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綜覽《約翰福音》:成為主所愛的門徒

《新約聖經》綜覽《約翰福音》:成為主所愛的門徒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約翰福音》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巴黎聖母大教堂的使徒像,左起:巴多羅買、西門、小雅各,安德烈、約翰和彼得(yayimages.com)

 

簡介《約翰福音》

書名:約翰福音,希臘文 ΚΑΤΑ ΙΩΑΝΝΗΝ,意思是「根據約翰」。

作者:使徒約翰,被稱為「耶穌所愛的門徒[1]」,他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的弟弟,十二使徒之一,又名半尼其,意思是「雷的兒子」(參約21:24、可3:17)。

對象:分散在外邦希臘世界的猶太人(他們正面對著猶太信仰和基督信仰之間的張力甚至衝突)。

成書日期:較多學者認為是公元後90年之後。

書卷的背景資料:

1. 語文:採用較簡單的希臘文。而1:1先以logos的希臘觀念來介紹耶書亞(耶穌)以至他的神性,同時在用詞上包含豐富的猶太文化節期、以色列歷史地理、《希伯來聖經》的內容和猶太人的觀念。

2. 基本大綱結構:可分為1-12章、13-21章前後兩部分。前部分有序言(1:1-18),而後部分也有後記(21:1-23),所以這書有兩個結尾(20:30-31、21:24-25)。

3. 與符類福音書比較:九成的內容不同,相同的神蹟只有五餅二魚和耶書亞(耶穌)在海上行走;它沒有符類福音書常見的趕鬼、登山變像等記載,也較少提及醫治的神蹟。另外它也沒有耶書亞(耶穌)的家譜、差遣門徒出去傳道、設立聖餐等的經文;它獨有的神蹟和記載則有:水變酒、拉撒路復活、幫門徒洗腳、多馬用指頭探主的肋旁等等。

4. 文學手法:包含個人對談(尼哥德慕、井旁的撒瑪利亞婦人)、與猶太人的爭論(例如:五餅二魚中指自己的肉可以吃),並前部分1-12章環繞著四個猶太人的傳統(婚禮、聖殿、猶太人的官或拉比、雅各井)和四個節期(安息日、逾越節、住棚節、獻殿節[2])。

5. 資料來源:來自約翰自己,由他所建立的門徒編寫(見註一),估計約翰或編者是知悉其他福音書的資料來源,但卻大部分都沒有使用。

6. 補充了其他福音書:《約翰福音》看似是刻意避免重複其他符類福音的內容,並加入其他資料作為補充,為要帶出其他福音書所沒有的信息,對福音的內容提出不同角度的看法和解釋。

7. 歷史評價:過去研究《約翰福音》的學者認為這福音書較主觀、表達優美但不失其歷史性,它詮釋了耶書亞(耶穌)的教導,是經過深思熟慮而編寫出來的,當中包含的神學信息豐富、精密、有深度和有層次。

全書大綱結構:

1. 上帝兒子來臨

a. 序言(1:1-18)

b. 早期事工(1:19-2:25)

2. 上帝兒子服侍

a. 法利賽人、撒瑪利亞婦人(3:1-4:42)

b. 醫治、教導、神蹟(4:43-10:42)

c. 拉撒路的復活(11:1-57)

3. 上帝兒子以死亡來拯救

a. 最後的星期(12:1-50)

b. 最後的筵席(13:1-17:26)

c. 耶書亞被捕及審訊(18:1-19:16)

d. 被釘十架及埋葬(19:17-42)

4. 上帝兒子復活過來

a. 耶書亞活著(20:1-31)

b, 耶書亞與門徒的會面(21:1-25)

以上是引自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的一個大綱供參考,而學者也常把《約翰福音》分為兩大部分:1)神蹟之書(1-12章)、2)榮耀之書(13-21章)。前者主要記載主耶書亞(耶穌)面對公眾的公開事工(Public ministry),內容主要為他與不同人士對談和施行神蹟;後者則主要圍繞著有關他的最後一個神蹟(從死裏復活),並臨死前以十二門徒為中心的對內非公開事工(Private ministry)。而兩部分所有神蹟的目的,都是為要彰顯上帝的榮耀。另外,第12章連繫著這兩部分,它為第一部分(1-12章)作結「他雖然在他們面前行了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他。」(12:37),同時也作為第二部分的開始「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使拉撒路從死人中復活的地方。」(12:1),帶領讀者從第一部分轉移到第二部分有關耶書亞在世最後一個星期的事蹟以及教導。

如上文所述,這福音書有序言(1:1-18)和後記(21:1-23),加上第12章作為中間的連繫,因此我們可看到當中有一個文學的倒影結構,並強調主耶書亞如何成為逾越節的羔羊[3],為拯救世人而犧牲自己:

A. 序言(1:1-18)

B. 上帝的羔羊耶書亞(耶穌)被人認識和遇見(1:19-1:36)

C. 早期事工、神蹟和衝突(1:37-11:57)

X. 上帝的羔羊耶書亞(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和受膏(12:1-50;見註3)

C’ 晚期對門徒的教導、被捕、受審訊(13:1-19:16)

B’. 上帝的羔羊耶書亞(耶穌)被釘十架、受死、埋葬、復活(19:17-20:31)

A’. 後記(21:1-25)

 

《約翰福音》的十個特色及提醒

《約翰福音》跟馬太、馬可、路加的記載,在內容和風格上都截然不同,以下筆者嘗試列舉這福音書的特色,以及可帶出的屬靈提醒。

1. 七個神蹟

i. 水變酒(2:1-12)

ii. 醫治大臣的兒子(4:46-54)

iii. 醫治畢士大池旁的病人(5:1-11)

iv. 五餅二魚(6:1-15)

v. 海面上行走(6:16-21)

vi. 醫治天生瞎眼的人(9:1-12)

vii. 拉撒路從死裏復活(11章)

《約翰福音》記載了耶書亞(耶穌)所行的七個「神蹟」(這不包括耶書亞自己從死裏復活的神蹟)[4],但約翰所用的字眼在原文的意思其實為「標記 Sign(σημεῖον semeion)」,這讓讀者明白到這些神蹟不單只有表面的意思(神蹟的敘述本身彰顯了耶書亞的神性),而是像路標那樣指向一個更深層的含意。

約20:30 耶穌在他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錄在這書上。

約20:31 但記載這些事是要使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使你們信他,好因著他的名得生命。         

書卷在第一個結尾說明記載這些神蹟的目的是為要讓人相信耶書亞就是上帝的兒子,我們必須在壓迫中堅定地選擇認信和跟從他(當時的猶太人可能因此被家人和同胞撇棄、要離開他們的群體並斷絕來往)。這提醒我們作為信徒,信靠主並非靠追求表面上有神蹟般的經歷,更重要是能否透過認識主和經歷主而變得對主更忠心。

2. 介紹耶書亞(耶穌)的多個身分、強調他的神性

約1:1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約1:5 照在黑暗裏,黑暗卻沒有勝過

約1:25 他們就問他:「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亞,也不是那位先知,那麼,你為甚麼施洗呢?」

約1:29 第二天,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裏,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的!

約1:30 這就是我曾說『那在我以後來的先於我,因為在我以前,他已經存在』的那一位

約1:36 他見耶穌走過,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

約1:41 他先找到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 (「彌賽亞」 翻出來就是基督。)

約1:45 腓力找到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書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

約1:49 拿但業回答他說:「拉比!你是上帝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約 1:51 他又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上帝的使者在人子身上,上去下來。」

約 6:69 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上帝的聖者。」

約 20:31 但記載這些事是要使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使你們信他,好因著他的名得生命。

《約翰福音》的多處經文指出耶書亞(耶穌)有多個身分和稱號,尤其是第一章,幾乎把所有《聖經》中有關他的身分和稱呼呈現出來,讓讀者更豐富地認識耶書亞的角色和功能。在序言中,作者很早已開宗明義闡明耶書亞的身分就是上帝。他並不像馬太、馬可和路加那樣強調天父和天國,而是重點地解釋耶書亞的身分和神性,繼而要使人信靠他、作他的門徒去追隨他。《約翰福音》在說明耶書亞的神性身分的同時,也解釋了他因此為當時以聖殿為主的猶太教帶來信仰上的衝突。耶書亞雖然用神蹟證明天父與自己同在、自己與天父合一的身分,然而當時的猶太教最終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勢和利益,竟然想辦法要除掉他。

3. 強調作為門徒對耶書亞(耶穌)的親身經歷

《約翰福音》與其他福音書不同的是,它特別記載了門徒或尋找真理的人怎樣與主有深刻的個人親身經歷。例如:耶書亞(耶穌)在第1章結束前與拿但業的見面和對他的呼召、在第3章記載耶書亞與尼哥德慕的個人對談、在第4章記載他與撒馬利亞婦人的個人對談,甚至最後連彼拉多也曾與耶書亞個人對談和問及真理等(見18:33-38、19:8-12)。這些《約翰福音》獨特的記載,提醒我們作為信徒,就必須要認真去尋找真理、與主有個人親身的經歷和與主建立個人的關係,這是作為主的門徒所應有的特質。事實上,從13-17章主對門徒的詳盡教導可見,主耶書亞十分渴望與門徒同在,建立親密的關係,就如牧羊人與羊、葡萄樹與枝子那種緊緊相連的關係。

4. 七個「我是」

約6:35 耶穌對他們說:「1)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另參6:41)

約8:12 耶穌又對眾人說:「2)我就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另參9:5)

約10:7 所以,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3)我就是羊的門

約10:11 「4)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另參10:14)

約11:25 耶穌對她說:「5)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約14:6 耶穌對他說:「6)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

約15:1 「7)我就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

耶書亞(耶穌)七次用「我是」(ἐγώ εἰμί ego eimi I AM;等同「我是自有永有」的,見出3:14)去表達自己的真正身分就是上帝。而「我是……」這公式也同時寓意及解釋其功能,例如「我是生命的糧」就是代表他是那位賜人生命和力量的主。筆者認為讀者們可細心默想主所說的每一句「我是……」,去深刻體會耶書亞的角色及其功能,如何與自己的信仰有關。

5. 詳細描述猶太文化的元素,尤其地理環境

約7:37 節期的最後一天,就是最隆重的一天,耶穌站著……

約5:2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畢士大,旁邊有五個柱廊;

約19:13 彼拉多聽見這些話,就帶耶穌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叫「鋪華石處」,希伯來話叫厄巴大(גַּבְּתָא height/hill,就在那裏坐堂。

《約翰福音》的另一個特色是它對猶太節期、猶太人的儀式、希伯來話、以色列地理的細緻描述,以致讀者能對第一世紀的以色列地和猶太文化傳統有更多理解。而隨著過去幾十年在耶路撒冷考古發掘越來越成熟,這書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讓學者們可以跟出土的發現對照和印證(例如:畢士大池、西羅亞池的位置等)。這提醒讀者雖然《約翰福音》和《新約聖經》書卷都是以希臘文編寫,但我們不能忽視和學習希臘語文底下的希伯來意思、背後豐富的猶太文化傳統和以色列的歷史地理。

6. 聖靈以及三一神觀

約1:33 我先前不認識他,可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停留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

約3:8 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聲音,卻不知道是從哪裏來,往哪裏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約14:16 我要求父,父就賜給你們另外一位保惠師,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

約15:26 「但我要從父那裏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的那真理的靈,他來的時候要為我作見證。

約16:13 但真理的靈來的時候,他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著自己說的,而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且要把將要來的事向你們傳達。

雖然馬太、馬可和路加也有記載聖靈(當中路加的記載較多,但不少是一次性的個別的例子[5]),然而《約翰福音》對聖靈的記載,則為讀者提供了全新的認識和見解。例如:耶書亞(耶穌)會用聖靈去施洗(1:33),難怪他即使接續施洗約翰的天國福音事工,卻沒有像他那樣呼籲人要到約旦河受洗。另外,《約翰福音》介紹聖靈為「保惠師」(παράκλητος parakletos),意思可指一位鼓勵人的、堅固人的、中介者、安慰者或幫助者[6],為要在主耶書亞離開門徒後,幫助他們明白真理、活出真理、行在上帝的心意和道路上,有能力完成他所付託的使命。

約1:1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約10:30 我與父原為一。

約14:17 他就是真理的靈,是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他們既看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裏面。

約14:20 到那日,你們就會知道我在父裏面,你們在我裏面,我也在你們裏面。

約14:23 耶穌回答他說:「凡愛我的人就會遵守我的道,我父也會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裏去,與他同住。

《約翰福音》讓信徒更認識三一上帝的觀念。例如:其他福音書記述耶書亞(耶穌)受洗時上帝同時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形式出現(當聖靈降臨在聖子身上,天父的聲音指這是祂的愛子),然而這只是一個個別的場景,但《約翰福音》卻解釋了上帝是三位一體的恆常法則以及與信徒的關係。例如:1:1和10:30清楚說明耶書亞就是上帝自己(或與上帝是合一的),而14:23也解釋耶書亞在離世後會藉著聖靈讓自己和天父可繼續與門徒同在。這讓作為信徒的我們而言,能更明白到上帝是何等喜歡能與人建立團契、合一和相交的關係,並最終透過耶書亞的犧牲來達成這事,讓聖潔的上帝能夠與罪人和不潔的人最終能復和與同在。

7.「猶太人」的含義

約5:16 所以猶太人迫害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做了這些事。

約7:1 這些事以後,耶穌周遊加利利,不願在猶太往來,因為猶太人想要殺他。

《約翰福音》常用「猶太人」來指當時的猶太教領袖(這福音書成書較晚,包含了耶書亞時期和約翰的門徒群體後期兩個歷史背景,反映寫作時期基督徒與猶太教群體之間的張力和衝突),而並非指普遍的猶太人。可惜自從教會外邦化、外邦信徒成為基督教的主流之後,外邦信徒看自身的信仰為最正宗,以致輕看猶太人有著上帝選民的身分,忘了耶書亞(耶穌)曾說「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這句話(4:22)。隨著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之後,教會在往後的歷史裏更一直傾向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約翰福音》中的「猶太人」為所有的猶太人,誤用經文去支持歷世歷代的猶太人都因釘死了主而受到詛咒的說法[7],看所有猶太人都已被上帝撇棄繼而發展出反猶主義、取代神學等等,造成歷史上許多對猶太人被殘殺和逼害的事件。我們應當知道,耶書亞和門徒本身也是猶太人,當時耶書亞指出了猶太教的聖殿問題和要用自己的身體去取代聖殿等的說法,本質上是猶太教內的衝突,是透過對律法不同的詮釋而帶來革新猶太教信仰的說法。

8. 二元對比

《約翰福音》往往運用二元的對立觀念作比喻,例如「地上 vs. 天上」(3:12、18:36),其中「黑暗 vs. 光明」更在多段經文中表達出耶書亞(耶穌)與當時猶太教領袖的衝突和對立:

約1:5 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沒有勝過光。

約3:19 光來到世上,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這就定了他們的罪。

約8:12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就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必不在黑暗裏走,卻要得著生命的光。」

約12:35 耶穌對他們說:「光在你們中間為時不多了,應該趁著有光的時候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

約12:36 你們趁著有光,要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耶穌說了這些話,就離開他們隱藏了。

約12:46 我就是來到世上的光,使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裏。

這些經文都在解釋為甚麼主耶書亞會被拒絕和殺害,並提醒門徒要作出選擇,一旦他們接納和信靠耶書亞就成為光明之子,因此不應繼續在黑暗中行走。這提醒我們必須站在光明的一方,既稱自己為主的門徒,就不要繼續活在黑暗和罪惡中,就是生命要時常被主的話、聖經的真理去光照。

9. 「水」和「血」

約2:7 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 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

約2:9 宴會總管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哪裏來的,只有舀的用人知道……

約3:5 耶穌回答:「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

約4:10 耶穌回答她說:「你若知道上帝的恩賜,和對你說『請給我喝』的是誰,你早就會求他,他也早就會給了你活水。」

約5:7 病人回答他:「先生,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裏;我正要去的時候,別人比我先下去了。」

約6:54 吃我肉、喝我的人就有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

約7:38 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將流出活水的江河來。』」

約19:34 然而有一個士兵拿槍扎他的肋旁,立刻有血和水流出來。

「水」和「血」在《約翰福音》中常常出現,帶有更深的意義。例如:耶書亞(耶穌)指人要從水和聖靈而生(3:5),當中的「水」除了可理解為母腹出生之外,更可理解為悔改的洗禮以及禮儀上得潔淨的意思,好讓人能在合適的狀態裏親近上帝。不過,「水」有時也可寓意為聖靈的意思(例如:7:38)。至於「血」,耶書亞多指向自己的流血犧牲,也就是他的性命(例如6:54)。「水」和「血」提醒我們作為信徒,生命要時刻悔改、保持聖潔、以及被聖靈充滿的重要性。

10. 記載中有多層的意義、隱含的意思

《約翰福音》是一本充滿著層次的書卷,常用比喻去帶出字面意思以外的含意和寓意。例如:

約12:32 我從地上被舉起來的時候(指耶書亞被釘死甚至復活高升),我要吸引萬人來歸我。」

約12:35 耶穌對他們說:「光(指主自己)在你們中間為時不多了,應該趁著有光的時候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

約10:13 雇工逃走,因為他是雇工,對羊毫不關心。【暗諷猶太人的領袖是雇工】

約9:39 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使不能看見的看見,能看見的反而失明。」【暗諷猶太人的領袖是瞎眼】

有時經文更不單止有一層意思,而是包含著更深的意思。例如:

約9:11 那人回答:「有一個名叫耶穌的,他和了泥抹我的眼睛,對我說:『你到西羅亞池子(意思:被差遣的那個池子……)去洗。』我去一洗,就看見了。」

9:11裏中文「西羅亞」本身是希伯來文「被差遣」的音譯,西羅亞池本身並非《新約聖經》才出現的地方(例如:見尼3: 5、賽8:6)。不過,在《約翰福音》的手筆下,「西羅亞」的含意就暗示了主耶書亞是被天父所差遣而來的。而「池子」往往也在《希伯來聖經》中被用來比喻為以色列民不依靠上帝的圖像(例如:賽8:6、耶2:13)。這裏「西羅亞池子」讓兩個含意加在一起,正好暗示當時的猶太領袖拒絕天父「所差派來的」耶書亞(耶穌),因為他們並非真心依靠上帝,就如耶2:13所指那樣他們「自行鑿出水池,滿足於羅馬授權下的聖殿體制」。可見,「西羅亞池子」只在《約翰福音》被提及,也許並非偶然,而是作者悉心安排下的一種諷刺式的表達。

約11:50 也不想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整個民族滅亡,這對你們是有利的。

另外,11:50這句話出自大祭司該亞法的口,本意是只要殺死耶書亞,總比整個猶太民族因為叛亂而引發羅馬的鎮壓,以致被羅馬人削權、威脅到他們穩定的祭司生活為佳。然而同一句話,既反映出人心的邪惡和陷害義人的惡念,但同時其實也表達了主的救恩,說明耶書亞為世人犧牲自己的心意就是為了不讓世人滅亡!可以說,我們日後讀《約翰福音》,必須細味而不能太急地讀,免得錯過了當中多重和深層的意思。

 

結語:成為主所愛的門徒

《約翰福音》是一本經過精心設計和審慎鋪排的福音書,每段記載的內容都十分精彩和充滿深意,讀者必須嘗試用多個角度去細看每一個有關主耶書亞(耶穌)的事蹟和教導,慢慢細味和欣賞經文中豐富的層次和屬靈的含意。透過上述對《約翰福音》的十個特色的簡介,盼望我們能更深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地活出了耶書亞門徒的身分。例如:1)我們是否像昔日的門徒那樣曾親身與主相遇,被主更新改變,以致我們有見證可向別人分享?2)我們是否明白光明和黑暗是對立的,以致既信了主就不應繼續活在黑暗的罪中,違反真理,而是應當作光明之子,活出上帝所喜悅的生命?3)我們是否真正認識聖靈、順服聖靈、有聖靈主導著我們的生命前行?我們是否靠著聖靈去突破自己、克服自己的軟弱、事奉上帝、順服主的心意?這些問題,對真正跟從主的門徒來說,應該是要回答「是的」或「有的」。求主幫助我們能更多經歷祂、從罪惡中走向光明與真理、順服聖靈的引領、活出祂話語的豐富,成為主真正的門徒、主所愛的門徒!阿們。


[1] 約21:23-25反映使徒約翰的一班門徒,把他們所愛的老師約翰的教導編寫成《約翰福音》,可以估計「主所愛的門徒」是他們給老師約翰的稱呼(見約13:23、19:26、20:2、21:7、21:20)。

[2] 又稱修殿節或光明節,這猶太節期源於兩約之間的事件,並非《聖經》裏的。

[3]《約翰福音》特別記載了耶書亞(耶穌)經歷至少三個逾越節(學者一般用此推斷他事奉有三年多之久),作者如此重複提及「逾越節」並非偶然,而是要讀者留意耶書亞如何成為逾越節的羔羊。12:1特別提及逾越節前六天他到達了伯大尼,次日進入耶路撒冷(逾越節的羔羊在正月初十被帶進家裏;見出12:3),並且19:6特意記載耶書亞被審訊後彼拉多證明了他的無罪(羊羔是完美毫無殘疾的;見出12:5),也就是說,《約翰福音》要闡述主耶書亞成就了逾越節,他就是那頭被殺的羔羊(另參林前5:7),其犧牲並非代表他的失敗,而是成功地救贖了人離開罪惡,讓人不再被當時敗壞的猶太教聖殿及律法傳統體制所轄制,能夠真正地活出上帝子民的身分。

[4]  因為耶書亞從死裏復活在本質上是天父行的神蹟,而不是耶書亞自己行的,就是天父讓耶書亞復活過來並使他高升,坐著自己的右邊。

[5] 例如馬利亞受聖靈感孕(路1:35)、西面受聖靈感動(路2:25-27)等,都跟耶書亞(耶穌)或門徒沒有直接關係。

[6] 參 Strong’s dictionary: an intercessor, consoler, advocate, comforter; L&N: helper, encourager, mediator; BDAG: one who is called to someone’s aid, one who appears in another’s behalf, mediator, intercessor, helper

[7] 外邦化後的教會容易選擇性地讀經去支持自己的理解和立場,例如:看重太27:25所記當時猶太人說會承擔殺耶書亞的罪,卻輕忽了主耶書亞認為該罪只會歸在當代的猶太領袖身上,和他自己仍等待他們回轉悔改的說法(太23:26-27),以致錯誤地認定所有猶太人都已失去上帝選民的身分,他們已經被教會所取代。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分享至你的:

關於作者

Herbert Chan author

陳金城,現任 BMY 總幹事,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碩士,主修猶太研究,專注於研究早期猶太人與基督徒的釋經、喜愛希伯來語、日語、結他、以色列地旅遊。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