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巴別塔的屬靈問題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20-2-29 )《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創11:1-32 ;番3:9-1720 )查經摘要9 )(作者:Ada Lui)

圖為位於吾珥的高階梯式塔(ziggurat) (Image: © Adobe Stock

創11:1-32是關於巴別塔事件和亞伯蘭的家譜;番3:9-17、20是上帝要潔淨以色列的餘民並讓他們歸回錫安。試討論巴別塔事件象徵甚麼,以及這與上帝將要在亞伯蘭身上做的事有甚麼聯繫。

 

11 章的大綱

《創世記》11章可分為三個部分:

1. 巴別塔事件(11:1-9)

2. 閃的後代(11:10-26)

3. 他拉的家庭(11:27-32)

第一部分是記載人的語言怎樣由一種變為多種,並且人因此分散而居的經過,由於第10章已提到那時全地的人已經分散並「各有自己的宗族、語言(לָשׁוֹן lashon)、土地和國家。」(10:5、20、31)尤其創10:25「希伯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名叫法勒(פֶּ֗לֶג Peleg ;分開),因為那時人分地(פָּלַג palag)居住;法勒的兄弟名叫約坍。」更特別記下這件「分開」的事,可見今段所載的巴別塔事件是要進一步說明第10章所指「各有自己的宗族、語言和分地居住」的背後原因。筆者認為這樣的鋪排跟接著所載第二、第三部分介紹閃的後代和亞伯蘭這個人物有密切關係。

 

巴別塔事件(11:1-9

巴別塔事件(11:1-9)是今段經文的重點,當中有一個倒影結構:

A. 全地只有一種語言(11:1)

 B. 就住在那裏(11:2)

  C. 他們彼此商量(11:3a)

   D. 來,讓我們來做磚(11:3b)

    E. 讓我們建造(11:4a)

     F. 城和塔(11:4b)

      G. 耶和華降臨(11:5a)

     F’. 城和塔(11:5b)

    E’. 世人所建造(11:5c)

   D’. 來,我們下去,在那裏變亂(11:7a)

  C’. 彼此語言不通(11:7b)

 B’. 他們從那裏(11:8)

A’. 變亂了全地的語言(11:9)

經文一開始記載「那時,全地只有一種語言(שָׂפָ֣ה safah),都說一樣的(דְבָרִ֖ים devarim)。」(11:1)「語言」在原文的意思是「嘴唇」,而「話」在原文的意思是「話語、事件」,描述到當時全地的人具備了一個團結合一的基礎,就是他們都說一種語言,而且這種語言的內容都相同;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下,經文說「他們向東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找到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裏(שָֽׁם sham)。」(11:2)這裏的「向東」是指亞拉臘山的東面,也就是方舟停留之處(8:4)。而「示拿」則位於米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巴比倫一帶,「示拿」這地方之前曾出現在第10章,正是含的孫兒寧錄建立王國的所在地。值得注意的是,王國( מַמְלָכָה mamlakah)這個字首次在聖經出現,就是在10:10「他【寧錄】王國( מַמְלָכָה mamlakah)的開始是在巴別、以力、亞甲、甲尼,都在示拿地。」

創11:3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讓我們來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柏油當泥漿。

示拿這地方位於幼發拉底河旁,雖有肥沃的沖積泥,利於耕種,卻缺乏石頭,但這無阻他們的建造計劃,他們的創造力讓他們想出了要以泥磚代替石頭,又以柏油這種防水的物料來代替泥漿。為甚麼這建築物要防水呢?很可能是當時的人想要防範洪水的再臨,這反映出人根本不相信上帝之前所立的約,就是祂將不再以洪水滅世的承諾,也意味著人要以自己的能力去防備上帝的干預或審判。作者簡單的幾筆,就把人怎樣公然跟上帝敵對,描繪得聲影俱全。

至於建塔的目的,經文清楚地說明「他們說:『來,讓我們建造一座城和一座(מִגְדָּל migdal),塔頂通天。我們要為自己立名,免得我們分散(פּוּץ puwts)在全地面上。』」(11:4)事實上,早於該隱時,人就已經想以建城為人留名:「該隱建造一座城,就照他兒子的名字稱那城為以諾。」(4:17)而來到今段,人不但要建城留名,還要建塔,一方面是要歌頌人的功績,另一方面就是「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面上。」這就更清楚地顯露出人的心意跟上帝的心意完全背道而馳。上帝從創世時給亞當的吩咐,到洪水後給挪亞的吩咐,都是要人「生養眾多,遍滿這地」(創1:28,9:1,9:7),然而人就是不願意遵行上帝的旨意,偏要聚在一處,不要分散。他們想要把這座塔建至「塔頂通天」,為甚麼非要這座塔高至諸天不可?有考古學家相信,現今在伊朗發現的一座階梯式塔(ziggurat),其年份能追溯至公元前兩千年的古代巴比倫時期。這座塔有七層,最高的一層是祭司室,而塔的功能估計是用作觀星象,或用作膜拜神明Marduk(馬度克)[1],可見這種塔有濃厚的宗教意味,它不單是城市文明的象徵,更在宣揚一個城所信奉的神明。

 

上帝的介入

巴別塔事件代表的是世人團結一致要敵擋上帝的旨意,並且要以人的能力建立自己的王國和膜拜自己所造的神明,接著的記載就是上帝對人這種悖逆的行為而作出的反應。「耶和華降臨,要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11:5)正如以上大綱所列,「耶和華降臨」是巴別塔事件的核心,強調當上帝介入人的工作,就會扭轉整個局面。當人以為自己的能力足以與上帝抗衡,甚至以為人手所建的塔能觸及天(上帝的所在地),卻不知天其實是他們遙不可及的地方,人根本不可能到達上帝在天上的居所,更遑論要以人的能力與上帝看齊。

接著的11:6-7正是要諷刺人的痴心妄想,「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了同一個民族,都有一樣的語言(שָׂפָ֣ה safah ;原文作「嘴唇」)。這只是他們開始做的事,現在他們想要做的任何事,就沒有甚麼可攔阻他們了。來,我們下去,在那裏變亂(נָבְלָ֥ה navlah)他們的語言,使他們彼此語言不通。』」這裏描述到上帝也用「商量」的口吻說:「來,我們下去」破壞人的計劃,這正好與之前世人「商量」說:「來,讓我們來做磚」(11:3b)成為一個對照。「語言」在這部分共出現了五次[2],是今章經文的一個重點。在眾多受造物中,只有人獲得上帝賜予語言的能力,讓人可以把心裏的意念表達出來,好與人及與上帝溝通,然而現在人卻把這份語言的恩賜用來團結群眾去對抗上帝。這個計劃既然是建基於他們擁有「共同語言」,那麼上帝只要破壞人這個合一的基礎、變亂他們的語言,使他們無法溝通,就能使他們建城建塔的目標無法達成。

創11:8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裏分散(פּוּץ puwts)在全地面上;他們就停止建造那城了。」

創11:9 因為耶和華在那裏(שָֽׁם sham變亂( בָּלַ֥ל balal)了全地的語言,把人從那裏分散(פּוּץ puwts)在全地面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 בָּבֶ֔ל bavel)。

上帝不但要使世人的計劃失敗,更要使他們無法再聚居一處,必須分散而居,好叫祂吩咐人要「生養眾多,遍滿全地」的這個旨意能成就。11:9的「那裏」(שָֽׁם sham)在今段也出現了五次[3],也是今段經文的另一個重點。在原文裏這個字跟「天」 שָׁמַיִם shamayim是相關語(wordplay),作者要藉此譏諷人的心高氣傲,人以為在「那裏」(שָֽׁם sham)能建立一個像「天」(שָׁמַיִם shamayim)一樣的、人的王國,又以為靠著自己的聰明和能力,可以跟上帝的地位看齊。此外,作者還用了另一個雙關語,就是「變亂」( בָּלַ֥ל balal)與「巴別/巴比倫[4](בָּבֶ֔ל bavel),這兩個字在原文的發音相似,作者是以此諷刺當時世人一心想高舉自己的名而建城,最後這城卻被命名為「變亂/巴別」,反映出人的驕傲自大終歸是枉費心機,而至高者的旨意非人意能敵擋,上帝必定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成就祂的工作。

 

人想要像上帝一樣

巴別塔事件敘述了人的語言從此被變亂,也標誌著人對上帝的悖逆已達至最高峰。事實上,今段所載有關人怎樣悖逆上帝,嘗試做一些「像上帝一樣」(參3:5)的事,最後都因為上帝的介入而失敗,甚至自招懲罰,這跟之前《創世記》2-4章的一些記載有平行之處。現以下表簡單列出:

 

《創世記》11:2-8

《創世記》2-4

1

創11:2他們向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找到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裏。 

創2:8耶和華上帝在東方伊甸栽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裏。

2

創11:3他們彼此商量說:「來,讓我們來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柏油當泥漿。 

創3:7他們二人的眼睛就開了,知道自己赤身露體,就編織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做成裙子

3

創11:4他們說:「來,讓我們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我們要為自己立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面上。」 

創4:17該隱與妻子同房,她就懷孕,生了以諾。該隱建造一座城就照他兒子的名字稱那城為以諾

4

創11:5 耶和華降臨,要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創11:6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了同一個民族,都有一樣的語言這只是他們開始做的事,現在他們想要做的任何事,就沒有甚麼可攔阻他們了。

創11:7來,我們下去,在那裏變亂他們的語言,使他們彼此語言不通。」 

創11:8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裏分散在全地面上;他們就停止建造那城了。

創3:8天起了涼風,那人和他妻子聽見耶和華上帝在園中來回行走的聲音,就藏在園裏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上帝的面。

創3:22耶和華上帝說:「看哪,那人已經像我們中間的一個,知道善惡,現在恐怕他又伸手摘生命樹所出的來吃,就永遠活著。

創3:23耶和華上帝就驅逐他出伊甸園,使他耕種土地,他原是從土地裏被取出來的。

從以上列表可見,自亞當和夏娃違背上帝的命令一直到巴別塔事件,人的罪性都有兩個明顯的傾向:

1)人想要「像上帝一樣」,亞當和夏娃吃知善惡樹的果子就是想要像上帝一樣知道善惡,而「該隱」這名字就是用來記念夏娃能像上帝一樣「得了一個男子」。而在今章裏人想要把塔建至「塔頂通天」,就是試圖靠自己的聰明和能力去與上帝同等(以磚當石頭去建塔,為自己留名)。

2)人雖然有著上帝的形像,卻不想藉由聽從上帝的話去活出祂的形像與樣式。自亞當犯罪後,人開始以自己的方法逃避上帝,編織無花果樹的葉子去遮蔽自己;上帝對該隱殺了兄弟亞伯的懲罰是要他在地上流離飄蕩,但該隱卻建造了一座城而居,並以這城為兒子留名。而巴別塔的事件讓我們看見人不想分散,違背了上帝要人遍滿全地的旨意,他們用自己的方法去抬高自己,更模仿上帝所做的事,他們在東面找一個平地,想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沒有上帝)的地方;就如上帝在東方的伊甸栽了一個園子,建立一個祂與人同在的地方。可見從亞當、夏娃、該隱,以至洪水後的巴別塔事件,人心裏的意念和想要做的事,都常常與上帝的吩咐背道而馳。

而針對人的罪性,上帝是有所回應的:

1) 上帝對於人的悖逆行為會先視察,而不是馬上施行審判,為的是要給人回轉的機會,但當人仍然不知悔改,上帝的審判就會臨到。

2) 上帝的審判,不一定是把人毀滅,而是要讓人心裏所籌劃的那些敵擋祂的計劃無法實現,上帝把亞當趕出伊甸,又把人分散在全地,一方面是要阻止人的惡念無休止地蔓延,另一方面也是要讓祂的工作可以繼續。

 

巴別塔事件與上帝將要在亞伯蘭身上做的事之間的聯繫

洪水事件與巴別塔事件都是上帝對人類的審判,前者是要把全地的受造物及惡從地上除滅,讓地得潔淨,回復到創世時的狀態,而被拯救的挪亞一家在洪水事件裏成為上帝要延續祂對人的計劃所使用的人物。從上一段第10章我們看見挪亞的孫子迦南(含的兒子)所犯的罪(淫亂)[5],以及寧錄(含的孫子)要建立自己的王國(膜拜偶像),到今段看見人在洪水之後,不但沒有生出對上帝的敬畏,反而團結起來要與上帝同等,好抗衡上帝的旨意。可見洪水過後,上帝雖然給了人一個煥然一新的環境,但罪性仍然根植人心!而上帝既以彩虹為立約的記號,承諾不再以洪水滅世,那麼當罪性依然充滿人心,上帝要怎樣才能扭轉這個情況,讓祂的旨意能夠在人的身上成就呢?

答案就在今段的第二、第三部分所介紹的亞伯蘭這個人物,創11:10-26記載了亞伯蘭的家譜,他是閃的第十代後人;創11:27- 32則記載了亞伯蘭的家庭背景,先交代亞伯蘭的父親他拉有三個兒子,然後記載亞伯蘭的一位兄弟哈蘭死在出生地迦勒底的吾珥,遺下一子羅得,接著就記載亞伯蘭的妻子撒萊不生育,沒有孩子。他拉帶著餘下的兩個兒子亞伯蘭、拿鶴以及媳婦和羅得,一同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但他們來到哈蘭之後,就住在那裏。這兩部分的記載成了下一章上帝呼召亞伯蘭的故事背景,可以估計,上帝對亞伯蘭的呼召,與當時人的語言被變亂而要分散而居,以及亞伯蘭的父家有關。

巴別塔事件的結局是上帝變亂了人的語言,使人分散在全地面上,因為上帝的心意是要人活出祂的旨意(生養眾多、遍滿地面),而不是聯合起來抬高自己、建立自己的名、與上帝看齊。下一章上帝要重新開展祂在人類身上的工作,就是呼召亞伯蘭從當時的世人、並從不信和拜偶像等罪當中分別出來!

值得留意的是,創10章的經文記載了閃、含、雅弗的後代,而在今章的巴別塔事件後,經文接著記載閃的後代和他拉的後代,這表面看來好像是重複的記載,然而在巴別塔的事件後,上帝彷彿開始了祂對人的揀選工作,祂從閃、含、雅弗中揀選了閃,又從閃的後裔中揀選了他拉,最後從他拉的兒子中揀選了亞伯蘭,為要成就祂對人的救贖計劃。

 

《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的聯繫

今段《先知書選段》的經文是《西番雅書》3:9-17、20。《西番雅書》的大綱可分為三部分:[6]

  1. 審判猶大

1.1 作者的家世(1:1)

1.2 耶和華的審判(1:2-6)

1.3 論「耶和華的日子」(1:7-10)

1.4 上帝審判的決心和對象(1:11-13)

1.5 再論「耶和華的日子」(1:14-18)

2. 審判外邦

2.1 審判非利士(2:1-7)

2.2 審判摩押、亞捫(2:8-11)

2.3 審判古實、亞述(2:12-15)

3. 展望未來

3.1 錫安受審判(3:1-4)

3.2 耶和華的作為與命令(3:5-8)

3.3 宣告未來的景象(3:9-13)

3.4 鼓勵錫安歡呼(3:14-16)

3.5 宣告耶和華的拯救(3:17-20)

今個選段(番3:9-17、20 屬於這卷書的第三部分「展望未來」,當中的3:9-10包含了巴別塔事件的一些關鍵字眼,也是我們今次要集中討論的經文:

番3:9 「那時,我要改變萬民,使他們有清潔的嘴唇(שָׂפָ֣ה safah),好求告耶和華的名,同心合意事奉我。

番3:10 那些向我祈求的,我所分散(פּוּץ puwts)的子民,必從古實河的那一邊,獻供物給我。

在這兩節出現的「嘴唇」和「分散」同樣出現在巴別塔事件裏(11:1-9),「嘴唇」這個字在創11:1譯作「語言」,當時世人藉著共同語言而團結起來,並且想要靠著人的力量去建造一個地上的王國(城和塔),為自己留名和敬拜自己所造的神明,於是上帝把人的語言變亂,使他們分散(פּוּץ puwts)以致他們的計劃無法完成(11:6-7)。

語言所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心思意念,正如耶書亞(耶穌)所說:「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太12:34)。當先知西番雅預言上帝會使萬民有清潔的嘴唇(שָׂפָ֣ה safah),是意味著上帝會潔淨人的內心,讓人的心思意念不再自高自傲,而是懂得謙卑地回轉歸向上帝。那時人就會從心底裏求告耶和華,不再是團結起來要背叛上帝或膜拜自己所造的偶像,而是同心合意地去事奉上帝,把供物獻給祂。至於那些曾因偏行己路,被上帝審判而被分散的人,上帝也會施行拯救,改變人的心思意念(潔淨人的嘴唇),然後把人帶回上帝所揀選要建立祂名的錫安。

 

結語:認識巴別塔的屬靈問題

若從審判的結果來說,洪水事件的確比巴別塔事件嚴重得多,前者把地上的人都毀滅了,只剩挪亞一家;後者似乎只是變亂了人的語言,使他們分散,不得聚居一處。但即使是經歷過洪水這麼嚴重的審判,人卻未能從中汲取教訓,罪性顯然已植根人心。我們在創11章看見當人的罪性發展至極致時,已是公然地高舉人的智慧和能力,想要與上帝匹敵。今段經文為我們描述了「巴別/巴比倫」(見註腳4)的由來,巴比倫(巴別)往往象徵著人的驕傲 ,又往往跟人拜偶像的行為有關,例如:在《以賽亞書》14章曾提到巴比倫因著自己的榮耀,就心高氣傲,自比為神:

賽14:4 你必唱這詩歌嘲諷巴比倫王說:……

賽14:12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竟然從天墜落!你這攻敗列國的,竟然被砍倒在地上!

賽14:13 你心裏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上帝的眾星之上,我要坐在會眾聚集的山上,在極北的地方。

賽14:14 我要升到高雲之上,我要與至高者同等。

巴比倫帝國在《新約聖經》時期之前經已覆亡,但《啟示錄》仍然直指巴比倫是「世上的淫婦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啟17:5)我們從這兩段經文對巴比倫所作的描述,可以歸納出巴比倫在聖經裏往往象徵著屬世的聰明才智以及尊榮,包含著人想藉自己的能力去與上帝比拼,甚至要把自己高舉至與上帝同等意思。當人這樣膜拜屬世的智慧和才幹,追求屬地的榮耀,其實已經與拜偶像無異,因為人本應傳揚的是上帝的形像和樣式,敬畏和崇拜的也應當是上帝。但人以屬世的東西去取代了上帝的位置,作為自己膜拜的對像,背叛了上帝所賦予人的形像和樣式,只追求自己的榮耀,而不是上帝的榮耀,聖經形容這種屬靈情況為淫亂和對上帝不忠。

表面上,當人對上帝的悖逆已達致高峰時,上帝對人的工作似乎已經無從繼續,但從今段經文介紹了亞伯蘭出場,我們可以預計上帝對人的心意和救贖計劃將要藉由亞伯蘭展開。換言之,經文一方面指出人雖然因著罪性而選擇走一條背棄上帝的路,但另一方面,上帝卻又為人預備了另一條路,是上帝要親自帶領亞伯蘭去行的,也只有這條路能真正通往上帝那裏。

上帝要向人賜福的心意早在創世時已經顯明,即使人常常背叛上帝,上帝的心意依然不變,但我們懂得回應嗎?懂得不走巴別塔的路,而選擇走在祂向亞伯蘭所指示的路嗎?盼望我們都能謙卑地回應上帝,不以建立巴別塔的方式去建立自己的人生、高舉自己的成就,而是像昔日亞伯蘭回應上帝的呼召一樣(12:4),好叫上帝的旨意能貫徹地在我們身上運行。阿們。

 


[1]有學者認為,Marduk就是寧錄。參Arnold G Fruchenbaum, Ariel’s Bible Commentary: The book of Genesis (Ariel Ministries, 2009), 222。

[2]「語言」(שָׂפָ֣ה safah ; lip)這字在今段經文出現在創11:1、6、7 (x2) 、9。

[3]「那裏」(שָֽׁם sham)這字在今段經文出現在創11:2、7、8、9 (x2)。

[4]留意「巴別」一詞其實是聖經翻譯者在《創世記》裏自創的一個譯名,其原文בָּבֶ֔ל bavel在整本《希伯來聖經》裏超過280次均被翻譯為「巴比倫」,只有創10:10和創11:9被翻譯為「巴別」。

[5]參上一篇摘要:創9:18-10:32;賽49:9-14或9-23〈以上帝進入我們的帳棚為樂〉

[6]參胡維華《約珥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亂世中的盼望》(明道社,香港,2014),100。


《妥拉與先知書選段》查經摘要(安息日研經坊):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