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的秋季節期,先是吹角節兼新年(ראש השנה;Rosh HaShanah)和贖罪日(יום כפור;Yom Kippur),之後是一連七天的住棚節(סוכות;Sukkot)及緊接著的第八日聖會(שמיני עצרת;Shemini Atzeret)和歡慶妥拉節(שמחת תורה;Simchat Torah)[1]。這些節期可算是猶太人為期最長、也最具氣氛和規模的慶祝日子。尤其在住棚節期間,在耶路撒冷舊城的猶太區和許多猶太人家庭的露台,到處可見到一些搭建而成的棚。在哭牆,正統猶太教徒都會帶著一個香櫞和由三種植物枝葉捆成的一札[2]來到上帝面前禱告。這些習俗都有其《聖經》的根據。
按照《利未記》23:33-44,住棚節提及三樣主要的慶祝活動:1)到聖殿獻祭(參利23:37;民29:12-40)。但自公元70年聖殿被毀後,猶太人改為以讀經和禱告來代替聖殿的獻祭。2)拿美好樹上的果子和棕樹上的枝子,與茂密樹的枝條並河旁的柳枝,在上帝面前歡樂七日(利23:40);在耶穌時期,猶太人會一連七天帶著這四樣東西到聖殿,在上帝面前慶祝[3]。並且一連八天(住棚節及第八日的聖會)去西羅亞池取水到聖殿進行奠水禮[4],祈求上帝的憐憫和賜福[5]。直至今天,敬虔的猶太人依然會在住棚節帶這四樣東西到哭牆禱告,並為未來一年的降雨祈福[6]。因為雨水對以色列地來說實在太重要了,所以每年首次降雨時,以色列人都高興得紛紛拍照或錄影,上載到社交媒體分享一番,以表感恩!3)許多家庭和會堂都會用簡單易拆的物料在戶外搭建一個棚[7],在裏面短暫生活,目的是記念他們的先祖被上帝帶領出埃及後,也曾在曠野搭棚居住,過了艱苦的四十年(參利23:43)。當時他們要跟從雲柱火柱隨時起行和安營,所以不能為自己建造固定及安舒的居所,而一切生活所需,包括飲食、衣物以至人身安全,都要仰賴上帝的供應和看顧,直至他們進入應許地為止(參申2:7、8:1-10)。
因此,住棚節的第一個屬靈意義是關乎怎樣渡過在世的日子,在艱苦和充滿試煉的生活裏,學習依靠上帝的帶領和供應,把盼望放在將來的應許地,而不是眼前的曠野生活。住棚節的「棚」是個暫時的棲身之所,這提醒我們在世的日子只不過是寄居的,我們需要致力經營的,不是地上的物質生活和居所,而是要建立和維繫與上帝那份永恆的關係。與此相關的教導在《新約聖經》也有出現:
因為我們短暫輕微的患難,是要為我們成就極大無比、永遠的榮耀。我們所顧念的,不是看得見的,而是看不見的;因為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是永遠的。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在地上的帳棚拆毀了,我們必得著從 神而來的居所。那不是人手所造的,而是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後 4:17-5:1)《新譯本》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來11:13-14)《和合本》
《哥林多後書》和《希伯來書》這兩段經文都是在鼓勵信徒,即使在患難和逼迫裏,都需要仰望天上那永恆的家鄉。然而今天的信徒往往是,除了上教會參與聚會之外,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跟非信徒沒有兩樣,一樣是在追求擁有更舒適的生活、假期時有更好的娛樂、為要得到某種享受或優惠而費盡心思、虛耗光陰。這反映出他們對於耶穌所說的最大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可12:30)都只不過是頭腦上的知道(甚至根本不知道),完全沒有在生命中實踐這個教導。
筆者的意思不是要信徒刻意去尋找一些為主受苦的機會,但至少我們都應該盡力在永恆的事上(包括建立和維繫與主的關係、明白上帝的心意、使更多靈魂得救、擴展上帝的國度等等),並把安全感建立在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之上。當然這並不容易,即使我們盡上了一切也未必做得好,但我們要知道最終只有上帝自己才能真正建立我們的人生,因為「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詩127:1-2)然而,我們都應當立志遵行耶穌所說的最大誡命,以此為我們的生活取向和態度,努力過一個討主喜悅的生活,並相信上帝會在過程中幫助我們。
住棚節的第二個屬靈意義,來自一個有關「帳篷」及「棚」的啟迪。拉比Jonathan Magonet在他的著作[8]中提到,按照《聖經》記載,在曠野時以色列民都是住「帳篷」(אֹ֫הֶל;ohel)[9];但《利未記》23:42-43提及住棚節的吩咐卻是要他們住「棚」(סֻּכֹּ֥ת ;sukkot,sukkah的複數)[10],也就是當他們進入迦南地之後,守這節時要住的棚(也是現今住棚節期間搭建的那種簡陋棚子),而並非在出埃及後以色列民在曠野時住的帳篷,兩者並不一樣!那麼今天我們守住棚節的時候住在「棚」裏,為的是要重新經歷出埃及時,以色列民在曠野的艱苦生活嗎?還是為要體驗以色列民在進入迦南地定居之後守節的那段日子?
參看過去兩千年以色列的歷史,拉比Magonet認為猶太人在重複不斷地過著流離漂泊的難民生活[11]。在以色列未立國以前,許多猶太人在歐洲常常因著政治和宗教原因而被逼害和孤立,他們只能到處遷徙或寄人籬下,沒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安身之所[12]。這正正跟出埃及之後以色列民所經歷的一樣!他們在曠野經過以東、摩押、亞捫地時,像難民一樣尋求那些鄰國的憐憫和幫助,可是那些地方的人不但不讓他們路過(連以色列願意照價支付所提供的水都遭到拒絕),甚至攻擊他們(參民20:14-21、21:22-23;申2:8-30)。所以,不論是住「帳篷」或「棚」,其屬靈意義都是要我們學習設身處地,去同情和憐憫別人的苦況。
今天,在棚裏短暫地生活,總不至於艱辛得像難民那樣辛酸。但卻能叫我們反省自己有否顧念那些活在困苦裏的人,包括難民、孤兒寡婦、患病的人等。筆者認為,這才是信徒記念這個節期最有意義的方法,也正是耶穌教導人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之後,指出的第二條最重要的誡命:「要愛人如己」(可12:31)。《約翰福音》7-9章(正值住棚節、第八天聖會和歡慶妥拉節的日子)記載了耶穌憐憫和饒恕了一個在行淫時被拿的婦人(約8:1-11),又醫治了一個天生瞎眼的人(約9),我們可以確信的是,耶穌在地上有參與過住棚節,並且向人施予極大的憐憫。
但願每年住棚節我們都提醒自己,上帝在我們艱難的日子裏與我們同在,祂會不斷看顧和帶領我們,而我們需要在困難的生活中對主有信心,致力實踐耶穌所說的兩條最大誡命:「愛上帝」和「愛鄰舍」。我們記念這個節期,可以安排一些額外的時間去親近上帝、數算祂的恩典、讀經、默想和禱告,並學習更主動關心身邊有需要的人,為他們禱告和伸出援手,甚至按感動為難民捐獻和禱告,參與一些探訪、短宣、義工、慈惠活動等等。只要我們的目光不再專注於自己而是仰望上帝,讓耶穌那份捨己的愛在我們身上流露,那麼不論我們的能力是多是少,我們都能活出盡心、盡性、盡力地去愛上帝和愛鄰舍的生命,求聖靈幫助我們,阿們。
[1] 有關猶太的秋季節期,可參利未記23:23-44,分別記載了吹角節(參利23:23-25)、贖罪日(參利23:26-32)、住棚節(參利23:33-44)、第八日聖會(參利23:36),而歡慶妥拉節(Simchat Torah)在第八日聖會的翌日,來自較後期的猶太傳統(參條目Sukkot, in Encyclopedia Judaica 2nd edition Vol. 18, 301)。
[2]香櫞(אתרוג,etrog)是一種類似檸檬的果實。另外三樣植物是:棗椰樹(לולב,lulav)葉子、香桃木(הדס,hadass)枝條和柳樹(ערבה,aravah)枝條,這三種枝葉通常綑札在一起。
[3]他們每天會圍繞聖殿的祭壇一次,到第七日要繞聖殿七次,並會以詩篇118:25「耶和華啊,求你拯救!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亨通!」來呼求上帝﹝參《米示拿》〈論住棚節〉(m.Sukk)4:4-5﹞。
[4] 參《米示拿》〈論住棚節〉(m.Sukk.) 4:9。另外,約翰福音7:37-39記載耶穌在節期【住棚節】的末日,高聲宣佈「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耶穌指出他要賜下真正的活水,而這正是當時的人對雨水──上帝賜福和拯救──的期望。
[5] 在農耕社會裏,以色列人向耶和華祈求賜福,大概會包括降下雨水(參申11:10-12)。另見亞14:16-19的教導:所有攻擊耶路撒冷的列國所剩下的人,會每年到耶路撒冷萬君的耶和華面前過住棚節,否則必無雨水降下。
[6] 猶太人在住棚節第八天的禱文中會加上有關「求雨」的猶太禱文( גשם תפלת Tefilat Geshem);另參Rabbi Adin Steinsaltz, The guide to Jewish Prayer(Schocken 2000),172。
[7] 參利23:42;《米示拿》〈論住棚節〉(m.Sukk). 1-2。
[8] Jonathan Magonet, A Rabbi Reads the Torah (London: SCM Press, 2013), 193–194。
[9]《和合本》往往翻譯為「帳棚」,例如:民16:26-27提及可拉、大坍、亞比蘭帳棚;申16:7:「……回到你的帳棚裏」等。
[10]《和合本》翻譯為「棚」,參利23:43。
[11] Magonet, A Rabbi Reads the Torah, 194。
[12]見 Josephine Bacon, The Illustrated Atlas of Jewish civilization 4000 Years of History (Quntum Book 2005) 一書中大量有關猶太人在歷史中被逼害、殺害和被逼遷徙的記載和地圖。
耶書亞研經中心 版權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