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節:從「金牛犢」事件反思現今的基督教信仰 — Herbert Chan
圖為迦南時期的牛犢偶像;攝於以色列博物館;©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五旬節的由來、計算和猶太傳統
五旬節,是猶太三大節期之一,在以色列地是正值小麥豐收的時期,所以《聖經》最先稱它為「收割節」(參出23:16)。按照摩西律法,以色列民要特地向耶和華獻上新的素祭,從住處帶兩個餅到會幕(或後來的聖殿),在耶和華面前作搖祭,當作初熟之物獻給耶和華(參利23:16-17)。而五旬節的正確日期是從逾越節的安息日次日起計算共七個安息日,在第七個安息日的次日,即第五十天的那天(參利23:15-16)。故此,五旬節又名「七七節」(出34:22)或「七七日」(申16:9-10)。這表明五旬節是逾越節的延伸,它源自上帝拯救以色列民出埃及後的第五十天。
後來,在被擄期間,猶太人因不能再上聖殿獻祭,所以在宗教傳統上出現了一些革新,最明顯的就是把研讀《妥拉》(תּוֹרָה Torah;中譯本通常把它翻譯為「律法」,並往往代表著《摩西五經》)看得極為重要[1]。而把五旬節用作記念耶和華在西奈山賜下《妥拉》這個看法,相信也是從兩約之間出現的[2],所以耶穌和門徒也應該知道。當中五十天的計算是按照《聖經》記載「以色列人出埃及地以後,滿了三個月的那一天,就來到西奈的曠野。」(出19:1),留意「滿了三個月」在原文其實是到了第三個新月[3]),再經過三天的潔淨之後(出19:16),也就是在西奈山領受從上帝而來的《妥拉》那日,因此猶太人會以五旬節來記念領受《妥拉》[4]。
五旬節象徵「屬靈的豐收」
按照這個傳統,摩西在那日將耶和華的命令唸給百姓聽,而百姓的回應是「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參出24:7)。以色列民所說的這句承諾繞有深意,因為上帝用大能拯救他們離開埃及,是要他們從服在法老的權柄底下,轉為服在耶和華的權柄底下。這代表耶和華要作他們的王,正如他們在過紅海時所唱的摩西之歌的結尾所說:「耶和華必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出15:18)。上帝要建立一個國,祂是這個國的王,祂要以色列人做祂這個國裏的子民。而在五旬節那天,上帝藉摩西頒下的就是這個國的國法。所以,當子民回答說會遵行耶和華吩咐的那一刻就確立了他們是耶和華子民的這個身分。換言之,五旬節這個節期代表著上帝國度的落實和開展!原本作為農耕上豐收的五旬節,現在可以理解為上帝國度裏(或屬靈國度裏)的「豐收」之日(另可參徒2有關五旬節彼得講道後三千人信主的記載)。
金牛犢的屬靈教訓
雖然上帝的國度在第一個五旬節出現了一場大「豐收」,但過程中並非沒有波折。《出埃及記》32章的金牛犢的事件就是當時子民當中最大的問題。以色列民雖然離開了埃及,但他們的心思意念其實仍然保留著埃及地那種以偶像為神明的心態。
出 32:1 百姓見摩西遲延不下山,就大家聚集到亞倫那裡,對他說:起來!為我們做神像,可以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甚麼事。
出 32:2 亞倫對他們說:你們去摘下你們妻子、兒女耳上的金環,拿來給我。
出 32:3 百姓就都摘下他們耳上的金環,拿來給亞倫。
出 32:4 亞倫從他們手裡接過來,鑄了一隻牛犢,用雕刻的器具做成。他們就說:以色列阿,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 神。
出 32:5 亞倫看見,就在牛犢面前築壇,且宣告說:明日要向耶和華守節。
出 32:6 次日清早,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
在摩西上山領受法版之前,以色列民其實並非不知道上帝的心意,然而他們卻忘記了親耳所聽的十誡:「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出20:4),又背棄剛從摩西口中述說的條例(參出24:3):「你們不可做甚麼(神像)與我相配,不可為自己做金銀的神像[5]。你要為我築土壇,在上面以牛羊獻為燔祭和平安祭……」(出20:23-24上)。他們要求亞倫協助,製造了一隻金牛犢來代替大能的耶和華(參出32:4;見上圖有關考古發現的金牛犢模樣和大小)。但是,即使摩西因上山領受法版而延遲了下山,這也不應成為以色列民製造金牛犢的理由(參出24:18; 32:1)。
令人大失所望的是亞倫竟為了滿足以色列民的想法、需要和訴求(參出32:1)而容許百姓一起違背耶和華的命令,甚至讓他們都獻上金銀(參出32:2-3),同心合意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創造出一個上帝不喜悅的所謂「耶和華信仰」。表面上他們是記念耶和華的拯救(參出32:4-6),但實質上是一種為要滿足一己私慾,而離棄了耶和華教導的信仰。最終這金牛犢事件導致上帝的國度裏三千人死亡(參出32:28)。而按《使徒行傳》所記,彼得在五旬節講道後「三千人信主」的事件(徒2:41)也許可對照著金牛犢事件的「三千人死亡」。也就是說,耶穌的門徒在五旬節聖靈降臨下,徹底扭轉了那種金牛犢事件所象徵的虛假信仰(也就是當時腐敗的聖殿體制),而讓上帝的國度得到真正的豐收!可以說,讓主耶穌進入人的生命中作主作王,願意切實按照他的教導而活,不再敬拜那種按照自己的個人需要和想法所創造出來的虛假信仰,就是屬靈上的豐收!
圖為聖殿山南部考古遺跡,是耶穌時期群眾出入聖殿山的位置所在,其中考古發現有大量用作潔淨禮儀的浸池,估計這就是當時彼得講道,三千人信主和受洗的地方。
結語:從金牛犢事件反思現今的基督教信仰
回望今天的基督教發展,金牛犢的問題彷彿仍然存在。當我們的講道信息講求娛樂性又未能有效地帶出上帝的道時、當教會將大部份資源都用來滿足信徒的活動和興建華麗的堂會,而忽略了關懷社會上更有需要的弱勢社群時、又或教會與基督教機構的事工活動都以講求參與者的良好感覺和滿足信仰體驗為目標時,我們不難看到現今基督教可能正步向「拜金牛犢」的信仰危機,不知不覺地建造一個以信奉和敬拜上帝為名,但其宗教信仰卻已漸漸地偏離了《聖經》和主耶穌的教導。而這種情況甚至比起一般的異端邪說更加危險!因為異端邪說往往都比較容易察覺,但那些表面上在高舉敬拜耶和華,而內裏其實是以人意為主導的「仿耶和華信仰」卻是不容易被識破的。因為它表面上看似沒有違反任何教義,也會讓信徒表面上感覺良好和滿足,所以一般信徒根本難以分辨出這些宗教活動及其領導人的問題,甚至可能會樂在其中,不自覺地認同當中的價值觀(例如「成功神學」的價值觀,或混入「新紀元運動」的自我提升元素等等的勉勵性教導)。當大部分教會都把傳福音和大使命掛在嘴邊時,我們也需要反思:教會和基督教機構的發展正在按真理為上帝的國度帶來屬靈上的「豐收」,還是只不過在致力建立一個像金牛犢的「仿耶和華信仰」?願聖靈像昔日在五旬節降臨時所產生的果效一樣,今天也提醒和幫助我們去離開虛假錯誤的信仰,明白真正吸引人走向上帝的是我們活出耶穌的生命和教導,而不是以滿足個人需要為點子去吸引人,但願我們都致力活出主耶穌的樣式並傳遞他的價值觀與教導,讓上帝的國度得以豐收!
[1] 《妥拉》(תּוֹרָה Torah),狹義指《摩西五經》,廣義指耶和華給以色列民的一切教導、吩咐,當中包含許多律法(猶太人會再分為寫下的律法和口傳的律法)。以色列民被擄回歸之後,猶太人知道自己以往偏離了上帝的《妥拉》,因此在以斯拉的帶領下,他們重新一次再重視《妥拉》, 熱心的研讀和遵行(參拉7:9-10)。從考古所見的早期猶太會堂,其佈局也反映《妥拉》的重要性,例如在會堂中心就是用作朗讀《妥拉》的位置(所標記的一塊石頭被稱為 binmah)。另外,有關「妥拉」這詞在希伯來原文的意思,請參考本機構的〈聖經原文學習文章:希伯來文(4)תּוֹרָה Torah 妥拉〉。
[2] 用五旬節去記念耶和華在西奈山賜下《妥拉》的這個觀念,雖然沒有出現在較早期的拉比文獻裏(例如:《巴比倫塔木德》〈安息日〉Shab.86b),但這觀念很大機會可被追溯至更早的時期,參Encyclopedia Judaica (2nd Edition) (Vol. 18), 422;《禧年書》(The book of Jubilees,主前二世紀的經外文獻)就曾清楚提到要守五旬節去記念上帝賜下《妥拉》一事(《禧年書》 6:1, 17),因此這個觀念在耶穌和使徒的時期相信已經存在!而猶太人稱耶和華在西奈山賜下《妥拉》一事為「Matan Torah」,意思是 The Giving of the Torah。
[3]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以後,滿了三個月…」這句話中,滿了三個月的原文 בַּחֹ֨דֶשׁ֙ הַשְּׁלִישִׁ֔י 其實是指踏入「第三個新月」,也就是到了三月初一的意思。
[4] 從出埃及那天起(亞筆月14日晚至15日清晨),到第三個新月的出現(見註腳3),再經過三天的潔淨就是50日(17+30+3=50)。
[5] 「你們不可做甚麼(神像)與我相配…」中原文裏雖然並無「神像」一詞,但如果將下半句「金銀的神像」(אֱלֹ֤הֵי כֶ֙סֶף֙ וֵאלֹהֵ֣י זָהָ֔ב) ,按原文逐字翻譯為「銀的神像和金的神像」的話,「神像」這個詞也是出現了兩次。
關於作者