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綜覽《馬可福音》:是甚麼攔阻我們跟從主?

《新約聖經》綜覽《馬可福音》:是甚麼攔阻我們跟從主?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馬可福音》查經摘要(作者:Florence Tsang

 

簡介《馬可福音》

書名:馬可福音,希臘文κατὰ Μᾶρκον,意思是「根據馬可」。

作者:馬可,又稱約翰。他和母親馬利亞住在耶路撒冷,他們的家是初期教會的據點(徒12:11-12)。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徒15:37;西4:10),曾經協助巴拿巴與保羅傳道(徒12:25、13:5),但在旁非利亞離開了他們(徒13:13),《使徒行傳》沒有具體說明馬可離開的原因,但保羅認為不可接受(徒15:37-39)。後來馬可仍積極參與早期教會的宣教工作,並與彼得同工,彼得稱呼馬可為兒子(彼前5:13)。晚年的保羅讚許馬可在服事上於他有益。(提後4:11;門24)

對象:羅馬教會的信徒、外邦信徒

成書日期:早期教父對《馬可福音》的成書日期存在分歧,但普遍認為它是四福音中最早成書的。有人說這是彼得死前寫的,也有人說是他死後寫的。今天,大多數新約學者認為《馬可福音》約在公元後65-70年間成書,也有人支持是在公元後 55-65 年這個較早成書的說法。

背景:鑑於馬可對苦難的強調,這卷福音書可能與一段迫害時期有關,尤其是針對羅馬教會的迫害,這書鼓勵當地的信徒在苦難和迫害中仍要堅守信仰。當時的基督徒並不受歡迎,因為對於羅馬民族主義裏要求人要奉承和崇拜皇帝,他們拒絕遵循,因此被視為不忠誠的公民。

敍事特色:

1. 著重耶書亞(耶穌)的行動多於教導。對比其他符類福音(Synoptic Gospels),馬可重點記載耶書亞所行的神蹟,有關他的比喻和講論只佔很少篇幅。

2. 聚焦在耶書亞(耶穌)的工作多於背景,書中沒有耶書亞的家譜和有關他出生的記載。

3. 希臘語 εὐθύς euthys(「立刻」)在這本簡短的福音書中出現超過 40 次,這個詞的頻繁使用突顯了行動的迅速。早期教父們普遍認為《馬可福音》重現了彼得的講道,當翻到這卷福音書時,很容易就能看到彼得的個性——衝動、好動,非常吻合這卷福音書的特徵。[1]

4. 有很多細節的描述,令整體敘述更生動。儘管《馬可福音》只有16章,並且是四福音書中篇幅最短的,但很多時它個別的敘述卻比馬太和路加的相應記載要長,有時甚至有兩到三倍的差異。例如,有關復活葉魯的女兒和醫治經血不止的婦人的記述,馬可總共用了 22 節經文去描述,而馬太只用了 9 節經文去描述這兩件事。

5. 很多新約學者注意到《馬可福音》十分強調門徒的問題和失敗,作者對他們並沒有多少正面的描述(像是刻意省略)。有學者將《馬可福音》對門徒缺乏理解能力的描述(4:40;6:51-52;8:4、14-21;8:33;9:2-10;14:68-72)形容為「異常嚴厲」[2],而馬可批評門徒的事情在其他福音書中很多時都會被淡化[3]。如果我們接受早期教父的見證,就是馬可筆錄使徒彼得的講道[4],則可以推斷彼得在跟隨主的時候雖有令主失望的時候,甚至曾自誇(14:29),但他在晚年時已被鍛鍊至十分謙卑,像保羅那樣只誇自己的軟弱,以至當他回望昔日他帶領其他門徒跟隨主的日子,就發現當時自己和其他門徒的生命仍是相當幼嫩並有許多不足之處,所以他刻意要強調門徒(以及自己)的失敗,以便更清晰地表明作主門徒的要求。

6. 三文治式的敍事結構(Markan Sandwiches):一般由兩個故事組成的材料單元,以三文治式(三個段落)來敘述(A-B-A’),在《馬可福音》中可以識別出九個三文治式的敍事結構(3:20-35;4:1-20;5:21-43;6:7-30;11:12-21;14:1-11;14:17-31;14:53-72;15:40-16:8)。

7. 彌賽亞的秘密(Messianic Secrecy):耶書亞(耶穌)傾向隱藏自己彌賽亞(基督)的身分,而非向眾人揭示它。耶書亞命令那些知道他是上帝的兒子的污鬼閉嘴(1:24;3:11;5:7);又吩咐那些被他治癒的人不要告訴人(1:44;3:12;5:43;7:36;8:26);他拒絕法利賽人要求看神蹟的請求(8:11-12);他甚至警告他的門徒「不可對任何人說起他」(8:30)。耶書亞的目的並不是要否認自己是彌賽亞,或無限期地隱藏自己的身分,而是在他自己的時間去揭示它,其全部含義將通過他的死亡和復活變得清晰。

全書大綱:《馬可福音》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5],這書強調耶書亞(耶穌)作為受苦僕人的身分:

I. 有關僕人的宣告(1:1-8)

II. 僕人的服事(1:9-10:52)

A. 受浸與受試探(1:9-13)

B. 呼召門徒(1:14-20)

C. 醫治、教導、神蹟(1:21-9:1)

D. 登山變像(9:2-13)

E. 醫治、教導、神蹟(9:14-10:52)

III. 僕人的順服(11:1-15:47)

A. 最後一周(11:1-12:44)

B. 末世的徵兆(13:1-37)

C. 被膏與出賣(14:1-52)

D. 耶書亞受審(14:53-15:15)

E. 釘十架與埋葬(15:16-47)

IV. 僕人的復活(16:1-20)

 

《馬可福音》綜覽

I. 有關僕人的宣告(1:1-8

可1:1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εὐαγγελίου;gospel)的起頭。

馬可以1:1去定義整卷書的內容。「福音」(εὐαγγελίου)所指的是「好消息」。在希羅世界,「福音」可用作指向未來君王的誕生、新王登基、軍隊凱旋歸來宣布爭戰得勝的場景等。而在《舊約聖經》,當提到好信息,則與上帝作王、祂興起並向祂的子民施行拯救這些觀念相關(見賽52:7)。因此不論猶太人或外邦人,當聽到「福音」這個詞,都會聯想到他們即將要聽到的是有關一位君王的好消息,他將會為他的人民帶來一個全新的氣象。

可1:2 正如以賽亞先知書上記著:「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他要為你預備道路。

可1:3 在曠野有聲音呼喊著: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馬可一開始通過引用《以賽亞書》40:3和《瑪拉基書》3:1去介紹施洗約翰作為耶書亞(耶穌)的先行者的角色,表明耶書亞就是《舊約聖經》所應許的彌賽亞,是上帝的兒子,他將會以大能去開展上帝的國度。

II. 僕人的服事(1:9-10:52

隨著施洗約翰被捕和入獄,耶書亞(耶穌)開始他在加利利的事工,他的開篇信息是:「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1:15)——這與施洗約翰的信息相呼應。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包括:耶書亞呼召門徒、行神蹟醫治、趕鬼、以及公開教導群眾。雖然耶書亞透過他的教導與所行的神蹟在人群中建立了聲望,但他事工的中心是要讓上帝在人的生命中掌權並建立門徒。在《馬可福音》1至8章有一個結構循環,其三個子部分的開始都敘述了一個關於門徒的故事,而結尾就是有關耶書亞被拒絕的小結(見下表):

耶書亞呼召/差遣門徒的記述

耶書亞被拒絕

呼召四個漁夫(1:16-20)

法利賽人和希律一黨的人商議怎樣除掉耶穌,耶穌和門徒退到海邊去(3:1-12)

揀選十二使徒(3:13-19)

拿撒勒人厭棄耶穌(6:1-6)

耶穌差遣十二使徒(6:7-13)

法利賽人試探耶穌,耶穌就離開他們往海的對岸(8:11-13)

《馬可福音》裏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是彼得在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承認耶書亞是基督(8:27-31),彼得的認信標誌著耶書亞事工的轉變。到目前為止,耶書亞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一大群人身上——他在群眾中間教導、醫治趕鬼;但由那時起,他開始集中地教導那些一直跟隨他、與他常在一起的門徒,並為他們將要面對自己的受難和死亡去作好準備。第9章的登山變像是耶書亞事工的高潮之一,它證實了彼得對耶書亞神性的承認,在十字架的屈辱和苦難之前,耶書亞向彼得、雅各和約翰彰顯自己榮耀的形象,並表示有關《舊約聖經》中有關以利亞的預言已經隨著施洗約翰的到來應驗了,藉此在自己受死前進一步建立門徒的信心。這部分的8至10章出現了另一個循環結構,在這三章經文中,耶書亞分別三次向門徒預言並預示自己將要遭遇的事情,這引發了門徒不同的反應,而耶書亞也就門徒的各種反應對他們作出相應的教導(見下表):

耶書亞三次預言自己受難和復活

門徒的反應

耶書亞的教導

8:31 從此,他教導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

彼得拉著耶書亞責備他(8:32)

8:34「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9:31 因為他正教導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三天後他要復活。」

門徒爭論彼此誰最大(9:34)

9:35「若有人願意為首,他要作眾人之後,作眾人的用人。」

10:33-34 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又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向他吐唾沫,鞭打他,殺害他;三天後,他要復活。」

雅各和約翰要求在主的榮耀裏坐他的左右邊(10:37)

10:44「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

III. 僕人的順服(11:1-15:47

這部分詳述耶書亞榮耀地進入聖城,直至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記述。隨著主進入耶路撒冷,故事的節奏開始放慢下來:馬可用了十章去描述耶書亞公開事奉的頭兩年半,卻用了五章去小心詳細地記述耶書亞傳道的最後一周。對馬可來說,耶書亞的受苦是整卷福音書的核心主題,他以整整四分之一的篇章去特寫主在最後一周的苦難。當耶書亞進入耶路撒冷後,他直接面對祭司長、文士、長老、法利賽人、以及撒都該人的質問、試探、甚至陷害,而他公開教導的內容也轉為譴責當時敗壞的宗教領袖和體制(例如無花果樹的教導、惡園戶的比喻等),因為他們已經遠遠偏離了上帝的心意。這部分的結尾記述了最後晚餐、耶書亞被捕、彼得三次不認主,以及耶書亞受難,最終被釘死在十架上,以至安葬的記載。

在《馬可福音》的起頭,耶書亞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大群人追隨在他身邊,但故事愈往後發展,耶書亞便愈趨孤獨,這在受難的敍事中特別明顯,他慢慢地被不同的人所離棄,這包括:從一開始就已針對他的宗教領袖(3:6);他家鄉的拿撒勒人(6:3);他最親密的門徒(14:50);彼得三次不認主(14:66-72);那些喊著要把耶書亞釘十字架的群眾(15:13)。最後在十架上,主大聲呼喊,也是馬可所記主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15:34)就在他死亡的一刻,馬可藉百夫長的口宣告:「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15:39)馬可解釋了作為上帝計劃的一部分,應許要來的彌賽亞也同樣會遭到拒絕、被殺。馬可彷彿在糾正一些信徒的錯誤觀念,說明遭受拒絕、背十架是信徒必經的道路。這對於一個處於脅迫之下的信徒群體來說,十字架不是失敗,反而是標誌著前進和得勝的道路。

IV. 僕人的復活(16:1-20

《馬可福音》的最後一章是有關耶書亞(耶穌)復活的故事。它最後的十二節經文很可能並不屬於原作的一部分,而是後來添加上去的。最初的手稿只有前八節,它描述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買了香料,要去膏耶穌的身體。她們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來到墳墓,看見一個「年輕人」(天使)坐在墳墓裏,告訴她們耶書亞已經復活了,並吩咐婦女們要告訴主的門徒和彼得,他會在加利利與他們會面。天使在宣布主復活時特別提及到彼得的名字,這使彼得永遠不會忘記主是如何專門向他發出這句安慰的話。由於前八節經文中沒有提到耶書亞復活後的顯現,所以後來的編者顯然是從其他資料來源取材(例如:其他福音書和書信),並添加各種結尾以填補空白的地方。當中所添加的內容包括:耶書亞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太 28:9-10;約 20:11-18);向兩個門徒顯現(路 24:13-35);門徒奉差遣(太 28:16-20;路 24:36-49;約 20:19-23;徒 1:6-8);耶書亞升天(路 24:50-53;徒 1:9-11)。《馬可福音》16:8這個在最初手稿中的結尾到底是真的結尾、抑或是抄本的遺失或其他原因,我們無從得知,而後來添加的結尾雖並非出自馬可的手筆,但至少我們可以明白,這個結尾最終得以流傳到我們手上,它所記的內容某程度上就代表著初期教會中的共識。主耶書亞受害時,門徒雖然都跌倒並四散了,但初期教會見證主復活後向他們顯現,最終「門徒出去,到處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藉著伴隨的神蹟證實所傳的道。」(16:20)

 

《馬可福音》中門徒主要的問題以及對我們的提醒

與其他福音書相比,《馬可福音》更多強調門徒的問題。事實上,一個作主門徒的人,他的屬靈生命需要時間去建立,亦需要時間去被主改變和模造。從經文所見,主耶書亞(耶穌)所揀選的門徒,他們的生命在跟隨主的不同階段中,都有不同的不足之處。

1. 不明白、心硬

在耶書亞(耶穌)公開傳道服事的首兩年半,他的事工主要在加利利一帶,他行走於不同的地方,行神蹟醫治人,並公開教導群眾,門徒一直跟隨在他身邊見證著一切。在這個時期,經文卻經常描述門徒不明白(4:13;6:52;7:18;8:17-18、21),他們為何不明白主的教導與神蹟呢?例如在可8章,當時主耶書亞和門徒在船上,門徒忘了帶餅。耶書亞囑咐他們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門徒卻一直專注「餅」作為食物的物質層面,並開始因為餅而爭論起來,主就責備他們:

可8:17-18 耶穌知道了,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領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πεπωρωμένηνhardened)嗎?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到嗎?也不記得嗎?

門徒不理解耶書亞的教導並他所行的神蹟,甚至沒有一人著緊主所說「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的囑咐。17節指出門徒的心還是「愚頑」,其意思就是「心硬」。門徒沒意識去辨別耶書亞的身分,也不理解他所做的事情,他們遲鈍、心硬,對主的教導不敏銳。這些門徒跟從主四處奔走,卻好像只是一個表面上的、肉身上的跟從,當時他們的心仍然剛硬,他們的心只專注在自己和世界的事情上,沒有把主所著緊的事情放在心上。

事實上,主所要做的事和祂的教導對門徒來說不一定是容易理解的,但是當一個人的心沒有完全向主敞開,沒有真正去看、去聽,結果不是不明白,而是根本不能明白!因為當人滿腦子都是自己,自自然然就聽不見主的話了,甚至會將上帝的說話本末倒置,曲解祂的教導。今天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又會否只是表面上跟從主而已?我們會不會恆常出席教會崇拜與查經聚會,但整個心思意念仍是只有自己的事情,而沒有將上帝所著緊的事情放在心上,以致我們對主的話聽了又聽卻不明白、也不領悟?

2. 世界的價值觀

自從彼得在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明確地說出主耶書亞(耶穌)的身分開始,耶書亞就更多聚焦在門徒身上,他希望教導他們明白自己是一位怎樣的彌賽亞,並且要在這個明白之上去建立他們。然而每一次當耶書亞預言自己將要受許多的苦,並且要被棄絕、被殺,三天後復活之後,門徒的反應(彼得責備主、門徒彼此爭論誰為大、雅各和約翰求榮耀的座位)總讓人感覺他們好像沒有聽見主的話似的。這突顯了耶書亞與門徒之間的矛盾——耶書亞一邊強調自己要受苦,另一邊廂門徒所關心的卻是尊榮與身分地位。事實上,門徒的三次回應在內容與細節上雖然各有不同,但所反映的卻是同一問題,就是他們都自動略過了主話語中所強調的受苦的部分。他們盼著耶書亞作為彌賽亞身分所帶來的國家復興與個人榮耀,但在他們的心裏面卻沒有付代價的部分。他們不能接受耶書亞要受苦難,也不願意接受必須受苦去跟從他。耶書亞教導門徒,他作王的方式與世上的價值觀並不一樣,因為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而作為他的門徒,都同樣要捨己,背起自己的十架去跟從他。

當時在猶太人的觀念,會將一個人的豐足視為上帝喜悅和賜福的象徵。今天很多信徒仍抱持這樣的想法,當事情順利就會視為上帝祝福,當事情稍有攔阻就會認為是被惡者攻擊。人性化地看,誰不希望被上帝賜福、事事順利呢?我們都曉得主為我們這些罪人犧牲了,事實上,不是只有耶書亞背十架,主教導每一個跟從他的人都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去跟從他。而背十架並不是指我們要面對一些個人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這不是背十架,因為背十架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著主,為著上帝的國度、祂的福音,為著持守天國的價值觀而擺上自己,且願意為此去受苦和犧牲,這在於跟從主的人是必經之路,不會因為我們不願意就可以按己意略過的。耶書亞挑戰門徒,天國的價值觀跟世界的價值觀並不一樣,若然我們盼望將來在主的榮耀裏有分,就必須先在他的受苦中有分,就是背起自己的十架,緊緊地跟在主後面。

3. 恐懼和軟弱

在《馬可福音》最後的部分,描述到耶書亞(耶穌)在耶路撒冷受難,他被人捉拿、審判、釘死在十架上。在耶書亞前往客西馬尼園之前,他對門徒說:「你們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著:『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14:27)但彼得卻信誓旦旦地說自己不會跌倒,且極力地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絕不會不認你。」所有的門徒都是這樣說。(14:31)但主卻預言彼得將要三次不認主。當耶書亞被捉拿的時候,門徒都四散逃走了,彼得亦在大祭司的院子裏三次否認自己是主的門徒。我們看見彼得和其餘的門徒口頭上都說願意與主同死,願意為了跟從主而付代價,相信他們當時並非為了敷衍而隨口說說的,只是面對當下的情景,他們都因懼怕而退後了。在客西馬尼園的時候,當主看見彼得、雅各和約翰睡著了,就對彼得說:「總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試探。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14:38)事實上,人的本質是軟弱的,門徒雖說願意與主同死,轉過頭卻不認主、逃跑,不是因為他們信口開河,也不是因為他們心靈不願意,而是因為人靠肉體的話必然會軟弱的。可惜門徒當時沒有警醒,沒有依靠上帝去勝過自己的軟弱。

這裏提醒我們,在平安無事的日子,要保持敬虔的外貌、並口裏嚷嚷說要為主擺上說來也實在沒多難,若非真正面對試煉的時候,我們都不知自己的內心如何。主預言門徒會跌倒,這也是人面對恐懼的正常反應,可是想要單憑自己勝過恐懼,這樣我們能有勝算嗎?在客西馬尼園,主耶書亞在驚恐的時候,他選擇了禱告,他選擇依靠上帝。我們不要將信心和恐懼放在兩個對立面,有信心的人並不等於不會恐懼,因為一個人必定會有軟弱的時候,但是當人在面對恐懼和無力時,他仍選擇去相信上帝、依靠祂去克服面前的恐懼,繼續堅持行出上帝的心意和教導,這就是信心了。整卷《馬可福音》是向面對試煉和苦難的信徒說話,鼓勵他們要對上帝有信心。在馬可原先的結尾提到,婦女們聽到主復活的消息,卻沒有親眼看見主,這跟今天我們的情況也相類似,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會選擇以恐懼還是信心去回應呢?我們又能否勇敢地傳揚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福音呢?

 

結語:是甚麼攔阻我們跟從主?

《馬可福音》對耶書亞(耶穌)事工的概述已成為追踪他生平的基本結構。它強調耶書亞以受苦僕人的身分去實現《舊約聖經》中有關彌賽亞(基督)的應許。耶書亞通過被釘死在羞辱的十架上並從死亡中復活,有力地開創了上帝的國度。這卷福音書與當時羅馬帝國所投射的權力形像大相徑庭,它以耶書亞作為人子付出代價高昂的犧牲來定義他的榮耀,如經文所說:「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10:45)

僕人耶書亞是一個榜樣,他教我們看見如何在一個拒絕上帝差遣而來之人的世界中與上帝同行。這書也出現了有關門徒訓練的要求(10:35-45),與其他任何福音書相比,馬可毫不掩飾地講述了門徒一再失敗的故事,門徒真的有很多方面需要成長——我們生命的本相也如是。昔日攔阻他們專心跟從主的絆腳石:心硬、世界的價值觀、恐懼和軟弱等,今天也同樣在挑戰我們,左右著我們去遵行主的心意,使我們容易偏離或失腳。《馬可福音》藉著門徒的失敗,表明了作主門徒的標準非常高。這個標準並不會因他們所要面對的困難而降低,特別在初代教會所面對的逼迫,決心跟從主絕對是生死尤關的決定,堅守信仰的人隨時會因為跟從主而犧牲。今天我們身處的時代背景與初代教會要面對的困難不盡相同,但主對跟從他的人的要求仍是一致的,我們千萬不要被撒旦的謊言所欺騙,認為可以自行降低作主門徒的標準。耶書亞來並不是坐在地上的寶座上,等著一大群的僕人去侍候他。他來是成為眾人的僕人,更重要的是,他是眾人的救主。正如耶書亞所遭遇的那樣,作主門徒就代表著以耶書亞為效法的對象,以僕人的身分來定義自己,即使跌倒也不要因此而丟失信心,並在諸般的艱難中仍然與上帝同行,竭力為主作見證!或許我們今天仍有令主失望的地方,唯願主的愛不斷重新激勵我們,又求聖靈光照、幫助我們,讓我們聽得明、看得見,並得以靠主去勝過我們一切的恐懼和軟弱,學會真正地天天背起自己的十架跟從主。阿們!


[1] R. Earle, “Mark, Gospel of.,” ZEB, 4:84.

[2] David E. Garland, A Theology of Mark’s Gospel: Good News about Jesus the Messiah, the Son of God.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ch: Zondervan, 2015), 388-437.

[3] Darrell L. Bock, “The Gospel of Mark,” in Matthew Mark, vol. 11 of CBC (Carol Stream: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2005), 393.

[4] Ecclesiastical History 6.14.6-7; Against Heresies 3.1.1–2.

[5] 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1439.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分享至你的:

關於作者

Florence Tsang author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