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日研經坊」(2020-5-16)《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創22:1-23:20;賽33:7-16、22;士3:1及其後)查經摘要(19)
圖為Beit Alpha會堂地板馬賽克,圖中就是創22章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 ;©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創22章是上帝吩咐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而創23章則是關於撒拉之死和亞伯拉罕向赫人以弗崙買墳地的描述。試討論:我們從創22-23章如何看出亞伯拉罕的信心?這對今天作為信徒的我們來說有甚麼意義?
創22-23章的大綱和簡介
1. 亞伯拉罕獻以撒(22:1-19)
i. 上帝的吩咐(22:1-2)
ii. 亞伯拉罕起程往上帝指示的地方(22:3-8)
iii. 耶和華的使者阻止亞伯拉罕獻以撒(22:9-14)
iv. 上帝重申祂的應許(22:15-19)
2. 拿鶴的後代(22:20-24)
3. 亞伯拉罕買墳地葬撒拉(23:1-20)
創22章是一章非常重要的經文,《創世記》12章首次提及上帝向亞伯拉罕說話和顯現,而22章則是上帝最後一次向亞伯拉罕顯現,亦是亞伯拉罕最後一次聽見上帝向他說話。繼21章上帝所應許的兒子以撒出生後,這裏上帝卻給了亞伯拉罕一個比過往更嚴峻的考驗,就是要他在祂所指示的山上將以撒獻為燔祭。接著23章記載到撒拉的死與埋葬,像在預告亞伯拉罕的故事亦快將告一段落,這一章主要提到亞伯拉罕為著埋葬撒拉而跟赫人商討買地。當中談判的過程多番轉折,最終亞伯拉罕成功從赫人以弗崙手中買得麥比拉田和其中的洞,這成了亞伯拉罕在上帝所應許的迦南地上正式擁有的產業。
上帝的吩咐(22:1-2)
經文一開始說「這些事以後,上帝考驗亞伯拉罕,對他說:『亞伯拉罕!』」(22:1),「這些事」所指的應該是21章所記載兩件有關兒子的事件,就是以撒的出生,以及撒拉因以實瑪利戲笑以撒,而要求亞伯拉罕趕走夏甲和以實瑪利。因此亞伯拉罕在上一章經已失去了一個兒子,到今章似乎連以撒也將要失去。
聖經作者在今章開始就預先讓讀者知道這是一個考驗,筆者認為背後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要說明美善的上帝並非真的要亞伯拉罕殺死以撒,因此我們不可把這與其他異教的獻活人祭相提並論[1];第二就是將我們的焦點改變,從「以撒最終是否真的被獻為祭」改為「亞伯拉罕最終能否通過這個考驗」,就是將重點由以撒的安危轉到上帝和亞伯拉罕的關係之上。猶太的傳統普遍認為亞伯拉罕一生裏經歷了十個考驗[2],然而考驗(נִסָּ֖ה nasah)這個字在整卷《創世記》中只出現在這裏,並且是上帝主動要考驗他。那麼這個考驗到底有甚麼特別之處呢?這在後文再述。
當上帝呼叫亞伯拉罕的時候,亞伯拉罕馬上回應「我在這裏」,其原文 הִנֵּֽנִי hinneni所要表達的是一種專注和接受的態度,代表著一個人非常留心,隨時準備好就他所聽到的指示作出行動[3]。接著上帝說:「你要帶你的兒子,就是你所愛的獨子[4]以撒,往摩利亞地[5]去,在我指示你的一座山上,把他獻為燔祭。」(22:2)。這並非像一些拜偶像行徑那般由獻祭者主動獻上兒子,為要謀求個人的好處(見註一),而是由上帝主動要求,到後來亞伯拉罕甘心樂意獻上以撒時,亦是上帝主動阻止亞伯拉罕把兒子殺死。因此,這只是上帝給亞伯拉罕的考驗,而並非真的要他將以撒獻為祭給自己[6]。
創12:1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לֶךְ־לְךָ֔ lekh lekha;go for yourself)本地(מֵאַרְצְךָ֥ meartsekha;from your land)、本族(מִמּֽוֹלַדְתְּךָ֖ mimoladtekha;from your relatives)、父家(מִבֵּ֣ית אָבִ֑יךָ mibeit avikha;from the house of your father),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 創22:2 上帝說:「你要帶你的兒子(אֶת־בִּנְךָ֨ et-binkha),就是你所愛的獨子(אֶת־יְחִֽידְךָ֤ אֲשֶׁר־אָהַ֙בְתָּ֙ et-yechidekha asher-ahavta)以撒(אֶת־יִצְחָ֔ק et-Yischaq),往(לֶךְ־לְךָ֔ lekh lekha;go for yourself)摩利亞地去,在我指示你的一座山上,把他獻為燔祭。」 |
上帝在22:2對亞伯拉罕的吩咐,跟在12章上帝呼召亞伯拉罕時所說的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1)兩句句子都是一個三重遞進式的吩咐,22:2的「你的兒子」、「你所愛的獨子」和「以撒」對應著12:1的「本地」、「本族」和「父家」。而「你的兒子」、「你所愛的獨子」和「以撒」在原文裏都以 אֶת et這個字開始(這個字在中文不能翻譯,它在希伯來文的語句中是用以標明句子中的直接受詞,也就是上帝逐步說明祂所要亞伯拉罕帶往摩利亞地的是甚麼);上帝的吩咐愈見仔細,甚至最後更指明是以撒,以致整件事並沒有任何轉寰的餘地。而在12:1的情況也相約,在「本地」、「本族」、「父家」之前都出現了מֵ me/מִ mi這個介字,意思是「從」(from),就是上帝指明亞伯拉罕要從哪裏離開,就是要「從他的本地」、「從他的本族」、以及「從他的父家」;同樣地,當時上帝將祂對亞伯拉罕所要離開之地的要求說得愈來愈精確,以致執行這個吩咐的代價變得愈來愈大,也沒有任何斟酌的空間,最後亞伯拉罕不但要離開他的本地,甚至要離開他最為看重的父家。
2)22:2的「往」與12:1的「離開」在原文其實所用的同樣是 לֶךְ־לְךָ֔ lekh lekha,這是一句命令句,直譯為「為你自己而去!」לֶךְ־לְךָ֔ lekh lekha在《希伯來聖經》中只出現在這兩節當中,因此兩段經文明顯地有著連繫。
3)兩段經文同樣沒有清楚指明最終的目的地,只說是上帝所指示的地方。
從以上的平行之處,我們就明白為何亞伯拉罕沒有質疑獻以撒到底是否上帝的吩咐,因為這個吩咐跟他第一次聽到上帝的話時所聽到的相當近似,而過去當他按照吩咐而行時的確經歷過上帝的真實而無可推諉,由此他便可以肯定這次的吩咐也是來自上帝,並確信上帝並不會加害於他。上帝很可能是刻意這麼說,使亞伯拉罕想起自起初他聽從上帝的吩咐離開他的本地、本族和父家之後,他所經歷上帝的恩典和信實,以致他有信心去行出這個吩咐,通過這個考驗。
亞伯拉罕起程往上帝指示的地方(22:3-8)
接著經文說「亞伯拉罕清早起來,預備了驢,帶著跟他一起的兩個僕人和他兒子以撒,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上帝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到了第三日,亞伯拉罕舉目遙望那地方。」(22:3-4)亞伯拉罕清早起來,表明他對於上帝的吩咐並沒有絲毫猶豫,雖然經文並沒有記載他有任何說話,但就描述到他為了遵行上帝的吩咐而做了一連串的準備工夫,然後就起身出發往上帝所指示的地方去。作者沒有記載在三日的路程中所發生的事,然而可以想像這三天對亞伯拉罕的信心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當亞伯拉罕看到上帝所指示的地方後,就吩咐他的僕人留在那裏,他沒有向僕人透露要將以撒獻為燔祭的事,只說他和孩子( הַנַּ֔עַרna’ar)要去敬拜(נִֽשְׁתַּחֲוֶ֖ה nishtachaveh;原文作「俯伏」),估計這是為要避免他在遵行上帝吩咐時遇到任何阻礙[7]。「孩子」的原文נַ֔עַר na’ar所涵蓋的年齡層較廣,因此並非單單指到小孩,經文並沒有指明以撒當時的歲數,但有猶太拉比推斷獻以撒的事與撒拉的死直接相關,因此估計他當時約37歲(23:1提及撒拉死時127歲,而她在90歲生以撒)[8]。
創22:6 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自己手裏拿著火與刀;於是二人同行。
創22:7 以撒對他父親亞伯拉罕說:「我父啊!」亞伯拉罕說:「我兒,我在這裏。」以撒說:「看哪,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羔羊在哪裏呢?」
創22:8 亞伯拉罕說:「我兒,上帝必自己預備(אֱלֹהִ֞ים יִרְאֶה־לּ֥וֹ Elohim yireh-lo;God will see for himself)燔祭的羔羊。」於是二人同行。
在6-8節,經文刻意強調亞伯拉罕和以撒的父子關係,而第7節記載以撒第一次開口就是說「我父啊!」他問父親「燔祭的羔羊在哪裏呢?」他提出的問題令整件事的張力變得更大,亞伯拉罕回答說:「上帝必自己預備燔祭的羔羊」,「上帝必自己預備」原文解作「上帝會自己看見」,「看見」的原文רָאָה ra’ah有察看、顯現、預備、看顧、關注等意思,因此亞伯拉罕所表達的是他相信當上帝看見的時候,祂就會有所安排。在第6節,當亞伯拉罕將僕人和驢都留在山下,經文形容父子二人同行,而在他們的對話之後,經文再一次說他們二人同行,這個描述突顯出父子二人的連結非常緊密,並沒有因著以撒所提出的疑問而有任何改變。
耶和華的使者阻止亞伯拉罕獻以撒(22:9-14)
(圖為「亞伯拉罕的獻祭」,參創22:12; by James Tissot,22:12;Jewish Museum New York)
當他們到了上帝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就在那裏築壇,綁了他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然後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22:9-10)當時亞伯拉罕已超過一百歲,而以撒仍是年青力壯,經文沒有形容以撒有任何掙扎或嘗試逃脫,可見以撒是甘心順服上帝的旨意以及他父親所作的決定,因此去到最後這個生死關頭,他們父子二人在心意上依然同行。耶和華的使者在亞伯拉罕拿刀要殺他的兒子時,連續兩次從天上呼喚他說:「亞伯拉罕!亞伯拉罕!」祂在最後一刻才阻止他,這證明了當時亞伯拉罕的確對於遵行上帝的話並沒有任何猶豫,而當亞伯拉罕聽到耶和華的使者呼喚他時,亦同樣再次以「我在這裏」去回應。
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不可在這孩子身上下手!一點也不可傷害他!現在我知道(יָדַ֗עְתִּי yada‘ti)你是敬畏上帝的人了,因為你沒有把你的兒子,就是你的獨子,留下不給我。」(22:12)上帝說祂現在知道亞伯拉罕是敬畏上帝的人,難道祂之前並不知道嗎?其實上帝並非不知道,而是一個人的信心必須要透過行動才能真正地展現出來。事實上,一些兩約之間的猶太文獻和拉比文獻[9]在解釋這一節經文的時候,都將上帝所說的「我知道」解作「我已讓人知道」(I have made known),意思是不單上帝知道,上帝也藉著亞伯拉罕獻以撒這件事去讓天使、撒旦、以致地上的所有人,都知道亞伯拉罕對上帝的敬畏。也就是說,猶太人喜歡用行動去把一些抽象的觀念如信心、敬畏活現出來。
之後亞伯拉罕看到一隻公綿羊兩角纏在灌木叢中,就把那隻公綿羊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又給那地起名為「耶和華以勒」 ,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22:13-14)
「耶和華以勒」的原文יְהוָ֣ה יִרְאֶ֑ה YHWH yireh 解作「耶和華看見」[10],就是當上帝看見的時候,祂就會有相應的行動,祂會看顧那些仰望祂慈愛的人,為他們預備。
上帝重申祂的應許(22:15-19)
這是亞伯拉罕獻以撒這個部分的最後一個段落,上帝以重申祂的應許去為這事作結。這一個小段的重要性在於這是《創世記》中上帝最後對亞伯拉罕所說的一番話,亦是《聖經》中首次記載上帝指著自己去起誓,就是向亞伯拉罕保證祂的話並不返回,祂必定會兌現祂的承諾。這裏上帝說要實現祂給亞伯拉罕的應許,是因為亞伯拉罕聽從了祂的話。從此以後,因著亞伯拉罕所表現出對上帝的忠誠與順服,他所有的後裔都可以從上帝這個應許中得福。
在上帝的應許中有三個元素,首先上帝說祂必使他的後裔大大增多,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就如上帝曾對他說過「我要使你的後裔好像地上的塵沙」(13:16)、「你向天觀看,去數星星,你能數得清嗎?……你的後裔將要如此。」(15:5)這裏上帝再一次向他確認這事在將來必然成就;第二,上帝說「你的後裔必得仇敵的城門」,其實這就是上帝曾說要將迦南全地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然而亞伯拉罕的後裔要透過爭戰去得著應許之地,上帝會使他們勝過他們的仇敵去成就這個應許;最後,留意上帝說「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也就是把原先所說「地上的萬族都必因你得福」(12:3)延伸至他的後裔,讓祂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和祝福開始透過他的後裔繼續傳承下去。
拿鶴的後代(22:20-24)
創22:20 這些事以後,有人告訴亞伯拉罕說:「看哪,密迦也為你兄弟拿鶴生了幾個兒子:
創22:21 長子烏斯、他的兄弟布斯、亞蘭的父親基摩利、
創22:22 基薛、哈瑣、必達、益拉和彼土利。」
創22:23 彼土利生利百加。這八個人都是密迦為亞伯拉罕的兄弟拿鶴生的。
創22:24 拿鶴的妾名叫流瑪,她也生了提八、迦含、他轄和瑪迦。
在22章的結尾,聖經作者轉而提及亞伯拉罕父家那邊的事情,說到他的兄弟拿鶴共生了十二個兒子,其中八個是他的妻子密迦所生,而另外四個則是他的妾流瑪所生。剛才提到上帝再次應許亞伯拉罕的後裔要好像天上的星、海邊的沙那樣多,但眼前的現實卻是以實瑪利在上一章被送走了,而在今章亞伯拉罕甚至差一點就失去以撒,若然將亞伯拉罕和拿鶴的現況拿來對比,那麼表面上拿鶴所得的後裔比亞伯拉罕還要多。可是我們亦同時看見,在拿鶴的家譜中出現了利百加這個名字,她後來成為了以撒的妻子,因此拿鶴的家譜雖然看來跟今段經文沒甚麼關連,然而卻揭示了上帝對應許之子以撒將來的計劃和預備。而利百加名字的出現,除了跟以撒有關之外,亦跟接下來23章說到撒拉的死和埋葬有一個連貫性,就是利百加將來要接續撒拉,經文在後來記載她的家人送別祝福她時說:「願你作千萬人的母親!願你的後裔得著仇敵的城門!」(24:60)
亞伯拉罕買墳地葬撒拉(23:1-20)
撒拉活了一百二十七歲就死了,亞伯拉罕在希伯崙[11]為她哀悼後,就跟當地的赫人為買墳地一事展開了談判。(23:1-2)這個談判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首先亞伯拉罕請求赫人把他們的一塊墳地給他,讓他埋葬他的亡妻,赫人馬上就同意了,並說:「只管在我們最好的墳地裏埋葬你的死人;我們沒有一人會拒絕你在他的墳地裏埋葬你的死人。」(23:3-6)赫人正面的回應促使亞伯拉罕進一步請求以弗崙按照足價將田地盡頭的麥比拉洞賣給他,以弗崙卻說他要將麥比拉田,以及田間的洞都送給他。(23:7-11)
談判到了這個階段,當地的赫人百姓和以弗崙似乎對亞伯拉罕都非常慷慨,可是實際上我們必須理解亞伯拉罕在赫人面前說自己是個「外人」(23:4),就是指自己是寄居在當地,而權利受限的人,因此亞伯拉罕嘗試與赫人商討的是他可否在當地擁有一塊土地。當赫人似乎是慷慨地任他在他們的墳地裏埋葬死人時,實質就是拒絕他以正式的方式去擁有土地權。而當亞伯拉罕請求以弗崙把麥比拉洞賣給他,以弗崙回應說要將麥比拉田和其中的洞都送給他,這並非指一份免費的禮物,而是古代近東文化中一種討價還價的形式,意思是當他把這些「送」給亞伯拉罕時,亞伯拉罕又打算給他甚麼?本來亞伯拉罕只是想買一個洞穴作為墳地,但以弗崙卻要他連整塊田一併買下[12]。最後,亞伯拉罕在沒有選擇餘地之下,同意把地也購下,他對以弗崙說:「我要把田的價錢給你,請你收下,我就在那裏埋葬我的死人。」(23:13)以弗崙就回答亞伯拉罕說:「我主請聽。四百舍客勒銀子的地,在你我中間算甚麼呢?只管埋葬你的死人吧!」(23:14)於是亞伯拉罕就按照以弗崙所提出的價錢,秤了四百舍客勒銀子給他。
創23:17 於是,以弗崙把那塊位於幔利對面的麥比拉田,和其中的洞,以及田間周圍的樹木都成交了,
創23:18 在所有出入城門的赫人眼前,賣給亞伯拉罕作為他的產業。
雖然古時的買賣方式是基於口頭協議,但17-18節這兩節經文就像一份正式的買賣合約,詳細羅列出所有交易條款,包括:買賣雙方的名字、買賣的地的位置、這塊地所包括的東西,還有所有出入城門的赫人作為是次交易的見證人。於是以弗崙就將麥比拉田和其中的洞正式賣給了亞伯拉罕作為他的產業。而亞伯拉罕一直這麼堅持要買墳地,並且要按足價去買,就是要在眾人面前,正式地去擁有這一塊地。這一塊田地以及麥比拉洞是亞伯拉罕在上帝應許賜給他的應許地上首次正式擁有的產業,可見,亞伯拉罕並沒有因為有上帝的應許就認為自己不需付出任何努力,相反他是致力按照上帝將要成就的心意,盡上自己本分和在世的能力而行。
《先知書選段》(賽33:7-16、22;士3:1及其後)與今段《妥拉》經文(創22-23章)的聯繫
賽33:7 看哪,他們的英雄在外面哀號,求和的使臣在痛哭。
賽33:8 大路荒涼,行人止息;盟約撕毀,見證被棄,人也不受尊重。
賽33:9 大地悲哀衰殘,黎巴嫩羞愧且枯乾,沙崙好像曠野,巴珊和迦密必凋殘。
賽33:10 耶和華說:「現在我要興起,要高升,要受尊崇。
賽33:11 你們懷的是糠秕,生的是碎秸;你們的氣息如火吞滅自己。
賽33:12 萬民必像燒著的石灰,又如斬斷的荊棘,在火裏燃燒。」
賽33:13 你們遠方的人,當聽我所做的事;你們近處的人,當承認我的大能。
賽33:14 錫安的罪人都懼怕,戰兢抓住不敬虔的人。我們中間有誰能與吞噬的火同住?我們中間有誰能與不滅的火共存呢?
賽33:15 那行事公義、說話正直、憎惡欺壓所得之財、搖手不受賄賂、掩耳不聽流血的計謀、閉眼不看邪惡之事的,
賽33:16 這人必居高處,他的保障是磐石的堡壘,必有糧食賜給他,飲水也不致斷絕。
……
賽33:22 耶和華是審判我們的,耶和華為我們設立律法;耶和華是我們的君王,他必拯救我們。
今次《先知書選段》共有兩個選段,第一段是《以賽亞書》33:7-16、22,在整卷《以賽亞書》中屬於第一個主要分段(1-39章),當時支配的帝國是亞述,分段內容主要是圍繞警告和審判的信息。而28-39章的背景,就是在北國以色列覆亡後,亞述要攻擊南國猶大。
這個選段的經文可分為三個部分:1)7-9節中描述猶大被亞述侵略的慘況,當時百姓為他們的遭遇而悲傷,第7節說到猶大的勇士與求和的使者都因為沒有辦法扭轉這個局勢而痛哭,而原來豐盛的地區皆變為荒涼。2)10-16節就是上帝對於猶大人所發出的哀聲之回應,上帝說「我要興起,要高升,要受尊崇」(賽33:10),祂要施行審判,祂的審判有如烈火,列國的作為在上帝面前有如「糠秕」和「碎秸」般毫無價值,萬民在其中燃燒,便歸於無有。上帝不但要審判「遠方的人」(列國),也要審判「近處的人」(不信的子民),因此猶大人要承認上帝是有大能和行公義的,祂是義人的保障,也是他們的供應者。3)22節位於整章的結尾部分,這節多番強調「耶和華」與「我們」的關係,「審判」與「設立律法」都是指到耶和華是公義的,對猶大人來說,既然這位公義的上帝是他們的王,他們必因此而得著拯救。總括而言,《以賽亞書》這個選段表達了對子民所面對的處境,上帝會介入並作出回應,祂呼籲萬民當聽他所做的事,又說子民若行事公義,上帝會是他們的保障和供應者;而在今段《妥拉》經文中,當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時候,上帝亦作出回應和介入,又說亞伯拉罕「聽從了我的話」(22:18),就為他預備了一隻公綿羊,代替他的兒子被獻為燔祭。
猶太拉比常以《先知書選段》裏一些跟《妥拉》經文相同或相似的字眼去聯繫兩段經文,以下是《以賽亞書》這個選段與今段《創世記》經文所出現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字眼:
相同/相似字眼 | 《以賽亞書》33:7-16、22 | 《創世記》22:1-23:20 |
看哪 ( הֵ֚ןhen /הִנֵּה hinneh;behold) | 賽33:7 看哪( הֵ֚ןhen;behold),他們的英雄在外面哀號,求和的使臣在痛哭。 | 創22:1 這些事以後,上帝考驗亞伯拉罕,對他說:「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裏( הִנֵּֽנִיhinneni;Here I am) 。」 創22:7 ……亞伯拉罕說:「我兒,我在這裏( הִנֵּֽנִיhinneni;Here I am)。」以撒說:「看哪( הִנֵּ֤הhinneh;behold),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羔羊在哪裏呢?」 創22:11 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喚他說:「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裏( הִנֵּֽנִיhinneni;Here I am) 。」 創22:13 亞伯拉罕舉目觀看,看哪( הִנֵּ֤ה hinneh;behold),一隻公綿羊兩角纏在灌木叢中。 創22:20 這些事以後,有人告訴亞伯拉罕說:「看哪( הִנֵּ֤הhinneh;behold),密迦也為你兄弟拿鶴生了幾個兒子: |
使臣/使者 ( מֲלְאָךְ malakh;envoy, angel) | 賽33:7 看哪,他們的英雄在外面哀號,求和的使臣( מַלְאֲכֵ֣י malakhe;envoys)在痛哭。 | 創22:11 耶和華的使者(מַלְאַ֤ךְ malakh;angel)從天上呼喚他說…… 創22:15 耶和華的使者(מַלְאַ֤ךְ malakh;angel)第二次從天上呼喚亞伯拉罕, |
哭泣 ( בָּכָהbakha;weep) | 賽33:7 看哪,他們的英雄在外面哀號,求和的使臣在痛哭( יִבְכָּיֽוּן yivkayun;shall weep)。 | 創23:2 撒拉死在迦南地的基列‧亞巴,就是希伯崙。亞伯拉罕來哀悼撒拉,為她哭泣(וְלִבְכֹּתָֽהּ velivkhotah;and to weep for her)。 |
聽 ( שָׁמַעshema;hear, obey) | 賽33:13 你們遠方的人,當聽(שִׁמְע֥וּ shimu;hear)我所做的事……。 賽33:15 那行事公義、說話正直、憎惡欺壓所得之財、搖手不受賄賂、掩耳不聽(מִשְּׁמֹ֣עַ mishmoa;from hearing)流血的計謀、閉眼不看邪惡之事的, | 創22:18 並且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שָׁמַ֖עְתָּ shamata;you have obeyed)我的話。』」 創23:6 「我主請聽(שְׁמָעֵ֣נוּ shemaenu;hear us)…… 創23:8 ……請聽我(שְׁמָע֕וּנִי shemauni;hear me),為我求瑣轄的兒子以弗崙, 創23:11 「不,我主請聽(שְׁמָעֵ֔נִי shemaeni;hear me)……」 創23:13 對以弗崙說,也給當地百姓聽:「你若應允,請你聽我(שְׁמָעֵ֔נִי shemaeni;hear me)……。」 創23:15 「我主請聽(שְׁמָעֵ֔נִי shemaeni;hear me)。……」 創23:16 亞伯拉罕聽從了(יִּשְׁמַ֣ע yishma;listened)以弗崙。 |
知道/承認(יָדַע yada‘;know, acknowledge) | 賽33:13 ……你們近處的人,當承認(דְע֥וּ de‘u;acknowledge)我的大能。 | 創22:12 天使說:「不可在這孩子身上下手!一點也不可傷害他!現在我知道(יָדַ֗עְתִּי yada‘ti;I know)你是敬畏上帝的人了……」 |
士3:1 耶和華留下這些國家,為要考驗(נַסּ֥וֹת nasot;test)所有未曾經歷(יָדְע֔וּ yadeu;had known)迦南任何戰役的以色列人,
士3:2 只是為了要以色列人的後代認識戰爭,教導他們,尤其那些未曾認識(יְדָעֽוּם yedaum;had known)這些事的人。
士3:3 留下的有非利士的五個領袖,所有的迦南人,西頓人,以及從巴力‧黑門山到哈馬口,住黎巴嫩山的希未人。
士3:4 他們是為了要考驗(נַסּ֥וֹת nasot;test)以色列,好知道他們是否肯聽從(הֲיִשְׁמְעוּ֙ hayishmeu;if they would obey)耶和華藉摩西吩咐他們列祖的命令。
士3:5 以色列人住在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中間,
士3:6 娶他們的女兒,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的兒子,並事奉他們的神明。
第二段《先知書選段》是《士師記》3:1-6,這段經文在原文的一些字眼上也與今段的《妥拉》經文有連繫:這個段落中兩次提到上帝要考驗(נַסּ֥וֹת nasot)以色列人,好知道他們是否肯聽從(הֲיִשְׁמְעוּ֙ hayishme‘u)耶和華藉摩西吩咐他們列祖的命令,這對應著今段《創世記》經文中上帝要考驗(נִסָּ֖ה nasah;士3的 נַסּ֥וֹת nasot是複數)亞伯拉罕,好知道他是否願意聽從(שָׁמַע shema‘)他的話(參22:18)。另外,士3:1-2說到以色列人未曾經歷(יָדְע֔וּ yade‘u)和未曾認識(יְדָעֽוּם yeda‘um)戰爭,這兩個字在原文都是יָדַע yada‘,這字在今段《創世記》經文中也有出現,就是當亞伯拉罕伸手要殺他的兒子時,天使說:「不可在這孩子身上下手!一點也不可傷害他!現在我知道(יָדַ֗עְתִּי yada‘ti)你是敬畏上帝的人了,因為你沒有把你的兒子,就是你的獨子,留下不給我。」(22:12)另外,士3:5-6說到以色列人開始與迦南人通婚,並且離棄耶和華去事奉他們的神明。他們違背了他們與上帝所立的約,然而縱使人會失信,上帝仍是信實的。因著亞伯拉罕聽從了上帝的吩咐,甘心將以撒擺在壇上,上帝已經指住自己起誓,要將迦南地賜給亞伯拉罕的子孫,只是上帝仍要考驗他們,要知道他們是否願意聽從上帝的命令,所以後來每當他們悔改回轉,上帝就信守承諾,為他們興起士師,拯救他們脫離仇敵的手。可以說,兩段《先知書選段》的經文都因著原文的共同字眼,而讓拉比把它們連於今段《妥拉》經文。
亞伯拉罕的信心榜樣
創22章的主要脈絡是亞伯拉罕獻以撒,這跟上帝所應許的後裔相關,而23章雖然是埋葬撒拉的故事,可是絕大部分經文都是圍繞著亞伯拉罕向赫人買地的談判過程。這兩章經文驟眼看來好像沒有太大關連,然而在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中有兩個主要的元素──後裔和應許之地,卻正好是這兩章的主題內容!
上文指出上帝第一次和最後一次向亞伯拉罕說話的兩段經文(創12和22章)明顯平行,當中最重要的共通點,是上帝同樣要求亞伯拉罕跟他本身非常看重的東西分開,上帝起初要求他離開他的本地、本族、父家,而最後則要求他割捨自己所愛的兒子以撒!在22章裏,亞伯拉罕跟上帝沒有很多對話,「我在這裏」是他唯一向上帝的話所作出的回應,也是他最後向上帝所說的話。這其實反映出他莫大的信心,他整個生命對上帝都是開放的,對上帝的吩咐並沒有甚麼考量,以致他的回應並沒有一刻拖延,他不是要清晰地先知道上帝的全盤計劃才去遵行祂的吩咐。
在23章,當亞伯拉罕想要向赫人買墳地葬撒拉的時候,他表明自己在他們當中「是外人,是寄居的」(23:4),事實上,自亞伯拉罕聽從上帝的吩咐離開了自己的本地、本族、父家,到今章撒拉的死,他跟從上帝已超過六十年,但他在上帝應許要賜給他的迦南地上仍然只是一個外人,一個寄居者的身分,仍然沒有任何屬於他的產業;面對撒拉的死,他在赫人面前謙卑自己,兩次在當地的百姓面前下拜(23:7、12),請求他們將麥比拉洞正式地賣給他,好讓他有自己的地作為安葬他妻子撒拉的地方,而我們另外要留意的是在23章的結尾,經文多次強調麥比拉田位於「幔利對面」(23:17),是在「迦南地幔利對面……幔利就是希伯崙」(23:19),幔利這個地方是跟上帝對亞伯拉罕所作的應許相關,而上帝亦曾在這個地方向他顯現[13]。由此可見,亞伯拉罕雖有著上帝的應許,但卻在應許未實現之時,就堅心依靠著上帝的話而活,甚至要甘願受委屈去謙卑自己,為的是表明自己對上帝的應許深信不疑,而且他那種不憑眼見的信心、對上帝的堅心依靠,是預先為將來他的後裔奠定了應許的基業[14],這沒有隨著他的今生而終結[15],而是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並成了他的後裔(和我們)信心的好榜樣!
上帝給亞伯拉罕的考驗
創 22:2 上帝說:「你要帶你的兒子,就是你所愛的(אָהַ֙בְתָּ֙ ahavta;you love)獨子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指示你的一座山上,把他獻為燔祭。」 | 創22:16 說:「耶和華說:『你既行了這事,沒有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的獨子,我指著自己起誓: |
創22章是上帝最後一次向亞伯拉罕顯現,而今次顯現同跟以往不一樣,因為經文清楚說明上帝要考驗他(22:1),那麼上帝要考驗的是甚麼呢?留意22:2對以撒的描述「你所愛的獨子」,當中「愛」(אָהַב ahav)這個字在聖經中是首次出現的!但後來22:16說到他將以撒綁在壇的柴上,當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從天上呼喚亞伯拉罕時,這裏再沒有提及「所愛的」(אָהַ֙בְתָּ֙ ahavta)這個形容詞了,因此從上帝的說話中已顯出祂已經知道(並證明了)亞伯拉罕對祂的愛比以撒更多。可見這個考驗的重點並不止於亞伯拉罕是否遵行上帝的話,更是與背後他對上帝的「愛」有關。
雖然上帝在12章和22章兩次對亞伯拉罕的吩咐中有著很多平行之處,然而兩段經文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在12章的吩咐,是連帶著祝福一起說的;但當上帝吩咐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時候,卻沒有預先提到任何祝福,甚至連原因都沒有交代!而自12章開始了亞伯拉罕的記載,往後的故事發展都關乎他等待上帝所應許的後裔出生,因此這個考驗要亞伯拉罕把他所得的應許之子獻上,就是要觸及他生命中最大的盼望和上主所賜的祝福。在這個考驗中,上帝想要知道的是,亞伯拉罕是否愛祂過於地上的一切(包括祂所賜的一切祝福和應許),而亞伯拉罕透過甘願捨棄自己所愛的獨子以撒,將他綁在壇上,就證明了他對上帝的愛,他遵行上帝的吩咐不再是因著祂的祝福或好處,而是因著愛而聽命,這份愛已經超越了地上的一切,甚至包括了屬靈上的祝福與應許![16]但既然以撒是上帝所應許的後裔,他就絕不能死,亞伯拉罕理應用盡一切方法也要保存這孩子的性命,然而他甘願聽命順服,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深信即使以撒真的死了,上帝也必會叫他從死裏復活![17]亞伯拉罕這樣相信,是因為他知道在耶和華並沒有難成的事(參18:14),祂既然能夠使撒拉在月經停了之後仍能生子,祂同樣可以叫死去的以撒復活過來,就如約伯所展現的信心一樣:「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
亞伯拉罕認識上帝,並非指到他能夠知道或明白上帝的一切作為,因為上帝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祂的意念也高過我們的意念(賽55:9),亞伯拉罕從自己跟隨上帝的日子,認識到上帝是那位信實的、大能的主,祂口所出的話絕不徒然返回,因此亞伯拉罕沒有拒絕遵行上帝的吩咐、以自己的方式去抓緊上帝的應許,而是在不理解上帝的作為時仍然決心行出上帝的吩咐,他雖然不曉得上帝會用甚麼方法,但他相信上帝必定會親自成就自己所作的應許。
「耶和華以勒」的意義
創22:8 亞伯拉罕說:「我兒,上帝必自己預備(אֱלֹהִ֞ים יִרְאֶה־לּ֥וֹ Elohim yireh-lo;God will see for himself)燔祭的羔羊。」於是二人同行。
……
創22:10 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
創22:11 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喚他說:「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裏。」
創22:12 天使說:「不可在這孩子身上下手!一點也不可傷害他!現在我知道(יָדַ֗עְתִּי yadati;I know, I have made known)你是敬畏上帝的人了,因為你沒有把你的兒子,就是你的獨子,留下不給我。」
創22:13 亞伯拉罕舉目觀看,看哪,一隻公綿羊兩角纏在灌木叢中。亞伯拉罕就去牽了那隻公綿羊,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
創22:14 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原文直譯作:耶和華看見) 。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原文可譯作:在山上耶和華必顯現/在耶和華的山上他必被看見)
一般我們提到「耶和華以勒」,都很常指到上帝會為著我們的需要而預備,因此我們不用憂慮和擔心,的而且確,上帝因著愛我們,祂會為我們去預備,但「耶和華以勒」的真正意思並非單單指上帝是我們的供應者。從今段經文所見,亞伯拉罕說上帝必自己預備燔祭的羔羊,可是在10節我們看見他並沒有坐在那裏等那隻羔羊出現,反而他聽從了上帝的說話,並最終讓自己的信心和對上帝的愛透過聽從上帝的話讓祂(甚至其他人)知道,就是當亞伯拉罕將信心和愛化作行動時,上帝就讓人看見祂的看顧和預備![18]而在14節說到「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這句話在原文可譯作「在山上耶和華必顯現/在耶和華的山上他必被看見」,意思就好像今段《以賽亞書》選段中所說的,上帝會介入祂子民的生命,而當祂回應子民的呼求與禱告,上帝在供應他們所需的同時,就透過祂的作為而被世人所看見了。可以說,「耶和華以勒」的核心信息,就是當人的信心和對上帝的愛透過聽從上帝的話讓祂(甚至其他人)知道,上帝就讓人看見自己的看顧和預備,而這個情況就如上帝愛子耶書亞(耶穌)所展現出對上帝完全順服的生命榜樣。
當日亞伯拉罕所獻上代替他兒子作燔祭的並非羔羊,而是一隻公綿羊,而真正的羔羊當時還未出現,而要直等到新約時期才出現,那就是主耶穌基督。在《約翰福音》1章記載到當施洗約翰見到耶穌時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的!」(約1:29)上帝為人所作的預備不是單單體現在照顧我們的生活所需,更是當上帝看見世人的罪,祂就為我們預備了救恩。
創22:18 並且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זַרְעֲךָ֔ zaraka;your seed)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
加3:16 那些應許原是向亞伯拉罕和他後裔說的,並不是說「和眾後裔」,指許多人,而是說「和你那個後裔」,指一個人,就是基督。
上帝曾經指著自己起誓,他對亞伯拉罕說:「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זַרְעֲךָ֔ zaraka;your seed)得福」,「後裔」的原文往往都是以單數出現,它本來在文法上用作「集合名詞」(collective noun)來指亞伯拉罕所有的後裔,但《加拉太書》卻借了這個文法上的特別之處,來解釋作上帝的應許是指向一個特定的後裔,是指一個人,那個人就是基督,耶穌基督是上帝為世人所作的預備,為的是要地上的萬國都要因他而得福。而當我們去思考《創世記》22章和耶書亞的關係,就會看見經文對以撒的描述跟耶書亞有不少平行之處:
平行之處 | 以撒 | 耶書亞(耶穌) |
父所愛的獨子 | 創22:2 上帝說:「你要帶你的兒子,就是你所愛的獨子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指示你的一座山上,把他獻為燔祭。」 | 約3:35 父愛子,已把萬有交在他手裏。 約3:16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
背著木頭上山 | 創22:6 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 | 約19:17 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希伯來話叫各各他。 |
甘願獻上自己 | 創22:9 他們到了上帝指示他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裏築壇,把柴擺好,綁了他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 | 約10:18 「沒有人奪去我的命,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捨棄,也有權再取回。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 |
三天後復活 | 創22:4 到了第三日,亞伯拉罕舉目遙望那地方。 來11:19 他認為上帝甚至能使人從死人中復活,意味著他得回了他的兒子。 | 路24:7 他說:『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裏,釘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復活。』」 |
因此,「在耶和華的山上他必被看見」,這句話在上帝為人預備的救贖計劃中所代表的,就是當耶書亞甘願為愛的緣故,去遵從父的旨意為人捨己,上帝就因而被世人所看見。
上帝和亞伯拉罕的關係
上文曾提及聖經作者一開始便提到上帝吩咐亞伯拉罕獻以撒是一個考驗,目的是將我們的焦點從以撒的安危轉到上帝和亞伯拉罕的關係上。
「……你沒有把你的兒子,就是你的獨子,留下不給我。」(22:12)亞伯拉罕最終沒有留下他的獨子,將以撒獻在壇上。上帝對亞伯拉罕作出這個獻上獨子的要求,彷彿就像祂自己所作的事,如《羅馬書》8:32所說「神既不顧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他,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
聖經當中有三處經文,將亞伯拉罕稱為上帝的朋友(代下20:7、賽41:8、雅2:23),他亦是唯一一個被直指為上帝的朋友的人[19]。上帝曾說他所要做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18:17),就像真正的朋友之間是彼此認識,並且毫無隱瞞,朋友亦是一個忠誠、彼此信任、擁有共同經歷的關係。亞伯拉罕之所以能夠被稱為上帝的朋友,除了是因著他認識上帝和對上帝的愛,他更被這份認識和愛所推動,以致他行了一件與上帝所行的相類似的事情,將自己所愛的獨生子獻上。
約15:12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是我的命令。
約15:13 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
約15:14 你們若遵行我所命令的,就是我的朋友。
約15:15 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但我稱你們為朋友,因為我從我父所聽見的一切都已經讓你們知道了。
在《約翰福音》15章,耶書亞同樣稱他的門徒為朋友,他對門徒並無隱瞞,他已將從父所聽見的一切讓他們知道,他吩咐門徒要遵行他的命令,以致他們得以成為他的朋友。那麼他的命令是甚麼呢?他的命令是要人彼此相愛,而這種愛不是由我們自己去定義,因為主已經為「愛」作出了定義。他說我們的彼此相愛,要好像他愛我們一樣,他愛我們到一個程度,願意為我們捨去自己的生命,他也要求每一個跟從他的人要和他一樣,就如在《馬太福音》裏主曾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當我們遵行他所命令的,甘願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為愛而捨己,就是他的朋友了。而這份捨己是帶著應許的,就像亞伯拉罕被考驗的時候將以撒獻上,最後不單得回了他的兒子(來11:19),更因著這份順服使上帝指著自己起誓,親自承諾那些應許都必要實現;主耶書亞吩咐門徒要像他一樣捨己,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他,並應許「凡為我喪失生命的,要得著生命」(太16:25)。他所說的並非指當我們遵行他的命令,他就將生命當作是一份禮物去送給我們,而是真正的生命在他裏頭,當我們經歷與他一樣的死,也將經歷與他一樣的復活(羅6:5),因此所有跟從他的人必須在生命上與他聯合、與他合一,就能得著主所應許的永恆的生命。
結語:以愛通過考驗
在今段經文中,亞伯拉罕經歷了他生命中最後也是最大的考驗,他甘心獻上他所愛的獨子以撒,向上帝和世人證明了他對上帝的愛超越地上一切所愛的,而這個最後關於愛的考驗,其實是能否永遠與上帝合一的考驗。上帝的永恆心意就是要與人同在,祂沒有顧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他,為的是要人可以因主耶書亞而得著救恩,得以與自己和好,與祂同在;今天我們是否也願意單單因著愛上帝而甘願捨己和所擁有的一切,為要與主的生命聯合?主耶書亞從死裏復活以後曾向門徒顯現,祂三次問彼得說:「你愛我嗎?」(約21:15-17)主在海邊再次呼召彼得去跟從他。今天主若問我們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我們又會如何回應?
保羅提醒我們:「不但如此,我已把萬事當作是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贏得基督。」(腓3:8)當我們去看亞伯拉罕的信心、主耶書亞所展示的生命樣式、或保羅的甘心擺上時,我們或許會覺得遙不可及,然而,信心是需要時間去增長,愛亦如是,愛上帝和認識上帝並不是一項任務或工作,而是我們生命努力的方向,以及一生追求的目標!
未來我們的屬靈生命仍然會面對很多考驗,我們或許會有不明白、或許仍然看見眼前的現實與上帝的應許有著很大的落差,那時我們要記得上帝是信實的、祂的應許絕不落空!我們要把上帝放在我們生命中的首位,專心愛祂,因為正正是這份對上帝的愛,將來會帶領我們進到祂的應許之中。最後,願以《雅各書》1:12的經文作為我們的勉勵:
雅1:12 忍受試煉的人有福了,因為他經過考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愛他之人的。
[1]上帝吩咐亞伯拉罕將以撒獻為燔祭,或許我們會將之聯想為一些古代世界拜偶像的宗教儀式(例如:王下17:31、結16:21、23:39等),但其實上帝所吩咐的與這些異教儀式毫無關係。因為那些儀式一般在孩子出生後不久就進行,而人會將自己的兒女獻給神明為祭的原因,是出於認為自己得罪了神明而想止息神明的怒氣,或在一些緊急的情況下希望藉此祈求神明的幫助,兩者都是人出於主動去作的。但亞伯拉罕既沒有得罪上帝,亦非面對任何緊急的情況下,而回應上帝的要求。參 John H. Walton, “Genesis,” in ZIBBCOT,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9), 1:97-98。
[2] 亞伯拉罕一生經歷十個考驗的猶太傳統記載在《猶太聖傳·民刑卷·先賢篇》(Pirkei Avot)5:3。十個考驗分別是:1)離開家鄉和家人;2)在迦南地遇上饑荒;3)撒拉被法老帶走;4)與四王之戰;5)撒拉不育,亞伯拉罕娶夏甲;6)行割禮;7)撒拉被亞比米勒帶走;8)夏甲出走;9)趕走以實瑪利;10)綑綁以撒獻在祭壇。
[3] Adele Berlin and Marc Zvi Brettler, eds., The Jewish Study Bible: 2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42.
[4] 上帝形容以撒為亞伯拉罕的獨子,事實上,亞伯拉罕除了以撒,還有以實瑪利,但上帝稱以撒為他的獨子,是要強調祂在上一章對亞伯拉罕所說的:「……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21:12)以撒是上帝和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中唯一所應許的後裔,而實際上當時以實瑪利亦已離開了亞伯拉罕,在他身邊就只剩下以撒這一個兒子。
[5] 摩利亞地(אֶ֖רֶץ הַמֹּרִיָּ֑ה eres ha-moriyah;the land of Moriah)的實質位置並不確定,根據《歷代志下》3:1所記:「所羅門在耶路撒冷開工建造耶和華的殿,就在耶和華向他父親大衛顯現的摩利亞山(הַר֙ הַמּ֣וֹרִיָּ֔ה har ha-moriyah;Mount Moriah)上,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大衛指定的地方。」所以摩利亞地普遍被認為是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聖殿之處。
[6] 在《利未記》18:21,上帝禁止人隨從這些異教的行為;而在《耶利米書》32:35,上帝說這是可憎的事,這不是祂所吩咐的,祂的心裏也從來沒有想過。
[7] Flavius Josephus, The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Book I, 13:2.
[8] 另外,第一世紀時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則認為他當時約25歲,參James L. Kugel, Traditions of the Bible: A Guide to the Bible As It Was at the Start of the Common Era, Cambridge, MA/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20。
[9] 《禧年書》(Jubilees)18:16;《創世記詳解》(Genesis Rabbah)56:7。
[10] 因此「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在原文直譯可作「在山上耶和華必顯現」或「在耶和華的山上他必被看見」。
[11] 當時亞伯拉罕住在別是巴(22:19),但撒拉卻死在希伯崙,猶太傳統相信撒拉之死是因為她聽到亞伯拉罕差點把以撒殺死這個消息,參《創世記詳解》(Genesis Rabbah)58:5,或許因著她不同意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決定,因此沒有留在別是巴,而去了他們之前住了一段日子的希伯崙。
[12] Allen Ross, “Genesis,” in Genesis Exodus, vol. 1 of CBC (Carol Stream: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2008), 145.
[13] 13和18章或許就可以明白幔利的橡樹的重要性:在13章當羅得離開了亞伯蘭後,上帝就對亞伯蘭說:「你所看見一切的地,我都要把它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我要使你的後裔好像地上的塵沙,人若能數地上的塵沙,才能數你的後裔。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13:15-17),然後「亞伯蘭就遷移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裏居住,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13:18)而在18章,當時亞伯蘭剛行了割禮不久,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裏向亞伯拉罕顯現(18:1),上帝再次對他作出應許:「亞伯拉罕必要成為強大的國;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我揀選他,為要叫他命令他的子孫和後代家屬遵行耶和華的道,秉公行義,使耶和華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實現了。」(18:18-19)可見,這是上帝顯現自己和賜下應許給亞伯拉罕之處。
[14] 亞伯拉罕在上帝應許賜給他的地上雖然只是個寄居者,但他仍然深信他的後裔將要永遠住在迦南地,在一般情況下人死後會被埋葬在他的本地,因此亞伯拉罕買地這個舉動不單單是為了要埋葬撒拉,也表明了他不會再返回他的本地,而迦南地亦會成為往後他後裔的出生地,所以買地是為將來去計劃。
[15] 從往後的故事發展,我們知道不單撒拉埋葬在麥比拉洞,還有亞伯拉罕,以撒和利百加,雅各和利亞,都同樣埋葬在這裏。因此亞伯拉罕在23章所展現出來的信心,就是當上帝的應許與他眼前所見的現實有著一個非常大的落差的時候,他仍然可以在未見之事上活出一份可見的信心,以行動去宣告上帝的應許並不會隨著今生而終結。
[16] 這個考驗跟亞伯拉罕對上帝的認識有關,它超越了亞伯拉罕所能明白的界限,以及他固有對上帝的理解,這是一件他本能地就想要抗拒的事情。在上一章上帝對亞伯拉罕說:「……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亞伯拉罕的後裔」(21:12),可是獻以撒這個吩咐,看來好像跟上帝自己所作的應許相違背,對亞伯拉罕來說,將以撒獻為燔祭,就等於親手將自己的兒子送死。
[17] 就如《希伯來書》所言,「論到這兒子,上帝曾說:『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他認為上帝甚至能使人從死人中復活,意味著他得回了他的兒子。」(來11:18-19)
[18] 亞伯拉罕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直至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阻止他下手,而他所做的事讓上帝知道(יָדַע yada)他是個敬畏上帝的人,因為他聽從( שָׁמַעshema)了上帝的話(留意聽( שָׁמַעshema)和知道(יָדַע yada)這兩個字,亦同樣出現在今次兩段《先知書選段》當中),而接著在13節亞伯拉罕才看見上帝為他預備(「耶和華以勒」)的公綿羊。
[19] 雖然在《出埃及記》33:11提及「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但經文沒有直指摩西為上帝的朋友。
關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