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書亞的復活使我們不再活在恐懼中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17-10-7)馬可福音16:1-20摘要(24)(作者:Ada Lui)

(圖為猶太人的滾石式墳墓;攝於米吉多附近的路邊;©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今週研讀的經文是《馬可福音》16:1-20,大綱如下:

  1. 耶書亞(耶穌)復活(16:1-8)

  2. 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16:9-11)

  3. 向兩個門徒顯現(16:12-13)

  4. 門徒奉差遣(16:14-18)

  5. 耶書亞升天(16:19-20)

 

第一部分(經文分享)

按照馬可的記載,耶書亞(耶穌)被放入墳墓之後的那日是安息日前的「預備日」[1](即耶書亞死亡的第一日)。接著的一日是安息日[2](即第二日),一過了安息日,就有三位婦女去買香膏,要到墳墓裏去膏耶書亞的身體。這三位婦女是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16:1),她們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馬可福音》是在15:40,當時她們目睹耶書亞被釘死的過程,之後這兩位馬利亞又親眼看到耶書亞的屍體被放進墳墓內(15:47)。馬可刻意記下這三位婦女的名字,很明顯是要強調她們對於耶書亞的死亡、其屍體被放進墳墓都是百分之百確定的,而她們買了香膏就更表明她們相信耶書亞的屍體是在墳墓裏。

到了「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陽的時候」(即第三日)她們帶著香膏來到墳墓,卻發現墓前的石頭已經被滾開了。她們進入墳墓內,竟然看見一個穿著白袍的少年人坐在右邊,對她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16:6)「七日的第一日」這個日子饒有深意,按照耶書亞的預言,他就是在死亡後的第三天復活的(參8:31、9:31、10:34)。

保羅說:「但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15:20)他把耶書亞形容為「初熟的果子」。這個比喻引自《利未記》23:10-11:「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到了我賜給你們的地,收割莊稼的時候,要將初熟的莊稼一捆帶給祭司。他要把這一捆在耶和華面前搖一搖,使你們得蒙悅納。祭司要在安息日的次日把這捆搖一搖。」所以,「初熟的果子」更貼切的翻譯是「最先收割的一捆穀物」[3],要在安息日的次日獻給上帝為「搖祭」(參利23:11)。這時正是收割大麥的季節,而從搖祭之後開始計算七個安息日的次日(利23:15-16),就是五旬節,也就是小麥收割的季節。保羅把耶書亞的復活比喻為第一批被收割的農作物,之後就是那些因信耶書亞而成為一批又一批的「收成」(信徒)。

婦女在墓裏看到的到底是人還是天使,福音書各有不同的記載。馬太的記載是「天使」(太28:5),路加的記載是「兩個人」(路24:4-5),約翰的記載則是「兩個天使」(約20:12)。另外,有學者把這個少年人連繫到那個當耶書亞被捉拿時,丟了披在身上的麻布、赤身逃走的少年人(14:51-52)[4]。但筆者認為那個逃走的少年人是象徵門徒都背棄耶書亞逃走了。而在墓裏出現的這個少年人,馬可對他的描述卻很輕描淡寫,只說他「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參16:5)。當婦女在墓裏突然看到「這個人」,固然很驚恐,但至少沒有立刻逃跑。但當這個少年人告訴她們耶書亞已經復活了,並叫她們把這個消息告訴門徒,她們就嚇得從墓裏走出來逃跑,或許馬可是想強調耶書亞復活的這件事,比她們在墓裏看到一個少年人(或天使)更叫人震驚!

墓裏的那個少年人對婦女說的三件事:1)耶書亞已經復活了,不在墓裏;2)將這個消息告訴耶書亞的門徒和彼得;3)要對他們說:「他【耶書亞】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裏你們要見他,正如他從前所告訴你們的。」(參16:6-7)都是跟門徒有關的。可以想像,耶書亞被釘死這件事對門徒是一個很沉重的打擊,他們都感到絕望和徬徨;耶書亞雖然曾經三次說過自己會復活,但門徒都不相信,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這群耶書亞的跟隨者看似快要徹底地分崩瓦解,所以耶書亞復活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給他們一個新的方向和盼望,要他們回到加利利[5]去見他(參可14:28),正是耶書亞之前吩咐過他們的,為的就是要重新建立他們。

《馬可福音》的結尾曾引起不少討論,多數學者(包括一些福音書和經文鑑別學者)都認為《馬可福音》原稿的結尾應該在16:8:「她們就出來,從墳墓那裏逃跑,又發抖又驚奇,甚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因為在兩個最早和最齊全(即包括《新約聖經》全卷)的抄本──《西乃抄本》和《梵諦岡抄本》,都沒有16:9-20這個結尾。學者認為以16:8作全書的結尾一方面是要突出門徒(並非單指婦女)對主耶書亞復活一事,還未存心理準備去接受;另一方面,這個結尾可能是要回應馬可在書中不時指出「門徒的失敗」這個主題。至於16:9-20這個稱為「較長結尾」的段落,可能是後來的信徒加上的,目的是要把原來不甚自然的結尾顯得較為圓滿得體。[6]

有關16:9-20這個「較長結尾」,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四個小段:1)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16:9-11);2)向兩個門徒顯現(16:12-13);3) 門徒奉差遣(16:14-18);4)耶書亞升天(16:19-20)。而這些記載都能在其他福音書,或《使徒行傳》裏找到很多相關的平行經文[7]

 

第二部分(問題討論)

1. 《馬可福音》的記載是幾位婦女首先發現空墳墓和被告知耶書亞(耶穌)已經復活的事,上帝為甚麼要讓婦女先於門徒知道這件事?

2. 很多學者認為《馬可福音》原稿的結尾應在16:8,這是要突出門徒(並非單指婦女)對主耶書亞(耶穌)復活一事,還未存心理準備去接受;而且是要回應書中不時指出「門徒的失敗」這主題。你同意這個結論嗎?你對馬可以16:8作為這卷書的結尾有甚麼看法?

 

第三部分(問題解答)

有關上帝為甚麼要讓婦女首先發現空墳墓和被告知耶書亞已經復活的事,有些學者提出以下見解[8]

1) 在當時的猶太社會裏,對於婦女是否能在法庭上作見證,眾拉比的意見一直分歧,未有一致共識。所以,假如有猶太人要捏造一個耶書亞復活的故事,根本不可能找婦女做有力的見證人;

2)馬可所描述的圖畫是所有門徒都在耶路撒冷躲了起來,反而是這幾位婦女非常勇敢地準備了香膏要去膏耶書亞的屍體,這對當時的猶太讀者來說其實是很冒犯的。所以,除非這件事屬實,否則不會被記載下來;

3)那些婦女的名字都一一被記載下來,表明不應該是虛構人物。假如她們是虛構的話,大概在初期的基督教群體裏會產生許多對她們身分的疑問和討論,所以她們的經歷絕不可能是無中生有。

綜合以上三個見解,讓婦女首先成為耶書亞復活的見證人,更顯得這件事的真確和可信性!

自耶書亞被捉拿、彼得三次不認主之後,馬可就再沒有提及門徒的蹤跡,反而記載了一班婦女怎樣見證主耶書亞的死亡和復活。而在敘述事件時,馬可又刻意把門徒的名字隱去,例如:只寫撒羅米的名字,而沒有說她就是西庇太的兒子約翰和雅各的母親[9]。及至記載到婦女見證了空墳墓、又親耳聽到主的使者說耶書亞已經復活的事,就突然地擱筆,不再敘述這事之後門徒的反應。馬可把結尾的重點,放在婦人聽到耶書亞已經復活的這個消息時的反應:她們都感到非常恐懼,顫慄得從墳墓裏逃跑,甚麼也不告訴人。(參16:8)

綜覽在《馬可福音》裏記載到有關門徒的表現,都是非常不濟的[10],他們雖然已經跟隨了耶書亞差不多三年,但一直各自帶著跟隨耶書亞的動機或期望,可以說,自他們踏上門徒的這條路開始,從沒有把信仰的根基建立在耶書亞對他們的教導、吩咐和啟示上。正因為沒有這個根基,當他們的信仰遇上考驗時,自然會變得驚慌失措,不知何去何從,信仰徹底地崩潰了。

馬可既是使徒彼得的同工[11],當然知道故事不是完結在16:8:「她們就出來,從墳墓那裏逃跑,又發抖又驚奇,甚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然而他以這一節作為這卷書的結尾,就像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open ending),讓讀者自己去延伸之後要發生的事,也就是由讀者決定應該怎樣回應耶書亞已經復活這件事。把結尾懸在「害怕」上,跟馬可的寫作對象有關,當時的羅馬政權大舉逼害基督徒,在羅馬的外邦信徒正處於嚴峻的考驗中,馬可或許是以此去鼓勵信徒,要害怕的其實不是那只能殺身體的羅馬皇帝凱撒,而是要怕那位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裏的上帝(並祂的兒子耶書亞彌賽亞) [12]。事實上,馬可在第一章和十五章均提及「上帝的兒子」作首尾呼應去強調耶書亞的這個身分[13],又以婦女見證空墳墓和耶書亞已經復活一事作結束,相信就是要信徒把信心建立在這兩件不爭的事實之上。

 

《馬可福音》16:1-20的總結

耶書亞(耶穌)按著上帝的計劃,成為了在逾越節被宰的羔羊;逾越節的意義是上帝拯救祂的子民脫離法老的轄制,得到了肉身上的自由;然而上帝對於人類終極的拯救,卻是要救人脫離屬靈上的轄制,得到靈魂的自由。正如耶書亞自己所宣告的:「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4:18)。屬靈的轄制是因人犯罪所帶來的後果,自始祖亞當犯罪,死亡的權勢就因著罪而一直轄制著我們(參羅6:23;林前15:21)。耶書亞的復活宣告他已勝過了死亡,為的是要釋放我們這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2:15),叫我們因著信他而得到真正的自由。

 

試思想,我們在這條信仰的路上,曾經有多少次因為懼怕而拒絕去做那些突破自己界限的事?又有多少次因為不相信耶書亞復活的大能而不願意為主冒險?今天,耶書亞復活的事實已經活畫在我們眼前,要是我們仍然以懼怕為藉口,故意忽略主在我們生命裏的呼召,不去為他擴展天國的事工,那麼耶書亞復活這個事實於我們仍然是毫無意義的。但願我們每一位信徒都配得主耶書亞這份救贖的恩典,叫耶書亞復活的大能時常在我們身上發揮出來。


[1] 「預備日」(參可15:42)很可能是指逾越節前夕、黃昏前的時段;以色列人宰殺逾越節羊羔預備逾越節晚餐的那天,就是尼散月十四日。見本網站之《馬可福音》14:1-26摘要(21)註16,https://bmy.org.hk/?p=1379#_ftn16

[2] 估計這是每週的安息日,而按註1的時序,卻正是逾越節及除酵節的第一日(即尼散月十五日),因此也被當作是一個聖安息日(參《利未記》23:5-8)。另外,《約翰福音》稱之為大的安息日(參約19:31)。

[3] 參《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利23:10:「進入上主所賜給你們的土地後,每逢收割,要拿最先收割的一捆榖物到祭司那裏。」

[4] 見本網站之《馬可福音》14:27-72摘要(22)註8, https://bmy.org.hk/?p=1434#_ftn8

[5] 見本網站之《馬可福音》14:27-72摘要(22)註3,https://bmy.org.hk/?p=1434#_ftn3

[6] 參黃錫木《新約研究透視》,頁39。《西乃抄本》是Codex Sinaiticus,《梵諦岡抄本》是Codex Vaticanus

[7] 參太28:19;路24:11,13-35,24:51;約3:18、36,20:19、26;徒2:4,9:17,10:46,28:3-5、8。另參Chronicles of the Messiah, (FFOZ), 5:1705。

[8]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1:188.

[9] 參太27:56。

[10] 例如:懼怕(4:41,6:50),不信(9:19),心裏愚頑(6:52,8:17),不明白耶書亞的教導(8:15-16),不明白耶書亞的預言,又不敢問他(9:32),彼此爭論誰為大(9:34),不准非自己群體的人走近耶書亞(9:38,10:13),求自己得榮耀(10:37),自以為能站立得穩(14:31),沒有警醒禱告(14:37),出賣耶書亞(14:10),背棄耶書亞(14:50),不認耶書亞(14:72)。

[11] 參本網站之《馬可福音》1:1-13摘要(1)註3,https://bmy.org.hk/?p=1095#_ftn3

[12] 參太10:28,以及本網站之《馬可福音》1:1-13摘要(1),https://bmy.org.hk/?p=1095

[13] 參本網站之《馬可福音》15:1-47摘要(23)第三部分第三段,https://bmy.org.hk/?p=1451


《馬可福音》查經摘要(安息日研經坊):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