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 文章分享

《新約聖經》綜覽《哥林多前書》:像保羅一樣去效法基督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哥林多前書》查經摘要(作者:Ada Lui

圖為合成圖片,左邊的人像是耶書亞, 右邊的人像是保羅。

 

簡介《哥林多前書》

書名:哥林多前書,希臘文 ΠΡΟΣ ΚΟΡΙΝΘΙΟΥΣ A’,意思是「致哥林多的(教會/信徒)(一)」。

作者:使徒保羅(1:1)。

對象: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1:2)。哥林多教會是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時所建立的(徒 18:1),保羅在哥林多住了一年六個月的時間(徒 18:11)。

成書日期:約在公元55年。是保羅在第三次宣教旅程期間寫的,他當時在以弗所(16:8)。

寫作背景:保羅寫《哥林多前書》的目的是要處理在哥林多教會內出現的一些問題,而他得知這些問題的消息來源主要是:

1. 保羅之前曾寫過一封信給哥林多教會(5:9),但這信現今已失傳;保羅在那封信曾提到「不可與淫亂的人交往」,但哥林多信徒可能對此有誤解,是以他需要在這封信作解釋;

2. 一些來自哥林多教會的人,例如:革來氏家裏的人(1:11)把哥林多教會內有紛爭的事告訴了保羅;

3. 除了革來氏家裏的人,司提法那、福徒拿都和亞該古(16:17)也可能把哥林多教會內的其他問題(例如:淫亂的事、聚會的秩序混亂)告訴了保羅;

4. 哥林多教會寫信給保羅,想知道「男人不親近女人倒好」(7:1)這說法是否成立。以上這些原因都促成保羅寫這一封信。

全書大綱:《哥林多前書》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部分:

一. 需要合一

A. 引言(1:1-9)

B. 上帝的智慧是最好的(1:10-2:16)

C. 呼籲會眾合一(3:1-4:21)

二. 導致分裂的罪

A. 性方面的罪(5:1-13)

B. 信徒之間的訴訟(6:1-8)

C. 其他性方面的罪(6:9-20)

三. 生活的指引

A. 婚姻(7:1-40)

B. 耶書亞(耶穌)裏的自由(8:1-10:33)

C. 公眾崇拜(11:1-34)

D. 屬靈恩賜(12:1-14:40)

E. 死人復活(15:1-58)

四. 問安和指引(16:1-24)

 

《哥林多前書》綜覽

一.需要合一1:1-4:21

保羅雖然要以這封信處理在哥林多教會內的許多問題,例如:淫亂,結黨,混亂聖餐等,但保羅在開首的問候語仍稱他們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1:2),這是要提醒他們的身分是已經被分別了出來、屬於上帝,要藉著基督而成為聖潔的信徒。保羅又為上帝所賜給他們的恩賜而感恩(例如:各種口才、各樣知識)(1:5),這是要提醒他們所有的恩賜都是從上帝而來的,為的是要他們與主耶穌基督共享團契(1:9),這兩個重點奠定了保羅寫這封信的基調。

保羅首先處理的是信徒之間的紛爭,這是由於他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1:12),很明顯他們各有自己推崇的領袖,以該領袖的「優點」(口才、知識、地位)作為追隨的目標,結黨分派,彼此自誇,保羅直斥他們這樣結黨紛爭是在分裂基督(1:13),他們追求地上的智慧其實是愚拙的,因為只有基督釘十字架這事才是最有智慧的,這事在人看來愚拙,卻是上帝在彰顯祂的智慧和能力,上帝的智慧超過世人一切的智慧,上帝用人看為愚拙的事去拯救那些信的人(1:21),並要讓基督成為信徒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1:31)。所以,保羅定了主意,不靠人的智慧去吸引人跟隨耶書亞(耶穌),而只會傳講耶書亞基督並他釘十字架(1:17、18、23,2:2),因為這是上帝奧祕的智慧,是藉著耶書亞基督被釘十字架而顯明的(參弗 3:6)。保羅接著提到兩類人,屬血氣的人和屬靈的人,前者以人的智慧(或人裏面的靈)根本無法明白上帝的事,後者因著有上帝所賜的聖靈,才能明白上帝的事,可見一切都是上帝的靈的工作,信徒根本沒有任何可誇之處。

保羅指所有領袖都是上帝的「執事」(διάκονος diakonos)(3:5),意思是「僕人」,他們各照著主所給的恩賜去作工,就如同是一棵植物,保羅栽種了(原文是過去式),亞波羅澆灌了(原文是過去式),但只有上帝能使它生長(原文是進行式);而每一個信徒的生命都是上帝所建立的工作,就如同是一個工程,先有耶書亞(耶穌)作為根基,然後信徒要謹慎地在上面建造,因為當上帝所定的日子來到,人的工程就要經過像火一樣的考驗,若經得起考驗(如金銀、寶石那樣能存留),人就能得賞賜;若經不起考驗(如草木、禾秸那樣被滅毀),人就沒有賞賜,卻仍能得救(因為得救全是出於上帝的恩典,不是出於人的工作)(3:13-15)。保羅教導他們:「而你們是屬基督的,基督是屬上帝的。」(3:23)就是呼籲信徒要合一,不要再為追捧智慧而結黨分派,更不可以「自高自大」(這個詞語共出現了六次[1]);而相對於哥林多信徒的驕傲自大,保羅以自己的生命與之對照,保羅提到自己怎樣因著基督的緣故而被看為是愚拙,更要忍受咒罵和迫害,甚至被人看為是世上的污穢,萬物中的渣滓(4:13)。他以父親的心腸對哥林多信徒說這番話,是希望他們受到警戒而改過,免得保羅再到他們那裏時,要帶著棍子而不是帶著慈愛溫柔的心(4:21)。

. 導致分裂的罪(5:1-6:20

接著保羅要處理他們當中淫亂的事,指的是有人收了自己的繼母(不是親生母親)(5:1),這事本身已經很嚴重,但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竟然接納這樣的事才是更嚴重的問題,這反映出哥林多信徒所持的道德觀念仍然是未信主之前的那套標準,心思意念沒有被更新,行事為人也沒有與世俗的人分別出來,保羅先訓示他們要對這個人所做的事定罪,然後把他「交給撒但,使他的肉體敗壞,好讓他的靈魂在主的日子可以得救」(5:5),意思是把他逐出信仰群體,容讓他因自己的惡行而承受肉身之苦。保羅之後教導他們要把舊有的思想,包括一切惡毒和邪惡的思想除淨,他以酵作為比喻去勸導哥林多人:「既然你們是無酵的麵,要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為祭牲了。所以,我們來守這節,不可用舊酵,就是不可用惡毒、邪惡的酵,只用純潔真實的無酵餅。」(5:7)保羅在這裏教導的是基督的死亡應該帶給信徒的果效,就是信徒要與舊日那些邪惡的意念割斷,成為一個被更新的信仰群體。有關淫亂方面的教導,保羅之前的一封信曾提過「不可與淫亂的人交往」(5:9),他澄清他的意思不是泛指這世上所有行淫亂的人,而是指那些在信徒群體內,負有弟兄之名但犯了淫亂的人,保羅的訓示是要信徒把犯這種罪的人趕出,免得這罪在群體內蔓延,就如酵使麵團發大,犯淫亂的人也會影響整個群體。

保羅在 6:1-8 處理的是關於信徒之間「彼此爭吵」的問題,從經文的內容估計這應該屬於民事性質,這爭訟的事最後告上了法庭,交由世上的法官去審理。保羅責備他們當中竟然沒有人有智慧去審理弟兄之間的爭吵,以至弟兄之間「彼此告狀」,保羅指出信徒將來不但要審判世界,甚至要審判天使,何況是今生的事?(6:3)保羅接著的教導提到爭訟的事本就不應該出現,「為甚麼不情願受冤屈呢?為甚麼不情願吃虧呢?」(6:7)信徒應當持守的原則是:寧願自己受冤屈或吃虧,也不可叫弟兄受冤枉或虧負。可見保羅在解決哥林多教會問題的同時,往往能從問題的根本去帶出一些有關維繫信仰群體的團結合一的重要原則。

保羅接著提到一些很嚴重的罪,包括:淫亂的、拜偶像的、姦淫的、作娼妓的,親男色的、偷竊的、貪婪的、醉酒的、辱罵的、勒索的(6:9-10),犯這些罪的人都不能承受上帝的國,所以保羅提醒信徒,他們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並藉著我們上帝的靈,已經洗淨,已經成聖,已經稱義了。」(6:11)就好應與這一切的罪隔絕,保守自己聖徒的身分,而在保守自己的聖潔這個主題上,保羅特別要信徒保守自己的身體聖潔,也就是不要犯性方面的罪。保羅接著提出「凡事我都可行」(6:12)這說法應該怎樣理解,這說法或許是因當時的信徒認為自己已在信仰上有了自由,以致用「凡事我都可行」成為一個放縱肉體私慾的藉口,尤其是在口腹之慾及情慾上。保羅指出「『凡事我都可行』,但不是凡事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都不受它的轄制。『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但上帝要使這兩樣都毀壞。身體不是為淫亂,而是為主;主也是為身體。」(6:12-13)所以信徒務必要遠避淫行,要謹記這身體是基督用重價買來的,所以我們要用這身體來榮耀上帝。

. 生活的指引(7:1-15:58

在這一部分,保羅要處理的是哥林多信徒因所身處的異教文化而受到負面影響的問題。由於哥林多城普遍的風氣是縱慾淫逸、敬拜多神、追求榮耀,以致他們在男女之間的性關係,吃祭偶像的食物的事,以及屬靈恩賜的運用上,都出現了問題。而保羅在論述這些主題時,多會用到「關於」(περί peri)這個詞(7:1、25,8:1、4,12:1)。保羅回應哥林多教會在來信的提問(7:1),第一個主題就是男女的性關係,「男人不親近女人倒好」這個說法可能是保羅針對當代的末世處境(7:26、29)和哥林多信徒放縱情慾的問題而作出的教導和提醒,保羅雖然不支持禁慾主義(下文再述),但卻認為在當時的世代守獨身會較結婚為好(7:7-8、7:32、7:38、7:40),就如他自己和主耶書亞(耶穌)也是獨身一樣。另外也有學者提議,「男人不親近女人倒好」這個說法可能是保羅針對有信徒鑑於哥林多城的道德風氣敗壞而傾向這極端的做法,這句話近乎是禁慾主義,保羅接著說「但為了避免淫亂的事,男人當各有自己的妻子,女人也當各有自己的丈夫。」(7:2)他自己並不贊成禁慾主義,因為禁慾既不實際,也可能有反效果,他指出要避免淫亂的事,可按需要建立合宜的性關係:已婚的人要彼此尊重配偶的身體(性需要),未婚的人若不能自制就應該結婚,已婚的人不可離開配偶(為避免自己或配偶犯姦淫)。而人如果有不信的配偶,若配偶願意與他們生活,就不可分開,要是不信的配偶選擇離開,就由得他們。總的來說,保羅並不反對婚姻(因為這也是上帝所設立的),他接著把獨身和結婚這兩者作比較,他認為對當代的哥林多信徒來說,他們和他們的兒女能夠獨身的話,會比結婚更好,不過並非必須,因為各人所領受的恩賜不同(7:7)。另外,保羅不認為禁慾的人比其他人更優越,他教導「要照主所分給各人的恩賜和上帝所召各人的情況生活」(7:17),及後保羅補充他的個人意見是安於現狀,意思是已婚的,不要求擺脫;未婚的,也不要追求結婚。而如果能夠獨身、守寡等也是美事,因為沒有結婚的就可以為主的事掛慮,想要令主喜悅;而已婚的會為世上的事掛慮,想要令配偶喜悅(7:33-34)。可以說,保羅就著男女之間的性關係先是給了一般的指引,然後也容許個別信徒自行作出個人選擇,而兩者都蒙上帝所接納。

在 8:1-10:33 這部分是關於是否可以吃祭過偶像的食物,保羅以「我們都有知識」這一句作引言,我們要留意,這裏說的知識不是泛指世上所有的知識(天文、地理、生物、科學等),而是指關於信徒是否能吃「祭過偶像的食物」這知識,這知識包括:「偶像在世上算不得甚麼」,「上帝只有一位,沒有別的」(8:4)。按著這知識,那些所謂偶像根本是虛無的,而那些祭過偶像的食物也不會因此沾染不潔,所以有些信徒會因「有這知識」而沒有顧忌的去吃祭過偶像的食物,但保羅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不是人人都有這知識」(8:7),在信仰的群體中,信徒不能單憑知識行事,還要考慮到其他信徒是否都是這樣理解。那些沒有這知識的人,由於在信主之前已拜慣了偶像,所以即使在信主後,仍相信祭過偶像的食物是不潔的,是信徒不應該吃的,但如果他們看見有信徒吃祭過偶像的食物,就放膽跟其他信徒一起吃祭過偶像的食物(但他這個行動並不是按著正確的知識和信心),那麼這個信徒就會因此而被絆倒。為此,保羅的選擇是限制自己這份吃食物的自由,因著愛弟兄的緣故,保羅選擇了放棄他在吃食物方面的權利。原因是:「你們這樣得罪弟兄,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所以,食物若使我的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吃肉,免得使我的弟兄跌倒了。」(8:12-13)

除此之外,保羅也選擇放棄他本來可以從哥林多信徒中得養生的報酬的權利。他指出使徒因傳福音而從信徒中得著養生的報酬本是理所當然的事,就如當兵的人、栽葡萄園的人、牧養牛羊的人,以至在聖殿供職的祭司,都可以從他們在所勞碌及服事的群體中得到養生的供應(9:14-13),保羅引用《申命記》25:4:「牛在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去詮釋上帝也顧念到事奉的人可以從群體中得到供養,所以保羅既建立了哥林多教會,當然也可以從他們當中取得他的工作成果,然而他放棄了這權利,為的是要讓福音沒有攔阻地被傳開[2]。保羅說基督已經把傳福音的責任託付了給他,他自己也是甘心情願承擔基督所託付給他的這責任,保羅放棄了他可以從信徒中得供養的權利,而選擇了叫人不花錢而得福音的權利。

保羅論到自己傳福音的策略就是「對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贏得猶太人;對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贏得律法以下的人。對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為要贏得沒有律法的人;其實我在上帝面前,不是沒有律法,而是在基督的律法之下。」(9:20-21)這不是說保羅是一個善變以及沒有原則的人,而是說他會因應對方的身分(猶太人還是外邦人)而作出與之切身相關的教導,他所做的完全是以福音對象的好處出發,為的是要讓對方因得著福音而被拯救。保羅說他為要傳福音而作出種種自我限制,他盼望得到的並不是信徒的報酬,而是要得不能朽壞的冠冕(9:25)。

在 10:1-33 這部分,保羅論到以色列民在出埃及之後,都在海裏一同受了洗,也吃了一樣的靈糧和喝了一様的靈水(保羅指當時的那磐石就是基督),卻是因為沒有自制而最後倒斃在曠野,保羅要哥林多信徒以此為鑒戒,不可重蹈他們的覆轍(貪戀惡事,拜偶像,犯姦淫,試探主,發怨言);保羅又提醒信徒要在考驗前站立得穩,而上帝是信實的,祂不會讓信徒承受無法負擔的考驗。保羅又囑咐他們要遠避拜偶像的事(10:14),因為信徒都同領了基督的血和基督的身體,所以他們不能一邊吃主的筵席,一邊吃鬼的筵席,保羅在這裏再次提到關於「吃獻過祭的食物」這主題,是要針對當時的社會因受著敬拜偶像風氣影響,許多商業和社交活動都與祭祀偶像及其筵席有關,甚至在市場內售賣的肉也可能曾經祭過偶像,是以信徒免不了會接觸到這些食物。保羅的指引是,在市場上買來的食物只管吃,「因為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於主」(食物並不會因為祭過偶像而變為不潔,另參可7:19),要是被邀請到一個不信主的人家裏吃飯,可以吃那些食物而不用問那食物是否「獻過祭」,但如果邀請你的人對你說「這是獻過祭的物」,就要因為對方良心的緣故而不吃。總的而言,信徒的確因著認識耶書亞(耶穌)而有了一份自由,本是「凡事都可行」,但保羅在這份自由上加上兩個原則,就是「無論做甚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做」(10:31),「凡事都使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使他們得救。」(10:33)

在 11:1-34 這一部分是關於公開崇拜時的秩序,這意味著哥林多信徒在聚會時有混亂的情況。保羅先提到的是講道,保羅指出男女都可以講道或禱告,只是在權柄的位置上,男女並不相同,保羅引用《創世記》2:21-22 論到上帝先創造男人,然後女人從男人而出,但萬有都是出於上帝;是以基督的權柄在男人之上,男人的權柄在女人之上,而女人為了表示順服權柄,就應該以蒙頭作為記號,而男人為了表示他代表上帝的榮耀和形像,則不該蒙頭或留長髮,如果信徒中的男女不如此做,就是自招羞辱了。事實上,在古代社會女人蒙頭是普遍的文化,女人若不蒙頭反會被認為是行為不端正,但從保羅的這番指引去推斷,或許當時哥林多的文化是以女人不蒙頭為時尚,以男人留長頭髮為榮耀,而保羅的這番指引既要把信徒帶回聖經的教導,也要阻止信徒把社會的流行風氣帶進教會,以免信徒把自己屬上帝的身分與世俗的人混淆。

接著是關於守聖餐時出現的混亂現象,這問題甚至會導致教會的分裂。很明顯哥林多信徒在守聖餐之前,有些富有的人已經吃飽了才來,甚至是喝醉了酒才來,但有些貧窮的人則是餓著肚子而來,盼望能在守聖餐時吃得飽。保羅嚴肅地教導他們有關聖餐的意義,這聖餐是為了記念主耶書亞(耶穌)的死:

林前 11:23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是從主所領受的。主耶穌被出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

林前 11:24 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林前 11:25 飯後,他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來記念我。」

林前 11:26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宣告主的死,直到他來。

所以信徒要謹慎,聖餐不是一般的筵席,讓享用的人飲飽食醉,而是有著重大的屬靈意義,人若不去分辨去領聖餐,反會招禍而被定罪(11:30、34)。

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擁有很多屬靈恩賜,但保羅要他們知道這些恩賜與偶像的那些屬靈的能力完全不同,所以他們在運用屬靈恩賜時也不可與之混淆。保羅先指出許多的恩賜其實都是由一位聖靈所賜,而聖靈的能力彰顯在各人身上,為的是要使整個信徒群體得益處。就像一個身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即使人看為軟弱或不體面的肢體,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為肢體都是互相需要;保羅特別列出當中的一些恩賜,都是上帝為教會而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醫病的恩賜,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方言的。」(12:28)但在這眾多的恩賜中,惟有愛是最大的恩賜,而信徒所熟悉的〈愛篇〉:

林前 13:4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林前 13: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林前 13:6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林前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林前 13:8 愛是永不止息。……

所指的其實並不是男女之間的愛,而是指信徒之間在運用恩賜時,必需要以愛為出發點,這份愛有著以上具體的表現,這樣才能真正造就教會,否則即使任何高超的恩賜,如果不是帶著愛去運用,那也是毫無益處的,而且恩賜終有停止的一天,但愛卻是永不止息的。

接著保羅論到關於方言和講道這兩種恩賜,保羅沒有禁止人說方言,但他指出「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的,是造就教會。」(14:4)而其實對教會來說,用理智說五句教導人的話,會強過說萬句方言(14:19)。所以如果在聚會時有人真的想要說方言,就要有翻方言的才可以說,這樣才能造就教會。在聚會的時候,人不論是甚麼恩賜:人或有詩歌,或有教導,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方言的,在運用時的原則就是「凡事都應當造就人」(14:26)。保羅還強調,即使信徒在聚會中要說方言,也要有秩序地說,「只可有兩個人,至多三個人,且要輪流著說,也要有一個人翻出來。」(14:27)

接著保羅提到的這兩節經文「婦女應該閉口不言」(14:34)和「婦女在會中說話是可恥的。」(14:35)叫我們大惑不解,甚至懷疑保羅是否在歧視女性,但從上下文去理解,就知道這與方言這個主題有關,在當時希臘拜偶像的文化中,人們往往會透過一些靈媒去領受神明的「神諭」,而這些靈媒往往都是女性,當靈媒領受了「神諭」後,就會不由自主的講說話(參徒16:16-18),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或許是受了這種異教文化影響,以致那些說方言的婦女也是這樣,不理聚會時的秩序,隨意開口說話,引起了混亂。故此,保羅並不是歧視女性,而是要把這樣的異教文化從教會中掃除,也要讓聚會在有秩序的情況下進行,「因為上帝不是叫人混亂,而是叫人和諧的上帝。」(14:33)

保羅最後要處理的,是在信徒中竟然有「沒有死人復活的事」這個說法,因此保羅質問他們:「怎麼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15:12)這是要針對當時一些希臘哲學思想認為人的身體最終只會朽壞,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參徒17:18、32),保羅強調主耶書亞從死裏復活是千真萬確的事,他在復活之後顯給磯法看,又顯給十二使徒看,再顯給五百多個弟兄看,這些見證人有一大半在當時還在生(15:15-16),主基督從死裏復活是福音的基礎,要是基督沒有復活,信徒所傳的就是枉然,信徒所信的也是枉然。基督的復活是信徒的盼望,也是保羅甘願冒死去傳揚福音的動力;基督從死裏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而在基督裏的信徒也都要像基督那樣復活。保羅解釋當信徒復活時,上帝會給我們一個復活的身體,是不會朽壞的。首先的人亞當有屬於塵土的形像,但復活的人則有屬天的形像,因會朽壞的身體不能承受上帝的國,只有不朽壞的身體才能承受上帝的國。最後保羅以此勸勉信徒「務要堅固,不可動搖,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你們知道,你們在主裏的勞苦不是徒然的。」(15:58)

四.問安和指引(16:1-24

在書信結束時,保羅提到要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為他的再訪而作安排,他首先提到的是要為耶路撒冷的聖徒收集奉獻,要他們早些做好準備,另外他已差了提摩太比他先行,為他打點,保羅囑咐哥林多的信徒要照顧提摩太,最後又再次提醒他們「所做的一切都要憑愛心而做。」(16:14)然後以問安語作結。

 

結語:像保羅一樣去效法基督

保羅在這封書信要處理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多是關於他們把一些未信主之前的價值觀或做法帶進教會或個人生活,包括:不恰當的道德或性關係、高舉個人的智慧、追求世俗的榮耀、好結黨、起紛爭等等;此外,在怎樣看待祭過偶像的食物以及在運用屬靈恩賜上,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沒有以愛弟兄和造就教會為出發點,這些問題不但造成聚會和守聖餐時的秩序混亂,甚至會引致教會分裂。

保羅在這些問題上所給的指引,重點是要信徒過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並要以整體信仰群體的利益為優先考慮,而保羅又強調這一切都必需要是以愛來推動,而這份愛是以基督為榜樣的,基督因著愛而甘願犧牲自己,他被釘在十字架上,又從死裏復活,成就了上帝救贖的計劃,為的是要讓信徒得著福音的好處,有著從基督而來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並且在死後有復活的盼望。

自保羅從耶書亞(耶穌)那裏負起了傳福音的使命,他就一直忠心的作基督的僕人,「人應該把我們看為基督的執事,為上帝的奧祕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忠心。」(4:1-2)保羅的信息核心離不開基督被釘十字架,而他就是以基督自我犧牲的生命作為榜樣,活出一個不為自己,只為基督而活的生命,他也以自己的榜樣去勸勉哥林多信徒「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11:1)今天,保羅這個勸勉仍在我們的耳中迴盪,我們都是一群被基督的寶血所買贖,生命已屬於主的人,所以我們的心思意念,行事為人就當與世俗的人有分別,不再以舊有的觀念或價值觀去過我們的生活,凡事不求自己的益處,而是求別人的益處,為的是要讓教會、這個基督的身體,能榮耀上帝。願意我們都回應保羅的呼籲:活出一個效法基督的生命。阿們!


[1] 出現「自高自大」這詞語的經文有:林前 4:18-19,5:2,8:1,13:4。

[2] 保羅沒有用這權利,他雖然沒有在信裏說明原因,但推測可能與當時的羅馬社會存著「恩庇侍從」(patron-client)這文化有關,保羅不想哥林多信徒以這種文化去看待他與信徒之間的關係,免得他的教導被左右或受攔阻,所以寧願放棄這權利。有關「恩庇侍從」可參本機構《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前書》的查經摘要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研經及釋經文章:信心不足

研經及釋經文章:信心不足(作者:瞬霧)

圖:撒拉偷聽和暗笑(by James Tissot)

創15:3-6亞伯蘭因信稱義,是在以下這個情景(《環》)。請細讀,看他信了甚麼。

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這人不是你的繼承人,你親生的才是你的繼承人。」耶和華領他到外面去,說:「你向天觀看,數點繁星,看你能不能數清有多少。」又對他說:「你的後裔將要這樣。」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算為他的義。

「你親生的」──沒有說是年老不育的莎萊(《和合本》:撒萊)生的!這時候,亞伯蘭信自己會有親生兒子成就主的應許,但他可能想的是,也許要等日後莎萊死了,自己另娶的時候,才可以有親生子,成就上帝的這個應許。在這番對話裡,神沒有要求亞伯蘭信那更難信的事(經過莎萊生子)。之後就發生了莎萊建議他納妾的事,妾侍生了以實瑪利。

再之後,神把這件更難以置信的事告訴亞伯拉罕(創17:15-21《環》):「你的妻子莎萊……我必定從她賜給你一個兒子……」亞伯拉罕的反應不是立即相信,而是立即暗笑,心中反駁:「一百歲的男人還能得子嗎?莎拉(《和合本》:撒拉)已經九十歲了,還能生育嗎?」他回答神說:「但願以實瑪利能在祢面前活著!」

暗笑,神是在意的,下一章經文敘述莎拉首次聽見這消息時,用了不少筆墨鋪陳這點(創18:9-15《環》)。「『那時你妻子莎拉就會有一個兒子!』……當時,……莎拉的月經也停了。莎拉心裡暗笑,想道:『我已經衰老,還能有喜事嗎?何況我的主也老了。』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莎拉為甚麼暗笑,想道「我已經老了,難道真的會生育嗎?」……』莎拉害怕起來,就否認說:『我沒有笑。』那位說:『不,你確實笑了。』」這次亞伯拉罕沒笑,可見他已經相信了上帝將要他的妻子莎拉為他生子,成就祂的應許。後來到第廿二章,他更因為相信神,甚至順服地願意獻這應許所得的兒子為燔祭。

原來就連我們敬仰的信心之父,他的信心也曾經歷過進步、提升。而更可貴的是,我們看見神沒有因為亞伯拉罕在第十七章裡信心不足的反應,而收回在之前第十五章給他「因信稱義」的地位。

「信心微小的人哪!為甚麼怯懦呢?」(太8:26《環》)

「信心微小的人啊,為甚麼懷疑呢?」(太14:31《新漢》)

「我信!但我信心不足,求祢幫助我!」(可9:24《當譯》)


其他「研經及釋經」文章(請按標題打開):

《新約聖經》綜覽《加拉太書》:基督徒的真自由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加拉太書》查經摘要(作者:Florence Tsang

 

簡介《加拉太書》

書名:加拉太書,希臘文 ΠΡΟΣ ΓΑΛΑΤΑΣ,意思是「致加拉太的(教會/信徒)」。

作者:使徒保羅(參1:1-2;5:2;6:11)。

對象:加拉太的外邦信徒。保羅指明這信是寫給「加拉太的眾教會」(1:2),並有一次在信中指責他們是「無知的加拉太人」(3:1)。從內容上可見保羅的寫作對象為外邦人,因保羅形容他們「從前不認識上帝,……是給那些本來不是上帝的神明作奴隸」(4:8),並考慮接受割禮(5:3)。信中也提到是保羅將福音信息傳給他們的(4:12-20)。

成書日期:約在公元 48-55 年間。這封書信的成書日期一直存在不少爭議,而當我們追蹤保羅第一次和第二次宣教旅程時,會發現這個問題與保羅的寫作對象是誰有著密切的關係。加拉太是羅馬的一個行省,大致涵蓋小亞細亞(現今土耳其)東部地區。關於這信的收信人有兩個可能性:保羅可能是寫給居住在加拉太北部並被廣泛稱為「加拉太人」的凱爾特人(Celts)[1],也可能是寫給居住在小亞細亞中部加拉太南部的人們。保羅在他第一次和第二次宣教旅程中到訪了彼西底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和特庇(加拉太南部的城市)。如果這信是寫給加拉太南部的信徒,很可能是在他傳道生涯的早期,即第一次宣教旅程後不久,或大約在耶路撒冷會議期間寫信給這些教會的(徒15;見加2:11-14);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推斷這信的成書日期約在公元 48-49 年間,這樣的話,《加拉太書》就是最早的保羅書信。另一方面,若然《加拉太書》是寫給北部的加拉太人,那麼保羅可能是在他的第二次宣教旅程中建立了加拉太教會(徒16:6),並且在他的第三次宣教旅程時經過「加拉太」(徒18:23)之後所寫的書信;持這個觀點的學者估計《加拉太書》的成書日期約在公元54-55年間。

背景:第一世紀初期教會所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當外邦信徒開始增多時,他們是否需要像猶太人那樣遵守摩西律法。有一些猶太基督徒認為一個人得救除了要相信耶書亞(耶穌),還必須謹守摩西律法,包括行割禮、守節等(4:10、5:2;另參徒15:1),他們認為唯有這樣外邦信徒才能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在上帝的應許中有分。當時加拉太教會受到一些假教師的攪擾,引誘他們隨從別的福音(1:6),並且否認保羅的權柄,並攻擊他所傳的福音;他們聲稱保羅所傳的雖然是來自耶路撒冷的使徒,卻欠了外邦人需要行律法的要求。保羅在這書信中為其使徒的權柄辯護,極力證明自己所傳的福音是來自基督直接的啟示,並非來自耶路撒冷的使徒,然而他的職分也為耶路撒冷的教會領袖所認可(2:9);他也駁斥這些敵對他的猶太信徒的錯誤,說明「因信稱義」的福音真理。

全書大綱:《加拉太書》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1. 保羅為他的事工辯護(1:1-2:21

A. 問候(1:1-5)

B. 保羅的權威(1:6-2:10)

C. 與彼得的衝突(2:11-21)

2. 保羅為恩典的福音辯護(3:1-4:11

A. 因信稱義(3:1-20)

B. 奴隸和兒子(3:21-4:11)

3. 在基督裏的自由(4:12-6:18

A. 保羅關懷加拉太人(4:12-20)

B. 兩個約(4:21-31)

C. 在耶書亞(耶穌)裏被釋放(5:1-12)

D. 自由的正確運用(5:13-26)

E. 種甚麼收甚麼(6:1-10)

F. 最後的警告和祝福(6:11-18)

在這三個分段之中,除了序言(1:1-10)和結語(6:11-18)的部分,在其餘的經文我們可以看見一些清晰的經文標示用以劃分不同的段落(見下表):

《加拉太書》分段

經文標示

保羅的個人敘述(1:11-2:21)

「你們聽說過……」(1:13)

保羅的論點(3:1-4:11)

「正如亞伯拉罕『信了上帝,這就算他為義』。」(3:6)

保羅的指示與論據(4:12-6:10)

「弟兄們,我勸你們……」(4:12)

 

《加拉太書》綜覽

I. 保羅為他的事工辯護(1:1-2:21

保羅寫這封書信的原因,是要解決加拉太教會中一個緊急的情況。當時有一些反對保羅的教師進入了這些保羅新建立的教會,並告訴他們,保羅作為次等的使徒(並非主起初所呼召的十二使徒),只給了他們一半的福音信息,他們現在需要另一半——就是他們應該受割禮,歸依猶太信仰,以成為真正在上帝聖約裏的子民。從保羅的回應反映,他們認為保羅沒有強迫加拉太人遵循妥拉是不當的,並進一步指責他是想「討人的喜歡」,滿足外邦人不想接受痛苦的割禮儀式的願望。

保羅在信中首先為自己使徒的身份和事工作出辯護。因此在這頭兩章中,我們可以找到有關保羅個人生命故事的描述,這是保羅在他的書信中留下的最早記錄——關於他的轉變和他生命的早年。在書信一開始,保羅馬上回應了有關他是討好人的誹謗(1:10)。保羅描述了他年輕時對猶太信仰的熱情,並履行了他祖先的所有傳統。保羅對於猶太信仰的狂熱與執著,致使他甚至「竭力壓迫殘害上帝的教會」(1:13)。他接著說,他在猶太信仰和祖宗傳統方面比許多同輩的人更激進、更熱心(1:14)。實際上,保羅是在表達自己在對猶太信仰的熱情和實踐上,都超越了那些反對他的人,直至在前往大馬士革的途中,上帝完全改變了他。保羅談到他所傳的是「藉著耶穌基督的啟示而來」(1:12),這裏用的措辭讓人聯想到上帝對古時先知的呼召。保羅所表述的是,他不是那些人口中所說的次等使徒,因為他並非受耶路撒冷教會的指派,而是耶書亞(耶穌)親自委託的主要見證人,主託付他傳福音給未受割禮的人(2:7-8),並且他已在耶路撒冷會見了教會的領袖(雅各、彼得和約翰),他們也知悉主對保羅的呼召,並與他握手以示合作(2:9)。此外,他在信中亦提及當彼得在安提阿時,他如何就彼得因怕奉割禮的人(奉割禮的人即猶太人)就跟外邦人疏遠一事與他對質,保羅認為所有相信耶書亞的人,無論受割禮與否,都能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在主裏共享團契。他指出人稱義不是因律法的行為,而是因信耶書亞彌賽亞(耶穌基督),因此行割禮與否根本無關重要,因為人不能藉著行律法去獲得上帝的義。

II. 保羅為恩典的福音辯護(3:1-4:11

在書信的中心部分,保羅開始闡明他的主張與論證。在第3章,保羅以亞伯拉罕的故事作為其論證的理據,很可能是由於他的反對者同樣以亞伯拉罕的記載去要求加拉太的外邦信徒行割禮。事實上,割禮對猶太人的意義重大,因為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規定男子必須有割禮這個記號(見創17:9-14)。在3:2-14,保羅以上帝對亞伯拉罕的祝福去建立有關加拉太人如何領受聖靈的論證,亞伯拉罕的義是源於他的信(3:6;參創15:6),這完全是出於上帝的恩典,與他的行為無關。因此,上帝在信的基礎上,在基督裏把祝福賜給外邦人,使人能夠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3:14)。還有一點就是,當亞伯拉罕被上帝算為義時,他是未受割禮的,當時他僅有的就是對耶和華上帝的信心。保羅的論點是,只要看亞伯拉罕的生命,就能證明一個未受割禮的人同樣可以被上帝所悅納,並享受福音的義。

「這樣,律法是與上帝的應許對立嗎?」(3:21)保羅接下來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應,他同時解釋了摩西律法的寶貴,以及其有限的作用(3:19-25)。他指出摩西律法從來不是作為救贖的手段,只是在以色列人還未成熟的時候,律法就與他們維持著一種監護的關係——律法是以色列人的啟蒙教師,指導他們該如何按上帝的心意而活。此外,律法還有其他作用,就是把萬物都圈在罪裏。保羅指出,一旦將律法擺在人面前,就必然會揭示人的罪。因此,律法實際上是展示了人真實的本相與墮落,同時亦揭示了人需要一位救主才能脫離罪的捆綁。

回到亞伯拉罕的故事,上帝應許亞伯拉罕:「萬國都必因你得福。」可見,那有信心的人和有信心的亞伯拉罕一同得福。(3:8-9;引用創12:3)但顯然摩西律法不能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因為它本身對猶太人和外邦人進行了嚴格的區分,並且它對那些不能守全律法的猶太人進行譴責,以證明他們的罪。

加3:16 那些應許原是向亞伯拉罕和他後裔說的,並不是說「和眾後裔」,指許多人,而是說「和你那個後裔」,指一個人,就是基督。

保羅在這裏的論點是,那些應許[2]本來是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這裏的「後裔」是單數而非複數,因此並不是指所有的後裔,而是指到其中一個後裔。雖然保羅很清楚,單數名詞「後裔」在文法上既可以指一個群體(集合名詞),也可以是指某一個人(3:29;另見羅4:18),然而他確認基督是上帝的應許中最終所指的那個後裔,因此其他人可以通過信仰與基督聯合而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因此,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現在透過亞伯拉罕的一個後裔——耶書亞彌賽亞(耶穌基督)已經實現了。耶書亞為世人擺上自己的生命,是要把人從律法的詛咒中贖出來,並要使亞伯拉罕的福,因著主基督臨到外邦人,使他們能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參3:13-14)保羅勸告加拉太人不要回去行守律法的道路,因為他們既有上帝兒子的靈,就已經得著了兒子的名分,不再是奴僕了。(4:6-7)

III. 在基督裏的自由(4:12-6:18

在這最後的部分,保羅對加拉太人說:「弟兄們,我勸你們,要像我一樣,因為我也像你們一樣。你們一點沒有虧負我。」(4:12)保羅在這裏表現出對加拉太信徒那份強烈的情感和牽掛,他從之前像神學家那樣一直雄辯滔滔,轉為以一個牧者和父親的口吻向加拉太人說話。保羅希望他們回想起從前他們是如何以愛去接待保羅,保羅問他們:「你們當日的好意哪裏去了呢?那時若辦得到,你們就是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給我,也都情願。」(4:15)不少學者推斷保羅當時正受眼疾所困,但加拉太人一點也沒有輕看和厭棄保羅,反倒接待他如同上帝的使者,甚至如同基督耶穌。保羅希望他們回轉,不要因為他把真理告訴他們,就彷彿成為了他們的仇敵。反倒是那些敵對保羅的人以虛情假意待加拉太人,不過是要讓自己受到重視,讓加拉太人跟隨他們,並接受他們所傳那些扭曲了的福音信息。

這封信的其餘部分強調新和舊、聖靈和肉體之間的區別。保羅強調儘管有些人可能希望轉回靠行律法稱義,但這將意味著回到從前未被救贖的景況,就是靠肉體行事。

加5:4 你們這要靠律法稱義的是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了。

加5:5 至於我們,我們是靠著聖靈,憑著信心,等候所盼望的義。

加5:6 因為在基督耶穌裏,受割禮不受割禮都沒有功效,惟獨使人發出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

保羅提醒加拉太人「要順著聖靈而行,絕不可滿足肉體的情慾。因為肉體的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肉體相爭,這兩個彼此敵對,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5:16-17)保羅在第5章把情慾那些顯而易見的事,就如淫亂、污穢、放蕩、拜偶像、行邪術、仇恨、紛爭、忌恨、憤怒、自私、分派、結黨、嫉妒、醉酒、荒宴等類(5:19-21),與聖靈的果子(καρπὸς;fruit),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5:22-23)作為對比。聖靈在我們生命中所結的果子,並非一些外在的行為,而是內在生命的徹底轉化。「果子」在原文是單數名詞,因此不是指到九種不同的果子,而是一個果子的九種特質,而所有特質都理應可以在每位信徒的身上反映出來。「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與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5:24)保羅再次提醒加拉太的信徒,耶書亞(耶穌)為世人死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事,現在信他的人就是在基督裏活著,聖靈會轉化人的生命,並讓人有能力勝過肉體的一切邪情私慾。

在第6章,保羅強調「不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因為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順著肉體撒種的,必從肉體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6:7-8)在最後一章,他從一個群體的角度重點地闡述如何活出在基督裏的新生命,就是要幫助跌倒的弟兄、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不以別人誇口、要與人分享、持續地向人行善等(6:1-10)。簡而言之,一個屬主的、順聖靈而行和撒種的群體,就當在主裏活出彼此相愛的生命。

最後在結束的時候,保羅似乎從抄寫員手中接過筆來,「你們看我親手寫給你們的字是何等的大!」(6:11)他親自寫下了一部分的結束語。他說自己的字比他的抄寫員更大,這可能是視力下降的一個指標。毫無疑問,保羅希望加拉太的信徒知道他有多麼重視他們,也期望他們重視這封他的親筆信。最後保羅提到自己「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6:17)。在希羅世界,奴隸通常被印上主人的標記(stigma)或名字,作為擁有權的記號,標記或疤痕也被看為忠誠的象徵[3]。與猶太信徒堅持外邦信徒應行割禮的標記相反,保羅斷言他身上的標記或傷疤,都是因著服侍基督所得來的——他第一次到達加拉太時,就受到了嚴重的迫害。那些傷口表明他與基督相像,是他作為新造的人的一部分。比起行割禮,保羅認為他身上的傷痕才算是基督徒身分的真正標記。這封信的要點,是救恩的本質與基督的救贖,這在書信的開首已清晰說明:「基督照我們父神的旨意,為我們的罪捨己,要救我們脫離現今這罪惡的世代。」(1:4)因此,重要的不是受割禮或不受割禮,正如保羅在信末的提醒:「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6:15)

 

《加拉太書》的主題與思考

1. 自由

「基督釋放了我們,為使我們得自由。所以要站穩了,不要再被奴隸的軛挾制。」(5:1)在基督裏的自由誠然是保羅藉《加拉太書》所表述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這封書信在最基本的層面道出福音的扼要,就是「基督照我們父上帝的旨意,為我們的罪捨己,要救我們脫離現今這罪惡的世代。」(1:4)它呼應《出埃及記》的敘述,展示了在基督的捨己和聖靈的幫助下,那些被律法咒詛或被奴役中的人如何被釋放、獲得自由。這意味著他們作為上帝的子民,已經得著自由了,他們有抵抗肉體的自由,同時也有享受上帝豐富恩典的自由。進一步想,既然行割禮這事在初期教會引起了這麼大的爭論,那麼外邦信徒行割禮其實有甚麼不好呢?原因是保羅知道行割禮只是一個缺口,倘若他在這事上作出讓步,很快地外邦信徒也需要恪守其他猶太規條。因此保羅說:「我——保羅告訴你們,你們若受割禮基督就與你們無益了。」(5:2)保羅不向律法主義作出絲毫的讓步,他要高舉的是上帝的恩典,因為義若是要靠著律法而得,基督就是白白死了。保羅說,信的人都與基督同釘十字架(2:20),已經把肉體釘在十字架上了。進一步來說,我們相信基督,並受洗歸入基督,基督就在我們裏面成形。肉體和世界及其所有的誘惑——對我們來說都應該是死的,我們也不再受其力量的奴役。

因此,我們要警惕任何扭曲福音的人,若有人認為要在「基督的救贖」以外加上任何得救的要求,就是認為上帝藉著耶書亞(耶穌)的救贖不夠「整全」,要靠某些行為去補足才能得救。若要摧毀一個人的信仰,最簡便的方式就是將福音的信息扭曲。故此,我們必須在真理上站穩,並要防備那些假裝友好,卻將一些似是而非的假教導灌輸給我們的人。時至今日,雖然我們已清晰知道外邦信徒並不需要行割禮,但有不少信徒在心底裏卻仍然有靠行為稱義的想法,就是覺得應該要做些甚麼,甚至想以自己的行為比別人好而誇口(所謂的「屬靈的驕傲」)。其實律法主義與基督裏的自由兩者並不相容,當一個人想要去靠行為的時候,就自然會落入一種奴僕的心態,以致失去在主裏理應所享有那份真正的自由。所以我們必須效法保羅,堅守純正的信仰,不要廢掉上帝的恩。

2. 身分

其次,儘管保羅在信中為著「因信稱義」極力爭辯,其實在「因信稱義」的背後,保羅所要處理的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誰是上帝的子民?我們又如何識別?保羅的回答是——「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3:28)上帝的子民是那些相信耶書亞(耶穌),被聖靈充滿和引領,並以愛行事的人。在基督裏,我們的身分超越了社會地位、性別和種族的分歧,我們既是上帝的新創造,這一切的差異都不再重要。

事實上,當時猶太信徒真正的問題,是排外的問題。除非外邦人歸依猶太信仰,否則他們不接受外邦人可以被納入為上帝的子民。這裏對我們最直接的提醒是,我們在教會中,不同的弟兄姊妹有沒有任何類型的區隔呢?智慧、學識、經濟能力、社會身分、性格以至思想模式等等的不同,會否成為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群體的多樣性總是很容易使群體關係變得複雜,不同的派系和小圈子之間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分歧。的確,我們與不同的弟兄姊妹不會同等地親近,然而,我們千萬不可有一種排外的心態,因為很多時教會(弟兄姊妹之間)的分裂都是由這一堵堵無形的牆去開始的。其實,教會在一個充滿懷疑和仇恨的世界當中最有力的見證,就是以純正的信仰為唯一的條件,讓人看見各類型的信徒雖然有許多的不同,但也能夠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一起,宣布有同一位主,並以合一的方式去敬拜上帝。

3. 行為準則

《加拉太書》不僅是關於教義,也是關於如何活出豐盛的屬靈生命,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因此,這封書信不僅是關乎我們相信甚麼,也是關於在我們相信之後生命中會發生甚麼事,以及應該出現哪些改變。這就是聖靈發揮作用的地方——聖靈轉化我們的心,塑造我們的生命,直至基督在我們裏面成形。聖靈既使我們獲得兒子的名分,我們就當靠祂使敬虔的美德成為一種習慣和本能。這就是新造的人。

保羅強調我們既然因信接受了聖靈,也就不應該試圖靠肉體行事。新造的人該怎樣行、活出怎樣的生命是關乎聖靈的。因此從個人層面看,順聖靈而行,就是我們現在在上帝面前行事為人的方式。剛才我們談及自由,事實上,一個真正在主裏蒙召得自由的人,即使沒有律法的約束,也不會把這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而是靠著聖靈與肉體對抗,治死一切情慾的事,並讓聖靈在我們的生命中結出豐盛的果子。

保羅在信中多次將愛置於話語的中心位置,並且從他的勸告中看出他對加拉太信徒不合一的關注和擔憂(5:15、20-21、26)。所以從群體的層面看,基督釋放我們,使我們得著自由,是要信徒之間用愛心互相服侍,因為全部律法都包括在「愛鄰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5:13-14)其實走在信仰的路上,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同行者。上帝希望弟兄姊妹之間可以彼此扶持,互相擔當大家的重擔,而不是相咬相吞、彼此惹氣、互相嫉妒。我們不要自以為義,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人總會有犯錯的時候,所以我們更要懂得謙卑,也要彼此提醒和守望,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藉著彼此相愛去成全基督的律法。其實信心的生活並非不可見的,「因為在基督耶穌裏,受割禮不受割禮都沒有功效,惟獨使人發出仁愛的信心(意思是「藉愛表達出來的信」)才有功效。」(5:6)我們對主耶書亞(耶穌)的信,需要藉我們對人的愛,藉著信徒在基督裏的合一去表達出來。

 

結語:基督徒的真自由

當基督的福音開始在外邦人當中被傳開,便出現了有關外邦信徒需否遵守摩西律法的爭論。保羅寫《加拉太書》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些接受錯誤教導的信徒們帶回正確的信仰中。保羅在這書信中闡述了救恩的本質與基督的救贖,指出人稱義是藉著信,並不是靠律法的行為。這帶出了《加拉太書》當中三個重要的主題:自由、身分與行為準則。蒙召的人在基督裏得著自由,不再受摩西律法所約束;所有人能藉著信在基督裏合一,同得上帝兒女的名分;屬主的人當順著主基督的靈行事,生命結出聖靈的果子。

早期教會所面對的處境並不容易,從這封書信可以看見加拉太教會當時所面對的內憂外患:對內有假教師傳遞一些偏差的教導,使信徒轉回去行律法,偏離基督的福音;對外也要抵抗希羅社會文化的誘惑、各種情慾的事和不同程度的逼迫。這也可能是現今教會的借鏡,偏差的教導與律法主義時至今日仍然影響著信主的群體;而教會在過去近二千年的歷史中,就因為想杜絕猶太律法主義而衍生出「反猶主義」等極端的神學觀[4]。作為一個信徒,要面對假教師的錯謬教導、世俗的虛談、多元的後現代世界和複雜的倫理關係,並在越趨嚴峻的政治壓迫以及不斷轉變的大環境中站穩、堅守自己的信仰真的毫不容易。所以,教會的弟兄姊妹作為一個信仰群體,在這一切的衝擊之下,就更應該去互相扶持和守望,在愛中彼此服侍,而不是自以為義、彼此紛爭、相咬相吞;因為我們蒙召所得的自由,是愛上帝的自由,是與弟兄姊妹在主裏合一相愛的自由,願我們竭力保守聖靈裏的合一,彼此相愛,以成全基督的律法。


[1] 加拉太人或高盧人(該省以他們的名字命名)是來自中歐的凱爾特部落(Celtic tribes)。約在公元前三世紀,他們作為僱傭軍來到這個地方參與戰爭,最終在小亞細亞的高地中心建立了自己的王國,並於公元前25年併入羅馬行省。在保羅的時代,該行省的邊界比原來的王國要廣闊得多。

[2] 保羅在3:16中引用的話出自《創世記》13:15,及後上帝(創17:8)和亞伯拉罕(創24:7)都重申了這一點。這裏所涉及的應許是有關土地的應許。保羅通過將「應許」寫作「那些應許」去進行概括,成為一個與福音帶來的好處相關的用語。參 Peter Oakes, Galatians, Paideia Commentaries on the New Testament; ed. Mikeal C. Parsons and Charles H. Talbert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15), 119.

[3] Ralph P. Martin and Julie L. Wu, “Galatians,” in Romans to Philemon, vol. 3 of ZIBBCNT-5, ed. Clinton E. Arnold;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5 vol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2), 295.

[4] 例如漠視「先是猶太人」的教導,參本機構的神學反思文章:〈先是猶太人(下):基督徒漠視「先是猶太人」的原因及其後果〉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後書》:「主再來」給信徒的提醒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後書》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位於羅馬的君士坦丁凱旋門和提多凱旋門 
 

簡介《帖撒羅尼迦後書》

書名:帖撒羅尼迦後書,希臘文 ΠΡΟΣ ΘΕΣΣΑΛΟΝΙΚΕΙΣ B’,意思是「致帖撒羅尼迦的(教會/信徒)(二)」。

作者:使徒保羅。不過由於後書對「主再來」的立場好像跟前書有明顯差別(前書指主再來會像賊來的時候那樣毫無徵兆,讓人感到那是突如其來和很快會出現的事;後書則指出主再來之前將會有不法的人出現,間接地提醒讀者主再來之前仍有一段時間),以致有學者質疑後書或許不是出自保羅的手筆,而是有人冒他的名而寫的(像一些被稱為「偽經」的早期猶太文獻一樣)。不過由於後書提醒讀者要防備虛假的事(2:9),如果作者本身已在冒保羅的名作假的話,那就顯得自相矛盾,並不合理。此外,書信的文體本是針對當時信徒的問題而作出的處境性提醒(即並非在羅列一些永恆的神學觀),所以前書和後書的提醒有所不同亦不足為奇,而且兩封書信的主題其實有許多共通之處,包括:「信、望、愛」的教導、忍受信仰所帶來的逼迫、主再來、殷勤工作等,再加上書信在結束時強調這是保羅親筆寫的(3:17),所以仍以保羅為《帖撒羅尼迦後書》的作者的說法是較為可取和穩妥。

對象:帖撒羅尼迦教會,這是保羅在他的第二次宣教旅途中建立的,當中包含猶太人和外邦人的信徒。而作為當時早期的教會之一,一般相信是以家庭形式聚會的教會,同時信徒也會參與猶太會堂的聚會,學習聖經(參徒15:21)。

成書日期:公元51年,大概在前書寫了幾個月後,保羅再次寫書信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

歷史背景:由於寫作時間跟前書接近,其歷史背景也相約(可參前書的查經摘要[1])。但總的來說,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的首府,當時的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都同時面對來自宗教勢力、社會制度、價值觀和政治上的衝擊。例如:猶太教的逼迫、基督信仰顛覆了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界線、要擺脫依賴「恩庇侍從」(即恩主與受助者;patron-client)的制度[2]、遠離氾濫和開放的性文化、不再沉溺於各式各樣以自我為中心的娛樂和享受、對抗周圍充滿著拜偶像和崇拜羅馬君王的文化、克服基督教當時仍未有合法地位的壓力等等。因此,當時人要決定信主是一件毫不容易的人生大事,信徒必須有極大的信心和決心,才能抵受各種生活上的艱難和衝擊,靠主站立得穩。而從後書的內容可見,更多背景是保羅在寫了前書之後,因應帖撒羅尼迦教會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和狀況,保羅要再寫後書去提醒和勉勵他們。

全書大綱結構:

1. 感恩與禱告(1:1-12)

2. 不法的人(2:1-12)

3. 要在信仰中站穩(2:13-17)

4. 一個代禱要求(3:1-5)

5. 警告不作工的人(3:6-15)

6. 祝福(3:16-18)

 

《帖撒羅尼迦後書》綜覽

1. 感恩與禱告(1:1-12

帖後1:1 保羅、西拉和提摩太寫信給帖撒羅尼迦、在我們的父上帝與主耶穌基督裏的教會。

帖後1:2 願恩惠、平安從我們的父上帝和主耶穌基督歸給你們!

帖後1:3 弟兄們,我們該常常為你們感謝上帝,這本是合宜的;因為你們的信心格外增長你們眾人彼此相愛的心也都增加

帖後1:4 所以,我們在上帝的各教會裏為你們誇耀,因為你們在所受的一切壓迫患難中仍牢守著耐心和信心

帖後1:5 這正是上帝公義判斷的明證,使你們配得上他的國,你們就是為這國受苦

帖後1:6 既然上帝是公義的,他必以患難報復那加患難給你們的人,

帖後1:7 [7-8] 也必使你們這受患難的人與我們同得平安。那時,主耶穌同他有權能的天使從天上在火焰中顯現(ἀποκάλυψις apokalupsis;就是「啟示、天啟」的意思),要報應那些不認識上帝和不聽從我們的主耶穌福音的人。

《帖撒羅尼迦後書》跟前書的起首相同,都是以保羅、西拉和提摩太整個團隊向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作出問候。而後書的主題承接前書,繼續提到信、愛和望三方面,其中1:3特別讚賞和肯定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們在「信心」和「愛心」上都有好的表現。然後保羅在1:4-5嘗試解釋他們的受苦是為著上帝國度的緣故,這能給予他們莫大的鼓勵和認同。1:6-7繼續解釋他們在苦難中的「盼望」是來自上帝的公義,祂必會為信徒平反和審判那些加害於他們的人,其中「主耶穌同他有權能的天使從天上在火焰中顯現」,則說明這情況將會在主再來的時候發生,也就是提醒他們無論如何都要在受苦中等候和仰望主。

帖後1:9 他們要受懲罰,永遠沉淪,與主的面和他權能的榮光隔絕。

帖後1:10 這正是主再來,要在他聖徒的身上得榮耀,就是要使一切信的人感到驚訝的那日子,因為你們信了我們對你們作的見證。

帖後1:11 為此,我們常為你們禱告,願我們的上帝看你們與他的呼召相配,又用大能成就你們一切良善的美意和因信心所做的工作,

帖後1:12 使我們主耶穌的名,照著我們的上帝和主耶穌基督的恩,在你們身上得榮耀,你們也在他身上得榮耀

1:9-12多次重複提及「榮耀」這個詞,原來主期望祂再來的時候要從那些信祂的人身上得著榮耀!換句話說,讓上帝在自己的身上得著榮耀,是上帝給每一位信徒的召命(這並非傳道者或牧者所獨有的,也不是透過某種神蹟經歷才能領受而來),所以作為信徒,我們在信主後一直到現在為止,到底有沒有好好地把榮耀歸給主?

古代羅馬世界的榮辱觀,正是鼓吹世人要建立自己的榮耀,包括透過不同方式去展現自己的力量、勇氣、在競賽中得勝、愛國的表現(對羅馬皇帝的忠誠、為國家出征打仗)、在辯論中以口才駁倒對手等等。然而,保羅卻提醒信徒在信主後:

1. 不是為展現自己的偉大或出眾,而是展現上帝的偉大和獨一無二!

2. 不是為建立個人的成就,而是用堅定的信心勝過信仰帶來的苦難!

3. 不是擁護地上的國,得人讚賞;而是追求上帝的國,把榮耀歸給祂!

4. 不是為展現自己的名聲和口才,而是在自己的軟弱上見證上帝的偉大!

可以說,這裏所教導的「把榮耀歸給主」並非單單指上帝讓自己有了出色的表現、經歷事情的成功順利、病得醫治等等的美好景況後,人可把這份成就歸功給上帝(因為這些情況在榮耀上帝的同時,也可能是在榮耀自己)。「把榮耀歸給主」其實也會包括一些情況例如:人為了上帝的國在受苦中雖沒有出路,但卻靠著主能抵受苦難、至死忠心,又或在一些個人性格和軟弱上靠著主有所突破,以致能有勇氣去面對以往單靠自己所不能面對的問題、克服恐懼,有勇氣去為上帝擺上自己等等。後者所指的這些情況其實更能單單「把榮耀歸給主」,而沒有同時也在人前展現自己的偉大和成就。而信徒的生命如果是真真正正地榮耀上帝的話,理應也會有後者所指的一些在自己的軟弱上顯出上帝完全的情況,就如主耶書亞(耶穌)為了上帝的國而甘願走上十架路一樣。

2. 不法的人(2:1-12

帖後2:1 弟兄們,關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來臨(παρουσία parousia和我們到他那裏聚集,我勸你們:

帖前2:2 我們從前在腓立比蒙難受辱,這是你們知道的,可是我們還是靠著上帝給我們的勇氣,在強烈反對中把上帝的福音傳給你們。

帖前2:3 我們的勸勉不是出於錯誤,也不是出於污穢,也不是用詭詐。

帖前2:4 但上帝既然認定我們經得起考驗,把福音託付我們,我們就照著傳講,不是要討人喜歡,而是要討那考驗我們的心的上帝喜歡。

帖後2:5 我還在你們那裏的時候曾把這些事告訴你們,你們不記得嗎?

帖後2:6 現在你們也知道那攔阻他的是甚麼,為要使他到了時機才出現。

帖後2:7 因為那不法的(ἀνομίας anomias隱祕已經運作,只是現在有一個阻擋的,要等到那阻擋的被除去才會發作,

帖後2:8 那時這不法的人必出現,主耶穌要用口中的氣滅絕他,以自己來臨的光輝摧毀他。

帖後2:9 這不法的人來,是靠撒但的運作,行各樣的異能、神蹟和一切虛假的奇事,

帖後2:10 並且在那沉淪的人身上行各樣不義的詭詐,因為他們不領受愛真理的心,好讓他們得救。

帖後2:11 故此,上帝就給他們一個引發錯誤的心,叫他們信從虛謊,

帖後2:12 使一切不信真理、倒喜愛不義的人都被定罪。

保羅在第2章繼續談論「主再來」這個主題。其原文 παρουσία parousia 雖然本身只是「來」的意思,但由於保羅常在其書信中用這詞來指「主再來」或「主的降臨同在」,所以這詞在《聖經》中往往被理解為末世時主基督再來的情況。而παρουσία parousia 這個詞在帖前2:19、3:13、4:15、5:23已多次出現,這詞在前書反映「主再來」是突然而至,帶有一份迫切性,但帖後2:1、8、9卻指出「主再來」不會突然發生,因為會先有一位「不法的人」出現,然後主才會再來。這表面上好像是互相矛盾,但實情並非如此(筆者在上文討論作者時已曾簡單論述,這裏會再詳述當中更多的理據)。首先,我們要知道《聖經》中的書信往往都是針對收信人當下的想法和屬靈情況而寫的,而保羅在2:5告訴他們「我還在你們那裏的時候曾把這些事告訴你們,你們不記得嗎?」,說明他其實之前已經在帖撒羅尼迦教會親身口述過「主再來」和「不法的人」的教導(2:5中「這些事」明顯是指2:1-4的內容)。故此,後書所出現的主張並非新提出又或是跟前書互相矛盾的,而是在互相補足和澄清!也就是說,帖撒羅尼迦教會在收到前書之後,他們忘了保羅過去在建立教會時曾經當面所作的教導,並在收到前書後對主再來的理解出現偏差(或許有人傳揚「主已經再來了!」的假消息),以致雖然保羅認為過去的口述和前書的教導本已足夠,但現在保羅要就他們的情況而再寫後書去澄清和提醒他們不要對主再來的觀念出現誤解。

另外,有關「主再來」的觀念,如果放在當時羅馬帝國的背景來理解,古羅馬的「凱旋門」建築正是一種歡迎君王或將軍打勝仗歸來的紀念石碑,那時群眾會蜂擁而至,夾道迎接他們所擁戴的得勝者凱旋歸來,為著這位尊貴人士再次親臨在他們的城中而歡呼吶喊。而當時的信徒大概也是以「凱旋門」場景的圖像來理解「主再來」,就是信徒要為主的得勝而歡呼高興,並會好好預備自己去迎接主的到來!可惜,現今的信徒大多都只著眼於目前的生活而沒有強烈的永恆觀念,但無論如何,保羅在這裏指在主再來之先,將先有一位「不法的人」出現。當中「不法」並非現今社會所理解一般的違法行為,其原文 ἀνομίας anomias 的意思其實是指「違反律法、無律法、輕看律法等」,當中律法在《聖經》裏是指「妥拉」(Torah),也就是「摩西五經」或「摩西的律法」。也就是說,這「不法的人」在本質上是一個否定或敵擋上帝以至祂教導的人,因此不少人會解讀這人為「敵基督」。而由於保羅沒有清楚說明這人是誰,讀者也難以確定,一般會認為這人是在往後出現的一個歷史人物,例如:大肆殺害基督徒的羅馬君王尼祿(Nero)、摧毀耶路撒冷聖殿的羅馬將軍提多(Titus),甚至有人可能會解讀為近代的希特拉。無論如何,經文沒有清楚說明這人是誰,相信保羅的重點並非是叫信徒去推測這人是誰,而是要人預備好自己,以致當這位「不法的人」出現時能夠有堅定的信心,靠主站立得穩!因為這個「不法的人」將會是一名「沉淪之子」(2:3),那時亦會出現一些「沉淪的人」(原文是複數;見2:10),他們並不愛真理、也不信真理,反追求不義的事,而上帝是會容讓這種人出現錯誤的想法,信從了虛謊以致被定罪。因此,如果我們沒有渴慕和追求真理的心志,就會自自然然失去明辨真理的能力而容易被迷惑,最終走向滅亡。所以,我們作為信徒必須警醒和看重上帝的話,否則我們會不進則退,漸漸遠離真理而成為那些「沉淪的人」。

3. 要在信仰中站穩(2:13-17

帖後2:13 主所愛的弟兄們哪,我們本該常為你們感謝上帝,因為他揀選你們為初熟的果子,使你們因信真道,又蒙聖靈感化成聖,得到拯救。

帖後2:14 為此,上帝藉著我們所傳的福音呼召你們,好得著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榮光。

帖後2:15 所以,弟兄們,你們要站立得穩,凡所領受的教導,無論是我們口傳的,是信上寫的,都要堅守。

帖後2:16 願我們主耶穌基督自己,和那愛我們、開恩將永遠的安慰及美好的盼望賜給我們的父上帝,

帖後2:17 安慰你們的心,並且在一切善行善言上堅固你們!

保羅在2:13指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是「上帝揀選的初熟果子」。在《新約聖經》裏,「初熟果子」較常被信徒理解為「基督」作為睡了信徒的初熟果子(見林前15:20-23),意思是像農耕果子收成時那樣,上帝悅納了基督的生命,也喜悅那些信從他的人,他們就成為那些隨著初熟果子(基督)而來其餘在果園裏待收割的果子。然而,這裏「初熟的果子」並非指基督,而是指信徒,他們因信從真道而成聖並得著救恩,這是一種可獻呈給上帝、蒙祂悅納的生命(另參羅8:23和雅1:18中「初熟的果子」同樣是指信徒)。其實保羅在這裏是故意稱他們為「初熟的果子」,以肯定他們的生命是得蒙主悅納、可呈獻給主的,並繼而堅固他們的信心,好讓他們能在困難中仍然站立得穩,對主常存盼望(2:15-17)。

4. 一個代禱要求(3:1-5

帖後3:1 末了,弟兄們,請你們為我們禱告,好讓主的道快快傳開,得著榮耀,正如在你們中間一樣,

帖後3:2 也讓我們能脫離無理和邪惡人的手,因為不是人人都有信仰。

帖後3:3 但主是信實的,他要堅固你們,保護你們脫離那邪惡者。

帖後3:4 我們靠主對你們有信心,你們現在遵行,以後也必遵行我們所吩咐的。

帖後3:5 願主引導你們的心去愛上帝,並學基督的忍耐!

保羅在3:1-2分享自己的代禱需要,反映他不但沒有因為自己是屬靈的前輩(他建立帖撒羅尼迦教會)就不屑向後輩信徒分享他的自身困難和關切,反而更讓這班初信主的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學習多為主的道得以傳開而禱告記念,就是讓他們有分參與在福音的聖工上,一同讓上帝得榮耀。保羅在3:3-5再次肯定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過去已經懂得遵行上帝的道,藉此鼓勵他們要繼續去持守信仰。其中3:5保羅的祈禱「願主引導你們的心去愛上帝,並學基督的忍耐!」說明作為信徒,就要學習去愛上帝和效法主基督的忍耐!

5. 警告不作工的人(3:6-15

帖後3:6 弟兄們,我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們,凡有弟兄懶散,不遵守我們所傳授的教導,要遠離他。

帖後3:7 你們自己知道該怎樣效法我們。因為我們在你們當中從未懶散過,

帖後3:8 也從未白吃人的飯,倒是辛苦勞碌,晝夜做工,免得使你們中間有人受累。

後3:9 這並不是因我們沒有權柄,而是要給你們作榜樣,好讓你們效法我們。

帖後3:10 我們在你們那裏的時候曾吩咐你們,說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

帖後3:11 因為我們聽說,在你們中間有人懶散,甚麼工都不做,反倒專管閒事。

帖後3:12 我們靠主耶穌基督吩咐並勸戒這樣的人,要安分做工,自食其力。

帖後3:13 弟兄們,你們行善不可喪志。

帖後3:14 若有人不聽從我們這信上的話,要把他記下,不和他交往,使他自覺羞愧;

帖後3:15 但不要把他當仇人,要勸他如勸弟兄。

保羅在3:6再次重複前書曾提及過,有關信徒不努力工作的問題(見帖前2:9、4:10-12)。保羅像在前書所寫的一樣,再次以自己同時做傳道和製造帳棚維生作為榜樣(3:7-8),提醒信徒要自食其力、不可依賴別人、不要懶散不做工。而他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相信他們出現了以下兩種主要的情況:1)誤以為主的再來快將出現,於是做事敷衍了事,沒有動力去未雨綢繆、積穀防饑;2)依賴「恩庇侍從」制度維生(見註2),而並非靠著自己努力工作所賺取得來的成果去生活。這兩種情況並非互相排斥,而是可能同時間出現在信徒當中。無論如何,保羅三番四次在這事上作出提醒,說明這情況出現在信徒之間頗為嚴重,以致保羅要教導他們不和這類人交往,好使他們自覺羞愧(3:14),保羅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這些人能夠悔改回轉(3:15)。

6. 祝福(3:16-18

帖後3:16 願賜平安(εἰρήνη eirene的主隨時隨事親自賜給你們平安(εἰρήνη eirene!願主與你們眾人同在!

帖後3:17 我——保羅親筆向你們問安。凡我的信都以此為記,我的筆跡就是這樣。

帖後3:18 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你們眾人同在!

保羅像前書一樣,在結束書信時再次用「平安」來祝福。筆者在前書的摘要已經討論過有關「Pax Romana 羅馬太平」的背景[3],在此不再重複,但簡而言之,「平安」並不在乎外在環境是否順利,而是建基於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是否完好無缺。當我們生命中能夠靠著主耶書亞(耶穌)而無虧欠時,就能與上帝有一份和好、平安穩妥的關係。而這正是保羅盼望信徒能夠得著的真平安。

 

結語:「主再來」給信徒的提醒

《帖撒羅尼迦後書》雖然只有三章,其中大部分內容都環繞著「主再來」這個主題。當中保羅教導的重點是「主再來」既是信徒的盼望(主將要審判不義,帶來拯救),同時也是對信徒的提醒和挑戰。信徒在等候主再來之前,必須懂得預備好自己的生命迎接主,這包括好幾方面:

1. 願意為上帝的國受苦(1:5)

2. 致力把榮耀歸給上帝(1:12)

3. 追求真理免受「不法的人」影響而變了沉淪的人(2:1-12)

4. 在真道上站立得穩(2:13-15)

5. 愛上帝和學會忍耐(3:5)

6. 親自殷勤做工,不致在主以外建立了其他的依賴(3:6-15)

要預備主再來,信徒原來是需要在那麼多方面好好努力和進步的,而要生出上述的屬靈質素,實在談何容易,甚至可以說信徒靠自己的話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然而,保羅並沒有叫信徒靠著自己的能力去達至美好的靈性、活出上述的屬靈質素,而是在提出這些屬靈質素的同時,他也清楚指出信徒是必須要靠著主的引導和聖靈的工作方能成事的:

帖後1:5 這正是上帝公義判斷的明證,使你們配得上他的國,你們就是為這國受苦。【上帝想塑造你、模造改變你,你願意嗎?】

帖後1:12 使我們主耶穌的名,照著我們的上帝和主耶穌基督的恩,在你們身上得榮耀,你們也在他身上得榮耀。【上帝能透過你做甚麼嗎?】

帖後2:13 主所愛的弟兄們哪,我們本該常為你們感謝上帝,因為他揀選你們為初熟的果子,使你們因信真道,又蒙聖靈感化成聖,得到拯救。【你意識到上帝揀選了你嗎?】

帖後3:5 願主引導你們的心去愛上帝,並學基督的忍耐!【你願意被主引導嗎?】

因此對信徒來說,我們要問的問題不是自己能否做到《聖經》的要求或上帝的吩咐,而是有沒有一個屬靈上的自省能力、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白上帝是一切恩典和能力的源頭,以致我們懂得謙卑去求主和聖靈的幫助,不斷地被祂去引導成聖!深信只要我們願意立志追求真理和順服主,祂必會施恩憐憫建立我們的屬靈生命,幫助我們預備好迎接主的再來。阿們。


[1]《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前書》查經摘要有關「歷史背景」一段的內容。

[2] 簡單而言,「恩庇侍從」制度(patron-client)是一種透過免費派發福利(就如今天所謂的「蛇齋餅糭」) 而買來的政治勢力,但信徒不應怠惰而依賴這種制度維生,詳細的討論可參前書的摘要文章講解《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前書》查經摘要

[3]《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前書》查經摘要有關「望(4:13-18、5:1-11)」一段的討論。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前書》: 以造就別人的屬靈生命為使命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前書》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帖撒羅尼迦的古代廣場(建於公元二世紀);©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簡介「保羅書信」

在綜覽《使徒行傳》之後,我們就進入保羅的書信系列。《新約聖經》共有27卷書,而學者們一般認為保羅寫了13封書信,因此明白保羅書信的內容對掌握新約神學觀念、保羅與教會的關係和早期基督教的發展都十分重要。這13封書信主要分為兩大類:1)寫給教會的(按時序[1]):帖撒羅尼迦前書和後書、加拉太書、哥林多前書和後書、羅馬書、以弗所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2)寫給個人的(按時序):腓利門書、提多書、提摩太前書和後書。除了按書信的對象分類,也可從學術上就這13封書信的作者是否保羅,和它們怎樣影響我們明白保羅神學觀分為三類(見下表[2])。

主要書信(作者為保羅)

作者確定為保羅但較次要

作者是否保羅仍有爭議

羅馬書

帖撒羅尼迦前書

以弗所書

哥林多前書

腓立比書

帖撒羅尼迦後書

哥林多後書

腓利門書#

歌羅西書

加拉太書

 

提摩太前書*

  

提摩太後書*

  

提多書*

*# 寫給個人(*一般稱為「教牧書信」)

保羅書信的特色:保羅書信的篇幅遠比當代的一般書信為長,其格式大多包含四個部分:1)問安;2)感恩稱讚;3)內容(教導、提醒、鼓勵);4)結尾。內容主要為處境性針對當時的教會和人的需要而寫成的,也就是說,保羅寫這些書信時並非在羅列一些教條或神學綱要,故此我們在研讀時必須理解每封書信的歷史背景,並與《使徒行傳》平行來讀(情況就如研讀《希伯來聖經》的先知書時需要同時參看《列王紀》、《歷代志》、《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等歷史書那樣)。另外,保羅寫這些書信是採用當代的希臘文(Koine Greek),以及自古希臘時期已常用的三種修辭技巧:1)他自己的個人氣質 ethos;2)情感pathos;3)理性邏輯 logos,以加強他說話及論證的說服力,讓聽眾更易於接受和回應他的信息。這些書信包含以下的主要神學觀[3]

1. 基督成就了《希伯來聖經》(舊約聖經)

2. 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成了初熟的果子)

3. 信徒的得救確據,是靠上帝的恩典,因信稱義

4. 基督既已得勝,信徒可與基督聯合、與上帝和好、死後復活、承受永生

5. 在基督裏合而為一(猶太人與外邦人;奴隸與自由的人;男與女)

6. 末世觀:已然(Already)及未然(Not Yet)

信徒要預備自己迎接主的再來,所以要順從聖靈而不是肉體、過聖潔的生活、有好的見證、努力傳揚主道

 

簡介《帖撒羅尼迦前書》

書名:帖撒羅尼迦前書,希臘文 ΠΡΟΣ ΘΕΣΣΑΛΟΝΙΚΕΙΣ A’,意思是「致帖撒羅尼迦的(教會/信徒)(一)」。

作者:使徒保羅

對象:帖撒羅尼迦教會,這是保羅在他的第二次宣教旅途中建立的。當中包含猶太人和外邦人的信徒。而作為當時早期的教會之一,一般相信是以家庭形式聚會的教會,同時信徒也會參與猶太會堂的聚會,學習聖經(參徒15:21)。

成書日期:公元50-51年。

歷史背景:按《使徒行傳》17章記載,保羅在他的第二次宣教旅途中因著異象而來到馬其頓和希臘一帶傳道(見徒16:9-10),他在帖撒羅尼迦的猶太會堂一連三個安息日甚至更長時間教導,證明主耶書亞(耶穌)就是猶太人的彌賽亞。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的首府,他在當地的傳道事工十分成功,讓不少人信主,然而當中不信主的猶太人因著保羅的顛覆性信息,而對他進行逼害。保羅因而帶著西拉和提摩太前往庇哩亞去傳道,但因為在帖撒羅尼迦未信主的猶太人繼續追趕他們,保羅唯有留下西拉和提摩太在庇哩亞,自己繼續逃往雅典。後來他們匯合,保羅差派提摩太去探望帖撒羅尼迦教會。而當保羅到了哥林多的時候,提摩太帶回有關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報告,於是保羅就寫了這書鼓勵和教導他們。(見3:1-2)

全書大綱結構

1. 保羅稱讚帖撒羅尼迦信徒的信心

A. 問安(1:1)

B. 為他們的成長禱告(1:2-10)

2. 保羅與他們的關係(2:1-20)

3. 保羅稱讚有關他們的好報告(3:1-13)

4. 要留意主的再來

A. 為主而活(4:1-8)

B. 彼此相愛(4:9-12)

C. 彼此安慰(4:13-18)

D. 常作準備(5:1-11)

E. 榮譽與順服(5:12-22)

5. 最後的禱告和道別(5:23-28)

 

《帖撒羅尼迦前書》綜覽

1. 保羅稱讚帖撒羅尼迦信徒的信心(1:1-10

第1章主要記載保羅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慰問、為他們感恩和禱告。當中保羅指出他們「因信心所做的工作,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堅忍」(1:3)而特別感謝父上帝。這「信、愛、望」的主題貫穿全書,成為他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主要教導。由於這是保羅所建立的教會,他特別用稱讚的話鼓勵他們,例如「上帝所愛的弟兄啊,我知道你們是蒙揀選的」(1:4)就用了這邏輯理性(logos)的手法去表達對他們屬靈生命的肯定,好讓他們也認定自己是蒙上帝所揀選,好努力成為主的見證人!

帖前1:5 因為我們的福音傳到你們那裏,不僅在言語,也在能力,也在聖靈和充足的確信。你們知道,我們在你們那裏,為你們的緣故是怎樣為人。

帖前1:6 你們成為效法我們,更效法主的人,因聖靈所激發的喜樂,在大患難中領受了真道,

帖前1:7 從此你們作了馬其頓和亞該亞所有信主的人的榜樣。

接著保羅指他自己的為人如何,帖撒羅尼迦的信徒應當十分清楚,這正是透過表揚自己的生命特質(ethos)為榜樣去堅固他們的信心,而他們正是效法保羅和效法主基督(1:6),以致在面對大患難仍能夠喜樂。這裏所指的大患難,大概是因著保羅傳道而來的攻擊,之前他在腓立比的時候就已經被拉去見官(徒16:19),而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也會因為認信彌賽亞而面對各種困難和逼迫(下文再述)。因著帖撒羅尼迦教會在艱難中仍堅持信仰,保羅就誇獎和肯定他們的努力,指他們持續的生命見證,已成了當地整個馬其頓和亞該亞省的信徒榜樣。可以說,早期教會是透過一些不怕困難、願意效法主和委身的生命所建立出來的,就是不單單只有保羅自己的委身成了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的榜樣(像父母成為子女建立榜樣一樣),同樣地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也學像保羅一樣委身、為主而活,成為其他地區更多信徒的榜樣。

 2. 保羅與他們的關係(2:1-20

帖前2:2 我們從前在腓立比蒙難受辱,這是你們知道的可是我們還是靠著上帝給我們的勇氣,在強烈反對中把上帝的福音傳給你們。

帖前2:3 我們的勸勉不是出於錯誤,也不是出於污穢,也不是用詭詐。

帖前2:4 但上帝既然認定我們經得起考驗,把福音託付我們,我們就照著傳講,不是要討人喜歡,而是要討那考驗我們的心的上帝喜歡。

……

帖前2:14 弟兄們,你們與猶太地區上帝的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的各教會,有同樣的遭遇,因為你們也受了同胞的迫害,像他們受了猶太人的迫害一樣。[4]

帖前2:15 這些猶太人不但殺了主耶穌和先知們,又把我們趕出去。他們令上帝不悅,且與眾人為敵,

2:2以及剛才的1:6都提及因為認信基督而要承受苦難,反映認真委身的信徒必然會遇到困難和考驗。從歷史處境來看,當時的信徒會因著堅持信仰而被不信主的猶太人逼害,這包括被人否定和攻擊、被趕出會堂(2:15;另參約9:22)、被下在監裏、被鞭打、被指反羅馬君王、被父母置於死地等等(參太10:17-22)。在早期教會的信徒中,這些因基督信仰而來的逼害十分常見。而2:4指出這些考驗是上帝認為當時的信徒可承受得起,甚至可說是出於上帝,好讓他們藉此去為祂作見證,好讓人能正確認識福音,煉淨其信主的動機(不是為了討人的歡喜,而是要討上帝的喜悅)。

帖前2:6 [6-7] 我們作為基督的使徒,雖然可以受人尊重,卻沒有向你們或向別人求榮耀,反而在你們當中心存溫柔,如同母親哺乳自己的孩子。

帖前2:8 既然我們這樣愛你們,不但樂意將上帝的福音給你們,連自己的性命也樂意給你們,因為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

………

帖前2:11 正如你們知道,我們待你們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

另外,留意保羅在2:6-11同時用了兩種修辭技巧來說話。他一方面在情感上(pathos)表明自己猶如父母般愛他們,甚至願意為他們犧牲自己的性命;另一方面,也提及自己個人品格的高尚(ethos),就是即使他可受從人而來的尊重,但他沒有追求人的榮耀。這些說法在在都加強保羅說話的說服力,讓帖撒羅尼迦的信徒更能接受他的提醒和勸教,讓他們在受壓迫時保持堅定的信心。

帖前2:17 弟兄們,我們被迫暫時與你們分離,身體離開,心卻沒有;我們極力想法子,渴望見你們的面。

帖前2:18 所以我們很想到你們那裏去。——保羅有一兩次要去,只是撒但阻擋了我們。

帖前2:19 當我們的主耶穌再來,我們站在他面前的時候,我們的盼望、喜樂和所誇的冠冕是甚麼呢?不正是你們嗎?

在修辭上,保羅在這裏再次用情感上(pathos)的手法,去表明他對他們是何等關切,表明自己十分渴望去探望他們,好讓他們知道保羅未能親自前往並非是不著緊他們。而2:19又表明他們是保羅在將來見主面時的盼望和他可誇的冠冕,則從邏輯理性(logos)上來看,更讓帖撒羅尼迦的信徒願意努力在信仰上做好自己,活出保羅對他們屬靈生命的期望!可以說,這期望跟今天我們對初信主的信徒大不相同,當時的信徒必須十分委身和敬虔,才能在面對艱難的生活、因信主而帶來的挑戰、宗教和政治的逼迫等苦難,在黑暗中為主發光。

3. 保羅稱讚有關他們的好報告(3:1-13

帖前3:1 既然我們不能再忍,就決定獨自留在雅典,

帖前3:2 於是差派我們在基督福音上作上帝同工的弟兄提摩太前去,在你們所信的道上堅固你們,勸勉你們,

帖前3:3 免得有人被這些患難動搖。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

……

帖前3:5 為此,既然我不能再忍,就差派人去,要知道你們的信心如何,恐怕那誘惑人的果真誘惑了你們,以致我們的勞苦歸於徒然。

帖前3:6 但是,提摩太剛從你們那裏回來,將你們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報給我們,又說你們常常記念我們,切切想見我們,如同我們想見你們一樣。

帖前3:7 所以,弟兄們,我們在一切困苦患難中,因著你們的信心得到鼓勵。

帖前3:8 如今你們若靠主站立得穩,我們就得生了。

保羅在這裏表示自己十分渴慕前往探望他們,是因為怕他們被其他人的信息所迷惑而離開信仰(3:5)。他接續指出在患難中信徒的信心是容易被動搖的,又解釋「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好讓帖撒羅尼迦的受眾知道這些困難本就在保羅的預計之內。也就是說,保羅說明他清楚知道自己願意在受苦中仍堅持傳道給他們,背後的推動力就是看見他們的信心可以增進。雖然保羅十分關心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但由於自己未能前往,所以唯有差派提摩太去探望他們。

帖前3:10 我們晝夜切切祈求要見你們的面,來補足你們信心的不足。

帖前3:11 願我們的父上帝自己和我們的主耶穌,為我們開路到你們那裏去。

帖前3:12 又願主使你們彼此相愛的心,和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充足,如同我們愛你們一樣,

帖前3:13 好堅固你們的心,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同他眾聖徒來臨的時候,在我們父上帝面前,成為聖潔,無可指責。阿們!

雖然之前保羅多次稱讚帖撒羅尼迦信徒的信心,但從3:10-13可見,保羅像是父母那樣,按著他們的情況發出鼓勵的言語,而實情是,他們其實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從保羅提到自己要「補足你們信心的不足」(3:10),又願他們「彼此相愛的心,和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3:11),成為「聖潔,無可指責」(3:12)等可見。事實上,帖撒羅尼迦教會是保羅過去可能只用了三個多星期的時間所建立的,而且信徒在信主後就立即要面對許多衝擊和逼迫(除上文提及的信仰壓迫,也包括在外邦敬拜多神的文化、有違基督信仰的社會價值觀等),因此保羅認為他們的信心仍要再提升也是無可厚非的。無論如何,我們看見保羅是如何著緊信徒的生命,他以自己的生命和行事為人作為榜樣,情理兼備地教導信徒,在離開了帖撒羅尼迦教會後仍然致力用書信去鼓勵和建立當中的信徒。

 4. 要留意主的再來(4:1-5:22)

保羅在1-3章多次讚賞、教導和鼓勵帖撒羅尼迦教會之後,他在4-5章特別提醒他們要怎樣活出美好的信徒生命,預備主的再來。其中保羅特別再次從信、愛、望這三方面去提醒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他們應當如何預備主的日子,這在4-5章裏剛好成了一個文學上的倒影結構:

A. 主對信徒的期望(4:1-2)【前言】

B. 為主而活(4:3-8)【信】

C. 彼此相愛(4:9-12)【愛】

D. 彼此安慰(4:13-18)【望】

D’. 常作準備(5:1-11)【望】

C’. 榮譽與順服(5:12-15)【愛】

B’. 建立屬靈的習慣(5:16-22)【信】

A’. 最後的禱告和道別(5:23-28)【結語】

 

信(4:3-85:16-22):

帖前4:3 上帝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為聖潔,遠避淫行;

帖前4:4 要你們各人知道怎樣用聖潔、尊貴控制自己的身體 ,

帖前4:5 不放縱私慾的邪情,像不認識上帝的外邦人。

保羅首先提醒帖撒羅尼迦教會要保持聖潔,遠避淫行。驟眼看來,我們或會以為這所教會的信徒在信主後就出現了嚴重的淫亂行為。然而我們要知道在當時的希羅世界中,原來外邦男人盛行在妻子以外另立情婦和妃妾去滿足自己的情慾需要,甚至會按需要透過女僕、男童僕來發洩個人的慾望[5]。因此帖撒羅尼迦教會其實與其他身處外邦希羅世界的教會一樣,都必然會因為信仰而要選擇脫離一些扭曲的性文化和與信仰不符的價值觀。除了性方面的開放和氾濫之外,希羅世界也充斥着拜祭偶像、神秘主義、敬拜羅馬皇帝甚或是封神等得罪上帝的文化,這些都是信徒除了要面對猶太教的逼迫之外,其他需要勇敢面對和突破的挑戰。可以說,當時的信徒並非單單在頭腦上接受了上帝的存在,而是更要在行為和習慣上都要作出徹底的改變,就是因著認信上帝是世上唯一和獨一的真神,而選擇分別為聖過聖潔的生活。因此,雖然信主在當時是無條件的,但信主後要活出對主忠誠的信仰生活(徒15),信徒是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和轉變。而要面對如此巨大的信仰衝擊,保羅在5:16-22特別提醒信徒要建立良好的屬靈習慣!這包括信徒要在患難中從主裏「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明白「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5:16-18)。而且要留心順從聖靈的感動和先知的講論(5:19-20),判斷和省察甚麼是在主眼中看為美好的事情就要堅持,而在主看為惡的事情就要努力禁戒(5:21-22)。可以說,信徒必須要憑信心去活出一種與基督信仰相稱的屬靈生命,在克服困難的同時,又要活出與信主前不一樣的生活習慣和作風,在對上帝、對人、對事上都活出美好的見證。

愛(4:9-125:12-15):

帖前4:9 有關弟兄間的手足之情(φιλαδελφίας philadelphia,音譯就是「非拉鐵非」),不用人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自己蒙了上帝的教導要彼此相愛

帖前4:10 你們向全馬其頓的眾弟兄固然是這樣行,但我勸弟兄們要更加努力。

帖前4:11 要立志過安靜的生活,管自己的事,親手做工,正如我們從前吩咐你們的,

帖前4:12 好使你們的行為能得外人的尊敬,同時也不依賴任何人。

保羅從4:9開始特別提醒帖撒羅尼迦的信徒要看重「彼此相愛」(另見3:12),看重弟兄之間的關係,而「愛鄰如己」本是繼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之後最重要的第二大誡命,因此我們不難明白為何保羅要這樣去教導信徒。可是,4:11指「立志過安靜的生活,管自己的事,親手做工」則較難以理解,而且之前保羅曾說「弟兄們,你們記念我們的辛苦勞碌,晝夜做工,傳上帝的福音給你們,免得你們任何人受累。」(2:19)單就這些句子來看,我們或會誤以為帖撒羅尼迦的人本質很懶散,不願工作。但如果我們以希羅世界的背景來看,或能更清楚理解保羅這話的箇中含意。原來希羅世界的社會價值觀,是十分看重個人的知名度和社會階級,所以信徒就要脫離世人那種時常都為要表現自己、告訴別人自己何等偉大、為著自己的名聲而敲鑼打鼓等的行徑,在信主後改為學習過低調安靜的生活,不再追求來個人的榮耀,而是來自主的讚賞,把榮耀歸於主。

另外,在希羅世界中主僕的地位分明,主人的身分往往不容許他自己親手勞碌做工,而是把一切繁重的工作都讓奴隸和僕人去承擔。故此,基督信仰不但打破了當時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界線,也打破了主僕的不同階級之間的界線,一同在主裏合而為一。而除了主僕界線的問題,保羅要這樣教導也很有可能是基於當時希羅世界中的「恩庇侍從」制度(patron-client)是一種透過免費派發福利(就如今天所謂的「蛇齋餅糭」) 的利益輸送制度,這是政治家為貧苦平民提供免費糧食和物資以換取他們支持和擁戴自己的一種手段。然而信徒在信主後就應當努力親身做工,不應再依賴這種制度來過活(4:12),免得當有不信主的政治家提出一些違反信仰原則的要求時(例如要求參與祭偶像的活動),信徒就有可能因為糊口而跌倒得罪主。所以保羅教導信徒要因為愛上帝的緣故而親身做工,謹慎地不讓自己置於一個屬靈上危險的位置。也有另外一個說法,是指因為信徒以為主再來的日子已經相當接近,所以已經不用為長遠的生活著想而努力做工。無論如何,這些說法都沒有互相排斥,可以是同時出現於不同類型的信徒身上,而最重要的是保羅自己親自做了榜樣,不但努力傳道,也在日間努力造帳棚,好讓信徒不用為奉獻支持他的傳道工作而造成負累(2:9)。保羅在5:12-15繼續指,信徒在信主後必須改變他們的行事為人和作風、待人接物的態度等,包括改掉未信主前的一些自我中心、不尊重長輩、自私自利、不看顧別人、以惡報惡去待人等的想法和心態,活出信徒應有的生命。

望(4:13-185:1-11):

帖前4:13 弟兄們,至於已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

帖前4:14 既然我們信耶穌死了,復活了,那些已經在耶穌裏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

帖前4:15 我們照主的話告訴你們一件事:我們這活著還存留到主來臨的人,絕不會在那已經睡了的人之先。

帖前4:16 因為,召集令一發,天使長的呼聲一叫,上帝的號角一吹,主必親自從天降臨;那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

帖前4:17 然後我們這些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會。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

……

帖前5:1弟兄們,關於那時候和日期,不用人寫信給你們,

帖前5:2 因為你們自己明明知道,主的日子來到會像賊在夜間突然來到一樣。

帖前5:3 人正說平安穩定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陣痛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逃脫不了。

保羅在這裏提醒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要有「死後復活的盼望」和「主再來」等的觀念。學者一般相信他要特別處理這些議題,可能是由於以下三個原因:1)保羅未完成講解基督信仰就被逼要離開帖撒羅尼迦,所以要就這主題繼續講解或加以補充;2)當中可能已經出現信徒因受逼迫而殉道的情況,然而當地不少信徒對死後是否有復活仍缺乏信心和了解;3)希羅世界中大多數的信仰觀念本就認為人死如燈滅,並沒有死後復活的盼望和觀念,因此在面對死亡的威脅時特別恐懼。我們要知道,這三個原因並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可同時成立的(這或可更具體地反映當時的實際情況)。無論如何,保羅強調信徒不但有復活的盼望,更因為這盼望而要好好地在今生裏就活出正確的生命,預備與主進入永恆裏。而除了在帖前4-5章這裏,保羅也在帖後和其他書信,例如林前15:51-53、西3:4、腓3:4、20-21等提及過有關「主再來」的教導。我們可能難以理解保羅的這些末世觀是從何而來,而只要我們對《聖經》稍為熟悉,其實不難理解保羅對末世、主再來和復活等的明白都是出自《希伯來聖經》。例如:「主的日子」本來就是一些舊約先知書中常提及的「耶和華的日子」的觀念,保羅把這應用在主耶書亞(耶穌)身上,指主再來時同樣會有吹角、審判惡人、為義人平反、讓死人復活等出現。情況就如一些先知書中所描述的景況(見番1:14-16、亞9:13-14、但7:13、12:1-2等),其中《但以理書》12:2特別提到「睡在地裏塵埃中的必有多人醒過來;其中有得永生的」就正正跟保羅教導主再來時在基督裏睡了的人將要復活的說法十分吻合(4:16)。另外,保羅能對基督信仰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某程度上相信是跟他所明白的口傳福音有關(參太24:30-31有關人子再來、有大聲號筒、天使召集屬於主的人等的描述)。而保羅特別要教導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認識「復活」和「主再來」,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在面對患難中最大的盼望!另外,5:13指的「平安穩定」,在羅馬帝國的世界中會被認為是指凱撒大帝所建立的「Pax Romana(羅馬太平)」,就是一種羅馬帝國透過大規模的建設、經濟發展、政治鎮壓異己聲音等而變成國家強盛的景況,但這些所謂的平安其實只是地上人所建立的平安,而信徒的真正的平安、人生的依靠和穩妥只能在掌管世界的主中找到。所以,保羅提醒帖撒羅尼迦教會在面對末世、主再來的時候,要懂得從當時希羅世界的放蕩生活、享樂主義和所謂的「羅馬太平」中醒悟過來[6],明白真正的盼望在於主,信徒應當活出警醒謹慎的生命去預備迎見主面(5:6),就是讓自己常常處於屬靈爭戰的狀態(5:8),不要像世人那樣放縱自己。

5. 最後的禱告和道別(5:23-28

帖前5:23 願賜平安的上帝親自使你們完全成聖!願你們的靈、魂、體得蒙保守,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來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責。

保羅在結束這書信時再次提醒帖撒羅尼迦教會要靠著上帝不斷努力,讓自己的屬靈生命力成為完全無可指責,預備好自己迎接主的再來。可見,保羅並沒有因為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在當時仍處於初信主的階段,就不對他們抱有期望。相反,保羅期望他們成為自己在見主面時的冠冕,他們要「無可指責」地預備迎見主的再來,也就是要他們徹底離開未信主前得罪主的生活,建立良好的屬靈習慣,為要成為聖潔,並像他那樣努力活出美好的見證,成為其他人的榜樣。

 

結語:以造就別人的屬靈生命為使命

《帖撒羅尼迦前書》是保羅向他第二次宣教途中所建立的帖撒羅尼迦教會發出的第一封書信,為要鼓勵、建立和提醒他們如何活出與福音相稱的聖潔生活。其中保羅就信、愛、望三方面提醒帖撒羅尼迦的信徒:

信:學會對主忠心,建立過聖潔的習慣,不再跟隨世界的價值觀、生活模式、行事手法!

愛:要彼此相愛,不要以惡報惡,對未信主的人、信主的人(領袖、軟弱的人)要尊重和忍耐!

望:不把盼望和滿足建基於地上生活的穩妥、娛樂或世人所指的平安上,而是建基於與主的關係、上帝的應許和永恆的事情上,成為別的信徒的榜樣。

這反映早期教會在面對政治、社會價值觀和宗教文化上各式各樣的衝擊時,仍然要選擇堅持對主忠心、有力量對人關愛,在苦難中要盼望主的再來。今天,我們信主後雖然大多數人都未必會像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那樣要面對很大的信仰衝擊和艱難,然而從保羅對他們的提醒和嘉許,反映信徒在信主之後就應當快快進入屬靈爭戰的狀態,克服因信仰而來的種種壓迫和挑戰,活出聖潔的生命,甚至要效法基督,成為其他信徒的好榜樣和好見證!事實上,保羅對初信主的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已經抱有很大的期望,認為他們能效法他和效法主,能警醒謹慎地活出好的榜樣。當中不論保羅還是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他們愛主和委身的推動力都並非來自人的讚賞,而是因著想成就主的心意,並看見身邊其他信徒的生命能夠有所成長。反觀現今的教會和信徒,我們並不容易找到認真、委身、願意為主受苦的生命見證,更多的反而是一些缺乏承擔、追求世俗享樂、追求滿足個人榮耀和成就、只想從主裏得到福氣的信眾,難怪現今教會和個別信徒的生命都難以被建立起來。求主憐憫和加力給我們,叫我們既然有復活的盼望,就不要再像不信主的世人那樣只為著自己而活,而是努力為主和為著別的信徒能夠在屬靈上成長而活,努力多作主工,成為其他信徒的榜樣,就像我們從保羅和帖撒羅尼迦教會所看見的那樣,承傳著一份願意為主受苦的心志,以造就別人的屬靈生命為使命。阿們。


[1] 近代學者估計保羅最早寫的書信是《帖撒羅尼迦前書》(寫於公元50-51年),這是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途中所寫的。另一個較保守的說法是他最先寫《加拉太書》,但這說法要把其成書日期定在耶路撒冷會議對外邦人是否需要先成為猶太人才能得救的決議之前(徒15章)。詳細的時序圖表可參:https://bmy.org.hk/保羅生平與保羅書信時序/

[2] 參 Douglas J. Moo, NT276 Pauline Theology (Logos Mobile Education; Bellingham, WA: Lexham Press, 2017) 。

[3] 參Todd D. Still, Thinking through Paul: A Survey of His Life, Letters, and Theology

[4] 這節經文容易被曲解來支持「反猶主義」,但要知道當時「猶太人」這個用詞並非指所有的猶太裔人士(因為作者保羅自己也是),而是單單指當時拒絕接受彌賽亞的猶太教領袖,這情況在《約翰福音》中也常見。

[5] 參N.T. Wright, Michel F. Bird,“Portals and Parallels: Typical Greco Roman Mail Sexual Attitudes”, The New Testament in Its World (Zondervan, 2019)。

[6] 第一世紀的希羅世界中,外邦人的生活是充滿著娛樂節目和享樂主義的。我們從考古發現可見,許多城市都設有劇院、音樂廳、羅馬浴場、賽馬車場、妓院、鬥獸場以及龐貝古城中富戶人家的壁畫上所反映的宴樂文化等。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新約聖經》綜覽《使徒行傳》:作主耶書亞忠心的見證人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使徒行傳》查經摘要(作者:Ada Lui

 

簡介《使徒行傳》

書名:「使徒行傳」的希臘文是 ΠΡΑΞΕΙΣ ΑΠΟΣΤΟΛΩΝ(praxeis apostolon),意思是「眾使徒的行傳」。

作者:學者一般認同作者是路加,他是保羅的宣教同工(西4:14,提後4:11,門24),在《使徒行傳》裏有一些經文是用「我們」去指作者本人與保羅(參徒16:10-17 有關保羅的第二次宣教旅程;徒20:5-21:18 有關保羅的第三次宣教旅程;徒27:1-28:16 有關保羅的羅馬之行),可見路加的寫作資料是來自他本人的親身經歷,以及他與使徒們相處時的所見所聞。

成書日期:約在公元後60-100年之間。

對象:說希臘語的外邦信徒,或是更廣泛的讀者群。

《使徒行傳》的重點主題:

1. 記載教會的誕生,以及頭三十年的教會歷史。

2. 記載了三位使徒和門徒的講論(彼得三篇:2:14-36,3:11-26,10:34-43;司提反一篇:7:1-53;保羅六篇:13:16-47,17:22-31,20:18-35,22:1-29,24:10-26,25:13-26:32)

3. 兩個宣教城市:分別是耶路撒冷(信主猶太人群體)和敘利亞安提阿(信主猶太人群體和外邦基督徒群體)。宣教運動由東至西:由耶路撒冷、猶太、撒馬利亞、至羅馬。

4. 「見證」(μάρτυς martus)這個字共出現了 15次,門徒為福音作見證是貫徹全書的主題。

5. 「聖靈」(πνεῦμα pneuma;希伯來文 רוּחַ rûacḥ ; 拉丁文 spiritus),這個字共出現了 70 次,門徒為福音作見證的這個運動是由聖靈所帶領。

《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關聯:

《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同是路加所著,可視為一卷書的上下兩集。兩卷書在序言都提到受書人是「提阿非羅」(路1:1,徒1:1;有關他的身份可參《路加福音》的文章摘要[1]),在敘事上同樣強調是由聖靈啟動並主導這場廣傳福音的運動:《路加福音》先記載耶書亞(耶穌)在加利利開展事工,並以他在耶路撒冷所成就的救贖計劃(受死,埋葬,復活)作為他在地上傳道事工的結束;而《使徒行傳》的開始則記載到門徒傳承了耶書亞的使命,把福音由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的世界一直傳到羅馬的外邦人的世界,並以此作為結束。現把兩卷書在結構上的平行列表如下:

路加福音

使徒行傳

序言:致提阿非羅(1:1-4)

序言:致提阿非羅(1:1)

聖靈降臨(1:5-2:52)

聖靈降臨(1:2-2:47)

受洗,受試探,加利利(3:1-9:50)

受洗(2:38),耶路撒冷(3:1-7:60)

由加利利到耶路撒冷(9:51-19:57)

由耶路撒冷到羅馬(8:1-28:16)

耶路撒冷(19:28-24:53)

羅馬(28:17-31)

全書大綱:

《使徒行傳》共有28章,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把它分為兩個部分,第1-12章記載關於早期的彌賽亞信徒群體的誕生,第13-28章則記載掃羅的三次宣教事工及其羅馬之旅。現就各個段落概述如下。

I. 早期的彌賽亞信徒群體

A. 信仰群體的誕生(1:1-2:47)

B. 神蹟和見證(3:1-6:7)

C. 受逼迫以致傳播信息(6:8-8:40)

D. 掃羅(保羅)歸信(9:1-31)

E. 群體增長(9:32-12:25)

II. 掃羅的事工

A. 第一次宣教旅程(13:1-14:28)

B. 耶路撒冷會議(15:1-35)

C. 第二次宣教旅程(15:36-18:22)

D. 第三次宣教旅程(18:23-21:17)

E. 掃羅(保羅)受審(21:18-26:32)

F. 赴羅馬的行程(27:1-28:31)

 

《使徒行傳》綜覽

1. 信仰群體的誕生(1:1-2:47

  • 徒1:1-11 的序言部分,一是要指出耶書亞(耶穌)在復活之後、升天之前,有四十天之久向門徒顯現,向他們證明自己是活著的,也講明上帝國的事,二是吩咐他們要領受聖靈的洗,好為他傳揚福音:「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 1:8)

  • 徒1:12-26 就記載到門徒於是聚集在耶路撒冷,同心合意地禱告。這個群體以彼得為首,他提出要選出一位使徒去補上猶大(出賣主的那個)的位分,好叫這個群體的領袖數目仍是「十二」(就像以色列有十二支派),他們最後以搖籤的方式(在聖靈未降臨之前,這是尋求主的指示的方法)選出馬提亞。

  • 徒2:1-47記載到在新約時期的第一個五旬節,聖靈降臨的情況。當時門徒聚集在一起(很可能是聖殿的範圍),忽然天上有響聲像大風吹過,有舌頭如火焰落在各人身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說起別國的話來。這個跟昔日上帝降臨西奈山的情景相似,那時有雷轟和角聲,山如燒窯冒煙(出19:16-19),猶太拉比指正值以色列民出埃及後的第五十日(也就是舊約時期的第一個五旬節),上帝在那日賜下妥拉,並與以色列民立約。現在類似的情景出現,則是上帝賜下祂的聖靈,並要以聖靈去更新祂的立約群體。當時有從散居各處(2:9-11記載了15個地方,位置是由東至西)來到過節的猶太人都不明所以,彼得於是開始他的第一篇講論(2:14-36),他引用《約珥書》2:28-32去解釋那日就是《聖經》所預言的「末後的日子」,聖靈會澆灌凡有血氣的,人會說預言、見異象、做異夢。當這個日子臨到時,「凡求告主名的都必得救」,這裏的「主」本是指耶和華,現在彼得把祂指向耶書亞(耶穌);他又引用《詩篇》16:10 和110:1去解釋耶書亞就是那不能朽壞的聖者,他已從死裏復活和升天,是上帝所立的基督。當日門徒增加了三千人,於是這個由使徒所帶領的群體日漸擴大,他們仍然會上聖殿敬拜,也會一起聚會、擘餅和用飯。

2. 神蹟和見證(3:1-6:7

  • 徒3:1-4:37記載到彼得在聖殿的一個門口(美門)醫好了一個生來瘸腿的人,叫百姓大為驚訝;彼得開始了他的第二篇講論(3:11-26),他引用《申命記》18:15去解釋那位像摩西一樣的先知就是耶書亞(耶穌),而《以賽亞書》53和《詩篇》22所指的那位受苦的僕人也是耶書亞,他雖然受害,但上帝已使他復活,是上帝藉耶書亞的名使那瘸腿的人得醫治。最後彼得呼籲百姓要悔改回轉,並相信主。這個神蹟使祭司們和撒都該人很苦惱(尤其是撒都該人,因為他們不相信死人復活),他們拿下彼得並審問他奉誰的名行這事,彼得說他們是奉那位被釘十字架、上帝卻已把他復活了的主耶書亞的名行事,並指出只有靠著耶書亞的名,人才可以得救。宗教領袖因看見門徒的膽量而驚訝,也無話可駁,就只能禁止他們再奉耶書亞的名傳道,但門徒拒絕聽從,繼續放膽講論上帝的道。當時這個群體裏的人凡物公用,甚至有人把自己的田產賣了放在使徒腳前(這可能跟當時信徒相信主很快再來,是以把自己的財產賣掉來供應信徒所需),其中一個是生在塞浦路斯的利未人,他名為約翰,又稱為巴拿巴(意思是「安慰子」)。

  • 徒5:1-42記載了亞拿尼亞和妻子撒非喇欺騙聖靈的事,他們聲稱已把賣田產的錢全數交了出來,但其實是私自留下了一部分,彼得看穿他們的謊言,也給了他們各自機會去說出真相,但他們都沒有悔過,最後立時死在使徒腳前,這件事使「全教會」和所有聽見這些事的人都非常懼怕(5:11;「教會 ekklesia」在這卷書第一次出現)。這個即時出現的審判和懲罰反映上帝在這個群體成長的初期,就要杜絕任何虛偽及輕視聖靈的行為,以免這個群體會被罪侵蝕而逐漸腐敗[2]

  • 使徒繼續傳道,又行神蹟,信主的人數也越發增多,來自宗教領袖的威迫也因而更大,他們把彼得以及其他使徒下在監裏(5:18),但主的使者在夜間領他們出了監牢,並吩咐他們要站在聖殿,把這生命的道講給百姓聽。當時議會的人想要殺他們,但因迦瑪列的一番見解就把他們打了並釋放了。於是門徒就每日在聖殿裏,傳耶書亞(耶穌)是基督的福音。可見,主的能力勝過地上的宗教權勢,聖靈的工作沒有人能攔阻。

  • 至目前為止,這個信徒群體主要仍是猶太人,但卻包含了兩個說不同語言的群體,一個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人(來自散居地),另一個是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來自以色列/猶大地)。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因為他們的寡婦在日常的供給被忽略而向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發怨言,使徒於是從他們當中選了「七個有好名聲、滿有聖靈和智慧,派他們管理飯食」(6:3),這七個人都有希臘的名字,當中以司提反和腓利最為我們熟悉,這管理飯食的事並不是一般的行政工作,而是與領導能力和服侍有關(參路9:13,22:26-27)。這個內部衝突的問題得以解決,免去了群體之間的分裂,而經文在這裏再提到信徒被建立,上帝的道也興旺起來。(6:7)

3. 受逼迫以致傳播信息(6:8-8:40

  • 這個段落記載了司提反的殉道以及教會開始受到逼迫。司提反行奇事和神蹟,又以智慧和聖靈說話,在會堂裏駁倒了那些來自散居地的猶太人,他們以假見證指控司提反「侮辱神聖的地方和律法」(6:13),把他捉拿到議會受審,司提反於是講了一篇在《使徒行傳》中最長的道(7:1-53)。內容是闡述三位以色列的先祖:亞伯拉罕、約瑟和摩西都是蒙上帝揀選的人,上帝與他們同在,然而那時他們都不在以色列地,後來雖然所羅門為上帝建聖殿,但其實《聖經》早已明言「至高者並不住人手所造的」(7:49,引賽66:1-2),司提反以此指出上帝並不會受地域所限制,更不會只住在聖殿內,他又用以色列民曾抗拒上帝所立的領袖(約瑟,摩西)和拜偶像的事件(造金牛犢事件),去暗示他們拒絕了上帝所立的主彌賽亞耶書亞(耶穌基督),又把人手所建的聖殿當作是偶像來拜了。

  • 眾人因此惱怒,用石頭打司提反,司提反在死之前看見天開了,他求主耶書亞(耶穌)接收他的靈魂,又說:「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7:60)。這些描述都與主耶書亞在十字架上斷氣之前所說的相似,經文最後說司提反「就長眠了」,也是指向他雖然死了,卻會與主一樣,將會復活過來。

  • 司提反殉道之後,教會開始受到大逼迫,眾門徒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8:1)。腓利把福音傳到撒瑪利亞城,在耶路撒冷的使徒於是打發彼得和約翰到那裏,讓撒瑪利亞的人也領受聖靈。聖靈又帶領腓利向一位埃塞俄比亞的太監傳福音,向他解明《以賽亞書》53章所描述的那位如羊被宰殺的人就是主耶書亞(耶穌),太監於是受洗並回到自己的地方去。這兩件事的重要性是,撒瑪利亞人和埃塞俄比亞人本來都被視為是不純正的猶太人[3],但現在都獲接納進入上帝的國。至於外邦人正式獲接納到上帝的國,則要到第10章的哥尼流事件。

4. 掃羅保羅)歸信(9:1-31

  • 司提反殉道的時候,掃羅也在場,他後來到處捉拿信徒帶回耶路撒冷(9:1-2)。在將到大馬士革的時候,被天上一道大光所照,主耶書亞(耶穌)向他顯現並吩咐他進城,掃羅的眼睛有三天看不見,當時在大馬士革有一個門徒名叫亞拿尼亞,主在異象中吩咐他去為掃羅禱告,又說掃羅是祂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人面前宣揚耶書亞的名。

  • 亞拿尼亞遵主而行,為掃羅按手,他就能看見,又領受了聖靈(9:17)。掃羅自此由一個逼害信徒的人變為一個熱心傳主道的人。當時的信徒都不敢與他結交,惟有巴拿巴接待他。掃羅奉主的名傳道,與說希臘話的猶太人辯論,以致他們想要殺他,這些描述都與司提反的情況相似,所不同的是當時信徒成功地保護掃羅離開到大數。那時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都被建立,人數也逐漸增多。

5. 群體增長(9:32-12:25

  • 掃羅是主所揀選的外邦人的使徒,但天國的門要為外邦人而開,則要由拿著天國鑰匙的彼得去開啟(參太16:18-19)。那時彼得去到呂大,把一個癱瘓了八年的以尼雅治好了,之後去到約帕,叫一個患病而死的女門徒多加從死裏復活,彼得住在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時,領受了一個異象:

徒10:11 看見天開了,有一塊好像大布的東西降下,四角吊著縋在地上,

徒10:12 裏面有地上各樣四腳的走獸、爬蟲和天上的飛鳥。

徒10:13 又有聲音對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

徒10:14 彼得卻說:「主啊,絕對不可!凡污俗和不潔淨的東西,我從來沒有吃過。」

徒10:15 第二次有聲音再對他說:「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俗的。」

  • 與此同時,一位敬畏上帝的意大利營百夫長哥尼流,當時他在凱撒利亞,也領受了異象,就派了兩個僕人和一個虔誠的兵去找彼得。彼得蒙主指示要隨他們而去,當彼得到了哥尼流的家,聽了哥尼流的經歷,就開始明白異象的目的,知道原來上帝也接納那些敬虔的外邦人。當彼得開口講論耶書亞(耶穌)的事,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如同當日五旬節的情況,彼得於是奉耶書亞的名為他們施洗。

  • 彼得到外邦人家裏吃飯為耶路撒冷的信仰群體帶來很大衝擊,因為在猶太人的觀念裏,與人一同吃飯就是一種團契和相交,但他們視外邦人為未受割禮的人,是不潔的群體(不潔之物或不潔的人不是指衛生方面,而是指在禮儀上的不潔,也就是不為上帝所接納的),所以當時的猶太信徒仍然是不會與外邦人一起吃飯的。事實上,他們對外邦人的看法就正如當日彼得領受異象時的反應一樣,認為他們是不潔的,彼得於是把他從主所領受的異象以及聖靈怎樣自發性的工作去作見證,外邦人是怎樣蒙上帝悅納向信徒講解清楚,就是上帝現在已經悅納了願意信主的外邦人,因此信徒就不可再看他們是污俗的。信徒群體於是一致接受,說:「這樣看來,上帝也賜恩給外邦人,使他們悔改得生命了。」(11:18)

  • 當時福音傳到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敘利亞),信主的人越發增多,耶路撒冷教會於是差巴拿巴到安提阿去。巴拿巴到了大數去找掃羅,與他一同去安提阿,在那裏足有一年的時間,而門徒被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開始的,而自此安提阿也成為一個把福音向外邦人廣傳的重要基地。

  • 12:1-24 記載了一個來自政治的逼害,當時希律(希律‧亞基帕一世;公元 39-44年)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第一個殉道的十二使徒之一),又把彼得囚在監裏。但有主的使者把彼得從牢房裏帶出來。經文又加插了一個敘事是關於希律之死,他穿上朝服坐在位上演講時被人稱讚他的聲音像是神,希律因沒有把榮耀歸給上帝就被蟲咬而死。這件事反映出傳福音的事工開始受到政治勢力的干預,卻沒有因此被終止,當時也還未出現大規模的政治打壓。

6. 第一次宣教旅程(13:1-14:28)(約在公元46-48年)

  • 這第二部分開始記載掃羅的宣教事工,當時敘利亞的安提阿教會得到聖靈的吩咐:「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做的工作。」(13:2)於是他們開始了第一次宣教之旅,而他們每到一處地方,都會先到猶太人的會堂講道,有在聽道後領受福音的,也有因嫉妒而拒絕甚至毀謗他們的。有關這次宣教旅程的一些重點如下:

  • 同工:巴拿巴、掃羅、約翰‧馬可。

  • 所經地方:敘利亞(安提阿,西流基)、塞浦路斯(撒拉米,帕弗)、旁非利亞(亞大利,別加)和加拉太南部一帶,包括彼西底(安提阿)、呂高尼(以哥念,路司得,特庇)。

  • 旅程重點:保羅向彼西底的安提阿的猶太人作了第一篇講道(13:16-47)。保羅引用了《詩篇》2:7和16:10去解明耶書亞(耶穌)已從死裏復活,他就是上帝揀選的彌賽亞,又引用《哈巴谷書》1:5勸戒人要悔改。保羅在路司得醫好了一個瘸腿的人,當地的人就稱巴拿巴為宙斯,稱保羅為希耳米,想要向他們獻祭,但被他們阻止,保羅於是向當地的人講道,留意這時領袖的角色已由巴拿巴轉至保羅。當時一些猶太人挑唆眾人用石頭打保羅,及後以為他死了就把他拖到城外。保羅和巴拿巴往特庇傳道,之後又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堅固門徒的心,勉勵他們,說:「我們進入上帝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14:22)之後回到敘利亞的安提阿。

7. 耶路撒冷會議(15:1-35)(約在公元50年)

  • 當時有幾個人從猶太來到敘利亞的安提阿,教導弟兄們說:「你們若不按照摩西的規矩受割禮,不能得救。」(15:1)這與福音的信息完全相違背,教會就差保羅、巴拿巴和他們中間的幾個人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和長老。在耶路撒冷的教會為這事辯論,於是彼得發言見證上帝賜聖靈給外邦人,正如給猶太人一樣,然後巴拿巴和保羅見證上帝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蹟奇事,最後由雅各作定案並寫覆函:

徒15:28 因為聖靈和我們決定除了這幾件重要的事,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你們身上,

徒15:29 就是禁戒偶像所玷污的東西、血和勒死的牲畜,禁戒淫亂。

  • 這覆函由保羅和巴拿巴並兩位耶路撒冷的代表(巴撒巴和西拉)帶回安提阿教會,這次會議奠定了外邦信徒不需要先成為猶太人(受割禮)才可以得著救恩,正式成為上帝的子民。這對福音向外邦人廣傳極為重要,直到今日仍然是外邦信徒群體依循的決定。

8. 第二次宣教旅程(15:36-18:22)(約在公元49-52年)

  • 保羅與巴拿巴在是否要帶馬可同行的事上有分歧(馬可之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了他們),於是二人分道揚鑣,巴拿巴帶著馬可到塞浦路斯,保羅則與西拉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宣教旅程而作者路加和提摩太也由這時開始成為保羅的宣教事工。

  • 同工:西拉、提摩太、路加。

  • 所經地方:敘利亞(安提阿)、基利家、呂高尼(特庇;路司得)、亞該亞(弗呂家)、加拉太、每西亞(特羅亞)、撒摩特喇、馬其頓(尼亞坡里,腓立比,暗妃坡里,亞波羅尼亞,帖撒羅尼迦,庇哩亞)、亞該亞(雅典,哥林多,堅革哩)、亞細亞(以弗所)、巴勒斯坦 (凱撒利亞,耶路撒冷)、敘利亞(安提阿)。

  • 旅程重點:這次旅程的特別之處是,聖靈兩次不許他們前往原先打算去的地方,包括:亞細亞和庇推尼,當他們去到特羅亞的時候,保羅在異象中看見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來,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16:9)於是他們到馬其頓去。在腓立比時,保羅把一個被占卜的靈附身的使女的污靈趕走,這事導致她的主人抓住保羅和西拉,把他們帶到官長那裏,保羅和西拉被棍打並下監,但主的使者把監門全開,囚犯的鎖鏈也全部解開,獄警也因此而全家信主,保羅和西拉因都是羅馬公民的身分而最後獲釋。

  • 在帖撒羅尼迦時,他們到會堂與人辯論,被指控為是「攪亂天下的人……違背凱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耶穌。」(17:6-7)他們之後去到庇哩亞,那裏的人比帖撒羅尼迦的人開明,熱心領受這道,天天查考聖經,但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去到庇哩亞煽動挑撥群眾,保羅於是逃到雅典,西拉和提摩太則留在庇哩亞。當保羅看見雅典滿城都是偶像,心裏非常難過,就在那裏的會堂與猶太人和敬畏上帝的人辯論,又與伊壁鳩魯(推崇享樂主義)和斯多亞(推崇禁慾主義)這兩派的哲學家辯論,之後保羅被邀在亞略巴古(是一處專作辯論政治和信念的地方)向希臘人講了他的第二篇長講論(17:22-31),保羅以他們有一個壇寫「獻給未識之神明」作為開場白,然後講論上帝才是創天造地的主,祂已經定了日期,叫人可以藉著信靠死而復活的主得救。但當地的人譏笑這個死人復活的信息,反而是亞略巴古的議員丟尼修信了主。

  • 在哥林多時,保羅遇上了亞居拉和他妻子百基拉,他們都是以製造帳棚為業,與保羅同業,他們後來成為保羅的同工,西拉和提摩太也來到了哥林多,保羅在那裏住了一年六個月,向猶太人證明耶書亞(耶穌)是基督。但卻遭到抗拒和毀謗,主在異象中對保羅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沉默,有我與你同在,沒有人會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裏有許多屬我的人。」(18:9-10)保羅去到以弗所,把亞居拉和百基拉留在那裏,自己返回安提阿,亞居拉和百基拉在這裏遇上亞波羅,他熱心在會堂講論和教導耶書亞的事,但卻只知道約翰的洗禮,於是他們把上帝的道路給亞波羅更精確地講解。這事反映出在以弗所早有信徒,但他們可能仍未聽聞關於耶書亞的死亡和復活,以及吩咐門徒要領受聖靈的洗這些教導。

9. 第三次宣教旅程(18:23-21:17)(約在公元53-57年)

  • 同工:亞居拉、百基拉、提摩太、以拉都、該猶、亞里達古、所巴特、西公都、推基古、特羅非摩、路加、提多、所提尼。

  • 所經地方:敘利亞(安提阿)、加拉太、弗呂家、呂底亞(以弗所)、馬其頓、亞該亞(哥林多?)、馬其頓(腓立比)、特羅亞、亞朔、米推利尼、基阿、撒摩、米利都、哥士、羅底、呂家(帕大喇)、敘利亞(推羅,多利買)、凱撒利亞、耶路撒冷。

  • 旅程重點:如上所述,在以弗所的門徒只領受了約翰的洗,所以當保羅去到以弗所時,就讓那裏的門徒奉主耶穌的名受洗,他們就都領受聖靈並說方言和預言。保羅在會堂與人辯論上帝國的事,又在推喇奴的講堂天天辯論,遇上心裏剛硬不信的人,保羅就離開他們。保羅在這裏傳道有兩年之久。期間保羅行了些神蹟,甚至有人從保羅身上拿走手巾或圍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消除了,邪靈也出去了(19:12)。主耶書亞(耶穌)的名在以弗所被尊為大,許多行邪術的人把他們的書都拿來焚燒(書價共值五萬塊銀錢),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普遍傳開了。但保羅的事工導致那些拜亞底米女神的人生意受影響,引發了一場騷亂,當地的官員甚至要出來平亂。

  • 之後保羅決定要經過馬其頓和亞該亞,往耶路撒冷去,他在米利都時,打發人去把以弗所的長老請來,向他們說了一番語重深長的講論(20:18-35),也預知自己這次離開可能不會再與他們見面。而當保羅去到凱撒利亞住在腓利家時,先知亞迦布也預言保羅在耶路撒冷要被捆綁並交在外邦人手裏。但保羅表示「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21:13)

10.掃羅(保羅)受審(21:18-26:32

  • 這個段落描寫保羅回到耶路撒冷之後,接受了使徒雅各的建議,與四位有願在身的信徒到聖殿還願,好讓那些指控保羅「教導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對他們說,不要給孩子行割禮,也不要遵守規矩」(21:21)的人站立不住。但當人在看見保羅出現在聖殿範圍,就指控他「帶了希臘人進聖殿,污穢了這聖地。」於是全城騷動,百姓要殺他,以致羅馬官兵要介入。羅馬官兵容許保羅向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申辯(22:1-29),之後保羅被帶到公會受審問,保羅看見當中有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就提出關於死人復活的這事,引致這兩派激烈爭辯,猶太人想要謀殺保羅,但當夜主站在保羅旁邊,說:「放心吧!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23:11)

  • 猶太人的計謀被千夫長知悉,他就把保羅押到凱撒利亞,在那裏保羅向腓力斯總督申辯(24:10-26),腓力斯為要討猶太人的喜歡,就把保羅留在監裏有兩年之久,他的職位後來由非斯都接任,保羅於是要求上訴凱撒,非斯都又安排了保羅在希律‧亞基帕面前申辯(25:13-26:32),這是保羅的第三次為主作見證,而他也將在羅馬為主作見證,正如主所說的。

11. 赴羅馬的行程(27:1-28:31)(約在公元61-62年)

  • 由於保羅要求上訴凱撒,非斯都派一個百夫長押保羅坐船往意大利,開始了這次羅馬航程,此行經歷了很多凶險,航程因風勢不順而遇上艱難,中途又遇巨風,船上眾人(276人)都以為性命難保,但有主的使者對保羅說:「保羅,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凱撒面前;並且上帝已把安全賜給與你同船的人了。」(27:24)他們的船最後擱淺在馬耳他島,在島上,保羅被毒蛇纏手也安然無恙。在過了三個多月之後,他們到達羅馬城。

  • 保羅去到羅馬沒有馬上被審,而是住在一處租的地方,由羅馬士兵看守。因保羅根本沒有犯甚麼該死的罪,他在自己住處向那些來到的人繼續為上帝作見證。而這卷書就結束在:

徒28:30 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裏住了足足兩年。凡來見他的人,他都接待,

徒28:31 放膽傳講上帝的國,並教導主耶穌基督的事,沒有人禁止。

  • 這兩節仿佛為《使徒行傳》作了一個結論性的評註:自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聖靈的工作就一直沒有終止過,即使曾遇上來自宗教或政治勢力的攔阻,甚至有信徒因此殉道,但福音就是這樣由耶路撒冷一路廣傳至羅馬,而門徒也仍然放膽傳講上帝的國,教導主耶穌基督的事,不能被停止。

 

試討論在《使徒行傳》中有哪些關於司提反、彼得和保羅的敘事,是與耶書亞(耶穌)的生命和事奉的記載有平行之處?這對我們有甚麼提醒?

《使徒行傳》記載門徒傳承了主耶書亞(耶穌)的使命,把福音由耶路撒冷一直傳到地極,而我們在這卷書看到的是,門徒不但傳承了耶書亞的吩咐,他們其實也像是複製了耶書亞的生命,當中尤以司提反、彼得和保羅的敘事,在在看到他們與耶書亞生命和事奉的平行之處(在這裏主要引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經文作平行對照),現以下面三個表分別列出。

耶書亞(耶穌)

司提反

•       滿有恩惠和能力

•       行奇事和神蹟

•       跟宗教領袖(文士,法利賽人)辯論,他們卻質疑他的權柄

•       滿有智慧,駁倒眾人

徒6:8 司提反滿有恩惠和能力在民間行了大奇事和神蹟

徒6:9 當時有從稱為「自由人」會堂,並古利奈、亞歷山大會堂來的人,還有些從基利家、亞細亞來的人,起來和司提反辯論

徒6:10 司提反是以智慧和聖靈說話,眾人抵擋不住

•       宗教領袖差派人捉拿他的把柄

•       被帶到公會

•       被人以假見證指控,煽惑國民

•       登山變像

徒6:11 就收買人來說:「我們聽見他說褻瀆摩西和上帝的話。」

徒6:12 他們又煽動百姓、長老和文士,就突然來捉拿他,把他帶到議會去

徒6:13 設下假見證,說:「這個人不斷地說話,侮辱神聖的地方和律法。

徒6:14 我們曾聽見他說,這拿撒勒人耶穌要毀壞這地方,也要改變摩西所交給我們的規矩。」

徒6:15 在議會裏坐著的人都定睛看他,見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

路23:46 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交在你手裏!」他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徒7:59 他們正用石頭打司提反的時候,他呼求說:「主耶穌啊,求你接納我的靈魂!」

路23:34 這時,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

徒7:60 然後他跪下來,大聲喊著:「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說了這話,就長眠了。

耶書亞(耶穌)

彼得

路5:17-26 治好癱子

路5:24 他就對癱子說:「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徒3:1-10 治好美門的癱子

徒9:32-35 治好在呂大的信徒以尼雅的癱瘓

徒9:34 彼得對他說:「以尼雅,耶穌基督醫好你了,起來!整理你的褥子吧。」他立刻就起來了。

路7:1-10 百夫長差人去見耶書亞,求耶書亞去救他的僕人。

徒10:1-23 百夫長哥尼流差人去見彼得,求他到他家裏。

路7:11-17 寡婦為死去的兒子哀哭,耶書亞把她的兒子復活了。

路7:14  ……耶穌說:「年輕人,我吩咐你,起來!」

路7:15 那死人就坐了起來,開始說話,

約11章 耶穌叫拉撒路復活。

徒9:36-43 眾寡婦為女門徒大比大的死哀哭,彼得把她多加復活了。

徒9:40 彼得叫她們都出去,然後跪下禱告,轉身對著屍體說:「大比大,起來!」她就睜開眼睛,看見彼得,就坐了起來。

醫病、趕鬼

徒5:15 甚至有人將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床上或褥子上,好讓彼得走過來的時候,或者影子投在一些人身上。

徒5:16 還有許多人帶著病人和被污靈纏磨的,從耶路撒冷四圍的城鎮來,他們全都得了醫治。

路22:47-71 祭司長、守殿官和長老把耶穌拿住,帶他進大祭司的住宅。第二天在議會受審。

路22:70 他們都說:「那麼,你是上帝的兒子了?」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

徒4:1-22 祭司們、守殿官和撒都該人拿住他們,押在拘留所,第二天在亞那大祭司、該亞法、約翰、亞歷山大,和大祭司的親族面前說話。被禁止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或教導人。

路23:1-5 在彼拉多面前受審

路23:3 彼拉多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是你說的。」

路23:4 ……:「我查不出這人有甚麼罪來。」

徒5:17-42 大祭司的人和撒都該派的人下手拿住使徒,把他們押在公共拘留所內。但在夜間主的使者開了監門。

彼得再次站在議會前,法利賽人迦瑪列說話,彼得被釋放。

路23:6-12 彼拉多把耶穌送到希律那裏,希律問他許多的話,耶穌卻一言不答,希律把他送回彼拉多那裏。

徒12:3-19 希律捉拿彼得,被兩條鐵鏈鎖著,睡在兩個士兵當中。天使帶他離開監牢。

耶書亞(耶穌)

保羅

路5:17-26 治好癱子

路5:24 他就對癱子說:「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徒14:8-10 在路司得城醫好癱子

徒14:10 就大聲說:「起來!兩腳站直。」那人就跳起來,開始行走。

徒28:8-9 醫好馬耳他島上的病人

路7:11-17 寡婦為死去的兒子哀哭,耶書亞把她的兒子復活了。

路7:14  ……耶穌說:「年輕人,我吩咐你,起來!」

路7:15 那死人就坐了起來,開始說話,

約11章 耶穌叫拉撒路復活

徒20:7-12 在特羅亞,叫少年人猶推古復活

徒20:10 保羅下去,伏在他身上,抱著他,說:「你們不要慌亂,他還有氣呢!」

醫病、趕鬼

徒16:16-18 把被占卜的靈附身的使女鬼趕出

徒19:12 甚至有人從保羅身上拿走手巾或圍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消除了,邪靈也出去了。

路22:47-71 祭司長、守殿官和長老把耶穌拿住,帶他進大祭司的住宅。第二天在議會受審。

徒21:27-22:29 全城騷動,百姓拿住保羅想要殺他,千夫長上前拿住他,用兩條鐵鏈捆鎖,准保羅向猶太人自辯 。

徒23:1-11 第二天在議會受審

路23:1-5 在彼拉多面前受審

路23:4 「……我查不出這人有甚麼罪來。」

徒23:29 千夫長:「……,並沒有甚麼該死或該監禁的罪名。」

徒24:1-27 在腓力斯面前受審,把保羅留在監裏兩年。

路23: 6-12 彼拉多把耶穌送到希律那裏,希律問他許多的話,耶穌卻一言不答,希律把他送回彼拉多那裏。

徒25:1-12 非斯都接了腓力斯的任,在非斯都面前受審;

徒25:25 非斯都:「但我查明他並沒有犯甚麼該死的罪,」

路23:13-25 在彼拉多面前受審

路23:14-15 「……並沒有查出這人犯過你們控告他的任何罪;就是希律也是如此,」

路23:22 「……我並沒有查出他有甚麼該死的罪來。……。」

徒26:1-23 在希律‧亞基帕王二世面前受審

徒26:31 希律‧亞基帕王二世:「這個人並沒有犯甚麼該死該監禁的罪。」

路23:18 眾人卻一齊喊著說:「除掉這個人!釋放巴拉巴給我們!」

徒21:36 一群人跟在後面,喊著:「除掉他!」

徒22:22 眾人:「這樣的人,從地上除掉他吧!他是該死的。」

 

結語:作主耶書亞忠心的見證人

主耶書亞(耶穌)在地上時,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上帝國的福音,又行神蹟、醫病、趕鬼,證實所傳的道。在他將要被釘在十字架成就救恩之前,他曾向門徒預言他們之後會遭遇的事:

路21:12 但這一切的事以前,有人要下手拿你們,迫害你們,把你們交給會堂,並且關在監裏,又為我名的緣故拉你們到君王和統治者面前

路21:13 但這些事終必成為你們作見證的機會

路21:14 所以,你們要立定心意,不要預先考慮怎樣申辯

路21:15 因為我必賜你們口才和智慧,是你們一切敵人所敵不住、駁不倒的

路21:16 連你們的父母、兄弟、親族、朋友也要把你們交給官府;你們中間也將有被他們害死的

路21:17 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憎恨

路21:18 然而,你們連一根頭髮也不會損失

路21:19 你們憑著堅忍,就必保全性命。」

這些《路加福音》的描述後來在《使徒行傳》都一一發生了,當中一些遭遇更成為司提反、彼得和保羅的生命寫照。然而他們的事蹟和經歷都有不同,這是因為主對他們各人有不同的呼召和帶領:

  • 司提反是最早殉道的一位信徒,然而正因著他的殉道後有更多對信徒的逼迫出現,福音就被傳到更多地方。

  • 彼得作為猶太人信徒的領袖,多次被宗教領袖威嚇和逼害,但主都一一保守他脫離危險,以致當天國的門為猶太人、撒馬利亞人和外邦人打開時,他都在場,並能為聖靈的工作向眾人作見證。

  • 保羅作為外邦人的使徒,他被主呼召要在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人面前為他作見證。保羅因而多次遇上生命危險,但主都一路保護他,好叫他完成每次的使命。

在傳揚福音的路上,他們的經歷和結局雖有不同,但卻都是按著主所定的心意,忠心的為主作見證,即使是要付上生命為代價也在所不惜,為我們留下了美好的生命榜樣。我們不一定會走與他們相同的足跡,但我們卻可以像他們一樣,忠心地為主作見證,不論遇上甚麼困難,都要信靠上主必然保守我們能完成祂所託付給我們的使命。最後,以《希伯來書》12:1這節經文與弟兄姊妹互勉。

來12:1 所以,既然我們有這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就該卸下各樣重擔和緊緊纏累的罪,以堅忍的心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求主幫助我們,使我們都成為主耶書亞的忠心見證人。阿們!

 


[1] 《新約聖經》綜覽:《路加福音》查經摘要〈耶書亞把傳揚救恩的使命託付給門徒〉

[2] 這件事又讓人聯想到《約書亞記》第7章所記亞干所犯的罪,他因違背上帝的吩咐,私下藏起從敵人奪來的東西,最後全家都被石頭打死(集體受罰)。而在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事件上,反映的是聖靈洞察人的內心,但也給人認罪悔改的機會,但如果人仍然硬著心並活在罪中,就要承擔自己犯罪的後果。

[3] 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而撒瑪利亞人是猶太人與異族通婚的後裔,而在埃塞俄比亞,可能有示巴女王與所羅門王的後裔(參王上 10:13)。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新約聖經》綜覽《約翰福音》:成為主所愛的門徒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約翰福音》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巴黎聖母大教堂的使徒像,左起:巴多羅買、西門、小雅各,安德烈、約翰和彼得(yayimages.com)

 

簡介《約翰福音》

書名:約翰福音,希臘文 ΚΑΤΑ ΙΩΑΝΝΗΝ,意思是「根據約翰」。

作者:使徒約翰,被稱為「耶穌所愛的門徒[1]」,他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的弟弟,十二使徒之一,又名半尼其,意思是「雷的兒子」(參約21:24、可3:17)。

對象:分散在外邦希臘世界的猶太人(他們正面對著猶太信仰和基督信仰之間的張力甚至衝突)。

成書日期:較多學者認為是公元後90年之後。

書卷的背景資料:

1. 語文:採用較簡單的希臘文。而1:1先以logos的希臘觀念來介紹耶書亞(耶穌)以至他的神性,同時在用詞上包含豐富的猶太文化節期、以色列歷史地理、《希伯來聖經》的內容和猶太人的觀念。

2. 基本大綱結構:可分為1-12章、13-21章前後兩部分。前部分有序言(1:1-18),而後部分也有後記(21:1-23),所以這書有兩個結尾(20:30-31、21:24-25)。

3. 與符類福音書比較:九成的內容不同,相同的神蹟只有五餅二魚和耶書亞(耶穌)在海上行走;它沒有符類福音書常見的趕鬼、登山變像等記載,也較少提及醫治的神蹟。另外它也沒有耶書亞(耶穌)的家譜、差遣門徒出去傳道、設立聖餐等的經文;它獨有的神蹟和記載則有:水變酒、拉撒路復活、幫門徒洗腳、多馬用指頭探主的肋旁等等。

4. 文學手法:包含個人對談(尼哥德慕、井旁的撒瑪利亞婦人)、與猶太人的爭論(例如:五餅二魚中指自己的肉可以吃),並前部分1-12章環繞著四個猶太人的傳統(婚禮、聖殿、猶太人的官或拉比、雅各井)和四個節期(安息日、逾越節、住棚節、獻殿節[2])。

5. 資料來源:來自約翰自己,由他所建立的門徒編寫(見註一),估計約翰或編者是知悉其他福音書的資料來源,但卻大部分都沒有使用。

6. 補充了其他福音書:《約翰福音》看似是刻意避免重複其他符類福音的內容,並加入其他資料作為補充,為要帶出其他福音書所沒有的信息,對福音的內容提出不同角度的看法和解釋。

7. 歷史評價:過去研究《約翰福音》的學者認為這福音書較主觀、表達優美但不失其歷史性,它詮釋了耶書亞(耶穌)的教導,是經過深思熟慮而編寫出來的,當中包含的神學信息豐富、精密、有深度和有層次。

全書大綱結構:

1. 上帝兒子來臨

a. 序言(1:1-18)

b. 早期事工(1:19-2:25)

2. 上帝兒子服侍

a. 法利賽人、撒瑪利亞婦人(3:1-4:42)

b. 醫治、教導、神蹟(4:43-10:42)

c. 拉撒路的復活(11:1-57)

3. 上帝兒子以死亡來拯救

a. 最後的星期(12:1-50)

b. 最後的筵席(13:1-17:26)

c. 耶書亞被捕及審訊(18:1-19:16)

d. 被釘十架及埋葬(19:17-42)

4. 上帝兒子復活過來

a. 耶書亞活著(20:1-31)

b, 耶書亞與門徒的會面(21:1-25)

以上是引自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的一個大綱供參考,而學者也常把《約翰福音》分為兩大部分:1)神蹟之書(1-12章)、2)榮耀之書(13-21章)。前者主要記載主耶書亞(耶穌)面對公眾的公開事工(Public ministry),內容主要為他與不同人士對談和施行神蹟;後者則主要圍繞著有關他的最後一個神蹟(從死裏復活),並臨死前以十二門徒為中心的對內非公開事工(Private ministry)。而兩部分所有神蹟的目的,都是為要彰顯上帝的榮耀。另外,第12章連繫著這兩部分,它為第一部分(1-12章)作結「他雖然在他們面前行了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他。」(12:37),同時也作為第二部分的開始「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使拉撒路從死人中復活的地方。」(12:1),帶領讀者從第一部分轉移到第二部分有關耶書亞在世最後一個星期的事蹟以及教導。

如上文所述,這福音書有序言(1:1-18)和後記(21:1-23),加上第12章作為中間的連繫,因此我們可看到當中有一個文學的倒影結構,並強調主耶書亞如何成為逾越節的羔羊[3],為拯救世人而犧牲自己:

A. 序言(1:1-18)

B. 上帝的羔羊耶書亞(耶穌)被人認識和遇見(1:19-1:36)

C. 早期事工、神蹟和衝突(1:37-11:57)

X. 上帝的羔羊耶書亞(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和受膏(12:1-50;見註3)

C’ 晚期對門徒的教導、被捕、受審訊(13:1-19:16)

B’. 上帝的羔羊耶書亞(耶穌)被釘十架、受死、埋葬、復活(19:17-20:31)

A’. 後記(21:1-25)

 

《約翰福音》的十個特色及提醒

《約翰福音》跟馬太、馬可、路加的記載,在內容和風格上都截然不同,以下筆者嘗試列舉這福音書的特色,以及可帶出的屬靈提醒。

1. 七個神蹟

i. 水變酒(2:1-12)

ii. 醫治大臣的兒子(4:46-54)

iii. 醫治畢士大池旁的病人(5:1-11)

iv. 五餅二魚(6:1-15)

v. 海面上行走(6:16-21)

vi. 醫治天生瞎眼的人(9:1-12)

vii. 拉撒路從死裏復活(11章)

《約翰福音》記載了耶書亞(耶穌)所行的七個「神蹟」(這不包括耶書亞自己從死裏復活的神蹟)[4],但約翰所用的字眼在原文的意思其實為「標記 Sign(σημεῖον semeion)」,這讓讀者明白到這些神蹟不單只有表面的意思(神蹟的敘述本身彰顯了耶書亞的神性),而是像路標那樣指向一個更深層的含意。

約20:30 耶穌在他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錄在這書上。

約20:31 但記載這些事是要使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使你們信他,好因著他的名得生命。         

書卷在第一個結尾說明記載這些神蹟的目的是為要讓人相信耶書亞就是上帝的兒子,我們必須在壓迫中堅定地選擇認信和跟從他(當時的猶太人可能因此被家人和同胞撇棄、要離開他們的群體並斷絕來往)。這提醒我們作為信徒,信靠主並非靠追求表面上有神蹟般的經歷,更重要是能否透過認識主和經歷主而變得對主更忠心。

2. 介紹耶書亞(耶穌)的多個身分、強調他的神性

約1:1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約1:5 照在黑暗裏,黑暗卻沒有勝過

約1:25 他們就問他:「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亞,也不是那位先知,那麼,你為甚麼施洗呢?」

約1:29 第二天,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裏,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的!

約1:30 這就是我曾說『那在我以後來的先於我,因為在我以前,他已經存在』的那一位

約1:36 他見耶穌走過,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

約1:41 他先找到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 (「彌賽亞」 翻出來就是基督。)

約1:45 腓力找到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書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

約1:49 拿但業回答他說:「拉比!你是上帝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約 1:51 他又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上帝的使者在人子身上,上去下來。」

約 6:69 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上帝的聖者。」

約 20:31 但記載這些事是要使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使你們信他,好因著他的名得生命。

《約翰福音》的多處經文指出耶書亞(耶穌)有多個身分和稱號,尤其是第一章,幾乎把所有《聖經》中有關他的身分和稱呼呈現出來,讓讀者更豐富地認識耶書亞的角色和功能。在序言中,作者很早已開宗明義闡明耶書亞的身分就是上帝。他並不像馬太、馬可和路加那樣強調天父和天國,而是重點地解釋耶書亞的身分和神性,繼而要使人信靠他、作他的門徒去追隨他。《約翰福音》在說明耶書亞的神性身分的同時,也解釋了他因此為當時以聖殿為主的猶太教帶來信仰上的衝突。耶書亞雖然用神蹟證明天父與自己同在、自己與天父合一的身分,然而當時的猶太教最終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勢和利益,竟然想辦法要除掉他。

3. 強調作為門徒對耶書亞(耶穌)的親身經歷

《約翰福音》與其他福音書不同的是,它特別記載了門徒或尋找真理的人怎樣與主有深刻的個人親身經歷。例如:耶書亞(耶穌)在第1章結束前與拿但業的見面和對他的呼召、在第3章記載耶書亞與尼哥德慕的個人對談、在第4章記載他與撒馬利亞婦人的個人對談,甚至最後連彼拉多也曾與耶書亞個人對談和問及真理等(見18:33-38、19:8-12)。這些《約翰福音》獨特的記載,提醒我們作為信徒,就必須要認真去尋找真理、與主有個人親身的經歷和與主建立個人的關係,這是作為主的門徒所應有的特質。事實上,從13-17章主對門徒的詳盡教導可見,主耶書亞十分渴望與門徒同在,建立親密的關係,就如牧羊人與羊、葡萄樹與枝子那種緊緊相連的關係。

4. 七個「我是」

約6:35 耶穌對他們說:「1)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另參6:41)

約8:12 耶穌又對眾人說:「2)我就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另參9:5)

約10:7 所以,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3)我就是羊的門

約10:11 「4)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另參10:14)

約11:25 耶穌對她說:「5)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約14:6 耶穌對他說:「6)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

約15:1 「7)我就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

耶書亞(耶穌)七次用「我是」(ἐγώ εἰμί ego eimi I AM;等同「我是自有永有」的,見出3:14)去表達自己的真正身分就是上帝。而「我是……」這公式也同時寓意及解釋其功能,例如「我是生命的糧」就是代表他是那位賜人生命和力量的主。筆者認為讀者們可細心默想主所說的每一句「我是……」,去深刻體會耶書亞的角色及其功能,如何與自己的信仰有關。

5. 詳細描述猶太文化的元素,尤其地理環境

約7:37 節期的最後一天,就是最隆重的一天,耶穌站著……

約5:2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畢士大,旁邊有五個柱廊;

約19:13 彼拉多聽見這些話,就帶耶穌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叫「鋪華石處」,希伯來話叫厄巴大(גַּבְּתָא height/hill,就在那裏坐堂。

《約翰福音》的另一個特色是它對猶太節期、猶太人的儀式、希伯來話、以色列地理的細緻描述,以致讀者能對第一世紀的以色列地和猶太文化傳統有更多理解。而隨著過去幾十年在耶路撒冷考古發掘越來越成熟,這書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讓學者們可以跟出土的發現對照和印證(例如:畢士大池、西羅亞池的位置等)。這提醒讀者雖然《約翰福音》和《新約聖經》書卷都是以希臘文編寫,但我們不能忽視和學習希臘語文底下的希伯來意思、背後豐富的猶太文化傳統和以色列的歷史地理。

6. 聖靈以及三一神觀

約1:33 我先前不認識他,可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停留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

約3:8 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聲音,卻不知道是從哪裏來,往哪裏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約14:16 我要求父,父就賜給你們另外一位保惠師,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

約15:26 「但我要從父那裏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的那真理的靈,他來的時候要為我作見證。

約16:13 但真理的靈來的時候,他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著自己說的,而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且要把將要來的事向你們傳達。

雖然馬太、馬可和路加也有記載聖靈(當中路加的記載較多,但不少是一次性的個別的例子[5]),然而《約翰福音》對聖靈的記載,則為讀者提供了全新的認識和見解。例如:耶書亞(耶穌)會用聖靈去施洗(1:33),難怪他即使接續施洗約翰的天國福音事工,卻沒有像他那樣呼籲人要到約旦河受洗。另外,《約翰福音》介紹聖靈為「保惠師」(παράκλητος parakletos),意思可指一位鼓勵人的、堅固人的、中介者、安慰者或幫助者[6],為要在主耶書亞離開門徒後,幫助他們明白真理、活出真理、行在上帝的心意和道路上,有能力完成他所付託的使命。

約1:1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約10:30 我與父原為一。

約14:17 他就是真理的靈,是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他們既看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裏面。

約14:20 到那日,你們就會知道我在父裏面,你們在我裏面,我也在你們裏面。

約14:23 耶穌回答他說:「凡愛我的人就會遵守我的道,我父也會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裏去,與他同住。

《約翰福音》讓信徒更認識三一上帝的觀念。例如:其他福音書記述耶書亞(耶穌)受洗時上帝同時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形式出現(當聖靈降臨在聖子身上,天父的聲音指這是祂的愛子),然而這只是一個個別的場景,但《約翰福音》卻解釋了上帝是三位一體的恆常法則以及與信徒的關係。例如:1:1和10:30清楚說明耶書亞就是上帝自己(或與上帝是合一的),而14:23也解釋耶書亞在離世後會藉著聖靈讓自己和天父可繼續與門徒同在。這讓作為信徒的我們而言,能更明白到上帝是何等喜歡能與人建立團契、合一和相交的關係,並最終透過耶書亞的犧牲來達成這事,讓聖潔的上帝能夠與罪人和不潔的人最終能復和與同在。

7.「猶太人」的含義

約5:16 所以猶太人迫害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做了這些事。

約7:1 這些事以後,耶穌周遊加利利,不願在猶太往來,因為猶太人想要殺他。

《約翰福音》常用「猶太人」來指當時的猶太教領袖(這福音書成書較晚,包含了耶書亞時期和約翰的門徒群體後期兩個歷史背景,反映寫作時期基督徒與猶太教群體之間的張力和衝突),而並非指普遍的猶太人。可惜自從教會外邦化、外邦信徒成為基督教的主流之後,外邦信徒看自身的信仰為最正宗,以致輕看猶太人有著上帝選民的身分,忘了耶書亞(耶穌)曾說「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這句話(4:22)。隨著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之後,教會在往後的歷史裏更一直傾向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約翰福音》中的「猶太人」為所有的猶太人,誤用經文去支持歷世歷代的猶太人都因釘死了主而受到詛咒的說法[7],看所有猶太人都已被上帝撇棄繼而發展出反猶主義、取代神學等等,造成歷史上許多對猶太人被殘殺和逼害的事件。我們應當知道,耶書亞和門徒本身也是猶太人,當時耶書亞指出了猶太教的聖殿問題和要用自己的身體去取代聖殿等的說法,本質上是猶太教內的衝突,是透過對律法不同的詮釋而帶來革新猶太教信仰的說法。

8. 二元對比

《約翰福音》往往運用二元的對立觀念作比喻,例如「地上 vs. 天上」(3:12、18:36),其中「黑暗 vs. 光明」更在多段經文中表達出耶書亞(耶穌)與當時猶太教領袖的衝突和對立:

約1:5 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沒有勝過光。

約3:19 光來到世上,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這就定了他們的罪。

約8:12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就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必不在黑暗裏走,卻要得著生命的光。」

約12:35 耶穌對他們說:「光在你們中間為時不多了,應該趁著有光的時候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

約12:36 你們趁著有光,要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耶穌說了這些話,就離開他們隱藏了。

約12:46 我就是來到世上的光,使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裏。

這些經文都在解釋為甚麼主耶書亞會被拒絕和殺害,並提醒門徒要作出選擇,一旦他們接納和信靠耶書亞就成為光明之子,因此不應繼續在黑暗中行走。這提醒我們必須站在光明的一方,既稱自己為主的門徒,就不要繼續活在黑暗和罪惡中,就是生命要時常被主的話、聖經的真理去光照。

9. 「水」和「血」

約2:7 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 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

約2:9 宴會總管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哪裏來的,只有舀的用人知道……

約3:5 耶穌回答:「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

約4:10 耶穌回答她說:「你若知道上帝的恩賜,和對你說『請給我喝』的是誰,你早就會求他,他也早就會給了你活水。」

約5:7 病人回答他:「先生,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裏;我正要去的時候,別人比我先下去了。」

約6:54 吃我肉、喝我的人就有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

約7:38 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將流出活水的江河來。』」

約19:34 然而有一個士兵拿槍扎他的肋旁,立刻有血和水流出來。

「水」和「血」在《約翰福音》中常常出現,帶有更深的意義。例如:耶書亞(耶穌)指人要從水和聖靈而生(3:5),當中的「水」除了可理解為母腹出生之外,更可理解為悔改的洗禮以及禮儀上得潔淨的意思,好讓人能在合適的狀態裏親近上帝。不過,「水」有時也可寓意為聖靈的意思(例如:7:38)。至於「血」,耶書亞多指向自己的流血犧牲,也就是他的性命(例如6:54)。「水」和「血」提醒我們作為信徒,生命要時刻悔改、保持聖潔、以及被聖靈充滿的重要性。

10. 記載中有多層的意義、隱含的意思

《約翰福音》是一本充滿著層次的書卷,常用比喻去帶出字面意思以外的含意和寓意。例如:

約12:32 我從地上被舉起來的時候(指耶書亞被釘死甚至復活高升),我要吸引萬人來歸我。」

約12:35 耶穌對他們說:「光(指主自己)在你們中間為時不多了,應該趁著有光的時候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

約10:13 雇工逃走,因為他是雇工,對羊毫不關心。【暗諷猶太人的領袖是雇工】

約9:39 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使不能看見的看見,能看見的反而失明。」【暗諷猶太人的領袖是瞎眼】

有時經文更不單止有一層意思,而是包含著更深的意思。例如:

約9:11 那人回答:「有一個名叫耶穌的,他和了泥抹我的眼睛,對我說:『你到西羅亞池子(意思:被差遣的那個池子……)去洗。』我去一洗,就看見了。」

9:11裏中文「西羅亞」本身是希伯來文「被差遣」的音譯,西羅亞池本身並非《新約聖經》才出現的地方(例如:見尼3: 5、賽8:6)。不過,在《約翰福音》的手筆下,「西羅亞」的含意就暗示了主耶書亞是被天父所差遣而來的。而「池子」往往也在《希伯來聖經》中被用來比喻為以色列民不依靠上帝的圖像(例如:賽8:6、耶2:13)。這裏「西羅亞池子」讓兩個含意加在一起,正好暗示當時的猶太領袖拒絕天父「所差派來的」耶書亞(耶穌),因為他們並非真心依靠上帝,就如耶2:13所指那樣他們「自行鑿出水池,滿足於羅馬授權下的聖殿體制」。可見,「西羅亞池子」只在《約翰福音》被提及,也許並非偶然,而是作者悉心安排下的一種諷刺式的表達。

約11:50 也不想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整個民族滅亡,這對你們是有利的。

另外,11:50這句話出自大祭司該亞法的口,本意是只要殺死耶書亞,總比整個猶太民族因為叛亂而引發羅馬的鎮壓,以致被羅馬人削權、威脅到他們穩定的祭司生活為佳。然而同一句話,既反映出人心的邪惡和陷害義人的惡念,但同時其實也表達了主的救恩,說明耶書亞為世人犧牲自己的心意就是為了不讓世人滅亡!可以說,我們日後讀《約翰福音》,必須細味而不能太急地讀,免得錯過了當中多重和深層的意思。

 

結語:成為主所愛的門徒

《約翰福音》是一本經過精心設計和審慎鋪排的福音書,每段記載的內容都十分精彩和充滿深意,讀者必須嘗試用多個角度去細看每一個有關主耶書亞(耶穌)的事蹟和教導,慢慢細味和欣賞經文中豐富的層次和屬靈的含意。透過上述對《約翰福音》的十個特色的簡介,盼望我們能更深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地活出了耶書亞門徒的身分。例如:1)我們是否像昔日的門徒那樣曾親身與主相遇,被主更新改變,以致我們有見證可向別人分享?2)我們是否明白光明和黑暗是對立的,以致既信了主就不應繼續活在黑暗的罪中,違反真理,而是應當作光明之子,活出上帝所喜悅的生命?3)我們是否真正認識聖靈、順服聖靈、有聖靈主導著我們的生命前行?我們是否靠著聖靈去突破自己、克服自己的軟弱、事奉上帝、順服主的心意?這些問題,對真正跟從主的門徒來說,應該是要回答「是的」或「有的」。求主幫助我們能更多經歷祂、從罪惡中走向光明與真理、順服聖靈的引領、活出祂話語的豐富,成為主真正的門徒、主所愛的門徒!阿們。


[1] 約21:23-25反映使徒約翰的一班門徒,把他們所愛的老師約翰的教導編寫成《約翰福音》,可以估計「主所愛的門徒」是他們給老師約翰的稱呼(見約13:23、19:26、20:2、21:7、21:20)。

[2] 又稱修殿節或光明節,這猶太節期源於兩約之間的事件,並非《聖經》裏的。

[3]《約翰福音》特別記載了耶書亞(耶穌)經歷至少三個逾越節(學者一般用此推斷他事奉有三年多之久),作者如此重複提及「逾越節」並非偶然,而是要讀者留意耶書亞如何成為逾越節的羔羊。12:1特別提及逾越節前六天他到達了伯大尼,次日進入耶路撒冷(逾越節的羔羊在正月初十被帶進家裏;見出12:3),並且19:6特意記載耶書亞被審訊後彼拉多證明了他的無罪(羊羔是完美毫無殘疾的;見出12:5),也就是說,《約翰福音》要闡述主耶書亞成就了逾越節,他就是那頭被殺的羔羊(另參林前5:7),其犧牲並非代表他的失敗,而是成功地救贖了人離開罪惡,讓人不再被當時敗壞的猶太教聖殿及律法傳統體制所轄制,能夠真正地活出上帝子民的身分。

[4]  因為耶書亞從死裏復活在本質上是天父行的神蹟,而不是耶書亞自己行的,就是天父讓耶書亞復活過來並使他高升,坐著自己的右邊。

[5] 例如馬利亞受聖靈感孕(路1:35)、西面受聖靈感動(路2:25-27)等,都跟耶書亞(耶穌)或門徒沒有直接關係。

[6] 參 Strong’s dictionary: an intercessor, consoler, advocate, comforter; L&N: helper, encourager, mediator; BDAG: one who is called to someone’s aid, one who appears in another’s behalf, mediator, intercessor, helper

[7] 外邦化後的教會容易選擇性地讀經去支持自己的理解和立場,例如:看重太27:25所記當時猶太人說會承擔殺耶書亞的罪,卻輕忽了主耶書亞認為該罪只會歸在當代的猶太領袖身上,和他自己仍等待他們回轉悔改的說法(太23:26-27),以致錯誤地認定所有猶太人都已失去上帝選民的身分,他們已經被教會所取代。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新約聖經》綜覽《路加福音》:耶書亞把傳揚救恩的使命託付給門徒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路加福音》查經摘要(作者:Ada Lui

Photo credit: grace21@yayimage.com


簡介《路加福音》

書名:路加福音,希臘文 ΚΑΤΑ ΛΟΥΚΑΝ,意思是「根據路加」。

作者:早期的教會傳統和教父傳統都認為作者是路加,他是保羅的宣教同工(西 4:14,提後 4:11,門 24),另也寫了《使徒行傳》,被視為是《路加福音》的下集。《使徒行傳》裏有一些經文是用「我們」去描述路加自己與保羅(徒 16:10-17,20:5-15,21:1-18,27:1-28:16)。學者一般認為路加來自敘利亞安提阿,也有學者認為路加可能是馬其頓人(徒 16:10-17)。[1]

對象:外邦信徒(也就是「敬畏上帝的人」),甚或是廣泛的讀者群。

成書日期: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公元後60-100年之間。

受書人:

路 1:1 提阿非羅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筆作書,

路 1:2 述說在我們中間所實現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

路 1:3 這些事我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我也想按著次序寫給你,

路 1:4 要讓你知道所學的道都是確實的。

「提阿非羅」(Θεόφιλε  Theophilus)這希臘文的意思是「愛上帝的人」或 「上帝的朋友」,關於「提阿非羅」是誰至今沒有定論,有的認為這名字只具象徵意義,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真實的人物。至於「大人」可以是指羅馬官員(徒 23:26,24:3,26:25),也可能是一個頭銜,指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提及受書人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他是贊助者,承擔書卷的抄寫和流傳的費用,二是提到受書人的名字有助鞏固一個運動或地方宗教的主流地位[2]。而就《路加福音》而言,這個運動是指一群耶書亞(耶穌)的門徒,到各處傳揚耶書亞是上帝的兒子,他已從死裏復活,凡信靠他的人都可以得著救恩的這個信息。


全書大綱

《路加福音》共有24章,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把它分為四個大段落,每個段落都是以「人子」的不同層面作為敘事標題:

I. 人子的來臨(1:1-2:52)

II. 人子的服侍(3:1-19:27)

A. 施洗約翰的事工

B. 施洗、家譜、受試探

C. 醫治、教導、神蹟

 III. 人子被拒絕(19:28-23:56)

A. 最後一個星期

B. 最後晚餐和橄欖山

C. 耶書亞受審

D. 被釘死和埋葬

IV. 人子得榮耀(24:1-53)

A. 婦女去到墳墓

B. 往以馬忤斯的路上

C. 向門徒顯現

D. 升天

這個結構基本上與其他三卷福音書相同,同樣都有四個最主要的部分:1)耶書亞受洗後開始傳道;2)在加利利的事工;3)耶路撒冷之旅;4)受難的敘事。但路加有其獨有的記載,包括:耶書亞出生的事蹟以及他在童年時上聖殿的事;此外,相對於其他福音書,路加用了最多的篇幅去描述耶書亞的耶路撒冷之旅,足足有十章的經文(9:51-19:27),這旅途是由9:51的這節開始:「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他決定面向耶路撒冷走去。」耶書亞在這旅途上,一邊走一邊教導,當中有很多教導是用比喻的方式,包括我們熟悉的「好撒瑪利亞人」和「浪子」的比喻。


中心思想

學者卡森、穆爾在其著作中列舉了《路加福音》的一些貢獻[3],當中有四個貢獻筆者認為是《路加福音》的中心思想:

1. 耶書亞(耶穌)的生平是應驗了上帝在《舊約聖經》裏向以色列民的應許

馬利亞的尊主頌、撒迦利亞頌和西面頌都分別指出耶書亞的降生是因著上帝記念祂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要憐憫亞伯拉罕的後裔並向世人施行拯救(1:54-55、72,2:30-32)。路加經常用 δεῖ dei這個希臘文(意思是「這是必然的」),要指出耶書亞的降世、生活、受死和復活,都是上帝在完成祂在《舊約聖經》裏已啟示的計劃。例如:「但耶穌對他們說:『我也必須在別的城傳上帝國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為此。』」(4:43)「又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第三天復活。』」(9:22)「耶穌對他們說:『就是我從前和你們同在時所告訴你們的話: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一切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24:44)

2. 上帝的計劃是要世人可以得著救恩

「拯救」(sōdzō)這個動詞出現的次數比其他《新約聖經》的書卷都多。例如:「人子來是要尋找和拯救失喪的人」(19:10),而其他與「救恩」有關的希臘文也經常出現,例如:「救恩」(sōtēria)(1:69、71、77,19:9),「救恩」(sōtērion)(2:30,3:6),「救主」(sōtēr)( 1:47,2:11)等。

3. 上帝藉著耶書亞,親自臨到自己的百姓去拯救他們

路加經常用「今天」(11次)和「現在」(14次)指出當耶書亞去到以色列民中,正代表救恩已實實在在的臨到,而一些親身經歷耶書亞拯救而罪得赦免的人,往往是那些失喪或是在社會邊緣的人,例如:窮人、罪人、女人、稅吏和撒瑪利亞人[4]

4. 強調外族人會領受救恩

在西面頌裏已揭示上帝的拯救會臨到外邦人,「是啟示外邦人的光,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2:32)而路加記載到耶書亞的家譜時,是把他的出生追溯至亞當:「……,塞特是亞當的兒子,亞當是上帝的兒子。」(3:38)意味著他不但是猶太人的救主,也是所有人的救主。


書卷特色和寫作手法

1. 大量使用比喻

《路加福音》比其他的福音書,更多的記載了耶書亞(耶穌)所講的比喻,而大部分都是集中在耶路撒冷之旅這段敘事中,參下表[5]

 

比喻

經文

 

比喻

經文

1

新舊衣服

5:36

15

客人

14:7-14

2

新舊酒袋

5:37-38

16

宴席

14:16-24

3

兩種根基

6:47-49

17

作門徒的代價

14:28-33

4

兩個債戶

7:41-43

18

迷羊

15:4-7

5

撒種

8:5-8、11-15

19

失錢

15:8-10

6

點燈

8:16-17,11:33

20

浪子

15:11-32

7

好撒瑪利亞人

10:30-37

21

不義的管家

16:1-8

8

半夜接待到訪朋友

11:5-8

22

財主與拉撒路

16:19-31

9

無知的財主

12:16-21

23

主人與僕人

17:7-10

10

儆醒的僕人

12:35-40

24

伸冤的寡婦

18:2-8

11

忠心有見識的僕人

12:42-48

25

法利賽人和稅吏

18:10-14

12

不結果的無花果樹

13:6-9

26

十錠銀子

19:12-27

13

芥菜種

13:18-19

27

兇惡的園戶

20:9-18

14

麵酵

13:20-21

28

無花果樹

21:29-32

2. 經過考察後按次序而寫

路加在書卷的開首提到當時已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而他是經過「從起頭都詳細考察」去寫這卷書的,反映出他既參考過當時已有關於耶書亞事蹟的寫作,也有他本人向見證人查證的資料,例如:關於耶書亞(耶穌)的出生和童年事蹟就可能是來自耶書亞的母親馬利亞。而「按著次序」既可以是指時間上的先後次序,也可以指按著事件主題的次序,例如:在第4章提到耶書亞進到拿撒勒會堂裏讀經,之後對那裏的人說:「你們一定會用這俗語向我說:『醫生,你醫治自己吧!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做的事,也該在你自己的家鄉做吧。』」(4:23)可見耶書亞當時已在迦百農開始了事工,但路加沒有記載,而是在這事之後,才記載耶書亞下到迦百農 (4:31),接著經文才說:「但耶穌對他們說:『我也必須在別的城傳上帝國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為此。』」這是要按著事件的次序指出耶書亞先是在自己的家鄉拿撒勒村,用《以賽亞書》61:1-2 去宣告他的使命,但因著被拒絕,他的事工就由拿撒勒開始去到加利利一帶。

3. 唯一一個為歷史事件提供時間參考的《新約聖經》作者

路 1:5 在希律作猶太王的時候

路 2:1 在那些日子,凱撒奧古斯都降旨,叫全國人民都登記戶籍。

路 2:2 這第一次登記戶籍是在居里扭作敘利亞總督的時候行的。

路 3:1 凱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本丟‧彼拉多作猶太總督希律作加利利分封的王,他兄弟腓力作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地區分封的王呂撒聶作亞比利尼分封的王

路 3:2 亞那和該亞法作大祭司

從歷史的角度,這些資料為所記載的事件增加了真實性和可信性,但從屬靈的角度看,反映的是上帝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政治環境(羅馬帝國的全盛時期)和宗教背景(亞那和該亞法作祭司的年代)去讓耶書亞(耶穌)降生,為要成就天父的心意和祂的救贖的計劃。

4. 以角色引出情節,又以情節揭示行動中的角色

路加喜歡每次用一個角色來主導情節的發展,而由一個角色轉移到下一個角色時,會先讓角色退下來騰出空間給下一個角色,有時前後兩個角色所揭示的情節會出現一些對照或張力的情況,例如:把一位在耶路撒冷聖殿侍奉的祭司撒迦利亞,與一位在拿撒勒村未出嫁的年青女子馬利亞作對比,或以施洗約翰在曠野的事奉與耶書亞走遍加利利各城的事奉作對比等。

5. 角色的逆轉

從在馬利亞的〈尊主頌〉已反映出上帝的工作是顛覆性的,指的是某些人在當下的情況在將來會出現逆轉,例如:「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他叫飢餓的飽餐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1:52-53)耶書亞(耶穌)在他的「平原佈道」(6:20-26)裏也同樣提到有福的人是那些貧窮的、飢餓的、哭泣的、被憎恨的、被拒絕和辱罵的人;相反,那些富足的、飽足的、現在歡笑的、被人認為是好的人,他們就有禍了。

6. 在耶路撒冷之旅途上(9:51-19:27),主要對三個不同的群體作教導

耶書亞(耶穌)的講論主要是對三個群體,分別是:1)群眾:「眾人」(ochlos)這個詞出現了18 次(例如:11:29);「百姓」(laos)這個詞出現了 3次(例如: 20:9);2)門徒:「耶穌對門徒說」這個句子共出現了18次(例如:10:23 「耶穌轉身私下對門徒說:……」);3)法利賽人和文士。路加往往會說明耶書亞的講論是對誰說的,也就是他會對這三個群體作出針對性的教導,他對門徒的教導會較為直接深入,對其他人則沒有那麼直接,很多時會用比喻的方式。

7. 經常出現的兩個主題

在路加的敘事裏,有幾個主題是經常被提及的,包括:有關於「仁慈和饒恕的」(例如:6:36,7:23,19:9,19:10,23:34);有關於「宴席和吃飯的」(例如:5:29,7:36,13:29,14:1、8-24,22:16);也有關於「管理錢財的」(例如:12:16-21,16:1-14,16:19-31,19:12-27)。

8. 經常提到希律 (指希律‧安提帕)

路加比其他福音書,更多的提到希律 (3:1、19,8:3,9:7、9,13:31,23:7-8),而且當中的描述不一定是負面的,例如:路 8:3 「又有希律的管家苦撒的妻子約亞拿,和蘇撒拿以及好些別的婦女,她們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使徒。」他沒有像馬太那樣記載到大希律(希律‧安提帕的父親)下令要殺兩歲以下的男孩那幅殘暴血腥的畫面(太2:16)。原因或許是路加不想冒犯當時的羅馬政權,以免招致不必要的打壓,這個看法從路加所描述的耶書亞(耶穌)事工的情形得到支持;路加著重描述人的罪因著耶書亞的憐憫而得赦免,即使是那些身分卑微、被社會排斥的人(窮人、罪人、女人、稅吏、撒瑪利亞人)都可以蒙上帝悅納,這個群體是因著耶書亞的恩典而被招聚,它不是一個為要抗衡羅馬政權而建立的政治組織。

 9. 經常提到聖靈

路加經常提到聖靈的工作,尤其是頭三章關於施洗約翰和耶書亞(耶穌)的出生(1:15、35、41、67,2:25-27),以及耶書亞在約旦河受浸,準備開展他的公開傳道事工,在在都指出是由聖靈所主導(3:16、22),路加甚至特別指明上帝要給人的「好東西」就是「聖靈」(11:13,另參太7:11)。

10. 經常提到喜樂和讚美

路加記載到天使向人宣告施洗約翰和耶書亞(耶穌)的出生,是一個叫人喜樂的信息(1:14、44,2:10),他又特別記下了馬利亞(1:46-55)、撒迦利亞(1:68-79)和西面(2:29-32)對上帝的讚美。在書卷的結束時記載到耶書亞復活後向門徒顯現後升天,之後就描述門徒「帶著極大的喜樂回耶路撒冷去」(24:52),這貫徹了路加由始至終要指出的是,上帝藉耶書亞的出生和他死而復活所成就的救恩,是一個叫人歡喜快樂的信息。

11. 經常提到禱告

路加經常提到耶書亞(耶穌)禱告,當他受了洗,禱告時天就開了(3:21),當一大群人聚集要聽他講道或醫病時,耶書亞卻退到曠野去禱告(5:15-16);在挑選十二使徒之前,他上山整夜向上帝禱告(6:12-13),他又帶著彼得、約翰、雅各上山去禱告,禱告時他就變了形像(9:28-29),而讀者最熟悉的應該是他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22:39-46)。而耶書亞也有設比喻教導人要怎樣禱告,例如:「寡婦和不義法官」(18:1-8)和「法利賽人和稅吏」的比喻(18:9-14)是教導人要常常禱告和謙卑禱告等。

 

試從《路加福音》的描述,討論耶書亞(耶穌)是怎樣藉著他的教導和事工向人揭示這救恩是給所有人的?

《路加福音》的開首已指出上帝的救恩是普世性,要給所有的人:

路 2:10 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看哪!因為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

路 2:30 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

路 2:31 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

路 2:32 是啟示外邦人的光,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

透過天使宣告耶書亞(耶穌)的出生,也透過西面對嬰孩耶書亞的預言,指出這救恩是為萬民所預備的,不單是為以色列民,也是為外邦人。上帝這救恩是藉著祂的獨生子耶書亞成就的,這一點也反映在當路加記載耶書亞的家譜時,是追溯至亞當(3:23),也就是全人類的祖先,而並非像馬太記載耶書亞的家譜那樣,只追溯至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太 1:1)。

在耶書亞開展事工的早期,他也親口宣告他來到地上的使命就是要向人施行拯救:

路 4:18「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

路 4:19 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耶書亞在拿撒勒的會堂讀完這段來自《以賽亞書》61:1-2的經文後,就說:「你們聽見的這段經文,今天已經應驗了。」(4:21)意思是他就是上帝的那位受膏者(彌賽亞),上帝要藉他讓人經歷到祂拯救的工作,包括:聽到福音、得到釋放和醫治,都是指向人的心靈和身體得恢復,而不是一些政治或軍事上的行動。而值得留意的是,耶書亞讀到《以賽亞書》61:2的上部分「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就停了下來,他沒有讀這節的下半部分「和我們的上帝報仇的日子;安慰所有悲哀的人」。原來當時的猶太人都期望上帝的報仇行動臨到,而報仇的對象應該是那些欺壓他們的羅馬人或外邦人,而耶書亞沒有讀出這一句更突顯出他來地上的使命是要恢復人身心靈的自由,而不是推翻羅馬政權,為猶太人帶來政治上的自由。但這樣的宣告並不符合當時在會堂裏的人的期望,於是耶書亞接著說了關於以利亞奉差往西頓的撒勒法的一個寡婦那裏,以利沙則醫好了敘利亞人乃縵的痲瘋病,預示了當猶太人拒絕接受耶書亞的救恩時,上帝的拯救將臨到外邦人。

事實上,耶書亞的事工也揭示了上帝的救恩不單是為了被揀選的以色列人,它是為所有人預備的,這救恩的對象並不取決於那個人的種族或宗教上的地位,而是取決於他是否回應耶書亞的呼召,耶書亞說:「我不是來召義人悔改,而是召罪人悔改。」(5:32)也就是即使是那些被猶太人視為是罪人,理應被排斥的人 (例如:撒瑪利亞人,見9:52-55,17:15-16;稅吏,見5:27-28),只要他們願意回應耶書亞的呼召,都能得到上帝的悅納。而在路加的筆下,不乏關於耶書亞接納罪人的敘事,其中一個記載在7:37-48,關於一個有罪的女人用眼淚洗耶書亞的腳,又用頭髮擦乾,再用香膏去抹他的腳,耶書亞說:「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愛的多;而那少得赦免的,愛的就少。」(7:47)這個教導給我們很重要的提醒,上帝藉耶書亞所施行的救恩確實是給所有人的,既不分種族(例如:羅馬百夫長,見7:3-10),也不分階層,但得著赦罪之恩的重要元素包括:人要知道自己有罪、明白這救恩本是自己不配得的,卻因著被主的愛吸引而作出回應,去到耶書亞那裏、承認他是自己生命的主,並立志離開罪惡重新活出一個討主喜悅的生命。耶書亞悅納人這個因悔罪而回轉的行動,而上帝的救恩會藉耶書亞臨到這樣的人。

結語:耶書亞把傳揚救恩的使命託付給門徒

《路加福音》的開始已指出上帝的救恩是給所有人的,這在《舊約聖經》裏早已預示,這個救恩不單會臨到那些藉亞伯拉罕而與上帝有立約關係的以色列人,也會臨到外邦人,他們將因為接受耶書亞(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恩,生命願意悔改回轉,而成為與耶書亞有立約關係的人,可以得著上帝這救恩。在這卷書的結束時,當耶書亞復活後向門徒顯現,再重申他所成就的救恩是給萬民的,這成為整卷書一個首尾呼應的信息:

路 24:46 又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

路 24:47 並且人們要奉他的名傳悔改、使罪得赦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

耶書亞把這個向人傳揚悔改回轉的信息託付了給他的門徒,而我們在路加的下一卷著作《使徒行傳》就會看見門徒怎樣傳承了耶書亞的使命,把上帝的救恩傳到地極。今日作為耶書亞信徒的我們,其實也同樣領受了這個使命,要把上帝自亙古以來為人所預備的福音信息傳揚出去。耶書亞按著上帝的心意成就了這個普世的救恩,但福音的廣傳是要藉著每一個信徒都忠於耶書亞的這個託付的。求主幫助我們,不要辜負所託,又使我們都有耶書亞的那份心志,為傳揚這「悔改、使罪得赦」的福音而甘心擺上,為主所用。阿們!


[1] 參鮑維均著《路加福音》(天道書樓,香港,2008)。

[2] 參鮑維均著《路加福音》頁15。作者舉例說,猶太史學家約瑟夫與路加是同期作者,在他的著作《斥阿皮昂》,約瑟夫提及的前著《猶太戰記》是呈獻給兩位在公元第一世紀的羅馬皇帝:維斯帕先和他的兒子提多。

[3] 卡森、穆爾(D.A. Carson, Douglas J. Moo)著 《 21世紀新約導論》(天道書樓,香港)。

[4] 相關的經文,包括:窮人(1:46-55,4:18,6:20-23,7:22,10:21-22,14:13、21-24,16:19-31,21:1-4);罪人(5:27-32,7:28、30、34 、36-50,15:1-2,19:7);女人(7:36-50,8:1-3、48,10:38-42,13:10-17,24:1-12);稅吏(3:12,5:27-30,7:29、34,15:1,18:10-13,19:1-10)等等。

[5] 參《聖經:啟導本》(海天書樓,香港,2015),1555。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新約聖經》綜覽《馬可福音》:是甚麼攔阻我們跟從主?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馬可福音》查經摘要(作者:Florence Tsang

 

簡介《馬可福音》

書名:馬可福音,希臘文κατὰ Μᾶρκον,意思是「根據馬可」。

作者:馬可,又稱約翰。他和母親馬利亞住在耶路撒冷,他們的家是初期教會的據點(徒12:11-12)。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徒15:37;西4:10),曾經協助巴拿巴與保羅傳道(徒12:25、13:5),但在旁非利亞離開了他們(徒13:13),《使徒行傳》沒有具體說明馬可離開的原因,但保羅認為不可接受(徒15:37-39)。後來馬可仍積極參與早期教會的宣教工作,並與彼得同工,彼得稱呼馬可為兒子(彼前5:13)。晚年的保羅讚許馬可在服事上於他有益。(提後4:11;門24)

對象:羅馬教會的信徒、外邦信徒

成書日期:早期教父對《馬可福音》的成書日期存在分歧,但普遍認為它是四福音中最早成書的。有人說這是彼得死前寫的,也有人說是他死後寫的。今天,大多數新約學者認為《馬可福音》約在公元後65-70年間成書,也有人支持是在公元後 55-65 年這個較早成書的說法。

背景:鑑於馬可對苦難的強調,這卷福音書可能與一段迫害時期有關,尤其是針對羅馬教會的迫害,這書鼓勵當地的信徒在苦難和迫害中仍要堅守信仰。當時的基督徒並不受歡迎,因為對於羅馬民族主義裏要求人要奉承和崇拜皇帝,他們拒絕遵循,因此被視為不忠誠的公民。

敍事特色:

1. 著重耶書亞(耶穌)的行動多於教導。對比其他符類福音(Synoptic Gospels),馬可重點記載耶書亞所行的神蹟,有關他的比喻和講論只佔很少篇幅。

2. 聚焦在耶書亞(耶穌)的工作多於背景,書中沒有耶書亞的家譜和有關他出生的記載。

3. 希臘語 εὐθύς euthys(「立刻」)在這本簡短的福音書中出現超過 40 次,這個詞的頻繁使用突顯了行動的迅速。早期教父們普遍認為《馬可福音》重現了彼得的講道,當翻到這卷福音書時,很容易就能看到彼得的個性——衝動、好動,非常吻合這卷福音書的特徵。[1]

4. 有很多細節的描述,令整體敘述更生動。儘管《馬可福音》只有16章,並且是四福音書中篇幅最短的,但很多時它個別的敘述卻比馬太和路加的相應記載要長,有時甚至有兩到三倍的差異。例如,有關復活葉魯的女兒和醫治經血不止的婦人的記述,馬可總共用了 22 節經文去描述,而馬太只用了 9 節經文去描述這兩件事。

5. 很多新約學者注意到《馬可福音》十分強調門徒的問題和失敗,作者對他們並沒有多少正面的描述(像是刻意省略)。有學者將《馬可福音》對門徒缺乏理解能力的描述(4:40;6:51-52;8:4、14-21;8:33;9:2-10;14:68-72)形容為「異常嚴厲」[2],而馬可批評門徒的事情在其他福音書中很多時都會被淡化[3]。如果我們接受早期教父的見證,就是馬可筆錄使徒彼得的講道[4],則可以推斷彼得在跟隨主的時候雖有令主失望的時候,甚至曾自誇(14:29),但他在晚年時已被鍛鍊至十分謙卑,像保羅那樣只誇自己的軟弱,以至當他回望昔日他帶領其他門徒跟隨主的日子,就發現當時自己和其他門徒的生命仍是相當幼嫩並有許多不足之處,所以他刻意要強調門徒(以及自己)的失敗,以便更清晰地表明作主門徒的要求。

6. 三文治式的敍事結構(Markan Sandwiches):一般由兩個故事組成的材料單元,以三文治式(三個段落)來敘述(A-B-A’),在《馬可福音》中可以識別出九個三文治式的敍事結構(3:20-35;4:1-20;5:21-43;6:7-30;11:12-21;14:1-11;14:17-31;14:53-72;15:40-16:8)。

7. 彌賽亞的秘密(Messianic Secrecy):耶書亞(耶穌)傾向隱藏自己彌賽亞(基督)的身分,而非向眾人揭示它。耶書亞命令那些知道他是上帝的兒子的污鬼閉嘴(1:24;3:11;5:7);又吩咐那些被他治癒的人不要告訴人(1:44;3:12;5:43;7:36;8:26);他拒絕法利賽人要求看神蹟的請求(8:11-12);他甚至警告他的門徒「不可對任何人說起他」(8:30)。耶書亞的目的並不是要否認自己是彌賽亞,或無限期地隱藏自己的身分,而是在他自己的時間去揭示它,其全部含義將通過他的死亡和復活變得清晰。

全書大綱:《馬可福音》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5],這書強調耶書亞(耶穌)作為受苦僕人的身分:

I. 有關僕人的宣告(1:1-8)

II. 僕人的服事(1:9-10:52)

A. 受浸與受試探(1:9-13)

B. 呼召門徒(1:14-20)

C. 醫治、教導、神蹟(1:21-9:1)

D. 登山變像(9:2-13)

E. 醫治、教導、神蹟(9:14-10:52)

III. 僕人的順服(11:1-15:47)

A. 最後一周(11:1-12:44)

B. 末世的徵兆(13:1-37)

C. 被膏與出賣(14:1-52)

D. 耶書亞受審(14:53-15:15)

E. 釘十架與埋葬(15:16-47)

IV. 僕人的復活(16:1-20)

 

《馬可福音》綜覽

I. 有關僕人的宣告(1:1-8

可1:1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εὐαγγελίου;gospel)的起頭。

馬可以1:1去定義整卷書的內容。「福音」(εὐαγγελίου)所指的是「好消息」。在希羅世界,「福音」可用作指向未來君王的誕生、新王登基、軍隊凱旋歸來宣布爭戰得勝的場景等。而在《舊約聖經》,當提到好信息,則與上帝作王、祂興起並向祂的子民施行拯救這些觀念相關(見賽52:7)。因此不論猶太人或外邦人,當聽到「福音」這個詞,都會聯想到他們即將要聽到的是有關一位君王的好消息,他將會為他的人民帶來一個全新的氣象。

可1:2 正如以賽亞先知書上記著:「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他要為你預備道路。

可1:3 在曠野有聲音呼喊著: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馬可一開始通過引用《以賽亞書》40:3和《瑪拉基書》3:1去介紹施洗約翰作為耶書亞(耶穌)的先行者的角色,表明耶書亞就是《舊約聖經》所應許的彌賽亞,是上帝的兒子,他將會以大能去開展上帝的國度。

II. 僕人的服事(1:9-10:52

隨著施洗約翰被捕和入獄,耶書亞(耶穌)開始他在加利利的事工,他的開篇信息是:「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1:15)——這與施洗約翰的信息相呼應。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包括:耶書亞呼召門徒、行神蹟醫治、趕鬼、以及公開教導群眾。雖然耶書亞透過他的教導與所行的神蹟在人群中建立了聲望,但他事工的中心是要讓上帝在人的生命中掌權並建立門徒。在《馬可福音》1至8章有一個結構循環,其三個子部分的開始都敘述了一個關於門徒的故事,而結尾就是有關耶書亞被拒絕的小結(見下表):

耶書亞呼召/差遣門徒的記述

耶書亞被拒絕

呼召四個漁夫(1:16-20)

法利賽人和希律一黨的人商議怎樣除掉耶穌,耶穌和門徒退到海邊去(3:1-12)

揀選十二使徒(3:13-19)

拿撒勒人厭棄耶穌(6:1-6)

耶穌差遣十二使徒(6:7-13)

法利賽人試探耶穌,耶穌就離開他們往海的對岸(8:11-13)

《馬可福音》裏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是彼得在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承認耶書亞是基督(8:27-31),彼得的認信標誌著耶書亞事工的轉變。到目前為止,耶書亞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一大群人身上——他在群眾中間教導、醫治趕鬼;但由那時起,他開始集中地教導那些一直跟隨他、與他常在一起的門徒,並為他們將要面對自己的受難和死亡去作好準備。第9章的登山變像是耶書亞事工的高潮之一,它證實了彼得對耶書亞神性的承認,在十字架的屈辱和苦難之前,耶書亞向彼得、雅各和約翰彰顯自己榮耀的形象,並表示有關《舊約聖經》中有關以利亞的預言已經隨著施洗約翰的到來應驗了,藉此在自己受死前進一步建立門徒的信心。這部分的8至10章出現了另一個循環結構,在這三章經文中,耶書亞分別三次向門徒預言並預示自己將要遭遇的事情,這引發了門徒不同的反應,而耶書亞也就門徒的各種反應對他們作出相應的教導(見下表):

耶書亞三次預言自己受難和復活

門徒的反應

耶書亞的教導

8:31 從此,他教導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

彼得拉著耶書亞責備他(8:32)

8:34「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9:31 因為他正教導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三天後他要復活。」

門徒爭論彼此誰最大(9:34)

9:35「若有人願意為首,他要作眾人之後,作眾人的用人。」

10:33-34 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又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向他吐唾沫,鞭打他,殺害他;三天後,他要復活。」

雅各和約翰要求在主的榮耀裏坐他的左右邊(10:37)

10:44「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

III. 僕人的順服(11:1-15:47

這部分詳述耶書亞榮耀地進入聖城,直至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記述。隨著主進入耶路撒冷,故事的節奏開始放慢下來:馬可用了十章去描述耶書亞公開事奉的頭兩年半,卻用了五章去小心詳細地記述耶書亞傳道的最後一周。對馬可來說,耶書亞的受苦是整卷福音書的核心主題,他以整整四分之一的篇章去特寫主在最後一周的苦難。當耶書亞進入耶路撒冷後,他直接面對祭司長、文士、長老、法利賽人、以及撒都該人的質問、試探、甚至陷害,而他公開教導的內容也轉為譴責當時敗壞的宗教領袖和體制(例如無花果樹的教導、惡園戶的比喻等),因為他們已經遠遠偏離了上帝的心意。這部分的結尾記述了最後晚餐、耶書亞被捕、彼得三次不認主,以及耶書亞受難,最終被釘死在十架上,以至安葬的記載。

在《馬可福音》的起頭,耶書亞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大群人追隨在他身邊,但故事愈往後發展,耶書亞便愈趨孤獨,這在受難的敍事中特別明顯,他慢慢地被不同的人所離棄,這包括:從一開始就已針對他的宗教領袖(3:6);他家鄉的拿撒勒人(6:3);他最親密的門徒(14:50);彼得三次不認主(14:66-72);那些喊著要把耶書亞釘十字架的群眾(15:13)。最後在十架上,主大聲呼喊,也是馬可所記主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15:34)就在他死亡的一刻,馬可藉百夫長的口宣告:「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15:39)馬可解釋了作為上帝計劃的一部分,應許要來的彌賽亞也同樣會遭到拒絕、被殺。馬可彷彿在糾正一些信徒的錯誤觀念,說明遭受拒絕、背十架是信徒必經的道路。這對於一個處於脅迫之下的信徒群體來說,十字架不是失敗,反而是標誌著前進和得勝的道路。

IV. 僕人的復活(16:1-20

《馬可福音》的最後一章是有關耶書亞(耶穌)復活的故事。它最後的十二節經文很可能並不屬於原作的一部分,而是後來添加上去的。最初的手稿只有前八節,它描述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買了香料,要去膏耶穌的身體。她們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來到墳墓,看見一個「年輕人」(天使)坐在墳墓裏,告訴她們耶書亞已經復活了,並吩咐婦女們要告訴主的門徒和彼得,他會在加利利與他們會面。天使在宣布主復活時特別提及到彼得的名字,這使彼得永遠不會忘記主是如何專門向他發出這句安慰的話。由於前八節經文中沒有提到耶書亞復活後的顯現,所以後來的編者顯然是從其他資料來源取材(例如:其他福音書和書信),並添加各種結尾以填補空白的地方。當中所添加的內容包括:耶書亞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太 28:9-10;約 20:11-18);向兩個門徒顯現(路 24:13-35);門徒奉差遣(太 28:16-20;路 24:36-49;約 20:19-23;徒 1:6-8);耶書亞升天(路 24:50-53;徒 1:9-11)。《馬可福音》16:8這個在最初手稿中的結尾到底是真的結尾、抑或是抄本的遺失或其他原因,我們無從得知,而後來添加的結尾雖並非出自馬可的手筆,但至少我們可以明白,這個結尾最終得以流傳到我們手上,它所記的內容某程度上就代表著初期教會中的共識。主耶書亞受害時,門徒雖然都跌倒並四散了,但初期教會見證主復活後向他們顯現,最終「門徒出去,到處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藉著伴隨的神蹟證實所傳的道。」(16:20)

 

《馬可福音》中門徒主要的問題以及對我們的提醒

與其他福音書相比,《馬可福音》更多強調門徒的問題。事實上,一個作主門徒的人,他的屬靈生命需要時間去建立,亦需要時間去被主改變和模造。從經文所見,主耶書亞(耶穌)所揀選的門徒,他們的生命在跟隨主的不同階段中,都有不同的不足之處。

1. 不明白、心硬

在耶書亞(耶穌)公開傳道服事的首兩年半,他的事工主要在加利利一帶,他行走於不同的地方,行神蹟醫治人,並公開教導群眾,門徒一直跟隨在他身邊見證著一切。在這個時期,經文卻經常描述門徒不明白(4:13;6:52;7:18;8:17-18、21),他們為何不明白主的教導與神蹟呢?例如在可8章,當時主耶書亞和門徒在船上,門徒忘了帶餅。耶書亞囑咐他們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門徒卻一直專注「餅」作為食物的物質層面,並開始因為餅而爭論起來,主就責備他們:

可8:17-18 耶穌知道了,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領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πεπωρωμένηνhardened)嗎?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到嗎?也不記得嗎?

門徒不理解耶書亞的教導並他所行的神蹟,甚至沒有一人著緊主所說「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的囑咐。17節指出門徒的心還是「愚頑」,其意思就是「心硬」。門徒沒意識去辨別耶書亞的身分,也不理解他所做的事情,他們遲鈍、心硬,對主的教導不敏銳。這些門徒跟從主四處奔走,卻好像只是一個表面上的、肉身上的跟從,當時他們的心仍然剛硬,他們的心只專注在自己和世界的事情上,沒有把主所著緊的事情放在心上。

事實上,主所要做的事和祂的教導對門徒來說不一定是容易理解的,但是當一個人的心沒有完全向主敞開,沒有真正去看、去聽,結果不是不明白,而是根本不能明白!因為當人滿腦子都是自己,自自然然就聽不見主的話了,甚至會將上帝的說話本末倒置,曲解祂的教導。今天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又會否只是表面上跟從主而已?我們會不會恆常出席教會崇拜與查經聚會,但整個心思意念仍是只有自己的事情,而沒有將上帝所著緊的事情放在心上,以致我們對主的話聽了又聽卻不明白、也不領悟?

2. 世界的價值觀

自從彼得在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明確地說出主耶書亞(耶穌)的身分開始,耶書亞就更多聚焦在門徒身上,他希望教導他們明白自己是一位怎樣的彌賽亞,並且要在這個明白之上去建立他們。然而每一次當耶書亞預言自己將要受許多的苦,並且要被棄絕、被殺,三天後復活之後,門徒的反應(彼得責備主、門徒彼此爭論誰為大、雅各和約翰求榮耀的座位)總讓人感覺他們好像沒有聽見主的話似的。這突顯了耶書亞與門徒之間的矛盾——耶書亞一邊強調自己要受苦,另一邊廂門徒所關心的卻是尊榮與身分地位。事實上,門徒的三次回應在內容與細節上雖然各有不同,但所反映的卻是同一問題,就是他們都自動略過了主話語中所強調的受苦的部分。他們盼著耶書亞作為彌賽亞身分所帶來的國家復興與個人榮耀,但在他們的心裏面卻沒有付代價的部分。他們不能接受耶書亞要受苦難,也不願意接受必須受苦去跟從他。耶書亞教導門徒,他作王的方式與世上的價值觀並不一樣,因為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而作為他的門徒,都同樣要捨己,背起自己的十架去跟從他。

當時在猶太人的觀念,會將一個人的豐足視為上帝喜悅和賜福的象徵。今天很多信徒仍抱持這樣的想法,當事情順利就會視為上帝祝福,當事情稍有攔阻就會認為是被惡者攻擊。人性化地看,誰不希望被上帝賜福、事事順利呢?我們都曉得主為我們這些罪人犧牲了,事實上,不是只有耶書亞背十架,主教導每一個跟從他的人都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去跟從他。而背十架並不是指我們要面對一些個人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這不是背十架,因為背十架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著主,為著上帝的國度、祂的福音,為著持守天國的價值觀而擺上自己,且願意為此去受苦和犧牲,這在於跟從主的人是必經之路,不會因為我們不願意就可以按己意略過的。耶書亞挑戰門徒,天國的價值觀跟世界的價值觀並不一樣,若然我們盼望將來在主的榮耀裏有分,就必須先在他的受苦中有分,就是背起自己的十架,緊緊地跟在主後面。

3. 恐懼和軟弱

在《馬可福音》最後的部分,描述到耶書亞(耶穌)在耶路撒冷受難,他被人捉拿、審判、釘死在十架上。在耶書亞前往客西馬尼園之前,他對門徒說:「你們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著:『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14:27)但彼得卻信誓旦旦地說自己不會跌倒,且極力地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絕不會不認你。」所有的門徒都是這樣說。(14:31)但主卻預言彼得將要三次不認主。當耶書亞被捉拿的時候,門徒都四散逃走了,彼得亦在大祭司的院子裏三次否認自己是主的門徒。我們看見彼得和其餘的門徒口頭上都說願意與主同死,願意為了跟從主而付代價,相信他們當時並非為了敷衍而隨口說說的,只是面對當下的情景,他們都因懼怕而退後了。在客西馬尼園的時候,當主看見彼得、雅各和約翰睡著了,就對彼得說:「總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試探。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14:38)事實上,人的本質是軟弱的,門徒雖說願意與主同死,轉過頭卻不認主、逃跑,不是因為他們信口開河,也不是因為他們心靈不願意,而是因為人靠肉體的話必然會軟弱的。可惜門徒當時沒有警醒,沒有依靠上帝去勝過自己的軟弱。

這裏提醒我們,在平安無事的日子,要保持敬虔的外貌、並口裏嚷嚷說要為主擺上說來也實在沒多難,若非真正面對試煉的時候,我們都不知自己的內心如何。主預言門徒會跌倒,這也是人面對恐懼的正常反應,可是想要單憑自己勝過恐懼,這樣我們能有勝算嗎?在客西馬尼園,主耶書亞在驚恐的時候,他選擇了禱告,他選擇依靠上帝。我們不要將信心和恐懼放在兩個對立面,有信心的人並不等於不會恐懼,因為一個人必定會有軟弱的時候,但是當人在面對恐懼和無力時,他仍選擇去相信上帝、依靠祂去克服面前的恐懼,繼續堅持行出上帝的心意和教導,這就是信心了。整卷《馬可福音》是向面對試煉和苦難的信徒說話,鼓勵他們要對上帝有信心。在馬可原先的結尾提到,婦女們聽到主復活的消息,卻沒有親眼看見主,這跟今天我們的情況也相類似,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會選擇以恐懼還是信心去回應呢?我們又能否勇敢地傳揚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福音呢?

 

結語:是甚麼攔阻我們跟從主?

《馬可福音》對耶書亞(耶穌)事工的概述已成為追踪他生平的基本結構。它強調耶書亞以受苦僕人的身分去實現《舊約聖經》中有關彌賽亞(基督)的應許。耶書亞通過被釘死在羞辱的十架上並從死亡中復活,有力地開創了上帝的國度。這卷福音書與當時羅馬帝國所投射的權力形像大相徑庭,它以耶書亞作為人子付出代價高昂的犧牲來定義他的榮耀,如經文所說:「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10:45)

僕人耶書亞是一個榜樣,他教我們看見如何在一個拒絕上帝差遣而來之人的世界中與上帝同行。這書也出現了有關門徒訓練的要求(10:35-45),與其他任何福音書相比,馬可毫不掩飾地講述了門徒一再失敗的故事,門徒真的有很多方面需要成長——我們生命的本相也如是。昔日攔阻他們專心跟從主的絆腳石:心硬、世界的價值觀、恐懼和軟弱等,今天也同樣在挑戰我們,左右著我們去遵行主的心意,使我們容易偏離或失腳。《馬可福音》藉著門徒的失敗,表明了作主門徒的標準非常高。這個標準並不會因他們所要面對的困難而降低,特別在初代教會所面對的逼迫,決心跟從主絕對是生死尤關的決定,堅守信仰的人隨時會因為跟從主而犧牲。今天我們身處的時代背景與初代教會要面對的困難不盡相同,但主對跟從他的人的要求仍是一致的,我們千萬不要被撒旦的謊言所欺騙,認為可以自行降低作主門徒的標準。耶書亞來並不是坐在地上的寶座上,等著一大群的僕人去侍候他。他來是成為眾人的僕人,更重要的是,他是眾人的救主。正如耶書亞所遭遇的那樣,作主門徒就代表著以耶書亞為效法的對象,以僕人的身分來定義自己,即使跌倒也不要因此而丟失信心,並在諸般的艱難中仍然與上帝同行,竭力為主作見證!或許我們今天仍有令主失望的地方,唯願主的愛不斷重新激勵我們,又求聖靈光照、幫助我們,讓我們聽得明、看得見,並得以靠主去勝過我們一切的恐懼和軟弱,學會真正地天天背起自己的十架跟從主。阿們!


[1] R. Earle, “Mark, Gospel of.,” ZEB, 4:84.

[2] David E. Garland, A Theology of Mark’s Gospel: Good News about Jesus the Messiah, the Son of God.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ch: Zondervan, 2015), 388-437.

[3] Darrell L. Bock, “The Gospel of Mark,” in Matthew Mark, vol. 11 of CBC (Carol Stream: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2005), 393.

[4] Ecclesiastical History 6.14.6-7; Against Heresies 3.1.1–2.

[5] 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1439.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新約聖經》綜覽《馬太福音》:《馬太福音》成就《希伯來聖經》的四種模式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馬太福音》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圖的背景為羅馬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 裏的聖馬太像(來自yayimage)

簡介《馬太福音》

書名:馬太福音,希臘文 ΚΑΤΑ ΜΑΘΘΑΙΟΝ,意思是「根據馬太」。

作者:馬太,十二使徒之一,又名利未(參太9:9、10:3;可2:14、路5:27)。

對象:猶太人,尤其是對敘利亞.安提阿的猶太人。

成書日期:較多學者認為是公元後80-100年間。

書卷特色:

1. 連於《希伯來聖經》(《舊約聖經》):作為《新約聖經》的第一卷書,《馬太福音》是連接《希伯來聖經》和《新約聖經》的橋樑。它接續《希伯來聖經》的最後一卷《歷代志》(或《舊約聖經》的最後一卷《瑪拉基書》)[1],以家譜和多種表達手法去表明所記的內容是《希伯來聖經》的成就(fulfillment)。

2. 用詞精煉:例如對醫治會堂主管女兒的記載,馬可用了300多個希臘字,馬太只用了150多個。

3. 基督論:指出耶書亞(耶穌)的多重身分,包括:彌賽亞、神的兒子、以色列的王、教會的主等等。

4. 注重門徒訓練:全書包含許多塑造「信仰群體」的教導,因此這書有《門徒手冊》之稱。

5. 教會的建立:馬太其中一段獨特的內容,是提及主耶書亞建立「教會( ἐκκλησία ekklesia) 」 於磐石上(見太16章有關彼得的認信)。

6. 以馬內利(Immanuel):除了第1章提及之外,第28章的大使命也應許上帝(耶穌)常與門徒同在,可說是首尾呼應的文學手法。

7. 大使命:全書以主耶書亞向門徒頒布大使命作結(太28:18-20),強調門徒要出去為主作見證。但有別於其他福音書,馬太對於耶書亞和門徒傳道的記載,往往是強調要先傳福音給以色列家的迷羊,也就是猶太人,傳給萬民的立場只出現在結尾。另外,「大使命」一詞往往被片面理解為領人決志信主的一種福音佈道活動,但其實按經文的意思,核心的關鍵是「建立主的門徒」。如用進餐來比喻的話,領人決志信主只是大使命的一道「前菜」,甚至只能算是領人入座而未真正開始進餐,所以大使命的重點在於訓練門徒,包括教導人遵守耶書亞對《希伯來聖經》的教導和效法他所活出的榜樣。最後,由於其他福音書沒有像馬太那樣強調「教會」、「門徒訓練」、「大使命」等主題,所以這書特別受到歷世的教會歡迎和重視。

猶太特色:

1. 多位早期的教父都指出《馬太福音》是用希伯來文寫成的(後來譯成希臘文)[2]。事實上,有一些經文的用語屬於希伯來文的慣用語,只能用希伯來文才能解明[3]。可是,較早期的手抄本仍是希臘文的,而最早發現的希伯來文手抄本則要到中世紀才有[4]

2. 深深紮根於《希伯來聖經》的傳統和經文,因此兩者之間有大量的連繫,馬太引用經文的情況有54次,平行的經文則有262次(參UBS GNT)。

3. 第1至7章清楚指出耶書亞為「新摩西」(他是末後要來的先知,為要帶領和建立上帝的子民)。

4. 大量使用「應驗公式」,例如「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去說明主耶書亞成就了《希伯來聖經》。第5章記載他說自己成全了《律法》/《妥拉》而並非廢掉,這點尤其重要[5]

5. 傳福音的優先次序:強調只可傳福音給以色列家的迷羊,反映上帝的救贖計劃在歷史中有優先性(先向猶太人),而最後門徒從大使命也明白福音要延伸至普世性的拯救(萬民、外邦人)。

6. 多處指出當時猶太宗教的信仰問題和領袖的腐敗(特別是第23章的「七禍」講論),這大概是針對猶太信徒在信主後要怎樣面對舊有的猶太傳統與聖殿體制時內心的掙扎和需要。

7. 馬太喜歡運用數字去帶出意思(這是猶太人的其中一種傳統做法[6]):

a. 猶太人用字母代表數值的做法稱為 Gematria(希伯來字母代碼),例如:א=1, ב=2, ג=3,…י=10, כ=20,ל=30,…ק=100, ר=200,ש=300, ת=400,因此每一個希伯來文字都有其數值意義(例如《希伯來聖經》的章節也是用字母來代表的)。

b. 耶穌家譜中「十四代」寓意著「大衛的子孫」,這是因為大衛的名字按希伯來文數值正是14(דוד=4+6+4)。

c. 「十二門徒」平行對應「十二支派」,因此耶書亞建立的十二門徒,就有建立新以色列的含義。[7]

d. 數目「五」的出現(暗示與《摩西五經》/《妥拉》的聯繫和重要性)[8]

e. 數目「七」的出現(表達完美/極致/完整性、上帝的神性)[9]


全書大綱及其屬靈意義:

《馬太福音》全書擁有一個五段的文學結構,首尾部分則有前言和結語(如果包括前言和結語就有七段)。前言部分(太1-2)主要記載耶書亞(耶穌)的家譜和出生,他是以一個「新摩西」的身分出現;而結語部分(太26-28)主要記載他被出賣、被嘲弄受辱、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和最後復活高升。至於中間的內容可分為五段,每一段可再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是耶書亞的行動、後部分是耶書亞的教導,並最後以公式句「耶穌說完了……」來作為段落的結束。為甚麼是「五段」?因為猶太人看「五」與《妥拉 Torah》(《摩西五經》)有關,也就是說馬太要高舉《妥拉》的重要性,甚至在暗示他所寫的福音書就是耶書亞對《摩西五經》的解釋。

段落

耶書亞(耶穌)的行動

耶書亞(耶穌)的教導

段落結束的標記

1

受洗、受試探、呼召門徒(太3-4)

登山寶訓(太5-7)

太7:28 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

2

醫治人及饒恕人的罪(太8-9)

差遣十二門徒去傳道(太10)

太11:1 耶穌吩咐完了十二個門徒,就離開那裏,往各城去傳道、教訓人。

3

人不能分辨上帝國度的爭議(太11-12)

天國的比喻(太13)

太13:53 耶穌說完了這些比喻,就離開那裏,

4

耶穌及其門徒要面對的敵意和威脅(太14-17)

天國裏信徒的生活守則(太18)

太19:1 耶穌說完了這些話,就離開加利利,來到猶太的境界約旦河外。

5

衝突的升溫(太19-23)

末世的講論(太24-25)

太26:1 耶穌說完了這一切的話,就對門徒說:

 從這個五段大綱結構可見,耶書亞(耶穌)所建立的門徒須要有以下的五種屬靈特質:

 

耶書亞(耶穌)的教導

耶書亞(耶穌)所要建立的門徒(或對門徒的要求)

1

登山寶訓(太5-7)

一:要活出天國的生命質素和品格

2

差遣十二門徒去傳道(太10)

二:著重差傳、傳道、傳福音

3

天國的比喻(太13)

三:願意聽從主的教導,並為天國付代價和犧牲

4

天國裏信徒的生活守則(太18)

四:成為彼此接納饒恕、互相守望支持的信仰群體

5

末世的講論(太24-25)

五:仰望和信靠主、期待主的再來、有復活的盼望等

另外,這個五段大綱的前後兩個部分,全是記載耶書亞「先行動,後教導」。這提醒我們作為主的門徒,教導和傳道(大使命的吩咐)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導和傳道以先,必須要有好的言行和生命的見證,然後我們才能正確而有效地把主的教導傳予別人!事實上,對比《約翰福音》指「耶穌是世上的光」(約9:5、12:46),《馬太福音》更強調「你們是世上的光」(太5:14),也就是指我們要用生命的言行去見證我們所信的主:透過活出主所吩咐的言行、待人處事的原則、態度和屬靈的價值觀等,去見證主的真實、偉大和他教導的寶貴。《馬太福音》尤其強調我們要讓人看見我們的好行為以至可把榮耀歸於天父(太5:16),而不是像當時許多的宗教領袖一樣,假冒為善地只作了表面的宗教禮儀,但卻失去了敬虔的實意。


《馬太福音》中有多少種成就應驗《希伯來聖經》的模式?

《馬太福音》是《四福音書》中引用或成就《希伯來聖經》(即《舊約聖經》)最多的一本。有時馬太會用特定的公式句去說明主耶書亞的成就和應驗,但有時卻用其他形式來表達。簡而言之,筆者認為馬太運用了最少四種模式(手法)去記載耶書亞成就/應驗《希伯來聖經》,現逐一討論:

第一種模式:馬太透過鋪排有關耶書亞(耶穌)的敘事脈絡、選用特定的字彙和圖像所象徵的意義,去成就猶太人對《希伯來聖經》產生的彌賽亞觀念和期待。這種模式無須引用某段經文,而是按著猶太人對《希伯來聖經》的認識和彌賽亞的明白來寫的。這模式特別描寫耶書亞就是大衛的子孫、猶太人之王等彌賽亞的身分,有時亦會引用或暗示他是上帝的兒子(以色列民)、上帝喜悅的僕人(新摩西)。例如以下的經文:

太1:1 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家譜:

太2:2「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裏? 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

太2:16 希律……差人將伯利恆城裏和四境所有的男孩,根據他向博學之士仔細查問到的時間,凡兩歲以內的,都殺盡了。(暗示耶書亞就是新摩西:他出生時被大希律追殺的描述明顯地平行了昔日摩西被法老和埃及人追殺的記載,當中大希律和法老都是外邦君王,並要敵擋耶和華所差來的)

太4:3 那試探者進前來對他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叫這些石頭變成食物吧。」

太10:5 耶穌差遣這十二個人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寓意要建立新的十二支派,由雅各十二個兒子而來的十二支派要被更新)

馬太使用的這種成就《聖經》的模式,是透過文學手法所描述出來的觀念和圖像,去表明耶書亞(耶穌)的身分或計劃。他對耶書亞成就「新摩西」這個角色的記載尤其突出,雖然他筆下沒有直接地寫「耶書亞(耶穌)就是新摩西」,但他用猶太人對摩西所認知的《聖經》觀念和形象入手,從耶書亞和摩西二人的許多平行事蹟(例如他們二人在出生時都被外邦君王追殺、後來都出了埃及、在曠野有40天的經歷、又上了一座山上頒布吩咐和教導等),在在都讓熟悉《聖經》的猶太讀者心領神會,知道馬太所描繪的耶書亞正是那位應許要來帶領以色列民的末後先知,是新的摩西。

第二種:馬太透過記載耶書亞(耶穌)完美地解釋、教導和活出《妥拉》(摩西五經 律法),成就律法的真義。這包括在登山寶訓中耶書亞五次用「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只是我告訴你們…⋯」的手法去解釋摩西的律法(主要為十誡),並之後在不同記述中透過刻意的教導和指出當時的一些謬誤,去更新門徒和當時的猶太人對安息日、潔淨條例等的理解,指出天父的心意。例如有以下的經文:

太5:17 「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而是要成全。

太5: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直到一切都實現。

太5:21 「你們聽過有對古人說:『不可殺人』;『凡殺人的,必須受審判。』

太5:22 但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必須受審判;凡罵弟兄是廢物的,必須受議會的審判;凡罵弟兄是白痴的,必須遭受地獄的火。

太5:27 「你們聽過有話說:『不可姦淫。』

太5:28 但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裏已經與她犯姦淫了。

太5:33 「你們又聽過有對古人說:『不可背誓,所起的誓總要向主謹守。』

太5:34 但是我告訴你們:甚麼誓都不可起。不可指著天起誓,因為天是上帝的寶座。

太5:43 「你們聽過有話說:『要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太5:44 但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迫害你們的禱告。

太7:12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想要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太12:8 因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太15:3 耶穌回答他們:「你們為甚麼因你們的傳統而違反上帝的誡命呢?

太15:4 上帝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須處死。』

太15:5 你們倒說:『無論誰對父母說:我所當供奉你的已經作了奉獻,

太15:6 就可以不孝敬他的父親。』這就是你們藉著傳統,廢了上帝的話

馬太所使用的這種模式,基本上闡明耶書亞作為一位拉比是如何解經的。耶書亞就摩西的律法作出準確的解釋和應用,讓人明白律法和條例的正意、天父的心意和當時宗教的謬誤所在。這提醒我們必須十分熟悉《聖經》、明白經文的出處和當時世人的謬誤所在,以至我們能夠認出耶書亞的解釋在針對甚麼、有甚麼特別之處、他的話對當時的人帶來甚麼信仰衝擊。而透過馬太所描寫有關耶書亞的教導,讓我們知道當時的世代太過高舉人的傳統、遵守律法是為了滿足條文的表面要求、假冒為善地建立人自己的榮耀、忽視天父的心意和對其他人沒有憐憫等等。不過,馬太筆下的耶書亞不單止教導律法,他更活出和成就《妥拉》(律法)。耶書亞突破和顛覆了當時對不潔的人的限制(例如:他所接觸的罪人、醫治患病的人、叫死人復活等,都是突破因不潔而不蒙上帝悅納、不能上聖殿親近天父、要與其他潔淨的人保持距離等的問題),他的到來能真正地解決人與上帝之間的阻隔,甚至他所行的神蹟奇事說明了自己就是耶和華上帝的身分[10]。可以說,耶書亞的教導帶著來自天父本身的權柄和能力,門徒能清楚地認信[11]和正確學習這位拉比的教導,真正地活出上帝喜悅的生命。

第三種模式:從救贖的神學觀來看,耶書亞(耶穌)必然為我們擔當了《妥拉》(律法;也是上帝與子民立約關係)中對罪的刑責,承受因人作惡犯罪而來的苦果,滿足了上帝對公義的要求,為我們帶來了救贖。而馬太也有直接和間接地表達了這些明白,指出耶書亞履行了《妥拉》(律法)對罪所帶來的刑罰要求,為我們承擔了罪所帶來的痛苦。

申21:22 「人若犯了死罪被處死,你把他掛在木頭上,(這解釋了上帝容許無辜的耶書亞被釘死的原因)

太8:17 這是要應驗以賽亞先知所說的話:「他代替了我們的軟弱,擔當了我們的疾病。」

太26:31 那時,耶穌對他們說:「今夜,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著:『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亞13:7 萬軍之耶和華說:刀劍哪,興起攻擊我的牧人,攻擊我的同伴吧!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我必反手攻擊那微小的。

太27:3 這時,出賣耶穌的猶大看見耶穌已經定了罪,就後悔,把那三十塊銀錢拿回來給祭司長和長老,

亞11:13 耶和華對我說:「把它丟給窯戶。那是他們對我所估定的好價錢!」我就取這三十塊銀錢,在耶和華的殿中將它丟給窯戶。(估計在引用耶19:1-13)

這種成就《希伯來聖經》的模式解釋了為甚麼耶書亞作為上帝自己卻要承受許多的苦、要無辜地被藐視、被出賣、被害和被釘十字架等。可以說,耶書亞是透過擺上他整個義人的生命去作為贖價,成就《希伯來聖經》中上帝對義的要求。

第四種模式:直接或間接地指出耶書亞(耶穌)應驗、成就《希伯來聖經》的經文(甚至是經文中的一個子句或片語),是《馬太福音》的特色之一。馬太有時會明顯地交代引用經文的出處,甚至用公式句去清楚說明,但有時對於某些成就的情況,對不熟悉《聖經》的信徒來說並不明顯。以下是這個模式的部分經文例子,筆者也盡量把引用的經文放在括號裏:

太1:23 「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引用賽7:14)

太3:17 這時,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引用詩2:7、創22:2、賽42:1等)

太2:6 猶大地的伯利恆啊,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君王要從你那裏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引用彌5:2)

太2:15 住在那裏,直到希律死了。這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我的兒子出來。」(引用何11:1)

太2:23 他們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裏。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的話:「他將稱為拿撒勒人。」(可能與賽11:1的枝子、士13:5的拿細耳人有關)

太3:3 這人就是以賽亞先知所說的:「在曠野有聲音呼喊著: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引用賽40:3)

太12:18-20 「看哪,我所揀選的僕人,我所親愛,心所喜悅的;我要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直到他使公理得勝。(引用賽42:1-3)

太13:35 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的話:「我要開口說比喻,說出從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引用詩78:2)

太21:4 這事發生是要應驗先知所說的話

太21:5 「要對錫安的兒女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謙和地騎著驢,騎著小驢—驢的駒子。」(引用亞9:9、賽62:11)

太26:54 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發生的話怎麼應驗呢?」(無明顯引用經文)

太26:56 但這整件事的發生,是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 那時,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無明顯引用經文)

我們可以留意到,馬太常常採用特定的公式句(例如: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應驗先知書上的話)去指出主耶書亞成就《希伯來聖經》。當中有一些成就的經文是十分明顯的,例如「我從埃及召我的兒子出來」就是用「同類型成就」(typological fulfillment)[12]的方式去成就《何西阿書》11:1;又例如太2:6指耶書亞(耶穌)生於伯利恆,這正是因為猶太人心目中最偉大的君王大衛是生於伯利恆,以致他們產生出一種對彌賽亞大衛的子孫必然是出於伯利恆的期待,並認為《彌迦書》5:2是指著彌賽亞而言的應許。不過我們要知道,馬太也會帶出一些表面上跟《希伯來聖經》看似不明顯的成就,作為外邦信徒,我們要像古代的猶太人那樣熟悉《聖經》才能領會馬太使用這種手法的用意。例如太2:2記載東方的智者(或作術士)因為看見「猶太人之王」的星而特來拜他。其實天上出現一顆明亮之星在許多古代文化中都會被理解為一位君王的誕生,但星星對現代人來說大概更多只會聯想到聖誕樹上的擺設而已。但對於猶太人而言,按照《希伯來聖經》所記,這星的而且確可代表著「猶太人之王」彌賽亞的出現:

民24:17 我看見他,卻不在現時;我望見他,卻不在近處。有星出於雅各,有杖從以色列興起,必打破摩押的額頭,必毀壞所有的塞特人。」

民24章是耶和華要巴蘭先知作出的神諭,當中「有星出於雅各,有杖從以色列興起」(民24:17)是希伯來詩歌的平行體,代表著以色列將會有一位君王、掌權者的出現,他將要毀壞那些攻擊以色列的外邦人(當時巴蘭受雇於摩押王巴勒咒詛以色列民不成,所以這段神諭特別提及要對付摩押)。對不信主的猶太人來說會認為這君王是歷史中的大衛,但對相信彌賽亞的信徒來說,自然認為是指向主耶書亞(耶穌)。最後,筆者要指出馬太也曾使用公式句但卻不明顯地成就《希伯來聖經》。例如太26:56用了公式句「是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而沒有清楚說明「話」的內容或出自哪位先知。筆者估計這在福音書的尾聲出現,是要整體地指耶書亞(耶穌)被出賣的整件事正在成就《先知書》中所講論受苦的僕人、以色列民被擄等有關的主題(另參太26:54)。


結語:《馬太福音》成就《希伯來聖經》的四種模式

《馬太福音》是一本精心鋪排、充滿猶太色彩和緊密地連於《希伯來聖經》的書卷。它特別強調耶書亞(耶穌)是大衛的子孫、猶太人的王,是那位正確地解明和活出《妥拉》(摩西五經或律法)的彌賽亞。書中的內文結構明顯分為五段,帶出了高舉《妥拉》的重要性。而當中每一段都以耶書亞是「先行動、後教導」來記述,提醒信徒讀者要有效傳揚上帝的道,就必須先要有好的生命見證和言行,這與全書內文所帶出的建立教會、門徒訓練、大使命等主題十分吻合。

《馬太福音》較其他福音書更多引用和連繫《希伯來聖經》,說明耶書亞作為彌賽亞,是成就《聖經》和符合猶太傳統上對彌賽亞的期望。書中包含最少四種耶書亞(耶穌)成就《希伯來聖經》的模式:1)敘事上的脈絡鋪排、2)教導和活出《妥拉》、3)救贖的神學觀、4)引用經文成就《聖經》中對彌賽亞的應許。可以說,馬太透過對《希伯來聖經》的引用和連繫,豐富地說明主耶書亞(耶穌)是完全及完美地成就《希伯來聖經》中的彌賽亞預言與應許,他是最符合猶太人期待的彌賽亞,也是最有資格的彌賽亞。馬太使用的表達方式和成就經文的手法雖然多變,但對於熟悉《希伯來聖經》的猶太讀者而言仍然是顯而易見的,所以作為外邦信徒的讀者,我們就必須十分熟悉《希伯來聖經》才能跟得上猶太人與猶太人(作者與對象)之間的說話。事實上,《希伯來聖經》是耶書亞的《聖經》,也是早期門徒的《聖經》,他們藉此傳揚天國的福音,並明白耶書亞如何成就上帝的心意,所以今天的信徒也應該進深認識《希伯來聖經》和猶太人的文化[13],以致明白《馬太福音》以及如何向猶太人分享信仰、建立門徒。求聖靈引導我們在上帝的話語上不斷成長,建立良好的讀經習慣,甚至學習原文、學會背誦和正確引用經文(主在面對撒但試探時也能隨時活用經文)、成為「知」道、「行」道、「研」道的信徒。但願我們的生命、言行、敬虔的態度和對主的渴慕能成為美好的見證,讓榮耀歸予天父。阿們。


[1] 對於《歷代志》中復興大衛王朝和聖殿敬拜的主題,《馬太福音》表明主耶書亞(耶穌)將要建立的是天國和屬靈的聖殿。如果我們從基督教《舊約聖經》作結的《瑪拉基書》與《馬太福音》的連繫來看,那麼福音書開始提及的施洗約翰則成就了應許要來的以利亞(瑪4:5-6)。

[2] 早期的教父例如有優西比烏引述的帕皮亞(公元後二世紀)、愛任紐與耶柔米等。

[3] 例如筆者曾在一個聖經講座中提及的希伯來慣用語:https://youtu.be/auqQGjaR7yw?t=5663

[4] 參考https://www.baslibrary.org/bible-review/2/4/3

[5] 從猶太的角度理解,「成全」的意思是正確地解開經文的意思,以至能讓人正確活出經文的本意;相反「廢掉」就是錯解了經文的意思,廢去了經文本想達至的效果。(參Jerusalem Perspective的教導)

[6] 用數值去解釋某些經文的意思屬於一種獨特的猶太解經,後來更發展成猶太神秘主義常用的解釋方法。然而這已經過了《聖經》的啟示時期,所以雖然《聖經》曾使用過數值解經,但這並非主流或常用的做法,現代信徒隨便使用或將其普及化往往會錯解經文和造成混亂,筆者建議信徒們只宜知道其存在,卻不宜深究或使用。

[7] 留意,雖然耶書亞所建立的門徒群體有新以色列的含義,但這不應理解為「反猶」,因為當時他所建立的門徒本來全都是猶太人,外邦信徒的人數雖然後來逐漸增多並成為這群體的大多數,但身分上仍然是後來才加入猶太的信徒群體。

[8] 《馬太福音》中「五」的例子:「耶穌家譜」記載「五」個女子(家譜裏的四位女子再加馬利亞;「耶穌的出生」記載「五」段成就/應驗《希伯來聖經》的經文;「登山寶訓」解釋「五」段【不可xxx】的律法條例;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十個童女中,有五個愚拙、五個聰明等等;全書分五段(敘事+教導)並以「耶穌說完了這些話」來完結。

[9] 《馬太福音》中「七」的例子:七個更惡的鬼(邪惡的世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剩下的零碎裝滿了七個筐子;饒恕人七十個七次;弟兄七人中第一個娶了妻,死了,沒有孩子的記載;23章的「七禍」等。

[10]  因為許多神蹟如醫治大痲風、死人復活等只有上帝才能辦到。而即使是《希伯來聖經》行神蹟最多、最偉大的摩西和以利亞等先知,他們所行的神蹟程度也遠遠不及耶書亞所行的。

[11] 門徒能在敬拜上帝的同時聽從耶書亞,又明白到自己並沒有犯拜偶像的罪,所以門徒清楚知道耶書亞就是上帝。

[12] 同一個情況或形式在歷史中曾出現過,現在又再一次在耶書亞身上出現。例如以何11:1指歷史中以色列民出了埃及為例,太2:15指耶書亞與以色列民同樣是上帝的兒子,現在也出了埃及,並解釋這為何11:1所指的情況再次出現。

[13]按此參考本機構網頁的《希伯來聖經》綜覽查經摘要文章,以及按此認識猶太文化的學習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出39:33-40:38;賽33:20-34:8:我們是否在建造上帝所喜悅的工程?

「安息日研經坊」(2022-12-3)《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39:33-40:38;賽33:20-34:8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Photo caption: 雲彩在會幕的帳幕上;修改自creative common會幕圖

今段《妥拉》經文(出39:33-40:38)主要記載製作會幕及其物品的工序已經全部完成,並進入最後的組裝及分別為聖被上帝使用的階段,最終耶和華的榮光充滿會幕。試討論:

1. 今段《妥拉》經文與《創世記》1-2章的創造記述有哪些平行之處?

2. 出40:34-38記載耶和華的榮光(或作榮耀)充滿會幕,這對基督徒來說有甚麼屬靈意義和提醒?

 

39:33-40:38簡介

今段《妥拉》經文是《出埃及記》的最後一段,記載當所有關於會幕及其器具的製作均已完成後,以色列民就把所有會幕的部件都帶到摩西面前分別為聖、開始組裝,而在完成組裝後耶和華的榮光充滿會幕。這在《出埃及記》24-40章的文學倒影結構中屬於B’和A’的部分:

A. 耶和華的榮耀停於西奈山、摩西上山(24:15-24:18)

B. 預備製作會幕、以色列民甘心樂意奉獻禮物(25:1-8)

C. 製作會幕及其物件、祭司、香壇、使祭司成聖、洗濯盆(25:9-30:21)

D. 不可自行複製聖膏油和香、會幕物件的製作清單、製造會幕的工匠(30:22-31:11)

E. 有關守安息日的條例(31:12-17)

X. 金牛犢事件、摩西代求、耶和華寬恕、安息日和守節、再造法版、摩西的臉放光下山(32-34)

E’. 有關守安息日的條例 (35:1-3)

D’. 獻禮物給會幕和會幕物件的製作清單、製造會幕的工匠(35:4-36:17)

C’. 製作會幕及其物件、製作祭司的衣服(36:18-39:31)

B’. 會幕和各樣物件被安設、膏抹、祭司洗手洗腳、會幕完工被立起(39:32-40:33)

A’. 耶和華的榮光充滿會幕(40:34-38)

 

以色列人把帳幕運到摩西那裏(39:33-43

出39:33 他們把帳幕運到摩西那裏,帳幕和帳幕的一切器具,就是鉤、板、橫木、柱子、帶卯眼的座,

出39:34 染紅公羊皮的蓋、精美皮料的蓋、遮掩的幔子,

出39:35 法櫃、櫃的槓、櫃蓋,

出39:36 供桌、供桌的一切器具、供餅,

出39:37 純金的燈臺、擺列的燈、燈臺的一切器具、點燈的油,

出39:38 金壇、膏油、芬芳的香、帳幕的門簾,

出39:39 銅壇、壇的銅網、壇的槓、壇的一切器具,洗濯盆和盆座,

出39:40 院子的帷幔、柱子、帶卯眼的座、院子的門簾、繩子、橛子,帳幕,就是會幕使用的一切器具,

出39:41 以及聖所事奉用的精緻禮服,亞倫祭司的聖衣和他兒子的衣服,供祭司職分用。

出39:42 這一切工作都是以色列人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做的。

出39:43 摩西看見這一切的工,看哪,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們就照樣做了,摩西就為他們祝福。

這段記載以色列民完成製作會幕及其器具後,就逐一把每件會幕的物件運到摩西面前。經文詳細而重複地提及每件部件,彷彿上帝在數算著子民用心的製作和擺上,享受著子民對祂順服的成果。39:42再次強調這一切工作都是以色列人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做的(之前39:32已經記載過),表明這次的建造工程跟造金牛犢截然不同,是完全出於子民對上帝的聽從和順服、他們對摩西的謙卑和尊敬,以及認定他作為上帝的代表去帶領子民的領袖身分。而摩西看見這一切,也認同和接納他們為上帝所作的付出,因而祝福他們所作的工,看為是可蒙耶和華悅納的。

 

會幕和各樣物件被安設、膏抹、祭司洗手洗腳40:1-15

出40:1 耶和華吩咐摩西說:

出40:2 「正月初一,你要立起會幕的帳幕,

出40:3 把法櫃安放在裏面,用幔子將櫃遮掩。

出40:4 把供桌搬進去,擺設桌上的器具。又把燈臺搬進去,點上燈。

出40:5 把金香壇安在法櫃前,掛上帳幕的門簾。

出40:6 把燔祭壇安在會幕的帳幕門前。

出40:7 把洗濯盆安在會幕和壇的中間,在盆裏盛水。

出40:8 又要在院子周圍支起帷幔,把院子的門簾掛上。

40:9 你要用膏油抹帳幕和其中所有的,使帳幕和一切器具分別為聖,就都成為聖。

40:10 又要抹燔祭壇和壇的一切器具,使壇分別為聖,壇就成為至聖。

40:11 要抹洗濯盆和盆座,使盆分別為聖。

40:12 你要帶亞倫和他兒子到會幕門口,用水洗身。

40:13 要給亞倫穿上聖衣,又膏他,使他分別為聖,作事奉我的祭司。

出40:14 又要帶他的兒子來,給他們穿上內袍。

出40:15 你怎樣膏他們的父親,也要照樣膏他們,使他們成為事奉我的祭司。他們受了膏,就必世世代代永遠得祭司的職分。」

這段經文記載的正好是當以色列民出埃及後第二年的正月初一,那時耶和華吩咐摩西要把會幕的帳幕立起來。我們可從經文刻意提及「正月初一」而聯想這句片語的首次出現,正是昔日挪亞六百歲那年洪水降臨後,他六百零一歲正月初一的時候地上的水都乾了[1]。這意味著一切都將會有一個新的開始,因此會幕的建成也寓意著子民與上帝的關係將要進入一個新階段,這包括之後《利未記》所要記載的獻祭和守節等敬拜的信仰生活。而當會幕在組裝後就要從內到外,把所有的物件和器具都一一以抹膏油的方式來分別為聖(40:9-11),與此同時,在會幕裏事奉的祭司(亞倫及其兒子)和他們的衣服,亦同樣要分別為聖去為上帝所用。而祭司的職分也從這裏開始被確立為亞倫的後裔去負責。這一切的安排,都是為要成就耶和華藉會幕與子民同在的心意。(參出25:8)

 

會幕完工被立起40:16-34

出40:16 摩西這樣做了;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他就照樣做了。

出40:17   第二年正月初一,帳幕就立起來。

出40:18 摩西支起帳幕,安上帶卯眼的座,安上板,穿上橫木,立起柱子。

出40:19 他在帳幕的上面搭上罩棚,把罩棚外層的蓋子蓋在其上,是照著耶和華所吩咐他的。

出40:20 他把法版放在櫃裏,把槓穿在櫃的兩旁,把櫃蓋安在櫃上。

出40:21 把櫃抬進帳幕,掛上遮掩櫃的幔子,把法櫃遮蓋了,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出40:22 他把供桌安在會幕內,在帳幕的北邊,幔子的外面。

出40:23 把餅擺設在供桌上,在耶和華面前,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出40:24 他把燈臺安在會幕內,在帳幕的南邊,供桌的對面,

出40:25 並在耶和華面前點燈,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出40:26 他把金壇安在會幕內,幔子的前面,

出40:27 又在壇上燒芬芳的香,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出40:28 他又掛上帳幕的門簾。

出40:29 在會幕的帳幕門口安設燔祭壇,把燔祭和素祭獻在壇上,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出40:30 他又把洗濯盆安在會幕和祭壇的中間,盆裏盛水,以便洗濯。

出40:31 摩西和亞倫,以及亞倫的兒子用這盆洗手洗腳。(摩西先洗,祭司們則在按立之後)

出40:32 他們進會幕或走近壇的時候,就都洗濯,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出40:33 他在帳幕和祭壇的四圍支起院子的帷幔,把院子的門簾掛上。這樣,摩西就做完了工。

40:34 那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כָּבוֹד;或作榮耀)充滿了帳幕。

承接著上一段有關耶和華吩咐摩西怎樣立起會幕和分別為聖,這段經文則說明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摩西也都照樣做了。當中經文再次仔細地記載會幕的各個物件都是按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被擺放在會幕的適當位置。可見上帝不但看重子民的順服,也十分看重領袖對祂的順服。如果之前25-38章的重點是「耶和華怎樣吩咐以色列民去建造會幕以色列民就怎樣按照祂的吩咐去遵行」,那麼39-40章這裏的重點則是「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去立起會幕摩西就怎樣按照祂的吩咐去遵行了」。可以說,整個會幕的工程得以順利完成,讓上帝得以住在子民中間,所靠的不單單是子民或領袖摩西個人的努力或成功,而是雙方都同樣要順服上帝。上帝心目中的「成功」,並非領袖個人或個別子民的成功(這與英雄主義剛好相反),而是全體所有人的成功,就是一同順服並按照上帝的吩咐而行,一同去成就祂的心意!也唯有這樣,才能讓上帝的榮耀得以大大彰顯。

 

耶和華的榮光充滿會幕40:34-38

出40:34 那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

出40:35 摩西不能進會幕,因為雲彩停在其上,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

出40:36 每逢雲彩從帳幕升上去,以色列人就起程前行;

出40:37 雲彩若不升上去,他們就不起程,直等到雲彩升上去。

出40:38 在他們所行的路上,在以色列全家的眼前,白天,耶和華的雲彩在帳幕上,黑夜,有火在雲彩中。

這段經文記載雲彩遮蓋著會幕,耶和華彰顯祂的榮耀。這個情境之前也曾出現過,當時雲彩遮蓋著西奈山,耶和華的榮耀駐於山上(24:15-18),祂呼叫摩西上山,摩西進入雲中四十晝夜,領受有關建造會幕的吩咐。可以說,現在耶和華的榮耀再次出現,並且是已經從西奈山上轉移到地上的會幕。這幅上帝榮耀降臨的圖畫,平行了主耶書亞(耶穌)的降世(下文再述)。從耶和華的榮耀充滿會幕來看,可見上帝悅納了子民和他們對祂的敬拜和事奉!因為這一切是建基於上帝的心意,是照著上帝的吩咐而建成(這對比早前他們造金牛犢時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期望而把上帝投影出來的)。最後按40:36-38所記,會幕的建成並非為了讓以色列民長駐在西奈山的山腳而無須再前進,相反,會幕的建成開展了上帝和子民關係的新一頁,往後子民仍要繼續恆常地仰望著上帝雲彩的帶領、按照耶和華的吩咐而行、以祂為中心去敬拜和事奉,在前路上不斷學習與上帝同行和與祂同步,在面對艱難中學會依靠祂的帶領、看顧和同在!

 

《先知書選段》賽33:20-34:8與今段《妥拉》的關聯

賽33:20 你要注視錫安,我們守聖節的城!你必親眼看見耶路撒冷成為安靜的居所,成為不挪移的帳幕,橛子永不拔出,繩索一根也不折斷。

賽33:21 在那裏,威嚴的耶和華對我們是寬闊的江河,其中必沒有搖槳的小船來往,也沒有巨大的船舶經過。

賽33:22 耶和華是審判我們的,耶和華為我們設立律法;耶和華是我們的君王,他必拯救我們。

賽33:23 船上的繩索鬆開,不能穩住桅杆,也無法揚起船帆。那時許多擄物被瓜分,連瘸腿的也能奪走掠物。

賽33:24 城內的居民無人說:「我病了」;城裏居住的百姓,罪孽都蒙赦免。

賽34:1 列國啊,要近前來聽!萬民哪,要側耳而聽!全地和其上所充滿的,世界和其中所出的,都應當聽!

賽34:2 因為耶和華向列國發怒,向他們的全軍發烈怒,要將他們滅盡,任人殺戮。

賽34:3 被殺的人必被拋棄,屍首臭氣上騰,諸山為他們的血所融化。

賽34:4 天上萬象都要朽壞,天被捲起,有如書卷,其上的萬象盡都衰殘;如葡萄樹的葉子凋落,又如無花果樹枯萎一樣。

賽34:5因為我的刀在天上將要顯現;看哪,這刀臨到以東和我所詛咒的民,要施行審判。

賽34:6 耶和華的刀沾滿了血,是用油脂和羔羊、公山羊的血,並公綿羊腎上的油脂滋潤的;  因為在波斯拉有祭物獻給耶和華,在以東地有大屠殺。

賽34:7 野牛與他們一起倒下,牛犢和壯牛也一同倒下。他們的地被血染遍,他們的塵土因油脂肥潤。

賽34:8 這是耶和華報仇之日,為錫安伸冤的報應之年。

有關《以賽亞書》的內容大綱和主題信息可參考第一篇文章摘要裏的簡介[2],而今段《先知書選段》的經文屬於《以賽亞書》的前半部分,內容較多提及人的過犯而招致上帝的審判。賽33-34章的內容是關於耶和華要審判錫安和對列國發烈怒,但也會看顧當中謙卑敬虔的居民。這段經文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其實都與今段《妥拉》沒有明顯關係,但相同的是上帝在兩段經文裏都作出了激烈的反應和行動:在賽33-34記載耶和華要執行祂的審判,祂的刀要大大殺戮和報仇;而出39-40章這裏則記載上帝的榮光從西奈山上轉移到會幕。雖然兩段經文的意思和氣氛大相逕庭,但同樣地都說明了上帝的性情,並且在原文中有一些相同的字眼可把兩者聯繫起來的(見下表):

關聯

《妥拉》出39:33-40:38

《先知書選段》賽33:20-34:8

繩、橛子、帳幕/會幕

出39:40 院子的帷幔、柱子、帶卯眼的座、院子的門簾、繩子(מֵיתָרָ֖יו橛子(יתֵדֹתֶ֑יהָ帳幕(הַמִּשְׁכָּ֖ן,就是會幕(אֹ֥הֶל מוֹעֵֽד使用的一切器具ﺀ

賽33:20 你要注視錫安,我們守聖節(מֽוֹעֲד的城! 你必親眼看見耶路撒冷成為安靜的居所(נָוֶ֣ה,成為不挪移的帳幕(אֹ֤הֶל橛子(יְתֵֽדֹתָיו֙永不拔出,繩索(חֲבָלָ֖יו一根也不折斷。

搭上、揚起(spread

出40:19 他在帳幕的上面搭上(פָּרַשׂ罩棚,把罩棚外層的蓋子蓋在其上,是照著耶和華所吩咐他的。

賽33:23 船上的繩索鬆開,不能穩住桅杆,也無法揚起(פָּרַשׂ船帆。那時許多擄物被瓜分,連瘸腿的也能奪走掠物。

充滿了、沾滿了

出40:34 那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מָלֵ֖א帳幕。

出40:35 摩西不能進會幕,因為雲彩停在其上,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מָלֵ֖א帳幕。

賽34:6 耶和華的刀沾滿了(מָלְאָ֥ה血,是用油脂和羔羊、公山羊的血,並公綿羊腎上的油脂滋潤的;因為在波斯拉有祭物獻給耶和華,在以東地有大屠殺。

 

今段《妥拉》經文與《創世記》1-2章的創造記述有哪些平行之處?

兩段經文其實有許多平行之處,但筆者認為以下四個是最突出和重要的(見下表):

平行

《創世記》1-2章有關創世的記述

今段《妥拉》出39:33-40:38

祝福

上帝賜福:創1:22 上帝就賜福給這一切,說:「要繁殖增多,充滿在海的水裏;飛鳥也要在地上增多。」

摩西祝福:出39:43 摩西看見這一切的工,看哪,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們就照樣做了,摩西就為他們祝福。

上帝說話,事就這樣成了!

創1:3 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1:9 上帝說:「天下面的水要聚集在一處,使乾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創1:30 至於地上一切的走獸、天空一切的飛鳥⋯⋯有生命的動物,我把綠色植物賜給牠們作食物。」 事就這樣成了。

出39:43 摩西看見這一切的工,看哪,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們就照樣做了,摩西就為他們祝福。出40:16 摩西這樣做了;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他就照樣做了。

分別為聖

時間:創2:3 上帝賜福給第七日,將它分別為聖,因為在這日,上帝安息了,歇了他所做一切創造的工。

地方/空間/祭司:出40:9 你要用膏油抹帳幕和其中所有的,使帳幕和一切器具分別為聖,就都成為聖。出40:13 要給亞倫穿上聖衣,又膏他,使他分別為聖,作事奉我的祭司。

上帝的臨在/與人的同在

上帝在伊甸園與人同在:創2:8 耶和華上帝在東方的伊甸栽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裏。創3:8 天起了涼風,那人和他妻子聽見耶和華上帝在園中來回行走的聲音⋯⋯

上帝用雲彩遮蓋會幕並降臨其中:出40:34 那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

從上表可見,伊甸園和會幕本身關係密切,建造會幕的目的本是讓上帝能與祂的子民同在,這跟伊甸園作為一處上帝與人親密無間的地方的情況相同。因此可以說,會幕的建成和立起,是代表著人正在向著回歸伊甸園、恢復上帝在創世時與人有美好親密關係的方向邁進。

 

40:34-38記載耶和華的榮光(或作榮耀)充滿會幕,這對基督徒來說有甚麼屬靈意義和提醒?

從上文對會幕及伊甸園的比較和論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1. 「會幕」是「伊甸園」的投影,會幕的出現是繼伊甸園之後首個讓上帝從天上臨到地上與人同在的地方,代表著人可以再次與上帝親近。它的建成代表著「回歸伊甸園」在望!

  2. 「會幕」和「伊甸園」不同的是:「伊甸園」是上帝所建的,而「會幕」(和之後的「聖殿」、「屬靈的殿」)卻是有子民和領袖參與共建,並建基於他們對上帝的順服和聽從,按照上帝的心意去建造「祂的居所」,所以會幕和聖殿會有上帝榮光的彰顯[3],代表祂悅納了人為祂而建的這個居所,並會藉此與人同住!

  3. 上帝的榮光(或作榮耀)彰顯,是建基於上帝原先的心意和計劃(帶領人到上帝跟前,認識祂和順服祂,與上帝建立關係),我們絕不能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或滿足個人的利益而去開拓某某事工,然後宣揚自己有著上帝的同在和可藉此榮耀上帝云云。我們必須透過順服和聽從上帝的心意來作成上帝的工作!

主耶書亞(耶穌)到來的目的本就跟會幕是個平行,同樣地是讓人能夠經歷上帝與人的親密和同在[4],並為要領人回歸最初上帝設立伊甸園的心意,就是祂要與人毫無攔阻地永遠在一起。不但如此,今段《妥拉》經文記載上帝的榮耀從西奈山轉移至山腳的會幕,這個從「天上」降在「地上」的圖像,也可具體地從耶書亞的身上看見:

約1: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

耶書亞的降生與上帝的榮光從西奈山降在會幕一樣,都反映著祂這份甘願放下自己的謙卑心志,為要與子民同在。耶書亞的到來為要讓人都能親近天父,而他自己的生命本就是上帝所喜悅和通往天父的唯一道路(參約14:6)。另外,耶書亞同時也跟今段《妥拉》經文的摩西有著平行。按照多處《新約聖經》的經文所記,耶書亞自己就常常以天父的旨意為念(例如:太7:21、12:50;路2:49或主禱文所表達對天父國度的看重等等),這與今段《妥拉》所強調凡摩西所作的每件事「都是照耶和華所吩咐他的」(出40:16-33)也是一個平行。摩西作為上帝子民的領袖必須要完全地順服上帝的生命來帶領百姓,而我們也可藉著耶書亞對天父的順服(例如:他在客西馬尼的禱告、在保羅書信和《希伯來書》中也提及他的順服[5])明白如何成就上帝的心意和計劃。可以說,耶書亞不但成就了會幕的功能,也活出了順服的榜樣,讓我們知道應當以順服的生命去與上帝同行,而作為屬靈的領袖,順服則更為重要。

 

結語:我們是否在建造上帝所喜悅的工程?

今段《妥拉》的經文(出39:33-40:38)主要記載會幕的建成,上帝的榮光充滿會幕。我們可從中明白上帝與人同在的心意能夠達成、上帝的榮耀得以彰顯,有幾點十分重要:

  • 當會幕的一切都全然按照上帝的心意而做,上帝就會十分喜悅和願意彰顯祂的榮耀!

  • 這不單建基於子民的順服,也建基於領袖摩西的順服!

  • 會幕的建成和分別為聖來用作敬拜,都是按照伊甸園的設計,符合上帝起初的心意!

  • 建會幕只是一個開始,子民仍要繼續不斷順服上帝來經歷祂的看顧、帶領、同在和同行!

透過會幕的建造、立起、上帝榮耀的充滿(祂的悅納與同在),讓我們反思自己手所作的工、所建造的工程、所建立的成就和榮耀是否都符合上帝的心意?我們如果希望能得主的悅納、有祂的同在、能彰顯出祂的榮耀,我們就必須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多以天父的旨意為念、持著一種時刻都去順服和聽從祂的心志,正如保羅所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就讓我們活著不再是為建立自己的成就和榮耀,而是為要建立天父喜悅的居所,讓更多的人能透過我們的生命看見主自己、可以親近主和經歷主!但願耶書亞(耶穌)昔日常常「以天父的旨意為念」的想法、「先求天父的國度降臨」的禱告、「不要照自己的意思而要照天父的意思成全」的心志,透過祂所賜的聖靈常常提醒和幫助我們,好叫我們的生命以至我們手所作的工,都能得蒙天父的喜悅,有分成就祂的計劃和心意。阿們!

 


[1] 參創7:6、8:13。

[2] 參《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系列(出1:1-2:25、賽27:6-13)查經摘要〈為自己的靈命和動機把脈〉內文「《先知書選段》賽27:6-13與出1:1-2:25的關聯」的段落。

[3]伊甸園沒有上帝的榮光彰顯,因為它本就由上帝所建,是讓祂自己與人毫無攔阻地同在的地方,祂無需透過彰顯榮光來表明祂在那裏或那裏是否祂所悅納(伊甸園在原文的意思就是「喜悅的園子」)。

[4] 《聖經》中多處經文指耶書亞是要讓人看見天父、認識天父、親近天父,例如:約5:19、14:6、14:9、羅5:8等。

[5] 例如:腓2:8、來5:8等。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38:21-39:32;耶30:18-31:8:為主擺上好讓人能與主同在並榮耀祂

「安息日研經坊」(2022-11-26)《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38:21-39:32;耶30:18-31:8查經摘要(作者:Ada Lui

今段《妥拉》經文描述到祭司的聖衣是怎樣製造出來的(39:1-32),當中七次提到「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39:1、5、7、21、26、29、31)。試討論:

1. 在製造祭司的聖衣的過程中,這句話不斷出現是要帶出甚麼信息?

2. 這給我們甚麼屬靈功課?

 

點算幕所用的金屬(出38:21-31

出38:21 這是帳幕,就是法櫃帳幕中物件的總數(פְקוּדֵ֤י pequdey),是照摩西的吩咐,亞倫祭司的兒子以他瑪經手,利未人數點的(פֻּקַּ֖ד puqqad )。

出38:22 凡耶和華吩咐摩西的,都是由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去做的;

出38:23 與他同工的有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他是雕刻師,也是設計師,又是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細麻的刺繡師。

這裏記載當帳幕建造後,摩西吩咐亞倫的兒子以他瑪和利未人去數點帳幕中物件的總數,「數點」這個動詞的原文字典型是פָּקַד paqad,字義很廣,可以解作:眷顧、到訪、集合、任命、懲罰等[1],這個字在今段經文出現了好幾次,有時用作動詞,解作「數點」或「被數的」,有時用作名詞,解作「總數」。猶太拉比認為摩西要人數點物件的總數,目的不是懷疑有人在建造帳幕的過程中侵吞了物資,而是為了提高透明度,為領袖立下榜樣,要給所有人都知道每一樣奉獻出來的物料都用在建造帳幕上,並且沒有絲毫的物料是被視為無用的。這裏再次提到被上帝揀選去負責建造會幕的人是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又特別強調亞何利亞伯是雕刻師、設計師、刺繡師,這三樣手藝對製造祭司的聖衣尤其重要。

出38:24 為聖所一切工作用的金子,就是所奉獻的金子,按聖所的舍客勒,一共是二十九他連得,七百三十舍客勒。

出38:25 會中被數的( פְּקוּדֵ֥יpequdey)人所獻的銀子,按聖所的舍客勒,一共是一百他連得,一千七百七十五舍客勒。

出38:26 凡曾被數的(הַפְּקֻדִ֗ים hapedudim),就是二十歲以上的人,共有六十萬零三千五百五十人。按聖所的舍客勒,每人半舍客勒,就是一比加。

出38:27 一百他連得銀子是用來鑄造聖所帶卯眼的座和幔子下帶卯眼的座;用一百他連得鑄造一百個帶卯眼的座,每個帶卯眼的座一他連得。

出38:28 一千七百七十五舍客勒是用來鑄造柱子的鉤,包柱頂,以及箍著柱子。

這是一份數點的清單,首先記載的是金子,也就是由最貴重的金屬開始,金子的數目是二十九他連得七百三十舍客勒(一他連得等於三千舍客勒),是用於製造至聖所和聖所內的器具。接著記載的是銀子,數目是一百他連得一千七百七十五舍客勒,這些銀子是由指定的奉獻(屬「贖罪銀」,參出30:11-16)而來[2],是向每一個二十歲以上的人,各收取半舍客勒的銀子;這些銀子用於鑄造聖所帶卯眼的座和幔子下帶卯眼的座(總共一百個,每個重一他連得),以及鑄造柱子的鉤,用作包柱頂和箍著柱子。

這份數點帳幕的清單裏面包含了數點以色列民的數目,很巧妙地把那些要被用於建造聖所的物料與全體以色列民聯繫起來,意味著那些物料代表著以色列民的付出和參與。當中的一個例子是,以色列民所獻的銀與銀座的聯繫,一個銀座有兩個卯眼(即凹槽;參26:19),用途是讓豎板下的兩個榫插進去,使豎板能直立並其他豎板連成一幅牆;一百個銀座共用了一百個他連得的銀,即三十萬舍客勒,來自六十萬人各獻上的半個舍客勒;而銀鉤則用於包柱頂和箍柱子,用途是固定並與其他柱子並排連接,銀鉤共用了一千七百七十五舍客勒,來自三千五百五十人各獻上的半個舍客勒。可見子民所獻的銀子現在都成為建造帳幕的重要銜接組件,讓各組件能支搭出一個立體的建築物。這裏三次強調金子和銀子的重量都必需「按聖所的舍客勒」(不能按各人自己的重量標準),為要確保每個人所獻上的重量都是一致的、同等的,不會出現誰比誰所獻的重些或輕些。

出38:29 所奉獻的銅共有七十他連得,二千四百舍客勒。

出38:30 這些銅是用來做會幕門口帶卯眼的座,銅壇、壇的銅網和壇的一切器具,

出38:31 院子四圍帶卯眼的座和院子門口帶卯眼的座,以及帳幕一切的橛子和院子四圍所有的橛子。

最後記載的是銅的數目,共有七十他連得二千四百舍客勒,銅是用在製造會幕的外圍部分,也就是會幕門口和院子的物件,包括:銅座、銅壇、壇的銅網、壇的一切器具和橛子等。這份數點的清單詳細地列出以色列民所奉獻的金屬數量,而最重要的是,也列出了它們的用途,讓子民知道他們所奉獻的物料現在已成為帳幕的一部分。

 

製造祭司的聖衣(出39:1-32

出39:1 他們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縫製精緻的禮服,在聖所用以供職;他們為亞倫做聖衣,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這裏先提到一件用三種顏色,即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縫製的禮服(בִגְדֵי־שְׂרָ֖ד bigdey serad),猶太拉比Rashi認為這應該不是指祭司的聖衣,因為祭司的聖衣是有五種顏色的(必定有金子的成分),而是應該指當約櫃要搬運時,用作覆蓋約櫃的那幅布(參民4:8)。然後就提到要為亞倫做聖衣(בִּגְדֵ֤י הַקֹּ֨דֶשׁ֙ bigdey haqodesh),這段關於製造祭司的聖衣與出28:1-43的記載相似,比較兩段經文後能找出當中的一些不同之處[3],而最明顯的是,「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這句話在今段經文共出現了七次[4]。「七」在《聖經》裏是個完整的數字,代表上帝的工作,也讓人聯想到上帝用六日創造了這個世界,第七日安息,為的是要讓人在祂的創造中安息,也享受與祂的同在;現在祂要人為祭司製造聖衣,則是要讓祭司穿上,當中七次出現這句說話,似乎也是一個記號,要讓人知道這也是上帝在工作,而且是與人能跟上帝同在有關(有關這一點,下文再詳細論述)。

出39:2 以弗得用金色、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搓的細麻做的。

出39:3 他們把金子錘成薄片,剪成細線,與藍色、紫色、朱紅色紗,以刺繡的手藝織在一起。

出39:4 他們又為以弗得做兩條相連的肩帶,接連在以弗得的兩端。

出39:5 以弗得的精緻帶子以一樣的手藝,用金色、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搓的細麻縫製,與以弗得接連在一起,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出39:6 他們琢出兩塊紅瑪瑙,鑲在金槽裏,如同刻印章,刻上以色列眾子的名字。

出39:7 他把這兩塊寶石安在以弗得的兩條肩帶上,為以色列人作紀念石,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祭司的聖衣有兩個部分,分別是以弗得和胸袋,這裏先提到「以弗得」(הָאֵפֹ֑ד),這個希伯來文字來自一個動詞  אָפֵד (ʾāphēdh ),意思是「穿上、綁定、穩固」。以弗得是由五種顏色,即金色、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搓的細麻(白色)所織成的一幅布,金色是來自把金子錘成薄片,剪成細線而成,又要用相同的五種物料做出兩條肩帶和一條帶子(類似腰帶)與以弗得相連。接著提到要用兩塊紅瑪瑙,上面刻上以色列眾子的名字作紀念,然後把它們各鑲在一個金槽裏,放在以弗得的兩條肩帶上。

出 39:8 胸袋是以刺繡的手藝,如同以弗得的做法,用金色、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搓的細麻縫製。

出39:9 胸袋是正方形的,他們把它做成兩層,這兩層各長一虎口,寬一虎口。

出39:10 他們在上面鑲四行寶石:第一行是紅寶石、紅璧璽、紅玉;

出39:11 第二行是綠寶石、藍寶石、金剛石;

出39:12 第三行是紫瑪瑙、白瑪瑙、紫晶;

出39:13 第四行是水蒼玉、紅瑪瑙、碧玉。這些都鑲在金槽中。

出39:14 這些寶石有以色列十二個兒子的名字,如同刻印章,每一顆有自己的名字,代表十二個支派。

這段記載到胸袋的製造,其做法跟以弗得相同,也是由五種顏色的線織成一幅布,要有兩層(裏面放烏陵和土明;參28:30),經文強調胸袋是正方形的,上面要鑲四行寶石,每行有三顆寶石,共十二顆,每顆刻上以色列十二個兒子的名字,代表十二個支派。胸袋的設計與至聖所有些相似,因至聖所也是正方形的(10肘乘10肘),而四行寶石又跟聖所與至聖所之間,有四根柱子的設計相似(在柱子掛上幔子用作隔開聖所與至聖所;出26:32)。

出39:15 他們在胸袋上用純金打鏈子,像編成的繩子一樣。

出39:16 他們又做了兩個金槽和兩個金環,把這兩個環安在胸袋的兩端。

出39:17 他們把那兩條編成的金鏈繫在胸袋兩端的兩個環上,

出39:18 又把鏈子的另外兩端扣在兩個槽上,安在以弗得前面的肩帶上。

出39:19 他們做了兩個金環,安在胸袋的兩端,在以弗得裏面的邊上,

出39:20 又做兩個金環,安在以弗得前面兩條肩帶的下邊,靠近接縫處,在精緻帶子的上面。

出39:21 他們用藍色的帶子把胸袋的環與以弗得的環繫住,使胸袋綁在以弗得精緻的帶子上,不致鬆脫,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這段是關於怎樣把胸袋與以弗得接連起來,這些接連的組件包括:金鏈、金槽、金環、藍色帶子;胸袋上面兩端各有金環,要用金鏈繫上,接連以弗得肩帶的兩個金槽;胸袋下面兩端也各有金環,要用藍色帶子繫在以弗得的帶子上的金環,這樣胸袋就綁上了以弗得,「不致鬆脫」(39:21),以弗得和胸袋這兩個部分現在緊緊地連在一起,成為一件可供祭司穿上的衣服。

出39:22 以弗得的外袍是以編織的手藝做的,顏色全是藍的。

出39:23 袍上方的中間留了一個領口,領口的周圍織出領邊,好像鎧甲的領口,免得破裂。

出39:24 他們在袍子下襬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搓的細麻做石榴,

出39:25 又用純金鑄了鈴鐺,把鈴鐺釘在石榴中間,袍子下襬周圍的石榴中間:

出39:26 一個鈴鐺一個石榴,一個鈴鐺一個石榴,在袍子下襬的周圍,用以供職,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接著提到的是外袍,它是編織而成的,顏色是全藍色,領口要像鎧甲,不致破裂,下襬要有四種顏色,即藍色、紫色、朱紅色紗、搓的細麻做成的石榴,另有金色的鈴鐺(由純金所鑄),石榴與鈴鐺一對一對的在外袍的下襬。

出39:27 他們用編織的工為亞倫和他的兒子做細麻布內袍、

出39:28 細麻布禮冠、細麻布精緻頭巾,和搓的細麻布褲子,

出39:29 又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搓的細麻,以刺繡的手藝做腰帶,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之後是一般祭司的內袍,是用細麻布編織而成,另用細麻布製造出禮冠、頭巾和褲子,可見一般祭司的衣服是白色的,只有腰帶有四種顏色,即藍色、紫色、朱紅色紗、搓的細麻刺繡而成(沒有金子的成分)。很明顯,大祭司的聖衣比一般祭司的衣服要華美和尊貴得多。

出39:30 他們用純金做一面聖冠上的牌,如同刻印章,在上面寫著「歸耶和華為聖」,

出39:31 又用藍色的帶子把牌繫在禮冠上,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至於大祭司的聖冠,就要用純金做一塊牌子,上面刻有「歸耶和華為聖」,再用藍色帶子把牌子繫在禮冠上,給大祭司戴在頭上。最後,今段經文以這一節結束:「會幕的帳幕一切的工程就這樣做完了。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以色列人都照樣做了。」(39:32)指出整個建造會幕的工程,包括在裏面供職的祭司的穿戴,都全部製造完成,並再一次強調全部物件都是照著上帝所吩咐摩西的話而做出來的。

 

《先知書選段》耶30:18-31:8與今段《妥拉》的關聯

《耶利米書》全書共有52章,大概可分為四部分,其主題分別是:一. 預言審判來臨(1-33章);二. 審判臨到(34-45章);三. 論列國的信息(46-51章);四. 附錄:耶路撒冷淪陷(52章)。而今段《先知書選段》經文(耶30:18-31:8)在第一部分的最後一段,是關於上帝宣告祂在施行審判之後,將會有復興臨到以色列。現把今段《先知書選段》經文分為三個小段作論述。

耶30:18 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必使雅各被擄去的帳棚(אָהֳלֵ֣י ʾohel)歸回,也必顧惜他的住處 (מִשְׁכְּנֹתָ֖י mishkenotay)。城必建造在原有的廢墟上,宮殿也必照樣有人居住。

耶30:19 必有感謝和歡樂的聲音從其中發出,我使他們增多,不致減少;使他們尊榮,不致卑微。

耶30:20 他們的兒女必如往昔;他們的會眾堅立在我面前;凡欺壓他們的,我必懲罰(פָ֣קַדְתִּ֔י paqadtiy)。

耶30:21 他們的君王是他們自己的人,掌權的必出自他們。我要使他接近我,他也要親近我;不然,誰敢放膽親近我呢?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30:22 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上帝。」

上帝藉耶利米預言南國必亡於巴比倫,耶路撒冷城會被摧毀,子民則會被擄走,但上帝也預言當審判過後,祂要讓子民回歸,重建聖城,那時子民必感謝和歡樂,上帝隨之會懲罰那些曾欺壓子民的人,祂也應許子民將有自己的王,而上帝最終的心意就是要以色列民作祂的子民,祂要作他們的上帝。

耶30:23 看哪,耶和華的憤怒如暴風已經發出;是掃滅的暴風,必轉到惡人的頭上。

耶30:24 耶和華的烈怒必不轉消,直到他心中所定的成就了,實現了;末後的日子你們就會明白。

耶31:1 耶和華說:「那時,我必作以色列各家的上帝,他們必作我的子民。」

耶31:2 耶和華如此說:「從刀劍生還的百姓在曠野蒙恩;以色列尋找安歇之處。」

耶31:3 耶和華從遠方向我顯現:「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

耶31:4 少女以色列啊,我要再建立你,你就得以建立;你必再拿起手鼓,隨著歡樂的舞者而出。

耶31:5 你必在撒瑪利亞的山上栽葡萄園,栽種的人栽種,而且享用。

這一段描述到上帝向惡人發烈怒,祂的怒氣必不轉消,直到祂的心意完全成就;上帝又宣告祂要以永遠的愛愛以色列,並要建立她;當以色列被建立時,子民就要歡樂跳舞,並明白到上帝並沒有撇棄他們。

耶31:6 日子將到,守望的人必在以法蓮山上呼叫:「起來吧!我們要上錫安,到耶和華──我們的上帝那裏去。」

耶31:7 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當為雅各歡樂歌唱,為萬國中為首的歡呼。當傳揚,頌讚說:『耶和華啊,求你拯救你的百姓,拯救以色列的餘民。』

耶31:8 看哪,我必將他們從北方之地領來,從地極召集而來;同他們來的有盲人、瘸子、孕婦、產婦;他們必成群結隊回到這裏。

這一段是描述當上帝所定的日子來臨,祂就要施行拯救,既要拯救祂的百姓,也要從地極召集人來歸祂,使那些分散的、軟弱的,甚至是盲人、瘸子、孕婦都要歸到上帝的耶路撒冷城,那時萬民必歡呼,頌讚上帝的偉大。

從今段《先知書選段》經文可見,以色列民雖然曾因犯罪離棄上帝,以致招來上帝的審判,但上帝對子民的愛是不變的,祂在審判之後,必要重新接納子民並要重建他們,並要再次作他們的上帝,而子民也要回歸聖城,再次作上帝的子民。這與今段《妥拉》經文(出38:21-39:31)的聯繫就是,子民也曾因為犯了拜金牛犢的罪而招致上帝的憤怒,甚至要滅絕他們,不再與他們同行,最後因著摩西的求情,上帝才再次接納子民,也讓他們為祂建造帳幕,於是就有了今段《妥拉》經文所見的結果,就是建造帳幕的工程全部完成,象徵著上帝將要住在子民中間,祂要作他們的上帝,而以色列民則要作上帝的子民,這正是兩段經文的共同主題。

此外,兩段經文也有一些共同的字詞,現以下表列出:

相同字眼

38:21-39:32

30:18-31:8

帳幕

מִּשְׁכָּן֙ mishkan

會幕

 אֹ֣הֶל מוֹעֵ֔ד ʾohel moʿed

出38:21 這是帳幕(מִּשְׁכָּן֙,就是法櫃帳幕(מִשְׁכַּ֣ן中物件的總數,……。

出38:30 這些銅是用來做會幕(אֹ֣הֶל מוֹעֵ֔ד門口帶卯眼的座,……,

出38:31 ……,以及帳幕(מִּשְׁכָּן֙一切的橛子和院子四圍所有的橛子。

出39:32 會幕的帳幕(מִשְׁכַּ֖ן אֹ֣הֶל מוֹעֵ֑ד一切的工程就這樣做完了……。

耶30:18 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必使雅各被擄去的帳棚(אָהֳלֵ֣י歸回,也必顧惜他的住處(מִשְׁכְּנֹתָ֖י。城必建造在原有的廢墟上,宮殿也必照樣有人居住。

以色列

יִשְׂרָאֵֽל

出39:6 他們琢出兩塊紅瑪瑙,鑲在金槽裏,如同刻印章,刻上以色列眾子的名字。

出39:7 ……他把這兩塊寶石安在以弗得的兩條肩帶上,為以色列人作紀念石……。

出39:14 這些寶石有以色列十二個兒子的名字,如同刻印章,每一顆有自己的名字,代表十二個支派。

耶31:1 耶和華說:「那時,我必作以色列各家的上帝,他們必作我的子民。」

耶31:2 耶和華如此說:「從刀劍生還的百姓在曠野蒙恩;以色列尋找安歇之處。」

耶31:4 少女以色列啊,我要再建立你……。

耶31:7 耶和華如此說:「……當傳揚,頌讚說:『耶和華啊,求你拯救你的百姓,拯救以色列的餘民。』

 

在製造祭司的聖衣的過程中,「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這句話不斷出現所要帶出的信息和當中的屬靈功課

今段經文詳細地描述各樣物料是怎樣經過加工,然後與其他物料連接,過程中最主要有兩個步驟,物料先是要被錘剪、琢刻、編織(視乎物料屬於甚麼性質),成為一件可用的小組件,之後要與其他小組件連接起來,成為六個大組件。筆者把它分為六個大組件,是因為在每個大組件製造完成後,都出現像這一句話「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仿佛是個劃分的標記。現把祭司的聖衣的製造過程的各個步驟,以下表列出重點:

 

組件

物料

錘剪、琢刻、編織/配搭

接連

1

 

以弗得

肩帶

帶子

金色、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細麻

ž 染色(藍、紫、朱紅)

ž 搓(細麻)

ž 把五種線織在一起

ž 把兩條肩帶接連以弗得

ž 把精緻帶子與以弗得接在一起

 

ž 把金子錘成薄片

ž 剪成細線

 

39:5 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2

 

兩塊

紅瑪瑙

紅瑪瑙

ž 琢出兩塊紅瑪瑙

ž 在紅瑪瑙刻上以色列眾子的名字

ž 鑲在兩個金槽裏

ž 把兩塊紅瑪瑙安在以弗得兩條肩帶上

 

ž 做成金槽

 
 

39:7 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3

 

 

 

胸袋

(兩層)

金色、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細麻

ž 染色(藍、紫、朱紅)

ž 搓(細麻)

ž 把五種線織在一起

ž 兩條金鏈(上下兩端)

ž 繫在以弗得兩條肩帶的兩個金槽

ž 繫在胸袋左右的兩個金環

十二塊寶石

寶石

ž 在十二塊寶石上各刻上以色列眾子的名字

ž  鑲在金槽裏(四行)

兩條金鏈

兩個金槽

六個金環

藍色帶子

  

ž 藍色的帶子(上下兩端)

ž 繫在胸袋左右的兩個金環

ž 繫在以弗得精緻帶子兩邊的兩個金環

 

ž 把金子錘成薄片

ž 剪成細線

ž 編成鏈

ž 做成金槽

ž 做成金環

 
 

39:21 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4

 

 

外袍

藍色

ž 編織外袍

ž 織出領邊

 

石榴

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細麻

ž 染色(藍、紫、朱紅)

ž 搓(細麻)

ž 把四種線織在一起

ž 把鈴鐺釘在石榴中間

ž 袍子下襬周圍的石榴中間

鈴鐺

ž 鑄

 
 

39:26 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5

 

內袍

禮冠

頭巾

褲子

細麻布

ž 編織內袍

ž 搓(細麻)

 

腰帶

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細麻

ž 染色(藍、紫、朱紅)

ž 搓(細麻)

ž 刺繡

 
 

39:29 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6

 

聖冠

ž 刻上「歸耶和華為聖」

 

藍色帶子

  

ž 把牌繫在禮冠上

 

39:31 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祭司的聖衣所需的物料包括:金子(金屬),紗線(染成藍色、紫色、朱紅色)和細麻,和貴重的石頭,都是以色列民甘心樂意獻給上帝的禮物(出25:2)。它們不論價值多少,都同樣蒙上帝悅納,然而這些物料其實只能算是「原始物料」(raw materials),未能馬上就用得上,必需要經過加工和配搭,才能成為一件合乎上帝心意的祭司衣服,當中的關鍵就是要由一些被上帝的靈所充滿的人去負責設計和製造,他們就是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是上帝使他們「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做各樣的工」(出31:3)。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祭司的聖衣的整個製造過程大概是怎樣的,設計師首先要有一幅製造藍圖,而那幅藍圖已由上帝親自指示了摩西,帳幕和其中一切器具的樣式,包括祭司的聖衣,都必需按著上帝的指示而做(出 25:9)。在面對一大批從以色列民奉獻而來的物料,負責製造的人要知道物料要用在哪個部分,要被製成一個怎樣的組件,也要因應不同物料的特質,用合適的工具去加工(錘剪、琢刻、編織、刺繡),使它成為合用的尺寸和形狀,也要計算不同顏色的比例和分佈,在過程中,製造的人固然要運用個人的手藝,但更重要的是要靠上帝的靈去引導,以致他所做的每一個組件都是按照著上帝的要求,也反映出上帝的心意。而當每一個大組件製造完成後,經文都出現「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這句話,意味著上帝的靈正在與人同工,以致人能把上帝的意念變為實物,以致一件「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祭司聖衣能製造完成。

帳幕和其中的一切器具,包括祭司的聖衣都是按著上帝的指示而造成的,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帳幕和祭司的聖衣的設計有些相似之處:祭司的聖衣是由以弗得和胸袋這兩個部分連接而成的一件衣服,而帳幕也是由聖所和至聖所這兩個部分所組成的。上帝吩咐子民為祂造聖所,為要住在他們中間(出25:8),而代表著上帝同在的帳幕,當中最神聖、最尊貴的部分就是至聖所,但這部分是被隔開和隱藏的,子民既不能看見也不能直接靠近(連大祭司也只是在一年一次的贖罪日才能進入至聖所),然而藉著在聖所裏供職的大祭司,上帝的這個心意就可以實現。

聖衣的每一個組件都有金子的成分,是要人看見它的「尊嚴和華美」(出 28:2),而最觸目的就是祭司的禮冠,上面的金牌刻有「歸耶和華為聖」,這叫所有人知道,穿上了祭司的聖衣的大祭司,他的這份尊嚴和華美並不屬於他本人,而是屬於他所事奉的耶和華,而當祭司按照上帝的吩咐,代表以色列民把禮物獻給上帝,子民就能藉著祭司的事奉親近上帝,也與上帝保持著一份關係。可以說,當帳幕和祭司的聖衣都按著上帝吩咐的樣式製造完成後,上帝要住在子民中間的這心意終於落實了。

 

結語:為主擺上好讓人能與主同在並榮耀祂

今段經文讓我們看見,祭司的聖衣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先要有子民甘心樂意的奉獻,然後有一些被上帝的靈所充滿的巧匠,他們會把那些代表著子民的物料,按照著上帝所指示的樣式,去作成上帝要他們做的事,過程中他們既要按照上帝已吩咐的話,也要隨時受聖靈的引導去把每一個物料加工和連接,以致一件合乎上帝心意的聖衣能製造完成,供大祭司供職所用,也使會幕的功能可以開展。

今天我們不用去製造祭司的聖衣,卻能從它的製造過程中學習到寶貴的屬靈功課。祭司的聖衣的製造過程所反映的是,上帝的心意是透過子民的甘心獻上,並由上帝的靈與人同工而成就的,目的是要讓上帝可以住在子中間並得榮耀(這個上帝的榮耀充滿聖所的場景,在下一段經文將會呈現)。而我們都是一群被耶書亞(耶穌)所拯救,有著天國子民身分的人,上帝的心意是要把我們建立成為一個屬於祂的群體,以致祂能住在我們中間,並藉著我們的生命彰顯祂的美善和信實,好叫人能把榮耀歸給祂,並也被吸引成為耶書亞的跟隨者,使上帝的國度不斷擴展。然而,說我們要被建立成為一個屬於上帝的群體,生命能彰顯祂的屬性,我們就要甘心樂意獻上自己的生命,心思意念和行為都要被耶書亞的話語所潔淨和修剪(參約15:2-3),好成為一件合乎主用的器皿(參提後2:20)。聖靈會按著祂所賜予各人的恩賜(參羅12:4-6),把我們放在不同的崗位,學習與其他信徒彼此服事,在事奉的過程中,我們都要受聖靈的引導,要為著與肢體有更好的配搭而放下那些不符合群體益處的意念,好叫基督的身體能漸漸增長(弗 4:16),讓天父因此而得榮耀(約15:3)。

我們查考《出埃及記》已近尾聲,也看見上帝向人顯明祂要住在人的中間這心意一直不變,現在是我們回應的時候了。我們是否願意以生命去回應上帝的這份心意?是否願意學效主耶書亞的生命樣式,甘心獻上生命,按著上帝的心意而活,為的是要讓我們手所作的工也能像主耶書亞所作的那樣,讓更多人經歷上帝的同在,也讓更多人一同把榮耀歸給祂!求上帝的國度能透過我們的擺上早日降臨於地上。阿們!


[1] 參考本機構網上文章〈希伯來文(3)פָּקַד Paqad 因著緊而有所行動〉

[2] 1他連得等如3,000舍客勒,是建基於出38:25-26記載建造會幕的銀子總數(100他連得、1,775舍客勒,即共301,775舍客勒﹝100他連得x 3000﹞+1,775舍客勒),這銀子的總數正是被數的人數(603,550人)的一半。這裏記載「被數的」的人數603,550正與民1:46所載第一次普查的數目相同。

[3] 把兩段經文(出 28:1-43和 39:1-32)比較後得出的一些異同如下:1)出 28 沒有序言,出 39:1 是序言;2)39章的敘述焦點是聖衣製造的順序,而不是用途,39:3也補充了做金線的資料;3)出 28 多次提到「決斷的胸袋」及其功用,但出 39 並沒有提到;4)出 28 亞倫的名字出現了16次,出 39 亞倫的名字只出現了 3次;5)出 28 摩西的名字沒有出現,出 39 摩西的名字出現多次。

[4] 出39:1、5、 7、21、26、29、 31。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屬靈操練」的反思(下)

「屬靈操練」的反思(下)作者:Herbert Chan

上文提到「屬靈操練」並非指坊間的「靈修操練」,而是要建立一種討上帝喜悅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使自己能敬虔度日。這並非是推行禁慾主義,否定上帝給予人各種美好和值得感恩的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而是要學會刻意地不去放縱自己,明白自己有屬於上帝的聖徒身分,有著事奉主、見證主的使命和責任!

提前4:7 要棄絕那世俗的言語和老婦的無稽傳說。要在敬虔上操練自己:

相對於敬虔上的操練,提前4:7提醒我們要「棄絕那世俗的言語和老婦的無稽傳說」,也就是要懂得避開一些對屬靈生命無益,甚至導人迷信,離開真理的言論。可以說,「屬靈操練」也包括了保守我們的心思意念,免受邪惡的污染。(另參箴4:23)

提前4:8 因操練身體有些益處;但敬虔在各方面都有益,它有現今和未來的生命的應許。

保羅鼓勵提摩太這樣做的結果,原來會有「現今和未來的生命的應許」。「未來的生命的應許」我想應該不難理解,大概可指永生的盼望(參提前4:10)、建立一份與主永遠同在的親密關係,甚至將來見主面時有祂的賞賜等等。可是,「現今的應許」又是指甚麼呢?經文雖然沒有清楚指出應許的內容,但從《提前》第四章整章的上下文來看,保羅正在教導提摩太應當怎樣作好執事的角色,也就是要作好主基督的僕人、活出敬虔的榜樣、專注講解聖經,為要造就信徒的生命。因此,筆者估計「現今的應許」是指提摩太能透過「屬靈操練」去有效地事奉和帶領所服侍的會眾!也就是說,「屬靈操練」並非單單為了個人屬靈生命的提升,也是為了更多人的生命能夠得到造就,讓基督的身體得以建立。

今天,在基督教群體裏的領袖正在怎樣帶領信徒?是靠不斷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優越(包括:知識、經驗、能力、名利等)、利用語言「偽」術和心理手段去操控那些單純的平信徒去順從自己、教授一些專為滿足信徒所需的「秘訣」等?保羅提醒提摩太,領袖的領導力都並非這些,而是能夠「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4:12),就是一種敬虔的生命表現和榜樣!(當中「清潔」並非指衛生,其希臘原文ἁγνεία hagneı́a 可理解為道德與品格上的純潔,參Louw & Nida 希臘文詞典)。

農曆年將至,筆者希望自己這年能在「屬靈操練」上有所進步,培養更敬虔和討主喜悅的生活習慣,並同時希望:在言語上學會更謹慎和勇敢、在行為上更多榮神益人、在愛心上更多包容別人和犧牲自己、在信心上更多禱告依靠上帝、在清潔上待人更真誠及有智慧。盼主悅納、願主賜福、求主幫助!如本文對你有提醒,也鼓勵你在主面前立志過更敬虔的生活。阿們。


其他信仰神學反思的文章:

「屬靈操練」的反思(上)

「屬靈操練」的反思(上)作者:Herbert Chan

筆者有一次到某神學院上課時,講者在課堂期間指出坊間的「靈修課程」很有問題,認為教導人靈修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或行為上的操練去拉近自己與天父之間的距離是個謬誤。講者指出我們親近天父並非要靠很長的禱告或說出指定語句(magic word)才能蒙天父垂聽,或逼使祂有所反應。我們在靈修時親近天父,應該像孩子到父親的跟前傾心吐意那樣,是直接、自然、坦然無懼的,而並非要經過特定的培訓或操練,必須要以某種方式才能叫父親聆聽孩子的心聲。當時,講者更直指依納爵靈修課程、靜觀靈修等「屬靈操練」的方法不妥,認為所謂的「操練」並不符合《聖經》的原則,人不能靠操練禱告去讓自己變得更屬靈云云……。筆者感到講者在分享時,情緒雖然有點過激,但其說法也不無道理,然而,「屬靈操練」是否真的不存在?這讓筆者細嚼思量了好一段時間。

筆者後來想到,雖然「靈修操練」未必符合《聖經》中的神學觀,但保羅教導提摩太要在「敬虔」上操練自己,說明了「屬靈操練」的重要性,但當中所指的操練卻是另一回事。

提前4:7 要棄絕那世俗的言語和老婦的無稽傳說。要在敬虔上操練自己

提前4:8 因操練(γυμνάζω gumnazo)身體有些益處;但敬虔在各方面都有益,它有現今和未來的生命的應許。

提前4:7-8指這種「屬靈操練」就像是每天做運動鍛鍊自己的身體那樣(這也是「操練」的希臘原文 γυμνάζω gumnazo 本來的意思),只是「操練」的不是個人體魄,而是自己的屬靈生命,讓自己習慣過更「敬虔」的生活。經文並不是指要用某種特定的操練方法,而是要在生活上作出改變,習慣成為一個敬虔度日的人。

最近筆者自己也在「屬靈操練」上有了更多的體會,就是當嘗試改善自己的時間分配,讓自己更專注於主時,能深深感受到主喜悅人敬虔渡日的那份喜樂!原來上帝是期望我們在敬畏、順服和著緊祂的旨意上每天都努力進步的,祂喜悅我們活出一個更愛主和愛鄰舍、更熱心事奉、更委身和更願意犧牲自己去成就天國的人生!故此,盼望在新一年的開始,我們都一同立志:要為主盡心竭力,在黑暗和艱難的時代中,在各自的崗位上為主的道而奮鬥,更加積極為主發光發亮、作美好的見證!願聖靈幫助我們,讓我們在操練敬虔的同時,使我們得到鼓勵,可更深地經歷主那份信實的愛,與主有著一份更親密的關係,嚐到操練敬虔的喜樂。阿們!(待續


其他信仰神學反思的文章:

更多文章加入「朗讀功能」

去年我們為部分文章新增了「朗讀功能」,現在已經增加至7篇文章,供弟兄姊妹可以聆聽(設有粵語版本和普通話版本供選擇)大家可按此瀏覽和聆聽。📖🤓

出37:1-38:20、王上8:9-22:從上帝的角度看會幕的建造

「安息日研經坊」(2022-11-19)《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37:1-38:20;王上8:9-22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1:1實體會幕的手機「打卡」相片;©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今段《妥拉》經文(出37:1-38:20)繼續記載以色列民建造會幕的工程,主要內容為會幕的各個物件、物料和部件,而這些內容其實在之前的出25-31章已經詳細記載過,那麼為何經文又要如此重複地重新記載當中的細節?當中有甚麼屬靈意義和提醒?

(參考答案可在標題「為何今段經文要如此重複地重新記載會幕的細節?」及結論找到

 

37:1-38:20簡介

今段《妥拉》經文承接著上一段有關建造會幕及收集物資的經文,講述會幕裏各樣物件、器具的製作過程,並與早前25-31章內容平行,見以下《出埃及記》24-40章的倒影結構:

A. 耶和華的榮耀停於西奈山、摩西上山(24:15-24:18)

B. 預備製作會幕、以色列民甘心樂意奉獻禮物(25:1-8)

C. 製作會幕及其物件、祭司、香壇、使祭司成聖、洗濯盆(25:9-30:21)

D. 不可自行複製聖膏油和香、會幕物件的製作清單、製造會幕的工匠(30:22-31:11)

E. 有關守安息日的條例(31:12-17)

X. 金牛犢事件、摩西代求、耶和華寬恕、安息日和守節、再造法版、摩西的臉放光下山(32-34)

E’. 有關守安息日的條例(35:1-3)

D’. 獻禮物和會幕物件的製作清單、製造會幕的工匠(35:4-36:17)

C’. 製作會幕及其物件、製作祭司的衣服(36:8-39:31)

B’. 會幕和各樣物件被安設、膏抹、祭司洗手洗腳、會幕完工被立起(39:32-40:33)

A’. 耶和華的榮光充滿會幕(40:34-38)

結構中兩段經文(25-31、35-40章)雖然彼此平行、內容相仿,但兩者所記的性質其實並不一樣。如對比25-31章和35-40章,會明顯發現之前是上帝對摩西的吩咐,而後來的複述是有關製作的過程以至完成後的紀錄。雖然這對讀者來說仍會感到枯燥乏悶,但要知道對上帝刻意地仔細重複記載就必定有其道理。

首先,兩段經文所記的會幕物件次序並不相同(見下表):

25-31

35-40

約櫃

帳幕(會幕)、幔子、門簾

供桌

約櫃

燈臺

供桌

帳幕(會幕)、幔子、門簾

燈臺

燔祭壇

香壇

院子、簾子、帷幔

燔祭壇

祭司的服飾

洗濯盆

香壇

院子、簾子、帷幔

洗濯盆

祭司的服飾

當中25-31章的次序主要從重要性(聖潔程度)及功能性來告訴摩西,例如:先吩咐造最重要的約櫃,而最後吩咐做香壇和洗濯盆,則是按功能地提醒祭司要特別留心先潔淨後事奉的重要性,以免不潔地親近上帝而招致死亡;至於35-40章,則加入實際製作時的考量,例如:先造帳幕才造約櫃及其他物件,好讓完成約櫃及其他物件時已經可放在帳幕內而不會隨便擺放,情況就如建屋後才移進家具一樣,所以次序跟吩咐的時候不一樣。而今段《妥拉》經文主要的製作內容包括從約櫃到院子、簾子、帷幔,筆者在下文會個別討論這些物件以及與早前吩咐的對照。

 

約櫃製作完成(37:1-9

出37:1 比撒列用金合歡木做一個櫃子(或稱「約櫃」),長二肘半,寬一肘半,高一肘半。

出37:2 裏裏外外包上金子,四圍鑲上金邊。出37:3 他又鑄了四個金環,安在櫃子的四腳上;

這邊兩個環,那邊兩個環。

出37:4 他用金合歡木做了兩根槓,包上金子,

出37:5 又把槓穿過櫃旁的環,以便抬櫃。

出37:6 他用純金做了一個櫃蓋,長二肘半,寬一肘半,

出37:7 他造兩個用金子錘出的基路伯,從櫃蓋的兩端錘出它們。

出37:8 這端一個基路伯,那端一個基路伯;從櫃蓋的兩端錘出兩個基路伯。

出37:9 二基路伯的翅膀向上張開,用翅膀遮住櫃蓋,臉彼此相對;基路伯的臉朝向櫃蓋。

這段經文記載約櫃按照早前25:10-22的吩咐而作成,兩段經文基本上內容一致,主要的不同在於25:10是吩咐以色列民去做,而37:1則指約櫃是由他們當中有上帝的靈充滿的比撒列所造(有拉比解釋由於約櫃十分重要,所以比撒列沒有讓其他以色列民一同參與)。另外,在25章中交代了約櫃的用途、目的等(25:21-22),而37章則沒有提及,只說約櫃、櫃蓋及上面的二基路伯都已造成。留意約櫃代表著上帝與子民的立約關係,上帝不但要在其中與子民相會,而且櫃蓋的施恩座以及櫃內的法版分別反映出上帝的憐憫和審判,也就是說上帝與子民同在,同時彰顯祂的恩典和公義。

 

供桌製作完成(37:10-16

出37:10 他用金合歡木做了一張供桌,長二肘,寬一肘,高一肘半,

出37:11 把它包上純金,四圍鑲上金邊。

出37:12 供桌的四圍各做了一掌寬的邊緣,邊緣鑲上金邊。

出37:13 他又鑄了四個金環,把環安在四個桌腳的四角上。

出37:14 環靠近邊緣,以便穿槓抬供桌。

出37:15 他用金合歡木做了兩根槓,包上金子,用來抬供桌。

出37:16 他又用純金做了桌上的器具,就是盤、碟,以及澆酒祭的杯和壺。

這段經文記載供桌按照早前25:23-30的吩咐而作成,而兩段經文內容幾乎完全一致,主要的不同只在於25:30的吩咐指出供桌要常放在耶和華面前。不少人會將供桌稱為「陳設餅桌」,不過其實供桌上不單只有陳設餅,也有盛酒的杯和壺,這反映要在上帝面前吃和喝,表示與上帝一份立約的關係。另外,陳設餅和酒是來自上帝供應給以色列民的糧食和出產,所以放上陳設餅和酒也表明了上帝信實的供應。

 

金燈臺製作完成(37:17-24

出37:17 他造一座用純金錘出的燈臺;燈臺的座、幹、杯、花萼和花瓣,都和燈臺接連一塊。

出37:18 燈臺兩旁伸出六根枝子:這邊三根,那邊三根。

出37:19 這邊的枝子上有三個杯,形狀像杏花,有花萼有花瓣;那邊的枝子上也有三個杯,形狀像杏花,有花萼有花瓣。從燈臺伸出來的六根枝子都是如此。

出37:20 燈臺本身有四個杯,形狀像杏花,有花萼有花瓣。

出37:21 燈臺的第一對枝子下面有花萼,燈臺的第二對枝子下面有花萼,燈臺的第三對枝子下面也有花萼;燈臺伸出的六根枝子都是如此。

出37:22 花萼和枝子都和燈臺接連一塊,全是從一塊純金錘出來的。

出37:23 他用純金做燈臺的七盞燈,以及燈剪和燈盤。

出37:24 他用一他連得的純金做燈臺和燈臺的一切器具。

這段經文記載金燈臺按照早前25:31-39的吩咐而作成,兩段經文的內容大致相同,而兩者都沒有清楚交代金燈臺的尺寸大小,只說要用一他連得的純金造成。兩段經文的主要分別在於功能上的記述,在25章加入了「照在前面」(25:37),表明它要有效地光照在人前,以及提醒「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去做」(25:40),就是強調金燈臺雖然沒有列明尺寸,它卻是按照上帝的心意所做成的。我們要留意,會幕裏的環境漆黑一片,只有金燈臺能發光讓祭司得以在裏面事奉,會幕作為日後聖殿的藍圖,而上帝的子民是主耶書亞(耶穌)所建的屬靈的殿,所以金燈臺除了在會幕裏有照明的作用,它本身發光的特質,也寓意我們作為上帝的子民,必須要為上帝發光[1]。由於金燈臺是用一塊純金錘出來的,寓意著我們的生命必須經過雕琢才能合乎主用,就像金燈臺是按照上帝的心意被打造出特定的枝子、花和杯的數目那樣,我們的生命也要順服地被塑造成為可被主使用,為主發光的器具。

 

香壇製作完成(37:25-29

出37:25 他用金合歡木做香壇,長一肘,寬一肘,這壇是正方形的,高二肘。壇的四個翹角與壇接連一塊。

出37:26 他把壇的上面與壇的四圍,以及壇的四個翹角包上純金,又在壇的四圍鑲上金邊。

出37:27 他在壇的兩個對側,金邊下面做了兩個金環,用來穿槓抬壇。

出37:28 他又用金合歡木做槓,包上金子。

出37:29 他按配製香料的方法製成聖膏油和芬芳的純香。

這段經文記載香壇按照早前30:1-10的吩咐而作成,但兩段經文在內容與篇幅上的分別頗大,早前的30:6-10記載了香壇要如何擺放、其用途和不能使用別樣的香等吩咐,另外37:29所製作的聖膏油和香,在之前的30:22-38有著詳細的要求,表明它們不能為了滿足自己而隨便地製作出來。這是往後較為恆常性的吩咐和運作,但今段《妥拉》裏,則主要強調這是一次性的會幕硬件製作。香壇所發出的香代表著人向上帝的禱告,而香也代表著討上帝喜悅。這提醒我們,若我們渴望親近上帝、與祂同在,我們的心思意念都必須要討主的喜悅,以致我們的禱告能達到祂的跟前。

 

燔祭壇製作完成(38:1-7

出38:1 他用金合歡木做燔祭壇,長五肘,寬五肘,是正方形的,高三肘。

出38:2 在壇的四角做四個翹角,與壇接連一塊,把壇包上銅。

出38:3 他做壇的一切器具,就是桶子、鏟子、盤子、肉叉和火盆;這一切器具都是用銅做的。

出38:4 他又為壇做一個銅網,安在壇四圍的邊的下面,垂到壇的半腰。

出38:5 他在銅網的四角上鑄了四個環,用來穿槓。

出38:6 他用金合歡木做槓,包上銅,

出38:7 把槓穿過壇兩旁的環子,用來抬壇。他用板做壇,壇的中心是空的。

這段經文開始記載帳幕外的器具,首先的是燔祭壇,它按照早前27:1-8的吩咐而作成。兩段經文內容差異不大,主要分別只是27:8所加入的「都照著在山上所指示你的樣式做」這句話。這提醒以色列民地上的燔祭壇要完全按照上帝的啟示作成,反映出上帝對燔祭壇的看重。事實上,燔祭壇的外型巨大,使用頻密程度也高,它不單單為獻燔祭而設,也會用作其他獻祭用途(雖然燔祭是眾多獻祭中上帝最喜悅的[2])。事實上,不但祭司和利未人可以接觸到燔祭壇,所有以色列的男子也可以觸及到的,他們可為了親近上帝而帶著牲口前來,透過燔祭壇將祭物獻給上帝,這帶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表明人要透過生命的犧牲才能親近上帝,並表明代贖的觀念(用牲口代表人將生命獻上),這對我們明白主耶書亞(耶穌)的犧牲和救贖十分重要。

 

洗濯盆和盆座製作完成(38:8

出38:8 他用銅做洗濯盆和盆座,是用會幕門前事奉之婦人的銅鏡做的。

這節經文記載洗濯盆和盆座按照早前30:17-21的吩咐而作成。之前30:17-21的吩咐篇幅較多,主要交代祭司事奉前要注意洗手洗腳。雖然這次只用了一節經文交代,但卻特別提到它們是用「會幕門前事奉之婦人的銅鏡做的」,由於婦人不能進入院子的範圍,所以她們最多也只能走近會幕去親近上帝,而她們不但走近會幕,更願意犧牲自己用作裝扮的銅鏡(在古代裏這代價就如今天有女子願意奉獻所有美容化妝用品及梳妝臺),可見這裏是要表達出當時以色列婦女們的敬虔,並對比早前金牛犢事件中她們所奉上的耳環首飾,這次她們更加願意奉獻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讓自己有分參與建造會幕的工程。

 

院子製作完成(38:9-20

出38:9他又做院子,在南面,就是面向南方的那一邊,用搓的細麻做院子的帷幔,一百肘。

出38:10 帷幔有二十根柱子,二十個帶卯眼的銅座;柱子的鉤和箍都是銀的。

出38:11 北面的帷幔一百肘。帷幔有二十根柱子,二十個帶卯眼的銅座;柱子的鉤和箍都是銀的。

出38:12 西面的帷幔五十肘。帷幔有十根柱子,十個帶卯眼的座;柱子的鉤和箍都是銀的。

出38:13 院子的東面,就是面向東方的那一邊,五十肘。

出38:14 一邊的帷幔有十五肘,有三根柱子,三個帶卯眼的座。

出38:15 另一邊也一樣,院子門口左右的帷幔也有十五肘,有三根柱子,三個帶卯眼的座。

出38:16 院子四面的帷幔都是用搓的細麻做的。

出38:17 柱子帶卯眼的座是銅的,柱子的鉤和箍是銀的,柱頂是用銀包的。院子一切的柱子都是用銀子箍著的。

出38:18 院子的門簾是以刺繡的手藝,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搓的細麻織的,長二十肘,寬也就是高五肘,與院子帷幔的高度相同。

出38:19 門簾有四根柱子,四個帶卯眼的銅座;柱子上的鉤和箍是銀的,柱頂是用銀包的。

出38:20 帳幕一切的橛子和院子四圍的橛子都是銅的。

這段經文記載整個院子按照早前27:9-19的吩咐而作成,包括當中的柱子、帷幔、門簾。院子和它們的功能,主要在於分別為聖,就是劃分一個神聖的空間,將外邦人與婦女,和在會幕事奉的祭司利未人和前往獻祭的以色列男子分隔開來。而兩段經文的描述也大致相同,主要分別在於今段《妥拉》經文加強了建成後的描述,例如:院子四面的帷幔都是用搓的細麻做的(38:16)、院子的門簾與院子帷幔的高度相同(38:18)、門簾有四根柱子,四個帶卯眼的銅座(38:19)等,這些加入的細節,或許強調了這個分別為聖的院子已經製作完成。也就是說,上帝所看重的分別為聖的觀念,得以在會幕的完成上彰顯。

 

《先知書選段》王上8:9-22與今段《妥拉》的關聯

王上8:9 約櫃裏沒有別的,只有兩塊石版,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耶和華與他們立約的時候,摩西在何烈山放在那裏的。

王上8:10 祭司從聖所出來的時候,有雲充滿耶和華的殿,

王上8:11 祭司因雲彩的緣故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耶和華的殿。

王上8:12 那時,所羅門說:「耶和華曾說要住在幽暗之處。

王上8:13 我的確為你建了一座雄偉的殿宇,作為你永遠居住的地方。」

王上8:14 王轉過臉來為以色列全會眾祝福,以色列全會眾都站立。

王上8:15 所羅門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因他親口向我父大衛應許的,也親手成就了;他曾說:

王上8:16 『自從那日我領我百姓以色列出埃及以來,我未曾在以色列各支派中選擇一城,在那裏為我的名建造殿宇,但我揀選大衛治理我的百姓以色列。』

王上8:17 我父大衛的心意是要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名建殿。

王上8:18 耶和華卻對我父大衛說:『你有心為我的名建殿,這心意是好的;

王上8:19 但你不可建殿,惟有你親生的兒子才可為我的名建殿。』

王上8:20 現在耶和華實現了他所應許的話,使我接續我父大衛坐以色列的王位,正如耶和華所說的,我也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名建造了這殿。

王上8:21 我也在那裏為約櫃預備一處。約櫃那裏有耶和華的約,就是他領我們列祖出埃及地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

王上8:22   所羅門當著以色列全會眾,站在耶和華的壇前,向天舉手,

王上8章主要記載以色列王大衛的子孫所羅門建成聖殿後的情境(王上8:9開始的經文也是早前另一段《妥拉》經文所對應的《先知書選段》[3]),它與今段《妥拉》的關聯主要是同樣以「約櫃」來作開始,並且提及耶和華的壇(王上8:21-22),以下是兩段經文在原文字眼上的聯繫:

關聯

《妥拉》出37:1-38:20

《先知書選段》王上8:9-22

約櫃(אָר֔וֹן

出37:1 比撒列用金合歡木做一個櫃子(הָאָרֹ֖ן,長二肘半,寬一肘半,高一肘半。

出37:5 又把槓穿過旁的環,以便抬

王上8:9 約櫃(בָּֽאָר֔וֹן裏沒有別的,只有兩塊石版,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耶和華與他們立約的時候,摩西在何烈山放在那裏的。

王上8:21 我也在那裏為約櫃(לָֽאָר֔וֹן預備一處。約櫃那裏有耶和華的約,就是他領我們列祖出埃及地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

壇(מִזְבֵּחַ

出37:25 他用金合歡木做香壇(מִזְבֵּחַ,長一肘,寬一肘,這壇是正方形的,高二肘。壇的四個翹角與壇接連一塊。

出38:1 他用金合歡木做燔祭壇(מִזְבֵּחַ,長五肘,寬五肘,是正方形的,高三肘。

王上8:22 所羅門當著以色列全會眾,站在耶和華的壇(מִזְבֵּחַ前,向天舉手,

張開、伸展、舉手(פָּרַשׂ

出37:9 二基路伯的翅膀向上張開(פֹּרְשֵׂ֨י,用翅膀遮住櫃蓋,臉彼此相對;基路伯的臉朝向櫃蓋。

王上8:22 所羅門當著以色列全會眾,站在耶和華的壇前,向天舉手(וַיִּפְרֹ֥שׂ

屋(בִּית

出37:2 裏裏(בַּ֣יִת外外包上金子,四圍鑲上金邊。

出37:14 環靠近邊緣,以便穿(בָּתִּים֙槓抬供桌。

出37:27 他在壇的兩個對側,金邊下面做了兩個金環,用來穿(בָתִּ֣ים槓抬壇。

出38:5 他在銅網的四角上鑄了四個環,用來穿槓。

王上8:10 祭司從聖所出來的時候,有雲充滿耶和華的殿(בִּית

王上8:20 現在耶和華實現了他所應許的話,使我接續我父大衛坐以色列的王位,正如耶和華所說的,我也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名建造了這殿(בִּית

 

為何今段經文要如此重複地重新記載會幕的細節?

出26:30 要照著在山上所指示你的樣式,把帳幕豎立起來。

出27:8 要用板做壇,壇的中心是空的,都照著在山上所指示你的樣式做。」

來8:1 我們所講的事,其中第一要緊的就是:我們有這樣一位大祭司,他已經坐在天上至大者寶座的右邊,

來8:2 在聖所,就是在真帳幕裏作僕役;這帳幕是主所支搭的,不是人所支搭的。

來8:3 凡大祭司都是為獻禮物和祭物設立的,所以這位大祭司也必須有所獻上。

來8:4 他若在地上,就不用作祭司,因為已經有照律法獻禮物的祭司了。

來8:5 他們所供奉的本是天上之事的樣式和影像,正如摩西將要造帳幕的時候,上帝警戒他,說:「要謹慎,一切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去做。」

今段《妥拉》經文雖然重述之前《出埃及記》25-30章的經文,但其實當中所闡述的會幕製作過程,卻表明了凡耶和華所吩咐的,子民都按著來遵行,使上帝在西奈山上啟示的旨意最終能夠實現在地上。《希伯來書》更解釋這為子民把天上主所支搭的帳幕實現在人間。可見雖然經文看來純粹是在重複,但其實是上帝旨意的實現和成全,這在上帝眼中看為十分寶貴,代表了子民對祂的順服、敬畏、謹慎和付出,這些子民的表現都是上帝所看重的!與此同時,對比著早前金牛犢的事件,這也是他們悔改的明證,表明他們敬拜獨一的真神耶和華,而不是其他偶像或是自己,他們已經重新順服上帝、修補了與上帝的關係,而上帝因為喜歡紀念子民作祂眼中這些看為「善」的事,因此經文的篇幅才會如此冗長。可以說,每一句有關子民順服和為著要得到上帝同在而努力製作會幕的記載,都對上帝來說是個重要的紀念,情況就如我們在人生的各個美好時刻中要拍照(打卡)留念!

太6:10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約1:14 道成了肉身,住在(ἐσκήνωσενto pitch a tent)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

事實上,會幕的製作和建造就是「上帝的旨意在地上實現」,而這也是主耶書亞(耶穌)道成肉身所帶出的信息,他要「住在」我們中間,其希臘文ἐσκήνωσεν對應的希伯來文動詞 וַיִּשְׁכֹּן  其實與《出埃及記》裏「帳幕」מִשְׁכַּן 的字根相同,表明與人同在的意思。而「上帝的旨意在地上實現」也是主耶書亞在世常常顧念和期盼的事,以致當門徒問他應當怎樣禱告時,耶書亞的回應首先就是盼望著上帝的國度臨到,並願天父的旨意能毫無攔阻地完全行在地上!(參太6:10;「主禱文」)

 

結語:從上帝的角度看會幕的建造

今段《妥拉》的經文表面上是重複記載早前上帝吩咐摩西有關建造會幕的描述和細節,這對今天無需動手製造的我們來說,或會感到這種「重複」是沒有需要的,甚至認為整段經文其實可以用一句「凡耶和華所吩咐有關會幕的建造,子民都遵行了」來代替,但作者卻非常詳細地記載每件會幕器具的製作過程和完工。因此,作為讀者的我們,必須思考為甚麼上帝看重會幕的製作過程以致要用如此長的篇幅去重複地記載。而假如我們嘗試從上帝的角度和感受作為出發點去看的話,感覺就完全不同了,因為這樣重複和篇幅冗長的記載,正正表明了子民如何仔細地按照上帝的啟示而順服地遵行,反映出他們對上帝同在的渴慕,以致積極地參與成就上帝要與子民同在的計劃,讓會幕得以按照上帝的心意而建成。對比早前金牛犢的製造是按照子民自己的意思、用作滿足自己的敬拜和付出,這些冗長的記載反而成為了他們悔改的明證,並且也在上帝的眼中看為寶貴,是值得被記念的生命表現!這提醒我們:是否著緊上帝想與人同在的心意而付諸行動?是否積極地為著上帝的旨意能夠在地上實現而參與事奉?我們是否透過仔細的順服聽命來表明我們已經悔改回轉?但願我們每個信徒都能更多體貼上主的心腸和感受,明白祂十分看重我們每一次的回轉悔改、敬畏順服、願意為主而活的立志和擺上。求聖靈幫助我們,能為上帝與更多人同在的目標而努力去見證主和事奉主!阿們。

 


[1] 耶書亞(耶穌)本是世界的光(參約8:12),但同時信徒也是世上的光,要在世人面前為主作見證(參太5:14)。

[2] 對比《利未記》1-7章所記的五種獻祭,燔祭是祭司和子民都不能吃,在人而言是毫無利益的,所以獻上的原因單單只是為了討上帝的喜悅,另外燔祭在原文的意思是「上升」,意思是讓祭物全然成為馨香的祭物,如煙上升給上帝。

[3] 之前出34:1-26的那段《妥拉》經文就是用王上8:9及其後來作為對應的《先知書選段》經文。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35:1-36:38、賽58:13及其後:為上帝的同在而竭力擺上

「安息日研經坊」(2022-11-12)《妥拉》與《先知書選段》35:1-36:38、賽58:13及其後(作者:Florence Tsang

圖為會幕建造工程以及製作的器具 by 1728 Gerard Hoet in Public Domain

今段《妥拉》經文(出35:1-36:38)記載以色列民為建造會幕奉獻禮物及展開工程。35-40章這大段落跟之前25-31章上帝指示如何建造會幕有不少重複的記述。試從35-36章跟之前篇章的一些相同與不同之處,思考我們從中有何看見和學習。

 

35:1-36:38分段大綱

1. 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守安息日(35:1-3)

2. 造會幕所需的禮物與製造的物件清單(35:4-19)

3. 以色列人為會幕奉獻禮物(35:20-29)

4. 造會幕的技工(35:30-36:7)

5. 造帳幕(36:8-38)

由出35章開始到40章,是《出埃及記》最後一個段落,描述以色列民同心建造會幕的工程,以至最終上帝住在子民中間,並使祂的榮耀充滿整個會幕。這個段落中不少內容都與25-31章所記的相似和平行。當中不同的是,之前是上帝指示摩西如何建造會幕,而35-40章則是子民把上帝的吩咐實行出來,而《出埃及記》24:15-40:38有一個很清晰的倒影結構:

A. 雲彩:耶和華的榮耀停駐在西奈山(24:15-18)

B. 會幕: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建造會幕(25:1-31:11)

C. 安息日: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要守安息日(31:12-17)

X. 金牛犢:以色列人在西奈山山腳建造並敬拜金牛犢(32-34章)

C’. 安息日:摩西重申耶和華要以色列人守安息日的命令(35:1-3)

B’. 會幕:以色列人建造會幕(35:4-40:33)

A’. 雲彩:耶和華的榮耀停駐在會幕(40:34-38)

 

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守安息日(35:1-3

出35:1 摩西召集以色列全會眾,對他們說:「這是耶和華吩咐你們遵行的事:

出35:2 六日要做工,第七日你們要奉為向耶和華守完全安息的安息聖日。凡在這日做工的,要被處死。

出35:3 在安息日這一天,不可在你們一切的住處生火。」

《出埃及記》35-40 章詳細描述了以色列民如何執行先前在25-31章中上帝給摩西的命令。之前的記事以安息日為結尾,本段以守安息日的吩咐開始,也就是從先前(因金牛犢事件)被打斷的地方繼續敘述,因此這時提及守安息日的命令起了一個橋樑的作用,將25-31章 與35-40章重新聯繫在一起,這意味著上帝向背道的以色列人展示祂的恩典和憐憫,因此會幕的建造得以開展,上帝亦仍然願意住在子民中間(參見 25:8;29:45)。這裏增添了禁止在安息日於住處生火的命令,很可能是指到在安息日也不可生火煮食(見16:23),而上帝在頒布十誡時就已提及守安息日的吩咐:「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的上帝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奴僕、婢女、牲畜,以及你城裏寄居的客旅,都不可做任何的工」(20:10),就是以色列人不能因著守安息日,而去迫使其他人為到自己的需要而工作。

 

造會幕所需的禮物與製造的物件清單(35:4-19

出35:4 摩西對以色列全會眾說:「這是耶和華所吩咐的話,說:

出35:5 要從你們當中拿禮物獻給耶和華;凡甘心樂意的,可以把耶和華的禮物拿來,就是金、銀、銅,

出35:6 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細麻,山羊毛,

出35:7 染紅的公羊皮,精美的皮料,金合歡木,

出35:8 點燈的油,做膏油的香料、做香的香料,

出35:9 紅瑪瑙與寶石,可以鑲嵌在以弗得和胸袋上。」

出35:10 「你們當中凡心裏有智慧的都要來,製造一切耶和華所吩咐的,

出35:11 就是帳幕、帳幕的罩棚、帳幕的蓋、鉤子、豎板、橫木、柱子和帶卯眼的座,

出35:12 櫃子、櫃子的槓、櫃蓋和遮掩的幔子,

出35:13 供桌、供桌的槓、供桌一切的器具和供餅,

出35:14 燈臺、燈臺的器具、燈和點燈的油,

出35:15 香壇、壇的槓、膏油和芬芳的香,帳幕門口的門簾,

出35:16 燔祭壇、壇的銅網、壇的槓和壇的一切器具,洗濯盆和盆座,

出35:17 院子的帷幔、柱子、帶卯眼的座和院子的門簾,

出35:18 帳幕的橛子、院子的橛子和繩子,

出35:19 以及聖所事奉用的精緻禮服,亞倫祭司的聖衣和他兒子的衣服,供祭司職分用。」

摩西在交代有關建造會幕的指示之前,先告訴以色列人建造會幕所需的物料清單。35:4-9所列出的禮物清單基本上與25:1-7所記的無異,摩西忠心地將上帝的吩咐傳遞給百姓。摩西強調這是獻給耶和華的禮物,凡甘心樂意的人都可以獻上。他沒有要求每個人必須要獻上最低限度的禮物,而是按上帝的指示,讓以色列民可以透過自發性的表達,去表明他們願意為會幕的建造去付出與承擔。

35:10-19這個清單內所列各樣需要製造的物件在之前的篇章亦曾提及,25-31章曾非常仔細地描述每件物件的製作細節,包括物件的大小、所用的物料、做法等等。反觀這裏摩西首先對以色列民說:「你們當中凡心裏有智慧的都要來,製造一切耶和華所吩咐的」(35:10),及後一次列出要製作的所有物件,並單獨列出每件物品及其部件,以便以色列的會眾明白接下來他們將要做的是甚麼,而他們每個人亦可邊聽邊衡量在這麼龐大的工程當中,哪些部分是自己有能力回應、有感動可以去參與的。

 

以色列人為會幕奉獻禮物(35:20-29

出35:20 以色列全會眾從摩西的面前出去。

出35:21 凡心受感動(נְשָׂא֣וֹ לִבּ֑וֹ;hearts stirred, lifted him),靈被驅策(נָדְבָ֨ה רוּח֜וֹ;spirit was willing, moved)的,都帶耶和華的禮物來,為要造會幕和其中一切的器具,以及縫製聖衣。

當摩西把上帝的旨意完全地傳達給以色列民後,他們便按照所收到的指示行事。他們先退回自己的帳篷,而當再次回來時,手裏已拿著給耶和華的禮物。20-21節之間沒有多餘的描述,反映出子民並沒有甚麼顧慮或拖延,他們在聽到吩咐後便立時回應。經文形容那些「心受感動,靈被驅策」的,都帶耶和華的禮物來,他們的心仿似被提起、攪動,他們的靈也樂意,並推動他們作出回應,這表明子民所做的事都是發自內心,他們不但心裏樂意作出貢獻,亦馬上付諸行動。

出35:22 凡甘心樂意的,連男帶女都來了,各將金器,就是胸針、耳環、打印的戒指,和項鏈帶來,搖著金器的搖祭獻給耶和華。

出35:23 凡有藍色、紫色、朱紅色紗、細麻、山羊毛、染紅的公羊皮、精美皮料的,都拿了來;

出35:24 凡願意獻銀和銅作禮物的,都拿禮物來獻給耶和華;凡有金合歡木可做各種用途的也都拿了來。

出35:25 凡心中有智慧,可以親手紡織的婦女,也把所紡的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細麻都拿了來。

出35:26 凡有智慧,心裏受感動的婦女都來紡山羊毛。

出35:27 眾官長把紅瑪瑙和寶石,可以鑲嵌在以弗得與胸袋上的,都拿了來,

出35:28 又拿做香,做膏油,和點燈所需的香料和油來。

出35:29 以色列人,無論男女,凡心裏受感動的,都帶甘心祭來獻給耶和華,為要做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一切工。

假若我們將23-28節所列出這些以色列民獻上的禮物,與4-9節的禮物清單去比對的時候,會發現當中並沒有任何遺漏,也就是說,造會幕所需的每一樣物品都齊備了,並且經文十分強調這些都是以色列民甘心樂意獻上的。值得留意的地方是,這裏特別記載到婦女的參與(22、25、26、29節),這也是首次提及婦女奉獻和準備建造會幕的材料。經文形容她們是「心中有智慧的」,她們不但捐獻,也動手參與紡織的工作。古時是男權社會,女性多是從屬於男性,經文強調婦女的參與,帶出了不論男女,都可以親自按個人的能力去回應上帝的吩咐,並為到會幕的建造作出貢獻。在會幕的建造中需要用到相當多的布料,因此婦女的紡織能力對建造會幕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造會幕的技工(35:30-36:7

出35:30 摩西對以色列人說:「看,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耶和華已經題名召他,

出35:31 又以上帝的靈充滿他,使他有智慧、聰明、知識,能做各樣的工,

出35:32 能設計圖案,用金、銀、銅製造各物,

出35:33 又能雕刻鑲嵌用的寶石,雕刻木頭,做各樣精巧的工。

出35:34 耶和華又賜給他和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能教導人的心。

出35:35 耶和華使他們的心滿有智慧,能做各樣的工,無論是雕刻的工,圖案設計的工,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細麻作刺繡的工,以及編織的工,他們都能勝任,也能設計圖案。」

在建造會幕的物料都準備就緒後,摩西便照耶和華的吩咐題名召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בְּצַלְאֵ֛ל  bᵉtsalʾēl;in the shadow or image of God[1]),以及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 אָהֳלִיאָ֞בʾaholı̂ʾāv;the tent of [divine] father)作他的同工。上帝要以祂的靈充滿比撒列,「使他有智慧、聰明、知識,能做各樣的工,能設計圖案,用金、銀、銅製造各物,又能雕刻鑲嵌用的寶石,雕刻木頭,做各樣精巧的工。」(35:31-33)可見上帝會特別揀選一些合適的人去做帶領的工作,以色列人中不少人雖擁有不同的技能,但既然會幕是要按著上帝在山上所指示的模式去建造,帶領者唯有被上帝的靈所充滿,才可完全按照上帝的心意去行,以及有能力去完成這個重任。而今段特別提到,上帝要賜給比撒列與亞何利亞伯能教導人的心(35:34),就是讓這兩個人成為其他人的教師去監督著整項建造會幕的工程,好讓會幕能精確地按照上帝的心意去完成。許多以色列人可能具有藝術才能和精湛的工藝,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教導別人,有能力傳授所擁有的技能也是一種上帝所賜的恩賜。比撒列與亞何利亞伯不但肩負起整個工程的帶領工作,也藉著教導來讓更多以色列人能夠按著上帝的心意去參與建造會幕。

出36:1 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以及一切心裏有智慧,蒙耶和華賜智慧和聰明,懂得做聖所各樣用途之工的人,都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去做。

出36:2 摩西把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以及那些蒙耶和華賜他心裏有智慧,心受感動願意前來做工的人都召來。

出36:3 這些人就從摩西收了以色列人為建造聖所,以及聖所各用途之工而奉獻的禮物。每天早晨,百姓繼續把甘心祭(תְּרוּמָה terumah;gift, offering)拿來。

出36:4 凡有智慧能做聖所一切工的人,都各自離開他們原本的工作前來

出36:5 對摩西說:「百姓送來的禮物很多,已經超過耶和華吩咐建造之工所需要的了。

出36:6 摩西吩咐,他們就在營中傳令說:「無論男女,不必再為聖所的禮物做任何的工。」這樣才使百姓停止,不再拿禮物來,

出36:7 他們所有的材料已經足夠整個工程之用,而且有餘。

進到36章就是有關會幕的實際建造。造會幕的物資已齊備,工匠也有了,除了比撒列與亞何利亞伯,還有那些蒙耶和華賜他心裏有智慧,心受感動願意前來做工的人都來了。他們從摩西手裏收了會眾奉獻的禮物,就開始製作和建造的工作。36:3-7記載了一個片段:由於子民將材料日復一日地送來,遠遠超出了建造工程的所需,以致工匠不得不停下他們的工作並通知摩西。於是,摩西通過在營中傳令,讓男女都停止捐贈,並停止生產建造聖所的原料——這巧妙地展示了以色列民對耶和華的吩咐所作出的回應是如此積極,以至即使摩西下令讓百姓不再拿禮物來之後,已收集的材料仍然綽綽有餘。

 

造帳幕(36:8-38

最後這部分是有關製作帳幕的細節,當中包括帳幕的罩棚、帳幕的蓋、鉤子、豎板、橫木、柱子、帶卯眼的座、以及至聖所前的幔子、幔子前的金柱、以及會幕聖所前的門簾。這部分的內容大致上與26:1-37完全相同,連細節也複述得鉅細無遺。帳幕的製作在35-40章是首先提及的,這跟25章不同,因為在上帝對摩西的吩咐中,首先提及的是約櫃的製作。前段先提及約櫃,因為25-31章是以上帝角度出發,約櫃象徵上帝的同在,到了最後才提到香壇、洗濯盆,整個記述就好像是一個人如何得以靠近上帝的過程。而在這裏,先建造帳幕,是出於一個實際的建造過程,也就是要先立起帳幕,才把其他會幕的傢俱放置在其中。

 

《先知書選段》賽58:13及其後與出35:1-36:38的關聯

《以賽亞書》58章的背景是波斯帝國統治時期,賽56-66章的主題主要是圍繞重建耶路撒冷的應許,雖然《以賽亞書》最後這幾章經文主要是帶出盼望的信息,但今段《先知書選段》的段落卻是有關上帝對子民的責備:

賽58:13 你若禁止自己的腳踐踏安息日,不在我的聖日做自己高興的事,稱安息日為「可喜樂的」,稱耶和華的聖日為「可尊重的」,尊敬這日,不走自己的道路,不求自己的喜悅,也不隨意說話;

賽58:14 那麼,你就會以耶和華為樂。耶和華要使你乘駕於地的高處,又要以你祖先雅各的產業養育你;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

在58章的開首,上帝吩咐先知要「向我的百姓宣告他們的過犯,向雅各家陳述他們的罪惡。」(賽58:1)表面上,子民像是十分敬虔,經文形容「他們天天尋求我,樂意明白我的道,好像行義的國家,未離棄它的上帝的典章;他們向我求問公義的判詞,喜悅親近上帝。」(賽58:2)然而百姓禁食,上帝卻不理會。箇中的原因是,百姓在禁食的時候仍然追求私利,剝削那些為他們做苦工的人,並且起紛爭,用兇惡的拳頭打人。子民抱怨上帝冷漠待他們,卻看不見自己的問題,他們徒有一個敬虔的外表,但並沒有確實地遵行上帝的吩咐。在這樣的情況下,上帝吩咐百姓首要做的,是要以安息日為可喜樂、可尊重的,反映當時回歸的以色列民並不看重安息日的吩咐。他們需要回歸基本步,就是回轉他們的腳步,尊重安息聖日。

今段《先知書選段》與《妥拉》的聯繫相當明顯。首先,兩段經文開首同樣提及到「安息日」,而兩段經文同樣強調守安息日對上帝子民的重要性。另外,《以賽亞書》58 章主要呼籲子民悔改,不要單做表面的事,而是要恢復真實的敬拜;而在今段《妥拉》中,就描述以色列民在經歷金牛犢事件之後悔改,並且重新行出上帝的吩咐去建造會幕。

除了主題上的平行,今段《先知書選段》在字眼上與《妥拉》的平行也十分突出,由賽58:13-59:21,當中不少字眼都同樣出現在今段的《妥拉》經文以作為兩者的聯繫(詳見下表):

共通字眼

《先知書選段》(賽58:13及其後)

《妥拉》(出35:1-36:38

安息日(שַׁבָּת shabbat

 

聖(קָדוֹשׁ qadosh

賽58:13 你若禁止自己的腳踐踏安息日,不在我的日做自己高興的事,稱安息日為「可喜樂的」,稱耶和華的日為「可尊重的」,尊敬這日,不走自己的道路,不求自己的喜悅,也不隨意說話;

出35:2 六日要做工,第七日你們要奉為向耶和華守完全安息安息聖日。凡在這日做工的,要被處死。

出35:3 在安息日這一天,不可在你們一切的住處生火。」

話/事(דָבָר davar

 

賽59:21 耶和華說:「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我加給你的靈,傳給你的……。」

出35:1 摩西召集以色列全會眾,對他們說:「這是耶和華吩咐你們遵行的

出35:4 摩西對以色列全會眾說:「這是耶和華所吩咐的,說:

嘴唇/邊緣(שָׂפָה safah

賽59:3 因你們的手掌被血沾染,你們的指頭被罪玷污,你們的嘴唇說謊言,你們的舌頭出惡語。

出36:11 他在這一組相連幔子的末幅上縫了藍色的鈕環;在另一組相連幔子的末幅上也照樣做。

出36:17 他在這一組相連幔子的末幅上縫了五十個鈕環;在另一組相連幔子的末幅上也縫了五十個鈕環。

編織(אָרַג arag

 

思想/圖案(מַחֲשָׁבָה machashavah

賽59:5 他們孵毒蛇蛋,蜘蛛網。凡吃這蛋的必死,蛋一打破,就孵出蛇來。

賽59:7 他們的腳奔跑行惡,急速流無辜者的血;他們的思想全是惡,走過的路盡是破壞與毀滅。

出35:35 耶和華使他們的心滿有智慧,能做各樣的工,無論是雕刻的工,圖案設計的工,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紗,和細麻作刺繡的工,以及編織的工,他們都能勝任,也能設計圖案(מַחֲשָׁבֹֽת machashavot;artistic works)。」

衣服(בֶּגֶד beged

賽59:6 所結的網不能當衣服,無法掩蓋自己所作所為。他們的行為全是邪惡,手所做的盡都殘暴。

出35:21 凡心受感動,靈被驅策的,都帶耶和華的禮物來,為要造會幕和其中一切的器具,以及縫製聖

耶和華/上帝的靈(יְהוָ֖ה רוּחַ ruach YHWH or אֱלֹהִ֑ים רוּחַ ruach Elohim

 

靈(רוּחַ ruach

賽59:19 ……耶和華的靈催逼他自己。

賽59:21 耶和華說:「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我加給你的……。」

出35:21 凡心受感動,被驅策的,都帶耶和華的禮物來,為要造會幕和其中一切的器具,以及縫製聖衣。

出35:31 又以上帝的靈充滿他,使他有智慧、聰明、知識,能做各樣的工,

 

今段《妥拉》經文(35-36章)與之前篇章(25-31章)的異同與反思

1. 相同之處

25-31章是上帝吩咐摩西有關建造聖所的指示,而由今段《妥拉》開始,則描繪以色列民如何按著上帝的吩咐去開始建造會幕的工程。在這兩章經文中有不少重複的部分,例如上帝要以色列人所獻的禮物清單、上帝提名召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的記述等,在在都看見摩西作為上帝旨意的傳遞者,他忠心的將上帝的指示原原本本地傳達給以色列民。

而在今段《妥拉》經文當中最為突出而又最冗長的重複記述,必定是36:1-38所載有關造帳幕的部分。這31節經文的記述,跟26:1-37的內容幾乎完全一致[2],反映出子民對上帝話語的順從,以及上帝旨意的實現。經文並非以簡潔的記述方式,而是希望藉著一字一句的重複,向讀者展示當時以色列的百姓以最嚴謹的態度去履行上帝話語的一點一滴,就是完全按照上帝所指示的每一個細緻的步驟去執行出來。它的重要性在於,先前以色列民因為造金牛犢而差點被上帝除滅,而若然沒有摩西的代求,上帝險些就不與子民同往迦南地,又若然上帝不願意住在子民當中,他們也就沒有需要去為上帝去造會幕。後來上帝因著摩西的代求改變了心意,願意繼續與子民同去。因此,從這一段長篇的重複記載讓我們明白到,子民的完全順服,是作為經歷過上帝恩典之後的回應,他們不是像從前那樣單單口說要遵行上帝的吩咐,實際上卻背道而馳,而是實實在在地以謹慎和誠懇的心去按照上帝吩咐的每一個細節去行出來,這也是上帝要向每一個屬祂的人所展示和要他們知道的。

2. 不同之處

a)安息日

在25-31章,有關安息日的吩咐出現在整個段落的結束(31:12-17),然而在今段《妥拉》經文,則在子民為會幕奉獻和正式建造會幕之前,先提及了有關守安息日的吩咐。31章提及安息日是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間世世代代的記號,是一個永遠的記號(31:13、17),倘若法版是象徵著上帝和子民立約的婚書,安息日就是代表著雙方關係的婚戒那樣,它作為一個標記,標誌著以色列人是屬於上帝的子民。而35章提及守安息日的吩咐,是要叫以色列人知道是耶和華使他們分別為聖,並要將他們從列國中分別出來歸給自己。這個吩咐在建造會幕之前被強調、被重述,是要讓以色列民知道,即便是為上帝而開展的會幕工程,也不能凌駕安息日的吩咐,到了安息日的時候,他們也必須停下手上的工,要尊重上帝在他們生命中的主權,並知道自己是屬於上帝的。

這也提醒我們,在事奉之先,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生命有否真正分別為聖去為主而活,知道耶和華是我們的主,我們的生命不再屬於自己而是屬祂的!而我們同時亦要懂得按祂的心意去劃分一個獨留給上帝的時間,因著祂是我們的主,我們就必須停下自己手中的工作,分別為聖單單去親近和敬拜祂。

b)召集會幕的工人

對比25-31章,35:10-19是新增的內容,當中提及摩西召集做會幕的工匠,並列明他們要製作的各樣物件。這段經文出現在以色列人要獻上的禮物清單(35:4-9)之後,35:10記載摩西對以色列全會眾說:「你們當中凡心裏有智慧的都要來,製造一切耶和華所吩咐的。」在建造會幕的事情上,上帝所要求的並不止是物資的奉獻,事實上,每一個願意去付出自己才能的人,不論是會幕的工匠,或每一位為到會幕的任何一件傢俱、部件去擺上自己的人,哪怕只是織繩子也好,其實同樣也是一種奉獻。

從這個段落可見,奉獻其實是指向全人的奉獻,當中包括人願意擺上的資源,亦包括人所擁有的才能、時間等等。因此要參與建造一個上帝與人同在的地方,除了一些實際的物資或財物的供應,其實我們能夠親身參與其中亦同樣重要。而其實重要的並不是我們先天所擁有的是甚麼,擁有的是多或少,而是怎樣去運用上主賜予我們的資源、才能和時間,去參與建立上帝的國度。

c)以色列民的回應

至於另外一個先前篇章沒有的描述,就是35:22-29所記有關百姓回應摩西呼籲的描述。前文提及這段經文十分強調婦女的參與,分別在首尾部分兩次提到以色列民當中連男帶女都來了(22、29節),他們甘心樂意將禮物帶來,為要做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一切工。25-26節經文記載那些心中有智慧的婦女,都一同來參與紡織的工作,而特別的是,緊接這兩節經文是有關眾官長為上帝獻上很多珍貴禮物的描述。在以色列整個群體當中,官長與婦女的身分地位十分懸殊,但官長的奉獻並不是比婦女所作出的奉獻更為重要,這段經文所帶出的重點是,不論地位的高低,所有以色列民都可以按感動為到會幕的建造而盡力擺上自己的一分,反映出會幕的建造是讓全民各階層都能有分參與。

建造會幕需要用到很多不同的物料,而上帝對於建造會幕的要求,其實在某程度上間接讓很多不同階層的人也有機會去參與,並且需要他們在過程中彼此配搭,彼此看見大家對會幕的參與和回應。例如官長所獻的紅瑪瑙、寶石以及其他珍貴的物品,可能大部分的以色列民都沒有,但另一邊廂,婦女的紡織能力,也是其他人不能取代的。因此,從百姓的回應,可見這項讓上帝可以住在祂子民中間的會幕建造工程,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全人奉獻,也需要全民各按各職地奉獻其資源和才能,就是透過整個群體的通力合作和配搭方能成就的。

d)摩西呼籲百姓停止送禮物

36:3-7描述當那些參與造會幕的工人從摩西那裏收了以色列人為建造聖所,以及聖所各用途之工而奉獻的禮物後所發生的一段小插曲,就是百姓依然每天將禮物送來,以致摩西不得不呼籲他們停止把禮物拿來。這短短幾節的記載,讓我們看見以色列民由上至下都有一份無私的心。首先,百姓日復日奉獻會幕的物資,他們奉獻的程度,以至渴望滿足會幕需要的心是令人震撼的。一次性的奉獻也許不太困難,但是持續不斷的奉獻,卻並非人人都能做到。至於負責造會幕的工匠,亦都本著誠實的心去作會幕的工,他們對摩西說:「百姓送來的禮物很多,已經超過耶和華吩咐建造之工所需要的了。」(36:5)可見他們所著緊的,只是百姓送來的禮物是否足夠應付會幕的工程,並沒有一人貪圖自己手中那些會眾所獻上的貴重物品。而以色列民的領袖摩西亦同樣正直且能當機立斷,他在收到工匠的匯報後就立即在營中傳令叫百姓不用再將聖所的禮物拿來。

這幾節看似簡單的描述,但其實只要任何一方存有私心,例如百姓送來的根本不足應付會幕工程的所需,又或做工的人眼見物資過剩卻不上報而將物品據為己有,甚或領袖有絲毫的貪念,就會為會幕的工程造成重重的障礙。因此從這裏的描述,可以看見以色列全會眾的目標非常清晰一致,當中並無滲雜任何的私心,他們上下一心,所為的並不是別的,就只是單單要按上帝的吩咐去建造聖所,以致上帝能夠住在他們中間。也許今天當我們渴望建造一個人能遇見上帝的事工、教會或機構,每個人甘心樂意的奉獻,以及整個群體純粹為著同一目標而共同協作努力,正正就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結語:為上帝的同在而竭力擺上

在今段《妥拉》經文,以色列民終於開展了建造會幕的工作,而綜合35-36章與之前篇章的比對,可見以色列民要聽上帝的吩咐守安息日,並且要謹慎地完全行出上帝的吩咐,是基於他們是與上帝立約的子民。他們既為上帝的子民,渴望有上帝的同在和帶領,自然在建造會幕的這事上有著一個奉獻者和參與者的身分。奉獻,除了是全人的奉獻,亦是以色列全會眾的責任,而奉獻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著讓上帝住在子民中間,為著上帝的榮耀可以在他們當中彰顯。35-36章描繪了一幅非常美麗的圖畫,就是百姓為上帝住在他們中間而甘心樂意地奉獻與竭力擺上。

事實上,子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來自上帝的。正如今段經文所言,會幕的總工程師比撒列,以及亞何利亞伯的聰明智慧、他們的手藝、設計的能力、教導人的心,以至所有前來做工的以色列民所擁有的智慧聰明,都是上帝所賜的。因此,即使人覺得自己為上帝付出再多,都要知道人所擁有的一切其實都是源於上帝,上帝才是那位最慷慨的給予者。「比撒列」這名字在原文的意思是「有上帝的影子」(或解作「有上帝的形象」),上帝樂意將一切豐盛賜給祂的子民,因此要讓上帝住在我們中間,我們除了需要按照上帝的吩咐而行,也要學效上帝無私給予的性情,懂得積極主動、甘心樂意、且沒有私心地將我們的全人奉獻,因為一個甘心樂意擺上自己、無私奉獻的人的生命本就反映著主耶書亞(耶穌)道成肉身的生命,是與上帝相近的。

在今次查經中,我們看見以色列民為建造聖所而大發熱心地奉獻和擺上,今日我們作為上帝教會的一份子,是否也響應上帝的託付,在聖靈的感動下團結起來支持和參與主的工作?我們各人走在信仰的路上想必都曾經歷過上帝的恩典與賜予,而為著建立上帝的家、為著上帝榮耀的彰顯,盼望我們的生命都能帶著感恩的心為主奉上更多,映照出上帝的形象與性情,成為一個甘心樂意地給予和分享的人!


[1] 「影子」的希伯來文 צֵל(tsel)與「形象」的希伯來文 צֶ֥לֶם(tselem)相近。事實上,影子所反映的正是一個人的形象。

[2] 兩段經文之間只有細微的差距,例如26:33-35有三節提及到會幕傢俱擺放的位置在36章並沒有出現,因為後者是以會幕的建造工程作為主軸。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