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及釋經文章:誰是「永在的父」?

研經及釋經文章:誰是「永在的父」?

分享至你的:

誰是「永在的父」?(作者:Herbert Chan

賽9:6[1]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賽9:6是聖誕節常被引用的經文,並一般被理解為與「主耶穌」有關(這位嬰孩就是預表著他);作為信徒,這個理解並無不妥,然而下半節中指他會被稱為「永在的父」則讓人難以理解!因為如果這是在預表「主耶穌」,那麼他應該是「聖子」而不是「聖父」,為何「聖子」突然會變成「永在的父」,我們應該如何解讀這一節的意思呢?

首先,賽9章的上下文的背景是關於公元前八世紀亞述大軍對南國猶大的威脅,這是上主對子民的管教,好讓上帝的子民學會倚靠「祂的同在」(「以馬內利」),並真正敬畏上帝而不是害怕地上的危難(參賽8:7-8、13)。而第9章是描述上帝子民在面臨敵人的大軍壓境、戰雲密佈時,作為猶大國的王、大衛的子孫應宣告上帝才是子民的盼望,祂才是真正的拯救者!

而賽9:6中「為⋯⋯而生」所用的動詞其實是「被動式」(Passive),所以這節的主語(subject)是「一嬰孩」,意思是「有一嬰孩要被生下來」(參賽7:14有關「以馬內利」的應許)。而下半節「他名稱為」的原文 וַיִּקְרָ֨א שְׁמ֜וֹ 其實包含了兩個「他」,第一個是動詞(男性第三身單數),意思是「(他)稱」וַיִּקְרָ֨א,第二個是名詞「他名」שְׁמ֜וֹ詞尾的物主代詞(possessive pronoun)「他」,其中最關鍵的動詞「(他)稱」וַיִּקְרָ֨א 並非「被動式」,所以這句的正確翻譯應為「的名為⋯⋯」[2]而不是「他名稱為」!也就是說,「祂稱」這個動詞是承接著上半節的主語(subject)「嬰孩」,這嬰孩(耶穌)將要稱「祂的名(指天父的名)」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所以筆者估計,把「有一嬰孩」理解為預表主耶穌並無問題,問題是翻譯者可能有強烈的個人意願自動認定了下半節必然是指著「主耶穌」,並習慣以希臘式思維[3],用靜態的描述去列出受膏者的銜頭。假如我們用希伯來式思維[4]去解讀的話,就會更著眼於「受膏者的行動」,並嚴謹地按照希伯來文的文法去翻譯,就能領悟出作者是在描述「受膏者將要稱呼膏立他的那位為『父』」的這個行動!

詩89:26 他要稱呼我說:『你是我的父,是我的上帝,是拯救我的磐石。』

事實上,如果我們參考詩89這篇彌賽亞詩篇,會發現賽9:6的情況也在這裏出現。詩89:20-27記載上帝要膏立大衛的子孫成為受膏者,而這位受膏者要稱呼膏立他的上帝為「父」、「上帝」與「磐石」(詩89:26)。

過去我們一直把「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理所當然地直接認定是指主耶穌的銜頭,忽略了這是主耶穌稱呼天父的行動!而這稱呼的行動表明了主耶穌就是上帝所膏立的受膏者,他才是那位真正能在人的危難和困苦中帶來拯救的「大衛的子孫」!事實上,我們不難在福音書中找到耶穌稱呼天父為「我父」的經文(例如:太7:21、12:50、15:13),這正是賽9:6和詩89:26等預表上帝所膏立的受膏者(大衛子孫)的應有表現和行動的相關經文。盼望透過學習希伯來式思維以及相關的猶太文化背景,我們能離開一些對金句經文的誤解,更好明白和掌握經文的真意。

 


[1] 賽9:6在《希伯來聖經》是賽9:5。

[2] 類似賽9:6的原文格式和文法在《聖經》中都會翻譯為「(某人)稱(某某)為……」或「(某人)叫(某某)的名為⋯⋯」,例如:創4:17、16:11、25:25,出17:5、賽7:14等等。

[3] 希臘式思維著重靜態的描述、屬性,講求哲學定義、分類、系統化和單一理解,較為刻板和冰冷;相比之下,希伯來式思維則著重動態的描述、功能性,情感的表達較豐富,鼓勵多元性和兼容性。兩者本身沒有對錯之分,而是不同的思維模式和處理手法,但《聖經》本身是猶太人的著作,希伯來式思維對解經有其一定的重要性。

[4] 見註腳3。更多有關「希伯來式思維」的明白,可參考本機構2023年的「基督教信仰的希伯來根源」講座內容


其他「研經及釋經」文章(請按標題打開):


分享至你的:

關於作者

Herbert Chan administrator

陳金城,現任 BMY 總幹事,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碩士,主修猶太研究,專注於研究早期猶太人與基督徒的釋經、喜愛希伯來語、日語、結他、以色列地旅遊。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