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上帝走較艱難的路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19-3-30)《撒母耳記上》26:1-27:2查經摘要(24)

(圖為大衛從掃羅的頭旁拿了槍和水瓶,參《撒上》26:12 ;Photo by Phillip Medhurst presents 272/788 James Tissot Bible c 1899 Jewish Museum New York

《撒上》26:1-27:2是關於大衛第二次不殺掃羅並去到非利士地。試討論大衛不殺掃羅的原因及心思意念,並當中與耶書亞(耶穌)的平行之處。

 

大衛第二次不殺掃羅

西弗人到基比亞見掃羅,說:「大衛不是在曠野前的哈基拉山藏著嗎?」掃羅就起身,帶領以色列人中挑選的三千精兵下到西弗的曠野,要在那裏尋索大衛。(撒上26:1-2)

經文一開始提供的資料跟之前大衛第一次不殺掃羅的背景相似,同樣是西弗人到基比亞向掃羅報告大衛藏匿在哈基拉山(參23:19),也同樣是掃羅挑選三千精兵去尋索大衛(參24:2)。經文沒有交代掃羅再次追捕大衛的原因,但肯定的是掃羅沒有因著上次大衛不殺自己而知所感恩,反而再一次以惡報善(參24:17-21)。

當大衛得悉掃羅再次到曠野追尋他的時候,他應該感到很意外,於是「就打發人去探聽,便知道掃羅果然來到。」(26:4)「果然」這個詞突顯出大衛對掃羅要尋索自己的命這一事上已再無懸念,(說白一點就是對掃羅「死心了」),於是他主動去到掃羅安營的地方,還帶著他的一個跟隨者亞比篩同去(26:5-7),他是要去殺掃羅嗎?當然不是。讓我們從大衛接下來的行動和所說的話,去探討一下他不殺掃羅的原因和心思意念。

 

大衛對跟隨者亞比篩說的話

於是大衛和亞比篩夜間到了百姓那裏,見掃羅睡在輜重營裏;他的槍在頭旁,插在地上。押尼珥和百姓睡在他周圍。亞比篩對大衛說:「現在上帝將你的仇敵交在你手裏,求你容我拿槍將他刺透在地,一刺就成,不用再刺。」(26:7-8)

掃羅的位置是在營的中間(也就是「輜重營」的意思),四面都有士兵圍住,他的元帥押尼珥又在他的附近,但大衛和亞比篩卻能這樣順利地走近掃羅,而掃羅、押尼珥和周圍的百姓竟然都睡著了,這明顯是上帝的工作,而作者之後也特別說明是「耶和華使他們沉沉地睡了」(26:12),無怪乎亞比篩會視之為是「上帝將大衛的仇敵交在他手」,請求大衛容許他用掃羅的槍把掃羅刺死。

大衛對亞比篩說:「不可害死他。有誰伸手害耶和華的受膏者而無罪呢?」大衛又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他或被耶和華擊打,或是死期到了,或是出戰陣亡;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耶和華的受膏者。現在你可以將他頭旁的槍和水瓶拿來,我們就走。」(26:9-11)

從大衛對亞比篩說的這番話,我們知道他並沒有殺掃羅的念頭,他阻止亞比篩殺掃羅,指出「伸手害耶和華的受膏者」必然自招罪過,大衛不敢有任何傷害耶和華受膏者的念頭,這應該跟他上一次不殺掃羅但割了他外袍的衣襟後而「心中自責」有關(參24:5)[1],也可能跟之前拿八被上帝擊打致死這件事有關(參25:38)。拿八蔑視大衛(耶和華的受膏者),其實等於蔑視那位膏立大衛的上帝,並且他對大衛以惡報善,以致最後被上帝擊打而死。對於拿八的結局,大衛一定深有啟發,他清楚知道掃羅這次再向他以惡報善,上帝也必然會追討他的罪,所以說:「他【掃羅】或被耶和華擊打,或是死期到了,或是出戰陣亡」。言下之意,大衛雖然不知道掃羅將因何故而死,但大衛把掃羅的死期交由上帝處置。最後,他只吩咐亞比篩取走掃羅頭旁的槍和水瓶,就離開了營。

這次大衛不殺掃羅,他不再是割下掃羅外袍的衣襟,而是取走了兩樣物件:槍和水瓶。「槍」在今段經文一共出現了六次[2],是個很重要的詞,因為這枝槍就是掃羅的隨身武器,經文經常描述掃羅手裏拿著槍[3],事實上,自掃羅開始想動手殺大衛,他就曾經兩次想用這枝槍把大衛刺死,但都失敗(參18:11,19:10)。可以說,這枝槍代表著掃羅所倚靠的能力;而水則是生命的必需品,尤其是在曠野的地方。這兩樣東西,對掃羅來說都是重要的,所以他才會放在頭旁,大衛取走了當時距離掃羅最近的東西,作為他有能力殺掃羅,但選擇放過他的證據。

大衛對掃羅的跟隨者押尼珥說的話

大衛離開掃羅的營之後,就去到另一邊的山頂,遠遠的對著掃羅的營呼叫:

大衛呼叫百姓和尼珥的兒子押尼珥說:「押尼珥啊,你為何不答應呢?」押尼珥說:「你是誰?竟敢呼叫王呢?」大衛對押尼珥說:「你不是個勇士嗎?以色列中誰能比你呢?民中有人進來要害死王──你的主,你為何沒有保護王──你的主呢?你這樣是不好的!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你們都是該死的;因為沒有保護你們的主,就是耶和華的受膏者。現在你看看王頭旁的槍和水瓶在哪裏。」(26:14-16)

這番話固然是要指責押尼珥沒有好好保護王,因為大衛剛才成功潛入了他們的營地,並取走了掃羅王頭旁的槍和水瓶,但讀者不難讀出大衛這番話裏的一份迫切性,他像是在叮囑押尼珥以後一定要好好地保護王,不能再犯這樣嚴重的錯誤。這份迫切性或許叫我們不明所以,但從之後大衛說他將要離開以色列地這決定(26:19;下文再論述),筆者推測大衛要押尼珥好好地保護王,用意其實是為了百姓的好處。因為要是一個國家的王被敵人所殺(事實上,掃羅之後的確死於非利士人之手,參撒上31章),受累的一定是百姓。大衛憐惜百姓的心腸,我們從他之前即使自己在逃離中,仍然收容那些「窘迫的、欠債的、心裏苦惱的」(22:2),以及去拯救基伊拉城脫離非利士人的手(23:1-5)就可見一斑。當大衛決定要離開以色列地,他掛心的是以色列的百姓,因為如果有敵人來攻打以色列地時,他已不能馬上作出拯救。所以,大衛叮囑押尼珥要保護王,背後原因更可能是要他保護以色列地和其上的百姓。

 

大衛對掃羅說的話

掃羅聽出是大衛的聲音,就說:「我兒大衛,這是你的聲音嗎?」大衛說:「主──我的王啊,是我的聲音」;又說:「我做了甚麼?我手裏有甚麼惡事?我主竟追趕僕人呢?求我主我王聽僕人的話:若是耶和華激發你攻擊我,願耶和華收納祭物;若是人激發你,願他在耶和華面前受咒詛;因為他現今趕逐我,不容我在耶和華的產業上有分,說:『你去事奉別神吧!』現在求王不要使我的血流在離耶和華遠的地方。以色列王出來是尋找一個虼蚤,如同人在山上獵取一個鷓鴣一般。」(26:17-20)

上一次大衛不殺掃羅時,已向掃羅辯明自己沒有叛逆他的意圖(24:11),而今次掃羅再來追捕他,大衛完全不明白掃羅所因何事。從大衛所說的這句話:「若是耶和華激發你攻擊我,願耶和華收納祭物;若是人激發你,願他在耶和華面前受咒詛」,我們可以推斷,大衛是個在上帝面前常常自省的人,他在猜測難道是自己得罪了上帝(莫非是因為之前割下了掃羅外袍的衣襟?還是因為他曾經因拿八惡待自己而對拿八動了殺機?),以致耶和華激發掃羅來攻擊他?如果是因為他得罪耶和華,那麼大衛願意向耶和華獻祭,也希望祂收納祭物;但如果不是因為他在上帝面前有罪,而是因人(「人」在原文是複數)激發掃羅追捕他,那麼就願那些人在耶和華面前受咒詛。可見,大衛對掃羅的態度仍然非常謙恭(從他稱呼掃羅為王,稱自己為他的僕人都能反映出來),大衛沒有直接指出掃羅的不是,反而為他提供了兩個原因,而兩個原因都是說掃羅是在「被激發」的情況下才會追捕他。大衛對於自己再次面臨掃羅的追捕,他沒有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而是再度尋求耶和華介入,求祂在他們中間判斷。

跟上次一樣,大衛因著掃羅受膏者的身分而選擇再次放過他,然而大衛也知道掃羅其實沒有真正放下殺他的念頭,他仍然會繼續追捕自己,而掃羅作為以色列的王常常勞師動眾去追捕大衛,這不單讓百姓受苦,也會讓大衛繼續陷在險境之中,那麼他和自己的跟隨者就無可避免地要繼續面對把掃羅除掉的試探。所以,當大衛主動去到掃羅的營,他其實已做了一個決定,就是要暫時離開以色列地,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終止掃羅再上演這種「貓捕鼠」的戲碼。大衛對掃羅說:「因為他(「他」原文是複數,指那些激發掃羅的人)現今趕逐我,不容我在耶和華的產業上有分,說:『你去事奉別神吧!』」這就表示大衛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惟有離開以色列地(耶和華的產業),去到外邦人那裏(一個事奉別神之地)。

對於大衛這番話,掃羅的回應是:「我有罪了!我兒大衛,你可以回來,因你今日看我的性命為寶貴;我必不再加害於你。我是糊塗人,大大錯了。」(26:21)掃羅叫大衛回去,反映出他聽懂了大衛有離開以色列地的意思,掃羅直認自己有罪,又承諾必不再加害大衛,但這些話對於大衛已起不了絲毫作用,他已決定離開,並在山上跟掃羅告別並作最後一次宣告:「今日耶和華將王交在我手裏,我卻不肯伸手害耶和華的受膏者。耶和華必照各人的公義誠實報應他。我今日重看你的性命,願耶和華也重看我的性命,並且拯救我脫離一切患難。」(26:23-24)大衛對掃羅承諾不再尋索自己的性命已不存寄望,他只把自己的性命交付在上帝手裏,他知道自己這次沒有取掃羅的性命,是再次以公義和誠實行事,他信靠上帝必會保守他。最後,大衛叫掃羅派人來取回他的槍,然後兩人就分開了。而這也是大衛與掃羅最後一次見面。

我們把大衛第一次和第二次不殺掃羅,跟掃羅第一次和第二次不遵從上帝的吩咐做對比,會看見當中有一個平行之處。當大衛第一次不殺掃羅,他其實是在給掃羅悔改的機會,但可惜的是,掃羅沒有離開惡行,反而再次追殺大衛,可見掃羅的內心已完全被惡念所佔據;當大衛再次放過他,掃羅表面上像是在認罪,又容許大衛回去,但大衛已不再相信掃羅,選擇跟掃羅分開。這情況就好像當掃羅第一次不聽從撒母耳的吩咐,自行獻上燔祭之後(參13章),掃羅其實應該要悔改自省,但他之後繼續故意不遵從耶和華的命令,沒有把亞瑪力人及牲畜盡行滅絕(參15章),所以當撒母耳責備他時,掃羅同樣以「我有罪了」去回應撒母耳,求他同自己回去(15:24-25),但當時撒母耳已不再信任掃羅而選擇離開他,最後經文說「撒母耳直到死的日子,再沒有見掃羅」(15:35)。從這個平行可見,掃羅之前雖然向撒母耳認罪,但他並沒有真心悔過,他不尊重上帝的行為反而變本加厲(例如:屠殺挪伯的祭司,追殺上帝的受膏者大衛),所以今章大衛選擇離開,也意味著上帝對掃羅的寬容已到了極限,而掃羅的王朝也不能延續下去了,這將會在接下來的幾章經文裏交代。

接著27:1-4的四節經文是描述大衛為了終止掃羅再尋索他性命的行動,就帶著家眷和跟隨他的六百人投奔非利士人迦特王亞吉,及後當有人告訴掃羅說大衛逃到迦特時,掃羅就不再尋索他了。可以說,直到大衛去到非利士地去,他才正式擺脫了掃羅的追捕。或許有人會認為大衛沒有選擇留在以色列地,等於是不相信上帝會繼續保護他脫離掃羅的手,是大衛信心軟弱的表現;但正如上文所述,大衛對掃羅已徹底失望,他不想掃羅為尋索自己的性命而繼續犯罪,而令他和他的跟隨者又要再陷入一個危險及受試探的境地。他選擇離開以色列地並不代表他對上帝失去信心,反之,要去到敵人之地寄居,他反而需要對上帝有更大的信心和倚靠!他說:「……,願耶和華也重看我的性命,並且拯救我脫離一切患難。」(26:24)他當時已決定離開以色列,這裏所說的「一切患難」應該是指他在外邦之地可能會遇上的危難,但我們看見大衛仍然是堅定地把自己的性命、安危都交在上帝的手裏。如想從另一個角度看當時大衛的內心,讀者可讀大衛所寫有關這次經歷的《詩篇》54篇,就會看到他對上帝的信靠一直都沒有消減。

 

今章大衛的表現與耶書亞(耶穌)的平行之處

自從大衛被膏立為王,作者就開始陳述掃羅的王朝是怎樣越來越離開上帝的心意,而大衛又是怎樣不斷被上帝塑造,將要成為一個合乎上帝的心意的王,然而當讀者都在期待大衛要取代掃羅,建立一個新的王朝時,今章經文卻告訴我們,大衛因要逃避掃羅的追殺而選擇離開本國以色列,去到一個外邦之地。如果我們把《撒下》大衛正式登基作王對比著耶書亞將會以君王的身分再來,那麼大衛從被掃羅追殺直到今章為止要離開自己的子民和以色列地,就可讓我們聯想到主耶書亞,他也是上帝所立的彌賽亞(受膏者),因著被當時的宗教領袖不斷地拒絶及迫害,最後自願走上十字架的道路,甚至要離世、降在陰間。當我們把今章記載大衛的離去與耶書亞臨上十字架之前的經歷作對比時,可從他們的表現中看到很多平行之處。現以下表列出:

平行之處

大衛告別掃羅(以色列地)

耶書亞告別耶路撒冷(以色列地)

離開本國前,在山上說話

撒上26:13 大衛過到那邊去,遠遠地站在山頂上,與他們相離甚遠。

太24:3 耶穌在橄欖山上坐著,門徒暗暗地來說:「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預兆呢?」

告訴跟隨者不要以武力得國,否則自招滅亡

撒上26:9 大衛對亞比篩說:「不可害死他有誰伸手害耶和華的受膏者而無罪呢?

太26:52 耶穌對他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

表明自己有能力除掉敵人,但會放下自己的能力,不與在位者爭競

撒上26:23 今日耶和華將王交在我手裏,我卻不肯伸手害耶和華的受膏者。耶和華必照各人的公義誠實報應他。」

太26:53 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

約18:36 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

向跟隨者表示在位者的權勢必不長久,上帝會處置敵人

撒上26:10 大衛又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他或被耶和華擊打,或是死期到了,或是出戰陣亡;」

太24:2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不是看見這殿宇嗎?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呼籲在位者醒悟

撒上26:18 又說:「我做了甚麼?我手裏有甚麼惡事?我主竟追趕僕人呢?

太23:37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

說明自己要離開

撒上26:19 因為他現今趕逐我,不容我在耶和華的產業上有分,說:『你去事奉別神吧!』

路 9:22 又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

約14:3 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那裏。

在面對試探或敵人的迫害時,仍堅持以上帝的心意為念(即使有人建議一條更容易走的路,也拒絕作那個選擇。)

撒上26:8 亞比篩對大衛說:「現在上帝將你的仇敵交在你手裏,求你容我拿槍將他刺透在地,一刺就成,不用再刺。

太27:39-40 從那裏經過的人譏誚他,搖著頭,說:「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上帝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

 

結語

大衛決定離開以色列去到非利士地,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要離開多久,只把自己作王的時間交付上帝;同樣地,主耶書亞告訴門徒人子再來的「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太24:36)大衛是個受膏者,只是還未登基,他沒有用自己的方法得國,而是專心等候上帝讓他作王的時間;耶書亞是彌賽亞,他也沒有依從門徒的心願,推翻羅馬的政權,即時在地上建立王國,而是願意成就上帝救贖世人的心意,並等候上帝所定的時間,才回來作萬國的王。

正如以上列表最後一項所述,大衛和耶書亞都高舉上帝的心意,都選擇了走一條更艱難、更凶險的路,他們都把自己的意思放下,專心仰望那位賜人生命的主,這份對上帝的堅定和勇氣不正是我們每一位信徒都應該學習的嗎?求主幫助我們,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都能靠主站立得穩,不隨便去假設凡是容易走的路就必定是上主的安排,而是要尋求更貼近上主的心意,以主耶書亞地上的生命作為榜樣,並以他日後會再來作王掌權成為我們的盼望和力量,好好地走我們在地上見證主的路。阿們。


[1] 參摘要〈撒上24:1-12 摘要(22)尊重上帝權柄的生命〉

[2] 撒上 26:7、8、11、12、16、22。

[3] 撒上18:10,19:9,22:6。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