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難中被塑造的大衛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19-3-2)《撒母耳記上》21:1-22:23查經摘要20

圖為「掃羅下命以東人多益屠殺挪伯的祭司」;參《撒上》22:17-19; by James J. Tissot [1896-1902], found in the Jewish Museum, New York, through Jesuswalk.com

《撒上》21:1-22:23是關於大衛為逃避掃羅而去到不同地方的經歷,以及掃羅殺死挪伯祭司的事。就經文對「大衛逃避掃羅」和「掃羅殺祭司」的描述,我們可以領悟到甚麼信息?

 

一. 大衛逃避掃羅

《撒上》21:1-22:5記載大衛為逃避掃羅而開展了他的逃亡生涯,期間他去過挪伯、迦特,之後躲在亞杜蘭洞和猶大哈列樹林。

1. 挪伯

大衛去的第一個地方是挪伯,是當時會幕的所在地,他去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希望祭司為他求問上帝(參22:3、10、15),然而經文的重點卻是描述大衛怎樣從祭司那裏取得陳設餅來充饑和那把殺歌利亞的刀作武器。當時祭司亞希米勒戰戰兢兢地迎接他[1],問他說:「你為甚麼獨自來,沒有人跟隨呢?」(21:1)大衛以謊言回答亞希米勒,說是王差遣他去做一件事,不能讓其他人知道,他還有一些少年人在某處等他。然後,大衛向亞希米勒要五個餅或別樣的食物(21:2-3),亞希米勒說他只有聖餅(即陳設餅,只有祭司能吃;參利24:5-9)[2],若大衛和少年人沒有親近婦人(即在禮儀上是潔淨的;參利15:18),他才能把聖餅給大衛。大衛說他們都是潔淨的,於是亞希米勒把撤下來的陳設餅給了大衛。

接著大衛問亞希米勒有沒有刀或槍,他再次以另一個謊言說是因為王的事甚急,所以他連刀劍器械都沒有帶(21:8)。大衛之所以突然間要拿兵器,應該跟上一節經文有關:「當日有掃羅的一個臣子留在耶和華面前。他名叫多益,是以東人,作掃羅的司牧長。」(21:7)大衛當時看見多益,也預料到多益會向掃羅洩露他的行蹤(後來事情果然如他所料;參22:22),因此覺得需要一件武器防身。亞希米勒告訴大衛:「你在以拉谷殺非利士人歌利亞的那刀在這裏,裹在布中,放在以弗得後邊,你要就可以拿去;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21:9)於是,亞希米勒把那刀給了大衛。

2. 迦特

大衛之後逃到非利士人的城迦特,而他所殺的歌利亞正是迦特人(17:4)。大衛竟會選擇到敵人的地方逃難,大概是覺得要離開以色列地才能避過掃羅的追捕,而只要他隱藏身份就能在這裏尋得容身之所,但想不到迦特王的臣僕一眼就把他認了出來。自從大衛殺敗了他們的勇士歌利亞,非利人就已經視他為以色列的國王,當年那場戰事之後所流傳的歌:「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他們也都耳熟能詳(21:11),大衛為此而甚為懼怕。據《詩篇》56篇所載,當時非利士人在迦特逮捕了大衛,於是大衛「就在眾人面前改變了尋常的舉動,在他們手下假裝瘋癲,在城門的門扇上胡寫亂畫,使唾沫流在鬍子上。」(21:13)「舉動」的希伯來文是טָעַם(taʿam),意思是「嚐味」,也可引伸作「見識、判辨」,因此我們可以把大衛「改變了尋常的舉動」理解為他放下了自己本來的見識和判辨能力;換言之,他放下自己的「聰明」,把自己隱藏在瘋癲(愚笨)底下。大衛落在敵人的手裏,本應必死無疑,但出乎意料地,他這個裝瘋之計竟成功地讓迦特王亞吉放走了他。[3]

以上兩個敘事讓我們看到一個跟之前不同的大衛,之前的大衛英勇可嘉,殺敵時無懼無畏,對上帝充滿信心,而上帝又與他同在,使他做事無不順利;但現在的大衛卻表現得無能和怯懦,對上帝好像失去了信心,要以自己的方法自救,甚至用上謊言和裝瘋之計。難道上帝不再與大衛同在了嗎?答案是:上帝依然與大衛同在,只是用了另一種方式。祂讓大衛經歷困苦和危難,是要大衛知道自己的軟弱無力,好讓大衛在種種險境中經歷祂的供應和拯救,這都是上帝對大衛的磨練,為要塑造他成為一個不一樣的王。

在21章的字裏行間,有很多用語其實都讓人想起大衛當年打敗歌利亞的事(撒上17章),很明顯上帝要大衛想起他當時是怎樣因信靠祂而得勝,現在當大衛要踏上一條「逃亡」之路,或說是「受磨練」之路,上帝要大衛以他當年那份單純的信靠為基礎,再把大衛對祂的信心提升至一個更高的層次。現把今章經文跟第17章大衛迎戰歌利亞時的敘述的相關之處做比較:

迎戰非利士人歌利亞

逃避以色列王掃羅

兩件事件的相關之處

17:40 他手中拿杖,又在溪中挑選了五塊光滑石子,放在袋裏,就是牧人帶的囊裏;手中拿著甩石的機弦,就去迎那非利士人。

21:3 現在你手下有甚麼?求你給我五個餅或是別樣的食物。

大衛迎戰歌利亞時,挑了塊光滑石子當武器;現在他向祭司要個餅充饑(大衛其實只是一個人在逃亡,卻要個餅,大概是要祭司相信還有其他少年人在跟隨他)。

17:47 又使這眾人知道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他必將你們交在我們手裏。

21:8 大衛問亞希米勒說:「你手下有槍有刀沒有?因為王的事甚急,連刀劍器械我都沒有帶。」

大衛面對歌利亞時,曾充滿信心地宣告「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現在大衛卻因看見多益,怕自己會受他所害而問祭司:「有槍有刀沒有?

17:51 大衛跑去,站在非利士人身旁,將他的刀從鞘中拔出來,殺死他,割了他的頭。非利士眾人看見他們討戰的勇士死了,就都逃跑。

21:9 祭司說:「你在以拉谷殺非利士人歌利亞的那刀在這裏,裹在布中,放在以弗得後邊,你要就可以拿去;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大衛說:「這刀沒有可比的!求你給我。」

從祭司的回答中,我們得知當年大衛殺歌利亞的那把刀存放在會幕裏,被當作是聖物一般「裹在布中,放在以弗得後邊」,可見對於以色列民來說,大衛殺死非利士人歌利亞象徵著上帝為子民施行了神蹟般的拯救。

17:4 從非利士營中出來一個討戰的人,名叫歌利亞,是迦特人,身高六肘零一虎口;

17:52 以色列人和猶大人便起身吶喊,追趕非利士人,直到迦特和以革倫的城門。被殺的非利士人倒在沙拉音的路上,直到迦特和以革倫。

21:10 那日大衛起來,躲避掃羅,逃到迦特王亞吉那裏。

經文描述大衛在挪伯所遇上的事情都使人聯想到他當年戰勝歌利亞的事,接著的經文更直接描述大衛逃到歌利亞所屬的城迦特,可見作者想讀者去看看上帝怎樣把大衛帶領到非利士人之地去接受磨練。

18:7 眾婦女舞蹈唱和,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

18:8 掃羅甚發怒,不喜悅這話,就說:「將萬萬歸大衛,千千歸我,只剩下王位沒有給他了。」

21:11 亞吉的臣僕對亞吉說:「這不是以色列國王大衛嗎?那裏的婦女跳舞唱和,不是指著他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嗎?」

21:12 大衛將這話放在心裏,甚懼怕迦特王亞吉

當年大衛殺死歌利亞之後,婦女舞蹈唱和,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原來這首歌也流傳到迦特城的非利士人耳中。

就是這首歌使掃羅覺得自己的王位要被大衛取代而開始敵視他;非利士人卻因這首歌而真的視大衛為以色列的王,大衛卻因此而懼怕。

大衛一直是上帝所眷顧、又與之同在的人,然而21章讓我們看見大衛並沒有因此而變成一個「超人」,他也有軟弱和懼怕的時候;然而作者在今章的寫作重點是描述大衛在處於困境時怎樣以上帝為他惟一的保障和拯救,從而讀者明白大衛對上帝的信心也是要經過磨練後才能變得更堅定!大衛在迦特王的手裏死裏逃生後,把他對上帝的歌頌寫成《詩篇》34及56篇,讀者不妨細味大衛從落在敵人手中的恐懼,到倚靠上帝並發出讚美的心路歷程,必能從中獲取寶貴的屬靈功課。

《撒上》22:1-5描述的是一個以大衛為領袖的群體逐漸形成,這儼然是一個在掃羅王朝體制以外的另一個「王國」。

3. 亞杜蘭洞

「大衛就離開那裏,逃到亞杜蘭洞。他的弟兄和他父親的全家聽見了,就都下到他那裏。」(22:1)經文刻意記載大衛的弟兄也來投靠他,是隱晦地指出雖然之前他們不認同大衛的受膏者身份並曾跟隨掃羅[4],但現在他們全都決定離棄掃羅去跟隨大衛。另一群來跟隨大衛的則是那些「受窘迫的、欠債的、心裏苦惱的」,約有四百人(22:2)。這些描述其實間接道出在掃羅的管治底下,以色列民的生活非常苦而且尋找不到出路[5],以致當中有一班以色列人情願跟隨大衛──他們心目中的真正領袖,去過逃難的生活。「亞杜蘭」位於猶大地的示非拉,這裏的山洞往後成為了大衛的安身之處(參撒下23:13;代上11:15),也成為他那個群體的「基地」。雖然大衛自身難保,也只是一個藏在避難所裏、過著逃亡生涯的人,然而他卻願意接納這班困苦無助的人,並且作他們的領袖,可見他有一顆憐憫人的心。

大衛另一個顧念人的行動就是把自己的父母帶到摩押。他對摩押王說:「求你容我父母搬來,住在你們這裏,等我知道上帝要為我怎樣行。」(22:3)大衛還在等候上帝的帶領,不知道自己還要過這種逃避掃羅的日子多久,他不想年老的父母受牽連,跟著他過這種飄泊艱苦的生活,於是決定把父母安頓在摩押[6]。由此可見,大衛的行事都是以人為本。

4. 山寨和猶大哈列樹林

「先知迦得對大衛說:『你不要住在山寨,要往猶大地去。』大衛就離開那裏,進入哈列的樹林。」(22:5)這位先知迦得似乎是大衛群體裏的人,他給大衛指示,大衛馬上就聽從他的話返回猶大(哈列樹林應是偏僻之地,不易讓掃羅找到),而後來大衛的王朝也正正是從猶大地開始的。大衛雖然過著逃亡生涯,但仍然能得到上帝藉先知給他的指引。這讓我們更清晰地看見,上帝現在要做的,是在掃羅的王朝以外,另外建立一個以祂的心意為主導的群體。

 

. 掃羅殺祭司

上一章提到掃羅因自己的兒子約拿單與大衛結盟的事暴怒不已,現在他知道了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到了何處,就向侍立左右的眾臣僕說:「便雅憫人哪,你們要聽我的話!耶西的兒子能將田地和葡萄園賜給你們各人嗎?能立你們各人作千夫長百夫長嗎?你們竟都結黨害我!我的兒子與耶西的兒子結盟的時候,無人告訴我;我的兒子挑唆我的臣子謀害我,就如今日的光景,也無人告訴我,為我憂慮。」(22:8-9)由於掃羅覺得自己的王位受到大衛的嚴重威脅,所以他要採用各種手段去維持自己的政權。他為要拉攏人歸順自己,就一方面動之以利,說只有他能把田地和葡萄園等好處給他們,另一方面則動之以情,自憐地指控說所有臣僕都結黨害他,連他自己的兒子也謀害他(這些當然都不是事實),沒有人為他分憂。掃羅因為常常猜疑大衛覬覦自己的王位,以致把身邊所有人都看為可能會跟大衛同謀!他這番話大概是想知道誰會站在他那邊。

當時附和他的只有一位,就是以東人多益[7],他把大衛到挪伯這件事描繪成是亞希米勒早已知道大衛會來,於是預先為大衛做了一連串的支援,包括:為大衛求問上帝、給他食物、給他那把殺非利士人歌利亞的刀(22:9-10)。多益把一些看見的片段,拼湊成一個「亞希米勒串同大衛謀反」的故事,去迎合掃羅的主觀猜測,使掃羅先入為主地相信亞希米勒要背叛他。

亞希米勒被召到掃羅面前,他為自己辯解說自己雖然有為大衛做過以上三件事,但大衛是掃羅王的忠心僕人、女婿和參謀,他當時以為大衛做的事是王的吩咐,他並沒有絲毫背叛掃羅之意(22:14-15)。然而當時掃羅已被疑心蒙蔽而失去了理性,沒有以客觀及公義的態度去聽亞希米勒的解釋,只把自己猜測的事情想像成事實,於是定了亞希米勒和他的全家死罪。當掃羅命人殺祭司時,「掃羅的臣子卻不肯伸手殺耶和華的祭司。」(22:17)可見他的臣僕都知道掃羅的命令並不公義,而且他們因敬畏耶和華都不敢殺害祂的祭司,最後掃羅惟有命多益執行他的命令。結果「以東人多益就去殺祭司,那日殺了穿細麻布以弗得的八十五人;又用刀將祭司城挪伯中的男女、孩童、吃奶的,和牛、羊、驢盡都殺滅。」[8](22:18-19)

由嫉妒大衛威脅自己的王位到要追殺大衛,由猜忌所有人結黨謀害自己,到屠殺挪伯城所有祭司並城中所有人和牲畜,掃羅已經成為一個失去理性、濫殺無辜的暴君。這不得不叫人就今段經文作出一個結論:大衛是一個裝瘋的正常人,掃羅則是一個裝正常的瘋子!

這件屠殺事件引出的另一個結果是,掃羅那邊已再沒有上帝的祭司作信仰的活動,而惟一生還的祭司,亞希米勒的兒子亞比亞他,已逃到大衛那裏,這意味著以色列國的宗教體制和運作已由掃羅一方轉移到大衛一方了!當大衛得知掃羅殺祭司的事之後,他對亞比亞他說:「那日我見以東人多益在那裏,就知道他必告訴掃羅。你父的全家喪命,都是因我的緣故。你可以住在我這裏,不要懼怕。因為尋索你命的就是尋索我的命;你在我這裏可得保全。」(22:22-23)我們知道亞希米勒全家都是命喪於多益和掃羅的手[9],但無可否認,這跟大衛當時以謊言欺騙了亞希米勒有關,雖然他是因為情況危急而不得不撒謊,但也的確是為了自保而妄顧了祭司的安危。無論如何,大衛明白到祭司們的死都是因他的緣故,他不但承認過錯,還收留了當時被掃羅尋索性命的亞比亞他,更願意把自己的生命跟對方掛鈎,保護他的安全。可見,大衛是一個勇於認錯及顧念別人性命的領袖。[10]

 

結語

自大衛踏上逃亡之路,上帝就開始藉大衛這個合祂心意的人(合上帝心意並非指他完美,而是他願意順服上帝,被上帝改變和塑造),去建立一個合祂心意和彰顯祂屬性的國,而這必需從這個國的領袖大衛開始。

上帝讓大衛在困境時從祭司那裏得到食物和武器,是要大衛明白到他要以上帝為他惟一的供應和保障,之後又讓他落在迦特王亞吉的手,最後卻能安然離開,這是要大衛明白到自己的無能,並放下自己的「聰明」,繼續學習以上帝為他惟一的拯救,這種種的經歷都讓大衛認識到上帝的屬性──祂是那位供應人的需要、拯救人脫離死亡的上帝,祂也是一位會憐憫人、叫人可以全然倚靠的上帝。正因為大衛親身經歷過自己在無助時,上帝的憐憫和信實,他往後就懂得同樣以憐憫和誠實去對待那些來投靠他,尋求庇護的群體。

事實上,「憐憫」是今段經文一個重要的主題。在福音書裏,當耶書亞(耶穌)引述大衛吃了只有祭司才能吃的陳設餅這件事時,他要人把焦點從「大衛是否違背了聖經的規條」這個爭論轉移去揣摩「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經文的意思[11]。其道理就是,真正叫上帝喜悅的,是人在經歷過上帝的憐憫之後(就如大衛蒙上帝憐憫,在饑餓時吃到他本來不能吃的陳設餅),懂得在生命裏也活出上帝這份憐憫的屬性,而不是以為只要把聖經的規條守到無可指摘,上帝就必然滿意。

耶書亞在地上所做的事和所行的神蹟,都是出於對人的憐憫,與此同時,他也要求跟隨者要像他那樣以憐憫待人[12]。當那些「受窘迫的、欠債的、心裏苦惱的」四百人來跟隨大衛,這情境就好像耶書亞所說的,「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他那裏一樣(太11:28);大衛自己既經歷了上帝的憐憫,他也就向那些有需要的人施憐憫,擔起了帶領他們的責任。

上帝栽培大衛去做以色列國的領袖,其中一樣要他具備的質素就是「憐憫」,我們若把這個領袖所需的質素去對照掃羅怎樣以「殘暴」的手段去鞏固自己的國,就更明白上帝為甚麼會厭棄掃羅作王了。掃羅是一個會因私利而埋沒憐憫心腸的人。在上帝吩咐他滅盡亞瑪力人的事上,他不遵守上帝的命令,「憐惜亞甲,愛惜上好的牛、羊、牛犢、羊羔,並一切美物,不肯滅絕。」(15:9)他這舉動表面上好像是出於憐憫,但其實背後是基於自己利益的考量[13]。所以當他覺得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損時(即使那不是事實,如指控亞希米勒串同大衛謀反),他就會採取毀滅性的方法去除掉威脅,即使是要賠上許多無辜人的性命。由此得見,掃羅與大衛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掃羅在解決問題時,會任由自己的良知滑落;而大衛在遭遇困境時,即使他的信心曾有所動搖,但他總會在絕望中轉向上帝,渴求祂的憐憫和拯救(讀者可再細讀他幾篇有關這些經歷的《詩篇》)。

今段經文讓我們看見兩個完全不同的國,一個是由上帝所建立的,以憐憫和公義為根本,人在其中會得到眷顧和保障;另一個則是以人的權力所建立,以暴力和自私為根本,人在其中會受壓迫,生命朝不保夕。我們要把自己的生命投進哪一個國呢?如果你選擇前者,那麼你的生命就必需彰顯上帝那憐憫和公義的屬性!因為惟有我們都切實在生命裏活出這些質素時,上帝才能使用我們去建立一個這樣的國度。


[1] 「戰戰兢兢地」(חָרַד)這個詞也在《撒上》16:4出現過:「撒母耳就照耶和華的話去行。到了伯利恆,那城裏的長老都戰戰兢兢地חָרַד)出來迎接他,問他說:『你是為平安來的嗎?』」當時上帝命撒母耳到伯利恆去膏抹大衛,但撒母耳怕事情洩露會被掃羅所殺,上帝於是叫他以獻祭為名去伯利恆,而當時迎接他的長老也是戰戰兢兢的。現在大衛被掃羅追殺而去到挪伯,迎接他的祭司亞希米勒也同樣是戰戰兢兢的。我們從這兩件事可以推論,在掃羅的管治底下,百姓其實活得誠惶誠恐,生怕稍有不慎,就會招致殺身之禍。事實上,在22章我們的確看見,亞希米勒真的因為接待了大衛而被掃羅所殺。

[2] 《撒上》21:6「……只有更換新餅,從耶和華面前撤下來的陳設餅。」讓我們得知那天是安息日,也就是祭司要把陳設桌上那已放了六天的十二塊無酵餅取下,換上十二塊新烤的無酵餅的日子,而換下的無酵餅只有祭司才可以吃。福音書也曾記載主耶書亞引述大衛吃陳設餅這件事去討論安息日的意義(參太12:1-8;可2:23-28;路 6:1-5)。

[3] 之前參孫落在非利士人的手裏,就被他們剜了眼睛,用銅鍊拘索,把他囚在監裏推磨,又把他帶到大袞神廟羞辱他(士16:21、25);可想而知,非利士人對待他們的敵人有多殘酷。大衛應該知道自己被非利士人逮捕後,實屬九死一生,然而他最後卻能安然無恙地離開迦特城,原因除了是他的裝瘋之計外,毫無疑問是上帝的恩手在保護他。

[4] 參《撒上》17:13-14、28;另參〈撒上17:1-30 摘要(15)大衛嶄露領袖的屬靈美德〉

[5] 這正應驗了當時以色列民要求立王時,撒母耳對他們作出的警告,說將來的王必會管轄他們;參《撒上》8:11-17。

[6] 大衛讓父母在摩押地居住,很可能是因為他父親耶西是摩押女子路得的孫子,在血緣上他家跟摩押有關。(路4:21-22)

[7] 今章經文不斷重複說多益是以東人,以東人就是以掃的後人;而多益可能是歸依了以色列的人,是掃羅的一名僱傭兵。在這件事上,他先以謊言去陷害亞希米勒,及後當掃羅吩咐臣子去殺耶和華的祭司而沒有一個人敢去執行命令時,只有他這個非以色列人,殺掉挪伯城裏所有的祭司以及男女老少和牲畜。

[8] 這段經文讓人聯想到兩件事:第一,上帝對以利家的審判在這事件中應驗(參撒上2:30-33),亞希米勒是以利家的後代,除了那個逃脫了的亞比亞他,亞希米勒和他的後代都在這件事中死去;雖說是上帝的預言應驗,但我們不能說是上帝使掃羅殺死祭司,經文清楚地指出這是掃羅的命令並由多益執行,因此掃羅和多益要為這次屠殺祭司的事件負責。第二,《撒上》22:19「又用刀將祭司城挪伯中的男女、孩童、吃奶的,和牛、羊、驢盡都殺滅。」跟之前《撒上》15:3「現在你要去擊打亞瑪力人,滅盡他們所有的,不可憐惜他們,將男女、孩童、吃奶的,並牛、羊、駱駝,和驢盡行殺死。」所用的字詞完全相同。這正突顯了掃羅當時不去執行上帝要他滅盡上帝的敵人亞瑪力人的命令,現在卻吩咐多益執行滅盡挪伯全城的人和牲畜這命令。

[9]多益的謊言和詭詐行為使大衛寫下了《詩篇》52篇;由此可見,大衛在這件事上一定有很多反省,他除了為自己的謊言間接連累了無辜者而傷心難過之外,也警惕自己和別人千萬不可以有撒謊和詭詐的行為。

[10]在聖經裏,「亞杜蘭」第一次出現是在創38章關於猶大和她瑪的故事,其中經文提到猶大的朋友希拉是一個亞杜蘭人。當猶大知道使兒媳她瑪懷孕的原來是自己時,他說:「她比我更有義,因為我沒有將她給我的兒子示拉。」(創38:26)猶太勇於承認自己的錯,這份美德使他的後代(法勒斯)配得被列入彌賽亞的家譜(太1:3)。而同是猶大後代的大衛,也繼承了這份美德,大衛承認在挪伯祭司被殺這件事上,自己也有錯,這記載也與「亞杜蘭」這個名字有關。或許,上帝所揀選作領袖的人(例如:猶大和大衛),並非是一個不會犯錯的人,而是一個懂得在犯錯後承認過錯並願意改過的人。

[11] 參太12:1-8;可2:23-28;路6:1-5;另參何6:6。

[12] 參太5:7;可1:41;6:34;路10:37等。

[13]〈撒上15:1-35 摘要(13)上帝所厭棄的領袖〉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