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猶太信仰根源

重溫文章〈探索「學習猶太文化、親以色列」的迷思〉

以巴局勢持續升溫,戰事預計持續多月,基督徒一般都會為無辜死傷、失去家庭的人而難過和禱告守望,但較熱心的信徒則容易走了「過分親以色列」和「反以色列」的兩個極端,以致在信徒群體之間產生不和,離開了《聖經》的真理⋯⋯透過重溫早前 Herbert 老師寫的一篇文章〈探索「學習猶太文化、親以色列」的迷思〉,希望基督徒能明白自己對現今以色列國應有的立場,較正禱告,認識信徒從猶太文化認識聖經和跟從主所需要注意的地方。求主使用並保守祂屬靈的國度!

「先是猶太人」後記:從「反猶主義」到「過分親猶」的危機

「先是猶太人」後記:從「反猶主義」到「過分親猶」的危機(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節期時的耶路撒冷舊城哭牆;Image by MoneyforCoffee from Pixabay)

「反猶主義」(Anti-Semitism)在人類的歷史中不斷出現,難得看見有部分基督徒漸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而開始接納和提倡「先是猶太人」的《聖經》教導,既關心猶太宣教工作,也從猶太文化認識基督教信仰。但可惜的是,基督徒的取向往往容易走向兩極化,當一邊廂有很多基督徒不理會「先是猶太人」的教導甚至是「反猶」的時候,另一邊廂卻有基督徒過度崇尚猶太信仰文化,盲目地高舉猶太人,有些甚至為了能夠與猶太人和諧共融,而提出了猶太人不一定要接受耶穌才能得著救恩的說法等。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過分親猶」例子就是2015年12月梵蒂岡發表的一篇有關天主教徒與猶太人之間的關係的言論。[1]

該言論大體上表達出一份對猶太人的深切尊重,並反思天主教過去歷史裏的「反猶」問題,當中的內容大部分符合「先是猶太人」的《聖經》教導,這本來是可取和值得欣賞的。可是,在言論的第五部分第36段有關神學反思的申述中(見註1),卻提出了「猶太人不需承認基督也能得著上帝救恩」的說法,並認為這是一個合理、卻只是無法解釋的奧秘。這個說法對正統猶太教當然歡迎不過,因為這意味著基督徒應該停止向猶太人進行任何形式的傳福音工作。[2]這套言論的邏輯是,基督徒雖然看救恩之路只有一條(也就是藉著相信耶穌為基督),但是猶太人即使不循著這條路也不會被排除在救恩之外,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而出的(約4:22),而且上帝也沒有放棄他們(羅9至11章),所以就得出「猶太人不需承認基督也能得著上帝的救恩」這種令人費解的結論。該言論引用《羅馬書》11:29「因為上帝的恩賜和選召是不會撤回的」,去表達上帝既然會信實地對待猶太人,那麼即使猶太人不承認耶穌為基督,最終也能得著救恩。它繼而引用《羅馬書》11:33「深哉,上帝的豐富、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作旁證,認為保羅也因著「猶太人不需承認基督也能得著上帝的救恩」這個奧秘而感歎。之後在第六部分第40段關於向猶太人宣教的指引裏,更吩咐信徒不要進行任何形式的猶太宣教工作或支持相關的機構,因為這是上帝自己的工作,加上我們不能以慣常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方式帶領他們信主,所以作為信徒只需要在猶太人面前做好自己的見證就可以了。[3]

這樣的言論表面上提倡「先是猶太人」的《聖經》教導,但其實混雜了極大的謬誤,並且走向另一個極端。筆者嘗試指出當中存在的一些謬誤,並藉此探討「過度崇猶」或「過分親猶」的問題。

 

1. 邏輯上的謬誤

雖然救恩的確是從猶太人而出(約4:22),上帝也確實沒有放棄他們(羅9至11章),但是這不足以得出「他們不相信耶穌也能得著救恩」的結論。原因之一是,上帝不放棄猶太人,也可以是指祂會用某種方法、在某個時間空間裏,信實地使猶太人接受耶穌為彌賽亞,而並非指他們不需要接受耶穌。其二,我們的確難以用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方式帶領猶太人信主,但也不等同於他們不需要接受耶穌為彌賽亞,因為傳福音的方式不止一種,所以該言論單是在邏輯上已存有不少謬誤。

 

2. 釋經上的謬誤

該言論是從解釋《聖經》經文而得出「他們不相信耶穌也能得著救恩」的結論。然而,這個結論明顯有違其他《聖經》經文的教導,犯了釋經原則上的錯誤。

約14:6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

太 15:24 耶穌回答:「我奉差遣只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

《約翰福音》14:6指出在耶穌道成肉身以後,人只有藉著他,才能真實地與天父建立關係,沒有其他途徑。尤其是,耶穌這句說話是對著他的「猶太裔」門徒說的,所以該言論認為猶太人不用相信耶穌也能到天父那裏去,簡直就是廢掉了耶穌的教導,把耶穌當做說謊的。該言論同時把《馬太福音》15:24記載到耶穌說自己是奉天父差遣到以色列家的這個立場給推翻了;相反的是,耶穌在《馬太福音》這一節所講的,正正是要在外邦人面前表明自己把向猶太人傳福音的工作放在一個優先的位置(筆者在〈先是猶太人〉(中)一文中已經解釋過這段經文[4])。如果耶穌的立場是要先向猶太人傳講天國福音的話,那麼也可以說猶太人比我們外邦人其實更需要主耶穌以及他的天國福音!因此,該言論從釋經所得的「猶太人不需承認基督也能得著上帝的救恩」這個結論,明顯地違背其他《聖經》經文的意思(甚至是徹底相反了主耶穌自己的教導和榜樣)!這並不符合以經解經的原則,是釋經上的一種謬誤。

不但如此,這個結論既與主耶穌自己的教導背道而馳,就會顯得耶穌並不信實,那麼該言論的釋經結論其實是推翻了它本身所建基於「上帝是信實的」這個立論基礎[5]

羅11:25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奧祕,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這奧祕就是有一部分以色列人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

羅11:26 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經上所記:「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一切不虔不敬。」

……

羅 11:30 你們從前不順服上帝,如今因他們的不順服,你們倒蒙了憐憫。

羅 11:31 同樣,他們現在也是不順服,叫他們因著施給你們的憐憫,現在也就蒙憐憫。

羅 11:32 因為上帝把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中,為的是要憐憫眾人。

羅 11:33 深哉,上帝的豐富、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

此外,該言論又認為「猶太人不需承認耶穌基督也能得著救恩」,就是保羅在《羅馬書》11:25所指並在11:33所頌讚的奧秘,這是另一個釋經上的謬誤。首先,雖然保羅的確是因為看見了上帝偉大的救贖計劃而發出讚歎,但是保羅所說的奧秘,從上下文來看明顯是指上帝竟然透過猶太人的不順服,來憐憫那些本來不順服的外邦人(羅11:30),讓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在不順服中需要得到上帝的憐憫(羅11:31-32),而並非像該言論所指的「猶太人不需承認耶穌基督也能得著救恩」(經文從來也沒有明示或暗示過)。第二,保羅在這裏之所以描述為一個奧秘,是因為上帝的救贖計劃現在已經清晰地被揭示出來了!這個計劃是偉大的,是令人讚歎的,而不是像「猶太人不需承認基督也能得著救恩」的說法那樣是讓人無法理解的。第三,保羅所指的奧秘是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同樣需要上帝的憐憫,按《以弗所書》2章所說,耶穌基督「使雙方合而為一」(弗2:14),雙方藉著祂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因此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必須藉著主耶穌才得以進到父面前(弗2:16-18),而並非「猶太人不需承認耶穌基督」。綜合以上各點,該「親猶」的言論在處理經文和釋經上都充滿謬誤,它所謂按《聖經》經文而得出的結論和教導,本身就違背了《聖經》的意思,甚至是相反了主耶穌自己的教導。

 

3. 相反主耶穌旨意的謬誤

除了上述《約翰福音》14:6和《馬太福音》15:24反映出該言論相反了耶穌的教導外,筆者想再用一段經文,去指出耶穌在世時對在他以後的猶太人有甚麼意願和旨意。

太23:37「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少次想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但是你們不願意。

太23:38 看吧,你們的家要被廢棄成為荒蕪。

太23:39 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絕不會再見到我,直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馬太福音》23章這段經文提到耶穌當時因為渴望猶太人回轉歸向他,曾經多次招聚他們。他預言耶路撒冷被毀,並以母雞招聚小雞到翅膀底下的圖畫來比喻自己對他們的愛和關切,只是猶太人不願意接受他(太23:37)。然而即使猶太人拒絕了耶穌,耶穌對他們的期望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他仍然希望他們能夠回轉歸向自己。《馬太福音》23:39「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這句話在《馬太福音》21:9也出現過,這是當時以色列民引用《詩篇》118:25-26「耶和華啊,求你拯救!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順利!奉耶和華的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我們從耶和華的殿中為你們祝福!」去表達他們對耶穌這位彌賽亞進入耶路撒冷作王的一份歡迎和渴求[6]。《馬太福音》21:9他們向耶穌喊叫「和散那!」正是《詩篇》118:25「求你拯救!」的意思(原文 הוֹשִׁ֘יעָ֥ה נָּ֑א hoshi‘ah na’的音譯)。而「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是引用了《詩篇》118:26作為口號去表達他們對耶穌的渴求。所以耶穌指出,除非有一天猶太人再次歡迎他來到,並且向他發出呼求,否則他們是不會再見到主面的。所以「接受耶穌」(甚至是「呼求」耶穌的拯救)是猶太人與主耶穌再次相遇的必經階段。這是主耶穌親自定出的條件!我們絕不能(也沒有權)妄自把這個條件降低為猶太人可以對主耶穌抱著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因此,該言論所指「猶太人不需承認耶穌基督也能得著救恩」的說法是一廂情願的理論,這種主張實際上完全相反了主耶穌的旨意。

 

4. 宣教觀的謬誤

「先是猶太人」的教導意味著我們要特別尊敬和重視猶太民族,在宣教上需要看重他們的特殊身分和優先位置[7],而表面上該言論與「先是猶太人」所教導那份尊重猶太人的態度是一致的,可是它骨子裏卻沒有包含「先是猶太人」的教導中要看重猶太福音工作的元素!它提倡猶太人信主是上帝的工作,我們既然不能用慣常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手法去傳福音給猶太人,就不應該繼續參與任何形式的猶太福音工作和支持相關的機構,並主張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生命見證就足夠了。這是何等大的謬誤!

首先,尊重猶太人是基督徒的本分和應持的《聖經》立場,但盲目地高舉猶太人導致「過度崇猶」或「過分親猶」其實也是十分危險的。外邦信徒尊重猶太人,最重要是謙卑自己,不要以為自己比猶太人更配得上帝子民的身分,但我們不能走向極端,以致輕看了《聖經》的原則和主耶穌的吩咐。假如我們真的認為猶太人信主全然是上帝的工作(其實不論任何人信主,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信主本身都是上帝的工作,或稱為聖靈的工作),那麼我們就更應該尊重上帝自有祂的方法來帶領猶太人歸主,而不是靠我們扭曲《聖經》的教導去強行遷就猶太人,以迎合他們期望的方法去降低《聖經》對救恩的要求。我們也不應因為猶太人對基督教傳福音的手法反感,就發出一些猶太人不需接受耶穌也能得著救恩的信息,試圖使他們對基督教改觀或吸引他們的領袖伸出友誼之手。這種「過分親猶」的手段本身有違《聖經》真理也並不真誠,是犯了向猶太人作假見證的罪。

而且,雖然「我們不能用慣常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手法去傳福音給猶太人」,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從此以後就不再需要向猶太人傳福音。關鍵反而是我們有否因應猶太人的獨特身分而用獨特的方法來向他們傳福音!例如,即使我們未必可以主動地向他們派單張和傳講福音信息,我們卻可以主動地跟猶太人建立友誼,與他們建立一種互相尊重和信任的關係,再找機會跟他們分享自己經歷上帝的見證,甚至提醒他們在上帝眼中有獨特的身分,與他們一起討論《聖經》,為的是提供機會讓他們發問有關耶穌和彌賽亞的問題,從而進入討論福音的內容。另外,我們也可考慮前往以色列當地的宣教機構作義工,服侍有需要的猶太弱勢社群,探訪那些年老的大屠殺生還者。而在這一切的猶太福音工作的預備上,我們最好也能在希伯來語、《聖經》的整全明白、猶太人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等各方面深入學習,不斷裝備自己,以致有一天當有猶太朋友問我們心裏盼望的緣由時,我們能夠準備好作出適切的回應,被上帝使用去向猶太人作見證。

另外,無論何時,我們都應當做好自己的生命見證,這本來就是基督徒被呼召當做的事。而做好自己的生命見證雖然也不是容易,但這都只不過是所有福音工作的基本要求。正如以上所述,耶穌對猶太的福音工作是放在優先位置的,筆者在另一篇文章〈「先是猶太人」(上)〉就曾指出耶穌在世時已經向猶太人傳福音了,這本來就是他事奉的一部分,是早在他復活後頒布大使命以先的(見註7的連結)。所以該言論提倡「不參與和支持任何猶太福音的工作」的說法明顯有違耶穌的吩咐和榜樣,否定了耶穌在世的事奉!或許我們認為自己在向猶太人傳福音的事上很難做到些甚麼,但是其實我們也可以先多了解信主猶太群體(Messianic Jews)的文化、神學思想以及他們的猶太福音工作,以作支持。畢竟猶太人向自己同胞傳福音,在語言、文化和思想上,都比我們這些「屬靈後輩」的外邦信徒優勝。

 

結語

「先是猶太人」的教導是要我們外邦基督徒尊重猶太人、不再反猶、主動關心他們的需要。然而,這並非是要我們好像梵蒂岡的言論那樣地「過分親猶」,以致認為猶太人不需要信耶穌也能得著救恩。這種說法謬誤重重,完全違反了《聖經》真理。我們不應該盲目地為了討好猶太人而提出這種違反《聖經》和基督教救恩觀的妥協方案。同時,我們也不應該跟隨該言論的建議,以為因著以往傳福音的方法不奏效或因為猶太人反感,就索性不再向他們傳福音。其實,「反猶」和這種「過分親猶」的情況同樣違反了「先是猶太人」的《聖經》教導。這兩個極端都離開了《聖經》的真理、敵擋主耶穌希望猶太人歸向祂的旨意。前者往往是傳統福音派的現況,後者則較容易發生在比較開放的靈恩派教會裏。

耶書亞研經中心作為教導外邦基督徒回歸猶太信仰根源的事工,筆者和同工們當然不希望看見這兩個極端的出現。而兩者中較令人苦惱和擔心的,相信不是「反猶」情況的持續,而是看到「過分親猶」的極端現象在某些團體或教會中出現。因為猶太信仰是基督教的根源,它有著比基督教歷史更悠久的《聖經》教導、更豐富的神學討論和文化傳統。對於「反猶」的信徒,他們無論如何總不能否定認識猶太信仰文化有助他們更深入地明白《聖經》;但對於另一些缺乏辨識能力的信徒,他們先是受深厚的猶太信仰文化吸引,然後開始對猶太教產生濃厚的興趣,如果他們本身對主耶穌的信靠不夠堅定和對《聖經》不夠熟悉,就很容易變成這類「過分親猶」的信徒,完全向猶太信仰傾斜,最終認同猶太人不需要信耶穌也能得著救恩,甚或輕視基督教信仰和《新約聖經》,嚴重者甚至會離開基督教信仰,加入猶太教。這都是支持和教導「先是猶太人」的老師們最不想看到的,而這個潛在的危機也是「先是猶太人」這教導的困難所在,讓支持「反猶主義」的人士更固執地走另一個極端。但願主保守「先是猶太人」的教導能夠有效地改變現時教會普遍「反猶」的局面,同時又不至於讓信徒誤解「先是猶太人」的教導,以致從「反猶主義」的極端走向「過分親猶」的另一個極端!


[1] 相關言論的原稿於2015年在梵蒂岡網站公開發表,但現時已被改為登入後才可閱覽:https://www.vatican.va/roman_curia/pontifical_councils/chrstuni/relations-jews-docs/rc_pc_chrstuni_doc_20151210_ebraismo-nostra-aetate_en.html#5._The_universality_of_salvation_in_Jesus_Christ_and_God%92s_unrevoked_covenant_with_Israel;有其他網站文章或書籍也曾引用和討論該言論的內容,例如Vladimir Latinovic (ed.), Gerard Mannion(ed.), Jason Welle O.F.M. (ed.), Catholicism Engaging Other Faiths: Vatican II and its Impact (Pathways for Ecumenical and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Palgrave Macmillan, 2018), 67.

[2] https://www.timesofisrael.com/catholic-theologians-say-jews-can-be-saved-without-converting/

[3] 參 第六部分第40段 https://www.vatican.va/roman_curia/pontifical_councils/chrstuni/relations-jews-docs/rc_pc_chrstuni_doc_20151210_ebraismo-nostra-aetate_en.html#6._The_Church%92s_mandate_to_evangelize_in_relation_to_Judaism

[4]〈先是猶太人(中):不是優越,而是問責〉

[5] 除非該言論認為耶穌不是上帝,但這對天主教來說理應是不可能的。

[6] 希伯來文的「彌賽亞」就是希臘文「基督」的意思。「彌賽亞」在當時的以色列人中主要被認為是「大衛的子孫」這個身分,也包含他們對「君王式彌賽亞」(Kingly Messiah)的期盼。而福音書(例如文中提及的《馬太福音》21章)把當時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的情景,描述為好像大衛的子孫所羅門王登基時的場景,就是要表達耶穌是被當時的以色列人看為有「大衛的子孫」、「彌賽亞」的身分。

[7] 筆者在〈先是猶太人〉(上)一文中已經闡述過這個先後次序,參 〈先是猶太人(上)屬靈的前輩和恩人〉


其他信仰神學反思的文章:

探討「學習猶太文化、親以色列」的迷思

探討「學習猶太文化、親以色列」的迷思 (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耶路撒冷舊城哭牆前;©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聖經》的內容主要關乎以色列或猶太民族的信仰,上帝揀選了猶太人來傳遞《聖經》、啟示主耶穌(彌賽亞)和祂的救贖計劃(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1]),並且由於耶穌和早期的門徒也是猶太人,因此基督徒學習猶太文化傳統去明白《聖經》的經文和自身的基督教信仰,實在是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是必須的[2]。不過,筆者曾聽過有弟兄姊妹說:「當基督徒想從猶太文化認識自己的信仰根源時,總不能對以色列現今的世俗政權漠不關心吧。」言下之意,學習猶太信仰根源是否就等於要親以色列國(pro-Israel),甚至把以色列政權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化?如果不是,那麼作為外邦基督徒,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區分《聖經》裏的以色列(Biblical Israel)和現今的以色列國呢?我們學習猶太文化傳統時應該注意甚麼?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是所有信徒都應了解,卻又不容易有答案的,所以甚少人會討論。筆者嘗試用以下三個角度去探討。

 

1. 現今的以色列是《聖經》中的以色列的延續

首先,《聖經》記載了以色列的歷史,但以色列的歷史並不止於《聖經》的啟示,現今的以色列仍然延續著《聖經》中的以色列,所以我們必須明白兩者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這是由於兩者處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體制、並在上主的計劃裏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聖經》裏的以色列在上帝的救贖計劃和歷史裏,是上帝所主導的。祂揀選這個民族,特別使用他們,順理成章地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就構成了《聖經》的主要歷史和背景。所以,我們從猶太文化入手去理解《聖經》是必要的(另見註2)。而當我們說要從猶太文化認識《聖經》和自己的信仰根源時,所指的是要回到基督教的猶太根源——《聖經》裏面古代以色列人的耶和華信仰,透過他們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和歷史背景等等去明白《聖經》經文的意思,這樣才能更清楚地明白上主的心意,從而作信仰生命的反思和更新。

另一方面,現今的以色列政權則主要是由人所主導(當然上帝在萬事上都必然掌權),但同時我們不能否認現今的以色列國(以及散居海外的猶太人)某程度上是《聖經》中的以色列的延續[3],所以,按照《聖經》的教導[4]我們必須相信現今的以色列在上帝的計劃裏仍然有一個位置,現今的教會不能取代它,我們如果尊重《聖經》,也就需要對這點特別留意。不但如此,現今的以色列民族也傳承了很多古代的猶太文化和習俗,例如:禮儀和節期等,都是與《聖經》有關的,可以讓我們認識和體會何謂猶太文化。因此,學習《聖經》裏的猶太文化絕對有其好處,甚至對明白《聖經》和基督教的信仰根源可說是必須的,而現今的以色列保存了不少源自《聖經》時期的文化習俗(例如:逾越節的禮儀、猶太人的會堂傳統等),都是很有意思和值得信徒認識的。

 

2. 要辨別而不能對所有猶太文化傳統照單全收

當要學習猶太的文化傳統從而理解更多《聖經》背景時,我們必須把相關的猶太文化傳統與《聖經》的原則和教導作對照,辨別當中有哪些是與《聖經》相符和對屬靈生命有幫助,哪些是不符或會影響我們的屬靈生命。以下的三個問題可以有助我們辨別:

a)是否符合《聖經》和耶穌的教導?不論是《聖經》時期的以色列民還是現今的以色列民,他們的言行都不一定符合《聖經》的教導。例如:《聖經》裏的以色列王和子民的行為常常被上帝所差派的先知所指責,斥責他們拜偶像、不行公義、依靠別國勢力而不依靠耶和華等等。而主耶穌和早期的門徒雖然都是猶太人,但耶穌在地上的時候曾多次引用經文指責當時的聖殿體制如同賊窩[5]。換言之,《聖經》本身和主耶穌的教導都沒有完全認同當時的政權或以色列民的一切行徑。耶穌作為猶太人並沒有對所有由猶太傳統建立的文化、習俗和吩咐照單全收(例如他雖然有參與猶太人的會堂聚會,但同時也指責法利賽人推行的傳統;見可7:1-23及其平行經文)。因此我們在理解和學效一些猶太文化或傳統習俗時,必須要有一個慎思明辨的過程,把它與《聖經》的原則、耶穌對門徒的吩咐和教導作對照,看是否符合《聖經》的真理,免得盲目跟從(其實這也適用於其他範疇,例如:是否應以教會的名義開辦太極班、瑜伽班等活動)。

b)是否真的適合外邦信徒?《聖經》給以色列民和外邦人的教導和要求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例如:耶路撒冷的會議[6]已經表明了外邦信徒要持守的律法原則,跟猶太信徒所要持守的不同。外邦信徒不需要行割禮來成為上帝的子民。所以,我們不會因行割禮或奉行其他的猶太習俗禮儀而使自己更加屬靈!(保羅在整本《加拉太書》主要針對的就是這類問題;見相關的文章)我們在理解和學效一些猶太的傳統習俗時,要先留意其做法是否適合外邦信徒去仿效,是否會絆倒一些對此不理解的信徒或未信主的人等等。學習猶太文化(或學習任何其他與信仰有關的東西),其最終目的是要幫助我們更愛上帝和更愛鄰舍,所以凡與這個原則背道而馳的就不應該跟隨或學效了。

c)是否為信徒帶來屬靈的益處?上帝揀選了猶太民族來讓世人認識上帝和《聖經》,以致《聖經》的內容都是以猶太人的歷史和文化為主,但是猶太文化習俗的發展比《聖經》歷時更長,跨越了《聖經》啟示的時代。例如:在拉比猶太教(Rabbinic Judaism)裏發展出不少關於處理結婚和離婚的條例和原則[7],都是基於當時拉比對《聖經》的詮釋和當下的實際環境需要。這並不關乎對或錯,而是這些條例和原則並不在《聖經》的正典範圍之內,也不是為外邦信徒定出來而要我們去奉行的!因此,我們在考慮是否跟隨某些做法或學效某些內容時,要辨別其做法是否有必要和能否帶來實質的益處(例如:筆者並不建議信徒採納猶太教的神祕主義)。相反,盲目地以為學習大量的猶太教內容就是好,有可能讓信徒變得自高自大,感覺自己比其他基督徒優越,更甚者會過度抬舉猶太教的教導而眨低基督教的教導,以致離開基督教的信仰去改信猶太教,這些例子也是筆者曾遇見過的。

總括而言,我們不應該隨便把所有猶太文化習俗都一概照單全收,不加辨識地把猶太民族的教導和條例變成基督徒所要追求或奉行的文化習俗或條例。反之,我們先要好好認識猶太的文化傳統,謹慎地分辨、衡量比較,並最好先把它們用作解釋《聖經》經文和反思信仰的工具。當我們透過猶太的文化傳統認識信仰根源的同時,不應該把那些教導和價值觀等同於《聖經》的真理,甚或以此為上主的心意而去追求和遵守。

 

3. 愛猶太文化並不等同於親以色列

雖然我們須要認識猶太文化來更深明白《聖經》和尊重以色列的獨特角色,但這不代表我們就一味地親以色列國,把這個地上政權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化、屬靈化。上文提過,古代的以色列國由上帝主導,然而以色列民尚且會犯錯得罪上帝,更何況現今地上由人主導的以色列政權呢?所以明顯地我們不應該因著熱愛猶太文化和以色列,就把信仰立場變成政治立場(也就是親以色列國)。我們在學習猶太文化和尊重以色列的同時,也要懂得辨識以色列國的決策是否符合《聖經》的原則(例如:未信主的猶太人也會讀經和禱告,他們對上帝的敬虔和對經文的深入分析是值得我們敬佩和欣賞的;但例如在特拉維夫盛行的同性戀文化活動,對信徒而言則應予以否定)。

 

結語:

上主揀選了以色列民族來開始祂對人類的啟示和救贖計劃,所以認識猶太文化肯定能夠幫助基督徒認識《聖經》和信仰的根源。然而,《聖經》裏的以色列民和現今的以色列民兩者雖然有密切關係,但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一方面我們必須尊重和看重猶太人以及他們的文化傳統,但同時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慎思明辨,小心謹慎地學習和應用猶太的文化傳統。我們不能把所有來自猶太或以色列的文化傳統、教導、政治議題,甚至來自猶太人的意見和主張都不經過濾就照單全收。因為雖然《聖經》的本質猶太味道濃厚,但並非所有猶太文化傳統的教導和發展都合乎《聖經》!

而對外邦信徒而言更具體的應用是,我們可以接觸猶太人、跟他們建立友誼、參與猶宣事工、關心彌賽亞信徒的需要、前往以色列體驗、學習希伯來文、研讀猶太人的著作、探索以色列的文化和歷史等等,因為這些都肯定能對我們的屬靈生命帶來裨益。另外,當我們從《聖經》知道當以色列民偏離上主的心意時,上主仍然對他們有著一份鍾愛、忍耐和揀選,所以我們也需要尊重上主的揀選,並學效上主,不放棄或輕看現今的以色列民族。我們除了要對他們保持著一份特別的尊重,相信他們仍然蒙上主所愛,在上主的計劃裏仍然有一個特別的位置之外,也要隨時準備好自己能被主使用,能有份於讓他們歸向上主。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小心不要走向極端,我們對以色列的愛不應是不理性的,就是不要盲目地追求和接納所有猶太的文化和觀念,把我們的信仰變成律法化、猶太儀式化,以致變得自高自大或出現看重《舊約聖經》而看輕《新約聖經》等情況,而且我們也不應把現今以色列政權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化。事實上,在信仰的外表上加添一些猶太元素和色彩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真正明白《聖經》經文、生命得到改變,就要下決心花時間用心學習和小心應用猶太的文化傳統,透過猶太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先去幫助我們明白聖經經文的意思。願我們在愛上主、愛猶太文化和愛以色列民的同時,也不要偏離《聖經》的真理。

 


[1] 這是《約翰福音》第四章所記,主耶穌在井旁與撒瑪利亞婦人對話時所說的。

[2] 《聖經》的大部分內容發生在以色列地,關乎以色列的歷史,作者又絕大部分是猶太人(可能除了路加醫生),並且超過三分之二用希伯來文寫成,所以要掌握好《聖經》經文的意思,認識猶太的語言、文化、歷史背景等等是必須的。情況就如要理解中國的經典名著,就不能對中文、中華文化和中國歷史沒有認識一樣。

[3] 自亡國被擄時代開始,歷世歷代的猶太人雖然大部分時間都流離失所,活在不同帝國的統治下,可是他們並沒有從歷史中完全被滅絕。而受二次大戰的納粹大屠殺影響,更多的猶太人選擇返回以色列地並促成了現今以色列國的成立。

[4] 另參這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先是猶太人(上):屬靈的前輩和恩人〉

[5] 例如:《馬太福音》21:13。

[6] 《使徒行傳》15章。

[7] 《巴比倫塔木德》〈婚約〉。


其他信仰神學反思的文章: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