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研讀的經文是馬可福音8:1-30,大綱如下:
給四千人吃飽(8:1-10)
法利賽人要求看神蹟(8:11-13)
防備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8:14-21)
治好伯賽大的瞎子(8:22-26)
彼得承認耶書亞(耶穌)為基督(8:27-30)
8:1-10的記述跟6:34-44的那一段很相似,只是對象為外邦人。這表示除了猶太人,當時也有不少外邦人前來渴慕聽耶書亞(耶稣)的教導,他們都是耶書亞要在屬靈和肉身上餵飽的群眾。
請看這兩段的比較(表1):
經文 | 6:34-44(「五餅二魚」的神蹟) | 8:1-10(「七餅與幾條小魚」的神蹟) |
地點 | 加利利西北面,傳統相信是在塔加 | 加利利東北面, 低加波里 (接上文第七章) |
對象 | 猶太人 | 外邦人 |
原因:耶書亞憐憫群眾 | 馬可記述:「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6:34) | 耶書亞向門徒說:「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裏已經三天,也沒有吃的了。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8:2-3) |
門徒的回答 | 「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嗎?」(6:37) | 「在這野地,從哪裏能得餅,叫這些人吃飽呢?」(8:4) |
食物 | 五個餅,兩條魚(6:38) | 七個餅,幾條小魚(8:5,7) |
零碎 | 十二個籃子(κόφινος;大而圓形) | 七筐子(σπυρίς;有手挽的) |
餵飽 | 五千男人(6:44) | 四千人(8:9) |
之後渡船前往的目的地 | 本想去伯賽大,但最後去了革尼撒勒;耶書亞沒有與門徒一起渡船 | 大瑪努他(大概是抹大拉一帶);耶書亞同門徒一起渡船 |
後敘:指出門徒心裏仍然愚頑 | 馬可記述:「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6:52) | 耶穌向門徒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見嗎?也不記得嗎?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籃子呢?」他們說:「十二個。」「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筐子呢?」他們說:「七個。」耶穌說:「你們還是不明白嗎?」(8:17-21) |
獨有敘述 | 1. 耶書亞說群眾如同羊沒有牧羊人 2. 群眾坐在青草地上 3. 群眾五十或一百人一排排坐下 | 與耶書亞同在那裏已經三天 |
在6:34-44出現的「五」個餅、「五」千男人、「十二」籃子、「牧羊人」、「青草地」對猶太人具有特別意義,例如:「五」可寓意摩西五經,「十二」則可寓意十二支派,「牧羊人」和「青草地」會讓猶太人想起很多《舊約聖經》經文(例如詩23篇)[1];同樣地,在8:1-10出現的「七」個餅、「七」筐子、「四」千人,則跟外邦人有關聯。上帝要帶領以色列民進入的迦南地,當時住著七個外邦民族[2];而啟示錄7:1以「四角」、「四方」寓意地上所有地方。有學者更以「撒母耳記上21章大衛進入聖殿取陳設餅的故事,作為理解兩個餵飽群眾神蹟的切入點。」[3] 當大衛逃避掃羅追殺時,曾向祭司要五個餅(參撒上21:3),而「五」加「七」正好是十二。可見,馬可刻意要記載這些數字, 在屬靈上都可能有一定的意義。
耶書亞(耶穌)和門徒來到了大瑪努他(大概是抹大拉一帶)[4],就有「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求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想要試探他。」(8:11)在《舊約聖經》裏的確有例子說先知要從天上顯神蹟來證明自己是由上帝所差派來的[5],但馬可用「盤問」、「試探」這些字眼來表明法利賽人這個要求並非真心想知道耶書亞是不是來自上帝,而是故意要找把柄除滅耶書亞(參3:6)。「耶穌心裏深深地歎息,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8:12)有解經家說耶書亞是帶著極大的憤慨來拒絕法利賽人的,更傳神的語氣翻譯應該是:「我跟你們斬釘截鐵的說,這個世代休想要甚麼神蹟!」[6]耶書亞就離開他們,跟門徒上船往海那邊去了。(參8:13)
在船上,耶書亞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8:15)但是門徒完全不明白,只以為耶書亞指他們沒有帶餅而不斷議論。耶書亞看出他們的問題,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見嗎?也不記得嗎?」(8:17-18)一連串的反問後,耶書亞接著再問門徒有關擘餅餵飽群眾的兩件神蹟(參6:34-44;8:1-10),可見他對門徒「還是不明白」感到失望。
他們到了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書亞摸他。耶書亞對瞎子做了多個動作,又問他說:「你看見甚麼了?」瞎子回答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耶書亞再「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復原了,樣樣都看得清楚了。」(參8:22-25),跟之前的醫治比較,耶書亞這次額外地做了一些事才讓瞎子看見,這又跟耶書亞指門徒「有眼睛,看不見」、「有耳朵,聽不見」是否有關?
耶書亞和門徒離開了伯賽大,就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去。在路上耶書亞問門徒:「人說我是誰?」後來,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耶書亞就禁戒他們,不要告訴人。(參8:27-30)按照馬可福音的脈絡,從8:27開始就沒有再記述耶書亞在加利利的事奉,而是揭開了另一幕,也就是耶書亞開始向門徒預告他要被殺害的事。
「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8:15)指甚麼?這些「酵」是怎樣形成的?(提示:參 7:1-23)
耶書亞(耶穌)指門徒「有眼睛,看不見」、「有耳朵,聽不見」、「還是不明白」,他期望門徒要明白些甚麼?
「酵」最明顯的一個特質是它可以由小變大[7],潛藏著很大的影響力。根據馬太福音16:12和路加福音12:1的平行經文,「酵」分別指法利賽人的「教訓」和「假冒為善」,而馬可則具體地在7:1-23描述甚麼是法利賽人的酵:
法利賽人的酵(教導) | 只看重外表禮儀的潔淨,卻沒有把心裏的污穢(惡念)除去 |
拘守古人及自己的遺傳,廢棄上帝的誡命。(7:3, 5, 8, 9) 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7:7) | 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惟有從裏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7:15) 從人心裏發出的惡念:苟合、偷盜、凶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毀謗[8]、驕傲、狂妄。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裏面出來,且能污穢人。(7:22-23) |
之前希律因政治理由而殺了施洗約翰,法利賽人則因其宗教立場而想除滅耶書亞(耶穌)(參3:6)。他們在心裏所生出的惡念,即使開始時只是一點點,但要是不除掉,就會像酵那樣發大,到最後他們的惡念會驅使他們用權力來殺死那些來自上帝的人。
耶書亞知道法利賽人想要殺他,在7:6-23嚴厲地斥責了他們一頓,是想他們聽得入耳、能悔改,然而法利賽人還是沒有接受,再來試探耶書亞,要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有學者認為當耶書亞「就離開他們」(8:13),是意味著耶書亞終止了跟法利賽人的對話,也同時終止了他在加利利的事奉。既然法利賽人仍然拒絕接受看和聽耶書亞所傳遞的信息,耶書亞就再沒必要給他們機會了。[9]
由7:24至8:9耶書亞所走的路線其實很迂迴,先是「往泰爾、西頓的境內」(7:24;在加利利西北面),在那地治好了一個敘利腓尼基婦人被鬼附的女兒(7:24-30);然後「從低加坡里境內來到加利利海」(7:31;低加坡里在加利利東南面),在那裏又醫好了一個耳聾舌結的外邦人(7:31-37);並繼續在低加波里餵飽了四千個外邦人(8:1-9)。據The Sacred Bridge這本聖經地理巨著的講解,馬可刻意用語帶雙關的手法,一方面以這些地方名來說明耶書亞的事工,另一方面,指出了耶書亞的路徑,正是古時十二支派的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為要成就先知以賽亞所說的預言[10]:「從前上帝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即泰爾、西頓所在地】被藐視,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即低加坡里一帶】,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賽9:1)。換句話說,耶書亞從泰爾、西頓迂迴地經過低加坡里回到加利利,不但應驗了聖經的應許,也表明天國的福音要臨到外邦人。
耶書亞在外邦人中所行的三類神蹟,包括趕鬼、醫病、餵飽群眾,其實都在猶太人中間行過,而這些事工也跟門徒的使命有關(參3:14-15;6:12-13)。耶書亞除了囑咐門徒要防備宗教領袖的教導,也希望他們漸漸地明白他不再單在猶太人當中工作,也要向外邦人施恩。
馬可又用了語帶雙關的手法,記載耶書亞分別在低加坡里開了一個人的耳朵、舌頭(參7:31-37),在伯賽大開了一個人的雙眼(參8:22-26)。這一方面是指出他在外邦人中的服侍,另一方面是要暗示耶書亞也將會開門徒屬靈的耳朵、舌頭和眼睛!然而這需要一個過程,並不可能一次就完成,耶書亞是按著門徒的程度讓他們漸漸看清楚的[11],情況就好像他開瞎子的眼一樣(參8:23-25)。
法利賽人有豐富的屬靈知識,卻盲目堅守人的傳統,甚至把傳統凌駕在上帝的誡命之上,來維護自己的宗教地位,耶書亞(耶穌)用先知以賽亞的話來責備他們:「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7:6-7;引用賽29:13)法利賽人心裏不單沒有上帝的道,還充滿了各種惡念,又不願意悔改,耶書亞也就決定不再在他們當中工作了。這讓我們想起耶書亞在講了撒種的比喻之後,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4:9, 23)接著他勸人要渴慕上帝的道,要盡量用大的量器去承載(4:24;留意原文並沒有「給人」二字[12])。然而那些不渴慕的,上帝就會「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4:25),這句話正好應驗在法利賽人身上。相反,從馬可第八章開始,我們可以看到,對於那些願意謙卑前來學習、嘗試改變自己的門徒和外邦人,耶書亞會按著他們的程度讓他們一步步去認識他。
一直以來,上帝要子民「聽」祂的話語、「傳揚」祂的道和「看」祂的作為,這些呼籲不斷在整本聖經裏迴響[13],甚至到最後的書卷《啟示錄》,我們仍然讀到這句對教會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14]。因此,作為耶書亞的門徒,我們要非常謹慎自己是否認真在聽、說和看, 例如:我們是否會分辨哪些是上帝的道、哪些只是人的教訓;是否已經滿足於自己擁有的屬靈知識而不再謙卑學習?又或只全盤依賴別人的講解,而不再運用自己在屬靈上應有的理解力、判斷力?甚至更普遍的情況可能是,我們只關心自己是否已經得救或能否得著上帝的祝福,而不理會上帝在這個世代、在信徒和非信徒當中想要成就的工作,不願去傳揚福音?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容易犯了這些耳聾、結舌、眼瞎的毛病,只是因著上帝的恩典和憐憫,我們現在仍然有機會可以看得見、聽得到、與人說話。盼望我們都不斷在進步和更新自己,不會辜負了上帝的恩典!
[1] 參本機構網頁「安息日研經坊」之〈馬可福音6:35-56摘要(10)門徒心裏還是愚頑〉。
[2] 參申7:1-2;徒13:19。
[3] 參孫寶玲,《馬可福音:福音之始》頁228。
[4] 大瑪努他(Dalmanutha),正確地點不詳,估計在加利利的西面,靠近抹大拉(Magadala)一帶。在馬太福音15:39的平行經文記載的則是馬加丹(Magadan)。「抹大拉」(Magdala)本是亞蘭文的翻譯,希伯來文的翻譯是「密奪」(Migdol;城塔)。在《塔木德》裏它又名 Migdal Nunya (魚塔)。而第一世紀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以希臘文稱這地為 Taricheae/Tarecheae,意思是「醃鹽魚的地方」。
[5] 例如:以利亞對付450個巴力先知和400個亞舍拉先知的故事,參王上18章。
[6]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Vol 1, 253.
[7] 參太13:33;林前5:6。
[8] 和合本翻譯為「謗讟」,新譯本和和合本修訂本均翻譯為「毀謗」。
[9]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332.
[10] The Sacred Bridge (2nd edition, Carta, Jerusalem, 2014), 361-362.
[11] 從可8:27之後,明顯地,耶書亞更頻繁地向門徒啟示他的身分和在地上的事工,希望他們看得見、聽得清楚。
[12] 參本機構網頁「安息日研經坊」之〈馬可福音4:1-34摘要(6)從「撒種的比喻」明白何謂真正跟隨主〉。
[13] 例如:出12:26-27, 13:8-9, 14, 15:26, 19:5;利26;14-28;民15:40;申4:10, 6:4-9, 7:12, 11:19, 27-28, 26:17, 28:13;賽59:21;耶5:21; 結12:2。
[14] 啟 2:7, 11,17,29;3:6,13,22。
耶書亞研經中心 版權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