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我們的王?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18-12-8)《撒母耳記上》12:1-25查經摘要(10

(圖為現時估計的「吉甲」,位於現時耶利哥以東靠近約旦河的位置。「吉甲」是撒母耳在百姓面前立掃羅王並今段經文裏向他們講論的地點;By Rgrobman from Creative Commons

今段經文記載了掃羅被以色列眾民確認為王後,撒母耳對子民的一番責備和勸告。撒母耳責備子民:「你們求立王的事是在耶和華面前犯大罪了。」(12:17)雖然如此,他接著就教導子民往後要怎樣看待他們真正的王——耶和華。試討論撒母耳在這方面的教導。

 

當掃羅被立為王後,撒母耳向子民作了一番講論

上一章的結尾提到撒母耳招聚百姓到吉甲,正式立掃羅為王(11:14-15),自此以後,子民便直接被這位地上的王治理和帶領,而撒母耳在百姓中間的領導地位會明顯地減退。他雖然仍是耶和華的先知,但主要的說話對象會由百姓轉為以色列的王(參撒上13-16章)。所以,今章的內容可說是他最後一次直接地向全以色列民講話。我們可把他的講論分為五個部分:

1) 撒母耳陳明自己的事奉一直是公正不阿的(12:1-5

以色列民之前向撒母耳要求立王,當時他們所說的理由是撒母耳年紀老邁,以及他的兩個兒子不行他的道(8:5)。撒母耳在這章一開始就對以色列民說,他已聽從了他們的要求,為他們立了王。而隨著王的出現,以色列便結束了由士師帶領的時代,撒母耳也不需再以士師的身分在百姓當中施行審判。所以,他現在要說的話既不是要否定他們立王的要求,也不是要繼續維持自己的士師領導地位,他以下的一番言論可謂絕無半點私心。當撒母耳要從領袖之位退下來時,他首先主動宣示自己過去從未謀取過子民任何利益,也未曾受賄而屈枉正直,更保證如他有做過以上的事,他必償還(12:3)。子民一致認同他所作的宣示,撒母耳便請耶和華和他的受膏者作證。這部分的重點是撒母耳申明自己之所以不再作士師,並不是由於他的操守敗壞,反之,他的事奉一直以來都是公正不阿的。

2) 撒母耳陳述上帝自子民在埃及時,就已不斷興起領袖去拯救他們(12:6-11

從這一部分開始,撒母耳就開始執行他作為士師的最後一場審判,這或許是他人生中最莊嚴的審判,因為這次他要定為有理的義人是上帝,而要被定為有罪的惡人是眾以色列民(參申25:1)。他首先提出的證據是耶和華曾向子民和他們的列祖行了一切公義的事(12:7),但子民卻常常忘記耶和華(12:9)。撒母耳先從雅各到了埃及後開始講論,當時「你們列祖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差遣摩西、亞倫領你們列祖出埃及,使他們在這地方居住。」(12:8)但是當子民進入迦南地之後,就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外邦神(12:10);耶和華為要叫他們回轉,就把他們交在鄰近的外族人手裏,使他們常被外族人攻擊(12:9);每次當他們呼求耶和華並承認所犯的罪時,耶和華就會差遣士師[1]救他們脫離外族人的手 (12:11)。這部分的重點是每當他們願意離棄偶像,回轉歸向耶和華時,耶和華就會差遣祂的僕人拯救他們,使他們能安然居住。也就是說,即使當時以色列國並沒有王,上帝自己也會興起領袖去拯救子民脫離仇敵的手,因此,以色列能戰勝仇敵的關鍵並非在於有一個地上的王,而是在於他們有沒有專一敬拜耶和華。

3) 撒母耳指出其實耶和華就是子民的王(12:12-15

撒母耳接著直指以色列民要求立王是因為他們被亞捫王攻擊,可是這次他們不再像往時一樣向耶和華呼求,而是定意要像列邦一樣「立一個王治理我們」。雖然現在上帝已為他們立了王,但對於他們這個要求,撒母耳斬釘截鐵的說:「其實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是你們的王」(12:12;另參8:6),撒母耳說的是一個屬靈現實,也同時是對以色列民的一個嚴厲指控,就是子民已經有上帝作他們的王,但他們竟然不想繼續依靠上帝,而是要另立一個王去為他們爭戰。現在子民雖然有了王,但撒母耳鄭重聲明,他們和他們的王仍然要敬畏、事奉和聽從耶和華,不可違背祂的命令,否則耶和華的手仍然會攻擊他們,就像從前攻擊他們的列祖一樣(12:14-15)。這部分的重點是,子民立王的要求雖然已經實現,但真正管理以色列的仍然是上帝──那位在天上的王,祂對所立的王和子民的要求和管教,跟之前沒有立王時一點兒也沒有改變。

4) 撒母耳責備子民要求立王是犯了大罪(12:16-18

為要讓子民知道他們「求立王的事是在耶和華面前犯了大罪」(12:17),撒母耳向耶和華求一個即時的印證,就是打雷降雨。那時正值小麥收割季節(約西曆5-6月),屬以色列的旱季,正常來說不會下雨。然而耶和華應允了撒母耳的禱告,就在那日打雷降雨,眾民因這極不尋常的現象便甚懼怕耶和華和撒母耳。有猶太的學者認為這神蹟般的印證,最少帶出兩個含意[2]

  1. 雨如果在合適的時候降下,會為人帶來福祉;但如果在不合適的時候降下,就會帶來禍害。同樣地,上帝會在合適的時候為以色列民立王,那是會為子民帶來好處的。然而,這時撒母耳仍然在世,而且上帝也仍然在照拂著他們,反映出這次的立王並不是合適的時機;所以,撒母耳要藉這個印證去譴責子民不等候上帝的時間就要求立王。
  2. 農夫辛苦耕作,自然會期待收成,然而不合時宜的雨水會為農作物帶來極大的破壞,所以今次這場雨水會讓子民辛苦耕作的心血付諸流水,他們可能會為農作物的失收而感到非常憤怒和失望;同樣地,上帝悉心去栽培子民,把他們從埃及地拯救出來,又帶領他們進到迦南地,為的是要作他們的上帝,使他們作祂的子民(參出6:7)。現在他們竟然無視祂一直以來的君王身分,還要求立另一個王來治理他們,上帝的憤怒和失望是何等的大呢?

其實子民要求立王的真正動機,正如上帝向撒母耳說的,是厭棄מָאַס)上帝,不要上帝作他們的王(8:7),「厭棄」的原文מָאַס有「拒絕,輕視」的意思。這部分的重點是撒母耳指責子民輕視上帝,並沒有尊祂為王,撒母耳要藉打雷降雨這個從上帝而來的印記,使子民重拾對上帝的敬畏。

5) 撒母耳給子民的勸告(12:19-25

子民一看見上帝應允撒母耳的禱告在那日打雷降雨,終於知道他們「立王的事正是上加了」(12:19),他們懇求撒母耳為他們代求,免得上帝追討他們的罪以致他們滅亡。「罪」在這一句中出現了兩次,但在原文卻是兩個不同的字。第一個「罪」的原文是 חַטָּאת(複數),指「沒有瞄準目標」,引伸為「罪、過犯」的意思;第二個「罪」的原文是רָעָ֔ה,意思是「邪惡」。這一句可理解為子民知道他們自出埃及後就犯了很多罪(例如:不斷離棄上帝去拜偶像),而在過往眾多的罪中,現在又添了一件惡事,就是「厭棄上帝作他們的王」。當子民知道了自己所行的邪惡,就要求撒母耳為他們代求,撒母耳就安慰他們說,他們雖然行了這件惡事,但仍然有出路的,就是他們往後不要偏離耶和華,要盡心事奉祂,不要隨從虛無的神,因為那些神明與他們根本沒有關係,不能真正保護他們。只有上帝由始至終都喜悅作他們的上帝,祂因自己的名絕不撇下他們(12:20-22)。撒母耳對子民最後的勸告是:「你們若仍然作惡(厭棄上帝,不尊祂為王),你們和你們的王必一同滅亡。」(12:25)所以,子民務必要敬畏耶和華,誠誠實實地盡心事奉祂。

 

地上的王與天上的王

按照常理,當一個國家的君王被立,子民就應向那位王宣誓效忠。然而當掃羅[3]剛被以色列眾民確立為王,撒母耳卻作出這番言論,其目的清楚不過,就是要子民認清誰才是他們真正的王,並他們真正應該效忠的對象。以色列國雖然開始了君王制度,但在屬靈的現實上,耶和華永遠是子民的王,祂不會、也從沒有打算從「以色列的王」這個位置上退下來讓給地上的王,掃羅被立為王只能作以色列民的軍事和政治領袖,在地上作上帝的管家而已,他仍未能勝任子民的屬靈領袖[4]!所以,在上帝──他們真正的王面前,地上的君王與子民其實都是同等的,都是祂的子民,他們同樣要敬畏、事奉和聽從耶和華;若他們不順從耶和華,仍然作惡(不尊上帝為王),地上的君王與子民同樣會被上帝懲罰(12:15、25)。

 

上帝所立的屬靈領袖

撒母耳這番言論的另一個重要性,就是奠定了往後先知在子民中的屬靈領導地位。撒母耳向耶和華禱告求打雷降雨,耶和華就即時應允他,情況就如昔日的摩西行神蹟一樣,這再一次印證了撒母耳的先知地位,他仍然是耶和華話語的出口,是以色列國在屬靈上的領袖。因此,子民既要敬畏上帝,也要敬畏先知(12:18),因為先知在屬靈上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上帝會透過先知去說話,給子民屬靈的指引。即使現在以色列民已有了王,能在軍事上保護他們,為他們籌謀,但在屬靈上,他們仍然有拜偶像的危機。故此撒母耳囑咐他們,不要以為立了王就可以不聽從上帝的話,否則上帝仍然會以仇敵的手去管教他們。撒母耳亦重申自己仍然會繼續作上帝與子民之間的中保(參12:23)。

 

結語

以色列民厭棄上帝作他們的王,是大大地得罪了上帝,然而上帝因著祂的慈愛和信實,仍然願意給子民回轉的機會,只要他們敬畏耶和華,誠誠實實地盡心事奉祂(12:24),上帝仍然會樂意作他們的王。而且祂會藉著祂所立的僕人,在子民中施行拯救(透過地上的王)和給予屬靈的教導(透過先知)。

可惜的是,在以色列往後的歷史裏,子民繼續不尊上帝為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甚至多次殺害上帝所差來警告他們的先知(參路11:49-51);而最令人痛心的,莫過於當上帝差祂的獨生子耶書亞(耶穌)來到他們當中,向以色列民宣認(甚至是藉彼拉多的口)他就是上帝的兒子──以色列的王時(參可14:61-62),子民不但拒絕承認他,更要釘他十字架(參約19:14-16)。

當時以色列民之所以厭棄耶書亞這位王,或許是因為耶書亞完全不符合他們心目中對「王」的期望,他們所期待的王是那種有顯赫的家勢,能為他們衝鋒陷陣,擊退敵人的壓制(在當時是指羅馬的統治),為他們帶來安定的生活。

「耶穌叫了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 20:25-28)

他們對耶書亞作王的錯誤期望,其實就如同是拜偶像一樣,他們只是要耶書亞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尊他為真正的王。然而耶書亞說這都是外邦人對王的期望,他來並不是要作他們的首,而是要作他們的僕人,他不是要受人服事,而是要服事人。

這對當時的門徒及今天的我們來說都是一記當頭棒喝。當我們都以為做領袖的都必然是在眾人之上,可以掌管一切,對在自己之下的人可以頤指氣使時,耶書亞卻教導我們,被呼召作上帝家裏的領袖,反要降卑自己去服事眾人,甚至甘願擺上自己的生命!這大大顛覆了世俗對領袖的定義;而更叫我們敬畏的是,耶書亞明明知道以色列民會厭棄他這位王,卻仍然按上帝的旨意謙卑降世,作上帝的僕人,並捨命去成就上帝對他的呼召!他本來是我們的王,卻為我們而取了奴僕的樣式,叫我們明白何謂真正的「尊上帝為王」、何謂上帝眼中所喜悅的領袖和管家。

今章經文給我們很大的提醒,不論我們是教牧、信徒領袖,或只是平信徒,我們中間其實都只有一位王,他就是我們靈魂的大牧者主耶書亞(參彼前2:25)!我們每一個都是他用重價買來歸他的,而我們都是上帝的僕人,上帝會按著祂的心意,把我們放在不同的崗位上事奉。在不同的時間裏,有些人會作領袖,有些人會作平信徒,但即便崗位有別,也不等於領袖比平信徒更尊貴或更優越。反之,作領袖的要看自己是活在會眾之下,被上帝呼召、用所得的權柄去服事祂的子民。所以,領袖要小心不要因為自己的崗位比別人高就忘記了自己的僕人身分和召命,變得驕傲自恃,把上帝的子民當成是自己可以任意支配的資源或僕役。

而作為平信徒的也要謹記,領袖並不是我們的王,我們不能把領袖當成上帝,對他唯命是從,因為這就跟拜偶像無異了!領袖雖然是上帝為信徒的好處而立的,但不代表領袖完全不會犯錯。所以,作平信徒的,有責任去分辨領袖是否以基督的性情、按著聖經的真理來帶領會眾,筆者在此並非要鼓勵平信徒不去信任領袖(事實上,有許多屬靈領袖都配得信徒極大的敬重和信任),而是想指出在屬靈群體中,我們都要謹慎不要在有意無意間容讓一種信徒盲目地順從領袖的風氣出現,以致當這種風氣已成為常態時,便難以糾正。所以,信徒應該時刻重視自己與主耶書亞的關係,多花時間讀經和禱告、更多認識耶書亞、聆聽他對我們的吩咐和教導,那麼我們就能按著真理去辨明是非,不會只以屬靈領袖的說法或權威人士的見解為依歸,而不自覺地讓他們取代了上帝的位置,陷入了拜偶像的危機。

盼望我們每一位信徒都只單單效忠於主自己,讓真理的聖靈天天教導和指引我們,叫我們每一個信徒,不論是作領袖的或平信徒的,都能真實地活出尊上帝為王的生命。阿們。

 


[1] 其中一個撒耳母所提的士師是「比但」(בְּדָןbedan),但這個名字並沒有出現在《士師記》。有學者以這個字的原文去解釋,有的認為「比但」可能是「但的兒子」( דָּ֖ן בֵּֽן ; ben Dan),指參孫;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文士誤把עַבְדּ֥וֹן(押頓;參士12:13-15)抄成בְּדָן(比但)。

[2] 參 Rabbi Yosef Weinberger “Translation & Commentary” in 1 Samuel: A New Translation with a Commentary Anthologized from Talmudic, Midrashic, and Rabbinic Sources (ed. Rabbi Nosson Scherman/Rabbi Meir Zlotowitz; ArtScroll, Mesorah 2011), 212.

[3] 在這一章裏,掃羅的名字一直沒有出現,經文只是以「這王」、「受膏者」或「你們的王」稱呼他(參12:2、3、5、14、25)。或許作者想強調撒母耳在這番訓勉中提到的「王」,不單是指掃羅,也包括以色列之後的所有王。

[4] 參本機構網上《撒母耳記上》9:1-10:16的查經摘要(8)〈君王要學習的聽命和信心〉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