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上帝讓約櫃被擄走?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18-10-27)《撒母耳記上》4:1-22查經摘要(4

圖為「約櫃」;攝於以色列亭拿國家公園的會幕;©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今章經文怎樣應驗神人對以利家的預言(2:27-36)?此外,試討論為甚麼上帝讓約櫃被擄走?

 

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爭戰

第四章一開始就記載以色列民與非利士人[1]打仗,以色列人在戰敗後回到以便以謝[2]的營中,當中的長老建議:「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抬到我們這裏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4:3)他們這個想法或許是參照約書亞帶領以色列民攻打耶利哥城的那場戰役[3],那時把約櫃抬到戰場是上帝所吩咐的,但這次長老並沒有求問過上帝,就擅自作出這個決定。

他們打發人到示羅「將坐在二基路伯上萬軍之耶和華的約櫃抬來」(4:4)。「櫃」(אֲרוֹן֙)這個字在今章共出現了12次[4],很明顯是這章的一個主題,而用「坐在二基路伯上」和「萬軍之耶和華的」去形容約櫃,這在舊約聖經裏是第一次[5]。作者大概是在暗示這是當時以色列民對約櫃的期望,他們原以為那位坐在二基路伯之上,大有能力的耶和華必定會為他們戰勝敵人。

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也跟約櫃一同到來。當約櫃到了營中,以色列民大聲歡呼,地也震動,他們以為這次戰爭必勝無疑。當非利士人得知約櫃到了以色列民的營中,都非常懼怕,說:「我們有禍了!向來不曾有這樣的事。我們有禍了!誰能救我們脫離這些大能之神的手呢?從前在曠野用各樣災殃擊打埃及人的,就是這些神。」(4:7-8)他們對希伯來人的神似乎有些認識,知道祂曾擊打埃及;他們雖然懼怕,卻都奮勇作戰,結果是以色列民大敗,四散而逃,而何弗尼和非尼哈都被殺,約櫃則被非利士人擄走。

 

神人對以利家預言的應驗

就在以色列人戰敗的當日,有一個便雅憫人從戰場跑回示羅。那時「以利正在道旁坐在自己的位上觀望,為上帝的約櫃心裏擔憂。」(4:13)當那人告訴以利:「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民中被殺的甚多!你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死了,並且上帝的約櫃被擄去。」(4:17)當那人提及上帝的約櫃,「以利就從他的位上往後跌倒,在門旁折斷頸項而死;因為他年紀老邁,身體沉重。」(4:18)經文記載到這裏,我們看到神人向以利家所預言的三件事(2:27-36)都相繼應驗了:

 

神人對以利家的預言

預言的應驗

1

「你必看見我居所的敗落。」(2:32)

約櫃被擄走。示羅也不再是以色列民敬拜的地方了。[6]

2

「在你家中必永遠沒有一個老年人。」(2:32)

經文強調以利死時九十八歲,年紀老邁(4:15、18),像是在暗示當以利死後,以利家已不再有老年人。

3

「你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所遭遇的事可作你的證據:他們二人必一日同死。」(2:34)

他們二人都在同一日在戰場被殺了。(4:11)

 

上帝讓約櫃被擄走

這次戰爭所引發的一連串悲劇:何弗尼和非尼哈在戰場被殺、約櫃被擄、以利因聽聞約櫃被擄而跌死、以利的兒媳也因聽聞約櫃被擄而難產死亡;這種種結果固然是上帝對以利家的審判,但更重要的,是上帝要藉此叫整個以色列家嚴正地面對他們的屬靈問題。

今段經文的結尾是關於以利的兒婦(非尼哈的妻子),她懷有身孕,當聽到約櫃被擄,公公和丈夫都死了時,就疼痛難產,死前生下一個兒子,為他取名以迦博(直譯是一句反問句「榮耀在哪兒?」即「沒有了榮耀!」的意思[7]),並重複說了兩次:「榮耀離開以色列,因為上帝的約櫃被擄去了。」(4:21-22)可以說,以利家這個孩子的名字,將會永遠地讓人想起上帝曾經離棄了祂的聖所。而要留意的是,「榮耀」這個字的希伯來文是כָבוֹדkavod,也是「重量、看重、尊重」的意思。因此,當提到「榮耀在哪兒?」時,其實正是向以色列民譏諷地問:他們「對上帝的尊重在哪兒?」上帝要藉約櫃被擄這件事讓以色列民知道,他們早就失去了對祂的尊重,而這問題可反映在今章他們所犯的兩個問題上,論述如下[8]

1.  無視上帝的主權:錯誤地以為象徵上帝的物件就等於上帝的同在

以色列的長老以為把上帝的約櫃抬到營中,上帝就會臨在,他們也必會反敗為勝。他們自作主張地把約櫃從示羅抬出來,事前並沒有求問耶和華。作為祭司的何弗尼和非利哈,甚至是大祭司以利,都不去阻止這件事,何弗尼和非利哈甚至與約櫃同去,可見整個以色列都錯把象徵上帝的物件當作是上帝的同在。但是,今章經文以「坐在二基路伯上」和「萬軍之耶和華」去形容約櫃,正是要表明上帝就是那位坐在寶座上、擁有一切權柄的主,既然如此,上帝的同在又豈是人所能指使的呢?

上帝無所不在,祂說:「我豈不充滿天地嗎?」(耶23:24)然而,有時上帝也會獨特地臨在個別的物件上,例如:會幕。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建造會幕,為的是要住在子民中間(參出25:8),但這是帶有條件的,就是人必需按著上帝的吩咐而行,那麼祂的同在才會臨到。所以,先是上帝有這個藉著會幕與人同住的心意,然後有人完全按照祂的吩咐把會幕建成,這兩個因素並存,上帝才會臨在會幕並讓自己的榮光充滿它。(參出40:34)

至於以色列民攻陷耶利哥城的那場戰爭(參書6:1-21),他們的得勝也同樣是因著他們按照上帝的吩咐而行。上帝要祭司抬著約櫃圍繞耶利哥城,是以約櫃這可見之物象徵耶和華的同在,代表上帝帥領著他們作戰。換言之,當以色列民順從上帝,他們就能經歷上帝在他們當中,為他們戰勝敵人。但是,人如果以為一件象徵上帝的物件本身附帶著上帝的同在,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種想法與外族人拜偶像的動機無異[9],都是把一些象徵神明的物件當作是護身符,為自己消災解難。

2.  不諳上帝的能力:錯誤地把上帝的能力局限在象徵上帝的物件上

當時的以色列民以為象徵上帝的物件(或統稱為「聖物」)具有超然的能力,擁有這物件就必然蒙上帝祝福,他們自自然然就可以由逆境變為順境,他們這種想法無疑是把上帝的能力局限在一些聖物上。

在以色列民的歷史裏,上帝多次向以色列民彰顯祂的能力,都並非藉著某些特定的聖物及其神秘法力,而是出於上帝的旨意、祂的信實並祂對以色列民的愛。例如:在出埃及的事件上,上帝向埃及施行十災,又把紅海分開,使以色列民離開法老的轄制,為的是要成就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參創15)和憐憫當時受欺壓的以色列民(參出2:23-24、3:7-9、6:5);即使在上帝施行十災時,當中有某些災[10]是上帝吩咐摩西或亞倫要伸出手中的杖,但這只是一個象徵的動作,背後的原則是,人要先有上帝的吩咐並去執行,然後上帝才會施展祂的能力。這件以色列史上極為重要的事件正好能提醒子民,祂的能力是基於祂的旨意並人的聽命,而並非來自甚麼聖物。

上帝的能力既不會被局限在一些聖物上,更不會被局限在任何地域,祂的能力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上帝的威嚴和尊榮無可比擬,正如摩西所讚頌的:「耶和華啊,眾神之中,誰能像你?誰能像你──至聖至榮,可頌可畏,施行奇事?」(出15:11)「耶書崙哪,沒有能比上帝的。他為幫助你,乘在天空,顯其威榮,駕行穹蒼。」(申33:26)

 

當人把象徵上帝的物件偶像化時

今章記載當以色列民在第一場與非利士人的戰爭傷亡慘重之後,他們原知道這是耶和華使他們敗在非利士人面前(4:3),但他們完全沒有反省上帝為甚麼會使他們戰敗,更沒有悔罪或向上帝求憐憫,只是一廂情願地把約櫃抬到戰場,仿佛有了這個聖物,就必定有上帝的同在和祝福,這種心態根本就是把象徵上帝的物件「偶像化」了。

事實上,在士師時期,以色列民一直陷在拜偶像的罪裏[11],觸動上帝的怒氣,最後招致上帝的審判。約櫃的被擄,固然是上帝對以利家的審判,也是祂要管教整個以色列民,上帝不惜以約櫃被擄和示羅的聖所被棄去教訓以色列民,正如《詩篇》78:58-60所記:「因他們的邱壇惹了他的怒氣;因他們雕刻的偶像觸動他的憤恨。上帝聽見就發怒,極其憎惡以色列人。甚至他離棄示羅的帳幕,就是他在人間所搭的帳棚。」當以色列民自恃有聖物在他們當中,就必然有上帝的同在和能力,那麼,上帝讓約櫃被擄,正是要破除他們這種「拜偶像」的心態,為要他們悔改,重回正軌。

 

尊重上帝,上帝的榮耀才會在人當中

所謂重回正軌,指的是「以色列民要重拾對上帝的尊重(כָבוֹד)」;作者用以利的兒媳為兒子起名一事,是想指出「上帝的約櫃被擄」就如同是「榮耀離開了以色列」。上帝要藉約櫃被擄這一事去叫以色列民痛定思痛,他們失去的又豈止是約櫃?他們真正失去的,其實是對上帝的尊重!上帝的榮耀正隨著他們對祂的不尊重而離開了。然而「尊重上帝」本應是以色列民信仰的核心。

上帝藉著僕人摩西,早已向以色列民申明,只要他們聽從上帝的話,謹守遵行祂的一切誡命,他們必能打敗敵人,否則,他們就只會一敗塗地,甚至被趕出應許之地[12]。作為上帝的子民,他們的得勝及存亡只繫於一個重心──就是懂得尊重和敬畏上帝。

 

結語

約櫃內放有法版(是立約的證據),當摩西在世時,約櫃是上帝與摩西會面的所在,上帝要告訴摩西祂要子民遵行的一切事(參出25:21-22),可見約櫃原本的功能就是上帝要向人說話,而人必須聽從。但諷刺的是,以色列民只懂得在危難時才把「約櫃」抬出來,但平日所活出的生命卻完全與「聽命於上帝」相違背。這值得我們反思自己的信仰實況:我們的信仰重心是放在一些屬靈的事物或領袖身上,還是放在尊崇上帝身上?我們所追求的只是上帝的祝福,還是竭力去遵從上帝的吩咐,將最大的榮耀歸給祂?盼望我們都能從這一章汲取教訓,不要等到上帝的同在離開我們時,才追悔莫及。


[1] 非利士人是含的後代(參創10:6-14),是來自迦斐託(參耶47:4;摩9:7)一帶的海上民族,在以色列民還沒有進入迦南地時就已移居巴勒斯坦海岸地區。在士師時期,以色列民常常受到非利士人的欺壓,珊迦和參孫就是被上帝興起要跟非利士人爭戰的士師(參士3:31,13至16章。)。在掃羅及大衛王朝的時期,非利士人一直是以色列民的主要敵人。

[2]這個地方的名字是在較後的篇章才由撒母耳命名的(參撒上7:12),在今章用這個名字是一種把「後來的資料遷於前面」的手法。

[3] 參書6:1-21。

[4] 在今章出現的「櫃」(אֲרוֹן֙)這個字,在它之前會有不同形容詞搭配,例如:四次提到「約櫃」(撒上4:3-5)、一次提到「耶和華的櫃」(撒上4:6)、並七次提到「上帝的櫃」(撒上4:11、13、17、18、19、21、22)。

[5] 第二次以「坐在二基路伯上萬軍之耶和華的」去形容約櫃是在撒下6:2。而在撒上1:3、11則已出現了「萬軍之耶和華」這個詞語。另參賽37:16。

[6] 參耶7:12-14,26:6、9;詩78:60。

[7] 「以迦博」的原文אִיכָבוֹד是由兩個希伯來文的字組成,第一個字אִי 的意思是疑問句「在哪兒?」,是在表達「沒有了!」,第二個字כָבוֹד則解作「重量、看重、尊重」,所以「以迦博」的意思可以是反問「榮耀在哪兒?」參The Anchor Bible Dictionary

[8] 參The Books of First and Second Samuel MP3, Ariel Ministries Ltd.

[9] 那時的非利士人的確會把偶像抬到戰場,祈求偶像保祐自己旗開得勝,但如果戰敗了,就會把偶像棄之不顧。參撒下5:21;代上14:12。

[10] 血災(出7:20);蛙災(出 8:5-6);虱災(出8:16-17);冰雹之災(出9:22);黑暗之災(出10:21);紅海分開(出14:16)。

[11] 參士10:6,18:31。

[12] 參申28:1-2、6-7、15、25。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