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所厭棄的領袖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19-1-5)《撒母耳記上》15:1-35查經摘要(13)

圖為以色列南地的亞拉得,據說是當時亞瑪力人的大本營,基尼人也在此放牧,參撒上15:5-6;©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撒上》15章講述掃羅不聽從耶和華的吩咐,沒有徹底消滅仇敵亞瑪力人,以致他的王位被耶和華廢棄。而之前第13章講述掃羅不聽從耶和華的吩咐,沒有等候撒母耳到來就自行獻祭,以致其王位必不長久。試比較這兩段經文(尤其是掃羅對撒母耳的回應),探討掃羅在靈命上的問題和改變。

 

掃羅再次違背耶和華的吩咐,不符合作以色列王的資格

上一次掃羅不聽從耶和華的吩咐,沒有等候撒母耳就自行獻祭(13章)。當時我們已討論過主導著掃羅行事的,並非是上帝的靈或祂的吩咐,而是他會否因此而得到百姓的擁戴[1]接著我們看見約拿單的戰績,掃羅因嫉妒他搶去了軍心和百姓的尊崇,甚至曾經想除掉約拿單![2](14章)。基本上,自掃羅被確立為王之後,他只熱衷於鞏固自己的王位和爭取百姓的擁戴。所以,今段經文一開始,撒母耳對掃羅說:「耶和華差遣我膏你為王,治理他的百姓以色列;所以你當聽從耶和華的話。」(15:1)這是要鄭重地提醒掃羅,百姓和以色列國都是屬於耶和華而並非屬於他的!上帝之所以膏立他為以色列王,是要他作為上帝的代表去管理和帶領百姓爭戰,而掃羅的王位和權力,都必需建基於他對耶和華的聽命。所以,當掃羅今次再違命,沒有完全執行耶和華要他滅盡亞瑪力人的吩咐(15:2-9),他的王位也就被褫奪了。

我們可能會問為甚麼耶和華對掃羅那麼絕情,而不能再次饒恕他、給他多一次機會?要知道,以色列自開始了君王制度,上帝就不像從前那樣,在危機出現時才興起士師去拯救百姓,祂膏立掃羅作王,授權他去管理和帶領百姓,又透過掣籤和打勝仗去讓他得到全部百姓的認同,成為了以色列國的最高領袖。因此,比起之前的那些士師,上帝對有君王身份的掃羅自然有更嚴格的要求。

另一方面,憐憫和饒恕並不等同於無條件地包容惡行。上帝要掃羅對付的亞瑪力人,並非是一般的外邦敵人,而是耶和華視作永遠的敵人!他們是以掃的後裔(創36:15-16),是居於南地靠近亞拉得一帶的遊牧民族(民13:29)。他們最惡名昭彰的就是與耶和華作對,而最先的相關記載是在《出埃及記》17章,當耶和華以大能的手拯救了以色列民出埃及之後不久,他們就主動攻擊上帝的百姓。猶太拉比認為亞瑪力人存在的目的,是要打擊耶和華的威望,削弱當時各國因耶和華在埃及所施行的神蹟而對祂產生的敬畏[3];另外有拉比補充說,他們要為自己的先祖以掃被弟弟雅各奪去了長子名分和祝福這事,向雅各(以色列)的後裔報復[4]因此在神學上,我們可以視「亞瑪力的靈」為一切不順服上帝、堅決敵擋上帝和祂百姓的勢力[5](例如:在《以斯帖記》裏要滅絕猶太人的哈曼,就屬於亞瑪力人的亞甲族,參斯3:1)。所以,當掃羅作為領袖去帶領以色列民爭戰,竟然明知故犯,既放過亞瑪力王亞甲,又愛惜亞瑪力人的財物,這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用今天的例子來演繹,就等於是一個國家元首出賣了自己國家的利益,試問這元首又怎可能不下台呢?所以,掃羅已失去了作以色列王的資格,他不可能再繼續代表上帝,為上帝在地上建立國度!

 

耶和華的憂傷與掃羅的自我膨脹

掃羅領軍來到亞瑪力人的城市,在攻擊敵人之前先叫基尼人離開,這看來是一件美事,但從之後的經文可見,他對人的憐憫可能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6],因為後來他竟然也憐惜了亞甲王和一切上好的美物,那是上帝吩咐他要滅絕的。由於掃羅的悖逆,耶和華對立他為王感到後悔不已(15:10-11)。我們雖然不能完全理解全知全能的上帝怎麼可能會後悔,但我們大概可以理解這是聖經作者用了人所能明白的說法來表達上帝因著人犯罪而感到難過和哀傷(「上帝後悔」這個表達,最先出現在創世記6:6,當時上帝因為人在地上的罪惡很大,以致祂後悔造人)。上帝的後悔也讓撒母耳甚為憂愁,終夜哀求耶和華(15:11)。然而,掃羅在自己得罪了耶和華之後卻毫不在意,並在打勝仗後馬上為自己建立一座紀念碑[7],以表揚自己的戰績!他這種因勝利就得意忘形、自我膨脹的行為與耶和華及撒母耳的悲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15:11-12)。

其實耶和華起初呼召掃羅作王,當時的掃羅的確就如撒母耳所說的「看自己為小」(15:17),他認為自己屬於以色列最小的支派,並支派中最小的家族,所以看自己不配作以色列的君(9章)。當時上帝就賜給他一顆新的心,又使自己的靈充滿他,讓他能夠突破自己的限制,有能力去活出上帝的召命(10-11章)。當百姓在吉甲擁立掃羅為王時,撒母耳刻意提醒當時的人,耶和華才是他們真正的王(12章),但掃羅顯然一直沒有認清這個事實(這也許解釋了為甚麼在12章裏,掃羅的名字完全沒有出現,作者好像在暗示他彷彿不在場一樣,沒有把撒母耳的教誨放在心上)。當掃羅經歷過爭戰得勝、王位被確立並得到百姓的擁戴之後,他就完全改變了,他不斷嘗試用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藉戰事去鞏固自己的王位、以此繼續爭取百姓的擁戴( 13章)。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他甚至連自己的兒子約拿單也想要除掉(14章)。到了這一章,掃羅已經被權位的慾望沖昏了頭腦,他不但不再與上帝站在同一陣線去對付祂的仇敵,甚至把得勝全然歸功於自己,要高舉自己的名,把抬舉他和立他為王的上帝拋諸腦後。經過這些事,他的自我膨脹、藐視上帝的本來面目經已表露無遺,試問上帝又怎能繼續用他呢?

 

掃羅的砌詞狡辯與假冒為善

當撒母耳清早去見掃羅時,掃羅躊躇滿志地以敬虔的宗教術語對撒母耳說:「願耶和華賜福與你,耶和華的命令我已遵守了。」(15:13)在違背了上帝的命令後,掃羅仍然在人前裝作敬虔的模樣,而撒母耳的回應是:「我耳中聽見有羊叫、牛鳴,是從哪裏來的呢?」(15:14)經文指撒母耳的耳朵清楚地「聽見」動物的聲音(「聽見」的原文是שָׁמַע,也可解作「聽從」)。撒母耳的留心傾聽,正好諷刺掃羅並沒有聽從上帝的話!另外,掃羅在言談間其實亦刪改了上帝原本給他的吩咐,因為耶和華給掃羅的「命令」(דְּבָרַ֖י)在原文是複數[8],而掃羅回應時所說的「耶和華的命令」(דְּבַ֥ר יְהוָֽה)(15:13)卻是單數!雖然他的確曾按上帝的吩咐去攻擊亞瑪力人,以至於他這樣理直氣壯地說自己已經執行了耶和華的命令(單數),但從經文中我們清楚地看到,掃羅其實並沒有遵行上帝給他的全部吩咐。

以下是今段經文的倒影結構,而中間的位置,詳細記述了掃羅的砌詞狡辯,這也是今段經文的重點:

A.掃羅被耶和華吩咐去擊打亞瑪力人,滅盡他們(15:1-3)

B.掃羅叫基尼人與亞瑪力人劃清界線,卻沒有完全地聽從耶和華的話,他憐惜亞瑪力人的王亞甲以及上好的牲畜和一切美物(15:4-9)

C.耶和華後悔立掃羅為王,撒母耳與掃羅會面並指出他的不忠(15:10-14)

D. 掃羅狡辯,而撒母耳斥責掃羅的行為,並宣佈耶和華厭棄他作王(15:15-23)

E.掃羅表達後悔和求情,但不獲撒母耳接納(15:24-25)

F.撒母耳與掃羅劃清界線,但掃羅卻挽留撒母耳,要勉強他與自己同行(15:26-31)

G.撒母耳親自執行耶和華的吩咐殺了亞甲王,從此與掃羅分離(15:32-35)

掃羅為自己的過錯辯護並非第一次,之前13章掃羅不等候撒母耳就自行獻祭,他當時也是諸多藉口;今次他依然故我,為了掩飾自己的罪行而砌詞狡辯。現嘗試用以下列表比較和分析這兩段經文中掃羅對撒母耳的回應(表1):

 13 章裏掃羅對撒母耳的回應15 章裏掃羅對撒母耳的回應
1.我見百姓離開我散去(13:11)因為百姓憐惜上好的牛羊(15:15)
 怕失去別人對自己的支持在沒有群眾壓力下,縱容百姓去滿足自己的需要
2你【撒母耳】也不照所定的日期來到(13:11)因為百姓憐惜上好的牛羊,要獻給耶和華你的上帝(15:15)
 承認自己有錯,但責怪撒母耳來遲了,所以大家都有責任。作者之前已說明是「掃羅和百姓憐惜」(15:9 ),但他完全不承認自己有錯,並把責任全然推給百姓,甚至可能為要脫罪而把罪名嫁禍給他們!因為百姓並不知道耶和華對掃羅的命令,而掃羅雖然知道卻不阻止百姓。而且經文中並沒有提到百姓說要把牛羊拿去獻祭。可見,這全是掃羅捏造的謊言。
3而且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13:11)掃羅到了迦密,在那裏【為自己】立了紀念碑(15:12)
 非常時期、情況緊急,所以掃羅不聽耶和華的吩咐,也是逼不得已、身不由己。在全然得勝,毫無壓力下(並非身不由己),掃羅刻意選擇不聽從耶和華的吩咐,他不但沒有高舉耶和華,反而立碑要讓更多人紀念和尊崇自己。
4恐怕我沒有禱告耶和華。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擊我,我就勉強獻上燔祭。(13:12)我實在聽從了耶和華的命令,行了耶和華所差遣我行的路,擒了亞瑪力王亞甲來,滅盡了亞瑪力人。(15:20)
 認為自己已盡了力,只是迫於無奈才犯錯,所以最終撒母耳的回應是「你做了糊塗事了!」(13:13 堅持自己沒有犯錯(15:13 15 20 )!他謊話連篇、死不認錯、自欺欺人,所以撒母耳最終的回應是「你住口吧!」15:16  

掃羅的問題不單只在於他的悖逆,更在於他以謊話自圓其說、不肯悔改。他在違背耶和華的吩咐後,還不斷砌詞去掩飾自己的罪行。撒母耳斬釘截鐵地指出了掃羅的問題:

「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悖逆的罪與行邪術的罪相等;頑梗的罪與拜虛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王。」(15:22-23)

獻祭是一種宗教儀式,獻祭者內心是否尊崇和順服上帝才是至為重要。掃羅不以上帝為王,不願意順服祂,違背了上帝的吩咐卻仍振振有詞地以宗教術語和儀式去掩飾自己的行為,只為取得別人(甚至是上帝)的認同。他這種利用宗教手段去滿足一己私慾的做法的確與拜偶像無異。

 

掃羅的認錯不被接納

掃羅因為無法在撒母耳面前繼續顛倒是非,於是唯有認錯。然而他仍然把責任推給百姓,指自己只不過是按著他們的訴求而行(15:24)。很明顯他是在試圖為自己脫罪,而並非真心地悔改,他以為把罪名推給百姓就能保住自己的王位,並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君王形象(15:25)。由此可見,掃羅沒有真正為自己的過錯而後悔,而只是想蒙混過去。

撒母耳又怎會看不穿他的動機?他對掃羅說:「我不同你回去;因為你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以色列的王。」(15:26)當撒母耳要離去時,掃羅因為不肯放手而把撒母耳外袍的衣襟也撕斷קָרַע qara)了。這情境正寓意了掃羅不再有份於建立上帝的國度!撒母耳說:「如此,今日耶和華使以色列國與你斷絕קָרַע qara;跟「撕斷」是同一個詞),將這國賜與比你更好的人。」(15:28)接著撒母耳重申:「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致說謊,也不致後悔。」(15:29)這好像跟上文提及上帝後悔一事前後矛盾。但這裏並非是指上帝憂傷,而是指祂對以色列君王的要求不會更改,祂不會憐卹掃羅以免縱容他的邪惡。換句話說,上帝不會為廢棄掃羅的王位而後悔。當掃羅知道自己未能改變撒母耳的決定後,再次要求他在百姓的長老和以色列人面前抬舉自己(15:30),可見,由始至終掃羅最著緊的,不是他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而是自己在人前的地位和尊榮!經文中最能反映出他不看重自己與上帝關係的,莫過於他三次回應撒母耳時,都是說「你的上帝」(15:15、21、30)而不是「我們的上帝」。這意味著掃羅與撒母耳有著不同的「上帝」。掃羅的「上帝」只是用來滿足他個人的利益和慾望而自行建構出來的[9],事實上,掃羅的心中並沒有耶和華,他就是自己的上帝。

 

比較13 章和15 章掃羅兩次失敗的經文

我們之前曾討論過《撒上》9-15章記載了掃羅從兩次被立到兩次被廢的經過有一個倒影結構[10],當中13章和15章的記載都是有關掃羅的跌倒、犯罪、得罪耶和華。以下我們嘗試更完整地比較13章和15章這兩段中掃羅的失敗(表2):

 13 章掃羅的失敗15 章掃羅的失敗
背景與非利士人爭戰與亞瑪力人爭戰
發起人掃羅耶和華
戰況和壓力無力招架,形勢危急,壓力極大全然得勝,沒有壓力
王位被廢棄的原因沒有聽耶和華的吩咐,不等待撒母耳就自行獻祭。沒有聽耶和華的吩咐,憐卹亞甲、上好的牲畜以及一切美物,沒有全然滅盡。
犯罪的類型刻意做錯事(Sin of Commission)刻意不做對的事(Sin of Omission)
獻祭目的表面上怕耶和華不喜悅、不同在(背後其實是為了爭取百姓的支持)表面上是說讓百姓把最好的獻祭給耶和華(背後其實是要滿足自己對美物的慾望,並藉著滿足百姓的慾望,好叫他們歸順自己)
認罪悔改諸多藉口和抵賴,但總算承認自己有錯砌詞狡辯、顛倒是非、不斷掩飾自己的罪、不承認自己有錯,最後的悔改也並不是出自真心
屬靈問題過分看重自己是否受人擁戴、是否成功、是否能鞏固自己的王位,由始至終沒有聽從耶和華。利用宗教手段和耶和華所賜的權力去建立個人的榮耀,在本質上是拜偶像,厭棄耶和華作王,毫無悔意。
判語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厭棄掃羅作王!
王位會被取替的預示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耶和華使以色列國與他斷絕,將這國賜與比他更好的人。

從以上列表可見,掃羅在不同處境中的表現,都顯出他並不聽從上帝的吩咐。之前他是在壓力下才勉強犯錯,及後他承認有錯,因此情有可原。然而今次在沒有壓力底下(在戰勝敵人之後),他刻意違背上帝的吩咐,甚至砌詞狡辯,把所有責任往百姓身上推。可見,掃羅不聽從上帝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事實上自13章他第一次違背上帝的命令起,他便一貫地不信靠上帝,而悖逆的情況不但沒有改善,更是變本加厲。他的屬靈生命每況愈下,毫不悔改,以致上帝要廢棄他、甚至要他與以色列國斷絕。

 

掃羅的靈命問題與最大的誡命

在整段經文中שָׁמַע Shama這個動詞(意思是聽見、聽從)共出現了八次之多[11],可說是今段經文中一個突出的主題。按著猶太人的理解,這個詞的命令式「שְׁמַע Shema」往往指向《申命記》6:4-9這段經文,亦即耶書亞(耶穌)所指的最大誡命(與其次相仿的誡命同列):

可12:29 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

可12:30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

可12:31 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

今章反映出掃羅除了完全厭棄耶和華外,其生命與上帝所看重的最大誡命也背道而馳:

  1. 不聽上帝:掃羅表面上看似有聽從上帝的吩咐,對付亞瑪力人;但實際上內心並無意真正順服,只是選擇性地執行一些對自己有利(或對自己無損)的吩咐。
  2. 不愛上帝:掃羅要得到人的擁戴,甚至立碑去表揚自己的成就;然而他只行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事(仍然是士師時期那種各人任意而行的境況)。他其實沒有以上帝的標準來行事,他既不顧念上帝的感受、也不以祂為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依歸。
  3. 不愛別人:掃羅表面上看似愛百姓(按他自己的說法,他遷就百姓才會讓他們留住牛羊,讓百姓把牛羊獻給上帝);但當被撒母耳責備時,他為求自保就歸咎於百姓犯錯。他既沒有為百姓承擔過失,也沒有教導、提醒他們有關上帝的吩咐和不喜悅的事。

 

結語

掃羅不聽從上帝、不愛祂和祂的子民,可說是屬靈領袖中一個極壞的榜樣。他不願意悔改,甚至利用撒母耳及上帝,好維持自己那副敬虔的樣貌以博取百姓的擁戴,實在令人厭惡。掃羅這種一味要在人前展現自己無錯和敬虔的心態,實在是強奪了上帝的榮耀!他的失敗對現今的信徒領袖、教牧同工來說,是一個極重要的警戒。要知道領袖和教牧都只是代表上帝去管理和帶領祂的百姓,因此他們最需要看重的是上帝的吩咐和帶領,而非會眾的擁戴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地位,彷彿自己要完美得像上帝一樣,以致不肯接受自己也有犯錯和軟弱的可能,甚至在犯錯後企圖不斷去掩飾,以屬靈的言行去包裝自己。事實上,任何信徒都需要屬靈上的覆蓋,就是要主動找肢體守望、禱告,甚至是製衡自己,免得自己在不知不覺間(或自欺欺人的情況下)自我膨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其實今段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功課和提醒,包括:1)我們甚麼時候會願意聽從上帝的吩咐,而甚麼時候不願意?我們願意聽從上帝是否基於那個吩咐對自己有利?2)我們對別人的憐憫恰當嗎?我們憐憫別人的動機是否想得到別人的表揚?要讓人覺得自己是何等的寬宏大量?3)我們在壓力底下所犯的錯或許情有可原;但在順境之時,我們是否仍然濫用上帝的恩典去放縱自己犯錯?4)最後,我們是否像掃羅一樣希望藉上帝或宗教之名來建立自己的王國和威望?

不論上帝藉著這一章給我們哪一項的提醒,但願我們都不要陷入掃羅那種虛假和自私的境況裏,並真誠地面對自己在信仰上的掙扎和不足,時刻仰望大能的主。在跌倒時要學習坦然到上帝面前悔過求寬恕,不去掩飾或推卸自己的責任;而當事奉成功時我們要懂得把榮耀歸給上帝,而不是歸功給自己。求主帶領我們過得勝和得力的生活,不致虧缺或強奪了上帝的榮耀。阿們。

 


[1]參前一篇摘要〈撒上13:1-23摘要(11)掃羅第一次違命〉

[2]參上一篇摘要〈撒上14:1-52摘要(12)真信心與假敬虔〉

[3]參Rabbi Yosef Weinberger “Translation & Commentary” in 1 Samuel: A New Translation with a Commentary Anthologized from Talmudic, Midrashic, and Rabbinic Sources (ed. Rabbi Nosson Scherman/Rabbi Meir Zlotowitz; ArtScroll, Mesorah 2011), 275.

[4]有拉比更發現15:1-2刻意提及「要聽從耶和華的話」(讓人產生敬畏),和用「以色列」(雅各的別名)而不用更合理的「以色列民」來指百姓,正好是對應著亞瑪力人要削弱別國對上帝的敬畏,以及亞瑪力人要報復雅各的後裔這兩個意圖。參Weinberger, 1 Samuel , 276。

[5]NIDOTTE,條目Amalek(עֲמָלֵק[ ʿᵃmālēq ], H6667)。

[6]摩西的岳父是基尼人,所以掃羅憐卹他們是合理的,但作者可能以此為掃羅之後也憐卹亞瑪力王作伏筆。從掃羅一直以來所表現的性情(之前他想殺害自己的兒子約拿單,今章他又出賣百姓,把犯錯的責任全推給他們)推斷,他憐卹基尼人大概有自己的目的。「憐卹人」往往比「對付人」輕鬆得多,因為既不用付出甚麼,同時又能得到別人的讚賞,在人前表現出自己的仁慈。這正好吻合經文指他愛惜亞瑪力人的美物,和他看重別人對自己的擁戴。

[7]王在戰勝後為自己立碑,在古近東的列國中是極為普遍的做法。15:12原文有ל֣וֹ指他是「為了自己」,只是《和合本》未有翻譯這詞。而「紀念碑」的原文用יָ֔ד(直譯是「手」的意思),大概有「大能的手」、「大能的作為」之意。

[8]「耶和華的話」(דִּבְרֵ֥י יְהוָֽה)(15:1)和「不遵守我的命令」(וְאֶת־דְּבָרַ֖י לֹ֣א הֵקִ֑ים)(15:11),兩者均表達上帝的話或命令是複數。

[9]這情況與子民出埃及後敬拜金牛犢類似,百姓都是按自己的需要塑造出一個「耶和華」來讓自己去敬拜。當時以色列民還未領受十誡,而且已在埃及地生活多年,受到拜偶像文化的影響而做出無知的行為並不為奇。但掃羅卻從撒母耳那裏清晰地得到耶和華的指引(參12章和15:1),所以他的表現完全是有意地悖逆上帝。

[10]參前一篇摘要〈撒上13:1-23摘要(11)掃羅第一次違命〉

[11] 15:1、4(「招聚」的原文是וַיְשַׁמַּ֤ע「叫人聽從他」)、14、19、20、22、24,當中沒有一次是正面地指掃羅聽從上帝的吩咐。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