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書亞──猶太人的王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17-9-23)馬可福音15:1-47摘要(23)(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耶書亞被鞭打的情景(參可15:15);攝於米蘭 Church of Saint Maurice;©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今週研讀的經文是《馬可福音》15:1-47,大綱如下:

  1. 耶書亞(耶穌)被帶到彼拉多面前受審(15:1-5)

  2. 彼拉多決定釋放巴拉巴,判耶書亞釘十字架(15:6-15)

  3. 兵丁戲弄耶書亞(15:16-20)

  4. 古利奈人西門背耶書亞的十字架(15:21)

  5. 耶書亞被釘十字架(15:22-28)

  6. 在十字架上的耶書亞繼續受人譏誚和辱罵(15:29-32)

  7. 耶書亞死時的情景(15:33-41)

  8. 安葬耶書亞(15:42-47)

 

第一部分(經文分享)

上一段記載到耶書亞(耶穌)在晚上被大祭司捉拿和審問的經過,今段一開始是翌日的早晨,祭司長和長老、文士、全公會的人大家「商議」,決定把耶書亞帶到彼拉多面前受審。在原文,「商議」[1]這個詞是在15:1較前的位置,也就是「一到早晨」[2],他們就「商議」,可見這是重點。他們到底「商議」甚麼呢?推斷這應該跟上一段耶書亞承認自己是上帝的兒子彌賽亞有關。大祭司認為耶書亞犯了宗教上褻瀆上帝的罪,但他知道這不足以使彼拉多定耶書亞死罪。於是天一亮,他們就「商議」要怎樣指控耶書亞犯了政治上的罪,好讓彼拉多不能不受理(本文第三部分會再討論這點)。果然,到彼拉多審問耶書亞時,他問耶書亞是否「猶太人的王」[3](15:2),耶書亞承認他是,但他並沒有意圖要推翻羅馬政權[4]。祭司長又控告耶書亞許多的事,但耶書亞都不回答,以致彼拉多覺得希奇(參15:3-5),情形就如大祭司審問他時,耶書亞對不同見證人的指控都一言不答(參14:55-61)。耶書亞的沉默就像《以賽亞書》所描寫的那位受苦的僕人、以及那個將要被宰的羊羔:「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參賽53:7-8)

四福音都有提及,在逾越節時期,巡撫會按照眾人所求釋放一個囚犯[5]。彼拉多[6]或許有意釋放耶書亞,因為他知道祭司長控告耶書亞是出於對耶書亞的嫉妒(參15:9-10)。但彼拉多為了政局安穩及鞏固自己的管治地位,不想在猶太人的節期發生對自己不利的事。他知道民眾是被祭司長挑唆,所以為了取悅民眾,他最後就決定了釋放另一個犯人巴拉巴,而釘耶書亞十字架,並且毫不猶豫地吩咐人鞭打耶書亞(參15:15)。「巴拉巴」是亞蘭文 בַּר־אַבָּא 的音譯,意思是「父親的兒子」。因此,眾人選擇釋放「父親的兒子」,而把「真正上帝的兒子」釘十字架(參15:39),這是多麼的諷刺!而另一諷刺則是,彼拉多說:「要我釋放猶太人的王給你們麼?」(15:9)其實是在炫耀自己的權柄在「猶太人的王」之上,因他操著生殺之權。就是這樣,耶書亞被邪惡的祭司長、自私和高傲的彼拉多、以及輕易被挑唆的群眾共同致於死地。

之後耶書亞被帶進衙門院裏[7](15:16),他們叫齊了全營的兵丁,上演了一幕「敬拜猶太人的王」的戲。他們以侮辱耶書亞為樂,為耶書亞穿上紫袍,給他戴上用荊棘編的冠冕,假裝恭賀耶書亞作王,甚至假意屈膝跪拜他。期間又用一根葦子(大概是一根較硬的桿[8])打他的頭,吐唾沫在他臉上,到戲弄完畢,才安排他去釘十字架(參15:17-20)。

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被羅馬兵強行要求[9]為耶書亞背十字架走一段路(15:21)。這西門估計是一名非洲的黑人,馬可刻意記載他就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10],可能是因為他後來成為了信徒,又或是馬可的寫作對象所認識的(參羅16:13)。兵丁把耶書亞帶到行刑的地點各各他[11],其位置在當時的城牆外不遠,公眾可以目睹行刑經過。兵丁持續地拿沒藥調和的酒給耶書亞[12],又不斷戲弄他,但耶書亞卻不肯接受他們的侮辱。之後兵丁把耶書亞釘在十字架上,又拈鬮分了他的衣服[13],寫上「猶太人的王」的罪狀(參15:26)。所以,由15:2彼拉多稱耶書亞為「猶太人的王」開始,兵丁就一直以「猶太人的王」這個稱號來羞辱耶書亞,當中每個舉動都顯出羅馬人帶著一種反猶的觀念,目的是要嘲諷當時在大部分猶太人心中對彌賽亞所持的信念和期望[14]

之後他們把耶書亞與兩個強盜同釘十字架,這正好應驗了《以賽亞書》53:11-12「他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有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並且他要擔當他們的罪孽。所以,我要使他與位大的同分,與強盛的均分擄物。因為他將命傾倒,以致於死;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他卻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馬可的讀者讀到這裏,大概會想起之前有兩個門徒(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約翰)曾要求耶書亞在他得榮耀之時讓他們坐在其左右(參10:35-37)。不過當耶書亞被釘在十字架上時,在他左右的並非他的門徒,而是兩名強盜。

耶書亞不單在十字架上受著侮辱和折磨,在那裏經過的人也都辱罵他,搖著頭說:「咳!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祭司長和文士又彼此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並恥笑耶書亞說:「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叫我們看見,就信了。」就連身旁被釘的兩個人也譏誚耶書亞[15](參15:29-32)。在耶書亞臨死之前(約下午三時),遍地黑暗,耶書亞大聲喊出「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詩22:1上)表達出那一刻他與天父隔絕是多麼的痛苦(參14:33-34)。然而站在耶書亞身旁的人(大概包括士兵、祭司長和民眾等人),就說耶書亞是在呼叫以利亞,於是有一個人跑去把海絨蘸滿了醋綁在葦子上送給他喝,並說「且等著,看以利亞來不來把他取下。」[16](參15:35-36)其用意是要繼續戲弄和嘲笑耶書亞[17]。相比其他福音書,在馬可的筆下,耶書亞被釘十字架時,他是分外地難受和孤單[18](另見註12、13、14)。

耶書亞一斷氣,殿裏的幔子就從上到下裂為兩半(15:38),指的是那幅隔開聖所與至聖所的幔子(每年一次,大祭司進入至聖所為子民贖罪時,都要穿過那幅幔子)。這要帶出一個重要的神學信息,叫人聯想到《希伯來書》對耶書亞的描述。耶書亞是按著麥基洗德的等次作祭司,他只一次獻上自己,就為世人永遠地贖罪[19],修補了世人與上帝的關係(參來6:19-20;9:24-25;10:19-20)。接著馬可記載有一位百夫長看見當時的情景,就說「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

馬可只記載耶書亞臨死時,有一些婦女在遠處觀看,卻沒有描述她們的反應或當時是否有其他門徒在場(參15:40-41)。被記載的那幾個婦女的名字,都是在《馬可福音》裏首次出現,然後在下一章再提到她們怎樣見證耶書亞的復活。到了晚上,有一位亞利馬太的約瑟前來向彼拉多要求領取耶書亞的屍體,馬可稱他是位尊貴的議士,是一個等候上帝國的人(參15:43)。而其他福音書則描述他是位良善公義的議士(參路23:50)、是耶書亞的門徒(太27:57;約19:38)。筆者估計他是猶太公會的成員之一,但在謀害耶書亞的決定上他持反對的意見(路23:51)。無論如何,當彼拉多得知耶書亞已死,就把耶書亞的屍首賜給他(參15:45),這再次證明馬可所描寫的彼拉多一直都沒有把耶書亞看在眼裏,認為他既不是重犯,也不能產生甚麼威脅[20]。約瑟領取了耶書亞的屍首後,就按猶太人的裹屍方式處理,將他安放在墳墓裏,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墓門(參15:46),這些描述表明他們都認為耶書亞已經死去。

 

第二部分(問題討論)                                         

1.「對面站著的百夫長看見耶書亞這樣喊叫斷氣,就說:『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可15:39),百夫長是在諷刺?還是在認信?

2.「猶太人的王」重複在15:2、9、12、18、26、32出現(15:32用「以色列的王」),表明它是本章的一個重要主題。那麼,對於當時的:a)宗教領袖(祭司長、文士、長老和公會的人);b)彼拉多;c)羅馬士兵;d)耶書亞自己;e)今天的你來說,「猶太人的王」代表著甚麼?試分享。

 

第三部分(問題解答)

認為百夫長的話屬於諷刺性質的理據是:1)馬可描述耶書亞從被控告到釘死的過程中,都不斷遭受不同人的嘲諷和羞辱(參15:9、12、17-20、23、29-32),所以百夫長這句話也應該與這些描述一致;2)百夫長作為羅馬士兵的一員,應該效忠於凱撒,假如他認信耶書亞是上帝的兒子,就等於背叛凱撒[21];3)之前馬可並沒有交代過他跟耶書亞有接觸,所以沒由來地說他在宣認耶書亞是「上帝的兒子」似乎不太合理。

在馬太和路加的平行經文裏(《約翰福音》並沒有提及這個百夫長),都對這件事描述得非常正面[22]。既然馬太和路加對這位百夫長都有正面的描述,如果說馬可刻意要把這個描述變成負面的話,我們就得提出比較有力的理據。何況馬可的寫作對象是身處羅馬的信徒,百夫長的認信對他們是一種鼓勵。說馬可指這百夫長在耶書亞死後仍繼續諷刺他,實在沒有必要,因為當時耶書亞其實已經死去,馬可無需繼續記載耶書亞仍被人諷刺,加上馬可沒有再用「猶太人的王」這個字眼,而是用「上帝的兒子」,並在前面加上「真的」這個形容詞。可見,說百夫長那句話是在諷刺耶書亞的理據並不充分。雖然馬可之前沒有提及任何有關這百夫長與耶書亞接觸的事,但可以估計從耶書亞被逮到彼拉多那裏,一直到耶書亞臨死之前的表現,百夫長都親眼目睹整個過程。耶書亞在被人誣告和受刑的情況下,他那份身量和堅定的見證,或會使百夫長思考耶書亞的真正身分,所以,看那句話為他對耶書亞認信也絕非不可能。

再進一步,我們也可以在經文的上下文找到一些有力的理據,去支持馬可對他的描述是正面的。首先,「遍地都黑暗了」(15:33)以及「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15:38)這兩句都是在描述一些異常的變化正在發生!幔子從上而下裂開,可以包涵四個意思:

1)本文之前提過的神學信息,也就是耶書亞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恩,是藉著他一次的獻祭把自己獻上,就永遠地把世人贖回。按《希伯來書》所說這是一個完美的祭,讓人能直接親近天父。這個信息恰當地呼應百夫長即時的回應(認信);

2)幔子的裂開同時象徵聖殿的功能被取代了[23],這正是耶書亞在橄欖山上回望聖殿時,對門徒預言過的(參13章),所以百夫長不再需要透過聖殿或地上祭司的制度才能認識上帝;

3)把衣服撕裂是表示悲痛哀悼,聖殿的幔子從上而下裂開,可以比喻天父對耶書亞的死亡表示極為傷痛;

4)15:38「裂開」一詞,跟其他福音書的用詞不同,只有馬可用了希臘文σχίζω這個詞,而同一個詞也出現在第一章。當耶書亞受洗時,天「裂開了」的原文,跟幔子「裂開」是同一個詞(參1:10);在整本《馬可福音》裏,這個詞就只出現在這兩處,明顯是文學上首尾呼應的修辭技巧。而這樣的首尾呼應,也可以從另外兩處看到:a)15:39「上帝的兒子」,也正好呼應當耶書亞受洗之後,天父對耶書亞說:「你是我的愛子」(參1:11);b)在1:15和15:43又同時出現「上帝的國」和「……也是等候上帝國的……」(是《馬可福音》獨有的描述)。既然馬可在起首時用「裂開」是正面的,指出從天上有聲音說耶書亞的身分是上帝的兒子,那麼在結尾呼應時,也理應是正面地指出耶書亞的真正身分就是上帝的兒子!

所以,儘管我們無法完全得知在歷史裏,那位百夫長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但從上述的推論所見,較為合理的結論是馬可對百夫長的描述是一種正面的表達。而這樣正面地描述百夫長,也跟之後經文提及向彼拉多要耶書亞屍體的約瑟一致,兩者都是為耶書亞被害之後的絕望境況帶來一線曙光,也為接著耶書亞將要復活的記載鋪路,為讀者帶來盼望。

至於第二條問題,我們先看看猶太的領袖(祭司長、文士、長老和公會的人)為甚麼要以「猶太人的王」來控告耶書亞,好讓彼拉多處死他?雖然《約翰福音》的經文記載:「猶太人說:『我們沒有殺人的權柄。』」(約18:31),可是我們不能直接說猶太人沒有處決人的選擇,他們這樣說極有可能只是一種矯飾的措辭,想把殺人的判決推給彼拉多。在《使徒行傳》裏,司提反正是因為宗教的理由而被猶太人用石頭打死(參徒7;比較約8:5-7),可見他們其實是可以選擇執行死刑的!

筆者認為他們不想以宗教罪名來處死耶書亞,更可能是因為在逾越節期間民眾特別多,而耶書亞在宗教上已有一定的名望,若以宗教法規來定耶書亞死罪,很可能會引發群眾的反對和騷動;但如果他們將一個政治罪名(顛覆羅馬政權)扣在耶書亞身上,就能借彼拉多的權柄來除掉耶書亞!而那些在宗教上支持耶書亞的人,相對地會比較不敢輕舉妄動,所以,對於那些宗教領袖來說,「猶太人的王」是一個讓他們能有效地剷除異己的罪名,是一種為要保障自身利益的邪惡指控。

也因為此,雖然他們早前指耶書亞說了僭妄的話而定他犯了宗教上褻瀆的罪(參14:64),但是他們還要仔細謀算(15:1的「商議」),參詳怎樣借彼拉多的手來處死耶書亞。這也解釋了為甚麼性情兇殘的彼拉多(參註6),竟然會在處決耶書亞一事上顯得遲疑(15:9-14),因為他本來沒打算要以「猶太人的王」這罪名來定耶書亞死罪。對於彼拉多來說,他根本不覺得耶書亞是「猶太人的王」,更不認為耶書亞會在政治上給他帶來威脅,他之所以欣然地問民眾是否想他釋放耶書亞(參15:9),又一再提問他應該怎樣處置「猶太人的王」,都只不過是他看不起「猶太人的王」這個稱號。反之,他以自己對這位「猶太人的王」操有生殺之權而自傲,並讓自己可以不斷地在猶太人面前嘲笑「他們的王」。

今天,基督徒雖不至於會說自己看不起「耶書亞是王」這身分,但在日常生活裏,我們都往往自以為是、靠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去解決問題、只想主滿足自己的意旨,沒有尊重耶書亞的教導和他是我們的王這個身分,這其實跟彼拉多相距不遠,都是在輕看主耶書亞是王的這個身分,把自己的位置凌駕在耶書亞之上。

至於兵丁,耶書亞是「猶太人的王」算是帶給他們娛樂的一個稱號,成為他們眼中的一個笑柄。而對於耶書亞自己,「猶太人的王」這個頭銜並沒有為他帶來至高的榮耀和權柄,反成了他按上帝的旨意、為上帝的子民而犧牲自己的一個罪名。今天,耶書亞是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要確切實踐的真理?還是一個供我們使喚的名稱,用於滿足我們的需要?

 

《馬可福音》15:1-47查經的總結

相比其他福音書,馬可就耶書亞(耶穌)受審和釘十字架的記載來得精簡和緊湊,既沒有提及耶書亞被逮到希律‧安提帕面前的一幕(參路23:6-12),也沒有提及彼拉多的夫人在夢中得知耶書亞是義人的描述(參太27:19),又或耶書亞向彼拉多解釋他的國不屬於這世界,以及兩人就真理這話題的對話(參約18:35-37),馬可主要著墨於耶書亞被各人羞辱和譏諷,以及強調耶書亞是「猶太人的王」這身分。從猶太領袖、彼拉多和兵丁的角度來看「猶太人的王」,反映出他們當中沒有一個是尊重天父以至祂的兒子耶書亞。

當我們口稱「耶穌(耶書亞)為王」、唱詩讚美「耶穌是主」之時,要時刻檢視自己是否真的打從心底裏敬畏天父,把生命的每一個部分都讓耶書亞來作王掌權。要是我們從耶書亞的角度來看「猶太人的王」,就會看到耶書亞的偉大和榮耀是在他謙卑、捨己、犧牲之時彰顯出來的。他不爭權、也不謀求自己利益的性情,正是我們每一位信徒和事奉者需要學習的榜樣。求聖靈幫助和提醒我們,要時刻讓耶書亞居於我們生命的首位,作我們的王!阿們。


[1] 「商議」的希臘文是συνβούλιον,有「策劃」、「密謀」的意思(參NIDNTTE)。

[2] 「早晨」是指那個星期五的早上,黎明時分。

[3] 在當時,「猶太人的王」可以被視為是一個顛覆羅馬政權的罪,帶有要領導猶太人推翻外族統治的含意。

[4] 約18:36-37記載耶書亞(耶穌)為此而解釋:「我的國若屬這個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

[5] 可15:6-15、太27:15-26、路23:18-25和約18:39-40均有提及這種做法。然而我們在其他文獻找不到在猶太地區有「釋放囚犯」的做法,但在《米示拿》〈論逾越節〉(m.Pesah.8:6)有一則記載可能跟這種做法有關,裏面提到有幾種人不可以自己獻上逾越節的羊羔,而需要由其他人代為獻上;那幾種人包括:他的親人去世(導致他在禮儀上不潔)、他清理過廢墟(因接觸過屍體而變成不潔)、他是個獲准「被釋放的囚犯」等等。

[6] 彼拉多是當時的巡撫,按約瑟夫《猶太古史》18.2.2、18.3.1-3及18.4.1-2記載, 他在位11年間(公元後26-36年)多次武力鎮壓和殺戮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在該撒利亞也有考古發現一塊稱為「彼拉多碑文」的石碑(位於以色列博物館),上面寫著 [CAESARIEN]S TlBERIEVM [PON]TIVS PILATVS [PRAEF]ECTVS IVDA[EA]E DEDIT,證明他的確在當時擔任猶太地的巡撫一職。

[7] 「衙門院」應該是指當時耶路撒冷靠西邊城牆的希律宮殿裏的大院。

[8] 參 Louw & Nida 條目κάλαμος及LSJ條目κᾰλᾰμ-η。

[9] 當時羅馬士兵往往會作出類似這樣徵用平民的要求(參ZECNT, 690 及比較 太5:41)。

[10] 在耶路撒冷的考古文獻中,曾在聖殿山旁邊的汲淪溪發現了一個第一世紀的骨盒,上面刻有「亞歷山大人西門」和類似是「古利奈人」的字樣(參 https://israelpalestineguide.files.wordpress.com/2010/06/alexander-son-of-simon-ossuary-illustrated-2010-edit.pdf)。學者推測這個骨盒是屬於這個古利奈人西門的,證明他在歷史裏真實存在過。

[11] 按基督教傳統,各各他的位置是現時耶路撒冷舊城內的聖墓堂(The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之內。

[12] 這大概是兵丁之前對耶書亞(耶穌)的戲弄仍意猶未盡,所以繼續戲謔地把酒遞給王。「拿」原文ἐδίδουν,是「嘗試未完成式」(conative imperfect,參Wallace, Greek Grammar, 534),有持續不斷的意思,表示他們不斷試著拿沒藥調和的酒給耶書亞。

[13] 兵丁大概不曾讀過《詩篇》22篇,不可能是按照22:18所寫的去分耶書亞(耶穌)的衣服,但他們的行為跟上帝在主權定下的話語不謀而合。

[14] 參David Flusser, Jesus (3rd edition, The Hebrew University Magnes Press, Jerusalem, 2011), 210-211。                             

[15] 馬可15:32的原文用了眾數,也就是跟耶書亞(耶穌)同釘十字架的兩個人都一同嘲笑耶書亞。這跟《路加福音》23:39-43的記載不盡相同。相信馬可在這裏的表達,是要強調耶書亞被人辱罵和唾棄的情境。

[16] 在平行經文裏,太27:48和約19:29-30對兵丁給耶書亞(耶穌)喝醋這件事描述為是正面的。但路23:36-37則記載:「兵丁也戲弄他,上前拿醋送給他喝,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其意思跟馬可相近,都是要羞辱耶書亞。

[17] 給耶書亞(耶穌)喝的醋,是羅馬兵丁的一種飲料,用以解渴,他們這樣做只是要延長耶書亞的壽命,看看以利亞是否真的會來(參ZIBBC)。

[18] 《約翰福音》記載到門徒約翰與耶書亞(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都站在耶書亞十字架的旁邊(參約19:25-27),但在馬可的記述裏,卻沒有提起任何一位門徒,即使提到婦女,也只是說她們遠遠地看見耶書亞(參15:40),彷彿要突顯耶書亞的孤單。

[19] 指並非一般按亞倫後裔的等次,而是至高上帝永遠的大祭司,參創14:18、詩110:4。

[20] 馬可並沒有記載需要派兵丁看守耶書亞(耶穌)的屍體。而太27:62-66雖然提到彼拉多安排了士兵看守墳墓,但那只是應祭司長的要求,並不是他本人覺得有這個需要。

[21] 在當時羅馬世界,「凱撒」被稱為是「上帝的兒子」。參本機構《馬可福音》摘要(1)的第三部分,https://www.bmy.org.hk/?p=1095

[22] 馬太不但記載當時遍地黑暗(參太27:45),甚至有地震、墳墓給打開、聖徒復活等等神蹟奇事(參太27:51-53),更描述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書亞(耶穌)的人都為著這些經歷而害怕,最後說出「這真是上帝的兒子了!」可見,馬太對百夫長這句話描述得極為正面,大概這百夫長也是個敬畏上帝的人。《路加福音》雖然沒有提及神蹟奇事,但路加對百夫長的描述也是正面的:「百夫長看見所成的事,就歸榮耀與上帝,說:『這真是個義人!』,而其他聚集觀看的眾人見了這事都捶著胸(表示悲哀)回去了。」(路23:47-48)

[23] 耶和華的子民本來必須透過聖殿和祭司制度,才能親近上帝,但聖殿的幔子裂開,象徵著地上的祭司制度已被更改甚或廢去。


《馬可福音》查經摘要(安息日研經坊):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