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猶太學者伊曼紐爾·摩西·卡薩諾維奇(Immanuel Moses Casanowicz) 於1894 年出版的Paronomasia In The Old Testament,討論舊約聖經的「文字遊戲」,仍然是經典。】
舊約聖經的文字遊戲(作者:蔡錦圖)
(1) 「意在言外」的信息
聖經的存在,是為了讓人認識上帝的心意,藉著聖經的不同文體,可以叫讀者有不同的領受,包括理性和情感上的。尤其是在舊約聖經中,有些獨特的文體,滲有希伯來文(舊約原文所用的語言)的特色,讀下來會發現的確饒有趣味。
希伯來文文體的一個特色,就是有不少地方是以語言遊戲(wordplay,或學術一點的名詞是paronomasia)的方式撰寫的。何謂「文字遊戲」?這是一語雙關的修辭手法,即一個字同時含有雙重或多重的意思。「文字遊戲」用於在詞語上進行變化或諧音的遊戲,透過一個詞的不同含義或兩個詞的相似音來產生幽默、諷刺或強烈的表達效果。
「文字遊戲」是一種高明的語言技巧,舊約就充滿了這類例子。我手上有一份由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聖經學者 Scott B. Noegel 教授所編,列出近年討論舊約和古代近東文獻語言的論文目錄,竟然有47頁之多(他的傑作題目便佔了3頁)。我自問沒有魄力深入研究這課題,不過許多舊約的語言遊戲例子,實在有趣,叫閱讀聖經的人可以領略在經文中的許多幽默和諷刺。尤其是當你讀完了經文,笑完,然後才發現,那是在幽你一默。
(2) 舊約「語言遊戲」的例子
舊約主要是以希伯來文撰寫的,而其中的「文字遊戲」頗多。舉一個例子,在《士師記》中,參孫用一塊未乾的驢腮骨殺了一千非利士人,然後歌吟:「用驢腮骨,一堆又一堆;用驢腮骨,我殺了一千人」(士15:16)。中文已是竭盡所能的翻譯,但原文是有一點微妙,甚麼翻譯也沒有辦法。這段的上半句希伯來原文音譯是 “Bilchi hachamor chamor chamorasayim”(為免累贅,只用了希伯來文拼音),留意其中的希伯來字 “chamor”(數一數出現多少次),這個字兼有驢子和一堆的意思。讀者試按英文拼音(試試而已,不準又何妨)唸頌一次,就可以想像參孫當時是如何意氣風發。聖經在此早已暗示參孫的傲意,埋下他最終結局的伏線。
舊約最有趣味的,就是諧音的文字遊戲。所謂「諧音」文字,是指在同一節經文或同一段落裏,出現兩個用詞,其中一個大多是人名或地名,而它與另一個用詞的發音相近,或有相同字根。於是,讀者在閱讀(更多是在聆聽)時,有更多的領受。
這種語言遊戲有時是用類近發音的用字,而不一定是同一字。在舊約中相同的例子極多。例如,雅各在拉結生了約瑟之後就期望離開,但拉班想雅各留下來,就對他說:「請為我定(nakvah)你的工資,我就給你。」(創30:28)有趣的是,拉班所用的這個字 “nakvah” 與另一字 “nekevah”(意即女性)是相同的子音拼寫(nkvh)。兩者的拼寫一樣,但發音方式卻不同。拉班以此幽了雅各一默,暗諷他為女人工作了多年(但女性大概會覺得他是「好老公」)。
當然,一語雙關不一定是為了諷刺,有時也是代表一份祝福。例如,在《路得記》中,路得在田間遇見波阿斯時,波阿斯告訴路得:「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報償你。你來投靠在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願你滿得(shlemah)他的報償。」(得2:12)「滿得」這個字的希伯來文 “shlemah”,其拼寫方式與他們的後裔所羅門(Shlomo [Solomon])的名字,在子音上是完全一樣的:“shlm”。波阿斯和路得的婚盟,以及從此帶來的後裔,早已在這樣的一語雙關中顯示。(這見解是按猶太法典Midrash Ruth Rabbah 5:4的敘述。)
希伯來文是難以全然翻譯的,但這不是中文翻譯好不好的問題,而是每種語言都有它的特色和限制。故此,對於聖經語文的特色多加一點理解,能夠讓我們對聖經的微妙之處多一點體會。
(3) 《和合本修訂版》中的提示
在《和合本修訂版》中,提供了約三十個註腳,就是與這類諧音文字有關,其中以《創世記》是最多這一類諧音文字的經卷。書中許多人名的希伯來文發音與另一個字相近,使聆聽經文者產生聯想。
在《創世記》的這類諧音文字,人名有:「雅各」與「腳跟」(25:26)、「雅各」與「欺騙」(27:36)、「但」與「伸冤」(49:16)、「迦得」與「襲擊」(49:19);地名有:「示巴」與「起誓」(26:33)、「米斯巴」與「鑒察」(31:49)。
假如讀者不是囫圇吞棗,就會發現上文所述,雅各的名字有兩個諧音:「腳跟」(25:26)與「欺騙」(27:36)。首先說第一段經文,《和合本》提到在此作「抓住」,然而這個耳熟能詳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故此在解經時要留意)。《創世記》25章26節的原文是剛出生的孩子手抓住以掃的腳跟(עֲקֵב),所以把他改名為雅各(יַעֲקֹב),意即他「抓住腳跟」,關鍵不在「抓住」,而是「腳跟」。在另一段經文,以掃在向父親投訴雅各時,說的是另一個字「欺騙」(עְקְבֵ,不過學者對這字的確實意思有不同意見),以掃在此是用另一個類近發音的用字來諷刺雅各,而不是說他原名的意義。
正如為兒子改名時,要慎防諧音引起的誤會或笑話,相對而言,聖經的人名或地名的諧音,有時會反映了某些獨特的經歷或預告,值得讀經者留意多一點。
試舉地名的一個例子,那是古城底本(Dibon)。在舊約中,底本可指兩處地方,即摩押地的古城,以及猶大南地的一處城鎮。摩押地的古城底本是位於鹽海以東,原屬摩押人。當以色列人進軍迦南時在此安營,並向摩押王西宏借道,但為所拒,以色列人就攻打西宏,佔領該地,並劃歸迦得子孫。以色列南北分裂時代,國勢衰微,底本復為摩押所控。
以賽亞和耶利米等先知都曾指斥底本是摩押諸惡城之首(賽15:2、9;耶48:18、22)。有趣的是,《以賽亞書》15章9節把這個字音譯成「底們」,但那是「底本」的諧音,而其字根的意思是「血」,預言底本血腥的命運。
這類「一語雙關」的說法,在先知書中其實多次出現,叫聽到的人產生獨特的感受。對於昔日先知時代的聽眾,他們在聆聽先知的宣告時,聽出先知的言外之音,讓他們產生極深刻的印象。
(4) 《耶利米書》的「文字遊戲」
《耶利米書》擁有相當多希伯來文的文字遊戲,這些語言上的技巧首先是用來強調特定的信息,或者加深聽眾對先知所傳達的訊息的印象。然而,這卷書是在面對艱難的時代,所用的「文字遊戲」,頗為艱澀和難解,毫不「遊戲」。
例如,在《耶利米書》的開首(耶1:11-12),先知看到了一根「杏樹枝」,而神回答說:「我要看守(shoqed)我的話。」這裡的「杏樹枝」(shaqed)和「看守」(shoqed)是同音字,強調了神話語的確定性和祂對百姓的密切關注。杏樹在春天早開花,象徵著神話語的應驗即將臨近。這卷書一開始就宣告,先知的信息不是百年之後才應驗,而是就在今天。
「文字遊戲」的「遊戲」兩字,可能讓人感到是一種玩意,但《耶利米書》許多信息卻是對當時極嚴厲的挑戰。例如,在《耶利米書》6:14中,先知指責假先知說:「他們輕忽地醫治我百姓的損傷,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猶大官方的先知說好國家故事的用語「平安」(shalom)一字,與「毀滅」的字(shalah)音近,但意思完全相反,形成一種諷刺效果。耶利米利用這種文字上的對比,諷刺那些傳假信息的人,因為他們所宣稱的「平安」,反而會帶來「毀滅」。
《耶利米書》有一些使用希伯來文字拼寫倒轉的「文字遊戲」的例子,這是一種古希伯來先知文學中偶爾使用的技巧,被稱為「回文式詞語」(palindromic words)。例如,在《耶利米書》48:8中提到:「那行毀滅的要來到各城…」,其中「行毀滅」(shadad,除去母音是shdd)與「流放」的動詞根(dadash,除去母音是ddsh)形成了回文結構。另一例子是在《耶利米書》9:12提到「這地為何毀滅?」,其中的「毀滅」(avad,vd)和「離開」(dava,dv)具有相反的拼寫結構,形成一種隱喻,象徵神的百姓因背離神而走向毀滅。
這種文字倒轉技巧,在希伯來文詩歌和先知書中能製造特別的強調效果,但通常是要想一想才可以明白的。而且,隱藏或模糊的文字遊戲,讓先知的信息不會太過直白,在某程度上也保障了先知的安全。
面對希伯來文聖經中的「文字遊戲」,若不懂希伯來文,仍然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去理解聖經,參考註釋、原文工具、學者著作、聖經字典、解經資料、參加聖經課程和聆聽講解視頻等,讀者仍能理解和體會聖經文字遊戲的豐富內涵和修辭意圖。只要願意努力,任何人也可以多明白一點聖經的信息。
(圖片及原文來自作者的臉書帖文,承蒙允准轉載)
關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