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信心與假敬虔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18-12-29)撒上14:1-52查經摘要(12

(Edited Photo; Original background photo by Jeremy Bishop on Unsplash

撒上14章是關於耶和華幫助約拿單和以色列民打敗了非利士人。試比較掃羅與約拿單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並探討掃羅的性情和靈命境況。

 

掃羅與約拿單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

撒上14章的內容是13章的延續,講述掃羅招聚以色列民攻打非利士人之後,上帝幫助掃羅的兒子約拿單和以色列民戰勝敵人。今章經文的內容正處於掃羅的君王身分兩次被廢的中間(參13章和15章[1]),當中所描述的戰爭突顯了約拿單的勇氣、他對上帝的信靠、並有上帝與他同在;相反掃羅在各方面的表現都與約拿單大相逕庭。現把他們兩人在戰爭中的表現用下表做對比:

 

掃羅

約拿單

1

因處於劣勢而表現懦弱、退縮。

不會因處於劣勢而感到懼怕,反而會趁機行動。

 

當約拿單第一次攻擊非利士人在迦巴的防營時(13:3),掃羅沒有出兵迎戰,只是在遍地吹角,要叫希伯來人聽見。吉甲事件後(參13:8-15),非利士人已兵分三隊在三個地方駐兵(13:17-18),但掃羅只是與跟隨他的六百人「在基比亞的儘邊,坐在米磯崙的石榴樹下」(14:2);「石榴樹下」所指的很可能是一個巖穴,一個非常安全的匿藏之處[2]

他對為他拿兵器的少年人說:「我們不如過到那邊,到非利士人的防營那裏去。」(14:1)「那邊」是指密抹的隘口,兩邊各有一個山峰:一名播薛(意思是「滑的」),一名西尼(意思是「有荊棘的」)(14:4-5);約拿單如要到那邊,就要爬上這陡峭多刺的山峰,而當時跟隨他的只有一個拿兵器的少年人,可見約拿單的勇氣和無懼的精神。

2

作戰判斷只基於外在環境因素,缺乏主動性。

作戰判斷不受制於外在環境因素,在逆境中採取主動。

 

以色列的兵力及武器都非常薄弱,當時跟隨掃羅的只有六百人(13:15,14:2),也惟獨掃羅和約拿單有刀槍(13:22)。雖然是掃羅主動挑起戰事,但面對非利士大軍兵分三路進攻(13:17-18),以色列人正陷於困境而急需領袖帶領時,掃羅卻毫無對應的戰略。

即使非利士人的兵力及武器都非常強大(13:5),約拿單都會主動出擊,第一次是帶兵一千人攻擊非利士人在迦巴的防營(13:3),第二次是面對敵人迫近,約拿單並不坐以待斃,他帶著一個拿他兵器的少年人,就去攻擊非利士人在密抹隘口的一隊防兵(13:23,14:1)。

3

跟隨者不願意與他一同作戰,他也無法振奮百姓的士氣。

為他拿兵器的少年人甘願跟隨他作戰,他也能身先士卒以致振奮百姓的士氣。

 

雖然掃羅揀選了三千人作戰,但他無法使他們有作戰的決心,當他們知道非利士的大軍臨近,都害怕得藏在山洞、叢林、石穴、隱密處、坑中,有的甚至過了約旦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13:6-7)。最後只得六百人留下來跟隨掃羅,但他們都是戰戰兢兢的(13:7)。

當約拿單對為他拿兵器的少年人說要到非利士人的那邊,拿兵器的少年人說:「隨你的心意行吧。你可以上去,我必跟隨你,與你同心。」(14:7)可見他們二人的同心。當他們殺了二十個非利士人之後,形勢突然逆轉,非利人那邊「在營中、在田野、在眾民內都有戰兢,防兵和掠兵也都戰兢,地也震動,戰兢之勢甚大。」(14:15)及後甚至「軍眾潰散,四圍亂竄」、「用刀互相擊殺,大大惶亂」,於是「從前由四方來跟隨非利士軍的希伯來人現在也轉過來,幫助跟隨掃羅和約拿單的以色列人了。那藏在以法蓮山地的以色列人聽說非利士人逃跑,就出來緊緊地追殺他們。」(14:16、20-22)

4

對上帝沒有信心,不會倚靠上帝去得勝,卻以宗教禮儀偽裝自己在尋求上帝的旨意。

對上帝有信心,知道上帝才是使人得勝的那位,會尋求上帝同在的印證。

 

當時有穿著以弗得的祭司亞希亞(亞希突的兒子)[3]在場,以弗得繫著胸牌,胸牌內有烏陵和土明,是用作求問上帝旨意的(參出28:28、30),但掃羅並沒有即時叫祭司求問上帝的旨意,直至他知道約拿單突撃成功,非利士人潰不成軍,才命人把上帝的約櫃運來[4],但其實戰事已進行得如火如荼,而且明顯是上帝在幫助以色列民攻擊非利士人,掃羅這時才不得不承認現在去求問上帝是多此一舉,於是叫祭司「停手吧!」(14:19)事實上,以利家已被上帝廢棄(參2:30,3:11-14),而亞希亞就是以利的孫子;上一章提到撒母耳從吉甲上到基比亞(13:15),掃羅在基比亞卻不去求問撒母耳,反而選擇用一個被上帝所廢棄的以利家後代,目的可能只是要讓人看見他的身邊有祭司。可見他由始至終都只是做門面的事,並沒有真心尋求上帝的心意,卻企圖以宗教儀式來裝作自己有上帝的同在。

約拿單已作了奮戰的決心,但他深知道,要得勝就必需依靠上帝的同在,所以他在行動前尋求上帝的心意和帶領,他對拿兵器的少年人說:「我們不如過到未受割禮人的防營那裏去,或者耶和華為我們施展能力;因為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14:6)而他尋求的印證是:「我們要過到那些人那裏去,使他們看見我們。他們若對我們說:『你們站住,等我們到你們那裏去』,我們就站住,不上他們那裏去。他們若說:『你們上到我們這裏來』,這話就是我們的證據;我們便上去,因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我們手裏了。」(14:8-10)[5]

5

不體恤士兵,沒有領導能力。

體恤士兵,有領導能力。

 

當掃羅知道約拿單成功地突撃非利士人而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形勢之後,他才出去作戰,但他卻叫百姓起誓說,「凡不等到晚上向敵人報完了仇吃甚麼的,必受咒詛。」(14:24)行軍作戰竟然不讓士兵吃東西,這命令簡直匪夷所思(掃羅此舉的真正目的,下文再述),百姓因為不能吃東西而「極其困憊」[6](14:24)。也因為此,當誓言的時限一過,百姓已饑餓得來不及把動物的血放盡,就宰了牛羊來吃,於是吃了帶著血的肉(14:32)。所以掃羅的命令其實間接讓士兵陷在罪裏,因上帝清楚吩咐以色列民不可吃血,否則要被治死。(參利3:17,17:10-14)

當掃羅「叫百姓嚴嚴地起誓說,今日吃甚麼的,必受咒詛」時(14:28),約拿單並不在場。當約拿單和士兵們進到樹林,看見有蜜流在地上,只有他「伸手中的杖,用杖頭蘸在蜂房裏,轉手送入口,眼睛就明亮了。」(14:27)經文說他「眼睛明亮」,大概是想強調他的體力大大恢復,這是相對於百姓因恐懼自己所起的誓,以致不敢吃蜜而極其疲乏。約拿單得知他們不敢吃東西的原因之後,就說:「我父親連累你們了[7]。你看,我嘗了這一點蜜,眼睛就明亮了。今日百姓若任意吃了從仇敵所奪的物,擊殺的非利士人豈不更多嗎?」(14:29-30)可見掃羅叫百姓起的誓不但令百姓饑餓疲乏,更活在恐懼中,既令他們無法以最好的狀態殺敵,更使整個國家的利益受損。相比之下,約拿單才是那個體恤百姓、以國家利益為念的領袖。

6

不想求問和依靠上帝,而上帝也不給他任何指示,他沒有上帝的同在。

上帝回應他的求問,也帶領他得勝,有上帝的同在。

 

如上文第4項所述,即使當時有穿著以弗得的祭司亞希亞在掃羅身邊,掃羅一直未有向上帝求問任何指示。而整場戰爭是在約拿單的帶領下而成功打敗非利士人的。及至百姓打勝仗回來,掃羅說:「我們不如夜裏下去追趕非利士人,搶掠他們,直到天亮,不留他們一人。」這時他也沒想過要求問上帝,是祭司主動提醒他要先求問上帝的心意,掃羅才求問上帝說:「我下去追趕非利士人可以不可以?你將他們交在以色列人手裏不交?」但是,這日上帝沒有回答他。(14:36-37)

上帝按著約拿單所求問的方式,藉非利士人的口回應了他,給了他一個「綠燈」,於是約拿單就對拿兵器的人說:「你跟隨我上去,因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以色列人手裏了。」(14:12)及後約拿單和拿兵器的人竟能在一畝地的半犂溝之內,殺死了二十人,以致所有非利士人都戰兢,連地也震動(14:15),兩軍的形勢因此逆轉。經文毫不含糊的說是「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得勝,一直戰到伯‧亞文。」(14:23)

從以上列表可見,約拿單才是那個為上帝爭戰的人,他也是那個「趁時而做,有上帝同在的人」。(參撒上10:7)而諷刺的是,這個任命本來是給掃羅的,但他既沒有按照上帝的吩咐在吉甲等候撒母耳就自行獻祭,又在面對非利士人的時候,沒有「趁時而做」。整場戰爭由開戰至得勝都沒有他的份,因為上帝使用的人不是他,而是約拿單。到底何謂「趁時而做」,而上帝為甚麼不與掃羅同在,而與約拿單同在,關鍵就是在於他們的動機!在今章著墨最多的,除了是這場戰爭怎樣突顯了掃羅和約拿單的不同之外,還有就是關於掃羅叫百姓所起的那個誓。描述戰事的經文有23節,而描述掃羅叫百姓所起誓的經文也同樣長達23節,所以這個誓其實是經文的重點所在,因為它正正顯露了掃羅此舉背後那邪惡的動機。

 

掃羅的邪惡動機和靈命問題

掃羅原本是以色列民的軍事領袖,但這次以色列民戰勝非利士人卻由約拿單作主導,掃羅不但沒有參與其中,他對約拿單的行動更是毫不知情。約拿單雖然是掃羅的兒子,但他帶領以色列民得勝這事,對於極其著緊別人是否擁戴自己的掃羅來說(參13:11-12),必定會感到自己的威望和王權受威脅,再加上上一章已提到掃羅的王位必不長久(13:13-14),因此筆者估計他會忌諱任何能威脅他王位的人。若從經文的描述作合理推論,我們可看到他對約拿單動了殺機:

1) 掃羅明明知道約拿單不在場,卻故意叫百姓起誓當日不能吃東西,否則必受咒詛。在打仗時吃東西其實是為了補充體力,所以這個誓的內容毫不合情理。掃羅大概預計約拿單剛打完仗和得勝,很自然會進食充饑,所以想藉此入他的罪。這樣看來,掃羅要百姓起這個「不合理」的誓,其緣由就「很合理」了。但掃羅最狡猾之處是,竟然用一個宗教儀式――要人向上帝起誓不吃東西,去掩飾自己的殺人動機。(14:17、24)

2) 掃羅為了達到目的,不惜犧牲士兵的肉身需要,強迫他們起誓不可吃東西,這使士兵們在作戰時疲憊不堪,饑餓難當;最後使百姓陷在「吃血」的罪裏,也使以色列民不能乘勝追擊非利士人,損害了整個國家的利益。(14:24、26、31-32)明顯地,掃羅要士兵起誓並非為了上帝和以色列民的好處,而最有可能是為了他自己的好處。

3) 對掃羅來說,約拿單一直主導著戰事,搶盡了自己的風頭,所以他見以色列軍正佔上風,形勢對自己有利,就在百姓吃了肉及恢復體力之後,就想由自己主導戰事,說:「我們不如夜裏下去追趕非利士人,搶掠他們,直到天亮,不留他們一人。」眾民雖沒有異議,但祭司大概認為在夜間作戰並不是一個好的時機,再加上掃羅直到如今都未有求問過上帝的心意,所以說:「我們先當親近上帝。」(14:36)然而當掃羅求問上帝,上帝沒有回答他時,他即時把上帝的不回應歸咎於有人犯了罪,並馬上點名指如果約拿單犯罪,都必定要死,彷彿他心裏已經篤定約拿單一定犯了罪。上文提及他算準了約拿單必定有吃東西,所以這樣「事先張揚」地說必定是有人犯了罪,想要藉此打擊約拿單因戰勝敵人而得到的軍心和光榮。

4) 掃羅用掣籤的方法,要把「犯罪的」掣出來,但他用的掣籤方法並不合常理。一般的掣籤是按支派、宗族逐一抽出來(參撒上10:20-21),但掃羅卻是叫所有百姓一支籤,他與約拿單一支籤(14:40),最後掣出百姓無事,剩下他與約拿單,就掣出約拿單來。掃羅問約拿單做了甚麼事,約拿單說:「我實在以手裏的杖,用杖頭蘸了一點蜜嘗了一嘗。這樣我就死嗎?」(14:43)掃羅的反應不是悲痛,而是立刻說:「約拿單哪,你定要死!若不然,願上帝重重地降罰與我。」[8](14:44)彷彿治死約拿單正正就是他所想要的結果!

5) 掃羅認為約拿單吃了蜜,就必定要死,簡直是胡亂入罪,因為即使約拿單吃了蜜,他也並沒有死罪。原因是:

a.  百姓起誓時,約拿單根本不在場,他本人沒有親口起誓;

b.  掃羅要百姓起的那個誓言是指食物[9],嚴格來說不包括蜂蜜,約拿單只吃了蜂蜜;

c.  《民數記》30章裏所描述關於許願或起誓的條例,都是指一個人自發性地,在上帝面前作出一種自我約束的承諾,屬於那個人與上帝之間的事,這條例並非是一種用來約束別人的方法;即使許願或起誓的人違背了自己的願或誓,經文只是說他要「擔當罪孽」,沒有說是死罪。

當掃羅表示要殺死約拿單時,百姓對掃羅說:「約拿單在以色列人中這樣大行拯救,豈可使他死呢?斷乎不可!我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連他的一根頭髮也不可落地,因為他今日與上帝一同做事。」(14:45)原本一直默不作聲,任由掃羅擺佈的百姓,當看見掃羅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就要治死約拿單時,也看不過眼而一致起來阻止,因為他們所有人都看出,能在這場強弱懸殊的戰役中得勝,必定是上帝藉約拿單的手施行拯救。最後因著百姓的阻撓,約拿單才免了死亡。整段關於起誓的描述反映出掃羅怎樣利用宗教手段,企圖殺死那個功高蓋過自己的約拿單。

事實上,除了掃羅叫百姓起的那個誓之外,我們從掃羅最後對約拿單作出的裁決,也可看見他的殺人意圖,因為之前當掃羅打敗亞捫王時,百姓對撒母耳說:「那說『掃羅豈能管理我們』的是誰呢?可以將他交出來,我們好殺死他。」掃羅說:「今日耶和華在以色列中施行拯救,所以不可殺人。」(11:12-13)如果當時那些在以色列民中攪事,反對掃羅的人都因為當日上帝在他們當中施行拯救尚且不被處死,那麼今次拯救了他們的約拿單為甚麼反倒要被治死呢?上帝又怎會把勝利賜給一個該死的人呢?[10]當一眾百姓都看得見這個矛盾時,卻只有掃羅一人因嫉妒約拿單的功績而瞎了眼,沒有看見上帝藉約拿單的手拯救以色列民。他只看見約拿單在戰爭中英勇的表現和所得的民心,已嚴重地威脅到他自己的領袖地位,所以他當時心裏容不下約拿單,想置他於死地。而今章經文所顯出掃羅的靈命問題,亦正好為下一章他的君王身份第二次被廢作了伏筆。

 

結語

掃羅與約拿單完全是兩類不同的人,也反映出他們兩種不同的屬靈景況和行事動機:

1) 掃羅不信靠上帝,也不尊重上帝,他要用自己的能力和手段,去建立自己的王國,卻用了跟宗教有關的聖職人員、禮儀及條例來包裝自己,裝出一副敬虔的樣子;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惜犧牲自己的兒子、百姓、甚至是整個國家的利益。

2) 約拿單信靠上帝,為人勇敢及有領導能力,他為了以色列民的好處而擺上自己,並不以自己的性命為念。

這一章已預示了掃羅與約拿單二人不可能走在一起,因為前者要建立的是自己的國,後者要建立的是上帝的國。在上一章,當掃羅不遵守上帝的吩咐而自行獻祭時,撒母耳給他的判詞是:「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13:14)我們知道日後繼承王位的是大衛而不是約拿單,讀者或許會為約拿單感到惋惜,因為這樣英勇出色、沒有私心、又得民心的軍事領袖,卻未能作以色列的王。但或許上帝給約拿單的使命,並不是要他作王,而是要他做大衛的先鋒(或舉薦人)!因為我們在往後的經文看見,約拿單選擇跟大衛走在一起,他是第一個跟大衛結盟的人(撒上18:3),正是這樣一個沒有私心,一心只為建立上帝的國的人,才會甘心放下自己王子身分的尊榮,拱手把王位讓給那個真正合上帝心意的人。

這讓我們想起主耶書亞(耶穌)的先鋒施洗約翰,當時他已聲名大噪,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約旦河要受他的洗(可1:5),但他知道耶書亞比自己大,他看自己彎腰給耶書亞解鞋帶也是不配(可1:7)。他不認為自己有多重要,地位有多麼的不可被取代,反而說:「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30)施洗約翰所做的全是以上帝的旨意為念,並且知道自己比起「那個將要來的」就顯得微不足道。

真心為建立上帝國度的人,上帝會把他們連在一起,也會讓他們同心行在上帝的旨意當中,共同為上帝的國而努力,正因為他們所尊崇的只是上帝,這就成為了他們事奉的最重要核心。至於那些為要鞏固自己所建立的事業而不尊重上帝,又不尊重上帝子民的人,即使用自己的能力和方法去建構自己的王國,也必不會長久。今天,我們要建立的,是誰的王國呢?我們又是在與誰同心呢?盼望上主幫助我們,使我們的屬靈眼睛明亮,不被一己私利所蒙蔽,而是要看得清楚上帝的工作以及祂與誰同在,好讓我們不致選擇了錯的路。


[1] 在上一篇的摘要我們曾提及,撒上9章至15章的脈絡有一個倒影結構。第14章正是在13章和15章兩次有關掃羅得罪耶和華而被廢棄的記載中間。參上一篇摘要〈撒上13:1-23摘要(11)掃羅第一次違命〉

[2] 「石榴樹」的希伯來文是רִמּוֹןRimmon),這個字在《士師記》20:45、47被譯作「臨門巖」(רִמּוֹן),或許是因為這個巖內的形狀像一個切開了石榴,所以被這樣命名。當時便雅憫人因「利未人的妾」一事而被以色列其他支派追殺,便雅憫支派被殺了二萬五千人,最後剩下六百人就是躲在臨門巖,在那裏住了四個月,可見這是一個理想的匿藏地方。參John H. Walton (ed.),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 (2009) Vol 2:331。

[3] 作者刻意描述「亞希突是以迦博的哥哥,非尼哈的兒子,以利的孫子。以利從前在示羅作耶和華的祭司。」(14:3)好像是要讀者聯想到約櫃被擄一事(撒上4章)。當時以利的兩個兒子因抬約櫃到戰場而被殺,而以利和非尼哈的妻子也因得知約櫃被擄而在同一日死亡,當日非尼哈的妻子生下來的孩子名為「以迦博」,意思就是「榮耀離開以色列」。作者似乎是在暗示,掃羅即使有祭司亞希亞在場,但上帝並不與掃羅同在。

[4] 經文在這裏提及約櫃,似乎不太合邏輯,因為約櫃當時應該仍在基列‧耶琳(參撒上6:1-7:2),加上掃羅當時叫祭司「停手吧!」他應該是命令祭司不需要用烏陵和土明來求問上帝的旨意。經文明顯是在反映掃羅要藉祭司用身上的以弗得去求問上帝,作者卻說掃羅命人把約櫃運來,當中的用意大概是想以此來諷刺掃羅又再重蹈以利那兩個兒子的覆轍,把約櫃當作是「護身符」(參撒上4:4),而不是真正的尊上帝為王,要上帝帥領這場戰事。

[5] 約拿單向上帝求印證,讓人聯想到基甸也曾以羊毛的濕與乾向上帝求印證(士6:36-40),要知道上帝是否藉他的手拯救以色列。而約拿單向上帝求印證不一定代表他是在試探上帝或對上帝沒有信心,因為對付非利士人本身是上帝所支持的(參7:12「以便以謝」的意思),而約拿單當時已決定攻擊非利士人,他亦已去到密抹的隘口,是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決心,他求印證彷彿是一個士兵在等候將軍的手勢,只要將軍一聲令下,就馬上行動。

[6] 「困憊」(נִגַּ֖שׂniggas, hard-oppressed)跟之前百姓因非利士人而感到「危急窘迫」(נִגַּ֖שׂ)(13:6)是同一個希伯來文字,作者以此諷刺之前使百姓受壓迫的是敵人,但現在使他們受壓迫的卻是他們的王掃羅。

[7] 「連累你們」在原文直譯是「連累這地」( אָ֑רֶץ ; arez, land)。參NASB譯本“My father has troubled the land”。意思可以是連累了子民,也連累了國家。

[8] 掃羅用這個起誓的手段想要治死約拿單,這使人聯想到耶弗他也曾許願說,如果他戰勝亞捫人平安回家,「無論誰先從我家門出來迎接我,就要歸給耶和華,我必將他獻上作為燔祭。」(士11:31)但是當他看見他的女兒出來迎接他時,他就撕裂衣服,悲痛萬分。相對於掣籤掣出約拿單時,掃羅不但沒有表現出絲毫悲痛,反而重申約拿單必定要死。

[9] 14:24「……凡不等到晚上向敵人報完了仇吃甚麼的……」「甚麼的」在原文是לֶ֜חֶםlechem),指麵包或乾糧。

[10] 參華爾基,俞明義著《華爾基舊約神學下冊》,(天道,2014)頁782。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