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綜覽《啟示錄》:讓主的再來成為我們一生的盼望

《新約聖經》綜覽《啟示錄》:讓主的再來成為我們一生的盼望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24)《新約聖經》綜覽:《啟示錄》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簡介《啟示錄》

書名:啟示錄,希臘文ΑΠΟΚΑΛΥΨΙΣ ΙΩΑΝΝΟΥ,意思是「約翰的啟示錄」。

作者:傳統上認為是使徒約翰[1],但經文本身沒有提及約翰使徒的身分,只提及他自己是僕人(1:1),這跟保羅書信中作者不但指自己是僕人,更多次指自己有使徒身分的情況截然不同[2]。另外學者也發現這書跟《約翰福音》的希臘文用詞和風格並不一致,因此認為兩卷書的作者並非同一人[3]。可是,由於在第一世紀有代筆的情況,而實際上也有機會是使徒約翰口傳給他的學生,再由學生甚或再經代筆寫下,我們其實難以單單從用詞和風格去判斷兩書的作者是否同一人。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作者表明了這書的資料來源是「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上帝賜給他,要他將必須快要發生的事指示他的眾僕人。他差遣使者指明給他的僕人約翰」(1:1),書末又記載了不可在這書的預言上自行加添和刪減的詛咒(22:18-19),所以造假的可能性不高,而書中的內容必然是來自上帝的啟示。

對象:現今土耳其的七教會及當地一帶的教會[4](1:4、11),同時也是給所有的教會(2:7、11、17、29,3:6、13、22,22:16)和每一個信徒讀者(1:3,22:7、17)。

成書日期及地點:早期教父愛任紐(Irenaeus)指約翰在羅馬皇帝豆米仙(或譯「多米田」;Domitian)執政的後期(公元95年前後)看見異象而寫下的(參 Against Heresies 5.30.3)。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這書是寫於尼祿時期(公元58-68年),但由於當時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的迫害才剛開始,而且只涉及羅馬城,所以估計機會不大。另外,書中記載作者約翰得啟示的地點是在拔摩島(1:9)[5]

寫作背景[6]

1. 羅馬皇帝豆米仙(或譯「多米田」;Domitian)推崇對羅馬皇帝(即他自己)的敬拜,施政也傾向權力集中,希望將帝國打造成像奧古斯都年代那種受人尊榮的「新時代」。

2. 猶太人因為其一神的宗教信仰在政治上獲得一定程度的括免而無需拜偶像,但隨著信主的外邦人增多,大部分基督徒已經不再是猶太人而是外邦人,他們若拒絕敬拜皇帝就會遭受逼迫。學者估計在公元89-96年間,大約有40,000名基督徒因此而殉道或被放逐勞役,而約翰也是其中之一。

3. 如果這書寫於公元70年後,當時聖殿已經被毀,許多猶太人(及早期基督徒)在猶太人的革命後都被放逐或要離開以色列地。故此第一世紀在地中海一帶流散的猶太人數目遠比在以色列地本土的猶太人數目為多,他們許多都帶著離鄉別井、與耶路撒冷有距離、甚至被擄的感受。

4. 在當代世界的社會,普遍人都必須進行對神明偶像的敬拜,希望得到它們的庇佑以致社會穩定(pax Deorum),所以不拜偶像的基督徒會較難容入當時的社會文化。另外,基督徒守聖餐(吃基督的肉和飲他的血)容易被誤解為是一種吃人肉和喝人血的異端邪說,而基督徒稱非家族的親人為弟兄姊妹也容易被世人認為是縱慾和淫亂的情況,加上基督教當時不被羅馬政府所承認,故此基督徒普遍遭受歧視與迫害,因而容易受誘惑而跌倒,萌生離開基督信仰的念頭。

文學體裁、寫作特色及手法:《啟示錄》同時集書信、天啟文學、先知性預言(異象)三種體裁於一身。首先,全書含有書信格式的問候語、祝福的結語(1:4、5;22:21),並包含致七教會的書信;其次是書中大部分內容屬天啟文學的體裁(這體裁只見於早期猶太文獻,不存在於希羅文獻中),寫作手法生動,在表述中加入許多動感的圖像、符號、數字等去帶出多重的寓意,所以讀者在解讀時不能只看經文的字面意思,而必須找出其象徵意義。另外,寫下異象的過程跟聽到上帝的聲音而逐字記錄的情況不同,它必須透過作者按聖靈感動的理解把所見的異象加以詮釋和以文字描述出來;最後書中充滿類似《希伯來聖經》中先知書的預言和異象,例如:1:3;19:10;22:7、10、18、19,可平行對照舊約先知書的內容(例:但2、7-12章;結1章;亞1-8章等),所以內容未必按時序,而且大量引用先知書中被擄回歸的歷史背景、圖像和概念。我們要留意,由於當代的信徒讀者仍未有《新約聖經》,故此作者在寫作時普遍引用或暗示先知書中提及的被擄情況、子民悔改、應許回歸與復國的預言和異象(尤其是《但以理書》、《以賽亞書》、《以西結書》和《撒迦利亞書》),好讓當時《啟示錄》的信徒讀者在遭外邦人(羅馬帝國)欺壓和逼迫的苦況中,可從《聖經》裏找到上帝拯救、作王掌權、為他們平反的應許和盼望。

寫作目的:指出上帝在人類歷史中仍然工作,祂正在進行救贖,並強調在正邪善惡的鬥爭中,上帝滿有大能、榮耀、公義,祂必會施行公義的審判,為那些信主稱義卻受盡迫害的信徒作出平反,這是信徒的希望,信徒要有堅定的信心去等候上帝計劃的成就,學會至死忠心,讓自己成為上帝國度的祭司(1:6),預備迎接主的再來,在新天新地中與上帝永遠同在。

全書的主題重點:1)上帝的寶座:祂的掌權才是真正的現實!2)上帝的審判:祂的公義必定會為世界的不義帶來審判、對邪惡作出終極的刑罰、為稱義的上帝子民平反;3)耶書亞(耶穌)基督作為上帝的羔羊已經作王掌權,他是信徒的盼望、出路和喜樂的來源,也是信徒學習忠心信靠上帝的榜樣;4)信徒應當喜樂和有盼望,因為上帝要在新耶路撒冷與祂的子民永遠同在!

解讀這書的三個關鍵:1)如何解讀異象的象徵和寓意:主要可分為看作「已過去或在當時快將要發生的事件」、「將來末日前發生的事件」、「沒有特定時間,純屬抽象的寓意」、「結合上述三者按經文情況而定」等方法。筆者認為既然約翰的第一寫作對象是當代的教會,那就必然與「已過去或當時快將要發生的事件」有關,但由於《啟示錄》的文體也像先知書那樣,所以也可以是一個樣式重現或預表(typology)般出現在往後和將來的歷史中,甚或可多次應驗。例如:啟13章中的獸普遍被賦予「敵基督」的概念[7],牠既可寓意當時歷史上殘暴的羅馬皇帝尼祿,但經文並無明確指明是他,所以重點並非「敵基督」是誰,而是所代表的那種敵擋上帝和迫害祂子民的人物,將有機會在往後的歷史中再度出現(例如:希特拉);2)如何解讀數字:雖然《啟示錄》的寫作語言是希臘文,但全書大量運用《希伯來聖經》的圖像和概念,反映這書的內容與作者的思維本身是非常猶太的,而希伯來文常用字母來代表數字(其實希臘文也有這情況),一般稱之為Gematria,所以書中的數字並非必然指一個實質的數值或數量,而可以是寓意或象徵其他意思。例如:「七」除了數值之外,也可以有「完全」和「屬神」的含義;3)對千禧年的立場和理解:主要分為前千禧年論(另外再分為災前被提、災中被提、災後被提等)、後千禧年論、無千禧年論,簡單的理解是「主再來」是出現在20章記載的千禧年之前、之後,還是在最後審判前根本並無實質的千禧年,它只是寓意基督第一次和第二次來臨之間的時間,即包括現在(我們在下文討論20章的時候再述)。

全書大綱及結構[8]:

I. 問候(1:1-8)

II. 異象開始(1:9-20)

III. 給七教會的信(2:1-3:22)

IV. 約翰天上的異象

A. 上帝榮耀的寶座(4:1-11)

B. 七印的書卷(5:1-6:17)

C. 十四萬四千的印記(7:1-8:1)

D. 吹響號角(8:2-11:19)

V. 羔羊的爭戰(12:1-16:21)

VI. 羔羊的得勝

A. 婦人與獸(17:1-18)

B. 巴比倫城的衰落(18:1-19:4)

C. 騎著白馬的(19:5-21)

D. 死人的復活(20:1-15)

VII. 羔羊的國度(21:1-22:5)

VIII. 結論(22:6-21)

I. 問候(1:1-8

作為書卷的開始,1:1-8除了提供書信的作者、寫作對象、如何得到啟示等資料外,也帶出了三個要點:

1)祝福的問候語:1:3指出「誦讀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為時候近了。」當中「有福」的原文 μακάριος makarios 全書出現共七次,是一個重要的主題,跟《馬太福音》中主教導門徒的「八福」的「福」相同,意指「開心」!這對我們作為現代的讀者而言可能較難理解,因為這書既難明又包含許多末世的審判和人類受苦的記載,似乎與「開心」扯不上關係。然而我們必須先代入當代信徒的處境,明白他們因持守基督信仰而可能要承受各種迫害,甚至要為主殉道(見上述的「寫作背景」),我們才能更體會書中多次提及公義的審判、懲罰和降災的需要,並明白這書如何為當代信徒帶來喜樂和盼望。

2)交代寫作目的:1:4-6清楚指出信徒不應只知道基督的死讓我們從罪中得釋放,更要知道主對信徒的期望是要我們有份參與建造上帝的國度,成為祂的祭司,好讓我們能歸榮耀給天父。

3)強調基督的全能和他已掌權的事實:1:7帶出但7:13中人子駕雲升到父上帝面前得到權柄,並賽19:1和鴻1:3有關上帝將要施行審判、追討罪責的圖畫,這些描述為之後的主題內容揭開了序幕。

 

II. 異象開始(1:9-20

1:9-11交代了作者得到啟示的經過。1:12-20則承接1:7-8對基督的描述,解釋異象中主的形象(這平行但7:9、10:6中對耶和華上帝的描述),反映主基督(人子)的神性,他已經死而復活,並掌管著人的生死、陰間等,是讓人可敬可畏的(1:17-18)。其中1:20解釋了部分異象中的象徵意義,包括:七顆星是七個教會的使者,七個燈臺是七個教會等,這讓讀者明白書中的異象不能單單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必須透過解讀當中的符號和圖像去找出其寓意。我們要知道,作者不直接說明而選擇運用符號和數字,除了因為這是天啟文學的手法,也可能是基於當時政治環境的嚴峻,因此為了讓信息得以順利廣傳,作者刻意採用一些當時讀者能夠理解的符號或暗號來暗示上帝對羅馬帝國與君王的審判。此外,異象的內容也可能牽涉未來的事件,是約翰未能透徹理解和清晰描述的,所以書中對異象的描述在本質上會帶有一定的含糊性。而這種含糊的象徵意義亦有助將信息的內容適用到不同時代的信徒群體,讓在不同年代閱讀這書的信徒也可以從這些象徵意義得出其屬靈原則和相關的應用。筆者認為若按照上述的理解,作者之所以要提及「七」教會而不是其他數目的教會,大概就是用「七」這個象徵「屬神、完全」的數字來指出這書是要寫給「所有屬神的教會」,而並非只是書中所列的七間教會。另外,用「燈臺」來代表教會也反映出早期教會就像猶太會堂那樣用金燈臺作為標記,顯示了早期信徒和教會有著濃厚的猶太背景;而燈臺的功能,正正是提醒信徒要在黑暗的世代中為主發光、作美好的見證[9]

III. 給七教會的信(2:1-3:22

如上文所述,寫給七教會的書信,其對象同樣包括所有屬上帝的教會。七封書信都有類似的特定格式和結構,包括:1)寫信的對象(七教會的名字);2)對主的描述(全部都可從之前的第1章找到平行對照);3)按照不同教會的情況而發出警告、提醒、鼓勵和勸勉的話;4)近似的結語句子「凡有耳朵的都應當聽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並就個別教會的屬靈情況作出應許及警告。下表簡述其中部分重點:

七教會

屬靈上的警告和提醒(問題所在)

屬靈上的鼓勵、肯定和勸勉(應用)

以弗所

以弗所教會有勞碌愛主的表現、恨惡惡人和尼哥拉派的行為[10](2:2-3、6),但卻失落了起初的愛心(2:4)。這裏所指的愛心較大機會是指他們失去了對別人的愛、憐憫和包容。

「從哪裏墜落的,並且要悔改,做起初所做的工作」(2:5),否則主會挪去這教會的燈臺。在應用上,可理解為信徒要更多包容別人,尤其是初信主、信心軟弱的信徒,因為愛主不等於需要過分嚴苛地要求別人。

士每拿

士每拿教會遭未信主的猶太人毀謗(2:9),他們將要「遭受苦難十日」(2:10),寓意他們將要承受十分嚴重的迫害,甚至可能要為主殉道。

「你務要至死忠心」(2:10)提醒信徒其中一個信仰的考驗是我們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去效忠於主?而主認為忠心於祂的代價是有可能要信徒擺上自己的性命(另參太10:38-39)。

別迦摩

別迦摩教會中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使信徒吃祭過偶像之物,並且犯淫亂,又服從了尼哥拉派的教訓(2:14-15;另見註7)。這是關乎拜偶像的問題,尤其是追求名利、財富(瑪門)、人的榮耀等過於愛上帝。

信徒有時在逼迫中「還堅守我的名,沒有否認對我的信仰」(2:13),但卻在試探和誘惑中跌倒。這提醒我們不單單在艱難的逼迫中活出忠心的生命,也要在充滿名利、財富、享受生活的誘惑中活出對主的忠心,把主放在人生中最優先的位置。

推雅推喇

「容忍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唆我的僕人,引誘他們犯淫亂,吃祭過偶像之物。」(2:20)耶洗別作為王后,卻主導了亞哈王的施政、誘使以色列民陷入拜偶像和行不義之中,因此這裏意指信徒拜偶像的問題,也反映耶洗別所代表的權力慾的問題。而推雅推喇教會容讓這些惡行出現,對此視而不見。

推雅推喇教會正好跟以弗所教會缺乏愛心的情況相反,他們對人大愛包容(2:19),甚至接納「耶洗別」式的拜偶像、爭權奪利、多行不義等行為。他們必須悔改並確信上帝會施行報應和審判(2:23-27)。這提醒我們在愛和接納的同時,也必須建基於真理之上,不能打著愛人的旗號而得罪上帝,失去了對邪惡的敏銳力和辨識力。

撒狄

「我知道你的行為,名義上你是活的,實際上你是死的……在我上帝面前沒有一樣是完全的。」(3:1-2)可以說,撒狄教會的主要問題是他們習慣假冒為善,裝出屬靈的外表,為要得到人的榮耀,但他們內心的動機並非真正愛主愛人,而是只為了自己的好處。

「還有幾位是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3:4),反映出所有問題都並非無藥可救,但信徒必須深切反省悔改,才不致讓自己的名字從生命冊上被塗去。要知道主並不以外貌待人,而是看人的內心和動機。這提醒我們假冒為善的後果十分嚴重,甚至會失去救恩,所以必須馬上悔改,作真誠的信徒。

非拉鐵非

主對這間教會只有讚賞而沒有任何責備的話。經文指他們雖力量不大仍堅持遵守主的道(3:8),他們需要繼續持守本身所有的,免得被人奪去他們的冠冕(3:11)。

「非拉鐵非」在原文的意思是指「姊妹(或弟兄)之間的愛」,這提醒我們弟兄姊妹之間彼此相愛的重要性;另外,我們又要堅忍持守主的道,不可鬆懈,好等候主的賞賜。

老底嘉

「我知道你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3:15)意思是他們在主的眼中毫無用處[11],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有問題需要改善,這是在信仰上的自滿驕傲、對個人屬靈狀態的錯判、以及不願意繼續成長的不良景況。

「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而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裏去,我與他,他與我一起吃飯。」(3:20)其實這節經文並非用於傳福音的,而是警告信徒不要在屬靈上不思進取,要大發熱心和悔改(3:19),謙卑地讓主進入自己的生命中作王掌權,被主帶領去不斷更新、成長和越趨成熟。

 

IV. 約翰天上的異象

A. 上帝榮耀的寶座(4:1-11

4:1-11的異象關乎天上以上帝榮耀的寶座為中心的敬拜,當中的描述可平行對照多段先知書的經文(但7:9-10、結1、賽6:2-3等)。這提醒我們敬拜的真正意思並非以信徒自己為中心,而敬拜的好與壞也並非按我們自己的感受(或是否享受)來衡量。敬拜的中心是上帝,而敬拜的重點是要叫人懂得謙卑下來,俯伏跪拜至高的上帝,把祂配得的榮耀和頌讚單單歸於祂。

B. 七印的書卷(5:1-6:17

5:1-10的描述讓我們看見天上的敬拜從上帝的寶座轉移到基督身上,他是已得勝的「被殺羔羊」,因此他配得展開七印所封的書卷(簡稱「七印」)。當中約翰因以為沒有人配展開、閱覽該書卷而大哭(5:4),這反映他在得到上帝的啟示時,十分渴慕祂的計劃可順利進行、祂的旨意可以成就(包括書中對不義的審判可被宣告出來,為稱義的信徒作出平反和伸冤等)。這提醒我們也必須像約翰那樣時刻著緊上帝的旨意、祂的救贖計劃和公義的彰顯,我們不應對祂的旨意毫不著緊甚或抗拒主的旨意成就(例如:不渴慕或不希望主那麼快來)。假如我們有這些表現,或多或少可能反映出我們正處於一種自我中心和不愛主的景況中,必須及早悔改為妙,免得審判也臨到我們身上。

5:11-6:17記述「七印」怎樣一個一個地揭開,而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接一個的災難(當中提及的「馬」在《聖經》中象徵得勝、爭戰、權威、力量等含意),包括地上的戰爭(6:2-4)、經濟不景(6:5-6)、疫症橫行(6:7-8)、大地震(6:12-14)等各類災害。而上文已論述過「七」除了代表次數,也可寓意「完全」和「出自上帝」[12]。事實上,這一切的災都建基於5:1-10所記載有關羔羊基督已作王掌權的事實;因此,這些災害都是由上帝主導,是終極審判來臨前的預告(為要提醒人早日回轉悔改),同時也是上帝子民(殉道者)得蒙祂拯救和平反的一個好開始。

C. 十四萬四千的印記(7:1-8:1

7:1-8指出在進一步降災之前,上帝希望保護祂的子民免受災害,故此天使要在祂僕人的額上蓋印。受這印記的數目有十四萬四千,這個數目不多,不論是歷代以色列人或外邦基督徒的數目都必定遠超過這個數目,而經文指十二個支派都是平均地每個支派12,000人,另外144又是一個平方數(12乘12),呼應著之後經文描述新耶路撒冷中的十二支派和十二門徒(21:12),也跟新耶路撒冷四方工整的描述一致[13],反映著十四萬四千大概並非按字面理解的人數。筆者估計因它與數值12、新耶路撒冷和之後14:1-4的關聯而可寓意為「地上所有的上帝子民(包括猶太信徒及外邦信徒)」。而接著的7:9-8:1是描述來自各方各國穿白衣的人,他們都站在上帝的寶座和羔羊面前,是已經「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得潔白」的上帝子民(7:9、14),他們應是已經在歷史中死去(不在地上)的上帝子民,他們正如上帝昔日拯救和恢復以色列那樣(賽49:10、25:8),也經歷了上帝的拯救和復活,現在要晝夜不斷地敬拜和事奉上帝。可以說,這段描述了所有上帝的子民,包括地上的「十四萬四千」和天上穿白衣的子民,他們都屬於上帝,都要來敬拜和事奉祂。

D. 吹響號角(8:2-11:19

8:2-9:21主要記載有七位天使逐一吹號(簡稱「七號」),吹號在《聖經》中本身有讓人注意警醒的作用(例如:聚集爭戰、有大事發生、迎見上帝或君王;參民10、王下11:14、代上15:28等)。而「七號」的開始是由於眾聖徒的祈禱(8:3-5),可以估計,信徒在地上所受的迫害到了一個地步,上帝也希望盡快回應他們的禱告,為屬自己的子民作出一定的平反。所以,上帝派天使吹號,為世人帶來災難,提醒世人要從自己的惡行中醒悟過來、謙卑悔改去敬畏上帝。留意「七號」的災難跟《出埃及記》的「十災」有許多平行之處,例如:第一位天使吹號的冰雹和火攙著血之災(8:7)是平行「十災」中的第七災(當中使冰和火兩樣不能共存的現象結合,讓人明白這只能是出於上帝的作為);第二位天使吹號的災則與「十災」中水變血之災平行;第四位天使吹號的災與「十災」中的黑暗之災平行;第五位天使吹號的災又與「十災」中的蝗災平行……另外,「七號」的災難往往只是帶來局部性的影響(8:7-11每一節提及「七號」中災難的影響,經常都是「三分之一」),這提醒人若不悔改,日後將會迎來更大的審判和刑罰。情況就如「十災」的目的,是要讓人認識耶和華是誰,並為祂的子民帶來拯救。因為假如上帝真的想要滅絕埃及地,當時的刑罰就不會止於「十災」。然而,不是所有世人都會因著受災而謙卑認識上帝,9:20-21指出有人在受災中並不服氣,不願悔改離棄拜偶像去歸向上帝,這情況就如昔日法老在承受「十災」後,仍然心剛硬一樣[14](例如:出7:4;出8:15、32;出9:7、34;出10:1;出14:4、8)。

10:1-11:19是不容易理解的兩章經文,主要記載約翰吃下小書卷和兩個見證人相關的事。首先,10:1-11記載約翰不可寫出全部的啟示,這或許是時間未到而要被隱藏起來(10:4),而「不再有時日了」(10:6)在原文上其實指「無時間了」、「不再延遲」的意思,意思是隨著審判的到臨,世人悔改的時日已越來越少。然後約翰記載天使把小書卷給自己全吃下,雖然口中甘甜如蜜,但肚子卻發苦。這「吃書卷」的圖像跟《以西結書》第三章的情況相似,但不同的是,以西結吃了書卷只覺得甘甜(並無肚苦),因為那是向以色列家宣講被擄仍可悔改,帶有盼望的信息。而相比之下,這裏約翰感到肚苦,可能是暗示當時的情況比被擄後可悔改回歸上帝的情況更不妙,當時人可以悔改回轉的機會已變得越來越渺茫。無論如何,天使要約翰吃下小書卷後向許多民族、邦國、語言、君王再說預言,這與接著的11:1-19所記載兩位上帝的見證人的情況相似,他們也要給全地的人見證上帝的作為。當中經文的描述多處引用或暗示《希伯來聖經》的圖像[15],例如:「外邦人將踐踏聖城四十二個月,兩個見證人說預言一千二百六十天」當中所提及的三年半歲月,跟但9:27描述外邦人怎樣在「一七之半」殘害猶太人的苦況有關,可以說,「三年半」在《聖經》裏可寓意猶太人要承受信仰上的迫害,他們將要面臨失去敬拜上帝甚至上帝子民身分的危機;另外,作者也暗示兩個見證人能行像摩西與以利亞所行的神蹟(11:6),他們倆與無底坑裏上來的獸交戰後,就如主基督一樣因著所作的見證而被殺(11:7)。然而,死亡並非他們的結局,因為他們會像主基督一樣經歷復活,駕著雲升上了天,成了地上所有信徒讀者(包括我們)的榜樣和盼望!11:13指有一個城的人受災,當中在大地震中倖存的人因恐懼而歸榮耀給上帝,有學者指這可能是寓意猶太人悔改信主的情況[16]。而當第七位天使吹號時,則宣告世上的國都已成為上帝和基督的國,祂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這既是審判死人的時候,也是祂每一個僕人、先知、聖徒及敬畏祂名的人得賞賜的時候。(11:15-18)這時,天上的聖所開了,在上帝的聖所中,祂的約櫃出現了。(11:19)這裏像是19-21章的一個縮影和預吿,揭示上帝將要完成新耶路撒冷並與屬祂的人永遠同在。

V. 羔羊的爭戰(12:1-16:21)

12:1記載「天上出現了一個大兆頭:有一個婦人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頭戴十二顆星的冠冕」,12章的異象簡單而言是關於「羔羊的降生」(我們可與太2章平行對照來讀),不過生羔羊的婦人並非馬利亞,而是「真正歸向上帝的猶太人」(參12:17及作者利用《希伯來聖經》中婦人的比喻[17];另參12:1與創37:9-10約瑟的夢的關聯)。她被一條大紅龍所迫害,這大紅龍(象徵撒旦、魔鬼;見12:9、20:2)要吞吃婦人所生的孩子(或寓意為大希律家族對基督出生時的迫害;參太2),牠的七頭十角與羔羊有七個角的描述成了一個對比(5:6)。而12:6所指的一千二百六十天(又是三年半的圖像)繼續暗示「上帝的子民被迫害」的艱苦處境(我們或可理解為早期門徒所受的迫害)。不過,經文的重點並非子民的苦況,而是他們在迫害中有「上帝給她預備地方」,強調上帝一直在保守看顧屬祂的子民(另參12:14-16有關異象中上帝拯救婦人的描述)。

12:7-11大概是從屬靈的角度來述說天上的爭戰,指出「羔羊被殺」(十字架上的流血犧牲)反而成了他的得勝,就是除了打敗撒但,也帶領其他信徒得勝!而12:12-13:5主要記載上帝怎樣在患難中看顧祂的子民,其中13:1-3的獸可理解為當時羅馬帝國的政權(參但7:3-4、24的四國)。我們要知道經文描述的野獸(豹、熊、獅子等)在現代人眼中大多只在動物園裏看見,而且一般都已變得溫馴,甚至可能是瀕臨絕種,需要人類保育的;可是在古代世界中,野獸是代表著兇殘、是對人的生命帶來威脅的象徵。而作者的描述可能是要讓信徒讀者知道當時的羅馬帝國政權像結合了過去歷代帝國殘害上帝子民的手段。另外,四獸的景象其實正好與寶座和四活物(5:6)形成強烈的對比,讓讀者明白到這是上帝和祂仇敵正邪勢不兩立的對決。而13:4指出「誰能比這隻獸,誰能與牠交戰呢?」可對比著昔日以色列民過紅海時所唱的摩西之歌中「誰能像你?」這句話,估計當時獸對上帝百姓的攻擊可比喻為羅馬皇帝尼祿對基督徒的殘害。而13:3記載獸的其中一個角受了致命傷,但那傷卻醫好了,有說法指這可能是當時有關「尼祿復活」的傳說,當時的人認為尼祿未有死去並會從東方回歸云云[18]。事實上,這種人物「重生、復活」的概念在古代並不罕見,就是福音書中也曾提過施洗約翰是那要來的以利亞、耶穌是那位要來的先知,或被認為是已復活的施洗約翰等等。無論如何,「尼祿復活」之說其實跟「羔羊死而復活」的記載成了另一個強烈的對比,繼續指出了上帝與邪惡的對立!接著13:6-10提醒聖徒要在被這獸迫害之中保持忍耐和信心,而13:11-18提到再有另一隻獸出來迷惑地上的人,和要人敬拜之前的獸的像,筆者認為這可理解為羅馬帝國對信徒的另一波迫害,13:11-18更反映在尼祿死後若干年可能有一位像他一樣的羅馬皇帝冒起和迫害信徒,這獸甚至有可能是寓意指《啟示錄》成書年代的羅馬皇帝豆米仙。無論如何,13:16-18記載非信徒的右手和額上都有獸的印記,或要有這獸的數目 666 才能買賣。而「右手和額上的印記」或許可對比著猶太人帶在右手臂上和額上的經匣(象徵著願意順服上帝的話;見申6:4-9、11:18;出13:16),又對比著聖靈的印記(包含順服聖靈、屬於上帝的意思),對比之下,獸的印記就代表了不順服上帝、真理和聖靈的意思。而 666 若用希伯來字母的數值(Gematria)解讀,可得出 נרון קסר(neron qesar)即「尼祿・凱撒」的意思(筆者認為這解讀可取,因為據說後來有希臘文手抄本是寫 616 而非 666,這是為了配合拉丁文 Nero Caesar 中缺少字末 n 的串法(希伯來文字母 nun 正代表了數值50,而666減去50就是616),反映抄寫的人深明這數字代表著尼祿的理解)[19]。無論如何,作者透過這段是要讓讀者知道邪惡的勢力要把自己打造成如上帝一樣的形象,並想表現到自己有能力去對付上帝和祂的子民,而面對這嚴峻的逼迫,子民必須在艱難中堅心依靠上帝。

14.1-20延續正邪的立場及其結果的對比。首先14:1-6用十四萬四千來到錫安山歌唱來描述「敬拜上帝的人」,他們的敬拜是要宣告上帝公義的審判將臨,並要傳福音叫人用生命去敬拜創造天地的上帝,把榮耀歸給祂;14:13-14又記載在主裏死去的人有福,因為主將要拿著鋒利的鐮刀去審判惡人(參但7:13-14、太13:30);另一方面,14:7-11及15-19用《聖經》中上帝審判的圖畫,包括:喝烈怒之酒的大巴比倫傾覆(賽21:9)、在火與硫磺之中受痛苦(賽21:9)、伸出你的鐮刀來收割和醡酒池等(珥3:13;另參太13:30)。可以說,作者在正邪的對比中進一步預示邪惡的勢力將不會有好的下場,藉此鼓勵遵守上帝命令和堅信基督真道的聖徒要有耐心等候審判的臨到。(14:12)

15:1-16:21主要關乎「七碗」的七種災難,經文一開始說明勝過了那獸和獸像的人將要讚美上帝,歌頌祂道路的公義和真實(15:2-4;另參16:5-7所記災與災之間天使也是這樣去歌頌上帝)。故此,我們不應懼怕上帝在《啟示錄》所記載的這些災害,反而要明白當時的信徒會因著上帝公義且符合真理的審判而感恩與歡欣。15:7-8說明「七碗」的災難源自上帝(而不是撒旦的能力),當時天上的聖所充滿了上帝的榮耀和權能而來的煙,可以說,「七碗」既是上帝的審判,也是上帝得榮耀的時刻。接著16:1-21對這些災作出描述,它們像之前「七號」的災害那樣都可與「十災」平行對照,例如:瘡災(16:2、11)、水變血之災(16:3-4)、黑暗之災(16:8-10)、蛙災(16:13)、冰雹之災(16:21)等。昔日上帝是怎樣透過「十災」擊打埃及地去彰顯祂的榮耀和能力,這裏上帝的降災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為要向世人發出最後的警告,讓他們懂得謙卑、回轉悔改並歸向祂。可惜,經文指世人在受災後卻褻瀆天上的上帝,並沒有為他們的行為悔改。(16:11)其中16:4指三個鬼魔要聚集眾王到「哈米吉多頓」(「哈米吉多頓」是音譯,希伯來文直譯可指「米吉多山」或「米吉多土丘」),估計作者在這裏是利用「米吉多」平原一帶正是《聖經》中大規模爭戰的戰場(例如,參士5:19、王下23:29等),來象徵有些惡勢力想要與上帝的勢力決一死戰,然而這只是他們一廂情願的想法,按照之前和之後有關上帝審判的經文記載可見,他們根本就毫無能力與上帝作出任何角力或爭戰,而只是單方面被上帝審判和責罰。

VI. 羔羊的得勝

A. 婦人與獸(17:1-18

17章主要用「大淫婦」的圖像來比喻當時羅馬帝國敵擋和誘惑上帝子民的情況(留意17:9指女人坐在七座山上,正好跟羅馬城建在七座山之上的傳統一致)。當中女人騎著朱紅的獸,該獸的描述跟先前12-13章的大紅龍和獸相若,包括七頭十角和遍體有褻瀆的名號(17:3-4;另見12:3、13:1、5-6),這又再一次對比著羔羊有七個角的描述(5:6)。另外,作者描述「大淫婦」穿著紫色和朱紅色的衣服,用金子、寶石、珍珠作妝飾,手拿著金杯,杯中盛滿了可憎之物和她淫亂的污穢(17:4),額上寫著「大巴比倫」(17:5),喝醉了聖徒的血和為耶穌作見證的人的血(17:6)。如果「獸」是用作寓意羅馬帝國政權的兇殘,威脅著信徒的性命,那麼「大淫婦」可能寓意羅馬帝國在信仰、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社會對信徒的逼迫和誘惑。我們要留意作者用「大淫婦」和「巴比倫」的圖像來比喻羅馬帝國必然有其深意:1)「大淫婦」的形容正好對比著12章代表上帝子民的婦人(12:1-17)和之後的「羔羊的妻」(21:9),而「巴比倫」則對比著之後21-22章記述的新耶路撒冷;2)作者透過當代信徒讀者熟悉的《聖經》歷史和觀念去表達異象的意思,例如《聖經》中巴比倫帝國正是燒毀聖殿、讓猶大亡國、欺壓猶太人、讓他們被擄去的帝國,這殘暴的政權正好平行對照當時羅馬帝國在公元70年前後對猶太人的殘害、對聖殿的摧毁、欺壓猶太人向他們納重稅、使他們成為奴隸及流散海外等惡行;3)《希伯來聖經》中有不少篇幅描述巴比倫和上帝對巴比倫的審判(例如《耶利米書》50:40-51:64;另外經外文獻《西卜神諭》5:434-446也有類似的記載)。作者看來是利用了當中的描述,讓信徒讀者確信上帝的公義審判必將臨到,就是昔日祂怎樣審判巴比倫,將來祂也必怎樣審判殘害信徒的羅馬帝國[20]

B. 巴比倫城的衰落(18:1-19:4

18章繼續用巴比倫城比喻為羅馬,透過「巴比倫傾覆」的描述來預言「羅馬帝國的傾覆」。當中作者描述巴比倫(寓意羅馬)為鬼魔的住處,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18:2),象徵著追求奢華和享受(18:3),並喜歡自我誇耀(18:7),這些屬於世界的惡念和行徑都將會被審判,所以上帝呼籲祂的子民要懂得離開,免得在她的罪中有份(18:4、10)。其中18:11-14反映當時許多物質財富都湧進那城,可見當時的世界經濟已被部分富有的羅馬人操控,但18:15-20指出當上帝的審判臨到時,經濟會一落千丈,商人會叫苦連天,而她們過去的成功和財富也將化為烏有。可以說,對比永恆的新耶路撒冷,羅馬在地上的成功和榮耀其實十分短暫。這提醒所有信徒讀者,我們的資源、金錢、力量是否投放在永恆的國度裏?還是我們跟那些追求名利和人的榮耀的世人沒有兩樣?

18:21續指天使對巴比倫(寓意羅馬)的審判,就如把一塊大磨石扔在海裏之後必然沉沒一樣,她的一切將會消逝和變成過去。由於這城的不義,上帝為祂的僕人伸冤,追討這大淫婦的罪孽,這時天上再次響起讚美和敬拜上帝的聲音(18:24-19:4)。這提醒我們平時用詩歌敬拜上帝時大多都只是讚美祂的愛,而沒有特別歌頌上帝的審判、祂所施行公義的平反、會對付撒旦的權勢等等。

C. 騎著白馬的(19:5-21

19:5-21主要是關於「主再來」和「羔羊婚宴」的描述。隨著上文提及上帝對羅馬的審判及天上的敬拜,19:5-10記載有聲音宣告上帝作王了,又同時帶出「羔羊的婚期到了」和「赴羔羊婚宴的人有福了」等慶祝婚姻的圖像,寓意基督與上帝子民的關係會隨著上帝對邪惡的審判而再進一步加深和親密。這提醒我們作為上帝的子民,要好好預備自己迎見主面,不要敬拜錯誤的對象(參19:10)。19:11-16描述基督騎著白馬再來的情景,他就如詩2:9和賽11:4所預言那樣要審判列國,成就「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身分。接著的19:17-21記載基督怎樣懲罰那獸和一切的仇敵,雖然那獸和地上的君王和他們的軍隊都聚集,想要與白馬騎士和他的軍隊(基督的力量)對戰(19:19),但這計劃會全然失敗,一切有獸印、拜偶像的假先知也和獸一起被擒拿,然後活生生地被扔進燒著硫磺的火湖裏,在永恆中受苦。(19:20-21)可以說,獸和邪惡勢力的計謀與上帝的計劃又成了一個對比,獸的計劃終必失敗,而上帝的計劃(審判及拯救)必然成就!

D. 死人的復活(20:1-15

20章主要關乎「千禧年」中撒旦會被天使關在無底坑中一千年之久,然後被釋放出來再迷惑列國後才最終被扔進硫磺的火湖裏永遠受刑,並且在白色的大寶座面前,已死的人要復活過來,和活著的人一同按照各人的行為接受審判,凡名字沒有記在生命冊上的人,同樣被扔進火湖裏,也就是上帝對邪惡終極的審判。筆者在本文開始時簡介過有關「千禧年」的不同理論(前千禧年、後千禧年、無千禧年),這些理論其實都各自有其不足之處,例如:前千禧年論認為主再來是發生在千禧年之前,這是按照19-20章的次序,但卻難以合理地解釋為何在主再來之後仍有人可以在千禧年間悔改、信主、撒旦再被釋放出來迷惑列國等;後千禧年論看千禧年間主的國度被建立後他才會再來,這樣會把19-20章的次序刻意倒轉來解讀;至於無千禧年論看現在已經在千禧年之中(兩次主降臨之間),這會難以合理地解釋為何在這千禧年期間撒旦既然已被關在無底坑裏不可再迷惑人,但現實是世上仍有許多邪惡的事(例如:上世紀的世界大戰、大屠殺等),明顯世上仍充斥著撒旦迷惑人心的伎倆。事實上,沒有一套千禧年論能完全合理、合乎邏輯地解讀20章與其他《聖經》經文對末世的論述。筆者認為20章這段關於撒旦被關押後又被釋放去迷惑人,然後才被扔進火湖裏的記載是將來的事,本身是難以想像和有一定的含糊性,暫時都難以會有很確切的解釋,更何況要整合這理解與主再來的時序?但若按照這書中許多圖像的象徵性寓意解讀方法,筆者認為或可考慮把「千禧年」看為是一個比喻,而並非實質一千年的時間或主兩次到來之間的歷史時間,按照《聖經》中「主看千年如一日」的觀念,「千禧年」或許是象徵一個「主的日子」,寓意著在這終極審判日的到臨,當中撒旦代表著一種被上帝關押後仍死性不改、繼續想要迷惑人的邪惡勢力,以致上帝把牠扔進火湖裏,這是最合理和公義的判決。無論如何,「千禧年」在全本《聖經》中只有這裏幾節經文提及,本身其意思亦有一定含糊性,我們不應對此過份解讀去強行滿足某一套特定的理論,也不應該因著與其他信徒的看法不同而不和。畢竟若按照猶太人的思維,上帝本就容許《聖經》中有隱秘的事,我們應當尊重上帝讓「千禧年」有著一定的含糊性。另外,《啟示錄》中其實並沒有經文清楚提及或支持災前、災中、災後被提等說法(那主要是根據帖前4:17和符類福音中太24章、可13章、路21章等的解讀而得出的其中一種對末世論的解說)。事實上,即使我們不確定千禧年和被提的細節也不要緊,因為更重要的是經文讓我們確信上帝必然會掌權和得勝,基督必會再來,撒旦和跟隨牠的人也必受到公義的審判和刑罰,所以只要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做好上帝忠心的僕人、活好生命的見證、按真理去愛主愛人、建立主的國度,那就已經很不錯了。

VII. 羔羊的國度(21:1-22:5

21:1-22:5主要描述「新天新地」的出現,「新耶路撒冷」的降臨,也就是「羔羊的妻」,將要與主進入永遠的同在中。「新天新地」是《希伯來聖經》中已有的觀念(參賽65-66章),是以色列民在被擄、回歸及重建聖殿後,有主更新一切以致可歡喜快樂的景況。作者借用這圖像讓讀者明白在白色大寶座的審判過後,生命冊上有其名字的上帝子民將會沉浸在美好如婚禮的歡樂和華美的景況中。這是《希伯來聖經》中彌賽亞國度全面實現的時刻(參賽11章等),也是上帝給予仍在地上為祂受苦的信徒的終極盼望。我們要留意,經文宣告「上帝的帳幕在人間!祂要和子民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21:3)上帝與祂子民永遠同在與邪惡受到審判(21:8)是同時出現的。而拿著七個金碗、盛滿末後七種災禍的天使,同時也會領約翰去觀看羔羊的妻子,就是從天而降的新耶路撒冷。也就是說,我們上帝的公義審判與祂的憐憫拯救是一個銀幣的兩面,是必然共存和同時發生的,我們作為信徒,不應期望以為可以同時維持得罪上帝又同時得蒙主愛的景況!我們必須願意悔改、放下自我,讓主能在我們的生命中真正作王掌權。而21:11-22:5對新耶路撒冷的描述,也是建基於《希伯來聖經》的圖像(參出28:17-21;賽54:11-12),成就書中開首1:4-6所記「上帝的子民要成為上帝國度的祭司!」這個全書的目的,並且是恢復(甚至擴展了)伊甸園的圖像(22:1-2;參創2、結47、耶17:8、詩1等),當中上帝的僕人都要起來事奉他,並有著上帝的榮耀光照。這些描述在在都提醒我們,今天所勞碌的是建造自己地上的基業還是天上的耶路撒冷?我們是在事奉自己還是事奉上帝?我們不願意讓上帝光照和只想享受著從人而來的榮耀,還是嚮往著上帝的光照和祂能得榮耀呢?

VIII. 結論(22:6-21

最後的結語除了是約翰對讀者的祝福(22:21),也是全書最後的提醒。其中「看哪,我必快來!凡遵守這書上預言的有福了。」(22:7)提醒我們真正有福的人是立志遵行主吩咐的人;另外,我們不要弄錯敬拜的對像(22:8-9)、要宣揚主的道而不去攔阻(22:10-11)、要行義和自潔、遠離惡行和虛謊的事(22:12-15)、不妄自加減真理的話並渴望主耶書亞(耶穌)的再來!(22:16-20)

結語:讓主的再來成為我們一生的盼望

《啟示錄》全書的內容涵蓋昔日上帝針對七教會的屬靈情況而作出的提醒、勸勉、鼓勵和應許,這同時也是向所有世代的教會和每一位信徒讀者發出的提醒和祝福。書中反映在約翰的年代作信徒認真跟隨主的確十分不容易,所以主藉約翰把天上的異象和末後的事記載下來,讓信徒在面對現實的艱苦中,仍然確信上帝是坐在寶座上掌權,祂將會為忠心信靠祂的子民帶來拯救。祂透過七印、七號、七碗所降的災,叫人懂得謙卑認識祂,並明白末後將會有終極的審判,懲罰撒旦以及除掉所有跟隨牠、行惡和不義的人。作者又透過獸、大淫婦、巴比倫的描述和比喻,去與羔羊、羔羊的妻、新耶路撒冷城作出強烈的正邪對比,提醒信徒讀者在蒙恩信主後,就不應站錯邊,在世俗的洪流中迷失方向,追隨了大淫婦、巴比倫。我們要知道上帝的計劃必然成就,而書中正邪的對比最終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所以我們倘若不想被扔進火湖裏,並希望在新天新地中永遠與上帝同在,那就必須好好地活出與救恩相稱的屬靈生命,透過這書所揭示的異象,檢視和校正今天我們的屬靈生命。

事實上,雖然這書的內容表面上艱澀難明,但主透過約翰給予信徒讀者的信息、應用和提醒即使對現今的我們來說仍然是十分清晰和適切的,包括:

1. 我們可從給七教會的信,反省自身的屬靈狀況有沒有出現與那些教會相似的屬靈問題?我們既認定自己是已信主得救,就不可繼續行主所不喜悅的惡事,或不對主開放自己的生命,我們反而要致力活出與基督信仰匹配、聖潔和忠誠的生命,好好預備自己迎接主的再來。

2. 我們可從天上的敬拜反思自己有否真正地敬拜主。我們敬拜不是為要滿足自己的需要,或以自己的感受去評斷敬拜的好壞等,而是要以上帝為中心去敬拜祂,學會降伏在主面前去事奉祂,為要讓主喜悅和得榮耀。

3 我們可從天使降災的經過校正自己面對逼迫和苦難的心態。我們應該懼怕、敬畏的是上帝而不是災難,我們情願因為自己的罪受災,還是接受可能因信主而來的逼迫但卻在主裏有永恆的盼望?

4. 我們是敬拜獸,還是敬拜羔羊?我們在生活中是常常帶著獸的印記(不願意順服上帝),還是聖靈的印記(願意順服上帝)?

5. 我們的生命像「大淫婦」那樣得罪上帝,還是像「基督的新婦、羔羊的妻」想要討上帝的喜悅?

6. 我們在致力建造巴比倫(想要自誇、得人的榮耀,就如巴別塔那樣[21])?還是在建造新耶路撒冷(讓主得榮耀)?

7. 我們的目標是作主忠心的見證人、作祂國度的建造者、盼望主的再來、渴望自己有份去事奉祂、敬拜祂?還是不願意參與事奉、不認為在上帝裏的永恆價值比我們今生的成就更為重要?我們要知道將來在「新天新地」中,所有在上帝和羔羊寶座前的僕人都樂意事奉祂,我們應當為此好好準備自己。

最後,書中七次提及「有福(happy)」(1:3、14:13、16:15、19:9、20:6、22:7、22:14)去勉勵信徒讀者要堅持遵行主的吩咐、忠心於主、保持在主裏的盼望。雖然現今的信徒許多也活在較舒適安逸的環境,甚少因信仰而受逼迫,因此未必對這書的應許和安慰感到雀躍,或不是十分期待主快來等等(其實這並不健康,因為提後3:12提醒我們「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裏敬虔度日的,也都將受迫害。」)我們要知道世界上仍有許多地方的基督徒會因為信仰而面對艱難和逼迫(特別在回教的國家),他們需要得到從主而來的鼓勵和安慰,而我們需要學習為他們代求,體貼主的心意。另外,所有信徒都必會在人生中經歷疾病、被傷害、痛苦、死亡和流淚的時候,然而我們要知道主的再來將會終結這一切,主的再來是我們的盼望。我們要知道,今天所謂的安逸生活或人間的痛苦其實都是短暫的,因為這個世界必會過去和更新,上帝終必會完成祂國度的建造,祂的旨意也將必成全,我們也將有一天要迎見主的面、向主交帳。所以,求聖靈幫助我們透過《啟示錄》明白主的計劃和心意,明白祂對我們在世的期望,努力活出忠心的見證和順服主的生命,作上帝國度的祭司,積極參與建造祂的國度(1:4-6),將來可以滿有祝福和盼望地迎接主的再來,讓主的再來成為我們一生的盼望。阿們。


[1] 根據早期教父愛任紐(Irenaeus)的Against Heresies 2.22.5以及其他多位早期教父的說法。

[2] 保羅書信的作者提及保羅自己是基督耶穌的僕人(羅1:1、腓1:1),但也更多提及他的使徒身分(加1:1、林前1:1、林後1:1、弗1:1、西1:1、提前1:1、提後1:1)。

[3] 不少學者認為《啟示錄》的作者並非使徒約翰,而是另一位約翰(這名字在第一世紀十分普遍),換句話說,若《啟示錄》的作者是使徒約翰的話,那麼《約翰福音》可能是由另一位作者所寫。

[4] 致七教會的書信及早期的教會書信普遍被認為是傳閱式的書信(參西4:16),七教會也同位於小亞細亞(現今土耳其西部),估計書信會在眾教會間傳閱,而地理上老底嘉、歌羅西和希拉坡里十分接近,估計致老底嘉的書信極可能也傳給歌羅西和希拉坡里等教會。

[5] 拔摩是Patmos的音譯,位於現今土耳其以西,屬於希臘的一個島嶼。

[6] John Bowker, The Complete Bible Handbook: An Illustrated Companion, 458, 468-9.

[7] 雖然「敵基督」這詞在《啟示錄》中並無出現,但正如「受膏者(基督)」是上帝在地上的一個正義代表,13章的獸也普遍被理解為12章的龍(撒旦、魔鬼;見12:9)在地上的一個邪惡代表,因而被賦予了「敵基督」的概念。

[8] 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1783.

[9] 金燈臺是漆黑一片的會幕聖所中,唯一一件可發光的物件,照亮聖所,讓祭司可在其中事奉。

[10] 經文沒有清楚交代尼哥拉有甚麼問題,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的著作中(Praescr. Haer. 33)指他們與諾斯底主義有關。另外「尼哥拉」的希臘文Νικολαϊτῶν 或可分拆為νῖκος nikos(意思:勝利)與λαός laos(意思:人民)去理解,帶有人們追求勝利成功的含意(或可看為像現今的成功神學那樣),這理解可吻合後來2:15提及有關別迦摩教會跟隨巴蘭而出現的拜偶像、追逐名利等問題。

[11] 老底嘉附近的歌羅西有一個天然的冷水泉可供途經的商旅飲用,而附近的希拉玻里則有溫泉水可供醫療美顏之用。因此,這兩個城鎮都各有用處;但位於兩者之間的老底嘉則既沒有冷水也沒有暖水,估計作者是利用了當地的地理環境作為比喻,指出老底嘉因著他們的驕傲和自滿以致在屬靈上毫無用處(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見3:16)。

[12] 留意「七印、七號、七碗」用上「七」的數值,除了次數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寓意著「完全」和「出自上帝」的意思。因為第七位天使吹號的日子,上帝的奧祕就要成全了(10:7);而第七位天把碗傾倒,就有大聲音從聖所的寶座上出來,說「成了」(16:17)。

[13] 21:16-17指「城是四方的,長寬一樣。而天使用蘆葦量那城,共有一萬二千斯他迪,長、寬、高都是一樣。他又量了城牆,按著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這除了與十四萬四千的數值平行,正方體的形狀也跟至聖所的格式一致,代表著上帝的同在。

[14] 有關法老心硬的解釋,請參本機構另一篇文章:《妥拉》與《先知書選段》出8:20-9:35、賽34:11-35:4查經摘要:上帝使法老的心剛硬的屬靈意義/

[15] 引用或暗示《希伯來聖經》的例子包括:用蘆葦量殿(11:1平行結40),可寓意將要建設或修造聖殿;兩棵橄欖樹和兩個燈臺(11:4平行亞2-4章有關約書亞和所羅巴伯的記載),可寓意上帝大大使用的受膏者,將要帶來重建和復興;他們的口噴火(11:5平行耶5:14、23:29),代表用上帝的道去對付仇敵。

[16] 參Crag. S. Keener,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 Revelation.

[17] 參考賽54:1、62:5、66:7-10、彌4:9-10、5:3等用婦人去比喻上帝的百姓、猶太人、錫安等。

[18] 參Crag. S. Keener,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 Revelation.

[19] 參 Eli Lizorkin-Eyzenberg, Pinchas Shir, Hebrew Insights from Revelation (Jewish Studies for Christians), 16.

[20] 當中巴比倫與羅馬的平行,例如:建造在河道之上(幼發拉底河對照台伯河Tiber),而上帝會為自己平反(耶51:24)、她將要被火焚燒(耶51:30、58)、要把石頭投入河中寓意必然會沉沒等(耶51:63-64),則可用來表達上帝將要怎樣審判羅馬(見16:12「第六位天使把碗傾倒在大幼發拉底河上」的平行)。

[21] 「巴比倫」和「巴別」在原文其實是同一個詞 בָּבֶל baval,可以說,「巴別」是《聖經》翻譯者在創11章中自行創建的詞彙,其實更好的翻譯是沿用「巴比倫」。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分享至你的:

關於作者

Herbert Chan author

陳金城,現任 BMY 總幹事,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碩士,主修猶太研究,專注於研究早期猶太人與基督徒的釋經、喜愛希伯來語、日語、結他、以色列地旅遊。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