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上》17章是聖經裏其中一篇最著名的故事,講述非利士軍隊裏一個巨人歌利亞挑戰以色列人,最後被少年大衛殺死。試比較今段經文(17:1-30)裏各人物對這場仗的態度,並討論當中的屬靈意義。
《撒上》17章關於「大衛打敗巨人歌利亞」的故事家喻戶曉[1],它也是這卷書裏極為重要的一章,因為它闡述上帝在膏立大衛後,怎樣興起及使用他打敗非利士人,把大衛由牧童變成一位大能的領袖,有上帝的同在,又受到以色列人的擁戴。雖然大衛被膏立後跟掃羅有一些類似的經歷,例如:兩人都在被膏立後打了一場勝仗,因而贏得全以色列民的擁戴(13章是掃羅打敗亞捫人;17章是大衛打敗非利士人);然而不同的是,掃羅之後因違背上帝的吩咐而被上帝厭棄,大衛則是上帝所選的一位合祂心意的人。我們將在這一章看見大衛是怎樣合乎上帝的心意,而他又是怎樣具備作以色列君王的資格。由於17章的篇幅頗長(共58節),我們會分兩次查考,以求更仔細地研讀經文的敘述以及當中的信息。
今次查考的是這故事的上半部分(1-30節),是非利士人與大衛對決的前奏。故事開始時講述非利士人再次前來挑釁以色列民作戰,而當中的人物在兩軍對峙期間各有著不同的反應。我們會試從這些人物的態度去討論作者想要表達的信息,並上帝想藉此教導我們的屬靈功課。
1. 非利士人
經文開始講述非利士人聚集在猶大的梭哥,安營在梭哥和亞西加之間的以弗‧大憫(17:1)。掃羅也帶領以色列人出來迎戰(17:2)。他們各佔一個山頭,中間是以拉谷(17:3;見上圖)。非利士人的戰士歌利亞出來向以色列人罵陣。經文描述到他的身高比一般人高出許多(高約2-3米)[2],並有一身強勁的盔甲和武器。經文即使只是描述他的身高和武裝(如單單盔甲的重量已達57公斤),而無需多加形容詞,就已給人震攝的感覺了(17:4-7)。他對著以色列軍站立,要求他們也派出一個人出來應戰,並揚言如果無人出來擊敗他,以色列民就要成為非利士人的奴隸(17:8-10)。當時掃羅和在場的所有以色列人都十分惶恐、極其害怕(17:11、24)。
早前14章記載到非利士人大敗給以色列人,但他們至今還未認清自己擁有的軍力比以色列強卻仍然戰敗的原因。他們根本不明白上次以色列人之所以能以寡敵眾,全然是因著耶和華對子民的信實和眷顧,以及約拿單對祂的信靠。因著不認識耶和華的權柄和大能,非利士人這次捲土重來,只嘗試改變策略,不再用過去的人海戰術,而改以單挑的方式,派出軍隊裏最強的戰士歌利亞去挑戰以色列人的其中一個人(17:8-10)。雖然戰略有所不同,但他們仍舊只是想以軍事上的強勢去壓倒以色列人。從經文17:4-7詳細地描述歌利亞的盔甲和武器可見,非利士人對今次的戰事信心十足,他們顯然不明白「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14:6)這個道理。
2. 掃羅
當歌利亞前來罵陣說:「你們不是掃羅的僕人嗎?可以從你們中間揀選一人,使他下到我這裏來。」(17:8)而當時最有條件應戰的其實就是掃羅,因為以色列立君王的目的,正是要君王代表上帝去管理百姓(9:17)、為他們去爭戰(8:20),並拯救他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9:16)。而如果論裝備,掃羅的盔甲和武器大概會是全以色列軍中最厲害的(參13:22、17:38-39)。再加上,先前經文兩次記載掃羅比眾民高出一個頭,他健壯的外型在以色列民中沒有可比的(9:2、10:23-24)。可是,在同樣具有外型和能力優勢的歌利亞面前,掃羅就馬上給比下去了!(參註2)所以,不論是上次掃羅部署要打非利士人,又或是這次歌利亞前來討戰,掃羅的反應都一樣,當面對比自己強大的敵人又或自己的兵力不及對方時,他就躲藏起來,不敢應戰(14:2)[3],只會感到驚惶害怕(17:11)。由此可見,當人只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外在條件行事,他在遇見能力低於自己的人時就會變得自大,在遇上能力高於自己的人時就會感到自卑。可以說,這種人其實和不信上帝的非利士人沒有兩樣,兩者都是不認識上帝、不依靠祂,並且同樣不明白「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14:6)這個道理。
另外,今段經文一開始只提及掃羅和以色列人迎戰非利士人(17:2),相比上一次迎戰非利士人的敘述(13-14章),今次顯得很不尋常。因為上一次掃羅是有差派約拿單和他一同帶兵出戰的(13:2)。但自從上次約拿單帶領以色列民打敗非利士人後,經文便再沒有提及約拿單(參14:52及15章有關戰事的記載),而在今次整個17章依然未提及約拿單有份參與這場對非利士人的戰事。事實上,這次非利士人再度挑戰以色列人,掃羅理應指派約拿單去應戰,因為上次正是上帝使用約拿單去帶領子民打敗非利士人的。然而,非利士人今次討戰足有四十天之久(17:16),掃羅不但自己不去應戰,也沒有讓約拿單參與,由此可以推斷,掃羅應該是因為嫉妒約拿單上次的功績而不想再讓他出戰[4],以免他功高蓋主!這推論與我們過去對掃羅的分析一致[5]。可以說,掃羅根本沒有為以色列民的整體利益著想,他作為領袖只是在利用自己的權力去剷除任何對自己的領袖地位有威脅的人,他為了一己之私,便罔顧整個以色列民族的安危,這再次證明掃羅並不是一個稱職的領袖。
3. 以色列民
歌利亞的罵陣讓許多以色列人驚惶、害怕和逃跑(17:11、24)。大衛在到達戰場後,也聽到歌利亞威嚇的話,但同時也聽到百姓在傳講若有人能打敗歌利亞將會得到的好處:「若有能殺他的,王必賞賜他大財,將自己的女兒給他為妻,並在以色列人中免他父家納糧當差。」(17:25)對於百姓的話,大衛的回應是:「有人殺這非利士人,除掉以色列人的恥辱,怎樣待他呢?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是誰呢?竟敢向永生上帝的軍隊罵陣嗎?」(17:26)大衛關心的是「以色列人的恥辱」並怎樣解決當前的問題,但百姓關心的只是王所給的賞賜!(17:27)即使大衛繼續以同樣的關注去問其他百姓,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樣(17:30)。也就是說,所有百姓都只是關心問題被解決後有甚麼好處,即使經大衛提醒過後仍然沒有打算去關心國家的安危或上帝的名是否被褻瀆。由此可見,在掃羅的帶領下,當時的以色列民的心態都跟他一樣,沒有勇氣去解決問題,只想避開困難,而同時又只著眼於個人利益。
4. 大衛的哥哥們
大衛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耶西的兒子。耶西有八個兒子。在掃羅作王的時期,耶西已經老邁,而耶西的三個大兒子跟隨掃羅(אַחֲרֵי־שָׁא֖וּל)出征,這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以利押,次子亞比拿達,三子沙瑪。大衛是最小的;那三個大兒子跟隨掃羅(אַחֲרֵ֥י שָׁאֽוּל)。(《撒上》17:12-14)
今段經文介紹大衛出場的時候,兩次重複指出他的三個兄長都「跟隨掃羅」。從表面看,這可能是由於耶西年紀老邁,所以由他們代替父親參與戰事,但經文其實沒有提供線索是指耶西差派他們代替自己。反之,經文說戰事已到了第四十天而耶西仍未有收到三個兒子的消息時,他就差派大衛速速去探望他的哥哥,送餅和問安(תִּפְקֹ֣ד לְשָׁל֔וֹם;原文有「關切」的意思,可譯作「要察看他們的平安、完好」[6]),並要他們寫信回來(17:16-18)。可以想像,耶西十分關心自己三個兒子的安危,並且不希望有「白頭人送黑頭人」的情況出現。因此他的兒子跟隨掃羅出征一事,未必是耶西的意願,更大可能是他們三人自己主動想去「跟隨掃羅」,以致經文重複強調這句說話。
另外,在希伯來人的思維裏,「跟隨」有「步那人後塵」之意。所以「跟隨掃羅」(אַחֲרֵ֥י שָׁאֽוּל),意思不單指他們與掃羅一起出征,更可以指他們在意識形態、價值觀等這些方面都與掃羅相似。如果我們把這三個兄長「跟隨掃羅」這事放在上一章大衛被膏立的場景去看,就更能襯托出他們與掃羅是同一類人了。
他們來的時候,撒母耳看見以利押,就心裏說,耶和華的受膏者必定在他面前。耶和華卻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16:6-7)
以利押身型高大,從外貌來看,符合一般人對領袖的期望,所以連撒母耳都誤以為他就是耶和華所揀選的受膏者,而上帝的回覆給我們似曾相識的感覺,就是掃羅也同樣是外表不凡(9:2),但是上帝最終厭棄他作王[7]。上帝清楚指示撒母耳祂看的是人的內心,而不是外表,所以祂不揀選以利押!可見,以利押和掃羅一樣都有著出眾的外表,但他們的內心並不討上帝的喜悅!而撒母耳膏立大衛之時,他們兄弟三人也在場,理應知道大衛被膏立意味著他將要被上帝所使用,然而他們並不看重已被上帝膏立的弟弟大衛,反而「跟隨掃羅」去了!可以說,他們並沒有為自己的弟弟受膏而感到高興,又或認同他的受膏者身分。這態度從以利押在戰場上對大衛說的一番話可見:
大衛的長兄以利押聽見大衛與他們所說的話,就向他發怒,說:「你下來做甚麼呢? 在曠野的那幾隻羊,你交託了誰呢? 我知道你的驕傲和你心裏的惡意,你下來特為要看爭戰!」(17:28)
大衛到達戰場後向哥哥們問安,經文沒有記載當時哥哥們有甚麼負面回應,但當大衛聽到歌利亞罵陣,而向旁邊的人問殺了這非利士人後會有甚麼待遇時(17:27),以利押就突然向他發怒了。可見,他的哥哥們或至少以利押是一直在場的,但或許是他們都不願意理睬大衛(情況有點像《創世記》37章記載約瑟被父親派去探望哥哥們,但遭到哥哥們的惡待)。從以利押的反應估計,他覺得大衛有意出戰(這意味著大衛如果得勝,他的名聲和地位將超越自己,威脅到自身的利益,因為以利押是眾兄弟之首,他的地位本來是兄弟中最高的),於是他不得不惡言責備大衛,直指他不應來到戰場(17:28)。由此可見,以利押完全不像大衛有那種要「要除掉以色列人的恥辱」的視野!同時,這反映出大衛的哥哥們其實不愛自己的弟弟,也小看他的能力,更不認同耶和華膏立他的意義;反之,他們好像掃羅一樣(「跟隨掃羅」),只以外在條件去衡量一個人,而不是以上帝或以色列國的利益為念,並只是一心想著自身的地位。
5. 受膏者大衛
「有人殺這非利士人,除掉以色列人的恥辱,怎樣待他呢?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是誰呢? 竟敢向永生上帝的軍隊罵陣嗎?」(17:26)
對比三位兄長,經文刻意提及大衛是最小的(הַקָּטָ֑ן;這可以指他的年紀和身型;17:14),然而當他上到戰場,聽到歌利亞罵陣和看見所有以色列民都畏懼時,他卻面無懼色地說出以上這番話。可見大衛沒有被歌利亞的身型和裝備所嚇怕,因為他所著眼的並不是自己的渺小,而是永生上帝的偉大!他是以上帝的眼光來看歌利亞的囂張跋扈和不自量力!
就問耶和華說:「那人到這裏來了沒有?」耶和華說:「他藏在器具(הַכֵּלִֽים)中了。」(10:22)
大衛把他帶來的食物(הַכֵּלִ֜ים)留在看守物件人(שׁוֹמֵ֣ר הַכֵּלִ֔ים)的手下,跑到戰場,問他哥哥們安。(17:22)
另外,大衛的勇氣也可以從他與掃羅的對比中突顯出來。除了上文討論過掃羅面對戰事時的膽怯表現,還有在更早之前,當以色列民群眾掣籤掣出他作王時,他也因害怕而把自己藏在器具中(10:22)。「器具」的原文 כֵּלִֽים Kelim 其實可泛指任何工具和東西,包括用在農耕、軍事或旅行上的物件。在今章裏,「器具」這個詞在17:22中出現了兩次(這節經文裏的כֵּלִֽים Kelim,《和合本》分別譯作「食物」和「物件」),指的是大衛在存放כֵּלִֽים Kelim的地方放下自己所帶來的 כֵּלִֽים Kelim,然後跑去戰場見他的哥哥。כֵּלִֽים Kelim 這詞就像是一個雙關語(wordplay),一方面諷刺掃羅的膽怯,另一方面展現大衛的勇敢!他不怕危險跑去戰場,完成父親交託給他的使命。
到達戰場後,大衛多次向以色列民查問打敗那非利士人的待遇,這並不單純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認為有必要「除掉以色列人的恥辱」!他不斷的查問,而所得的回答都一樣,可見其他以色列人都不像他那樣會著緊以色列和上帝的名聲。另一方面,百姓回答大衛時提到掃羅王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那打敗歌利亞的人(17:25)。這個答案也可能是大衛多次要查問和確認的原因,他可能會想,假如自己能打敗歌利亞,就有機會成為王室成員,與上帝膏立自己的身分更匹配,或許這樣能更貼近上帝的計劃和心意,而上帝也可以更大的使用自己。雖然,這只是一個推測,但從之後大衛歡喜作王的女婿可見(18:26),這並非不能成立。無論如何,大衛依靠上帝以致不怕巨人歌利亞是不爭的事實,而他著緊上帝和以色列民的名聲,看重以色列人的整體利益,則可以從他三番四次向人提出要「除掉以色列人的恥辱」而得知(17:26)。
最後,大衛被父親差派去探望哥哥,他忠心履行自己的任務,儘管遭到哥哥責備,卻沒有直接出言頂撞,只是說出他來戰場是有原因的,「我來豈沒有緣故麼?」(17:29)意思是他只不過是受父親所託來關心他們。可見他對父親和哥哥們的忠誠和敬愛,這跟掃羅對約拿單(他的親生兒子)、長兄以利押對大衛的惡言,又成了另一個強烈對比。可以說,經文至今為止都把大衛描述為一個勇敢、有信心、忠誠、愛上帝和愛別人的人!
雖然同樣面對著歌利亞的威脅,但相比掃羅、以利押和以色列民,大衛有著不一樣的勇氣、對耶和華的信心、並對整體以色列人名聲的關切。這使他與這些人的畏懼和自私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作者透過對這場戰事裏不同人物的描繪和刻劃,把大衛的性情、品格和屬靈生命襯托出來,讓讀者能鮮明地看到上帝所揀選的領袖、受膏者所應有的屬靈美德。
這正好提醒我們,當人生遇上困難和危機時應該怎樣回應:我們是否只衡量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有能力時就驕傲自滿,覺得自己無力處理時就一味逃避?還是,我們願意向大衛學習,在困難面前不去靠自己的能力,也不看自己為渺小,而是轉眼仰望那位掌管萬有的永生上帝?另一方面,當有危機威脅到整個上帝子民的群體時,我們的立場是力求自保、以自己的利益為依歸呢?還是願意學效大衛,把上帝和子民的名聲不致受辱看為首要?但願我們都有受教的心,跟隨上帝的教導,因著對上帝和別人的愛而放下自己的軟弱,學習成為一個勇敢、忠誠、有信心的人!阿們。
[1] 留意《撒上》17章與《撒下》21章對於歌利亞被誰人所殺有不同的記載,而17章這裏亦只有第4、23節提及歌利亞的名字(留意原文在第8節並沒有歌利亞的名字,那是某些中譯本自行加上的),其餘的經文一律只用「那非利士人」。故此,有說法指歌利亞並非大衛所殺,其名字在這章出現的兩處,都是後期被人加上去歸功於大衛的。無論如何,我們暫且仍然按17章的文本接受大衛殺死歌利亞這個記載。就這個聖經難題的其他可能答案,我們會留待日後查考《撒下》21章時再作討論。
[2] 這節在文本上有差異,例如《馬索拉抄本》記載歌利亞的身高為六肘零一虎口(即約3米),但《七十士譯本》、《死海古卷》和《約瑟夫》的記載都指向四肘零一虎口(即約2米)。無論如何,歌利亞顯然比掃羅還要高大。
[3] 14:2提到「掃羅在基比亞的儘邊,坐在米磯崙的石榴樹下。」代表著他躲藏、怕失敗而不敢應戰。參摘要〈撒上14:1-52 摘要(12)真信心與假敬虔〉對此節的解釋。而掃羅最初對付亞捫人時,他是靠著耶和華的靈去突破自己的限制。但從14章至今,上帝的靈不再與他同在了,所以他打仗時經常表現得畏懼和退縮。
[4] 約拿單在18:1才再度出現,並按經文所記他顯然不是因病或有其他自己的問題而不能上陣,反而他一直十分關心戰事的發展!所以,17章對約拿單隻字不提,筆者估計是作者刻意使用的文學手法,為要突顯掃羅不想讓他出戰。
[5]我們之前曾指出掃羅害怕約拿單搶去百姓對自己的擁戴,擔心他威脅到自己的領袖地位,甚至一度想對約拿單不利。參摘要〈撒上14:1-52摘要(12)真信心與假敬虔〉。
[6] 參本機構的聖經原文學習文章〈希伯來文(3)פָּקַד Paqad 因著緊而有所行動〉。
[7] 參之前15章有關上帝厭棄掃羅的摘要〈撒上15:1-35摘要(13)上帝所厭棄的領袖〉。
耶書亞研經中心 版權所有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