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自己的益處以榮耀上帝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20-3-14 )《妥拉》與《先知書選段》(14:1-24 ;賽41:2-14 )查經摘要11 )(作者:Florence Tsang)

(圖為死海與摩押山地,是君王大道所經之處,估計是四王前來攻打五王的路線,參創14:5-6;©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如何從亞伯蘭與所多瑪王以及撒冷王麥基洗德的會面(創14:17-24)去理解今章經文的主題?

 

14 章的大綱

今章經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1. 四王對五王之戰(14:1-12)

2. 亞伯蘭搶救羅得(14:13-16)

3. 亞伯蘭與所多瑪王和撒冷王麥基洗德會面(14:17-24)

 

四王對五王之戰(14:1-12

創14:1當暗拉非作示拿王,亞略作以拉撒王,基大老瑪作以攔王,提達作戈印גּוֹיִֽם goyim;原文的字面意思是「列國」)王的時候,

創14:2他們攻打所多瑪王比拉בֶּ֙רַע֙ Bera;原文的字面意思是「在邪惡רַע ra中」)、蛾摩拉王比沙、押瑪王示納、洗扁王善以別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瑣珥。

創14:3 這些王都會合在西訂谷,西訂谷就是鹽海。

創14:4 他們已經服事基大老瑪十二年,第十三年就背叛了。

今段頭四節交代了四王與五王之戰的背景,包括四王與五王是誰,以及他們所在的位置(14:1-2)。五王所在的位置都是在迦南地、死海(即14:3的鹽海)南面平原一帶。而四王則位於迦南地東邊的美索不達米亞一帶,示拿就是創10章和11章所記的巴別(即巴比倫)所在地(參創10:10、創11:2、9 )。有學者估計以拉撒可能位於古亞述一帶[1],而以攔則位於示拿地東邊的位置,當時以攔的君王是基大老瑪,而根據經文的描述,以攔王應為四王的首領(參14:5)。至於戈印的位置並不確定,戈印在希伯來原文גּוֹיִֽם goyim的意思是「列國」,它在《約書亞記》12:23也曾指個別地名,而這裏經文說「提達作戈印王」,因有四位赫人的王都是以「提達」為名,由此推斷戈印的所在可能是赫人之地。[2]

除了王的名字與相關的地理位置外,經文亦交代了這四個從東方來的王攻打五王的原因,就是五王原先一直服在四王的權勢之下,他們已服侍了基大老瑪十二年(14:4)。「服侍」的意思是指到五王作為以攔的附庸國,就要按規定進貢。然而到了第十三年,五王在西訂谷那裏會合,決心聯合起來要背叛以攔王。

創14:5第十四年,基大老瑪和與他結盟的王都來了,在亞特律‧加寧擊敗1 )利乏音人,在哈麥擊敗2 )蘇西人,在沙微‧基列亭擊敗3 )以米人

創14:6在何利人的西珥山擊敗4 )何利人,一直到靠近曠野的伊勒‧巴蘭。

創14:7他們轉回,來到安‧密巴,就是加低斯,擊敗了5 )亞瑪力全地的人,以及住在哈洗遜‧他瑪的6 )亞摩利人

接著經文描述四王進攻的路線,他們在攻打五王的聯軍前,先征服了約旦河東部,並在沿途擊敗了六個不同的民族。也許我們會覺得奇怪,為甚麼他們要多此一舉先擊敗這些族人而不直接攻打五王呢?其實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戰略。從軍事上考慮,他們攻打這些族人便可以先行免除他們與五王聯合的機會,並可通過消滅該地區的勢力來確保其聯軍在中途的補給和撤退路線。另一方面,這些民族均居於一條名為「君王大道」(或稱「王道」)的國際貿易路線上[3],將埃及、迦南地和美索不達米亞連接起來。四王先攻打這些族人,就可以同時控制君王大道,也就是當時的國際經貿。

及後,四王與五王在西訂谷交戰,而五王顯然不敵四王的聯軍,留意經文描述所多瑪王和蛾摩拉王逃跑時יִּפְּלוּ yipleu)在坑裏,因為西訂谷那裏有許多柏油坑。(14:10)「掉在坑裏」其實也可以理解為「躲在坑裏」,因為「掉」這個字的原文動詞נָפַל nafal在某些經文裏也可理解為主動下去[4]所以,當時所多瑪王和蛾摩拉王可能並非因為失足而掉在坑中,而是為了逃避四王的追擊而主動下到坑裏躲藏起來。最後四王擄掠了所多瑪和蛾摩拉的財物和所有糧食,並且把羅得以及他的財物都擄掠去了,因為當時羅得住在所多瑪。(14:11-12)

 

亞伯蘭搶救羅得(14:13-16

創14:13有一個逃脫的人來告訴希伯來人הָעִבְרִ֑י ha-ivri)亞伯蘭;亞伯蘭正住在שֹׁכֵ֨ן soken)亞摩利人幔利的橡樹那裏。幔利、以實各和亞乃都是弟兄אֲחִ֤י achi),曾與亞伯蘭結盟。

創14:14亞伯蘭聽見他姪兒אָחִ֑יו achiv;原文作「我的弟兄」)被擄去,就把三百一十八個生在他家中、受過訓練的壯丁全都出動去追,一直到但。

創14:15 在夜間,他和他的僕人分隊擊敗了敵人,並且追殺他們,直到大馬士革北邊的何把。

創14:16 他把一切被擄掠的財物奪回,也把他姪兒羅得和他的財物,以及人和婦女都奪回來。

今章上半部分的戰事交代了羅得被擄的背景,14:14描述他是亞伯蘭的「姪兒」(אָחִ֑יו achiv),原文作「我的弟兄」,而「弟兄」一詞亦出現在14:13,可說是這裏的重點,表明亞伯蘭看重與羅德的關係,所以傾盡全力去搶救他(14:14動員了他家裏的所有壯丁)。而經文形容亞伯蘭為「希伯來人」(就是「從(大河)那邊過來的人」[5]),代表他不是迦南地的原居民,雖然他已經住在亞摩利人幔利的橡樹那裏[6],並已經與幔利、以實各和亞乃同盟,成了弟兄,然而當亞伯蘭一聽到羅得被擄的消息,便立刻全力去營救,並一直追到但(14:14)。希伯崙與但相距大約二百多公里,而亞伯蘭當時已八十來歲了,對已經安頓下來的他,上戰場估計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亞伯蘭的盟友因曾與亞伯蘭結盟,也應會幫助亞伯蘭去搶救羅得。亞伯蘭是這次行動的指揮,他安排分隊夜襲,最終把一切被擄掠的財物、他姪兒羅得和他的財物,以及人和婦女都奪回來。(14:15-16)

 

亞伯蘭與所多瑪王和撒冷王麥基洗德會面(14:17-24

今章經文雖然提供了不少細節給我們,但對於戰爭的細節,例如戰事的經過、有多少人出戰等資料,經文卻完全沒有記述,只是簡單地交代戰事最終的結果,因此今章的重點並非在於那些戰事,而是從那些戰事再一次去突顯亞伯蘭這個人物,他既與上帝有親密的關係,也看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是上帝所使用和看重的特質!接著的經文描述亞伯蘭擊敗基大老瑪和與他結盟的王回來的時候,在沙微谷(王的谷[7])跟所多瑪王和撒冷王麥基洗德的會面和對話,這展開了今段《妥拉》的下半部分。

創14:18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他是至高上帝的祭司。

創14:19他為亞伯蘭祝福,說:「願至高的上帝、天地的主賜福給亞伯蘭!

創14:20 至高的上帝把敵人交在你手裏,他是應當稱頌的!」亞伯蘭就把所有的拿出十分之一給他。

          ……

創14:22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我指著耶和華—至高的上帝、天地的主起誓:

在今段中的18、19、20和22節都分別提及上帝,首先說到祂是至高上帝,接著說這位至高的上帝同時是天地的主,並提到這位至高的上帝就是將敵人交在亞伯蘭手中那位,最後從亞伯蘭的口中說出這位至高的上帝、天地的主,就是耶和華。整段的舖排就像一個進程,漸漸揭示出這位上帝是怎樣的上帝、祂會做些甚麼事情,最後告訴我們這位上帝就是耶和華。當亞伯蘭在22節提及「至高的上帝、天地的主」的時候,其實他是在覆述麥基洗德在19節所說的話,再加上亞伯蘭把所有的拿出十分之一給麥基洗德,可以推斷雖然當時在迦南地有很多拜偶像的情況,但亞伯蘭與麥基洗德卻是信奉同一位真神。

麥基洗德的名字是由兩個希伯來文(מַלְכִּי Malkiצֶ֙דֶק֙ tsedeq)所組成,מַלְכִּי Malki的意思是「我王」,而צֶ֙דֶק֙ tsedeq解作「公義」,因此他的名字是「我王是公義」。而他在撒冷(שָׁלֵ֔ם Shalem;與「平安שָׁלוֹם  Shalom」同字根)作王,所以估計這個城跟「平安」有關(也可能代表他作為祭司有職責去建立上帝與人之間的完好關係[8])。麥基洗德以祭司的身分去為亞伯蘭祝福,因此,在以色列國以及祭司體制成立以先,已經有一位同時是王和祭司的人物,在耶路撒冷這個地方去事奉上帝。麥基洗德在今段是一個關鍵的人物,表明了上帝喜悅亞伯蘭所行的事,但同時他的身分亦非常神秘,經文對於這個人物所提供的資料不多[9],以上是我們單單從創14章的文本來看的一些基本明白。

麥基洗德在亞伯蘭回來的時候,就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他,讓亞伯蘭和與他同行的人在經過戰爭和長途跋涉後可以恢復精力。不但如此,他還祝福亞伯蘭,當中他提及至高的上帝把敵人交在מִגֵּ֥ן migen)他手裏。(14:18-20)「交在」的原文是מִגֵּ֥ן migen,這個字的特別之處,就是它是從「盾牌」(מָגַן magan)這個名詞所衍生出來的動詞。留意在緊接著的下一章,一開始就記載到耶和華在異象中對亞伯蘭說:「亞伯蘭哪,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מָגַןmagan),你必得豐富的賞賜。」因此,雖然亞伯蘭在今章中的表現絕對可以稱得上有勇有謀,但是明顯地使他得以戰勝四王聯軍的是上帝!而當麥基洗德祝福亞伯蘭後,「亞伯蘭就把所有的拿出十分之一給他」(14:20),就是把所有戰利品的十分之一都給了麥基洗德(參來7:4)。亞伯蘭此舉反映出他承認麥基洗德是至高上帝的祭司,並且承認這次的勝利完全是上帝的作為,因此他將十分之一藉著麥基洗德歸給上帝作為他對上帝的感恩。

及後所多瑪王對亞伯蘭說:「你把人還給我,財物你自己拿去吧!」(14:21)他並不是出於感恩或是慷慨而將財物送給亞伯蘭,因為根據當時的習俗,所有戰利品都是屬於勝方的,所以無論是財物、糧食、甚至被擄的人其實都已經是屬於亞伯蘭的了。事實上所多瑪王心裏面清楚知道所有的都不再屬於自己,他所說的話其實有點像是在討價還價,他希望亞伯蘭只取走那些財物,而把人歸還給他。可是亞伯蘭卻甚麼都不要,而他將所有東西歸還給所多瑪王的原因,並非基於所多瑪王的要求,而是他不想因得到這一切的財物而讓所多瑪王有機會藉著自己的富足去誇口。雖然如此,亞伯蘭卻沒有忘記與他一起奮戰的弟兄亞乃、以實各和幔利,他自己放棄了所有的戰利品,仍不忘為他們向所多瑪王說,要讓他們先取走他們應得的分。(14:22-24)可以說,今段《妥拉》描述的亞伯蘭不但重情重義,更是在處理與上帝和與人之間的關係上拿捏得恰到好處。

《先知書選段》(賽41:2-14)與今段《妥拉》經文(創14章)的關聯

賽41:2 誰從東方興起一人,憑公義召他來到腳前?誰將列國交給他,使他管轄列王,把他們如灰塵交與他的刀,如風吹的碎秸交與他的弓?

賽41:3 他追趕君王,安然走過,快速地腳不落地。

賽41:4 誰做成這事,從起初宣召歷代呢?就是我-耶和華!我是首先的,也與末後的同在。

賽41:5 眾海島看見就都害怕,地極也都戰兢,他們近前來;

賽41:6 各人互相幫助,對弟兄說:「壯膽吧!」

賽41:7 木匠鼓勵銀匠,用鎚子打光的鼓勵打砧的,對銲工說:「銲得好!」又用釘子釘穩,免得它倒下。

賽41:8 惟你以色列,我的僕人,雅各,我所揀選的,我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

賽41:9 你是我從地極領來,從地角召來的,我對你說:「你是我的僕人;我揀選你,並不棄絕你。」

賽41:10 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幫助你,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賽41:11 看哪,凡向你發怒的都抱愧蒙羞,與你相爭的必如無有,並要滅亡。

賽41:12 與你爭鬥的,你要尋找他們,卻遍尋不著;與你爭戰的必如無有,成為虛無

賽41:13 因為我耶和華──你的上帝必攙扶你的右手,對你說:「不要害怕!我必幫助你。」

賽41:14 蟲子雅各,以色列人哪,不要害怕!我必幫助你;救贖你的是以色列的聖者。這是耶和華說的。

《以賽亞書》40至55章的背景是巴比倫帝國統治的時期,當時以色列人正經歷亡國和被擄的痛苦,因此信息的主題主要圍繞著上帝拯救的應許,要為安慰被擄的以色列百姓,為他們帶來盼望。而今段《妥拉》的《先知書選段》是賽41章,內容提到上帝要憑公義從東方興起一個王,按著當時的歷史背景應該是指到波斯帝國的古列王,他後來征服了巴比倫,最終讓被擄的以色列人得以歸回,並且在今段中上帝說以色列是祂所揀選的僕人,祂不會離棄他,以色列不需要驚惶,也不用害怕,因為上帝承諾必幫助他。

至於今段《先知書選段》與創14章有甚麼關聯呢?從內文的情節上看,賽41:2一開始就提及「東方」,創14章雖然並沒有出現「東方」二字,然而四王都是從東方而來的;賽41:3 提到「追趕君王」,亦與創14章的情節相似,我們看到亞伯蘭從亞摩利人幔利的橡樹那裏,一直追趕四王直到但;賽41:6說到「各人互相幫助」,而在創14章當中亦有很多不同王之間的聯盟。賽41:8提到以色列是上帝所揀選的僕人,是祂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上帝會幫助祂所揀選的人,又說到「與你爭戰的必如無有,成為虛無」(賽41:12),藉著上帝的幫助,以色列可以在爭戰中得勝,就如今章上帝幫助亞伯蘭戰勝敵人一樣。而下表是這兩段經文在字眼上的平行之處:

相同字眼

《以賽亞書》41:2-14

《創世記》14

מֶלֶךְ melech

賽41:2 誰從東方興起一人,憑公義召他來到腳前?誰將列國交給他,使他管轄列王מְלָכִ֣ים melachim),把他們如灰塵交與他的刀,如風吹的碎秸交與他的弓?

מֶלֶךְ melech)(今章出現27次)

列國/戈印גּוֹיִם֙ goyim

賽41:2 誰從東方興起一人,憑公義召他來到腳前?誰將列國גּוֹיִם֙ goyim)交給他,使他管轄列王,把他們如灰塵交與他的刀,如風吹的碎秸交與他的弓?

創14:1 當暗拉非作示拿王,亞略作以拉撒王,基大老瑪作以攔王,提達作戈印גּוֹיִם֙ goyim)王的時候,

創14:9 就是與以攔王基大老瑪、戈印גּוֹיִם֙ goyim)王提達、示拿王暗拉非、以拉撒王亞略交戰;這就是四王對五王之戰。

公義צֶ֖דֶק tsedeq

賽41:2 誰從東方興起一人,憑公義צֶ֖דֶק tsedeq)召他來到腳前?誰將列國交給他,使他管轄列王,把他們如灰塵交與他的刀,如風吹的碎秸交與他的弓?

賽41:10 ……我必堅固你,幫助你,用我公義צִדְקִֽי tsidqi)的右手扶持你。

創14:18 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מַלְכִּי־צֶ֙דֶק֙ Malki-tsedeq;洗德為「公義」(צֶ֖דֶק tsedeq)的音譯)帶著餅和酒出來;他是至高上帝的祭司。

亞伯蘭/亞伯拉罕

賽41:8 惟你以色列,我的僕人,雅各,我所揀選的,我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

亞伯蘭(14:12、13[x2]、14、19、21、22、23)

追趕רָדַף radaf

賽41:3 他追趕יִרְדְּפֵ֖ם yirdefem)君王,安然走過,快速地腳不落地。

創14:14 亞伯蘭聽見他姪兒被擄去,就把三百一十八個生在他家中、受過訓練的壯丁全都出動去יִּרְדֹּ֖ף yirdof),一直到但。

創14:15 在夜間,他和他的僕人分隊擊敗了敵人,並且יִרְדְּפֵ֖ם yirdefem)殺他們,直到大馬士革北邊的何把。

弟兄אֲחִ֤י achi

賽41:6 各人互相幫助,對弟兄אָחִ֑יו achiv;原文作「他的弟兄」)說:「壯膽吧!」

創14:13 ……幔利、以實各和亞乃都是弟兄אֲחִ֤י achi),曾與亞伯蘭結盟。

創14:14 亞伯蘭聽見他姪兒אָחִ֑יו achiv;原文作「他的弟兄」)被擄去,就把三百一十八個生在他家中、受過訓練的壯丁全都出動去追,一直到但。

創14:16 他把一切被擄掠的財物奪回,也把他姪兒אָחִ֑יו achiv;原文作「他的弟兄」)羅得和他的財物,以及人和婦女都奪回來。

 

「王」的主題

創14:17 亞伯蘭擊敗基大老瑪和與他結盟的王回來的時候,所多瑪王出來,在沙微谷迎接他,沙微谷就是王的谷。

創14:18 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他是至高上帝的祭司。

創14:19 他為亞伯蘭祝福,說:「願至高的上帝、天地的主賜福給亞伯蘭!

創14:20 至高的上帝把敵人交在你手裏,他是應當稱頌的!」亞伯蘭就把所有的拿出十分之一給他。

創14:21 所多瑪王對亞伯蘭說:「你把人還給我,財物你自己拿去吧!」

創14章共有24節,「王」這個字卻出現了27次之多,加上「王」這個字在聖經中第一次出現就是今段《妥拉》的創14章,可見這個字是今段一個重要的主題。今章裏出現的大部分人物都擁有王的身分,包括四王(示拿王、以拉撒王、以攔王、戈印王)、五王(所多瑪王、蛾摩拉王、押瑪王、洗扁王、比拉王)以及撒冷王麥基洗德。當經文提到四王和五王時,描述他們所做的事主要是「攻打」(14:2)、「擊敗」(14:5)、「交戰」(14:8)、「擄掠」(14:11),當中只有暴力和破壞性的描述而沒有一句對話;然而,撒冷王麥基洗德的出場則截然不同,經文提到他帶著酒和餅出來(14:18),並為亞伯蘭「祝福」(14:19),因此我們看見麥基洗德與四王和五王所做的事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而且當亞伯蘭擊敗了四王的聯軍回來的時候,除了麥基洗德之外,經文也刻意描述五王之中的所多瑪王也出來迎接他,因此我們可把這兩個王作對比(見下表)。

 

所多瑪王比拉

撒冷王麥基洗德

來自的城市

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創13:13 )

平安、和平

名字的含義

在邪惡中

我王是公義

如何迎接亞伯蘭

空手出來迎接

帶著餅和酒,為他祝福

對亞伯蘭的要求

把被擄的人交還

沒有,反是亞伯蘭主動把十分之一給他

因此,從整章經文的描述,特別是透過所多瑪王與麥基洗德的比較,都突出了麥基洗德這個人物,並且將他從眾多的王中分別出來。

 

麥基洗德為亞伯蘭祝福

創14:18 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他是至高上帝的祭司。

創14:19 他為亞伯蘭祝福יְבָרְכֵ֖הוּ yebarkehu),說:「願至高的上帝、天地的主賜福בָרוּךְ֙ barukh)給亞伯蘭!

創14:20 至高的上帝把敵人交在你手裏,他是應當稱頌的בָרוּךְ֙ barukh)!」亞伯蘭就把所有的拿出十分之一給他。

麥基洗德為亞伯蘭祝福這個段落,有兩個詞彙值得我們注意:

1)「至高上帝」

在麥基洗德為亞伯蘭祝福的段落中,「至高上帝」共出現了3次,麥基洗德形容這位至高的上帝是天地的主,代表著上帝就是從《創世記》開始那位創天造地的主宰。縱然在今章中我們看見地上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王,但上帝卻是那位超越地上一切君王的真正的王!因此祂有能力將敵人交在מִגֵּ֥ן migen)亞伯蘭手裏,雖然亞伯蘭看似勢孤力薄,但有上帝親自作他的盾牌מָגַןmagan),他便因著上帝的幫助勝過了四王的聯軍。

今段《先知書選段》一開始出現了幾個設問句,上帝問:「誰從東方興起一人,憑公義召他來到腳前?誰將列國交給他,使他管轄列王?」(賽41:2)又是「誰做成這事,從起初宣召歷代呢?」然後上帝回答說:「就是我──耶和華!我是首先的,也與末後的同在。」(賽41:4)當我們細心留意的話,便會發現在創14章裏面上帝完全沒有出現過(祂在12-22章中只有這章沒有顯現),亦沒有說過一句話,而賽41:2則提醒了我們,即使表面上看來上帝好像沉默了,然而祂仍然掌管著一切。創14章的上半部分記載了地上不同王權之間的爭戰,可是麥基洗德為亞伯蘭祝福時所說的話便將整個屬世的戰爭事件導向至一個屬靈的層面,強調上帝超越地上的一切王權,並且從世界的起初直到終結,祂都是一直掌管著歷史的那位。

2)祝福( בָרַךְ barakh

在同一段裏面,「祝福」這個字亦同樣出現了3次,「祝福」、「賜福」、「應當稱頌」在原文所用的都是בָרַךְ barakh這個字。在今章裏面,雖然有這麼多王出現,但亞伯蘭是唯一一個被至高上帝的祭司所祝福的人。

創12:1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創12:2 我必使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使你的名為大;你要使別人得福

創12:3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給他;詛咒你的,我必詛咒他地上的萬族都必因你得福。」

「祝福」這個字上一次出現是在創12章,當時上帝呼召亞伯蘭離開本地、本族、父家的時候,就提到要賜福給他,要使他的名為大,他也要使別人得福。其實在今段裏面我們看到上帝對他的應許有一部分的確實現了,例如那些幫助亞伯蘭的盟友,他們不但得勝,也可以分到戰利品。而與亞伯蘭為敵的四王聯軍,上帝就使他們潰敗,並且當亞伯蘭勝過了四王的聯軍之後,可以估計他在整個迦南地必定得到了很大的名聲。

當上帝應許亞伯蘭「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給他;詛咒你的,我必詛咒他」,就表明了上帝與亞伯蘭之間那份親密的關係,祂這番話就是將自己和亞伯蘭掛勾起來,表明祂會與亞伯蘭同在,站在他那方。而麥基洗德對亞伯蘭的祝福,就是將亞伯蘭從眾多的王當中分別出來,透過祝福的話和解釋是上帝使亞伯蘭得勝,去再次肯定上帝對亞伯蘭的信實和對他的眷顧,並表明至高上帝是使人得勝和得福的那位!

 

亞伯蘭對麥基洗德和所多瑪王所作出的回應

當亞伯蘭經過這一場仗之後,或許人們看他就如大英雄一般,但當麥基洗德為亞伯蘭祝福,亞伯蘭便立刻在這位上帝的祭司面前謙卑自己,並且將十分之一交上。亞伯蘭這個行動正正就是一個見證,他所拿出的十分之一是一個有形的證據,證明了在這事上應該得到榮耀的是上帝。加上亞伯蘭不要任何屬於所多瑪王的財物,是基於他不希望讓所多瑪王有機會說是他令亞伯蘭富足,就更加證明了亞伯蘭著緊上帝的名,故此不會因擺在眼前的利益而被人奪取屬於上帝的榮耀。亞伯蘭這個回應跟所多瑪王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所多瑪王對他說:「你把人還給我,財物你自己拿去吧!」(14:21)他這番話極為簡短,內容卻全然和財物和被擄的人相關,可見他在沙微谷迎接亞伯蘭的目的已經非常顯而易見,就是讓亞伯蘭至少把被擄的人交還給他。從這個對比中,我們可以看見亞伯蘭所看重的跟所多瑪王所看重的截然不同,對比那些戰利品和財物(包括取回來的人口),他更看重的是上帝的祝福以及上帝的名,看屬靈的祝福過於一切地上的好處!

而亞伯蘭跟所多瑪王劃清界線這個舉措,就跟他的姪兒羅得形成對比。在創13章當亞伯蘭和羅得要分地而居的時候,亞伯蘭因疼愛羅得而給他先選地方,結果羅得選了所多瑪所在的約旦河平原,經文當時形容「那地好像耶和華的園子」(13:10),今章更加提到羅得已經在所多瑪定居下來。亞伯蘭是羅得的長輩,但羅得完全沒有為亞伯蘭的好處著想,只顧要為自己選擇眼前所見最好的,他為了眼前的好處,竟然容讓自己居住在一群「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13:13)的人當中。羅得在上一章的選擇亦間接地成為了他在今章被擄的原因。然而,亞伯蘭卻完全無沒有跟羅得計較,事實上四王對五王之戰本來跟亞伯蘭完全無關,雖然羅得只想到自己,可是亞伯蘭卻沒有因此而任由他自生自滅,反而不顧自己的安危亦要去拯救羅得。加上在今章中,經文同樣以「弟兄」這個字去形容羅得以及亞伯蘭的三個朋友,亞伯蘭雖然自己拒絕收取任何戰利品,但他仍然為他的盟友跟所多瑪王說要讓他們拿走他們應得的分。所以當我們將亞伯蘭跟羅得比較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相比起一切的好處,亞伯蘭更加看重弟兄之間的關係,他看重弟兄的益處多於自己的益處,甚至看弟兄的性命比自己的安危更為重要。

 

結語:不求自己的益處以榮耀上帝

在今章中,亞伯蘭冒險從四王手中救回羅得固然驚險,然而,在他取得成功後所要面對的才是真正的屬靈考驗,因為當上帝幫助亞伯蘭勝過四王,上帝的名能否得著當得的榮耀就視乎亞伯蘭在這件事上的回應!在創12章,上帝呼召亞伯蘭,應許要賜福給他,又將自己的名和亞伯蘭連在一起,而在今章我們看見亞伯蘭這個被上帝所使用的人的一些特質,就是他對上帝的名和對人與人之間的情誼都十分看重,甚至看這些比自己的益處更為重要。他凱旋歸回的時候,看重的是上帝的祝福和上帝的名能否被尊崇!而從他不顧一切搶救羅得和顧念他三個盟友所應得的分,可見他看重弟兄彼此之間的情誼和對方的好處,甚至看弟兄的性命比自己的安危更重要,這些都反映出亞伯蘭愛上帝和愛別人的特質。

今天我們因著信而得以稱為上帝的兒女,我們稱自己為基督徒,事實上我們都同樣跟上帝的名連在一起。因此我們必需要有屬靈的眼光,知道我們所信靠的耶和華是天地的主、至高的上帝!在今章經文中上帝雖然好像沉默了,就如有時我們看見世界上一切的紛擾時而問上帝到底在哪兒一樣,然而我們要知道這一切的事情背後,至高的上帝依然掌權和賜福予人!

上帝樂意使用我們的生命,並在不同的際遇中,讓我們有機會去見證祂和榮耀祂。這提醒我們無時無刻都需要看重上帝的祝福與祂的名,與邪惡的人事物去劃清界線,並且當某些利益有機會使我們失見證的時候,我們要懂得捨棄地上的好處,不要因貪圖自身的利益而損害上帝的名。

最後,在今章亞伯蘭為了救羅得而奮不顧身,提醒我們作為主的門徒,要重視弟兄姊妹彼此之間的關係,愛一切可愛與不可愛的人,不要去與人計較,而是要求別人的益處,過於求自己的益處(另參林前10:24)。而這一份對人的愛,才是基督要我們效法祂的那份捨己的愛。

祈求聖靈賜智慧、能力和勇氣給我們去活出像亞伯蘭那樣不求自己益處的生命,並在一切的困難和考驗中都呈現愛上帝和愛弟兄的生命特質,以致那稱為萬王之王的上帝的名能在我們身上常常被尊為大!阿們。


[1] 以拉撒(Ellasar)的名字與亞喀得語的al assur相近,al是代表後面緊接著的詞是一個城的名字,而assur就是亞述,參 Nahum M. Sarna, “Genesis” in The JPS Torah Commentary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1989), 103。

[2] 同上註。

[3] 「君王大道」是國際沿海大道之外,當時另一條貫穿南北的經商主要幹道,由阿卡巴灣(紅海)的以旬迦別,往北到大馬色,銜接沿海大道去吾珥。君王大道在死海以南有兩條大道自埃及的安城通來連接,其一是從波斯拉經加低斯去安城,稱為書珥路;另一條從以旬迦別去安城。

[4] 例如,在創24章,利百加見到以撒就急忙下了駱駝(創24:64),而在創25章,記述以實瑪利的子孫在他眾弟兄對面安頓下來(創25:18),當中「急忙下了」和「安頓下來」就是翻譯自這個動詞。 參鄺炳釗著,《天道聖經詮釋:創世記(卷二)》(1998),192。

[5] 這個字亦帶出了亞伯蘭和迦南地的居民並不一樣,提醒讀者他是屬於閃的後裔,是希伯(עֵ֔בֶר Eber;與「希伯來人  הָעִבְרִ֑יha-ivri」的字根相同)的子孫(參創10:21)。

[6] 「住在」的原文所用的字是שֹׁכֵ֨ן soken,除了「住」之外,亦有「逗留、安營」之意,而在上一節當說到羅得住在所多瑪時,所用的字是יֹשֵׁ֖ב yoshev,這個字除了「住」,還有「坐」或「長久地安頓在一個地方」的意思,例如《詩篇》23:6當中說到「我且要住שַׁבְתִּ֥י shavti)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所用的就是這一個字。從12和13這兩節相連的經文使用了兩個不同的「住」字,可見亞伯蘭住在希伯崙,與羅得住在所多瑪的心態明顯是不一樣的,當羅得與亞伯蘭分開後,他漸漸往東遷移帳棚直到所多瑪,及後更在所多瑪定居下來了。

[7] 《希伯來聖經》中另一處提到「王谷」的地方是在《撒母耳記下》18:18,那裏提及「押沙龍活著的時候,曾在王谷立了一根柱子」,由此推測王谷有可能是位於汲淪谷與欣嫩子谷的交匯處(參John H. Walton, “Genesis,” in Genesis, Exodus, Leviticus, Numbers, Deuteronomy, ZIBBCOT,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9), 1:81);而撒冷相信就是耶路撒冷,在《詩篇》76:2,詩人指出「在撒冷有他的住處,在錫安有他的居所」,錫安一般是指到聖殿山或耶路撒冷全城,而從這兩句同義平行句,《詩篇》作者就將撒冷等同錫安。

[8] 參本機構聖經原文學習文章〈希伯來文(9)שָׁלוֹם Shalom 平安〉

[9] 除了今章之外,《希伯來聖經》中唯一有提及麥基洗德的就是《詩篇》110篇,後來的猶太傳統和一些經外文獻則根據創14章和《詩篇》110篇對這個人物有各種不同的解讀和說法。例如,在昆蘭文獻《死海古卷》〈十一洞麥基洗德〉(11Q13)中,提及麥基洗德要施行神報復的審判,他是神的眾子的首領,他要起來審判世界。昆蘭的作者普遍將麥基洗德視為天使長,相信在世界終結的時候,他會幫助光明之子對付撒旦的權勢。亦有猶大傳統認為麥基洗德是挪亞的兒子閃,根據創11章的家譜,閃在亞伯蘭的時代應該仍然在生,他們相信麥基洗德只是閃作為撒冷王的一個職銜而非名字,而若然麥基洗德就是閃的話,那就是暗示上帝早已揀選了耶路撒冷作為祂聖所的所在,並且在耶路撒冷早已經開始有他們遠古的祖先作為祭司去事奉上主。至於基督教的看法,則認為主耶書亞(耶穌)是按照麥基洗德的體系被上帝宣稱為大祭司(詳見《希伯來書》5-7章)。參James L. Kugel, Traditions of the Bible: A Guide to the Bible As It Was at the Start of the Common Era, Cambridge, MA/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79-285。


《妥拉與先知書選段》查經摘要(安息日研經坊):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