

《民數記》的第二部分記述子民離開西奈曠野到加底斯的路程。從民10:11可見他們出發的日子是出埃及後第二年二月二十日,他們隨著上帝的雲彩離開西奈曠野。經文提到耶和華的約櫃在前面行了三天的路程,為他們尋找安歇的地方,並且日間有耶和華的雲彩在他們上面,可見上帝在路上一直引導和看顧祂的百姓。可是這部分所記錄的大多數事件都是關於以色列民的悖逆和失敗,當中不但子民犯罪(11章),亞倫和米利暗也因嫉妒摩西而犯罪(12章),以色列中的領袖更覬覦祭司的職分而帶頭叛亂,最終地開了裂口將可拉一黨吞噬(16章)。

民13-14章記載了一件非常關鍵的事件,當時百姓來到巴蘭曠野的加低斯,就是應許之地的入口,上帝吩咐每支派要派一個人去窺探迦南地。他們窺探四十天以後就回來,當中十個探子卻報惡信並且在會眾中散佈謠言,以致以色列全會眾都埋怨上帝為何要領他們出埃及,並說要另選一個領袖帶他們回埃及。十二探子當中只有迦勒和約書亞有信心能攻取那地,又不斷勸說百姓,然而他們卻聽不進去。因此上帝對他們作出非常嚴厲的懲罰,就是按他們窺探迦南地的四十日,一年抵一日,他們要擔當他們的罪孽四十年,直到他們全都在曠野中消滅,被數點的人之中惟有迦勒和約書亞得以存活。原本在四十天以後,他們就不用再在曠野生活,得以進到上帝要賜給他們的美地,然而上帝吩咐他們前行時他們卻不願意,上帝的雲彩也就停住了,不再領他們前行,於是他們一輩子就在曠野中飄流,直到死亡為止。而第一代以色列人在曠野度過的三十八年多之間,除了可拉一黨的叛變之外,沒有多少事被記載下來,可見上帝所不喜悅的那一代,他們的事蹟是如此乏善可陳,人因著對上帝的不信和藐視,就沒有了屬靈的價值,並從上帝的故事中消失。

3. 從加底斯到摩押平原(20:1-22:4):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經歷成長

到了民20章已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的四十年[4], 因此20:1所說的「以色列全會眾」就有如一個轉捩點,代表新一代的以色列民準備出發進入迦南地。首先20章交代了領袖們的結局,米利暗死在加底斯、亞倫死在何珥山、摩西因在米利巴水的事件上沒有尊上帝為聖而被上帝懲罰不能進迦南地(用杖擊打磐石兩下代替吩咐磐石出水)。而這短短兩章經文多次記錄以色列人起行[5],他們從加底斯出發(20:22),最終到達摩押平原,在約旦河東對著耶利哥安營(22:1)。驟眼看來一切像是很順利,沒有甚麼波折,然而事實卻是剛好相反,以色列人不但經歷了米利暗和亞倫的死,並且跟第一代以色列人一樣,他們因向上帝發怨言而被懲罰,上帝就派火蛇咬死了他們當中許多人。他們在前行時亦處處不順,以東王不讓他們過境、亞拉得王擄走了一些以色列人以致他們要爭戰、亞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同樣不讓以色列人過境,又召聚百姓去攻打他們,後來以色列人在兩場戰爭中都得勝並佔領了他們的地,可見他們在整趟路途中克服了不少困難。

第二代以色列人雖然同樣因著缺水和厭惡嗎哪而發怨言,但整體而言,他們跟第一代以色列人著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對上帝和領袖的態度上,從亞倫死後他們為他舉哀三十天(20:29),可見亞倫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非常尊榮,並且他們雖仍會發怨言,但他們亦懂得向上帝和摩西認罪求寬恕(21:5-7);對比第一代以色列人經常違背上帝的指示,不是不肯前進就是擅作主張(見14:41-45),第二代的子民在跟以拉得王一戰中向上帝許願,懂得尋求並聽從上帝的指示(見21:2-3);而他們在作戰的態度上更明顯有別,第一代以色列人因看見敵人強悍就不願爭戰,寧願回埃及,第二代以色列人不論在對亞拉得王、亞摩利王和巴珊王的戰事當中都展現出勇氣,開始具備耶和華軍隊的質素。

4. 摩押平原(22:5-36:13):上帝著緊祂的子民,子民著緊上帝和整個群體

在最後這個大段落,以色列人安營在摩押平原,等待進入迦南地,若說第一個分段(1:1-10:10)是上帝為子民起行作預備,這段就是上帝為他們進入迦南地作最後準備。作者在這部分的開始把鏡頭一轉,從以色列人轉到以色列的敵人身上,並一連四章講述摩押王巴勒因懼怕以色列人,就聘請了一個名叫巴蘭的術士去詛咒他們(22:11)。當中耶和華的使者不但出現阻擋巴蘭,耶和華亦多次向巴蘭顯現,把話放在他口中,以致他所發出的全是祝福的說話,憑此種種可見上帝如此著緊以色列民,並且定意要向他們賜福(24:10)。事實上,摩押王聘請巴蘭詛咒以色列這件事以色列人是毫不知情的,由此可見上帝不單單是在會幕當中,也不僅是透過雲柱去帶領以色列人,祂是在他們的四圍去保護他們,就像父母保護兒女那樣周全。而以色列人卻不爭氣地中了巴蘭的詭計,與摩押和米甸的女子行淫並拜偶像,致使上帝以瘟疫懲罰他們,當中卻有一人得到上帝的稱許,非尼哈看見西緬支派中的領袖心利帶著一個米甸女子進入帳棚,就用槍刺穿了二人,瘟疫就止住了(25:8)。上帝因非尼哈為祂所發的熱心,就把平安的約賜給他,並讓他和他的後裔永遠得到祭司的職任(25:10-13)。

在巴蘭的事件後,上帝吩咐摩西和亞倫的兒子以利亞撒去為以色列人進行第二次數點,上帝再次預備祂的百姓進入迦南地,除了爭戰,這亦有助往後以色列人分配地業的安排。這次數點的總人數為601,730[6],較上次數點減少了1,820人,在《妥拉》中上帝的賜福往往跟生養眾多有關,然而過了四十年他們的人口卻沒有增多,這主要是因著以色列民的悖逆,以致一整代的人死在曠野。然而同時亦看見上帝的憐憫在其中,雖然子民悖逆上帝,但總人數卻沒有因此而大幅遞減。

在整卷《民數記》結束的部分(27:1-36:13)記載了很多不同元素的事件,當中很多是較實務性的安排和吩咐,例如上帝揀選約書亞作摩西的繼承人繼續帶領以色列人、約旦河東支派的安排、列出迦南的地界與選定將來分地的領袖等等,就是在子民即將過河之際,為著他們將來爭戰與分地等作最後準備。而在首尾部分都提及有關屬瑪拿西支派、西羅非哈女兒們的記載,27章指她們因擔心死去的父親沒有兒子繼承產業,他的名就會從族中除掉,因此請求摩西把產業分給她們。耶和華認為她們所說的有理,就吩咐摩西要把她們父親的產業傳給她們。其實西羅非哈女兒們的請求並不是為著自己個人的益處,而是希望父親的名得以在族中保存,而這個請求所說的是有關將來的事,所以亦表明了她們對上帝定必將迦南地賜給以色列人的信心。及後在36章,瑪拿西的領袖去到摩西面前,指出若西羅非哈的女兒嫁給其他支派的人,瑪拿西的產業就會因此而減少,耶和華同樣認為他們有理,於是規定所有繼承產業的女子必須嫁給同支派的人,使各支派得以守住各自的產業。而在書卷結束的時候,就記載了西羅非哈的女兒嫁給了同宗族的人。他們對上帝的信心成為了子民的榜樣,並且在《民數記》的結尾帶出了一個正面的信息和盼望。

 

《民數記》與主耶書亞(耶穌)及《新約聖經》的關聯

《民數記》中有不少跟主耶書亞(耶穌)及《新約聖經》的關聯,以下會講述當中五個主要關聯,亦是從《民數記》可見有關耶書亞的預表。

 《民數記》主耶書亞的預表
1. 水與磐石民20:2 會眾沒有水,就聚集反對摩西和亞倫。
民20:7-8 耶和華吩咐摩西說:「你拿著杖去,和你的哥哥亞倫召集會眾,在他們眼前吩咐磐石湧出水來,水就會從磐石流出,給會眾和他們的牲畜喝。
民20:11 摩西舉起手來,用杖擊打磐石兩下,就有許多水流出來,會眾和他們的牲畜都喝了。
約4:13-14 耶穌回答,對她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誰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面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
約7:37-38 ……耶穌站著,喊著說:「人若渴了,到我這裏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將流出活水的江河來。』
林前10:4 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跟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
兩者的關聯:當以色列人在曠野沒有水喝時,上帝吩咐摩西在會眾眼前吩咐磐石出水,及後有許多水從磐石流出來,讓百姓有水喝去維持他們的生命,讓他們不再乾渴。根據《約翰福音》記載,在耶書亞跟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及後在住棚節的時候,耶書亞指到自己就是活水的源頭,他是救恩的泉源,他所賜的水不但使人永遠不渴,更是直湧到永生。在《哥林多前書》,當保羅提及從前以色列民在曠野喝一樣的靈水時,更直指那磐石就是基督。
2. 被人反對、上帝所揀選的大祭司,為百姓贖罪民16:1-3 利未的曾孫,哥轄的孫子,以斯哈的兒子可拉,連同呂便子孫中以利押的兒子大坍和亞比蘭,與比勒的兒子安,帶了以色列人中的二百五十個領袖,就是有名望、從會眾中選出來的人,在摩西面前一同起來,聚集攻擊摩西、亞倫……
民16:47 亞倫照摩西所說的拿了香爐,跑到會眾中。看哪,瘟疫已經在百姓中開始了。他就加上香,為百姓贖罪
民17:5 我所揀選的人,他的杖必發芽。……
民17:8 ……看哪,利未族亞倫的杖已經發芽,長了花苞,開了花,也結出熟的杏子!
可8:31 從此,他教導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
林前15:20 其實,基督已經從死人中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來2:17 所以,他凡事應當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贖罪祭
來5:4-5 沒有人可擅自取得大祭司的尊榮,惟有蒙上帝所選召的才可以,像亞倫一樣。同樣,基督也沒有自取作大祭司的榮耀,而是在乎向他說話的那一位,他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
兩者的關聯:可拉與以色列的一眾領袖想僭越祭司的位分,就群起反對亞倫大祭司的身分,及後亞倫拿著香爐去為他們贖罪,上帝藉著亞倫發芽的杖再次確立亞倫的確是上帝親自揀選的大祭司。在福音書中,主耶書亞同樣被當時的宗教領袖棄絕,最後被殺,這卻成就了上帝的心意,讓主耶書亞為人的罪而作了贖罪祭的祭牲。亞倫的杖本來已沒有生命,但上帝叫它在一夜間恢復生命力,並且結出熟的杏子;而當主在死人中復活時,就成為了初熟的果子,祂的復活和亞倫的杖一樣,都是鐵一般的印證,證明祂是上帝親自揀選的大祭司。
3. 潔淨與除罪民19:2-3 「耶和華所吩咐的律法中,其中一條律例這樣說:要吩咐以色列人,把一頭健康、沒有殘疾、未曾負軛的紅母牛牽到你這裏來,交給以利亞撒祭司。他要把牛牽到營外,人就在他面前把牛宰了。
民19:9 一個潔淨的人要收母牛的灰,存放在營外潔淨的地方,為以色列會眾留作除污穢的水之用。這是為除罪用的
民19:11「摸了任何人死屍的,必不潔淨七天。
來9:13-14 若山羊和公牛的血,以及母牛犢的灰,灑在不潔的人身上,尚且使人成聖,身體潔淨,何況基督的血,他藉著永遠的靈把自己無瑕疵地獻給上帝,更能洗淨我們的良心,除去致死的行為,好事奉那位永生的上帝。
來13:12 所以,耶穌也在城門外受苦,為要用自己的血使百姓成聖。
西2:13 你們從前在過犯和未受割禮的肉體中死了,上帝卻赦免了你們一切的過犯,使你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
兩者的關聯:耶和華吩咐人要將一頭無殘疾、毫無瑕疵的紅母牛牽到營外宰了,然後收集紅母牛的灰去調除污穢水,為除罪之用。除污穢水是用來潔淨那些摸了死屍、人的骨頭、墳墓、或進入有死屍的帳棚的人,所以這是跟死亡有關的潔淨禮儀。紅母牛不是在祭壇上宰的祭牲,是在營外宰的;而耶書亞亦在城門外受苦和被殺,他把自己無瑕疵地獻給上帝,就能洗淨我們的良心,使我們除去致死的行為,得以脫離死亡的權勢。
4. 因信得生 民21:6 耶和華派火蛇進入百姓當中去咬他們,於是以色列中死了許多百姓。
民21:9 摩西就造了一條銅蛇,掛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這銅蛇就活了。
約3:14-15 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須照樣被舉起來,要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得永生。
約12:32-33 我從地上被舉起來的時候,我要吸引萬人來歸我。」耶穌這話是指自己將要怎樣死說的。
兩者的關聯:當耶書亞和尼哥底慕說到人必須重生時,就提及摩西在曠野舉蛇的事件,他說「人子也必須照樣被舉起來,要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得永生。」那是指著他要在十架上受死。在《民數記》中,當銅蛇被舉起來,那些被火蛇咬的人一望銅蛇就可以存活,事實上銅蛇並沒有特別的醫治能力,但卻提醒人所犯的罪,從而叫人懂得謙卑悔改,當人對上帝抱有單純的信心,相信祂的吩咐,一仰望上帝就能經歷拯救和醫治。火蛇本是上帝懲罰子民的工具,而銅蛇卻成了上帝醫治信靠祂的百姓的工具;同樣地,十字架原是刑具,而當耶書亞被釘在十字架後,這十架就被轉化成為救恩的標記,讓願意謙卑悔改的人,可以透過信靠耶書亞從罪中得救。
5. 彌賽亞/以色列王民24:17-19 我看見他,卻不在現時;我望見他,卻不在近處。有星出於雅各,有杖從以色列興起,必打破摩押的額頭,必毀壞所有的塞特人。以東將成為產業,西珥將成為它敵人的產業;但以色列卻要得勝有一位出於雅各的,必掌大權,他要除滅城中的倖存者。」太2:1-2 在希律作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有幾個博學之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裏?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
太2:6『猶大地的伯利恆啊,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統治者要從你那裏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
兩者的關聯:「星」和「杖」在古代近東有君王的象徵意義,但當時以色列人還未有君王制度,所以明顯在巴蘭的預言詩歌中所說的是指到將來的事,而傳統上認為這是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往後在大衛作王時,他帶領以色列擊敗四圍的列國,變得非常強盛,這強化了彌賽亞是君王的觀念。在《馬太福音》中,幾個博學之士從東方追隨他們看見的星來到耶路撒冷,要找猶太人的王,最後他們被那星一直引領到耶書亞所在的地方,他就是眾先知所記的統治者,是牧養上帝子民的彌賽亞,他帶著權柄來赦免人的罪和審判世界(太25:31-46、可2:10、約5:22-27)。

總括以上列表,我們從《民數記》可以明顯見到有關耶書亞的預表,指到他就是生命活水的泉源、是上帝親自揀選的大祭司、他要除去人的罪、潔淨人的內心、使人可以因信得生、並且他就是眾先知所記的彌賽亞,是那位帶領上帝子民得勝的君王。

 

從「曠野」反思《民數記》對我們的提醒

曠野是荒蕪之地,人很難在其中找到賴以為生的水源和糧食,它是一個人沒有辦法操控的環境,當中也存在著不少危險。《申命記》8:15就形容曠野是大而可怕的,並且當中有火蛇、蠍子、是乾旱無水之地,這正正就是《民數記》的故事所發生的場景。因此我們常以曠野來代表艱難和考驗,但同時,曠野的原文 מִדְבָּר midbar也跟「說話」的動詞 מְדַבֵּר medaber相近,因此曠野的另一面,亦代表著上帝與人說話、親近、以及同在之處。這理解讓我們明白為何眾多聖經人物(例如夏甲、摩西、大衛、以利亞等)都在曠野經歷上帝的說話,就連耶書亞也常退到曠野裏去禱告。可見,艱難和考驗在人來看是不好的,但卻能使人更加緊靠上帝、經歷上帝和願意依靠祂的話而活!

那些上帝從埃及拯救出來的以色列人倒斃在曠野,他們的事被記錄下來是為了警戒我們不要重蹈覆轍。(林前10:11)上帝懲罰他們要在曠野四十年,直到他們在曠野中消滅,是源自十二探子的事件。民13章記載十二探子按照上帝的吩咐去窺探迦南地,過了四十天,他們就回來向摩西、亞倫、以及以色列全會眾報告。當中提及了好的地方,就是那地確是流奶與蜜之地,探子們不但如實陳述(13:27-29),還把果子帶回來證明他們所言非虛,然而他們也提到一些不好的地方,就是那地的百姓強悍,城鎮堅固,還有很多不同族群的人住在那裏,這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1)十個探子和以色列會眾只看到後者,以致前進是艱難和讓人恐懼的;2)迦勒和約書亞卻看重前者,並且這是上帝的吩咐、上帝的計劃和成就上帝的應許的時機。

迦南地是上帝給亞伯拉罕後裔的應許,但第一代的以色列人竟因懼怕而拒絕進入應許地。上帝懲罰他們,要他們全死在曠野,是因他們的不信,他們眼中所看見的全是困難,不但如此,他們還將困難誇大,他們不信那位一直帶領他們前行的上帝是慈愛(認為上帝領他們出來是要他們倒在刀下)、信實(不信上帝會履行祂的應許)、且有大能的(不信上帝能使他們勝過強悍的迦南人),他們也就不願意付代價往前行,情願走回頭路,回到昔日作奴隸的光景。而迦勒和約書亞之所以跟他們有完全不同的反應,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樂觀,而是他們對上帝有信心,確信上帝的說話必然成就,他們看見那流奶與蜜之地,知道上帝的應許就在眼前,就聽從上帝的吩咐、毫不猶豫地行上帝所指示的道路,並且他們知道上帝的同在並不等於沒有任何困難,而是因上帝與他們同在,他們足能勝過眼前所有難關。

事實上,窺探迦南地是上帝的吩咐,祂必然知道這十二個探子會看見甚麼,上帝彷彿將應許地的美好與當中的困難都鋪陳在他們眼前,為的是要考驗他們,知道他們的心如何,是否願意遵守祂的誡命(參申8:2)。然而,一整代的人跌倒了,在第一次數點中的六十多萬人,只有迦勒和約書亞這二人通過了考驗。總括而言,十個探子和第一代子民雖然都是耶和華編制的軍隊,但他們都沒有打勝屬靈的爭戰,不相信上帝的話必然成就,也不相信只要有上帝的帶領就能成事,他們本來可以成為成就上帝計劃的一員,但他們腦中所想的並不是上帝的話語和國度,以致當看見眼前的艱難和可怕的現實就即時選擇放棄跟隨上帝!

 

耶書亞在曠野四十天受試探

在耶書亞開始事奉之先,那時他在約旦河受了施洗約翰的洗後,就被聖靈引到曠野,四十日受魔鬼的試探。(見太4:1-11、可1:12-13、路4:1-13)魔鬼在曠野三次試探主:1)叫他把石頭變成食物;2)把天下萬國都指給他看,說若耶書亞在牠面前下拜,就把這一切權柄和榮華歸給他;3)最後更扭曲了《詩篇》91:11-12所記的話,叫他從聖殿頂跳下去,使上帝命令祂的使者托住他。當時耶書亞三次引用《妥拉》《申命記》的話去抵擋魔鬼的試探,他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申8:3)、「要拜主──你的上帝,惟獨事奉他」(申6:13)、以及「不可試探主──你的上帝」(申6:16)。

食物和試探主都是以色列民在曠野中經常跌倒的原因,而他們亦曾在曠野拜偶像事奉別神而大大得罪上帝。耶書亞作為上帝的兒子,他以上帝的道去抵擋仇敵一切的試探。從前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經歷了許多失敗,在試探中屢次跌倒,而耶書亞在還未開始傳道時,先親身示範一個怎樣的生命是合乎上帝對祂子民的期待,是一個上帝可以使用去為祂爭戰的生命。主耶書亞的生命不但被上帝的話語所充滿,並且他將遵行上帝的吩咐放在自己的需要、利益、甚至是事奉果效之上。

總的來說,第一代以色列民的失敗(原本四十天的行程)都被主耶書亞扳回來了,他勝過了四十天的曠野試探,證明他有資格領人進入應許地、為上帝爭戰得勝,並能建立上帝的國度。而耶書亞的教導、榜樣和性情也叫我們作為跟隨他的門徒,知道自己同樣是有著屬上帝軍隊的身分,於上帝的國度和計劃中有份,並能同樣地過得勝的生活!

 

結語:在曠野磨練出上帝的精兵

《民數記》是一個叫人哀歎的故事,那些耶和華曾以祂大能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且被數點作上帝軍隊的人幾近全死在曠野。在曠野的各樣考驗就像是一個行軍的訓練,軍人需經過嚴格的訓練,能夠吃苦的精兵才可以打勝仗,而愈是精銳的部隊,訓練就愈嚴格,世人的軍訓過程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作耶和華的軍隊呢?天國從來不是一張入場卷,讓人可以輕鬆地等進場,天國是要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太11:12)。在曠野中雖多有困難,但它同樣是上帝與祂的子民親近的地方;曠野可以叫我們跌倒,但亦可以磨練我們的靈命成長,叫我們更加經歷上帝和依靠祂。

教會是在地上事奉和見證主、傳揚祂奇妙作為的耶和華軍隊,並有主耶書亞作我們的元首,因此我們都要按上帝所給我們的崗位,各按各職,作好自己的本份,這樣我們的身上就帶著上帝的名字,能夠真正活出天國子民的身分,在地上見證上帝,為祂爭戰。

這卷書也讓我們同時看見上帝的恩慈和嚴厲,上帝一直在路上引導和保護祂的百姓,供應他們所需,而當子民背約時,祂就對他們施行嚴厲的管教。今天上帝依然不變,我們活在世界之中,就好像活在曠野一樣,整個大環境或許充斥著各樣艱難,而我們對上帝是否有信心,就視乎我們如何詮釋當前所面對的處境和以甚麼態度去應對。我們必須從以色列人過往的失敗中學習,不要重蹈覆轍,反要向迦勒和約書亞學習,對上帝的應許抱有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心,以免在世界這曠野中兜兜轉轉,最終不能進到上帝的應許之地。願聖靈幫助我們,不單單停留在得救的階段,更是要存著無偽的信心和勇氣去過得勝的生活,一同在這世界中作主的精兵,為主打那美好的仗!阿們。


[1] 參《米示拿》〈贖罪日〉(m.Yoma)7:1、〈素祭〉(m.Menahot)4:3。

[2] 詳解可參《希伯來聖經》綜覽:《創世記》的文章摘要

[3]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171。

[4] 民20:1記載「正月間,以色列全會眾到了尋的曠野;百姓住在加低斯。……」,而民20:28就提到「亞倫就死在山頂那裏」,及後在民33:38作者補充亞倫死時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四十年的五月初一。由此推斷民20章的記事距離以色列人出埃及已有四十年了。

[5] 參民20:22、21:4、10、11、12、13、16、22:1。

[6] 在十二支派中,西緬支派的人數跌幅最大,由59,300跌至22,200。在26章的數點前,民25:14記載那個與米甸女子行淫而被刺死的就是西緬的領袖心利,而當領袖都如此犯罪去得罪上帝時,或許很多屬西緬支派的人都參與在行淫和拜偶像的事件中,所以遭受瘟疫而死亡的人可能多屬西緬支派。而瑪拿西在眾支派當中人口增長最多,由32,200增至52,700,之前經文並無特別提到瑪拿西支派做了甚麼討上帝喜悅的事,然而屬瑪拿西支派的西羅非哈的女兒們,以及後來瑪拿西支派的領袖均非常著緊自己父家和整個支派的益處而向摩西求問,反映他們不是單看自己的利益,他們亦看重上帝的旨意,或許這是上帝特別賜福給瑪拿西支派的原因。mcw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利未記》:與上帝聖潔匹配的生命

「安息日研經坊」(2021-1-23)《希伯來聖經》綜覽:《民數記》(作者:Herbert Chan)

今次我們會簡介《利未記》,並就以下問題作討論:

1. 試列舉《利未記》與主耶書亞和《新約聖經》的關聯。

2. 試用一句話去概括《利未記》的中心思想。

 

簡介《利未記》

1. 書名:《利未記》在《希伯來聖經》的書名是 וַיִּקְרָ֖א Vayiqra,這詞源自1:1原文起首的第一個詞,意思是「祂呼叫」(指耶和華呼叫摩西)。這個動詞以Vayiqtol 完成式出現,往往是用於連貫性的敘事(本身Va就常用作表達「和、與」的意思),表示這是上卷書《出埃及記》的延續。到了後來的拉比時期,《利未記》被稱為「torat kohanim」(意思是「祭司們的教導」)[1]。另外,由於祭司屬利未支派,所以這書在希臘文也被稱為「Levitikon,意指關乎利未人的事,而中英文翻譯亦因此有了《利未記》(Leviticus)這個書名。但是,這書的內容其實更多關乎祭司和以色列人的條例,而並非以利未人或雅各的兒子利未為重點的。

2. 作者和成書日期:《利未記》是《摩西五經》的一部分,傳統上認為這書的作者是摩西,所以成書日期估計約在主前十五或十二世紀[2]

3. 內容大綱:《利未記》有27章,是五經中最短的書卷。《利未記》的開始就是緊接著《出埃及記》結束時會幕被立起,耶和華的榮光充滿帳幕的情景,可以說,在會幕的「硬件」已經按照耶和華的心意順利建造完成之後,現在《利未記》要說的是有關會幕的「軟件」,就是會幕的運作要如何按耶和華的心意來進行,好讓子民能知道怎樣與耶和華相處。這書可分為三個部分:1-17章是關乎個人的條例、18-20章是人與人相處的條例、21-27章是群體的條例。全書有一個倒影結構,而「愛鄰如己」這句金科玉律就位於整卷書的中心。

A. 獻祭的條例(1-7章)

B. 祭司工作的開始和獻上凡火的死亡事件(8-10章)

C. 各類潔淨的條例(11-15章)

D. 贖罪日的定例、不蒙悅納的獻祭、血的吩咐(16-17章)

E. 不可露親人的下體、不可把兒女獻給摩洛(18章)

X. 有關人與人之間相處,並愛人如己的吩咐(19章)

E’. 不可把兒女獻給摩洛、不可行姦淫(20章)

D’. 大祭司和祭司的定例、不蒙悅納的吃聖物情況(21-22章)

C’. 各個節期的條例(23章)

B’. 供應橄欖油與陳設餅給亞倫,褻瀆聖名的死亡事件(24章)

A’. 安息年、禧年、許願和獻頭生的條例(25-27章)

 

《利未記》 的主題及中心思想

《利未記》的內容主要以律法條例為主,較為明顯的敘事只有兩件,都是關於得罪了耶和華而死亡的事件(第10章亞倫兩個兒子的死和第24章一個褻瀆聖名的人被處死),難怪一般信徒對《利未記》的印象都是較為沉悶乏味,加上一般外邦信徒認為當中的條例已經過時,無必要遵守,而主耶書亞(耶穌)又已經成全了律法,所以往往看不到這卷書的價值所在。其實《利未記》雖然是《妥拉》(又稱《摩西五經》或《律法書》)中的第三卷,但它卻是猶太人一生中最先接觸和應用的《聖經》書卷,因為猶太人從小就已經開始要遵守當中的飲食條例和節期等吩咐,所以這書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而對基督徒來說,這書其實也極為重要,因為耶書亞替我們贖罪以至他作為大祭司的身分去成為子民與上帝之間的中保等觀念,都是建基於《利未記》的獻祭、祭司制度等條例和教導。而我們能夠成聖蒙上帝悅納,也同樣是建基在《利未記》中有關上帝是聖潔的觀念,以及子民必須過聖潔生活等信仰要求的基礎之上。可以說,不掌握《利未記》的話,我們就難以明白耶書亞如何滿足上帝對贖罪、聖潔和敬拜的要求,也不明白節期和禧年的重要性,更忽略了耶書亞教導門徒要愛人如己這誡命就是建基於《利未記》的教導。

1. 獻祭的觀念

《利未記》的起首記載獻祭的條例(1-5章介紹以色列人所獻的五個祭,而6-7章則是祭司在這些獻祭中的職責),當中所用的動詞「獻祭」(קָרַב qarav)和名詞「供物」(קָרְבָּן qorban),在原文裏都包含親近、接近的意思[3]。可以說,獻祭的目的就是人可以藉著祭牲或供物親近上帝。而當獻祭的人把一頭公牛帶到會幕門口並按手在其上,所象徵的意義是遮蓋和頂替[4],就是指那頭公牛代替了獻祭者自己,被獻在壇上歸給上帝。這觀念讓我們明白耶書亞是如何成了一頭祭牲,代替我們的生命獻給上帝,以及提醒我們同樣要把自己當作活祭獻給上帝(參羅12:1)。以下是五個獻祭的簡介:

種類

性質

祭物的處理

屬靈意義

燔祭

自願性

不可吃,全然燒在壇上

全然獻給上帝,單單為了討祂的喜悅

素祭

自願性

祭司可吃部分祭物

必須加上與上帝立約的鹽,表達一份恆久的關係

平安祭

自願性

祭司和獻祭者都可吃祭物

象徵與上帝一同進餐,表達一份完好與和諧的關係

贖罪祭

強制性

要被帶到營外獻上

處理無意而犯的罪,是由牲口代替獻祭者承擔罪責

贖愆祭

強制性

祭司可吃部分祭物

處理賠償、罪疚感的問題,讓人不要因為有虧欠和罪疚感而不能親近上帝

在眾多獻祭中,燔祭最蒙上帝喜悅,因為它是出於自願,而不是上帝強制性的要求,燔祭要把祭牲全然燒在壇上,意思是獻祭者和祭司都不能透過獻燔祭而有肉吃(在古代裏有肉吃是種享受),所以雙方均毫無利益回報可言,為的就只是全然獻給上帝,單單討上帝喜悅。對祭司而言,他們更加要從早到晚都確保祭壇的火常常燒著(6:9、12-13),為要讓人隨時都能親近上帝,把最好的獻給祂。他們甚至在晚上也要換衣服到營外倒灰(6:10-11),可見在沒有人注意的時候,祭司仍是要過著聖潔、敬虔和謹慎的事奉生活!

2. 拿答和亞比戶的死

8-9章主要講述祭司的聖職,就是亞倫和他的兒子按照上帝的吩咐,分別為聖把自己像祭物一樣獻給上帝,擔起祭司的職務辦理會幕的事。當中整個程序盡顯「凡耶和華所吩咐的,他們都必遵行」的情況,反映著他們分別為聖去順服上帝的獨特身分。而上帝也十分喜悅他們把自己奉獻,以致最後上帝用火燒了祭物時,就像會幕被立起時那樣,祂的榮光向百姓顯現(9:23)。而這裏有關按立祭司供職的記載,不是單單指著現今全時間奉獻作傳道的信徒而言的,因為「眾民皆祭司」的觀念不但應用於當時的以色列民(出19:5),這對今天的平信徒來說一樣適用(彼前2:9)。

利9:24 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焚燒了壇上的燔祭和脂肪;全體百姓一看見,就都歡呼,臉伏於地。

利10:1 亞倫的兒子拿答和亞比戶各拿著自己的香爐,把火放在爐裏,加上香,在耶和華面前獻上凡火,是耶和華沒有吩咐他們的。

利10:2 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把他們吞滅אָכַל ʾākhal;「吃」的動詞),他們就死在耶和華面前。

然而,當一切都按照上帝的吩咐進行時,亞倫的兩個兒子拿答和亞比戶竟然在這個神聖的時刻自行獻上凡火,於是有火從上帝面前出來把他們燒了(10:2),情況就如上帝之前接納祭司所獻的祭一樣(9:24)。可以說,上帝沒有接納他們所獻的凡火,而是吞滅了他們的生命作為獻祭,並讓百姓明白上帝對聖潔的要求,保持對祂的敬畏和順服的心。

3. 「聖俗」的觀念和「潔與不潔」的觀念

在聖潔的上帝而言,祂與被造之物不同,祂是聖潔的。同樣,以色列民是在萬民中被上帝揀選出來作為屬祂的子民,所以也必須像祂一樣帶著聖潔的本質,從世人當中分別為聖。而上帝的子民既然要親近上帝、和祂共處,就要明白聖潔的觀念和上帝對聖潔的要求,繼而活出聖潔子民的生命。藉著拿答和亞比戶獻上凡火而死,上帝重申亞倫和他的兒子必須準確分辨「聖與俗」和「潔與不潔」(10:10)。而我們必須釐清這兩個完全不同向度的觀念,不能將其混為一談。

首先,「聖俗」的觀念是關乎空間、時間、人的身分和物件的本質,往往是不會改變的。例如:上帝六天創造,第七天安息並定為聖日,那麼創造的六天屬於「俗」的時間,而上帝讓第七天與前六天不同,是分別為「聖」的時間。另外,會幕本身的設計也反映著不同聖俗空間的觀念:最聖潔(或稱最神聖)的地方是至聖所,大祭司只能一年一次在贖罪日進入;其次聖潔的是聖所,是大祭司和祭司供職的地方,其他人都不能進入;接著是會幕的院子,是利未人(祭司所屬的支派)以及以色列的男丁可以進入和獻祭的地方;然後再其次是以色列人的營,是子民和外邦人生活的地方;最後就是營外的地方,是當子民或外人患了漏症或大痲瘋等不潔之時,必須前往隔離自己的地方。

「潔與不潔」的觀念,並非指衛生上的污穢,最基本的明白是指一種上帝看為與聖潔程度是否匹配的狀態。這狀態有可能按照時間和生活上的處境而有所改變,而且多數具傳染性。例如:12章提及生育後的婦人會有一段不潔的日子,期間她們要家居隔離,並在過了潔淨的日子後,按照上帝對潔淨禮儀的吩咐到會幕門口獻祭;同樣地,患漏症的人也必須等待康復,並經過潔淨的程序才能變回潔淨的狀態,以致可再次獻祭給上帝。患漏症和患大痲瘋的人因為不潔而必須到營外隔離,患大痲瘋的人要經過祭司的檢查,在確認已經完全沒有大痲瘋之後,才可變回潔淨的狀態,再次返回營中生活。

明白到「聖與俗」和「潔與不潔」是兩個不同的向度之後,我們就要知道兩者的關係,就是聖俗的程度和潔與不潔狀態必須匹配,才能符合上帝所定對聖潔的要求。例如,聖潔的祭司雖然可以進到會幕事奉,但如果沾染了不潔,他的不潔就使他不配繼續留在會幕裏事奉,而必須離開並在潔淨後才能返回會幕繼續事奉;同樣地,以色列民平日是住在營中,但在患了漏症和大痲瘋時就成為不潔,與營地的聖俗程度不配而須到營外隔離,在潔淨後才能返回。我們要留意,「聖」和「俗」的程度不是正義和邪惡(或對與錯)之別;而同樣地,「潔淨」與「不潔」也不是乾淨和污穢之分別,而是關乎狀態與聖潔的要求是否匹配,下表簡單說明當中的關係[5]

 

聖(Holy)

俗(Common/Profane)

潔淨(Pure)

匹配

不匹配

不潔(Impure)

不匹配

匹配

從上表可見,「潔淨(Pure)」的狀態與「聖(Holy)」匹配,而「不潔(Impure)」的狀態也與「俗(Common/Profane)」的程度匹配,兩個情況都合乎上帝對聖潔的要求,否則就是違背上帝的指示,不能滿足祂對聖潔的要求。例如,不潔的人進入聖潔程度不合適的空間(情形就如患痲瘋的人仍留在營中),或聖潔的身分卻進入世俗的空間裏(情形就如大祭司沒有脫下聖衣就直接走到營外),這些不匹配的情況違反上帝對聖潔的要求和吩咐,屬得罪上帝的行為。而拿答和亞比戶就是因為行上帝所沒有吩咐的(獻上凡火),所以他們的祭司身分就因著不順服而變成不潔,然而他們卻要進入聖所(甚或想進入至聖所)裏,這就與上帝對聖潔程度的要求並不相配,以致他們死在耶和華和眾百姓面前。

最後,《利未記》把「不潔」分為幾個範疇:飲食(11章)、生育(12章)、患大痲瘋(13-14章)、患漏症(15章)、道德和拜偶像的不潔(18、20章)。首先,上帝在11章談到的是飲食條例,這正好對應著剛才提及上帝在亞倫的兒子獻凡火時吞滅(原文是「吃」)了他們。也就是說,人在每天的飲食上透過只吃上帝眼中看為潔淨的食物,就能更切身地體會上帝是一位有要求、有喜惡,並且對子民有主權的上帝,而子民亦不可隨便拿任何東西到上帝面前就要祂照單全收(「(以火)吞吃」),他們必須尊重和順服上帝,按照祂的吩咐來獻祭親近祂!有關飲食條例的另外一個理解,就是飲食關乎人的慾望,而當以色列人在飲食上謹守遵行上帝的吩咐,也就表明了他們學習每天把自己的慾望都放在上帝的旨意之下,因此子民既然與上帝同在,就不能因為吃不潔的種類或觸摸了死的動物等而讓自己沾染不潔。至於生育、患漏症或大痲瘋的,都涉及流血、流出體液、身體腐爛等,是處於邁向死亡或生命流逝的狀態,因此與賜生命的永生上帝在本質上不符,因而視為不潔;而有關道德和拜偶像的不潔,則明顯地要子民不可受迦南文化影響,因為上帝的子民必須分別為聖,不可做那些使自己與聖潔子民身分不符的事。

4. 「愛鄰如己」的觀念

18-20章記載了許多在上帝子民之間不可行的惡事,包括道德上和拜偶像的事。而19章是《利未記》的中心部分,當中這兩句話:A)「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和B)「我是耶和華」有形式地重複出現,把19章分成了四個部分(見下表)。

經文的關係和特質

個人層面(在自己家裏、對上帝)

公眾層面(對鄰舍、對外人)

內心想法、別人不容易知道的事

利 19:1-10

呈現A A A A形式

利 19:11-18

呈現B B B B形式

外在行為、別人較容易知道的事

利 19:19-31

呈現A B B A形式

利 19:32-37

呈現B A A B形式

筆者分析這四個部分的經文所得出的結論是:不論在個人或是公眾的層面,子民的內心與外在行為都必須聖潔,討上帝的悅納!而當中包含的「愛鄰如己」的教導(19:18、19:34)在原文的意思除了可作「怎樣愛自己也要怎樣愛鄰舍」,其實按原文文法更好的解釋是「要愛鄰舍,因為他如自己一樣(都有上帝的形像和樣式)」,而這就是僅次於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之後的誡命。

5. 節期和群體聖潔的觀念

《利未記》的節期中,最先提及的是「贖罪日」的執行細節(16章),指一年一次大祭司可以在當日按照上帝的吩咐進入至聖所為全以色列民贖罪。當中詳細的安排估計仍是與亞倫兩個兒子的死有關(16:1),為要表明上帝並非不願意子民(特別是祭司)前往親近祂,只是必須明白和尊重上帝對聖潔的要求,就是在祂的聖潔下,只能容許大祭司一人、按照祂所指定的時間(一年一天)和形式來進到祂面前。在23章,經文記載了一年裏七個耶和華的節期(原文מוֹעֵד moꜥed作「約會」),其意義都是環繞上帝在以色列民中的工作,讓子民記念祂的作為,包括出埃及的拯救、田產的供應、出埃及後住在棚內(除可指曠野中曾住帳篷,棚也可理解為上帝帶領子民的雲彩)生活等。在25章,安息年教導子民要在第七年不耕作而讓地自行出產,藉此讓子民明白真正的供應者是上帝,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或才幹,另一方面讓子民淺嚐上主在起初創世時人怎樣在伊甸園不用工作也能得吃的美好生活,叫人知道把人帶回伊甸園不但是上帝的心意,而且上帝也有成就這事的能力。而禧年的吩咐特別讓那些賣掉了地業,甚至被迫要把自己賣給同胞作奴僕的子民,也能有一次翻身的機會,可返回上帝原先按照宗族所分配的地業,體會上帝原先在伊甸園裏讓人享有的一份自由和釋放的生命。總括而言,上帝透過各個節期,讓子民不但活出與世界不同的生活節奏、以上帝為中心、按照祂的心意和時間而活,而且更是子民群體的合一見證,透過集會和守節來表明自己是屬上帝子民的這個聖潔身分。而子民能透過節期去記念耶和華在他們當中的作為、明白上帝渴慕與他們約會和親近的心、知道更多有關上帝的計劃和更多有關祂的性情等等。

另外,24章記載了一件褻瀆上帝聖名的事件,最終全體會眾都要出來一同用石頭處死那名褻瀆聖名的人。這事件反映的,是上帝不容許祂在自己的子民當中有一點兒被藐視或侮辱的情況出現,而所有人都必須看這種情況為頭等大事,每個人都有責任去除掉這惡,維持群體的聖潔和合一,而不能只獨善其身地按自己的想法去作上帝的子民,所以當時上帝要全民都參與處決那個褻瀆聖名的人。

6. 血的觀念和祭司的等次

17章教導子民不可吃血、血中有生命、血能贖罪等觀念,表明子民必須尊重生命,而贖罪也是藉著流血(生命的犧牲)來成全的(17:4、11)。另外,上帝把祭司分為大祭司和普通祭司,並對他們有不同程度的聖潔要求(20章)。簡單來說,大祭司有機會與上帝更加親近(一年一次進入至聖所),因此必須比普通祭司更加聖潔,遵守更嚴格的條例。例如,普通祭司不可沾染死人的不潔,除非是關乎自己的家人(也就是參與他們的喪禮),但大祭司因為要更加聖潔,以致就連自己父母的喪禮也不能參與等等,以符合上帝對大祭司的聖潔要求。

7. 參與會幕的營運、許願和奉獻首生的教導

24章記載以色列民必須把搗成的純橄欖油奉給亞倫祭司,好讓會幕的金燈台能夠持續地燃點,讓祭司可以工作(在聖所裏可照亮祭司的唯一光源就是金燈台[6])。另外,子民也要為祭司供應陳設餅,以致祭司可以在安息日時更換,並把換下來的餅作為食物。這表明上帝喜悅子民參與聖工,為會幕出一分力,共同承擔會幕的運作。另外除了獻祭,上帝也歡迎子民前來許願,不論年紀老幼和不同經濟能力的人,也能因著許願而經歷上帝聽禱告和答允等信仰體驗(27章)。最後上帝提醒子民要把初熟的出產、首生的人和牲口獻給上帝,表明他們所得的一切都源自上帝,本屬於上帝,而他們能夠後裔繁多、被拯救出埃及等等,也全然是上帝所賜予的恩典。

8. 祝福與禍患的勸勉

26章主要勸勉以色列民要順服和聽從上帝的吩咐,這樣會讓他們經歷從上帝而來的獎賞、肯定和賜福。然而,如果他們不順服上帝的吩咐,上帝就會管教他們,而且用盡各種不同的方法嘗試挽回他們,讓他們知錯和回轉悔改。經文用了特別多的篇幅提及如果子民仍不悔改,就會招致上帝更大的刑罰和管教,當中所牽涉如咒詛一樣的用語,一方面彰顯出盟約的重要性,以色列民不能背誓(他們曾在西奈山與上帝立約起誓,見出24章),另一方面也同時反映出上帝在強硬措詞背後有著一份父母的心腸,祂極希望子女能夠盡早回轉悔改,不致越來越叛逆而最終讓自己泥足深陷。

 

《利未記》與主耶書亞和《新約聖經》 的關聯

《利未記》所教導的是敬拜和親近耶和華的基本原則和吩咐,當中包含許多重要的信仰觀念,例如:獻祭、祭司、贖罪和聖潔等等。因此這書與主耶書亞以及其他《新約聖經》的經文之間有著許多平行、引用甚至是成就經文的地方,筆者現把這些平行於下表列出供參考。

 

《利未記》

與主耶書亞或《新約聖經》的關聯

燔祭

燔祭是全燒給耶和華的

耶書亞的全然擺上

素祭

素祭要加上立約的鹽

耶書亞的獻上確立了新約

平安祭

平安祭是獻上給上帝和供人食用

耶書亞的獻上讓人與上帝得以和好

贖罪祭

贖罪祭是為贖罪,並要獻在營外。

耶書亞為我們贖罪,被處死在城外。(來13:12)

贖愆祭

贖愆祭關乎賠償,以示沒有虧欠和清白的身分,除去歉疚。

耶書亞的赦罪使我們不致因虧欠而處於歉疚中,以致不能與天父親近。

祭司要獻祭,並把自己的生命也獻為祭

祭司不但處理祭物,他自己也成了祭物,分別為聖地獻給上帝和事奉祂。

耶書亞把自己獻上為祭(代替獻以撒的羊羔,參創22章)

來8:3 凡大祭司都是為獻禮物和祭物設立的,所以這位大祭司也必須有所獻的。

來 8:4 他若在地上,必不得為祭司,因為已經有照律法獻禮物的祭司。

羅 12:1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飲食條例

教導子民聖潔的上帝是不容許人隨便拿東西去親近祂,以為必蒙悅納。

真正能使人不潔的不是食物,而是人的內心!(可7:18-23及其平行經文、林前6:13)

生子後不潔

婦人生子後會不潔,需要經過潔淨的日子。

過了潔淨的日子,耶書亞被帶到聖殿獻上。(路2:22-24)

漏症的不潔

「人的潔淨條例」讓我們知道人是無可避免地會有不潔淨的狀態出現(例如:血漏)。

主耶書亞曾醫治患血漏的婦人,主耶書亞的救贖已經勝過一切致使我們不潔淨的因由。(太9:20-22以及其平行經文)

大痲瘋的不潔

祭司沒有能力醫治痲瘋病,只能為人作檢查和使之隔離,及協助人在潔淨後進行潔淨的禮儀和獻祭。

主耶書亞透過神蹟醫治痲瘋病人,表明了他就是上帝!他是我們親近上帝的唯一道路。(太8:1-4以及其平行經文)

不潔的後果

不能親近上帝和不能有好的信仰生活、社交生活、人際關係……

主耶書亞使我們得潔淨,被建造成屬靈的殿,又成為聖潔的祭司,使我們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並與人建立美好的關係!(彼前2:5、2:9、來4:16)

贖罪日

利16:贖罪日的安排,是一年一次人能藉獻祭和悔改而罪得赦免,再次親近上帝,但每年都必須重新進行。

耶書亞一次獻上自己就永遠地完成了贖罪日的條例(來9-10章),讓人可以永遠經歷主的同在,而他賜下聖靈在信徒的生命內住也是一個明證。

血能贖罪

利17:血代表著生命,所以需要為上帝而流;而要除去罪和赦罪,就要流血(獻上生命)!

明白耶書亞的血能夠潔淨我們和除罪;明白生命是要為上帝而活的!(羅3:25-26;來9:22)

道德上的潔淨

利18、20:生命被潔淨得贖,不是讓以色列民繼續犯罪,而是為要讓他們活出與迦南人不同的生命,成為聖潔、見證上帝!

耶書亞的救恩不是為要讓我們可以繼續犯罪,而是為要讓我們活出與世人不同的生命,成為聖潔、見證上帝的群體!(參羅6:12-23)

「愛鄰如己」的教導

聖潔、能見證上帝、上帝所期望的生命,是透過「愛鄰如己」的實踐去彰顯出來。

我們不應只愛那些可愛的人,也要愛那些不可愛的人(太5:43-48);如果我們不能愛看得見的弟兄,就不能愛看不見的上帝。(約一4:20)

安息日及七個節期

上帝把時間分別為聖,並設立了最基本七個與人相遇的節期。

作為猶太人,耶書亞守安息日和節期,教導人子是安息日的主,並成就節期的屬靈意義(例如他是逾越節的羔羊)。

安息年

表明上帝是地的主人:祂有權把地給人耕種,也有權讓地自長食物,供應給有需要的人,經歷創世時原先上帝無需要人耕種也能得吃。

主耶書亞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他的神蹟(例:五餅二魚)也讓人經歷供應和得吃。

禧年

上帝是救贖主,讓人五十年一次能重新取回因罪(債)而失去的地業或身分,回復自由,也歸回上帝原本賜予的地土。

主耶書亞就是能赦免罪孽,為人贖罪(債)的那位。他的犧牲,換回我們的生命和自由,使我們歸回上帝原本與我們應有的和好關係。

眷顧和管教

子民是屬於上帝的,所以上帝會供應、眷顧,並同時管教,好讓他們真正成為祂的聖潔兒女。

主耶書亞把自己賜給我們,活出上帝喜悅的兒女應有的生命榜樣,並吩咐我們跟從和效法他。

許願

子民不論財富多少都可以到祭司那裏許願,經歷上帝!

來 4:16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憫,蒙恩惠,作及時的幫助。

獻上頭生

子民必須把頭生的獻上,表明一切的供應都來自上帝!

主耶書亞作為長子,是初熟的果子,代表我們獻給上帝,讓我們跟他一同被上帝悅納。(羅8:29、來1:6)

 

總結:與上帝聖潔匹配的生命

《利未記》講述了會幕如何運作,並透過各種獻祭、潔淨、贖罪、節期等條例,讓以色列民明白既然上帝住在他們中間,他們就要學習怎樣與上帝相處、怎樣與身邊的人相處、怎樣活出與世人不同的生命,就是一種與上帝聖潔的特質匹配的生命。故此,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利未記》的中心思想的話,筆者會選「與上帝聖潔匹配的生命」!另外,這書闡明上帝對贖罪、聖潔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要求和準則,讓我們明白耶書亞怎樣用他的生命成就和滿足了這一切的要求,好使我們作為信徒,在經歷救恩之後(就如以色列民曾經歷出埃及的救恩),就要學習怎樣去親近上帝和活出一個祂期望的聖潔生活。盼望透過《利未記》的綜覽,能夠讓我們更深體會在許多繁瑣的條例背後,上帝那份著緊祂子民生命的心腸和心意,並明白保羅對信徒的教導,就是我們既然經歷過上帝的恩,就要好好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因為這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我們擺上自己去事奉主和為主而活是理所當然的!(羅12:1)就讓耶書亞在地上的生命成為我們的榜樣,讓我們學習每天都更努力去親近和順服上帝,立志要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願主耶書亞的恩典和聖靈不斷幫助我們,能活出一個與上帝聖潔匹配的生命!阿們。


[1] Adele Berlin and Marc Zvi Brettler, eds., The Jewish Study Bible: Second Edition,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193.

[2] 詳解請參《希伯來聖經》綜覽:《創世記》的文章摘要

[3] 兩個詞在原文的字根都包含 קרב,也就是親近、接近的意思,見BDB。

[4] 1:4記載「他要按手在燔祭牲的頭上,為自己贖罪(לְכַפֵּ֥ר;意思是遮蓋,可引伸作代替、頂替的意思)」。

[5] 參考此書對聖俗和潔與不潔的表達:Matthew Thiessen, Jesus and the Forces of Death: The Gospels’ Portrayal of Ritual Impurity within First-Century Judaism (Baker Academic 2020), 10.

[6] 祭司自己的香爐或聖所裏的香壇雖然都是用火點燃,但點香的光源並不足以用作照明。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出埃及記》:蒙上帝拯救後,為祂建立居所

「安息日研經坊」(2021-1-16)《希伯來聖經》綜覽:《出埃及記》(筆者:Ada Lui)

試列舉《新約聖經》裏有哪些經文說明主耶書亞成就了《出埃及記》所記載的會幕功能及大祭司職份的相關經文?(參考經文主要來自《約翰福音》和《希伯來書》)

 

簡介《出埃及記

  1. 書名:《出埃及記》這中文書名譯自《七十士譯本》內這卷書的希臘文書名ἔξοδος ΑἰγύπτουExodos Aigyptou;簡稱Exodos),意思是「埃及的離開」(departure of Egypt),但在《希伯來聖經》裏,它的書名是שְׁמוֹת֙ Shemot,意思是「名字」【複數】,是以第一章第一節的第二個字所命名的:「出 1:1 以色列的眾兒子各帶著家眷,和雅各一同來到埃及,他們的名字שְׁמוֹת֙ )如下。」這卷書開首記載了雅各眾兒子的名字,而下埃及的雅各子孫共有七十人。
  2. 作者和成書日期:《出埃及記》是《摩西五經》的第二部分,傳統上認為這書的作者是摩西。成書日期大概是在主前十五世紀或是十二世紀時期[1]
  3. 大綱:《出埃及記》共有四十章,可分為三部分[2]

一) 希伯來人受奴役(1:1-12:29)

    1. 被法老壓制(1:1-22)
    2. 上帝選召摩西去拯救祂的子民(2:1-4:31)
    3. 上帝向埃及施行十災(5:1-12:29)

二) 希伯來人起行往西奈曠野(12:30-18:27)

    1.  法老降服(12:30-42)
    2. 逾越節的條例(12:43-13:22)
    3. 過紅海(14:1-15:19)
    4. 上帝供應食物和水(15:20-16:36)
    5. 百姓埋怨,摩西向上帝求問(17:1-18:27)

三) 希伯來人於西奈山(19:1-40:38)

    1. 上帝賜下妥拉(19:1-23:33)
    2. 立約(24:1-11)
    3. 建造會幕的指示(24:12-31:18)
    4. 金牛犢事件(32:1-33:23)
    5. 上帝重新立約(34:1-35)
    6. 建造會幕(35:1-40:38)

 

出埃及記》的主題及中心思想

《出埃及記》有兩大主題,分別是上帝施行拯救以及與子民立約。

這卷書一開始就交代雅各家下埃及時有七十人(1:5),之後他們在埃及「生養眾多,並且繁茂,極其強盛,滿了那地」(1:7),從他們出埃及時的記載可見,他們的人口單是步行的男人就約有六十萬(12:37),這叫人想起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就要讓他「生養眾多」(創28:3),而這個人口的增長也代表他們已住在埃及四百年,因上帝曾對亞伯拉罕說,他的「後裔必寄居在別人的地,服事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虐待他們四百年。但我要懲罰他們所服事的那國。」(創15:13-14)第一章就是講述法老怎樣虐待以色列人,由於以色列人數目眾多,法老覺得國家受威脅,於是要以色列人做苦工,及後更吩咐收生婆及百姓把希伯來婦女所生的男孩扔進河裏淹死,雖然如此,但以色列人仍然越發多起來。

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摩西出生了,他的父母都是利未人,她母親在他生下來後的第三個月,把他放在蒲草箱(תֵּבָה tevah[3],然後放在河裏,法老的女兒把他救起並為他起名為摩西,意思是「從水裏拉出來」(2:10)。在法老宮中長大的摩西,有一次看見一個埃及人打一個希伯來人,就把那埃及人打死,這事後來被法老知道,就想要殺摩西。摩西於是逃到米甸,在那裏娶妻生子並為岳父牧羊。而與此同時,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苦的哀聲達於上帝,上帝記念(זָכַר zakhar)祂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有一日當摩西牧羊到何烈山(即西奈山)時,上帝給他看見一個異象──一棵燒不著的荊棘(或許是以這卑微的植物去比喻以色列人,不論法老怎樣惡待他們,都不能把他們滅絕)。上帝對摩西說,祂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祂都看見、聽見和知道,現在祂要下來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到應許地,祂要打發摩西去見法老,要他將以色列民從埃及領出來。

摩西對上帝的呼召百般推辭,與上帝進行了一連串的對話,其中一個托詞就是他不知道上帝的名字,又怎樣對以色列人說是誰打發他呢?上帝對他說:「我是自有永有的」[4](3:14),又說「耶和華[5]是我的名」(3:15)。最後摩西按著上帝的指示,與哥哥亞倫一起去見法老,對法老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這樣說:『容我的百姓去,在曠野向我守節。』」但法老說:「耶和華是誰,使我聽他的話,容以色列人去呢?我不認識耶和華,也不容以色列人去!」(5:1-2)於是上帝藉摩西向埃及施行十災,每一個災其實都是在擊打埃及的偶像,上帝像是透過這十災對法老所言的「耶和華是誰」作回應,彰顯出祂就是那位在眾神之上的上帝,祂掌管萬有,其他偶像無法跟祂比擬。有意思的是,第一災尼羅河水變血和第十災殺長子,正是上帝懲罰法老曾命令人把以色列男嬰扔進河裏,想要淹死他們的惡念。

上帝所施行的頭九個災,以色列民都只是旁觀的角色,但當上帝要施行殺長子之災前,上帝卻吩咐子民做一連串的事,包括:要以出埃及的那個月為正月,在第十日預備一隻無殘疾、一歲公羊羔,在第十四日的黃昏把牠宰了,羊的血要塗在門楣上,羊要用火烤,羊肉與苦菜和無酵餅同吃,吃的時候要「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中拿杖,趕緊地吃」(12:11),並由那天開始吃無酵餅七天。十四日當夜上帝的滅命天使巡行埃及地,凡房屋上有羊血作記號的,上帝就越過( פֶּסַח peh´-sakh)那家人,這就是逾越節的由來,成為以色列人世世代代要守的節期。

殺長子之災使法老不得不讓以色列民離開,但後來他又反悔,派士兵車馬去追以色列人,追近紅海時,上帝吩咐摩西向海伸仗,以色列人就下到海中行乾地,水在他們左右成了牆壁。以色列人看見追兵都被淹死在海裏,就敬畏耶和華,也信服摩西,這時他們已徹底地脫離了法老的權勢,摩西因著上帝施展大能去拯救子民而唱頌歌,說:「耶和華必作王,直到永永遠遠!」(15:18)於是,一個以上帝為王的國就這樣開展了。

但上帝的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因為以色列民雖然已離開埃及,不再是奴隸,有了一個新的身分,但畢竟他們在埃及已生活了四百年,心思意念還未被更新,也未懂得怎樣事奉上帝。在接著的幾章(15-17章)是記載以色列民在曠野的經歷,這都是上帝給他們的考驗,好讓他們認識祂並懂得聽從祂。包括:在書珥的曠野,他們在瑪拉找不到水喝,因為水是苦的,上帝讓摩西把樹丟在水裏,水就變甜了;在汛的曠野,他們沒有食物吃,上帝讓食物(嗎哪)從天降下,要他們按量拾取;在利非訂時,他們沒水喝,上帝讓摩西擊打磐石,水從磐石流出來。及後有亞瑪力人來攻擊他們,約書亞在山下爭戰,摩西在山上禱告,亞倫和戶珥扶著他的手,最後就把亞瑪力人擊敗。藉著他們遇上的這些困難,上帝要鍛鍊他們的信心,為的是要他們專心倚靠祂,那麼他們就能從上帝那裏得到生活所需(水和食物),也能抵擋仇敵的攻擊。

當他們來到西奈曠野,上帝藉摩西告訴以色列民:「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19:4-6)上帝吩咐他們要自潔三天,三天後(約是出埃及的第五十天,也就是第一個五旬節),山上有雷轟、閃電、密雲和角聲,上帝降臨在西奈山,要與他們立約。祂吩咐摩西上山,要賜下祂的妥拉。傳統上我們稱為「十誡」的這個詞在原文是עֲשֶׂ֖רֶת הַדְּבָרִ֥ים (assert hadevarim ; the ten words or the ten things),更準確的翻譯是「十句話」或「十件事」。事實上,它的內容不只是誡命,第一句「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20:2)的用意就是奠定立約雙方的關係,讓子民知道他們與上帝是被拯救者與拯救者的關係,所以上帝有權要求他們遵守接著的九件事。可以說,這「十件事」其實是一份約章。

第21-23 章是上帝吩咐的各類條例,既有關乎個人的,也有關乎群體的,也有一些是宗教條例,全都反映出上帝的價值觀,當人去執行這些條例時,就能學習怎樣作一個屬上帝的聖潔國民。摩西領受了這些吩咐後下山向百姓陳述,眾百姓齊聲說:「耶和華所吩咐的一切,我們都必遵行。」(24:3、7)然後摩西築了一座壇,立了十二根石柱,獻燔祭並宰牛獻平安祭,他將血的一半盛在盆中,另一半灑在壇上,把約書念給百姓聽,百姓再次說他們都必遵行,摩西就把血灑在百姓身上作為立約的憑據。那天他們瞻仰上帝,又吃又喝。這是一個人與上帝平安和諧的景象。

立約之後,上帝要摩西上山,把那由祂寫上律法和誡命的石版賜給摩西,使他教導子民。摩西在山上共四十晝夜,這期間上帝給摩西建造會幕的指示,祂要子民為祂造聖所,為的是「使我住在他們中間。」(25:8)而這會幕( מִשְׁכָּן mishkan;意思是「居所」)和其中一切器具,都要照著在山上所指示摩西的樣式去做,換言之,摩西當時在山上的確看見一個會幕,以致他能吩咐子民照樣去做。這會幕分為三部分:院子、聖所和至聖所。院子四周是帷幔,內裏有祭壇、洗濯盆和聖所;聖所內有陳設餅桌子、燈台、香壇和至聖所;聖所和至聖所之間有一幅幔子隔開,至聖所內有約櫃,櫃上有一個蓋(施恩座)。整個會幕的設計像是要把上帝隱藏起來,使祂既在子民中間,卻又與子民保持一段距離,藉這會幕子民得以親近上帝,又不至於因生命不潔而被擊殺。

上帝又給了摩西關於做祭司袍的指示,所用的物料很多都與造會幕所用的相同,兩者不同的是,會幕把上帝隱藏起來,但祭司袍使穿上的人有華美,這卻是外顯的。此外,會幕與祭司袍的共通點是,兩者都是流動的,會幕的設計是可以拆卸和組裝的,讓上帝可以隨己意在子民中間活動,而大祭司也能按上帝的心意,在子民與上帝之間作中保。

當上帝在山上給摩西指示時,山下的百姓卻是等摩西等得不耐煩,他們叫亞倫為他們造一個神明。亞倫就用他們交出來的金環鑄了一頭牛犢,百姓把那牛犢視為是領他們出埃及地的神,在牛犢面前築壇、守節、獻燔祭和平安祭,吃喝玩樂。諷刺的是,這一連串的動作跟他們與上帝立約時的儀式相同。上帝知道這事就發烈怒,祂本要滅絕他們,使摩西取而代之,成為大國。但摩西為子民求情,求上帝記念祂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約,上帝才改變心意,不降災給百姓。

當摩西下山看見他們的情況,憤怒得把手中的兩塊版摔碎,把所鑄的牛犢用火焚燒,磨成粉碎撒在水面上,叫以色列人喝,又吩咐那願意站在他那邊的利未人,去把當中的三千人殺了。之後,摩西又回到耶和華那裏為百姓求情,摩西甚至願意自己的名從上帝的冊上被除,以換取上帝赦免他們的罪,因著他的求情,上帝本來說只派使者帶領他們,後來改變心意,願意親自帶領他們上去。可見這時的摩西已跟之前那蒙上帝呼召而多番推搪的摩西不同,現在的摩西深深明白上帝的心腸,也因此而成為百姓與上帝之間的一個忠信的中保和代求者。

於是上帝與子民再立約,祂吩咐摩西鑿出兩塊石版和先前的一樣,再次上山,同樣也是四十晝夜,上帝把那十句話寫在版上。在接著幾章(35-40章)是摩西把建造會幕和祭司袍的指示告知以色列民,並委派上帝指定的兩位心裏有上帝的靈、聰明和智慧的人──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做製作會幕的帶領者。經文多次說其餘獻禮物或參與協助製作會幕的人,都要是心受感動和靈被驅策的去做上帝藉摩西所吩咐的一切工。最後會幕建成,在第二年的正月帳幕被立起,那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這可以說是《出埃及記》的高峰,說明當人完全遵照上帝的吩咐行事,並且甘心樂意的獻上自己的所有,上帝就會住在子民中間。以色列民在曠野的日子裏,上帝藉著會幕在他們中間作帶領:白天,上帝的雲彩在帳幕上,黑夜,就有火在雲彩中。而當雲彩從帳幕升上去,以色列人就起程前行;雲彩若不升上去,他們就不起程。就是這樣,曠野的日子讓他們學習過一個以上帝為中心的生活。

綜合以上而言,《出埃及記》的中心思想是上帝拯救,為要使百姓成為祂的國民,建立一個祂與人同在的居所。這需要摩西的領導和子民的順服,就如主耶書亞在我們身上施行的拯救和帶領,而我們也要不斷地順服他。

 

《出埃及記》與主耶書亞(耶穌)及《新約聖經》的關聯

主耶書亞是新的摩西(主的拯救是新的出埃及)

《出埃及記》的主要領袖是摩西,他代表上帝施行十災、帶領子民離開埃及、頒佈十誡並與子民立約,讓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成為上帝國度的子民,然後建立會幕,讓上帝可以住在他們中間。《新約聖經》中的耶書亞也同樣像摩西那樣(學者常稱「新摩西」)帶領十二門徒,在地上施行許多神蹟奇事,傳揚和建立上帝的國。他教導門徒的「登山寶訓」就如昔日摩西在西奈山所頒佈的十誡那樣。另外,摩西在西奈山上四十天之久以及他在曠野四十年等等的事蹟,也可以在耶書亞身上看見,耶書亞就是新的摩西,為信他的人帶來一個新的出埃及,為要脫離罪惡權勢,正如昔日以色列民要脫離法老的權勢一樣。

 

主耶書亞是上帝所預備的逾越節羔羊

《出埃及記》的一個重要主題是上帝拯救子民離開埃及,而當中描述得特別詳細的,就是逾越節的羔羊,上帝吩咐子民要把羔羊的血塗在門框作記號,那麼他們就能避過上帝的擊殺。換言之,子民是被羔羊的血所覆蓋,生命是被羔羊的血所贖回來的。

在《新約聖經》裏有多處經文記載主耶書亞就是那隻真正的逾越節羔羊,他是為了贖我們的罪而被殺的(參約1:29、林前 5:7、彼前1:19、啟5:6)。我們從《出埃及記》有關逾越節的記載以及在四福書裏有關耶書亞受難的記載,可以找出兩者的平行,現以下表列出:

 逾越節羔羊耶書亞的受難
1本月初十日,各人要按著父家取羊羔,一家一隻。(出 12:3)耶書亞騎驢進入耶路撒冷,進入聖殿。(太 21:1-12;可 11:1-15;路 19:28-45;約 12:12-19)
2要無殘疾、一歲的公羊羔,你們或從綿羊裏取,或從山羊裏取,都可以。(出 12:5)受祭司長、長老、文士、彼拉多等人審問,找不出他有任何罪。(太 21:23,27:1-2、11-14、17-26;路 23:22)
3要留到本月十四日,在黃昏的時候,以色列全會眾把羊羔宰了。(出 12:6)耶書亞在十架上死時約是下午3時(逾越節前夕、黃昏前時段)(可 15:33-34)
4各家要取點血,塗在吃羊羔的房屋左右的門框上和門楣上。(出 12:7)耶書亞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可 14:24)
5當夜要吃羊羔的肉;用火烤了,與無酵餅和苦菜同吃。(出 12:8)在逾越節晚餐時,耶書亞祝謝後,擘開餅,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可 14:22)
6不可剩下一點留到早晨;若留到早晨,要用火燒了。(出 12:10)耶書亞在逾越節前夕死,並隨即被安葬入墳墓。(可 15:43-46;詩 16:10)
7應當在一個房子裏吃;不可把一點肉從房子裏帶到外頭去。羊羔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出 12:46)「只是來到耶書亞那裏,見他已經死了,就不打斷他的腿。」(約 19:33;詩 34:20)

 

主耶書亞成就了會幕的功能及大祭司的職份

《出埃及記》的另一個主題,就是上帝要與人立約並要住在子民中間,而要達致這個目的,是透過會幕以及在裏面供職的祭司,當中大祭司就是那關鍵人物,只有他能代表百姓去到上帝的同在,也就是至聖所,約櫃的所在(參利16章)。在《新約聖經》裏,也有一些經文說明了主耶書亞成就了會幕的功能及大祭司的職份(參考的經文主要來自《約翰福音》和《希伯來書》),現把重點及相關經文列出:

《出埃及記》的主題《新約聖經》的經文主耶書亞所成就的
地上的會幕是天上會幕的影兒來 8:2 在聖所,就是真帳幕裏,作執事;這帳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
來 8:5 他們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狀和影像,正如摩西將要造帳幕的時候,蒙上帝警戒他,說:「你要謹慎,作各樣的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
主耶書亞在天上那真會幕裏供職,這帳幕不是由人支搭的,而是由主所支搭的。事實上,地上由人所建的會幕只是影兒,為要反映那在天上真正的會幕。
上帝與人的同在來 10:19 所以,弟兄們,既然我們靠著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
來 10:20 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
約 1: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
主耶書亞為我們開通了進入至聖所的路,他把隔開聖所與至聖所之間的幔子除去,藉著他,人可以直接去到上帝那裏,正如主自己宣告的:「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 14:6)他成就了會幕的目的,就是上帝要住在子民的中間。
大祭司冠冕所代表的榮耀來 2:9 惟獨見那成為暫時比天使微小的耶穌,因為受了死的痛苦,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好使他因著上帝的恩,為人人經歷了死亡。
來 2:17 所以,他凡事應當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贖罪祭。
主耶書亞為要作我們的大祭司,先成為一個與我們同有血肉之軀的人,為我們承受死亡的痛苦,之後得著尊貴榮耀為冠冕(參大祭司的冠冕;出28:36-38),他的事奉蒙上帝所悅納,成為我們慈悲忠信的大祭司。
摩西是子民的中保來 8:6 如今耶穌已經得了更優越的事奉,正如他作更美之約的中保;這約原是憑更美之應許立的。
來 9:12 他不用山羊和牛犢的血,而是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至聖所就獲得了永遠的贖罪。
主耶書亞以自己的血與我們立新約,成為更美之約的中保。
西奈之約來 8:6 如今耶穌已經得了更優越的事奉,正如他作更美之約的中保;這約原是憑更美之應許立的
約14:2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另參加4:22-26)
藉這更美之約,主耶書亞要賜我們更美的應許,這應許不是給我們地上的迦南地為業,而是賜給我們在天父那裏有永恆的居處。

此外,會幕的器具其實都是在反映耶書亞的生命特質。現列舉一些主要物件作例子並簡述:

會幕的物件主耶書亞所成就的
約櫃的施恩座(櫃子的櫃蓋; כַפֹּ֖רֶת)原文字根的意思是「遮蓋」。約櫃本是上帝與人相遇的地方,而主耶書亞就是我們通往天父唯一的道路(約14:6)。約櫃上的櫃蓋像是上帝的寶座,當人想到聖潔的上帝面前,他必需先解決自己的罪,而大祭司的職份就是要代表子民,一年一次把祭牲的血彈在櫃蓋上,為子民贖罪(參利16:14-15)。而耶書亞就是我們的大祭司,他是用自己的血為我們贖罪,使我們能進到父的同在裏。
約櫃內的法版(עֵדֻ֔ת),原文意思是「見證」。如上文所述,法版上所寫的「十件事」,是上帝與子民的約章,在這份立約的關係下,人要遵守上帝的吩咐。而當人活出上帝的話語,生命就會反映出上帝的屬性,成為祂在地上的見證人。主耶書亞成就了新約,他所領受的是從上而來的,並在地上為所領受的作見證,他是上帝的見證人,為真理作見證。(參約3:31-34、18:37)
約櫃內的嗎哪上帝吩咐摩西把一俄梅珥的嗎哪裝在罐子裏,作為上帝在曠野時賜給他們食物的見證,這罐後來放在約櫃裏。主耶書亞說他就是那從天上降下的真嗎哪,他是人生命的糧,使吃了的人永遠活著。(參約6:48-51)
香壇香在《聖經》裏往往寓意祈禱(詩141:2、路1:10、啟5:8、8:3-4),而主耶書亞復活後,他在上帝的右邊替信徒祈求。(羅8:34)
陳設餅桌子(供桌)在聖經裏,吃餅往往比喻「相交」以及「雙方有立約關係」(參創31:51-54;出24:11)。耶書亞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的糧」(參約 6:48),他也以自己的血與我們立了新約,藉著他,我們得以與上帝相交,也得以與上帝有一份立約的關係。
金燈臺聖所全被罩棚的幔子覆蓋,不透光,裏面的金燈臺成為惟一的光源,這金燈臺照亮聖所,要長期燃點,使祭司能在裏面供職。主耶書亞就是那真光,能照亮我們的生命,使我們能在光中事奉上帝。(參約1:1-4,8:12)
洗濯盆祭司進入會幕供職之前,要先用銅盆裏的水洗手和腳,以示他們是分別出來的,蒙上帝所使用。主耶書亞以他的道洗淨我們,使我們的心思意念被更新,不再體貼人的意思,而是體貼天父的意思,隨從上帝的心意去事奉。(參約13:5、15:3、17:17;弗5:26-27)
祭壇祭壇的功能是把祭物獻給上帝,也讓祭司可以吃,但我們有一祭壇,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帳幕中供職的人不可同吃的(來13:10)。主耶書亞在城外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聖,也就在城門外受苦。

 

結語: 蒙上帝拯救後,為祂建立居所

《出埃及記》向我們展示的,是上帝要與人同在的心意,這份心意與祂在創世時把人放在伊甸園裏的目的相同。但因著先祖犯罪,人被逐出伊甸園,人從此與上帝隔開了。我們從《出埃及記》看見上帝怎樣延續祂的這心意。祂以大能把以色列人從為奴的埃及地拯救出來,給了他們一個新的身分和使命,就是要作上帝國度裏的祭司,是從全地分別出來,專屬於上帝的國民。然而,有了這個身分之後,子民就要甘心樂意建立一個上帝同在的居所(25:8),按照祂的吩咐,把天上的會幕建立在地上,而不是建立一個滿足自我的金牛犢敬拜。求主幫助我們學習這個順服的功課,活出上帝喜悅的生命,維持一份與上帝立約的關係。

我們既然因信主耶書亞,得以活在這份與上帝立約的關係裏,就不要忘記主救贖的恩典,要致力經營與上帝的關係,也就是按照祂的心意去建造「會幕」並在裏面供職,這包括學習敬畏上帝,遵照祂的話語而行,放下自己那些不蒙祂喜悅的心思意念,過一個以上帝為中心的生活,當人常存這份順服的心志,上帝就喜悅住在我們當中,作我們的帶領。阿們!


[1] 詳解可參上一篇《希伯來聖經》綜覽:《創世記》的文章摘要。

[2]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70。

[3] 這字與上帝吩咐挪亞做的那艘「方舟」在原文是同一個字。參創6:14。

[4] 原文是 אֶֽהְיֶ֖ה אֲשֶׁ֣ר אֶֽהְיֶ֖ה (ehyeh asher ehyeh ; I shall be which I shall be),意思是「我就是我」(或稱「我是」),可解作「我是以前的我,我是現在的我,我是將來的我。」

[5] 耶和華(יְהוָֹה Yhwh)在原文是四個希伯來字母,猶太人為表對上帝的尊敬,不會直接讀出祂的名字,所以真正讀音已失傳,而當經文出現這個字時,他們會讀 Adonai (「上主」)或Hashem(「那名字」)。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希伯來聖經》綜覽《創世記》:上帝的三個重要屬性

「安息日研經坊」(2021-1-9)《希伯來聖經》綜覽:《創世記》(筆者:Herbert Chan)

今次我們會簡介《創世記》,而討論問題是:試列舉《創世記》與主耶書亞(耶穌)和《新約聖經》的關聯。

 

簡介《摩西五經》/《妥拉》(Torah

按照猶太人的傳統,《希伯來聖經》(Tanak)分為三大部分:《妥拉》、《先知書》和《著作》(或稱《聖卷》)。當中《妥拉》在這裏的意思是指《摩西五經》或稱《摩西的律法》[1],也就是今天我們《舊約聖經》中的《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這五卷書。不過,留意《摩西五經》原屬一卷,並分為多個分段用作研讀之用[2],只是後來被分為五卷。這每卷書也有它們各自的主題,而今次我們會分享第一卷:《創世記》。

 

簡介《創世記》

1. 書名:

《希伯來聖經》中每卷書的書名大部分是用該書起首的一個重要的詞語來命名的。而《創世記》的希伯來書名是 בְּרֵאשִׁית Bereshit,也就是中文翻譯「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創1:1)中「起初」這個詞。然而我們往往假設了 בְּרֵאשִׁית Bereshit是指時間的起點(英文是In the beginning,…),但其實按希伯來原文的文法(名詞construct), 起初是指創造工程的首階段,而並不是清楚地記錄時間的起點。所以1:1可看為是一句開場白「當起初上帝創造天地」(英文是In the beginning of…)!也就是說,以下的經文是在說明上帝怎樣開始祂的創造。這明白符合古代猶太人的創世觀,就是世界並非從無到有(留意水和地本已存在,見1:2),而是關乎上帝怎樣轉化當時的狀態[3],所以我們應把重點放在上帝如何創造、祂的性情和屬性等,而並非以被造物為焦點。另外,《創世記》的中文書名強調上帝對世界的創造,然而創世的記載只佔整個書卷的頭兩章,更多篇幅是關乎上帝要與人建立關係;至於英文書名Genesis則譯自拉丁文,源自希臘文γένεσις  genesis,這個字在《舊約聖經》希臘文七十士譯本(LXX)所對應的希伯來文就是 תּוֹלֵדוֹתtoledot(見於2:4、5:1、10:1等),意思是:根源、來歷、後代、世代。這個希伯來文在《創世記》多次出現,是當中一個重要的詞語,甚至可用作大綱(見下文);可以說,תּוֹלֵדוֹת toledot這個字提綱挈領地指出《創世記》解釋了一切人、事、物的根源、來歷、後代和世代。

2. 作者和成書日期:

《創世記》作為《摩西五經》的一部分,傳統上這書的作者就是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的摩西。然而有學者批判《摩西五經》的成書日期應該是在被擄回歸後,所以作者並不是摩西。但由於「律法書是源自摩西」這個觀念本身也得到《舊約聖經》或《新約聖經》的經文支持(尤其來自主耶書亞的話;另外拉比猶太教也持相同立場)[4],所以即使《五經》未必完全是出自摩西的手筆(例如:申34章有關摩西的死),但其內容是來自摩西的這個傳統假設,本身也包含在《聖經》的啟示當中,因此把《摩西五經》看為是摩西所寫是符合聖經立場的。至於《創世記》的內容早於摩西出生以先,學者則認為那是透過先祖的口傳和泥板的記載(特別是洪水事件之前的事蹟)流傳至摩西,最終他把整個《摩西五經》的內容寫下給上帝的子民(另參出24:3-7頒佈律法和子民立約的記載)。而由於大部分學者認為摩西大概是主前15世紀或是12世紀時期的人物(主要根據出埃及的日子估計),所以這些年期也理所當然地成了《摩西五經》的成書日期。

3. 大綱:

《創世記》共有50章,一般分為1-11章和12-50章兩部分,以上帝呼召亞伯拉罕到迦南地作分界線。第一部分主要記載從創造到洪水過後再創造的事蹟,而第二部分主要關乎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三位先祖的故事以及其後代的經歷。當中我們看見上帝對人的應許一步步地實現,而上帝要建立的大國雛形也隨著整個雅各家下埃及而開始出現。最後經文以雅各祝福十二支派的先祖,與約瑟死在埃及地作結,這成了緊接著的《出埃及記》的背景。另外,《創世記》裏明確地有11次出現אֵ֣לֶּה תוֹלְד֧וֹת Eleh Toledot這個片語(英文意思是 “these are the generations of …”)[5],以致《創世記》可被分為12個段落,我們也可以此來入手分段,理解每個「世代」的故事。而猶太人傳統以來會把《妥拉》分段(稱為Parasha 或複數Parashot)用作研讀,有關這方面更多的資料可參考本機構相關的網頁[6]

 

《創世記》 的主題及中心思想

《創世記》第一部分(1-11章)主要講述上帝的創造、與人的關係、人的犯罪、上帝後悔造人以致要用洪水審判滅世、方舟的拯救、挪亞的七十個後裔(列國的觀念)和巴別塔所代表的人的驕傲自我,以及他拉的後裔亞伯拉罕這個人物的出現;而第二部分(12-50章)則主要講述上帝怎樣透過呼召亞伯拉罕前往迦南地,讓他活出一個與世人不一樣的信心生命,就是在面對現實的各樣艱難中仍然深信上帝的應許(包括地和子孫)都必定會實現。上帝應許亞伯拉罕將要成為大國,而他的每一個後裔都要學習這份信心的功課,同樣活出信靠上帝和跟從祂心意的生命。當中筆者認為這50章的經文中有一些中心思想和觀念是尤其重要的:

1. 對比古近東神話傳說中對創造世界的說法(例如:世界是要由多個神明創造出來、神明因為厭惡人類太嘈吵而想用洪水毀滅他們、對人沒有憐憫等),上帝才是那位真正大能的創造者!這些神話與《創世記》的對比可讓人明白上帝與其他所謂的神明之不同:上帝對人有愛和憐憫(例如祂勸該隱要克勝罪惡,在該隱殺人後仍用印記保護他的性命),祂會看顧人(例如夏甲的後代不是應許之子,但上帝也特意在曠野尋找和保守她),同時也是公義的上帝(例如用洪水的審判全地但同時用方舟拯救),祂的作為是為了人的好處而不是要欺壓人,強迫人降服。換句話說,上帝透過《創世記》的記載,首次介紹自己是一位怎樣的上帝,祂有甚麼屬性、性情和心意。

2. 上帝創造的目的是希望與人建立美好的親密關係。祂用人能夠明白的圖像「伊甸園」(原文意思是「喜悅的園子」)來表達這份美好的關係,當人犯罪被逐出伊甸園後,祂為人的罪惡提供的一條出路就是「應許的後裔」(3:15),讓人有得救和回到「伊甸園」的盼望。我們也可從《啟示錄》的經文一瞥「伊甸園」這個願景(見下表與《新約聖經》的平行)。

3. 由於上帝是真正的創造者和一切的來源,因此祂絕對有能力掌權、改變和成就。祂能預告將來、扭轉任何處境、施行審判和拯救、對付人的犯罪問題、審判邪惡,並再創造出一個美好的世界。上帝是全能的這個觀念極為重要,因為祂是絕對掌權的那位,所以能叫我們在面對任何困境,包括歷史中以色列民亡國被擄的絕境,以至今天我們面對地上不義的權勢和罪惡的網羅,都能確信祂可以徹底改變、扭轉和解決,可對祂的拯救常存盼望,並深信祂的心意最終必定能成就,我們有望回歸伊甸園,享受與祂永遠同住的美好境況。

4. 上帝決定創造秩序、定律、善惡,並且宣告了何謂祝福與咒詛,就是當人選擇聽從或違反上帝心意時所承受的不同結果。因此上帝會對世界施行審判和拯救,並且透過祂怎樣建立人的生命、家庭、國家民族和後代等,讓人明白上帝所定的價值觀、計劃和對人的期望。

5. 從先祖的故事反映上帝的揀選和立約的重要性,展現上帝信實的屬性!祂會堅定地達成祂的應許和對人的祝福,即使人受著各種限制或受惡人所影響(例如各先祖妻子的不育情況、約瑟的痛苦遭遇等),但祂的應許仍必不會落空。

6. 在人與上帝建立關係的過程中,人必須活出信心的生命。當中所指的信心,並非單單「相信上帝存在」,而是懂得「信靠祂的話」,包括祂的應許、吩咐和教導等。而當人按照上帝的話和心意而行,就能經歷到祂應許的實現、祂的看顧、拯救和祝福。

7. 明白何謂蒙福的人生:就是無論人處於甚麼境況,也選擇順服上帝的話並活出祂的心意,這能讓人有分參與在祂的計劃中,成為祂所喜悅和可以使用的人。

 

《創世記》與主耶書亞(耶穌)或《新約聖經》的關聯

《創世記》作為整本《聖經》的起首書卷,它包含了許多首次出現的觀念,例如:創造、夫妻關係、罪、立約、審判、拯救、應許、祝福等等。當中我們能夠找到一些《新約聖經》所引用、嘗試解釋,又或是平行對應、成就應許的經文。下表是一些較為重要的關聯:

主題

《創世記》

與主耶書亞或《新約聖經》的關聯

創造天地

創 1:1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啟 21:1 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和先前的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安息日

創 2:2 到第七日,上帝已經完成了造物之工,就在第七日安息了,歇了他所做一切的工。

可 2:27 他又對他們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

來 4:11 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了不順從而跌倒了。

人有上帝的樣式

創 1:27 上帝就照著他的形像創造人,照著上帝的形像創造他們;他創造了他們,有男有女。(另參5:1)

太 22:21 他們說:「是凱撒的。」 於是耶穌說:「這樣,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

路 6:36 你們要仁慈,像你們的父是仁慈的。」

亞當(起初的與末後的)

創 2:7 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之氣吹進他的鼻孔,這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

林前 15:45 經上也是這樣記著說:「首先的人亞當成了有生命的人」;末後的亞當成了賜生命的靈。

婚姻、夫妻關係

創 2:24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結合,二人成為一體。

啟 21:2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裏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

伊甸園、生命樹

創 2:8-9 耶和華上帝在東方的伊甸栽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裏。耶和華上帝使各樣的樹從土地裏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好作食物。園子當中有生命樹和知善惡的樹。

啟 22:2 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

應許的後裔

創 3:15 我要使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他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羅 16:20 那賜平安的上帝快要把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與你們同在!

亞伯作為無辜義人的例子

創 4:25 亞當又與妻子同房,她就生了一個兒子,給他起名叫塞特,說:「上帝給我立了另一個子嗣代替亞伯,因為該隱殺了他。」

太 23:35 如此,地上所有義人流的血都歸到你們身上,從義人亞伯的血起,直到你們在聖所和祭壇中間所殺的巴拉加的兒子撒迦利亞的血為止。

挪亞和他的日子、

上帝對世界的審判

創 7:1 耶和華對挪亞說:「你和你的全家都要進入方舟,因為在這世代中,我看你在我面前是個義人。

創 9:15 我就記念我與你們,以及各樣有血肉的生物所立的約:不再有洪水氾濫去毀滅一切有血肉的了。

太 24:37 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來臨也要怎樣。

彼後 3:6 藉著水,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而消滅了。彼後 3:7 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上帝的話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

麥基洗德(利未支派以外的祭司)

創 14:18 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他是至高上帝的祭司。

創 14:19 他為亞伯蘭祝福,說:「願至高的上帝、天地的主賜福給亞伯蘭!

來 7:11 那麼,如果百姓藉著利未人的祭司職任能達到完全──因為百姓是在這職分下領受律法的──為甚麼還需要按照麥基洗德的體系另外興起一位祭司,而不按照亞倫的體系呢?

亞伯拉罕對上帝話語(約和應許)的信心:因信稱義

創 15:6 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算他為義。

羅 4:2-3 倘若亞伯拉罕是因行為稱義,他就有可誇的,但是在上帝面前他一無可誇。經上說甚麼呢?「亞伯拉罕信了上帝,這就算他為義。」

加 3:6 正如亞伯拉罕「信了上帝,這就算他為義」 。

加 3:7 所以,你們知道:有信心的人才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加 3:29 既然你們屬於基督,你們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

亞伯拉罕的約

創 17:4 「看哪,這就是我與你立的約,你要成為多國的父。

創 17:7 我要與你,以及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成為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上帝。

加 3:17 我是這麼說,上帝預先所立的約不能被四百三十年以後的律法廢掉,使應許失效。

加 3:18 因為承受產業若是出於律法,就不再是出於應許;但上帝是憑著應許把產業賜給亞伯拉罕。

割禮
(亞伯拉罕之約的記號)

創 17:9 上帝又對亞伯拉罕說:「你和你的後裔一定要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約。

創 17:10 這就是我與你,以及你的後裔所立的約,是你們所當遵守的,你們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禮。

羅 2:28 因為外表是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外表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

羅 2:29 惟有內心作猶太人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裏的,在乎聖靈,不在乎儀文。這樣的人所受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而是從上帝來的。

獻以撒(1):

亞伯拉罕的信心

創 22:2 上帝說:「你要帶你的兒子,就是你所愛的獨子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指示你的一座山上,把他獻為燔祭。」

創 22:10 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

來 11:17 因著信,亞伯拉罕被考驗的時候把以撒獻上,這就是那領受了應許的人甘心把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

來 11:19 他認為上帝甚至能使人從死人中復活,意味著他得回了他的兒子。

獻以撒(2):

愛子的犧牲

創 22:16 說:「耶和華說:『你既行了這事,沒有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的獨子,我指著自己起誓:

創 22:17 我必多多賜福給你,我必使你的後裔大大增多,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的後裔必得仇敵的城門,

創 22:18 並且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

羅8:32 上帝既不顧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他,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

來 9:15 為此,基督作了新約的中保;因為他的死,贖了人在第一個約之時所犯的罪過,使蒙召的人能得著所應許永遠的產業。

來 9:28 同樣,基督既然一次獻上,擔當了許多人的罪,將來要第二次顯現,與罪無關,而是為了拯救熱切等候他的人。

(昔日亞伯拉罕願意犧牲愛子,最後被天使叫停了,但主耶穌在十架上的犧牲,天父卻沒有派天使叫停,為要成就祂對人的拯救,這份犧牲表達了祂對人最大的愛。)

以掃的問題

創 25:34 於是雅各把餅和豆湯給了以掃,以掃吃喝以後,起來走了。這樣,以掃輕看他長子的名分。

創 26:34 以掃四十歲的時候娶了赫人比利的女兒猶滴,和赫人以倫的女兒巴實抹為妻。

羅 9:13 正如經上所記:「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

來 12:16 免得有人淫亂,或不敬虔如以掃,他因一點點食物把自己長子的名分賣了。

上帝的使者上去下來

創 28:12 他做夢,看哪,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頂端直伸到天;看哪,上帝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

約 1:51 他又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上帝的使者在人子身上,上去下來。」

以色列國是上帝應許建立國度的樣板

創 12:2 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

創 32:28 那人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上帝與人較力,都得了勝。」

徒 1:6 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

約瑟被賣、受苦下監、被高升,最後被上帝使用去拯救全地

創 37:28 那時,有些米甸的商人從那裏經過,就把約瑟從坑裏拉上來。他們以二十塊銀子把約瑟賣給以實瑪利人,他們就把約瑟帶到埃及去了。

創 39:20 約瑟的主人把他抓起來,關在監獄裏,就是王的囚犯被關的地方。於是約瑟在那裏坐牢。創45:7 上帝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給你們在世上存留餘種,大施拯救,保全你們的性命。

太 26:2 「你們知道,過兩天是逾越節,人子將要被出賣,釘在十字架上。」

徒 7:9 「先祖嫉妒約瑟,把他賣到埃及去,上帝卻與他同在,

羅 4:25 耶穌被出賣,是為我們的過犯;他復活,是為使我們稱義。

猶大是獅子

創49:9 猶大是隻小獅子;我兒啊,你捕獲了獵物就上去。他蹲伏,他躺臥,如公獅,又如母獅,誰敢惹他呢?

啟5:5 長老中有一位對我說:「不要哭。看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他已得勝,能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個印。」

權杖必不離猶大

創 49:10 權杖必不離猶大,統治者的杖必不離他兩腳之間,直等細羅來到,萬民都要歸順他。

路 1:32 他將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上帝要把他祖先大衛的王位給他。

小驢拴在葡萄樹上

創 49:11 猶大把小驢拴在葡萄樹上,把驢駒拴在佳美的葡萄樹上。他在葡萄酒中洗衣服,在葡萄汁中洗長袍。

可 11:2 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一進去的時候會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把牠解開,牽來。

 

結語:上帝的三個重要屬性

《創世記》是整本《聖經》的起首書卷,它介紹了上帝的屬性、展示了祂的作為、祂對人的心意和期望,也奠定了許多聖經觀念和價值觀,成為往後《聖經》書卷的依據、根基和歷史背景等。當中上帝有三個屬性筆者認為尤其重要:就是祂的美善、祂的大能和祂的信實。對上帝子民來說,這三者缺一不可,因為如果上帝並不美善,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就變得毫無意義和盼望;而如果上帝的能力不足,那麼無論祂如何美善也未必能扭轉改變問題和困境;最後如果上帝並不信實,朝令夕改,那麼我們便會對祂日後是否仍像過去那樣對人存愛和美善毫無把握,不能活出有信心和盼望的生命。感謝上帝!祂透過《創世記》彰顯了自己是美善、大能和信實的那位,以致我們可以放心信靠祂和依靠祂的話而活,在任何困境中都能每天活出盼望的生命!上帝既掌管著萬有,同時著緊我們的生命,祂透過主耶書亞(耶穌)的犧牲帶領我們回歸「伊甸園」,與祂重建美好的關係。願主繼續透過祂的話帶領我們認識真理,又願我們各人都效法《創世記》裏的信心偉人(來11:1-22),去建立一份信靠祂和與祂同行的關係,經歷祂的美善、大能和信實!


[1] 這是對《妥拉》(Torah)的狹義明白;另外《妥拉》(Torah)一詞在原文有教導、指引的意思,其目標是為要引領人活出上主的心意,所以在廣義上,猶太人認為這是關乎所有猶太典籍的教導,包括《米示拿》(Mishnah)、《塔木德》(Talmud)等。參本機構聖經原文學習的文章: 〈希伯來文(4)torah-命中上帝的心意〉

[2] 參本機構的《妥拉》與《先知書選段》查經系列簡介

[3] 參本機構《妥拉》與《先知書選段》查經摘要(1):〈求上帝「創造」(轉化)我們的生命!〉

[4] 尼8:1、13:1、代下25:4、可12:26、路24:27、約5:46、7:19等。另參拉比文獻: 《米示拿》〈先賢集〉m.Avot 1:1 、〈贖罪日〉m.Yoma 3.8、4.2、6.2等。

[5] 11個אֵ֣לֶּה תוֹלְד֧וֹת  Eleh Toledot 分別出現在2:4、6:9、10:1、10:32、11:10、11:27、25:12、25:19、36:1、36:9、37:2。

[6]猶太人分段讀《妥拉》的傳統,分為三年制和一年制。三年制讀經的背景可參本機構的《妥拉》與《先知書選段》查經系列簡介;而有關一年制讀經的背景可參本機構的「五經中的耶書亞」查經系列簡介

其他「《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