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乎上帝心意的悔改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18-11-10)《撒母耳記上》7:2-17查經摘要(6)

(圖面向基列‧耶琳的兩座山,第一座山的山頂上有一座教堂,紀念約櫃曾放於此;©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今章描述到以色列民在撒母耳的帶領下,歸向耶和華、戰勝非利士人及領受判斷。試討論當中的屬靈教訓。

 

以色列民歸向耶和華

今段經文的開始提到「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7:2)作者沒有詳述這二十年間所發生的事情,只簡潔地把「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和「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連繫起來。「傾向」在原文可解作「悲傷哀慟」[1]。我們可以想像,以色列民在這二十年間都在耶和華面前悲傷地渡過,因為他們深切的領悟到所發生的種種悲劇,包括:被非利士人打敗、約櫃被擄走、以利家被審判、伯‧示麥的人因擅觀約櫃而被擊殺、約櫃停放在基列‧耶琳、示羅的聖所被荒廢[2]等等,都意味著上帝離開了他們,而他們大概也反省到這全是因為他們拜偶像、離棄耶和華之故[3],所以開始回轉歸向耶和華。

我們也可推斷,在這二十年間撒母耳並沒有閒下來,反之,當示羅的聖所被廢棄之後,他去到以色列地不同的城中把上帝的話語教導以色列民,並在他們中間審判[4]。自約櫃放在基列‧耶琳這二十年,撒母耳看見以色列民的心在不斷地痛悔,當全以色列家都願意歸向耶和華,他就要求他們做一個舉動,去表達他們是真心的歸向上帝,也就是要他們徹底地離棄迦南人的偶像。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她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他。他必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7:3)「歸順」(שׁוּב)在原文是「轉回、悔改」的意思。撒母耳要以色列民以行動去證明自己是真心的轉回、悔改,而他一連發出了三個命令句要以色列民執行:1) 除掉外邦神和亞斯她錄;2) 專心歸向耶和華;3) 單單事奉耶和華。

撒母耳這些要求其實並不簡單。要知道,以色列民在進入迦南地之後不久,就跟隨迦南人敬拜當地的偶像(例如:巴力和亞斯她錄),又相信這些被認為是掌管風雨雷電及繁殖的神明,能保佑他們的農耕收成和婦女的生育[5]。他們深受這些拜偶像的文化影響已三百多年,現在要他們割斷跟這些偶像的關係,以後一心一意地事奉耶和華,把他們的生計及平安全然仰賴上帝的看顧及憐憫,這個決定對他們來說殊不容易。由此可見,真正的「轉回、悔改」並不純粹是一些內在痛悔的情緒,而是要立志:1) 完全撇棄生活中得罪上帝的事物; 2) 在心思意念上只尊上帝為至高; 3) 謹守遵行上帝的一切吩咐,單單的事奉祂。而對於撒母耳向以色列全家的這個悔改的呼籲,以色列人的反應是一致地除掉了諸巴力和亞斯她錄,單單地事奉耶和華(7:4)。這可以說是在以色列的歷史裏,上帝的子民在屬靈上一次很大的復興。

當以色列民都以除掉偶像來表明他們的決心,接著撒母耳就要求他們聚集在米斯巴,做一個公開的認罪,祈求上帝寬恕他們所犯的罪,於是以色列民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當日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7:5-6)「澆水」這個動作是一種奠祭的儀式(參利23:37),是一種「傾倒出來」的行動。這詞正正是哈拿形容自己是向上帝「傾心吐意」,像是要把自己的靈魂向上帝傾倒出來一樣(參1:15)。作為奠祭,這是對上帝表示依靠的一種表現,而禁食及開口宣認自己得罪了耶和華,都是代表他們在上帝面前降卑自己,願意誠心改過。這一連串的舉動,再次說明了怎樣才算是真心的悔過,歸順耶和華。

接著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按照申命記所述,「審判」是要「按公義的審判判斷百姓」、「定義人有理,定惡人有罪。」(參申16:18,25:1)換言之,當他們承認自己的過犯,撒母耳就按著他們應得的懲罰作判決,而以色列民就要接受仲裁並承擔過犯的後果。我們看見在撒母耳的帶領下,以色列民漸漸地跟以前背叛上帝、錯誤的生活及行為一一的作了斷,從而準備好自己跟上帝重新建立關係。

 

以色列民戰勝非利士人

正當以色列民聚集在米斯巴時,非利士人欲乘他們不備去攻擊他們,在這個危急的關頭,正好可以考驗以色列民是否已真心悔改,單單以耶和華為他們的倚靠。而我們看到的是,他們這次果然學會了信靠上帝的功課,他們向撒母耳呼求,說:「願你不住地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7:8)即使敵人已迫近眉睫,撒母耳卻並沒有慌亂,他以獻祭來祈求上帝的眷顧。經文特別指出撒母耳所獻上的是一隻吃奶的羊羔 [6],或許,撒母耳是要用這隻羊羔來作一個比喻:正如一隻吃奶的羊羔只能完全依賴母羊的供應和保護,以色列也同樣需要全心仰賴上帝的供應和保護!撒母耳祈求上帝悅納這個燔祭,如同悅納以色列民。

果然,上帝應允了撒母耳的禱告。接著的戰爭場面我們看不見以色列民怎樣調兵遣將或佈陣,經文只簡單地交代是上帝親自出手,「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他們就敗在以色列人面前。」(7:10)而以色列人只需要追趕和殺敵就可以了。為了記念以色列民打敗非利士人,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7:12)「以便以謝」(אֶ֣בֶן הָעָ֑זֶרeben haazer)直譯的意思是「那塊幫助的石頭」,這個名字饒有深意[7],它標誌著上帝為以色列民一洗之前被非利士人打敗的恥辱,為的是要他們緊記,他們雖然曾經因為不尊重上帝以致被上帝離棄,但只要他們真心悔罪,歸向耶和華,上帝仍然會在他們中間,為他們戰勝敵人!

這讓我們想起摩西對以色列的勸誡:「日後你遭遇一切患難的時候,你必歸回שׁוּב)耶和華──你的上帝,聽從他的話。耶和華──你上帝原是有憐憫的上帝;他總不撇下你,不滅絕你,也不忘記他起誓與你列祖所立的約。」(申 4:30-31)上帝真是那位守約施慈愛的上帝,人只要真心悔改,上帝仍然會給人回轉的機會,願意再次接納人並與他們同在。

 

以色列民領受判斷

「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師。他每年巡行到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在這幾處審判以色列人。隨後回到拉瑪,因為他的家在那裏;也在那裏審判以色列人,且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7:15-17)

在今章裏,以色列民由歸向耶和華到戰勝非利士人,撒母耳一直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以上經文是強調他以士師的身分,不斷地在子民當中做審判的工作(參7:15-17)。事實上,在第三章的結尾就經已描述,撒母耳跟以前的士師是不一樣的,他是上帝的先知,會把上帝向自己默示的話傳遍以色列地(參3:19-21)。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迪,上帝興起撒母耳,不但是要他像以前的士師那樣帶領以色列民對抗敵人,好讓他們過一些四境太平的日子(參7:13-14),更重要的是要使用撒母耳去把祂的話語教導他們,使他們懂得遵守上帝的律例和誡命,專心一意跟隨耶和華。而經文提到撒母耳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也是跟他們要重新活出真實的敬拜生活有關。

 

結語

耶和華是「以便以謝」的上帝,祂可以藉約櫃被擄的這件事去管教以色列人,讓他們用二十年時間來作深切的反省,為要幫助以色列民煉淨自己的內心,使他們願意痛改前非,再次歸向祂。然而悔改不單是「內在」的情緒,還要有實際的「外在」行動!上帝要求的悔改是要人摒棄一切自以為是的態度、對外邦神的倚靠、利用約櫃(上帝)來滿足一己私慾的想法等等,改為只能單單尊崇和倚靠祂。他們既要公開認罪,也要承擔自己犯錯的後果,真誠地活在上帝的面前。

這值得反思,我們今天對「悔改」的定義和要求是否跟聖經的描述吻合,我們是否已將「悔改」──這福音的門檻降低、甚至把它的本質也改變了?要知道,當施洗約翰和耶書亞開始事奉時,對人的呼籲就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參太3:2,4:17)我們向人傳天國的福音,是否只強調這是無條件的免費禮物,而沒有全面地把上帝對悔改的要求告訴他們,好讓他們懂得立志在心思和行為上都願意被上帝不斷地煉淨和改變,又以實際的行動來表明自己是真心歸向上帝?

今章經文給我們更重要的教訓是,雖然以色列民已經用行動來證明他們悔改歸向上帝,又經歷過因著全心信靠上帝而得以戰勝敵人,但撒母耳並沒有覺得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他仍是不辭勞苦地,每年巡行各地把上帝的話語教導以色列人,使子民繼續活出以上帝為中心的生命。因為撒母耳深明一個道理,要以色列民的靈命成長不能單靠一些屬靈的悔罪儀式或得勝經歷,他們必須繼續不斷地學習上帝的話語,在日常的生活中堅守上帝的吩咐,那麼他們才有能力持續地抵擋周圍外族文化的滲入,保持自己是上帝子民這獨特的身分。而這種信念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當我們接受耶書亞為主、立志作他的門徒,那就是我們屬靈生命的一個起始點。我們既要跟舊有那些得罪上帝的思想和行為做了斷,還要不住地被上帝的話語去更新和塑造。這樣,我們的生命才能茁壯成長,在信仰上站立得穩,不致被現今這個彎曲悖謬的世代裏那些世俗的思想和價值觀所動搖。這是一條一生之久、需要不斷地向前邁進的天國之旅,盼望我們都能堅定地走在其中,直到見主的面。最後,願以耶書亞的話語跟弟兄姊妹互勉:「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 6:63)

 


[1] 「傾向」的希伯來文是נָהָה,意思是「悲傷、哀慟」。參《呂振中》譯本:「那櫃自從停在基列耶琳的日子以後,經過許多年日,有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悲傷哀慟地仰望著永恆主。」(撒上7:2)

[2] 參耶7:12-14。

[3] 參士2:11-13,10:6。

[4] 參撒上3:20-21,7:15-17。

[5] 參士2:11-13。另參John H. Walton (ed.),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Zondervan, Grand Rapids, Michigan,  2009) 2:118-9。

[6] 參利22:27。

[7] 今段經文解釋「以便以謝」的意思是「上帝到如今都幫助我們」(7:12),然而「以便以謝」早在第四章已出現,是二十年前以色列民跟非利士人打仗時的安營之處,也就是他們戰敗及約櫃被擄的地方。按地理上來說,當時的地點是在以法蓮地,而今章的米斯巴是在便雅憫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地點。從地理的角度看,這兩個地方並不吻合,但在屬靈的意義上,撒母耳在這次得勝後,給石頭起了與上次戰敗的地方同一名字,是要把以色列民兩次與非利士人的爭戰連繫起來,為要他們緊記,當他們真心悔改轉向上帝,上帝就是他們可以全心依靠的磐石,會幫助他們從跌倒中再次站起來,從失敗中再次經歷得勝。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