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綜覽《哥林多前書》:像保羅一樣去效法基督

《新約聖經》綜覽《哥林多前書》:像保羅一樣去效法基督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哥林多前書》查經摘要(作者:Ada Lui

圖為合成圖片,左邊的人像是耶書亞, 右邊的人像是保羅。

 

簡介《哥林多前書》

書名:哥林多前書,希臘文 ΠΡΟΣ ΚΟΡΙΝΘΙΟΥΣ A’,意思是「致哥林多的(教會/信徒)(一)」。

作者:使徒保羅(1:1)。

對象: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1:2)。哥林多教會是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時所建立的(徒 18:1),保羅在哥林多住了一年六個月的時間(徒 18:11)。

成書日期:約在公元55年。是保羅在第三次宣教旅程期間寫的,他當時在以弗所(16:8)。

寫作背景:保羅寫《哥林多前書》的目的是要處理在哥林多教會內出現的一些問題,而他得知這些問題的消息來源主要是:

1. 保羅之前曾寫過一封信給哥林多教會(5:9),但這信現今已失傳;保羅在那封信曾提到「不可與淫亂的人交往」,但哥林多信徒可能對此有誤解,是以他需要在這封信作解釋;

2. 一些來自哥林多教會的人,例如:革來氏家裏的人(1:11)把哥林多教會內有紛爭的事告訴了保羅;

3. 除了革來氏家裏的人,司提法那、福徒拿都和亞該古(16:17)也可能把哥林多教會內的其他問題(例如:淫亂的事、聚會的秩序混亂)告訴了保羅;

4. 哥林多教會寫信給保羅,想知道「男人不親近女人倒好」(7:1)這說法是否成立。以上這些原因都促成保羅寫這一封信。

全書大綱:《哥林多前書》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部分:

一. 需要合一

A. 引言(1:1-9)

B. 上帝的智慧是最好的(1:10-2:16)

C. 呼籲會眾合一(3:1-4:21)

二. 導致分裂的罪

A. 性方面的罪(5:1-13)

B. 信徒之間的訴訟(6:1-8)

C. 其他性方面的罪(6:9-20)

三. 生活的指引

A. 婚姻(7:1-40)

B. 耶書亞(耶穌)裏的自由(8:1-10:33)

C. 公眾崇拜(11:1-34)

D. 屬靈恩賜(12:1-14:40)

E. 死人復活(15:1-58)

四. 問安和指引(16:1-24)

 

《哥林多前書》綜覽

一.需要合一1:1-4:21

保羅雖然要以這封信處理在哥林多教會內的許多問題,例如:淫亂,結黨,混亂聖餐等,但保羅在開首的問候語仍稱他們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1:2),這是要提醒他們的身分是已經被分別了出來、屬於上帝,要藉著基督而成為聖潔的信徒。保羅又為上帝所賜給他們的恩賜而感恩(例如:各種口才、各樣知識)(1:5),這是要提醒他們所有的恩賜都是從上帝而來的,為的是要他們與主耶穌基督共享團契(1:9),這兩個重點奠定了保羅寫這封信的基調。

保羅首先處理的是信徒之間的紛爭,這是由於他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1:12),很明顯他們各有自己推崇的領袖,以該領袖的「優點」(口才、知識、地位)作為追隨的目標,結黨分派,彼此自誇,保羅直斥他們這樣結黨紛爭是在分裂基督(1:13),他們追求地上的智慧其實是愚拙的,因為只有基督釘十字架這事才是最有智慧的,這事在人看來愚拙,卻是上帝在彰顯祂的智慧和能力,上帝的智慧超過世人一切的智慧,上帝用人看為愚拙的事去拯救那些信的人(1:21),並要讓基督成為信徒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1:31)。所以,保羅定了主意,不靠人的智慧去吸引人跟隨耶書亞(耶穌),而只會傳講耶書亞基督並他釘十字架(1:17、18、23,2:2),因為這是上帝奧祕的智慧,是藉著耶書亞基督被釘十字架而顯明的(參弗 3:6)。保羅接著提到兩類人,屬血氣的人和屬靈的人,前者以人的智慧(或人裏面的靈)根本無法明白上帝的事,後者因著有上帝所賜的聖靈,才能明白上帝的事,可見一切都是上帝的靈的工作,信徒根本沒有任何可誇之處。

保羅指所有領袖都是上帝的「執事」(διάκονος diakonos)(3:5),意思是「僕人」,他們各照著主所給的恩賜去作工,就如同是一棵植物,保羅栽種了(原文是過去式),亞波羅澆灌了(原文是過去式),但只有上帝能使它生長(原文是進行式);而每一個信徒的生命都是上帝所建立的工作,就如同是一個工程,先有耶書亞(耶穌)作為根基,然後信徒要謹慎地在上面建造,因為當上帝所定的日子來到,人的工程就要經過像火一樣的考驗,若經得起考驗(如金銀、寶石那樣能存留),人就能得賞賜;若經不起考驗(如草木、禾秸那樣被滅毀),人就沒有賞賜,卻仍能得救(因為得救全是出於上帝的恩典,不是出於人的工作)(3:13-15)。保羅教導他們:「而你們是屬基督的,基督是屬上帝的。」(3:23)就是呼籲信徒要合一,不要再為追捧智慧而結黨分派,更不可以「自高自大」(這個詞語共出現了六次[1]);而相對於哥林多信徒的驕傲自大,保羅以自己的生命與之對照,保羅提到自己怎樣因著基督的緣故而被看為是愚拙,更要忍受咒罵和迫害,甚至被人看為是世上的污穢,萬物中的渣滓(4:13)。他以父親的心腸對哥林多信徒說這番話,是希望他們受到警戒而改過,免得保羅再到他們那裏時,要帶著棍子而不是帶著慈愛溫柔的心(4:21)。

. 導致分裂的罪(5:1-6:20

接著保羅要處理他們當中淫亂的事,指的是有人收了自己的繼母(不是親生母親)(5:1),這事本身已經很嚴重,但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竟然接納這樣的事才是更嚴重的問題,這反映出哥林多信徒所持的道德觀念仍然是未信主之前的那套標準,心思意念沒有被更新,行事為人也沒有與世俗的人分別出來,保羅先訓示他們要對這個人所做的事定罪,然後把他「交給撒但,使他的肉體敗壞,好讓他的靈魂在主的日子可以得救」(5:5),意思是把他逐出信仰群體,容讓他因自己的惡行而承受肉身之苦。保羅之後教導他們要把舊有的思想,包括一切惡毒和邪惡的思想除淨,他以酵作為比喻去勸導哥林多人:「既然你們是無酵的麵,要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為祭牲了。所以,我們來守這節,不可用舊酵,就是不可用惡毒、邪惡的酵,只用純潔真實的無酵餅。」(5:7)保羅在這裏教導的是基督的死亡應該帶給信徒的果效,就是信徒要與舊日那些邪惡的意念割斷,成為一個被更新的信仰群體。有關淫亂方面的教導,保羅之前的一封信曾提過「不可與淫亂的人交往」(5:9),他澄清他的意思不是泛指這世上所有行淫亂的人,而是指那些在信徒群體內,負有弟兄之名但犯了淫亂的人,保羅的訓示是要信徒把犯這種罪的人趕出,免得這罪在群體內蔓延,就如酵使麵團發大,犯淫亂的人也會影響整個群體。

保羅在 6:1-8 處理的是關於信徒之間「彼此爭吵」的問題,從經文的內容估計這應該屬於民事性質,這爭訟的事最後告上了法庭,交由世上的法官去審理。保羅責備他們當中竟然沒有人有智慧去審理弟兄之間的爭吵,以至弟兄之間「彼此告狀」,保羅指出信徒將來不但要審判世界,甚至要審判天使,何況是今生的事?(6:3)保羅接著的教導提到爭訟的事本就不應該出現,「為甚麼不情願受冤屈呢?為甚麼不情願吃虧呢?」(6:7)信徒應當持守的原則是:寧願自己受冤屈或吃虧,也不可叫弟兄受冤枉或虧負。可見保羅在解決哥林多教會問題的同時,往往能從問題的根本去帶出一些有關維繫信仰群體的團結合一的重要原則。

保羅接著提到一些很嚴重的罪,包括:淫亂的、拜偶像的、姦淫的、作娼妓的,親男色的、偷竊的、貪婪的、醉酒的、辱罵的、勒索的(6:9-10),犯這些罪的人都不能承受上帝的國,所以保羅提醒信徒,他們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並藉著我們上帝的靈,已經洗淨,已經成聖,已經稱義了。」(6:11)就好應與這一切的罪隔絕,保守自己聖徒的身分,而在保守自己的聖潔這個主題上,保羅特別要信徒保守自己的身體聖潔,也就是不要犯性方面的罪。保羅接著提出「凡事我都可行」(6:12)這說法應該怎樣理解,這說法或許是因當時的信徒認為自己已在信仰上有了自由,以致用「凡事我都可行」成為一個放縱肉體私慾的藉口,尤其是在口腹之慾及情慾上。保羅指出「『凡事我都可行』,但不是凡事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都不受它的轄制。『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但上帝要使這兩樣都毀壞。身體不是為淫亂,而是為主;主也是為身體。」(6:12-13)所以信徒務必要遠避淫行,要謹記這身體是基督用重價買來的,所以我們要用這身體來榮耀上帝。

. 生活的指引(7:1-15:58

在這一部分,保羅要處理的是哥林多信徒因所身處的異教文化而受到負面影響的問題。由於哥林多城普遍的風氣是縱慾淫逸、敬拜多神、追求榮耀,以致他們在男女之間的性關係,吃祭偶像的食物的事,以及屬靈恩賜的運用上,都出現了問題。而保羅在論述這些主題時,多會用到「關於」(περί peri)這個詞(7:1、25,8:1、4,12:1)。保羅回應哥林多教會在來信的提問(7:1),第一個主題就是男女的性關係,「男人不親近女人倒好」這個說法可能是保羅針對當代的末世處境(7:26、29)和哥林多信徒放縱情慾的問題而作出的教導和提醒,保羅雖然不支持禁慾主義(下文再述),但卻認為在當時的世代守獨身會較結婚為好(7:7-8、7:32、7:38、7:40),就如他自己和主耶書亞(耶穌)也是獨身一樣。另外也有學者提議,「男人不親近女人倒好」這個說法可能是保羅針對有信徒鑑於哥林多城的道德風氣敗壞而傾向這極端的做法,這句話近乎是禁慾主義,保羅接著說「但為了避免淫亂的事,男人當各有自己的妻子,女人也當各有自己的丈夫。」(7:2)他自己並不贊成禁慾主義,因為禁慾既不實際,也可能有反效果,他指出要避免淫亂的事,可按需要建立合宜的性關係:已婚的人要彼此尊重配偶的身體(性需要),未婚的人若不能自制就應該結婚,已婚的人不可離開配偶(為避免自己或配偶犯姦淫)。而人如果有不信的配偶,若配偶願意與他們生活,就不可分開,要是不信的配偶選擇離開,就由得他們。總的來說,保羅並不反對婚姻(因為這也是上帝所設立的),他接著把獨身和結婚這兩者作比較,他認為對當代的哥林多信徒來說,他們和他們的兒女能夠獨身的話,會比結婚更好,不過並非必須,因為各人所領受的恩賜不同(7:7)。另外,保羅不認為禁慾的人比其他人更優越,他教導「要照主所分給各人的恩賜和上帝所召各人的情況生活」(7:17),及後保羅補充他的個人意見是安於現狀,意思是已婚的,不要求擺脫;未婚的,也不要追求結婚。而如果能夠獨身、守寡等也是美事,因為沒有結婚的就可以為主的事掛慮,想要令主喜悅;而已婚的會為世上的事掛慮,想要令配偶喜悅(7:33-34)。可以說,保羅就著男女之間的性關係先是給了一般的指引,然後也容許個別信徒自行作出個人選擇,而兩者都蒙上帝所接納。

在 8:1-10:33 這部分是關於是否可以吃祭過偶像的食物,保羅以「我們都有知識」這一句作引言,我們要留意,這裏說的知識不是泛指世上所有的知識(天文、地理、生物、科學等),而是指關於信徒是否能吃「祭過偶像的食物」這知識,這知識包括:「偶像在世上算不得甚麼」,「上帝只有一位,沒有別的」(8:4)。按著這知識,那些所謂偶像根本是虛無的,而那些祭過偶像的食物也不會因此沾染不潔,所以有些信徒會因「有這知識」而沒有顧忌的去吃祭過偶像的食物,但保羅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不是人人都有這知識」(8:7),在信仰的群體中,信徒不能單憑知識行事,還要考慮到其他信徒是否都是這樣理解。那些沒有這知識的人,由於在信主之前已拜慣了偶像,所以即使在信主後,仍相信祭過偶像的食物是不潔的,是信徒不應該吃的,但如果他們看見有信徒吃祭過偶像的食物,就放膽跟其他信徒一起吃祭過偶像的食物(但他這個行動並不是按著正確的知識和信心),那麼這個信徒就會因此而被絆倒。為此,保羅的選擇是限制自己這份吃食物的自由,因著愛弟兄的緣故,保羅選擇了放棄他在吃食物方面的權利。原因是:「你們這樣得罪弟兄,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所以,食物若使我的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吃肉,免得使我的弟兄跌倒了。」(8:12-13)

除此之外,保羅也選擇放棄他本來可以從哥林多信徒中得養生的報酬的權利。他指出使徒因傳福音而從信徒中得著養生的報酬本是理所當然的事,就如當兵的人、栽葡萄園的人、牧養牛羊的人,以至在聖殿供職的祭司,都可以從他們在所勞碌及服事的群體中得到養生的供應(9:14-13),保羅引用《申命記》25:4:「牛在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去詮釋上帝也顧念到事奉的人可以從群體中得到供養,所以保羅既建立了哥林多教會,當然也可以從他們當中取得他的工作成果,然而他放棄了這權利,為的是要讓福音沒有攔阻地被傳開[2]。保羅說基督已經把傳福音的責任託付了給他,他自己也是甘心情願承擔基督所託付給他的這責任,保羅放棄了他可以從信徒中得供養的權利,而選擇了叫人不花錢而得福音的權利。

保羅論到自己傳福音的策略就是「對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贏得猶太人;對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贏得律法以下的人。對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為要贏得沒有律法的人;其實我在上帝面前,不是沒有律法,而是在基督的律法之下。」(9:20-21)這不是說保羅是一個善變以及沒有原則的人,而是說他會因應對方的身分(猶太人還是外邦人)而作出與之切身相關的教導,他所做的完全是以福音對象的好處出發,為的是要讓對方因得著福音而被拯救。保羅說他為要傳福音而作出種種自我限制,他盼望得到的並不是信徒的報酬,而是要得不能朽壞的冠冕(9:25)。

在 10:1-33 這部分,保羅論到以色列民在出埃及之後,都在海裏一同受了洗,也吃了一樣的靈糧和喝了一様的靈水(保羅指當時的那磐石就是基督),卻是因為沒有自制而最後倒斃在曠野,保羅要哥林多信徒以此為鑒戒,不可重蹈他們的覆轍(貪戀惡事,拜偶像,犯姦淫,試探主,發怨言);保羅又提醒信徒要在考驗前站立得穩,而上帝是信實的,祂不會讓信徒承受無法負擔的考驗。保羅又囑咐他們要遠避拜偶像的事(10:14),因為信徒都同領了基督的血和基督的身體,所以他們不能一邊吃主的筵席,一邊吃鬼的筵席,保羅在這裏再次提到關於「吃獻過祭的食物」這主題,是要針對當時的社會因受著敬拜偶像風氣影響,許多商業和社交活動都與祭祀偶像及其筵席有關,甚至在市場內售賣的肉也可能曾經祭過偶像,是以信徒免不了會接觸到這些食物。保羅的指引是,在市場上買來的食物只管吃,「因為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於主」(食物並不會因為祭過偶像而變為不潔,另參可7:19),要是被邀請到一個不信主的人家裏吃飯,可以吃那些食物而不用問那食物是否「獻過祭」,但如果邀請你的人對你說「這是獻過祭的物」,就要因為對方良心的緣故而不吃。總的而言,信徒的確因著認識耶書亞(耶穌)而有了一份自由,本是「凡事都可行」,但保羅在這份自由上加上兩個原則,就是「無論做甚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做」(10:31),「凡事都使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使他們得救。」(10:33)

在 11:1-34 這一部分是關於公開崇拜時的秩序,這意味著哥林多信徒在聚會時有混亂的情況。保羅先提到的是講道,保羅指出男女都可以講道或禱告,只是在權柄的位置上,男女並不相同,保羅引用《創世記》2:21-22 論到上帝先創造男人,然後女人從男人而出,但萬有都是出於上帝;是以基督的權柄在男人之上,男人的權柄在女人之上,而女人為了表示順服權柄,就應該以蒙頭作為記號,而男人為了表示他代表上帝的榮耀和形像,則不該蒙頭或留長髮,如果信徒中的男女不如此做,就是自招羞辱了。事實上,在古代社會女人蒙頭是普遍的文化,女人若不蒙頭反會被認為是行為不端正,但從保羅的這番指引去推斷,或許當時哥林多的文化是以女人不蒙頭為時尚,以男人留長頭髮為榮耀,而保羅的這番指引既要把信徒帶回聖經的教導,也要阻止信徒把社會的流行風氣帶進教會,以免信徒把自己屬上帝的身分與世俗的人混淆。

接著是關於守聖餐時出現的混亂現象,這問題甚至會導致教會的分裂。很明顯哥林多信徒在守聖餐之前,有些富有的人已經吃飽了才來,甚至是喝醉了酒才來,但有些貧窮的人則是餓著肚子而來,盼望能在守聖餐時吃得飽。保羅嚴肅地教導他們有關聖餐的意義,這聖餐是為了記念主耶書亞(耶穌)的死:

林前 11:23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是從主所領受的。主耶穌被出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

林前 11:24 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林前 11:25 飯後,他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來記念我。」

林前 11:26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宣告主的死,直到他來。

所以信徒要謹慎,聖餐不是一般的筵席,讓享用的人飲飽食醉,而是有著重大的屬靈意義,人若不去分辨去領聖餐,反會招禍而被定罪(11:30、34)。

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擁有很多屬靈恩賜,但保羅要他們知道這些恩賜與偶像的那些屬靈的能力完全不同,所以他們在運用屬靈恩賜時也不可與之混淆。保羅先指出許多的恩賜其實都是由一位聖靈所賜,而聖靈的能力彰顯在各人身上,為的是要使整個信徒群體得益處。就像一個身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即使人看為軟弱或不體面的肢體,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為肢體都是互相需要;保羅特別列出當中的一些恩賜,都是上帝為教會而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醫病的恩賜,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方言的。」(12:28)但在這眾多的恩賜中,惟有愛是最大的恩賜,而信徒所熟悉的〈愛篇〉:

林前 13:4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林前 13: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林前 13:6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林前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林前 13:8 愛是永不止息。……

所指的其實並不是男女之間的愛,而是指信徒之間在運用恩賜時,必需要以愛為出發點,這份愛有著以上具體的表現,這樣才能真正造就教會,否則即使任何高超的恩賜,如果不是帶著愛去運用,那也是毫無益處的,而且恩賜終有停止的一天,但愛卻是永不止息的。

接著保羅論到關於方言和講道這兩種恩賜,保羅沒有禁止人說方言,但他指出「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的,是造就教會。」(14:4)而其實對教會來說,用理智說五句教導人的話,會強過說萬句方言(14:19)。所以如果在聚會時有人真的想要說方言,就要有翻方言的才可以說,這樣才能造就教會。在聚會的時候,人不論是甚麼恩賜:人或有詩歌,或有教導,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方言的,在運用時的原則就是「凡事都應當造就人」(14:26)。保羅還強調,即使信徒在聚會中要說方言,也要有秩序地說,「只可有兩個人,至多三個人,且要輪流著說,也要有一個人翻出來。」(14:27)

接著保羅提到的這兩節經文「婦女應該閉口不言」(14:34)和「婦女在會中說話是可恥的。」(14:35)叫我們大惑不解,甚至懷疑保羅是否在歧視女性,但從上下文去理解,就知道這與方言這個主題有關,在當時希臘拜偶像的文化中,人們往往會透過一些靈媒去領受神明的「神諭」,而這些靈媒往往都是女性,當靈媒領受了「神諭」後,就會不由自主的講說話(參徒16:16-18),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或許是受了這種異教文化影響,以致那些說方言的婦女也是這樣,不理聚會時的秩序,隨意開口說話,引起了混亂。故此,保羅並不是歧視女性,而是要把這樣的異教文化從教會中掃除,也要讓聚會在有秩序的情況下進行,「因為上帝不是叫人混亂,而是叫人和諧的上帝。」(14:33)

保羅最後要處理的,是在信徒中竟然有「沒有死人復活的事」這個說法,因此保羅質問他們:「怎麼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15:12)這是要針對當時一些希臘哲學思想認為人的身體最終只會朽壞,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參徒17:18、32),保羅強調主耶書亞從死裏復活是千真萬確的事,他在復活之後顯給磯法看,又顯給十二使徒看,再顯給五百多個弟兄看,這些見證人有一大半在當時還在生(15:15-16),主基督從死裏復活是福音的基礎,要是基督沒有復活,信徒所傳的就是枉然,信徒所信的也是枉然。基督的復活是信徒的盼望,也是保羅甘願冒死去傳揚福音的動力;基督從死裏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而在基督裏的信徒也都要像基督那樣復活。保羅解釋當信徒復活時,上帝會給我們一個復活的身體,是不會朽壞的。首先的人亞當有屬於塵土的形像,但復活的人則有屬天的形像,因會朽壞的身體不能承受上帝的國,只有不朽壞的身體才能承受上帝的國。最後保羅以此勸勉信徒「務要堅固,不可動搖,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你們知道,你們在主裏的勞苦不是徒然的。」(15:58)

四.問安和指引(16:1-24

在書信結束時,保羅提到要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為他的再訪而作安排,他首先提到的是要為耶路撒冷的聖徒收集奉獻,要他們早些做好準備,另外他已差了提摩太比他先行,為他打點,保羅囑咐哥林多的信徒要照顧提摩太,最後又再次提醒他們「所做的一切都要憑愛心而做。」(16:14)然後以問安語作結。

 

結語:像保羅一樣去效法基督

保羅在這封書信要處理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多是關於他們把一些未信主之前的價值觀或做法帶進教會或個人生活,包括:不恰當的道德或性關係、高舉個人的智慧、追求世俗的榮耀、好結黨、起紛爭等等;此外,在怎樣看待祭過偶像的食物以及在運用屬靈恩賜上,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沒有以愛弟兄和造就教會為出發點,這些問題不但造成聚會和守聖餐時的秩序混亂,甚至會引致教會分裂。

保羅在這些問題上所給的指引,重點是要信徒過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並要以整體信仰群體的利益為優先考慮,而保羅又強調這一切都必需要是以愛來推動,而這份愛是以基督為榜樣的,基督因著愛而甘願犧牲自己,他被釘在十字架上,又從死裏復活,成就了上帝救贖的計劃,為的是要讓信徒得著福音的好處,有著從基督而來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並且在死後有復活的盼望。

自保羅從耶書亞(耶穌)那裏負起了傳福音的使命,他就一直忠心的作基督的僕人,「人應該把我們看為基督的執事,為上帝的奧祕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忠心。」(4:1-2)保羅的信息核心離不開基督被釘十字架,而他就是以基督自我犧牲的生命作為榜樣,活出一個不為自己,只為基督而活的生命,他也以自己的榜樣去勸勉哥林多信徒「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11:1)今天,保羅這個勸勉仍在我們的耳中迴盪,我們都是一群被基督的寶血所買贖,生命已屬於主的人,所以我們的心思意念,行事為人就當與世俗的人有分別,不再以舊有的觀念或價值觀去過我們的生活,凡事不求自己的益處,而是求別人的益處,為的是要讓教會、這個基督的身體,能榮耀上帝。願意我們都回應保羅的呼籲:活出一個效法基督的生命。阿們!


[1] 出現「自高自大」這詞語的經文有:林前 4:18-19,5:2,8:1,13:4。

[2] 保羅沒有用這權利,他雖然沒有在信裏說明原因,但推測可能與當時的羅馬社會存著「恩庇侍從」(patron-client)這文化有關,保羅不想哥林多信徒以這種文化去看待他與信徒之間的關係,免得他的教導被左右或受攔阻,所以寧願放棄這權利。有關「恩庇侍從」可參本機構《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前書》的查經摘要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分享至你的:

關於作者

Ada Lui author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