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 《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的《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16:4-27、賽49:11-23、書24:7:嗎哪的屬靈意義和教導

「安息日研經坊」(2022-5-14)《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16:4-27、賽49:11-23、書24:7(筆者:Herbert Chan

圖為嗎哪的收集(見出16:16-18) by James Tissot in public domain

今次的《妥拉》經文是記載上帝賜下嗎哪和有關拾取嗎哪的吩咐,試討論:

1. 上帝透過嗎哪的安排和吩咐,可帶出甚麼屬靈意義?

2. 耶書亞(耶穌)如何成就嗎哪?

 

16:4-27簡介

上一段《妥拉》經文記載以色列民在過了紅海後,來到以琳和西奈之間的汛的曠野。他們在那裏因為饑餓而埋怨上帝和摩西,情願死在埃及。這時上帝為子民供應嗎哪,並給予收取嗎哪的指示。

 

以色列民發怨言並經歷上帝的看顧(出16:4-12

出16:4 耶和華對摩西說:「看哪,我要從天降食物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集當天的分量。這樣,我就可以考驗(נָסָה nasahtest, prove)他們是否遵行我的指示。

出16:5 到第六天,他們預備食物,所收集的分量要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

出16:6 摩西和亞倫對以色列眾人說:「到了晚上,你們就知道是耶和華將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

出16:7 早晨,你們要看見耶和華的榮耀,因為耶和華聽見你們向他所發的怨言(תְּלֻנּוֹת【名詞】)了。我們算甚麼,你們竟然向我們發怨言(לוּן【動詞】)呢?」

出16:8 摩西又說:「耶和華晚上必給你們肉吃,早晨必給你們食物得飽,因為耶和華已經聽見你們向他所發【怨言】(לוּן【動詞】)怨言(תְּלֻנּוֹת【名詞】)。我們算甚麼呢?你們的怨言(תְּלֻנּוֹת【名詞】)不是向我們發的,而是向耶和華發的。」

出16:9   摩西對亞倫說:「你對以色列全會眾說:『你們來到耶和華面前,因為他已經聽見你們的怨言(תְּלֻנּוֹת【名詞】)了。』」

出16:10 亞倫正對以色列全會眾說話的時候,他們轉向曠野,看哪,耶和華的榮光在雲中顯現。

出16:11 耶和華吩咐摩西說:

出16:12 「我已經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תְּלֻנּוֹת【名詞】)了。你要對他們說:『到黃昏的時候,你們要吃肉,早晨也必有食物得飽。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上帝帶領以色列民過了紅海後在曠野繼續帶領他們,根據16:4所記,上帝刻意安排他們這次饑餓的經歷,為的是要訓練和考驗他們要學習遵行祂的指示而活。從16:7至16:12短短幾節經文中,「怨言」這個詞的原文就出現了七次之多(見上述引文),表明作者要讀者特意留意當時以色列民的情況。而上帝並沒有怪責他們,而是要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問題,讓他們更好地「知道」耶和華(16:6、12)。「知道(יָדַע yada)」這個動詞在希伯來的觀念裏不單是指向頭腦上的認知,更是指一些透過經驗而得的理解(就如學習游泳、駕駛一樣),從體驗中掌握其要領。也就是說,上帝要透過考驗,使他們更深認識祂和明白上帝要怎樣帶領他們,並對他們的期望是甚麼。另外,經文提到耶和華的「榮耀」和耶和華的「榮光」,這兩個中文詞語在原文其實是同一個詞 כְּב֣וֹד kevod,代表著上帝彰顯祂自己,以致人懂得敬重和尊崇祂。所以,上帝在帶領他們出埃及之後,是要子民知道自己仍一直與他們同在,當他們遇到種種困難的時候就親自彰顯、看顧和供應他們的需要,好讓他們親身經歷到祂真實的同在,在處於曠野艱難的生活與上帝同在之間的一份張力中,能學習憑信心和順服上帝去克服生活上的艱難。

 

嗎哪的安排和教導(出16:13-21

出16:13 到了晚上,有鵪鶉上來,遮滿營地;早晨,營地周圍有一層露水。

出16:14 那一層露水蒸發之後,看哪,曠野的表面出現了小圓物,好像地上的薄霜一樣。

出16:15 以色列人看見了,不知道是甚麼,就彼此說:「這是甚麼?」(מָ֣ן ה֔וּאwhat is it?摩西對他們說:「這是耶和華給你們吃的食物。

出16:16 耶和華所吩咐的是這樣:『你們每個人要按自己的食量收集,各人要為帳棚裏的人收集,按照人口數每個人一俄梅珥。』」

出16:17 以色列人就照樣去做;有的收多,有的收少。

出16:18 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各人都按著自己的食量收集。

出16:19 摩西對他們說:「任何人都不可以把所收的留到早晨。」

出16:20 然而他們不聽從摩西,當中有人把食物留到早晨,食物就生蟲發臭了。摩西就向他們發怒。

出16:21 他們每日早晨按著各人的食量收集;太陽一發熱,食物就融化了。

上帝為以色列民解決饑餓的問題,先是晚上供應鵪鶉讓他們充飢,再表示早上會供應嗎哪給他們當作食物。「嗎哪」是希伯來文的音譯,這名字源自以色列民問「這是甚麼?(מָ֣ן ה֔וּא man huʾ)」強調以色列民不知道這是甚麼。經文十分詳細地交代拾取嗎哪的方法,雖然這只適用於昔日在曠野的百姓,但經文仍要記載給讀者知道,因此當中必然包含十分重要的屬靈意義和教導,可反映出上帝的心意。16:16指「你們每個人要按自己的食量收集」,但又說「按照人口數每個人一俄梅珥」,這兩句話表面上好像有矛盾之處:到底應該按照食量收集?還是規定了每人只能收集一俄梅珥的嗎哪份量?如果我們仔細看經文的話,就會知道這其實並非矛盾,而是指出去收集的人(估計以男人為主,而婦女就留在帳幕裏照顧小孩和長者)是可按食量去收集的(因為勞動量各人有異),但他們同時要為帳幕裏的人收集,而份量則要按人頭來計算,每人一俄梅珥(約兩公升)。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樣的規定,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有能力、手腳敏捷的人自然會多收而出現剩餘,但動作遲緩、乏力的人卻因為收得不足而導致有缺乏的情況,造成社會上的不公平、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因此,上帝對嗎哪的吩咐如此仔細,讓我們明白祂背後的心意,首先是不要單顧自己,也要顧及別人,就是帳棚裏的人、身邊鄰舍的需要等,以致「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就是每個人都能得到足夠的食物而不致缺乏,同時也不會造成浪費食物的情況。而第二個我們可從嗎哪的供應而理解的教導,是來自16:19「任何人都不可以把所收的留到早晨。」這教導讓人不能為明天而多收嗎哪以防不時之需,因為這會讓人儲存超過一日所需的食物,而不是每天依靠上帝的供應。因此,這安排是要讓以色列民學會每一天都必須依靠上帝的供應而活,並且是每天都遵行上帝的吩咐去收集嗎哪才能得以存活和飽足。只可惜,子民中有人不聽從這話而把嗎哪留到明天,結果就生蟲發臭了。而16:21指「太陽一發熱,食物就融化了。」則帶出第三方面的教導,就是以色列民要學會珍惜和看上帝所給的食物為寶貴,一清早就要去拾取而不要耽延。這訓練子民養成習慣,每天都看重上帝所給的食物,每清早都以遵行祂的話語去開始一天的生活!

 

安息日的嗎哪安排(出16:22-27

出16:22 到第六天,他們收集了雙倍的食物,每個人二俄梅珥。會眾的官長來告訴摩西,

出16:23 摩西對他們說:「耶和華吩咐:『明天是安息日,是向耶和華守的聖安息日。你們要烤的就烤,要煮的就煮,所剩下的都留到早晨。』」

出16:24 他們就照摩西的吩咐把剩下的留到早晨,這些食物既不發臭,裏頭也沒有生蟲。

出16:25 摩西說:「你們今天就吃這些吧!因為今天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日,你們在野外必找不著食物了。

出16:26 六天可以收集,第七天是安息日,這一天甚麼也沒有了。」

出16:27 第七天,百姓中有人出去收,甚麼也找不著。

上帝為了讓子民明白安息日的意義,於是就不在第七天的安息日降下嗎哪,而是安排第六天讓子民可以收取雙倍的份量,並可隨己意烹調好,留待第七天的安息日食用。目的是要讓子民在安息日不用為收集嗎哪而操勞,而是將自己分別為聖歸給上帝。這樣,平時本來只能存放一天,必須即日食用否則就會生蟲發臭的嗎哪,在安息日就變成可多放一天也不會變壞,可以說這跟嗎哪的本質無關,而是上帝按祂吩咐而成的神蹟,讓嗎哪按照著上帝的話和旨意而存留!而以色列民經歷這神蹟,理應感到上帝奇妙的作為,並明白人活著其實不是依靠食物,而是必須依靠上帝的話!這是有關嗎哪的安排上帶給我們的第四個教導。只可惜,當時有些子民對上帝的話存疑,在安息日仍如常到外邊去想要收取嗎哪,結果當然找不著,但這反映上帝的子民中不是全部都願意順服聽命,不是全都接受上帝對他們的試驗,反而想要試驗上帝。

而最後第五個可從嗎哪明白的屬靈教導,就是上帝透過六天降下嗎哪和第七天安息日不供應嗎哪,去讓子民恢復上帝創世時一星期是七天的秩序而活(這有別於古代埃及一星期十天的日曆)。上帝讓他們學習按照自己所定的時間來行事和過地上的日子,學會守安息日去記念上帝的作為。這安排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基礎式的訓練,可為日後賜下十誡時必須守安息日作為立約的記號作預備,並藉此在日後能進一步掌握《利未記》23章所提及的節期,就是上帝給子民每年循環的時間表。

 

《先知書選段》賽49:11-23、書24:7的關聯

賽49:11 我必在眾山開闢路徑,大道也要填高。

賽49:12 看哪,他們從遠方來;有些從北方來,有些從西方來,有些從色弗尼地來。」

賽49:13 諸天哪,應當歡呼!大地啊,應當快樂!眾山哪,應當揚聲歌唱!因為耶和華已經安慰他的百姓,他要憐憫他的困苦之民。(主題:宣告上帝看顧子民!)

賽49:14 錫安說:「耶和華離棄了我,主忘記了我。」

賽49:15 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憫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

賽49:16 看哪,我將你銘刻在我掌上,你的城牆常在我眼前。

賽49:17 建立你的勝過毀壞你的,使你荒廢的必都離你而去。

賽49:18 你舉目向四圍觀看,他們都聚集來到你這裏。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你定要以他們為妝飾佩戴,帶著他們,像新娘一樣(參啟21:2。這是耶和華說的。

賽49:19 至於你荒廢淒涼之處,並你被毀壞之地,如今居民必嫌太窄,吞滅你的必離你遙遠。

賽49:20 你要再聽見喪失子女後所生的兒女說:「這地方我居住太窄,請你給我地方居住。」

賽49:21 那時你心裏必說:「我既喪子不育,被擄,飄流在外,誰給我生了這些?誰將他們養大呢?看哪,我被撇下獨自一人時,他們都在哪裏呢?」

賽49:22 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必向列國舉手,向萬民豎立大旗;他們必將你的兒子抱在懷中帶來,將你的女兒背在肩上扛來。

賽49:23 列王必作你的養父,王后必作你的乳母。他們必以臉伏地,向你下拜,並舔你腳上的塵土。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等候我的必不致羞愧。」

書24:7 你們的祖宗哀求耶和華,他就用黑暗把你們和埃及人隔開了,又使海水衝向埃及人,淹沒他們。我在埃及所做的,你們都親眼見過。你們在曠野住了很多日子。

今段《先知書選段》(Haftarah)屬於《以賽亞書》40-55章的大段落,其歷史背景是以色列民在亡國被擄後上帝安慰他們並應許再次帶領他們、鼓勵他們回歸耶路撒冷和重拾對祂的信靠。留意多段《出埃及記》的經文所對應的《先知書選段》均有這個背景,因為離開埃及前往迦南地的旅途和離開巴比倫地回歸耶路撒冷的旅程兩者本身就有不少的平行之處,包括兩者都是從寄居之地前往應許地、讓上帝帶領他們、讓以色列民從被壓制的情況重新恢復其上帝子民的身分等。而賽49章則明顯有著這個主題背景,當中最有意思的是,賽49:12提及的「色弗尼」在整本《聖經》只出現一次,其原文 סִינִֽים sinim可理解為遠東、遠南之地,但在現代希伯來文裏的意思其實是「中國人」(複數)。賽49:14-15像對話一樣,表明上帝體會被擄子民的心情,他們認為上帝已經放棄他們了,於是上帝就用親愛的話安慰他們,並強調自己不會忘記他們。而賽49:18更進一步用娶新娘的圖畫來表明上帝對以色列民堅定的盟誓和忠誠的愛。賽49:19-20指「地方不夠用」,這表面上像是嫌棄或投訴的話,但其實是暗示日後將會生出更多的兒女,就是後裔增多以致不夠地方居住,因此這其實是十分正面的表達。賽49:23表明上帝必再次帶領他們,甚至更要提升他們的地位。總的來說,上帝用了許多安慰的話,和指著自己的永生起誓,去表明祂對子民的帶領是出於好意的,希望他們能相信祂的安排,祂必定會信實地帶領他們,讓他們走出困境,並迎接美好的將來。而另一段《先知書選段》是《約書亞記》24:7,內容主要是重述出埃及過紅海時上帝怎樣聽見以色列民的哀求就對付埃及人,用海水淹沒他們等。當中的圖畫與今次的《妥拉》經文平行。而除了上述的主題和圖像上的平行之外,下表也列出了兩段經文之間一些用詞上的平行關聯:

關聯

《妥拉》出16:4-27

《先知書選段》賽49:11-23、書24:7

埃及、

曠野、

看哪!


(代表著上帝在這過程中要行神蹟)

出16:4 耶和華對摩西說:「看(我)哪(הִנְנִ֨י hineni,我要從天降食物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集當天的分量。這樣,我就可以考驗他們是否遵行我的指示。

出16:6 摩西和亞倫對以色列眾人說:「到了晚上,你們就知道是耶和華將你們從埃及地(מִצְרָֽיִם mitzrayim領出來的。

出16:10 亞倫正對以色列全會眾說話的時候,他們轉向曠野(מִדְבָּר  midbar看哪(וְהִנֵּה֙  vehinneh,耶和華的榮光在雲中顯現。

出16:14 那一層露水蒸發之後,看哪(וְהִנֵּ֞ה vehinneh曠野(מִּדְבָּר֙ midbar的表面出現了小圓物,好像地上的薄霜一樣。

賽49:12 看哪(הִנֵּה hinneh,他們從遠方來;有些從北方來,(看哪)有些(וְהִֽנֵּה־אֵ֙לֶּה֙從西方來,有些從色弗尼地來。」

賽49:22 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הִנֵּה hinneh,我必向列國舉手, 向萬民豎立大旗;他們必將你的兒子抱在懷中帶來,將你的女兒背在肩上扛來。

書24:7 你們的祖宗哀求耶和華,他就用黑暗把你們和埃及人隔開了,又使海水衝向埃及人,淹沒他們。我在埃及(מִצְרָ֑יִם mitzrayim所做的,你們都親眼見過。你們在曠野(מִדְבָּר midbar住了很多日子。

/ 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出16:6 摩西和亞倫對以色列眾人說:「到了晚上,你們就知道是耶和華(וִֽידַעְתֶּ֕ם כִּ֧י יְהוָ֛ה將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

出16:12 「我已經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了。你要對他們說:『到黃昏的時候,你們要吃肉,早晨也必有食物得飽。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וִֽידַעְתֶּ֕ם כִּ֛י אֲנִ֥י יְהוָ֖ה——你們的上帝。』」

賽49:23 列王必作你的養父,王后必作你的乳母。他們必以臉伏地,向你下拜,並舔你腳上的塵土。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וְיָדַ֙עַתְּ֙ כִּֽי־אֲנִ֣י יְהוָ֔ה,等候我的必不致羞愧。」

 

上帝透過嗎哪的安排和吩咐帶出的屬靈意義

上文已論述嗎哪的安排和吩咐對子民的屬靈生命極為重要,因為是藉此教導子民怎樣過出埃及後的新生活,就是怎樣學會留心聽從上帝的話,活出上帝對他們的期望。當中筆者已提過有五方面的教導,現再綜合為以下三個經文主要想帶出的屬靈意義和提醒:

1. 塑造成屬上帝子民的這個身分,成為每天都認識上帝、順服上帝、看重上帝的人!

上帝在六日為以色列民供應嗎哪,到第七天讓他們守安息日,是帶領他們回到起初創世的七天時間表,使他們徹底離開埃及的生活習慣,真正成為上帝的子民。這不但讓以色列民學習去按上帝的時間而行事,更要學習忍耐等候、珍惜上帝的供應和看重上帝的話,懂得著緊去執行祂的吩咐,讓聽命成為每天生活的習慣!子民因此明白每天能夠得以存活,所靠的其實不是食物,而是全憑遵行上帝的吩咐以及信靠上帝的帶領(另參申8:2-3),這正好可預備他們的思維和靈命,去迎接和明白日後上帝要在西奈山上賜下給他們更全備的誡命、律例、典章(見出20-24章)。

2. 上帝會在子民的路程上一直同在和看顧,但同時過程中並不是沒有艱難,這讓子民學會在張力中成長,學會真正地信靠上帝、跟隨上帝!

上帝的子民要明白,跟從上帝也是會遇到艱難困苦的,但重要的是上帝的同在和看顧並沒有因此而離開。可以說,上帝是刻意讓祂的子民同時活在一種生活與信仰的張力中去為祂作見證!學會即使在困難和壓力下,也不發怨言,而是懂得為了愛上帝和尊崇祂,選擇繼續去跟從祂、認定祂的帶領、培養堅毅和忠誠的生命。這是上帝給得救離開埃及的子民所要走的屬靈訓練之旅,為的是要讓子民的屬靈生命得以成長和成熟,可真正活出屬上帝子民應有的生命質素!

3. 學習在困難中彼此看顧、分享和忍耐,一同憑信心依靠上帝過每一天。

上帝給子民收取嗎哪的安排,讓以色列社會上各人都能夠得到照顧,讓人學習為別人付出和努力。因此上帝透過嗎哪的吩咐,可訓練子民不要在面對艱難和有壓力時只單顧自己,而是必須看顧身邊其他有需要的人,學會在自己不足之時仍然能夠為別人的生命承擔,不要因為憂慮自己明天的需要而不去分享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另外,當上帝一直忍耐著子民的怨言,卻又不厭其煩地看顧和供應他們,那麼子民也應當學像上帝一樣忍耐,以致可謙卑自己,不再時常亂發怨言,反而更懂得忍耐、體諒別人,看顧別人的需要!最終以色列民明白到自己能夠幫助別人,並非因為自己已經擁有許多,而是因為有幫助和看顧自己的上帝的同在,就是讓所有人(包括自己)也都學習憑信心依靠上帝去過每一天!

 

耶書亞(耶穌)如何成就嗎哪?

約6:47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信的人有永生。

約6:48 我就是生命的糧。

約6:49 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還是死了。

約6:50 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使人吃了就不死。

約6:51 我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必永遠活著。我為世人的生命所賜下的糧就是我的肉。」

耶書亞(耶穌)作為上帝的兒子,他的降生本身就已經像嗎哪一樣是從天上降下。而當他說自己是真正的糧(約6:32),就更顯明嗎哪只能讓人充飢,食用它只能滿足地上生命的需要,但耶書亞的到來是要賜人永生(約6:47-51)。意思就是當人信納他和聽從他的教導而活,就能得到屬靈生命的食物和屬靈的生命,成為天國的一部分,能夠到天父那裏去。

另外,以色列民和主耶書亞(耶穌)同樣被上帝稱為自己的兒子(見出4:22-23、耶31:9、太3:17、可9:7、徒13:33、彼後1:17等),而以色列民的經歷和失敗,對比主耶書亞的得勝和教導,可讓我們再進一步明白耶書亞怎樣成就嗎哪,以及他在地上的職事和上帝兒子的身分:

以色列民

主耶書亞(耶穌)

主耶書亞的得勝、和教導和成就:

出16:4 耶和華對摩西說:「看哪,我要從天降食物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集當天的分量。這樣,我就可以考驗(נָסָה nasah test, prove他們是否遵行我的指示。

……

出16:20 然而他們不聽從摩西,當中有人把食物留到早晨,食物就生蟲發臭了。摩西就向他們發怒。

……

出16:27 第七天,百姓中有人出去收,甚麼也找不著。

太4:1 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πειράζω peirazōנָסָה nasah test, prove

……

太4:3 那試探者進前來對他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叫這些石頭變成食物吧。」

太4:4 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引用申8:2-3;在約旦河受洗時被上帝稱為「我的愛子」,證明自己是上帝的兒子!)

耶書亞(耶穌)通過了上帝給子民的考驗:就是要靠上帝的話而活!也就是說,雖然有子民不聽從上帝的吩咐,但耶書亞卻完全地聽從和得勝,成就了上帝藉著賜嗎哪去考驗子民的目的。

出16:4 耶和華對摩西說:「看哪,我要從天降食物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

每天收集當天的分量。這樣,我就可以考驗(נָסָה nasah test, prove)他們是否遵行我的指示。

……

出16:15 以色列人看見了,不知道是甚麼,就彼此說:「這是甚麼?」(מָ֣ן ה֔וּא摩西對他們說:「這是耶和華給你們吃的食物。

約4:32 耶穌對他們說:「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

約4:33 門徒就彼此說:「難道有人拿甚麼給他吃了嗎?」

約4:34 耶穌對他們說:「我的食物就是要遵行差我來那位的旨意,完成他的工作。

……

約6:35 耶穌對他們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絕不飢餓;信我的,永不乾渴。

……

約6:52 因此,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個人怎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吃呢?」

耶書亞(耶穌)成就了「嗎哪」在表面不為人所理解和明白的特質,而即使其他人未必能明白和理解,他仍以遵行上帝的指示為食物、為滿足!另外,當他指自己就是從天降下來真正的「生命的糧」並叫人要吃他的時候,當時許多猶太人都不明白他說這話的意思。

出16:16 耶和華所吩咐的是這樣:『你們每個人要按自己的食量收集,各人要為帳棚裏的人收集,按照人口數每個人一俄梅珥。』」

出16:17 以色列人就照樣去做;有的收多,有的收少。

出16:18 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各人都按著自己的食量收集。

太5:6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路10:27 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如己。

太25:35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浪在外,你們留我住;

(上文:主禱文……)太6:11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上文: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太6:34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拾取嗎哪的訓練能塑造子民的生命,例如教導子民要看顧別人、帶來社會公義、每天都學習依靠上帝等等。而耶書亞(耶穌)也教導門徒要渴慕上帝的義、愛鄰舍如同自己,看顧身邊的人,並要學習不為明天憂慮,每天都憑信心依靠上帝而活!

從上表可見,上帝昔日希望以色列民透過有關嗎哪的吩咐而培養出的生命質素,以至當中所帶出的屬靈教導,都能從耶書亞身上一一看見。他不但是真正的「嗎哪」讓人得著永生,更透過在世的生命和教導成就昔日上帝賜嗎哪所要達到的目的。其實,嗎哪是甚麼物質並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屬上帝的子民是否有藉著嗎哪的吩咐和教導而被塑造出上帝喜悅的生命質素!感謝主,我們有耶書亞作為我們的榜樣、有聖靈的幫助和提醒,好讓我們能夠因信耶書亞和跟隨他的教導而進入永生,活出上帝喜悅的生命。

 

結語:嗎哪的屬靈意義和教導

以色列民雖然肉身上離開了埃及,也擺脫了埃及的追兵,但上帝要他們成為怎樣的子民?嗎哪的供應不但解決了子民在世的需要,有關嗎哪的吩咐和教導更表明了上帝的心意和祂對子民的期望。上帝透過訓練子民收集嗎哪,塑造他們成為祂所喜悅的生命,鍛鍊出上帝子民應有的屬靈質素!就是每天憑信心依靠上帝而活,一清早起來就以留心聽從上帝的話、遵行祂的吩咐去開始每一天的生活。而即使遇到艱難、壓力和缺乏,也懂得不單顧自己,也看顧別人的需要,和別人一同依靠上帝每天的供應和帶領。這讓我們不得不讚嘆上帝奇妙的作為,以及祂充滿智慧和巧思的吩咐,祂不但沒有因子民的軟弱和埋怨而責怪他們,更為了子民屬靈生命的好處,按照他們的需要作出適切的教導和指引,幫助他們成長。但願我們也能從嗎哪的吩咐和教導中學會每天憑信心依靠主的話而活,不再只為地上的生活而勞碌,而是學習每天清早起來都存著定意要留心跟從主、聽從祂吩咐的心去開始每一天。而即使面對著艱難與壓力,也要知道上帝沒有離開我們,學會在這份張力中也不輕易埋怨和放棄,在鍛鍊的過程中生出更大的信心、忍耐和盼望(參羅5:3-5)。求主幫助我們學會嗎哪的吩咐和訓練,成為祂喜悅的兒女,活出屬上帝子民身分應有的屬靈生命質素。阿們。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14:15-16:3、賽65:24-66:10:如何被上帝醫治自己的屬靈生命?

「安息日研經坊」(2022-4-30)《妥拉》與《先知書選段》14:15-16:3、賽65:24-66:10(筆者:Herbert Chan

圖為傳統上出埃及的路線和相關地點的相片

今段《妥拉》經文(出14:15-16:3)顯示人的哪些問題和軟弱? 我們可從中得到甚麼提醒?

 

14:15-16:3簡介

上一段《妥拉》經文記載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上帝帶領他們走到紅海邊[1],那時追趕以色列民的法老軍隊已經逼近,這讓以色列民十分徬徨及驚恐,不知如何是好,便向摩西埋怨。而摩西的回應是叫以色列民不要怕,只需要看耶和華的拯救,祂必會為他們爭戰。今段經文接著記載上帝怎樣神蹟地把面前的海分開,讓以色列民經歷祂的拯救,就正如摩西所說的。以色列民為此唱歌跳舞感謝上帝,之後被上帝帶到曠野,經歷祂的試煉。這是從上一段到今段經文的倒影結構:

A. 面對法老的追兵,子民埋怨不應將他們從埃及領出來。(14:10-14)

B. 摩西哀求上帝,上帝就把紅海分開,拯救子民和擊潰法老全軍。(14:15-31)

C. 摩西之歌:耶和華大大得勝,將法老的馬和騎馬的投在海中。(15:1-13)

X. 歌唱萬民聽見就會顫抖,耶和華作王直到永遠。(15:14-18)

C’. 米利暗回應:耶和華大大得勝,將法老的馬和騎馬的投在海中。(15:19-21)

B’. 摩西呼求上帝,上帝就把苦水變甜,作醫治他們的並領他們去以琳。(15:22-27)

A’. 面對饑餓,子民埋怨不應將他們從埃及領出來。(16:1-3)

從這個結構可見,雖然以色列民為他們所經歷的神蹟而唱歌、跳舞、讚美上帝,但經文在他們的口發出讚美聲音的不久之前和幾天之後,都記載了他們對跟從上帝的不滿而口出怨言。

 

以色列民過紅海(出14:15-31

出14:15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為甚麼向我哀求(צָעַק 大聲呼喊)呢?你吩咐(דַּבֵּ֥ר 說話)以色列人往前走(נָסַע 要起程!)。

出14:16 你舉手向海伸杖,把水分開。以色列人要下到海中,走在乾地上。

出14:17 看哪,我要任憑埃及人的心剛硬(再次使法老堅固自己的想法和意欲,好讓這神蹟能夠出現),他們就跟著下去。我要在法老和他的全軍、戰車、戰車長身上得榮耀(וְאִכָּבְדָ֤ה

出14:18 我在法老和他的戰車、戰車長身上得榮耀(בְּהִכָּבְדִ֣י的時候,埃及人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出14:19 在以色列營前行走的上帝的使者移動,走到他們後面;雲也從他們的前面移動,站在他們後面。

出14:20 它來到埃及營和以色列營的中間:一邊有雲和黑暗,另一邊它照亮夜晚,整夜彼此不得接近。

出14:21 摩西向海伸手,耶和華就用強勁的東風,使海水在一夜間退去,海就成了乾地;水分開了。

出14:22 以色列人下到海中,走在乾地上,水在他們左右成了牆壁。

出14:23 埃及人追趕他們,法老一切的馬匹、戰車和戰車長都跟著下到海中。

出14:24 破曉時分,耶和華從雲柱、火柱中瞭望埃及的軍兵,使埃及的軍兵混亂。

出14:25 他使他們的車輪脫落,難以(בִּכְבֵדֻ֑ת前行,埃及人說:「我們從以色列人面前逃跑吧!因耶和華為他們作戰,攻擊埃及了。」

從耶和華對摩西的回應可見,祂期望以色列民對祂有信心,應該繼續向前行而不是大聲呼喊。因為祂一直都帶領著他們,用雲柱和火柱引領著他們前行。上帝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後,便吩咐摩西要像之前舉起手杖降十災那樣向海伸杖,藉此行神蹟,在法老和他的全軍上得榮耀。「得榮耀」在原文是「變重」的意思,這詞的原文在14:17、18、25都有出現,算是這裏的重點之一,代表上帝要徹底扭轉埃及人原本輕看祂和祂百姓的態度,要他們懂得向祂心存敬畏和謙卑。於是摩西就向海伸杖,而上帝就用東風把海水左右分開,成了牆壁,讓以色列民走在乾地上逃離埃及的追兵。雖然埃及人追趕他們和跟著下到海中,但上帝主動保護子民,使埃及的軍兵混亂,拖延著他們前行,直至他們終於知道上帝為以色列民攻擊他們,並喊叫著要逃跑。這情況猶如創世的第三日,上帝用祂的話讓水要聚在一處,露出乾地,然後上帝叫地裏生出有種子的植物。希伯來文「種子」一詞與「後裔」相同。可以說,以色列民走過紅海行乾地的圖像就如創世時那樣,只是今次海水左右分開,露出乾地後,所長出的不是植物的種子,而是屬上帝的亞伯拉罕後裔以色列民,他們都將要因這神蹟而對上帝生出更堅定的信心,正如摩西之前所說的(14:13-14、31)。

出14:26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向海伸手,使水回流到埃及人,他們的戰車和戰車長身上。」

出14:27 摩西就向海伸手,到了天亮的時候,海恢復原狀。埃及人逃避水的時候,耶和華

把他們推入海中。

出14:28 海水回流,淹沒了戰車和戰車長,以及那些跟著以色列人下到海中的法老全軍,連一個也沒有剩下。

出14:29 以色列人卻在海中走乾地,水在他們的左右成了牆壁。

出14:30 那一日,耶和華拯救以色列脫離埃及人的手。以色列人看見埃及人死在海邊。

出14:31 以色列人看見耶和華向埃及人所施展的大能,百姓就敬畏耶和華,並且信服耶和華和他的僕人摩西。

雖然埃及人已經打算放棄追趕以色列民,但上帝並沒有放過他們,祂叫摩西向海伸手讓海水回流淹沒埃及全軍。耶和華把埃及人推入海中讓他們溺斃,表面上看似殘忍,但我們要記得從前埃及王法老下令要殺害所有出生的以色列男嬰,而當接生婆沒有殺他們時,埃及的眾百姓就出手把以色列人所生的每一個男孩都丟到尼羅河裏去。(1:16-22)因此,上帝在這裏只是施行公義的審判,讓殺害以色列人的罪報應在埃及人自己身上,而以色列的子民像昔日的男嬰摩西一樣從水裏被救出來,經歷上帝的帶領到了曠野。我們可以想像,以上帝的能力根本無需要和法老討價還價就可以一早徹底敗壞埃及,救出自己的子民,無須讓埃及留有任何兵力去追趕以色列民,但上帝既然是公義與慈愛的那位,就一直嘗試用最低的傷害去降災,為要讓所有人認識祂和在祂面前謙卑自己。可以說,祂並沒有過分惡待埃及人,而是公義地作出審判和報應。而另一方面,上帝透過分開紅海和對付了以色列民所懼怕的埃及追兵,讓他們從此敬畏祂、信服祂和摩西。不過從14:31的表達可見,在上帝行神蹟前,他們的信心本是十分軟弱的,對上帝的尊重和敬畏也未如理想。而他們的信心透過眼所見的神蹟才漸漸地有所增加。

 

摩西之歌(出15:1-18

出15:1 那時,摩西和以色列人向耶和華唱這歌,說:「我要向耶和華歌唱,因他大大得勝,  將馬和騎馬的投在海中。

出15:2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他也成了我的拯救。這是我的上帝,我要讚美他;我父親的上帝,我要尊崇他。

出15:3 耶和華是戰士;耶和華是他的名。

出15:4 「法老的戰車、軍兵,他已拋在海中;法老精選的軍官都沉於紅海。

出15:5 深水淹沒他們;他們好像石頭墜到深處。

出15:6 耶和華啊,你的右手施展能力,大顯榮耀;耶和華啊,你的右手摔碎仇敵。

出15:7 你大發威嚴,摧毀了你的敵人;你發出烈怒,吞滅他們如同碎秸。

出15:8 因你鼻中的氣(i.e. anger,水就聚成堆,大水豎立如壘,海的中心深水凝結。

出15:9 仇敵說:『我要追趕,我要追上,我要分擄物,在他們身上滿足我的心願,我要拔刀,親手毀滅他們。』

出15:10 你用風一吹,海水就淹沒他們;他們像鉛沉在大水之中。

出15:11 「耶和華啊,眾神明中,誰能像你? 誰能像你,至聖至榮,可頌可畏,施行奇事!

出15:12 你伸出右手,地就吞滅他們。

出15:13 「你以慈愛(חֶסֶד chesed: NASB: faithfulness, JPS: love引領你所救贖的百姓;你以能力引導他們到你的聖所。

出15:14 萬民聽見就戰抖;疼痛抓住非利士的居民。(按照進入迦南地的次序:)

出15:15 那時,以東的族長驚惶,摩押的英雄被戰兢抓住,迦南所有的居民都融化。

出15:16 驚駭恐懼臨到他們;耶和華啊,因你膀臂的大能,他們如石頭寂靜不動,等候你百姓過去,等候你所贖的百姓過去。

出15:17 你要將他們領進去,栽在你產業的山上,耶和華啊,就是你為自己所造的住處,主啊,就是你手所建立的聖所

出15:18 耶和華必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摩西之歌所表達的是上帝怎樣彰顯大能去拯救以色列人。15:4所指的法老戰車,根據之前14:7所記就是六百輛特選的戰車和埃及所有的戰車,而每輛都有軍官,可以說這在當時的世界可算是極強大的軍隊。難怪15:9指埃及人胸有成竹,認為自己必能追上以色列並毀滅他們,可分得擄物去滿足自己的心願。然而摩西之歌所表達的是,這個地上最強的權勢其實絕不能與上帝匹敵,埃及的軍隊在祂面前根本就不堪一擊,甚至沒有神明可與祂相比。而上帝的偉大在於雖然祂有極大的能力,但卻用慈愛眷顧和引導一群無力和卑微的以色列民!15:13指上帝引導他們所到的聖所,估計是指西奈山以及所建立的會幕(見15:17、詩78:52),而接著記載萬民顫抖,非利士、以東、摩押、迦南所有的居民等都驚惶慌張,這事在當時還未發生,以色列民也不可能預先知道這些人的實際反應,所以大概是後來才補上的資料,又或是一種誇張的手法,內容大概只是出於以色列民的想像和推斷。不過,在文學上把這些信心十足的話放在當時剛經歷完過紅海的以色列民的口中,則表明他們當時已經從毫無信心、懼怕埃及追兵的狀態,轉眼間成了自信心膨脹,看自己為無人能敵、所向披靡的民族了。當時他們口中宣告「耶和華必作王,直到永永遠遠!」(15:18)應該是真誠地發自內心的表達,他們當時大概是由衷地相信上帝會以大能領他們到祂所建立的住處和聖所。(15:17)但正如上文的倒影結構所提及,從他們往後表現出對上帝的不信和埋怨,這宣告也可能純粹是一時情緒高漲而喊出來的口號,他們對上帝的信心其實並沒有增加。如此看來,以色列民對上帝的信服和敬畏都是出於過紅海的震撼,那些充滿信心的宣告只是一時的,他們對上帝其實並未真正達至持久的信靠,也還未生出能夠在困難中站穩的信心。

 

米利暗回應(出15:19-21

出15:19 法老的馬匹、戰車和戰車長下到海中,耶和華使海水回流到他們身上;以色列人卻走在海中的乾地上。

出15:20 那時,米利暗女先知,亞倫的姊姊,手裏拿著鈴鼓;眾婦女也跟她出去打鼓跳舞。

出15:21 米利暗回應他們:「你們要歌頌耶和華,因他大大得勝,將馬和騎馬的投在海中。」

這段再次記載上帝戰勝法老的軍隊的一刻,並指出當時除了有摩西帶領子民唱歌讚頌上帝的大能,米利暗也帶領婦女擊鼓跳舞,回應摩西之歌(經文只記載了首句,但歌詞跟15:1其實完全相同)。學者們會討論摩西之歌和米利暗之歌到底是否同時間進行的,或者內容是否完全一致。不論如何,重要的可能是這裏突然記載「米利暗女先知,亞倫的姊姊」的原因,像是要刻意指出在摩西以外,他的哥哥亞倫和姊姊米利暗也有其帶領的角色。甚至對比摩西,米利暗帶領婦女擊鼓跳舞,興高采烈的情況比摩西之歌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當繼續看緊接下來經文記載有關以色列信心軟弱的問題,所得出的對照只會更突顯出以色列民信心的落差,因他們讚美和埋怨的話都出自同一張嘴。

 

從紅海到書珥的曠野(出15:22-26

出15:22 摩西領以色列人從紅海起程(נָסַע,到了書珥的曠野,在曠野走了三天,找不到水。

出15:23 到了瑪拉他們不能喝瑪拉的水,因為水是苦的;所以那地名叫瑪拉。

出15:24 百姓就向摩西發怨言,說:「我們喝甚麼呢?」

出15:25 摩西呼求(צָעַק;見14:15耶和華,耶和華指示他一棵樹。他把樹丟在水裏,水就變甜了。耶和華在那裏為他們定了律例、典章,在那裏考驗他們。

出15:26 他說:「你若留心聽從耶和華——你上帝的話,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側耳聽我的誡令,遵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將所加於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為我是醫治你的耶和華(אֲנִ֥י יְהוָ֖ה רֹפְאֶֽךָ ani Adonai rophecha)。」

15:22表明摩西要領以色列人從紅海「起程」,有猶太拉比指這反映他們不太願意動身起程,暗示他們仍在懷緬剛經歷的過紅海神蹟。接著經文記載他們在書珥的曠野三天也找不到水,到了瑪拉就因為水苦不能喝而向摩西發怨言。可見,經歷了過紅海這樣的大神蹟其實也算不得甚麼,以色列民只要生活上遇上困難,就會輕易失去耐性和信心。上帝繼續體諒和憐憫他們,指示摩西把一棵樹放在水中就讓苦水變甜。祂說要為他們定律例、典章,在那裏考驗他們,而從這神蹟可見,重點並非是哪一棵樹,而是摩西是按照上帝的吩咐而行,水就變甜了!所以經文雖然沒有記載這些律例、典章的內容,但我們可以理解的是,經歷神蹟在信仰中並非真的那麼重要,相反能否在困難中經得起考驗,是否仍然信靠上帝,緊守遵行祂的吩咐和教導才是重要的信仰成長關鍵。而15:26指上帝要以色列民留心聽從祂的話,就不讓祂加在埃及人身上的病臨到他們身上,帶出的是同一個信息和教導。雖然「不加災病給子民就等於醫治他們」這話難以理解,但筆者認為也許應看這為屬靈上的醫治:上帝希望子民明白,當他們留心聽從祂的話時,他們就能把生命裏的苦都變成甜,就如祂醫治了瑪拉的苦水一樣,讓人在困難中有水可喝;然而如果以色列民像埃及人那樣自高去敵擋上帝,為要滿足自我的慾望,就會像埃及人那樣得災病。所以要醫治子民的屬靈生命,其良方是關乎他們是否願意先留心聽從上帝的話,對上帝有信心和懂得謙卑,而不讓自己的困難和情緒蓋過自己對上帝的認識,並推倒以往所經歷過的上帝的信實。

 

從以琳到汛的曠野(出15:27-16:3

出15:27 他們到了以琳,在那裏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樹;他們就在那裏的水邊安營。

出16:1 以色列全會眾從以琳起程,在出埃及之後第二個月十五日到了以琳和西奈中間,汛的曠野。

出16:2 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和亞倫發怨言。

出16:3 以色列人對他們說:「我們寧願在埃及地死在耶和華手中!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吃餅得飽。你們卻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

接著以色列民來到以琳,那裏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樹(תְּמָרִ֑ים;椰棗樹),表示他們得到充足的水和食物的供應。而十二和七十這兩個數目可讓我們想起十二支派、下埃及的雅各家七十人(1:5),甚或後來以色列民中的七十位長老(24:1)。無論如何,這兩個數值在在都表明所有的以色列民都將會得到飽足。因此,上帝的帶領並非必然全部都是苦不堪言的經歷,祂會按時看顧和供應子民的需要。而這次「以色列全會眾從以琳起程」跟之前「摩西領他們起程」明顯有別(15:22),表示他們已經比之前有所進步,這次不會留戀著以琳不願意起程,而懂得自己繼續向前走。不過,在以琳的記載很短,沒有提及他們有任何像之前他們過紅海後唱歌、擊鼓、跳舞的表現,雖然沒有記載他們埋怨,但也沒有記載他們發出感恩的話,或多或少反映他們未有因為以琳的經歷而特別雀躍或感恩。而由於曠野的路的確艱苦,他們自離開埃及的一個月之後,就開始想念埃及有肉鍋、有餅吃的生活,甚至說情願死在當地。可以說,以色列民的屬靈生命和信心的成長,亦非一蹴而就,他們不能因一兩次的神蹟經歷,就可讓信心突飛猛進、讓靈命茁壯成長。他們必須學會長時間地在艱苦的考驗中透過留心聽從上帝的話,一步步生出對上帝的信心和信靠,學會無論順境逆境,都順服和敬畏祂。

 

《先知書選段》賽65:24-66:10的關聯

賽65:24 他們尚未求告,我就應允;正說話的時候,我就垂聽。

賽65:25 野狼必與羔羊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蛇必以塵土為食物;在我聖山的遍處,牠們都不傷人,也不害物;這是耶和華說的。」

賽66:1 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能為我造怎樣的殿宇呢?哪裏是我安歇的地方呢?

賽66:2 這一切是我手所造的,這一切就都存在了。我所看顧的是困苦、靈裏痛悔、因我言語而戰兢的人。這是耶和華說的。

賽66:3 「至於那些宰牛,殺人,獻羔羊,打斷狗頸項,獻豬血為供物,燒乳香,稱頌偶像的,  他們選擇自己的道路,心裏喜愛可憎惡的事;

賽66:4 我也必選擇苦待他們,使他們所懼怕的臨到他們;因為我呼喚,無人回應;我說話,他們不聽從;反倒做我眼中看為惡的事,選擇我所不喜悅的事。」

賽66:5 你們因耶和華言語而戰兢的人哪,當聽他的話:「你們的弟兄,就是恨惡你們,因我名趕出你們的,曾說:『願耶和華彰顯榮耀,好讓我們看見你們的喜樂。』但蒙羞的終究是他們!

賽66:6 「有喧嘩的聲音出自城中!有聲音來自殿裏!是耶和華向仇敵施行報應的聲音!

賽66:7 「錫安未曾陣痛就生產,疼痛尚未來到,就生出男孩。

賽66:8 國豈能一日而生?民豈能一時而產?但錫安一陣痛就生下兒女,這樣的事有誰聽見,有誰看見呢?

賽66:9 耶和華說:我使人臨產,豈不讓她生產呢?你的上帝說:我使人生產,難道還讓她關閉不生嗎?

賽66:10 「你們所有愛慕耶路撒冷的啊,要與她一同歡喜,為她高興;你們所有為她悲哀的啊,都要與她一同樂上加樂;

今段《先知書選段》(Haftarah)屬於《以賽亞書》的結束部分,其歷史背景是以色列民被擄後回歸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而這裏經文所描繪的是更美的一個新天新地的情景。賽65:24-25對應早前賽11章描述過的彌賽亞國度,表明上帝國度完全成就、充滿平安的景象,賽66:1-2表明真正成就這事、建立祂聖所的是上帝自己而不是靠人的能力,賽66:3-4則說明上帝在成就祂國度的過程中要審判那些選擇邪惡的人,而那些因上帝話語而戰兢的人,會被惡人所輕蔑(賽66:5),但賽66:6-10提醒他們最終上帝必然會報應惡人,成就耶路撒冷的重建。當中因上帝的話語而戰兢的人是重點所在(賽66:5),他們愛慕耶路撒冷,渴慕上帝建立祂的國度、掌權和帶領他們,這些人在過去的悲哀將會被轉化為歡喜快樂(賽66:10)。他們就像《出埃及記》中剛過紅海的以色列民一樣,關鍵是在於肯聽從上帝的誡命、律例、典章,就能經歷上帝的醫治,把生命中的苦都變成甜!而除了這個主題之外,下表也列出兩段經文之間一些用詞上的平行關聯:

關聯

《妥拉》出14:15-16:3

《先知書選段》賽65:24-66:10

求、吩咐 說話

出14:15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為甚麼向我哀求(צָעַק呢?你吩咐(דָּבַר以色列人往前走。

賽65:24 他們尚未求告(קָרָא,我就應允;正說話(דָּבַר的時候,我就垂聽。

聖所殿宇聖山

出15:11 ⋯⋯誰能像你,至聖(קֹדֶשׁ至榮,可頌可畏,施行奇事!

出15:13 「你以慈愛引領你所救贖的百姓;你以能力引導他們到你的聖(קֹדֶשׁ)所(נָוֶה
出15:17 你要將他們領進去,栽在你產業的山(הַ֣ר上,耶和華啊,就是你為自己所造的住處,主啊,就是你手所建立的聖所(מִקְדָּשׁ

賽65:25 野狼必與羔羊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蛇必以塵土為食物;在我聖(קֹדֶשׁ)山(הַר的遍處,牠們都不傷人,也不害物;這是耶和華說的。」

賽66:1 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能為我造怎樣的殿宇(בַ֙יִת֙呢?哪裏是我安歇的地方呢?

因耶和華的話而敬畏 戰兢、

信服聽從

出14:31 以色列人看見耶和華向埃及人所施展的大能,百姓就敬畏耶和華,並且信服耶和華和他的僕人摩西。
出15:14 萬民聽見就戰抖(רָגַז⋯⋯
出15:15 那時,以東的族長驚惶(בָּהַל,摩押的英雄被戰兢(רַעַד抓住,迦南所有的居民都融化。

出15:26 他說:「你若留心聽從(שָׁמַע)耶和華——你上帝的話,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側耳聽(שָׁמַע)我的誡令,遵守我一切的律例⋯⋯

賽66:2 這一切是我手所造的,這一切就都存在了。我所看顧的是困苦、靈裏痛悔、因我言語戰兢(חָרַד的人。這是耶和華說的。

賽66:5 你們因耶和華言語戰兢(חָרַד的人哪,當聽(שָׁמַע他的話: 「你們的弟兄,就是恨惡你們,因我名趕出你們的,曾說:『願耶和華彰顯榮耀,好讓我們看見你們的喜樂。』 但蒙羞的終究是他們!

耶和華向仇敵報應,他們憑己意而行

出15:6 耶和華啊,你的右手施展能力,大顯榮耀;耶和華啊,你的右手摔碎仇敵(אָיַב

出15:9 仇敵(אָיַב)說:『我要追趕,我要追上,我要分擄物,在他們身上滿足我的心願,我要拔刀,親手毀滅他們。』

賽66:3 「至於那些宰牛,殺人,獻羔羊,打斷狗頸項,獻豬血為供物,燒乳香,稱頌偶像的,他們選擇自己的道路,心裏喜愛可憎惡的事;

賽66:6 「有喧嘩的聲音出自城中!有聲音來自殿裏!是耶和華向仇敵(אָיַב)施行報應的聲音!

 

今段《妥拉》經文(出14:15-16:3)顯示人的哪些問題和軟弱?

1.  沒有從過去的經歷中建立對上帝更大的信心

雖然以色列民曾經歷過十災,但對上帝並沒有生出更大的信心,當一看見法老的追兵就馬上認為自己不敵,不會想到上帝既然可以帶領他們出埃及,就必定能從埃及人的手中拯救他們到底。可以說,他們的信心只建基於眼見的現實,而未有從過去的經歷甚至今次過紅海的大神蹟中生出應有的信心。他們必須學會相信上帝的話和應許,認識上帝的信實,信心才能有所突破。

2.  法老和埃及人的驕傲

另一方面,法老和埃及人自恃擁有強大的軍隊和能力,便驕傲自大,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戰無不勝,不但可追上以色列民,更可分得擄物,滿足自己的心願。他們沒有看上帝在眼內,並沒有從過去的十災中學會謙卑和敬畏上帝。他們同樣都是以眼見的現實而誤以為自己是無敵的。

3.  以色列民的驕傲自滿

從摩西之歌的內容可見,以色列民雖經歷了上帝帶領他們過紅海的神蹟,拯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但在上帝仍未有出手或帶領他們到達之前,就一早預言萬民都必戰兢、列國都將必定驚惶失措。其實比起萬民與列國的反應,他們更應該明白的是上帝對他們的期望和要先學好順服忠心的功課,而不是因一時的興奮和情緒高漲就驕傲自滿地以為往後必會戰無不勝。與其因著經歷了神蹟和勝利就洋洋得意,他們更應該把這些經歷轉化為對上帝的信心和困難中站穩的能力。

4.  以色列民不明白上帝,而只想追求自我滿足

在過紅海前,以色列民因為眼見法老的追兵就認為問題太大,他們並沒有能力解決,於是就哀求上帝,但上帝叫他們不應哀求,而是前進。反映他們不明白上帝的心意、計劃和對他們的期望。上文提過當過了紅海和戰勝埃及人後,以色列民可能仍陶醉於過紅海的神蹟而不願前行,以致摩西要領他們起程(15:22)。另外,他們可以歌唱讚頌耶和華必作王直到永遠,但當他們到了書珥的曠野和汛的曠野就分別為口渴和肚餓就輕易埋怨摩西和上帝,並因為埃及地有肉鍋和餅可吃,就甚至情願死在埃及。這表明他們不願意為了上帝而嚐一點苦頭,未能因為有上帝的同在和帶領而學會忍耐與等候。其實從他們的嘴巴可時而發出讚美,時而發出怨言,就反應他們純粹以經歷和情緒來主導自己的信仰和信心,這是一種自我中心、以自我滿足為生命首要的表現,如果他們仍不改善,就不能榮耀上帝,所以上帝說要他們留心聽從祂的話,好讓他們經歷上帝對他們的醫治。

 

總結:如何被上帝醫治自己的屬靈生命?

今段《妥拉》經文記載以色列民因為眼前所遇到的困難(埃及的追兵),當看見別人(埃及人)比自己強大就自卑、缺乏自信、埋怨上帝和摩西,忘了上帝曾怎樣以大能施行十災拯救他們。及後當上帝帶領他們經歷過紅海的神蹟,當他們一經歷到成功和得勝,就馬上興高采烈地唱歌讚美上帝,甚至口裏宣告上帝要作王直到永遠。然而只需幾天,他們就像忘了上帝的大神蹟一樣多次埋怨上帝和摩西。可以說,過紅海的神蹟經歷和唱歌跳舞的慶祝都沒有為他們增加多少信心或讓他們的靈命變得成熟!雖然以色列民已經離開了埃及地,但他們的屬靈生命仍十分幼嫩,很容易因為眼見所見的困難(法老的追兵、苦水等)而不知所措,他們在紅海前不懂得繼續前行,而過了紅海後又懷緬著神蹟的經歷、埃及地的肉鍋、情願死在埃及也不要被上帝帶到曠野受苦等等,這些表現都反映他們的信仰仍然是十分自我中心,並不明白上帝想要考驗和提升他們的信心,就是要懂得留心聽從上帝的吩咐,知道上帝絕對有能力解決他們眼前的所有問題,甚至只要學會順服聽從上帝,按照祂的吩咐而行,就能夠經歷祂的醫治,讓生命裏的所有苦都轉變成甜!

作為上帝的子民,我們會否也像昔日的以色列民一樣,只要眼前出現困難就會埋怨、遇到別人在表面上比自己強就自卑;但當經歷了上帝的幫助就沾沾自喜、自我感覺良好,屬靈生命長期停留在原處,而不明白上帝期望我們從中學習和成長等等?如果我們時常有這些反應,或是嘴巴裏時而發出讚美,時而發出怨言,我們就要知道自己的生命就像昔日的以色列民那樣不成熟,必須被主改變和有所突破。我們必須從他們身上學會不單單只想追求屬靈上的快感、更多的神蹟、滿足自我的信仰經歷等[2],因為這些都不能真正提升我們的信心。上帝已經表明,祂的子民必須學會留心聽從祂的吩咐和帶領,因為這就是祂對子民的醫治方法!因此,我們要把每一次的艱苦經歷轉化為我們學習更多信靠上帝的機會和挑戰,最終可鍛煉出在困難中靠主站立得穩的能力(參羅5:3-5)。求主幫助和醫治我們的生命,讓我們不再在信仰上只想不停地追求(get)更多的自我滿足,而是要持續留心聽從主的話,在困難中學習生出(give)更大的信心和忍耐,並因為有祂的同在而活出有盼望與喜樂的人生!阿們。


[1] 紅海的原文是 יַם־סֽוּף,意思是蘆葦海。

[2] 另參主耶書亞(耶穌)教訓眾人指,在邪惡的世代求神蹟的話,那麼除了約拿的神蹟,再沒有別的神蹟給他們。(見太12:39、16:4;路11:29)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13:17-14:14、賽45:13及其後:跟隨主的帶領走屬天的路

「安息日研經坊」(2022-4-23)《妥拉》與《先知書選段》13:17-14:14,賽45:13及其後(筆者:Ada Lui

圖為 「古代埃及的軍兵與戰車」, 相片來源 ©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今段經文(出13:17-14:14)記載以色列民離開埃及後,上帝帶領他們到紅海邊,在那裏被埃及的軍兵追上。試討論:從今段經文的敘述去認識上帝的帶領以及子民要學習的功課。

 

今段《妥拉》(出13:17-14:14)的分段大綱

1. 上帝帶領子民到紅海邊(13:17-18)

2. 帶著約瑟的骸骨(13:19)

3. 上帝以雲柱和火柱帶領子民(13:20-22)

4. 上帝指示子民在何處安營(14:1-4)

5. 法老的軍兵追趕(14:5-9)

6. 以色列人懼怕和埋怨(14:10-14)

 

上帝帶領子民到紅海邊(13:17-18

上一段《妥拉》經文第12章的結尾提到「正當那日,耶和華將以色列人按著他們的隊伍從埃及地領了出來。」(12:51),第13章的開始則關於除酵節和獻頭生的條例(13:1-16),而今段《妥拉》經文是接續記載子民出了埃及之後的事。

出13:17法老放百姓走的時候,非利士人之地的路雖近,上帝卻不領他們從那裏走,因為上帝說:「恐怕百姓遇見戰爭就後悔,轉回埃及去。」

出13:18上帝領百姓繞道而行,走曠野的路到紅海。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都帶著兵器上去。

開始的這句「法老( שָׁלַחshalach)百姓走」可謂來之不易,最初上帝要求法老「(שָׁלַח shalach)我的百姓走」(5:1)被拒,接著上帝向埃及降下十災,並以最後一災的殺長子之災使這個要求最終實現,子民被放走後隨即開始了他們的曠野之旅,而這個旅程將由上帝親自帶領。上一章記載子民由蘭塞起程,行到疏割(12:37)。事實上,要進入迦南地最快的路線是沿著地中海岸而行,經文稱這條路線為「非利士人之地」[1],步行時間約需八至十天,但這條路沿途有多個埃及駐兵的堡壘,要是以色列民走這條路,就必然會受到埃及的軍兵或那地居民的攻擊,而結局也必然如上帝所說的:「恐怕百姓遇見戰爭就後悔,轉回埃及去。」可以說,上帝顧念到百姓的信心軟弱而帶領他們繞道而行,走曠野的路到紅海[2]。經文描述以色列民都「帶著兵器」(חֲמֻשִׁ֛ים chamushim),這個字在原文也可譯作「列陣、五十人一隊」,強調的是他們步行的陣形如同是軍隊,也間接反映出那帶領著他們的上帝是軍隊的元帥。

 

帶著約瑟的骸骨(13:19

出13:19摩西把約瑟的骸骨一起帶走;因為約瑟曾叫以色列人鄭重地起誓,對他們說:「上帝必定眷顧你們,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裏一起帶上去。」

這裏差不多是一字不漏地引述約瑟臨終時要以色列子孫所起的誓(創50:25),其重要性有二:第一,摩西把約瑟的骸骨一起帶走,是履行了以色列民對約瑟的承諾,表明約瑟相信上帝帶領他們進入迦南地一事必不落空。事實上,當上帝呼召摩西時就已經吩咐他要對以色列的長老說,祂要眷顧以色列民(3:16),而「眷顧」指的就是救他們出埃及,並領他們到祂起誓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創50:24);第二,雅各在臨終前立了約瑟為他的長子(創48章),而這副「以色列長子」的骸骨由這時開始一直伴隨著他們,直到他們進入迦南地,把骸骨安葬在示劍(書24:32),可以說,約瑟的骸骨就像是上帝應許他們進入迦南地的一個眼見的憑證。

 

上帝以雲柱和火柱帶領子民(13:20-22

出13:20他們從疏割起程,在曠野邊上的以倘安營。

出13:21耶和華走在他們前面,日間用雲柱引領他們的路,夜間用火柱照亮他們,使他們日夜都可以行走。

出13:22日間的雲柱,夜間的火柱,總不離開百姓的面前。

這段描述上帝怎樣在曠野引領以色列民的路,祂日間用雲柱(在炎熱的氣溫下提供遮蔭)、夜間則用火柱(在寒冷時為他們提供溫暖)走在他們的前面,雲柱和火柱代表著上帝的臨在[3],讓他們清楚感受到上帝真實的同在。而這裏提及的兩個地方名:「疏割」( סֻכּוֹתsukkot)在原文的意思是「棚、蔭庇」,而「以倘」(אֵתָ֔ם Etham)在原文的意思是「碉堡、與他們同在、他們的犁頭(在前頭開路)」,也像是指出上帝在路途上對子民的保護和無微不至。

 

上帝指示子民在何處安營(14:1-4

出14:1耶和華吩咐摩西說:

出14:2「你吩咐以色列人轉回,要在比‧哈希錄前面,密奪和海的中間,巴力‧洗分的前面安營。你們要在對面,靠近海邊安營。

出14:3以色列人這樣做,法老必說:『他們在此地迷了路,曠野把他們困住了。』

出14:4我要任憑法老的心剛硬,他要追趕他們。我必在法老和他全軍身上得榮耀,埃及人就知道我是耶和華。」於是以色列人照樣做了。

這段是描述上帝運用了軍事策略要使法老的追兵全然潰敗,祂指示子民不要繼續往東面的曠野走,而是要轉向北面,並要在巴力‧洗分前面,靠近海邊的位置安營。之前摩西曾對法老說他們要走三天的路程向耶和華獻祭(見8:27),這樣的轉折必然會使以色列民離開埃及的時間超過三天,而上帝也預言當法老知悉後,會以為以色列民仍未走到曠野是因為迷了路,正是追趕他們的大好機會。經文說上帝任憑法老的心「剛硬( חָזַקchazaq)」,就是上帝要讓法老隨己意採取軍事行動,為的是要「在法老和他全軍身上得榮耀」。這指的正是之後上帝將要行神蹟把紅海的水分開,使子民行乾地,又要使海水回流,使法老的軍兵戰車被淹沒(14:26-31),表明祂有能力看顧和帶領自己的百姓安全離開,並預示了上帝將在這場與法老的爭戰中大獲全勝[4]

 

法老的軍兵追趕(14:5-9

出14:5有人報告埃及王說:「百姓逃跑了!」法老和他的臣僕對百姓改變了心意,說:「我們放以色列人走,不再服事我們,我們怎麼會做這種事呢?」

出14:6法老就預備戰車,帶領他的軍兵同去,

出14:7他帶了六百輛特選的戰車和埃及所有的戰車,每輛都有軍官。

出14:8耶和華任憑埃及王法老的心剛硬( חָזַקchazaq),他就追趕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卻抬起頭來(בְּיָ֥ד רָמָֽה 「以舉起的手」)出去了。

出14:9埃及人追趕他們,法老一切的馬匹、戰車、戰車長,與軍兵就在海邊上,靠近比‧哈希錄,在巴力‧洗分的前面,在他們安營的地方追上了。

從法老的反應可見,即使經歷了上帝所降的十災,他仍然不承認以色列民是屬於上帝而不是屬於他,仍然視以色列民為自己的奴隸,並為要取回這些免費的勞工而不惜再與上帝正面交鋒,這次他親自率兵出戰,仗著的是他擁有當時最精銳的軍備,就是「六百輛特選的戰車和埃及所有的戰車,每輛都有軍官[5]」,他以為這樣的軍力必定得勝無疑。而當法老的馬匹、戰車、戰車長,在巴力‧洗分追上以色列民時,以色列民是「抬起頭來」(בְּיָ֥ד רָמָֽה;原文直譯是「以舉起的手」),仍然是出埃及時那副沒有懼怕的神態,當然也沒有絲毫作戰的準備,這様懸殊的形勢叫人不期然屏息以待,要知道事情的發展將會怎樣。

 

以色列人懼怕和埋怨(14:10-14

出14:10法老逼近的時候,以色列人舉目,看哪,埃及人追來了,就非常懼怕,以色列人向耶和華哀求。

出14:11他們對摩西說:「難道埃及沒有墳地,你要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嗎?你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

出14:12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讓我們服事埃及人嗎?因為服事埃及人總比死在曠野好。」

出14:13摩西對百姓說:「不要怕,要站穩,看( רָאָהraʾah)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拯救,因為你們今天所看見(רָאָה)的埃及人必永遠不再看見(רָאָה)了。

出14:14 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要安靜!」

當以色列民看見法老的追兵逼近,就非常懼怕,向上帝哀求。以色列民上一次向上帝哀求是他們在埃及做苦工時(2:23),現在哀求則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將命喪於法老之手,然而他們的懼怕和向上帝的哀求,很快就變成對摩西的埋怨。從他們的話語中反映出他們曾向摩西表示他們寧願留在埃及繼續當奴隸,也不想要得到自由離開埃及。雖然之前的經文沒有記載他們曾這樣對摩西說(參5:21,6:9),但我們由此得知他們視離開埃及這事是出於摩西的意思,甚至是由摩西所成就的,對於上帝怎樣用大能的手向埃及施行十災並最終拯救他們出埃及,他們似乎忘記得一乾二淨。

同樣是面對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危急關頭,摩西卻沒有因此而懼怕,雖然被子民無理地埋怨,他卻能臨危不亂,並以信心的宣告去穩住以色列民的心。他對子民所說的話裏一共三次提到「看」( רָאָהraʾah)這個字,正是要子民不要只看眼前法老追兵的逼近,而是要看上帝將要怎樣施行拯救,雖然眼前法老的軍力好像很強大,但是上帝的能力更大,上帝必要為他們爭戰,所以他們不用懼怕,要安靜等候上帝的工作。我們從摩西身上看見他對上帝的信心,摩西知道雖然上帝已拯救他們離開埃及,但他們在進入迦南地的旅途上仍然需要繼續仰望上帝的拯救。摩西這樣的勸告將是以色列民在往後的曠野之旅一直要學習的功課。

 

《妥拉》出13:17-14:14與《先知書選段》45:13及其後的關聯

賽 45:13 我憑公義興起居魯士,又要修直他一切的道路。他必建造我的城,釋放我被擄的民,不為工價,也不為獎賞。」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賽 45:14 耶和華如此說:「埃及的出產和古實的貨物必歸你【陰性詞,指「耶路撒冷」】 ;身量高大的西巴人,他們必過來歸你,為你所有。他們必帶著鎖鏈過來跟隨你,向你下拜,祈求你說:『上帝真是在你中間,再沒有別的,沒有別的上帝。』」

賽 45:15 救主──以色列的上帝啊,你誠然是隱藏自己的上帝。

賽 45:16 製造偶像的都要抱愧蒙羞,他們要一同歸於慚愧。

賽 45:17 惟有以色列必蒙耶和華拯救,得永遠的救恩。你們必不蒙羞,也不抱愧,直到永世無盡。

賽 45:18 耶和華如此說,他創造諸天,他是上帝;他造了地,形成它,堅固它,並非創造它為荒涼,而是要給人居住:「我是耶和華,再沒有別的。

賽 45:19 我不在隱密黑暗之地說話,也沒有對雅各的後裔說,『你們尋求我是徒然的』,我──耶和華所講的是公義,所說的是正直。」

今段《先知書選段》我們會看賽45:13-19,經文的背景是當時南國已亡於巴比倫,猶大子民被擄走,上帝藉先知應許子民祂會興起波斯王居魯士,說:「他必建造我的城,釋放( שָׁלַחshalach)我被擄的民。」這件事在猶大人被擄七十年之後果然應驗,那時波斯把巴比倫滅了之後,波斯王居魯士下詔讓猶大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拉1:1-2)。先知又預言說當這件事成就,人就會知道上帝真的是在以色列民的中間,只有祂能向以色列施行拯救,其他一切人所倚靠的偶像全然無用。經文又強調上帝是創天造地的那位,祂沒有把自己隱藏起來,人能藉祂所說的話語尋見祂。

這段《先知書選段》與《妥拉》經文有兩個明顯的平行。第一,昔日上帝以大能的手把以色列民從為奴之地的埃及釋放出來,現在上帝要興起波斯王居魯士,把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大人釋放,讓他們歸回耶路撒冷。第二,昔日上帝藉著把紅海分開這神蹟,讓人知道祂是那位掌管萬有的上帝,祂以大能拯救以色列脫離法老的威脅,現在上帝也要向猶大人施行拯救,使他們回到祂的應許之地。另外,這兩段經文用了很多相同的字眼,成為它們之間的一些連繫,現以下表列出:

相同字眼

 13:17-14:14

 45:13及其後

放( שָׁלַח shalach)、

路(דֶּרֶךְ derekh

出 13:17 法老( שָׁלַח shalach)百姓走的時候,非利士人之地的(דֶּרֶךְ derekh)雖近,上帝卻不領他們從那裏走,因為上帝說:「恐怕百姓遇見戰爭就後悔,轉回埃及去。」

賽 45:13 我憑公義興起居魯士,又要修直他一切的道路(דֶּרֶךְ derekh)。他必建造我的城,釋放(שָׁלַח shalach)我被擄的民,不為工價,也不為獎賞。」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埃及(מִצְרָיִםְ Mitzrayim

出 13:18 上帝領百姓繞道而行,走曠野的路到紅海。以色列人出埃及(מִצְרָֽיִםְ Mitzrayim)地,都帶著兵器上去。另參出 13:17,14:4-5,7-13。

賽 45:14 耶和華如此說:「埃及(מִצְרַ֥יִם Mitzrayim)的出產和古實的貨物必歸你;身量高大的西巴人,他們必過來歸你,為你所有。他們必帶著鎖鏈過來跟隨你,向你下拜,祈求你說:『上帝真是在你中間,再沒有別的,沒有別的上帝。』」

走(הָלַךְ halak

出 13:21 耶和華(הָלַךְ halakh

在他們前面,日間用雲柱引領他們的路,夜間用火柱照亮他們,使他們日夜都可以行走(הָלַךְ halakh)。

賽 45:14 耶和華如此說:「埃及的出產和古實的貨物必歸你 ;身量高大的西巴人,他們必過來歸你,為你所有。他們必帶著鎖鏈過來跟隨(הָלַךְ halakh)你,向你下拜,祈求你說:『上帝真是在你中間,再沒有別的,沒有別的上帝。』」

 

從今段經文的敘述去認識上帝的帶領以及子民要學習的功課

今段經文有很多敘事都讓我們看見,上帝是怎樣帶領子民走那條進入迦南的道路,從中也讓我們看見子民要學習的功課。現把有關這方面的敘述經文和當中的反思以列點簡述如下:

一. 上帝對子民的帶領

1. 「恐怕百姓遇見戰爭就後悔,轉回埃及去。」13:17

上帝知道子民在路上會遇到甚麼困難,更知道他們是否能承受那些困難,所以有時祂不一定帶子民走最便捷的路,而是帶他們走祂認為好的路,為的是要他們能繼續向前走,不致因困難而後退。

2. 「日間的雲柱,夜間的火柱,總不離開百姓的面前。」13:22

上帝以雲柱和火柱彰顯祂自己,讓子民親眼看見祂的同在,知道祂一直走在他們的前面作引領著,這也代表著不論白日或黑夜,或是路途有多艱險,上帝都會作他們的盾牌和保護。

3. 「你吩咐以色列人轉回,要在比‧哈希錄前面,密奪和海的中間,巴力‧洗分的前面安營。你們要在對面,靠近海邊安營。」14:2

上帝帶領子民走的每一個地點,背後都有祂的計劃和美意,祂之所以不讓子民直接走向目的地,而要在一些地方停留(有些地方甚至是以偶像命名),是要開展祂奇妙的救贖計劃,過程中也要讓子民經歷到祂智慧的帶領和大能的拯救,在每個地點有所經歷,成為有上帝同行的回憶。

4. 「不要怕,要站穩,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拯救 ,因為你們今天所看見的埃及人必永遠不再看見了。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要安靜!」14:13

上帝不一定把祂將要做的事全盤告知子民甚或是領袖,為的是要試驗出他們真實的心思意念,更重要的是要鍛鍊他們的信心,要他們以信靠的心去等待上帝的工作,學習屬靈的功課。

5. 「我要任憑法老的心剛硬,他要追趕他們。我必在法老和他全軍身上得榮耀,埃及人就知道我是耶和華。」14:4

上帝與敵人爭戰,一方面固然是為了要從敵人手中把子民拯救出來,另一方面也是為要使自己得榮耀,也就是要叫所有人,不論是祂的子民或敵人,都知道祂的能力在一切之上,地上沒有一個權力能與之匹敵,以致懂得在祂面前存敬畏謙卑的心。

二. 子民要學習的功課

1. 「耶和華任憑埃及王法老的心剛硬,他就追趕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卻抬起頭來出去了。」14:8

上帝任憑法老的心剛硬,沒有阻止他出兵去追趕以色列人,上帝既是萬軍之耶和華,祂的子民也就是軍隊,只是子民所靠的不是精銳的武器,而是以軍隊的陣形去聽命於上帝。

2. 「難道埃及沒有墳地,你要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嗎?你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讓我們服事埃及人嗎?因為服事埃及人總比死在曠野好。」14:11-12

上帝既拯救子民離開為奴之地,又給予他們上帝子民的身分,子民就不應留戀以前的身分和生活,更不可因眼前的困難而埋怨,以為過往的生活會比上帝所應許的好,子民要學習擺脫舊有的為奴心態,並要更新自己的心思意念,一心一意的信靠上帝,跟隨祂的帶領。

3. 「法老逼近的時候,以色列人舉目,看哪,埃及人追來了,就非常懼怕,以色列人向耶和華哀求。」「不要怕,要站穩,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拯救,因為你們今天所看見的埃及人必永遠不再看見了。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要安靜!」(14:1013-14

子民要學習以屬靈的眼睛看事情,不要因眼前敵人的強大而懼怕,要記住上帝曾以大能的手擊敗法老,拯救他們脫離了法老的轄制,現在上帝也必定會救他們脫離法老的威脅,子民要堅信上帝的心意是拯救他們而不是要他們滅亡,所以不要把自己的懼怕凌駕在上帝的心意之上,要學習在危難中以信靠的心仰望上帝的拯救。

 

結語:跟隨主的帶領走屬天的路

自以色列民離開埃及的那一刻開始,上帝就親自帶領著他們,要按著祂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把他們領進祂應許的迦南地,然而這條路不是一天就能走完的,更不會是平坦易行,反而是崎嶇不平,路上更會遇到許多艱難和考驗,但上帝是他們的元帥,會把他們漸漸訓練成祂的軍隊去靠著祂得勝在世上的困難和挑戰。上帝沒有把路上所有障礙都移除(雖然祂能夠這樣做),而是要子民去面對這些挑戰,為的是要鍛鍊他們的信心,也讓他們在艱難中見證祂的大能並經歷到祂的同在和保護。

當子民在埃及為奴時,他們沒有自由去服事上帝,現在他們已不再是法老的奴隸,他們有了一個新的身分,就是「上帝的子民」。因此,他們要以這個身分去以敬拜和服事上帝,也要學習以這個身分去跟隨祂和靠祂在世上過得勝的生活。而上帝要帶領他們走的,不是一條屬世的道路,這就意味著他們不能再以舊有的那套屬世思想去走這條路,而必須要在凡事仰望上帝的指引和適時的幫助。同樣,今天我們既蒙了主的救贖,就要相信上帝必會親自引領我們走這條屬天的道路,也必然拯救我們到底,並會帶領我們前進和訓練我們。我們不一定需要知道上帝將要做的事的每一個細節,因為上帝已把最重要的──「祂的同在」(聖靈保惠師)永遠給了我們(參約14:16),這比一切我們所見所知的更可靠!就是「祂的同在」讓我們能夠有信心面對可見或未知的困難,學習在風浪中學會平靜安穩地入睡(參可4:38),有勇氣去宣揚祂已召我們出黑暗入光明(參彼前2:9)。最後,願以主耶書亞(耶穌)的一段教導與讀者互勉:

約 12:26 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哪裏;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我們蒙主耶書亞拯救之後,就要服事他、效法他。他要求那些服事他的人要跟隨他,無論他在哪裏,我們也在哪裏,謹遵他的吩咐而行,好叫我們時刻都不偏離他的腳蹤。求聖靈時刻提醒我們,把主耶書亞的這個吩咐放在心上,每天跟隨他的帶領去走這條屬天的道路。阿們。


[1] 這是一條由埃及的三角洲進入迦南地的軍用道路,是穿越新月沃土到巴比倫的古代主要道路,被稱為Ways of Horus(荷魯斯之路)或 Via Maris(沿海之路),可能是在法老塞提一世(Seti I;公元前1312-1289)和蘭塞二世(Rameses II;公元前1290-1224)時代已築好,沿途有多個堡壘,由埃及軍隊守衛。經文稱這條路為「非利士人之地」或許是一個「時代錯置」(Anachronism),即把後來才有的名稱寫在早於它出現之前。非利士人估計是在公元前十二世紀由革哩底(克里特島)來到這裏居住而學者估計以色列民是在公元前十三世紀或十五世紀出埃及。大概以色列民出埃及時居住在那裏的不一定是非利士人而可能是其他民族的人。

[2] 「红海」在原文是  יַם־ס֑וּף(yam suf),意思是「蘆葦海」,有學者認為以色列民所過的「海」可能是蘇伊士灣(Isthmus of Suez)流向地中海所經的其中一個在埃及三角洲附近的湖泊或沼澤,因長滿蘆葦或蒲草而被名為「蘆葦海」。當時過海的以色列民人數眾多,如果用一日的時間過一個湖會比過紅海較為合理,然而那個湖的深度是否足以淹沒後來法老的軍兵戰車也叫人存疑。而對於以色列民過海的位置到底是在「蘆葦海」還是「红海」,學者至今沒有一致定論。

[3] 在《出埃及記》裏,上帝常以火和雲彰顯祂的臨在。上帝以火來彰顯自己的經文有:3:2,19:18,24:17,40:38;上帝以雲或雲柱來彰顯自己的經文有:19:9、16,24:15-18,33:9-10,40:34-38。

[4] 值得留意的是,這裏提到的幾個地方名,都是與軍事或偶像有關。「比‧哈希錄」(Pi-Hahiroth)的意思是「哈特拉之廟」或「運河的出口」;「密奪」(Migdol)的意思是「守望塔」;「巴力‧洗分」(Baal-Zephon)的意思是「北山之主」。上帝故意要子民經過這些地方,其用意或許是要子民知道,在面對軍事或偶像的勢力,上帝都有足夠的能力保護他們,而且上帝要粉碎這些權勢,因為祂的能力遠比任何軍事或偶像的勢力大。

[5] 「每輛都有軍官」也可譯作「每輛都有第三人」,當時的戰車一般只能站兩人,一個人負責駕馭馬車,另一個則負責作戰,如果能站三個人,那就表示車上有兩個人能作戰,可見這六百輛戰車的戰鬥力有多強。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13:1-16、賽46:3-13:上帝子民的身分和責任

「安息日研經坊」(2022-4-2)《妥拉》與《先知書選段》13:1-16、賽46:3-13(筆者:Florence Tsang

圖為猶太人用的經匣(Tefillin),見出13:9、16;Re-worked Adobe Stock photo

今段《妥拉》(出13:1-16)所記載的條例對以色列人來說有甚麼重要性?這對我們又有甚麼屬靈意義和提醒?

 

13:1-16簡介

在經歷殺長子之災後,法老終於放棄抵抗,把以色列人趕離埃及地。以色列人一離開埃及,上帝就吩咐他們要將所有的長子分別為聖歸給祂,又吩咐將來當他們進入迦南地時,要每年守除酵節,在七天內將所有的酵從他們的生活中完全除去,又要把頭生的獻給上帝。每年在這時候,以色列人要將上帝救贖他們的故事向他們的孩子講述。這些條例要在他們手上作記號,在額上作紀念,以提醒他們要永遠記得耶和華以大能的手領他們出埃及,以及他們對上帝的承諾。

 

頭生的分別為聖(出13:1-2

出13:1 耶和華吩咐摩西說:

出13:2「頭生的要分別為聖歸我;以色列中凡頭生的(כָל־בְּכ֜וֹר פֶּ֤טֶר כָּל־רֶ֙חֶם֙ khal-bekhor peter kal-rechem;all firstborn which opens every womb),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是我的。」

上一段《妥拉》的結尾提到「正當那日,耶和華將以色列人按著他們的隊伍從埃及地領了出來。」(12:51)今段有關頭生的要分別為聖的吩咐,就是緊接著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記載,因此這個吩咐和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歷以及逾越節是密切相關的。對比著「以色列中凡頭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是我的」,在上一章上帝說:「那夜我要走遍埃及地,把埃及地一切頭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擊殺了」(12:12,另見12:29)。在逾越節的晚上,以色列人聽了上帝的吩咐去宰羔羊,將羔羊的血塗在門楣和門框上,因此上帝擊打埃及地的時候,就逾越了他們所在的房子,沒有在他們身上施行毀滅,由於以色列的頭生得以存活,自此他們的生命要歸給那位逾越他們的上帝。「凡頭生的」在原文是指「打開每一個子宮的頭生」,也就是所有從母腹中頭胎所生的,不論是人是牲畜,都是屬於上帝的。

 

除酵節的條例(出13:3-10

出13:3 摩西對百姓說:「你們要記念從埃及為奴之家(בֵּ֣ית עֲבָדִ֔ים beit ʿavadim;house of slavery)出來的這日,因為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你們從這地領出來。有酵之物都不可吃。

出13:4 亞筆月的這一日你們走出來了。

出13:5 將來耶和華領你進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就是他向你祖宗起誓應許給你的那流奶與蜜之地,那時你要在這一個月守這禮儀( עֲבֹדָ֥הʿavodah;service)。

出13:6 你要吃無酵餅七日,在第七日要向耶和華守節。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當他們進入應許地的時候,要在這一個月守這禮儀。特別的地方是,對上帝守的「禮儀」(עֲבֹדָ֥ה ʿavodah;5節)與服侍法老而「為奴」(עֲבָדִ֔ים ʿavadim;3節)在原文所用的都源自同一個動詞 עָבַד ʿavad,意思是事奉、服侍、工作、敬拜。由此可見,重點並不在於以色列人是否要服侍,而是他們服侍的對象是誰!上帝將以色列民從為奴之家領出來,為的是要使他們不再作法老和埃及人的奴隸,讓他們可以事奉自己。上帝在以色列人甫離開埃及就跟他們提到將來在迦南地的日子,像是在給他們信心,強調自己必會信實地帶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

第6節提到當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後,他們要在亞筆月守這禮儀,吃無酵餅七日。有關為甚麼要吃七天這個問題,猶太聖賢在拉比文獻《出埃及記詳解》Shemot Rabbah 19:7指到這是對應著以色列人從出埃及的那一日,直到他們過紅海的日子。儘管以色列人在逾越節的頭一天離開埃及,但他們後來被埃及人追趕,直到七天後過紅海、埃及的全軍被海淹沒後,他們才徹底脫離了埃及的權勢。於是上帝命令以色列人每年要吃無酵餅七日作為記念。

事實上,有關除酵節的吩咐在上一章已提及:「你們要吃無酵餅七日。第一日要把酵從你們各家中除去,因為從第一日到第七日,任何吃有酵之物的,必從以色列中剪除。」(12:15)雖然13章跟12章看似是重複的記述,但這裏也提供了新的細節,在第8節,經文說:「當那日,你要告訴你的兒子說:『這樣做是因為耶和華在我出埃及的時候為我所做的事。』」以色列人被指示當他們進入迦南地並守這禮儀的時候,要向他們的兒子解釋這麼做的原因,也就是要向他們的下一代去重述出埃及的故事。上帝吩咐「這要在你手上作記號,在你額上(בֵּ֣ין עֵינֶ֔יךָ ben ʿenekha;意思是「兩眼之間」)作紀念,使耶和華的教導常在你口中,因為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你從埃及領出來。所以你每年要按著日期守這條例。」(13:9-10)

 

頭生的獻給上帝(出13:11-16

出13:11「當耶和華照他向你和你祖宗所起的誓將你領進迦南人之地,把那地賜給你的時候,

出13:12 你要將一切頭生的獻給( וְהַעֲבַרְתָּ֥ vehaʿavarta;you shall pass over)耶和華;你牲畜中頭生的,公的都歸耶和華。

出13:13 然而,凡頭生的驢,你要用羔羊贖回( פָדָה padah;redeem);若不( פָדָה padah)牠,就要打斷牠的頸項。你兒子中的長子都要贖出來( פָדָה padah)。

出13:14 日後,你的兒子問你說:『這是甚麼意思?』你就說:『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我們從埃及為奴之家領出來。

出13:15 那時法老固執,不肯放我們走,耶和華就把埃及地所有頭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殺了。因此,我把一切頭生的公的牲畜獻給耶和華為祭,卻將所有頭生的兒子贖出來( פָדָה padah)。

出13:16 這要在你手上作記號,在你額上作經匣,因為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

12節所用「獻給」( וְהַעֲבַרְתָּ֥ vehaʿavarta;you shall pass over)一字在原文一般理解為「越過、經過」,跟12:23「逾越」的原文相同,那裏提及當耶和華看見血在門楣上和兩邊的門框上,就必逾越(וְעָבַ֣ר veʿavar;pass over)那門,不進入以色列人的家施行擊殺。因此就好像滅命者逾越以色列的長子一樣,當以色列進到上帝所賜的迦南地,他們就要將他們的長子,包括牲畜當中的頭生,都「獻給(pass over to)」耶和華。而12和13節就指明這個吩咐只限公的牲畜,以及頭生的兒子。

這個小段出現了四次「贖回」或「贖出來」的字眼(原文同為  פָדָה padah),「贖」的概念在古代近東主要涉及欠債人向債權人償還所欠的款項。而這個概念在出 13章明顯是跟第十災相關,意思是當耶和華殺死了埃及所有的長子,包括人和牲畜,並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以色列人頭生的兒子和牲畜的擁有權就被轉移給上帝。驢子因不能用作獻祭,以色列人就要從上帝那裏把牠贖回[1]。以色列人也要將他們所有頭生的兒子贖出來,這裏並沒有指明贖回長子的方式,然而在《民數記》18:16,就訂明人要付五舍客勒銀子將長子贖回。

今段《妥拉》的最後一節經文提到「這要在你手上作記號,在你額上作經匣,因為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因此這裏有關獻頭生的吩咐,連同之前除酵節的吩咐,就成為了以色列人手上的記號,以及他們眼中的紀念和提醒,所指的是上帝的吩咐和教導要好像寫在手上和額上一樣,是一個深刻且永久的提醒[2]。以色列人在被擄時期後漸漸發展出一個傳統,他們會將 תְּפִלִּין tefillin(即兩個皮製的經匣),一個綁在左手(較接近心臟的位置),另一個綁在額頭上,兩個經匣都分別放了以下四段經文,包括:出13:1-10、13:11-16、申6:4-9以及申11:13-21。傳統上成年的猶太男子會在工作日的晨禱時佩戴。而猶太人透過這個外在的儀式,去按照上帝的吩咐去記念,提醒自己與上主的連繫,因此要在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所做的事情上都致力去事奉上帝。

 

《先知書選段》賽46:3-13與出13:1-16的關聯

賽46:3 雅各家,以色列家所有的餘民哪,你們自從生下就蒙我抱,自出母胎(רָֽחַם racham;womb)便由我來背,你們都要聽從我。

賽46:4 直到你們年老,我不改變;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扶持。我已造你,就必背你;我必抱你,也必拯救

賽46:5 你們將誰與我相比,與我相等,將誰與我相較,使我們相似呢?

賽46:6 他們從錢囊中倒出金子,用天平秤出銀子,雇銀匠造成神像,他們又俯伏,又叩拜。

賽46:7 他們抬起神像,扛在肩上,安置在定處,使它站立,不離本位;人呼求它,它卻不回答,也無法救人脫離災難。

今段《先知書選段》的第一節出現「母胎」(רָֽחַם racham;直譯作「子宮」) 一字,這字的原文在今段《妥拉》一開始提及「凡頭生的」(כָל־בְּכ֜וֹר פֶּ֤טֶר כָּל־רֶ֙חֶם֙ khal-bekhor peter kal-rechem;all firstborn which opens every womb)時候就已出現,是兩段經文當中一個非常明顯的關聯。

在賽46:3-5,上帝闡述自己與巴比倫的偶像的不同之處。偶像需要人去抬,又成為牲畜的重馱,上帝跟這些偶像不一樣,祂不需要人抬,也不需要人去背負,祂表明自己才是一直背著以色列的那一位,並且是自他們出母胎,直到年老髮白,祂都一直保護與眷顧。6-7節指出人們用金銀造神像,對它們俯伏叩拜,可以得到甚麼呢?到頭來當人遭遇患難,這些假神根本不能夠回答人的呼求,更沒有能力救人脫離災難。《以賽亞書》這幾節透過上帝與偶像的對比,去突出耶和華是滿有大能的上帝,它跟今段《妥拉》的關聯,就是兩段經文同樣表述上帝以祂的大能去拯救那些屬祂的子民,正如今段《妥拉》多次強調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13:3、9、14、16)。

賽46:8 你們當記得(זִכְרוּ zikhru;remember)這事,立定心意。叛逆的人哪,要留心思想。

賽46:9 要追念(זִכְרוּ zikhru;remember)上古的事,因為我是上帝,並無別的;我是上帝,沒有能與我相比的。

賽46:10 我從起初就指明末後的事,從古時便言明未成的事,說:「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

賽46:11 我召鷙鳥從東方來,召那成就我籌算的人從遠方來。我已說出,就必成就;我已謀定,也必做成。

賽46:12 你們這些心中頑固、遠離公義的人,要聽從我。

賽46:13 我使我的公義臨近,它已不遠。我的救恩必不遲延。我要為以色列-我的榮耀在錫安施行救恩。

在賽46:8-13,上帝提醒以色列的餘民要記得上帝是懷抱他們的那一位,當他們回顧歷史,就會知道祂是上帝,上帝明言有關以色列民的前景,以及對巴比倫的計劃和籌算都必成就。11節的鷙鳥所指的應是波斯王古列(或譯「塞魯士」/「居魯士」),這裏經文表達出上帝的審判和公義經已臨近,以色列家可以展望將來,就是上帝應許向以色列民彰顯榮耀、施拯救的日子。

這幾節跟今段《妥拉》的關聯亦相當明顯,因為兩段經文的其中一個重要主題都是「記念」。賽46:8-9分別提到「記得」和「追念」(在原文皆為 זִכְרוּ zikhru;remember),這字在今段《妥拉》亦兩次出現,分別是出13:3提到摩西吩咐百姓要記念(זָכ֞וֹר zakhor;remember)從埃及為奴之家出來的那一日,和出13:9提及除酵節的條例時亦說這要「在你額上作紀念( זִכָּרוֹן֙zikkaron)」。

這段《以賽亞書》表達上帝是獨一的,沒有甚麼能與祂相比。上帝超越巴比倫,祂要使用古列去征服他們,從而釋放祂的子民,因此以色列人要對上帝所應許的將來有盼望。這跟《出埃及記》的平行之處,在於上帝超越埃及,祂使用十災去擊打埃及地,因此在出13章,我們看見以色列民終於離開埃及這個為奴之家,而上帝亦同樣要他們去展望將來進入迦南地的日子。因此其實兩段經文除了同樣提到要記念上帝所做的事,亦表達出上帝的權柄和能力超越一切世上的勢力,祂能使這些地上權勢釋放自己的子民,使他們對未來存有盼望。

 

除酵與獻頭生的條例對以色列人的重要性

1. 身分

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後,上帝說:「頭生的要分別為聖歸我;以色列中凡頭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是我的。」(13:2)就是宣告祂對以色列所有頭生的擁有權。而這個吩咐跟殺長子之災有直接的關聯,因為上帝擊殺了埃及一切頭生的,包括人和牲畜,卻逾越了以色列人所在的房屋。因此藉著將頭生的分別出來歸給上帝,是要以色列人世世代代都記得第十災所發生的事,並且知道就像今段經文所強調的,是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13:3、9、14、16)。

出4:22『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是我的兒子,我的長子。

出4:23 我對你說過:放我的兒子走,好事奉我。你還是不肯放他走。看哪,我要殺你頭生的兒子。』」

從一開始,上帝已清楚表明祂要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並要在埃及施行殺長子之災的目的,是因為祂視以色列為祂的兒子,祂的長子,上帝要帶他們離開埃及,使他們可以事奉自己。而早於十災開始以先,上帝曾吩咐摩西對以色列的百姓說:「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上帝。我除去埃及人加給你們的勞役,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6:7)因此,這段經文對以色列人的第一個重要性,是有關他們的身分。當他們離開埃及之後,就能真正地事奉上帝,重新恢復上帝子民這個身分,他們不再是埃及人的奴隸,而是被分別出來屬於上帝的群體,他們所事奉的就單單只有耶和華──那位以大能的手領他們出埃及的上帝。

2. 責任

今段《妥拉》所記的條例,表明了上帝對以色列人的要求,也就是表明當以色列人脫離舊有的身分、成為屬上帝的子民後應盡的責任。

i)除酵

出12:39 他們用埃及帶出來的生麵烤成無酵餅。這生麵是沒有發酵的;因為他們被催促離開埃及,不能耽延,就沒有為自己預備食物。

……

出13:6 你要吃無酵餅七日,在第七日要向耶和華守節。

出13:7 這七日之內,要吃無酵餅;在你的全境內不可見有酵之物,也不可見酵母

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要吃無酵餅七天,並且在全境之內不可見有酵之物,也不可見酵母。除酵是上帝對以色列人的要求,也是以色列人的責任,他們要在逾越節之後七日除去他們生活中所有的酵。酵母是用來使麵團發酵的物質,很少的酵已可令到整個麵團膨脹,因此無酵餅是象徵當以色列人離開的時候,他們不可以帶走埃及的文化、生活模式、特別是異教風俗,他們不可再被埃及拜偶像的風俗文化所污染和影響;另外,製作無酵餅是無需等候麵團膨脹的,就好像他們離開埃及時一樣,需要迅速地離開,不可耽延,更不可眷戀。他們要從一切舊有的生活方式中去分別出來,將自己歸給上帝。

出13:9 這要在你手上作記號,在你額上作紀念,使耶和華的教導常在你口中,因為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你從埃及領出來。

當以色列人從舊有的生命分別出來後,耶和華的教導要常在他們口中,也就是說當以色列人脫離了舊有那種不討上帝喜悅的生命,就要以上帝的教導作為行事為人和生活的準則,他們的生命要被上帝的教導、指引和吩咐所充滿。這原則泛指所有上帝的教導,包括當時出埃及的相關吩咐以及日後在西奈山祂要頒佈給子民的誡命。

ii)獻頭生

因著上帝撃殺長子的時候逾越了以色列各家的門,以致他們的長子得以存活,並且所有以色列人都得以離開埃及這個為奴之地。因此他們透過將頭生獻上,去表明自己將生命的主權歸給上帝。在猶太拉比文獻Sefer HaChinukhBook of Education)18:2中,當提及到獻頭生的誡命時,就指到這個誡命是要讓人記得上帝殺死埃及的頭生,並且將以色列拯救出來的偉大神蹟,從而知道自己所有一切都是屬於上帝的,除了上帝以祂的慈愛所賜給我們的一切,人在世上一無所有。而當一個人看見另一個人付出那麼多的努力,卻在獲得頭生的一刻,清空了自己對頭生的擁有權,將他所愛、所珍重的交到創造者的手裏,他就能夠明白原來一切都是屬於造物主的。這個理解闡述了這條誡命的重點,就是表明上帝對於以色列人的主權,以色列人要知道他們所擁有的一切其實並不屬於自己。以色列人藉著將頭生、這個首個出生的新生命獻給上帝,就是要藉著這個禮儀去表明上帝是生命的賜予者,並且承認上帝在以色列人身上、以至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有絕對的擁有權。

iii)記念

不論是除酵節或獻頭生的條例,上帝都吩咐他們要將這些禮儀「在你手上作記號,在你額上作紀念/經匣」(13:9、16),因此當他們記念並行出上帝吩咐的時候,就好像一個記號那樣,表明並提醒他們是一個聖潔並且屬上帝的群體。而今段經文其中一個特別之處,就是上帝很多時都提及將來,祂指明以色列人要向他們的兒子講解這些禮儀背後的意義,也就是要他們再一次去複述出埃及的故事,解說是禮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即使他們的兒子問或不問,他們都有責任去指導他們去明白,這亦是上帝在埃及施行十災的其中一個目的:

出10:1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到法老那裏,因我使他硬著心,也使他臣僕硬著心,為要在他們中間顯出我的這些神蹟來,

出10:2 並要叫你將我嚴厲對付埃及的事,和在他們中間所行的神蹟,傳於兒子和孫子的耳中,好叫你們知道我是耶和華。」

事實上,吃無酵餅與獻頭生,都跟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那一個晚上直接相關:從吃無酵餅,以色列人會記得當時他們離開埃及的匆忙;從獻頭生,他們也就記得自己現在得以自由事奉上帝,是因著上帝殺死了埃及的長子。因此上帝的吩咐,就好像要他們每年將出埃及的情景重演一次。而這兩個吩咐同樣牽涉到以色列的新一代,上帝的目的是要讓祂救贖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歷不止停留在這一代,記念的吩咐除了是以色列人去提醒自己之外,他們亦有責任將其成為一種跨代的救贖經歷,小朋友參與在每個儀式的時候,就是將新一代融入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場景之中。上帝所關心的不是單純一個禮儀上的責任,而是要確保救贖的經歷對每個時代的每個以色列人來說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事實,是與他們有關,與他們有分。

 

今段經文對我們的屬靈意義和提醒

長子(或「頭生」)是今段的一個重點,長子有著獨特的身分,因他是眾兄弟之首,也擁有家族的繼承權,要肩負領導家庭的責任。以色列作為上帝的長子,他們被分別出來,就有責任去繼承上帝的教導和吩咐,並且不斷續地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至於今段經文對我們的意義,首先我們要理解的是「長子」與耶書亞(耶穌)的關聯。《新約聖經》形容耶書亞是「那看不見的上帝之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西1:15)、《希伯來書》也提到他是上帝榮耀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他為長子,是上帝引領他進入世界的(參來1:3-6)。作為長子,他活出一個完全聖潔的生命,他是聖潔、無邪惡、無玷污(來7:26),同時他將自己的生命完全獻上,為要成就上帝的旨意,正如《提摩太前書》2:6所說:「他獻上自己作人人的贖價;在適當的時候這事已經證實了。」

羅8:28 我們知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羅8:29 因為他所預知的人,他也預定他們效法他兒子的榜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

我們每一個被主所贖、在主裏面蒙揀選、被呼召的人,都是被呼召去效法耶書亞這位長子的榜樣。因此我們雖作為外邦信徒,然而在今段《妥拉》經文的屬靈意義上,上帝對一切屬祂的子民的要求是一致的。當我們擁有屬上帝子民的身分,就同樣伴隨著以下的責任:

1. 成為聖潔的群體:上帝對於除酵的要求非常嚴謹,並且「凡吃有酵之物的,必從以色列的會中剪除。」(12:19)我們作為上帝的子民,也就跟當時離開埃及的以色列人一樣,需要離開舊有那種得罪上帝的生活方式,將自己從世界中分別出來。「酵」普遍被認為代表罪惡,因此除酵的吩咐也提醒了我們要常常檢視生命中有沒有得罪上帝的地方。在《新約聖經》中,當以除酵作為比喻時更多是指著聖徒群體中的問題,例如:《馬太福音》16:11-12記載耶書亞教導門徒要「要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所指的是一些不正確的教訓;而在《哥林多前書》5:7提到「你們是無酵的麵,要把舊酵除淨」,當時保羅指責教會中有人犯了淫亂,要把邪惡的人趕出去。事實上,所有屬上帝的人就像一個麵團,是一體的,弟兄姊妹之間需要彼此負責,亦會互相影響,所以除了個人生命的檢視,我們也要著緊整個群體的聖潔,例如要防備一些不正確的教導,不要容讓它像麵團中的酵那樣在教會中存留、發酵,以致引誘人偏離上帝的教導,而信徒群體中若有人行了得罪上帝的事,亦千萬不要忽視問題的存在,要有智慧地認真處理。我們既然被呼召成為聖潔的群體,當看見問題時就要盡一切努力去幫助弟兄姊妹改正,而自己就更不可知而不改,甚至明知故犯,去做出損害教會聖潔的事情,以致成為上帝恨不得從教會中除去的酵!雖然主已經赦免了那些信靠祂的人的罪,但不代表我們仍可繼續犯罪得罪上帝,因此我們作為信徒真的不可以掉以輕心,而是要清楚明白上帝對祂子民的要求,必須在聖靈的幫助下將我們的生命以及群體中的酵除去,不斷成聖,得蒙上帝的喜悅。

2. 獻上自己,為主而活:上帝擊殺埃及的長子,卻逾越了以色列人所在、那些以血作為記號的房子,上帝將以色列人分別出來,目的是為要將他們歸給自己。今天作為信徒的我們,就是蒙耶書亞的血所灑的人(彼前1:2),我們藉著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弗1:7)我們是上帝以重價買來的,因此當我們接受耶書亞作為生命的主的那一刻,我們生命的主權就不再在我們手中。我們既為上帝的兒女,我們的生命就是屬於上帝的,因此「我們若活,是為主而活;我們若死,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死或活總是主的人。」(羅14:8)耶書亞體貼上帝的旨意,將自己完全獻上去成就上帝的計劃,我們若效法他的生命,就同樣要把自己的生命獻上,成為上帝所喜悅的活祭,每天都為主而活。(參羅12:1-2)

3. 記念主的救贖與傳承: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要記念他們從埃及為奴之家出來的那一日,因為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他們從埃及領出來。而除酵以及獻頭生的條例,都是再一次去重塑當日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那一個晚上,上帝吩咐他們要將這個救贖的經歷去傳承給他們的下一代。耶書亞在受害以先,在逾越節筵席當中設立聖餐,吩咐門徒要記念他捨棄了自己的身體,並且以他的血與人立新約。現在當我們每一次守聖餐時,都彷彿將我們帶回昔日主與門徒吃逾越節筵席的場景,聖餐成為了信徒群體的一個共同經歷和記憶,昔日主成就的救恩時至今天也與每一個願意信靠和跟隨他的人有分。在今段《妥拉》經文中,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要將出埃及的經歷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而當日主設立聖餐,傳給他的門徒,門徒又傳給初期教會,再傳承至一代又一代的信徒,直到今天。因此我們不應讓上帝的救恩只停留在自己的層面就滿足,而是需要殷勤地去教導我們的下一代去認識上帝,每一位信徒都需要為到天國的擴展而努力,引領更多未認識上帝的人去認識上主,讓主救贖我們的事成為更多人的共同經歷,讓上帝的群體可以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直到主再來的日子。

 

結語:上帝子民的身分和責任

從獻頭生以及除酵節的條例,可見以色列人隨著離開埃及而恢復真正作為上帝子民這個身分,並且肩負伴隨著這個身分而來的責任。當我們從這段經文去反思的時候,會發現當中所提及的其實就是我們信仰的基礎:屬上帝兒女這個身分,代表著我們的生命是屬於主的,我們被分別出來為的是要事奉上帝,而不是再作罪的奴僕。上帝確實對屬祂的子民有所要求,就是要我們將酵除去,不再體貼肉體,在個人和群體的層面上都要活出聖潔!而耶書亞既代贖了我們,他也就成為我們生命的主,我們就要效法他,活出聖潔的生命,將自己擺上成為活祭,又要永遠記念上主的拯救,並且將這個吩咐傳承下去。

以色列人將上帝對他們的這些吩咐放在手上作記號,放在額上作記念。今天我們又有否同樣在我們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去遵行上帝的教導,讓祂的話語時刻充滿我們?弗4:1指到「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當有人在基督裏面,他就是從罪的奴役中被呼召出來成為上帝聖約中的子民,他的行為理應要反映出他的身分。盼望我們都能真正活出與這個身分相稱的生命,行事為人都蒙主喜悅!

 


[1] 驢在當時的家庭中是很普遍會擁有的動物,牠會被用作騎乘工具,又可以用作運載物品和農產品。因驢不能被獻為祭,於是驢的頭生,以色列人需要用一隻羔羊去贖回。如果驢的主人不願意贖回,就要打斷牠的頸項,一般的做法是使用斧頭從驢的後方擊打,而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避免流血以致好像將不潔淨的動物作為祭牲的模樣。驢的主人不願意將驢贖回的原因,有可能是驢生下來的時候較為瘦弱,或是那個家庭不需要多一頭驢,又或是因為羔羊對家庭來說比驢更有價值。總而言之,雖然驢的主人可以自行決定贖或不贖,但他們最終的決定都要按照上帝的吩咐去完成。

[2] 這吩咐類似《箴言》6:20-21:「要遵守你父親的命令,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教誨。要常掛在你心上,繫在你頸項上。」又如《雅歌》8:6:「求你將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記,帶在你臂上如戳記。」參Michael Carasik, Exodus, The Commentators’ Bible;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Philadelphia: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2005), paragraph 2036.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12:29-51、賽21:11-22:4、15;王下19:35及其後;亞14:7:主耶書亞與我們分享他的死與生

「安息日研經坊」(2022-3-19)《妥拉》與《先知書選段》12:29-51,賽21:11-22:415;王下19:35及其後;亞14:7(筆者:Ada Lui

圖為法老承受第十災;by James Tissot, in public domain.

今段經文是關於上帝向埃及施行殺長子之災並以色列民離開埃及,當中敘述了「逾越節的條例」(出 12:43-49)。試討論:

1. 把「逾越節的條例」加插在這段經文的用意是甚麼?

2.「逾越節的條例」的內容有哪些重點?

3.「逾越節的條例」的內容重點給我們甚麼啟迪?

 

殺長子之災 12:29-32

出 12:29 到了半夜,耶和華把埃及地所有頭生的( בְּכוֹרbekhor,就是從坐寶座的法老【原文是「法老的長子」(בְּכוֹר】,到關在牢裏的人的長子(בְּכוֹר,以及一切頭生的(בְּכוֹר牲畜,盡都殺了。

出 12:30 法老和他眾臣僕,以及所有的埃及人,都在夜間起來了。在埃及有大大的哀號,因為沒有一家不死人的。

今段《妥拉》經文記載到第十災的殺長子之災,因著這災,法老終於讓以色列民離開埃及。在 12:29譯作「頭生的」或「長子」( בְּכוֹרbekhor)在原文是同一個字,在這節共出現了四次,非常顯眼。在古代近東社會,長子在家中有著重要地位,他是眾兄弟之首,又是家庭的繼承人(承受兩份產業),要肩負領導家庭的責任,所以擊殺長子是對整個家庭的致命打擊。這災發生在半夜,上至最高位的法老,下至最卑微的囚犯,其長子都無一倖免,每家每戶都有人死亡,埃及人在夜間起來(有突然之意),無不因這突如其來的災禍而哀哭呼號。

這災使人聯想到法老之前曾兩次下令要殺死希伯來人的男孩(1:16、22),現在上帝像是要追討他的罪而作出懲罰。此外,上帝也是藉這災去擊打埃及的偶像,因為祂曾說:「那夜我要走遍埃及地,把埃及地一切頭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擊殺了;我要對埃及所有的神明施行審判。我是耶和華。」(12:12)埃及的神明眾多[1],甚至連法老的長子也被視為神明。這兩節經文反映出,不管是人是動物,是尊是卑,其生命存留或終結的時間,都在那掌權生命的上帝手裏。上帝向埃及施行的十災以殺長子之災為終點,而人從這十災中可得出的結論是,只有上帝是那位掌管萬有的神,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屬於祂,只有祂才是獨一的真神,其他那些人奉為神明的實屬虛無,人在祂面前要懂得謙卑和敬畏。

出 12:31 夜間,法老召了摩西和亞倫來,說:「起來!你們和以色列人,都離開我的百姓出去,照你們所說的,去事奉耶和華吧!

出 12:32 照你們所說的,連羊群牛群也帶走,也為我祝福吧!」

就在當夜,法老終於知道自己根本沒有與上帝討價還價的籌碼,就召了摩西和亞倫來,對他們說:「起來!」(有催迫之意),他願意無條件地「照你們所說的」(說了兩次),也就是「讓所有以色列民帶著他們的牲畜往曠野去,走三天的路程,向耶和華他們的上帝獻祭」(5:3,8:27),法老要求他們:「為我祝福」,指的是當他們在曠野向上帝獻祭時,要為他祝福,這與法老之前曾說要放他們走,並要他們為他向上帝祈禱的要求相似(8:28,9:28)。由此可見,直到目前為止,法老都只是讓他們往曠野去向上帝獻祭,並沒有打算要放他們永遠離開埃及。而以色列民真真正正的「出埃及」、脫離法老的權勢是在過了紅海之後,這在第14章時才提及。

 

以色列民離開埃及(12:33-39

出 12:33 埃及人催促( חָזַקchazaq)百姓趕快離開那地,因為埃及人說:「我們都快死了。」

出 12:34 百姓就拿著沒有發酵的生麵,把揉麵盆包在衣服中,扛在肩上。

出 12:35 以色列人照摩西的話去做,向埃及人索取金器、銀器和衣裳。

出 12:36 耶和華使埃及人看得起他的百姓,埃及人就給了他們所要的。他們就掠奪了埃及人。

出 12:37 以色列人從蘭塞起程,往疏割去。除了小孩,步行的男人約有六十萬。

出 12:38 又有許多不同族群的人,以及眾多的羊群牛群,和他們一同上去。

出 12:39 他們用埃及帶出來的生麵烤成無酵餅。這生麵是沒有發酵的;因為他們被催促離開埃及,不能耽延,就沒有為自己預備食物。

接著場景轉移到埃及的平民百姓那裏,他們催促( חָזַקchazaq)以色列民趕快離開。有趣的是,「催促」這個字與之前形容法老的心「剛硬」( חָזַקchazaq[2]在原文是同一個字,都關乎強烈的意欲。也就是說,之前法老堅持不讓以色列民走,現在埃及人堅持要以色列民走。而且當以色列民向他們索取金器、銀器和衣裳時,埃及人都照做了,就正如上帝所說的那樣發生(3:22,11:2)。經文說這是因為「耶和華使埃及人看得起他的百姓」,意味著以色列民不是以一副卑躬屈膝,乞求討好的樣子離開,而且經文說「他們就掠奪了埃及人」,「掠奪」這字讓人想到當爭戰結束時,勝方會把敗方的財物掠奪一空的情景(就如大衛戰勝非利士人,就奪走他們的一切財物。撒上30:17-20)。而上帝與法老之戰,始於當上帝差派摩西去見法老,對他說「放我的百姓走」(5:1)被拒之後,上帝就向埃及施行了九個災,法老雖然連連敗陣,卻仍不肯服從這個命令,直到殺長子之災臨到,法老才終於承認自己不敵上帝,不得不放以色列民走。上帝既戰勝了法老,就把埃及人的財物奪走分給祂的子民。

經文又特別提到「百姓就拿著沒有發酵的生麵」(12:34),「他們用埃及帶出來的生麵烤成無酵餅。這生麵是沒有發酵的;因為他們被催促離開埃及,不能耽延,就沒有為自己預備食物。」(12:39)強調以色列民由於被催促離開埃及,沒有帶走任何食物,更來不及把生麵發酵做餅,只帶走了還沒有發酵的生麵,在路上把它烤成無酵餅作食物,這就成為他們上路時惟一的食物。這與上帝吩咐他們在逾越節之後要守無酵節(一連七日要吃無酵餅;12:14-20)相符。在聖經的觀念裏,「酵」往往代表「罪」[3],但這裏的「酵」可寓意指以色列民從前受埃及文化影響而有的思維,上帝不要子民帶著「舊有的思想和價值觀」(舊酵),而是要像一團沒有發酵的新麵團,由上帝重新捏造,意味著一個全新的、只屬於上帝的民族將要從他們離開埃及那刻誕生。

一直以來,學者就以色列民出埃及時的人數作過不少討論,其中一個論點是關於「步行的男人約六十萬」(12:37)所提的「六十萬」是否實數,要是以這個數目去推算,連同婦女和孩童,當時的人數約有二百萬左右,但以色列民聚居的歌珊地是否能容納得下這麼多人實在叫人存疑,所以有一些看法認為當時的人口其實只有數千或數萬[4];另一個論點是關於「以色列人住在埃及共四百三十年 」(12:40)所提的「四百三十年」的計算方法[5],猶太拉比Rashi 指由雅各全家下埃及至摩西的年期只有二百一十年[6],人數也不會有二百萬那麼多。然而按《民數記》所載,第一次的人口普查,不包括利未人,二十歲以上的男丁有「六十萬三千五百五十名」(民1:46),這應該是個準確的紀錄,更何況上帝祝福以色列,使「以色列人生養眾多,繁衍昌盛,極其強盛,遍滿了那地」(1:7,另參 1:12)。所以,「步行的男人約六十萬」也是一個可以接納的數目。

 

以色列民出埃及(12:40-4212:50-51)以及逾越節的條例(12:43-49

在12:40-51 有一個A-B-A’的結構:

A. 總結(12:40-42)

B. 逾越節的條例(12:43-49)

A’. 總結(12:50-51)

頭尾(A 和A’)是對以色列民出埃及這事件作總結,中間的「逾越節的條例」像是一個插段,因為如果把它抽掉,也不會影響經文的脈絡和完整性。至於作者為甚麼把逾越節的條例加插在這裏,下文再作討論。現在先論述這兩個總結。

出 12:40 以色列人住在埃及共四百三十年。

出 12:41 正滿四百三十年的那一天,耶和華的全軍(צִבְא֥וֹת)從埃及地出來了。

出 12:42 這是向耶和華守的夜,他領他們出埃及地;這是以色列眾人世世代代要向耶和華守的夜。

……

出 12:50 以色列眾人就去做,他們照耶和華吩咐摩西和亞倫的去做了。

出 12:51 正當那日,耶和華將以色列人按著他們的隊伍(צִבְאֹתָֽ)從埃及地領了出來。

這裏兩次提到「四百三十年」[7],都讓人想起上帝對亞伯拉罕所說的話應驗了(創15:13),至於以色列民是在哪一年出埃及,學者有不少討論,在此不作詳述,過去較多學者認為是公元前十五世紀,但近年也有學者認為是在公元前十三世紀[8]。無論如何,這裏經文兩次描述到在日子滿了的那一天,以色列如同是耶和華的軍隊從埃及地出來(12:41、51),可見以色列民出埃及時,不是落荒而逃的喪家之犬,而是萬軍之耶和華的軍隊,在上帝的帥領下昂首闊步地離開。接著兩次提到那是以色列民「要向耶和華守的夜」,指的大概是子民以後都要遵照上帝對逾越節條例的吩咐而去守節。

 

《妥拉》出12:29-51與《先知書選段》21:11-22:415;王下19:35及其後;亞14:7的關聯

《以賽亞書》 21:11-22:415

賽 21:11 論度瑪的默示。有人聲從西珥呼喊:「守望( שָׁמַרshamar)的啊,夜裏如何?守望(שָׁמַר)的啊,夜裏如何?」

賽 21:12 守望(שָׁמַר)者說:「早晨來到,黑夜將臨。你們若要問,問吧,也可以回頭再來。」

賽 21:13 論阿拉伯的默示。底但的旅行商隊啊,你們在阿拉伯的樹林中住宿。

賽 21:14 提瑪地的居民哪,提水來迎接口渴的人,帶餅來迎接難民。

賽 21:15 他們躲避刀劍和出了鞘的刀,躲避上了弦的弓與戰爭的重災。

賽 21:16 主對我這樣說:「一年之內,按照雇工年數的算法,基達一切的繁華必歸無有。

賽 21:17 基達人中強壯弓箭手剩下的數目甚為稀少,這是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說的。」

賽 22:1 論異象谷的默示。甚麼事使你們上去,全都上到屋頂呢?

賽 22:2 你這四處吶喊、大聲喧嘩的城、歡樂的邑啊,你被殺的並非被刀所殺,也不是因打仗陣亡。

賽 22:3 你所有的官長一同奔逃,不用弓箭就被捆綁;你們即使逃往遠方,也要被找到,一同被捆綁。

賽 22:4 因此我說:「不要看我,讓我痛哭吧!不要因我百姓的毀滅竭力安慰我。」

……

賽 22:15 萬軍(צִבְא֥וֹת)之主耶和華如此說:「你到舍伯那宮廷總管那裏去,

有關《以賽亞書》的內容大綱和主題信息可參考第一篇文章摘要裏的簡介[9],而今段《先知書選段》的經文屬於《以賽亞書》較前的部分,屬亞述入侵的歷史背景,而內容較多關乎人的過犯會招致上帝的審判。這段經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21:11-17)是對幾個在以色列東面的地方(度瑪、西珥【即以東】、阿拉伯、底但、提瑪、基達)作出警告和預言,作者一方面以諷刺的口吻指出他們即使有守望者也是徒然,因為他們對於迫在眉睫的災難漠不關心,另一方面以哀憐的口吻描繪他們因戰爭臨到而倉皇逃難的情況,結局是那本來商旅興旺和繁華的地方都要歸於無有。第二部分(22:11-4、15)是對異象谷(即耶路撒冷)的默示,預示了當戰爭臨到時,人們將四處躲避,但卻逃不過被捆綁和刀殺,以及城被毀滅的命運,這是預言到猶大國終被巴比倫覆亡的事。這《先知書選段》與今段《妥拉》的共同點是,這些地方對於將有災禍臨到的警告置若罔聞,以至當災禍真的臨到時,他們才四處躲避,已是為時已晚;這就好比法老對於上帝藉摩西向他所作出的多次警告都輕忽處理,而接二連三的災禍縱然已證實上帝的警告所言非虛,法老卻依然硬著心,不肯謙卑向上帝順服,以至當殺長子之災臨到時,法老悔之已晚。

 

《列王紀下》 19:35及其後

王下 19:35 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看哪,都是死屍。

王下 19:36 亞述王西拿基立就拔營回去,住在尼尼微。

王下 19:37 一日,他在他的神明尼斯洛廟裏叩拜,他兒子亞得米勒和沙利色用刀殺了他,然後逃到亞拉臘地;他兒子以撒‧哈頓接續他作王。

這段經文的背景是,北國已亡於亞述,南國猶大獨存。當時作猶大王的是希西家,亞述王西拿基立攻取了猶大的一些堅固城後,又圍困耶路撒冷,以威嚇和羞辱的話勸希西家不要作無謂的反抗,更不要以為耶和華能拯救猶大脫離他的手。希西家於是進入聖殿禱告,求上帝拯救耶路撒冷,他的禱告蒙上帝應允,結果上帝在一夜之間擊殺了亞述軍兵十八萬五千人,西拿基立見狀就在翌日清早拔營回亞述,耶路撒冷因此脫險。這《先知書選段》與今段《妥拉》的共同點是,上帝對亞述軍兵的擊殺是忽然臨到的,而且是在夜間,就如同殺長子之災也是在夜間忽然臨到埃及,整個埃及地都受災,每家每戶都有人死亡。

 

《撒迦利亞書》14:7

亞 14:7 耶和華所知的那一日,沒有白天,沒有黑夜,到了晚上仍有亮光。

這《先知書選段》只選了一節,它與今段《妥拉》的共同點很明顯是要強調上帝一早已經預知將會有「那一日」的出現,而殺長子之災同樣是上帝一早所預示過的(見4:23)。那天的夜間祂擊殺埃及地所有長子及頭生的牲畜,與此同時,在那一日祂拯救了以色列民出埃及。

而今段《妥拉》與三段《先知書選段》的經文用了一些相同的字眼,這也成為它們之間的一些連繫,現以下表列出:

連繫

 12:29-51

 21:11-22:415

王下 19:35及其後;亞 14:7

לַיְלָה laylah

 

מוּת mut

 

守望

שָׁמַרshamar

出 12:29 到了半夜לַיְלָה,耶和華把埃及地所有頭生的,就是從坐寶座的法老,到關在牢裏的人的長子,以及一切頭生的牲畜,盡都殺了。

出 12:30 法老和他眾臣僕,以及所有的埃及人,都在夜間לַיְלָה起來了。在埃及有大大的哀號,因為沒有一家不מוּת人的。

出 12:31 夜間לַיְלָה,法老召了摩西和亞倫來,說:「起來!你們和以色列人,都離開我的百姓出去,照你們所說的,去事奉耶和華吧!

出 12:33 埃及人催促百姓趕快離開那地,因為埃及人說:「我們都快死了מוּת。」

出12:42 這是向耶和華שָׁמַרלַיְלָה,他領他們出埃及地;這是以色列眾人世世代代要向耶和華שָׁמַרלַיְלָה

賽 21:11 論度瑪的默示。有人聲從西珥呼喊:「守望שָׁמַר的啊,לַיְלָה裏如何?守望שָׁמַר的啊,לַיְלָה裏如何?」

賽 21:12 守望שָׁמַר者說:「早晨來到,黑לַיְלָה將臨。你們若要問,問吧,也可以回頭再來。」

王下 19:35 當לַיְלָה,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看哪,都是מוּת屍了。

נָכָה nakah

出 12:29 到了半夜,耶和華把埃及地所有頭生的,就是從坐寶座的法老,到關在牢裏的人的長子,以及一切頭生的牲畜,盡都殺了נָכָה

王下 19:35 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נָכָה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看哪,都是死屍了。

起程

נָסַע nasaʿ

出 12:37 以色列人從蘭塞起程נָסַע,往疏割去。除了小孩,步行的男人約有六十萬。

王下 19:36 亞述王西拿基立就拔營נָסַע回去,住在尼尼微。

軍隊

 צִבְא֥וֹת tzivʾot

出 12:41 正滿四百三十年的那一天,耶和華的全軍צִבְא֥וֹת從埃及地出來了。

出 12:51 正當那日,耶和華將以色列人按著他們的隊伍צִבְאֹתָֽ從埃及地領了出來。

賽 22:15 萬軍צִבְא֥וֹת之主耶和華如此說:「你到舍伯那宮廷總管那裏去,

יוֹם yom

出 12:41 正滿四百三十年的那一天יוֹם,耶和華的全軍從埃及地出來了。

出 12:51 正當那日יוֹם,耶和華將以色列人按著他們的隊伍從埃及地領了出來。

亞 14:7 耶和華所知的那一日יוֹם,沒有白天,沒有黑夜,到了晚上仍有亮光。

 

1) 把「逾越節的條例」加插在這段經文的用意是甚麼?

今段《妥拉》經文的大綱:

1. 殺長子之災 (12:29-30)

2. 以色列民離開埃及(12:31-39)

A. 總結(12:40-42)

B. 逾越節的條例(12:43-49)

A’. 總結(12:50-51)

從結構上看,第一部分記載殺長子之災,之後就記載以色列民離開埃及,而逾越節的條例就加插在兩個總結之間。值得留意的是,第一部分的頭一節和第二部分的兩個總結都特別記載了事件發生的時間:

1. 出 12:29 到了半夜,耶和華把埃及地所有頭生的 ,就是從坐寶座的法老,到關在牢裏的人的長子 ,以及一切頭生的牲畜,盡都殺了。

2A. 出 12:41 正滿四百三十年的那一天,耶和華的全軍從埃及地出來了。

2A.’ 出 12:51 正當那日,耶和華將以色列人按著他們的隊伍從埃及地領了出來。

殺長子之災發生在半夜,而就在那一夜一日,埃及人和以色列人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局,埃及人經歷了上帝的審判,以色列人經歷了上帝的拯救。那夜所有埃及人的長子及頭生的牲畜全都死亡,而就在那日的早上,以色列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如同是耶和華的軍隊全數離開了為奴多年的埃及地。這樣的死與生之別,關鍵就在於人是否遵行上帝這個吩咐:「這血要在你們所住的房屋上作記號;我一見這血,就逾越(פָּסַח pasach)你們。我擊打埃及地的時候,災殃必不臨到你們身上施行毀滅。」  (12:13)

我們從這段記載得知,當耶和華所定的日子臨到,祂要向所有人施行審判,然而,在上帝審判之先,祂已預先為人提供了一個得拯救的途徑,就是要人去守逾越節的條例,那些遵守逾越節條例的人才能得著拯救。這是《聖經》記載的第一個逾越節,不但關乎當日那些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也關乎以後世世代代的人,它反映出上帝對人的拯救心意,把「逾越節的條例」記載在這裏,是要人謹記它的屬靈意義。

2)「逾越節的條例」的內容有哪些重點?

出12:43 耶和華對摩西和亞倫說:「逾越節的條例是這樣:外邦人不可吃這羔羊。

出12:44 但是你們用銀子買來,又受過割禮的奴僕可以吃。

出12:45 寄居的和雇工都不可吃。

出12:46 應當在一個屋子裏吃,不可把肉帶到屋外,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

出12:47 以色列全會眾都要守這禮儀。

出12:48 若有外人寄居在你那裏,要向耶和華守逾越節,他所有的男子務要先受割禮,然後才可以當他是本地人,容許他守這禮儀。但未受割禮的都不可吃這羔羊。

出12:49 本地人和寄居在你們中間的外人當守同一個條例。」

「逾越節的條例」的內容環繞著那隻逾越節的羔羊,並說明兩點:哪些人可以吃這羔羊,哪些人不可以吃這羔羊(要留意,離開埃及的除了以色列人,還有「許多不同族群的人」;見12:38)。而要區別這兩類人,不是憑他們是否肉身上屬亞伯拉罕的後裔,而是憑他們有否受割禮。現把兩類人列出:

哪些人可以吃這羔羊

哪些人不可以吃這羔羊

1.     用銀子買來,又受過割禮的奴僕,他們跟亞伯拉罕雖然無血緣關係,但已被接納成為以色列家的一分子,有一份如同是親屬的關係。

2.     寄居的外邦人要先受割禮才可以當他是本地人,他們跟亞伯拉罕沒有血緣關係,也不是以色列民的奴僕,但他們自願受割禮,也被接納成為以色列家的一分子。

1.        外邦人

2.        寄居的

3.        雇工

4.        未受割禮的

這四類人的共通點是,都是未受割禮的外邦人,與以色列人或許有過短暫的關係(鄰舍、僱主僱員、生意往來),但不算是以色列家的一分子。

割禮是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時對他的吩咐(創17:9-14),凡是屬亞伯拉罕的,都必須在肉身上有這個立約的記號,代表他是被上帝揀選及分別出來的,以及他與上帝有一份立約的關係。所以,這條例的重點之一是:能與逾越節羔羊有分的人,必須是已經被上帝揀選及分別出來,也與上帝有一份立約的關係。

重點之二是:「應當在一個屋子裏吃,不可把肉帶到屋外,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12:46)每一個與逾越節羔羊有分的人,除了是與上帝有立約的關係之外,他們都有共同的經歷,就是他們都因宴席上這隻被宰殺羔羊的血所遮蓋而生命得以存留,以至他們能在家中與人共同分吃一隻完整的逾越節羔羊。這羊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將他們招聚在一起共享宴席(這往往意味著彼此有一份和諧的關係),而這個共同的經歷也成為了他們合一的基礎。

3)「逾越節的條例」的內容重點給我們甚麼啟迪?

這條例讓我們看見上帝並非單單只拯救肉身上屬亞伯拉罕的後裔,而是也包括一切願意憑信心領受割禮而出埃及的外邦人,所以上帝早已經把拯救外邦人的計劃放在逾越節的條例裏。而我們從後來的《聖經》經文知道,割禮的重點其實並不在乎肉身或外表的禮儀,而是在乎心裏願意謙卑認罪悔改(參申10:16、30:6;耶4:4、9:25;徒7:51;羅2:29等)。

《新約聖經》向我們揭示主耶書亞(耶穌)就是上帝所預備的那隻逾越節的羔羊(參約1:29,林前5:7,彼前1:19)[10]。他如同是一個贖罪祭牲被獻給上帝,他的血遮蓋了世人的罪,包括了我們這些「心裏行了割禮」、願意悔改回轉的外邦人,使我們也跟猶太的信徒一樣得蒙上帝的赦免,不致被上帝追討罪孽,又因著信主耶書亞而同成為上帝的後嗣,與以色列民一樣有子女的名分,在上帝的國裏有分。

 

結語: 主耶書亞與我們分享他的死與生

上帝在祂所定的日子,藉著逾越節羔羊的血作為記號,把以色列人從埃及人中分別出來,以色列人因藏身於有記號的屋子內,就避過了長子被殺之災,更因此被拯救出埃及,從此不再活在法老的權勢下,受欺壓和迫害。從逾越節的條例可見,那隻被殺的羔羊還有後續,因為上帝吩咐子民以後每年在守逾越節時,都要有一場以吃那隻羊為主要食物的家宴,只有那些與祂有立約關係的人才可以吃,而當坐席的人共同分享那隻完整的羊時,可會思想到他們之所以被上帝免去死亡、並且得到自由的生命,都是因為眼前這隻無辜犧牲的羊?

主耶書亞就是那真正的逾越節羔羊,他與門徒進行逾越節宴席時,預言了自己即將犧牲,但他要帶出的信息不止於此,他吩咐門徒要分享他的生命(以吃餅寓意要領受他被擘開的身體,以喝葡萄汁寓意要領受他流血所立的約;參太26:26-29 及平行經文),也就是要在他的生(照上帝的心意而擺上生命)和他的死(他死而復活的生命)上都有分。

主耶書亞在世時把生命的榜樣留給我們去效法,離世前又設立聖餐要我們記念他,而他從死裏復活就成為了我們得救的憑據,而當他再來的時候,我們必能得著終極的救贖,可以在天父的國裏與他共享永恆的生命,這是何等榮耀的盼望!願意我們都堅心持守與耶書亞所立的約,也保守自己與他的生命有分,無論是生是死,總叫主耶書亞在我們的身上照常顯大(腓1:20),又願意我們這班同有救贖盼望的人,在屬上帝的群體裏,學習合一和相愛,同心等候主的再來。阿們!


[1] 據歷史資料,在古代埃及的神明多達1,500個,參ZIBBCOT, Vol 1, 196。

[2] 出7:13、22,8:19,9:12、35,10:20、27, 11:10。

[3] 參林前5:7-8, 林後5:21。

[4] 這個看法主要是針對「六十萬」這個翻譯,這個詞來自三個希伯來文 שֵׁשׁ־מֵא֨וֹת אֶ֧לֶף (即「六/百/」),譯作「千」的 אֶ֧לֶף (ʾelef)在聖經其他地方曾譯作「部隊」(民1:16)、「家」(士6:15)、「宗族」(撒上10:19),所以「六十萬」其實可以是「六百個部隊/家庭 /宗族」,那麼,由此推算出當時的人口約有幾千至幾萬。

[5] 一般《聖經》版本的出12:40是「以色列人住在埃及共四百三十年」,但《七十士譯本》和《撒瑪利亞五經》的版本卻是「以色列人住在埃及與迦南共四百三十年 」,這是由以撒出生(迦南地)開始計算至以色列民居住在埃及的年期。但不論是哪個版本,都讓人想起上帝曾對亞伯蘭說:「……那地的人要虐待他們四百年。」(創15:13)

筆者參考CNET Bible對出12:40的註釋,「四百年」不一定是年期的實數,因為「四」這個數字可以是一個敘事手法,正如接著上帝對亞伯蘭說:「到了第四代,他們必回到這裏,……」(創15:16)也不一定是指只有四代。因為由利未到摩西其實不是四代,而可能是十代。原因之一,民3:27-28記載哥轄的後代有四個族,其中一個是暗蘭族,四個族的人數共有8,600人,平均每一個族有2,150人,所以不可能由暗蘭一個人就生出二千多人。原因之二,在代上7:20-27記載了約書亞的家譜,由以法蓮到約書亞共有十代,約書亞與摩西是同時代的人,所以由利未到摩西也可能有八至十代。學者K. A. Kitchen 在其著作 Ancient Orient and Old Testament 對出 6:14-25所載的利未家譜的看法是,當中提到的四個名字「利未、哥轄、暗蘭、亞倫」並不是相連的四代,而是作者用的一個敘事手法,選擇性地記載這「四代」去指:支派(利未)、宗族(哥轄)、家庭(暗蘭)、個人(亞倫和摩西)。

如果以色列民住在埃及地約有十代的話,正常來說,一個男子在20至25歲就會娶妻生子,生出下一代,那麼推算去第十代就大概是200至250年左右。在聖經的觀念裏,「四十」是一個特別的數字(參創7:4,出6:35、24:18),象徵上帝所定的一個期限,而「四百年」也有可能是「四十年」乘「十代」。總的而言,我們無法就怎樣計算四百年作出一個較肯定的答案,但至少我們可以知道,聖經作者有時會以數字作為一個敘事手法去帶出一個信息,所以有些數字或許不一定反映出一個實質數目。另外,我們肯定的是,上帝正按照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去逐步實現。

[6] Rashi 根據創15:13提到的「四百年」去計算的,並由以撒的出生開始計,他是在60歲生雅各的,而雅各下埃及時大約是130歲,那麼,以色列民居住在埃及地大約是210年(400年減去190年)。

[7] 有關創15:13的「四百年」與出12:40的「四百三十年」之間的三十年差距,猶太拉比解釋創15:13是在以撒出生前的三十年說的,所以四百三十年是指由上帝對亞伯拉罕作出約的應許的開始至實現的年期去計算。

[8] 參考王上 6:1「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四百八十年,所羅門作以色列王第四年西弗月,就是二月,他開工建造耶和華的殿。」所羅門王第四年是公元前968年(參The Jewish Study Bible, p668),如果以此推算,以色列人出埃及就是在公元前1448年,但正如註腳5所述,「四百八十年」也不一定是個實數,而可能是一個敘述手法,為要指出「四十年」乘「十二代」。但如果用以色列民居住在埃及地有十代去計算,出埃及大約是在公元前十三世紀。

[9] 參《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系列(出1:1-2:25、賽27:6-13)查經摘要〈為自己的靈命和動機把脈〉內文「《先知書選段》賽27:6-13與出1:1-2:25的關聯」的段落。

[10] 另參本機構文章:安息日研經坊/五經中的耶書亞/上帝所預備的逾越節羔羊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11:1-12:28、彌7:15-20;鴻1:7;該2:6-15,23;賽6:13ff:用十個行動去回應上帝對自己的拯救

「安息日研經坊」(2022-3-12)《妥拉》與《先知書選段》11:1-12:28,彌7:15-20;鴻1:7;該2:6-1523;賽6:13及其後(作者:Herbert  Chan

Photo caption:  The Signs on the Door, by James Tissot,  (1896-1902) in public domain

第十災與之前九災明顯不同,以色列民需要有多項行動,包括要向埃及人索取金、銀和衣服、宰殺羊羔、在門楣和門框上塗血等等。這讓我們明白出埃及的拯救包含了甚麼屬靈意義?

 

向法老宣告將要降第十災(出11:1-10

出11:1 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再降一個災禍給法老和埃及,然後他必讓你們離開這裏。他放你們走的時候,一定會趕你們全都離開這裏。

出11:2 你要傳於百姓耳中,叫他們男的女的各向鄰舍索取金器銀器。

出11:3 耶和華使埃及人看得起他的百姓,並且摩西在埃及地,在法老臣僕和百姓眼中看為偉大。

承接上一段《妥拉》經文有關上帝用第八和第九災擊打埃及,法老仍然不肯謙卑自己放以色列民離開,摩西就離開法老而去(參10:29、11:8)。之後耶和華向摩西表明祂將會再降一個災,法老就必定會放以色列民離開,並提醒他謹記要以色列民在臨走前向埃及人取些金器和銀器(11:2)。這索取的吩咐原文直譯是「男的要向鄰舍索取、女的要向鄰舍索取」。我們可能會奇怪為甚麼上帝要以色列民在出埃及時,向埃及人索取金器和銀器呢?在埃及的家家戶戶都因長子被殺而哀聲連連之時向他們索取財物,這豈不像是「趁火打劫」?但其實我們要記得早前法老曾打壓以色列民,強逼他們當奴隸,並且要滅絕他們剛出生不久的男嬰(見第1章)。所以現在上帝所作的是為以色列民討回公道,不單止要帶領他們出埃及,更要他們得到補償,以此審判法老和埃及人對他們行過的不義。而要索取金器和銀器(以及衣裳;見12:35)的原因,是因為在古埃及地,不同階層的人的衣裝和所配戴的首飾、物品也有不同,從考古的發現我們可估計這些金器和銀器指的應該就是所配戴的首飾、耳環(後來他們取了這些去造金牛犢;見32:3-4)。以色列民是上帝的長子,卻被法老奪去了身分而成了埃及人的奴隸,所以他們的身分必須被提升。所以11:3解釋以色列民離開的時候,透過他們當中男的和女的都分別向鄰舍索取金器和銀器,讓他們在埃及人的眼中被看得起。也就是說,透過第十災,以色列民的身分被抬舉,他們並非以奴隸的身分離開埃及,因此他們在經歷拯救的同時,更要明白到他們不再是法老和埃及人的奴隸,而是一群事奉上帝的百姓,埃及人甚至要向他們俯首稱臣!

出11:4 摩西說:「耶和華如此說:『約到半夜,我必出去走遍埃及。

出11:5 凡在埃及地,從坐寶座的法老到推磨的婢女所生的長子,以及一切頭生的牲畜,都必死。

出11:6 埃及全地必有大大的哀號,這將是空前絕後的。

出11:7 至於以色列人中,無論是人是牲畜,連狗也不敢向他們吠叫,使你們知道耶和華區別埃及和以色列。

出11:8 你所有的這些臣僕都要下到我這裏,向我下拜說:『請你和跟從你的百姓都離開吧!』然後我才離開。」 於是,摩西氣憤憤地離開法老出去了。

摩西提醒法老上帝將要在當晚施行殺長子之災,從坐寶座的法老到推磨的婢女所生的長子,甚至所有頭生的牲畜都要被殺。(11:4-5)這災前所未有,全面涵蓋所有埃及的家庭,令全埃及地都發出大大的哀號(11:6)。上帝要藉此把以色列民分別出來,以色列民會安然無恙,無論是人是牲畜也不敢向他們吠叫(11:7),而法老的臣僕則要向代表著上帝的摩西下拜,請求他帶著以色列民離開。總的來說,這些描述在在想強調摩西及以色列民都必被高升和尊崇。然而法老硬著心,不肯放以色列民離開,於是耶和華也就繼續使他的心剛硬,正如早前祂所預言的(4:21),好讓災難可完全地降下,向埃及施行審判。

 

宣告降第十災之前對以色列民的吩咐(出12:1-10

面對第十災將要來臨,以色列民跟之前九個災的處境截然不同,之前他們無需作出任何行動,情況就如今天在看大災難的電影一樣,他們只是觀看上帝對法老和埃及人的審判。而這次第十災關乎他們要離開埃及地,上帝有一系列的吩咐要子民必須遵行。

出12:1 耶和華在埃及地對摩西和亞倫說:

出12:2 「你們(לָכֶ֖ם)要以本月為正月,【對你們來說(לָכֶ֔ם)】為一年之首。

首先以色列民要做的是改用上帝吩咐的新月曆(12:2),以當日為正月(也就是一年之首)。在古埃及人用的日曆,一個月只有三個星期,一個星期有十日,主要根據太陽和星的運轉週期;而上帝所給予的月曆則讓他們跟隨上帝創世的秩序,一個星期有七日,並根據月亮的運轉週期以初一的新月為首。這新的命令極為重要,而且是很聰明的做法,因為轉用新的月曆能有效幫助以色列民即時與埃及人的日常生活「脫鈎」,不再按照埃及人圍繞著當地紀念偶像的日子而過活,改為以記念上帝的說話和作為而活!

出12:3 你們要吩咐以色列全會眾說:本月初十,各人要按著家庭取羔羊,一家一隻羔羊。

出12:4 若一家的人太少,吃不了一隻羔羊,就要按照人數和隔壁的鄰舍共取一隻;你們要按每人的食量來估算羔羊。

出12:5 你們要從綿羊或山羊中取一隻無殘疾、一歲的公羔羊,

出12:6 要把牠留到本月十四日;那日黃昏的時候,以色列全會眾要把羔羊宰了。

出12:7 他們要取一些血,塗在他們吃羔羊的房屋兩邊的門框上和門楣上。

出12:8 當晚要吃羔羊的肉;要用火烤了,與無酵餅和苦菜一起吃。

出12:9 不可吃生的,或用水煮的,要把羔羊連頭帶腿和內臟用火烤了吃。

出12:10 一點也不可留到早晨;若有留到早晨的,要用火燒了。

出12:11 你們要這樣吃羔羊: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中拿杖,快快地吃。這是耶和華的逾越。

出12:12 因為那夜我要走遍埃及地,把埃及地一切頭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擊殺了;我要對埃及所有的神明施行審判。我是耶和華。

出12:13 這血要在你們所住的房屋上作記號;我一見這血,就逾越(פָּסַח)你們。我擊打埃及地的時候,災殃必不臨到你們身上施行毀滅。」

按照上帝所定的行事曆,以色列民需要在本月初十取一隻無殘疾、一歲的公羊羔,留到本月十四,然後全會眾都要宰來吃,經歷上帝的逾越(12:13)。當中以色列民吃羔羊的過程和塗羊血的步驟,最基本可以讓以色列民明白以下四方面:

1) 要選擇作上帝的子民:他們改用新的月曆,本身已表明不再過埃及地的舊有生活,而是立志按照上帝的吩咐和時間而行。而且殺羊這個行動本身,也是埃及人所厭惡的(因為羊在古埃及人眼中是當地其中一個神明[1];另參創46:34、出8:26),只有相信上帝的人才會殺羊。所以當以色列民要殺羊來吃,就已經表明自己下決心只敬拜和聽從上帝而不是埃及人的偶像。

2) 救贖的含義:上帝對他們的拯救是跟犧牲一隻完美無瑕、無辜的小羔羊有關。而羊羔的血要塗在門楣和門框上,去讓他們免受殺長子之災的審判。

3) 要懂得珍惜和記念:首先吃這隻羔羊並非為了享樂,因為他們必須按每人的食量來估算羔羊,吃不完就要與隔壁的鄰舍同分,仍然吃不完就要把剩下的燒掉,不能留到明天繼續享用或帶在路上。而且他們要把羔羊與無酵餅和苦菜一起吃(無酵餅和苦菜明顯不是可口美味的),再加上他們要「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中拿杖,快快地吃」,在在都說明吃的時候要感受到一定的狼狽。也就是說,這經歷要讓他們明白當晚與其他晚上的不同,為要懂得珍惜和記念這次拯救,記著留在埃及地未能事奉上帝,是一種勞役和痛苦的人生,所以要趕快離開,真正活出上帝子民的身分去事奉祂。

4) 不要留戀埃及:除了他們要快快地吃這次逾越節的筵席,表明他們要趕緊離開,不應留戀當地。而他們也要把羔羊燒來吃,這做法跟脫離埃及人的飲食文化有關,他們後來在曠野回憶起埃及地的肉鍋,就埋怨上帝的帶領(16:3),說明這時要他們把羔羊燒來吃,以至吃無酵餅和苦菜等,就是想子民不再掛念在埃及地的飲食。

 

吩咐子民記念逾越節和除酵節(出12:14-20

出12:14 「你們要記念這日,世世代代守這日為耶和華的節日,作為你們永遠的定例。

出12:15 你們要吃無酵餅七日。第一日要把酵從你們各家中除去,因為從第一日到第七日,任何吃有酵之物的,必從以色列中剪除。

出12:16 第一日當有聖會,第七日也當有聖會。在這兩日,任何工作都不可做,只能預備各人的食物,這是惟一可做的工作。

出12:17 你們要守除酵節,因為我在這一日把你們的軍隊從埃及地領出來。所以,你們要世世代代守這日,立為永遠的定例。

出12:18 從正月十四日晚上,直到二十一日晚上,你們要吃無酵餅。

出12:19 在你們各家中,七日之內不可有酵,因為凡吃有酵之物的,無論是寄居的,是本地的,必從以色列的會中剪除。

出12:20 任何有酵的物,你們都不可吃;在你們一切的住處要吃無酵餅。」

以色列民不但要執行上帝的吩咐,也要在日後記念這次出埃及的拯救。上帝吩咐他們要記念這救贖的日子,並守除酵節七日,吃無酵餅七日和在各家中除掉所有的有酵之物。「酵」(粵音可讀「教」或「烤」)傳統上被認為代表罪惡(另外猶太人也會用酵比喻為對埃及的留戀),所以當每次以色列民記念出埃及的拯救時,都要用除酵的儀節來提醒並檢視自己有沒有得罪上帝的地方(像留在埃及不能敬拜上帝的情況),以至對罪的留戀(像對埃及地生活的眷戀)等都要除掉。而新約時期耶書亞(耶穌)來到世上犧牲自己去救贖我們,他就作了逾越節的羔羊成就了出埃及的救贖(見林前5:7),因此我們每次記念他的拯救時,也應該好好檢視自己的生命有沒有犯罪得罪主以及處於仍然留戀罪惡的境況。他透過逾越節的筵席與門徒立約(我們今天稱之為聖餐),也就提醒我們既然已經與主立約作他救贖的子民,就應該把舊酵除淨(見林前5:7),就是求主對付我們的舊我、罪和對罪的依戀等。

 

子民用牛膝草來塗血和把逾越節條例傳給兒女(出12:21-28

出12:21 於是,摩西召了以色列的眾長老來,對他們說:「你們要為家人取羔羊,把逾越的羔羊宰了。

出12:22 要拿一把牛膝草,蘸盆裏的血,把盆裏的血塗在門楣上和兩邊的門框上。直到早晨你們誰也不可出自己家裏的門。

出12:23 因為耶和華要走遍埃及,施行擊殺,他看見血在門楣上和兩邊的門框上,耶和華就必逾越那門,不讓滅命者進你們的家,施行擊殺。

出12:24 你們要守這命令,作為你們和你們子孫永遠的定例。

出12:25 日後,你們到了耶和華所應許賜給你們的那地,就要守這禮儀。

出12:26 你們的兒女對你們說:『這禮儀是甚麼意思呢?』

出12:27 你們就說:『這是獻給耶和華逾越節的祭物。當耶和華擊殺埃及人的時候,他逾越了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房屋,救了我們各家。』」 於是百姓低頭敬拜。

出12:28 以色列人就去做;他們照耶和華吩咐摩西和亞倫的去做了。

之前的經文是上帝對摩西就殺長子的安排和吩咐,這時經文緊接著講述摩西對以色列民的吩咐。他們要用牛膝草蘸盆裏羔羊的血塗在門楣上和兩邊的門框上,然後一家人要藏在家裏不可出去,好讓上帝一見門上的血,就逾越他們,不會像擊殺埃及人的長子那樣擊殺他們。牛膝草在《聖經》往往被喻為最卑微的植物,而且根部的穿透力極強以致會抓緊泥土,故此以色列民必須用利刀割斷牛膝草才能拿去塗血,這讓以色列民從牛膝草看到自己的情況,同樣是卑微和牢牢地抓著埃及地,他們要經歷出埃及的拯救,就必須與埃及地的生活和文化一刀兩斷,不再依戀過去服侍法老和拜偶像的日子[2]。另一方面,上帝要子民把這命令傳給子孫。12:24的「這命令」在原文是單數,可籠統指整個有關逾越節的吩咐,但12:25提及「守這禮儀(הָעֲבֹדָ֥ה ha’avaodah)」在原文的意思是「這項工作」,同樣是單數,則較大機會指著上文有關用牛膝草來塗血的吩咐,因為下文也的確表明當中的意思是有關耶和華擊殺埃及人的時候,他逾越了以色列民的家庭。無論如何,子民不但自己要經歷這次救恩,也被吩咐要傳揚給自己的子孫,教導他們明白上帝救贖的經過和當中的意義。可以說,以色列民在第十災的殺長子之災跟之前所經歷的九個災有著極大的分別,他們必須有所行動去表明自己信靠和聽從上帝的吩咐,明白上帝逾越他們、拯救他們的意義,以及有責任去傳承給下一代。

 

《妥拉》出11:1-12:28與《先知書選段》彌7:15-20;鴻1:7;該2:6-1523;賽6:13的關聯

彌7:15 我要顯奇事給他們看,好像出埃及地的時候一樣

彌7:16 列國看見,雖大有勢力仍覺慚愧;他們必用手摀口,掩耳不聽。

彌7:17 他們要舔土如蛇,又如地上爬行的動物,戰戰兢兢離開他們的營寨;他們必畏懼耶和華——我們的上帝,也必因你而害怕。 

彌7:18 有哪一個神明像你,赦免罪孽,饒恕(עֹבֵ֣ר;越過或穿過)他產業中餘民的罪過?  他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

彌7:19 他必轉回憐憫我們,把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你必將他們一切的罪投於深海。

彌7:20 你必按古時向我們列祖起誓的話,以信實待雅各,向亞伯拉罕施慈愛。

《彌迦書》是公元前八世紀上帝透過彌迦提醒南國猶大要早日回轉悔改歸向上帝的信息。其中這段關於他們在被擄回歸的時候,將會好像子民出埃及時,埃及會震驚和被審判,當時的列國也必畏懼和謙卑。而被擄回歸的子民會經歷上帝的憐憫和寬恕,正如今段《妥拉》的記載一樣,上帝將要透過殺長子之災把以色列民分別出來,透過羔羊的血拯救他們的性命,並帶領他們脫離法老的轄制和奴隸的身分。

鴻1:7 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識那些投靠他的人;

《那鴻書》是關於上帝宣告尼尼微將被審判和滅亡,這對上帝的子民來說是一種安慰(就如先知那鴻這名字代表著「安慰」的意思)。這跟今段《妥拉》經文平行,因為上帝也就是要透過殺長子之災來審判法老和埃及人,同時以色列民要透過這次殺長子的經過去表明自己信靠上帝,遵行祂對於逾越節的吩咐,就能得到生命的保障。

該2:6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過些時候,我必再一次震動天地、滄海與乾地。

該2:7 我必震動萬國,萬國的珍寶都必運來,我就使這殿充滿榮耀。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該2:8 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該2:9 這後來的殿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在這地方我必賜平安。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該2:10 大流士王第二年九月二十四日,耶和華的話臨到哈該先知,說:

該2:11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要向祭司請教律法,說:

該2:12 『看哪,若有人用衣服的邊兜聖肉,這衣服的邊接觸了餅,或湯,或酒,或油,或別的食物,這些是否成為聖呢?』」 祭司回答說:「不。」

該2:13 哈該又說:「若有人因摸屍體染了不潔淨,然後接觸任何東西,這東西就變為不潔淨嗎?」 祭司回答說:「必不潔淨。」

該2:14 於是哈該說:「耶和華說,在我面前這民如此,這國也是如此;他們手裏的各樣工作都是如此;他們在那裏所獻的都不潔淨。

該2:15 「現在,你們心裏要想一想,從今日起,耶和華的殿還沒有一塊石頭放在石頭上的情況。

該2:23 萬軍之耶和華說:撒拉鐵的兒子我僕人所羅巴伯啊,這是耶和華說的,到那日,我必以你為印,因我揀選了你。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哈該書》的信息是要鼓勵被擄歸回的百姓重建聖殿,完成他們歸回耶路撒冷的使命。該2:7特別提及「萬國的珍寶都必運來」,這跟今段《妥拉》以色列民要向埃及人取金器和銀器一事平行。而《哈該書》所強調的建造聖殿,寓意著上帝的同在和子民對祂的敬拜和事奉,這跟今段《妥拉》中以色列民要選擇作上帝的子民去敬拜、事奉祂,經歷祂的帶領和同在呼應。而該2:11、14則教導以色列民對律法的實踐,離開不潔的景況,這跟今段《妥拉》中以色列民要遵行上帝有關逾越節的吩咐、除酵和與埃及地一刀兩斷平行。

賽6:13 國內剩下的人若還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滅。然而如同大樹與橡樹,雖被砍伐,殘幹卻仍存留,聖潔的苗裔是它的殘幹。」

最後一段《先知書選段》是《以賽亞書》6:13及其後。《以賽亞書》第六章講述上帝呼召以賽亞傳道,但子民並不聽從以致必遭審判直到城邑荒涼、無人居住。當時「國內剩下的人若還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滅。」也就是到了慘絕人寰的苦況,不過最後「聖潔的苗裔是它的殘幹」則說明仍有一絲希望。這情況或可理解為上帝審判埃及地,殺他們的長子,讓埃及地發出大大的哀號,沒有一家不死人的情況。而盼望只能透過上帝的僕人摩西找到,也就是有關對以色列民要如何渡過逾越節的吩咐。

而除了上述各《先知書選段》與今段《妥拉》經文在意思上的平行,兩者之間在一些用詞和主題上也有關聯之處,以致猶太拉比會把它們串連起來。(見下表)

關聯之處

《妥拉》(11:1-12:28

《先知書選段》(7:15-20;鴻1:7;該2:6-1523;賽6:13及其後)

離開埃及地

出12:17 你們要守除酵節,因為我在這一日(הַיּ֣וֹם把你們的軍隊從埃及地(מֵאֶ֣רֶץ מִצְרָ֑יִם)領出來(הוֹצֵ֥אתִי。所以,你們要世世代代守這日,立為永遠的定例。

彌7:15 我要顯奇事給他們看,好像出(צֵאת)埃及地(מֵאֶ֣רֶץ מִצְרָ֑יִם的時候一樣(כִּימֵ֥י;like the days of)。

走遍、逾越

出12:12 因為那夜我要走遍(וְעָבַרְתִּ֣י埃及地,把埃及地一切頭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

出12:23 因為耶和華要走遍(וְעָבַ֣ר埃及,施行擊殺,他看見血在門楣上和兩邊的門框上,耶和華就必逾越(וּפָסַ֤ח那門,不讓滅命者進你們的家⋯⋯

彌7:18 有哪一個神明像你,赦免罪孽,饒恕(וְעֹבֵ֣ר他產業中餘民的罪過?他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

知道、認識耶和華

出11:7 至於以色列人中,無論是人是牲畜,連狗也不敢向他們吠叫,使你們知道(תֵּֽדְע֔וּן耶和華區別埃及和以色列。』

鴻1:7 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識(וְיֹדֵ֖עַ那些投靠他的人;

上帝的軍隊;

帶走金、銀、珍寶

出12:17 你們要守除酵節,因為我在這一日把你們的軍隊(צִבְאוֹתֵיכֶ֖ם從埃及地領出來⋯⋯

出12:35 以色列人照摩西的話去做,向埃及人索取金器、銀器和衣裳。

該2:6 萬軍(צְבָא֔וֹת之耶和華如此說:過些時候,我必再一次震動天地、滄海與乾地。

該2:7 我必震動萬國,萬國的珍寶都必運來,我就使這殿充滿榮耀。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著緊潔淨、

聖潔的重要性

出12:16 第一日當有聖(קֹ֔דֶשׁ會,第七日也當有聖(קֹ֔דֶשׁ會。在這兩日,任何工作都不可做,只能預備各人的食物,這是惟一可做的工作。

該2:14 於是哈該說:「耶和華說,在我面前這民如此,這國也是如此;他們手裏的各樣工作都是如此;他們在那裏所獻的都不潔淨(טָמֵ֥א。」

賽6:13 國內剩下的人若還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滅。然而如同大樹與橡樹,雖被砍伐,殘幹卻仍存留,聖潔(קֹ֖דֶשׁ的苗裔是它的殘幹。」

 

結語:用十個行動去回應上帝對自己的拯救

今次上帝宣告的第十災殺長子之災,一方面既是要實現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見創15:13),另一方面也是要落實拯救以色列民出埃及的計劃。而以色列民跟先前九個災截然不同,他們必須按照上帝的吩咐而行才能經歷這次的拯救。上帝期望透過他們的行動,不單帶領他們在肉身上離開埃及,也在靈性上幫助他們離開埃及舊有的生活習慣、文化和思維。當中每個吩咐都有相關的屬靈意義,有助他們離開在埃及為奴的身分,成為事奉上帝的子民:

1) 透過向埃及人索取金器、銀器和衣裳作為賠償(3:22、11:3),他們用具體的行動去表明自己和兒女的身分本是屬於上帝,所以要取回在埃及地作苦工的工價。這意味著他們可藉此否定過去作為埃及人奴隸的身分。

2) 透過新的月曆學會脫離舊有的埃及生活,改為跟隨上帝的時間和按照上帝的吩咐來行事,並從此要守耶和華的節期去記念上帝的作為,就是按照這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時間表去確立自己是上帝子民的這個身分。

3) 透過殺羔羊明白必須有無辜的生命作出犧牲才能帶來拯救和新的生命,他們要為此感恩。同時,因為羊是埃及的偶像,殺羔羊的舉動也宣告自己已經背棄埃及人的生活,改為聽從上帝,就是用具體的行動去把自己與埃及人分別出來,單單敬拜上帝。

4) 透過估算人數和食量,與鄰舍分享羔羊,表明救恩並非只顧自己的事情,而是也要顧念鄰舍一同得救,彼此分享。

5) 透過吃羔羊的安排明白要懂得珍惜上帝的救恩,這並非為了自己的享樂(不把羔羊留到第二日享用),明白埃及地是勞苦之地(吃無酵餅和苦菜),不應留戀舊有的生活,必須趕快離開(快快地吃)。

6) 透過用牛膝草在門楣和門框塗羊血明白經歷這次拯救的同時,明白自己也必須與埃及地一刀兩斷,不再緊緊地依附著埃及地。

7) 透過吃無酵餅和除酵的吩咐,以色列民要學會除掉舊有的埃及地生活,就是他們的舊我。

8) 透過緊緊跟從上帝的吩咐,留在家裏到天亮,有分參與這次第十災殺長子的過程,明白與上帝同工和聽從祂吩咐的重要性。

9) 透過守逾越節和除酵節,有聖會和不可做工,以色列民要放下自我,記念上帝的作為。

10) 透過深刻體會整個過程並教導下一代,明白要把這次的拯救並隨之而來上帝子民的這個身分傳承下去給自己後代的重要性。

可以說,上帝用十災的行動讓以色列民經歷出埃及的救恩,與此同時,祂也期望祂的子民可用像上述的十個行動去宣告自己選擇離開舊有的生活,表明自己是信靠上帝、屬於上帝、要事奉上帝,並且把拯救背後的屬靈意義和上帝子民的身分傳承給下一代。而這些教導和屬靈意義也提醒我們,既然經歷了主耶書亞(耶穌)的救恩,就應該用更多具體的行動去把自己從世界和舊我的生活模式中分別出來,離開不能敬拜事奉上帝的屬靈景況,好好活出見證主的生命!就是要學會按照上帝的時間和吩咐來行事、珍惜和感激祂對我們的拯救和吩咐(祂的話語)、不再留戀舊我和罪惡、懂得為上帝而活、記念和傳揚上帝的作為、傳承屬靈的身分和教導給下一代等等,活出真正敬拜和事奉上帝的生命。主啊!感謝祢昔日曾用聖靈和神蹟拯救我們離開黑暗,能夠認信祢是我們的救主,懇求祢也透過聖靈的感動,給我們每一個都有力量用更多的行動去活出上帝子民的這個身分,努力在世人面前見證祢的作為!阿們。


[1] Dictionary of Deities and Demons in the Bible,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Leiden and Grand Rapids: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29.

[2] 參作者另一篇文章〈逾越節:從牛膝草看拯救〉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10:1-29、撒上6:6-14:從法老明白何謂真正地認罪悔改

「安息日研經坊」(2022-2-26)《妥拉》與《先知書選段》10:1-29,撒上6:6-14(筆者:Ada Lui

圖為摩西伸杖施行第八災蝗災;by Jame Tissot, in public domain

當上帝向埃及施行第七和第八災之後,法老曾分別兩次向上帝認罪並求饒恕(出9:27-28,10:16-17),從經文的描述我們可以怎樣解讀他的認罪?這對我們又有甚麼提醒?

 

第八災:蝗災(出10:1-20

承接上一個《妥拉》分段的結尾記載到上帝向埃及施行第七災的冰雹與火攙雜之災,法老的反應是認罪並向摩西求情,但當上帝止住了雷和雹之後,法老的心又再次剛硬( חָזַקchazaq ; strong)。今段《妥拉》經文就記載到上帝接著施行的兩個災,分別是第八災的蝗災(10:1-20)以及第九災的黑暗之災(10:21-29)。如之前的文章摘要提及十災裏有一個結構[1],第八和第九災是第三個循環裏的最後兩個災,第八災蝗災與之前的第二災蛙災、第五災牲畜瘟疫之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上帝每次都會吩咐摩西去見法老,要求法老放祂的子民離開;而第九災黑暗之災則與第三災虱災(或譯作「蚊災」)、第六災瘡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每次上帝都不會吩咐摩西去見法老,就直接降災。所以,今段的開頭描述到上帝在施行蝗災之前吩咐摩西去見法老,所給的警吿也是這三個循環裏的最後一次。

出 10:1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到法老那裏,因我使他硬著(כָּבַד kaved ; heavy)心,也使他臣僕硬著心,為要在他們中間顯出我的這些神蹟來,

出 10:2 並要叫你將我嚴厲對付埃及的事,和在他們中間所行的神蹟,傳於兒子和孫子的耳中,好叫你們知道我是耶和華。」

上帝吩咐摩西去見法老,預先說明祂會使法老和他臣僕的心剛硬,意味著祂已不會再給法老悔改的機會,會把接下來的災執行到底,上帝為祂將要做的事說明兩個原因:一是祂要施行神蹟;二是祂要以色列民把這些神蹟傳於子孫的耳中,好叫他們知道祂是耶和華。「神蹟」(‎אֹתֹתַ֥ ; 也可譯作「記號」)在原文是複數,所以指的不單是上帝接著要行的第八災神蹟,也包括之後上帝為拯救子民離開埃及而行的更多神蹟(例如:第九災、第十災、過紅海等等)。第二個原因與之前上帝指出祂做的事是為要讓以色列民和他們世世代代的子孫都知道祂是耶和華(10:2),曾為當時的以色列民除去勞役、救贖他們、以他們為子民等(參出6:6-7),並指出每一代人都有責任把上帝的一切拯救作為對下一代述說[2]。而上帝說祂會做「嚴厲對付埃及的事」( עָלַלʿalal ; glean)在原文可解作「愚弄埃及人的事」,意思是上帝要藉祂所做的事去挖苦埃及人,使他們成為笑柄。預示了上帝將要做的事會使埃及周圍的人感到震驚並會嗤笑他們。

上帝藉摩西對法老說:「耶和華──希伯來人的上帝這樣說:『你在我面前不肯謙卑要到幾時呢?放我的百姓走,好事奉我。』」(10:3)這正解釋了法老的心一直剛硬的原因,即使已經被七個災折騰了這麼久,而且一個災比一個災嚴重,法老仍然不肯承認自己和埃及偶像的能力都不能跟上帝相比,他不肯聽從上帝的吩咐放以色列民走,反而想繼續與上帝對抗,要操控以色列民的去留。上帝這次要使蝗蟲[3]進入埃及的境內,對於埃及和近東一帶的人來說,蝗災是常有的事,牠們繁殖迅速,從原生的產地成群飛來,吃盡田間所有農作物,帶來極大的災害。但這次將比一般蝗災為禍更甚,因這次蝗蟲數量之多足以「遮滿地面,甚至地也看不見了」(10:5)。「地面」的「面」在原文是עַיִן(ʿayin ; 眼睛),所以這句直譯的意思是「蝗災要遮蓋這地的眼睛,以致地不能看見。」這是一幅地被蝗蟲完全覆蓋、全地漆黑一片的景象。而後果就是蝗蟲「要吃那冰雹後所剩,就是留給你們的;並且要吃那生長在田間的一切樹木。」(10:5)這裏描述的田間樹木可以是指之前在冰雹與火攙雜之災破壞後殘留的農作物,現在被完全吞噬淨盡[4],也可以是指冰雹與火攙雜之災過後一段時間,再次有幼芽生出在地上,但都會被這次的蝗災吞滅。換言之,降冰雹與火攙雜之災時上帝其實已手下留情,但現在這個蝗災將會是對農作物一個徹底性的毀滅。

經文不單描述蝗蟲的破壞力,更描述到蝗蟲的「攻勢」,牠們不是單去農田,也會進入人的居所,但不是先去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屋,而是先去佔領法老的宮殿,然後是他眾臣僕的房屋,最後才去埃及人的房屋,這的確是匪夷所思的事!蝗蟲像是一支有人在背後指揮著的軍隊,懂得先向最重要的目標作出致命的攻擊。事實上,蝗蟲在《聖經》裏往往比喻強大的軍隊[5],因為兩者都有一些共同點,就是陣容龐大、攻擊迅速、殺傷力強、叫人無法抵擋。這次的蝗災將是埃及人前所未見的,以致摩西對法老說:「你祖宗和你祖宗的祖宗在世以來,直到今日都沒有見過。」(10:6)而「祖宗和你祖宗的祖宗」這字眼正好跟之前上帝吩咐子民要把祂的作為傳於「兒子和孫子」的耳中成為一個對照。

摩西留下的這個警告讓法老的臣僕知道大事不妙,他們想勸法老讓步,於是對法老說:「這傢伙成為我們的羅網要到幾時呢?讓這些人去事奉耶和華──他們的上帝吧!埃及快要滅亡了,你還不知道嗎?」(10:7)他們不敢責怪法老,只能把責任推到摩西身上,稱摩西為「這傢伙」,而「要到幾時呢?」這字眼與之前上帝指責法老不肯在祂面前謙卑「要到幾時呢?」是個對照。因著臣僕的勸告,法老就把摩西和亞倫召來,要在上帝所提出的要求上作出限制,法老問摩西要去的是哪些人,但其實摩西之前已清楚對他說要走的是百姓(עַם ʿam ; people;參10:3),即所有人,但為要讓法老不再含糊,摩西重申說明:「我們要帶著年老的和年少的同去,要帶著我們的兒子和女兒,以及我們的羊群牛群一起去,因為我們要向耶和華守節。」(10:9)對於法老來說,所有人都去是不合理的,是他不能接受的,要是單純是去守節的話,只要壯年人( גְּבָרִים֙gevarim)去就足夠了,根本不需要連年老的、年少的、兒子、女兒都去,所以,他認為如果所有人都去,其目的必然是要逃之夭夭。於是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吧!我若讓你們帶著你們的孩子同去,看[6],災禍( רָעָ֖הraʿah)就在你們面前!不可都去!你們壯年人去事奉耶和華吧,因為這是你們所求的。」(10:10-11)

法老這個回答好像前後矛盾,他的第一句話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吧!」表面上看似是一個祝福句,然而從他後面的那一句:「災禍就在你們面前!不可都去!」並最後把摩西和亞倫趕出去,我們就知道法老其實是在怒氣之下對摩西的要求作出拒絕。其實第一句話並非是一個祝福語,而是一個反諷句,法老認為以色列民不懷好意,以致他要以災禍將臨而對他們作警告。筆者參考了馮象博士的《摩西五經》就這兩節的翻譯,把法老的語氣演繹了出來,或許讓讀者較易明白當中的意思:

出 10:10 原來是要寡人把婦孺也放了!法老叫起來:這就叫耶和華與你們同在?居心叵測呀!

出 10:11 不行!只准男人去拜耶和華,你們原本就是這個要求。說罷,命人把他們趕出王宮。

正如上帝早已說的,法老依然硬著心,不肯按照上帝的要求放所有以色列民走。於是上帝吩咐摩西向埃及地伸出手,摩西就照著做。上帝使東風颳在埃及地上,整整一晝一夜,東風把蝗蟲都颳了來,整個埃及都佈滿蝗蟲,地上一片黑暗。經文強調這場蝗災是「空前絕後的」,「牠們吃盡了地上一切的植物和冰雹過後所剩樹上的果子。埃及全地,無論是樹木,是田間的植物,連一點綠的也沒有留下。」(10:15)這場蝗災既是直接摧毀埃及地的農作物,也可以說是攻擊了埃及人所膜拜的那些農作物的守護神[7],讓埃及人知道那些偶像根本無能力守護他們的耕作。可以想像這樣沉重的打擊必為埃及帶來一場嚴重的糧食危機,而可笑的是埃及因尼羅河谷有種植的優勢,故在古代是著名的糧倉(參創12:10,41章)。於是,法老不得不急忙召了摩西和亞倫來,說:「我得罪了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又得罪了你們。現在求你,就這一次,饒恕我的罪,祈求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救我脫離這次的死亡。」(10:16-17)

我們都會質疑法老這番認罪之辭是否真誠,但無論如何,摩西的回應是離開法老去祈求上帝。上帝就使強勁的西風吹來,把蝗蟲颳起吹入紅海( יַם־סוּף; 或譯「蘆葦海」Reed Sea),以致在埃及全境連一隻也沒有留下。這個災的敘述就結束於「但耶和華任憑法老的心剛硬( חָזַק chazaq;strong),不放以色列人走。」(10:20)他又再一次反口覆舌。事實上,這已是法老第二次藉摩西向上帝認罪並求饒,第一次是在第七災冰雹與火攙雜之災之後,他也有認罪並承諾會放以色列民走,但很明顯他並沒有履行承諾,所以才會有這第八災蝗災的發生。這使讀者不得不問,法老這兩次認罪求饒要帶出甚麼信息?我們在稍後會詳細論述。

 

第九災:黑暗之災(出10:21-29

接著的這一災,上帝沒有向法老作出警告,就直接對摩西說:「你向天伸出你的手,使黑暗籠罩埃及地;這黑暗甚至可以摸得到。」(10:21)這次上帝不是吩咐摩西用杖而只是伸手,是否因為摩西以杖伸向天這舉動是對天的不敬畏?我們未能肯定。而當摩西向天伸手,濃密的黑暗就籠罩了埃及全地三天之久。學者推測這黑暗之災其實是一場沙塵暴,是由於之前上帝用大風把蝗蟲吹走而帶來了大量的沙塵,以致全埃及地都籠罩在沙塵之下,出現了濃密的黑暗。經文特別描述「這黑暗甚至可以摸得到」(10:20),像是有實質、有重量的東西。這黑暗維持了三天之久,所以不像是一般的日蝕現象,而且表面上這災好像沒有帶來甚麼實質的傷害或損失,經文描述「三天內,人人彼此看不見,誰也不敢起身離開原地」(10:23),猶太拉比的釋經指這黑暗之災意味著埃及人被拘禁在黑暗裏,他們都動彈不得,沒有了自由,而與之相對的是:「所有以色列人住的地方卻有光」,這就意味著,表面上是以色列人被困在埃及地,是一群沒有自由的奴隸,但其實他們才是有自由的一群,因為有光在他們當中[8]。這個黑暗之災的另一個理解也可以是針對當時埃及所敬拜的太陽神[9],在古代埃及人的明白裏,太陽神每天都會從黑暗中死裏復活,破曉而生,而這三天的黑暗足以證明這個太陽神根本不能掌管光明,甚至是已死。在上帝面前,所有偶像都是虛無,只有上帝是掌管天地的那一位。

法老又把摩西召來,說:「去,事奉耶和華吧!只是你們的羊群牛群要留下來。你們的孩子可以和你們同去。」(10:24)法老願意放行所有人,卻要留下他們的羊群牛群,原因可能是要以牲畜作抵押,好確保他們回來,也可能是出於實際需要,因為在蝗災之後,埃及的經濟已受到重創,那些牲畜能補糧食及經濟所需,又或者是他的驕傲和尊嚴讓他不容許自己完全妥協。但摩西沒有退讓,說:「你必須把祭物和燔祭牲交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可以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獻祭。我們的牲畜也要與我們同去,連一蹄也不留下,因為我們要從牲畜中挑選來事奉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未到那裏之前,我們還不知道要用甚麼來事奉耶和華。」(10:25-26)摩西要法老把祭物和燔祭牲交給他(在原文是「法老,你要提供祭物」),這句話叫人不解,難道他要為法老獻祭嗎?猶太拉比認為上帝不可能會悅納法老的祭物。而從敘述手法的角度看,摩西並不是真是要法老交出祭物,而是要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調侃法老之前那句不敬的話:「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吧!」(10:10)意思是,摩西大概在這裏也反唇相譏,嘲弄法老說:「不但我們要向上帝獻祭,連法老你本人都得罪了上帝,也應把祭物和燔祭牲交給我們,好讓我們代你獻祭呢! 」

摩西再重申他們要帶走所有牲畜,因為他們還不知道上帝喜悅的祭牲是哪些,所以要全數帶走,再聽從上帝的指示。經文接著說「但耶和華任憑法老的心剛硬(חָזַק chazaq),法老不肯放他們走。」(10:27)這次會面的結果是,法老對摩西說:「離開我去吧!你要小心,不要再見我的面,因為再見我面的那日,你就必死!」(10:28)毫無疑問,法老被摩西的話激怒,又兩次提到「他的面」,這與之前上帝藉摩西對法老說:「你在我面前不肯謙卑要到幾時呢?」(10:3)又是一個對照。在古代社會的觀念裏,人不能見神的面,人若然見神的面,就會招致殺身之禍(參出3:6)。由此可見,法老說摩西若再見他的面就必死,他其實是在自比為神,對於他這種驕傲自大,目中無上帝的態度,摩西的回覆是:「就照你說的,我也不要再見你的面了!」(10:29)而這第九災就結束在摩西拂袖而去這畫面上。

如之前的文章摘要所述[10],十災裏有一個結構,而九災中的每三個災是一個循環,每個循環都有共通點,除了看見災的出現模式之外,也看見在每個災之後,或許是法老自己的心剛硬,又或許是上帝使法老的心剛硬。簡單而言,在每一個災之後,上帝都會給法老機會去悔改,只是所給的機會在逐漸遞減,到了今段經文的第八和第九災,上帝已不再給法老悔改的機會了,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屬靈提醒,上帝固然願意人人都悔改(參彼後3:9),但機會不是無止境的,當人不趁著還有機會時就馬上悔改,人的心只會越來越剛硬,到了上帝所定的時候,人就再沒有機會回轉,也就只有承受上帝按其惡行而施行懲罰了。

 

《妥拉》出10:1-29與《先知書選段》撒上 6:6-14的關聯

撒上 6:6 你們為何硬著(כָּבַד kaved)心,像埃及人和法老硬著(כָּבַד kaved)心一樣呢?上帝豈不是嚴厲對付( עָלַלʿalal ; glean)埃及,使埃及人釋放以色列人,他們就走了嗎?

撒上 6:7 現在你們應當造一輛新車,把兩頭未曾負軛,還在哺乳的母牛套在車上,趕牛犢離開母牛,回家去。

撒上 6:8 你們要把耶和華的約櫃放在車上,把所獻賠罪的金器裝在匣子裏,放在櫃旁,送走櫃子,讓它去。

撒上 6:9 你們要觀察:車若直行過以色列的邊界,上到伯‧示麥去,這大災禍( רָעָ֖הraʿah)就是耶和華降在我們身上的;若不然,我們就知道,這不是他的手擊打我們,而是我們偶然遭遇的。」

撒上 6:10 非利士人就照樣做了。他們取了兩頭哺乳的母牛套在車上,把牛犢關在家裏,

撒上 6:11 把耶和華的約櫃和裝金老鼠以及金痔瘡像的匣子都放在車上。

撒上 6:12 牛直行大路,在往伯‧示麥的一條大道上,一面走一面叫,不偏左右。非利士的領袖跟在後面,直到伯‧示麥的地界。

撒上 6:13 那時,伯‧示麥人正在平原收割麥子,舉目看見約櫃,就歡歡喜喜地迎見它。

撒上 6:14 車到了伯‧示麥人約書亞的田間,就在那裏停了。在那裏有一塊大磐石,他們把車的木頭劈了,把兩頭母牛獻給耶和華為燔祭( עֹלָהʿolah )。

《撒母耳記上》記載的是以色列民由士師時期進入王國時期的事,而這段《先知書選段》的經文背景是士師時期,那時以色列民的宗教和道德情況都非常敗壞。上帝的會幕在示羅,在裏面供職的是祭司以利,他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都是祭司,卻是不認識上帝又行惡的人。在一場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的爭戰中,何弗尼和非尼哈把上帝的約櫃抬到戰場,以為這樣就必能得勝,誰知結局是以色列人大敗,他們二人死在戰場,約櫃更被非尼士人擄走,而以利當聽到這個消息也因驚慌倒下而亡。非利士人為了炫耀自己的神明打敗了以色列的神,就把約櫃放在他們的大袞廟裏,誰知大袞的肢幹折斷,於是他們不再把約櫃放在廟裏,而把它送到其他非利士的城市,但所到之處,無不使非利士人受禍,使他們叫苦連天,於是他們打算把約櫃送回給以色列人。

而這段經文就是關於非利士人的術士在商討怎樣送回約櫃,他們提到昔日法老因硬著心而不放以色列人,以致上帝嚴厲地對付他們,所以現在他們不要重蹈法老的覆轍,要把約櫃送回。但為了證明他們這次災禍是出於上帝而不是出於偶然,他們把兩頭哺乳的母牛套在一部新車上,把約櫃放在上面,然後把牛犢關在家裏,在正常情況下,兩頭哺乳的母牛會因著不願離開初生的牛犢而不肯前行,但奇怪的是兩頭母牛筆直地走在大道上,不偏左右,一直走到以色列與非利士最接近的地方伯‧示麥。於是那裏的人歡歡喜喜地迎見約櫃,也即時把車的木頭劈了,又把兩頭母牛獻給耶和華為燔祭。

從上述所見,今段《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的經文在意思上都是有關外邦人在受災後要把屬於上帝的人或物件送走,不再強留。另外,這兩段經文也有很多相同的字眼,這就成為它們之間的一些連繫,現以下表列出:

連繫

 10:129

撒上 6:6-14

硬著
(כָּבַד kaved ; heavy)

嚴厲對付
( עָלַלʿalal ; glean)

出 10:1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到法老那裏,因我使他硬著כָּבַד心,也使他臣僕硬著心,為要在他們中間顯出我的這些神蹟來,

出 10:2 並要叫你將我嚴厲對付עָלַל埃及的事,和在他們中間所行的神蹟,傳於兒子和孫子的耳中,好叫你們知道我是耶和華。」

撒上 6:6 你們為何硬著כָּבַד心,像埃及人和法老硬著כָּבַד心一樣呢?上帝豈不是嚴厲對付עָלַל埃及,使埃及人釋放以色列人,他們就走了嗎?

 放

(שָׁלַח shalach

send)

出 10:3 ……:『你在我面前不肯謙卑要到幾時呢?שָׁלַח我的百姓走,好事奉我。

出 10:4 你若不肯שָׁלַח我的百姓走,……

出 10:7 ……讓這些人שָׁלַח事奉耶和華──他們的上帝吧!……

出 10:20 但耶和華任憑法老的心剛硬,不שָׁלַח以色列人走。

出 10:27 但耶和華任憑法老的心剛硬,法老不肯שָׁלַח他們走。

撒上 6:6 你們為何硬著心,像埃及人和法老硬著心一樣呢?上帝豈不是嚴厲對付 埃及,使埃及人釋放שָׁלַח以色列人,他們就走了嗎?

撒上 6:8 你們要把耶和華的約櫃放在車上,把所獻賠罪的金器裝在匣子裏,放在櫃旁,送走שָׁלַח櫃子,讓它去。

災禍

( רָעָ֖ה raʿah ;evil)

出 10:10 法老對他們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吧!我若讓你們帶著你們的孩子同去,看,災禍רָעָ֖ה就在你們面前!

撒上 6:9 你們要觀察:車若直行過以色列的邊界,上到伯‧示麥去,這大災禍רָעָ֖ה就是耶和華降在我們身上的;若不然,我們就知道,這不是他的手擊打我們,而是我們偶然遭遇的。」

燔祭

(עֹלָהʿolah

出 10:25 摩西說:「你必須把祭物和燔祭牲עֹלָה交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可以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獻祭。

撒上 6:14 車到了伯‧示麥人約書亞的田間,就在那裏停了。在那裏有一塊大磐石,他們把車的木頭劈了,把兩頭母牛獻給耶和華為燔祭עֹלָה

 

當上帝向埃及施行第七和第八災之後,法老曾分別兩次向上帝認罪並求饒恕(出 9:27-2810:16-17),從經文的描述我們可以怎樣解讀他的認罪?這對我們又有甚麼提醒?

當摩西第一次去見法老,對他說要讓上帝的子民離開,法老的回應是:「耶和華是誰,要我聽他的話,讓以色列人去?我不認識耶和華,也不放以色列人走!」(5:2)按照這個邏輯,如果他認識耶和華,他就會放以色列人走,然而從之後的事件可見,即使上帝藉每一個災向法老彰顯祂的能力,而每次法老也都因招架不住而要藉摩西求上帝收回那些災禍,但由始至終,法老都沒有因著見識過上帝的大能就願意遵照上帝的要求放以色列人走。由此可見,即使是親眼見識過上帝的能力,又有多次被上帝的能力擊倒,法老都未肯順服上帝,他對上帝的認識可能只是視上帝為眾多神明中的一位,事實上法老視自己也是一位神明,他恃著自己的地位而不肯在上帝面前降卑。惟獨有兩次,經文描述法老向上帝認罪求饒,然而當災禍消失後,他的心又再一次剛硬,法老這兩次認罪最終沒有改變他本人,也沒有改變他和埃及人受上帝懲罰的這結局,那麼我們可以從中得著甚麼提醒?

第一次法老認罪是在上一段《妥拉》經文,當上帝向埃及施行第七災冰雹與火攙雜之災,那是一個非比尋常的災,冰與火是兩樣不能並存的物質,現在卻同時出現,為埃及帶來極嚴重的禍害,這個認知使法老不得不作出認罪和求饒,甚至承諾願意放以色列人走,好叫災禍盡快消失。他對摩西和亞倫說:「這一次我犯罪了。耶和華是公義的;我和我的百姓是邪惡的。請你們祈求耶和華,因上帝的雷轟和冰雹已經夠了。我要放你們走,你們不用再留下來了。」(9:27-28)但從經文的描述,摩西雖然同意為他祈求上帝叫冰雹止住,好使他知道地是屬於上帝,但當時摩西已察覺他這番話並不會帶來真實的果效,所以摩西說:「至於你和你的臣僕,我知道你們仍然不敬畏耶和華上帝。」(9:30)可見摩西知道,就正如之前每次當上帝把災禍終止之後,法老並不是真的生發出對上帝敬畏的心,他的心依然是剛硬的,這次也會把自己的承諾棄之如敝屣。但值得留意的是,當法老向上帝認罪後來卻又食言之後,上帝就再沒有給法老悔改的機會了。

第二次法老認罪是在今段經文的第八災蝗災之後,法老對摩西和亞倫說:「我得罪了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又得罪了你們。現在求你,就這一次,饒恕我的罪,祈求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救我脫離這次的死亡。」(10:16-17)但是當上帝按摩西所求把蝗災消除之後,法老的心再次剛硬,不放以色列人走,又是一個緩兵之計。而從他與摩西的對話中反映出,他一直沒有打算要遵照上帝的要求,放行所有以色列人,每次他都把自己的控制權凌駕在上帝的要求之上,如能通得過自己的盤算,就會考慮答應部分要求,如不能通過的,就直接拒絕。簡而言之,法老認為自己對以色列民的去留掌有操控之權,他仍以自己是以色列民的王自居,不承認以色列民是屬於上帝的,既沒有把上帝放在眼裏,更遑論會在上帝面前謙卑自己,順服於上帝的話語。而在第九災黑暗之災後,他對摩西說不要再見他的面,否則摩西必會死。他那份自比為神的心高氣傲,盡顯無遺。由始至終,法老一直坐在自己的寶座上與上帝對峙,沒有打算承認上帝的權柄在自己之上,也沒有打算從王位上下來,交出自己的權柄,這樣沒有以行動去證明自己真的知道自己的行為得罪了上帝,那樣的認罪只是廉價的巧語之辭,一點實質意義都沒有。或許能欺瞞自己,但豈能騙得過上帝呢?

 

結語:從法老明白何謂真正地認罪悔改

法老的認罪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反面教材,讓我們知道何謂真實的認罪,他認罪的動機是基於要解決當前所遇到的危難,而為了達到目的,他會向那位有能力解決這危難的上帝,承認自己犯了罪,甚至作出承諾願意按照上帝的要求而行,然而這個認罪既是建基於危難的出現,也必然會在危難除去時就消失。這樣的認罪是短暫的,既沒有一份出自內心對上帝的敬畏,也就不會有隨之而來的順服和改過行動,當面前的危難一過,就會故態復萌,做回自己的王,行事為人也只會隨從自己內心的那個自我。

值得我們作為借鑑的,除了是法老沒有以行動去證明他的認罪之外,也是他不斷在濫用上帝給他悔改的機會。當他第一次向上帝認罪求饒,上帝收回災禍之後,他又再次硬著心,不履行對上帝的承諾。上帝似乎沒有立即追討他的言而無信,所以在第八災蝗災之後,他又故技重施,再一次以認罪求饒去換取災禍的挪去,以為這一次也會像之前那樣,無須履行承諾也不會被上帝追討他的罪。但正如上文所言,上帝樂意給人機會去悔改,也願意饒恕那些願意悔改的人,但人要以行動去證明他的悔改是真實的,不能試圖以表面的認罪、屈服去敷衍上帝,要知道上帝是輕慢不得的(參加6:7),因為上帝知道人的心思意念,祂不一定會即時施行懲罰,但到了祂所定的時間,祂必會按各人的行為去審判各人。

真實的認罪是出於一份深切的看見自己的罪性,知道自己無力自救,而向上帝承認過犯並祈求上帝的饒恕。基於這份對自己和對上帝的認識,人會祈求上帝並希望祂介入自己的生命,好讓祂在自己的生命中作改變和帶領的工作,以致自己不會再得罪上帝,生命能蒙祂喜悅。這樣一份深切的認知,必然會帶來相應的行動,就是願意把自己的主權交給上帝,並以祂的旨意為自己的人生方向。可以說,承認自己犯罪得罪上帝只是一個起始點,重要的是接著的行動必須要與這個認罪的屬靈狀態接軌,以致往後生命的每時每刻都緊靠祂、順服祂,致力與祂保持一份親密的關係。

昔日上帝藉摩西帶領子民離開埃及,早就清楚向他們揭示自己的心意,就是當上帝拯救他們之後,他們就不再在法老的管轄之下,而是要由上帝掌管帶領。他們不用再做法老的奴僕,而是改為做上帝的百姓和僕人,從此用生命去事奉祂(出3:12,10:3,10:26)。

弗 4:1 我為主作囚徒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

徒 26:20 我先在大馬士革,後在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以及外邦,勸勉他們應當悔改歸向上帝,行事與悔改的心相稱

從前的我們因著不認識上帝而偏行己路,心思意念和行事為人都與上帝的心意相違背,現在我們既得蒙主耶書亞(耶穌)的拯救,生命也就屬於他,並要以他為我們的主、我們的王,可以說,我們是踏上了一條把自己生命的主權交給他,活一個與蒙恩相稱的生命之旅。求聖靈幫助我們能夠以一份謙卑而順服的心跟隨上帝,以行動去回應上帝的吩咐和帶領,與主建立一份親密的關係,以事奉這位至高者為我們生命中最大的福氣。阿們!


[1] 參本機構《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7:8-8:19、珥2:30-3:16(或18)文章摘要:〈十災中首三災所彰顯出的上帝屬性〉

[2] 猶太人遵從這個吩咐,到今天在守逾越節時會在筵席期間重述他們的祖先出埃及的故事,藉此記念上帝拯救以色列民離開埃及為奴之地,讓他們可以真正地活出上帝子民的身分。整個筵席的程序和儀式會按照一份名為《哈加達》(הַגָּדָה‎‎Haggadah,意思是「述說」)的文本來進行,裏面除了記載以色列民出埃及的故事,也寫有逾越節筵席的各項儀式、每種食物的意義及相關的頌禱詞。

[3] 蝗蟲(אַרְבֶּ֖ה ʾarbeh)這字在原文的意思是眾多,可能取其與蝗蟲出現時數目也是眾多之意。

[4] 第七災冰雹之災提到「……因為大麥已經吐穗,亞麻也開了花。」(出9:31)時間大概是在二月至三月之間,而蝗災應該是在三月左右,距離逾越節的日子很近。

[5] 例如:《約珥書》也用蝗災來比喻亞述強大的軍隊要來到北國並要把它毀滅。參珥1:4-6,2:4-5。

[6] 《和合本》在這裏的翻譯是「你們要謹慎」,也註釋說這可譯作「你們存著惡意」。

[7] 古埃及的一位神明 Osiris,被視為是使穀物有豐收的神明。

[8] Nosson Scherman, The Stone Edition: The Chumash , (Mesorah Publication Ltd, Brooklyn, N.Y. 1998), 344.

[9] 在埃及還有好幾個太陽神,除了Re太陽神之外還有Horus、Nut、Hathor。

[10] 參本機構《五經中的耶書亞》查經系列(《出埃及記》6:2-9:35)文章摘要(14):〈何謂真正認識耶和華〉之註4以及上一段的查經摘要文章〈上帝使法老的心剛硬的屬靈意義〉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8:20-9:35、賽34:11-35:4:上帝使法老的心剛硬的屬靈意義

「安息日研經坊」(2022-2-19)《妥拉》與《先知書選段》8:20-9:35、賽34:11-35:4(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第五災的蠅災的情境;by James Tissot, in public domain

十災中多次提及法老的「心剛硬」(例如:出9:35)、「硬著心」(例如8:32、9:7、9:34),所以不放以色列民離開。然而經文也提及「耶和華任憑法老的心剛硬」(出9:12;原文是「耶和華使法老的心剛硬」)。如果上帝定意讓法老的心剛硬,那麼法老豈不是沒有自由意志去行事,上帝的降災豈不是對他不公平,不讓他有悔改的機會嗎?我們可以怎樣理解這情況,我們可從中明白甚麼屬靈意義和應用?

 

前言:十災並非單純打擊偶像,而是針對法老

承接上一段《妥拉》經文記載十災的首三災,今段繼續記載第四至七災(蠅災、牲畜瘟疫之災、瘡災、冰雹與火攙雜之災)的經過。上帝施行十災的目的表面上似是針對埃及地的偶像(12:12),但這理解其實並不完全。因為埃及地的偶像眾多,數目不只十個,而且許多災只維持一段短時間(像颱風一樣來去急速),也非毀滅性的徹底破壞,所以如果是為了打擊偶像的話這些情況並不合理。另一方面,學者都認為偶像與災之間沒有清晰的關聯[1],例如:水變血之災就可牽涉多位神明,包括牛神Hapi(或稱Apis)的尼羅河神明、尼羅河的女神Isis、羊神或稱為尼羅河的守護神Khnum等。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閱讀整段有關十災的經文,會發現每一個災主要是圍繞著耶和華藉摩西所作的行動怎樣為法老帶來不同程度的威脅以及法老的回應,而並非在強調打擊某個偶像。因此,我們的重點應放在經文怎樣描述法老的問題、他對上帝的態度和回應,和上帝針對法老的回應而作出的行動等。

 

第四災:蠅災(出8:20-32

出8:20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清早起來,站在法老面前。看哪,法老來到水邊,你就對他說:『耶和華如此說:放我的百姓走(Let My people go,好事奉我。

出8:21 你若不放我的百姓走,看哪,我要派(שָׁלַח shalach成群的蒼蠅到你、你臣僕和你百姓身上,進你的宮殿;埃及人的房屋和他們所住的地都要滿了成群的蒼蠅。

出8:22 那一日,我必把我百姓所住的歌珊地分別出來,使那裏沒有成群的蒼蠅,好叫你知道我——耶和華是在全地之中。

出8:23 我要施行救贖,區隔我的百姓和你的百姓。明天必有這神蹟。』」

出8:24 耶和華就這樣做了。大群的蒼蠅進入法老的宮殿和他臣僕的房屋;在埃及全地,地就因這成群的蒼蠅毀壞了。

三災過後,耶和華再次吩咐摩西去見法老,要求他放以色列民離開,否則就降下第四災的蠅災。這描述跟第一災相仿,同樣是摩西在清早警告法老,反映出十災並非隨意,而是有計劃並精心安排的循環,表明上帝在反覆地給予法老警告和刑罰。這一災出現了上帝著名的一句命令:「我的百姓走(Let My people go)!」(8:20;原文在8:16),當中所用的動詞 שָׁלַח shalach 與祂要「派(שָׁלַח shalach」成群的蒼蠅到埃及的動詞是相同的。這讓我們看見,上帝「放」蠅災,是對應著法老的「不肯放」以色列民離開。上帝表明祂必定能把祂的百姓分別出來,祂要使埃及地遭受成群蒼蠅的毀壞,但以色列民那裏卻平安無事。(8:24)也就是說,即使法老不肯讓上帝的子民跟埃及地「分開」,上帝也能就地作出這項「分開」的工作,要向法老表明上帝有能力掌管全地,包括法老以為在掌管的埃及地。假如法老繼續不肯「分開」以色列民和埃及地,在上帝的掌權下,祂就會敗壞以色列民所住周圍的埃及地去拯救自己的子民,這後果對法老來說,相信會比他放以色列民離開更差。

出8:25 法老召了摩西和亞倫來,說:「去,在此地向你們的上帝獻祭。」

出8:26 摩西說:「這樣做是不妥的,因為我們要獻給耶和華——我們上帝的祭物是埃及人所厭惡的;看哪,我們在埃及人眼前獻他們所厭惡的,他們豈不拿石頭打死我們嗎?

出8:27 我們要遵照耶和華-我們上帝所吩咐我們的,往曠野去,走三天路程,向他獻祭。」

出8:28 法老說:「我可以放你們走,在曠野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獻祭,只是不可走得太遠。你們要為我祈禱。」

出8:29 摩西說:「看哪,我要從你這裏出去祈求耶和華,使成群的蒼蠅明天離開法老、法老的臣僕和法老的百姓;法老卻不可再欺騙,不讓百姓去向耶和華獻祭。」

出8:30 於是摩西離開法老,去祈求耶和華。

出8:31 耶和華就照摩西的請求去做,使成群的蒼蠅離開法老、他的臣僕和他的百姓,一隻也沒有留下。

出8:32 但這一次法老又硬著(כָּבֵד kavedHiph: made heavy, honored心,不放百姓走。

法老的回應是他批准以色列民在埃及地獻祭給他們的上帝(8:25),可見他沒有完全按照上帝的要求讓以色列民離開埃及,反映出他不接受上帝擁有全地的主權,仍以為自己有能力在埃及掌權,某程度上也是在試探耶和華的底線,認為自己未必一定要完全地順服上帝所有的要求。而摩西的回答指出百姓獻給上帝的祭物是埃及人所厭惡的,甚至會用石頭打死他們(8:26)。這大概是由於百姓所要獻的祭物主要為牛和羊,而這些卻是埃及人所奉為神明的偶像[2]。這提供了其中一個上帝要求以色列民必須離開埃及而不能讓百姓在那裏敬拜祂的原因,因為敬拜上帝與埃及人的信仰互相抵觸,兩者不能兼容。最後法老表面上批准他們可以離開,但卻說「只是不可走得太遠。你們要為我祈禱。」(8:28)這繼續反映法老並不是完全地妥協或謙卑,他仍然想堅持自己的某些意思而行。摩西又提醒法老不可再欺騙,也反映法老一向是出爾反爾,言而無信。果然,當耶和華按照摩西的請求去使蒼蠅徹底地離開後,法老又硬著心不放百姓走。(8:31-32)其中「硬著(כָּבֵד kaved」跟之前7:13提及「法老心裏剛硬,不聽摩西和亞倫」並非完全一樣的。那裏「剛硬(חָזַק chazaq」一詞在原文的意思可理解為堅定不移,表明法老不會改變主意;而這裏「硬著(כָּבֵד kaved心」的動詞在原文是使役型,意指「使內心變得沉重和榮耀」,而由於古代人的觀念往往認為人是用心去思考(而不是用腦袋),所以這話可理解為,法老堅持要看重自己的想法和榮耀,以致不願作出改變!這把之前「心裏剛硬」進一步加以解釋了法老不聽從耶和華的原因,雖然他經歷過上帝擊打的災,但仍不願意改變。可以說,法老對上帝的頑梗和對抗已變得越來越嚴重了。

 

第五災:牲畜瘟疫之災(9:1-7

出9:1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到法老那裏,對他說:『耶和華——希伯來人的上帝如此說:放我的百姓走,好事奉我。

出9:2 你若不肯放他們走,仍要強留他們,

出9:3 看哪,耶和華的手必以嚴重的瘟疫加在你田間的牲畜上,就是在馬、驢、駱駝、牛群和羊群的身上。

出9:4 耶和華卻要分別以色列的牲畜和埃及的牲畜,凡屬以色列人的,一隻都不死。』」

出9:5 耶和華就設定時間,說:「明天耶和華必在此地行這事。」

出9:6 第二天,耶和華行了這事。埃及的牲畜全都死了,只是以色列人的牲畜,一隻都沒有死。

出9:7 法老派人去,看哪,以色列人的牲畜連一隻都沒有死。可是法老硬著心,不放百姓走。

這次上帝施行第五災的牲畜瘟疫之災,再次要求法老放祂的子民離開。這災跟第二災一樣也是吩咐摩西要進到法老那裏作出警告和提出要求,並且這災只發生在埃及人的牲畜身上,而以色列人則再次安然無恙。這反映上帝繼續向法老表明祂有能力分開以色列人和埃及人,就是即使法老不肯讓祂的子民離開埃及,上帝也能就地進行拯救的工作,透過單單審判埃及人去救出自己的子民。而這災的最特別之處,在於經文描述法老看來不太相信災情竟然只選擇性地擊殺埃及人的牲畜而以色列人的牲畜卻會安然無恙(9:7),所以就派人去察看。這反映比起第四災法老無須安排人去察看,這次他更感受到上帝的災所帶來的痛苦,以及埃及人與以色列人的確是有分別的。當法老察看過後發現事情果真如此,但仍卻像第四災時那樣繼續「硬著(כָּבֵד kaved心」不肯在上帝面前謙卑,也就說明,就算法老看到實情也仍不悔改,反映他的心越來越剛硬,並堅持要敵擋上帝的旨意。

 

第六災:瘡災(9:8-12

出9:8 耶和華對摩西和亞倫說:「你們從爐裏滿滿捧出爐灰,摩西要在法老眼前把它撒在空中。

出9:9 這灰要在埃及全地變成塵土,使埃及全地的人和牲畜身上起泡生瘡。」

出9:10摩西和亞倫取了爐灰,站在法老面前。摩西把它撒在空中,人和牲畜的身上就起泡生瘡了。

出9:11 因為這瘡,術士在摩西面前站立不住,術士和所有埃及人的身上都生了瘡。

出9:12 但耶和華任憑法老的心剛硬,不聽摩西和亞倫,正如耶和華對摩西所說的。

接著經文記載上帝吩咐摩西施行第六災的瘡災,跟之前第三災的情況相仿,上帝並沒有向法老發出任何警告或要求就直接降災。而今次這災比起之前的更為嚴重,因為已經不單止影響牲畜,更禍及人的身體,甚至這災連埃及的術士和所有埃及人也站立不住。不過,這次經文不再指法老心裏剛硬或硬著心,而是指「耶和華任憑法老的心剛硬」(這是《和修本》的翻譯,但原文的意思的確是「耶和華剛硬了法老的心」![3])這句話在神學上十分難以理解,因為如果是上帝刻意使法老的心剛硬,以致他不聽從摩西和亞倫提出放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要求,那麼責任豈不是不在法老身上,而是在使他的心剛硬的耶和華?如果我們單看這句話的確看似可引伸出這個想法,但其實這句話並非在《出埃及記》中首次出現,也並非最後一次。所以,還是先讓我們了解今段的餘下經文,然後才再作討論。

 

第七災:冰雹與火攙雜之災(9:13-35

出9:13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清早起來,站在法老面前,對他說:『耶和華-希伯來人的上帝如此說:放我的百姓走,好事奉我。

出9:14 因為這一次我要使一切的災禍臨到你自己,你臣僕和你百姓的身上,為要叫你知道在全地沒有像我的。

出9:15 現在,我若伸手用瘟疫攻擊你和你的百姓,你就會從地上除滅了。

出9:16 然而,我讓你存活,是為了要使你看見我的大能,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全地。

出9:17 可是你仍然向我的百姓自高自大,不放他們走。

出9:18 看哪,明天大約這時候,我必使大量的冰雹降下,這是從埃及立國直到如今沒有出現過的。

出9:19 現在,你要派人把你的牲畜和你田間一切所有的帶去躲避;任何在田間,無論是人是牲畜沒有回到屋內的,冰雹必降在他們身上,他們就必死。』」

出9:20 法老的臣僕中,懼怕耶和華這話的,就讓他的奴僕和牲畜逃進屋裏。

出9:21 但那不把耶和華這話放在心上的,就把他的奴僕和牲畜留在田裏。

出9:22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向天伸出你的手,使冰雹降在埃及全地,降在埃及地的人和牲畜身上,以及田間各樣菜蔬上。」

出9:23 摩西向天伸杖,耶和華就打雷下雹,有火降到地上;耶和華下雹在埃及地上。

出9:24 那時,有雹,也有火在雹中閃爍,極其嚴重;自從埃及立國以來,全地沒有像這樣的。

出9:25 在埃及全地,冰雹擊打田間所有的人和牲畜,擊打一切的菜蔬,也打壞了田間一切的樹木。

出9:26 惟獨以色列人所住的歌珊地沒有冰雹。

出9:27 法老差派人去召摩西和亞倫來,對他們說:「這一次我犯罪了。耶和華是公義的;我和我的百姓是邪惡的。

出9:28 請你們祈求耶和華,因上帝的雷轟和冰雹已經夠了。我要放你們走,你們不用再留下來了。」

出9:29 摩西對他說:「我一出城就向耶和華舉起雙手;雷必止住,也不再有冰雹,叫你知道地是屬於耶和華的。

出9:30 至於你和你的臣僕,我知道你們仍然不敬畏耶和華上帝。」

出9:31 那時,亞麻和大麥被摧毀了,因為大麥已經吐穗,亞麻也開了花。

出9:32 只是小麥和粗麥沒有被摧毀,因為它們還沒有長成。

出9:33 摩西離開法老出了城,向耶和華舉起雙手,雷和雹就止住,雨也不再下在地上了。

出9:34 法老見雨、雹、雷止住,又再犯罪;他和他的臣僕都硬著心。

出9:35 法老的心剛硬,不放以色列人走,正如耶和華藉著摩西所說的。

第七災的冰雹與火攙雜之災是十災中經文描述得最為詳細的,多達23節。它跟第一災和第四災一樣是有關摩西在清早對法老提出要求和災難的警告,而9:14表明這災要使一切的災禍(כָּל־מַגֵּפֹתַי֙)臨到法老、他的臣僕和他的百姓身上,為要叫法老知道在全地也沒有像耶和華的,表明這災的威力和禍害極為嚴重,是自埃及立國以來全地也從沒有試過的。的確,這災所打擊的不單單關乎植物或動物,而是同時針對了所有植物、動物和人等多個層面。程度上也由過去只影響環境、叫動物死去、埃及人身上長瘡等表面上的傷害程度,提升至首次使埃及人死亡。可見第七災跟以往的六個災明顯不同,擊打的範圍和程度都更為嚴厲,並為之後上帝殺長子的第十災作出了某程度的預示和警告。雖然這災的災情十分嚴重,不過9:15「我若伸手用瘟疫攻擊你和你的百姓,你就會從地上除滅了」則指出,耶和華其實已經對法老和埃及人存有恩慈,並不是想把他們完全毀滅 。

除了災情特別嚴重之外,這災還有另外兩個特別之處。首先是冰雹中會有火閃爍,反映這並非一般可解釋的極端天氣現象,而是上帝的親自作為,神蹟地把冰雹與火兩樣並不相容(甚至是完全對立)的現象放在一起,這災就像留下了自己的簽署(signature)一樣,只可能是出自上帝的手!而把兩樣不相容的情況放在一起,也彷彿在暗示這正正是法老不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情況,法老和埃及人其實跟敬拜上帝的人並不匹配,堅持要把敬拜上帝的人留在埃及,結果只會招致埃及地的嚴重敗壞;第二個特別之處,是這次上帝從降災中提出了一條出路,就是所有留心聽從上帝的警告,留在室內的人與牲畜其實可以避過一劫,讓災難只降在不敬畏上帝的人身上。這是之前六個災所沒有的,而且所破壞的農作物中,經文刻意指出災情未有波及小麥和粗麥(9:32),也就是說在災禍中上帝仍然給予一線生機。因此這災要帶出的信息是,不聽從上帝的結果極為嚴重,甚至是生與死的分別!但如果有埃及人肯謙卑聽從上帝的吩咐,其實仍有出路。這在某程度上預示日後殺長子之災的吩咐中,肯聽從耶和華的人其實或有機會逃過一劫。

 

《先知書選段》:賽34:11-54與出8:20-9:35的關聯

賽34:11 鵜鶘、豪豬要得它為業,貓頭鷹、烏鴉要住在其間。耶和華必將空虛的準繩、混沌的石垂線,拉在以東之上

賽34:12 人必宣稱那裏沒有王國,它的貴族和所有領袖都歸於無有。

賽34:13 以東的宮殿要長出荊棘,城堡要生長蒺藜和刺草;成為野狗的住處,鴕鳥的居所。

賽34:14 野獸要和土狼相遇,山羊鬼魔要與同伴對唱,莉莉絲必在那裏棲身,為自己尋找安歇之處。

賽34:15 箭頭蛇要在那裏做窩,下蛋,孵蛋,並招聚幼蛇在其保護之下;鷂鷹也與伴侶聚集在那裏。

賽34:16 你們要查考並誦讀耶和華的書;這些現象必然存在, 沒有一樣動物缺少伴侶。因為是他,藉著我的口吩咐,他的靈將牠們聚集。

賽34:17 他為牠們抽籤,親手用準繩為牠們分地;直到牠們永遠得地為業,世世代代住在其間。

賽35:1 曠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歡喜,沙漠也必快樂;又如玫瑰綻放,

賽35:2 朵朵繁茂,其樂融融,而且歡呼。黎巴嫩的榮耀,並迦密與沙崙的華美,必賜給它。  人要看見耶和華的榮耀,看見我們上帝的榮美。

賽35:3 你們要使軟弱的手強壯,  使無力的膝蓋穩固;

賽35:4 對心裏焦急的人說:  「要剛強,不要懼怕。  看哪,你們的上帝要來施報,  要施行極大的報應,  他必來拯救你們。」

有關《以賽亞書》的內容大綱和主題信息可參考第一篇文章摘要裏的簡介[4],而今段《先知書選段》的經文屬於《以賽亞書》的前半部分,內容較多提及人的過犯怎樣招致上帝的審判。賽34:11指出上帝必將空虛的準繩、混沌的石垂線(大概是用於量度)拉在以東身上,代表著上帝要從她身上計算她的空虛和混沌的程度而進行審判。以東是以掃的後代,有著屬血氣、屬世的象徵意義,而且她喜歡建立自己的王國,不愛追求屬靈的事。上帝說要讓她的住處成了那些被上帝定為不潔淨的動物的棲身之地,賽34:12-15又繼續描述以東會怎樣失去其領袖地位和變成荒廢,賽34:16-17再用上「永遠得地為業」諷刺地表達以東要世世代代活在自己的王國中,不斷地過著沒有上帝的荒廢生活;反之,賽35:1-4完全換了另一幅圖畫,十分正面地描述以色列民怎樣因為有上帝的帶領而喜樂地回歸,把本來的曠野和乾旱之地都變成了美麗的花園!結果是上帝的子民能夠看見祂的榮美、得力和強壯起來,而且有上帝安慰和應許給他們報復和拯救。換句話說,以色列和以東將會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有上帝的同在和沒有祂同在的情況是天淵之別。

猶太拉比選了這段先知書的經文與今段的《妥拉》平行,最明顯的是在處境上,上帝審判以東可以與《出埃及記》中上帝使法老和埃及人受災作平行,而這裏以色列人喜樂地回歸、蒙上帝悅納,則與十災中以色列民的安然無恙,有著上帝的拯救和眷顧也是一個平行。另外,在字眼上也出現不少平行之處(詳見下表),反映拉比對《先知書選段》的精心挑選:

(可點擊放大下表)

 

應如何理解「耶和華剛硬了法老的心」和這對我們來說有甚麼屬靈意義?         

1. 猶太拉比的解釋:

「耶和華剛硬了法老的心」表面上是讓法老失去了自由意志去行善,這在神學上的確不容易解釋,而過去猶太的拉比早已討論過這問題,並有以下幾個相當有見地的看法:

a)法老和埃及人欺壓以色列民的罪其實必須先被審判和受罰,才算得上合理和公義。故此耶和華必須剛硬法老的心,讓他承受十災所帶來的所有審判,這對被迫害了四百年的以色列民來說才算為真正的公平。(拉比Abravanel)

b)耶和華剛硬法老的心其實是要讓法老更有「自由意志去抵抗上帝」,因為如果法老純粹只是因為怕受罰或承受不了災難,而決定放以色列民離開的話,那麼他就不是真誠地悔改、真正謙卑自己去順服上帝了。故此,耶和華剛硬法老的心是要讓他有能力去堅持抵受十災的打擊,以致他能不單單因為受災才放以色列民離開埃及。(拉比Sforno)

c)法老持續不悔改的情況可導致他漸漸失去悔改的機會。也就是說,耶和華剛硬法老的心反映當上帝已經多次勸喻和警告他無效之後,就會讓他再沒悔改的機會,只能承受因犯罪而來的刑罰。(拉比Shimon ben Lakish)另一個接近的說法,是當有人犯了極其嚴重或大量的過犯後,上帝是可以不給予他悔改離開邪惡的機會。(拉比Rambam)

2. 從文學的角度理解:

除了參考拉比的理解,我們也可從十災的文學解構和上下文的角度去解釋「耶和華剛硬了法老的心」。在過去的查經中我們已經提出過下表的十災循環[5],而這次我們再加入「耶和華剛硬了法老的心」的出現情況。就讓我們先理解十災的循環,並以此作為背景去理解這問題。

 

第一個循環:

一、二、三災

第二個循環:

四、五、六災

第三個循環:

七、八、九災

共通點

循環的首災:一、四、七災

第一災:水變血(7:14-25)

第四災:蠅災(8:20-32)

第七災:冰雹與火攙雜之災(9:13-35)

警告的時間:早上(7:15-16、8:20、9:13);

摩西的要求:容我的百姓去……(7:16、8:21、9:13)

循環的次災:二、五、八災

第二災:蛙災(8:1-15)

第五災:牲畜瘟疫之災(9:1-7)

第八災:蝗災(10:1-20)耶和華剛硬了法老的心

警告的情景:進去見法老……(8:1、9:1、10:1)

摩西的要求:容我的百姓去……(8:1、9:1、10:3-4)

循環的第三災:三、六、九災

第三災:虱災/蚊災(8:16-19)

第六災:瘡災(9:8-12)耶和華剛硬了法老的心

第九災:黑暗之災(10:21-29)耶和華剛硬了法老的心

警告:沒有警告

要求:沒有要求

每個循環都各自有其共通點

藉亞倫伸杖(7:20;8:6、17)

沒有藉任何物件,直接降災 (8:24;9:6、10)

藉摩西伸杖(9:23;10:13、22)

 

耶和華剛硬了法老的心?

沒有,這代表法老有三次悔改的機會。

一次,這代表法老有兩次悔改的機會。

兩次,這代表法老有一次悔改的機會。

 

透過圖表中的循環和每個循環的首災、次災和第三個災之間的共同之處,我們可以發現十災其實發出了以下的信息:

1) 上帝的行事並不混亂,而是合理和有序的!

2) 每一個災其實都代表著上帝一次又一次地給予法老機會去認識上帝和謙卑悔改!

3) 上帝的降災大多數都非即時性,這讓法老有充分時間去思考和悔改聽從上帝!

4) 上帝嘗試在不同時間(循環中的首災均發生在早上,其餘的可能在下午及傍晚)、用各種方式(亞倫伸杖、直接降災、摩西伸杖)去喚醒法老,要他在自己面前謙卑和完全地聽命!

5) 十災的嚴重程度是漸漸增加的,到了第七災才首次出現有埃及人死亡的情況,反映上帝正在一步步勸喻和教導法老,不及早回轉悔改的話,是會遭遇比之前更嚴重的後果。

6) 從十災中法老多次使自己的心剛硬,反映上帝給予法老真正的自由和選擇機會,甚至容忍著法老出爾反爾、三番四次地進行欺騙(8:29)!

7) 時間上明顯是法老先多次使自己的心剛硬或硬著心,才招致上帝要多次使他的心剛硬。

當我們以上述十災的結構、循環和豐富的信息作為背景,並加入拉比的解釋,就可更好地理解「耶和華剛硬法老的心」以及其應用了:

1) 這並非一次性的偶然動作,而是早在十災之前已經給摩西預言將會出現的情況(4:21)。所以我們不應斷章取義地單單讀這一句話來理解,而是必須放在原先上帝表明要拯救以色列民的原因和背景裏。加上拉比的見解,反映這公義的彰顯,平反之前以色列民被欺壓和殺害的不義,讓我們明白伸冤在主,主必報應的觀念(參結25:12、羅12:19、來10:30等)。

2) 這在整個十災的過程中有系統地多次重複出現,因此這並非不理性的作為,而是經過上帝精心鋪排,並可用理性和有系統地理解,讓人認識上帝的行事原則。

3) 這並非出於上帝因法老不服而一時衝動或意氣用事的行為,而是十分有條理和可預計的結果。可以說,上帝有些時候像是要刻意讓人知道是祂的作為,只是法老不肯承認上帝是全地的主這個身分而已!

4) 上帝施行十災的主要目的,本身就並非為了打擊埃及,而是要把屬上帝的人分別出來(8:23)。所以上帝雖然打擊埃及,但卻沒有一次性地滅絕全部的農作物,讓當地仍有出產糧食的機會(9:32)。而且第七災又讓敬畏聽從祂的人可以逃過一劫,可以說,這種種的情況反映出上帝其實在施行十災打擊法老和埃及的同時,也不斷地對他們施憐憫!「耶和華剛硬了法老的心」其實不是上帝無情的作為,而是在充滿憐憫和在顧念人的背景下進行的。假如創天造地的上帝真的要滅絕法老和所有埃及人去讓自己的子民離開,祂其實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而無須一直拖延和忍耐,讓法老有回轉悔改的機會(9:15)。

5) 對於拉比指上帝會因應人犯罪的情況而減少讓人可悔改的機會,我們的確可從十災的循環中看到:在首三災的第一個循環中,耶和華並沒有使法老的心剛硬,他仍然有三次悔改的機會;到了第二個循環(第四、五、六災),耶和華使法老的心剛硬一次,代表法老悔改的機會只有兩次;而到了第三個循環(第七、八、九災),耶和華使法老的心剛硬了兩次,所以法老悔改的機會就只餘下一次;到了第十災的時候上帝就不再給予機會,而是直接殺了他的長子和所有埃及人的長子。事實上,期望上帝對人的罪惡無動於衷,人隨時都可選擇悔改與否,這想法並不合理。我們反而要透過上帝原來是可以按祂的心意去使法老的心剛硬、減少他悔改的機會,而明白我們不應以為永遠都擁有無限的機會可以回轉悔改,從而學會珍惜和把握每一次上帝饒恕自己的機會,為祂而活!

 

結語:上帝使法老的心剛硬的屬靈意義

今段查經的經文多次提及法老硬著心不讓上帝的子民離去,導致上帝要親自出手去分開他們。所以我們從今段經文可得出的第一個屬靈提醒是:在我們的生命中是否仍有一些明知上帝不喜悅但卻不想放棄、遠離、分開的人、事、物?昔日以色列民不能留在埃及地敬拜,今天我們經歷過上帝拯救的人同樣不能停留在過去的犯罪境況中敬拜上帝,因為兩者並不相容。求主幫助我們懂得對祂所不喜悅的情況作出「斷、捨、離」,學會「分別為聖」的功課!

另外,如果我們單從表面看十災的自然災害,或會認為上帝十分殘忍和暴力(尤其在今段的《妥拉》經文所記載的第七災會導致人命傷亡的結果)。但從今段經文的開始,我們就已經可意識到十災的主要目的並非為要打擊埃及,而是要把以色列民從埃及地分開!而經過了上述對十災的結構、當中的循環、上帝使法老的心剛硬的出現情況等詳細探討,我們更進一步發現十災所帶來的大自然災害,其實是要反映上帝是那位滿有能力的創造主,但同時祂也是滿有憐憫的大能者!因為在十災的過程中祂不斷對法老和埃及人忍耐和留手,而且並不是一次性地擊倒反抗祂旨意的人,而是給予了法老多次的機會,精心安排用不同的方式去讓他認識自己的大能,以致有機會能學會謙卑和敬畏祂。只可惜,法老的驕傲讓他並沒有因為上帝的神蹟和越來越嚴重的災情而謙卑下來,反而心裏剛硬地敵擋上帝,最終連悔改的機會都不斷地減少了。而從以上對「上帝剛硬了法老的心」的論述,我們明白到人其實並不可以隨時隨地隨己意掌握每一個悔改的機會,所以我們必須珍惜上帝給我們赦罪的恩典,把握每一次仍可回轉悔改的時機,好好地學會忠心聽命於上帝,順服聖靈。求主不但拯救我們,更幫助我們學會順服祂的功課,這不是由於我們害怕或想逃避主的刑罰,而是全因為我們對主的愛和敬畏,祂是我們的拯救主和大能者!阿們。


[1] Bruce Wells, “Exodus,” in Genesis, Exodus, Leviticus, Numbers, Deuteronomy, vol. 1 of ZIBBCOT, ed. John H. Walton;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5 vol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9), 197.

[2] Dictionary of Deities and Demons in the Bible, Accordance electronic ed. (Leiden and Grand Rapids: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71.

[3]《和修本》的翻譯某程度上是想帶出:是法老先要把自己的心剛硬,然後上帝才容讓他維持狀態的這個先後次序,以致在神學上並不會引伸出是上帝先主動使法老犯罪的問題,而可解讀為純屬是法老個人的錯。但其實按照希伯來文的文法來看,耶和華的確是行使「剛硬」的主語而法老的心就是直接的受詞,加上動詞「剛硬(וַיְחַזֵּ֤ק)」的詞幹屬Piel,則更帶有強烈或刻意的意思,因此這句其實更應該翻譯為「耶和華剛硬了法老的心」或維持像《和合本》那樣用「耶和華使法老的心剛硬」。

[4] 參《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系列(出1:1-2:25、賽27:6-13)查經摘要〈為自己的靈命和動機把脈〉內文「《先知書選段》賽27:6-13與出1:1-2:25的關聯」的段落。

[5] 參本機構《五經中的耶書亞》查經系列(《出埃及記》6:2-9:35)文章摘要(14):〈何謂真正認識耶和華〉,以及上一段的查經摘要文章〈十災中首三災所彰顯出的上帝屬性〉對十災的簡介。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7:8-8:19、珥2:30-3:16(或18):十災中首三災所彰顯出的上帝屬性

「安息日研經坊」(2022-2-12)《妥拉》與《先知書選段》7:8-8:19、珥2:30-3:16(或18 (筆者:Florence Tsang

圖為亞倫的杖吞了埃及術士的杖,參出7:12;Phillip Medhurst presents James Tissot Bible c 1899

今段《妥拉》經文(出7:8-8:19)描述耶和華藉摩西和亞倫在埃及施行了三個災(水變血、蛙災、蚊災),然而法老仍然心裏剛硬,不肯放以色列人離開。那麼,耶和華施行這三災的目的是甚麼?

 

簡介十災

由今段《妥拉》經文開始,《出埃及記》的故事會進入我們稱為「十災」的敘述。《詩篇》78:12、43提及十災的場景在瑣安田,它位於下埃及(Lower Egypt)尼羅河三角洲東部、蘭塞地的北邊。十災中的頭九災明顯呈現出一個結構,順次序每三個災為一個循環,每個循環都有共通點,而每個循環裏的首災、次災和第三災也有共通點,詳見下表[1]

 

第一個循環

(一、二、三)

第二個循環

(四、五、六)

第三個循環

(七、八、九)

共通點

循環的首災

(一、四、七)

第一災:

水變血(7:14-25)

第四災:

蠅災(8:20-32)

第七災:

冰雹與火攙雜之災(9:13-35)

警告的時間:早上(7:15-16、8:20、9:13)

摩西的要求:容我的百姓去……(7:16、8:21、9:13)

循環的次災(二、五、八)

第二災:

蛙災(8:1-15)

第五災:

牲畜瘟疫之災(9:1-7)

第八災:

蝗災(10:1-20)

警告的情景:進去見法老……(8:1、9:1、10:1)

摩西的要求:容我的百姓去……(8:1、9:1、10:3-4)

循環的第三災(三、六、九)

第三災:

虱災/蚊災(8:16-19)

第六災:

瘡災(9:8-12)

第九災:

黑暗之災(10:21-29)

警告:沒有警告

要求:沒有要求

每個循環都各自有其共通點

藉亞倫伸杖(7:20;8:6、17

沒有藉任何物件,直接降災 8:249:610

藉摩西伸杖(9:23;10:13、22

 

頭九個災既按照上帝所定的模式發生,人就能清晰知道這些災禍並非隨機發生的自然災害。另外,十災的嚴重程度以及對埃及的打擊是一直往上遞增的,最後第十災殺長子之災就是最致命的一撃,其後法老直接放所有以色列人走,甚至埃及人也催促他們離開那地。十災無疑是上帝拯救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方法,然而,對於上帝來說,單單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根本用不著施行十災的,祂大可一開始就以殺長子之災來迫使法老降服。而從經文所記,上帝施行十災是為要達致以下幾個主要目的:1)向埃及和以色列表明耶和華超乎萬神和人類(7:5;9:14-16;10:2;15:11),讓上帝的名傳遍全地(9:16);2)區隔埃及人和以色列人,展示上帝以大能保護祂的子民(8:22-23;9:3-4;10:22-23;12:12-13);3)對埃及的審判,以此說服法老讓以色列人離開(8:2、21;11:1;12:12、31-33;另參民33:4);4)為要作以色列人的上帝,使他們將上帝救贖他們的事蹟傳給子孫後代,使以色列世世代代都認識和跟隨耶和華(6:7;10:2;12:42)。

 

亞倫在法老面前使杖變成蛇(出7:8-13

上一個分段的結尾7:1-7提及上帝吩咐摩西和亞倫進到法老面前,叫他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然而,上帝也說,法老必不聽從他們,而上帝會嚴厲地懲罰埃及,在其中多行神蹟奇事。到了今段,摩西和亞倫到了法老那裏,法老就要求他們行一件奇事作為證據,以證明他們確實是耶和華的使者。事實上,這一事件是接下來上帝降災的序幕,它有著跟最初幾災相似的模式:上帝的奇事(7:10),埃及術士複製亞倫所行的(7:11-12),以及法老的心剛硬(7:13)。

亞倫在法老面前照耶和華所吩咐的,把杖丟在法老面前,杖就變成了蛇。接著法老也召了智慧人和行邪術的人來,這些埃及術士也用邪術(בְּלַהֲטֵיהֶ֖ם belahateihem;by their spells / secret arts)照樣做。(7:10-11)「邪術」的希伯來文字根l-w-t有「包裹、遮蓋」的意思,這個名詞的意思是「保密的東西」,有可能是暗示術士所行的是靠一些類似掩眼法的技巧[2]。「邪術」的使用跟亞倫動作的簡單性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亞倫並沒有使用任何邪術,他只單單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去做,將杖丟在法老面前。而經文的重點並不是杖的變化,而是亞倫的杖吞了(בָּלַע bala;swallow)術士的杖。「吞了」的原文בָּלַע bala,在《出埃及記》中只出現了兩次,另一次是出現在15章的摩西之歌:「耶和華啊,眾神明中,誰能像你?誰能像你,至聖至榮,可頌可畏,施行奇事!你伸出右手,地就吞滅(בָּלַע bala)他們。」(15:11-12)這裏說到上帝伸出右手,埃及的軍隊就被吞滅。因此雖然接下來的十災表面上看來好像是上帝與法老的一場拉鋸戰,但其實7:12的經文已經暗示了在十災之先,埃及敗仗的大局已定。埃及重要的蛇神瓦吉特(Wadjit)是下埃及的保護神,她通常被描繪成一條豎立準備發動攻擊的眼鏡蛇──稱為Uraeus。蛇又往往是埃及皇室的象徵,裝飾在埃及法老的頭飾上方,對於古埃及人來說,蛇的形象可保護國王,亦彰顯法老的力量和威脅性。[3]因此亞倫的杖吞了術士的杖(蛇),就是要讓法老明白耶和華的主權在他之上,但是他心裏剛硬,不肯聽摩西和亞倫的話,於是上帝開始以災禍去擊打埃及。

 

第一災:水變血(出7:14-25

上帝告訴摩西明天早晨法老會到水邊,吩咐摩西到尼羅河邊去迎見他,並對他說:「耶和華──希伯來人的上帝差派我到你這裏,說:放我的百姓走,到曠野事奉我。看哪,到如今你還是不聽。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要用我手裏的杖擊打尼羅河中的水,水就變成(דָּ֣ם dam;blood);這樣,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河裏的魚必死,河也要發臭,埃及人就厭惡(נִלְא֣וּ nilʾu;will loathe, will not be able)喝這河裏的水。」(7:16-18)在這之前,摩西已經兩次去見法老,然而法老依然心硬,不肯聽上帝藉摩西和亞倫所傳講的信息,亦不肯放以色列人走,於是今次上帝差派摩西直接宣告降災,而第一災更是與法老當時身處的尼羅河有關。

17節「血」的希伯來文名詞 דָּ֣ם dam其實亦可解作血紅色,如《約珥書》2:31,當中提到「太陽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דָּ֣ם dam)」,這裏並非照字面所指月亮會變為血,而是指到月亮的顏色會變成像血一樣紅。關於水變血,有學者推斷尼羅河可能因著從河的源頭沖刷而來的紅土沉積物以及當中的一些藻類植物而令到河水變色,這些物質亦擾亂了河水的氧氣平衡,以致魚類因缺氧而大量死亡[4]。不過,即使水變血有可能是指到尼羅河的污染,也不能夠否定這是上帝的作為,因為不論在時間上(隨著亞倫舉杖而發生)、污染的強度和所影響的範圍,都表明了這是出於上帝的超自然作為。因著上帝擊打尼羅河,水被嚴重污染,河裏的魚死了,河也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河裏的水。

從古至今,尼羅河一直是埃及的命脈。在古代或現代,埃及都十分依賴其水源,每年尼羅河氾濫的日子,河水的水位上升會為周圍的田地提供肥沃的土壤和重要的水源。沒有尼羅河,繁華的埃及地將與附近的沙漠一樣貧瘠。因此埃及有很多的神明都跟尼羅河有關。7:21特別提到「河也臭了」,這是值得留意的。在古埃及文學中,就有一首讚頌尼羅河的頌歌(Hymn to the Nile),其中提到尼羅河是「食物的供應者、有豐足的供給、是一切美好的創造者、威嚴之主、帶著芬芳的甜美」[5],可以想像當埃及人看到他們所稱頌的美麗的尼羅河,這條生命之源竟然變成了血紅色的河流、河中滿佈魚的屍體、並充滿惡臭,心中必然泛起一份恐懼與震撼。

然而,經文形容埃及的術士也用邪術照樣做了,而當法老看見術士照樣做的時候,就轉身回宮,並不把這事放在心上。(7:22-23)不過,埃及百姓可不像法老那麼輕鬆,他們「沿著尼羅河邊挖掘,要找水喝,因為他們不能喝河裏的水」(7:24)。由此可見法老不但性格高傲,並且只要事情對自己沒有切身的影響,他根本不放在心上,亦不關心自己百姓的困苦。

 

第二災:蛙災(出8:1-15

到了第8章,耶和華吩咐摩西去警告法老:「看哪,我必以青蛙之災擊打你的疆土。尼羅河要滋生青蛙;這青蛙要上來進你的宮殿你的臥房,上你的床榻,進你臣僕的房屋,上你百姓的身上,進你的爐灶你的揉麵盆。這些青蛙要跳上你、你百姓和你眾臣僕的身上。」(8:2-4)上帝吩咐摩西說的這番話,當中所有人和物件都是以「你的」來形容,意即這些人和物都是與法老相關的,上帝甚至說青蛙會跳到法老身上,因此他不能再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亞倫按上帝藉摩西所吩咐的,伸出手裏的杖在江、河、池塘上,把青蛙帶上埃及地,以致青蛙遮滿了地面。亞倫所做的動作其實與上一災無異,他同樣是伸出杖在眾水之上,而這個動作所帶來的是甚麼災害完全是出於上帝的主權和旨意。這次術士亦照樣用他們的邪術將青蛙從水中帶上來。在埃及的眾神明中有一位有著青蛙頭人身的女神赫克特(Heqet),她被視為復活和生育的象徵。人們還認為赫克特會幫助婦女順利分娩。青蛙在古埃及是被膜拜的偶像,是埃及人不能隨意殺死的神聖動物之一。[6]

蛙災嚴重地影響埃及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法老在內,所以即使術士能照樣行,法老亦因青蛙的攪擾而召摩西和亞倫來,說:「請你們祈求耶和華使這些青蛙離開我和我的百姓,我就讓這百姓去向耶和華獻祭。」(8:8)摩西回答法老:「悉聽尊便[7],告訴我何時為你、你臣僕和你的百姓祈求,使青蛙被剪除,離開你和你的宮殿,只留在尼羅河裏。」(8:9)奇怪的是,法老選擇的時間是「明天」而並非「現在」,對此經文沒有提供確切的解釋,多數學者認為「明天」意味著「盡快」,認為法老不相信摩西能在短時間內讓覆蓋整個埃及地的青蛙在短時間內自行消失。[8]然而,這看來也像是在測試摩西的話的準確性,以及摩西所代表的耶和華的真實性。[9]耶和華聽了摩西的請求,就在所定的時間讓那些遍滿埃及地的青蛙都死了。可是法老見到災禍舒緩,便又再硬著心,背棄自己的諾言,不肯放以色列人走。

 

第三災:蚊災(出8:16-19

出8:16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對亞倫說:『伸出你的杖擊打地上的塵土,使塵土在埃及全地變成蚊子(כִנִּ֖ם khinnim;gnats)。』」

出8:17 他們就照樣做了。亞倫伸出他手裏的杖,擊打地上的塵土,人和牲畜身上就有了蚊子;埃及全地的塵土都變成蚊子了

出8:18 術士也用邪術要照樣產生蚊子,卻做不成。於是人和牲畜的身上都有了蚊子。

出8:19 術士對法老說:「這是上帝的手指。」法老心裏剛硬,不聽摩西和亞倫,正如耶和華所說的。

當法老違背他的承諾後,第三災毫無預警地臨到埃及。這災在《和修本》被譯為「蚊災」,亦有其他中文譯本譯為「虱災」(如《和合本》、《新譯本》)。從原文上未能肯定所指的昆蟲品種,有學者指這可能是指一種體積非常細小的蚊,它會叮咬人的皮膚造成刺痛,甚至會爬進眼睛和鼻子[10]。經文說全地的塵土都變成蚊子,這是一個驚人的數量,蚊子與塵埃一樣,既細小又能充滿整個空間,讓埃及人避無可避。在上一災青蛙入侵了埃及人的家園,到了這一災,蚊子則折磨他們的身體。埃及術士的邪術在此再起不了作用,即使之前他們表面上看似能複製亞倫所做的事情,然而他們不能將塵土變成蚊子。他們對法老說:「這是上帝的手指。」意味著他們曉得這事是源於在人之上的神聖力量,並非他們所靠的邪術或神秘的技倆所能行的。而因著術士的失敗,在往後的災禍之中,法老再沒有召喚他們。過了三災後,法老的心仍然剛硬,不肯聽摩西和亞倫的話,亦不肯放以色列人走。然而這個結果上帝早已預示,經文已明言這一切就「正如耶和華所說的」。(8:19)

 

《先知書選段》珥2:30-3:16(或18)與出7:8-8:19的關聯

今段《先知書選段》來自《約珥書》,約珥是南國猶大的先知,有學者估計他可能是在約阿施作猶大王時期(主前835-796)的先知。這書的主題包括:耶和華的日子、以色列民要回歸等[11]

珥2:30「我要在天上地下顯出奇事(מֽוֹפְתִ֔ים mophetim;wonders),有血(דָּ֣ם dam;blood),有火,有煙柱。

珥2:31 太陽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דָּ֣ם dam;blood),這都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

《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其中一個常見的關聯是兩者在字眼上的平行,這幾節經文提及耶和華的日子[12]臨到前的徵兆。珥2:30一開始說上帝要顯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煙柱,又提及「月亮要變為血」(珥2:31),從頭幾節已能明顯地看見它與今段《妥拉》經文的平行,因為今段《妥拉》一開始就提及耶和華跟摩西和亞倫說,法老會吩咐他們行一件奇事(מוֹפֵ֑ת mophet),並且第一災正正就是水變(דָּ֣ם dam;見7:17、19、20、21)。因此《約珥書》這段經文和今段《妥拉》的第一個聯繫就是兩者所採用的一些共通詞彙(例如:奇事、血),並且兩者都與上帝要施行奇事有關。

珥3:1「看哪,在那些日子,到那個時候,我使猶大和耶路撒冷被擄之人歸回的時候

珥3:2 我要聚集萬民,帶他們下到約沙法谷(עֵ֖מֶק יְהֽוֹשָׁפָ֑ט ʿemeq Jehoshaphat;「約沙法」在原文的意思是「耶和華審判」)去,在那裏我要為我百姓,我產業以色列的緣故,向萬民施行審判(שָׁפַט shaphat;judge);因為他們把我的百姓分散到列國,瓜分了我的土地,

珥3:3 為我的百姓抽籤,以男孩換取妓女,為喝酒賣掉女孩。

……

珥3:6 並將猶大人和耶路撒冷人賣給希臘人,使他們遠離自己的疆界

珥3:7 看哪,我必激發他們離開你們把他們賣去的地方,又必使報應歸到你們頭上

「被擄之人歸回的時候」(珥3:1)在原文可譯作「從苦境中轉回」,所指的並非以色列從巴比倫歸回,而是最終上帝審判列國,以色列得贖的日子。而「約沙法」在原文有「耶和華審判」之意,上帝要因著祂的百姓以色列的緣故,聚集萬民到約沙法谷去施行審判,因為以色列的仇敵用極不人道的方式去對待以色列民,他們將上帝的子民當成物品,把他們賣了以換取自己的享樂(以男孩換取妓女,為喝酒賣掉女孩)。

而上帝把祂子民的事看為自己的事,即便以色列的仇敵把猶大人和耶路撒冷人賣給希臘人,使他們遠離自己的疆界,但上帝必定會激發他們離開被賣到的地方,又使報應歸到以色列的仇敵頭上。這個畫面跟《出埃及記》十分相似,因法老和埃及人同樣以不人道的方式去勞役以色列人,並且不容許他們離開埃及這個不屬他們之地。從今段《妥拉》所記的三災,可見上帝開始了祂對埃及的審判,為要使祂的百姓能夠離開埃及。因此這個選段和今段《妥拉》的第二個關聯,就是兩者同樣指到上帝要透過施行審判去為子民討回公道,又要使他們離開不屬於自己的疆界,並且從苦境中轉回。

珥3:9 當在列國中宣告:預備打仗,激發勇士,使所有戰士上前來。

……

珥3:12 列國都當興起,上到約沙法谷(עֵ֖מֶק יְהֽוֹשָׁפָ֑ט ʿemeq Jehoshaphat);因為我必坐在那裏,審判(שָׁפַט shaphat;judge)四圍的列國。

珥3:13 揮鐮刀吧!因為莊稼熟了;來踩踏吧!因為醡酒池滿了。酒池已經滿溢,因為他們的罪惡甚大。

珥3:14 在斷定谷( מֶק הֶֽחָר֑וּץ ʿemeq hecharutz;valley of decision)有許多許多的人,因為耶和華的日子臨近斷定谷( מֶק הֶֽחָר֑וּץ ʿemeq hecharutz)了。

3:9-14描述到一場激烈的戰事,這是列國與上帝作戰的畫面。13節經文所提到的「莊稼熟了」、「醡酒池滿了」,均指到審判的時候到了,因為敵人的罪已經滿溢。而「約沙法谷」、「審判」這些字眼再次出現,「斷定谷」的意思亦與之相近,指到上帝要作出判決。從《出埃及記》的經文,我們看見經過幾次的談判,法老依然心硬,於是在今段經文上帝開始降災,自然界的力量就好像上帝的軍隊一樣,去對埃及的罪作出審判。因此第三個關聯就是兩段經文同樣帶出上帝要作戰,因審判的時候已到,上帝要宣判並執行祂的判決。

珥3:15 日月昏暗,星宿無光。

珥3:16 耶和華必從錫安吼叫,從耶路撒冷出聲,天地就震動。耶和華卻要作他百姓的避難所,作以色列人的保障。

珥3:17 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וִֽידַעְתֶּ֗ם כִּ֣י אֲנִ֤י יְהוָה֙ אֱלֹ֣הֵיכֶ֔ם),我住在錫安──我的聖山。耶路撒冷必成為聖;陌生人不再從其中經過。

最後這幾節經文提及在上帝審判之日,日月昏暗,星宿無光,天地都要震動。然而,上帝要保守祂的子民,作他們的避難所和保障。如此,「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וִֽידַעְתֶּ֗ם כִּ֣י אֲנִ֤י יְהוָה֙ אֱלֹ֣הֵיכֶ֔ם)。在今段《妥拉》經文中亦有類似的片語,例如7:17「這樣,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תֵּדַ֔ע כִּ֖י אֲנִ֣י יְהוָ֑ה),以及8:10「為要叫你知道沒有像耶和華我們上帝的」(תֵּדַ֔ע כִּי־אֵ֖ין כַּיהוָ֥ה אֱלֹהֵֽינוּ)。事實上,今段經文選自《約珥書》,而約珥   יוֹאֵלYoʾel在原文的意思,正正就是「耶和華是神」。因此兩段經文的最後一個關聯,就是兩者同樣指到上帝要在審判中彰顯自己,讓人知道祂是上帝。

 

首三災的目的

1. 叫法老和術士承認耶和華上帝的存在

認識上帝的第一步,首先是要承認祂的存在。在出5章,當摩西和亞倫第一次見法老,並藉上帝的名要求他放以色列人去曠野守節的時候,法老當時的回應是:「耶和華是誰,要我聽他的話,讓以色列人去?我不認識耶和華,也不放以色列人走!」(5:2)埃及是一個信奉多神的國家,各式各樣的神明法老都聽聞過,就是沒有聽過耶和華,也不知道祂是否真的存在,後來他加重以色列人的苦工,正因為他認為摩西提出的要求只不過是以色列人偷懶的藉口。在蛙災的記述中,法老請摩西和亞倫向耶和華祈求,使青蛙離開他和他百姓(8:8),這是法老首次承認耶和華的存在。而當上帝以蚊災擊打埃及,術士說:「這是上帝的手指。」(8:19)在經歷頭兩災後,即使摩西和亞倫沒有對蚊災作出警告,術士也察覺並認知到埃及當時所經歷的災難,是出自上帝的手。

2. 彰顯上帝是創造主

尼羅河在埃及被視為生命之源,而青蛙是生命和生育的象徵。「尼羅河要滋生(שָׁרַ֣ץ sharatz;swarm, multiply)青蛙」(8:3)中「滋生」一詞在《聖經》中首次出現是在《創世記》1:20,那裏提及「水要滋生(יִּשְׁרְצ֛וּ yishrtzu;swarm)眾多有生命之物……」,那是一幅上帝創世時的圖象。因此頭兩災表明了不論是尼羅河豐富的天然資源,或是青蛙驚人的繁衍能力,兩者本身都不是生命的給予者,唯有耶和華上帝才是那位賜予生命、使生命繁衍的創造主。到了第三災,上帝吩咐摩西讓亞倫「擊打地上的塵土,使塵土(עָפָר֙ ʿaphar;dust)在埃及全地變成蚊子。」這再一次將讀者帶回《創世記》,創2:7描述「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עָפָר֙ ʿaphar)造人,將生命之氣吹進他的鼻孔,這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事實上,在頭兩災,埃及術士表面上好像可以複製亞倫所行的奇事,然而第一災只是形態上的轉換(水變血),而第二災就是將青蛙從水中帶上來,但第三災的性質完全不同,因為第三災是將地上的塵土變成活物,不論術士所用的是甚麼邪術,都清楚顯示他們沒有從塵土創造生命的力量。因此,藉著這三災,耶和華上帝表明自己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賜予者,世上一切萬物,不論是人、動植物,一切生命都源於祂。

3. 顯明上帝掌管萬有,祂的能力在法老、術士並埃及眾神明之上

表面看來,這三災只是為埃及人帶來了一些不便與不適,並沒有很大的破壞性,甚至在頭兩災的描述中,術士也可以照樣行,彷彿上帝的能力在第三災才真正顯明。然而,事實絕非如此,在頭兩災術士所做的實際上並沒有展現他們的能力,相反,只是顯出他們的無能,他們為埃及地帶來更多的血和青蛙而不是把情況逆轉,豈非只是加重埃及人所承受的災害麼?他們若要對抗上帝,就應該將血變回水、將青蛙趕回尼羅河,然而他們卻沒有將埃及從災難中拯救出來的能力。因此從第一災開始,就可見他們並沒有能力去抵擋耶和華對埃及的攻擊。而從法老的請求與讓步,可見他清晰知道能夠使青蛙離開的就只有耶和華。另外,每個埃及神明所管轄的範圍是特定和有限的,天空有天空的神,地有地的神,每個範疇都由一個或多個神明所掌管。而水變血、蛙災、蚊災,分別涉及生態系統的三個部分:水、地和空氣(地上的空間),因此單單從頭三災,就可見上帝對於每個範疇和空間的主權,祂的能力是埃及眾神明不能比擬的,就正如摩西所言,「沒有像耶和華我們上帝的」(8:10)。

 

首三災對以色列人的意義

如上所述,上帝透過頭三災去彰顯祂的屬性和能力,然而或許我們仍有疑問,為何上帝不選擇一些埃及術士複製不了的災害,這不是更能彰顯祂的能力嗎?水變血作為上帝選定的第一災,這對以色列人而言應該並不陌生,因為在摩西見以色列長老之先,上帝給摩西權能去行三個神蹟,當中最後一個正正就是水變血:「倘若他們不信這兩個神蹟,不聽你的話,你就從尼羅河裏取些水,倒在乾的地上。你從尼羅河裏所取的水必在乾地上變成血。」(4:9)水變血到底有甚麼意義,以致以色列人即使不信前兩個神蹟,也能因它而信耶和華的確眷顧以色列人,並鑒察他們的困苦呢?(見4:31)在《出埃及記》1章,提到因以色列人愈發增多,埃及人就因他們愁煩,於是法老吩咐他的眾百姓說:「把所生的每一個男孩都丟到尼羅河裏去,讓所有的女孩存活。」(1:22)因此尼羅河對於以色列來說,並非像埃及人所相信的生命之源,而是以色列整個民族所遭受的無理對待,是他們那些被無故謀殺的嬰孩所埋葬之處。而埃及人謀殺的罪證都被尼羅河所掩蓋了。在《次經》《所羅門智訓》11:6-7提到:「敵人到常流的河中取水,卻取了濃血而驚惶萬分。敵人因下令殺戮嬰兒而受懲罰……」這裏解釋水變血並非單單為要擊打埃及神明和彰顯上帝的能力,它亦代表著上帝真正知道以色列人內心所承受的痛苦,並且就像今段《先知書選段》的信息,上帝要開始祂的審判,為祂的子民討回公道。

事實上,第二災亦相仿,「尼羅河要滋生(שָׁרַ֣ץ sharatz)青蛙」(8:3)中「滋生」一詞的原文在《出埃及記》中只出現了兩次,它正好與1:7提到以色列人繁衍(יִּשְׁרְצ֛וּ yishrtzu)一詞相同,起了平行對照的作用。以色列人的繁衍昌盛原是上帝的賜福,然而法老竟因他們人數眾多,就在以色列人並沒有對埃及造成任何實質威脅的情況下,竟然派監工管轄和勞役他們。可以說,上帝刻意降下蛙災,正是因為青蛙是生育、繁衍的象徵,而這理解可再一次提醒當時的人和讀者,法老早前下令當希伯來婦人臨盆時要殺死男嬰,把他們丟在尼羅河裏肆意殺害,而停止他們繼續繁衍在上帝的眼中是嚴重的惡行。也就是說,上帝透過祂所行的災,去回應以色列民被害的苦難。

因此埃及的術士雖然能複製頭兩災,但它們所傳遞的信息,除了展示上帝的大能,亦帶出了上帝是那位眷顧祂子民的上帝,上帝與法老不同,祂不會眼白白看著自己的子民受苦而置身事外,上帝確實知道子民的痛苦,並且會追討埃及壓迫和殺害以色列人的罪行,為以色列人平反,讓他們能夠對上帝生出更大的信心。

 

結語:十災中首三災所彰顯出的上帝屬性

十災對於我們理解上帝如何拯救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這個為奴之家十分重要,因為上帝往往透過祂的作為彰顯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上帝藉著頭三災讓法老和術士不得不承認祂的存在,祂也藉這些災去彰顯自己是那位創造主,並顯明祂統管萬有,祂的權能在法老、術士並埃及的眾神明之上。而這位超然的上帝,雖然是高高在上、滿有大能,但卻同時是一位眷顧自己百姓、會用大能為他們討回公道的主。正如上帝在荊棘裏的火焰中向摩西顯現的時候,祂說自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因著上帝的信實,以及祂和子民那一份立約的關係,祂眷顧以色列人在埃及的遭遇,以大能的手將祂的子民從埃及的困苦中拯救出來。事實上,當時以色列人對上帝的認識仍十分有限,對祂的信心也很薄弱,而上帝就透過祂的作為讓祂的子民能夠更深認識自己,知道祂是那位自有永有、信實可靠的上帝。

縱然我們今天沒有經歷當時以色列人所面對的困苦,但面對現今世界的種種我們也難免容易有憂心、惶恐和無力的時候,或許也會有看不清上帝作為的感覺,然而今段經文的信息正正邀請我們再一次去確信上帝是我們可以全然信靠的那一位,即使出埃及的故事離我們很遙遠,但上帝的拯救工作並沒有改變,祂在過去、今天、將來都是一樣的,祂仍是那位大能的創造主,祂有能力改變一切,同時又眷顧我們每一位屬祂的子民,與我們同行。盼望我們都能更多尋求認識祂,在艱難的日子中更多信靠和仰望祂,相信祂必能引領我們走出人生的每一個幽谷。

 


[1] 參本機構《五經中的耶書亞》查經系列(《出埃及記》6:2-9:35)文章摘要(14):〈何謂真正認識耶和華〉

[2] 時至今天,弄蛇術仍然存在,而這種技藝在古埃及相當普遍。弄蛇術的表演者會於蛇頭下方的神經位置施加強大的壓力,以致蛇出現緊張性僵硬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蛇會呈現出棒狀的外觀,甚至可以被其他人觸摸,而當它被丟在地時,所受到的震動就會讓牠重新回復正常的狀態。參Nahum M. Sarna, Exodus, The JPS Torah Commentary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1991), 37.

[3] Bruce Wells, “Exodus,” in Genesis, Exodus, Leviticus, Numbers, Deuteronomy, vol. 1 of ZIBBCOT, ed. John H. Walto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9), 188.

[4] Nahum M. Sarna, Exodus, The JPS Torah Commentary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1991), 38-39.

[5] James B. Pritchard, ed.,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272.

[6] Davis, John J., Moses and the Gods of Egypt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1), 100.

[7] 「悉聽尊便」(הִתְפָּאֵ֣ר עָלַי֒ hitppaʾer ʿalay)原文直譯的意思是「在我身上你可以有這樣的榮耀」,即是對於除去青蛙的時間,摩西會聽從法老的決定。事實上,這也反映出摩西對上帝的信心,雖然他的回答並非出於上帝的指示,但他相信上帝會聽他的祈求,以顯示這是真正來自上帝的神蹟。

[8] John N. Oswalt, “Exodus,” in Genesis Exodus, vol. 1 of CBC (Carol Stream: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2008), 343.

[9] 法老顯然很在意摩西的話的準確性,像是在往後第五災瘟災之後,當埃及的牲畜全都死了,法老第一時間做的不是差派人去視察埃及的災情,而是派人去看以色列人的牲畜是否一隻都沒有死(參9:7),彷彿只要死了一隻屬以色列人的牲畜,就能否定耶和華的存在或其能力。

[10] Keil and Delitzsch. The Pentateuch, 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483.

[11] 有關《約珥書》的簡介,可參看《希伯來聖經》綜覽系列《約珥書》的文章摘要〈在末世中信徒要持守的品行〉

[12] 「耶和華的日子」在《約珥書》共出現了五次(珥1:15,2:1,2:11,2:31,3:14),是書中一個重要的主題。耶和華的日子臨到前的其中一個徵兆是天象的變異──「太陽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珥2:31),這個描述和《啟示錄》6章所描述的相似,因此這個日子所指的很可能是《啟示錄》作者所形容的末世大災難,解釋這現象為上帝向人作最後審判前所出現的徵兆。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6:2-7:7;賽42:8-21、52:6及其後:憑信心遵行上帝的吩咐

「安息日研經坊」(2022-1-29)《妥拉》與《先知書選段》6:2-7:7,賽42:8-2152:6及其後(筆者:Ada Lui

圖為摩西與亞倫向以色列民講話(參出6:9);by James Tissot, in public domain

今段經文敘述了上帝對摩西的幾次吩咐,當中反映出摩西在面對甚麼考驗?這對我們又有甚麼提醒?

 

上帝要子民認識祂的名(出6:2-9

上一個《妥拉》分段敘述摩西按著上帝的吩咐去見法老,要法老放子民去曠野向上帝守節,結局是法老非但不答應,反而加重了以色列民的苦工,以致子民抱怨摩西和亞倫。摩西於是到上帝那裏訴苦。今段經文一開始就是上帝給摩西的回答:「我是耶和華。我從前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顯現為全能的上帝(אֵ֣ל שַׁדָּ֑י El Shaddai);至於我的名耶和華,我未曾讓他們知道(יָדַע yada)。」(6:2-3)אֵ֣ל שַׁדָּ֑י El Shaddai這個名字的確實意思不能肯定,中譯本多數譯作「全能的上帝」,這翻譯算合理。有學者指 שַׁדָּ֑י Shaddai的字根代表女性乳房,與生育有關,而生育在古代人眼中是人不能掌握的事情,只能靠神明保佑。因為先祖們的妻子都有不育的問題,上帝卻扭轉了她們不育的情況,甚至使他們的後代蒙福成為大國,就反映出上帝大能的作為。另外,如果這個字是強調上帝對先祖們在約裏的賜福[1],尤其是要使他們生養眾多,那麼 אֵ֣ל שַׁדָּ֑י El Shaddai亦可譯作「全福的上帝」。

至於耶和華這個名字在《創世記》也出現過,上帝也曾以這個名字向列祖說話[2],所以,上帝說列祖未曾「知道」這名字,並不是指他們未曾聽過,而是他們還未真正明白這名字的含義(「知道」的希伯來文 יָדַע yad‘a 可指一份在經驗過後的認識)。也就是說,列祖未曾經歷過耶和華這名字所代表的能力和屬性:上帝與列祖所立的約裏有關地和後裔的應許都要在將來才應驗,所以必需等到上帝履行祂對列祖的應許時,祂才能讓他們的後裔經歷到耶和華這名字所代表的能力和屬性[3]。至於耶和華這名字的詳細論述可參考之前的文章摘要[4]

出6:6 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我是耶和華;我要除去(וְהוֹצֵאתִי vehotzeti埃及人加給你們的勞役,【我要】救(וְהִצַּלְתִּי vehitzalti你們脫離他們的奴役。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藉嚴厲的懲罰救贖(וְגָאַלְתִּי  vegaalti你們。

出6:7 我要以(וְלָקַחְתִּ֨י velaqachti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上帝。我除去埃及人加給你們的勞役,你們就知道ידַעְתֶּ֗ם ydaʿtem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出6:8 我起誓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地,我要領你們進去,將那地賜給你們為業。我是耶和華。』」

至於上帝要以色列民怎樣經歷祂的名字,上帝接著就說出祂要做的四個動作,都是以祂自己為主語去執行的,包括:1)祂要除去他們的勞役,2)拯救他們脫離奴役,3)救贖他們,4)以他們為自己的子民。全都是關於上帝要拯救子民離開法老的壓制,並預示祂將要與子民立約。而當子民經歷過這一切之後,他們就會知道耶和華他們的上帝是一位怎樣的上帝,祂就是那位曾與他們的列祖立約的耶和華,現在要按著約裏的應許把他們帶進迦南地。然而當摩西把上帝要做的事告訴以色列人,他們卻因苦工心裏愁煩而不肯聽摩西的話(6:9;另參出5:19-21)。

 

摩西對上帝說自己是不會講話的(出6:10-30

這一段經文有三個部分,頭尾分別是上帝與摩西的對話,中間的一個插段是關於亞倫的家譜,而整段敘事又有一個倒影結構在當中:

A. 摩西(6:10-12

出6:10 耶和華吩咐摩西說:……

出6:12 摩西在耶和華面前說: 「 ……我這不會講話的……

B. 摩西和亞倫(6:13

出6:13 耶和華吩咐摩西和亞倫,……

X. 家譜(6:14-26

出6:14 以色列人族長的名字如下:

出6:26 這就是曾聽見耶和華說……的亞倫和摩西

B’. 摩西和亞倫(6:27

出6:27 ……對埃及王法老說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的,也是這摩西和亞倫

A.’ 摩西(6:28-30

出6:28 當耶和華在埃及地對摩西說話的時候,

出6:30 摩西在耶和華面前說:「 ……我是不會講話的……

頭尾(A和A’)是摩西與上帝的兩段對話,都是關於當上帝吩咐摩西要對法老說祂所吩咐的話和摩西的回應說自己是不會講話的,在中間(B和B’)則是上帝吩咐摩西和亞倫的話,而核心部分(X)則是一個插段,記載了以色列人族長的族譜,但並非全部十二支派,只記載了雅各的大兒子呂便,二兒子西緬和三兒子利未這三個支派,所以重點是帶出利未家族的記載,即亞倫和摩西的家族,當中又以記載大祭司亞倫的家譜最為詳盡。而貫穿這個結構的是耶和華對他們兩個人的吩咐:要去對法老說上帝要把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6:13,26,27)。摩西對於這個吩咐的回應是兩次說:「我是不會講話的」(6:12,30),而亞倫之所以出現正是與摩西這個回應有關。

「不會講話的」在原文直譯是「未受割禮的嘴唇」[5],這跟之前上帝呼召摩西時,摩西推辭說自己是「拙口笨舌」(原文直譯是「重口重舌」;出4:10)的不同,之前是指他認為自己不善辭令,是能力上的不足。現在摩西說自己的嘴唇「未受割禮」,所指的大概不是肉身的能力,而是思想上或心理上看自己不夠資格,認為自己根本不能說服法老和子民去聽他,也有學者認為摩西覺得自己的嘴唇是不潔淨的,根本不配作上帝話語的出口[6]。由於摩西對自己沒有信心,上帝於是揀選他的哥哥亞倫去協助他,後來亞倫成為了以色列的大祭司,中間的插段就記載了大祭司的家譜,當中特別提到一些資料:1)利未、哥轄、暗蘭這三代人的歲數,暗蘭是亞倫和摩西的父親,意味著亞倫和摩西是第四代,這使人想起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時曾提到他的後裔必寄居在別人的地四百年,直到第四代就必回到迦南地(創15:13-16)[7];2)記載暗蘭亞倫以利亞撒的妻子的身分和來歷[8],反映以色列對大祭司的婚姻有嚴格的要求。這部分的敘事給我們看見,摩西因著法老和子民都不肯聽他而失去信心,認為自己已不能再代表上帝到法老面前說話,上帝對此並沒有責備他,反而揀選了亞倫去協助他,可見上帝體恤人的小信,祂會堅立祂所呼召的人,為他預備協助者,好讓那人能完成上帝所託付的使命。

 

上帝吩咐摩西和亞倫去見法老(出7:1-7

上部分是上帝使摩西和亞倫共同肩負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的責任,而這一段則是關於上帝界定他們二人的角色和分工。上帝對摩西說:「我使你在法老面前像上帝(אֱלֹהִ֖ים ʾelohim)一樣,你的哥哥亞倫是你的代言人( נָבִיאnaviʾ;prophet)。」(7:1)。這個表述是與法老自視為神明作了一個對比,假如法老是神,那麼摩西在他面前就如同上帝一樣,而在摩西之下就是他的代言人亞倫,就正如在法老之下有他的臣僕一樣。這個陣勢就如同是兩軍現在要正式上陣對決,上帝現在派摩西和亞倫上戰場,上帝自己在背後帥領他們,祂要摩西做的是:「凡我所吩咐你的,你都要說。你的哥哥亞倫要對法老說,讓以色列人離開他的地。」(7:2)接著上帝又說:「我要使法老的心固執,我也要在埃及地多行神蹟奇事。法老必不聽從你們,因此我要伸手嚴厲地懲罰埃及,把我的軍隊(צִבְאֹתַ֜,就是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我伸手攻擊埃及,把以色列人從他們中間領出來的時候,埃及人就知道我是耶和華。」(7:3-5)上帝在這場爭戰開始之前,就已經把法老的反應、祂將要怎樣對付他、以及最終的結果,都一一預先告訴了摩西。而重點是這場戰事的結局是上帝必定能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而子民也必因此而知道祂就是耶和華。

如果說上一次摩西去見法老是上帝先以和平的方式勸對方投降的話,那麼現在就因著法老的拒絕,上帝要正式與法老開戰!而上帝用軍隊(צִבְאֹתַ֜這個字去形容以色列民,更進一步突顯出祂現在就像是王那樣帶領子民去打這一場仗。這部分的結束是「摩西和亞倫就去做;他們照耶和華吩咐的去做了。」(7:6)表示摩西和亞倫現在就領受上帝的吩咐去見法老,這也為上帝開始攻擊埃及和拯救以色列民揭開序幕。

 

《先知書選段》賽42:8-2152:6及其後與出6:2-7:7的關聯

賽42:8 我是耶和華,這是我的名;我必不將我的榮耀歸給別神,也不將我所得的頌讚歸給雕刻的偶像。

賽42:9 看哪,先前的事已經成就,現在我要指明新事,告訴你們尚未發生的事。

賽42:10 航海的人和海中一切所有的,眾海島和其中的居民,都當向耶和華唱新歌,從地極讚美他。

賽42:11 曠野和其中的城鎮,並基達人居住的村莊都當揚聲;西拉的居民當歡呼,在山頂上大聲呼喊。

賽42:12 願他們將榮耀歸給耶和華,在海島中傳揚頌讚他的話。

賽42:13 耶和華必如勇士出征,如戰士激起憤恨,他要喊叫,大聲吶喊,擊敗他的敵人。

賽42:14 我許久閉口不言,沉默不語;現在我要像臨產的婦人,大聲喊叫,呼吸急促而喘氣。

賽42:15 我要使大小山岡變為荒蕪,使其上的花草都枯乾;我要使江河變為沙洲,使水池盡都乾涸。

賽42:16 我要引導盲人行他們所不認識的道,引領他們走他們未曾走過的路; 我在他們面前使黑暗變為光明,使彎曲變為平直。這些事我都要做,並不離棄他們。

賽42:17 但那倚靠雕刻的偶像,對鑄造的偶像說:「你是我們的神明」;這種人要退後,大大蒙羞。

賽42:18 你們這耳聾的,聽吧!你們這眼瞎的,看吧,使你們得以看見!

賽42:19 誰比我的僕人眼瞎呢?誰比我所差遣的使者耳聾呢?誰瞎眼像那獻身給我的人?誰瞎眼像耶和華的僕人呢?

賽42:20 看見許多事卻不領會,耳朵開通卻聽不見。

賽42:21 耶和華因自己的公義,樂意使律法為大為尊。

……

賽52:6 因此,我的百姓必認識我的名;在那日,他們必知道說這話的就是我。看哪,是我!」

有關《以賽亞書》的內容大綱和主題信息可參考《出埃及記》第一篇文章摘要裏的簡介[9]。今段《先知書選段》的內容是關於在猶大亡國被擄之後,上帝向子民應許祂必有拯救的作為,祂應許要作新事,那時不論在曠野或海島的人都要認識祂是耶和華,也必把榮耀頌讚歸給祂。上帝要如勇士爭戰,把敵人擊敗,祂要彰顯能力,使人知道雕刻的偶像是虛浮的,那些倚靠人手鑄造的偶像的人必要羞愧。上帝要開通祂僕人的耳,讓他們能聽見,也要開他們的眼,使他們能看見,上帝要引導他們行所不認識的道,引領他們走他們未曾走過的路,為的是要使祂的公義和律法被尊為大。

拉比選了今段《以賽亞書》的經文來對應《妥拉》的經文,大概是因為兩段經文之間有著一些關聯的重要字眼(見下表):

連繫

 6:2-7:7

 42:8-2152:6及其後

我是耶和華

אֲנִ֥י יְהוָֽה

出6:2 上帝吩咐摩西,對他說:「我是耶和華

אֲנִ֥י יְהוָֽה。……

出6:6 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我是耶和華(אֲנִ֥י יְהוָֽה);……

「我是耶和華」共出現六次(6:2、6、7、8、29,7:5)

賽42:8 我是耶和華אֲנִ֥י יְהוָֽה),這是我的名;我必不將我的榮耀歸給別神,也不將我所得的頌讚歸給雕刻的偶像。

知道

認識(יָדַע

出6:3 我從前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顯現為全能的上帝;至於我的名耶和華,我未曾讓他們知道(יָדַע

出 6:7 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上帝。我除去埃及人加給你們的勞役,你們就知道(יָדַע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出 7:5 我伸手攻擊埃及,把以色列人從他們中間領出來的時候,埃及人就知道(יָדַע我是耶和華。」

賽42:16 我要引導盲人行他們所不認識(יָדַע的道,引領他們走他們未曾走過(יָדַע的路;我在他們面前使黑暗變為光明,使彎曲變為平直。這些事我都要做,並不離棄他們。

賽 52:6 因此,我的百姓必認識(יָדַע我的名;在那日,他們必知道說這話的就是我。看哪,是我!」

שָׁמַע

出 6:5 我聽見(שָׁמַע以色列人被埃及人奴役的哀聲,我就記念我的約。

出 6:9 摩西把這話告訴以色列人,但是他們因心裏愁煩,又因苦工,就不肯聽(שָׁמַע摩西的話。

出 6:12 摩西在耶和華面前說:「看哪,以色列人尚且不聽(שָׁמַע我,法老怎麼會聽(שָׁמַע我這不會講話的人呢?」

出 6:30 摩西在耶和華面前說:「看哪,我是不會講話的人,法老怎麼會聽(שָׁמַע我呢?」

出 7:4 法老必不聽從(שָׁמַע你們,因此我要伸手嚴厲地懲罰埃及,把我的軍隊,就是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

賽 42:9 看哪,先前的事已經成就,現在我要指明新事,告訴你們【聽】(שָׁמַע尚未發生的事。

賽 42:18 你們這耳聾的,聽吧(שָׁמַע!你們這眼瞎的,看吧,使你們得以看見!

賽 42:20 看見許多事卻不領會,耳朵開通卻聽(שָׁמַע不見。

「戰爭」

的場景

出 6:26 這就是曾聽見耶和華說「把以色列人按著隊伍(צִבְאֹתָֽ從埃及地領出來」的亞倫和摩西,

出 7:4 法老必不聽從你們,因此我要伸手嚴厲地懲罰埃及,把我的軍隊(צִבְאֹתַ֜,就是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

出 7:5 我伸手攻擊(עַל ; over, against埃及,把以色列人從他們中間領出來的時候,埃及人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賽 42:13 耶和華必如勇士出征,如戰士激起憤恨,他要喊叫,大聲吶喊,擊敗(עַל他的敵人。

 

今段經文敘述了上帝對摩西的幾次吩咐,當中反映出摩西在面對甚麼考驗?這對我們又有甚麼提醒?

今段經文共敘述了四次上帝對摩西的吩咐。第一次記載在6:2-9,在上帝對摩西所說的話裏,兩次強調「我是耶和華」,上帝告訴摩西祂要讓子民知道這名字的意思,就是要他們經歷祂的能力和屬性,然後就吩咐摩西去見子民,說上帝要拯救他們脫離埃及並要以他們為自己的子民,也要按著祂與亞伯拉罕立約的應許把他們領進應許之地。然而,當摩西按照上帝的吩咐向子民說話,子民因法老所加諸的苦工而不肯聽。我們可以想像摩西有多麼的灰心喪志,他處於上帝與子民之間,這邊廂是他領受了上帝的吩咐要向子民說話,那邊廂是子民根本不肯聽他代上帝所說的話。面對這個局面,他要怎樣才能繼續他的使命呢?

第二次上帝對摩西的吩咐是記載在6:10-12。這個吩咐是上帝再次要摩西向法老說要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地。摩西的回應是以色列人尚且不肯聽他,更何況是法老呢?摩西說自己是個不會講話的人,反映出摩西因著過去的挫敗,就不敢相信自己有能力(口才)可以代表上帝向法老說話。第三次上帝對摩西的吩咐是記載在6:28-30,這次吩咐與第二次相似,都是上帝吩咐摩西去見法老,對法老說上帝要說的一切話。摩西的反應同樣是說自己不是一個會講話的人,他不相信法老會聽自己所說的話。

對於摩西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使法老聽他,上帝並沒有反駁,反映某程度上上帝也認同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法老的而且確不會聽他。可是,這不代表由於法老不聽他,上帝就不用摩西再去碰壁,上帝依然要摩西去見法老,只是揀選了他的哥哥亞倫去協助他,讓他們兩個人一同去見法老。第四次上帝對摩西的吩咐記載在7:1-6,這次上帝給摩西的吩咐仍然是要他代表自己去見法老,向法老說上帝所吩咐的話,而亞倫則會成為摩西的代言人,而這次摩西再沒有以自己的口才不足為由而推辭,而是照著上帝的吩咐去做。

由上帝在西奈山呼召摩西,那時他多番推辭,到他按照上帝的吩咐去見法老和向子民說話卻無功而回,以致對自己沒有信心而不願承擔使命,直到後來順服於上帝的吩咐,摩西其實是經歷了一次被考驗的過程,這考驗是要他放下對自己能力的衡量和對外在勝算的判斷,把信心放在上帝的身上,而不是法老的回應上,他要單單因著這是出於上帝的吩咐就順服遵行。畢竟,上帝正正是使用了法老對摩西的拒絕,去證明了法老的固執以及祂對法老施行審判的理據。可見,事情的不如意,也可以是成就上帝的心意和上帝拯救計劃的一部分。

 

結語:憑信心遵行上帝的吩咐

當一個被上帝呼召的人,按著上帝的吩咐向人說話,得到的結果卻是無人肯聽,的確會叫人感到氣餒,也自必然沒有信心再繼續做上帝所吩咐的事。但事實上,這樣的例子在先知中屢見不鮮。而我們較為熟悉的有耶利米和以賽亞。當上帝呼召耶利米時,耶利米說:「我不知道怎麼說,因為我年輕。」(耶 1:6)但上帝並沒有因此收回祂對耶利米的呼召,祂對耶利米說:「不要說『我年輕』,因為我差遣你到誰那裏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甚麼話,你都要說。」(耶 1:7)可見上帝對一個人作出呼召是出於祂主權的揀選,由不得人拒絕,即使那人自覺能力不足,上帝都不會撤回祂的呼召,最終耶利米都要按著上帝的吩咐去說話,至於是否有人肯聽他,與他的被召沒有必然的關係,因為上帝的吩咐是一回事,事情的結果又是另一回事。

用以賽亞為例,上帝在呼召他時,甚至已預先告訴他,他所說的話不會有人肯聽:「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了又聽,卻不明白;看了又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油脂,耳朵發沉,眼睛昏花;恐怕他們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就得醫治。」(賽 6:9-10)主耶書亞(耶穌)也曾引用這節經文去指責他那個時代的人就與以賽亞時代的人一樣,即使聽到有人在傳來自上帝的信息,也不願意回轉接受上帝所指示的那條路。可見,上帝要先知忠於他們的呼召,卻並沒有保證他們的事奉必然有預期的果效。

我們或許會問:既然人不肯聽,上帝為甚麼仍然要派先知去對人說話呢?這是以結果作為前題,去斷定是否值得向人說上帝所吩咐的話。然而,這不是《聖經》給我們的教導,相反,我們從《聖經》所見到的卻是:雖然人不肯聽,上帝仍然堅持差派先知到子民中間代表祂說話,我們可有看出上帝的心腸?這就好比為人父母的,知道子女有頑劣的行徑,就必然會開聲勸導,即使他們未必願意聽,父母也不會停止勸說的工作,總盼望子女們能把自己的話語聽進去。

事實上,我們作為主耶書亞的門徒,也同樣是被主差派,去到人群當中,把主所吩咐我們的,都教導別人遵守(太 28:20)。我們大可以有心理準備,昔日在先知和主耶書亞的時代發生的事,在今天也會發生,就是人依然會拒絕來自上帝的話語,人的心因著不認識上帝,耳朵和眼睛向上帝都是關閉的。我們同樣會遇上摩西當時的考驗,會因著別人不聽自己代上帝所說的話而灰心,甚至質疑自己的呼召。然而,今段經文給我們的提醒是,上帝要差遣祂的僕人代表祂去傳講祂的話語,我們這群蒙差遣的人都需要經得起考驗,要學習當我們傳揚真道時,不是倚靠自己的能力和口才,而是要靠我們裏面的聖靈,她會讓我們有力量去遵行上帝的吩咐,即使人的反應或外在環境會叫我們氣餒,情況可能就像摩西被法老拒絕一樣,我們要記住這叫人難受的經歷其實是成就上帝計劃的一個關鍵部分,最終能促成上帝對埃及的審判和對以色列民的拯救,情況又如主耶書亞被人拒絕、被釘在十字架一樣,過程雖然要受苦,但由於耶書亞的忠心、忍耐和順服,卻成就了上帝對人的救恩!求主幫助我們堅定於上帝的託付,不論事情是否順利都忠心地憑著信心去遵行祂吩咐,為的是要讓人都得知上帝拯救的大能和祂對人的愛和憐憫。阿們。


[1] 參創17:1-2,28:3,35:11。

[2] 參創15:7,28:13。

[3]The JPS Torah Commentary: Exodus (JPS Society, New York, 1991), 31。

[4]《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系列(出3:1-4:17,賽40:11-19、31)查經摘要〈以主耶書亞的順服為我們的榜樣〉

[5] 「割禮」本是指那些屬亞伯拉罕的男性子孫在生殖器上作一個記號,以此表明他們與上帝有立約的關係(創17章),而「未受割禮」則是指那些不在約裏的外邦人。在聖經也有用「未受割禮」來指人的心和耳,指的是他們沒有聽從和遵行上帝的誡命。(耶6:10,9:26)

[6] John H. Walton,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igan, 2009), 186。把「未受割禮的嘴唇」的意思看為是嘴唇不潔,這使人想起以賽亞在異象中看見上帝時,說:「我是嘴唇不潔的人」(賽6:5),指的是當人來到上帝的面前,自然會看見自己的不堪,也不配被上帝使用。

[7] 但也有學者對這第四代的算法質疑,認為由利未到摩西和亞倫之間至少有十代,理據是,民3:27-28記載哥轄的後代有四個族,其中一個是暗蘭族,這四個族的總人數是8600,平均每一個族有2150,所以不可能由暗蘭一個人生出二千多人。此外,在代上7:20-27記載了約書亞的家譜,由以法蓮到約書亞共有十代,而約書亞與摩西是同時代的人,所以,很可能由利未到摩西至少有八至十代。

[8] 暗蘭娶的是他父親的妹妹約基別,也是來自利未支派;亞倫娶的是亞米拿達的女兒,拿順的妹妹以利沙巴,她是來自猶大支派的(參民1:7)。而亞倫的兒子以利亞撒娶的是普鐵的一個女兒,普鐵的支派則不詳。

[9]《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系列(出1:1-2:25、賽27:6-13)查經摘要〈為自己的靈命和動機把脈〉內文「《先知書選段》賽27:6-13與出1:1-2:25的關聯」的段落。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4:18-6:1;賽55:12-56:7(或8):是甚麼攔阻了上帝的旨意?

「安息日研經坊」(2022-1-22)《妥拉》與《先知書選段》4:18-6:1、賽55:12-56:7(或8 (筆者:Herbert Chan

圖為摩西對法老說話(參出5:1);by James Tissot in public domain

為甚麼當摩西願意順服上帝返回埃及帶領子民離開,但事情卻很快就變得不順利(法老拒絕他、以色列民埋怨他)?這會否跟他只向法老要求讓以色列民去守節、他們只須走三天路程去獻祭(出5:1、3)等疑似的謊話有關?

 

摩西的岳父葉特羅叫摩西平平安安地去(出4:18-23

出4:18 於是,摩西回到他岳父葉特羅那裏,對他說:「請你讓我回埃及我同胞אַחַ֣י;原文是『我的兄弟們』)那裏,看他們還在不在。」葉特羅對摩西說:「平平安安地לְשָׁלֽוֹם leshalom;在原文『平安』其實只出現一次)去吧!」

出4:19 耶和華在米甸對摩西說:「你要回埃及去,因為那些尋索你命的人都死了。」

出4:20 摩西就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讓他們騎上驢,回埃及地去。摩西手裏拿著上帝的杖。

出4:21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回到埃及去的時候,要留意將我交在你手中的一切奇事行在法老面前。但我要任憑他的心剛硬(見註3),他必不放百姓走。

出4:22 你要對法老說:『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是我的兒子בְּנִ֥י;[單數]),我的長子בְכֹרִ֖י;[單數])。

出4:23 我對你說過:放我的兒子(בְּנִי֙;[單數])走,好事奉我。你還是不肯放他走。看哪,我要殺你頭生的兒子בִּנְךָ֖ בְּכֹרֶֽךָ你的兒子,你的長子;[單數])。』」

上一個《妥拉》分段(Torah Portion)交代了摩西的蒙召經過,並且最終願意回應上帝返回埃及地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今段經文承接上文,記載摩西辭別岳父葉特羅[1],希望得到許可讓自己離開。上帝對摩西的吩咐是要他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但摩西對岳父所說的話只簡化成一句「看他們還在不在」,這讓葉特羅放心讓他上路(4:18)。上帝又在米甸提示摩西,那些尋索他命的人都死了(4:19),所以當時摩西就安心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出發(一個兒子是之前已記載過的革舜,見2:22;另一個是後來才提及的以利以謝,見18:4)。於是摩西帶著象徵上帝的權柄和同在的杖出發(4:20),這一切的描述,在在都表示摩西十分順利地離開了米甸地,啟程返回埃及地。

不過,這時上帝向摩西表明此行必不順利,即使摩西在法老面前行出上帝藉他的手所行的一切奇事(就是上一段經文提及的三個神蹟標記[2]),法老的心將會剛硬[3],不讓以色列民離開。上帝宣告「以色列是我的兒子בְּנִי֙ beni),是我的長子(בְכֹרִ֖י bekori)」,這表明了以色列民在上帝眼中的重要地位和身分。而上帝指示摩西向法老說「放我的兒子בְּנִי֙;兒子在原文是單數)走,好事奉我。你還是不肯放他走。看哪,我要殺你頭生的兒子בִּנְךָ֖ בְּכֹרֶֽךָ你的兒子,你的長子;兩者同樣是單數)。」則說明了事奉上帝的重要性。如果用「以牙還牙」的對等原則來理解的話,攔阻上帝的兒子去事奉祂,後果等同要賠上自己兒子的性命。可見,上帝眼中看自己的兒子未能事奉祂其實與死了無異!反映出上帝期望祂的兒女事奉祂,也只有樂意事奉上帝的人才配得稱為祂真正的兒女。「上帝的兒女」並非只是一個稱呼或角色,更代表著人願意活出一個事奉上帝的生命!

 

摩西被上帝追殺(出4:26-26

出4:24 在路上住宿的地方,耶和華遇見摩西,想要殺他。

出4:25 西坡拉就拿一塊火石,割下她兒子的包皮,碰觸摩西的腳,說:「你真是我血的新郎了。」

出4:26 這樣,耶和華才放了他。那時,西坡拉說:「你因割禮就是血的新郎了」 。

這段經文十分難以理解,因為當摩西終於願意順服上帝回埃及時,這時上帝竟然在路上想要殺他,在道理上說不過去。如果這段經文出現在之前摩西推搪上帝之時,或許較為合理。筆者過去曾聽過有教導指,這是以上帝想殺摩西這件事跟法老欺壓以色列民的處境作為平行,並用西坡拉與摩西有婚約關係,去平行以色列民與上帝有立約關係,目的是要把摩西放在以色列當時受欺壓和渴望被拯救的位置中,讓他體會以色列民被法老欺壓的苦況,並生出渴望妻子西坡拉拯救自己的心情,就如以色列民渴望上帝拯救他們那樣(見下圖)。

這是利用經文的元素去帶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本已不錯,但筆者在今次查考中再發現這解釋仍有不足之處。主要是這解釋未有反映經文本身所突顯有關「割禮」和「新郎」的意義(這兩個詞語在短短三節經文中各出現了兩次),而且摩西並非不能體恤他同胞的苦況,他向岳父表明自己此行的目的就是去看望他們(見4:18,當中「同胞」一詞原文作「兄弟」)。過去他也曾多次表現出一種為被欺壓的人抱打不平的個性[4],因此如果說這段記載的目的是為了要把摩西放在以色列民被欺壓的位置去體恤他們的話似乎說服力不足。

筆者從一些拉比的討論中發現,他們主要從西坡拉的回應來理解,並指出摩西未有為其兒子行割禮是耶和華想要殺他的主因[5]。而從這個觀點入手的話,筆者認為可以有一個更合理的解釋:的確,作者在短短三節經文中指出當西坡拉一知道上帝想殺摩西時,就有能力立即解決這場危機,反映出她完全知道問題的關鍵就是「摩西未有為兒子行割禮!」當中「兒子」(4:25)一詞在原文是單數,可以推斷摩西之前大概有為大兒子革舜行割禮,但當小兒子以利以謝出生時就未有為他進行割禮。也就是說,摩西在米甸日子久了,漸漸忽略了割禮記號背後是象徵上帝與亞伯拉罕及其子孫的立約關係。我們要留意割禮其實並非以色列民獨有,在埃及和古近東本已普遍,摩西不可能對割禮毫不知情,甚至應該明白其重要性,但他竟然沒有為小兒子行割禮,於是他的妻子西坡拉即時為摩西彌補過失,為小兒子行割禮(她大概從摩西得知割禮對以色列民的意義),以致上帝放過摩西。而當她割下兒子的包皮並放在摩西腳前,是宣告摩西是自己血的新郎(代表與自己有一種生死相連的婚約關係),向上帝表明了她看重摩西與自己的立約關係,也代表摩西表明他們一家是看重耶和華與以色列之間的立約關係,以致當上帝看見她的悔改和為摩西的代求就止息了怒氣。換句話說,摩西並非對割禮一無所知,卻是輕看了它在上帝眼中的重要性!他需要像西坡拉那樣悔改並再次看重子民與上帝的立約記號,才能勝任去作為上帝的代表去拯救及帶領以色列民。我們必須理解,當上帝派遣摩西帶領自己的子民出埃及,並介紹自己為「他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見3:16),祂是在宣揚自己與以色列民的先祖以至他們的後代之間有一份立約的關係,這同時是保證摩西必定能夠成功帶領子民出埃及的根本性原因。祂是那個會堅定在自己的約裏,並信實地成就祂所應許的耶和華上帝[6]。而摩西作為上帝的代表,肩負著帶領子民出埃及的重大使命,他須要說服以色列民、法老、埃及人甚至首先是他自己有關上帝看重對約的應許。所以當他出發返回埃及卻仍然不察覺自己的問題時,其實是輕看上帝所看重的與子民立約的關係[7],這在上帝眼中完全不能接受。可以說,摩西雖然蒙上帝召命,但他必須努力讓自己與這呼召相符!而這段經文就是摩西返回埃及地所遇到的第一個困難,而困難的出現是由於他沒有體貼耶和華的心意,只看見自己是笨口拙舌的,卻未有看重讓他完成使命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並建基於祂與子民的立約關係上。

 

百姓聽見摩西和亞倫的話,看見神蹟就信了,並低頭敬拜(出4:27-31

出4:27 耶和華對亞倫說:「你往曠野去迎接摩西。」 他就去,在上帝的山遇見摩西,就親他。

出4:28 摩西將耶和華差派他所說的話和吩咐他所行的神蹟都告訴了亞倫。

出4:29 摩西和亞倫就去召集以色列的眾長老。

出4:30 亞倫將耶和華對摩西所說的一切話述說了一遍,又在百姓眼前行了那些神蹟,

出4:31 百姓就信了。他們聽見耶和華眷顧以色列人,鑒察他們的困苦,就低頭敬拜。

這段經文記載摩西已經抵達埃及面對以色列民,在途中他遇到哥哥亞倫。當時亞倫估計在埃及地一聽到上帝的召命就立刻上路前往曠野去迎接摩西,這一方面對照出摩西起初回應上帝的呼召時的那份遲疑,另一方面也讓摩西(以及讀者)看見上帝會安排人手和資源去作成祂的工。這非單靠摩西的個人能力可以開展的,而且上帝是按照著摩西的需要去配合和幫助他,反映上帝的信實、對事奉者的體恤和看顧。摩西將上帝對他所說的話告訴亞倫,經文就記載亞倫按照摩西的吩咐而行,這繼續強調了亞倫對上帝以至對弟弟摩西的順服和信任!他們在百姓面前述說了上帝要眷顧他們的話,又行了上帝所吩咐的神蹟,經文說百姓就這樣信了,並且低頭下拜(情況有點像今天有新朋友在福音聚會上聽過見證後,明白了上帝對人的愛和所行的奇事,就願意相信上帝一樣)。而這樣的信心可以說是薄弱的,並主要建基於自己被愛的良好感覺和符合自己利益的情況。我們在不久的下文裏,很快就會看見以色列民因為遭遇艱難就馬上埋怨摩西,質疑他是否來自上帝。可以說,這時百姓對上帝的信心和認識仍然非常有限,下文再詳述。

 

法老表明不認識耶和華,不放以色列人離開(出5:1-3

出5:1 後來,摩西和亞倫去對法老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這樣說:『放我的百姓走,好讓他們在曠野向我守節。』」

出5:2 法老說:「耶和華是誰,要我聽他的話,讓以色列人去?我不認識耶和華,也不放以色列人走!」

出5:3 他們說:「希伯來人的上帝已向我們顯現了。求你讓我們往曠野去,走三天的路程,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獻祭,免得他用瘟疫、刀劍攻擊我們。」

這段經文記載摩西和亞倫與法老的首次會面和交手。值得留意的是摩西向法老提出的請求,竟然降格為單單帶以色列民到曠野去守節、獻祭,彷彿只是讓以色列民從奴隸的生活中休假三天,而並非真的向法老要求讓他帶領百姓全然離去(“Let My people go!”)。這做法是否代表摩西存心欺騙法老,甚或是他的信心不足以致不敢提出本來要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的要求?

猶太拉比對此問題也有不少討論[8]。有些拉比指摩西不是說謊,而是要證明和突顯法老的頑固;也有另一些拉比指上帝原本的吩咐的確是要摩西向法老要求讓子民走三天的路程去獻祭(參3:18),所以在十災過後,法老讓以色列民離開時也一直以為他們只是暫時離去,直至有人向法老匯報說他們逃跑了才恍然大悟去追趕他們(參14:5-6),這說法指對付法老這種人即使上帝欺騙他也不為過;最後也有拉比提出,這說法是從百姓的角度來考量,擔心他們未能接受這突如其來的徹底改變,所以只說到曠野三天,不是要求他們即時全然地改變生活習慣和模式。參考這些拉比的講法後,筆者建議另一個新的理解:首先正如有些拉比所言,摩西只是按上帝的吩咐而說,並非向法老說謊,而上帝早知道法老不會答應(4:21-23),所以用更低的要求去突顯他的頑固!而這其實是猶太人常用的一種稱為「Qal Va’Homer(輕與重)」的解經方法,主耶書亞(耶穌)也常用[9],若然法老連這麼低的一個要求都不願意應允,就足以證明要法老放以色列民全然離去根本是天方夜譚,並突顯之後上帝審判法老、向埃及地施行十災的合理性。與此同時,筆者認為以色列民和摩西都誤以為上帝遲遲不出手(參5:21-23),表面上像是容讓法老去加重苦工惡待百姓,但如果從上帝顧念以色列民的角度來看,祂其實就是顧及了百姓的信心與受苦的情況才指示摩西提出一個較為簡單的要求。意思是:假如摩西提出的要求是要以色列民全然離去的話,法老不但不會答應,亦會再對以色列民加重苦工,大概會比不給他們草但又要他們交足數造磚這個刑罰更為嚴厲!也就是說,以色列民在出埃及之前的日子將會更艱辛,這樣他們對上帝和摩西就更沒有信心了。無論如何,摩西並非存心欺騙法老,但提出更低的要求既是要顯明法老的心硬,證明審判他有合理依據,也為了確保以色列民不致承受法老更重的苦待。因此,摩西所遇上的不順利,完全跟是否欺騙法老無關,而是由於法老不認識耶和華(5:2),他的心剛硬讓摩西不順利,但卻促成上帝用十災去介紹自己讓世人認識祂的大能和法老的無能。

 

法老命令加重以色列民的苦工,懲罰他們的懶惰(出5:4-9

出5:4 埃及王對他們說:「摩西、亞倫!你們為甚麼叫百姓不做工呢?去,服你們的勞役吧!」

出5:5 他又說:「看哪,這地的以色列人如今這麼多,你們竟然叫他們歇下勞役!」

出5:6 當天,法老吩咐監工和工頭說:

出5:7 「你們不可照以前一樣提供草給百姓做磚,要叫他們自己去撿草。

出5:8 他們平時做磚的數目,你們仍舊向他們要,一點不可減少,因為他們是懶惰的,所以才呼求說:『讓我們去向我們的上帝獻祭。』

出5:9 你們要把更重的工作加在這些人身上,使他們在其中勞碌,不去理會謊言。」

因著法老對上帝的不認識,他不但拒絕了摩西的要求,更命令監工和工頭加重他們的苦工(仍舊要他們造出磚的相同數量,但卻不提供草;見5:7-8)。他指控以色列民去向上帝獻祭只是個藉口,為的是偷懶(5:8),這反映他不但對人毫無憐憫可言,更認為上帝沒有能力動搖他的霸權管治。其實古代人一般都懼怕神明會帶來刑罰,所以一般都採取「寧可信其有」的妥協態度,但法老卻完全無視摩西向他作出上帝會降災的警告(「⋯⋯免得他用瘟疫、刀劍攻擊我們」;見5:3),也不理會不提供草的結果可能最終導致減少磚的產量(受損的其實是埃及的利益),加上經文詳細描述法老安排人加倍惡待以色列民的過程和對話,在在就是要突顯出他毫不尊重上帝,反映他說「我不認識耶和華是誰」這句話所表示的意思,就是他的的確確不把上帝放在眼內,他看自己比上帝更大和更有能力。

 

以色列人的工頭指責摩西和亞倫害了他們(出5:10-21

出5:10 監工和工頭出來對百姓說:「法老這樣說:『我不給你們草,

出5:11 你們自己在哪裏能找到草,就往哪裏去找吧!但你們的工作一點也不可減少。』」

出5:12 於是,百姓分散在埃及全地,撿碎秸當草用。

出5:13 監工催逼他們,說:「你們每天要做完一天的工,與先前有草一樣。」

出5:14 法老的監工擊打他們所派的以色列工頭,說:「為甚麼昨天和今天你們沒有按照以前做磚的數目,完成你們的工作呢?」

出5:15 以色列人的工頭來哀求法老說:「為甚麼這樣待你的僕人呢?

出5:16 監工不把草給僕人,並且對我們說:『做磚吧!』看哪,你僕人挨了打,其實是你百姓的錯。」

出5:17 法老卻說:「懶惰,你們真是懶惰!所以你們說:『讓我們去向耶和華獻祭吧。』

出5:18 現在,去做工吧!草是不會給你們,磚卻要如數交納。」

出5:19 以色列人的工頭聽見「你們每天做磚的工作一點也不可減少」 ,就知道惹上禍了。

出5:20 他們離開法老出來,正遇見摩西和亞倫站在那裏等候他們,

出5:21 就向他們說:「願耶和華鑒察你們,施行判斷,因為你們使我們在法老和他臣僕面前有了臭名,把刀遞在他們手中來殺我們。」

這段經文主要記載以色列人得悉法老要加重他們的苦工後的反應。雖然他們之前聽到摩西和亞倫的話和看過他們的神蹟後就信了上帝甚至低頭敬拜,但明顯地他們並不明白信上帝是甚麼一回事,以致這時他們屈服於法老,分散在埃及全地撿碎秸當草用,對法老的惡待逆來順受,不察覺同時敬拜上帝和順服法老是個嚴重的失信。事實上,上帝本來就吩咐摩西和百姓的長老一同前往向法老要求離去的(3:18),但摩西見法老的時候卻不見百姓的長老或其他以色列人的工頭出現,某程度上經文已在暗示他們不想違抗法老的旨意。而他們並不是沒有向法老說話的渠道,因為接著他們向法老哀求,但只是表明自己樂意繼續服侍他,表明自己的忠誠和無辜(5:15-16)。這反映出只要情況還能應付得過去,當時的以色列民仍然甘於服侍法老,甚至當法老指出他們要求向耶和華獻祭是他們受苦的因由,他們的反應是反過來指責摩西和亞倫,認為他們所代表的上帝是不應讓他們在法老面前受苦,以色列民並沒有向法老和摩西表明與上帝的關係。這反映出他們並不知道敬拜耶和華比服侍法老重要,某程度上他們在上帝和法老兩者中選擇了後者,認為這是最容易解決面前艱難的方法,讓自己的生活可以好過一些。明顯地,以色列民並未真正認識上帝以及何謂相信祂和敬拜祂,他們不知道與上帝有立約關係,是等於自己也必須把上帝放在一切之上,好去維繫這段關係,單單事奉上帝。

 

摩西抱怨耶和華一點也沒有拯救祂的百姓(出5:22-6:1

出5:22 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裏,說:「主啊,你為甚麼苦待這百姓呢?為甚麼差派我呢?

出5:23 自從我到法老那裏,奉你的名說話,他就苦待這百姓,你卻一點也沒有拯救你的百姓。」(摩西抱怨上帝差派自己、抱怨上帝沒有讓他經歷順利……)

出6:1 耶和華對摩西說:「現在你必看見我向法老所行的事,使他因我大能的手放以色列人走,因我大能的手把他們趕出他的地。」

這段經文記載摩西返回上帝那裏,抱怨他已按照上帝的吩咐而行,但一切都並不順利,反映他以為事奉上帝、按照上帝的吩咐而行就一切都會盡如人意,然而其實上帝一早已經向他預告過會經歷不順利(4:21)。從上文所見,摩西不順利的原因其實主要是由於法老和以色列民對上帝的不認識、不順服,甚至是不同程度的藐視和敵擋!但從這段和之前上帝想要殺他的記載可見,其實摩西自己也同樣,他在經歷上帝的顯現、蒙召和神蹟後,也仍然對上帝沒有充分的認識,並因為所遇到的挫折而抱怨上帝不出手,不明白上帝的作為和問題的所在,可以說,連摩西也必須要更深地認識上帝。

 

《先知書選段》賽55:12-56:7(或8)與出4:18-6:1的關聯

賽55:12 你們必歡歡喜喜(為甚麼要這樣宣告??)出來(תֵצֵ֔אוּ平平安安(וּבְשָׁל֖וֹם蒙蒙引導。大山小山必在你們面前歡呼,田野的樹木也都拍掌。

賽55:13 松樹長出,代替荊棘;番石榴長出,代替蒺藜。這要為耶和華留名,作為永不磨滅的證據。(以證明離開巴比倫地 “the Babylonian Exodus”是美好的!)

賽56:1 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當守公平,行公義;因我的救恩臨近,我的公義將要顯現。

賽56:2 謹守安息日不予干犯,禁止己手不作惡,如此行、如此持守的人有福了!」

賽56:3 與耶和華聯合的外邦人不要說:「耶和華將我和他的子民分別出來。」太監也不要說:「看哪,我是枯樹。」

賽56:4 因為耶和華如此說:「那些謹守我的安息日,選擇我旨意,持守我約的太監,

賽56:5 我必使他們在我殿中,在我牆內,有紀念碑,有名號(יָ֣ד וָשֵׁ֔ם Yad VaShem,勝過有兒有女;我必賜他們永遠的名,不能剪除。

賽56:6 「那些與耶和華聯合,事奉他,愛他名,作他僕人的外邦人,凡謹守安息日不予干犯,又持守我約的人,

賽56:7 我必領他們到我的聖山,使他們在我的禱告的殿中喜樂。他們的燔祭和祭物,在我壇上必蒙悅納,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

賽56:8 我還要召集更多的人歸併到這些被召集的人中。這是召集被趕散的以色列人的主耶和華說的。」

有關《以賽亞書》的內容大綱和主題信息可參考第一篇文章摘要裏的簡介[10],而今段《先知書選段》的經文屬於《以賽亞書》較後的部分,與以色列民離開巴比倫地回歸耶路撒冷的吩咐和應許有關。讀者要知道猶太人被擄回歸的記載與出埃及的記載必然會有某些平行之處(都是離開異邦回到上帝所賜的應許地),因此相關的先知書經文常被用作研讀《妥拉》的經文。而拉比特別選了今段《以賽亞書》的經文來對應《妥拉》的經文,大概就是因為兩段經文之間有著一些關聯的重要字眼(見下表):

關聯

《妥拉》出4:18-6:1

《先知書選段》賽55:12-56:8

平平安安地離去/出去的平行

出4:18 於是,摩西回到他岳父葉特羅那裏,對他說:「請你讓我回埃及我同胞那裏,看他們還在不在。」葉特羅對摩西說:「平平安安(לְשָׁלֽוֹם去吧!(לֵ֥ךְ

賽55:12 你們必歡歡喜喜出來(תֵצֵ֔אוּ平平安安(וּבְשָׁל֖וֹם蒙引導。大山小山必在你們面前歡呼,田野的樹木也都拍掌。

上帝的記號(神蹟/證據)

出4:28 摩西將耶和華差派他所說的話和吩咐他所行的神蹟(אֹתֹ֖ת都告訴了亞倫。

出4:30 亞倫將耶和華對摩西所說的一切話述說了一遍,又在百姓眼前行了那些神蹟(אֹתֹ֖ת

賽55:13 松樹長出,代替荊棘;番石榴長出,代替蒺藜。這要為耶和華留名,作為永不磨滅的證據(א֥וֹת

向上帝獻祭

出5:3 他們說:「希伯來人的上帝已向我們顯現了。求你讓我們往曠野去,走三天的路程,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獻祭(נִזְבְּחָה֙,免得他用瘟疫、刀劍攻擊我們。」

出5:8 他們平時做磚的數目,你們仍舊向他們要,一點不可減少,因為他們是懶惰的,所以才呼求說:『讓我們去向我們的上帝獻祭(נִזְבְּחָ֥ה。』

出5:17 法老卻說:「懶惰,你們真是懶惰!所以你們說:『讓我們去向耶和華獻祭(נִזְבְּחָ֥ה吧。』

賽56:7 我必領他們到我的聖山,使他們在我的禱告的殿中喜樂。他們的燔祭和祭物(וְזִבְחֵיהֶ֛ם,在我壇上必蒙悅納,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

 

結語:是甚麼攔阻了上帝的旨意?

今段《妥拉》經文主要記載摩西願意事奉上帝後返回埃及地所遇上的波折。他首先經歷上帝想要殺他,接著是法老拒絕了他帶領子民到曠野去獻祭給耶和華的請求,法老更因而加重以色列民的苦工導致以色列民也埋怨他。這不禁讓我們發問「是甚麼攔阻了上帝的旨意?」「為甚麼上帝的命令和吩咐不能像祂創造時那樣全然成就?」而今段經文就透過摩西所經歷的不順利去回答了這個問題。首先,摩西按照上帝的吩咐而行但仍然不順利,反映出即使上帝的旨意要在地上執行,過程中都會出現許多攔阻,參與其中的事奉者甚至會遇到極大的挫敗、痛苦和壓力。而這些不順利和攔阻背後的原因,包括:摩西自己對上帝與子民的立約關係的不看重、法老在摩西面前(在上帝面前)的自高自大、以色列民不明白何謂真正信奉上帝等等。換句話說,世人(包括我們自己)對上帝的不認識、不順服和藐視,正是攔阻上帝的旨意成就、祂事工的開展和天國的實現的主要原因!因此,為了讓上帝的國度實現、祂的旨意要成就,世人和我們都必須不斷認識上帝,學會順服祂和尊崇祂。而今段經文的記述可讓我們更多認識上帝的地方包括:

1)在上帝眼中不事奉祂的人與死了無異,所以只有樂意事奉上帝的人才配得稱為祂的兒女;

2)上帝拯救我們,是建基於祂與我們的立約關係。我們不能只要求祂拯救我們、事事順著我們的要求、一切以滿足自己為依歸,而不去努力維繫這段關係;

3)我們的信心不能單單只停留在相信上帝是否真實存在,而必須不斷進深去認識祂,並要滿足於與祂維繫著一份親密的關係、一份立約的委身關係,這是一種每天都把祂放在自己生命中首位的生活模式;

4)我們既有了上帝的呼召和吩咐,就要付出努力和回應,讓自己稱職地配得上蒙召的崗位;

5)不要再單單根據事情是否順利,去判斷上帝是否真實、是否出於上帝的心意,反而更要反思自己是否有真正認識上帝、體貼上帝的心意和順服祂的旨意;

6)雖然事奉上帝的過程絕不容易,但上帝仍在全然掌權,並會按時看顧和供應事奉者的需要;

7)拯救所帶來的「自由」不是為了讓我們自己作主,想怎樣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想法去生活就怎樣過活,認為對自己有利時才選擇去順服上帝、聽從祂的旨意;而是讓我們有能力和自由去順服上帝,即使面對艱難和壓迫也可以堅持活出真理,選擇不被世界和罪去轄制、攔阻我們去敬拜主和事奉祂。

求聖靈幫助我們不斷更深認識主,並學習從自己做起,努力順服上帝,尊主為大,做好生命見證,傳揚主道,讓世人認識祂,最終讓祂的旨意和國度能透過你和我的生命毫無攔阻地實現在這個世代中!阿們。


[1] 葉特羅並非之前提及過的流珥,他才是摩西的真正岳父。 參《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系列(出1:1-2:25、賽27:6-13)查經摘要〈為自己的靈命和動機把脈〉註3。

[2]  參《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系列(出3:1-4:17;賽40:11-19、31)查經摘要〈以主耶書亞的順服為我們的榜樣〉。

[3] 「但我要任憑他的心剛硬」原文 וַאֲנִי֙ אֲחַזֵּ֣ק אֶת־לִבּ֔וֹ 甚至應翻譯為「但我將會使他心硬」。我們可理解為上帝要透過使法老的心剛硬去讓他堅定在自己的決定中,好讓他能經歷全部十災,真正地認識祂的大能和自己的卑微。

[4] 參2:11-14、16-17等。

[5] Shmuel Goldin, Unlocking the Torah Text: An In-depth Journey into the Weekly Parsha- Shmot (Gefen, Jerusalem 2008), 32

[6] 參上一篇查經摘要。當中有解釋上帝稱自己為「我是自有永有」,是代表著祂信實長存,永恆不變的本質。因此祂會堅立祂與子民所立的約,並實現祂的應許。

[7] 上帝要施行拯救是因為記念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見2:24。

[8] Goldin, Unlocking the Torah Text, 21-25.

[9] 例如「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他豈不更要把好東西賜給求他的人嗎?」(太7:11)就是「輕與重」的表達,這是主耶書亞常用來突顯問題所在的講解手法(另見太6:26、路12:26等)。

[10] 參《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系列(出1:1-2:25、賽27:6-13)查經摘要〈為自己的靈命和動機把脈〉內文「《先知書選段》賽27:6-13與出1:1-2:25的關聯」的段落。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3:1-4:17;賽40:11-19、31:以主耶書亞的順服為我們的榜樣

「安息日研經坊」(2022-1-15)《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3:1-4:17;賽40:11-1931查經摘要2)(筆者:Ada Lui

圖為摩西與燒不著的荊棘;by Phillip Medhursts in public domain

從上帝向摩西顯現及差遣他的敘事裏,反映出上帝是一位怎樣的上帝?

 

上帝向摩西顯現並要差遣他3:1-10

經文的開首是介紹摩西的身分,他是為岳父米甸祭司葉特羅牧羊的牧羊人,這樣的開場白似是在預示他的身分將從今段開始改變,摩西將變成一個為他列祖的上帝耶和華牧養以色列民的領袖。這個改變發生在某一天,當摩西領著羊群往曠野,去到上帝的山,也就是何烈山[1],耶和華的使者在荊棘的火焰中向他顯現,荊棘在火中並沒有被燒燬,這吸引了摩西的注意,當他轉過身去觀看時,上帝從荊棘[2]裏呼叫他說:「摩西!摩西!」他說:「我在這裏。」[3](3:4)上帝叫摩西不要靠近,並要把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他所站的地方是聖地。

上帝對摩西介紹自己說:「我是你父親的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4](3:6)摩西因為怕看上帝就蒙上臉。然後上帝就說出他向摩西顯現的原因:「我確實看見了我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也聽見了他們因受監工苦待所發的哀聲;我確實知道他們的痛苦。」(3:7)上帝稱以色列民為祂的百姓,又強調祂看見、聽見、知道他們的痛苦,這些字眼跟2:24-25所描述的相似,當中2:24 就提到上帝因著他們所受的痛苦而將會採取行動,而那行動就是祂「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從那地上來,到美好與寬闊之地,到流奶與蜜之地,就是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3:8)這意味著上帝要執行祂與以色列三位列祖所立的約,當中的兩個重點是:拯救以色列民脫離受虐之地,並要領他們到迦南地,就是祂應許要給亞伯拉罕後裔的地(參創15:13-21)。而上帝的拯救計劃就是差遣摩西到埃及:「現在,你去,我要差派你到法老那裏,把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3:10)

 

摩西對上帝的差遣作出推辭3:11-4:17

當摩西聽到上帝要給他這個任務,他一連作出五次推辭,而上帝也逐次作出回應。這五段對話既反映出摩西心裏所想的和他的掙扎,也表明了上帝非常認識摩西,認定摩西是祂所要差派並必定會完成任務的人。現就摩西的五次推辭逐一論述:

1. 第一次推辭:

出 3:11 摩西對上帝說:「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把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

上帝要摩西回到埃及,自然會使他想起自己離開埃及的原因。那時他為救同胞而打死一個埃及人,又調停兩個正在打架的同胞,他本以為以色列民必明白是上帝藉他搭救他們(參徒7:25),誰知換來的卻是同胞的拒絕甚至告發他:「誰立你作我們的領袖和審判官呢?難道你要殺我,像殺那埃及人一樣嗎?」(出2:14)這使摩西知道以色列民並不認同他的身分及好意(更不用說法老和那埃及人死者的家屬會追殺他;參2:15、4:19),以致他決定逃命到米甸,而這多年來在曠野的生活也可能使他認為其實以色列民並未準備好(或配得)被上帝拯救離開埃及。

上帝對摩西說:「我必與你同在。」(3:12上)這是要指出重要的不是摩西是誰,而是他是由誰所差派,上帝應許與他同在,這是要肯定摩西現在已被上帝立為祂的代表,被差到子民當中。上帝給摩西的另一個憑據[5]──「你把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上帝。」(3:12下)這話則是在確保他這次必能把子民帶領出來,並會在這山上事奉祂,這或許是要回應摩西懷疑以色列民是否已準備好被上帝拯救的想法。這個憑據所指向的,是上帝命定要做的事,這與以色列民是否準備好(或是否配得)沒有必然關係。

2. 第二次推辭:

出 3:13 摩西對上帝說:「看哪,我到以色列人那裏,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上帝差派我到你們這裏來。』他們若對我說:『他叫甚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甚麼呢?」

摩西既然要代表上帝到子民中間,但他除了知道上帝是自己父親的上帝,是以色列民列祖的上帝之外,就對上帝一無所知,所以他希望知道上帝的名字。而在古代社會,一個神明的名字往往可代表那位神的屬性和能力,所以當摩西問上帝的名字時,其實是想知道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

上帝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3:14),《和修》譯作「我是自有永有的」(אֶֽהְיֶ֖ה אֲשֶׁ֣ר אֶֽהְיֶ֖ה ; eheyeh asher eheyeh)的這個名字,在原文是三個希伯來文字,第一個和第三個字都是 אֶֽהְיֶ֖ה eheyeh ,這是動詞 הַיָּה hayah(「是,存有」;to be)未完成式的第一身單數,意思是「我是」或「我將是」(I AMI WILL BE)。而第二個字 אֲשֶׁ֣ר asher是一個指示代詞,意思是「就是那個」(thatwhich),所以 אֶֽהְיֶ֖ה אֲשֶׁ֣ר אֶֽהְיֶ֖ה eheyeh asher eheyeh 的直譯是「我是那我是我將會是那我將會是的」(I AM who I AMI WILL BE what I WILL BE)。所以「我是」或「我將是」並不是一個名字(「耶和華」才是),上帝是在說明祂是那位信實長存、永不改變的,祂在過去、現在、將來都如是,祂的作為與祂的屬性一致,也就是說,人能從祂過去的作為去知道祂是誰、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或祂的名字是甚麼)。

接著上帝就對摩西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耶和華(יְהוָֹה YHVH)──你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差派我到你們這裏來。』這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稱號,直到萬代。」(3:15)可以說,אֶֽהְיֶ֖ה eheyeh(我是我將是)是在解釋「耶和華」這名字的含意,這兩個字在原文都與 היה 相關,可算是雙關語(wordplay),古代的希伯來人必然會留意到兩者之間的聯繫[6]。這名字就成為上帝獨一無二的名字,猶太人因著敬畏上帝而不會隨意唸上帝的名字(為遵守十誡的第四誡,參出20:7),所以每次看到這個名字時,都會讀Adonai(「上主」又或是HaShem「那名字」,有些英文譯本會以LORD表示)。這名字要強調的是上帝是信實不變的,祂與以色列的三位列祖立了約,就必會按著約的內容去拯救以色列民離開埃及,並把應許之地賜給他們。

接著上帝吩咐摩西去召集以色列的長老,並對他們說:「耶和華──你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向我顯現,說:我實在眷顧了你們(פָּקֹ֤ד פָּקַ֙דְתִּי֙ paqod paqadti,眷顧你們在埃及的遭遇。」(3:16)上帝又說:「他們必聽你的話」(3:18上)。有學者推測這番話之所以能對以色列的長老起作用,是因為這會使他們想起約瑟臨終前所說的話:「上帝必定眷顧你們(פָּקֹ֨ד יִפְקֹ֤ד paqod yifqod,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裏帶上去。」(創50:25)所以當摩西帶著這個信息來到他們當中時,就會叫他們相信現在是上帝「眷顧」他們的時候了。

上帝又吩咐摩西要和以色列的長老到法老那裏,對他說:「耶和華──希伯來人的上帝向我們顯現,現在求你讓我們往曠野去,走三天的路程,為要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獻祭。」(3:18下)這個要求明顯與上帝要拯救以色列民永久離開埃及的心意不符,那麼上帝為甚麼要摩西這樣對法老說呢?我們或許可以從接著上帝對摩西所說的話推測出原因:「我知道若不用大能的手,埃及王不會放你們走」(3:19),意味著即使是這個不算過份的要求,法老也不會答應。上帝又告訴摩西:「我必伸出我的手,在埃及施行我一切的神蹟,擊打這地,然後,他才放你們走。」(3:20)這是指上帝之後要在埃及施行十災,好懲罰他們苦待以色列民;上帝也把最後的結果告訴摩西:「我必使埃及人看得起你們,你們離開的時候就不至於空手而去。每一個婦女必向她的鄰舍,以及寄居在她家裏的女人,索取金器、銀器和衣裳,給你們的兒女穿戴。這樣你們就掠奪了埃及人。」(3:21-22)這也是上帝曾對亞伯拉罕預言過的(參創15:14)。

3. 第三次推辭:

出 4:1 摩西回答說:「看哪!他們不會信我,也不會聽我的話,因為他們必說:『耶和華並沒有向你顯現。』」

摩西認為以色列的長老和法老都不會相信上帝要藉他所說的那些話,甚至他們會認為上帝根本沒有向他顯現。於是上帝給摩西行神蹟的能力,好使他能向人證明上帝的確向他顯現過,上帝讓摩西有能力行三個神蹟。第一個神蹟是摩西手裏的杖當丟在地上時,杖就變成一條蛇,而當摩西按照上帝的吩咐拿住蛇的尾巴時,牠就在摩西的手中變回杖(4:2-5)。第二個神蹟是當摩西把手放進懷裏然後抽出來時,他的手就長了痲瘋,像雪一樣白。而當摩西按照上帝的吩咐把手放回懷裏再抽出來時,手就復原了,與全身的肉一樣(4:6-7)。第三個神蹟沒有即時行出來,因為上帝說當摩西行完了第一和第二個神蹟後,他們都還不信,也不聽他的話,摩西就要從尼羅河裏取些水倒在乾的地上,所取的水在乾地上會變成血(4:8-9)。所以,這個神蹟要在埃及才能施行。

這三個神蹟其實都跟之後摩西與亞倫去見法老時所行的神蹟相關,第一個神蹟是使杖變蛇,埃及的術士用邪術也能照做,「他們各人丟下自己的杖,杖就變成蛇;但亞倫的杖吞了他們的杖。」(7:12),這就證明上帝的能力比法老的術士大。第二個神蹟與痲瘋有關,我們從《利未記》13-14章所記載的痲瘋病條例得知,這病其實是上帝放在人肉身上的一個外在標記,使人得知自己當時的狀態不蒙上帝喜悅,必需趕緊按上帝指示的方法處理,所以,這標記的作用是要使人知道自己是否蒙上帝悅納。而之後當上帝藉摩西向埃及施行十災,大部分的災都只是發生在埃及人或他們的牲畜上[7],以色列民則沒有受災,可見這些災就像痲瘋一樣,能叫人分辨出誰是蒙上帝悅納的,誰是不蒙上帝悅納的。而第三個神蹟是使尼羅河的水變血,尼羅河被埃及人視為是生命之河,也就成為他們膜拜的偶像之一,而使尼羅河的水變血是上帝直接擊打埃及所信奉的神明。總的來說,上帝要藉摩西向法老所行的神蹟都是要證明祂的能力在法老之上。

4. 第四次推辭:

出 4:10 摩西對耶和華說:「主啊,求求你,我並不是一個能言善道的人,以前這樣,就是你對僕人說話以後也是這樣,因為我是拙口笨舌的。」

當之前的三個推辭都被上帝駁回之後,摩西轉而說自己是「拙口笨舌的」(原文直譯是「重口重舌),意思是他的口才不足,但上帝對他說:「誰造人的口呢?誰使人口啞、耳聾、目明、眼瞎呢?豈不是我──耶和華嗎?現在,去吧,我必賜你口才,指教你應當說的。」(4:11-12)人的口才是來自上帝,不單是口才,就連其他能力其實都出於上帝,上帝說祂會賜摩西口才,指教他應當說的,上帝指出祂有能力克服摩西的不足。

5. 第五次推辭:

出 4:13 摩西說:「主啊,求求你,你要藉著誰的手,就差派誰去吧!」

摩西最後的推辭就是直接說自己不願意被差派,求上帝差派其他人。上帝這次的回應是帶著怒氣地說:「你不是有一個哥哥利未人亞倫嗎?我知道他是個能言善道的人。看哪,他正出來迎接你。他一見到你,心裏就歡喜。你要跟他說話,把話放在他的口裏,我要賜你口才,也要賜他口才,又要教你們做當做的事。他要替你向百姓說話;他要當你的口,你要當他的上帝。」(參4:14-16)學者從上帝的回覆中推測,上帝知道摩西認為自己的哥哥亞倫比他更適合,原因可能是:

1)當時亞倫已身在埃及,甚至可能已經是以色列民中的一位領袖,以至當摩西回埃及後,亞倫就與他一起去召集以色列的眾長老(參4:27、29);

2)亞倫的口才比摩西好,而上帝也說亞倫是個能言善道的人;

3)亞倫是摩西的哥哥,輩分比他高,要是上帝立摩西作上帝的代表,地位在亞倫之上,恐怕亞倫會生氣。但上帝回答說亞倫不但不會生氣,反而是「心裏就歡喜」。

現在上帝要讓亞倫成為摩西的幫助(關於上帝對亞倫的呼召記載,見4:27),又定下了他們二人的角色:摩西從上帝領受話語並向亞倫說話,而亞倫則把從摩西所聽到的話,告訴百姓。今段經文是以上帝對摩西的一個吩咐作結:「你手裏要拿這杖,用它來行神蹟。」(4:17)這樣,上帝正式否決了摩西的推辭,摩西也開啟了他被差派的使命,這根杖將作為他被上帝賦予權柄的象徵。

 

《先知書選段》賽40:11-1931與出3:1-4:17的關聯

賽 40:11 他要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羔羊,抱在胸懷,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

賽 40:12 誰曾用手心量諸水,用手虎口量蒼天,用升斗盛大地的塵土,用秤稱山嶺,用天平稱岡陵呢?

賽 40:13 誰曾測度耶和華的靈,或作他的謀士指教他呢?

賽 40:14 他與誰商議,誰教導他,以公平的路指示他,將知識傳授與他,又將通達的道指教他呢?

賽 40:15 看哪,列國都像水桶裏的一滴,又如天平上的微塵;看哪,他舉起眾海島,好像舉起極微小之物。

賽 40:16 黎巴嫩不夠當柴燒,其中的走獸也不夠作燔祭。

賽 40:17 列國在他面前如同不存在,在他看來微不足道,只是虛空。

賽 40:18 你們究竟將誰比上帝,用甚麼形像與他相較呢?

賽 40:19 至於偶像,匠人鑄造它,銀匠用金子包裹它,又為它鑄造銀鏈。

賽 40:31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有關《以賽亞書》的內容大概和主題信息可參考上一篇文章摘要[8]。今段《妥拉》經文與《先知選段》經文的連繫以下表列出:

《妥拉》出3:1-4:17

《先知書選段40:11-1931

出 3:1 摩西牧放(רֹעֶ֛ה他岳父米甸祭司葉特羅的羊群,他領羊群往曠野的那一邊去,到了上帝的山,就是何烈山。

賽 40:11 他要像牧人(רֹעֶה֙ )牧養(יִרְעֶ֔ה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羔羊,抱在胸懷,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

連繫 1):同樣出現「牧放」(רֹעֶ֛ה ro‘eh)這個字。

當摩西被上帝呼召時,他是為岳父牧羊的人,之後變成為上帝牧養以色列民的領袖,代表著上帝去帶領他們,又以上帝的話語教導他們。賽 40:11 也提到上帝自己如同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那樣,去招聚祂的子民,並要憐恤和引領他們。

出 3:14 上帝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永有的差派我到你們這裏來。』」

出 3:15 上帝又對摩西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耶和華──你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差派我到你們這裏來。』這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稱號,直到萬代。

賽 40:12 誰曾用手心量諸水,……?

賽 40:13 誰曾測度耶和華的靈,……?

賽 40:14 他與誰商議,誰教導他,……?

賽 40:15 看哪,列國都像水桶裏的一滴,……

賽 40:16 黎巴嫩不夠當柴燒,其中的走獸也不夠作燔祭。

賽 40:17 列國在他面前如同不存在,在他看來微不足道,只是虛空。

賽 40:18 你們究竟將誰比上帝,用甚麼形像與他相較呢?

賽 40:19 至於偶像,匠人鑄造它,銀匠用金子包裹它,又為它鑄造銀鏈。

連繫 2):同樣指到上帝是無可比擬的,祂的知識和能力超乎萬有。

出 3:14-15出現了上帝那獨有的名字「耶和華」,這名字代表著祂信實長存、永不改變的屬性,是祂使一切事物存有,無一人或事物能與祂相比。賽40:12-19共用了四個問句去強調上帝的知識和能力在一切之上,地上列國和偶像在祂面前如同無有,上帝是至高的,任何東西都不能與祂相比。

出 3:8 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從那地上來,到美好與寬闊之地,到流奶與蜜之地,就是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

賽 40:31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連繫 3):上帝要帶領子民往上,到那美好與寬闊之地。

出 3:8提到上帝要「領他們從那地上來到美好與寬闊之地,」這是一幅以色列民要往上、去到更好、更闊之境的圖畫,這與賽40:31以鷹展翅向上,到遼闊的天空的圖畫相似。事實上,上帝也是用鷹那高飛的姿態去比喻自己把子民帶離埃及:「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你們來歸我。」(出19:4)或許是這幅相似的圖畫使賽40:31聯繫上今段經文。

 

從上帝向摩西顯現及差遣他的敘事裏,反映出上帝是一位怎樣的上帝?

由上帝向摩西顯現、對摩西說祂要差遣他去見法老,為要把以色列民帶離埃及到應許之地,到上帝一一回應摩西的推託之辭,都讓我們看見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現用以下列點略述。

1. 上帝是信實的。祂按照自己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把以色列民帶離埃及,要領他們到祂應許要給亞伯拉罕後裔的迦南地(3:8)

2. 上帝會認同人的痛苦並作出拯救。祂視以色列人為自己的百姓,祂看見他們所受的困苦,聽見他們所發的哀聲,也知道他們的痛苦(3:7),因此祂要眷顧他們並採取行動(3:16)。

3. 上帝會差派人去成就祂的拯救計劃。祂差派摩西到法老那裏,讓摩西作為祂的代表去把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3:10)

4. 上帝認識祂要差派的人。祂知道要被差派的人內心的想法和掙扎,也就會幫助那所差的人去勝過自己的軟弱,應許會與他同在,賦予他能力去完成使命,並會派人去協助他。(3:12-4:16)

5. 上帝的能力在法老之上。上帝知道法老不會輕易讓以色列民離開埃及,所以上帝要以祂的手擊打埃及,然後法老就會放他們走。(3:20)

6. 上帝要抬舉祂的子民並補償他們曾受的勞苦。上帝不但要使埃及人看得起以色列民,更要使子民在離開前向從埃及人索取金器、銀器和衣裳。(3:21-22)

7. 上帝要與祂的百姓建立關係。上帝按著祂與以色列三位列祖所立的約把子民從埃及地拯救出來,目的是要他們事奉祂。(3:12)

 

結語:以主耶書亞的順服為我們的榜樣

摩西被呼召時是一位為岳父牧放羊群的牧羊人,他不像雅各那樣以雇工的身分為岳父拉班牧羊,當積累了自己的家產後就另立門戶;摩西一直牧養屬於岳父的羊群,並沒有自己的家產。當上帝差遣他回埃及見法老,把屬於上帝的子民拯救出來並帶領他們到應許之地,從此摩西就成了一個為上帝牧養子民的牧者,他把子民帶到上帝面前與上帝立約,又把上帝藉他所賜下的話語教導子民,然而他在領受這個差事時並非像亞倫那樣歡歡喜喜地馬上就接受,而是諸多推搪,只看見自己的不足,不明白差遣自己的那位是「自有永有」的大能者,他必須依靠的是上帝而並非自己的本事!賽40:11又表明上帝像牧人那樣牧養自己的百姓,而我們知道祂像差派摩西那樣,最終差派了自己的愛子主耶書亞(耶穌)降世為人,擔當為上帝牧養子民的角色:

約10:10 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1「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

約10:12 雇工不是牧人,羊不是他自己的,他一看見狼來,就撇下羊群逃跑;狼抓住羊,把牠們趕散。

約10:13 雇工逃走,因為他是雇工,對羊毫不關心。

約10:14 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

約10:15 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並且我為羊捨命。

約10:16 我另外有羊,不屬這圈裏的,我必須領牠們來,牠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

約10:17 為此,我父愛我,因為我把命捨去,好再取回來。

約10:18 沒有人奪去我的命,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捨棄,也有權再取回。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

……

約10:27 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認識牠們,牠們也跟從我。

約10:28 並且,我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裏把他們奪去。

主耶書亞這番話正說明他並非一名雇工,而是那位愛人的牧者,他會不惜以性命去愛護他的羊群。他又提到自己與羊群互相認識,這份親密的關係是以羊群既會聽他的聲音,又會跟從他作為標記的。留意約10:16指「既有圈內的羊,也有圈外的羊」可理解為屬於主的,不單只有猶太人,也有我們這群外邦的信徒。主耶書亞要引領屬他的羊群得永生,叫他們永不滅亡。而主耶書亞是怎樣引領他的羊群的呢?可 6:34給了我們提示:

可 6:34 耶穌出來,見有一大群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始教導他們許多事

正如當日摩西以上帝的話語去引領以色列民,今天主耶書亞同樣是以上帝的話語去教導我們,使我們走在一條通往天父的道路上(參約 14:6)。兩者所不同的是,今段經文中的摩西對於上帝的差遣顯得相當不情願,而耶書亞則打從一開始就甘願犧牲自己去愛要拯救的人。我們既有主耶書亞作為我們靈魂的牧人(彼前2:25),豈不是應該聽從他的聲音,跟從他的教導,而不是偏行己路,如同迷路的羊?求聖靈幫助我們,使我們都全心全意地跟從耶書亞,不只是聽他的教導,更樂意以他順服的榜樣去事奉上帝,體驗主要賜給我們永恆和豐盛的生命。阿們。


[1] 「何烈」(Horeb)在原文的意思是「曠野、荒地」,而何烈山後來被稱為西奈山(何烈山可能是指一條山脈,而西奈山則是指一座山)。何烈山這裏被稱為是「上帝的山」大概是因為當以色列民離開埃及到了曠野,上帝再次降臨在這座山與子民立約,因而被這樣稱呼。當摩西初次去到何烈山時,那時它並不是甚麼神聖之地,然而因著上帝曾在那裏降臨,它在以色列人的歷史裏就成了一處神聖之地。而上帝在火中顯現,在往後也有類似的描述。例如:上帝在火中降臨西奈山(出 19:18);當以色列民在曠野時,祂日間以火柱引領他們(出13:21-22)。

[2] 「荊棘」( סְנֶה; seneh)這字的希伯來文讀音與「西奈」( סִינָ֑י; Sinai)的希伯來文讀音相似,可能是一個雙關語(wordplay)。

[3] 亞伯拉罕和雅各之前也曾以「我在這裏(הִנֵּֽנִי;hinneni)」來回應上帝的呼喚(參創 22:1,31:11)。

[4] 「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這個稱呼在今段經文共出現了四次(出3:6、15、16,4:5),而這個對上帝的稱呼在往後的經文裏也多處被使用,反映出上帝與以色列人的三位列祖有一份獨特的關係,尤其指立約的關係。

[5]「憑據」(אוֹת ; 也可譯作「記號」)一般是指一個已出現的、可見的物件或現象,如果以這個定義去理解,上帝這裏所說的憑據或許是指摩西所看見的那棵沒有被燒燬的荊棘這異象,這異象似在寓意不論法老怎樣苦待以色列民,甚至要滅絕他們,都沒有成功,因為上帝在他們水深火熱時保守著他們。但從3:12 這句所示,在「憑據」這個字後面的是:「你把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上帝。」所以,這個「憑據」更可能是指一個還未發生、但快將發生的事──以色列民被成功地拯救出埃及,並要被帶到西奈山與上帝立約。

[6] John H. Walton,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igan, 2009), 176.

[7] 例如:蛙災、蚊災、蠅災、瘟災、瘡災、雹災、蝗災、黑暗之災。參出8-10章。

[8] 參《妥拉》與《先知書選段》系列(出1:1-2:25、賽27:6-13)查經摘要〈為自己的靈命和動機把脈〉內文「《先知書選段》賽27:6-13與出1:1-2:25的關聯」的段落。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出1:1-2:25;賽27:6-13:為自己的靈命和動機把脈

「安息日研經坊」(2022-1-8)《妥拉》與《先知書選段》1:1-2:25、賽27:6-13 (筆者:Herbert Chan

圖為摩西保護葉特羅的女兒; by Jacques Joseph Tissot (French, 1836–1902) and followers, c. 1896–1902; Jewish Museum, New York

試討論有甚麼主題可串連《出埃及記》的第1章和第2章?

 

簡介《出埃及記》1:1-2:25

猶太人傳統上稱《出埃及記》的書名為 שְׁמוֹת֙ Shemot,這是根據1:1出現了「名字」(שְׁמוֹת֙ Shemot)這詞。同時,猶太人把《妥拉》(摩西五經)分段來研讀的時候,也是用Shemot這名稱來代表以出1:1為起首的這段經文。《摩西五經》原是一卷,所以《出埃及記》是緊接著《創世記》的結束去記載。當時以色列人已經在埃及地寄居,他們生養眾多,新的埃及王法老欺壓他們,甚至殺害他們的男嬰。摩西在出生後神蹟地被藏了三個月,及後被法老的女兒從尼羅河救起,先交由摩西的母親乳養,之後返回法老的女兒身邊作她的兒子。所以他沒有像其他希伯來人那樣做苦工,但有一天當他看見自己的同胞被埃及人欺負時,就出手殺了一名埃及人。他為此逃亡至米甸地並認識了西坡拉,之後娶她並生子,寄居在當地。本段的結束記載耶和華垂聽了以色列人因苦工所發的哀聲,祂看顧和知道他們的苦況。

 

上帝的預言應驗(出1:1-14

出1:1 以色列的眾兒子各帶著家眷,和雅各一同來到埃及,他們的名字(שְׁמוֹת֙ shemotnames【複數】)如下:

出1:2 呂便、西緬、利未、猶大、

出1:3 以薩迦、西布倫、便雅憫、

出1:4 但、拿弗他利、迦得、亞設。

出1:5 凡從雅各生的,共有七十人。那時,約瑟已經在埃及。

出1:6 約瑟和他所有的兄弟,以及那一代的人都死了。

出1:7 然而,以色列人生養眾多,繁衍昌盛,極其強盛,遍滿了那地。

1:1-6指雅各和他十一個兒子並他們的家眷,連同已經在埃及的約瑟,共有七十個後裔已經下了埃及。70這個數目,可讓讀者想起創十章所記挪亞和三個兒子共有70個後裔,所以在猶太傳統上,70代表著全地的所有國度。而以色列在埃及的子孫共70人,則可能暗示上帝對亞伯拉罕要作「多國之父」的應許(創17:5)正在一步步地實現。1:6-7表示雖然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世代已經過去,但以色列人「生養眾多,繁衍昌盛,極其強盛,遍滿了那地。」(1:7)這重複的描述,首先說明這是出於上帝的賜福(參《創世記》最起初上帝對受造物所說賜福的話,見創1:22、28),繼而表明了上帝昔日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你向天觀看,去數星星,你能數得清嗎?』 又對他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創15:5;另參17:6)也將應驗[1]。也就是說,上帝的確信實地在成就祂對先祖的應許,並且在子民所寄居的埃及地看顧他們,使他們繁盛。

1:8指有一個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興起,也就是說這王沒有記念昔日約瑟以至他所信奉的耶和華曾怎樣拯救埃及以至當時的全地而懂得感恩和崇敬。他反而因為看見以色列人數眾多而且強盛,於是就害怕起來。1:10經文刻意透露他的擔憂:「恐怕他們增多起來,將來若有戰爭,他們就聯合我們的仇敵來攻擊我們,然後離開這地去了。」不過埃及其實是當時古代世界的一大強國,他的想法可能有點杞人憂天,而且他沒有想過要和以色列人合作,讓他們成為埃及的幫助,相反卻無中生有地產生一股敵意,為保自己的地位就欺壓他們,安排用勞役苦待他們,可以說,這是史上最先出現的「反猶主義」。不過,1:12表示「可是越苦待他們,他們就越發增多,更加繁衍,埃及人就因以色列人愁煩。」顯示上帝的恩典和賜福神蹟地不斷臨到祂的子民,祂的應許並不會因為法老用政策惡待以色列民而失去。換句話說,祂讓自己百姓生養眾多的旨意並沒有因為地上權勢的攔阻而告終,反而更是堅定,這暗示了耶和華與埃及王法老之間的角力正在開始。

 

敬畏上帝的接生婆(出1:15-22

出1:15 埃及王又對希伯來的接生婆,一個名叫施弗拉,另一個名叫普阿的說:

出1:16 「你們為希伯來婦人接生,臨盆的時候要注意,若是男的,就把他殺了,若是女的,就讓她活。」

出1:17 但是接生婆敬畏上帝(וַתִּירֶ֤אןָ הַֽמְיַלְּדֹת֙ אֶת־הָ֣אֱלֹהִ֔ים 在這卷書中首次提及上帝),不照埃及王的吩咐去做,卻讓男孩活著。

出1:18 埃及王召了接生婆來,對她們說:「你們為甚麼做這事,讓男孩活著呢?」

出1:19 接生婆對法老說:「因為希伯來婦人與埃及婦人不同;希伯來婦人健壯,接生婆還沒有到,她們已經生產了。」

出1:20 上帝恩待接生婆;以色列人增多起來,極其強盛。

出1:21 接生婆因為敬畏上帝(וַיְהִ֕י כִּֽי־יָֽרְא֥וּ הַֽמְיַלְּדֹ֖ת אֶת־הָאֱלֹהִ֑ים),上帝就叫她們成立家室。

出1:22 法老吩咐他的眾百姓說:「把所生的每一個男孩都丟到尼羅河裏去,讓所有的女孩存活。」

埃及王見惡待以色列民不能遏止他們生養眾多的情況,於是命令兩個希伯來的接生婆把出生的男嬰殺掉[2]。細心一想的話這安排可能有點不智,因為站在埃及利益的角度而言,他理應保留男的去為自己做奴隸而殺掉女嬰才對,這不但能有效降低以色列民的生育率,同時確保了埃及有足夠的勞動力以至經濟發展。

另外,讀者必須留意的是經文對兩名接生婆的重視。這書的起首提及「名字」一詞,但到之後第二章為止,作者似乎是刻意地一直沒有提及那些更應該出現的名字(例如:法老、法老的女兒、摩西的姊姊和父母等),反而記載了接生婆的名字為施弗拉(שִׁפְרָה ; 意思是:美麗、清澈)和普阿(פּוּעָה;意思不詳,可能是法老 פַּרְעֹה 的雙關語,因為兩者的子音【字母】完全相同),可見她們在經文中的重要性!她們的名字或許是暗諷當時法老的計劃愚蠢,看不清屬靈的實況。而經文之所以要記載這兩個接生婆的名字,是因為她們敬畏上帝(經文兩次重複提及,見1:17、21)。她們在面對地上君王的壓迫也能處變不驚,用智慧的回應確保了以色列民和自己的性命(參1:18-19),結果上帝恩待她們,讓她們可以成立家室,這可以理解為因為她們順應了上帝要子民生養眾多的旨意,並抗拒了埃及王的命令,以致上帝特意眷顧和獎勵她們。(1:20-21)不過,法老並未就此罷休,他吩咐他的眾百姓把以色列所生的每一個男孩都丟到尼羅河裏去,讓所有的女孩存活。(1:22)法老這些想要殺掉以色列男嬰的手段,日後將要在第十災(殺長子之災)中被上帝報應。

 

摩西的出生(出2:1-10

出2:1 有一個利未家的人娶了一個利未女子為妻。

出2:2 那女人懷孕,生了一個兒子,(וַתֵּ֤רֶא;and she saw)他俊美(ט֣וֹב tov;good, kind, beautiful),就把他藏了三個月,

出2:3 後來不能再藏,就取了一個蒲草箱(תֵּבָה tevah),抹上柏油和樹脂,將孩子放在裏面,把箱子擱在尼羅河邊的蘆葦中。

出2:4 孩子的姊姊遠遠站著,要知道他究竟會怎樣。

在以色列男嬰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經文交代摩西的出生,指他來自以色列的利未支派。經文說他出生時他母親見他「俊美」,這個詞在原文的意思是「好」(ט֣וֹב tov),由於之前的動詞是「看見」,難怪中譯本會把它翻譯為外表上「好看」。但這會出現一個問題,因為如果他母親把他藏起來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外表俊美的話,那麼假如這嬰孩的外表不俊美,那豈不是代表她會放棄摩西?所以,有猶太學者解釋摩西的母親見他為「好」的意思,並非指其外表,而是他十分乖巧,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安靜下來,不會發出哭聲,以致容易被收藏,所以他母親才可把他藏了三個月。直到他實在難以繼續收藏時,就把他放在蒲草箱,擱在尼羅河邊的蘆葦中,而他的姊姊就遠遠站著,要知道將會有甚麼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弟弟身上。

「蒲草箱」一詞的原文是 תֵּבָה tevah,跟挪亞所造的「方舟」的原文相同,這詞在整本《聖經》中只出現在這兩件事件,所以它在這裏再次出現自然會讓人想起方舟的拯救功能,因而可預計嬰孩摩西在 תֵּבָה tevah裏最終必然會經歷得救。果然,當法老的女兒在尼羅河洗澡時發現了這箱,便命令她的侍女把箱拿過來給她。這時,摩西就哭了起來(當中哭的原文動詞 בֹּכֶ֑ה bokheh以分詞的時態出現,可以指持續不停地哭的意思),以致法老的女兒頓生憐憫之心,說:「這是希伯來人的一個孩子。」(2:6)經文沒有交代法老的女兒是否知道父王要殺死所有希伯來的男嬰,但即使她知道,也可以理解為她知道已經有大量的希伯來男嬰被殺,而面前卻剛好有一個活生生哭著的希伯來男嬰餘下,便難以下手,反而憐憫了他。無論如何,摩西的姊姊立刻出現並建議找一個希伯來的婦人來作奶媽,替她乳養這孩子,而法老的女兒也馬上同意,甚至願意給工錢,反映她對摩西的憐愛。就這樣,摩西神蹟地藉著法老女兒的手被救起了,而且被他的姊姊奇妙地帶回與他的母親團聚。這記載再一次諷刺法老的計劃何等失敗,並反映上帝在以色列民陷入困境中仍然掌權和可以施行拯救。當摩西長大後,他母親就把他送回法老女兒那裏,讓他成了她的兒子,而法老的女兒因為從水裏拾起他,於是便給他起名為摩西。(2:10)因此,摩西應該是一個埃及名字,意指從水裏「拉上來」,這也預示了日後上帝將要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過紅海(原文作蘆葦海)。

 

摩西殺人和逃離埃及(出2:11-15

這段記載摩西在長大後知道了自己的希伯來血統並自己的同胞怎樣被埃及人苦待。他看見一個埃及人正在打一個希伯來人,他因為看不過眼,就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出手打死了那個埃及人。他原以為這事沒有人知道,怎料第二天他在調停兩個希伯來人打架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殺人一事經已曝光,而他因為怕被法老追殺,於是就離開埃及,逃到米甸地去。讀者要留意經文刻意記載摩西看見那兩個希伯來人打架時,主動向「較凶惡的」那個說話,顯示他已經是第二次主動想去維護被欺壓的希伯來同胞。也就是說,他對拯救被欺壓的同胞有著一份使命感!可是,由於他只用了自己的方法,憑血氣行事,結果闖了禍而逃離埃及,以致未能真正為同胞做到甚麼。最後,摩西來到米甸的井旁,這使讀者聯想起《創世記》中以色列先祖一些在井旁的經歷,例如利百加在井旁為亞伯拉罕的僕人及其駱駝打水、雅各在井旁為拉結打水等等,可以說「井旁」的場景,預示了摩西將要娶得妻子,並建立家庭。 

 

摩西在米甸寄居,上帝對以色列民的記念(出2:16-25

摩西來到米甸地的一個井旁,他抱打不平的個性再度展現。當時有米甸的祭司的七個女兒正在讓父親的羊喝水,有一些牧羊人來把她們趕走,摩西就馬上出手幫助她們,取水給他們的羊群喝。(2:16-17)因著這事,她們的父親流珥[3]說要留著摩西,而經文刻意讓那些女兒重述摩西對她們的幫助,強調摩西「救了她們脫離了牧羊人的手」。(2:18-20)最終,摩西願意留下,並娶了流珥的其中一個女兒西坡拉為妻,又生了一個孩子名叫革舜(גֵּרְשֹׁ֑ם gershom;原文的字面意思可指「住在那裏」),摩西稱自己「在外地作了寄居者」(2:21-22),或暗示他仍然心繫著埃及的同胞。

出2:23 過了許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做苦工,就嘆息哀求;他們因苦工所發出的哀聲達於上帝。

出2:24 上帝聽見他們的哀聲,就記念(זָכַר zakhar他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

出2:25 上帝看顧רָאָה;原文的動詞常譯作「看見」)以色列人,上帝是知道的。

最後,這段經文以當年的法老死去作為背景(2:23),暗示了一個轉機的出現,就是摩西不用再害怕返回埃及地。而以色列人仍然在做苦工,以致上帝記念祂與先祖的約,當中「記念」一詞在希伯來原文並非指靜態的「想起」或「想念」等意思,而是帶有「因顧念而有所行動」的動態信息[4],這預示上帝會因著顧念而有所行動,祂將要出手拯救以色列民。而經文重複地用上帝看顧自己的子民、知道他們的苦情作結(2:24-25),也強調了上帝在以色列民身上行事。當中「看顧」的原文是看見,並可理解為因看見而有所行動,就如昔日「耶和華以勒」的典故(以勒在原文是「看見」的意思,代表上帝因為「看見」亞伯拉罕的信心而為他預備了一頭燔祭的山羊去代替以撒;見創22:11-14)。所以,如果用猶太拉比常用的「輕與重」解經手法,我們可以明白:就連摩西一個只靠自己能力行事的罪犯,都願意出手拯救被欺壓的人,更何況那位聖潔無瑕、充滿慈愛,並曾與以色列民的先祖立約的上帝,祂豈不會出手拯救自己的子民?可以說,總括這兩章而言,作者不但介紹了摩西的出場,也表達出上帝是那位祝福和顧念自己子民的神,祂在法老欺壓自己的子民中成就了祂的旨意和對摩西的拯救,而祂也將要繼續對自己被苦待的子民施行拯救。

 

《先知書選段》賽27:6-13與出1:1-2:25的關聯

賽27:6 將來雅各(יַֽעֲקֹ֔ב)(הַבָּאִ֖ים haba’im;the coming)扎根,以色列(יִשְׂרָאֵ֑ל)要發芽開花,果實遍滿(וּמָלְא֥וּ)地面。

賽27:7 耶和華擊打以色列,豈像擊打那些擊打他們的人嗎?以色列被殺戮,豈像其他人所遭遇的殺戮嗎?

賽27:8 你驅趕他們,放逐他們,與他們相爭。在颳東風的日子,他以暴風趕逐他們。

賽27:9 所以,雅各的罪孽藉此得赦免,除罪的效果盡在乎此;他使祭壇的石頭變為粉碎的石灰,使亞舍拉和香壇不再立起。

賽27:10 因為堅固的城變為荒涼,成了被撇棄的居所,像曠野一樣;牛犢在那裏吃草,在那裏躺臥,吃盡其中的樹枝。

賽27:11 它的枝條一枯乾,就被折斷,婦女用以點火燃燒。因為這百姓蒙昧無知,所以,造他們的必不憐憫他們,造成他們的也不施恩給他們。

賽27:12 到那日,以色列人哪,耶和華必像人打樹拾果一般,從大河的支流,直到埃及的溪谷,將你們一一收集。

賽27:13 當那日,號角大響;在亞述地將亡的,與被趕散至埃及地的,都要前來,在耶路撒冷聖山上敬拜耶和華。

《以賽亞書》有66章之多,內容背景跨越北國以色列和亞蘭國對南國猶大的威脅、北國覆亡、亞述對猶大的威脅、南國猶大亡國被擄後來自上帝的安慰,以致上帝應許以色列民回歸重建耶路撒冷等。當中第27章以「到那日」來開始,預示著未來的景況,經文的內容主要預告審判,但也包含一些盼望的經節。賽27:6表達了上帝期待雅各日後將要開花結果、遍滿地面的圖畫。賽27:7-9繼續說明上帝豈會像以色列的敵人那樣去擊打她,祂雖然驅趕她,但最終必會赦免罪責。不過這說明了以色列必須經歷審判和刑罰。而在北國覆亡的陰霾下,賽27:10所指的堅固城表面上看似指撒馬利亞,但由於下文賽27:13指向被擄回歸返回耶路撒冷敬拜上帝,所以也可能是指南國耶路撒冷,就是被毀後將會得到上帝的眷顧,祂的子民從亞述地到埃及地一一被收集起來,回到聖山敬拜的預言。(賽27:10-13)猶太拉比之所以用賽27:6-13作為《先知書選段》去平行出1-2章的《妥拉》經文,主要因為兩段經文在原文上明顯找到不少共同出現和意思平行的用字和圖像(見下表)。這種串連手法是早期猶太釋經中常用的一種重要手法。

連繫

《妥拉》出1:1-2:25

《先知書選段27:6-13

共同出現的詞彙,相同的對象和圖像

出1:1 以色列(יִשְׂרָאֵ֔ל的眾兒子各帶著家眷,和雅各(יַעֲקֹ֔ב)一同來到(הַבָּאִ֖ים haba’imthe coming埃及,他們的名字如下:

出1:7 然而,以色列(יִשְׂרָאֵ֗ל人生養眾多,繁衍昌盛,極其強盛,遍滿了(וַתִּמָּלֵ֥א那地。

賽27:6 將來雅各(יַֽעֲקֹ֔ב)要扎(הַבָּאִ֖ים haba’imthe coming根,以色列(יִשְׂרָאֵ֑ל要發芽開花,果實遍滿(וּמָלְא֥וּ地面。

共同出現的詞彙,但對象和情況不同

出2:11 過了一段日子,摩西長大了,他出去到他同胞那裏,看見他們的勞役。他看見一個埃及人打(נָכָה他的同胞,一個希伯來人。

出2:12 他左右觀看,見沒有人,就把埃及人打(נָכָה死了,藏在沙土裏。

出2:13 第二天他出去,看哪,有兩個希伯來人在打架,他就對那兇惡的人說:「你為甚麼打(נָכָה你同族的人呢?」

出2:14 那人說:「誰立你作我們的領袖和審判官呢?難道你要殺(הָרַג我,像殺(הָרַג那埃及人一樣嗎?」 摩西就懼怕,說:「這事一定是讓人知道了。」

出2:15 法老聽見這事,就設法要殺(הָרַג摩西。於是摩西逃走,躲避法老,到了米甸地,坐在井旁。

賽27:7 耶和華擊打(נָכָה以色列,豈像擊打(נָכָה那些擊打(נָכָה他們的人嗎?以色列被殺戮(הָרַג,豈像其他人所遭遇的殺戮(הָרַג嗎?

 

串連《出埃及記》第1章和第2章的主題

在現場的查經討論中,弟兄姊妹提出了不少有關《出埃及記》第1和2章的有趣聯繫。例如,兩章都出現不同的「女人」作為關鍵的人物:第一章有接生婆,而第二章有法老的女兒、摩西的姊姊和母親等。不過作者只提及了接生婆的名字,卻沒有提及摩西的姊姊和母親的名字。而且第1章也提及了雅各十二個兒子的名字,第2章又提及了西坡拉的父親流珥的名字,他們也不算是無關痛癢的,所以用「女人」為主題的話,關聯性不算太強。另外一個建議是「水」:第1章法老嘗試把以色列男嬰丟到尼羅河裏去,而第2章則有摩西被放在蒲草箱裏擱在尼羅河的蘆葦中,並接著有摩西在井旁為打水的米甸女子抱不平的記述,因此以「水」作為串連兩章的主題也是說得通的,甚至「成立家室」亦然(第1章關乎接生婆,而第2章關乎摩西),不過筆者想有另外一些建議。

第一章在開始時記載上帝祝福眷顧以色列民,讓他們生養眾多,遍滿地面,而結束時則提及祂記念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約,祂看顧和知道以色列民的苦況和需要,這可算是本段的一個首尾呼應。當中上帝祝福接生婆,讓她們可以建立家室,同時也看顧摩西,讓他神蹟地經歷拯救,在在都反映出上帝對人的一份「看顧和愛」;而摩西也是這樣,他為了救被欺壓的希伯來同胞而殺了一個埃及人,並嘗試介入調停兩個正在打架的同胞。即使逃到米甸地,他也會為素未謀面的米甸女子抱打不平,出手幫助;另外,甚至法老的女兒也因為摩西不斷地哭而施憐憫,反映出她對希伯來嬰孩的一份「看顧和愛」。可見「看顧和愛」這個主題充滿著這兩章的經文,不論是上帝和人,都是因著顧念人的需要而作出幫助、施恩憐憫。

另外,筆者認為「害怕、敬畏、恐懼」是另一個串聯這兩章經文的重要主題。首先,法老之所以欺壓以色列民,全因為他沒有安全感,才對以色列民的人數激增和強盛感到害怕;而接生婆則因為敬畏上帝過於害怕法老,所以上帝祝福她們;另外就是摩西,他恐怕被人知道自己犯罪,所以「他左右觀看,見沒有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藏在沙土裏。」(2:12)以為這樣可以掩人耳目。怎料他殺人的行為被揭發,他就因為懼怕被法老追殺而逃到米甸地。其實,法老的恐懼沒有為他帶來平安,而摩西怕所犯的罪被人知道,以及他畏罪潛逃等,都是不健康的恐懼心態,這與真理不符。但另一方面,接生婆對上帝的敬畏,卻是一份害怕自己會得罪上帝、不想自己攔阻上帝心意的一份愛上帝的心情,這是健康,並且蒙上帝悅納與賜福的想法!所以筆者認為最能串連這兩章經文的,就是「看顧和愛」和「害怕、敬畏、恐懼」這兩個主題,它們促成了不同人物作出不同的選擇、行動和回應,帶出了《出埃及記》首兩章的故事發展。

 

結語:為自己的靈命和動機把脈

《出埃及記》第一章緊接著《創世記》的記載,見證上帝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應許的實現。祂讓以色列的後裔大大增多,即使他們被法老苦待和殺害,上帝仍然看顧並記念與先祖所立的約。而第二章記載上帝神蹟地拯救了嬰孩摩西,預備了他的生命去成就祂對以色列民的拯救計劃,他長大後分別為自己的同胞,以致不認識的米甸女子抱打不平。摩西有著一份要對被欺壓的人出手相助的心志,而且他在埃及法老宮中長大,對埃及十分認識,又因為逃亡而有過一次出埃及的經歷,並在米甸的曠野生活了一段日子,他所經歷的種種正好預備了他成為日後以色列民的拯救者和領袖。

而《出埃及記》首兩章經文中,都充滿著上帝和不同人物所表達對人的一份「看顧和愛」,這並非靜態的一個想法或意念,而是會付諸行動的。與此同時,這兩章經文又記載不同人因為「恐懼、敬畏、害怕」而作出的行動和回應。這兩個主題在今段經文中交織出現,而它們仍然催使現今的我們去反思:是甚麼主導著我們今天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和行動?我們是像法老一樣缺乏安全感,被無形的恐懼(例如對疫情或將來的擔憂)去主導著自己的生活?我們像摩西那樣怕被人知道自己的過犯,又或是害怕被上帝懲罰自己?還是我們會因為對上帝心存敬畏和著緊,願意時刻因著愛上帝而憐憫和看顧有需要的人?

林後5:14 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這樣斷定,一人既替眾人死了,眾人就都死了。

來13:6 所以,我們可以勇敢地說:「主是我的幫助,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彼前5:7 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因為他顧念你們

盼望我們都懂得為自己的靈命和動機把脈,明白是甚麼在推動著自己的行事為人,作出每天的決定。就如上述引用的經文,健康的屬靈生命應該是被基督的愛激勵著而活的生命(參林後5:14)!而我們所作的決定和行事為人,都不應是出於懼怕人或面前的環境、對將來的擔憂等等(參來13:6、彼前5:7;另參太6:34、腓4:6),而是建基於我們想更多敬畏上帝、對祂的愛並對別人的看顧和憐憫。求聖靈提醒和幫助我們,以愛上帝和愛人去成為我們行事為人背後的動機和動力!阿們。


[1] 讀者要記得之前在《創世記》所有先祖都有生育上的困難,他們都是因著上帝才有後裔的,而古代人亦看生育為整個民族的頭等大事,雖然人不能控制,但相信神明在背後掌管。

[2] 拉比間有討論到兩個接生婆怎能為全以色列民安排接生的問題,而有拉比解釋,二人大概是全以色列接生婆的兩位領袖,代表著其他接生婆。當然,這純粹是拉比的想像,經文並沒有交代,而人數也並非這段經文的重點所在。

[3] 留意這裏指她們的父親名字是「流珥」,但之後又再提及摩西的岳父名字是「葉特羅」。拉比Rashi解釋,其實「父親」一詞在原文可以理解為「祖父」甚至「曾祖父」等而未必一定指父親,所以應該葉特羅才是她們的父親,而流珥大概是她們的祖父。

[4] 參本機構聖經原文學習文章〈希伯來文(2)זָכַר  Zakhar 記念〉

其他《妥拉》與《先知書選段》之《出埃及記》系列查經摘要: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