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拉比與基督教釋經學者對於舊約《以斯帖記》詮釋的差異(作者:蔡錦圖)
在最近兩個月,深深陷在思考舊約《以斯帖記》的詮釋中,尤其這卷書是在聖經中唯一敘述猶太民送在外邦生活中面臨危機的敘事書卷(《但以理書》只提到但以理及少數友人,而《以西結書》沒有任何敘事)。猶太拉比傳統對這卷書的註釋,遠比基督教更多。剛剛看完美國女猶太學者Adele Berlin在2023年以八十高齡論《以斯帖記》的作品(列於JPS Bible Commentary,這是我期待有生之年可以看完的釋經系列之一),讓我深思良多。
以往在閱讀經文之際,我曾寫了數萬字《以斯帖記》的心得。我一直對這卷書甚有興趣,只是作為一個男性,是否真的可以明白在猶太歷史上這個傳奇女子,抱有懷疑。近來閱讀猶太《他勒目》(Talmud)稱以斯帖為「先知」,並認為這卷書具有永恆的價值(Megillah 14a),甚感好奇。中世紀猶太人把以斯帖與摩西同等,認為他們都是神揀選來拯救猶太人的器皿。猶太人如此尊崇以斯帖,大概是不少基督徒的意料之外。近代許多研究聖經和基督教文化的著作,也提及不少關於本書對當今時代的意義,尤其是關於性別和族群,以及面臨重大時代危機的問題,也是較少見於其他書卷。
當我們比較猶太拉比與基督教釋經學者對舊約《以斯帖記》的註釋與詮釋,可以看出兩者在理解方式、神學焦點與歷史觀點上的顯著差異。這些差異不僅反映出不同的宗教信仰傳統,也揭示了《以斯帖記》本身作為一部極具解釋空間的經典,其豐富的詮釋潛力。
(一)
眾多週知,《以斯帖記》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經文中完全未提到「神」的名字。對此,猶太拉比的傳統傾向將此視為神的「隱藏臨在」(hester panim,即神「掩面」),認為雖然神未明顯顯現,卻在事件背後默默引導。《以斯帖記》有甚多經文的版本(在我撰寫這卷書的註釋中,期待可以討論這問題),大多涉及對於「神」在整件事情的位置。拉比文獻如《他勒目》與《米大示經》(Midrash Esther)指出,整個《以斯帖記》的轉折與拯救,其實正是神在歷史中的介入,只是不以神蹟方式顯現。
相較之下,基督教釋經學者往往對神的隱藏更敏感,並將之與信仰生活中的「沉默時刻」連結。在改教時期,馬丁·路德曾質疑該書的正典地位,因其缺乏明確的神學內容。然而,當代許多基督教學者則從《以斯帖記》中看見神如何在看似偶然的人事安排中實現其旨意,並強調信徒應在信仰黑夜中堅守信靠。
神的「隱藏臨在」是基督教神學其中一個關鍵課題,尤其是在世道邪惡,公義消失的時代。對於群體而言,信仰精神有何意義,在《以斯帖記》中成為一個極需詢問的課題。
(二)
《以斯帖記》的第二個問題較為敏感,涉及民族身分的救贖主題。我在自己以往的著作中,曾經一再提出,認為某一民族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想法,都是不合乎聖經的教導,而且必然出現邪惡。然而,《以斯帖記》卻似乎是在宣揚猶太民族的獨特之處。那麼,如何看待這卷書的敘事?
在猶太傳統中,《以斯帖記》是一部強烈關乎猶太民族生存與身分的書卷。普珥節(Purim)的設立正是為了紀念以斯帖與末底改如何拯救猶太人免於滅族,並慶賀神透過人類行動保護祂的選民。拉比詮釋強調,這是猶太人在被擄與流亡中得以延續的希望象徵,也提供後世猶太人在歷史中經歷苦難時的靈性資源。
我認為,這就是關鍵所在。當一個民族面臨存亡的危機(正如猶太人面對滅族的可能),不論是文化或種族上,強調自身傳統以抗衡侵蝕,這是絕對可以擁有的權利。然而,這卻不可以成為國家侵略別人的藉口,以彰顯自己民族的「強大」。
對此,基督教釋經學者從整本聖經的救贖歷史角度出發,將《以斯帖記》放入上帝救贖計劃之中。例如,有學者指出,《以斯帖記》中的拯救雖為民族性的,但最終目的仍是保護彌賽亞血統的延續,從而讓基督的降生成為可能。這種基督論的詮釋傾向,將經文與整體救恩史連結,與猶太拉比的民族存續焦點構成對比。
(三)
《以斯帖記》的第三個問題,涉及這卷書的人物塑造與倫理反思。猶太拉比文獻對以斯帖和末底改的角色賦予高度正面評價,甚至將以斯帖視為女性英雄與智慧象徵,她的順從與勇敢成為信仰與民族的典範。拉比詮釋中亦常對書中反派哈曼的邪惡作出深層描寫,並藉此闡述反猶主義的歷史與神學根源。
基督教詮釋則對以斯帖的角色,抱持較多角度的反思。有些學者讚賞她的勇氣與策略,視她為信心與行動並重的典範;也有研究指出,《以斯帖記》的政治與道德灰色地帶(如權謀、報復性屠殺等)值得省思,並促使現代讀者探問信仰與權力的關係。
這樣的倫理神學視角,在猶太傳統中相對較少。然而,這也許是在現今時代中,經常涉及的複雜問題,包括政治倫理的規範。《以斯帖記》的敘事,以一段在聖經中罕見的宮廷鬥爭為主軸,顯示神在權力背後的掌管,其中有相當多可供反思之處。
(四)
最後一個問題,涉及這卷書的文學與神學結構的重點。在猶太傳統中,《以斯帖記》經常以其希伯來文之對稱結構與記憶形式為研究焦點,特別是用於普珥節的誦讀與敘事藝術。拉比註釋重視其中的語言遊戲、重複,結構與敘事對稱,視之為神學與文化傳承的工具。
基督教學術界在現代文學批評方法影響下,亦高度關注《以斯帖記》的敘事策略,特別是「逆轉」(reversal)的主題——從亡族之危轉為勝敵之喜,並進一步探討其中隱含的神學訊息:神如何使卑微升高,使驕傲者敗落。這樣的神學「逆轉」,與十字架神學有某些相通之處。
這一點,也讓我在思考《以斯帖記》時,從十字架神學的角度作出探討(而這也是猶太神學與基督教神學的關鍵分別)。兩者同樣是在「逆轉」,把從生存至死亡的單一方向,轉變成為從死亡中重生的「逆轉」,從而賦予個人與民族的新生命。
(圖片及原文來自作者的臉書帖文,承蒙允准轉載)
關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