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 最新消息

《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前書》: 以造就別人的屬靈生命為使命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前書》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帖撒羅尼迦的古代廣場(建於公元二世紀);©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簡介「保羅書信」

在綜覽《使徒行傳》之後,我們就進入保羅的書信系列。《新約聖經》共有27卷書,而學者們一般認為保羅寫了13封書信,因此明白保羅書信的內容對掌握新約神學觀念、保羅與教會的關係和早期基督教的發展都十分重要。這13封書信主要分為兩大類:1)寫給教會的(按時序[1]):帖撒羅尼迦前書和後書、加拉太書、哥林多前書和後書、羅馬書、以弗所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2)寫給個人的(按時序):腓利門書、提多書、提摩太前書和後書。除了按書信的對象分類,也可從學術上就這13封書信的作者是否保羅,和它們怎樣影響我們明白保羅神學觀分為三類(見下表[2])。

主要書信(作者為保羅)

作者確定為保羅但較次要

作者是否保羅仍有爭議

羅馬書

帖撒羅尼迦前書

以弗所書

哥林多前書

腓立比書

帖撒羅尼迦後書

哥林多後書

腓利門書#

歌羅西書

加拉太書

 

提摩太前書*

  

提摩太後書*

  

提多書*

*# 寫給個人(*一般稱為「教牧書信」)

保羅書信的特色:保羅書信的篇幅遠比當代的一般書信為長,其格式大多包含四個部分:1)問安;2)感恩稱讚;3)內容(教導、提醒、鼓勵);4)結尾。內容主要為處境性針對當時的教會和人的需要而寫成的,也就是說,保羅寫這些書信時並非在羅列一些教條或神學綱要,故此我們在研讀時必須理解每封書信的歷史背景,並與《使徒行傳》平行來讀(情況就如研讀《希伯來聖經》的先知書時需要同時參看《列王紀》、《歷代志》、《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等歷史書那樣)。另外,保羅寫這些書信是採用當代的希臘文(Koine Greek),以及自古希臘時期已常用的三種修辭技巧:1)他自己的個人氣質 ethos;2)情感pathos;3)理性邏輯 logos,以加強他說話及論證的說服力,讓聽眾更易於接受和回應他的信息。這些書信包含以下的主要神學觀[3]

1. 基督成就了《希伯來聖經》(舊約聖經)

2. 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成了初熟的果子)

3. 信徒的得救確據,是靠上帝的恩典,因信稱義

4. 基督既已得勝,信徒可與基督聯合、與上帝和好、死後復活、承受永生

5. 在基督裏合而為一(猶太人與外邦人;奴隸與自由的人;男與女)

6. 末世觀:已然(Already)及未然(Not Yet)

信徒要預備自己迎接主的再來,所以要順從聖靈而不是肉體、過聖潔的生活、有好的見證、努力傳揚主道

 

簡介《帖撒羅尼迦前書》

書名:帖撒羅尼迦前書,希臘文 ΠΡΟΣ ΘΕΣΣΑΛΟΝΙΚΕΙΣ A’,意思是「致帖撒羅尼迦的(教會/信徒)(一)」。

作者:使徒保羅

對象:帖撒羅尼迦教會,這是保羅在他的第二次宣教旅途中建立的。當中包含猶太人和外邦人的信徒。而作為當時早期的教會之一,一般相信是以家庭形式聚會的教會,同時信徒也會參與猶太會堂的聚會,學習聖經(參徒15:21)。

成書日期:公元50-51年。

歷史背景:按《使徒行傳》17章記載,保羅在他的第二次宣教旅途中因著異象而來到馬其頓和希臘一帶傳道(見徒16:9-10),他在帖撒羅尼迦的猶太會堂一連三個安息日甚至更長時間教導,證明主耶書亞(耶穌)就是猶太人的彌賽亞。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的首府,他在當地的傳道事工十分成功,讓不少人信主,然而當中不信主的猶太人因著保羅的顛覆性信息,而對他進行逼害。保羅因而帶著西拉和提摩太前往庇哩亞去傳道,但因為在帖撒羅尼迦未信主的猶太人繼續追趕他們,保羅唯有留下西拉和提摩太在庇哩亞,自己繼續逃往雅典。後來他們匯合,保羅差派提摩太去探望帖撒羅尼迦教會。而當保羅到了哥林多的時候,提摩太帶回有關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報告,於是保羅就寫了這書鼓勵和教導他們。(見3:1-2)

全書大綱結構

1. 保羅稱讚帖撒羅尼迦信徒的信心

A. 問安(1:1)

B. 為他們的成長禱告(1:2-10)

2. 保羅與他們的關係(2:1-20)

3. 保羅稱讚有關他們的好報告(3:1-13)

4. 要留意主的再來

A. 為主而活(4:1-8)

B. 彼此相愛(4:9-12)

C. 彼此安慰(4:13-18)

D. 常作準備(5:1-11)

E. 榮譽與順服(5:12-22)

5. 最後的禱告和道別(5:23-28)

 

《帖撒羅尼迦前書》綜覽

1. 保羅稱讚帖撒羅尼迦信徒的信心(1:1-10

第1章主要記載保羅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慰問、為他們感恩和禱告。當中保羅指出他們「因信心所做的工作,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堅忍」(1:3)而特別感謝父上帝。這「信、愛、望」的主題貫穿全書,成為他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主要教導。由於這是保羅所建立的教會,他特別用稱讚的話鼓勵他們,例如「上帝所愛的弟兄啊,我知道你們是蒙揀選的」(1:4)就用了這邏輯理性(logos)的手法去表達對他們屬靈生命的肯定,好讓他們也認定自己是蒙上帝所揀選,好努力成為主的見證人!

帖前1:5 因為我們的福音傳到你們那裏,不僅在言語,也在能力,也在聖靈和充足的確信。你們知道,我們在你們那裏,為你們的緣故是怎樣為人。

帖前1:6 你們成為效法我們,更效法主的人,因聖靈所激發的喜樂,在大患難中領受了真道,

帖前1:7 從此你們作了馬其頓和亞該亞所有信主的人的榜樣。

接著保羅指他自己的為人如何,帖撒羅尼迦的信徒應當十分清楚,這正是透過表揚自己的生命特質(ethos)為榜樣去堅固他們的信心,而他們正是效法保羅和效法主基督(1:6),以致在面對大患難仍能夠喜樂。這裏所指的大患難,大概是因著保羅傳道而來的攻擊,之前他在腓立比的時候就已經被拉去見官(徒16:19),而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也會因為認信彌賽亞而面對各種困難和逼迫(下文再述)。因著帖撒羅尼迦教會在艱難中仍堅持信仰,保羅就誇獎和肯定他們的努力,指他們持續的生命見證,已成了當地整個馬其頓和亞該亞省的信徒榜樣。可以說,早期教會是透過一些不怕困難、願意效法主和委身的生命所建立出來的,就是不單單只有保羅自己的委身成了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的榜樣(像父母成為子女建立榜樣一樣),同樣地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也學像保羅一樣委身、為主而活,成為其他地區更多信徒的榜樣。

 2. 保羅與他們的關係(2:1-20

帖前2:2 我們從前在腓立比蒙難受辱,這是你們知道的可是我們還是靠著上帝給我們的勇氣,在強烈反對中把上帝的福音傳給你們。

帖前2:3 我們的勸勉不是出於錯誤,也不是出於污穢,也不是用詭詐。

帖前2:4 但上帝既然認定我們經得起考驗,把福音託付我們,我們就照著傳講,不是要討人喜歡,而是要討那考驗我們的心的上帝喜歡。

……

帖前2:14 弟兄們,你們與猶太地區上帝的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的各教會,有同樣的遭遇,因為你們也受了同胞的迫害,像他們受了猶太人的迫害一樣。[4]

帖前2:15 這些猶太人不但殺了主耶穌和先知們,又把我們趕出去。他們令上帝不悅,且與眾人為敵,

2:2以及剛才的1:6都提及因為認信基督而要承受苦難,反映認真委身的信徒必然會遇到困難和考驗。從歷史處境來看,當時的信徒會因著堅持信仰而被不信主的猶太人逼害,這包括被人否定和攻擊、被趕出會堂(2:15;另參約9:22)、被下在監裏、被鞭打、被指反羅馬君王、被父母置於死地等等(參太10:17-22)。在早期教會的信徒中,這些因基督信仰而來的逼害十分常見。而2:4指出這些考驗是上帝認為當時的信徒可承受得起,甚至可說是出於上帝,好讓他們藉此去為祂作見證,好讓人能正確認識福音,煉淨其信主的動機(不是為了討人的歡喜,而是要討上帝的喜悅)。

帖前2:6 [6-7] 我們作為基督的使徒,雖然可以受人尊重,卻沒有向你們或向別人求榮耀,反而在你們當中心存溫柔,如同母親哺乳自己的孩子。

帖前2:8 既然我們這樣愛你們,不但樂意將上帝的福音給你們,連自己的性命也樂意給你們,因為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

………

帖前2:11 正如你們知道,我們待你們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

另外,留意保羅在2:6-11同時用了兩種修辭技巧來說話。他一方面在情感上(pathos)表明自己猶如父母般愛他們,甚至願意為他們犧牲自己的性命;另一方面,也提及自己個人品格的高尚(ethos),就是即使他可受從人而來的尊重,但他沒有追求人的榮耀。這些說法在在都加強保羅說話的說服力,讓帖撒羅尼迦的信徒更能接受他的提醒和勸教,讓他們在受壓迫時保持堅定的信心。

帖前2:17 弟兄們,我們被迫暫時與你們分離,身體離開,心卻沒有;我們極力想法子,渴望見你們的面。

帖前2:18 所以我們很想到你們那裏去。——保羅有一兩次要去,只是撒但阻擋了我們。

帖前2:19 當我們的主耶穌再來,我們站在他面前的時候,我們的盼望、喜樂和所誇的冠冕是甚麼呢?不正是你們嗎?

在修辭上,保羅在這裏再次用情感上(pathos)的手法,去表明他對他們是何等關切,表明自己十分渴望去探望他們,好讓他們知道保羅未能親自前往並非是不著緊他們。而2:19又表明他們是保羅在將來見主面時的盼望和他可誇的冠冕,則從邏輯理性(logos)上來看,更讓帖撒羅尼迦的信徒願意努力在信仰上做好自己,活出保羅對他們屬靈生命的期望!可以說,這期望跟今天我們對初信主的信徒大不相同,當時的信徒必須十分委身和敬虔,才能在面對艱難的生活、因信主而帶來的挑戰、宗教和政治的逼迫等苦難,在黑暗中為主發光。

3. 保羅稱讚有關他們的好報告(3:1-13

帖前3:1 既然我們不能再忍,就決定獨自留在雅典,

帖前3:2 於是差派我們在基督福音上作上帝同工的弟兄提摩太前去,在你們所信的道上堅固你們,勸勉你們,

帖前3:3 免得有人被這些患難動搖。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

……

帖前3:5 為此,既然我不能再忍,就差派人去,要知道你們的信心如何,恐怕那誘惑人的果真誘惑了你們,以致我們的勞苦歸於徒然。

帖前3:6 但是,提摩太剛從你們那裏回來,將你們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報給我們,又說你們常常記念我們,切切想見我們,如同我們想見你們一樣。

帖前3:7 所以,弟兄們,我們在一切困苦患難中,因著你們的信心得到鼓勵。

帖前3:8 如今你們若靠主站立得穩,我們就得生了。

保羅在這裏表示自己十分渴慕前往探望他們,是因為怕他們被其他人的信息所迷惑而離開信仰(3:5)。他接續指出在患難中信徒的信心是容易被動搖的,又解釋「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好讓帖撒羅尼迦的受眾知道這些困難本就在保羅的預計之內。也就是說,保羅說明他清楚知道自己願意在受苦中仍堅持傳道給他們,背後的推動力就是看見他們的信心可以增進。雖然保羅十分關心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但由於自己未能前往,所以唯有差派提摩太去探望他們。

帖前3:10 我們晝夜切切祈求要見你們的面,來補足你們信心的不足。

帖前3:11 願我們的父上帝自己和我們的主耶穌,為我們開路到你們那裏去。

帖前3:12 又願主使你們彼此相愛的心,和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充足,如同我們愛你們一樣,

帖前3:13 好堅固你們的心,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同他眾聖徒來臨的時候,在我們父上帝面前,成為聖潔,無可指責。阿們!

雖然之前保羅多次稱讚帖撒羅尼迦信徒的信心,但從3:10-13可見,保羅像是父母那樣,按著他們的情況發出鼓勵的言語,而實情是,他們其實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從保羅提到自己要「補足你們信心的不足」(3:10),又願他們「彼此相愛的心,和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3:11),成為「聖潔,無可指責」(3:12)等可見。事實上,帖撒羅尼迦教會是保羅過去可能只用了三個多星期的時間所建立的,而且信徒在信主後就立即要面對許多衝擊和逼迫(除上文提及的信仰壓迫,也包括在外邦敬拜多神的文化、有違基督信仰的社會價值觀等),因此保羅認為他們的信心仍要再提升也是無可厚非的。無論如何,我們看見保羅是如何著緊信徒的生命,他以自己的生命和行事為人作為榜樣,情理兼備地教導信徒,在離開了帖撒羅尼迦教會後仍然致力用書信去鼓勵和建立當中的信徒。

 4. 要留意主的再來(4:1-5:22)

保羅在1-3章多次讚賞、教導和鼓勵帖撒羅尼迦教會之後,他在4-5章特別提醒他們要怎樣活出美好的信徒生命,預備主的再來。其中保羅特別再次從信、愛、望這三方面去提醒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他們應當如何預備主的日子,這在4-5章裏剛好成了一個文學上的倒影結構:

A. 主對信徒的期望(4:1-2)【前言】

B. 為主而活(4:3-8)【信】

C. 彼此相愛(4:9-12)【愛】

D. 彼此安慰(4:13-18)【望】

D’. 常作準備(5:1-11)【望】

C’. 榮譽與順服(5:12-15)【愛】

B’. 建立屬靈的習慣(5:16-22)【信】

A’. 最後的禱告和道別(5:23-28)【結語】

 

信(4:3-85:16-22):

帖前4:3 上帝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為聖潔,遠避淫行;

帖前4:4 要你們各人知道怎樣用聖潔、尊貴控制自己的身體 ,

帖前4:5 不放縱私慾的邪情,像不認識上帝的外邦人。

保羅首先提醒帖撒羅尼迦教會要保持聖潔,遠避淫行。驟眼看來,我們或會以為這所教會的信徒在信主後就出現了嚴重的淫亂行為。然而我們要知道在當時的希羅世界中,原來外邦男人盛行在妻子以外另立情婦和妃妾去滿足自己的情慾需要,甚至會按需要透過女僕、男童僕來發洩個人的慾望[5]。因此帖撒羅尼迦教會其實與其他身處外邦希羅世界的教會一樣,都必然會因為信仰而要選擇脫離一些扭曲的性文化和與信仰不符的價值觀。除了性方面的開放和氾濫之外,希羅世界也充斥着拜祭偶像、神秘主義、敬拜羅馬皇帝甚或是封神等得罪上帝的文化,這些都是信徒除了要面對猶太教的逼迫之外,其他需要勇敢面對和突破的挑戰。可以說,當時的信徒並非單單在頭腦上接受了上帝的存在,而是更要在行為和習慣上都要作出徹底的改變,就是因著認信上帝是世上唯一和獨一的真神,而選擇分別為聖過聖潔的生活。因此,雖然信主在當時是無條件的,但信主後要活出對主忠誠的信仰生活(徒15),信徒是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和轉變。而要面對如此巨大的信仰衝擊,保羅在5:16-22特別提醒信徒要建立良好的屬靈習慣!這包括信徒要在患難中從主裏「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明白「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5:16-18)。而且要留心順從聖靈的感動和先知的講論(5:19-20),判斷和省察甚麼是在主眼中看為美好的事情就要堅持,而在主看為惡的事情就要努力禁戒(5:21-22)。可以說,信徒必須要憑信心去活出一種與基督信仰相稱的屬靈生命,在克服困難的同時,又要活出與信主前不一樣的生活習慣和作風,在對上帝、對人、對事上都活出美好的見證。

愛(4:9-125:12-15):

帖前4:9 有關弟兄間的手足之情(φιλαδελφίας philadelphia,音譯就是「非拉鐵非」),不用人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自己蒙了上帝的教導要彼此相愛

帖前4:10 你們向全馬其頓的眾弟兄固然是這樣行,但我勸弟兄們要更加努力。

帖前4:11 要立志過安靜的生活,管自己的事,親手做工,正如我們從前吩咐你們的,

帖前4:12 好使你們的行為能得外人的尊敬,同時也不依賴任何人。

保羅從4:9開始特別提醒帖撒羅尼迦的信徒要看重「彼此相愛」(另見3:12),看重弟兄之間的關係,而「愛鄰如己」本是繼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之後最重要的第二大誡命,因此我們不難明白為何保羅要這樣去教導信徒。可是,4:11指「立志過安靜的生活,管自己的事,親手做工」則較難以理解,而且之前保羅曾說「弟兄們,你們記念我們的辛苦勞碌,晝夜做工,傳上帝的福音給你們,免得你們任何人受累。」(2:19)單就這些句子來看,我們或會誤以為帖撒羅尼迦的人本質很懶散,不願工作。但如果我們以希羅世界的背景來看,或能更清楚理解保羅這話的箇中含意。原來希羅世界的社會價值觀,是十分看重個人的知名度和社會階級,所以信徒就要脫離世人那種時常都為要表現自己、告訴別人自己何等偉大、為著自己的名聲而敲鑼打鼓等的行徑,在信主後改為學習過低調安靜的生活,不再追求來個人的榮耀,而是來自主的讚賞,把榮耀歸於主。

另外,在希羅世界中主僕的地位分明,主人的身分往往不容許他自己親手勞碌做工,而是把一切繁重的工作都讓奴隸和僕人去承擔。故此,基督信仰不但打破了當時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界線,也打破了主僕的不同階級之間的界線,一同在主裏合而為一。而除了主僕界線的問題,保羅要這樣教導也很有可能是基於當時希羅世界中的「恩庇侍從」制度(patron-client)是一種透過免費派發福利(就如今天所謂的「蛇齋餅糭」) 的利益輸送制度,這是政治家為貧苦平民提供免費糧食和物資以換取他們支持和擁戴自己的一種手段。然而信徒在信主後就應當努力親身做工,不應再依賴這種制度來過活(4:12),免得當有不信主的政治家提出一些違反信仰原則的要求時(例如要求參與祭偶像的活動),信徒就有可能因為糊口而跌倒得罪主。所以保羅教導信徒要因為愛上帝的緣故而親身做工,謹慎地不讓自己置於一個屬靈上危險的位置。也有另外一個說法,是指因為信徒以為主再來的日子已經相當接近,所以已經不用為長遠的生活著想而努力做工。無論如何,這些說法都沒有互相排斥,可以是同時出現於不同類型的信徒身上,而最重要的是保羅自己親自做了榜樣,不但努力傳道,也在日間努力造帳棚,好讓信徒不用為奉獻支持他的傳道工作而造成負累(2:9)。保羅在5:12-15繼續指,信徒在信主後必須改變他們的行事為人和作風、待人接物的態度等,包括改掉未信主前的一些自我中心、不尊重長輩、自私自利、不看顧別人、以惡報惡去待人等的想法和心態,活出信徒應有的生命。

望(4:13-185:1-11):

帖前4:13 弟兄們,至於已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

帖前4:14 既然我們信耶穌死了,復活了,那些已經在耶穌裏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

帖前4:15 我們照主的話告訴你們一件事:我們這活著還存留到主來臨的人,絕不會在那已經睡了的人之先。

帖前4:16 因為,召集令一發,天使長的呼聲一叫,上帝的號角一吹,主必親自從天降臨;那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

帖前4:17 然後我們這些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會。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

……

帖前5:1弟兄們,關於那時候和日期,不用人寫信給你們,

帖前5:2 因為你們自己明明知道,主的日子來到會像賊在夜間突然來到一樣。

帖前5:3 人正說平安穩定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陣痛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逃脫不了。

保羅在這裏提醒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要有「死後復活的盼望」和「主再來」等的觀念。學者一般相信他要特別處理這些議題,可能是由於以下三個原因:1)保羅未完成講解基督信仰就被逼要離開帖撒羅尼迦,所以要就這主題繼續講解或加以補充;2)當中可能已經出現信徒因受逼迫而殉道的情況,然而當地不少信徒對死後是否有復活仍缺乏信心和了解;3)希羅世界中大多數的信仰觀念本就認為人死如燈滅,並沒有死後復活的盼望和觀念,因此在面對死亡的威脅時特別恐懼。我們要知道,這三個原因並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可同時成立的(這或可更具體地反映當時的實際情況)。無論如何,保羅強調信徒不但有復活的盼望,更因為這盼望而要好好地在今生裏就活出正確的生命,預備與主進入永恆裏。而除了在帖前4-5章這裏,保羅也在帖後和其他書信,例如林前15:51-53、西3:4、腓3:4、20-21等提及過有關「主再來」的教導。我們可能難以理解保羅的這些末世觀是從何而來,而只要我們對《聖經》稍為熟悉,其實不難理解保羅對末世、主再來和復活等的明白都是出自《希伯來聖經》。例如:「主的日子」本來就是一些舊約先知書中常提及的「耶和華的日子」的觀念,保羅把這應用在主耶書亞(耶穌)身上,指主再來時同樣會有吹角、審判惡人、為義人平反、讓死人復活等出現。情況就如一些先知書中所描述的景況(見番1:14-16、亞9:13-14、但7:13、12:1-2等),其中《但以理書》12:2特別提到「睡在地裏塵埃中的必有多人醒過來;其中有得永生的」就正正跟保羅教導主再來時在基督裏睡了的人將要復活的說法十分吻合(4:16)。另外,保羅能對基督信仰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某程度上相信是跟他所明白的口傳福音有關(參太24:30-31有關人子再來、有大聲號筒、天使召集屬於主的人等的描述)。而保羅特別要教導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認識「復活」和「主再來」,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在面對患難中最大的盼望!另外,5:13指的「平安穩定」,在羅馬帝國的世界中會被認為是指凱撒大帝所建立的「Pax Romana(羅馬太平)」,就是一種羅馬帝國透過大規模的建設、經濟發展、政治鎮壓異己聲音等而變成國家強盛的景況,但這些所謂的平安其實只是地上人所建立的平安,而信徒的真正的平安、人生的依靠和穩妥只能在掌管世界的主中找到。所以,保羅提醒帖撒羅尼迦教會在面對末世、主再來的時候,要懂得從當時希羅世界的放蕩生活、享樂主義和所謂的「羅馬太平」中醒悟過來[6],明白真正的盼望在於主,信徒應當活出警醒謹慎的生命去預備迎見主面(5:6),就是讓自己常常處於屬靈爭戰的狀態(5:8),不要像世人那樣放縱自己。

5. 最後的禱告和道別(5:23-28

帖前5:23 願賜平安的上帝親自使你們完全成聖!願你們的靈、魂、體得蒙保守,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來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責。

保羅在結束這書信時再次提醒帖撒羅尼迦教會要靠著上帝不斷努力,讓自己的屬靈生命力成為完全無可指責,預備好自己迎接主的再來。可見,保羅並沒有因為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在當時仍處於初信主的階段,就不對他們抱有期望。相反,保羅期望他們成為自己在見主面時的冠冕,他們要「無可指責」地預備迎見主的再來,也就是要他們徹底離開未信主前得罪主的生活,建立良好的屬靈習慣,為要成為聖潔,並像他那樣努力活出美好的見證,成為其他人的榜樣。

 

結語:以造就別人的屬靈生命為使命

《帖撒羅尼迦前書》是保羅向他第二次宣教途中所建立的帖撒羅尼迦教會發出的第一封書信,為要鼓勵、建立和提醒他們如何活出與福音相稱的聖潔生活。其中保羅就信、愛、望三方面提醒帖撒羅尼迦的信徒:

信:學會對主忠心,建立過聖潔的習慣,不再跟隨世界的價值觀、生活模式、行事手法!

愛:要彼此相愛,不要以惡報惡,對未信主的人、信主的人(領袖、軟弱的人)要尊重和忍耐!

望:不把盼望和滿足建基於地上生活的穩妥、娛樂或世人所指的平安上,而是建基於與主的關係、上帝的應許和永恆的事情上,成為別的信徒的榜樣。

這反映早期教會在面對政治、社會價值觀和宗教文化上各式各樣的衝擊時,仍然要選擇堅持對主忠心、有力量對人關愛,在苦難中要盼望主的再來。今天,我們信主後雖然大多數人都未必會像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那樣要面對很大的信仰衝擊和艱難,然而從保羅對他們的提醒和嘉許,反映信徒在信主之後就應當快快進入屬靈爭戰的狀態,克服因信仰而來的種種壓迫和挑戰,活出聖潔的生命,甚至要效法基督,成為其他信徒的好榜樣和好見證!事實上,保羅對初信主的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已經抱有很大的期望,認為他們能效法他和效法主,能警醒謹慎地活出好的榜樣。當中不論保羅還是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他們愛主和委身的推動力都並非來自人的讚賞,而是因著想成就主的心意,並看見身邊其他信徒的生命能夠有所成長。反觀現今的教會和信徒,我們並不容易找到認真、委身、願意為主受苦的生命見證,更多的反而是一些缺乏承擔、追求世俗享樂、追求滿足個人榮耀和成就、只想從主裏得到福氣的信眾,難怪現今教會和個別信徒的生命都難以被建立起來。求主憐憫和加力給我們,叫我們既然有復活的盼望,就不要再像不信主的世人那樣只為著自己而活,而是努力為主和為著別的信徒能夠在屬靈上成長而活,努力多作主工,成為其他信徒的榜樣,就像我們從保羅和帖撒羅尼迦教會所看見的那樣,承傳著一份願意為主受苦的心志,以造就別人的屬靈生命為使命。阿們。


[1] 近代學者估計保羅最早寫的書信是《帖撒羅尼迦前書》(寫於公元50-51年),這是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途中所寫的。另一個較保守的說法是他最先寫《加拉太書》,但這說法要把其成書日期定在耶路撒冷會議對外邦人是否需要先成為猶太人才能得救的決議之前(徒15章)。詳細的時序圖表可參:https://bmy.org.hk/保羅生平與保羅書信時序/

[2] 參 Douglas J. Moo, NT276 Pauline Theology (Logos Mobile Education; Bellingham, WA: Lexham Press, 2017) 。

[3] 參Todd D. Still, Thinking through Paul: A Survey of His Life, Letters, and Theology

[4] 這節經文容易被曲解來支持「反猶主義」,但要知道當時「猶太人」這個用詞並非指所有的猶太裔人士(因為作者保羅自己也是),而是單單指當時拒絕接受彌賽亞的猶太教領袖,這情況在《約翰福音》中也常見。

[5] 參N.T. Wright, Michel F. Bird,“Portals and Parallels: Typical Greco Roman Mail Sexual Attitudes”, The New Testament in Its World (Zondervan, 2019)。

[6] 第一世紀的希羅世界中,外邦人的生活是充滿著娛樂節目和享樂主義的。我們從考古發現可見,許多城市都設有劇院、音樂廳、羅馬浴場、賽馬車場、妓院、鬥獸場以及龐貝古城中富戶人家的壁畫上所反映的宴樂文化等。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五旬節教導錄影2022

去年Herbert老師的五旬節教導錄影已經上載至「會員專區」(裏面還有Ada老師的五旬節教導錄影),大家可按此連結登入重溫(如你仍未成為我們的會員,請立即免費登記)。願主祝福大家!😊

 

 

《新約聖經》綜覽《使徒行傳》:作主耶書亞忠心的見證人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使徒行傳》查經摘要(作者:Ada Lui

 

簡介《使徒行傳》

書名:「使徒行傳」的希臘文是 ΠΡΑΞΕΙΣ ΑΠΟΣΤΟΛΩΝ(praxeis apostolon),意思是「眾使徒的行傳」。

作者:學者一般認同作者是路加,他是保羅的宣教同工(西4:14,提後4:11,門24),在《使徒行傳》裏有一些經文是用「我們」去指作者本人與保羅(參徒16:10-17 有關保羅的第二次宣教旅程;徒20:5-21:18 有關保羅的第三次宣教旅程;徒27:1-28:16 有關保羅的羅馬之行),可見路加的寫作資料是來自他本人的親身經歷,以及他與使徒們相處時的所見所聞。

成書日期:約在公元後60-100年之間。

對象:說希臘語的外邦信徒,或是更廣泛的讀者群。

《使徒行傳》的重點主題:

1. 記載教會的誕生,以及頭三十年的教會歷史。

2. 記載了三位使徒和門徒的講論(彼得三篇:2:14-36,3:11-26,10:34-43;司提反一篇:7:1-53;保羅六篇:13:16-47,17:22-31,20:18-35,22:1-29,24:10-26,25:13-26:32)

3. 兩個宣教城市:分別是耶路撒冷(信主猶太人群體)和敘利亞安提阿(信主猶太人群體和外邦基督徒群體)。宣教運動由東至西:由耶路撒冷、猶太、撒馬利亞、至羅馬。

4. 「見證」(μάρτυς martus)這個字共出現了 15次,門徒為福音作見證是貫徹全書的主題。

5. 「聖靈」(πνεῦμα pneuma;希伯來文 רוּחַ rûacḥ ; 拉丁文 spiritus),這個字共出現了 70 次,門徒為福音作見證的這個運動是由聖靈所帶領。

《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關聯:

《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同是路加所著,可視為一卷書的上下兩集。兩卷書在序言都提到受書人是「提阿非羅」(路1:1,徒1:1;有關他的身份可參《路加福音》的文章摘要[1]),在敘事上同樣強調是由聖靈啟動並主導這場廣傳福音的運動:《路加福音》先記載耶書亞(耶穌)在加利利開展事工,並以他在耶路撒冷所成就的救贖計劃(受死,埋葬,復活)作為他在地上傳道事工的結束;而《使徒行傳》的開始則記載到門徒傳承了耶書亞的使命,把福音由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的世界一直傳到羅馬的外邦人的世界,並以此作為結束。現把兩卷書在結構上的平行列表如下:

路加福音

使徒行傳

序言:致提阿非羅(1:1-4)

序言:致提阿非羅(1:1)

聖靈降臨(1:5-2:52)

聖靈降臨(1:2-2:47)

受洗,受試探,加利利(3:1-9:50)

受洗(2:38),耶路撒冷(3:1-7:60)

由加利利到耶路撒冷(9:51-19:57)

由耶路撒冷到羅馬(8:1-28:16)

耶路撒冷(19:28-24:53)

羅馬(28:17-31)

全書大綱:

《使徒行傳》共有28章,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把它分為兩個部分,第1-12章記載關於早期的彌賽亞信徒群體的誕生,第13-28章則記載掃羅的三次宣教事工及其羅馬之旅。現就各個段落概述如下。

I. 早期的彌賽亞信徒群體

A. 信仰群體的誕生(1:1-2:47)

B. 神蹟和見證(3:1-6:7)

C. 受逼迫以致傳播信息(6:8-8:40)

D. 掃羅(保羅)歸信(9:1-31)

E. 群體增長(9:32-12:25)

II. 掃羅的事工

A. 第一次宣教旅程(13:1-14:28)

B. 耶路撒冷會議(15:1-35)

C. 第二次宣教旅程(15:36-18:22)

D. 第三次宣教旅程(18:23-21:17)

E. 掃羅(保羅)受審(21:18-26:32)

F. 赴羅馬的行程(27:1-28:31)

 

《使徒行傳》綜覽

1. 信仰群體的誕生(1:1-2:47

  • 徒1:1-11 的序言部分,一是要指出耶書亞(耶穌)在復活之後、升天之前,有四十天之久向門徒顯現,向他們證明自己是活著的,也講明上帝國的事,二是吩咐他們要領受聖靈的洗,好為他傳揚福音:「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 1:8)

  • 徒1:12-26 就記載到門徒於是聚集在耶路撒冷,同心合意地禱告。這個群體以彼得為首,他提出要選出一位使徒去補上猶大(出賣主的那個)的位分,好叫這個群體的領袖數目仍是「十二」(就像以色列有十二支派),他們最後以搖籤的方式(在聖靈未降臨之前,這是尋求主的指示的方法)選出馬提亞。

  • 徒2:1-47記載到在新約時期的第一個五旬節,聖靈降臨的情況。當時門徒聚集在一起(很可能是聖殿的範圍),忽然天上有響聲像大風吹過,有舌頭如火焰落在各人身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說起別國的話來。這個跟昔日上帝降臨西奈山的情景相似,那時有雷轟和角聲,山如燒窯冒煙(出19:16-19),猶太拉比指正值以色列民出埃及後的第五十日(也就是舊約時期的第一個五旬節),上帝在那日賜下妥拉,並與以色列民立約。現在類似的情景出現,則是上帝賜下祂的聖靈,並要以聖靈去更新祂的立約群體。當時有從散居各處(2:9-11記載了15個地方,位置是由東至西)來到過節的猶太人都不明所以,彼得於是開始他的第一篇講論(2:14-36),他引用《約珥書》2:28-32去解釋那日就是《聖經》所預言的「末後的日子」,聖靈會澆灌凡有血氣的,人會說預言、見異象、做異夢。當這個日子臨到時,「凡求告主名的都必得救」,這裏的「主」本是指耶和華,現在彼得把祂指向耶書亞(耶穌);他又引用《詩篇》16:10 和110:1去解釋耶書亞就是那不能朽壞的聖者,他已從死裏復活和升天,是上帝所立的基督。當日門徒增加了三千人,於是這個由使徒所帶領的群體日漸擴大,他們仍然會上聖殿敬拜,也會一起聚會、擘餅和用飯。

2. 神蹟和見證(3:1-6:7

  • 徒3:1-4:37記載到彼得在聖殿的一個門口(美門)醫好了一個生來瘸腿的人,叫百姓大為驚訝;彼得開始了他的第二篇講論(3:11-26),他引用《申命記》18:15去解釋那位像摩西一樣的先知就是耶書亞(耶穌),而《以賽亞書》53和《詩篇》22所指的那位受苦的僕人也是耶書亞,他雖然受害,但上帝已使他復活,是上帝藉耶書亞的名使那瘸腿的人得醫治。最後彼得呼籲百姓要悔改回轉,並相信主。這個神蹟使祭司們和撒都該人很苦惱(尤其是撒都該人,因為他們不相信死人復活),他們拿下彼得並審問他奉誰的名行這事,彼得說他們是奉那位被釘十字架、上帝卻已把他復活了的主耶書亞的名行事,並指出只有靠著耶書亞的名,人才可以得救。宗教領袖因看見門徒的膽量而驚訝,也無話可駁,就只能禁止他們再奉耶書亞的名傳道,但門徒拒絕聽從,繼續放膽講論上帝的道。當時這個群體裏的人凡物公用,甚至有人把自己的田產賣了放在使徒腳前(這可能跟當時信徒相信主很快再來,是以把自己的財產賣掉來供應信徒所需),其中一個是生在塞浦路斯的利未人,他名為約翰,又稱為巴拿巴(意思是「安慰子」)。

  • 徒5:1-42記載了亞拿尼亞和妻子撒非喇欺騙聖靈的事,他們聲稱已把賣田產的錢全數交了出來,但其實是私自留下了一部分,彼得看穿他們的謊言,也給了他們各自機會去說出真相,但他們都沒有悔過,最後立時死在使徒腳前,這件事使「全教會」和所有聽見這些事的人都非常懼怕(5:11;「教會 ekklesia」在這卷書第一次出現)。這個即時出現的審判和懲罰反映上帝在這個群體成長的初期,就要杜絕任何虛偽及輕視聖靈的行為,以免這個群體會被罪侵蝕而逐漸腐敗[2]

  • 使徒繼續傳道,又行神蹟,信主的人數也越發增多,來自宗教領袖的威迫也因而更大,他們把彼得以及其他使徒下在監裏(5:18),但主的使者在夜間領他們出了監牢,並吩咐他們要站在聖殿,把這生命的道講給百姓聽。當時議會的人想要殺他們,但因迦瑪列的一番見解就把他們打了並釋放了。於是門徒就每日在聖殿裏,傳耶書亞(耶穌)是基督的福音。可見,主的能力勝過地上的宗教權勢,聖靈的工作沒有人能攔阻。

  • 至目前為止,這個信徒群體主要仍是猶太人,但卻包含了兩個說不同語言的群體,一個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人(來自散居地),另一個是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來自以色列/猶大地)。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因為他們的寡婦在日常的供給被忽略而向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發怨言,使徒於是從他們當中選了「七個有好名聲、滿有聖靈和智慧,派他們管理飯食」(6:3),這七個人都有希臘的名字,當中以司提反和腓利最為我們熟悉,這管理飯食的事並不是一般的行政工作,而是與領導能力和服侍有關(參路9:13,22:26-27)。這個內部衝突的問題得以解決,免去了群體之間的分裂,而經文在這裏再提到信徒被建立,上帝的道也興旺起來。(6:7)

3. 受逼迫以致傳播信息(6:8-8:40

  • 這個段落記載了司提反的殉道以及教會開始受到逼迫。司提反行奇事和神蹟,又以智慧和聖靈說話,在會堂裏駁倒了那些來自散居地的猶太人,他們以假見證指控司提反「侮辱神聖的地方和律法」(6:13),把他捉拿到議會受審,司提反於是講了一篇在《使徒行傳》中最長的道(7:1-53)。內容是闡述三位以色列的先祖:亞伯拉罕、約瑟和摩西都是蒙上帝揀選的人,上帝與他們同在,然而那時他們都不在以色列地,後來雖然所羅門為上帝建聖殿,但其實《聖經》早已明言「至高者並不住人手所造的」(7:49,引賽66:1-2),司提反以此指出上帝並不會受地域所限制,更不會只住在聖殿內,他又用以色列民曾抗拒上帝所立的領袖(約瑟,摩西)和拜偶像的事件(造金牛犢事件),去暗示他們拒絕了上帝所立的主彌賽亞耶書亞(耶穌基督),又把人手所建的聖殿當作是偶像來拜了。

  • 眾人因此惱怒,用石頭打司提反,司提反在死之前看見天開了,他求主耶書亞(耶穌)接收他的靈魂,又說:「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7:60)。這些描述都與主耶書亞在十字架上斷氣之前所說的相似,經文最後說司提反「就長眠了」,也是指向他雖然死了,卻會與主一樣,將會復活過來。

  • 司提反殉道之後,教會開始受到大逼迫,眾門徒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8:1)。腓利把福音傳到撒瑪利亞城,在耶路撒冷的使徒於是打發彼得和約翰到那裏,讓撒瑪利亞的人也領受聖靈。聖靈又帶領腓利向一位埃塞俄比亞的太監傳福音,向他解明《以賽亞書》53章所描述的那位如羊被宰殺的人就是主耶書亞(耶穌),太監於是受洗並回到自己的地方去。這兩件事的重要性是,撒瑪利亞人和埃塞俄比亞人本來都被視為是不純正的猶太人[3],但現在都獲接納進入上帝的國。至於外邦人正式獲接納到上帝的國,則要到第10章的哥尼流事件。

4. 掃羅保羅)歸信(9:1-31

  • 司提反殉道的時候,掃羅也在場,他後來到處捉拿信徒帶回耶路撒冷(9:1-2)。在將到大馬士革的時候,被天上一道大光所照,主耶書亞(耶穌)向他顯現並吩咐他進城,掃羅的眼睛有三天看不見,當時在大馬士革有一個門徒名叫亞拿尼亞,主在異象中吩咐他去為掃羅禱告,又說掃羅是祂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人面前宣揚耶書亞的名。

  • 亞拿尼亞遵主而行,為掃羅按手,他就能看見,又領受了聖靈(9:17)。掃羅自此由一個逼害信徒的人變為一個熱心傳主道的人。當時的信徒都不敢與他結交,惟有巴拿巴接待他。掃羅奉主的名傳道,與說希臘話的猶太人辯論,以致他們想要殺他,這些描述都與司提反的情況相似,所不同的是當時信徒成功地保護掃羅離開到大數。那時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都被建立,人數也逐漸增多。

5. 群體增長(9:32-12:25

  • 掃羅是主所揀選的外邦人的使徒,但天國的門要為外邦人而開,則要由拿著天國鑰匙的彼得去開啟(參太16:18-19)。那時彼得去到呂大,把一個癱瘓了八年的以尼雅治好了,之後去到約帕,叫一個患病而死的女門徒多加從死裏復活,彼得住在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時,領受了一個異象:

徒10:11 看見天開了,有一塊好像大布的東西降下,四角吊著縋在地上,

徒10:12 裏面有地上各樣四腳的走獸、爬蟲和天上的飛鳥。

徒10:13 又有聲音對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

徒10:14 彼得卻說:「主啊,絕對不可!凡污俗和不潔淨的東西,我從來沒有吃過。」

徒10:15 第二次有聲音再對他說:「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俗的。」

  • 與此同時,一位敬畏上帝的意大利營百夫長哥尼流,當時他在凱撒利亞,也領受了異象,就派了兩個僕人和一個虔誠的兵去找彼得。彼得蒙主指示要隨他們而去,當彼得到了哥尼流的家,聽了哥尼流的經歷,就開始明白異象的目的,知道原來上帝也接納那些敬虔的外邦人。當彼得開口講論耶書亞(耶穌)的事,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如同當日五旬節的情況,彼得於是奉耶書亞的名為他們施洗。

  • 彼得到外邦人家裏吃飯為耶路撒冷的信仰群體帶來很大衝擊,因為在猶太人的觀念裏,與人一同吃飯就是一種團契和相交,但他們視外邦人為未受割禮的人,是不潔的群體(不潔之物或不潔的人不是指衛生方面,而是指在禮儀上的不潔,也就是不為上帝所接納的),所以當時的猶太信徒仍然是不會與外邦人一起吃飯的。事實上,他們對外邦人的看法就正如當日彼得領受異象時的反應一樣,認為他們是不潔的,彼得於是把他從主所領受的異象以及聖靈怎樣自發性的工作去作見證,外邦人是怎樣蒙上帝悅納向信徒講解清楚,就是上帝現在已經悅納了願意信主的外邦人,因此信徒就不可再看他們是污俗的。信徒群體於是一致接受,說:「這樣看來,上帝也賜恩給外邦人,使他們悔改得生命了。」(11:18)

  • 當時福音傳到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敘利亞),信主的人越發增多,耶路撒冷教會於是差巴拿巴到安提阿去。巴拿巴到了大數去找掃羅,與他一同去安提阿,在那裏足有一年的時間,而門徒被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開始的,而自此安提阿也成為一個把福音向外邦人廣傳的重要基地。

  • 12:1-24 記載了一個來自政治的逼害,當時希律(希律‧亞基帕一世;公元 39-44年)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第一個殉道的十二使徒之一),又把彼得囚在監裏。但有主的使者把彼得從牢房裏帶出來。經文又加插了一個敘事是關於希律之死,他穿上朝服坐在位上演講時被人稱讚他的聲音像是神,希律因沒有把榮耀歸給上帝就被蟲咬而死。這件事反映出傳福音的事工開始受到政治勢力的干預,卻沒有因此被終止,當時也還未出現大規模的政治打壓。

6. 第一次宣教旅程(13:1-14:28)(約在公元46-48年)

  • 這第二部分開始記載掃羅的宣教事工,當時敘利亞的安提阿教會得到聖靈的吩咐:「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做的工作。」(13:2)於是他們開始了第一次宣教之旅,而他們每到一處地方,都會先到猶太人的會堂講道,有在聽道後領受福音的,也有因嫉妒而拒絕甚至毀謗他們的。有關這次宣教旅程的一些重點如下:

  • 同工:巴拿巴、掃羅、約翰‧馬可。

  • 所經地方:敘利亞(安提阿,西流基)、塞浦路斯(撒拉米,帕弗)、旁非利亞(亞大利,別加)和加拉太南部一帶,包括彼西底(安提阿)、呂高尼(以哥念,路司得,特庇)。

  • 旅程重點:保羅向彼西底的安提阿的猶太人作了第一篇講道(13:16-47)。保羅引用了《詩篇》2:7和16:10去解明耶書亞(耶穌)已從死裏復活,他就是上帝揀選的彌賽亞,又引用《哈巴谷書》1:5勸戒人要悔改。保羅在路司得醫好了一個瘸腿的人,當地的人就稱巴拿巴為宙斯,稱保羅為希耳米,想要向他們獻祭,但被他們阻止,保羅於是向當地的人講道,留意這時領袖的角色已由巴拿巴轉至保羅。當時一些猶太人挑唆眾人用石頭打保羅,及後以為他死了就把他拖到城外。保羅和巴拿巴往特庇傳道,之後又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堅固門徒的心,勉勵他們,說:「我們進入上帝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14:22)之後回到敘利亞的安提阿。

7. 耶路撒冷會議(15:1-35)(約在公元50年)

  • 當時有幾個人從猶太來到敘利亞的安提阿,教導弟兄們說:「你們若不按照摩西的規矩受割禮,不能得救。」(15:1)這與福音的信息完全相違背,教會就差保羅、巴拿巴和他們中間的幾個人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和長老。在耶路撒冷的教會為這事辯論,於是彼得發言見證上帝賜聖靈給外邦人,正如給猶太人一樣,然後巴拿巴和保羅見證上帝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蹟奇事,最後由雅各作定案並寫覆函:

徒15:28 因為聖靈和我們決定除了這幾件重要的事,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你們身上,

徒15:29 就是禁戒偶像所玷污的東西、血和勒死的牲畜,禁戒淫亂。

  • 這覆函由保羅和巴拿巴並兩位耶路撒冷的代表(巴撒巴和西拉)帶回安提阿教會,這次會議奠定了外邦信徒不需要先成為猶太人(受割禮)才可以得著救恩,正式成為上帝的子民。這對福音向外邦人廣傳極為重要,直到今日仍然是外邦信徒群體依循的決定。

8. 第二次宣教旅程(15:36-18:22)(約在公元49-52年)

  • 保羅與巴拿巴在是否要帶馬可同行的事上有分歧(馬可之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了他們),於是二人分道揚鑣,巴拿巴帶著馬可到塞浦路斯,保羅則與西拉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宣教旅程而作者路加和提摩太也由這時開始成為保羅的宣教事工。

  • 同工:西拉、提摩太、路加。

  • 所經地方:敘利亞(安提阿)、基利家、呂高尼(特庇;路司得)、亞該亞(弗呂家)、加拉太、每西亞(特羅亞)、撒摩特喇、馬其頓(尼亞坡里,腓立比,暗妃坡里,亞波羅尼亞,帖撒羅尼迦,庇哩亞)、亞該亞(雅典,哥林多,堅革哩)、亞細亞(以弗所)、巴勒斯坦 (凱撒利亞,耶路撒冷)、敘利亞(安提阿)。

  • 旅程重點:這次旅程的特別之處是,聖靈兩次不許他們前往原先打算去的地方,包括:亞細亞和庇推尼,當他們去到特羅亞的時候,保羅在異象中看見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來,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16:9)於是他們到馬其頓去。在腓立比時,保羅把一個被占卜的靈附身的使女的污靈趕走,這事導致她的主人抓住保羅和西拉,把他們帶到官長那裏,保羅和西拉被棍打並下監,但主的使者把監門全開,囚犯的鎖鏈也全部解開,獄警也因此而全家信主,保羅和西拉因都是羅馬公民的身分而最後獲釋。

  • 在帖撒羅尼迦時,他們到會堂與人辯論,被指控為是「攪亂天下的人……違背凱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耶穌。」(17:6-7)他們之後去到庇哩亞,那裏的人比帖撒羅尼迦的人開明,熱心領受這道,天天查考聖經,但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去到庇哩亞煽動挑撥群眾,保羅於是逃到雅典,西拉和提摩太則留在庇哩亞。當保羅看見雅典滿城都是偶像,心裏非常難過,就在那裏的會堂與猶太人和敬畏上帝的人辯論,又與伊壁鳩魯(推崇享樂主義)和斯多亞(推崇禁慾主義)這兩派的哲學家辯論,之後保羅被邀在亞略巴古(是一處專作辯論政治和信念的地方)向希臘人講了他的第二篇長講論(17:22-31),保羅以他們有一個壇寫「獻給未識之神明」作為開場白,然後講論上帝才是創天造地的主,祂已經定了日期,叫人可以藉著信靠死而復活的主得救。但當地的人譏笑這個死人復活的信息,反而是亞略巴古的議員丟尼修信了主。

  • 在哥林多時,保羅遇上了亞居拉和他妻子百基拉,他們都是以製造帳棚為業,與保羅同業,他們後來成為保羅的同工,西拉和提摩太也來到了哥林多,保羅在那裏住了一年六個月,向猶太人證明耶書亞(耶穌)是基督。但卻遭到抗拒和毀謗,主在異象中對保羅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沉默,有我與你同在,沒有人會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裏有許多屬我的人。」(18:9-10)保羅去到以弗所,把亞居拉和百基拉留在那裏,自己返回安提阿,亞居拉和百基拉在這裏遇上亞波羅,他熱心在會堂講論和教導耶書亞的事,但卻只知道約翰的洗禮,於是他們把上帝的道路給亞波羅更精確地講解。這事反映出在以弗所早有信徒,但他們可能仍未聽聞關於耶書亞的死亡和復活,以及吩咐門徒要領受聖靈的洗這些教導。

9. 第三次宣教旅程(18:23-21:17)(約在公元53-57年)

  • 同工:亞居拉、百基拉、提摩太、以拉都、該猶、亞里達古、所巴特、西公都、推基古、特羅非摩、路加、提多、所提尼。

  • 所經地方:敘利亞(安提阿)、加拉太、弗呂家、呂底亞(以弗所)、馬其頓、亞該亞(哥林多?)、馬其頓(腓立比)、特羅亞、亞朔、米推利尼、基阿、撒摩、米利都、哥士、羅底、呂家(帕大喇)、敘利亞(推羅,多利買)、凱撒利亞、耶路撒冷。

  • 旅程重點:如上所述,在以弗所的門徒只領受了約翰的洗,所以當保羅去到以弗所時,就讓那裏的門徒奉主耶穌的名受洗,他們就都領受聖靈並說方言和預言。保羅在會堂與人辯論上帝國的事,又在推喇奴的講堂天天辯論,遇上心裏剛硬不信的人,保羅就離開他們。保羅在這裏傳道有兩年之久。期間保羅行了些神蹟,甚至有人從保羅身上拿走手巾或圍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消除了,邪靈也出去了(19:12)。主耶書亞(耶穌)的名在以弗所被尊為大,許多行邪術的人把他們的書都拿來焚燒(書價共值五萬塊銀錢),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普遍傳開了。但保羅的事工導致那些拜亞底米女神的人生意受影響,引發了一場騷亂,當地的官員甚至要出來平亂。

  • 之後保羅決定要經過馬其頓和亞該亞,往耶路撒冷去,他在米利都時,打發人去把以弗所的長老請來,向他們說了一番語重深長的講論(20:18-35),也預知自己這次離開可能不會再與他們見面。而當保羅去到凱撒利亞住在腓利家時,先知亞迦布也預言保羅在耶路撒冷要被捆綁並交在外邦人手裏。但保羅表示「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21:13)

10.掃羅(保羅)受審(21:18-26:32

  • 這個段落描寫保羅回到耶路撒冷之後,接受了使徒雅各的建議,與四位有願在身的信徒到聖殿還願,好讓那些指控保羅「教導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對他們說,不要給孩子行割禮,也不要遵守規矩」(21:21)的人站立不住。但當人在看見保羅出現在聖殿範圍,就指控他「帶了希臘人進聖殿,污穢了這聖地。」於是全城騷動,百姓要殺他,以致羅馬官兵要介入。羅馬官兵容許保羅向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申辯(22:1-29),之後保羅被帶到公會受審問,保羅看見當中有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就提出關於死人復活的這事,引致這兩派激烈爭辯,猶太人想要謀殺保羅,但當夜主站在保羅旁邊,說:「放心吧!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23:11)

  • 猶太人的計謀被千夫長知悉,他就把保羅押到凱撒利亞,在那裏保羅向腓力斯總督申辯(24:10-26),腓力斯為要討猶太人的喜歡,就把保羅留在監裏有兩年之久,他的職位後來由非斯都接任,保羅於是要求上訴凱撒,非斯都又安排了保羅在希律‧亞基帕面前申辯(25:13-26:32),這是保羅的第三次為主作見證,而他也將在羅馬為主作見證,正如主所說的。

11. 赴羅馬的行程(27:1-28:31)(約在公元61-62年)

  • 由於保羅要求上訴凱撒,非斯都派一個百夫長押保羅坐船往意大利,開始了這次羅馬航程,此行經歷了很多凶險,航程因風勢不順而遇上艱難,中途又遇巨風,船上眾人(276人)都以為性命難保,但有主的使者對保羅說:「保羅,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凱撒面前;並且上帝已把安全賜給與你同船的人了。」(27:24)他們的船最後擱淺在馬耳他島,在島上,保羅被毒蛇纏手也安然無恙。在過了三個多月之後,他們到達羅馬城。

  • 保羅去到羅馬沒有馬上被審,而是住在一處租的地方,由羅馬士兵看守。因保羅根本沒有犯甚麼該死的罪,他在自己住處向那些來到的人繼續為上帝作見證。而這卷書就結束在:

徒28:30 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裏住了足足兩年。凡來見他的人,他都接待,

徒28:31 放膽傳講上帝的國,並教導主耶穌基督的事,沒有人禁止。

  • 這兩節仿佛為《使徒行傳》作了一個結論性的評註:自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聖靈的工作就一直沒有終止過,即使曾遇上來自宗教或政治勢力的攔阻,甚至有信徒因此殉道,但福音就是這樣由耶路撒冷一路廣傳至羅馬,而門徒也仍然放膽傳講上帝的國,教導主耶穌基督的事,不能被停止。

 

試討論在《使徒行傳》中有哪些關於司提反、彼得和保羅的敘事,是與耶書亞(耶穌)的生命和事奉的記載有平行之處?這對我們有甚麼提醒?

《使徒行傳》記載門徒傳承了主耶書亞(耶穌)的使命,把福音由耶路撒冷一直傳到地極,而我們在這卷書看到的是,門徒不但傳承了耶書亞的吩咐,他們其實也像是複製了耶書亞的生命,當中尤以司提反、彼得和保羅的敘事,在在看到他們與耶書亞生命和事奉的平行之處(在這裏主要引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經文作平行對照),現以下面三個表分別列出。

耶書亞(耶穌)

司提反

•       滿有恩惠和能力

•       行奇事和神蹟

•       跟宗教領袖(文士,法利賽人)辯論,他們卻質疑他的權柄

•       滿有智慧,駁倒眾人

徒6:8 司提反滿有恩惠和能力在民間行了大奇事和神蹟

徒6:9 當時有從稱為「自由人」會堂,並古利奈、亞歷山大會堂來的人,還有些從基利家、亞細亞來的人,起來和司提反辯論

徒6:10 司提反是以智慧和聖靈說話,眾人抵擋不住

•       宗教領袖差派人捉拿他的把柄

•       被帶到公會

•       被人以假見證指控,煽惑國民

•       登山變像

徒6:11 就收買人來說:「我們聽見他說褻瀆摩西和上帝的話。」

徒6:12 他們又煽動百姓、長老和文士,就突然來捉拿他,把他帶到議會去

徒6:13 設下假見證,說:「這個人不斷地說話,侮辱神聖的地方和律法。

徒6:14 我們曾聽見他說,這拿撒勒人耶穌要毀壞這地方,也要改變摩西所交給我們的規矩。」

徒6:15 在議會裏坐著的人都定睛看他,見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

路23:46 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交在你手裏!」他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徒7:59 他們正用石頭打司提反的時候,他呼求說:「主耶穌啊,求你接納我的靈魂!」

路23:34 這時,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

徒7:60 然後他跪下來,大聲喊著:「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說了這話,就長眠了。

耶書亞(耶穌)

彼得

路5:17-26 治好癱子

路5:24 他就對癱子說:「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徒3:1-10 治好美門的癱子

徒9:32-35 治好在呂大的信徒以尼雅的癱瘓

徒9:34 彼得對他說:「以尼雅,耶穌基督醫好你了,起來!整理你的褥子吧。」他立刻就起來了。

路7:1-10 百夫長差人去見耶書亞,求耶書亞去救他的僕人。

徒10:1-23 百夫長哥尼流差人去見彼得,求他到他家裏。

路7:11-17 寡婦為死去的兒子哀哭,耶書亞把她的兒子復活了。

路7:14  ……耶穌說:「年輕人,我吩咐你,起來!」

路7:15 那死人就坐了起來,開始說話,

約11章 耶穌叫拉撒路復活。

徒9:36-43 眾寡婦為女門徒大比大的死哀哭,彼得把她多加復活了。

徒9:40 彼得叫她們都出去,然後跪下禱告,轉身對著屍體說:「大比大,起來!」她就睜開眼睛,看見彼得,就坐了起來。

醫病、趕鬼

徒5:15 甚至有人將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床上或褥子上,好讓彼得走過來的時候,或者影子投在一些人身上。

徒5:16 還有許多人帶著病人和被污靈纏磨的,從耶路撒冷四圍的城鎮來,他們全都得了醫治。

路22:47-71 祭司長、守殿官和長老把耶穌拿住,帶他進大祭司的住宅。第二天在議會受審。

路22:70 他們都說:「那麼,你是上帝的兒子了?」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

徒4:1-22 祭司們、守殿官和撒都該人拿住他們,押在拘留所,第二天在亞那大祭司、該亞法、約翰、亞歷山大,和大祭司的親族面前說話。被禁止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或教導人。

路23:1-5 在彼拉多面前受審

路23:3 彼拉多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是你說的。」

路23:4 ……:「我查不出這人有甚麼罪來。」

徒5:17-42 大祭司的人和撒都該派的人下手拿住使徒,把他們押在公共拘留所內。但在夜間主的使者開了監門。

彼得再次站在議會前,法利賽人迦瑪列說話,彼得被釋放。

路23:6-12 彼拉多把耶穌送到希律那裏,希律問他許多的話,耶穌卻一言不答,希律把他送回彼拉多那裏。

徒12:3-19 希律捉拿彼得,被兩條鐵鏈鎖著,睡在兩個士兵當中。天使帶他離開監牢。

耶書亞(耶穌)

保羅

路5:17-26 治好癱子

路5:24 他就對癱子說:「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徒14:8-10 在路司得城醫好癱子

徒14:10 就大聲說:「起來!兩腳站直。」那人就跳起來,開始行走。

徒28:8-9 醫好馬耳他島上的病人

路7:11-17 寡婦為死去的兒子哀哭,耶書亞把她的兒子復活了。

路7:14  ……耶穌說:「年輕人,我吩咐你,起來!」

路7:15 那死人就坐了起來,開始說話,

約11章 耶穌叫拉撒路復活

徒20:7-12 在特羅亞,叫少年人猶推古復活

徒20:10 保羅下去,伏在他身上,抱著他,說:「你們不要慌亂,他還有氣呢!」

醫病、趕鬼

徒16:16-18 把被占卜的靈附身的使女鬼趕出

徒19:12 甚至有人從保羅身上拿走手巾或圍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消除了,邪靈也出去了。

路22:47-71 祭司長、守殿官和長老把耶穌拿住,帶他進大祭司的住宅。第二天在議會受審。

徒21:27-22:29 全城騷動,百姓拿住保羅想要殺他,千夫長上前拿住他,用兩條鐵鏈捆鎖,准保羅向猶太人自辯 。

徒23:1-11 第二天在議會受審

路23:1-5 在彼拉多面前受審

路23:4 「……我查不出這人有甚麼罪來。」

徒23:29 千夫長:「……,並沒有甚麼該死或該監禁的罪名。」

徒24:1-27 在腓力斯面前受審,把保羅留在監裏兩年。

路23: 6-12 彼拉多把耶穌送到希律那裏,希律問他許多的話,耶穌卻一言不答,希律把他送回彼拉多那裏。

徒25:1-12 非斯都接了腓力斯的任,在非斯都面前受審;

徒25:25 非斯都:「但我查明他並沒有犯甚麼該死的罪,」

路23:13-25 在彼拉多面前受審

路23:14-15 「……並沒有查出這人犯過你們控告他的任何罪;就是希律也是如此,」

路23:22 「……我並沒有查出他有甚麼該死的罪來。……。」

徒26:1-23 在希律‧亞基帕王二世面前受審

徒26:31 希律‧亞基帕王二世:「這個人並沒有犯甚麼該死該監禁的罪。」

路23:18 眾人卻一齊喊著說:「除掉這個人!釋放巴拉巴給我們!」

徒21:36 一群人跟在後面,喊著:「除掉他!」

徒22:22 眾人:「這樣的人,從地上除掉他吧!他是該死的。」

 

結語:作主耶書亞忠心的見證人

主耶書亞(耶穌)在地上時,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上帝國的福音,又行神蹟、醫病、趕鬼,證實所傳的道。在他將要被釘在十字架成就救恩之前,他曾向門徒預言他們之後會遭遇的事:

路21:12 但這一切的事以前,有人要下手拿你們,迫害你們,把你們交給會堂,並且關在監裏,又為我名的緣故拉你們到君王和統治者面前

路21:13 但這些事終必成為你們作見證的機會

路21:14 所以,你們要立定心意,不要預先考慮怎樣申辯

路21:15 因為我必賜你們口才和智慧,是你們一切敵人所敵不住、駁不倒的

路21:16 連你們的父母、兄弟、親族、朋友也要把你們交給官府;你們中間也將有被他們害死的

路21:17 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憎恨

路21:18 然而,你們連一根頭髮也不會損失

路21:19 你們憑著堅忍,就必保全性命。」

這些《路加福音》的描述後來在《使徒行傳》都一一發生了,當中一些遭遇更成為司提反、彼得和保羅的生命寫照。然而他們的事蹟和經歷都有不同,這是因為主對他們各人有不同的呼召和帶領:

  • 司提反是最早殉道的一位信徒,然而正因著他的殉道後有更多對信徒的逼迫出現,福音就被傳到更多地方。

  • 彼得作為猶太人信徒的領袖,多次被宗教領袖威嚇和逼害,但主都一一保守他脫離危險,以致當天國的門為猶太人、撒馬利亞人和外邦人打開時,他都在場,並能為聖靈的工作向眾人作見證。

  • 保羅作為外邦人的使徒,他被主呼召要在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人面前為他作見證。保羅因而多次遇上生命危險,但主都一路保護他,好叫他完成每次的使命。

在傳揚福音的路上,他們的經歷和結局雖有不同,但卻都是按著主所定的心意,忠心的為主作見證,即使是要付上生命為代價也在所不惜,為我們留下了美好的生命榜樣。我們不一定會走與他們相同的足跡,但我們卻可以像他們一樣,忠心地為主作見證,不論遇上甚麼困難,都要信靠上主必然保守我們能完成祂所託付給我們的使命。最後,以《希伯來書》12:1這節經文與弟兄姊妹互勉。

來12:1 所以,既然我們有這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就該卸下各樣重擔和緊緊纏累的罪,以堅忍的心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求主幫助我們,使我們都成為主耶書亞的忠心見證人。阿們!

 


[1] 《新約聖經》綜覽:《路加福音》查經摘要〈耶書亞把傳揚救恩的使命託付給門徒〉

[2] 這件事又讓人聯想到《約書亞記》第7章所記亞干所犯的罪,他因違背上帝的吩咐,私下藏起從敵人奪來的東西,最後全家都被石頭打死(集體受罰)。而在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事件上,反映的是聖靈洞察人的內心,但也給人認罪悔改的機會,但如果人仍然硬著心並活在罪中,就要承擔自己犯罪的後果。

[3] 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而撒瑪利亞人是猶太人與異族通婚的後裔,而在埃塞俄比亞,可能有示巴女王與所羅門王的後裔(參王上 10:13)。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五旬節 Shavuot 2023

按照猶太曆法,今年的5月25日(星期四)黃昏開始就是五旬節!為慶祝這個節期,我們將於5月20日(星期六)5-7點的「安息日研經坊」時段舉行「五旬節特別信息及體驗聚會」。有關「安息日研經坊」聚會的詳情,請按此

留意只有參加實體聚會的弟兄姊妹才能參加體驗環節(學習用希伯來原文抄寫十誡),而首次實體出席我們「安息日研經坊」的新朋友,請務必按此預先登記(參加網上同步聚會則無須報名,只需按時登入「會員專區」就可以了)。願主祝福大家!😊

 

最新圖表:保羅生平與保羅書信時序

我們希望透過聖經圖表,讓大家對聖經的一些資料有更好的整合和理解、得到更多的屬靈亮光和應用。今次推出的是「保羅生平與保羅書信時序」,為大家介紹使徒保羅這個人物。

《新約聖經》綜覽查經錄影可供重溫

耶書亞研經中心希望幫助弟兄姊妹更好地掌握整本《聖經》的信息,所以不但把《希伯來聖經》綜覽的全部教導錄影免費加入會員專區,今天我們也加入了《新約聖經》綜覽的查經錄影供大家重溫,讓弟兄姊妹可以作個人學習,讓教牧同工作帶領查經聚會用。我們現時《新約聖經》綜覽的查經仍在進行中,我們會逐步把錄影加入,現在先行加入《四福音書》和《使徒行傳》。

大家只需登入「會員專區」內選擇「錄影重溫」一欄就會發現「《新約聖經》綜覽」的查經錄影。盼望這些教導的資源能被主使用!😇

(假如你仍未成為我們的會員,現可免費登記。)

《新約聖經》綜覽《約翰福音》:成為主所愛的門徒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約翰福音》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巴黎聖母大教堂的使徒像,左起:巴多羅買、西門、小雅各,安德烈、約翰和彼得(yayimages.com)

 

簡介《約翰福音》

書名:約翰福音,希臘文 ΚΑΤΑ ΙΩΑΝΝΗΝ,意思是「根據約翰」。

作者:使徒約翰,被稱為「耶穌所愛的門徒[1]」,他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的弟弟,十二使徒之一,又名半尼其,意思是「雷的兒子」(參約21:24、可3:17)。

對象:分散在外邦希臘世界的猶太人(他們正面對著猶太信仰和基督信仰之間的張力甚至衝突)。

成書日期:較多學者認為是公元後90年之後。

書卷的背景資料:

1. 語文:採用較簡單的希臘文。而1:1先以logos的希臘觀念來介紹耶書亞(耶穌)以至他的神性,同時在用詞上包含豐富的猶太文化節期、以色列歷史地理、《希伯來聖經》的內容和猶太人的觀念。

2. 基本大綱結構:可分為1-12章、13-21章前後兩部分。前部分有序言(1:1-18),而後部分也有後記(21:1-23),所以這書有兩個結尾(20:30-31、21:24-25)。

3. 與符類福音書比較:九成的內容不同,相同的神蹟只有五餅二魚和耶書亞(耶穌)在海上行走;它沒有符類福音書常見的趕鬼、登山變像等記載,也較少提及醫治的神蹟。另外它也沒有耶書亞(耶穌)的家譜、差遣門徒出去傳道、設立聖餐等的經文;它獨有的神蹟和記載則有:水變酒、拉撒路復活、幫門徒洗腳、多馬用指頭探主的肋旁等等。

4. 文學手法:包含個人對談(尼哥德慕、井旁的撒瑪利亞婦人)、與猶太人的爭論(例如:五餅二魚中指自己的肉可以吃),並前部分1-12章環繞著四個猶太人的傳統(婚禮、聖殿、猶太人的官或拉比、雅各井)和四個節期(安息日、逾越節、住棚節、獻殿節[2])。

5. 資料來源:來自約翰自己,由他所建立的門徒編寫(見註一),估計約翰或編者是知悉其他福音書的資料來源,但卻大部分都沒有使用。

6. 補充了其他福音書:《約翰福音》看似是刻意避免重複其他符類福音的內容,並加入其他資料作為補充,為要帶出其他福音書所沒有的信息,對福音的內容提出不同角度的看法和解釋。

7. 歷史評價:過去研究《約翰福音》的學者認為這福音書較主觀、表達優美但不失其歷史性,它詮釋了耶書亞(耶穌)的教導,是經過深思熟慮而編寫出來的,當中包含的神學信息豐富、精密、有深度和有層次。

全書大綱結構:

1. 上帝兒子來臨

a. 序言(1:1-18)

b. 早期事工(1:19-2:25)

2. 上帝兒子服侍

a. 法利賽人、撒瑪利亞婦人(3:1-4:42)

b. 醫治、教導、神蹟(4:43-10:42)

c. 拉撒路的復活(11:1-57)

3. 上帝兒子以死亡來拯救

a. 最後的星期(12:1-50)

b. 最後的筵席(13:1-17:26)

c. 耶書亞被捕及審訊(18:1-19:16)

d. 被釘十架及埋葬(19:17-42)

4. 上帝兒子復活過來

a. 耶書亞活著(20:1-31)

b, 耶書亞與門徒的會面(21:1-25)

以上是引自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的一個大綱供參考,而學者也常把《約翰福音》分為兩大部分:1)神蹟之書(1-12章)、2)榮耀之書(13-21章)。前者主要記載主耶書亞(耶穌)面對公眾的公開事工(Public ministry),內容主要為他與不同人士對談和施行神蹟;後者則主要圍繞著有關他的最後一個神蹟(從死裏復活),並臨死前以十二門徒為中心的對內非公開事工(Private ministry)。而兩部分所有神蹟的目的,都是為要彰顯上帝的榮耀。另外,第12章連繫著這兩部分,它為第一部分(1-12章)作結「他雖然在他們面前行了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他。」(12:37),同時也作為第二部分的開始「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使拉撒路從死人中復活的地方。」(12:1),帶領讀者從第一部分轉移到第二部分有關耶書亞在世最後一個星期的事蹟以及教導。

如上文所述,這福音書有序言(1:1-18)和後記(21:1-23),加上第12章作為中間的連繫,因此我們可看到當中有一個文學的倒影結構,並強調主耶書亞如何成為逾越節的羔羊[3],為拯救世人而犧牲自己:

A. 序言(1:1-18)

B. 上帝的羔羊耶書亞(耶穌)被人認識和遇見(1:19-1:36)

C. 早期事工、神蹟和衝突(1:37-11:57)

X. 上帝的羔羊耶書亞(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和受膏(12:1-50;見註3)

C’ 晚期對門徒的教導、被捕、受審訊(13:1-19:16)

B’. 上帝的羔羊耶書亞(耶穌)被釘十架、受死、埋葬、復活(19:17-20:31)

A’. 後記(21:1-25)

 

《約翰福音》的十個特色及提醒

《約翰福音》跟馬太、馬可、路加的記載,在內容和風格上都截然不同,以下筆者嘗試列舉這福音書的特色,以及可帶出的屬靈提醒。

1. 七個神蹟

i. 水變酒(2:1-12)

ii. 醫治大臣的兒子(4:46-54)

iii. 醫治畢士大池旁的病人(5:1-11)

iv. 五餅二魚(6:1-15)

v. 海面上行走(6:16-21)

vi. 醫治天生瞎眼的人(9:1-12)

vii. 拉撒路從死裏復活(11章)

《約翰福音》記載了耶書亞(耶穌)所行的七個「神蹟」(這不包括耶書亞自己從死裏復活的神蹟)[4],但約翰所用的字眼在原文的意思其實為「標記 Sign(σημεῖον semeion)」,這讓讀者明白到這些神蹟不單只有表面的意思(神蹟的敘述本身彰顯了耶書亞的神性),而是像路標那樣指向一個更深層的含意。

約20:30 耶穌在他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錄在這書上。

約20:31 但記載這些事是要使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使你們信他,好因著他的名得生命。         

書卷在第一個結尾說明記載這些神蹟的目的是為要讓人相信耶書亞就是上帝的兒子,我們必須在壓迫中堅定地選擇認信和跟從他(當時的猶太人可能因此被家人和同胞撇棄、要離開他們的群體並斷絕來往)。這提醒我們作為信徒,信靠主並非靠追求表面上有神蹟般的經歷,更重要是能否透過認識主和經歷主而變得對主更忠心。

2. 介紹耶書亞(耶穌)的多個身分、強調他的神性

約1:1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約1:5 照在黑暗裏,黑暗卻沒有勝過

約1:25 他們就問他:「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亞,也不是那位先知,那麼,你為甚麼施洗呢?」

約1:29 第二天,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裏,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的!

約1:30 這就是我曾說『那在我以後來的先於我,因為在我以前,他已經存在』的那一位

約1:36 他見耶穌走過,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

約1:41 他先找到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 (「彌賽亞」 翻出來就是基督。)

約1:45 腓力找到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書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

約1:49 拿但業回答他說:「拉比!你是上帝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約 1:51 他又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上帝的使者在人子身上,上去下來。」

約 6:69 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上帝的聖者。」

約 20:31 但記載這些事是要使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使你們信他,好因著他的名得生命。

《約翰福音》的多處經文指出耶書亞(耶穌)有多個身分和稱號,尤其是第一章,幾乎把所有《聖經》中有關他的身分和稱呼呈現出來,讓讀者更豐富地認識耶書亞的角色和功能。在序言中,作者很早已開宗明義闡明耶書亞的身分就是上帝。他並不像馬太、馬可和路加那樣強調天父和天國,而是重點地解釋耶書亞的身分和神性,繼而要使人信靠他、作他的門徒去追隨他。《約翰福音》在說明耶書亞的神性身分的同時,也解釋了他因此為當時以聖殿為主的猶太教帶來信仰上的衝突。耶書亞雖然用神蹟證明天父與自己同在、自己與天父合一的身分,然而當時的猶太教最終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勢和利益,竟然想辦法要除掉他。

3. 強調作為門徒對耶書亞(耶穌)的親身經歷

《約翰福音》與其他福音書不同的是,它特別記載了門徒或尋找真理的人怎樣與主有深刻的個人親身經歷。例如:耶書亞(耶穌)在第1章結束前與拿但業的見面和對他的呼召、在第3章記載耶書亞與尼哥德慕的個人對談、在第4章記載他與撒馬利亞婦人的個人對談,甚至最後連彼拉多也曾與耶書亞個人對談和問及真理等(見18:33-38、19:8-12)。這些《約翰福音》獨特的記載,提醒我們作為信徒,就必須要認真去尋找真理、與主有個人親身的經歷和與主建立個人的關係,這是作為主的門徒所應有的特質。事實上,從13-17章主對門徒的詳盡教導可見,主耶書亞十分渴望與門徒同在,建立親密的關係,就如牧羊人與羊、葡萄樹與枝子那種緊緊相連的關係。

4. 七個「我是」

約6:35 耶穌對他們說:「1)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另參6:41)

約8:12 耶穌又對眾人說:「2)我就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另參9:5)

約10:7 所以,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3)我就是羊的門

約10:11 「4)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另參10:14)

約11:25 耶穌對她說:「5)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約14:6 耶穌對他說:「6)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

約15:1 「7)我就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

耶書亞(耶穌)七次用「我是」(ἐγώ εἰμί ego eimi I AM;等同「我是自有永有」的,見出3:14)去表達自己的真正身分就是上帝。而「我是……」這公式也同時寓意及解釋其功能,例如「我是生命的糧」就是代表他是那位賜人生命和力量的主。筆者認為讀者們可細心默想主所說的每一句「我是……」,去深刻體會耶書亞的角色及其功能,如何與自己的信仰有關。

5. 詳細描述猶太文化的元素,尤其地理環境

約7:37 節期的最後一天,就是最隆重的一天,耶穌站著……

約5:2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畢士大,旁邊有五個柱廊;

約19:13 彼拉多聽見這些話,就帶耶穌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叫「鋪華石處」,希伯來話叫厄巴大(גַּבְּתָא height/hill,就在那裏坐堂。

《約翰福音》的另一個特色是它對猶太節期、猶太人的儀式、希伯來話、以色列地理的細緻描述,以致讀者能對第一世紀的以色列地和猶太文化傳統有更多理解。而隨著過去幾十年在耶路撒冷考古發掘越來越成熟,這書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讓學者們可以跟出土的發現對照和印證(例如:畢士大池、西羅亞池的位置等)。這提醒讀者雖然《約翰福音》和《新約聖經》書卷都是以希臘文編寫,但我們不能忽視和學習希臘語文底下的希伯來意思、背後豐富的猶太文化傳統和以色列的歷史地理。

6. 聖靈以及三一神觀

約1:33 我先前不認識他,可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停留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

約3:8 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聲音,卻不知道是從哪裏來,往哪裏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約14:16 我要求父,父就賜給你們另外一位保惠師,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

約15:26 「但我要從父那裏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的那真理的靈,他來的時候要為我作見證。

約16:13 但真理的靈來的時候,他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著自己說的,而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且要把將要來的事向你們傳達。

雖然馬太、馬可和路加也有記載聖靈(當中路加的記載較多,但不少是一次性的個別的例子[5]),然而《約翰福音》對聖靈的記載,則為讀者提供了全新的認識和見解。例如:耶書亞(耶穌)會用聖靈去施洗(1:33),難怪他即使接續施洗約翰的天國福音事工,卻沒有像他那樣呼籲人要到約旦河受洗。另外,《約翰福音》介紹聖靈為「保惠師」(παράκλητος parakletos),意思可指一位鼓勵人的、堅固人的、中介者、安慰者或幫助者[6],為要在主耶書亞離開門徒後,幫助他們明白真理、活出真理、行在上帝的心意和道路上,有能力完成他所付託的使命。

約1:1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約10:30 我與父原為一。

約14:17 他就是真理的靈,是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他們既看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裏面。

約14:20 到那日,你們就會知道我在父裏面,你們在我裏面,我也在你們裏面。

約14:23 耶穌回答他說:「凡愛我的人就會遵守我的道,我父也會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裏去,與他同住。

《約翰福音》讓信徒更認識三一上帝的觀念。例如:其他福音書記述耶書亞(耶穌)受洗時上帝同時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形式出現(當聖靈降臨在聖子身上,天父的聲音指這是祂的愛子),然而這只是一個個別的場景,但《約翰福音》卻解釋了上帝是三位一體的恆常法則以及與信徒的關係。例如:1:1和10:30清楚說明耶書亞就是上帝自己(或與上帝是合一的),而14:23也解釋耶書亞在離世後會藉著聖靈讓自己和天父可繼續與門徒同在。這讓作為信徒的我們而言,能更明白到上帝是何等喜歡能與人建立團契、合一和相交的關係,並最終透過耶書亞的犧牲來達成這事,讓聖潔的上帝能夠與罪人和不潔的人最終能復和與同在。

7.「猶太人」的含義

約5:16 所以猶太人迫害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做了這些事。

約7:1 這些事以後,耶穌周遊加利利,不願在猶太往來,因為猶太人想要殺他。

《約翰福音》常用「猶太人」來指當時的猶太教領袖(這福音書成書較晚,包含了耶書亞時期和約翰的門徒群體後期兩個歷史背景,反映寫作時期基督徒與猶太教群體之間的張力和衝突),而並非指普遍的猶太人。可惜自從教會外邦化、外邦信徒成為基督教的主流之後,外邦信徒看自身的信仰為最正宗,以致輕看猶太人有著上帝選民的身分,忘了耶書亞(耶穌)曾說「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這句話(4:22)。隨著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之後,教會在往後的歷史裏更一直傾向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約翰福音》中的「猶太人」為所有的猶太人,誤用經文去支持歷世歷代的猶太人都因釘死了主而受到詛咒的說法[7],看所有猶太人都已被上帝撇棄繼而發展出反猶主義、取代神學等等,造成歷史上許多對猶太人被殘殺和逼害的事件。我們應當知道,耶書亞和門徒本身也是猶太人,當時耶書亞指出了猶太教的聖殿問題和要用自己的身體去取代聖殿等的說法,本質上是猶太教內的衝突,是透過對律法不同的詮釋而帶來革新猶太教信仰的說法。

8. 二元對比

《約翰福音》往往運用二元的對立觀念作比喻,例如「地上 vs. 天上」(3:12、18:36),其中「黑暗 vs. 光明」更在多段經文中表達出耶書亞(耶穌)與當時猶太教領袖的衝突和對立:

約1:5 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沒有勝過光。

約3:19 光來到世上,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這就定了他們的罪。

約8:12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就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必不在黑暗裏走,卻要得著生命的光。」

約12:35 耶穌對他們說:「光在你們中間為時不多了,應該趁著有光的時候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

約12:36 你們趁著有光,要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耶穌說了這些話,就離開他們隱藏了。

約12:46 我就是來到世上的光,使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裏。

這些經文都在解釋為甚麼主耶書亞會被拒絕和殺害,並提醒門徒要作出選擇,一旦他們接納和信靠耶書亞就成為光明之子,因此不應繼續在黑暗中行走。這提醒我們必須站在光明的一方,既稱自己為主的門徒,就不要繼續活在黑暗和罪惡中,就是生命要時常被主的話、聖經的真理去光照。

9. 「水」和「血」

約2:7 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 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

約2:9 宴會總管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哪裏來的,只有舀的用人知道……

約3:5 耶穌回答:「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

約4:10 耶穌回答她說:「你若知道上帝的恩賜,和對你說『請給我喝』的是誰,你早就會求他,他也早就會給了你活水。」

約5:7 病人回答他:「先生,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裏;我正要去的時候,別人比我先下去了。」

約6:54 吃我肉、喝我的人就有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

約7:38 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將流出活水的江河來。』」

約19:34 然而有一個士兵拿槍扎他的肋旁,立刻有血和水流出來。

「水」和「血」在《約翰福音》中常常出現,帶有更深的意義。例如:耶書亞(耶穌)指人要從水和聖靈而生(3:5),當中的「水」除了可理解為母腹出生之外,更可理解為悔改的洗禮以及禮儀上得潔淨的意思,好讓人能在合適的狀態裏親近上帝。不過,「水」有時也可寓意為聖靈的意思(例如:7:38)。至於「血」,耶書亞多指向自己的流血犧牲,也就是他的性命(例如6:54)。「水」和「血」提醒我們作為信徒,生命要時刻悔改、保持聖潔、以及被聖靈充滿的重要性。

10. 記載中有多層的意義、隱含的意思

《約翰福音》是一本充滿著層次的書卷,常用比喻去帶出字面意思以外的含意和寓意。例如:

約12:32 我從地上被舉起來的時候(指耶書亞被釘死甚至復活高升),我要吸引萬人來歸我。」

約12:35 耶穌對他們說:「光(指主自己)在你們中間為時不多了,應該趁著有光的時候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

約10:13 雇工逃走,因為他是雇工,對羊毫不關心。【暗諷猶太人的領袖是雇工】

約9:39 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使不能看見的看見,能看見的反而失明。」【暗諷猶太人的領袖是瞎眼】

有時經文更不單止有一層意思,而是包含著更深的意思。例如:

約9:11 那人回答:「有一個名叫耶穌的,他和了泥抹我的眼睛,對我說:『你到西羅亞池子(意思:被差遣的那個池子……)去洗。』我去一洗,就看見了。」

9:11裏中文「西羅亞」本身是希伯來文「被差遣」的音譯,西羅亞池本身並非《新約聖經》才出現的地方(例如:見尼3: 5、賽8:6)。不過,在《約翰福音》的手筆下,「西羅亞」的含意就暗示了主耶書亞是被天父所差遣而來的。而「池子」往往也在《希伯來聖經》中被用來比喻為以色列民不依靠上帝的圖像(例如:賽8:6、耶2:13)。這裏「西羅亞池子」讓兩個含意加在一起,正好暗示當時的猶太領袖拒絕天父「所差派來的」耶書亞(耶穌),因為他們並非真心依靠上帝,就如耶2:13所指那樣他們「自行鑿出水池,滿足於羅馬授權下的聖殿體制」。可見,「西羅亞池子」只在《約翰福音》被提及,也許並非偶然,而是作者悉心安排下的一種諷刺式的表達。

約11:50 也不想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整個民族滅亡,這對你們是有利的。

另外,11:50這句話出自大祭司該亞法的口,本意是只要殺死耶書亞,總比整個猶太民族因為叛亂而引發羅馬的鎮壓,以致被羅馬人削權、威脅到他們穩定的祭司生活為佳。然而同一句話,既反映出人心的邪惡和陷害義人的惡念,但同時其實也表達了主的救恩,說明耶書亞為世人犧牲自己的心意就是為了不讓世人滅亡!可以說,我們日後讀《約翰福音》,必須細味而不能太急地讀,免得錯過了當中多重和深層的意思。

 

結語:成為主所愛的門徒

《約翰福音》是一本經過精心設計和審慎鋪排的福音書,每段記載的內容都十分精彩和充滿深意,讀者必須嘗試用多個角度去細看每一個有關主耶書亞(耶穌)的事蹟和教導,慢慢細味和欣賞經文中豐富的層次和屬靈的含意。透過上述對《約翰福音》的十個特色的簡介,盼望我們能更深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地活出了耶書亞門徒的身分。例如:1)我們是否像昔日的門徒那樣曾親身與主相遇,被主更新改變,以致我們有見證可向別人分享?2)我們是否明白光明和黑暗是對立的,以致既信了主就不應繼續活在黑暗的罪中,違反真理,而是應當作光明之子,活出上帝所喜悅的生命?3)我們是否真正認識聖靈、順服聖靈、有聖靈主導著我們的生命前行?我們是否靠著聖靈去突破自己、克服自己的軟弱、事奉上帝、順服主的心意?這些問題,對真正跟從主的門徒來說,應該是要回答「是的」或「有的」。求主幫助我們能更多經歷祂、從罪惡中走向光明與真理、順服聖靈的引領、活出祂話語的豐富,成為主真正的門徒、主所愛的門徒!阿們。


[1] 約21:23-25反映使徒約翰的一班門徒,把他們所愛的老師約翰的教導編寫成《約翰福音》,可以估計「主所愛的門徒」是他們給老師約翰的稱呼(見約13:23、19:26、20:2、21:7、21:20)。

[2] 又稱修殿節或光明節,這猶太節期源於兩約之間的事件,並非《聖經》裏的。

[3]《約翰福音》特別記載了耶書亞(耶穌)經歷至少三個逾越節(學者一般用此推斷他事奉有三年多之久),作者如此重複提及「逾越節」並非偶然,而是要讀者留意耶書亞如何成為逾越節的羔羊。12:1特別提及逾越節前六天他到達了伯大尼,次日進入耶路撒冷(逾越節的羔羊在正月初十被帶進家裏;見出12:3),並且19:6特意記載耶書亞被審訊後彼拉多證明了他的無罪(羊羔是完美毫無殘疾的;見出12:5),也就是說,《約翰福音》要闡述主耶書亞成就了逾越節,他就是那頭被殺的羔羊(另參林前5:7),其犧牲並非代表他的失敗,而是成功地救贖了人離開罪惡,讓人不再被當時敗壞的猶太教聖殿及律法傳統體制所轄制,能夠真正地活出上帝子民的身分。

[4]  因為耶書亞從死裏復活在本質上是天父行的神蹟,而不是耶書亞自己行的,就是天父讓耶書亞復活過來並使他高升,坐著自己的右邊。

[5] 例如馬利亞受聖靈感孕(路1:35)、西面受聖靈感動(路2:25-27)等,都跟耶書亞(耶穌)或門徒沒有直接關係。

[6] 參 Strong’s dictionary: an intercessor, consoler, advocate, comforter; L&N: helper, encourager, mediator; BDAG: one who is called to someone’s aid, one who appears in another’s behalf, mediator, intercessor, helper

[7] 外邦化後的教會容易選擇性地讀經去支持自己的理解和立場,例如:看重太27:25所記當時猶太人說會承擔殺耶書亞的罪,卻輕忽了主耶書亞認為該罪只會歸在當代的猶太領袖身上,和他自己仍等待他們回轉悔改的說法(太23:26-27),以致錯誤地認定所有猶太人都已失去上帝選民的身分,他們已經被教會所取代。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嚐主愛》靈修默想材料:以慢下來的心進入上帝的愛裏(陳麗儀著)

陳麗儀(Polly)傳道轉眼間已經離開我們3年了。她生前致力於靈修事工,也以此服侍教會的肢體。她過去曾恆常地出席我們的「安息日研經坊」查經聚會,期間積極參與及分享屬靈的見解。她在2020年初向我們提及她所寫的《嚐主愛》靈修材料,並盼望我們能代為出版。她已於2020年4月12日主懷安息,為紀念她,今天溫馨提示大家可在我們的網站免費瀏覽使用她的遺作,亦可登入會員專區下載PDF版本和留言悼念她。感謝她過去留下的屬靈祝福,願主繼續使用她的著作和事奉主的堅定心志,激勵我們並讓更多人親嚐主的愛!????????

希伯來文詩歌(搜尋器)

大家好!為慶祝逾越節和復活節,我們特意製作了一個「希伯來文詩歌(搜尋器)」,大家可按以下連結瀏覽搜尋,輸入部分聖經經文或關鍵詞來搜尋合用的希伯來文詩歌。例如要找逾越節常用詩篇113-118有關的希伯來文詩歌,可輸入:117、118、逾越節⋯⋯來搜尋。感謝背後多位作者提供資料,願主親自報答和大大祝福使用這工具!

https://hebrewsongs.bmy.org.hk/

 

《新約聖經》綜覽《路加福音》:耶書亞把傳揚救恩的使命託付給門徒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路加福音》查經摘要(作者:Ada Lui

Photo credit: grace21@yayimage.com


簡介《路加福音》

書名:路加福音,希臘文 ΚΑΤΑ ΛΟΥΚΑΝ,意思是「根據路加」。

作者:早期的教會傳統和教父傳統都認為作者是路加,他是保羅的宣教同工(西 4:14,提後 4:11,門 24),另也寫了《使徒行傳》,被視為是《路加福音》的下集。《使徒行傳》裏有一些經文是用「我們」去描述路加自己與保羅(徒 16:10-17,20:5-15,21:1-18,27:1-28:16)。學者一般認為路加來自敘利亞安提阿,也有學者認為路加可能是馬其頓人(徒 16:10-17)。[1]

對象:外邦信徒(也就是「敬畏上帝的人」),甚或是廣泛的讀者群。

成書日期: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公元後60-100年之間。

受書人:

路 1:1 提阿非羅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筆作書,

路 1:2 述說在我們中間所實現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

路 1:3 這些事我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我也想按著次序寫給你,

路 1:4 要讓你知道所學的道都是確實的。

「提阿非羅」(Θεόφιλε  Theophilus)這希臘文的意思是「愛上帝的人」或 「上帝的朋友」,關於「提阿非羅」是誰至今沒有定論,有的認為這名字只具象徵意義,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真實的人物。至於「大人」可以是指羅馬官員(徒 23:26,24:3,26:25),也可能是一個頭銜,指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提及受書人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他是贊助者,承擔書卷的抄寫和流傳的費用,二是提到受書人的名字有助鞏固一個運動或地方宗教的主流地位[2]。而就《路加福音》而言,這個運動是指一群耶書亞(耶穌)的門徒,到各處傳揚耶書亞是上帝的兒子,他已從死裏復活,凡信靠他的人都可以得著救恩的這個信息。


全書大綱

《路加福音》共有24章,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把它分為四個大段落,每個段落都是以「人子」的不同層面作為敘事標題:

I. 人子的來臨(1:1-2:52)

II. 人子的服侍(3:1-19:27)

A. 施洗約翰的事工

B. 施洗、家譜、受試探

C. 醫治、教導、神蹟

 III. 人子被拒絕(19:28-23:56)

A. 最後一個星期

B. 最後晚餐和橄欖山

C. 耶書亞受審

D. 被釘死和埋葬

IV. 人子得榮耀(24:1-53)

A. 婦女去到墳墓

B. 往以馬忤斯的路上

C. 向門徒顯現

D. 升天

這個結構基本上與其他三卷福音書相同,同樣都有四個最主要的部分:1)耶書亞受洗後開始傳道;2)在加利利的事工;3)耶路撒冷之旅;4)受難的敘事。但路加有其獨有的記載,包括:耶書亞出生的事蹟以及他在童年時上聖殿的事;此外,相對於其他福音書,路加用了最多的篇幅去描述耶書亞的耶路撒冷之旅,足足有十章的經文(9:51-19:27),這旅途是由9:51的這節開始:「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他決定面向耶路撒冷走去。」耶書亞在這旅途上,一邊走一邊教導,當中有很多教導是用比喻的方式,包括我們熟悉的「好撒瑪利亞人」和「浪子」的比喻。


中心思想

學者卡森、穆爾在其著作中列舉了《路加福音》的一些貢獻[3],當中有四個貢獻筆者認為是《路加福音》的中心思想:

1. 耶書亞(耶穌)的生平是應驗了上帝在《舊約聖經》裏向以色列民的應許

馬利亞的尊主頌、撒迦利亞頌和西面頌都分別指出耶書亞的降生是因著上帝記念祂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要憐憫亞伯拉罕的後裔並向世人施行拯救(1:54-55、72,2:30-32)。路加經常用 δεῖ dei這個希臘文(意思是「這是必然的」),要指出耶書亞的降世、生活、受死和復活,都是上帝在完成祂在《舊約聖經》裏已啟示的計劃。例如:「但耶穌對他們說:『我也必須在別的城傳上帝國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為此。』」(4:43)「又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第三天復活。』」(9:22)「耶穌對他們說:『就是我從前和你們同在時所告訴你們的話: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一切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24:44)

2. 上帝的計劃是要世人可以得著救恩

「拯救」(sōdzō)這個動詞出現的次數比其他《新約聖經》的書卷都多。例如:「人子來是要尋找和拯救失喪的人」(19:10),而其他與「救恩」有關的希臘文也經常出現,例如:「救恩」(sōtēria)(1:69、71、77,19:9),「救恩」(sōtērion)(2:30,3:6),「救主」(sōtēr)( 1:47,2:11)等。

3. 上帝藉著耶書亞,親自臨到自己的百姓去拯救他們

路加經常用「今天」(11次)和「現在」(14次)指出當耶書亞去到以色列民中,正代表救恩已實實在在的臨到,而一些親身經歷耶書亞拯救而罪得赦免的人,往往是那些失喪或是在社會邊緣的人,例如:窮人、罪人、女人、稅吏和撒瑪利亞人[4]

4. 強調外族人會領受救恩

在西面頌裏已揭示上帝的拯救會臨到外邦人,「是啟示外邦人的光,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2:32)而路加記載到耶書亞的家譜時,是把他的出生追溯至亞當:「……,塞特是亞當的兒子,亞當是上帝的兒子。」(3:38)意味著他不但是猶太人的救主,也是所有人的救主。


書卷特色和寫作手法

1. 大量使用比喻

《路加福音》比其他的福音書,更多的記載了耶書亞(耶穌)所講的比喻,而大部分都是集中在耶路撒冷之旅這段敘事中,參下表[5]

 

比喻

經文

 

比喻

經文

1

新舊衣服

5:36

15

客人

14:7-14

2

新舊酒袋

5:37-38

16

宴席

14:16-24

3

兩種根基

6:47-49

17

作門徒的代價

14:28-33

4

兩個債戶

7:41-43

18

迷羊

15:4-7

5

撒種

8:5-8、11-15

19

失錢

15:8-10

6

點燈

8:16-17,11:33

20

浪子

15:11-32

7

好撒瑪利亞人

10:30-37

21

不義的管家

16:1-8

8

半夜接待到訪朋友

11:5-8

22

財主與拉撒路

16:19-31

9

無知的財主

12:16-21

23

主人與僕人

17:7-10

10

儆醒的僕人

12:35-40

24

伸冤的寡婦

18:2-8

11

忠心有見識的僕人

12:42-48

25

法利賽人和稅吏

18:10-14

12

不結果的無花果樹

13:6-9

26

十錠銀子

19:12-27

13

芥菜種

13:18-19

27

兇惡的園戶

20:9-18

14

麵酵

13:20-21

28

無花果樹

21:29-32

2. 經過考察後按次序而寫

路加在書卷的開首提到當時已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而他是經過「從起頭都詳細考察」去寫這卷書的,反映出他既參考過當時已有關於耶書亞事蹟的寫作,也有他本人向見證人查證的資料,例如:關於耶書亞(耶穌)的出生和童年事蹟就可能是來自耶書亞的母親馬利亞。而「按著次序」既可以是指時間上的先後次序,也可以指按著事件主題的次序,例如:在第4章提到耶書亞進到拿撒勒會堂裏讀經,之後對那裏的人說:「你們一定會用這俗語向我說:『醫生,你醫治自己吧!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做的事,也該在你自己的家鄉做吧。』」(4:23)可見耶書亞當時已在迦百農開始了事工,但路加沒有記載,而是在這事之後,才記載耶書亞下到迦百農 (4:31),接著經文才說:「但耶穌對他們說:『我也必須在別的城傳上帝國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為此。』」這是要按著事件的次序指出耶書亞先是在自己的家鄉拿撒勒村,用《以賽亞書》61:1-2 去宣告他的使命,但因著被拒絕,他的事工就由拿撒勒開始去到加利利一帶。

3. 唯一一個為歷史事件提供時間參考的《新約聖經》作者

路 1:5 在希律作猶太王的時候

路 2:1 在那些日子,凱撒奧古斯都降旨,叫全國人民都登記戶籍。

路 2:2 這第一次登記戶籍是在居里扭作敘利亞總督的時候行的。

路 3:1 凱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本丟‧彼拉多作猶太總督希律作加利利分封的王,他兄弟腓力作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地區分封的王呂撒聶作亞比利尼分封的王

路 3:2 亞那和該亞法作大祭司

從歷史的角度,這些資料為所記載的事件增加了真實性和可信性,但從屬靈的角度看,反映的是上帝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政治環境(羅馬帝國的全盛時期)和宗教背景(亞那和該亞法作祭司的年代)去讓耶書亞(耶穌)降生,為要成就天父的心意和祂的救贖的計劃。

4. 以角色引出情節,又以情節揭示行動中的角色

路加喜歡每次用一個角色來主導情節的發展,而由一個角色轉移到下一個角色時,會先讓角色退下來騰出空間給下一個角色,有時前後兩個角色所揭示的情節會出現一些對照或張力的情況,例如:把一位在耶路撒冷聖殿侍奉的祭司撒迦利亞,與一位在拿撒勒村未出嫁的年青女子馬利亞作對比,或以施洗約翰在曠野的事奉與耶書亞走遍加利利各城的事奉作對比等。

5. 角色的逆轉

從在馬利亞的〈尊主頌〉已反映出上帝的工作是顛覆性的,指的是某些人在當下的情況在將來會出現逆轉,例如:「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他叫飢餓的飽餐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1:52-53)耶書亞(耶穌)在他的「平原佈道」(6:20-26)裏也同樣提到有福的人是那些貧窮的、飢餓的、哭泣的、被憎恨的、被拒絕和辱罵的人;相反,那些富足的、飽足的、現在歡笑的、被人認為是好的人,他們就有禍了。

6. 在耶路撒冷之旅途上(9:51-19:27),主要對三個不同的群體作教導

耶書亞(耶穌)的講論主要是對三個群體,分別是:1)群眾:「眾人」(ochlos)這個詞出現了18 次(例如:11:29);「百姓」(laos)這個詞出現了 3次(例如: 20:9);2)門徒:「耶穌對門徒說」這個句子共出現了18次(例如:10:23 「耶穌轉身私下對門徒說:……」);3)法利賽人和文士。路加往往會說明耶書亞的講論是對誰說的,也就是他會對這三個群體作出針對性的教導,他對門徒的教導會較為直接深入,對其他人則沒有那麼直接,很多時會用比喻的方式。

7. 經常出現的兩個主題

在路加的敘事裏,有幾個主題是經常被提及的,包括:有關於「仁慈和饒恕的」(例如:6:36,7:23,19:9,19:10,23:34);有關於「宴席和吃飯的」(例如:5:29,7:36,13:29,14:1、8-24,22:16);也有關於「管理錢財的」(例如:12:16-21,16:1-14,16:19-31,19:12-27)。

8. 經常提到希律 (指希律‧安提帕)

路加比其他福音書,更多的提到希律 (3:1、19,8:3,9:7、9,13:31,23:7-8),而且當中的描述不一定是負面的,例如:路 8:3 「又有希律的管家苦撒的妻子約亞拿,和蘇撒拿以及好些別的婦女,她們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使徒。」他沒有像馬太那樣記載到大希律(希律‧安提帕的父親)下令要殺兩歲以下的男孩那幅殘暴血腥的畫面(太2:16)。原因或許是路加不想冒犯當時的羅馬政權,以免招致不必要的打壓,這個看法從路加所描述的耶書亞(耶穌)事工的情形得到支持;路加著重描述人的罪因著耶書亞的憐憫而得赦免,即使是那些身分卑微、被社會排斥的人(窮人、罪人、女人、稅吏、撒瑪利亞人)都可以蒙上帝悅納,這個群體是因著耶書亞的恩典而被招聚,它不是一個為要抗衡羅馬政權而建立的政治組織。

 9. 經常提到聖靈

路加經常提到聖靈的工作,尤其是頭三章關於施洗約翰和耶書亞(耶穌)的出生(1:15、35、41、67,2:25-27),以及耶書亞在約旦河受浸,準備開展他的公開傳道事工,在在都指出是由聖靈所主導(3:16、22),路加甚至特別指明上帝要給人的「好東西」就是「聖靈」(11:13,另參太7:11)。

10. 經常提到喜樂和讚美

路加記載到天使向人宣告施洗約翰和耶書亞(耶穌)的出生,是一個叫人喜樂的信息(1:14、44,2:10),他又特別記下了馬利亞(1:46-55)、撒迦利亞(1:68-79)和西面(2:29-32)對上帝的讚美。在書卷的結束時記載到耶書亞復活後向門徒顯現後升天,之後就描述門徒「帶著極大的喜樂回耶路撒冷去」(24:52),這貫徹了路加由始至終要指出的是,上帝藉耶書亞的出生和他死而復活所成就的救恩,是一個叫人歡喜快樂的信息。

11. 經常提到禱告

路加經常提到耶書亞(耶穌)禱告,當他受了洗,禱告時天就開了(3:21),當一大群人聚集要聽他講道或醫病時,耶書亞卻退到曠野去禱告(5:15-16);在挑選十二使徒之前,他上山整夜向上帝禱告(6:12-13),他又帶著彼得、約翰、雅各上山去禱告,禱告時他就變了形像(9:28-29),而讀者最熟悉的應該是他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22:39-46)。而耶書亞也有設比喻教導人要怎樣禱告,例如:「寡婦和不義法官」(18:1-8)和「法利賽人和稅吏」的比喻(18:9-14)是教導人要常常禱告和謙卑禱告等。

 

試從《路加福音》的描述,討論耶書亞(耶穌)是怎樣藉著他的教導和事工向人揭示這救恩是給所有人的?

《路加福音》的開首已指出上帝的救恩是普世性,要給所有的人:

路 2:10 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看哪!因為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

路 2:30 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

路 2:31 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

路 2:32 是啟示外邦人的光,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

透過天使宣告耶書亞(耶穌)的出生,也透過西面對嬰孩耶書亞的預言,指出這救恩是為萬民所預備的,不單是為以色列民,也是為外邦人。上帝這救恩是藉著祂的獨生子耶書亞成就的,這一點也反映在當路加記載耶書亞的家譜時,是追溯至亞當(3:23),也就是全人類的祖先,而並非像馬太記載耶書亞的家譜那樣,只追溯至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太 1:1)。

在耶書亞開展事工的早期,他也親口宣告他來到地上的使命就是要向人施行拯救:

路 4:18「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

路 4:19 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耶書亞在拿撒勒的會堂讀完這段來自《以賽亞書》61:1-2的經文後,就說:「你們聽見的這段經文,今天已經應驗了。」(4:21)意思是他就是上帝的那位受膏者(彌賽亞),上帝要藉他讓人經歷到祂拯救的工作,包括:聽到福音、得到釋放和醫治,都是指向人的心靈和身體得恢復,而不是一些政治或軍事上的行動。而值得留意的是,耶書亞讀到《以賽亞書》61:2的上部分「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就停了下來,他沒有讀這節的下半部分「和我們的上帝報仇的日子;安慰所有悲哀的人」。原來當時的猶太人都期望上帝的報仇行動臨到,而報仇的對象應該是那些欺壓他們的羅馬人或外邦人,而耶書亞沒有讀出這一句更突顯出他來地上的使命是要恢復人身心靈的自由,而不是推翻羅馬政權,為猶太人帶來政治上的自由。但這樣的宣告並不符合當時在會堂裏的人的期望,於是耶書亞接著說了關於以利亞奉差往西頓的撒勒法的一個寡婦那裏,以利沙則醫好了敘利亞人乃縵的痲瘋病,預示了當猶太人拒絕接受耶書亞的救恩時,上帝的拯救將臨到外邦人。

事實上,耶書亞的事工也揭示了上帝的救恩不單是為了被揀選的以色列人,它是為所有人預備的,這救恩的對象並不取決於那個人的種族或宗教上的地位,而是取決於他是否回應耶書亞的呼召,耶書亞說:「我不是來召義人悔改,而是召罪人悔改。」(5:32)也就是即使是那些被猶太人視為是罪人,理應被排斥的人 (例如:撒瑪利亞人,見9:52-55,17:15-16;稅吏,見5:27-28),只要他們願意回應耶書亞的呼召,都能得到上帝的悅納。而在路加的筆下,不乏關於耶書亞接納罪人的敘事,其中一個記載在7:37-48,關於一個有罪的女人用眼淚洗耶書亞的腳,又用頭髮擦乾,再用香膏去抹他的腳,耶書亞說:「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愛的多;而那少得赦免的,愛的就少。」(7:47)這個教導給我們很重要的提醒,上帝藉耶書亞所施行的救恩確實是給所有人的,既不分種族(例如:羅馬百夫長,見7:3-10),也不分階層,但得著赦罪之恩的重要元素包括:人要知道自己有罪、明白這救恩本是自己不配得的,卻因著被主的愛吸引而作出回應,去到耶書亞那裏、承認他是自己生命的主,並立志離開罪惡重新活出一個討主喜悅的生命。耶書亞悅納人這個因悔罪而回轉的行動,而上帝的救恩會藉耶書亞臨到這樣的人。

結語:耶書亞把傳揚救恩的使命託付給門徒

《路加福音》的開始已指出上帝的救恩是給所有人的,這在《舊約聖經》裏早已預示,這個救恩不單會臨到那些藉亞伯拉罕而與上帝有立約關係的以色列人,也會臨到外邦人,他們將因為接受耶書亞(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恩,生命願意悔改回轉,而成為與耶書亞有立約關係的人,可以得著上帝這救恩。在這卷書的結束時,當耶書亞復活後向門徒顯現,再重申他所成就的救恩是給萬民的,這成為整卷書一個首尾呼應的信息:

路 24:46 又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

路 24:47 並且人們要奉他的名傳悔改、使罪得赦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

耶書亞把這個向人傳揚悔改回轉的信息託付了給他的門徒,而我們在路加的下一卷著作《使徒行傳》就會看見門徒怎樣傳承了耶書亞的使命,把上帝的救恩傳到地極。今日作為耶書亞信徒的我們,其實也同樣領受了這個使命,要把上帝自亙古以來為人所預備的福音信息傳揚出去。耶書亞按著上帝的心意成就了這個普世的救恩,但福音的廣傳是要藉著每一個信徒都忠於耶書亞的這個託付的。求主幫助我們,不要辜負所託,又使我們都有耶書亞的那份心志,為傳揚這「悔改、使罪得赦」的福音而甘心擺上,為主所用。阿們!


[1] 參鮑維均著《路加福音》(天道書樓,香港,2008)。

[2] 參鮑維均著《路加福音》頁15。作者舉例說,猶太史學家約瑟夫與路加是同期作者,在他的著作《斥阿皮昂》,約瑟夫提及的前著《猶太戰記》是呈獻給兩位在公元第一世紀的羅馬皇帝:維斯帕先和他的兒子提多。

[3] 卡森、穆爾(D.A. Carson, Douglas J. Moo)著 《 21世紀新約導論》(天道書樓,香港)。

[4] 相關的經文,包括:窮人(1:46-55,4:18,6:20-23,7:22,10:21-22,14:13、21-24,16:19-31,21:1-4);罪人(5:27-32,7:28、30、34 、36-50,15:1-2,19:7);女人(7:36-50,8:1-3、48,10:38-42,13:10-17,24:1-12);稅吏(3:12,5:27-30,7:29、34,15:1,18:10-13,19:1-10)等等。

[5] 參《聖經:啟導本》(海天書樓,香港,2015),1555。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今年的逾越節很快就到了,歡迎大家參考使用我們出版的《逾越節筵席實用手冊》!

今年(2023)的逾越節將於 4 月 5 日(三)黃昏開始,為預備迎接這個節期,大家可參考我們出版的《逾越節筵席實用手冊》作個人研習或準備逾越節之用(可先參考試讀版)。這書主要介紹如何在家中或教會場合裏安排逾越節筵席聚會,包括從準備事項到進行聚會的每一個步驟、頌禱詞(連原文、音譯及意譯),以至當中的屬靈意義及當中與主耶穌的關係。內容詳盡,十分實用。這書在過去已祝福了許多教會的逾越節聚會,我們為此十分感恩!

《逾越節筵席實用手冊》電子書分為 Amazon 的 Kindle 版本和 Logos 聖經軟件的版本(可按此瀏覽試讀內容)。Kindle 版本只適用於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情況;而 Logos 版本有《繁體版》和《簡體版》,並可利用 Logos 軟件本身的列印功能,打印當中的《哈加達》(Haggadah)部分以便筵席聚會進行時按著來使用,另外我們也有投影片可免費供教會使用。如有需要,歡迎與我們聯絡查詢

BMY 六週年紀念特別聚會

踏入3月份是BMY成立的第六個年頭,我們擬於3月18日的「安息日研經坊」進行六週年紀念的特別聚會,內容包括:唱希伯來文詩歌、聖經小百科、生命見證、六週年事工回顧,感恩分享、團契及禱告。

我們誠邀你參與當日的感恩分享環節,跟我們分享你在BMY 的學習所得。因名額有限,如有弟兄姊妹希望在當日分享(實體或網上皆可),請盡早填寫表格,以便我們安排。

有關「安息日研經坊」的聚會詳情,請按此;而想報名於六週年活動中作感恩分享的話,請按此

《新約聖經》綜覽《馬可福音》:是甚麼攔阻我們跟從主?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馬可福音》查經摘要(作者:Florence Tsang

 

簡介《馬可福音》

書名:馬可福音,希臘文κατὰ Μᾶρκον,意思是「根據馬可」。

作者:馬可,又稱約翰。他和母親馬利亞住在耶路撒冷,他們的家是初期教會的據點(徒12:11-12)。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徒15:37;西4:10),曾經協助巴拿巴與保羅傳道(徒12:25、13:5),但在旁非利亞離開了他們(徒13:13),《使徒行傳》沒有具體說明馬可離開的原因,但保羅認為不可接受(徒15:37-39)。後來馬可仍積極參與早期教會的宣教工作,並與彼得同工,彼得稱呼馬可為兒子(彼前5:13)。晚年的保羅讚許馬可在服事上於他有益。(提後4:11;門24)

對象:羅馬教會的信徒、外邦信徒

成書日期:早期教父對《馬可福音》的成書日期存在分歧,但普遍認為它是四福音中最早成書的。有人說這是彼得死前寫的,也有人說是他死後寫的。今天,大多數新約學者認為《馬可福音》約在公元後65-70年間成書,也有人支持是在公元後 55-65 年這個較早成書的說法。

背景:鑑於馬可對苦難的強調,這卷福音書可能與一段迫害時期有關,尤其是針對羅馬教會的迫害,這書鼓勵當地的信徒在苦難和迫害中仍要堅守信仰。當時的基督徒並不受歡迎,因為對於羅馬民族主義裏要求人要奉承和崇拜皇帝,他們拒絕遵循,因此被視為不忠誠的公民。

敍事特色:

1. 著重耶書亞(耶穌)的行動多於教導。對比其他符類福音(Synoptic Gospels),馬可重點記載耶書亞所行的神蹟,有關他的比喻和講論只佔很少篇幅。

2. 聚焦在耶書亞(耶穌)的工作多於背景,書中沒有耶書亞的家譜和有關他出生的記載。

3. 希臘語 εὐθύς euthys(「立刻」)在這本簡短的福音書中出現超過 40 次,這個詞的頻繁使用突顯了行動的迅速。早期教父們普遍認為《馬可福音》重現了彼得的講道,當翻到這卷福音書時,很容易就能看到彼得的個性——衝動、好動,非常吻合這卷福音書的特徵。[1]

4. 有很多細節的描述,令整體敘述更生動。儘管《馬可福音》只有16章,並且是四福音書中篇幅最短的,但很多時它個別的敘述卻比馬太和路加的相應記載要長,有時甚至有兩到三倍的差異。例如,有關復活葉魯的女兒和醫治經血不止的婦人的記述,馬可總共用了 22 節經文去描述,而馬太只用了 9 節經文去描述這兩件事。

5. 很多新約學者注意到《馬可福音》十分強調門徒的問題和失敗,作者對他們並沒有多少正面的描述(像是刻意省略)。有學者將《馬可福音》對門徒缺乏理解能力的描述(4:40;6:51-52;8:4、14-21;8:33;9:2-10;14:68-72)形容為「異常嚴厲」[2],而馬可批評門徒的事情在其他福音書中很多時都會被淡化[3]。如果我們接受早期教父的見證,就是馬可筆錄使徒彼得的講道[4],則可以推斷彼得在跟隨主的時候雖有令主失望的時候,甚至曾自誇(14:29),但他在晚年時已被鍛鍊至十分謙卑,像保羅那樣只誇自己的軟弱,以至當他回望昔日他帶領其他門徒跟隨主的日子,就發現當時自己和其他門徒的生命仍是相當幼嫩並有許多不足之處,所以他刻意要強調門徒(以及自己)的失敗,以便更清晰地表明作主門徒的要求。

6. 三文治式的敍事結構(Markan Sandwiches):一般由兩個故事組成的材料單元,以三文治式(三個段落)來敘述(A-B-A’),在《馬可福音》中可以識別出九個三文治式的敍事結構(3:20-35;4:1-20;5:21-43;6:7-30;11:12-21;14:1-11;14:17-31;14:53-72;15:40-16:8)。

7. 彌賽亞的秘密(Messianic Secrecy):耶書亞(耶穌)傾向隱藏自己彌賽亞(基督)的身分,而非向眾人揭示它。耶書亞命令那些知道他是上帝的兒子的污鬼閉嘴(1:24;3:11;5:7);又吩咐那些被他治癒的人不要告訴人(1:44;3:12;5:43;7:36;8:26);他拒絕法利賽人要求看神蹟的請求(8:11-12);他甚至警告他的門徒「不可對任何人說起他」(8:30)。耶書亞的目的並不是要否認自己是彌賽亞,或無限期地隱藏自己的身分,而是在他自己的時間去揭示它,其全部含義將通過他的死亡和復活變得清晰。

全書大綱:《馬可福音》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5],這書強調耶書亞(耶穌)作為受苦僕人的身分:

I. 有關僕人的宣告(1:1-8)

II. 僕人的服事(1:9-10:52)

A. 受浸與受試探(1:9-13)

B. 呼召門徒(1:14-20)

C. 醫治、教導、神蹟(1:21-9:1)

D. 登山變像(9:2-13)

E. 醫治、教導、神蹟(9:14-10:52)

III. 僕人的順服(11:1-15:47)

A. 最後一周(11:1-12:44)

B. 末世的徵兆(13:1-37)

C. 被膏與出賣(14:1-52)

D. 耶書亞受審(14:53-15:15)

E. 釘十架與埋葬(15:16-47)

IV. 僕人的復活(16:1-20)

 

《馬可福音》綜覽

I. 有關僕人的宣告(1:1-8

可1:1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εὐαγγελίου;gospel)的起頭。

馬可以1:1去定義整卷書的內容。「福音」(εὐαγγελίου)所指的是「好消息」。在希羅世界,「福音」可用作指向未來君王的誕生、新王登基、軍隊凱旋歸來宣布爭戰得勝的場景等。而在《舊約聖經》,當提到好信息,則與上帝作王、祂興起並向祂的子民施行拯救這些觀念相關(見賽52:7)。因此不論猶太人或外邦人,當聽到「福音」這個詞,都會聯想到他們即將要聽到的是有關一位君王的好消息,他將會為他的人民帶來一個全新的氣象。

可1:2 正如以賽亞先知書上記著:「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他要為你預備道路。

可1:3 在曠野有聲音呼喊著: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馬可一開始通過引用《以賽亞書》40:3和《瑪拉基書》3:1去介紹施洗約翰作為耶書亞(耶穌)的先行者的角色,表明耶書亞就是《舊約聖經》所應許的彌賽亞,是上帝的兒子,他將會以大能去開展上帝的國度。

II. 僕人的服事(1:9-10:52

隨著施洗約翰被捕和入獄,耶書亞(耶穌)開始他在加利利的事工,他的開篇信息是:「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1:15)——這與施洗約翰的信息相呼應。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包括:耶書亞呼召門徒、行神蹟醫治、趕鬼、以及公開教導群眾。雖然耶書亞透過他的教導與所行的神蹟在人群中建立了聲望,但他事工的中心是要讓上帝在人的生命中掌權並建立門徒。在《馬可福音》1至8章有一個結構循環,其三個子部分的開始都敘述了一個關於門徒的故事,而結尾就是有關耶書亞被拒絕的小結(見下表):

耶書亞呼召/差遣門徒的記述

耶書亞被拒絕

呼召四個漁夫(1:16-20)

法利賽人和希律一黨的人商議怎樣除掉耶穌,耶穌和門徒退到海邊去(3:1-12)

揀選十二使徒(3:13-19)

拿撒勒人厭棄耶穌(6:1-6)

耶穌差遣十二使徒(6:7-13)

法利賽人試探耶穌,耶穌就離開他們往海的對岸(8:11-13)

《馬可福音》裏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是彼得在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承認耶書亞是基督(8:27-31),彼得的認信標誌著耶書亞事工的轉變。到目前為止,耶書亞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一大群人身上——他在群眾中間教導、醫治趕鬼;但由那時起,他開始集中地教導那些一直跟隨他、與他常在一起的門徒,並為他們將要面對自己的受難和死亡去作好準備。第9章的登山變像是耶書亞事工的高潮之一,它證實了彼得對耶書亞神性的承認,在十字架的屈辱和苦難之前,耶書亞向彼得、雅各和約翰彰顯自己榮耀的形象,並表示有關《舊約聖經》中有關以利亞的預言已經隨著施洗約翰的到來應驗了,藉此在自己受死前進一步建立門徒的信心。這部分的8至10章出現了另一個循環結構,在這三章經文中,耶書亞分別三次向門徒預言並預示自己將要遭遇的事情,這引發了門徒不同的反應,而耶書亞也就門徒的各種反應對他們作出相應的教導(見下表):

耶書亞三次預言自己受難和復活

門徒的反應

耶書亞的教導

8:31 從此,他教導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

彼得拉著耶書亞責備他(8:32)

8:34「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9:31 因為他正教導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三天後他要復活。」

門徒爭論彼此誰最大(9:34)

9:35「若有人願意為首,他要作眾人之後,作眾人的用人。」

10:33-34 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又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向他吐唾沫,鞭打他,殺害他;三天後,他要復活。」

雅各和約翰要求在主的榮耀裏坐他的左右邊(10:37)

10:44「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

III. 僕人的順服(11:1-15:47

這部分詳述耶書亞榮耀地進入聖城,直至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記述。隨著主進入耶路撒冷,故事的節奏開始放慢下來:馬可用了十章去描述耶書亞公開事奉的頭兩年半,卻用了五章去小心詳細地記述耶書亞傳道的最後一周。對馬可來說,耶書亞的受苦是整卷福音書的核心主題,他以整整四分之一的篇章去特寫主在最後一周的苦難。當耶書亞進入耶路撒冷後,他直接面對祭司長、文士、長老、法利賽人、以及撒都該人的質問、試探、甚至陷害,而他公開教導的內容也轉為譴責當時敗壞的宗教領袖和體制(例如無花果樹的教導、惡園戶的比喻等),因為他們已經遠遠偏離了上帝的心意。這部分的結尾記述了最後晚餐、耶書亞被捕、彼得三次不認主,以及耶書亞受難,最終被釘死在十架上,以至安葬的記載。

在《馬可福音》的起頭,耶書亞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大群人追隨在他身邊,但故事愈往後發展,耶書亞便愈趨孤獨,這在受難的敍事中特別明顯,他慢慢地被不同的人所離棄,這包括:從一開始就已針對他的宗教領袖(3:6);他家鄉的拿撒勒人(6:3);他最親密的門徒(14:50);彼得三次不認主(14:66-72);那些喊著要把耶書亞釘十字架的群眾(15:13)。最後在十架上,主大聲呼喊,也是馬可所記主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15:34)就在他死亡的一刻,馬可藉百夫長的口宣告:「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15:39)馬可解釋了作為上帝計劃的一部分,應許要來的彌賽亞也同樣會遭到拒絕、被殺。馬可彷彿在糾正一些信徒的錯誤觀念,說明遭受拒絕、背十架是信徒必經的道路。這對於一個處於脅迫之下的信徒群體來說,十字架不是失敗,反而是標誌著前進和得勝的道路。

IV. 僕人的復活(16:1-20

《馬可福音》的最後一章是有關耶書亞(耶穌)復活的故事。它最後的十二節經文很可能並不屬於原作的一部分,而是後來添加上去的。最初的手稿只有前八節,它描述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買了香料,要去膏耶穌的身體。她們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來到墳墓,看見一個「年輕人」(天使)坐在墳墓裏,告訴她們耶書亞已經復活了,並吩咐婦女們要告訴主的門徒和彼得,他會在加利利與他們會面。天使在宣布主復活時特別提及到彼得的名字,這使彼得永遠不會忘記主是如何專門向他發出這句安慰的話。由於前八節經文中沒有提到耶書亞復活後的顯現,所以後來的編者顯然是從其他資料來源取材(例如:其他福音書和書信),並添加各種結尾以填補空白的地方。當中所添加的內容包括:耶書亞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太 28:9-10;約 20:11-18);向兩個門徒顯現(路 24:13-35);門徒奉差遣(太 28:16-20;路 24:36-49;約 20:19-23;徒 1:6-8);耶書亞升天(路 24:50-53;徒 1:9-11)。《馬可福音》16:8這個在最初手稿中的結尾到底是真的結尾、抑或是抄本的遺失或其他原因,我們無從得知,而後來添加的結尾雖並非出自馬可的手筆,但至少我們可以明白,這個結尾最終得以流傳到我們手上,它所記的內容某程度上就代表著初期教會中的共識。主耶書亞受害時,門徒雖然都跌倒並四散了,但初期教會見證主復活後向他們顯現,最終「門徒出去,到處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藉著伴隨的神蹟證實所傳的道。」(16:20)

 

《馬可福音》中門徒主要的問題以及對我們的提醒

與其他福音書相比,《馬可福音》更多強調門徒的問題。事實上,一個作主門徒的人,他的屬靈生命需要時間去建立,亦需要時間去被主改變和模造。從經文所見,主耶書亞(耶穌)所揀選的門徒,他們的生命在跟隨主的不同階段中,都有不同的不足之處。

1. 不明白、心硬

在耶書亞(耶穌)公開傳道服事的首兩年半,他的事工主要在加利利一帶,他行走於不同的地方,行神蹟醫治人,並公開教導群眾,門徒一直跟隨在他身邊見證著一切。在這個時期,經文卻經常描述門徒不明白(4:13;6:52;7:18;8:17-18、21),他們為何不明白主的教導與神蹟呢?例如在可8章,當時主耶書亞和門徒在船上,門徒忘了帶餅。耶書亞囑咐他們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門徒卻一直專注「餅」作為食物的物質層面,並開始因為餅而爭論起來,主就責備他們:

可8:17-18 耶穌知道了,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領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πεπωρωμένηνhardened)嗎?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到嗎?也不記得嗎?

門徒不理解耶書亞的教導並他所行的神蹟,甚至沒有一人著緊主所說「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的囑咐。17節指出門徒的心還是「愚頑」,其意思就是「心硬」。門徒沒意識去辨別耶書亞的身分,也不理解他所做的事情,他們遲鈍、心硬,對主的教導不敏銳。這些門徒跟從主四處奔走,卻好像只是一個表面上的、肉身上的跟從,當時他們的心仍然剛硬,他們的心只專注在自己和世界的事情上,沒有把主所著緊的事情放在心上。

事實上,主所要做的事和祂的教導對門徒來說不一定是容易理解的,但是當一個人的心沒有完全向主敞開,沒有真正去看、去聽,結果不是不明白,而是根本不能明白!因為當人滿腦子都是自己,自自然然就聽不見主的話了,甚至會將上帝的說話本末倒置,曲解祂的教導。今天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又會否只是表面上跟從主而已?我們會不會恆常出席教會崇拜與查經聚會,但整個心思意念仍是只有自己的事情,而沒有將上帝所著緊的事情放在心上,以致我們對主的話聽了又聽卻不明白、也不領悟?

2. 世界的價值觀

自從彼得在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明確地說出主耶書亞(耶穌)的身分開始,耶書亞就更多聚焦在門徒身上,他希望教導他們明白自己是一位怎樣的彌賽亞,並且要在這個明白之上去建立他們。然而每一次當耶書亞預言自己將要受許多的苦,並且要被棄絕、被殺,三天後復活之後,門徒的反應(彼得責備主、門徒彼此爭論誰為大、雅各和約翰求榮耀的座位)總讓人感覺他們好像沒有聽見主的話似的。這突顯了耶書亞與門徒之間的矛盾——耶書亞一邊強調自己要受苦,另一邊廂門徒所關心的卻是尊榮與身分地位。事實上,門徒的三次回應在內容與細節上雖然各有不同,但所反映的卻是同一問題,就是他們都自動略過了主話語中所強調的受苦的部分。他們盼著耶書亞作為彌賽亞身分所帶來的國家復興與個人榮耀,但在他們的心裏面卻沒有付代價的部分。他們不能接受耶書亞要受苦難,也不願意接受必須受苦去跟從他。耶書亞教導門徒,他作王的方式與世上的價值觀並不一樣,因為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而作為他的門徒,都同樣要捨己,背起自己的十架去跟從他。

當時在猶太人的觀念,會將一個人的豐足視為上帝喜悅和賜福的象徵。今天很多信徒仍抱持這樣的想法,當事情順利就會視為上帝祝福,當事情稍有攔阻就會認為是被惡者攻擊。人性化地看,誰不希望被上帝賜福、事事順利呢?我們都曉得主為我們這些罪人犧牲了,事實上,不是只有耶書亞背十架,主教導每一個跟從他的人都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去跟從他。而背十架並不是指我們要面對一些個人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這不是背十架,因為背十架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著主,為著上帝的國度、祂的福音,為著持守天國的價值觀而擺上自己,且願意為此去受苦和犧牲,這在於跟從主的人是必經之路,不會因為我們不願意就可以按己意略過的。耶書亞挑戰門徒,天國的價值觀跟世界的價值觀並不一樣,若然我們盼望將來在主的榮耀裏有分,就必須先在他的受苦中有分,就是背起自己的十架,緊緊地跟在主後面。

3. 恐懼和軟弱

在《馬可福音》最後的部分,描述到耶書亞(耶穌)在耶路撒冷受難,他被人捉拿、審判、釘死在十架上。在耶書亞前往客西馬尼園之前,他對門徒說:「你們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著:『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14:27)但彼得卻信誓旦旦地說自己不會跌倒,且極力地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絕不會不認你。」所有的門徒都是這樣說。(14:31)但主卻預言彼得將要三次不認主。當耶書亞被捉拿的時候,門徒都四散逃走了,彼得亦在大祭司的院子裏三次否認自己是主的門徒。我們看見彼得和其餘的門徒口頭上都說願意與主同死,願意為了跟從主而付代價,相信他們當時並非為了敷衍而隨口說說的,只是面對當下的情景,他們都因懼怕而退後了。在客西馬尼園的時候,當主看見彼得、雅各和約翰睡著了,就對彼得說:「總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試探。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14:38)事實上,人的本質是軟弱的,門徒雖說願意與主同死,轉過頭卻不認主、逃跑,不是因為他們信口開河,也不是因為他們心靈不願意,而是因為人靠肉體的話必然會軟弱的。可惜門徒當時沒有警醒,沒有依靠上帝去勝過自己的軟弱。

這裏提醒我們,在平安無事的日子,要保持敬虔的外貌、並口裏嚷嚷說要為主擺上說來也實在沒多難,若非真正面對試煉的時候,我們都不知自己的內心如何。主預言門徒會跌倒,這也是人面對恐懼的正常反應,可是想要單憑自己勝過恐懼,這樣我們能有勝算嗎?在客西馬尼園,主耶書亞在驚恐的時候,他選擇了禱告,他選擇依靠上帝。我們不要將信心和恐懼放在兩個對立面,有信心的人並不等於不會恐懼,因為一個人必定會有軟弱的時候,但是當人在面對恐懼和無力時,他仍選擇去相信上帝、依靠祂去克服面前的恐懼,繼續堅持行出上帝的心意和教導,這就是信心了。整卷《馬可福音》是向面對試煉和苦難的信徒說話,鼓勵他們要對上帝有信心。在馬可原先的結尾提到,婦女們聽到主復活的消息,卻沒有親眼看見主,這跟今天我們的情況也相類似,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會選擇以恐懼還是信心去回應呢?我們又能否勇敢地傳揚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福音呢?

 

結語:是甚麼攔阻我們跟從主?

《馬可福音》對耶書亞(耶穌)事工的概述已成為追踪他生平的基本結構。它強調耶書亞以受苦僕人的身分去實現《舊約聖經》中有關彌賽亞(基督)的應許。耶書亞通過被釘死在羞辱的十架上並從死亡中復活,有力地開創了上帝的國度。這卷福音書與當時羅馬帝國所投射的權力形像大相徑庭,它以耶書亞作為人子付出代價高昂的犧牲來定義他的榮耀,如經文所說:「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10:45)

僕人耶書亞是一個榜樣,他教我們看見如何在一個拒絕上帝差遣而來之人的世界中與上帝同行。這書也出現了有關門徒訓練的要求(10:35-45),與其他任何福音書相比,馬可毫不掩飾地講述了門徒一再失敗的故事,門徒真的有很多方面需要成長——我們生命的本相也如是。昔日攔阻他們專心跟從主的絆腳石:心硬、世界的價值觀、恐懼和軟弱等,今天也同樣在挑戰我們,左右著我們去遵行主的心意,使我們容易偏離或失腳。《馬可福音》藉著門徒的失敗,表明了作主門徒的標準非常高。這個標準並不會因他們所要面對的困難而降低,特別在初代教會所面對的逼迫,決心跟從主絕對是生死尤關的決定,堅守信仰的人隨時會因為跟從主而犧牲。今天我們身處的時代背景與初代教會要面對的困難不盡相同,但主對跟從他的人的要求仍是一致的,我們千萬不要被撒旦的謊言所欺騙,認為可以自行降低作主門徒的標準。耶書亞來並不是坐在地上的寶座上,等著一大群的僕人去侍候他。他來是成為眾人的僕人,更重要的是,他是眾人的救主。正如耶書亞所遭遇的那樣,作主門徒就代表著以耶書亞為效法的對象,以僕人的身分來定義自己,即使跌倒也不要因此而丟失信心,並在諸般的艱難中仍然與上帝同行,竭力為主作見證!或許我們今天仍有令主失望的地方,唯願主的愛不斷重新激勵我們,又求聖靈光照、幫助我們,讓我們聽得明、看得見,並得以靠主去勝過我們一切的恐懼和軟弱,學會真正地天天背起自己的十架跟從主。阿們!


[1] R. Earle, “Mark, Gospel of.,” ZEB, 4:84.

[2] David E. Garland, A Theology of Mark’s Gospel: Good News about Jesus the Messiah, the Son of God.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ch: Zondervan, 2015), 388-437.

[3] Darrell L. Bock, “The Gospel of Mark,” in Matthew Mark, vol. 11 of CBC (Carol Stream: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2005), 393.

[4] Ecclesiastical History 6.14.6-7; Against Heresies 3.1.1–2.

[5] 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1439.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普珥節、猶太節期教導錄影

按猶太曆法,今年3月6日傍晚開始就是《聖經》中的普珥節。過去Ada老師曾寫過相關釋經文章,而Florence老師又教過《以斯帖記》全書的綜覽,其查經文章及錄影均上載至我們網站。資料如下,歡迎大家在迎接這個歡慶的節期時重溫。????

1. 普珥節釋經文章:〈普珥節的由來與屬靈意義〉
https://bmy.org.hk/文章搜尋及分類/研經及釋經/普珥節的由來與屬靈意義/

2. 《以斯帖記》查經文章:〈隱藏卻不缺席的上帝〉
https://bmy.org.hk/《希伯來聖經》綜覽《以斯帖記》/

3.《以斯帖記》和普珥節相關的查經教導錄影(必須登入「會員專區」後才能瀏覽):

猶太節期教導錄影重溫

《新約聖經》綜覽《馬太福音》:《馬太福音》成就《希伯來聖經》的四種模式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馬太福音》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圖的背景為羅馬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 裏的聖馬太像(來自yayimage)

簡介《馬太福音》

書名:馬太福音,希臘文 ΚΑΤΑ ΜΑΘΘΑΙΟΝ,意思是「根據馬太」。

作者:馬太,十二使徒之一,又名利未(參太9:9、10:3;可2:14、路5:27)。

對象:猶太人,尤其是對敘利亞.安提阿的猶太人。

成書日期:較多學者認為是公元後80-100年間。

書卷特色:

1. 連於《希伯來聖經》(《舊約聖經》):作為《新約聖經》的第一卷書,《馬太福音》是連接《希伯來聖經》和《新約聖經》的橋樑。它接續《希伯來聖經》的最後一卷《歷代志》(或《舊約聖經》的最後一卷《瑪拉基書》)[1],以家譜和多種表達手法去表明所記的內容是《希伯來聖經》的成就(fulfillment)。

2. 用詞精煉:例如對醫治會堂主管女兒的記載,馬可用了300多個希臘字,馬太只用了150多個。

3. 基督論:指出耶書亞(耶穌)的多重身分,包括:彌賽亞、神的兒子、以色列的王、教會的主等等。

4. 注重門徒訓練:全書包含許多塑造「信仰群體」的教導,因此這書有《門徒手冊》之稱。

5. 教會的建立:馬太其中一段獨特的內容,是提及主耶書亞建立「教會( ἐκκλησία ekklesia) 」 於磐石上(見太16章有關彼得的認信)。

6. 以馬內利(Immanuel):除了第1章提及之外,第28章的大使命也應許上帝(耶穌)常與門徒同在,可說是首尾呼應的文學手法。

7. 大使命:全書以主耶書亞向門徒頒布大使命作結(太28:18-20),強調門徒要出去為主作見證。但有別於其他福音書,馬太對於耶書亞和門徒傳道的記載,往往是強調要先傳福音給以色列家的迷羊,也就是猶太人,傳給萬民的立場只出現在結尾。另外,「大使命」一詞往往被片面理解為領人決志信主的一種福音佈道活動,但其實按經文的意思,核心的關鍵是「建立主的門徒」。如用進餐來比喻的話,領人決志信主只是大使命的一道「前菜」,甚至只能算是領人入座而未真正開始進餐,所以大使命的重點在於訓練門徒,包括教導人遵守耶書亞對《希伯來聖經》的教導和效法他所活出的榜樣。最後,由於其他福音書沒有像馬太那樣強調「教會」、「門徒訓練」、「大使命」等主題,所以這書特別受到歷世的教會歡迎和重視。

猶太特色:

1. 多位早期的教父都指出《馬太福音》是用希伯來文寫成的(後來譯成希臘文)[2]。事實上,有一些經文的用語屬於希伯來文的慣用語,只能用希伯來文才能解明[3]。可是,較早期的手抄本仍是希臘文的,而最早發現的希伯來文手抄本則要到中世紀才有[4]

2. 深深紮根於《希伯來聖經》的傳統和經文,因此兩者之間有大量的連繫,馬太引用經文的情況有54次,平行的經文則有262次(參UBS GNT)。

3. 第1至7章清楚指出耶書亞為「新摩西」(他是末後要來的先知,為要帶領和建立上帝的子民)。

4. 大量使用「應驗公式」,例如「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去說明主耶書亞成就了《希伯來聖經》。第5章記載他說自己成全了《律法》/《妥拉》而並非廢掉,這點尤其重要[5]

5. 傳福音的優先次序:強調只可傳福音給以色列家的迷羊,反映上帝的救贖計劃在歷史中有優先性(先向猶太人),而最後門徒從大使命也明白福音要延伸至普世性的拯救(萬民、外邦人)。

6. 多處指出當時猶太宗教的信仰問題和領袖的腐敗(特別是第23章的「七禍」講論),這大概是針對猶太信徒在信主後要怎樣面對舊有的猶太傳統與聖殿體制時內心的掙扎和需要。

7. 馬太喜歡運用數字去帶出意思(這是猶太人的其中一種傳統做法[6]):

a. 猶太人用字母代表數值的做法稱為 Gematria(希伯來字母代碼),例如:א=1, ב=2, ג=3,…י=10, כ=20,ל=30,…ק=100, ר=200,ש=300, ת=400,因此每一個希伯來文字都有其數值意義(例如《希伯來聖經》的章節也是用字母來代表的)。

b. 耶穌家譜中「十四代」寓意著「大衛的子孫」,這是因為大衛的名字按希伯來文數值正是14(דוד=4+6+4)。

c. 「十二門徒」平行對應「十二支派」,因此耶書亞建立的十二門徒,就有建立新以色列的含義。[7]

d. 數目「五」的出現(暗示與《摩西五經》/《妥拉》的聯繫和重要性)[8]

e. 數目「七」的出現(表達完美/極致/完整性、上帝的神性)[9]


全書大綱及其屬靈意義:

《馬太福音》全書擁有一個五段的文學結構,首尾部分則有前言和結語(如果包括前言和結語就有七段)。前言部分(太1-2)主要記載耶書亞(耶穌)的家譜和出生,他是以一個「新摩西」的身分出現;而結語部分(太26-28)主要記載他被出賣、被嘲弄受辱、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和最後復活高升。至於中間的內容可分為五段,每一段可再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是耶書亞的行動、後部分是耶書亞的教導,並最後以公式句「耶穌說完了……」來作為段落的結束。為甚麼是「五段」?因為猶太人看「五」與《妥拉 Torah》(《摩西五經》)有關,也就是說馬太要高舉《妥拉》的重要性,甚至在暗示他所寫的福音書就是耶書亞對《摩西五經》的解釋。

段落

耶書亞(耶穌)的行動

耶書亞(耶穌)的教導

段落結束的標記

1

受洗、受試探、呼召門徒(太3-4)

登山寶訓(太5-7)

太7:28 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

2

醫治人及饒恕人的罪(太8-9)

差遣十二門徒去傳道(太10)

太11:1 耶穌吩咐完了十二個門徒,就離開那裏,往各城去傳道、教訓人。

3

人不能分辨上帝國度的爭議(太11-12)

天國的比喻(太13)

太13:53 耶穌說完了這些比喻,就離開那裏,

4

耶穌及其門徒要面對的敵意和威脅(太14-17)

天國裏信徒的生活守則(太18)

太19:1 耶穌說完了這些話,就離開加利利,來到猶太的境界約旦河外。

5

衝突的升溫(太19-23)

末世的講論(太24-25)

太26:1 耶穌說完了這一切的話,就對門徒說:

 從這個五段大綱結構可見,耶書亞(耶穌)所建立的門徒須要有以下的五種屬靈特質:

 

耶書亞(耶穌)的教導

耶書亞(耶穌)所要建立的門徒(或對門徒的要求)

1

登山寶訓(太5-7)

一:要活出天國的生命質素和品格

2

差遣十二門徒去傳道(太10)

二:著重差傳、傳道、傳福音

3

天國的比喻(太13)

三:願意聽從主的教導,並為天國付代價和犧牲

4

天國裏信徒的生活守則(太18)

四:成為彼此接納饒恕、互相守望支持的信仰群體

5

末世的講論(太24-25)

五:仰望和信靠主、期待主的再來、有復活的盼望等

另外,這個五段大綱的前後兩個部分,全是記載耶書亞「先行動,後教導」。這提醒我們作為主的門徒,教導和傳道(大使命的吩咐)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導和傳道以先,必須要有好的言行和生命的見證,然後我們才能正確而有效地把主的教導傳予別人!事實上,對比《約翰福音》指「耶穌是世上的光」(約9:5、12:46),《馬太福音》更強調「你們是世上的光」(太5:14),也就是指我們要用生命的言行去見證我們所信的主:透過活出主所吩咐的言行、待人處事的原則、態度和屬靈的價值觀等,去見證主的真實、偉大和他教導的寶貴。《馬太福音》尤其強調我們要讓人看見我們的好行為以至可把榮耀歸於天父(太5:16),而不是像當時許多的宗教領袖一樣,假冒為善地只作了表面的宗教禮儀,但卻失去了敬虔的實意。


《馬太福音》中有多少種成就應驗《希伯來聖經》的模式?

《馬太福音》是《四福音書》中引用或成就《希伯來聖經》(即《舊約聖經》)最多的一本。有時馬太會用特定的公式句去說明主耶書亞的成就和應驗,但有時卻用其他形式來表達。簡而言之,筆者認為馬太運用了最少四種模式(手法)去記載耶書亞成就/應驗《希伯來聖經》,現逐一討論:

第一種模式:馬太透過鋪排有關耶書亞(耶穌)的敘事脈絡、選用特定的字彙和圖像所象徵的意義,去成就猶太人對《希伯來聖經》產生的彌賽亞觀念和期待。這種模式無須引用某段經文,而是按著猶太人對《希伯來聖經》的認識和彌賽亞的明白來寫的。這模式特別描寫耶書亞就是大衛的子孫、猶太人之王等彌賽亞的身分,有時亦會引用或暗示他是上帝的兒子(以色列民)、上帝喜悅的僕人(新摩西)。例如以下的經文:

太1:1 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家譜:

太2:2「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裏? 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

太2:16 希律……差人將伯利恆城裏和四境所有的男孩,根據他向博學之士仔細查問到的時間,凡兩歲以內的,都殺盡了。(暗示耶書亞就是新摩西:他出生時被大希律追殺的描述明顯地平行了昔日摩西被法老和埃及人追殺的記載,當中大希律和法老都是外邦君王,並要敵擋耶和華所差來的)

太4:3 那試探者進前來對他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叫這些石頭變成食物吧。」

太10:5 耶穌差遣這十二個人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寓意要建立新的十二支派,由雅各十二個兒子而來的十二支派要被更新)

馬太使用的這種成就《聖經》的模式,是透過文學手法所描述出來的觀念和圖像,去表明耶書亞(耶穌)的身分或計劃。他對耶書亞成就「新摩西」這個角色的記載尤其突出,雖然他筆下沒有直接地寫「耶書亞(耶穌)就是新摩西」,但他用猶太人對摩西所認知的《聖經》觀念和形象入手,從耶書亞和摩西二人的許多平行事蹟(例如他們二人在出生時都被外邦君王追殺、後來都出了埃及、在曠野有40天的經歷、又上了一座山上頒布吩咐和教導等),在在都讓熟悉《聖經》的猶太讀者心領神會,知道馬太所描繪的耶書亞正是那位應許要來帶領以色列民的末後先知,是新的摩西。

第二種:馬太透過記載耶書亞(耶穌)完美地解釋、教導和活出《妥拉》(摩西五經 律法),成就律法的真義。這包括在登山寶訓中耶書亞五次用「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只是我告訴你們…⋯」的手法去解釋摩西的律法(主要為十誡),並之後在不同記述中透過刻意的教導和指出當時的一些謬誤,去更新門徒和當時的猶太人對安息日、潔淨條例等的理解,指出天父的心意。例如有以下的經文:

太5:17 「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而是要成全。

太5: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直到一切都實現。

太5:21 「你們聽過有對古人說:『不可殺人』;『凡殺人的,必須受審判。』

太5:22 但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必須受審判;凡罵弟兄是廢物的,必須受議會的審判;凡罵弟兄是白痴的,必須遭受地獄的火。

太5:27 「你們聽過有話說:『不可姦淫。』

太5:28 但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裏已經與她犯姦淫了。

太5:33 「你們又聽過有對古人說:『不可背誓,所起的誓總要向主謹守。』

太5:34 但是我告訴你們:甚麼誓都不可起。不可指著天起誓,因為天是上帝的寶座。

太5:43 「你們聽過有話說:『要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太5:44 但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迫害你們的禱告。

太7:12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想要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太12:8 因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太15:3 耶穌回答他們:「你們為甚麼因你們的傳統而違反上帝的誡命呢?

太15:4 上帝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須處死。』

太15:5 你們倒說:『無論誰對父母說:我所當供奉你的已經作了奉獻,

太15:6 就可以不孝敬他的父親。』這就是你們藉著傳統,廢了上帝的話

馬太所使用的這種模式,基本上闡明耶書亞作為一位拉比是如何解經的。耶書亞就摩西的律法作出準確的解釋和應用,讓人明白律法和條例的正意、天父的心意和當時宗教的謬誤所在。這提醒我們必須十分熟悉《聖經》、明白經文的出處和當時世人的謬誤所在,以至我們能夠認出耶書亞的解釋在針對甚麼、有甚麼特別之處、他的話對當時的人帶來甚麼信仰衝擊。而透過馬太所描寫有關耶書亞的教導,讓我們知道當時的世代太過高舉人的傳統、遵守律法是為了滿足條文的表面要求、假冒為善地建立人自己的榮耀、忽視天父的心意和對其他人沒有憐憫等等。不過,馬太筆下的耶書亞不單止教導律法,他更活出和成就《妥拉》(律法)。耶書亞突破和顛覆了當時對不潔的人的限制(例如:他所接觸的罪人、醫治患病的人、叫死人復活等,都是突破因不潔而不蒙上帝悅納、不能上聖殿親近天父、要與其他潔淨的人保持距離等的問題),他的到來能真正地解決人與上帝之間的阻隔,甚至他所行的神蹟奇事說明了自己就是耶和華上帝的身分[10]。可以說,耶書亞的教導帶著來自天父本身的權柄和能力,門徒能清楚地認信[11]和正確學習這位拉比的教導,真正地活出上帝喜悅的生命。

第三種模式:從救贖的神學觀來看,耶書亞(耶穌)必然為我們擔當了《妥拉》(律法;也是上帝與子民立約關係)中對罪的刑責,承受因人作惡犯罪而來的苦果,滿足了上帝對公義的要求,為我們帶來了救贖。而馬太也有直接和間接地表達了這些明白,指出耶書亞履行了《妥拉》(律法)對罪所帶來的刑罰要求,為我們承擔了罪所帶來的痛苦。

申21:22 「人若犯了死罪被處死,你把他掛在木頭上,(這解釋了上帝容許無辜的耶書亞被釘死的原因)

太8:17 這是要應驗以賽亞先知所說的話:「他代替了我們的軟弱,擔當了我們的疾病。」

太26:31 那時,耶穌對他們說:「今夜,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著:『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亞13:7 萬軍之耶和華說:刀劍哪,興起攻擊我的牧人,攻擊我的同伴吧!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我必反手攻擊那微小的。

太27:3 這時,出賣耶穌的猶大看見耶穌已經定了罪,就後悔,把那三十塊銀錢拿回來給祭司長和長老,

亞11:13 耶和華對我說:「把它丟給窯戶。那是他們對我所估定的好價錢!」我就取這三十塊銀錢,在耶和華的殿中將它丟給窯戶。(估計在引用耶19:1-13)

這種成就《希伯來聖經》的模式解釋了為甚麼耶書亞作為上帝自己卻要承受許多的苦、要無辜地被藐視、被出賣、被害和被釘十字架等。可以說,耶書亞是透過擺上他整個義人的生命去作為贖價,成就《希伯來聖經》中上帝對義的要求。

第四種模式:直接或間接地指出耶書亞(耶穌)應驗、成就《希伯來聖經》的經文(甚至是經文中的一個子句或片語),是《馬太福音》的特色之一。馬太有時會明顯地交代引用經文的出處,甚至用公式句去清楚說明,但有時對於某些成就的情況,對不熟悉《聖經》的信徒來說並不明顯。以下是這個模式的部分經文例子,筆者也盡量把引用的經文放在括號裏:

太1:23 「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引用賽7:14)

太3:17 這時,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引用詩2:7、創22:2、賽42:1等)

太2:6 猶大地的伯利恆啊,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君王要從你那裏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引用彌5:2)

太2:15 住在那裏,直到希律死了。這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我的兒子出來。」(引用何11:1)

太2:23 他們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裏。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的話:「他將稱為拿撒勒人。」(可能與賽11:1的枝子、士13:5的拿細耳人有關)

太3:3 這人就是以賽亞先知所說的:「在曠野有聲音呼喊著: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引用賽40:3)

太12:18-20 「看哪,我所揀選的僕人,我所親愛,心所喜悅的;我要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直到他使公理得勝。(引用賽42:1-3)

太13:35 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的話:「我要開口說比喻,說出從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引用詩78:2)

太21:4 這事發生是要應驗先知所說的話

太21:5 「要對錫安的兒女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謙和地騎著驢,騎著小驢—驢的駒子。」(引用亞9:9、賽62:11)

太26:54 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發生的話怎麼應驗呢?」(無明顯引用經文)

太26:56 但這整件事的發生,是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 那時,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無明顯引用經文)

我們可以留意到,馬太常常採用特定的公式句(例如: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應驗先知書上的話)去指出主耶書亞成就《希伯來聖經》。當中有一些成就的經文是十分明顯的,例如「我從埃及召我的兒子出來」就是用「同類型成就」(typological fulfillment)[12]的方式去成就《何西阿書》11:1;又例如太2:6指耶書亞(耶穌)生於伯利恆,這正是因為猶太人心目中最偉大的君王大衛是生於伯利恆,以致他們產生出一種對彌賽亞大衛的子孫必然是出於伯利恆的期待,並認為《彌迦書》5:2是指著彌賽亞而言的應許。不過我們要知道,馬太也會帶出一些表面上跟《希伯來聖經》看似不明顯的成就,作為外邦信徒,我們要像古代的猶太人那樣熟悉《聖經》才能領會馬太使用這種手法的用意。例如太2:2記載東方的智者(或作術士)因為看見「猶太人之王」的星而特來拜他。其實天上出現一顆明亮之星在許多古代文化中都會被理解為一位君王的誕生,但星星對現代人來說大概更多只會聯想到聖誕樹上的擺設而已。但對於猶太人而言,按照《希伯來聖經》所記,這星的而且確可代表著「猶太人之王」彌賽亞的出現:

民24:17 我看見他,卻不在現時;我望見他,卻不在近處。有星出於雅各,有杖從以色列興起,必打破摩押的額頭,必毀壞所有的塞特人。」

民24章是耶和華要巴蘭先知作出的神諭,當中「有星出於雅各,有杖從以色列興起」(民24:17)是希伯來詩歌的平行體,代表著以色列將會有一位君王、掌權者的出現,他將要毀壞那些攻擊以色列的外邦人(當時巴蘭受雇於摩押王巴勒咒詛以色列民不成,所以這段神諭特別提及要對付摩押)。對不信主的猶太人來說會認為這君王是歷史中的大衛,但對相信彌賽亞的信徒來說,自然認為是指向主耶書亞(耶穌)。最後,筆者要指出馬太也曾使用公式句但卻不明顯地成就《希伯來聖經》。例如太26:56用了公式句「是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而沒有清楚說明「話」的內容或出自哪位先知。筆者估計這在福音書的尾聲出現,是要整體地指耶書亞(耶穌)被出賣的整件事正在成就《先知書》中所講論受苦的僕人、以色列民被擄等有關的主題(另參太26:54)。


結語:《馬太福音》成就《希伯來聖經》的四種模式

《馬太福音》是一本精心鋪排、充滿猶太色彩和緊密地連於《希伯來聖經》的書卷。它特別強調耶書亞(耶穌)是大衛的子孫、猶太人的王,是那位正確地解明和活出《妥拉》(摩西五經或律法)的彌賽亞。書中的內文結構明顯分為五段,帶出了高舉《妥拉》的重要性。而當中每一段都以耶書亞是「先行動、後教導」來記述,提醒信徒讀者要有效傳揚上帝的道,就必須先要有好的生命見證和言行,這與全書內文所帶出的建立教會、門徒訓練、大使命等主題十分吻合。

《馬太福音》較其他福音書更多引用和連繫《希伯來聖經》,說明耶書亞作為彌賽亞,是成就《聖經》和符合猶太傳統上對彌賽亞的期望。書中包含最少四種耶書亞(耶穌)成就《希伯來聖經》的模式:1)敘事上的脈絡鋪排、2)教導和活出《妥拉》、3)救贖的神學觀、4)引用經文成就《聖經》中對彌賽亞的應許。可以說,馬太透過對《希伯來聖經》的引用和連繫,豐富地說明主耶書亞(耶穌)是完全及完美地成就《希伯來聖經》中的彌賽亞預言與應許,他是最符合猶太人期待的彌賽亞,也是最有資格的彌賽亞。馬太使用的表達方式和成就經文的手法雖然多變,但對於熟悉《希伯來聖經》的猶太讀者而言仍然是顯而易見的,所以作為外邦信徒的讀者,我們就必須十分熟悉《希伯來聖經》才能跟得上猶太人與猶太人(作者與對象)之間的說話。事實上,《希伯來聖經》是耶書亞的《聖經》,也是早期門徒的《聖經》,他們藉此傳揚天國的福音,並明白耶書亞如何成就上帝的心意,所以今天的信徒也應該進深認識《希伯來聖經》和猶太人的文化[13],以致明白《馬太福音》以及如何向猶太人分享信仰、建立門徒。求聖靈引導我們在上帝的話語上不斷成長,建立良好的讀經習慣,甚至學習原文、學會背誦和正確引用經文(主在面對撒但試探時也能隨時活用經文)、成為「知」道、「行」道、「研」道的信徒。但願我們的生命、言行、敬虔的態度和對主的渴慕能成為美好的見證,讓榮耀歸予天父。阿們。


[1] 對於《歷代志》中復興大衛王朝和聖殿敬拜的主題,《馬太福音》表明主耶書亞(耶穌)將要建立的是天國和屬靈的聖殿。如果我們從基督教《舊約聖經》作結的《瑪拉基書》與《馬太福音》的連繫來看,那麼福音書開始提及的施洗約翰則成就了應許要來的以利亞(瑪4:5-6)。

[2] 早期的教父例如有優西比烏引述的帕皮亞(公元後二世紀)、愛任紐與耶柔米等。

[3] 例如筆者曾在一個聖經講座中提及的希伯來慣用語:https://youtu.be/auqQGjaR7yw?t=5663

[4] 參考https://www.baslibrary.org/bible-review/2/4/3

[5] 從猶太的角度理解,「成全」的意思是正確地解開經文的意思,以至能讓人正確活出經文的本意;相反「廢掉」就是錯解了經文的意思,廢去了經文本想達至的效果。(參Jerusalem Perspective的教導)

[6] 用數值去解釋某些經文的意思屬於一種獨特的猶太解經,後來更發展成猶太神秘主義常用的解釋方法。然而這已經過了《聖經》的啟示時期,所以雖然《聖經》曾使用過數值解經,但這並非主流或常用的做法,現代信徒隨便使用或將其普及化往往會錯解經文和造成混亂,筆者建議信徒們只宜知道其存在,卻不宜深究或使用。

[7] 留意,雖然耶書亞所建立的門徒群體有新以色列的含義,但這不應理解為「反猶」,因為當時他所建立的門徒本來全都是猶太人,外邦信徒的人數雖然後來逐漸增多並成為這群體的大多數,但身分上仍然是後來才加入猶太的信徒群體。

[8] 《馬太福音》中「五」的例子:「耶穌家譜」記載「五」個女子(家譜裏的四位女子再加馬利亞;「耶穌的出生」記載「五」段成就/應驗《希伯來聖經》的經文;「登山寶訓」解釋「五」段【不可xxx】的律法條例;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十個童女中,有五個愚拙、五個聰明等等;全書分五段(敘事+教導)並以「耶穌說完了這些話」來完結。

[9] 《馬太福音》中「七」的例子:七個更惡的鬼(邪惡的世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剩下的零碎裝滿了七個筐子;饒恕人七十個七次;弟兄七人中第一個娶了妻,死了,沒有孩子的記載;23章的「七禍」等。

[10]  因為許多神蹟如醫治大痲風、死人復活等只有上帝才能辦到。而即使是《希伯來聖經》行神蹟最多、最偉大的摩西和以利亞等先知,他們所行的神蹟程度也遠遠不及耶書亞所行的。

[11] 門徒能在敬拜上帝的同時聽從耶書亞,又明白到自己並沒有犯拜偶像的罪,所以門徒清楚知道耶書亞就是上帝。

[12] 同一個情況或形式在歷史中曾出現過,現在又再一次在耶書亞身上出現。例如以何11:1指歷史中以色列民出了埃及為例,太2:15指耶書亞與以色列民同樣是上帝的兒子,現在也出了埃及,並解釋這為何11:1所指的情況再次出現。

[13]按此參考本機構網頁的《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文章,以及按此認識猶太文化的學習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逾越節筵席 2023

按猶太曆法,逾越節在每年的尼散月14日傍晚開始(陽曆三至四月間),猶太人會在家中舉行逾越節筵席來開始這個節期。過去Herbert 老師曾應邀到不同教會主領逾越節筵席,也寫了一本《逾越節筵席實用手冊》,讓弟兄姊妹使用和學習。今年耶書亞研經中心也會舉辦一次「逾越節筵席」讓參加者既可學習當中的屬靈意義,也可以體驗和記念主耶書亞(耶穌)所成就的聖經節期。有關這次「逾越節筵席」的活動內容詳情,請按此

出39:33-40:38;賽33:20-34:8:我們是否在建造上帝所喜悅的工程?

「安息日研經坊」(2022-12-3)《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39:33-40:38;賽33:20-34:8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Photo caption: 雲彩在會幕的帳幕上;修改自creative common會幕圖

今段《妥拉》經文(出39:33-40:38)主要記載製作會幕及其物品的工序已經全部完成,並進入最後的組裝及分別為聖被上帝使用的階段,最終耶和華的榮光充滿會幕。試討論:

1. 今段《妥拉》經文與《創世記》1-2章的創造記述有哪些平行之處?

2. 出40:34-38記載耶和華的榮光(或作榮耀)充滿會幕,這對基督徒來說有甚麼屬靈意義和提醒?

 

39:33-40:38簡介

今段《妥拉》經文是《出埃及記》的最後一段,記載當所有關於會幕及其器具的製作均已完成後,以色列民就把所有會幕的部件都帶到摩西面前分別為聖、開始組裝,而在完成組裝後耶和華的榮光充滿會幕。這在《出埃及記》24-40章的文學倒影結構中屬於B’和A’的部分:

A. 耶和華的榮耀停於西奈山、摩西上山(24:15-24:18)

B. 預備製作會幕、以色列民甘心樂意奉獻禮物(25:1-8)

C. 製作會幕及其物件、祭司、香壇、使祭司成聖、洗濯盆(25:9-30:21)

D. 不可自行複製聖膏油和香、會幕物件的製作清單、製造會幕的工匠(30:22-31:11)

E. 有關守安息日的條例(31:12-17)

X. 金牛犢事件、摩西代求、耶和華寬恕、安息日和守節、再造法版、摩西的臉放光下山(32-34)

E’. 有關守安息日的條例 (35:1-3)

D’. 獻禮物給會幕和會幕物件的製作清單、製造會幕的工匠(35:4-36:17)

C’. 製作會幕及其物件、製作祭司的衣服(36:18-39:31)

B’. 會幕和各樣物件被安設、膏抹、祭司洗手洗腳、會幕完工被立起(39:32-40:33)

A’. 耶和華的榮光充滿會幕(40:34-38)

 

以色列人把帳幕運到摩西那裏(39:33-43

出39:33 他們把帳幕運到摩西那裏,帳幕和帳幕的一切器具,就是鉤、板、橫木、柱子、帶卯眼的座,

出39:34 染紅公羊皮的蓋、精美皮料的蓋、遮掩的幔子,

出39:35 法櫃、櫃的槓、櫃蓋,

出39:36 供桌、供桌的一切器具、供餅,

出39:37 純金的燈臺、擺列的燈、燈臺的一切器具、點燈的油,

出39:38 金壇、膏油、芬芳的香、帳幕的門簾,

出39:39 銅壇、壇的銅網、壇的槓、壇的一切器具,洗濯盆和盆座,

出39:40 院子的帷幔、柱子、帶卯眼的座、院子的門簾、繩子、橛子,帳幕,就是會幕使用的一切器具,

出39:41 以及聖所事奉用的精緻禮服,亞倫祭司的聖衣和他兒子的衣服,供祭司職分用。

出39:42 這一切工作都是以色列人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做的。

出39:43 摩西看見這一切的工,看哪,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們就照樣做了,摩西就為他們祝福。

這段記載以色列民完成製作會幕及其器具後,就逐一把每件會幕的物件運到摩西面前。經文詳細而重複地提及每件部件,彷彿上帝在數算著子民用心的製作和擺上,享受著子民對祂順服的成果。39:42再次強調這一切工作都是以色列人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做的(之前39:32已經記載過),表明這次的建造工程跟造金牛犢截然不同,是完全出於子民對上帝的聽從和順服、他們對摩西的謙卑和尊敬,以及認定他作為上帝的代表去帶領子民的領袖身分。而摩西看見這一切,也認同和接納他們為上帝所作的付出,因而祝福他們所作的工,看為是可蒙耶和華悅納的。

 

會幕和各樣物件被安設、膏抹、祭司洗手洗腳40:1-15

出40:1 耶和華吩咐摩西說:

出40:2 「正月初一,你要立起會幕的帳幕,

出40:3 把法櫃安放在裏面,用幔子將櫃遮掩。

出40:4 把供桌搬進去,擺設桌上的器具。又把燈臺搬進去,點上燈。

出40:5 把金香壇安在法櫃前,掛上帳幕的門簾。

出40:6 把燔祭壇安在會幕的帳幕門前。

出40:7 把洗濯盆安在會幕和壇的中間,在盆裏盛水。

出40:8 又要在院子周圍支起帷幔,把院子的門簾掛上。

40:9 你要用膏油抹帳幕和其中所有的,使帳幕和一切器具分別為聖,就都成為聖。

40:10 又要抹燔祭壇和壇的一切器具,使壇分別為聖,壇就成為至聖。

40:11 要抹洗濯盆和盆座,使盆分別為聖。

40:12 你要帶亞倫和他兒子到會幕門口,用水洗身。

40:13 要給亞倫穿上聖衣,又膏他,使他分別為聖,作事奉我的祭司。

出40:14 又要帶他的兒子來,給他們穿上內袍。

出40:15 你怎樣膏他們的父親,也要照樣膏他們,使他們成為事奉我的祭司。他們受了膏,就必世世代代永遠得祭司的職分。」

這段經文記載的正好是當以色列民出埃及後第二年的正月初一,那時耶和華吩咐摩西要把會幕的帳幕立起來。我們可從經文刻意提及「正月初一」而聯想這句片語的首次出現,正是昔日挪亞六百歲那年洪水降臨後,他六百零一歲正月初一的時候地上的水都乾了[1]。這意味著一切都將會有一個新的開始,因此會幕的建成也寓意著子民與上帝的關係將要進入一個新階段,這包括之後《利未記》所要記載的獻祭和守節等敬拜的信仰生活。而當會幕在組裝後就要從內到外,把所有的物件和器具都一一以抹膏油的方式來分別為聖(40:9-11),與此同時,在會幕裏事奉的祭司(亞倫及其兒子)和他們的衣服,亦同樣要分別為聖去為上帝所用。而祭司的職分也從這裏開始被確立為亞倫的後裔去負責。這一切的安排,都是為要成就耶和華藉會幕與子民同在的心意。(參出25:8)

 

會幕完工被立起40:16-34

出40:16 摩西這樣做了;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他就照樣做了。

出40:17   第二年正月初一,帳幕就立起來。

出40:18 摩西支起帳幕,安上帶卯眼的座,安上板,穿上橫木,立起柱子。

出40:19 他在帳幕的上面搭上罩棚,把罩棚外層的蓋子蓋在其上,是照著耶和華所吩咐他的。

出40:20 他把法版放在櫃裏,把槓穿在櫃的兩旁,把櫃蓋安在櫃上。

出40:21 把櫃抬進帳幕,掛上遮掩櫃的幔子,把法櫃遮蓋了,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出40:22 他把供桌安在會幕內,在帳幕的北邊,幔子的外面。

出40:23 把餅擺設在供桌上,在耶和華面前,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出40:24 他把燈臺安在會幕內,在帳幕的南邊,供桌的對面,

出40:25 並在耶和華面前點燈,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出40:26 他把金壇安在會幕內,幔子的前面,

出40:27 又在壇上燒芬芳的香,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出40:28 他又掛上帳幕的門簾。

出40:29 在會幕的帳幕門口安設燔祭壇,把燔祭和素祭獻在壇上,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出40:30 他又把洗濯盆安在會幕和祭壇的中間,盆裏盛水,以便洗濯。

出40:31 摩西和亞倫,以及亞倫的兒子用這盆洗手洗腳。(摩西先洗,祭司們則在按立之後)

出40:32 他們進會幕或走近壇的時候,就都洗濯,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出40:33 他在帳幕和祭壇的四圍支起院子的帷幔,把院子的門簾掛上。這樣,摩西就做完了工。

40:34 那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כָּבוֹד;或作榮耀)充滿了帳幕。

承接著上一段有關耶和華吩咐摩西怎樣立起會幕和分別為聖,這段經文則說明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摩西也都照樣做了。當中經文再次仔細地記載會幕的各個物件都是按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被擺放在會幕的適當位置。可見上帝不但看重子民的順服,也十分看重領袖對祂的順服。如果之前25-38章的重點是「耶和華怎樣吩咐以色列民去建造會幕以色列民就怎樣按照祂的吩咐去遵行」,那麼39-40章這裏的重點則是「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去立起會幕摩西就怎樣按照祂的吩咐去遵行了」。可以說,整個會幕的工程得以順利完成,讓上帝得以住在子民中間,所靠的不單單是子民或領袖摩西個人的努力或成功,而是雙方都同樣要順服上帝。上帝心目中的「成功」,並非領袖個人或個別子民的成功(這與英雄主義剛好相反),而是全體所有人的成功,就是一同順服並按照上帝的吩咐而行,一同去成就祂的心意!也唯有這樣,才能讓上帝的榮耀得以大大彰顯。

 

耶和華的榮光充滿會幕40:34-38

出40:34 那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

出40:35 摩西不能進會幕,因為雲彩停在其上,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

出40:36 每逢雲彩從帳幕升上去,以色列人就起程前行;

出40:37 雲彩若不升上去,他們就不起程,直等到雲彩升上去。

出40:38 在他們所行的路上,在以色列全家的眼前,白天,耶和華的雲彩在帳幕上,黑夜,有火在雲彩中。

這段經文記載雲彩遮蓋著會幕,耶和華彰顯祂的榮耀。這個情境之前也曾出現過,當時雲彩遮蓋著西奈山,耶和華的榮耀駐於山上(24:15-18),祂呼叫摩西上山,摩西進入雲中四十晝夜,領受有關建造會幕的吩咐。可以說,現在耶和華的榮耀再次出現,並且是已經從西奈山上轉移到地上的會幕。這幅上帝榮耀降臨的圖畫,平行了主耶書亞(耶穌)的降世(下文再述)。從耶和華的榮耀充滿會幕來看,可見上帝悅納了子民和他們對祂的敬拜和事奉!因為這一切是建基於上帝的心意,是照著上帝的吩咐而建成(這對比早前他們造金牛犢時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期望而把上帝投影出來的)。最後按40:36-38所記,會幕的建成並非為了讓以色列民長駐在西奈山的山腳而無須再前進,相反,會幕的建成開展了上帝和子民關係的新一頁,往後子民仍要繼續恆常地仰望著上帝雲彩的帶領、按照耶和華的吩咐而行、以祂為中心去敬拜和事奉,在前路上不斷學習與上帝同行和與祂同步,在面對艱難中學會依靠祂的帶領、看顧和同在!

 

《先知書選段》賽33:20-34:8與今段《妥拉》的關聯

賽33:20 你要注視錫安,我們守聖節的城!你必親眼看見耶路撒冷成為安靜的居所,成為不挪移的帳幕,橛子永不拔出,繩索一根也不折斷。

賽33:21 在那裏,威嚴的耶和華對我們是寬闊的江河,其中必沒有搖槳的小船來往,也沒有巨大的船舶經過。

賽33:22 耶和華是審判我們的,耶和華為我們設立律法;耶和華是我們的君王,他必拯救我們。

賽33:23 船上的繩索鬆開,不能穩住桅杆,也無法揚起船帆。那時許多擄物被瓜分,連瘸腿的也能奪走掠物。

賽33:24 城內的居民無人說:「我病了」;城裏居住的百姓,罪孽都蒙赦免。

賽34:1 列國啊,要近前來聽!萬民哪,要側耳而聽!全地和其上所充滿的,世界和其中所出的,都應當聽!

賽34:2 因為耶和華向列國發怒,向他們的全軍發烈怒,要將他們滅盡,任人殺戮。

賽34:3 被殺的人必被拋棄,屍首臭氣上騰,諸山為他們的血所融化。

賽34:4 天上萬象都要朽壞,天被捲起,有如書卷,其上的萬象盡都衰殘;如葡萄樹的葉子凋落,又如無花果樹枯萎一樣。

賽34:5因為我的刀在天上將要顯現;看哪,這刀臨到以東和我所詛咒的民,要施行審判。

賽34:6 耶和華的刀沾滿了血,是用油脂和羔羊、公山羊的血,並公綿羊腎上的油脂滋潤的;  因為在波斯拉有祭物獻給耶和華,在以東地有大屠殺。

賽34:7 野牛與他們一起倒下,牛犢和壯牛也一同倒下。他們的地被血染遍,他們的塵土因油脂肥潤。

賽34:8 這是耶和華報仇之日,為錫安伸冤的報應之年。

有關《以賽亞書》的內容大綱和主題信息可參考第一篇文章摘要裏的簡介[2],而今段《先知書選段》的經文屬於《以賽亞書》的前半部分,內容較多提及人的過犯而招致上帝的審判。賽33-34章的內容是關於耶和華要審判錫安和對列國發烈怒,但也會看顧當中謙卑敬虔的居民。這段經文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其實都與今段《妥拉》沒有明顯關係,但相同的是上帝在兩段經文裏都作出了激烈的反應和行動:在賽33-34記載耶和華要執行祂的審判,祂的刀要大大殺戮和報仇;而出39-40章這裏則記載上帝的榮光從西奈山上轉移到會幕。雖然兩段經文的意思和氣氛大相逕庭,但同樣地都說明了上帝的性情,並且在原文中有一些相同的字眼可把兩者聯繫起來的(見下表):

關聯

《妥拉》出39:33-40:38

《先知書選段》賽33:20-34:8

繩、橛子、帳幕/會幕

出39:40 院子的帷幔、柱子、帶卯眼的座、院子的門簾、繩子(מֵיתָרָ֖יו橛子(יתֵדֹתֶ֑יהָ帳幕(הַמִּשְׁכָּ֖ן,就是會幕(אֹ֥הֶל מוֹעֵֽד使用的一切器具ﺀ

賽33:20 你要注視錫安,我們守聖節(מֽוֹעֲד的城! 你必親眼看見耶路撒冷成為安靜的居所(נָוֶ֣ה,成為不挪移的帳幕(אֹ֤הֶל橛子(יְתֵֽדֹתָיו֙永不拔出,繩索(חֲבָלָ֖יו一根也不折斷。

搭上、揚起(spread

出40:19 他在帳幕的上面搭上(פָּרַשׂ罩棚,把罩棚外層的蓋子蓋在其上,是照著耶和華所吩咐他的。

賽33:23 船上的繩索鬆開,不能穩住桅杆,也無法揚起(פָּרַשׂ船帆。那時許多擄物被瓜分,連瘸腿的也能奪走掠物。

充滿了、沾滿了

出40:34 那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מָלֵ֖א帳幕。

出40:35 摩西不能進會幕,因為雲彩停在其上,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מָלֵ֖א帳幕。

賽34:6 耶和華的刀沾滿了(מָלְאָ֥ה血,是用油脂和羔羊、公山羊的血,並公綿羊腎上的油脂滋潤的;因為在波斯拉有祭物獻給耶和華,在以東地有大屠殺。

 

今段《妥拉》經文與《創世記》1-2章的創造記述有哪些平行之處?

兩段經文其實有許多平行之處,但筆者認為以下四個是最突出和重要的(見下表):

平行

《創世記》1-2章有關創世的記述

今段《妥拉》出39:33-40:38

祝福

上帝賜福:創1:22 上帝就賜福給這一切,說:「要繁殖增多,充滿在海的水裏;飛鳥也要在地上增多。」

摩西祝福:出39:43 摩西看見這一切的工,看哪,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們就照樣做了,摩西就為他們祝福。

上帝說話,事就這樣成了!

創1:3 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1:9 上帝說:「天下面的水要聚集在一處,使乾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創1:30 至於地上一切的走獸、天空一切的飛鳥⋯⋯有生命的動物,我把綠色植物賜給牠們作食物。」 事就這樣成了。

出39:43 摩西看見這一切的工,看哪,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們就照樣做了,摩西就為他們祝福。出40:16 摩西這樣做了;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他就照樣做了。

分別為聖

時間:創2:3 上帝賜福給第七日,將它分別為聖,因為在這日,上帝安息了,歇了他所做一切創造的工。

地方/空間/祭司:出40:9 你要用膏油抹帳幕和其中所有的,使帳幕和一切器具分別為聖,就都成為聖。出40:13 要給亞倫穿上聖衣,又膏他,使他分別為聖,作事奉我的祭司。

上帝的臨在/與人的同在

上帝在伊甸園與人同在:創2:8 耶和華上帝在東方的伊甸栽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裏。創3:8 天起了涼風,那人和他妻子聽見耶和華上帝在園中來回行走的聲音⋯⋯

上帝用雲彩遮蓋會幕並降臨其中:出40:34 那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

從上表可見,伊甸園和會幕本身關係密切,建造會幕的目的本是讓上帝能與祂的子民同在,這跟伊甸園作為一處上帝與人親密無間的地方的情況相同。因此可以說,會幕的建成和立起,是代表著人正在向著回歸伊甸園、恢復上帝在創世時與人有美好親密關係的方向邁進。

 

40:34-38記載耶和華的榮光(或作榮耀)充滿會幕,這對基督徒來說有甚麼屬靈意義和提醒?

從上文對會幕及伊甸園的比較和論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1. 「會幕」是「伊甸園」的投影,會幕的出現是繼伊甸園之後首個讓上帝從天上臨到地上與人同在的地方,代表著人可以再次與上帝親近。它的建成代表著「回歸伊甸園」在望!

  2. 「會幕」和「伊甸園」不同的是:「伊甸園」是上帝所建的,而「會幕」(和之後的「聖殿」、「屬靈的殿」)卻是有子民和領袖參與共建,並建基於他們對上帝的順服和聽從,按照上帝的心意去建造「祂的居所」,所以會幕和聖殿會有上帝榮光的彰顯[3],代表祂悅納了人為祂而建的這個居所,並會藉此與人同住!

  3. 上帝的榮光(或作榮耀)彰顯,是建基於上帝原先的心意和計劃(帶領人到上帝跟前,認識祂和順服祂,與上帝建立關係),我們絕不能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或滿足個人的利益而去開拓某某事工,然後宣揚自己有著上帝的同在和可藉此榮耀上帝云云。我們必須透過順服和聽從上帝的心意來作成上帝的工作!

主耶書亞(耶穌)到來的目的本就跟會幕是個平行,同樣地是讓人能夠經歷上帝與人的親密和同在[4],並為要領人回歸最初上帝設立伊甸園的心意,就是祂要與人毫無攔阻地永遠在一起。不但如此,今段《妥拉》經文記載上帝的榮耀從西奈山轉移至山腳的會幕,這個從「天上」降在「地上」的圖像,也可具體地從耶書亞的身上看見:

約1: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

耶書亞的降生與上帝的榮光從西奈山降在會幕一樣,都反映著祂這份甘願放下自己的謙卑心志,為要與子民同在。耶書亞的到來為要讓人都能親近天父,而他自己的生命本就是上帝所喜悅和通往天父的唯一道路(參約14:6)。另外,耶書亞同時也跟今段《妥拉》經文的摩西有著平行。按照多處《新約聖經》的經文所記,耶書亞自己就常常以天父的旨意為念(例如:太7:21、12:50;路2:49或主禱文所表達對天父國度的看重等等),這與今段《妥拉》所強調凡摩西所作的每件事「都是照耶和華所吩咐他的」(出40:16-33)也是一個平行。摩西作為上帝子民的領袖必須要完全地順服上帝的生命來帶領百姓,而我們也可藉著耶書亞對天父的順服(例如:他在客西馬尼的禱告、在保羅書信和《希伯來書》中也提及他的順服[5])明白如何成就上帝的心意和計劃。可以說,耶書亞不但成就了會幕的功能,也活出了順服的榜樣,讓我們知道應當以順服的生命去與上帝同行,而作為屬靈的領袖,順服則更為重要。

 

結語:我們是否在建造上帝所喜悅的工程?

今段《妥拉》的經文(出39:33-40:38)主要記載會幕的建成,上帝的榮光充滿會幕。我們可從中明白上帝與人同在的心意能夠達成、上帝的榮耀得以彰顯,有幾點十分重要:

  • 當會幕的一切都全然按照上帝的心意而做,上帝就會十分喜悅和願意彰顯祂的榮耀!

  • 這不單建基於子民的順服,也建基於領袖摩西的順服!

  • 會幕的建成和分別為聖來用作敬拜,都是按照伊甸園的設計,符合上帝起初的心意!

  • 建會幕只是一個開始,子民仍要繼續不斷順服上帝來經歷祂的看顧、帶領、同在和同行!

透過會幕的建造、立起、上帝榮耀的充滿(祂的悅納與同在),讓我們反思自己手所作的工、所建造的工程、所建立的成就和榮耀是否都符合上帝的心意?我們如果希望能得主的悅納、有祂的同在、能彰顯出祂的榮耀,我們就必須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多以天父的旨意為念、持著一種時刻都去順服和聽從祂的心志,正如保羅所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就讓我們活著不再是為建立自己的成就和榮耀,而是為要建立天父喜悅的居所,讓更多的人能透過我們的生命看見主自己、可以親近主和經歷主!但願耶書亞(耶穌)昔日常常「以天父的旨意為念」的想法、「先求天父的國度降臨」的禱告、「不要照自己的意思而要照天父的意思成全」的心志,透過祂所賜的聖靈常常提醒和幫助我們,好叫我們的生命以至我們手所作的工,都能得蒙天父的喜悅,有分成就祂的計劃和心意。阿們!

 


[1] 參創7:6、8:13。

[2] 參《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系列(出1:1-2:25、賽27:6-13)查經摘要〈為自己的靈命和動機把脈〉內文「《先知書選段》賽27:6-13與出1:1-2:25的關聯」的段落。

[3]伊甸園沒有上帝的榮光彰顯,因為它本就由上帝所建,是讓祂自己與人毫無攔阻地同在的地方,祂無需透過彰顯榮光來表明祂在那裏或那裏是否祂所悅納(伊甸園在原文的意思就是「喜悅的園子」)。

[4] 《聖經》中多處經文指耶書亞是要讓人看見天父、認識天父、親近天父,例如:約5:19、14:6、14:9、羅5:8等。

[5] 例如:腓2:8、來5:8等。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的查經錄影:全部《出埃及記》的教導錄影經已上載!

我們正陸續把全部過往的《妥拉》與《先知書選段》教導錄影,經整理後加入「會員專區」的一個【錄影重溫】專頁內,讓大家可以免費學習和重溫!我們剛完成上載全部《出埃及記》1-40章的以及相關的《先知書選段》查經錄影。歡迎大家登入「會員專區」免費學習和重溫!另外,查經錄影也可用供要帶查經導師用作教才或在帶領查經聚會時使用(如有查詢歡迎電郵致 info@bmy.org.hk 與我們聯絡)。願主祝福大家!願主祝福大家!😊

前往錄影專頁請按此

BMY「研經之家共建計劃」

主內平安!弟兄姊妹除可透過禱告和一次性的奉獻,也可考慮參與最新推出的「研經之家共建計劃」來支持我們的事奉!感謝大家的支持,願上主祝福你!

詳情可按此

出38:21-39:32;耶30:18-31:8:為主擺上好讓人能與主同在並榮耀祂

「安息日研經坊」(2022-11-26)《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38:21-39:32;耶30:18-31:8查經摘要(作者:Ada Lui

今段《妥拉》經文描述到祭司的聖衣是怎樣製造出來的(39:1-32),當中七次提到「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39:1、5、7、21、26、29、31)。試討論:

1. 在製造祭司的聖衣的過程中,這句話不斷出現是要帶出甚麼信息?

2. 這給我們甚麼屬靈功課?

 

點算幕所用的金屬(出38:21-31

出38:21 這是帳幕,就是法櫃帳幕中物件的總數(פְקוּדֵ֤י pequdey),是照摩西的吩咐,亞倫祭司的兒子以他瑪經手,利未人數點的(פֻּקַּ֖ד puqqad )。

出38:22 凡耶和華吩咐摩西的,都是由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去做的;

出38:23 與他同工的有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他是雕刻師,也是設計師,又是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細麻的刺繡師。

這裏記載當帳幕建造後,摩西吩咐亞倫的兒子以他瑪和利未人去數點帳幕中物件的總數,「數點」這個動詞的原文字典型是פָּקַד paqad,字義很廣,可以解作:眷顧、到訪、集合、任命、懲罰等[1],這個字在今段經文出現了好幾次,有時用作動詞,解作「數點」或「被數的」,有時用作名詞,解作「總數」。猶太拉比認為摩西要人數點物件的總數,目的不是懷疑有人在建造帳幕的過程中侵吞了物資,而是為了提高透明度,為領袖立下榜樣,要給所有人都知道每一樣奉獻出來的物料都用在建造帳幕上,並且沒有絲毫的物料是被視為無用的。這裏再次提到被上帝揀選去負責建造會幕的人是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又特別強調亞何利亞伯是雕刻師、設計師、刺繡師,這三樣手藝對製造祭司的聖衣尤其重要。

出38:24 為聖所一切工作用的金子,就是所奉獻的金子,按聖所的舍客勒,一共是二十九他連得,七百三十舍客勒。

出38:25 會中被數的( פְּקוּדֵ֥יpequdey)人所獻的銀子,按聖所的舍客勒,一共是一百他連得,一千七百七十五舍客勒。

出38:26 凡曾被數的(הַפְּקֻדִ֗ים hapedudim),就是二十歲以上的人,共有六十萬零三千五百五十人。按聖所的舍客勒,每人半舍客勒,就是一比加。

出38:27 一百他連得銀子是用來鑄造聖所帶卯眼的座和幔子下帶卯眼的座;用一百他連得鑄造一百個帶卯眼的座,每個帶卯眼的座一他連得。

出38:28 一千七百七十五舍客勒是用來鑄造柱子的鉤,包柱頂,以及箍著柱子。

這是一份數點的清單,首先記載的是金子,也就是由最貴重的金屬開始,金子的數目是二十九他連得七百三十舍客勒(一他連得等於三千舍客勒),是用於製造至聖所和聖所內的器具。接著記載的是銀子,數目是一百他連得一千七百七十五舍客勒,這些銀子是由指定的奉獻(屬「贖罪銀」,參出30:11-16)而來[2],是向每一個二十歲以上的人,各收取半舍客勒的銀子;這些銀子用於鑄造聖所帶卯眼的座和幔子下帶卯眼的座(總共一百個,每個重一他連得),以及鑄造柱子的鉤,用作包柱頂和箍著柱子。

這份數點帳幕的清單裏面包含了數點以色列民的數目,很巧妙地把那些要被用於建造聖所的物料與全體以色列民聯繫起來,意味著那些物料代表著以色列民的付出和參與。當中的一個例子是,以色列民所獻的銀與銀座的聯繫,一個銀座有兩個卯眼(即凹槽;參26:19),用途是讓豎板下的兩個榫插進去,使豎板能直立並其他豎板連成一幅牆;一百個銀座共用了一百個他連得的銀,即三十萬舍客勒,來自六十萬人各獻上的半個舍客勒;而銀鉤則用於包柱頂和箍柱子,用途是固定並與其他柱子並排連接,銀鉤共用了一千七百七十五舍客勒,來自三千五百五十人各獻上的半個舍客勒。可見子民所獻的銀子現在都成為建造帳幕的重要銜接組件,讓各組件能支搭出一個立體的建築物。這裏三次強調金子和銀子的重量都必需「按聖所的舍客勒」(不能按各人自己的重量標準),為要確保每個人所獻上的重量都是一致的、同等的,不會出現誰比誰所獻的重些或輕些。

出38:29 所奉獻的銅共有七十他連得,二千四百舍客勒。

出38:30 這些銅是用來做會幕門口帶卯眼的座,銅壇、壇的銅網和壇的一切器具,

出38:31 院子四圍帶卯眼的座和院子門口帶卯眼的座,以及帳幕一切的橛子和院子四圍所有的橛子。

最後記載的是銅的數目,共有七十他連得二千四百舍客勒,銅是用在製造會幕的外圍部分,也就是會幕門口和院子的物件,包括:銅座、銅壇、壇的銅網、壇的一切器具和橛子等。這份數點的清單詳細地列出以色列民所奉獻的金屬數量,而最重要的是,也列出了它們的用途,讓子民知道他們所奉獻的物料現在已成為帳幕的一部分。

 

製造祭司的聖衣(出39:1-32

出39:1 他們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縫製精緻的禮服,在聖所用以供職;他們為亞倫做聖衣,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這裏先提到一件用三種顏色,即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縫製的禮服(בִגְדֵי־שְׂרָ֖ד bigdey serad),猶太拉比Rashi認為這應該不是指祭司的聖衣,因為祭司的聖衣是有五種顏色的(必定有金子的成分),而是應該指當約櫃要搬運時,用作覆蓋約櫃的那幅布(參民4:8)。然後就提到要為亞倫做聖衣(בִּגְדֵ֤י הַקֹּ֨דֶשׁ֙ bigdey haqodesh),這段關於製造祭司的聖衣與出28:1-43的記載相似,比較兩段經文後能找出當中的一些不同之處[3],而最明顯的是,「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這句話在今段經文共出現了七次[4]。「七」在《聖經》裏是個完整的數字,代表上帝的工作,也讓人聯想到上帝用六日創造了這個世界,第七日安息,為的是要讓人在祂的創造中安息,也享受與祂的同在;現在祂要人為祭司製造聖衣,則是要讓祭司穿上,當中七次出現這句說話,似乎也是一個記號,要讓人知道這也是上帝在工作,而且是與人能跟上帝同在有關(有關這一點,下文再詳細論述)。

出39:2 以弗得用金色、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搓的細麻做的。

出39:3 他們把金子錘成薄片,剪成細線,與藍色、紫色、朱紅色紗,以刺繡的手藝織在一起。

出39:4 他們又為以弗得做兩條相連的肩帶,接連在以弗得的兩端。

出39:5 以弗得的精緻帶子以一樣的手藝,用金色、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搓的細麻縫製,與以弗得接連在一起,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出39:6 他們琢出兩塊紅瑪瑙,鑲在金槽裏,如同刻印章,刻上以色列眾子的名字。

出39:7 他把這兩塊寶石安在以弗得的兩條肩帶上,為以色列人作紀念石,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祭司的聖衣有兩個部分,分別是以弗得和胸袋,這裏先提到「以弗得」(הָאֵפֹ֑ד),這個希伯來文字來自一個動詞  אָפֵד (ʾāphēdh ),意思是「穿上、綁定、穩固」。以弗得是由五種顏色,即金色、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搓的細麻(白色)所織成的一幅布,金色是來自把金子錘成薄片,剪成細線而成,又要用相同的五種物料做出兩條肩帶和一條帶子(類似腰帶)與以弗得相連。接著提到要用兩塊紅瑪瑙,上面刻上以色列眾子的名字作紀念,然後把它們各鑲在一個金槽裏,放在以弗得的兩條肩帶上。

出 39:8 胸袋是以刺繡的手藝,如同以弗得的做法,用金色、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搓的細麻縫製。

出39:9 胸袋是正方形的,他們把它做成兩層,這兩層各長一虎口,寬一虎口。

出39:10 他們在上面鑲四行寶石:第一行是紅寶石、紅璧璽、紅玉;

出39:11 第二行是綠寶石、藍寶石、金剛石;

出39:12 第三行是紫瑪瑙、白瑪瑙、紫晶;

出39:13 第四行是水蒼玉、紅瑪瑙、碧玉。這些都鑲在金槽中。

出39:14 這些寶石有以色列十二個兒子的名字,如同刻印章,每一顆有自己的名字,代表十二個支派。

這段記載到胸袋的製造,其做法跟以弗得相同,也是由五種顏色的線織成一幅布,要有兩層(裏面放烏陵和土明;參28:30),經文強調胸袋是正方形的,上面要鑲四行寶石,每行有三顆寶石,共十二顆,每顆刻上以色列十二個兒子的名字,代表十二個支派。胸袋的設計與至聖所有些相似,因至聖所也是正方形的(10肘乘10肘),而四行寶石又跟聖所與至聖所之間,有四根柱子的設計相似(在柱子掛上幔子用作隔開聖所與至聖所;出26:32)。

出39:15 他們在胸袋上用純金打鏈子,像編成的繩子一樣。

出39:16 他們又做了兩個金槽和兩個金環,把這兩個環安在胸袋的兩端。

出39:17 他們把那兩條編成的金鏈繫在胸袋兩端的兩個環上,

出39:18 又把鏈子的另外兩端扣在兩個槽上,安在以弗得前面的肩帶上。

出39:19 他們做了兩個金環,安在胸袋的兩端,在以弗得裏面的邊上,

出39:20 又做兩個金環,安在以弗得前面兩條肩帶的下邊,靠近接縫處,在精緻帶子的上面。

出39:21 他們用藍色的帶子把胸袋的環與以弗得的環繫住,使胸袋綁在以弗得精緻的帶子上,不致鬆脫,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這段是關於怎樣把胸袋與以弗得接連起來,這些接連的組件包括:金鏈、金槽、金環、藍色帶子;胸袋上面兩端各有金環,要用金鏈繫上,接連以弗得肩帶的兩個金槽;胸袋下面兩端也各有金環,要用藍色帶子繫在以弗得的帶子上的金環,這樣胸袋就綁上了以弗得,「不致鬆脫」(39:21),以弗得和胸袋這兩個部分現在緊緊地連在一起,成為一件可供祭司穿上的衣服。

出39:22 以弗得的外袍是以編織的手藝做的,顏色全是藍的。

出39:23 袍上方的中間留了一個領口,領口的周圍織出領邊,好像鎧甲的領口,免得破裂。

出39:24 他們在袍子下襬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搓的細麻做石榴,

出39:25 又用純金鑄了鈴鐺,把鈴鐺釘在石榴中間,袍子下襬周圍的石榴中間:

出39:26 一個鈴鐺一個石榴,一個鈴鐺一個石榴,在袍子下襬的周圍,用以供職,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接著提到的是外袍,它是編織而成的,顏色是全藍色,領口要像鎧甲,不致破裂,下襬要有四種顏色,即藍色、紫色、朱紅色紗、搓的細麻做成的石榴,另有金色的鈴鐺(由純金所鑄),石榴與鈴鐺一對一對的在外袍的下襬。

出39:27 他們用編織的工為亞倫和他的兒子做細麻布內袍、

出39:28 細麻布禮冠、細麻布精緻頭巾,和搓的細麻布褲子,

出39:29 又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搓的細麻,以刺繡的手藝做腰帶,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之後是一般祭司的內袍,是用細麻布編織而成,另用細麻布製造出禮冠、頭巾和褲子,可見一般祭司的衣服是白色的,只有腰帶有四種顏色,即藍色、紫色、朱紅色紗、搓的細麻刺繡而成(沒有金子的成分)。很明顯,大祭司的聖衣比一般祭司的衣服要華美和尊貴得多。

出39:30 他們用純金做一面聖冠上的牌,如同刻印章,在上面寫著「歸耶和華為聖」,

出39:31 又用藍色的帶子把牌繫在禮冠上,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至於大祭司的聖冠,就要用純金做一塊牌子,上面刻有「歸耶和華為聖」,再用藍色帶子把牌子繫在禮冠上,給大祭司戴在頭上。最後,今段經文以這一節結束:「會幕的帳幕一切的工程就這樣做完了。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以色列人都照樣做了。」(39:32)指出整個建造會幕的工程,包括在裏面供職的祭司的穿戴,都全部製造完成,並再一次強調全部物件都是照著上帝所吩咐摩西的話而做出來的。

 

《先知書選段》耶30:18-31:8與今段《妥拉》的關聯

《耶利米書》全書共有52章,大概可分為四部分,其主題分別是:一. 預言審判來臨(1-33章);二. 審判臨到(34-45章);三. 論列國的信息(46-51章);四. 附錄:耶路撒冷淪陷(52章)。而今段《先知書選段》經文(耶30:18-31:8)在第一部分的最後一段,是關於上帝宣告祂在施行審判之後,將會有復興臨到以色列。現把今段《先知書選段》經文分為三個小段作論述。

耶30:18 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必使雅各被擄去的帳棚(אָהֳלֵ֣י ʾohel)歸回,也必顧惜他的住處 (מִשְׁכְּנֹתָ֖י mishkenotay)。城必建造在原有的廢墟上,宮殿也必照樣有人居住。

耶30:19 必有感謝和歡樂的聲音從其中發出,我使他們增多,不致減少;使他們尊榮,不致卑微。

耶30:20 他們的兒女必如往昔;他們的會眾堅立在我面前;凡欺壓他們的,我必懲罰(פָ֣קַדְתִּ֔י paqadtiy)。

耶30:21 他們的君王是他們自己的人,掌權的必出自他們。我要使他接近我,他也要親近我;不然,誰敢放膽親近我呢?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30:22 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上帝。」

上帝藉耶利米預言南國必亡於巴比倫,耶路撒冷城會被摧毀,子民則會被擄走,但上帝也預言當審判過後,祂要讓子民回歸,重建聖城,那時子民必感謝和歡樂,上帝隨之會懲罰那些曾欺壓子民的人,祂也應許子民將有自己的王,而上帝最終的心意就是要以色列民作祂的子民,祂要作他們的上帝。

耶30:23 看哪,耶和華的憤怒如暴風已經發出;是掃滅的暴風,必轉到惡人的頭上。

耶30:24 耶和華的烈怒必不轉消,直到他心中所定的成就了,實現了;末後的日子你們就會明白。

耶31:1 耶和華說:「那時,我必作以色列各家的上帝,他們必作我的子民。」

耶31:2 耶和華如此說:「從刀劍生還的百姓在曠野蒙恩;以色列尋找安歇之處。」

耶31:3 耶和華從遠方向我顯現:「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

耶31:4 少女以色列啊,我要再建立你,你就得以建立;你必再拿起手鼓,隨著歡樂的舞者而出。

耶31:5 你必在撒瑪利亞的山上栽葡萄園,栽種的人栽種,而且享用。

這一段描述到上帝向惡人發烈怒,祂的怒氣必不轉消,直到祂的心意完全成就;上帝又宣告祂要以永遠的愛愛以色列,並要建立她;當以色列被建立時,子民就要歡樂跳舞,並明白到上帝並沒有撇棄他們。

耶31:6 日子將到,守望的人必在以法蓮山上呼叫:「起來吧!我們要上錫安,到耶和華──我們的上帝那裏去。」

耶31:7 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當為雅各歡樂歌唱,為萬國中為首的歡呼。當傳揚,頌讚說:『耶和華啊,求你拯救你的百姓,拯救以色列的餘民。』

耶31:8 看哪,我必將他們從北方之地領來,從地極召集而來;同他們來的有盲人、瘸子、孕婦、產婦;他們必成群結隊回到這裏。

這一段是描述當上帝所定的日子來臨,祂就要施行拯救,既要拯救祂的百姓,也要從地極召集人來歸祂,使那些分散的、軟弱的,甚至是盲人、瘸子、孕婦都要歸到上帝的耶路撒冷城,那時萬民必歡呼,頌讚上帝的偉大。

從今段《先知書選段》經文可見,以色列民雖然曾因犯罪離棄上帝,以致招來上帝的審判,但上帝對子民的愛是不變的,祂在審判之後,必要重新接納子民並要重建他們,並要再次作他們的上帝,而子民也要回歸聖城,再次作上帝的子民。這與今段《妥拉》經文(出38:21-39:31)的聯繫就是,子民也曾因為犯了拜金牛犢的罪而招致上帝的憤怒,甚至要滅絕他們,不再與他們同行,最後因著摩西的求情,上帝才再次接納子民,也讓他們為祂建造帳幕,於是就有了今段《妥拉》經文所見的結果,就是建造帳幕的工程全部完成,象徵著上帝將要住在子民中間,祂要作他們的上帝,而以色列民則要作上帝的子民,這正是兩段經文的共同主題。

此外,兩段經文也有一些共同的字詞,現以下表列出:

相同字眼

38:21-39:32

30:18-31:8

帳幕

מִּשְׁכָּן֙ mishkan

會幕

 אֹ֣הֶל מוֹעֵ֔ד ʾohel moʿed

出38:21 這是帳幕(מִּשְׁכָּן֙,就是法櫃帳幕(מִשְׁכַּ֣ן中物件的總數,……。

出38:30 這些銅是用來做會幕(אֹ֣הֶל מוֹעֵ֔ד門口帶卯眼的座,……,

出38:31 ……,以及帳幕(מִּשְׁכָּן֙一切的橛子和院子四圍所有的橛子。

出39:32 會幕的帳幕(מִשְׁכַּ֖ן אֹ֣הֶל מוֹעֵ֑ד一切的工程就這樣做完了……。

耶30:18 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必使雅各被擄去的帳棚(אָהֳלֵ֣י歸回,也必顧惜他的住處(מִשְׁכְּנֹתָ֖י。城必建造在原有的廢墟上,宮殿也必照樣有人居住。

以色列

יִשְׂרָאֵֽל

出39:6 他們琢出兩塊紅瑪瑙,鑲在金槽裏,如同刻印章,刻上以色列眾子的名字。

出39:7 ……他把這兩塊寶石安在以弗得的兩條肩帶上,為以色列人作紀念石……。

出39:14 這些寶石有以色列十二個兒子的名字,如同刻印章,每一顆有自己的名字,代表十二個支派。

耶31:1 耶和華說:「那時,我必作以色列各家的上帝,他們必作我的子民。」

耶31:2 耶和華如此說:「從刀劍生還的百姓在曠野蒙恩;以色列尋找安歇之處。」

耶31:4 少女以色列啊,我要再建立你……。

耶31:7 耶和華如此說:「……當傳揚,頌讚說:『耶和華啊,求你拯救你的百姓,拯救以色列的餘民。』

 

在製造祭司的聖衣的過程中,「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這句話不斷出現所要帶出的信息和當中的屬靈功課

今段經文詳細地描述各樣物料是怎樣經過加工,然後與其他物料連接,過程中最主要有兩個步驟,物料先是要被錘剪、琢刻、編織(視乎物料屬於甚麼性質),成為一件可用的小組件,之後要與其他小組件連接起來,成為六個大組件。筆者把它分為六個大組件,是因為在每個大組件製造完成後,都出現像這一句話「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仿佛是個劃分的標記。現把祭司的聖衣的製造過程的各個步驟,以下表列出重點:

 

組件

物料

錘剪、琢刻、編織/配搭

接連

1

 

以弗得

肩帶

帶子

金色、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細麻

ž 染色(藍、紫、朱紅)

ž 搓(細麻)

ž 把五種線織在一起

ž 把兩條肩帶接連以弗得

ž 把精緻帶子與以弗得接在一起

 

ž 把金子錘成薄片

ž 剪成細線

 

39:5 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2

 

兩塊

紅瑪瑙

紅瑪瑙

ž 琢出兩塊紅瑪瑙

ž 在紅瑪瑙刻上以色列眾子的名字

ž 鑲在兩個金槽裏

ž 把兩塊紅瑪瑙安在以弗得兩條肩帶上

 

ž 做成金槽

 
 

39:7 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3

 

 

 

胸袋

(兩層)

金色、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細麻

ž 染色(藍、紫、朱紅)

ž 搓(細麻)

ž 把五種線織在一起

ž 兩條金鏈(上下兩端)

ž 繫在以弗得兩條肩帶的兩個金槽

ž 繫在胸袋左右的兩個金環

十二塊寶石

寶石

ž 在十二塊寶石上各刻上以色列眾子的名字

ž  鑲在金槽裏(四行)

兩條金鏈

兩個金槽

六個金環

藍色帶子

  

ž 藍色的帶子(上下兩端)

ž 繫在胸袋左右的兩個金環

ž 繫在以弗得精緻帶子兩邊的兩個金環

 

ž 把金子錘成薄片

ž 剪成細線

ž 編成鏈

ž 做成金槽

ž 做成金環

 
 

39:21 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4

 

 

外袍

藍色

ž 編織外袍

ž 織出領邊

 

石榴

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細麻

ž 染色(藍、紫、朱紅)

ž 搓(細麻)

ž 把四種線織在一起

ž 把鈴鐺釘在石榴中間

ž 袍子下襬周圍的石榴中間

鈴鐺

ž 鑄

 
 

39:26 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5

 

內袍

禮冠

頭巾

褲子

細麻布

ž 編織內袍

ž 搓(細麻)

 

腰帶

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細麻

ž 染色(藍、紫、朱紅)

ž 搓(細麻)

ž 刺繡

 
 

39:29 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6

 

聖冠

ž 刻上「歸耶和華為聖」

 

藍色帶子

  

ž 把牌繫在禮冠上

 

39:31 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祭司的聖衣所需的物料包括:金子(金屬),紗線(染成藍色、紫色、朱紅色)和細麻,和貴重的石頭,都是以色列民甘心樂意獻給上帝的禮物(出25:2)。它們不論價值多少,都同樣蒙上帝悅納,然而這些物料其實只能算是「原始物料」(raw materials),未能馬上就用得上,必需要經過加工和配搭,才能成為一件合乎上帝心意的祭司衣服,當中的關鍵就是要由一些被上帝的靈所充滿的人去負責設計和製造,他們就是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是上帝使他們「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做各樣的工」(出31:3)。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祭司的聖衣的整個製造過程大概是怎樣的,設計師首先要有一幅製造藍圖,而那幅藍圖已由上帝親自指示了摩西,帳幕和其中一切器具的樣式,包括祭司的聖衣,都必需按著上帝的指示而做(出 25:9)。在面對一大批從以色列民奉獻而來的物料,負責製造的人要知道物料要用在哪個部分,要被製成一個怎樣的組件,也要因應不同物料的特質,用合適的工具去加工(錘剪、琢刻、編織、刺繡),使它成為合用的尺寸和形狀,也要計算不同顏色的比例和分佈,在過程中,製造的人固然要運用個人的手藝,但更重要的是要靠上帝的靈去引導,以致他所做的每一個組件都是按照著上帝的要求,也反映出上帝的心意。而當每一個大組件製造完成後,經文都出現「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這句話,意味著上帝的靈正在與人同工,以致人能把上帝的意念變為實物,以致一件「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祭司聖衣能製造完成。

帳幕和其中的一切器具,包括祭司的聖衣都是按著上帝的指示而造成的,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帳幕和祭司的聖衣的設計有些相似之處:祭司的聖衣是由以弗得和胸袋這兩個部分連接而成的一件衣服,而帳幕也是由聖所和至聖所這兩個部分所組成的。上帝吩咐子民為祂造聖所,為要住在他們中間(出25:8),而代表著上帝同在的帳幕,當中最神聖、最尊貴的部分就是至聖所,但這部分是被隔開和隱藏的,子民既不能看見也不能直接靠近(連大祭司也只是在一年一次的贖罪日才能進入至聖所),然而藉著在聖所裏供職的大祭司,上帝的這個心意就可以實現。

聖衣的每一個組件都有金子的成分,是要人看見它的「尊嚴和華美」(出 28:2),而最觸目的就是祭司的禮冠,上面的金牌刻有「歸耶和華為聖」,這叫所有人知道,穿上了祭司的聖衣的大祭司,他的這份尊嚴和華美並不屬於他本人,而是屬於他所事奉的耶和華,而當祭司按照上帝的吩咐,代表以色列民把禮物獻給上帝,子民就能藉著祭司的事奉親近上帝,也與上帝保持著一份關係。可以說,當帳幕和祭司的聖衣都按著上帝吩咐的樣式製造完成後,上帝要住在子民中間的這心意終於落實了。

 

結語:為主擺上好讓人能與主同在並榮耀祂

今段經文讓我們看見,祭司的聖衣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先要有子民甘心樂意的奉獻,然後有一些被上帝的靈所充滿的巧匠,他們會把那些代表著子民的物料,按照著上帝所指示的樣式,去作成上帝要他們做的事,過程中他們既要按照上帝已吩咐的話,也要隨時受聖靈的引導去把每一個物料加工和連接,以致一件合乎上帝心意的聖衣能製造完成,供大祭司供職所用,也使會幕的功能可以開展。

今天我們不用去製造祭司的聖衣,卻能從它的製造過程中學習到寶貴的屬靈功課。祭司的聖衣的製造過程所反映的是,上帝的心意是透過子民的甘心獻上,並由上帝的靈與人同工而成就的,目的是要讓上帝可以住在子中間並得榮耀(這個上帝的榮耀充滿聖所的場景,在下一段經文將會呈現)。而我們都是一群被耶書亞(耶穌)所拯救,有著天國子民身分的人,上帝的心意是要把我們建立成為一個屬於祂的群體,以致祂能住在我們中間,並藉著我們的生命彰顯祂的美善和信實,好叫人能把榮耀歸給祂,並也被吸引成為耶書亞的跟隨者,使上帝的國度不斷擴展。然而,說我們要被建立成為一個屬於上帝的群體,生命能彰顯祂的屬性,我們就要甘心樂意獻上自己的生命,心思意念和行為都要被耶書亞的話語所潔淨和修剪(參約15:2-3),好成為一件合乎主用的器皿(參提後2:20)。聖靈會按著祂所賜予各人的恩賜(參羅12:4-6),把我們放在不同的崗位,學習與其他信徒彼此服事,在事奉的過程中,我們都要受聖靈的引導,要為著與肢體有更好的配搭而放下那些不符合群體益處的意念,好叫基督的身體能漸漸增長(弗 4:16),讓天父因此而得榮耀(約15:3)。

我們查考《出埃及記》已近尾聲,也看見上帝向人顯明祂要住在人的中間這心意一直不變,現在是我們回應的時候了。我們是否願意以生命去回應上帝的這份心意?是否願意學效主耶書亞的生命樣式,甘心獻上生命,按著上帝的心意而活,為的是要讓我們手所作的工也能像主耶書亞所作的那樣,讓更多人經歷上帝的同在,也讓更多人一同把榮耀歸給祂!求上帝的國度能透過我們的擺上早日降臨於地上。阿們!


[1] 參考本機構網上文章〈希伯來文(3)פָּקַד Paqad 因著緊而有所行動〉

[2] 1他連得等如3,000舍客勒,是建基於出38:25-26記載建造會幕的銀子總數(100他連得、1,775舍客勒,即共301,775舍客勒﹝100他連得x 3000﹞+1,775舍客勒),這銀子的總數正是被數的人數(603,550人)的一半。這裏記載「被數的」的人數603,550正與民1:46所載第一次普查的數目相同。

[3] 把兩段經文(出 28:1-43和 39:1-32)比較後得出的一些異同如下:1)出 28 沒有序言,出 39:1 是序言;2)39章的敘述焦點是聖衣製造的順序,而不是用途,39:3也補充了做金線的資料;3)出 28 多次提到「決斷的胸袋」及其功用,但出 39 並沒有提到;4)出 28 亞倫的名字出現了16次,出 39 亞倫的名字只出現了 3次;5)出 28 摩西的名字沒有出現,出 39 摩西的名字出現多次。

[4] 出39:1、5、 7、21、26、29、 31。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新約聖經》綜覽《馬太福音》(一)查經錄影

我們在今年1月14日開始了查考「《新約聖經》綜覽」系列。首個《馬太福音》(一)的查經錄影已經上載,歡迎大家登入「會員專區」收看和重溫(由於當日網絡不穩定,部分音訊會不清晰,請見諒)。

錄影會存放6天,之後每星期會根據最新的查經進度和查考的書卷而更新錄影,敬請留意。如要觀看可直接按此登入「會員專區」裏的查經錄影版面(假如你仍未成為我們的會員,歡迎按此免費登記)。

「《希伯來聖經》課程系列:《詩篇》」現已接受報名

Herbert 老師將會在今年2月13日-3月20日開辦「《希伯來聖經》課程系列:《詩篇》」的實體課程。詳情及報名:請按此

《詩篇》屬於《希伯來聖經》三大部分中的「著作」部分,並且是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卷,也是耶穌時期最受歡迎的書卷之一。它在耶穌時期已廣泛地應用於詩歌敬拜及禱告上,而現今的信徒普遍也十分喜愛《詩篇》,並會在個人層面和教會聚會裏作唱頌、默想、禱告和宣讀等各種用途。

這課程會帶大家更深認識《詩篇》、掌握全卷《詩篇》的脈絡及其特色,並會按希伯來原文、猶太人的角度、歷史地理及文學手法去解讀多篇詩篇,藉此體會昔日詩人的內心感受,掌握個別詩篇的信息和屬靈意義,並認識解讀希伯來詩歌的一些重要技巧。

 

「屬靈操練」的反思(下)

「屬靈操練」的反思(下)作者:Herbert Chan

上文提到「屬靈操練」並非指坊間的「靈修操練」,而是要建立一種討上帝喜悅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使自己能敬虔度日。這並非是推行禁慾主義,否定上帝給予人各種美好和值得感恩的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而是要學會刻意地不去放縱自己,明白自己有屬於上帝的聖徒身分,有著事奉主、見證主的使命和責任!

提前4章7節 要棄絕那世俗的言語和老婦的無稽傳說。要在敬虔上操練自己:

相對於敬虔上的操練,提前4章7節提醒我們要「棄絕那世俗的言語和老婦的無稽傳說」,也就是要懂得避開一些對屬靈生命無益,甚至導人迷信,離開真理的言論。可以說,「屬靈操練」也包括了保守我們的心思意念,免受邪惡的污染。(另參箴4章23節)

提前4章8節 因操練身體有些益處;但敬虔在各方面都有益,它有現今和未來的生命的應許。

保羅鼓勵提摩太這樣做的結果,原來會有「現今和未來的生命的應許」。「未來的生命的應許」我想應該不難理解,大概可指永生的盼望(參提前4章10節)、建立一份與主永遠同在的親密關係,甚至將來見主面時有祂的賞賜等等。可是,「現今的應許」又是指甚麼呢?經文雖然沒有清楚指出應許的內容,但從《提前》第四章整章的上下文來看,保羅正在教導提摩太應當怎樣作好執事的角色,也就是要作好主基督的僕人、活出敬虔的榜樣、專注講解聖經,為要造就信徒的生命。因此,筆者估計「現今的應許」是指提摩太能透過「屬靈操練」去有效地事奉和帶領所服侍的會眾!也就是說,「屬靈操練」並非單單為了個人屬靈生命的提升,也是為了更多人的生命能夠得到造就,讓基督的身體得以建立。

今天,在基督教群體裏的領袖正在怎樣帶領信徒?是靠不斷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優越(包括:知識、經驗、能力、名利等)、利用語言「偽」術和心理手段去操控那些單純的平信徒去順從自己、教授一些專為滿足信徒所需的「秘訣」等?保羅提醒提摩太,領袖的領導力都並非這些,而是能夠「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4章12節),就是一種敬虔的生命表現和榜樣!(當中「清潔」並非指衛生,其希臘原文ἁγνεία hagneı́a 可理解為道德與品格上的純潔,參Louw & Nida 希臘文詞典)。

農曆年將至,筆者希望自己這年能在「屬靈操練」上有所進步,培養更敬虔和討主喜悅的生活習慣,並同時希望:在言語上學會更謹慎和勇敢、在行為上更多榮神益人、在愛心上更多包容別人和犧牲自己、在信心上更多禱告依靠上帝、在清潔上待人更真誠及有智慧。盼主悅納、願主賜福、求主幫助!如本文對你有提醒,也鼓勵你在主面前立志過更敬虔的生活。阿們。


其他信仰神學反思的文章:

「屬靈操練」的反思(上)

「屬靈操練」的反思(上)作者:Herbert Chan

筆者有一次到某神學院上課時,講者在課堂期間指出坊間的「靈修課程」很有問題,認為教導人靈修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或行為上的操練去拉近自己與天父之間的距離是個謬誤。講者指出我們親近天父並非要靠很長的禱告或說出指定語句(magic word)才能蒙天父垂聽,或逼使祂有所反應。我們在靈修時親近天父,應該像孩子到父親的跟前傾心吐意那樣,是直接、自然、坦然無懼的,而並非要經過特定的培訓或操練,必須要以某種方式才能叫父親聆聽孩子的心聲。當時,講者更直指依納爵靈修課程、靜觀靈修等「屬靈操練」的方法不妥,認為所謂的「操練」並不符合《聖經》的原則,人不能靠操練禱告去讓自己變得更屬靈云云……。筆者感到講者在分享時,情緒雖然有點過激,但其說法也不無道理,然而,「屬靈操練」是否真的不存在?這讓筆者細嚼思量了好一段時間。

筆者後來想到,雖然「靈修操練」未必符合《聖經》中的神學觀,但保羅教導提摩太要在「敬虔」上操練自己,說明了「屬靈操練」的重要性,但當中所指的操練卻是另一回事。

提前4章7節 要棄絕那世俗的言語和老婦的無稽傳說。要在敬虔上操練自己

提前4章8節 因操練(γυμνάζω gumnazo)身體有些益處;但敬虔在各方面都有益,它有現今和未來的生命的應許。

提前4章7-8節指這種「屬靈操練」就像是每天做運動鍛鍊自己的身體那樣(這也是「操練」的希臘原文 γυμνάζω gumnazo 本來的意思),只是「操練」的不是個人體魄,而是自己的屬靈生命,讓自己習慣過更「敬虔」的生活。經文並不是指要用某種特定的操練方法,而是要在生活上作出改變,習慣成為一個敬虔度日的人。

最近筆者自己也在「屬靈操練」上有了更多的體會,就是當嘗試改善自己的時間分配,讓自己更專注於主時,能深深感受到主喜悅人敬虔渡日的那份喜樂!原來上帝是期望我們在敬畏、順服和著緊祂的旨意上每天都努力進步的,祂喜悅我們活出一個更愛主和愛鄰舍、更熱心事奉、更委身和更願意犧牲自己去成就天國的人生!故此,盼望在新一年的開始,我們都一同立志:要為主盡心竭力,在黑暗和艱難的時代中,在各自的崗位上為主的道而奮鬥,更加積極為主發光發亮、作美好的見證!願聖靈幫助我們,讓我們在操練敬虔的同時,使我們得到鼓勵,可更深地經歷主那份信實的愛,與主有著一份更親密的關係,嚐到操練敬虔的喜樂。阿們!(待續


其他信仰神學反思的文章:

更多文章加入「朗讀功能」

去年我們為部分文章新增了「朗讀功能」,現在已經增加至7篇文章,供弟兄姊妹可以聆聽(設有粵語版本和普通話版本供選擇)大家可按此瀏覽和聆聽。📖🤓

出37:1-38:20、王上8:9-22:從上帝的角度看會幕的建造

「安息日研經坊」(2022-11-19)《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37:1-38:20;王上8:9-22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1:1實體會幕的手機「打卡」相片;©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今段《妥拉》經文(出37:1-38:20)繼續記載以色列民建造會幕的工程,主要內容為會幕的各個物件、物料和部件,而這些內容其實在之前的出25-31章已經詳細記載過,那麼為何經文又要如此重複地重新記載當中的細節?當中有甚麼屬靈意義和提醒?

(參考答案可在標題「為何今段經文要如此重複地重新記載會幕的細節?」及結論找到

 

37:1-38:20簡介

今段《妥拉》經文承接著上一段有關建造會幕及收集物資的經文,講述會幕裏各樣物件、器具的製作過程,並與早前25-31章內容平行,見以下《出埃及記》24-40章的倒影結構:

A. 耶和華的榮耀停於西奈山、摩西上山(24:15-24:18)

B. 預備製作會幕、以色列民甘心樂意奉獻禮物(25:1-8)

C. 製作會幕及其物件、祭司、香壇、使祭司成聖、洗濯盆(25:9-30:21)

D. 不可自行複製聖膏油和香、會幕物件的製作清單、製造會幕的工匠(30:22-31:11)

E. 有關守安息日的條例(31:12-17)

X. 金牛犢事件、摩西代求、耶和華寬恕、安息日和守節、再造法版、摩西的臉放光下山(32-34)

E’. 有關守安息日的條例(35:1-3)

D’. 獻禮物和會幕物件的製作清單、製造會幕的工匠(35:4-36:17)

C’. 製作會幕及其物件、製作祭司的衣服(36:8-39:31)

B’. 會幕和各樣物件被安設、膏抹、祭司洗手洗腳、會幕完工被立起(39:32-40:33)

A’. 耶和華的榮光充滿會幕(40:34-38)

結構中兩段經文(25-31、35-40章)雖然彼此平行、內容相仿,但兩者所記的性質其實並不一樣。如對比25-31章和35-40章,會明顯發現之前是上帝對摩西的吩咐,而後來的複述是有關製作的過程以至完成後的紀錄。雖然這對讀者來說仍會感到枯燥乏悶,但要知道對上帝刻意地仔細重複記載就必定有其道理。

首先,兩段經文所記的會幕物件次序並不相同(見下表):

25-31

35-40

約櫃

帳幕(會幕)、幔子、門簾

供桌

約櫃

燈臺

供桌

帳幕(會幕)、幔子、門簾

燈臺

燔祭壇

香壇

院子、簾子、帷幔

燔祭壇

祭司的服飾

洗濯盆

香壇

院子、簾子、帷幔

洗濯盆

祭司的服飾

當中25-31章的次序主要從重要性(聖潔程度)及功能性來告訴摩西,例如:先吩咐造最重要的約櫃,而最後吩咐做香壇和洗濯盆,則是按功能地提醒祭司要特別留心先潔淨後事奉的重要性,以免不潔地親近上帝而招致死亡;至於35-40章,則加入實際製作時的考量,例如:先造帳幕才造約櫃及其他物件,好讓完成約櫃及其他物件時已經可放在帳幕內而不會隨便擺放,情況就如建屋後才移進家具一樣,所以次序跟吩咐的時候不一樣。而今段《妥拉》經文主要的製作內容包括從約櫃到院子、簾子、帷幔,筆者在下文會個別討論這些物件以及與早前吩咐的對照。

 

約櫃製作完成(37:1-9

出37:1 比撒列用金合歡木做一個櫃子(或稱「約櫃」),長二肘半,寬一肘半,高一肘半。

出37:2 裏裏外外包上金子,四圍鑲上金邊。出37:3 他又鑄了四個金環,安在櫃子的四腳上;

這邊兩個環,那邊兩個環。

出37:4 他用金合歡木做了兩根槓,包上金子,

出37:5 又把槓穿過櫃旁的環,以便抬櫃。

出37:6 他用純金做了一個櫃蓋,長二肘半,寬一肘半,

出37:7 他造兩個用金子錘出的基路伯,從櫃蓋的兩端錘出它們。

出37:8 這端一個基路伯,那端一個基路伯;從櫃蓋的兩端錘出兩個基路伯。

出37:9 二基路伯的翅膀向上張開,用翅膀遮住櫃蓋,臉彼此相對;基路伯的臉朝向櫃蓋。

這段經文記載約櫃按照早前25:10-22的吩咐而作成,兩段經文基本上內容一致,主要的不同在於25:10是吩咐以色列民去做,而37:1則指約櫃是由他們當中有上帝的靈充滿的比撒列所造(有拉比解釋由於約櫃十分重要,所以比撒列沒有讓其他以色列民一同參與)。另外,在25章中交代了約櫃的用途、目的等(25:21-22),而37章則沒有提及,只說約櫃、櫃蓋及上面的二基路伯都已造成。留意約櫃代表著上帝與子民的立約關係,上帝不但要在其中與子民相會,而且櫃蓋的施恩座以及櫃內的法版分別反映出上帝的憐憫和審判,也就是說上帝與子民同在,同時彰顯祂的恩典和公義。

 

供桌製作完成(37:10-16

出37:10 他用金合歡木做了一張供桌,長二肘,寬一肘,高一肘半,

出37:11 把它包上純金,四圍鑲上金邊。

出37:12 供桌的四圍各做了一掌寬的邊緣,邊緣鑲上金邊。

出37:13 他又鑄了四個金環,把環安在四個桌腳的四角上。

出37:14 環靠近邊緣,以便穿槓抬供桌。

出37:15 他用金合歡木做了兩根槓,包上金子,用來抬供桌。

出37:16 他又用純金做了桌上的器具,就是盤、碟,以及澆酒祭的杯和壺。

這段經文記載供桌按照早前25:23-30的吩咐而作成,而兩段經文內容幾乎完全一致,主要的不同只在於25:30的吩咐指出供桌要常放在耶和華面前。不少人會將供桌稱為「陳設餅桌」,不過其實供桌上不單只有陳設餅,也有盛酒的杯和壺,這反映要在上帝面前吃和喝,表示與上帝一份立約的關係。另外,陳設餅和酒是來自上帝供應給以色列民的糧食和出產,所以放上陳設餅和酒也表明了上帝信實的供應。

 

金燈臺製作完成(37:17-24

出37:17 他造一座用純金錘出的燈臺;燈臺的座、幹、杯、花萼和花瓣,都和燈臺接連一塊。

出37:18 燈臺兩旁伸出六根枝子:這邊三根,那邊三根。

出37:19 這邊的枝子上有三個杯,形狀像杏花,有花萼有花瓣;那邊的枝子上也有三個杯,形狀像杏花,有花萼有花瓣。從燈臺伸出來的六根枝子都是如此。

出37:20 燈臺本身有四個杯,形狀像杏花,有花萼有花瓣。

出37:21 燈臺的第一對枝子下面有花萼,燈臺的第二對枝子下面有花萼,燈臺的第三對枝子下面也有花萼;燈臺伸出的六根枝子都是如此。

出37:22 花萼和枝子都和燈臺接連一塊,全是從一塊純金錘出來的。

出37:23 他用純金做燈臺的七盞燈,以及燈剪和燈盤。

出37:24 他用一他連得的純金做燈臺和燈臺的一切器具。

這段經文記載金燈臺按照早前25:31-39的吩咐而作成,兩段經文的內容大致相同,而兩者都沒有清楚交代金燈臺的尺寸大小,只說要用一他連得的純金造成。兩段經文的主要分別在於功能上的記述,在25章加入了「照在前面」(25:37),表明它要有效地光照在人前,以及提醒「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去做」(25:40),就是強調金燈臺雖然沒有列明尺寸,它卻是按照上帝的心意所做成的。我們要留意,會幕裏的環境漆黑一片,只有金燈臺能發光讓祭司得以在裏面事奉,會幕作為日後聖殿的藍圖,而上帝的子民是主耶書亞(耶穌)所建的屬靈的殿,所以金燈臺除了在會幕裏有照明的作用,它本身發光的特質,也寓意我們作為上帝的子民,必須要為上帝發光[1]。由於金燈臺是用一塊純金錘出來的,寓意著我們的生命必須經過雕琢才能合乎主用,就像金燈臺是按照上帝的心意被打造出特定的枝子、花和杯的數目那樣,我們的生命也要順服地被塑造成為可被主使用,為主發光的器具。

 

香壇製作完成(37:25-29

出37:25 他用金合歡木做香壇,長一肘,寬一肘,這壇是正方形的,高二肘。壇的四個翹角與壇接連一塊。

出37:26 他把壇的上面與壇的四圍,以及壇的四個翹角包上純金,又在壇的四圍鑲上金邊。

出37:27 他在壇的兩個對側,金邊下面做了兩個金環,用來穿槓抬壇。

出37:28 他又用金合歡木做槓,包上金子。

出37:29 他按配製香料的方法製成聖膏油和芬芳的純香。

這段經文記載香壇按照早前30:1-10的吩咐而作成,但兩段經文在內容與篇幅上的分別頗大,早前的30:6-10記載了香壇要如何擺放、其用途和不能使用別樣的香等吩咐,另外37:29所製作的聖膏油和香,在之前的30:22-38有著詳細的要求,表明它們不能為了滿足自己而隨便地製作出來。這是往後較為恆常性的吩咐和運作,但今段《妥拉》裏,則主要強調這是一次性的會幕硬件製作。香壇所發出的香代表著人向上帝的禱告,而香也代表著討上帝喜悅。這提醒我們,若我們渴望親近上帝、與祂同在,我們的心思意念都必須要討主的喜悅,以致我們的禱告能達到祂的跟前。

 

燔祭壇製作完成(38:1-7

出38:1 他用金合歡木做燔祭壇,長五肘,寬五肘,是正方形的,高三肘。

出38:2 在壇的四角做四個翹角,與壇接連一塊,把壇包上銅。

出38:3 他做壇的一切器具,就是桶子、鏟子、盤子、肉叉和火盆;這一切器具都是用銅做的。

出38:4 他又為壇做一個銅網,安在壇四圍的邊的下面,垂到壇的半腰。

出38:5 他在銅網的四角上鑄了四個環,用來穿槓。

出38:6 他用金合歡木做槓,包上銅,

出38:7 把槓穿過壇兩旁的環子,用來抬壇。他用板做壇,壇的中心是空的。

這段經文開始記載帳幕外的器具,首先的是燔祭壇,它按照早前27:1-8的吩咐而作成。兩段經文內容差異不大,主要分別只是27:8所加入的「都照著在山上所指示你的樣式做」這句話。這提醒以色列民地上的燔祭壇要完全按照上帝的啟示作成,反映出上帝對燔祭壇的看重。事實上,燔祭壇的外型巨大,使用頻密程度也高,它不單單為獻燔祭而設,也會用作其他獻祭用途(雖然燔祭是眾多獻祭中上帝最喜悅的[2])。事實上,不但祭司和利未人可以接觸到燔祭壇,所有以色列的男子也可以觸及到的,他們可為了親近上帝而帶著牲口前來,透過燔祭壇將祭物獻給上帝,這帶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表明人要透過生命的犧牲才能親近上帝,並表明代贖的觀念(用牲口代表人將生命獻上),這對我們明白主耶書亞(耶穌)的犧牲和救贖十分重要。

 

洗濯盆和盆座製作完成(38:8

出38:8 他用銅做洗濯盆和盆座,是用會幕門前事奉之婦人的銅鏡做的。

這節經文記載洗濯盆和盆座按照早前30:17-21的吩咐而作成。之前30:17-21的吩咐篇幅較多,主要交代祭司事奉前要注意洗手洗腳。雖然這次只用了一節經文交代,但卻特別提到它們是用「會幕門前事奉之婦人的銅鏡做的」,由於婦人不能進入院子的範圍,所以她們最多也只能走近會幕去親近上帝,而她們不但走近會幕,更願意犧牲自己用作裝扮的銅鏡(在古代裏這代價就如今天有女子願意奉獻所有美容化妝用品及梳妝臺),可見這裏是要表達出當時以色列婦女們的敬虔,並對比早前金牛犢事件中她們所奉上的耳環首飾,這次她們更加願意奉獻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讓自己有分參與建造會幕的工程。

 

院子製作完成(38:9-20

出38:9他又做院子,在南面,就是面向南方的那一邊,用搓的細麻做院子的帷幔,一百肘。

出38:10 帷幔有二十根柱子,二十個帶卯眼的銅座;柱子的鉤和箍都是銀的。

出38:11 北面的帷幔一百肘。帷幔有二十根柱子,二十個帶卯眼的銅座;柱子的鉤和箍都是銀的。

出38:12 西面的帷幔五十肘。帷幔有十根柱子,十個帶卯眼的座;柱子的鉤和箍都是銀的。

出38:13 院子的東面,就是面向東方的那一邊,五十肘。

出38:14 一邊的帷幔有十五肘,有三根柱子,三個帶卯眼的座。

出38:15 另一邊也一樣,院子門口左右的帷幔也有十五肘,有三根柱子,三個帶卯眼的座。

出38:16 院子四面的帷幔都是用搓的細麻做的。

出38:17 柱子帶卯眼的座是銅的,柱子的鉤和箍是銀的,柱頂是用銀包的。院子一切的柱子都是用銀子箍著的。

出38:18 院子的門簾是以刺繡的手藝,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搓的細麻織的,長二十肘,寬也就是高五肘,與院子帷幔的高度相同。

出38:19 門簾有四根柱子,四個帶卯眼的銅座;柱子上的鉤和箍是銀的,柱頂是用銀包的。

出38:20 帳幕一切的橛子和院子四圍的橛子都是銅的。

這段經文記載整個院子按照早前27:9-19的吩咐而作成,包括當中的柱子、帷幔、門簾。院子和它們的功能,主要在於分別為聖,就是劃分一個神聖的空間,將外邦人與婦女,和在會幕事奉的祭司利未人和前往獻祭的以色列男子分隔開來。而兩段經文的描述也大致相同,主要分別在於今段《妥拉》經文加強了建成後的描述,例如:院子四面的帷幔都是用搓的細麻做的(38:16)、院子的門簾與院子帷幔的高度相同(38:18)、門簾有四根柱子,四個帶卯眼的銅座(38:19)等,這些加入的細節,或許強調了這個分別為聖的院子已經製作完成。也就是說,上帝所看重的分別為聖的觀念,得以在會幕的完成上彰顯。

 

《先知書選段》王上8:9-22與今段《妥拉》的關聯

王上8:9 約櫃裏沒有別的,只有兩塊石版,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耶和華與他們立約的時候,摩西在何烈山放在那裏的。

王上8:10 祭司從聖所出來的時候,有雲充滿耶和華的殿,

王上8:11 祭司因雲彩的緣故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耶和華的殿。

王上8:12 那時,所羅門說:「耶和華曾說要住在幽暗之處。

王上8:13 我的確為你建了一座雄偉的殿宇,作為你永遠居住的地方。」

王上8:14 王轉過臉來為以色列全會眾祝福,以色列全會眾都站立。

王上8:15 所羅門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因他親口向我父大衛應許的,也親手成就了;他曾說:

王上8:16 『自從那日我領我百姓以色列出埃及以來,我未曾在以色列各支派中選擇一城,在那裏為我的名建造殿宇,但我揀選大衛治理我的百姓以色列。』

王上8:17 我父大衛的心意是要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名建殿。

王上8:18 耶和華卻對我父大衛說:『你有心為我的名建殿,這心意是好的;

王上8:19 但你不可建殿,惟有你親生的兒子才可為我的名建殿。』

王上8:20 現在耶和華實現了他所應許的話,使我接續我父大衛坐以色列的王位,正如耶和華所說的,我也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名建造了這殿。

王上8:21 我也在那裏為約櫃預備一處。約櫃那裏有耶和華的約,就是他領我們列祖出埃及地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

王上8:22   所羅門當著以色列全會眾,站在耶和華的壇前,向天舉手,

王上8章主要記載以色列王大衛的子孫所羅門建成聖殿後的情境(王上8:9開始的經文也是早前另一段《妥拉》經文所對應的《先知書選段》[3]),它與今段《妥拉》的關聯主要是同樣以「約櫃」來作開始,並且提及耶和華的壇(王上8:21-22),以下是兩段經文在原文字眼上的聯繫:

關聯

《妥拉》出37:1-38:20

《先知書選段》王上8:9-22

約櫃(אָר֔וֹן

出37:1 比撒列用金合歡木做一個櫃子(הָאָרֹ֖ן,長二肘半,寬一肘半,高一肘半。

出37:5 又把槓穿過旁的環,以便抬

王上8:9 約櫃(בָּֽאָר֔וֹן裏沒有別的,只有兩塊石版,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耶和華與他們立約的時候,摩西在何烈山放在那裏的。

王上8:21 我也在那裏為約櫃(לָֽאָר֔וֹן預備一處。約櫃那裏有耶和華的約,就是他領我們列祖出埃及地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

壇(מִזְבֵּחַ

出37:25 他用金合歡木做香壇(מִזְבֵּחַ,長一肘,寬一肘,這壇是正方形的,高二肘。壇的四個翹角與壇接連一塊。

出38:1 他用金合歡木做燔祭壇(מִזְבֵּחַ,長五肘,寬五肘,是正方形的,高三肘。

王上8:22 所羅門當著以色列全會眾,站在耶和華的壇(מִזְבֵּחַ前,向天舉手,

張開、伸展、舉手(פָּרַשׂ

出37:9 二基路伯的翅膀向上張開(פֹּרְשֵׂ֨י,用翅膀遮住櫃蓋,臉彼此相對;基路伯的臉朝向櫃蓋。

王上8:22 所羅門當著以色列全會眾,站在耶和華的壇前,向天舉手(וַיִּפְרֹ֥שׂ

屋(בִּית

出37:2 裏裏(בַּ֣יִת外外包上金子,四圍鑲上金邊。

出37:14 環靠近邊緣,以便穿(בָּתִּים֙槓抬供桌。

出37:27 他在壇的兩個對側,金邊下面做了兩個金環,用來穿(בָתִּ֣ים槓抬壇。

出38:5 他在銅網的四角上鑄了四個環,用來穿槓。

王上8:10 祭司從聖所出來的時候,有雲充滿耶和華的殿(בִּית

王上8:20 現在耶和華實現了他所應許的話,使我接續我父大衛坐以色列的王位,正如耶和華所說的,我也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名建造了這殿(בִּית

 

為何今段經文要如此重複地重新記載會幕的細節?

出26:30 要照著在山上所指示你的樣式,把帳幕豎立起來。

出27:8 要用板做壇,壇的中心是空的,都照著在山上所指示你的樣式做。」

來8:1 我們所講的事,其中第一要緊的就是:我們有這樣一位大祭司,他已經坐在天上至大者寶座的右邊,

來8:2 在聖所,就是在真帳幕裏作僕役;這帳幕是主所支搭的,不是人所支搭的。

來8:3 凡大祭司都是為獻禮物和祭物設立的,所以這位大祭司也必須有所獻上。

來8:4 他若在地上,就不用作祭司,因為已經有照律法獻禮物的祭司了。

來8:5 他們所供奉的本是天上之事的樣式和影像,正如摩西將要造帳幕的時候,上帝警戒他,說:「要謹慎,一切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去做。」

今段《妥拉》經文雖然重述之前《出埃及記》25-30章的經文,但其實當中所闡述的會幕製作過程,卻表明了凡耶和華所吩咐的,子民都按著來遵行,使上帝在西奈山上啟示的旨意最終能夠實現在地上。《希伯來書》更解釋這為子民把天上主所支搭的帳幕實現在人間。可見雖然經文看來純粹是在重複,但其實是上帝旨意的實現和成全,這在上帝眼中看為十分寶貴,代表了子民對祂的順服、敬畏、謹慎和付出,這些子民的表現都是上帝所看重的!與此同時,對比著早前金牛犢的事件,這也是他們悔改的明證,表明他們敬拜獨一的真神耶和華,而不是其他偶像或是自己,他們已經重新順服上帝、修補了與上帝的關係,而上帝因為喜歡紀念子民作祂眼中這些看為「善」的事,因此經文的篇幅才會如此冗長。可以說,每一句有關子民順服和為著要得到上帝同在而努力製作會幕的記載,都對上帝來說是個重要的紀念,情況就如我們在人生的各個美好時刻中要拍照(打卡)留念!

太6:10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約1:14 道成了肉身,住在(ἐσκήνωσενto pitch a tent)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

事實上,會幕的製作和建造就是「上帝的旨意在地上實現」,而這也是主耶書亞(耶穌)道成肉身所帶出的信息,他要「住在」我們中間,其希臘文ἐσκήνωσεν對應的希伯來文動詞 וַיִּשְׁכֹּן  其實與《出埃及記》裏「帳幕」מִשְׁכַּן 的字根相同,表明與人同在的意思。而「上帝的旨意在地上實現」也是主耶書亞在世常常顧念和期盼的事,以致當門徒問他應當怎樣禱告時,耶書亞的回應首先就是盼望著上帝的國度臨到,並願天父的旨意能毫無攔阻地完全行在地上!(參太6:10;「主禱文」)

 

結語:從上帝的角度看會幕的建造

今段《妥拉》的經文表面上是重複記載早前上帝吩咐摩西有關建造會幕的描述和細節,這對今天無需動手製造的我們來說,或會感到這種「重複」是沒有需要的,甚至認為整段經文其實可以用一句「凡耶和華所吩咐有關會幕的建造,子民都遵行了」來代替,但作者卻非常詳細地記載每件會幕器具的製作過程和完工。因此,作為讀者的我們,必須思考為甚麼上帝看重會幕的製作過程以致要用如此長的篇幅去重複地記載。而假如我們嘗試從上帝的角度和感受作為出發點去看的話,感覺就完全不同了,因為這樣重複和篇幅冗長的記載,正正表明了子民如何仔細地按照上帝的啟示而順服地遵行,反映出他們對上帝同在的渴慕,以致積極地參與成就上帝要與子民同在的計劃,讓會幕得以按照上帝的心意而建成。對比早前金牛犢的製造是按照子民自己的意思、用作滿足自己的敬拜和付出,這些冗長的記載反而成為了他們悔改的明證,並且也在上帝的眼中看為寶貴,是值得被記念的生命表現!這提醒我們:是否著緊上帝想與人同在的心意而付諸行動?是否積極地為著上帝的旨意能夠在地上實現而參與事奉?我們是否透過仔細的順服聽命來表明我們已經悔改回轉?但願我們每個信徒都能更多體貼上主的心腸和感受,明白祂十分看重我們每一次的回轉悔改、敬畏順服、願意為主而活的立志和擺上。求聖靈幫助我們,能為上帝與更多人同在的目標而努力去見證主和事奉主!阿們。

 


[1] 耶書亞(耶穌)本是世界的光(參約8:12),但同時信徒也是世上的光,要在世人面前為主作見證(參太5:14)。

[2] 對比《利未記》1-7章所記的五種獻祭,燔祭是祭司和子民都不能吃,在人而言是毫無利益的,所以獻上的原因單單只是為了討上帝的喜悅,另外燔祭在原文的意思是「上升」,意思是讓祭物全然成為馨香的祭物,如煙上升給上帝。

[3] 之前出34:1-26的那段《妥拉》經文就是用王上8:9及其後來作為對應的《先知書選段》經文。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35:1-36:38、賽58:13及其後:為上帝的同在而竭力擺上

「安息日研經坊」(2022-11-12)《妥拉》與《先知書選段》35:1-36:38、賽58:13及其後(作者:Florence Tsang

圖為會幕建造工程以及製作的器具 by 1728 Gerard Hoet in Public Domain

今段《妥拉》經文(出35:1-36:38)記載以色列民為建造會幕奉獻禮物及展開工程。35-40章這大段落跟之前25-31章上帝指示如何建造會幕有不少重複的記述。試從35-36章跟之前篇章的一些相同與不同之處,思考我們從中有何看見和學習。

 

35:1-36:38分段大綱

1. 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守安息日(35:1-3)

2. 造會幕所需的禮物與製造的物件清單(35:4-19)

3. 以色列人為會幕奉獻禮物(35:20-29)

4. 造會幕的技工(35:30-36:7)

5. 造帳幕(36:8-38)

由出35章開始到40章,是《出埃及記》最後一個段落,描述以色列民同心建造會幕的工程,以至最終上帝住在子民中間,並使祂的榮耀充滿整個會幕。這個段落中不少內容都與25-31章所記的相似和平行。當中不同的是,之前是上帝指示摩西如何建造會幕,而35-40章則是子民把上帝的吩咐實行出來,而《出埃及記》24:15-40:38有一個很清晰的倒影結構:

A. 雲彩:耶和華的榮耀停駐在西奈山(24:15-18)

B. 會幕: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建造會幕(25:1-31:11)

C. 安息日: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要守安息日(31:12-17)

X. 金牛犢:以色列人在西奈山山腳建造並敬拜金牛犢(32-34章)

C’. 安息日:摩西重申耶和華要以色列人守安息日的命令(35:1-3)

B’. 會幕:以色列人建造會幕(35:4-40:33)

A’. 雲彩:耶和華的榮耀停駐在會幕(40:34-38)

 

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守安息日(35:1-3

出35:1 摩西召集以色列全會眾,對他們說:「這是耶和華吩咐你們遵行的事:

出35:2 六日要做工,第七日你們要奉為向耶和華守完全安息的安息聖日。凡在這日做工的,要被處死。

出35:3 在安息日這一天,不可在你們一切的住處生火。」

《出埃及記》35-40 章詳細描述了以色列民如何執行先前在25-31章中上帝給摩西的命令。之前的記事以安息日為結尾,本段以守安息日的吩咐開始,也就是從先前(因金牛犢事件)被打斷的地方繼續敘述,因此這時提及守安息日的命令起了一個橋樑的作用,將25-31章 與35-40章重新聯繫在一起,這意味著上帝向背道的以色列人展示祂的恩典和憐憫,因此會幕的建造得以開展,上帝亦仍然願意住在子民中間(參見 25:8;29:45)。這裏增添了禁止在安息日於住處生火的命令,很可能是指到在安息日也不可生火煮食(見16:23),而上帝在頒布十誡時就已提及守安息日的吩咐:「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的上帝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奴僕、婢女、牲畜,以及你城裏寄居的客旅,都不可做任何的工」(20:10),就是以色列人不能因著守安息日,而去迫使其他人為到自己的需要而工作。

 

造會幕所需的禮物與製造的物件清單(35:4-19

出35:4 摩西對以色列全會眾說:「這是耶和華所吩咐的話,說:

出35:5 要從你們當中拿禮物獻給耶和華;凡甘心樂意的,可以把耶和華的禮物拿來,就是金、銀、銅,

出35:6 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細麻,山羊毛,

出35:7 染紅的公羊皮,精美的皮料,金合歡木,

出35:8 點燈的油,做膏油的香料、做香的香料,

出35:9 紅瑪瑙與寶石,可以鑲嵌在以弗得和胸袋上。」

出35:10 「你們當中凡心裏有智慧的都要來,製造一切耶和華所吩咐的,

出35:11 就是帳幕、帳幕的罩棚、帳幕的蓋、鉤子、豎板、橫木、柱子和帶卯眼的座,

出35:12 櫃子、櫃子的槓、櫃蓋和遮掩的幔子,

出35:13 供桌、供桌的槓、供桌一切的器具和供餅,

出35:14 燈臺、燈臺的器具、燈和點燈的油,

出35:15 香壇、壇的槓、膏油和芬芳的香,帳幕門口的門簾,

出35:16 燔祭壇、壇的銅網、壇的槓和壇的一切器具,洗濯盆和盆座,

出35:17 院子的帷幔、柱子、帶卯眼的座和院子的門簾,

出35:18 帳幕的橛子、院子的橛子和繩子,

出35:19 以及聖所事奉用的精緻禮服,亞倫祭司的聖衣和他兒子的衣服,供祭司職分用。」

摩西在交代有關建造會幕的指示之前,先告訴以色列人建造會幕所需的物料清單。35:4-9所列出的禮物清單基本上與25:1-7所記的無異,摩西忠心地將上帝的吩咐傳遞給百姓。摩西強調這是獻給耶和華的禮物,凡甘心樂意的人都可以獻上。他沒有要求每個人必須要獻上最低限度的禮物,而是按上帝的指示,讓以色列民可以透過自發性的表達,去表明他們願意為會幕的建造去付出與承擔。

35:10-19這個清單內所列各樣需要製造的物件在之前的篇章亦曾提及,25-31章曾非常仔細地描述每件物件的製作細節,包括物件的大小、所用的物料、做法等等。反觀這裏摩西首先對以色列民說:「你們當中凡心裏有智慧的都要來,製造一切耶和華所吩咐的」(35:10),及後一次列出要製作的所有物件,並單獨列出每件物品及其部件,以便以色列的會眾明白接下來他們將要做的是甚麼,而他們每個人亦可邊聽邊衡量在這麼龐大的工程當中,哪些部分是自己有能力回應、有感動可以去參與的。

 

以色列人為會幕奉獻禮物(35:20-29

出35:20 以色列全會眾從摩西的面前出去。

出35:21 凡心受感動(נְשָׂא֣וֹ לִבּ֑וֹ;hearts stirred, lifted him),靈被驅策(נָדְבָ֨ה רוּח֜וֹ;spirit was willing, moved)的,都帶耶和華的禮物來,為要造會幕和其中一切的器具,以及縫製聖衣。

當摩西把上帝的旨意完全地傳達給以色列民後,他們便按照所收到的指示行事。他們先退回自己的帳篷,而當再次回來時,手裏已拿著給耶和華的禮物。20-21節之間沒有多餘的描述,反映出子民並沒有甚麼顧慮或拖延,他們在聽到吩咐後便立時回應。經文形容那些「心受感動,靈被驅策」的,都帶耶和華的禮物來,他們的心仿似被提起、攪動,他們的靈也樂意,並推動他們作出回應,這表明子民所做的事都是發自內心,他們不但心裏樂意作出貢獻,亦馬上付諸行動。

出35:22 凡甘心樂意的,連男帶女都來了,各將金器,就是胸針、耳環、打印的戒指,和項鏈帶來,搖著金器的搖祭獻給耶和華。

出35:23 凡有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細麻、山羊毛、染紅的公羊皮、精美皮料的,都拿了來;

出35:24 凡願意獻銀和銅作禮物的,都拿禮物來獻給耶和華;凡有金合歡木可做各種用途的也都拿了來。

出35:25 凡心中有智慧,可以親手紡織的婦女,也把所紡的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細麻都拿了來。

出35:26 凡有智慧,心裏受感動的婦女都來紡山羊毛。

出35:27 眾官長把紅瑪瑙和寶石,可以鑲嵌在以弗得與胸袋上的,都拿了來,

出35:28 又拿做香,做膏油,和點燈所需的香料和油來。

出35:29 以色列人,無論男女,凡心裏受感動的,都帶甘心祭來獻給耶和華,為要做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一切工。

假若我們將23-28節所列出這些以色列民獻上的禮物,與4-9節的禮物清單去比對的時候,會發現當中並沒有任何遺漏,也就是說,造會幕所需的每一樣物品都齊備了,並且經文十分強調這些都是以色列民甘心樂意獻上的。值得留意的地方是,這裏特別記載到婦女的參與(22、25、26、29節),這也是首次提及婦女奉獻和準備建造會幕的材料。經文形容她們是「心中有智慧的」,她們不但捐獻,也動手參與紡織的工作。古時是男權社會,女性多是從屬於男性,經文強調婦女的參與,帶出了不論男女,都可以親自按個人的能力去回應上帝的吩咐,並為到會幕的建造作出貢獻。在會幕的建造中需要用到相當多的布料,因此婦女的紡織能力對建造會幕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造會幕的技工(35:30-36:7

出35:30 摩西對以色列人說:「看,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耶和華已經題名召他,

出35:31 又以上帝的靈充滿他,使他有智慧、聰明、知識,能做各樣的工,

出35:32 能設計圖案,用金、銀、銅製造各物,

出35:33 又能雕刻鑲嵌用的寶石,雕刻木頭,做各樣精巧的工。

出35:34 耶和華又賜給他和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能教導人的心。

出35:35 耶和華使他們的心滿有智慧,能做各樣的工,無論是雕刻的工,圖案設計的工,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細麻作刺繡的工,以及編織的工,他們都能勝任,也能設計圖案。」

在建造會幕的物料都準備就緒後,摩西便照耶和華的吩咐題名召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בְּצַלְאֵ֛ל  bᵉtsalʾēl;in the shadow or image of God[1]),以及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 אָהֳלִיאָ֞בʾaholı̂ʾāv;the tent of [divine] father)作他的同工。上帝要以祂的靈充滿比撒列,「使他有智慧、聰明、知識,能做各樣的工,能設計圖案,用金、銀、銅製造各物,又能雕刻鑲嵌用的寶石,雕刻木頭,做各樣精巧的工。」(35:31-33)可見上帝會特別揀選一些合適的人去做帶領的工作,以色列人中不少人雖擁有不同的技能,但既然會幕是要按著上帝在山上所指示的模式去建造,帶領者唯有被上帝的靈所充滿,才可完全按照上帝的心意去行,以及有能力去完成這個重任。而今段特別提到,上帝要賜給比撒列與亞何利亞伯能教導人的心(35:34),就是讓這兩個人成為其他人的教師去監督著整項建造會幕的工程,好讓會幕能精確地按照上帝的心意去完成。許多以色列人可能具有藝術才能和精湛的工藝,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教導別人,有能力傳授所擁有的技能也是一種上帝所賜的恩賜。比撒列與亞何利亞伯不但肩負起整個工程的帶領工作,也藉著教導來讓更多以色列人能夠按著上帝的心意去參與建造會幕。

出36:1 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以及一切心裏有智慧,蒙耶和華賜智慧和聰明,懂得做聖所各樣用途之工的人,都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去做。

出36:2 摩西把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以及那些蒙耶和華賜他心裏有智慧,心受感動願意前來做工的人都召來。

出36:3 這些人就從摩西收了以色列人為建造聖所,以及聖所各用途之工而奉獻的禮物。每天早晨,百姓繼續把甘心祭(תְּרוּמָה terumah;gift, offering)拿來。

出36:4 凡有智慧能做聖所一切工的人,都各自離開他們原本的工作前來

出36:5 對摩西說:「百姓送來的禮物很多,已經超過耶和華吩咐建造之工所需要的了。

出36:6 摩西吩咐,他們就在營中傳令說:「無論男女,不必再為聖所的禮物做任何的工。」這樣才使百姓停止,不再拿禮物來,

出36:7 他們所有的材料已經足夠整個工程之用,而且有餘。

進到36章就是有關會幕的實際建造。造會幕的物資已齊備,工匠也有了,除了比撒列與亞何利亞伯,還有那些蒙耶和華賜他心裏有智慧,心受感動願意前來做工的人都來了。他們從摩西手裏收了會眾奉獻的禮物,就開始製作和建造的工作。36:3-7記載了一個片段:由於子民將材料日復一日地送來,遠遠超出了建造工程的所需,以致工匠不得不停下他們的工作並通知摩西。於是,摩西通過在營中傳令,讓男女都停止捐贈,並停止生產建造聖所的原料——這巧妙地展示了以色列民對耶和華的吩咐所作出的回應是如此積極,以至即使摩西下令讓百姓不再拿禮物來之後,已收集的材料仍然綽綽有餘。

 

造帳幕(36:8-38

最後這部分是有關製作帳幕的細節,當中包括帳幕的罩棚、帳幕的蓋、鉤子、豎板、橫木、柱子、帶卯眼的座、以及至聖所前的幔子、幔子前的金柱、以及會幕聖所前的門簾。這部分的內容大致上與26:1-37完全相同,連細節也複述得鉅細無遺。帳幕的製作在35-40章是首先提及的,這跟25章不同,因為在上帝對摩西的吩咐中,首先提及的是約櫃的製作。前段先提及約櫃,因為25-31章是以上帝角度出發,約櫃象徵上帝的同在,到了最後才提到香壇、洗濯盆,整個記述就好像是一個人如何得以靠近上帝的過程。而在這裏,先建造帳幕,是出於一個實際的建造過程,也就是要先立起帳幕,才把其他會幕的傢俱放置在其中。

 

《先知書選段》賽58:13及其後與出35:1-36:38的關聯

《以賽亞書》58章的背景是波斯帝國統治時期,賽56-66章的主題主要是圍繞重建耶路撒冷的應許,雖然《以賽亞書》最後這幾章經文主要是帶出盼望的信息,但今段《先知書選段》的段落卻是有關上帝對子民的責備:

賽58:13 你若禁止自己的腳踐踏安息日,不在我的聖日做自己高興的事,稱安息日為「可喜樂的」,稱耶和華的聖日為「可尊重的」,尊敬這日,不走自己的道路,不求自己的喜悅,也不隨意說話;

賽58:14 那麼,你就會以耶和華為樂。耶和華要使你乘駕於地的高處,又要以你祖先雅各的產業養育你;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

在58章的開首,上帝吩咐先知要「向我的百姓宣告他們的過犯,向雅各家陳述他們的罪惡。」(賽58:1)表面上,子民像是十分敬虔,經文形容「他們天天尋求我,樂意明白我的道,好像行義的國家,未離棄它的上帝的典章;他們向我求問公義的判詞,喜悅親近上帝。」(賽58:2)然而百姓禁食,上帝卻不理會。箇中的原因是,百姓在禁食的時候仍然追求私利,剝削那些為他們做苦工的人,並且起紛爭,用兇惡的拳頭打人。子民抱怨上帝冷漠待他們,卻看不見自己的問題,他們徒有一個敬虔的外表,但並沒有確實地遵行上帝的吩咐。在這樣的情況下,上帝吩咐百姓首要做的,是要以安息日為可喜樂、可尊重的,反映當時回歸的以色列民並不看重安息日的吩咐。他們需要回歸基本步,就是回轉他們的腳步,尊重安息聖日。

今段《先知書選段》與《妥拉》的聯繫相當明顯。首先,兩段經文開首同樣提及到「安息日」,而兩段經文同樣強調守安息日對上帝子民的重要性。另外,《以賽亞書》58 章主要呼籲子民悔改,不要單做表面的事,而是要恢復真實的敬拜;而在今段《妥拉》中,就描述以色列民在經歷金牛犢事件之後悔改,並且重新行出上帝的吩咐去建造會幕。

除了主題上的平行,今段《先知書選段》在字眼上與《妥拉》的平行也十分突出,由賽58:13-59:21,當中不少字眼都同樣出現在今段的《妥拉》經文以作為兩者的聯繫(詳見下表):

共通字眼

《先知書選段》(賽58:13及其後)

《妥拉》(出35:1-36:38

安息日(שַׁבָּת shabbat

 

聖(קָדוֹשׁ qadosh

賽58:13 你若禁止自己的腳踐踏安息日,不在我的日做自己高興的事,稱安息日為「可喜樂的」,稱耶和華的日為「可尊重的」,尊敬這日,不走自己的道路,不求自己的喜悅,也不隨意說話;

出35:2 六日要做工,第七日你們要奉為向耶和華守完全安息安息聖日。凡在這日做工的,要被處死。

出35:3 在安息日這一天,不可在你們一切的住處生火。」

話/事(דָבָר davar

 

賽59:21 耶和華說:「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我加給你的靈,傳給你的……。」

出35:1 摩西召集以色列全會眾,對他們說:「這是耶和華吩咐你們遵行的

出35:4 摩西對以色列全會眾說:「這是耶和華所吩咐的,說:

嘴唇/邊緣(שָׂפָה safah

賽59:3 因你們的手掌被血沾染,你們的指頭被罪玷污,你們的嘴唇說謊言,你們的舌頭出惡語。

出36:11 他在這一組相連幔子的末幅上縫了藍色的鈕環;在另一組相連幔子的末幅上也照樣做。

出36:17 他在這一組相連幔子的末幅上縫了五十個鈕環;在另一組相連幔子的末幅上也縫了五十個鈕環。

編織(אָרַג arag

 

思想/圖案(מַחֲשָׁבָה machashavah

賽59:5 他們孵毒蛇蛋,蜘蛛網。凡吃這蛋的必死,蛋一打破,就孵出蛇來。

賽59:7 他們的腳奔跑行惡,急速流無辜者的血;他們的思想全是惡,走過的路盡是破壞與毀滅。

出35:35 耶和華使他們的心滿有智慧,能做各樣的工,無論是雕刻的工,圖案設計的工,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細麻作刺繡的工,以及編織的工,他們都能勝任,也能設計圖案(מַחֲשָׁבֹֽת machashavot;artistic works)。」

衣服(בֶּגֶד beged

賽59:6 所結的網不能當衣服,無法掩蓋自己所作所為。他們的行為全是邪惡,手所做的盡都殘暴。

出35:21 凡心受感動,靈被驅策的,都帶耶和華的禮物來,為要造會幕和其中一切的器具,以及縫製聖

耶和華/上帝的靈(יְהוָ֖ה רוּחַ ruach YHWH or אֱלֹהִ֑ים רוּחַ ruach Elohim

 

靈(רוּחַ ruach

賽59:19 ……耶和華的靈催逼他自己。

賽59:21 耶和華說:「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我加給你的……。」

出35:21 凡心受感動,被驅策的,都帶耶和華的禮物來,為要造會幕和其中一切的器具,以及縫製聖衣。

出35:31 又以上帝的靈充滿他,使他有智慧、聰明、知識,能做各樣的工,

 

今段《妥拉》經文(35-36章)與之前篇章(25-31章)的異同與反思

1. 相同之處

25-31章是上帝吩咐摩西有關建造聖所的指示,而由今段《妥拉》開始,則描繪以色列民如何按著上帝的吩咐去開始建造會幕的工程。在這兩章經文中有不少重複的部分,例如上帝要以色列人所獻的禮物清單、上帝提名召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的記述等,在在都看見摩西作為上帝旨意的傳遞者,他忠心的將上帝的指示原原本本地傳達給以色列民。

而在今段《妥拉》經文當中最為突出而又最冗長的重複記述,必定是36:1-38所載有關造帳幕的部分。這31節經文的記述,跟26:1-37的內容幾乎完全一致[2],反映出子民對上帝話語的順從,以及上帝旨意的實現。經文並非以簡潔的記述方式,而是希望藉著一字一句的重複,向讀者展示當時以色列的百姓以最嚴謹的態度去履行上帝話語的一點一滴,就是完全按照上帝所指示的每一個細緻的步驟去執行出來。它的重要性在於,先前以色列民因為造金牛犢而差點被上帝除滅,而若然沒有摩西的代求,上帝險些就不與子民同往迦南地,又若然上帝不願意住在子民當中,他們也就沒有需要去為上帝去造會幕。後來上帝因著摩西的代求改變了心意,願意繼續與子民同去。因此,從這一段長篇的重複記載讓我們明白到,子民的完全順服,是作為經歷過上帝恩典之後的回應,他們不是像從前那樣單單口說要遵行上帝的吩咐,實際上卻背道而馳,而是實實在在地以謹慎和誠懇的心去按照上帝吩咐的每一個細節去行出來,這也是上帝要向每一個屬祂的人所展示和要他們知道的。

2. 不同之處

a)安息日

在25-31章,有關安息日的吩咐出現在整個段落的結束(31:12-17),然而在今段《妥拉》經文,則在子民為會幕奉獻和正式建造會幕之前,先提及了有關守安息日的吩咐。31章提及安息日是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間世世代代的記號,是一個永遠的記號(31:13、17),倘若法版是象徵著上帝和子民立約的婚書,安息日就是代表著雙方關係的婚戒那樣,它作為一個標記,標誌著以色列人是屬於上帝的子民。而35章提及守安息日的吩咐,是要叫以色列人知道是耶和華使他們分別為聖,並要將他們從列國中分別出來歸給自己。這個吩咐在建造會幕之前被強調、被重述,是要讓以色列民知道,即便是為上帝而開展的會幕工程,也不能凌駕安息日的吩咐,到了安息日的時候,他們也必須停下手上的工,要尊重上帝在他們生命中的主權,並知道自己是屬於上帝的。

這也提醒我們,在事奉之先,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生命有否真正分別為聖去為主而活,知道耶和華是我們的主,我們的生命不再屬於自己而是屬祂的!而我們同時亦要懂得按祂的心意去劃分一個獨留給上帝的時間,因著祂是我們的主,我們就必須停下自己手中的工作,分別為聖單單去親近和敬拜祂。

b)召集會幕的工人

對比25-31章,35:10-19是新增的內容,當中提及摩西召集做會幕的工匠,並列明他們要製作的各樣物件。這段經文出現在以色列人要獻上的禮物清單(35:4-9)之後,35:10記載摩西對以色列全會眾說:「你們當中凡心裏有智慧的都要來,製造一切耶和華所吩咐的。」在建造會幕的事情上,上帝所要求的並不止是物資的奉獻,事實上,每一個願意去付出自己才能的人,不論是會幕的工匠,或每一位為到會幕的任何一件傢俱、部件去擺上自己的人,哪怕只是織繩子也好,其實同樣也是一種奉獻。

從這個段落可見,奉獻其實是指向全人的奉獻,當中包括人願意擺上的資源,亦包括人所擁有的才能、時間等等。因此要參與建造一個上帝與人同在的地方,除了一些實際的物資或財物的供應,其實我們能夠親身參與其中亦同樣重要。而其實重要的並不是我們先天所擁有的是甚麼,擁有的是多或少,而是怎樣去運用上主賜予我們的資源、才能和時間,去參與建立上帝的國度。

c)以色列民的回應

至於另外一個先前篇章沒有的描述,就是35:22-29所記有關百姓回應摩西呼籲的描述。前文提及這段經文十分強調婦女的參與,分別在首尾部分兩次提到以色列民當中連男帶女都來了(22、29節),他們甘心樂意將禮物帶來,為要做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一切工。25-26節經文記載那些心中有智慧的婦女,都一同來參與紡織的工作,而特別的是,緊接這兩節經文是有關眾官長為上帝獻上很多珍貴禮物的描述。在以色列整個群體當中,官長與婦女的身分地位十分懸殊,但官長的奉獻並不是比婦女所作出的奉獻更為重要,這段經文所帶出的重點是,不論地位的高低,所有以色列民都可以按感動為到會幕的建造而盡力擺上自己的一分,反映出會幕的建造是讓全民各階層都能有分參與。

建造會幕需要用到很多不同的物料,而上帝對於建造會幕的要求,其實在某程度上間接讓很多不同階層的人也有機會去參與,並且需要他們在過程中彼此配搭,彼此看見大家對會幕的參與和回應。例如官長所獻的紅瑪瑙、寶石以及其他珍貴的物品,可能大部分的以色列民都沒有,但另一邊廂,婦女的紡織能力,也是其他人不能取代的。因此,從百姓的回應,可見這項讓上帝可以住在祂子民中間的會幕建造工程,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全人奉獻,也需要全民各按各職地奉獻其資源和才能,就是透過整個群體的通力合作和配搭方能成就的。

d)摩西呼籲百姓停止送禮物

36:3-7描述當那些參與造會幕的工人從摩西那裏收了以色列人為建造聖所,以及聖所各用途之工而奉獻的禮物後所發生的一段小插曲,就是百姓依然每天將禮物送來,以致摩西不得不呼籲他們停止把禮物拿來。這短短幾節的記載,讓我們看見以色列民由上至下都有一份無私的心。首先,百姓日復日奉獻會幕的物資,他們奉獻的程度,以至渴望滿足會幕需要的心是令人震撼的。一次性的奉獻也許不太困難,但是持續不斷的奉獻,卻並非人人都能做到。至於負責造會幕的工匠,亦都本著誠實的心去作會幕的工,他們對摩西說:「百姓送來的禮物很多,已經超過耶和華吩咐建造之工所需要的了。」(36:5)可見他們所著緊的,只是百姓送來的禮物是否足夠應付會幕的工程,並沒有一人貪圖自己手中那些會眾所獻上的貴重物品。而以色列民的領袖摩西亦同樣正直且能當機立斷,他在收到工匠的匯報後就立即在營中傳令叫百姓不用再將聖所的禮物拿來。

這幾節看似簡單的描述,但其實只要任何一方存有私心,例如百姓送來的根本不足應付會幕工程的所需,又或做工的人眼見物資過剩卻不上報而將物品據為己有,甚或領袖有絲毫的貪念,就會為會幕的工程造成重重的障礙。因此從這裏的描述,可以看見以色列全會眾的目標非常清晰一致,當中並無滲雜任何的私心,他們上下一心,所為的並不是別的,就只是單單要按上帝的吩咐去建造聖所,以致上帝能夠住在他們中間。也許今天當我們渴望建造一個人能遇見上帝的事工、教會或機構,每個人甘心樂意的奉獻,以及整個群體純粹為著同一目標而共同協作努力,正正就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結語:為上帝的同在而竭力擺上

在今段《妥拉》經文,以色列民終於開展了建造會幕的工作,而綜合35-36章與之前篇章的比對,可見以色列民要聽上帝的吩咐守安息日,並且要謹慎地完全行出上帝的吩咐,是基於他們是與上帝立約的子民。他們既為上帝的子民,渴望有上帝的同在和帶領,自然在建造會幕的這事上有著一個奉獻者和參與者的身分。奉獻,除了是全人的奉獻,亦是以色列全會眾的責任,而奉獻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著讓上帝住在子民中間,為著上帝的榮耀可以在他們當中彰顯。35-36章描繪了一幅非常美麗的圖畫,就是百姓為上帝住在他們中間而甘心樂意地奉獻與竭力擺上。

事實上,子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來自上帝的。正如今段經文所言,會幕的總工程師比撒列,以及亞何利亞伯的聰明智慧、他們的手藝、設計的能力、教導人的心,以至所有前來做工的以色列民所擁有的智慧聰明,都是上帝所賜的。因此,即使人覺得自己為上帝付出再多,都要知道人所擁有的一切其實都是源於上帝,上帝才是那位最慷慨的給予者。「比撒列」這名字在原文的意思是「有上帝的影子」(或解作「有上帝的形象」),上帝樂意將一切豐盛賜給祂的子民,因此要讓上帝住在我們中間,我們除了需要按照上帝的吩咐而行,也要學效上帝無私給予的性情,懂得積極主動、甘心樂意、且沒有私心地將我們的全人奉獻,因為一個甘心樂意擺上自己、無私奉獻的人的生命本就反映著主耶書亞(耶穌)道成肉身的生命,是與上帝相近的。

在今次查經中,我們看見以色列民為建造聖所而大發熱心地奉獻和擺上,今日我們作為上帝教會的一份子,是否也響應上帝的託付,在聖靈的感動下團結起來支持和參與主的工作?我們各人走在信仰的路上想必都曾經歷過上帝的恩典與賜予,而為著建立上帝的家、為著上帝榮耀的彰顯,盼望我們的生命都能帶著感恩的心為主奉上更多,映照出上帝的形象與性情,成為一個甘心樂意地給予和分享的人!


[1] 「影子」的希伯來文 צֵל(tsel)與「形象」的希伯來文 צֶ֥לֶם(tselem)相近。事實上,影子所反映的正是一個人的形象。

[2] 兩段經文之間只有細微的差距,例如26:33-35有三節提及到會幕傢俱擺放的位置在36章並沒有出現,因為後者是以會幕的建造工程作為主軸。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的查經錄影(出21-30章剛已上載!)

我們正陸續把全部過往的《妥拉》與《先知書選段》教導錄影,經整理後加入「會員專區」的一個錄影專頁內,讓大家可以免費學習和重溫!早前推出了《出埃及記》查經系列1-20章的多段查經錄影,我們也剛上載了出21-30章的教導錄影,歡迎大家登入「會員專區」學習!願主祝福使用!😊

前往錄影專頁請按此

出34:27-35、耶31:32-39: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以至人能認識祂

「安息日研經坊」(2022-10-29)《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34:27-35、耶31:32-39查經摘要(作者:Ada Lui

今段《妥拉》經文(出 34:27-35)是關於摩西重新領受法版,回到子民中把上帝的話傳給他們。試討論今段經文有關摩西的描述跟耶書亞(耶穌)有哪些平行之處?

 

34:27-35大綱

1. 上帝藉摩西重寫法版,再次立約(34:27-28)

2. 摩西臉上的皮膚發光(34:29-30)

3. 摩西跟會眾說話(34:31-33)

4. 摩西的面紗(34:34-35)

 

上帝藉摩西重寫法版,再次立約(34:27-28

出34:27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將這些話(הַדְּבָרִ֣ים hadevarim)寫上,因為我按這話(הַדְּבָרִ֣ים hadevarim)與你和以色列人立約。」

出34:28 摩西在耶和華那裏四十晝夜,不吃飯不喝水。他把這約的話,那十條誡命(עֲשֶׂ֖רֶת הַדְּבָרִֽים ʿaseret hadevarim),寫在版上。

這段一開始的焦點就是法版,這裏說是上帝吩咐摩西把祂的話寫在版上,於是摩西就把約的話寫在版上,這表達就像之前「摩西將耶和華一切的命令都寫下來」(24:4),然而34:1卻說是由上帝去寫:「我要把你摔碎的那版上先前所寫的字,寫在這版上。」(34:1)這表達就像上帝第一次把法版交給摩西時,指出「是上帝用指頭寫的石版」。(31:18)當上帝再次賜下法版時,上面的字到底是由上帝親自寫還是由摩西寫,經文的描述則顯得有點含糊,但能確定的是這樣的描述突顯了在上帝與子民再次立約的事上,摩西的角色舉足輕重。此外,經文又描述到摩西在上帝那裏四十晝夜,不吃飯不喝水,這期間他與上帝同在,領受上帝的話並把它寫下來,肉身的需要似乎已不再是一回事,而事實上,這已是《聖經》第三次提到摩西四十晝夜禁食[1],在在都顯出摩西的屬靈生命被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而當讀者接著讀到摩西的臉竟能反照出上帝的榮光就會覺得順理成章了。

在這短短的兩節裏,中文譯作「這些話」、「這話」、「誡命」在原文其實都是 הַדְּבָרִ֣ים (hadevarim)這個字,並指出法版上的字都是出自上帝,是上帝要藉這些話與以色列立約。值得留意的是,「十誡」(עֲשֶׂ֖רֶת הַדְּבָרִֽים ʿaseret hadevarim ; the ten words/things;原文是「十句話」或「十件事」)在《聖經》裏第一次出現就是34:28,而我們一般較熟悉的十誡經文是在出20章,但那裏其實沒有用「十誡」這個詞,而是用「這一切的話」(הַדְּבָרִ֥ים הָאֵ֖לֶּה hadevarim haʾelleh;these words/things)(20:1)。那麼現在寫在法版上的是否就是出20章所指的那十誡?然而34:27是緊接著上一段記載到上帝要再與子民立約,而34:11-26就是一連串的誡命,當中的重點是警戒子民不可拜偶像、要守節期以及關於獻祭的一些規定[2],都是針對子民在犯了拜金牛犢的罪之後,上帝要子民謹守的事,這些誡命與出20章所列的十誡不盡相同。無論如何,這次在法版上重寫的內容,就是上帝與子民再次立約的憑據,與第一次立約時的意義一樣,並無二致。

 

摩西臉上的皮膚發光(34:29-30

出34:29 摩西下西奈山。摩西從山上下來的時候,手裏拿著兩塊法版。摩西不知道自己臉上的皮膚因耶和華和他說話而發光(קָרַ֛ן qaran)。

出34:30 亞倫和以色列眾人看見摩西,看哪,他臉上的皮膚發光(קָרַ֛ן qaran),他們就怕靠近他。

這裏描述摩西拿著兩塊法版從山上下來時,他臉上的皮膚發光,經文說明這是因為「耶和華和他說話」所致,「發光」(קָרַ֛ן qaran)這個字的原文與另一個譯作「角」(קֶרֶן qeren[3]的字是可互通的,所以也可理解為摩西臉上的光像角一樣地照射出來[4]。這似乎是要表明摩西在經歷了與上帝的親密共處後,在他臉上留下了一個從上帝而來的印記,以致摩西提升為一個有著神性的人(而從米索不達米亞的藝術作品中也可看見,「角」普遍象徵著神性)。而這也能解釋之前兩節看似是矛盾的經文:

出33:20 他又說:「只是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沒有人看見我還可以存活。」

出33:11 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

正如經文所述,沒有人能有像摩西那樣的經歷而仍然能存活,摩西像是一個被上帝「轉化」了的人,他臉上所發的光正是他「神性」的記號。[5]可以肯定的是,摩西在子民中不但是一個全民的領袖,也是一個能反照出上帝榮光的人,拉比更形容「摩西的相貌如太陽的光輝,又如萬軍之耶和華的使者」[6],這叫看見摩西臉光的亞倫和以色列眾人都害怕,之前經文提到子民害怕是當上帝在西奈山降臨時(20:18),經文像是要把子民害怕摩西與他們害怕上帝的記述去作為一個平行。

 

摩西跟會眾說話(34:31-33

出34:31 摩西叫他們來,亞倫和會眾的官長回到他那裏,摩西就跟他們說話。

出34:32 隨後以色列眾人都近前來,他就把耶和華在西奈山與他所說的一切話都吩咐他們。

出34:33 摩西跟他們說完了話,就用面紗蒙上臉。

經文說摩西並不知道自己的臉發光,他或許是看見子民不敢靠近自己才知道。摩西下山的首要責任就是要把上帝的一切話傳給他們,於是他把子民叫來,先是向亞倫和會眾的官長,然後是以色列眾人。當摩西傳達完了上帝的話,就去處理自己臉上發光的問題,他用面紗把臉蒙上,把自己的榮光遮蔽,以免子民不敢靠近他。

 

摩西的面紗(34:34-35

出34:34 但摩西進到耶和華面前與他說話的時候,就把面紗(מַסְוֶֽה)揭下,直到出來。摩西出來,將所吩咐他的話告訴以色列人。

出34:35 以色列人看見摩西的臉,他臉上的皮膚發光(ֹקָרַ֔ן ע֖ור)。摩西就用面紗(מַסְוֶֽה)蒙上臉,直到他進去與耶和華說話才揭下。

自此,摩西與以色列人說話時,就用面紗蒙面,遮蔽自己臉上的光,但當他與上帝說話時,就會揭下面紗。可見自金牛犢事件後,摩西與子民之間的距離遠了,但卻與上帝更親密,甚至摩西的臉上能反照出上帝的榮光,可見摩西的生命越來越像上帝,能反映祂的屬性。現在上帝藉著摩西把祂的話傳達給子民,只是子民在領受這些話時,是要隔著一層面紗。有學者認為這面紗使人聯想到在聖所裏,那幅把聖所與至聖所隔開的幔子(26:33),在幔子後面就是約櫃和施恩座,也就是上帝臨在與子民會面的地方。[7]上帝把自己隱藏在幔子的後面,藉這樣的方式住在子民的中間。現在,摩西同樣是以這樣的方式,把自己臉上的榮光隱藏在面紗的後面,藉此子民就能走近自己,而他就能把上帝的話傳給他們。

 

《先知書選段》耶31:32-39與今段《妥拉》的關聯

耶31:31「看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的約。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31:32 這約不像我拉著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地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我雖作他們的丈夫,他們卻背了我的約。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31:33 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31:34 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最大的都必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得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31:35 耶和華使太陽白晝發光,按定例使月亮和星辰照耀黑夜,又攪動大海,使海中波浪澎湃,萬軍之耶和華是他的名,他如此說:

耶31:36「這些定例若能在我面前廢掉,以色列的後裔才會在我面前斷絕,永遠不再成國。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31:37 耶和華如此說:「若有人能測量上面的天,探索下面地的根基,我才會因以色列後裔所做的一切棄絕他們。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31:38 看哪,日子將到,這城必為耶和華而造,從哈楠業樓(「神已眷顧」)直到角門。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31:39 丈量的繩子要往外拉出,直到迦立山,又轉到歌亞;

《耶利米書》主要提出三個議題,都是針對當代猶大君王和子民的屬靈問題,包括:1)拜偶像、依靠別國的勢力而不依靠上帝;2)社會上有不公義、欺壓孤兒寡婦、流無辜人的血、以權謀私和貪污等情況;3)利用宗教的外表去掩飾內裏邪惡的虛假行徑。而耶利米就著這些問題所作的信息也有三個重點:1)警告:猶大已經毀約,必須馬上悔改;2)審判:如不悔改就會招致審判,上帝會使用列邦施行審判;3)盼望:在審判過後仍有盼望,猶大日後將復興及得以重建[8]

而今段《先知書選段》就是關乎盼望的信息,上帝應許祂「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的約」(耶31:31)。「新約」這個詞首次在《聖經》出現時,它的立約對象不是外邦信徒,而是猶太人,而約的內容仍然是上帝的律法,只是書寫的方式有不同,上帝說:「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耶31:33)當這個新約啟動時,會帶來一連串復興的景象,包括:子民從最小的到最大的都必認識上帝,上帝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會棄絕以色列民,祂更要建立以色列國,重建耶路撒冷城。今段《妥拉》經文與《先知書選段》經文有三個較為突出的共同主題。現以下表列出:

相同主題

34:27-35

31:32-39

與以色列民更新所立的約

出34:27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將這些話寫上,因為我按這話與你和以色列人立約。」

耶31:33 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這是耶和華說的。

「皮膚」(ע֥וֹרʿor)與「光」(א֑וֹר ʾor)在原文的讀音相同;「發光」(קָרַ֛ן qaran

出34:29 ……。摩西不知道自己臉上的皮膚(ע֥וֹר因耶和華和他說話而發光(קָרַ֛ן

出34:30 ……他臉上的皮膚(ע֥וֹר)發光(קָרַ֛ן,他們就怕靠近他。

出34:35 以色列人看見摩西的臉,他臉上的皮膚(ע֥וֹר)發光(קָרַ֛ן。……

耶31:35 耶和華使太陽白晝發光(א֑וֹר,按定例使月亮和星辰照耀(א֑וֹר黑夜,又攪動大海,使海中波浪澎湃,萬軍之耶和華是他的名,他如此說:

此外,今段《妥拉》經文與《先知書選段》經文也有一些共同字眼,相關的經文列表如下:

相同字眼

34:27-35

31:32-39

כָּתַב katav

בְּרִית berit

出34:27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將這些話寫(כָּתַב上,因為我按這話與你和以色列人立約(בְּרִית。」

出34:28 摩西在耶和華那裏四十晝夜,不吃飯不喝水。他把這約(בְּרִית的話,那十條誡命,寫(כָּתַב在版上。

耶31:32 這約不像我拉著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地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בְּרִית。我雖作他們的丈夫,他們卻背了我的約(בְּרִית。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31:33 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בְּרִית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כָּתַב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這是耶和華說的。

知道/認識

יָדַע yadaʿ

出34:29 摩西下西奈山。摩西從山上下來的時候,手裏拿著兩塊法版。摩西不知道(יָדַע自己臉上的皮膚因耶和華和他說話而發光。

耶31:34 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弟兄說:『你該認識(יָדַע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最大的都必認識(יָדַע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得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

 

今段經文有關摩西的描述跟耶書亞(耶穌)有哪些平行之處?

在《新約聖經》裏,我們不難找到耶書亞(耶穌)與摩西的生平和事蹟的一些平行之處,耶書亞往往被描繪為是一個「新摩西」,又或者耶書亞就是摩西所預言的那位將來要被興起像他一樣的先知(申18:18),而單是在今段經文,我們就可以看見四個有關兩者的平行之處。

1. 登山變像,帶著上帝的榮光

摩西從山上下來之後,他的臉因上帝和他說話而發光(34:29),而耶書亞在山上,也是「變了形像,他的臉明亮如太陽,衣裳潔白如光」(太 17:2)。所不同的是,摩西臉上的榮光是他透過親近上帝而沾染的,會「逐漸褪色」(林後3:7),但耶書亞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約1:14),是來自他本身就是上帝的身分,是永恆的,不會消退(啟1:16)。

2. 上帝藉著他與子民立約

上帝再賜下法版,要按著法版上的話與摩西和以色列人立約(34:27),而耶書亞與門徒在逾越節的筵席上,也以自己的血與門徒立新約。所不同的是,摩西所領受那立約的話是寫在石版上,而耶書亞與人所立的約的話是寫在人的心版上 (林後3:3),這約「不是文字上的約,而是聖靈的約;因為文字使人死,聖靈能使人活」(林後3:6)。聖靈住在人的心裏,使人能明白耶書亞的教導(約14:26),讓人能夠從心裏去遵行他的話。

3. 上帝藉著他對子民說話

摩西從山上下來,把上帝在西奈山與他所說的一切話都吩咐以色列民;而耶書亞來到地上,也是把上帝要說的話對以色列人說,他並應許父要因他的名差聖靈來,把他對門徒所說的一切話教導他們(約14:26)。所不同的是,摩西隔著面紗與子民說話,意味著子民不能直接看見上帝的榮光,而如果面紗的阻隔可比喻為阻隔著上帝和人的聖殿幔子的話,當耶書亞在十字架上斷氣時,「殿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太15:38),幔子的裂開就如耶書亞的身體已獻為祭,以致這條阻隔子民直接進入上帝的路得以開通(來10:20)。也就是說,復活的耶書亞已經打破了阻隔,讓上帝可以透過聖靈在我們的內心直接與我們說話。

4. 第二次再來

摩西帶著上帝與子民立約的法版,下山回到子民當中的這個情境已是第二次出現。摩西第一次帶著法版下山時,因見子民拜金牛犢就把手上的法版摔碎,今段經文描述摩西再次帶著上帝與子民立約的法版,回到子民的當中。耶書亞也預言他會再來,而且是「駕著天上的雲來臨」(太26:64)。耶書亞第一次來到地上時,他傳講救恩,當時他在十字架上捨身,成就了救恩。他雖然死了,卻已復活過來,將來他也必會再來,到時他就要執掌王權,審判全地,並要建立一個永恆的國度,直到永永遠遠。

 

結語: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以至人能認識祂

由上帝呼召摩西開始,上帝一直使用摩西作為祂的代表去帶領以色列民,當以色列民離開了埃及去到曠野,上帝降臨西奈山要與子民立約,這時摩西就成為上帝與子民之間的立約中保,上帝藉摩西把立約的話語賜給子民。然而,當子民拜金牛犢背棄了上帝的約,導致上帝與子民的關係破裂,這時摩西就成為子民的代求者,他認識上帝的慈愛和信實,也明白上帝憐惜百姓的心腸,以致他的代求最後能蒙上帝悅納。事實上,我們從摩西在這種種事情上的表現,可以看見他已不只是一位出色的領袖,他越來越認識上帝,有著一份與上帝一樣的心腸,他盼望上帝能作子民的上帝,也盼望子民能作上帝的子民。

今段經文描述到摩西與上帝的關係更為親密,上帝會隨時臨到他那裏與他說話,摩西則可以面對面與上帝說話而安然無恙,他甚至因與上帝說話而在臉上反照出上帝的榮光。雖然摩西下山時用面紗把臉蒙上,隱藏了這份榮光,讓百姓能走近他去聽上帝要藉摩西傳給他們的話,但毫無疑問,百姓必能從摩西身上看見屬於上帝的「神性」,而上帝就是這樣藉著摩西在子民中作帶領。上帝要透過摩西成就祂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要把應許之地賜給以色列民。摩西預表了耶書亞(耶穌)的出現:耶書亞是上帝的獨生兒子,他與天父本為一,有著親密無間的關係,他更「是上帝榮耀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來1:3),然而當他降卑來到世上時,卻是取了人的樣式,走在以色列民的中間,要把上帝的話語教導他們,指引他們建立上帝的國,他又捨身成為贖罪祭,為人的罪付上贖價。今天,我們已被他買贖過來屬於他,得著永恆的生命,成為上帝的子民,然而我們的生命是否越來越像我們的天父?

摩西和耶書亞都與上帝都有著親密的關係,他們的生命都被祂的話語所充滿,也都按著祂的心意把話語教導祂的子民,讓人看見他們就如同看見上帝一樣,這是透過他們日積月累親近天父而建立出來的。今天我們既然已蒙了耶書亞的拯救,是否也在學效他們,常常保持著與上帝的親密關係?每天都讓上帝的話語光照及塑造我們,以致我們的心思意念、行事為人,都能展現出耶書亞的樣式?但願我們的生命能發出上帝的光,叫人被吸引去進一步認識祂,好讓更多人也能走在這條得救之路上,一同成為天國的子民,讓上帝得到祂當得的榮耀和稱頌。最後,願以《詩篇》67:1-3與弟兄姊妹互勉。

詩 67:1 願上帝憐憫我們,賜福給我們,使他的臉向我們發光,

詩 67:2 好讓全地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

詩 67:3 上帝啊,願萬民稱謝你!願萬民都稱謝你!


[1] 從《出埃及記》及《申命記》綜合出摩西曾有三次的四十晝夜禁食,第一次是他上山領受法版時(出24:18),第二次是當子民犯了拜金牛犢的罪,他為子民代求時 (申9:9),第三次是他再次上山領受法版時(出34:28)。

[2] 參上篇文章摘要〈讓上帝在我們生命中行「奇妙的事」〉

[3]  參創22:13「亞伯拉罕舉目觀看,看哪,一隻公綿羊兩角(קֶרֶן qeren纏在灌木叢中。亞伯拉罕就去牽了那隻公綿羊,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另參哈 3:4「他的輝煌如同日光,從他手裏發出光芒(קֶרֶן qeren,那裏隱藏他的能力。」

[4] 希臘文的《亞居拉譯本》(Aquila)和拉丁文的《武加大譯本》(Vulgate)把這個字直譯為「生出了角」,以致有些藝術品會把摩西描繪為頭上長出了角,最著名的就是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所雕塑的摩西像。

[5] 參John H Walton,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Vol 1 , (Grand Rapids, Michigan) p.263。

[6]Deuteronomy Rabbah 11:10

[7] 參Robert Alter, The Five Books of Moses ( W.W. Norton & Co. , New York, 2004),  513。

[8] 參本機構文章摘要《希伯來聖經》綜覽:《耶利米書》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安息日研經坊2023查經系列:《新約聖經》綜覽

耶書亞研經中心希望幫助弟兄姊妹更好地掌握整本《聖經》的信息,所以在過去曾用一年時間查考和綜覽《希伯來聖經》,而我們計畫將於2023年查考「《新約聖經》綜覽」,並間中安排猶太節期信息及特別聚會,內容包括學唱希伯來文詩歌、見證分享、聖經小百科、事工分享及分組禱告等等。誠邀你的參與,與我們一同在《聖經》和屬靈的學習上進步和同行!

詳情請按此

2023「淺談四福音書的敘事特色」聖經日營現已接受報名

明年1月1日的聖經日營,將會由Ada 老師分享「淺談四福音書的敘事特色」這個主題,並讓參加的弟兄姊妹有分組討論和分享的環節。由於當日為主日,所以營會將會從下午2時-7時進行,營會後設有燒烤晚餐供大家自由選擇參加。歡迎分享轉載這個營會及邀請新朋友參加。😊

詳情及報名:請按此

出34:1-26;王上8:9及其後:讓上帝在我們生命中行「奇妙的事」

「安息日研經坊」(2022-10-22)《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34:1-26;王上8:9及其後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1. 出34:10提及上帝會行「奇妙的事」,這是指甚麼?

2. 今段《妥拉》經文當中出34:10-26對基督徒來說有甚麼屬靈意義?

 

34:1-26簡介

在金牛犢事件後,今段《妥拉》經文承接上一段經文的結束,繼續記載有關摩西為以色列民向耶和華代求,最終耶和華立約表明祂會重新帶領以色列民。以下是今段《妥拉》經文的大綱:

1. 耶和華命摩西再造石版(34:1-4)

2. 耶和華宣告祂的名(34:5-9)

3. 耶和華宣告要和子民立約並行奇事(34:10-26)

a. 不可與上帝要趕出的人立約或為自己鑄造神像(34:11-17)

b. 要守除酵節並讓頭生的分別為聖歸給耶和華(34:18-20)

c. 要守安息日以及其他吩咐(34:21-26)

 

耶和華命摩西再造石版(34:1-4

出34:1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鑿出兩塊石版,和先前的一樣;我要把你摔碎的那版上先前所寫的字,寫在這版上。

出34:2 明日早晨,你要預備好了,上西奈山,在山頂那裏站在我面前。

出34:3 誰也不可和你上去,整座山都不可見到人,也不可有羊群牛群在山下吃草。」

出34:4 摩西就鑿出兩塊石版,和先前的一樣。他清晨起來,遵照耶和華吩咐他的,上西奈山去,手裏拿著兩塊石版。

34章一開始記載耶和華吩咐摩西要再造法版,代表祂願意饒恕之前以色列民在金牛犢事件所犯的罪,並要完成「西奈山之約」餘下的最後環節:領受立約的法版。當時摩西仍然是在營外他自己所建的會幕裏向上帝求情的,而最終上帝應允了摩西,吩咐他第二天要再次帶著法版上山讓祂重新寫上之前摔碎了的法版上所寫過的字。這些描述意味著,上帝與子民的立約及其內容都將會維持不變。34:3提到上帝吩咐這次誰也不准和摩西上山,這比早前19章和24章上帝降臨西奈山時的要求更為嚴謹[1]。而值得留意的是,法版是在摔碎後第三天再造的(參32:30及34:2),換句話說,除了主耶書亞(耶穌)是死後第三天復活之外,法版也是經歷了「死後第三天復活」的情況(另參約拿在魚腹中三日三夜的經歷;拿1:17),這是上帝重新帶領祂子民的一個新開始!

 

耶和華宣告祂的名34:5-9

出34:5 耶和華在雲中降臨,與摩西一同站在那裏,宣告耶和華的名。

出34:6 耶和華在他面前經過,宣告:「耶和華,耶和華,有憐憫,有恩惠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和信實(חֶ֥סֶד וֶאֱמֶֽת Chesed VeEmet;『信實』的原文作『真理』)

出34:7 為千代的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懲罰人的罪,  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出34:8 摩西急忙俯伏在地敬拜,

出34:9 說:「主啊,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主在我們中間同行。雖然這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求你赦免我們的罪孽和罪惡,接納我們為你的產業。」

34:5記載耶和華在雲中降臨,情況與19:19-20和20:18、21描述「全山冒煙」的情況平行,是一種令人戰慄和敬畏的場境。34:6-7記載耶和華宣告自己的名(包含祂的本質和屬性),祂既有豐盛的「慈愛」(在立約關係中一份堅定不移的愛和忠貞)和「真理」(真確、正確的本質),同時也是公平公義、不偏不倚、 勢必為罪追究到底的審判官。當中上帝所選的用詞例如「慈愛」、「懲罰」、「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等,都與之前第二誡(第二件事)「不可拜偶像」有關,反映上帝是因應子民在金牛犢事件上拜偶像的罪來說的。當時,子民宣告自己所造的金牛犢就是帶領他們出埃及的那位耶和華,現在上帝親自宣告自己的名,也就是說祂才是真正拯救以色列民和帶領他們的那位!另外,我們要留意,這段經文是在回應之前33:18-19記載摩西求上帝彰顯祂的榮耀一事。「榮耀」一詞在原文包含著「被看重、被尊崇」的意思,而上帝指「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33:19),就彰顯出上帝那份至高無上的主權。所以摩西懇求若自己能在上帝面前蒙恩,希望祂能再次赦免他和百姓,接納他們為上帝的產業。可以說,現在上帝宣告自己的名,也就應允了摩西,表明祂已經饒恕了以色列民在金牛犢事件上所犯 的罪。所以當摩西聽見上帝宣告自己的名時,就急忙俯伏在地敬拜,表明對上帝的尊崇,感謝祂的帶領。不過,饒恕和接納子民,不等於金牛犢事件就可以當作從沒發生過,上帝現在特意提醒子民有關第二誡(第二件事)「不可拜偶像」的吩咐,就是要他們明白日後要怎樣繼續與祂同行。

 

耶和華宣告要和子民立約並行奇事(34:10-26

出34:10 耶和華說:「看哪,我要立約,要在你眾百姓面前行奇妙的事,是在全地萬國中未曾做過的。你周圍的萬民要看見我藉著你所行,耶和華可畏懼的作為。」

34:10表明耶和華要與子民立約,意思自然是表明祂將會帶領子民和接納他們,然而上帝這時仍指以色列民為「你(摩西)的百姓」而不是「我(耶和華)的百姓」,這表述跟之前摩西求情時說「我和你(上帝)的百姓」(33:16)仍不一樣,上帝在用詞上好像仍未接納百姓。筆者估計這個矛盾,反映出上帝既接納了百姓又同時指百姓不屬自己而是摩西的,就是要摩西作「中保」的角色去代表上帝帶領子民,意思是「子民若屬摩西,他們也就屬上帝了」的意思。而上帝再次接納子民,與他們再次立約的時候,特別重提了一些祂認為最重要的事。

a. 不可與上帝要趕出的人立約或為自己鑄造神像(34:11-17

出34:11 「我今天所吩咐你的,你要謹守。看哪,我要從你面前趕出亞摩利人、迦南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出34:12 你要謹慎,不可與你所要去那地的居民立約,免得他們成為你中間的圈套。

出34:13 你要拆毀他們的祭壇,打碎他們的柱像,砍斷他們的亞舍拉。

出34:14 不可敬拜別神,因為耶和華是忌邪的上帝,他的名是忌邪者。

出34:15 你不可與那地的居民立約,因為他們隨從自己的神明行淫;祭他們神明的時候,有人邀請你參加,你就會吃他的祭物。

出34:16 你為你兒子娶他們的女兒為妻,他們的女兒因著隨從她們的神明行淫,就引誘你的兒子也隨從她們的神明行淫。

出34:17 「不可為自己鑄造神像。

34:11-17表明耶和華要以色列民與那些在應許地的人完全分別出來,免得沾染他們拜偶像的風氣、以致對祂不忠、惹祂發怒。這比之前頒布十誡時更清楚地羅列一些不可拜偶像所指的細節,包括要主動拆毀他們的祭壇、打碎他們的柱像、不可參加他們祭神明的活動等,反映上帝知道子民有多容易落入這些圈套,不想他們日後會在金牛犢的事件上重蹈覆轍。

b. 要守除酵節並讓頭生的分別為聖歸給耶和華(34:18-20

出34:18 「你要守除酵節,照我所吩咐你的,在亞筆月內所定的日期吃無酵餅七天,因為你是在亞筆月內出了埃及。

出34:19 「凡頭生的都是我的;無論是牛是羊,一切頭生的公的牲畜都要分別出來。

出34:20 頭生的驢可以用羔羊代贖。若不贖牠,就要打斷牠的頸項。凡頭生的兒子都要贖出來。沒有人可以空手來朝見我。」

34:18-20再次提醒子民要守除酵節、吃無酵餅,並指這是源自他們被救贖出埃及一事,因此他們的生命要分別為聖歸於上帝。上帝在眾多節日中,特別提及除酵節是因為這節關乎要檢視和除淨自己和家庭中的「酵」,反映子民既然被拯救出埃及,他們就要明白自己的生命已經被上帝所贖,是屬於祂的,他們的行事為人、所持的觀念,都要與「被救贖」的身分相稱。以色列民若屬上帝、是祂的產業,他們就必須透過守除酵節(包括吃無酵餅)去紀念離開埃及時要作的自潔行動,並要把頭生的獻上,好表明自己的生命來自上帝、是要分別為聖、歸在祂的名下!

c. 要守安息日以及其他吩咐(34:21-26

出34:21「六日你要做工,第七日要安息,即使在耕種或收割的時候也要安息。

出34:22 在收割初熟麥子的時候要守七七節,又要在年底守收藏節。

出34:23 你所有的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見主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

出34:24 我要從你面前趕走列國,擴張你的疆界。你一年三次上去朝見耶和華——你上帝的時候,必沒有人貪圖你的地。

出34:25 「不可將我祭牲的血和有酵之物一同獻上。逾越節的祭牲也不可留到早晨。

出34:26 土地裏上好的初熟之物要奉到耶和華——你上帝的殿。不可用母山羊的奶來煮牠的小山羊。」

34:21重提守安息日的吩咐,因為這是上帝與子民在西奈山立約的記號(31:15-17)。另外,以色列中所有的男子不但要一年三次朝見主耶和華,上帝更提醒他們不要因為要朝見祂而擔心自己的地土,這本應是進入迦南地之後才需要執行的吩咐和可能出現的顧慮,但上帝看來想預早讓子民知道祂的心意和安排,這可能是因為之前在金牛犢事件中,子民因為等不到摩西下山而自把自為去造牛犢,在憂慮中完全把上帝的吩咐拋諸腦後,所以上帝透過這些吩咐可讓以色列民知道:1)他們必定能得著應許地;2)他們需要毫無顧慮、毫無保留地謹守遵行上帝的吩咐,過以上帝為中心的生活,一年三次朝見祂。至於34:25-26當中都是有關守節和敬拜上帝時要注意的一些要點:

1) 不可把血、有酵之物獻上,就是不要跟隨這些敬拜外邦偶像的行徑。

2) 逾越節的祭牲不可留到早晨,就是在紀念上帝拯救他們出埃及時,羔羊的完全犧牲是為要買贖他們的生命,他們不可把這視為滿足自己肚腹的機會。

3) 要把土地所出上好的初熟之物奉給上帝,表明上帝是看顧子民的供應者,子民要先懂得感謝上帝,並把最好的獻給祂,表明上帝是在自己的生命中居於首位。

4) 不可用母山羊的奶來煮牠的小山羊這吩咐較難理解,現今的猶太人引伸其應用為不可一同吃或一同處理肉類和奶類的食物。但有拉比估計這做法原先是外邦人依靠偶像的行徑,藉此增加種植的出產,所以按此理解的話,這吩咐是表明上帝是供應者,子民應當信靠上帝,而不應因為擔心出產便效法了外邦拜偶像的行徑去增加農作物的出產。

總結34:11-26的立約內容:34:11-17主要關乎「不可拜偶像」,34:12-20主要關乎「明白生命屬誰」,而34:21-26則主要關乎「要以上帝為中心去度日和生活」。這些吩咐都是針對著子民之前拜金牛犢的問題而作出,是上帝願意再次帶領子民和接納他們成為自己產業時,祂對子民的重要提醒。

 

《先知書選段》王上8:9及其後與今段《妥拉》的關聯

王上8:9 約櫃裏沒有別的,只有兩塊石版,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耶和華與他們立約的時候,摩西在何烈山放在那裏的。

王上8:10 祭司從聖所出來的時候,有雲充滿耶和華的殿,

王上8:11 祭司因雲彩的緣故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耶和華的殿。

王上8:12 那時,所羅門說:「耶和華曾說要住在幽暗之處。

王上8:13 我的確為你建了一座雄偉的殿宇,作為你永遠居住的地方。」

王上8:14 王轉過臉來為以色列全會眾祝福,以色列全會眾都站立。

王上8章主要記載以色列王大衛的子孫所羅門建成聖殿之後的情境。其中8:9以「法版」為題開始談及當時聖殿建造完成時,有雲充滿耶和華的殿,上帝的榮光充滿聖殿,這跟今段《妥拉》經文形容「耶和華在雲中降臨」(34:5),以及子民在今段《妥拉》與上帝重新立約後,最終建成會幕以致上帝的榮光充滿平行。而字眼上,王上8:9-14明顯跟今段《妥拉》經文有不少重複出現的詞彙,詳見下表。

關聯

《妥拉》出34:1-26

《先知書選段》王上8:9及其後

兩塊石版(שְׁנֵי לֻחֹת אֲבָנִים)、摩西(מֹשֶׁה)、西奈山/何烈山、出埃及地

出34:1 耶和華對摩西(מֹשֶׁ֔ה說:「你要鑿出兩塊石版(שְׁנֵֽי־לֻחֹ֥ת אֲבָנִ֖ים,和先前的一樣;我要把你摔碎的那版上先前所寫的字,寫在這版上。出34:4 摩西(מֹשֶׁ֤ה就鑿出兩塊石版(שְׁנֵֽי־לֻחֹ֨ת אֲבָנִ֜ים,和先前的一樣。他清晨起來,遵照耶和華吩咐他的,上西奈山去,手裏拿著兩塊石版(שְׁנֵ֖י לֻחֹ֥ת אֲבָנִֽים。出34:8 摩西(מֹשֶׁ֑ה急忙俯伏在地敬拜,出34:18 「你要守除酵節,照我所吩咐你的,在亞筆月內所定的日期吃無酵餅七天,因為你是在亞筆月內出了埃及(יָצָ֖אתָ מִמִּצְרָֽיִם)。

王上8:9 約櫃裏沒有別的,只有兩塊石版(שְׁנֵי֙ לֻח֣וֹת הָאֲבָנִ֔ים,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בְּצֵאתָ֖ם מֵאֶ֥רֶץ מִצְרָֽיִם,耶和華與他們立約的時候,摩西(מֹשֶׁ֖ה何烈山放在那裏的。

雲、雲彩(ֶעָנָן

出34:5 耶和華在雲(עָנָ֔ן中降臨,與摩西一同站在那裏,宣告耶和華的名。

王上8:10 祭司從聖所出來的時候,有雲(ֶעָנָ֥ן充滿耶和華的殿,王上8:11 祭司因雲彩(עָנָ֑ן的緣故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耶和華的殿。

立約( כֹּרֵת בְּרִית

出34:10 耶和華說:「看哪,我要立約( כֹּרֵ֣ת ְרִית֒ ,要在你眾百姓面前行奇妙的事,是在全地萬國中未曾做過的。你周圍的萬民要看見我藉著你所行,耶和華可畏懼的作為。

王上8:9 約櫃裏沒有別的,只有兩塊石版,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耶和華與他們立約(כָּרַ֤ת的時候,摩西在何烈山放在那裏的。

耶和華的殿(בֵּית יְהוָה

出34:26 土地裏上好的初熟之物要奉到耶和華-你上帝的殿(בֵּ֖ית יְהוָ֣ה。不可用母山羊的奶來煮牠的小山羊。」

王上8:10 祭司從聖所出來的時候,有雲充滿耶和華的殿(בֵּ֥ית יְהוָֽה,王上8:11 祭司因雲彩的緣故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耶和華的殿(בֵּ֥ית יְהוָֽה)。

同在、居住(יָשַׁב

出34:12 你要謹慎,不可與你所要去那地的居民(יוֹשֵׁ֣ב הָאָ֔רֶץ)立約,免得他們成為你中間的圈套。出34:15 你不可與那地的居民(יוֹשֵׁ֣ב הָאָ֑רֶץ立約,因為他們隨從自己的神明行淫;祭他們神明的時候,有人邀請你參加,你就會吃他的祭物。

王上8:13 我的確為你建了一座雄偉的殿宇,作為你永遠居住的(לְשִׁבְתְּךָ֖地方。」

 

34:10提及上帝會行「奇妙的事」,這是指甚麼?

出34:10 耶和華說:「看哪,我要立約,要在你眾百姓面前行奇妙的事(נִפְלָאֹ֔ת nifla’ot,是在全地萬國中未曾做過的。你周圍的萬民要看見我藉著你所行,耶和華可畏懼的作為。」

出33:16 現在,人如何得知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豈不是因為你與我們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與地面上的萬民有分別(נִפְלֵ֙ינוּ֙ nifleinu嗎?」

對於34:10所指的「奇妙的事」,猶太拉比Rashi及Rashbam注意到這個詞在原文跟33:16提到與萬民「有分別」(兩個詞發音相似)是個迴響(echo),並指「奇妙的事」就是上帝把子民從地上的萬民中分別出來![2] 我們現嘗試把這個明白放在上下文中來檢視:

出34:8 摩西急忙俯伏在地敬拜,

出34:9 說:「主啊,我若在你眼前蒙恩,1)求主在我們中間同行。雖然這是硬著頸項的百姓,2)求你赦免我們的罪孽和罪惡,(3)接納我們為你的產業。

出34:10 耶和華說:「看哪,我要立約,要在你眾百姓(כָּֽל־עַמְּךָ֙ 意指所有屬於摩西的人)面前奇妙的事(נִפְלָאֹ֔ת pl.是在全地萬國中未曾做過的。你周圍的萬民要看見我藉著你所行,耶和華可畏懼的作為。

出34:11「我今天所吩咐你的,你要謹守。看哪,我要從你面前趕出亞摩利人、迦南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從34:10的上文34:8-9可見,當時上帝答應了摩西的請求,並要透過立約來堅定自己再次帶領以色列民的意願,饒恕他們和接納他們為自己的子民(按照本文先前的論述,這是藉著摩西作為中保去接納了他們),也就是從萬民中揀選了以色列民成為祂的產業(34:9;另參19:5)讓以色列民分別為聖歸給祂;而從34:10的下文34:11可見,上帝表明自己要趕出亞摩利人、迦南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34:11之後的經文上帝繼續吩咐他們不可與這些被趕出來的人立約,可見上帝一方面會把以色列民從迦南地的人中分別出來,另一方面祂也要求以色列民自己要懂得分別為聖,把自己的生命歸給上帝!這就正如整段34:10-26的立約內容所指的,他們的生命是從萬民中分別出來歸於上帝,所以被提醒去為上帝守節、一年三次朝見上帝、把頭生和初熟的奉給上帝、不效法或沾染外邦人的拜偶像行徑及習俗等等。可以說,拉比對34:10「奇妙的事」的理解符合經文上下文的脈絡。一位聖潔的上帝竟然願意拯救一班不潔的子民,樂意與他們同在並帶領他們,這本身就是一件「奇妙的事」!這讓我們明白到雖然耶和華是那位滿有大能和主權的上帝,但祂原來很樂意施慈愛和接納祂的子民,並因著摩西這個中保的緣故,饒恕了子民所犯的金牛犢的罪,重新立約和再次帶領他們,接納他們為自己的產業。

 

今段《妥拉》經文當中出34:10-26對基督徒來說有甚麼屬靈意義?

34:10-26主要記載上帝答應了摩西的請求,並與子民立約再次帶領他們。我們可從中找到以下幾個屬靈意義:

1. 中保的重要性:上帝應允了摩西的請求,祂會與子民同行、赦免他們的罪孽、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子民。這讓我們明白到即使我們犯罪得罪了上帝,也並非絕望而沒有出路的。昔日上帝透過摩西這個中保去饒恕和再次接納以色列民成為自己的產業;同樣地,今天我們也能藉著主耶書亞作為我們和天父之間的中保,好讓我們可以坦然無懼地去到祂的面前[3]

2. 立約的重要性:昔日上帝重新帶領子民和接納他們為自己的產業,是透過立約這個極為重要的儀式(當時是以安息日為記號),藉此確立自己與子民之間的關係;而我們的中保主耶書亞同樣用他的血來與信靠他的人立約,好讓我們藉著他的犧牲而肯定自己的罪得到赦免[4],成為被救贖的上帝子民。

3. 恢復上帝的計劃:上帝與子民立約,並宣告自己的名去再次帶領他們,是意味著祂要繼續進行之前所應許的計劃,帶領他們進入迦南地:「我的使者要走在你前面,領你到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迦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那裏,我必將他們除滅。」(見23:23);而我們作為主耶書亞的信徒,也必須明白自己有份參與在上帝的旨意和計劃中。上帝可以使用我們,像祂使用摩西和昔日的以色列民那樣,去完成祂的計劃。

4. 奇妙的事(נִפְלָאֹ֔ת):從上文的論述,我們明白到奇妙的事是關乎上帝要使子民「分別為聖」歸給祂,祂沒有嫌棄子民,並願意施慈愛去接納他們。不過奇妙的事並非單方面上帝的作為,這同時也是上帝要子民參與達成的事,也就是子民既然要跟從上帝、成為屬祂的子民,就要活出應有的分別為聖的生命,就是順服聖靈、效法基督的生命,而不是按照世俗的價值觀和手法去行事為人。我們並要留意經文中「奇妙的事」(נִפְלָאֹ֔ת nifla’ot)在原文是複數的,也就是說,「分別為聖」並非一次性的,在主拯救了我們之後,我們是需要在一生中不斷去重複活現這個「分別為聖」的生命!

 

結語:讓上帝在我們生命中行「奇妙的事」

今段《妥拉》經文是上一段在金牛犢事件後摩西為以色列民求情的延續,上帝讓摩西再造法版,並答應摩西會饒恕子民。祂要與子民立約,好叫祂再次帶領他們和接納他們為自己的產業的決定不會改變,而摩西就要在他們之間作中保去代表上帝帶領他們。可以說,今段經文裏中保的觀念十分突出,而對基督徒來說,耶書亞就如摩西是以色列民的中保一樣,他成了我們的中保,讓我們從罪惡和過犯中得以被上帝接納和帶領,成為上帝的產業。我們雖然有主基督作我們的中保,但我們作為上帝子民的身分並非一個靜態的描述,而是一個活出「與地上萬民有分別的」身分!昔日上帝要在子民中行「奇妙的事」,把他們分別為聖歸於祂,並針對著他們拜金牛犢的過犯吩咐他們日後要怎樣活出分別為聖、與上帝子民相稱的身分。換句話說,「分別為聖」並非單方面是上帝的工作,也是屬祂子民的責任和義務。事實上,「奇妙的事」(分別為聖的工作)並非單數而是複數的,這提醒我們經歷主的拯救、被分別為聖屬於祂,這並非一次性就能完成的工作,我們必須時刻警醒、立志努力去活出分別為聖的生活、不再只用屬世的想法來行事、要以聖經的教導和屬靈的價值觀來作決定等等。這「奇妙的事」既是上帝的作為,也是我們信靠主時應有的生命表現、配合主的心意而活的人生道路,好讓世人能夠從我們的不配但又奇妙的生命中去認識上帝、看見祂的榮耀!求聖靈提醒我們應當如何度日,如何分配時間和好好珍惜在世的日子去為主而活,立志活出以上帝為中心的人生。但願我們每個信徒都願意讓上帝在我們生命中行出「奇妙的事」,真正成為上帝的子民和產業,最終可承受祂所賜給我們的應許地!阿們。

 


[1] 19:24記載當時亞倫也一起上來,而24:9則記載亞倫、拿答、亞比戶以及以色列長老中的七十人都上去。

[2] Nahum M. Sarna, Exodus (The JPS Torah Commentary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1991, Philadelphia), 217.

[3] 有關「到天父那裏」的經文可參約14:6、來4:16、10:19-23;而有關「耶書亞(耶穌)是中保」的經文可參提前2:5、來7:22、8:6、9:15、12:24、約一2:1等。

[4] 參太26:28、可14:24、路22:20、林前11:25、來9:15、20、12:24。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2022年終感恩分享退修之旅

一年一度的年終感恩分享團契又到了,今年我們會安排戶外分享退修之旅,誠邀所有參加網上或實體的SBS弟兄姊妹一同參加,分享一年來你的得著,導師也會分享並一同有安靜反思禱告的時間。日期為12月10日,時間是上午10:00-下午4:30(當日的安息日研經坊查經會暫<>停),詳情及報名請按此

聖經講座「耶穌時代的猶太世界II」

一年一度的公開聖經講座又來了,今年我們會為大家分享「耶穌時代的猶太世界II」。歡迎大家踴躍報名,並分享轉載!😃🙏

日期:12月16日(六)

時間下午7:30-9:30

地點: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

詳情及報名請按此。

中文聖經譯本連結

我們繼「會幕圖解」、「節期圖解」、「聖經年表」等聖經資源工具,又製作了一個「中文聖經譯本連結表」網頁,讓弟兄姊妹可以按書卷直接前往開啟想閱讀的中文聖經譯本(18個)。詳情請按此前往。

感謝連結表的作者和製造網頁的弟兄!

《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的查經錄影(出11-20章剛已上載!)

我們正陸續把全部過往的《妥拉》與《先知書選段》教導錄影,經整理後加入「會員專區」的一個錄影專頁內,讓大家可以免費學習和重溫。之前推出了《出埃及記》查經系列1-10章的多段查經錄影,我們剛也上載了11-20章的錄影,歡迎大家登入「會員專區」的「錄影重溫」一欄學習!願主祝福使用!😊

前往錄影專頁請按此

出32:15-33:23、撒下22:10-33:按著上帝的心意為子民代求

「安息日研經坊」(2022-10-15)《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32:15-33:23、撒下22:10-33查經摘要(作者:Ada Lui

圖為摩西摔碎法版 by James Tissot (1836 – 1902) in public domain

今段《妥拉》經文(出32:15-33:23)是關於摩西懲罰拜金牛犢的子民,以及求上帝親自帶領子民往應許之地。試討論:

1. 摩西怎樣以他與上帝的關係,求上帝與子民同行?

2. 上帝對摩西的回應讓我們看見上帝悅納怎樣的代求?

 

32:15-33:23大綱

承接上一段記載摩西在山上領受上帝的法版時,山下的子民卻造了金牛犢及敬拜它,違背了與上帝所立的約。上帝本欲把子民除滅,另外興起摩西成為大國取而代之,但因著摩西的求情而沒有即時降災給子民,但上帝與子民之間的關係已破壞。今段經文就記載摩西下山處理金牛犢事件所引起的後果,經文大致可分為四部分:

1. 摩西摔碎法版及殺拜偶像者(32:15-35)

2. 上帝吩咐以色列民離開西奈山(33:1-6)

3. 摩西的會幕(33:7-11)

4. 摩西要求上帝同行(33:12-23)

 

摩西摔碎法版及殺拜偶像者(32:15-35

出32:15 摩西轉身下山,手裏拿著兩塊法版。這版的兩面都寫著字,正面背面都有字。

出32:16 版是上帝的工作,字是上帝寫的字,刻在版上。

出32:17 約書亞一聽見百姓呼喊的聲音,就對摩西說:「在營裏有戰爭的聲音。」

出32:18 摩西說:「這不是打勝仗的聲音,也不是打敗仗的聲音,我聽見的是歌唱的聲音。」

出32:19 摩西走近營前,看見牛犢,又看見人在跳舞,就發烈怒,把兩塊版從手中扔到山下摔碎了。

今段《妥拉》經文開始的焦點就是那兩塊法版,它的正面和背面都寫著字,意味著它已經寫滿了字,沒有人能再在上面寫字,又強調它是「上帝的工作,是上帝寫的字」,都是要指出它完全來自上帝,是神聖的、獨一的。法版所寫的是上帝的律法和誡命,是祂與子民立約的內容,是上帝吩咐摩西要去教導子民遵守的(24:12)。當摩西下山看見子民在拜金牛犢時,就確定他們已經違背了與上帝所立的約,因為不論他們造金牛犢出來是把它當作帶領他們出埃及的神,又或是把它當作別的偶像,都是違背了十誡的第一和第二誡 (20:20-24),而摩西把兩塊版摔碎就如同是現今的人把契約撕碎,代表上帝與子民之間所立的約已毀掉。

出32:20 他將他們所鑄的牛犢用火焚燒,磨得粉碎,撒在水面上,叫以色列人喝。

出32:21 摩西對亞倫說:「這百姓向你做了甚麼呢?你竟使他們陷入大罪中!」

出32:22 亞倫說:「求我主不要發烈怒。你知道這百姓,他們是向惡的。

出32:23 他們對我說:『你為我們造神明,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遇了甚麼事。』

出32:24 我對他們說:『凡有金環的可以摘下來』,他們就給了我。我把金環扔在火中,這牛犢就出來了。」

出32:25 摩西見百姓放肆,因亞倫縱容他們,使這事成了敵人的笑柄,

摩西首先要找出罪魁禍首並作懲罰,他命令人去做四個動作:「將他們所鑄的牛犢用火焚燒得粉碎,在水面上,叫以色列人。」(32:20)在《申命記》關於這事的平行經文裏,提到摩西「把這灰塵撒在從山上流下來的溪水中。」(申9:21)指出金牛犢的灰塵是撒在溪水裏,意味著所有以色列人都要喝。《塔木德》經(b.Abodah Zarah 44a)認為這做法跟《民數記》5:12-31的〈疑妻行淫〉條例相似,原因之一是當中有很多元素是相同的(在水中混和一些被詛咒過的灰,要那可能對丈夫不忠的妻子喝),原因之二是兩者都是針對姦淫的罪(在《聖經》裏,拜偶像往往比喻作犯姦淫)[1]。這條例的特別之處是上帝會親自作審判,並向人顯明喝「苦水」的人是否有犯姦淫。而從之後的經文說有三千人因這事而被殺(32:28)也支持《塔木德》經對此的看法,大概是那三千人在喝了水之後有不尋常的反應,以致摩西知道他們犯了拜偶像甚至是淫亂的罪[2]

接著摩西向亞倫興師問罪,但亞倫並不承認自己有錯,反而把責任推卸在百姓身上,他說百姓是向惡的,他只不過說了一句:「凡有金環的可以摘下來」,然後把百姓交給他的金環扔在火中,那牛犢就出來了(32:24)。讀者從上一段經文就知道亞倫在這事上的參與又豈止這些,他做了一個模子,把百姓交出來的金環鑄成一頭牛犢,又在牛犢面前築壇,並且宣告:「明日要向耶和華守節。」(32:4-5)這就等同是把那牛犢當作是耶和華。經文雖然沒有記載摩西對亞倫這番言辭的反應,只說「摩西見百姓放肆,因亞倫縱容他們……」(32:25)但足以說明亞倫在這事上責無旁貸(另參申9:20)。亞倫這番言辭除了反映他為了自保而不惜扭曲事實之外,他更把自己與百姓劃清界線,完全沒有作為領袖的那份承擔,這與之後摩西把自己與百姓連在一起,多番在上帝面前為百姓代求,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

出32:26 就站在營門前,說:「凡屬耶和華的人,都到我這裏來!」於是利未人都聚集到他那裏。

出32:27 他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這樣說:『你們各人把刀佩在腰間,從這門到那門,來回走遍全營,各人要殺自己的弟兄、鄰舍和親人。』」

出32:28 利未人遵照摩西的話做了。那一天百姓中倒下的約有三千人。

出32:29 摩西說:「今天你們要奉獻自己來事奉耶和華,因為各人犧牲自己的兒子和弟兄,使耶和華今天賜福給你們。」

這段描述摩西要殺掉那些犯了拜偶像的罪的人,他在營門前呼召,說:「凡屬耶和華的人,都到我這裏來!」但只有利未人(也就是摩西和亞倫所屬的支派)聚集到他那裏。於是摩西吩咐他們去執行這個任務,特別強調即使那些是他們的摯親,都不能放過,這是一個不容易的任務,需要他們在履行職責時,不能有半點私心或包庇,否則就會影響整個群體的利益,而最後他們都做到了,當日被殺的有三千人,而這事也確立了利未人的祭司職份。摩西的這句話:「今天你們要奉獻自己來事奉耶和華,……」(32:29)當中「你們要奉獻自己」在原文的直譯是「放在你們手中」(參NET Bible 註釋),描繪出他們手裏放有祭物的圖畫,這跟之前記載亞倫和他的兒子的授職禮時的用語相似:「……又要授聖職給亞倫和他的兒子。」(29:9;原文直譯是「裝滿亞倫和他兒子的手」)這段經文既指出祭司是一班被分別出來、專為上帝服役的群體,也是一份需要放下自我、付上代價的職份。

出32:30 第二天,摩西對百姓說:「你們犯了大罪。我如今要上耶和華那裏去,或許可以為你們贖罪。」

出32:31 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裏,說:「唉!這百姓犯了大罪,為自己造了金的神明。

出32:32 現在,求你赦免他們的罪;不然,就把我從你所寫的冊上除名。」

出32:33 耶和華對摩西說:「誰得罪我,我就把他從我的冊上除去。

出32:34 現在你去,領這百姓往我所告訴你的地方去,看哪,我的使者必在你的前面引路。到了該懲罰的時候,我必懲罰他們的罪。」

出32:35 耶和華降災與百姓,因為他們和亞倫一起造了牛犢。

上一段記載到摩西在山上為子民求情,僅僅阻止了上帝把所有子民即時除滅,現在縱然摩西把當中拜偶像的三千人殺掉,也並不代表上帝會赦免子民造金牛犢的罪並再次悅納他們,故此摩西為這事著急,決定再回到上帝那裏,希望能為子民贖罪。他對上帝說:「求你赦免他們的罪;不然,就把我從你所寫的冊上除名。」(32:32)[3]在古代近東,特別是美索不達米亞一帶的社會,都存在著一種觀念,就是神明會把人類的行為記錄在冊子上,這冊子一般分為兩類,分別是「命運冊」或「生命冊」[4],摩西這裏指的應該是後者。言下之意,摩西願意以自己的性命去為子民贖罪。但上帝的回覆是:「誰得罪我,我就把他從我的冊上除去。」(32:33)指出人若得罪了上帝,那後果就只能由他本人來承擔,沒有人能以自己的性命去贖別人的性命,即使摩西是一位被上帝所重用的人也不能。

接著32:34-35記載上帝吩咐摩西起行,帶領百姓到祂所指示的地方,祂會派使者在他們前面引路。上帝之前也曾提到祂要差遣使者在子民前面(23:20-22),但在那裏提到這位使者時,是說他要保護子民並為子民打敗敵人,但這裏再次提到使者,則是帶著上帝要懲罰子民的意思,因為上帝將不會親自帶領子民。言下之意,上帝本來要子民建造會幕,好讓祂住在子民中間的這計劃也不用進行了,原因之一,當法版已被摔碎,那用作放法版的約櫃已無物可放,而上帝也不會臨到約櫃上面的施恩座與子民說話,所以整個會幕已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原因之二,上帝仍未赦免子民造金牛犢的罪(32:34),這罪使上帝與子民之間有阻隔,以致上帝不會藉著會幕住在他們中間。上帝之所以不再親自帶領子民前行,可以說是在回應子民決意造一個神明在他們前面引路(32:1),之前是子民拒絕了上帝作他們的帶領,現在上帝就「順應」他們的心意,不再帶領他們了。這讓我們看見上帝與子民之間的關係已經破壞,而接著的經文就讓我們看見摩西怎樣為修補這關係而努力。

 

上帝吩咐以色列民離開西奈山(33:1-6

出33:1 耶和華吩咐摩西說:「去,離開這裏,你和你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百姓要上到我起誓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之地去;我曾對他們說:『我要將這地賜給你的後裔』。

出33:2 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把迦南人、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趕出

出33:3 那流奶與蜜之地。但我不與你們上去,因為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免得我在路上把你們滅絕。」

出33:4 百姓一聽見這壞的信息,他們就悲哀,沒有人佩戴首飾。

出33:5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對以色列人說:『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我若在你們中間一起上去,只一瞬間,就必把你們滅絕。現在把你們身上的首飾摘下來,我好知道該怎樣處置你們。』」

出33:6 以色列人離開何烈山以後,就把身上的首飾摘下來。

以色列民造金牛犢這事,很明顯是違背了他們與上帝所立的約,本不配再承受約裏的那應許之地,但上帝因著與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所立的約,仍把那地賜給他們的後裔。上帝現在吩咐摩西離開西奈山前往迦南地,祂會差遣使者在他們前面把那地的人趕走,自己卻不會與他們同去。如上所述,原因是子民的罪破壞了他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但這裏再敘述了另一個原因,上帝兩次說子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33:3、5),祂不與子民同去其實是免得祂在路上時,會一瞬間把他們滅絕,言下之意,上帝顧念他們,不想親手滅絕他們。當子民知道上帝不與他們同去就悲哀,不再佩戴首飾,這應該是與他們曾用首飾(耳環)來造金牛犢有關,而上帝也是這樣吩咐他們把首飾摘下。這一段經文讓我們看見,這邊廂是上帝仍然信實於祂與以色列先祖所立的約,要把應許之地賜給以色列民,那邊廂是子民為造金牛犢的罪而悔過,那麼上帝與子民之間的關係是否已無法修補?接著的經文給了我們答案,當中關鍵的人物就是摩西。

 

摩西的會幕(33:7-11

出33:7 摩西拿一個帳棚(אֹ֜הֶל ’ohel)支搭在營外,離營有一段距離,他稱這帳棚為會幕(א֣הֶל מוֹעֵ֑ד’ohel mo‘ed)。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的會幕那裏去。

出33:8 當摩西出營到會幕去的時候,百姓就都起來,各人站在自己帳棚的門口,望著摩西,直到他進了會幕。

出33:9 摩西進會幕的時候,雲柱就降下來,停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就與摩西說話。

出33:10 眾百姓看見雲柱停在會幕的門前,就都起來,各人在自己帳棚的門口下拜。

出33:11 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摩西回到營裏去,他的年輕助手嫩的兒子約書亞卻沒有離開會幕。

造金牛犢的罪造成子民與上帝之間的阻隔,以致上帝不再親臨子民的營中,於是摩西在營外搭了一個帳棚(הָאֹ֜הֶל ’ohel),稱之為「會幕」(א֣הֶל מוֹעֵ֑ד’ohel mo‘ed),這會幕有別於後來以色列民為上帝建造的那個「帳幕」(מִּשְׁכָּ֔ן mishkān )(25:9)。每當摩西出營往這會幕時,百姓就各在自己的帳棚門口站立,當摩西進會幕時,上帝的雲柱就降在會幕門前,與摩西說話,這時百姓就各在自己的帳棚門口下拜。這段經文一方面突顯出上帝不直接在子民中間,而以摩西作為祂的代表去傳話給子民,另一方面又突顯出摩西那非一般的地位,因為按照古代近東的觀念,沒有人可以看見神的面而又能存活(參3:6),然而摩西卻不單能與上帝面對面說話,其親密程度更有如是朋友在說話。這段的最後一節提到當摩西回到營裏去時,約書亞(而不是祭司)就會守著會幕,大概是防範有人誤闖,為自己招禍。摩西這個在營外的「會幕」看似取代了那個本來要建造在營中的上帝的「帳幕」,上帝現在接納以這種間接的方式「帶領子民」往應許之地,但摩西知道這其實並不是上帝本來的心意,而接著的經文就是關於摩西怎樣為百姓代求,希望上帝能回心轉意。

 

摩西要求上帝同行(33:12-23

出33:12 摩西對耶和華說:「看,你曾對我說:『將這百姓領上去』;卻沒有讓我知道你要差派誰與我同去。你還說:『我按你的名認識(יָדַע你,你也在我眼前蒙了恩。』

出33:13 我如今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認識(יָדַע你,並在你眼前蒙恩。求你顧念這國是你的子民。」

出33:14 耶和華說:「我必親自去,讓你安心。」

出33:15 摩西說:「你若不親自去,就不要把我們從這裏領上去。

出33:16 現在,人如何得知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豈不是因為你與我們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與地面上的萬民有分別嗎?」

出33:17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所說的這件事,我也會去做,因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並且我按你的名認識你。」

摩西先引述上帝說過的話:「將這百姓領上去」,然後說上帝還未說明祂要差派誰,其實是在暗示:「既然祢還未決定差派誰,可否由祢親自去?」之後摩西再引述上帝曾說過:「我按你的名認識你,你也在我眼前蒙了恩。」既然如此,摩西現在就求上帝親自把祂的道指示他,而不是由那個使者,最後摩西求上帝顧念以色列是祂的子民。對於摩西的請求,上帝應允說:「我必親自去,讓你安心。」(33:14)但上帝說這是因著摩西的緣故,對以色列民隻字不提。摩西知道上帝仍未赦免子民,於是把自己與百姓連在一起,兩次用「我和你的百姓」(33:16)去請求上帝讓百姓也能在上帝眼前蒙恩,而唯一的途徑就是上帝親自與他們同去,好叫人得知以色列民與地上的萬民是有分別的(33:16)。上帝再次應允說:「你所說的這件事,我也會去做,因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並且我按你的名認識你。」意味著上帝會因摩西的緣故,讓以色列民在祂眼前蒙恩,上帝會與子民同去。

出33:18 摩西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

出33:19 耶和華說:「我要顯示我一切的美善(טוּבִי֙),在你面前經過,並要在你面前宣告耶和華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

出33:20 他又說:「只是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沒有人看見我還可以存活。」

出33:21 耶和華說:「看哪,靠近我這裏有個地方,你可以站在這磐石上。

出33:22 當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縫裏,用我的手掌遮掩你,等我過去,

出33:23 然後我要將我的手掌收回,你就可以看見我的背,卻看不到我的面。」

摩西請求上帝顯出祂的榮耀,既是想更深的認識上帝,也是希望知道怎樣去榮耀上帝,把上帝當得的榮耀歸給祂。上帝的回答是:「我要顯示我一切的美善,在你面前經過,並要在你面前宣告耶和華的名。」(33:19)上帝說祂要顯示祂的「美善」(טוּב tuv),猶太學者指出這個詞語與立約有關,因為在古代近東的條約,在結尾時都會用「美善」(טוּב tuv)這個法律術語,寓意立約雙方有著一份友好和睦的關係。[5]而接著上帝說祂要在摩西面前「經過」,也使人聯想到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時,也是從「肉塊中經過」(創15:17),這些都是在暗示上帝會與子民再次立約。而上帝說祂要在摩西面前宣告祂的名,正因為這名字包含著祂那憐憫和公義的屬性(34:6;在下一段經文有更多敘述),也與摩西請求祂赦免百姓是有關的。上帝說:「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是在說明祂會按著祂的性情及主權去恩待和憐憫以色列民,也意味著祂答允了摩西的請求,讓百姓也能在祂的眼前蒙恩。上帝又願意向摩西顯出祂的榮耀,但說明摩西不能見祂的面,否則不能存活。上帝會讓摩西看見祂部分的榮耀,而不是全部,但這已反映出摩西在上帝面前的地位再被提升,這與上帝之後藉著摩西再與子民立約以及讓子民建會幕是息息相關的。

 

《先知書選段》撒下22:10-33與今段《妥拉》的關聯

撒下22:10 他使天下垂,親自降臨;黑雲在他腳下。

撒下22:11 他乘坐基路伯飛行,在風的翅膀上顯現。

撒下22:12 他以黑暗和聚集的水、天空的密雲為四圍的行宮。

撒下22:13 因他發出光輝,火炭都燒著了。

撒下22:14 耶和華在天上打雷;至高者發出聲音。

撒下22:15 他射出箭來,使仇敵四散;發出閃電,擊潰他們。

撒下22:16 耶和華的斥責一發,鼻孔的氣一出,海底就顯現,大地的根基也暴露。

撒下22:17 他從高天伸手抓住我,把我從大水中拉上來。

撒下22:18 他救我脫離我的強敵,脫離那些恨我的人,因為他們比我強盛。

撒下22:19 我遭遇災難的日子,他們來攻擊我;但耶和華是我的倚靠。

撒下22:20 他領我到寬闊之處,他救拔我,因他喜愛我。

撒下22:21 耶和華必按我的公義報答我,按我手中的清潔賞賜我。

撒下22:22 因為我遵守耶和華的道,未曾作惡離開我的上帝。

撒下22:23 他的一切典章在我面前,他的律例我也未曾丟棄。

撒下22:24 我在他面前作了完全人,我也持守自己遠離罪孽。

撒下22:25 所以耶和華按我的公義,在他眼前按我的清潔賞賜我。

撒下22:26 慈愛的人,你以慈愛待他;完全的人,你以完善待他;

撒下22:27 清潔的人,你以清潔待他;歪曲的人,你以彎曲待他。

撒下22:28 困苦的百姓,你必拯救;但你的眼目察看高傲的人,使他們降卑。

撒下22:29 耶和華啊,你是我的燈;耶和華必照明我的黑暗。

撒下22:30 我藉著你衝入敵軍,藉著我的上帝跳過城牆。

撒下22:31 至於上帝,他的道是完全的;耶和華的話是純淨的。凡投靠他的,他就作他們的盾牌。

撒下22:32 除了耶和華,誰是上帝呢?除了我們的上帝,誰是磐石呢?

撒下22:33 上帝是我堅固的保障,他為我開完全的路。

今段經文是在《撒母耳記下》大綱裏的最後一段(21-24章)[6],是大衛當政時的一個附錄,當中包含一個倒影結構:

A. 饑荒

B. 勇士名單

C. 大衛頌歌及最後之言

B’. 勇士名單

A’. 瘟疫

這結構的中間部分(C)就是今段經文的所在,是大衛的一篇頌歌,這首頌歌的第一節是它的標題:「當耶和華救大衛脫離所有仇敵和掃羅之手的日子,他用這詩的歌詞向耶和華說話。」說明了大衛經歷過耶和華的拯救之後而向上帝感恩。今段經文大致可分作三段,當中的重點如下:

1. 上帝的怒氣發動,祂親自降臨,風雲為祂的僕役,天地都要震動(撒下22:10-16)

2. 上帝以大能施行拯救,按義人當得的去賞賜他(撒下22:17-25 )

3. 人要認識上帝的性情,祂會按人的行為去報應人,呼籲人要倚靠上帝(撒下22:26-33)

 

今段《妥拉》經文與《先知書選段》經文有兩個較為突出的共同主題,分別是:上帝的臨在以及祂會按人所當得的去對待人,相關的經文列表如下:

32:15-33:23

撒下22:10-33

1.     上帝親自降臨,經文用擬人法去描述祂的行動,情境是可敬可畏的:

出33:20 他又說:「只是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沒有人看見我還可以存活。」

出33:22 當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縫裏,用我的手掌遮掩你,等我過去,

出33:23 然後我要將我的手掌收回,你就可以看見我的背,卻看不到我的面。」

撒下22:10 他使天下垂,親自降臨;黑雲在他腳下。

撒下22:11 他乘坐基路伯飛行,在風的翅膀上顯現。

撒下22:12 他以黑暗和聚集的水、天空的密雲為四圍的行宮

撒下22:13 因他發出光輝,火炭都燒著了

撒下22:14 耶和華在天上打雷;至高者發出聲音

撒下22:15 他射出箭來,使仇敵四散;發出閃電,擊潰他們。

撒下22:16 耶和華的斥責一發,鼻孔的氣一出,海底就顯現,大地的根基也暴露

2.     上帝按人所當得的去對待人,祂以自己的主權去向人作懲罰或施憐憫

出32:33 耶和華對摩西說:「誰得罪我,我就把他從我的冊上除去。

出32:34 現在你去,領這百姓往我所告訴你的地方去,看哪,我的使者必在你的前面引路。到了該懲罰的時候,我必懲罰他們的罪。」

出33:19 耶和華說:「我要顯示我一切的美善,在你面前經過,並要在你面前宣告耶和華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

撒下22:26 慈愛的人,你以慈愛待他;完全的人,你以完善待他

撒下22:27 清潔的人,你以清潔待他;歪曲的人,你以彎曲待他

 

此外,今段《妥拉》經文與《先知書選段》經文也有一些共同字眼,相關的經文列表如下:

共同字眼

32:15-33:23

撒下22:10-33

路/道

דֶּרֶךְ derekh

出33:3 那流奶與蜜之地。但我不與你們上去,因為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免得我在路(דֶּרֶךְ上把你們滅絕。」

出33:13 我如今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將你的道(דֶּרֶךְ指示我,使我可以認識你,並在你眼前蒙恩。求你顧念這國是你的子民。」

撒下22:22 因為我遵守耶和華的道(דֶּרֶךְ,未曾作惡離開我的上帝。

撒下22:31 至於上帝,他的道(דֶּרֶךְ是完全的;耶和華的話是純淨的。凡投靠他的,他就作他們的盾牌。

撒下22:33 上帝是我堅固的保障,他為我開完全的路(דֶּרֶךְ

在~眼前

עֵינַיִם בְּ

出 33:12 摩西對耶和華說:「看,你曾對我說:『將這百姓領上去』;卻沒有讓我知道你要差派誰與我同去。你還說:『我按你的名認識你,你也在我眼前蒙了恩。』

出 33:13 我如今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認識你,並在你眼前蒙恩。求你顧念這國是你的子民。」

出 33:16 現在,人如何得知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豈不是因為你與我們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與地面上的萬民有分別嗎?」

出 33:17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所說的這件事,我也會去做,因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並且我按你的名認識你。」

撒下 22:25 所以耶和華按我的公義,在他眼前按我的清潔賞賜我。

 

摩西怎樣以他與上帝的關係,求上帝與子民同行?

今段經文描述摩西為子民向上帝作出三次請求,我們會從他請求的內容和上帝的回應,去看看摩西怎樣站在子民的前面,請求上帝與子民同行。

以色列民造金牛犢這事大大的得罪了上帝,以致上帝發怒甚至要把他們全部滅絕,另興起摩西成為大國取而代之,只是因著摩西的求情而沒有執行,可見摩西的屬靈生命以至他在上帝面前的地位都遠高於百姓,他在上帝眼前是蒙恩的,但摩西卻沒有以這特別的身份去為自己謀好處,而是代子民到上帝面前請求,希望能修復子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讓上帝再次與子民同行。

摩西首先請求上帝赦免子民的罪,他願意付上自己的性命為代價去贖子民的罪,但上帝說祂會追討人自己所犯的罪,別人不能代贖,上帝會在祂所定的時候,向犯罪的人施行懲罰。上帝既沒有取走摩西的性命,也沒有即時懲罰子民,讓我們看見上帝的寬容,這也給了摩西機會繼續代求。

然後摩西請求上帝親自帶領子民,而不是差派一個使者帶領他們,他又求上帝能顧念以色列民是祂的百姓。摩西以自己在上帝眼前蒙恩的這個「優勢」去求上帝,這就好比一個家庭中有兩兄弟,弟弟因為頑劣闖下彌天大禍,父母生氣至極,打算不再管他,找個長輩代替自己照顧他便罷了,當父母在盛怒之際,只有哥哥能去到父母面前為弟弟求情,哥哥請求父母看在自己與弟弟有骨肉之情的份上,原諒弟弟,並接納弟弟如同接納他一樣,畢竟弟弟也是父母的親兒子啊。摩西這個請求上帝答應了,上帝說祂會親自去,而不是差派使者代替祂,上帝雖然沒有提到祂已完全赦免子民,但這已經是邁向修復上帝與子民之間關係的重要一步。

最後摩西請求上帝顯出祂的榮耀給他看。表面上看這像是他個人的請求,但從經文的脈絡去理解,摩西應該仍然是在為子民求上帝的赦免,他仍然以自己在上帝眼前蒙恩的這個特殊位置,去代表子民向上帝請求。承接著他之前求上帝:1)將祂的指示他;2)使他可以認識祂;現在再求上帝 3)顯出祂的榮耀給他看,都是希望為子民造金牛犢這事上所犯的罪作補救,因為當子民在山下造金牛犢時,上帝對他們的責備是:「他們這麼快偏離了我所吩咐的道不行上帝的道),為自己鑄了一頭牛犢,向它跪拜,向它獻祭不認識上帝),說:『以色列啊,這就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明。(沒有把上帝當得的榮耀歸給祂)』」(32:8)也就是說,摩西雖然都是在用「我」去求,其實這些請求都是為了子民,希望子民以後不要重蹈覆轍,能走在上帝所吩咐的道上,能更深認識上帝,也能知道怎樣去榮耀上帝,這些請求都是最正面和最有效的途徑讓子民不再犯拜偶像的罪,要讓子民保守自己分別為聖、屬於上帝的這身份,以至上帝喜悅住在他們的中間。

 

上帝對摩西的回應讓我們看見上帝悅納怎樣的代求?

雖然摩西請求以自己的性命去為子民贖罪被上帝拒絕,但摩西求上帝親自與子同去卻是蒙上帝應允。箇中的原因大概可以歸納為:

1) 摩西是一個忠於上帝,也忠於子民的領袖,就如《希伯來書》3:2所說:「他向指派他的盡忠,如同摩西向上帝的全家盡忠一樣。」上帝讓摩西在祂的眼前蒙恩,是要藉著他去帶領子民進入祂的應許之地。當子民得罪上帝,幾乎失去了上帝的應許,摩西就站在子民的前面,到上帝那裏為他們代求,他不但願意以自己性命換取上帝赦免子民,又把自己與子民連在一起,請求上帝讓子民在祂眼前蒙恩,就如同他在上帝眼前蒙恩一樣。而上帝也說明祂願意親自與子民同去的確是因為摩西在祂的眼前蒙恩。

2) 摩西是按著上帝的心意為子民代求,摩西之前在山上四十晝夜,從上帝那裏領受建造會幕的指示,他很清楚知道上帝的心意是要住在子民中間,所以他是按著上帝的心意請求上帝親自與他們同去,因為只有上帝在他們中間,才能真的使人知道以色列民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這也正是上帝的心意(19:5)。當摩西的請求與上帝的心意一致時,上帝就願意應允。

 

結語:按著上帝的心意為子民代求

從《出埃及記》第3章記載上帝呼召摩西到今段經文,摩西一直是子民中的重要領袖,他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作子民與上帝立約的中保,又肩負把上帝的律法和誡命教導他們的責任,今段經文更讓我們看見摩西是子民的代求者,他不惜以自己的性命去為子民贖罪,就如同是一個牧人為保護自己的羊群而不惜冒生命危險,這與昔日上帝呼召摩西去帶領子民出埃及時,他那份諸多推搪的表現已不可同日而語。雖然上帝拒絕摩西以性命為子民贖罪,但摩西這份希望上帝赦免子民的罪的迫切心腸,使我們聯想到主耶書亞(耶穌)曾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主耶書亞也是因著愛人而願意犧牲自己去為世人贖罪,只有他能以無罪的生命去背負世人的罪,成為一個完美的贖罪祭為上帝悅納,叫每一個信他的人得以從罪的捆綁中得著拯救。

以色列民雖然已經被上帝拯救離開埃及,又與上帝立了約,但他們的心思意念仍未擺脫埃及人那種拜偶像的文化,以致造了金牛犢,把它當作上帝來跪拜,違背了與上帝所立的約,褻瀆了上帝的名,玷污了自己屬於上帝的聖潔身份,以致上帝不願意在子民中間。摩西知道上帝顧念這班子民,也信實於祂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要把應許之地賜給子民,於是摩西情詞迫切的代求,請求上帝回心轉意,再次與子民同在,可見摩西作為立約的中保,他的角色並不是終止在立約儀式完結的那一刻,而是繼續擔當著子民與上帝之間的中保,他非常著緊子民與上帝的關係,所以當子民犯罪,導致他們與上帝有阻隔,摩西就請求上帝施憐憫,重新接納子民。而主耶書亞復活升天之後,現今已在上帝的右邊,也同樣成為信徒的代求者(羅8:34),就像他在受難前為彼得禱告一樣(路22:32),要叫他的信徒不致於因軟弱而跌倒,能在信仰的路上站穩,得著上帝呼召我們時要賜給我們的屬靈產業。

《聖經》裏有很多上帝所使用的僕人,例如:以斯拉(拉10:6)、耶利米(耶9:1)、但以理(但9:2-4),都是子民的代禱者,當子民因犯罪而與上帝有阻隔時,他們就懇切地為子民禱告。這值得我們反思,自己是否著緊信仰群體與上帝的關係,當看見有肢體因軟弱而跌倒,甚至是犯罪沉淪時,會否有摩西和耶書亞一樣的心腸,為他們在上帝面前禱告代求,求上主施恩憐憫,叫他們不致在信仰上繼續失腳,能回轉悔改,以致在主裏再次蒙上帝悅納?盼望今段經文成為我們的提醒,要知道我們各人都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既是互為肢體,就好應彼此建立扶持,也為有需要的肢體代求,好叫我們每一個的生命都蒙主悅納,叫上帝能得著祂當得的榮耀。最後,以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26 的教導,彼此勸勉。

林前12:26「假如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假如一個肢體得光榮,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1] The JPS Torah Commentary: Exodus. (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Philadelphia, 1991), 207。

[2] 出32:6 的「吃喝」指狂歡作樂(32:19),「玩耍」原文可指性事,暗示當時可能出現淫亂的行為。當日異教儀式大都滲有淫褻敗德之事,埃及人的祭祀儀式也不例外,以色列人加以模仿。(參出32:6註腳,《聖經‧啟導本》,海天書樓,香港,2015)。

[3] 在《申命記》9:17-25記載關於這事的平行經文裏,有提及摩西因為子民惹上帝發怒,於是「就像從前一樣俯伏在耶和華面前四十晝夜,沒有吃飯,沒有喝水。」(申9:25)這四十晝夜的禁食估計是摩西在營外自己所支搭的帳棚裏進行的,他在那裏禁食,向上帝作出這個禱告。參 Depths of the Torah (FFOZ, USA, 2017), 792。

[4] John H Walton,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Vol 1 (Zondervan, Grand Rapids, Michigan), 261.

[5] The JPS Torah Commentary : Exodus. 214。

[6] 參本機構網上文章《撒母耳記下》:〈讓主耶書亞作我們一生的王〉https://bmy.org.hk/?p=16958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研經及釋經文章:為何要有信心?

研經及釋經文章:為何要有信心?(作者:瞬霧)

來11:1信就是對所盼望的事的把握。(《新》)

這節有兩個常見的解釋。第一個是:「信心就是所盼望之事的實體,是還看不見之事的明證。」(《環》)這很難明白。比如我盼望基督再來;那是將來一件具體的事,發生於世上,那才是那件事的實體;信心怎會是那件事的實體?第二個常見解釋是:「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現修》)這很合理,是講主觀感受。

原來還有第三個解釋。原文譯作「實體」或「把握」的詞,在古代文件也可以指「產權證書」,例如房契。我如果擁有房契就等於擁有房子,房契保證我擁有房子。因此,這句可以譯作「信心是我們所盼望之事的保證和未見之事的憑據。」(《當聖》)擁有對神的信心就是擁有一個「保證」,保證會得到神將會給信徒的永恆產業[1]

下一節的原文有希臘文γὰρ(gar)「原因是」。為甚麼說「信心」是所望之事的保證?原因是「古時候的人就是因為對上帝有信心,才受到上帝的稱讚。」(來11:2《簡明聖經》)神喜歡、稱許有信心的人,所以必定會按祂的時間和心意去報償他們。因為「沒有信,就不可能蒙神喜悅,……必須……相信祂報償那些尋求祂的人。」(來11:6《中文標準譯本》)信心不是「自動」帶來所信所望的美事;能有這個效果,理由是神喜歡信心,神想要的是人對祂有信心,所以祂必定使他們如願以償,就是得到永恆基業(來9:15)[2]

下文繼續提到神的稱許:「亞伯……藉著這信心,他被神稱許為義人」(11:4《新》);「因著信,以諾……已獲得稱許,討得神喜歡了」(11:5《新漢》)⋯⋯結束這章的時候,11:39說「所有這些人都藉著信心得了稱許」(《環》),讓整章經文首尾呼應,顯示重點,甚至可能是這章的主旨。

我們之所以要對神有信心,主要不因為這是很好的屬靈操練,也不是因為有助渡過難關,而使因為最重要的原因:神喜歡信心!因此聖經表明祂會以永恆裡的報償來鼓勵我們!


[1] Craig R. Koester, Hebrew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vol. 36, Anchor Yale Bible (New Have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472-73.

[2] Koester, Hebrews, 473.


其他「研經及釋經」文章(請按標題打開):

2022.11.5《出埃及記》及猶太文化提問

2022年11月5日(六)的安息日研經坊,將會安排特別分享聚會,當日Herbert老師會解答一些弟兄姊妹提出的「《出埃及記》及猶太文化提問」。聚會將會實體與網上同步進行,歡迎大家參加,詳情請按此

出31:1-32:14;賽43:7-21:你是在被上帝塑造,還是你在塑造自己的上帝?

「安息日研經坊」(2022-9-24)《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31:1-32:14;賽43:7-21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Images from BMY with background image by Lubos Houska from Pixabay

1. 上帝委派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建造會幕和所有的物件,而以色列民就委派亞倫去建造金牛犢。試比較兩者的不同。

2. 上帝在金牛犢事件中指以色列民是「硬著頸項」(見出32:9),祂所指的是甚麼意思(是指以色列民哪方面的問題)?

 

31:1-32:14簡介

今段《妥拉》經文以建立會幕的工匠是如何被上帝使用,去結束過去幾段有關建造會幕、其器具及相關用品的描述,最後以安息日作為立約記號結束整個西奈山的立約儀式,可是摩西將要預備下山之時,以色列民就在山下造了金牛犢來敬拜,惹上帝發怒,幸得摩西立時為百姓求情,上帝才不致即時降災滅絕他們。從今段《妥拉》經文開始的金牛犢事件引發出往後好幾段《妥拉》經文有關摩西怎樣處理這事的記載,是餘下《出埃及記》經文的重要背景。以下是今段《妥拉》經文的大綱:

1. 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31:1-11)

2. 以「守安息日」為立約的記號(31:12-18)

3. 造金牛犢(32:1-6)

4. 耶和華要發怒,摩西為以色列民代求(32:7-14)

 

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31:1–11

出31:1 耶和華吩咐摩西說:

出31:2 「你看,我已經題名召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

出31:3 我以上帝的靈充滿他,使他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做各樣的工,

出31:4 能設計圖案,用金、銀、銅製造各物,

出31:5 又能雕刻鑲嵌用的寶石,雕刻木頭,做各樣的工。

出31:6 看哪,我委派(נָתַ֣תִּי I put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與他同工。凡心裏有智慧的,我更要賜給他們智慧的心,能做我所吩咐你的一切,

出31:7 就是會幕、法櫃和其上的櫃蓋、會幕中一切的器具、

出31:8 供桌和供桌的器具、純金的燈臺和燈臺的一切器具、香壇、

出31:9 燔祭壇和壇的一切器具、洗濯盆與盆座、

出31:10 供祭司職分用的精緻禮服,亞倫祭司的聖衣和他兒子的衣服,

出31:11 以及膏油和聖所用的芬芳的香。他們都要照我所吩咐的一切去做。

31:1-11主要介紹負責建造會幕的工匠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是怎樣被上帝使用去建造會幕的工程。比撒列屬猶大支派,他的爺爺戶珥(原文的意思可能解作「白色」[1])就是在與亞瑪力人的爭戰中,與亞倫一同托著摩西的手的重要領袖(17:12),之後在摩西上了西奈山時他又與亞倫一同為長老處理訴訟(24:14),可算是當時摩西的助手之一。而比撒列的父親名叫烏利(原文的意思是「我的光」),比撒列的名字原文 בְּצַלְאֵ֛ל  bᵉtsalʾēl 則可解作in the shadow of God、「有上帝的影子」、「在上帝蔭庇之下」等意思,可見經文對比撒列的介紹十分正面。上帝要用祂的靈充滿他,讓他能夠有智慧、聰明、知識和能力按照上帝的心意去設計會幕的物件、用品和衣服,以致實現上帝要在子民中間建立會幕的心意。他的同工亞何利亞伯屬但支派,他的名字原文 אָהֳלִיאָ֞ב ʾoh-lı̂ʾāv 可解作the tent of [divine] father或作「天父的帳棚」,而亞何利亞伯的父親亞希撒抹,其名字原文 אֲחִֽיסָמָךְ֙ ʾăchı̂s̱āmākh可解作「一位支持我的弟兄」,同樣也是十分正面的介紹,經文甚至說他已經很有智慧,而耶和華要再加添給他(31:6)。31:11強調他們都要照耶和華吩咐的一切去作成會幕的工作,可見人被上帝的靈充滿(「聖靈充滿」),最正確的理解是那人能夠有智慧去完全按照上帝的心意行事,作成祂的工!也就是說,「聖靈充滿」並非關乎一些神秘奇幻的經歷或感覺,而是當人願意完全地順服上帝的旨意、渴望上帝得滿足,以至被上帝使用,有能力做到靠自己未必能成的事,最終叫上帝的心意能成就。我們從聖經歷史中也見到不少被上帝大大使用的人物是這樣的(例如:約瑟、七十個長老、多位士師和先知、司提反等等),因此我們不要誤以為「聖靈充滿」是關乎滿足人的肉身需要或個人慾望。另外,值得讀者留意的是「凡心裏有智慧的,我更要賜給他們智慧的心,能做我所吩咐你的一切」(31:6)這句話,它不但支持上述對「上帝的靈充滿」或「聖靈充滿」的解釋,更指出人若有智慧(就是人敬畏、順服上帝以致被祂的靈充滿),上帝就會越發賜智慧和能力給這人,可見這是一個叫人的屬靈生命不斷提升的循環和進程,並以人先願意順服、樂意聽從上帝的話去行事作為起步點。事實上,主耶書亞(耶穌)也曾說過類似的教導:「凡有的,還要給他,讓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13:12),他在這天國的比喻中所指的,正是關乎人若願意順服上帝的道、渴慕上帝的旨意實現,那人就必能更明白上帝的心意。總的而言,聖靈充滿的原則是人先要有智慧,意思是敬畏上帝、願意順服祂、被上帝的靈引導去「作成祂的工作」,然後那人就能更大經歷上帝的靈的充滿、帶領和使用,以致屬靈生命不斷提升!這是建造會幕工程的原則,上帝要使用那些願意順服祂並有智慧的人去作成祂的工和心意。

 

以「守安息日」為立約的記號(31:12–18

出31:12 耶和華對摩西說:

出31:13 「你要吩咐以色列人說:『你們務要守我的安息日(שַׁבָּת,因為這是你我之間世世代代的記號,叫你們知道我是耶和華,是使你們分別為聖的。

出31:14 你們要守安息日(שַׁבָּת,以它為聖日。凡干犯這日的,必被處死;凡在這日做工的,那人必從百姓中剪除。

出31:15 六日要做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守完全安息(שַׁבָּת֛וֹן安息(שַׁבָּת)聖日。凡在安息日(שַׁבָּת做工的,必被處死。』

出31:16 以色列人要守安息日(שַׁבָּת,世世代代守安息日(שַׁבָּת為永遠的約。

出31:17 這是我和以色列人之間永遠的記號,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第七日就安息(שָׁבַ֖ת舒暢。」

出31:18 耶和華在西奈山和摩西說完了話,就把兩塊法版交給他,是上帝用指頭寫的石版。

31:12-18再次記載安息日的條例(之前已經在16、20、23章都分別提過),並強調這是耶和華與子民世世代代的立約記號,好叫遵守的子民能夠從萬民中分別出來[2]。違反安息日的後果十分嚴重,那人要從百姓中被剪除,意思是百姓要用石頭打死那人。而31:17特別重提安息日的典故源自上帝的創造,筆者認為這是要提醒子民兩方面:1)他們要像上帝創造時那樣第七天安息,也就是必須按照上帝所定的時間來行事,跟隨上帝的步伐去作工和停工;2)人若不願意在安息日停工安息,某程度反映那人以為能夠成功或成事,都是靠賴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不明白一切事情最終能成事、在上帝眼中被看為美、且有永恆的意義和價值,其實全在於那位創造天地萬有的上帝而不在於人自己!筆者的意思並非提議人無須努力工作,而是在盡力作工之餘,也必須知道誰在掌權、確立和衡量我們手所作的工。透過守安息日的吩咐,我們能學習與上帝同步,跟隨祂的時間和心意而行,這並非叫人死守律法地單單守著工作和停工的時間,而是要懂得體貼和順服上帝的旨意和步伐,知道與上帝同步和同工的重要性!而對以色列民來說,這更加是他們與上帝立約的記號,不尊重安息日就等於藐視他們與上帝立約的關係。

 

造金牛犢(32:1–6

出32:1 百姓見摩西遲遲不下山,就聚集到亞倫那裏,對他說:「起來!為我們造神明,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遇了甚麼事。」

出32:2 亞倫對他們說:「你們去摘下你們妻子、兒女耳上的金環,拿來給我。」

出32:3 眾百姓就摘下他們耳上的金環,拿來給亞倫。

出32:4 亞倫從他們手裏接過來,用模子塑造它,把它鑄成一頭牛犢。他們就說:「以色列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明!」

出32:5 亞倫看見,就在牛犢面前築壇。亞倫宣告說:「明日要向耶和華守節。」

出32:6 次日清早,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樂。

32:1-6記載金牛犢事件的起因源於以色列民未及等到摩西回來,就要自行建造一個帶領他們出埃及的神明,作為他們可以敬拜的對象,而亞倫就為他們安排明天用金牛犢「敬拜耶和華」、「向耶和華守節」,當時百姓又獻祭又吃喝玩樂,不亦樂乎。雖然鑄造金牛犢名義上同樣是記念帶領他們離開埃及的耶和華,但這違反早前上帝對以色列民頒布的十誡(十件事)中不可拜偶像、為自己雕刻偶像的第二誡(第二件事)[3],當時上帝頒布十誡後更重複有關不可為祂製造偶像的吩咐(20:22-23)。他們看來早已把多次向耶和華恭敬地承諾的話「耶和華所吩咐的一切,我們都必遵行。」(19:8、24:3、24:7) 忘記得一乾二淨,像是從來也沒有經歷和上帝在西奈山立過約一樣。不過,整件事最讓人費解的,莫過於亞倫不但沒有勸阻以色列民自立神明的惡行,反而像是積極地配合他們的想法,去滿足他們想造金牛犢的需要。猶太拉比們對此為亞倫作出多個辯解,主要關乎他因為未能阻止百姓,就唯有盡量減低事情的影響,他盡辦法拖延,希望能趕及摩西回來平息事件。拉比為他說的好話包括:(1)他為子民造金牛犢而不讓子民自己建造(他負責的話就可以慢慢地進行);(2)他吩咐百姓要從他們的妻子及兒女收集金銀(這做法可能會遭到他們的妻子和兒女的不滿和阻撓,導致造金牛犢的延誤);(3)即使造了金牛犢仍不立時慶祝而刻意延至明天才守節(盡量拖延多一天)等等。拉比Rashi更指出經文往後因為已再沒有提及戶珥(比撒列的爺爺)的出現,所以估計當時戶珥因曾極力勸阻百姓而被他們殺掉,亞倫見狀於是馬上想辦法拖延自救,盼望能等到摩西回來以平息洶湧的民情[4]。這些拉比的見解雖然像是在經文沒有記載之處「加油加醋」,但這些看法並非毫無根據,因為後來當亞倫向摩西解釋「你知道這百姓,他們是向惡的」(32:22),那時摩西並沒有否認百姓的確有這問題,加上耶和華由此至終並沒有責怪亞倫,甚至祂告訴摩西山下發生了金牛犢事件時也是說「百姓為自己鑄了一頭牛犢」(32:8),也就是說上帝明白金牛犢並非為亞倫所鑄造。當然,我們不能把拉比的解釋看為經文的一部分,但他們豐富的想像力確實能為經文加添色彩,為亞倫當時莫名其妙的表現作出了合理的解釋,讓我們對當時的情況有更深入的思考。

最後32:6指以色列民違背了耶和華的吩咐卻仍然十分快樂滿足,可見他們要造金牛犢,本身最想達到的目的並非敬拜耶和華上帝,而是透過金牛犢為自己帶來安全感、滿足自己想有一個領袖可跟隨的這個需要。他們不理會真正的領袖是誰、也不介意他們敬拜的對象是否正確,更不用說他們會否關心耶和華的想法和感受。他們最終要敬拜的其實是自己,金牛犢純粹是他們滿足自己的一種途徑和工具而已。可以說,以色列民其實未真正預備好與耶和華立約,讓自己作祂的子民、讓耶和華作他們的上帝,與他們同在和帶領他們前往應許地。

值得一提的是,從上帝在西奈山與以色列民立約以至上帝的榮光充滿建成的會幕(24:15-40:38),整段記載的大綱有一個文學上的倒影結構(見下方)。結構的首尾部份都是關乎建造會幕,而中間的核心部份就是從今段《妥拉》經文開始的金牛犢事件,以及所引發的摩西為子民代求、耶和華寬恕他們並再度帶領他們等記載。明白這個文學結構,能幫助我們掌握作者對事情的鋪排和記載,理解造會幕和造金牛犢兩件事在整卷《出埃及記》裏的位置及其信息。

A. 耶和華的榮耀停於西奈山、摩西上山(24:15-24:18)

B. 預備製作會幕、以色列民甘心樂意奉獻禮物(25:1-8)

C. 製作會幕及其物件、祭司、香壇、使祭司成聖、洗濯盆(25:9-30:21)

D. 不可自行複製聖膏油和香、會幕物件的製作清單、製造會幕的工匠(30:22-31:11)

E. 有關守安息日的條例(31:12-17)

X. 金牛犢事件、摩西代求、耶和華寬恕、安息日和守節、再造法版、摩西的臉放光下山(32-34)

E’. 有關守安息日的條例(35:1-3)

D’. 獻禮物給會幕和會幕物件的製作清單、製造會幕的工匠(35:4-36:17)

C’. 製作會幕、製作祭司的衣服(36:8-39:21)

B’. 會幕和各樣物件被安設、膏抹、祭司洗手洗腳、會幕完工被立起(39:22-40:33)

A’. 耶和華的榮光充滿會幕(40:34-38)

 

耶和華要發怒,摩西為以色列民代求(32:7–14

出32:7 耶和華吩咐摩西:「下去吧,因為你從埃及領上來的百姓已經敗壞了。

出32:8 他們這麼快偏離了我所吩咐的道,為自己鑄了一頭牛犢,向它跪拜,向它獻祭,說:『以色列啊,這就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明。』」

出32:9 耶和華對摩西說:「我看這百姓,看哪,他們真是硬著頸項的百姓。

出32:10 現在,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們發烈怒,滅絕他們,但我要使你成為大國。

出32:11 摩西就懇求耶和華——他的上帝,說:「耶和華啊,你為甚麼向你的百姓發烈怒呢?1)這百姓是你用大能大力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

出32:12 2)為甚麼讓埃及人說:『他領他們出去,是要降災禍給他們,在山中把他們殺了,將他們從地上除滅』呢?求你回心轉意,不發你的烈怒,不降災禍給你的百姓。

出32:13 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3)你曾向他們指著自己起誓說:『我必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並且我要將所應許的這全地賜給你們的後裔,讓他們永遠承受為業。』」

出32:14 於是耶和華改變心意,不把所說的災禍降給他的百姓。

32:7-14記載耶和華告知摩西百姓鑄牛犢來跪拜並對此發怒。耶和華與摩西分享自己的感受,指以色列民是硬著頸項,也就是說金牛犢是他們明知故犯的罪,而並非不小心或無意的過失!耶和華本想滅絕他們,但摩西為百姓求情,以致上帝改變心意,沒有立即降災給他們。摩西在求情時說出三個原因,當中所包含的邏輯如下:1)百姓是上帝用大能帶上來的,言下之意是上帝既然降災懲罰埃及讓他們可離開埃及,現在降災給他們豈不表示「出埃及」一事是上帝的失誤?上帝沒有理由與自己過去所行的自相矛盾;2)降災的話就會在埃及人面前失去本來對上帝的敬重和明白,因為他們會因此誤以為上帝對自己和百姓其實沒有兩樣,分別只是在埃及地祂對付埃及人,離開埃及後祂就對付以色列民,甚至以色列民在出埃及後被滅絕,下場比埃及人更坎坷,所以上帝不應降災;3)上帝曾指著自己向以色列民起誓應許他們能得迦南地,並且後裔繁多,就是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不會落空,所以如今降災殺害以色列民豈不是有違上帝的誓言和信實嗎?可以說,摩西的求情並非因為以色列民不值得懲罰,而是上帝不值得因為懲罰子民而失信、失去別人對祂的認識和敬畏。摩西的求情十分成功,因為他是站在上帝的角度、用上帝除公義以外的憐憫性情、並為著上帝的名和榮耀而說的。

 

《先知書選段》賽43:7-21與今段《妥拉》的關聯

賽43:7 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人,是我為自己的榮耀創造的,是我所塑造,所做成的。」 

賽43:8 你要將有眼卻瞎、有耳卻聾的民都帶出來!

賽43:9 任憑萬國聚集,任憑萬民會合。他們當中誰能說明,並將先前的事指示我們呢?讓他們帶來見證,顯明他們有理,看是否聽見的人會說:「果然是真的。」

賽43:10 你們是我的見證,是我所揀選的僕人,為了要使你們知道,且信服我,又明白我就是耶和華。在我以前沒有任何被造的真神,在我以後也必沒有。這是耶和華說的。

賽43:11 我,惟有我是耶和華;除我以外沒有救主。

賽43:12 我曾指示,我曾拯救,我曾說明,並沒有外族的神明在你們中間。你們是我的見證,我是上帝。這是耶和華說的。

賽43:13 自有日子以來,我就是上帝,誰也不能救人脫離我的手。我要行事,誰能逆轉呢?

賽43:14 耶和華——你們的救贖主、以色列的聖者如此說:「因你們的緣故,我已派遣人到巴比倫去;要使迦勒底人都如難民,坐自己素來宴樂的船下來。

賽43:15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聖者,是創造以色列的,是你們的君王。

賽43:16 [16-17] 那在滄海中開道,在大水中開路,使戰車、馬匹、軍兵、勇士一同出來,使他們仆倒,不再起來,使他們滅沒,好像熄滅之燈火的耶和華如此說:

賽43:18 「你們不要追念從前的事,也不要思想古時的事。

賽43:19 看哪,我要行一件新事,如今就要顯明,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

賽43:20 野地的走獸要尊敬我,野狗和鴕鳥也必尊敬我。因我使曠野有水,使沙漠有河,好賜給我的百姓、我的選民喝。

賽43:21 這百姓是我為自己造的,為要述說我的美德。

今段《先知書選段》(Haftarah)屬於《以賽亞書》的第二部分(賽42-55章)[5],主要關乎上帝在以色列民亡國被擄後對他們的安慰、記載受苦僕人之歌和應許上帝必會帶領子民回歸。而今段《以賽亞書》的經文,主要說明上帝要扭轉子民的景況,他們從前是眼瞎耳聾之民(賽43:8),但耶和華要重新賦予他們新的身分與職能、意義和價值!因為耶和華是那位為了自己的榮耀而樂意創造、塑造和成事的上帝(賽43:7),祂必定拯救以色列民從被擄中回歸,成為那位創造他們的上帝的見證人(賽43:12)。賽43:16-19像回想昔日過紅海出埃及擊敗法老軍兵的記述,表明上帝同樣能以大能拯救以色列民,不但如此,上帝甚至要做一件新事(賽43:19),就是「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像沒有可能的情況都因著上帝的大能而得以實現。祂要帶領百姓脫離被擄的景況(身體與屬靈上),成為上帝親自再造的子民,能夠述說祂的美德。(賽43:21)總的而言,整段《先知書選段》關乎上帝會重新建造和塑造這群被擄回歸的百姓,讓他們有新的使命,就是能見證祂和榮耀祂。下表嘗試列出一些今段《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在原文字眼上平行的關聯:

關聯

《妥拉》出31:1-32:14

《先知書選段》賽43:7-21

做、造(עָשָׂה āsāh

出31:4 能設計圖案,用金、銀、銅製造(לַעֲשׂ֛וֹת各物,

出31:5 又能雕刻鑲嵌用的寶石,雕刻木頭,做(לַעֲשׂ֖וֹת各樣的工。

賽43:7 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人,是我為自己的榮耀創造的,是我所塑造,所做成的(עֲשִׂיתִֽי。」

出來

יָצָא yātsāʾ

出32:11 摩西就懇求耶和華──他的上帝,說:「耶和華啊,你為甚麼向你的百姓發烈怒呢?這百姓是你用大能大力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הוֹצֵ֙אתָ֙

出32:12 為甚麼讓埃及人說:『他領他們出去(הֽוֹצִיא,是要降災禍給他們,在山中把他們殺了,將他們從地上除滅』呢?求你回心轉意,不發你的烈怒,不降災禍給你的百姓。

賽43:8 你要將有眼卻瞎、有耳卻聾的民都帶出來(הוֹצִ֥יא

賽43:16-17 那在滄海中開道,在大水中開路,使戰車、馬匹、軍兵、勇士一同出來(מּוֹצִ֥יא,使他們仆倒,不再起來,使他們滅沒,好像熄滅之燈火的耶和華如此說:

道、道路(דֶּרֶךְ derekh

出32:8 他們這麼快偏離了我所吩咐的道(הַדֶּ֙רֶךְ֙,為自己鑄了一頭牛犢,向它跪拜,向它獻祭,說:『以色列啊,這就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明。』」

賽43:16-17 那在滄海中開道(הַדֶּ֙רֶךְ֙,在大水中開路,  使戰車、馬匹、軍兵、勇士一同出來 ⋯⋯

賽43:19 看哪,我要行一件新事,如今就要顯明,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דֶּ֔רֶךְ,在沙漠開江河。

給、賜下、委派(נָתַן nāthan

出31:6 看哪,我委派(נָתַ֣תִּי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與他同工。凡心裏有智慧的,我更要賜給(נָתַ֣תִּי他們智慧的心,能做我所吩咐你的一切,

出31:18 耶和華在西奈山和摩西說完了話,就把兩塊法版交給(וַיִּתֵּ֣ן他,是上帝用指頭寫的石版。

出32:13 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像天上的星那樣多,並且我要將所應許的這全地賜給(אֶתֵּן֙你們的後裔,讓他們永遠承受為業。』」

賽43:9 任憑萬國聚集,任憑萬民會合。他們當中誰能說明,並將先前的事指示我們呢?讓他們帶來(יִתְּנ֤וּ見證,顯明他們有理,⋯⋯

賽43:16 [16-17] 在滄海中開(נּוֹתֵ֥ן道,在大水中開路, 使戰車、馬匹、軍兵、勇士一同出來⋯⋯

賽43:20 野地的走獸要尊敬我,野狗和鴕鳥也必尊敬我。因我使曠野有水,使沙漠有河,好賜給(נָתַ֨תִּי我的百姓、我的選民喝。

 

上帝委派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建造會幕和所有的物件,而以色列民就委派亞倫去建造金牛犢。試比較兩者的不同。

上帝委派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建造會幕和所有的物件,和以色列民委派亞倫去建造金牛犢,兩者同樣關乎建造,然而明顯地前者是按照著上帝的心意、為祂所喜悅,而後者則是違背上帝、得罪祂、為祂所討厭和震怒的工程。下表嘗試列出兩者的不同:

對照

上帝委派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出31

以色列民委派亞倫(出32

上帝 vs. 以色列民

上帝:要人全然按照祂的心意去建造祂的居所,為要住在子民中間

以色列民: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慾望去建造一個代替上帝的形象,讓自己得滿足

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 vs. 亞倫

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順服上帝,讓上帝的靈充滿,以致有聰明智慧明白上帝的心意,能全部按照祂的心意去建造會幕及所有的物件

亞倫:在群眾的壓力下,被百姓追求滿足自己的想法和慾望所逼使而成,不但沒有上帝眼中的智慧或聰明,更是違背上帝的心意(十誡或十件事)

會幕 vs. 金牛犢

會幕(和所有的物件):「上帝的同在」是按照上帝的心意而作成,反映著順服上帝和尊敬祂的心

金牛犢:反映上帝的吩咐和感受可被無視,最重要的並非祂是否喜悅或真正地同在,而是能夠過著開心滿足的信仰生活

獻禮物 vs. 獻金環

獻禮物(見出25:2):按上帝的吩咐去甘心樂意奉獻

收集金環:帶著自己的動機、滿足自己的目的去獻上耳上的金環

透過比較兩者,我們可反省自己是怎樣經營與上帝的關係?我們參與的宗教活動、在當中事奉、所花上的時間、精神以至所建立的人際關係等等,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慾望嗎?就像金牛犢那樣表面上是敬拜上帝,但實質我們並非想順服祂而只是在利用上帝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我們想建立的是按照上帝心意而造成的會幕,而不是像金牛犢那樣的假耶和華宗教信仰(筆者曾寫過另一篇相關的文章論述金牛犢事件為「仿耶和華信仰」[6]),我們就要學習不再常常求上帝滿足我們的需要,而是在生活中不斷學習為主而活、調整自己的動機和目的去敬拜上帝、以順服祂的教導和帶領為首要,而不是看滿足自己的需要為首要(正如主耶書亞教導門徒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一樣;見太6:33)、時刻願意活出討祂喜悅的生命!造會幕和造金牛犢最終的分別是前者能被上帝大大使用並讓人經歷上帝的同在(這才應該是我們最大的滿足和喜樂);而後者則只是建立一個沒有永恆價值的宗教生活習慣(雖然表明上像可滿足自己的慾望),這不但得罪上帝、惹祂的怒氣,更不能經歷到上帝的同在,甚至隨時面臨上帝的降災,成為可咒詛的人。

 

上帝在金牛犢事件中指以色列民是「硬著頸項」(見出32:9),祂所指的是甚麼意思(是指以色列民哪方面的問題)?

「硬著頸項」在整卷《出埃及記》裏共出現四次(32:9、33:3、33:5、34:9),全部都環繞著今次的金牛犢事件!CBL原文詞典指這句片語包含了重複地拒絕順服上帝的意思[7]

尼9:16 「『但我們的祖先行事狂傲,硬著頸項不聽從你的誡命

徒7:41 那時,他們造了一個牛犢,又拿祭物獻給那像,為自己手所做的工作歡躍。

徒7:51 「你們這硬著頸項,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哪,時常抗拒聖靈!你們的祖宗怎樣,你們也怎樣。

徒7:52 先知中有哪一個不是受你們祖宗的迫害呢?他們把預先宣告那義者要來的人殺了。如今你們成了那義者的出賣者和兇手了。

尼希米後來在其書中解釋「硬著頸項」,指這包含了人的自大驕傲(尼9:16)、背叛(尼9:17)和拒絕聽從上帝(尼9:29)等元素。而《使徒行傳》對金牛犢事件的解釋(徒7:41-53),也表示他們不單止是不願意去跟從,更是要「對抗上帝的心意」!也就是明知故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人之所以會如此堅持要敵擋上帝,筆者認為是因為人心裏有了自己的議程(Agenda)和慾望想要達成,而當這些議程和慾望高過人對上帝的敬畏和順服,人就會不惜得罪上帝也要設法滿足自己。可以說,「硬著頸項」的描述說明當時以色列民沒有真正地讓上帝作上帝,並真心地願意被上帝塑造去成為祂心目中想要的子民。

 

結語:你是在被上帝塑造,還是你在塑造自己的上帝?

今段《妥拉》的經文結構簡單明快,並明顯地顯示了兩種截然不同、彼此對立的建造工程:一個是被上帝的靈充滿去建造會幕以及當中的物品和器具的人物例子,另一個則是被自己的慾望和惶恐所佔據,一心只想透過造金牛犢去滿足自己需要的工程。雖然上帝期望與祂的子民立約(以安息日為記),但他們看來只有少部分人(例如今次提及的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是敬畏和順服上帝,願意被祂使用,被祂的話和聖靈去引導和塑造成為上帝所喜悅的子民。而大部分的以色列民其實仍未準備好進入與上帝立約的關係,以致自行造了金牛犢和節期去進行敬拜,表面上說是敬拜上帝,但實質上與拜偶像無異,他們是在塑造一個自己想要的上帝去滿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隨著自己的慾望敬拜自己。幸得當時摩西為他們向耶和華求情,才不致上帝立時降災毀滅他們,然而這事件就引發之後好幾章經文有關摩西請求上帝再次帶領他們的記載。金牛犢事件是《出埃及記》後半部記載的一個重要轉捩點,也是《出埃及記》中以色列民的一個最大的污點。當我們比較會幕的建造與金牛犢的建造,不禁提醒我們正在與上帝建立一種怎樣的信仰關係,到底我們是在被上帝塑造,還是你在塑造自己的上帝?上帝的存在是為要滿足我們的需要,還是我們的存在是為了見證上帝的榮耀?求聖靈幫助和提醒我們甘願被上帝去塑造我們的生命,為祂建造正確的工程,好讓我們在信仰上所作的一切,都能被上帝使用、有永恆價值、可蒙上帝喜悅,讓更多人也經歷上帝的同在。阿們。

 


[1] 參但7:9;斯1:6、8:15。

[2] 一星期七天的循環未必是以色列民獨有,但守安息日的做法就沒有任何其他民族會如此,所以這能把子民從萬民中分別為聖出來歸於上帝。

[3] 有關第二誡(第二件事)「不可拜偶像」的吩咐,是上帝在西奈山降臨向著以色列民宣講的,見出20:4-6。而對於以色列民造金牛犢來敬拜耶和華是否拜偶像,保羅的話「也不要拜偶像(εἰδωλολάτραι idolaters),像他們中有些人曾經拜過。如經上所記:『百姓坐下吃喝,起來玩樂。』」(林前10:7)清楚說明了造金牛犢是拜偶像的行徑。

[4] Shmuel Goldin, Unlocking the Torah Text: An In-depth Journey into the Weekly Parsha-Shmot (Gefen, Jerusalem 2008), 278-281.

[5] 《以賽亞書》基本上可分為三部分: 1)1-41章、2)42-55章、3)56-66章,詳見本機構另一篇文章:〈《希伯來聖經》綜覽《以賽亞書》1-39章:從上帝的管教中學會依靠祂〉

[6] 參本機構的文章 五旬節:從「金牛犢」事件反思現今的基督教信仰

[7]Complete Biblical Library (Hebrew dictionary) entry עֹ֖רֶף ꜥōreph「頸項」一詞的用法解釋。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30:1-38、瑪1:11-2:7:事奉心態的省察

「安息日研經坊」(2022-9-17)《妥拉》與《先知書選段》30:1-38、瑪1:11-2:7(作者:Florence Tsang

今段《妥拉》經文(出30:1-38)提及香壇、贖罪的銀子、洗濯盆、聖膏油以及香的做法,它們對於祭司在會幕中的事奉有甚麼重要性?這對我們作為事奉者來說又有甚麼提醒?

 

30:1-38分段大綱

1. 香壇(30:1-10)

2. 贖罪的銀子(30:11-16)

3. 洗濯盆(30:17-21)

4. 聖膏油(30:22-33)

5. 香的做法(30:34-38)

 

引言:為何到今章才提及香壇與洗濯盆?

若從會幕中各樣器具的位置來看,或許我們會疑問,為何要到今章才提到香壇和洗濯盆?為甚麼香壇不與金燈台、供桌的段落放在一塊兒(它們同樣是放在會幕聖所裏的物件),而洗濯盆又不與院子的祭壇一併提及呢?在《出埃及記》的大綱分段中,28至30章可視為一個段落,當中的內容是有關祭司的事奉,並與他們職責相關的一些指示。[1]拉比Nahmanides在今章中也觀察到這個問題,他認為經文「刻意推遲提及,直至對會幕、當中的器具,以及有關獻祭的描述結束時,上帝說『我要在那裏與以色列人相會,會幕就要因我的榮耀成為聖。……我要住在以色列人中,作他們的上帝。』(29:43-45)此後才提及香壇,因為當上帝住在以色列人中間,以色列人才有需要為到上主的同在去建造燒香的祭壇。」[2]可以說,《聖經》並非純粹按擺放位置去列出一份帳幕裏的物件清單,而是有目的地按它們的功能和應用去記載。同樣地,除了香壇,今章有關洗濯盆的描述中也提到祭司在靠近上帝前需要注意的事情,並且今章很多內容都與祭司的職責與他們事奉時要留心的事項相關,因此今章的內容被置於有關祭司聖職禮的吩咐之後交代也是可以理解的。

 

香壇(30:1-10

出30:1「你要用金合歡木做一座燒香的壇,

出30:2 長一肘,寬一肘,這壇是正方形的,高二肘。壇的四個翹角與壇接連一塊。

出30:3 要把壇的上面與壇的四圍,以及壇的四個翹角包上純金;又要在壇的四圍鑲上金邊【或譯:金牙邊】。

出30:4 要在壇的兩個對側,金邊下面做兩個金環,用來穿槓抬壇。

出30:5 要用金合歡木做槓,包上金子。

這幾節說明了香壇的尺寸和做法,香壇長一肘,寬一肘,高二肘,一肘約46 厘米,因此香壇的整體面積並不算大。香壇的外觀和院子的銅壇近似,兩者都是正方形,也同樣有四個翹角。不同的是,院子裏的祭壇的外層是包銅的,而香壇則是包上純金,並要在壇的四圍鑲上金邊,金邊亦可譯作「金牙邊」,就是在壇頂四圍的裝飾邊,拉比Rashi認為壇四圍的金邊是象徵著大祭司的冠冕。[3]另外,院子的銅壇是中空的,這也跟香壇不同,因為經文在第3節提到「壇的上面」,所以香壇的頂是密封的,供祭司在上面燒香。而香壇與大多數的會幕器具一樣,都有環和用來抬壇的槓,讓以色列民在曠野中前行時可作搬運之用。

在提到香壇的位置時,經文說「要把壇放在法櫃前的幔子外,對著法櫃上的櫃蓋」(30:6),香壇需要被置於正中,正正對著約櫃和施恩座。經文屢次提及法櫃,也就是強調香壇十分接近那代表上帝寶座以及祂同在的法櫃,而燒香則是象徵與榮耀的上帝相遇[4]。祭司要在每早晨整理燈,以及黃昏點燈的時候燒香[5](30:7-8),正如燈要經常點著,會幕的聖所裏都要經常被香的香氣所充滿。而每年一次,就是在贖罪日的時候,大祭司要將贖罪祭祭牲的血灑在壇的角上,為壇贖罪[6]。經文形容「這壇在耶和華面前是至聖的」(30:10),「神聖」是指「分別出來」,這壇是至聖的,意思是除了燒香,這壇不能用作別的用途,也不能在其上燒別樣的香。

香壇在古近東向來是宗教禮儀的標準器具,香在燃燒時會散發香氣,將貴重的香獻給上帝被視為是尊崇上帝、討祂喜悅的敬拜方式。《聖經》中也有將燒香視為上帝子民禱告的象徵,例如大衛在《詩篇》141:2中說:「願我的禱告像香一樣呈到你面前」,而《啟示錄》8:3-4也描述了一幅類似的圖畫:「一位天使拿著金香爐來,站在祭壇旁邊;有許多香賜給他,要和眾聖徒的祈禱一同獻在寶座前的金壇上。那香的煙和眾聖徒的祈禱從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上帝面前。」香的煙霧向上升,與人的禱告達至上帝面前有著相似的象徵形象。另外,燒香也有一個特別的功能,就是遮蓋保護那些進到上帝面前來的人,例如《利未記》16:13提及到在贖罪日當大祭司進入至聖所的時候,要把香放在火上,使香的煙雲遮著法櫃上的蓋子,免得他死亡。

 

贖罪的銀子(30:11-16

出30:11 耶和華吩咐摩西說:

出30:12「你數點以色列人,計算人頭時,被數的每一個人要把他生命的贖價獻給耶和華,免得災殃在數點中臨到他們。

出30:13 每一個被數的人要按照聖所的舍客勒,付半舍客勒,一舍客勒是二十季拉;這半舍客勒是獻給耶和華的禮物。

出30:14 每一個被數的人,就是二十歲以上的,要將這禮物獻給耶和華。

出30:15 富有的不必多付,貧窮的也不可少出,各人都要獻半舍客勒給耶和華,作你們生命的贖價。

出30:16 你要向以色列人收這贖罪的銀子,用在會幕的事工。這要在耶和華面前為以色列人作紀念,作你們生命的贖價。」

首先,這裏所說的數點跟《民數記》1章所記載的數點未必指著同一件事。按38:25-28,會中被數的人所獻的銀子,是用來鑄造聖所帶卯眼的座和幔子下帶卯眼的座,也用作鑄造柱子的鉤,包柱頂,以及箍著柱子,也就是在會幕建造當中一些需要用銀的地方。而《民數記》1章的數點是在會幕完工之後發生的,因為按民1:1-3所記,上帝是在會幕裏吩咐摩西去數點百姓。

顯然,這裏提到數點人口可能會招致耶和華不悅(見30:12),因為這也許反映出對上帝缺乏完全的信任而想自己掌握實況(參撒下24章),或將上帝的子民看為是自己的,並將他們納為己用(正如人一般只會數點屬於自己的東西)。每一個以色列人都是屬於上帝的,被數的人需要將生命的贖價獻給上帝,以避免災殃在數點中臨到他們。這半舍客勒的銀子主要有兩個目的:為每個人贖罪和支持會幕的事工。贖罪銀表明人需要被贖,必須有某種東西代替,以遮蓋人在上帝眼中的不聖潔。「富有的不必多付,貧窮的也不可少出」,所有人必須支付相同的金額強調了人在上帝面前的基本價值。半舍客勒是一個小數目[7],可說是屬於象徵式的,顯示出在上帝眼中窮人與富人的生命價值同等。銀子收集起來,會用作會幕的事工,每個人平等地作出一個標準的貢獻,既不超過也不減少,象徵著不論人的財富地位,會幕也是平等地屬於每一個以色列人,而每一個以色列人都可以同樣自豪地知道自己在會幕的建造上有所貢獻。

 

洗濯盆(30:17-21

出30:17 耶和華吩咐摩西說:

出30:18「你要用銅做洗濯盆和盆座,用來洗濯。要將盆放在會幕和祭壇的中間,盆裏盛水。

出30:19 亞倫和他的兒子要用這盆洗手洗腳。

出30:20 他們進會幕,或是走近壇前供職,獻火祭給耶和華的時候,必須用水洗濯,免得死亡;

出30:21 他們要洗手洗腳,免得死亡。這是亞倫和他的後裔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

洗濯盆是院子的器具,位於會幕和祭壇的中間,它的位置充分闡明了它的用途,就是讓祭司在進入會幕事奉、或接近祭壇獻祭進行聖禮儀式之前用來清潔手腳,使祭司可以在一個潔淨的狀態下前去事奉。其實上帝對於祭司洗濯的規定並不複雜,它既不需甚麼事前的準備工夫,也沒有很多步驟要遵守,就只是單單用水洗手洗腳,但經文分別兩次提到祭司事奉前必須用水洗濯,「免得死亡」(30:20、21),可見這項規定雖然簡單,卻是需要非常嚴格地執行。

關於洗濯盆的做法只有一節經文(18節),當中說明了它所用的物料、功用和位置。另按38:8所記,洗濯盆和盆座所用的銅是由一些在會幕門前事奉之婦人的銅鏡做成的。特別的是,整段有關洗濯盆的經文竟完全沒有提到它的尺寸,到底為甚麼上帝對洗濯盆的大小沒有任何實質的規定呢?據《巴比倫塔木德》所記,洗濯盆必須可以容納足夠清洗四名祭司的水[8]。當然,這只是猶太聖賢的推斷,但它無疑指出了一個重點──「足夠的水」。銅盆有多大,其實是視乎有多少事奉的祭司,因此經文對銅盆的大小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當以色列人做銅盆的時候,就要確保它所盛載的水量必須足夠讓所有事奉的祭司去洗手洗腳。

 

聖膏油(30:22-33

膏油以及香的製作都需要用到很多不同的香料,事實上,在25章上帝吩咐以色列人獻禮物時,就有一個建造會幕的原材料清單,當中已提及到要有「做膏油的香料、做香的香料」,只是當時並沒有具體說明所要的是哪幾種香料。在古代,香料可算是一些較為貴重和罕有的物品,在35:27-28就提到這些香料是由以色列當中的眾官長所獻上的。這聖膏油是橄欖油與四種上等的香料複合而成,而這幾節經文就非常仔細地描述每種香料的份量:

出30:23「你要取上等的香料,就是五百舍客勒流質的沒藥、二百五十香肉桂、二百五十香菖蒲,

出30:24 和五百桂皮,都按照聖所的舍客勒;再取一欣橄欖油,

出30:25 以做香的方法調和製成聖膏油,它就成為聖膏油。

「五百舍客勒」約5.67公斤,而香料的總用量是150舍客勒,則約17公斤,而「一欣」橄欖油約為3.5公升。也就是說,大約17公斤的香料,使用3.5公升的油製作,在比例上來看,這配方是要萃取大量香料的香味去製成很少的膏油,所有香味都被濃縮在橄欖油中。

上帝吩咐要用這膏油抹會幕和法櫃,供桌和供桌的一切器具,燈臺和燈臺的器具,以及香壇、燔祭壇和壇的一切器具,洗濯盆和盆座,也要用油膏亞倫和他的兒子。(30:26-30)不論是會幕器具或是祭司,當他們被聖膏油所膏,都是被分別為聖,歸上帝之用。而「凡觸摸它們的都成為聖」(29節;whatever touches them shall be consecrated【JPS譯本】),就是指到觸摸這些器具的人,他們整個生命都是獻給上帝的,因此人必須先分別為聖才有資格去觸摸這些器具,其他人不應該隨意觸碰,以免因此而付上生命的代價。

出30:31 你要吩咐以色列人說:『你們要世世代代以這油為我的聖膏油。

出30:32 不可把這油倒在別人身上,也不可用配製這膏油的方法製成同樣的膏油。這膏油是聖的,你們要以它為聖。

出30:33 凡調和與此類似的膏油,或將它膏在別人身上的,這人要從百姓中剪除。』」

除上帝所指定的人外,這聖膏油不可用於其他人身上,人亦不可隨意按這配方去配製同樣的膏油。以色列人要尊重聖膏油,以它為聖,而違背上帝吩咐的後果,就是要從百姓中剪除。

 

香的做法(30:34-38

出30:34 耶和華吩咐摩西說:「你要取香料,就是拿他弗( נָטָ֤ףnataf;stacte)、施喜列( שְׁחֵ֙לֶת֙ shechelet;onycha)、喜利比拿( חֶלְבְּנָ֔הchelbenah ;galbanum),這些香料再加純乳香,每樣都要相同的分量。

出30:35 你要用這些加上鹽,以配製香料的方法,製成純淨又神聖的香。

出30:36 要取一點這香,搗成細的粉,放在會幕中的法櫃前,就是我和你相會的地方。你們要以這香為至聖。

出30:37 你們不可用這配製的方法為自己做香;要以這香為聖,歸於耶和華。

出30:38 為要聞香味而配製同樣的香的,這人要從百姓中剪除。」

拿他弗、施喜列和喜利比拿都是原文的譯音,「拿他弗」的原文字根有「滴落」之意,有人認為它是蘇合香,即一種從沒藥萃取的精華;「施喜列」可能是一種指甲型的海螺所提煉出來的香料, 而「喜利比拿」估計為白松香,是一種從植物提取的樹脂。[9]這三種都是罕見的香料,其製作方法經已失傳。乳香與上述三種香料不同,它可以單獨使用,而它被稱為「乳香」的原因,是因為燃燒時會散發出白煙,亦有指到在香中添加鹽(35節),可以提高燃燒的速度。就像聖膏油一樣,這香是歸耶和華為聖的,任何人如果將香用作其他用途,同樣要從百姓中剪除。

 

《先知書選段》瑪1:11-2:7與出30:1-38的關聯

《瑪拉基書》的背景是在波斯帝國時期(參瑪1:8),當時部分被擄的以色列人已經歸回耶路撒冷,第二聖殿亦已重建(公元前516年),並恢復殿中獻祭的禮儀。書中共有六次耶和華和以色列人的爭論[10],而今段《先知書選段》屬於第二次爭論(瑪1:6-2:9),內容是有關上帝指責祭司的罪。

瑪1:11 萬軍之耶和華說:「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我的名在列國中必尊為大。在各處,人必奉我的名燒香,獻潔淨的供物,因為我的名在列國中必尊為大

瑪1:12 你們卻褻瀆我的名,說:『主的供桌是不潔淨的,供桌上的果子和食物是可藐視的。』

瑪1:13 你們又說:『看哪,這些事何等煩瑣!』並嗤之以鼻。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你們把搶來的、瘸腿的、有病的拿來獻上為祭,我豈能從你們手中悅納它呢?這是耶和華說的。

瑪1:14 行詭詐的人是可詛咒的!他的群畜中雖有公羊,他許了願,卻將有殘疾的獻給主。因我是大君王,我的名在列國中是可畏的。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在今段《先知書選段》的首節經文,上帝強調祂的名必被尊為大,人要奉祂的名燒香,獻潔淨的供物。接著就是上帝對當時祭司的指控,指責他們竟認為上帝的供桌是可藐視的,並嫌棄祭司的工作煩瑣。可見他們的事奉心態十分隨便,覺得祭司的工作是令人厭煩的。上帝說祂的名應當要被尊為大,但他們所做的一切卻都是褻瀆和藐視祂的名。因此上帝說:「我豈能從你們手中悅納它呢?……因我是大君王,我的名在列國中是可畏的。」(瑪1:13-14)上帝明言祂不會悅納這些祭司所獻的祭物,因他們根本不願按上帝的吩咐而行,只是敷衍了事,獻上的祭物固然不合標準,然而事奉心態上的偏差才是這一切問題的根源。

瑪2:1 現在,眾祭司啊,這誡命是給你們的。

瑪2:2 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若不聽,若不放在心上,將榮耀歸給我的名,我就使詛咒臨到你們,使你們的福分變為詛咒;其實我已經詛咒了你們的福分,因你們不把誡命放在心上。

瑪2:3 看哪,我要斥責你們的後裔,把糞抹在你們臉上,就是你們祭牲的糞。人要把你們和糞一起抬出去,

瑪2:4 你們就知道我頒這誡命給你們,使我與利未所立的約可以常存。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瑪2:5 我曾與他立生命和平安的約。我將這兩樣賜給他,使他存敬畏的心;他就敬畏我,懼怕我的名。

瑪2:6 真實的訓誨在他口中,他的嘴唇中沒有不義。他以平安和正直與我同行,使許多人回轉離開罪孽。

瑪2:7 祭司的嘴唇當守護知識,人也當從他口中尋求訓誨,因為他是萬軍之耶和華的使者。

這段提及若然祭司不肯聽警告的話,上帝會對他們作出審判(瑪2:1-9),他們的福分會變為詛咒,並且被免職,與上帝再沒有關係。可見祭司藐視耶和華的名的結果是,他們會在眾人面前被上帝藐視和貶低。瑪2:7指「祭司的嘴唇當守護知識,人也當從他口中尋求訓誨」,祭司理應是上帝的使者,應該作為上帝知識的守護者和指導者。但是瑪拉基時代的祭司不再與上帝同行,他們偏離了正道,不再使許多人脫離罪孽。相反,他們使許多人因他們的指導或缺乏指導而跌倒,破壞了與耶和華的盟約。

今次的《先知書選段》與《妥拉》的聯繫相當明顯。首先,兩段經文都提及到祭司以及他們的工作,今次選段的首節提到「燒香」,這跟今章《妥拉》一開始的香壇是一個明顯的平行。而雖然今段《妥拉》提及的是一些與祭司相關的指示,而《瑪拉基書》則有關上帝責備祭司的罪,但兩者同樣表達出上帝對於祭司是有一定的標準和要求,祭司要聽上帝的說話,要將祂的誡命放在心上,並按著上帝的心意事奉。而這兩段經文同樣帶出當祭司藐視上帝的誡命時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

除了主題上的平行之外,兩段經文也有一些字眼上的平行去作為兩者的聯繫(見下表):

共通字眼

《先知書選段》(瑪1:11-2:7

《妥拉》(出30:1-38

燒 [香] (מֻקְטָ֥ר muqtar / מִקְטַ֣ר miqtar

瑪1:11 萬軍之耶和華說:「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我的名在列國中必尊為大。在各處,人必奉我的名燒香(מֻקְטָ֥ר muqtar;burn incense, make smoke),(מֻגָּ֛שׁ muggash;brought here, offered)潔淨的(טְהוֹרָ֑ה tehorah;pure)供物(מִנְחָ֣ה minchah;offering),因為我的名在列國中必尊為大。

出30:1「你要用金合歡木做一座(מִקְטַ֣ר miqtar;burn, place of burning)香的壇,

獻 / 走近 (נָגַשׁ nagash

出30:20 他們進會幕,或是走近(בְגִשְׁתָּ֤ם begishtam;when they draw near)壇前供職,獻火祭給耶和華的時候,必須用水洗濯,免得死亡;

潔淨 / 純淨 (טָה֗וֹר tahor

出30:3 要把壇的上面與壇的四圍,以及壇的四個翹角包上(טָה֗וֹר tahor;pure)金……。

出30:35 你要用這些加上鹽,以配製香料的方法,製成純淨(טָה֥וֹר tahor;pure)又神聖的香。

供物 / 素祭(מִנְחָ֣ה minchah

出30:9 在這壇上不可燒別樣的香,不可獻燔祭、素祭(מִנְחָ֣ה minchah;grain offering),也不可獻澆酒祭。

供桌(שֻׁלְחָן shulchan

瑪1:12 你們卻褻瀆我的名,說:『主的供桌是不潔淨的,供桌上的果子和食物是可藐視的。』

出30:27 供桌和供桌的一切器具,燈臺和燈臺的器具,以及香壇、

後裔(זֶ֣רַע zera

瑪2:3 看哪,我要斥責你們的後裔,把糞抹在你們臉上,就是你們祭牲的糞。人要把你們和糞一起(נָשָׂא nasa)出去,

出30:21 他們要洗手洗腳,免得死亡。這是亞倫和他的後裔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

抬(נָשָׂא nasa

出30:4 要在壇的兩個對側,金邊下面做兩個金環,用來穿槓壇。

出30:12「你數點תִשָּׂ֞א אֶת־רֹ֥אשׁ tissa et rosh;you take a census)以色列人……。

 

今段《妥拉》經文對於祭司在會幕事奉的重要性以及對事奉者的提醒

《出埃及記》由28章開始到30章,都是上帝對於祭司的一些相關指示。而今段經文(30章)承接上一章的祭司就職禮,當中的內容可說是有關祭司就職後的一些補充說明,是上帝要求事奉祂的祭司要留心注意的一些事項。以下筆者嘗試從今章經文的分段去和大家思考每個部分對於祭司在會幕中事奉的重要性,並藉此去反思這對今天我們作為事奉上帝的人來說的屬靈提醒。

1. 香壇

香壇是會幕聖所裏最接近約櫃的器具,而獻香是一種非常神聖的事奉,除祭司外,人不能隨隨便便地到上帝面前燒香。[11]上文提及香的煙雲有遮蓋保護的作用,以免人因為太靠近上帝的榮耀而有生命危險,今段提到香壇的時候就特別提及,一年一次大祭司需要在贖罪日的時候為壇贖罪(30:10),按《利未記》16:17所記,當大祭司進聖所贖罪的時候,任何人包括祭司都不可以進入會幕,直至大祭司為以色列全會眾贖了罪出來。由此可見,在一般情況下,祭司雖然可以在靠近上帝約櫃的金香壇上燒香,但同時他們亦需要謹記這並非必然,他們要清楚知道自己之於上帝的聖潔原是不配的。

今天每一個信徒都有著祭司的位分(彼前2:5),而在香壇上燒香象徵討主喜悅、尊崇上帝的敬拜,我們得以藉著讚美去尊崇、藉著禱告去親近上帝,其實都不是靠我們自己,而是靠著我們在天上的大祭司主耶書亞(耶穌),我們才得以進到上帝面前。事實上,銅祭壇和金香壇同樣指向耶書亞的工作。院子裏的祭壇指向基督在地上為我們所作的犧牲,洗淨我們的罪;金壇則指向耶書亞被高舉,就好像香壇上的金牙邊所象徵的冠冕,他成為了我們在天上的大祭司,為我們贖罪,並且長遠活著為我們代求。(來7:25)因此,「既然我們有一位偉大祭司治理上帝的家,那麼,我們該用誠心和充足的信心,同已蒙潔淨、無虧的良心,和清水洗淨了的身體來親近上帝。」(來10:21-22)就正如今段《瑪拉基書》所說,我們的上帝是大君王,所以當我們前去事奉時,必須要保持自己的生命時刻活出聖潔,而既知自己原是不配,就要時刻以敬畏和謹慎的心去事奉和敬拜主。

2. 贖罪的銀子

贖罪銀對於會幕事奉當中的重要性是,上帝吩咐所收的銀子要用在會幕的事工;而被數的人,都是被上帝所贖的子民,是屬於上帝的,他們和這些銀子一樣,都是被用於建立上帝的國度。因此當祭司站在會幕中事奉的時候,他們雖然身穿代表著尊貴華美的聖衣,但祭司並非高人一等:首先,經文強調「富有的不必多付,貧窮的也不可少出」,象徵每一個人都是平等地被上帝記念;其次,祭司所事奉的地方,就是會幕,是由以色列民奉獻的基礎所建成的,祭司的工作可能比其他人辛苦與煩瑣(就像《瑪拉基書》中的祭司所認為的),但他們不應只看見自己的付出,也要看見其他人的付出,因為儘管不同人的出身、地位、才能都有所分別,然而他們對會幕的建造都有所付出,而他們的生命都是同等地被上帝記念。

這裏對於我們作為事奉者的提醒是,倘若我們作為一個帶領者,不論事奉範圍的大小(是帶領大批會眾的牧者傳道,抑或是小組組長),我們都需要看見每一位信徒都是屬於上帝的,他們並不是屬於某個機構、某個事工,更不是屬於自己。上帝的子民不是可給人用來建立自己的王國,而是建立上帝的國度,上帝對於每一個屬祂的人都有祂的計劃,都有他們在建立上帝的國度中所擔當的角色。而即便我們事奉的工作有多辛苦和煩瑣,都千萬不可自高,因為每一次的事奉都絕非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需要很多弟兄姊妹的參與和幫忙才能成就的。

3. 洗濯盆

上帝吩咐當祭司進會幕,或是走近壇前供職,獻火祭給耶和華的時候,必須用水洗濯。這個吩咐對於祭司在會幕事奉的重要性十分明顯,就是讓他們先潔淨自己再到上帝面前事奉。上文提及經文沒有特別訂明洗濯盆的大小,但是洗濯盆所盛載的水必須足夠讓所有前來事奉的祭司去洗手洗腳。而經文兩次提到要用水洗濯,「免得死亡」,可見忽視這個要求的嚴重性。因此祭司要明白的是,單單在場履行事奉的職責是不足夠的,為了履行事奉的職責而做好準備,先潔淨自己是相當重要的先決條件。洗濯盆是一個讓人與上帝的聖潔匹配的相關器具,它的存在提醒所有前來事奉的祭司,在親近上帝的事情上不可粗心大意,必須先潔淨自己方可上前事奉。

洗濯盆的水象徵主的道,例如《約翰福音》15:3,主耶書亞跟門徒說:「現在你們因我講給你們的道已經潔淨了。」而在《以弗所書》5:25-27就提到「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以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使她成為聖潔,好獻給自己,作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缺陷,而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我們有時候會否太趕急地衝到會幕中或祭壇前呢?作為信徒,我們知道自己的生命是要事奉上帝的,然而我們要記得上帝所吩咐的次序。先到洗濯盆潔淨自己,這是祭司在事奉前先要做好的事情。因此,我們需要注重內心的潔淨,要曉得我們的生命要先被上帝的話語改變、更新、充滿。洗濯盆是用銅做的,婦女們將她們的銅鏡獻上去製作洗濯盆,鏡子顯出污垢,其實上帝的話語也是一面鏡子,在上帝的道面前,我們的罪就暴露出來了。我們都需要認罪,需要被潔淨。除非我們被主的話洗淨,否則上帝不會悅納我們的敬拜和事奉,因此我們要記得先讓主的道潔淨我們的生命,才近前獻上上帝悅納的祭。

4. 聖膏油

被聖膏油所膏抹的就代表著分別為聖,為主所用。它之於祭司的重要性是,它好像一個印記,證明他們是事奉上帝的祭司。上帝警告:「不可把這油倒在別人身上,也不可用配製這膏油的方法製成同樣的膏油。這膏油是聖的,你們要以它為聖。凡調和與此類似的膏油,或將它膏在別人身上的,這人要從百姓中剪除。」(30:32-33)將油倒在別人身上,是代表著一種與上帝聖潔不匹配的情況。單單有膏油的香氣,只是表面上的,上帝的揀選不是由人去決定,聖膏油是按照上帝的要求而製造的,它只能夠用於上帝所訂明的目的,就是將上帝所要的,不論是人或物件都分別出來歸祂所用。

這對事奉者的提醒是,今天我們每一個信主的人雖然沒有被聖膏油所抹,但我們都是被聖靈所膏抹的,就如《以弗所書》1:13 所言:「在基督裏你們聽見真理的道,就是那使你們得救的福音,你們也信了他,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既然我們的生命是被分別為聖,就要活出合乎上帝要求、匹配祭司身分的聖潔生命,以致我們能夠成為合乎主用的器皿。(見提後2:21)

5. 香

香是由貴重的香料所製成的,它和點燈的油一樣,屬於每日的消耗品,也就是意味著,祭司需要每天為所燒的香預備,天天帶著上帝指定的香,到香壇面前去敬拜上帝、與祂相近。上帝吩咐人「要以這香為聖,歸於耶和華」,指的是所有做出來的香都是屬於上帝,不可以私自留下一些給自己。他們不可用這配製的方法為自己做香,而如果有人為要聞香味而配製同樣的香,這人要從百姓中剪除。為要聞香味而配製同樣的香,就是將本應單單屬於上帝的東西用來取悅自己,上帝特別去指出這個問題,或可說是預先對人作出警告,就知道這對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試探。

這對於事奉者的反思是,香壇象徵著到上帝面前的敬拜,若然上帝對香有指定的要求,上帝對敬拜亦同樣,在《約翰福音》4:23-24,耶書亞對撒瑪利亞婦人說:「……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敬拜他。上帝是靈,所以敬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原文是『真理』)敬拜他。」人不可以試圖用香來取悅自己或他人,敬拜也是同樣,我們要用心靈、透過真理去敬拜上帝,不能因為想吸引人去教會而嘗試使敬拜成為取悅人的工具。敬拜上主亦不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崇拜後的吃喝玩樂、或認識新朋友等而參與崇拜;帶領敬拜的人更不是為了讓人看見自己的口才、美妙的歌喉等而站在人前事奉。敬拜從來都不是討好自己的行為,我們不要落入這些試探當中。上帝要求的香必須是純淨的,最輕微的污染都會令到香有雜質,我們都要好好檢視自己敬拜的心,是不是單單為了與上帝親近,並以心靈和誠實去敬拜祂。

 

結語:事奉心態的省察

今章的內容包括與會幕建造及其儀式有關的補充說明,它被編排在有關祭司聖職禮後出現,是因著今章內容與祭司有著密切的關係,可說是上帝對祭司在承接聖職後,即正式事奉之先的一些重要的提醒。基於上帝聖潔的本質,祂很看重祭司必須以合乎上帝聖潔標準的方式去親近和事奉祂,在這一切的吩咐中或許我們會看見上帝的嚴厲,但當換個角度,我們也同樣看見上帝對事奉祂的人的著緊:祭司在會幕聖所中事奉,稍一不慎就可能要付上生命的代價,上帝一再的提醒,就是希望確保一切能按祂的標準而行,以免事奉祂的祭司因犯錯而死亡。

雖說「信徒皆祭司」,但在今天教會當中,事奉的人往往會存著不同的心態,當中有很多竭力忠心於上帝的人,也有一些與上帝的聖潔標準有很大落差的事奉者。我們在其中該如何自處呢?我想重要的是,我們的眼目不應專注在其他人身上,也不應以其他人的行為表現去作為自己的指標,因為不是你與某人相同就等於好,或不比某人差就等於達標,真正的標準總是在上帝那裏的。我們有耶書亞(耶穌)作為大祭司為我們贖罪,又藉著他的道得以潔淨,可以進到上帝面前事奉,已經是很大的福份。在今段《瑪拉基書》當中,上帝說祭司是祂的使者,祂期待他們懂得教導別人敬拜上帝,並引導人與上帝和好。盼望今章經文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藉此去檢視和省察自己的事奉心態,願我們懂得如何作一個稱職的上帝的僕人和使者,並在上帝面前所獻上的祭都蒙主悅納。


[1] R.C. Sproul, ed.,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Orlando: Ligonier Ministries, 2005), paragraph 1779.

[2] Michael Carasik, Exodus, The Commentators’ Bible;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Philadelphia: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2005), paragraph 4992.

[3] Carasik, Exodus, The Commentators’ Bible, paragraph 4997.

[4] 同註2。

[5] 出30:7-8這兩節經文從表面上看好像指定了亞倫負責燒香,然而事實上一般祭司也照管燒香的工作(正如點燈工作是由亞倫和他的兒子負責;27:21;另見代上6:49),這裏只提及亞倫,或者是指首次燒香的工作是由他負責,而往後則由他和他的子孫共同承擔。

[6] 在《利未記》16章提及到贖罪日的時候,經文說:「因以色列人的不潔淨和過犯,就是他們一切的罪,他要為聖所贖罪;因會幕在他們不潔淨之中,他也要為會幕照樣做。」(利16:16)大祭司「亞倫每年一次要為壇的四個翹角贖罪。他每年一次要用贖罪祭的血為壇贖罪,作為世世代代的定例。這壇在耶和華面前是至聖的。」(出30:10)。因著會幕是在以色列人當中,而人的不潔淨和過犯,就是他們一切的罪會使會幕不潔,因此一年一次,大祭司在贖罪日要用血將會幕的約櫃、香壇和祭壇等進行潔淨禮儀,以致可以重新將潔淨的壇奉獻給上主。(參利16:14-18)。

[7] 舍客勒(shekel)和季拉(gerah)均為重量單位,而季拉是最細的單位。如經文所說,一舍客勒等如二十季拉。季拉大概是0.6克,半舍客勒就是十季拉,即約6克,大概是當時的人一日的工資。

[8]B. Zevachim 19b

[9] Nahum M. Sarna, Exodus, The JPS Torah Commentary;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1991), 199.

[10] 參本機構《希伯來聖經》綜覽系列:《瑪拉基書》的查經摘要〈真正屬主的寶貴產業〉

[11] 《利未記》10:1-2記載亞倫的兒子拿答和亞比戶沒有按耶和華的吩咐燒香而擅自獻上凡火,於是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把他們吞滅,他們就死在耶和華面前。而在《歷代志下》26:16-21,猶大王烏西雅因強盛就心高氣傲,以致敗壞,他進耶和華的殿,要在香壇上燒香。耶和華就降災於他,使他的額頭長出痲瘋,烏西雅患痲瘋直到死的那日,一生住在隔離的行宮裏,與耶和華的殿隔絕。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住棚節 Sukkot 2022

今日10月9日(星期日)黃昏開始就是猶太人一連七天的住棚節(猶太曆5783),在此祝福大家住棚節快樂!

如想收看過去Herbert老師的一個住棚節教導錄影,歡迎大家登入「會員專區」學習和重溫!😊

如想瀏覽我們的住棚節文章,可按此!😊

如要查詢有關節期的圖表,可按此!😊

 

贖罪日 Yom Kippur 2022

從10月4日黃昏開始到10月5日黃昏,按猶太曆法是今年的贖罪日(Yom Kippur)。這提醒我們要為自己的罪回轉悔改,歸向上帝!又願意與人建立復和的關係。求主憐憫、饒恕我們,並給予我們饒恕別人的力量,讓我們的名字都能繼續被記在生命冊上!

而如要查詢有關節期的圖表,可按此,要閱覽有關猶太節期的文章,可按此;而要觀看教導錄影的話,則可按此登入「會員專區」裏的專頁。

 

研經及釋經文章:深信

研經及釋經文章:深信(作者:瞬霧)

羅8:38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者,是現在的事,是未來的事,

羅8:39是權勢,是高處,是深淵,還是別的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新漢》)

句首的「我深信」領著兩節長句;句末是基督的愛。「我深信」和「基督的愛」一頭一尾,籠罩中間的一切,包括掌權者等等,前後包抄,完全勝利!「基督的愛」多麼有威力,而「我深信」又多麼重要!中間的那些是甚麼東西?怎樣有可能影響我們對神的看法,以致不覺得神愛我們?

  • 死亡──在不情願的情況下,肉身生命終止,不能再工作、事奉、發揮所長,追求或享受任何友誼、任何東西。

  • 生、生活、現在的事──忙碌疲累,漫長忍耐,活著會經歷的種種失敗,家庭問題。「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 天使──例如撒但的差役攻擊保羅(林後12:7)。

  • 掌權者、權勢──可能指靈界或地上的[1]。靈界的掌權者會攻擊我們,煩擾我們,導致我們要跟牠們鬥爭,不得安寧(弗6:12)。

  • 未來的事──看不透的將來。覺得前途灰暗,未來不會有自己理想中的日子。難以鋪路走向想要的未來。環境、道德等種種怵目驚心的趨勢,可能使人覺得未來很可怕。世界未來的災難。

  • 高處、深淵、別的任何受造物──「高處、深淵」的意思是「從空間的角度涵蓋整個受造世界」(《環球聖經譯本》註)。蝙蝠、病毒、作惡的人,任何會害慘我們的受造物,以及所導致的蝴蝶效應、深遠傷害,都有可能影響我們對神的感受和看法。

以上涵蓋了人生大部分煎熬折磨。而「我確信」和「基督的愛」包圍這一切,擊敗這一切!這一切都不能使神停止愛我們,不能取消神藉基督對我們顯出的愛!(另參羅8:35)


[1] Ben Witherington III, Paul’s Letter to the Romans: A Socio-Rhetorical Commentary.


其他「研經及釋經」文章(請按標題打開):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