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蒞臨「安息日研經坊」,由今年4月到10月,我們會查考《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成書的背景,大概是羅馬皇帝尼祿在位、嚴厲地迫害基督徒的那段時期,當時尼祿對基督徒施以酷刑,包括:給他們穿上動物的皮,使他們被收縮的獸皮勒至骨折而死;扔他們到鬥獸場被野獸撕碎、吃掉;釘他們在十字架上;用蠟包裹他們全身,然後燃點作照明。彼得、保羅、亞拿尼亞都是在尼祿手下遇害[1]。所以,當時許多基督徒在信仰上都受到很大衝擊,逼切地盼望上帝能盡快完成祂對世界的救贖計劃[2]。
《馬可福音》的作者是約翰馬可,按照教會傳統,他與彼得一起在羅馬事奉,當時的人聽到彼得就耶書亞(耶穌)的事蹟及教導作講論之後,要求馬可把那些資料寫下來[3]。後來尼祿去世,政局陷入混亂,《馬可福音》大概就在那時候編成[4],目的主要是鼓勵當時信徒,堅立他們對耶書亞的信心和盼望。
《馬可福音》的特色包括:一)它是四福音書裏最短的一卷,只有16章,可以簡單地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由第1至第8章,主要記載耶書亞在加利利及鄰近一帶的事工;第二部分由第9至第16章,第9章記載耶書亞在登山變像後,開始預言他將要受難和復活,而第10至16 章是關於耶書亞上耶路撒冷和受難的經過,是整卷書的高潮。二)它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外邦信徒,因為馬可翻譯了一些希伯來文和亞蘭文的詞語,又解釋了一些猶太傳統,這是四福音書裏馬可所獨有的[5]。他既保留了那些希伯來文詞語,又沒有就先知書的預言、洗禮的意義、聖靈等加以解釋,原因可能是當時的外邦信徒還未脫離猶太信仰的根源[6],對《希伯來聖經》(《舊約聖經》)以及基督教信仰裏的猶太背景仍然有認識。三)馬可的敘事手法非常緊湊和富有動感,例如,他頻密地使用εὐθὺς(「立刻」、「隨即」)這個希臘文,叫讀者不禁要一直追看。《馬可福音》的其他特色,尤其是在寫作和修辭方面(例如是首尾呼應),會留待往後的相關討論再詳述。四)相對於其他福音書,馬可對門徒的描述較為負面,往往反映出門徒的軟弱和不信,這些描述讓讀者明白到即使門徒當時常與耶書亞在一起,也不等於他們的靈命必然很好,然而耶書亞並沒有因為門徒的靈命不成熟而撤回他對門徒的呼召,可見能承擔傳福音這使命完全在於呼召人和賜人能力的主,這為讀者帶來了鼓勵。
今週研讀的經文是《馬可福音》1:1-13,大綱如下:
福音的開始(1:1)
引用《希伯來聖經》的預言(1:2-3)
預言的實現:施洗約翰的洗禮(1:4-8)
耶書亞受洗(1:9-11)
耶書亞在曠野受撒但試探(1:12-13)
1:1是整本福音書的標題,而1:1-4則是一個引言。1:1的第一個字,原文是希臘文Ἀρχὴ,中文譯作「起頭」,Net Bible 指這可能跟創世記1:1的「開始」這個詞有關,喻意一個「新的開始」。而「福音」這個詞在羅馬世界是指「新王誕生」或「君王戰勝」的好消息。至於「上帝的兒子」這個詞,在1:1的原文或一些手抄本中並沒有出現,但馬可的確常常用「上帝的兒子」[7],成為這卷書一個非常突出的主題。但由第1到第14章,這個詞的出現都不是指有人親口承認耶書亞是上帝的兒子[8];直到第15章,一位羅馬的百夫長看見耶書亞在十字架上斷氣之後,說:「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15:39)。由一個外邦人親口承認耶書亞就是上帝的兒子,這對當時的外邦信徒來說,是一個很有力的見證和安慰[9]。
「上帝的兒子」在羅馬世界是代表甚麼呢?原來歷世歷代的羅馬皇帝,如凱撒和尼祿都自稱為「神的兒子」,也清楚記錄在他們的碑文中[10]。馬可以「上帝的兒子」來做福音書的開頭,是一個革命性和顛覆性的表述。因為在尼祿死後的兩年間,分別有三位軍事將領成為皇帝,他們要不是自殺就是被刺殺[11],所謂「神的兒子」的羅馬皇帝,其實並沒有能力,更不能為人帶來和平與穩定。現在馬可宣告耶書亞才真的是「上帝的兒子」,這給當時的信徒帶來盼望,讓他們知道耶書亞已經作王掌權,並必會再來施行公義的審判[12]。
1:2的第一個字,原文是希臘文Καθὼς,中文譯作「正如」,意味著是1:1的延續。1:3雖然只提到以賽亞書[13],但所引用的經文其實節錄自以賽亞書40:3、出埃及記23:20及瑪拉基書3:1這三段經文,馬可只提及以賽亞書可能是因為這卷書是當時最為人熟悉的書卷之一[14],他把這些經文合併在一起,使敘事更加緊湊,也指出這些來自摩西五經和先知書的預言都應驗了。而 1:4以ἐγένετο這個希臘文來開始,意思是「照這話」,就是要表明上帝的應許是真實的,並且已經成就了。可以說,馬可用1:1-4這個引言把耶書亞的生命與《希伯來聖經》緊緊地聯繫起來。
跟其他福音書比較,《馬可福音》沒有記載耶書亞的家譜,也沒有提及他的神蹟降生以及少年時期的事蹟,一開始就直接說他是上帝的兒子。在1:2引用希伯來聖經,帶出施洗約翰在曠野出現,宣講悔改的洗禮,以及他怎樣介紹耶書亞就是那位以後要來的,能力比他更大,他就是彎腰給耶書亞解鞋帶也是不配(參1:4-8)。而接著的 三段記載最令人費解:
1) 耶書亞為甚麼要到施洗約翰那裏受他的洗( 可1:9)?
2) 耶書亞受洗上來之後,天上有聲音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 可1:10-11)是甚麼意思?
3) 耶書亞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可1:12-13)。相比《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平行經文,馬可沒有記載耶書亞受試探的內容,而只是說他「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來伺候他。」(1:13)馬可為甚麼要這樣記述呢?
首先,馬可開始時沒有記載耶書亞的家譜和出生,可能是因為馬可認為這些資料對於外邦信徒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他較關心信徒在當下所受的迫害和死亡威脅,於是略過耶書亞的出生背景,直接寫與讀者有切身關係的事。另外,馬可在開始時所提及的地理位置其實也有特別用意。1:1-13是整卷書的序言,場景在曠野,聖經常常提及曠野,連死海古卷也有多處引用以賽亞書40:3 [15]。對於猶太人來說,曠野是一個聖經預言要應驗的地方,同時也是人對上帝的盼望要成真的地方[16]。 馬可以這個獨特的場景開始,讓讀者的信心放在《希伯來聖經》裏,確信耶書亞就是那位要來成就應許的。
1:8提到施洗約翰用水施洗,並且將有另一位要用聖靈給人施洗。在《希伯來聖經》裏,以西結書提到當以色列人歸回以色列地的時候,耶和華要灑清水在他們身上潔淨他們,叫他們棄掉一切偶像,又給他們新的心,把新的靈放在他們裏面,以至他們能順從耶和華的律例和典章(參結36:24-27)。
1:9說耶書亞到施洗約翰那裏洗禮,箇中原因有人認為是耶書亞在確認施洗約翰的事奉,但筆者認為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關乎當時的人怎樣看「得救」這觀念。當時猶太人的群體意識比現代的人強得多,對他們來說,「得救」不是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國家、民族的所有人都回轉悔改、歸向上帝,這樣上帝的拯救才會臨到以色列的群體。換句話說,耶書亞參與施洗約翰的洗禮,是為到整個以色列家的悔改,而不是代表他個人有這份需要。
另外,筆者在希伯來大學唸書的時候,曾授業於Dr. Serge Ruzer,他的課程大多是探討和比較早期基督教和猶太教,例如:第二聖殿時期的彌賽亞和人子的觀念。他其中的一篇文章指出[17],耶書亞的受洗可能是要成就一個彌賽亞的期望,文章內提及一份猶太文獻記載了一則有關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期望:
「有一位拉比在默想創世記1:2時,聯想到那運行的靈就是彌賽亞的靈,認為這跟以賽亞書11:2有關。……彌賽亞會在甚麼時候來臨?等到有悔改洗禮出現的時候【就會來臨】。……因耶利米哀歌2:19說,要把心像水一樣傾瀉出來。……後來又有另一位拉比默想創世記1:2,認為上帝的靈會像鴿子一樣降下……。」[18]
這位老師說創世記1:2的一些釋經都跟彌賽亞有關,這跟馬可描述到耶書亞到施洗約翰那裏受洗的情況極為相近。雖然用猶太文獻來理解福音書可能會出現「時代錯誤」 (anachronism)的問題,但這些拉比釋經的本質反映它們很可能來自耶書亞時期甚或更早流傳的[19]。所以,透過比較一些拉比文獻,我們可以明白到耶書亞到施洗約翰那裏受洗,很可能一方面既回應了當時人對彌賽亞的期望,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的彌賽亞身分。
1:10說耶書亞從水裏上來,天「裂開」(σχιζομένους)了[20],這個希臘文在15:38再次出現時,是形容耶書亞死的時候,聖殿裏的幔子由上而下「裂開」[21]。馬可用了這個詞不但增加了耶書亞受洗時的震撼力,也帶有天啟的意味,喻示上帝親自啟示耶書亞就是祂的兒子。
1:11記載上帝明確地宣認耶書亞是祂的兒子:「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這句話其實是從摩西五經、先知書和聖卷各取一些經文組合而成[22],表明上帝親自見證耶書亞是「上帝的兒子」,是整本《希伯來聖經》所確立的那位。所以,從1:1-4的引言到1:5-11的內文可見,基督徒不應跟猶太根源分割,否則我們無從清晰地理解上帝的話語[23]。
馬可沒有詳細記載耶書亞受試探的內容,但卻提及馬太和路加都沒有的資料:「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來伺候他。」(1:13)這兩句話的意思到底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有人認為耶書亞與野獸同在一處,是在反映伊甸園的場景,表達出一種和諧平安的意思。然而一本經外文獻《十二族長遺訓》則把「與野獸同處的威脅」與「撒但的試探」平行[24],有負面的意思。事實上,馬可描述耶書亞與野獸同在一處,跟當時的羅馬信徒所面臨的逼害有關,因為他們隨時會被扔進鬥獸場,要與野獸同處。而「有天使來伺候他」則跟詩篇91:11-13有關:「因他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你要踹在獅子和虺蛇的身上,踐踏少壯獅子和大蛇」。馬可引用的這幾節經文會使當時的讀者想起信徒被扔進羅馬鬥獸場的情景,而馬可的描述就讓他們知道耶書亞也曾面對野獸的威嚇,但他最後勝過了撒但的試探,這能給信徒帶來安慰。
《馬可福音》1:1-13作為整本福音書的開始,指出了耶書亞怎樣按著《希伯來聖經》的應許而來。對當時的讀者來說,它回應了一個問題:「在患難中我們的盼望和出路在哪裏?」而馬可一開始就表明凱撒不是上帝的兒子,耶書亞才是!他就是猶太人長久以來期盼的彌賽亞、是按著《希伯來聖經》的應許而來的那位、是上帝的兒子、由天父親自膏立成為將來審判列國的君王。然而這位掌有大權的受膏者卻同時在地上被試探、受苦,甚至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成就上帝的救贖計劃,這叫當時正在受逼迫的信徒可以在患難中找到依靠和永恆的盼望[25]。
對於今天的信徒來說,我們的盼望又應該放在哪裏?我們是否深信上帝的話語和應許都會成真?我們又是否按著「耶書亞就是上帝的兒子,他現在一直掌權、將要再來並審判世界」這個信念而生活?當我們知道他在地上取了僕人的身分,甘願為成就上帝的旨意而受苦和犧牲,我們又會否願意仿效他的忠心?盼望《馬可福音》1:1-13成為我們的提醒,讓耶書亞成為我們生命唯一的信靠和榜樣,並以上帝的說話和應許作為我們信仰的根據和盼望。
[1]參 “Foxes Book of Martyrs”。另外,亞拿尼亞是指曾為保羅祈禱、使他眼睛得開的那位信徒(參 徒9:17) 。
[2] 參「……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上帝的國大有能力臨到……」(可9:1);「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可13:30)Hershel Shanks (ed.), Christianity and Rabbinic Judaism (BAS), 117.
[3]參 Eusebius, Ecclesiastical History, 2 Eusebius 14:6-15:1。
[4] 有關馬可的成書時間,正如許多其他聖經書卷一樣,學者們持不同的看法。公元50年代、60年代、70年後的看法都有。而較多學者相信是60年代後期,現參考學者Craig Evan的看法,約在公元68-70年間。
[5]參可3:17;5:41;7:2-4、11、34;15:22、34、42。
[6] 「基督教」這個詞並沒有在聖經裏出現。因為耶書亞在世時,他和門徒都是猶太人,以古代的猶太教的信仰為核心,也參與聖殿和會堂的宗教活動。隨著司提反殉道、信徒(以猶太人為主)被當時聖殿的祭司體制所逼迫,許多信徒都離開了耶路撒冷(參徒8:1)。自保羅信主並致力傳揚福音後,越來越多外邦人信主,基督教逐漸發展,但外邦信徒也逐漸不再重視猶太教的信仰元素(早期的外邦信徒因過份看重猶太元素,所以保羅寫加拉太書指出其中的問題;但後期情況剛好相反,外邦信徒過份輕視猶太元素,保羅就寫了羅馬書,提醒他們不可輕視信仰的猶太根源,參羅9-11章)。自聖殿被毀後,古代猶太教迅速發展成拉比猶太教,自此與基督教分道揚鑣。到了羅馬政府把基督教合法化,又在公元391年定基督教為國教之後,基督教可謂正式斬斷了其猶太根源。
[7] 參可1:1、11;3:11;5:7;9:7;12:6;13:32;14:61;15:39。
[8] 除了上帝或污鬼之外,一直沒有猶太人親口承認耶書亞就是上帝的兒子,即使彼得在耶書亞登山變像前曾宣認過他的身分,但彼得之後三次不認主,叫人懷疑他是否真的明白「上帝的兒子」是甚麼意思。
[9] 筆者傾向把羅馬百夫長宣稱耶書亞是「上帝的兒子」這個記述,看為是正面的而非諷刺的手法,詳細的論述可參〈馬可福音15:1-47摘要〉。
[10] 例如:在土耳其以弗所古城遺址的一道城門(Gate of Masius)上,就刻著「皇帝凱撒──神的兒子」,接續的尼祿皇帝也接受相同的稱呼。
[11] Craig A. Evans, Mark 8:27–16:20 (vol. 34B;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Incorporated, 2001), lxxxix.
[12] 從猶太的角度去理解「耶書亞是上帝的兒子」是表示他成就了詩篇第2篇的預言:耶書亞‧受膏者(耶穌基督)雖然死於地上君王之手,但他最終被提升、被立為王、並將審判列國(參詩2:8-12;太28:18)。另參死海古卷4Q246f1ii:1-9,其中指上帝的兒子要來提升上帝的子民、建立永恆的國度、審判列國、賜下平安。這跟詩篇第2篇的主旨很相似。
[13] 有古卷沒有「以賽亞」這個詞。
[14] 《瑪拉基書》3:1的經文在《馬太福音》11:10和《路加福音》7:27都有引用。
[15] 參《死海古卷》1QS:14;4Q76f1_2i:7。
[16] 《何西阿書》2:14-15和《以賽亞書》41:18-19、43:19-21均提到曠野是一處讓人看見上帝的應許成真之地。
[17] Serge Ruzer, ‘Mark1:1“The Beginning of 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 – In Search of the Jewish Literary Backdrop to Mark 1:1-11: Between The Rule of the Community and Rabbinic Source’ in, The Gospel in first century Judaea, BRILL 2013, 84
[18]《書卷詳解米大示》(Midrash Rabbah)裏的《創世記詳解》(Genesis Rabbah) 2:4。
[19]大部分學者認為福音書是主後一世紀至二世紀初寫成,而猶太的拉比釋經最早約要到主後200年才成書,所以有機會出現「時代錯誤」 (anachronism)的問題。然而這些拉比文獻也可能記錄了較早期的口傳傳統,所以也可作參考。自基督教發展之後,拉比文獻內的釋經跟基督教的釋經出現過許多水火不容、互相攻擊的情況。但就今次這些有關創1:2的猶太釋經來看,它們都對基督教的信念極之有利,所以推斷它們的來源較可能出現在基督教未發展以先,甚至有可能出現在耶書亞時期之前。
[20]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平行經文所用的「開」是另一個希臘文:太3:16「天忽然為他開(ἀνεῴχθησαν)了」;路3:21「天就開(ἀνεῴχθησαν)了」。
[21] 可15:38用的希臘文σχιζομένους(裂開),跟太27:51和路23:45的平行經文所用的詞相同。
[22] 創22:2「上帝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賽42:1「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裏所喜悅的!」;詩2:7「受膏者說:我要傳聖旨。耶和華曾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摩西五經、先知書和聖卷是《希伯來聖經》的三部分,代表整本《希伯來聖經》。
[23] 換句話說,福音書的作者一直要求讀者,要把福音書的內容(以至整卷《新約聖經》)緊緊地聯繫於《希伯來聖經》(也就是耶書亞和門徒所用的聖經),並札根於當中的希伯來文化,否則我們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真正要表達的信息。
[24] 《十二族長遺訓》(“Testaments of the Twelve Patriarchs”):「孩子們,你們也做這些事的話,彼列的靈就必逃避你們,人類的惡行必不能在你們身上掌權。各樣野生的生物你們必征服,只要你們有天上的上帝與你們同在,並以心裏的誠實與各人同行。」(〈以薩迦〉Issach. 7:7);「孩子們,如果你們成就美事,眾人和諸天使都要祝福你們,上帝也要因你們在外邦中得榮耀。魔鬼要躲避你們,野獸要害怕你們,諸天使要幫助你們。」(〈拿弗他利〉Naph. 8:4);「如果你們不斷行善,就連不潔的靈都要躲避你們,野獸也要怕你們。」(〈便雅憫〉Benj. 5:2)。
[25]馬可藉著1) 先知書啟示了有關曠野的盼望;2) 耶書亞的洗禮也符合了人對彌賽亞的期望;3) 上帝親自見證耶書亞是「上帝的兒子」;為要指出上帝將為子民帶來一個新的開始,因為祂的國要來臨了。當第15章提到羅馬百夫長宣稱耶書亞是上帝的兒子時,就更表明了耶書亞不單是猶太人的彌賽亞,他也是外邦人的救主。馬可要鼓勵當時正受迫害的外邦信徒,耶書亞就是他們可以依靠和仰望的那位!
耶書亞研經中心 版權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