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羅第一次違命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18-12-15)《撒母耳記上》13:123 查經摘要(11

(圖為非利士軍當時聚集的「密抹」(參撒上13:5),Reworked photo,original photo credit:  Bibleplaces.com

第十三章開始講述掃羅的過失和衰落,當中他犯了甚麼錯?他對撒母耳的辯解是否合理和應該體諒?撒母耳對他的判語「王位必不長久」是否太嚴厲?今段經文給我們甚麼屬靈的提醒?

 

掃羅衰落的開始(撒上9-15章的脈絡和轉捩點)

回顧之前有關掃羅的記載,他出場不久就被上帝膏立作以色列的君(9-10章),及後他戰勝了亞捫人而被全以色列民擁立為王(11章),撒母耳隨即提醒百姓(包括掃羅),耶和華才是以色列真正的王(12章);之後經文沒有記載關於掃羅在位的事蹟或他與上帝的互動,就直接開始講述他的衰落(13-15章)。我們從撒上9章至15章的脈絡可見,掃羅的君王身分經歷了兩次被立和兩次被廢,當中的倒影結構如下:

A. 第一次被立:掃羅受膏作以色列王(9-10章)

B. 聖靈大大感動掃羅,打敗了亞捫人(11章)

C. 第二次被立:掃羅被以色列民確認為王(11章)

X. 撒母耳對百姓要求立王的訓勉:「其實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是你們的王」(12章)

C’. 第一次被廢:掃羅沒有遵守耶和華的吩咐,所以其王位必不長久(13章)

B’. 耶和華幫助約拿單和以色列民,打敗了非利士人(14章)

A’. 第二次被廢:掃羅擊殺亞瑪力人但沒有毀滅一切,以致上帝棄絕他作以色列王(15章)

從今章的經文(C’)可見,掃羅因為沒有遵守上帝的吩咐,就被判定「王位必不長久」(13:14)。從表面上看,耶和華(或撒母耳)對掃羅好像過於嚴苛,然而從以上的結構可見,耶和華並非因為掃羅一次過錯就廢棄他。撒上15章告訴我們上帝曾再次給掃羅機會,但結果是再一次證明掃羅心裏真的厭棄聽從祂的話,以致耶和華最後也厭棄掃羅作以色列的王(15:23)。事實上,從倒影結構的核心也說明了:不懂得「耶和華是王」正是掃羅開始衰落的原因。

從宏觀上看,耶和華對掃羅的判語其實並不過分,因為「王位必不長久」並不是一個即時執行的刑罰,也不是上帝對掃羅的主觀判語,而是基於掃羅一直都厭棄聽從上帝的吩咐而導致的結果。現在我們會從今章經文的細節去探討掃羅的屬靈問題。

 

掃羅所面對的處境和壓力

今章經文第一節提到掃羅當時40歲(按《和合本》;但原文並無「40」,只有「年歲」一詞)[1]有些譯本把原文中的「年歲」直譯作「一歲」,藉此諷刺掃羅的屬靈生命在耶和華眼中仍是非常稚嫩[2]無論如何,繼11章上帝的靈大大感動掃羅戰勝亞捫人後,今章經文記載了他的第二場戰事,經文首先描述他的軍事部署,他揀選了二千人跟隨自己,駐軍在密抹、伯特利山,另有一千人跟隨他的兒子約拿單,駐軍在便雅憫的基比亞,其餘的人掃羅都打發他們各回各家去(13:2)。接著約拿單攻擊非利士人的防營,觸發了以色列民和非利士人的戰事(13-14章)。以下是這場戰事上半部分(13章)的大綱及其倒影結構:

A. 掃羅作王第二年,選了三千人駐兵在密抹、伯特利山、基比亞(13:1-2)

B. 約拿單攻擊非利士人的防營觸發了戰爭,非利士人的軍力龐大(13:3-5)

C. 有些以色列人離開、到處躲藏,有些則與掃羅留在吉甲(13:6-7)

X. 掃羅不等撒母耳就獻祭,撒母耳來到就斥責他(13:8-14)

C’. 撒母耳離開,掃羅和跟隨他的人留在迦巴(13:15-16)

B’. 非利士人分三路進攻,只有掃羅和約拿單有兵器(13:17-22)

A’. 非利士人其中一隊防兵到了密抹的隘口(13:23)

 

B和B’的經文分別強調了非利士人的軍力龐大,以色列人的軍力薄弱。「非利士人聚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有車三萬輛,馬兵六千,步兵像海邊的沙那樣多……。」(13:5)與「……跟隨掃羅和約拿單的人沒有一個手裏有刀有槍的,惟獨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有。」(13:22)成了強烈的對比,反映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雙方的軍力懸殊,這場戰事對以色列人來說根本就是「送死」!要不是耶和華為祂的百姓爭戰,以色列只會大敗於非利士的手中。面對大敵當前,掃羅遍地吹角,希望召集希伯來人[3]一同參戰對抗外敵(13:3-4)。可是,當時以色列百姓非常驚恐,他們藏在山洞、叢林、石穴、隱密處和坑中(13:6),有些希伯來人(參註3)過了約旦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13:7);即使是參戰的百姓,經文說「每個百姓都惶恐戰兢地跟著他」(13:7 וְכָל־הָעָ֖ם חָרְד֥וּ אַחֲרָֽיו由原文重譯)。這跟較早前在11章所記,百姓參與亞捫人戰事的情況:「對耶和華的懼怕降在百姓身上(11:7 וַיִּפֹּ֤ל פַּֽחַד־יְהוָה֙ עַל־הָעָ֔ם由原文重譯),所以他們都出來,如同一人」有著天淵之別。最後,被揀選的三千人只剩下六百人繼續跟隨掃羅。可以想像,面對當時惡劣的形勢,在巨大的壓力和焦慮的情況下,掃羅就如同是「熱鍋上的螞蟻」一樣。

 

掃羅所犯的過錯

面對強敵的威脅,撒母耳吩咐掃羅要在吉甲等他七天,讓他向耶和華獻祭。此舉既表明了耶和華就是那位帶領以色列民爭戰的王,祂也可能會藉此向以色列民啟示有關殺敵的良策。然而到了第七天,眼見撒母耳還未到來,百姓又開始離去(13:8),自己的跟隨者不斷減少,掃羅於是選擇不聽從耶和華的吩咐,不再繼續等候撒母耳,就貿然自行獻上燔祭(13:9)。這反映出掃羅選擇違背耶和華的命令,以換取更多人擁戴和跟隨自己!可見他心底裏其實並沒有真正以耶和華為以色列的王,他自己才是,以致他認為作為王,就絕不能失去子民的擁戴。換句話說,掃羅心裏想要建立的並不是耶和華的國,而是他個人的王國!這是他的第一個過錯。

當掃羅剛獻完祭,撒母耳就已來到(他其實並沒有遲到,因為那時還是第七天),他問掃羅:「你做的是甚麼事呢?」(13:11)這條問題就像《創世記》記載當人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之後,上帝對亞當、夏娃的提問:「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創3:11)、「你做的是甚麼事呢?」(創3:13),又像上帝在該隱殺了兄弟亞伯之後對他的提問:「你兄弟亞伯在哪裏?」(創4:9)這口吻都並非直指當時人所犯的罪行。耶和華這樣去提問的目的,正是給當事人一個機會去謙卑自己,認罪悔改。然而,掃羅對撒母耳的回應就像亞當、夏娃和該隱對上帝的回應一樣,毫無一點悔意[4],只是推卸責任並用狡猾的藉口,去合理化自己的罪行。掃羅的辯解是:「因為(1)我見百姓離開我散去,(2)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來到,(3)而且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所以我心裏說: (4)恐怕我沒有禱告耶和華。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擊我,我就勉強獻上燔祭。」(13:11-12)筆者嘗試用下表去分析掃羅的回應。

 掃羅的理由當時的危機(測試)掃羅的屬靈問題與錯謬思維
1我見百姓離開我散去自己漸漸失去別人的支持;地位及權柄也在動搖……。維持別人的支持以及自己的權勢,比聽從耶和華的吩咐更為重要!
2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來到到了日期,撒母耳還沒有出現認為別人(撒母耳)也有過錯,所以自己也能順理成章地出錯,又認為自己出錯別人也有責任。(但其實撒母耳的確在第七日就來到,指責撒母耳來遲不過是藉口,而不是事實。)
3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敵人的大軍已聚集和逼近……。當遇上非常時期及情況緊急時,就可以選擇不聽從耶和華的吩咐,因為這是逼不得已!
4恐怕我沒有禱告耶和華。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擊我,我就勉強獻上燔祭。原本不想違背上帝的吩咐,但如果不獻祭或禱告耶和華,他們就會戰敗!以得勝和成功為終極目標。宗教儀式或遵行耶和華的吩咐等等都只是為了讓人成功而已。

從上表可見,掃羅嘗試用不同的理由去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包括把責任推卸在撒母耳身上(13:11)。在掃羅的整個回應中,很明顯他知道自己的獻祭是違背了上帝的吩咐,但他沒有半點歉疚,也沒有為自己的過失而求情。反之,他用各樣理由去掩飾及包裝自己的過錯。他在百姓面前充當祭司的身分去獻祭,其真正動機並不純正!我們大概能估計他當時的心態,他一方面要在跟隨自己的人面前突顯自己的領袖權威(要給人一個印像是他在撒母耳之上),另一方面是要在人前表達自己對耶和華是「何等敬虔」!可以說,掃羅的過犯不單只是他沒有以耶和華為王,還有他對自己所犯的過錯非但沒有醒悟,反而把自己的錯看得合情合理,目的只是要在人前展現出領袖的風範,甚至不惜利用「獻祭」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這就是他的第二樣過錯。

 

掃羅的過錯是不是情有可原?

或許有些人並不完全認同撒母耳(或上帝)對掃羅的指責,因為我們會試著站在掃羅的角度,去理解和體諒他的處境:掃羅其實只是在面對困難和壓力下時才會犯錯,他的辯解(13:11-12)很可能只是一時口快。畢竟,他最後也說自己是不情願地「勉強」去獻祭的(13:12),所以我們應該予以同情,因為在如此巨大的困難和壓力下,他沒有遵行耶和華的吩咐實在「情有可原」;再加上他並非聖人,「沒有人是完美的」、「人誰無過」、「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更何況他所做的也只不過是獻祭而已,並非甚麼大奸大惡的事!所以我們要體恤掃羅當時的軟弱,而上帝藉撒母耳對他的判語「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13:14)未免太不近人情,撒母耳(或上帝)對掃羅也著實太嚴苛了。

以上的理據看似說得過去,然而撒母耳對掃羅的所有辯解只得一個回應──「糊塗!」(13:13)首先,我們不要忘記掃羅是一國之君,是全以色列民的最高領袖(他只在撒母耳之下),所以如果他帶領以色列民的動機是要建立自己的國,而不是耶和華的國,那麼他作為領袖便會使子民逐漸偏離上帝的吩咐,步上離棄耶和華之途,所帶來的後果將會十分嚴重,影響也極其深遠!另外,要留意13:13-14撒母耳對掃羅說的這兩句話:「沒有遵守耶和華──你上帝所吩咐你的命令( אֲשֶׁ֣ר צִוָּ֔ךְ 」、「因為你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 אֲשֶֽׁר־צִוְּךָ֖ 。」這兩句話重複地表明掃羅這次並非不小心違反了一些上帝給所有子民的一般性律例,而是違反了一個耶和華特地給掃羅、這位領袖的命令!所以,掃羅很清楚知道上帝的要求,也知道自己是違背了祂的吩咐,心裏沒有尊耶和華為王。他的辯解只突顯出他的頑梗和愚昧!正如上文所述,耶和華之後(15章)曾再次給予他機會改過,希望他能從這次的錯誤中汲取教訓。此外,如果掃羅一心只想要建立自己的王國,而不是以上帝為王的話,這判語:「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13:14)其實是最合宜的,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因為如果掃羅背棄上帝、只想建立一個不屬於上帝的國度,那麼他所建立的王國一定不會長久,因為只有上帝的國才能永遠長存!

 

掃羅一手炮製的「照妖鏡」

今次掃羅主動出擊對付非利士人,跟之前他帶領全以色列民與亞捫人爭戰的情況完全不同(11章)。當時是亞捫人先來威脅和羞辱以色列民,掃羅被聖靈大大感動,於是突破了他個人的軟弱和限制,拯救了同胞基列‧雅比人,除掉外邦對以色列的羞辱,而在過程中上帝主動幫助了他,使全以色列民都敬畏地出來,如同一人;然而今次與非利士人的爭戰,並非是由於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掃羅而起,而是他自己主動挑起的。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得知掃羅心裏最著緊的是別人對他的擁戴,這次他主動發起這場戰爭,可能是因為經歷過戰勝亞捫人後那種成功感和被眾人尊崇的榮耀,所以,他希望藉著這場戰事使自己的王位更穩固,以及得到更多民眾的愛戴。雖然這只是一個假設性的推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之間的軍力強弱懸殊,掃羅應該自知沒有足夠的兵力,他也沒有受耶和華感動或得到任何印證,就貿然去挑戰敵人,這反映出他對形勢的錯判和領導力的不足。而且,他的魯莽行為也真的會導致百姓無辜犧牲,可見這場由他主動挑起的戰事只顯出他的無能。至於他不遵守耶和華對他個人的吩咐,自行獻祭,則在屬靈上反映出他一心只想建立自己的王國,並沒有以耶和華為真正的王。而他在犯錯後不肯悔過及砌辭狡辯等等表現,正正都把他自己的屬靈問題完全曝光。可以說,他一手所策劃的戰事,成為了自己的一面「照妖鏡」,照出他自己對上帝的不忠,也照出他沒有帶領百姓跟隨上帝所需的領袖素質。

 

結語

今章的經文最少有兩方面的屬靈提醒。第一,我們從經文中看見掃羅一心要建立的只是自己的王國,這值得我們反思自己所做的其實是否和他一樣呢?當我們不斷努力去策劃和經營自己的人生、事業、基督教事工等,我們到底是在建立自己的「王國」,還是在建立上帝的國?我們在向耶和華奉上祭物(金錢、時間、精力)時,心裏最著緊的是要得到別人的認同和擁戴呢?還是要得上帝的喜悅?

第二,不論是屬靈領袖或平信徒,每每是在遇上困難和壓力時,才最能呈現出我們的屬靈本相,那些逆境往往可以測試出我們的生命是否真的以上帝為王。所以,我們要謹慎,當面對困難和壓力時,自己會否輕易地就違背上帝的教導,然後想出一些「理由」去掩飾自己的過失,而不是真誠地悔改?求主幫助我們看得見自己的軟弱,好讓我們更懂得緊緊地依靠上帝的幫助去站立得穩,為祂作美好的見證。

「認罪悔改」是基督信仰的核心,也是福音的起始點。但不論在屬世的社會中,還是基督教的圈子裏,人為一己之私而砌辭掩飾自己的罪惡比比皆是,以致於基督教信仰所宣揚的「認罪悔改」變得完全無力度可言。求主鑒察我們的內心,提醒我們在地上要致力建立的不是自己的王國,而是上帝的國。又讓我們在遇上困難和壓力時,能夠與人分享、禱告守望,讓自己能在軟弱時重新得力去遵行耶和華的吩咐。祈願我們無論得時不得時都單單以耶和華為王,以致生命能盛載更多真理,能夠更大地被主使用,與眾信徒一同建立祂的國。

 


[1]《和合本》的13:1在原文並無「40」,只有בֶּן־שָׁנָ֖ה(年歲)。《新譯本》及《和修版》跟隨《七十士譯本》譯作30歲。學者對此有不同看法,但說掃羅40歲也是合理的,因為那時他的兒子約拿單已能帶兵一千,估計約有20歲或以上,所以掃羅應該不只30歲。

[2]有些譯本,例如:《他爾根》(Targum)、ESV、OJB會按原文בֶּן־שָׁנָ֖ה(年歲)去翻譯掃羅只是1歲(或活了一年),這樣翻譯突顯了他的屬靈生命在耶和華眼中其實非常稚嫩。

[3]「希伯來人」的原文עִבְרִֽים,(iv’rim)與動詞עָבַר有關有從「另一邊越過來」的意思(參創14:13,指亞伯蘭是從大河那邊過來居住的人),所以「希伯來人」在聖經裏往往被作者用作表達「不屬於本地的外來人」或是用作外邦人對以色列人的稱呼(例:撒上4:6、14 :21)。在這裏「希伯來人」可能是指那些寄居在非利士地一帶的以色列民。對非利士人來說,他們是外人,他們大概長久以來都從事跟非利士人的技術相關的工作(參13:19-21)。掃羅吹角表明戰事要開始,其目的可能是為了招聚這群一直依靠著非利士人的以色列人,以致能統一戰線,讓這些邊緣化的以色列民能回歸跟隨自己,一起去對付非利士人。

[4]亞當的回應是:「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創3:12);而女人的回應是: 「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創3:13);至於該隱的回應更加對上帝不敬:「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嗎?」(創4:9)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