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信望愛

《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後書》:「主再來」給信徒的提醒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後書》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位於羅馬的君士坦丁凱旋門和提多凱旋門 
 

簡介《帖撒羅尼迦後書》

書名:帖撒羅尼迦後書,希臘文 ΠΡΟΣ ΘΕΣΣΑΛΟΝΙΚΕΙΣ B’,意思是「致帖撒羅尼迦的(教會/信徒)(二)」。

作者:使徒保羅。不過由於後書對「主再來」的立場好像跟前書有明顯差別(前書指主再來會像賊來的時候那樣毫無徵兆,讓人感到那是突如其來和很快會出現的事;後書則指出主再來之前將會有不法的人出現,間接地提醒讀者主再來之前仍有一段時間),以致有學者質疑後書或許不是出自保羅的手筆,而是有人冒他的名而寫的(像一些被稱為「偽經」的早期猶太文獻一樣)。不過由於後書提醒讀者要防備虛假的事(2:9),如果作者本身已在冒保羅的名作假的話,那就顯得自相矛盾,並不合理。此外,書信的文體本是針對當時信徒的問題而作出的處境性提醒(即並非在羅列一些永恆的神學觀),所以前書和後書的提醒有所不同亦不足為奇,而且兩封書信的主題其實有許多共通之處,包括:「信、望、愛」的教導、忍受信仰所帶來的逼迫、主再來、殷勤工作等,再加上書信在結束時強調這是保羅親筆寫的(3:17),所以仍以保羅為《帖撒羅尼迦後書》的作者的說法是較為可取和穩妥。

對象:帖撒羅尼迦教會,這是保羅在他的第二次宣教旅途中建立的,當中包含猶太人和外邦人的信徒。而作為當時早期的教會之一,一般相信是以家庭形式聚會的教會,同時信徒也會參與猶太會堂的聚會,學習聖經(參徒15:21)。

成書日期:公元51年,大概在前書寫了幾個月後,保羅再次寫書信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

歷史背景:由於寫作時間跟前書接近,其歷史背景也相約(可參前書的查經摘要[1])。但總的來說,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的首府,當時的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都同時面對來自宗教勢力、社會制度、價值觀和政治上的衝擊。例如:猶太教的逼迫、基督信仰顛覆了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界線、要擺脫依賴「恩庇侍從」(即恩主與受助者;patron-client)的制度[2]、遠離氾濫和開放的性文化、不再沉溺於各式各樣以自我為中心的娛樂和享受、對抗周圍充滿著拜偶像和崇拜羅馬君王的文化、克服基督教當時仍未有合法地位的壓力等等。因此,當時人要決定信主是一件毫不容易的人生大事,信徒必須有極大的信心和決心,才能抵受各種生活上的艱難和衝擊,靠主站立得穩。而從後書的內容可見,更多背景是保羅在寫了前書之後,因應帖撒羅尼迦教會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和狀況,保羅要再寫後書去提醒和勉勵他們。

全書大綱結構:

1. 感恩與禱告(1:1-12)

2. 不法的人(2:1-12)

3. 要在信仰中站穩(2:13-17)

4. 一個代禱要求(3:1-5)

5. 警告不作工的人(3:6-15)

6. 祝福(3:16-18)

 

《帖撒羅尼迦後書》綜覽

1. 感恩與禱告(1:1-12

帖後1:1 保羅、西拉和提摩太寫信給帖撒羅尼迦、在我們的父上帝與主耶穌基督裏的教會。

帖後1:2 願恩惠、平安從我們的父上帝和主耶穌基督歸給你們!

帖後1:3 弟兄們,我們該常常為你們感謝上帝,這本是合宜的;因為你們的信心格外增長你們眾人彼此相愛的心也都增加

帖後1:4 所以,我們在上帝的各教會裏為你們誇耀,因為你們在所受的一切壓迫患難中仍牢守著耐心和信心

帖後1:5 這正是上帝公義判斷的明證,使你們配得上他的國,你們就是為這國受苦

帖後1:6 既然上帝是公義的,他必以患難報復那加患難給你們的人,

帖後1:7 [7-8] 也必使你們這受患難的人與我們同得平安。那時,主耶穌同他有權能的天使從天上在火焰中顯現(ἀποκάλυψις apokalupsis;就是「啟示、天啟」的意思),要報應那些不認識上帝和不聽從我們的主耶穌福音的人。

《帖撒羅尼迦後書》跟前書的起首相同,都是以保羅、西拉和提摩太整個團隊向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作出問候。而後書的主題承接前書,繼續提到信、愛和望三方面,其中1:3特別讚賞和肯定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們在「信心」和「愛心」上都有好的表現。然後保羅在1:4-5嘗試解釋他們的受苦是為著上帝國度的緣故,這能給予他們莫大的鼓勵和認同。1:6-7繼續解釋他們在苦難中的「盼望」是來自上帝的公義,祂必會為信徒平反和審判那些加害於他們的人,其中「主耶穌同他有權能的天使從天上在火焰中顯現」,則說明這情況將會在主再來的時候發生,也就是提醒他們無論如何都要在受苦中等候和仰望主。

帖後1:9 他們要受懲罰,永遠沉淪,與主的面和他權能的榮光隔絕。

帖後1:10 這正是主再來,要在他聖徒的身上得榮耀,就是要使一切信的人感到驚訝的那日子,因為你們信了我們對你們作的見證。

帖後1:11 為此,我們常為你們禱告,願我們的上帝看你們與他的呼召相配,又用大能成就你們一切良善的美意和因信心所做的工作,

帖後1:12 使我們主耶穌的名,照著我們的上帝和主耶穌基督的恩,在你們身上得榮耀,你們也在他身上得榮耀

1:9-12多次重複提及「榮耀」這個詞,原來主期望祂再來的時候要從那些信祂的人身上得著榮耀!換句話說,讓上帝在自己的身上得著榮耀,是上帝給每一位信徒的召命(這並非傳道者或牧者所獨有的,也不是透過某種神蹟經歷才能領受而來),所以作為信徒,我們在信主後一直到現在為止,到底有沒有好好地把榮耀歸給主?

古代羅馬世界的榮辱觀,正是鼓吹世人要建立自己的榮耀,包括透過不同方式去展現自己的力量、勇氣、在競賽中得勝、愛國的表現(對羅馬皇帝的忠誠、為國家出征打仗)、在辯論中以口才駁倒對手等等。然而,保羅卻提醒信徒在信主後:

1. 不是為展現自己的偉大或出眾,而是展現上帝的偉大和獨一無二!

2. 不是為建立個人的成就,而是用堅定的信心勝過信仰帶來的苦難!

3. 不是擁護地上的國,得人讚賞;而是追求上帝的國,把榮耀歸給祂!

4. 不是為展現自己的名聲和口才,而是在自己的軟弱上見證上帝的偉大!

可以說,這裏所教導的「把榮耀歸給主」並非單單指上帝讓自己有了出色的表現、經歷事情的成功順利、病得醫治等等的美好景況後,人可把這份成就歸功給上帝(因為這些情況在榮耀上帝的同時,也可能是在榮耀自己)。「把榮耀歸給主」其實也會包括一些情況例如:人為了上帝的國在受苦中雖沒有出路,但卻靠著主能抵受苦難、至死忠心,又或在一些個人性格和軟弱上靠著主有所突破,以致能有勇氣去面對以往單靠自己所不能面對的問題、克服恐懼,有勇氣去為上帝擺上自己等等。後者所指的這些情況其實更能單單「把榮耀歸給主」,而沒有同時也在人前展現自己的偉大和成就。而信徒的生命如果是真真正正地榮耀上帝的話,理應也會有後者所指的一些在自己的軟弱上顯出上帝完全的情況,就如主耶書亞(耶穌)為了上帝的國而甘願走上十架路一樣。

2. 不法的人(2:1-12

帖後2:1 弟兄們,關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來臨(παρουσία parousia和我們到他那裏聚集,我勸你們:

帖前2:2 我們從前在腓立比蒙難受辱,這是你們知道的,可是我們還是靠著上帝給我們的勇氣,在強烈反對中把上帝的福音傳給你們。

帖前2:3 我們的勸勉不是出於錯誤,也不是出於污穢,也不是用詭詐。

帖前2:4 但上帝既然認定我們經得起考驗,把福音託付我們,我們就照著傳講,不是要討人喜歡,而是要討那考驗我們的心的上帝喜歡。

帖後2:5 我還在你們那裏的時候曾把這些事告訴你們,你們不記得嗎?

帖後2:6 現在你們也知道那攔阻他的是甚麼,為要使他到了時機才出現。

帖後2:7 因為那不法的(ἀνομίας anomias隱祕已經運作,只是現在有一個阻擋的,要等到那阻擋的被除去才會發作,

帖後2:8 那時這不法的人必出現,主耶穌要用口中的氣滅絕他,以自己來臨的光輝摧毀他。

帖後2:9 這不法的人來,是靠撒但的運作,行各樣的異能、神蹟和一切虛假的奇事,

帖後2:10 並且在那沉淪的人身上行各樣不義的詭詐,因為他們不領受愛真理的心,好讓他們得救。

帖後2:11 故此,上帝就給他們一個引發錯誤的心,叫他們信從虛謊,

帖後2:12 使一切不信真理、倒喜愛不義的人都被定罪。

保羅在第2章繼續談論「主再來」這個主題。其原文 παρουσία parousia 雖然本身只是「來」的意思,但由於保羅常在其書信中用這詞來指「主再來」或「主的降臨同在」,所以這詞在《聖經》中往往被理解為末世時主基督再來的情況。而παρουσία parousia 這個詞在帖前2:19、3:13、4:15、5:23已多次出現,這詞在前書反映「主再來」是突然而至,帶有一份迫切性,但帖後2:1、8、9卻指出「主再來」不會突然發生,因為會先有一位「不法的人」出現,然後主才會再來。這表面上好像是互相矛盾,但實情並非如此(筆者在上文討論作者時已曾簡單論述,這裏會再詳述當中更多的理據)。首先,我們要知道《聖經》中的書信往往都是針對收信人當下的想法和屬靈情況而寫的,而保羅在2:5告訴他們「我還在你們那裏的時候曾把這些事告訴你們,你們不記得嗎?」,說明他其實之前已經在帖撒羅尼迦教會親身口述過「主再來」和「不法的人」的教導(2:5中「這些事」明顯是指2:1-4的內容)。故此,後書所出現的主張並非新提出又或是跟前書互相矛盾的,而是在互相補足和澄清!也就是說,帖撒羅尼迦教會在收到前書之後,他們忘了保羅過去在建立教會時曾經當面所作的教導,並在收到前書後對主再來的理解出現偏差(或許有人傳揚「主已經再來了!」的假消息),以致雖然保羅認為過去的口述和前書的教導本已足夠,但現在保羅要就他們的情況而再寫後書去澄清和提醒他們不要對主再來的觀念出現誤解。

另外,有關「主再來」的觀念,如果放在當時羅馬帝國的背景來理解,古羅馬的「凱旋門」建築正是一種歡迎君王或將軍打勝仗歸來的紀念石碑,那時群眾會蜂擁而至,夾道迎接他們所擁戴的得勝者凱旋歸來,為著這位尊貴人士再次親臨在他們的城中而歡呼吶喊。而當時的信徒大概也是以「凱旋門」場景的圖像來理解「主再來」,就是信徒要為主的得勝而歡呼高興,並會好好預備自己去迎接主的到來!可惜,現今的信徒大多都只著眼於目前的生活而沒有強烈的永恆觀念,但無論如何,保羅在這裏指在主再來之先,將先有一位「不法的人」出現。當中「不法」並非現今社會所理解一般的違法行為,其原文 ἀνομίας anomias 的意思其實是指「違反律法、無律法、輕看律法等」,當中律法在《聖經》裏是指「妥拉」(Torah),也就是「摩西五經」或「摩西的律法」。也就是說,這「不法的人」在本質上是一個否定或敵擋上帝以至祂教導的人,因此不少人會解讀這人為「敵基督」。而由於保羅沒有清楚說明這人是誰,讀者也難以確定,一般會認為這人是在往後出現的一個歷史人物,例如:大肆殺害基督徒的羅馬君王尼祿(Nero)、摧毀耶路撒冷聖殿的羅馬將軍提多(Titus),甚至有人可能會解讀為近代的希特拉。無論如何,經文沒有清楚說明這人是誰,相信保羅的重點並非是叫信徒去推測這人是誰,而是要人預備好自己,以致當這位「不法的人」出現時能夠有堅定的信心,靠主站立得穩!因為這個「不法的人」將會是一名「沉淪之子」(2:3),那時亦會出現一些「沉淪的人」(原文是複數;見2:10),他們並不愛真理、也不信真理,反追求不義的事,而上帝是會容讓這種人出現錯誤的想法,信從了虛謊以致被定罪。因此,如果我們沒有渴慕和追求真理的心志,就會自自然然失去明辨真理的能力而容易被迷惑,最終走向滅亡。所以,我們作為信徒必須警醒和看重上帝的話,否則我們會不進則退,漸漸遠離真理而成為那些「沉淪的人」。

3. 要在信仰中站穩(2:13-17

帖後2:13 主所愛的弟兄們哪,我們本該常為你們感謝上帝,因為他揀選你們為初熟的果子,使你們因信真道,又蒙聖靈感化成聖,得到拯救。

帖後2:14 為此,上帝藉著我們所傳的福音呼召你們,好得著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榮光。

帖後2:15 所以,弟兄們,你們要站立得穩,凡所領受的教導,無論是我們口傳的,是信上寫的,都要堅守。

帖後2:16 願我們主耶穌基督自己,和那愛我們、開恩將永遠的安慰及美好的盼望賜給我們的父上帝,

帖後2:17 安慰你們的心,並且在一切善行善言上堅固你們!

保羅在2:13指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是「上帝揀選的初熟果子」。在《新約聖經》裏,「初熟果子」較常被信徒理解為「基督」作為睡了信徒的初熟果子(見林前15:20-23),意思是像農耕果子收成時那樣,上帝悅納了基督的生命,也喜悅那些信從他的人,他們就成為那些隨著初熟果子(基督)而來其餘在果園裏待收割的果子。然而,這裏「初熟的果子」並非指基督,而是指信徒,他們因信從真道而成聖並得著救恩,這是一種可獻呈給上帝、蒙祂悅納的生命(另參羅8:23和雅1:18中「初熟的果子」同樣是指信徒)。其實保羅在這裏是故意稱他們為「初熟的果子」,以肯定他們的生命是得蒙主悅納、可呈獻給主的,並繼而堅固他們的信心,好讓他們能在困難中仍然站立得穩,對主常存盼望(2:15-17)。

4. 一個代禱要求(3:1-5

帖後3:1 末了,弟兄們,請你們為我們禱告,好讓主的道快快傳開,得著榮耀,正如在你們中間一樣,

帖後3:2 也讓我們能脫離無理和邪惡人的手,因為不是人人都有信仰。

帖後3:3 但主是信實的,他要堅固你們,保護你們脫離那邪惡者。

帖後3:4 我們靠主對你們有信心,你們現在遵行,以後也必遵行我們所吩咐的。

帖後3:5 願主引導你們的心去愛上帝,並學基督的忍耐!

保羅在3:1-2分享自己的代禱需要,反映他不但沒有因為自己是屬靈的前輩(他建立帖撒羅尼迦教會)就不屑向後輩信徒分享他的自身困難和關切,反而更讓這班初信主的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學習多為主的道得以傳開而禱告記念,就是讓他們有分參與在福音的聖工上,一同讓上帝得榮耀。保羅在3:3-5再次肯定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過去已經懂得遵行上帝的道,藉此鼓勵他們要繼續去持守信仰。其中3:5保羅的祈禱「願主引導你們的心去愛上帝,並學基督的忍耐!」說明作為信徒,就要學習去愛上帝和效法主基督的忍耐!

5. 警告不作工的人(3:6-15

帖後3:6 弟兄們,我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們,凡有弟兄懶散,不遵守我們所傳授的教導,要遠離他。

帖後3:7 你們自己知道該怎樣效法我們。因為我們在你們當中從未懶散過,

帖後3:8 也從未白吃人的飯,倒是辛苦勞碌,晝夜做工,免得使你們中間有人受累。

後3:9 這並不是因我們沒有權柄,而是要給你們作榜樣,好讓你們效法我們。

帖後3:10 我們在你們那裏的時候曾吩咐你們,說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

帖後3:11 因為我們聽說,在你們中間有人懶散,甚麼工都不做,反倒專管閒事。

帖後3:12 我們靠主耶穌基督吩咐並勸戒這樣的人,要安分做工,自食其力。

帖後3:13 弟兄們,你們行善不可喪志。

帖後3:14 若有人不聽從我們這信上的話,要把他記下,不和他交往,使他自覺羞愧;

帖後3:15 但不要把他當仇人,要勸他如勸弟兄。

保羅在3:6再次重複前書曾提及過,有關信徒不努力工作的問題(見帖前2:9、4:10-12)。保羅像在前書所寫的一樣,再次以自己同時做傳道和製造帳棚維生作為榜樣(3:7-8),提醒信徒要自食其力、不可依賴別人、不要懶散不做工。而他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相信他們出現了以下兩種主要的情況:1)誤以為主的再來快將出現,於是做事敷衍了事,沒有動力去未雨綢繆、積穀防饑;2)依賴「恩庇侍從」制度維生(見註2),而並非靠著自己努力工作所賺取得來的成果去生活。這兩種情況並非互相排斥,而是可能同時間出現在信徒當中。無論如何,保羅三番四次在這事上作出提醒,說明這情況出現在信徒之間頗為嚴重,以致保羅要教導他們不和這類人交往,好使他們自覺羞愧(3:14),保羅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這些人能夠悔改回轉(3:15)。

6. 祝福(3:16-18

帖後3:16 願賜平安(εἰρήνη eirene的主隨時隨事親自賜給你們平安(εἰρήνη eirene!願主與你們眾人同在!

帖後3:17 我——保羅親筆向你們問安。凡我的信都以此為記,我的筆跡就是這樣。

帖後3:18 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你們眾人同在!

保羅像前書一樣,在結束書信時再次用「平安」來祝福。筆者在前書的摘要已經討論過有關「Pax Romana 羅馬太平」的背景[3],在此不再重複,但簡而言之,「平安」並不在乎外在環境是否順利,而是建基於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是否完好無缺。當我們生命中能夠靠著主耶書亞(耶穌)而無虧欠時,就能與上帝有一份和好、平安穩妥的關係。而這正是保羅盼望信徒能夠得著的真平安。

 

結語:「主再來」給信徒的提醒

《帖撒羅尼迦後書》雖然只有三章,其中大部分內容都環繞著「主再來」這個主題。當中保羅教導的重點是「主再來」既是信徒的盼望(主將要審判不義,帶來拯救),同時也是對信徒的提醒和挑戰。信徒在等候主再來之前,必須懂得預備好自己的生命迎接主,這包括好幾方面:

1. 願意為上帝的國受苦(1:5)

2. 致力把榮耀歸給上帝(1:12)

3. 追求真理免受「不法的人」影響而變了沉淪的人(2:1-12)

4. 在真道上站立得穩(2:13-15)

5. 愛上帝和學會忍耐(3:5)

6. 親自殷勤做工,不致在主以外建立了其他的依賴(3:6-15)

要預備主再來,信徒原來是需要在那麼多方面好好努力和進步的,而要生出上述的屬靈質素,實在談何容易,甚至可以說信徒靠自己的話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然而,保羅並沒有叫信徒靠著自己的能力去達至美好的靈性、活出上述的屬靈質素,而是在提出這些屬靈質素的同時,他也清楚指出信徒是必須要靠著主的引導和聖靈的工作方能成事的:

帖後1:5 這正是上帝公義判斷的明證,使你們配得上他的國,你們就是為這國受苦。【上帝想塑造你、模造改變你,你願意嗎?】

帖後1:12 使我們主耶穌的名,照著我們的上帝和主耶穌基督的恩,在你們身上得榮耀,你們也在他身上得榮耀。【上帝能透過你做甚麼嗎?】

帖後2:13 主所愛的弟兄們哪,我們本該常為你們感謝上帝,因為他揀選你們為初熟的果子,使你們因信真道,又蒙聖靈感化成聖,得到拯救。【你意識到上帝揀選了你嗎?】

帖後3:5 願主引導你們的心去愛上帝,並學基督的忍耐!【你願意被主引導嗎?】

因此對信徒來說,我們要問的問題不是自己能否做到《聖經》的要求或上帝的吩咐,而是有沒有一個屬靈上的自省能力、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白上帝是一切恩典和能力的源頭,以致我們懂得謙卑去求主和聖靈的幫助,不斷地被祂去引導成聖!深信只要我們願意立志追求真理和順服主,祂必會施恩憐憫建立我們的屬靈生命,幫助我們預備好迎接主的再來。阿們。


[1]《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前書》查經摘要有關「歷史背景」一段的內容。

[2] 簡單而言,「恩庇侍從」制度(patron-client)是一種透過免費派發福利(就如今天所謂的「蛇齋餅糭」) 而買來的政治勢力,但信徒不應怠惰而依賴這種制度維生,詳細的討論可參前書的摘要文章講解《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前書》查經摘要

[3]《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前書》查經摘要有關「望(4:13-18、5:1-11)」一段的討論。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前書》: 以造就別人的屬靈生命為使命

「安息日研經坊」(2023)《新約聖經》綜覽:《帖撒羅尼迦前書》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帖撒羅尼迦的古代廣場(建於公元二世紀);©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簡介「保羅書信」

在綜覽《使徒行傳》之後,我們就進入保羅的書信系列。《新約聖經》共有27卷書,而學者們一般認為保羅寫了13封書信,因此明白保羅書信的內容對掌握新約神學觀念、保羅與教會的關係和早期基督教的發展都十分重要。這13封書信主要分為兩大類:1)寫給教會的(按時序[1]):帖撒羅尼迦前書和後書、加拉太書、哥林多前書和後書、羅馬書、以弗所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2)寫給個人的(按時序):腓利門書、提多書、提摩太前書和後書。除了按書信的對象分類,也可從學術上就這13封書信的作者是否保羅,和它們怎樣影響我們明白保羅神學觀分為三類(見下表[2])。

主要書信(作者為保羅)

作者確定為保羅但較次要

作者是否保羅仍有爭議

羅馬書

帖撒羅尼迦前書

以弗所書

哥林多前書

腓立比書

帖撒羅尼迦後書

哥林多後書

腓利門書#

歌羅西書

加拉太書

 

提摩太前書*

  

提摩太後書*

  

提多書*

*# 寫給個人(*一般稱為「教牧書信」)

保羅書信的特色:保羅書信的篇幅遠比當代的一般書信為長,其格式大多包含四個部分:1)問安;2)感恩稱讚;3)內容(教導、提醒、鼓勵);4)結尾。內容主要為處境性針對當時的教會和人的需要而寫成的,也就是說,保羅寫這些書信時並非在羅列一些教條或神學綱要,故此我們在研讀時必須理解每封書信的歷史背景,並與《使徒行傳》平行來讀(情況就如研讀《希伯來聖經》的先知書時需要同時參看《列王紀》、《歷代志》、《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等歷史書那樣)。另外,保羅寫這些書信是採用當代的希臘文(Koine Greek),以及自古希臘時期已常用的三種修辭技巧:1)他自己的個人氣質 ethos;2)情感pathos;3)理性邏輯 logos,以加強他說話及論證的說服力,讓聽眾更易於接受和回應他的信息。這些書信包含以下的主要神學觀[3]

1. 基督成就了《希伯來聖經》(舊約聖經)

2. 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成了初熟的果子)

3. 信徒的得救確據,是靠上帝的恩典,因信稱義

4. 基督既已得勝,信徒可與基督聯合、與上帝和好、死後復活、承受永生

5. 在基督裏合而為一(猶太人與外邦人;奴隸與自由的人;男與女)

6. 末世觀:已然(Already)及未然(Not Yet)

信徒要預備自己迎接主的再來,所以要順從聖靈而不是肉體、過聖潔的生活、有好的見證、努力傳揚主道

 

簡介《帖撒羅尼迦前書》

書名:帖撒羅尼迦前書,希臘文 ΠΡΟΣ ΘΕΣΣΑΛΟΝΙΚΕΙΣ A’,意思是「致帖撒羅尼迦的(教會/信徒)(一)」。

作者:使徒保羅

對象:帖撒羅尼迦教會,這是保羅在他的第二次宣教旅途中建立的。當中包含猶太人和外邦人的信徒。而作為當時早期的教會之一,一般相信是以家庭形式聚會的教會,同時信徒也會參與猶太會堂的聚會,學習聖經(參徒15:21)。

成書日期:公元50-51年。

歷史背景:按《使徒行傳》17章記載,保羅在他的第二次宣教旅途中因著異象而來到馬其頓和希臘一帶傳道(見徒16:9-10),他在帖撒羅尼迦的猶太會堂一連三個安息日甚至更長時間教導,證明主耶書亞(耶穌)就是猶太人的彌賽亞。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的首府,他在當地的傳道事工十分成功,讓不少人信主,然而當中不信主的猶太人因著保羅的顛覆性信息,而對他進行逼害。保羅因而帶著西拉和提摩太前往庇哩亞去傳道,但因為在帖撒羅尼迦未信主的猶太人繼續追趕他們,保羅唯有留下西拉和提摩太在庇哩亞,自己繼續逃往雅典。後來他們匯合,保羅差派提摩太去探望帖撒羅尼迦教會。而當保羅到了哥林多的時候,提摩太帶回有關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報告,於是保羅就寫了這書鼓勵和教導他們。(見3:1-2)

全書大綱結構

1. 保羅稱讚帖撒羅尼迦信徒的信心

A. 問安(1:1)

B. 為他們的成長禱告(1:2-10)

2. 保羅與他們的關係(2:1-20)

3. 保羅稱讚有關他們的好報告(3:1-13)

4. 要留意主的再來

A. 為主而活(4:1-8)

B. 彼此相愛(4:9-12)

C. 彼此安慰(4:13-18)

D. 常作準備(5:1-11)

E. 榮譽與順服(5:12-22)

5. 最後的禱告和道別(5:23-28)

 

《帖撒羅尼迦前書》綜覽

1. 保羅稱讚帖撒羅尼迦信徒的信心(1:1-10

第1章主要記載保羅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慰問、為他們感恩和禱告。當中保羅指出他們「因信心所做的工作,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堅忍」(1:3)而特別感謝父上帝。這「信、愛、望」的主題貫穿全書,成為他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主要教導。由於這是保羅所建立的教會,他特別用稱讚的話鼓勵他們,例如「上帝所愛的弟兄啊,我知道你們是蒙揀選的」(1:4)就用了這邏輯理性(logos)的手法去表達對他們屬靈生命的肯定,好讓他們也認定自己是蒙上帝所揀選,好努力成為主的見證人!

帖前1:5 因為我們的福音傳到你們那裏,不僅在言語,也在能力,也在聖靈和充足的確信。你們知道,我們在你們那裏,為你們的緣故是怎樣為人。

帖前1:6 你們成為效法我們,更效法主的人,因聖靈所激發的喜樂,在大患難中領受了真道,

帖前1:7 從此你們作了馬其頓和亞該亞所有信主的人的榜樣。

接著保羅指他自己的為人如何,帖撒羅尼迦的信徒應當十分清楚,這正是透過表揚自己的生命特質(ethos)為榜樣去堅固他們的信心,而他們正是效法保羅和效法主基督(1:6),以致在面對大患難仍能夠喜樂。這裏所指的大患難,大概是因著保羅傳道而來的攻擊,之前他在腓立比的時候就已經被拉去見官(徒16:19),而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也會因為認信彌賽亞而面對各種困難和逼迫(下文再述)。因著帖撒羅尼迦教會在艱難中仍堅持信仰,保羅就誇獎和肯定他們的努力,指他們持續的生命見證,已成了當地整個馬其頓和亞該亞省的信徒榜樣。可以說,早期教會是透過一些不怕困難、願意效法主和委身的生命所建立出來的,就是不單單只有保羅自己的委身成了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的榜樣(像父母成為子女建立榜樣一樣),同樣地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也學像保羅一樣委身、為主而活,成為其他地區更多信徒的榜樣。

 2. 保羅與他們的關係(2:1-20

帖前2:2 我們從前在腓立比蒙難受辱,這是你們知道的可是我們還是靠著上帝給我們的勇氣,在強烈反對中把上帝的福音傳給你們。

帖前2:3 我們的勸勉不是出於錯誤,也不是出於污穢,也不是用詭詐。

帖前2:4 但上帝既然認定我們經得起考驗,把福音託付我們,我們就照著傳講,不是要討人喜歡,而是要討那考驗我們的心的上帝喜歡。

……

帖前2:14 弟兄們,你們與猶太地區上帝的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的各教會,有同樣的遭遇,因為你們也受了同胞的迫害,像他們受了猶太人的迫害一樣。[4]

帖前2:15 這些猶太人不但殺了主耶穌和先知們,又把我們趕出去。他們令上帝不悅,且與眾人為敵,

2:2以及剛才的1:6都提及因為認信基督而要承受苦難,反映認真委身的信徒必然會遇到困難和考驗。從歷史處境來看,當時的信徒會因著堅持信仰而被不信主的猶太人逼害,這包括被人否定和攻擊、被趕出會堂(2:15;另參約9:22)、被下在監裏、被鞭打、被指反羅馬君王、被父母置於死地等等(參太10:17-22)。在早期教會的信徒中,這些因基督信仰而來的逼害十分常見。而2:4指出這些考驗是上帝認為當時的信徒可承受得起,甚至可說是出於上帝,好讓他們藉此去為祂作見證,好讓人能正確認識福音,煉淨其信主的動機(不是為了討人的歡喜,而是要討上帝的喜悅)。

帖前2:6 [6-7] 我們作為基督的使徒,雖然可以受人尊重,卻沒有向你們或向別人求榮耀,反而在你們當中心存溫柔,如同母親哺乳自己的孩子。

帖前2:8 既然我們這樣愛你們,不但樂意將上帝的福音給你們,連自己的性命也樂意給你們,因為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

………

帖前2:11 正如你們知道,我們待你們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

另外,留意保羅在2:6-11同時用了兩種修辭技巧來說話。他一方面在情感上(pathos)表明自己猶如父母般愛他們,甚至願意為他們犧牲自己的性命;另一方面,也提及自己個人品格的高尚(ethos),就是即使他可受從人而來的尊重,但他沒有追求人的榮耀。這些說法在在都加強保羅說話的說服力,讓帖撒羅尼迦的信徒更能接受他的提醒和勸教,讓他們在受壓迫時保持堅定的信心。

帖前2:17 弟兄們,我們被迫暫時與你們分離,身體離開,心卻沒有;我們極力想法子,渴望見你們的面。

帖前2:18 所以我們很想到你們那裏去。——保羅有一兩次要去,只是撒但阻擋了我們。

帖前2:19 當我們的主耶穌再來,我們站在他面前的時候,我們的盼望、喜樂和所誇的冠冕是甚麼呢?不正是你們嗎?

在修辭上,保羅在這裏再次用情感上(pathos)的手法,去表明他對他們是何等關切,表明自己十分渴望去探望他們,好讓他們知道保羅未能親自前往並非是不著緊他們。而2:19又表明他們是保羅在將來見主面時的盼望和他可誇的冠冕,則從邏輯理性(logos)上來看,更讓帖撒羅尼迦的信徒願意努力在信仰上做好自己,活出保羅對他們屬靈生命的期望!可以說,這期望跟今天我們對初信主的信徒大不相同,當時的信徒必須十分委身和敬虔,才能在面對艱難的生活、因信主而帶來的挑戰、宗教和政治的逼迫等苦難,在黑暗中為主發光。

3. 保羅稱讚有關他們的好報告(3:1-13

帖前3:1 既然我們不能再忍,就決定獨自留在雅典,

帖前3:2 於是差派我們在基督福音上作上帝同工的弟兄提摩太前去,在你們所信的道上堅固你們,勸勉你們,

帖前3:3 免得有人被這些患難動搖。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

……

帖前3:5 為此,既然我不能再忍,就差派人去,要知道你們的信心如何,恐怕那誘惑人的果真誘惑了你們,以致我們的勞苦歸於徒然。

帖前3:6 但是,提摩太剛從你們那裏回來,將你們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報給我們,又說你們常常記念我們,切切想見我們,如同我們想見你們一樣。

帖前3:7 所以,弟兄們,我們在一切困苦患難中,因著你們的信心得到鼓勵。

帖前3:8 如今你們若靠主站立得穩,我們就得生了。

保羅在這裏表示自己十分渴慕前往探望他們,是因為怕他們被其他人的信息所迷惑而離開信仰(3:5)。他接續指出在患難中信徒的信心是容易被動搖的,又解釋「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好讓帖撒羅尼迦的受眾知道這些困難本就在保羅的預計之內。也就是說,保羅說明他清楚知道自己願意在受苦中仍堅持傳道給他們,背後的推動力就是看見他們的信心可以增進。雖然保羅十分關心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但由於自己未能前往,所以唯有差派提摩太去探望他們。

帖前3:10 我們晝夜切切祈求要見你們的面,來補足你們信心的不足。

帖前3:11 願我們的父上帝自己和我們的主耶穌,為我們開路到你們那裏去。

帖前3:12 又願主使你們彼此相愛的心,和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充足,如同我們愛你們一樣,

帖前3:13 好堅固你們的心,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同他眾聖徒來臨的時候,在我們父上帝面前,成為聖潔,無可指責。阿們!

雖然之前保羅多次稱讚帖撒羅尼迦信徒的信心,但從3:10-13可見,保羅像是父母那樣,按著他們的情況發出鼓勵的言語,而實情是,他們其實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從保羅提到自己要「補足你們信心的不足」(3:10),又願他們「彼此相愛的心,和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3:11),成為「聖潔,無可指責」(3:12)等可見。事實上,帖撒羅尼迦教會是保羅過去可能只用了三個多星期的時間所建立的,而且信徒在信主後就立即要面對許多衝擊和逼迫(除上文提及的信仰壓迫,也包括在外邦敬拜多神的文化、有違基督信仰的社會價值觀等),因此保羅認為他們的信心仍要再提升也是無可厚非的。無論如何,我們看見保羅是如何著緊信徒的生命,他以自己的生命和行事為人作為榜樣,情理兼備地教導信徒,在離開了帖撒羅尼迦教會後仍然致力用書信去鼓勵和建立當中的信徒。

 4. 要留意主的再來(4:1-5:22)

保羅在1-3章多次讚賞、教導和鼓勵帖撒羅尼迦教會之後,他在4-5章特別提醒他們要怎樣活出美好的信徒生命,預備主的再來。其中保羅特別再次從信、愛、望這三方面去提醒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他們應當如何預備主的日子,這在4-5章裏剛好成了一個文學上的倒影結構:

A. 主對信徒的期望(4:1-2)【前言】

B. 為主而活(4:3-8)【信】

C. 彼此相愛(4:9-12)【愛】

D. 彼此安慰(4:13-18)【望】

D’. 常作準備(5:1-11)【望】

C’. 榮譽與順服(5:12-15)【愛】

B’. 建立屬靈的習慣(5:16-22)【信】

A’. 最後的禱告和道別(5:23-28)【結語】

 

信(4:3-85:16-22):

帖前4:3 上帝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為聖潔,遠避淫行;

帖前4:4 要你們各人知道怎樣用聖潔、尊貴控制自己的身體 ,

帖前4:5 不放縱私慾的邪情,像不認識上帝的外邦人。

保羅首先提醒帖撒羅尼迦教會要保持聖潔,遠避淫行。驟眼看來,我們或會以為這所教會的信徒在信主後就出現了嚴重的淫亂行為。然而我們要知道在當時的希羅世界中,原來外邦男人盛行在妻子以外另立情婦和妃妾去滿足自己的情慾需要,甚至會按需要透過女僕、男童僕來發洩個人的慾望[5]。因此帖撒羅尼迦教會其實與其他身處外邦希羅世界的教會一樣,都必然會因為信仰而要選擇脫離一些扭曲的性文化和與信仰不符的價值觀。除了性方面的開放和氾濫之外,希羅世界也充斥着拜祭偶像、神秘主義、敬拜羅馬皇帝甚或是封神等得罪上帝的文化,這些都是信徒除了要面對猶太教的逼迫之外,其他需要勇敢面對和突破的挑戰。可以說,當時的信徒並非單單在頭腦上接受了上帝的存在,而是更要在行為和習慣上都要作出徹底的改變,就是因著認信上帝是世上唯一和獨一的真神,而選擇分別為聖過聖潔的生活。因此,雖然信主在當時是無條件的,但信主後要活出對主忠誠的信仰生活(徒15),信徒是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和轉變。而要面對如此巨大的信仰衝擊,保羅在5:16-22特別提醒信徒要建立良好的屬靈習慣!這包括信徒要在患難中從主裏「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明白「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5:16-18)。而且要留心順從聖靈的感動和先知的講論(5:19-20),判斷和省察甚麼是在主眼中看為美好的事情就要堅持,而在主看為惡的事情就要努力禁戒(5:21-22)。可以說,信徒必須要憑信心去活出一種與基督信仰相稱的屬靈生命,在克服困難的同時,又要活出與信主前不一樣的生活習慣和作風,在對上帝、對人、對事上都活出美好的見證。

愛(4:9-125:12-15):

帖前4:9 有關弟兄間的手足之情(φιλαδελφίας philadelphia,音譯就是「非拉鐵非」),不用人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自己蒙了上帝的教導要彼此相愛

帖前4:10 你們向全馬其頓的眾弟兄固然是這樣行,但我勸弟兄們要更加努力。

帖前4:11 要立志過安靜的生活,管自己的事,親手做工,正如我們從前吩咐你們的,

帖前4:12 好使你們的行為能得外人的尊敬,同時也不依賴任何人。

保羅從4:9開始特別提醒帖撒羅尼迦的信徒要看重「彼此相愛」(另見3:12),看重弟兄之間的關係,而「愛鄰如己」本是繼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之後最重要的第二大誡命,因此我們不難明白為何保羅要這樣去教導信徒。可是,4:11指「立志過安靜的生活,管自己的事,親手做工」則較難以理解,而且之前保羅曾說「弟兄們,你們記念我們的辛苦勞碌,晝夜做工,傳上帝的福音給你們,免得你們任何人受累。」(2:19)單就這些句子來看,我們或會誤以為帖撒羅尼迦的人本質很懶散,不願工作。但如果我們以希羅世界的背景來看,或能更清楚理解保羅這話的箇中含意。原來希羅世界的社會價值觀,是十分看重個人的知名度和社會階級,所以信徒就要脫離世人那種時常都為要表現自己、告訴別人自己何等偉大、為著自己的名聲而敲鑼打鼓等的行徑,在信主後改為學習過低調安靜的生活,不再追求來個人的榮耀,而是來自主的讚賞,把榮耀歸於主。

另外,在希羅世界中主僕的地位分明,主人的身分往往不容許他自己親手勞碌做工,而是把一切繁重的工作都讓奴隸和僕人去承擔。故此,基督信仰不但打破了當時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界線,也打破了主僕的不同階級之間的界線,一同在主裏合而為一。而除了主僕界線的問題,保羅要這樣教導也很有可能是基於當時希羅世界中的「恩庇侍從」制度(patron-client)是一種透過免費派發福利(就如今天所謂的「蛇齋餅糭」) 的利益輸送制度,這是政治家為貧苦平民提供免費糧食和物資以換取他們支持和擁戴自己的一種手段。然而信徒在信主後就應當努力親身做工,不應再依賴這種制度來過活(4:12),免得當有不信主的政治家提出一些違反信仰原則的要求時(例如要求參與祭偶像的活動),信徒就有可能因為糊口而跌倒得罪主。所以保羅教導信徒要因為愛上帝的緣故而親身做工,謹慎地不讓自己置於一個屬靈上危險的位置。也有另外一個說法,是指因為信徒以為主再來的日子已經相當接近,所以已經不用為長遠的生活著想而努力做工。無論如何,這些說法都沒有互相排斥,可以是同時出現於不同類型的信徒身上,而最重要的是保羅自己親自做了榜樣,不但努力傳道,也在日間努力造帳棚,好讓信徒不用為奉獻支持他的傳道工作而造成負累(2:9)。保羅在5:12-15繼續指,信徒在信主後必須改變他們的行事為人和作風、待人接物的態度等,包括改掉未信主前的一些自我中心、不尊重長輩、自私自利、不看顧別人、以惡報惡去待人等的想法和心態,活出信徒應有的生命。

望(4:13-185:1-11):

帖前4:13 弟兄們,至於已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

帖前4:14 既然我們信耶穌死了,復活了,那些已經在耶穌裏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

帖前4:15 我們照主的話告訴你們一件事:我們這活著還存留到主來臨的人,絕不會在那已經睡了的人之先。

帖前4:16 因為,召集令一發,天使長的呼聲一叫,上帝的號角一吹,主必親自從天降臨;那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

帖前4:17 然後我們這些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會。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

……

帖前5:1弟兄們,關於那時候和日期,不用人寫信給你們,

帖前5:2 因為你們自己明明知道,主的日子來到會像賊在夜間突然來到一樣。

帖前5:3 人正說平安穩定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陣痛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逃脫不了。

保羅在這裏提醒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要有「死後復活的盼望」和「主再來」等的觀念。學者一般相信他要特別處理這些議題,可能是由於以下三個原因:1)保羅未完成講解基督信仰就被逼要離開帖撒羅尼迦,所以要就這主題繼續講解或加以補充;2)當中可能已經出現信徒因受逼迫而殉道的情況,然而當地不少信徒對死後是否有復活仍缺乏信心和了解;3)希羅世界中大多數的信仰觀念本就認為人死如燈滅,並沒有死後復活的盼望和觀念,因此在面對死亡的威脅時特別恐懼。我們要知道,這三個原因並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可同時成立的(這或可更具體地反映當時的實際情況)。無論如何,保羅強調信徒不但有復活的盼望,更因為這盼望而要好好地在今生裏就活出正確的生命,預備與主進入永恆裏。而除了在帖前4-5章這裏,保羅也在帖後和其他書信,例如林前15:51-53、西3:4、腓3:4、20-21等提及過有關「主再來」的教導。我們可能難以理解保羅的這些末世觀是從何而來,而只要我們對《聖經》稍為熟悉,其實不難理解保羅對末世、主再來和復活等的明白都是出自《希伯來聖經》。例如:「主的日子」本來就是一些舊約先知書中常提及的「耶和華的日子」的觀念,保羅把這應用在主耶書亞(耶穌)身上,指主再來時同樣會有吹角、審判惡人、為義人平反、讓死人復活等出現。情況就如一些先知書中所描述的景況(見番1:14-16、亞9:13-14、但7:13、12:1-2等),其中《但以理書》12:2特別提到「睡在地裏塵埃中的必有多人醒過來;其中有得永生的」就正正跟保羅教導主再來時在基督裏睡了的人將要復活的說法十分吻合(4:16)。另外,保羅能對基督信仰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某程度上相信是跟他所明白的口傳福音有關(參太24:30-31有關人子再來、有大聲號筒、天使召集屬於主的人等的描述)。而保羅特別要教導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認識「復活」和「主再來」,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在面對患難中最大的盼望!另外,5:13指的「平安穩定」,在羅馬帝國的世界中會被認為是指凱撒大帝所建立的「Pax Romana(羅馬太平)」,就是一種羅馬帝國透過大規模的建設、經濟發展、政治鎮壓異己聲音等而變成國家強盛的景況,但這些所謂的平安其實只是地上人所建立的平安,而信徒的真正的平安、人生的依靠和穩妥只能在掌管世界的主中找到。所以,保羅提醒帖撒羅尼迦教會在面對末世、主再來的時候,要懂得從當時希羅世界的放蕩生活、享樂主義和所謂的「羅馬太平」中醒悟過來[6],明白真正的盼望在於主,信徒應當活出警醒謹慎的生命去預備迎見主面(5:6),就是讓自己常常處於屬靈爭戰的狀態(5:8),不要像世人那樣放縱自己。

5. 最後的禱告和道別(5:23-28

帖前5:23 願賜平安的上帝親自使你們完全成聖!願你們的靈、魂、體得蒙保守,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來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責。

保羅在結束這書信時再次提醒帖撒羅尼迦教會要靠著上帝不斷努力,讓自己的屬靈生命力成為完全無可指責,預備好自己迎接主的再來。可見,保羅並沒有因為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在當時仍處於初信主的階段,就不對他們抱有期望。相反,保羅期望他們成為自己在見主面時的冠冕,他們要「無可指責」地預備迎見主的再來,也就是要他們徹底離開未信主前得罪主的生活,建立良好的屬靈習慣,為要成為聖潔,並像他那樣努力活出美好的見證,成為其他人的榜樣。

 

結語:以造就別人的屬靈生命為使命

《帖撒羅尼迦前書》是保羅向他第二次宣教途中所建立的帖撒羅尼迦教會發出的第一封書信,為要鼓勵、建立和提醒他們如何活出與福音相稱的聖潔生活。其中保羅就信、愛、望三方面提醒帖撒羅尼迦的信徒:

信:學會對主忠心,建立過聖潔的習慣,不再跟隨世界的價值觀、生活模式、行事手法!

愛:要彼此相愛,不要以惡報惡,對未信主的人、信主的人(領袖、軟弱的人)要尊重和忍耐!

望:不把盼望和滿足建基於地上生活的穩妥、娛樂或世人所指的平安上,而是建基於與主的關係、上帝的應許和永恆的事情上,成為別的信徒的榜樣。

這反映早期教會在面對政治、社會價值觀和宗教文化上各式各樣的衝擊時,仍然要選擇堅持對主忠心、有力量對人關愛,在苦難中要盼望主的再來。今天,我們信主後雖然大多數人都未必會像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那樣要面對很大的信仰衝擊和艱難,然而從保羅對他們的提醒和嘉許,反映信徒在信主之後就應當快快進入屬靈爭戰的狀態,克服因信仰而來的種種壓迫和挑戰,活出聖潔的生命,甚至要效法基督,成為其他信徒的好榜樣和好見證!事實上,保羅對初信主的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已經抱有很大的期望,認為他們能效法他和效法主,能警醒謹慎地活出好的榜樣。當中不論保羅還是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他們愛主和委身的推動力都並非來自人的讚賞,而是因著想成就主的心意,並看見身邊其他信徒的生命能夠有所成長。反觀現今的教會和信徒,我們並不容易找到認真、委身、願意為主受苦的生命見證,更多的反而是一些缺乏承擔、追求世俗享樂、追求滿足個人榮耀和成就、只想從主裏得到福氣的信眾,難怪現今教會和個別信徒的生命都難以被建立起來。求主憐憫和加力給我們,叫我們既然有復活的盼望,就不要再像不信主的世人那樣只為著自己而活,而是努力為主和為著別的信徒能夠在屬靈上成長而活,努力多作主工,成為其他信徒的榜樣,就像我們從保羅和帖撒羅尼迦教會所看見的那樣,承傳著一份願意為主受苦的心志,以造就別人的屬靈生命為使命。阿們。


[1] 近代學者估計保羅最早寫的書信是《帖撒羅尼迦前書》(寫於公元50-51年),這是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途中所寫的。另一個較保守的說法是他最先寫《加拉太書》,但這說法要把其成書日期定在耶路撒冷會議對外邦人是否需要先成為猶太人才能得救的決議之前(徒15章)。詳細的時序圖表可參:https://bmy.org.hk/保羅生平與保羅書信時序/

[2] 參 Douglas J. Moo, NT276 Pauline Theology (Logos Mobile Education; Bellingham, WA: Lexham Press, 2017) 。

[3] 參Todd D. Still, Thinking through Paul: A Survey of His Life, Letters, and Theology

[4] 這節經文容易被曲解來支持「反猶主義」,但要知道當時「猶太人」這個用詞並非指所有的猶太裔人士(因為作者保羅自己也是),而是單單指當時拒絕接受彌賽亞的猶太教領袖,這情況在《約翰福音》中也常見。

[5] 參N.T. Wright, Michel F. Bird,“Portals and Parallels: Typical Greco Roman Mail Sexual Attitudes”, The New Testament in Its World (Zondervan, 2019)。

[6] 第一世紀的希羅世界中,外邦人的生活是充滿著娛樂節目和享樂主義的。我們從考古發現可見,許多城市都設有劇院、音樂廳、羅馬浴場、賽馬車場、妓院、鬥獸場以及龐貝古城中富戶人家的壁畫上所反映的宴樂文化等。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