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跟亞伯拉罕相同的指望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20-6-13)《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創25:1-18;撒下5:13-6:1)查經摘要(22)

圖為Moses sees the promised land from afar,這應許地也就是這摘要中「亞伯拉罕的指望」,他的後裔要承受這地為業; by James Tissot c 1899;Jewish Museum New York

創 25:1-18 記載亞伯拉罕所娶的基土拉為他所生的子孫和亞伯拉罕的死;並記載以實瑪利的兒子和以實瑪利的死。作者以今章為亞伯拉罕這個人物的記載作結,試就今章的內容討論:

1)亞伯拉罕展現出一份怎樣的信念?

2)他這份信念又是怎樣啟示出上帝對人的心意?

 

25:1-18的大綱

  1. 亞伯拉罕從基土拉所得的子孫(25:1-6)
  2. 亞伯拉罕的死(25:7-11)
  3. 以實瑪利的後裔及他的死(25:12-18)

亞伯拉罕從基土拉所得的子孫

創 25:1 亞伯拉罕再娶了一個妻子(אִשָּׁה ʾishah),名叫基土拉。

創 25:2 她為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

創 25:3 約珊生了示巴和底但。底但的子孫是亞書利族、利都是族和利烏米族。

創 25:4 米甸的兒子是以法、以弗、哈諾、亞比大和以勒大。這些都是基土拉的子孫。

創 25:5 亞伯拉罕把他一切所有的都給了以撒。

創 25:6 至於亞伯拉罕妾(פִּֽילַגְשִׁים֙ pilagshim)的兒子,亞伯拉罕趁著自己還活著的時候把財物分給他們,打發他們離開他的兒子以撒,往東方去,直到東方之地。

亞伯拉罕再娶一妻基土拉,估計是發生在撒拉死後及以撒娶妻之後(參創21:5,23:1,25:20),也就是在他140歲之後。基土拉為他生了六個兒子,這六個兒子及其子孫的名字,除了米甸之外[1],其他名字並不多出現在聖經其他經文[2],有些則出現在一些經外文獻(例如亞述王朝的文獻)[3],如25:6所述,亞伯拉罕把這些兒子打發往東方之地,大概是指阿拉伯一帶,不論在《聖經》或經外文獻裏,這些名字出現時都跟阿拉伯一帶有關。這眾多子孫的名字讓我們想到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已在逐步應驗,就是要讓他的後裔極其繁多,使亞伯拉罕成為多國之父(參創17:2、6)。

亞伯拉罕後來雖然生養眾多,但「亞伯拉罕把他一切所有的都給了以撒。」(25:5)此舉確立了以撒才是他惟一的繼承者,指的除了是物質的產業之外,還包括了屬靈的產業。正如上帝之前向亞伯拉罕多次重申的,以撒才是祂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的繼承者(創17:19、21;21:12)。對於子嗣之間有可能出現的產業紛爭,亞伯拉罕大概從之前的以實瑪利事件汲取了教訓(創21:10-14),他這次是主動地把財物分給妾所生的兒子,打發他們離開以撒,往東方之地去,避免兄弟之間因爭產而互鬥。創25:1說基土拉是亞伯拉罕的妻子(אִשָּׁה ʾishah),而在創25:6則說她是亞伯拉罕的妾(פִּֽילַגְשִׁים֙ pilagshim;這裏「妾」是複數,可理解為包括夏甲和基土拉),後者大概是要強調由妾所生的兒子,並沒有合法的產業繼承權,而亞伯拉罕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就做了這個安排,為的是要表明以撒的地位在他其餘的兒子之上,以撒是他家裏惟一的產業繼承者。

 

亞伯拉罕的死

創 25:7 這是亞伯拉罕一生的年日,他活了一百七十五年。

創 25:8 亞伯拉罕壽高年邁,安享天年,息勞而終,歸到他祖先那裏(אֶל־עַמָּֽיו ; gather to his people)。

創 25:9 他兩個兒子以撒、以實瑪利把他安葬在麥比拉洞裏。這洞在幔利的對面、赫人瑣轄的兒子以弗崙的田中,

創 25:10 就是亞伯拉罕向赫人買的那塊田。亞伯拉罕和他妻子撒拉都葬在那裏。

創 25:11 亞伯拉罕死了以後,上帝賜福給他的兒子以撒。以撒住在庇耳‧拉海‧萊附近。

當上帝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父家時,他年75歲,說他一生活了175年,就等於是他在迦南地足足住了100年。他在世時以撒已娶妻生子,及至他離世,他的孫子以掃和雅各也已經15歲(參創21:5,25:20、26),可以說,亞伯拉罕是親眼看見了以撒的後裔。但至於上帝所應許的地,在他死時,他擁有的只是一塊向赫人買來的田,以及田裏的麥比拉洞作為他與撒拉的墓;事實上,早在創15章記載到上帝與亞伯拉罕進行一個立約儀式時(創15:7-16),上帝已對亞伯拉罕預言他的後裔要寄居在別人之地受虐四百年,到了第四代,上帝才會把迦南地賜給他的後裔。雖然如此,但亞伯拉罕的屍身葬在這裏,就仿佛是一個抵押(和見證),證明日後上帝必會把這地賜給他的後裔(創12:7)。

上帝在15章也對亞伯拉罕預言了他的死亡:「至於你,你要平平安安歸到你祖先(אֶל־אֲבֹתֶ֖יךָ ; to your fathers)那裏,必享長壽,被人埋葬。」(創15:15)值得留意的是,在 25:8「亞伯拉罕壽高年邁,安享天年,息勞而終,歸到他祖先那裏」也出現了相似的片語「歸到他祖先」(אֶל־עַמָּֽיו ; gather to his people)。這片語在原文的意思是「歸到他的本民」,除了亞伯拉罕,就只用來形容過五個聖經人物:以實瑪利(參創25:17)、以撒(參創35:29)、雅各(參創49:33)、亞倫(參民20:24)及摩西(參申35:50)。很明顯,「歸到他的本民」指的不是實際的情況,說那個人的屍身跟他的祖先或本民葬在一起,因為亞伯拉罕的父親他拉葬在哈蘭(創11:32),而亞伯拉罕則葬在迦南地,根本不是同一個地方;而亞倫和摩西都死在曠野,更不可能跟他們的祖先或本民葬在一起。那麼「歸到他祖先」那底是甚麼意思呢? 我們可參考JPS對創25:8的翻譯和註釋:

“And Abraham breathed his last, dying at a good ripe age, old and contented(「年老並滿足」), and he was gathered to his kin.”用「年老並滿足」和「歸到他的本民」這兩個片語去形容一個人時,似乎是在見證一個信念:這個人雖然朽壞並消逝了,但他擁有一個不會朽壞的元素,這元素在他死亡之後仍然存留。死亡被視為是一個過渡,把他由今生帶到來生,讓他與他的祖先重聚。這個對死亡的概念早已存在,並不是一般人的想法以為這是在以色列後期才有的概念。[4]

此外,著名猶太拉比Ramban也對「年老並滿足」作了精闢的註釋:

如果一個人想要像公義的先祖那樣滿足而死,他就不能追逐物質上的豐富,因為《傳道書》5:10 說:「喜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滿足;喜愛財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這也是虛空。」如果當一個人死時,他平生的慾望只獲取了一半,他也不會滿足。一個人如果想要像公義的先祖那樣「年老並滿足」,他就必需不以世上所擁有的為滿足。亞伯拉罕之所以「年老並滿足」是因為他瞥見了來生的世界並把所有的盼望都投放到那個世界。[5]

筆者認為這兩個猶太的註釋都甚有參考價值,指出亞伯拉罕的人生之所以十分完滿,是因為他的指望不在於今生,他是為了來生的祝福而活。經文接著交代亞伯拉罕死後的事,「他兩個兒子以撒、以實瑪利把他安葬在麥比拉洞裏。」(25:9)這裏把以撒列在以實瑪利之前,明顯不是按他們的出生次序,而是指以撒的地位在以實瑪利之上。而「亞伯拉罕死了以後,上帝賜福給他的兒子以撒。以撒住在庇耳‧拉海‧萊附近。」(25:11)也是再次強調上帝把他對亞伯拉罕的祝福延伸至他的兒子以撒。而庇耳‧拉海‧萊(意思是「看見我的那位永活者之井」)本來是以實瑪利還在他母親夏甲腹中時,夏甲為記念那位看見她的上帝而為井起的名字(參創16:13-14)。現在經文說以撒住在庇耳‧拉海‧萊一帶,也是象徵著以撒的權柄高於以實瑪利。[6]

 

以實瑪利的後裔及他的死

創 25:12 這是撒拉的婢女、埃及人夏甲為亞伯拉罕生的兒子以實瑪利的後代。

創 25:13 以實瑪利兒子們的名字,按著他們後代的名字如下:以實瑪利的長子尼拜約,又有基達、亞德別、米比衫、

創 25:14 米施瑪、度瑪、瑪撒、

創 25:15 哈大、提瑪、伊突、拿非施和基底瑪。

創 25:16 這些都是以實瑪利的兒子們。他們的村莊和營寨按著他們命名;他們作了十二族的族長。

創 25:17 以實瑪利一生的歲數是一百三十七歲,斷氣而死,歸到他祖先那裏。

創 25:18 他的子孫住在哈腓拉,直到埃及東邊的書珥,向著亞述,在他眾弟兄的對面安頓下來。

25:12一開始就以「撒拉的婢女」、「埃及人」去形容以實瑪利的母親夏甲,同樣是表明以實瑪利並非是由上帝的應許而生,所以他的後代也不可與以撒的後代相提並論。這裏列了以實瑪利十二個兒子的名字,當中只有六個名字出現在《聖經》的其他經文[7]。25:16說他們都作了十二族的族長,住在哈腓拉,直到埃及東邊的書珥,即以色列的西南面;但根據經外文獻或考古資料所示[8],以實瑪利人跟阿拉伯(以色列的東面)有關。有學者指出,雖然以實瑪利人跟阿拉伯有關,但在《舊約聖經》裏從未把「以實瑪利人」等同於「阿拉伯人」,「阿拉伯」這個詞指的不是地區性的,而是一個集合地理、語音學和宗教的詞語,所以讀者不要把在公元七世紀之後才冒起的穆斯林阿拉伯人與以實瑪利人混為一談。事實上,穆罕默德也從未宣稱他是以實瑪利的後人。自大衛王朝後,已沒有關於以實瑪利人的紀錄,所以我們無從得知他們現在是哪個民族[9]

不論我們是否能確定以實瑪利的後人是誰,但聖經把這十二個名字列出,其用意是要讓讀者想起上帝曾就以實瑪利的將來對亞伯拉罕說:「我必賜福給他,使他興旺,極其繁多。他必生十二個族長,我要使他成為大國。」(創17:20),而現在上帝的話語也都在逐步應驗了。

《先知書選段》(撒下5:13-6:1

撒下5:13-6:1的大綱

  1. 大衛在耶路撒冷所生的兒子(5:13-16)
  2. 大衛與非利士人的兩場爭戰(5:17-6:1)

 

大衛在耶路撒冷所生的兒子

撒下 5:13 大衛離開希伯崙之後,在耶路撒冷又立后妃,又生兒女。

撒下 5:14 在耶路撒冷所生的孩子的名字是沙母亞、朔罷、拿單、所羅門、

撒下 5:15 益轄、以利書亞、尼斐、雅非亞、

撒下 5:16 以利沙瑪、以利雅大、以利法列。

 這部分是記載自掃羅王死了之後,以色列的首領膏立大衛作以色列的王,於是大衛把首都從希伯崙遷至耶路撒冷,並在那裏立妃生子。這裏列出了大衛共十一個兒子的名字[10]。我們不難找出今段《妥拉》經文與《先知書選段》的平行之處,因它們都分別列出亞伯拉罕的兒子和大衛的兒子的名字。

 

大衛與非利士人的兩場爭戰

撒下5:17-25記載的這兩場戰爭,作者都沒有提及雙方的軍力或戰爭的經過,只簡述了兩場戰事的始末,而兩場戰事均可分為四個階段:1) 非利士人主動攻打以色列人;2) 大衛求問耶和華;3) 耶和華回應並且親自出戰;4) 非利士人戰敗。詳見下表(表1):

階段第一場戰爭第二場戰爭
1. 非利士人主動攻打以色列人5:17 非利士人聽見大衛受膏作以色列王,非利士眾人就上來尋索大衛
5:18 大衛聽見了,就下到堡壘去。非利士人來了,散佈在利乏音谷[11]
5:22 非利士人又上來,散佈在利乏音谷
2. 大衛求問耶和華5:19 大衛求問耶和華說:「我可以上去攻打非利士人嗎?你將他們交在我手裏嗎?」耶和華對大衛說:「你可以上去,我必將非利士人交在你手裏。」5:23 大衛求問耶和華;耶和華說:「不要直上,要繞到他們後頭,從桑樹林對面攻打他們。
3. 耶和華回應並且親自沖破敵人、在以色列人前頭攻打敵人5:19 大衛求問耶和華說:「我可以上去攻打非利士人嗎?你將他們交在我手裏嗎?」耶和華對大衛說:「你可以上去,我必將非利士人交在你手裏。」
5:20 大衛來到巴力‧毗拉心,在那裏擊敗了非利士人。他說:「耶和華在我面前沖破(פָּרַ֨ץ parats敵人,如水沖破(פֶ֣רֶץ perets)一樣。」因此他稱那地方為巴力‧毗拉心(בַֽעַל־פְּרָצִים֮  Baal-peratsim)。
5:23大衛求問耶和華;耶和華說:「不要直上,要繞到他們後頭,從桑樹林對面攻打他們。
5:24 你聽見桑樹梢上有腳步的聲音,就要急速前去,因為那時耶和華已經出去,在你前頭攻打非利士人的軍隊了。」
4. 非利士人戰敗5:21 非利士人把偶像拋棄在那裏,大衛和他的人拿去了。5:25 大衛就遵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去做,攻打非利士人,從迦巴直到基色

作者在敘述這兩場戰爭時,都刻意淡化了「人」(大衛/以色列人)在當中的角色。即使是大衛,經文也只描述他「求問」和「遵照耶和華的吩咐」,藉此突出一個主題:「上帝才是替以色列民爭戰並打敗非利士人的那位!」此外,這兩場戰爭又包含了兩個重點:第一場戰爭,上帝不但撃敗了敵人,更使敵人拋棄了自己的偶像(5:21);而第二場戰爭,當上帝臨在時,祂要走在子民的前面,而子民則必須走在祂後面(5:24)。這兩個重點似乎緊接著記載大衛兩次運送約櫃回耶路撒冷有關。筆者過去曾就今段《先知書選段》作過論述並寫成摘要文章,讀者可瀏覽該文去了解其上下文的脈絡[12]。 

 

今段《妥拉》經文(創25:1-18與《先知書選段》(撒下5:13-6:1)平行之處(表2)

平行之處《妥拉》經文(創25:1-18)《先知書選段》(撒下5:13-6:1)
生養眾多

基土拉為亞伯拉罕所生的子孫:

•  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

•  約珊生了示巴和底但。底但的子孫是亞書利族、利都是族和利烏米族。

•  米甸的兒子是以法、以弗、哈諾、亞比大和以勒大。

大衛在耶路撒冷所生的兒子:

•  沙母亞、朔罷、拿單、所羅門、益轄、以利書亞、尼斐、雅非亞、以利沙瑪、以利雅大、以利法列。

上帝應許的應驗創25:1-2應驗了亞伯拉罕作多國之父這應許:
創 17:5 從今以後,你的名字不再叫亞伯蘭,要叫亞伯拉罕,因為我已經立你作多國之父
創 17:6 我必使你生養極其繁多;國度要從你而立,君王要從你而出
撒下5:12應驗大衛作王的應許:
撒上 13:14 現在你的國度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王,因為你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
堅立以撒/以色列國,把對以撒/以色列國構成威脅的障礙清除亞伯拉罕堅立以撒的地位,把其餘的兒子打發走:
創 25:6 至於亞伯拉罕妾的兒子,亞伯拉罕趁著自己還活著的時候把財物分給他們,打發他們離開他的兒子以撒,往東方去,直到東方之地。
大衛堅立以色列國,打敗非利士人:
撒下 5:20 大衛來到巴力‧毗拉心,在那裏擊敗了非利士人。他說:「耶和華在我面前沖破敵人,如水沖破一樣。」因此他稱那地方為巴力‧毗拉心。
撒下 5:25 大衛就遵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去做,攻打非利士人,從迦巴直到基色

從上表可見,兩段經文的內容均以屬靈人物的後裔作開始,展現了上帝應許的實現,帶出了「地位得以堅立」的主題。基於兩段經文在內容性質上的平行,估計這是拉比把這段《先知書選段》的經文與今段《妥拉》的經文連繫起來的原因。

 

亞伯拉罕所展現的信念以及這份信念所啟示出上帝對人的心意

今段《妥拉》經文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死,並交代了上帝對他的應許所包含的兩大元素──後裔和地的進展。亞伯拉罕這個人物的一生以今段的記載作結,我們在此不妨回顧一下亞伯拉罕一生所展現的,是一份怎樣的信念,而這份信念又為我們帶來甚麼啟示。

要回顧亞伯拉罕的一生,就要從上帝對他說的這番話開始,「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使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使你的名為大;你要使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給他;詛咒你的,我必詛咒他。地上的萬族都必因你得福。』」(12:1-3)因著上帝對他的呼召和使命,亞伯拉罕開始了他的信心之旅。然而,上帝呼召他時並沒有把祂的全盤計劃告訴他,而是直到他起行並腳踏迦南地時,上帝才對他說:「我要把這賜給你的後裔。」(12:7),於是「地」與「後裔」這兩個元素就成為之後亞伯拉罕的故事的主軸。

亞伯拉罕起行的路線,是由哈蘭(11:31)去到迦南地的示劍(12:6),是要經過幼發拉底河(聖經有時會稱這條河為大河),他要從河的那一邊去到河的這一邊,這個過河的動作,為他帶來了一個稱呼──「希伯來人」(創14:13),意思是「從另一邊來的」,及後當約書亞向以色列民提及他們的先祖亞伯拉罕時,也強調他這個過河的動作,「約書亞對眾百姓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說:『古時你們的列祖,就是亞伯拉罕和拿鶴的父親他拉,住在大河那邊事奉別神。我將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從大河那邊帶出來,領他走遍迦南全地,又使他的子孫眾多。我把以撒賜給他,』」(書24:2-3)可見這個「過河」的動作甚具象徵意義,它代表的是亞伯拉罕棄絕了先祖在當地拜偶像的生活,甚至把自己從土生土長的文化連根拔起,到異地開始了單單依靠上帝的寄居生活。

亞伯拉罕的寄居生活一直持續了100年,他死時雖然看見自己的孫子,但距離上帝應許他要成為大國仍遙遙無期;至於「地」的應許,他也只是擁有一塊自己用銀子向赫人買來的墳地,他的子孫也要等四百年才會擁有這迦南地。但《聖經》用「年老並滿足」和「歸到他的本民」去形容亞伯拉罕的離世,是要說明亞伯拉罕是帶著滿足而死的,他的滿足並不是因為在世時已經得著上帝應許要給他的,而是得到一個確據,也就是確信上帝必定會成就祂的應許,即使不是在他有生之年,但日後必定會成就。亞伯拉罕擁有的是一份跨越眼見和今生的信心,所以他甘心樂意在異鄉寄居,耐心地等候那將來才會出現、上帝為他預備的地方,正如《希伯來書》說:

來 11:8 因著信,亞伯拉罕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承受為基業的地方去;他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去

來 11:9 因著信,他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鄉,居住在帳棚裏,與蒙同一個應許的以撒和雅各一樣。

來 11:10 因為他等候著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設計和建造的。

如上文所述,有猶太的解經認為把「年老並滿足」和「歸到他的本民」放在一起是要帶出一個關於跨越死亡的概念,那就是這個人的肉身雖然死了,但他擁有的是不會朽壞的元素,會使他從今生過渡到來生。事實上,主耶書亞(耶穌)也親自解說了這個概念:「論到死人復活,上帝向你們所說的話,你們沒有念過嗎?他說:『我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而是活人的上帝。」(太 22:31-32)可見在上帝的眼裏,亞伯拉罕並不是一個已死的人,他是活著的,因他擁有一個會復活的生命,這都是因著他在世時所持的信念,讓他得到了這份永生的確據。

 

以撒與主耶書亞

今段《妥拉》經文一方面記載了亞伯拉罕的妾基土拉和夏甲為他所生的眾多子孫,但另一方面則多次強調以撒的地位在眾兄弟之上,他才是那位上帝所應許的、惟一的產業繼承者。而且《聖經》更毫不含糊地說:「亞伯拉罕把他一切所有的都給了以撒。」(25:5)這可讓我們把以撒聯繫到主耶書亞,因為上帝也是把一切都給了他,他就是上帝的獨生愛子、那位真正要承受萬有、也在萬有之上的;就如《約翰福音》、《歌羅西書》、《希伯來書》所說:

約3:35父愛子,已把萬有交在他手裏。

約13:3耶穌知道父已把萬有交在他手裏,且知道自己是從上帝出來的,又要回到上帝那裏去。

西1:18他是身體(教會)的頭;他是元始,是從死人中復活的首生者,好讓他在萬有中居首位

西1:19因為上帝喜歡使一切的豐盛在他裏面居住

來1:2末世,藉著他兒子向我們說話,又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藉著他創造宇宙。

上帝把以撒賜給亞伯拉罕,並從以撒生了雅各(以色列國),就是後來被稱為亞伯拉罕後裔的,是一群能承受上帝所賜的迦南地為業的人。上帝藉著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這三位先祖讓我們看見祂是怎樣把祝福賜下,為要叫人得著祂應許的產業;而透過以撒與主耶書亞的平行(以撒預表了耶書亞),上帝的這份心意現在藉耶書亞更是向我們顯明了,上帝把萬有都賜給了耶書亞,而從耶書亞則生了一群屬於天國的子民,他們「藉著信,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上帝的兒女。」「既然你們屬於基督,你們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加3:26、29)兩者所不同的是,上帝要賜給亞伯拉罕後裔的迦南地是會朽壞的基業,但上帝要賜給信基督的人的卻是不會朽壞的、永恆的基業。

 

結語:有著跟亞伯拉罕相同的指望

亞伯拉罕一生所展現的,是一份不受肉身的缺欠或物質世界所限制的信心。自他回應上帝呼召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已經堅定不移地跟隨上帝,在異地過著寄居的生活,即使過了一百年,依然緊緊的抓著上帝對他的應許,把盼望放在上帝將來要成就的事上。

從屬靈的角度看,亞伯拉罕其實並非真的兩手空空的離世,他得著的是一份來生的確據,這成為了他在世時的指望,以致他雖然住在迦南地,卻從未被迦南的文化所吸引或沾染而偏離了上帝對他的帶領。亞伯拉罕活了美好和滿足的一生,這真是我們信徒所渴慕的榜樣。我們既然也是藉主耶書亞而得著了永生的確據,也應該跟亞伯拉罕一樣,在世時堅守主對我們的託付,竭力作主的工,不再只顧念地上的事,也不是為了今世的報酬,而是把指望放在將來上帝要賞賜給我們的基業。祈願我們都能活出一份像亞伯拉罕一樣的信念。阿們!

 


[1] 在聖經裏提及米甸時,往往是這三方面:1)米甸人與以實瑪利人關係密切(參創37:25-28;士8:22-24);2)與以色列人的關係時而友好,時而敵對(參出2:15-21);3)他們是乘駱駝隊的商人(參賽60:6)。

[2] 「書亞」曾出現在伯2:11;而「示巴」、「底但」則出現在創10:7,但創10:7描述的是含的子孫,但今段經文描述的是閃的子孫,我們不肯定這是否意味著這兩代後人合併了。另在賽21:31及結38:13也提及「示巴」和「底但」。

[3] 與《創世記》相關的亞述文獻大約在公元前七至八世紀時期,所以一些名字的寫法跟《聖經》所載可能有差別,因與本文的論述無直接關聯,故不在此贅述,讀者如有興趣多作了解,可參考JPS Torah Commentary :Genesis (JPS Philadelphia, 1989), 172-173。

[4]JPS Torah Commentary: Genesis (JPS Philadelphia, 1989), 174。

[5] 參“Torah Club: Depths of the Torah”, (First Fruits of Zion, Marshfield, USA, 2017), 191。

[6]JPS Torah Commentary: Genesis (JPS Philadelphia, 1989), 174。

[7] 「尼拜約」出現在創28:9「於是他往以實瑪利那裏去,在兩個妻子之外,又娶了瑪哈拉為妻,她是亞伯拉罕兒子以實瑪利的女兒,是尼拜約的妹妹。」這使以實瑪利人與以東人的關係很密切。「基達」出現在詩120:5;「度瑪」出現在賽21:11;「瑪撒」出現在箴30:1;「提瑪」出現在賽21:14;「伊突」出現在代上5:19。

[8]JPS Torah Commentary: Genesis (JPS Philadelphia, 1989), 175-176。

[9] John H. Walton,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Vol 1” (Zondervan, Grand Rapids, 2009)”, 103.

[10] 類似的名單也出現在代上3:5-8和14:3-7,但名字的譯音和數目都有些不同。這是《撒母耳記》與《歷代志》兩者經常出現的文本差異。

[11] 「利乏音」(רְפָאִֽים Repha’im)是指在聖經裏的一種巨人。「他們跟亞衲人一樣,也算是利乏音人רְפָאִֽים Repha’im),但摩押人卻稱他們為以米人。」(申2:11)「我們在那裏看見巨人,就是巨人中的亞衲族人。我們在自己眼中像蚱蜢一樣,而在他們眼中,我們也確是這樣。」(民13:33)所以,「利乏音谷」又被稱為「巨人谷」。說非利士人散佈在利乏音谷,或許是以這個名字的意思去指出非利士人的軍隊很強大,如同巨人一樣。

[12] 參考本機構就撒下5:17-6:23而寫的摘要文章〈預備迎接我們的王〉


《妥拉與先知書選段》查經摘要(安息日研經坊):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