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最大的誡命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17-8-26)馬可福音12:13-44摘要(19)兩條最大的誠命(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耶書亞時期聖殿的婦人院,院中的廊子放有十三個奉獻箱 [參註14],耶書亞在此觀察和談論奉獻者的內心;攝於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的聖殿模型;©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今週研讀的經文是《馬可福音》12:13-44,大綱如下:

1. 納稅給凱撒的問題(12:13-17)

2. 復活的問題(12:18-27)

3. 最大的誡命(12:28-34)

4. 大衛子孫的問題(12:35-37)

5. 譴責文士(12:38-40)

6. 寡婦的奉獻(12:41-44)

 

第一部分(經文分享)

宗教領袖打發幾個法利賽人和幾個希律黨的人到耶書亞(耶穌)那裏,要就著他的話陷害他(12:13)。法利賽人屬於宗教群體,希律黨人則代表著希律家族的政治勢力,這兩班人的背景完全不同,卻因著共同的目標,也就是要找耶書亞話語的把柄好陷害他,就來問耶書亞:「納稅給凱撒合不合法?」(12:14;《和合本》和《新譯本》把「合不合法」翻譯為「可以不可以?」)

自公元六年,猶太地成為羅馬的一個行政省之後,每一個猶太人都要向羅馬政府繳稅[1],此舉曾觸發猶太人起義,因為對於猶太人來說,納稅給凱撒就等於承認上帝的地土屬於外邦人[2]。所以,這條問題既觸及政治、也牽涉宗教立場,耶書亞要是回答:「合法。」(或「可以」)就是否定了上帝的主權;要是回答:「不合法。」(或「不可以」)就有可能被指控為煽動叛亂。

耶書亞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向他們說:「拿一個銀幣來給我看!」他們就拿了來。耶書亞說:「這像和這名號是誰的?」他們對他說:「是凱撒的。」銀幣的正面鑄有凱撒的像,頭銜寫著「神聖皇帝提庇留奧古斯都」,背面鑄有一個女人的像,頭銜則是「大祭司」[3]。凱撒自稱為神的兒子,這個銀幣的「像和號」對於猶太人來說正是違反了不可拜偶像及褻瀆上帝的誡命,所以一般他們是不會把銀幣帶在身上的,然而法利賽人和希律黨的人卻能拿出來給耶書亞看,就已經證明了他們沒有尊重上帝的主權。耶書亞說:「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他巧妙地避開了他們藉這提問所設的陷阱,指出屬於凱撒的銀幣可以歸還給他,然而人帶著上帝的形像,就是屬於上帝的。耶書亞藉此提醒他們既是屬上帝的人,就應該把生命的主權交給上帝。

那天,又有不相信復活的撒都該人來問耶書亞有關復活的事[4],說:「老師,摩西為我們寫下這話:『某人的哥哥若死了,撇下妻子,沒有孩子,他該娶哥哥的妻子,為哥哥生子立後。』[5]那麼,有兄弟七人,第一個娶了妻,死了,沒有留下孩子。第二個娶了她,也死了,沒有留下孩子。第三個也是這樣。那七個人都沒有留下孩子。最後,那婦人也死了。在復活的時候,她是哪一個的妻子呢?因為他們七個人都娶過她。」[6](12:19-23)耶書亞對他們說︰「你們錯了,不正是因為不明白聖經,也不知道上帝的大能嗎?」並引用《出埃及記》3:6上帝對摩西所說的話:「我是你父親的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參12:24-26)來回應他們在理解聖經上的謬誤,他以這節經文是要指出:(1)上帝有轉化物質的大能,當人復活時,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也不嫁也不娶;(2)上帝親自與亞伯拉罕、以撒及雅各立了約,就必定會向他們守約,既然立約的應許在他們生前還未應驗,就意味著上帝必定會把他們都復活過來,才算是向他們實踐了應許;(3)上帝是活著的,祂是活人的上帝,祂既稱自己為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就代表這三位列祖也是活人(或「已復活的人」)。[7]

有一個文士來,聽見他們的辯論,知道耶穌回答得好,就問他說:「誡命中哪一條是第一呢?」耶穌回答:「第一是:『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的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第二是:『要愛鄰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12:28-31)

猶太人從《摩西五經》裏歸納出613條誡命,而歷代猶太拉比會就這613條誡命作比較及找出當中一些共通的元素。耶書亞的答案是把《申命記》6:4-5和《利未記》19:18的經文串連起來,因兩者的原文同樣出現「你要愛」這個吩咐[8]。那個文士對耶書亞說:「好,老師,你說得對,上帝是一位,除了祂以外,再沒有別的了;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祂,又愛鄰如己,要比一切燔祭和祭祀好得多。」[9]耶書亞見他回答得有智慧便說:「你離上帝的國不遠了。」從此以後,就沒有人敢再問他甚麼。[10](參12:32-34)

耶穌在聖殿裏教導人,問他們說:「文士怎麼說基督是大衛的後裔呢?大衛被聖靈感動,說:『主【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把你的仇敵放在你腳下。』大衛親自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大衛的後裔呢?」(12:35-37)

耶書亞這條問題是引自《詩篇》110:1。對於猶太人來說,「大衛的子孫」就等同是彌賽亞[11],然而耶書亞要指出的是,他們對彌賽亞的理解不完全,他們還未明白那位彌賽亞(大衛的子孫)為甚麼會變成了大衛的主。其實,這是因為彌賽亞的出現並非要馬上成為地上的君王,而是要在受害之後才被提升至上帝的右邊[12]。而《詩篇》110篇所描繪的,就是那位得勝的主把仇敵踐踏在腳下的圖畫。耶書亞以此暗示自己就是那位將要勝過死亡並復活的主,而耶和華最終必會把權柄賜給他。

耶書亞繼續教訓人,說:「你們要防備文士;他們好穿長袍走來走去,喜歡人們在街市上向他們問安,又喜愛會堂裏的高位,宴席上的首座。他們侵吞寡婦的家產,假意作很長的禱告。這些人要受更重的懲罰!」(12:38-40)

耶書亞這一連串針對文士的話語,可以歸納為他們以虛偽的外表和看似虔誠的宗教行為去賺取別人的注目、讚賞、宗教地位、甚至是利益,他們本應對上帝的誡命律例最為熟悉,卻沒有遵行上帝的吩咐去照顧寡婦,反倒侵吞她們的財產。所以,耶書亞嚴厲地指出他們必為此而擔當更重的刑罰。

耶穌面向聖殿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把錢投入銀庫。有好些財主投了許多錢。有一個窮寡婦來,投了兩個小文錢,就是一個大文錢[13]。耶書亞叫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銀庫裏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眾人都是拿有餘的捐獻,但這寡婦,雖然自己不足,卻把她一生所有的全都投進去了。」(12:41-44)

耶書亞當時在聖殿內的婦人院,而婦人院的東面放了十三個形狀像是號角的奉獻箱,每個箱會寫上不同的奉獻用途[14]。耶書亞把財主的奉獻與寡婦的奉獻做比較,對門徒講解說,那真正奉獻得多的並不是財主,而是那個寡婦,因為她投的那兩個小文錢其實是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第二部分(問題討論)

耶書亞(耶穌)與宗教人士的對話引申出「上帝的權柄」與「最大的誡命」這兩個主題。他在聖殿內觀察人投錢入庫則帶出了「奉獻」的主題。請就這三個主題討論以下這些人是否認識上帝的權柄?他們有否遵守最大的誡命?

 

人物

提問/表現

耶書亞的評語

1

法利賽人,希律黨人

(12:13-17)

納稅

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

2

撒都該人 (12:18-27)

復活

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乃是活人的上帝。

3

一個文士 (12:28-34)

最大的誡命

你離上帝的國不遠了。

4

文士 (12:38-40)

好穿長衣

喜愛人問安

喜愛會堂高位

喜愛筵席首座

侵吞寡婦家產

假意作長的禱告

這些人要受更重的刑罰!

5

財主(12:41、44)

投了若干的錢

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裏頭。

6

窮寡婦(12:42-44)

投了兩個小文錢

自己不足,把一切養生的投上。

 

第三部分(問題解答)

 

人物

他們是否認識上帝的權柄?有否遵守兩條最大的誡命?

1

法利賽人

希律黨人

兩個權柄:地上的權柄,天上的權柄

凱撒只擁有屬地的權柄,上帝才擁有屬天的權柄。法利賽人、希律黨人和那些差他們來的宗教領袖都不尊重上帝的權柄,他們來試探耶書亞,是想利用地上的權柄來除滅他(違反了「不可殺人」的誡命)。耶書亞指出人其實都是屬於上帝的,所以人應當把自己生命的權柄歸給上帝。

2

撒都該人

兩個世界:現在的世界,將來的世界

撒都該人認為摩西五經就是最高的權威,不接受五經以外其他經文的啟示,將自己對聖經(不完全或錯誤)的理解和信念高舉到甚至高過上帝權力的位置。正因為他們否定上帝有使人復活的能力,他們只會看重現今眼見的世界,而不承認還有一個將來的世界,他們其實並不認識上帝的權柄。

3

一個文士

兩條誡命:愛上帝,愛人(或愛鄰舍)

這個文士認同耶書亞所說的兩條最大的誡命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上帝」和「愛人(或愛鄰舍)如己」,更領悟出人如果遵守這兩條誡命,就比獻上一切燔祭和祭祀好得多。耶書亞說他離上帝的國不遠了。「上帝的國」不是指一處地方,而是指人願意讓上帝在他的生命裏作王掌權。這個文士應該是一個認識上帝權柄的人。

4

文士

兩種賺取:人的讚賞,上帝的刑罰

耶書亞指文士一切的宗教行為其實是為了賺取別人的讚賞,他們侵吞寡婦的家產,就表明他們既不認識上帝的權柄,也沒有遵守愛上帝、愛人這兩條最大的誡命。耶書亞指出他們以虛偽的宗教行為在賺取人的讚賞時,其實是在為自己積蓄上帝的刑罰。

5

財主

兩種奉獻:(1)自己有餘才拿來奉獻,上帝看為是小的奉獻

以錢財的多少來計算,財主的奉獻比寡婦多,但耶書亞說財主只是把自己有餘的獻上,其實並沒有做到「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上帝」。

6

窮寡婦

兩種奉獻:(2)自己不足卻仍然奉獻,上帝看為是大的奉獻

寡婦的那兩個小錢根本微不足道,但已經是她的所有。在這六類人中,只有她才是真正做到了「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上帝」。

 

《馬可福音》12:13-44的總結

耶書亞(耶穌)在聖殿範圍跟這些宗教人士的對話以及對門徒所作有關奉獻的教導實在饒有深意。那時逾越節將臨,來聖殿敬拜上帝及獻祭的人絡繹不絕,各樣祭祀活動頻繁。作為上帝的子民,按照上帝指定的時間、到上帝指定的地方、獻上上帝所指定的祭物,固然是在遵守上帝的誡命,然而耶書亞指出在眾多的誡命中(包括獻祭的誡命),最大的兩條其實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上帝,其次是愛人(或愛鄰舍)如己。」人遵守這兩條誡命就比一切祭祀重要得多,而且惟有遵守這兩條誡命,人才算得上是認識上帝的權柄。

耶書亞以《詩篇》110篇來帶出上帝會把權柄賜給他,立他為萬有的主。耶書亞又預言到聖殿將要被毀,他以自己的身體取代了聖殿(參約2:19、21)。今天,基督徒都會視事奉或捐獻金錢為「奉獻」,但我們要自省的是,這一切的「奉獻」是否建基於我們認識到耶書亞就是我們的主,而他的權柄在我們之上?有了這份認知,我們的奉獻才是在實踐上帝所吩咐的兩條最大誡命: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上帝,以及愛人如己。

耶書亞當日坐在聖殿,親自觀察每一個人在奉獻時內心的真實情況。要知道我們事奉或捐獻的動機,在上帝面前都是沒法掩藏的。盼望我們的心都是尊主為大,所擺上的奉獻能蒙上帝所悅納。阿們。

 


[1] 這是「人頭稅」,有別於羅馬政府徵收的其他稅項,例如關稅。參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Vol 1, 274。

[2] 參約瑟夫著,《猶太戰記》2.8.1§118;《猶太古史》18.1.1§§1-10。

[3] 銀幣的原文是denarius(或譯「得拿利」),正面印有拉丁文「TI(BERIUS) CAESAR DIVI AUG(USTI) F(ILIUS) AUGUSTUS」,英文翻譯是The Divine Emperor Tiberius Augustus;銀幣的背面是「PONTIF(EX) MAXIM(US)」,英文翻譯是High Priest。

[4] 撒都該人支持祭司階層的權柄,屬於猶太社會的貴族或統治階層,他們只信摩西五經,不接受口傳傳統,也不相信復活。他們大概是想藉有關復活的事,來打擊耶書亞的名氣。

[5] 這條誡命又稱為「娶寡嫂制」,記載於《申命記》25:5-6。

[6] 有學者說撒都該人的這條問題也許取材自次經《多比傳》,這書成書於公元前2世紀或8世紀,書裏提到有一個名叫撒拉的女子,曾嫁了七個丈夫,但每個丈夫在未與她同房之前,就被惡魔殺害了。

[7] 其實在《希伯來聖經》的《先知書》和《聖卷》都有一些關於復活的經文,例如:賽26:19;伯19:26;但12:2,但由於撒都該人只信摩西五經,所以,耶書亞就以《出埃及記》去回答他們。此外,猶太人常用的禱文《立禱詞》(Amidah)的第二篇,也提到上帝必使死人復活。

[8] 《申命記》6:4-9又稱為〈聽命誦〉(Shema),是猶太人每天早晚都會背誦的。在《申命記》6:5及《利未記》19:18裏的「你要愛」的原文וְאָ֣הַבְתָּ֔,在整本舊約聖經就只出現幾次。耶書亞以相同的詞語把兩段經文串連起來的做法,被喻為是拉比希列(Hillel)的七條解經規則之一,稱為 Gezera Shawa

[9] 馬可在引用《申命記》6:5「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時多了一個「盡意」(12:30),這大概是因為作者嘗試用「性」和「意」這兩個詞去更全面表達《七十士譯本》中所用的希臘詞ψυχῆς psuches的意思,因為ψυχῆς psuches可指靈魂、自我存在的意念。然而,由於馬可用於「盡心」、「盡性」的希臘文都跟《七十士譯本》翻譯申6:5所用的一致,唯獨「盡力」的希臘文則不同,而申6:5中מְֹאד me’od「力」在希伯來文的意思只是 「大量」,而不一定指「力量」,因此也可能是作者嘗試用兩個希臘詞語διανοίας dianoias(意)和ἰσχύος ischuos(力),去更準確地解釋《七十士譯本》用的希臘詞δυνάμεώς dunameos(力)底下所翻譯的希伯來文מְֹאד me’od的意思。

[10] 馬可12:13-37一連記載了四條問題,有學者認為這與當時的背景有關,那時候將要過逾越節,而耶書亞就是上帝在逾越節時所預備的羔羊(參約1:29、36),宗教人士對他的提問,就像是一頭羔羊被驗證是否沒有瑕疵(出12:5)。當耶書亞回答了那些問題,「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問他甚麼。」(12:34)馬可像是在暗示耶書亞在任何方面的回答都是無可指責的。此外,這四條問題與當時猶太人過逾越節時會讀的《逾越節史話》(Passover Haggadah )是一個平行,這史話裏列出了在逾越節時,父節跟四個兒子的答問,那四個兒子中,一個是聰明的,一個是邪惡的,一個是單純的,一個則不懂得怎樣問問題。這四條問題正好與四個兒子的提問做一個對照,而第四條問題是耶書亞自己提出的,正好對照那個不懂得怎樣問問題的兒子。

[11]  瞎子巴底買也曾稱耶書亞為「大衛的子孫」,參可10:47-48。

[12] 參太 26:64;可16:19;弗 1:20;西 3:1;來1:3、10:12、12:2。

[13] 小文錢(lepta「雷普頓」)即小銅錢,是當時最小的幣值,約等於 1/128得拿利(denarius);大文錢(quadrans 「科得拉」)即銅幣,約等於1/64 得拿利。一個得拿利是一個男人一天的工資。參太20:2。

[14] 《米示拿》〈論半舍客勒的稅款〉(m. Shekalim)6.1。


《馬可福音》查經摘要(安息日研經坊):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