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猶太人」後記:從「反猶主義」到「過分親猶」的危機

「先是猶太人」後記:從「反猶主義」到「過分親猶」的危機

分享至你的:

「先是猶太人」後記:從「反猶主義」到「過分親猶」的危機(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節期時的耶路撒冷舊城哭牆;Image by MoneyforCoffee from Pixabay)

「反猶主義」(Anti-Semitism)在人類的歷史中不斷出現,難得看見有部分基督徒漸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而開始接納和提倡「先是猶太人」的《聖經》教導,既關心猶太宣教工作,也從猶太文化認識基督教信仰。但可惜的是,基督徒的取向往往容易走向兩極化,當一邊廂有很多基督徒不理會「先是猶太人」的教導甚至是「反猶」的時候,另一邊廂卻有基督徒過度崇尚猶太信仰文化,盲目地高舉猶太人,有些甚至為了能夠與猶太人和諧共融,而提出了猶太人不一定要接受耶穌才能得著救恩的說法等。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過分親猶」例子就是2015年12月梵蒂岡發表的一篇有關天主教徒與猶太人之間的關係的言論。[1]

該言論大體上表達出一份對猶太人的深切尊重,並反思天主教過去歷史裏的「反猶」問題,當中的內容大部分符合「先是猶太人」的《聖經》教導,這本來是可取和值得欣賞的。可是,在言論的第五部分第36段有關神學反思的申述中(見註1),卻提出了「猶太人不需承認基督也能得著上帝救恩」的說法,並認為這是一個合理、卻只是無法解釋的奧秘。這個說法對正統猶太教當然歡迎不過,因為這意味著基督徒應該停止向猶太人進行任何形式的傳福音工作。[2]這套言論的邏輯是,基督徒雖然看救恩之路只有一條(也就是藉著相信耶穌為基督),但是猶太人即使不循著這條路也不會被排除在救恩之外,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而出的(約4:22),而且上帝也沒有放棄他們(羅9至11章),所以就得出「猶太人不需承認基督也能得著上帝的救恩」這種令人費解的結論。該言論引用《羅馬書》11:29「因為上帝的恩賜和選召是不會撤回的」,去表達上帝既然會信實地對待猶太人,那麼即使猶太人不承認耶穌為基督,最終也能得著救恩。它繼而引用《羅馬書》11:33「深哉,上帝的豐富、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作旁證,認為保羅也因著「猶太人不需承認基督也能得著上帝的救恩」這個奧秘而感歎。之後在第六部分第40段關於向猶太人宣教的指引裏,更吩咐信徒不要進行任何形式的猶太宣教工作或支持相關的機構,因為這是上帝自己的工作,加上我們不能以慣常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方式帶領他們信主,所以作為信徒只需要在猶太人面前做好自己的見證就可以了。[3]

這樣的言論表面上提倡「先是猶太人」的《聖經》教導,但其實混雜了極大的謬誤,並且走向另一個極端。筆者嘗試指出當中存在的一些謬誤,並藉此探討「過度崇猶」或「過分親猶」的問題。

 

1. 邏輯上的謬誤

雖然救恩的確是從猶太人而出(約4:22),上帝也確實沒有放棄他們(羅9至11章),但是這不足以得出「他們不相信耶穌也能得著救恩」的結論。原因之一是,上帝不放棄猶太人,也可以是指祂會用某種方法、在某個時間空間裏,信實地使猶太人接受耶穌為彌賽亞,而並非指他們不需要接受耶穌。其二,我們的確難以用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方式帶領猶太人信主,但也不等同於他們不需要接受耶穌為彌賽亞,因為傳福音的方式不止一種,所以該言論單是在邏輯上已存有不少謬誤。

 

2. 釋經上的謬誤

該言論是從解釋《聖經》經文而得出「他們不相信耶穌也能得著救恩」的結論。然而,這個結論明顯有違其他《聖經》經文的教導,犯了釋經原則上的錯誤。

約14:6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

太 15:24 耶穌回答:「我奉差遣只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

《約翰福音》14:6指出在耶穌道成肉身以後,人只有藉著他,才能真實地與天父建立關係,沒有其他途徑。尤其是,耶穌這句說話是對著他的「猶太裔」門徒說的,所以該言論認為猶太人不用相信耶穌也能到天父那裏去,簡直就是廢掉了耶穌的教導,把耶穌當做說謊的。該言論同時把《馬太福音》15:24記載到耶穌說自己是奉天父差遣到以色列家的這個立場給推翻了;相反的是,耶穌在《馬太福音》這一節所講的,正正是要在外邦人面前表明自己把向猶太人傳福音的工作放在一個優先的位置(筆者在〈先是猶太人〉(中)一文中已經解釋過這段經文[4])。如果耶穌的立場是要先向猶太人傳講天國福音的話,那麼也可以說猶太人比我們外邦人其實更需要主耶穌以及他的天國福音!因此,該言論從釋經所得的「猶太人不需承認基督也能得著上帝的救恩」這個結論,明顯地違背其他《聖經》經文的意思(甚至是徹底相反了主耶穌自己的教導和榜樣)!這並不符合以經解經的原則,是釋經上的一種謬誤。

不但如此,這個結論既與主耶穌自己的教導背道而馳,就會顯得耶穌並不信實,那麼該言論的釋經結論其實是推翻了它本身所建基於「上帝是信實的」這個立論基礎[5]

羅11:25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奧祕,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這奧祕就是有一部分以色列人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

羅11:26 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經上所記:「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一切不虔不敬。」

……

羅 11:30 你們從前不順服上帝,如今因他們的不順服,你們倒蒙了憐憫。

羅 11:31 同樣,他們現在也是不順服,叫他們因著施給你們的憐憫,現在也就蒙憐憫。

羅 11:32 因為上帝把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中,為的是要憐憫眾人。

羅 11:33 深哉,上帝的豐富、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

此外,該言論又認為「猶太人不需承認耶穌基督也能得著救恩」,就是保羅在《羅馬書》11:25所指並在11:33所頌讚的奧秘,這是另一個釋經上的謬誤。首先,雖然保羅的確是因為看見了上帝偉大的救贖計劃而發出讚歎,但是保羅所說的奧秘,從上下文來看明顯是指上帝竟然透過猶太人的不順服,來憐憫那些本來不順服的外邦人(羅11:30),讓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在不順服中需要得到上帝的憐憫(羅11:31-32),而並非像該言論所指的「猶太人不需承認耶穌基督也能得著救恩」(經文從來也沒有明示或暗示過)。第二,保羅在這裏之所以描述為一個奧秘,是因為上帝的救贖計劃現在已經清晰地被揭示出來了!這個計劃是偉大的,是令人讚歎的,而不是像「猶太人不需承認基督也能得著救恩」的說法那樣是讓人無法理解的。第三,保羅所指的奧秘是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同樣需要上帝的憐憫,按《以弗所書》2章所說,耶穌基督「使雙方合而為一」(弗2:14),雙方藉著祂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因此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必須藉著主耶穌才得以進到父面前(弗2:16-18),而並非「猶太人不需承認耶穌基督」。綜合以上各點,該「親猶」的言論在處理經文和釋經上都充滿謬誤,它所謂按《聖經》經文而得出的結論和教導,本身就違背了《聖經》的意思,甚至是相反了主耶穌自己的教導。

 

3. 相反主耶穌旨意的謬誤

除了上述《約翰福音》14:6和《馬太福音》15:24反映出該言論相反了耶穌的教導外,筆者想再用一段經文,去指出耶穌在世時對在他以後的猶太人有甚麼意願和旨意。

太23:37「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少次想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但是你們不願意。

太23:38 看吧,你們的家要被廢棄成為荒蕪。

太23:39 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絕不會再見到我,直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馬太福音》23章這段經文提到耶穌當時因為渴望猶太人回轉歸向他,曾經多次招聚他們。他預言耶路撒冷被毀,並以母雞招聚小雞到翅膀底下的圖畫來比喻自己對他們的愛和關切,只是猶太人不願意接受他(太23:37)。然而即使猶太人拒絕了耶穌,耶穌對他們的期望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他仍然希望他們能夠回轉歸向自己。《馬太福音》23:39「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這句話在《馬太福音》21:9也出現過,這是當時以色列民引用《詩篇》118:25-26「耶和華啊,求你拯救!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順利!奉耶和華的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我們從耶和華的殿中為你們祝福!」去表達他們對耶穌這位彌賽亞進入耶路撒冷作王的一份歡迎和渴求[6]。《馬太福音》21:9他們向耶穌喊叫「和散那!」正是《詩篇》118:25「求你拯救!」的意思(原文 הוֹשִׁ֘יעָ֥ה נָּ֑א hoshi‘ah na’的音譯)。而「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是引用了《詩篇》118:26作為口號去表達他們對耶穌的渴求。所以耶穌指出,除非有一天猶太人再次歡迎他來到,並且向他發出呼求,否則他們是不會再見到主面的。所以「接受耶穌」(甚至是「呼求」耶穌的拯救)是猶太人與主耶穌再次相遇的必經階段。這是主耶穌親自定出的條件!我們絕不能(也沒有權)妄自把這個條件降低為猶太人可以對主耶穌抱著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因此,該言論所指「猶太人不需承認耶穌基督也能得著救恩」的說法是一廂情願的理論,這種主張實際上完全相反了主耶穌的旨意。

 

4. 宣教觀的謬誤

「先是猶太人」的教導意味著我們要特別尊敬和重視猶太民族,在宣教上需要看重他們的特殊身分和優先位置[7],而表面上該言論與「先是猶太人」所教導那份尊重猶太人的態度是一致的,可是它骨子裏卻沒有包含「先是猶太人」的教導中要看重猶太福音工作的元素!它提倡猶太人信主是上帝的工作,我們既然不能用慣常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手法去傳福音給猶太人,就不應該繼續參與任何形式的猶太福音工作和支持相關的機構,並主張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生命見證就足夠了。這是何等大的謬誤!

首先,尊重猶太人是基督徒的本分和應持的《聖經》立場,但盲目地高舉猶太人導致「過度崇猶」或「過分親猶」其實也是十分危險的。外邦信徒尊重猶太人,最重要是謙卑自己,不要以為自己比猶太人更配得上帝子民的身分,但我們不能走向極端,以致輕看了《聖經》的原則和主耶穌的吩咐。假如我們真的認為猶太人信主全然是上帝的工作(其實不論任何人信主,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信主本身都是上帝的工作,或稱為聖靈的工作),那麼我們就更應該尊重上帝自有祂的方法來帶領猶太人歸主,而不是靠我們扭曲《聖經》的教導去強行遷就猶太人,以迎合他們期望的方法去降低《聖經》對救恩的要求。我們也不應因為猶太人對基督教傳福音的手法反感,就發出一些猶太人不需接受耶穌也能得著救恩的信息,試圖使他們對基督教改觀或吸引他們的領袖伸出友誼之手。這種「過分親猶」的手段本身有違《聖經》真理也並不真誠,是犯了向猶太人作假見證的罪。

而且,雖然「我們不能用慣常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手法去傳福音給猶太人」,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從此以後就不再需要向猶太人傳福音。關鍵反而是我們有否因應猶太人的獨特身分而用獨特的方法來向他們傳福音!例如,即使我們未必可以主動地向他們派單張和傳講福音信息,我們卻可以主動地跟猶太人建立友誼,與他們建立一種互相尊重和信任的關係,再找機會跟他們分享自己經歷上帝的見證,甚至提醒他們在上帝眼中有獨特的身分,與他們一起討論《聖經》,為的是提供機會讓他們發問有關耶穌和彌賽亞的問題,從而進入討論福音的內容。另外,我們也可考慮前往以色列當地的宣教機構作義工,服侍有需要的猶太弱勢社群,探訪那些年老的大屠殺生還者。而在這一切的猶太福音工作的預備上,我們最好也能在希伯來語、《聖經》的整全明白、猶太人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等各方面深入學習,不斷裝備自己,以致有一天當有猶太朋友問我們心裏盼望的緣由時,我們能夠準備好作出適切的回應,被上帝使用去向猶太人作見證。

另外,無論何時,我們都應當做好自己的生命見證,這本來就是基督徒被呼召當做的事。而做好自己的生命見證雖然也不是容易,但這都只不過是所有福音工作的基本要求。正如以上所述,耶穌對猶太的福音工作是放在優先位置的,筆者在另一篇文章〈「先是猶太人」(上)〉就曾指出耶穌在世時已經向猶太人傳福音了,這本來就是他事奉的一部分,是早在他復活後頒布大使命以先的(見註7的連結)。所以該言論提倡「不參與和支持任何猶太福音的工作」的說法明顯有違耶穌的吩咐和榜樣,否定了耶穌在世的事奉!或許我們認為自己在向猶太人傳福音的事上很難做到些甚麼,但是其實我們也可以先多了解信主猶太群體(Messianic Jews)的文化、神學思想以及他們的猶太福音工作,以作支持。畢竟猶太人向自己同胞傳福音,在語言、文化和思想上,都比我們這些「屬靈後輩」的外邦信徒優勝。

 

結語

「先是猶太人」的教導是要我們外邦基督徒尊重猶太人、不再反猶、主動關心他們的需要。然而,這並非是要我們好像梵蒂岡的言論那樣地「過分親猶」,以致認為猶太人不需要信耶穌也能得著救恩。這種說法謬誤重重,完全違反了《聖經》真理。我們不應該盲目地為了討好猶太人而提出這種違反《聖經》和基督教救恩觀的妥協方案。同時,我們也不應該跟隨該言論的建議,以為因著以往傳福音的方法不奏效或因為猶太人反感,就索性不再向他們傳福音。其實,「反猶」和這種「過分親猶」的情況同樣違反了「先是猶太人」的《聖經》教導。這兩個極端都離開了《聖經》的真理、敵擋主耶穌希望猶太人歸向祂的旨意。前者往往是傳統福音派的現況,後者則較容易發生在比較開放的靈恩派教會裏。

耶書亞研經中心作為教導外邦基督徒回歸猶太信仰根源的事工,筆者和同工們當然不希望看見這兩個極端的出現。而兩者中較令人苦惱和擔心的,相信不是「反猶」情況的持續,而是看到「過分親猶」的極端現象在某些團體或教會中出現。因為猶太信仰是基督教的根源,它有著比基督教歷史更悠久的《聖經》教導、更豐富的神學討論和文化傳統。對於「反猶」的信徒,他們無論如何總不能否定認識猶太信仰文化有助他們更深入地明白《聖經》;但對於另一些缺乏辨識能力的信徒,他們先是受深厚的猶太信仰文化吸引,然後開始對猶太教產生濃厚的興趣,如果他們本身對主耶穌的信靠不夠堅定和對《聖經》不夠熟悉,就很容易變成這類「過分親猶」的信徒,完全向猶太信仰傾斜,最終認同猶太人不需要信耶穌也能得著救恩,甚或輕視基督教信仰和《新約聖經》,嚴重者甚至會離開基督教信仰,加入猶太教。這都是支持和教導「先是猶太人」的老師們最不想看到的,而這個潛在的危機也是「先是猶太人」這教導的困難所在,讓支持「反猶主義」的人士更固執地走另一個極端。但願主保守「先是猶太人」的教導能夠有效地改變現時教會普遍「反猶」的局面,同時又不至於讓信徒誤解「先是猶太人」的教導,以致從「反猶主義」的極端走向「過分親猶」的另一個極端!


[1] 相關言論的原稿於2015年在梵蒂岡網站公開發表,但現時已被改為登入後才可閱覽:https://www.vatican.va/roman_curia/pontifical_councils/chrstuni/relations-jews-docs/rc_pc_chrstuni_doc_20151210_ebraismo-nostra-aetate_en.html#5._The_universality_of_salvation_in_Jesus_Christ_and_God%92s_unrevoked_covenant_with_Israel;有其他網站文章或書籍也曾引用和討論該言論的內容,例如Vladimir Latinovic (ed.), Gerard Mannion(ed.), Jason Welle O.F.M. (ed.), Catholicism Engaging Other Faiths: Vatican II and its Impact (Pathways for Ecumenical and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Palgrave Macmillan, 2018), 67.

[2] https://www.timesofisrael.com/catholic-theologians-say-jews-can-be-saved-without-converting/

[3] 參 第六部分第40段 https://www.vatican.va/roman_curia/pontifical_councils/chrstuni/relations-jews-docs/rc_pc_chrstuni_doc_20151210_ebraismo-nostra-aetate_en.html#6._The_Church%92s_mandate_to_evangelize_in_relation_to_Judaism

[4]〈先是猶太人(中):不是優越,而是問責〉

[5] 除非該言論認為耶穌不是上帝,但這對天主教來說理應是不可能的。

[6] 希伯來文的「彌賽亞」就是希臘文「基督」的意思。「彌賽亞」在當時的以色列人中主要被認為是「大衛的子孫」這個身分,也包含他們對「君王式彌賽亞」(Kingly Messiah)的期盼。而福音書(例如文中提及的《馬太福音》21章)把當時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的情景,描述為好像大衛的子孫所羅門王登基時的場景,就是要表達耶穌是被當時的以色列人看為有「大衛的子孫」、「彌賽亞」的身分。

[7] 筆者在〈先是猶太人〉(上)一文中已經闡述過這個先後次序,參 〈先是猶太人(上)屬靈的前輩和恩人〉


其他信仰神學反思的文章:


分享至你的:

關於作者

Herbert Chan administrator

陳金城,現任 BMY 總幹事,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碩士,主修猶太研究,專注於研究早期猶太人與基督徒的釋經、喜愛希伯來語、日語、結他、以色列地旅遊。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